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三十四至三百三十五

卷三百三十一至三百三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三十四至三百三十五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三十六至三百三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3.djvu/5

湖北統部表                     

                          

大清一統志

 湖北省在 京師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東西距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八十里東至

  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五百五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一千八百九十里南至湖南岳州

  府臨湘縣界四百里北至河南汝寕府羅山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四百

  五十里西南至四川酉陽直隸州彭水縣界二千五百十五里東北至安徽六安直隸州霍山縣界

  四百六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直隸州山陽縣界一千四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晉書天文志自張十二度至軫十一度為

  鶉尾楚之分野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周亦為荆州春秋為楚國

  及隨鄧弦黄唐鄖庸穀夔州絞盧鄾鄀貳軫權厲

   諸小國地戰國屬楚漢初項羽建衡山臨江二國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立呉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㝷并於漢高帝

   分置江夏南郡二郡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部刺

   史此為荆州北境後漢因之初刺史治武陵郡漢壽在今湖南境漢末

   劉表為荆州治襄陽在今省境內建安中分屬劉先主孫權曹操

   晉書地理志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荆州之地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呉呉後遂與蜀分荆州南

   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郡為呉南陽襄陽南鄉為魏 按南郡江夏襄陽南鄉俱

   在今省境南陽今屬河南餘皆屬湖南三國分屬呉魏杜佑通典劉備殁後所分

   之地悉復屬呉而荆州南北雙立呉荆州治南郡領南郡江夏蘄春武陵宜都長沙零陵桂陽等郡

   増置武昌建平天門衡陽湘東邵陵營陽等郡魏荆州治宛領江夏襄陽義陽弋陽等郡 按天門

   衡陽湘東邵陵營陽今屬湖南義陽今屬河南餘俱在省境呉人嘗立郢州見宋書州郡志旋廢其

   所領郡未詳晉平呉并荆州為一荊州初治襄陽平呉後治江陵領江夏南

   郡襄陽新城魏興上庸建平宜都武昌南平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等十八郡廢

   義陽蘄春營陽三郡以弋陽郡屬豫州惠帝時立江州以桂陽武昌屬焉元帝時僑置新興南河東

   二郡孝武時又僑置雍州於襄陽遥領京兆始平扶風河南廣平義成北河南七郡 按南平以下

   九郡今屬湖南餘俱在省境南北朝宋亦為荆州領南郡南平天門宜都巴

   東汶陽南義陽新興南河東建平永寕武寕等郡當時亦僑置雍州領舊郡七増南上洛馮翊南天

   水建昌華山五郡其義陽随陽安陸南汝南四郡屬司州增置郢州治夏口領江夏竟陵

   武陵武昌巴陵西陽六郡其魏興新城上庸及新置北上洛屬梁州齊并因之荆州領南

   郡天門宜都等郡郢州仍領舊郡七又增置襄陽安蠻府南襄等郡屬焉其魏興新城上庸等五郡

   仍屬梁州隨安陸二郡屬司州梁亦為荆郢雍州雍州仍治襄陽増置北

   江治鹿城關治羅治房治綏南洛治上北新

   南司治安治龍治水治夷等州而漢東

   之地㝷入西魏大寶元年即西魏大統十六年西魏克安陸盡有漢東之地

   及荆襄西魏恭帝元年克江陵立蕭𧦴為梁王居荆州時改雍州曰襄州南洛為上州北新

   曰温州南司曰安州宜州曰拓州其義土應諸州仍舊廢岐綏北郢三州增置蔡昌基鄀平岳隨唐

   順諸旋為周有亦置荆襄諸州改安州曰溳州拓州曰硤州南司曰

   黄州廢岳州増置沔弋亭遷豐復臨江施諸州惟北江州初屬齊改曰湘州増置衡州巴州南司州

   羅州周滅齊改羅州曰蘄州湘州復曰北江州餘皆仍舊陳承梁緒僅有郢州

   别置荆州治公隋仍周舊置荆州都督府開皇九

  年并有陳地大業初改爲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

  江襄陽漢東安陸永安義陽江夏等郡俱屬荆州

  唐武德初復改諸郡爲州五年置荆州大總管府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五年荆州置大總管管荆辰朗澧東松基沈復巴睦崇硤平等十三州統潭桂

  高交循夔康欽尹九州六年改爲大都督督荆辰澧朗東松岳硤玉八州仍統潭桂交䕫高欽尹七

  州其沈復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不統八年廢玊州貞觀二年降爲都督府惟督前七州其桂潭

  等七州不統龍朔二年升爲大都督督硤岳復郢四州貞觀初諸州分屬淮

  南及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又分屬江南西及淮

  南山南東黔中道江南西道領鄂州治南道領蘄黄安三州山南東道治襄州領

  江陵府硤歸隨均房復郢諸州黔中道領施州至德二載置山南東道

   方鎮表至德元載置襄陽防禦守捉使二載升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領襄鄧隨唐安均房金商九州

   治襄州貞元三年増領復州會昌四年廢是年復文德元年賜號忠義軍天祐三年忠義軍節度

   使復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及荆南節度使唐書方鎮表至德二載置荆南節度使領

   荆澧朗郢復䕫硤忠萬歸十州治荆州上元元年領澧朗忠硤四州二年領涪衡潭岳郴衡永道連

   九州廣德二年罷領忠涪二州以衡潭邵永道五州隸湖南觀察使永泰元年罷領岳州大厯元年

   復領澧朗涪三州元和三年涪州隸黔中節度使太和六年廢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使開成三年

   元和初置武昌軍節度使唐書方鎮表乾元二年置鄂岳沔三州都

   團練守捉使治鄂州上元元年鄂州隸荆南節度使永泰元年升觀察使增領鄂蘄黄三州元和元

   年升為武昌軍節度使増置安黄二州五年罷節度使置鄂岳都團練觀察使大中元年復置節度

   使二年罷四年復六年罷文德元年復置五代時為楊行密高季興所

  分據黄蘄鄂三州屬楊行密後屬南唐周廣順五年蘄黄二州為周所取高季興有荆歸硤三

  州惟襄均房隨鄂復安七州世屬中朝建隆三年平高季興八年

  滅南唐置湖北及京西路元豐中改荆湖北路分

  置京西南路荆湖北路初治鄂州尋治江陵領德安府復硤歸三州荆門漢陽二軍南

  渡後增置夀昌軍在今省境其餘今屬湖南京西南路治襄陽府領隨房均郢四州在今省境餘今

  屬河南陜西淮南西路夔州路蘄黄二州屬淮南西路施州屬夔州路

  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在省境者武昌興國二路漢陽府及歸州

  屬湖廣行省之江南湖北道亦分屬河南行省在省境者襄陽蘄州黄州三路

  屬河南行省之河南江北道中興硤州二路安陸沔陽德安三府荆門一州屬河南行省之山南江

  北道惟施州屬四川行省之䕫路明洪武初仍設湖廣行省九年

   改置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統轄湖南北正統三年設湖廣巡撫

   崇禎間設總督俱駐武昌

  本朝康熙三年分置湖北省領府八武昌漢陽黄州安陸徳安荆州

   襄陽鄖陽雍正六年升荆州府屬歸州為直隸州十三

   年升荆州府屬夷陵州為宜昌府降歸州直隸州

   為州屬焉以舊屬歸州之恩施縣治置施南府乾

   隆五十六年升安陸府屬荆門州為直隸州共領

   府十直隸州一

    武昌府 漢陽府 黄州府 安陸府 德安

    府 荆州府 襄陽府 鄖陽府 宜昌府

   施南府 荆門直隸州

 ︹形勢︺東連湓浦湓口戍今江西九江府自黄蘄而下則九江為都㑹南距湖湘

  荆州府石首監利二縣接岳州府巴陵華容二縣其南則洞庭湖湘江及諸水所匯西據三

  峽三峽起自四川䕫州府奉節巫山二縣之東達於宜昌之西連山疊嶂凡六七百里北帶

  漢川自漢而北即河南陜西之境其名山則有荆山在襄陽府南漳縣西

  南漳水出焉禹貢𠛼州之名由此內方今名章山在安陸府鍾祥縣東荆門州西大别

  在漢陽府北江漢合流處其大川則有江水自四川巫山縣流入逕宜昌府及荆

  州府厯沔陽州南境過嘉魚縣西北至武昌府城西漢陽府城東會漢水復北折而東厯武昌府北

  自廣濟黄梅縣南入安徽宿松縣界其南則江西德化縣自西而東厯境內者約一千八百里

  水自陜西白河縣流入厯鄖陽府至襄陽府城北折而東南又南逕安陸府西至漢陽府城東北

  㑹大沮水源出鄖陽府房縣南景山東南流入襄陽府南章縣人南逕荆門州遠安縣至

  安陛府當陽縣北合漳水又西至荆州府江陵縣入大江漳水源出襄陽府南漳縣荆山東南

  至安陸府當陽縣北合沮水入大江其重險則有夏口即漢水入江之口在武昌

  府城西荆門在荆州府宜都縣西北五十里北對虎牙山上合下開江流其中為楚西塞

  西陵在宜昌府西北二十五里西接四川夔州府之瞿塘巫峽江水厯峽中至西陵峽口始漫

  為平流府當其衝故自古倚為重鎮地居津要形屬上游為東南之

  澤國實菽粟之巨區

 ︹文職官︺

  總督通轄湖北湖南駐武昌府

  巡撫駐武昌府

   提督學政駐武昌府

   布政使駐武昌府經厯 照磨兼管鹽道庫大使庫大使

   按察使駐武昌府經厯 司獄

   督糧道駐武昌府庫大使

   鹽法兼分守武昌道駐武昌府

   分巡漢黄德道駐黄州府

   分守安襄鄖荆道駐襄陽府

   分巡荆宜施道駐荆州府

   武昌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九員江夏武昌嘉魚蒲圻咸寕崇陽通城大冶

    縣丞三員江夏武昌蒲圻縣學敎諭九員 訓導九

    員 巡檢十二員鮎魚口金口滸黄灘山坡金子磯白湖簰州石頭港口富

    池黄顙道士洑典史九員

   漢陽府知府 同知駐漢通判 府學敎授 訓

    導 經厯 司獄 知州沔州同駐新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漢陽漢川

    孝感黄陂縣丞二員舊設漢陽黄陂二員嘉慶十一年裁黄陂一缺移設孝感

    學敎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十二員禮智仁義

    新灘沌口蔡店劉家隔小里潭馬溪河灄口大城潭鍋底灣沙鎮舊有小河一員嘉慶十一年

   改駐灄口典史四員

  黄州府知府 同知二員一駐岐亭鎮一駐武穴鎮通判 府

   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司獄嘉慶十四年裁以經厯兼管

   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

   七員黄岡蘄水羅田麻城黄安廣濟黄梅縣丞四員黄岡蘄水麻城黄梅

   學敎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十八員團風楊邏

   但店中和黄陂站巴河蘭溪多雲虎頭關鵞籠大同茅山龍坪馬口新開口孔壠亭前嘉慶十

   四年増設倉子埠一員典史七員

  安陸府知府 同知舊駐沙洋乾隆五十六年移駐臼口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一員乾隆四十八年裁知縣四員

    京山潛江天門舊有當陽一員乾隆五十六年改隸荆門州縣丞三員鍾祥京山

    主簿縣學敎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

    四員麗陽宋河高家場乾鎮典史四員

   德安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同駐祝林總乾隆三十六年移鶴

    峯州五里坪一缺改隸州判駐唐縣鎮嘉慶十五年設州學學正 訓

    導 吏目 知縣四員安陸雲夢應城應山縣學敎諭四

    員 訓導四員 巡檢五員長江埠合河店梅邱鎮高城總三里

    店舊有唐縣鎮一嘉慶十五年典史四員

   荆州府知府 同知二員一駐府城一駐萬城隄通判駐沙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七員

   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舊有遠安一縣乾隆五十六年改隸荆門州縣丞

   四員江陵公安石首監利縣學敎諭七員 訓導七員

   主簿二員一駐郝穴口一駐朱家河俱乾隆五十六年巡檢八員

   虎渡口龍灣市孱陵白螺磯窰圻分鹽所磨盤洲舊有郝穴口朱家河二員乾隆五十六年

   典史七員

  襄陽府知府 同知駐樊通判 府學敎授 訓

   導 經厯兼管司獄知州州學學正 訓導 吏

   目 知縣六員襄陽宜城南漳𬃷陽榖城光化縣丞縣學敎

   諭六員 訓導六員 主簿一員駐𬃷陽縣平林店嘉慶十

     年巡檢六員吕堰雙溝田家集方家堰石花街左旗營典史六員

   鄖陽府知府 通判舊駐府城嘉慶十五年移駐上津堡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兼管司獄知縣六員鄖房竹山竹谿鄖西保康

    學敎諭六員 訓導六員 巡檢四員舊設板橋山黄

    龍鎮上津堡三員乾隆四十八年増設九道梁一員嘉慶十一年移上津堡一員駐官渡河

    典史六員

   宜昌府知府 同知舊駐漁陽關嘉慶十五年移駐新灘通判 府

    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二員

    州判一員舊設歸州鶴峯二員嘉慶十五年裁歸州一員州學學正

    一員訓導一員吏目二員 知縣五員

    長陽興山巴東長樂縣丞一員縣學敎諭四員東湖長陽興山

    訓導一員巡檢三員舊設野三關山羊隘二員嘉慶十五年

    設南沱一員典史五員

   施南府知府 同知駐建南鎮乾隆四十九年設通判駐塘

    學訓導 經厯兼管司獄知縣六員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建始

    縣丞三員舊設恩施來鳳利川三員乾隆五十年裁來鳳一員改設建始駐大巖嶺

    縣學敎諭一員訓導五員宣恩來鳳咸豐利川建始巡檢

    七員崔家壩乾壩東鄉卯峒張家坪建南南坪堡典史六員

   荆門直隸州知州舊屬安陸府乾隆五十六年升直隸州州同駐沙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二員當陽遠安乾隆

   五十六年由安陸荆州二府撥隸縣學敎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三員石橋建陽河溶乾隆五十六年由安陸府移置典史二員

