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二至三百四

卷三百至三百一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二至三百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五至三百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0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0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0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1.djvu/4

德 建      府 州 嚴


大清一統志

 嚴州府在浙江省治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杭州府

  富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徽徽州府歙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金華府蘭谿縣界四十里北至

  杭州府於潛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南至金華府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衢州府治二百里東北

  至杭州府治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歙縣治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五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呉後屬越戰國屬

  楚秦為會稽鄣二郡地漢屬㑹稽丹陽二郡東境為富

  陽縣地屬㑹稽西境為歙縣地屬丹陽後漢屬呉丹陽二郡建安十

  三年孫呉始分置始新等縣又於始新置新都郡

   治在今府西境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宋齊以後因之

   隋平陳郡廢仁夀三年復置睦州大業初改為遂

   安郡治雉山縣即漢始新縣武德四年復於雉山縣

   置睦州又於桐廬縣置嚴州七年廢嚴州以睦州

   為東睦州八年復曰睦州萬𡻕通天二年始移治

   建德縣天寶初改新定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初復

   曰睦州屬浙江東道五代屬呉越國宋亦曰睦州

   新定郡屬兩浙路宣和初升為建德軍節度三年

   改曰嚴州遂安軍節度咸淳元年升為建德府

   度二宗皆嘗為潛邸也屬浙西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建德路

   屬江浙行省明初改建安府洪武八年改曰嚴州

   府屬浙江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隸浙江省領縣六

   建德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桐廬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淳安縣

   界八十里南至金華府蘭溪縣界四十里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七十五

   里西南至壽昌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桐廬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分水縣界五十五里漢會稽郡富春

   縣地三國呉黃武四年始析置建德縣屬呉郡晉以後因之隋平陳廢入金華縣唐武德四年復置

   屬嚴州七年與州俱廢永淳二年分桐廬雉山二縣復置屬睦州萬𡻕通天二年始移睦州來治五

   代因之宋為建德府治元為建德路治明為嚴州府治 本朝因之淳安縣在府西一百六

  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五十三里南北距二百二里東至建德縣界八十里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里

   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里北至杭州府昌化縣界一百五十九里東南至夀昌縣界七十五里西南

   至遂安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分水縣界八十六里西北至安徽徽州府歙縣界九十七里漢丹陽郡

   歙縣地後漢建安十三年孫權析置始新縣并置新都郡晉為新安郡治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改

   縣曰新安仁壽中為睦州治大業初改縣曰雉山為遂安郡治唐初仍為睦州治文明元年又改曰

   新安萬𡻕通天二年始移州治建德以縣屬焉開元二十年改曰還淳永貞元年避諱又改曰青溪

   五代因之宋宣和三年改曰淳化紹興元年始改曰淳安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屬嚴州府 本

   朝因桐廬縣在府東北九十五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杭州府

   富陽縣界四十五里西至建德縣界四十里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七十里北至分水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浦江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建德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杭州府新城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分水

   縣界七十里漢富春縣地三國呉黄武四年始分縣之桐溪鄉置祠廬縣屬呉邵晉宋以後因之隋

   平陳縣廢仁夀中復置屬遂安郡唐武德四年縣置嚴州七年州廢屬睦州五代呉越改屬杭州

   太平興國三年還屬睦州南宋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屬嚴州府 本朝因之遂安縣

   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二十四里東至淳安縣界四十三里

   西至安徽徽州府休寕縣界九十里南至衢州府西安縣界七十九里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五里東

   南至淳安縣界三十七里西南至衢州府開化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淳安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淳安

   縣界四十二里漢丹陽郡歙縣地後漢建安十三年孫權置新定縣屬新都郡晉太康元年改曰遂

   安屬新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省入新安仁壽三年復置屬遂安郡唐屬睦州五代因之宋屬

   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屬嚴州府 本朝因之夀昌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

   北距九十里東至建德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五里南至衢州府龍游縣界四十里北

   至淳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金華府蘭溪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衢州府西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

   建德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淳安縣界五十里漢富春縣地三國吳分立新昌縣晉太康元年改曰夀

   昌屬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廢唐永昌元年分雉山縣復置載初元年神龍元年復置屬睦州五

   代因之宋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屬嚴州府 本朝因之分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

   三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杭州府新城縣界六十里西至淳安縣界五十里南

   至建德縣界六十三里北至杭州府於潛縣界十二里東南至桐廬縣界二十里西南至建德縣界

   五十里東北至杭州府臨安縣界六十三里西北至淳安縣界七十八里漢富春縣地三國呉以後

   為桐廬縣地唐武德四年始析置分水縣屬嚴州七年仍廢入桐廬如意元年復置曰武盛縣屬睦

   神龍元年復曰分水五代因之宋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屬嚴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據浙江上游當甌歙數道之衝宋錢勰浮橋記羣峯囘

   環一水縈帶宋蘇頌雲香閣記溪山秀妙號清涼國新定

  四達皆巇險之道州境山谷居多地狹且瘠

  

 ︹風俗︺俗號輯睦因以名邦可以無事治不可以多事

  理山嶮土磽蠶桑是務蒸茶割漆以要商賈貿

  易之利方輿勝覽民貧而嗇多文學之士明統

 ︹城池︺嚴州府城周八里二十三步門五東西北有濠明初因舊址改築 本朝康熙雍正

  中屢淳安縣城無城止立四門桐廬縣城無城止立四門遂安縣

  城周四里一百十六步門五明正德八年築 本朝乾隆十年三十二年重修夀昌縣

  城周一里二十步門四崇禎十二年分水縣城無城壘石為四門

 ︹學校︺嚴州府學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七年建 本朝康熙乾隆年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

  建德縣學在縣治東建安山麓明隆慶中改建 本朝雍正元年重建乾隆十一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淳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至道中建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𤋮

  雍正間累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桐廬縣學在縣治東北宋嘉祐中建 本朝順治十

  七年重建乾隆六年十八年累修入學割數十六名遂安縣學在縣治西宋紹熙中改建

   本朝順治十一年重建乾隆十八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壽昌縣學在縣治東明宏

  治十五年改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重建康熙中累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分水縣學

  治東明嘉靖十五年改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雍正中累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文淵

  書院在府儒學東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吴昌祚建乾隆十二年重修釣臺書

  院在富春山下宋紹興中建累朝修葺瓊林書院在淳安縣明建本朝順治十五年

  獅山書院在遂安縣治東明隆慶中建清溪書院在壽昌縣治

  成公書院在壽昌縣治興賢書院在分水縣城隍廟左明嘉靖中建 又桐

  廬縣有桐江書院在城隍廟東明建 本朝康𤋮三十一年重建乾隆中累修案建德縣有龍山書

  院在拱辰門外淳安縣有石峽書院在縣東北五里柘山書院在縣東龍山鄉五峯書院在縣東蜀

  阜書院一名雉峯書院在招賢里雲峯書院在太平鄉清溪書院在城隍廟左明嘉靖中知縣海瑞

  建高山書院在城隍廟左明知縣高秉衡建仙居書院南山書院並在縣南俱明建賓興書院吾溪

  書院蛟池書院並在縣西俱明建遂安縣有𤅀山書院在縣北四十里明建夀昌縣有青山書院在

  縣西南十里唐建黙山書院在縣西南宋建蓮谷書院在縣北一里桐廬縣有滄江書院在縣西北

  十五里分水縣有志學書院在縣治東明萬厯中建今皆圮廢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一萬八百四十三今滋生男婦一百四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六名口計二十

  二萬六千五百三十六户又屯運男婦三千九百二十七名口計八百三十二户

 ︹田賦︺田池共二萬七千六百三頃二畝一分零額徴地丁銀一十六萬七千五百六兩七錢一分零

  米三千一百三十四石三斗七升三合零

 ︹山川︺東山在府城内東北隅相連者為秀山下有秀泉少東為建安山高峯山

  德縣東五里一名北高峯雙峯聳出新安江繞其西南又二里為方門山列嶂臨江其狀若門二山

  皆烏龍之支山也龍門山在建德縣東二十七里上有浮圖下瞰江渚石壁上有瀑布泉

  下入胥水芝山在建德縣東六十里桐廬清冷山之支也下有芝水環之故名橘山

  德縣南十里明統志相傳絶頂有羅浮橘一株遇橘熟時風飄墜地得者詫為仙人橘馬目

  山在建德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峯狀如馬首中有小峯如目名南高峯建昌山在建德縣

  西二里一名建蒼山下瞰江流又西三里為九峯山青山在建德縣西十里南面瀕江山多秀

  木色暎黛潭平壁山在建德縣西十五里千仞壁立焦山在建德縣西五十里臨新

   安江相接者為蓮花山與楊溪峯相連去縣四十五里峯下人煙凑集靈巖山在建德縣

   西八十里與淳安縣紫葢峯相連巖泉不竭銅官山在建德縣西八十里靈巖之北秦時

   嘗於此置官採銅五寶山在建德縣西八十里銅官之北接淳安縣界五山一源曰金曰

   銀曰銅曰綠曰鐵皆以色相似而名紫葢山在建徳縣西北七十里接淳安縣界高出衆山

   常有紫霞騰繞如葢烏龍山在建德縣北三里高六百丈周一百六十里郡之鎮山也水經

   注建德縣北有烏山即此宋宣和中以龍為君象凡山水地名有龍字者避之嘗改名仁安山旁有

   烏龍嶺明初克嚴州苗帥楊完者屯烏龍嶺李文忠擊敗之即此嶺有二池下有水東注為玉泉流

   為余雲岫山在建德縣東北四十里杜息溪出此湫山在建徳縣東北四十五里

   高六百丈周百餘里與烏龍及桐廬之清冷山相埒上有石湫𡻕旱不涸金鈎山在淳安縣

   東八里形如金鈎又名象鼻山羨山在淳安縣東三十五里形極峭拔其麓有仙居洞數洞相

   接可通往來最外一洞有石如龍蟠水自龍口下注石盆中常滿不溢相近為燕山其嶺有田一頃

   大旱亦稔龜鶴山在淳安縣東五十里茶坡溪南岸兩峯相對東峯低小形如龜西峯高聳

   形如鶴故名其山産青碧堅石官民採用東山在淳安縣東五十五里安樂山

   安縣東六十五里本名樂安山以宋張景修詩我是挂冠林下客山中安樂合平分後人因倒其名

   曰安樂山山頂有泉及石棋盤禱雨輒應重坑山在淳安縣東八十里山有二坑宋宣和初

   兩浙將蔡遵討方臘敗死於息坑或謂即此聖姥山在淳安縣東南二十五里絶頂有平

   地一頃餘有仙洞泉流不竭蜜山在淳安縣東南五十里一作密山臨流聳峙山多蜜出木

   空石罅中下有密山潭程嘉燧遊記山形亞缺如朽株其理皆横旋凹凸亦異狀山石瑣碎攢絫如

   鳥獸器物之形者不可勝計南山在淳安縣南青溪南岸一名青山自縣西南發脈迤邐奔

   騰至此而止雲濛山在淳安縣南三十里高五百丈周七十里海天欲雨先有雲霧䝉於

   山頂其西有梅花峯秀峯五出若梅花然其高峯正對縣治三鶴山在淳安縣南三十五

   芝山在淳安縣南七十里秀出遠溪之上雉山在淳安縣西南郡縣志隋雉山縣以

   縣南有雉山為名嚴陵志在縣西南隔溪一里形如雉蹲下有雉山潭都督山在淳安縣

   西南相傳後漢方儼為都督常駐兵處寰宇記山極高峻臨江舊志在縣西六十里去威平鎮六里

   尹山在淳安縣西南七十里兩峯南峙中跨石橋小金山在淳安縣西十里屹立青

   溪中上有佛宇有似京口之金山而小故名響山在淳安縣西十八里石壁如削下臨深潭

   舟人呼之其響相應蜀阜山在淳安縣西六十五里以下有三峽水如蜀中故名其前為照

   山有蒼虬峰邁山在淳安縣西北六里山形重疊秀邁諸山並桃山在淳安縣西北

   六十里高出衆山之上登其巔杭歙衢婺宛在目前自下望之如二桃然擔鹽山在淳安縣

   西北一百十里有拄杖泉相傳錢鏐㣲時販鹽經此苦渴以拄杖觸巖泉忽湧出故名南來

   山在淳安縣西北一百十里山勢自北而南又名静峯靈巖山在淳安縣東北六里周十

   二里吳永安中黄龍見於此因名龍山唐元和中改今名宋方達辰居其下學者稱蛟峯先生故此

   山又名蛟峯蔗山在淳安縣東北四十二里山分八面水注十派上有平田二頃昔人嘗於

   此種蔗故名東泉山在淳安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名覆船其一支南出曰紫瑞峯當龍

   池之上望之如青芙蓉出泉三派並東注唐時改今名桐君山在桐廬縣東二里一名桐

   廬山縣以此名下有合江亭盧驤西征記桐睦二江會合亭下有山巍然直壓其首如渴鯨入水之

   狀即桐君山也明統志相傳昔有異人於此採薬求道結廬於桐木下人問其姓則指桐以示之因

   號為桐君山 按寰宇記又云相傳桐溪側有大椅桐樹垂條偃葢䕃蔽數畝遠望如廬遂名桐廬

   其説恐皆附會戴山在桐廬縣東二里寰宇記桐廬縣有戴山宋徵士戴容所隱處舊志絶頂

   頗平容遺居在焉旁有九田灣梓芳山在桐廬縣東六里本名𥿄芳數峯連接特峙江心為

    縣水香泉山在桐廬縣東南二十五里下有甘泉相接者為五聰山山𪋤有五穴出泉

    又有珠 山下臨甘溪側有乳泉平地 湧出溉田二十餘頃烏 石山在桐 廬縣東南四 十五里

    相傳孫鍾祖墓在此一名白鶴峯龍潭山在桐廬縣南十里上有龍潭山險潭深其下又

    有泉灌田數百畝一名武牛山大奇山在桐廬縣南十里山高徑曲其頂有泉昔嘗立寨於

    此亦名寨基山牛山在桐廬縣西五里山當驛道俯瞰大江宋孫紹逺記自桐廬取道而西内

    薄山外瞰 江高深殊絶而窪凸屈曲步步必戒如是者十五 六里淳熙中邑令向演於沿江險處作

    扶欄七百行者便之元末張士誠將劉真據縣取石築城扶欄遂廢其左曰金鷄山有巨石俯瞰大

    富春山在桐廬縣西後漢書嚴光傳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寰宇記

    桐廬縣有嚴陵山境尤勝麗夾岸是錦峯繡嶺舊志富春山在縣西三十里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

