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至一百四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五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3.djvu/9

大清一統志

忻州在山西省治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

  二十里西至太原府嵐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陽曲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寕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七十五

  里西北至寕武府五寨縣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定襄

  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静樂縣界一百十里南至陽曲縣界四十里北至崞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陽曲

  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陽曲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定襄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崞縣界六十五里自州治

  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昴畢及參分野大梁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古并州之域春秋晉地戰國屬趙秦爲太

  原郡地漢太原陽曲縣地後漢建安二十年置新

  興郡治九原縣三國魏及晉初因之元康中改爲晉昌

  郡尋復名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置肆州永安中改

  郡曰永安治定襄縣後周徙州於鴈門郡隋開皇初復

  置新興郡尋廢十八年置忻州治秀容縣大業三年

  廢義寕初仍置新興郡唐武德元年復曰忻州天

  寶初曰定襄郡乾元初復曰忻州屬河東道五代

  因之宋曰忻州定襄郡屬河東路金曰忻州屬河

  東北路元屬冀寕路明初以州治秀容縣省入仍

  曰忻州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領縣二

  定襄縣在州東少北五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代州五臺縣界七十里

  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二十五里北至代州崞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陽曲縣界

  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五臺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崞縣界三十五里漢置陽曲

  縣屬太原郡後漢因之建安末改置定襄縣屬新興郡三國魏及晉因之後魏永安中為永安郡治

  北齊省改置平寇縣隋開皇十年省入秀容唐武德四年復分秀容置定襄縣屬忻州五代因之宋

  熙寕五年省入秀容元祐初復置仍屬忻州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靜樂縣在州西一

  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本州界九十里西至太原府嵐縣界三十

  里南至太原府交城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寕武府寕武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九

  十里西南至嵐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里漢汾陽

  縣地後漢末為新興郡地後魏為永安郡地北齊於今嵐縣地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移縣治此

  改曰汾源大業四年又改曰靜樂於縣置樓煩郡武德四年罷郡置管州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

  省以縣屬嵐州五代因之宋咸平二年置靜樂軍五年廢軍自樓煩縣移憲州來治熙寕三年州廢

  縣仍屬嵐州十年復置憲州治此政和五年賜州名汾陽郡屬河東道金天徳三年改曰管州屬河

  東北路元廢縣入管州屬冀寕路明洪武三年廢復置靜樂縣屬太原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

  

 ︹形勢︺翼蔽晉陽控帶雲朔左衞勾注之塞南扼石嶺

  之關屹為襟要續文獻通考

 ︹風俗︺地寒物儉民貧而嗇士夫恬然自守蚩愚利之

  不庸

 ︹城池︺忻州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丈餘明萬厯中因舊土城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定襄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三池廣二丈七尺明萬厯中因舊址甃甎 本朝康熙四

  十三年修雍正三年重修靜樂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二池二重廣四文宋時土築明正統

  中增築萬厯中甃甎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學校︺忻州學在州治西北舊在治西南五代晉天福初建明宏治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

  十六年修二十七年五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定襄縣學在縣治東北舊在南

  城外元大德中建明洪武中移建今所本朝康熙四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靜樂縣

  學在縣治東岑山上宋大觀初建明洪武初改建山之東隅萬厯中復舊址 本朝康熙二十四

  年修入學額數八名秀容書院在州城内 本朝乾隆四十年晉昌書院

  在定襄縣城内 本乾隆十六年恒麓書院在靜樂縣 本朝乾隆十六年

  ︹户口︺原額人丁七萬八千二百一十三今滋生男婦共三十六萬六千一百四十六名口計五萬三

   千一百三十七戸

  ︹田賦︺田地一萬五千四百七十三頃二十六畝四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八萬一千二百三十兩

   五錢一釐糧二千九百九十一石六斗四升有奇

  ︹山川︺石梯山在州東南十八里山北有馬井土人資以灌溉廣峪山在州東南二十

   五里中有石巖廣三丈建黄堂於此祀黄堂神即晉尹鐸也下有廣峪泉山之東有七峯山山峯有

   七俗名筆架山山有龍王寨絶險繫舟山在州南三十五里隋書地理志秀容縣有繫舟

   山寰宇記在縣南四十里相傳堯時洪水繫舟於此州志五代時薛雲居此有薛雲谷金元好問父

   德明讀書其下趙秉文又改曰讀書山鳳凰山在州南即繫舟山支阜數峯聳峙最高處

   名鳯凰臺又州城西北四十里亦有鳯凰山獨擔山在州西南二十里一名雲母山寰宇

  記其山出雲母上有穴入四五里產玉芝唐貞觀十八年勅賜薛遵度採雲母玉芝於此山金史地

  理志忻州有雲母山州志北俗謂雲母爲土丹訛爲獨擔也又南七里有前獨擔山舊名後獨擔山

  有土陰山在州西南四十里舊傳夏月常有積氷又西南十里有三嵬山下有香泉甚甘

  白馬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北接大嶺山西南接静樂縣界牧馬水出焉九原山

  在州西一名九龍岡漢末以此名縣今州城跨岡上三面臨平疇晉咸寕二年白龍二見九原井中

  又石姑山在州城西二十五里即九原支阜也落霧山在州西六十里一名羅務山其相連

  有馬鞍清水諸山五峯山在州西七十里五峯屹立如指形勢險絶兩截山

  西北二十里浮屠山在州西北四十里與龍池梁石佛嵎相連其西南有白龍頭兩崖石

  窰絶鍾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雙乳山雙峰對峙狀𩔖乳形建層樓於其上

  門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兩峯夾立如門一名白雲山陀羅山在州西北五十五里怪石

  懸崖有清涼石香鑪石滴水崖青龍池諸勝雲中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多産藥草下有谷

  雲中水出焉其相屬者為雙尖山大嶺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北連代州崞縣之黄嵬山西

  接静樂縣界程侯山在州北四十里水經注忻水東厯程候山山甚層鋭其下舊有採金

  處俗謂之金山隋書地理志秀容縣有程侯山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新志俗傳即程嬰匿孤

  處又北十里即忻口諸山踞滹沱河曲 按程嬰孤處應在平定州盂縣藏山此與定襄縣武峪

  山藏孤臺並出附會在以備攷武子谷山在定襄縣東二十里峯巒高峻相近有五石峪

  十八盤山在定襄縣東三十里旋折而上凡十八盤武峪山在定襄縣東南

  十五里上有藏孤臺俗傳程嬰藏孤於此相近有紅砂山琵琶山又南十里有窯頭山七巖

  山在定襄縣東南十八里以山有七洞名一名摩笄山上有聖母祠居士山在定襄縣

  東南三十里名勝志山下有流泉泉側石室有碑曰魏武定任城王居士室歐陽修集古錄云魏宗

   室封任城王者數人其國中絶不知武定中封任城王者何人也山有居士臺臺上舊有浮圖七級

   八峯尖山在定襄縣東南三十里以八峯聳峙而名相近有熊兒水山叢𫎇山

   在定襄縣南二十五里山自西北環繞而東南羣峯聯絡至此益端聳紅泉山在定襄縣

   西南三十里山石紅𩔖硃砂泉源不絶横山在定襄縣西北三十里又相近有鳳凰山

   郎山在定襄縣北三十里亦名柏樹嶺山山洞内刻漆郎像俗傳即豫讓漆身處相近有鐵石

   山有黒石可以吸鐵神山在定襄縣東北十五里平地壘石突兀如盤上有神仙寨聖阜

   山在定襄縣東北二十里挺然孤峙下有温泉聖阜水出焉元和郡縣志聖阜今名聖人山石上

   足跡猶存牛臺山在定襄縣東北三十里又東北十里有五公段木青石諸山岑峯

   山在靜樂縣治東五十步岡巒延亘城之東北隅跨其上愚山在靜樂縣東五里巖下甚

   平曠又娘娘山在縣東十五里峯巒聳如列笋下有温泉四稜山在靜樂縣東二十五里

  兩嶺山在静樂縣東七十里派自管涔山來西北諸郡并榆林寕夏取道於此懸鐘

  山在靜樂縣東七十五里狀如鐘多沙石不生草木上有石寨曰馬寨桃子山在靜樂縣

  東南五十里有泉旱禱多應又東南十里有閣雷山二十里有羅漢山皆兩嶺山之支脈天柱

  山在靜樂縣南三里相傳後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嘗過此因名山間有金龍泉石峽山

  在靜楽縣南六十里石峽如門有石峽泉流注汾水周洪山在靜樂縣南七十里一名周公

  山明統志宇文周公巡方至此因名山之西北十里有渥洼池石門山在靜樂縣南樓煩鎮

  西北二十五里兩峯聳立其狀如門臨春山在靜樂縣南一百二十里寰宇記在樓煩縣南

  七十里天池縣界高百餘丈西南接石樓山下有泉流入鴈門村注于汾河紫石山

  樂縣南接交城縣界石可為硯石龍山在靜樂縣南接交城縣界有兩石墜地如龍一名夾

  龍和山在靜樂縣西南接嵐縣界一名花果山黑風山在靜樂縣西北五里

  山側有竅秋冬常出黑風蘆衙尖山在靜樂縣西北接岢嵐州界一名蘆芽山縣志前有

  荷葉坪山後有林溪山右有神林山延袤數百里縣及嵐縣處其南麓岢嵐五寨處其西麓寕武神

  池處其北麓忻州崞縣處其東麓馬頭山在靜樂縣北五十里以形似名屹槎山

  在靜樂縣東北六十里西通磨官谷谷中有磨川水流注汾水刁胡山在靜樂縣東北接本

  州界亦名鵰狐山相近有黄菜山巾字山在靜樂縣東北接本州界絶頂處狀如巾字山

  巖布石如雲滴水如雨積而為瀨清潔如銀有堡管涔山在靜樂縣東北接本州界山海

  經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名曰管涔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岀焉淮南子地

  形訓汾水出燕京水經注燕京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巖有草無木隋書地理志靜樂縣有

  管涔山元和志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志其山盤踞甚廣不可以道里計自靜樂跨寕武岢嵐朔州

  界周迴百餘里按諸書皆作管獨寰宇記作菅云其山多菅草故牧馬水在州南五里一

  名牧馬河源出白馬山合嵐水及洛陰水東逕縣南三里東北過定襄縣入滹沱河洛陰水在州南

  源出閙溝北流入牧馬河嵐水在州西南一名藍水亦稱石代橋溝東流入牧馬河隋書地理志秀

  容縣有嵐水寰宇記藍水逕秀容縣界滹沱水在州北五十五里亦稱滹沱河白代州崞

  縣流入逕忻口又東厯程侯山北入定襄縣界又東入代州五臺縣界元和志滹沱水在秀容縣東

  三十二里西流入定襄縣雲中水在州北七十里今名雲中河源岀雲中山流逕雲内口又

  東經兩截山又東經定襄縣西藍臺村至縣北羊房村入滹沱河寰宇記秀容縣有肆盧川水今名

  雲中水一名分嶺水汾水在靜樂縣自寕武府寕武縣流入繞縣治西南又南流過樓煩鎮東

  南流入太原府陽曲縣界漢書地理志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過郡二行千三百四

  十里冀州𥧲水經注汾水又南過侯莫干城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南河在州西四十五里源

  出石佛嵎經州西北四十里入雲中水金水河在州西源出九原山西麓流經州西十里

  東北流入雲中水又有鵠索河在縣西三十里有灌溉之利碾河在靜樂縣東有二源一出

  縣東北巾字山一出縣東懸鐘山合流經縣南二里入汾監河在靜樂縣南七十里源出縣西

  南一百四十里獨石河村東流至樓煩鎮南一里入汾社干河在靜樂縣西南十五里源

  出太原府嵐縣梅家庄東流入汾河興嵐臨三縣及永寕州皆取道於此嵐河在靜樂縣西南

  接嵐縣界源出太原府嵐縣即淥水大賢二河下流逕古石門入縣界合龍泉水又十五里過進牛

  村東北入汾右折而入石硤羊兒河在靜樂縣西源出太原府嵐縣鹿逕嶺下流逕縣西

  南一里東入汾河綠水泉在州東十五里東流入牧馬河海滿泉在州西北三十

  五里之嘉禾堡灌田十餘頃南入雲中河又南營屯有前山泉亦灌田千餘畝又大溝泉出浮屠山

  南一滴泉出浮屠山北合流俱入雲中河三㑹泉在定襄縣南叢𫎇山麓三泉合流一曰吕

  布池一曰娘娘池一曰龍液泉四時不涸浸灌數里亦名三會水合牧馬水入滹沱河寰宇記三㑹

  水出九原縣西經定襄縣界

 ︹古蹟︺九原故城今州治漢九原縣為五原郡治在今大同縣西北黄河外後漢僑置縣於

  此後魏省入定襄三國志魏武帝紀漢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

  以為新興郡晉書地理志新興郡治九原縣魏書地形志肆州治九原天賜二年為鎮太平真君七

  年置州又定襄縣太平真君七年併九原屬焉元和郡縣志忻州即漢太原郡之陽曲縣地縣在今

  州東四十五里定襄縣理是也後漢末曹操立新興郡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後魏宣武帝于今州西

  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隋開皇十八年置忻州 按後漢末九原縣屬新興郡隋開皇中

  復置忻州移後魏明元帝所置秀容縣於此為州治又按州志肆州故城在州城西北五十里河管

  村東南又新興郡故城在州南二十里相傳後漢建安中曹操所築亦名建安城平寇故

  城在州東十五里東晉置縣隋省魏書地形志永安郡領平寇縣隋書地理志秀容縣後齊于此

  置平寇縣開皇十年廢元和志秀容縣後魏莊帝于今縣東十里置平寇縣又定襄縣高齊武成帝

  移平寇縣于此隋開皇十年移平寇縣于崞城肆盧故城在州西東晉置肆盧郡及肆盧

  縣後魏郡廢縣屬秀容郡齊省魏書地形志肆盧縣治新㑹城秀容故城在州西北五十

  里後魏置縣為秀容郡治隋徙魏書地形志肆州領秀容郡永興二年太平真君七年併肆盧敷

  城二郡屬焉治秀容縣亦永興二年置有秀容城元和志隋開皇十八年于縣西北五十里秀容故

  城移後魏所置秀容縣于今理陽曲故城即今定襄縣治漢置縣後漢建安二十年改置

  定襄縣漢書地理志太原郡陽曲縣應劭曰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也元和志定襄縣東至

  忻州四十五里本漢陽曲縣後漢末移陽曲縣于太原界于此置定襄縣屬新興郡高齊省武成帝

  移平寇縣于此隋開皇十年移平寇縣于崞城武德曰年于漢陽曲城重置定襄縣晉昌故

  城在定襄縣西北晉書地理志新興郡領晉昌縣魏書地形志定襄縣太平真君七年併晉昌縣

   三堆故城今靜樂縣治晉永嘉後嘗為縣魏書地形志平寇縣太平真君七年併三

   堆屬焉北齊書文宣帝紀天保四年山胡圍離石帝討之因巡三堆戍大狩而歸元和志靜樂縣西

   至嵐州四十五里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於三堆城十

   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二年改為靜樂縣 按寰宇記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恐悞

