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二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二十九

大清一統志

 廬州府三

 ︹人物︺︹楚︺范增居鄛人年七十好竒計説項梁立楚後佐項羽霸天下︹漢︺文翁

  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修起學宫興教化由是蜀地文學比齊魯焉吏民

  為立祠堂祭祀不絶朱邑舒人少時為舒桐鄉嗇夫所部吏民愛敬焉厯遷北海太守以治行

  第一入為大司農為人惇厚篤於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貢薦賢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為列

  卿居處儉節祿賜以共九族鄉黨家無餘資許子威廬江人西漢末為中大夫光武少時

  從受尚書毛義廬江人家貧以孝行稱南陽張奉慕其名往候之府檄適至以義守安陽令義

  奉檄而入喜動顔色奉心賤之及義母卒去官後舉賢良公車徴不至奉嘆曰賢者固不可測往日

  之喜乃為親屈也章帝下詔襃美常以八月遣長吏問起居周榮舒人肅宗時舉明經辟司

   徒袁安府安舉奏竇景及與竇憲爭立北單于事皆榮所具草竇氏客徐齮脅榮曰竇氏悍士刺客

   滿城中謹備之榮曰榮得備宰士常勑妻子若卒遇飛禍無得殯殮冀以區區腐身覺悟朝廷及竇

   氏敗榮由此顯名累遷山陽太守所經郡縣皆見稱紀以老病乞身卒於家子興少有名譽永寕中

   尚書陳忠薦其善屬文拜尚書郎周景興子辟大將軍梁冀府朝廷以景素著忠正引拜尚

   書令厯官司空時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與太尉楊秉舉奏諸奸猾將軍牧守以下免者五

   十餘人侯覧具瑗等皆坐黜朝廷莫不稱之遷太尉薨︹三國︺︹魏︺劉整 鄭像

   並合肥人呉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城中遣整岀圍傳消息爲所得語整曰諸葛公欲活汝整曰當必

   死終無他辭又遣像岀城傳消息恪遣𮪍索得使言大軍己還洛不如早降像不從更大呼城中曰

   大軍近在城外壯士努力呉人以刀築其口詔追賜整像爵關内侯使子襲爵︹呉︺周瑜

   孫䇿與瑜同年友善策東渡瑜將兵迎䇿䇿大喜曰吾得卿諧也授建威中郎將以瑜恩信著於廬

   江出備牛渚㝷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復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䇿薨權統事

   瑜以中護軍掌衆事曹操入荆州瑜進住夏口與劉備并力逆操遇於赤壁諸船同時發火延燒岸

   上營落曹軍敗走瑜遂進取蜀至巴邱病卒王蕃廬江人博覽多聞孫皓初為常侍氣體高

   亮不能承言順指被譖見殺陸凱曰蕃處朝忠蹇呉之龍逢也︹晉︺韓友舒人受易於會稽伍

   振善占卜能圖宅相冢亦行京費厭勝之術神效甚多而消殃轉禍無不皆驗干寶問其故友曰筮

   卦用五行相生殺如按方投藥治病以冷𤍠相救後舉賢良元帝渡江以為廣武將軍杜不

   愆廬江人少就外祖郭璞學易卜有竒驗都超曰雖管郭何以尚此後為建威㕘軍︹南北

   朝︺︹齊︺王虚之廬江石陽人居父母喪以孝聞武帝永明中詔旌門蠲租三世︹隋︺樊

   子蓋廬江人厯官武威太守以善政聞大業間使謁墳墓還除民部尚書檢校河南内史車駕

   至高陽帝勞之曰昔高祖留蕭何於關西光武委宼恂於河内公其人也命佐越王留守東都進爵

   為濟公卒諡曰景陳稜襄安人父峴為譙州刺史陳滅廢於家高智慧等作亂廬江舉兵相

   應推峴為主峴偽從使稜至柱國李徹所請為内應謀洩為其黨所殺稜僅以獲免文帝以其父之

   故拜開府大業三年拜武賁郎將自義安泛海擊琉球國斬其主歡斯渴刺兜煬帝征遼東稜為東

   萊留守楊元感作亂稜擊平黎陽尋奉詔於江南營戰艦至彭城賊帥孟讓阻淮為固稜潛於下流

   濟襲破之賜爵信安侯李子通等衆各數萬稜率宿衞兵擊之往往克捷超拜右禦衞將軍俄而帝

   崩棱為發喪改葬於呉公臺下慟感行路論者義之︹唐︺任瓌合肥人高祖義師起瓌至龍門

   請謁願為一介使先入關宣布威靈以收左輔乃授為招慰大使降賊孫華等説下韓城與諸將擊

   破王世充以功封管國公後平徐元朗及輔公祏拜邢州都督遷陜州卒袁傑無為人僖宗時

   盜賊充斥傑招集强壯保障一方賊凡六入傑挺身血戰度不能脱仰天大呼自刎死尸僵立者七

   日賊驚異而遁張進昭巢人事親孝母終廬墓詔旌其門賜束帛徐行周舒城人數

   世同居詔旌其門萬敬儒廬州人三世同居喪親廬墓州改所居曰成孝鄉廣孝聚大中

   間表其門唐海巢縣人母喪廬墓躬耕以祀田中産嘉禾一本六穗刺史裴靖作表以聞︹五

   代︺︹南唐︺伍喬廬江人性嗜學居廬山苦節自奮讀易探索精微舉進士第一︹宋︺姚

   鉉合肥人太平興國中進士甲科直史館厯兩浙轉運使授舒州團練副使卒鉉文詞敏麗藏書

   至多頗有異本采唐人文章纂為百卷目曰文粹卒後子嗣復以其書上獻詔藏内府授嗣復永城

   簿王光濟廬州人喪母刻像事如平生孝道純篤咸平二年詔旌之馬亮合肥人舉

   進士為大理評事仁宗時遷工部尚書以太子少保致仕卒亮有智畧敏於政事田况㲾庠等為童

   子時厚遇之世以亮為知人楊察合肥人景祐元年舉進士甲科除將作監丞厯右諫議大

   夫權御史中丞論事無所避又數以言事忤宰相陳執中罷知信州累遷户部侍郎踰年復以本官

   充三司使察美風儀敏於屬文其為制詰皆雅緻有體遇事明決勤於吏職雖多益不覺厭弟寘舉

   進士第一通判潤州以母憂不赴毁瘠而卒包拯合肥人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知建昌縣

   以父母皆老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廬墓終喪久之赴調知天長縣徙知端州拜監察御史知諌

   院數論斥權倖大臣請罷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徵三疏願置座右累除龍圖閣直學士厯知

   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婦女

   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遷禮部侍郎卒贈尚書諡孝肅拯性峭

   直惡吏苛刻務敦厚有奏議十五卷胥致堯合肥人少力學為文辭官至左班殿直卒歐陽

   修誌其墓焦蹈無為人文翰有名四首鄉薦又由省元登第蓋三元云李臺卿

   人性介特博學强記有史學考正同異多所發明知天文律數卒蘇軾有詩弔之鍾離瑾

   合肥人舉進士知德化縣將嫁女市婢得前令女遂與巳女同嫁累遷提㸃浙西刑獄知開封府俱

   有惠茹孝標舒城人天聖中進士負氣節好學不倦以都官員外郎出知江州吏治有

   王珪華陽人後徙舒曾祖永事太祖為右補闕呉越納土受命往均賦至則悉除無名之

   算珪弱𡻕竒警舉進士甲科修起居注神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珪以文學進流輩咸共推竒

   其文閎侈瓌麗自成一家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珪叔罕為西路轉運使降儂宗旦父子徙知潭明

   二州為政務適人情不加威罰終光祿卿珪從兄琪起進士厯禮部侍郎致仕琪性孤介不與時合

   數臨東南名鎮政尚簡靜楊傑無為人元豐中官太常嘗議玉牒帝系四后升祔之禮又言大

   樂七失元祐中為禮部員外郎有文集二十餘卷樂記五卷雙漸無為人慶厯中進士博學

   能文知本軍後知漢陽為政和易吏民見思有古循吏風馬仲甫亮之子為度支判官内侍

   言漕舟淮汴間水遞鋪為使仲甫條其害議遂格累官淮南轉運使鑿洪澤渠六十里漕者便之

   朱翌舒人政和間進士時人諱言詩翌獨況涵六藝文思飇發南渡後為中書舎人掌書命文

   章忤時宰謫曲江著潛川集張徴舒城人建炎三年為御史中丞劾黄潛善汪伯彦大罪二

   十條罷知江州詹世勛舒城人修偉沉毅其勇莫敵紹興中為民兵正將弟世勣副之招募

   壯勇拒金人於拷栳原身被重創死王藺廬江人乾道中為御史陳時政闕失奏舉潘時鄭矯

   等八人進㕘知政事光宗勵精初政藺不存形迹除目或自中岀未愜人心者輒留之納諸御座

   趙廣廬州人八世同居淳化二年詔旌其門劉虎廬州人累功擢副都統拒元師於五

   河中流矢洞胷達背悶絶復甦更戰彌厲援壽春自三月至五月戰百餘合卒解其圍拜合肥郡侯

   劉師勇廬州人以戰功厯環衞官姚訔復常州加師勇和州防禦助訔守常受圍數月援絶

   城陷潰圍出從二王至海上見時事不可為憂憤卒密佑其先密州人徙居廬州佑為人剛毅

   質直為江西都統元兵逼撫州佑麾兵突戰元兵圍之數重自辰戰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復戰衆

   皆死被執以金符遺之許以官佑不受怡然自解其衣請刑遂死︹元︺羊仁廬江人至元初

   阿珠兵南下仁家為所掠父被殺母及兄弟皆散去仁年七𡻕賣為汴人李子安奴力作二十餘年

   子安憐之縱爲良仁蹤跡得母於頴州䝉古軍塔海家兄於睢州𫎇古軍岳納約尼家弟於邯鄲連

   大家皆爲役尚無恙乃徧懇親故貸得鈔百錠厯詣諸家求贖之經營百計更六年大小二十餘口

   復聚居爲良孝友甚篤鄉里羡之大徳中旌表呉志淳無爲人工草隸優於文學元末以廕

   厯任靖安都昌二縣主簿入明遂不仕季原禮無爲人親喪廬墓三年不食鹽醬孫立曽

   孫廷春居父母喪並如之一門純孝⿱目兆 -- 晁巢人泰定時爲平江路總管以廉自律杜請謁禮文

   學之士勞來阡陌絶奸吏詘大姓一時稱焉葛聞孫合肥人早喪父事母孝甞出爲州文

   學既而曰此非養志之道遂歸力耕供養結環翠山房以延來學執政薦其學行於朝召爲翰林辭

   不赴及卒余闕表其墓朱可與舒城人好學博覽絶意仕進家居教授文行著於當時

   余闕廬州人元統元年賜進士及第厯翰林待制至正中起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分兵守安慶

   時羣盜環布四外闕居其中屹爲江淮一保障陳友諒來寇闕以孤軍血戰城陷引刀自刎墮清水

   塘中闕號令嚴明與下同甘苦故人爭用命稍暇即注周易率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

   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事聞追封豳國公諡忠宣王翰廬州人陳友定表授潮州

   路總管友定敗棲永福山中明太祖聞其賢强起之自刎死︹明︺劉友仁合肥人與弟謙

   隨胡大海取徽寕等處多戰功殁於陣祔祀功臣廟廖永安巢人與俞通海等以戰艦千餘

   結寨巢湖後歸太祖賴其力渡江遂克太平下集慶鎮江常州池州㝷拔江陰石牌寨絶張士誠窺

   江路累官樞密同知與張士誠將吕珍戰於太湖舟膠淺被執不屈死追授平章政事封楚國公諡

   廖永忠永安弟從永安迎太祖於巢湖將水軍渡江有功永安陷於呉永忠襲職爲樞

   密僉院總其軍從伐陳友諒戰鄱陽湖友諒潰奔又邀擊之涇江口友諒死張士誠遣舟師薄海安

   永忠還兵水寨禦之遂克淮東諸郡尋充征南副將軍會湯和討降方國珍取福州畧定閩中諸郡

   至延平執陳友定遂拜征南將軍由海道取兩廣洪武三年從大將軍徐達北征伊克察罕諾爾還

   封徳慶侯明年以征西副將軍從湯和率舟師伐蜀蜀主明昇降帝製平蜀文旌其功 伊克察罕

   諾爾舊作克察罕腦兒今改正俞通海其先濠人父廷玉徙巢結寨巢湖歸太祖積功至僉

   樞密院事攻安慶没於陣追封河間郡公通海從太祖攻曼濟哈雅於裕溪口破其水寨又從克寕

   國以舟師畧太湖降張士誠二將於馬蹟山艤舟胥口吕珍兵暴至通海身先疾鬬矢下如雨中右

   目遂眇陳友諒圍南昌從太祖擊之友諒敗死拜中書省平章政事總兵畧劉家港進逼通州敗士

   誠兵又明年攝江淮行中書省事鎮廬州從徐達平安豐又從克湖州圖平江中流矢創甚歸金陵

   卒追封虢國公諡忠烈通海沈機簡重勞而不伐嚴而有惠士卒畏而感之咸樂為之用 曼濟哈

   雅改見前山川門俞通源通海弟從父兄立功通海卒就領其衆攻平江擒張士誠嗣通

   海官從徐達征中原下山東河南北山西諸郡復偕馮勝等會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臺取鳳翔

   鞏昌涇州會張良臣再叛據慶陽通源自臨洮疾趨至涇畧其西良臣援絶糧盡遂克慶陽征定西

   大破庫庫出連雲棧克興元皆先登封安南侯 庫庫舊作擴廓今改正俞通淵通海弟從

   徐達征秦隴燕趙以功授都督府僉事征哈刺哈至捕魚兒海獲酋長人畜甚衆又征都勻龍塲諸

   蠻峒克辰沅寶慶俘獲多封越嶲侯建文元年為豹韜衞指揮使戰没白溝河福王時追諡襄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馬雲合肥人洪武四年為都指揮使與葉旺同鎮遼

   東出竒設伏破納克追擊三百餘里殲其衆進都督僉事十二年征大寕克捷巡邊還卒袁義

   廬江人本姓張太祖賜姓名數從征伐為楚雄衞指揮使嘗入朝以其老命染鬚髪還任以威遠人

   汪澤廬江人鄱陽湖戰殁封廬江縣子宋國興合肥人年十八以總管從征與陳埜

   先戰南臺太祖解白龍𫀆衣之敵誤以為太祖攢槊刺之至死常遇春翼上潰圍出其弟晟嗣兄官

   累軍功封西安侯張德勝合肥人才畧雄邁與俞通海等自巢來歸從渡江克采石太平

   陳埜先來攻與湯和等破擒之進克鎮江取常州收長槍兵下太湖畧馬蹟山攻宜興取馬䭾沙及

   石牌寨趙普勝掠青陽石埭德勝與戰柵江口破走之陳友諒攻龍江德勝麾諸將奮擊友諒軍披

   靡遂大敗與諸將追及之慈湖縱火焚其舟至采石大戰没於陣追封蔡國公諡忠毅張興

   祖巢人本姓汪德勝養子嗣職從破安慶克江州拔蘄黃取南昌祝宗康泰既降而叛興祖從徐

   達擊定之從援安豐大敗呉師鄱陽之戰與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又邀擊友諒於涭江口功最擢

   湖廣行省參政從大軍北征别將衞軍由徐州取山東克沂青東平衍聖公希學率曲阜知縣希舉

   等迎謁軍門興祖禮之兗東州縣聞風皆下與達會師德州克長蘆直沽率舟師並河進遂克元都

   徇下永平西取大同將三衞率守之充征虜副將軍與傅友德合兵伐蜀克階文乘勝至五里關中

   飛石死追封東勝侯桑世傑無為人與俞通海等結水寨於巢湖太祖撫其衆俱納款趙普

   勝有異志世傑發其謀普勝逸去從渡江授秦淮翼元帥拔鎮江徇金壇丹陽攻寕國長槍諸軍克

   水陽平常州判行樞密院事畧地江陰宜興與廖永安等攻江陰石牌寨没於陣贈永義侯

   祥無為人從俞通海來歸為水寨管軍鎮撫數從征有功授京畿都漕運使分司淮安濬河築隄

   自揚達濟數百里治淮八年民相勸莫為惡寫像祀之授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宫殿帝坐殿中若有

   人持兵鬬殿脊者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壓鎮法將盡殺之祥面折善長乃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鐵

   石匠不罪活者千數出為北平布政使治行第一呉復合肥人歸太祖於濠從克泗滁和采

   石太平從徐達攻鎮江克常州張士誠兵奄至力戰敗之士誠奪氣又從徐達克廬州下漢沔荆諸

   郡縣從常遇春下襄陽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陸衞指揮使凡鄖均房竹渚山寨之不附者悉平

   之三年從大軍征陜西屢敗庫庫明年從傅友德平蜀又明年從鄧愈平九溪辰州諸蠻論功封安

   陸侯十四年從友德征雲南克普定城田關索嶺開箐道取廣西復臨陣奮發衝犯矢石體無完膚

   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卒追封黔國公諡威毅 庫庫改見前俞通源註楊璟合肥人以

   管軍萬户從太祖積功擢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率周德興張彬將武昌諸衞軍取廣西還為偏將軍

   再從徐達鎮北平練兵遼東卒追封芮國公金朝興巢人率衆附太祖從渡江所在征伐

   皆有功厯遷都督僉事兼秦王左相朝興沈勇有智畧所至以偏師取勝雖未爲大帥而功出諸將

   上後從傅友徳征雲南駐師臨安元右丞鄂博台等俱降朝興撫輯有方軍民咸悦進次㑹川卒追

   封沂國公諡武毅 鄂博台舊作兀卜台今改正趙庸廬州人歸太祖授樞密僉院從破安

   慶徇江西諸路征陳友諒大戰康郎山友諒殪與華高率舟師下淮安遂伐士誠呉平擢中書左丞

   從徐達取山東移兵克汴梁徇下河北州縣下關陜元將伊蘇侵通州從常遇春東拒之遂擣惠州

   抵大寕伊蘇遁命庸爲副將軍再敗元兵於馬邑耀兵東勝州復從李文忠北伐出野狐嶺擒祝真

   敗太尉曼濟等進克應昌俘獲無算封南雄侯復從伐蜀討平廣東盜獲賊萬餘人還見奬勞 伊

   蘇舊作也速曼濟舊作蠻子今並改正濮英廬州人初以勇力爲百夫長積功至西安衞指

   揮太祖命耿炳文選陜西都司衞所卒備邊惟英所練稱勁旅加都督僉事命率所部從馮勝北征

   抵金山降納克楚遂班師而以英將兵為殿猝為所乘遂見執敵既得英思挾為質英絶食不言乘

   間引佩刀剖腹死諡忠襄進贈樂浪公 納克楚舊作納哈出今改正花茂巢人歸太祖從

   定江左殲陳友諒平中原山西陜西俱有功再遷廣州都指揮同知世襲廣州左衞指揮使數𠞰連

   州廣西湖廣諸猺賊請於山海要害之地立堡屯軍以備不虞報可進都指揮使卒次子英果毅有

   父風亦以軍功至廣東都指揮使有聲永樂中徐明合肥人以百户從守南昌陳友諒圍城明

   出劫其營奪良馬以歸友諒陰設穽誘明出戰馬陷被執不屈死追封合肥縣男郈明

   人與陳友諒戰康郎山死於陣追贈梁縣子王徳朱昇同戰死皆贈合肥子祀康山王仁趫

   舒城人從征陳友諒戰鄱陽湖没於陣追封舒城縣男陳文合肥人早喪父事母至孝歸太

   祖南北從征並有功累官都督僉事卒贈東海侯諡孝勇葉昇合肥人自拔采石定金陵平友

   諒士誠還征中原三平叛蠻積功封靖安侯鎮遼東汪河舒城人少倜儻有大志師事余闕以

   文章名太祖渡江用為行中書省掾進大都督府都事遣使河南庫庫特穆爾留之被拘六年完節

   不屈帝甚嘉之拜晉王左相卒 庫庫特穆爾舊作擴廓帖木兒今改正鄭亨合肥人父用從

   太祖於和積功為大興左衞副千户亨嗣職洪武中遷密雲衞指揮僉事後從燕師攻真定旋將勁

   𮪍數百襲大寕克之又戰夾河藁城畧地至彰徳耀兵河上從破東平汶上軍入京師遷都督僉事

   進左都督封武安侯留守北京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仁宗即位拜征西前將軍鎮大同轉餉宣