    釣臺王思任遊越雜記由客星亭右徑二十餘折上西臺亭曰留鼎一絲復從龍脊上騎過東臺亭

   曰垂竿百尺清冷山在桐廬縣西北三十里本名鍾山唐天寶間改今名高五千餘仞周

   七十里有洞四面出泉大旱不竭溉田五十餘頃藍田山在桐廬縣西北三十里絶頂寛

   平可居又有湖塘山其頂有湖曠阜平岡羣峯四擁宛如城垣湖水當其中朝夕盈縮與錢塘潮汐

   龍洞山在桐廬縣西北三十五里山徑巉巖半舍許有石峽洞門越此乃平曠其嶺有

   龍門池引流可溉田二百餘畝風穴山在桐廬縣西北四十里山下有穴常有風自中出

   白石山在桐廬縣西北五十里隋書地理志桐廬縣有白石山寰宇記山下有印渚渚多巉

   石縣志中多白石故名巖壁陡絶下瞰溪流鷄籠山在桐廬縣西北五十里上有佛印洞

   下有城門洞有泉注不竭又有冷塢嶺杏源洞有水灌田數十頃安樂山在桐廬縣北一

   里為縣主山上有浮圖高山在桐廬縣東北二十里壁立巉巖中有閬仙洞洞口有石關入

   關十步許曲折而東忽曠然空明其北乃洞室也迴環二十餘丈有基坦平可坐百人碧稍

   山在遂安縣東十五里遥截下流屹然華表下有碧稍塢婺山在遂安縣東南二里孤峯

   峭立為邑之望一作霧山七峯山在遂安縣西南四十里高峻為諸山冠洪洞山

   在遂安縣西南七十里唐天寶中嘗置場採銅於此長垓山在遂安縣西五里兩峯壁立道

   狹多阻元末指揮高裕遏紅巾賊於此純和山在遂安縣西十里上有石橋號仙人橋

   霞山在遂安縣西二十里丹崖返照遥望如霞龍耳山在遂安縣西六十里舊名兔

   山兩峯直上如兔唐天寶六載改今名玉屏山在遂安縣西六十里列嶂如屏白石

   山在遂安縣西七十里元和郡縣志山出白石英充貢因名高喬山在遂安縣西六十五

   里近開化縣界層峯疊嶂溪谷紆迴明正德八年流寇由開化馬金嶺突犯縣境知縣容九霄於此

   築寨禦之靈巖山在遂安縣西北十五里下有百丈潭山半有靈巖洞有龍臍泉流出為小

   溪循石壁為瀑布瀛山在遂安縣西北四十里花果山在遂安縣西北四十五里

   居者不必布種但焚其地而鋤之蔓菁之𩔖自生武強山在遂安縣西北六十里與休寕

   之白漈諸嶺相錯峯巒險阻唐末鄉兵保聚於此拒破黄巢今山麓有黄巢坪明萬厯中嘗易名靖

   青龍山在壽昌縣東一里脈自西來繞出艾溪又東二里爲金姑峯臨淤堨溪爲縣水

   西山在壽昌縣東十五里右枕淤堨溪左帶芳溪玉華山在壽昌縣東南二十

   里巖峯奇削高數百丈石色映空如白玉一名白山巖洞山在壽昌縣東南三十里跨蘭谿

   縣界高與金華山等每冬山麓下雨則山半成雪有華葢羅帽玉露慶雲景星五峯而華葢爲最高

   仙池山在壽昌縣南三里一名南山山巔有池廣三十餘畝遇旱則鄉民爲機以洩池水溉

   山下天井山寰宇記壽昌縣有天井山天將降雨頂上輒有鐘鼓之聲縣志山在縣南

   七里其水下注石窟名曰天井相接者爲石鼓山有大石如鼓每邑有災沴不擊自鳴金臺

   山在壽昌縣南十五里最高峻其西爲烏石山南爲冠山壁立萬仞登其巔可覽龍游蘭谿壽昌

   三縣之勝中有冠山洞泉山在壽昌縣南二十五里有泉分四道而下冬夏不竭硯山

   在夀昌縣南三十里南屬蘭谿西屬龍游為三郡之界鵝籠山在壽昌縣西南六十里壽

   昌溪出此屏風山在壽昌縣西南貝瓊記夀昌茗塘東北一山却立千仞曰屏風山

   頭山在壽昌縣西里許西湖東岸宋胡楚材未第時讀書其中後憶之作詩云松篁讀書室水

   石釣魚臺天湖山在壽昌縣西二十里上有池廣三畝可溉山下田二百餘頃岑山

   在壽昌縣西二十里孤峯峭立山頂平曠麓有石室可容數人宋時鄭彦嘗搆書院於此四靈

   山在壽昌縣西四十里有龍鳳龜麟四山拱揖相向宋葉義問居此相接者為魏馱山塘山

   在壽昌縣西五十里石徑屈曲上有二池分水為瀑布燕山在壽昌縣西北二十里每逢亢

   旱有煙霧直上羣燕翔集即雨過浴山在壽昌縣北十八里下有龍潭潭上有洞名曰龍門

   深𮟏莫窮泉流灌注溢為周溪協儒五里三溪環繞縣北紫羅山在分水縣東十五里唐羅

   萬象隱此相近有百勝巖最高聳又東二里為秦遊山以始皇遏此得名一名叅秦山崤山

   在分水縣東五十里高千餘丈其最高處曰赤巖尖登之可見杭州六和塔相接者為石壁山有洞

   如室旁皆石壁慶雲山在分水縣東南里許一名五雲山唐長慶中有五色雲見因名施肩

   吾讀書於此其巔有洗硯池紫龍山在分水縣南二十里上有龍池相近為石柱山二山

   對峙各有石如柱高數十丈鍾山在分水縣西三十五里山半有洞中有泉下注又西五里

   為學士峯凡十八峯並列雙溪山在分水縣北一里一名雙峯山相連者為玉華山下有泉

   如玉黃潭山在分水縣北二里下有黄潭天目諸溪繞流其下天祿山

   水縣北十里二名甎山於潛昌化之水匯流其下曰印渚白雲山在分水縣北二十里上有

   井硎嶺在建德縣東南五十里一名井坑嶺接浦江縣界明初李文忠克嚴州進兵下

   浦江取道於此胥嶺在建德縣北六十五里接分水縣界上有仙洞二一明一暗胥水發源於

   鮑婆嶺在建德縣東北二里明初張士誠寇嚴州李文忠禦之於東門外使别將出小

   北門間道過鮑婆嶺由碧鷄塢繞出陣後大破之即此銅嶺在淳安縣東七十里中有石洞

   出泉洞口有田號仙人田遼嶺在淳安縣南七十五里接壽昌縣界山高溪迅懸崖絶壁無路

   可通舊惟水道往來明成化間知府朱皚始命工修鑿遂成坦途又西嶺在縣南八十里亦與壽昌

   接界絶頂平坦有石筍如人竦立洞口引水為碓白鶴嶺在淳安縣東北百里有仙鶴泉

   明初胡大海取徽州元將胡納退保遂安戰於白鶴嶺即此娘嶺在桐廬縣西北二十里為

   驛道要口赤洲嶺在桐廬縣西北四十五里其嶺縈迴曲折凡三里餘有赤洲洞自洞門梯

   級而下三丈餘有石壁自壁八十餘步洞屋高敞縈紆曲折而入莫知所窮唐貞元中侍御史李士

   舉游此改名館仙洞馬金嶺在遂安縣南八十里接開化縣界連嶺在遂安縣西北

   七十里道出歙縣相傳明太祖曾畧地至此相連者為歙嶺長嶺在壽昌縣東南二十五里

   路通金衢宣歙四郡嶺半有泉下注為池梅嶺在壽昌縣西南四十里接龍游縣界一名梅峯

   南宋時凡閩蜀江西荆湖二廣雲南八番海外諸國來者皆經其下為入杭要道元亦為戍守處明

   時乃取道蘭谿白沙嶺在分水縣東南二里路達桐廬下有白沙潭塔嶺在分水縣

   西五十里又有湯安嶺在縣西北六十里俱通淳安縣界紫葢峯在淳安縣東南七十里山

   腰微瘦上乃旁拓形如擁葢金紫峯在淳安縣東北八十里中峯有圓石突起數十文光

   瑩無草木其旁兩峯若俯每旭日照灼金紫晃耀上有九龍瀑布泉獨高峯在桐廬縣西北

   二十里白水湖南突出江表高於衆山故名千丈巖在建德縣東十七里峭壁插天石屏

   繞麓上有甘泉下有雲堰乳香巖在建德縣東三十五里相傳有乳香下垂故名壁立百十

   餘丈不可登躋小溪巖在淳安縣東六十里水陸行者皆畏其險下有小溪渡錦溪關置於

   燕石巖在淳安縣西十五里穹然如屋可坐數人俗呼襀甲山保安巖

   安縣東北六十里五季末里人避亂於此多得保全故名一名玉筍峯高湖巖在壽昌縣

   東二十五里頂平如掌廣三十餘畝四畔巉巖惟一徑可通相傳黄巢亂時土人多避難於此

   悲巖在壽昌縣南二十里有石竅僅可容人曲身以入為梯三級而下有石室曰觀音洞巖西

   北一里許又有一石洞元大德間臨安人莫子淵棄家學道於此作石磴曲折數百丈以登半山有

   泉飛下為縣勝地聖巖在壽昌縣西三十五里巖崖壁立有石如龍泉從口出不竭

   鷄巖在壽昌縣西六十里縣志相傳昔有異人過此聞石中鷄鳴剖得一物如鷄金色今巖竅

   頂仙洞在建德縣西四十五里石泉湧出溉田甚廣靈巖洞在淳安縣東五

   十里上有千仞峯下有二水源東曰聰明西曰龍門聰明源口有洞即靈巖也龍門源口洞二曰龍

   泓曰均濟各溉田數頃乳洞在淳安縣西六十里深可數里泉溜凝結如乳宋方臘之亂有

   避地其中者頗穢衰一夕雷震忽有大石掩洞自是人不能入又有乳洞在遂安縣南八十里洞門

   廣三丈許中產異石瑰怪不一有泉不竭威平洞在淳安縣西七十里一名青溪洞一名幫

   源洞宋史宣和中方臘反韓世忠擊敗之窮追至青溪洞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莫知所入世忠

   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擣其穴格殺數十人擒臘以出賊平改今名仙女洞

   在淳安縣東北六十里洞口有祠每𡻕旱禱之則環山皆雨不及他境瑶林洞在桐廬縣

   西北四十五里洞口濶二丈許梯級而下五丈餘有崖有池有潭有穴壁有五采垂雲洞

   在桐廬縣西北五十里洞口藤蘿交加怪石垂下行數步入石門則曠然開朗石堂可容百人舊名

   石佛洞唐貞元中縣令劉文會改今名有泉灌田數頃南山洞在壽昌縣西三十里上有

   三門屈曲旁通其東半里曰頤真洞中有石室前有深池不竭相傳謂之龍池白山洞

   昌縣南三十里高峻不可登陟中有金石聲靈棲洞在壽昌縣西四十里洞極深邃其中

   盛夏拯寒水常泛溢有魚躍出楊山洞在分水縣西北四十里洞中可容數百人屏風

   源在桐廬縣東南四十五里上有龍潭其泉自石罅中湧出前山鈐鎖如葫蘆喉其中濶五里許

   一指石在桐廬縣西北四十里長一丈高五尺綴巖谷間以手抵之則摇動人力多則不能

   移元楊維楨有詩浙江一名新安江自徽州府歙縣東流經淳安建德二縣南又東北經桐

   廬縣南入富陽縣界元和郡縣志浙江在睦州南十里又在桐廬縣南一百四十步舊志江入淳安

   縣一名青溪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將康儒攻睦州食盡自青溪遁歸是也東流入建德縣界又名

   歙港至府城東南東陽江合衢婺二港之水自南來㑹折而北入桐廬縣界流九十里至桐君山下

   合桐溪亦名桐江又名睦江東北入富陽縣界兩岸高山水深如黛東陽江在建德縣東南

   二里元和郡縣志建德縣有東陽江東南自婺州界來至州南注浙江舊志上流即衢婺二港至蘭

   谿縣合流又北至縣東南入浙江形如丁字一名丁字水胥口溪在建德縣東二十五里自

   胥嶺發源流三十里至胥口又逆流十里入江亦謂之建徳江梁大寶末侯景將劉神茂據東陽遣

   其黨元頵等下據建德江口明初張士誠來侵至天浪李文忠遣將可世明西出烏龍嶺至胥口破

   走之即此洋㵒溪在建德縣東南十七里自浦江縣發源西流七十里入東陽江又呉家溪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亦自浦江縣發源西流八十里入江杜息溪在建德縣東北五十五里

   自雲岫山發源東流入桐廬縣界為清渚港東南流繞嚴陵山北又東入江遼溪在淳安縣

   東三十五里源出遼嶺流經芝山下東北入江今一名文源水軒駐溪在淳安縣東五十里

   流入江明統志相傳漢方諸乘鶴至此登舟縣東八十五里有鶴跡石亦以儲名蜀溪

   安縣西北七十里源出蜀阜山内有峽水交流似蜀川進賢溪在淳安縣東北二十五里

   又柵源水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呉賀齊討山越樹柵於此其水俱南入江甘溪在桐廬縣

   東南二十五里有二源小源出白雲源東西坑嶺東流六十里至雷塢木杓堰大源出桃嶺西北流

   三十餘里合小源為甘溪又引而東北流十餘里為窄溪又東北流十三里入江與新城港口相對

   名窄溪埠江流經此闊纔數丈易於涉渡蘆茨溪在桐廬縣西南四十里一名白雲源有大

   小二源一出紫洲一出西坑嶺合流半里許北入江桐溪在桐廬縣東北三里上流即天目溪

   自分水縣流入合桐江水經注紫溪東南流徑桐廬縣東爲桐溪孫權藉溪之名以爲縣目元和郡

   縣志桐廬江源出於潛縣天目山南流至桐廬縣東一里合浙江舊志天目溪在分水縣東一里即

   於潛縣紫溪之下流合昌化縣之枊溪入分水縣界回繞於天祿黄潭諸山之下亦曰印渚溪又東

   南入桐廬縣界爲桐溪東南流六十里繞郭而南出桐君山下入浙江一名學溪一名横港又名分

   雙溪在桐廬縣東北十里一源出縣東北白峯嶺西流一源出閬仙洞北流合而西流十

   餘里爲雙溪又西南入洞溪𦊙網溪在遂安縣東二十五里源出衢州府東北流入縣界

   經鳳林鎮曰鳳林溪又東北流至巖下入武強溪武強溪在遂安縣南源出白漈嶺東流

   經武強山因名又東南至縣西五十八里三渡與雙溪合流闊數十丈又東經縣南合遂安源水繞

   郭又東北四十里入淳安縣界名遂安港經縣南二十里又東北入江雙溪在遂安縣西有

   二源皆出歙縣界石嶺東南合流又東流十里至三渡口入武強溪靈巖溪在遂安縣西北

   源出靈巖山東南流十五里入武強溪龍溪在遂安縣東北源出淳安縣界燕源南流經縣

   東一里至婺山下入武強溪翠溪在壽昌縣東七里源出巖峝山西北流入淤堨溪又竹溪

   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長嶺龍溪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巖峝山俱北流入湖神溪夀昌溪

