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七十二至七十三

卷六十九至七十一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七十二至七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七十四至七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4.djvu/13

大清一統志

 江蘇省江寕府為省㑹在 京師南二千四百里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三十里

  東至太倉州海岸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興府嘉興縣界四百七

  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界六百六十里東南至松江府金山縣海岸九百三十里西南至浙

  江湖州府長興縣界四百八十里東北至山東沂州府日照縣界八百三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德府

  虞城縣界九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紀之次兼魯地奎婁分野降婁之次今淮安

  府之清河安東桃源徐州府之邳州宿遷睢寕及海州是宋地氏房心分野大火之次今徐州府之

  銅山蕭縣碭山豐縣沛縣是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及徐豫二州之域禹貢淮海惟揚州孔安國

   傳揚州北據淮南距海 按經云東漸於海則青徐揚之海皆主東言通典云揚州北距淮東南距

   海今境内淮以南皆揚州之地惟徐州府之邳州宿遷睢寕及海州淮安府之清河安東桃源為古

   徐州域徐州府之銅山蕭縣碭山豐縣沛縣為豫州之域春秋時分屬吳楚亦

   兼魯宋之疆邳泗以北屬魯徐州屬宋後越滅呉并其地戰國

   時為楚地秦置㑹稽鄣諸郡漢初置吳楚二國

   㑹稽郡後漢分置吳郡治吳今蘇州府吳國今揚州府楚國今徐州府元封五年

   十三部刺史分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二州漢置揚州領郡國七丹陽㑹稽二郡屬之

   徐州楚國屬之後漢因之改徐州之楚國為彭城國為州治増置下邳國三國時

   揚州屬呉吳都建業置揚州領丹陽吳郡徐州屬魏徐州治彭城國兼領沛國

   梁國下邳國晉亦為揚平吳後治建鄴領丹陽吳郡増置毘陵郡惠帝増置義興郡

  徐治彭城國領下邳國東海廣陵臨淮郡二州東晉都建康揚州遂

  爲王畿徐州増置山陽郡義熙中僑置徐兗二州於江淮閒劉宋仍爲揚

  陽呉等郡領彭城下邳南蘭陵等郡二州改晉之僑州曰南徐

  東海南琅邪晉陵義興等郡南兗領廣陵海陵山陽等郡二州蕭齊及梁

  初仍爲揚徐南徐南兗州天監中增東徐州晉泰始中

  徐州入魏改爲東徐州尋廢天監初復置中大通五年又改魏東徐州爲武州而淮表

  屬魏魏延興𥘉置南徐州太和十九年置南兗州武定七年置東楚州宿豫郡復梁武州爲東

  大寶以後江北盡入於高齊先有南徐東徐南兗改東楚州曰東

  徐州復東徐州曰武州復雎州曰潼州天保二年克廣陵改東廣州陳承梁緒僅保

  江南亦置揚州南徐等州禎明初増置吳州而江

  淮地屬齊旋屬後周大象元年取陳南北兗州改武州曰邳州南兗州曰吳州

  隋開皇九年平陳置揚州徐州總管府大業初改

  為丹陽江都毘陵呉郡以上屬揚州彭城東海下邳等

  郡以上屬徐州唐武德𥘉復改諸郡為州貞觀初分屬

  江南及淮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又分江南為東西

  道淮南道採訪使治揚州領揚楚等州江南東道採訪使治蘇州領潤昇常蘇四州昭宗

  時為楊行密所據五代時楊隆演建吳國都廣

  昪代之是為南唐都建康増置泰州惟吳郡屬於吳越錢氏周顯

  德五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為界又増置通州宋開寳

  八年平南唐分江南淮南二路及分屬兩浙路熙

  寕中分江南為東西二路淮南為東西二路亦分

  屬為浙西路江寕府屬江南東路淮安州清河軍海州真州高郵軍泰州通州屬淮南

  東路常州江陰軍鎮江府平江府屬浙西路元分屬河南江浙行中書

  省揚州淮安二路高郵一府徐邳二州屬河南江北行省平江常州鎮江集慶四路松江一府屬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於集慶路明𥘉定鼎建康

  改集慶路曰應天府建為京師嘗置江南行省旋罷永樂二

  年改建北京以為行在正統六年定北京為京師

  以應天府為南京直隸府六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州一

  

 本朝改置江南省治江寕府順治十八年分屬左右

   布政使司淮安揚州二府徐州一州屬左布政使司江寕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屬右

   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改為江蘇省領江寕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七

   府徐州一州雍正二年升蘇州府屬之太倉州淮安府

   屬之海州揚州府屬之通州為直隸州十一年升

   徐州為府乾隆三十二年以通州及崇明縣沙地

   析置海門直隸廳領府八直隸州三直隸廳一

    江寕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

    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徐州府 太倉直隸

    州 海州直隸州 通州直隸州 海門直隸

   廳

 ︹形勢︺東濱海自海州東北接山東日照縣界南至松江府東南接浙江海鹽縣界中閒迴環

  所及濱海幾一千二百里而淮安府之安東為河准入海之口通州之海門為大江入海之口太倉

  州之崇明則孤海中為江口扞蔽南據五湖即太湖也與浙江湖州府分界西接

  梁楚自徐州府亳州以西為河南歸德府故梁地自潁州府以西為河南汝南府故楚地

  有淮甸徐邳之境跨淮北上接山東其名山則有鍾山在江寕府東北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蔣山朱子曰天下山皆發源於岷山鍾山實其脈之盡者攝山

  寕府東北輿地志云山多藥草可以攝生雞鳴在江寕府西北本名雞籠山樂史太平寰宇記

  西接落星岡北臨棲元塘牛首在江寕府南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山有二峯東西相對名曰雙

  闕亦曰牛頭山北固在鎮江府北下臨長江其勢險固實為京口壯觀焦山在鎮江府

  東九里大江中通無丹徒縣有京口譙山戍一名樵山金山在鎮江府西北七里大江中與

   焦山對峙相距十里許世稱金焦北固為京口三山云惠山在常州府西通志古名華山又

   曰西神山下有慧山寺第二泉在焉靈巖在蘇州府西寰宇記山西有石鼔亦名石鼔山

   大川則有大江自江西彭澤縣流入東北逕江寕縣西江浦縣東上元縣北六合縣

   東又東逕句容縣北儀徴縣南又東逕丹徒縣北江都縣南又東逕丹徒縣北泰州南武進縣北又

   東南逕江陰縣北泰興縣靖江縣如皋縣南又東逕常熟縣北通州南又東逕太倉州北東入於海

   淮自河南固始縣界東北流人逕清河縣南曰清口與黄河㑹又東北逕山陽縣北又東北逕安

   東縣南又東北入於海黃河南岸自河南虞城縣北岸自山東單縣界東流入經碭山縣北

   豐縣南又東南逕沛縣南蕭縣北又東逕銅山縣北又東逕睢寕縣北邳州南又東逕宿遷縣南又

   東南逕桃源縣北又東南逕清河縣南與淮水㑹又東逕山陽縣北又東北逕安東縣南又東北入

   於海徐州以上蓋奪古汴水之道至州東北合泗又奪泗水之經流清口以下東至海并奪淮之經

    清河即泗水也舊自山東魚臺縣南流入徐州府境至淮安府清河縣合於淮謂之清口

    亦曰泗口亦曰淮口周禮職 方青州川曰淮泗漢書地理志泗水過郡六行一 千一百一十里今為

    大河所奪雎水汴水支流也 舊自河南永城縣界流入徐州府碭山 縣界下流至宿遷縣東南

    合泗謂之睢口亦曰小 河漢書地理志雎水厯郡四行千三百六十 里今為大河所奪運 河

    南自浙江嘉興府界北遡經吳江縣東又北至蘇州府城西又西北至無錫縣南又西北至常州府

    城東又西北至丹陽縣南又北而西過鎮江府城南又西北出京口閘逾大江入瓜洲口北遡至揚

    州府城東南又北至高郵州西又北至寶應縣西又北至淮安府城西又西北出清江浦天妃閘逾

    淮河東北入楊莊口西遡逕清河縣北又西北至桃源縣北又西北至宿遷縣北又北至邳州西又

    西北接山東嶧縣界又西北遡至沛縣北又西北接山東魚臺縣界凡逕蘇常鎮江揚淮安徐六府

    迴環千五百五十餘里供輸數百萬皆取給於此洮湖一名長蕩湖在鎮江府溧陽縣北二

  十里金壇縣東南三十里常州府宜興縣西百里湖周一百二十里西通石臼丹陽等湖東通太湖

  太湖即古震澤亦曰具區又曰笠澤曰五湖在蘇州府西南三十里常州府東南八十里浙江

  湖州府北二十八里縱横三百八十三里周圍三萬六千頃旁近州邑之水以湖為壑宣洩入海恃

  有三江一曰松江即吳淞江自湖分流經吳江縣東南下流至嘉定縣東南入海一曰婁江即下江

  自湖分流經吳江縣西北入運河下流至太倉州劉河口入海一曰東江即上江自湖分流經浙江

  嘉興界至海鹽縣乍浦入海其重險則有京口山水清峙土壤

  優渥東南之勝實惟名邦

 ︹文職官︺

  兩江總督駐江寕府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

  江蘇巡撫駐蘇州府

  漕運總督駐淮安府

  河道總督駐清江浦管江南河道舊有副總河嘉慶十五年

  提督江蘇學政駐江陰縣

  巡視兩淮鹽政駐揚州府轄江南江西湖廣河南汝寕等處

  督理織造二員一駐江寕府兼管龍江西新關稅務一駐蘇州府兼管滸墅鈔關稅

   

  淮宿等關監督駐淮安府

  江寕布政使司駐江寕府轄江寕淮安揚州徐州四府海通二州乾隆二十五年

   設並置理問以下官理問 倉大使 庫大使

  江蘇布政使司駐蘇州府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太倉州海門廳理問

    庫大使

  江蘇按察使司駐蘇州府統轄全省驛傳事務經厯 司獄

  江安督糧道駐江寕府轄江寕淮安揚州徐州四府海州通州二州及安徽之安慶

   州寕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穎州八府廣德滁和六安泗五州漕務庫大使雍正五年

   

  蘇松糧儲道駐常熟縣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太倉州漕務兼管水利庫大

   使雍正五年設

  鹽法道駐冮寕府轄江蘇安徽兩省鹽法分巡江寕兼管水利

  河庫道駐清江浦庫大使乾隆十八年設

  分巡松太兵備道駐上海縣兼管水利監收海關稅務

  分巡淮揚河務兵備道舊駐淮安府乾隆五十七年移駐清江浦兼管漕務

   鹽法海防

  分巡淮徐海河務兵備道駐徐州府轄邳宿銅豐兼管淮安府桃源黃河

   舊為海防道乾隆八年改設

  分巡淮海河務兵備道駐安東縣轄桃北山安海安海阜嘉慶十六年增設

  分巡常鎮通海兵備道駐鎮江府兼管河務監收揚州鈔關稅務

  兩淮鹽運使駐揚州府經厯 知事 庫大使監掣

   同知二員淮南駐儀徵淮北駐淮安批驗所大使二員 巡

   檢二員淮南屬白塔河淮北屬烏沙河分司運判三員海州一員舊駐

   淮安名淮安分司乾隆二十四年移駐板浦二十八年改名通州一員駐石港場泰州一員駐

    東臺鹽課大使二十三員海州運判屬板浦臨興中正三員通州運

    判屬豐利掘港石港角斜金沙餘西栟茶餘東吕四九員泰州運判屬富安安豐伍祐梁垜東

   臺丁溪草堰新興廟灣劉莊河垜十一員 按舊設二十五員乾隆三十三年裁通州西亭場

    一員泰州小海場一員

   江寕府知府 理事同知 江防同知 替糧同

    知駐懷集橋南捕通判 北捕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 檢校 巡檢三員江東江淮

    秣陵宣課大使二員龍江關聚寶門舊有都税大使乾隆二十六年

    批驗茶引所大使 知縣七員上元江寕句容溧水江浦六合

    縣丞三員上元江寕句容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

    員 巡檢五員上元屬淳化江寕屬江寕鎮句容屬龍潭六合屬瓜歩高淳屬

    典史七員 稅課局大使

   蘇州府知府 太湖撫民同知舊駐吳江縣同里乾隆二年移駐

    吳縣洞庭東山督糧水利同知 總捕同知 海防同

    知駐常熟縣福山鎮乾隆三十三年裁三十五年復設管糧通判 府學

    教授 訓導 照磨 知事舊有經厯乾隆三十一年裁

    獄太湖巡檢二員太湖屬角頭東山知縣九員吳長洲元和崑

    山新陽常熟昭文吳江震澤縣丞八員長洲崑山新陽常熟震澤俱駐縣城呉駐

    木瀆鎮元和駐角直吳江駐盛澤鎮縣學教諭五員吳長洲崑山常熟吳江

    訓導五員吳元和新陽昭文震澤主簿五員吳長洲元和昭文吳江

    按元和一員乾隆二十六年由崑山改隸巡檢十一員吳屬光福長洲屬吳塔元

    和屬周莊崑山屬石浦新陽屬巴城常熟屬黃泗浦昭文屬白茆港吳江屬同里汾湖震澤屬

    平望震澤典史九員

   松江府知府 川沙撫民同知舊爲董漕同知乾隆二十四年移駐

    川沙嘉慶十七年易今名水利通判駐奉賢縣柘林糧捕通判 府

   學教授 經厯 知事 司獄川沙知縣七員

    華亭婁奉賢金山上海南匯青浦舊設八員乾隆八年栽福泉一員縣丞六員

    南匯俱駐縣城華亭駐曹涇婁駐白龍潭奉賢駐曰團鎮青浦駐七寶鎮舊設七員乾隆二十

    四年裁金山一員縣學教諭四員華亭婁上海青浦訓導四員

    奉賢金山南匯青浦主簿四員華亭婁上海青浦巡檢九員華亭屬金

    山婁屬小蒸村𫯠賢屬南橋金山屬金華上海屬黃浦呉淞江南匯屬三林莊青浦屬澱山新

    典史七員

   常州府知府舊有海防同知乾隆二十七年裁總捕通判 督糧

    水利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知事舊有經厯乾隆

    二十六年裁照磨 知縣八員武進陽湖無錫金匱江陰宜興荆溪靖江

    縣丞五員武進無錫江陰靖江俱駐縣城宜興駐楊港鎮縣學教諭五

    員武進無錫江陰宜興靖江訓導五員陽湖金匱江陰荆溪靖江主薄三

   員陽湖金匱江陰巡檢十一員武進屬奔牛小河陽湖屬馬蹟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屬高橋金

    匱屬望亭江陰屬顧山鎮宜興屬鍾溪下邾荆溪屬湖汊張渚靖江屬新港典史八

   員

   鎮江府知府 海防理事同知 督糧總捕通判

    舊設二員乾隆五十四年裁水利一員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事 照磨 知縣四員丹徒丹陽金壇溧陽縣丞四

    員金壇溧陽俱駐縣城丹徒丹陽分管河務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

    四員 主簿三員金壇駐縣城丹徒駐京口驛丹陽駐珥陵鎮巡檢

    六員丹徒屬丹徒鎮安港高資鎮丹陽屬吕城包港金壇屬湖溪典史四員

     閘官丹徒屬横越閘

   淮安府知府 山清外河同知 山安南岸河務

    同知駐山陽縣童家營海防河務同知駐安東縣桃源北岸

    同知駐桃源縣乾隆五十四年改江防同知設山清裏河同知駐清江浦

    海阜同知慶六年設海安同知慶六年設淮河北岸

    通判嘉慶十六年設山盱河務通判駐山陽縣周家橋軍捕通

    判駐淮安府桃源安清中河通判駐清江浦桃源南岸通

    判乾隆五十四年鎮江水利通判設高堰河務通判駐清江浦府學

    教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乾隆十八年裁檢校 稅課

    局大使舊有倉大使乾隆二十九年裁知縣六員山陽阜寕鹽城清河安東

    縣丞十員鹽城安東桃源俱駐縣城山陽二一駐縣城一駐裏河阜寕二一駐

    縣城一駐北岸清河三一駐縣城二分駐裏河外河縣學教諭五員山陽鹽城

    清河安東桃源訓導五員山陽阜寕清河安東桃源主簿十二員

    屬四裏河外河高家堰高良澗阜寕屬北岸清河屬三中河外河裏河安東屬管河桃原屬三

    中河北岸南岸巡檢十三員山陽屬板閘鎮童家營阜寕屬草堰羊寨大套馬邏

    鹽城屬上岡沙溝清河屬馬頭安東屬五港長樂桃源屬史家集三義典史六員

     閘官六員清河屬清江閘通濟閘清河閘福興閘惠濟閘鹽城屬天妃閘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知府 清軍捕盜同知 揚河江防同知

    駐江都縣瓜洲鎮揚河通判駐高郵州下河通判 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 照磨 檢校 知州二員