   府酋長歸附者相屬亨嚴肅厚重善撫士恥掊克卒諡忠毅左君弼合肥人元末據州太

   祖再攻之走汴守陳州遣使招諭歸其母感泣納款以副總兵底定兩江又胡通王珪甯仲英王雄

   王玉玉弟瑛周顯鄭祥瞿通皆合肥人孫世陳清皆巢人明開國時各樹戰功陳植廬江人洪

   武間吏部主事有賢聲建文中厯兵部右侍郎燕兵臨江植監戰部將有議迎降者植厲聲責以大

   義部將殺植以降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孫鎮合肥人洪武中以經明行

   修除户部主事知衞輝府燕兵起衞輝當南北之衝鎮堅守不下永樂登極謫戍山海宣德初赦回

   除上饒丞不就申泰無為人洪武間知延平府㑹諸守有贓敗者令徧搜各省知府至延平止

   得米三升鈔二貫考天下清廉第二呉敬無為人母疾割肝煎湯母愈而敬不傷事聞太祖官

   以贊禮郎又同郡沈秉直刲股療母疾章華國刺臂血愈母疾姜潤割股愈母疾俱旌表張澄朱扆

   呉孝子俱以孝行稱余瑱合肥人官北平都指揮與同官謝貴密謀拒燕兵貴死瑱走居庸關

   練兵將襲北平成祖命將擊之被執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甯 忠

   人累官都督建文初從李景隆拒北平戰敗被執不屈死宋瑄合肥人西安侯晟之子建文中

   為右衞指揮禦燕兵戰死弟瑛嗣侯爵殉土木之難徐凱合肥人建文中以副總兵官鎮滄州

   燕兵至戰敗被執抗節死瞿能合肥人父通以開國功官都督僉事能嗣官從藍玉擊西番有

   功燕兵起從李景隆為裨將攻北平與其子率精𮪍攻張掖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

   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滑不可登景隆卒至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

   子奮擊所向披靡會旋風起燕王突入馳擊斬能父子南軍由是不振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廖鏞永忠孫任散𮪍舍人厯官都督建文時與議兵事時宿殿廷鏞與弟銘嘗

   受學方孝孺孝孺死鏞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被收論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周讓無為人倜儻尚氣節以劉基薦任給事中永樂初兩使西域被拘徙之荒野瀕死者

   數終不屈諭以朝廷恩信卒令番人隨之入貢有重使古刺集 本朝乾隆十五年   賜祀忠

   史昭合肥人永樂初積功至都指揮僉事鎮涼州討平叛寇婁達噶移鎮西寕仁宗立上

   言西寕俗鄙悍請設學校如中土報可宣徳初曲先衞酋薩竒蘇邀劫西域往來使昭討之長驅至

   曲先薩竒蘇遁威震塞外尋以征西將軍鎮守寕夏進右都督昭居寕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

   舉邊境無事 婁達噶舊作老的罕薩竒蘇舊作散即思今俱改正陳瑄合肥人累立戰功擢

   都督僉事永樂初封平江伯會北京遼東餉不足命瑄為總兵都督始議海運𡻕輸百萬石抵直沽

   又城天津衞籍兵萬人守之宣宗朝鎮守淮安兼督漕運疏更民運為兑運漕政益修漕渠在江淮

   問者瑄功為大卒諡恭襄蔚綬合肥人厯官布政司參議永樂中拜禮部侍郎綬履行端方宣

   德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龍源合肥人少警敏力學永樂初豫修大典授工科給事中親喪家

   居見民牧不良即聞於朝其人賂當道誣之遂罷歸方正合肥人永樂初授工部主事時建北

   都督工規畫有條擢江西參政平峒賊遷福州布政丁毅無為人永樂間進士選庶吉士性剛

   直時近臣有紀綱者勢傾中外衆莫敢忤毅獨正言與之抗綱服其直不能厄鄭泰舒城人永

   樂進士任給事中讜言動衆超補刑部侍郎璽書襃美朱昂無為人厯任福建參政巡海有

   聲績歸休二十五年葛巾野服如未嘗有𫝑位者有里人負屈嘗陰白有司以伸之人或造謝杜門

   李春無為人正統進士兵科給事中有直聲轉福建參議汀盜起春親抵巢穴諭降進江

   西左參政撫諸洞反側厯兩藩俱著聲績沈譓合肥人景泰進士知東昌府政尚嚴明常祿外

   不入一錢折獄明允銓注天下廉能官第一王敬廬江人景泰間任大理評事力白三原王

   恕之𡨚衆論多之鮑德舒城人景泰舉人任華容縣知縣興學勸農懲奸理𡨚治稱湖湘第

   呉凱合肥人由進士擢兵科給事中封駮敷奏動存大體承㫖覈邊儲罷武弁不職者四

   百餘員仕至廣東少參葉鸞舒城人景泰進士任貴州參議雜苗難治鸞廉靜忠誠按部所

   至一斷以法有宣慰刲人腸藩臬莫能糾鸞馳諭即服罪又宣慰有奪嫡者僉允其請鸞獨不署名

   親老授副使終養張淳合肥人成化進士厯御史出勘牧馬草場請罷近畿仁壽宫皇莊以

   益牧地議雖不從他皇莊所侵據者緣是悉還民按貴州擒叛苗普安阿保父子撫其黨五十九寨

   籍為編氓正德時積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其知吉安尹應天並有異政蔚春合肥人宏

   治進士兵科給事中陳時政八事邊務七事咸見施行參政廣西以鯁介為忌者中傷乞歸

   時舒城人景泰進士授御史遇事敢言出按湖廣江西著風采坐事謫内鄉知縣擢延平知府皆

   有名遭喪歸廬墓三年白兔馴墓側累官南京刑部尚書以清慎稱秦民悦舒城人天順進

   士厯廣平知府考績為畿内冠累擢南京吏部尚書以星變偕九卿陳時政二十三事多議行

   政廬江人父喪廬墓虎狼遠跡同郡有王紹由進士厯御史母喪廬墓高興父喪廬墓俱正統中

   旌表又沈諲母喪廬墓成化中旌表又胡紀胡鐸父母喪廬墓錢敏母喪廬墓張梅父喪廬墓李得

   春父母喪俱廬墓孫翦兒母喪廬墓李大經周繼成詹天瑞俱刲股廬墓先後旌表薛遠

   孫正統進士景泰時官户部郎中有能聲成化中用兵兩廣出督軍餉諭衆能破賊者以其資予之

   將士爭奮賊平進户部尚書周璽廬州衞人宏治進士厯禮科都給事中武宗時屢以災異

   偕同官切陳時弊後擢順天府尹劉瑾用事璽數與牴牾詞色無假瑾積憤矯㫖下詔獄榜掠死

   郭鋐合肥人宏治中以總兵官督漕運筦漕十三年軍民利病必力陳於朝嘗濬通州河二十

   里置壩令淺船搬運𡻕省帑金數萬鄭元合肥人自元以上五世同居宏治中旌表曹琥

   巢人宏治進士授户部主事御史周廣疏劾閹官被謫琥抗疏救之貶尋甸通判再遷廣信同知時

   鎮守中貴托貢獻頻有徵斂琥攝府事堅持不予擢鞏昌知府未任卒方欽巢人宏治舉人

   知福山縣同官俱為流賊所害欽以好官不要錢獨免劉瑾用事監司斂諸屬金銀獻媚欽獨無所

   輸因注下考子榘知平陰縣耿直忤時亦有清操李紹賢巢人正德中除行人篤學敦行

   以小臣抗疏諫南巡被杖創甚死萬振孫合肥人嘉靖進士服官剛正知襄陽府舉覈屬

   令贓過令賄監司為解勿釋也陞副楚臬適礦使縦横振孫捕其爪牙立斃之以忤㫖削籍

   崙無為人嘉靖進士擢御史巡陜西修舉茶馬八事回按順天疏陳畿輔灾荒疾苦轉太僕少卿

   會景王之國廷議恐其騷擾推崙湖廣巡撫及期營辦有方公私不擾楚人頌之宛嘉祥

   廬江人嘉靖舉人知思南府撫戢强寇四境帖服民立碑頌之蔡悉合肥人嘉靖進士授常徳

   推官累官南京尚寶卿署國子監嘗請立東宫又極論礦税之害有學行淡宦情仕五十年家食强

   半清操亮節淮西人宗之丁華一無為人兄弟五人不忍析居相與折梅五枝共接一本各

   識之祝曰若一枝枯即某有異志後五枝俱秀而實鄉里稱為五果丁氏又向侃兄弟五人白首同

   居妻亡鰥居四十年又薛崇禮與兄崇仁俱以孝友為時重竇子偁合肥人萬厯進士授

   大理評事抗疏請建儲後守泉州課最督學湖廣大計註廉明第一遷福建布政司朱萬春

   無為人萬厯進士知上饒遏璫䜿開採之擾省長差拖累之患擢御史劾本兵糾總河論首輔請東

   宫出閣講學按四川奏留帑金充採辦免加派賑灾荒轉江右道平鄱湖劇賊内陞厯左通政

   如蘭合肥人萬厯進士知紹興府舉卓異後巡撫廣西折悍藩平劇賊進副都御史趙一

   韓巢人萬厯中進士九江推官時中璫收税恣横痛繩以法視𣙜蕪關廉聲比前官葉茂才晉貴

   州副使魏璫時能植節自振朱來遠廬江人萬厯進士初令秀水除𮦀差以蘇民禁私販

   以惠商勸課省刑時稱善治仕至太常卿盧謙廬江人萬厯進士擢御史出為江西右參政引

   疾歸崇禎中流賊犯廬江謙命服危坐中門賊至不屈死同時舉人張受畢伊周亦不屈被殺謙贈

   光祿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受畢伊周並   賜祀忠義祠胡守

   恒舒城人崇禎進士授推官改編修乞終養歸里流賊攻舒城守恒與遊擊孔廷訓督民兵共守

   城陷死之贈少詹事諡文節沈志傑無為人崇禎末流賊犯境志傑率子可則姪可仕及

   鄉兵乘夜砍營不勝俱罹難楊四知無為人崇禎進士知漢陽擢御史陳江北被寇之慘

   兵將玩寇之弊又上銓政京營漕運及被寇地方求改折免等疏巡視兩關勞瘁卒官余承

   德無為人崇禎末流寇至祖母及母被執承徳號呼衞之並遇害妻楊氏投河死妹玉女亦不屈

   程楷合肥人厯官參政崇禎十五年張獻忠攻城楷方里居與知府鄭履祥經厯鄭元綬

   分門拒守會提學徐之垣以試士至獻忠遣其下偽為諸生襲儒冠以入夜半舉礮城中大擾楷不

  屈死之贈光祿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四哲合肥人崇禎乙亥流

  寇圍廬同弟回美四竒與賊戰城下不勝退與弟暨妻女子婦共十五人投井以殁王寖大

  合肥人崇禎進士事繼母撫異母弟五人内外無間言乙亥守城親冒矢石厯任南吏部郎家居三

  遇旱蝗捐資助賑規畫甚詳尤萃力史書所著有春秋説史綱鈔數十萬言黄得功

  人後徙開原衞少負竒氣膽畧過人崇禎中以討流賊功封靖南伯福王時進封侯命移鎮太平

  大兵南下倉卒中流矢得功知事不可為拾所拔箭刺吭死其妻聞之亦自經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忠桓

 ︹本朝︺張維德合肥人明崇禎乙亥流賊入境其父被執將見殺維徳甫十𡻕延頸就刃求代

  賊義而釋之順治丙申没哀毁骨立廬於墓三年張振祚廬江人父宏任攜孥知四川嘉

  定州崇禎壬午流賊逼城祚奉父命領數𮪍突出求救城陷祚還見父被害觸石死時弟振祺應試

   囘籍阻絶無音耗及順治甲午聞信奔赴至保寕不得前巡撫李國英拔署梓潼縣三年道始通即

   辭官尋母遇之峩眉縣年七十餘矣奉以歸又合肥張文達壬午夏詣北莊收麥聞寇至奔還於積

   屍中覓得其父負行七十里抵莊得全達年至一百三𡻕   勅建坊又廬江高克謹年十三父

   為寇執謹乞身代寇兩釋之又郡人方華張大履胡蔭楊光耀王鳳吾賈文彪郭士瑛許明時宋志

   靈張一綸魏振趾張應星俞尚質俱以孝友聞李天馥合肥人順治戊戌進士授檢討厯工

   刑兵吏四部尚書以老成清慎拜大學士存心虚公甞謂變法不如守法救弊不能無弊時以為得

   體卒諡文定子孚青康熙巳未進士官編修有詩名王綱合肥人順治壬辰進士授兵部督捕

   郎逃案山積綱為振滯獄釋株連冬月流徙出關者給湯粥衣絮終通政參議張肯穀

   人知秦州事時巴三綱之亂賊衆潛布城中猝發執肯穀去誘降不屈紿守者得脱奔叩幕府陳進

   𠞰策躬為嚮導一鼓而三綱授首遷鳳翔知府轉濟南皆著治績胡永亨守恒子守恒死

   壬午難永亨募勇士夤夜入賊營收父骸而葬之康熙庚戌成進士爲户部郎奉   命鞫廣東

   獄仁恕得情分巡肇高廉羅道公亷持法於積弊多所釐剔楊國龍廬江人任江西廣信

   府把總康熙十七年勦賊陣亡   賜卹如例王祥巢人江西把總康熙十五年耿逆之

   黨據萍鄉祥攻之陣殁   賜卹如例阮自雄無爲人順治十六年以𠞰海宼功由把總

   升鎮江千總康𤋮十三年從征逆藩呉三桂有功二十年以沅州鎮標十總從擊貴州八萬猺甫至

   洞口賊從篁棘中𦊅岀自雄戰殁   賜卹如例劉承恩廬江人厯廣東潮州副將康熙

   十五年呉逆倡亂滇黔承恩協衆將摧鋒陷陣大小三十餘戰所向披靡十八年以力戰陣亡

    賜銀歸葬乾隆二十六年祀昭忠祠王承業廬江人由行伍爲廣東總兵官管副將事

   康熙十七年援勦廣西有功二十年進征雲南殁於陣   詔贈右都督董金鳳

   乾隆戊戌一甲三名武進士以侍衞任河南歸德營參將擢福建興化營副將降洋匪翁泉等署

  福寕鎮總兵調臺灣副將俱有勦宼功廕子承恩通判童炯合肥人父溺水炯奔救父得生

  而炯竟溺死一時哀乾隆六十年 旌邦舒城人四川同知署龍安府知府時官兵

  勦金川邦任守八角碉賊圍之急邦任固守不去遂遇害祀昭忠祠廕子德溥知縣世襲雲𮪍尉

  季國瞻無為監生九𡻕父患疔以口吮之母病嘗糞及殁廬墓乾隆三十八年 旌

  承禧無為庠生父殁廬墓乾隆五十九年 旌鄭曦巢縣監生父喪廬嘉慶二年 旌

 ︹流寓︺︹漢︺施延靳縣人避地廬江臨湖縣種瓜為業明五經星官風角家貧母老周流傭賃順

  帝時徵拜太尉︹宋︺凌䇿涇人㓜孤厲志好學宗族初不加禮因決意渡江與姚鉉同學於廬

  楊繪綿竹人皇祐間進士第一仕至天章閣待制嘗寓無為州山中自號無為子

  枋得弋陽人宋亡隱於郡之南鄉後潛往江南為薦者所逼不屈死︹元︺蔡章洛陽人任

  閩省員外郎至正中越海北歸遇大魚摧舟漂流七日從台州登岸至舒城遂家焉︹明︺陳壽

   新淦人官兵部侍郎廉聲素著徙居合肥

  ︹列女︺︹漢︺焦仲卿妻劉氏名蘭芝為姑所逐自誓不嫁其家迫之遂赴水死仲卿聞

   之亦自縊遂合葬焉冢樹皆成連理︹唐︺朱延壽妻王氏舒城人延壽姊為楊行密

   夫人行密狎延壽延壽怒陰與田頵通謀事泄見殺王氏聚寳貨焚府舍誓不以皎然之軀為仇人

   辱遂赴水死︹宋︺楊察母察㓜孤七𡻕始能言母知書嘗自教之察與弟寘皆與進士甲

   包繶妻崔氏繶拯子繶卒崔守死不嫁拯嘗出其媵在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

   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熙寕間封永嘉郡君賈易母彭氏無為人易七𡻕

   孤彭以紡績自給日與易十錢使從學易不忍使一錢每浹旬輒復歸之︹元︺張氏女

   人嫁為高垕妻母病目喪明張氏歸省抱母泣以舌舐之目忽能視余闕妻蔣氏

   守安慶城陷率其妾與子女墮井死 按舊志作耶卜氏考府志耶卜氏耶律氏皆闕妾也今改正

  ︹明︺呉復妾楊氏合肥人復在普定買妾楊氏年十七復死視殮畢沐浴更衣自經死

  詔贈貞烈淑人鄭亨妾張氏合肥人亨卒自經以殉詔贈貞節淑人張必美

  妻蕭氏無為人嫁半載必美死軍人徐爾興欲私之氏堅拒徐素暴橫姑懼禍勸氏從之氏

  曰吾死禍即巳何懼焉遂自經死宋國興妻曹氏合肥人國興戰殁曹苦節終身

  詔旌其門為貞節 按明史言其聞變即行自經未知孰是周凝貞妻呉氏

  人凝貞卒呉年二十四𡻕毁容誓死不更適以奉孀姑姑卧病齒毁不能食呉斷其兒乳以乳姑冬

  月卧擁姑背以煖之宛轉牀席者三年姑卒哀毁骨立王氏合肥人正德中流賊入城氏抱

  子女赴塘死同邑張氏二女正徳中流賊欲驅之行女相攜赴水死孔詢妻何氏

  人詢卒氏理髪為繩繫臂以見志甘貧守節終祝亮工妻桂氏舒城人崇禎中遇賊

  欲劫以行氏抱枯樹不動賊斷其頸猶堅抱亮工至乃解徐畢璋妻朱氏無為人年

   十七歸璋璋有妹名京年十五崇禎十五年流賊破城朱方孕奔井邊謂京曰吾姙在懷井口狹可

   推而納之京曰唯推畢即哭呼曰父母安在乎吾伴嫂死矣遂一躍而入徐錫印妻朱

   氏成國公朱純臣女夫殁樓居十餘年足不履地崇禎末遇流賊之亂捧廟主自焚死

  ︹本朝︺蕭宏酇妻李氏合肥人夫亡守節同縣蕭士珩妻傅氏徐震元妻倪氏徐烜妻

   羅氏冀養兹妻周氏冀念兹妻龔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張𤐣妻杜氏徐乾妻呉氏高山峯妻劉氏均

   夫亡殉節俱康𤋮年間 旌李之紀妻夏氏廬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朱子才

   妻胡氏守正捐軀俱康熙年間 旌李廣圻妻奚氏舒城人夫亡殉節同縣沈夢雲

   妻楊氏周維先妻趙氏均夫亡殉節俱康熙年間 旌丁澤光妻陳氏無為人姑

   病氏刲股以救香滿一室姑病㝷愈曹廷對妻沈氏巢人夫亡守節同縣曹彭年妻

   楊氏亦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間 旌剛啟元妻陸氏巢人夫亡殉節丁雪普

   妻羅氏合肥人夫亡守節同縣程日曙妻王氏鄒嶽妻羅氏丁方磯妻王氏陳國棟妻李氏

   應士彦妻瞿氏程汝璞妾沈氏完振韜妻郭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蔡機妻金氏夫亡殉節俱雍正年

    黎 志美妻劉氏廬江人夫亡守節同縣何寅先妻張氏徐愈宏妻夏氏許

   士侯妻張氏王之麒妻夏氏夏業贊妻徐氏陳岳秀妻蔡氏何芝先妻許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呉修