 ︹武職官︺

  荆州將軍駐荆州府左右翼都統二員 滿洲協領八

   員 𮐃古協領二員 滿洲佐領三十二員

   蒙古佐領十四員 滿洲防禦四十員 蒙古

   防禦十六員 滿洲驍騎校四十員 蒙古驍

   騎校十六員 筆帖武三員

  督標中左右三營中軍兼中營副將 左右營遊擊二

   員 都司 守備二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

    二員 經制外委九員 額外外委十二員

    九員乾隆四十八年四員五十年裁一員

   撫標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叅將 右營遊擊 守備

    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六

    員 額外外委八員舊設六員乾隆四十七年増二員

   提督駐榖城縣舊為襄陽鎮設總兵遊擊都司各一員守備四員千總八員把總十六員經制

    外委十二員額外外委十五員嘉慶六年裁總兵設提督叅將増遊擊都司守備各一員千總

    二員把總四員經制外委三員額外外委三員中左右前後五營中軍兼中營

    叅將 左右營遊擊二員一駐襄陽一駐南漳前後營都

    司二員一駐榖城一駐棗陽守備五員二駐榖城三分駐南漳東陽樊城

    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以上分駐榖城襄陽南漳棗陽經制

   外委十五員 額外外委十八員

   鄖陽鎮總兵官駐鄖陽府舊為鄖陽協設副將都司守備各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八

    員經制外委六員額外外委三員嘉慶六年為鎮裁副將設總兵一員遊擊三員增守備六

    員千總九員把總十二員經制外委十四員額外外委十七員中左右前四營中左右

    營遊繫三員分駐鄖陽房縣竹谿前營都司駐鄖守備七

    員二駐鄖陽二駐房縣三分駐保康竹谿豐溪千總十二員 把總

    二十員 經制外委二十員 額外外委二十

    員以上分駐鄖陽房縣竹谿

   宜昌鎮總兵官駐宜昌府中左前後四營中左前後營遊擊四

   員一駐宜昌一駐興山二水師營守備三員分駐宜昌興山巴東千總八

   員二駐前營六分駐東湖長陽古東口普溪歸州三尖觀把總十四員

   官莊龍泉鋪陳家河竹溪關口埡青林埡黄陵廟臨江水塘天台觀雞子山新灘過坪紅沙堡

   萬流經制外委十六員分駐東湖歸州天峯鋪界嶺長陽張關店賈家

   店猫兒坪下坪龍馬溪南津關土城寺新難茶店鋪額外外委三員

    以上鄖陽等二鎮均聽提督節制

  黄州協副將駐黄州府中軍都司 千總三員一駐黄州二分

   駐羅田黄陂把總四員一駐黄州三分駐蘄水麻城長江經制外委

   五員 額外外委三員

  武昌城守營叅將 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府城一駐武昌

    把總四員分駐武昌嘉魚咸寕崇陽經制外委四員 額

    外外委四員

   興國營叅將駐興國州守備 千總 把總二員一駐興國

    一駐大冶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三員

   德安營叅將駐德安府守備 千總駐隨把總二員

    安陸一駐孝感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荆州城守營叅將 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江陵一駐石首

    把總四員分駐公安石首滄港十里鋪經制外委三員分駐余家

    嘴黄金口蔣家腦額外外委二員

   均光營叅將駐均州舊為均房嘉慶八年改名守備駐光千總二

   員一駐均州一駐光化把總四員二駐均州二駐光化經制外委六

   員 額外外委三員

  荆門營遊擊駐荆門州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荆門一駐龍隄

   總四員一駐荆門三分駐沔陽潛江天門經制外委四員 額

   外外委二員

  襄陽城守營遊撃 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宜城一駐樊城

   把總四員分駐歐家廟竹條鋪薛家集泥嘴塘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漢陽城守營遊擊 守備水師駐漢口鎮千總水師駐漢口鎮

   總三員二陸路駐漢陽漢川一水師駐沔陽經制外委二員 額

    外外委二員

   蘄州營都司駐蘄千總駐黄把總二員一駐蘄州一駐廣濟

    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

   安陸營都司駐安陸府千總 把總二員一駐安陸一駐京山舊設

    一員乾隆四十八年增一員經制外委二員一駐麗陽驛一駐多寶灣

    外外委駐石簰鎮

   道士洑營都司駐道士洑把總駐廣經制外委 額外

    外委俱駐廣齊

     以上黄州協武昌等十一營均隸提督管轄

   竹山協副將駐竹山縣舊為竹山營設遊擊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經制外

   委三員額外外委一員嘉慶七年改為協裁遊擊設副將都司増千總一員把總五員經制外

   委三員額外外委五員中軍兼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

   千總三員分駐竹山吉陽關洪坪把總八員分駐竹山崔家砦萬

   興砦紅巖砦保豐白河口界山兩河口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

   委六員

  鄖陽城守營遊擊駐鄖陽府嘉慶六年設守備二員一駐鄖陽一駐

   鄖西嘉慶六年設千總二員一駐鄖陽一駐鄖西嘉慶六年把總四

   員二駐鄖陽二駐鄖西嘉慶六年經制外委六員嘉慶六年設

   外外委六員嘉慶六年設

    以上竹山協鄖陽營均隸鄖陽鎮管轄

   施南協副將駐施南府中軍兼中營都司 左右營守

    備二員一駐咸豐一駐忠路千總三員分駐宣恩來鳳利川把總九

    員分駐咸豐建始崖司大旺忠峝崔家壩建南汛南坪堡經制外委九員

    分駐活龍坪高羅司東鄉鎮百户司下營壩施州汛忠路石門官渡額外外委五

   員

   遠安營遊撃駐遠安縣守備 千總駐當把總四員

    當陽洋坪北砦河溶經制外委三員二駐遠安一駐當陽

   衞昌營遊擊駐鶴峯州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長樂一駐灣潭汛

    把總四員分駐長樂七峯關五里坪漁陽關經制外委四員

    鶴峯鄔陽關北佳坪山羊隘額外外委

  宜都營都司駐宜都縣千總 把總二員一駐松滋一駐枝江

  制外委二員一駐五眼泉一駐秦家榜額外外委

  荆州水師營守備駐荆州府筲箕窪兼管萬城隄工千總 把總

   二員防水塘汛經制外委協防水塘汛額外外委

    以上施南協遠安等四營均隸宜昌鎮管轄

  武昌衞守備 千總 武昌左衞守備 千總

   沔陽衞守備 千總 黄州衞守備 千總

   蘄州衞守備 千總 德安守禦所千總 領

   運千總 荆州衞守備 千總 荆州左衞守

   備 千總 荆州右衞守備 千總 襄陽衞

   守備 千總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四十五萬四千四百一十七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共

  二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三十八名口計四百二萬三千一百五十六户又屯衞男婦共二百三十

  二萬九千一百四十一名口計二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一户

 ︹田賦︺田地山塘共五十四萬六千二百四十頃九十七畝六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百二十三

  萬五千八百七十四兩九錢九分六釐南糧一十二萬五千六百七十八石八斗六升四合有奇武

  昌漢陽黄州安陸德安荆州六府並刑門直隷州共額徵漕糧一十三萬一千三百五十七石五斗

  六升一合有奇又安襄鄖荆道額徵漕糧九千八百六十三石八斗有奇蘆課銀共一萬二千五百

  三十二兩四錢二分五釐武昌等十衞屯田共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五頃六十九畝三分有奇額徴

   丁糧銀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兩一分二釐

 ︹稅課︺武昌廠額徴正稅銀三萬三千兩盈餘銀一萬二千兩荆州關額徴正稅銀一萬七千六百八

  十七兩一錢五分六釐盈餘銀一萬三千兩 武昌漢陽黄州安陸德安荆州襄陽鄖陽八府荆門

  直隸州及宜昌府屬之東湖歸州長陽興山巴東五州縣行淮南綱引鹽課載江蘇稅課門施南府

  及宜昌府屬之鶴峯長樂二州縣行四川水引鹽課載四川稅課門

 ︹名宦︺︹漢︺郭賀雒陽人建武中拜荆州刺史有殊政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

  上下平顯宗巡狩至南陽特見嗟嘆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勅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見其容服以

  章有謝夷吾會稽山隂人章帝時遷荆州刺史行部到南陽遇帝巡狩幸魯陽䡃刺史

  入傳録囚帝臨西廂夷吾處東廂分隔帷中央夷吾決三百餘事事與帝合帝嘆曰諸刺史盡如此

  朕不憂天下王子香陳留人和帝時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徴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

  三白虎出入人間送喪踰境百姓立廟刻石號曰白虎王君楊震宏農華隂人安帝時四遷

   荆州刺史趙戒蜀郡成都人順帝時荆州刺史梁商弟讓為南陽太守恃后戚不奉法戒劾奏

   李固漢中南鄭人永和中荆州盜起乃以固為荆州刺史固到郡遣使勞問境內赦寇盜

   前釁與之更始賊師夏密等六百餘人自縛歸首固皆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歳間餘黨悉

   降州內清平徐璆廣陵海西人靈帝時遷荆州刺史時董太后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勢

   放濫贓罪數億璆當之郡太后遣中常寺以忠屬璆璆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璆到州舉奏忠贓

   餘一億使冠軍縣主薄詣大司農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屬縣有贓汚者悉徵案罪威風大

   劉表山陽人初平元年為荆州刺史時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魯陽表不得至乃單馬入

   宜城與蒯越蔡瑁共謀誘殺宗賊而江夏賊張虎陳坐據襄陽又説降之江南平表理兵㐮陽以觀

   時變荆州人情好⿰扌⿳丆⺝⿱冖友-- 擾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關西兖豫歸者千數表慰安賑贍起立學校愛民養士

   從容自保及卒家無餘儲︹三國︺︹呉︺周瑜廬江舒人孫權討江夏瑜為前部都督曹操入

   荆州劉琓舉衆降議者咸欲迎操瑜曰請得精兵三萬進住夏口為將軍破之權遂遣瑜與劉備併

   力迎橾遇於赤壁大敗之陸遜呉郡呉人孫權時拜偏將軍右都督鎮陸口時荆州士人新還

   仕進或未得所遜疏乞加抽擢權納其言後拜輔國将軍領荆州收西挫蜀兵北走曹休戰𫉬所得

   皆加營䕶不令兵士侵⿰扌⿳丆⺝⿱冖友-- 擾將家屬來降者使就料視若亡其妻子者即給衣糧厚加慰勞發遣令還

   或有感慕相𢹂而歸者鄰境懷之︹晉︺羊祜泰山南城人武帝有滅吴之志以祜都督荆州

   開設庳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巽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祜以計令呉罷守於是戍邏減半

   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穫其利枯之始至軍無百日之糧及其季年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嘗輕裘緩

   帶身不被甲増修德信以懷柔初附每與呉人交兵尅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後入朝面陳伐呉之

   計舉杜預自代及卒罷市巷哭者聲相接時人為立碑峴山下名墮淚碑杜預西安人以羊祜

   薦拜鎮南將軍伐呉大克曰勢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矣封當陽侯楚人德之號

   曰杜陶侃尋陽人愍帝時荆州刺史討江夏賊降王貢破杜弢久之遷廣州明帝時復遷

   都督荆雍益梁州諸軍事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慶侃勤於吏職諸叅佐或以談戲廢事者取

   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江吏將則加鞭扑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答賜三

   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呵辱還其所饋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

   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勸於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

   反竹頭悉令舉掌後正會積雪始晴廳事前餘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貯竹

   頭作釘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𩔖以平蘇峻功進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後都督江州移鎮武昌遣

   子斌及兄子臻破石勒將平襄陽拜大將軍庾亮潁川鄢陵人成帝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

   六州諸軍事領江荆豫三州刺史鎮武昌時後趙主石勒新殂亮欲開復中原乃解豫州授毛寶使

   與西陽太宁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又以陶稱為南中郎將率部曲五千人入沔中弟翼為南蠻

   校尉鎮江陵陳囂為梁州刺史趣子午谷又遣偏師伐蜀執偽荆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黄植送於

   京師亮率大衆十萬據石頭城為諸軍聲援庾冰亮弟康帝即位除都督江荆寕益梁交廣

   七州豫州之四郡軍事鎮武昌㝷卒於官冰天性清慎常以儉約自居臨卒謂長史江霦曰吾將逝

   矣恨報國之志不展死之日斂以時服無以官物也及卒無絹為衾室無媵妾家無私積世以此稱

   庾翼冰弟咸康中授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鎮武昌每竭志能勞謙匪懈戎政

   嚴明經畧深遠數年之中公私充實河以南皆懷歸附後趙汝南太守率數千人詣翼降翼又遣使

   東至遼東西到涼州要結二方欲同大舉慕容皝張駿並報使請期翼雅有大志以平中原滅巴蜀

   為己任請移鎮襄陽後趙遣五六百騎出樊城翼遣冠軍將軍曹據追擊於橈溝北破之翼綏來荒

   遠盡招納之宜立賓館置典賓穆帝即位還鎮夏口繕修軍器大佃積榖欲圖後舉遣益州刺史周

   撫西陽太守曹據伐蜀破蜀將季桓於江陽永和元年卒於官謝尚陳國陽夏人建元初督江

   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為政清簡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為尚造烏布帳尚壞之以為軍襦

   袴時庾翼鎮武昌尚數詣翼諮謀軍事嘗與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當以皷吹相賞尚應聲中之翼

   即以其副給之桓沖譙國龍亢人穆帝時督荆州七郡諸軍事鎮襄陽與兄温破姚襄軍

   恢高平金鄉人孝武時督梁秦雍司荆陽并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鎮襄陽甚得關隴之和降附

   者動以千計︹南北朝︺︹宋︺劉粹沛郡蕭人文帝時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

   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在任簡役愛民︹唐︺李孝恭宗室平蕭銑遷荆州

   道總管置屯田立銅冶百姓利之遷襄州道行臺左僕射時嶺表未平孝恭分遣使者綏輯安慰款

   附者四十九州韋倫京兆人第五琦薦倫才擢荆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將康楚元亂刺史王政

   棄城遁賊南襲江陵絶漢沔餉道倫調兵屯鄧州厚撫降賊擒楚元以獻收租庸二百萬緡

   瑱邠州永壽人乾元三年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時襄州部將張維瑾殺其使瑱至維瑾降上元二

  年破史思明餘黨於魯山俘賊渠又戰汝州斬首萬級李承趙州高邑人徳宗時為山南東

  道節度使時李希烈猶據襄州帝慮不受命欲以楚兵衞送承承辭請以單𮪍入既至希烈舍承外

  館迫脅萬端承晏然誓以死守希烈不能屈遂大掠去襄漢蕩然承輯綏撫安之居二年闔境完復

  希烈雖去留部校守覘承因得任所厚臧叔雅結希烈腹心周會等謀殺希烈希烈之死承首謀也

  樊澤河中人德宗時累遷山南東道司馬就拜節度使諸將憚其材武數與李希烈角禽驃將

  張嘉瑜杜文朝梁俊之等賊氣沮縮遂取唐隨二貞元三年為荆南節度使會山南東道卒亂剽

  居人以澤威惠著襄漢聞復徙山南東道卒於官李皋太宗五世孫嗣曹王德宗時遷荆南

  節度使江陵東北傍漢有古障不治歲輒溢皋修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千頃規江南廢洲為廬舍構

