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三十九至三百四十

卷三百三十六至三百三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三十九至三百四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四十一至三百四十二

大清一統志

 漢陽府

︹名宦︺︹三國︺︹魏︺文聘南陽宛人曹操定荆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夏太守

  屢有戰功文帝立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禦吳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孫權以五萬衆圍聘於石

  陽聘堅守不動權去聘追擊破之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吳不敢侵︹唐︺張廷珪

  河南濟源人開元中為沔州刺史在官有德化賈載至德中為沔州刺史未朞月而政和於訟

  堂西搆秋興亭狄仁傑并州太原人中宗時復州刺史有惠政李齊物隴西人天

  寳中竟陵太守拔陸羽於優人中授以書後遂知名子生於復遂名復後亦為竟陵太守 按復州

  或治竟陵或治沔陽参錯不一今考舊唐書自貞觀七年移治沔陽天寶元年改為竟陵郡則此竟

  陵太守在沔陽與梁以前治竟陵者異至唐後復州多治竟陵宋理宗端平初仍徙沔陽故所載名

   宦各隨朝代分隸於漢陽安陸二府崔訏貞元中復州刺史韓愈有送雀復州序謂崔君之仁

   足以蘇復人︹宋︺程遹河南人太平興國中知黄陂縣清謹過人張先開封人天聖中

   爲漢陽司理叅軍歐陽修稱其臨事果決程珦河南人仁宗時爲黄陂尉慈恕而剛斷

   處厚邵武人元祐中知漢陽軍有善政張汝明廬陵人神宗時簽書漢陽判官時官

   田法行受牒按境内主者多不親行汝眀躬臨閲實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賕謝而税均

   酢建陽人徽宗時知漢陽軍召郡中士子講明性理俾風俗醇美曹彦約都昌人慶元初

   攝漢陽軍事時金人大入彦約搜訪土豪得許卨俾總民兵趙觀俾訪水道党仲昇使將宣撫司軍

   屯郡城彦約授觀方畧逆擊金人自遣死士焚其戰艦晝夜死戰以守禦功就知漢陽嘉定元年

   詔陳言乞緩成幣飭邊備爲決勝之策黃幹閩縣人慶元時知漢陽軍值𡻕饑糴客米發常

   平以賑制置司下令欲移本軍之粟而禁其糴幹不從荒政具舉旁郡饑民輻輳惠撫均一願歸者

   給之糧不願者給廬居之民大感悦趙鄖慶元閒知漢陽軍事築隄置閘以除水患善政著聞

   謝憲子端平中知孝感縣政尚禮敎招集遠近士發明朱子之學時廣平儒者竇黙避冦来

   依因得伊洛性理之書以頒士子徐安民淳祐三年知漢陽軍事出己資營繕城闉官舎

   壇壝又植松杉榆柳三萬餘本於城内外曰十年後可以資官民用其綜理周密如此楊文

   仲眉州彭山人理宗時復州敎授轉運使印應飛辟入幕明嫠婦冤獄應飛悉從之施子

   仁宋末知復州時元兵攻襄陽随守張龜夀荆門守朱楊祖郢守喬士安皆委郡去惟子仁固守

   城陷死之翟國榮端宗時復州副將遇元兵戰爛泥湖死之贈團練使立廟復州︹元︺仇

   公度黃陂縣尹以清慎著事無大小斷決如流盧克治開州人知漢陽府時郡縣新附

   人心猶惶懼克治宣布上德撫慰綏輯一郡向化白景亮南陽人由南恩知州升沔陽府

   尹奏最於朝先是民閒徭役不盡校田畝以為則吏得高下其手景亮始覈驗田畝以均之大小家

   咸便安之學政久弛諸生無廪(“㐭”換為“面”)膳廟像祭器有缺景亮皆為之備儒風大振張寛至正閒守

   沔陽州有廉能聲𡻕潦請於朝給賑一郡生全俞述祖象山人為沔陽府推官至正十二年

   蘄黃賊迫州境述祖領民兵守綠水洪兵力不支沔陽城陷述祖為賊所執械至其偽主徐夀輝所

   誘之降述祖罵不輟夀輝怒支解之有子方五嵗亦死事聞贈奉訓大夫禮部郎中象山縣男︹明︺

   蘇恭讓玉田人洪武初知漢陽府治簡而明嚴而不苛每有重役輒詣上官陳説多得減省

   民蒙其利趙廷蘭和州人洪武初知漢陽縣有幹局創建縣治民不告勞朝廷嘗遣使徵陳

   氏散卒他縣多以民丁應廷蘭獨言無有民以不擾王叔英黃巖人洪武時知漢陽縣多惠

   政𡻕旱絶食以禱即雨既而雨不止復禱即霽龔巖崇明人建文時知孝感縣剛決無所曲庇

   循行勞來所至見德徐述建德人永樂中知漢陽府𡻕歉民艱於租諭闗市得穀數十萬代民

   朱祐邵武人宣德中知漢陽府府舊無廪(“㐭”換為“面”)庾軍民渡江輸於武昌祐奏請立倉府城民甚

   便陳惠鄞縣人正統初知漢川縣專尚德化勸農興學士民德之羅勉吉水人正統閒

   知孝感縣精心澡刷境内秩然所修舉悉計永久何淡順德人成化中知漢陽府築隄堰滋

   灌溉敎民力農興起學校士多成就沈熊浙江人成化中知漢陽府清靜愛民不通請謁

   堪莆田人成化中知漢川縣平易近民亷介不苟公餘與諸生講論道藝日夕不倦李恒

   儀封人成化中知黃陂縣𡻕饑盜起恒多方賑濟招集之盜遂息縣初未知畜羊種麥植𬃷桑恒咸

   董傑涇陽人宏治初知沔陽州時大旱即開廩賑民復蠲其租甫三日以事逮去乃悉取

   賑劵焚焉民感其惠泣送之樊景麟新繁人嘉靖中知漢陽府水囓城址景麟為隄以防

   之不欲勞民躬率隷役随地斂石有時與家僮共負巨石移署前轉運江岸昌應㑹

   人嘉靖中知漢川縣縣當漢江下流𡻕患沈災應會輕徭緩賦極意撫循景王出封安陸中官藉勢

   橫索應會力持弗與中官怒誣奏逮獄累月竟坐調民思之為立祠漢江上謝廷茝

  人嘉靖閒知黃陂縣正己愛民舊多滯獄剖決如流雖稚子婦人皆得以情自達暇即與諸生課講

  龍興海陽人嘉靖中知孝感縣會礦賊為患興率民兵殱之修築縣城民以無恐張綸

  音朝邑人萬厯間知漢陽府劇盜艤舟待客攫其貲而沈之江綸音嚴捕得數十人一日械集署

  門前悉杖殺之民得安枕蔣以化常熟人萬厯閒知孝感縣政務寬平常巡行郭外召父老

  問民疾苦給牛種資其匱乏公暇進諸生講藝𡻕大祲躬為糜粥餔之道有胔骼輒斂瘞余桂

  萼上饒人萬厯閒知孝感縣會疫桂萼為擇醫施藥民多全活復置地十餘畝葬民之死無所歸

  者修城池置學田輯縣志百度修舉朱珏休寕人萬厯中黃陂縣典史潔己執法專鋤豪右黃

  安耿尚書定向嘗嘆美之張大治保縣人天啟中知漢川縣始至故媕婀不振𭶑吏乘機欺

  之月餘悉得其姓氏并奸狀一日復以事至大治厲色訶之曰汝復來欺我乎歴數其奸猾事各置

  之法一豪民計奪隣家地誣以盜縛送於官大治不問但厲聲叱縛者曰汝何不獻地以解之豪民

   膽落服罪去一時驚以為神孫光祚石屏人崇禎中知漢川縣獻賊犯劉家隔光祚率衆

   禦之賊渡鯉魚灘乘其半濟擊之賊溺死甚衆自是不敢犯縣故無城光祚創築李鑑

   人崇禎時知黃陂縣時流冦猖獗率衆數萬圍城三日鑑嬰城固守民有訛言者鏗私取死囚斬其

   首懸之訛言遂止賊亦驚散雍鳴鑾成都人崇禎中知孝感縣縣為冦衝鳴鑾晝夜乘城

   繕樓櫓練鄉勇賊至輒却走之城賴以全章曠華亭人崇禎中知沔陽州有惠政李自成冦沔

   奸民迎賊曠設計捕斬之賊稍退既而大至曠且戰且守賊解圍去隣郡皆恃沔陽以自固

   元有福建人崇禎末知黄陂縣縣饑且疫冦踵至元有悉力防禦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賜諡節愍 夏 統春桐城人崇禎末黃陂縣丞攝黃安黃梅皆有聲時全楚多

   陷賊至誓以死守凡十五晝夜城陷被執賊欲以為守統春大罵賊怒斷其右手復以左手指罵又

   斷之罵益厲賊斷其舌剜其目統春猶以頭觸賊遂支解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

  薛聞禮武進人崇禎時黄陂主簿值𡻕大祲漕糧責逋急民無以應聞禮轉貸千金輸

  之流冦至挾與俱去欲官之聞禮乘閒脱歸率吏民攻賊賊復大至殺之罵不絶口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烈愍馬飈同官人崇禎末為沔陽州倅李自成攻城飈戰於城東殺賊數

  百賊圍愈急飈乃下馬短兵接戰力竭被執賊壯其勇欲降之飈怒罵賊以槍洞其腹而死其僕馬

  旺石秀亦罵賊死事聞贈知府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孟宗孔階州人漢

  陽敎諭闖賊陷城自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本朝︺郜炳元長垣人順治進士知孝感縣時民人未集加意撫循雞籠山土冦竊發乘夜襲

  城炳元偕典史𭅺元振集鄉勇守禦城陷俱被害炳元妻馬氏紉衣百結亦罵賊死   恩䘏有

  趙一柱餘姚人順治中任沔陽州同知西山冦發殉節死康熙七年贈知州   賜

  邵大業大興人雍正進士授黄陂知縣潔己惠民乾隆丁已邑大水捐俸拯溺復散給

  口糧以待官民困以甦又捐築東坂理趣林毛清河靳家灣等隄凡一千一百餘丈士民德之稱

  邵公

 ︹人物︺︹晉︺朱伺字仲文安陸人張昌之逆伺恥與同縣求割安陸東界别爲灄陽縣遂爲灄陽

  人伺有武勇而訥率部黨滅 -- 濊 ?昌後陳敏作亂陶侃署伺爲左甄破敏前鋒敏弟恢稱荆州刺史在武

  昌侃率伺進討破之敏恢既平以功封亭侯領騎督随侃討杜𡸅有殊功夏口之戰射殺賊大帥數

  人賊於水邊作陣伺邀之箭中其脛氣色不變賊潰追擊之死者大半加威遠將軍建興中陳聲斷

  江抄掠伺邀聲弟斬之圍聲於董城其黨斬聲出降又平蜀賊龔高加廣威將軍領竟陵内史杜曾

  等陷楊口壘伺被傷賊養伺妻子百口遣人招伺伺不從還甑山卒︹唐︺張抃孝昌人爲張廵

  禆将尹子奇圍睢陽巡使抃請救於許叔冀叔冀不許城陷與南霽雲等三十六人不屈死︹宋︺

  張錫字貺之漢陽人進士甲科歴知南昌新州東明以治績聞李及瀳爲御史丁謂貶崖州議

   還内地錫疏謂奸邪弄國本與天下共棄之今腹還是違天下意由是止徙雷州玉清昭應宫災連

   繫甚衆錫言天災反以罪人恐重天怒獄遂解累遷至翰林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國子監錫淳重清

