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二十六至三百二十八

卷三百二十四至三百二十五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二十六至三百二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二十九至三百三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0.djvu/7

大清一統志

袁州府在江西省治西少南四百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臨江府新喻

  縣界一百里西至湖南長沙府醴陡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北至瑞州府

  新昌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吉安府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二百五十里東

  北至瑞州府上高縣治二百里西北至湖南長沙府瀏陽縣治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

  七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春秋屬呉戰國屬楚秦屬

  九江郡漢置宜春縣屬豫章郡後漢因之三國呉

  屬安成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平陳始置袁州寰宇記隋

   平陳後土人文盛擁衆自守開皇十年平之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為名大業初改為

   宜春郡隋末林士宏蕭銑相繼有其地唐武徳四

   年復曰袁州天寶初曰宜春郡乾元初復曰袁州

   屬江南西道五代初屬楊呉後屬南唐宋亦曰袁

   州宜春郡屬江南西路元初隸湖南行省至元十

   九年曰袁州路隸江西行省明初曰袁州府屬江

   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江西省領縣四

   宜春縣附郭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分宜縣界四十里西至萍鄉縣界五

   十里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北至萬載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分宜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吉安

   府安福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萬載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萍鄉縣界一百二十里漢置宜春縣屬豫章

   郡後漢因之三國呉寶鼎二年改屬安成郡晉太康中改曰宜陽宋齊以後因之隋初爲袁州治開

   皇十八年復曰宜春大業初爲宜春郡治唐復爲袁州治宋因之元爲袁州路治明爲袁州府治

   本朝因之分宜縣在府東八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臨江府新喻

   縣界二十里西至宜春縣界四十里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五十里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一百五

   里東南至吉安府廬陵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宜春縣界一百里東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一百里西

   北至宜春縣界九十里漢宜春縣地宋雍熙初析置分宜縣屬袁州元屬袁州路明屬袁州府 本

   朝因萍鄉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宜春

   縣界九十里西至湖南長沙府醴陵縣界六十里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八十里北至湖南長沙府

   瀏陽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百二十里西南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一百十里東北

  至宜春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湖南長沙府醴陵縣界九十里漢宜春縣地三國呉寶鼎二年析置萍

  鄉縣屬安成郡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改屬宜春郡唐屬袁州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爲州屬袁州

  路明洪武二年仍爲縣屬袁州府 本朝因之萬載縣在府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

  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東至瑞州府上高縣界十五里西至湖南長沙府瀏陽縣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宜春縣界十五里北至南昌府義寕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分宜縣界十五里西南至宜春

  縣界九十里東北至瑞州府新昌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湖南長沙府瀏陽縣界一百二十里漢豫章

  郡建城縣地三國呉黄武中析置陽樂縣屬豫章郡晉大康元年改曰康樂宋齊以後因之隋省五

  代南唐保大十年置萬載縣屬筠州宋開寶八年改屬袁州宣和三年改曰建成紹興二年復曰萬

  載元屬袁州路明屬袁州府 本朝因之

 ︹形𫝑︺秀水東奔萍川西注唐袁皓詩山水秀麗寰宇江右

  奥區王象之輿地紀勝當湖漢之孔道作呉楚之疆圉

  時行

 ︹風俗︺州小地狹賦税及時唐韓愈袁州謝表藝文儒術為盛

  杜佑通典士夫秀而文細民險而健宋黄庭堅道院賦地接湖

  湘俗雜呉楚宋楊侃郡廳記士力學而知亷恥民樂善而

  好儉嗇宋阮閔無訟堂記務本力農志定用約元虞集記

 ︹城池︺袁州府城周八里有竒門四北枕秀江三面濬濠唐武徳中因舊址築後屢拓築明

  洪武初增築 本朝順治三年康熙三年乾隆十二年二十五年重修 冝春縣附郭分宜

  縣城周二里二百二十四歩門五明正德七年築嘉靖中改築 本朝康熙年間修乾隆二

  十五年重修萍鄉縣城周五里三十六歩門五明正德中土築萬厯中甃石增築 本

  康熙二年乾隆二十五年三十七年嘉慶二十三年重修萬載縣城周六里門七明

  正德時土築萬厯間甃甎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十一年乾隆九年重修

 ︹學校︺袁州府學在府治東唐天寶五年刺史房琯始建於城南南唐保大十年移郡治西

  南宋皇祐五年遷今所 本朝康熙五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宜春縣學在袁山門外秀

  山北舊在縣治西宋淳熙間遷今所明洪武中重建 夲朝屢經修葺入學額數十二名分宜

  縣學在縣治東宋初建於縣西五里後屢遷端平初徙建今所咸熙中又遷安仁驛明初復遷

  舊址 本朝康熙四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五名萍鄉縣學在縣西隅唐武德間建在縣東

  南後屢遷明嘉靖中始遷今所 本朝順治十年重建康熙年間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萬載

  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寕間建明𥘉重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增修康熙年間重修入學原額十

  二名嘉慶十年增四名高士書院在府城北外廂學宫之右明萬厯癸已提學錢檟建

  南軒書院在府城東湖上宋端平中建祀張栻元至元間陛虞集有記 案舊志載鈐岡

  書院在分宜縣西門外宋建祀周張二程朱五子宗濓書院在萍鄉縣東蘆溪鎮宋建祀周也濓溪

  書院在萍鄉縣治南明建胡安定書院在萍鄉縣東二里安定讀書之所張巖書院在萬載縣西元

  建祀宋周程張郡司馬六君子虞集為記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七十六萬八千五十六名口計十六萬

  三千六百二十九户又衛所屯軍男婦大小共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九名口計二千七百九户

 ︹田賦︺田地二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頃八十二畝一分有竒額徴地丁銀九萬二千三十兩五錢八分

  一釐米八千二十五石五斗六升三勺袁州衛屯田在府屬四縣共二百八頃六十二畝一分有奇

  額徴地丁銀一千九百五十二兩九錢六分三釐

 ︹山川︺震山在宜春縣東十里亦名馬鞍山下有巖幽晦深險唐盧肇記山本名呼岡在城東方

  望之若冠冕同麓異峯四首相屬两仰成形如畫震卦因易其名西北有石室臨溪之涘邑人彭搆

  雲嘗釣巖下寶應中詔徵不就時太守名其巖曰徵君釣臺雕山在宜春縣東二十里高百

  大周二十里湖岡山在宜春縣南十五里晉鄧表居此山頂有煉丹臺養丹池朝斗石

  蟠龍山在宜春縣南四十里自麓至巔凡三十六曲峭壁奔湍為一州之勝上有蟠龍寺唐

  末南平王鍾傅所建木平山在宜春縣南七十里山有三峯中曰妙廣在曰瑞光右曰慈雲

  仰山在宜春縣南八十里周數百里高聳萬仞府之鎮也其最勝者曰集雲峯山中石徑縈迴

  飛瀑湍駛夐異人境山下有唐鄭谷讀書處又小仰山在縣南三十里一名水晶山晉鄧表修煉於

  此又名鄧表峯上有星壇石臼藥竈坤長山在宜春縣西南七里脈自坤方來連亘甚遠一

  名旗書堂山有二一在宜春縣西南三十里唐盧肇讀書處一在萬載縣西八十里山

  谷深鬱常有雲霧世傳習鑿齒讀書於此老山在宜春縣西南六十里崇高峻拔山巔飛瀑下

  注爲清⿰氵厯 -- 𤁋望鳳山在宜春縣西七十里周六十里高三里中有一峯如鳳將墳

  山在宜春縣西一百里周四十里高三里相傳漢武帝時有将軍易洸者領兵至宜春卒於此因

  石屋山在宜春西北三十餘里有洞深百餘丈喝斷山在宜春縣西北一百

  二十里與萬載萍鄉及湖南瀏陽縣接境兩山對峙如天門中通一徑爲入省往來必由之道險隘

  袁山在宜春縣東北五里昔隱士袁京居此死葬其側因名其北曰小袁山迴聳相對

  鐘山在分宜縣東十里下瞰秀江水南曰南鐘山水北曰北鐘山亦名鐘山峽峽長九十餘里

  與臨江府新喻縣接界寰宇記山在州東九十里裴子野宋畧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大鐘從山流

  出時人得之驗其銘曰泰時樂器因名又按安成記云鐘山臨水阻峻春夏湍洑湧沸噴上白沙如

  米兩岸石上各九十餘里名曰米沙以之𠉀𡻕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爲準仙臺山

  在分宜縣東南五里羣山相抱一峯高聳銀山在分宜縣南二十里嶺多白石如銀清風

  山在分宜縣南三十里相傳晉時有黄仙姑修煉於此有煉丹池昌山在分宜縣西二十里

  周𮞉十八里下瞰秀江亦曰昌山峡寰宇記舊名傷山袁江流其間巨石枕岸潺激舟行多傾覆故

  名顧野王輿地記晉永嘉四年羅子魯於山峽堰斷為陂灌田四百餘頃梁大同二年廢時人以傷

  非善徵改為昌山玉岡山在分宜縣西二十里雪山在分宜縣西二十五里古木繁

  隂冬有積雪又縣西三十里有甘竹山光子山在分宜縣西四十里相傳晉時有渝川侯

  李林字光子者葬此因名大梅山在分宜縣西六十里其山多梅又有桃溪山環抱溪泉

  清泉山有二一在分宜縣北十里山有池其水清澈一在萬載縣東北四十五里林木森聳

  瀑布懸流俗名小仰山臺山在分宜縣北二十五里山頂平夷廣數畝若臺貴山

  宜縣北四十里地産鐡唐書地理志宜春縣有鐵縣志宋雍熙初置貴山鐡務後廢龍王山

  在分宜縣北七十里又縣北八十里有雞足山其相近有陳重山棗木山又三峯山在縣北一百里

  毛仙山在萍鄉縣東二十三里宋時置毛仙驛於山下為往來通道九嶷山

  鄉縣東七十里連帶九峯山側二峯峭拔若雙鶴飛舞名仙鶴嶺羅霄山在萍鄉縣東一

  百里高數千丈延袤百餘里上有羅霄洞旁有葛仙壇壇生二竹風動如掃人謂之掃壇竹壇側有

  黄龍潭山下又有石潭深不可測袁江之源出焉武功山在萍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與

  羅霄山相連俱跨吉安府安福縣界宋紹興中峒㓂猖獗州將趙扆統軍𠞰捕立柵山上一名葛仙

  峯相傳葛元煉丹處雲葢山在萍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挺㧞高聳旦暮有雲霞往來其上

  筆架山在萍鄉縣南里許舊名迎鳳嶺後建三浮圖於上形如筆架因改今名俗又名塔嶺

  徐仙山在萍鄉縣西三里兩山相峙舊有徐姓者隱此又西十里有青山石姥山

  在萍鄉縣西五十里上多杉木寰宇記山側有石狀如姥因名五金山在萍鄉縣西七十里

  五峯連𢃄皆西向故名又有小南嶽亦在縣西七十里上插雲表登之可盡覽一邑之勝南源

   山在萍鄉縣北五十里其山平坦上有石似羅漢名羅漢岩山南有廣利院院前有泉四時不竭

   又南為浴石山楊岐山在萍鄉縣北七十里世傳為楊朱泣岐之所一作煬岐山寰宇記煬

   帝曾經此因名有煬帝壇見劉禹錫文明統志傍有玉女殿内有九石房相映如屏風人謂仙人所

   居相近者為瑶金山唐普濟襌師道場上有淥水洞靈丹井楚山在萍鄉縣北九十里相傳

   楚昭王曾經此山巔有楚王臺遺蹟龍山在萬載縣治後龍江經其下其𫝑峢崺為縣之鎮官

   衙綴倚其麓俗呼官山東岐山在萬載縣東七里與瑞州府上高縣接境有峯曰鵞鼻元

   虞集以為似蜀中之鵞鼻因名雞籠山在萬載縣東南五里平地𦊅起周𮞉𥂟旋巉石壁立

   西南有洞從穴入可容數人有泉四時不竭峯頂山在萬載縣西南三十里高可望郡城

   有泉清冽可以灌溉東臺山在萬載縣西南九十里山皆石壁稳山在萬載縣西八

   里兩山對峙中通一徑俗呼隠山關其相接者曰坤山聳峻嵯峨東曙不及惟斜陽可到往來者皆

  經其上又銀山在縣西十五里上有巨石㓗白如銀山半有洞可容數百人湯周山

  載縣西三十里相傳晉時有湯周二人得仙於此有棋盤試劍石遺址九龍山在萬載縣

  西一百里山有九峯又西二十里曰鐵山地産鐡與湖南瀏陽縣分界紫葢山在萬載縣

  西北十五里山𫝑崇聳屹若車葢舊名雲葢山後改今名五雷山在萬載縣北二十里五山

  相連又四十里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其山周廻四十里故名皂山在萬載縣北六十里色如

  皂與瑞州府新昌縣接界一名連香嶺謝山在萬載縣北七十里府志以宋謝靈運得名泉

  石甚龍門山在萬載縣北九十里羣峯環聳中有四路狀如龍門南源嶺

  春縣東四十里嶺凡五俗名南源五嶺分水嶺在宜春縣東南六十餘里與嚴營山寨相

  近皆為防扼洞㓂之所澗富嶺在宜春縣南六十里與吉安府安福縣接界宋嘉定四年

  嘗於此置寨以遏桞㓂大將嶺在宜春縣西北九十里周十五里山腰有泉名水漿

   嚴嶺在宜春縣北五十里山𫝑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徑十八折項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溉田甚

   石分嶺在分宜縣南五十里接吉安府安福縣界仰嶺在分宜縣南六十里極高

   峻登之可瞅吉安城袁嶺在分宜縣西北十餘里其脈自末山南來蜿蜒起伏三百里至此有

   七峯聳起相傳後漢袁閔避地於此其第三峯之麓有洪陽洞仙人葛洪婁陽棲真處也洞門東向

   高數十丈初入平夷明爽益西則盤𮞉崚阻石室深䆳中有流泉春溢冬涸又有小洪陽洞在洞之

   頂門甚隘中可容數千百人聖岡嶺在萍鄉縣東五十里衆山迤邐望之蒼翠崛起臨道

   旁晉甘卓築壘其上又縣東八十里有大佛嶺盤旋圓頂若跏趺狀豸迹嶺在萍鄉縣南三

   十里山𫝑聳矗有石如豸形上有土壕相傳元季禦紅巾賦扼險於此又馬迹嶺在縣南七十里

   烏岡嶺在萍鄉縣西南二十里兩峯對峙茂林蓊鬰人行其中罕見天日排衙嶺

   在萍郷縣西十五里數峯排列高下森然又縣西五十里有土硃嶺其石堅赤如硃冶者取以煅鐡

  牛頭嶺在萍鄉縣西七十里高出雲表首尾延袤四十餘里案山嶺在萍鄉縣南五

  十里左右兩山高峙中平如案有亭曰高安為往來休息之所浮樓嶺在萬載縣東十里巑

  岏秀麗兩山𦊅出如角遠望若樓浮雲中鶴嶺在萬載縣西南二十里一名洪岡嶺兩峯低昂

  如鶴其相對者曰仙游巖在縣西十六里高數丈可容數十人有石𩔖鐘叩之清越又有石𩔖道士

  俗稱仙人石大關嶺在萬載縣西六十里羣峯聳翠中道崎塸俗名大官嶺白水

  嶺在萬載縣西八十里高數十仞嶺下平坦廣袤數里中有小溪水色常白太陽嶺

  載縣西一百里周百里形𫝑陡絶未旦曙光先熙至昏不⿰日𡨋 -- 暝十八渡嶺在萬載縣北四

  十里舊時路在嶺下循環一水往來凡十八渡後闢路嶺上行者便之俗訛為十八洞羊角

  峯在宜春縣東十里一名雙箭峯聳翠峯在宜春縣西三十里峻壁孤玉女峯

  在萍鄉縣東六十里内有玉女臺一名玉女岡寰宇記輿地記云岡去州西九十里天將雨石間即

   湧出五色雲氣百姓咸云玉女披衣石筍峯在萍鄉縣東九十里崒嵂如筍其左有葛仙壇

   明山峯在萍鄉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五十餘丈登之可以望遠鈐岡在分宜縣南二

   里袁江南岸正與縣對縣志岡延袤數十里而至城南新澤水出其右長夀水出於左夾於山末故

   名曰楊桐岡在萬載縣東北二里許産白楊桐樹又縣西里許有赤珠岡産土硃

   坑巖在宜春縣西南七里深濶三十丈有小竇通明可步出巖頂化成巖在宜春縣

   西北五里下瞰秀江宋紹聖中建浮圖於巖頂為登臨絶勝處陶逸巖在萬載縣東三十里

   突起平田約高三丈中有石屋人稱為陶公石水晶巖在萬載縣西五十里峯頂山之西巖

   中飛瀑流㵼如撒珠玉雲棲巖在萬載縣西九十里軒敞高數丈有泉自周公洞流過巖

   下灌田數十畝龍成巖在萬載縣西九十里輿地紀勝巖深九房有石如列仙者以萬數明

   統志地名梅陂山勢聳特翠巖在萬載縣北城外百歩面挹龍江巖下有穴噴泉清冽

  欄峽在宜春縣之東三十里左有金雞山右有銀瓶山相對若欄旁有羣峯叠聚府志袁有三

  峽謂牛欄與分宜之鐘山昌山也石乳洞在宜春縣東三十里濶數丈深一里許亦名玉

  室山寰宇記宜春記云郡有石室山數室相連高十餘丈素壁若雪萬象森羅於其前漠塘

  洞在宜春縣北六十里初入闊可數丈有潭水流洞外繼入小洞漸遠一竇通明地名帶塘距漠

  塘巳二十餘里靈仙洞在分宜縣北三十里去地三十丈峻嶮崎嶇仰視石屋如雲霞往來

  狀中有丹爐石磨諸勝桃源洞在分宜縣北一百三十里洞口空闊東北行半里許有石

  室折而北泉石益勝不可窮詰又有風洞距桃源洞二里居山之陽隘不可入旁有流泉水石參錯

  清風出馬裏大洞在萍鄉縣南三十里山圓如覆鍾有兩洞相接上洞口在山址下洞口出

  山腹兩洞可容千人曹源洞在萍鄉縣西北二十里洞極深闊下石陂洞

  鄉縣北四十里有巨石窒其門中空曠可容千人又焦源洞在縣北七十里流水衝激宛如琴筑

   竹山洞在萬載縣南二十里水經其中即石洞水之上源也前後兩門深五里許内盧敞高

   丈餘有石平廣如田又有石穴府仰若屋周公洞在萬載縣西七十里松篁蓊鬰旁多怪石

   有清泉流岀舊有周姓居此因名又縣西八十里有王居洞曠遠人迹罕至雲峯洞

   載縣西九十里黄茅岡洞門開丈餘中虚敞循級而下則漸黑石穴在宜春縣西北六十里一

   穴清流入内可行三十里見水繞叢竹莫知其源盧石在府城東湖上相傳為唐盧肇家石

   九竅三峯竒秀可愛響石在府城南三里獅子嶺北聲傳響答故名望夫石在分宜縣

   西十五里昌山峽水中地名望夫堰謝仙石在萬載縣西四十里一名麻鞻石袁江

   在府城北一名秀江源出萍鄉縣羅霄山東北流入宜春縣界逕縣北又東逕分宜縣南又東入臨

   江府新喻縣界至清江縣合章江古名南水亦曰牵水又曰渝水漢書地理志宜春縣南水東至新

   淦入湖漢水經注牽水西出宜春縣又東逕呉平縣隋書地理志宜春有盧溪渝水九域志宜春有

   袁江省志袁江發源萍鄉羅霄山下為羅霄水東流至宜春西十五里為稠江至府城北澄清深碧

   名為秀江合清⿰氵厯 -- 𤁋江及仰山九曲鸞溪諸水逕昌山峽過分宜縣治南為縣前江合赤江楊江野江

   介溪諸水出鐘山峽經新喻南為渝川龍江在萬載縣北五里即古蜀水也亦作濁水漢書

   地理志建成縣蜀水東至南昌入湖漢水經注濁水出康樂縣東逕望蔡縣縣志龍江源出剱池東

   流合金鐘湖又東繞大關嶺出高城市過龍山為龍河入瑞州境九曲水在宜春縣南五

   里地名山口其發源明村縈流三十里經縣東十五里赤橋入袁江仰山水在宜春縣南六

   十里源出仰山三鑊潭北流經縣東十五里入袁江⿰氵厯 -- 𤁋江水在宜春縣面南六十里源

   出老山北流經縣西十五里丫山分二派一為縣西南十里之官陂水一名古江官陂水又分二派

   一為縣西南五里之同溪江亦名沙陂江一為縣西五里之新江二水仍會為麟橋江北入袁江古

   江舊傍山流今涸為田嚴塘江水在分宜縣東南三十里源出檀溪及李家礱出水口

   入新喻縣界合袁江又渭江水在縣東三里流出七里坑入袁江硯江水在分宜縣南五

   十里亦名雙溪水源岀縣南之雙源裏源會於雷同嶺下合章溪至石巖下為硯江築陵溉田數千

   畝下流入袁江又有十家礱水塢源水痕山水皆在縣南東流入新喻縣界注袁江汊江水

   在分宜縣南五十里源有二左出仰嶺右出黄真人臺旋繞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夾經安福廬