    高郵州同二員州判高郵管河舊設二員乾隆二十二年裁泰州一

    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高郵舊設二員乾隆三十二年裁泰州一

    吏目二員 巡檢四員高郵屬界首時堡泰州屬海安安鄉舊有

    泰州西溪一員乾隆三十二年裁知縣六員江都甘泉儀徵興化寶應東臺

   丞五員江都儀徵興化寶應東臺俱管河縣學教諭四員江都儀徵

   興化寶應訓導五員甘泉儀徵興化寶應東臺主簿二員甘泉寶應俱管

   巡檢九員江都屬萬壽鎮瓜洲鎮甘泉屬上官橋邵伯儀徵屬舊江口興化屬

   安豐寶應屬槐樓衡陽鎮富安場典史六員 稅課局大使

   閘官四員儀徵屬清江閘芒稻河閘興化屬白駒三閘東臺屬草堰四閘

  徐州府知府 銅沛河務同知兼管鹽糧捕務宿北同知

   嘉慶七年宿虹同知設蕭碭南岸同知駐碭山舊置豐碭通判乾隆五十五

   年改名蕭碭南岸通嘉慶五年改同知睢南同知駐睢寕姚家集乾隆五十二年

   改邳雎同知設邳宿運河通判 邳北通判駐邳州乾隆五十二

   年裁揚州六塘同知設嘉慶五年改通判宿南通判嘉慶七年增設豐碭北

    岸通判駐豐縣梁家口乾隆五十五年改鹽捕通判設府學教授 經

    厯 知州州同州判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三員舊城直河新安知縣七員銅山蕭碭山豐

    沛宿遷睢寕縣丞六員銅山碭山豐宿遷屬糧河永濟橋睢寕俱管河舊設四員

    慶七年増碭山豐縣各一員 按宿遷永濟橋一員舊駐中河乾隆二十七年縣學

    教諭六員蕭碭山豐沛宿遷睢寕訓導七員 主簿十員

    銅山屬南岸北岸蕭碭山豐沛宿遷屬北岸南岸運河睢寕俱管河巡檢九員

    屬利國四界吕梁鬬虎店蕭屬張山店沛屬夏陽宿遷屬㟃峿劉馬莊歸仁隄典史七

    員 閘官二員銅沛屬彭口閘楊莊閘

   太倉直隸州知州 州同舊駐州城乾隆十一年移駐茜涇州學

    學正 吏目 巡檢二員七浦甘草閘官七浦天妃閘

    縣四員鎮洋崇明嘉定寶山縣丞四員鎮洋駐縣城崇明駐五滧嘉定駐南

    翔寶山駐高橋縣學教諭二員崇明嘉定訓導二員鎮洋寶山舊設

    三員嘉慶十七年裁崇明一員主簿巡檢二員崇明屬豹𧴀鎮嘉定屬諸

    典史四員

   海州直隸州知州 州同管河舊駐大伊鎮嘉慶十六年移駐南岸

    判乾隆十二年設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二

    員高橋惠澤知縣二員贛榆沭陽縣丞沐陽駐錢家集縣學教諭

    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贛榆屬青口鎮典史二員

   通州直隸州知州舊有沙務州同乾隆三十三年裁州判州學

   學正 訓導 吏目 稅課局大使 巡檢

   舊有狼山一員乾隆三十三年裁知縣二員如𦤎泰興縣丞如𦤎管河

   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主簿如皋駐掘港巡檢

   五員如皋屬西場石莊泰興屬黃橋印莊口岸典史二員

  海門直隸廳同知乾隆三十三年設訓導慶七年設照磨

   

 ︹武職官︺

  江寕將軍駐江寕府副都統舊置左右翼二員乾隆三十四年裁一員協領

   兼佐領八員 佐領三十二員内委署前鋒翼長二員

   禦四十員内委署前鋒章京八員驍騎校四十員

   鎮守京口副都統駐鎮江府京口舊置將軍左右副都統乾隆二十八年裁將軍

    並裁副都統一員協領兼佐領二員 佐領十四員

    防禦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

   督標駐江寕府中左二營副將中營兼中軍遊擊都司守備

    千總三員中營一員左營二員把總八員中營四員左營四員

    制外委十一員中營六員左營五員額外外委十一員

    六員左營五員舊設六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中營三員左營二員

   撫標駐蘇州府左右二營參將左營兼中軍守備二員左營一員右營一員

    千總四員 把總七員左營四員右營三員經制外委五

    員左營三員右營二員額外外委六員舊設二員乾隆四十八年增四員

   提督駐松江府中左右前後五營參將遊擊四員左前後三營駐本營

    右營駐上海縣守備五員四駐本營右營駐上海縣千總九員中營二員

    左營一員前營二員後營一員俱駐本營右營三員分防上海泗涇北簳山各汛舊設十一員

    嘉慶十一年左後各一員把總十八員中營三員分防干吕港洙涇小涇各

    汛左營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蘆墟震澤盛澤各汛右營四員分防中浦北浦南汛北汛各汛

    前營三員分防金澤菉葭濱章練塘各汛後營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鍾賈山青浦白鶴江各

    汛舊設二十一員嘉慶十一年裁中右前各一員經制外委二十九員

    中營五員二駐本營三協防干吕港洙涇小涇各汛左營六員三駐本營三協防蘆墟震澤盛

    澤各汛右營七員協防泗涇北簳山中浦南汛北汛北浦上海城各汛前營五員二駐本營三

    協防菉葭濱金澤章練塘各汛後營六員三駐本營三協防鍾賈山青浦白鶴江各汛舊設三

    十一員嘉慶十一年裁中前各一員額外外委十五員中營四員左營二員

    右營四員前營三員後營二員舊設十四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中左前後四員嘉慶十一年

    左前後三員

   河標駐清河縣中右二營副將中營兼中軍駐清江浦遊擊右營駐桃源縣白洋

    都司守備右營駐宿遷縣千總五員中營二員俱駐本營右營

    三員二駐本營一防邳州汛把總九員中營五員四駐本營一防舊城汛右營四

    員分防桃源宿遷磘灣口泇口各汛經制外委十三員中營六員四駐本營

    二分防城守舊城二汛右營七員協防宿遷仰化集劉馬莊皁河衆興集邳州歸仁集各汛

    額外外委八員中營五員右營三員舊設七員乾隆四十八年增中營一員

   漕標駐淮安府中左右三營副將遊擊都司二員中營兼中

   軍一員其左營一員乾隆二十八年改遊擊設守備二員左右二營千總四

   員中營二員左右營各一員把總十員中營四員左右營各三員經制外

   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九員舊設六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三員

  蘇松鎮總兵官駐崇明東沙中左右三營遊擊二員中左二營都司

   守備三員中左右三營千總六員分防施翹河永安沙北合洪蒲

   沙套堡鎮拳頭港各汛把總十二員分防永安沙頭條港北𥪡河外海山前野

   鵞沙南洪郁黃狀當頭沙港岸溝高頭沙陳六港張家港外海大安戯臺沙各汛經制

   外委十八員十七駐本營一防七滧汛額外外委十二員

   九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三員

  狼山鎮總兵官駐通州中左右三營遊擊二員中右二營都司

    守備三員中左右三營千總六員舊設五員嘉慶二十四年増右營一

    把總十二員舊設十員嘉慶二十四年増右營二員經制外委

    十八員十駐本營二防新城汛六分防西亭場力乏橋白蒲鎮江汛三十里四方沙西

    關廂各汛額外外委九員舊設八員乾隆四十八年増右營一員

   徐州鎮總兵官駐徐州府中右二營舊為河標左營副將嘉慶十四年改設兼置遊

    擊以下官遊擊守備二員中營一員右營防夏鎮汛千總四員

    一駐本營三分防睢寕沛縣豐縣各汛舊設三員嘉慶二十四年增一員把總二員

    舊設三員嘉慶二十四年裁一員經制外委五員一駐本營四協防夏鎮睢

    寕沛縣豐縣各汛舊設六嘉慶二十四年裁一員額外外委七員舊設六員

    嘉慶二十四年増一員

     以上蘇松等三鎮均聽兩江總督江南提督

     節制徐州一鎮兼聽河道總督節制

   江寕城守協副將駐江寕府都司左營舊設二員嘉慶十一年裁右營一員

    守備二員左右二營千總四員左營二員右營二員把總八員

    左營四員右營四員經制外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六員

    乾隆二十六年設

   京口協水師營副將駐江陰縣舊隸江寕將軍乾隆三十三年改隸督標

    擊駐靖江縣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靖江汛把總四

    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蘇州城守營參將駐蘇州府守備三員二駐本營一駐崑山縣

   總二員分防西城楓橋二汛把總七員分防周莊滸墅關沙河崑山木瀆鎮

   社壇黄埭各汛經制外委九員 額外外委五員

  鎮江城守營參將駐鎮江府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金壇縣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員嘉慶十年把總五員一駐本營四分防朱張圩

   關廂丹陽運河各汛舊設四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員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委四員

  海州營參將駐海州舊置遊擊隸漕標慶十七年改設隸督標都司駐錢家集

   慶十七年増設守備駐青口鎮千總二員舊設一員嘉慶十七年増一員

   把總四員舊設三員嘉慶十七年増一員經制外委六員四駐本營

   二分防三尖馬廠二汛舊設四員嘉慶十七年増二員額外外委四員

    一員嘉慶七年増二員

   揚州營參將駐揚州府舊置遊擊隸漕標嘉慶二十五年改設隸督標守備二

    員舊設一員嘉慶十八年増一員千總四員分防寶應衡陽高郵邵伯各汛舊設

    三員嘉慶八年増一員把總七員二駐本營五分防鈔關寶應馬家橋北壩僧道

    橋各汛舊設六員嘉慶十一年裁一員十八年增一員經制外委五員

    防馬家橋界首水南各汛二協防邵伯僧道橋二汛舊設一員嘉慶十八年増二員二十五年

    増二額外外委四員三駐本營一防水北汛嘉慶十八年設三員二十五

    年増一員

   京口右營遊擊駐江都縣𤓰洲鎮舊隸江寕將乾隆三十三年改隸督標

    備駐丹徒縣圖山寨千總二員分防大沙三江口二汛把總四員

    分防匡家橋簰灣黃家港大礮臺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

    委三員

   奇兵營遊擊駐儀徵縣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江口江寕河口二汛

    把總三員分防舊江口江寕北河口六合瓜埠各汛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三員

   常州營遊擊駐常州府守備三員分駐陽湖金匱荆溪各縣千總三

    員分防陽湖無錫清安宜興和橋各汛把總四員分防東埠西埠黄埠墩徐舍各

    經制外委七員 額外外委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金

    匱宜興二汛

   江陰營遊擊駐江陰縣守備 千總防周莊汛把總二員

   申港青暘二汛經制外委三員分防長涇四河口祝塘各汛額外外

   委

   京口高資營都司駐丹徒縣高資鎮舊隸江寕將乾隆三十一年改隸督標

    千總 把總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

   楊舍營都司駐江陰縣楊舍堡把總防沿江内地等汛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

   孟河營都司駐武進縣孟河堡把總防石橋灣汛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

   溧陽營都司駐溧陽縣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句容高淳二汛

    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浦口營都司駐江浦縣浦子口兼管安徽省交界地方所屬千總一員把總二員經制

    外委一員分防安徽地界詳載安徽統部武職門經制外委三員二駐本營

    一防安徽地界詳安徽統部武職門額外外委

   青山營守備駐儀徵縣青山頭把總防官山頂汛經制外委

    溝鎮額外外委

   瓜洲營守備駐𤓰洲鎮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城外大橋二汛

    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

     以上江寕京口二協蘇州城守等十五營均

     隸兩江總督統轄其江寕一協鎮江常州江

     陰楊舍孟河五營兼隸提督管轄溧陽浦口

    青山瓜洲四營兼隸江寕協副將管轄

   太湖營副將駐太湖廳洞庭東山都司守備駐宜興縣周鐵橋

    總三員分防東山𥳑村馬蹟山各汛舊設四員嘉慶二十三年裁一員把總四

    員分防鮎魚口吳漊鼋山荆溪鳳川各汛經制外委六員分防胥口烏溪

    楊灣黿山練聚橋金墅各汛額外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𥳑村周鐵橋

   銅坑各汛舊設三員嘉慶二十三年増一員

   松江城守營遊擊駐松江府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南半城北

    半城二汛把總四員分防東外南外西外倉城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舊設三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一員

   金山營遊擊駐金山縣舊置參將嘉慶二十五年改設守備 千總二

   員分防東半城西半城二汛把總四員分防海汛張堰亭林鎮張澤鎮各汛

   制外委六員協防東半城西半城海汛張堰亭林鎮張澤鎮各汛額外外

   委三員乾隆二十八年設

  劉河營遊擊駐鎮洋縣茜涇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太倉劉河閘二

   把總四員分防土寨七了劉河礮臺横涇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福山營遊擊駐常熟縣福山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城守鹿苑二汛

   把總四員分防城外徐六涇唐市支塘鎮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二駐本營一防蘇松糧道庫

  柘林營都司駐華亭縣柘林城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内外二汛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舊設一員乾隆四十八年

   増一

  青村營都司駐奉賢縣青村城千總防青村港把總防二墩荒汛

   制外委防新埸汛額外外委

  南匯營都司駐南匯縣守備乾隆三十八年増設千總 把總二

   員分防杜家行一團二汛舊設一員乾隆三十一年增一員經制外委二員

   舊設一員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員額外外委二員舊設一員乾隆四十八年

   増一

  平望營都司駐吳江縣舊置守雍正十年改設千總駐平望鎮把總二

   員分防巡湖震澤城守二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

    員舊設一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一員

   靖江營守備駐靖江縣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西汛舊有千總一員嘉慶

    十一年裁經制外委三員分防火王永定西來各汛額外外委

     以上太湖一協松江城守等九營均隸提督

     管轄

   淮徐淮揚河營參將駐清江浦轄淮徐淮揚二營遊擊二員

    營駐宿遷縣淮揚營駐清江浦守備二十二員淮徐屬八營各一員蕭碭南岸

    駐順河集豐銅北岸駐石林工銅沛駐徐城夾河雎靈南岸駐戴家樓邳州北岸駐七壩工宿

    虹南岸駐古城宿遷北岸駐宿遷縣邳宿運河駐宿遷縣皁河淮揚屬十四營各一員桃源南

    岸駐桃源縣山清裏河駐楊家廟山清外河南岸駐老壩口山清外河北岸駐煙墩工高堰駐

    武家墩山盱駐高澗高寶運河駐高郵州桃源北岸駐單家莊桃源安清中河駐楊莊山安阜

    駐東門工山阜海防南岸駐童家營海安北岸駐馬港工海阜南岸駐陳家鋪揚河江防駐瓜

    洲 按豐銅北岸營乾隆五十六年裁安阜營増設海安北岸海阜南岸二營均嘉慶十六年

    設山清外河北岸嘉慶十七年千總十九員淮徐屬八員均駐本營蕭碭南

    岸二員豐銅北岸銅沛睢靈南岸邳州北岸宿虹南岸宿𨗇北岸各一員淮楊屬十一員六駐

    本營山漬裏河山清外河南岸高堰桃源安清中河山安阜揚河江防各一員五分防各汛桃

    源南岸屬駐龍窩高寶運河屬駐清水潭泥甸橋桃源北岸屬駐崔鎮海安北岸屬駐海北

    按蕭碭南岸營舊設一員嘉慶八年增一員豐銅北岸營是年増設山清外河南岸營舊設二

    嘉慶十七年裁一員海安北岸營十八年増設把總三十三員淮徐屬十

    二員十一駐本營蕭碭南岸睢靈南岸邳州北岸宿遷北岸各一員豐銅北岸銅沛各二員邳

    宿運河三員一分防宿虹南岸屬駐蔡家樓淮揚屬二十一員十五駐本營山清裏河高寳運

    河山安阜海阜南岸揚河江防各二員山清外河南岸桃源安清中河各一員海安北岸三員

    六分防各汛桃源南岸屬駐煙墩山盱屬駐周橋桃源北岸屬駐三義鎮山阜海防南岸屬駐

    小陵馬遷大套 按蕭碭南岸邳州北岸邳宿運河三營舊各二員乾隆四十八年裁蕭碭南

    岸一員三十三年裁邳州北岸一員増邳宿運河一員桃源安清中河營舊設二員揚河江防

    營舊設一員乾隆五十七年裁桃源安清中河一員増揚河江防一員海安北岸海阜南岸二

    嘉慶十六年各設一員十八年増海安北岸二員海阜南岸一員經制外委協

    防六十七員淮徐屬二十三員二駐本營均宿虹南岸二十一分防各汛蕭碭南

    岸屬王平莊定國寺田工豐銅北岸屬豐上陸堡張莊壩銅沛屬郭村大壩小店睢靈南岸屬

    戴家樓余紀魏工王家堂下邳州北岸屬童家堂五工頭宿虹南岸屬周家樓宿遷北岸屬皁

    河上皁河下古城邳宿運河屬貓兒窩利運閘濚流閘淮揚屬四十四員十六駐本營桃源南

    岸桃源北岸各二員山清裏河三員高寶運河五員山阜海防南岸四員二十八分防各汛山

    清外河南岸屬外河上外河下南岸下山清外河北岸屬北岸上北岸下高堰屬高堰高澗北

    山盱屬徐壩上徐壩下高𣾺南桃源安清中河屬雙金閘楊莊高臺雲家渡衆興集山安阜屬

    安東上河下河海安北岸屬五套沈家灘王家灘海阜南岸屬仁和十巨海南揚河江防屬京

    口江甘各汛 按蕭碭南岸豐銅北岸雎靈南岸宿虹南岸宿遷北岸五營舊各二員嘉慶八

    年增蕭碭南岸豐銅北岸各一員十二年増宿虹南岸一員二十年増睢靈南岸宿遷北岸各

    一員邳州北岸營舊設三員乾隆三十三年一員山清外河北岸營舊設一員山盱營舊設

    二員高寶運河山安阜二營舊各四員桃源安清中河山阜海防二營舊各三員乾隆五十七

    年裁桃源安清中河一員嘉慶十三年増一員十六年裁山清外河南岸山安阜各一員設海

    安北岸二員海阜南岸一員十七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一員十八年増山清外河南岸山清外

    河北岸桃源安清中河山阜海防海安北岸各一員海阜南岸營二員二十年増山盱高寶運

    河各一員二十一年增山清外河南岸桃源安清中河各一員外委効用一百

    三十六員淮徐屬五十九員蕭碭南岸豐銅北岸宿遷北岸邳宿運河各六員銅沛

    十一員睢靈南岸九員邳州北岸八員宿虹南岸七員淮揚屬七十七員桃源南岸山清裏河

    桃源北岸山安阜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六員山清外河南岸五員山清外河北岸高堰各三

    員山盱揚河江防各四員高寶運河山阜海防各七員桃源安清中河八員均駐本營 按蕭

    碭南岸營舊設七員銅沛營舊設十二員乾隆四十八年各裁一員豐銅北岸宿虹南岸宿遷

    北岸三營舊各四員嘉慶八年十二年増豐銅北岸二員九年裁睢靈南岸一員二十年増宿

    遷北岸二員山清外河南岸營舊設九員山盱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河江防二營舊各三員山安阜營舊設五員

    山阜海防營舊設六員嘉慶十六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一員設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一員十

    七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三員增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三員十九年又各增二員二十一年增

    山盱揚河江防各一員二十五年増山安阜一員

   廟灣營遊擊駐阜寕縣廟灣城舊隸漕標嘉慶二十一年改隸河標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射陽湖黃河二汛把總防陸營汛經制外委協