   在壽昌縣南源出鵝籠山東流至縣西二十五里與交溪合曰大同溪又東至縣西一里曰艾溪又

   與西溪曹溪合又經縣南與清潭溪合又東與周溪合又東至縣東七里曰淤堨又東北與協儒溪

   合又東至縣東北十五里湖神坂曰湖神溪又至山後與竹溪合又與五里溪龍溪合共流九十里

   入建德縣界出壽昌港口繞蒼山入新安江清潭溪在壽昌縣南源出烏石山北流入艾

   溪又周溪在縣東北十里源出過浴山南流入艾溪又協儒溪在縣東北十五里五里溪在縣東十

   五里源俱出過浴洞東南流入潮神溪常樂溪在壽昌縣南三十里源出龍游縣天池山

   東流入縣界又東南流入蘭谿縣界合東陽江西溪在夀昌縣西南十里源出梅峯東北流入

   交溪在壽昌縣西二十里源出魏䭾山東南入大同溪曹溪在壽昌縣西源出縣

   西北玳瑁嶺東南流入艾溪廣陵溪在分水縣東六十里與新城縣接界源出新城之廣

   陵鄉故名前溪在分水縣南二里自淳安縣分流入縣界合白沙潭亦曰白沙溪囘繞縣治東

   入天目溪魚袋港在淳安縣南一里居民多於港邊設碓磨因成漏港明時縣令海瑞築隄

   䕶之得資灌溉利舟楫余浦水在建德縣東三里源出烏龍山東南流入江曰浦口

   湖在府城東門内廣袤數十餘畝明嘉靖中築隄捍之𡻕久隄潰水東行由余浦橋出口 本朝

   康熙十一年築壩於湖之左水漲則西出吕公橋入江西湖在府城西南門外廣袤五百曰

   十一丈唐刺史侯温開中有寳華洲又有西湖在壽昌縣西里許彭頭山西廣袤二百四十步唐景

   福二年縣令戴筠開引水灌東郭之田餘流入艾溪聖湖在建德縣西七十里新安江側廣袤

   數百丈北有白沙洲為限不與江通白水湖在桐廬縣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上湖下湖鴉湖

   高塘湖總曰白水湖廣一百三十餘畝溉田甚廣七里瀨一名七里灘在桐廬縣嚴陵山

   西元和郡縣志在建德縣東四十里寰宇記七里瀨即富春渚也葉夢得避暑錄七里灘兩山聳起

   壁立連亘七里土人謂之瀧舊志七里灘上距嚴州四十餘里又下數里乃至釣臺兩山夾峙水駛

   如箭諺云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言舟行難於牽挽惟視風為遲速也百丈漈在遂安縣

   西五十里霞源山頂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震巖谷古渠在淳安縣

   南引西山泉横貫市中而東注宋元豐間濬後堙明萬厯中重濬築二湖陂三河潭

   德縣東南四十五里東陽江水所匯中則逆流而上兩旁則順流而下故曰三可三河闗因以名

   三潭在淳安縣西一百里崇岡僻嶠極深處源出昌化之昱嶺瀦為三潭匯流於此高下相比

  上者可一畝中尤大其下差小垂瀑傾注聲振林麓旁有石山斜瞰潭上牛頭潭在桐廬縣

  東南二十五里大旱不竭溉田二千頃朱池在建德縣西三十五里相傳以朱買臣居此得

  名當三衢大路宋置朱池驛於此雪水泉在桐廬縣南六十里乃龍湫也高數百丈飛噴

  巖壑間如雪霰交下其流為雪水港孝子泉在桐廬縣西三十里因晉孝子夏孝先得名唐

  時里人董舉居泉側值𡻕旱舉壘石障水以溉田既而水漲沙壅石遂成圻因名董舉圻渼井

  泉在遂安縣南八十里一名米井泉大旱不涸溉田數百畝

 ︹古蹟︺建德故城今建德縣治三國呉分富春地置孫皓初封建德侯即此始新故

  城在淳安縣西呉志建安十三年賀齊討黟歙賊時武強葉鄉東陽豐浦四郷先降齊表以葉鄉

  為始新縣復表分歙為六縣割為新都郡立府於始新水經注孫權立始新都尉於歙之華鄉令賀

  齊守之後移出新亭舊志始新故城在縣西六十里威平鎮隋初改曰新安後又移治雉山下而此

   桐廬故城在今桐廬縣西三國呉置隋初廢尋復置舊唐書地理志桐廬縣舊治桐

   開元二十六年移治鍾山元和志縣西南至睦州一百五里舊志呉時故城在縣西二十五里孝

   泉鄉漏港故址尚存隋初廢又有古嚴州城在縣西北十五里桐江西岸本隋仁壽二年鴻臚寺丞

   蘇綸所築唐初置嚴州於此今猶名為舊縣開元中移治鍾山後又移祠江口即今治遂安

   故城在今遂安縣西元和志縣東北去睦州一百九十里本漢歙縣地孫氏分歙縣南鄉安定

   里置新定縣晉武太康元年改為遂安縣舊志有廢城在縣西南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移今治

   新昌故城在夀昌縣西呉置晉改夀昌隋廢唐復置舊唐書地理志縣舊治白艾里後移

   今所舊志呉新昌縣在今縣西永平鄉花園坪今猶名故城坂唐神龍𥘉徙治郭邑里㝷徙治白艾

   里在今縣東七里亦名桂村東臨小溪城濠形跡尚存後復還郭邑里即今治也分水故

   城今分水縣治寰宇記縣在睦州北一百八十五里本桐廬縣之西鄉唐置如意元年改曰武盛

   因界内武盛山為名神龍元年改分水取桐廬江水中分為名昭德故城在分水縣

   西北唐寶應二年析分水置昭德縣大厯六年省入分水舊志故城在縣西北嘉德里宋置昭德驛

   雉山廢縣在淳安縣西南二里雉山下隋大業初移新安縣於此因改曰雉山唐神

   功初又移今治後又改青溪以浙江亦曰青溪為名元和志縣東去睦州一百六十五里即今治也

   太子城在淳安縣西三十里普慈山上相傳孫呉太子和居此所築遺址尚存唐㝢

   之城在桐廬縣東南三十五里地名舒灣南齊永明中富陽民唐㝢之作亂嘗築城屯聚於此

   瀟灑樓在府治内宋知府周格建取范仲淹詩瀟灑桐廬郡為名其下為思范堂天邊

   風露樓在淳安縣東二十里瀕江宋時邑人盧珏建方逢辰有記靈香閣在建德縣

   治内宋熙寕間建蘇頌有記競秀閣在桐廬縣東二里下瞰長江景為一邑之冠宋米芾

   高風堂在府治東宋紹興中建汪藻有記堂之東北有植賢松月二亭堂北有柏石刻

   壽柏二字溪山偉觀亭明統志在府城上羣山獻奇二江成字舉目盡得之一郡偉觀

   環溪亭在府城中唐方干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是武林春孤高亭在建德縣

   東八十里宋紹興間知府胡寅建趙抃詩寺亭高絶面靈山迤邐羣峯不可攀合江亭

   廬縣東南桐江口𥘉名臨江宋元絳改今名以桐睦二江㑹合於此釣臺在桐廬縣西富春山

   漢嚴子陵垂釣處有東西二臺各高數百丈下瞰大江古木叢林鬱然深杳臺下為書院其西臺即

   宋謝翺哭文天祥處南有汐社亭因翺而名錦溪館在淳安縣治東宋淳熙中建中有繡

   雉山館在淳安縣治西五代時建千峯榭在府治北輿地紀勝自唐有之宋范

   仲淹重建方干詩窗中早月當琴榻牆上秋山入酒杯夏孝先故宅在桐廬縣西三

   十里唐縣令李師旦名其鄉曰孝泉鄉戴容故宅在桐廬縣東北二里九田灣今名戴

   方干故宅在桐廬縣西南四十五里白雲源范仲淹有謁方干故居詩幽蘭在深處

  終日自清芬後人因建清芬閣李頻故宅在壽昌縣西永平鄉方逢辰故宅

  在淳安縣靈巖山逢辰居山下更號曰蛟峯神泉廢監九域志在州東五里熙寕七年

  置鑄銅錢宋志㝷慶元三年復置東館税務在建德縣東五里舊有東館樓宋時方臘

  亂後燬作亭為監税所曰東津税務元廢仙壇里隋書地理志雉山縣有仙壇山舊志淳安

  縣西梓桐鄉有仙壇里相傳昔有洪氏於此架屋以待方外之士招賢里在淳安縣西七

  十里宋錢時居此有雉峯書院錦沙村寰宇記青溪縣有錦沙村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錦石

  舒文冠軍呉喜開而造焉鼔枻遊泛彌旬忘返嘆曰名山美石故不虛賞方輿勝覽在淳安縣西七

  城下村在桐廬縣西北四十五里鍾山鄉即唐開元中縣治宋景定間盜起鄉人駱自

  得率衆作木城以為保障至今名曰城下村

 ︹關隘︺烏石關在建德縣東十五里江流所經下有烏石灘烏石渡風濤最險三河關

   在建德縣東南四十里有三河渡即東陽江渡口當全華大道唐置三河戍於北宋為三河驛又有

   管界巡司在縣東三十里明初置今並裁錦溪關在淳安縣東六十里其地有小溪巖怪石

   巉巖水陸皆險明嘉靖中置關以禦礦寇今廢水關在桐廬縣東二里為桐溪入江之口宋置

   嚴衢婺三州巡捉私鹽茶礬司明初省成化八年改置桐江巡司在桐江口十九年改建於桐君山

   隆慶三年又移於窄溪埠在縣東二十五里今廢為窄溪市柴埠關在桐廬縣東南十五

   里柴埠灘今為柴埠市又浮橋關在縣北五里桐溪上舊皆有兵戍守茶園鎮在淳安縣

   東五十里下有茶園渡又渡市鎮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宋元以來俱為戍守處永平鎮

   安縣西六十里威平洞口宋宣和二年置威平廵司明初改永平今裁街口鎮在淳安縣

   西八十里接安徽歙縣界舊有巡司今裁港口鎮在淳安縣南二十里寶元二年置巡司

   元明因之今裁鳳林鎮在遂安縣南四十里宋建炎初置巡司紹興初廢明初復置後廢

  新市鎮在壽昌縣東十五里宋都臨安時此為孔道下淮戍在桐廬縣東五十里

  與富陽縣接界舊為江流拒要處舊志陳天嘉二年沈恪襲留異於東陽異敗格於下淮唐永徽四

  年婺州刺史崔義元敗妖賊陳碩真黨於下淮釋名淮圍也言江流四周圍合也西塢寨

  在壽昌縣西南四十里梅嶺路出龍游縣舊設上梅巡司又大源口寨在縣西四十里舊設社田巡

  司皆久廢富春驛在建德縣東五里臨江明洪武初置嚴陵驛九年改今名有驛丞今栽

  桐江驛在桐廬縣東五百五十步黄港口舊臨江名浙河驛後徙置於此改今名有驛丞今

  呉村在分水縣東十里舊置巡司後廢今為呉村鋪

 ︹津梁︺苔溪橋在建德縣東南十五里通浦江為浙東要衝濟川橋在建德縣東北

  五十里白馬澤惠人橋在淳安縣東三十里跨合洋溪長三十丈聚星橋在淳安縣

  東南五十里相傳宋時近橋有邵氏前後五人登第故名青溪橋在淳安縣南青溪跨溪為

   浮梁長百丈一名百丈橋宋建世濟橋在桐廬縣北三十里元至正間建歐陽原功書額

   風沂橋在遂安縣西三十里舊名豐沂至元間改今名鍾義橋在遂安縣南跨溪為

   浮橋一名南韓橋後燬今設舟以濟黃村橋在遂安縣北四十里宣和間建後架屋其上

   玉虹橋在壽昌縣東二十里宋建會通橋在夀昌縣西市口跨西湖唐縣令戴筠建

   定安橋在分水縣東舊名順安橋 本朝康熙二十年改建烏石渡在建德縣東闗

   下五里相接有紫溪渡明萬厯四十年郡守吕昌期置白沙渡在建德縣西南六十里新

   安江渡口也南征記自建德縣繞烏龍嶺背出白沙渡入壽昌自常山縣徑達江西為陸行徑道

   浮橋渡在桐廬縣北三里宋名裏口渡景定五年縣令胡太古建浮橋以船為之後廢今設

   𦊙網渡在遂安縣東南三十里路通西安

  ︹隄堰︺南隄在府城南門外明成化中郡守朱皚運巨石築長堤東抵興仁門西抵税課司為隄

  三級廣踰四丈袤數百丈以捍江水清溪隄在淳安縣南明萬厯中郡守楊守仁築以防清

  溪水陳公隄在遂安縣東龍溪南入武強溪其口時有潰決明萬厯中知縣陳泰熙築

  石隄障之因名馬公隄在遂安縣西門外元大德間縣尹馬世榮以溪水横流入市於縣西

  二里宋公橋下築隄障之 本朝順治間重修芹墅堰在遂安縣東舊為洪水衝壞明成化

  中重修長一百三十餘丈馬儀堰在遂安縣西南十里一曰馬沂堰其東北一里許又有新

  墅堰皆呉越時築共溉田一千七百餘畝元至正中縣尹梁居善重築合為一堰 本朝康熙間屢

  長林堰在分水縣西梁天監初任昉鎮本郡時今築壩堰以蓄水明萬厯初縣尹方夢

  龍又越舊堰一里許築新堰有灌溉之利石澳谼在建德縣西三十五里徐村有曠地數十

  頃無水不可耕宋天聖二年有徐叟者穴山三十丈注水南下遂為良田今谼上有徐叟廟

 ︹陵墓︺越王墓在淳安縣東六十五里相傳越王兵敗奔此而卒其衆聚土成𡎴三隴相連各

   高十餘丈︹漢︺方儲墓在淳安縣治東南墓前有真應廟︹晉︺夏孝先墓

   廬縣西孝泉鄉宋興墓在建德縣東南十里宋公村興冀州刺史元帝渡江以功食邑於睦

   唐時裔孫璟重修︹唐︺孝子何起門墓在建德縣西南馬目山麓︹五代︺︹呉

   越︺方昊墓在淳安縣東北五十里︹宋︺江公望墓在建德縣東江村山麓

   胡嘉言墓在壽昌縣西九都王縉墓在分水縣西十里茅山張栻作墓銘

   良臣墓在遂安縣西十六里西山菴右喻樗墓在建德縣西北武定門外馬大

   同墓在建德縣東大塘塢詹儀之墓在遂安縣西三十里錢時墓在淳安縣

   西六十里蜀阜故居之側方逢辰墓在淳安縣西八里安溪謝翺墓在桐廬縣

   西釣臺南岸友人方鳳建許劍亭於墓右孫潼發墓在桐廬縣東大隱阡黄溍表其墓

   何夢桂墓在淳安縣東北文昌里︹元︺余炳墓在遂安縣六都古山坪︹明︺

   姚䕫墓在桐廬縣金牛山商輅墓在淳安縣南十里余諌墓在桐廬縣

   孝泉汪喬年墓在遂安縣茂灣林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黄爵滋恭覆輯

                        校對官誠恭 校

大清一統志

 嚴州府

 ︹祠廟︺平水廟在建德縣東北六十里芝山杞大禹伍子胥祠在建德縣東四十里

  嚴陵祠舊在建徳縣東報恩寺西南明萬厯中移於建安山人富春山下有嚴先生祠

  宋景祐中范仲淹建今為釣臺書院賀太守祠在淳安縣西北六十五里祠吳賀齊

  都官祠在壽昌縣西魏䭾山祀唐李頻三賢祠在府城內初名思范祠祀范仲淹後

  増祀吕祖謙張栻胡侍郎廟在桐廬縣西三十五里清者港宋紹興中建祀胡寅

  公祠在淳安縣治西祀明知縣海瑞後改築南山之麓烏龍祠在建德縣北二里一

  名廣濟廟宋陸游有碑

︹寺觀︺普光寺在建德縣西朱池唐貞觀中建永泰寺在建徳縣東門外唐光化中建

   天安寺在建德縣南五里宋慶厯中建寺有瀟灑亭上貴寺在淳安縣東北五十

   五里唐貞觀元年建法照寺在淳安縣東六十里唐咸通八年龍泉寺在淳安縣

   東五十五里唐咸通中建有泉一泓能出雲雨宋江公望有記圓通寺在桐廬縣西二里唐

   會昌中建無礙寺在遂安縣治西唐貞元中建紫霄觀在桐廬縣治東晉郭文嘗

   