   陵二縣界至吉水同江會入贛江大龍塘水在分宜縣西源出大龍田山南流經縣西

   五里入袁江相近有禁山水亦流入袁江又有庾塘盧塘二水皆出縣西彰善鄉下流俱入袁江

   楊江水在分宜縣西北四十里東南流入袁江又楊橋水在縣西北文標鄉衆流所聚下流

   合石馬淼塘二水凡六十里入楊江又野源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謝家坊經縣南石陂煎陂入

   赤江水在分宜縣北文標鄉源出珠塘之泉下流三十里至江斜潭出昌山峡入袁江

   介溪水在分宜縣北十五里發源介塘渟洄澄澉中有巨石平坦可坐其水冬夏不竭溉田

  十餘畝東南流十餘里至縣東耽江橋入袁江竹橋水在分宜縣東北二十里自臺山𤼵源

  下流出小江口入袁江又梁塘水社山龍潭全塘水皆發源縣北東流至新喻縣界入袁江

  江水在萍鄉縣東三十里有泉湧出江心故名水中生絲花苿可食又新江亦在縣東三十里

  唐咸通中刺史顔避福奏開新江以通湖南纔十餘里而輟故迹猶存萍川水在萍鄉縣

  南三十餘步亦名縣前江發源楊岐山東流折西四十里至縣南又九十里入長沙府醴陵縣之淥

  江又西青水在縣西三百餘歩源出青山東流過金鰲洲與萍川合又縣南羅霄洞有二派一泉北

  流者即袁江源一西北流者下流合萍川水石洞水在萬載縣西南十里源出竹山洞北

  流過橋河山合白沙水入城統縣學前又東北出城入龍江野豬河水在萬載縣西三

  十里源出金鐘湖北流遇魚鱗灘匯為深潭會竹渡水合龍江其水奔騰峻急舟行甚險錦江

  水在萬載縣東北三十里源出謝山一名謝江水又名康樂水東南流至縣東二十里邱江會於

   龍江襄宇記康樂水在縣東北水口去縣三十五里自謝山岀南流即康樂侯謝靈運嘗遊之水

   中州江水在萬載縣東北七十里源發新昌縣黄蘖山流經龍門山岀藏溪會羅城水合

   鸞溪在宜春縣西北六十里南流入袁江東湖在府城東三十步宋至和初州守祖

   無擇於湖上建亭榭爲逰觀之所歳久堙廢嘉定十三年開濬後復廢又城西十里有石湖今亦久

   落星湖在分宜縣西五里廣五十餘畝其深莫測相傳唐時本民居夜見巨星流止其

   屋旦遂成湖其水南入宜春江西岡湖在分宜縣北二里廣六十丈灌田數百畝金鐘

   湖在萬載縣西一百二十五里水分二派一東流至官荘過竹渡爲龍江一西流入湖南瀏陽縣

   爲瀏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唐書地理志宜春西南十里有李梁引仰山水入城刺

   史李將順鑿府志元和四年李將順守袁州時州多火災居民負江汲溉甚艱将順以州城地高秀

   江低城數尺不可堰使入城惟南山水可堰乃鑿渠引官陂水溉田二萬又決使入城繚繞閭巷其

  深闊可通舟邦人目曰李渠宋淳熙四年州守張杓復導渠千五百餘丈寶慶三年州守曹叔遠重

  濬增設減水接水溝及大小斗門為法最備明時屢濬屢淤 本朝康熙八年復加修治獺逕

  潭在宜春縣南仰山上清渟澄深仰山水所經山上又有雪谷潭水極冷盛夏不可濯雷潭

  在宜春縣東北五里秀江至此成潭舊傳龍潛於内上有峭壁石罅龍鱗印石成㾗亦名雷塘唐韓

  愈有雷塘禱雨文青龍潭在萍鄉縣東一百二十里其深莫測相傳有龍潛焉旱禱輙應

  龍潭在萍鄉縣西灌田數百頃簫仙潭在萍鄉縣西八十里匯五溪之水岸有巨石相

  傳蕭史嘗休息於此又青潭亦在縣西南八十里四面峭壁環列水氣凛冽深不可測韓滸

  潭在萍鄉縣北十里深二丈敷潭在萍鄉縣北七十里盤旋若渦深莫測相傳有龍居之旱

  禱即鍋泉潭在萬載縣西南九十里有三巨石枕江滸石中有泉天将雨雲氣自中起

  如炊煙俗名石鍋金鼇洲在萍鄉縣西萍實橋下楊岐水至此匯為潭下流入萍川江洲

  砥其中舊名金魚後以盤踞長廣改今名龍洲在萬載縣東北二里許廣四百畝石洞金鐘湖

  二水西來環抱合流而東注魚鱗灘在萬載縣西六十里龍江中江水迅急亂石横列如

  鱗因西池在府城西唐乾元中刺史鄭審所開池上有故城潭木𤓰㠀薔薇洲柳隄釣磯

  諸勝久廢鳳凰池在萍鄉縣治南百餘步宋宣和中縣令鄭强鑿元時池中嘗産瑞蓮夏欽

  作記 本朝順治年間重濬劒池在萬載縣西九十里𤫊棲巖池廣丈餘别有曽家源水流

  合焉下流合金鐘湖水即龍江之上源也州陂在宜春縣西南十里舊溉田三萬餘畝

  州塘在府城西北唐元和中李将順所築廣三十畝形家以為塘於州利益故名中有卧龍洲

  自塘穿渠遶州治與李渠接又東流經縣南至赤板橋入石潭珠泉在府城南門外舊名湧坑

  泉方廣丈餘平地湧出溉田甚廣温泉在宜春縣西南輿地紀勝在州南三十里投以雞卵

  即熟水中猶有魚通志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定光院前泉凡三出一在東岸之上僧甃以為池一湧

  出江心巨石中其石𩔖釡上寛五六尺許平坦可坐一在西岸之下宜春泉在宜春縣唐書

  地理志宜春縣有宜春泉醖酒入貢寰宇記宜春水出宜春縣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晉地道記

  云縣出美酒隨𡻕舉上貢舊志宜春泉故迹已堙今有靈泉亦在縣西四里疑即是甘泉

  春縣北十五里從山竇中流出味甚甘冽濘泉在宜春縣北三十里灌田萬餘畝源澗

  泉在分宜縣南泉源嶺下溉田百餘畝寒泉在萍鄉縣東二十里官道旁溉田甚廣大旱不

  竭又清江里有寒泉聰明泉在萍鄉縣治西一百歩其泉甘香雨湧泉在萍鄉縣

  北楊岐山天欲雨泉水先湧凃泉在萬載縣東十里地名泉陂約廣十畝澄澈渟深為旱禱

  

 ︹古蹟︺宜春故城今宜春縣治漢置寰宇記本漢舊縣屬豫章郡高帝六年灌嬰於此築城

  置宜春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宜春侯呉寳鼎二年屬安咸郡晉太康元年以太后諱春改為

   宜陽縣隋開皇十一年廢安成併於宜陽縣置袁州移縣於州東五里十七年改為宜春分宜

   故城今分宜縣治寰宇記縣在州東八十里雍熙元年析宜春神龍等十郷置縣以便民欲當

   宜春新喻二縣界之中也縣志縣本唐時之安仁鎮以分自宜春故名萍鄉故城

   萍鄉縣東三國呉析宜春地置縣屬安成郡晉以後因之隋唐時遷今治元和志縣東至袁州一百

   四十二里其地多生萍草因以為名寰宇記故城在縣東四十里晉太康元年陳敏自王江東晉遣

   鎮南将軍陶侃來伐甘卓領兵於縣東築壘接連五所號為甘卓壘康樂故城在萬載縣

   東三國吳析建成縣地置陽樂縣屬豫章郡晉初改曰康樂隋省寰宇記古城在縣東北四里宋武

   帝封謝靈運為康樂侯即此地也其城周迴山水有謝公書堂石硯猶存縣志城在縣東二十里又

   縣東隅亦有康樂城元末紅巾劉仁據縣時築周五里萍實里在萍鄉縣北寰宇記楚昭

   王渡江𫉬萍實於此今縣北有萍實里楚王臺因以名縣萬載場即今萬載縣治寰宇記萬

  載縣去州一百里本高安縣地楊呉順義元年高安晉城康樂高侯等四鄉置萬載場因其鄉以

  名南唐保大十年升場為縣陳重故宅在分宜縣北八十里陳雷里袁京故

  宅在宜春縣東北五十里袁山側今高士坊即其地也盧肇宅在宜春縣學中有洗硯池

  産綠毛龜鍾傅宅在宜春縣西北化成巖側唐僖宗所賜第有南北二池遺址尚存又有故

  宅在分宜縣北六十里又萬載縣北十五里亦有故居其地有石笋高數仞俗呼石笛坑黄子

  澄故宅在分宜縣南豐樂鄉之澧源保子圍在萍鄉縣西十五里元時命金踰領

  兵以禦安福大山㓂設營於此民頼以安故名曰保子宜春臺在府治東南隅高五十餘

  丈周覧川源為一郡壯觀仙女臺在府城東南隅與宜春臺相望又城西南隅有鳳凰臺枕

  域為樓觀突兀又城南湖岡山有湖岡臺化成巖有化成臺與城内三臺謂之宜春五臺讀書

  臺在分宜縣有二一在縣北二十五里唐羅隱嘗讀書於此臺西有車書巷後有石倉前有洗硯

  池一在鐘山之側唐盧肇讀書處泰和臺在萍鄉縣西十五里相傳晉太和中築兩山環

  抱中廣數里多嘉禾有古井靈泉不竭石花臺在萍鄉縣北二十里壁立數十丈有小徑

  可通石多文色如花棲霞閣在府域内舊高真觀宋建稽古閣在府學内宋淳熙中

  州守張杓建四藤閣在宜春縣仰山寺明統志宋朱子帥湖南游此為學者講道閣下

  潺湲閣在宜春縣南仰山廟右白溪前引水繞廟潺潺有聲宋婁乾曜有詩梯雲樓

  在宜春縣南仰山廟右宋時建塑孔孟像於上飛泳樓在萍鄉縣治西宋紹興中創放生亭

  後縣令王謙建為樓取鳥飛魚泳之義旁有雙清亭無訟堂在府治内宋州守阮閣建有序

  慶豐堂在府治内宋祖無擇建取年榖屢豐之意自為記景韓堂在府學右韓愈

  嘗刺袁州宋紹興中郡守陳烯建堂志景慕意黄禴有記四益堂在府治内宋州守張杓建

  刻其父浚所書四益碑於此勁節堂在府治内宋建趙資道有詩又南園道堂亦在府治

  内宋宣和間郡守辛炳建有詩勞拙堂在萍鄉縣治後明統志舊名筦雨宋淳熙間宣教郎

  王謙更今名自為記需宴亭在府治南唐天寶中太守房琯建公暇宴耆民於此李華著有

  房琯徳銘元和初刺史王涯勒於石枊宗元書其碑隂疏泉亭在府治内宋天禧中袁延

  慶倅是州民多火災乃濬李渠以備火民便之因建亭於上自為記徐仙亭在萍鄉縣西三

  里洪邁夷堅志相傳有徐君居此地仙去後人於故基築亭為一邑之勝隱齋在府治宋張构

  建張栻取孟子惻隱之義為名仍為作記朱子有詩錦繡谷在宜春縣東半里地輿紀勝宋

  元祐初李觀除知䖍州不赴自號玉谿更於宜陽門外半里許玉谿洞中種列名花名錦繡谷

  絶碑在府學内潘光祖輿圖備考宋州守祖無擇建學旴江李覯記京兆章友直篆額河南柳

  淇書世號三純

 ︹關隘︺插嶺關在萍鄉縣西六十里明嘉靖二十八年建為控扼要地三十三年議移草市巡

   司成守萬厯二十三年移袁州衛官一員帥兵防崇禎五年知府田有年以萍鄉吳楚咽喉而插

   嶺為第一關隘乃於縣西三十五里湘東市之黄花橋設石灰營令把總戍守後罷潤富嶺

   巡司在宜春縣南潤富嶺側明初置巡司今因之黄圃鎮巡司在宜春縣西一

   百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今因之蘆溪市巡司在萍鄉縣東南九十里明初置大安里巡

   司 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駐於此安樂巡司在萍鄉縣北七十里上栗市明初置巡司

   於縣北九十里今移此又草市巡司在縣西八十里亦明初置今栽珠樹潭巡司

   載縣明初置鐵山界巡司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駐於此貴山鎮在分宜縣北四十里貴山

   下又石分市在縣南石分嶺下九域志宜春縣有貴山石分二鎮盧溪鎮在萍鄉縣東五

   十里明萬厯六年設盧溪公館於此宣風鎮在萍鄉縣東七十里宋置宣風驛後廢明萬厯

   十三年因舊址設宣風公館上栗鎮在萍鄉縣北七十五里依山南北有街市一里餘

  高村鎮在萬載縣西七十里舊有巡司後裁峽山寨在分宜縣西相傳唐李克用曾

  駐兵於此遺址尚存白斜寨在分宜縣北亦昔時屯戍處鄢玉寨在萬載縣西湯

  周山下宋靖康中寇亂邑人䣕玉率鄉民立寨禦之故址猶存雞籠山營在萬載縣東南

  三里舊設兵戍守後罷黎源哨在萬載縣北百二十里明萬厯二年賊首楊青山入黎源

  洞天井窩依山爲險事平置黎源哨設兵守之縣志萬載之黎源與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岡靖安