  二橋跨江而流人自占者二千餘家由荆抵樂鄉二百里間數十墟聚不井飲皋命鑿井以便人貞

  元初吳少誠擅蔡徙皋鎮山南東道皋練兵峙糧市囘鶻馬以益戰騎歲時大畋以敎士少誠畏之

   皋性勤儉能知人疾苦叅聽微𨼆盡得吏下短長其賞罰必信所至常平物估豪舉不得擅其利敎

   為戰艦合二輪蹈之鼓水疾進駛於陣馬有所造作皆用省而利長以物遺人必自視衡量庫帛皆

   印署以杜吏謾裴胄絳州聞喜人德宗雅記胄才拜荆南節度使是時方鎮爭剥下希恩製重

   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歡冑待之有節獻賞值不數金宴勞止三爵柳公綽

   京兆華原人元和中為鄂岳觀察使時方討呉元濟詔發鄂岳卒五千隸安州刺史李聽公綽請自

   行許之抵安州謂聽曰兩郡守何所統壹吾欲署公職以兵法從事聽許之即以都知兵馬使中軍

   先鋒行營都虞侯三牒授之選兵六千屬焉戒諸校曰行營事一決都將聽被用畏威遂盡力軍出

   公綽數省問士卒家疾病生死厚給之婦人放蕩者沈之江軍中感服故鄂軍每戰輒克長慶中遷

   山南東道節度使行部至鄧縣吏有納賄舞文二人同繫獄縣令以公綽素持法謂必殺貪者公綽

   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姦吏犯法法亡誅舞文者崔郾貝州武城人敬宗時為鄂岳觀察使自蔡

   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盜賊顯行郾修治鎧仗造蒙衝駛追窮躡上下千里歲中悉捕平初郾嘗為

   虢州觀察使治虢以寛經月不笞一人及涖鄂則嚴法峻誅一不貸或問其故曰陜土瘠而民勞吾

   撫之不暇猶恐其⿰扌⿳丆⺝⿱冖友-- 擾鄂土沃民剽非用威莫能治聞者服焉裴度河東聞喜人太和中出為

   山南東道節度使白罷元和所置臨漢監收千馬納之校以善田四百頃還襄人王起

   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瀕漢塘堰聯屬吏弗克治起至部先修復與民約為水令遂無凶年

   元裕渤海人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在鎮五年奏蠲逋賦盧鈞京兆藍田人會昌中漢水

   害襄陽拜鈞山南東道節度使築隄六千步以障漢暴盧肇作詩以美之徐商新鄭人宣宗時

   遷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多山棚為剽賊商取材卒為捕盜將别為屯營寇所發輒迹捕捕必得遂為

   趙匡凝蔡州人昭宗時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不三年以威惠聞天祜元年封楚王時諸

   道不上供惟匡凝歲貢賦天子朱全忠方圖天下遣人諭止之匡凝流涕曰吾為國屏蔽渠敢有他

   ︹宋︺李惟清下邑人太平興國五年為荆湖北路轉運使兼總南路嘗入奏事太宗問

   曰荆潮累年豐稔又無徭役民間蘇否惟清曰臣見官賣鹽民以三斗稻價方可買一斤乃詔斤減

   十錢度支許仲宣建議歲賦鹽於鄉村與户稅均納詔惟清詳定奏言以鹽配民非便乃罷帝又問

   民間苦樂惟清言荆湖民市官酒轉鬻斗給耗二升今三司給一升民多他圖而歲課甚減詔復其

   岳飛相州湯陰人紹興四年李成挾金人破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及信陽軍除飛荆南鄂

   岳制置使尋命兼統黄復諸州飛奏襄陽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當先取六郡議營田以足軍食遂

   破李成悉復諸郡乃以隨郢唐鄧信陽並為襄陽府路隸飛飛奏襄陽等六郡人户闕牛種乞量給

   官錢免官私逋負州縣官以招集流亡為殿最六年入覲面陳襄陽自收復後未置監司州縣無以

   按察帝從之又令湖北襄陽府自知州通判以下賢否許飛得自黜陟張浚至江上命飛屯襄陽以

   窺中原改武勝定國軍節度使置司襄陽汪澈饒州浮梁人紹興末為湖北京西宣諭使時欲

   置襄守荆南澈奏襄陽為荆楚門户不可棄留呉拱守襄敵騎奄至拱大戰漢水上敵衆敗走孝宗

   即位以澈督軍荆襄澈以襄漢沃壤請因古長渠築堰募民卒雜耕給種興牛歲可登榖七十萬斛

   功緒畧就虞允文隆州仁壽人隆興元年除湖北京西制置使時朝議欲棄唐鄧海泗四州

   允文五疏力爭三年拜四州宣撫使過襄陽奏修府城趙葵衡山人寶祜三年鎮荆湖城荆

   門及郢州范天順荆潮都統也襄陽受圍天順守戰尤力及吕文煥出降天順仰天嘆曰生

   為宋臣死當為宋鬼即所守處縊死贈定江軍承宣使︹元︺廉希憲輝和爾人世祖渡江

   取鄂州命希憲入籍府庫希憲引儒生百餘拜伏軍門因言王師渡江凡軍中俘𫉬士人宜官購遣

   還以廣異恩世祖嘉納之後行省荆南至建即日禁剽奪通商販録宋故幕僚以備采訪拒却珍玩

   禁殺俘𫉬及質賣妻子者先是江陵城外蓄水捍禦希憲命法之得良田數萬畝以為貧民之業發

   倉乘二十萬斛賑公安饑大興學校選敎官置經籍旦日親詣講舍以勵諸生西南溪峒越境請降

   以疾召還江陵民泣留不得畫像建祠希憲環装蕭然惟琴書自隨而已 輝和爾舊作畏吾今改

   賈居貞真定𫉬鹿人至元十二年伯顔伐宋居貞以僉行省事留鄂發倉廩以賑流亡宋宗

   室子孫流寓者廩食之不變其服而行其楮幣東南未下州郡商旅留滯者給引以歸之免括商稅

   並湖荻禁一方安之十四年拜湖北宣慰使時驕將悍卒合謀擾民居貞出視事人恃以無恐及行

   鄂之老幼號送於道刻其像於石祀之泮宫桑結河西人為湖廣行省平章事時威順王歲

   嘗出獵民病之又廣園囿萃倡妓役巨賈以網大利有司莫敢忤結至謁王王闔中門啟左扉召入

   結引繩牀坐王中門曰吾受命作牧非王私臣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啟中門結入嚴詞責王

   王謝過悉罷其所為有妖僧恃寵横恣結命掩捕之得妻妾女樂十八人罪而籍之由是豪强斂手

   至正十一年汝潁賊起結任鄭萬户擒其渠魁數十人 桑結舊作星吉今改正︹明︺鄧愈

   虹縣人洪武初為湖廣行省平章鎮襄陽立軍府營練屯卒拊循招徠威惠甚著薛瑄

   人宣德中以御史出監湖廣銀場先是沅州貢金為民累瑄特疏罷之士民懷其德建文清書院祀

   王恕三原人成化初荆襄流民嘯聚為亂擢恕右副都御史撫治之與尚書白圭共平大

   盜劉通復討破其黨石龍嚴束所部毋濫殺流民復業項忠嘉興人劉通餘黨李元王洪王

   彪搆亂成化六年詔忠總督湖廣軍務奏調永順保靖土兵討之擒元洪彪遣人入山招諭流民歸

   者九十餘萬户選一丁充戍湖廣邊衞餘令歸籍給田韓文洪洞人成化中為湖廣右叅議

   中官督太和山乾没公費文釐覈之以其羨易粟萬石備賑貸九溪土酋與鄰璄爭地相攻文往諭

   張敷華安福人宏治初遷湖廣布政使歲饑給粟行粥糜高其直以招徠商賈又令府

   縣大修學宫以傭直資餓者民忘其災林俊莆田人宏治初調湖廣按察使振刷綱紀豪强

   姚文灝貴溪人督學湖廣尚書劉大夏子祖修不才文灝為笞責再至武昌試又笞之

   御史某檄召祖修文灝不允嘗自謂所能者三毁譽不入請託不行賄賂不通卒官貧無以斂

   金無錫人正德中巡撫湖廣諸王府所據山場湖蕩皆奏還之官降盜賀璋羅大洪復叛討平之

   郴州貴陽猺翼福全稱王金破其砦禽之武宗親征宸濠武昌與江西接壤江彬干求暴横金抗䟽

   論列凡有事以身當之官民皆免於禍邦鄞縣人正德時為湖廣提學副使下敎曰

   學不孔顔行不曹閔雖文如雄褒吾不取也在任三四年諸生競力於正學應檟遂昌人嘉

   靖末為湖廣提學副使清廉方正楚愍王召宴不赴餽遺不納王銜之及王被世子英燿害長史受

   金以中風報檟發其事英燿伏誅顔鯨慈谿人督學湖廣清介不阿楚藩常有所屬鯨峻却

   之試畢集諸生於濂溪書院講學率以為常熊宇奇新建人萬厯時為湖廣提學僉事衡

   鑑精明所拔多知名士試江夏置賀逢聖第一熊廷弼第二評曰賀生清廟之器熊生干將莫邪也

   後賀至大學士熊為經畧皆如其言楊世恩湖廣副總兵崇禎十二年羅汝才惠登相分屯

   興山遠安夷陵告急世恩往援由重陽坪深入被圍援絶陷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宋一鶴直隸清苑人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幼習兵事屢有戰功乞養候代崇

  禎十六年闖賊䧟承天城守不支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李承尹三原人順治初提學湖廣人頌公明遷兵備叅議慈惠廉潔民有鬻婦償債者

  捐俸贖之安陸有官柴供有司承尹蠲其征城東蓮花池嘗有魚課承尹立碑永蠲民感其惠

  蔭祖漢軍正黄旗人順治十三年授湖廣總督時 大兵進勦貴州而流賊郝永忠等擁衆十

  餘萬踞鄖襄間⿰扌⿳丆⺝⿱冖友-- 擾糧運䕃祖疏請移襄陽水師及均黄漢陽諸營兵二千駐守榖城扼賊上流又以

  九谿界連巴蜀賊窺伺肘腋撥武昌洞庭營兵屯備均經議行十五年漢陽天門潛江沔陽被水䕃

  祖請賑卹   諭令速拯得所以疾乞罷卒   賜祭葬入祀名宦祠李  呈祥

  人順治間任潮廣兵巡叅議時興國州有負固未服者呈祥多方招徕之勵己清正決獄明斷治行

  王自新句容人順治時提學湖廣起衰振靡試卷必親校閲積勞成疾卒官江漢之士

  莫不悲泣翟鳳翥曲沃人任潮廣右布政使好賢樂善修江漢書院選士數百人講濂洛之

  學士多成就汪錞金德嘉周之麟其尤著者劉楗大成人任潮廣布政使屬吏有貪殘者聞

  楗至解印綬去會三省兵合𠞰山寇芻糧數十萬取辦旦夕楗輸送無闕後仕至刑部尚書諡端毅

  劉兆麒漢軍鑲白旗人康熙元年任湖廣巡撫西山李來亨搆逆兆麒籌兵餉不以累民闢

  高冠山南地為敎場訓練士卒軍容丕振又嘗置獄田收其租以衣食罪囚高其位

  人康熙中為軍營叅領從帥范達禮出師襄陽征呉逆會總兵楊來嘉叛命其位率二十𮪍覘虛實

  猝遇賊衆二萬人於土地嶺其位出不意衝𦊅之賊驚潰且斫且馳至南漳入城守禦衣上血模糊

  刀刃盡缺叛賊譚洪率舟師三萬向鄖陽其位以百人扼楊溪鋪賊蠭至其位踞崖射賊矢無虚發

  相特七十日糧盡煮馬鞍以食誓必死會副都統李麟隆擊破賊乃全師歸由是每戰必先登前後

  給功牌十二蔣永修宜興人督學潮廣釐正文體葺學宫二十四處修復石鼓書院請復

  周子世襲建義倉義學敦勵士行表揚節孝人咸勸興張道祥徐州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潮北按察使清慎明決庭無冤民冬給罪囚赭衣夏給茗戒獄卒無得淩轢嚴禁所屬獄訟勿株連

  平民買洪山地為義塚贖鄧劉兩姓子女俾完聚及卒蕭然無餘資徐治都漢軍正白旗人

  任夷陵鎮總兵以平賊功遷提督夏逢龍作亂據武昌破漢陽犯德安治都率兵至應城縣殺偽副

  將以下諸賊渠逢龍以萬衆圍攻應城治都夾擊之賊奔德安再遣將敗之遂復武昌𫉬逢龍磔之

  軍前授鎮平將軍仍管提督事卒贈太子太保諡襄毅葉映榴上海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湖北督糧叅議清廉惠爱夏逢龍搆逆欲脅為偽官映榴有母在署命子扶出城遣僕齎遺疏馳進

  並封印呈繳具朝服望北拜升堂自剄百姓聞之號泣震地事   聞贈工部侍郎諡忠節廕

  為知州   御嘗旌忠二字褒之楚人為立祠宣德仁紹興人任湖北都司夏逢龍之

  變冠帶自經於堂上事 聞贈副將廕一子守備 呉 琠沁州人厯官湖北巡撫時夏逆

  初平歲饑民流琠招徠安集捐米賑饑全活甚衆次年秦省饑民流入襄鄖間加意撫卹得還本籍

  就擢總督政尚慈惠斥深文之吏整飭營伍作興士𩔖吏畏民懷額稜特滿洲鑲紅旗人

  康熙四十五年任荆州副都統四十九年遷提督紅苗向負固額稜特宣布威德開導多方遂歸化

  五十二年就擢總督靜鎮寛大潮南北例有藩庫羨餘供制府額稜特各發州縣衞所買榖備賑造

  巡船百艘以資緝捕修孔道橋梁凡所興舉民利賴焉郭世隆漢軍鑲紅旗人康熙四十

  六年授湖廣總督條奏防守紅苗三款均如所請內遷刑部尚書卒入祀名宦祠陳詵

  人康熙中舉人四十七年任湖北巡撫禁私派平市價嚴督隄工却絶餽贐潔已愛民恪勤素著厯

  官至禮部尚書卒   賜祭葬諡清恪入祀名宦祠石琳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中任下荆

  南道時襄陽總兵楊來嘉副將洪福叛應呉三桂踞房縣保康竹山煽誘醜徒嘯聚劫掠琳同總兵

  劉成龍搜𠞰斬𫉬甚衆撫定各砦洞櫂湖北巡撫卒   賜祭葬入祀名宦祠楊宗仁

  漢軍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湖廣總督廉潔勤敏鹽商舊規數萬金及諸餽遺悉屏絶荆關舊有落