   約雖貴奉養如少賤時讀書老而彌篤張昌中漢陽人處家以義厯世不分党仲

   昇漢川人開禧時金人入境仲昇擊其砦殺千餘人中流矢死事聞贈修武郎官其二子

   涯宇萬頃漢陽人賈似道督師延爲賓客元世祖圍武昌似道乞和師退欲作露布獻功涯瞋目

   曰啗人以利而退其師又欺主上何露布爲似道怒撾殺之︹元︺景厚字德載漢陽人領鄉

   薦至京師中書左丞許有壬師事焉︹明︺丁普郎黃陂人太祖時爲行樞密院同知數有戰

   功從太祖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脱猶執兵若戰狀植立不仆敵驚

   爲神贈濟陽郡公立廟祀康郎山唐宗孝感人洪武中官江西右参議亷明平恕致仕家無

   餘貲御史徐瑛造之湫隘不容騶從屬縣令廣其居宗力辭之曰予在里中不能拯人之急而又奪

  之使不有安宇乎遂止戴景文字希敬漢陽人洪武中舉於鄉擢王府伴讀景文以輔導

  自任動規以正遂與世子不合不數月解組年甫四十棲隱三十年授徒講學力田自給歐陽

  謙字伯益沔陽人洪武中監察御史優於文學所著有滄浪集虞信字尚沈沔陽人永樂

  中監察御史有直聲厯四川山東按察使張瓚字宗器孝感人正統進士厯工部郎中出知寕

  波府中官怙勢黷貨瓚疏劾之其黨皆伏罪巡撫四川討平苗亂奏立安定宣撫司遷户部左侍郎

  督漕巡撫鳳陽卒於官程昂字文軒孝感人其五世祖希哲自元季居洪樂鄉至昂五世不

  分治家務遵禮法宏治中旌表王炎字廷用孝感人成化進士授户部主事厲風節不屈於權

  貴宏治時外戚夀安侯張鶴齡奪河閒民田炎同侍郎許進往按炎據法奏覆戚畹側目正德中厯

  山西布政時中官劉瑾用事瑾父葬冠葢奠送相望同列强之往炎曰吾體骨不媚終不能濡跡權

  路弗往瑾深銜之坐以他故免官歸及瑾敗臺官疏薦起御史未任卒劉鈺字世美沔陽人

  成化進士督課九江羨餘悉貯府庫後知常州處州二府悉有善政劉奎字文瑞孝感人性孤

  介剛峻宏治中授廬州府同知時武宗南巡江彬等作威福奎攝邳州事不為禮彬銜之調永寕同

  知辭免歸途遇雨逆旅人秦氏椎牛具享入其堂有秦檜像奎怒起曰吾幾為造次所誤時徒御己

  休冒雨去之戴金字純甫漢陽人正德進士世宗時擢御史獨立敢言與黃梅石金同表儀

  朝署時人目之曰楚有二金臺中錚錚厯官至兵部尚書朱衣字子宜漢陽人正德進士授御

  史清軍江北值大饑人相食衣便宜賑濟全活甚衆是時方爭大禮世宗召羣臣議門下衣直言忤

  張璁罷職家居童承敘字士疇沔陽人正德進士才具敏瞻楊廷和楊一清雅重之嘗奉使

  唐藩却其餽遺經筵進講以用正人端國本為先肅宗嘉之後為國子司業與關中吕柟倡明正學

  圜橋門者萬計朱寵字德承漢陽人嘉靖進士以治海門課績第一擢御史既入臺適嚴嵩柄

  政慨然草疏欲劾之未上而父卒乃痛哭扼腕去與漢川張緒講求理學家貧至糧絶弗顧學者稱

  為漢水先生張緒字文綸漢川人嘉靖舉人受業安福鄒守益厯官户部員外郎與耿定向

  羅汝芳講學不輟當事惡之謫官稍遷知德陽縣告歸室廬蕭然布衣脱粟晏如也學者稱為甑山

  先生及卒鄉人私諡曰介肅鄭佶黃陂人孝友篤行剛直不阿嘉靖中為豐城知縣時嚴嵩

  用事佶無所徇改商城擒劇盜遷大理評事㑹給諌呉時来主事董傳策疏繫嵩時來等下獄或屬

  佶致之死佶曰殺骨鯁臣以媚權倖謂天下後世何守雲南繩黔國公沐朝弼以藩臣禮謫判通州

  禦倭寇有俘獲功後守尋甸歸俸餘悉分給三黨家無長物王霽黄陂人操履端潔父早卒

  事母至孝嘉靖時知吉水縣守保寕擢雲南按察使皆有治績以太僕卿致仕歸吉水羅洪先最慎

  許可獨重霽顔其堂曰清白方一鳳字丹山黃陂人受業於羅欽順以樹人善俗為己任

  士有就正者敎以克己自反遷善改過唐希臯字子謨孝感人師事錢德洪以𡻕貢授興

  國知縣治尚敎化歸里置求仁館聚衆講學嘗曰吾與親友子弟為遷善改過之學雖桑榆之景無

  多亦庶幾古人得正而斃之道程學博字近約孝感人嘉靖進士授工部主事遷知重慶府

  清嚴剛直於郡治前構屋設竈以居質訊者決獄不淹時案無留牘白蓮妖衆倡亂學博殱之累遷

  貴州參議平東川烏蒙烏撒蠻遷雲南兵備副使擒下苴諸寨賊擢行太僕寺卿致仕尹良

  佐字志伊漢川人隆慶進士為龍川知縣撫平山冦調丹陽以最聞召拜御史侍經筵條上治河

  封事巡按河東督理鹽政奏濬大小二池以疾歸踰年卒尹應元字乾泰漢川人萬厯進士

  累官僉都御史巡撫山東時太監陳增以礦税為民厲誣坐益都知縣吳宗堯應元奏劾之宗堯遂

  蕭良有字漢沖漢陽人萬厯進士授編修時有三王並封之議良有上疏固爭遷國子

  祭酒敎士以李時勉陳敬宗為法弟良譽亦負時望視學河南時稱二蕭云王一凱

  華黄陂人游於耿定向之門講學二十年厯知武康崇德二縣遷西安府同知皆有聲以病免邑令

  慕之造其廬贈一𥿄書八人姓名一凱曰此何人令曰盜也可得百金為公夀耳一凱曰真盜法不

  應赦非盜情則可矜二者之間何以敎之令慙而退胡天起字仰文黃陂人爲程朱之學不

  競時名萬厯十六年𡻕大祲傾所有以贍親族其貧不能婚葬者助之道拾遺金楬榜還之初無子

  悉以田財分給其姪晩而舉子置舊業不復問子明垣成進士黃彦士字抑美黃陂人萬厯

  進士官御史會有孝定太后之喪贊神宗行三年喪示後世法神宗是之光宗踐祚上言十一事天

  啟初復上講學疏巡按河南未發見潞藩税監橫杖其黨數人請立徹税監卒以抗直左遷歸

  世恪字貞伯漢陽人萬厯舉人天啟初官國子學正楊漣劾魏忠賢世恪同祭酒蔡毅中等亦

  具奏言忠賢罪不可赦忠賢矯㫖切責毅中旋引去世恪亦歸沈惟耀字斗伯孝感人以貢

  入京師楊漣出都門人莫敢餞惟耀獨送於盧溝以少女字其子而别明年漣死詔獄惟耀爲具衣

  冠歸其喪官終廣東平遠知縣陳家棟字巨任黃陂人初游京師楊漣以劾魏忠賢尸於朝

  親故莫敢收家棟獨往枕尸𡘜緹騎欲捕之家棟感以大義卒收其尸去尋以國子生授建寕府經

  歴不以官卑隳節操李若愚字愚公漢陽人萬厯進士選温州府推官天啟中舉卓異赴考

  選媚璫者指為楊漣死友署下考久之遷刑部主事因天旱陳言請誅魏忠賢并許顯純等以慰忠

  魂累官浙江參政歸崇禎時起太僕寺卿不赴程註字爾雅孝感人萬厯進士厯官禮戸吏三

  科給事中時客魏子弟世襲錦衣註奏世職太濫引祖制以裁之不報於是婦寺惡之削其籍令養

  馬直役崇禎初起大理少卿累遷刑部侍郎秦聚奎字仲默漢陽人萬厯進士天啟中厯

  官順天府尹時魏忠賢子良弼封侯開府議毁陰陽學以廣其居聚奎疏言事關國體不敢奉詔觸

  忠賢怒奪職歸後徴拜太常光祿太僕諸卿皆不赴王立益黃陂人事繼母以孝聞自置産

  分兄弟子族人困糧役鬻田代償嘗獲偷兒與之酒食化導之偷兒痛哭改行王家賓

  叔漢陽人父卒廬墓三年天啟中官陜州知州廵撫檄建魏忠賢生祠家賓投筆歎曰死無以見偒

  大洪於地下不奉檄大洪都御史漣字也尋被劾罷王道直字履之漢川人天啟進士授保

  定府推官勁直不阿知府欲建魏忠賢祠道直持不可崇禎元年擢御史厯官左都御史掌院事莊

  烈帝書名御屏注曰小心謹慎後謝病歸陳致中字正吾黃陂人隱居桑田蘭山閒不入城

  市四十年長子尭道聘劉氏女聾而痿女父母請别娶致中曰棄婦不仁毁盟不信何以示子孫即

  迎歸父八旬遇冦見執致中護持父傷左股冦曰烈士也扶而去之程良籌字持卿註子天

  啟進士魏忠賢檀國以父故削籍崇禎元年起授行人遷吏部員外𭅺六年流冦陷荆襄良籌同參

  政夏時亨立砦白雲山起義與戰四十日卻走之遂引兵克復孝感雲夢兵潰被執不屈死事聞贈

  太常少卿鄧謙字少子孝感人崇禎進士授大理評事厯山東糧儲副使十二年 大兵下德

  州謙與叔父有正俱死之一門從死者四十六人謙於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陳夀字伯龍黄陂人居父喪日夕不離苫次流冦至見夀守棺不去疑有財貨夀跪泣曰曷殺

  我勿驚先人賊義之獲免經畧盧象昇聞其事曰忠孝一揆此人不可失羅致幕下後告歸以夀終

  熊祚延字祈公孝感人力學敦行居家孝友好施與里中貧不能婚葬者嘗鬻産以應流冦

  至避亂白雲山中賊大舉來攻率衆禦之會風霾畫晦士卒相失以十餘騎從閒道陷泥濘中被執

  罵賊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吳 暢春字梅初漢陽人為潛山天

  堂寨巡檢崇禎八年流寇蔓延暢春謂天堂雖小鎮賊所必爭造器械積糗糧募勇敢士書誓死報

  國於衣裾閒史可法備兵安慶知暢春賢馳札勞曰官有崇卑忠義無兩暢春太息曰士為知己者

  死况國事孔棘乎一日賊百人誘戰暢春追至梅家寨伏兵四起暢春力鬬手刃數人力屈被執賊

  逼之降暢春大罵不屈死可法白其事得䘏廕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國

  勲黄陂人應城訓導崇禎九年與知縣張紹登分城守比賊焚縣學投烈焰中死全家殉節 本

  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傅 可知字伯求黃陂人㓜為諸生喪父廬墓三年

  六十喪母啜粥亦三年嘗道拾遺金坐待其人還崇禎十六年賊至令養馬曰我為士人數十年

   肯役於賊耶延頸就刃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秦民湯漢陽人官

   榮縣知縣崇禎十七年獻賊破城被執不屈射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吾鼎漢川人官興文知縣崇禎十七年署宜賓縣事獻賊陷城閨門被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烈愍程道夀字應正孝感人以𡻕貢生授来安知縣旋告歸崇禎末賊陷江

   北諸郡邑道夀結鄉勇抗賊後被執令為書招降白雲山義旅道夀罵曰吾不能助義軍滅汝肯招

   之乎賊怒殺之事聞贈太僕寺卿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劉成治

   如漢陽人崇禎進士厯官户部侍𭅺明亡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會篇漢陽人崇禎中任武昌府學敎授誨諸生以忠孝為先貧者資其書籍筆楮張獻忠陷城

   闔門三十餘口殉難傅如圭字元錫孝感人崇禎中以保舉授知縣未仕移家武昌流冦陷

   城與子邦邦貞殉節死如圭於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舒顯應

   錫孝感人官鳳翔知府移家武昌流冦陷城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烈獻字無競黃陂人以貢主通判濟南時流冦訌烈獻調兵食無缺後城陷與二子俱殉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劉申錫字爾受孝感人天啟舉人明末冦亂立砦

   二𭅺畈保聚砦破罵賊死事聞贈知州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譚德化

   字君明黃陂人性孝友父疾嘗糞為驗兄被誣繫獄德化以身代事卒白友人游蜀三年不歸給其

   家薪米塗遇凍餓者垂斃負之歸給衣食後為流冦所害朱日薦沔陽諸生流賊至率鄉兵

   拒賊斬首數十被執支解死蕭鳴霄漢川人崇禎時武舉巡撫宋一鶴辟為參軍殺賊有

   功授辰州府參將弗就家居冦至圍城鳴霄力戰卻之一城獲全喻甲孝感人明末流賊至

   甲乘城飛巨石撃賊賊遁縣人勒石銘功蕭芳黃陂人母呉氏守節撫孤後有疾芳刲胸以療

   人稱其一門節孝

 ︹本朝︺張士彦字恢浩漢陽人性至孝母病衣不解帶置義田以贍其族明末賊就撫為兵者

  皆得乘馬郵傳苦之士彦鬻産買馬以供流冦為患士彦置水陸二砦俾民保聚至 本朝以夀終

  朱天慶字開子漢陽人明末流賊陷城天慶負母逃賊刃其母以身翼蔽創幾死孤甥被掠

  天慶徒步走九江穿重壘求之以歸至 本朝以貢生終夏元瑞字掄伯孝感人嘗拾遺金

  還其人後又有鬻幼子而遺金者元瑞為償之贖還流冦所掠婦女數十人𡻕饑煑糜粥所活無算

  又運米於湖南賑饑家竟以是貧寠池國鼎孝感人年八𡻕值明末冦亂其父他出祖母王

  氏年八十不能行家人各奔散國鼎獨依祖母不去賊至以身障祖母劫以刃傷首不為動賊義而

  釋之至 本朝以貢生仕至蒲城令母喪哀毁卒黄文旦字敬渝孝感人博學篤行嘗容

  江右值金聲桓作亂欲招致之文旦夜踰城遁晚𡻕家益貧以文史日娯彭大夀字松友孝

  感人究心理學採先儒語錄參考經傳訂輯成書又輯朱子家禮及邱濬所裁定者斟酌時宜取可

   通行名曰通禮嘗授徒於雲夢遂家焉遠近問業者踵至當事欲見之以老辭卒無子門人為卜葬

   劉承謨字君顯沔陽人順治中知臨高縣海冦陷城不屈死贈廣東按察司僉事

    賜祭廕熊伯龍字次侯漢陽人順治己丑進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厯官侍讀學士

   性孤介砥礪名節在館閣二十年文章推重一世好汲引後學精於藻鑑主試浙江督學順天及官

   祭酒多所識拔呉正治字賡菴漢陽人父嵓有孝行正治順治己丑進士由編修遷右庶子

   出為江西南昌道𡻕暮單騎行部按獄其非法淹繫者悉釋之遷陜西按察使誅巨猾民皆稱快内

   升刑部侍郎審𥼶江南無辜諸生二百餘人議奉行赦欵宜速禁狀外指攀皆切中機宜遷督捕侍

   郎時姦宄借逃人肆毒毎誣及平人正治疏請除十家連坐之令擢左都御史疏言緝逃事例及因

   𡻕旱請暫停直隸玉田灤州等處葢造旗兵營房厯禮工兩部尚書康熙十八年乞休   諭嘉

   其端勤誠慎慰留之晉武英殿大學士後加太子太傅致仕卒諡文僖李昌祚字文孫若

   愚孫順治壬辰進士由翰林檢討出守河北大興水利累遷大盧卿盡心平反時鄖陽民聚衆祈雨

   誤毆長吏有司以謀叛聞昌祚平心讞之置為首者於法餘悉𥼶免廣東諸生某父為人毆死其人

   會赦免某擊殺之法司議抵罪昌祚援復仇議末減山東逆案株及無辜昌祚覈實省釋者無算以

   養母熊賜履字敬修祚延子順治戊戌進士官檢討館閣著作多出其手康熙中以學

   士上書數千言悉蒙   嘉納遷掌院事尋拜武英殿大學士罷歸二十七年   召授禮部

   尚書調吏部三十八年復入閣四十二年乞休卒諡文端有居官清正學問優贍之   諭賜履

   八主文衡修   實錄方畧明史等書皆充總裁官潛心理學所著有學統閑道劄記及文集若

   姚締虞字厯升黃陂人祖錠事母至孝讀書馬鞍山雖大風雨必歸省締虞順治己亥

   進士任成都府推官屢辨冤獄改知安化縣捐俸代輸逋賦擢給事中厯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禁絶

   苞苴屬吏敬畏卒   賜祭葬葉封字井叔黃陂人順治己亥進士官主事博學工詩與

   新城王士正等號十子羅誥字八書孝感人順治己亥進士以母老徒步歸養不仕孜孜講

   學聞遠近有同志者芒鞋襆被往訪求之年五十卒項一經字韋菴漢陽人順治己亥進士

   知建德縣土賊竊發率衆平之民閒生女多不舉一經為文勸誡其俗乃革厯汝南道副使汝俗役

   夫悍橫凡喪娶必索重貲乃行一經嚴懲之於是吉凶禮咸速舉官至貴州按察使武之亨

   孝感人順治進士知鳳翔縣撫綏有法給牛種免荒糧邑人德之擢慶陽府同知土賊嘯聚之亨率

   衆討平之後官至陜西提學僉事程正言字納菴孝感諸生少孤事母以孝聞讀書過目

   不忘待兄弟友愛無間有故人子無歸訪給田宅人咸義之子大純好學敦行誼由貢生官黃岡敎

   諭奬訓士𩔖多所成就又同邑李惠父病疽吮之得愈後以孝行 旌江蘩字采白漢陽人

   康熙拔貢授靈寶知縣河南自闖賊蹂躪田宅半汚萊我 朝定鼎後減其額税惟靈寶虚糧二萬

   餘石尚未盡豁蘩至三請於院司竟得蠲免合境歡騰擢監察御史厯官左都御史張仲璜

  字半玉漢陽人由貢生授梧州府同知大蓉山巨盜盧元登數為民害仲璜計擒其魁餘黨皆散

  黃儀漢陽人父金階以孝行著康熙四十四年旌儀承父志益敦本行父殁貧不能葬守柩

  哀號及葬廬墓三年夜有巨蟒護之所植瓜皆一蒂二實及母卒哀毁如居父喪時觀者流涕雍正

  元年 旌金階父子純孝時人名其所居為孝子里鄔光德字佑人漢陽人雍正五年𡻕歉

  流民四集光德建席棚百閒使得棲息出粟助官賑曹莊頻水捐築長隄數百丈設義渡建石橋置

  義塚隆冬施衣煑粥又捐資助普濟育嬰二堂費漢口鎮市廛稠密遇火輒延燒不止光德買民房

  當衝要者拆為火巷今大興巷大亨巷是也乾隆十一年以義行 旌子明适能繼父志江夏沙湖

  濱江遇潦病涉明适捐囊築隄十里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四年漢口雨值大水明适伐木為浮梁以