    防四員 外委効用二員

   佃湖營都司駐佃湖集舊隸漕標嘉慶十年改隸河標把總二員一駐本營

    一分防安東汛經制外委協防二員 外委効用一員

   葦蕩左營守備駐海州大尹山鎮千總防海州湖河北岸把總二

    員分防海州車輛河南岸北岸經制外委協防三員 外委

    効用三員

   葦蕩右營守備駐阜寕縣仁和鎮千總防阜寕八灘汛把總二員

    分防阜寕縣二本樓新淤尖二汛經制外委協防三員 外委

    効用三員

   船務營守備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協防四員

    舊設二員嘉慶二十一年増二員外委効用十一員

     以上淮徐淮揚等六營均隸河道總督管轄

   淮安城守營參將駐淮安府守備千總二員 把總

    四員 經制外委六員分防塔兒頭舊城草灣永豐壩新聯岔河車橋

    額外外委四員

  鹽城營遊擊駐鹽城縣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興化縣劉莊阜寕縣

   小關二汛把總二員分防新洋港沙溝二汛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東海營都司駐海州南城雍正十年改守備設千總 把總二員

   分防北城西連二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淮安城守等三營均隸漕運總督管轄

    東海一營兼隸狼山鎮管轄

  川沙營參將駐南匯縣川沙城舊隸提標嘉慶十年改隸守備 千總

   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曹家路寶山縣礮臺二汛舊設二員嘉慶十一年増一員

   總五員分防川沙窪周浦鎮三尖嘴寳山縣城礮臺各汛舊設四員嘉慶十一年增一

    經制外委七員二分防黃家灣城守二汛五協防川沙窪周浦寶山縣城

    礮臺曹家路各汛舊設六嘉慶十一年増一員額外外委四員舊設三員

    嘉慶十一年増一員

   吳淞營參將駐寶山縣舊隸提嘉慶十年改隸守備 千總三員

    分防嘉定礮臺胡港口各汛舊設二員嘉慶十一年増一員把總五員分防練祁

    南翔江灣淘礮臺各汛舊設四員嘉慶十一年增一員經制外委七員

    練祁城廂大場江灣嘉定原設礮臺𣸸設礮臺各汛舊設六員嘉慶十一年増一員額外

   外委四員舊設三員嘉慶十一年増一員

   奇營遊擊駐崇明縣西北路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施翹河掘頭港

    把總四員二分防渡船港二套二協防施翹河掘頭港各汛經制外

   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舊設三員乾隆四十八年增一員

    以上川沙等三營均隸蘇松鎮管轄

  泰州營遊擊駐泰守備千總防東臺汛把總四員

   興化關廂姜堰中沓竈各汛經制外委五員分防中堡莊安豐海安沈家竈

   港口各汛額外外委二員

  泰興營都司駐泰興縣雍正九年改守備設把總防黃橋汛舊設二員嘉慶十一

   年裁一員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包家橋汛額外外委

  掘港營都司駐如皋縣掘港場雍正十年改守備設把總二員分防李家

   堡坌河鎮二汛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

  三江營守備駐江都縣東南三十里把總嘉慶二十五年增設

     以上泰州等四營均隸狼山鎮管轄

   徐州城守營都司駐徐州府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柳泉汛

    總三員分防南路東路西路各汛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北

    路雙溝二汛舊設二員嘉慶二十四年増一員

   蕭營都司駐蕭縣舊隸河標嘉慶十一年改隸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防碭山

    蟠龍二汛舊設二員嘉慶二十四年増一員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防楊家集馬良集二汛舊設一員嘉慶二十四年増二員額外外委二員

    一員嘉慶四年増一員

     以上徐州城守等二營均隸徐州鎮管轄

     按徐州鎮管轄徐州城守蕭營宿州三營其

     宿州一營駐安徽宿州地界詳載安徽統部

     武職官門

   江淮衞守備 領運千總十八員頭幫二員二幫二員三幫二員

    四幫二員五幫二員六幫二員七幫二員八幫二員九幫二員

   興武衞守備 領運千總十八員頭幫二員二幫二員三幫二員

    四幫二員五幫二員六幫二員七幫二員八幫二員九幫二員

   蘇州衞守備 領運千總四員前幫二員後幫二員

   鎮海衞守備 領運千總六員前幫二員後幫二員金山幫二員

    按金山幫舊隸金山衛乾隆十五年裁守備併入

   太倉衞守備 領運千總四員前幫二員後幫二員

   鎮江衞守備 領運千總四員前幫二員後幫二員

   淮安衞守備 領運千總八員頭幫二員二幫二員三幫二員四幫

    

   大河衞守備 領運千總六員頭幫二員二幫二員三幫二員

   揚州衞守備 領運千總八員頭幫二員二幫二員三幫二員儀徵

    幫二員 按儀徵幫舊隸儀徵乾隆十五年裁守備併入

   徐州衞守備 領運千總六員徐州幫二員河南前幫二員河南後

    幫二

   蘇州白糧幫領運千總二員

   常州白糧幫領運千總二員

   松江白糧幫領運千總二員

  ︹稅課︺海關額 徵銀二 萬一千四百八十兩 三錢三分銅觔水 腳銀二 千五百兩盈餘銀四 萬二千兩

    滸墅關額 徵銀十六萬八千七百九分五釐銅觔水腳銀二 萬二千四百四十二兩三錢一分二𨤲

    ⿱⿵乃𰀁皿 -- 盈餘銀二十五萬兩淮安關額徵銀十八萬六千二百五十五兩銅觔水腳銀一萬五千三百八十

    四 兩六 錢⿱⿵乃𰀁皿 -- 盈餘銀十二萬一 千兩廟灣口額徵銀三 千八 百四十兩⿱⿵乃𰀁皿 -- 盈餘銀二 千二百兩揚州關額

    徵銀四萬四 千八百八十四 兩銅觔水腳銀七 千六百九十二 兩三錢五分由 關額徵銀四萬二 百

    十四兩九 錢六分盈餘銀七萬一 千兩西新户關額徵銀三 萬三千六百八十四兩 銅觔水腳銀七

    千六百九十二兩三錢二分五𨤲盈餘銀三萬三千兩淮南鹽引一百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道額徵

    課銀七 十萬四千五十四兩四 錢八分有奇又帶徴銀九 萬三千七百八十兩四 錢九分有奇淮北

    鹽引二十二萬九千一百 三十三道内減去蘆課銀六千一百四十六兩三 錢五分零額徵課銀十

     四 萬八 千 六 百八兩 六錢 六 分 有奇

   ︹户口︺康熙五 十 二 年原 額人 丁 二百八 十 二 萬一千一百四 十 六 乾隆 三十 七 年停編 丁 今 滋生男

     婦 大小 共二 千 六百 三 十 九萬 五千二百 五 十 二名 口又 蘇太 等 衞屯 丁 男 婦六 萬二千七 百 三 十

     九名

   ︹田賦︺田地 共 六 十 四 萬 八 千七 百 四十 六 頃九十 五畝五 分 五 釐 有 奇 額 徵地 丁 正雜 銀 三百十 四

     萬 三 千 二 百 七 十 九 兩 三 分一 𨤲又 雜 辦 銀一 萬九 百 七 十 一 兩 二 錢 七 分 米二 百三 十 七 萬四 千

     五 百 八 石四 斗五升六 合 五 勺 麥一 萬五 百 九 十二 石 三 斗二 升六合豆 五 千 一 百四 十三 石 八 斗

     七 升又 蘇太 等衞屯 田 二 千八 百六 十 二頃 四 十七 畝八 分有 奇額徵 丁 糧 銀一 萬九 千 八十 二 兩

     九 錢八分二 釐米一 萬四百一 石一斗五 升一合 四勺

    名宦︹漢︺魏相定陶人 昭 帝 時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 刺 史黃   霸陽夏 人宣帝時爲揚 州刺史

   武郫縣人宣帝時為揚州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學宫見諸生試其

   誦論問以得夫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榖美惡己乃見二千石以為常鮑永

   人光武時遷揚州牧時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轡誅强横而鎮撫其餘百姓

   樊仲華新野人建武中遷揚州牧教民耕田種樹理家之術陳衆廬江人建武中

   為揚州從事李憲餘黨淳于臨等聚衆屯灊山楊州牧歐陽歙遣兵不能克衆請諭降臨於是乘單

   車駕白馬往說而降之灊山人共為立祠號白馬陳從事張禹襄國人建初中拜揚州刺史厯

   行郡邑深幽畢到親錄囚徒多所明舉民懷喜悅莫不來歸焉滕撫北海劇人拜中郎將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徐二州事擊廣陵賊張嬰斬獲千餘人又厯陽賊華孟攻九江殺郡守撫乘勝進擊破之斬孟等於

   是東南悉平馮緄宕渠人順帝末以緄持節督揚州諸郡軍事與滕撫擊破郡賊劉祐

   安國人桓帝𥘉遷楊州刺史㑹稽太守梁文大將軍冀之從弟也祐舉奏其罪文坐徵還陳翔

  邵陵人桓帝時遷揚州刺史舉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呉郡太守徐參在職貪穢並徴詣廷尉

  威名大振臧文射陽人熹平初拜揚州刺史時㑹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攻破城邑衆以萬數

  文連戰三年破平之陶謙丹陽人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擊黃中大破走之境内晏然︹三國︺

  ︹魏︺劉馥沛國相人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數年中恩化大行流民越江山

  而歸者以萬數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

  ︹晉︺胡威夀春人武帝時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郄鑒金鄉人明帝時鎮合

  肥尋鎮廣陵蘇峻反進都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八郡軍事率衆渡江築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拒賊斬蘇逸降男

  女萬餘口又海寇抄東南諸縣鑒城京口復率衆平諸寇謝安陽夏人太元中以太保鎮廣陵

  築新城又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曰邵伯埭︹南北朝︺︹宋︺劉義欣彭城人元

  嘉中監豫司雍并四州諸軍豫州刺史於時土荒民散義欣綱維𥙷葺隨時經理境内畏服道不拾

   遺城府軍藏並皆充實︹梁︺蕭秀武帝弟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徐州刺史招懷撫納惠

   愛大︹隋︺辛公義狄道人仁壽元年充揚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

   法未入州境豫令使屬之公義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皆無所縱捨暕銜之及去官吏人守闕訴冤相繼不絶︹唐︺

   李襲舉安康人高祖時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俗喜商賈不事農

   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狄仁傑太原人高宗時持節

   江南巡撫使吳楚俗多淫祠仁傑一切禁止凡毀千七百所止留夏禹吳泰伯季礼伍員四祠而已

   韋虛心萬年人景龍中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以廬江多盜遂縣舒城盜賊為衰韋陟

   萬年人肅宗初為江東節度使時永王璘兵起委陟招諭與高適來瑱㑹安州為載書登壇詞旨慷

   慨士皆隕泣顏真卿琅邪人乾元二年拜浙西觀察使劉展將反真卿豫飭戰備都督李

   峘以為生事非短之展卒舉兵渡淮而峘奔江西劉晏南華人代宗時領江淮轉運租庸鹽

  鐵常平使時大兵後京師斗米千錢禁膳不兼晏乃自按行浮淮泗達於汴入於河右循底柱硤石

  觀三門遺迹至河陰鞏洛見宇文愷梁公堰廝河為通濟渠視李傑新隄盡得其利病乃移書宰相

  元載言運之利與害各有凹載得書盡以漕事委晏晏得盡其才凡𡻕致四十萬斛李栖筠

  趙人代宗時為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平廬行軍司馬許杲擅留上元有窺江吳意栖筠至張設武備

  遣辯士厚齎金幣抵杲軍賞勞使士歆愛奪其謀杲懼悉衆渡淮掠楚泗而潰又奏部豪姓多徙貫

  京兆河南規脫徭科請量產出賦以杜姦謀詔可韓滉京兆人建中初為鎮海軍節度使綏

  輯百姓均租調不踰年境内稱治杜佑萬年人建中中為淮南節度使決雷陂以廣灌溉斥

  海濱棄地為田積米至五十萬斛列營三十區士馬整飭四鄰畏之杜亞京兆人興元初拜淮

  西節度使治漕渠引湖陂築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夾隄高卬田因得灌溉疏啓道衢徹壅通堙

  人皆悅賴張建封南陽人貞元中除徐濠泗節度使地迫於寇嘗困蹙不支時李泌建言東

   南漕自淮逹諸汴徐之埇橋爲江淮計口今徐州刺史高明應甚少脫爲李納所并以梗餉路是失

   江淮也請以建封代之益與濠泗二州由是徐復爲雄鎮李吉甫贊皇人元和中爲淮南節

   度使奏蠲逋賦數百萬築富人困本二塘溉田萬頃漕渠不能居水乃築隄蓄洩李德裕

   贊皇人憲宗時爲浙西觀察使初潤州王國清亂貲用空殫德裕自儉約以留州財贍軍再期賦物

   儲牣南方信禨巫雖父母癘疾子棄不敢養德裕諭以孝慈大倫敕違約者顯置以法數年惡俗大

   變又按屬州非經祠者毁千餘所撤私邑山房千四百舍寇無所廋蔽敬宗立詔浙西上脂盝糚具

   又詔索盤縧繚綾千匹德裕皆上奏力言開成初復起爲浙西觀察使德裕三在浙西出入十年遷

   淮南節度使崔從齊州人敬宗時爲淮南節度使蠲除苛政及卒下有刲股以祭者

   珏趙郡人宣宗時拜淮南節度使江淮旱發倉賑民以軍羨儲粟半價糶之卒於鎮淮南之人德

   ︹宋︺許驤睢陽人宋太宗時改江南轉運副使洪吉上供運船水損物主吏懼罪故覆舟

  鞫獄者按以欺盜當流死者數百人驤訽得其實多獲輕典優詔襃之又上言刧盜配流遇赦得原

  還本鄉讎告捕者多所殺害請以隸軍詔可楊允恭綿竹人太宗時縁江多賊命督江南

  水運因捕寇黨行及臨江軍擇驍卒拏輕舟伺下江賊所止悉梟其首又趨通州境上躡海賊賊赴

  水死者大半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任中正濟陰人太宗時爲江南轉運副使至部𡻕大稔

  民出租賦平糴皆盈羨發運使欲悉調餉京師中正曰東南𡻕輸五百餘萬而江南所出過半今嵗

  有餘或𡻕稍歉則數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向敏中開封人太宗時爲淮南轉運副使時

  領外計者皆以權寵自尊所至畏憚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屬有禮勤於勸勗職務修舉喬維

  岳南頓人太宗時爲淮南轉運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悍運舟多罹覆溺維岳䂓

  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磨盤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總五堰又命剏二斗門於西河第三堰

  覆以厦屋設縣門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横橋岸上累石以牢其址自是運舟往來無滯胡則

  永康人太宗時提舉江南路鑄錢監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釋之吾

  豈重貨而輕數人之生乎籍為羡餘不之罪王嗣宗汾州人至道中為淮南轉運使揚楚

  閒有窄家神廟民有疾不服藥但謁致祀以邀福嗣宗撤其廟選名方刻石州門自是民風稍變初

  漕運經泗州浮橋舟多覆壞嗣宗徙置城隅遂獲安濟夏侯嶠鉅野人咸平中為江南巡

  撫使所過疏理刑訟存問耆老務從寛𥳑人以為便使還采病民二十餘事上之亟詔𨤲革

  震浦城人真宗時為江淮發運使先是李溥自三司小吏為發運使十餘年姦贓狼籍丁謂黨之

  無敢言者震既至發溥姦贓數十事溥坐廢趙賀封邱人真宗時為江淮制置發運使籍諸

  州物產厚薄分劇易為三等視其功過自裁定吏巧不得施蘇州太湖塘岸壞及並海支渠多湮廢

  水浸民田賀伐石築隄浚積潦自呉江東赴海流民歸者二萬六千户𡻕出苗租三十萬任布

  河南人真宗時擢江淮制置發運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異之物以餉權要布一切罷去張綸

  汝陰人真宗時除江淮發運副使時鹽課大𧇾奏除通泰楚三州鹽户宿負官助其器用鹽入SKchar

  之直𡻕増課數十萬復置鹽場於杭秀海三州嵗課又百五十萬疏五渠導太湖入海又築漕河隄

  二百里於高郵以洩横流泰州有捍海堰綸修復之見漕卒凍餓道死者曰此有司之過推俸錢市

  絮襦衣其不能自存者薛奎正平人真宗時遷江淮制置發運使疏漕河廢三堰以便餉運

  王隨河南人真宗時遷淮南轉運使𡻕比饑隨敕屬部出庫錢貸民市種糧約𡻕終輸絹以償

  流傭多復業徐起鄄城人真宗時爲江東轉運使請開長淮舊浦以便漕運李防

  人景德中爲江南轉運使淮南舊不禁鹽制置使請禁鹽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輦載江上多漂失之

  患防請令商人入錢帛京師而給以鹽則公私皆利後采用之吳遵路丹陽人仁宗時爲淮

  南轉運副使兼江淮發運司事嘗於真楚泰州高郵軍置斗門十九以蓄泄水利廣屬郡常平倉儲

  二百萬以待凶𡻕後皆便之許元宣城人慶厯中擢江淮制置發運判官時江淮𡻕漕不給

  京師乏軍儲元至悉發瀕江州縣藏粟所在留三月食逺近以次相補引千餘艘轉漕而西未幾京

  師足食朝廷以爲任職就遷副使范仲淹吳縣人仁宗時𡻕大蝗旱江准京東滋甚命仲

  淹按撫江淮所至開倉賑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條上救敝十餘事

  偕莆田人爲江南按撫三司𡻕出乳香綿綺下州郡配民偕奏罷之龔鼎臣須城人仁

  宗時淮南災以鼎臣體量安撫蠲賦賑貸全活甚衆韓絳雍邱人仁宗時江南饑爲體量安撫

  使行便民事數十條李繹萬年人仁宗時爲江淮制置發運使内出絹五十萬匹責貿於東南

  繹曰百姓饑不宜重⿰扌⿳丆⺝⿱冖友-- 擾奏罷之徐的建安人仁宗時爲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

