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十一至三十四

卷二十八至三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十一至三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十五至三十七

大清一統志

 順德府

一關隘一黄榆關在邢臺縣西北黄榆嶺上據險築堡自黄榆南為馬嶺口清風嶺口夫子巖中

  莊兒口貨郎口明正統末皆設兵防守燒梁關在内邱縣西晉地道記中邱縣有燒梁關

  西黄村巡司在邢臺縣西七十里舊曰西黄社明崇禎六年設巡司於此 本朝因之

  綦陽鎮在沙河縣西四十里九域志沙河縣有綦村鎮鐵冶務舊志綦陽鎮在縣西四十里

  皇祐四年置鐵冶司於此有冶神祠常河鎮在平鄉縣東北又高阜鎮在縣東又東有

  節固鎮皆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堡團城鎮在鉅鹿縣東北四十里九域志鉅鹿縣有新店

  團城二鎮金史地理志鉅鹿有團城鎮舊志民居環繞如團故名新店鎮在任縣東三十

  五里九域志鉅鹿縣有新店鎮金時改屬任縣大嶺口在沙河縣西一百七十里黄背巖北

  上有邊牆舊與黄背數道二巖皆置戍鶴度嶺口在内邱縣西一百七十里其北二十

  五里爲錦繡堂口形𩔖龜坼故云又北十里爲雲凹口皆接山西平定州界黄寺堡

  臺縣北四十里石婆山後又有宋家村堡在縣西北百餘里俱明時大名兵備道防秋處原莊

  堡在鉅鹿縣西南十五里往來所經商旅輻湊舊有小城可以守禦又有張王疃堡在縣東午時

  村堡在縣南上疃村堡在縣北孝路堡在廣宗縣南二十里周二里濠廣一丈又有版臺堡

  在縣北二十五里周二里有奇濠廣二丈五尺俱明嘉靖二十一年金提堡在内邱縣

  東十里又有官莊堡在縣東南尹村堡在縣北清修堡在縣西北皆明嘉靖二十五年腰水

  砦在邢臺縣西北黄榆嶺口地極高峻其上平闊惟一徑可通山半有水故名香鑪砦

  在邢臺縣西北黄榆嶺北峯巒高峻狀如香鑪亦止一徑可通又北卽正定府贊皇縣界戴家

  寨在沙河縣西一百里形𫝑高峻止通一徑其上平原廣闊中有一池雖旱不固梁原店

  在内邱縣南三十里龍岡驛在邢臺縣東關外中邱驛在内邱縣治東南

 ︹津梁︺鴛水橋在府城北四里俗呼為板橋一名廣濟橋又名豫讓橋 本朝乾隆十四年

  水二源俱濬匯流於此改今名並於橋畔建亭以為冠蓋讌餞之所高莊橋在邢臺縣東三

  里又有先干橋在縣東七里俱跨達活水樓下橋在邢臺縣東南十里跨百泉水灃水

  橋在南和縣西十里俗名土橋跨百泉河通濟橋在南和縣東三十里張村西洺河上

  明宏治五年建宗義橋在南和縣南狼溝河上明萬厯十三年縣人李宗義建因以其名為

  名又名南寒橋夏莊橋在平鄉縣東北七里女兒橋在唐山縣西南十六里

  河橋在唐山縣西六里又一在縣南十五里又一在任縣北二十里尹村橋在内邱縣

  北二十五里泜水上當往來要道大宋橋在任縣東八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

  灃河橋在任縣東二⺊里百泉橋在任縣東南十里蔡河橋在任縣北

  

 ︹隄堰︺珍珠隄在邢臺縣東南明嘉靖四十年知府劉應節建引水自百泉村至樓下村溉田

  二十餘頃又東為流珠隄萬厯間知縣朱誥建引清水等泉舍珍珠隄水漑田五十餘頃滏

  西隄在平鄉縣界明正統二年築起縣東南界循滏水西岸北入任縣安東隄

  鄉縣東南以禦漳水迤西有奠中隄鎮西隄以禦滏陽落漠水皆明宏治十六年築落漠東

  隄在平鄉縣西明正統六年築起縣西南界循落漠東岸北抵南和縣大隄在廣宗縣西一

  里舊築以䕶城者起縣西南繞城西北至小平臺村止互三十里又有小隄在縣西五里明宏治十

  四年築起縣西南至大平臺村止亙二十里以禦漳水永澤閘在邢臺縣東南七里明萬

  厯十八年引百泉水為渠建閘築隄以漑民田又東一里為小龍泉堰亦萬厯中建百泉閘

  在邢臺縣東南永澤閘南三里明嘉靖間知府劉應節建其東一里有盛流閘又東一里有黒龍潭

  閘又東南七里有明沙泉閘又東三里有晉祠閘又東一里有武家莊閘又東二里有關家灣閘又

  東二里有永立閘一名東汪閘又東一里有大賢閘接南和界又東有永濟閘又東南一里有龍興

  閘又南數步有廣潤閘皆明時所建引百泉水漑田小汪閘在邢臺縣西北五里其東一里

  有翟村閘又東二里有水磨閘又東四里有呉家莊閘又東北四里有張村閘又東六里有祝村閘

  又東五里有河曲閘皆明嘉靖萬厯間建引野狐達活水自呉家莊閘以下萬厯間野狐泉涸俱廢

   本朝乾隆十四年達活泉溢因其順流之勢修建翟家莊二閘以漑民田普潤閘

  河縣北明萬厯十九年建引百泉水漑田四十餘頃永賴閘在南和縣西南沙河縣界明嘉

  靖三十九年劉應節建又有博濟閘明萬厯七年建皆引狼溝河水漑田大賢閘在南和縣

  西二十里接邢臺縣界亦名均利閘其東南數里有均濟閘又北有永濟閘又灃水橋北八里有濟

  民閘亦曰通濟閘其東北又有救濟閘亦曰通惠閘又東北有賈宋閘亦曰通利閘俱元縣尹尹泰

  所建又有惠民閘邵家閘賈宋新閘俱明劉應節所開永賴閘明萬厯中知府王守城建並引百泉

  水漑偏閘在鉅鹿縣西 本朝乾隆十年知縣張文莊建引滏陽河水灌漑民田咸賴其

  永濟閘在任縣東北三十里明萬厯中知縣徐璘建又建子閘數座曰天口閘田家莊

  閘呉家口閘鄧家口閘王家灣閘賈家閘邊家莊閘引滏陽河水溉田大賢壩在邢臺縣

  東接南和縣界 本朝雍正五年知縣李相因大賢閘故址接築壩三十丈又東為東汪壩乾隆四

  年知縣劉蒸雯因東汪閘之舊加築為壩長八十餘丈

 ︹陵墓︺︹周︺邢侯夫人墓在府城北寰宇記邢臺縣有邢侯夫人冢史記云齊武平初有

  掘古冡得銅鼎腹有銘作蝌蚪書云邢侯夫人姜氏墓内邱縣志在今縣東十五里衞靈公

  墓在平鄉縣南莊子衞靈公葬沙邱舊志在平鄉縣南五里柴口村又見長垣觀城二縣︹漢︺

  馮唐墓在内邱縣西馮唐村大覺寺之左有古塔時苗冢在平鄉縣東北寰宇記在

  平鄉縣東北二里︹晉︺石勒冢在邢臺縣西南寰宇記在龍岡縣西南十五里偽號高平

  張賓墓在南和縣西元和志在南和縣西十二里舊志又有鐵頂墓在内邱縣南十三

  里周圍皆鐵高三丈餘或以為卽張賓墓︹南北朝︺︹魏︺游雅墓在任縣東北十餘里

  ︹唐︺宋璟墓在沙河縣西北八里︹五代︺︹周︺郭王墓在邢臺縣西六十里焦山

  嶺俗呼為郭上皇墓蓋郭氏祖塋也︹元︺劉秉忠墓在邢臺縣西南十里賈村郭守

  敬墓在邢臺縣西北三十里張文謙墓在沙河縣南十五里孔璠墓

  山縣西北八里劉德淵墓在内邱縣西程家灣林起宗墓在内邱縣南永安村

  明朱裳墓在邢臺縣南五里陳村趙孔昭墓在邢臺縣南十五里王本

  固墓在邢臺縣南二十里百泉村賜葬李若珪墓在南和縣東二十里崔恭

  墓在廣宗縣北蘇村

 ︹祠廟︺豫讓祠在府學後三文貞公祠在府治東元延祐中祀魏徴宋璟於府學

  宫東南又祀劉秉忠於府治東明萬厯中合祀於此改今名 本朝康熙六年雙烈祠

  在府城南關祀烈女王玉梅張端荘宋文貞祠在沙河縣西北八里祀唐丞相宋璟墓亦

  在焉有顔真卿書墓碑 本朝乾隆十四年重修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   清

  蹕經此   特命大臣致祭有   御製祭文及宋璟祠詩樹碑祠内 按南和縣  文廟

  西亦有宋文貞祠明靖遠伯王驥作贊勒石 本朝以來厯任知縣屢為修葺盧公祠

  和縣西河頭郭村祀明兵備道盧象昇銅馬祠在鉅鹿縣北水經注漳水逕銅馬祠東漢

  光武廟也更始三年光武追銅馬於館陶大破之降其衆數十萬關西號世祖曰銅馬帝祠取名焉

  寰宇記祠在鉅鹿縣北七里縣志今祠在縣北銅馬鎮祀漢將馬武張相祠在任縣見魏書

  地形志蓋祀張賓也怡賢親王祠在任縣北北留寨廣源廟在邢臺縣西北

  逹活水北祀龍神元至正間建賜額禱雨卽應光武廟在唐山縣南二十五里旁有繫馬臺

  祖傅光武避王郎兵繫馬於此

 ︹寺觀︺開元寺在府治東北唐開元中建元世祖兩幸此建大聖塔有萬安師者能著神異詔

  改塔名圓照明洪武中重修按廣宗縣亦有圓照塔萬安本洺水人也天安寺在府治西

  北唐建元至正中重修興福寺在邢臺縣城北太平村唐開元時建建福寺

  河縣南三十里唐天寶中建又延慶寺在縣西南三十里亦唐天寶間建汎愛寺在沙河縣

  治西北唐建漆泉寺在沙河縣廣陽山上廣聖寺在南和縣城東十里村有碑鐫

  佛像及題唐宋年號元明以來遞有修葺慧炬寺在南和縣城北古隄内元魏間建北齊天

  保年修有碑勒石佛鐫經唐元和年重修明成化正德間增修庭種嘉樹幽深清爽清泉寺

  在南和縣城東北十五里葭里村金大定年間建明正統景泰間重修寺後有泉清澈岸多蘆荻

  福勝寺在平鄉縣東北趙村本元大德中三皇閣正德九年修建一名福勝禪林寺中有

  開元三年石塔 本朝康熙四年卽三皇故址重建大悲閣又有西福勝寺在縣西柴村北齊時

  建寺碑規制甚古三明寺在鉅鹿縣治南宋建知縣李桓記曰隋改南欒置鉅鹿縣於縣

  建三明寺後因水患人不奠居寺亦隨廢垂拱元年徙舊縣於東南十有一里之新城乃今邑地有

  釋智艮復乞地創建大觀二年秋河決舊隄流行邑中寺幾圯没宣和二年重建隆勝寺

  在唐山縣宣務山後周太祖代漢後卽山建寺鑿山爲龕刻佛像佛經於上賜名隆勝寺極華麗中

  有千佛堂同聲堂在千佛堂下鑿石而成硜然有聲響堂在千佛堂東有響卽應經閣寺

  在内邱縣治南宋元祐間建清涼寺在任縣東臺南鎮隋開皇中建明正統嘉靖年間增

  通真觀在府治西南元至元間建太子觀在府城西三十五里世傳趙襄子爲

  太子時射獵於此掘井得水後人肖像記之邑人趙孔昭有記朝元觀在唐山縣南關西街

  金明昌中建長春觀在内邱縣西八里元至元間建有碑存

 ︹名宦︺︹三國︺︹魏︺常林河内人宰南和節操清峻有碑在南和詳前︹隋︺劉曠

  初為平鄉令單𮪍之官人有訟者曉以義理不加繩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祿賑施窮乏百姓感

  其徳化更相篤勵曰有君如此何得為非在職七年風教大洽獄中無繫囚及去吏民號泣送數百

  里不絶清名善政為天下第一侯莫陳穎代人為邢州刺史仁壽中牛宏持節巡撫山東

  以穎為第一SKchar詔褒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唐︺元徳秀河内人調南和尉有惠政元誼貞元中邢州刺

  史徙漳水自州東二十里至鉅鹿北十里入故河民皆朝之高承簡幽州人為邢州刺忠

  時觀察府責賦尤急承簡代下户數百輸租李綰昌樂人為唐山令有仁政民立祠祀之

  ︹五代︺︹周︺王仁鎬龍岡人顯徳五年拜安國軍節度視事翌日省其父母之墓嗚咽謂

  所親曰仲由以為不如負米之樂信矣郡有羣盜仁鎬遣使遺以束帛諭之悉遁去不復為盜︹宋︺

   王德用趙州人真宗時為邢洺磁相巡檢盜張宏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德用以氊車載勇

   士詐為婦人飾過邯鄲賊果來邀勇士奮出悉擒之邊肅楚邱人真宗時知邢州會遼兵大入

   先是地屢震城堞摧圯無守備帝在澶淵密詔肅若州不可守聽便宜南保他城肅匿詔不發督丁

   壯乘城而闢諸門悉所部兵陣以待之騎薄城下肅與鄲小勝遼人莫測也居三日引去時鎮魏深

   趙磁洺六州閉壁不出老㓜趨城者肅悉開門納之王沿館陶人仁宗時知邢州復為河北轉

   運使奏罷二牧監以地賦民導相衛邢趙水下天平景祐諸渠以漑民田初沿建議時論者以為無

   益已而邢州民有爭渠水相殺者始知沿所建為利劉從廣并州人仁宗時知邢州籍鄉軍

   之罷老者聽引子弟自代著為令︹金︺石琚定州人天眷中為邢臺縣令邢守貪暴屬縣掊

   取民財以奉琚獨一物無所與旣而守以贓敗他令佐皆坐累琚以廉辨稱富察世傑

   貿蘇館瓦都河人正隆中同知安國軍節度使事時徴發不巳民不堪命犯法者衆獄囚積四百餘

   人世傑到官月餘決遣畧盡 富察世傑舊作蒲察世傑貿蘇館瓦都河舊作曷速館斡篤河今並

   孫德淵興中州人大定間為沙河令有盜秋桑者主逐捕之盜以刃自刺其足面日秋

   桑例不禁採汝何得刺我主懼賂而求免盜不從訴之縣德淵曰若逐捕而傷創必在後今在前乃

   自刺也盜遂引服後遷昭義軍節度使潞州破被執俄有拜於前者皆沙河舊民也密䕶德淵由是

   李復亨河津人為南和令盜割民家牛耳復亨盡召里中人至使牛家牽牛徧過之至

   一人前牛忽驚躍詰之乃引服賈益通州人大安𥘉安國軍節度使調民夫修完城郭為戰守

   備按察司止之不聽曰治城守臣事也按察何預旣而兵至以有備解去︹元︺劉肅洺水人世

   祖居潛邸以為邢州安撫使興鐵冶行楮幣公私賴焉趙良弻女直人元初立邢州安撫

   司擢良弻為幕長邢久不得良吏且當要衝使者旁午民多流移良弼區畫有方事或掣肘則謮諸

   藩邸閲嵗凡六往反所請無不從托克托以斷事官鎮邢其屬撗甚動相阻撓時帝征雲南良弻馳

  驛白其事遂黜托克托罷其屬郡以大治 托克托改見正定府名宦謝仲温豐縣人至

  元九年授順德路總管時方用兵江淮有寡婦鬻子以償轉輸之直仲温出俸金贖還之袁裕

  洛陽人至元十九年為順德路總管郡有鐵冶提舉張鑑無子買妾其妻妬而殺之𥙿捕其妻訊之

  服辜裕執法平允而疾惡不少貸如此王結定興人仁宗時為順德路總管教民務農興學

  孝親弟長戢姦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閲習之屬邑鉅鹿沙河有唐魏徴宋璟墓乃祀二公於學表

  其言論風㫖以勵多士尹泰唐山人至正中為南和縣尹涖政公勤大興水利建閘濬渠漑

  田數百頃民感其惠立石頌之︹明︺馬旭宣德中知内邱縣九年奏最當遷民乞留詔加秩還

  邱陵蘭陽人宣德中知平鄉縣創立城垣築隄四十里民得播種無水患號邱公隄山西

  饑民流入境拊循之授以閒田歸者千餘户鄉有十二社各立社學絃誦之聲達巷陌曲亷

  蓬萊人正統間知鉅鹿縣初縣東濱漳水田被漂没民多流亡亷先決其流次築隄障之水旣涸躬

   率墾闢樹以桑𬃷嵗既豐稔復勸民出贏餘捐糴本斂散以時儲粟至萬石立社學定三等科差流

   亡者皆歸業在職九年獄無重囚民尸祝之張繼鳳翔人成化間知順德府境内河渠地髙

   水下灌漑不及繼爲製水車運水日漑田數百頃比穫常數倍集桑椹數十石發各縣給民種之嵗

   増桑數百株蠶繅以興有盜刧民財巡捕官執疑似者拷掠皆誣服當斬繼按問疑似悉釋之已而

   果𫉬真盜潘中矩沔池人正德間知廣宗縣流賊入境中矩率吏民固守都御史甯杲督兵

   至索賄中矩曰知縣貧安所得錢杲大怒故留老弱兵三百人於縣中矩處置得宜兵皆畏服民亦

   不擾丁憂歸百姓泣送遮道後杲敗按驗郡邑獨廣宗無餽遺士論美之韓璧陽曲人正德中

   知内邱縣時李逵子宗智結姻江彬恣横莫敢詰璧下車卽按殺之彬矯㫖逮繫錦衣獄㑹彬服誅

   璧復李攀龍厯城人嘉靖中知順德府部内有種馬塲監司増課至二千七百攀龍請

   悉蠲之又請減嵗輸工部額徵増永年兩縣驛遞以寛民力何岑扶溝人嘉靖中知邢臺縣

   邢臺多瘠磽而賦稅與他邑沃壤等岑請於上官得嵗減徴銀九百餘兩罷冗役錢數百千邢故不

   知種稻岑就百泉諸水灌田數百頃遂為永利又覈得欺隱田六百餘畝為學田以贍貧士及遷去

   百姓泣留遮道朱誥南陽人萬厯中知邢臺縣修隄閘勸農樹桑躬履深山窮谷曲為經畫邢

   人思之不忘焦源溥三原人萬歴中知沙河縣會嵗歉賑濟有方請蠲嵗額五百兩時親

   藩發粟賑饑詔下各邑自運他邑皆役大姓有車牛者源溥曰欲救民而先⿰扌⿳丆⺝⿱冖友-- 擾民吾不忍也遣吏以

   官錢雇運吏胥舞文卽一錢必置之法至窮巷細民每温言接之調濬縣去民皆流涕有送至數百

   里外吉孔嘉洋縣人崇禎中知順德府十五年大兵臨城悉力捍禦力屈城破與妻

   張氏長子惠迪次子婦王氏並死焉贈太僕寺少卿唐一中全州人崇禎中為鉅鹿縣教諭

   城陷死之杜前鹿邑人崇禎中知平鄉縣城破前懷印至庫中自縊死教諭潘希朗訓導李愈

   芬閻慎行皆同時殉節死

 ︹本朝︺連登奉天人順治四年知順德府嵗饑力為賑救全活甚多有猾吏以練習乆任事登一

  日三發其姦吏惕息改行擢山東登州兵備道有瞽者數十當轍卧曰吾輩不能覩公顔色請撫摩

  以志去思再拜痛哭而去其感人如此錢國琦奉天人順治四年廣宗縣六年土寇攻

  城國琦率弟國璞等奮擊賊敗走邑賴以全方戰時國琦中流矢手拔鏃裏創復戰血縷縷漬衣甲

  民為立碑紀事朱玉漳浦人為平鄉典史驍勇善騎射順治六年土寇大至玉以公事還自永

  平聞警不入私廨坐城上待旦出禦之戰於王固村頗有斬𫉬馬蹶被害邑人為建烈士亭以祀

  王原祁太倉人康熙中知任縣邑當大陸澤下流遇水潦田俱浸没原祁力請永免田賦三

  千餘金民德之

 ︹人物︺︹漢︺路温舒鉅鹿人父為里監門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稍

  習善求為獄小吏因學律令縣中疑事皆問焉又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宣帝卽位温舒

  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帝善其言遷廣陽私府長内史舉温舒文學高第厯臨淮太守治有異跡卒於