  ︹名宦︺︹三國︺︹呉︺賀齊山陰人建安中遷咸武中郎將討丹徒黟歙賊時武強葉鄉東陽豐

   浦四鄉先降齊表葉鄉為始新縣賊平復表分歙為新定黎陽休陽等縣孫權遂立新都郡以齊為

   太守治始新加偏將軍︹南北朝︺︹宋︺羊欣南城人為新安太守以簡惠著稱

   秉之考城人為新安太守政尚簡約所得秩祿悉散之親故在郡作一書案去官仍留以付庫

  ︹齊︺蕭穎胄蘭陵人自左將軍出為新安太守吏民懷之沈瑀武康人為建德令教

   人一丁種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未幾成林民咸感悦︹梁︺伏暅安邱人武帝時

   為新安太守在任清恪有賦税不登者輒以太守田米助之郡多麻苧家人乃至無以為䋲其厲志

   任昉博昌人天監中為新安太守以清潔著名在郡不事邊幅幸然曳杖徒行民通詞訟

   者就路決焉百姓年八十以上者遣户曹掾存恤之卒於官無以為斂遺言不許以新安一物還都

   闔境痛惜共立祠祀之徐摛郯人大通三年出為新安太守為政清静勸課農桑教民禮義

   期月風俗頓改︹陳︺陸繕呉人永定中留異割據東陽新安人向文政與異連結朝廷以繕為

   新安太守討平之程文季新安海寕人天嘉二年除新安太守向文政據有新安文季率

   精甲三百往攻之文政遣兄子瓚來拒文季與戰大破瓚軍文政乃降︹唐︺宋璟南和人開

   元初以御史大夫出為睦州刺史房琯河南人開元中貶睦州司户叅軍復為建德令所至

   尚德化興善利以治最顯韓𭰁長安人乾元中除睦州别駕蕭定蘭陵人大厯中厯睦

   州刺杜牧萬年人會昌中自池州改睦州刺史戴筠景福二年為壽昌令開西湖蓄

   新亭坂水復開溝五百餘丈引水出東門以資灌溉作橋於湖上以便行者︹宋︺刁衎

   人太平興國初知祠廬縣應詔言事乞舉天下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載者悉禁之田錫

   人太平興國中知睦州州人舊阻禮教錫建孔子廟表請以經籍給諸生詔賜九經自是人知向學

   范仲淹呉縣人景祐中出知睦州大興學校建嚴子陵祠於釣臺復其後四家以厲風節

   張方平宋城人仁宗時通判睦州多善政趙抃衢州西安人嘉祐中出知睦州州𡻕

   為杭市羊移文却之又民有茶税而無茶地為奏免吕希純壽州人紹聖初知睦州以歙婺

   二港水歳溢為患建廟為文祭之自是無水患錢即呉越王諸孫為睦州推官部使者有獄在

   衢啖即以薦牘使往治即曰吾雖老冗選中豈忍以數十人易一薦乎至則平反之柳約

   人高宗時知嚴州時金兵大入列郡震恐約屹保孤城悉力捍禦境内安堵又上書請合諸郡兵克

   復呉會上甚嘉之胡寅崇安人紹興中以徽猷閣待制知嚴州李彦穎德清人紹

   興中調建德丞時宰知其才將處之學官或勸使一見彦潁恥自獻不往劉清之臨江人紹

   興間為建德縣主簿請於州俾民自實其户由是賦役平爭訟息袁樞建安人乾道中為嚴

   州教授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苦其浩繁乃區别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記事本末張栻

   綿竹人乾道中以直秘閣知嚴州奏蠲丁鹽錢絹氏以繁庶旅名山斥淫祠以教化為先務後與吕

   租謙並祠焉吕祖謙金華人乾道中教授嚴州四方從學者甚衆蕭燧臨江人淳

   熙中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鏺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積至十五萬以其羡補積逋

   諸邑皆寛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能行送出境者以千數陸游山隂人李熙中知嚴州過

   闕陛辭帝諭曰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初游祖軫皇祐初以吏部郎知州事未幾

   請老至是父老請建德令蘇林築祠於兜率院祀之袁韶慶元人嘉定中知桐廬縣邑多宗室

   持縣事無有善去者韶至絶私謁莫敢撓錢塘岸𡻕為潮齧率取石祠廬韶言廟子山有石不必旁

   取鄰郡遂得永免召為太常寺主簿父老旗鼔蔽江以餞至於富陽泣謝曰吾曹不復輸石矣

   淵溧水人嘉定中調建德縣主簿至官就辟令江東九郡之冤訟於諸使者皆乞送淵高斯

   得浦江人淳祐七年知嚴州嚴環山為郡雖豐𡻕猶仰他州夏旱斯得蠲租發廩招糴勸分請於

   朝得米萬石以賑濟︹元︺王子玉至元中為壽昌尹時徭役繁劇民不堪命子玉詣府泣訴

   卒減差科馬世榮大德初為壽昌尹先是溪水横流湮道世榮率民於宋公橋下築隄障水

   民賴之號馬公隄朱倬江西新城人至正間為遂安尹饒徽盜起陷城吏卒逃散倬大書座

   右有生為元臣死為元鬼之語盗焚𪠘宇急倬朝服赴水死︹明︺彭子沖福安人洪武初

   知壽昌縣時承兵燹後首創儒學建會通橋修築隄堰在任四年政平訟息楊信邯鄲人永

   樂中知桐廬縣蒞政清勤莫敢于以私民有訟立剖之囹圍為空秩滿耆老三百餘人詣闕乞留復

   任九萬觀南昌人永樂中知嚴州府府東境七里瀧有魚舟數百艇時剽行旅觀編十舟

   為一甲令畫地巡警不匝月盜屏迹奏減織造以銀代絲税民皆便之九年考績為海内第一既以

   憂去將除服嚴州民豫上章願復得觀為守朝廷異之袁政呉縣人永樂中夏元吉薦為遂

   安知縣俗多溺女政嚴禁並加恩恤自後民間生女名曰袁留范衷豐城人宣徳中知壽昌縣

   開荒田二千六百畝興水利三百四十有六區正統五年三考報最當遷邑民列状乞留復任

   廷瓚巴陵人景泰中知淳安縣有惠政李堅唐縣人天順中以御史謫知祠廬縣聽斷

   明決遇事不避權勢捐俸濟飢省徭役以舒民力張永南充人天順中知嚴州府督墾沙渚

   田數千畝裁弓叚妄費減水夫掊剋貧不能莾者給公帑羨餘周之注意學校擇俊異者講學於肅

   敬軒𡻕災即以上聞得減夏税之半時有白鶴雙棲於庭咸謂清白所致朱暟高郵人成化中

   由御史為嚴州知府築南城隄以禦水患自東門至富春驛數里拓為坦途植栁夾道人號朱公柳

   容九霄陽朔人正德中知遂安縣時流寇侵開化迫馬金嶺九霄率民兵結寨於高喬山手

   弓矢殺數賊摧其鋒賊遁去力請建城邑有城自九霄始周望東莞人嘉靖中知嚴州府改建

   學宫重修東西湖以備旱澇裁驛遞冗費積金七千餘兩悉貯庫以代民税宋璘來安人嘉

   靖中嚴州推官淳安有疑獄立爲平反攝建德事裁去賦絹例金時廟工需木徽大賈持金以饋峻

   何天啓貴溪人嘉靖中以給事中謫淳安縣丞攝縣事懲猾吏禁姦民戢礦賊最多善

   海瑞瓊山人嘉靖中知淳安縣布袍脱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子過淳安怒驛

   吏倒懸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過母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發槖金數千納之庫馳告宗

   憲宗憲無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𢡟卿素聞瑞名爲斂威去

   而囑巡鹽御史袁淳誣瑞謫興國州判官陳𢑱青州人隆慶中爲嚴州通判㩦一子一僕布衣

   疏食奉母之餘悉賬貧乏及罪贖莫辨者蕭元綱泰和人萬厯中知淳安縣修靈隄濬古渠

  築二湖陂創賓興書院闢建縣治皆以俸金佐之民爲立生祠蔡模武進人萬厯中知淳安縣

  時供億煩苦模至悉倚辦公帑不以累民清豪猾乾没之𡚁建祠以祀海瑞去官後民即以瑞祠並

  潘絲婺源人萬厯中嚴州通判署分水縣事舊丁户多浮額民苦之乃稽故牘去浮丁千

  數再攝建德縣蠲𡻕徵八百有奇石有恒黄梅人萬厯中知遂安縣下車以避勞邀利畏

  禍三者自誓不用民間一物屏絶饋遺聽斷明決庭階肅然

 ︹本朝︺董珙嵩縣人順治七年知壽昌縣先是邑中差役煩多民不勝祗應珙非正役不差壬辰

  寇犯浙西三衢震動珙嚴偵探問出奇兵殺賊縣境𠋣以安輯在任三年清操如一日梁浩

  然濱州人康熙七年知嚴州府值歳饑力請蠲賬又設廠煑粥老幼不能就食者按户口給未清

  丈民田悉除隱射濬兩河築下河以資灌溉耿精忠亂山多伏莽浩然練習鄉勇捍禦周密四境晏

  項一經漢陽人康熙八年知建德縣縣田自明萬厯中編册後𡻕久版籍紛亂黠吏得

   恣行飛灑賦額愈混會編審一經倡為歸號法令民按號收田計畝加額由民民得以實田供税建

   龍山書院集士肄業其中 大兵討耿精忠一切軍需經營盡瘁以薦擢考功主事王光鼎

   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中知嚴州府夏旱穀價騰湧光鼎捐貲買米平糶又勸富民出粟民頼以安時

   有妖狐為祟民間女子多為所魔光鼎親製檄文告城隍神驅之患遂息郡境灘髙水急津渡最險

   建德之小里埠桐廬之南關外尤甚光鼎增設渡船至今便之

  ︹人物︺︹晉︺夏孝先桐廬人少䘮二親負土成墳數年不勝卒︹南北朝︺︹陳︺周文

   育字景德壽昌人本姓項少孤貧義興人周薈養為己子從武帝討侯景為府司馬以功累遷散

   騎常侍徐嗣徽引北齊來寇文育頻戰有功進爵壽昌縣公後為熊曇朗所害贈侍中司空諡忠愍

  ︹唐︺何起門建德人事親至孝父死廬墓累有異徵大厯中刺史蕭定以狀聞詔旌表

   京桐廬人有至行親䘮廬墓刺史蕭定以聞詔旌表章八元桐廬人大厯進士遷協律

   郎子孝標元和進士為山南東道從事試大理評事孫碣乾符進士三世以詩名祝希進

   桐廬人父丧廬墓側生芝草産靈蛇元和中詔旌其門又睦州許利川居母䘮以孝聞亦被旌表

   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人元和進士為陸渾尉仕至工部郎中裴度留守東都辟為判官

   作福先寺碑援筆立就從韓愈遊愈愛其才文章與張籍李翺齊名施肩吾字希聖睦州人

   元和進士隱居洪州西山同時徐凝官至金部侍郎並有詩名李頻字德新壽昌人少秀悟多

   所記覽尤長於詩大中八年登進士第調秘書郎遷武功令縣大治擢侍御史守法不阿狥累遷都

   官員外郎表丐建州刺史以禮法治下更布條教郡賴以安卒於官戴元益桐廬人五世同

   居家有紫微木生連理枝咸通八年刺史以聞詔蠲徭役旌其閭又睦州方良琨亦以數世同居被

   方干字雄飛桐廬人工詩與鄭仁規李頻陶詳為三益友咸通中遯於會稽鑑湖之濱釣

   魚為樂世稱元英先生方昊字太初淳安人以節義自高唐亡遁於巖穴呉越錢氏招之不

   往聚徒講學以終其身︹宋︺江公望字民表睦州人舉進士建中靖國元年由太常博士

   拜左司諫抗疏極論時政時内苑蓄珍禽奇獸公望力言非初政所宜帝悉命從之惟一白鷴蓄久

   以拄杖逐之不去乃刻公望姓名於杖頭以識其諫蔡京為政編管南安軍過教還家建炎中卒贈

   右諫議大夫方慤字性夫桐廬人性至孝父死廬墓登宣和進士厯官禮部侍郎所至以剛

   廉稱著禮記集解朱子嘗曰方氏禮記解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詹良臣字元公分水人

   舉進士不第以恩得官調縉雲尉方臘起其黨犯處州守貳俱遁良臣曰捕盜尉職也縱不勝敢愛

   死乎率弓兵數人出禦之皆被執誘使降良臣曰汝輩不知求生顧欲降我耶旦暮官軍至汝肉飼

   狗鼠矣賊怒臠其肉使自啖之良臣吐且罵至死不絶聲徽宗聞而傷之贈通直郎官其子孫二人

   劉晏字平甫嚴州人宣和四年授通直郎金兵圍京師以晏總遼東兵號赤心隊建炎初從劉

   正彦擊淮西賊丁進進黨見晏軍不戰而降遷朝散郎正彥反晏以衆歸韓世忠羣寇犯常州晏出

  奇破之後追擊賊戚方於宣城爲賊所害贈龍圖閣待制立廟死所號曰義烈喻樗字子才建

  德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趙鼎居常山引爲上客紹興初高宗親征樗爲鼎言宜召

  張浚宣撫江淮鼎入奏起浚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於是往來

  鼎浚間多所裨益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㝷以言和議非便忤秦檜意出知懐寕縣通判衢州孝宗

  即位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所著有大學中庸論語解及玉泉語錄錢時字子是淳安人

  受業楊簡之門絶意科舉究明理學江東提刑袁甫作象山書院招主講席學者興起丞相喬行簡

  薦授秘閣校勘未幾出佐浙東倉幕㝷召入史館檢閲轉對敷陳剴切授江東帥屬歸所著有周易

  釋傳尚書演義學詩管見春秋大㫖四書管見兩漢筆記等書葉義問字審言壽昌人建炎

  初登進士第爲饒州教授攝郡事輒發常平米賑饑通判江州忤秦檜罷去檜死召至言臺諌廢置

  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樞密湯鵬舉效檜所爲植黨鉏異己

   者義問累章劾罷之累拜同知樞密院事詹儀之字體仁遂安人紹興進士平居以問學為

   事淳熙中知信州時朱子吕祖謙俱在鵝湖儀之往復辨問無虚日及帥廣東以濂溪舊治立祠曲

   江後論廣鹽官鬻之𡚁上嘉之除吏部侍郎權知静江討平安化蠻己中蜚語安置袁州歸卒

   彥肅字子欽建德人乾道進士仕至寕海郡節度推官所著有易説廣學雄辨士冠士婚饋食

   圖學者稱復齋先生洪璞字叔正淳安人紹熙進士仕為鎮東節度推官陳備邊八䇿楊簡薦

   之曰守官數十年而無屋可居舉家三百指而無田可養其廉介如此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祖召試館職除正字亦