   文未婚妻張氏夫亡守貞俱雍正年間 旌楊翼公妻樊氏舒城人夫亡守節同

   縣謝朝鳴妻汪氏徐士偉妻程氏蔡永祚妻黄氏周五有妻周氏李士鏞妻盧氏張拱妻徐氏徐翼

   麟妻李氏靳三友妻毛氏洪元標妻盛氏賈适妻王氏陳其經妻曽氏金式吕妻賈氏潘天植妻任

   氏許俶妻韋氏周易妻史氏張文藻妻黄氏張瑛妻周氏徐紱麟妻五氏盛世禮妻姜氏沈宏䇿妻

   王氏楊錡妻樊氏均夫亡守節俱雍正年間 旌徐鳴珮妻鍾氏舒城人夫亡殉

   節同縣張國城妾王氏徐君仲妻劉氏朱吉士妻張氏奚某妻晉氏宋又郊妻鮑氏闕廷賢妻王氏

   方肇祥妻任氏宋又禮妻王氏孔席珍妻沈氏郭宗玉妻衞氏丁際昌妻李氏汪守信妻王氏胡希

   儼妻王氏均夫亡殉節張鉞妻何氏無為人夫亡守節同州王賜爵妻鄧氏高景文

   妻張氏袁貽穀妻高氏季志昻妻許氏梅能宗妻徐氏方祚承妻俞氏仰前章妻祝氏劉士瑤妻潘

   氏劉遇聖妻夏氏丁良嵩妻汪氏黄文長妻程氏閻應科妻呉氏邢國藩妻董氏程天修妻朱氏蕭

   通衍妻范氏謝之秉妻巴氏夏續祖妻周氏季運燦妻張氏呉允愉妻黄氏何崇仁妻鮑氏張萬春

   妻水氏張承詔妻馬氏朱前詵妻汪氏張良畧妻蕭氏徐大定妻章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孫世祿未

   婚妻周氏俞雙未婚妻張氏均夫亡守貞烈女董文成未婚妻卞氏王道未婚妻謝氏陳子仲未婚

   妻朱氏均夫亡殉烈俱雍正年間 旌閻宏皓妻蕭氏巢人夫亡守節同縣汪君

   聘妻王氏禇英妻胡氏呉履祐妻沈氏趙秀林妻張氏葛鍠裔妻唐氏楊廷襃妻陶氏均夫亡守節

   烈婦史子明妻孔氏任紹周妻郭氏祖懿修妻唐氏均夫亡殉節烈女黄萬正未婚妻郭氏夫亡殉

   烈俱雍正年間 旌田穰發妻鄭氏合肥人夫亡守節同縣龔永澤妻黄氏權賜書

   妻馬氏董化豸妻陳氏朱緯妻褚氏冀時妻龔氏胡其炯妻洪氏沙聲敬妻陶氏劉之鎮妻徐氏蔡

   梓妻黄氏汪正洪妻王氏張秉忠妻徐氏朱爾同妻郭氏方太占妻郭氏龔華妻楊氏許夢熊妻呉

   氏王紳妻劉氏張廷璐妻龔氏程貞麟妻邵氏王林章妻李氏張如玉妻程氏程宣妻倪氏呉乾妻

   楊氏朱嵩妻栗氏劉國珍妻史氏王履仁妻蔡氏左宓妻趙氏劉克讓妻高氏魏其智妻趙氏殷仲

   右妻郎氏劉宏訓妻湯氏張錫桓妻陳氏徐長安妻王氏王亶妻俞氏張徳玉妻李氏李鹿友妻姚

   氏王錫命妻張氏楊大璋妻童氏徐裔顯妻鄭氏胡郁文妻王氏周明志妻姚氏李生泰妻陳氏周

   詩妻劉氏戴永徳妻郝氏孔銓妻王氏陳國英妻宋氏秦先春妻姚氏湯斯震妻魯氏魏振定妻武

   氏王襄繼妻呉氏劉世吉妻魏氏袁士忠妻范氏黄國銓妻莢氏楊耿章妻韋氏趙懋綱妻胡氏王

   永昇妻劉氏程夢北妻呉氏王三仁妻洪氏陸麟閣妻楊氏李樞妻孫氏蘇連妻周氏李麟妻史氏

   田畬妻童氏虞介梅妻宋氏孫天錫妻董氏秦禹文妻孫氏龔尚鰲妻王氏楊⿱目兆 -- 晁妻徐氏董英妻臧

   氏程效祖妻呉氏温鋭公妻閻氏潘湄妻沈氏張延妻李氏李士宏妻呉氏龔廷選妻劉氏牛麟箕

   妻胡氏盧望麟妻王氏張先正妻王氏冀惠妻周氏周宗禮妻王氏宋裕仁妻完氏束應元妻沈氏

   陳夢祥妻謝氏何紹遜妻龔氏胡其熉妻何氏周之孔妻包氏常應召妻胡氏王士麟妻羅氏呉旭

   升妻張氏魯尚昇妻昻氏衞端毅妻汪氏徐蜀江妻李氏王玉模妻宋氏童正甫妻守氏蔡舉妻楊

   氏唐三元妻王氏邱瑛妻周氏王履坦妻呉氏李士衡妻楊氏馬榮妻陳氏許孫葳妻高氏張蕙繼

   妻何氏劉志逵妻張氏廖世瓊妻王氏妾王氏蔡苪妻李氏薛雯妻栗氏姚宏裔妻程氏章天敘妻

   張氏陸士宏妻楊氏雷𤦺妻許氏程遜妻余氏陳起鳳妻蔣氏陳式伊妻高氏楊明䇿妻呉氏田宜

   妻婁氏程正笏妻李氏王元勲妻趙氏葉兆秀妻陳氏周之德妻李氏董九思妻陳氏李芳芄妻張

   氏李顯成妻朱氏許含玉妻王氏李煊妻沈氏湯帝載妻陸氏胡宗禹妻巫氏孫廷璧妻何氏許孫

   蕗妻高氏程本道繼妻劉氏徐珊妻滕氏王鑑妻周氏婁序益妻張氏呉雲黻妻王氏謝鶴昂妻方

   氏王萬佐妻余氏許五重妻瞿氏俞沂妻范氏王有典妻彭氏李盈鹵妻鄒氏陶禮妻王氏呉山輝

   妻陸氏陳九有妻丁氏魏義忠妻徐氏呉浩妻郭氏王允瀹妻張氏王廷弼妻解氏龔應琔妻賈氏

   呉宗潮妻孟氏汪淑妻郭氏許又公妻杜氏朱玉翠妻劉氏竇龍麟妻陸氏陳公錫妻丁氏魏廷桂

   妻許氏謝錦壽妻程氏衞萬郁妻胡氏韋君榮妻楚氏陸洪綱妻阮氏曹瑞堯妻葛氏程以德妻陳

   氏程志勉妻龔氏栢之濬妻白氏蔡庚妻呉氏張維珍妻沈氏李士珠妻俞氏葛文中妻楊氏王澤

   遠妻許氏趙師抃妻魯氏李德容妻謝氏許泰卓妻龔氏劉國泰妻王氏周榮妻陸氏郭羽林妻夏

   氏丁方林妻賀氏李三重妻洪氏黄士璋妻杜氏王倫昇妻婁氏陳㑹吉妻鍾氏周道昌妻王氏婁

   奎燦妻呉氏何無竒妻馬氏陳大章妻鍾氏丁大順妻李氏胡萬貴妻陶氏鮑之俊妻蔡氏曽日俊

   妻劉氏呉仲士妻劉氏唐和三妻蔡氏史興隆妻王氏尹有章妻魯氏楊立仁妻陳氏鮑宜極妻傅

   氏王冕妻沈氏完球妻袁氏完玥妻李氏周士冕妻胡氏蕭芾妻趙氏鄭世棟妻巫氏沈世珣妻袁

   氏程駿妻李氏蔡卓妻應氏鄒珣妻王氏陸璵妻呉氏靳紹文妻蔡氏蔡鶴洲妻呉氏完德凝妻蕭

   氏王學謨妻陳氏黄賜祿妻潘氏趙邁凡妻禇氏孟國瓚妻龔氏楊焯妻王氏史本詠妻孫氏王三

   台妻史氏胡士選妻朱氏方世璜妻瞿氏王裛妻呉氏司明寰妻宋氏高千若妻張氏劉熉妻王氏

   蕭蕖妻董氏李鳳林妻曹氏許進公妻李氏張朝佐妻王氏鮑必紹妻王氏蘇紹紳妻劉氏王世道

   妻施氏蔡業迪妻王氏王志瑚妻汪氏湯婉妻汪氏樊士球妻蔡氏程廷穎妻徐氏許忠藹妻楊氏

   郭尚益妻呉氏郭某妻宋氏完承宗妻袁氏李昉栻妻陸氏董德常妻汪氏陳桂丹母劉氏沈文綱

   妻劉氏單校妻李氏胡炯妻戴氏蔡敏妻王氏陳桂三妻趙氏鄭大典妻阮氏包天朝妻成氏張朝

   裔妻韓氏趙卜泰妻呉氏郭承剛妻宋氏蔡雯妻黄氏李友芹妻衞氏沈應華妻韓氏周夢鼇妻劉

   氏袁魁妻王氏張燦若妻秦氏慈懋妻孫氏戴永德妻劉氏程志寵妻倪氏王步猷妻員氏王文聲

   妻李氏虞芝荃妻宋氏均夫亡守節烈婦王羅春妻李氏劉勗妻方氏李成遠妻王氏趙藺妻王氏

   陳忠妻李氏黄承業妻張氏龔紹渤妻呉氏王景燦妻董氏方永芝妻宋氏汪曽三妻聞氏高繼國

   妻陸氏蕭元秉妻賈氏黎鳳文妻羅氏周宗武妻朱氏丁元凱妻湯氏呉尚義妻蔡氏倪國達妻徐

   氏張拱明妻李氏王太初妻徐氏劉正魁妻呉氏郭呈舉妻鄭氏趙徵妻江氏余子盛妻陳氏王得

   貴妻趙氏趙璋妻陳氏汪夢舟妻許氏徐扶倉妻萬氏李天祿妻楚氏均夫亡殉節李菖妻陳氏劉

   素川妻李氏均守正捐軀貞女蘇知非未婚妻陳氏丁守庸未婚妻楊氏宋和未婚妻李氏王朝璿

   姊李端未婚妻楊氏宋嗣熙未婚妻李氏均夫亡守貞孝女王公錫女俱乾隆年間 旌賈蕃

   妻葉氏廬江人夫亡守節同縣唐烈懿妻呉氏袁懋佐妻陶氏李銓偀妻盧氏宋嗣炎妻方

   氏黄滋和妻查氏程周岐妻黄氏許簡妻汪氏許應元妻孫氏金淑士妻施氏郭百禦妻張氏陳長

   禔妻李氏盧之巽妻畢氏王長璝妻鄭氏徐自湘妻朱氏徐洛妻汪氏蔡日和妻羊氏張傑妻楊氏

   張振允妻呉氏孫既秩妻王氏左會遠妻李氏周卞石妻方氏何崑妻陳氏孫光泗妻王氏谷其志

   妻丁氏李登瀛妻汪氏嚴大賔妻金氏張昶妻楊氏劉乘麟妻胡氏谷扶世妻丁氏呂宛才妻胡氏

   錢鳴珂妻王氏呉競妻黄氏丁宸妻徐氏丁實妻朱氏姚之迪妻許氏陳大卿妻陳氏曹立勲妻王

   氏韓𤦺徴妻程氏朱世竒妻夏氏韓百齡妻程氏許紹份繼妻葉氏金文會妻張氏曹懋和繼妻孫

   氏李俊偀妻王氏夏賢元妻孫氏洪有愈妻劉氏項士玉妻王氏嚴廷玉妻夏氏凌希盛妻嚴氏呉

   應璧妾周氏徐念勅妻朱氏莫元儉妻盧氏王家讓妻程氏王家興妻張氏陳家慶妻呉氏均夫亡

   守節烈婦何志厪妻陳氏錢崇北妻王氏均夫亡殉節楊建由妻胡氏汪朝獻妻王氏張拔士妻穆

   氏汪深造妻王氏均守正捐軀貞女葉文元未婚妻方氏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任傚

   孔妻宋氏舒城人夫亡守節同縣孔衍統妻楊氏徐元英妻程氏任榮世妻龍氏李偉士

   妻胡氏李樹榛妻李氏歐文韜妻彭氏黄文炳妻毛氏李偉公妻王氏汪千一妻戴氏侯天健妻韓

   氏陶洙妻黄氏湯惟一妻賈氏盛子成妻程氏李捷妻王氏曾聞箴妻謝氏孔興誠妻滕氏朱能妻

   趙氏李日章妻祝氏陳崑瞻妻束氏王文炳妻周氏潘嗣直妻涂氏靳起祚妻余氏丁燕妻鍾氏黄

   希智妻鍾氏高岑妻尹氏束鳴鑣妻鍾氏許俊妻朱氏胡用和妻祝氏陳錫範妻傅氏方鑑妻朱氏

   汪成鳳妻黄氏闕雲岱妻許氏金國璜妻王氏闕雲輝妻任氏李汝榛妻方氏谷通妻梅氏賈邦

   妻陸氏趙雲騰妻王氏黄鋐妻孔氏左啟賢妻張氏丁鳳池妻張氏鍾德淳妻淩氏江桂妻呉氏均

   夫亡守節烈婦蕭敬忠妻許氏夫亡殉節孫嘉賓妻金氏張錦純妻陶氏賴乾生妻汪氏均守正捐

   軀貞女張成未婚妻闕氏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何大封妻阮氏無為人夫

   亡守節同州洪序妻葉氏張萬春妻水氏柏茂妻洪氏李士通妻王氏蕭時宜妻張氏徐啟昇妻楊

   氏劉國寶妻李氏章一兆妻方氏伍永遐妻汪氏關行惠妻林氏楊加臣妻余氏張時華妻周氏李

   文志妻項氏丁國良妻朱氏魯光發妻張氏汪正鈞妻朱氏汪芬妻季氏季上要妻奚氏張道揆妻

   雷氏王鳳自妻張氏楊士照妻呉氏張翰妻徐氏周開瑤妻畢氏凌世宗妻汪氏喻鈞妻錢氏倪邦

   連妻彭氏余國瑞妻魯氏彭朝鼎妻朱氏倪光賢妻李氏魯國英妻朱氏許家振妻呉氏朱子珊妻

   蕭氏朱智佑妻沈氏陳世信妻張氏劉廷顗妻何氏陳鼎新妻羅氏呉球妻陳氏潘國勲妻楚氏徐

   啟棐妻王氏張光燭妻周氏時合俊妻楊氏陳曰鼇妻倪氏束三錫妻蔣氏朱應采妻李氏楊遇崇

   妻呉氏阮嘉行妻陳氏錢朝掄妻袁氏張正音妻邱氏呉一洪妻倪氏倪光宸妻胡氏李凌飛妻張

   氏蕭萬源妻朱氏季運新妻劉氏周漢臣妻齊氏鄧自芬妻朱氏方國佐妻耿氏石尚廉妻金氏楊

   澤民妻季氏史應蛟妻程氏古學儀妻朱氏陳世茹妻裴氏季任材妻沈氏汪有成妻范氏徐永源

   妻范氏楊國鼎妻劉氏季鵷舉妻楊氏戴正舉妻邢氏安魁材妻周氏黄培蓮妻呉氏于斌妻王氏

   馮志濂妻彭氏張之楷妻邢氏周昇平妻安氏周庠化妻丁氏董之樑妻龔氏王渭自妻童氏朱宫

   木妻魯氏朱揖妻黄氏朱振權妻程氏王士禧妻周氏盛士進妻安氏倪康侯妻朱氏劉宏顯妻汪

   氏汪士潤妻虞氏鄭文光妻姚氏羅櫰母李氏鄭淑芳妻汪氏王世俊妻徐氏盛光宏妻廖氏許國

   銜妻洪氏鄭純仁妻朱氏王福裕妻仇氏程友琴妻江氏束太生妻陳氏俞漢音妻洪氏張延鍾妻

   阮氏周正科妻馮氏史運芳妻高氏朱大紳妻錢氏王應科妻錢氏何子玉妻鮑氏奚永久妻倪氏

   郭忠倫妻徐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吕之源妻朱氏王應標妻孟氏錢永松妻杜氏劉有紳妻謝氏黄

   瓚妻呉氏孫某妻季氏沈策之僕婦謝氏均夫亡殉節朱有福妻周氏張茂發妻李氏均守正捐軀

   貞女張世瓚未婚妻劉氏張可權未婚妻王氏孫延嗣未婚妻張氏程正爵未婚妻高氏張之校未

   婚妻張氏朱錦榮未婚妻徐氏沈於澍未婚妻張氏朱蘭芳未婚妻張氏均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汪一德妻呉氏巢人夫亡守節同縣趙如蘭妻孫氏繆球妻呉氏繆元愷妻張

   氏何秉恒妻李氏李淑廣妻闞氏張志城妻呉氏楊遵祖妻秦氏向桂妻沈氏楊奕緒妻劉氏翟宏

   增妻葛氏馮朝選妻湯氏趙孫衢妻徐氏呉迪康妻陳氏鄭克旭妻楊氏瞿永蔚妻呉氏方貢千妻

   東方氏楊永清妻查氏單東曙妻湯氏繆以將妻郭氏洪燦妻宣氏莢作俊妻陳氏劉栻妻周氏徐

   景南妻黄氏張煥妻戴氏馬樹滋妻陳氏楊懋紳妻葛氏李儀妻劉氏沈櫺妻葛氏許世勲妻王氏

   鄭應鋏妻陳氏周萬科妻劉氏李國猷妻金氏陳文奎妻湯氏潘淳妻姜氏宋緒昌妻湯氏均夫亡

   守節烈婦趙士玉妻莢氏張大綸妻湯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李承宗未婚妻何氏夫亡守貞俱乾隆

   年間 旌范廷標妻尹氏合肥人夫亡守節同縣楊思敏妻李氏蔡光緒妻滕氏龔

   延紳妻黄氏萬丹書妻劉氏蔡家珍妻呉氏趙守訓妻巫氏趙鈺妻程氏蔡天衷妻劉氏侯寶光妻

   王氏呉遵伸妻郭氏梁偉妻張氏閻紹武妻趙氏魏士濓妻張氏席曙光妻李氏孔昭文妻陳氏孫

   容萬妻陳氏虞倍輝妻范氏王巖妻沈氏張士佳妻程氏翟春林妻唐氏蔡守詁妻郭氏黄鳴琴繼

   妻孫氏虞廷玉妻沈氏沈迺滙妻許氏沈理甲妻呉氏孫映佩妻王氏劉超妻虞氏戴鈐妻黄氏王

   天培妻潘氏蔡嵒妻曽氏馬徳山妻殷氏董承檢妻黄氏李灝妻楊氏殷啟仁妻鄭氏劉澤普妻王

   氏呉尚仁妾蘇氏袁厚徳妻程氏郭道循妻宋氏李續祖妻張氏呉攀桂妻胡氏王寵妻施氏霍瑞

   甲妻宋氏夏敦倫妻張氏楊以宏妻談氏張國彦妻唐氏丁樞妻張氏黄學璥妻王氏巫嘉訓妻靳

   氏巫占恒妻侯氏孫世祥妻江氏張稠繼妻趙氏劉慧中妻郭氏董光佐妻華氏葉文畧妻戴氏王

   淵妻趙氏羅其模妻呉氏夏星燦妻王氏汪義妻孫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楊向榮妻劉氏趙金榜妻