  皋漕河詔未下的以便宜調兵夫濬治之出滯鹽三百萬斛得錢八百萬緡遂爲制置發運使

  鼎館陶人爲淮南兩浙荆湖制置發運副使前使者多漁市南物持遺權貴鼎一無所市獨悉意

  吏事凡調發綱吏度漕路遠近定先後爲成法於是勞逸均吏不能爲重輕蔣堂宜興人爲

  淮南轉運使兼江淮發運使𡻕薦部吏二百人曰十得二三亦足報國後為江淮制置發運使先是

  發運使上計造大舟數十載江湖物入遺京師權貴堂曰吾豈為此𡻕入自可附驛奏也前後五年

  未嘗一至京師張瓌全椒人為淮南轉運使三司下諸道責羨財淮南獨上金九錢三司使怒

  移文誚責瓌以賦數民貧對楊察合肥人仁宗時厯江南東路轉運使屬吏以察年少易之

  及行部數摘姦隱衆始畏伏察在部專以舉官為急務人或議之察曰此按察職也苟掎拾羨餘則

  俗吏之為何必我哉齊廓㑹稽人為江淮西南轉運使時初兼按察奉使者競為苛刻邀聲名

  獨廓奉法如平時人以為長厚王素莘縣人仁宗時為淮南郡轉運按察使時新置按察𩔖多

  以苛為明素獨不摘細故即有貪刻必繩治窮竟吏愛而畏之沈立厯陽人為江淮發運使居

  職辦楊綋浦城人為江東轉運按察使江東饑綋開義倉賑之吏持不可綋曰義倉為民

  而設稍稽人將殍矣張景憲河南人任淮南轉運副使山陽令鄭昉贓累巨萬親戚多要人

   景憲首案治流之嶺外貪吏望風引去張洞祥符人英宗時為淮南轉運使淮南地不宜麥

   民艱於所輸洞命輸錢官為糴麥不踰時而足羅拯祥符人為江淮發運副使江淮故無𬓲倉

   漕舟擊岸下俟糴入乃得行蓋官吏以淮南不受陳粟為逃譴計拯始請凡未至而不可上供者以

   廩軍又貯浙西米於潤倉以時運自是漕増而費省馬仲甫廬江人為淮南轉運使真揚諸

   州地狹出米少官糴之多價常踴登濱江米狼戾而農無所售仲甫請移糴以紓其患兩益於民從

   之又建議鑿洪澤渠六十里漕者便之蔣之奇宜興人為淮東轉運副使𡻕惡民流之奇

   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天長三十六陂宿之臨渙横斜三溝尤其大也用工至百萬溉田九

   千頃活民八萬四千後擢江淮荆浙發運副使鑿龜山左肘至洪澤為新河以避淮險自是無覆溺

   之患凡所經度皆為故事薛向萬泉人神宗時為江浙荆淮發運使綱舟厯嵗久篙工利於盜

   貨常假風水沈溺以滅迹向募客舟分載以相督察王宗望固始人哲宗時為江淮發運使

   楚州沿淮至漣州風濤險舟多溺議者謂開支氏渠引水入運河𡻕久不決宗望始成之為公私利

   毛漸江山人哲宗時為江東兩浙轉運副使浙部水溢漸案錢氏有國時故事起長安堰至鹽

   官徹清水浦入於海開無錫武進常熟諸河入大江又開崑山諸浦東北道吳江開大盈顧匯柘湖

   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水不為患沈遘臨江人徽宗時為淮南發運使朝廷方督綱餉

   運渠壅澀遘使決吕城陳公兩塘達於渠漕路始通而朱勔花石綱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繫其人

   上書自劾帝為黥勔人張根德興人徽宗時為淮南轉運使根以水災多乞蠲租賦散洛口

   米常平青苗米以貸流民詔襃諭之章縡浦城人提點淮南東路刑獄新鈔發行舊鈔盡廢一

   時商賈束手或自殺縡得訴者所持舊鈔為錢以千計者三十萬上疏言鈔法誤民請如約以示大

   信帝怒罷之韓宗武雍邱人徽宗時為淮南轉運判官前使者貸上供錢禁庭遣使來索

   宗武奏其狀詞極鯁切坐貶秩罷歸向子諲臨江人宣和初除江淮發運使主管文字淮南

   仍𡻕旱漕不通有欲濬河與江淮平者内侍主其議發運使檄子諲行子諲言決不可請復舊制嚴

   禁約則無患使者用其言漕復通張大經南城人紹興中提㸃東刑獄他路有巨豪犯

   法𡻕久不決命移屬大經豪挾權勢求脫大經卒正其罪葉夢得吳縣人紹興初為江東安

   撫大使知建康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時建康兵不滿三千夢得遣將分屯要害劉豫兵入寇夢得

   諭降其將八年除安撫制置大使建康留守奏防江措畫八事金兵至拓臯夢得團結民兵分據江

   津金兵不得渡而去夢得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尤袤無錫人紹興中提舉江東

   常平江東旱單車行部覈一路常平米通融有無以之賬貸推行朱子所講荒政於諸郡民無流殍

   洪适番昜人提舉江東路常平茶鹽首言役法不均之弊㑹完顔亮來侵上親征适覲金陵言

   本路旱百姓逐食於淮復遭金兵今各懷歸而田產為官鬻請聽其贖劉錡德順軍人紹興

   三十一年金主亮自將南來以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引兵屯揚州建大將旗鼓軍容甚肅金萬户

  高景山攻揚州錡遣員琦拒於皂角林大敗之斬景山楊存中崞縣人隆興中金人攻淮

  甸詔存中都督江淮事時諸將各守分地不相統一存中集諸將調護之於是始更相為援帝親札

  賜之曰諸帥協和互相䇿應卿之力也㑹金兵已深入朝廷欲舍淮保江存中持不可乃已

  興裔開封人為江東路鈐轄乾道𥘉建康留司請治行宫備巡幸興裔奏勞人費財乞罷其役

  韓彥直延安人乾道中總領淮東軍馬錢糧㑹大軍倉給糧徑乘小輿往察之給米不如數

  捕吏置於理初代者以乏興罷交承為緡錢僅二十萬明年奏計乃四倍岳珂湯陰人任江東

  轉運判官以所積經常錢糴米五萬石樁留江東九郡以時濟糴諸部皆𫎇其利謝深甫

  臨海人孝宗時江東大旱擢為提舉常平講行救荒條目所全活百六十餘萬人楊萬里

  吉水人光宗時為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朝議欲行鐡錢於江南諸郡萬里疏

  其不便邱崈江陰軍人為江淮宣撫使時師潰崈奏泗洲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幾二萬萬一

  金人南出清河口及犯天長等城則首尾中斷堕敵計矣莫若棄之還軍盱眙從之金人自渦口犯

  淮南或勸崈棄廬和州為守江計崈曰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矣吾當與淮南共存亡益増兵為

  袁甫鄞人提舉江東常平適𡻕旱亟發庫庾之積凡州縣窠名隸倉司者無新舊皆住催

  遣官分行賑濟饑者予粟病者予藥尺籍之單弱者市民之失業者皆曲軫之提點本部刑獄行部

  問民疾苦薦循良劾姦貪決滯獄所至詣學宫講說前後持節江東五年所活不可勝計常楙

  理宗時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唐璘古田人理宗時為江東運判時邊事急置

  四察訪使就詔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檄當塗宿設戰具防采石撥和糴續生劵具奏捐總領所

  錢二十萬緡助江防聲大振耿世安為江東副總管兩淮都撥發官諜報元兵至世安迎

  至魚溝以三百騎入陣鏖擊自午至酉身𬒳七創猶追殺潰兵收兵還至數里殁趙淮

  人為淮東轉運使德祐中戍銀樹壩兵敗被執阿珠使招李庭芝淮陽許諾至城下大呼曰李庭芝

   男子死耳母降也阿珠殺之棄尸江濱 阿珠舊作阿术今改正︹元︺趙良弼女直人世

   祖南征召參議元帥事兼江淮安撫使親執桴鼓率先士卒五戰皆捷禁焚廬舍殺降民所至宣布

   恩德民皆安堵商琥濟陰人至元十四年拜江南行御史臺監察御史建康戍卒有利湯氏財

   者投戈於其家誣為反具琥知其冤罪誣者而釋之華亭蟠龍寺僧思月謀叛𬒳擒其黨縱火來刼

   民大擾琥亟誅其魁文法吏責琥擅誅中丞張雄飛曰江南殘毀之餘盜賊屢起顧尚循常例安用

   憲臺為哉薩里至元中奉使江南省風俗訪遺逸時行省理財方急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薩

   里曰學田所以供祭祀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還朝以聞帝嘉納焉 薩里舊作撒里今改正

   瑠濟哩威至元中為江東道宣慰使在官務興學諸生有俊秀者拔而用之為政嚴明豪

   猾吏束手不敢犯然亦無所刑戮而治 瑠濟哩威舊作立智理威今改正陳思濟

   人至元中授兩淮都轉運使姦弊盡革商賈通行𡻕課以足趙宏偉甘陵人大德中遷江

   南行臺都事江南大饑宏偉請以贓罰錢賑之民賴以生伊克德伊爾丹大德中除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始視事見獄具陳列庭下甚備問之乃前官創置以待有罪者伊克德伊

   爾丹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則將服罪獄具無庸施也即屏去之監

   憲一年贓吏削迹 伊克德伊爾丹舊作奕赫抵雅爾丁今改正敬儼河東人至大元年擢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以議立尚書省忤宰臣意適兩淮鹽法久滯乃遷轉運使欲以陷

   之比至首劾場官之貪汚者法既大行課復増益至二十五萬引河南行省參政來㑹鹽筴將以益

   數為𡻕入常額儼以亭户凋敝已甚以羨為額民力將殫病人以為己非宰臣事事遂止崔敬

   惠州人至正初遷江東廉訪使抑豪强惠下窮洗冤滯興學勸農百廢具舉福壽唐古特人

   至正十五年遷江南行臺御史大夫明兵圍集慶福壽數督兵出戰勢不能支城遂破百司皆奔潰

   福壽獨據胡牀坐鳳凰臺下指麾左右或勸之去叱之曰吾為國家重臣城存則生破則死尚安往

   哉亂兵四集遂遇害 唐古特舊作唐兀今改正︹明︺陳瑄合肥人宣德中以平江伯充總

   兵都督䟽清江浦引水達淮開泰州白河通大江築高郵河隄隄内鑿渠互四十里淮濱作常盈倉

   貯江南輸稅鎮守淮安兼督漕運漕政益修漕渠在江淮間瑄功為大周忱言水人宣德五

   年始設巡撫官以忱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奏減蘇州府田租七十二萬石他府亦以次減民得

   蘇息修吳淞江顧浦諸處水利至今賴之孫鼎廬陵人正統中督南畿學政教士以德行為本

   每學置本源錄錄諸生善行行部不使人知單輿猝至集諸生試之即日定其甲乙請託者無所容

   王竑河州人景奉時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四府徐和滁三州時大水民饑道

   殣相望竑不待報開倉發賑家賦牛種復業者無算他境流移安輯者萬六百餘家病者給藥死者

   具槥鬻子女則贖而歸之還籍者與道里費由是人忘其饑李秉曹州人天順初以僉都御

   史巡撫蘇松𡻕饑發廪賑貸又請滸墅關稅悉徵米備荒内宫金保於淮安倉肆科索秉發其罪帝

  宥之令盡革其弊居職數載惠政大敷崔恭廣宗人天順初代李秉巡撫蘇松浚儀徵漕河

  及常鎮河避江險又大治吳淞江起崑山夏家口至上海白鶴江嘉定卞家渡迄於莊家涇凡浚萬

  四千二百餘丈又浚曹家港浦匯塘新涇諸水民賴其利蘇松旱饑奏蠲秋糧四十餘萬石民困以

  陳選臨海人成化初以御史督學南畿患士習浮夸範以古禮嘗止宿學宫夜巡行兩廡

  察其誦讀諸生競勸文教大興王恕三原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江南舊制應天鎮江

  太平寕國廣德官田徴半租民田全免其後民田悉歸豪右而官田累貧民恕乃減官田耗均之民

  田常州時有羨米奏以六萬餘石補夏稅又補他府户口鹽六百萬貫公私便焉水災奏免秋糧六

  百餘萬石周行賑貸全活二百餘萬口戴珊浮梁人成化中以御史督學南畿抑奔競嚴約

  束賞拔皆知名士佀鐘鄆城人宏治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蘇松首擇廉幹吏主倉庾侵漁

  弊絕所部災奏免𡻕辨織造諸物改折漕糧五十萬石留滸墅關稅二年皆報許何鑑

   新昌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江南蘇松大水民饑用便宜發漕米十五萬石賑之屢奏便民

   事宜多報可與侍郎徐貫疏吳淞白茆諸渠泄水入海水患始息朱瑄鄞縣人宏治中以右

   副都御史巡撫江南濬三江下流以殺太湖水疏孟瀆諸河通漕自蘇州至崑山經沙河舟多覆溺

   瑄為甃石作隄樹柳其上太倉鎮海二衞軍民雜處難治建議置太倉州减蘇松𡻕辦雜徭實心幹

   濟口不言錢歸之日饔飱不給李充嗣内江人正德時巡撫應天𡻕大饑悉心賑濟時宸濠

   有逆謀充嗣為之備及宸濠反自將精兵萬人西屯采石傳檄部内詭言京邊兵十萬且至賊疑懼

   㑹王守仁破南昌賊乃潰去就進工部尚書修蘇松水利大開白茅港䟽吳淞江嘉靖初奏減正德

   時所加白糧并蠲𡻕辦之浮舊額者民困以蘇蕭鳴鳳山陰人正德時以御史督學南畿取

   士先德行後文藝誨諭懇摯諸生感悅以比前御史陳選稱之曰陳泰山蕭北斗歐陽鐸

   太和人嘉靖初以右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以蘇松田賦不均乃令賦最重者減耗米派輕齎以輕

  之晨輕者徵本色增耗米陰重之由是版籍不更賦無偏畤曾鈞進賢人嘉靖時以右副都

  御史總理河道徐邳等十七州縣連被水患鈞乃䟽劉伶臺至赤晏廟八十里築草灣老黃河口餘

  三里溝新開河高家堰並建閘築隄閲數月工成民以安居周如斗餘姚人嘉靖中以御

  史巡按蘇松時倭患方𣗥而𡻕又不登如斗悉心經畫外應軍旅内撫士民奏免田租數十萬石𫯠

  命監軍將吏畏服期滿當代以士民請更留一年曹邦輔定陶人嘉靖中以右僉都御史

  巡撫應天時倭寇犯南京破溧水邦輔督兵進𠞰賊走太湖追及之盡殱其衆鄭曉海鹽人嘉

  靖時以兵部侍郎總督漕運時大江南北皆被倭患曉懸重賞捕戮其嚮導請增設泰州海防副使

  築瓜洲城諸海口皆増兵設堠遂連破之斬馘甚衆餘賊潰去唐龍蘭溪人以右僉都御史總

  督漕運兼撫鳳陽諸府壽州正陽關榷稅通泰二州虛田稅及漕卒船料皆人所患苦並奏罷之

  俞大猷晉江人嘉靖時為蘇松副總兵時倭寇猖獗總督張經檄速戰大猷不可俟諸軍畢

  集大破之又擊倭蘇州倭出海走生擒其魁别倭犯吳江又破之於鶯脰湖倭懼皆遁江南遂安

  劉景韶崇陽人嘉靖時為淮揚道副使饒將略每戰必身先士卒自丁堰至廟灣大小十餘

  戰巨寇畢殲又山西驍將邱升以倭警調援淮揚景韶挾與俱所向無不克後升自仲家園追賊至

  鍋團輕騎先進為賊所圍馬蹶死於陣朱衡萬安人嘉靖末以工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

  理河漕時河決沛縣飛雲橋塞運道衡開新渠一百九十四里築馬家橋隄以遏飛雲橋隄決口漕

  艘通行無阻海瑞瓊山人隆慶中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莫不飭厲䟽請濬吳淞白茆

  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甫半𡻕去小民號泣載路家繪像祀之後卒官南京潘季馴烏程人萬

  厯初以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總理河漕時河決崔鎮全淮南徙高堰湖隄大壞維揚高寶閒皆為

  巨浸季馴相度地勢條上六事河工以成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𫯠

   㫖建祠春秋致祭劉東星泌水人萬厯中以工部侍郎總理河漕開濬元賈魯所浚故道

   起曲里鋪至三仙臺抵小浮橋又濬漕渠自徐邳至宿又奏開泇河南通淮海引漕甚便卒於官

   李化龍長垣人萬厯中以工部侍郎總理河道與巡撫李三才開泇河由直河入泇口抵夏

   鎮二百六十里避黃河吕梁之險漕至今便焉周起元海澄人天啟閒巡撫吳中為政持大

   體尚清淨性剛介不畏彊禦織造内監李實倚魏忠賢勢貪暴不法誣勘蘇州同知楊姜起元申救

   因䟽實侵尅罪忠賢怒逮死獄中張國維東陽人崇禎中擢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流

   寇犯江北國維往來堵𠞰得稍靖在事六年以寛惠得民尤究心水道輯三吳水利全書建蘇州石

   塘松江海隄濬江陰鎮江漕渠立社學修常平倉並有成績祁彪佳山陰人崇禎中巡按

   蘇松諸郡首以弊政當革者十良法當復者十徧詢屬吏而行之風采大著吳中積猾最多訪其尤

   甚者四人大㑹縉紳父老立杖殺之遠近震慴後擢巡撫史可法大興人崇禎八年分巡池

   州安慶監江北諸軍蒐軍實治戰具流賊不敢犯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屢敗賊衆十四年

  總督漕運時漕輓每𡻕缺餉幾至百萬可法大濬南河祛除宿弊殆盡又興屯田繕城郭威望大著

  福王時以東閣大學士督師淮揚揚州破慷慨就死何騰蛟𥠖平衞人崇禎中官淮揚兵備

  僉事討平土寇程有宇等數萬衆部内晏然

 ︹本朝︺馬國柱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四年總督江南時八旗駐防兵民不相習國柱盡心撫戢