  之雙坑武寕之黄竹五洞相連俱潛通大溈山爲防禦要地今廢江西市在萍鄉縣東南

  七十里通吉安府安福縣界又相田市在縣西十五里路通湖南茶陵州攸縣湘東市在縣西三十

  里舊有湘東驛宋建炎中移於黄花渡元廢耀村市在縣北三十里小梘市在縣北六十里桐木市

  在縣北九十里周家市在萬載縣東南十五里懷萬鄉爲宜春及分宜之要衝又縣西六十

  里有潭埠市八十里有株柱潭市九十里有𫉬富市秀江驛在宜春縣東明洪武初置今裁

  安仁驛在分宜縣治東縣舊為安仁鎮驛仍其名嘉靖二十五年移驛東門外崇禎未裁

  愛直驛在萍鄉縣東三十里有古樹亭亭直上故名宋置明裁

 ︹津梁︺秀江橋在府城北門外舊名畫舫橋跨袁江元至正中建湛郎橋在宜春縣

  東三里明統志舊名赤板橋唐貞觀初宜春人彭伉登第其妻與郡吏湛賁之妻姊妹也妻族賀伉

  坐上皆名士獨飯賁於後閣賁自是力學一舉擢上第伉方過此橋聞之失聲墜驢故又名落驢橋

  萬年橋在分宜縣治東跨袁江明嘉靖三十五年建釃水十一道長百二十丈化龍

  橋在分宜縣治東明統志宋淳祐間建尚書張頴書額通濟橋在分宜縣南十五里舊名

  登龍橋明正統中改今名謝恩橋在分宜縣西七里明統志宋承事郎夏侯績每受宸命必

  於橋上謝恩故名萍實橋在萍鄉縣南門外楊呉時建宗濓橋在萍鄉縣東五

  十里盧溪鎮宋周子監税於此後人慕之因名南浦橋在萬載縣治南元大德中建

  江橋在萬載縣北三十里元延祐末建鵬津渡在宜春縣東四十里昌山渡

  在分宜縣西二十里宋元時嘗設浮橋後易以舟又江斜渡在縣西二十五里香水渡

  鄉縣北六十里又黄花渡在縣西三十五里龍河渡在萬載縣東北三里又邱家渡在縣

  東二十里邱江瑞州上高瀏陽諸處往來者皆經此

 ︹隄堰︺崇文堰在萬載縣學宫東明嘉靖萬厯間屢築 本朝康熙五年李渠

  春縣西南十里唐書地理志袁州西南有李渠引仰山水溉田刺史李將順鑿明代屢經疏濬𡻕久

  復湮 本朝康熙八年修雍正六年重修石湖塘在府城西十里溉宜春學田及民田甚廣

 ︹陵墓︺︹漢︺劉成墓在府治東南宜春臺側即漢長沙定王子宜春侯也旁育祠俗呼為定王

  陳重墓在分宜縣北八十里︹晉︺袁京墓在宜春縣東五里袁山下習鑿

  齒墓在分宜縣北七十里舊志齒避苻泰居萬載卒葬此︹南北朝︺︹梁︺袁璞墓

  在宜春縣東袁山髙四尺翁仲尚存︹唐︺盧肇墓在分宜縣北李憲墓在分宜縣

  西南三十里憲李晟第三子刺袁州卒葬於此鄭谷墓在宜春縣北七里黄頗墓

  在宜春縣北五十里湖塘廖洪墓在萬載縣西六十里森坑曾文辿墓在萬載縣

  北三十里冠邱山下︹宋︺歐陽中立墓在分宜縣南前源山胡安之墓

  ︹明︺杜谷珍墓在萍鄉縣南龍鐔墓在萬載縣葛家窯易節撰表

  繼咸墓在宜春縣北四十里

 ︹祠廟︺祖無擇祠在府學左無擇治袁有美政邦人祀之韓文公祠在府治東

  宜春臺旁舊在府學西宋州守祖無擇建祀唐刺史韓愈以李翺皇甫湜盧肇鄭谷配明正統間巡

  撫韓雍遷今所嘉靖中改昌黎書院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仍建為祠忠烈祠在府東一

  里祀宋岳飛明崇禎間重建報功祠在宜春縣西七里祀唐刺史李将順李衛公

  祠在宜春縣西北五里化成巖側宋紹興中尚書汪應辰建祀唐刺史李德裕鄭都官

  祠在宜春縣北七里宋郡守祖無擇建祀唐鄭谷黄太常祠在分宜縣治西明正德中

  建祀黄子澄濓溪祠在萍鄉縣東盧溪鎮祀宋濓溪周子鄭令祠在萍鄉縣東盧

  溪鎮宋宣和中縣令鄭强於盧溪鎮五六里許築石址興復神陂灌田數千頃民號鄭公陂立廟祀

  之明萬厯六年重建二賢祠在萬載學東宋紹興間建祀唐韓退之宋周濓溪真徳秀為記

  仰山廟在宜春縣南六十里仰山唐會昌初建祠宋元符中賜額孚惠明封大仰山之神

  楚昭王廟在萍鄉縣楚山下甘卓廟在萍鄉縣東五十里卓死王敦之難居民

  立廟祀之天符廟在萍鄉縣南二里山頂有井人疫乞水飲之即愈最著靈異冊岡

  廟在萍鄉縣南十里相傳晉末寇亂里人潘徽羅藪傅泰率衆禦寇民頼以安殁而祀之

 ︹寺觀︺報恩寺在府治東唐建宋紹興間賜今額元燬明重建崇勝寺在府治北唐建

  内有竹尊者軒宋黄庭堅有記太平興國寺在宜春縣南仰山下唐會昌中建名棲隱

  宋改今名慈化寺在宜春縣北一百二十里明重建宏壯為郡利之冠廣慶寺

  宜縣大岡山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重建福勝寺在分宜縣西五里吳寶鼎中建寶積

  寺在萍鄉縣南二里許舊名星居唐建黄庭堅有記元末燬明洪武中重建龍鳴寺

  鄉縣西南二里唐建崇信寺在萬載縣南唐咸亨三年崇福觀在府城東門外

  晉元康中建靖嚴觀在府治北舊名龍興觀晉建上真觀在分宜縣東相傳為

  晉鄧表飛昇之所南唐徐鉉有碑洞靈觀在分宜縣南五十里晉建崇真觀

  鄉縣東九嶷仙鶴二山之間晉建為易退陳耽楊惠三真人修煉之所唐改通真明改今名

  聖觀在萍鄉縣南宋大觀中建明洪武初重建為道會司廣報觀在萬載縣治西舊名

  紫霞觀宋政和中改萬夀宫靖康初改今名靈應觀在萬載縣北謝山為謝仲初飛昇處

  舊為福昌院後改今名明宣徳中重建永清院在分宜縣南五十里内有白巖清暉閣方

  池古松元歐陽元有詩淨覺院在萬載縣西北十里宋建 本朝康熙年間重建

 ︹名宦︺︹齊︺嚴植之建平秭歸人仕齊為康樂令在縣清白吏人稱之︹唐︺房琯

  人天寶初斥為宜春太守蕭定蘭陵人瑀曾孫為元載所惡外遷袁州刺史柳渾

  人大厯中為袁州刺史李將順元和中知袁州鑿渠引水入城民頼其利韓愈

  南陽人元和末為袁州刺史州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没入之愈至悉計傭得贖所没歸之父

  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隸李徳裕趙州人太和中貶袁州長史︹五代︺︹南唐︺

  韋建為袁州刺史清靜自處無所侵撓郡中大治劉仁瞻彭城人自黄州遷袁州刺

  史規畫有方一新州治︹宋︺王懿大名萃人知袁州有政績張錫漢陽人知萍鄉縣淳

  重清約治縣有聲祖無擇上蔡人仁宗時出知袁州自慶厯詔天下立學十年間其敝徒

   文具無擇首建學官置生徒郡園絃誦之風由此始盛辛炳侯官人宣和初殿中侍御史知

   袁州興學愛民累官顯謨閣直學士知漳州未赴而卒汪應辰玉山人紹興中通判袁州

   凡所予奪人無異詞始至或易之已乃知吏師所不能及張成已紹興中知袁州言江西良

   田多占山岡望委守令講陂塘灌溉之利詔常平司行之張栻綿竹人孝宗時知袁州

   杓栻弟孝宗時知袁州戢豪强弭盜賊尉𫉬盜上之州杓察知其枉縱去未幾果𫉬真盜

   逢吉龍泉人孝宗時知萍鄉縣以治最聞彭龜年清江人乾道中授宜春尉謝諤

   新喻人淳熙中知分宜縣縣積負於郡數十萬嵗常賦外又征緍錢二萬餘諤乃疏其弊於諸監司

   請免何異崇仁人淳熙中知萍鄉縣丞相周必大叅政留正以院轄擬異孝宗問有無列

   薦正等以萍鄉政績對遷國子主簿張洽清江人嘉定中為袁州司理參軍有大囚訊之則服

   尋復變異且力能動摇官吏逮繋甚衆洽白提刑殺之有盜𭶑甚辭不能折會有兄弟爭財者洽諭

  之詞氣懇切訟者感悟盜聞之自伏郡守以倉廩虚籍倉吏二十餘家洽亷之為郡吏所賣白守罷

  郡吏而免所籍之家趙䈣夫宋宗室理宗初知袁州帝問亷吏真德秀以䈣夫對親擢䈣夫

  直祕曹叔遠温州瑞安人寶厯中出知袁州減秋苗斛面米七千四百餘斛浚李渠興

  學校郡㫋大治葉萝鼎寕海人淳祐中權知袁州轉運司和糴三萬斛夢鼎言袁山多而田

  少朝廷免和糴已百年自今開之百姓受無窮之害則無窮之怨從之毁萬載旗筩村淫祠塞其妖

  趙逄龍鄞人理宗時知袁州冷應徴分寕人理宗時知萬載縣大修學舍招俊

  秀治其業旌通經飭行者以勸𡻕歉棄孩滿道下令資民收養父母不得復問全活甚衆葉夢得列

  其行事風勵餘邑程公許宣化人淳祐中知袁州請蠲和糴之半改命郡吏部總所綱運

  而厚其⿱㳄貝免募平民民甚便之新濓溪祠葺張南軒書院聘宿儒胡安之為諸生講説鍾季

  玉樂平人淳祐中知萬載縣淮東制置李庭芝薦之遷審計院朱𧴀孫浮梁人度宗時

  知袁州至郡宣布德意戢𭧂禁貪宿弊頓革︹明︺隨贇即墨人洪武中通判袁州州屢經兵

  革贇招徕流亡課以農桑田野墾闢民刻石頌徳杜谷珍繁昌人洪武初知萍鄉兵革之

  後招撫流亡百姓安之未幾卒於官何正武城人永樂初知萍鄉縣隣寇李法良掠湘潭醴陵

  間正率袁軍討平之又築陂灌田數千頃徐連朝邑人正徳中知袁州府宸濠變起連起兵會

  王守仁於樟𣗳鎮同臨江戴德孺贛州邢珣等各將精兵破宸濠於黄家渡𫉬着功事定遷江西右

  黄鳴喬甫田人萬厯中知袁州府濬李渠造珠泉亭表黄子澄祠百廢具興尤以袁賊

  浮重為修郡志具列始末其後清汰浮糧以是書為徴云陳璸漳浦人崇禎十年為袁州推官

  拒楚賊有功李時興福清人崇禎末為袁州同知攝府事南昌己降袁守將蒲纓兵潰湖

  廣援將黄朝宣五營亦噪歸時興度不能守自縊於萍鄉官舍一僕亦隨死 本朝乾隆四十年

    賜諡節愍

 ︹本朝︺王忻章邱人順治二年知宜春縣時軍興旁午鎮兵驕悍饋少後輒噪入署忻善諭之無

  譁者邑久困浮糧忻時於臺司前力請卒𫉬減免劉鐁祁州人順治六年同知袁州諸將在

  郡横索無饜衆洶淘鐁與推官王延祹力為請不𫉬輒言之上官多所全釋其强糴不與民直者繩

  以法乃稍戢吳南岱武進人順治十年知袁州府值布政使上計陳言請汰袁瑞浮糧下

  户部議時南岱尚未出都亟持袁郡志詣部言狀甚悉請從其議當事韙之卒汰浮糧十萬石郡方

  凋敝南岱力撫循進諸生講業凡城池學校津梁靡不修舉呉自肅海豐人康熙十二年

  知萬載縣時長沙失守大兵駐郡郡守機自肅佐理軍需且議開濠以勞力止之邑兩遭寇陷民亡

  田蕪自肅繪圖以請前後至數萬言

 ︹人物︺︹漢︺陳重宜春人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學魯詩顏氏春秋太守張雲舉重孝亷重以讓