  便行者歳歉屢捐糴煑粥并荷 旌表羅鳴序字懷夷漢陽人康熙舉人厯麻哈州知州

  雍正十二年兼攝黄平時方奉移駐新城之令而倉庫監獄皆在舊城明年古州苗叛直犯新城鳴

   序督兵守禦請援未至勢不支遣人賫兩州印赴省又密令舊城瘞庫金於他處及城陷保玉皇閣

   與賊巷戰力竭自經死事   聞贈道銜廕恤如例   予祀忠義祠嘉慶六年補給恩騎尉

   孫章字倬菴漢陽人由舉人厯刑部郎中出知惠州府免博羅夫役民立祠祀之平糶賑

   粥立法尤善總督趙宏燦薦升左江道未任而卒曾思謀漢陽人性至孝夏逢龍之變家

   人俱避匿思謀獨負父行賊執其母思謀乞以身代賊斫其臂思謀哀懇不已賊義而釋之母卒未

   葬隣火延其室思謀撫棺號慟不去比火熄前後俱燼惟停柩之室獨存既葬廬墓三年父遘疾思

   謀終夜䖍禱果瘳以侍疾勞瘁卒雍正九年 旌妻彭氏守節奉舅雍正八年 旌王戩

   穀漢陽人博學工詩古文辭著突星閣集數十卷李堂字也升沔陽人乾隆壬戌進士厯知

   雲南禄豐定遠太和浪穹諸縣課農興學潔己愛民擢鹽井提舉遷沂州知府調湖州濬七十二漊

   疏通水利又倡建愛山書院與諸生講切士風為之一振後以親老告養歸熊天楷

   圃漢陽人乾隆甲戌進士授清豐知縣時開州有割辮疑獄株繫多人知府李湖檄天楷覆審省𥼶

   者衆民慶更生黄河漫決檄州辦秫料天楷取羨金平買數日畢集不累閭閻遇偏災率先補助申

   請未下按户先給民無流亡徐諗字折衷漢陽貢生授布政司經厯厯漢州知州乾隆三十

   六年 大兵討金川檄諗赴登春策應糧餉未幾逆酋犯營乃督衆拒賊力竭遇害事   聞贈

   道銜廕恤如例  予祀昭忠祠夏展成黄陂人善事繼母母癱痿展成扶持彌謹一夕

   夢神人令起行至旦全愈人以為孝感所致方光祀字振光漢川人山東陽穀縣典史乾

   隆中逆匪王倫倡亂光祀罵賊不屈死恩予卹廕姪兆義同時被害並入祀昭忠祠 蕭

   文燦漢川人嵗貢生任當陽訓導嘉慶元年匪陷當陽文燦墜樓死事   聞䘏廕

   効用漢陽人諸生蕭尭寀僕也巨猾孫景三劫堯寀金逮捕急聚衆夜至堯寀家手刃一老嫗

   遂誣堯寀殺人論死值巡按大讞効用列冤狀自刎於堂上以明主不殺人事得平反景三坐罪

  蕭篔漢陽人年十五聞父在都有疾涕泣赴侍傭書以養凡六載父殁扶柩旋楚舟至道士洑

  遇風覆篔抱柩漂流三十餘里有救之者篔手不釋柩因並柩獲焉時嚴寒篔已僵凍越日忽蘇自

  言姓氏里居乃强起向柩再拜曰吾從吾父於地下拜訖而絶鄉人哀之以其父柩並還篔聘妻胡

  氏聞信自經以救免守貞立嗣嘉慶十六年同 旌

 ︹流寓︺︹漢︺董永青州千乘人奉父徙居安陸殁不能葬鬻身傭干以營葬事董黯

  人事母孝比隣有王寄者母以黯能孝諷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之及母死斬寄首以祭母

  自陳於官和帝詔釋其罪且召拜𭅺中不就︹元︺李孟上黨人徙居孝感生而敏悟倜儻有

  大志通貫經史遠近之士多從之至元三年拜中書平章政事同知樞密院卒諡文忠察罕

  西域板勒紇城人仁宗時官平章乞歸居孝感白雲山别墅以白雲自號人多稱其長者薩天

  錫蒙古人僑寓孝感傅學能文登泰定中進士

 ︹列女︺︹宋︺汪涯母漢陽人涯以忤賈似道撾死母曰汝死於忠我則不辱可以下報先君矣

  亦自沉於江︹元︺武僉事妻陳氏漢陽人夫卒恐父母奪其志以墨自刺其面為

  痛念夫情四字誓不再嫁︹明︺袁子傑妻熊氏沔陽人年二十四夫亡守節終身永

  樂中旌表馬把攬妻王氏沔陽人把攬從軍亡王年二十五守節至死永樂中旌表

  劉養恬妻易氏孝感人字養恬未嫁養恬卒易往事姑姑卒葬畢絶粒死王備

  武妻梅氏黄陂人夫卒遺腹生子正德中流冦入境被執不屈毁其面年六十餘卒

  國臣妻馮氏黄陂人早寡富人强欲娶之馮斷髪焚其居得免有司坐富人罪而旌其

  萬一洵妻丁氏黄陂人夫卒家貧以女紅易食哺姑與遺孤而自啖糠覈姑殁

  以毁王某妻石氏漢陽人夫卒時有一子又有遺腹未生富民某百計謀娶之不

  從一日石舟過南湖富民於湖中劫之石抱其子投水死家訟之官誅富民為烈婦立碑張一

  魯妻黃氏漢川人一魯亡黃僅十六𡻕父憐其幼改聘涂姓黃聞之自經嬸許氏救之尋

  自剄嫂楊氏奪其刀得不死縣令聞之加旌奬復其徭役𡻕給帛粟吳景妻任氏

  人年二十五夫亡守節訓子姑患痿痺與同寝處左右抱持夜毎焚香𥸤天乞以身代姑殁蔬食終

  身宏治中旌又同縣呉紋妻高氏胡某妻張氏諸生張庠女曾聯妻郭氏陳之蘧妻費氏俱早寡誓

  死守陳家棟妻劉氏黃陂人從夫至京師魏忠賢殺楊漣劉曰忠臣也贊夫收

  漣屍子世昌為九江小吏值流冦張獻忠入犯劉謂世昌曰戮力勤王庶不負所生世昌遂募健兒

  千人直搗賊營獻忠遁入夔州事聞擢世昌為總兵官封劉氏夫人卒年八十九袁三才

  妻龎氏黃陂人三才酗酒不務恒業謀質龎於富家龎知之泣曰我雖死不辱遂自剄

  方煜妻陶氏沔陽人年十八夫死有欲奪其志者一日晨起沐浴自經趙鈺妻

  鄭氏沔陽人鈺疾將死囘視鄭憕日不瞑鄭曰君得母疑我乎即自經於床楣鈺少甦囘盼出

   淚而黃日芳妻陳氏沔陽人日芳令霍邱崇禎八年流賊⿱㓁大 -- 𥤮至城將破陳抱妾

   雲氏所生子𢌿老嫗逃出又顧妾李氏曰吾無德於汝當舍我去李泣不去同往治後赴水死

   德化妻楊氏黃陂人崇禎八年流冦至獲之複壁中大罵引刃死譚忠義妻

   黃氏黃陂人崇禎八年⿱㓁大 -- 𥤮至隨姑匿夾室中為賊破壁取出姑被害黃奔河水淺不得没賊

   以亂石撃之頭腦盡裂不起賊怒以矛刺之身無完膚死李國祚女漢陽人流賊警倉卒

   出走遇賊欲汚之女且却且走身被數創至馬家湖邊終不可犯遂見害賊既去得其屍於湖中表

   裏縫密握拳透爪面色如生魏晉封妻吳氏漢陽人晉封卒百日哭祭畢自縊柩

   仲烈女湖川人隨父賈漢楊城破賊大索婦女執仲仲(⿸𠩺力)面披髪大罵賊命二賊挾之

   上馬終不肯行乃露刃迫之仲叱曰我豈畏死者遂見害汪卷妻徐氏漢陽人姑病刳

   肝救愈漢川尹大任妻龍氏亦割臂療姑王烈女漢川人許嫁未行聞夫卒自經死

   瑚女漢川人年十八為賊所執以首觸地取石自破其腦血流滿面賊怒殺之程正遇

   妻劉氏孝感人崇禎十年賊至被獲出劍劫之不從賊曰吾將殺而父母及而子殱而同𩔖

   衆環泣而勸之劉引頸曰疾殺我賊怒殺之釋其父母去蕭維芹妻朱氏沔陽人維

   芹為諸生崇禎中為流冦所執朱紿之曰書生安用不如舍而獲我賊釋其夫與子朱度遠去乃同

   十蕭氏媳張氏范氏並躍橋下死里人稱為蕭家四節婦劉公漾妻郭氏沔陽人公

   𣻌為御史賊陷沔陽郭拊膺長歎曰家貲不足惜惜吾既老與賊共生也赴水死羅承慈

   妻劉氏沔陽人年二十夫卒子國綸生僅一月家貧紡績養姑足不履庭户者二十年賊入

   沔陽劉抱夫木主與家人訣賊至罵賊死王某妻向氏黃陂人為賊所執持刀脅之向

   曰我死不辱奪賊刃自盡丁侗妻彭氏黃陂人夫卒無子家貧事姑盡孝兄欲奪其志

   終身不至兄家及卒鄰家憐而殮之劉應景妻邱氏孝感人為賊所執屢逼不從賊

  曰不從將刃汝邱曰我得死幸耳官兵旦夕至若求如我可得哉賊怒以油漬其衣束於木而焚之

  胡敬妻姚氏孝感人崇禎末李自成分兵陷孝感姚避亂南湖賊掠舟將入湖姚曰賊

  至必辱辱而後死晩矣遂攜二婢投水死張聲妻陳氏孝感人避亂萬金湖賊至羣赴

  水賊呼諸婦起曰起則生陳獨不起賊往援之罵曰死耳若何敢手我衣賊怒擊之陳抱其子入深

  丁之鴻妻宋氏孝感人之鴻避賊湖濱賊至宋呼其姒劉與女甥曰吾與爾皆

  婦人豈可為賊刃所汚相率投水死楊某妻唐氏孝感人唐鼇女字楊未嫁被賊執掖

  之上馬仆地不從刃脅之罵不絶口見殺時夏氏太衡女楊氏鳴桐女皆未字罵賊死王維

  侃妻余氏漢陽人崇禎末兵亂夫婦俱為所掠余紿兵釋夫遠去乃引頸就刃維侃感其

  節終身不娶李友桃女漢陽人左良玉兵叛女知不免預自約束凡衣裾閒無不重複

  紉綴賊至驅掖入舟將犯之女紿賊登岸即赴水賊怒引所佩刀殺之數日屍浮水面如生

   明儉妻成氏漢川人左兵南卜與妾唐氏伏入池中恐不能免結帛相繆而死

   正開妻駱氏漢川人為左兵所掠賊衆持刃逼之引頸受戮罵不絶口死周諏

   母何氏漢川人被左兵掠獲以手爪毁面兵怒斷其手足死王旦生妻程氏

   漢陽人旦生崇禎中副榜入京師流冦至程赴水死郭興妻張氏漢陽人興業漁為流

   寇所執欲殺之張請代遂見害熊鳴盛妻任氏漢陽人夫卒守節遇流寇被害女亦

   易可久妻陳氏漢陽人無子勸夫納妾生子兆羲開羲撫如已子流寇至罵賊

   周烈婦漢陽人為流寇所掠欲犯之周毁賊面為賊所殺李珠妻徐氏

   漢陽人攜女避亂櫧山寇⿱㓁大 -- 𥤮至欲犯之俱不從並見害羅漢鼎妻喻氏漢陽人為

   左兵所掠抗節死劉對生妻李氏太僕若愚次女李自成南遁肆掠李自沈於水

   子樹範樹駸從母死杜睆妻吳氏漢陽人流寇至語夫曰少緩死無及矣遂投水死

  馬呈祥妻楊氏漢川人夫卒小祥日自經死其姪敦義卒敦義妻殷氏亦於小祥日

  自經死有司表之曰雙烈曾烈女漢川人未嫁為流寇所掠罵賊死羅某妻胡

  氏漢川人白賊掠蔡店胡為所獲罵賊死張采妻萬氏漢川人婚數月值左兵肆

  掠投淺塘中以首埋入深泥死袁遵妻張氏黃陂人李自成南竄闔門被掠張及子婦

  段氏女袁氏俱罵賊死王立郁妻涂氏黃陂人避流寇於複壁閒賊搜得涂嚙賊

  斷指賊怒刃之碎首屠腸而死周伏受妻江氏孝感人夫卒楚王旗校欲占為妾自

  沉漳湖死沈時鼇妻易氏孝感人字時鼇未行夫卒自經死陳可化妻

  郭氏孝感人可化出游久不歸皆言已死强暴欲强娶之自經死陳于王妻郭

  氏孝感人夫早卒絶粒死楊洪柱妻萬氏孝感人字洪柱未行聞夫卒自經死

  徐遷繼妻席氏孝感人遷繼為武昌典史運餉卒於邊子甫數𡻕席扶櫬歸禫祭一

  慟而唐在衡妻湯氏孝感人生子三月夫卒撫孤為諸生娶婦生孫忌日設奠

  一慟而卒胡自聖妻黎氏孝感人夫卒既葬自經死高文煥妻乾氏

  孝感人夫卒守節李自成陷城投後園池中死程良孺妻傅氏孝感人良孺分司鳳

  陽倉流寇陷城傅懷勅印匿署左空屋賊焚屋搜匿傅額中刃復截一指死而勅印不失事聞旌表

  程正揆妻舒氏孝感人良孺子婦隨夫省親寇至死之唐烈妻陳氏

  孝感人流寇至義不受辱為賊所害同縣范允公妻沈氏魯近逵妻顔氏魯之筆妻李氏俱寇亂完

  彭焱妻胡氏老感人明末隨夫避亂黔陽㑹王進才作亂被執强之渡河不可罵

  賊被斫身無完膚一子一女同死黃氏孝感人其夫張挺然降白賊為偽掌旅黃泣止之不

  聽賊令挺然挈婦為質黃逃入青山砦挺然破砦焚故居黃逃匿愈深竟不可得挺然寄子金簮子

  以綰髮黃曰賊物也拔棄之後挺然未知死所黃撫子成立以節終

 ︹夲朝︺熊正筍妻王氏名希貞漢陽人事舅姑極孝正筍殁王欲殉姑謂之曰汝猶吾

  女也既失子又失女吾將安歸王起執喪逾數年舅姑卒王不食死王文綸妻田氏

  漢陽人年十七適文綸文綸卒視含殮訖自縊死劉以勷妻夏氏孝感人以勷卒

  自謚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大學士賜履母也祚延死於賊李撫孤成名既貴

  猶衣布素自課女紅痛夫慘死終身無歡笑容康熙二十三年 旌胡世珍妻朱氏

  漢陽人世珍卒遭明末寇亂賊脅以刃不屈被創次日乃甦康熙三十二年 旌陳叔理

  妻向氏孝感人年十九夫亡守節事姑孝姑患癰以舌舐之而愈同縣葉箐妻宋氏夫卒姑

  疾割股以進乃痊守節四十餘年俱康熙四十四年 旌楊廷錫妻彭氏黃陂人年

  十八夫亡子殤母家欲奪其志彭斷指自誓撫從子承祧康熙五十四年 旌郭如玫妻羅氏孝感

  人亦斷指守節孝事舅姑雍正元年 旌程天成妻萬氏漢陽人夫早卒孝事孀姑

  家極貧食野菜冬無複康熙五十六年 旌呉大申妻潘氏漢陽人夫亡無子自

  楊烈女沔陽人年十六字王氏子夫溺楊奔至所沉淵亦溺死廖愈妻李

  氏沔陽人字愈未行愈殁自經死康熙中 旌徐日迪妻鍾氏孝感人夫亡值

  𡻕饑數日不舉火或勸其改志鍾曰古人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願作徐氏餒鬼也後攜子鬻餅餌