  侯芭鉅鹿人楊雄弟子受太元法言雄卒為起墳心喪三年張禹襄國人性篤厚

  節儉父歆為汲令卒吏人賻送數百萬悉無所受又以田宅推與伯父身自𭔃止舉孝廉拜揚州刺

  史親録囚徒多所明舉遷下邳相引蒲陽陂水漑田民用贍給入為大司農拜太尉延平元年遷太

  傅鄧太后以殤帝初育詔禹舍宫中五日一歸府朝見特贊與三公絶席永初元年以定䇿功封安

  田豐鉅鹿人天姿瓌傑權畧多奇為袁紹别駕勸紹迎天子紹不納後紹敗於官渡軍將

  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於是紹還謂左右曰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殺之︹三國︺

  ︹魏︺張臶鉅鹿人少逰太學學兼内外後歸鄉里袁紹前後辟命不應移居上黨并州牧高幹

  表除樂平令不就徙適常山門徒數百人遷居任縣太祖為丞相辟不詣卒時年一百五歳︹南

  北朝魏游雅任縣人太武時與高允等俱知名徵拜中書博士厯散騎侍郎進侯詔定

   律制出為東雍州刺史亷白有惠政徴為秘書監高允作徴士頌有云孔稱游夏漢美淵雲遐哉伯

   度出𩔖離羣其推服如此游明根雅從祖弟年十六於白渠坎為窟讀書積嵗太武擢為中

   書學生孝文時累遷儀曹尚書大鴻臚卿參定律令屢進讜言以年老表求致仕帝行禮辟雍以明

   根為五更卒諡靖侯明根歴官内外五十餘年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時論貴之游肇明根子孝

   文初累遷太子中庶子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岀為本州南安王鎮北府長史帶魏郡太守甚有聲績

   厯太府廷尉卿兼御史中尉明帝卽位再遷尚書右僕射元又廢靈太后將害清河王懌集公卿會

   議莫不失色順㫖肇獨抗言不可終不下署卒諡文貞肇外寛内剛躭好經傳手不釋書善周易毛

   詩尤精三禮為易集解撰冠婚禮儀白圭論詩賦表啟凡七十五篇謙亷不競清平寡欲為廷尉時

   宣武嘗勅肇有所降恕執不從曰陛下自能署之豈可令臣曲筆也其執意如此︹隋︺游元

   明根裔孫仕周厯夀春令譙州司馬俱有能名煬帝時累遷尚書度支郎宇文述等九軍敗績帝令

  元按其獄述時貴幸遣家僮請屬元不見他日按述愈急仍以屬請狀劾之帝嘉其公正奉使黎陽

  督運楊元感作逆元以正義責之元感怒囚之脇以兵竟不屈遇害贈銀青光禄大夫李孝

  貞柏仁人好學能屬文齊時射策甲科厯事周隋閒以美詞令與内史參典文翰所著文集二十

  ︹唐︺李元愷邢州人博學善天歩律厯性恭順未嘗敢語人宋璟嘗師之既當國厚遺

  以束帛將薦之朝拒不答洺州刺史元行冲邀致之問經義畢贈衣服辭曰吾軀不可服新麗懼不

  稱以速咎也卒年八十餘宋璟南和人耿介有大節好學工文詞舉進士中第累遷鳳閣舍人

  居官鯁正張易之誣魏元忠引張說為驗璟教說以實對元忠乃免復遷左臺御史中丞有飛書告

  張昌宗者璟固請下吏明國法數忤太后㫖神龍初為黄門侍郎武三思怙寵數有請於璟璟厲聲

  答曰今復子明辟正宜以侯就第安得尚干朝政獨不見産禄事乎帝怒韋月將告三思事已詔誅

  死璟請付獄按而後刑帝益怒璟曰請先誅臣不然死不奉詔乃流月將嶺南睿宗立拜吏部尚書

   銓總平允開元初累封廣平郡公與姚崇同心輔政以尚書右丞相致仕卒贈太尉諡文貞璟風度

   凝遠人莫涯其量為宰相務清政刑使官人皆任職唐世輔弼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云李嗣

   真柏仁人多藝數中明經為始平令風化大行擢太常丞知五禮儀太常缺黄鐘嗣真居崇業里

   疑土中有之道逢一車鐸聲甚厲嗣真曰此宫聲也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之者掘之得鐘衆樂

   遂和永昌中以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來俊臣獄方熾嗣真上書諫不納俊臣誣以反流藤州久得

   還卒贈濟州刺史諡曰昭武后嘗問嗣真儲貳事對曰程嬰杵臼存趙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

   李懷遠柏仁人少孤嗜學宗人欲藉以高䕃懷遠辭退而曰因人之勢高士恥之擢四

   科第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爵趙郡公懐遠久貴益素約不治居室嘗乘欵段馬僕射豆盧欽望

   謂曰公貴顯顧當然耶懷遠曰吾幸其馴不願它駿卒贈侍中諡曰成子景伯景龍中為諫議大夫

   中宗宴侍臣酒酣命各為迴波辭或以諂言媚上景伯獨為箴規語帝不悅中書令蕭至忠曰真諫

   官也終散騎常侍魏傳弓鉅鹿人為監察御史嫉中人輔信義欲勘奏其姦竇懐貞曰是

   安樂主所信任者奈何繩之傳弓曰王綱壊矣正坐此屬殺之即死無悔終司農丞︹宋︺陳薦

   沙河人舉進士從韓琦定州河東幕府性木彊簡澹琦每語人曰亷於進勇於退嫌疑間毫髮不處

   與人交久而不變如彦升者無幾也神宗時累遷資政殿學士屢求退以為本州命兩省燕餞資善

   堂擢其子厚御史臺主簿卒贈光禄大夫王覺邢州人六世同居真宗時旌表仍蠲其課調

   ︹元︺劉秉忠邢州人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嵗入學日誦數千百言年十七為邢

   臺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㝷棄去隱武安山中為僧後逰雲中世祖在潜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

   中聞其博學多材藝邀與俱行旣入見應對稱㫖遂留藩邸上書數千百言皆天下大計世祖征大

   理雲南及伐宋每以天地好生力贊於上所到全活不可勝計至元初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旣受

   命以天下為巳任知無不言每因顧問輒推薦人物他如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

   發之為一代成憲卒贈太師諡文貞仁宗時進封常山王劉秉恕秉忠弟好讀書年弱冠受

   易於劉肅與兄同事世祖㩴禮部侍郎邢州安撫使厯彰德等五路總管所至有惠政召除禮部尚

   書终平陽路總管張文謙沙河人元初以劉秉忠薦召對稱㫖命掌王府書記邢州當要

   衝初分二千户為勲臣食邑嵗遣人監領徴求百出民弗堪命文謙言之世祖擇人往治洗滌蠧敝

   革去貪暴流民復歸不期月户增十倍世祖征大理欲屠其城文謙力諫止之中統元年立中書省

   以文謙為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病以安國便民為務詔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累官樞密副使

   卒贈太師追封魏國公諡文宣郭守敬邢臺人大父榮通五經精於算數水利使守敬從劉

   秉忠學中統初張文謙薦之世祖面陳水利六事授銀符副河渠使興復西夏唐來漢延諸渠灌田

   九萬餘頃至元十二年造授時厯使掌測驗推歩首言厯本在於測驗而測驗莫先儀表乃盡考舊

   儀之失創作簡儀候極儀玲瓏儀仰儀諸式拜太史令比次厯書數百卷表上之㝷遣相度灤河又

   陳水利十一事渠成漕極便賜名通惠河再遷至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有六仁宗嘗謂宰相曰

   郭太史神人也馬亨南和人少孤事母孝太宗時河北東西路使王晉辟為掾以才幹稱歴擢

   轉運司副使世祖在潛邸以劉秉忠薦召見甚器之授京兆𣙜課所長官凡五年民安而課裕中統

   初授都轉運使上言便宜六事至元初進户部尚書為兀里馬所誣免官㝷還京師卒 兀里馬舊

   作阿里馬今改正孔璠聖裔父天祐遷唐山為唐山人璠識度不凡至元中授陜西規措河

   渠副使鑿鄭國渠溉田四千五百頃遷徽州路總管府判官讞獄平恕民自不𡨚董朴

   人皇慶初以翰林院修撰致仕朴學自六經及孔孟微言與凡先儒所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

   㫖而會通之事親孝與人交智愚貴賤一待以誠或有犯之者夷然不與校家近龍岡學者稱龍岡

   先生︹明︺侯泰南和人洪武末由禮部員外郎超擢刑部侍郎建文中進尚書出督軍餉

   京師失守泰被執不屈死劉準唐山人邑諸生父喪廬墓野燒將及準悲號而火止正統中旌

   劉鏞邢臺人邑諸生父為五臺訓導與母卒於官鏞扶櫬歸葬廬於墓種𤓰其旁風雹不

   為害正統中旌表崔恭廣宗人正統進士除户部主事督餉延綏有能聲以楊溥薦擢知萊

   州府居府六年萊人以比漢楊震遷湖廣右布政使調江西天順初巡撫蘇松諸府所興革皆便民

   浚儀真漕河治呉淞江修曹家港蒲匯塘新涇諸水利進吏部侍郎拜尚書恭亷靖自守不為矯飾

   在吏部尤知大體能愛人材一時善𩔖歸心焉卒贈太子少保諡莊敏朱裳沙河人正德進

   士授御史按山東前御史王相忤鎮守中官黎鑑被誣下獄裳抗疏直相劾鑑八罪帝還自宣府裳

   請下罪巳詔以收人心不報及幸南都久裳又極陳小人熒惑之害出為鞏昌知府嘉靖初以治行

   卓異遷浙江副使累官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數條上方畧裳有學行攻苦食淡二十年如一日隆

   慶中追贈户部侍郎諡端簡趙孔昭邢臺人嘉靖進士授鄢陵知縣以治行徴為御史有

   直聲出按浙江尚書趙文華討陶宅倭敗績孔昭劾之文華欲委罪蘇松巡撫曹邦輔孔昭力爭乃

  止隆慶時督漕運㑹淮徐大水力請蠲賑招商平糶全活甚衆終兵部侍郎孔昭亷毅自持遇權倖

  不易操故所至皆克樹立王本固邢臺人嘉靖進士授御史按浙江賊民汪直導倭為亂胡

  宗憲誘致欲官之本固執不可卒置重辟宗憲倚嚴嵩𫝑傾中外本固勘事輒具實大忤嵩意復出

  為陜西副使厯進南京吏部尚書張居正屬去所惡言官二人本固不從遂歸本固性強毅屢不合

  於柄臣時服其鯁正云趙文炳任縣人隆慶舉人由知縣擢御史出按湖廣奏緩木綱之

  役再按山西首疏劾中使殃民八事有姦民倚藩為虐賄奪官地有司莫敢問文炳下檄親文之積

  弊一陳登雲唐山人萬厯進士授御史按山西會大祲疏請賑濟後按河南毁淫祠立

  常平倉為備荒計是嵗薦饑登雲以民所食雁糞函封具疏以聞帝發帑金十萬賑之民賴以全

  傅梅邢臺人萬厯舉人由登封知縣入為刑部主事張差挺擊之獄司官胡士相等受賄將飾

  以瘋癲梅力爭之獄乃成及差棄市猶慮其潛易請自監刑自是羣小疾之以京察奪官崇禎中由

  台州知府里居十五年 大兵至與知府吉孔嘉在籍中書舍人孟魯鉢皆殉節贈梅太常卿魯鉢

  工部主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   賜諡節愍趙 智鉅鹿人與弟慧並有孝行盜至

  将殺其母智與慧爭代死賊俱釋之張夢齡平鄉人崇禎舉人授任邱教諭戊寅城陷不屈

  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趙 唐山人明末以廕授商河知縣後棄

  官歸父母喪俱廬墓本朝順治年間 旌

 ︹本朝︺智懷行内邱人邑諸生少家貧為傭以養父母父病思甘泉時久旱泉竭禱於家之古

  井清泉迸溢嫂没遺子在襁褓懷行令妻舍己子孔之巳子㝷死無怨尤明末流寇薄城下懷行以

  母兄皆在外縋城出求之為賊所執具以情告賊義而釋之旣得母負以入城復往㝷兄賊方縛兄

  樹上懷行伏地請代並得釋方遇賊時賊帥問城中强弱懐行盛言兵衆糧多賊信之竟解圍去及

  親喪廬墓三年順治十七年 旌夏謨平鄉人順治𥘉授崇仁知縣值寇亂謨往撫諭為賊

  所拘脅降不屈死之欒養重任縣人天性淳樸順治初父爲賊所得將殺之養重請以身代

  賊憐其孝得釋將祈産盡讓之伯仲一無所受年逾耄耋未嘗入城市蘇奇英廣宗人明

  末大饑父客死山東鉅野奇英求之不得晝夜號泣聲徹原野忽遇一老人指其處齧指𤁋血驗之

  果是遂負骨歸葬又司縣劉漢儒甫周嵗父游於外流離至遼海再娶梁氏生子不通音問者二十

  年漢儒後訪至父母已俱没弟爲豪冢奴乃哀求主人贖其弟徒歩千里負骸骨歸與已母合葬

  姬登第邢臺人爲廣武營遊擊雍正二年進勦棹子山逆番死於陣事   聞議卹如例

  劉典生南和人事親以孝聞父病二十餘年每有所嗜輒負薪入市雖數十里外無不求之

  必得而後歸值河冰堅凍父思食魚典生卽持網河濱叩頭黙禱冰忽解竟𫉬巨鱗乾隆七年 旌

  張奇邢臺人嘉慶二年由把總隨征川匪擊賊於達州之大神山力竭死之事   聞議䘏

  廕騎尉

 ︹列女︺︹南北朝︹魏︺盧元禮妻李氏柏仁人趙郡太守李叔允女范陽盧元禮

  之妻性至孝父卒號慟幾絶者數四及元禮亡氏追亡撫存禮無違者事姑以孝敬著母崔氏終於

  洛陽凶問至舉聲慟絶一宿乃蘇往奔喪攀櫬號踊遂卒有司以狀聞詔追號貞孝女宗易其里為

  孝德︹明︺張氏女名端莊邢臺人正德六年流賊至其家女奔投井中賊出之逼令易

  衣女大罵被殺事聞旌表王氏女名玉梅沙河人諸生王得時正德六年流賊至得時多

  力奪賊刀傷二賊賊怒復率衆焚其家時女年十七賊驅之行女且行且罵賊殺之三斷其屍事聞

  吕堂妻范氏南和人正德六年流賊至掠婦女數十於冀家屯氏在掠中泣告同

  執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至賊營賊衆環坐命氏行酒不應則命引出斬之氏度不可脫以頭觸

  賊賊怒剉殺之同邑師萬妻牛氏亦為賊所掠罵賊被殺陳氏女鉅鹿人許聘諸生王弼正

  德七年流賊至女被擄乘間逃匿賊復索得之厲聲罵賊遂遇害時年十七李氏女鹿

  人年十六許聘朱秉衡未嫁為亂兵所執逼之大罵不從支解而死陶恒妻楊氏

  正德七年流賊刧掠匿草莽中賊搜得欲汚之氏堅拒賊縛於樹露刃脅之終不屈遂被害

  氏女任縣人字諸生李口茂未嫁夫死女年十七往視歛成服痛哭幾絶旣歸取服飾焚之自

  縊而張彦方妻趙氏唐山人産方病卒氏號泣終日扄户自縊

 ︹本朝︺樊時薪妻張氏邢臺人年二十五而寡守節至九十九嵗順治初 旌

  氏女邢臺人年十六未字鄰人王謨伺其父岀持刀逼之女罵詈不從被殺陳振兹

  妻王氏邢臺人年十四歸振兹方三日土寇掠其家逼之氏以甎擊破賊首遂遇害同縣段

  其妻趙氏值兵變夫為所害氏罵賊不已亦見殺魏國輔妻祝氏邢臺人年十六

  夫亡誓以身殉舅姑百計防之遂不食死同縣王國柱妻張氏夫亡痛哭三日自經柩側張奉

  先女廣宗人奉先夫婦相繼殁遺二子俱幼穉女晝夜勤織絍鞠兩弟成立遂终身不字鄉人

  稱其貞孝張三近妻王氏内邱人年十八夫亡孝事舅姑姑病癰𫝑甚危吮之遂愈

  康熙年間 旌范成維妻池氏邢臺人為强暴所逼投井死雍正年間 旌

  有邦妻譚氏廣宗人夫他出氏往田中村豪龎某逼之脅以刃氏怒罵被殺同縣烈婦

  李喬龍妻裴氏夫出獨居鄰人張德入室戲之愧忿自縊均雍正年間 旌張炎女

  人年十四為毛氏養媳夫欲苟合堅拒被殺死同縣節婦袁進堂妻張氏李素妻康氏化時舒妻郭

  氏俎貴鄉妻張氏蘇宗元妻黄氏吴成名妻孫氏王世擢妻景氏張允昌妻劉氏化永泰妻張氏劉

  玉海妻沈氏賈志貴妻苗氏達恒妻金氏李文鉢妻袁氏邵允修妻胡氏傅鳴皋妻張氏陳喜方妻

  孔氏張壬妻李氏劉懐法妻鄭氏烈婦陳關喜妻惠氏李安行妻董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四

  子妻侯氏沙河人遇暴不汚羞忿自盡同縣烈婦李有福妻董氏張緒貴妻元氏孔卯英

  妻張氏節婦姚兆先妻杜氏尚毓榮妻趙氏張所裕妻劉氏張天名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京保妻郭氏南和人有惡少欲污之氏堅拒不從被殺同縣節婦温守庫妻許氏侯嵩