  義雲不𦗟義明年舉孝亷重與俱在郎署有同署郎負息錢數十萬重密以錢代還終不言惠後拜

   侍御︹晉︺袁京宜春人不樂仕進隠居府域東北五里山時人因名袁山郡守為立高士

   ︹唐︺盧肇宜春人會昌三年擢進士第一初李德裕謫袁州長史殊遇肇及入相絶無倚

   附官吉州刺史所著有海潮賦文標集黄頗宜春人韓愈為袁州刺史頗師之為文章與盧

   肇齊名會昌末舉進士仕至監察御史鄭谷袁州人幼時司空圖見而竒之曰當為一代風

   騷主光啟中舉進士為右拾遺乾寕中以都官郎中卒於家其詩人多傳諷號為鄭都官而弗名所

   著有雲䑓編宜陽集︹宋︺高漸萍鄉人𤋮寕進士論新法未便者凡十策調廣南錄事叅軍建

   中靖國初再疏請正元祐元符二后君妾之分崇寕初編管撫州列名黨碑大觀二年赦復官

   陽中立袁州人初試部郎上書言新法不便以司馬光門人坐黨籍廢卒弟子私諡節孝先

   趙希洎宗室子居宜春官户部尚書咸淳中迕賈似道出領廣東轉運使德祐元年

   置使黄萬石檄其勤王得潰卒數百道經廬陵郡守檄其軍遂與從子必向避贛州亂定歸里時袁

  守聶嵩孫希洎内姻也勸之納款不能屈文天祥兵敗與從子必向俱被執不食死胡安之

  萍鄉人受業朱子郡守程公許葺南軒書院聘安之為諸生講説學者稱自齋先生︹明︺劉仲

  質分宜人洪武初為宜春訓導被薦入京擢翰林典籍厯禮部尚書華葢殿大學士為人厚重篤

  實博通經史常當帝意焉文體典確不尚浮藻龍鐔萬載人年十九選入南宫召對稱㫖命同

  隨春坊官入直講數年詔治水於泰州視軍遼東川雲所經利弊悉以聞太祖嘉其能特授浙江按

  察使以不避權貴為忌者所中遷長洲知縣歸侍飬𡻕餘起為晉府左長史燕兵起北檄徴晉兵鐔

  泣固拒之成祖入正大統械鐔下錦衣獄不屈死年僅四十易直分宜人父坐事繫獄請代

  不得自縛跪府門外𫉬釋父母殁並廬墓三年正徳中旌表黄子澄分宜人洪武十八年

  會試第一及第授編修伴讀東宫累官太常卿惠帝即位兼翰林學士與齊泰謀削諸王燕兵起以

  誅泰及子澄為名京城破執不屈磔死闔族皆斬一子變姓名為田經家湖廣咸寕正德中進士黄

  表其後云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子澄諡忠慤袁 繼咸宜春人天啟進士崇禎中

  為御史謫行人遷主客員外數以直言被責厯山西提學僉事湖廣參議所至有聲擢右僉都御史

  巡撫鄖陽以襄陽失陷遣戍貴州起故官總理河北屯政進兵部右侍郎總督江西湖廣應天安慶

  軍務駐九江時賊巳陷武昌左良玉兵東下人情⿰氵匃 -- 洶繼咸遇良玉於蕪湖激以忠義遂復還武昌

  福王時屢陳時政多切直為馬士英所阻左良玉反至九江繼咸詣其舟責以大義良玉約不破城

  駐軍候旨繼咸歸方集諸將謀拒守而部將郝效忠等與良玉兵合掠城中會良玉死其子夢庚與

  效忠俱降 本朝繼咸不屈見殺乾隆四十年   賜諡忠毅

 ︹本朝︺張自烈宜春人博學洽聞著四書大全辨諸家辨古今文辨正字通十餘種累徴不就

  晚⺊居廬山年七十七卒楊嘉禎宜春人順治三年兵亂父文盛避之山堂兵且至嘉禎從

  間道渡水報父水急被溺流至深猶躍岀水西曰速走速走遂死陳之龍宜春人天啟鄉

  舉明敏英達有文武才厯官至西安同知順治乙酉擢授巡撫廬鳳淮揚等處地方加意拊循威惠

  並著以疾歸卒祀鄉賢

 ︹流寓︺︹晉︺習鑿齒襄陽人因苻堅亂避地萬載今墓在分宜︹宋︺陳瓘沙縣人徽宗時

  除名編管袁州靖康初贈諫議大夫諡忠肅呉師古宜興人紹興初胡銓上書乞斬秦檜

  師古鋟木傳其書為人所訐流袁州知浹汾州人岳飛下大理獄浹上書聲其冤流袁州

 ︹列女︺︹元︺龍均用妻陳氏萬載人至元三年兵亂被掠自刎死陳九淵妻

  袁氏分宜人元季兵亂邑萬户王同者聞袁美姿容殺其夫欲娶袁遂自刎︹明︺孫氏

  女宜春人許配陽遵哲陽當戍遼東父議别婚孫自縊而死孫氏女分宜人許配歐陽翯

  翯當戍父議他適即自縊且曰及吾夫未去使知吾無異志也常氏女名秀蘭萬載人年十

  七遇鄉賊欲辱之拒罵甚厲賊磔之陳夀妻某氏分宜人未成婚夀得惡疾其父遣媒

  辭絶女不從竟歸夀事之三年不懈夀念巳疾不瘳徒累婦私市砒欲自盡婦覺之竊飲其半夀服

  大吐疾愈婦亦嘔出不死後夫婦偕老生二子人以為貞烈之報朱銶妻蘇氏

  人年二十餘夫亡無子銶兄弟强之他適蘇誓死不從有部郎聞欲娶之蘇歎曰吾無庸生奚庸富

  貴孀居五十年卒甘棠茂妻王氏萍鄉人崇禎中楚賊陷萍鄉夫婦俱被執王紿

  賊釋其夫乃投江死王道明妻易氏宜春人為左良玉兵所掠牽其手易憤罵曰吾

  手豈可汚奪刀自㫁之遂遇害彭汝明妻張氏宜春人又汝聽妻湯氏汝楫妻張氏

  俱以不從賊被殺旌表李京妻劉氏宜春人與同縣彭克成妻袁氏俱為左兵所掠

  哭罵而死潘鑾妻翟氏宜春人左兵肆掠翟挈幼子避山巖兵圍之不屈引刀自刎死

  劉和積妻袁氏宜春人年二十二夫亡撫其子芳聲僅二𡻕崇禎末遭兵不辱死媳

  楊氏年二十四芳聲殁守節撫遺腹子應壁人稱一門雙節劉先四妻易氏

  人崇禎末遭亂被執不從投清⿰氵厯 -- 𤁋江死同縣梁峻禎妻聞氏亦被掠不屈為賊所殺張懷相

  妻潘氏宜春人年十四歸張數年夫卒潘孝事舅姑紡績教其子厯三十年崇禎時亂避兵

  於集雲鄉被執奪刀自刎死

 ︹本朝︺陳昌言妻劉氏宜春人善事翁姑康熙十三年棚寇亂劉攜子婦潘氏匿龍陂

  嶺五日不食賊至不能起度必受汚投石擊之俱被殺范僎妻余氏宜春人年二十

  夫殁未幾舅亦殁遺孤六月隣黨侵之余力持門户事姑十有七年以孝稱何之鰲妻

  李氏萍鄉人夀百嵗康熙五十五年表其門曰節夀彭錦妻樂氏宜春人夫亡守

  節同縣羅文繡妻謝氏何之楩妻呉氏張朝煜妻易氏魏裕邦妻胡氏黄秉瑜妻易氏謝作霖妻邱

  氏余泰山妻劉氏花彩妻晏氏彭梅妻單氏晏澤妻龍氏吏目彭加爵妻施氏龍熙妻李氏錢士

  繪妻周氏陳慰祖妻張氏施榮妻吕氏烈婦胡奇賢妻曹氏彭以銀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

   邦吉妻王氏分宜人夫亡守節同縣趙繼顔妻張氏歐陽信妻王氏王昭鏞妻金氏李

   搢妻謝氏鍾琳妻曹氏嚴宗堡妻黄氏經厯嚴宗期妻朱氏趙廷來妻張氏傅蒂寵妻李氏袁鳴

   妻丁氏黄紹中妻林氏張世峻妻鍾氏嚴秉璋妻裘氏萬定琳妻胡氏宋紹儼妻周氏均乾隆年間

   陳徳璗妻彭氏萍鄉人夫亡守節同縣鄧培 英妻蔡氏劉殿邦妻易氏何鏜 妻 陳

   氏喻奎章妻黄氏何學聖妻劉氏譚相高妻顔氏鄧錫鯨妻施氏施德洋妻喻氏李道涵妻施氏蕭

   世乾妻劉氏烈婦楊違春妻李氏易文祥妻劉氏羅受昌妻彭氏均乾隆年閒 旌郭祚升

   妻辛氏萬載人夫亡守節同縣郭邦相妻宋氏宋啟洙妻敖氏聞光裕妻宋氏郭鍾才妻宋

   氏喻照夫妻李氏鮑大本妻郭氏楊光賢妻李氏辛汝俊妻王氏文倬妻辛氏唐裕泰妻辛氏唐開

   摰妻辛氏周嗣召妻張氏周繼熙妻王氏李時英妻羅氏龍培德妻辛氏王錫晉妻林氏巫興周妻

   黄氏龍錦妻郭氏張志高妻孫氏曹繼周妻湯氏邦瑋妻巢氏周繼烈妻辛氏汪朝流妻龍氏鄧

  鍔妻李氏黄秉中妻曾氏彭英文妻龍氏彭英能妻汪氏曹錫組妻汪氏辛秋妻郭氏陳邦光妻郭

  氏楊之澄妻袁氏湯之海妻辛氏張啟宇妻辛氏郭治和妻韓氏辛基布妻汪氏郭洵妻劉氏張朝

  選妻郭氏聞九成妻汪氏均乾隆年間 旌易淑珩妻彭氏宜春人夫亡守節同

  縣吳國仁妻何氏周振勲妻楊氏彭錫雋妻易氏徐瀾妻劉氏徐鉿妻潘氏易煥業妻楊氏李應春

  妻歐陽氏鄒方興妻李氏曾志棠妻余氏陳基珍妻易氏易荷舫妻胡氏范夀安妻彭氏易學韻妻

  譚氏晏梡妻潘氏黄榮祖妻周氏孫大魁妻呉氏李徳彰妻林氏李國選妻何氏傅雲鶴妻樂氏彭

  峻肇妻潘氏烈婦曾德原妻龍氏均嘉慶年間 旌夏侯榆妻呉氏分宜人夫亡守

  節同縣嚴秉瑨妻徐氏楊果材妻伍氏張煜曙妻薛氏張宋楙妻嚴氏張文瀾妻傅氏呉曰庠妻宋

  氏袁際德妻呉氏朱起文妻袁氏黄鴻譽妻潘氏宋儒瑋妻張氏張文沈妻趙氏嚴思繽妻趙氏嚴

  升猷妻林氏均嘉慶年間 旌譚世英妻文氏萍鄉人夫亡守節同縣實忠妻鄧氏

  王樹忠妻段氏顔𣗳經妻李氏蔡溶妻周氏宋大模妻歐陽氏湯宗商妻王氏文有浤妻陳氏李成

  誌妻鄧氏武舉彭世全妻劉氏鄧觀國妻劉氏鄧觀國妾朱氏李光燻妻榮氏姚𤋮元妻張氏湯之

  瑚妻楊氏鄧泳材妻顔氏鄧樹榮妻賈氏陳先誠妻林氏呉大模妻陳氏職員蕭韻洪妻劉氏張建

  秋妻朱氏𠉀選州同林育贊妻郭氏劉世榮妻文氏壇玽妻鄧氏均嘉慶年間 旌胥國瑞

  妻辛氏萬載人夫亡守節同縣楊于衢妻鄭氏龍及時妻李氏李繼㻓妻辛氏范大績妻李

  氏龍祥雲妻周氏龍際泰妻鮑氏盧家訓妻宋氏郭浩妻楊氏辛錦鯤妻聞氏李瑆妻王氏聞之悟

  妻袁氏袁振任妻何氏郭定本妻戴氏辛時孚妻林氏辛其杰妻龍氏汪朝鈞妻郭氏聞徳成妻陳

  氏楊浮開妻段氏辛浩妻韓氏王宗盛妻謝氏謝耀遴妻喻氏歐陽來賓妻丁氏聞玉成妻辛氏王

  朝陛妻巢氏郭鍾旗妻辛氏鄧應辰妻辛氏州判黄廷鏞妻江氏辛其燦妻巢氏辛基山妻張氏周

  錦麟妻歐陽氏黄春䘵妻朱氏周瑞雲妻高氏辛學謙妻龍氏鍾奏勲妻劉氏辛樹贊妻聞氏汪之

  璵妻辛氏劉榮綬妻聞氏馮樹榮妻劉氏張作哲妻辛氏喻新釗妻宋氏陳黻妻李氏敖敷奏妻易

  氏王楙抛妻段氏王士揚妻廖氏監生辛朝慶妻劉氏王朝遴妻彭氏王槐妻陳氏潘兆嶽妻張氏

  郭功紱妻宋氏喻昌誨妻李氏易能文妻李氏聞士炎妻唐氏烈女汪麟生聘妻龍氏均嘉慶年間

  

 ︹仙釋︺︹唐︺慧寂韶州懷化人姓葉氏初謁耽源後叅溈山遂升堂奥一日有梵僧從空至曰特

  來東土禮文殊却遇小釋迦遂岀梵書貝葉數十與寂作禮乘空而去因號小釋迦乾祐中來居仰

  山梁貞明二年終諡智通襌師 本雍正十一年加封真證智通襌師︹宋︺羅昇宜春人少

  貧業屠狗晚貨藥市口遇異人授以方術年幾百𡻕忽一日辭親故逝後有見昇賣藥瀏陽市中寄

  書鄉人歸驗其日乃殁之明日也謝仲初萬載人修煉於閣皂山得道歸過縣西見無水

  㧞劒刺地湧泉甘潔過江無舟以竹葉渡之後登謝山飛昇去

 ︹土産︺鐡唐書地理志宜春有鐵宋史地理志分宜有貴山䥫務明統志分宜縣岀紵布

  地理志袁州土貢白紵元和志袁州貢紵麻布明統志各縣俱出寰宇記袁州土産明統志

  各縣俱岀王隱晉地道記宜春縣有美酒隨𡻕舉土貢寰宇記袁州土産府志有竹紙

  茶省志茶譜云袁界橋其名甚著府志仰山稠平木平者為佳稠平尢號絶品地黄

  志宜春分宜二縣出又宜春縣出黄精竹鞋寰宇記袁州土産 案舊志載唐書地理志袁

  州有銅坑今久閉謹附記



               總纂官李菡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楫

               核對官章詒燕恭校

大清一統志

 吉安府在江西省治南五百二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撫州府樂安縣界

  二百里西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三百里南至贛州府贛縣界二百八十里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

  一百十里東南至寕都州界三百里西南至湖南郴州桂東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北至臨江府峽江

  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袁州府治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三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

  九江郡漢屬豫章郡西境為長沙郡地後漢興平元年

  置廬陵郡三國呉寶鼎二年又分置安成郡晉以

  後因之晉初以廬陵郡屬揚州安成郡屬荆州元康初俱屬江州隋開皇初郡

  廢改置吉州大業初復曰廬陵郡唐武徳五年

  曰吉州天寶初復爲廬陵郡乾元元年仍曰吉州

  屬江南西道五代屬南唐宋亦曰吉州廬陵郡隸

  江南西路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元貞元年

  吉安路隸江西行省明洪武元年改曰吉安府屬

  江西布政使司

 本朝乾隆八年析安福永新二縣地置蓮花廳隸江

  西省領縣九廰一

  廬陵縣附郭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吉水縣界十五里西至安福縣

  界八十里南至泰和縣界五十五里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贛州府興國縣界一

   百五十里西南至泰和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吉水縣界十里西北至安福縣界八十里漢置廬陵縣

   屬豫章郡後漢末因之三國省廬陵改置高昌縣爲廬陵郡治晉徙郡治石陽縣以髙昌屬焉宋齊

   因之梁省高昌入石陽隋改石陽曰廬陵唐永淳元年移還故廬陵縣爲吉州治宋爲吉州軍治元

   爲吉安路治明爲吉安府治 本朝因之泰和縣在府南少西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

   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贛州府興國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龍泉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萬安縣

   界五十里北至廬陵縣界百餘里東南至萬安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萬安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廬陵

   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永新縣治二百里漢廬陵縣地三國吳析置西昌縣屬廬陵郡晉以後因之隋

   開皇十一年改曰泰和縣唐武德五年析置南平州八年州廢屬吉州曰太和縣宋因之元元貞初

   升爲州明洪武初仍爲縣改太和曰泰和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吉水縣在府東北四十

   五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永豐縣界五十里西至廬陵縣界三十里南至廬陵縣界

   一百里北至臨江府峽江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永豐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廬陵縣界三十里東北至

   永豐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十里漢新淦廬陵二縣地後漢永元八年析置石

   陽縣屬豫章郡三國吳又析置吉陽縣與石陽俱屬廬陵郡隋併二縣入廬陵南唐保大八年析廬

   陵置吉水縣屬吉州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為州明洪武初仍為縣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

   豐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七十

   里西至吉水縣界四十里南至贛州府興國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臨江府新淦縣界五十里東南

   至寕都州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贛州府興國縣治二百二十里東北至樂安縣治一百八十里西

   北至吉水縣治九十里漢廬陵縣地三國吳析置陽城縣屬廬陵郡晉太康元年改為陽豐隋併入

   廬陵縣南唐為吉水縣地宋至和元年割吉水之五郷置永豐縣屬吉州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安福縣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

  東至廬陵縣界四十里西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永新縣界九十里北至袁州府

  分宜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萬安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永新縣治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吉水縣治

  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袁州府宜春縣治一百二十里漢置安平縣屬豫章郡又置安成縣屬長沙國

  後漢改安平曰平都興平中二縣俱屢廬陵郡三國吳置安成郡治平都以安成縣屬焉晉太康元

  年改安成縣曰安復隋改平都縣爲安成省安復入之開皇十八年又改安成曰安復縣屬廬陵郡

  武德五年置潁州治此七年州廢尋改曰安福縣屬吉州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爲州屬吉安路

  明洪武初仍爲縣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龍泉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

  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萬安縣界五十里西至湖南郴州桂東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南安府南

  康縣界四十里北至永新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贛州府贛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南安府上

  猶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泰和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永寕縣界一百里漢廬陵縣地三國吳

  新興縣地晉遂興縣地隋爲泰和縣地五代時楊呉析立龍泉場南唐升爲縣屬吉州宋宣和三年

  改曰泉江紹興初復曰龍泉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萬安縣在府南一百八

  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贛州府興國縣界八十里西至龍泉縣界三十里

  南至贛州府贛縣界一百里北至泰和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贛州府興國縣治一百十里西南至南

  安府南康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泰和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泰和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廬陵縣地

  三國呉置新興縣屬廬陵郡晉改曰遂興隋省入泰和縣唐置萬安鎮屬龍泉縣宋熙寕四年升爲

  縣屬吉州元屬吉安路明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永新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

  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廬陵縣界八十里西至蓮花廳界四十里南至龍泉縣界八

  十里北至安福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泰和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永寕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安福縣治

  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蓮花廳界一百一十里漢廬陵縣地三國吳寶鼎二年析置永新縣屬安成郡

  晉以後因之隋省入泰和縣唐武德五年復置永新縣屬南平州八年併入太和顯德四年復分置

  縣屬吉州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為州屬吉安路明洪武初仍為縣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

  寕縣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永新縣界五十里西至湖南

  長沙府茶陵州界三十里南至龍泉縣界四十里北至永新縣界十里東南至龍泉縣界六十里西

  南至湖南衡州府酃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永新縣治一百里西北至湖南茶陵州治二百里漢廬

  陵縣地三國吳以後為永新縣地隋為泰和縣地唐宋復為永新縣地元至順初析置永寕縣屬吉

  安路明屬吉安府 本朝因之蓮花廳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三里東至永新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六十里南至永新縣界二十三里北至

  袁州府萍鄉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永新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湖南茶陵州界四十里東北至安福縣

  界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萍郷縣界八十里漢廬陵安平二縣地三國吳平都永新二縣地隋為安

  復泰和二縣地唐宋為安福永新二縣地元改二縣為州為二州地明復為安福永新二縣地 本

  乾隆八年析置蓮花廳屬吉安府

 ︹形𫝑︺駢山帶江扼嶺之衝唐皇甫湜廬陵縣丞廳壁記咽喉荆廣

  唇齒淮浙宋劉彦登譙樓記南接贛江北竟淦水西控臨

  川長沙環地幾二千里宋劉弇送吉州太守序螺山北拱神

  岡南峙青原龍驤於左瑞華虎伏於右山環水外

  水環郭外古稱富州大都

 ︹風俗︺人龎淳多夀考隋地理志自江而南吉為富州廰壁

  衣冠所萃藝文儒術為盛雖閭閻力役吟咏不輟

  唐杜佑通典士以通經學古為先救時行道為賢犯顏

  敢諫為忠故家世胄數十世名義相續

 ︹城池︺吉安府城周九里有竒門五東憑大江西南北三面濬濠深一丈五尺明初因舊址

  改築成化中増築 本朝康熙四年修又有子城在城内西南隅府治居其中周二里門三乾隆二

  十五年修廬陵縣附郭泰和縣城周四里門七濠廣三丈五尺唐乾元間土築明正德

  二年改築嘉靖三十五年甃甎萬厯五年濬濠吉水縣城周六里有奇門五南唐保大八

  年築明正徳間甃石 本朝康熙雍正年間增修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永豐縣城

  里有奇門八宋紹興七年土築明宏治初改築為門四嘉靖三年增築為門六四十二年改拓 夲

  乾隆十二年五十二年重修安福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濠深一丈五尺晉元康

  中土築明洪武七年因舊址增修 本朝康熙三年十年修乾隆二十五年重修龍泉縣

  城周五里門四宋明道二年土築淳祐二年甃築明洪武七年增築萬安縣城

  豐初築元至正間因舊址重築明正德五年甃石周七百四十丈門六西瞰江東南北為濠 本朝

  康熙年間屢修嘉慶二十三年重修永新縣城周不及一里唐顯慶三年築宋嘉熙元年

  甃築周五里有奇門四東南瞰溪西北鑿濠長四百八十丈有奇明洪武二年永寕縣

  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東距小磵南阻鄭溪北倚七溪嶺元至正十二年土築明正德十年甃甎石

  濬濠 本朝屢修蓮花廳城

 ︹學校︺吉安府學在府治東南舊在西南宋慶厯四年建宜和間遷今所明洪武嘉靖中重

  修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相繼修葺入學額數二十名廬陵縣學在縣東仁夀山舊在

  縣治東南宋慶厯四年建明隆慶五年改建今所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相繼修葺入學額數二十

  泰和縣學在縣治東宋咸平中建元明屢修本朝順治康熙年間相繼修葺入學

  額數十五名吉水縣學在縣治東北宋天聖四年本朝康熙年間修乾隆二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永豐縣學在縣治西南宋至和中建明洪武初改建後燬 夲朝順

  治七年重建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安福縣學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南宋元豐四

  年建紹興十二年遷今所明洪武初重建後燬本朝順治初重建康熙年間屢修入學額數十五

  名舊額二十名乾隆八年撥入蓮花廳五名龍泉縣學在縣城東南舊在南門外宋紹

  興中建元至元中遷今所明洪武初重建後燬本朝順治十二年重建康熙十三年修二十二年

  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萬安縣學在縣治東北舊在南門外宋熙寕中建慶元五年遷今所

  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後燬 本朝康熙三年建二十六年修五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永新縣學在縣治西南舊在縣治東宋慶厯四年建明嘉靖三十一年災改建今所後燬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年間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舊額十五名乾隆八年撥入蓮花廳三

  永寕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五年建後燬 本順治八年重建康熙年間屢修入

  學額數八名蓮花廳學在㕔治南 本朝乾隆十年建入學額數八名白鷺洲

  書院在府城東勻鷺洲上宋淳熙間知吉州江萬里嘗延歐陽守道以教俊秀置田租八百石

  有竒理宗賜御書匾額元設山長於此 本朝康熙三十年重建蓮花書院在蓮花廳

  治南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同知李其昌建仁文書院在吉水縣東門内 本朝康熙

  六十年建乾隆八年修復真書院在安福縣南五十里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熙三年

  重建 按舊志載復禮書院在蓮花廳明隆慶間建依仁書院在廬陵縣明李邦華講學之所明學

  書院明建祀羅韜胡銓周必大顏端明文天祥五人鄒元標記泰和縣有匡山書院南唐羅韜講學

  之所龍洲書院宋嘉泰間建周必大謝枋得俱有記文洲書院宋曾季禮講學處清節書院祀宋蕭

  楚歐陽元記吉水縣有龍城書院宋曾三異建江陽書院明建祀羅洪先永豐縣有武城書院元曾

  徳𥙿建陽豐書院元陳應求建並吳澄記一峯書院明宏治間建祀羅倫六一書院明嘉靖間建祀

  宋歐陽修安福縣有復古書院明嘉靖間建萬安縣有龍溪書院宋建祀周程三子昂溪書院宋建

  文天祥記永新縣有崇正書院明尚書尹臺建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九萬八千二百一十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九十六萬九千八百八十三