  以為生雍正元年 旌熊志洛妻吳氏大學士正治女夫亡無子欲立從子為嗣

  宗人未許吳哭於熊氏之廟三日不食乃以紹祖嗣事姑孝親為吮癰雍正元年 旌江德

  滋妻宋氏漢陽人字德滋未行守節以殁雍正元年 旌曾曰忠妻楊氏

  漢陽人夫卒無嗣為夫弟娶傅氏生一子弟復殁楊與傅俱守節楊氏雍正七年 旌張坦

  咨妻董氏漢陽人㓜字坦咨未幾坦咨嬰惡疾兩姓願寒盟董氏以死拒歸張五年夫卒

  守節終身雍正七年 旌蕭文起妻王氏漢川人夫卒柩在殯鄰火將及室王氏守

   棺號慟忽反風滅火守節四十五年雍正七年 旌劉弼賢妻高氏漢陽人姑痼疾

   不能興高以口哺食久而不懈夫殁守節五十年雍正九年 旌邦有妻俞氏

   仁和人寓漢陽宇漢陽李邦有未行邦有卒俞絶粒死遺言祔夫墓舉棺至墓所忽墓圯棺見遂合

   高爾鳳妻李氏漢陽人夫卒守節四十六年夫黨盡絶歸養母氏篤孝

   世鍾妻沈氏黃陂人夫卒守節事姑孝姑病刲股以進姑夢神告曰汝當死以汝婦孝

   當延三𡻕已而果然李端妻黃氏黃陂人字端未行端卒黃誓死守節姑為立嗣復殀

   哭泣喪明絶粒死劉可鈞妻戴氏漢陽人年十九夫亡守節又同縣劉芳京妻黃

   氏劉乾祐妻王氏徐珩妻張氏胡澤遠妻尹氏金祖勲妻李氏呉正國妻張氏劉士班妻蔣氏吳自

   試妻李氏許玉奎妻蕭氏李元伯妻楊氏劉玉麟妻高氏羅熊妻李氏羅湛妻王氏郭應斗妻張氏

   劉芳蹤妻王氏何經良妻除氏易兹敏妻王氏尹正言妻余氏郭之仁妻魯氏蕭宴春妻熊氏曾于

   潘妻魏氏吳焯妻程氏羅以愷妻胡氏汪能哲妻張氏胡廷正妻徐氏吳燦妻項氏貞女周大姑高

   昶妻陸氏倪早榮妻呂氏周用吉妻季氏夏恒吉妻葉氏夏承賢妻王氏張懷俊妻丁氏韓綺妻劉

   氏楊清妻邱氏項鍾建繼妻蕭氏烈女沈明照聘妻周媊姑尹嗣成妻劉氏吳範友妻羅氏張維林

   妻劉氏朱家錦妻韓氏吳純其妻羅氏張廷一妻秦氏李天柱妻韋氏王應祚妻姚氏田實登妻饒

   氏金維中妻譚氏黄世妻姚氏汪殿元妻沈氏徐志進妻余氏熊正篆妻陳氏吳允謨妾戴氏張

   之培妻甘氏熊必祥妻馬氏裴廷揚妻余氏汪錦文妾舒氏張坦諤妻章氏蕭璞妻胡氏方聚斌妻

   鄭氏戴起英妻邵氏高常弼妻李氏孫承謨妻楊氏汪景妻曾氏貞女陳姑張宗極妻李氏楊家澄

   妻宋氏周文郁妻倪氏余德義妻周氏袁自起妻應氏張任瑚妻任氏烈婦邵國憲妻葉氏徐永慶

   妻彭氏胡大本妻曾氏鄢鵬妻張氏貞女劉二姑王璸妻陳氏沈希坎妻黄氏朱文燦妻楊氏汪世

   槐妻蕭氏余啟昶妻朱氏汪琪妻徐氏貞女汪四姑余鏜妻江氏余正位妻彭氏郭雲龍妻黃氏唐

  占元妻袁氏江德溥妻劉氏汪信忠妻方氏甘灝妻李氏樂國順妻曾氏傅紹虞妻石氏陳士珍妻

  吳氏李永譽妻陳氏張自平妻胡氏曾以禮妻張氏貞女李二姑陳應封妻蕭氏曹元魁妻傅氏鄧

  欲立妻陳氏葉世光妻鄧氏貞女汪二姑唐二姑管師安妻楊氏妾康氏徐諒妻劉氏張繼鉞妻俞

  氏王德暨妻湯氏張恂妻許氏妾徐氏貞女周二姑劉長綬妻王氏張任運妻胡氏陳會增妻張氏

  王天相妻蕭氏歐陽璜妻王氏毆陽錫祜妻王氏潘肇楚妻劉氏貞女陳姑周德潤妻鄭氏宋正學

  聘妻陳氏鮑楚妻張氏李開泰妻金氏張式融妻費氏汪瓚妻張氏周嘉琪妻高氏𠉀選知縣呉其

  鉴妾蕭氏龔珽妻李氏萬綸聘妻郭氏張葱妻魏氏貞女韓四姑汪之晉妻沈氏熊必翔妻馬氏張

  之培妻甘氏裴廷揚妻余氏楊名元妻戴氏周嘉燦妻張氏陳光笏妻邵氏王湘妻李氏鄭廷選妻

  徐氏黄璧妻王氏孝女朱静姑魯鳴高妻岳氏劉廷瑞妻盧氏王享妻李氏東武妻許氏呉德富

  妻羅氏姚國鑑妻王氏傅鍾妻程氏孫崇實妾殷氏黃瀾妻徐氏王兆龍妻盧氏張惺妻封氏俱乾

  隆年閒 旌李滋明妻戴氏張景昌妻林氏張景思妻章氏張星聚妻徐氏張慶華妻黃氏曾必達

  聘妻李氏洪正立妻譚氏顔有采妻戴氏呉芳餘繼妻黃氏戴貞女陳元徵妻任氏王龍光妻劉氏

  江漣妻劉氏張應魁妾王氏蔡文烈妻呉氏劉斐聘妻魏大姑范志國妻陳氏許善相妻丁氏許善

  膺妻戴氏李之義聘妻朱氏孫明山妻楊氏劉景玉妻毛氏劉雯聘妻衞氏李宗榜聘妻徐氏陳繼

  垣妻傅氏許累修妻朱氏許作輔妻胡氏朱子云妻許氏吳信賢妻謝氏戴世兹妻王氏方純德妻

  呉氏衛坦妻張氏衞琦妻程氏鄢光德妻張氏蕭篔聘妻胡氏燕巃妻李氏金國良妻黃氏陳光第

  聘妻蕭氏李朝五妻胡氏劉代傳妻顧氏呉開庾妻蕭氏江成蛟聘妻陳氏孝婦徐顯達妻楊氏俱

  嘉慶年閒 旌雷聲發妻呉氏漢川人夫亡守節人同縣胡鐸妻黃氏洪深遠妻林

  氏馬能顯妻汪氏蕭寵吉妻程氏岳亮偉妻劉氏殷德亮妻郭氏劉國鑑妻王氏劉炎妻馬氏李祚

  妻潘氏鄧天祥妻胡氏貞女張顯貽聘妻萬氏吳士𢡟妻方氏方拱極妻程氏陳虞暉妻喻氏陳虞

  映妻胡氏鄒發楚妻向氏馬士适妻楊氏貞女金氏張永德妻劉氏黃裳德妻許氏程宗洛妻駱氏

  程宗繡妻林氏楊昂翥妻屈氏李祖澤妻景氏胡海妻毛氏蔣應可妻趙氏晏士燦妻王氏顧滋遠

  妻李氏陳煊妻高氏陳銓妻金氏田種玉妻汪氏黃鎬妻陳氏尹生祿妻夏氏曾維正妻郭氏劉次

  夏妻徐氏馮登瀛妻黎氏陳文珠妻魏氏余希文妻金氏范龯妻曾氏段正邦妻曾氏金文慧妻郝

  氏程宗濤妻劉氏陳其善妻尹氏黄雲龍妻鄒氏蕭行坦妻尹氏蕭行堦妻鄒氏康懋德妻張氏張

  廷佐妻高氏蕭文賞妻尹氏姚育桂妻張氏馮斯𮞉妻鄧氏羅正塽妻劉氏郭衍慶聘妻丁氏胡麟

  聘妻丁氏烈女戚三姑俱乾隆年間 旌聶廷揚妻薛氏聶廷旌妻黃氏蕭楚材妻蔣氏晏大受妻

  羅氏邵貴萬妻田氏周燕海妻黃氏向曰凱妻秦氏方士偉聘妻鄒氏俱嘉慶年閒 旌李興

  妻張氏孝感人夫亡守節又同縣劉具文妻朱氏余以芳妻羅氏程澹繼妻易氏李有明妻

  劉氏黃宗健妻劉氏李夢龍妻吳氏王大績妻陳氏程良坊繼妻華氏饒士亨妻姚氏龔正珂妻張

   氏王大綬妻邱氏魏方吉妻余氏萬大昇妻劉氏蕭惟丹妻高氏王家會妻李氏王之聰妻嚴氏劉

   逢泰妻蕭氏張文載妻涂氏陳必會妻周氏杜光俊妻姜氏程開泰妻夏氏鄧元晷妻夏氏余鶴年

   妻石氏陳容萬妻魯氏蕭範妻楊氏熊志伊妾張氏彭商賢妻蕭氏胡之棟妻武氏江博妻黃氏魯

   䢴謨妻郭氏魯良律妻田氏楊士藩妻何氏寇秉義妻朱氏陳純仁妻余氏胡康義妻余氏余絃

   李氏鄧龍輔妻呉氏高世鍾妻王氏池環妻王氏胡德麟妻徐氏沈大燦妻魯氏汪國佐妻湯氏王

   觀位妻萬氏鄭志遠妻李氏楊珍善妻徐氏史道珍妻王氏呉仲襟妻張氏王彦侯妻潘氏陳祚新

   妻萬氏楊文錡妻陳氏李全琚妻張氏陳于陬妻熊氏李緒九妻同氏鄧耀妻朱氏舒任彦妻王氏

   張天夀妻廖氏鄧為珠妻華氏馬詠可妻梅氏馬嘉璞妻劉氏汪瑤妻馬氏汪瑾妻劉氏魯璸春妻

   鄭氏喻廷桂妻龍氏桂履芳妻舒氏曾宗魯妻徐氏涂卓士妻邱氏李樹績妻周氏烈婦唐龔氏曾

   洛妻殷氏余念任妻胡氏劉蒂永妻李氏程鵬程妻劉氏楊錫祉妻李氏張拱妻徐氏丁光瑋妻李

  氏余化龍妻楊氏陳世慥妻胡氏劉永年妻張氏胡封陳妻呉氏龍攸伯妻熊氏汪萬育妻舒氏楊

  大宗妻馮氏詹尚榮妻潘氏熊士鼎妻王氏楊晰知妻夏氏楊舉知妻田氏程尚志妻葉氏盧懷美

  妻魯氏俞漢翔妻唐氏周嘉謨妻羅氏楊兆位妻吳氏李侶楠妻伍氏程明志妻李氏程興健妻丁

  氏烈女沈明銑聘妻盛氏胡天授妻張氏呂睿子妻周氏呂錫賢妻潘氏張元臣妻羅氏李德隆妻

  羅氏葉之藩妻張氏貞女朱氏汪澤普妻舒氏胡學源妻王氏唐執中聘妻周氏孫廷梅妻湯氏汪

  耀妻戴氏陳全藝妻葉氏程眀調妻黃氏徐明相妻劉氏祝志行妻唐氏袁純錫妻楊氏程明愿妻

  夏氏夏學超妻連氏程明旺妻涂氏孫維範妻陳氏俱乾隆年間 旌施大狗妻鄧氏王之榕妻郭

  氏沈精韜妻張氏李維屏妻寇氏季明經妻王氏夏建緒妻鄭氏張宗和妻章氏魏學燦妻蕭氏程

  明智妻彭氏烈婦吳某妻余氏張理妻胡氏俱嘉慶年間 旌尹士偉妻張氏

  人夫亡守節又同州孫添籌妻段氏王定邦妻湯氏余琦烈妻黃氏王榜妻曹氏孫繼統妻張氏黃

   懷宗妻金氏盧光裕妾王氏嚴俊妻黎氏王于岸妻李氏郝欽文妻葉氏丁治妻陳氏魏開祚妻馬

   氏髙其聲妻黃氏王大元繼妻馬氏熊珠妻陳氏張映軫妻朱氏張雍綸妻史氏王兆麟妻謝氏蕭

   余籙妻許氏蕭琳妻周氏孫繼盛妻李氏黎經綸妻熊氏莫其樊妻雷氏羅溥妻尹氏陳祖禧妻高

   氏王三復妻黄氏侯朝柱妻張氏余傳美妻劉氏王大文妻譚氏向之瓊妻彭氏何毅然妻萬氏楊

   肆夏妻劉氏蕭汾妻譚氏馮梃妻趙氏張元亮妻楊氏包長夀妻孟氏范衞中妾黎氏倪日政妻胡

   氏王秉仁妻李氏劉廷桂妻陸氏劉珩妻龔氏劉鏜妻王氏熊如山妻何氏許大縉妻彭氏孫大眷

   妻向氏王焕春妻喻氏曾昭妻申氏彭國梓妻陳氏宋一級妻馬氏趙錫玉妻高氏錢貫妻陶氏劉

   詹泰妻應氏彭國元妻蕭氏許大文妻劉氏費維麒妻樂氏許珣妻鄔氏雷政妻曽氏謝載元妻馬

   氏彭國福妻王氏李世甲妻趙氏劉蒂言妻王氏王宏漢妻童氏何其朗妻許氏黃石妻向氏彭

   積溥妻夏氏孟珽妻高氏劉光照妻李氏胡愈謙妻馮氏宋世琇妻趙氏曾光鑑妻史氏周正朝妻

   童氏張士縉妻姜氏華啟瞰妻吳氏李象賢妻趙氏蕭鼎組妻崔氏龔之英妻陳氏馬廷松妻李氏

   魏士綸妻金氏王日冲妻朱氏張一瑜妻蕭氏楊自發妻閔氏楊自震妻易氏郭之瑞妻李氏余國

   相妻李氏馬涇妻金氏貞女何二姑李侯吉妾劉氏賀瓊妻何氏譚維安繼妻何氏彭傑妻張氏歐

   陽瓚妻張氏杜颺妻彭氏許文祥妻劉氏許公繩妻歐陽氏朱加正妻劉氏朱之翼妻郭氏黃國梅

   妻王氏艾之亷妻易氏楊天友妻彭氏倪堂妻張氏池之珂妻周氏張梁妻黃氏周總和妾陳氏譚

   光徽妻盧氏余瑛妻雷氏余澤兑妻朱氏許名世妻楊氏李道光妻羅氏胡志𫝊妻趙氏李伯生妻

   程氏雷聖宗妻潘氏甘孟傑妻田氏萬年武妻毛氏鮑禹喜妻彭氏李之第妻戴氏鄭世健妻王氏

   王加和妻趙氏光芝峯妻彭氏蔣鉅妻朱氏董私淑妻喬氏何之瑚妻張氏平士炳妻江氏費如淮

   妻劉氏譚光表妻張氏趙師諌妻陳氏王璋妻范氏蘇兆探妻劉氏劉聖文妻鄭氏李惟善妻向氏

   程念濟妾王氏謝道昺妻劉氏張受百妻田氏廖像妻呉氏廖士鉛妻劉氏倪必瑚妻江氏陳任妻

  喬氏覃三葉妻張氏丁如瑞妻胡氏杜初陽妻吳氏李宗漢妻費氏劉必烈妻杜氏妾楊氏伍志義

  妻汪氏左潢妻歐陽氏張士燭妻羅氏烈婦何義章妻葉氏劉煒如妻錢氏吳國洪妻汪氏余國琳

  妻張氏許紹仲妻丁氏劉曰熹妻張氏貞女呂二姑李士朝妻張氏高大鼎妻劉氏劉聯槐妻蔡氏

  左洵妻袁氏王宗鎮妻趙氏戴宗賢妻王氏謝載琨妻劉氏劉闊妻郭氏向來魁妻周氏申錫麟妻

  謝氏陳炳妻楊氏向系賢妻黃氏陳在國妻張氏陳在鎬妻李氏鄭梓妻謝氏呉國隆妻劉氏張孟

  陽妻羅氏李在儒聘妻艾氏蕭永士聘妻張氏蔡世謨妻陳氏馮熾德妻熊氏趙履坤妻楊氏陳秀

  文妻范氏劉祖龍妻金氏劉啟智妻張氏劉必貢妻胡氏李長貞妻楊氏劉士旦妻呂氏范傑妻費

  氏羅大緒妻夏氏張朝景妻楊氏張超羣妻楊氏俱乾隆年閒 旌張士瑋妻羅氏廖繪妻温氏黃

  正泰聘妻周氏費毓琯妻高氏李定爵妻陳氏劉兆瑞聘妻呉氏曾鎧妻廖氏呂學音妻劉氏葉祥

  達聘妻胡氏蕭王錫妻張氏王相成妻劉氏戚世烑聘妻張氏楊善文妻劉氏黃必顯妻張氏許定

  瑤妻陳氏許光記妻孫氏魏大元妻白氏張至誠妻余氏李世第妻羅氏劉兆禎妻彭氏姚華映妻

  彭氏張名洪妻王氏彭念尊妻劉氏俱嘉慶年閒 旌楊峯妻周氏黄陂人夫亡守

  節又同縣胡雲志妻方氏李羣林妻劉氏王士晟妻胡氏王士璠妻潘氏王謨妻蔡氏汪作梅妻任

  氏鍾廷玖妻徐氏閔鴻謙妻彭氏朱大受妻劉氏張文燦妻方氏楊德光妻白氏駱夢熊妻胡氏趙

  恫妻王氏李元奎妻朱氏潘肇基妻朱氏趙紹元妻蕭氏嚴方志妻閔氏陳丹誥妻王氏孫正仁妻

  蕭氏徐大錫妻劉氏李之⿰木莭 -- 櫛妻張氏胡備封妻彭氏鄭文銓妻黄氏鄭鴻業妻劉氏諶會宗妻泠氏

  童志學妻梅氏嚴時霖妻陳氏童林芳妻劉氏貞女江氏楊夢賚妻林氏王宏杰妻韓氏李天桂妻

  蕭氏喻文燦妻汪氏彭松妻𡩋氏彭之焕妻徐氏劉長齡妻葉氏廖璧妻劉氏楊遵畏妻胡氏蕭世

  昌妻鄒氏劉國成妾龔氏胡定邦妻李氏盧西明妻許氏鄭光奎妻傅氏李正洛妻范氏貞女周氏

  周應元妻朱氏周學優妻呉氏朱運昌妻劉氏周家傳妻程氏阮昭祖妻呉氏周廷連妻程氏李士

   超妻魯氏梅道坦妻李氏陳守義妻王氏李洪元妻陳氏朱繹昌妻張氏梅乾妻萬氏黃南溪妻王

   氏王次郊妻丁氏張文憲妻姚氏劉應龍妻羅氏沈鍾嶽妻劉氏彭同祥妻周氏李伋妻王氏劉裕

   妻鄭氏馮廷生妻陳氏曹國妻張氏張炎妻毛氏高嶷妻李氏阮應之妻李氏聶申侯妻鄭氏李堂

   妻辛氏吳澤浦妻周氏劉受祉妻黃氏燕貽謀妻黄氏王世登妻呉氏楊成桂妻杜氏劉濤妻萬氏

   彭世隆妻呉氏甘紱猷妻易氏王絲妻孫氏李廷秀妻應氏董瑞凝妻沈氏余聯芳妻王氏宋繩璟

   妻黄氏宋希賢妻劉氏余應履妻張氏方昇妻王氏劉貽彦妻金氏王鑑妻胡氏蕭邦教妻王氏陳

   鳳池妻劉氏王國模妻周氏王紋鳳妻熊氏吉志行妻彭氏吉子由妻傅氏吉羽揮妻談氏喻銘妻

   徐氏陳芳亨妻李氏黄國選妻胡氏李開理妻韓氏文大剛妻羅氏袁朝俊妻張氏程頴妻張氏方

   受爵妻陳氏李參霄妻胡氏蕭邦任妻馮氏張鳴鳳妻沈氏萬士洙妻韓氏向維焯妻錢氏呉之珪

   妻魯氏郭錫爵妻呉氏江流涯妻彭氏劉如錡妻楊氏葉長庚妻夏氏黄士沅妻高氏沈敬睦女沈

  氏俱乾隆年閒 旌項開秀妻潘氏劉傳綸妻夏氏葉遵軾妻易氏嘉慶年閒 旌

 ︹仙釋︺︹宋︺心道眉州徐氏子居大别山太平興國寺建炎中鍾相叛其徒欲奉師南奔心道曰

  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焉賊至師曰速殺我賊舉槊刺之血皆白乳賊驚異去思業漢陽人世

  為屠一日屠宰間怱悟心源棄業為僧卒證善果

 ︹土産︺橙 橘明統志漢陽府岀枳殻 墨石岀漢陽縣東至山

  葛岀黄陂縣又出孝感縣小河溪棉花出孝感縣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 官林杞材恭 校

黃州府圖                  

                      

黄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黃州府在湖北省治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安徽安

  慶府界五百十里西至漢陽府界一百五十五里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十里北至河南光山縣界

  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界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武昌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安徽英山

  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河南羅山縣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時爲弦子國地見晉書地

  後倂於楚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後漢因之三

  國魏置弋陽郡後屬吳晉初仍爲弋陽郡惠帝分

  爲西陽國元和志晉爲西陽國封子弟爲王 按舊志據水經江水逕西陽郡南一語謂

   漢已有西陽郡又以二漢志不載疑三國時置今考此語是酈注並非桑經則西陽國自屬晉置至

   宋始改郡也屬豫州南北朝宋為西陽郡屬郢州南齊

   分置齊安郡屬司州北齊於西陽郡置巴州齊安

   郡置衡州陳廢巴衡二州北周復置衡州又置弋

   州統西陽弋陽邊城三郡隋開皇初廢弋州及諸

   郡五年改衡州為黄州黄州之名始此大業初改為永安

   郡唐武德三年復曰黄州天寶初改曰齊安郡乾

   元初仍曰黄州屬淮南道五代初屬楊吳繼屬南

   唐後歸周宋仍曰黄州齊安郡屬淮南西路元為

   黄州路屬河南江北㣔中書省明初改黄州府屬

  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北省領州一縣七

  黄岡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蘄水縣界四十里西至漢陽府

  橫陂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十里北至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蘄水縣治

  一百十里西南至武昌府江夏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羅田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黄安縣治

  二百四十里戰國時楚遷邾國於此漢置西陵西陽邾三縣屬江夏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屬弋陽郡

  晉惠帝以後屬西陽國南北朝宋省邾縣南齊置齊安縣屬齊安郡隋開皇中為黄州治十八年改

  曰黄岡縣大業初為永安郡治唐為黄州治宋元因之明為黄州府治 本朝因之黄安縣

  在府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麻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漢陽府黄陂