   有學徐梅龜字臞叟壽昌人舉進士為霍邱尉嘉熙初元兵大至與子尚古皆死之贈

   宣教郎尚古贈承信郎呉洪德字長翁淳安人淳祐進士厯官金部員外郎元兵入臨安

   抗節死弟雄飛字次翁景定進士累官太常簿國亡募兵赴難死方逢辰字君錫淳安人

   淳祐中廷對第一累官兵部侍郎國史修撰時宰相鄭清之賈似道擅權逢辰力詆其非稱疾歸除

  吏禮二部尚書俱不拜授徒講學所著有孝經解易外傳尚書釋傳學庸注釋諸書學者稱蛟峯先

  生弟逢振字君玉景定進士累官太府寺簿宋亡隱於家元初徴不起講學石峽書院以終

  夢桂字巖叟淳安人咸淳進士通判吉州擢御史轉太府卿致仕歸宋亡不仕所著有易衍中

  庸致用等書於易學尤精︹元︺余丙遂安人幼喪母泣血成疾父亡不忍葬結廬於古山下殯

  其中日閉户守視有牧童遺火延殯廬丙與子慈亟撲不止欲投身火中俄暴雨火滅姜兼

  淳安人七𡻕而孤與二兄養母至孝母喪廬墓朝夕𡘜奠躬自樵爨荒山中蔬食飲水一衰麻寒暑

  不易同里陳氏戴氏子不能事其父母聞之皆慚悔迎養方道叡字以愚逢辰曾孫至順進

  士授翰林編修撰后妃功臣諸傳累遷江西行省員外郎明初兩被召不起所著有春秋集釋

  淵字道源淳安人勵志為學舉進士為華亭丞明初屢徴不就所著有春秋節傳及䇿府樞要

  ︹明︺徐舫字方舟桐廬人幼輕俠既習科舉業復棄之專為歌詩元行省叅政蘇天爵將薦之

   舫避去築室江臯日苦吟於雲煙出没間劉基被徴過桐廬邀之同行舫荷簔笠以見酌酒賦詩而

   别所著有瑶林滄江二集徐尊生字大年淳安人洪武初以遺逸舉與修元史竣事復編禮

   書修日厯時宋濂乞致仕舉尊生自代拜翰林應奉文字草制悉稱㫖以老疾乞歸所著有春秋論

   及懷歸等藁張瑛字彦華建德人永樂中舉於鄉入國學厯刑部員外郎正統時擢建寕知

   府鄧茂七作亂瑛率軍分三路襲敗之遂奪其砦進右叅政仍知府事茂七既誅其黨林拾得等轉

   掠城下瑛與從父敬禦之乘勝逐北陷伏中敬死瑛被執大罵不屈死贈福建按察使俞鑑

   字元器桐廬人正統進士授兵部職方主事英宗北征郎中胡安當從行稱疾求代鑑慷慨許諾或

   以子幼家遠沮之鑑厲聲曰此豈臣子言身家時乎尚書鄺埜知其賢數與計事鑑曰惟力勸班師

   耳時不能用從至土木遇害景泰初贈承德郎姚夔字大章桐廬人正統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陳時政八事景泰初擢南京刑部侍郎㝷改禮部偕羣臣請復太子天順中進禮部尚書成化初以

   災異屢見乞罷西山新建塔院斥遠阿叱哩之徒勸視經筵裁決庶政帝優㫖答之慈懿太后崩中

   㫖議别葬夔率羣臣伏哭文華門竟得如禮進吏部屢陳時𡚁多採納夔才遠器宏表裏洞達朝議

   未定者一言立決掌銓衡黜陟平允以延攬人才為務卒贈少保諡文敏子璧天順進士官兵部郎

   中項忠劾汪直璧豫謀遂下獄謫廣西思明同知謝病歸商輅字宏載淳安人正統中鄉會殿

   試皆第一授修撰郕王監國入叅機務徐珵倡南遷議輅力沮之進侍講景泰中累遷兵部左侍郎

   兼左春坊大學士景帝不豫輅建議請立東宫奏未及入而石亨輩已迎復上皇諷言官劾之斥為

   民成化初以原官入閣首陳勤學訥諌儲將防邊省冗官設社倉崇先聖號廣造士法凡八事帝嘉

   納之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帝將復郕王位號輅極言王有社稷功帝意遂決時汪直督西

   廠數興大獄輅條直十罪遂罷西廠宦者忌之因力求去卒贈太傅諡文毅胡拱辰

   之淳安人正統進士知黟縣有惠政擢御史疏陳時𡚁八事景帝即位屢疏多採納出為貴州叅政

   威行邊徼厯廣西四川布政皆有平寇功成化中進兵部侍郎首疏請定儲位言甚剴切拜工部尚

   書節財省事人皆便之以老乞歸宏治中巡按御史陳銓言拱辰退休十餘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

   加禮異詔有司給廩祿正德初年九十遣行人存問卒贈太子太傅諡莊懿俞藎字廷臣桐

   廬人天順進士擢御史出按江西治外戚王氏萬氏宗族恣横罪坐事謫澧州判官大築陂堰溉田

   萬頃累遷鄖陽知府乞歸何紹正字繼宗淳安人宏治進士授行人正德初擢吏科給事中

   劾河南鎮守中官廖堂倚劉瑾勢擅擬遷調瑾啣之坐頒厯導駕失儀杖之闕下謫海州判官累遷

   池州知府築銅陵五十餘圩以備旱澇宸濠反攻安慶紹正登陴固守池賴以安終江西叅政

   諌字良佐桐廬人藎之子宏治進士授長清知縣累遷河南僉事擒嵩賊吕梅厯江西叅議平大

   帽山賊鍾士高正德六年擢右僉都御史治水蘇杭諸郡修治圩塘民享其利㝷進右副都御史提

   督操江姚源賊王浩八叛詔諌督諸軍討平之兼領江西巡撫再擊平臨川新淦賊討斬劇賊徐九

  齡羣盜悉平進都御史宸濠諷言官劾之召還嘉靖初以故官總督漕運後討滅礦盜王堂等召掌

  都察院事卒贈太子太保諡莊襄王浚字德深建德人正德進士任薊州知州以抑制劉瑾

  家奴下錦衣獄㝷釋遷刑部員外郎復諫武宗南巡廷杖後遷貴州副使苗獠呉尚賢等倡亂討平

  之累宫刑部侍郎致仕汪喬年字𡻕星遂安人天啓進士厯青州知府以治行卓異遷登

  萊兵備副使崇禎十四年擢右僉都御史廵撫陜西時李自成己破河南總督傅宗龍敗殁於項城

  詔擢喬年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軍務喬年收散亡調邊卒率總兵賀人龍等出潼𨵿賊方圍左良

  玉於郾城甚急而其老寨屯襄城喬年議趨襄城賊必還救良玉乘背夾擊可大破乃簡精騎馳至

  襄城賊以數十萬衆來逆人龍等未陣而奔喬年嘆曰此吾死所也率殘卒入城拒守外援不至城

  陷卷戰手刃三賊爲賊所執大罵賊割其舌磔殺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連曜字景明建德人崇禎中以薦授巴州同知張獻忠圍城踰月連曜晝夜死守及陷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入忠義祠邵子灼字季可建德人崇禎中以明經授郟

  縣知縣張獻忠來攻勢不支乃整衣冠懷印綬曰此人臣致身時也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節愍胡尚綵字景素淳安人崇禎中為鳳陽衛經厯流賊犯境同留守協力

  奮撃却之已賊復至被執不屈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入忠義祠張日新

  白建德人崇禎時由𡻕貢為宿松訓導遷齊東教諭見海内寇起時與諸生講藝習射招土寇安守

  夏降之及齊東被圍與守夏登陴守城陷及子光裔死之妻方氏立自刎守夏亦從之死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入忠義祠 濮 有容分水人崇禎末由舉人授安陸知縣流賊薄城

  竭力拒守賊合兵圍之遂陷一門十九人皆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徐萬照分水諸生父志進明襄陽通判順治初山賊執志進索餽貧無以應萬照奔前