   煩故城在靜樂縣南七十里唐初為監牧地後置縣屬憲州宋改屬嵐州金因之元省舊唐

   書地理志憲州舊樓煩監牧也先隸隴右節度使至德後屬内飛龍使龍紀元年特置憲州于樓煩

   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毛仲築樓煩縣龍紀元年于監西一里置宋史地理志憲州初治

   樓煩咸平五年移治靜樂樓煩改隸嵐州元史地理志憲州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樓煩併入本州

   縣志樓煩鎮東臨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縣南址尚存北址水衝廢 按漢樓煩縣在寕武府界

   此唐所置縣非漢故地也天池故城在靜樂縣西南唐末置縣宋省舊唐書地理志憲州

  天池縣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館乾元後移置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五代㑹要唐長興元

  年吐谷渾內附于天池川靜樂安置宋史地理志靜樂縣咸平五年廢天池縣入焉縣志樓煩鎮之

  西馬家莊有故城蓋即古天池城也銅川廢縣在州西隋置縣㝷廢隋書地理志秀容縣

  開皇初置銅川縣大業初廢 按隋王通父曽宦遊此地所謂銅川府君也三㑹廢縣

  在州西北魏書明元帝紀泰常八年幸三㑹屋侯泉又地形志肆盧縣太平真君七年併三㑹屬焉

  懷化廢縣在州北唐置縣尋省唐書地理志秀容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于縣境置懷

  化縣隸順州十二年以懷化屬代州後省元池廢縣在靜樂縣東南唐末置宋省舊唐書

  地理志元池縣憲州東六十里宋史地理志靜楽縣咸平五年廢元池縣入焉六度廢縣

  在靜樂縣南唐初置尋省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六度縣六年省縣志今縣南廉恥鄉有六度

  六郎城在州南四十里石嶺關北相傳宋楊延昭駐兵于此又州西北五十里有北羅

  城七十里有孟良城長城在静樂縣東隋書地理志靜樂縣有長城寰宇記古長城在憲州東

  七十下馬城在靜樂縣東南六十里接太原府交城縣界相傳魏孝文帝甞於此下馬

  今有趙武靈王城在靜樂縣南三里天柱山左東南北俱跨山上西臨汾水城壘

  猶存相傳趙武靈王練兵于此淩雲臺在州東門外元李中立有詩勞師臺

  南二十里相傳晉大夫趙武誅屠岸賈勞師于此孤在定襄縣東南十五里武峪山

  相傳程嬰藏趙氏孤于此有按見程侯山注鍾乳阜樓在州西北有阜屹然狀如鍾乳

  樓建其上野史亭在州東南十里金元好問建金史文藝傳元好問搆亭于家著述其上名

  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記錄至百萬餘言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關隘︺石嶺關在州南四十里接太原府陽曲縣界詳陽曲縣關隘赤塘關在州西南

  五十里唐宋時郡置防禦團練使戍石嶺赤塘二關兩嶺關在靜樂縣東南六十里路出太

  原府陽曲縣明洪武初調太原左衞官軍戍守築土城雁門關在静樂縣南亦名雁門村

  唐書地理志憲州天池縣有雁門關寰宇記在憲州東南六十里屬天池縣雁門鄉東臨汾水西𠋣

  高山接嵐朔二州界 按忻代俱有雁門關代在雁門山建在前忻在雁門鄉建在後非一關也

  娑婆嶺隘在靜樂縣東八十里明洪武初調太原左衞官軍戍守尋置巡司築土城宏治

  十年移廵司于太原府陽曲縣天門關自嶺而南十里有懸鐘嶺隘口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皆

  通本州界又有馬家㑹隘口在娑婆嶺西五十里又西北三里有橋門嶺隘口樓煩鎮巡

  司在静樂縣南七十里元樓煩鎮明置巡司 本朝因之芳蘭鎮在定襄縣東北三十

  里又東北至代州五臺縣四十五里有堡故鎮在靜樂縣舊社東順水村明洪武初置巡司今

  窟谷鎮在靜樂縣西北六十里永安鎮在靜樂縣北四十里舊名横水嶺有

  小城縣志又有小店鎮在縣東九十里接太原府陽曲縣界牛尾莊寨在州西南九十

  里當白馬山之西南路通靜樂縣明洪武初置廵司嘉靖中裁沙溝寨在州西北七十里明

  洪武中置巡司今裁猫皃寨在州北五十里元時戍守處又州西北七十里有滿閣寨亦戍

  蕎麥寨在定襄縣東北二十里滹沱河北勢極峻聳隔河南對神山寨與玉池灣胥要

  地又東北有牛臺村青石村二土寨狐谷寨在定襄縣東北待陽村堡在定襄縣

  東南三里又東南有劉暉村南王村二山寨横山村堡在定襄縣北三十里又縣西北

  三十里有上湯頭村山寨及向陽村土堡皆民堡也西街堡在靜樂縣西南樓煩故城西相

  近有桑園堡下馬營堡在靜樂縣北三十里相近又有風溝武家莊磨官谷等僅

  内口在州西七十里龍門山北雲中水所經也亦名寨西口宋史地理志秀容縣有雲内砦州

  志明初置寨西巡司於此嘉靖中裁其地西至蒲閣寨通靜嵐石隰等州縣北至沙溝寨通寕化寕

  武等邊戍守要地也忻口在州北五十五里兩山相夾滹沱水經其中魏土地記漢高祖出平

  城之圍還軍至此六軍忻然因名山之西舊有忻口城相傳即漢高所築宋史地理志秀容縣有忻

  口寨州志忻口舊築堡山上以資捍禦明萬厯二十四年環甃以石極為險固九原驛

  治南明洪武中置馬驛康家㑹驛在靜樂縣西三十里舊在縣東以道里不均乃移此

 ︹津梁︺巨濟石橋在州城東門外又南門外有西張石橋滹沱河橋在定襄縣

  西北五里木橋也冬架春撤通濟橋在靜樂縣南樓煩鎮北汾水上又西門外有普惠橋

  俱明萬厯中建縣志橋之近縣者今皆為汾水所圯

 ︹隄堰︺古河堤在靜樂縣東門外二百步明初因金元舊址作長塹後為河水所圯正德初又

  建碾河橋于其尾萬厯二十六年始甃以石長九十七丈高六尺又于郭門外築水堤二十餘丈

  本朝康熙中修築牧馬河渠在州西南源出白馬山經紫巖等二十三村溉田四百餘

  頃又州境引雲中水渠十三道引滹沱水渠三道民資灌溉其利甚溥滹沱河渠

  襄縣源出繁峙泰戲山至忻口東折入縣境為渠二十一道又引牧馬水五渠引泉水五渠水源開

  廣民資灌溉

 ︹陵墓︺︹周︺韓厥墓在州城南十五里今有韓家溝相傳為韓厥故里程嬰墓

  西南原上又見平陽府公孫杵臼墓在州城西北七里又見平陽府趙襄子

  墓在定襄縣東南五里許︹漢︺霍去病墓在靜樂縣西邢村西有斷墓碑︹南北

  朝︺︹魏︺劉貴珍墓在州城西九原岡上︹北齊︺厙狄干墓在州西門外俗

  呼宰王墓︹金︺元好問墓在州城東南十五里郝經譔碑

 ︹祠廟︺尹鐸祠在州東南二十里惠應聖母祠在定襄縣東南十五里七巖山

  洞中相傳即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摩筓而死者宋崇寕間封今號趙武靈王祠

  襄縣見魏書地形志又靜樂縣南三里亦有武靈王廟烈士廟在州西北三里明嘉靖三

  年建祀趙盾韓厥程嬰公孫杵臼鉏麑靈輒提彌明七人

 ︹寺觀︺興國寺在州治後唐儀鳳中建福田寺在州南繫舟山即金元德明讀書處

  香泉寺在州西南三嵬山麓唐光化中建華蓋寺在州西五十里後唐建

  德寺在定襄縣東北十五里神山下白鶴觀在州西九龍岡上始為七聖觀唐天寶間

  建後改白鶴觀天慶觀在静樂縣城内東隅宋祥符中建

 ︹名宦︺︹南北朝︺︹魏︺元匡景穆帝孫嗣封廣平王宣武時為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聲

  元深太武元孫嗣封廣陽王孝明初拜肆州刺史豫行恩信人皆便之刦盜止息

  振安平人正始初除肆州刺史在任有政績︹宋︺郭進博野人開寶九年為忻代等州行營

  馬步軍都監招徠山後諸州民三萬三千餘口李重誨金城人雍熙三年為忻州都巡檢緣

  邊十八砦招安制置使北兵寇邊邀戰敗之𫉬牛馬鎧甲甚衆賜詔襃美郭逵洛陽人為汾州

  都監龎籍鎮河東俾權忻州遼人來求天池廟地籍不能決逵得太平興國中故牒證為王土遼人

  郭諮平𣗥人仁宗時知忻州開渭渠導汾水興水利置屯田馮行巳河陽人知

  憲州因治狀増秩武英太原人為忻代同巡檢㑹州將出獵因留帳飲英曰今空郡而來萬

  一賊乘間入城奈何既而敵果入寇英左右馳射悉擒𫉬之︹金︺石琚定州人天眷初以廉

  辦改秀容令諭訟者使自愧期月大治周美蜀人知管州德政顯著有去思碑︹明︺鍾

  友諒錢塘人洪武初知忻州興學撫民有循良聲凡城郭廨署祠宇壇壝皆一新之公私不甚

  費而事畢集葉砥上虞人洪武初知定襄縣時當大兵後境内蕭然砥撫綏有方流亡皆集

  史魁平鄉人正統中知静樂縣邑近邊數𬒳兵魁増陴濬隍集丁壯教以騎射守禦有法一方

  王軒臨清人宏治中知忻州移建學宫疏雲牧兩河立四倉備荒𠞰平土寇士民賴之

  周夢綵阜城人嘉靖中知忻州修城備寇不擾閭井清丈各鄉屯田即立石勒田畝四至及

  戸口租數俾無侵越民咸便之祀名宦楊維嶽餘姚人萬厯中知忻州政尚廉平聽訟立

  斷撫流亡八百餘家開水渠三十五道墾荒田五十餘頃楊家龍曲陽人崇禎末知忻州數

  旬流賊即至召語士民曰此城必不守吾出若輩可全也挺身出城罵賊而死士民立祠祀之

 ︹本朝︺何顯祖順治初以陽曲主簿署知忻州事姜瓖之亂督糧於鄉中途被害贈太原府左

  衞經祝文光奉天人順治四年知定襄縣有廉聲姜瓖之亂死難辛曰杰

  人康熙間為靜樂縣典史督修河堤植柳成䕃今稱辛公堤黄圖昌長垣人康熙三十四

  年以進士知静樂縣賑饑民興學校修邑志士民謳思之

 ︹人物︺︹晉︺劉殷字長盛新興人七歳喪父哀毁過禮服喪未嘗見齒曽祖母王氏盛冬思堇殷

  年九歲慟哭澤中便有堇生食而不減至時堇生乃盡又掘得粟十五鍾銘曰七年粟百石以賜孝

  子劉殷食之七載方盡性倜儻有濟世之志以王母母在堂固辭㣲辟後齊王冏輔政辟為大司馬

  軍諮祭酒轉拜新興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經二子分授史記漢書一門之

  内七業俱興︹南北朝︺︹魏︺梁越字元覽新興人少而好學博通經傳性純和篤俗行

  無擇善魏初為禮經博士太祖以其舉動可則遷上大夫授諸皇子經書官至光祿大夫卒︹宋︺

  輔超秀容人晉開運中隸澶州軍籍周顯德中從太祖征淮南定滁泗破淮隂下揚州俱有功

  建隆初從平上黨累官至萊州團練使白重贊樓煩人周廣順中授義成軍節度親部丁

  壯隄塞決河詔書襃美世宗征劉崇重贊率所部力戰以功授保大軍節度使從征太原與符彥卿

  擊遼兵走之建隆初加檢校太師賀惟忠定襄人性剛果知書善騎射洞曉兵法有方畧

  知易州捍邊有功開寶二年太祖駐常山以維忠為本州刺史卒官劉易忻州人性介烈博學

  好古喜談兵韓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論授官不仕趙抃復薦其行誼賜號退安處士︹金︺張

  翰字林卿秀容人大定末進士調隰州軍事判官遷戸部尚書宣宗遷汴上言五事畧施行之翰

  有治劇才所至輒辦初至南京庶事草畧翰經度區處皆有條理元德明秀容人系出拓

  拔魏嗜讀書口不言世俗事樂易無畦畛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所著有東巖集三卷元好

  問字裕之德明子七歲能詩十四從郝晉卿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業成至京師禮部趙秉文見

  其詩謂近代無此作由是知名中興定五年進士第仕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任詩文為

  一代宗工著作甚多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干卷趙鼎字宜之定襄人博通書傳

  處事詳雅工詩有重名孫九鼎字國讓定襄人天㑹中舉經義第一有詩名與弟九疇九

  億同榜登第忻州文派九鼎指授為多︹元︺許楫字公度忻州人從元好問學中詞賦選又

  舉賢良方正孝廉左丞許衡深器重之為勸農副使累遷徽州總管所至皆有善政李子敬

  定襄人博學能詩善騎射至元間以平蠻功官至軍民鎮撫︹明︺劉圓僧定襄人洪武中

  以學行授翰林洗馬充東宫講官執坐講之禮時論律之楊安字以安忻州人永樂進士官户

  部郎中有清節及卒遺銀帶一圍子斆正統進士授雲南道御史以直言左遷新都縣有治稱

  澤字時霖定襄人天順進士除刑科給事中抗直不避權勢疏陳戚畹驕恣被杖幾斃既甦復諫

  不止聞者稱為鐵漢仕至光祿寺卿吳忠靜樂人孝事繼母嘉靖十九年土寇至家人驚走忠

  母老疾不能行忠負去賊不能及人以為孝行所感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進士厯官禮科

  左給事中隆慶初劾中官趙廷玊馬尹乾没罪尋疏陳四事其一謂獻皇當專祀世廟不宜袝太廟

  進吏科都給事中屢劾内外大僚不職及請追諡何塘雪夏言罪追奪大理寺朱廷立等官皆報可

  仕至太僕寺卿張宏業字印吾忻州人父泮萬厯進士官至光祿卿以廉直稱宏業為撫標

  都司崇禎末闖寇犯太原城陷自縊死子凝和通判順天分守北城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郝芳聲忻州人崇禎中以進士知滋陽縣有治聲十五年冬殉城𫉬贈䘏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喬遷高定襄人崇禎末累官陜西按察司副使𠞰