  地稅司𣙜者算及行旅宗仁飭正供外毋許絲毫苛取每春輕騎出郊勸農捐俸備物給老壯以示

  奬勵諄諄敎以孝弟忠信闢公所一區朔朢躬詣其地宣講   聖諭廣訓懇摯詳明僚屬軍民

  咸振興鼓舞瀕水隄防歲時巡行修築年𫉬屢豐鄰境偶有饑民入楚先給糜粥旋復按名註册寒

  予衣歸給糧咸𫉬安全去尤加意武備各屬武弁考核精覈標兵按期校習賞罰公明士卒競奮莫

  不挽强命中疾革前數日猶閲兵不稍怠以勞卒官贈少保諡清端世襲騎都尉民立祠祀之雍正

  十年入祀賢良祠魯之裕字亮儕先世麻城人後由太湖籍舉康熙丙子江南鄉試雍正

  十年分守安襄鄖道明違政體築䕶城老龍隄議免太和山税建書院修理先賢祠宇下荆南道志

  其所手纂也後調清河道卒呉達善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丙辰進士二十九年任湖廣總

  督三十一年調陜甘三十三年復任湖廣正已率屬百廢具修先是湖北沿江上下劫盜肆行商民

  頗以為患達善飭屬嚴緝解審後立寘之法自是江行安謐舟師估客至今猶稱頌不置諡勤毅入

  祀賢良祠呉垣海豐人乾隆五十年授潮北巡撫是秋值江夏等縣旱災疏請平糶募客赴川

  買米接濟查辦災賑事宜實心經理操守謹飭卒於官   賜祭葬卹典如例書麟滿

  鑲黄旗人嘉慶五年以協辦大學士總督湖廣時敎匪肆⿰扌⿳丆⺝⿱冖友-- 擾川陜楚三省房保二縣光為要區書麟

  馳至軍親履行陣搜捕不遺餘力積勞成疾卒自以𠞰賊未盡屬身後以行衣殮贈太子太傅諡文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易長華恭校

武昌府表                 

                     

大清一統志

 武昌府湖北省治東西距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距四百七十二里東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五

  百二十五里西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七里南至湖南岳州府平江縣界四百里北至黄州府黄岡縣

  界七十二里東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寕縣治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岳州府臨湘縣界六百三十里東

  北至黄岡縣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漢陽府黄陂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一百

  五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周屬楚秦屬南郡漢屬江

  夏郡南境為長沙國地後漢因之三國呉分東境置武昌

  郡晉為武昌郡地南境為長沙建昌二郡地屬荆

  州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晉庾翼爲荆州曽理於此後屬江州初冶武昌後移治尋陽

  南境屬湘州自晉懷帝永嘉元年分置湘州至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時置時省省時

  郡仍屬荆州南北朝宋孝建元年仍移江夏郡治分置

  郢州按江夏郡治漢在今德安府之雲夢縣呉孫權築城於魯山陸渙所治今漢陽府漢陽縣

  之魯山也魏文聘爲江夏太守治石陽在今黃陂縣嘉平中王基城上昶徙江夏郡治之在今德安

  府界盖是時呉魏各有江夏郡晉既平呉仍魏之舊治於安陸至劉宋之季又移江夏郡於江南之

  夏口城自後無復移易按明統志舊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漢江夏郡治沙羨今考從漢書郡國志云

  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兩漢書江夏郡先書西陵最後乃書沙羨可見漢江夏郡治西陵非沙羨

  也輿地紀勝雲夢縣即漢西陵縣地新志漢陽府之黄陂黄州府之黄岡麻城德安府之雲夢皆漢

  西陵縣地也舊志又云孫權築夏口城於江北尋移魯山據水經注夏口城在黄鵠山乃今江夏縣

  境在江南非江北也魯山自有城爲呉江夏郡治耳東南爲武昌郡西北爲

  巴陵郡地齊因之梁分郢州置北新州又分北新

  置土富𭰁泉濠五州又置沙州及上雋郡隋平陳

  州郡俱廢改置鄂州大業初仍曰江夏郡唐武德

  四年復曰鄂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改曰江夏郡

  乾元初復曰鄂州永泰後置鄂岳觀察使治寶厯

  初又爲武昌軍節度使按舊志作元和初置武昌軍節度使蓋本新唐書地

  理志但元和志仍列鄂岳觀察使如武昌軍元和初巳置不應名仍其舊據舊唐書敬宗本紀寶厯

  元年於鄂州特置武昌軍通鑑綱目亦於是年云升鄂岳爲武昌軍是新唐書元和元年乃寶厯元

  年之誤又舊唐書地理志稻永泰後置鄂岳觀察使今從之五代初屬呉仍曰

  武昌軍後唐遙改為武清軍南唐因之宋曰鄂州

  江夏郡武昌軍節度使屬荆湖北路南境為興國

  軍屬江南西路元為武昌路為湖廣行省治興國

  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武昌府為湖廣布政使

  司治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為湖北省治領州一縣九

  江夏縣附郭東西距七十九里南北距二百九里東至武昌縣界七十二里西至漢陽府漢

  陽縣界七里南至咸寕縣界一百三十七里北至黄州府黄岡縣界七十二里東南至咸寕縣治一

  百八十里西南至嘉魚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黄岡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漢陽縣界五里漢

  置沙羨縣屬江夏郡後漢因之三國呉為江夏郡治後屬武昌尋省晉太康元年復立東晉嘗為荆

  州治咸和中僑立汝南縣太元三年省沙羨入之南北朝宋孝建初爲郢州及江夏郡治齊移郡治

  沙陽梁陳因之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江夏爲鄂州治大業初仍爲江夏郡治唐仍爲鄂州治五代

  宋因之元爲武昌路治明爲武昌府治 本朝因之武昌縣在府東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

  百里南北距二十里東至黄州府蘄州界八十里西至江夏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大冶縣界十五

  里北至黄岡縣大江界五里東南至大冶縣治七十里西南至咸寕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黄州

  府羅田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漢陽府黄陂縣治二百二十里周屬楚漢置鄂縣屬江夏郡後漢

  因之吳初改曰武昌置武昌郡自公安徙都此尋徙都建業晉仍爲武昌郡治東晉初嘗爲江州治

  宋仍爲武昌郡屬江州孝建元年分屬郢州齊梁陳因之隋初廢武昌郡縣屬鄂州大業初屬江夏

  郡唐屬鄂州五代因之宋嘉定五年升爲軍使尋又升爲武昌軍十五年因玉寶文始置壽昌軍爲

  江西路治所元至元十四年升爲府後廢府以縣入武昌路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嘉魚

   縣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咸寕縣界八十里西

   至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蒲圻縣界五十五里北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咸寕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臨湘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漢陽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

   至沔陽州治一百五十里漢沙羨縣地晉太康初分置沙陽縣屬武昌郡南北朝宋元嘉十六年

   屬巴陵郡孝建初屬江夏郡齊爲江夏郡治梁置沙州陳廢隋省縣入蒲圻於其地置鮎瀆鎮五代

   南唐保大中升爲嘉魚縣屬鄂州宋熙寕六年析復州地入焉元屬武昌路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

   蒲圻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咸寕縣界七十

   里西至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四十里南至崇陽縣界四十里北至嘉魚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崇陽

   縣治七十里西南至臨湘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咸寕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嘉魚縣界一百里漢

   沙羨縣地三國吳赤烏中分武昌爲兩部自武昌至蒲圻爲右部始爲蒲圻縣晉因之屬長沙郡南

   北朝宋元嘉十六年屬巴陵郡孝建元年屬江夏郡齊因之梁屬上雋郡隋初屬鄂州後屬江夏郡

   唐屬鄂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武昌路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咸寕縣在府東南二百

   四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興國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縣界四十里南至通山

   縣界五十里北至江夏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通山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崇陽縣治一百二十里東

   北至武昌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嘉魚縣治一百四十里漢晉沙羨及鄂縣地唐為江夏縣地大厯二

   年置永安鎮五代呉改為永安場南唐保大中升為縣屬鄂州宋景德四年改曰咸寕元屬武昌路

   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崇陽縣在府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

   里東至通山縣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縣界六十五里南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一百二十里北

   至蒲圻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通山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通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咸寕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蒲圻縣界五十里漢沙羨縣地晉以後為蒲圻縣地唐天寶二載置唐年縣屬鄂州五代呉

   改崇陽南唐復曰唐年宋開寶八年仍曰崇陽元屬武昌路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通城

   縣在府西南五百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崇陽縣界五十里西至湖南岳州府臨

   湘縣界四十里南至岳州府平江縣界四十里北至崇陽縣界十里東南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治

   二百里西南至平江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崇陽縣治九十里西北至臨湘縣治一百四十里漢

   置下雋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晉初因之元康九年置建昌郡咸康初郡廢仍屬長沙郡南北

   朝宋屬巴陵郡齊為巴陵郡治梁置上雋郡隋初郡廢省縣入蒲圻唐為唐年縣地元和中置通城

   鎮宋初屬崇陽熙寕五年升為縣屬鄂州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七年復元屬武昌路明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興國州在府東南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

   江西九江府德化縣界九十五里西至通山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寕縣界一百八

   十里北至大江心六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武寕縣界一百八十里東

   北至黄州府蘄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大冶縣界一百里漢置下雉縣屬江夏郡後漢因之三國呉析

   鄂縣置陽新縣俱屬武昌郡晉初因之義熙中省下雉入陽新宋以後因之隋開皇九年改曰富川

   十八年改曰永興屬鄂州大業初屬江夏郡唐屬鄂州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二年於縣置永興軍

   三年改曰興國軍屬江南西道元至元十四年為興國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三十年改屬湖廣

   行省明初為興國府洪武九年降為州省永興縣入焉屬武昌府 本朝因之大冶縣

   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興國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縣界

   四十五里南至興國州界五十里北至武昌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興國州治一百里西南至通山

   縣治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黄州府蘄水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武昌縣治九里漢為鄂縣及下雉

   縣地三國吳為陽新縣地隋為永興縣地唐天祐二年吳置大冶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南唐始升

   為大冶縣屬鄂州太平興國中改屬興國軍元屬興國路明屬興國州 本朝屬武昌府通山

  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興國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陽縣

  界四十五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寕縣界八十里北至咸寕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武寕縣治一百八

  十里西南至南昌府義寕州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興國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咸寕縣治九十里漢

  下雉縣地三國吳為陽新縣地隋唐為永興縣地五代呉為羊山鎮宋太平興國中升為通山縣屬

  興國軍紹興四年省為鎮五年復元屬興國路明屬興國州 本朝屬武昌府

 ︹形勢︺正對沔口通接雍梁實為津要宋書何尚之傳地居形

  要控接湘川邊帶溳沔南齊書州郡志當荆吳江漢之衝

  要唐趙憬鄂州新㕔記地連大别雲夢洞庭穆陵控扼勝勢

  號為東南巨鎮唐舒元輿鄂政記襟帶江沔依阻河山左

  控廬淝右連襄漢王應麟地理通釋

 ︹風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

  蛤食物常足漢書地理志人率多勁悍決烈隋書地理志

  方雜寓家自為俗明統

 ︹城池︺武昌府城周二十里有奇西臨大江東南北三面為池門九三國吳赤烏中築唐牛

  僧孺甃以甓明洪武四年増拓 本朝雍正乾隆間屢修嘉慶六年重修 江夏縣附郭武昌

  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明萬厯初建 本朝康熙五年建東門城樓甃女牆雍正五年八年先

  後修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嘉魚縣城周四里門四南距湖西北距江因水為濠明萬

  厯中建 本朝順治中修雍正五年重修蒲圻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六明萬厯二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雍正四年九年乾隆六十年嘉慶二年先後修葺咸寕縣城周四里有

  奇門四濠廣三丈水門四明萬厯六年建 本雍正四年八年相繼修葺嘉慶元年重修

  陽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成化中築萬厯二年甃以甓 本朝康熙十二年通城

  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萬厯中建明末燬 本朝順治八年重建興國州城

  里有奇門八明初築正德四年甃以甓嘉靖三十三年改營石城 本朝雍正八年大冶

  縣城周一百六十丈門四明嘉靖三十一年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修復増二門

  山縣城舊土城後圯明嘉靖二十八年於縣治東西建二樓以為防禦萬厯十一年燬尋建

  四樓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

 ︹學校︺武昌府學在府城内黄鵠山下元延祐中建本朝康熙十七年雍正十一年修嘉

  慶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江夏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十六年

  十八年乾隆三十六年先後修葺嘉慶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武昌縣學在縣治南

  宋淳熙中建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康熙中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嘉魚縣學在縣治東

  北龍潭山東明建文元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修雍正七年重葺入學額數十五名蒲圻縣

  學在縣治南宋紹聖初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十六年雍正七年先後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

  咸寕縣學在縣治東南高峯下宋慶厯中建 本朝順治初修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入學

  額數十二名崇陽縣學在縣治北舊在西門外元末燬明洪武初改建 本朝順治十

  二年修雍正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通城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雍

  正三年八年相繼修乾隆五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興國州學在州治西南宋

  建明宏治中重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康熙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先後修葺入學額數二十名

  冶縣學在縣治西宋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本朝雍正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山縣學在縣治東羅阜山麓宋慶厯四年建 本朝雍正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江漢

  書院在江夏縣治東明建在治西 本朝順治初改建今址康熙中重修勺庭書院

  在府城忠孝門内 本朝康熙中提學薄有德藏書處乾隆四年改建南湖書院

  昌縣治東半里 本雍正十三年鳳鳴書院在嘉魚縣治東本朝乾隆二十四

  龍門書院在蒲圻縣學東 本乾隆二十四年淦川書院在咸寕縣

  城内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建桃溪書院在崇陽縣城内 本雍正十二年

  陽書院在通城縣學東明嘉靖中建 本朝乾隆九年疊山書院在興國州

  東一里湖隄山宋謝枋得寓居著書處金湖書院在大冶縣城内本朝乾隆十四年

  羅峯書院在通山縣城内 本朝乾隆四年 按舊志載芹南書院在武昌縣學

  宫前濓溪書院在府城文昌門内安湖側明提學高世泰建東山書院在江夏縣城内東臯書院在

  武昌縣城内明嘉靖中建義學書院在嘉魚縣西鳳山書院在蒲圻縣明提學蔡潮建萬厯中改為

  蓴川書院大宗書院在蒲圻縣治東北明建相山書院在咸寕縣儒學南明正德中知縣邱魁即舊

  址遷建今俱廢

 ︹户口︺原額人丁十四萬二千八百五十七今滋生男婦共六百五十萬九千六百六十九名口計七

  十三萬二千七百二户又武昌衞男婦共二十三萬五千二百六十二名口計三萬六千六百一十

  四户武昌左衞男婦共一十二萬八千二十四名口計二萬一千三百五十一户

 ︹田賦︺田地山塘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九頃五十九畝一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十五萬三千五

  百一十八兩七錢八分九釐南糧二萬八千七百五十七石七斗六升三合五勺漕糧四萬八十五

  石一斗六升一合一勺蘆課銀三千五百四十二兩一錢四釐又武昌衞屯田一千七百一十三頃

  六十七畝四分有奇額徴丁糧銀五千五百八十九兩一錢六分一釐武昌左衞屯田一千一百四

  十頃三十一畝三分有奇額徴丁糧銀七千九百二十兩二錢七分九釐

 ︹山川︺黄鵠山在府城内西隅一名黄鶴山西北二里有黄鵠磯水經注船官浦東即黄鵠山

   山下謂之黄鵠岸岸下有灣目之爲黄鵠灣南齊書州郡志黄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黄鵠過此元