  縣界四十里南至黄岡縣界八十里北至河南光州光山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黄岡縣治二百四十

   里西南至黄陂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光山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河南汝寕府羅山縣界九

   十里漢西陽及鄳縣地唐以後為黄岡黃陂麻城三縣地厯代沿革詳見各縣注内明嘉靖四十二

   年析置黄安縣屬黄州府 本朝因之蘄水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

   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安徽六安州英山縣界九十里西至黄岡縣界七十里南至蘄州界五十

   里北至羅田縣界九十里東南至蘄州治一百里西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四十一里東北至英山

   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黄岡縣治一百十里漢蘄春縣地南北朝宋元嘉中析置浠水左縣屬西

   陽郡齊因之梁置永安郡隋開皇初廢屬蘄春郡武德四年改曰蘭溪屬蘄州天寶初改曰蘄水

   宋元因之明初改屬黄州府 本朝因之羅田縣在府東一百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

   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安徽六安州英山縣界五十里西至黄岡縣界三十里南至蘄水縣界十五里

   北至河南光州商城縣界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英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蘄水縣界二十里東北

   至六安州霍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麻城縣界四十里漢蘄春縣地梁置羅田縣又置義州及

   義城郡隋開皇初州郡俱廢縣屬蘄春郡唐武德四年省入浠水縣天寶初改浠水為蘄水宋元祐

   八年復析置羅田縣屬蘄州紹興五年廢其年復置宋末省元至元中復置仍屬蘄州明初改屬黄

   州府 本朝因之麻城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

   里東至羅田縣界九十里西至黃安縣界五十里南至黄岡縣界五十里北至河南光州光山縣界

   一百里東南至羅田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漢陽府黄陂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光州商城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黃安縣界九十里漢西陵縣地梁置信安縣陳置定州後周改曰亭州又置建寕陰平定城

   三郡開皇初州郡並廢十八年改信安曰麻城屬永安郡唐武德三年復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

   年州及陽城縣俱廢縣屬黄州元和三年省入黄岡縣大中三年腹置宋因之端平二年移治什子

   山元至元中復舊治明屬黄州府 本朝因之蘄州在府東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

   距五十里東至廣濟縣界四十里西至蘄水縣界六十里南至武昌府興國州界十里北至蘄水縣

   界四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德化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武昌府大冶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

   至安徽六安州英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蘄水縣治一百二十里漢置蘄春縣屬江夏郡後漢

   因之三國初屬魏置蘄春郡後屬吳晉太康元年郡廢屬弋陽郡惠帝後屬西陽國孝武改爲蘄陽

   縣屬南新蔡郡南北朝宋大明八年還屬西陽郡南齊初因之後移齊昌郡治此梁改爲蘄水縣北

   齊置羅州陳改曰江州北同改爲蘄州開皇初郡廢置總管府九年廢府十八年改縣爲蘄春縣大

   業初改蘄州爲蘄春郡縣爲郡治唐武德四年爲蘄州天寶元年改爲蘄春郡乾元元年仍爲蘄

   州屬淮南道五代初屬楊吳繼屬南唐後歸周宋亦曰蘄州蘄春郡屬淮南西路元爲蘄州路至元

   十二年立淮南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明洪武初爲蘄州府九年降爲蘄州以州治蘄春縣省入

   屬黃州府本朝因之 廣 濟縣在府東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

  東至黃梅縣界七十里西至蘄州界三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七十里北至蘄州界五十

  里東南至瑞昌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武昌府興國州界七十里東北至蘄州界五十里西北至

  羅田縣治一百里漢蘄春尋陽二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寕縣屬蘄州天寶元年改曰廣濟宋元

  因之明洪武初降蘄州府爲州并屬黄州府 本朝因之黄梅縣在府東三百五十里東西

  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二十五里西至廣濟縣界二十五里南

  至江西九江府德化縣界一百里北至蘄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宿松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宿松縣界

  四十里西南至廣濟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廣濟縣界五十里漢置尋陽縣屬廬江郡後漢因之三國

  吳屬蘄春郡晉太康元年屬武昌郡二年仍屬廬江郡永興初徙尋陽於江南柴桑遂爲蘄春縣地

  寕康初置南新蔡郡南北朝宋因之屬江州齊分置永興縣屬齊昌郡隋開皇初改曰新蔡縣十八

  年改曰黄梅縣屬蘄春郡唐武德四年置南晉州八年州廢以黄梅縣屬蘄州宋元因之明洪武初

  降蘄州府為州幷屬黄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地連雲夢城𠋣大江宋王禹偁謝表西望夏口東望武

  昌蘇軾赤壁賦通接巴蜀襟帶湘漢介乎淮楚之交

  

 ︹風俗︺俗尚淳質好儉約隋書地理志山水清遠土風厚善

  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尊德樂

  道獨異他邦蘇軾韓魏公詩跋風氣和平獄訟稀少秦觀謝表

 ︹城池︺黄州府城周七里有竒高二丈七尺門四有濠明洪武初因舊址改建 本朝順治

  四年修康熙十一年雍正二年隆十二年重修 黄岡縣附郭黄安縣城周三里有

  竒高二丈三尺門四明嘉靖四十二年建 本順治十六年雍正六年乾隆十三年重修

  水縣城周四里有竒高一丈五又門七有濠明萬厯二年建 本朝順治元年羅田

  縣城東西南臨尤河北𠋣鳳山周五里高一丈五尺門四明成化十五年嘉靖九年甃以石

   本朝康熙四年五年乾隆十二年重修麻城縣城周五里有竒高一丈七尺門七

  明萬厯初建 本朝順治十一年雍正五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蘄州城周九里有竒高

  一丈八尺門六東南北有濠廣十七丈八尺西濱江明洪武二年因舊址建 本朝雍正五年修乾

  隆十三年重修廣濟縣城舊無城設四門梅川貫其中本朝康熙三年建土城周圍三

  里許乾隆四年修黃梅縣城周三里高一丈門六南面三門有濠明萬厯二十二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雍正四年乾隆七年重修

 ︹學校︺黄州府學在府治東明洪武初因宋河東書院舊址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修雍

  正二年重葺入學額數二十名黄岡縣學在縣治東明正德中建 本朝順治五年修康

  熙十一年重葺雍正閒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黃安縣學在縣治西南明隆慶三年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蘄水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因宋元故址建

  明末兵燬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閒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羅田縣學在縣治東明宏

  治閒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遷縣西五十年復遷縣東入學額數十二名麻城縣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因宋故址建明末兵燬 本朝順治閒重葺康熙雍正閒屢修入學額數十五

  蘄州學在州治東麒麟山陽明洪武二年因宋舊址建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修雍正

  七年重葺入學額數十五名廣濟縣學在縣治東明正德閒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

  隆六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黃梅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因元舊址建 本

  順治六年修雍正乾隆閒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河東書院在府城清淮門内乾隆二

  年知府王鐸先於是地設黄中書院九年知府禹殿鼇易今名振英書院在府城清源門

  内 本朝康熙間建問津書院在黄岡縣治北九十里明崇禎末建 本朝康熙閒修

  仙湖書院在黄安縣城西康熙五十八年建蘄陽書院在蘄水縣治東二里

  玉臺山上乾隆九年建雲路書院在蘄水縣治西北十里明萬厯中建義川書

  院在羅田縣城内龍溪書院在麻城縣治西明天順中建後傾圮 本朝康𤋮聞重修

  麟山書院在蘄州城内梅川書院在廣濟縣治西驛腦久圮 本朝乾隆三

  年改建城内梅調書院在黄梅縣城東門外梅英書院在黄梅縣化龍門外

   本朝乾隆三十九年建 按舊志載蘄州有陽明崇正兩書院俱明嘉靖中建今廢

 ︹户口︺原額人丁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今滋生男婦共三百四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八名口計四十

  六萬八千八十一户又黄州衞男婦共七萬九千七百四十六名口計八千三百七十六户蘄州衛

  男婦共一十萬六千一百二十一名口計一萬四千四百三十户

 ︹田賦︺田地山塘五萬七千八百二十一頃一十二畝七分有奇額徵地丁正𮦀銀二十七萬四千四

  百一十一兩八錢九分一釐南糧四萬五千三百六十三石二斗二升七合二勺漕糧四萬三千六

  石八斗有奇蘆課銀二千九百三十七兩六錢三分二釐又黄州衞屯田七百二十頃六十七畝四

  分額徵丁糧銀二千九百六十三兩九錢九分蘄州衞屯田九百一十九頃三十六畝四分有奇額

  徵丁糧銀二千九百四十二兩九錢一分八釐

 ︹山川︺黄岡山在黄岡縣東即蘇軾赤壁賦所云黄泥之坂也柯山在黄岡縣東南一名

  蓬萊山在黄岡縣西一百二十里陽邏鎮大江之濱上有閣甚幽勝武磯山

  在黄岡縣西一百二十里相傳黄祖屯兵其上七丈山在黄岡縣西一百五十里輿地紀勝

  上有七丈潭甚澄澈赤鼻山在黄岡縣西北一里一名赤壁山水經注赤鼻山側臨江川

  樟松山在黄岡縣西北一百十里多産樟松下有樟松湖大乘山在黄岡縣西北

  一百十里上有古城又北十里為華山上干山在黄岡縣西北二百里一名上官山接黄

  安縣聚寶山在黄岡縣北二里輿地紀勝在縣治後赤壁之上山多小石日照之則紅

  黄燦然蘇軾作怪石供即此𮞉龍山在黄岡縣北五十里相近有赤山又北十里為白楊

  山馬鞍山又北十里為雨華山孔子山在黄岡縣北九十里明統志相傳夫子自衞適楚甞

  登此山東有顔子港北有𮞉車坡元龍仁夫嘗作書屋於其麓龍岡山在黄岡縣北一百二

  十里山阜有石名天舟形如舴艋道觀河經其麓旁有木斛山亦高峻又北五里有香爐山

  金山在黄岡縣北一百四十里有三四穴皆深數丈相傳舊產金砂鳳凰山在黄岡縣

  北一百八十里相傳昔有鳳凰止此又羅田縣東三十里蘄州治南廣濟縣東四十五里俱有鳳凰

  五頭山在黄岡縣北一百八十里接黄安縣界有五峯高岀故名金雞山

  岡縣東北七十里西南有金雞坑相近有城山又東十里有洗幹山五雲山在黄岡縣東北

  八十里上有井脈通大江烏石山在黄岡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相近有白雲山石屋

  山在黄岡縣東北一百四十里遠望如屋下有石版潭通麻城縣高岸河豹子山

  岡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又蘄州北一百二十里亦有豹子山大崎山在黄岡縣東北一百

  六十里接麻城縣界峯巒囘合飛瀑百道下匯為㵎㵎旁多古木藤蘿西南有留雲洞山上有龍井

  旱可禱雨又東北十里為小崎山上有飛来石下有石柱推之者可轉而不可仆將軍山

  在黄岡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又蘄州東北五十五里亦有將軍山三角山在黄安縣東三

  十里北峯下有風洞西北為紫雲巖及百丈等山又靳水縣東六十里亦有三角山跨羅田及蘄州

  界上有二龍潭旱可禱雨五名山在黄安縣東南二十里其陰列山如屏其陽凹嵌如屋迤

  而西有峯如葢羣山合沓狀如窩然俗因名天窩林泉木石最為幽勝中有腴田十餘畝窩内隆冬

  不寒盛夏不暑明嘉靖中知府周思九改曰五雲山香山在黄安縣東南六十里迤而西為卓

  横山在黄安縣南九里屹然横峙為縣案山大金山在黄安縣南五十里相近

  有小金山似馬山在黄安縣西南十里上有石如馬又西南六十里有紅葢山佛塔

  山在黄安縣西相近有浮雲巖鮑家砦夾山在黄安縣西其東有王子山獨山乳山

  在黄安縣西北六十里有仙居崖舊傳抱樸子修煉處老山在黄安縣西北七十里

  君山在黄安縣西北九十里其東有平頭嶺北有雙門山天臺山在黄安縣西北一百

  里嶺有天臺高百餘仞四面皆石壁惟石磴一徑可上約廣數畝名勝志天臺山有石刻二其一為

  宋端平年鐫其一為嘉熙年鐫此山險峻四面如壁石竅湧泉冬夏不絶幕雲山在黄安縣

  西北最髙峻張家山在黄安縣東北接麻城縣界嘗産金明萬厯二十六年開採民皆奔

  竄尋玉臺山在蘄水縣東一里世傳張道陵烹玉之所鳳棲山在蘄水縣東三

  里府志舊傳張道陵煉丹雞食之化為鳳故名東有陸羽烹茶泉煙籠山在蘄水縣東七

  里又東一里有雞公山又東十二里有蜜蜂山又東二十里有金谷山斗方山在蘄水縣

  東五十里上有羅漢洞百合洞大浮山在蘄水縣東一百里接蘄州界一名大羅浮山一名

  蘄山上有仙人臺峩嵋山在蘄水縣東南三十里又羅田縣東北一百里亦有峩嵋山

  分流山在蘄水縣南二十里相近有闍黎山榾柮山月子山在蘄水縣南二十五

  里上有龍潭白荆山在蘄水縣西南二十一里與闍黎山對峙縣境之水多經其下又西

  南九里有龍泉山又西南五里有蓮花山又西南二十里有仙臺山雨標山在蘄水縣西三

  里上有文峯塔神山在蘄水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城山有土城遺址相傳孫權所築又西一里