  妻王氏郭金環妻張氏張汝浮妻李氏韓𤨠妻趟氏侯德妻楊氏徐煜妻趙氏要三兒妻王氏鄭伉

  妻路氏李化龍妻刁氏孫勇倫妻竇氏鞏甡妻李氏師廷訓妻王氏王桂妻張氏孫光煜繼妻張氏

  妾李氏魏炎妻要氏鄭緯妻師氏要廷璋繼妻樊氏王洽妻丁氏閻國棟妻丁氏閻襄妻彭民劉文

  斌妻蕭氏王洗妻黄氏劉文相妻趙氏均乾隆年間 旌竇保柱妻苗氏平鄉人力

  拒强暴投井死同縣節婦李含白妻陳氏李珩妻孫氏徐思忠妻李氏龎俊英妻馬氏王起元妻李

  氏烈女王正姐均乾隆年間 旌王奇富女二姐鉅鹿人守正不汚羞忿自縊同

  縣烈婦李明詩妻呉氏節婦姚思鳳妻李氏高進妻邢氏張麒麟妻郭氏尼金錫妻于氏烈女韓氏

  女均乾隆年間 旌王士曾女二姐廣宗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孫學文妻周氏馮

  某妻趙氏節婦梁俊儒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段志學妻秦氏唐山人遇暴不

   汚羞忿自盡同縣烈婦王忠子妻李氏節婦李兆麟妻萬氏趙崑璧妻冀氏李夢麟妻孟氏張玉名

   妻喬氏李寛妻王氏趙希鼎妻段氏李德儉妻郭氏劉知臨妻孟氏趙瑄妻喬氏均乾隆年間 旌

   閻邦重妻董氏内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段行餘妻杜氏王志臣妻杜氏王三桂

   妻鄭氏王玉樹妻某氏喬松濤妻翟氏喬鉢繼妻趙氏劉化川妻劉氏冀錚妻韓氏和祥妻杜氏王

   令樹妻吕氏趙有定妻馬氏均乾隆年間 旌孫宏妻賈氏任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烈

   婦宋來聘妻梁氏孫洪妻賈氏節婦王肫妻楊氏李準銘妻孟氏郭有德妻葛氏王寛妻張氏謝安

   仁妻賈氏孟坤妻劉氏孫雲泰妻霍氏李紹曾妻謝氏苗堦妻孟氏張兆田妻李氏孟貞惠妻王氏

   孔衍祉妻陳氏檀兆祥妻盧氏霍配妻𠮷氏孟洪範妻馬氏曹復曾妻孫氏王國模妻賈氏王國楫

   妻李氏王修德妻穆氏陳明達妻屈氏侯喜聚妻賀氏陳聯魁妻張氏謝勤妻趙氏張榮光妻孫氏

   孫貴妻王氏馬克恭妻賈氏左良能妻張氏司元愷妻梁氏王如經妻司氏王子恭妻鐔氏葛振功

  妻周氏霍繼先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某妻李氏沙河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孫

  成勲妻呉氏張滿垛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王煥新妻張氏南和人守正捐軀嘉

  慶年間 旌王沖霄妻胡氏平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柴某妻王氏均嘉慶年

   張 富興妻王氏廣宗人遇暴不汚抱忿自縊同縣節婦趙士元妻吕氏均

  慶間 旌趙煥然妻楊氏任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根柱妻王氏節婦魏

  鍾靈妻苗氏王甡妻孫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絲布唐書地理志邢州土貢寰宇記邢州産綿宋史地理志邢州貢絹瓷器

  地理志邢州土貢寰宇記邢州産白瓷器宋史地理志邢州貢白瓷琖唐書地理志邢州土

  文石唐書地理志邢州土貢金史地理志邢州産元精石通志出沙河縣

  縣産宋范成大有内邱梨園詩 按宋志與九域志邢州土貢解玉砂謹附記

廣平府表

大清一統志

 廣平府在直隸省治西南六百八十里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三里東至山東臨

  清州界一百里西至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彰德府臨漳縣界八十三里北至順德府

  南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大名府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彰德府林縣治三百里東北至順德府廣

  宗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順德府治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昴分野大梁之次寰宇記洺州星分昂宿一度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

  邯鄲郡地漢初分置廣平郡水經注秦鉅鹿郡景中元元年為廣平

  征和二年改平干國五鳳二年復為廣平國屬

  冀州後漢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為鉅鹿郡地建

  安十七年割廣平任城二縣屬魏郡餘仍屬鉅鹿

  十八年分置魏郡西部都尉三國魏黄初二年復

  置廣平郡晉屬司州後魏因之後周宣政元年

  郡置洺州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初改州為武

  安郡唐武德初復曰洺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

  德平立山東道大行臺五年罷行臺置大總管府

  六年罷總管天寶元年復曰廣平郡乾元元年

  曰洺州屬河北道五代因之宋仍曰洺州廣平郡

  屬河北西路金因之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憲宗

  二年為洺磁路至元十五年改廣平路隸中書省

  明洪武初曰廣平府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後直

  隸京師

 本朝初因之雍正四年以河南彰德府之磁州來屬

  領州一縣九

  永年縣附郭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二里東至曲周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河南彰德

  府武安縣界七十里南至成安縣界二十二里北至順德府南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肥鄉縣界四

  十里西南至邯鄲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雞澤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順德府邢臺縣界四十五里春秋

  晉曲梁邑漢置曲梁侯國屬廣平國後漢屬魏郡晉為曲梁縣屬廣平郡後魏為廣平郡治北齊省

  曲梁改置廣年縣隋仁夀元年避諱改曰永年大業初為武安郡治唐為洺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

  為廣平路治明為廣平府治 本朝因之曲周縣在府東北四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

  五十里東至山東臨清州邱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永年縣界十五里南至肥鄉縣界二十五里北至

  雞澤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東昌府館陶縣治九十里西南至肥鄉縣治五十里東北至威縣治七

  十里西北至雞澤縣治三十五里漢武帝建元四年置曲周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晉省後魏

  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縣屬廣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曲周縣屬洺州大業初併入洺水縣

  武德四年復置屬洺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三年省為鎮入雞澤縣元祐二年復置尋復廢四年又

  置屬洺州金因之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肥鄉縣在府東南三十五里東西

  距四十里南北距四十七里東至廣平縣界二十里西至邯鄲縣界二十里南至成安縣界二十二

  里北至永年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廣平縣治三十里西南至成安縣治三十五里東北至曲周縣

  治五十里西北至永年縣治三十五里漢置列人縣屬廣平國又置邯溝侯國屬魏郡後漢省邯溝

  以列人屬鉅鹿郡三國魏黄初三年分置肥鄉縣初屬廣平郡晉因之後魏改屬魏郡東魏天平初

  併肥鄉入臨漳縣高齊又省列人縣隋開皇十年復置肥鄉縣屬武安郡十六年改屬洺州唐武德

  初屬紫州四年屬磁州六年還屬洺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澤縣在府東北六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一里東至威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永年

  縣界三十里南至永年縣界三十五里北至順德府平鄉縣界六里東南至曲周縣治三十里西南

  至永年縣治六十里東北至順德府廣宗縣界三十里西北至順德府南和縣界八里漢置廣平縣

  為廣平國治後漢省廣平國以縣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省後魏太和二

  十年復置屬廣平郡北齊併入廣平縣隋開皇中復置廣平縣後改曰雞澤大業初仍併入永年縣

  武德四年復置雞澤縣屬洺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初併入永年後復置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廣平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二十五里東至大名府元城縣

  界二十五里西至成安縣界十五里南至大名府大名縣界十五里北至肥鄉縣界十里東南至元

  城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成安縣治三十里東北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治七十里西北至肥鄉縣治

  三十里漢魏郡魏縣地金大定七年始分置廣平縣屬洺州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邯鄲縣在府西南五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肥鄉縣界三十里西至河

  南彰德府武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磁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永年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成安縣治

  五十里西南至磁州界二十里東北至永年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武安縣界三十五里春秋時䘙地

  後屬晉戰國為趙國都秦始皇十九年置邯鄲郡漢高祖四年改置趙國治邯鄲縣景帝三年復為

  邯鄲郡五年復為趙國屬冀州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國廢以縣屬魏郡三國魏屬廣平郡晉初因

  之後又屬魏郡後魏太平真君六年還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併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

  武安郡唐武德四年屬磁州貞觀元年屬洺州永泰元年人屬磁州五代宋金元因之明洪武初改

  屬廣平府本朝因之 成 安縣在府東六十里東西距四十圼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廣平

  縣界二十五里西至磁州界十五里南至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界二十二里北至永年縣界二十八

  里東南至大名府大名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臨漳縣治二十五里東北至肥鄉縣治三十里西北

  至邯鄲縣治五十里春秋晉乾侯邑漢置斥邱縣屬魏郡後漢晉及後魏因之東魏天平初併入臨

  漳北齊改置成安縣屬清都尹隋屬魏郡唐武德元年屬磁州貞觀元年屬相州天祐二年復曰斥

  邱三年屬魏州五代從唐復曰成安宋屬大名府金屬洺州元至元二年併入滏陽後復置屬磁州

  明改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威縣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

  至山東臨清直隷州界五十里西至順德府平鄉縣界二十里南至臨清州邱縣界二十里北至冀

  州南宫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東昌府館陶縣治六十里西南至雞澤縣治六十里東北至清河縣治

  七十里西北至順徳府廣宗縣治二十五里漢鉅鹿縣地後漢章帝時分置廣宗縣屬鉅鹿郡晉屬

  安平國石趙於縣置建興郡㝷罷後魏太和十一年置廣宗郡㝷罷孝昌中復置屬司州隋仁壽元

  年避諱改曰宗城屬清河郡唐武徳四年于縣置宗州九年州廢屬貝州天祐三年復曰廣宗屬魏

  州五代後唐復曰宗城宋屬大名府金改屬洺州又増置洺水縣元初省宗城入洺水憲宗二年

  井陘移威州來治至正中省洺水入威州明洪武初降為威縣屬廣平府 本朝固之清河

  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三十里東至山東東昌府夏津縣界三十里西

  至順德府廣宗縣界二十里南至山東臨清州界二十五里北至冀州南宫縣界五里東南至山東

  臨清州治五十里西南至威縣治七十里東北至東昌府武城縣治五十里西北至南宫縣治九十

  里漢高帝置清河郡治清陽縣領信成等縣後漢建初七年為清河國建和二年移國治甘陵省清

  河信成皆入之晉及後魏為清河縣地北齊始移清河郡及清河縣於故信成縣改縣曰武城後周

  宣政元年於郡置貝州隋開皇初郡廢仍改州治武城縣曰清河大業初復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

  復曰貝州開元二十三年兼移清陽縣於州治天寶元年改清河郡乾元元年復曰貝州屬河北道

   五代晉天福三年於州置永清軍節度周顯德初軍廢宋初復置永清軍慶厯八年軍罷改曰恩州

   屬河北東路熙寕四年省清陽縣入清河金移恩州治厯亭以清河為屬縣元太宗七年割屬大名

   路明洪武六年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磁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

   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成安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河南彰德府涉縣界一百里南至彰德府安陽縣界

   三十里北至邯鄲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彰德府臨漳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彰德府林縣治一百八十

   里東北至邯鄲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彰德府武安縣治九十里漢魏郡武安縣地後周分置滏陽縣

   開皇十年於縣置磁州大業初州廢屬魏郡唐武德元年復置磁州貞觀元年州廢屬相州永泰

   元年復置磁州屬河北道天祐三年改曰惠州五代唐復曰磁州宋曰磁州滏陽郡屬河北西路金

   因之元太祖十年滏陽軍節度屬真定路太宗八年屬邢洺路憲宗二年屬洺磁路至元十五年

   屬廣平路明洪武初省注陽縣入州屬河南彰德府 本朝雍正四年改屬廣平府

 ︹形勢︺北通燕涿南有鄭衞漳河之間一都會也漢書地理

   萬山盤礴泉流環匯肘翼太行背沃洺水

 ︹風俗︺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漢書地理志人性敦厚

  務農桑好尚儒術隋書地理志地雜斥鹵宜於畜牧

  地理

 ︹城池︺廣平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濠廣十二丈明嘉靖中因舊址築 本朝康熙七年

  乾隆三十一年修 永年縣附郭曲周縣城周五里門四引滏為濠廣四丈餘明萬

  厯四年六年因舊址築 本朝順治年閒修肥鄉縣城周七里門四明崇禎十三年

   本朝康熙四年為漳水所圯𭔃治城東舊店營雍正九年遷復舊治重築城周五里門四濠廣二

  雞澤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廣五丈明崇禎十三年甃甎廣平縣城

  周三里有奇門三濠廣二丈明天順間土築崇禎十三年甃甎 本朝康𤋮四十二年漳水泛溢城

  圯寄治於城西北里許建築新堡康熙五十年仍復舊基築土城門三濠廣三丈邯鄲縣

  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明嘉靖二十五年築 本朝康熙七年乾隆十九年重修

  安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明正統中因舊址築崇禎十三年甃甎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乾

  隆六年重修威縣城周六里有奇門四外有濠元時舊址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

  河縣城周三里門三外有濠明正德七年於舊城東南隅改築 本朝康𤋮十四年修

  州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明洪武二十年因舊址築正德中甃甎 本朝康熙年間隂

  乾隆二十年十一年重修

 ︹學校︺廣平府學在府治東南金建元末廢明洪武四年重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二十

  永年縣學在縣冶西明洪武十一年自縣東北遷建於此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

  曲周縣學在縣治東金大定十建明代屢修本朝雍正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十五

  肥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天聖中建元明屢修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漳水決移置

  舊店營雍正九年知縣王建中就原址復建入學額數十五名雞澤縣學在縣治東金彖

  安三年建元明屢修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乾隆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廣平縣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圯於水移置新堡五十年知縣華士捷就舊址

  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邯鄲縣學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南洪武十年遷建於北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雍正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一名成安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

  三年建 本朝雍正九年修入學額數十八名威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

  順治十八年乾隆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清河縣學在縣治東南大定四年

  建元明屢修 本朝順治雍正間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磁州學在州治東舊在州治東北

  洪武五年遷建於此 本朝屢經修葺入學額數十八名清暉書院在府城東門外

  舊口荷花館明萬厯中知府蔣以忠建 本朝康熙八年圯於水十一年知府劉光榮修五十五年

  知府王嗣衍重修立學於堂之西偏顔曰蓮花書院乾隆六年知府仕業重葺改今名毓英

  書院在曲周縣治東本朝乾隆六年清漳書院在肥鄉縣學前 本朝乾隆十

  一年鳳輝書院在鷄澤縣治東邯山書院在邯鄲縣治南 本朝乾隆十

  洺陽書院在威縣治西明嘉靖中建 按舊志載漳川書院在府學西明正德中建

  紫山書院在府東門公善書院在曲周縣東明崇禎中建安仁書院在曲周縣東北馬羅堡崇德書

  院在肥鄉縣西明慶隆中建滏陽書院在磁州西南七里明嘉靖中建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三十五萬四千二百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二十二萬五千四百八名口計

  二十八萬七千七百十七戸

 ︹田賦︺田地七萬二千四百六十三頃六十七畝五分有奇額徴地丁正𮦀銀三十二萬四千二百七

  兩四錢六分六釐

 ︹山川︺聰明山在永年縣西六十里邯鄲縣紫山之别峯也或以為即古之邯山周圍俱石形

  𫝑高峻上有聰明神廟狗山在永年縣西六十里元和郡縣志在臨洺縣西十里山頂石上

  有狗跡因名武德五年太宗親討劉黒闥於此立營舊志今名婁山兔在永年縣西六十里

  峯巒高峻巖壑幽深紅山在永年縣西七十里踞紫山之北迴峯環澗形𫝑𡼲崎上有泉自石

  罅下注成川下有屯曰豐稔屯天臺山在肥鄉縣西南十五里土山無石高數丈又縣南四

  里舊有浮邱山亦土埠今圯鳳起山在雞澤縣治後中峯鼎峙樹木䕃郁今僅存坯土

  轆轤山在廣平縣南二里紫荆山在廣平縣東北三十里舊漳河旁又𨫼子山在

  縣西北半里縣境平衍無陵巒泉石之勝轆轤諸山僅同岡阜堵山在邯鄲縣西三十里紫山

  南山勢如堵墻故名漢書地理志邯鄲縣有堵山即此又漢書注張晏曰邯山在邯鄲東城下水經

  注牛首水東厯邯鄲阜張晏所謂邯山也元和志邯山在邯鄲縣東南五里舊志今湮紫山

  在邯鄲縣西北魏書地形志邯鄲有紫山隋書地理志臨洺有紫山寰宇記隋圖經云紫山春夏有

  氣蓊鬱山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節巖間有紫石英舊志在邯鄲縣西北三十里山𫝑聳拔岡巒

  迴複一名馬服山以上有趙奢冡也又有王喬洞葛山在邯鄲縣以北三十里紫山之東上

  有雙泉林木森鬱葛藟尤盛故名神麕山在磁州西四十里山海經神罔之山其上有文

  石舊志下有黑龍泉賀蘭山在磁州西北四十里相傳賀蘭真人居此白土山

  州西北七十里以地産白土而名黄要嶺在府城西七十里土嶺平漫長二十里高三里

  雙岡在邯鄲縣西北一名盧家疃唐建中二年馬燧遣将李自良等禦田悅於雙岡即此

  虎岡在清河縣㓙南二里牛尾岡在磁州西南二十里滏陽河滏源出磁

   州神麕山東北流逕邯鄲縣東三里又東北逕永年縣南五里又東北逕曲周縣東一里又北逕雞

   澤縣東十二里又北入順德府平鄉縣界山海經神囷之山滏水出焉東流注於歐水淮南子墬形

   訓釡出景高誘注景山在邯鄲西南釡水所出南入漳其源沸涌勢如釡中湯故曰釡今謂之釡口

   元和志滏水出滏陽縣西北四十五里鼓山寰宇記源出鼓山南巖下其水冬温夏冷元史中統三

   年王允中請開洺州滏河以溉民田至元元年洺磁路引漳滏洹水溉田致御河淺澁鹽運不通

   塞分渠以復水勢又河渠志至元五年洺州路請疏滌舊渠置壩牐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濟民