   和志黄鶴山在江夏縣東九里名勝志有費文禕洞在山陰亦傳爲駕黄鵠仙去者梁任昉記昇仙

   事乃荀瓌字淑瑋非費文禕也府志黄鶴山自高冠山西至於江其首隆然黄鶴樓枕焉又通城縣

   南二十五里亦有黄鶴山高冠山在府城内東隅一名高觀山一名蛇山即黄鵠山支阜東

   有鳳凰窩西有烏龍池清風明月二井明初改築郡治包入城内臙脂山在江夏縣治東

   北隔明統志其土色赤故名洪山在江夏縣東十里舊名東山唐大觀中改今名有洪山寺

   上有宋岳飛手植松明初偽漢將張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太祖遣常遇春乘其未集擊敗之又

   蒲圻縣西四十里亦有洪山磨兒山在江夏縣東十五里又東二十五里有黄屯山

   筆山在江夏縣東四十餘里狀如筆格横亘長湖九峯山在江夏縣東五十里府志

   山環如城列峯九曰獅子鉢盂寶葢沙碧石門揚羅馬驛丁管黄蘗半面山在江夏縣東一

   百二十里周十四里餘明統志山半面產木故名清平山在江夏縣東南五里清秀平衍

   櫟山在江夏縣東南十里山多苞櫟冶塘山在江夏縣東南三十里寰宇記晉宋之時

   依山置冶因名八分山輿地紀勝在江夏縣東南四十里明統志有水分流如八字傍有八

   分湖八分院府志有洞曰白雲洞内有龍土人以龍隱見卜年金華山在江夏縣東南五十

   里寰宇記山土石紅赤因名縣志一名大觀山山有鹿跑泉景首山在江夏縣東南五十

   二里上廣下削江夏山在江夏縣東南六十里寰宇記有小山迤邐東入武昌界其山重疊

   本名峽山唐天寶六年改名靈泉山在江夏縣東南六十里山有泉旱祈有應因名又通

   山縣西南三十里亦有靈泉山白頭山寰宇記在江夏縣東南七十里上有四石俱白故名

   大槐山在江夏縣東南七十里明統志相傳昔有李大槐隱居山麓因名驚磯山

   在江夏縣東南七十里寰宇記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名靈山

   夏縣東南九十里一峯獨聳相近有鼔樓山五峯秀出如樓又名五樓山靜山在江夏縣東南

   一百二十里輿地紀勝其山迴聳有曲澗茂林可以棲息故名靜梅亭山在江夏縣南五

   里明太祖征陳友諒嘗駐蹕其上蕭山在江夏縣南五里相傳晉蕭丹隱居處夜泊

   山在江夏縣南四十里以駱禪師泊舟於此得名明太祖時起兵圍武昌張必先以潭岳兵來援

   至夜婆山常遇春擊敗之即夜泊也嵋梁山在江夏縣南五十里湯孫湖西南六老

   山在江夏縣南五十里層巒聳翠如六老拱揖錦繡山在江夏縣南七十里接武昌縣

   界明統志山多桃李春時花如錦繡雞翅山在江夏縣南七十五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雞

   翅山北山東即土城浦也寰宇記昔有金雞飛集此山仙人山在江夏縣南九十里上有

   仙人金屏山在江夏縣西南七十里衆山旋繞如屏鴿子山在江夏縣西南

   七十里一名个字山山中水分如个字又名大覺山鳳凰山在江夏縣北二里輿地紀勝吳

   黄龍九年夏口言鳳凰見因以名山又嘉魚縣西北半里蒲圻縣西三里咸寕縣西三十里俱有鳳

   九鯉山在江夏縣東北十里白洋湖濱麓分九枝突出水面如魚尾然梁城山

   在江夏縣東北十六里梁武帝築城屯軍於此烽火山在江夏縣東北四十里上有烽火城

   隋書地理志江夏有烽火山明統志梁末北齊清河王岳進軍臨江梁將侯瑱來逼江夏以伐齊嘗

   屯兵於此舉烽火相應故名白滸山在江夏縣東北九十里一名白虎磯接武昌縣界水

   經注江水東逕白虎磯北山臨側江濆府志在武昌縣西九十里半屬江夏半屬武昌虎頭

   山在武昌縣東三里下瞰南湖又名鳳穴山石門山在武昌縣東五里方輿勝覽兩石對

   峙如門唐武昌令馬珦與元次山同游石刻存焉又蒲圻縣西二十八里成寕縣東四十里崇陽縣

   西五十里俱有石門山仙堂山在武昌縣東十五里名勝志山有仙人修煉堂基尚存黄

   石城在山下鳳山在武昌縣東十五里一名鳯棲山接大冶縣界寰宇記鳳棲山在鄂州西

   北二百二十五里吳建興中鳳凰降此因名山有石鼓鳴則雨降又通城縣東五里亦有鳳山

   花山在武昌縣南五里山若蓮花浮水故名又大冶縣西四十里亦有蓮花山葛山

   昌縣南五里相傳葛洪煉丹處三角山在武昌縣南一百三十里名勝志狀如三角故名相

   近有白雲山靈溪山在武昌縣南一百五十里虯山在武昌縣南一百五十里搜神

   後記山有龍穴居人每見神虯飛翔出入旱禱即雨後人築塘其下曰虯塘馬蹟山

   昌縣南一百八十里輿地紀勝石上有雙馬蹟武昌山在武昌縣南一百九十里方輿勝覽

   孫權都鄂欲以武而昌故名清溪山在武昌縣南一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湧溪

   源出樊山在武昌縣西五里一名袁山一名來山一名西山一名夀昌山一名樊岡上有

   九曲嶺水經注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隋書地理志武昌有樊山寰宇記樊山出紫石

   英山東十步有岡岡下有寒溪蘇軾樊山記樊山或曰燔山歳旱燔之起龍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

  知孰是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頂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蹟明統志山産銀銅鐵

  亭山在武昌縣西一名郎山與地紀勝在樊山西路出退谷土俗編云郎山樊山相接而中㫁

  江上望如八字方輿勝覽朱梁時朱友恭鑿山開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即此縣志山下有窊樽石

  唐元結有銘序神人山在武昌縣西七十五里寰宇記厯代帝記云呉建衡二年有神人乘

  白鹿從此山出連洲山在嘉魚縣東二十三里脈與前湖諸峯相連水漲則四圍皆水水落

  則獨峙如卓筆故名陰山在嘉魚縣東南其上産茶牛頭山在嘉魚縣東南七里以形

  似名又蒲圻縣北五十里亦有牛頭山白雲山在嘉魚縣南十里一名白面山山石皆白

  南宋初蘄陽賊劉忠據白面山韓世忠自豫章移師長沙因討平之即此秦鐘山在嘉魚縣

  南三十里名勝志世傳秦時鑄鐘於此其下為太平湖梅山在嘉魚縣南五十里接蒲圻縣

  界山多梅樹故名下有洞又大冶縣西四十五里亦有梅山石頭山在嘉魚縣南八十里

   接蒲圻縣界隋書地理志蒲圻有石頭山龜湖山在嘉魚縣西南三十里石色純白

   帽山在嘉魚縣西南三十里樹木蔥蔚望之如帽九隴山在嘉魚縣西南四十里九

   隴迴合又大崖山與九隴相峙懸崖峭削上有半眼泉兔兒泉號南嘉第一峯蒲磯山

   魚縣西南一名蒲圻山蒲圻縣初置於此水經注陸水又東逕蒲磯山北 按水經注蒲磯本在陸

   口之南與烏林密邇蓋即今人所指為赤壁者魚嶽山在嘉魚縣西半里一名江島山水經

   注魚嶽山在大江中揚子洲南孤峙中洲隋書地理志蒲圻有魚嶽山寰宇記魚嶽山去舊蒲圻縣

   一百二十里明統志今去水己遠山在平地縣志西 削壁高聳崖洞奇險龍潭山

   魚縣北二里山足有潭淵深不竭世傳有龍潛焉百疋山在嘉魚縣北五里明統志山勢

   連延東西二十里如百疋練西保山在嘉魚縣東北二十里西湖上宋末有李氏保障鄉

   閭於蜀山在嘉魚縣東北三十里相傳蜀先主會吳拒曹曾駐於此赤壁山

   魚縣東北江濱水經注江水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黄蓋詐魏武大軍所也明胡珪赤壁考蘇子

   瞻適齊安時所遊乃黄州城外赤鼻磯當時誤以為周郎赤壁耳東坡自書赤壁賦後云江漢之間

   指赤壁者三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即今復州一在齊安縣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

   里許今屬漢陽縣按三國志操自江陵西下備與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戰則赤壁非竟陵之東與齊

   安之步下矣又赤壁初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則當在江南亦不應在江北猶賴水經能正譌也

   按水經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

   赤壁與烏林相對新志遂以為在今縣西南蓋誤以古蒲磯山為赤壁矣又按江夏縣東南七十里

   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磯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處也疊秀山在蒲圻縣治南屈曲而西

   為梅隱岡金臺岡迴龍岡雲盤岡踰城循河而止又金疊山在縣治西南脈自金紫鳳凰兩山層疊

   而來為萬峯之會馬鞍山在蒲圻縣治西又興國州東五十里亦有馬鞍山豐財

   山在蒲圻縣東二里形如覆釡上有天池旁有荆竹坡洞虚敞可容數千人其陰有迓鼓洞初入

   石道蹭蹬厯三關始空闊中有石牀石鼓西麓有石突起於東洲曰蕭堆靈應山在蒲圻縣

   東三里岧嶤東峙與豐財山相望又蒲圻縣西三十里亦有靈應山幽蘭山在蒲圻縣東二

   十里上有石泉南山在蒲圻縣東二十五里一名大壺坪頂平方前一峯突起謂之石榴尖其

   陽為迴龍潭其陰為天馬峯峯下為楂林畈木蘭山在蒲圻縣東二十五里怪石層疊古

   木参黄葛山在蒲圻縣東三十五里上有黄柘湖盈涸無定縣志葛洪遍游名山至蒲

   圻了髻山距山十餘里復有山對峙因棲其上昔有黄真人居此人遂稱為黄山上有劍池丹竈其

   水清冽飲之能愈宿疾復因朝者絡繹遂塞井平竈去空山日⿰日𡨋 -- 暝却時聞棋聲或即此山又東三十

   里有青龍山金獅山在蒲圻縣南十里其南為紫金泉為沙田畈荆泉山

   圻縣南十二里其下為金泉洞泉在洞旁又南八里有玉巖山雪峯山在蒲圻縣南二十里

   有雪峯寺唐咸通二年了髻山在蒲圻縣南二十里雙峯如髻其隂為土橋畈王子畈

   白石山在蒲圻縣南二十五里明統志距山里許有白石泉出巖中流下為白石港

   城山在蒲圻縣南四十里孫權嘗築城其下遺址尚存五洪山在蒲圻縣西南十里

   下有温泉沸如湯曰湯塘又有寒泉曰冷塘白鹿山在蒲圻縣西南三十里其陽有荆原

   荆港出焉其陰為石家畈高嶺山在蒲圻縣西一里相近為王家山茅山在蒲圻縣

   西十里其陰為風潭為亭止嶺其右為牛鞍石為官田為車埠獨山在蒲圻縣西二十里其陰

   為横岡為蕭橋偏髻山在蒲圻縣西十五里上有玉蕭諸峯下為斗門畈黄茅山

   在蒲圻縣西二十五里其陽有黄泥洞真陰有龍泉又成寕縣南三十里亦有黄茅山上有腴田可

   蒲首山在蒲圻縣西四十里明祭酒魏觀讀書處獅子山在蒲圻縣西五十五

   里聳峭嶔崎壁立河岸竹山在蒲圻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泉山山多産竹有洞名竹山

   范包山在蒲圻縣西北五十里盤石湖西西北臨黄岡西臨大羅湖南臨黄蓋湖其東

   南相連者為月塘山龍翔山在蒲圻縣北一里上有窪樽石刻熙寕癸丑上巳等字又北五

   里有望高山茗山在蒲圻縣北十五里産茗為嘉魚蒲圻縣通衢又大冶縣西五十里亦有

   茗山有泉宜瀹茗黄岐山在蒲圻縣北二十五里左有明水洞其陰為石口為畢家河

   擂鼓尖山在蒲圻縣北二十五里前有池曰馬王塘下有溪曰馬家陂行將山

   在蒲圻縣東北七里下有洞陰晦時嘗聞鉦鼓聲洪口山在蒲圻縣東北三十五里兩山

   對峙洪溝中貫即為雋水所經神山在蒲圻縣東北四十里蜿蜒如蛇盤踞湖上東高

   山在咸寕縣東一里為邑之鎮又東二里為大野山浮山在咸寕縣東八里卓立塘中若

   浮故名一名湖山輞山在咸寕縣東四十里一名車輞山寰宇記在江夏縣東南二百七十

   三里山形圖曲有如車輞 按今屬咸寕縣大墓山在咸寕縣東七十里接興國州界世

   傳唐李靖母墓在此上有三十六峯峯下靈泉禱雨有應牛鼻山在咸寕縣東寰宇記在永

   安縣東八十里有潭深百丈四面青蘿綠竹可觀山形似牛鼻王存九域志嘉魚縣有牛鼻潭

   山在咸寕縣東南半里明統志宋馮京嘗讀書其上故名洪崖山在咸寕縣東南相傳

   為洪崖先生煉丹處一名掛榜山金雞山在咸寕縣東南五十里高數十丈頂有巨石有

   窟如盌水常不涸飲之愈疾金龍尖山在咸寕縣東南五十里有金龍洞鐘臺

   山在咸寕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鐘山一名桃花尖山裴子野家畧永嘉元年鐘山洪水有鐘自山

   流出因名寰宇記鐘臺山在永安縣東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即李邕讀書處石宣見存頂有石臺