  流寇河南屢捷尋以餉不繼軍潰退守潼關力戰死

 ︹本朝︺趙家駿本州人順治進士知南溪縣滇逆之亂死於官李士麟定襄人順治六

  年以貢坐任海州同知海賊攻城輒敗之巳而賊大至城漬被執不屈死   賜祭一壇優卹獨

  黄縉静樂人順治初以貢士爲垣曲訓導姜瓖之亂城陷死之李友直本州人孝

  行著聞乾隆十三年 旌李昌齡定襄人孝義著聞嘉慶七年 旌

 ︹流寓︺︹元︺李冶欒城人金亡後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閒聚書環堵人所不堪冶處之怡如也世

  祖在潛邸聞其賢嘗召至問事每嘉納之

 ︹列女︺︹晉︺劉殷妻張氏殷同郡張宣子重殷色養謝辟召以女妻之張性婉順事殷王

  母以孝聞奉殷如君父及王母卒殷夫婦毁瘠幾至滅性︹宋︺任玹妻劉氏樓煩人年

  十八夫亡姑欲奪其志劉自刎幾死居十餘年弟利富人金逼命改適乃自縊︹明︺姚氏二

   女定襄人正德初隨父廷玊任山東武城縣主簿㑹流賊破城被𫉬渡河俱投水一溺死一流數

   里得援事聞旌表任繼曾妻李氏忻州人嘉靖中北部入邊恐被污投井死一女

   守哭累日亦投井事聞俱旌表邦教妻張氏定襄人年十六而寡無子誓不再適

   富民趙加賢賄姑逼嫁訟之官廷讞日拔簪刺頸血流被體歸即自縊萬厯初旌表曹廷輔

   女定襄人年十七未嫁鄰人張汝孝令妻盧氏紿至室逼汚之不從遂遇害萬厯中旌表

   紀妻孫氏静樂人紀先娶妻張氏妾張氏皆無岀妻没娶孫未三年紀亡孫撫義子朝輦

   守志妾陰主嫁孫已受姦豪聘伺孫往祀墓令姦豪逼行孫詭言歸取私財遂鳴於官得完節為朝

   輦娶己姪為妻輦亦早卒無子偕輦妻守節以終吕新命妻張氏静樂人姑病醫

   言乳可療張以食啗兒乳姑三年後新命為重慶守贈㳟人張宏業妻趙氏

   人崇禎末闖賊陷太原宏業死難趙驅女孫侍婢八人投井井塞不能容尋投繯死李發女

  静樂人崇禎五年被賊執投石崖死

 ︹本朝︺周鈨妻王氏本州人姜瓖之亂被𫉬聲容不改徐步從行至巨溝躍入李繼

  先妻侯氏本州人姦民謀汚未遂誣以不潔訟之官侯不能白即於公庭自刎死

  明月妻陳氏定襄人山賊掠境陳被擁上馬罵不絶口賊慕其色不忍加刃行至滹沱

  河躍入水賊挽起刃脅之罵益厲遂被害胡月亮妻任氏定襄人月亮遠出不返家

  貧翁數令改嫁不從後遇歳凶翁潛受人䀻欲强嫁之鄰婦以告遂縊死王仁昇妻張

  氏定襄人年十六適仁昇仁昇棄家為僧翁姑令改適不從越數載仁昇以宗嗣為念還家生一

  子未三月復去張事翁姑愈篤翁姑卒以厚産讓其叔撫孤姪如巳子劉藻妻李氏

  静樂人未嫁夫失明父母有異議女堅志不移卒歸藻四載夫亡撫遺腹子以守史超妻

  焦氏本州人夫七殉節同州烈婦武舉蔚齡妻李氏楊貮旺子妻陳氏節婦李文成妻程氏

  蔚楠齡妻盧氏王曰璜妻曹氏李岑妻杜氏劉恩妻石氏孫連春妻毛氏趙國昌妻崔氏李建聰妻

  周氏李加榮妻石氏焦養初妻馬氏周繩殷妻張氏焦清儒妻楊氏盧起用妻杜氏李暠妻董氏李

  秉恒妻胡氏李克立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梁君賜妻崔氏定襄人守正捐軀同

  縣烈婦蘭桂才妻張氏李仲昇妻張氏節婦喬茂功妻張氏牛友聖妻張氏李璒妻郭氏薄芬菲妻

  閻氏鄭師慤妻韓氏俱乾隆年間 旌尹賜瑋妻郝氏静樂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李旭妻姚氏郝直妻段氏馮尤肅妻郝氏俱乾隆年間 旌郭二子妻宿氏

  人義烈可風同州烈婦郭周氏張慶妻趙氏節婦梁士龍妻蘇氏李毓陽妻石氏梁蛟龍妻吕氏郝

  象賢妻薄氏武進士孫鎮吳妻趙氏孫養威妻董氏王𣾴妻馬氏鞏榮𧙓妻王氏崔雲卿妻張氏郝

  慶雲妻張氏周咸喜妻焦氏馬稱德妻張氏焦映駟妻姜氏馬仰聖妻常氏趙來選妻張氏王安清

  妻曹氏聶文通妻喬氏焦緝熙妻馬氏張士科妻班氏魏嶸妻盧氏魏湧泉妻王氏揚承詔妻張氏

  周曰庠妻泰氏周學淵妻高氏趙萬盛妻楊氏盧芝妻范氏趙基妻楊氏俱嘉慶年間 旌

  趙氏定襄人義烈可風同縣節婦劉彦德妻田氏邢昌妻呉氏徐定國妻郭氏鞏定邦妻馮氏

  邢九天妻曲氏俱嘉慶年間 旌李均正妻袁氏靜樂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强

  安晉妻張氏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打地和尚始師江西馬祖後隱定襄縣徃來深山與虎豹羣居人問佛法但以

  杖三打地而已大厯中入滅︹金︺懶牧和尚忻州人住興國寺戒行精嚴後遇南來高

  僧彌聞密諦天德中書偈而逝︹元︺了空忻州人姓王氏為華蓋寺僧能前知嘗遇一僧云修

  行當學最上乘前知特小乘法數年遂大徹悟一夕作偈而逝

 ︹土産︺解玉砂州出宋史地理志忻州貢州出唐書地理志忻州貢豹尾州出唐書

  地理志忻州貢白鵰羽州出唐書地理志忻州貢定襄蟾酥定襄

    炭靜樂雲母石 靜樂出見太原府志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錢協和恭 校

大清一統志

 代州在山西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大同府靈邱

  縣界二百三里西至寕武府寕武縣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

  府山隂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

  里東北至大同府渾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

  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八里東至繁峙縣界四十五里西至崞縣界三十里南至繁峙縣界八十八

  里北至大同府山陰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繁峙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崞縣界三十里東北至繁峙縣

  界五十里西北至崞縣界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七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置雁

  門郡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治善無縣在今朔平府界

  漢移郡治陰館縣三國魏始移郡治廣武縣屬并

  州晉因之後魏屬司州太和中改屬肆州後周大

  𧰼元年移肆州來治隋開皇初郡廢五年始改州

  為代州置總管府十八年改廣武縣曰雁門縣大

  業初府廢改州仍為雁門郡唐武徳元年復置代

  州總管府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貞觀四年改總

  管為都督府天寶初曰雁門郡乾元初復曰代州

  屬河東道中和二年置雁門節度使三年賜名代

  北節度使五代梁唐晉皆因之後又屬北漢宋曰

  代州雁門郡景徳初置防禦使屬河東路金曰代

  州天㑹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屬河東北路元仍

  曰代州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州屬冀寕路明洪

 武三年廢為代縣八年復曰代州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領縣三

  五臺縣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七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直隸正定府阜

  平縣界一百四十七里西至崞縣界六十里南至平定州盂縣界八十里北至繁峙縣界一百里東

  南至正定府平山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忻州定襄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繁峙縣界一百里西北至

  本州界八十里漢置慮虒縣屬太原郡後漢因之晉省後魏太和中復置曰驢夷永安中屬永安郡

  北齊屬雁門郡隋大業初改曰五臺仍屬雁門郡唐屬代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貞祐四年升為臺州

   屬太原府元屬冀寕路明洪武二年廢州復為五臺縣屬太原府八年改屬代州 本朝因之

   縣在州西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五臺縣界八十里西至寕武

   府寕武縣界一百十五里南至忻州界十五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忻州定襄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忻州界八十里東北至繁峙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八十里漢置原平縣屬太

   原郡後漢屬雁門郡晉因之魏永興二年析置石城縣屬秀容郡東魏置廓州北齊改為北顯州後

   周州廢隋開皇十年改石城曰平寇大業初改曰崞縣屬雁門郡唐屬代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太宗

   十四年升為崞州屬冀寕路明洪武二年復為崞縣屬太原府八年改屬代州 本朝因之

   峙縣在州東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大同府靈邱縣界一百

   三十里西至本州界十五里南至五臺縣界八十里北至大同府應州界六十里東南至直隸正定

   府阜平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五臺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大同府應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應州界

  六十里春秋晉霍人邑漢置葰人縣屬太原郡後漢省晉復置屬雁門郡永嘉後廢徙置繁畤縣於

  此後魏天平二年兼置繁畤郡後周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八年復置繁畤縣屬雁門郡唐屬代州五

  代宋因之金貞祐三年升為竪州屬太原路元屬冀寕路明洪武初復為繁峙縣訛畤為峙屬太原

  府八年改屬代州 本朝因之

 ︹形勢︺三面臨邊最稱險要文獻通考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輿地雁門障其西北滹沱經於東南外繞羣山中

  開平壤誠險固之地戰守之區州冶㕔壁記

 ︹風俗︺民淳訟𥳑節儉勤農無游惰之習絶澆薄之風

  元代州志質野勇悍地無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無蠶

  桑

 ︹城池︺代州城周八里有竒門四池深二丈餘後魏時土築明洪武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

  三年五臺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三東南臨慮虒水西北有池後魏時土築明萬厯中

  甃甎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崞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深三丈元

  末因舊城土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順治六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繁峙縣城

  里有奇門三池深一丈唐聖厯中土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朝順治六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

 ︹學校︺代州學在州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九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五臺

  縣學在縣治西南金正隆中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修二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縣學在縣治東南元泰定閒建明洪武中重建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繁峙縣學在縣治東元至正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斗山

  書院在州崇實書院在五臺縣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崞陽書

  院在崞縣城 本朝乾隆四十年石橋書院在崞縣北門外明時建北靈

  書院在繁峙縣城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

 ︹戸口︺原額人丁五萬七千五百一十四今滋生男婦共五十一萬三千一百三十五名口計七萬二

  千八百九十六户

 ︹田賦︺田地二萬一千八十一頃一十一畝五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八萬三千一百六兩八錢六

  分八釐糧九千四百四十二石八斗有奇

 ︹山川︺舜山在州東南十五里上有舜井其西有王通山去州二十里甚幽阻亦名龍谷

  臺山在州東南四十里三峯矗立圭峯山在州東南五十里下豐上銳象圭之終葵

  首故名上有明月岩又繁峙縣西南五十里亦有圭峯山香鑪山在州南二十里四角稜起

  鳳凰山在州南三十里相𫝊魏主珪時鳯見於此亦名嘉瑞山有天柱玉案玉女會仙

   四峯桃花水(⿱𥫗亷)-- 簾白雲三洞洗參飲虎二池唐孫思邈常栖焉紫荆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形如筆架多產紫荆木句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上為太和嶺其後為白草溝吕氏春

   秋天下九塞句注其一戰國䇿趙王欲并代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史記匈奴列傳趙襄子踰句注

   破并代以臨貉漢書地理志雁門郡句注山在陰館元和志句注山一名西陘山在雁門縣西北三

   十里句注碑曰蓋北方之險有盧龍飛孤句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外内也漢高祖伐匈奴

   踰句注困於平城謂此地也 按李璋河東記句注以山形句轉水勢注流而名亦曰陘嶺自雁門

   以南謂之陘南北謂之陘北漢中平以後陘北之地皆為荒外魏晉中並以句注為塞分别内外實

   南北巨防攷州志句注山與雁門山岡隴相接故亦有雁門之稱而北斗夏屋並相附近大抵州境

   諸山得名者皆句注之支脈也雁門山在州西北三十五里爾雅北陵西隃雁門是也郭璞

   注即雁門山也史記趙世家蘇厲遺趙王書曰齊倍五國之約而秦反巠分先俞於趙正義曰巠音

  邢分字誤當作山字西隃即雁門山西先聲相近趙地也後漢書郡國志雁門郡陰館縣注引山海

  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岀於其閒州志山一名雁門塞雙關陡絶雁度其間稍東有過雁峯巍然特高

  北與應州龍首山相望 按水經注雁門水出雁門山在高柳縣西北蓋别一雁門山非此之謂也

  北斗山在州西北八十里漢書地理志名曰累頭山寰宇記在雁門縣西北六十里即句注

  陘西北三十五里山也州志山有七峯如斗形故名一名斗牛山下有白龍池覆宿山

  東北三十五里州志形肖貪狼故名覆宿寰宇記一名牛心山一名伏牛山在雁門縣東南十五里

  夏屋山在州東北六十里俗名草垛山爾雅謂之夏壺山史記趙世家趙襄子元年北登夏

  屋請代王徐廣曰山在廣武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雁門縣東北與句

  注山相接元和志在雁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天蓬山在五臺縣東五里其峯高峻

  和山在五臺縣東四十里山有龍洞泉東明山在五臺縣東四十里山腰一孔興縣

  東月挂山相望鐵拐山在五臺縣東五十里削壁千仭中插二鐵拐世傳爲仙人所遺又東

  三十里爲烏牛山暖泉山在五臺縣東南四十里下有泉極温仙人山在五臺縣

  東南五十里縣志石巖上有人坐蹟山腹石上有手蹟山下五上有雙脚蹟皆西向寶髻山

  在五臺縣南十里有香鑪峯貞潛洞避雨鑪出碧陽砂㧓髻山在五臺縣南十五里兩峯

  尖秀形如抓髻又相近有鳯腦山東西兩山相接低昂起伏如鳳鸞翔翥五洞山在五臺縣

  南四十里又突兀山亦在縣南四十里一峯特出雲表段畝山在五臺縣南四十里石堪

  爲硯一曰文山又相近有簡子山上有趙簡子廟紫羅山在五臺縣西南八里峯巒高峙

  翠柏一株繁蔭曲幹上有臺駘廟慮虒山在五臺縣西十五里下有伏虎泉 按縣志爲

  蘆虎山以仸虎泉而訛也峯山在五臺縣西北二里元起盤旋環城三面有龍蟠之勢

  屏山在五臺北十五里石壁層巒巖花林樹五色交輝閣嶺山在五臺縣東北十里

  舊名白雲山五臺由此而入跨山爲道跨道爲閣俯瞰縣城如在履舄之下二仙山

  臺縣東北四十里巖間二石如人一坐一立山左半里一巖壁立石花蒼紫爲紅崖迤東爲太師腦

  下爲龍灣五臺山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距繁峙縣一百三十里水經注云山五

  巒巍然故謂之五臺通鑑注山在代州五臺縣山形五峙華嚴經䟽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臺

  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名清涼元和志道經以爲紫府山皆即此山也山左隣恒山右

  接天池環基五百餘里五峯聳立髙出雲表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名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奉   皇太后巡幸有御製清涼山詩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