  名口計六十三萬二百二十六户又所屯軍男婦大小共九萬六千九百九十八名口計一萬五千

  三百八十二户

 ︹田賦︺田地四萬九千三百六十一頃八十八畝四分七釐有奇額徴地丁銀三十一萬七百九十七

  兩六錢七分米一十六萬四千二十石八斗九升六合吉安所屯田在廬陵龍泉二縣共一百七頃

  九十三畝六分八釐有奇額徴地丁銀一千一百三十七兩三錢二分五釐安福所屯田在安福縣

  共一百三頃一十一畝六分一釐有竒額徴銀一千四百八十四兩四錢四分九釐永新所屯田在

  永新縣共一百二十頃一十七畝四分九釐有奇額徵地丁銀一千三百二十五兩六分二釐龍泉

  所屯田在龍泉縣共一十八頃二十一畝額徴地丁銀一百五十一兩九錢四分五釐

 ︹山川︺青原山在廬陵縣東南十五里山勢紆盤外望蔽虧旁有一徑縈間而入中有駱駝峯

  鷓鴣嶺勢甚喬聳丈山在廬陵縣東南十五里宋文天祥取以為號東門山

  陵縣東南一百里宋景定間鄒㵯聚衆保此樹柵架染以拒𫎇古兵郷人依以免患東山

  陵縣南其西南有車駕嶺相傳唐中宗嘗遊此下多萍池春夏泛浸如湖神岡山在廬陵縣

  南十里舊名翠峯髙三百丈𮞉環數千歩與螺子山對峙贛江流其下蒼翠相映金鳳山

  在廬陵縣南二十里形似鳳翅東西映帶蒼翠迎人娑羅山在廬陵縣南三十五里又名拜

  相山上有龍窩涯清泉旁沸北望華蓋嶺南挹香爐峯勝㮣蜿蜒為郡邑大觀薌城山

  陵縣南四十里周圍一百里接永豐吉水界亦號三縣山中一峯尤奇秀胡氏世居其下宋建炎三

  年金兵至廬陵胡銓自薌城團結丁壯入城固守既而事定復還薌城薌亦作香武華山

  在廬陵縣西南五十餘里一名丫髻山雙峯峻絶高入雲漢其西羣峯森列環繞如城前南香爐峯

  峯頂平曠可容千人山徑險隘宋元間鄉人常保此曰楓子寨仁山在廬陵縣西二里梁紀天

  監五年高昌之仁山𫉬銅劍二即此又有仁山在吉水縣東北三十里故石陽縣側以山形似仁字

  天華山在廬陵縣西六里一名鳳山甚高秀為郡治主山龍須山在廬陵縣

  西四十里峯嵐崒嵂絶頂有泉常流不竭唐代宗時土人龍須施地築庵因名王城山

  陵縣西七十里山峻極而上平曠泉石甚勝宋元時郷人嘗避亂於此瑞華山在廬陵縣

  北五里俯瞰大江相接者為真君山上祀許旌陽因名西南為雲騰嶺蜿蜒若龍屏障長岡之外

  螺山在廬陵縣北十里南臨贛江委宛如螺俗呼螺子山王山在泰和縣東寰宇記在縣

  東八十三里周𮞉三百里峯巒秀異昔王子喬嘗控鶴於此故名縣志唐貞觀初有匡智者修煉山

  中故又名匡山高湖山在泰和縣東南六十里峻絶奇聳頂有盤石其平如砥非縁石捫蘿

  不可三顧山在泰和縣南五十里正當縣治三峯秀特如相顧狀下有洗馬池相傳爲

  郭子儀遺迹南齊書高逸傳始興人廬度隱三顧山鳥獸隨之又宋徽宗時蕭楚隱居此山

  華山在泰和縣西十五里脈自武山來蜿蜒高聳又西有觀山泉流石間冬夏不竭武山

  在泰和縣西三十里周圍六十里縣之主山也旁一峯最高曰武婆岡其餘巖洞泉石𩔖皆竒勝

  潮山在泰和縣西五十里山嶺常有聲若潮峯巒岩洞勝㮣不一傳擔山在泰和縣

  西北五十里峻險阨仄攀援轉寘而後可度西南有石笋峯尤峭拔下有九龍潭及玉溪泉泉凡四

  十八竅至嵗前復合爲三禾山在泰和縣西北五十里山石高峻禾灉二水出焉三華

  山在泰和縣北𮞉環如螺又玉華山在縣西北狀如屏障山頂有池數畝冬夏不竭蟠龍

  山在泰和縣北三十三里山𫝑宛轉若蟠龍然甘露山在吉水縣東二里舊名虎邱山

  宋紹興初甘露降其上故名鳳山在吉水縣東五里山半有鳳凰巖瀑布自巖而下逹於文

  東山在吉水縣東二十里綿亘二百餘里上有田可耕茶藥可採山之陽有瀑布懸流凡

  數百丈其中有中華山於羣山中一峯秀出如懸鐘然觀山在吉水縣東南九十里蒼翠可

  東固山在吉水縣東南一百七十里周圍羣山連屬四百餘里獨此屹然高聳為縣之

  天獄山在吉水縣南五十里一名黄岡嶺上有平地丈許履之作鼓聲西山

  水縣西南八十里重岡疊囐其間一峯獨秀曰望火樓昔寇亂時居民登此以望烽火下有水東流

  為朗朝元山在吉水縣西北五十里南溪水經此崆峒山在吉水縣西北九十

  里多洞穴鼇山存吉水縣北蜿蜒突兀南山在吉水縣北六十里山甚聳山阿數石屹

  立號石人峯郭山在永豐縣東五十里接樂安縣界棧道崎嶇行七八里地始平坦上有良

  田數百畝鳳凰山在永豐縣南一百六十里有瀧岡宋歐陽修葬父處也山旁即沙溪市

  沙山在永豐縣南一百六十里峯巒聳秀上多沙石故名相近曰石門山有大石相對如門

  蜈蚣山在永豐縣南二百四十些高千餘仞斷續横亘接興國縣界西華山

  豐縣西五里形如覆鐘王嶺山在永豐縣西北三十里西接吉水縣界北接新淦縣界高

  四十餘里世傳五代時彭玕屯兵於此土城尚存陽山在永豐縣西北十里巘山

  豐縣北十五里上有五峯如圓廩有石峙立如碑雞籠山在永豐縣東北四十里四面平

  疇一峯中峙比衆山獨髙拔里山在永豐縣東北五十里幽險邃僻山多溪澗及叢箐崎嶇

  環折界連新淦樂安崇仁峽江四縣龜陂山在永豐縣東北七十里𮞉伏連亘抵宜黄樂安

  兩縣𫎇岡山在安福縣東一里多林木城中望之鬰然森秀𦌘石山在安福縣

  東十五里臨江輪困特起狀如魚𦌘又名麟山尼山在安福縣東延袤百里高插天表𫝑若翔

  龍其下兩石峙立如門中闊數丈泉流其間南岡山在安福縣南五里天臺山

  在安福縣南二十里一溪夾路而入有石磴石磵諸奇書岡山在安福縣南四十里相傳

  晉陶潛讀書於此下有潭曰陶潛潭浮岡山在安福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

  耀望之如龍虎狀龍湫山在安福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小溪岀兩山間藤蘿古木青翠鬱

  陳山在安福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山勢高聳四時蒼翠其連屬並峙者曰會山蹲山

  在安福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與永新縣禾山相接亘數百里如獸蹲踞寰宇記在縣南百里顧野王

  輿地志云上有風窟繚繞百餘歩無草木每有風出飛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沙塵更生山在安福縣西南一百

  五十里舊傳山有豫章𣗳伐而更生郭山在安福縣西十里有敦東西二水自宜春界來經此

  注於廬江又西二十里名曰七星山瀘水瀠𭰁其下西山在安福縣西十五里一名文斾山林

  壑幽險有溪出兩山之間旁有龍穴可禱雨新茨山在安福縣西五十里漢豫章太守賈

  萌伐安成侯張普戰於新茨之野即此龜山在安福縣西六十里多奇石其下一山狀如斧

  劈兩崖垂下如帷幄惟亭午見日一名九日巖一名壁峽後有洞虛曠可容數十人月山

  福縣西一百里山頂有石如月高峯山在安福縣西一百二十里廣袤百里跨吉袁二州山

  徑峭險上有龍潭三所禱雨必應武功山在安福縣西北一百里與袁州府萍鄉接界連

  接瀘瀟包蓄九龍根盤八百餘里峯巒峻拔最高處曰白鶴峯曰雷嶺高踰三十里夜半登頂可觀

  日岀其旁瀑布懸流甚長晉葛鉉葛洪先後修煉山中又名葛仙峯九龍山在安福縣西北

  一百十里張程武功山志自武功絶頂行十五里為九龍山萬峯環繞林木蓊鬰瀘瀟山

  在安福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跨萍郷縣界元趙儀可葛仙壇記其山自萍鄉蜿蜒而來特起二峯曰

  瀘曰潇武功當二峯之中二峯之水皆出其麓瀘水東流入彭蠡瀟水南流入洞庭獨武功之水岀

  於其頂 謹按瀘瀟或作盧蕭又作羅霄云昔有羅霄居此因名其下有羅霄洞鴿湖山

  在安福縣北六十里上有雁峯白鶴峯石人峯三渡橋桃花澗諸勝銀山在龍泉縣東一里上

  有三峯又金山在縣北二山夾峙上各有塔俗以為龍之雙角錢塘山在龍泉縣東南六里

  山壤沃衍路出南康又玉泉山在縣東南十里石罅出泉潔白如玉冬夏不竭五華山

  泉縣西南盤互十餘里特起數百仞正對學宫如人執笏拱立中峯之頂五尖並峙如芙蓉

  山在龍泉縣西南狀若奔馬其西一峯懸崖特出如馬頭盤窩山在龍泉縣西南盤𣡡

  秀麗有龍洞懸崖百尺松竹森列溪水環抱為一邑之勝西龍山在龍泉縣西二十里頂有

  風穴常出風霜夜怒號尤甚陰雨則息石舍山在龍泉縣西一百五十里延袤數百里跨

  永新及湖南之桂陽茶陵州界一名萬洋山東有小溪即石溪水之源龍頭山在萬安縣

  東二十里形如𠘧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壇嶺及仙聖羅漢二巖龍溪水出其左蕉原山

  安縣東四十里山形尖峭林木森茂産鐵其相接者曰乾溪山亦高峻有百丈峯峯下有潭又職原

  山亦相接連亙數百里産鐵宋設爐冶久廢盧源山在萬安縣東五十里諸峯環列如屏

  西平山在萬安縣東南八十里亦名西陽山東抵興國北接泰和巉巖懸峭惟西南平坦梁

  口水出焉下流入於贛江朝山在萬安縣南二十五里臨大江山𫝑聳秀諸峯環拱若朝仰之

  金牛山在萬安縣南六十里東瞰大江中有石如牛因名五馬山在萬安縣

  西南八十里五峯相連狀如五馬芙蓉山在萬安縣西五里山形秀麗超出衆山

  山在萬安縣西北四十里東華山在永新縣城東盤旋拱抱下臨深潭林木森秀為近

  郊之鄒岡山在永新縣東二十里為縣水口登之可盡江山之勝其麓有仙溪洞下俯

  深潭對峙者為金竹峯梅田山在永新縣東二十五里平田特起三峯峭立如筆架下為

  寶仙聖洞深數百歩其陽為玉虛洞寛敞可容千人巨石壁立十數仞上開天門深可一二里右為

  合壁洞洞門雙闢如合扉馬頬山在永新縣東四十里於羣山中最為高聳義山

  新縣東南絶頂三峯次列若有長㓜之序故名一名永新山王象之輿地紀勝本名龍頭山唐天寶

  六載改曰永新新志義山北有雙巽峯西北去縣十五里兩峰並聳南有文筆峯一名丙峯去縣六

  十里屹立圓鋭山上有蕘湖及屏障諸峯西交彬廣南控䖍吉真巨障也熾山在永新縣東南

  六十里南接泰和縣界最為偏阻羣峯矗起勢若火熾因名綏原山在永新縣西南四十

  里𫝑連永寕鵞嶺山址可六十里其頂石峯如塔上聳絶崖下頫重淵其麓為洛陽峽去縣三十里

  峻絶難行過者以比洛陽之伊闕拔鐵山在永新縣西南百餘里周圍百餘里與龍泉縣

  接界牛吼江出焉東流入泰和縣界禾山在永新縣西北六十里上有七十一峯連跨五百里

  奇峯纍纍與衡潭相接山巔平袤相傳曾産嘉禾故名禾山又以山在兑方一名秋山最高者為赤

  面峯又有白雲凌霄二峯下為白石室瀑布懸流蕩為一潭深不可測號曰龍溪亦曰龍門下有中

  山清涼二峽又西二十里曰龍鳳山其狀飛舞又西十里曰大崦山又西曰礱山羣山交匯石壁峻

  立下有灘十里波濤如雷鳴又湖仙山去縣八十里復山去縣百里俱與禾山相連拐湖山

  在永寕縣東南六十里有泉自山腰湧岀直瀉山麓匯流成湖旗山在永寕縣南一里山𫝑昂

  聳如列旗幟漿在永寕縣西三十里周四十里峯巒峻峭松林蓊蔚有泉味甘如漿

  玉笥山在永寕縣西四十五里泉石甚勝以别於新淦之玉笥而名迎岡山

  寕縣西北五里中有石潭旱可禱雨小江山在永寕縣西北三十里拐湖鵞嶺二水經其下

  鐘鼓山在蓮花㕔東五里叠嶂崇岡𥓂砑礧砢中有石形如鐘鼓扣之發金革音靈芝

  山在蓮花龎東十五里其上常産靈芝故名南華山在蓮花廰東二十里山色秀麗若芙

  蓉倚於碧霄五峯山在蓮花𠫊東二十里五峯秀聳卓拔雲霄其勢俯仰曲折如奔馬又

  名五馬囘峯壺山在蓮花㕔東南五里高侵碧落翠㸃晴空一名元陽洞山洞中四隅碧色

  巉駁黯蒼頂有石⿰王⿱亠𭾱瑰瑩圓精光奪目如玉壺狀故名黄暘山在蓮花𠫊十五里上有

  葛仙壇峯頭有清泉四時不竭玉屏山在蓮花㕔東北十五里衆峯倚伏横岫連延鹿

  角山在蓮花㕔東北二十三里合沓嶙峋峯森列㦸望之形如鹿角方石嶺在廬陵縣

  南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自永興引兵還興國䝉古将李恒追之及於方石嶺都統鞏信力戰死之縣

  志方石嶺在縣南百里連峯崱屴騎不得上左翼羅坑諸峯右有庚山養軍山龍口瀑布雪溪坑諸

  勝嶺之南有統制石即鞏信死處廖仙嶺在廬陵縣西南六十里盤旋𮞉合一名曲山舊

  傳唐㑹昌中有廖仙姑隱此蹲嶺在廬陵縣西三十里登此可盡城郭之勝閬川嶺

  在泰和縣南八十里廣袤三十里登科嶺在泰和縣西北五里環繞縣後上有應夢閣赴

  試者豫宿其上求夢皆驗鹽倉嶺在吉水縣東二里其上寛平南唐時曾運鹽貯嶺上以給

  居民故名楊梅嶺在吉水縣東五十里出楊梅相近為金鐘嶺高聳圓秀穹嶺

  水縣南八十里與西山對峙又名東山聳拔如卓筆白富嶺在吉水縣北九十里有泉自巔

  出懸流不竭王嶺在吉水縣北九十里絶頂石壁高數十仞下有小巖窩五六尺其側有范

  蕭嶺數峯矗立澗水南流以范䔥二仙名大盤嶺在永豐縣東七十里嶺面寛平可耕多種

   藍又名藍田嶺東接樂安縣界高霄嶺在永豐縣東南三百里其並峙者為慵嶺俱高聳阨

   仄又當要道行旅苦之獅子嶺在永豐縣南三十里上有巨石如獅相近有聖嶺上有井

   深廣數丈龍堂嶺在永豐縣南七十里亦名龍潭上有古砦宋建炎中居民避寇於此

   空嶺在永豐縣南一百里形如覆斗内空闊可容二三百人相見嶺在永豐縣南一

   百四十里二山前後相連其間峯迴路轉約五六十里行人往來常相見九曲嶺在永豐縣

   南二百里連亘九曲上有九峯竹篙嶺在永豐縣南二百里高數百仞横亘數十里東扺寕

   都界南抵興國界上有路通汀州層巒深洞林木陰翳甚險阨酆嶺在永豐縣西三十里亦名

   九峯嶺蜿蜒起伏為一十八⿰土㓜 -- 坳又西十里為白霧嶺西接吉水縣界三峯聯屬高數百丈禪和

   嶺在永豐縣東北五十里髙幾千仞接新淦縣界羊角嶺在安福縣西五十里一名煬岡

   上有仙壇龍洞洞中秉燭入數十步水深莫測其北為龍雲嶺長嶺在安福縣西六十里寰宇

  記山有石墨可以種火是為不灰石愁猿嶺在安福縣西一百三十里崎嶇險峻行旅艱阻

  游嶺在安福縣北四十里本名牛嶺縣志安福居其陽袁州居其陰舊有羣牛經此山遂

  成小徑北走袁州者多由此黄土嶺在龍泉縣西南二十五里𮞉環峻峭土色皆黄自麓

  至巔九折而上元季常於隘處置關遺址尚存峩嶺在龍泉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鵞嶺勢插雲

  霄上多巨石有飛雲洞縈迴二三里又有集雲峯石人峯仙鶴池諸勝蓬萊嶺在龍泉縣

  北五十里上有石笋巖篠嶺在萬安縣東南一百里高秀多林木路通黄塘西岡嶺

  在萬安縣西五十里瞰大江鵞嶺在永寕縣東五十里雙峯聳翠中有巨石其旁峯巒昂起

  如鵞項因名七溪嶺在永寕縣北十里長二十餘里兩山夾峙險峻如阨吭林木交䕃有

  泉流縈繞為七溪三十六澗周公嶺在蓮花𠫊東北二十五里上有羅家仙巖高聳如屋

  及伏虎巖鴉石獅石蜈峯蛟峯秀溪澄潭諸勝文筆峯在廬陵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宋文天

  祥居其下金竹峯在廬陵縣北六十里高三百丈周三十七里兩峯對峙如竹因名其西為

  笋峯峯高二百丈周十五里頂有巨石如笋又西為斗門峯周二十餘里山頂方平如斗蓮花

  峯在吉水縣東六十里峭壁萬仞松杉森列中有池産白蓮花及菖蒲三凹峯在吉水縣

  西北七十里上凹山石壁立石常有光俗名石鏡中凹為南北往來通衢下凹稍高俯臨赤石潭

  東暘峯在安福縣東十里磅礴高聳四面形𫝑各殊西有石屋谺然中空可坐百餘人其南

  為白雲峯下有泉流入蜜湖石榴峯在安福縣東十五里瞰江下有龍潭深不可測

  峯在安福縣南四十里高聳峻拔卓立天表其麓有碧雲洞兩石削立如門巾子峯

  泉縣東南三十五里頂尖而秀高數百仞明統志出龍鬚玉印峯在蓮花㕔東北二十

  里曲池環麓倒影含光宋劉達有印浮水面之句三仙峯在蓮花㕔北八里下為虎溪發

  源處若海外三山隱約雲際鵞公障在萬安縣東南十里脈自蕉源山來周環四十里峻

  峭崎嶇草木靈異山頂翹聳如鵞頭天桂岡在泰和縣南二十里屹若天柱正對縣治

  岡在吉水縣北四十里廣數丈其圓如日相近五里有月岡狀如偃月與日岡相對貞女

  岡在龍泉縣東北三里上有貞女墳雲岡在萬安縣東北宋慶元間遷儒學於此

  岡在永寕縣西三里發脈鵞嶺連接七溪有萬馬奔騰之𫝑通大巖在泰和縣東南輿地

  紀勝在潮山之側亦名聖巖有飛泉自巖而下入石罅中十龍巖在泰和縣南四十里空洞

  可容百餘人中有龍井清水巖在泰和縣北五十里廣可容數百人深不可極下有石穴

  亦可容百許人有泉自巖下麓入石穴中舊傳有人持糗糧而入度行十餘里聞撒網聲懼而還

  洞巖在吉水縣南八十里産龍鬚草又桑洞山下有仙女巖大仙巖在永豐縣東南

  樓原其相近又有猪肝巖銅錢巖穹然百丈窺其中有隴畝之形錯布不可入葛仙巖

  泉縣東南十五里有石室可容數十人又有通天門望仙臺洗藥泉黄塘巖在萬安縣東南

  一百八十里巖中嵌空玲瓏若樓閣狀有石鼓石鐘又有蛟穴出泉四時不竭楓溪巖

  寕縣西南五十里與湖南衡州府酃縣接界黎洞在吉水縣東五里黎王砦下洞中皆良田

  溪水清冽神洞在吉水縣南五里一徑如線依山俯澗畧可容足不百步即寛平有良田百畝

  甚肥沃兩山含翠峯高入雲鷓鴣洞在吉水縣西北五十里四面環山中分南洞西洞有

  田數百畝南唐時盜吳申先嘗據此石蓮洞在吉水縣西北九十里盤石屹立闊三四丈中

  空如屋洞口有羅漢松甚奇古明羅洪先題曰梅關又於洞南建正學堂久廢金牛洞

  豐縣南二百里境甚幽寂明羅倫構書院於洞内石城洞在安福縣西一百三十里石𫝑

  環抱如城洞門廣丈餘中可容千人者數處前後相去五里許有間水從嶺後流岀溉田數百畝舊

  名石廊洞里人劉元卿改今名石廊洞在永新縣西北一百里洞深一二里中有石幢石鼓

  等巖竇通後嶺竒甚相近十里為元陽洞清泉湧岀注溉一方虎口石在廬陵縣北一百三

  十里石臨贛水髙三丈上開一穴狀如虎口牛吼石在泰和縣西十里贛江自黄公灘來

  皆平坦經此則險悍如羣牛之吼石鐘在安福縣西羅漢寺旁有嶺曰陽岡下瞰碧潭巨石

  倒垂崖中狀若鐘石鼓在安福縣西資福寺旁有溪曰灣潭巨石錯立中有一石如鼓或云

  宋熙寕間鼓嘗自鳴贛江在廬陵縣南自贛州府北流三百里經萬安縣西折東北流六十里

  經泰和縣東又東北八十里經廬陵縣界達城東又北四十五里經吉水縣西又東北入臨江府峽

  江縣界桑欽水經贛水東北過贛縣東又西北過廬陵縣西又東北過漢平縣南萬安縣志贛江自

  贛縣梁口灘北入縣界有灘凡九曰崑崙暁灘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綿灘漂神惶恐水性湍險惟惶