   用又郭守敬言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逕雞澤合入灃河可灌

   田三千餘頃舊志滏有二源一出神𪊽山黑龍洞口一出武安鼓山南巖下合流逕磁州南𨵿舊城

   東南至臨漳縣西十五里入漳明成化十一年判張珵以磁州地低窪導水北流從邯鄲界逕永

   年曲周入漳由是經流遂壯南盡淤磁州志滏至州南繞城東北流至閻家淺入邯鄲界又東北

  至府城南又繞城東北至曲周縣東昔時漳滏流於此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漳河東徙三十三

  年漳水復還故道㝷又東徙滏水獨流至雞澤縣又北入平鄉界 按滏水舊合漳河故多衝溢今

  漳河南徙水患遂息自明嘉靖中知府高汝行永年知縣朱泰創建惠民等牐引流灌溉自後秔稻

  始興而磁州之民欲專水利築壩遏水致下流稻田多廢爭訟累年 本朝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奏

  請以磁州改屬廣平府由是爭訟始息磁州以下均霑水利營田多至二千餘頃從前斥鹵盡爲稻

  鄉矣 又按牛尾河接滏陽河分支北流逕永年雞澤至馬坊營入順德府南和縣界 本朝乾隆

  二十八年總督方觀承奏請挑濬漳河自河南林縣流入逕磁州南又東入河南臨漳縣界

  又東逕成安縣南至廣平縣西南分爲二流一東流至大名府元城縣至山東館陶縣入衞一東北

  流逕廣平縣東又東北至山東邱縣南又分爲二一東北逕烕縣南清河縣北入冀州南宫縣界曰

  老漳河一北流入順德府廣宗縣界曰新漳河水經注漳水自交漳口東逕三戸峽爲三户津又東

   汙水注之又東逕武城南又東北逕西門豹祠前右與枝水合又東逕鄴縣西又東逕梁期城南又

   逕平陽城北又東逕斥邱縣北即裴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列人縣故城南右合白渠故瀆又東北過

   斥漳縣南又東北逕平恩縣故城西又東北過曲周縣故城東又北逕鉅橋邸閣西又北逕鉅鹿縣

   故城東元和志漳水在曲周縣西二十九里又洺漳二水在雞澤縣東南二十五里合流東入平鄉

   縣界舊志漳河舊自臨漳縣三臺口分為二其正流東入成安縣逕縣南五里又東北逕肥鄉縣東

   十五里又北逕曲周縣東南一里流合滏陽河其支流北入邯鄲縣逕縣東十里又北逕肥鄉縣西

   二十五里又東北逕曲周縣西南十里亦流合滏陽河自曲周縣東漳滏合流又北逕雞澤縣東十

   二里又北入順德府平鄉縣界 按漳水自磁州以下厯代遷徙不常水經注元和志所載在今肥

   鄉曲周雞澤平鄉之地本與滏洺諸水合流宋元時始於上流引注衞河明永樂中復與滏河合流

   正德中又南徙經衞縣入衞萬厯十六年復北徙後分二支一逕成安肥鄉一逕邯鄲永年皆至曲

  周合滏陽河 本朝順治中益徙而南逼近府城康熙二十三年又徙而東分為三一逕元成縣至

  館陶入衞一自邱縣東北逕威縣清河厯冀州之南宫𬃷强河間之阜城交河諸縣界至青縣入衞

  謂之老漳河乃經流也一自邱縣北出逕廣宗鉅鹿至寕晉縣與滏陽㑹至冀州與滹沱㑹謂之新

  漳河此支流也自是邯鄲肥鄉永年曲周雞澤數縣皆與漳遠今則自成安以下併流而東至館陶

  入衞其北流二支皆涸乾隆二十七年漳水汎溢瀰漫境内督臣奏請建壩於成安縣境沙莊麗家

  林一帶築壩二百四十丈復濬通淤淺自後遂免衝決之患洺河源出山西遼州自河南武

  安縣流入逕邯鄲縣西北三十里遶紫山之北二流雙導仍合為一又東逕臨洺鎮北又東逕永年

  縣北二十里又東北經雞澤縣西五里又北入順德府南和縣界 按元和志洺水在永年縣南三

  里又云洺漳二水至雞澤縣東南二十五里合流今自永年西北又逕雞澤西北至南和蓋今昔異

  沙河自順德府沙河縣流入逕永年縣北五十里又東逕雞澤縣西九里又東北入順德

   府南和縣界詳見順德府余公河在肥鄉縣西北明嘉靖中滏陽河溢濔漫百里知縣余炯

   鑿此河以洩水長四十餘里自是水患差少民德之因名滏在雞澤縣西舊自永年通

   水牐北鑿渠引流逕此又北違平鄉縣入寕晉泊故渠汙曲不能容水常潰決為患 本朝康熙七

   年知縣姜炤挑濬新河二里許以導其流拳壯河在廣平縣東十里舊志漳河支流也自成

   安縣流入東至肥鄉縣復入於漳後漳水淺涸此河遂為枯瀆 謹按 本朝康熙中漳河東徙自

   廣平縣西南又北分即行此渠也渚沁二河皆在邯鄲縣亦名西河即古牛首拘澗水

   也漢書地理志邯鄲縣堵山牛首水所岀東入白渠又武始縣有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水經

   注拘澗水導源武始東山白渠之北又東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鄲縣西堵山東流分為二水洪湍

   雙逝澄映兩川東入邯鄲城逕温明殿南又東逕叢臺南又東厯邯鄲阜又東流出城又合成一川

   又東澄而為渚沁水東南流注拘澗又東入白渠寰宇記牛首水在邯鄲縣西北三十里又名曲河

  源出縣西南平地舊志渚河在邯鄲縣南其源有二一出縣西南二十五里曰藺家河一出縣西南

  三十里曰閻家河合流逕縣南五里東入滏陽河沁河在縣北其源亦有二一在縣西二十里曰巖

  嵛河一在縣西北三十里曰牛照河二河皆出紫山合流逕縣西北一里又東繞縣北入滏陽河

  按明統志以渚沁為一水名曰西河舊志謂渚即拘澗水沁即牛首水新志據水經注為二水皆古

  牛首水然今二水源皆不同又分入滏陽與古異矣輸黿河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洺河支

  流也其水夏秋之交散注田疇或抵城下與沁水合流入滏陽河䘙河在清河縣東南二十

  五里自山東臨清州流入與夏津縣分界又東北入山東武城縣界即古屯氏别河故道亦名永濟

  渠水經屯氏别河東北逕信城縣張甲出焉别河又東逕信成縣南又東逕清陽縣故城南清河郡

  北寰宇記清河縣永濟渠東南去縣十里南自汲縣引清漳二水入界近孤女冢元號孤女渠隋煬

  帝征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河防考清河縣河道北自夏津縣界孫家口南至臨清州界半壁店長

  二十賀蘭河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源出賀蘭山尺泥河在州西北二十里舊皆東流入

  滏陽河又八字澗在州西北七十里亦東南流入滏陽河古汙水在磁州西史記秦二世三

  年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後漢書郡國志鄴育汙水徐廣曰在鄴西水經注汙水出武安縣山

  東南流逕汙城北東注於漳水大河故瀆在曲周縣東五十里宋元豐問大河經流於此

  其後南徙遺迹僅存又有漯河枯瀆在縣東自永年泊頭堡接縣境西朱堡長十五里又東接漳河

  枯瀆遇霖潦滏水泛溢輒由此分流北注今湮洺河故瀆在威縣有二道背漳河分流也

  自廣宗縣流入一逕縣南五里東南達於黄河與運河合流一逕縣北五十里東入運河今湮

  河故瀆自山東館陶縣流逕威縣東又東北逕清河縣西又東北入武城縣界水經淇水過

  清淵縣西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爲清河注清河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界城亭東又東北

  逕信鄉西又北逕信成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清陽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陵鄉西又東北逕東武城縣

  故城西張甲河故瀆自山東臨清州流逕威縣南又北逕清河縣西又北入南宫縣

  界漢書地理志信成張甲河首受屯氏别河東北至蓚入漳水經注張甲河受屯氏别河故瀆北絶

  清河於廣宗河分爲二瀆左瀆逕廣宗縣故城西又北逕建始縣故城東又北逕經城東又逕南宫

  縣西北注絳瀆右瀆東北逕廣宗故城東又東北逕界城亭北又東北逕武强廣川至修泉入清漳

  舊志有古黄河自曲周縣東流逕邸縣入威縣界又北逕清河縣一里亦名黄蘆河又北入南宫縣

  界每衞河決由疏水渠達此下注疑即張甲故瀆也雞澤在永年縣西南春秋襄公三年同盟

  於雞澤杜預註雞澤在廣平曲梁縣西南水經注白渠又東故瀆出焉一水東爲澤渚曲梁縣之雞

  澤也國語所謂雞邸矣東北通澄湖元和志澤在永年縣西南十里魚鱉菱芡州境所資阿難

  渠在曲周縣南元和志衝陽故瀆俗名阿難渠在洺水縣西二百步魏将李阿難所導故名又阿

  難枯渠在曲周縣南十四里古白渠在邯鄲肥鄉一縣界水經注白渠水出武安縣欽口

  山東南流逕邯鄲縣南又東與拘澗水合又東有牛首水入焉又東故賣出焉一水宋為雞澤故瀆

  南出所在支分右出即邯溝也歴邯鄲縣故城東又東逕肥鄉縣故城北渠道交徑互相SKchar2縻與白

  渠同歸逕列人右會漳津今無水 按今邯鄲以下滏陽河所經葢即白渠故道也疏水渠

  在清河縣東一名涉水渠明宏治中所鑿起縣南新集洪河蓮花池逕縣東門入古黄河長四十里

  久淤塞萬厯六年重濬後復淤故漳渠在清河縣南寰宇記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

  黨枯下漳溝者清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中制使姚暹疏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

  名姚暹河煬帝征遼囘泛舟於此謂之囘鑾河大業十三年竇建德於廣平郡又疏此水入柳溝遂

  與永濟合流 按舊志清河縣有漳渠即此今湮五爪渠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間知州

  包宗違引滏水作渠分為五派溉田千餘頃後漸淤塞萬厯十一年重濬董塘陂在曲周縣

  西北魏晉時導漳水入陂為灌溉之利今堙元和志董塘陂在洺水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

  牢之救符丕追慕容垂大戰於董塘泉即此陂也曲溝在磁州北十五里以水流盤曲故名

  又駙馬溝在州西十五里相傳金時有駙馬韓洪居此賈葛潭在永年縣西二十五里受

  邯鄲西山之水東流注滏陽河又琵琶潭裴陂潭俱在縣西四十里方頭固潭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黑龍潭在永年縣北三里水深黑明嘉靖中建龍神廟於其上龍潭在清河縣西南

  劒池在邯鄲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樂毅曽磨劒於此又有照眉池在縣西北三里相傳趙

  王宫人照眉處今堙蓮花池在清河縣東南三十里酒務泉在邯鄲縣西十里其

  水冽且甘俗傳趙王常釀酒於此今其地亦名酒務頭隆興泉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即

  翰黿河上流四時常溢遇旱禱雨多應流泉在磁州西九十里峯頂出泉民資以爲灌溉

  聖井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高阜上水與井平其深莫測水溢出北流匯而爲池禱雨多應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 纂 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 輯

                           前校對官劉恩慶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 校

大清一統志

 廣平府

︹古蹟︺曲梁故城今永年縣治春秋時為赤狄地左傳宣公十五年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

  梁即此漢元康三年封平干頃王子敬為侯國北齊移置廣年縣於此元和志永年縣本漢曲梁縣

  高齊文宣帝省曲梁置廣年縣隋仁夀元年改廣年為永年避煬帝諱也 按廣年諸志俱訛作廣

  平惟元和志不訛葢隋避上廣字諱不當並改下字又漢廣平縣北齊廢隋復置改雞澤縣隋志甚

  明特上永年縣下亦云舊日廣平者以平年字相似而訛耳考其文義本作年也臨洺故

  城在永年縣西十五里漢置易陽縣屬趙國後漢建安十七年改屬魏郡晉屬廣平郡東魏天平

  初屬魏郡北齊省後周仍置隋始改曰臨洺隋書地理志武安郡臨洺縣舊曰易陽後齊廢入襄國

  縣置襄國郡後周改為易陽縣别置襄國縣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十年改邯鄲為臨洺舊唐書

   地理志臨洺縣武德元年置紫州四年罷屬磁州五年改屬洺州寰宇記縣在洺州西北五十里本

   漢易陽縣後魏省入邯鄲縣孝文於北中府城復置易陽今理是也隋開皇六年改為邯鄲十年移

   邯鄲縣理涉鄉縣在今邯鄲縣界仍於北中府城别置臨洺縣以北濱洺水為名宋史地理志熙寕

   六年省臨洺縣為鎮入永年元祐二年復為縣㝷復為鎮府志今為臨洺關廣年故城

   在永年縣西北漢置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晉仍屬廣平郡永嘉後廢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

   屬廣平郡北齊移其名於曲梁而此城廢後漢書注廣年故城在今永年縣西北斥章故

   城在曲周縣東南漢置斥章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晉曰斥章屬廣平郡後魏太平真君三

   年併入列人太和二十年復置東魏天平初屬魏郡北齊省入平恩縣隋開皇六年改置洺水縣屬

   武安郡唐初屬洺州會昌初省元和志洺水縣西至州五十里本漢斥章縣漳水經其城其地斥鹵

   故曰斥漳開皇六年以縣西近洺河改為洺水寰宇記高齊天保七年移平恩縣理斥漳城隋開皇

   六年移平恩入舊地於此立洺水縣唐㑹昌三年併入曲周曲周故城在今曲周縣東

   漢高帝六年封功臣酈商為侯國武帝時始置為縣北齊省隋時復置㝷廢唐初復置屬洺州元

   和志縣西南至洺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後魏宣武帝改置曲安縣高齊省開皇六年復置屬洺州大

   業二年省武德四年於曲周故城重置宋史地理志熙寕三年省曲周縣為鎮入雞澤元祐二年

   為縣㝷復為鎮四年依舊為縣 按唐縣去州道里較今縣多四十里葢宋時移今治也清漳

   故城在肥鄉縣東隋置縣元和志縣西北至洺州七十里本漢列人縣地開皇十六年於此置

   清漳縣南濱漳水因以為名寰宇記唐會昌三年併入肥鄉舊志清漳城在肥鄉東三十里今清漳

   大寨等村基址盡廢獨故城隍神祠尚存肥鄉故城在今肥鄉縣西水經注竹書紀年曰

   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肥晉書地道紀曰太康中立以隸廣平也魏書地形志臨漳有肥鄉城舊

   唐書地理志肥鄉漢邯溝縣地元和志縣西北至洺州四十九里魏黄初二年分邯鄲等二縣立肥

   郷屬廣平郡後魏省入臨漳開皇十年又置𦘺鄉故城在縣西二十二里即裴故城

   鄉縣西漢征和元年封趙敬肅王子道為楖裴侯國屬魏郡後漢省鄭氏曰楖裴音即非在肥鄉縣

   南五里即非城也水經注地理風俗記曰列人縣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縣也邯溝故

   城在肥鄉縣西北漢宣帝地節三年封趙頃王子偃為侯國屬魏郡後漢省水經注邯溝厯邯鄲

   縣故城葢因溝以名縣地理風俗記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溝城故縣也寰宇記邯溝故城俗

   名桓公城在肥鄉縣西北十里列人故城在肥鄉縣東北水經注漳水逕列人縣故城南

   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列人者也寰宇記列人故城在肥鄉縣東北十五里

   平故城在雞澤縣東漢高帝六年封功臣薛歐為廣平侯後漢建武十二年又封馮異為侯

   晉後罷後魏復置北齊又廢後漢書注廣平故城在今永年縣東北雞澤縣志故城在縣東二十里

   今有舊城村 按元和志隋於廣平城置雞澤縣則廣平即今縣葢唐宋時又嘗遷治也普樂

  故城在雞澤縣東南唐書地理志雞澤有普樂縣武德初置後陷竇建德遂廢舊志普樂城在

  雞澤縣東南二十五里雞澤故城在今雞澤縣南元和志縣西南至洺州五十里本漢

  廣平縣地開皇十六年於廣平城置雞澤縣大業二年省武德四年重置名勝志雞澤縣城隋唐以

  來徙置不一金天會中寄治臺頭村大定元年營今治縣志唐初縣治馮鄭堡今縣東南馮鄭北

  馮鄭是也五代石晉徙治於古城東二十里金天會中以兵燹寄治臺頭村今縣東南有南臺頭村

  北臺頭村是也大定元年始移今治邯鄲故城在今邯鄲縣西南春秋時衞邑後屬晉戰

  國屬趙敬侯元年自晉陽徙都於此秦始皇十九年置邯鄲郡漢高帝四年立張耳為趙王都邯鄲

  張晏曰邯山名單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從邑故鄲字亦加邑後漢仍為趙國治建安末始改屬

  魏郡東魏時併廢縣地形志臨漳縣有邯鄲城是也隋復置屬武安郡唐屬磁州元和志縣南至磁

  州七十里寰宇記隋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縣十六年移邯鄲縣理涉鄉縣在今邯鄲縣界舊志

   故城在今縣西南十里俗呼為趙王城秦漢時趙俱理此雉堞猶存中有一臺疑即殿廷之所輿程

   記趙王城西南二十里至臺城岡漢以前邯鄲城大數十里今縣城及故城皆邯鄲也堙廢後所存

   者止此耳武始故城在邯鄲縣西南戰國時韓地史記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夀伐韓取武

   始即此漢置武始縣屬魏郡元朔三年封趙敬肅王子昌為侯邑後漢建武五年更封張純為武始

   侯而郡國志無此縣葢㝷省也括地志故城在邯鄲縣西南五十里斥邱故城在成安縣

   東南本春秋時晉乾侯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晉次於乾侯杜預注乾侯在斥邱縣漢高帝六

   年封功臣唐厲為斥邱侯後為縣應劭曰有斥邱在西南闞駟云地多斥鹵故曰斥邱高齊改置成

   安縣而故城廢元和志成安縣西南至相州一百五十里斥邱故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廣宗

   故城在威縣東漢平帝元始二年立代孝王元孫之子如意為廣宗王王莽時廢地理志不載

   葢未置縣也後漢和帝永元五年封弟萬𡻕為廣宗王國於此㝷罷為縣屬鉅鹿郡晉改屬安平郡

   水經注田融云趙武帝二十二年立建興郡治廣宗葢石虎也後魏置廣宗郡治廣宗縣中興中又

   分立南北二廣宗尋罷北齊郡廢隋改縣曰宗城屬清河郡唐屬貝州元和志縣東北至貝州六十

   里五代周改屬大名府寰宇記縣在魏州西北一百七十里宋政和間秦坦宗城新修廟學記畧宗

   城舊治雉州避河之衝崇寕四年始遷邵固雖屬大名而去甘陵不三十里今改屬洺州元初省威

   縣志有古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即故宗城是也府城故城在威縣東隋開皇十六年分經

   城縣置府城縣屬貝州大業初仍省入武德四年復置屬宗州九年又廢洺水故城

   在威縣北宋初置洺水鎮九域志雞澤縣有北洺水鎮即此加北字者以别於曲周之故洺水縣也

   金於此置洺水縣元移威州來名又徙治今所威縣志洺水廢縣在城北五十五里經城故

   城在威縣北後漢分堂陽置經縣在今廣宗縣界後魏孝文改置於此元和志經城縣東至貝州

   六十里寰宇記經城縣在魏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後漢分前漢堂陽縣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縣