  年   高宗純皇帝奉   皇太后巡幸凡三並有   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

  韻詩乾隆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高宗純皇帝巡幸並有   御製恭依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巡幸有   御製啓蹕西巡瞻禮五臺即

  事詩   御製清涼山記中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等讚五臺者一曰中臺在北臺南三十里臺

  高三十九里頂平廣周五里一名翠巖峯峯右有甘露泉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甘露

  泉詩在南為靈鷲峯上三里有菩薩頂别出五峯之外若屏障焉而其最高者為大螺頂盤旋險仄

  登者絶少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瞻禮菩薩頂詩   御製跋馬至黛螺頂詩

   御製菩薩頂黛螺頂二碑文   御書菩薩頂殿額曰心印毗曇曰人天尊勝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登黛螺頂詩東麓有萬年冰九夏不消桃李生於冰隙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淨域東三十里内梵仙山亦曰飯仙山山東南三里有玉華池亦曰雨花

  池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天開渌池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玉華池詩

  御書額二曰華嚴龍海曰妙參真入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玉華池

  恭依   高宗純皇帝壬子詩韻詩池旁有三珠泉自此以南則為九龍岡西南為獅子窩西北

  為太華池北四十里有萬聖澡浴池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無垢一曰東臺去中臺四十二

  里去北臺畧相等東為龍泉關路臺高三十八里頂周三里一名望海峯其上可觀日出滄瀛在目

  若陂澤焉   聖祖仁皇帝有   御製望海峯詩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有紫府廟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列真之宇東有那羅延洞又

  東為樓觀谷谷内有習觀巖西北十五里有華巖嶺東南二十里為明月池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明月池詩一曰西臺去中臺四里去北臺三十五里臺高三十五里頂周二里舊名栲

  栳山後改名挂月峯疊障連延北有秘魔巖東南有清涼嶺西北有八功德水   聖祖仁皇帝

  御題額曰霄潤一曰南臺去中臺八十里臺高三十里頂周二里金蓮日菊佛鉢花燦發如錦亦名

  錦繡峯世傳文殊示現之處   聖祖仁皇帝御題曰古南臺西北有千佛洞   聖祖仁皇

  帝御題曰禪悦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遊千佛洞詩東有聖鐘山狀如覆鐘西南有三

   賢巖亦名七佛巖南七十里則為聖石巖一曰北臺去中臺十三里臺高四十里頂周四里一名叶

   斗峯亦曰掖斗峯臺側有黒龍池即天井也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五界神湫南下二十里

   有白水池與天井通其麓有七佛池南有飲馬池東北有寶陀峯又有黒岸洞   聖祖仁皇帝

   御題額曰定水心蓮又有   御製北臺眺望詩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寄題北臺詩詳山之

   形勢北臺最高南臺去中臺最遠為入山必由之路而東西中三臺皆偏近於北周遭如城垣狀

   拱天成其山巔風甚烈不可居古寺皆藏谷中盖以什百計仰邀   列聖御製碑文詩歌扁額

   所在皆有兹各分地恭載貞珉勒於萬年寶翰光於四表山靈佛法與有榮施矣 按五臺

   為文殊示現之地見於通鑑注唐柳宗元送文暢登五臺序所謂雲代間有靈山與竺乾鷲嶺角立

   相望其説相傳已久而水經注稱晉永嘉十二年雁門郡葰人縣百餘家入此山詣訪莫知所在又

  以爲仙人所居考北齊書突厥入境代忻二州牧馬數萬匹避五臺山柏谷中五臺山之名始見於

  此隋書盧太翼者居五臺山與弟子廬於巖下蓋山深林密隱者托足焉遼史聖宗統和十年飯僧

  於五臺山元史英宗至治二年禜星於五臺山車駕俱嘗臨幸而名蹟未播自   聖祖仁皇帝

  駐蹕   高宗純皇帝西巡六登是山由是鑿坯潄石之區遂爲祝華呼嵩之地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六飛莅止名山顯佑古佛延釐復   命儒臣纂輯西巡盛典繪圖貼說冠以

     宸章鴻藻景鑠舄奕千載豈僅佛號清涼仙稱紫府所得標奇而擅美哉五峯山

  在崞縣東二十五里五峯高聳横亘二十餘里上有聖母祠元至順中建神座下有泉禱雨輒應

  凭牛山在崞縣東南三十里上有神池天涯山在崞縣東南四十五里形類芙蕖亦

  有小五臺之稱俗名蓮花峯峭石壁立巒岫温和雪落隨消石鼓山在崞縣東南七十里

  魏書地形志秀容縣有石鼓山 按縣志無石鼓山天涯山下云前有石故建石鼓神祠元好問有

  天涯石鼓詩亦謂山形之像石鼔蓋即此山福夀山在崞縣東南接定襄縣界下有温泉

  將軍山在崞縣東南接定襄縣界上有將軍廟廟前石上有馬蹄蹟又縣東南有鳳凰山其

  西三里有龍尾山又西十里為堯天山雙山在崞縣南接忻州界上有寨崞山

  縣西南三十里隋書地理志崞縣有崞山元和志縣因山為名其山連峯曡嶂森森翠色左有甘露

  池又西五里為前高峯亦曰前高山黄嵬山在崞縣西南七十里接寕武府寕武縣界宋史

  沈括𫝊遼蕭禧來理河東黄嵬地留館得請而後返帝遣括往議凡六㑹其相揚益知不可奪遂舍

  黄嵬而以天池請憨山在繁峙縣東八十里其勢聳拔嶺路屈曲登陟易迷故名華嚴

  山在繁峙縣東九十里公主山在繁峙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拓跋氏女焚修於此石上有

  手足寶山在繁峙縣東南九十里中有南冶谷路通直隸平山縣舊傳山産礦砂煉之成

  小五臺山在繁峙縣東南一百四十里五臺並聳即目可見有泉石之勝寺觀成林

  靜明山在繁峙縣南十里三巒並列為邑外屏一名淨明山又名端橫嶺内有仙人石洞

  巖頭山在繁峙縣西南六十里南與太行山相連山坂巉巖始此故名中有龍洞茹越

  山在繁峙縣北二十里有谷路通大同府應州鐵脚山在繁峙縣北三十里一名鐵撅

  山為縣之鎮泰戲山在繁峙縣東北接應州界山海經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滹沱之

  水出焉元和志一名武夫山通典滹沱水出繁畤縣東南派阜山寰宇記一曰平山亦曰戊夫山今

  名派山通志泰戲為大孤山下為泰華池即滹沱河之源其東又有小孤山 按縣志列泰戲山又

  孤山並在縣之東北此孤山蓋太孤山為泰𭟼山之支别自有小孤山而縣志不具也通志之説

  可証明統志謂奉戲山一名小孤山是又誤大為小矣又此山别名派山派孤字形相近或因派而

  誤為孤亦不可知附此志疑虒頭嶺在五臺縣東三十五里𮞉光嶺在崞縣東

  南五十里白仁巖在州西北三十里滴水崖在州東南四十里峭崿十餘丈有水

   細流一線春夏不絶又崞縣西南六十五里亦有滴水崖太子崖在崞縣西南六十里

   峨峪在州東南接繁峙縣界兩山壁立萬仞又西峨峪在西南十里亦曰荆山下有西峨水其

   在五臺縣西北八十里曰西峨嶺東北八十五里曰東峨嶺皆與州相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谷在崞縣西

   三十里一名羊武谷唐大厯十三年回紇寇代州都督張光晟破之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谷五代唐清奉三年石

   敬瑭據河東求援於遼遼将五萬騎自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谷西南旌旗不絶蓋雁門西偏之要隘也今有堡

   佛谷在崞縣西北三十里北接朔州界元末用石壘塞南通廟嶺即夾柳樹堡也其西北有郎

   華巖嶺水在繁峙縣東南一百里西北入滹沱河東關河在州城東半里

   發源雁門山東南流入滹沱後漢書郡國志云雁門有常溪水合注滹沱即此又三里河在州西南

   三里源出三里村經西關外又柳村河在州西七里源出上田都流經七里堡又名七里河又馬站

   河在州西十里又半頭神河有二皆在州西二十里一出黒龍池俗名東河一出黄龍池俗名西河

  又九龍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皆南流入滹沱峪口河在州東南十五里源出五臺縣楊林

  嶺北流經鳯遊峪口又西峨河在州西南十里源出荆山居民皆引之溉田俱北流入滹沱河

  沱河在州南二里源出繁峙縣東泰戲山有三泉並導西南流三里玉斗泉合焉又西流三里

  復有三泉注之又西合北樓口水又西合華巖嶺水又西入代州界又西南流入崞縣界州境諸水

  皆入焉又東南流入忻州界又自忻州定襄縣東流入五臺縣界至縣南五十里河門與慮虒虒陽

  清水三河合又東入平定州盂縣界周禮職方氏并州其川虖池山海經泰戲之山虖沱之水出焉

  漢書地理志代郡鹵城有滹沱河東至參合入滹沱别過郡九行三千百四十里從河東至文安入

  海通典繁畤縣有虖池河寰宇記源出縣東南派阜山經繁畤故城西三里與五泉合又西南入樓

  煩郡秀容界又還入崞縣又入秀容界東北入五臺南入恒山界 按滹沱禮記作惡池周禮作虖

  池史記作嘑沱戰國䇿作呼沱山海經作虖沱秦詛楚文作亞駝韓非子作呼沱名勝志謂滹沱古

  本作瀖池虖沱乃後人所改傳聞互異並存備考東峪河在五臺縣東發源縣東移城村

  南流入河門口與滹沱河合慮虒河在五臺縣西十五里源出縣西王村流環縣東南又

  名縣河與虒陽清水二河合流入滹沱元和志慮虒水在五臺縣北十五里寰宇記源出縣界漢因

  此水以立縣文獻通考五臺有慮虒水縣志明天順中築渠引以溉田名曰豐樂縣南五十里曰河

  門虒水將㑹滹沱河處水衝崖出兩岸壁立萬仞崖半有穴高水文許徑一尺清明前三四日穴中

  魚躍出五六日方止泉巖河在五臺縣西三十里源出縣西泉巖堡東南流至縣西南三十

  五里入滹沱虒陽河在五臺縣東北四十里平地湧出西南流入峽口經東明山下至河

  口村與清水河合流清水河在五臺縣東北接繁峙縣界南流過石觜合射虎川又西流合

  虒陽慮虒二河入於滹沱南橋河在崞縣南門外又北橋河在縣北門外板橋河在縣北二

  十五里俱東入滹沱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河在崞縣南二十里源岀太子崖東流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谷入滹沱其水支

  分有灌溉之利雲中河在崞縣南二十里源出縣東南九十里黒龍池西流三十里合巖頭

  河入滹沱河峨河在繁峙縣東二十里源出縣東南九十里黒龍池西流三十里合巖頭河

  入滹茹湖在五臺縣東十五里四面阻山水聚爲湖周四里春秋雁集於此射虎

  川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三十里下流入清水河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還輦循

  長城而東忽有虎伏林莽閒   親挽雕弧射之虎應弦斃居人行旅莫不忭踊因撫臣請

   賜名射虎川龍池在五臺縣東北四十里獨龍山下石罅出泉旱禱於此太華池

  在繁峙縣東南一百里深不可測西泉在州東南五十里圭峯山西㵎有石百尺水自上瀉

  下至石根不見數步則從石竇湧出出澗口又不見潛行石霤閒又百步許岀趾下合峨水入滹沱

  龍躍泉在州西二十里一名龍泉一名雲龍泉寰宇記龍泉源出縣西北平地水經注云出

  雁門縣西北平地其大三輪泉源湧沸騰波奮發以巨石投之水輒噴岀云潛通燕京山之天池

  按水經注立今本無之蓋樂史時所見本也趵突泉在州西北雁門關西自平地湧岀北

  出塞口入桑乾河神武泉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射虎川旁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還輦既殪虎於射虎川守土之臣茀除林莽忽有泉自地湧岀清甘澂淨經冬不

  竭此   神武之瑞應也因以名泉龍灣泉在五臺縣東四十里太師山下有大泉二

  小泉近百皆平地岀可灌田沙沛泉在五臺縣南門外九女泉在五臺縣西北

  一里峯山下上有黒風洞其水稍温南流慮虒明月泉在五臺縣東北五臺山中相傳陰雲

  之夕候之月在水中龍泉在崞縣西北三十里相傳唐魏鄭公徴駐師於此以劒插地泉湧岀

  泉左有鄭公祠

 ︹古蹟︺廣武故城在州西十五里漢置縣屬太原郡後漢屬雁門郡三國魏移郡來治晉因

  之北魏移郡縣於古上館城隋開皇中避太子諱改為雁門縣括地志廣武故城在雁門縣西南寰

   宇記漢廣武縣城今在郡西南續漢書云雁門郡本理陰館建安初立新興郡於太原北界後廢魏

   文帝移雁門郡南度句注置廣武城即今代州西廣武故城是也後魏明帝又移置廣武東古上館

   城内即今州城是也陰館故城在州西北漢初爲樓煩鄉景帝後三年置縣屬雁門郡後

   漢自善無縣移郡來治晉永嘉五年猗盧求句注陘北之地縣遂廢一名下館城東魏武定三年

   歡娶柔然親迎於下館魏收云館即陰館城也宋白曰後漢雁門郡理陰館今句注山北下館城是

   州志雁門廢縣在州西北四十里蓋即故陰館城以嘗爲雁門郡治而名俗又訛郡爲縣慮虒

   故城在五臺縣東北漢置縣晉廢漢書地理志太原郡領慮虒縣師古曰音驢夷魏書地形志

   永安郡驢夷縣二漢屬太原郡曰慮虒晉罷太和十年改名永安中屬有驢夷城 按北魏太武紀

   神䴥元年詔王倍斤鎮慮虒尚有慮虒之稱太和中始改驢夷魏收志曰縣有驢夷城城即故慮虒

   蓋其時已從治矣新志云縣北里許有故城村疑即慮虒故址石城故城今崞縣治後魏

   置石城縣隋改爲崞縣魏書地形志秀容郡石城永興二年置隋書地理志雁門郡崞縣後魏置

   曰石城縣東魏置廓州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石城齊廢郡改州爲北顯州後周廢開皇十年

   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爲崞縣樓煩故城在崞縣東十五里古樓煩國及漢所置樓煩縣

   俱在雁門關北晉徙於此北齊省魏書穆帝紀三年帝從劉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琨乃徙馬邑陰館