  恐灘尤甚本名黄公後訛為惶恐灘也 按陳書贛州有二十四灘今正有十八灘其九灘詳贛縣

  泰和縣志贛江自萬安縣東流入經縣南縣東水流澄澈故又曰澄江廬陵縣志縣之東贛江自南

  下合廬水經郡城過螺子山亦曰螺川又四十里經墨潭而下吉水吉水縣志贛江自府城東北注

  縣西南十五里之墨潭爲吉文水與永豐江合有清湖洲横互江中逶迤繚繞狀若吉字故名吉水

  又曰文江又東北入峽江縣界 按吉文水即贛水之異名寰宇記别載吉水在吉水縣東北十里

  源出永安鄉東北㑹贛水故老傳云此水源出有波文成吉字今縣東北無此水蓋誤瀘江

  在廬陵縣南即古廬水漢書地理志安成縣有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水經注廬水西出長沙安復

  縣東至廬陵入湖漢水舊志瀘江源出安福萍鄉二縣界之瀘瀟山東流一百八十里經安福縣北

  又東折而南八十里與永新縣南之永新江㑹入廬陵縣界又四十餘里至城南十五里大臯渡入

  贛江在安福者一名安福水在廬陵者又名神岡山水仙槎江在泰和縣東南源出興國

  小窑嶺西北流合仁善大蓬等水入贛江其仁善江大蓬江源皆出興國縣界西流至縣東南入仙

  雲亭江在泰和縣南一名繪水源出贛州府興國縣界有二源自梁口西北流一百里

  至縣境沙村合流又自縣南株林口入贛牛吼江在泰和縣西亦曰禾溪水出永新縣南拔

  鐡山東流至縣界蜀口洲合蜀水又東至牛吼石入贛江白水瀧江在永豐縣東一有五

  十里水出層峯之間傾瀉十餘丈其下為潭深不可測下流為黄竹溪遶縣之左以達恩江又麻江

  南壩水在縣東南葛溪在縣西北白水在縣西俱入恩江恩江在永豐縣南舊名瀕水亦曰永

  豐水源出樂安縣及寕都州興國縣界匯流經此又合縣境諸水入吉水縣界西經縣南入於贛江

  又龍門江在縣南自寕都州發源北流至層山司前由百蛟以達於恩江又永豐郷水在縣南自興

  國界發源黄溪磜在縣南一百六十里自塔頭發源百二十磜在縣南自寕都發源皆流至層山出

  百蛟達恩江遂江在龍泉縣東南亦曰龍泉江其上流為左右二溪合流遶城東下會浩溪

  雩溪諸水又東北入萬安縣界凡厯八十四灘至縣西注於贛江其左溪有二源一出湖南桂陽州

  之掘渡一出上猶縣之大林至左安而合厯石鬱瀧又東至縣西南李派渡與右溪合右溪源岀石

  含山過朱沙瀧七里至觀坑又二十里至李派渡與左溪合永新江在永新縣南源出禾

   山亦曰禾水亦曰大溪東南流合縣境諸水至縣東又東會羣川入廬陵縣界合瀘水入贛江縣志

   禾水停蓄者為金城潭又東下曰苦竹灘其衝激於石礱山下者曰長礱灘短礱灘黄花灘舟行𮞉

   旋石罅最為險阻又東下數十里㑹勝業水為麻蜀二灘又東至縣城南會黄陂諸水為忠義潭又

   東行會茭州袍陂理陂諸水為溶江又東至馬頰山下為大灘又東入廬陵縣界金城江

   在蓮花𠫊東五里合梅州玉帶水會於龍陂㕔志相傳昔建廣興縣於此城臨江岸故名礱口

   江在蓮花𠫊南二十里礱山下灘險浪激吼聲如雷流入永新之禾川㕔志水淺則砢横礧曡深

   則没腹露尖小舟盤溜必計篙數而下習溪水在廬陵縣南源出吉塘渡支流由天華山

   東合衆流貫城市東北入贛江井岡水在廬陵縣西六十里自安福縣流入經洋江口入贛

   江又安塘水在縣西七十里東流數十里曲折入三江口以達贛江横石水在廬陵縣西北

   源有二一出吉水縣之中鵠鄉一岀縣北之大灣流合清湖諸水至縣北二十五里三江口入贛江

  螺湖水在廬陵縣東北自城西五里岡冷水坑發源曲折流經雲騰嶺下有沸泉流合焉北

  折而東匯為螺湖注於贛江禾水在泰和縣西北五十里源岀禾山亦名旱禾江又有灘水

  亦出禾山皆合永新江入廬陵縣界明德水自興國縣發源西北流入永豐縣界為義昌水

  又西北經吉水縣南過沙溪蕭瀧入廬陵縣界至縣東三十里永和市東合王江入於贛江又孤

  在永豐縣南一百八十里亦自興國縣來合葉家磜水至表湖司前逹蕭瀧又儲溪在永豐縣南一

  百六十里自寕都州發源流經沙溪注於蕭瀧又王江水源自富江之上北流入明德水盧江

  水在吉水縣南源出永豐縣界合上盧中盧之水西流為盧源又西北流至縣東南五十里匯為

  盧陵灌田數萬頃又西北流入義昌水南溪水在吉水縣西北五十里源出縣西中鵠鄉

  東北流經朝元山下又東流二十里為螺陂又五里岀柘口入贛江同江水在吉水縣西北

  六十里源出袁州府分宜縣有楓子江柿陂河湖石水皆匯流入於贛江又清溪水源出安福縣東

   尼山東流至縣西北注同江百丈磜水在永豐縣南二百二十里自髙霄嶺發源北流

   至表湖以達贛江王江水在安福縣南源出陳會二山東流至縣東南六十里王江口與

   瀘江合共匯爲龍陂寰宇記王水在縣東南百里即此又更生水在縣西南源出更生山流經青山

   口入王江水又修水在縣南四十里發源孤川下流亦入王江水郭水在安福縣西三十里

   源出郭山上通宜春縣界下達瀘水義川水在安福縣西一名南溪水源出袁州府萍鄉縣

   界又湖南攸縣水亦合流焉南流達永新縣界合永新江水奔湧善潰決嵗嚙民田無算明天順中

   鄉人劉岳鑿石數十里通舟楫遂不爲害因名義川赤谷水在安福縣北源出分宜縣之連

   嶺又荷溪水源出鴿湖山俱合坦陂水入瀘江又智溪水源出宜春縣桑田山亦合荷溪水入瀘江

   同水在安福縣北四十里源出游嶺東南入瀘水毛停水在安福縣東北七十里源

   出游嶺東南流縣東入瀘水又閻水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嶺東流合毛停水蜀水在龍泉縣

  北一百二十里亦名禾蜀水有二源俱在縣西北界左源清湛右源稍渾過金田合為一至泰和縣

  界合禾溪水入贛江龍溪水在萬安縣東源出龍頭山流至縣南注惶恐灘又檜溪自縣東

  鄧家礱岀縣南五里檜溪橋入贛江蜜溪水在萬安縣東南其上源為蜜溪潭水清冽而甘

  西流入贛江染口溪水在萬安縣南八十里亦名梁口江源出西平山西南流入贛江

  皁口溪水在萬安縣西南源出贛縣界三龍山北流經縣西南六十里之上下造有泉流

  合焉乂經祉坪出皁口入贛江宋建炎初金人追隆祐太后至造口不及而還造口即皁口也

  江水在萬安縣西北三十里源出韶山東流㑹黄鵠水入贛江射洲水在萬安縣西北

  六十里發源龍泉縣界北流經泰和縣合牛吼水入贛江蘇溪水在萬安縣北十里源出同

  源又常溪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倉山俱西流入贛江城江水在萬安縣北六十里有二

  源一出蕉源一出盧溪由南洲合流至兩江口會麻溪流經湖陂灣頭入贛江其麻溪一名麻斜溪

  源自泰和塘源溪口合李陂溪水盧源隴水流入贛江黄陂水在永新縣東南五里源出

  綏源山東北流合永新江又袍陂水理陂水桃源水皆在縣北茭川水在縣東北仙巖水在縣東俱

  流入永新江勝業水在永新縣西二十里源出拔鐵山水甘沃溉田勝於他水東北流㑹

  琴亭水入永新江又桄溪水洋潭水皆在縣西北流入永新江鵞嶺水在永寕縣治南源出

  永新縣界西流經此又西㑹漿山水又縣東有拐湖水源出龍泉界亦西流會漿山水漿

  水在永寕縣西源自湖南茶陵州界東流與拐湖山水鵞嶺水俱匯於𩀱江口經小江山縈𮞉百

  八十里下入永新江中琴亭水在蓮花𠫊西南四里舊志水落石潭聲鳴如琴東流自栗

  傳鎮合百丈洞水至西陽江口入永新江文溪在泰和縣西里許經縣治南東入贛江又秀溪

  在縣西百步武溪在泰和縣西源出武山至牛吼江口入贛江清溪在泰和縣東北

  里許自登科嶺發源東南流經望仙橋入贛江浩溪在龍泉縣東又東有雩溪亦名鼈溪南流

   經舊縣西皆入遂江鄭溪在永寕縣城南亦曰鄭溪井溢流入鵞嶺水鑑湖在吉水縣

   東二里其水自縣西東流縈𮞉如帶澄澈可鑑蜜湖在安福縣東十五里中有鯽魚味甘如密

   故名亦名東湖其水可溉田千餘畝石牛潭在吉水縣西北四十里每江水暴漲見石牛浮

   水上又北十里曰懸潭相傳舊有蛟龍為害今有鐡柱鎮焉暗潭在永豐縣高霄嶺北闊五

   十丈可溉田千畝百花潭在安福縣西瀘瀟武功之間峯巒峻峭雲霧常覆其上人迹罕

   東溪潭在萬安縣蕉原山中亦名甘溪潭北坑潭在萬安縣東北山峽中闊

   三丈深不可測馬頰潭在永新縣東四十里瀠𭰁三里淵深莫測苦竹潭在永新縣

   東五十餘里長竟五里與廬陵接界梅陂在安福縣東北闊三百餘頃仙鵞池

   泉縣輿地紀勝在龍泉縣峩嶺中峯絶頂方廣三丈水色如藍四時流注不絶漁染灘

   水縣東二十里又東十五里有藍家灘黨灘在吉水縣西南三十里距廬陵縣黄洲之下水

  𫝑奔槎灘在吉水縣西三十里有石伏水中又縣西十五里有三曲灘亦曰三顧灘為往

  來泊舟之所龍洲灘在吉水縣北七十里又縣北一百里有猪嘴灘巨石連伏水中水勢

  金灘在萬安縣北六十里中列三洲多沙磧大灘在永新縣東馬頰廟下江闊半

  里許石𨻶可容舟者僅數尺其下為木黄灘魚矢灘畫角灘四灘相連互三十餘里石𫝑險惡

  礱灘在永新縣西礱山下與短礱灘黄花灘相接俱險惡白鷺洲在廬陵縣東贛江中

  長五六里白鷺書院在其上龍洲在泰和縣南一里江中又縣東二里有金魚洲狀如游魚

  大洲在吉水縣南二十里元至正中設兵屯守居民輳集後廢魚袋沙洲在龍泉縣

  儒學前秋冬水落始見長二十餘丈外窿中窪形如魚袋故名秀洲在龍泉縣西遂水上流宋

  時嘗置巡檢司今為居民輳集處鵞鴨洲在龍泉縣西十里有南隩陂塔嶺瀧二水夾之

  下流合遂水入贛江雲洲在萬安縣西為龍泉江入贛江處環十餘里積石如堵清冷

  泉在吉水縣西北六十里鹿角峯北平地湧出匯於曲池下流為冷水塘溉田百餘頃又湧泉在

  縣東北七十里溉田三十餘頃大泉在安福縣南一名石牛泉寰宇記大泉有兩穴中有石室

  闊三尺一磐石如人坐旁泉巖穴狀如削成輿地紀勝石牛泉在縣南六十里中有巨石如卧牛莫

  知其東麓泉在安福縣北六十里智溪山下味甘美雖不盈尺而大旱不涸湯泉

  在龍泉縣西二十二都又下流十里樟水坑亦有温泉東坡井在廬陵縣治南宋蘇軾自

  儋耳還過此遊清都觀至米巷曰此地可開丹市人如其言果得甘泉因名









                      總簒官李 菡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章詒燕恭  校

                      校對官顔以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吉安府

︹古蹟︺廬陵故城在今廬陵縣南漢置三國吳改置高昌縣省縣入之隋改石陽為廬陵唐

  始移還故治舊唐書地理志廬陵漢縣州所治舊治石陽縣永淳元年移於今所寰宇記廬陵故城

  在今縣南一里 按晉宋二志無廬陵縣諸書所載紛然不同元和志謂今縣本漢石陽而漢之廬

  陵畧而不言舊唐書後漢改廬陵縣為西昌隋復為廬陵與郡國志及宋志皆不合惟寰宇記言孫

  策改廬陵為高昌以今志縣境古蹟考之差為近是篕當時廢廬陵别置高昌也舊唐志所云後漢

  當亦指孫策之時西昌疑即高昌之訛耳高昌故城在廬陵縣西本廬陵縣地三國吳改

  置高昌縣梁時併入石陽寰宇記孫策改廬陵曰高昌梁改髙昌為石陽 按石陽縣後漢永光元

  年置晉宋齊三史廬陵郡併兼有石陽高昌二縣今曰梁改高昌為石陽當是併二縣為一非改也

  縣志故城在縣西十五里 按晉志廬陵郡首西昌縣當為郡治而元和志言晉時治石陽諸志亦

  不云嘗治西昌也以寰宇記高昌本廬陵之説考之則吳時及晉初郡治當是高昌志訛高為西耳

  西昌故城在泰和縣西三國吳置縣隋改為泰和自後因之寰宇記隋平陳改為安豐尋

  改為泰和 按縣記云隋定江表大使韋沈廢安豐泰和二縣至大業八年以舊安豐非水路之要

  遂移就故西昌縣西三里古城唐貞觀元年縣人以西昌曾被寇陷移歸故地貞元三年又移白下

  驛西即今理是明統志故西昌城在泰和縣西三里今廢為民居吉陽故城在吉水縣

  東北三國呉置縣以在吉水之陽而名隋省南唐保大中復分廬陵地置吉水縣寰宇記吉陽故城

  在吉水縣東一百二十里呉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 按吉水本吉陽縣地而今縣建置之始

  諸書不同宋白續通典云隋大業末分廬陵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然隋唐志俱不載九域志則中

  宋太平興國元年置宋志及文獻通考又云雍熙元年置縣志則謂諸説皆非曰南唐保大八年

  廬陵置吉水縣見古圖經及永豐曾氏家譜而縣之南華院藏楊吳順義七年税帖猶稱廬陵縣吉

  陽場又薦福寺有乾真三年銅鐘款識亦然則保大以前尚爲吉陽場未爲縣也至周廣順二年

  鑑書吉水人歐陽廣拜本縣令是歳爲南唐保大十年在置縣之後二嵗乂今觀音院有保大十年

  户帖及縣人周洽藏其八世祖顯德六年以後訴免役帖八通皆用吉水縣印而建隆三年韓熙載

  撰僧元寂碑開寶四年徐鍇銅岩觀記皆稱吉水縣名則不待興國雍熙而始置縣又明矣其言獨

  有所據故備錄之石陽故城在吉水縣東北後漢置縣晉移廬陵郡治此元和志晉太

  康中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寰宇記石陽故城在吉水縣東北三十里 按輿地志

  云後漢和帝分新淦縣立石陽縣屬豫章郡獻帝割屬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石陽爲廬陵又舊郡

  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隋大業三年置唐開耀元年州人劉智以州逼贛水東通大山户口殷繁土

  地湫隘陳移郡之利永順元年移於今理陽豐故城在永豐縣西三國吳置陽城縣晉太

   康元年改名陽豐隋廢南唐為吉水縣地宋至和初割置永豐縣縣志縣西六十里有陽城相傳故

   縣治安平故城在安福縣東南漢初元元年封長沙項王子習為安平侯國屬豫章

   郡後漢永元八年改曰平都三國吳置安成郡治此隋廢郡改縣曰丹成尋改安復唐又改安福元

   和志安福縣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安平縣隋為安復縣武德中改為安福寰宇記廢平都縣

   在安福縣南一百歩漢時在縣東南王水口以地險徙此安成故城在安福縣西漢置縣

   屬長沙三國吳屬安成郡晉改曰安復隋省入平都因改平都為安成寰宇記漢安成縣本新茨亭

   今安福縣西六十里有安成故城存安成記云縣本有兩郷漢縣理西鄉吳又移於東鄉遂興

   故城在萬安縣西北三國吳置新興縣晉太康元年改曰遂興隋廢寰宇記遂興故縣在泰和

   縣南一百七里輿地志云後漢獻帝立遂興縣吳大帝改曰新興晉武帝復為遂興以在遂水口為

   名隋平陳廢明統志在萬安縣西北十五里今龍泉江口金城即其地又龍泉縣志縣東光化鄉有

  遂興縣故址晉太康中徙治於此今猶曰故縣永新故城在今永新縣西元和志縣東北

  至吉州二百二十里寰宇記縣本漢廬陵縣地呉寶鼎中立永新縣屬安成郡隋廢郡縣併入泰和

  武德四年析泰和地置南平州復立永新縣隸焉八年州廢縣入太和顯慶四年永新之民以太

  和道遠請别置縣於禾山東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舊志故城在縣西三十五里又有南平州城在