   後魏初省併南宫縣太和十年又於今理置經縣續於縣理置廣宗郡高齊天保七年省邵及縣仍

   移武强縣於此後周建德七年復於此置廣宗郡開皇三年罷郡六年移武强縣於武强城南置

   後於此置經城縣屬貝州今屬魏州宋史地理志熙寕六年省經城為鎮入宗城舊志經鎮堡在威

   縣北五十里即古縣也又見廣宗建始故城在威縣東北水經注張甲左瀆北逕建始

   縣故城東趙立建興郡又置建始興德等五縣隷焉魏書地形志廣宗縣有建始城建德城舊志建

   德即興德之訛今威縣東北有北古城村葢即建始城又有南古城村在縣南葢即興德等縣也

   清陽故城在清河縣東漢置縣為清河郡治景帝十三年封皇子乘為清河王武帝元鼎

   三年又徙代王義為清河王都青陽後漢省括地志清陽故城在清河縣東北八里又寰宇記古清

   陽縣城在清陽縣東三十五里後魏孝昌三年榮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據陵為堡賊平遂置清

   陽縣唐永昌元年緣地久積鹽鹵遂西移於永濟渠之東孔橋開元二十二年又移於今州城東永

   濟渠之曲即今邑也宋史地理志熙寕四年省清陽入清河夏津故城在清河縣東南

   開皇十六年分清河縣地置夏津縣大業初仍廢唐武德四年復置九年又省寰宇記故夏津縣

   城在清陽縣東南四十里 按唐改歈縣為夏津即今山東東昌府縣也信成故城

   河縣西北漢置信成縣屬清河郡後漢省水經注清河北逕信成縣故城西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

   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東縣於此故亦曰水東城元和志貝州清河縣郭下本漢信成縣地寰

   宇記高齊天保七年自晉城移清河郡及武城縣於今貝州西北故信成縣後周於郡置貝州隋開

   皇六年移武城還舊理又移清河縣於州郭唐咸通元年長史鄭仁凱以舊居湫隘移於故州東南

   十里即今理所信成故城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城東南去永濟河十里唐咸通以前郡理

   於此宋史地理志端拱元年徙清河治永安鎮淳化五年徙今治甘陵故城在清河縣

   東漢高帝置厝縣屬清河郡後漢安帝時改曰甘陵晉省為清河縣地滏陽故城

   州治元和志磁州本漢武安縣地周武帝於此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磁州

   大業二年州廢唐永泰元年重置寰宇記唐永泰初昭義節度使薛嵩請於滏陽復置磁州天祐三

   年改曰惠州十三年復舊名磁州舊志有故滏陽城在今州西三里梁期故城在磁州東

   漢置縣屬魏郡後漢因之晉省水經注漳水逕梁期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鄴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

   縣也漢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爲侯國晉惠帝永興元年驃騎王浚遣烏丸渇末逕至梁期成都

   王穎遣將軍石超討末爲末所敗即此臨水故城在磁州西北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縣

   置臨水縣屬廣平郡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六年併入鄴縣太和二十一年復置改屬魏郡唐改置

   昭義縣元和志昭義縣東南至磁州四十里魏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建德六年

   永泰元年再置改名昭義舊唐書地理志昭義永泰元年觀察使薛嵩特置於滏口之右故臨

   水縣城寰宇記磁州昭義縣在磁州西三十五里建德六年移臨水縣理故涉城隋開皇七年

   於西戍十年移於今理舊志按舊唐本紀開成四年移昭義縣於固鎮驛葢非古治矣宋初避諱更

   名昭德熙寕六年省為鎮入滏陽金志滏陽有昭德鎮後又增臨水鎮今臨水鎮在州西四十里

   廢安州城在磁州東北寰宇記廢安州城在滏縣東北六里周建德六年置隋開皇二

   五花城在永年縣西北三十里元末築此為守戍處又陽城在縣西五十里明末土人

   建德城在永年縣北二十五里接雞澤縣界有故城二東西相直相傳實建德屯軍處

   新興城在肥鄉縣東南晉太元九年慕容垂攻符丕於鄴分遣老弱於魏郡肥鄉築新興城

   以置輜重舊志今俗呼為白塔營在肥鄉東南葛孽城在肥鄉縣西南二十里戰國䇿魏王

   抱葛孽陰城為趙養邑鮑彪注葛孽隂成四邑名寰宇記葛孽故城俗呼葛鵞城即趙武靈王夫人

   所築一云夫人城舊志在肥鄉縣西南二十里今堙鵞城在廣平縣西名勝志鵞城之名不見

   史傳惟金王世鑑碑銘曰太原之系奕葉西華轉徙鵞城始定厥家在縣西五六里遺址尚存

   氏城在邯鄲縣西亦曰寒氏春秋定公九年齊侯衞侯次於五氏又左傳衞侯伐邯鄲午於寒

   氏杜預注寒氏即五氏也舊志或曰五與午道城葢以邯鄲牛而名王郎城在邯鄲縣西三

   里後漢初王郎屯聚處俗猶呼為郎村上白城在威縣南晉建興元年石勒攻乞活李惲

   於上白永和五年後趙李農奔廣宗率乞活數萬家保於上白末柸城元和志在淸河縣東

   北五十里十六國春秋曰鮮卑段末柸自稱遼西公於此築城與石勒相持因以為名縣志今屬武

   城縣九侯城在磁州西南後漢書郡國志鄴縣有九侯城徐廣曰一作鬼侯與文王為

   紂三公張守節史記正義九侯城在滏陽縣西南五十里岳城在磁州西南五十里相傳岳飛

   屯兵於此今有鎮又商城在州東北四十里有堡彭城在州西四十五里較城在磁州西二十

   五里俗傳漢光武擊王郎較兵於此故名講武城有二一在磁州南二十里漳河之北一在

   州西舊滏陽城皆曹操所築王城在磁州西北五十里相傳周世宗擊北漢時築臺城

   在磁州界九域志滏陽縣有臺城鎮舊志在磁州東北二十里亦曰臺城岡北去邯鄲五十里相傳

   趙王所築避暑臺州志在州北四十里有堡鉅橋倉在曲周縣東北水經注衡漳北逕鉅

   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横水故有鉅橋之稱昔武王伐紂發鉅橋之粟以賑殷之饑民服虔曰鉅橋倉

   名鉅鹿水之大橋也今臨側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狀芒邱墟葢遺囤故窖處也通典鉅橋倉在曲

   定陵墅在威縣西北八里有二陵相對中隔半里東陵周三百二十歩高二丈餘西陵

   周二百餘歩高四丈餘上舊有廣宗王廟今圯俗稱大小高廟信宫在永年縣西北史記趙武

   靈王元年魏韓來朝信宫正義在臨洺縣舊志有萬春宫在縣治南唐武德二年竇建德取洺州築

   萬春宫徙都之今堙邯鄲宫在邯鄲縣西北里許輿地要覽以為趙王如意所建光武破王

   郎居邯鄲宫晝卧温明殿即此北齊武平七年嘗營治之檀臺在永年縣西故臨名縣北史記

   趙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徐廣曰襄國縣有檀臺括地志云檀臺在臨洺縣北二里許

   廉頗臺元和志在洺州城南十里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於廉臺十戰皆敗會盟

   臺在雞澤縣東南二十里即春秋諸侯同盟于雞澤處遺址尚存洪波臺在邯鄲縣東南

   後漢書郡國志注邯鄲有洪波臺元和志在縣西北五里寰宇記在縣西三里韓詩外傳云周舍死

   後簡子與諸大夫飲於洪波臺酒酣泣曰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衆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

   諤諤舊志今在縣東南三十里洪波城村屬肥鄉縣界叢臺在邯鄲縣城東北相傳趙武靈

   王築漢書高后元年趙王宫叢臺災後漢書世祖拔邯鄲與馬武登叢臺水經注叢臺六國時趙王

   之臺也劉劭趙都賦曰結雲閣於南宇立叢臺於少陽今遺臺舊墉尚存顏師古漢書注連聚非一

   故名叢臺元和志叢臺在邯鄲縣城内東北隅舊志明嘉靖十三年建據勝亭其上 本朝康熙十

   六年修為游觀勝地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時巡經此有   衘製登業臺詩兔

   臺在成安縣南史記趙敬侯四年魏敗兔臺河北郡邑志成安縣有兔説法臺

   安縣南二里匡教寺中相傳達摩及慧可二祖説法處隋開皇中築臺又鳳凰臺在縣北五里

   堂在清河縣西十里右有古槐一株宛若龍形相傳宋太祖微時曽避暑其下解衣覆上遂下生

   寇公廳在成安縣宋寇準知成安縣時與民期會聽斷處見山樓在磁州城内元

   張煥文建望太行諸峯紫翠萬狀浩歌亭在曲周縣治明知縣皇甫汸建卓茆亭

   在磁州治西元叅政安祐建

御射亭在磁州北關外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同鑾   駐蹕於此親御

   弓矢以路旁柳樹為的三發三中臣民瞻仰歡聲雷動遂建此亭並立   智聖神武二坊以紀

      盛績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時巡道過磁州有恭題   御射亭詩並序

   初園在磁州西北金趙秉文别業樂毅宅在邯鄲縣東二十里樂家堡𮞉車

   巷在邯鄲縣西南相傳藺相如引車避廉頗於此又縣西二十里藺家河有藺相如宅平黑

  闥壘在永年縣西南元和志平劉黑闥壘在永年縣西南十里洺水南貞觀四年於壘東置昭

  福寺寺碑岑文本辭淳于長夏承碑在永年縣治東故漳川書院漢建寕三年蔡邕

  八分書明嘉靖二十四年重刻

 ︹關隘︺臨洺關在永年縣西四十五里即古臨洺縣治宋金以來為鎮明初城址猶存嘉靖間

  重築南北二百二十丈東西半之作六門内有通判分司公署 本朝初改設巡司今仍設通判並

  有千總駐此車騎關在磁州北三十里有城明宏治十四年築舊置巡司今栽大繇

  鎮在永年縣東二十五里又有牛家堡鎮在縣南二十里曲陌鎮在縣北三十里舊皆有城今圯

  黃龍鎮在永年縣西南唐光化三年朱全忠將葛從周救洺州自鄴縣渡漳水營於黄龍鎮

  金人疆域圚永年縣有黄龍鎮新安鎮在肥鄉縣西九域志肥鄉縣有翟固新寨清潭新安

  四鎮縣志新安鎮在縣西二十里有堡又翟固集在縣東八里即宋翟固鎮又前後新寨在縣東三

   十里即新寨鎮也大趙鎮在邯鄲縣東南九域志邯鄲縣有大趙鎮舊志今有代召鎮在

   縣東南二十里葢即大趙之訛安化鎮在清河縣西南古黄河濵九域志清河縣有定遠阮

   村甘陵太清安化田樓六鎮彭城鎮在磁州西四十五里設有州判駐此居民善陶缶罌

   之屬或繪以五綵又有冶子鎮在州西八十里亦陶冶處二祖鎮在磁州東北五十里九域

   滏陽縣有昭德觀城臺城二祖四鎮舊志昭德鎮在州西北臺城鎮在州北舊店營

   鄉縣東十八里有城 本朝康熙年間縣𭔃治於此馬羅堡在曲周縣東北五十里元時名

   安仁鎮明改今名香城固堡在曲周縣東北六十里接威縣界又大塞堡在縣東北一

   百里接清河縣界大目寨堡在縣東七十里接山東臨清州界侯村堡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接山東

   邱縣南陽堡在肥鄉縣東三十五里又毛演堡在縣北十八里浮圖店堡

   在雞澤縣西十八里周三里又縣南十八里有小寨堡周四里外皆有池東韓村堡

  平縣東十八里又平固堡在縣東二十里孟固堡在縣西十里焦家堡在縣西北三里河沙

  堡在邯鄲縣東南二十五里又丑化堡在縣北二十里戸村堡在縣西二十五里俱有𡈽城

  方堡在成安縣東二十里又鄭家莊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北漳堡在縣西北十二里閻村堡

  在縣東北十八里邵固堡在威縣東宋崇寕中嘗移廣宗縣治此又七級堡在縣北七十

  里章華堡在縣東北謝鑪堡在清河縣東南十二里周一里有奇外有池居民殷盛商賈輳

  集又蓮冢堡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城高廣與謝鑪等林檀堡在磁州西北三十里又王

  家莊堡在州南油坊鋪在清河縣有縣丞駐此張臺村在威縣東北舊設巡司於

  此今程孟集在曲周縣東南舊志金志曲周有平恩鎮即今程孟集也臨洺驛

  在永年縣西四十五里舊設驛丞今裁有遞運所叢臺驛在邯鄲縣治西南滏

  驛在磁州南一里

 ︹津梁︺宏濟橋在永年縣東五里亦名馬頭橋長橋在永年縣東南十二里唐書元誼據

  洺叛王虔休戰於長穚又破之雞澤即此廣濟橋在永年縣南五里明嘉靖二十三年建亙

  以三洞繚以周闌跨滏陽河東橋在曲周縣東漳滏合流處又縣城南有南橋通濟

  橋在雞澤縣西八里洺河上莊橋在邯鄲縣東南跨滏陽河市橋在邯鄲縣西門外相

  傳戰國時趙王建下有鐵牛鐵柱商旅輳集於上學步橋在邯鄲縣北關跨沁河上葢取

  壽陵子餘學歩邯鄲以名之䕶城隄橋在成安縣南明萬厯二十九年建古界

  橋在威縣北後漢書獻帝紀初平三年袁紹及公孫瓚戰於界橋水經注清河逕界城亭東水上

  有大梁謂之界城橋公孫瓚屯廣宗袁本初自往征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紹將鞠義破瓚於界

  城橋即此橋也世謂之鬲城穚葢傳呼失實矣寰宇記袁公橋在宗城縣東袁紹破公孫瓚於此故

  謂𡊮公橋也孔橋在清河縣永濟渠東南久廢壘橋在清河縣東北滏河石

  橋在磁州南一里金泰和四年建趙秉文記永濟橋在磁州北門外明萬厯十三年建

 ︹隄堰︺䕶城隄一在永年縣西南延袤三十里許明嘉靖中築一在雞澤縣城濠外嘉靖二十

  二年築一在廣平縣南一里長十餘里 本朝時加修築賈葛隄在永年縣西滏陽濵東

  至肥鄉縣界長三十里許舊漳河隄在曲周縣東二十里又有漳河頭隄高口隄李軍門

  隄皆在舊漳河岸神腴隄在肥鄉縣北東西約五里唐邑宰韋景駿築以防漳水

  人隄在肥鄉縣東北二十里亦曰列人埤漳水淤泥積久而成高岸或曰漢時大河隄也

  河隄在雞澤縣西南長二里許 本朝康熙七年沙河隄在雞澤縣西一里長三十

  二里又漳河隄在縣東十二里長二十五里俱明嘉靖四十三年修築漳隄在廣平縣南三

  里又古隄在縣南十里故隄在廣平縣西十五里又新隄在縣城外環繞縣治髙丈餘縣境

  無山川僅以諸隄備形勢云歐隄在邯鄲縣西半里許明萬厯中知縣歐陽調律築又䕶河

  隄在縣西新築古隄在威縣東北舊自堂陽至甘陵入縣界邵固集高二丈有奇久圯

  河隄在清河縣東運河西岸長四十里 按威縣清河與山東之臨清接壤衞河水盛則有汎

  溢之虞 本朝乾隆六年二邑與臨清協築子隄置汛防䕶於是永慶安瀾民享其利堰水

  隄在清河縣南三十里東自御河涯西至鯀隄長五十里明宏治中築鯀隄在清河縣西寰

  宇記在清河縣西三十里自宗城縣界來是鯀治水時所築漢壩在邯鄲縣東十里鄢米口

  北一里漳水舊流經此折而東入肥鄉曲周二縣界為壩所壅時致潰決明萬厯初嘗議決漢壩而

  東達曲周蘇胡寨口入於滏陽河後漳水東徙遂止利民閘在府城東南五里明成化二十

  年建初名惠民後重修更名又安民閘在縣東五里便民閘在縣東北五里皆成化中建引滏水注

  城隍兼漑負郭田通水閘在府城北門外明嘉靖十二年建沿隄鑿溝南接利民閘北達

  雞澤縣入洺河惠民閘在永年縣西南十二里閻村明嘉靖八年知府高汝行倣古井田法

  計工授地開渠建閘引滏水灌田自是稻田盛興又阜民閘在縣南十里廣齊閘潤民閘皆在縣南

  十三里益民閘在縣西南十四里便民閘普惠閘皆在縣西南十五里廣仁閘在縣西南二十里皆

  明時石閘在永年縣北舊滏河南岸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以洩城濠積水宏濟

  閘在曲周縣南明嘉靖中建又謢城閘在縣城東北隅引水入隍柳林閘在邯鄲縣東三

  里又羅城頭閘在縣東南五里蘇里閘在縣東北二十里西閘在磁州西十二里明萬厯十五

  年知縣孫健築石為堰建閘疏渠二道滏水漑田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東閘在磁州東

  北二十五里明崇禎八年建引滏水漑田

 ︹陵墓︺︹漢︺甘陵在清河縣東南三十里漢安帝父孝德皇母孝德皇后葬此俗名英陵︹東

  魏︺二陵在磁州寰宇記滏陽縣東魏二陵即孝靜帝父大司馬清河王亶及孝靜帝二陵也

  隋圖經云在縣東即武城西北大岡舊志有太上冢一名天子冢在牛尾岡相傳孝靜帝陵或以為

   高歡父所築︹齊︺神武陵元和志滏陽縣高齊神武陵在縣南三里寰宇記在東二陵之

   側天鹿石闕尚存︹周︺冉子墓在永年縣西五十里相傳冉伯牛葬此今有祠竇鳴

   犢冢在永年縣西寰宇記在臨洺縣西南十三里平原君墓元和志在肥鄉縣東

   南七毛遂墓寰宇記在肥鄉縣南七里又舊志在永年縣南二里程嬰公孫

   杵臼墓元和志在邯鄲縣西十五里趙簡子墓元和志在邯鄲縣西南十二里

   寰宇記邯鄲縣石子崗有冢如研子世謂之研子冢者是趙𥳑子冢舊志在縣南故城中樂毅

   墓元和志在邯鄲縣西南十八里藺相如墓元和志在邯鄲縣西南二十三里

   武靈王墓在邯鄲縣西北二里即照眉池西之高嶺也應劭曰武靈墓在靈邱即此 按

   應劭謂墓在靈邱縣縣以此得名據史記趙敬侯初徙邯鄲敗齊於靈邱後五十餘年而生武靈故

   臣瓚以為靈邱之號在武靈之前且武靈卒於沙邱而葬於靈邱相越甚逺亦不可曉寰宇記為滄

  州城東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唐貞觀十三年築外城掘得銘記是六國趙武靈王墓遂致祠祭