   樓煩繁畤崞五縣之民於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又地形志雁門郡原平縣有樓煩城括地志在

   今崞縣東北蓋晉時所徙原平故城在崞縣南漢置縣屬太原郡後漢屬雁門郡晉及後

   魏因之北齊省括地志原平故城在崞縣南三十五里按魏書地形志秀客縣有原平城蓋其時已

   非故治矣唐林故城在崞縣南元和志本漢廣武縣地證聖元年分五臺崞縣置武延縣

   神龍元年改爲唐林縣寰宇記五代梁開平二年改爲白鹿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改爲廣武後復

   舊宋史地理志景徳二年廢唐林縣新志在崞縣南四十里雲中故城在崞縣西南七

  十里秦漢所置雲中郡及縣俱在今大同府西北塞外後漢建安中移置此屬新興郡北魏省晉書

  地理志新興郡領雲中縣魏書地形志永安郡定襄縣太平真君七年併雲中九原晉昌屬焉隋書

  地理志崞縣有雲中城東魏僑置恒州尋廢寰宇記雲中城在崞縣西一百里即管涔之異名也舊

  志今名蘆板塞鹵城故城在繁峙縣東一百里漢置鹵城縣屬代郡後漢屬雁門郡建安

  中省州志其地多鹵故名故城周三里有奇繁峙故城在繁峙縣東漢置繁畤縣在今

  大同府渾源州界後魏移置於此隋書地理志雁門郡繁畤縣後魏置并置繁畤郡後周郡縣俱廢

  開皇十八年復置元和志隋開皇時置繁畤縣於今縣東六十里大堡戍大業十二年移於武州城

  唐聖厯二年以縣在平川難以固守遂東移於今治其城三面枕澗東接峻坂極為險固葰人

  故城在繁峙縣南葰人一名霍人左傳襄公十年滅 -- 濊 ?偪陽使周内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漢

  高帝七年周勃從上擊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尋置葰人縣屬太原郡後漢廢晉復置屬雁門郡後

   省括地志葰人故城在繁峙縣界漢葰人縣也武州故城在繁峙縣境魏書地形志武州

   武定元年置治雁門川三年始立州城領吐京郡齊郡新安郡隋書地理志繁畤有東魏武州及吐

   京齊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北齊改為北靈州㝷廢寰宇記武州城在雁門縣西六十里𬃷户

   城在州東寰宇記雁門縣有𬃷户城隋圖經云初築此城以地多𬃷樹為名土人云此𬃷多輸北

   京州志𬃷雲城在州東四十里俗名棗林村即古棗户城也神武軍城在州北唐書地

   理志代州其北 有大同軍本大武軍調露二年神武軍天授二 年曰平狄軍大足元年復更名其

   西有天安軍天寶十二年置又有代北軍永泰元年倉城在五臺縣西南魏書地形志驢

   夷縣有倉城舊志倉城在縣西南三十里魏晉時儲積處張公城在五臺縣境寰宇記十六

   國時石勒將張平築城東有平碑寶興軍在繁峙縣東南五代北漢置宋因之後廢五代

   史北漢世家五臺山僧繼禺於柏谷置銀冶鑿山取鑛烹銀以輸劉氏仰以足用即其冶建寶興軍

  寰宇記寶興軍者今代州烹錬之冶務劉繼元割據之時建為寶興軍地屬五臺山寺宋平河東因

  之不改宋史地理志繁畤有寶興軍砦通阜監在州城内西南隅金史食貨志大定十八

  年代州立監鑄錢二十年名代州監曰通阜州志監今為武安王廟潘家莊在州南七里宋

  潘美守代時常遊息於此南樓即州城南門樓下為蓮花池面鳯凰山一名看花樓金趙秉文

  嘗遊息於此東花園在州城西十里相近又有西花園傳為李克用遊賞之所

 ︹關隘︺東陘關在州南唐天寶十四載郭子儀敗賊兵圍雲中拔馬邑遂開東陘關寰宇記東

  陘關地甚險固在代州南二十里雁門關在州西北三十里一名西陘關唐書地理志代

  州雁門縣有東陘西陘二關寰宇記西陘關在雁門縣西北五十里州志關舊在雁門山上東西山

  巖峭拔中路盤旋崎嶇唐於絶頂置關元時關廢明初移今所築城周二里有奇兩山夾峙形勢雄

  勝即句注故道也西抵寕武偏頭東連紫荆倒馬逼近朔州威遠為山西之屏垣 本朝雍正四年

  設巡司於此乾隆七年移置廣武鎮黒山關在五臺縣東南九十里接直隸平山縣界

  門關在崞縣東北唐書地理志代州崞縣有石門關寰宇記在崞縣西北八十里郎嶺

  關在繁峙縣東一百里舊名狼嶺路通應州屬振武衞戍守廣武陘巡司在州城西

  北雁門關北二十里明洪武七年創置周四里餘西十里為白草溝堡東二十里為水峪堡 本朝

  乾隆七年移雁門關巡司駐此臺懷鎮巡司在五臺縣東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五

  十二年設營墩汛三乾隆七年移洪口巡司於此 謹按臺懷鎮舊有 行宫乾隆二十五年改建

  於靈鷲峯之麓   高宗純皇帝賜題正殿額曰恒春堂後殿額曰清凝齋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恭依   高宗純皇帝辛丑詩韻詩又清疑齋恭依   高

  宗純皇帝丙午詩韻詩又   御製臺懷晴望詩平刑關巡司在繁峙縣東一百三

  十里即故瓶形寨九域志繁畤縣有瓶形砦金史地理志繁畤縣有瓶形鎮 本朝雍正九年裁倉

  大使改置巡司 按平刑關路通靈邱縣西北連渾源州大寨口南接直隸正定府阜平縣界最為

  扼要之地雍正十年並設都司防守東冶鎮在五臺縣西南三十里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經此有   御製過東冶鎮乾隆二十五年建立 行宫十一年二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西巡經此有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 竇 村鎮

  在五臺縣東北四十里通志順治六年姜黨穴竇村鎮宣府總兵李延夀聲言牧馬代州刻期由峨

  口進兵出賊不意夜驟馬竇村賊驚遁縱擊無一脱者五臺圍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寨在五臺縣東四

  十里地極險峻曹寨在五臺縣南七十里崚峋拔起四面石壁滹沱水繞其下水月堂

  寨在五臺縣東北七十里上如覆甑下如壁立摩天寨在五臺縣東北九十里峭壁高

  二十餘里上平地數頃可馳射 按五臺縣志自楊武以下四寨 本朝順治初皆常有土寇據之

  攻圍經月乃下摩天寨頂平處有樓榭洞屋 世祖章皇帝嘗命平治之古之堡寨民間借以

  禦寇而不謂宼反藉以自固有防守之責者不可不知土墱寨在崞縣西北北史魏孝靜

  武定元年高歡築長城於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東至土墱宋史地理志崞縣有土墱寨秦王

  寨在崞縣北二十里弔橋嶺舊設廵司後改入陽曲縣石嶺關振武衞在州城内東南

  明洪武十三年建八岔口堡在州城北一名水芹堡舊有驛丞乾隆二十七年

  峪堡在州東北舊為砦宋史地理志代州雁門縣有胡峪砦州志在州東北六十里與八岔口

  白草口水峪口皆有把總戍守陽武峪堡在崞縣西三十里陽武峪中西去蘆板寨堡四

  十里南去陽武村三十里宋故砦也元建為關元史明宗紀天厯元年九月令崞州之陽武關穿鑿

  壘石以為固舊志有陽武峪巡司在縣西七十里陽武村今裁蘆板寨堡在崞縣西七十

  里即宋時樓板寨金為鎮宋史地理志崞縣有樓板砦茹越口堡在繁峙縣北六十里

  東至小石口堡二十里北至應州四十里宋故寨也宋史地理志繁畤縣有茹越砦大石口

  堡在繁峙縣北宋史地理志繁時縣有大石砦小石口堡在繁峙縣北大石口堡西

  五里明正徳九年築城周二里有奇設守備駐此其西十里為馬蘭峪堡堡北去山陰縣三十里

  北樓口堡在繁峙縣東北接應州界明正徳九年築城周四里有奇 本朝初設參將守

  備駐此康熙五十二年移參將駐縣城高洪口在五臺縣東七十里南接石佛口北連大

  峪口明洪武九年巡司乾隆七年大峪口在五臺縣東北五十里路通直隸正定府

  阜平縣西通崞縣明永樂中置巡司令裁又石佛峪口在縣西南五十里飯仙山口

  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永樂九年置巡司今裁其西南二十里有狐野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趙勝

  雁門驛在州治南原平驛在崞縣東南四十里南達忻州閙埿驛

  縣西七十里本置於靜樂縣閙埿村明宏治十一年移於陽武谷後移今所平刑驛

  峙縣東平刓關沙㵎驛在繁峙縣東北六十里

 ︹津梁︺峪口橋在州東南十五里滹沱橋在州南門外明正徳中建架木為之

  濟橋在五臺縣西南十里孤嶼溝上白梁橋在五臺縣西南四十里滹沱河上西

  巡橋在五臺縣東北塔院寺前舊名巡檢司橋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過此

  土人因改名以誌欣幸焉普濟橋在崞縣南門外金泰和三年建又名南石橋 本朝乾隆

  二十年修來宣穚在崞縣北門外金泰和三年建又名北石橋明洪武間修改今各 本朝

  乾隆十六年重修普濟橋在繁峙縣東一百二十里平刑關石澗

 ︹堤堰︺雁門渠在州城東南三國魏志牽招為雁門太守郡治廣武井水鹹苦民擔輦遠汲流

  水往返七里招準望地勢因山陵之宜鑿源開渠注水城内民賴其益峩河渠在州東南

  源出峩峪自東而西溉峩口等四村地峪口河渠在州南溉王家等十村地小營

  河渠在五臺縣南源出縣西泉巖村引渠六道溉東冶鎮及五級等村田陽武河渠

  在崞縣南源出陽武峪口舊志陽武河源出太子崖居民分支灌溉其利頗饒

 ︹陵墓︺︹漢︺郅都墓在州東五十里又見平陽府寰宇記漢郅都葬雁門墓側有古柏五千餘

  株號郅君柏︹南北朝︺︹魏︺拓跋猗盧墓在州西北雁門山中寰宇記雁門縣

  有拓跋陵︹五代︺︹唐︺李克用墓在州西八里柏林寺側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五年

  葬李克用於雁門其弟克謙子嗣昭二墓俱在柏林寺東︹宋︺滕茂實墓在州城東七里

  茂實使金被拘卒於代州葬此楊興墓在繁峙縣西十五里︹明︺弋謙墓在州城北

  郭西壁下

 ︹祠廟︺趙文子祠在五臺縣東北四十里魏鄭公祠在崞縣西北三十里龍泉

  左祀唐魏徴李衞公祠在崞縣北三十里祀唐李靖河神廟在州城南元和

  志在雁門縣南開元九年并州刺史張說奏置漢文帝廟在五臺縣南十里南神山上相

  傳帝爲代王時獵於兹山人立廟於其上崞山神廟在崞縣西南二十五里崞山西南麓

  神爲秦將軍𫎇恬縣志謂築邑之初神以兵助力出入之地今名鬼兒坪自北齊永明以來列在祀

  典廟碑宋邑人張忱𢰅廟額崞山神三字金王無競書元好問寶貴之刻石爲之記今皆不存又州

  城東二十里别有𫎇恬祠

 ︹寺觀︺天安寺在州城北門街唐貞觀中建明洪武初割其半爲振武衞圓果寺

  城東北隅隋開皇中建有甎塔高一百二十尺洪濟寺在州東二十里諸佛像甚工𫝊爲劉

  鳳山望臺寺在州東南四十里宋太平興國初建又十里有庵頭寺延福寺

  在州西南十里元至元初建明洪武時併文殊三聖二寺入焉柏林寺在州西八里通志在

  晋王墓側後唐同光中建佛光寺在五臺縣東北五十五里唐穆宗實録元和十五年四月

  四日河南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寺側慶雲現自巳至申乃滅娑婆寺在五臺縣東北

  五十五里麻岩山北齊釋元順建又十五里為華法寺亦北齊時建清涼寺在五臺縣東北

  八十里後魏孝文帝建元至正二年重修 本朝康熙中   御題額二曰水晶域曰心㑹真如

  下有雪浪亭為登山必由之徑寺有清涼石其石可轉寺僧遂謂頂禮心誠者能扛動此石蓋不必

  然也乾隆十六年於寺改修精舍以供   宸憩   御書二額曰菩提不染曰清涼法䕃有

     御製清涼寺詩又有   御製清涼石詩臺  麓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之東射虎

  川上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臣民歡忭建寺二十四年發帑興修以供内

  製香檀佛像   御製碑文   賜梵書藏經   御題額二曰一刹圓光曰五峯化育

    高宗純皇帝御書寺額三曰妙莊嚴路曰筏通彼岸曰五髻香雲又有   御製臺麓寺詩

  寺旁向有 行宫基址乾隆二十五年改修 御題前殿額曰雪妍堂後殿額曰静寄齋殿側

  書軒額曰雨花又有   御製静寄軒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御書殿額曰大覺總

  持又有   御製臺麓寺及雨花堂詩望海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望海峯上後魏時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自在曰般若原乾隆十四

  年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霞表天城曰華嚴真境般若寺在五臺縣

  東北東臺東樓觀谷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曰雁堂乾隆十二年   御書

  額曰妙音如意太平興國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東樓觀谷宋釋睿見居此相傳為揚

  延朗之師後有僧真寶殉靖康之難元於此祀岳瀆后土旃林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南

  本朝順治八年建寺有娑羅樹亦名娑羅寺 聖祖仁皇帝題曰旃林有   御製娑羅樹

  歌   高宗純皇帝御題額曰七佛導師又有   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

  棲賢寺在五臺縣東北東臺西南棲賢谷古名棲賢社 本朝康熙中發帑重修   御

  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小匡山曰鵠苑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棲賢寺詩

  御書額二曰是忉利天曰身徧恒沙普濟寺在五臺縣東北南臺頂宋建 本朝康熙二十

  二年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大方廣室曰物外遊乾隆十四年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仙花證果其西三里有雲集寺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曰慧性

  明圓又有石觜普濟寺康熙二十二年   御書額曰梵覺金閣寺在五臺縣東北南臺

  西北唐大厯二年有見金閣浮空因建寺鑄銅為瓦塗金其上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曰具

  神通力乾隆十二年御書嶺後殿額曰宗乘仰鏡演敎寺在五臺縣東北中臺頂唐

  建有舍利藏於鐵塔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題額二曰翠巖

  曰古雪乾隆十四年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靈鷲中峰曰震那金界文殊

  寺在五臺縣東北中臺靈鷲峰頂唐釋法雲建相傳寺成時文殊現金像塑工安生肖之名曰真

  容院明易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發帑重修   御製碑文   頒賜藏經全部

   御題額四曰五峰化宇曰珠林花兩曰雲峰勝境曰十刹圓光又有   御製靈鷲峰文殊寺詩

   乾隆二十五年於寺改建 行宫二十六年 賜額曰雨花堂有   御製靈鷲峰文殊寺

   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又有   御製題雨花堂文殊寺静舍真客院諸詩嘉慶十六

   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靈鷲峰文殊寺瞻禮詩殊像寺在五臺縣東北

   靈鷲峰麓有文殊跨狻猊像神工所造康熙二十二年   御題額曰瑞相天然三十七年發帑

   重修   御製碑文又有   御製殊像寺乾隆十四年發帑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大圓鏡智曰現清淨身又有御製恭依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嘉慶十