  令行禁止兵民相安李日芃漢軍正藍旗人順治七年搮江都御史時沿江多盜日芃令五

  里置汛兵稽之行旅晏然海寇犯鎮江遣將堵𠞰斬獲甚衆刋定經賦全書剙立書院來四方學者

  士民德之李嵩陽封邱人順治七年提學江南時士習靡譎尚詞華棄義理嵩陽痛革之遵

  用傳註文體乃正秦世禎廣寕人順治八年巡按江南墨吏蠧胥誅逐不遺理囚多所平

  反漕卒為横索贈無藝疏請立五米五銀法著為令李來泰撫州人順治十二年督學江南

  所拔皆孤寒知名士尋任蘇松糧儲復分守蘇松常道厯官清慎能持大體不事威嚴而所部懾服

  郎廷佐漢軍鑲黃旗人順治十三年總督江南捍海口有功石廷柱漢軍正藍旗人

  順治十三年以鎮海將軍駐鎮江能飭兵安民民閒稱為石佛額楚滿洲鑲黃旗人江南都統

  善綏戢兵民吳逆之亂提兵援江右軍律嚴明所至安堵郎賽漢軍正紅旗人江南都統時𥘉

  設軍屯法紀嚴肅廛市晏然李森先平度州人順治中巡按江南置姦胥之虐民者十一

  人於法民大悅陳培禎奉天人順治中江南左布政以廉幹稱海宼薄城食盡民將為變培

  禎開聚寶門以通運人心乃安與總兵梁化鳳潛開小東門出不意擊賊大破之梁化鳳

  榆林人崇明鎮總兵海寇出沒不常化鳳収復平渾平安大安聯福等沙寇氛稍息鎮兵皆寄居民

  聞化鳳始建營房處之兵民稱便順治十六年援江寕突圍入守潛自閒道出擊賊大敗遂復潤

  崔華平山人順治進士由揚州知府擢任兩淮鹽運使寛於督課商得休息而賦悉辦先

  是湖南長沙各府因用兵蠲引三十九萬一千有奇有請補行蠲引者計課可四十餘萬兩華力言

   不便以兩淮浮課甚重又帶加斤商力疲乏若再補行蠲引必致額售者滯銷誤課事遂寢

   維新奉天人以副都統住鎮江戢兵禮士人皆德之馬祜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八年巡撫

   江南疏蠲全省逋賦百九十餘萬又請賑淮揚六郡之𬒳水災者开其賦除之又濬河以時蓄洩民

   賴其利後霖雨為災以憂卒官遺疏極陳水災民困無一語及私方國棟順天宛平人順

   治舉人康熙十二年除守蘇松常道地濵太湖隄岸𡻕久傾圯國棟親率吏民併力修築又修沿海

   墩臺及吳淞劉河兩閘區畫經費不以⿰扌⿳丆⺝⿱冖友-- 擾民時值官兵進征閩粤羽書旁午中獨國棟事事與民休

   息芻茭糗糧之需日儲以俟軍興賴以無之而民閒晏然若不知有兵事者王之鼎

   正紅旗人鎮海將軍禮遇士人而御兵極嚴有古名將風靳輔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中總督河

   道大挑山清高寶四州縣運河詳審兩淮全局陳經理河工事宜八疏復請開中河三百餘里令漕

   艘由仲家莊閘而上即入中河避百八十里黃河湍悍之險勞績茂著卒諡文襄雍正十二年入祀

   賢良于成龍永寕人康熙中總督兩江貪墨吏望風解綬豪猾皆潛徙他境杜苞苴減

   火耗清營伍除蠧商剏立虹橋書院檄取髙才之士講習其中親自誨訓自奉儉約以疾卒官諡清

   端入祀賢良祠湯斌睢州人康熙中巡撫江蘇吳俗奢靡裁之以禮立嫁娶䘮葬定式又累䟽

   陳吳民疾苦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水災倡屬捐濟撫吳三年食惟䟽菜還朝之日吳人攀送者數千人卒諡文正入

   祀賢良祠施世綸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中累擢淮徐道總督漕運革羨金劾貪舟除蠧役號

   稱嚴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康熙中總督江南薦賢能斥貪墨讞獄明慎摘發如神請

   免江寕號房蓬搭地租銀八千兩又䟽請江南鄉試増廣解額三載卒於官入祀賢良祠許汝

   霖海寕人康熙中督學江南手定甲乙𨤲正文體人咸服其公鑑張鵬翮遂寕人康熙中

   總理河道徧行勘履悉心經畫拆攔黃壩築高堰廣闢清口疏人字芒稻等河又請改中河築隄三

   義壩每𡻕糧艘通行無阻黃淮皆循故道所著有河防記入祀賢良祠張泰交陽城人康

  熙中督學江南刻苦勵操雖周親宿好莫敢干以私陳鵬年湘潭人康熙中總督河道時漕

  渠𡻕澀遣幹吏直溯淮源䟽其上流使清水暢達㑹黃濟運又挑濬黃河南北岸引河四道以疾卒

  於官諡勤恪入祀賢良祠張伯行儀封人康熙中巡撫江蘇清正著聞豪猾望風逺遁舉劾

  屬員無所阿徇奏請蠲瓜洲浮稅賑恤高寶下河災黎撫吳五載官吏莫敢冒法貪濫邵嗣

  堯猗氏人康熙進士以參議督江南學政杜絕苞苴論文宗尚簡質著四書講義傳示學者尋以

  勞疾卒士民思之為立祠祀焉徐士林文登人康熙進士乾隆年閒擢至江蘇布政使時湖

  廣資送山東流民經過兩江數至三千有奇蜂擁江干恃眔逞刁士林分别資送處置得宜尋授江

  蘇廵撫覈議淮鹽俱如所請徐淮海等處被水賑濟撫䘏全活甚衆又勸捐輸社倉積貯充裕以病

  卒   予入 京師賢良祠蘇州名宦祠齊蘇勒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初總督河道疏

  復瓜洲花園港運道建閘啓閉以順水勢堵𤓰洲城西新開河道以免江水逼城之患莅政清勤河

   防完固卒諡勤恪入祀賢良祠馮景夏桐郷人雍正中任蘇松糧儲道剔弊除蠧不避嫌怨

   改用小口倉斛以杜溢收盡革陋規浮費漕政肅清民成稱頌又清查松常二府積欠稽覈精詳為

   人所不能及尹繼善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年閒三任兩江總督晉大學士繼善恭正端厚

   前後厯任二十年愛民養士整飭吏治不尚嚴厲而吏民畏懷不動聲色而大小悉就卒諡文端入

   祀賢良祠陳宏謀臨桂人乾隆二十二年任江蘇巡撫尋授雨廣總督二十三年以總督衘

   仍管江蘇巡撫宏謀精性理之學為政綜覈名實清漕弊禁淫祠崇樸黜華治無不舉以東閣大學

   士   予告回籍卒於途 贈太子太傅諡文恭入祀賢良祠劉墉諸城人乾隆二十四

   年督江蘇學政奏士習官方略云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多所瞻顧既不肯速為審斷又不欲

   太分皁白闒穴怠玩訟棍蠧吏因得互售其姦  詔襃其留心政體四十二年再督學江蘇官

   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清入祀賢良祠康基田興縣人諳習河務洊任河道總督乾隆五

   十四年周家樓漫溢適上游挑溜大埽將陷基田上埽搶鑲被大溜翻入河底為埽所壓撈救得生

   屢緣事降禠俱留工効力嘉慶十三年以知府銜隨尚書長麟等赴江南勘河查出天龍閘迤東十

   八里屯有前河臣靳輔所建石閘二座足以減黃利運請   㫖興修   賞加道銜並花翎

   胡高望仁和人乾隆戊申己酉兩科連主江南試旋𫯠   命督學江蘇者再端士習拔

   寒畯被其化者謂愛人如慈父誨人如嚴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嘉慶三年卒五年𥙷諡文恪入

   祀賢良祠費淳仁和人乾隆六十年任江蘇巡撫嘉慶四年總督兩江奏挑徐州食城河以利

   農田就漕糧調濟以濟疲丁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恪岳起滿洲鑲白旗嘉慶四年

   任江蘇巡撫嚴禁州縣浮收䟽清查漕弊章程  詔襃其操守清㓗在督撫中最為出衆卒贈

   太子太保銜許兆椿雲夢人嘉慶初厯松江江寕知府擢蘇松糧道十四年授漕運總督

   奏請減造江廣漕運剝船節省銀四十萬兩卒祀名宦祠









                       總纂官王廣隆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思權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江寕府江蘇省治在蘇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鎮

  江府丹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安徽寕國府宣城縣界二百四十

  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長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鎮江府溧陽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

  府當塗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北渡江至揚州府儀徵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北渡江至安徽滁州

  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二千四百四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春秋吳地戰國屬越後屬

 楚置金陵邑秦改曰秣陵屬鄣郡漢為丹陽郡地

  北境為臨淮郡地後漢因之北境堂邑改屬廣陵建安十六年孫權

  建都呉志權徙治秣陵明年改秣陵爲建業移置丹陽郡兼置楊州

  晉平呉因之東晉改丹陽内史爲尹北境僑置秦郡宋齊

  梁陳因之隋開皇初廢郡改曰蔣州大業三年

  曰丹陽郡唐武德三年復曰揚州七年又改蔣州

  八年復曰揚州置大都督府九年揚州移治江都

  分屬宣潤二州至德二載置江寕郡乾元元年

  曰昇州唐書方鎮表是年置浙江西道節度使兼江寕軍使治昇州尋徙蘇州上元

  二年州廢光啟三年復置昇州屬江南道天祐二

  年楊行密建大都督府五代楊吳武義二年改曰

  金陵府石晉天福二年南唐李氏建都改爲江寕

  府謂之西都以江都為東都開寶八年復為昇州天禧

  二年升為江寕府建康軍節度仁宗初封昇王也屬江南

  東路建炎三年改為建康府元至元十四年升為

  建康路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於此天厯二年改為集慶路明太祖元年始定都

  於此改曰應天府置江南行中書省永樂二年

  為行在正統六年定為南京

 本朝改曰江寕府隸江蘇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

  增設江寕布政使司府為司治領縣八雍正八年以溧陽縣

  改隷鎮江府今領縣七

  上元縣附郭府治東北偏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九里東至句容縣界九十里西至

  江寕縣界五里南至江寕溧水二縣分界處五十里北至大江中流六合縣界四十九里東南至句

  容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江寕縣界四里東北至句容縣治一百十里西北渡江至六合縣治一百二

  十里戰國楚金陵邑秦為秣陵縣地漢因之後漢建安末孫權都此改置建業為丹陽郡治晉太康

  三年改業為鄴建興初又改曰建康東晉復都此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省建康改置江寕縣仍為

  丹陽郡治唐武德三年改曰歸化為揚州治八年改縣曰金陵九年又改曰白下屬潤州貞觀九年

  仍曰江寕至德二載於縣置江寕乾元元年為昇州治上元二年州廢改縣曰上元屬潤州光啟三

  年復為昇州治五代楊呉為府治南唐為西都宋為建康府治元為集慶路治明洪武初定都於此

  為應天府治 本朝為江寕府治江寕縣附郭治城西南偏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一百

  里東至上元縣界五里西至大江中流江浦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溧水縣界九十五里北至上元縣

   界五里東南至溧水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當塗縣治百三十五里東北至上元縣界六

   里西北渡江至江浦縣治四十里漢置秣陵縣屬丹陽郡後漢建安中併入建業晉太康元年分置

   臨江縣二年更名江寕三年又分建業置秣陵縣皆屬丹陽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省秣陵入江

   寕爲江寕縣地唐初爲上元縣地天祐十四年呉復析上元置江寕縣與上元皆爲昇州治宋元

   因之明爲應天府治 本朝爲江寕府治句容縣在府東九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鎮江府丹陽縣界五十里西至上元縣界二十里南至溧水縣界五十里北至大江

   中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儀徴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鎮江府金壇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寕縣界一百里東

   北至鎮江府丹徒縣治一百十里西北渡江至江浦縣治一百四十里漢置句容縣屬丹陽郡後漢

   及晉宋以後皆因之隋改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於縣置茅州七年州廢縣屬蔣州九年屬潤州至

   德二載屬江寕郡乾元初屬昇州上元二年屬潤光啟三年仍屬昇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吳屬金陵府南唐屬江

  寕府宋天禧四年改曰常寕尋復曰句容屬建康府元屬集慶路明屬應天府 本朝屬江寕府

  溧水縣在府東南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鎮江府溧陽縣界五十

  里西至安徽太平府當塗縣界五十里南至髙淳縣界六十里北至江寕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溧陽

  縣治七十里西南至當塗縣治百五十里東北至句容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江寕縣界四十五里漢

  溧陽縣地隋開皇十八年改置溧水縣屬蔣州大業中屬丹陽郡唐武德三年屬揚州九年屬宣州

  乾元初屬昇州尋復屬宣州光啟三年又屬昇州五代因之宋屬建康府元元貞初升為溧水州明

  初復為縣屬應天府 本朝屬江寕府江浦縣在府西北四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

  五十里東至大江中流江寕縣界二十里西至安徽滁州全椒縣界五十里南至大江中流安徽和

  州界二十里北至六合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江寕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和州治一百里東北至六合

  縣治百里西北至滁州界六十里漢堂邑全椒二縣地東晉為尉氏縣地劉宋大明七年置懷德縣

  兼置臨江郡永光元年郡廢以縣屬秦郡蕭齊屬臨江郡梁末置臨滁郡東魏因之陳郡縣俱廢隋

  以後為六合縣地明洪武九年始析六合縣及滁和二州地置江浦縣屬應天府 本朝屬江寕府

  六合縣在府北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百二十里東至揚州府儀徵縣界三十

  里西至安徽滁州來安縣界五十五里南至江浦縣界七十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長縣界五十里東

  南渡江至句容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江浦縣治百里東北至儀徵縣治五十里西北至來安縣

  治七十五里春秋楚邑後屬吳漢置堂邑縣屬臨淮郡後漢屬廣陵郡晉仍屬臨淮郡惠帝永興元

  年分立堂邑郡安帝改為秦郡又改堂邑置尉氏縣劉宋因之蕭齊永明初罷秦郡以尉氏縣屬齊

  郡梁復置秦郡大寶元年侯景以郡置西兖州後齊改秦州陳大建五年州廢十年復置州曰義州

  後周改曰方州又改郡曰六合隋開皇𥘉郡廢四年改尉氏縣曰六合大業𥘉州廢以縣屬江都郡

  武德七年復置方州貞觀初州廢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五代南唐時改置雄州周顯德中州徙仍為六合縣宋

  至道二年改屬真州元因之明洪武三年屬揚州府二十一年改屬應天府 本朝屬江寕府

  淳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鎮江府溧陽縣界七十里西

  至安徽太平府當𡍼縣界三十里南至安徽寕國府宣城縣界四十里北至溧水縣界三十里東南

  至安徽廣德州建平縣治一百里西南至宣城縣治百二十里東北至溧水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當

  塗縣界二十五里漢溧陽縣地隋為溧水縣地宋置高淳鎮明宏治四年分置高淳縣屬應天府

  本朝屬江寕府

 ︹形勢︺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晉書王導傳長江天塹險過湯

  池南唐東以赤山為成臯南以長淮為伊洛北以

  鍾山為曲阜西以大江為黄河藝文類聚控制長江呼

  吸千里足以虎視呉楚應接梁宋宋胡安國集控引二

  浙襟帶江淮漕運儲穀無不便利宋李綱集外連江淮

  内控湖海東南形勢莫重建康宋張浚集

 ︹風俗︺山川渾深土壤平厚故人物敦重質直罕翾巧

  浮偽宋戚綸志俗毅且英士清以邁地大而才傑宋楊萬里

  君子勤禮恭謹小人盡力耕植祥符圖經風流文物

  冠映古今汪藻建業自六代為都邑民物浩繁人

  才輩出實士林之淵藪湯演

 ︹城池︺江寕府城周九十六里門九舊十三門明初惟南門大西水西三門因舊更名聚寶

  石城三山改建通濟正陽朝陽太平神䇿金川鍾阜儀鳳定淮清凉十門 本朝閉鍾阜定淮清涼

  三門順治十六年改神策為得勝以旌破海寇功又外城周百八十里門十六亦明初建 本朝因

  之 上元江寕二縣附郭句容縣城周七里門五環城有濠明嘉靖三十三年因舊址甃

  溧水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六環以濠明嘉靖三十六年始甃石 本朝康熙十三年

  修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江浦縣城周十六里有奇門七明洪武四年築浦子口城後遷

  治曠山口萬厯元年土築 本朝康熙年閒修乾隆三十一年嘉慶二十三年重修六合縣

  城周六里有奇門六有濠明崇禎九年築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高淳縣城

  因岡阜西南藉淳溪為池設關防門樓七明嘉靖五年上築

 ︹學校︺江寕府學在府治西北雞鳴山之陽明洪武十四年建為國子監 本朝改江寕府

  順治九年康熙二十一年雍正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上元縣學

  治東南宋景祐中建為府學明洪武初改為國學後又改應天府學 本朝順治六年改為上元縣

  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十二年慶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江寕縣學

  元縣同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句容縣學在縣治南明𥘉因宋故址建 本朝順治十年

  雍正四年乾隆六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溧水縣學在縣大西門内明嘉靖三

  十九年即朝元觀基址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乾隆四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江浦

  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九年剏建於浦子口城二十五年移今所 本朝康熙元年修二十三

  雍正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六合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康熙三

  十四年移建於小東門外五十二年修雍正四年乾隆三十八年嘉慶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

  高淳縣學在縣治東明宏治六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修五十八年乾隆十五

  年四十三年嘉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文昌書院在江寕府學成賢街明國子監

   文昌閣萬厯閒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額曰文昌書院明道書院在府城南鎮淮

  橋東北明嘉靖初建尊經書院在府治縣學内本尊經閣地明貯經籍及二十一史板

  本朝嘉慶十年閣燬布政使康基田重建即其地設書院鳳池書院在府治縣學忠義祠

  後原名文㑹樓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改建鍾山書院在上元縣治北錢廠橋西 本

  雍正二年總督查弼納建   世宗憲皇帝賜   御書敦崇實學扁額十年   賜帑

  金一千兩置田爲士子膏火之資華陽書院舊在句容縣治察院東明萬厯閒建 本

  雍正十年學使改駐府城乾隆六年知縣宋楚望以舊學使院知本堂爲華陽書院延師講學其

  高平書院在溧水縣治學宫旁本朝乾隆四十一年珠江書院

  浦縣治學宫旁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知縣曹襲先等建六峯書院 養正書

  院在六合縣治 本朝乾隆十一年建 按舊志載句容縣有句曲書院三友書院江左書院高

  淳縣有高淳書院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十九萬八千五百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八十七萬四千十八名口

 ︹田賦︺田地五萬二千三百三十九頃四十八畝五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十五萬三千四百一

  兩四錢六𨤲又雜辦銀三百二十六兩八錢六分六𨤲米十萬四千九百九十九石四斗三升四合

  六勺豆二十九百三十五石四斗九升八合二勺

 ︹山川︺白山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三十里建康志南連蔣山北連攝山西有水下注平陸階礎

  碑石悉出此山宋書昇明中劉述與從弟秉同謀誅蕭道成事敗走白山被執陳書韋載傳天嘉元

  年去官有田十餘頃在江乘之白山遂築室而居湯山寰宇記西接雲穴山有湯泉六穴出

  山下湯㵎繞其東南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六十里雲穴山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八十五

  里有洞甚幽邃天欲雨則穴中出雲故名建康志周二十里南有水流入石驢溪東山

  土山晉太元中謝安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唐韓滉築石頭城自京口至土山皆修塢壁寰宇

  記土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丹陽記云安舊隱會稽東山築此擬之故名上無巖石下有湖水建康志