  戰國時滄州屬齊北境究未定為何是也存以誌疑趙三王墓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亦

  名三王陵三王惠文孝成悼襄也俗呼為陵臺今其地即名為三陵村趙奢墓元和志在

  邯鄲縣西北七里舊志在縣紫山上廉頗墓在清河縣西三十里近鯀隄︹漢︺張耳

  墓在成安縣東北三十里李雲墓在清河縣西十里冀州刺史賈宗刻石表之

  喬墓在磁州北二十五里舊志又有李固墓在州東葢誤︹三國︺︹魏︺疑冢在磁州南

  志勝舊傳曹操設疑冢七十有二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列布至州城而止︹晉︺石虎墓

  在磁州西南元和志石虎墓在滏陽縣西南十四里佛圖澄墓在磁州西南元和志在滏

  陽縣西南十七里︹唐︺宋慶禮墓在邯鄲縣西二十里縣志宋慶禮宋慶賓永年人有

  墓在城西或誤指為宋璟墓知府秦民悅立石辨之張公謹墓在清河縣西南二十里

 ︹宋︺李椿墓在永年縣西朱子為墓銘李沆墓舊在肥鄉縣西門外後拓入城内為

  漳水所堙︹元︺何榮祖墓在永年縣西三十里吳元珪墓在永年縣西臨洺鎮

  王磐墓在永年縣北四十里竇黙墓在肥鄉縣東十里李齊墓在廣平縣

  西𨵿外有祠劉肅墓在威縣東孫賡墓附焉元明善墓在清河縣西二里

 ︹明︺申佳允墓在永年縣西七十里陳于陛墓在曲周縣隄上村張學

  顏墓在肥鄉縣東南三里賈銓墓在邯鄲縣東南二里石永墓在威縣南三里

  九冢在清河縣南巍然九阜或曰亦古王墓也

 ︹祠廟︺冉子祠在府西瓜井村明茅坤有記申端愍公祠即旌忠祠在府治南

  祀明殉難太僕寺寺丞申佳允 本朝順治六年滏漳二神祠在曲周縣東東橋南

  河畔又府城南有滏口祠名勝志永年縣有滏祠佛圖澄傳石虎時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詣稽

  首暴露即有二龍降雨祠下董子祠在曲周縣東五十九里祀漢董仲舒李忠愍

  祠一在曲周縣學西一在威縣治南俱祀宋李若水平原君祠在肥鄉縣南堡村

  三忠祠舊在邯鄲縣叢臺西南明萬厯十九年建祀晉程嬰公孫杵臼韓厥今移建城西東

  明勸三賢祠舊在邯鄲縣西門外祀趙藺相如廉頗李牧𡻕久頽廢移於城東北馬神

  廟内今又改建南𨵿外増趙奢爲四賢祠吕翁祠在邯鄲縣北二十里唐李泌枕中記載盧

  生邯鄲道上遇吕翁事後人因建祠名黃仙祠明世宗御書額曰風雷隆一仙宫 本朝康熙七年

  總督白秉真修有記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鑾輿南巡恭建 行宫於祠之東成安

  君祠在成安縣西北明嘉靖二十年改建祀漢陳餘仰功祠在成安縣治西北祀宋寇

  準明嘉靖二十五年建程宗二公祠在磁州儒學東南祀宋磁州守程珦宗澤

  公祠在磁州北五里 本朝順治六年建祀巡道塗廓廉將軍廟在永年縣南十

  二里祀趙廉頗李衞公廟在邯鄲縣東北來馬臺唐李靖嘗統軍過此後人因祀之

  子廟在威縣城南

 ︹寺觀︺保慶寺在府治東南唐司空𥌓有遊慶寺詩明洪武五年重修泉亭寺

  年縣西臨洺鎮西五里鎮地掘井必三丈乃及泉唯寺中地掘二尺即得水内有蓮池水泉常溢

  大乘寺在邯鄲縣西關有明黃乘風重修大乘寺碑匡教寺在成安縣南二里許

  曹溪二祖慧可説法處隋開皇中築臺明代重修圖明寺在成安縣西十二里唐太極元

  年建有古柏石佛圖俱千年遺迹保慶寺在威縣治東北隅府志金明昌中有蕭氏女名

  淨興者學道能前知明昌六年羽化於此隆興寺在清河縣西南隋時建府志寺東有定光

  佛塔相傳宋太祖㣲時嘗醉卧其下塔影周𮞉蔭之老僧知其非常人也追至城西獻茶登極後重

  修梵宇極其宏麗𡻕久圯廢響堂寺在磁州西四十里北齊天統間建殿宇宏敞凡有穴

  處微擊之鏗然有聲故名多慶寺在磁州北林壇里廣順二年元符寺

  州東北五十里唐貞觀十六年建相傳二祖示寂之所清都觀在永年縣西北四十里唐

  

 名宦漢馮逡潞人成帝時遷清河都尉治行廉平何武郫縣人成帝時為清河太守有

  魯丕平陵人元和初拜趙相門人就學者常百餘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仲陵章帝

  巡狩至趙特被引見難問經傳厚加賞賜在職六年嘉瑞屢降吏人重之尹勲鞏人順帝時舉

  孝廉遷邯鄲令政有異績韋義杜陵人順帝時辟為甘陵令政甚有績官曹無事牢獄空虛

  司馬芝温人建安中遷廣平令征虜將軍劉勲貴寵驕豪賓客子弟在界數犯法勲與芝書

  多所託屬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後勲以不軌誅交關者皆𫉬罪而芝以此見稱三國魏

  盧毓𣵠人文帝時遷廣平太守有惠化鄭袤開封人明帝時為廣平太守以德化為先

   善作條教郡中愛之徵拜侍中百姓戀慕至涕泣路隅︹晉︺丁紹譙國人武帝時為廣平太

   守政平訟理道化大行於時河北騒擾靡有完邑而廣平一郡四境乂安是以民皆悦其法而從其

   竇允始平人拜臨水令克巳厲俗改修政事士庶悦服咸歌詠之南北朝魏

   張恂沮陽人皇始中出為廣平太守招集離散勸課農桑流人歸者數千户羊敦

   人天平中為廣平太守甚有能名姦吏跼蹐秋毫無犯雅性清儉屬𡻕饑家餽未至使人外尋陂澤

   採藕根而食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質米以供之卒官吏民奔哭莫不悲慟竇瑗洛陽人天平中

   除廣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稱廣宗民情凶戾前後累政咸見告訟惟瑗一人終始全潔︹北齊︺

   宋世良廣平人魏末除清河太守才識閒敏尤善政術在郡未幾聲聞甚高後齊天保中大

   赦郡先無一囚率羣吏拜詔而巳獄内穭生桃樹蓬蒿亦滿毎日衙門虛寂無復訴訟者其年冬醴

   泉出於界内裴讓之河東人文宣帝時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幾姦吏斂迹盜賊清靖

   去病陽平人武平中爲成安令成安輦轂之下舊號難治近臣内戚請屬百端去病消息事宜

   以理抗答勢要莫不憚其風格治術稱首︹隋︺長孫平洛陽人開皇中厯貝州刺史有善政

   薛孺汾陰人開皇中轉清陽令有惠政楊善會華陰人大業中爲清河通守竇建德

   擾清河善會嬰城固守賊圍之四旬城陷被執建德釋而禮之用爲貝州刺史善會罵曰老賊何敢

   擬議國士臨之以兵辭氣不撓建德害之清河士庶莫不傷痛︹唐︺戴元祥武德初爲貝州

   刺史劉黑闥陷鄃縣元祥死之羅士信齊州厯城人武德五年洺州總管劉黑闥陷洺州

   執士信欲用之不屈而死裴炎之聞喜人高宗時爲永年令有惠政吏刻石頌美韋景

   駿萬年人神龍中爲肥鄉令縣北瀕漳連年泛溢人苦之舊防迫漕渠雖峭岸隨即壞決景駿相

   地勢益南千步因高築障水至隄趾輙去其北燥爲肥田又維艚以梁其上而廢長橋功少費約後

   遂爲法方河北饑身巡閭里勸人通有無教導撫循縣民獨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宋璟

   南和人中宗時檢校貝州刺史時河北水嵗大饑武三思使斂封租璟拒不與張巡南陽人開

   元末出為清河令治績最而負義或以困阨歸者傾貲振䕶無吝畢炕偃師人天寶末為廣

   平太守拒安祿山城陷覆其家諡忠張伾德宗時以澤潞將守臨洺田悅攻之固守累月士死

   糧且盡救不至伾悉召部將立軍門命女出徧拜因曰諸君戰良苦我無貲為賞願以是女賣直為

   一日費士皆哭曰請死戰會馬燧自河東將兵擊悦敗之伾乘勝出戰無不一以當百︹五代︺

   ︹周︺郭進博野人顯德中為洺州團練使有善政郡民詣闕請立碑頌德詔鄭起𢰅文賜之進

   甞於城四面植柳濠中種荷芰蒲薍後益繁茂郡民見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種也︹宋︺孟

   元喆太祖時以泰寕軍節度鎮貝州在鎮十餘年有政績盧之翰祁州人太宗時通判

   洺州㑹遼兵至之翰募丁壯決漳御河以固城堡敵不能攻吏民詣闕求借留寇準下邽人太

   宗時知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輙出符移惟具鄉里姓名掲縣門百姓莫敢後期李斌

  人淳化中領洺州團練使勤於政理人服其清慎轉運使陳偉以狀聞於朝至道初徙滄州及代里

  民不忍其去鄰境亦上其善狀詔書褒美之周審玉開封人淳化中知貝州有驍倢卒戍

  州者三十七人同謀殺審玉刧庫兵而叛推虞候趙咸雍為首審玉覺之與轉運使王嗣宗率兵悉

  擒其黨磔咸雍於市柴禹錫大名人咸平中移知貝州是嵗遼兵奄至城下禹錫内嚴備禦

  寇引王沿館陶人真宗時知宗城縣張知白薦其才劉從廣并州人仁宗時知洺

  州漳水溢從廣穿隋故渠以殺水𫝑洺人便之郭諮平棘人仁宗時攝肥鄉令縣内田賦不平

  嵗久莫治諮至閉閤數日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數除無地之租者四百家正無租之地

  者百家收逋賦入十萬流民乃復董元亨束鹿人仁宗時通判貝州王則據城叛賊黨環

  甲露刃脅元亨索庫鑰元亨叱之曰我有死耳鑰不得可也賊遂殺之事聞仁宗曰守法之臣也

  文彦博介休人仁宗時貝州王則反命彦博為宣撫使旬日檻則送京師孫固

   人仁宗時調磁州司戸參軍從平貝州為文彦博言脅從罔治之義與彦博義協故但誅首惡餘無

   宋守約酸𬃷人慶厯中遷知恩州仁宗諭以亂後撫衘之意對曰恩與他郡等耳而為

   守者猶以反側待之故人心不自安臣願盡力黃莘蒲田人嘉祐中為清河令與南宫令劉摰

   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人稱為河朔三令劉安世魏人為洺州司法參軍杜紘

   鄄城人神宗時為永年令𡻕荒民将他往召諭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無行若留能使汝無饑皆喜

   聽命乃官給印劵使稱貸於大家約𡻕豐為督償於是咸得食無徙者宗澤義烏人靖康元

   年知磁州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託故不行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即日單騎就道從羸卒十

   餘人磁經敵騎蹂躪之餘人民逃徙帑廩枵然澤至繕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

   之計金兵直叩磁州城澤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百級︹金︺劉敏行平州人天

   㑹中遷肥鄉令𡻕大饑盜賊掠人為食諸縣老弱入保郡城不敢耕種𤱶畝荒蕪敏行白州借軍士

  三千䕶縣民出耕多張旗幟為疑兵敏行率軍巡邏日暮閲民入城由是盜不敢犯耕稼滋殖

  逹喇木布奚王五族人天會中同知磁州捕𫉬太行羣盜元帥府以磁相二川屯兵屬之

  擒王會孫小⺊苗清等羣盜遂平天德中起復洺州防禦使正隆盜起州縣無兵不能禦洺舊有河

  附於城下巴達喇木布乃引水注濠中以為固盜弗能近州賴以安 巴逹喇木布舊作伯德特離

  補今改正黃久約須城人世宗時授磁州刺史磁並山素多盜旣𫉬而款伏者審錄官或不

  時至繫者多以杖殺或死獄中久約惻然曰民雖為盜而不死於法可乎乃請盡讞之而後行

  揚庭濟陰人明昌二年除洺州防禦使時𡻕歉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庭諭蓄積之家令出所餘以糶之饑者

  𫉬濟洺人立石頌德完顏齊穆宗曾孫章宗時為磁州刺史治以寛簡未嘗留獄磁名郡刺

  史皆朝廷遴𨕖郡人以前政有聲如劉嶽柔程輝高德裕皆不及齊︹元︺張礎通州人世祖時

  知威州有婦人乘驢過市者投下官阿齊之奴引鳴鏑射婦人墜地匿阿齊家礎將以其事聞阿齊

   懼乃出其奴論如法阿齊舊作暗赤今改正劉容雲京人世祖時出為廣平路總管富民有

   同姓爭財産者訟久不決容至取籍考二人父祖名字得其實立斷之爭者遂服︹明︺詹後

   當塗人洪武初授磁州同知值兵革初定招徠流移撫卹備至州有蝗為文𥸤天蝗悉岀境𡻕旱俊

   作歌自貴雨隨至包宗達金華人洪武中磁州知州以廉能著濬五爪渠引滏水漑田民

   多利熊懷豐城人天順中知廣平府搏豪强興水利賑饑荒治為畿輔冠比去民立祠

   秦民悦舒城人成化中知廣平府雪死囚十九人清牧馬地三千餘頃招集流亡六千户考

   績稱最九載去任民立生祠祀之李進曲沃人成化中知廣平府遇𡻕旱修理民閘灌田數

   千頃疏渠引流皆有成法民受其賜張羽南鄭人正德中知廣平府勤於政事懲豪猾恤鰥寡

   興學校治甚有聲以調任去士民泣送攀輿不得行高汝行太原人嘉靖初知廣平府有豪

   猾為民害前守不能禁汝行至即按以法郡城西南有隙地蕪穢不治汝行鑿渠修堰引滏水灌之

  悉成良田民建祠渠側祀焉瞿晟黄梅人嘉靖中知廣平府鑿長渠三百里引水爲四閘灌

  田數千頃有盜掠富人貲晟禱於神從衆中呼盜名誅之一郡皆伏唐音武進人嘉靖中知雞

  澤縣才贍力勤爲民興革必行其志尤盡心獄訟朝議市馬他縣多威取於民音不忍上官督之急

  即投劾請去民間爭出馬半日而足馬肥好更爲諸縣最卒於官橐無餘貲馬翰如

  人萬厯中知永年縣時有水患翰如決孟家口洩之復築堰以障洺水増稻田數百頃改條鞭革種

  馬大戸皆稱惠政

 ︹本朝︺塗廓遼東人任河南河北兵巡道駐磁州順治六年賊陷隆平逼武安廓率兵奮擊馬蹶

  爲賊所害麾下蘇某亦力鬬死亊  聞贈廓光祿寺卿建祠以祀 沈 志禮漢軍鑲黄

  旗人磁州知州𡻕旱開渠引澤水漑田秋禾乃登徴收賦税不差一役而賦亦無虧民德之

  士捷江南人知廣平縣漳水舊經邑界泛濫不時士捷疏濬上流水患遂息城隍廨宇廟學久

  就頽廢士捷以次修建在任十七年卒於官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 纂 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 覆 輯

                            校對官李 萼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 覆 校

大清一統志

 廣平府

 ︹人物︺︹漢︺毛公趙人治詩爲河間獻王博士貫公趙人從賈誼受左氏傳訓爲河閒獻

  王博士子長卿受詩於毛公爲湯陰令吾邱夀王趙人從董仲舒受春秋高材通明遷

  侍中中郎後爲光祿大夫侍中丞相公孫宏請禁民不得挾弓弩夀王爲書難宏宏屈服焉

  禹清河人與蕭望之同時爲御史數爲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後望之爲太子太

  傅薦禹于宣帝徴禹待詔未及問㑹疾卒胡常清河人以明穀梁春秋爲博士部刺史又傳左

  李雲甘陵人性好學善陰陽舉孝廉遷白馬令桓帝時中常侍單超等五人以誅梁冀功

  封侯專權用事雲上書切諫帝震怒送黄門北寺獄陳蕃楊秉等上疏救俱免歸田里雲遂死獄中

  沮授廣平人少有大志多權畧仕州别駕舉茂才厯二縣令又爲韓馥别駕袁紹領冀州表爲

   奮武將軍使監䕶諸軍及紹攻曹操授數以䇿説紹不能用官渡之敗為操軍所執操釋而厚遇之

   尋謀歸袁氏乃見殺︹三國︺︹魏︺劉劭邯鄲人黄初中為散騎侍郎受詔集五經羣書以𩔖

   相從作皇覽明帝即位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定科令作新律一十八篇著律畧論遷散騎

   常侍景初中受詔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正始中執經講學凡所撰述法論人物志之𩔖百餘篇卒