   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書額曰人天勝果有   御製恭依   高宗純皇

   帝壬子詩韻詩顯通寺在五臺縣東北靈鷲峰上建自東漢明帝名大孚靈鷲寺後魏文帝

   置十二院環繞鷲峰名花園寺唐改大華巖寺明永樂中賜額大通顯寺萬厯中改永明寺中有無

  梁殿寺後銅殿一區銅塔五座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發帑重修仍名顯通寺   御製碑文

    御題額二曰甘露津曰紺園又有   御製顯通寺詩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二曰十

  地圓通曰真如權應又有   御製恭依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

  睿皇帝西巡   御書文殊殿額曰寶地珠林又有   御製恭依   高宗純皇帝壬子

  詩韻廣宗寺在五臺縣東北靈鷲峰南半麓明正徳初建 本朝康熙中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内有銅瓦殿   御題額曰雲嵋圓 照寺在五臺縣東北靈鷲峰下明永

  樂初建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曰勝幡西振乾隆十二年   御書額曰宏範三界

  安寺在五臺縣東北中臺南三十里一名竹林寺唐大厯初僧法照見白光中現文殊像因建

  寺 本朝康熙中   御題額曰白毫光現  高宗純皇帝御題額曰善超諸有又有

   御製夀安寺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書文殊殿額曰圓成方廣又有

     御製夀安寺詩湧泉寺在五臺縣東北北中二臺之間有湧泉傳為文殊盥掌之

  地 本朝康熙中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法雨晴飛   高宗純皇帝御

  製湧泉寺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書三大士殿額曰靈源法宇又有

    御製湧泉寺詩法雷寺在五臺縣東北西臺頂唐建寺在林中松杉交蔭旋折而上如

  棧閣然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發帑重建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蓮井曰初地乾隆

  十四年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月鏡空圓曰徳水香林靈應寺在五臺縣

  東北北臺頂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三曰

  棲真境曰火珠月白曰龍叅乾隆十四年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二曰應真禪窟曰

  寶陀飛觀白雲寺在五臺縣東北北臺外舊名接待院面臨逵道後枕巖椒 本朝康熙中

  發帑重建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法雲真際乾隆十年於寺改修 行宫二十五年改

  為精舍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並有   御製白雲寺詩   御題

  額三曰法雲地曰朗瑩心珠曰松風花雨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題額曰

  香曇湧現又有   御製駐白雲行館恭依  高宗純皇帝士子詩韻詩及静宜書屋引懷

  堂諸羅㬋寺在五臺縣東北五臺山有蓮花藏宋元祐中建張商英常見神燈於此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發帑重修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八正門乾隆十年於寺改修

  行宫二十五年改為精舍寺後有轉輪閣高宗純皇帝御書額三曰慧燈浄照曰悟色香空

  曰意蕋心香又有   御製羅㬋寺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製羅

  㬋寺碧山寺在五臺縣東北五臺山華嚴谷明天順中建名普濟寺又名北山寺 本

  康熙三十七年發帑重建改今名   御製碑文   御書額曰入雲天籟寺有文殊殿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二曰浄域靈因曰香林寶月鎮海寺在五臺縣東北五臺山交

  口西南嶺下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曰金光輪藏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曰金輪不住

  又有   御製鎮海寺詩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書釋迦殿額曰宗乘海㑹又有

    御製𮞉蹕至鎮海寺詩慈雲寺在五臺縣東北五臺山古稱慈雲社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曰真實相崇聖寺在崞縣治東宋政和二年樓煩寺在崞縣西

  北二十五里正覺寺在繁峙縣西關外元建瑞雲觀在州南八里潘家莊西唐

  貞觀中建鳳凰觀在州南三十里鳳凰山南一名來儀觀元魏太武帝迎嵩山寇謙之居此

  葛洪孫思邈劉海蟾皆常寓焉夀安觀在州境金元好問續夷堅志代州夀安觀中一楸樹

  老且枯矣海蟾子過州賣藥三日不售投藥此樹中明年枯枿再茂人目之為脱殻楸明陽

  觀在五臺縣西南八里紫羅山下元大徳中建有元好問碑記又長春觀在五臺縣東北元時建

  朝元觀在崞縣西南七十里元大徳中建有元好問碑記觀内有碑帶石至晚光明如月又

  神清觀在縣治百元至治中建三清觀在繁峙縣東南一里元大徳中建寶塔院

  在五臺縣靈鷲峰下内有佛舍利塔左有文殊髪塔佛足碑後殿有轉輪藏明永樂中建亦稱塔院

  寺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二曰景標清漢後閣曰金粟來儀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曰

  攬妙鬘雲又有   御製寶塔院詩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書釋迦殿

  額曰尊勝法幢又有  御製寶塔院詩 萬 縁菴在五臺縣東北東臺南 本朝康熙

  十二年建乾隆七年慈雲寺圯敬移供   聖祖仁皇帝御書真實相三字額於菴内文殊殿

    高宗純皇帝御書額二曰施洽羣有曰智宏六度妙徳菴在五臺縣東北南臺西北

   本朝康熙中   御書額二曰香閣慈雲曰松風水月乾隆十六年   御書額曰性因浄

  雜花菴在五臺縣東北北臺之東南明永樂三年建 本朝雍正七年萬聖澡浴池被

  火敬移供   聖祖仁皇帝御書無垢二字額於菴内乾隆十二年   御書額曰無量福田

 ︹名宦︺︹漢︺郭涼右北平人建武中為雁門太守擊盧芳將尹由於繁畤由將共殺由詣涼自是

  盧芳城邑稍稍來降涼誅其豪右郇氏之屬鎮撫羸弱旬月間雁門且平芳遂亡入塞︹三國︺

  ︹魏︺牽招觀津人為雁門太守郡在邊陲寇抄不斷招敎民戰陣虜犯塞逆擊輒摧破繕治陘

  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内外野居晏閉寇賊静息乃簡𨕖才俊詣太學受業還相敎授數年中庠

  序大興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在郡十二年威風遠振治邊之稱次於田豫傅容漁陽人繼

  牽招為雁門太守有名績︹晉︺吾彥吳郡人有文武才幹武帝時為雁門太守索靖

  人武帝時為雁門太守︹隋︺宇文㢸洛陽人文帝末為代州總管有能名王頒

  高祖時為代州刺史有惠政李景休官人仁夀中檢校代州總管漢王諒作亂并州拒之屢

  挫賊鋒司馬馮孝慈參軍吕玉驍勇善戰儀同三司侯莫陳乂多謀畫工拒守景推誠此三人月餘

  朔州以兵來援合擊大破之敬釗蒲坂人仁夀中為繁畤令有能名賊至力戰城陷賊臨之

  以兵辭氣不撓偽將喬鍾葵署為代州總管司馬釗拒之再三葵怒將殺之㑹葵戰敗得免

  孝意河東人大業中為雁門郡丞時長史多贓汚孝意清節彌厲發姦摘伏動若有神吏人稱

  之煬帝幸江都劉武周作亂前郡丞楊長仁雁門令王確等謀應賊孝意族滅其家郡中莫敢異志

  武周來攻孝意拒之每致克㨗孤城無援誓必死遣使江都竟無報命孝意知帝必不反旦暮向詔

  勅庫俯伏流涕糧盡為校尉張世倫所殺︹唐︺張儉新豐人高祖時檢校代州都督勸民墾田

  力耕歲數稔私蓄富實乃建平糴法入之官民悦喜由是儲斛流贏張公謹繁水人貞觀初

  為代州都督置屯田以省餽運數言時政得失太宗多所采納王忠嗣鄭人明皇時試守代

  州别駕大⿰犭⿱口肎 -- 猾閉門自歛不敢干法李光進河曲人後家太原憲宗時為代州刺史弟光顔

  亦厯代州刺史︹宋︺陳恕南昌人精史治太宗時知代州楊業太原人太宗以業老於邊

  事遷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契丹入雁門業自西京岀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嚮擊敗

   之以功遷雲州觀察使仍判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旗即引去張齊賢冤句人徙家洛陽雍

   熙三年知代州與部署潘美同領沿邊兵馬遼兵薄城下齊賢𨕖廂軍二千岀誓衆慷慨一以當百

   遼兵遂卻乃夜發兵二百人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城西南三十里列幟然芻遼兵駭走齊賢先伏