   沈氏莢某妻姜氏均夫亡殉節王廷獻妻李氏盛孜妻楊氏均守正捐軀貞女方琳未婚妻許氏殷

   三祝未婚妻胡氏呉謹未婚妻周氏沈仁基未婚妻曹氏王邦業未婚妻袁氏均夫亡守貞烈女劉

   智未婚妻蔡氏劉德長未婚妻蘇氏戴愛蓮未婚妻李氏黄某未婚妻張氏均夫亡殉烈俱嘉慶年

    胡 必全妻林氏廬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王世猷妻徐氏陳德堂妻李氏陳

   有耀妻徐氏李方嶙妻周氏盧寅妻丁氏夏溥妻張氏許有孚妻左氏許三祝妻張氏呉光履妻張

   氏徐會發妻夏氏呉崇仁妻張氏徐中濬妻李氏丁祐妻趙氏徐宗灝妻王氏楊宏烜妻呉氏彭杲

   妻張氏張拱妻陳氏江有亨妻胡氏郭啟勲妻呉氏查繼先繼妻萬氏張網妻呉氏李方達妻周氏

   呉光烈妻鄭氏鍾之升妻徐氏鍾琬琳妻黄氏蘇忠良妾王氏李英妻伍氏吳兆麒妻陳氏李仁民

   妻丁氏徐宗睦妻劉氏谷琅妻呉氏徐熊妻姚氏姚克驤妻徐氏呉崇誥妾張氏金有訓妻秦氏高

   光通妻陳氏呉繼善妻馬氏李世華妻范氏何庭珍妻李氏計世鏊妻程氏孫佳鼐妻葉氏程明江

   妻金氏徐振芬妻汪氏馬光表妻楊氏李連繼妻黄氏項恕求妻許氏王風高妻程氏李育才妻劉

   氏何璽繼妻朱氏陳宏妻金氏蔡傳貌妻戴氏劉洪紳妻朱氏胡大任妻劉氏胡嗣培妻盧氏盧文

   鼇妻霍氏陳廷佐妻劉氏楊尚瓊妻張氏葉文玉妻王氏胡光華繼妻楊氏胡梅妻許氏劉洪際妻

   李氏胡維漢妻何氏胡沅繼妻丁氏徐喆仕妻張氏馬光炎妻袁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金程振妻陳

   氏姚業煌妻徐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楊啟堂未婚妻夏氏宛光彩未婚妻洪氏均夫亡守貞俱嘉慶

   年間 旌周映奎妻韋氏舒城人夫亡守節同縣呉毓秀妻周氏王效曾妻張氏張

   相治妻王氏董從寛妻王氏朱啟梁妻周氏章大有妻徐氏曾文暢妻朱氏周邦定妻楊氏王朝鼎

   妻張氏俞廷璽妻柏氏王之醇妻喬氏徐學淮妻任氏程兆竒妻戴氏張學義妻徐氏徐士宗妻韓

   氏謝鳳舉妻倪氏王掌衡妻汪氏汪成鳳妻王氏靳文焞妻許氏徐彩先妻程氏張大容妻谷氏汪

   文魁妻胡氏汪文焕妻郭氏段燕乾妻張氏程溥妻黄氏朱漳繼妻周氏石珍妻束氏束璽妻鍾氏

   王元魁妻石氏徐學源妻唐氏徐修禮妻程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汪添順妻張氏夫亡殉節汪克富

   妻劉氏守正捐軀俱嘉慶年間 旌胡大恒妻邢氏無為人夫亡守節同州唐之崑

   妻陳氏楊文輝妻蔣氏任廷相妻汪氏任良鋭妻汪氏諸祚瑜妻李氏夏梓妻于氏夏加位妻張氏

   昌應宏妻張氏徐必榮妻字氏夏加綏妻鄭氏汪本瀛妻周氏倪必選妻鄧氏汪德梅妻萬氏宋正

   榮妻周氏鄧先恩妻朱氏方可福妻周氏金士鳳妻呉氏王必簡妻錢氏季世璿妻呉氏朱萬支妻

   謝氏楊世瑚妻張氏季邦榮妻湯氏錢嘉澍妻張氏謝禮運妻姜氏黄先植妻錢氏侯坤妾黄氏秦

   之華妻侯氏方寶倉妻劉氏何正瓊妻陳氏黄國士妻錢氏戴國凝妻謝氏戴和妻王氏田遜吉妻

   束氏宋可展妻邢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鄭銀倉妻杭氏夫亡殉節貞女方應昱未婚妻汪氏何正坤

   未婚妻涂氏楊同濬未婚妻唐氏陳必倫未婚妻吳氏均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萬鐘

   妻周氏巢人夫亡守節同縣艾尚景妻班氏唐煚妻葛氏鄭典妻繆氏汪起振妻楊氏胡士

   琬妻車氏湯援祖妻唐氏李恒修妻劉氏曹濟世繼妻王氏楊效賢妻趙氏陶廣傑妻葉氏陶廣聞

   繼妻呉氏陳學烋妻葛氏趙友成妻莢氏周之佐妻程氏陳起田妻陸氏葉正淑母王氏均夫亡守

   節烈婦鄭隆基妻梁氏夫亡殉節貞女丁某未婚妻聞氏洪學洙未婚妻陳氏王徹未婚妻陳氏陳

   軼賢未婚妻洪氏均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漢︺左慈廬江人少有神道嘗在曹操坐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

   魚岀操令求蜀薑恐其近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勅使者增市二端語頃即得薑還并獲

  操使報命操出近郊慈攜酒一升脯一斤百官莫不醉飽操怪欲收殺之忽不知所在終不能害云

  ︹唐︺慧滿貞觀間於大蜀山誦法華經有白衣稱東海王少子來聽時苦旱慧滿令其降雨答

  曰盜布天澤當殛死慧滿曰汝捨身救氏我誦經度汝白衣去大雨隨至越三日龍死於山取而葬

  之民為立祠三刀禪師唐末居廬江顯安院黄巢之亂賊執而斫之三刀無血故名

  崔自然巢人少好道得服松脂法隱於城南洞中辟穀修煉冬雪積滿常於溪中澡浴每入

  山虎豹皆馴服一日告逝後有人見之豫章道上今石牀藥鼎尚存︹明︺曹天復巢人為諸

  生端方好學年十七慨然去鄉邑或遇之白石山禪林中不交一言而去後竟不知所之

 ︹土産︺萬壽紬出合肥機房在萬壽寺左右故名出舒城宋史地理志廬州貢絹

  布出合肥唐書地理志廬州土貢何首烏紅白二種出合肥深山中者佳五加皮

  無為産者良石斛出合肥唐書地理志廬州土貢生石斛明一統志合肥縣所出白蠟

    漆 礬出廬江九域志廬江縣有崑山礬場鰣魚出廬江無為玉面貍

   岀合肥者佳竹雞一名山菌子俱出合肥

大清一統志

 鳳陽府在安徽省治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八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至泗州盱眙

  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潁州府潁上縣界二百四十八里南至廬州府合肥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

  江蘇徐州府蕭縣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滁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六安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北

  至徐州府睢寕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德府界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

  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宿州爲房心分野大 火之次懷遠爲奎婁分 野

  降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及徐豫二州之域府治屬揚西北境屬豫北

  境屬周爲鍾離國戰國屬楚秦置九江郡北境屬泗州郡

  漢仍為九江郡地郡治在府西南境西北境兼為沛郡地後漢因之

  三國魏置揚州治府西南境晉初為淮南郡地郡治在府西南

  東晉僑置豫州治府西南境安帝始分置鍾離郡

  縣今鳳陽縣劉宋泰始中僑治徐州宋書州郡志徐州泰豫元年移治朐

  元徽元年還治鍾離蕭齊曰北徐州鍾離郡水元二年豫州入魏

  因之豫州屬魏改置揚州普通七年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復曰豫州東魏武定七年

  北徐州曰楚州時豫州亦入魏復曰揚州北齊曰西楚州武平中揚

  州入陳復曰豫州後周大象元年復克之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隋開皇初郡廢二年改

  曰豪州元和志作三年隋書地理志作二年又濠字作豪今俱從隋志大業初復

  曰鍾離郡西南境改置淮南郡西北境為彭城蘄城譙三郡地武德三年

  復爲豪州天寶初復曰鍾離郡乾元初復曰濠州

  元和志濠字中間誤去元和三年字又加水屬淮南道貞元初改屬河

  南道五代因之府境屬呉及南唐惟北境内屬宋仍曰濠州鍾離

  郡屬淮南西路北境後入金至元十三年設濠州安

  撫司十五年改爲臨濠府二十八年復曰濠州屬

  安豐路明初吳元年復曰臨濠府洪武二年以臨

  濠爲中都六年改曰中立府舊志五年改中立府定爲中都今從實錄

  七年改曰鳳陽府始移今治直隸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𤋮六年分屬安徽省

 舊領州五縣十三雍正二年升潁州直隸以潁上

  霍邱二縣屬之升亳州直隸以太和䝉城二縣屬

  之升泗州直隸以盱眙天長五河三縣屬之十一

  年分夀州地増置鳳臺縣乾隆十九年裁臨淮縣

  併歸鳳陽縣四十二年裁虹縣以地屬泗州直隸

  州領州二縣五

  鳳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泗州盱眙界七十里西至懷

  遠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定遠縣界五十里北至靈壁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泗州盱眙界七十里西南

  至壽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泗州五河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懷遠縣界六十五里漢置鍾離縣屬

  九江郡後漢爲鍾離侯國三國時廢晉太康二年復置屬淮南郡安帝於縣置鍾離郡又改縣曰燕

  縣劉宋兼置徐州蕭齊因之東魏爲楚州治北齊復曰鍾離縣隋初爲濠州治後仍爲鍾離郡治唐

   為濠州治五代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曰中立三年改曰臨淮七年始分臨淮置鳳陽縣為鳳陽

   府治 本朝乾隆十九年裁臨淮縣入焉懷遠縣在府西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

   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鳳陽縣界三十里西至潁州府䝉城縣界九十里南至鳳臺縣界七十里北

   至宿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定遠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鳳臺縣界七十里東北至靈壁縣界一百

   八十里西北至䝉城縣治一百四十里漢置當塗侯國屬九江郡人平阿候國屬沛郡後漢為當塗

   平阿二縣皆屬九江郡晉屬淮南郡安帝僑置馬頭郡省二縣入之劉宋初以郡屬南豫州泰始後

   屬北徐州蕭齊因之東魏屬楚州北齊改曰馬頭縣又改置荆山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塗山屬

   鍾離郡唐武德四年省入鍾離宋寶祐五年置懷遠軍及荆山縣屬淮南西路元至元二十八年

   荆山廢懐遠軍為縣屬濠州明屬鳳陽府 本朝因之定遠縣在府南九十里東西距一

   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滁州界七十 里西至壽州界九十里南至廬州府合肥縣界六 十

   里北至鳳陽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滁州全椒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合肥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泗州

   盱眙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懷遠縣界九十里秦置東城縣漢屬九江郡後漢屬下邳郡晉屬淮南郡

   劉宋省梁天監初改置定遠縣兼置定遠郡及安州太清中州廢北齊改郡曰廣安隋開皇𥘉郡廢

   以定遠縣屬鍾離郡仁壽元年廢郡改為臨濠縣唐復為定遠縣屬濠州五代宋元因之明屬鳳陽

   府 本朝因之 按元和志及寰宇記皆云梁置定遠郡而隋書地理志及輿地廣記又云梁置臨

   濠郡未詳孰是附記於此壽州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六十里有奇南北距一百五

   十里有奇東至鳳臺縣界半里西至潁州府潁上縣界六十里南至六安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鳳

   臺縣界半里東南至廬州府合肥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潁州府霍邱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

   鳳臺縣界半里西北至潁上縣界一百三十里春秋六蓼國地戰國時楚壽春邑秦置九江郡漢初

   改淮南國元狩元年復為九江郡後漢因之三國魏曰淮南郡正始初為揚州治晉亦曰淮南郡後

   改置南梁郡義熙中兼置豫州劉宋亦曰豫州南梁郡蕭齊曰豫州梁郡後魏景明元年改曰揚州

   普通七年復曰豫州太清二 年曰南豫州東魏武定七年復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陳大建五 年復曰豫州後周

   復曰揚州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改曰壽州置總管大業元年府罷㝷復曰淮南郡唐武德三年

   曰壽州七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寶初改夀春郡乾元初復曰壽州屬淮南道五代初屬揚

   吳置忠正軍節度南唐改為清淮軍周顯德三年復曰忠正軍徙治下蔡宋初復曰壽州壽春郡忠

   正軍節度為淮南西路治所政和六年升壽春府乾道三年罷府為安豐軍還治壽春元至元十四

   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為散府二十八年改安豐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初復為壽春府尋曰

   壽州以州治壽春縣省入屬鳳陽府 本朝因之鳳臺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

   一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懷遠縣界五十 里西至潁州府潁上縣界六十里南至壽州界半 里

   北至潁州府𫎇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定遠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壽州界半里東北至懷遠縣界七

   十里西北至潁上縣界一百三十里舊為壽州地 本朝雍正十一年析州東北境置鳳臺縣與壽

   州共城治宿州在府西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靈壁縣

   界六十里西至河南歸徳府水城縣界一百里南至懷遠縣界八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蕭縣界九

   十里東南至鳳陽縣界二百三十三里西南至潁州府䝉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徐州府邳州

   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永城縣界一百四十里禹貢徐州之域春秋屬宋戰國屬楚秦置泗水郡漢

   高帝改為沛郡治相縣領符離等縣後漢改置沛國晉因之東晉徙郡治蕭以相縣屬焉省符離等

   縣劉宋因之梁大通中僑置淮陽縣兼置惟州沛郡東魏武定六年改郡曰睢南縣曰斛城北齊天

   保七年又改縣曰符離省相縣入之隋開皇初郡廢三年州廢以縣屬彭城郡唐武德四年屬徐州

   元和四年割符離蘄縣及泗州之虹縣置宿州太和三年州廢七年復置屬河南道五代因之宋曰

   宿州符離郡開寶元年建保静軍節度屬淮南東路金曰宿州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屬南京路

  貞祐三年復升保静軍節度元曰宿州屬歸德府至元二年省州治符離縣入州明洪武初改屬鳳

  陽府 本朝因之靈壁縣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六十

  里東至泗州界十五里西至宿州界五十里南至鳳陽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界一百

  二十里東南至泗州五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懷遠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徐州府睢寕縣界一

  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府界一百八十里漢置穀陽洨二縣屬沛郡後漢因之晉省穀陽劉宋兼省

  洨縣僑置陽平郡屬徐州蕭齊永明元年郡廢後魏世宗復置陽平郡東魏武定六年改置穀陽郡

  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穀陽屬彭城郡唐武德四年屬仁州貞𮗚八年屬北譙州十七年屬徐州顯

  慶元年省宋元祐元年置零壁縣旋廢屬虹縣七年復置政和七年改為靈壁縣屬宿州金因之元

  至元四年改屬泗州十七年還屬宿州明屬鳳陽府宿州 本朝以縣屬鳳陽府 按靈壁宋金元

  三史地理志俱作壁惟明史志作壁考靈壁名縣本史記漢書項羽追漢軍靈壁東睢水上當作壁

  為是詳古蹟下

 ︹形勢︺背渦口之曲流望馬邱之高澨漢王粲浮淮賦淮海内

  屏東南樞轄唐羅珦徳政碑阻淮帶山南北朝均為重鎮

  

 ︹風俗︺率性真直賤商務農其食秔稻其衣絁布地帶

  淮河皆通舟檝貿遷寰宇衣冠文物之鄉鄰戚相

  助喪葬相賙殊敦古誼李黙鳳陽新書

 ︹城池︺鳳陽府城周九里三十步門四即舊皇城明洪武五年築又有外城洪武七年土築

  周五十里有奇後圯 本朝乾隆二十年築周六里五百六十二步 鳳陽縣附郭懷遠縣

  城舊城周九里十三步後廢明萬厯間始立新城於淮河西岸周三里一百二十步門四無池

  定遠縣城周五里二百三十六步門四明正德七年甃甎引澗泉為池東西南廣十丈北

  廣二十丈 本朝順治十七年熙四年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夀州城周九里十三步

  門四宋故址 本朝順治六年乾隆二十年三十年重修鳳臺縣城新置縣與壽州

  共城宿州城周六里有奇明洪武十年始疊石為址甃以大甓門四池周八里有奇

  本朝乾隆四年修十一年二十三年重修靈壁縣城周六里門四明正徳六年甃甎濠廣

  三丈餘 本朝康𤋮十二年修乾隆十九年重修

 ︹學校︺鳳陽府學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中都國子監後改 本朝康熙四年修十八

  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鳳陽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建入學額

  數二十五名又臨淮鄉學即舊臨淮縣學明洪武中建後屢圯於水 本朝康𤋮二十三年改建乾

  隆十九年歸併鳳陽縣入學額數仍十六名懷遠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𥘉建 本

  順治十二年康熙五十六年正元年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定遠縣學在縣治東

  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十一年康熙二十年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壽州學在州治西

  明洪武初因元故址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康𤋮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鳳臺縣

  學舊附壽州 本朝雍正十一年新設入學額數八名宿州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年

  元故址建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靈壁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

  因元故址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雍正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淮南書院在鳳陽縣

   本朝乾隆年間建洪山書院在懷遠縣 本朝康𤋮三十年建又文昌書院 本朝雍

  正元年建曲陽書院在定遠縣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循理書院在鳳臺縣

  天啟二年建 本乾隆三十年培菁書院在宿州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建

  正學書院在靈壁縣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七萬五千七百三十三今滋生男婦四百三十五萬五千五百六十六名口

 ︹田賦︺田地九萬五百三十七頃四十八畝八分有奇額徴地丁銀一十八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兩二

  錢一分六釐雜項銀五千八百六兩七分九釐米三萬一千四百六十七石二斗四升七合麥四千

  五百四十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七勺

 ︹山川︺善山在府南四十里一名翊聖山萬𡻕山在府城外北隅舊皇城垣枕其上東

  西二峯對峙東曰日精一名盛家山西曰月華一名馬鞍山皆相聯接鳳凰山在鳳陽縣

  城内舊皇城東北隅府之主山也府縣皆以此名又靈壁縣西北五里亦有鳳凰山旁有洞曰老君

  白沙山在鳳陽縣東寰宇記白沙山在鍾離縣東八十里其山遍是白沙瞿相

  山在鳳陽縣東南十里雲母山在鳳陽縣東南四十里寰宇記一名濠上山在鍾離東南

  四十里神仙傳云彭祖服食雲母採於此山昇高山在鳳陽縣東南五十里俗以九日登

  此山故名東西二濠水合流於此烏雲山在鳳陽縣東南七十里與定遠縣接界一名烏

  霧山以山多𫎇霧故名濠塘山在鳳陽縣東南七十里元和志東濠水出鍾離縣南濠塘

  山寰宇記相傳緣山泉灌濠成塘故名山穴出鍾乳并有蝙蝠白色於穴中倒懸居人採取服之頗

  梅城山在鳳陽縣東南七十里以山小石如城而名又東十里有石門山化明

  山在鳳陽縣東南七十里以故化明縣爲名杏山在鳳陽縣南四十里寰宇記杏山在鍾離

  縣南六十里呉時董奉居此山爲人冶病惟令種杏五株數年杏至萬株長安山在鳳陽縣

  南四十里杏山之西東西平衍百餘里鏌鎁山在鳳陽縣南五十里接定遠縣界水經注

  濠水出鏌鎁山寰宇記相傳鏌鎁鑄剱於此廟山在鳳陽縣西南十二里又三里曰圍山

  東魯山在鳳陽縣西南十五里又西三里爲西魯山相傳魯肅屯兵於此離山

  陽縣西南四十里鏌鎁山北府志西濠水出焉畫山在鳳陽縣西南五十里府志相近又有梅

   山猴尖山獾山雙尖山大光山凡五山俱在龍子河外石膏山在鳳陽縣西南五十里寰

   宇記其山多出石膏故名陡山在鳳陽縣西南五十里以形勢陡險而名白石山

   陽縣西二十里有乳泉魏書地形志鍾離郡燕有白石山曹山在鳳陽縣西北三十里寰宇記

   相傳魏武帝東征駐兵於此因名塗山在懷遠縣東南八里淮河東岸亦名當塗山左傳昭

   公四年椒舉言於楚子曰穆有塗山之會又哀公七年子服景伯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

   國杜預注塗山在夀春縣東北即禹會諸侯處魏書地形志沛郡巳吾有當塗山唐六典塗山淮南

   道名山之一元和志塗山在鍾離縣西九十五里圖經荆塗二山本相聯屬禹鑿為二以通淮流今

   雨山閒有斷接谷濱淮為勝 按王楙野容叢談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鍾離縣四宣

   州當塗縣而蘇軾蘇轍塗山詩皆指濠州與杜注左氏傳在壽春東北合則塗山自以在懷遠縣為

   新城山在懷遠縣南四十里近新城故名洛河山在懷遠縣南六十里以近

  洛水故名周四十里西峯曰鴻山東峯曰神山兩峯迤邐聯屬出煤炭土人听石燒灰以塼埴為業

  又名上窰山路崎嶇宋嘉泰閒浙人陳運成修成坦道稍東為大横山中有仙人洞舜耕山

  在懷遠縣南七十里接壽州界一名順閣山荆山在懷遠縣西南十里水經注淮水出於荆

  山之左當塗之右魏書地形志巳吾有荆山府志東麓有白龜泉北麓有溢香泉西北有玉坑其北

  有玉㵎南麓有煤㵎一名梅㵎平阿山在懷遠縣西南六十里與鳳臺縣接界俗訛為平峩

  山魏書地形志汴郡蕭有平阿山相公山在定遠縣東六十里山上有古塔傍有楚相令

  狐子伯廟俗呼令狐相公因名又皇甫山在縣東九十里相傳有皇甫將軍屯兵於此華葢

  山在定遠縣東南二十五里山頂圓覆如葢郎公山在定遠縣東南六十里一名寶公山

  五尖山在定遠縣東南七十里山有五峯又十里有磨盤山形圓如磨槎枒山

  遠縣西七十里其山巉巖頂有三义奇拔可愛中有洞曰芝巖洞三峯山在定遠縣西北

   三十里上聳三尖山半有禪窟洞石窟泉修篁古木參映前後為一邑之勝劍山在定遠縣

   西北三十五里舊傳山有寶劒雨過或有光現韭山在定遠縣西北四十里舊志地暖多韭故

   名上有石城下有洞穴㵎水常流不絶石形如器物者甚衆橫澗山在定遠縣西北七十

   四里上有㵎泉宋史高宗紀紹興元年王才遣將丁順圍濠州劉光世遣兵攻橫㵎山順解圍去舊

   志有石累城兵亂時屯聚之所明太祖初起義兵取橫㵎山遂入滁陽即此高山在定遠縣

   北四十里南有石塘水極清冽有禹廟又名廟山泉塢山在定遠縣東北十五里其北有

   石塢泉清澈可鑑大横山在定遠縣東北七十里以横障縣東故名上有石壘城址

   公山在鳳臺縣西北五里肥水之北淮水之南亦名北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苻堅南寇謝幻

   度禦之於肥水部陣嚴整堅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即此地魏書高祖紀太和十有九年春

   正月巳亥車駕濟淮二月甲辰幸八公山水經注八公山無樹木唯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

    安折節 下士忽有八公 詣門王甚敬之八公並 能鍊丹化 金出入無閒乃 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 日