  有劄馬山玉鏡山在蘄水縣西三十里明統志巔有大石圓如月故又曰月峯太子

  山在蘄水縣西四十里舊志相傳孫權周瑜屯兵於此梅梓山在蘄水縣西北四十里相

  近有石佛山石門山在蘄水縣西北六十里峭壁臨河山下有潭其地高敞明崇禎中里

   人於此築砦以禦流寇又黄梅縣東北十里亦有石門山華阜山在蘄水縣西北七十里下

   有華阜潭茶山在蘄水縣北三里寰宇記在縣北深川每年採造貢茶之所䕶山

   水縣北十里一名白石山産石瑩潔如玉石鼓山在蘄水縣北十里隋書地理志浠水有石

   鼓山輿地紀勝有巨石如鼔叩之有聲縠山在蘄水縣北十里頂有縠泉其陰有君子巖又

   北三十五里有野鶴山大靈山在蘄水縣北六十里舊有城塹相𫝊為陶琳立砦處明崇

   禎中土人築砦於此以禦寇全活甚衆其南十里有小靈山四望山在蘄水縣北七十里

   相近有周羅山神保山又麻城縣東十五里廣濟縣西南二十里俱有四望山羊角山

   水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峻聳形如羊角桂家山在羅田縣東三里上有烽堠又東二里有

   朦朧山在羅田縣東四十里常有雲氣𫎇其上石缸山在羅田縣東四十五

   里山頂有石㵎會流如缸水瀉下十餘丈魁山在羅田縣東六十里形勢嵯峩髙出衆山上

  印臺山在羅田縣南一里又南九里有迎山望江山在羅田縣南十五里山勢高聳

  大江相去一百六十里遥望如在目前虎母山在羅田縣南二十五里髙峯如虎衆石纍

  纍如子隨母鳳山在羅田縣北三里俗名公堂山又北四十七里有大霧山雞籠山

  在羅田縣北七十里甚險峻一名雞鳴尖獨坐山在羅田縣東北八十里高聳干雲俯視衆

  山如人獨坐泊臯山在羅田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鶴皐峯石柱山在羅田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山甚髙峻屹立如柱鹽堆山在羅田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巴水所岀

  多雲山在羅田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下有舍風洞每有大風害稼祭之可免又廣濟縣南三

  十里黄梅縣東北十五里俱有多雲山甑山在麻城縣東三十里赤嶺山在麻城縣

  東五十里一名大勅嶺山龜峯山在麻城縣東六十里一名龜頭山元和志龜頭山在麻城

  縣東南八十里舉水所岀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地也明統志上有崖刻唐人詩又有白龍黑龍

   二井禱雨有應縣志自麓達巘二十里許多怪石虬松有觀音巖噴雪崖諸勝奉道山

   縣縣東八十里有泉石之勝其北為清風嶺什子山在麻城縣東八十里一名什子砦山

   府志宋末徙縣治於此因山為險也九歇山在麻城縣東一百二十里山勢險阻石徑曲折

   登者必紆𮞉而上白臬山在麻城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白額山上有瀑布響如伐鼔則有

   雨至名響龍潭八曡山在麻城縣東南八十里龜峯山之南雲陽山在麻城縣南五

   十里山勢迤西皆平岡有望花烏石青邱五龍高峯豹子諸山俗總呼為南山九螺山

   城縣西南七十里岐亭鎮明統志有張憨子隱於此自號九螺山逸人大安山在麻城縣

   西二十五里山北有石級名百丈階自縣西七里岡至此踰白沙關為宋時達汴之通道又西十里

   有朱山又西五里有青山大聖山在麻城縣西四十里又廣濟縣南一里亦有大聖山

   山在麻城縣西五十里中有龍王洞又黄梅縣東南十五里亦有礦山嘗出鐵紫雲山

   在麻城縣西七十里接黄安縣界又黄梅縣北七十里亦有紫雲山山路縈紆數十里其頂平曠有

   田數十畝産紫雲茶羚羊山在麻城縣西北九十里西南有分水嶺倒水分流之處南流爲

   艾陽寺河北流者入河南光州光山縣界黄土山在麻城縣西北一百五里霸王山

   在麻城縣北十里舊志相傳項籍嘗駐兵於此有坡名霸坡鳳嶺山在麻城縣北十里相

   傳有鳳集此仙居山在麻城縣北十二里相近有鳳凰巖下有仙洞石室雲泉諸勝

   龍山在麻城縣北三十里有龍井引流可以溉田其南爲薄刀峯仙姑洞駱億山

   城縣北八十里一名落衣山下有駱家坂木陵山在麻城縣北九十里木陵闗在其上寰宇

   記山上有城𣗳木茂密岡陵鬱然爲一邑之望柏子山在麻城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柏子塔

   山一名九龍山陰山在麻城縣東北六十里隋書地理志麻城有陰山明統志上有陰山關

   黄蘗山在麻城縣東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州商城縣界麒麟山在蘄州治東又鶬雞

   山在州治東南隅一名倉基山大泉山在蘄州東十里下有蘄陽第一泉水最清冽

   鶴山在蘄州東十五里兩山相對一蟠一翔百家冶山在蘄州東三十里安平鄉

   一名百望山蘄竹所産處也大王山在蘄州東八十里又還元山白雞山六合山大原山

   龍元山並在州東夤山在蘄州東南八里一名迎山一名銀山山半有小庵明高啟避跡於

   此廣濟縣志夤山在蘄州東而治屬廣濟宋乾道四年有以銀礦獻者夤山與焉明成化初封禁尋

   議開取以土色無銀而止萬厯二十九年分遣内臣開採亦以驗土無銀而止空石山

   州西南水經注臨江有空石山馬下山在蘄州西六十里一名馬華山一名馬鞍山府志漢

   高祖討英布駐馬處白雲山在蘄州西北五十里輿地紀勝隋時建塔其上明統志山出緑

   茅山在蘄州西北六十里相近有盧師山其頂平衍靈虬山在蘄州西北八十里

   下産吕王山在蘄州北七里 名缺齒山又北二十八里有宣撫山又北五里有細石

   山頗幽勝圻山在蘄州北六十里一名蘄山蘄湖水發源於此相近有廣敎山老鴉山

   在蘄州北一百二十里峭壁蜿蜒亘三十里許四隘山在蘄州東北五十五里有四隘口

   策山在蘄州東北七十里山勢巍峩石壁險峻四流山在蘄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寰宇

   紀山勢迤邐有泉水分四流南流入蘄春界西流入蘄水界北流入夀州霍山界東流入太湖界

   金鵝山在蘄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輿地紀勝嘗有金鵝出於石閒九潭山在蘄州東

   北一百二十里一名九龍山一名九龍井仙人臺山在蘄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魁山

   又名旋螺山有九十九峯鼓角山在蘄州東北一百六十七里寰宇記天將陰必聞鼔角之

   聲然後雨下又黄梅縣東北七十里亦有鼔角山鼓角河源出此河槎山在蘄州東北一

   百七十里一名查山名勝志宋程谷隱居之谷隱葢珦之後云茅坪山在蘄州東北二百五

   里又東北五里有寶葢山相山在蘄州東北二百里接安徽安慶府太湖縣界安山

   州東北隋書地理志蘄春有安山靜明山在蘄州東北極高大横亘十餘里靈山

   在廣濟縣東五里有雙巒疊起名慧日白雲縣志有浮渡石當靈山之麓廣數丈長半之亦稱天梁

   余公山在廣濟縣東二十里以余玠墓得名明水山在廣濟縣東二十五里輿

   地紀勝上有龍潭飛瀑奇甚大闔山在廣濟縣東二十五里一名峇㟺山縣志山有五峯

   曰嶙峮曰翠屏曰梵合曰圖密曰嶛𡻝環繞似牆宇壁立前為飛龍嶺亦曰罡風峽後曰海潮峯峯

   之背曰雷公洞深黒無底五峯山在廣濟縣東三十里其高千仞有磴可上甚險仄上有大

   石可坐千人俗呼雞公石又有梵光石如水晶色獨山在廣濟縣東南三里一峯孤出最為

   險固又黄梅縣東南二十里亦有獨山連城山在廣濟縣東南三十里下臨連城湖

   平山在廣濟縣東南六十里晉僧惠遠卓錫於此青林山在廣濟縣東南六十里水

   經注青林水西南流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石壁山在廣濟縣東南其東有步石嶺又南

   有八斗嶺午山在廣濟縣南三十里一名武山縣志在午山湖中三面皆峭壁惟南一徑可登

   春夏湖水瀰漫山形如鯉浮水上螺螄山在廣濟縣南三十里午山湖中亦稱螺墩

   山在廣濟縣南三十餘里午山湖南山有石扣之有聲一穴與湖潛通時有鷗浮岀又黄梅縣南

   亦有團山龍池山在廣濟縣南四十里明統志相傳山頂池中唐時有鯉魚化為龍去因名

   陽城山在廣濟縣南六十里一名靈泉山其南有仙人洞高百餘仞中可容千人其北為玉

   屏山獅子山又有靈泉洞甚幽深仙姑山在廣濟縣南六十里舊志相傳有何陳許三仙

   姑修煉處山有石似牛又名石牛山盤塘山在廣濟縣南六十餘里最險奥北臺山

   在廣濟縣南七十里下俯木麻仙溪二湖鐵船山在廣濟縣南七十里相傳魯肅嘗屯兵於

   長風山在廣濟縣西南七十里水經注江水左逕長風山南縣志當夤山下近南一帶

   左翼山是也積布山在廣濟縣西南一百里水經注積布山俗謂之積布磯又曰積布圻

  庾仲雍所謂髙山也此即西陽尋陽二郡界元和志南臨大江壘石壁立形如積布因以為名縣志

  與隔江下山磯對束江水其流甚狹金仙山在廣濟縣西七里輿地紀勝昔有女子於此得

  道有朝斗壇秀雲山在廣濟縣西二十里俗稱北流山山之東有龍井㵎嶽山

  濟縣西北七里一名藥山展旗山在廣濟縣西北二十里又西為麻夤山白石山

  在廣濟縣北一里其山白石磊積故名層峯山在廣濟縣北十里旁有青著寺為余玠讀

  石龜山在廣濟縣北十五里有石如龜鼓吹山在廣濟縣北六十里一名鼔角

  山上有砦基宋建炎中郡守甄采守禦於此全活甚衆横岡山在廣濟縣東北二十五里

  有天柱峯捨身崖東衝山在廣濟縣東北五十里舊志重巒疊嶂積雪不消其左右煙月

  蔽虧江湖環抱為縣最勝上有鮑照讀書處下有雲瀑潭卓壁山在黄梅縣東十里又東五

  里有茅栗山古磉山在黄梅縣東二十五里其東五里為下古磉山其西十五里為上古

   亭前驛山在黄梅縣東四十里又東十里為畢家塝山德章山在黄梅縣

   東南十里相近有筆架山馬鞍山東觀山在黄梅縣東南四十里接安徽安慶府宿松縣

   天馬山在黄梅縣南十五里其並列者為金牛諸山黃齡洞山在黃梅縣

   西南十五里又西南二十五里有遊螺墩山舒城山在黄梅縣西南四十里太白湖東四

   面皆蔡山在黄梅縣西南九十里大江之濱接廣濟縣界通典廣濟縣蔡山出大黽尚書

   云九江納錫大龜即此名勝志唐曹王臯敗李希烈於此路頭山在黄梅縣西十里一名漏

   頭山縣志漏頭山平曠可屯宋未僑置縣於中洲即此瓦市山在黄梅縣西十五里漢黥

   布所築東西二城在焉又西十五里有大葉山考田山在黄梅縣西北三十里其西有大竹

   山小竹山東有東山石牌山白巖山在黄梅縣西北三十里一名三十六水山三十六水

   出焉北流入蘄州界為蘄河之别源雙峯山在黄梅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西山一名破額山

  寰宇記慈雲塔在黄梅縣雙峯山第四祖寂滅之所輿地紀勝四祖山在黄梅縣西北有香爐峯名

  勝志黄梅有東西二山為四祖五祖道場西山即破額山東山即馮茂山也黄梅山

  梅縣西北四十里隋書地理志黄梅縣有黄梅山北邙山在黄梅縣北二里山頂平曠土

  赤色上有飛昇臺七里岡山在黄梅縣北七里岡分七支小溪山在黃梅縣

  北三十里有梅師嶺拳石洞紫雲山在黄梅縣北七十里山路縈紆望如削筆其頂平曠

  東西環拱内有平田僧人植茶即為紫雲茶馮茂山在黄梅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東山

  寰宇記法雨塔在縣東北馮茂山第五祖寂滅之所名勝志山為馮茂所施故名山頂有池生白蓮

  花又名蓮峯龍平山在黄梅縣東北五十里一名鳳平山宋戚方嘗立砦於此唐家

  山在黄梅縣東北七十里接蘄州界狗耳尖在羅田縣北六十里山半有牛頭巖上有

  大小洞十餘内二大洞曲折開朗可容百人祈祥嶺在黄岡縣北一百五十里道𮗚河之

  虎踞嶺在蘄水縣東三十里又佛子嶺在縣西二十里烏沙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白沙

  嶺在縣西北四十里岐嶺在羅田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接多雲山實為天險上有四關北越光

  汝南岀蘄黄東走淮西此為徑道春風嶺在麻城縣東九十里一名東界嶺輿地紀勝縣

  有春風嶺多梅花蘇軾自新息渡淮道經此嶺宗山嶺在廣濟縣東南五十里隔溪為楊塢

  山又越溪為李齊坂皆溪水環繞𮞉旆嶺在黄梅縣東北七十里接安徽安慶府宿松縣

  龍峯在蘄州北輿地紀勝有仙人臺臺下石穴即花蛇洞也明統志花蛇洞春月浸沒冬

  月始見舊産白花蛇練巖在羅田縣西三十里有瀑布如練鴻石崖在蘄水縣西三

  十里往來鴻雁每相率棲此萬人崖在麻城縣西四十五里下有拜郊城燕子崖

  在蘄州北一百二十里崖石峻峭形如燕窩名勝志元至正閒江布哈團聚鄉兵立砦以禦紅巾賊

  者 江布哈舊作江不花今改正天書崖在蘄州東北輿地紀勝在州東二十里茶場

  𢌞風磯在蘄水縣西南五十里大江中宋陸游入蜀記𮞉風磯無大山葢江濱石磧耳然水

  急浪湧舟過甚艱新生磯在蘄州東南三十里江中上有浮玉亭一名浮玉磯南陽

  磯在蘄州西江濱接蘄水縣界今名月石磯水經注南陽山又曰芍磯亦曰南陽磯仲雍謂之南

  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迅急龍眼磯在蘄州西江濱一名隆磯宋末嘗移州治

  石龍坡在廣濟縣東四十五里自東衝至此兩山夾峙石坡陡峻練石洞

  田縣東南三十里山腰有石潭飛瀑五六丈神龍居焉大江自漢陽府黄陂縣流入黄岡縣

  界與武昌府武昌縣分界東南流入蘄水縣界與武昌府大冶縣分界又東南流入蘄州界與武昌

  府興國州分界又東南流入廣濟縣界與江西九江府瑞昌縣分界又東流入黄梅縣與九江府德

  化縣分界又東流入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若城南又東得烏石水又東逕上

  磧北又東逕邾縣故城南又左逕赤鼻山南又東逕西陽郡南又東逕五磯北左則巴水注之又東

   逕軑縣故城南東會希水口又東得桑歩歩下有章浦本西陽郡治左得赤水浦又東逕南陽山南

   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又東得空石口又東蘄水注之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又東得銅零口又左