   兵於土墱砦掩擊之柳開大名人真宗即位命治代州開至葺城壘治戰具甚有方畧

   永清世家靈州祖美歸京師永清為河北沿邊安撫副使知代州契丹無名求地永清入對言

   疆境不可輕與人臣職守土不願行固遣之復上章陳利害竟以母病辭劉文質保塞人天

   禧中知代州先是蕃部𫉬逃卒給絹二疋茶五斤卒皆論死時捕得百三十九人文質取二十九人

   以赦後論如法餘悉配隸他州張亢臨濮人仁宗時為并代副都總管知代州兼河東沿邊安

   撫使増廣堡砦以廣田牧蕃漢歸者數千户歲減戍兵萬人河外遂為并汾屏蔽劉永年

   并州人仁宗時知代州契丹取西山木積十餘里輦載相屬永年遣人焚之一夕盡契丹移檄捕縱

  火盜永年曰盜在我境何預汝事馮行已河陽人皇祐中知代州時五臺山寺調廂兵義

  勇繕葺為除和糴穀三萬行已謂不可捐歲入之儲事不急之務劉舜卿開州人神宗時

  知代州遼遣諜盜西關鎖舜卿易舊鐍而大之後以鎖來歸曰吾未嘗亡鎖也引視納之不能受遂

  慙去誅諜者史抗濟源人宣和末為代州沿邊安撫副使金人圍代急抗呼二子稽古稽哲

  謂曰吾將死事汝輩能不負國當令家屬自裁然後同赴義二子泣曰唯父命至城破父子三人突

  圍力戰死於城隅李翼新泰人宣和末為代州西路都巡檢使屯崞縣金人取代執守將嗣

  本遣諭降翼射卻之帥士卒堅守金兵入翼挺身搏戰被執不屈與縣令李聳丞王唐臣尉劉子英

  監酒閻城同死之張忠輔宣和末為將同崔中折可與守崞縣金人來攻嬰城固守中有

  二心忠輔宣言曰必欲降請先殺我中紿斬忠輔開城門可與被執不屈死之可與兄可求建炎中

  言於朝官可與之子五人而忠輔不與士論惜之可與雲中人王忠植紹興十年知代州舉

  兵復石代等十一州︹金︺璞薩忠義上京巴爾古河人海陵時為震武軍節度使火山賊

  李鐵鎗乘暑來攻璞薩忠義單衣從一𮪍迎擊之射殺數人賊乃退 璞薩忠義舊作僕散忠義巴

  爾古河舊作已盧古河今並改正完顔衷中都人世祖曾孫大定中授代州宣鋭軍都指

  揮使歲旱州委禱雨於五臺靈潭步致其水兩隨下人為刻石記之鄂通醜和尚

  州經畧使貞祐四年八月元兵攻代州鄂通醜和尚禦戰敗績身被數創被執欲降之不屈死 鄂

  通醜和尚舊作奥敦醜和尚今改正︹明︺陸亨晉江人洪武中以吉安侯鎮守雁門繕甲練兵

  戎伍整肅州關城堡營建甚堅至今賴之劉英寶坻人洪武間知繁峙縣居官亷潔賦役均平

  嘗以抗疏言事解官父老數十人備列治狀詣闕請留得復任李昇盩厔人洪武閒五臺典史

  值秋霜殺禾即以狀聞乞賑布政司委官勘稱不實置昇於獄昇曰為民𫉬罪雖死何憾耆庻争訴

  其誣得復職曹鼐寕晉人宣徳二年以舉人授代州學正課諸生有聲時年十九徐綬

  昌平人成化間知崞縣歲飢親詣富室貸米以賑全活萬餘人比稔悉為徴還馬通同州人宏

  治中知繁峙縣縣故頑梗逋賦不知學通勤於化導俗為一變㑹大水没禾他邑承風㫖減報通獨

  詣司臺力争得報全災他邑民以不生繁峙為恨郭宗臯福山人嘉靖十七年代州兵備

  副使自奉約而法令嚴兇豪潛伏撫民以恩有𨼆咸得自達聞訃奔喪即日徒步號𡘜歸送者萬餘

  李士元洛陽人嘉靖中知代州州使客旁午民苦供億士元特設支房命謹愿吏掌之

  歲輸有節又上官遣吏來督賦輒索財物不應則捶館人士元命如數以給輒報上官後雖强𢌿之

  不敢受卒以不善事上官論罷楊啟允狄道人知五臺縣世宗建三殿募邑民伐山採木二

  十萬時亢旱水竭艱輓運啟允禱於天夕果大雨木盡浮岀南居益渭南人萬厯二十九

  年雁門叅政繕治亭障省費萬計閻夢夔鹿邑人崇禎末代州㕘將流賊破城抗節死

 ︹本朝︺許可用蓋州人順治四年為雁平道劉遷攻代州城可用堅守密遣人期天軍合𠞰遷

  遂授首代人立祠祀之李延夀奉天人姜瓖之亂五臺被圍延夀以宣府總兵往援值竇

  村爲賊巢佯言進𠞰代州潛出峨口夜抵竇村擒斬無遺慰脇從者數百人餘賊守堯山巖巖高數

  百丈設長圍募死士數十夜破之賊遂墜崖死其被誣通賊者盡釋之在五臺二年班師百姓建祠

  劉正任邱人順治初知代州州人某爲仇家所訐禍不測力白其枉得釋懷數百金以謝

  卻之姜瓖作亂代人劉遷應之賊數萬攻城百日正守禦甚力大軍至圍解或指聚落爲賊黨正抗

  聲折之密令具牛酒犒師胥𫉬免范印心河内人順治五年以進士知崞縣克勤其職姜

  瓖亂殫力守御邑𫉬安官兵往返芻糧備而不擾又請蠲逋賦贖俘掠婦女民甚徳之崔尚

  質奉天人順治四年知繁峙縣治行第一時劉遷亂尚質守城力屈死之家人皆自焚死贈按察

  司僉事祀忠烈祠周遠祚臨汾人順治初繁峙縣敎諭姜瓖勒授偽職不屈死張道

  祥徐州人康熙十三年任雁平道多善政代州飢捐俸金煮粥以賑又購米平糶全活甚衆

 ︹人物︺︹漢︺周黨字伯况廣武人束身修志州里稱高王莽竊位託疾杜門後賊暴縱横唯至廣

  武過城不入建武中徵為議郎以病去職復被徴引見自陳願守所志帝乃許焉遂隱居澠池著書

  上下篇而終邑人賢而祠之殷謨字君長雁門人守節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徴並不到

  恁字君大廣武人少修清節資財千萬父越卒悉散於九族隱居山澤以求厥志王莽末匈奴入

  寇聞恁名節相約不入荀氏里光武徵以病不至永平初應東平王蒼之辟㝷罷歸卒於家

  霸字儒仲廣武人少有清節王莽篡位棄冠帶絶交宦建武中徴到尚書以病歸隱居守志連徴

  ︹晉︺秦秀字元良雲中人少敦學行以忠直知名咸寕中為博士議何曽賈充諡及訟王

  濬平吳功世多稱之後議齊王攸事忤㫖除名㝷復起為博士卒於官范隆字元嵩雁門人

  生而父亡四歲喪母䟽族范廣愍而養之隆好學修謹奉廣如父博通經籍着春秋三傳𢰅三禮吉

  凶宗紀甚有條義惠帝時隱迹不應州郡之命︹南北朝︺︹魏︺張黎原平人善書計太祖

   知待之太宗器其忠亮賜爵廣平公世祖時以鎮北將軍征赫連定有功進號征北大將軍鎮長安

   清約公平甚著聲稱恭宗初與崔浩等輔政忠於奉上非公不言官至太尉後以議不合㫖免

   含繁畤人劉琨為并州辟含從事含居近塞下常往來於魏穆帝愛其才器及為代王備置官屬

   求舍於琨琨遣入參國官常參軍國大謀卒於左將軍關内侯子顯知名於時昭成世為左常侍顯

   子雲好學善射道武時執金吾太武克赫連昌詔雲與常山王素留鎮統萬進爵安定公雲撫慰新

   舊皆得其所︹唐︺茹汝升代州人長安閒為僕射時本郡西峨谷水溢汝升理泉脈穿渠

   灌田里人安業即峪口立廟祀之︹五代︺︹唐︺史敬思雁門人晉王為雁門節度使時

   敬思為九府都督從入關破黄巢復京師常為先鋒晉王過梁梁王置酒上源驛獨敬思等十餘人

   侍晉王醉留宿梁兵攻之敬思登驛樓射殺梁兵十餘人晉王與從者縋門岀敬思為梁兵所殺

   史建瑭敬思子初為先鋒梁兵數為建瑭所殺相戒常避史先鋒後敗梁兵於柏鄉加檢校

  左僕射又敗梁兵於下博橋敗劉鄩於故元城累以功厯貝相二州刺史卒李嗣本

  人本姓張世為銅冶鎮將少事太祖太祖愛之賜姓李累以戰功遷代州刺史雲州防禦使振武節

  度使號威信可汗從莊宗下洺滋諸州還軍振武契丹入代北攻破蔚州嗣本戰没郭崇韜

  雁門人為河東敎練使明敏以幹材稱累遷兵部尚書樞密使勸莊宗襲汴州八日滅 -- 濊 ?梁以謀議居

  佐命功第一賜鐵劵拜侍中成徳軍節度使崇韜盡忠國家建天下利害二十五事施行之遇事切

  諌無所𮞉避宦官伶人用事不便共讒搆殺之明宗即位詔許歸葬︹晉︺史匡翰建塘子尚

  髙祖之女匡翰為將沉毅有謀接下以禮與部曲語未嘗不名厯懷和二州刺史終成徳軍節度使

  所至兵民稱慕之史氏世為將而匡翰好讀書尤善春秋三傳與學者講論終日無倦安彥

  威字國俊崞人善射頗知兵法髙祖入立時拜北京留守徙鎮歸徳遷西京留守皆有惠政丁母

  憂哀毁過制彥威與安太妃同宗出帝事以為舅彥威未嘗言及卒太妃臨哭人始知其同宗︹宋︺

  楊宗閔崞人爲永興軍路副總管靖康中金兵圍永興與經畧使唐重提調程迪提刑郭忠

  孝等拒守城陷不屈死諡忠介楊震字子發宗閔子以巡檢從折可存討方臘追至黄巖賊帥

  吕師囊扼險拒守震以輕兵縁山背憑高鼔譟賊驚走生得師囊進秩五䓁還知麟州建安砦契丹

  亡將濟濟哩驅幽薊叛卒與夏人奚人圍建安矢盡力乏城不守與子居中執中力戰𣳚諡忠毅

  濟濟哩舊作小鞠䩮今改正楊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震子少警敏力能絶人學孫吳兵

  法善騎射父震及難時存中從征河北故獨免由忠翊郎累官至檢校少保兼領殿前都指揮使乾

  道二年以太師致仕卒追封和王諡武恭存中天資忠孝勇敢大小二百餘戰身被五十餘創宿衞

  出入四十餘年最寡過高宗嘗以郭子儀比之︹金︺張大節字信之五臺人天徳進士累官

  戸部郎中定襄退吏誣縣民匿銅者十八村大節亷得其實抵吏罪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轉運使

  言河東賦重宜減從之授震武軍節度使部有銀冶有司皆以官𣙜爲便大節曰山澤之利當與民

  共宜諭民授地輸課則遊手者有所資於官亦便上亦從之大節忠實剛直果於從政又善弈當世

  推為第一子巖叟字孟弼大定中進士累官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大安三年朝廷議塞諸城門為兵

  備巖叟曰是任城而不任人也莫若遣兵擇將背城疾戰時論多之胥鼎字和之繁畤人由進

  士第累官至平陽府兼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建言利害十三事宣宗多採納之拜本路宣撫使㝷

  權尚書左丞行省於平陽設方畧拒戰屢郤元兵興定初進拜平章政事封莘國公鼎忠勤練達國

  事善料敵威望甚隆人樂為用朝廷𠋣重之楊慥字叔玉五臺人能文承安進士累官户部

  尚書資器雅重識朝廷大體處事皆有法度王特起字正之崞人好學工於詞賦泰和中

  由進士為真定録事㕘軍有惠政累遷司竹監使卒聶天驥字元吉五臺人至寕元年進士

  興定初辟為尚書省令史時胥吏擅威士人往往附之獨天驥不少假借哀宗遷歸徳天驥以右司

  員外郎留汴中崔立之變天驥被創甚臥十餘日其女舜英謁醫救療天驥笑曰吾幸得死兒女曹

   尚欲活我耶竟鬰鬰以死禹顯雁門人貞祐初以戰功授義勝軍節度使兼沁州招撫副使元

   光二年元攻河東顯扼龍猪谷夾攻敗之擒元帥韓光國所厯州縣悉復之守襄垣八年元大帥攻

   之數四不能拔㝷權元帥府都監至大六年軍内變被擒帥以鐵繩鈐之密遁去元兵追執不屈死

   劉㑹繁時人興定閒起布衣為監州判官政績著聞累遷堅州都元帥兼節度使喬天

   翼五臺人天興末為合河令元兵陷城不屈死︹元︺趙惟賢崞人博學能文仕至太常

   禮儀院奉禮郎著春秋集傳等書姚天福字君祥本絳州人父居實避兵徙雁門天福糿

   讀春秋通大義及長以才辟懷仁丞至元中拜監察御史每廷折權臣世祖嘉其直時按行畿内有

   出使者凌民取賄天福得其狀奏戮之以徇豪右慴服厯河東淮西湖北山北諸道按察使威惠並

   行所在稱治大徳四年拜叅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後之尹京者莫及焉卒於官

   甫徳崞人議論英發穆瑚黎器之數諮時務拜信威將軍本州觀察判官鋤强梗植良善興學

  勸農為時良牧 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殷仲温繁畤人父珍有隱徳州縣屢辟不就

  仲温亷慎精敏起家奉宸副使有政績五遷朝列大夫僉中書院事皇甫世忠崞人性純

  孝母卒廬墓盡哀自祖而下封墓高丈餘皆自築手為血裂未幾卒︹明︺弋謙代州人永樂中

  進士授御史遷大理少卿直陳時政多見納後以言事太激觸仁宗怒已而嘉其清鯁擢副都御史

  往四川治採禾中官暴横遂寢其役後罷官卒韓士𤦺繁峙人永樂中舉人厯陜西關内道

  天順閒賊定山等亂士𤦺討平之生擒其魁猶子鐸有勇畧士𤦺嘗困於賊鐸奮身馳救得岀

  文博字子約代州人景泰進士授監察御史天順中劾石亨曹吉祥下獄㝷貶淳化知縣有善

  政亨敗擢衞輝知府終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田益字損之崞人天順中舉人知光山縣政稱

  第一擢監察御史權倖歛迹巡按鳯陽獄多平反墨吏望風解綬官至陜西兵備僉事梁璟

  宇廷美崞人事父以孝稱天順末進士成化時厯兵科都給事中請寬減山西民預征又請順天永

  平分設巡撫從之以請起致仕尚書王竑李秉而斥都御史王越並及宫闈事被杖尋擢陜西叅政

  進布政使在陜十五年多政績累遷户部尚書卒孫璽代州人宏治中舉人知扶風縣時蜀

  盗攻陷郡邑都御史藍章檄璽至畧陽盗至畧陽縣令竄去璽力拒不敵死贈光禄寺少卿

  繹字以成代州人宏治進士以戸部主事督理遼東糧儲正徳中觸劉瑾怒罷為民尋起監察御

  史遷衞輝知府有禦賊功終長蘆運使王汝敬代州人正徳中進士官行人亢直不容棄

  官歸養親卒廬墓雨雪凍死王源五臺人宏治進士四川按察使僉事正徳中禦賊藍廷瑞

  死贈副使安瑄五臺人正徳中夏邑丞流寇入境城守不支罵賊遇害詔贈開封同知

  貫崞人㓜喪父事母張至孝母卒悲號幾死既葬廬墓三年有白兔烏鴉繞集王夢弼

  代州人嘉靖中進士厯刑科都給事中楚世子獄具詔無覆奏即行刑夢弼曰楚獄誠無冤但覆奏

  制也竟三覆奏㝷晉都御史巡撫寕夏有戰功謝蘭字興徳振武衛人嘉靖進士授真定推官

  厯副都御史巡撫陜西功徳及民轉兵部侍郎卒董暘繁峙人以戰功累官逰擊嘉靖閒敵

  入馬市口戰死贈鎮國將軍祀褒忠祠子一奎一元仕皆至總兵都督並推良將楊恂

  伯代州人萬厯進士累官户科都給事中疏節財四議皆近倖所不便格不行復論輔臣趙志臯張

  位貶按察司經厯楊夢弼五臺人萬厯中以舉人知浙川縣調滎澤皆有平賊功遷開封

  同知以藩邸不法事詣闕陳奏王懼遺金十萬並封其金以聞詔削王籍為庻人丁父喪歸以哀毁

  崔賢代州人由舉人知新河縣崇禎中殉難被贈䘏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孫傳庭字伯雅振武衞人萬厯進士天啟中由商邱知縣入為吏部主事魏忠賢亂政

  乞歸崇禎九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擒斬流賊累建大功忤楊嗣昌下獄十五年起兵部侍郎

  總督陜西明年加尚書督師出關𠞰賊師潰轉入潼關賊破關城陷陣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靖李景時崞人崇禎中以貢生任濟南通判釐奸剔弊有能聲徳州兵亂撫按

  檄景時往諭降之流賊破濟南景時曰吾職守土殉國分也但老母在家不可以不訣馳歸白母母

  曰臣死忠子死孝汝自爲之景時遂服藥而死高斗垣繁峙人性孤鯁崇禎中知西平縣以

  清慎得民城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馮如京字秋水本州人順治初授永平知府累遷廣東左布政使屢平巨盜每上疏陳

  事次第施行母殁如京年六十餘居喪哀毁骨立服闋未幾而卒馮亨期本州人㓜喪父

  折産裁取十之三姜瓖之亂州人劉遷應之謀襲城亨期密白當事爲備賊夜至不敢動知謀出於

  亨期遂殺其子於城下亨期捐家資募士乞援雲中三遣乃達城𫉬全嘗遊揚州聞有身負官帑就

  繫者立解槖贈之高鼎大同籍五臺人闖寇焚掠糾里中諸少年自保寇不敢窺順治初自

  叅將厯官總兵從平吳三桂王輔臣叛被羈知賊虛實密遣人歸報 大兵至舉衆來㑹以功至四

  川松潘鎮總兵   聖祖仁皇帝幸雲中駐蹕其家   賜扁旌之張  燻字孔昭五臺人

  順治中舉人嗜讀書不事章句以古聖賢自期居喪毁甚以孝聞姜瓖脅之佯疾被縛中道逸歸賊

  怒追掠縱火殺其妻子七人兄失明燻推譲田宅居茅屋講道洎病危坐不少倚遺命不用音樂殮

  端坐而逝張琳崞縣諸生賊攻大陽堡琳糾衆禦之殺賊數人既而賊大至力戰被殺

  旦時崞縣貢生景時弟順治初姜瓖作亂道出崞旦時率鄉勇禦之以棺自隨示必死兵力不

  支被執罵賊死其子含玉猶子養兆同日死難奉   㫖旌表旦時弟朂時亦貢生性孝友尤多

  智畧痛旦時死密偵賊黨得殺旦時者三人計擒之馘以祭於是餘賊不敢復至後為陵川訓導以

  敎澤張誌崞人雍正初武舉事母至孝母死廬墓墓前枯樹復榮有鳥來集其上乾隆八

  旌表馮鍾宿字垣拱本州人性孝友父慶曽署安西兵備道卒於任鍾宿時為中書舍

  人聞訃奔馳扶櫬歸葬居喪三年幾滅性以母老不仕與諸弟相愛怡怡如也周恤鄉里力行不怠

  者二十餘年乾隆四十五年入祀鄉賢郎廷劻本州庠生秉性恬澹不慕仕進孝友敦睦

  樂善不倦嘉慶二十三年入化鄉賢

 ︹流寓︺︹隋︺盧太翼河間人博綜羣書嘗隱白鹿山數年徙居林慮山茱萸𡼏請業者自遠而

  至後憚其煩逃於五臺山與弟子數人廬巖下蕭然絶世魏先生宋人逸其名隋初太常議

  樂如聚訟先生為調律樂遂和太常欲薦而官之先生不可受帛二百段歸寓雁門以帛市酒旦夕

  歡飲時李密敗黎陽亡命雁門先生見之曰子氣沮而目亂心揺而語偷方今捕蒲山黨得非長者

  乎密驚起曰既知我能免我否先生曰子非帝王規模又非將相才畧吾望氣晉汾有異人岀能往

  事之當不失富貴密終不能用其言而敗︹宋︺姚孝錫豐縣人徽宗時任五臺簿因家五臺

  縣境歳飢出家藏萬石賑濟全活甚泉滕茂實臨安人靖康元年工部員外郎假侍郎

  副路允迪出使為金所留時兄裪通判代州巳先降金尼稚哈素聞茂實名乃遷之代州又自汴取

  其弟華實同居以慰其意茂實聞欽宗將至即自為哀辭且篆宋工部侍郎滕茂實墓九字授其友

  朔寕府司理董詵欽宗及郊茂實具冠幘迎謁拜伏號泣請從行金人不許憂憤成疾卒雲中 尼

  雅哈舊作粘罕今改︹明︺趙南星高邑人天啟中以吏部尚書謫戍代州處之怡然

 ︹本朝︺李因篤富平人博學工詩文康熙初曹溶觀察三晉因篤從之至代州愛其風土人物

  居句注夏屋閒者十年

 ︹列女︺︹漢︺王霸妻不知何氏之女霸少立高節妻亦美志行初霸與同郡令狐子伯爲友後

  子伯爲楚相其子爲郡功曹令子奉書於霸霸子時方畊於野聞賓至投耒而歸見令狐子沮怍不

  能仰視霸月之有愧容客去妻曰君少修清節子伯之貴孰與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慙兒女子乎