   贈光祿勲︹晉︺程衞曲周人少立操行彊正方嚴劉毅聞其名辟為都官從事毅奏中䕶軍羊

   琇犯憲應死武帝與琇有舊遣齊王攸諭毅衞正色以為不可徑自馳車入䕶軍營收琇屬吏考問

   先奏琇所犯狼籍然後言于毅由是名振遐邇百官厲行遷尚書郎侍御史在職皆以事幹顯厯安

   定頓邱太守劉遐易陽人性果毅便弓馬值亂為塢主毎擊賊率壯士陷堅推鋒冀州刺史

   邵續深器之壁于河濟之間賊不敢逼間道遣使受元帝節度朝廷嘉之以為龍驤將軍平原内史

   太寕初平王含以功封泉陵公遷徐州刺史卒贈安北將軍︹南北朝︺︹魏︺宋隱

    人性至孝專精好學 道武平 中山拜尚書吏部郎轉行臺右丞㝷以母 喪歸旣 葬被徴乃棄妻子匿

    于長樂數年而卒臨 終 謂其子經曰汝等苟能入順父兄出悌鄉黨仕 郡 幸而至功曹史以忠清奉

    之則足 矣不勞遠詣 臺閣恐汝不能 富貴徒延門 户累耳程  駿曲安人 少孤居喪以 孝稱性

    機敏好 學晝夜無倦仕魏為著作佐郎累拜祕書令詔賜 帛以旌其儉德駿悉散之親舊性介直不

    競時榮卒 贈兗州刺史曲安侯 諡曰憲宋 瓊列人人 少以孝行稱母病季秋 之月思瓜不已

    瓊夢想見 之求而遂𫉬 時人稱異母终州郡 屢辟皆不就 卒于家宋  弁列人人初至京師見

    尚書李 沖言論移日 沖異之退曰此人王佐才也除尚書 殿中郎中孝 文因朝㑹次厯訪治道弁年

    少官微 自下而 對聲姿清亮進止可觀因是大被知遇車 駕南征 以弁爲東道副將軍有盜為靽者

    斬而徇之于 是三軍振懼莫敢犯法 累遷右 衞將軍兼祠部尚 書攝七兵事弁劬勞王 事恩遇 亞于

    李沖卒諡貞順宋翻弁族弟少有操行宣武時為河陰令摧抑豪右威振京師孝莊時除河南

  尹弟毓字道和敦篤有志行卒于大中大夫宋世景翻弟少自修立博覽羣言尢精經義

  舉秀才上第遷司徒法曹行參軍著律令裁決疑獄剖判如流轉尚書祠部郎兼領數曹深著稱績

  左僕射源懷引為行臺郎巡察州郡十有餘所黜陟賞罰莫不咸允後為伏波將軍行滎陽太守發

  姦摘伏有若神明坐弟道璵事除名世景孝友過人道璵死哭之哀切𡻕餘母喪遂不勝哀而卒

  ︹北齊︺慕容儼成安人貌奇偉學兵法尒朱氏敗歸神武天保初以功厯授開府儀同三

  司梁陸法和以郢州城内附議求忠勇過人者守之衆推儼遂遣鎮郢州梁都督侯瑱任約率水陸

  軍并力攻 圍糧運阻絶儼信賞必罰分甘同苦自正月至六 月人無異志後還帝執其手歎息久之

  進爵義安王卒贈司徒尚書令宋世良毓子年十五便有膽氣隨伯父翻在南兗州屢有戰

  功為殿中侍御史詣河北括户大𫉬浮惰還見汲郡多骸骨移書州郡收瘞後拜清河太守在郡未

  幾聲聞甚高除東郡太守卒官世良强學好屬文𢰅字畧五篇宋氏别錄十卷宋世軌

   弟好法律天保𥘉厯官都郎中遷廷尉少卿洛州民聚結欲刼河橋吏捕按之連徒黨千七百人崔

   暹以為反數年不斷及世軌為少卿判其亊為刼毅魁首餘從悉捨時大理正蘇珍之亦知名寺中

   為之語曰決定嫌疑蘇珍之視表見裏宋世軌時人以為寺中二絶南臺囚到廷尉世軌多雪之及

   卒諸繫囚皆哭 曰宋廷尉死我等豈有 生路荀 士遜廣平人好學有思理為文清典武定

   末舉司州秀才迄天保十年不調馬敬德薦為主書轉中書舍人以文辭見重累遷中書侍郎號為

   稱職與李若等撰典言行于世︹隋︺房山基清河人開皇中為考功稱為明幹︹唐︺王

   及善邯鄲人父君愕有沉謀果遷左武衛將軍從太宗征遼戰死贈邢國公及善以父死事襲

   爵武后時拜内史來俊臣繫獄 當死后欲釋不誅及善曰俊臣兇狡不道天下疾 之不勦絶元惡且

   指亂貽禍憂未旣也后納 之廬陵王之還密贊其謀旣為皇太子又請出外 朝以安羣臣及善不甚

   文而清正自持臨事不可奪有大臣節時二張怙勢數栽抑之后不悅改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

  品卒諡曰貞宋慶禮永年人擢明經武后時以習識邊事拜河東河北營田使奉詔與姜

  師度等築營州城三旬而畢兼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漁陽淄青沒户還舊田宅不数年

  倉廥充居人蕃輯卒贈工部尚書諡曰敬潘好禮宗城人第明經拜侍御史徙岐王府司馬

  居後母喪詔奪服固辭不出開元初為邠王府長史王為滑州刺史好禮兼府司馬王每遊獵好禮

  必諫諭禁切遷豫州刺史勤力于治徙温州别駕卒好禮博學能論議節行修整無所傾附未嘗自

  列階勲居室服用麤茍至終身傅良弻清河人初為王承宗將使守樂夀王廷湊叛良弻堅

  壁為國固守者累年擢忻州刺史率衆力戰乃得去天于以良弻忠賜奴婢服馬寶厯初擢夏綏銀

  節度使蕃酋懐惠終横海節度使崔彥昭清河人淹貫儒術擢進士第数應帥鎮辟奏吏

  治精明所至課最累進户部侍郎僖宗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百職修舉察不至苛遷門下侍𭅺彦

  昭雖宰相退朝侍母膳與家人齒順色柔聲士人多其孝累拜兼尚書右僕射以疾去位卒︹五

  代︺︹梁︺霍存曲周人驍勇善騎射仕梁累立戰功官曹州刺史兼諸軍都指揮使張歸

  霸清河人仕梁戰數有功嘗與張晊戰中流矢歸霸拔其矢反以射賊一發而斃奪其馬而歸累

  拜右龍虎統軍左驍衞上將軍弟歸厚善用弓槊能以少擊衆累拜鎮國軍節度使︹晉︺王清

  曲周人仕晉為奉國都虞侯以戰功加檢校司徒從杜重威拒遼力戰死漢高祖立贈清太傅︹宋︺

  范質宗城人舉後唐長興進士晉宰相桑維翰深器之周廣順初拜平章事建議以律條繁冗

  輕重無据世宗特命詳定為刑統宋初加兼侍中奏請封建子弟并薦吕餘慶趙普堪受台司討論

  舊典定南郊行禮圖由是禮文始備進封魯國公質力學强記手不釋卷以廉介自持身沒家無餘

  眥子旼能屬文以父任厯官知邕州鄧存忠劫衆攻城七十餘日旼堅壁固守賜璽書奬之累遷給

  事中有集十卷邕管記三卷解暉臨洺人少有勇力仕周為奉國軍指揮使宋初以功累遷

  雲應寰忻代等州都巡檢使暉𬷮猛木强每受詔征伐常身先之頻立戰功金創滿體時稱驍將

  王明成安人初爲藥元福從事多所規正乾德初召爲左拾遺開寳初南征以明爲隨征轉運

  使山路險絶舟車不通但以丁壯轉遞供億不𨵿賀州未下明率所部堙其塹城中懼遂納款抵廣

  州與潘美等逆擊大㨗劉鋹遂降以功擢祕書監爲嶺南轉運副使七年伐南唐屢破其軍擒其將

  朱令贇金陵平詔明安撫諸郡太宗時累遷禮部侍郎知正定府卒子扶挺並進士及第皆知名

  張美清和人仕周爲三司使强力有心計周知利病以幹敏稱世宗連𡻕征討糧餽不乏宋初

  加檢校太尉李筠征上黨美度其必反陰積粟懷孟間後筠叛太祖討之大軍十萬出太行經費無

  闕美有力焉厯官左驍尉上將軍元達雞澤人負膂力善射太宗時累遷京城巡檢卒贈昭

  化軍節度達厯職戎署交士大夫能折節盡禮人是以稱之郭密經城人軀幹雄偉膂力絶

  人初隸晉王帳下淳化間累遷貝州駐泊兵馬部署㑹夏人寇邊以密有武畧充靈州兵馬都部署

  夏人畏服邊境賴以靖謐卒贈保順軍節度李沆肥鄉人少好學器度宏遠太平興國中舉

  進士甲科累遷翰林學士咸平初拜平章真宗北幸命流留守京師肅然累加門下侍郎尚書右僕

  射卒諡文靖沆性直諒内行修謹識大體居位慎密人莫能于以私真宗嘗問治道所宜先沆對曰

  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帝怪沆獨無密啟沆對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嘗惡之豈可效之

  李繼遷久叛咸謂靈州不可失沆獨以為宜棄未幾靈州果陷沆為相王旦參政事沆日取四方水

  旱盜賊奏之旦以為不足上聽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

  兵禱祠之事作矣後旦思沆先識歎曰李文靖真聖人也仁宗即位詔配享真宗廟廷李維

  沆弟第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承㫖仁宗𥘉遷工部尚書嘗兩使遼遼主隆緒重維名館勞加禮維博

  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嘗豫修續通典冊府元龜性寛易喜愠不見于色好奬借後進旣

  沒家無餘貲田祚貝州人十世同居詔表其門閭張君平滏陽人以父丞訓與遼戰

  死補黔州指揮使累擢閤門祗侯管勾汴口天聖初議塞滑州決河命以左侍禁簽書滑州事兼修

  河都監君平有吏材尤明于水村自議塞河朝廷毎訪以利害河平君平且死論者惜之李玭

  宗城人性篤孝刀耕以事母母卒讓田與其弟遂廬葬所晝夜號泣員土築墳高大餘又以二代及

  諸族父母藁葬者盡禮築之凡三年成六墳復留守墳三年嘗令兄子賣藥以自給年六十餘足未

  嘗入縣門鄉人目為李孝子天禧中詔賜粟帛令府縣安存之孟元洺州人性謹愿喜讀書少

  隸禁軍累遷正定路兵馬鈐轄王則據貝州叛元赴城下攻戰被數十鎗又中機石墜濠中旣出戰

  愈力更募死士由永濟渠穴地以進賊平擢普州刺史㝷管勾麟府馬軍事䕶築永安堡敵不敢動

  卒贈遂州觀察使蘇寀滏陽人擢第調兖州觀察推官受知于守社衍為大理詳㫁官提點

  梓州益州路刑獄厯判大理寺刑部後知審刑院卒宷長于刑名故屢為法官數以讞議受詔奬焉

  李若水曲周人上舍登第靖康初擢吏部侍郎金人再邀帝出郊若水從行金粘罕逼帝易

  服若水抱持而哭後旬日粘罕召計事且問不肯立異姓狀指宋朝失信若水曰若以失信為過公

  其尢也厯數其五事罵不絶口監軍者撾破其脣噀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㫁舌而死高宗即位詔

  贈觀文殿學士諡忠毅粘罕舊作粘黙合今改正孟忠厚元曾孫隆祐太后兄累官開府

  儀同三司封信安郡王忠厚避逺權𫝑不敢以私干朝廷明受之變太后垂簾忠厚乞栽節本家恩

  澤秦檜當國親姻扳援以進忠厚獨與之忤以此見廢帝以太后故眷遇特優李椿永年人父

  升進士起家靖康之難升翼其父以背受刃與長子俱辛椿奉繼母南走竭力以養以父故補迪功

  郎厯官寕國軍推官吏村精强張浚辟以自隨椿奔走淮甸綏流民布屯戍察軍情相視險要周密

  精審所助爲多孝宗時累除吏部侍郎進敷文閣直學士致仕樁年三十始學易其言于朝廷措諸

  行事皆易之用尢惡佛老朱子嘗銘其墓謂椿逆知得失不假蓍龜不阿主好不詭時譽云︹金︺

  董師中洺州人皇統進士補尚書省令史右相唐古額爾古尢器重之撫其座曰子議論呉

  發襟度開朗他日以居此座明昌中累進尚書左丞師中通古今善敷奏練達與憲處事精敏常言

  宰相不當事細務要在知人才振綱紀但一心正兩目明足矣卒諡文定 唐古額爾古舊作唐括

  訛魯古今改正李慶嗣洺州人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讀素問諸書洞曉其義大德間𡻕大

  疫廣平尢甚慶嗣攜藥與米遺之全活者衆所著傷寒纂𩔖四卷改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鍼

  經一卷傳於世趙秉文滏陽人大定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哀宗即位改翰林學士自㓜至老

  未嘗一日廢書著述甚多其文長於辨析詩尢精絶為人至誠樂易仕五朝官六卿自奉養如寒素

  楊雲翼常與秉文代掌文柄時人號楊趙云劉政洺州人性篤孝母老喪明政每以舌䑛母

  目逾旬母能視物母疾晝夜侍側衣不解帶刲股肉啖之者再三母死負土築墳葬之日飛鳥哀鳴

  翔集廬于墓側者三年防禦使以聞除太子掌飲丞︹元︺劉肅洺州人金興定初詞賦進士為

  尚書省令史嘗辨折𡨚獄出十一人于極刑金亡依東平嚴實中統初授右三部尚書官曹典憲多

  所議定未幾兼議中書省事致仕肅性舒緩有執守嘗集諸家易説曰讀易備忘累贈邢國公諡文

  王磐永年人父禧金進義副尉元兵破永年將屠之禧罄家貲𦔳軍衆賴以安磐擢正大

  經我進士第授歸德府錄事判官不赴肆力于經史百氏文辭宏放東平總管嚴實興學養士迎磐

  爲師受業者常數百人世祖召拜翰林直學士累遷太常少卿進資德大夫致仕磐資性剛方閒居

  不妄言笑每奏對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順帝嘗以古直稱之卒追封洛國公諡文忠竇黙

  人初隱大名與姚樞許衡朝暮講習繼還肥鄉以經術教授世祖在潛邸嘗召之旣至問治道首以

  三綱五常誠意正心爲言一日凡三召與語奏對皆稱㫖自是敬待加禮不令暫去左右世祖即位

  召問欲求如唐魏徵者乃薦許衡史天澤帝以黙爲翰林侍講學士時平章王文統用事黙力詆其

  學術不正久居相位必禍天下文統深忌之黙謝病歸未幾文統伏誅乃召還國有大政輒以訪之

  加昭文館大學士卒黙爲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至論國家大計而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

  累贈太史封魏國公諡文正劉恩洺州人徙威州幼知讀書勇而有謀以管軍總管從入蜀

  與宋将戰有功授成都管軍副萬户後同僉行樞密院事招降夔府等州邑授四川西道宣慰使

  石高山洺州人中統中以管軍總管鎮思州軍令嚴肅𫟪境晏然至元中從取光州克𬃷陽

  進攻襄樊皆有功從下江南下令無擄掠秋毫無犯至焦山與宋將孫虎臣等戰殺𫉬甚多累遷顯

  武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何榮祖廣平人狀貌魁偉以吏遷中書省掾擢御史臺都事

  始折節讀書日記數千言累官參知政事時桑格尃政亟于理算錢穀人受其害榮祖數請罷之同

  僚止勿言榮祖執愈堅未踰月而弊皆聞帝召問所宜榮祖請于𡻕终立局考校人以為便立為常

  式桑格敗改中書右丞奏行取定至元新格累加平章卒諡文憲榮祖身至大官而僦地以居中宫

  常賜銀鈔以旌其廉所著書有大蓄集學易記載道集觀物外篇諸書 桑格改見正定府人物

  劉賡肅之孫幼有文名至元間用薦者授國史院編修官累遷翰林學士承㫖兼國子祭酒國

  學故事伴讀生以次出補吏莫不爭先出時有一生親老且貧同舍生有名在前者請讓之先賡從

  其讓别為書薦其人朝廷久先用之自是六館之士皆知禮讓加光祿大夫卒賡久典文翰當時大

  製作多出其手以耆年宿德為朝廷所推重云呉元珪廣平人父鼎燕南提刑按察副使元

  珪簡重好深沉之思凡征謀治法律令章程皆得于家庭所授世祖時以後衞經厯擢樞密都事江

  南旣定樞密奏栽定官屬均俸祿給衣桑設學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論建大德初除吏部尚書選曹

  銓注多有私其鄉里者元珪曰此風不可長川黨朔黨之興宋之所由衰也請謁悉皆謝絶武宗即

  位拜樞密副使詔議政中書所建白皆切於世務卒追封趙國公諡忠簡元明善清河人穎

  悟絕出讀書過目輒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尢深於春秋仁宗居東宫擢為太子文學及即位升翰林

  直學士詔節尚書經文譯其𨵿政要者以進書成每奏一篇帝必稱善累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後

  入為翰林學士眷遇之隆當時莫並卒諡文敏明善早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漢間晚益精詣有文集

  秦起宗洺水人辟武衛譯史幼生長兵間學書無從得𥿄父順削柳為筍寫以授之成

  誦削去更書文宗時累拜中臺御史劾中丞化勝受人婦人賤買官屋不報起宗又奏不罪化勝無

  以正國法化勝服辜帝曰為御史當如是矣出為撫州路總管以兵部尚書致仕卒諡曰昭肅 化

  勝舊作和尚今改正李齊廣平人元統𥘉進士第一知高郵府有政聲至正十三年泰州民張

  士誠為亂行省以左丞竒齊也勒圖鎮高郵以齊守甓社湖高郵陷㑹有詔赦叛逆者賊紿曰請李

  知府來乃受命行省强齊往諭至即下齊獄中𥘉無降意官軍諜知之乃進攻城士誠呼齊使跪齊

  叱曰吾膝如鐵豈㫖為賊屈立而詬詈士誠搥碎其膝而剮之 奇齊也勒圖舊作契哲篤今改正

  ︹明︺賈銓邯鄲人永樂末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英宗即位命讞在京重囚多所原宥出為大理

  知府就擢左布政使治行為一時冠遷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河南清靜不自表暴民亦安之成化𥘉

  召署院事卒官諡恭靖羅綺磁州人宣德進士授御史有能名正統中擢大理右寺丞參贊

  寕夏軍務以忤王振謫戍遼東景帝立復官進右少卿使衛拉特上皇駕還以勞擢刑部左侍郎㝷

  鎮守松潘累有破賊功在鎮七年威名甚震天順初召爲左副都御史復忤石亨坐貶 衞拉特舊

  作瓦刺今改正張憲成安人爲諸生父母相繼沒並廬墓毎哭泣烏鵲羣繞哀鳴景泰中旌表

  傅海威遠人父喪廬墓有虎至海叱之曰我爲父母生死何惜虎即去景泰中旌表劉玉

  磁州人生有膂力天順成化間數以偏將征慶遠蠻討東苗平固原賊有功厯官左都督玉勇決過

  人善撫士所至未嘗挫衂卒贈固原伯諡毅敏馬子聰廣平人成化進士宏治初爲南京禮

  科給事中時僉都御史錢鉞以中㫖晉秩移撫河南中官蔣琮守備南京肆爲兇暴子聰皆劾之孝

  陵災偕同官極諫復陳土木繁興并傳奉冗員之弊前後數十疏多排斥近倖終工科都給事中

  石永威縣人嘉靖進士厯御史巡山海𨵿按淮揚四川皆振風紀爲陜西副使濬泉溉田民甚

  德之巡撫延綏禦寇于環慶有功總督川湖貴州軍務擒苗酋沈亞當等累擢户部左侍郎厯官以

  清節稱旣卒妻子不免寒餒贈右都御史張學顏肥鄉人嘉靖進士由曲沃知縣累遷薊州

  兵備副使隆慶五年擢僉都御史巡撫遼東與總兵李成梁破土蠻卓山進右副都御史萬厯初召

  理戎政進户部尚書奏列清文諸弊以祛姦慝太監馮保傳諭多所徴索學顏爭之得減免改兵部

  抗疏請停内操以老乞致仕卒贈少保李已磁州人嘉靖進士厯禮科給事中隆慶中頻詔

  户部有所徵索已屢爭執旣復詔市珍寶再疏極諫帝怒杖之百錮刑部㝷釋歸神宗立起兵科給

  事中論傳奉之弊劾兵部尚書譚綸平江伯陳王謨時號敢言累遷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罪歸