   得長風口又東逕積布山南又東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又東逕望夫山南又東得苦菜水口

   又西北逕下雉縣又東右得蘭谿水口又東左得青林口黄岡縣志大江自黄陂縣逕陽邏團風鎮

   至赤壁磯遶南岸東過巴河入蘄水縣界舊志大江自巴河口逕蘭溪口至月石磯計九十餘里入

   蘄州境逕茅山港挂口港至龍眼磯抵蘄州城西繞城東南流逕新洲鴻𪧐州出浮玉磯至高林港

   凡六十里入廣濟縣界自高林港過田家鎮一百二十里遶長堤逕武穴鎮至界牌石入黄梅縣界

   至套口八十里過小池口至清江鎮十里屬江西德化縣自清江鎮鷂鷹嘴三十里仍屬黄梅縣

   巴水源出羅田縣北南流入蘄水縣界又東南流入黄岡縣界入江今謂之巴河其上流名平

   湖鄉河一名九子河水經注巴水出雩婁縣下靈山南厯蠻中呉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溉野

   又南逕巴水戌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輿地紀勝巴水源出版石山羅田縣志平湖鄉河源自鹽堆

   山西流會瀧洑河下與新昌河三里河合出尤河嘴入蘄水縣界黄岡縣志上巴河在縣東北八十

   里南流至縣東南四十里下巴河入江河東即蘄水縣界 按水經注巴河源出雩婁縣之下靈山

   在今夀州霍邱縣界而羅田縣志謂出鹽堆山葢巴水上流已湮沒其源之可見者惟平湖鄉河為

   上流舉水源出麻城縣東北黄蘗山西南流入黄岡縣西三十里入江在麻城名岐亭河

   入黄岡縣界謂之舊州河其入江處謂之三江口水經注舉水出龜頭山西北流逕蒙蘢戍南又西

   流左合埀山之水又西南逕顔城南又西南逕齊安郡西倒水注之又東南厯赤亭下謂之赤亭水

   南流注於江謂之舉口寰宇記岐亭河在麻城縣西北八十里又舊州河在黄岡縣西北一百十二

   里水流至團風大江口輿地紀勝三江口去黃岡縣三十里在團風鎮之下有江三路而下至此㑹

   合為一麻城縣志舉水源出麻城縣東北西南逕虎頭關隂山坂南逕縣東十五里為閻家河以岸

   多桃花亦名桃林河折而西會柏塔河始名縣前河西南逕縣南十里名高岸河稍西匯麻溪白杲

   二河又西南會浮橋河又西南過宋埠至𡵨亭鎮合松溪河名𡵨亭河又西南逕黄安縣境南入黄

   岡縣界黄岡縣志舊州長河自麻城縣流入會道觀河沙河諸水由團風鎮入江希水

   作浠源出安徽六安州英山縣西南入羅田縣界為英山河又西南為落翎河踰嶮石為石嶮河一

   名古河一名界河又西南入蘄水縣西南蘭溪鎮人江水經注希水出灊縣霍山西麓西南流分為

   二水枝津出焉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又南逕軑縣東而南注於江是曰希口輿地紀勝嶮石在

   蘄水縣東北羅石三溪之水會焉高數十丈十餘里横截溪流水注罅中皆成巖竇玲瓏相通衝淙

   而下湍迅異常入蘄水界為希水舊志自石嶮分金山入蘄水縣東境西南流名蔡家河會九曲河

   東分一支名倒流河又西南流至縣南名南門河過南城西流出蘭溪口入大江埀山水

   在麻城縣東今名柏塔河水經注埀山水北出埀山之陽與弋陽渒水同出一山水之東有南口戌

   又南逕方山戌西西流注於舉水縣志柏塔河亦名界河源出光山縣界逕黄土關外南流又逕麻

   城縣東北三十里又南逕縣東至縣南合桃林河為縣前河倒水在麻城縣西今名浮橋河

   水經注倒水出黄武山南逕白沙戍西又東逕梁達城戌西東南合舉水縣志源出羚羊山自分水

   嶺南流沿艾陽寺亦名艾陽寺河南流會山東之支流逕沙灣至浮橋為浮橋河又南入縣前河為

   兩河蘄水在蘄州東北今名蘄河亦名童子河源出州東北大浮山西南流合三十六水

   又西南流合鉆鉧水入赤東湖至州西掛口入大江水經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南過其縣西又

   南至蘄口南入於江元和志蘄水源出蘄春縣東北大浮山三十六水在蘄州東北源

   出黄梅縣界今名高溪河輿地紀勝源出白巖山南入蘄河鈷鉧水在蘄州東北西流入

   蘄水寰宇記鈷鉧水出樝梨山入蘄河而西流南折俗名西湖逕舊州西至渴口分二流南一支為

   後河北一支為前河俱西南流入赤東湖三臺河在黄岡縣北十三里一名三台河源出後

  湖西流入鮑湖道觀河在黄岡縣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大崎山龍井逕龍岡山陽過孔子山

  前名孔子河西南流入舊州長河沙河在黄岡縣北一百三十里縣志在黄岡麻城兩縣界

  西南流入道觀河紫潭河在黄安縣南縣志源出白沙關至境内曰界河至七里坪西受

  天臺山腰磨沖方陂沖上莊陂諸溪之水南曰貢熊灣河又南至雙城與袁英河合流稍下土門西

  溪之水逕長興店入之曰三河口又南下三十里至縣西曰東流河又合金場河十里至龍灣合陡

  埠河又五里曰沙河西受童家港楊德橋水東受蓮花港銀錠橋五里橋水又南西受羊兒港徐家

  港之水曰中和官渡又南西受曾家港水曰八里灣河又南東受藤花港臨河港水又西受行祠橋

  太平橋水曰紫潭河又東南入黄岡縣界為感化河由孫贊埠匯漲渡湖入江稍可運筏夏秋水漲

  閒可運百斛舟 按或以此為古之倒水者誤陡埠河在黄安縣東源出縣東峩山沖東合

  土門沖王龔三角五雲諸山之河西南流逕縣南入東流河松溪河在黄安縣東南源出

  縣東北境鹿皮沖南與葉𥿄河合流為謝家店河又南至孟家坊與板門沖河合流曰松溪河至麻

  城縣界入𡵨亭河金場河在黄安縣西合陽臺佛塔浮雲三水流入東流河灄河

  在黄安縣西源出北仙居山南流入漢陽府黄陂縣界縣志灄河有二源一出金局關一出黄陂站

  合流南下曰雙河又西三十里有流橋河在縣西六十里源出乳山又官倉河在縣西五十里源出

  老山合流而下曰西河下與雙河合流曰西河口入黄陂縣界袁英河在黄安縣北源出雙

  門山東合廟峯石丈打磨山水西合幕雲黄石巖水曰袁英河南入貢熊灣河奉泰鄉河

  在羅田縣東南源出朦朧山南流為義水合英山河名勝志梁置義城郡以此尤河在羅田縣

  南一名官渡河一名縣前河源出縣東北峩嵋山之紫潭沖會多雲河南流遶縣城南又西南至尤

  河嘴入巴河湯河在羅田縣東四十里泉温可浴西南流入尤河白蓮河在羅田縣

  南源出安徽六安州英山縣界西南流入浠水多雲河在羅田縣北源岀石柱山之七里沖

  南流合東安河又合北峯河南流入尤河北峯河在羅田縣北東流入多雲河瀧洑

  河在羅田縣北西流入尤河東安河在羅田縣東北西南流入尤河新河在麻城縣

  東一里明正德末縣令王世祿以縣前河匯東北二境之水恒有暴漲之患議於河之東岸鑿河以

  殺水勢至嘉靖初縣令杜朝紳始成之名曰新河至縣南仍入縣前河木樨二里河

  在麻城縣東九十里南流至黄岡縣界入巴水義井河在麻城縣東一百里源出河南光州

  固始縣界東南流入巴水東義州河在麻城縣東南流入巴水白臬河在麻城縣

  南三十里源出白臬山西流逕鳴山又西北入縣前河爲汝陰河口麻溪河在麻城縣南二

  十里源出縣東南唐殿西流入白臬河宗渡河在蘄州東八十里西流入蘄河翻車

  河在蘄州東南南流入大江荆竹河在廣濟縣東源出東衝山南明水崖懸崖飛瀑下注

  爲潭水溢西出逕黄牛垸西數里又逕五峯㑹諸小水西流爲荆竹河又會車坊河逕成相寺前又

  南為團頭河分而為二南流逕六石里坂復合為一逕廖陸溪入赤磯河車坊河在廣濟縣

  東源亦出東衝山南流入荆竹河關山河在廣濟縣北二十里一名撻水河源岀展旗山

  南流十里逕松陽橋名石塔河又逕縣西秀雲山東為關山河又南流數里為團山河而達於梅川

  隆斗河在黄梅縣東一名鼔角河有二源一出唐家山南流逕龍平山麓又逕渡下橋一出

  鼓角山南流逕亭前驛至兩河口合流過柘林鋪至鐵塘口會小溪河遶縣城南名縣河自縣西流

  匯張家湖會馬頭橋河為殷家河又西南流逕黄蓮嘴走下新達東觀出急水入大江小溪

  河在黄梅縣東源出小溪山三丫嶺逕多雲過陶家鋪名沙河至鐵塘口入隆斗河悠悠

  河在黄梅縣東源出茅栗山安亭港西南流逕龍泉山出馬頭橋入殷家河亦名馬頭橋河

  田河在黄梅縣西源出考田山南流入太白湖縣志縣西北之水發源處為六渡河逕考田沖

  南下大河鋪至白花坂分流為二其西流者入長安湖其東流者下桂家寨入濯港雙城河

   在黄梅縣西源出大葉山南流為雙城小河斜下龍頭山河至舒城山河合長安湖入濯港東流至

   黄蓮嘴出急水入大江 按寰宇記有黄梅水疑即此梅川在廣濟縣東源出黄岡諸㵎匯

   流成川下會層峯諸溪水西南流逕縣東里許西北折而復南逕春風橋會靈山浮渡諸水北折而

   西出縣治前仁夀橋遶𮞉川嘴而西為縣河過滄浪橋折而南流十餘里逕潘壋又十餘里逕柏林

   東岡㵎又二十餘里入陶家塘逕縣南五十里紫石頭入午山湖灄湖在黄岡縣東四十里

   沙湖在黄岡縣東南三十里輿地紀勝東坡嘗買田於此鮑湖在黄岡縣西北六十里縣

   境之水俱匯於此南入大江俗謂之鵝頭頸樟松湖在黄岡縣西北一百十里南接鮑湖

   後湖有二一在黄岡縣東北十五里一在蘄水縣西南五十五里聖人湖在黄安縣

   北三十里平原中廣可三十餘畝匯水不涸皁泥湖在蘄水縣南六里黄草湖

   在蘄水縣西南五十里其西有楊厯湖攝湖在蘄水縣西南七十里黄沔湖

   水縣西三十里望天湖在蘄水縣西四十五里牛陂湖在麻城縣東十里

   湖在麻城縣南十里官湖在麻城縣西十五里諸家湖在蘄州東一里一名兩湖

   東通廣濟縣馬口湖入大江民多業漁於此曲折周𮞉凡二三十里春多桃李夏盛芙蕖為州最勝

   蘄湖在蘄州西二十里接蘄水縣界南流為茅山口入大江水經注葦山北崖有東湖口

   江波左迤流結成湖故謂之湖口赤東湖在蘄州北十里上納蘄河水下由掛口港入大

   江湖有九十九汊為孔道所經名勝志其地有鼓吹廟地中常聞音樂故名州志州境湖之最大者

   曰赤東其東十里有湖曰沿市曰金沙曰西湖皆赤東支流赤磯湖在廣濟縣東南西接

   連城諸湖東通黄梅縣之太白湖連城湖在廣濟縣南三十里午山湖在廣濟縣

   南三十里亦名武山湖東通連城湖赤磯湖西通黄泥湖馬口湖在廣濟縣南六十里上承

   諸家湖水南入大江為馬口渡宋初南征自此濟江黄泥湖在廣濟縣西南東流為鳳橋港

   入午山湖廣野湖在廣濟縣西南縣志黄泥湖西數里爲廣野湖其下爲繫馬嘴昔湖水泛

   溢有孫英築隄䕶之繫馬於此因名小源湖在黄梅縣東南三十里其東爲大源湖隆斗諸

   河水所瀦也楊林湖在黄梅縣西南二十五里西接太白湖東由濯港逕白湖渡入孔壠

   小江至清江鎮入大江太白湖在黄梅縣西南四十里其相近有長安湖陶水湖俱東通

   楊林蘭溪在蘄水縣東寰宇記蘭溪水出箬竹山其側多蘭唐武德初蘭溪縣指此爲名

   輿地紀勝蘭溪泉陸羽茶經以爲天下第三泉余章三泉記云鳳山之陰蘭溪之陽百泉出石罅爲

   蘭溪其在寺庭之除爲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爲逸少澤筆之井王陸二水皆蘭溪一源耳

   龍口港在黄岡縣北一百十里北通樟松湖南達大江柳子港在黄岡縣北一百二

   十五里源出路灌口入麻城縣界注岐亭河西流至三家店其水横亘店口亦名横河漆木

   港在黄梅縣西北源出安德山東南流入考田河長圻澳在黄岡縣南二里輿地紀勝舊

  立館驛為過客遊憩之所名曰東館夏澳在黄岡縣西南二里輿地紀勝夏竦守黄州鑿水入

  陂以藏舟因名縣志今為洗馬池崢嶸洲在黄岡縣西接武昌府武昌縣界新生

  洲在黄岡縣西北三十里接武昌府武昌縣界亦曰新生磯今名姜家洲宋元通鑑景定元年

  古張傑閻旺作浮橋於新生磯明統志新生洲在團風鎮下佗鶡洲在黄岡縣西北五十

  木鵝洲在黄岡縣北九十里新洲有二一在蘄水縣西南蘭溪口江中一在黄梅

  縣西南江中五洲在蘄水縣西四十里蘭溪西大江中水經注⿰⾞⽝縣故城南對五洲江中有

  五洲相接故以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雲䕃之即此夾沙洲在麻城縣

  南三十里舉水中長亙數里有林木聚落中洲在麻城縣西南𡵨亭南亦有林木聚落

  宿洲在蘄州南二里一名金沙洲秋冬有鴻集於此府志宋景定四年元兵據白雲山設礮守

  者懼走保鴻宿州州志鴻宿洲水泛則半沒水縮則平衍可藝楊葉洲在蘄州西南龍眼磯

  白田洲在蘄州西江中北對月石磯嚴家洲在廣濟縣東南江中一名中洲

  接黄梅縣之新洲元末嘗徙縣治此縣志中洲即新洲内老洲也太子洑在黄梅縣南南

  史宋桂陽王休範傳元徽元年以晉熙王燮為郢州刺史長史王奐行府州事出鎮夏口慮為休範

  所撥留自太子洑去不過尋陽元和志太子洑在江岸梁武帝初下建業留丁貴嬪於此生太子因

  以為名 按劉宋時已有太子洑之名元和志似不足據然宋書桂陽王休範傳作太洑或初本名

  太洑梁後改稱太子洑與石燕源在廣濟縣南一名靈泉輿地紀勝石燕源在廣濟縣西南

  六十里水自洞中流岀名勝志靈泉山中有洞石燕泉出焉洞中巨石如林竹根潭

  岡縣北九十里通團風注大江石頭潭在黄岡縣北九十里亦通大江龍潭在羅田縣

  東東安河中水激如伐鼓俗名擂鼔潭縣東北六十里亦有龍潭有龍潛焉下流俱入尤河

  馬潭在羅田縣西五里縣志烏馬潭舊有石碑云蘇子瞻以虎尾硃砂符釣魚於此今石刻剝

  落無白龍潭在廣濟縣西南蘇家山南數里面平湖左右長坂竹𣗳陰森君子

  泉在府治北宋通判孟震亨有賢德時稱孟君子庭中有泉蘇軾因以名之玉泉在羅田縣

  西北十五里其色如玉瀑布泉在麻城縣北麻姑洞口飛白如練水味清嘉湯泉

  在蘄州東北一百四十里一名温水寰宇記温水出蘄春縣東北六十里山下凝冬之月蒸氣上騰

  人可沐浴輿地紀勝水温如沸有硫磺氣冷泉在黄梅縣東二十里輿地紀勝在縣東冷水㵎

  飲馬陂在蘄水縣北三十五里團陂在蘄水縣北七十里鳳陂在麻城縣東輿

  地紀勝相傳有鳳浴此東南五里有山名鳳凰臺蓮花池在蘄州北一里東洞井

  在蘄州東北二十里水甚清激湧沸不竭山崖石壁環抱峙立丹井在蘄州東北一百三十里

  明統志井底有四竅按四時出泉世傳王全真煉丹於此

 ︹古蹟︺邾縣故城今黄岡縣治地道記楚滅邾徙其君此城宋書州郡志晉咸康四年毛寶

  為南豫州刺史治邾城水經注邾縣故城晉咸和中庾翼為西陽太守分江夏立通典邾城臨江與

  武昌相對寰宇記黄州唐中和五年移於舊邾城地理通釋今蘄舒黄三州之北有大山連亘八百

  里俗呼為西山邾城在山之南西陽故城在黄岡縣東漢置縣晉置郡隋廢水經注江水

  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宋書州郡志西陽本縣名二漢屬江夏魏立弋陽郡又屬焉晉

  惠帝分弋陽為西陽國屬豫州宋孝武孝建元年屬郢州明帝太始五年又屬豫後又還郢領縣西

  陽隋書地理志黄岡後周置弋州統西陽郡開皇初廢元和志西陽故城在黄岡縣東南一百三十

  西陵故城有二一在黄岡縣西北漢置縣屬江夏郡晉屬弋陽郡宋屬西陽郡梁廢

  元和志西陵故城在黄岡縣西二里是也一在蘄水縣西南呉置晉初廢三國呉志西陵太守領陽

  新下雉兩縣水經注江水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是也 按酈氏以江水所經之西陵即史記秦昭