  救父願以身代賊不聽殺志進萬照以頭觸之亦遇害毛周尹字藩侯遂安人少有至性

   母卒哀毁骨立順治乙未山寇掠其父之恒索財取贖周尹鬻產稱貸三赴賊營求贖不得力已竭

   號泣請以身質父歸周尹竟死於賊康熙間 旌其門同邑詹符負父避亂賊追及以身蔽父被殺

   父卒毛際可字會侯遂安人順治戊戌進士授彰德府推官時盜犯房有才等十三人

   獄已定際可廉得其冤釋之改固城知縣修湑河五門堰以溉田再補祥符以博學宏詞薦罷歸閉

   户著書文名大著翁旦壽昌人順治十二年以武進士任廣西守備追剿土寇陣殁又王賜

   元桐廬人康熙二年以長沙照磨死郝摇旗之難方象瑛字渭仁遂安人九𡻕能詩登康

   熙丁未進士以中書舍人薦試博學宏詞授編修㝷告歸所著有健松齋集徐士訥

   若淳安人康熙丙辰進士授嵩縣知縣有治績湯斌稱之曰冰清玉潔實心愛民海内第一廉吏也

   擢知濟寕州𡻕飢賑恤全活十萬餘人卒於官嵩濟民並祀之方楘如字文翰淳安人康熙

   丙戌進士官豐潤知縣博聞強記鈎貫百家嘗摘漢儒箋註之舛者論祫禘郊廟之制尤精確制藝

   尤膾炙人口乾隆初舉博學宏詞旋舉經學皆不就年八十餘卒著有集虛齋集徐亮之

   桐廬人母殁築盧依墓以桐杖植於墓旁左右各活一枝年六十九卒於廬乾隆三十一年以孝

   申屠開基桐廬人父患背癰開基往浦江求醫暮經羊角嶺遇虎乃跪地對天黙禱

   虎竟帖尾去及醫至曰毒已深入不可出宜不治開基泣涕請以口吮癰冀出膿血以減其毒醫曰

   若既能爲其難姑試之開基吮膿血至盡醫爲投以藥父疾竟愈乾隆三十五年以孝 旌表又遂

   安縣任鼎福俞樹勳方之琪王思祖童愷余琪余性初呉可職姚鳳翺並以孝聞於康熙雍正乾隆

   間先後 旌表呉文邁建德縣人以孝聞嘉慶十六年 旌表

  ︹流寓︺︹漢︺嚴光餘姚人少與光武同遊學光武即位除爲諫議大夫不屈歸耕於富春山後人

   名其釣處爲嚴陵瀨︹唐︺喻鳧南昌人其先遭亂數遷開成中鳧以詩名聞於時徙家睦州之

   分水縣嘗與方干賦詩往還︹宋︺黃裳延平人嘗遊桐廬讀書浮橋禪定院又寓居閬仙洞

  自號紫元翁豐稷明州人徽宗時以劾蔡京安置睦州家於青溪汪瑞友陳留人靖

  康初上書辨宣仁誣謗遭黜渡江寓居桐廬之蘆茨源自號七里先生謝翺長溪人少倜儻

  有大志文天祥開府延平翺叅軍事天祥死翺去之浙東登嚴子陵釣臺設天祥主以竹如意擊石

  作楚歌招之後卒即瘞子陵臺南著有詩八卷文二十卷︹明︺王宗顯和州人元末避亂僑

  居嚴州胡大海克嚴禮遇之克婺太祖即以宗顯知府事

 ︹列女︺︹宋︺徐氏二女建德人長清次淳年及笄元兵下嚴州父師頃㩦之避於薛山父適

  出而兵奄至清謂淳曰吾家世清白豈可受辱遂相牽投崖死︹元︺王氏女建德人至大間

  父出耘舍旁遇豹為所噬曳之升山父大呼女識父聲驚趨救以父所棄鋤擊豹腦殺之父乃得生

  俞士淵妻童氏嚴州人姑性嚴待之寡恩童柔順無少拂其意至正十三年賊陷威

  平官軍復之乃縱兵剽掠至士淵家童以身蔽姑衆欲汚之大罵不屈卒以刀擊其左臂又一卒斷

   其兩臂罵猶不絶遂遇害︹明︺何道妻鄭氏淳安人年十八而寡家貧無子守志不屈

   舅姑欲奪其節自縊死張佑妻宋氏淳安人年十九歸佑二年佑卒時有挾勢欲其

   更適者逼令登輿度力不能勝乃佯許諾入室沐浴更衣從容自縊何金鹿妻魯氏

   淳安人年十六適何甫三載夫亡家貧舅姑憫其無子許再適童氏子魯聞自經死方氏女

   淳安人年十六許聘徐應芳未嫁應芳殁女聞欲奔喪父母不許乃毁容剪髮服衰哭勺漿不入口

   舅姑逆之歸勤婦職舅姑殁代執子喪立嗣承祧曰吾今可遂初志矣不食卒童敦妻李

   氏壽昌人少寡舅為其夫營葬所氏請結壙於旁示無他志父逼令改適氏知勢不可遏又慮死

   夫家遺禍舅姑乃屬舅姑以後事泣拜而歸自經死舅姑為送衣衾及棺至與敦合葬李志

   安妻劉氏壽昌人夫亡父母欲奪而嫁之劉號哭哀愬父母執愈堅遂製長幡繪夫及己

   像於上置篋中泣别舅姑歸父母喜出迎劉已投池死宣德元年旌表又淳安鄭二枝妻方氏夫亡

   誓守後父以利啗其舅強委禽方飲藥死隆慶中旌表呉俸妻童氏壽昌人俸亡遺

   二孤尚乳誓不再適日㩦二孤號泣淚枯眇一目子就外傅躬紡績以充修脯及子食餼乃嘆曰吾

   為未亡人二十餘年為汝等未成立耳今可以死矣遂不食死鄧中華妻王氏

   人年十四適中華逾五載中華遘危疾執氏手泣下氏誓以身殉中華卒越三日卜葬氏先期櫛沐

   更衣登樓縊死李氏女壽昌人許字翁應兆應兆暴卒女盡取備嫁衣飾焚之以身赴火父

   母救止乃赴翁家乞立嗣居一小樓設夫位坐卧於旁奠食相對舅亡家落紡績以養姑未幾姑亦

   亡鄰火大起鄰婦勸避之女曰此正我授命時也抱夫木主待焚須臾四面皆燼小樓獨存

   氏二貞女遂安人長妙姿次妙善妙姿少許洪氏洪後貧不能聘父更許富室任姓妙姿

   截齒髪其妹素友愛亦誓與同志父母百端諷諭終莫能奪二女性勤儉閨門整肅事父母盡孝年

   至耄耊而殁葉迎妻盧氏淳安人明末為亂兵所掠一卒欲汙之不從逼以利刃氏

  大罵刎首而殞又胡世載妻繆氏亦不屈死方希文妻項氏淳安人值方國安潰

  兵掠江滸避山間兵突至縱犬肆掠婢挽氏欲與俱出氏正色叱曰出則死兵不出死火等死耳死

  火不辱遂焚死

 ︹本朝︺余和讓妻蔣氏遂安人順治十二年賊掠銅山氏義不受辱賊㫁其首身猶屹

  立持子授姑乃仆顧明姑於潛人許字分水何鼎新鼎新亡姑年十六奔喪哀慟翁姑勸

  之歸引刀矢死乃聽其守貞家貧孝養舅姑父病刲股療之立愈順治間 旌表宋紹昌

  妻李氏桐廬人年二十二夫亡強暴欲汙之堅拒不從而死同縣姚明妻袁氏姚昌妻汪氏

  陸東山妻姚氏呉俊妻邵氏趙懋鑑妻柯氏張坤妻呉氏王夢輝妻呉氏王日昇妻俞氏王日啓妻

  戴氏袁九寵妻濮氏張日炤妻柴氏徐承禮妻李氏戴廷予妻徐氏申屠士裔妻鍾氏申屠士衮妻

  倪氏呉永年妻張氏王始成妻孫氏章日炳妻戴氏趙尚瑗妻王氏方大銜妻傅氏趙日瑄妻王氏

   章日選妻姚氏呉士大妻邵氏邵觀光妻呉氏俱於康熙雍正年間 旌表方氏女

   人方茂春女許字呉宏綱宏綱痘傷女年十五聞訃奔喪為夫營葬立孤養孀姑守貞六十餘康熙

   旌表洪光斗妻姜氏遂安人年二十三夫亡有諷其改適者氏引刀斷指自誓

   康熙中 旌表章彬妻王氏遂安人彬病三年氏衣不解帶割股以進彬卒無子誓以

   死從飲滷投繯隊樓皆不死乃絶粒十日而卒同縣方引驥妻毛氏毛廣宗妻汪氏方象玕妻黄氏

   章振藻妻姜氏方象琨妻余氏任邦題妻童氏方成輅妻胡氏毛周尹妻王氏黃俶禧妻毛氏余鼎

   岑妻童氏余國傑妻王氏詹新元妻俞氏毛嗚讓妻余氏王立極妻姜氏王立賢妻余氏呉可佐妻

   沈氏洪時逹妻余氏洪其溥未婚妻余氏俱於康熙雍正年間 旌表馬自鈺妻程

   氏建德人年二十二而寡一子又殤氏誓不更適姑目瞽扶持不離左右後殁哀毁備至遺田十

   二畝氏以半歸宗祠為祭祀費僅留數畝紡績自給以守雍正中 旌表方翹妻呉氏

   淳安人歸翹未二旬而翹殁氏奉姑惟謹姑病以手承其穢不解帶者累月姑性卞急至是歎曰吾

   得婦如是是無子有子矣越二十九年姑亡氏哀痛甚踰二年亦卒毛氏女遂安人許字洪

   祖選洪貧不能娶傭於常山㝷死女聞潛製衰絰置笥中及祖選櫬還路經毛村女衰絰迎道左擗

   踊哀號父挽之歸不從徒步扶櫬歸洪門績紡八年得葬地遂絶粒而卒雍正中 旌表張兆

   熊妻何氏分水人康熙十三年山寇𥨸發氏奉姑陳氏在室寇至欲刃其姑氏左右擁䕶

   死之姑得免雍正四年 旌表劉毓璲妻沈氏分水人少寡遺娠生子復夭有豪家

   欲強娶之氏刺面毁容自誓舅没棺浮淺土遭洪水漂去氏晝夜號泣夜夢神告以棺在蕭山聞家

   堰匍匐往㝷果得棺歸葬同縣陳玉璿妻汪氏張光炳妻陳氏王時俊妻高氏王元信妻汪氏臧嘉

   儀妻劉氏王時溥妻陳氏姜雲衢妻徐氏潘積福妻劉氏劉全餑妻高氏陳國光妻何氏劉洪豫妻

   徐氏王廷晃妻劉氏俱雍正中 旌表洪兆霆妻邵氏建德人夫亡守節同縣馬

   天禧妻孫氏呉效高妻唐氏施其懋妻郭氏宋之連妻陳氏邵世畧妻洪氏許琳妻徐氏施畧妻馬

   氏汪君如妻仇氏宋友仁妻任氏王邦傑妻蔡氏黄國柱妻宋氏王内聖妻錢氏呉光天妻郭氏施

   純宗妻黃氏潘一相妻米氏徐上登妻柴氏夏鼎新妻徐氏馬錡妻呉氏馬鈞妻何氏張日掞妻馬

   氏童富年妻張氏陳禮妻夏氏劉子浩妻馬氏方魁彦妻邵氏何兆楠妻陳氏陳士彰妾何氏又烈

   婦羅鴻蕣妻王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何秉心妻徐氏王魁妻孫氏馬兆蒸妻王氏許一名妻徐氏

   王光第繼妻徐氏夏維敏妻何氏夏應安妻徐氏方祝華妻潘氏仇鼎妻錢氏張履中妻童氏黄禹

   錫繼妻戴氏黃君延妻謝氏韓明元妻宋氏宋經妻董氏方洲妻仇氏呉潾妻宋氏王宗濂妻錢氏

   姚國鞏繼妻呉氏洪承淦妻王氏汪景嶹妻呉氏又烈婦陳錫光妻洪氏夫亡殉節俱於嘉慶年間

   邵又謙妻王氏淳安人夫亡守節同縣邵咸章妻汪氏呉悊妻方氏方景宏妻

   呉氏方辰妻童氏宋元濟妻何氏汪智妻方氏邵能選妻胡氏何鼎瑞妻王氏王景儒妻錢氏張士

   矩妻項氏呉正妻邵氏魯永安妻方氏邵汝梅妻呉氏方䇿妻徐氏余元琇妻宋氏余家䮽妻呉氏

   方大延妻張氏胡蔡妻呉氏呉謨妻方氏王𢑴妻陳氏姚永慶妻葉氏呉廷光妻葉氏童文騏妻方

   氏黄有功妻向氏汪澎妻王氏王允鼎妻方氏江維吉妻汪氏胡光瑞妻汪氏余上章妻鄭氏張之

   和妻洪氏何家佑妻方氏應光熾妻王氏汪煥彩妻胡氏祝景武妻胡氏盧之煒妻向氏童士讓妻

   余氏殷嗣高妻錢氏方賓妻祝氏方之愷妻余氏應光灴妻鄭氏程之軒妻江氏邵廷綬妻張氏葉

   光秀妻胡氏何其彩妻方氏徐發榮妻呉氏方炳如妻徐氏祝萬鵬妻盧氏王元音妻方氏王之玠

   妻江氏方宜䋲妻齊氏錢大瑛妻胡氏徐受和妻葛氏盧承烈妻邵氏邵輿妻余氏唐鳴連妻徐氏

   邵惇妻余氏呉肇周妻項氏徐大年妻王氏米志宏妻陳氏任其峻妻陸氏王作賓妻何氏王秉𢑴

   繼妻陳氏余明璣妻方氏汪遇溰妻鄭氏裴鼎華妻方氏胡尚勣妻祝氏方惠林妻胡氏王問妻呉

   氏方承標妻洪氏王之琩妻何氏方鈞妻王氏余良佐妻呉氏呉士文妻邵氏何士表妻邵氏傅啓

   昆妻宋氏汪曜妻鄭氏又貞女何氏呉方氏呉陳氏呉盧氏胡方氏許錢氏陳裴氏米程氏黄方氏

   呉汪氏萬方氏葉黄氏胡徐氏朱張氏洪張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周室輔妻鄭氏向兆南妻邵氏

   潘律和妻胡氏汪遇洽妻應氏宋商賢妻余氏余定中妻方氏呉燦妻方氏汪士達妻周氏何士毓

   妻魯氏魯善祿妻童氏汪愷妻邵氏方兆鸞妻呉氏劉國達妻方氏童邦棟妻何氏王上槤妻何氏

   呉文望妻何氏宋起運妻方氏邵廷槐妻何氏應作揩妻王氏方光棟妻何氏潘世敬妻方氏胡森

   輝妻姚氏余士萁妻徐氏洪廷蛟妻王氏王範曾妻方氏徐君盛妻洪氏呉宏泰妻方氏貢生鄭瑞

   蓮妻方氏王景量妻何氏呉明安妻方氏徐作梅妻陳氏童秉淑妻方氏汪悦妻方氏武舉邵元傑

   妻程氏黄沛念妻呉氏汪士濟妻呉氏方華殿妻王氏方家珍妻童氏祝能柄妻呉氏魯文漣妻方

   氏項有誠妻潘氏監生王全妾錢氏又貞女江氏魯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皇甫國妻

   張氏桐廬人夫亡守節同縣徐志達妻張氏申屠驥妻袁氏章守魁妻張氏王希慧妻葉氏羅

   名佐妻姚氏柴大本妻袁氏袁師愈妻喻氏王訪吉妻柯氏皇甫懷璣妻楊氏王雨先妻柴氏徐嘉

   能妻鍾氏王怡妻傅氏章孔珠妻王氏戴瑞芳妻王氏柴永瀚妻來氏申屠士采妻姚氏何茂烺妻

   邢氏施日良妻胡氏俞士龍妻米氏徐之斌妻李氏姚銓英妻張氏俞鴻聖妻張氏宋士鍄妻潘氏

   盛加錦妻王氏徐啓佑妻呉氏李華妻呉氏鄔日㫰妻張氏李樹仁妻徐氏徐穎妻方氏李蔚舒妻

   王氏方光𤋮妻呉氏魏天進妻王氏孫啓模妻姚氏徐日臨妻皇甫氏胡日新妻戴氏鍾茂權妻王

   氏章穀妻邵氏米懋德妻陳氏方彦初妻陳氏章永茂妻陳氏邵一千妻徐氏華康玉妻柴氏皇甫

   啓傅妻姚氏申屠承正妻朱氏申屠期枚妻王氏聞咸三妻王氏戴日勝妻張氏陳啓武妻董氏周

   昌倫妻許氏王廷珍妻包氏施應分妻金氏方作鵬妻申屠氏王得統妻戴氏方期榮妻李氏羅日

   桓妻張氏李模妻周氏皇甫奇任妻季氏華世善妻李氏張廷培妻王氏皇甫泰妻玉氏王一清妻

   申屠氏皇甫時元妻申屠氏呉肇基妻邵氏皇甫祈先妻羅氏鍾學春妻陳氏方廷達妻施氏又貞

   女戴聖錄未婚妻姚氏呉瑜昌未婚妻陳氏方廷煦未婚妻申屠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許元挺妻

   羅氏王錫鵬妻徐氏呉士曽妻郭氏李承超妻王氏徐懋德妻聞氏王永海妻鍾氏王廷煜妻胡氏

   申屠師顔妻王氏王亨渭妻葉氏金士文妻徐氏柴令尹妻陸氏程良増妻胡氏孫光燦妻袁氏又

   妻王氏皇甫珂妻孫氏李樹元妻呉氏范彥章妻濮氏葉文漣妻王氏監生趙永立妻余氏王永洪

   妻華氏呉學貫妻鄭氏生員郭鳳城妻王氏職員徐茂林妻方氏呉世鐸妻金氏周國仁妻邵氏俱

   於嘉慶年間 旌呉瑛昌妻陳氏遂安人夫亡守節同縣余士佳妻方氏黄聚禧

   妻何氏余春蒔妻方氏洪肇嵍妻蔣氏王啓璜妻余氏章翲妻余氏王聚昌妻姜氏金肇修妻章氏

   章石經妻徐氏姜如蒥妻王氏徐自崑妻翁氏張有會妻胡氏鄭鎮南妻徐氏鄭展邦妻畢氏余肇

   基妻徐氏余肇烈妻章氏方熙年妾毛氏李嘉慶妻汪氏鄭鎮崑妻余氏王師轍妻鄭氏姜光恒妻

   余氏王尚性妻洪氏余永登妻邵氏洪令儀妻葉氏汪起光妻姜氏金挺賢妻方氏金信妻劉氏余

   際元妻嚴氏呉之松妻翁氏余允之妻汪氏余家琬妻汪氏方錫縉妾章氏余國華妻范氏童申穎

   妻余氏余之佐妻沈氏方錫紳妻洪氏姜之珍妻鄭氏方希哲妻黄氏伊惟椿妻鄭氏王政𢡟妻余

   氏俞祚受妻徐氏章鼎善妻汪氏余祖德妻鄭氏余孝德妻黄氏周鳴岐妻方氏鄭光本妻余氏章

   之恒妻姜氏姜可貞妻余氏姜大瑾妻余氏周梅妻余氏章伊蔚妻姜氏嚴爾復妻余氏蔣際健妻

   余氏姚恃明妻章氏任其峻妻陸氏金際周妻洪氏余國揚妻王氏任光弼妻洪氏姜光勲妻詹氏

   章宏建妻李氏彦能綱妻張氏余宗秀妻金氏余大綬妻章氏徐景崙妻汪氏余世傑妻汪氏余志

   煌妻王氏姜良傑妻方氏方瑗妻余氏姚文濬妻王氏姜大猷妻方氏王彦森妻姜氏章鼎象妻方

   氏王政恕妻毛氏汪國鼎妻余氏姜文鴻妻鄭氏余思敬妻宋氏余象茂妻徐氏凌泰茹妻王氏洪

   國安妻葉氏余人琮妻洪氏余連昇妻呉氏姜珏林妻章氏余振玉妻黄氏范宗巘妻呉氏周允發

   妻范氏又烈婦余廷彩妻姜氏夫亡殉節俱於乾隆年間 旌洪可超妻鄭氏劉沅妻周氏周卜龍

   妻劉氏鄭家綬妻葉氏翁道存妻包氏任立法妻余氏金光敘繼妻蘇氏余振秀妻汪氏姜起綸妻

   江氏童餘祖妻周氏余先延妻蔣氏方兆華妻章氏鄭洙妻余氏挑殿相繼妻余氏鄭鎮峵妻余氏

   方培松妻余氏雷鼎鉉妻童氏姚廷槐繼妻凌氏王政勃妻余氏毛賢科妻汪氏余大東妻汪氏王

   政怡妻方氏余明佑妻汪氏又烈婦余陳氏因被穢詈捐軀烈女余希瑶未婚妻王氏夫亡殉節貞

   女章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蔣錫朋妻方氏壽昌人夫亡守節同縣方允愷妻葉

   氏方允安妻翁氏蔣日潤妻翁氏方際雲妻劉氏方全㻽妻蔣氏並於乾隆年間 旌翁連榮妻李

   氏葉正宗妻方氏方廷焯妻周氏葉龍光妻陳氏李廷楷妻王氏監生方庭本妻程氏呉聖輝妾童

   氏生員翁克達妻葉氏呉麟書妻邵氏方煦妻蔣氏生員蔣聯慶妻洪氏生員葉賢超妻劉氏俱於

   嘉慶年間 旌陳學尚妻趙氏分水人夫亡守節同縣張兆清妻錢氏陳廷權妻章

   氏張膺妻黄氏劉以登妻沈氏王姜妻皇甫氏劉言乾妻俞氏臧名淮妻馬氏吳國新妻宋氏王時

   耀妻陳氏陳上達妻劉氏陳文嵩妻劉氏陳有國妻俞氏何錫錄妻王氏何錫禧妻陳氏高兆慶妻

   陳氏高玉芳妻章氏劉永慶妻王氏劉永源妻高氏章如龍妻王氏王賓莘妻張氏王己一妻劉氏

   何楫妻章氏張念祖妻何氏徐可綱妻方氏徐濯妻沈氏鄭潤妻劉氏張永康妻方氏張宜弟妻臧

   氏王璣繼妻柯氏王鍔妻何氏沈組妻張氏張繻妻蔡氏沈大成妻郎氏陳志楷妻高氏陳周邦

   方氏又貞女盛漢才未婚妻陳氏王家楨未婚妻濮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陳志樟妻徐氏何承仁