  縣西二十里廣興故城在蓮花㕔東晉太康初置屬安成郡隋廢唐武德五年復置屬

  南平州八年省入太和永寕舊城在今永寕縣東五十里鵞嶺西本永新縣之勝業鄉

  舊有寨置巡司元至正五年以道路阻險立縣於此十三年復遭兵燹改築土城於瓦岡即今縣治

  東昌廢縣在泰和縣西三國吳置縣屬廬陵郡晉以後因之隋開皇十一年省入泰

  和唐武德五年復置屬南平州八年復廢入泰和寰宇記東昌故縣在泰和縣西六十里名勝志今

  之永和鎮即其地興平廢縣在永豐縣東北三國吳置縣屬廬陵郡梁末改屬巴山郡

  隋廢寰宇記廢興平縣在吉水縣界呉孫策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縣志今縣東北有興平鄉即因

  故縣為名大臯城在廬陵縣南二十里陳書高祖紀梁大寶元年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

  遣杜平虜率千人入贛石魚梁高祖命周文育擊走之遷仕奔寕都寰宇記大阜城在泰和縣北八

  十三里臨贛水縣志今泰和縣北二十里抵廬陵縣界乂北三十里有大皐渡城蓋以大臯渡名

  白口城在泰和縣南陳書高祖紀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禦李遷仕遷

  仕亦立城以相對寰宇記白口城在縣東南二里今兩城舊迹猶存近白下驛縣志在縣南五里隔

  江東謂之石城西謂之高城馬家城在吉水縣東北二十里故石陽城南縣志宋高宗時

  州守馬彦先所築嚴城在永豐縣南十五里相傳唐末有嚴將軍者屯兵於此因名又縣南

  聖嶺上有土城相傳五代時神人所築宋紹興中郷人避寇其中多所全活亭符城

  福縣南八十里又禾城在縣南一百里建置未詳牛羊城在龍泉縣西北三里古山寨宋

  建炎四年山寇犯縣縣令趙迪之築城禦卻之亦曰牛羊寨蔣公城在龍泉縣西縣志在

  石溪西陂阜上城濠猶存相傳昔蔣姓所築魚梁城在萬安縣南五里染末李遷仕遣其

  將杜平虜入贛石魚梁作城即此縣志城近龍溪惶恐灘報恩鎮今永豐縣治九域志至和

  元年以吉水縣報恩鎮置永豐縣在吉州東一百四十里什善鎮在龍泉縣南舊治此寰宇

  記龍泉縣在吉州東南一百八十里本泰和龍泉鄉什善鎮地南唐保大元年析龍泉光化遂興禾

  蜀四鄉置龍泉場以鄉為名採擇材木之所也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舊治在今縣南二十里宋明

  道三年知縣何嗣昌徙治水北羅漢寺即今治萬安鎮即今萬安縣治九域志熙寕田年升

  龍泉縣之萬安鎮為萬安縣屬吉州在州南一百八十里縣志時漕使金君卿以鎮當水陸之衝控

  扼贛石之咽喉為漕運重寄請割龍泉之永興禾蜀二鄉及土耆太和土城信都四保贛縣之龍泉

  鄉八團置縣時適有五色雲見亦名五雲城舊監務在龍泉縣治東一里宋淳熙中創元

  因之後兵毁都督行府在萬安縣梁口三惠寺宋文天祥勤王次萬安駐此大書都督

  行府四字於門一夕雷電交作晨見府字若塗抹者止存都督行三字天祥悟勒兵他往次日元兵

  搗石村在永新縣北四十里平原村安成記石廣四尺長倍之其色瑩黛顏魯公為吉

  州司馬行部至此撫石而憩叩之其聲清越謂可搗衣今更千年土花不蝕其子孫有居平原村者

  因稱為搗石村義岡營在蓮花𠫊東二十里義岡嶺上宋季永新彭震龍聚里中豪士數百

  人應文天祥及永新城潰震龍力不勝敵遂屯兵於此民資捍䘙焉至今營溝舊址猶存張欽

  砦在吉水縣北王嶺楊吳將張欽屯兵所相公坪在吉水縣北王嶺與張欽砦相近楊

  吳時彭玕作亂置堡寨於上可容數萬人今倉庫之迹尚存烏石爐場在萬安縣東南

  黄塘界其地舊時燒石成灰細白異常陶皮石室在泰和縣武山北明統志昔有陶皮

  二仙隱此食桃果度𡻕月居者必高潔若茹葷則虎豹隨至遊山者亦然今呼為北巖祈禱有應

  姚崇石室在永新縣西北寰宇記禾山足有石室豁然洞開有大澗闊數丈内有泉湧可

  以行舟人不敢進獸不敢窺今古謂精靈龍蛇之所居唐姚崇布衣時曾卜居於側讀書數載今遺

  墟猶楊萬里故宅在吉水縣西北五十里南溪上羅大經鶴林玉露誠齋年未七

  十退居南溪之上老屋一區僅蔽風雨山曉樓在廬陵縣東北有文天祥書江西第一樓

  額 本朝康熙年間重建凌雲樓在吉水縣谷坪宋神童李如珪年七嵗中神童科隨父宦

  京孝宗召見即講尚書無逸篇帝喜明日侍晏以父在賜珠簾隔之晏罷撤(⿱𥫗亷)-- 簾賜之後再舉進士官

  至福建安撫使乃於村中起凌雲樓懸珠簾以彰君貺環溪樓在吉水縣北嶺口元程鉅

  夫有文江樓在吉水縣北文江門其上為樓樓側有飛霞亭為餞送之所宋改名飛雲

  元改亭為樓郡人劉辰翁書飛雲樓三字匾其上快閣在泰和縣治東澄江之上以江山廣

  遠景物清華故名黄庭堅有詩墨池閣在泰和縣學中明統志黄庭堅有前日學書池之句

  雪浪閣在吉水縣北崇元觀唐吕巖有詩御書閣在吉水縣羅陂明統志宋

  御史蕭服建有徽宗篆匾先春閣在安福縣北門外宋建炎靖國間建黄庭堅有詩

  雲閣在萬安縣西瞰贛江宋建正對水西芙蓉山戴復古有詩興文閣在永新縣學西

  宋文天祥題匾留帖閣在蓮花㕔東北二十五里復禮書院後鄒元標記唐胄參軍李懐琳

  絶交帖留傳於安成彭伯圻家後轉劉楊二姓又爲邑令楊庭筠所得庭筠内召留此帖付劉氏劉

  氏因建閣於復禮書院之後以表揚令之不貪爲寶詩人堂在府治西城隍岡唐杜審言爲

  司户時置相山詩社宋盧彖建詩人堂有楊萬里銘周必大箴二友堂在府治後輿地紀勝

  舊有古松與竹對植郡守李彌遜開軒其下胡銓爲記三瑞堂在府治便𠫊東宋熙寕二

  年城西池產瑞蓮玉虚觀產芝草天慶寺降甘露郡守范道卿繪三瑞於堂壁蔣之奇有詩

  一堂在府治東三瑞堂左宋郡守方崧卿繪六一居士像併刻遺墨於中楊萬里記堂後有貯

  進士第一堂在廬陵縣學明倫堂前宋文天祥舉進士第一因名板扉刻天祥所

  書魁字方廣丈餘歐陽守道為作記焉讀書堂在泰和縣治中宋縣令吕士元之子湊讀

  書其間後為大魁愛竹堂在安福縣治宋令李康成建黄庭堅有詩盧溪草堂

  在安福縣治南宋王庭珪號盧溪築堂退隠於此胡安國過之相與講論數月乃去勉耘堂

  在安福縣北六十里宋邑人彭竒宗建文天祥為之説三相堂在永新縣禾山唐姯崇牛

  僧孺宋劉沆皆嘗讀書其間故名凌波亭在廬陵縣南瞰江宋建王庭珪有詩正氣

  亭在廬陵縣北螺子山忠義祠前明建横江亭在泰和縣治南取黄庭堅江横決事廰之

  句為白華亭在吉水縣學右隋李孝子墓側相石亭在永豐縣南明統志宋文

  天祥兵敗空坑過此山時顧石崖祝曰天若祚宋願以崖石墮塞兵路言訖石果墮元兵不得進後

  人因名亭曰相石春風亭在永新縣治内宋元綘為令時建楊萬里有記讀書臺

  有三一在廬陵縣治南宋周必大讀書處一在安福縣治南晉殷仲堪為安成太守時所築一在縣

  西南浮岡山唐丞相姚崇所築青原臺在府治西射圃之東南隅宋劉僴有詩清都

  臺在廬陵縣南清都觀宋蘇軾自儋耳歸遊觀中因書清都臺三字於臺上越公臺

  和縣西十里相傳隋越公楊素築故名又以形似月呼為月様臺滄浪臺在泰和縣西門

  外面瞰秀溪宋縣令趙汝謩建粤王臺在萬安縣西下臨大江舊傳尉佗所築其對岸即龍

  泉江入贛江處鳳凰臺在永新縣北明統志相傳昔有縣令築以登覽時祥鳥適至故名

  聰明堂在永新縣北明統志五代時劉景洪嘗告人曰我不從彭玕幾活萬人後世當有隆

  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後隆山有牛僧孺讀書臺即故基築臺曰聰明其子素生沆為宋相玉山

  館在萬安縣北門外唐張籍有詩適軒在安福縣清真觀宋縣令李康成寓此黄庭堅有詩

  貢士莊在府學後宋尚書胡槻建儲米以待偕計士文天祥有記三株樹在永新縣

  西八十里榕湖村顔真卿後裔詡居其地有古𣗳三株鼎立直上丈餘乃合爲一其下可坐數十人

  厯七百餘年猶茂神楓在安福縣西百里其木狀如神面目𡻕旱以泥封之有雨故吉

  州碑在吉水縣西二十里龜跌在岸而碑枕於江霜降水落則見大業等字鐵十字

  在廬陵縣南門外江涯有鐵鑄一十字題云保大二年五月日置重一千三百斤世傳南唐時造戰

  艦以此繫纜

 ︹關隘︺斗塘隘在廬陵縣西北九十里地界安福吉水兼通袁州府及新喻縣又縣西七十里

  有九里嶺隘西南九十里有黄茅峽隘銀塘嶺隘在廬陵縣北一百二十里四山峭拔

  路通一線與袁州府分宜縣接界舊嘗置營於此白羊⿰土㓜 -- 坳在泰和縣東南與興國縣

  接界山箐䈵鬰紆徑羊腸爲閩廣盜賊出没之衝明萬厯十六年於白羊⿰土㓜 -- 坳之三丫左右創兩堡設

  官兵戍守後罷明坑隘在龍泉縣南百里自隘而北又有白雲廬陽二隘黄土猫兒二關又

  龍庵隘在縣西五十五里自隘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百里抵湖南彬州桂東縣界口多崇山峻嶺

  朝山隘在萬安縣西南朝山下背負峻嶺俯瞰大江為往來扼塞又五十里為龍隘在縣南

  兩山壁立一線中通最為險阻縣東南又有保安寨與興國縣接界逼近蕉源斜徑迴伏又有鐵山

  龍橋蓮花三寨俱在縣南府志萬安之患惟贛州之諸洞為甚明正德五年知縣桑翹乃立朝山保

  安鐡山龍橋蓮花五寨周以垣牆集民兵以守之富田巡司在廬陵縣南八十里舊有

  富田寨在今城西宋紹興九年移砦於此後置巡司至今因之永陽鎮巡司在廬陵縣

  西六十里過洋口水路通安福元至正中置井岡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駐於此固江

  鎮巡司在廬陵縣西南明初置敖城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駐於此早禾市

  巡司在泰和縣西五十里元至正中設巡司洪武十四年裁十五年復置今因之阜田

  巡司在吉水縣北二十里元置白沙巡司明移縣西北十五里三曲灘 本朝乾隆三年移駐

  於此 按阜田舊名富田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改名有上中下市爲舟車輻輳之所層山

  市巡司在永豐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元至元中置今因之沙溪市巡司

  豐縣南一百六十里近鳳凰山舊爲沙溪鎮明置巡司今因之表湖市巡司在永豐縣

  南二百餘里明置巡司今因之蘿塘巡司在安福縣西九十里洋澤寨宋初置巡司於時

  礱鎮乾道三年移駐於此明嘉靖中設同知駐防尋復改巡司萬厯中移駐江北口今因之而洋澤

  司址仍存左安巡司在龍泉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在縣西南四十里禾源鎮其地旁多小

  徑委曲數十里爲南康上猶桂陽之間道元至正二十一年置巡司洪武初移駐禾源 本朝乾隆

  十七年又移此北郷巡司在龍泉縣北舊爲砦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至今因之

  州巡司在龍泉縣北地名金田舊置於縣西秀州鎮明洪武初移駐於此 本朝乾隆二十

  四年移駐分汎之三十三都衙前市皁口巡司在萬安縣西南六十里明洪武三年置今

  灘頭巡司在萬安縣東北七十里洪武三年置今因之上坪寨巡司

  在永新縣東南六十里洪武三年置今因之升鄉寨巡司在永寕縣西十五里本名

  勝業寨明初置巡司於礱頭隘洪武五年以地僻移駐於此 本朝改名升鄉黄陂巡司

  在蓮花廳西北舊為安福縣南五十里之黄茆砦巡司明洪武中設萬厯中移時礱鎮 本朝乾隆

  八年改置於此永和鎮在廬陵縣南十五里即廢東昌縣為商民輻輳處有上中下三市元

  置郡税司於此明初為税課局正德中革石鎮在安福縣北五十里接壤分宜為驛遞孔道負

  販絡繹最宜提防沙市鎮在永新縣西四十里九域志永新縣有栗傅沙市二鎮即此

  禾山寨在永新縣西北四十里又新安寨在縣西北八十里明初俱置巡司今裁栗傳

  寨在永新縣西北九十里舊為鎮明初置巡司 本朝乾隆八年萬安營在萬安縣

  北濱江明設萬安守備府為江西三大營之一九縣民兵三所官軍俱隷焉後漸分析設遊擊及守

  康熙三十四年逰擊改都司駐此走馬塍砦在廬陵縣東南儒林鄉值夏方山之

  麓宋隆興祀置巡司後廢礱頭砦在永寕縣西南三十里山川平衍商民輳集有間道二一

  自東北厯三陽寨七星船至湖南茶陵州一自正南至木村抵黄烟堡入湖南酃縣俱徑路盤錯黄

  烟堡北去縣三十五里亦縣境險要處視田墟在永豐縣東北興平鄉舊為視田寨明初

  置巡司萬厯中廢又有蛟墟在縣西南四十里諸水匯流於此舊有水次倉均村市

  安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接興國縣界花石潭在泰和縣東北四十里明永樂中置巡司 本

  乾隆三十年裁東南舊有西平砦廵司宋紹興中置明洪武十五年螺川驛在廬陵縣

  南三里贛江濱螺川遞軍所亦置於此今皆裁又縣西六十里舊有桐山驛縣南五十里有縣潭驛

  皆久白下驛在泰和縣東門外唐置後皆因之今裁又縣東五十里舊有淘金驛縣西

  五十里有浩溪驛俱宋紹興中置明嘉靖二十一年白沙驛在吉水縣北門外舊置於

  白沙鎮明移此今裁五雲驛在萬安縣城西南濱江宋元時置贛陽驛明初改置五雲驛今

  裁又舊有五雲⿺辶處軍所久廢皁口驛在萬安縣西南與皁口巡司相近明洪武五年置久

  

 ︹津梁︺習溪橋在廬陵縣南門外宋咸淳中建南湖橋在廬陵縣南習溪上流元泰定

  四年半蘇橋在廬陵縣南明統志宋蘇軾過城隍岡見水木秀發以其境半於蘇州故

  迎恩橋在廬陵縣北門外舊名螺岡橋宋咸淳中建元時於此迎接詔敕始改今名

  瑞溪橋在廬陵縣北明統志嘗産九穗嘉禾故以名橋吟溪橋在廬陵縣北二十里

  相傳唐杜審言吟咏於此望仙橋在泰和縣東門外宋熙寕中建南平橋在泰和縣

  南門外名龍橋明洪武中重建漁染橋在吉水縣東三十里宋慶厯中建龍陂橋

  在吉水縣東四十里宋浮熙中建大江橋在吉水縣南為吉贑通衢恩江橋

  豊縣治南百餘歩舊名濟川橋元至元中建掲徯斯有記 本朝順治十七年改築石橋乘駟

  橋在永豐縣西明統志元學士程鉅夫停驂於此故名三江橋在安福縣東有鳳亭水同

  水葛水合流於此而入瀘江因名宋咸淳中建明洪武初重建寅陂橋在安福縣西三十五

  里明末建集仙橋在安福縣北門外明統志相傳居人夜聞仙樂旦視之惟見書吕洞賓三

  字於橋因名鳳停橋在安福縣北門外瀘江上宋元豐中建濟川橋在龍泉縣

  城南遂江上本名遂江橋宋元明以來屢建屢圯 本朝順治十四年重建蜜溪橋

  安縣南八里路通贛州秀水橋在永新縣東南一里江洲橋在蓮花㕔北八十里

  一名義川橋元時劉隆瑞以洲中多石不可渡乃伐石爲橋明天順間劉岳復鑿石數十里以通洲

  水仍建橋其上因名之曰義川後圯崇禎間修梅林渡在廬陵縣東三里又城南三里有南

  亭渡凌波渡皆贛江渡口又廣濟渡在城南大港口大臯渡在廬陵縣南五里又南十五里

  有木埠渡懷仁渡在泰和縣南贛江濱爲往來要津早禾渡在泰和縣西四十里

  張家渡在吉水縣南即義昌水所經有街市可泊舟爲雜貨所聚又水南渡在縣南 里

  文江渡在吉水縣北三里又縣西北六十里有同江渡皆在贛江上嘉林渡

  福縣東二十里爲府通道又王江渡在縣東南

 ︹隄堰︺源頭隄在永豐縣恩江橋之上二里許明萬厯九年築槎灘陂在泰和縣禾溪

  上流後唐天成進士西臺監察御史周矩所築長百餘丈灘下七里許築碉石陂約三十丈又於近

  地鑿渠三十六丈分灌田畝無算子羨仕宋爲僕射增置山田魚塘𡻕收子粒以瞻修陂之費皇祐

  四年裔孫進士周中和撰有碑記柿陂在吉水縣西北八十里源出分宜縣溉田千頃宋紹

  興中縣令吳明卓修復寅陂在安福縣西四十里明統志横截瀘溪下流達縣前溉田萬三

  千畝宋治平中知縣黄中庸築

 ︹陵墓︺︹晉︺苻表墓在安福縣寰宇記在安福縣四望橔之南太元中表年十六因母姜氏疾

  將盡一慟而絶太守表其墓桓修墓在安福縣南十五里︹南北朝︺︹宋︺劉義

  康墓在安福縣南︹唐︺盧光稠墓在泰和縣西南千秋鄉越臺之東︹宋︺歐

  陽觀墓在永豐縣南瀧岡即歐陽修父劉沆墓在永新縣北十里王庭珪

  墓在安福縣清化鄉胡銓墓在廬陵縣南天梁山周必大墓在廬陵縣西山

  文天祥墓在廬陵縣南一百四十里地名驁湖明宏治中勅修︹明︺曾鳳韶

  墓在廬陵縣朱口解縉墓在吉水縣仁夀郷地名灞裏楊士竒墓在泰和縣

  北五里楮原周忱墓在廬陵縣北十五里王直墓在泰和縣高坪李昌祺

  墓在廬陵縣北三里李時勉墓在安福縣東鄉錢習禮墓在吉水縣西南

  曾翬墓在泰和縣南雲亭郷之塘劉定之墓在永新縣北五里劉儼

  墓在吉水縣西南夏朗彭時墓在安福縣浮山羅倫墓在永豐縣栗園羅欽

  順墓在泰和縣桃岡鄒守益墓在安福縣北鄉小嶺羅洪先墓在吉水縣

  西北赤石潭邦華墓在吉水縣北鼇山劉同升墓在吉水縣西南夏朗

 ︹祠廟︺三腎祠在府學東舊祀唐顏真卿後益以姜公輔余靖宋歐陽守道有記九賢

  祠在府學明倫堂東祀宋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周必大胡夢昱歐陽珣歐陽守道文天祥

  忠節祠在府治南宋建祀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楊萬里明宣德中重建增祀文天祥

  後增祀劉球李時勉劉子輔鍾同凡十然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增祀明王艮曾鳳韶鄒瑾魏冕周