   在縣東南二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東山詩輿地志

   上元縣有兩東山一在鍾山鄉去縣十五里宋劉勔隱居之地青龍山建康志在上元縣東

   南三十五里周二十里前有蘼蕪㵎通志山趾石堅而色青郡人多取為碑礎唐李白詩白鷺映春

   洲青龍見朝暾指此又祈澤山亦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又東南十里有彭城山方山在上元縣

   東南晉元帝時張闓自至方山迎賀循宋元嘉末何尚之請致仕退居方山又隱逸傳周韶居湖熟

   之方山元和志在縣東南七十里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山是所鑿之地也寰宇記在縣東南五十

   里四面等方孤絶輿地紀勝一名天印山建康志東南有水下注流溉平陸明𥘉敗元將陳埜先於

   此進至蔣山遂克集慶通志葛仙翁所居上有石龍池下有葛公井一名洗藥池秦淮水經其下

   雁門山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南六十里建康志周二十里山勢連互𩔖北地雁門因名東

   北有温泉能治冷疾通志李白詩綠水向雁門黄雲蔽龍山即此又大城山在縣東七十里西連雁

   門山北連竹堂山竹堂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石頭山建康志在上元縣西二里北緣大江

   南抵秦淮口去臺城九里六朝以來皆守此爲固南徐州記曰此山與盧龍幕府諸山相連迤邐達

   於京口江乘浦出此東入大江又曰石頭西嶺下臨大江當嶄絶之處有洞户真誥云此小有洞天

   之南門也俗呼爲龍洞口又曰石城之東有巨石俗呼爲塘岡即王敦害周顗戴淵處府志在上元

   縣西四里自江北而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明建都城皆據岡隴之脊通志在府西石城

   門内後有駐馬坡諸葛亮嘗駐此以觀形勢謂之石頭虎踞是也又相近有冶城山清涼山

   通志在府西六里清涼門内舊有清涼臺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

   製清涼山詩雞鳴山本名雞籠山宋元嘉十五年徵廬山處士雷次宗至建康爲開館於

   雞籠山使聚徒教授齊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鎮西州開西邸於雞籠山即此寰宇記西接落星岡

   北臨棲元塘狀如雞籠晉元帝等五陵皆在山之陽建康志在上元縣西北六七里許覆舟山之西

   其北臨元武湖上宋時甞以黒龍見湖中改名龍山府志明初於山巔築臺置儀表名觀象臺亦名

   欽天山左右列十廟繚以朱垣東麓有憑虚閣普濟塔在閣後又西為祇闇山山頂有北極閣 本

   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臨幸其上   御書曠觀二字勒碑建亭乾隆十六

   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登雞嗚山即事詩二十二年   御製題雞鳴山憑虚

   閣詩二十七年 御製雞鳴山詩 四 望山晉書咸和中蘇峻據石頭温嶠於四望磯

   築壘以逼賊寰宇記在上元縣西北十五里西臨大江南連石頭北接盧龍山縣志呉大帝嘗與葛

   元共登通志在府西北十里定淮門外馬鞍山建康志在上元縣西北十里西臨大江東

   接石頭山又江寕縣東南三十五里亦有馬鞍山盧龍山寰宇記在上元縣西北二十里

   西臨大江舊經云晉元帝𥘉渡江以其山連石頭開鑿為固故以盧龍為名建康志在縣西北二十

   五里舊與馬鞍山相接秦時鑿山至今溝内石骨連焉府志山首突出城堞明太祖甞伏兵大破陳

  友諒於山下又有金陵岡在盧龍馬鞍二山之下秦所鑿以斷王氣者相傳即瘞金處幕府

  山宋書禮志元嘉二十五年設武帳於幕府山南史敬帝末齊軍踰鍾山將據北郊壇陳霸先率

  麾下出幕府山南大戰齊師大潰陳書禎明初幸幕府山校獵輿地紀勝晉元帝初過江王導建幕

  府其上因名有虎跑泉俗傳即古宣武場也建康志在城西北二十里周三十里南接盧龍石頭府

  志山隴多石居人於此煅石取灰又名石灰山明初陳友諒侵建康太祖命常遇春伏兵於石灰山

  側即此山有五峯南曰北固峽中有石洞幽邃中峯有虎跑泉西北峯曰峽蘿亦名翠蘿上有違摩

  洞又東南麓曰武帳岡宋元嘉二十二年以衡陽王義季爲南兖州刺史餞之於武帳岡即此 本

  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幕府山詩三十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製望幕府山百詠詩大壯觀山陳書太建十一年幸大壯觀閲武建康志在上元縣

  北十八里東接鍾山南臨元武湖北臨蠡湖西有水下注平陸陳宣帝起大壯觀於此府志山與直

   瀆山接舊有蠡湖元時築為塘以溉田今廢直瀆山建康志在上元縣北三十五里傍有

   直瀆洞東西有水流入大江通志在府北二十五里觀音山舊志在上元縣北三十里𮗚音

   門外北濱大江西引幕府諸山東連臨沂衡陽諸山形如繡錯皆懸崖峭壁共捍大江真天設之險

   也有觀音閣永濟寺有石臨瞰江水形如飛燕曰燕子磯通志燕子磯磴道盤曲而上丹崖翠壁淩

   江欲飛絶頂有亭 本朝   聖祖仁皇帝南巡屢幸此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書德水香林江天淨界覺岸氣攝怒濤扁額及對聯   御製觀音山詩燕子磯詩永

   濟禪院花笑軒小憩詩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㬪邀   宸翰

   天章照耀江表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扈   蹕有   御製燕子磯詩鍾山

   在上元縣東北朝陽門外諸葛亮曾使建業謂孫權曰鍾山龍蟠其後權避祖諱改名蔣山晉咸和

   三年蘇峻自横江濟至蔣山宋高祖初周續之移病鍾山元嘉二十四年蕭思話從帝登鍾山北嶺

   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彈琴齊永元元年崔慧景叛遣千餘人魚貫緣蔣山自西巖夜下鼔

   呌臨城中臺軍驚潰梁天監十一年築西靜壇於鍾山太清二年侯景迫臺城邵陵王綸自京口入

   援徑指鍾山營于愛敬寺景黨大駭陳禎明末隋賀若弼趨建康進據鍾山皆即此地隋書志江寕

   縣有蔣山唐六典江南道名山之一元和志在縣東北十八里古金陵山也縣邑之名由是而立呉

   大帝時蔣子文發神異於此因改名曰 蔣山宋復名鍾山江表上已常遊於此為衆山之 傑寰宇記

   在縣東北十五里周六十一里東連青龍雁門等山西臨青溪北連雉亭南有鍾浦水流入秦淮晉

   謝尚齊周容梁阮孝緒劉孝標並隱居此山建康志山高百五十八丈其最秀者有屏風嶺東有八

   功 德水西有道光泉宋熙泉其北 髙峯絶頂有一人 泉僅容一勺挹之不竭皆山之 勝處道書為第

   三十一洞名朱湖大生之天明通志有漆園桐園㯶園皆在鍾山之陽洪武中植以備用者府志嘉

   靖中詔改為神烈山 又名紫金山以晉元帝未渡江時望氣者云望之 常有紫氣也又名聖遊山又

  名北山 本朝乾隆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鍾山詩覆舟山

  龍舟山又名元武山宋書禮志晉成帝世立北郊於覆丹山南太祖以其地為樂遊苑陳書大建七

  年甘露頻降樂遊苑詔立甘露亭元和志覆舟山在上元縣東北十里鍾山西足也形如覆舟故名

  方輿勝覽覆舟山東連鍾山北臨元武湖宋元嘉中甞改名元武建康志周三里高三十一丈東際

  清溪北臨真武湖東麓為東陵桓元使桓謙屯處又東為白石坡陶侃斬蘇峻處通志在府東北太

  平門内舊有甘露亭瑤臺閬風亭藏冰井臨沂山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北四十里周三十里

  東北接落星山西臨大江西南有東晉僑置之臨沂舊縣城又雉亭山亦在縣東北四十里與舊縣

  相望俗呼為騎亭山石邁古蹟編齊武帝東遊鍾山射雉故名又東北五里有衡陽山西北有水下

  落星山寰宇記在上元縣東北三十五里東接臨沂西接攝山北臨大江南徐州記云

  臨沂縣前有落星山吳大帝時山西江上置三層高樓呉都賦云饗戎旅於落星之樓建康志有落

  星墩去城四十里縣志在攝山北攝山齊書建元中明僧紹住江乘攝山寰宇記在上元縣

  東北五十里高百三十二丈東連畫石山南接落星山輿地志云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江乘記

  云山形方正四面重嶺似繖又名繖山建康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周四十里西北有水注江乘浦

  入攝湖中有千佛巖天開巖中峯㵎白乳泉品外泉諸勝一名棲霞山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遊棲霞山詩駐蹕棲霞行宫作詩遊攝山棲霞寺用尹繼善沈德

  潛倡和韻詩江寕迴蹕駐棲霞山詩登最高峯望江放歌詩王冠峯詩 按玉冠峯舊名紗帽峯

    御製用尹繼善沈德潛韻詩得句云久聞攝山名秀如王而冠即以易之   帝錫嘉名江

  山増勝峯名今改爲玉冠云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臨辛曡邀

     宸翰輝映江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扈   蹕有   御製棲霞八景詩

  雲臺山在江寕縣東南六十里有泉石之勝銅山建康志在江寕縣東南七十里周十

   九里里人採銅於此故名聚寶山建康志在江寕縣南雨花臺側上多細石如瑪瑙俗呼爲

   聚寶山通志在府南聚寶門外山麓曰梅岡爲郡人遊覽勝地又戚家山亦在聚寶門外鄭文寶江

   南遺事韓熙載嘗居此山縣志山絶頂平曠爲雨花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皆有   御製雨花臺詩梓 桐山建康志在江寕縣南十五里通

   志下有謝氏詩樓及繙經臺府志山北爲石子岡又紫巖山翠屏山俱在府南十五里巖山

   宋書符瑞志元嘉二十五年甘露降秣陵巖山又大明四年甘露降秣陵龍山寰宇記在江寕縣南

   四十里其山巖險因名宋孝武改曰龍山府志在牛首山東北有上公山在斷石岡南又東爲大山

   小山皆相連夏侯山建康志在江寕縣南二十二里梁夏侯亶居此因名湖山

   志在江寕縣南三十里上有湖久旱不竭觀子山建康志在江寕縣南三十里東有水下注

   新林浦府志一名觀山牛首山一名牛頭在江寕縣南宋書禮志移南郊壇於秣陵牛頭

    山西梁書何允曰世傳晉室欲立 闕王丞相指牛頭山曰此即天闕也陸倕石闕銘 假天闕於牛頭

    元和志山在縣南四十里山有二峯東西相對名曰雙闕建康志在縣南三十里周四十七里六朝

    記云自朱雀門沿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峯中有石窟不測深淺又南有芙蓉峯北有大石如臥鼓

    中空可容數十人吳時呼為石鼔宋建炎四 年金烏珠趨建康岳飛設伏於牛頭山上大破之 府志

    自山 椒起石磴數百級杉檜行列 而上 有白龜池虎跑 泉南有捨身臺臺側懸巖突 出曰 兜率巖其

    下為文殊洞南為芙蓉峯峯巔有雪樓六合亦有牛頭山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

    帝南巡   御賜萬法皆如扁額二十七年  御製牛首山詩 烏珠舊作兀术今改正

    祖堂山建康志在江寕縣南四十五里周四十里東有水下注平陸宋大明三年於山南建

    幽棲寺因名幽棲山唐貞觀𥘉改名祖堂府志謂之花巖山在牛頭山南五里其頂曰芙蓉峯又有

    桃花洞西風嶺石窟獻花巖拱北峯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賜

   扁額   御製祖堂詩獻花巖詩二十七年  御製祖堂詩戲題獻花巖詩三十年

   御製祖堂詩吉山寰宇記在江寕縣南五十里周二十餘里宋將軍吉翰葬此故名建康志

   在縣南四十五里西臨大江陰山建康志在江寕縣西南十二里臨大江三山

   寕縣西南晉太康中王濬伐吳自牛渚順流鼔棹徑造三山元和志三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寰宇記

   輿地志云其山積石濱於大江有三峯南北相接呉時為津濟所府志上三山在江寕鎮西下三山

   在鎮東大江從西來勢如建瓴而此山特當其衝一名䕶國山又六合縣亦有三山麻山

   寕縣西南六十里江寕鎮自太平府境延亙而來凡數百里烈山輿地紀勝在江寕縣西南

   七十里烈洲傍臨江中流舊志今舟行自采石東下未至三山江中有山即烈山也有磯突出湍閒

   曰亂石磯白都山吳志孫峻殺諸葛恪又追殺恪子竦於白都寰宇記白都山在江寕縣西

   南八十里西南面臨大江輿地志昔白仲都隱居於此故名龍山建康志在江寕縣西南九

  十五里接當塗縣界府志又有龍口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江寕鎮慈姥山在江寕縣西南

  接當塗縣界積石臨江岸壁峻絶輿地志山南有慈姥神廟寰宇記山上出竹堪為簫管故厯代常

  給樂府名為鼔吹山天竺山輿地紀勝在江寕縣西南百二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中有

  天竺僧居此因名建康志東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連岡十里鳳臺山寰宇記在江寕

  縣北一里周迴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㵎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

  聲諧和衆鳥羣集乃置鳳凰里起臺於此山號為鳳臺山府志鳳凰岡近鳳臺門南傍秦淮通志在

  府西南聚寶門内虎耳山在句容縣東三十里通志一名苦耳山茅山在句容縣

  東南梁書齊永明十年陶宏景辭祿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恒日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壇華陽之

  天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又真誥云句曲地肺土良水清謂之華陽洞天

  又茅君雜記云東西四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洞五東通王屋西達峨嵋南接羅浮北連岱岳隋志句

  容縣有茅山元和志在縣東南六十里本名句曲以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邑號句容寰宇記山

  跨句容金壇延陵三縣界輿地紀勝三茅峯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曰大茅中茅小茅壘玉山在大茅

  峯東南三山壘積石與王𩔖又龍尾山在大茅峯東又積金峯在中茅峯側梁陶宏景所居五雲峯

  在小茅峯側通志高三十里周百五十里有丹砂鎮此山泉皆赤色飲之延年 本朝康熙四十四

  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御書第八洞天四宇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茅山正譌文良常山在小茅峯之北建康志秦始皇登句曲山北垂嘆曰巡狩

  之樂莫過於山海自今以往良爲常矣乃改句曲北垂爲良常之山道書爲第三十二洞名方㑹之

  天又伏龍山在柳⿰氵幵 -- 汧之閒與中峯相近上産金雷平山在伏龍之東北有柳⿰氵幵 -- 汧水一名柳谷泉又有

  銜珠山在雷平山東仙凡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茅山側四平山在句容縣東南輿地紀勝

  真誥云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曰方山舊志方山在大茅峯南周八十五里山頂平衍故名下有方

  臺洞接金壇縣界又青龍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接溧陽金壇二縣界瓦屋山在句容縣東南

  接溧陽縣界通志作石屋山秦山建康志在句容縣南三里有明月灣通秦淮相傳謝安垂

  釣於絳巖山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新唐志絳巖故赤山天寳中更名寰宇記在絳巖

  湖側上有龍坑祠一名丹山郡名丹陽之義出於此建康志周二十四里一名赭山極險峻山之巔

  頗坦甲山在句容縣西南五十里射烏山建康志在句容縣西北五十里縣志

  湯泉出此一名湯山亭山建康志在句容縣北三十五里又冑山亦在縣北三十五里通志山

  高聳如介胄又胄山東有葆山北與華山接花碌山寰宇記在句容縣北五十里有古取

  礬坑華山梁書云武帝東行過此因問華山何如蔣山高薛秦答云華山高九里似與蔣

  山等泉水倍多也府志在縣北六十里亦曰花山竹里山晉隆安初王恭舉兵京口㑹稽

  王道子遣兵戍竹里元興三年劉裕討桓元自京口軍於竹里元和志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塗甚傾

  險行者號為翻車峴山閒有長㵎高下深阻説者云似洛陽金谷通志六朝時京口至建康皆取道

  戍山建康志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北臨大江相傳齊沈慶之嘗戍守於此銅冶山

  元和志在句容縣北六十五里出銅鉛厯代採鑄建康志謂之銅山崙山建康志在句容縣東

  北五十里第四十二福地也唐肅宗時謁者伍達靈於此山得道記於絶頂石壁下有伍達靈潭其

  東相連者曰駒驪山青山建康志在句容縣東北六十里鬱岡山西北臨大江又鬱岡山在小

  茅峯東北俗呼為大横山學道者多居於此山下有泉中山在溧水縣東十里元和志在縣

  東南十五里出兎毫為筆精妙寰宇記在縣東南十里又名獨山不與羣山相連前有水源號為獨

  東廬山隋志溧水縣有廬山寰宇記在縣東二十里山謙之丹陽記云溧水縣西八十

  里有廬山與丹陽分嶺俗傳嚴子陵結廬於此或云形似廬舍因名輿地紀勝謂之東廬山建康志

  山有水源三一自西流入秦淮河一自東北流入馬沈港一自東南流為吳漕河入丹陽湖

  山建康志在溧水縣東三十七里與句容茅山相接舊志上有朝陽洞相傳葛仙翁修道於此

  蘆塘山建康志在溧水縣東南二十三里梁大同二年嘗採銅錫於此鸞山在溧水縣

  東南二十五里頂有奇德泉味甘冽中有蜥蜴土人逢旱取水禱雨輒應下有塘光澄如練

  占山建康志在溧水縣東南三十五里梁大同二年採銅於此又囘峯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上

  有龍池下有龍泉東有水注平陸仙杏山輿地紀勝在溧水縣東南四十里絶頂有杏林

  及仙人跡建康志上有仙壇三所及丹井一名仙壇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陽湖赭山建康志在

  縣東南五十里舊志有觀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形陡峻中有石屋可容數十人上有池四時不涸

   本朝順治二年土賊王聘徴嘯聚其閒副將彭永琦擒斬之相近有分界山半入溧陽縣界

  破山建康志在溧水縣東南五十五里梁大同二年採銅於此入方山在縣東南六十五里上

  有青龍洞芝山建康志在溧水縣東南七十里上有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步可容數千人李

  洞有泉沸湧燕洞有石燕遇雨則飛有洞數十通志在縣東南接高淳及鎮江府溧陽兩縣界又荆

  山亦在縣東南七十里或曰即隋志溧水縣之楚山也杜城山在溧水將南十二里周五

  十里隋大業末杜伏威甞屯兵於此因名又荆塘山建康志在縣南十里㔶船山寰宇記在

  溧水縣南十二里一名感泉山有清絲洞泉脈澄澈四時不絶舊志有無想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形