  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之地誤黄岡故城在黄岡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南齊置南安縣隋

   改為黄岡唐移治於故邾城而此城廢今為舊城市隋書地理志永安郡黄岡齊曰南安開皇十八

   年改曰黄岡寰宇記黄岡縣唐中和五年隨州移就大江邊齊安故城在黄岡縣西北

   南齊置郡縣隋廢郡省縣入黄岡隋書地理志黄岡齊置齊安郡開皇初郡廢舊唐書地理志北齊

   於舊城西北築小城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隋改齊安為黃州齊興故城在黄岡縣北南

   齊置郡後屬魏北周廢南齊書州郡志郢州齊興永明三年置通鑑齊永泰元年奉朝請鄧學以

   齊興郡降魏注其地當在西陽弋陽二郡界永安故城在黄岡縣北後魏置郡隋開皇

   初廢寰宇記永安城即楚相黄歇所都隋改黄州為永安郡取此為名今有永安鄉在縣北六十里

   東坡題跋今黄州十五里許有永安城俗謂之女王城張表臣珊瑚釣詩話黃之永安為春申故城

   葢始封也謂之春者蘄春夀春是也謂之申者申光之閒是也其必兼二城而封之歟縣志黄歇壘

   即永安城一作吕王城木蘭故城在黄安縣南南齊書州郡志安蠻左郡木蘭隋書地

  理志永安郡木蘭梁曰梁安置永安義陽二郡後齊置湘州後改爲北江州尋州及二郡相次並廢

  十八年改縣曰木蘭唐書地理志黄州黄岡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蘄水故城

  蘄水縣東三十里南北朝宋置縣唐廢宋書州郡志西陽太守領縣蘄水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

  部蠻民立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省蘄水入蘄春軑縣故城在蘄水縣西四十里漢置

  縣南北朝宋改曰孝寕後周廢漢書地理志江夏郡軑故弦子國水經注江水又東逕軑縣故城南

  宋書州郡志西陽太守領縣孝寕本軑縣孝武自此伐逆即位改名羅田故城在今羅田

  縣東隋置縣唐初省宋復置元移縣今治而此城廢隋書地理志蘄春郡羅田梁置義州義城郡開

  皇初並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省羅田入浠水輿地紀勝羅田縣本漢蘄春縣地元祐八年

  石橋鎮升爲縣紹興五年廢爲鎮是年復置縣志縣舊治在今縣東六十里魁山之麓元大德八年

  縣尹周廣移縣於官渡河即今治也麻城故城在麻城縣東晉築城梁置信安縣隋改曰

  麻城元末移於今治而此城廢北齊書文宣帝紀天保十年詔於麻城置衡州隋書地理志永安郡

  麻城梁置信安又有北西陽郡陳廢北西陽置定州後周改曰亭州開皇初廢十八年縣改名焉唐

  書地理志黄州麻城武德三年置亭州八年州廢以麻城來屬元和三年省入黄岡大中三年復置

  元史地理志黄州路麻城兵亂徙什子山歸附還舊治名勝志麻城故城石勒使其將麻秋所築縣

  志麻秋所築城在今縣東十五里今城元末邑人姜銘等創建寕故城在麻城縣西南

  南北朝宋置郡尋改為縣齊復為郡隋廢宋書州郡志孝武大明八年省建寕左郡為縣屬西陽南

  齊書州郡志司州建寕左郡隋書地理志永安郡麻城有建平陰平定城三郡開皇初並廢

  亭故城在麻城縣西南北朝宋置縣尋省宋書州郡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

  赤亭縣屬西陽孝武大明八年赤亭併陽城魏書田益宗傳梁建寕太守黄天賜築城赤亭 按北

  周及唐於麻城置亭州當以此得名長風故城在麻城縣西北南北朝宋置縣後省宋書

  州郡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長風縣屬西陽不詳何時省魏書田益宗傅梁遣軍主

  吳子陽寇三關益宗遣光城太守梅興之據長風城北江州故城在麻城縣西梁置後

  齊廢魏書地形志北江州梁置魏因之治鹿城關隋書地理志木蘭開皇初别置鹿城縣尋廢 按

  北江州當是後齊并入湘州因改湘州為北江州後齊之北江州非即梁之北江州也南定

  州故城在麻城縣東北梁置隋廢魏書地形志南定州梁置魏因之治蒙蘢城水經注舉水

  西北流逕蒙蘢戌南梁定州治蘄春故城在蘄州西北漢置縣晉改曰蘄陽隋仍曰蘄春

  宋移治而故城廢宋書州郡志西陽太守領縣蘄陽二漢江夏郡有蘄春縣吳立為郡晉武帝太康

  元年省郡縣屬弋陽後屬新蔡孝武大明八年西陽隋書地理志蘄春郡後齊置羅州後周改曰

  蘄州統縣蘄春舊曰蘄陽梁改曰蘄水後齊改曰齊昌置齊昌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蘄春

  元和志蘄春三國時屬魏魏使廬江謝竒為蘄春典農吕蒙襲撃破之後呉復置蘄春郡晉孝武帝

  改曰蘄陽以鄭太后諱故也寰宇記蘄春以水隈多蘄菜爲名宋史地理志蘄州景定元年移治龍

  磯蘄春嘉熙元年治鴻宿州景定二年隨州治泰和門外州志舊城在州治西北宋景定四年遷麒

  麟山即今治也永寕故城今廣濟縣治元和志廣濟縣本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以此地

  衝要置永寕縣天寶元年以名重改爲廣濟縣新蔡故城在黄梅縣西晉置郡齊以後省

  晉書地理志孝武因新蔡郡人於漢九江王黥布舊城置南新蔡郡屬南豫州元和志九江故城在

  黄梅縣西南七十里漢九江王黥布所築永興故城在黄梅縣西北南齊置縣隋初改名

  新蔡後改名黄梅元初移治而此城廢隋書地理志蘄春郡黄梅舊曰永興開皇初改曰新蔡十八

  年改名焉元和志黄梅縣因縣北黄梅山爲名縣城晉驃騎將軍郭黙所築唐書地理志黄梅武德

  四年置南晉州八年廢元史地理志黄梅宋嘉熙兵亂僑治中洲後復舊縣志黄梅舊城在今縣西

  白花坂元初移於今治尋陽故城在黄梅縣北宋書州郡志尋陽漢屬廬江呉立蘄春

   郡尋陽縣屬焉晉武帝太康元年屬武昌三年復屬廬江惠帝永興元年立尋陽郡尋陽縣後省通

   典漢尋陽舊縣在江北今蘄春郡界晉温嶠移於江南尋陽記今蘄州界古蘭池城亦謂之尋水城

   即漢尋陽縣也地理通釋朱文公曰漢九江郡本在江北後以江北之尋陽併柴桑而立郡又自江

   北徙治江南故江南得有尋陽之名 按尋陽分郡在晉永興初而移治則温嶠當在南渡後胡三

   省以為永興時移治誤義豐廢縣在黄梅縣南唐書地理志黄梅析置義豐長吉陽塘

   新蔡四縣八年省縣志黄梅舊治在縣西西去大河鋪一里其城址尚存長吉舊治在縣南二十里

   濯港之郭家嘴郭黙城在蘄水縣東通鑑陳大建五年郭默城降注晉氏不競劉石强盛郭

   黙轉徙而南築城以自保故有其名閻公城在麻城縣東閻家河畔相傳為閻伯璵故里

   竹敦城在麻城縣西北通鑑梁天監三年上遣馬仙琕築竹墩麻陽二城於三關南注麻陽

   即今黄州麻城縣翻車城在蘄州東元和志翻車故城在蘄春縣東南八十二里黥布歸

  漢築此城近翻車水因名江夏城在蘄州境寰宇記晉江夏王築樊噲城在廣濟縣

  南午山湖濱府志世傳漢高祖命樊噲征黥布築此屯兵徐平章城在廣濟縣西縣志元

  末縣人徐興舉賢良官平章築城縣西督兵禦紅巾賊賊相戒勿犯新城後蘄黄俱䧟而縣獨全今

  故址猶存東京城在黄梅縣境縣志與西京城皆黥布所築董公城在黄梅縣南濯

  港之南縣志昔有董姓者於此築城以避水與兵故名藥師城在黄梅縣北二十里縣志

  唐李藥師領兵過此築以避寇百萬城在黄梅縣東北縣志相傳唐曾元裕駐兵之所一名

  桐坡砦下有百萬坡相傳亦元裕所鑿馬柵在黄岡縣北通鑑梁大寶元年邵陵王綸引齊

  兵營馬栅距西陽八十里東坡在黄岡縣治東宋朱彧可談蘇子瞻謫黄州居州之東坡自號

  東坡居士其地今屬佛廟南坡在黄岡縣東南宋蘇軾集古氏南坡修竹數千竿盛夏不見曰

  蟬鳴鳥呼有山谷氣象竹林之西又有𨻶地數畝種桃李𮦀花陸游入蜀記坡西竹林古氏故物號

  南坡今已殘伐無幾地亦不在古氏矣龍邱在黄岡縣北一百二十里宋陳慥居此以地為

  杏花村在麻城縣西南𡵨亭鎮有杏林杏泉宋陳慥隱處臨臯館在黄岡縣

  南大江濱亦名臨皐亭宋蘇軾與朱康叔尺牘已遷居江上臨皐亭甚清曠風晨月夕杖履野步酌

  江水飲之横江館在黄岡縣西明統志在赤壁山南晉龍驤將軍蒯恩建涵輝閣

  在蘄州北舊城方輿勝覽蘇子瞻在黄客有道其霽容天在水春態柳藏橋之句先生以色字易態

  字益賦涵輝閣也自是涵輝之名益著琴臺在黄岡縣西北三江口縣志相傳宋柳世隆破

  沈攸之嘗鼓琴於此鳳凰臺有二一在羅田縣西輿地紀勝羅田縣西三十里有鳳凰臺一

  在蘄州東北輿地紀勝在蘄春縣北鳳凰山百鳥無棲止其上者鮑照讀書臺

  濟縣東北東衝山上涵暉樓在府治宋韓𤦺有詩張孝祥取赤壁賦中語改曰無盡藏樓後

  又有坐嘯堂及無倦味道二軒棲霞樓在黄岡縣西南陸游入蜀記棲霞樓本太守閣邱公

  所作樓頗華潔先是郡有瑞慶堂謂一故相所生之地後毁以新此樓月波樓在黄岡縣

  治西明統志月波樓在府治西北城上不知建自何代宋王禹偁有詩舊志以為禹偁建者誤詩序

  甚明今漢川門樓即其址竹樓在黄岡縣治西北宋王禹偁有記陸游入蜀記循小徑繚州宅

  之後至竹樓䂓模甚陋樓下稍東即赤壁磯鏡心樓在黄岡縣東北元建睡足堂

  在府治明統志王禹偁建取杜牧憶黄州詩平生睡足處雲夢澤南州之義相隱堂

  治側名勝志龎籍初為郡司理及後入相邦人即其地建堂因名雪堂在黄岡縣治東宋蘇

  軾建有記入蜀記東坡地勢平曠東起一壟頗高有屋三閒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有東坡像是

  為雪堂方輿勝覽東坡去黄之日以雪堂付潘大臨兄弟居焉崇寕壬午黨禁興堂遂毀其後邦

  屬神霄宫道士李斯立重建府志雪堂在城東明洪武戊申展築郡城舊址遂在城内今縣學其基

  也宏治閒改建於府沿東隅與竹樓相對東坡嘗於雪堂前植梅一株至嘉靖後始枯知府郭鳳儀

  摹形於郡齋之石今置赤壁寒碧堂在黄岡縣東清淮門外明統志何頡之兄弟作此堂

  以待蘇軾至軾為畫竹石賦詩溪堂在蘄州治南名勝志宋至和中呉英致仕時隱居也

  軒在府城内方輿勝覽張来謫監黄州酒税繼為倅又為守凡三至焉榜其居曰鴻軒嘯軒

  在黄岡縣東南定惠院宋蘇軾有詩覽春亭在府治輿地紀勝覽春亭在郡治韓琦所建

  四望亭在黄岡縣治東後更名高寒樓入蜀記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覽觀江山

  為一郡之最舊志高寒樓唐太和中刺史劉嗣之築四望亭於郡東阜宋張激攝令日更今名取杜

  甫詩玉山高並兩峯寒之意如畫亭在黄岡縣治東明統志宋王禹偁建春草亭

  在黄岡縣凍南宋韓琦建任公亭在黄岡縣東南亭西有師中菴宋蘇轍師中菴記師中姓

  任氏来齊安嘗游息於定惠院既去郡人名其亭曰任公余兄子瞻遷齊安人知其與師中善也復

  於任公亭之西為師中菴快哉亭在黄岡縣南宋蘇轍快哉亭記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

  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山之勝而予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遺愛亭在黄岡縣治南明統

  志宋元豐中徐君猷為守有善政既去蘇軾以此名亭曡嶂亭在蘄水縣城内宋蘇軾所

  𭰁瀾亭在蘄水縣南明統志在縣南蘭溪岸蘇軾游此見水盤旋書二字於石壁後人

  立亭名勝志𭰁瀾龍潭俱在城南蘇子瞻乘月泛舟處萬松亭在麻城縣西七里岡宋蘇

  軾萬松亭詩序麻城縣令張毅植萬松於道周以庇行者且以名其亭四見亭在蘄州西

  北舊治内宋治平中范純仁知蘄州建方輿勝覽四見亭在州北塔後環翠亭在蘄州西

  北舊城宋建輿地紀勝超然觀環翠亭俱在蘄春郡城鴛鴦亭在黄梅縣城内縣志世傳

  徐拭妻齊氏夫婦相和敬齊事姑甚孝所居有塘畜雙鴛鴦齊毎稱觴鴛鴦隨之姑死鴛鴦飛去齊

  思姑不已竟殞徐亦随亡里人悼之以思姑名其巷并建亭名鴛鴦云置馬亭在黄梅縣

  境後漢書郡國志尋陽有置馬亭劉勲士衆散處璧陰齋在黄岡縣城内方輿勝覽洪芻

    黄魯直之甥爲黄之 酒正名其室爲璧陰齋魯直 爲之銘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周春祺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