  王邦磁州人生而駢脅有神力人稱王千觔弱冠補諸生好𮪍射窮韜畧嘉靖中詔舉天

  下武勇給事中戴夢桂薦之詔送大同立功總督翁萬遠遇以國士寇數萬騎犯鵓鴿峪同故叅將

  張鳳等遇之大呼入敵陳敵皆辟易已見軍無後繼圍之數重鳳等皆力戰死邦直猶揮大刀斬數

  十人力竭遇害贈都指揮僉事官爲建祠賈待問威縣人隆慶進士厯懷慶知府築堤以禦

  沁河人稱賈公堤累擢陜西巡撫中官以𣙜採肆横待問力爲節制在任七年甚有威惠卒贈太子

  太保兵部尚書王世揚廣平人萬厯初進士為御史巡視陜西茶馬開成七監大災奏發茶

  課賬濟蠲餉邊銀二年免課馬七千餘匹巡按浙江減御衣織造三之一擢撫宣府復許順義王濟

  里克貢市款約益堅⿰糹⿱丿㤙 -- 總督宣大山西敵服其威信邊境無事仕至戎政尚書加太子太保 濟里克

  舊作撦力克今改正路振飛曲周人天啟進士除涇陽知縣流賊入境擊却之徴授御史疏

  劾首輔周延儒卑汚姦險尚書閔洪學結權勢樹私人侍郎劉宇烈𠞰叛無功廷推謝升為僉都御

  史振飛力詆其醜狀遂不果用厯按福建蘇松温體仁修郄謫官累遷右僉都御史巡撫淮揚圑練

  鄉兵得勁卒二十餘萬李自成已陷京師遣其黨吕弻周來代勒兵擒之軍聲大振㑹馬士英欲用

  其所親田仰乃罷振飛唐王時召為大學士卒鍾希顏字心卓清河人天啟進士由户部郎

  中升冀北道歸里崇禎十一年遇亂城陷不屈死同時有靈璧知縣王茂遠貢生解嗣昇皆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希顔諡節愍餘並   予入忠義祠申為憲永年人由

  進士厯官山東副使崇禎十五年 大兵破城為憲時家居殉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李昌期永年人由進士為兗州府推官嘗監軍破土寇萬餘人推其才崇禎十五

  年 大兵破城死之贈僉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申佳允永年人崇

  禎進士由知縣擢文𨕖主事厯太僕丞出近幾閲馬聞居庸陷疾馳入都京師不守歎曰吾起徴賤

  食祿十三年國事至此敢愛死乎遂入井死 本朝   賜諡端愍乾隆四十一年   子入

  忠義王之統成安人多義行以𡻕貢任趙州訓導闖賊破城死於明倫堂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宋湯濟肥鄉人崇禎間為諸生聞京師陷與諸生郭珩王拱

  辰等起兵討李自成為自成將張汝行所殺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   予入忠義祠 殷

  淵雞澤人父大白崇禎間為關南監軍副使楊嗣昌陷以失機論死淵上書請代跪朝門外五日

  奉㫖詰責遂棄舉子業𨼆山中淵負奇氣從父兵間善技擊嘗欲報父讎及賊破雞澤謀起兵復之

  饿聞京師陷號慟即約山中壯士誅賊所置官偽令㤗植踉蹌走乃入城發喪製服行哭臨禮義聲

  大振為姦人所乘被殺屍暴烈日中十餘日不壞有黄犬守之不去土人以神祀之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予入忠義祠 張 蓋永年人為諸生性孤介家貧力學崇禎末以次當貢太學

  不就母老饘粥不繼授徒以養甲申後自閉土室中七年穴而進食𡻕時一出拜母雖妻子不見也

 ︹本朝︺劉璇永年貢生善為詩順治初由沁源知縣遷鄖陽同知值王光泰叛城陷罵賊死

   詔贈按察司副使李芳澂永年人順治初由貢生授漢中通判賀珍寇漢中芳𪷁佐理軍

  餉有功擢知鄜州王永強之亂竭力拒守城破不屈死   詔贈按察司僉事宋永譽

  永年人順治二年由舉人授郿縣知縣賀珍作亂永譽為戰守備以死自誓賊遣人誘降永譽因其

  使賊怒攻圍五晝夜城陷被執罵不絶口遇害   詔贈按察司僉事申涵光佳允子博

  學工詩文與殷岳張渭稱畿南三才子聞父殉難哀毁不欲生遂絶意仕進晚年名益重有文集四

  卷聰山詩八卷及荆圍小語諸晝弟涵盼順治進士官檢討亦以文學著殷岳淵兄父大白忤

  楊嗣昌死獄中上疏爲父請骸骨比歸而京師已䧟遂入西山與其弟淵謀舉義兵亊洩淵被害岳

  匿申涵光家得免順治初吏部按舊籍選人除岳睢寕知縣抵任未幾即告歸輿涵光相唱和

  運昌清河人父病爲嘗糞侍母疾五年無怠母嗜雞及没遂終身不食雞順治六年 旌

  居曲周諸生父明圍病殁廬墓三年日夜哀思年未四十鬚髮盡白家貧事母甘㫖無缺同縣路

  允升康熙進士官檢討父殁哀毁卒均康熙年間 旌張榕端磁州人少聰穎能文康熙

  進士授編 修視學江南衡鑑精審凡所識拔皆一時能文 之士官至内閣學士卒入祀鄉賢祠

  培元邯鄲人性至孝父殁哀毁幾絶旣葬廬墓三年家貧母老人有貸之資本使貿易以養者

  培元力辭與弟躬耕奉飬甘㫖不缺雍正三年 旌

 ︹流寓︹漢︺陳逸平輿人父蕃死獄中蕃友人朱震匿逸于甘陵界中後大赦黨人乃還︹唐︺

  李崿趙人客清河安祿山亂清河太守使崿乞師于平原太守顏真卿一郡𫉬全

 ︹列女︺︹晉︺劉遐妻邵氏曲梁邵續女驍杲有父風遐嘗為石季龍所圍妻將數𮪍拔遐

  出于萬衆之中︹隋︺鄭善果母清河崔氏女適鄭誠誠討尉遲迴戰死善果以父死王事

  授魯郡太守母性賢通曉治方方聽事于障後察之剖斷合理則悦否則終日不食恒自紡績至夜

  分自初寡不御脂粉非祭祀賓客酒食不妄陳姻戚有吉凶事但厚贈遺不詣其家非自手作及莊

  圍祿賜所得雖親戚禮遺悉不入門善果歴任州郡凡公𪠘所供皆不許受由此號為清史

  元楷妻崔氏清河人家有素範宇文化及反元楷歸長安遇益僅以身免崔氏為賊所

  拘將凌之崔取賊佩刀倚樹立曰欲殺我任加刀鋸若覔死可來相逼賊怒射殺之元偕後得殺妻

  者支解以祭崔氏︹唐︺宋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廷芬生五女皆警慧善屬文長若莘次(⿱艹石)

  招若倫若憲若荀莘昭文尢高皆性素潔不願歸人欲以學名家若莘誨諸妹如嚴師著女論語十

  篇推明婦道所宜若昭又為傳申釋之貞元中節度使李抱貞表其才德宗召入禁中試文章並問

  經史大誼帝諮美悉留宫中高其風操不以妾侍命之呼學士詔若莘總領秘禁圖籍若莘卒穆宗

  以若昭尢通練拜尚宫嗣若莘所職厯憲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與諸王主率以師禮見卒贈梁

  國夫人若憲代司秘書文宗尚學以若憲善屬詞粹論議尤禮之太和中為李訓鄭注譖死訓注敗

  帝悟其讒追恨之崔彥昭母彥昭與王疑為外昆弟凝先顯而彥昭未仕嘗見凝疑倨

  冠帶嫚言曰不若從明經舉彥昭為憾反彥昭相母勅婢多製履襪曰王氏妹必與子皆逐吾將

  共行彦昭聞之泣且拜不敢為怨凝竟免︹宋︺趙氏貝州人王則反聞趙有殊色刼致之欲納

  為妻趙知不脱乃紿曰必欲妻我宜擇日以禮聘賊信之使歸其家具聘帛盛輿從來迎趙與家人

  訣涕泣登輿至州𪠘已自縊輿中死矣劉淑貞威州人許聘李御史子未歸而夫卒泣告

  子父母送夫殯至葬所遂縊于冢後因合葬馬︹元︺王時妻安氏名正同磁州人至正

   十九年時以參知政事分守太原安氏從之賊兵寇太原城陷衆皆逃安氏與妾李氏同赴井死贈

   梁國夫人諡莊潔︹明︺李氏女曲周人年十七正德六年流賊逼使上馬女不從誘脅

   萬端大罵不屈賊支解之事聞為築墳立碑旌異之曹炒兒妻霍氏曲周人炒兒繼

   母强氏性毒而行醜氏不從遂惡之逐氏依窮孀諸母家仍督以紡績井臼之事氏晝供姑役夜作

   餬口計糧不盈缶姑輒取去氏絶糧數日夜投井死馬尚良妻李氏肥鄉人尚良染

   惡瘡年餘不起氏朝夕不離側疾革許以從葬及卒屢欲自盡姑防守甚嚴一日防者稍疎距戸自

   陳氏女廣平人字王養威養威卒女年十五父母議改適女誓不從遂絶飲食臨殁屬

   母以喪歸王氏父母哀其志合葬焉彭大義妻李氏邯鄲人大義娶時疾己篤甫七

   日而殁及⿱穴之 -- 窆氏觸棺祈死不得後舅姑欲奪其志遂自縊張鵬翼妻劉氏成安人事

   舅姑兄妹無間言鵬翼殁氏不欲生姑與母令諸姑姊日夜伺之少得間即自經死田藴璽

  妻李氏雞澤人遇亂藴璽兄弟被殺李抱女同姒王抱男而逃王足創難行令李速去李曰

  良人兄弟俱死當存此子以留田氏後遂棄已女抱具子赴城得無恙李氏雞澤人嫁曲周

  郭某崇禎十一年之亂舉家走匿翁姑旅被殺李攜㓜男及夫弟方七𡻕者共逃力罷不能俱全或

  教之舍叔而抱男李曰翁姑死矣叔豈能再得乎子雖難割然吾夫在外或未死尚可期也竟棄男

  負而逃王氏女永年人字李球𢑱㑹兵至姑姊謀避女曰死作李氏鬼何避為城陷死之

  兵退面色如生胡廷器妻吳氏永年人崇禎末值兵至執氏并其父母氏紿之曰二

  親老不如遣之去兵許之氏度去遠即赴水兵挽之不得死遂大罵兵怒支解之韓氏二

  女永年韓䇿女姊妹皆及笄未嫁避亂臨洺鎮兵至被執不屈皆遇害呉復澄妻徐

  氏雞澤人事繼始盡孝為兵所掠逼之以行氏憤罵自刎死宋應試妻劉氏

  人避寇伯氏樓中寇攻樓急氏曰我何為累伯氏與諸婦縋而下負幼子而逃寇將追及氏曰若吾

  子有託當以一死救衆人衆挾其子而行氏乃回顧大罵賦怒殺之衆得脱王山妻常

  氏成安人流賊入境為所𫉬逼之厲聲罵賊遂投井死

 ︹本朝︺郝氏女永年人字李芳潤芳潤病危迎女歸未及門而芳潤殁守節六十餘年

  彤瑞妻柴氏雞澤人年十七而寡遺孤𦆵月餘貧窭無依父母勸之改適氏髠髮示不

  可奔順治年閒 旌楊之孚妻馬氏廣平人年二十二夫亡舅姑欲强嫁之服毒死

  同縣𨔵國顯妻胡氏夫早亡父母强以改適引刀自毀其面守節六十餘年又張盈妻趙氏李合天

  妻張氏皆絶食殉夫死張文玉妻王氏遇暴逼汚不從而死邱運至妻解氏

  人夫亡守節撫子芝香為娶妻高氏芝書死高即自縊以殉均順治年閒 旌程啟芳妻

  楊氏曲周人遇暴不辱守正捐軀賈藥性妻張氏邯鄲人為武生冀璞逼汚

  不從自經死張崑妻賈氏威縣人遇强逼汚不從而死董三節妻李

  氏雞澤人早寡家貧甚翦髮葬姑撫孤子拾薪桃菜以自給苦節五十九年雍正年閒 旌

  廷璋妻王氏永年人夫亡事舅姑盡禮舅姑歿每食必祭哀泣終日撫遺孤得成立同

  縣節婦王于燕妻趙氏王于洛妻崔氏趙昌梁妻解氏宋忠妻郝氏郭兆麟妻李氏冀如鏡妻王氏

  姜璽妻崔氏李克鎔妻秦氏楊敦禮妻趙氏楊智妻郝氏趙丞妻王氏甯儀妻夏氏劉源妻韓氏曹

  慧妻賈氏李如蘭妻郭氏張秀妻李氏靳逢源妻葉氏李求條妻劉氏趙先型妻武氏劉登美妻趙

  氏孫芬妻婁氏劉可忠繼妻賈氏楊正妻時氏申覲宸妻董氏王治妻杜氏劉妻姚氏張淳妻祁

  氏杜斯羡妻盧氏李籐妻楊氏李之茂妻孔氏李徽妻董氏劉崇儒妻李氏張維垣妻曹氏妾徐氏

  楊端妻霍氏楊士傑妻張氏程維新妻顏氏孫光烈妻時氏饒士義妻李氏貞女臧存姐均乾隆年

   劉 進福女貴姐曲周人遇暴不促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張克纘妻李氏司

  兆通妻耿氏吉三基妻尹氏節婦劉稽妻王氏吉升妻張氏揚芝瑞妻趙氏䘙綽妻王氏孫開先妻

  霍氏張擢妻雒氏李翹才妻冀氏賈成龍妻申氏均乾隆年間 旌馬秉寛妻張氏

  廣平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趙小妻陳氏張三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田士秀妻王

  氏肥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増貴妻翟氏呉養粹妻楊氏均乾隆年閒 旌秦三妻

  申氏雞澤人遇暴不汚投井死同縣節婦李皖妻王氏齊青雲妻蘇氏宋秉衡妻胡氏梁怡妻

  胡氏侯以節妻薛氏張進才妻郝氏賈天與妻田氏劉雲鳯妻安氏梁焕妻高氏馮自修妻李氏均

  乾隆年間 旌宋文奎妻張氏邯鄲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英望妻劉氏師五典

  妻王氏張大鵬妻姚氏安世德妻張氏張行選妻劉氏劉奉朝妻薛氏王景福妻陳氏賀執中妻趙

  氏姚岑妻賈氏郭元夔妻張氏連淦萱妻韓氏崔懷濱妻邱氏王祚茂妻牛氏均乾隆年閒 旌

  劉作楫妻暴氏成安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翁題元妻王氏

  威縣人夫亡截髮自矢守節終身同縣節婦薛瑨妻王氏潘蓮妻賈氏李曰琚妻鮑氏張培興妻王

  氏夏際祥妻王氏烈婦能來七妻周氏均乾隆年閒 旌顧勉學妻馬氏清河人夫

  亡子甫五𡻕氏孝事孀姑撫孤成立苦節終身又顧勤學妻謝氏顧篤學妻張氏皆夫亡守志一門

  四節均乾隆年間 旌陳烺然妻孫氏磁州人烺然為諸生早亡氏守節翁病篤

  割股和羮以求翁愈同州烈婦董有成妻楊氏霍登子妻王氏烈女朱二孩李大孩節婦許銘妻張

  氏姜棫妻馬氏田義妻王氏張堉妻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閻思敬妻王氏

  人夫亡矢志守節聞穢語投繯死同縣烈婦李閻氏裴武氏張景印妻張氏武起才妻李氏武好妻

  李氏張有功女張氏節婦酆永盛妻李氏霍桂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郭廷海妻李

  氏曲周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李全德妻籍氏王𨟉妻丁氏周偉妻張氏張藎妻王氏高添幅妻

  蘇氏顔鳴鶴妻岳氏均嘉慶年閒 旌李大倫妾薛氏肥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王名福妻武氏均嘉慶年閒 旌郭寶山妻郭氏邯鄲人遇暴不污見殺同縣烈

  婦馮起才妻姚氏均嘉慶年閒 旌弓氏女愛姐雞澤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霍有才

  妻王氏李起元妻慕氏范珣妻閻氏均嘉慶年間 旌臧存姐廣平人守正捐軀嘉慶年

   秦 廷選妻朱氏成安人遇暴不從被害同縣烈婦魏五皃妻李氏楊言媳

  李氏烈女李氏女巧姐均嘉慶年間 旌張宇和妻宓氏威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余若思妻劉氏烈婦張三妻劉氏段讓妻侯氏張崇本妻楊氏均嘉慶年閒 旌欒氏女

  清河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間 旌羅長金妻張氏磁州人守正捐驅同州烈婦李

  才妻索氏節婦蘇鑰妻高氏烈女楊四女楊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潘師正宗城人少以孝聞事王遠知爲道士得其術居逍遥谷高宗幸東都召見

  問所須對曰茂林清泉臣所須也旣不乏矣帝尊異之詔即其廬作崇唐觀時太常獻新樂帝更名

  祈仙望仙翹仙曲卒年九十八諡體元先生︹金︺寶公姓武氏磁州人慧性超絶胸次不凡

  大定初于滏陽造仰山寺殿宇華麗柱上作金龍像蟠之忽有題詩于柱上曰人道斑鳩拙我道斑

  鳩巧一根兩根柴便是家圍了寶公大悟即入西山桔茅以居後徧厯諸山住𡶵峪寶嚴寺一夕大

  風震地晏坐而逝

 ︹土産︺綢絹郎蔚之隋圖經清河絹為天下第一元和志洺州貢綿絹縑纊唐書地理志洺州貢

  絶綿綢貝州貢絹惠州貢紗寰宇記洺州土産平綢絁子絹貝州土産絲布絶絹舊志曲周肥鄉出

  綿綢清河出屯絹威縣出絲帶唐書地理志貝州貢氊覆鞍氊寰宇記貝州産出白氊靴氊

  油衣唐書地理志洺州貢油衣産於府西引滏水灌田白粲不減江浙府城濠最

  盛西境亦多有之産臨洺鎮曰洺梨香脆無渣有大小二種即靛也元精石

  明統志邯鄲出磁石唐書地理志惠州貢磁石寰宇記磁州産磁毛石磁器出磁

  羊西山最宜畜牧孩兒魚舊志廣平府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