  霸起而笑遂共終隱︹金︺聶孝女字舜英尚書左右司員外郎天驥長女讀書知義理適進

  士張伯豪伯豪卒依父母居及哀宗遷歸徳天驥留汴崔立刼殺宰相天驥被創甚舜英刲股以進

  天驥死舜英自以年少葬父之明日絶脰而死合葬伯豪墓︹元︺吉彥亨妻馬氏

  崞人夫死自誓終身不二與譚君澤妻張氏王徳素妻辛氏至順以來俱以貞節被旌︹明︺弋

  福妻王氏代州人成化末福為御史王以姑老留侍養姑齒落不能食王乳之始疾嘗糞

  甘苦後福卒京師姑憂死王不食三日殯殮成禮鄉人稱其孝事聞褒贈劉夀貞五臺人舉

  人劉復初女字同邑盧春未嫁而春客死及歸葬夀貞變服披髪奔號櫬前葬如禮遂往事舅姑終

  身盡孝事聞旌表婢感其貞節亦不適人夀貞卒為尼又有劉氏女許字崞縣張氏子張殁往弔自

  刎柩前被詔旌表冀廷威妻王氏代州人家雁門都堡俺荅破堡被執王大罵寇

  怒攢殺而裂其屍要聚剛二女崞人正統間俺荅入寇二女被執犯之不從以善言

  紿至崖邊俱投崖死後人名其崖曰烈女崖王維垣妻賀氏代州人父璠病割股

  療之適維垣事翁姑孝謹維垣卒翦髪以殉守節五十六年撫孤成立其女弟適崞縣程子朝年十

  九而孀其節亦如其姊云李欽妻趙氏崞人年二十夫亡守節姑兩目盲祝於天以舌

  䑛之左目復明石錦妻田氏崞人御史田益女少刲股愈父疾錦卒割耳殉葬年七十

  楊茂三女崞人富民吕廷要强聘為妾三女恥辱身相繼縊死有司為旌表立祠

  陳淑英五臺人許字劉氏子未婚劉亡女遂奔喪守節事舅姑克盡孝道年六十餘又同縣

  王奇中妻陳氏陳紀妻孫氏陳俊妻師氏陳价妻王氏俱以守節奉詔旌表陳福朝妻

  田氏五臺人年十九夫亡誓與俱死竟自縊曲致化妻楊氏五臺人致化以

  秋闈被放抑鬰而卒氏密縊於柩側事聞旌表孫嗣芳妻王氏五臺人嗣芳省試卒

  於客邸柩歸氏縊以殉事聞旌表徐光明妻康氏五臺人娶三月光明卒父母令

  改適氏曰腹有遺娠得男可繼徐氏且夫肉未寒何忍議此及生子不育遂自縊事聞旌表

  秋葉靈邱曲大保女歲祲大保攜妻子就食五臺僦居安崇徳家崇徳見其美屢欲私之女峻

  拒𡘜訴於父母父母去不決女憤恚自縊死時年十七歲事聞旌表孫傳庭妻張氏

  代州人傳庭總督陜西兵陷戰亡張在西安聞之率三妾二女俱投井死寇良政妻張

  氏崞人崇禎七年流賊肆掠抱幼子投井死同縣張桂妻祁氏聞桂為賊所執呼號奔救願生桂

  以養舅姑而已代挂死賊從之行數十里欲自盡賊語曰吾即汝夫母為念汝家也氏怒罵不止賊

  臠殺之又同縣張計生妻賀氏夫卒自縊蘇奈妻皇甫氏崞人奈卒營殮具氏謂匠

  曰斲棺令可容二人潛自縊李昌時妻王氏崞人夫卒五日不食死於柩側

  光先妻張氏崞人時年二十一光先棄家從黄冠遊數載知無歸志㑹有以改適勸者

  氏大慟絶食十一日死具題旌表又同縣譚子信妻靳氏任彪妻賀氏武本妻李氏程可久妻楊氏

  李三戒妻靳氏俱以守節被旌糜岩妻侯氏繁峙人守節被旌

 ︹本朝︺王維妻楊氏五臺人明末流賊至與夫相失恐不免遂自殺後以夫官吏部郎中

  贈淑人又任氏適夏縣柴雲龍寄居五臺夫為商被刧身死任聞自縊以殉蔡貴妻王

  氏本州人年二十五夫旅卒王方娠矢殉家人止之舉男甫彌月柩歸里乘閒自縊康熙年閒

  王則堯妻安氏五臺人採田薊於野遇强暴逼汚之恕罵奔逸訴於縣引刀刺

  頸未死復自經羅清妻沈氏五臺人年二十夫亡殉節狄貞女崞人糿字張夢

  麟將嫁夫卒奔喪守志事舅姑極謹康熙年閒 旌杜青雲妻王氏五臺人守正捐

  軀雍正年閒 旌賀烈女崞人許字郝琪未婚夫亡女奔喪侍婢安氏從之既葬與婢俱

  經死雍正年閒 旌張允中妻封氏崞人允中任銓曹遘疾封憂𢡖甚𠃔中恐其殉

  己囑曰慎勿以二柩累長途封然之旋里乃自縊郎起發妻馬氏本州人守正被

  戕同州烈婦李小小妻王氏高文章妻樊氏陳步武妻李氏烈女劉繼武女崔仙桃沈金金節婦張

  翺妻畢氏妾孟氏張翔妻劉氏孫章錦妻馮氏張儒魁妻楊氏陳宫華妻閻氏任振翺妻白氏龎敦

  修妻張氏馮偉妻孫氏黄秉鑰妻張氏張廷瓚妻閻氏柔銀妻温氏崔永寬妻王氏施永吉妻吳氏

  俱乾隆年閒 旌李量小妻智氏五臺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楊卓義妻齊氏節

  婦張素藴妻王氏閻心鎔妻張氏閻鷹揚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韓伏蘭妻李氏

  崞人逼嫁捐軀同縣烈婦文采銀子妻蘭氏李冬蘭妻李氏烈女楊照林妹孟登遠女秀娃楊贊女

  二女于扶娃李大徳女矩娃節婦蘇生蘭妻孟氏楊廷璧妻張氏張宏運妻安氏張昭妻李氏田朝

  佐妻楊氏楊春先妻馮氏索應圖妻郭氏要極妻吳氏要曰珩妻黄氏李祖堯妻張氏郄珠繼妻楊

  氏樊來福妻杜氏李先禄妻張氏閻慕菊妻元氏武天相妻郭氏楊任妻李氏郝生貴妻吉氏田助

  公妻邢氏俱乾隆年閒 旌劉有寶妻韓氏繁峙人守正被戕同縣烈婦李舉子

  妻宋氏節婦侯肱妻殷氏侯安民妻郭氏張春元妻侯氏常養信妻劉氏俱乾隆年閒 旌

  祥運妻高氏本州人夫亡殉節同州烈婦劉奏泰妻柳氏馮寵妻張氏李𤥨玉妻馮氏

  節婦間文光妻程氏邱世基妻王氏呉勇楨妻段氏呉永通妻劉氏程儒妻王氏趙逵妻王氏趙震

  興妻柳氏李位妻王氏李儒妻韓氏李瓊林妻張氏劉實妻路氏閻于謙妻賈氏馮思恭妻范氏趙

  郁文妻李氏劉泰妻高氏賈公欽妻高氏王正梅妻汪氏馮棉祚妻范氏陳錫常妻黄氏陳錫爵妻

  張氏俱嘉慶年閒 旌馬東喜妻董氏五臺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女王二有女老

  仕節婦王恩洋妻張氏楊萬鵬妻趙氏俱嘉慶年間 旌甯亢氏崞人夫失名守正捐軀同

  縣烈婦張素子妻張氏貞女蘭儲聘妻張氏節婦弓招妻楊氏王夢龍妻索氏樊繼賢妻蘇氏周開

  基妻王氏邸通富妻李氏鄭麗中妻王氏李朝陽妻王氏趙來賓妻武氏蘭慎修妻李氏賈足録妻

  李氏陳萬肇妻李氏曹必因妻何氏趙有年妻蕭氏郭貴林妻解氏段嗣績妻李氏俱嘉慶年閒

  李舉妻宋氏繁峙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劉玉廷妻原氏穆開運妻郭氏張宣妻

  任氏節婦何廷悦妻韓氏趙中獻妻劉氏孟兆鳳妻郭氏俱嘉慶年閒 旌

 ︹仙釋︺︹北魏︺靈辨懸甕山沙門熙平初頂戴華嚴日夜行道於五頂之閒足破血流曾無少

   怠一夕松下坐急爾心光凝湛自是一切文字觸目冰釋造華嚴論一百卷孝明帝請於式乾殿敷

   揚奥㫖宰輔重臣皆北面而聽後終於清涼曇鸞大師雁門人年十四即岀家窮研經

   論因注大乘經成疾周行醫療遂往江南陶隱居所得仙方十卷歸魏依方修法後至潞州逢三藏

   菩提留支師以觀經授之曰修此當得解脱生死也師即受行調心鍊氣魏主重之號爲神鸞卒之

   日異香滿室︹隋︺解脱和尚代州那氏子嘗於東臺麓見草衣比邱跏趺石上即前叩

   首語曰夫解脱者當求諸己而由人乎於是狂機頓歇深契大法普度垂五十餘年莫知所終︹唐︺

   澄觀㑹稽人大厯中入五臺駐錫大華嚴寺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竺經梵字及四圍五聖

   聖教世典等書靡不該洽自是筆無停思注述華嚴無閒貞元十二年上遣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

   備禮迎入京翻譯烏茶國所進華嚴既就進之上大悦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宋︺真寶

   人五臺山僧正能外死生靖康之擾與其徒習武事於山中欽宗召對便殿令還山聚兵助討州破

  被執曰吾法中有口囘之罪吾既許宋以死豈當妄言也怡然就戮︹金︺蘇陀室利

  度那蘭陀寺僧慕清涼文殊住處與弟子七人航海而來殞者三還者三惟蘇陀室利六載始逹臺

  山時年八十五矣經一臺頂誦華嚴十部禪寂七日不息不食後化於靈鷲峰弟子佛佗闍毘收舍

  利八合持歸西土︹明︺葛爾麻烏斯藏人太宗聞其名遣使迎之至京封如來大寳法王

  西天大善自在佛性樂林泉奏辭遊五臺遣使衞送命重修大顯通寺居之後疏别入寂大化無物

  相傳關吏見法王適西奏上所賜玉玦云 葛爾麻舊作葛哩麻今改正

 ︹本朝︺阿王老藏俗姓賈順天西山人十歲出家順治中攝齋受戒西天上士諦視曰此中

  有五臺主人衆皆惘然後果以兼通番漢𨕖主五臺年七十退居長坐不臥   聖祖仁皇帝幸

  五臺   賜號清涼老人老藏丹貝𫎇古人入衞籍為趙氏順治中挂錫五臺沖澹

  疎朗解文義工翰墨   聖祖仁皇帝西巡特   奬賚之

 ︹土産︺鐵州志有鐵冶鐵砂 磁器 石炭五臺縣志天和山岀又五洞山

  岀煤豹尾唐書地理志代州貢白鵰羽元和志代州貢鵰羽五具青碌

  地理志代州貢青碌五臺縣志北臺寳山産石碌紫石五臺縣志石有紫硯石紫英又段畝

  山出紫緑紋石可為硯崞縣志鳳凰山有石可為硯按山海經郭璞傳瓀石出雁門山白者如水中

  有赤色豈即此耶天花五臺縣志五臺山産天花五臺山志雨餘菌生黄曰天花白莖紫繖

  謂之地菜又有銀盤蔴姑猴頭蔴姑皆菌屬牧兒得一本輒易一縑廣羣芳譜五臺山天花蕈一名

  天花菜形如松花而有香氣食之甚美   聖祖仁皇帝御製天花詩乾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

  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並有御製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 麝   香

  仙茅唐書地理志代州土貢麝香五臺縣志縣岀麝香曲洧記聞五臺有草名長松亦名仙茅

  有患麻瘋者入山異僧指示此藥服之兩眉更生廣羣芳譜引本草亦云五臺山有仙茅按隋書稱

  五臺山地多藥物縣志所列近百種意此二種乃專産也金蓮花五臺山志山有旱金蓮如

  真金傳是文殊聖蹟廣羣芳譜色金黄七瓣兩層蘂亦黄色一莖數朶若蓮而小六月盛開遼史道

  宗幸黑山賞金蓮元周伯琦上都紀行詩上都金蓮花蓋塞外産 本朝康熙中   聖祖仁皇

  帝命移植避署山莊三十六景其一曰金蓮映日種又有緑色者   聖祖仁皇帝御製詩賦及

  柳梢青詞又有緑金蓮花詩   高宗純皇帝有恭和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鷄足

  草 瞢𧄼草 菩線草五臺山志有異草鷄足瞢𧄼五臺縣志又有菩線草

  按廣羣芳譜引本草有鷄腳草赤莖對葉如百合苗蓋藥屬惜志不言其狀未知與鷄足同異餘亦

  未詳 按唐書地理志代州貢蜜五代史僧繼融於柏谷置銀洞鑿礦取銀一統志代州鳳遊峪出

  銅代州志州有銀洞五臺縣志五臺山北臺有寶山産銀崞縣志縣西七里有蟾酥池泉自地岀舊

  産蟾酥金元好問有詩今皆無之又太平寰宇記代州賦麻布崞縣志福夀山温泉冬月可以漚麻

   不言出布山海經泰戲山有獸名䍶爾雅西方有比肩獸其名謂之蹷郭璞註今雁門廣武縣夏屋

   山中有獸形如兔名蹷鼠並附識於此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趙徳潾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