  環抱與杜城諸山相連中有南唐韓熙載讀書臺址山頂有泉下注巖石閒成瀑布曰鳳泉

  茅山建康志在溧水縣西南五里新志一名玦山又西南二里有璚山俗名竹山皆嘗産玉

  澳洞山建康志在溧水縣西南二十五里内有祈雨潭稟邱山寰宇記石臼湖東臨

  稟邱山建康志在溧水縣西南三十里上有井泉又有石羊山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銅山

  志在溧水縣西南四十里昔甞採銅於此鑪冶舊址猶存臘山建康志在溧水縣西南六十里

  又鳳棲山在縣西南七十里皆西並石臼湖府志山翠湖光極雲水煙嵐之勝雀壘山

  記有軍山塔子馬頭雀壘四山俱在石臼湖中琛山建康志在溧水縣西十五里昔嘗產玉因

  名石湖㵎出此横山寰宇記石臼湖北枕横山建康志在江寕縣東南百二十里接太平州界

  高二百丈其山四方望之皆横又名横望有十五峯正峯頂有陶宏景丹井春秋楚子重伐呉之所

  至也舊志在溧水縣西三十里周百里跨上元縣及安徽當塗縣界其在縣境者曰白蓮山茅連山

  乳山溧水縣志乳山從横山西來二峯聳峙巖石巉削形如雙乳下有玉乳泉又有獨山在縣西三

  十里亦謂之東獨山以其在横山之東獨起一山故名又六合縣亦有横山望湖山

  水縣西三十里登其巔望石臼湖中盡見故名赤虎山建康志在溧水縣北三十三里又大

  人山通志在縣北三十五里一峯崛起淮水繞其前遥望蔚然深秀金家山在江浦縣東二

  十里浦子口城内山壁立數百丈眺望江南諸峯如畫陰陵山在江浦縣西南四十五里

  又西南十里有四潰山皆接安徽和州界龍洞山在江浦縣西二十五里上有泉洞

  龍山在江浦縣北十二里孤峯插漢映帶長江中多巖洞之勝靈巖山輿地紀勝在揚

  子縣西北七十里山嶺高峻南北為偃月巖前有鳳凰臺左有鹿跑泉又有白龍泉瑪瑙㵎龍鬬港

  府志在六合縣東十五里巖巒層聳四面如一瑪瑙㵎雨後出石卵所謂靈巖石也縣志瑪瑙㵎五

  色文石有雲霞草木人物鳥獸之狀甚至字畫天然一石數金邑人以山為市方山在六合縣

  東三十里接儀徵縣界輿地紀勝隋立方山府於此有黄龍池横山輿地紀勝在揚子縣西三

  十里與方山並峙府志在六合縣東三十里接儀徴縣界元魏嘗置橫山縣宋建炎中劉綱嘗聚保

  此山咸淳中施忠亦拒敵於此瓜步山劉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至六合登瓜步隔江望秣

  陵纔數十里因鑿山為盤道於其上設氈殿鮑照瓜歩山揭文瓜步山者江中之眇小山徒以因迥

  為高據絶作雄而凌清瞰遠擅奇舍秀亦居勢使之然也寰宇記在六合縣東南二十里東臨大江

  南兖州記南臨江中濤水自海注江衝激六百里許至此岸側其勢稍衰赤岸山在六合縣

  東南四十里郭璞江賦鼔洪濤於赤岸寰宇記引南衮州記云瓜步山東五里有赤岸南臨江中輿

  地紀勝其山巖與江岸數里土色皆赤舊志亦名紅山石帆山在六合縣東南四十里宋

  鮑照常過小帆山出佛洞傍有石帆因為之銘輿地紀勝謂之石帆堆又曰出佛洞在小帆山北寰

  宇記即小石山也舊志在瓜歩山東矗起江中形若張帆通體皆石無草木山之東即黄天蕩

  口山在六合縣南十八里臨滁水相對者為城子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王山

  合縣南六十里通志舊有晉王城相傳即隋伐陳時晉王廣所築桃葉山隋開皇九年伐

  陳晉王廣屯軍於此輿地紀勝在縣南六十五里府志亦謂之晉王山六合山在六合縣

  西南接江浦縣界寰宇記六合縣因六合山為名開皇三年於此山置六合鎮輿地紀勝即定山

  也有寒山獅子石人雙雞芙蓉妙高六峯相接謂之六合山又有虎跑珍珠白鼉三泉府志在六合

  縣西南六十里山有六峯五峯在縣境惟獅子峯入江浦界中舊志獅子峯在江浦縣東北二十五

  里西南麓有卓錫泉後有湯溝泉龍山在六合縣西北五十里接安徽來安縣界蜿蜒如龍

  亦名東龍山以其西有西龍山也三山輿地紀勝巴山麝香山盤石山為三山並在竹鎮府

  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接安徽天長來安二縣界竹鎮港之水出馬流入滁河馬頭山

  合縣東北三十五里山勢雄秀泉石奇勝上有龍洞歲旱居民禱雨輒應苻融山在六合縣

  東北三十五里相傳苻融曾築城於此俗訛為芙蓉城東畔有泉溉田數百畝蛾眉山

  合縣東北四十里綿秀如峨眉接揚州府儀徵縣界冶山在六合縣東北五十里產銅鐵及磁

  石相傳吳王濞鑄錢於此坑冶之跡尚存牛頭山在六合縣東北五十里冶山之北峯巒聳

  秀高入雲表有泉西南流為冶浦河大遊山在高淳縣東建康志上有石壇相傳孔子適楚

  嘗經此府志在縣東三十七里又三里曰遊子山一名小遊山接溧水縣界又東五里有溧山

  軍山建康志山北有水下入固城湖舊志在高淳縣東五十里固城湖濱並峙者有畫眉山

  木城山在高淳縣東六十里四面皆山平地特起一峯崖石奇峻昔紅巾之亂民避兵其上

  樹柵守之故名花山在高淳縣東南四十里山最高上産白牡丹故名黄悦嶺

  浦縣西北十五里明𥘉鑿通江淮東葛驛路爲南北孔道又篠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白土岡

  在上元縣東梁紹泰末齊兵進及兒塘周文育侯安都頓白土岡旗鼔相望陳禎明三年隋將賀若

  弼進據鍾山頓白土岡之東南金陵記在城東十三里南至淮即鍾山南麓 本朝順治十六年

  海寇於此又有西陵亦在鍾山南麓即吳大帝葬處亦曰孫陵晉咸和三年卞壼與蘇峻戰於孫陵

  敗績齊武帝建商飇館以九日宴羣臣於此世又呼爲九日臺三井岡寰宇記在江寕縣南

  三里有三井汲一井則二井俱動故名舊志有土門岡在縣南長干里即宋楊邦乂死節處今其地

  有楊巷襃忠祠在焉梅嶺岡寰宇記在江寕縣南九里輿地志晉豫章太守梅賾家於岡下

  石子岡呉志建業南有長陵名石子岡葬者依焉孫峻殺諸葛恪投尸於此隋書韓擒

  虎自黄江至新北任忠迎降於石子岡寰宇記在江寕縣南十五里周二十里輿地志宋大明中起

  觀風亭於上即新亭岡古送行處府志今城南高座寺後即石子岡之地段石岡寰宇記在

  江寕縣南二十里有大碣石長二丈折為三段故名碣即吳皇象書也輿地紀勝在縣南三十里西

  接牛頭山有吳紀功德碑孫皓所建後移置學舍中落星岡南齊書陳顯達平旦以千人登

  落星岡梁王僧辯討侯景於石頭西連營立柵至於落星墩胡三省通鑑注石頭城西有横隴謂之

  落星岡亦名落星墩建康志在江寕縣西南五十里西臨大江明一統志在縣西南九里一名落星

  墩又名落星磯 按此與上元縣之落星山名同地異臙脂岡在溧水縣西十里其下即

  臙脂桃花岡在高淳縣東南十五里有九十九墩又界牌墩在縣東南十十里接安徽

  建平縣界蜀岡在六合縣東北三十里南接儀徵北接江都延亙數十里華陽洞

  容縣東南大茅峯下寰宇記去縣四十里建康志華陽西南有二洞西洞在崇壽觀後南洞在元符

  宫東其門有五三顯二隱三茅二許俱得道於此又玉柱洞在西洞之南中有石乳其大如柱茅洞

  在太茅峯南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三百人謝公墩在上元縣北六朝事跡在半山報安

  寺後謝安與王羲之甞登此縣志城北二里有山亦名謝公墩土色赤俗呼為紅土山道士

  墩在江寕縣南齊末蕭衍東下至新林命鄧元起據道士墩以逼臺城縣志舊在臺城南五里

  赤石磯在江寕縣東南通志長河東來有赤石枕中流居人競種石榴每盛夏時緣隄燦若

  霞錦為畫舫歡遊之所蚵蚾磯建康志在江寕縣西南後唐宋齊邱疾汪台符之才使人

  誘之痛飲推沈石城蚵蚾磯下又有碙砂夾在縣西南七十里張耒有碙砂夾阻風詩大江

  南岸自安徽當塗縣界北岸自安徽和州界東北流入經江寕縣西四十里北岸經江浦縣東南三

  里又東北經上元縣北四十里北岸經六合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東經句容縣北七十里與揚州府

  儀徴縣分界又東入鎮江府丹徒縣界亦曰揚子江又稱宣化江晉紀魏文帝之在廣陵呉人臨江

   爲疑城自石頭至於江乘垣以木植衣以葦蓆加彩飾焉一夕而成南史宋紀元嘉二十七年魏太

   武率衆至瓜步聲欲渡江都下戒嚴緣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寰宇記始吳臨江建國謂得天險之

   固東晉遂定都焉今從江寕縣西百二十里承當塗縣分鮆浦上田為界紆迴屈曲二百九十三里

   與和州烏江及揚州六合並分中流為界建康志大江隸府界者百二十里西至和州烏江縣四十

   里以鰻鯬洲為界北至真州六合縣界四十里以瓜步中流為界東北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縣界七十里以下蜀

   鎮中流為界通鑑注江水東流自武昌以下漸漸向北至江寕江流愈北蓋建康當下流都㑹望潯

   陽武昌皆直南望厯陽壽陽皆直西故建康謂厯陽皖城以西皆曰江西而江西亦謂建康為江東

   建康謂姑孰為南京京口為北府皆地勢然也府志今府境之江南岸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二

   百里而遥北岸上自浮沙口下至東溝不及二百里一名揚子江又名宣化江江流南北遷徙今昔

   迥殊異時江泊石頭後漸徙而北今又漸南自慈姥浦而東下為鐮刀灣又東為烈山港有磯名亂

  石磯又東北即白鷺洲其南岸曰犢兒磯上接江寕浦口下為大勝河其東有水數曲曰響水溝燈

  盞溝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其北岸則芝蔴河穴子河王家套八字溝浦子口在江浦縣境南岸自

  下新河而東分為三股名三汊河又東為草鞋夾夾外為道士洲有江心營近南曰䕶國洲中口洲

  皆屬江寕縣境自中口州而下有山曰焦家嘴又東為觀音港港口曰燕子磯又東厯濤山唐家渡

  袁家河東陽港接黄天蕩其中有洲皆屬上元縣境北岸自浦子口東有欄江工部官洲老洲柳洲

  趙家扁擔等洲其東為扁擔河其北即滁河口江流至此亦曰宣化漾有洲亦名新洲其下有礬山

  又數里為西溝近黄天蕩又東為東溝皆屬六合縣界南岸自龍潭而東有斜臈洲太子洲洲外為

  老鴉夾又東為天寕洲皆句容縣境境内諸水分流入江斜溝尤為險要古中江在高淳縣

  北自蕪湖縣東流入又東入溧陽縣界自唐宋時築銀林五堰而水中斷建康志蕪湖縣南有支江

  俗稱為縣河流經縣市中東達黄池入三湖至銀林止所謂中江也自築銀林五堰中江不復東而

  宣歙諸水皆由蕪湖西出達大江故濱湖之地皆隄為圩田而中江亦漸隘狹按中江即元和志所

  謂蕪湖水非禹貢中江也黄天蕩在上元縣東北八十里宋建炎閒韓世中與全烏珠相持

  於此通鑑注大江過昇州界浸以深廣自老SKchar嘴度白沙横闊三十餘里俗呼黃天蕩秦淮

  源自溧水縣北西北流合諸水經上元縣東南入通濟水門横貫府城中西出江寕縣三山水門又

  西北沿石頭城西又西北入大江晉書王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淮水絶王氏滅晉陽秋

  秦時所鑿故曰秦淮南史梁天監九年新作緣淮塘又陳禎明二年淮渚暴溢溧没舟乘元和志淮

  水源出華山在丹陽湖熟兩縣界西北流經林陵建康二縣之閒入江寰宇記淮水源從溧水縣西

  北流百五十里縈紆京邑之内至石頭入江延互三百里宋史乾道五年守臣張孝祥言秦淮水有

  三源一自華山由句容一自廬山由溧水一自茅山由赤山湖至府城東南合而為一流經上水閘

  入府城别為兩派正河自鎮淮新橋直注大江又府東門有順聖河正分秦淮之水自南門外直入

  於江故秦淮無泛溢之患今一半淤塞為田請疏導之建康志引實錄云本名龍藏浦有二源一自

  華山經句容西南流一自東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江寕界至方山埭合流注江或曰方山西瀆直

  屬土山三十里是秦所開府志自吳至大朝都城皆南去秦淮五里史所稱柵塘是也梁時作塘又

  作兩重柵自石頭至方山運瀆總二十四渡皆浮航往來亦曰二十四航楊吳時改築金陵城乃貫

  秦淮於城中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秦淮歌二十七年

   御製秦淮曲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秦淮歌小新河建康志在

  上元縣東門外土橋之東宋嘉定八年江東運副真德秀開自蔣山至半山寺而止舊志又有御河

  在故宫城内明初所鑿合於城濠靖安河在上元縣北宋紀畧大江自金陵抵白沙風濤

  至為險阻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公得古漕河於靖安鎮之下缺口取徑道於青沙夾趨北岸入儀徵

  新河抵新城下安流八十餘里以易大江百五十里之險舊志在縣西北二十里有龍安津在靖安

   河口亦曰新安津即靖安渡也蘆門河在上元縣東北六十里建康志建炎四年韓世忠以

   舟師扼金兵歸路相持於黄天蕩烏珠不得渡或教之於蘆場地鑿大渠二十餘里上接江口出世

   忠上流得絶江遁去古跡編云蘆門河在蘆門漾之側建炎閒始開以通真州亦名蕃人湖

   河在江寕縣西南建康志在白鷺洲西南流通大江宋建炎閒金烏珠所開汪藻奏議敵於鍾山

   雨花臺各劄大寨抱城開兩河以䕶之此其一也明一統志有上新河在江東門外稍南五里又有

   新河皆洪武中新開流通大江江中舟船盡泊於此以避風浪 按新河有三通志謂下新河自三

   山橋厯石城定淮諸門由草鞋夾以達於江中新河在江東門外五里上新河又在其南三河口通

   江處與北岸江浦縣新河口正相對舊志江浦新河在縣東南新路西三里明洪武中新開通江通

   志失載 烏珠改見前牛頭山注臙脂河在溧水縣西十里明洪武中議通蘇浙糧運命

   崇山侯李新鑿開臙脂岡引石臼湖水㑹於秦淮以為運河因名臙脂河有龍潭在縣西南二十里

  南通石臼湖北入臙脂河浦子口河在江浦縣東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錫珍珠二泉由浦

  子口城西東流入江直江寕道士洲沙河江水支流也在江浦縣東三十里東流經六合縣長

  蘆鎮一曰西河亦曰長蘆江流至瓜步口復入江宋㑹要天聖三年發運使張綸請開真州長蘆口

  河屬之江即此 按府志謂天禧中范仲淹領漕事以大江風濤之險開此河引江水未知何據

  芝蔴河在江浦縣南六十里接安徽和州界分大江支流合白馬河曰穴子河出西江口入

  江其白馬河在縣南四十里又石磧河在縣西三十五里㑹縣西境諸山水東南流通白馬河

  河自安徽滁州東流入經江浦縣北三十里又東經六合縣南又東至瓜步鎮東南入江一名後

  河亦名大河孫呉赤烏十三年作堂邑滁塘以淹北道陳太建五年呉明徹攻齊秦州州前江浦通

  滁水齊人以大木立柵水中五代時南唐於滁水上立瓦梁紹興十一年海陵王南侵屯重兵

  滁河造三牐儲水即此方輿紀要凃水即滁河源出安徽合肥縣東北七十里廢梁縣界冶浦

  河在六合縣東二里源出牛頭山北通天長南入滁河漆橋河在高淳縣東三十里源從

  溧水西北諸山西南出漆橋入固城湖胥河在高淳縣東南四十里自廣德州建平縣界流

  入即古桐水杜預左傳注桐水西北入丹陽湖舊志春秋伍子胥伐楚時所開故名流經東壩下壩

  之中曰中河長十餘里分爲二一自驛橋而東入溧陽三塔湖一自東壩而西經固城渡入固城湖

   按明初常以胥河爲運道於東壩建閘啟閉凡蘇浙糧運直過東壩由胥河入固城湖由胭脂河

  㑹秦淮直達金陵永樂後廢閘連築土壩胥河始專注固城湖而西入江不復東通震澤矣

  陽河在高淳縣西南三十里與安徽宣城縣分界鷰雀湖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四

  里梁昭明太子墓側建康志其水流入青溪縣志一名前湖明大内正值其地迎檐湖

  元縣西北宋書符瑞志元嘉七年建康頟檐湖二蓮一蒂齊書作雒檐湖寰宇記在縣西北八里周

  五里其水坳下不通江河南徐州記云縣西五里有迎檐湖晉永嘉中衣冠席倦過江客主相迎湖

   側遂以迎檐為名建康志在石頭城後五里今為田蘇峻湖在上元縣西北咸和二年

   峻叛據石頭陶侃督䕶李陽斬峻於白石陂岸建康志在縣西北十五里南徐州記本名白石陂

   元武湖丹陽記後湖一名練湖晉元帝時為北湖肄舟師於此在上元縣北南史宋元嘉二

   十三年築北隄立元武湖於樂遊苑齊永明二年幸元武湖講武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綸入援臺城