   臺上石鐘或時自鳴又興國州南五十里亦有桃花尖山輿地紀勝上有泉甚甘潔里人用以造茶

   號曰桃花絶品銅鼓尖山在咸寕縣東南六十里下有張口泉一名廖家泉白望

   山在咸寕縣東南八十里金燈山在咸寕縣南一里一名金山石屋山

   寕縣南二十里崖石深敞如屋潛山在咸寕縣南三十里上有葛仙崖明統志形如展旗上有

   壇舊傳葛洪煉丹處宋馮京未第時築室山間讀書有潛山碑及李唐侯記禪臺山

   寕縣南三十里山形峭直相近有横山又南五里有常輪山鸛巢山在咸寕縣西南山如

   鈷鉧山在咸寕縣西四里一名熨斗山俗名風火斗寰宇記在江夏縣東南一百十七

   里山形如鈷鉧按今屬咸寕縣 斧 頭山在咸寕縣北三十里其狀𩔖斧金城山

   在咸寕縣西北寰宇記金城山在江夏東南二百三里下有村在金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為

   名 按今屬成寕縣又崇陽縣東十五里亦有金城山宋黄庭堅讀書其上墨池尚存碧泉

   山在咸寕縣東北有龍池四時不涸白羊山在崇陽縣東四十五里接通山縣界明統

   志晉永昌中有三人乘白羊入此山故名雨山在崇陽縣東四十五里接通山縣界五峯筍立

   連亘數十里上有觀音崖有泉如乳禱雨輒應一名乳山靈女山在崇陽縣東四十五里雨

  山之南接通山縣界上有古城俗呼為女城旗山在崇陽縣東南六十里一名北山

  山在崇陽縣東南七十里其南有居北山天靈山在崇陽縣南十五里禱雨多應

  鐘山在崇陽縣南二十里旁有洞穴相傳昔山巔寺鐘為龍所攝入此金匱山

  陽縣南三十五里山有洞高數十丈洞外有數池又南五里有河山弩牙山在崇陽縣南一

  名楂枒山又名拏牙山寰宇記在縣南四十里有吴城港水統巖下其巖勢如弩牙大湖山

  在崇陽縣南八十里上有五湖蒹葭叢生朝嵐墓靄不見其頂頓旗山在崇陽縣西南三十

  里其並峙者有聖人山茱萸山在崇陽縣西南五十里明統志唐存制禪師居此以其多

  蛇虺毒物植茱萸辟之故名龍泉山在崇陽縣西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周二百里山有洞

  如人居室可容千百衆有石渠泉流清駛號魯溪巖常時草木狼籍過旱有禱則地無纎芥若有汎

  掃者明統志山前產茶味甚甘美號龍泉茶雞鳴山在崇陽縣西南九十里接通城縣界

   有古道歲久湮廢明嘉靖中修復巖頭山在崇陽縣西五十里輿地紀勝周百餘里有羅

   漢寶陀二巖俱極幽勝八斗山在崇陽縣西六十里接通城縣界一名茶坑山鐵桂

   山在崇陽縣西七十里接通城縣界臺山在崇陽縣西七十里有卓錫龍霖二泉禱雨投

   楮於泉沈則雨浮則否篛姑山在崇陽縣西七十里路達臨湘商賈通衢龍窖山

   在崇陽縣西七十里接通城縣及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相近有三台山桃花山破岡山

   在崇陽縣西北五里宋張詠鑿山引水灌田處灌溪山在崇陽縣西北十五里有漚麻池劈

   白泉山在崇陽縣西北三十里泉流不竭亦張詠引水灌田處後屢修治至今為利

   方山在崇陽縣西北四十里四方坦平巖壑幽䆳北跨臨湘蒲圻二縣界石龍山

   陽縣西北五十里相近有金山大集山在崇陽縣北五里脈自龍窖山來厯方山巖頭東至

   此山有桃花洞前有蘆渚泉葛仙山在崇陽縣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唐年縣北六十里

  輿地紀勝葛仙壇在縣東北葛仙山上壇西有清泉歲旱環數百里人乞杯勺以去則陰雨隨之

  壺頭山在崇陽縣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唐年縣東北六十里寰宇記壺頭山幽谷深邃下

  有溪名桃花洞水名壺頭灘三里皆石石脈流水纔通小舟水泛漲方可濟行旅憚之如甖壺之口

  故名縣志兩巖夾峙一線流出為雋陽水口 按寰宇記以為即馬援卒處非也援征五溪卒於壺

  頭在沅陵去此千里而遙龍頭山在崇陽縣東北十里陸水中有石如龍形烏土山

  在崇陽縣東北二十里有洞可容千人後漢末有包姓者立砦於此避黄巾之亂今洞中碓磨尚存

  東泉山在崇陽縣東北四十五里山有龍巖龍洞縣志高廣約百餘里有泉二溉田甚廣一

  入本縣界一入蒲圻縣界團山在通城縣東門外上有東山閣又東二十五里有湯管山

  里山在通城縣東三十五里邑人廖忠斷元躍馬處寶葢山在通城縣東五十里下有

  百丈蜜巖山在通城縣東南二十里蜂多釀蜜巖下又東南二十五里有大盤山

  阜山在通城縣東南五十里東接江西南昌府義寕州南接湖南岳州府平江縣輿地紀勝山

  周五百里跨三縣有一水四出東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雋呉太史慈拒劉表從子磐於此置營幕

  九嶺山在通城縣南半里寰宇記九嶺山在崇陽縣西南二百里九山連接錫山

  在通城縣南五里舊産銀曰銀山後又産錫今俱無夀隆山在通城縣南十三里又南七里

  有龍洞山雲溪山在通城縣南四十里寰宇記在崇陽縣西二百二十里山甚峭拔中有清

  流界道如帶相師山在通城縣南四十里黄龍山在通城縣南四十里頂有湫中

  有黄魚二能致雨相近有張師山白面山在通城縣西南四十五里山多白石南唐保大

  中嘗徙縣治於山下宋平江南復還舊治遙廣山在通城縣西十里相近有月半山

  桐山在通城縣西十五里相傳有鳳棲此梅林山在通城縣西二十五里又西五里有

  虎巖山又西十里有白雲山鐵束山在通城縣北十里接崇陽縣界雲葢山

   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時有雲氣如葢雞籠山在興國州東五十里輿地紀勝山巔有金雞隱

   伏每遇夜晦暝其光往來出没州志相近有馬鞍諸峯瞰江高千仞望西塞屹若重關諸山皆逆挽

   長江抱繞郡治内包重湖闊二百里相傳伍子胥曾駐兵於此今遺址尚存又通城縣南二十五里

   亦有雞籠山大坡山在興國州東五十里明統志旁有石樓嶄然出衆山上里人於此製

   茶名坡山鳳髓州志東坡謫黄州過此有埽壁歌刻於石城山在興國州東六十里世傳南唐

   屯兵於此山北有西南二營鍾成山在興國州東南十里相傳晉鍾離嘉飛昇處上有鍾

   顔子山在興國州東南三十里三峯相連狀如筆架坡山在興國州東南八十

   里本名碧雲山以東坡謫黄州逰此因改名印山在興國州南十里一名月山武昌記陽新

   縣月山高二十丈有石彷彿如印鍾山在興國州南八十里寰宇記鍾繇墨池在永興縣西

   南一百七十里世傳鍾繇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今其地名鍾山闔閭山在興國州南九十里

   文獻通考永興有闔閭山明統志世傳伍子胥屯兵於此史記闔閭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有闔閭

   太平山在興國州南一百九十里接江西南昌府武寕縣界與九宫山相連相近者為

   牽牛嶺迤西有後腦山菁山在興國州西南八十里一名望夫山武昌記昔有婦人送夫出

   征至此化為石雙履之跡猶存輿地紀勝上有望夫石石上産蕪菁孟嘉山在興國州西南

   一百十里寰宇記上有孟嘉宅白崖山在興國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與烏崖相對石色鮮皚

   頂有石盆水不竭名浴泉又西南三十里有南鄉山黄土山在興國州西南一百七十里東

   接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南接江西南昌府武寕縣界西接通山縣界黄姑山在興國州

   西二里舊有銀場石榴山在興國州西五十里一名百福山相近有粟灣山三教

   山在興國州西七十里下有龍泉旱禱即應白閬山在興國州西三教山東有瑞檜泉慶

   箕山有二大箕山在興國州西八十里小箕山在興國州西七十里中夾兩溪聚諸水厯

  羣隴盡天津源湖尾石鼓山在興國州西八十五里元和志在永興縣西六十里上有三石

  鼓鼓鳴即雨龍角山在興國州西九十里接大冶縣界輿地紀勝兩峯相對本名龍耳唐

  天寶四年改名天尊山在興國州西一百十里山至高周四十餘里五龍山

  國州西北八十里隋書地理志永興有五龍山輿地紀勝山有五峯狀如龍州志下有逆龍泉濁水

  出即大銀山在興國州北十五里元時於此采銀相近有小銀山盤龍山西門

  山在興國州北三十里輿地紀勝上有石臺平如掌名曰仙女臺州志一名犀牛山荆山

  在興國州北五十里 按輿地紀勝以為卞和得璞之所非是卞和荆山遺跡在今南漳縣地

  山在興國州北七十里武昌記天欲雨則有聲如吹角青龍山在大冶縣東一里蜿蜒入

  湖内水漲時煙波環繞為一縣之勝章山在大冶懸東二十五里名勝志自馬隘延連至道士

  洑皆名章山磊山在大冶縣東三十里湋源湖中相近有白額山上有神遊洞𡏟山

   在大冶縣東四十里磁湖之右俗名石灰𡏟山輿地紀勝𡏟山有石窩名醉吟窩吉祥山

   在大冶縣東四十里相傳楊行密徵時隱此西塞山在大冶縣東九十里一名道士洑磯

   盧溥江表傳劉勲聞孫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水經注黄石山連延江側東山偏高謂之西塞東對