   妻劉氏潘廷雲妻黄氏王兆棫妻何氏方安琴妻何氏臧文林妻宋氏高萬達妻郎氏生員王錦妻

   鄔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

  ︹仙釋︺︹三國︺︹吳︺陳惲桐廬人仕呉為征寇將軍有仙術嘗於餘姚一夕築九里塘不假人

   力而成今桐廬南北二鄉多陳侯廟即惲也︹唐︺稠錫桐廬人開元中住南岳菴前稠木自

   開因號稠錫和尚屢著神異常有二虎偕行山康縉雲周氏子十五學佛遊諸方貞元中至

  睦州乞食得錢誘小兒誦阿彌陀佛康聲獨高衆見佛從康口中出坐逝之夕有光燭天宋賜號廣

  道大道明睦州陳氏子學禪於黃櫱嘗自織草屨鬻以奉親及施行路者黄巢兵犯境郡

  人恂懼道明為大草屨標之三十里外巢見之即舍去宋元符中賜號悟空禪師

 ︹土產︺文綾唐書地理志睦州土貢元和志又貢交校絲布元和志睦州土貢白石

  英唐書地理志遂安石英山有白石英以供貢竹簟元和志睦州土貢唐書地理

  志遂安土貢細茶寰宇記睦州土貢鳩坑團茶明統志淳安遂安壽昌三縣出桐油

  志淳安壽昌二縣出明統志建徳淳安二縣出各縣俱出龍膽草本草綱目睦州

  龍膽性苦寒似膽故名 按唐書地理志建德遂安有銅今俱不產謹附記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黄爵滋恭覆輯

                          校對官陶際堯恭 校

温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温州府在浙江省治東南八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九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海七十里西

  至處州府青田縣界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寕府霞浦縣界三百里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二百里東

  南至大海一百里西南至福寕府壽寕縣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台州府臨海縣治三百里西北至

  處州府麗水縣治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三百十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春秋戰國屬越秦屬閩中

  郡漢初為東甌國後為會稽郡囘浦縣地後漢永

  和三年置永寕縣仍屬會稽郡見後漢志而沈約宋志作永建四年

  立元和志又作晉立恐誤三國呉屬臨海郡東晉太寕元年分

   永寕等四縣置永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廢

   郡屬處州唐武德五年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寕安

   固樂成横陽五縣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括州上元

   元年分括州地置温州天寶初曰永嘉郡屬江南

   東道乾元元年復曰温州屬浙江東道五代屬呉

   越晉天福八年升爲靖海軍節度宋初仍曰温州

   永嘉郡太平興國三年降爲軍政和七年升應道

   軍節度使建炎三年咸淳元年升瑞安府以度宗潛

   屬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隸江浙行

   省明洪武初改曰温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隷浙江省領縣五

   永嘉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海岸七十里西至處州府青田

   縣界九十里南至瑞安縣界二十里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二百里東南至大海一百里西南至瑞

   安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樂清縣界三十里西北至青田縣界一百里漢初為東甌國後為囘浦縣

   地後漢初為章安縣地永和三年置永寕縣屬會稽郡三國呉太平二年屬臨海郡晉太寕初為永

   嘉郡治宋齊以後因之隋廢郡改縣曰永嘉屬處州唐初為東嘉州治州㝷廢屬括州上元初始為

   温州治五代因之宋為瑞安府治元為温州路治明為温州府治 本朝因之瑞安縣

   南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六十七里東至大海十里西至泰順縣界二百里南至平陽縣

   界十五里北至永嘉縣界五十二里東南至大海二十里西南至平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永嘉縣

   界三十里西北至處州府青田縣界一百五十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為章安縣地三國呉析置羅陽

   縣孫皓改曰安陽屬臨海郡晉太康元年又改曰安固太寕初屬永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省入永

   嘉縣唐武徳八年復置安固縣屬東嘉州尋屬括上元元年割屬温州天復二年改曰瑞安五代

   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瑞安州仍屬温州路洪武二年復降為縣屬温州府 本朝因之

   清縣在府東北八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海十里西至永嘉縣界六十里

   南至海五里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海十里西南至永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台州

   府黄巖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仙居縣界二百里漢囘浦縣地後漢永寕縣地晉寕康三年析置

   樂成縣屬永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廢唐武德五年復置樂成縣屬東嘉州七年廢入永嘉縣載初

   元年復置屬温州五代梁時呉越改曰樂清宋仍屬温州元屬温州路明屬温州府 本朝因之

   平陽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十五里東至海二十五里

   西至泰順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福建福寕府霞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瑞安縣界三十五里

   東南至海十八里西南至霞浦縣界一百里東北至瑞安縣界二十里西北至瑞安縣界二十里漢

   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為安陽縣地晉太康四年置始陽縣屬臨海郡㝷改曰横陽太寕

   初屬永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省入永嘉縣唐武德五年復分置横陽縣屬東嘉州貞觀初廢大足

   元年復置屬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呉越改曰平陽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平陽州仍屬温州路明

   洪武二年復降為縣屬温州府 本朝因之泰順縣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

   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里東至瑞安縣界一百十里西至福建福寕府壽寕縣界十里南至福寕府

   福安縣界三里北至處州府景寕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平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福安縣界八

   十里東北至處州府青田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景寕縣界一百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晉

   為安固横陽二縣地隋為永嘉縣地唐為瑞安横陽二縣地明景泰三年始析置泰順縣屬温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控山帶海利兼水陸實東南沃壤一巨都會

  詢藝文𩔖聚當甌越之衝負海山之險方輿勝覽枕江界⿰氵𡨋 -- 溟

  天設奇險危梁層巒環列四境明王瓚府志序襟帶大海

  與列島對峙北毗台寕南臨閩越爲東南要害之

  區

 ︹風俗︺海育多於地産商賈貿遷魚鹽充牣其俗剽

  悍以嗇其貨織靡其人多賈其士任氣而矜節

  益吉地不宜桑而織紝工不宜漆而器用備不宜

  粟麥而秔稻足

 ︹城池︺温州府城周十八里門七南臨河北負江東西爲濠明洪武元年建 本朝順治康

  𤋮中屢修雍正七年重修瑞安縣城周六里有奇門五西倚山臨江東南北有濠明時改

  樂清縣城周九里三十步門六明嘉靖中建平陽縣城周三里一百八

  十四步門四有濠元至正中重建 本朝康熙時重建東西城門樓雍正九年泰順縣

  城周三里門四濠廣六尺明嘉靖九年建 本朝順治六年増建月城

 ︹學校︺温州府學在府治東南宋天禧三年建 本朝康𤋮二十三年重建乾隆二年修入

  學額數二十五名永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元祐三年 本朝康熙中屢修乾隆八

  年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瑞安縣學在縣治東宋政和六年 本朝康𤋮雍正中屢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樂清縣學在縣治南宋紹興五年遷建 本朝康𤋮十二年重建雍

  正乾隆中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平陽縣學在縣治東南鳳凰山下宋元祐中建 本

  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十三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泰順縣學在縣治南明萬厯二

   十九年改建 本朝康熙六十年乾隆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一名東山書院

   城東南 本朝雍正中巡道芮復傳建中山書院在郡城南萬松書院

   安縣清泉山玉尺書院在瑞安縣小沙巷梅溪書院在樂清縣治東

   陽書院在平陽縣治龍湖書院在平陽縣治羅陽書院在泰順縣

   治學宫側 又鹿城書院在郡城東北隅明宏治中郡守鄧淮建永嘉書院在郡城西南宋淳祐中

   建瑞安縣有心極書院明知縣劉畿建羅山書院明張孚敬建樂清縣有宗晦書院平陽縣有會文

   書院俱宋建今皆圮廢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二萬一千八十五今滋生男婦一百九十三萬三千六百五十五名口計三十

   六萬九千八百二十三户又屯運男婦六千一百七十二名口計一千四百六十九户

  ︹田賦︺田地共二萬一千九百五十一頃一十五畝四分零額徵地丁銀十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一兩

   一錢二分零米四萬五千五百五十八石四斗一升零

  ︹山川︺華蓋山在府治東郡縣志山在温州東一里寰宇記山去子城一里周迴九里遥望似

   華蓋有湧泉旱不減雨不加謝靈運與弟書云地無佳井賴有山泉指此舊志今亦名東山郡城緣

   其上下有容城洞道書以為第十八洞天又云郡城有山凡九形家謂之九斗山而華蓋當其口今

    城東南緣積穀山東北緣海壇山西北緣郭公山西緣松臺山餘四山則峙於城南三面也

   山在永嘉縣東寰宇記在温州子城東四里北臨永嘉江東接滄海瞿嶼山在永嘉縣

   東二十里獨峙江漬相傳吴貞女瞿素所居石室山在永嘉縣東七十里寰宇記楠溪入

   一百二十里有石室北對清泉高七丈廣十三丈深六十步可容千人狀如龜背石色黄白扣之聲

    如鼔沿山石壁高十二丈古老傳云是石室步廊中界山在永嘉縣東三百里海中明洪

   武二年倭嘗犯此舊有中界巡司戍守後遷於永昌堡又有靈崑山與中界山並峙海中積榖

   山在府城東南隅寰宇記山西北去州子城二里其山獨出一峯有飛霞洞南有謝公巖明統志

   作謝客巖云謝靈運題詩石崖間今已蕪没大羅山在永嘉縣東南一名泉山寰宇記從

   永寕南出三十里東北枕海永嘉記云山北有衆泉天旱此泉不乾故以名山山東有瀑布長數十

   丈頃有大湖中有孤巖獨立舊志山在郡城東南四十里廣袤四十里上有菊花卧龍等潭及版障

   巖霹𩆝尖諸勝其支隴以山名者凡十有六盤踞尤遠仁王山在永嘉縣南五里旁有小

   阜曰湖嶼正對郡治又陽嶴山在縣南十里下有暘湖吹臺山在永嘉縣南寰宇記其山

   狀如樓臺下有飛泉石池生椅桐及笙簫之竹舊志山在郡城南二十里高處平正如臺山麓廣袤

   二十餘里山隂為永嘉界南為瑞安界岷岡山在永嘉縣西南三十五里峯巒峻拔潭谷

   瞿溪山在永嘉縣西南三十五里宋謝靈運有過瞿溪山飯僧詩松臺山

   治西一名淨光山又名宿覺名山巔有浮圖為郡城之表又有海壇山在縣治東北其支阜為慈山

   金丹山在永嘉縣西一里寰宇記山有三峯連嶺高下其色紅赤逺望如霞映水西山

   在永嘉縣西五里連嶂曡巘為永嘉登覽勝處謝靈運詩遥望城西岑即此郭公山

   西北晉郭璞登此山卜居故名破石山在永嘉縣西北二十里臨江壁立如張帆然安溪繞

   其卞周澂永嘉記永嘉南岸有帆石即此青嶂山在永嘉縣西北四十里上有大湖澄波浩

   渺一名七峯山赤水山在永嘉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時有赤水出巖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

   室可坐千人亦曰大若巖道書以為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囘所治梁陶宏景於此纂集真誥故

   又名真誥巖呉甘露中道士傅隱遥亦於此飛昇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巖東西兩溪合流其下匯為

   天臺山在永嘉縣西北赤水山之北山形如甑前後環列十三峯石簣山

   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寰宇記上有方石形狀如簣云昔黄帝緘玉版金劵篆册於此孤

   山在永嘉縣北江中與城相對東西兩峯上各有塔謝靈運詩孤嶼媚中川謂此宋建炎四年

   宗嘗駐蹕賜兩塔院名曰龍翔興慶德祐二年廣二王走温州陸秀夫張世傑等共會於此舊志

   昔時兩峯對峙江流貫其中後爲沙淤遂相連羅浮山在永嘉縣北寰宇記在州北八里高

   三十丈永嘉記云此山秦時從海中浮來舊志山在江北岸一峯孤立半浸江中與孤嶼相望一名

   密羅永安山在永嘉縣北八里一名北山郡之主山也峯巒連屬綿亘八里西有石崖

   懸瀑高百餘丈名曰水漈相近華嚴山永安之支隴也有石質可爲硯石門山在永嘉縣

   北十五里上多名勝謝靈運嘗遊此有詩凌福山在永嘉縣北六十里永安江中一名雞嶼

   掛綵山在永嘉縣東北二十里其山壁立燦爛有如綵繪青嶴山在永嘉縣

   東北二百里海中兩山對峙如門亦名青嶴門宋永明中郡守顔延之於此築亭望海白巖

   山在瑞安縣治東一名龍山亦名白鹿巖鳳凰山在瑞安縣東三百餘里海中南近江

   口其西有江横山兩山相對如門號鳳凰門昔時海舟往來可泊此避風夏有蜃氣覆其上明嘉靖

    中倭盤踞於此廟山在瑞安縣東南五里亦曰安祿廟山山高秀障蔽海門山下有兩巖蜿蜒

    人海又有玉泉洞可容百人其泉通海寶香山在瑞安縣南十五里小嶼臨江三面水繞

    狀如浮虹遮浦山在瑞安縣西南三十里其南為坑嶺接平陽縣界明嘉靖中設險於柘浦

    山天門埭以拒倭柘浦即遮浦也西峴山在瑞安縣治西神仙傳梁馬湘卜居西峴下紫

    霞常覆其居左右有二十八井上應列宿五公山在瑞安縣西三十里世傳梁僧誌公化公

    朗公唐公寶公會此故名有五公石石上有翦尺拄杖跡陶山在瑞安縣西三十五里周僅二

    里前江後湖陶宏景嘗居此道書以為第七福地許峯山在瑞安縣西四十里世傳許遜

    煉藥其上高數千仞海舶視為方嚮俗呼景福山福全山在瑞安縣西四十五里亦陶宏

    景隱居處道書以為第三十三福地有花巖潭龍耕潭山之北有白雲嶺巾子山在瑞安縣

    西六十五里有七星潭旱可禱雨郭嶴山在瑞安縣西一百七十五里有陽清泉味甘潔

   飲之可愈疾集雲山在瑞安縣治北跨帆遊崇泰清泉集善四鄉縣之主山也帆遊

   山在瑞安縣北四十五里東接大羅山與永嘉縣分界為舟楫要衝永嘉記地昔為海多過舟故

   山以名唐張又新詩漲海嘗從此地流平帆飛過碧山頭仙巖山在瑞安縣東北四十五里

   當大羅山之陽巔有黄帝也廣五百餘畝水分八派注為溪潭高下相屬道書以為第二十六福地

   宋陳傳良讀書於此朱子嘗訪之書溪山第一四字雲頂山在瑞安縣東北五十里亦大羅

   支山有齊雲洞潄玉潭諸勝東塔山在樂清縣治東有文峯形聳如筆宋紹興中祥雲見

   其上明年王十朋廷對第一又有西塔山在縣治西有天柱峯梅花洞九牛山在樂清縣

   治東上有九大石横列遠望(⿱艹石)牛然以謝靈運曾遊又名謝公山芙蓉山在樂清縣東六

   十里有三峯聳立紅赤相映如芙蓉隋書地理志永嘉有芙蓉山即此雁蕩山在樂清縣

   東九十里東連温嶺西接白巖南跨玉環北控蒼嶺盤曲凡數百里其峯百有一谷十洞八巖三十

   爭奇競勝遊厯難遍舊志云山跨樂清平陽二縣在平陽西南者曰南雁蕩此爲北雁蕩有東西内

   外谷東外谷之峯五東内谷之峯四十有八西内外谷之峯各二十四諸峯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皆