   由蔣山而前軍元武湖陳至德四年幸元武湖肄艫艦閲武寰宇記在上元縣 北七里周四十里

   東西兩派下入秦淮宋天禧初知昇州丁謂言城北有後湖往時旱水竭給為民田凡七十六頃今

   宜復舊制疏為隄塘以蓄水四年給為放生池熙寕八年王安石請於内權開十字河源洩去餘水

   使貧困飢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自是開十字河立四斗門以洩水湖遂廢為田歲久舊跡益堙惟

   城北十三里僅存一池府志明初復濬中有舊洲新洲及龍引蓮萼等洲置庫於洲上以貯天下圖

   籍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元武湖即景雜詠詩二十二年

   御製泛舟後湖覽古詩半湯湖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北四十里水同一壑而冷熱相半

  建康志又名半陽湖周十五里二處皆有魚互相入則死居民種稻則溉熱水一年再熟攝湖

  在上元縣東北五十里攝山之側周二十里舊志攝山之水流入江乘浦注於攝湖又北入於江

  婁湖在江寕縣東南與上元縣分界南史沈慶之有園舍在焉大明四年一夕徙居之齊永明

  初望氣者言新林婁湖有王氣因作新婁湖苑以厭之陳書紀太建十年立方明壇於婁湖元和志

  溉田數十頃呉張昭所開昭封婁侯故名寰宇記在縣東南十里流入艦澳通秦淮其澳梁武帝所

  陽劉湖寰宇記在江寕縣東南六十里周三十里在陽劉村前因名葛塘湖

  齊書劉善明子滌清貧太祖賜以葛屯穀建康志在江寕縣東南七十里慈湖在江寕縣

  西南五十里接安徽當塗縣界莫愁湖在江寕縣三山門外明時為中山王徐達園府志相

  傳為莫愁舊居因名赤山湖在句容縣西南南史齊明帝使沈瑀築赤山塘元和志在縣南

  三十五里新唐書志縣西南三十里有絳巖湖麟德中因梁故隄置後廢大厯十二年復置周百里

  爲塘立二斗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建康志在句容上元兩縣界上接九源山下通秦淮周二十里

  南去百步有磬石建二斗門以爲䟽閉之節通志有江城湖在縣西北六十里沙湖在溧水縣

  南六十里周五十餘畝今以資灌溉名沙塘石臼湖在溧水縣南四十里高淳縣北

  二十里西與安徽當塗縣分界寰宇記在溧水縣西南三十里西連丹陽湖岸廣百六十餘里北枕

  橫山東連稟邱山建康志在縣西南四十里縱五十里衡四十里其水舊有二派入龍潭梅梁港通

  濁水舊志有蘆溪在高淳縣西北十里爲漁舟所泊長十里迤邐接於石臼湖丹陽湖

  淳縣西接安徽當塗縣界舊名南湖應劭曰溧水出南湖三國呉志永安三年都尉嚴密建丹陽田

  作浦里塘郭璞江賦旁有朱滻丹漅丹即此也元和志在溧水縣西南二十八里與當塗縣分中流

  爲界建康志即應劭所謂南湖張鉉金陵志周百九十五里東北連石臼湖明統志在高淳縣西北

   三十里府志源有三一出安徽黟縣者為舒泉一出安徽廣德州白石山者為桐水一出溧水縣東

   廬山者為呉漕水俱匯於此其流有二一西出安徽蕪湖一西北出安徽當𡍼姑孰俱入江舊志按

   杜預左傳注止有丹陽湖至寰宇記始有石臼固城之名蓋元和志所云即今石臼湖也固城

   湖在高淳縣西南元和志在溧水縣南百里周九十里多蒲魚之利建康志南北三十里東西二

   十五里環楚王故城與丹陽石臼號曰三湖有水四派明統志在高淳縣南三里府志北通丹陽石

   臼二湖與安徽當塗宣城分界俗又謂之小南湖長溪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南六十里丹陽

   記湖熟縣前有長溪東承句容縣赤山湖水入於秦淮又曰有長溪埭在縣東南五十里堰秣陵浦

   水過秦淮鎖石溪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南四十八里源發白石巖北流經攝湖六十餘里入

   青溪在上元縣東北寰宇記在縣北六里洩元武湖水南入秦淮輿地紀勝呉赤烏四年

   鑿東渠名青溪自鍾山西南流通城北塹潮溝東出於青溪閘口接於秦淮及楊溥城金陵始分為

  二在城外者自城濠合淮在城内者堙塞僅存上元縣志今自舊内傍遶出淮青橋與秦淮河合者

  是青溪所存之一曲也其接秦淮處有閘口 本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沌皇帝南巡

   御製青溪覽古詩二十七年   御製青溪曲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

  製青溪曲龍淵溪源出句容縣南四十里仇山下流入赤山湖又有高平溪後白溪蒲里溪

  俱出縣南浮山西北流入赤山湖上容溪在句容縣南九域志縣有上容溪建康志源出

  中茅峯入赤山湖舊志今縣南三十里有上容路橫溪在高淳縣西南二十里上流受固城

  湖水西出澄溝河入蕪湖落馬㵎在江寕縣西南宋書元凶劭兵敗競奔落馬㵎㵎為之滿

  寰宇記在縣東南五里水下秦淮即劭敗死處建康志一名南㵎在縣南五里東北流入城濠陳亡

  竭涸明統志謂之躍馬湖王安石詩小㵎何年躍馬蹄即此楚王東西㵎在句容縣

  東南建康志在茅山崇禧觀東又冷水㵎在玉晨觀北舊志冷水㵎在中茅峯東北舊名蒼龍溪水

   潄石出其色如玉堅潤可愛即茅山石也冷水㵎在溧水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荆塘山西

   南流九曲入石臼湖又石湖㵎花溪港俱流入石臼湖曲水在上元縣北建康志晉海西公

   於鍾山立流杯曲水以延百僚水經注云舊樂遊苑晉元嘉中以其地爲曲水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曲水用謝惠連韻即效其體詩亭水在句容縣東建

   康志源出亭山南流遶縣城東又南與赤山湖合流入秦淮舊志又有石溪在縣北三十里源出胄

   山與亭山水合流入赤山湖 按秦淮水諸書言一源出句容華山今華山無水當即亭山諸水也

   輿圖句容縣東北有水南流經縣東西南流有運河水自東南來注之西流經柘塘鎮北與溧水縣

   之水合西北流湯泉水自北來注之又西北入上元界即此呉漕水在溧水縣南流入石

   臼湖建康志源出東廬山南流入呉漕又曰溧水一派西流爲呉王漕楊行密時漕運所行

   山水在溧水縣西三十五里有兩源出橫山東㑹於望湖山下至石湫壩合秦淮河鄱陽

  浦在上元縣西建康志在石城西上通秦淮下入馬昻洲九里達江乘梁鄱陽王嘗於此置屯田

  因名又江乘浦在上元縣西北十七里南徐州記江乘縣西二里有大浦源出石城山東入大江

  蟹浦在上元縣西北十六里輿地志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鍾山北流九里入江秣陵

  浦建康志在江寕縣東南五十里溉田四十頃輿地志以舊縣爲名源出竹堂山北流十里入葛

  塘湖又十里入長溪合於秦淮府志源出上元縣竹堂山牧馬浦建康志在縣東南三十九

  里黄元之丹陽記云牧馬亭東南一里有牧馬浦晉永和中所置流入秦淮浦南朝放牧多在此又

  有義溝瀆在縣東二十里源出東青村下入秦淮溉田百餘頃王安石詩霹𩆝溝西路柴荆四五家

  輿地紀勝溝在縣東五里江寕浦在江寕縣西南南史梁敬帝初王僧辯迎立蕭淵明於齊

  既濟江㑹於江寕浦建康志在縣南七十五里源出安徽當塗縣界板橋浦在江寕縣西南

  晉康帝時譙王無忌餞禇裒於板橋齊謝眺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建

   康由板橋至朱雀航南寰宇記在縣南四十七里源出觀山流三十七里注大江建康志在城西南

   三十新林浦在江寕縣西南齊永明五年起新林苑梁太清二年侯景之叛韋燦柳中

   禮等赴援合軍屯新林宋開寶七年曹彬等伐南唐自采石敗其兵於新林港建康志在縣西南二

   十里源出牛頭山西流七里入大江大桑浦寰宇記在江寕縣西南十二里吳大帝時平南

   將軍吕範屯大桑即此其水從蔡洲通大江查浦在江寕縣西晉蘇峻之亂陶侃入援屯於

   查浦又義熙六年盧循犯建康劉裕屯石頭柵淮斷查浦宋元徽二年桂楊王休範之亂陳顯達自

   查浦渡淮縁石頭北道入承明門建康志呉時夾淮立柵自石頭南上十里至查浦又南上十里至

   新亭又南上十里至新林又南上十里至板橋又東上三十里至烈洲通鑑注在大江南岸直秦淮

   口舊志在縣西南十里又西有沙門浦温嶠屯軍處便民港在上元縣東舊有沙溪一道自

   鎮江師古灘逕句容至上元長百里許歲久湮塞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督臣奏請開濬寛深引注

   江水入新港自鎮江舟行至江寕可越黃天蕩江路之險行旅稱便四十八年   賜名曰便民

   港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便民港紀事詩竹篠港在上元縣

   東北建康志竹篠河西至靖安東至石步南連直瀆北臨大江由靖安港口至城四十里有竹篠鎮

   接句容縣界石步港在上元縣東北建康志攝山西有石步港去縣四十里北達大江有

   羅落浦在縣東北六十里合於攝湖又曰石步橋下為羅落浦宋武帝進至羅落橋即此大城

   港在江寕縣西南三十里納大江東流㑹板橋新林等浦之水又東與陰山河合又東北與秦淮

   河合又北為三汊河流至龍江關外入江明初改為大勝港置大勝關於此下蜀港

   容縣北唐書上元初劉展以廣陵叛潛自上流濟襲下蜀宋史紹興十一年海陵王南侵虞允吝駐

   京口命苗定駐下蜀為援建康志在縣北六十里府城東北百里後有河入大江俗曰官港即古漕

   蒲塘港在溧水縣南二十五里又還步港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二水皆源出方山西流

   入石臼湖或曰即孫吳時蒲里塘也程駕港在六合縣西二十里其水上通竹鎮源出三山

   南流入滁河運瀆輿地紀勝在上元縣西北一里半建康志呉赤烏二年使左臺御史郄儉

   鑿城西開溝入秦准通吳越運船也城内有倉名苑倉府志今自三山門内斗門橋南引秦淮北流

   至内橋與青溪合又西從鐵窗櫺出城者其故迹也直瀆在上元縣東北晉書温嶠討蘇峻遣

   王愆期屯軍直瀆輿地紀勝在幕府山東北建康志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東北接竹篠港流入大江

   傍有直瀆山直瀆洞其道直故名破岡瀆在句容縣東南六朝時運道也吳志赤烏八年

   遣校尉陳勳將三萬人鑿句容中道山直至雲陽西城通㑹市作邸閣其後因曰破岡建康志在縣

   東南二十五里建康實錄呉鑿以通吴㑹舩艦上下十四埭晉齊宋因之梁以太子名綱改為破墪

   瀆尋潮溝在上元縣西梁書天監四年以嚴植之兼五經博士開館潮溝輿地紀勝在縣

   西四里輿地志吳大帝所鑿以引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運瀆北連後湖又建康志有鐵冶溝在縣

   北馬鞍山下有地三畝餘皆鐵梁時聚江南之鐵載往淮上棄所聚之餘於此其地堅不可入

   曲溝在句容縣治東南河子溝在六合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急流江今名急水溝

   舊志宋淳熙中所開新河也下流入大江又岳子河在溝東金烏珠屯瓜步岳飛遣其子雲鑿此河

   襲之因名今俗呼鴨子河東溝在六合縣東南瓜步山之東接儀徵縣界舊志宋紹興閒所開

   為商旅艤舟之所江防隘口也舟子洲寰宇記在上元縣西五里輿地志梁天監十三年

   朱雀門東北淮水紆曲數有水患乃鑿通之中央為洲四方諸郡秀士上計者憩止於此金陵記在

   城南隅周迴七里當朱雀航長樂渡之閒馬卭洲在上元縣西北梁太清三年南兖州刺史

   南康王㑹理等援臺城至馬卭州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三里南滁洲記臨沂西入江北三里有洲

   晉帝渡江牧馬於其所故名通鑑注即江乘蒲洲之地與白下城相近新洲在上元縣北三

   國志孫綝使具黨孫慮襲執朱據於此晉書孫恩至白石欲掩建康不備聞劉牢之引軍還至新洲

  不敢進而去宋書武帝微時嘗伐荻新洲建康志一名薛家洲在縣北四十里與幕府山相對有上

  新洲下新洲通鑑注在京口西大江中意即今之金珠沙也闔廬洲在上元縣北晉書元

  帝初江東草創盜賊多有賀循言江中劇地惟有闔廬一處地勢險奥逃亡所聚宜以重兵備戍即

  穊洲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北七十五里周三十八里南徐州記石壠山北中有洲百姓於

  洲上穊種所收倍於平陸烈洲在江寕縣西南晉書㑹稽王昱㑹桓温於烈洲共議征討寰宇

  記在縣西南八十里周六十里輿地志呉舊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舟商人多停此以避烈風故名亦

  名溧洲上有小山形如栗相近又有龍潭洲迷子洲在江寕縣西南王安石詩迷子山前

  漲一洲建康志在縣南四十五里又簰槍洲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志南唐保大中治宫室取材上

  江成巨筏至此時㑹潮退為浮沙所沫漲成洲渚又董雲洲在縣西南十五里西有小江名曰澧江

  又名澧冮場上有田五百頃茄子洲在江寕縣西南晉咸和中陶侃等討蘇峻郗鑒自廣

  陵帥師渡江與侃㑹於茄子浦寰宇記在縣西南十三里永昌初忽崩陷數里其形曲折凡作九灣

  舟行者依馬蔡洲在江寕縣西南晉書王敦在石頭欲禁私伐蔡洲荻參軍温嶠曰中原有

  菽庶民采之乃止又蘇峻之亂陶侃温嶠等入援舟師四萬次於蔡洲元和志在縣西十二里江中

  寰宇記周五十五里通鑑注在石頭西岸又梁承聖元年王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注張公洲即蔡

  洲之别渚白鷺洲在江寕縣西南唐李白詩朝别朱雀門暮宿白鷺洲又二水中分白鷺洲

  宋史曹彬伐南唐破其兵於白鷺洲寰宇記在縣西三里大江中心通志在府西三里與新林浦相

  長命洲寰宇記在江寕縣西四里輿地志梁武帝遣人放生於此仍置十户在洲中掌

  穀粟以飼之建康志在石頭城前九里汀在上元縣東南五十里東下入秦淮溉田五百

  二十頃即九里固汝南灣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八里當秦淮曲折處晉汝南王渡江居此

  因名此水釀酒極佳灣東冶亭也又桐林灣在秦淮南逼近府城舊植桐甚盛故名烏龍潭

  在上元縣北建康志水旱祈禱屢應舊志近清涼門虎踞關夏月多荷西岸皆園亭濮家潭

  在高淳縣東五里廣百畝大旱不竭又潭灣在縣東南十五里廣二百餘畝長二里天淵池

  在上元縣北宋書景平二年遊天淵池建康志宋元嘉二十三年鑿一名天泉池陳江總有華林園

  天淵池銘今宫城後法寶寺西南荒池尚餘一畝即此池也西池在上元縣北晉書明帝為

  太子時起西池樓觀温嶠諫止之丹陽記呉太子登所鑿謂之西苑晉明帝為太子時重修建康志

  在太初宫西門外縣志今名太子湖在縣北六里九曲池在上元縣東北建康志在臺城

  東東宫城梁昭明太子所鑿覆杯池建康志在上元縣北三里元帝以酒廢政王導諌之

  帝覆杯池中以為戒因名龍池在句容懸東南明統志在茅山天聖觀梁陶宏景養龍子於池

  中宋真宗嘗敕中使取龍以進尋送歸池有御製觀龍歌刻於石天池在句容縣茅山絶頂

  又有碧玉池飲馬池在江浦縣西十五里西華山北俗傳項羽曽飲馬於此六合

  龍池輿地紀勝在六合縣南五里今為放生池舊志周十里傍臨大道水味如泉蓮花

  池在高淳縣南三十里尚書塘在溧水縣西琛山周數十里淵深莫測大旱不涸

  泉建康志在句容縣東虎耳山又丹陽記縣東三十五里有龍岡岡頂有沸潭周十二丈聞人聲

  便朱沙泉即丹沙浤明統志在句容縣燕洞山東有大石盆常無⿱⿵乃𰀁皿 -- 盈耗續志在中茅峯

  撫掌泉在句容縣東南建康志在茅山崇壽觀前雖旱不涸聞擊掌之聲湧出如沸其味甚

  佳冬時常暖亦呼冬温泉又田公泉在茅山玉晨觀東南一里玉液泉在茅山崇壽觀後海眼泉在

  積金中茅之西湯泉府境百二一在句容縣西北射烏山之東麓南麓俱有泉噴湧初出處太

  熱不可手探土人用其流處為池貯水以供澡浴之用一在江浦縣西南三十五里數泓湧出流入

  後河近泉之田賴以灌溉相傳梁昭明太子曾浴於此因名太子泉明初更名香泉湯溝泉

  在江浦縣北三十里駱駝嶺下北入三汊河溉田數十頃珍珠泉在江浦縣東北二十里定

  山西南麓東流入江龍王泉在高淳縣東三十里味香冽能俞疾景陽井在上元縣

  北建康志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臺城内輿地紀勝今白蓮閣下有小池面方丈餘或曰即景陽

  應潮井酉陽雜俎蔣山有應潮井在半山閒輿地紀勝在上元縣東十里蔣山頭陀寺

  中與江潮盈縮相應寶公井在上元縣大市街心響井在江寕縣南六十里明一統志

  井欄有元祐五年四字或以紗帛𫎇其上擊之作鼔聲投以瓦石則其聲如鐘磬上方井

  在溧水縣西二十里上方寺中縣志井上有石刻世傳孫鐘種瓜井也戴橋井在溧水縣

  南五里其水香冽可愈疾又金井在縣南其泉可灌溉天井在高淳縣東六十里竹山東畔

  深尺許泉促石孔出居民引以溉田尋真井在高淳縣北二十五里尋真觀内相傳許旌陽

  煉丹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