   黄公九磯所謂九圻者也兩山之間爲闕塞元和志在武昌縣東八十里竦峭臨江寰宇記西塞山

   高一百里名勝志西塞山周三十七里囘山在大冶縣東九十里明統志在西塞山之右上

   有飛雲三洞上洞出雲中洞出水下洞出風爲唐元結讀書之所縣志上有百丈泉錦雲幄滴乳巖

   鹿頭山在大冶縣南七里山脊有水南北分流天臺山在大冶縣西南三十里又

   西南十里有書堂山果城山在大冶縣西南五十里四山圍繞如城左爲屏風峽山黄茅尖

   山山極峻削登陟甚難右爲三峯山三峯特秀高出衆山慈雲山在大冶縣西一里又西四

   里有銅綠山青山在大冶縣西十里舊設青山場以此名𤫊峯山在大冶縣西二

   十里一名曼倩山俗傳東方朔之子隱此下有妙子洞洞左有雷公尖右有大禹穴有泉流注十餘

   里可灌田一頃又西十里有鶴泊山西山在大冶縣西三十五里一名西野山又名龍居山相

   近有香爐山輿地紀勝西山在縣西三十里有白水臺𡻕旱望臺間有雲氣必雨梅山

   冶縣西四十里三峯秀麗最多梅樹沼山在大冶縣西五十里輿地紀勝絶頂有覆盆山獅子

   石厓下有沼清澈可鑒雷山在大冶縣西北四十里中裂如劈相傳雷所擊也宫臺

   山在大冶縣西北四十里接武昌縣界將軍嶺山在大冶縣北半里宋謝千牛將軍廟

   在焉故名又北二十五里有長樂山東方山在大冶縣北三十里名雲峯山上有十二面四

   望如一明統志有石刻云東方朔故隱非也按此乃智印禪師道場在或昌東界故曰東方舊志山

   為縣北諸山之冠山西北即武昌也鐵山在大冶縣北六十里唐宋時於此置爐燒煉金鐵上

   有金鐵山砦白雉山在大冶縣北六十里一名白紵山隋書地理志武昌有白紵山寰宇

   記白雉山高一百二十五丈其山有芙蓉峯前有獅子嶺復有金雞石南出銅鉚自晉宋梁陳以來

   置爐烹煉輿地紀勝山在武昌縣南五十里大冶縣界頂有龍泉牛馬隘山在大冶縣

   北長樂山東十里險阨難行故名今名牛角山五卦山在大冶縣北士十里上有龍蟠石仙

   黄荆山在大冶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白塔崖高八十餘丈産仙人韭虎塘山

   在大冶縣東北五十里世傳虎蹍成塘故名磁湖山在大冶縣東北五十里磁湖濱多産

   石航山在通山縣東二里以形似名山勢自下流連亘數十里而上壁立水口

   水山在通山縣東三十里名勝志沈水山巖谷深邃人跡罕及中有仙人壇石鐘石鼓羅列左

   右縣志上有大龍塘號仰天湖旁有仙坪翠屏山在通山縣南半里上有賀仙崖高五丈通

   明如屋輿地廣記上有石城三面有石壁本名石城山唐天寶中改名名勝志翠屏亭塵外亭俱在

   山上有東西兩泉石壁山在通山縣南五十里岡連沈水盤踞崔嵬東西臨湖壁立百丈

  大城山在通山縣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後漢張平子隱此縣志上有四石門壁立若城郭中

  平衍廣數十畝九宫山在通山縣南八十里輿地紀勝其山高峯九層故名縣志路由太平

  山萬竹山盤折而上至壺天亭前有三峯山撥雲峯東有赤松洞龍鬭巖西有白龍潭上有龍井水

  可療疾西南有水口亭是為噴雪巖瀑布數百丈觸石飛散如雪旁有雷公洞伏虎巖天尊巖寶陀

  山眠雲石試劍石後有駱駝嶺怪松坡青猿洞本朝順治初流賊李自成兵敗過此為縣人撃死

  黄鷹山在通山縣西南四十里接崇陽縣界白鶴山在通山縣西半里東對石航山

  其形𩔖鶴白羊山在通山縣西三十里羅阜山在通山縣西北城在山麓上有一峯

  秀出名羅峯尖萬松嶺在武昌縣西五里樊山下一名九曲嶺一名萬松山名勝志山在樊

  山北臨江松隂夾路特為幽邃蘇子瞻同弟子由嘗憇於此其詩注云路有直入寒溪不過武昌者

  山下之捷徑也建炎後邑人伐為棟宇遂荒羊子嶺在蒲圻縣南十五里輿地紀勝嶺勢

   聳拔有桃花泉穿石飛流長崙嶺在蒲圻縣西十五里山口有大壺嶺小壺嶺長嶺

   在咸寕縣東二十五里官埠港發源於此浚水嶺在咸寕縣東南五十里接通山縣界

   河嶺在咸寕縣西南五十里接崇陽縣界囘頭嶺在崇陽縣東二十五里道出通山縣

   梅嶺在崇陽縣東南五十里有大小二嶺為南達義寕州之間道二嶺中⿰土㓜 -- 坳處有亭以憇行人

   城嶺在崇陽縣北十二里周圍如城曲徑盤上田廬烟井宛若畫圖雞鳴嶺在通城縣

   東四十五里接崇陽縣界南樓嶺在通城縣東南四十里接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

   鳥嶺在通城縣南四十里接湖南岳州府平江縣界大岐嶺在通城縣東北三十五里

   接崇陽縣界石鼓嶺在大冶縣西南十里一名馬叫山有石鼓時或響震黄蝦蟆

   嶺在通山縣東一里高數十丈結一石蝦蟆懸立峭壁俯視溪水朦朧嶺在通山縣東南

   三十里路極險峻為江西武寕必經之地上有朦朧營明成化中建新開嶺在通山縣北四

  里明宣德間鑿嶺通道為興國州必經之路青峯花蒲圻縣南十二里卓立直上勢侵雲漢

  羅峯在蒲圻縣南二十里接崇陽縣界金紫峯在蒲圻縣南三十里峻聳入雲高出

  縣諸峯上雪峯在蒲圻縣西南二十里奇勝險絶南岡在武昌縣東南湖上輿地紀勝

  晉太寕二年王敦收郭璞於南岡即此吳王岡在武昌縣西七十五里相傳呉主孫權駐

  白巖在蒲圻縣南十二里奇峯崒嵂如瀑布倒垂又興國州西八十里亦有白巖

  巖在蒲圻縣西三里即鳳凰山西麓骨立嶄削中有平地數十畝旁皆峯巒拱秀最為幽勝有白

  龍池朝冠石普陀巖諸景龍頭巖在崇陽縣東十五里名勝志石𩔖龍首卧於洞門擊之聲

  聞百步北有流泉縈迴三十里可資灌溉僊師巖在崇陽縣東三十里石屋邃敞中通往來

  下有龍湫寒泉一道穿石竇出注為水陂韭菜巖在崇陽縣東四十里壁立如屏壁上有洞

  紫龜巖在崇陽縣東四十里泉出其下溉田數百畝青山巖在崇陽縣西二

   十五里下有龍潭雷巖在崇陽縣南七十里洞口頗狹中容百人人跡罕到有泉可滋灌溉

   寶陀巖在崇陽縣西六十里宋建炎中丞相李綱勒銘其上有龜紋竹頻伽鳥許僊

   巖在崇陽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旌陽許遜追蛟過此有龍洞插劍池鳳棲巖在興國州

   西百里巖穴深半里有石寶葢石鐘鼓石龍之屬觀音巖在通山縣南四十里明統志宋

   紹興間居民萬俊見雲氣盤「欎」中「寸」換成「彡」異常尋其源見一洞窈然廣十餘丈有石磬石榻石盞石果内有一

   石觀音像旁有人物森列奇怪邑宰朱朝仙爲記㑹仙巖在通山縣西南半里中有石鐘

   鼓扣之有聲挂榜崖在武昌縣南一百三十里宋孟宗政墓前山白石峻峭如挂榜然

   呉造峴在武昌縣西一里樊山下一名吳王峴水經注孫權與羣臣泛舟江津至岸而敗因

   鑿樊山爲路以上人即名其處爲呉造峴在樊口上一里龍牀磯在江夏縣南四十里壁立

   江津嶙峋峭厲狀貌特奇相傳下有龍潭故名青山磯在江夏縣東北二十五里濱大江宋

   史地理志黄陂端平三年寓治青山磯元史世祖中統二年鄂州青山磯滸黄洲所招新民遷至

   江北者設官領之又至元十一年阿珠率萬户等四冀軍對青山磯泊 阿珠舊作阿术今譯改

   五磯在武昌縣東水經注江水東逕五磯北有五山沿次江陰故名安樂磯在武昌縣

   東三十里水經注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從此至武昌諸屯相接枕帶長江上磧磯

   昌縣西水經注江水東逕上磧北山名也仲雍謂之大小竹磧縣志在磧磯湖口以石磧横截湍流

   黄子磯在武昌縣西三十里輿地紀勝與邏洲相接世傳黄巢置砦於此白鹿

   磯在武昌縣西九十二里神人山下與黄州新生磯相對為濱江險要處黄石磯

   冶縣東北三十里一名黄石山下有黄石港水經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磯一名石茨圻

   金牛堆在武昌縣南一百二十里金牛鎮一名金牛岡武昌記鳳闕南十里有金牛岡相傳

   有金牛出此岡今半圯坑深數丈牛跡尚存箬谷在武昌縣西寒溪山多箬竹故名退

   谷在武昌縣西樊山郎亭二山之間唐元結遊此孟士源命之曰退谷結作退谷銘招士源同隱

   金雞坪在蒲圻縣東二十五里其陽為渡頭其陰為石子岡吕公洞在江夏縣

   西明統志在石鏡亭下黄鵠磯上初無洞穴隱然如門叩之有聲世傳吕洞賓嘗題詩其上又武昌

   縣城下亦有吕公洞仙人洞在蒲圻縣東三十二里唐道士劉元靖遺跡上洞

   圻縣南五十里輿地紀勝諸峯攅立有泉出半山石罅間下注成溪荆泉洞在蒲圻縣西南

   十二里明統志中有石臺又有石田溝塍悉具居民𡻕視其燥濕以占凶穰自洞門入行可百步别

   有門甚狹父老云嘗有好事者裹糧而入信步趨出則在崇陽之葛藤坪相距百餘里羊樓

   洞在蒲圻縣西南六十里東有石人泉西有蓮花洞竹山洞在蒲圻縣西北名勝志洞

   口闊五六尺有潭水旁皆石穿山洞在蒲圻縣北二十里洞横山腹高數十丈石室朗然

   前後見日月青雲洞在蒲圻縣北二十五里洞在山腰中架樓閣可登眺石龜洞

  在咸寕縣東南一名石燕洞明統志在黄茅山下洞口甚狹既八輒寛平有石如龍水吐龍口禱雨

  得石龜者多騐九龍洞在咸寕縣南三十五里常輪山下舊名寓仙洞有滴乳泉下有石盤

  承之寒氣襲人盛暑如冬旱禱有應蔣師洞在咸寕縣西南四十餘里洞門拗折入數十步

  豁然宏敞一水内流窅不可測其上爲黑山砦山崖洞在咸寕縣西深窅莫窮歲旱禱雨有

  斗洞在崇陽縣西四十里多白石可爲碑蘘河洞在通城縣東五十里白雀

  洞在興國州東明吳國倫有遊白雀洞記荆橋洞在興國州南五十里栗灣山有玉田

  雪山諸景石屋洞在興國州南五十里輿地紀勝形如石屋高數十丈峭壁崔嵬尋流入洞

  二里許有石觀音像鳳棲洞在興國州西一百里一名小寶陀山名勝志巖穴深半里舊傳

  趙居士紙衣僧並隱此鳳山洞在興國州東北八十里南唐屯兵於此依山築城今山頂

  遺堞尚存大泉洞在大冶縣東四十里輿地紀勝二洞相對東洞有仙人卧石石田三十六

   畝有石稻西洞有樵人常見龍鱗於石間琦玕洞在大冶縣東九十里囘山上一名飛雲洞

   名勝志琦玕洞在西塞山之側元結自號琦玕子本此猴兒山洞在大冶縣東路通江

   西九江府瑞昌縣洞宏敞修道者多居之朝真洞在通山縣東輿地紀勝泉上有巖容數十

   人可攀援而上大賢洞在通山縣西南三十里輿地紀勝介於泉臺翠屏二山間八角

   石在武昌縣治南街中石分如八卦仙人石在武昌縣南一百二十里石形岝㟧有古

   柏盤根於上世傳仙人密悟真以𬖂髻柏枝戲種而成試劍石在武昌縣西樊山下明統

   志其石中㫁相傳吳王試劍於此蟠龍石在武昌縣東北江上寰宇記蟠龍石周𮞉七十

   餘丈冬出夏没曽有龍蟠於此節度石在武昌縣東水經注江中有節度石三段廣百步高

   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於斯石也顧縣石在蒲圻縣東北蒲圻河中迴瞰上流

   江自湖南岳州府臨湘縣東流入嘉魚縣與漢陽沔陽州分界自嘉魚縣東流入江夏縣㑹漢

  水與漢陽府漢陽黄陂二縣分界自江夏縣東南流入武昌縣與黄州府黄岡縣分界又東南流入

  大冶縣與黄州府蘄水縣及蘄州分界又東南流入興國州與蘄州分界又東流入江西九江府瑞

  昌縣界水經注江水又東得蒲磯口又逕魚嶽山北江中有沙陽洲右岸有雍口亦謂之港口又東

  得聶口逕赤壁山北又東塗水注之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又東得二夏浦

  又東有李姥浦又東逕白虎磯北又東㑹赤溪夏浦二口又東逕貝磯北有秋口又東得黎磯口又

  東逕上磧北有鳳鳴戍又東逕鄂縣北得樊口又東得次浦又東逕五磯北又東有厭里口安樂浦

  又東厯孟家溠有黄石山又東得葦口浦浦東有葦山又東逕蝦蟆山北而東㑹海口水東合臧口

  江浦又東富水注之舊志大江自臨湘縣清江口入嘉魚縣境經石頭口陸溪口嘉魚口至嘉魚縣

  城九十里過城厯上下二簰州至上沙洑接下沙洑入江夏縣界稍北至金口厯白沙洲鮎魚口凡

  九十里厯黄鵠磯下又西北過府城㑹漢水厯青山至白滸山九十里至武昌縣界逕蘆洲磧磯至

   樊口凡九十里抵武昌縣城過城經五丈口土腦嘴又七十五里至大冶縣界大冶縣志大江自武

   昌縣界五十里至黄石港經道士洑又七十五里至湋源口流入興國州興國州志大江逕黄顙口

   又東南逕富池口東入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塗水源出咸寕縣東南鐘臺山曰咸河又名西

   河北流至縣南金燈山下名淦川又合官埠赤港二水又西北入江夏縣界滙為斧頭湖北流至金

   口入江水經注塗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縣金山西北流逕汝南僑郡故城南厯縣西又西北流注

   於江明統志一名金水入江夏縣謂之塗口亦名金口咸寕縣志其源有二一出浚水嶺西北流過

   洪崖山名蘋花溪一出鐘臺山之桃花泉北流與蘋花溪合 按舊志以水經注之金山為泰山因

   於鐘臺山下注云一名泰山今從 文淵閣本改正據舊志塗水出鐘臺山本曰咸河至縣南金燈

   山下名淦川金燈山一名金山淦當為塗之誤葢至金山始有塗水之名故水經注以為塗水出金

   山也隋書地理志江夏有塗水塗字本作涂與淦形相似致誤其稱金水者亦因金山得名寰宇記

   鄂州江夏縣下云金水出金山西注大江舊記云有金雞從雞翅山南飛産金於此故名又引荆湘

   記金水北岸有汝南舊城與水經注合而於永安縣别出鐘臺山足徴舊志之非陸水

   雋水源出通城縣上雋鄉東北流繞城西經縣治北合秀水又東北經柘橋入崇陽縣界名崇陽河

   至縣西南㑹桃溪又繞城東㑹大東港逕壺頭及崇陽洪入蒲圻縣界名蒲圻河自縣東南洪下灘

   西北流至縣城東南㑹荆巷繞城東過浮橋又西北流入嘉魚縣界至縣西南七十里陸溪口入江

   水經注陸水出下雋縣西三山溪東逕陸城北又東逕下雋縣南又屈而西北流逕其縣北又入蒲

   圻縣北又逕蒲磯山北入大江謂之刀環口舊志崇陽縣東有呉城港白石港縣西有白泉河龍坊

   河縣南有高梘河太原河東北有龍頭河西北有仙巖河俱㑹崇陽港以入雋水 按明統志以陸

   水出岳州府巴陵縣考之輿圖非是東水在咸寕縣東有二源一出縣東南石坑東北流逕石

   門山入武昌縣界一出石門山陰北流過金雞山亦入武昌縣界合流入樊港白泉水

   陽縣東源出縣西北神峯東南流至縣東入陵水秀水在通城縣南源出縣南三十五里老

   龍潭逕朝宗橋過縣東而北入陸水富水源出通山縣東流至興國州東富口入江今名長河

   水經注富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新縣又西北逕下雉縣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

   壤舊吳屯所在也舊志長河有二源俱出通山縣界南源為寶石河源出九宫山流逕州西界首浦

   名慈口港北源即通羊港由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雞口港入境俱東流至陽辛渡合流名陽辛河曲