    升 天故山 即以八公為目寰宇記壽春縣八公 山一 名肥陵 山在縣北四里沈括夢溪筆談壽州 八

    公 山側土 中及 澗溪之閒往往得小金鉼上 有篆文 劉主 宇世傳淮南王藥金也硤   石 山

    在鳳臺縣西北二十五里三 國魏志諸 葛誕據 壽春司馬昭遣王㫤軍硤石以 逼之水經 注淮水 北

    經山硤中謂之硤石對岸山上結二 城以防 津 要元和志硤石山在下蔡縣西南六十 里地理 通 釋

    梁大同 中於硤石山築城拒東魏即今隸州下 蔡城也以 淮水中流分界在西岸者為硤石屬下 蔡

    在東岸者為夀陽明統志山兩岸相對淮水經其中禹鑿舊蹟猶存四頂山在鳯 臺縣北 七

    里東與 八公山相 聯紫 金山在鳳臺縣東北十 里 五代史 劉仁贍傳南唐以仁 贍 為清淮 軍

    節度使鎮壽州周世宗攻之 百端不 能下東趨 濠梁南唐遣其元帥齊王景達 等列砦 紫金山下 為

    夾道 以屬城中明年 正月 世宗復至淮上盡破 紫金山 砦壞其夾道州 志山 𦝫有石甃大路周世 宗

   屯兵於此名連珠寨山後有温水泉黄閭山在鳳臺縣東北五十里寰宇記徐靈寶云黄歇

   所遊之處今山下猶有閭舍之蹟嵇山在宿州西南一百一十里虞預晉書銍有嵇山嵇康

   家於其側因名焉元和志臨渙縣嵇山在縣西三十里獨山在宿州西南一百一十里孑然

   獨聳又有南獨山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石弓山在宿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形彎曲如弓

   且多磨山在宿州西三十里山產磨刀石石山在宿州西北純石無土如高士孤立

   故或曰孤土山在宿州西北純土無石諸陽山在宿州西北三十里魏書地形

   志睢定陶有睢陽山州志以山在睢水之陽故名睢陽或曰諸陽山芳巖山在宿州西北六

   十里傍有石巖四時芳馥故名相近有邱疃山相山在宿州西北九十里魏書志相有相山寰

   宇記在符離縣西北九十里有碑銘曰巍巍相山盤紆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舊志下有相城故

   址其西南為天馬山西控汴河定陶山在宿州北隋書地理志符離縣有定陶山寰宇記符

   離定陶山在縣北四十里魏時定陶縣在山下打鼓山在宿州北三十里有三峯倚天名曰

   鼓山山中有聲如鼓自鳴嵗則大熟其東北嶺有二泉可既田數千畝離山在宿州北五十

   里産符離草爾雅所謂莞也漢以此名縣亦謂之茅山豐山在宿州北七十里以在新豐里

   騫山在宿州北七十里即閔子騫故里山之陽有閔子墓墓左有龍涴潭灌田數千頃

   陰陵山在靈壁縣東十五里與泗州接界菜玉山在靈壁縣西南三十里山產石

   𩔖菜齊眉山在靈壁縣西南三十里山開八字如列眉然明建文三年燕王南下徐輝

   祖敗之於齊眉山即此張山在靈壁縣西北九十里相傳子張遊學之處龍車山

   在靈壁縣北二里縣之主山也山之陽有石泉龍柱山在靈壁縣北五里以山勢如椅初名

   拷栳後因前對學宫改今名磬石山在靈壁縣北七十里寰宇記在下邳縣西南八十里

   泗水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供樂府禹貢泗濱浮磬即此舊志山上有駱駝洞稍西為申村山中有

   鬼谷陳疃山在 靈壁縣北八十里陳疃堡陳摶 嘗寓 此亦名陳摶山舊志中有希夷 洞

   一名老祖洞耳毛山在靈壁縣北 九十里下有耳毛 湖三 注山在靈壁縣東北

   十二 里舊志中有蜘蛛 洞及雲洞潼 山在靈壁縣東北七十里潼水出焉世傳莊子甞修道

   於此有南華觀相近為孟山接睢寕縣界相傳孟子甞遊此山分水嶺在鳳陽 縣東接泗 州

   界水由此中分故名銀嶺在定遠縣東五十里舊有銀冶今無鳳凰嶺在定 遠縣南 二

   十里昔有鳯止此故名青岡在壽州西北晉太元八年征 討都督謝石冠軍將軍謝幻度 等

   帥師拒秦兵乘勝追擊至於青岡寰宇記岡在 縣西三十里高一百步通鑑集覽青岡在安豐軍 去

   壽春三十里濠水源出鳳陽縣東利山西北流經懷遠縣南塗山之麓北入淮即此濠水俗

   曰天 河水經注濠水 出鏌鎁山東北之溪西北 逕禹墟 北又西流注於 淮元和志謂之西濠水岀 鍾

   離縣南濠塘山東北入淮舊志天河在懷遠縣南五里又三珠㵎一名撤珠㵎亦在縣之南玉里流

  入天東濠水在鳳陽縣東北二十里匯縣界西濠水南濠水入於淮水經注濠水岀陰

  陵縣之陽亭北東北流逕鍾離縣西人屈而南轉逕其城南又北厯其城東逕小城而北流注於淮

   按東濠水凡三源其出於陽亭北者元和志府志皆云出濠塘山其一與西濠同出鳳陽縣之鏌

  鎁山東流至昇高山入東濠水縣志亦謂之西濠水其一出鳳陽縣之離山東流於諸山之水會於

  射子口入東濠水縣志亦謂之南濠水又按舊志臨淮縣初為東西二城東濠水自縣西南入城至

  縣東北出城入淮所謂逕小城而北者也宋時連南夫作守決濠水自城西逕入於淮今水道復淤

  改由新城橋入淮沙水在懷遠縣西南十里自潁州府𫎇城縣流入經荆山之麓南入淮俗

  曰沙河亦曰芡河又名黄河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水經注沙水自

  山桑縣東南過龍亢縣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又東北過義成縣西南入於淮即左傳沙汭也縣志

  又有洱河在縣西六十里亦自𫎇城縣流入至縣南歐村入淮渦水俗曰渦河在懷遠縣北一

    里自潁州府𫎇城縣流入又東入淮謂之渦口漢志扶溝縣渦水東至向入淮三國魏志武帝紀建

    安十四年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又文帝紀黄初六年秋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

    循渦入淮水經注渦水自渦陽東南逕龍亢縣故城南又南流出石梁又東南逕荆山又東左合北

    肥水又東注淮元和志自貞元以 後濠州西渦口對岸置兩城刺史常帶兩城使以 守其要舊志又

    有塌河在縣西十五里流合渦河又有沙溝在縣西北十五里南入渦河在北窪者則入淝河

    水在定遠縣東南六十里自廬州府巢縣流入東北入泗州界水經注池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

    東城縣故城南又東北流厯二山閒又東北入淮謂之池口也洛水自廬州府合肥縣界北流

    入經定遠縣西九十里與壽州接界謂之閻澗 水又北流至懷遠縣西南七十里入淮又謂之洛 澗

    水經注閻澗水上承施水於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積為陽湖又西北逕死虎亭南夾横塘西注

    分為洛㵎又西入肥水洛㵎水分閻溪北絶横塘北逕蕭亭東又北鵲甫溪水入焉又北逕西曲陽

   縣故城東又北厯秦墟下注淮謂之洛口元和志洛水經定遠縣西四十里寰宇記洛水自定遠縣

   流入鍾離縣與壽春縣中流分界屈曲北流八里至所部新城村南十五里入淮淮水

   州霍邱縣東流入經壽州鳳臺縣北又東經懷遠縣東南又東經鳳陽縣北又東北入泗州五河縣

   界水經注淮水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東流

   與潁口會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又北左合椒水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

   東北流注之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又北逕鏌鎁山西又東過當塗縣北過水從西北來注之又

   東北濠水注之又北沙水注之又東過鍾離縣北又東逕夏邱縣南淮水東左合泚口又東逕中陽

   亭北為中陽渡於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西北入於淮謂之肥口又北夏肥水注之又北逕下蔡縣

   故城東東逕八公山北又東逕梁城左迤為湄湖右納洛川於西曲陽縣北又自鏌鎁山東北逕馬

   頭城北濠水西流注之淮出於荆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閒又東渙水西入九里注之又東

   至巉石山潼水注之元和志淮水自壽州界流入鍾離縣續文獻通考淮水自潁上界至壽州西北

   合肥水至懷遠縣合渦水東流厯府北境又東北入泗州芍陂水在壽州南亦名期思陂漢

   志灊縣渒水北至壽入芍陂水經注芍陂上承㵎水於五門亭東北流逕白芍亭東積而為湖謂之

   芍陂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

   陂水北逕孫叔敖祠下謂之芍陂瀆人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黎漿一水曰葛瀆北流入壽春城中

   又北逕相國城東又北出城注肥水寰宇記在安豐縣東一百里上承渒水南至霍山縣北界騶虞

   石來號曰濠水北至陂中州志西自六安州龍穴山東自濠州横石東南自龍池山其水胥會於陂

   淠水在壽州西七十里自潁州霍邱縣流入北入淮即淠水也漢志淠水北至壽春入芍陂水

   經注淠水自六安縣故城西又西北分為二水出焉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又

   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於淮夏肥水在鳳臺縣西北自潁州府潁上縣界東南流入又東

   南入淮亦名西 肥河漢書地理志城父縣夏肥水東南至下蔡入 淮水經注夏肥水自天淙陂分為

   二流南為肥水北為雞陂夏肥東流左合雞水水出雞陂東為黄陂又東南流積為茅陂又東為雞

   水又會肥水而亂流東注入於淮州志西肥河在下蔡西南十里入淮肥水在鳳臺縣東北

   自廬州府合肥縣界西北流入至肥口北入淮俗曰東肥河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四年秋七月

   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晉書謝幼度傳苻堅自率兵次於項城進屯壽陽列陣臨肥水南齊書垣

   崇祖傳建元二年於壽春城北立堰塞肥水水經注肥水自良餘山北流分為施水又北逕狄城東

   又北逕荻邱東右會施水枝津又北逕成德縣故城西又北逕芍陂東又北逕死虎塘東又北右合

   閻澗水又合黎漿水又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又西北左合東溪水又西逕東臺下又西逕

   壽春縣城 北右合北溪水又西分為二水又西 合為橫塘又 逕元康城西北又西北入淮曰肥口 寰

   宇記肥水東南自安豐界流入壽州志東肥河在州東北十里又西流十餘里入淮又有沿河在州

   東南五十里西入肥河渙水在宿州南自河南歸德府永城縣流入又東南經靈壁縣南又

   東南入泗州五河縣界一名⿰氵⿱山⿵戌小 -- 𣿄水今謂之澮河水經注苞水東流入渙水渙水又東南逕蘄縣故城

   南又東逕穀陽縣右會八丈故瀆又東逕穀陽戌南又東南逕穀陽故城東北右與解水會又東南

   逕白石戌南又逕虹城南洨水注之元和志渙水西自臨渙縣界流入宿州續文獻通考澮河厯宿

   州南境至五河縣西北入於淮舊志靈壁縣南七十里有陡溝澮水支流也宋李顯忠敗金將蕭琦

   於陡溝即此沱水源出宿州東南紫蘆河東流經靈壁縣南四十里分為南北二派至泗州

   西南合流又東南入五河縣界入淮或曰即洨水也北肥水源出宿州西南龍山湖與潁州

   府𫎇城縣接界處東南流經懷遠縣北十里入於淮水經注北肥水自山桑縣東南逕瑕城南又東

   南逕向縣故城南又東南逕義城南又東入渦縣志肥河自𫎇城縣北東流至縣境正義村等處匯

   為巨浸有魚蛤鳧鴨菱芡蓮藕之利至縣之雙墩村入淮 按水經注肥水本入渦而今水自入淮

    蓋其流變矣泡水在宿州西 南九十 里自河南歸德 府永城縣流 入俗曰 泡河水經注苞 水

    自鄲縣故城南又東逕嵇山北東流 入渙水府志源出濠州舒安湖經州之臨渙故 城會澮水

    水在宿州西 南源岀州之仁義鄉東流經靈壁 縣西南八十 里自新馬橋東入澮河州志謂之 蟹

    河水經注解水上承穀陽縣西南解塘東北流逕穀陽城南即穀水也又東北流注於渙水

    水在宿州北二十里自河南歸德府永城縣東 南流入與江蘇徐州府蕭縣接界東流經靈壁 縣

    北六十里又 東入徐 州府睢 寕縣界史記項羽 擊漢軍睢水上 即此漢 志睢水 首受浪蕩水東至 取

    慮水經注 睢水自芒縣東逕相縣故城南又左合白瀆水又 東逕靈壁縣東又東逕竹縣故城南又

    東與渒湖水合又 東逕 符離縣故城北又 東逕取慮故城北又東合 烏慈 水寰宇記睢水在 符離縣

    北二 十里宿州志明宏治初睢水四 決詔侍郎白昴治 之為月河於符離橋南以殺水 勢舊志靈壁

    縣北三十里有土 山溝七十里有漁溝皆注 睢水 古  蘄水自河南歸德府水城縣流入宿

   州東經靈壁縣入泗州界水經注蘄水東南流逕蘄縣又東流八丈故溝出焉又東流長直故瀆出

   焉又東入夏邱縣東絶潼水逕夏邱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流入徐縣元和志蘄水北去

   蘄縣三十里寰宇記水在蘄縣北四十里本逕臨渙縣地隋大業元年疏通濟渠東流至縣界 按

   蘄水自隋唐以後混入汴河古洨水在靈壁縣東南水經注洨水首受蘄水於蘄縣東南

   流逕榖陽縣又東南流於洨縣故城北又東南入於淮縣志在縣東南濠城池漢書應劭注洨縣洨

   水所岀南流入淮或曰即今沱河古汴水自河南歸徳府永城縣流入經宿州南又東南

   流經靈壁縣南又東南流入泗州界元和志符離縣南臨汴河有埇橋為舳艫之會運漕所厯防虞

   是資宋史河渠志參知政事張洎言開元末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澣以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沈

   損遂浚廣濟渠下流自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十八里合於淮既而水流𨑙急行旅艱險㝷乃

   停廢又都水丞侯叔獻言昨疏濬流河自南京至泗州槩深三尺至五尺惟虹縣以東有礓石三十

  餘里不可疏濬乞募民開修 按自唐以前汴泗會於彭城之北然後入淮隋大業元年開通濟渠

  導汴入淮自此始也今河淤塞故隄存焉黄河在靈壁縣北一百二十里自江蘇徐州府流入

  又東南入睢寕縣界即古泗水也溪河在鳳陽縣東五十里即古黃溪也一名大溪河又有

  小溪河在縣東北龍子河在鳳陽縣西三里源出離山北流至徐家橋北匯爲湖人經長

  淮關入於淮沫河在鳳陽縣北上承諸湖至縣東北十五里入淮曰沫河口清溝河

  在懷遠縣北二十里舊志源出宿州之龍山湖東南流合十湖諸水舊自靈壁縣南至鳳陽縣沫河

  口入淮𡻕久下流淤塞遂於縣北合肥河遇淫雨漫溢爲患大香河在壽州東南三里州

  志自芍陂塘大香門分流九曲至城東南三里橋北下東西走馬河分入淮河舊志係漢唐宋古運

  河元都燕始淤皁口河在夀州南六十里自芍陂皁口門分流至州東東津渡入肥水又有

  沿河在州東南五十里亦入肥水月明湖在鳳陽縣東二十里方邱湖在鳳陽縣

   東北二十里水澇湖在定遠縣東四十里又大橋湖在縣東南五十里楊亭湖

   在定遠縣西九十里又石塘湖在縣西北十五里尉升湖在壽州西南水經注謂之熨湖

   胡三省通鑑注熨湖即尉升湖也州志今有西湖在州西門外水集則淮肥合流數十里即熨湖矣

   又有南湖在州正陽門外焦岡湖在壽州西三十里相連者為董奉湖舒家湖

   州西北八十里白雲湖在宿州西南六十里又黄壓湖在州南三十里運斗湖在州西南四

   龍山湖在宿州西南龍山之西肥水發源於此横隄湖在宿州西北十里通

   睢水人旱莊湖在州西北四十里渒湖在宿州東北渒一作牌水經注渒湖水上承甾邱縣

   之渒陂南北百餘里東西四十里東至朝解亭西至甾邱縣故城東其水自陂南系於睢水唐志符

   離東北九十里有隋故牌湖隄灌田五百餘頃顯慶中復修金史地理志符離有牌湖沫溝

   湖在靈壁縣北七十里相傳晉宋間地陷為湖每春夏晦暝水上有城屋之狀見則𡻕有大水相

   近有青冢湖俱通睢水石湖在靈壁縣東北十五里縣志亦睢水支流所匯中有巨石水漲

   涸不過舊痕湄陂在壽州東北水經注淮水逕梁城左迤為湄湖唐書地理志湄陂在下蔡

   東北八十里永樂渠在壽州南唐書志在安豐東北十里溉高原田廣德二年宰相元載

   置大厯十三年廢運糧溝在宿州有二南運糧溝在州南門外水漲可通澮河北運糧溝

   在州北門外水漲可通雎河瞿溝在宿州西北元史州四大鎮曲溝其一也即瞿溝乃睢水

   上流之支金元時設有監酒税等官粉團洲在鳳陽縣西北三十里淮水之南洲上多白沙

   故名長淮衞置於此道人洲在鳳陽縣東北三十五里邵陽洲之東邵陽洲

   陽縣東北三十八里淮水中南史齊建武二年主攻鍾離不拔築城於邵陽洲上柵斷水路夾築

   二城又梁天監五年魏元英攻鍾離詔曹景宗頓道人洲景宗固啓求先據邵陽洲尾乘龍

   洲在鳳陽縣東北四十里府志周世宗征濠夜遣兵持炬乘橐駝渡淮濠兵驚以為鬼乘龍也洲

   因以青山㵎在鳳陽縣東南五十里源出青山流入東濠水獨山㵎在鳳陽縣

   南源出縣西羊圏山至府城南合城内水又東合濠水入淮碧溪㵎在懷遠縣南一里源

   出荆山下東流紆迴經城中入淮又冷水㵎在縣東南五里源出塗山流入淮柴㵎在懷遠縣

   西南七十里府志流入淮與壽州接界鳳凰池在鳳陽縣東北十七里相傳嘗有鳳凰宿

   留犢池在壽州城内西南隅水經注即昔時苗為縣長留犢處元和志壽春縣西一里

   有時苗飲犢池珍珠泉有二一在懷遠縣南獨山亦名獨山泉流澤甚長一在定遠縣西四

   十五木欒泉在懷遠縣南六十里洛河山北麓流注郭陂塘民𫉬灌溉之利漢泉

   在定遠縣西五十里其西有楚泉並紆迴自南而西合流入洛土人堰以溉田明統志世傳楚漢屯

   兵於此吕夷簡詩地與分雙派天方鬬二雄指此咄泉在鳳臺縣北五里寰宇記其泉與地

   平無波浪若人至其旁大叶即大湧小呌即小湧若咄之湧彌甚因名咄泉壽州志一名珍珠泉又

     有元 女 泉在州東 南 七里龍  井在 鳳 陽 縣東 二十  里宋人 於 井欄 上 刻 蛟龍 形今  惟片石 存 焉

     八角井在 壽州 八 公山之 陽又 山海 經 注壽州 有九 井 相連汲 一井 則九 井 皆動





                         前纂修官潘錫恩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許應藻恭覆輯

                         前校對官楊汝綬恭  校

大清一統志

 鳳陽府

︹古蹟︺鍾離故城在鳳陽縣本春秋時小國左傳成公十五年叔孫僑如及諸侯之大夫會

  呉于鍾離又昭公四年楚箴尹宜咎城鍾離以備呉史記楚平王時吳之邊邑卑梁女子與楚邊邑

  鍾離小僮爭桑兩家交怨相攻滅秦并天下屬九江郡漢置鍾離縣復隸九江郡應劭曰古鍾離子

  國是也晉書地理志淮南郡鍾離故州來邑劉宋泰始三年淮北陷沒移徐州於此蕭齊建武二年

  魏拓拔衍攻鍾離徐州刺史蕭惠休拒破之梁太清三年北徐州刺史蕭正表以鍾離降魏改置楚

  州陳大建五年北伐魯廣達克北徐州即以廣達為北徐州刺史仍梁舊名也隋唐為濠州治魏王

  泰括地志鍾離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通鑑地理通釋鍾離有東西二城濠水流於其中縣志舊州