  是修顔環王省張彦方劉臺傅應正鄒元標李邦華李之清郭維經凡十四人五十四年又增祀南

  康陳喬宋左譽胡夢昱孫逢吉曾如驥劉子薦曾三聘元劉鶚劉運李廉髙文鼎劉元謨郭煥章蕭

  生解子元陳無吝李敬顏浩劉鐸李幹凡二十人惠祐祠在府城南神岡祀陳曲江縣侯

  劉竺明統志竺嘗守廬陵政績顯著既殁郡人立祠宋賜額惠祐廟封嘉應侯五賢祠

  陵縣東南靑原山祀王守仁鄒守益聶豹歐陽德羅洪先文丞相祠有二一在廬陵縣富

  田鎮一在永新縣東北二十五里胡忠簡祠在廬陵縣南薌城山下祀宋學士胡銓

  黄山谷祠在泰和縣城内快閣右旌忠祠在吉水縣城内祀明李邦華 本朝

  順治十六年賜諡忠肅給祭田 舜 祠在萬安縣韶山側古城廟明統志有

  三一在府城東南一在泰和縣西江南一在永豐縣治南皆祀陳武帝帝自嶺南引兵討侯景遣杜

  僧明等築城禦之民感其靖亂之德故立廟祀之介剛廟在廬陵縣東南二十五里明統

  志相傳唐有蕭芮者長安人性刚毅為吉州牧撫民以仁待士以義覽金鳳山有高阜曰介剛乃結

  庵其上講老子書自號蕭道者既解任民思之不忘即庵址立祠祀焉宋周必大請賜今額

  平王廟在廬陵縣東南四十里神即鍾傳仕唐為節度使封南平王既殁百姓思其德祀焉

  監丞廟在廬陵縣南永和鎮祀宋祕書監歐陽珣祠地珣故居也忠義廟在廬陵縣

  南大鵬里宋紹定中南安洞賊入境泰和被焚著姓蕭必顯蕭伯逵起義兵保障一鄉以安事聞徴

  必顯賜以爵几死於陣者立廟祀之明宣德中重建靈祐廟在廬陵縣西一名康王廟祀宋

  髙陽關都部署康保裔遼兵至保裔戰死真宗贈封加秩民有所禱即應又各縣皆有廟瀟瀧

  廟在吉水縣南義昌江側瀧之上有大石若破甕側立十人蓋蛟蜃窟宅𡻕旱禱雨者赴焉宋王

  庭珪有記韓將軍廟在安福縣治北將軍韓千秋仕漢爲濟北相請兵入越討吕嘉死之

  封其子延年爲安成侯立廟祀之

 ︹寺觀︺東山祥符寺在府治南三國吳建本名東山禪寺宋改今名明改爲白鷺書院再

  改爲縣學後復爲寺青原淨居寺在廬陵縣青原山上有虎跑泉錫泉雷泉宋治平三

  年賜額安隠寺崇寕初復舊名元末燬明初復修爲叢林隆慶寺在廬陵縣西二里唐建仁

  山寺宋改慶隆院内有五百羅漢堂元符中蘇軾書牓能仁寺在廬陵縣西原山唐建有

  韓熙載碑普覺寺在泰和縣治東唐建宋元豐中有以真宗仁宗宸翰三十軸送此寺寺僧

  建閣藏之智林寺在泰和縣治西北唐建宋治平中賜額龍華寺在吉水縣治南

  有元寂禪師墓南唐韓熙載撰碑興福寺在永豐縣一都唐貞觀𥘉建明為叢林

  勝寺在安福縣治西唐建明洪武間立為叢林李時勉有記三惠寺在萬安縣梁口

  禾山寺在永新縣西禾山赤面峯下舊名甘露寺唐宋僧徒最盛千僧釜尚存山前龍

  門溪懸流長數十丈清都觀在廬陵縣南永和鎮南唐建紫霄觀在廬陵縣南東

  崇道觀在吉水縣北吳赤烏中建名招仙宋改今名崇元觀在吉水縣北五

  十里相傳許旌陽逐蛟於此冶鐵鎮之今名元壇觀靈集觀在永豐縣龍雲鄉舊名奉仙觀

  明洪武八年重建洞淵延真觀在安福縣治北明統志宋時有異人自福建來以符

  藥療民病民感其惠立洞淵閣元歐陽原功記精修觀在萬安縣治北宋建東華觀

  在永新縣治東南元有道士文月堂者搆庵其上州判薛均用為創樓觀居之又有東華觀在萬安

  縣永和鄉亦元建龍溪觀在永寕縣西南四十里元建清風觀在蓮花㕔北三

  十里明永新劉髦微時過其地假寐觀外是夕道士夢龍遶觀門明日款以優禮髦遂下帷觀中後

  髦顯請勅賜讀書臺額以表之題一聯於柱云玉笥派分修道所朝廷勅賜讀書臺明心院

  在廬陵縣南白沙宋仁宗御書大雄寶殿四字寶祐中賜額明心院福聖院在安福縣東三

  十里明統志唐仙女吳彩鸞來遊手植二樹曰羅漢柏每嵗著花結實靈峯院在安福縣

  治南唐建宋楊萬里有記又有香積院在縣永嘉鄉亦唐建法濟院在龍泉縣六廂舊名

  南臺宋改今名

 ︹名宦︺︹晉︺虞潭餘姚人領廬陵太守撫綏荒黎咸得其所︹南北朝︺︹齊︺范岫

  考城人永元中為安成内史創立鈞折行倉公私宏益︹梁︺傅昭靈川人天厯中為安成内

  史安成自宋來兵亂相接府舎稱凶每昏旦人鬼相觸在任者鮮以吉終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

  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騰虚而去自是郡遂無患郡多猛獸常設檻阱昭命去之猛獸竟不為害

  ︹唐︺顔真卿京兆人代宗時為吉州司馬劉迥彭城人大厯初為吉州刺史︹五

  代︺︹南唐︺李元清濠州人為永新制置使先是夏賦貢見緍元清奏請納帛一疋折錢

  一千以為定制民便之︹宋︺梁鼎華陽人知吉州有蕭甲者豪猾為民患鼎暴其兇狀徙之

  遠郡太宗賞其强幹代還賜以犀帶記其名於御屏戚綸楚邱人太宗時知泰和縣民險悍多

  搆訟為諭民詩五十篇老㓜多傳誦之每嵗時與獄囚約遣歸祀其先皆如期而還余靖

  曲江人慶厯中知吉州元絳錢塘人仁宗時知永新縣豪子龍聿誘少年周整飲博以技勝

  之折取上腴田立劵久而整母始知之訟於縣縣索劵為證則母手印存弗受又訟於州皆不得直

  絳至母又來訴絳視劵呼謂聿曰劵年月居印上是必得母他牘尾印而撰偽劵續之耳聿駭謝即

  日歸整田趙訓之秦悼王五世孫建炎二年知永豐縣孟太后避地䖍州䕶衛統制杜彥叛

  犯永豐訓之與尉陳自仁設伏殱其衆會賊别校繼至官兵未成列訓之拒戰厲聲罵賊與自仁俱

  被害贈訓之直秘閣諡忠果自仁通直郎邑人為立祠李璆汴人紹興四年知吉州江西兵

  素剽悍璆始視事即相挺為亂亟捕誅首謀者撫循其餘大布恩信境内遂安張大經

  人紹興中宰龍泉有善政諸司列薦王師道兖州人紹興中為吉州栗傳砦巡檢與盜戰於

  吳村每射輒斃賊有伏於民居者挺身力戰遂死立廟其地謝諤新喻人為吉州錄事參軍

  因死者舊瘞以鞂往往暴骨諤白郡取官船棄材以棺殮之嵗大祲饑民萬餘求廩官吏罔措諤植

  五色旗分部給糶頃刻而定趙蕃玉山人高宗時為泰和主簿受知於楊萬里劉清

  之臨江人孝宗時調萬安丞州議減常平米直清之曰在我有政則大家得錢細民得米兩適其

  便乃請均境内之地為八俾有栗者分賑其鄉民甚賴之趙希言淳熙中為吉州司理屬邑

  有𡨚獄希言理出之用楊萬里周必大薦改授臨江府司法黄疇若豐城然淳熙中知廬

  陵縣州常以六月督畸零税疇若念民方鞎食取任内縣用錢三十餘緍為民代輸兩年諸司舉為

  范應鈴豐城人開禧初調永新尉縣當龍泉茶陵溪峒之衝寇甫平喜亂者詐為驚擾

  應鈴廉得主名捽而治之安撫使奏弛民租詔下如章既而復征應鈴力爭訖得請民大悅後江石

  峒寇為亂吉州七邑被殘復以應鈴知吉州下車首以練兵足食為先務然後去冗吏覈軍籍汰老

  弱以次罷行永新禾山羣盜嘯聚數日間應者干數應鈴察過客趙希邵有才畧檄之攝邑調郡兵

  結隅保分道搗其巢穴擒之誅其為首七人一郷以定贛叛卒朱光賊殺主帥密遣諜以厚賞捕之

  張洽清江人嘉定中知永新縣有獄吏受財乘間訊囚搒笞使誣服亟執付獄上於郡黥之湖

  南酃寇作亂洽單車往延見隅官訪利害因行安福境結約土濠未幾南安舒寇將來犯境聞有備

   楊大異醴陵人寕宗末調龍泉尉攝邑令適嵗饑提刑同遣吏和糴米二萬石於邑米

   價頓增民乏食大異即以提刑司所糴者如價發糶民甚德之冷應徴分寕人寶慶中調廬

   陵主簿夕廉能著有愬事臺府者必曰願下廬陵清主簿尤為楊長孺所識拔葉夢得

   人淳祐中提舉江西常平兼知吉州節制悍将置社倉義倉平反李義山受贓之寃江萬里

   都昌人淳祐中知吉州創白鷺洲書院以居學者講誦之業大振︹元︺張懋范陽人至元中

   吉州路總管惡衣糲食率之以儉慎刑平政處之以公新府治設義倉郡萬户蘇良恃𫝑為暴為之

   翼者有十虎之目民甚苦之乃白憲府盡誅十虎奪良虎符黜之民大悦流亡來歸者數千家相率

   為生祠以祀之︹明︺劉齊太祖初為行省參政守吉安守將李明道潛納陳友諒兵城遂陷執

   齊欲降之不屈送友諒所殺於洪都城下顧文昱嘉定人洪武初知泰和州氏好訟光遠為

   長榜誨諭來訟者俾居譙門上思三日然後投諜其真負寃者始為疏理未兩月民不復訟境有虎

  為檄告神虎一夕去前知泰和者為安慶呉去疾有惠政州人語良牧必以二人為首云錢本

  忠武進人洪武中知吉水縣有廉名詿誤罷官百姓號泣乞留得還任卒於官留葬吉水民爭負

  土營藺芳夏縣人永樂中知吉安府寛厚廉潔吉水民詣闕言縣産銀請置冶芳力奏其

  妄事得寝民甚徳之陳本深鄞人宣德五年知吉安府郡多豪强好訐訟巨猾彭搏等十九

  人横閭里本深密遣人與相結召與飲伏壯土後堂猝起拉殺之皆曳其尸以岀一府大驚樂安大

  盜曾子良據大盤山衆萬餘本深設伏大破之斬子良其為政舉大綱不屑苛細大猾既殱府中無

  事每晨起升堂有所訟呼至榻前析曲直遣之亦不受狀有抑不伸者雖三尺童子皆得往白久之

  民恥爭訟尤折節士人飾治學宫奏新先儒祠廟滿九載當遷郡人乞留詔予正三品俸又九載請

  老既去民肖像祀之何澄四川人正統中知安福縣嘗築寅陂浚渠道復密湖以溉民田秩滿

  民乞留詔還任張瑄江浦人景泰中知吉安府俗尚巫迎神無休日瑄遇諸塗投神水中無何

  瑄遘疾危父老皆言神為祟請復之瑄怒不許疾亦愈嵗大饑陳諜上官不俟報輒發廩賑貸居八

  年以薦擢廣東右布政使張淳合肥人宏治中知吉安府俗好訟蔓引動數百人淳涖以嚴明

  訟遂衰止版籍多淆亂淳為釐正役均弊絶府故有堂食錢淳悉以給還嵗省民數千兩民為立祠

  王昂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人宏治中知永豐縣持廉秉公化民以德民有兄弟爭訟者入庭恥之遂自平舊俗

  有喪必椎牛釃酒以速弔客昂導以禮教俗少變毁淫祠增社學凡事關風化者為之恐後邑稱賢

  令必曰昂云張本錢塘人宏治間知吉安府郡多豪猾有隙輒聚黨千人相挺擊本下車即

  械繫其尤而奏請聚至十人以上者發遣戍由是皆讋服莫敢犯陸震蘭谿人正德中知泰

  和縣時劉瑾擅政以逋鹽課誣民縣中當償者萬計震力白上官得免鎮守中官嵗徵貢絺為減其

  額邑有浮糧累民震稽賦籍得詭寄隱匿者萬五十石以補之親行鄉落勸課農桑增築學舍居諸

  生躬為講授毁淫祠祀忠節建倉縣左儲穀待賑立保伍法使民備盜盜不敢入境泰和人生祠之

  王守仁餘姚人正德中知廬陵縣伍文定松滋人正德中知吉安府討平永豐及大

  茅山賊巳與王守仁破桶岡横水諸賊巢宸濠反迎王守仁定計討平之王冕洛陽人正德中

  知萬安縣宸濠反冕募壯士從王守仁攻南昌又獻火攻策敗之鄱陽宸濠易小舟遁冕部卒追及

  之遂就擒唐侃丹徒人正德中知永豐縣之官不攜妻子獨與一二僮僕日飯蔬豆羹以居俗

  刁訟尚鬼又好俳優侃悉禁止之陸粲長洲人嘉靖中知永新縣縣多盜乃損益保伍法召

  諸窩盜者貰其罪令立功自贖前後𫉬盜數百人悉斃之姦猾屏迹靳學顔濟寕人嘉靖中

  知吉安府盡罷供具爱民節用刑不妄施數月庭中無事胥吏無所牟一錢危嶽㸃人嘉

  靖中爲吉安推官剛毅有大節雖貴勢無所撓嘗攝安福縣事躬履畝以量田豪猾無敢逞志卒於

  官貧無以殮劉修巳新蔡人嘉靖中爲吉安推官鞫獄明決日夕手撰獄詞不他寄耳目

  嘗攝吉水事其在府一言無所假及涖吉水主尺童子可以牽衣告語縣民視其去來以爲欣戚卒

  於官士民若喪所親徐學聚蘭谿人萬厯中知吉水縣仍嵗旱澇拯恤有力嘗築隄三十里

  民號為徐公隄徐懋衡婺源人萬厯中知永新縣立官解法以蘇民困大吏下其法於諸郡

  江右官解自此始劉綿祚武進人崇禎中知永豐縣鄰境九蓮山賊窟其中綿祚屢請會

  𠞰賊怒率衆來攻綿祚出擊三戰三捷賊益大至綿祚伏兵黄牛峒誘賊復大破之縣境以安

  運昌仁和人崇禎中知永豐縣請免逋租數萬調吉水取河壖棄地代民田浮賦平山盜抑宗

  室𭧂横治行為一時冠梁于涘江都人崇禎末知萬安縣南昌失守 大兵至縣諭之降

  不從繫南昌獄數月自縊死 夲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趙世猷順天人順治初知安福縣捐一切文法與民休息嵗丁亥大歉石米至銀七兩

  世猷多方拯救為糜以賑所活甚衆悍兵往來境上掠財物無可誰何世猷力戢之士民感德

  世瑞范縣人順治初知龍泉縣時吉安初破不軌之徒多竄名營伍肆行焚掠世瑞日往來營

  伍中見被掠者輒救出之請緩催科以蘇民困戊子大饑世瑞嘗市麰麥不可得至夜乃一食其清

  操愛民如此鄧秉恒聊城人順治中知永豐縣釐剔姦蠧率鄉兵𠞰平山寇郡舊食廣鹽

  時鹽已不行而課存秉恒内召疏免其課闔郡德之蕭恒三原人順治中知安福縣邑田為沙

  水所侵多虚賦請於巡按御史奏減糧千餘石以憂去同郷袁時泰繼之以清慎稱邑人謡曰前有

  蕭父後有袁母









                       總纂官李 菡恭纂輯

                       提調 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章詒燕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