   折東流遶州城南納境内諸湖水凡二百二十五里出富池口入江州境水最多皆匯於此

   溪河在蒲圻縣西南四十里古名大嶓水今名新店河亦稱新店湖元和志蒲圻縣大嶓水西

   北流入江縣志發源港口望湘橋及龍橋諸泉折而西入馬蹄湖由黄蓋湖出石頭口入江

   湖在江夏縣東四里輿地紀勝上有東園為近城登覽之勝梁子湖在江夏縣東八十里

   分屬武昌大冶二縣春深冬涸由武昌縣樊口入江明月湖在江夏縣南二里湖中有郭公

  隄宋都統郭果築斧頭湖在江夏縣南一百二十里匯嘉魚咸寕諸縣水至金口入江

  南湖在江夏縣南望山門外輿地紀勝南湖周二十里舊名赤欄湖外與江通長隄為限長街

  貫其中四旁居民蟻附清安湖在江夏縣西南十五里東北通黄家湖又東南通湯孫湖

  又東通賽湖賽湖匯諸湖之水折而西北流俗呼為裏河出鮎魚口入江魯湖在江夏縣西南

  八十五里南通斧頭湖余家湖在江夏縣東北十五里其南為郭鄭湖下流入江

  洋湖在江夏縣東北十五里一名白楊湖西北流逕青山磯北入江曰白楊浦敗橋湖

  在武昌縣東十二里寰宇記秋夏水深丈餘春冬即涸昔呉主於此造橋游獵其後橋敗因以為名

  縣志濱湖有棠棣徑楓香徑蓋苑囿地也車湖在武昌縣東二十里一名東湖由五丈口入江

  一名車武湖相傳晉車武子居此西窪湖在武昌縣東三十里由五丈口入江五丈

  湖在武昌縣南半里一名洋漫湖一名洋瀾湖連車湖西窪兩湖之水出大江寰宇記五丈湖在

   武昌縣東有長湖通江南冬即乾涸陶侃作塘以遏水於是水不竭因取瑯琊攝湖魚菱置湖内其

   菱異於他處有鯽魚長三尺永嘉初頽破太守禇雋之重修復輿地紀勝五丈湖舊曰南湖臧質逃

   入南湖以荷自蔽即此浮石湖在武昌縣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浮瓢渚寰宇記浮石湖春

   冬乾涸中有石獨立周迴二十步形狀極下水漲不没縣志湧溪源出清溪山合衆流北出逕虬山

   下爲湧溪西匯爲浮石湖流合金牛港馬飲漿湖在武昌縣西南一百里又西南五十

   里爲烏翎湖大草湖在武昌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方圍有數里産魚菱蘆葦蚌舟

   湖在武昌縣西九里又磧磯湖在縣西北五十里炭門湖在縣西南七十里俱有菱芡魚蒲之利

   杯湖在武昌縣西樊山郎亭之間方約一二里唐元結作杯湖銘招孟士源隱此岳公

   湖在嘉魚縣東名勝志宋時岳武穆駐節所有岳公樓在其上太平湖在嘉魚縣南三

   十里方輿勝覽頃𡻕中涸夜有光怪掘之得古銅鐘秦少游爲弔鎛鐘文即此縣志太平湖相接者

   有長湖楊汊湖等二十處皆匯流而北至嘉魚口入江龜湖在嘉魚縣西南三十里由陸口

   黄蓋湖在嘉魚縣西南八十里分屬蒲圻縣及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由石頭清江二口

   入江縣志相傳孫權論赤壁戰功以此湖賜黄蓋故名明洪武初以賜武臣汪清一名黄岡湖

   湖在嘉魚縣西分屬蒲圻縣西保湖在嘉魚縣東北三十里又致思湖大湖皆在縣東

   龍坑湖在蒲圻縣西五十里又縣西六十里有馬蹄湖滄湖俱流出通新溪河

   羅湖在蒲圻縣西北六十里由嘉魚縣石頭口入江相近有小羅湖活湖松柏湖左荆湖柳山

   湖楊林湖俱由蒲圻湖南岸入江蒲圻湖在蒲圻縣西北湖多蒲草元和志呉大帝立蒲

   圻縣因蒲圻湖為名盤石湖在蒲圻縣西北由嘉魚縣石頭口入江相近又有郎當湖接里

   湖梅湖錦湖沙陽湖螺螄港湖俱由蒲圻湖北岸入江西良湖在蒲圻縣東北分屬咸寕

   縣東接塗水北㑹斧頭湖宿曹湖在咸寕縣西北一名後湖與紫潭湖通塗水縈帶其間

   谷口湖在咸寕縣西北中有洲渚鳬雁聚焉其東為關陽湖與紫潭湖相接紫潭湖

   在咸寕縣西北水甚深大旱不涸塗水所經天井湖在咸寕縣西北接江夏縣界中有五

   泉龍蟄其中旱可取水禱雨其東為泉水湖又東為黄塘湖接江夏縣界戴家湖在崇陽縣

   南十五里通吳城港入陸水長湖在崇陽縣西南二十五里明湖在興國州東三十里

   無雨則涸久雨則漲流入富水網湖在興國州東五十里州志良薦港北流二十里入門枋湖

   又東北流四十里入網湖南塘湖東流五十里入網湖網湖匯諸流入長湖富池湖

   國州東六十里富水下流匯為湖入江其入江處名富池口戎湖在興國州東南三十里匯

   州南石田湖等水入長湖舒婆湖在興國州東南五十里黄岡湖東南流八十里入夾節湖

   又東南六十里入舒婆湖而入長湖常湖在興國州南十里北入長湖肘湖在興國州

   西南十五里排港等水匯於此入長湖沫湖在興國州西二十五里亦稱沫河荻田港水㑹

   流爲湖南入長湖歐家湖在興國州北一里其北有雙港蓮花池水流入焉東南入長湖

   湋源湖在興國州北七十里接大冶縣界發源武昌縣陽橋諸山合大冶縣諸水逕下遊湖

   出漳源口入江海口湖在興國州東北六十里源出州西諸山至黄顙口入江即水經注海

   口水金湖在大冶縣南半里湖南爲興國州界春冬則涸夏潦盛時由湋源口入江

   家湖在大冶縣東北五十里源出縣西北流水里自黄石港入江磁湖在大冶縣東北

   五十里自勝陽港入江名勝志以岸旁多生磁石故名府志有蘇公石在湖上二蘇詩刻猶存

   溪在武昌縣西樊山下寰宇記盛暑之月常有寒氣桃溪在崇陽縣西四十里源出龍窖

   山東流入陸水牧馬港在武昌縣東十里明統志其上即呉王故城蓋孫權牧馬之處

   港在武昌縣西南一名樊溪一名袁溪一名樊川源出咸寕縣東四十里石燕泉北流爲高家河

   入武昌縣界又北逕金牛鎮爲金牛港匯爲梁子湖又北爲蘆席口又北爲樊港經樊山下而北入

   江為樊口唐書地理志武昌有樊川明統志在樊山西南控縣南湖澤凡九十有九石頭港

   在嘉魚縣西南臨湘縣東蒲圻縣北諸水所匯也北注大江為石頭口荆港在蒲圻縣南源

   出縣西南白鹿山東流匯諸小水為鏡潭又北入蒲圻湖名勝志荆港發源荆泉洞有泉六合流數

   里入於鐘潭又西泉山麓竹山洞有潭水迓鼓行將二洞俱有潭水以上諸泉皆㑹荆港流入蒲圻

   官埠港在咸寕縣東源出長嶺北流至縣東北官船渡與赤口港合又西流入塗水

   馬橋港在咸寕縣西二十里源出縣南沸泉西北流入西良湖北洪港在咸寕縣

   西十里源出縣西南長手畈過黄家橋入紫潭湖丁泗橋港在咸寕縣西四十里源出

   縣西南楊泉西北流入西良湖桃林港在咸寕縣北源出縣東北桃林浦西北流至黄石橋

   入黄塘湖赤口港在咸寕縣東北源出縣東九嶰西北流至官船渡南合官埠港大東

   港在崇陽縣東南六十里北流入陸水梓木港在崇陽縣西南三十里頓旗山下北流入

  太平港在通城縣東五里文獻通考通城有太平港新安港在通城縣東二

  十里源出黄龍山西北流入陸水鯉港在通城縣東三十里源出蘘荷洞流入新安港

  沙港在通城縣西北十里一名鐵東港源出湖南岳州府臨湘縣東北流入通城縣經鐵東山

  入陸通羊港在通山縣南五里源出靈泉山北流逕縣西南十里名犀港又東北至興

  國州曰雞口港爲富水之源九域志通山縣有通羊水輿地紀勝犀港在通山縣之西興善里世傳

  昔有犀牛經涉因名縣志通羊港可灌田千畝中有大石連亘至興善里爲鄉城陂湄港

  城縣南源出雨山東北流四十餘里入通羊港又城港源出大城山東北流三十里入湄港

  浦在江夏縣南三里一名新開港寰宇記離騒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景首山西入江春冬涸

  竭秋夏泛漲商旅往來皆於浦停泊在郭之南故名名勝志有趙陀石在其内長十丈許高半之

  黄金浦在江夏縣西一名黄軍浦宋書沈攸之傳攸之至沌口暫泊黄金浦水經注直鸚鵡

   洲之下尾江水溠𭰁洑浦是曰黄軍浦昔吳將黄蓋軍師所屯故浦得其名船官浦

   夏縣西水經注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厯黄鵠磯西而南張公洲在江夏縣南二十五里相

   傳晉隱士張公灌園處鸚鵡洲在江夏縣西南二里水經注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浦

   口江水右迤謂之驛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寰宇記鸚鵡洲在大江中與漢陽縣分界後漢黄

   祖為江夏太守祖長子射大㑹賓客有獻鸚鵡於此洲故名金沙洲在江夏縣西南大江

   白沙洲在江夏縣西南大江中對陳公套土壤甚沃新淤洲在江夏縣西南

   與鸚鵡洲相對明永樂中立水母祠以鎮之鴨彈洲在江夏縣東北江中楊葉洲

   在武昌縣東一名白田洲南史陳世祖紀天嘉元年侯瑱襲破獨孤盛於楊葉洲蘆洲

   昌縣西二十里一名邏洲水經注邾縣故城南對蘆洲亦謂之羅洲寰宇記輿地志云伍子胥逃楚

   出關於江上見漁父求渡時旁多人漁父歌曰灼灼兮侵己私與子期兮蘆之漪既渡解劍與漁父

   漁父曰楚購子粟五萬爵執珪豈百金之劍乎子胥行未數步囘顧漁父己覆舟而死此處是也

   新生洲在武昌縣西四十里分屬黄州府黄岡縣崢嶸洲在武昌縣西六十里分屬

   黄州府黄岡縣一名得勝洲水經注李姥浦北對崢嶸洲冠軍將軍劉毅破桓元於此蒲圻

   洲在嘉魚縣西南水經注蒲磯山北對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頭即蒲圻縣治洲上有白

   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縣東入蒲圻縣至沙陽西北魚嶽山入江蔑洲在嘉魚縣

   西又葉家洲團洲杜家洲俱在嘉魚縣西金梁洲在嘉魚縣西北水經注江水逕魚嶽山北

   下得金梁洲洲東北對淵洲一名淵步洲江濆從洲頭以上悉壁立無岸厯蒲圻至白沙方有浦江

   中有沙陽洲沙陽縣治也龍穴洲在嘉魚縣北水經注龍穴洲沙陽洲之下尾也洲裏有駕

   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於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文帝車駕發江陵至此黑龍躍出負帝所乘

   舟左右失色上謂長史王曇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龍穴之名焉

   簰洲在嘉魚縣東北相近又有下簰洲黄龍洲在興國州東北江中輿地紀勝在富

   池江中乾道中新生舟楫夾洲而下自是無風濤之虞上有仙女屋磁湖洲在大冶縣東三

   十里名勝志宋紹興間新生一洲相望磁湖狀如覆釡與黄石磯峙立散花洲在大冶縣

   東西塞山側輿地紀勝在縣大江中流之南周瑜戰勝於赤壁吴王散花勞軍故名鄂渚

   夏縣西江中楚辭乘鄂渚而返顧劉向説苑昔鄂君乘青翰之舟下鄂渚浮洞庭榜人擁楫而歌鄂

   君翕繡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輿地紀勝在江夏西黄鵠磯上三百步隋立鄂州以渚故名

   陳公套在江夏縣西南五里舊名管家套明宏治十四年知府陳晦以小舟數百載鐵器沈

   於此並渡急棹犯其高處沙隨水去於是水繞城南商旅得避風濤之險遂名陳公套夏口

   在江夏縣西一名魯口一名夏口浦宋書何尚之傳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對沔口南齊書州郡志郢

   州鎮夏口舊要害也呉置督將為魯口屯對魯山岸因名晉永嘉中山簡自襄陽避賊奔夏口庾翼

  爲荆州治夏口並依地險也泰元中荆州刺史桓冲上表言江州刺史桓嗣宜進屯夏口據上下之

  中於事爲便義熙元年冠軍將軍劉毅以爲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請并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

  五丈口在武昌縣東樊口在武昌縣西北五里水經注江水右得樊口湋源

  口在大冶縣東南敗舶灣在武昌縣西一名敗船磯水經注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

  舶名之曰長安與羣臣泛江值風起權欲西取蘆洲谷利不從乃拔刀急上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

  而敗故名河涇凌家灣在大冶縣西北縣志源出顧雲縣城等里合流至蘆席口百折

  而東至樊口入江界武昌者爲下興湖連江夏者爲月山湖冬春不涸散花灘在武昌縣

  西歐陽修集古錄吳王散花灘疑當時苑囿之别名名勝志散花灘在寒溪之側怡亭石門窊樽俱

  在此灘上洪石灘在蒲圻縣東南一名洪下灘蒲圻湖所經崇陽蒲圻至此分界有石屹立

  水中勢若建瓴流浪洑在武昌縣東江中明統志俗譌爲劉郎洑名勝志舊傳孫權迎蜀主

   劉備於此大小𭰁在武昌縣西北江中輿地紀勝在樊口者曰大洄在釣臺下者曰小𭰁

   崇陽洪在崇陽縣北二十五里名勝志崇陽洪在壺頭山下兩山相夾水中多石其中爲大

   洪東西爲小洪行者不下吕梁之險鏡潭在蒲圻縣南左岸爲金獅觀右岸爲鮑家洲

   石潭在蒲圻縣西北蒲圻湖及諸湖之水咸匯於此有石屹立水中當蒲圻嘉魚兩縣界因名

   風潭在蒲圻縣陸水中有巨石出水中高可十丈名曰海船頭鸕鷀潭在蒲圻縣陸水

   中峭壁對峙黄龍潭在蒲圻縣陸水中岸有黄龍鎮旁有磯龍𮞉潭在蒲圻縣

   陸水中中有石梁盤渦漩洑水勢險絶老龍潭在通城縣南三十五里龍蟄其中旱禱輒

   百丈潭在通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每陰雨有聲如鐘石牛潭在通城縣東三

   里水中有石如牛開其頤世傳南唐時洪都廪(“㐭”換為“面”)多耗占者以爲此牛所啖遂鑿其頤自是不復耗

   曲水池在江夏縣東十五里寰宇記梁邵陵王綸爲太守雅好賓客樂詩酒嘗慕王右軍蘭

   亭流觴曲水之興故效之洗劍池在武昌縣西西山中松風閣下世傳呉王淬劍於此有石

   刻洗劍池三字旁有井清冽異常卓刀泉在江夏縣東十里明統志在漢昭烈郊壇下世

   傳關忠義卓刀於此飛錫泉在江夏縣東南四十里八分山明統志昔駱禪師飛錫騰至泉

   所因建道場雖久旱甚雨泉無盈涸鹿跑泉輿地紀勝在江夏縣東南六十里大觀山上

   烏龍泉在江夏縣南七十里縣志峯迴路轉處巨石夾道或立或伏其水夏涼冬温甘甚

   醴泉在武昌縣治堂左相傳令賢則泉湧岀白巖泉在武昌縣南一百六十里方輿

   勝覽泉石幽絶有馬祖禪師道場菩薩泉在武昌縣西樊山宋蘇軾菩薩泉銘序寒溪少

   西數百步别為西山寺有泉出於嵌竇間色白而甘號菩薩泉名勝志西山有泉曰菩薩水晉時書

   滴滴泉三字刻於崖頂蜜泉在嘉魚縣南其水甘如蜜故名温泉在嘉魚縣西南石頭

   港其水常温冬月可浴又咸寕縣南潛山下亦有温泉浴可愈疾湯泉在蒲圻縣南五里冬

   夏常沸炎䒱上達又崇陽縣東北十里亦有湯泉寰宇記湯泉在龍頭山可以愈疾縣志在城岡嶺

   上泉眼周四五文沸𤍠如湯神山泉在蒲圻縣東北名勝志神山泉發源神山湖水環繞

   泉湧湖中其深莫測鳴水泉在咸寕縣南四十里與寓仙洞相通其水東流入雙汊港名勝

   志鳴水泉飛沙泉其地可雩沈泉在咸寕縣西五十里明統志源出蒲圻境入咸寕縣界數

   里下注大石竇中聲如萬鼓遂伏流不見分水泉在通城縣南四十里黄龍山下分二流一

   南入江西南昌府武寕縣一西流入陸水玉泉在興國州東六十里高二丈五尺如瀑布狀

   雙泉在興國州東七十里輿地紀勝有雙泉院院之東西兩泉並湧故名三潮水

   國州西北四十里泉一日三湧故名金水潭泉在大冶縣東五里一名蛟潭異泉

   在大冶縣東囘山唐元結有異泉銘顔真卿書輿地紀勝天寶十三載囘山之巔忽有飛泉湧出垂

   流四百仞元結名之曰異泉龍窟洞泉在大冶縣西南三十里天臺山下泉流四時不

   聖水泉在大冶縣東北旱久泉湧則雨雨久泉湧則晴故名石航泉在通山縣

   東二里出石航山大泉洞水流數十丈常有四足魚長二尺許出没水中泉港泉在通山縣

   東三十里沈水山龍塘下溉田數頃阮婆泉在通山縣南翠屏山下與井灣泉通井灣

   泉在通山縣西五里與石航泉通銅盤井在府治南明統志昔有銅盤蓋井底日汲不竭

   浪花井在江夏縣東十五里明統志在大洪山南塔下名曰無影塔水常沸湧如浪其

   脈通義井在通城縣東二十五里縣志昔吳述道七代不分共飲其井故名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 官丁運泰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