  城在今縣西南三里一名三牛城以郡治有三石牛也郡介濠淮間多水災牛土畜故以鎮之

   淮故城在鳳陽縣東春秋鍾離國漢置鍾離縣三國時廢晉復置屬淮南郡安帝於縣置鍾

   離郡改縣曰燕縣北齊初復為鍾離縣金改臨淮屬泗州元復曰鍾離為濠州治明洪武二年改縣

   曰中立尋又改曰臨淮為府治七年遷府治於鳳陽縣以臨淮為屬縣 本朝順治康𤋮間城屢圮

   於水重加修葺乾隆十九年歸併鳳陽縣以故臨淮城為臨淮鄉當塗故城在懷遠縣

   東南漢武帝征和二年封魏不害為當塗侯國屬九江郡漢志注應劭曰禹所娶塗山侯國也有禹

   墟三國時縣廢晉太康元年復置成帝時淮南民多南渡江乃僑立當塗縣於江南而故縣廢為馬

   頭城升平三年豫州刺史謝萬遣劉建修治馬頭城自帥衆入渦潁水經注淮水逕馬頭城北魏馬

   頭郡治即當塗故城也隋書志鍾離郡塗山後齊改曰馬頭置郡曰荆山開皇𥘉改縣曰塗山廢郡

   元和志當塗縣故城本塗山氏國在鍾離縣西南一百十七里唐書地理志鍾離武德七年省塗山

   縣入焉縣志今為馬頭集在縣西南二十里又新城在縣南四十里遺址尚存平阿故城

   在懷遠縣西南漢成帝河平二年封王譚為平阿侯國屬沛郡後漢建武十二年更封耿阜為平阿

   侯後為縣屬九江郡晉屬淮南郡東晉後廢水經注淮西有平阿縣故城縣志有平阿集在縣西南

   六十里平阿山下 按魏 志譙州高唐郡有平阿縣在今天長縣及高郵州 界蓋南北朝僑置非故

   龍亢故城在懷遠縣西七十里漢置龍亢 縣屬沛郡元鼎五年封摎廣德為侯 邑後

   漢屬沛固晉改屬譙郡東晉後廢梁普通六 年趙景悦拔魏龍亢城因置龍亢郡魏書地形志 譙州

   有龍亢郡梁武置仍領龍亢縣武定六年置是也隋開皇初郡縣俱廢唐武德四年析夏邱縣地復

   貞觀八年省縣志龍亢城俗名 柴王城今為龍亢集在縣西北七十五 里荆 山故城

   在懷遠縣北後魏延昌四年以梁堰淮水命楊大眼鎮荆山梁普通五年北兖州刺史趙景悦圍魏

   荆山拔之高齊置荆山郡隋廢九域志蘄縣有荆山鎮寶祐五年賈似道奏以渦口上環荆山下連

   准岸險要可 據於此置懷遠軍兼置荆山縣元改軍為縣舊志 荆山城在縣北三里亦謂之舊城

   義成故城在懷遠縣東北漢竟寕元年封甘延壽為義成侯國屬沛郡後漢改屬九江郡

   晉屬淮南郡東晉後省魏書志復有義成縣屬仁州臨淮郡齊並入榖陽縣水經注義成世謂之楮

   城其地當渦水入淮處亦名渦口元和志貞元後濠州西渦口對岸置兩城刺史常帶兩城使以守

   其要縣志有拖城在縣東北十五里古渦口城即義成縣東城故城在定遠縣東南秦置

   縣二世二年陳勝將葛嬰至東城立襄疆為楚王漢高帝五年項羽兵敗自陰陵引而東至東城乃

   有二十八騎漢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良為侯邑地理志屬九江郡後漢屬下邳郡建康末陰陵

   人徐鳳反攻燒東城晉屬淮南國東晉後縣廢括地志東城故城在今縣東南五十里寰宇記梁天

   監三年土人蔡豐據東城自魏歸梁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隋開

   皇三年廢郡留縣大業十一年縣廢唐武徳二年於廢廣安郡置定遠縣天寶四年移於今治

   陵故城在定遠縣西北故秦縣漢書項籍傳籍渡淮至陰陵迷失道地理志九江郡陰陵後

  漢為九江郡治晉屬淮南郡梁置北譙郡治陰陵東魏因之後周郡縣俱廢水經注鏌鎁山南有陰

  陵縣故城括地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縣志城周二里故址猶存沛郡故城在定遠縣

  西北寰宇記有閭城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相傳魏太武南征時築梁普通三年於此置西沛郡大

  寶二年廢 按魏志沛郡凡五屬徐州者為故秦泗水郡地屬西兖州者治孝昌城屬南兖州者治

  黄楊城其名為西沛郡者屬霍州舊志以為屬楚州之沛郡以州治鍾離郡所領已吾縣有當塗山

  荆山也楚州尚有彭沛二郡未詳孰是壽春故城今壽州治本楚邑秦置縣史記楚考

  烈王二十二年自陳徙都壽春命曰郢漢五年劉賈南渡淮圍壽春十一年立子長為淮南王都壽

  春元狩初為九江郡治後漢屬九江郡晉屬淮南郡孝武時避諱改曰壽陽義𤋮十三年豫州刺史

  劉義慶鎮壽陽元熙元年劉裕自鎮壽陽宋大明六年復曰壽春八年改曰睢陽遂為豫州治所蕭

  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業以壽陽降魏魏改置揚州仍改縣曰壽春梁普通七年淮堰水盛壽

   陽城幾沒乃遣夏侯亶等攻之壽陽降復以爲豫太清三年侯景將王顯貴以壽陽降東魏復曰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陳大建五年呉明徹伐齊克壽陽復曰豫州開皇八年將伐陳置淮南行省於壽陽平陳始

   改曰壽州五代周顯德二年伐南唐克壽州移州治下蔡壽春縣屬焉寰宇記壽春縣在州南二十

   五里有壽春故縣在縣西一里縣前有時苗飲犢池又諸葛誕城在縣東一里廢西壽春縣在縣西

   四十里北臨淮水舊志宋紹興二年金人陷壽春六年楊沂中等敗劉猊於藕塘追至南壽春進攻

   壽春不克還城南壽春即此成德故城在壽州東南漢置縣屬九江郡後漢因之晉屬

   淮南郡後廢水經注肥水逕成徳縣故城西安豐故城在壽州南漢安豐縣在今河南

   固始縣界東晉始僑置於此水經注淠水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俗名之曰安城隋志梁置陳留

   安豐二郡開皇初郡並廢以縣屬淮南郡唐屬壽州寰宇記縣在壽州南八十里又有廢安城府在

   縣南四里隋間皇十六年於白雀驛置舊志宋紹興十二年升爲安豐軍三十二年改軍爲壽春府

  乾道三年移安豐軍于壽春縣以安豐縣屬焉元屬安豐路明初省入今為安豐鄉故城在州西南

  六十里西去霍邱縣九十里下蔡故城在鳳臺縣北三十里春秋州來邑左傳成公七

  年呉伐楚入州來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遷於州來謂之下蔡漢志沛郡下蔡故州來國為楚所

  㓕後呉取之是也後漢屬九江郡晉屬准南郡劉宋時廢南齊建元三年垣崇祖在壽陽恐魏人復

  寇淮北乃徙下蔡戊於淮東梁大通中魏亂梁得下蔡改置汴州及汴郡北齊郡廢隋仍為下蔡縣

  屬汝陰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州廢縣屬穎州五代周顯徳四年徙壽州治下蔡自後常

  為州治至明省入州舊志下蔡鎮在壽州西北三十里西抵正陽鎮五十五里 按水經注淮水自

  硤石北逕下蔡故城東淮之東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二城對據翼帶淮濆寰宇記梁大同中於

  硤石山築城以拒東魏即今縣城也故城淮水東岸者是也曲陽故城在鳳臺縣東北

  河平二年封王根為曲陽侯國屬九江郡地理志注應劭曰在淮曲之陽故名後漢曰西曲陽以

   下邳有曲陽故加西也晉後省魏書志彭沛二郡治南陽縣有曲陽城隋志定逺縣有舊九江郡後

   齊廢為曲陽縣縣亦尋廢寰宇記廢西曲陽縣在壽春縣東北八十三里南臨洛水又曰在定逺縣

   西北九十五里符離故城今宿州 治本楚邑秦置縣戰國策冷向 曰楚南有符離之塞史

   秦二世元年陳勝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是也漢元狩元年封路博德為侯國屬沛郡後

   漢屬沛國三國魏屬汝陰郡晉仍屬沛國後廢括地志符離故漢竹邑城元和志符離縣本秦舊縣

   漢屬沛郡高齊時屬睢南郡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徐州爾雅曰莞符離也以地多此草故名寰宇

   記北齊天保七年移斛城縣於古符離城復為符離縣隋大業二年移於朝斛城唐貞觀元年移於

   竹邑城舊志元和四年子埇橋置宿州其後復移治符離城即今州治也 按魏書志斛城縣有扶

   離城當即符離之訛蘄縣故城在宿州南本楚邑秦置縣史記楚王負芻四年秦王翦追

   破楚師至蘄南殺將軍項燕二世二年陳勝起兵於蘄漢高帝十二年帝自將討黥布與布軍遇於

  蘄西尋以縣屬沛郡爲都尉治後漢屬沛國晉屬譙郡劉宋因之魏書志蘄城郡蕭梁置魏因之領

  蘄城縣武定六年置隋志彭城郡蘄元和志蘄縣開皇三年屬仁州大業二年屬徐州八年屬譙

  州後復隸徐州舊唐書志蘄縣舊治穀陽顯慶元年移今治元和四年改屬宿州寰宇記縣北至州

  三十六里舊志元至元二年併入宿州今爲蘄縣鄉有蘄縣集 按蘄縣自南北朝至唐改遷無定

  寰宇記所云至州三十六里者唐顯慶所移治所也臨渙故城在宿州西南春秋時宋銍

  邑秦置銍縣二世初陳勝自蘄攻銍酇皆下之漢屬沛郡晉屬譙郡劉宋時縣廢元和志臨渙縣西

  至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銍縣梁普通中克魏銍城置臨渙郡以臨渙水爲名後魏改置渙北縣齊

  郡廢改渙北縣曰臨渙屬譙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留縣置譙州大業二年改屬亳州唐武德四年

  於縣置北譙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隸亳州元和九年改屬宿州寰宇記臨渙縣在州西南九十里

  又有古臨渙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隋大業十年移縣於此唐貞𮗚十年遭水移人銍城内宋大中

   祥符七年復以臨渙縣屬亳州天禧五年還屬宿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宿州舊志臨渙城在

   州西南九十里即臨渙集有土城周九里又有銍城在州西南四十六里龍山故城宿

   州西南寰宇記在臨渙縣西四十五里北齊武平四年置隋開皇九年廢入臨渙今有龍山集

   縣故城在宿州西北本宋邑戰國䇿黄歇説秦昭王曰魏氏將出而攻銍碭蕭相故宋必盡

   是也秦置相縣史記二世二年章邯别將司馬𡰥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漢為沛郡治後漢建武

   二十年徙中山王為沛王仍治相縣水經注相縣故城宋共公之所都也國府園中猶有伯姫黄堂

   基即伯姫焚死處括地志相城在符離縣北九十里元和志故相城葢相土舊都也靈壁故

   城在宿州西北漢書漢二年項羽自蕭晨擊漢軍追至靈壁東睢水上注孟康曰靈壁故小縣在

   彭城南括地志故城在符離縣西北九十里竹邑故城在宿州北漢置縣屬沛郡高帝

   十二年曹參破英布自蘄還竹邑即此後漢永初六年封彭城王恭子阿奴為侯邑屬沛國晉曰竺

  邑後省 按魏書靈徵志延興元年於徐州竹邑戍得蓍南齊紀建元二年徐州刺史崔文仲拔魏

  竹邑戌是縣廢為戌也梁紀大通元年成景㒞克魏竹邑魏志睢州南濟陰郡治竹邑城不云置縣

  隋志符離有竹邑縣梁置睢州開皇三年州廢又廢竹邑縣入焉亦未詳何年復置唐貞觀𥘉移符

  離縣治此其後還治故城而此城廢寰宇記朝斛城西南七十里有竹邑故城縣志有符離城今為

  符離集亦曰舊宿州城在州北二十五里即古竹邑也仁州故城在靈壁縣東南魏書

  地形志仁州梁武置魏因之治赤坎城陳書宣帝紀大建五年呉明徹師次仁州隋志彭城蘄縣有

  齊置仁州大業初廢入元和志赤坎故城在虹縣西南五十里梁天監八年置赤坎戌於此

  縣故城在靈壁縣南五十里漢縣為侯邑屬沛郡東晉後廢魏書志糓陽郡連城縣有濠城

  寰宇記濠城在虹縣西南七十五里即漢洨縣縣志今為濠城集在縣南五十里穀陽故

  城在靈壁縣西南○漢置縣屬沛郡地理志注應曰在穀水之陽○魏書志穀陽郡治穀陽城太和

   中置鎮世宗開置陽平郡孝昌中入梁武定六年復取之置穀陽郡領縣二連城高昌舊志唐顯慶

   五年省入蘄縣故城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又有連城鋪在縣南百里蓋因故縣為名臨潼故

   城在靈壁縣東北魏書志睢州臨潼郡隋志下邳郡夏邱東魏置臨潼郡後齊改為潼郡開皇初

   廢 按金志元光初議於臨壁縣潼城鎮設倉都監即故縣也縣志今為潼郡鄉在縣東北七十里

   陳留廢郡在壽州南晉志咸康四年於北譙立陳留郡宋書志南豫州刺史陳留太守晉

   立領浚儀小黄雍邱白馬襄邑封邱尉氏七縣齊書志豫州陳留郡領浚儀小黄雍邱三縣魏書志

   揚州陳留郡領浚儀雍邱二縣隋書志安豐有梁置陳留郡開皇初廢元和志漢武置陳留郡屬兖

   州 按留本鄭邑後為陳所並故曰陳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屬陳故稱陳留寰宇記陳留廢郡

   在安豐縣東北五里浚儀廢縣在縣東北二百五十步芍陂塘下雍邱廢縣在縣南六十里小黄廢

   縣在縣西北三十里以上一郡三縣晉義熙十二年劉義慶奏置其郡及浚儀雍邱二縣隋開皇三

  年廢小黃縣唐武德七年陽平廢郡在靈壁縣南晉志元帝於徐州僑置陽平郡宋

  書志郡領館陶濮陽二縣舊志泰始中入魏蕭齊建元二年徐州刺史崔文仲過淮攻拔茌睂戌殺

  陽平太守郭杜羝館陶令張得濮陽令王明後魏世宗於穀陽置陽平郡蓋因故郡相近為名

  歌廢縣在鳳陽縣劉宋僑置縣也宋書州郡志鍾離太守朝歌令南齊後魏因之齊周時廢

  樂平廢縣在鳳陽縣劉宋置宋書志鍾離太守樂平令蕭齊永明元年割屬濟陰郡後魏

  屬濟陽郡齊周時廢灌邱廢縣魏志縣有按臨淮縣志縣東北有陽城蓋與邵陽洲相近

  吾廢縣在懷遠縣北宋書志馬頭郡有濟陽縣齊志馬頭郡治巳吾縣永明元年罷譙郡屬

  二年以濟陽縣并之魏書志馬頭郡巳吾縣隋志已吾義成二縣後齊并以為臨淮縣縣志有古城

  在縣北三十里 按魏志仁州臨淮郡亦有巳吾縣崇義廢縣在壽州東南宋書志南梁

  太守崇義令羌人所立魏書志梁郡治崇義寰宇記在壽春縣東南三里宋畧云太初元年遷金鏞

  人於壽陽號為崇義縣又廢𫎇縣在縣南二百里宋志南梁郡領䝉崇義等縣隋末廢北譙

  廢縣在壽州東南齊書志豫州梁郡北譙縣魏書志揚州譙郡北譙縣隋志壽春有北譙郡開

  皇初廢寰宇記廢北譙縣在壽春縣東六十三里 按輿地志云梁尅壽陽後立北譙郡于故曲陽

  肥陵廢縣在壽州東南漢書淮南厲王傳殺開章葬之肥陵邑唐志安豐武德七年

  省肥陵縣入焉括地志肥陵故縣在安豐東六十里寰宇記縣於唐武德七年廣平廢

  縣在宿州西南魏書志蘄城郡治廣平武定六年置有艾平城齊周時廢寰宇記蘄縣有艾子城

  在縣西十五里周齊以前於中置蘄縣唐貞觀元年移縣治穀陽城而故城遂廢白樿廢

  縣在宿州西南魏書志臨渙郡領白樿縣治白樿城又有丹城縣治費城隋志臨渙有魏丹城縣

  開皇元年省又有東魏白樿縣大業初省舊志有百善集在州西七十里蓋即白樿之訛又丹城集

  在州西南仁義鄉即故丹城縣也諸陽廢縣在宿州西北唐武德四年分符離縣置貞

   觀元年省舊志今縣西北有諸陽山蓋故縣在此定陶廢縣在宿州北後魏僑置屬南

   濟陰郡齊周時廢寰宇記符離縣北四十里定陶山下新豐廢縣在宿州北後魏武定

   六年置屬雎南郡齊周時廢舊志今為新豐集在州北七十里斛城廢縣在宿州東北魏

   書志睢州有睢南郡梁武置沛郡武定六年改治斛城縣梁武置淮陽縣亦武定中改隋志符離縣

   有齊置睢南郡隋開皇初廢舊唐書志符離縣隋治朝斛城貞𮗚元年移治竹邑城寰宇記魏斛城

   縣北齊天保七年移治古符離城復曰符離隋大業二年復移於朝斛城唐貞觀初又移於朝斛城

   西南七十里竹邑城而此城廢菑邱廢縣在宿州東北六十里漢置縣屬彭城國晉省水

   經注淠湖水西屆菑邱縣故城古城在鳳陽縣東十八里蓋古軍壘也在故州城之西故名

   魯城在鳳陽縣西魯山之東今有東西魯城村皆以此城名公路城在鳳陽縣袁術

   據淮南時所築小東城在鳳陽縣杜氏通典鍾離縣東一里有小東城寰宇記宋泰始二年

  築以鎮濠口此城至小初本無名後人見在鍾離東北因此號小東城北齊天保元年以爲鍾離郡

  大建五年廢趙草城在鳳陽縣梁書曹景宗傳魏將楊大眼對橋北岸立城每牧人過岸

  伐芻藁皆爲大眼所畧景宗乃募勇敢士千餘人徑渡大眼城南數里築壘壘成使别將趙草守之

  因謂之趙草城縣志城距邵陽洲數里據淮爲險考城在懷遠縣南五十里縣志相壽爲漢

  考城縣遺址東西大道通濠壽等處今爲考城鋪邊軍城在懷遠縣北八里宋末江淮安

  撫使夏貴所築藍柵城在定遠縣西南二十五里周五里二百四十步或以爲即漢徐鳳所

  據之馬邱聚也芰蒲城在定遠縣西南亦名定遠廢城寰宇記在縣西南八十五里相傳梁

  魏交爭日魏築爲壘在芰蒲塘下水流岀夾城西注蓋縁塘立名按梁典普通七年胡龍牙掠芰蒲

  城生擒五千人是也柴王城在定遠縣東北大横山上累石爲牆周三里有四門狄城

  在壽州南亦名荻邱城梁書武帝紀普通五年䆳拔魏狄城魏書李神傳爲陳留太守領狄邱戌

   蒼陵城在壽州西陳書宣帝紀大建五年齊遣兵援蒼陵魏書志壽春有蒼陵城

   頭戍城在壽州西北二十里南北朝時淮濱戌守處魏書志梁郡䝉縣有馬頭城魏昌

   城在壽州北魏書李崇傳淮堰未破水勢日增崇乃於八公山之東南更起一城以備大水州人

   號曰魏昌城寰宇記有石城在壽春縣北四里西城在壽州北州志元將董文炳築城以遏宋

   兵又舊志有棟城在州西北花苑城在故下蔡城東南五里魚林城在安豐塘側鬬鷄城在州西南

   三十梁城在壽州東北梁吕僧珍傳天監五年僧珍率羽林勁勇岀梁城水經注梁城

   臨側淮川州志東去洛川口二十五里固賢城在靈壁縣北七十里又有古城在縣西北

   皇陵故衞在鳳陽縣西南二十里洪武二年建今廢鳳陽衞在鳳陽縣

   東南十三里明初設濠梁衞洪武十年改名衞署原駐臨淮鄉舊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移駐

   鳳陽縣城内又鳳陽中衞在縣南左甲第門内乾隆十五年歸併鳳陽衞又右衞在洪武門内又長

   淮衞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長淮關又宿州衞乾隆十五年歸併長淮衞又有前衞後衞左衞及懷遠

   衞四衞 本朝康熙十七年俱裁又壽州衞在州城内英武衞在定遠東北四十五里飛熊衞在定

   遠縣東北六十里今俱廢禹墟在懷遠縣東南應劭曰當塗縣有禹墟水經注禹墟在塗山西

   南縣志塗山南有禹會村即古禹墟宋蘇軾詩曰樵蘇巳入黄熊廟鳥鵲猶朝禹會村大澤

   鄉在宿州西南故蘄縣西史記陳涉世家行至蘄西大澤鄉遇雨失期乃同謀起兵元和志蘄縣

   有大澤郷陳涉起兵時夜篝火為狐鳴於此又垂鄉亦在故蘄縣西史記黥布傳布西與上遇蘄西

   馬邱聚在懷遠縣南後漢志當塗縣有馬邱聚晉馬頭城馬頭郡即此垓下聚

   在靈壁縣東南史記高祖與諸侯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於垓下元和志垓下聚在虹縣西南五十

   四里舊志在靈壁縣東南陰陵山之南垂花塢在鳳陽縣東二十里逍遥臺南上有樛藤

   垂花唐刺史獨孤及愛之命以名觀象臺在鳳陽縣東獨山上明洪武初設後廢

  周臺在鳳陽縣東二十里元和志在鍾離縣西南七里濠水經其前莊子與惠子觀魚之所又

  曰𮗚魚臺又明統志城東門内有逍遥臺唐刺史梁延嗣築仍置祠刻像於其上春申臺

  在鳳陽縣相傳黄歇所築判虎臺在定遠縣治後相傳宋包拯爲令時有虎傷人拯移檄於

  神虎自赴縣繫於臺前石上明知縣高壁書判虎臺字刻石上義臺在定遠縣東二十里縣志

  五代時有梅氏宗族聚居嗚鼓會食南唐爲築臺以表之鳳凰臺在壽州城南門之左相傳

  嘗有鳳凰至因名讀書臺在壽州南王象之輿地紀勝唐董李二生所居臺基猶存

  書臺在宿州閔孝鄉清淮樓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舊濠州治後子城上唐建張

  頔詩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舊背城流觀風樓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城上本麗譙

  門樓宋郡守樊仁遠改今名望仙樓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城内市樓東唐藍采和

  仙去人於此樓望之開國元勲閣在府治西南明𥘉建含桃閣在鳳陽縣明統

   志在臨准縣舊濠州治東宋大中祥符間梅詢為守吕夷簡為倅以此為憇宴之地靜正堂

   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舊濠州治又有清風堂皆宋時建思賢堂在鳳陽縣明統志在

   臨淮縣舊濠州治東北隅宋建又有南華堂與此相接威信堂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

   縣舊濠州治宋淳熙間郡守王回陛辭上曰守𫟪之道無出威信二字因以名堂古宛唐

   亭在定遠縣西南宋書殷炎傳遣將劉順等東據宛唐 按黄囘王敬則等傳作死虎水經注作

   死虖皆以字形訛也古黎漿亭在壽州東南三國志吳將朱異救諸葛誕於壽春進屯黎

   漿南史梁普通五年裴䆳拔魏荻城甓城進屯黎漿水經注芍陂瀆分為二水一水東注為黎漿水

   又東徑黎漿亭南又東主肥水謂之黎漿水口古尉武亭在壽州西宋書劉康祖傳魏永

   昌王庫仁真以八萬騎與康祖相及於尉武古袲亭在宿州西左傳桓公十五年公會宋

   公衞侯于袲注相縣西南有古袲亭枕淮亭在鳳陽縣舊濠州治子城上宋建舊名望淮後

  易今藏春亭在鳳陽縣舊濠州子城東北隅宋郡守樊仁遠建四望亭

  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城南唐太和中刺史劉嗣之建李紳有記後人因名短李亭宋蘇軾詩頺垣

  破礎没柴荆故老猶言知李亭翛然亭在鳳陽縣舊濠州治倅廳本名觀瀾宋元祐間王雍

  爲通判以晉簡文有翛然臨水便有濠濮間想語遂易今名安豐亭在壽州明統志在古

  安豐驛下瞰芍陂越家坊在定遠縣東南八十里宋楊沂中自泗州趨濠州敗劉猊於此

  漆園在定遠縣寰宇記在定遠縣東三十里方三百餘步唐天寶中尚有漆樹一二十株即莊

  周爲吏處今爲壟畝徐達賜第在鳳陽縣南三十里與其祖墓相近湯和賜第

  在鳳陽縣東北六十里

 ︹關隘︺長淮關在鳳陽縣西北三十里淮河南岸明洪武六年築城設衞廣濟關

  陽縣東北二十里明宏治中廢嘉靖六年移長淮關於此後裁臨淮鎮巡司在鳳陽縣

   東二十里臨淮舊城 本朝乾隆十九年設又臨淮關屬鳳陽倉設户部榷課洛河鎮巡

   司在懷逺縣西南七十里明洪武三年巡司後廢 本朝嘉慶二十三年復設池河巡

   司在定遠縣東六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添設路出滁州舊有驛丞乾隆二十年裁以巡檢兼管

   正陽鎮巡司在壽州西六十里一名東正陽與潁上西正陽夾淮相對明設巡司 本

   朝因之鳳陽府通判亦駐此宋史李榖傳穀領兵自正陽渡淮長圍壽春南唐遣大將劉彦貞來援

   穀召將佐謀曰今援軍已過來遠舟櫂將及正陽輿程記東正陽商賈所聚西正陽土著所居又有

   鈔關每𡻕委官收船料以給鳳陽高牆之費鈔關今革闞疃集巡司在鳳臺縣 本

   嘉慶十二年裁池州府建德縣永豐司巡檢移設於此固鎮巡司在靈壁縣西南七十

   里其南為固鎮驛舊有驛丞 本朝乾隆二十年裁以巡檢兼管九域志蘄縣有西故鎮金史地理

   志靈壁鎮一西固徐溪口在宿州 本朝雍正十年移宿州州同駐此淮東鎮

  在鳳陽縣九域志鍾離縣有淮東鎮上窯鎮在懷逺縣南五十里宋史李榖傳周顯徳三年

  穀敗吳軍數千於來遠又破千餘人於山口鎮進攻上窯藕塘鎮在定遠縣東六十里九域

  志定逺有永安藕塘長樂蘆塘四鎮宋會要乾德中濠州移治藕塘鎮嘉定四年城定遠州復還舊

  治宋史楊沂中傳紹興六年沂中與劉猊戰於藕塘大破之縣志長樂鎮在縣東六十里又永康鎮

  在縣西六十里舊志疑永康即永安也北鑪鎮在壽州東舊有巡司後廢九域志壽春縣

  有壽春南廬史源㙭澗四鎮州志北鑪鎮在州東九十里與定遠縣接界以鎮在南鑪之北而名

  瓦埠鎮在壽州東南六十里肥水旋繞舟楫商販往來不絶來遠鎮在壽州西南九

  域志安豐縣有建春塘曲夏塘合寨來遠永樂隱賢謝步木場九鎮通鑑周顯徳二年李榖攻唐壽

  州唐將劉彦貞馳救至來遠鎮距壽州百里胡三省注來遠鎮近東正陽西至渒河十里舊志永樂

  集在州西南六十里接霍邱縣界又合寨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謝步在州南一百三十里木場一

   名木厰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接六安州界今皆為鋪花靨鎮在壽州西北二十五里相傳以

   宋壽陽公主而名闞團鎮在壽州北九域志下蔡縣有蘇村闞團二鎮下蔡鎮

   在鳳臺縣北三十里明設巡司今裁趙步鎮在鳳臺縣東北淮河北岸五代梁乾化三年

   王景仁侵廬壽淮南將徐温拒之遇於趙步周顯德四年帝自將畧淮南自下蔡軍於趙步胡三省

   注趙步南直紫金山桐墟鎮在宿州西南近渦河九域志蘄縣有静安荆山西故桐墟四鎮

   臨渙鎮在宿州西南 本朝乾隆十九年設州判駐此柳子鎮在宿州西八十里金

   臨渙鎮三柳子蘄澤桐墟元置巡司明廢通鑑唐咸通九年龎勛陷宿徐州十年康承訓將諸道兵

   七萬餘人屯柳子之西夏四月遂圍柳子范成大北使録自臨渙縣北行至柳子鎮四十五里九域

   志臨渙縣有柳子蘄澤二鎮黃團鎮在宿州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符離鎮三曲溝符離

   黄團州志黄疃鋪在縣北三十里即黄團其曲溝即縣北之夾溝符離即故縣也舊遞運

   所在府城東北十五里淮河北岸明洪武六年設今裁洪塘湖屯田千户所

   在府城東北 三十餘里洪武四年 置今裁溪 河集在鳳陽縣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縣城移縣丞駐此巡緝彈壓蚌埠集在鳳陽縣西北五十里 界靈壁懷遠兩縣水陸交 衝

    本朝乾隆五十四年由縣城移主簿駐此南平集在宿州 本朝嘉慶八年添設撫民

   同知併設照磨駐此十三年改爲鳳潁捕盜同知照磨裁九灣集在靈壁縣東南九十里澮

   河岸有水次倉雙興集一名雙溝集在靈壁縣北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與徐州府接界有

   管河主簿駐此北鑪橋寨在定遠縣西 本朝雍正八年移主簿駐此連珠寨

   在壽州北五里五代時屯兵處宋史太祖紀後唐天成四年春從征壽春拔連珠寨王莊驛

   在鳳陽縣北六十里舊有驛丞今裁紅心驛在鳳陽縣明洪武三年設有驛丞 本朝乾隆

   二十年裁定遠驛在定遠縣東門外舊有驛丞 本朝乾隆八年張橋驛

  遠縣南四十里路達合肥舊有驛丞今裁睢陽驛舊在宿州城内明洪武十年遷於州城東

  有驛丞 本朝乾隆八年裁陸深停驂録宿州有睢陽驛以睢水在其南也大店驛宿

  州東六十里舊有驛丞後裁夾溝驛在宿州北六十里明洪武初設有驛丞 本朝乾隆

  二十年裁

 ︹津梁︺鳳陽橋在府城南門外九虹橋在鳳陽縣東十五里元時修橋有九梁故名

  大通橋在鳳陽縣東南十里本名永安橋明洪武中敕造改名東湖橋在鳳陽縣

  北十里又西湖橋在縣北十二里迎安橋在鳳陽縣黄邱橋在鳳陽縣相近又有

  安樂紅心橋在鳳陽縣紅心驛旁昇高橋在鳳陽縣昇高山下元時剙雨濠水

  匯流於此廣運橋在鳳陽縣跨濠水明洪武二年敕建今廢其西有淮安橋通泉橋

  在懷遠縣南通塗山澗水下入於淮因名珍珠橋在懷遠縣南三十五里跨獨山泉水

  馬橋在定遠縣東四十里相傳周世宗走馬於此因名太平橋在定遠縣東六十里

  池河驛西明洪武八年敕建霸王橋在定遠縣西六十五里項羽過此得名北鑪

  橋在定遠縣西九十里接壽州界秦橋在定遠縣東北二十里盤龍山下縣界之水分流於

  此北流為北潼河合徐溪水東入河南流為南潼河合汴水南入淮南北糧艘可由出入淝橋

  在鳳臺縣五代周顯德四年帝征淮南親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礟石從

  官過橋者人負一石即此溧澗橋在宿州東南一百一十里汴橋在宿州南宋史陳希

  亮傳希亮知宿州州跨汴為橋水與橋爭嘗壞舟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裦之仍

  下其法自畿邑至於泗州皆為飛橋埇橋在宿州北二十里一名符離橋亦名永濟橋跨汴水

  輿地記徐州南控埇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唐於其地置鹽鐵院建中二年淄青帥李正巳拒命

  屯兵埇橋江淮漕船數千餘不敢踰渦口元和四年議者以埇橋在徐州南界汴水上當舟車之會

  因置宿州以鎮之州志永濟橋南北五十尋有半柏山橋在宿州東北八十里淮河

  南岸渡在鳳陽縣臨淮舊城北官設渡船

 ︹隄堰︺荆山堰在懷遠縣南荆塗二山之間梁書康絢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陳計堰淮

  水以灌壽陽引北方童謡曰荆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并灌鉅野澤高祖發徐揚人二

  十萬於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築土合脊於中流引東西二冶鐵器數千萬斤沈於堰所

  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内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十五年四月堰

  乃成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𣏌栁軍

  人安堵列居其上其秋八月淮水暴長堰悉壞決奔流於海元和志堰在鍾離縣西一百十二里寰

  宇記今渦口東岸是也肥水堰在鳳臺縣東北南齊書垣崇祖傳建元二年魏寇壽春崇

  祖修外城欲堰肥水為三面之險乃於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圍深塹使數千人守之

  敵衆攻小城崇祖上城決小史埭水勢奔下攻城之衆漂墜塹中人馬溺死者數千衆皆退走梁書

  韋叡𫝊天監四年進討合肥叡按行山川乃堰肥水堰成水通舟艦繼至魏兵來鑿堤叡親與爭之

  攻具既成堰水又滿魏救兵無所用城遂潰芍陂在壽州南後漢書建初八年王景為廬江

  太守郡界有故芍陂稻田景率吏民修起蕪廢灌田可萬頃境内豐贍魏志建安五年劉馥修芍陂

  茹陂七門吳塘諸堨又鄧艾重修芍陂堰山谷之水旁為小陂五十餘所宋書高祖遣毛修之復芍

  陂起田數千頃又長沙王義欣鎮壽陽使參軍殷肅因舊溝引渒水入芍陂溉田萬餘頃元和志陂

  周三百二十四里徑百里寰宇記濠水北流注陂中灌田萬頃舊唐書志亦名安豐塘舊志宋神宗

  時劉瑾嘗議修治元至元二十二年以江淮行省言於安豐立萬户府屯户一萬四千八百有奇元

  末漸廢明永樂中遣鄺埜修濬後又廢宏治中知州董豫始循舊跡修理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州

  李大升疏其壅塞又乾隆十四年修三十七年知州鄭基重修閘壩通志陂原設五門後更開三十

  六門今又作減水壩四座東西二壩在鳳陽縣障淮水使不泛溢明成化十二年築後屢

  龍王壩在懷遠縣南三十五里受南山諸水下通郭陂塘及天河小史埭

  州東南寰宇記在安豐縣東五十二里上源號施水又曰支津魏志云武帝東征孫𫞐從東漕口至

  江際各爲柵柵口遣小史何文憲開因名千人塘在鳳陽縣唐書志鍾離縣南有故千人塘

  乾封中修以溉田又寰宇記濠水合流於千金塘蓋在縣西南昇高山下郭陂塘在懷遠縣

  南二十五里即晉時鎮城舊址周四十里後改爲塘受南山諸水爲一方沃灌之利又官塘在縣南

  四十里受獨山泉諸水由雙流二門入郭陂塘

 ︹陵墓︺明祖陵在鳳陽縣西南十二里太平鄉其内爲皇城周七十餘步中爲甎城周六里八

  十一步外爲土城二十八里︹周︺左史𠋣相墓在壽州東南五十里俗名相王冢

  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山水經注相縣故城西有宋伯姬冢宓子賤墓

   在壽州東南六十里有祠舊有碑云子賤為魯使呉卒於道因葬焉 按子賤為使道卒於古無據

   應是舊碑傳述之譌閔子騫墓在宿州北七十里閔子鄉騫山之南墓前有祠寰宇記閔

   子墓在符離縣東北九十里莊周墓在鳳陽縣寰宇記南華真人冢在鍾離縣東二十里

   開元寺講堂後相傳是莊周之墓廉頗墓在鳳臺縣八公山下史記廉頗傳頗卒葬於壽

   春寰宇記按古今冢墓記云廉頗葬肥陵牛麓︹楚︺虞姫墓寰宇記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

   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縣志今名嗟虞墩︹漢︺淮南王墓在壽州南門外

   榮墓在懷遠縣龍亢集北五里 按後漢書桓榮傳榮卒顯宗臨喪送葬賜冢塋於首山之陽

   其墓不應在此︹三國︺︹呉︺魯肅墓在壽州東四十里聖福寺東北︹明︺徐王墳

   在宿州北椒宫舊事徐王墳在宿州閔子鄉洪武中設廟王姓馬氏配鄭氏高皇后之父母也

   子興墓在鳳陽縣南左甲第門外湯和墓在鳳陽縣西北三十里沐英墓

  在定遠縣西北二里清澄灣呉良墓在定遠縣東北四十里宋晟墓在定遠縣

  西南二十五里傅友德祖墓在宿州西北相城鄉顧佐墓在鳳陽縣朝陽門外

 ︹祠廟︺彭祖祠在鳳陽縣雲母山相傳彭祖閉氣修錬服雲母石後人於此立祠宋蘇軾詩空

  餐雲母連山盡不見蟠桃著子時忠義祠在鳳陽縣祀宋死義鈐轄石侯及韓仔秦尤固

  鳳卿郤青楊照丁元七人左右配以孝子王澄張全後改為學宫今廢君子祠在壽州東

  南六十里祀宓子賤留犢祠在壽州城内西南隅祀後漢壽春令時苗董子祠

  州西祀唐孝子董邵南謝公祠在鳳臺縣北八公山祀晉謝幻度昭忠祠宿

  州城東關 本朝嘉慶七年州内匪徒作亂官兵殉難者甚多八年奉   㫖建祠以祀

  子祠在宿州城北濉溪口集本朝嘉慶三年設奉祀生閔子祠在宿州北七十里

  黒水將軍廟在鳳陽縣明統志在臨淮縣宋嘉定間邵守柴將軍鑄鐵像刻云濠水之

  北淮河之南於汝鎮守億千萬年禹廟有三一在懷遠縣東塗山絶頂𡻕以六月六日致祭

  又宋蘇軾遊荆塗二山詩自注塗山下有鯀廟又一在宿州北月河北岸一在壽州北硤石山

  廟在懷遠縣西南荆山下後改建山巔項羽廟在定遠縣西六十里寰宇記在縣西六十

  里即羽迷失道處孫叔敖廟在壽州南寰宇記在安豐縣東北二里崔實云孫叔敖作

  期思陂以攻寇厯代遂於壇上立廟鄧公廟在壽州南芍陂上魏鄧艾屯田於壽春人賴其

  利唐貞觀十五年立廟相山廟在宿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上宋大觀中封山神為崇惠侯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重修二十四年 頒賜   御書惠我南黎扁額 徐 王廟

  在宿州北近墓側並見陵墓門王乏嗣明太祖追封為王立廟於太廟東以祭既而稽古無文乃即

  王所生里立廟

 ︹寺觀︺皇覺寺在府東南二里明太祖微時甞為寺僧洪武初敕建改名龍興寺元封

     寺在 定 遠 縣 東 六 十里 唐 貞 元 中 建 禪       窟寺在 定 遠縣 西 北三 十里 三 峯山 内 舊名 虎

     窟寺 唐 元 和 間 建 寺 當山 腰 有 泉 穿 屋 壁而岀前 有 繫 虎 石 旁 有 茂林 修 竹 森 映 寺 宇 棲              賢

     寺在 壽 州 西 北 魏 書 蕭寶寅 傳 正 始 元 年 三 月 寶寅 行 達 汝 陰 東 城 巳陷遂 停 壽 春 之 棲 賢 寺

     漆園觀在 定 遠 縣 治 東 寰 宇 記 漆 園觀 在定 遠縣 東 北 一 百 三 十 步 唐 宏 道元 年敕 建

   ︹名宦︺︹漢︺劉平 彭 城 人 王 莽時 守 菑 邱 長 政 教 大 行 每屬 郡 有  賊輒 令 平 守 之 所 至 皆 理 一

     郡 稱其 能梁 統烏 氏 人  世祖 時 為九 江 太守 有 治  績吏 人 畏愛 之宋        均安 衆 人建 武 中

     為九 江 太 守 郡 多 虎 暴數 為 民 患 當 募設 檻 穽 猶多傷 害 均 以 為 民 患 者咎 在 殘 吏 勞 勤張 捕 非 憂

     恤 之 本 乃 一 去 檻 穽除 削 課 制 其 後 傳言 虎 相 與東 遊 渡 江 中 元 元 年山 陽 楚 沛 多 蝗 其飛 至 九 江

     界  者輙 東 西 散 去 由 是名 稱 遠 近 浚 遒 縣 有唐后二  山民 共 祠 之 衆 巫 遂取 童 男 女 為 公 嫗 𡻕𡻕改

     易至 不 敢 嫁 娶 均下 書曰 自 今 以 後 為山娶 者 皆 娶 巫 家勿 擾良 民 於 是 遂 絶元           賀宕 渠人 肅

   宗時厯九江太守沛郡太守以清潔稱欒巴南黄人順帝時遷沛相有政績楊匡

   人順帝時補蘄長政有異績滕撫北海劇人永嘉中為九江都尉賊馬勉等稱帝撫討斬之

   廬江賊攻尋陽又攻盱眙撫遣司馬王章擊破之又擊破廣陵賊張嬰斬厯陽賊華孟陽球

   漁陽泉州人靈帝時拜九江太守時九江山賊起連月不解球到設方畧凶賊殄破收郡中奸吏盡

   盧植𣵠人熹平初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王吉

   人熹平中為沛相曉達政事能斷察疑獄發起奸伏多出衆議專選剽悍吏擊斷非法袁忠

   汝陽人初平中為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舒仲應建安中為沛相袁術以米十萬斛與

   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飢民術怒將斬之仲應曰知當必死故為之願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

   時苗鉅鹿人建安中為壽春令令行風靡始之官乘薄軬車黄牸牛居官𡻕餘牛生一犢及其

   去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也由此名聞天下︹三國︺︹魏︺鄧艾棘陽人太祖時

   為尚書郎使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請開河渠引水灌溉大積軍糧又通漕運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

   其指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艾所建也袁渙陳郡扶樂人為沛南部都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

   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

   鄭渾河南開封人文帝時沛郡太守郡患水澇百姓饑乏渾於蕭相二縣界築陂堨開稻

   田郡人始以為不便後比年大收頃畝𡻕增租入倍常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晉︺王

   渾太原晉陽人征東大將軍鎮壽陽不尚刑名處斷明允時吳人新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羈旅虛

   懷綏納江東之士莫不悦服劉頌廣陵人武帝時淮南相在官嚴整甚有政績舊修芍陂年

   用數萬人豪強兼并孤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㓛受分百姓歎其平惠桓伊譙國銍人時苻

   堅強盛朝議選能捍𭛌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綏御有方︹南北朝︺︹宋︺封延伯

   人垣崇祖為豫州表薦之起家為平西長史梁郡太守為政清靜有高士風劉粹蕭人永初

   三年豫州刺史領梁郡太守有政績︹梁︺夏侯夔譙郡譙人大通六年為豫州刺史率軍人

   於蒼陵立堰溉田𡻕收穀百餘萬石以充儲備兼贍貧人夔兄亶先經此任並有恩惠百姓歌曰我

   之有州頻得夏侯前凡後弟布政優優在州七年遠近多附之︹魏︺元澄北魏宗室襲封任城

   王宣武時任楊州刺史鎮壽春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毁蔣子文之廟總衆南侵所在尅㨗詔書褒美

   ︹北齊︺盧潛范陽人武成時除揚州刺史鎮淮南十三年大樹風績為陳人所憚陳主與邊

   將書曰盧潛在卿宜深備之周游元任城人為壽春令有能名王長述霸城人仁

   州總管有能名︹隋︺趙軌洛陽人為壽州總管長史芍陂舊有五門堰蕪穢不修軌勸課人史

   更開三十六門灌田五千餘頃人賴其利張䖍雄清河東武城人大業中為壽春令有治績

   ︹唐︺高智周晉陵人高宗時壽州刺史其治尚寛惠文雅行部先召學官見諸生訪經義及

   時政得失既乃錄獄訟考耕餉勤惰以為常員半千全節人中宗時以賢見忌出為濠蘄

   二州刺史所至禮化大行李瀾永泰初為蘄令梁宋兵興瀾諭降劇賊數千人刺史曹升襲賊

   敗之賊疑瀾賣巳執瀾及其弟渤兄弟爭相代死瀾女亦求代父皆遇害張鎰大厯初為濠州

   刺史政條清簡延經術士講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經者四十人李遜趙郡人為濠州刺史初濠

   卒惡都將楊騰剋削謀殺之騰覺而走因滅騰家剽刦遜至鐫諭利害衆釋鎧自歸觀察使欲令限

   外浮斂遜一不應張萬福元城人代宗時攝壽州刺史舒廬壽都團練使州送租賦詣都

   為賊所奪萬福領輕兵尾襲賊倉卒不得戰悉擒之盡得其所亡并先掠人妻女財蓄萬計還其家

   不能自致者給船車以遣就拜刺史後詔鎮咸陽會李正己反屯兵埇橋江淮漕艘及進奉舩千餘

   不敢踰渦口徳宗拜萬福為濠州刺史萬福馳至渦口駐馬於岸悉發漕船相銜進賊兵倚岸熟視

   不敢張建封南陽人德宗時為濠壽廬觀察使是時四方尚多故乃繕埤隍益治兵逺

   近悦許孟容京兆人初辟武寕張建封府李納以兵拒境建封遣將吏告諭不聽孟容

   單車詣納敷引順逆納即悔謝爲罷兵建封表爲濠州刺史德宗知其能召拜禮部員外郎

   紳潤州人敬宗時滁壽二州刺史霍山多虎擷茶者病之治機穽發民跡射不能止紳至盡去之

   虎不爲暴盧望囘咸通九年爲濠州刺史龎勛陷濠州望囘死之︹五代︺︹周︺楊承

   信沙沱人顯德中爲忠正軍節度使時徙州治下蔡承信增廣其城敗淮人於盧州承信累厯藩

   鎮刻勵爲政有遺愛︹宋︺王審琦洛陽人建隆初爲忠正軍節度使在鎮八年爲政寛簡所

   部邑令以罪停其吏幕僚以令不先咨府請按之審琦曰五代以來諸侯強横令不專縣事今天下

   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内宰能斥去㸃吏何按之有王祚并州祁人太祖時爲宿州防禦使課

   民鑿井修火備築城北堤以禦水災梁延嗣長安人太祖時爲濠州防禦使有善政詔書褒

   楊覃浙人淳化中同判壽州巡撫使潘慎修上其政績詔嘉奬就命知州事數月丁内艱

   州民列狀乞留陳堯佐閬中人景德中知壽州𡻕大饑出俸米為糜粥聞者競勸出粟益多

   賑活數萬人崔立鄢陵人真宗時知安豐軍大水壞期思塘立躬督繕治踰月而成

   詢宣城人真宗時為三司户部判官坐事降出知濠州劉航魏人真宗時知宿州押伴夏使

   使者多所邀請執禮不遜且欲服毬文金帶入見航皆折正之江澤天禧中知定遠縣率民修

   廢塘濬古港以灌高卬之地賜詔奬焉俞獻卿歙人天禧中為安豐縣尉有僧貴安積財

   甚厚其徒殺之托以遊方不歸獻卿紿言吾與安善不告而去豈有異乎其徒色動因執之得其所

   瘞尸一縣大驚張㫖河内人明道中淮南饑自詣宰相陳救荒之策命知安豐縣大募富氏輸

   粟以給饑者浚渒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為斗門溉田數萬頃外築堤以備水患李若

   谷緱氏人仁宗時知壽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壞田輒盜決若谷擿冒占田者逐

   之每決輒調瀕陂諸豪使塞堤盜決乃止連庶應山人仁宗時為壽春令興學尚文尊禮秀民

  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陳希亮青神人仁宗時知宿州州跨汴為橋水與橋爭

  常壞舟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襃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泗州皆效之厯知曹州

  會淮南饑安撫轉運使皆言壽春守王止民不任職正民坐免詔希亮乘傳代之轉運使調理胥米

  而蠲其役凡十三萬石謂之折役米米翔貴民益饑希亮至除之且表其事旁都皆得除又言正民

  無罪職事辦治詔復以正民為鄂州魏炎婺源人仁宗時知壽州盜殺寺童子有司執僧笞服

  炎憐其非罪命脱械縱去一府爭以為不可後數日得真盜王克臣洛陽人仁宗時通判

  壽州有卒夜入州𪠘擊郡將既就擒而監軍使所部被甲操刃立庭中克臣徐言曰此不過為盜耳

  遣甲者去戒卒勿妄引他人衆懽服朱壽隆諸城人仁宗時知宿州會州多劇盗至白晝被

  甲剽攻郡縣不能制壽隆設方畧耳目捕斬干餘人包拯合肥人仁宗時為定遠令公廉正直

  聽斷燭隠豪右斂迹以忠信禮義教民政績彰聞馬從先祥符人知宿州宿在淮汴間素

   難治從先厚賞以求盜法甚嚴值大水發廪賑流亡全活數萬人代還知壽州以老辭英宗諭遣之

   曰聞卿治行藉甚壽尤重於宿姑為朕往既至治如曩時朱景偃師人英宗時知壽州秩祿視

   㸃刑獄始至亟發廪賑給勸富者出積穀所活數萬城西居民三千室建議築外郭環入之公私

   便韓晉卿安邱人神宗時知壽州奏課第一蘇頌同安人元豐初知濠州

   酢建陽人徽宗時知濠州多惠政州人德之翟汝文丹陽人徽宗時諫帝東封責監宿州

   趙士嶐太宗之後為郡縣吏累遷至淮南西路兵馬鈐轄駐壽春劇賊丁一箭衆號十

   萬來攻城士嶐募軍中敢死士張宣持槊縋城下擊殺數⺊人賊衆披靡乃選壯士數百人夜開城

   門出其不意擊走之王時升紹興中通判安豐軍言淮南土皆膏腴然地未盡闢民不加多

   者縁豪強虚占良田而無徧耕之力流民襁負至而無開耕之地望凡荒閒田許人剗佃户部議

   期以二年未墾者如所請京西路如之劉泰樞密院忠義軍前正將慷慨好義以私財募兵

  三百金人攻壽春泰率所部赴援轉戰身被數十創一夕死李光上虞人紹興中擢吏部尚

  書時苗傅餘黨韓世清久屯宣城調發不行光請先事除之乃授先淮西招撫使光假道至郡世清

  入謁縛送闕下伏誅周淙長興人紹興三十年金主亮傾國入邊命淙守濠梁時淮楚舊有置

  砦自衛者淙為立約束結保伍賴以全活不可勝計李祥無錫人孝宗時為濠州錄事參軍光

  宗時為淮西運判兩淮鐵錢比不定祥疏乞官賜錢米銷濫惡者更鑄紹熙新錢從之劉穎

  西安人光宗時遷司農少卿淮西總領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軍錢以應𡻕輸穎蒐吏𡚁汰冗員分

  明綱解自是不復那移王阮江州人光宗時知濠州請復曹瑋方田修种世衡射法日講守

  備與邊民親訪北境事宜終阮在濠金不敢南侵黄𠏉閩人通判安豐軍淮西帥檄𠏉鞠和

  州疑獄至則具得其殺人投井狀囚驚服崔與之廣州人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斷獄平恕

  呉潛寕國人紹定中遷淮西總領告執政用兵復河南不可輕易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

   趙師揆為淮西提刑兼領屯田事奏以荒圩給軍士其屯田為民世業者勿奪從之及

   代去吏請獻羨錢二十萬師揆曰後將病民矣楊照濠州將官金兵圍城急照躍上角樓刺賊

   之執黒旗者洞腹抽腸而死照中流矢卒有統領丁元遇金人十八里洲被圍元大呼其徒衆一舟

   二百餘人皆力鬬至死杜杲邵武人久習邊事知濠州制置使趙善相謀復盱眙密訪杲杲

   曰賊恃外援當斷盱眙橋梁以困之卒用其策成功李全衆數萬駐榆林阜請降輜重甚富或請誘

   而圖之杲曰殺降不仁奪貨不義紬之則有後患諭而遣之張斌理宗時為濠州統制柘塘

   之戰没於王事贈官三轉李庭芝隋州人理宗時知濠州城荆山以備淮南切中機會

   霆東陽人理宗時知濠州節浮費糴粟買馬以備不虞再任職事修舉劉雄飛理宗時為

   壽春守臣元兵圍城捍禦有功官三轉︹元︺博特音奈曼部人為壽穎二州屯田府達嚕

   噶齊時二州地方多荒蕪有虎食民妻其夫來告博特音為設機立檻誘虎射之虎患頓息 博特

   音舊作别的因奈曼舊作乃蠻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俱改正張晉亨南宫人世祖中

   統四年命將兵戍宿州首言汴堤南北沃壤閒曠宜屯田以資軍食乃分兵列營以時種藝𨕖千夫

   長督勸之事成期年皆獲其利安汝明寕晉人延祐間宰定遠首興學校謹禮奉法御吏甚

   嚴民有𡨚不能仲必平枉使直興利除害如嗜欲然張謙高唐人至正六年為安豐路總管賑

   恤饑民政績可紀︹明︺周榮蓬萊人洪武中靈壁縣丞有惠政坐累逮刑部其耆老羣赴輦

   下稱榮賢帝賜鈔及襲衣宴榮及耆老而還之㝷擢知本縣民益樂其寛惠閻斌乾州人宣

   徳中臨淮縣丞任滿當去邑人詣闕請留詔許之且增其俸在任二十三年清勤惠愛始終如一

   田誠洪熙時靈壁縣丞滿九載父老恐其遷去赴闕言其居職廉能撫民有道乞還之百姓詔

   以州判官職復任許敏洪𤋮時壽州州判善治巳愛民民奏乞擢用即用為本州同知九載

   當遷民更乞留進秩還任楊瓚蠡縣人正統時知鳳陽府帝鄉勳戚子孫多犯禁至是始遵約

   正統十年大計羣吏始命舉治行卓異者瓚與焉受宴賚而還又數年超擢浙江布政使

   鋭鄞縣人成化中知鳳陽府洊罹水旱奏行救災備荒十六事民困大蘇居數年省修陵浮費數

   萬陞湖廣參政劉㮣濟寕人成化末知壽州廉明果毅摘發如神毁境内淫祠幾盡置義冢

   社學四鄉各建預備倉養老恤孤崇奬風節三年政教大行曽大有麻城人宏治中知定

   遠縣凡學校公𪠘城郭陂池修治一新撲滅妖賊孔布張洪一境宴然蔣賢隴州人正德中

   靈壁縣主簿賊楊虎犯縣與指揮錢英同拒守城陷被執罵賊不屈與英皆死之劉采

   人嘉靖中宿州知州𡻕饑請發帑金轉糴代民輸賦俟秋成取償漕使者不可采竟矯發之及秋而

   償民無負林大槐莆田人嘉靖中知懷遠縣性廉介曰食不過一蔬修築陂塘以資灌

   溉民賴其利卒於官至無以為殮黄克纘晉江人萬厯中知壽州好士愛民申請編定賦

   額名曰一條編至今循守其法嚴容暄漳浦人崇禎時知鳳陽府流賊肆焚掠容暄囚服匿

  獄中得之大罵遇害血浸石階宛如其像滌之不滅士民取石立冢萬元亨南昌人父文英

  為鳳陽推官崇禎中賊掠城知府嚴容暄為賊所殺文英方卧病賊索之元亨年甫十六以身代父

  岀大罵遇 害文英獲免 本朝乾隆四十 年   賜諡節愍朱 國相榆林人崇禎中官中

  都留守賊犯鳳陽鳳陽故無城國相率兵禦之力屈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年   賜諡烈愍

  唐良鋭全州人崇禎中知靈壁縣十五年流寇陷其城抗罵死 本朝乾隆四十年

  賜諡節愍

 ︹本朝︺史記功漢 軍鑲紅旗人順治初知鳳陽府瘡痍之 後以撫綏為事輕徭省役勸課耕桑

  民皆樂業張純熙真定人順治進士授鳳陽推官嚴明有守猾吏不敢營私權要請屬㮣拒

  不允以持正稱李大生猗氏人順治十年守壽州莅政精敏境内水利久湮為重修芍陂塘

  躬督畚鍤田疇資以灌溉清里甲革耗羨誅鋤奸蠹修學舍建東西齋集諸生奬誨之治化大行

   聶士貞監利人康熙七年知定逺縣先是邑苦逋賦或株繫無辜士貞盡行省釋令以限完

   納逋户感徳輸賦倍早期年流民盡歸田畝墾闢因崇學校奬節義事簡民安鞭笞不用以憂去官

   士民號泣遮留三日始岀境席屺呉縣人乾隆三十年知壽州政尚寛平增修書院立普濟

   堂築芍陂蔡城二塘水利所關民甚賴之沙琛太和人嘉慶六年知懷遠縣壬戌宿州之亂募

   鄉勇堵禦鎮兵至得速勦滅賴懷遠之扼其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