   包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絶頂有湖方十餘里水常不涸雁之春歸者

   留宿焉故曰雁蕩有大小龍湫會諸澗水懸崖數百丈飛瀑之勢如傾萬斛水從天而下沈括謂天

   下奇秀無逾此山謝靈運爲永嘉守酷好搜奇而不及雁蕩其時山實榛莽莫之或知也至宋太平

   興國初僧全了棲止是山建靈巖寺山始顯名倪嶴山在樂清縣南三十里海中山頂有水

   懸崖如線山下即海洋海洋中一泓獨澄碧亦名倪嶼潭盤嶼山在樂清縣西南寰宇記在

   州西北七十里上有淡水謝靈運遊海口盤嶼山詩云遨遊碧河渚坦蕩丹山峯舊志今在縣西南

   五十里濱海明初朱亮祖襲方明善於此其下即盤石䘙簫臺山在樂清縣西南十五里一

   名玉簫峯丹霞山在樂清縣治西舊名白鶴山曾有白鶴棲鳴山上山色多丹亦名赤巖山

   唐天寶六載改今名有雙瀑潭蓋竹山在樂清縣西三里其上有蓋竹洞天俗呼楊八洞奇

   峯怪石峻峭幽深舊八洞今止三洞可通陳希文有遊蓋竹洞天詩西漈山在樂清縣西五

   里三面蒼崖峭立環若翠屏惟東南軒豁如門大海横其前可望日岀山北有瀑布從懸崖而下飛

   流濺沫雖盛暑涼氣逼人章嶴山在樂清縣西十二里亦名雙峯山有東西溪夾山而流稍

   西為盤谷山以山谷盤旋而名東面海俗稱鹽盤山白石山在樂清縣西三十里一名白石

   巖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純石無土唐天寶中嘗改名五色山洞壑出泉東西流五六里合而為湖

   山中有藏真塢百丈巖諸勝宋太平興國中羽士李少和居此山下有白石徑為謝靈運行田之所

   又西十里有玉甑峯即白石之别峯登峯頂者五更見日出如紅爐鑄丸翔雲山在樂清縣

   治北亦曰縣後山東接雁蕩西連白石高山大谷雜沓若翔雲奇峯茂林為邑屏障左源山

   在樂清縣東北三十五里羣峯環繞中有田二千餘畝民居悉藏谷中山有四景曰梅溪蓴湖左嶺

   小雁蕩王十朋有四景詩仙壇山在平陽縣治東本名橫嶴一曰横嶼三國呉置横嶼船屯

   蓋以山名上有九盤嶺明統志上有平石方十餘丈號仙壇其旁有竹林風來成韻垂掃壇上殊無

   塵籜號掃壇竹象灣山在平陽縣東二十里其形如象山東南有仙人足跡又名仙灣

   龍山在平陽縣東海中明時倭自北洋而來此為必經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銅盤山南麂

   山在平陽縣東南海中有平壤數千畝稱饒沃環負島其北接鳳凰山山嶴濶大坐臨深海山

   外皆大洋明時倭每棲泊於此恃為巢穴乘潮御風直抵飛雲港此為哨守要地大巖頭

   山在平陽縣東南海中海防考倭自南麂鳳凰霓嶴蒲岐楚門玉環而來俱經此山巡哨最切

   嶺門山在平陽縣治前南隅山分左右翼中闕如門林亭山在平陽縣南十里瞰

   海有大石蹲踞可就觀日出旁有石室相傳神人所棲麥城山在平陽縣南十里枕海上

   有龍湫下即仙口巡司厦材山在平陽縣南一百五十里東南枕海西連福建福州沙埕

   港為要隘之所傘蓋山在平陽縣南一百六十里枕海有小漈水出焉昆山在平陽縣

   治西南絶頂有巨巖俗名古巖小有二老木冬夏常青下有穴空洞可容數十人鳳山

   陽縣西南二十五里臨江綿亘數里一名錢倉山其相接者有青華山上多奇石蓋竹山

   在平陽縣西南五十里上有華篕峯及黒白二巖下有龍湫樓石山在平陽縣西南寰宇

   記從平陽江西上十五里其山西峯頓聳三石鼎足之象舊志山在縣西南五十里三尖頂立並高

   百仞杪如劒鋒周四十三里遠望如樓閣海艘以為南北之準玉蒼山在平陽縣西南八十

   里一名八面山周百餘里稍北巖岫四圍止通一門中有石室方丈又北為苕溪山凡三十六面林

   壑山源神仙窟宅也松山在平陽縣西南八十里峯巒攢簇高秀與玉蒼相亞又南為凝翠山

   去縣八十五里綿亘十餘里跨福建福寕州界舊設軍營於此南雁蕩山在平陽縣西南

   百里北自穹嶺南至施巖四五十里皆雁蕩也中有明玉峯峯頂有池五代時僧願齋尋訪名山於

   此曰此山水盡處龍雁所居豈非西城書所謂諾矩羅震思雁蕩龍湫者耶因結茅其間山有十三

   峯三洞二巖澗石𩔖皆奇勝白雲山在平陽縣西南百里與雁蕩相接高出雲表中有澗

   濶數十步遊者援藤而進名曰道上有玉簾瀑泉寒瀑泉飛淙濺沫最為奇勝羅溪山

   在平陽縣西南百里接泰順縣界一名西山壁立千仭横亘十里有四十二峯下有四水合流沿山

   而南入於海錦屏山在平陽縣西一里形如屏幛四時蒼翠西六里為沙岡山下有葛

   鳴山在平陽縣北五里山腹有洞中恒有聲其中有小山七突立平原一名七星山

   下山在平陽縣北十五里山巔有洞泉流為飛瀑宛若雁蕩龍湫飛龍山在泰順縣

   城東陵谷蜿蜒如飛龍又城西有舞鳳山環夾縣治龍鬭山在泰順縣東一百十里下有龍

   𨷖渡元末嘗置寨於此東接瑞安縣界分水山在泰順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與平陽縣接

   界泉發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山下地名平水達前倉江可通舟萬羅山在泰順縣治前

    孤峯獨峙為縣之勝地軸山在泰順縣城南里許横鎖水口三魁山在泰順縣南六

    十里有東山西章中龜三峯故名又南十里有仙山有二石井旱可禱雨天關山在泰順縣

    治北一里下有龍湫百丈山在泰順縣北三十五里峻絶奇秀有百丈漈白若嶺

    在樂清縣東謝靈運渡江而上從斤竹澗過白若嶺即此白沙嶺在樂清縣東十里為水陸

    要衝漢武遣下瀨將軍出白沙擊東越或曰即此丹芳嶺在樂清縣東四十五里路入雁

    蕩西谷凡四十九盤説法巖在樂清縣西馬鞍嶺上與地紀勝宋陳覺嘗於東峯望見巖下

    一木如蓋捫蘿至其所見藤蔓SKchar2繞一人其形如石乃入定僧也乃結菴於傍居二月餘僧欠伸張

    目曰吾衣寄巖間有虎守之持吾錫杖以取覺往虎見杖而去持衣授僧拜墾説法山中鳥獸神鬼

    皆來聽受滴水巖在泰順縣東四十里石壁峭拔溪流湍悍舊時僅容仄足明宏治中闢成

    白石洞在樂清縣西四十里相傳十二真人所治之地霓嶴在永嘉縣東一百餘

   里海防考倭船南北往來多泊於此逕達盤石衞城最為險要在府東由福建福寕府而北為

   平陽縣東南去海二十五里其北為瑞安縣東去海十里又北為永嘉縣東去海九十里又北為樂

   清縣南去海五里又東北接台州府太平縣界亦曰白沙海通志温州之海延袤四百餘里海道南

   至福建福州八百二十里北至台州三百三十里其間深洋最多自流江至鎮下門飛雲海安黄華

   蒲岐諸港所在水路衝達外則霓嶴三盤南麂南龍均為海山之要害而玉環島嶴孤懸水陸交錯

   實温台二郡之門户戒備尤不容以不密也永安江在永嘉縣北元和志永嘉江一名永

   安江在州東三里寰宇記永嘉江一名温江東自大海西通處州青田溪舊志在縣北門外今名甌

   江又名蜃江源自括蒼諸溪匯流入境東至盤石安村匯於海洋茫無際涯是謂甌海潮汐往來旁

   流四達南抵瑞安北抵樂清内通三州四溪及十三鄉十三浦無不悉貫焉安陽江

   安縣南門外呉時名羅陽江唐時名安固江亦名瑞安江又名飛雲渡其上源有二一自福建政和

   縣東北之温洋謂之大溪一自處州青田縣東南之木凳嶺謂之小溪合諸山溪之水東流入縣境

   至陶山南口合流又東至縣南水濶百餘丈東接海口又三港口在縣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又羅

   陽大洪莒江三水自西北來會於此因名館頭江在樂清縣西南六十里上接永嘉之甌江

   東流經盤石衞又經白沙嶺入海横陽江在平陽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始陽江又名前

   倉江上流有四港其一爲順溪匯縣西境諸鄉之水東流一爲梅溪出蓋竹山東注於江一爲平水

   自泰順縣界合澗谷諸水經松山下合於江一爲燥溪上流爲宋蘭洋亦縣西南諸溪水㑹流經縣

   西七十里燥溪山下分爲東西二溪又經縣南五十里俱注於江又東南流出縣東南二十五里經

   江口入海姚溪在永嘉縣東五里源出大羅山東谷之水引爲姚溪經縣東入永安江西谷之

   水引爲杜嶴溪經縣南二十里入慈湖安溪在永嘉縣西北六十里上接處州青田惡溪七

   十二灘之水入縣界始安流而東經破石山下亦名張帆溪又東南注於甌江爲安溪港柟溪

   在永嘉縣北一里寰宇記在温州西南一十五里水入温江府志源出仙居諸山與縣界四鄉水合

   流為欓樟羅藤蓬玲小李八溪至朝漈合入永安江東溪在樂清縣治東亦名雲溪源出縣東

   北羣山中西南流四十餘里入城東北門至縣治東名東溪又西南與西溪合流為運河分二流一

   經縣南入海一西南流直注館頭江凡六十里仍名運河支流旁達灌田二十餘萬畝西溪

   在樂清縣治西源出白鶴石橋諸山懸崖而下為雙瀑潭至城南與東溪合流一名金溪梅溪

   在樂清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左源山東至萬橋港入海宋王十朋取以為號仙居溪

   順縣東一十五里源出縣西北諸山東流經仙居山下又經縣東四十里洪口渡又東合百丈漈經

   龍𨷖山下抵瑞安界入海蓋亦安陽江之上源也白溪在泰順縣西四里有三源俱出天關

   山合流經縣南十五里又西南流達福建壽寕寕德縣境人海象浦河在樂清縣西六十里

   南出數十里達館頭江隔山不與西河接舟楫出入多取道於此運塘河在平陽縣城北

   自縣北厯鳴山下北抵瑞安飛雲渡凡三十五里旁有萬金塘萬橋港在樂清縣東六十里

   窑嶴諸山之水至此入海亦曰萬橋江芙蓉川在樂清縣東七十里亦名芙蓉港一自小

   芙蓉南至芙蓉塘口入江一自雁蕩山西外谷至長為大川入江慈湖在永嘉縣南二十五

   里吹臺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又有滄湖在縣東七十里下流入海會昌湖在永嘉縣

   西南五里受郭雄瞿三溪之水郭溪源出縣西鐵場諸山雄溪瞿溪源出瑞安諸山三水合流匯而

   為湖起於漢晉間至唐會昌四年太守韋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

   實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東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亦名瑞安湖延袤七十餘里東湖

   在瑞安縣東門外源出白巖諸山引流經縣北至帆遊山接會昌湖直達永嘉南門又縣北二里有

   北湖源出集雲山一名錦湖環繞城北接於東湖永豐湖在瑞安縣西七十五里源出逢

   源山周迴十里水常不竭民賴其利謝公池在永嘉縣寰宇記在温州西北三里積穀山東

   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云池塘生春草園抑變鳴禽即此明統志池頗澄湛俗呼靈池浣沙潭

   在府治西一名蜃川明統志城中五水合乎五行雖旱不竭五水謂此及石龜潭雁池冰壺潭潦波

   玉函潭在瑞安縣東四十五里仙巖山下潭上之山狀如石函相近爲梅雨潭上有飛

   瀑數丈分流四道而下亦名仙巖瀑布石門潭在樂清縣雁蕩山上有十八灘水匯流於

   此兩崖如門產鯉旁有石穴深黑相傳有龍潛焉百丈潭在樂清縣西四十里其深不測

   雲起則雨一名百濟潭第一漈在泰順縣南二里高二十餘丈懸崖直下又連七漈達福

   建壽寕縣界斤竹澗在樂清縣東七十五里謝靈運詩過澗既厲急即此散水泉

   在樂清縣東北南閣山下峭崖千尺泉水迸崖而下匯爲澄潭廣八九畝三黄井在樂清縣

   治東北山上其水發源柟溪懸崖而下是謂大三黃井高二百丈非捫崖不可上潭水深黑望之悚

   慄其西又有小三黄井

  ︹古蹟︺永嘉故城今永嘉縣治後漢置曰永寕隋改名元和志即漢回浦縣之東甌鄉上元

   二年於此置温州縣移在州東百八十步舊志晉太寕初置郡議築城於江北岸去今城六里今猶

   謂其地曰新城尋遷江南岸東西附山北臨江南環㑹昌湖跨山為險名曰斗城謂城内有山錯立

   如北斗也亦謂之鹿城時有白鹿銜花之瑞云五代梁開平初錢氏増築外城亦曰羅城又有子城

   在府城内亦錢氏築元至元中廢東甌故城在永嘉縣西南史記東越傳孝惠三年舉

   高帝時越功閩君揺功多乃立摇為東海王都東甌索隱曰甌水名永嘉記甌水出永安山行三十

   餘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東甌王都城有亭積石為道今猶在府志東甌王故城在永嘉縣西南

   三十羅陽故城在瑞安縣東北三國呉置晉太寕初遷今所樂成故城

   今樂清縣治元和志縣去温州一百二十四里本漢囘浦縣地東晉孝武分永寕縣置縣志後梁開

   平二年錢氏以避梁祖諱改名樂清横陽故城在平陽縣北宋書州郡志晉武帝太康四

   年以横嶼船屯置爲始陽復更名橫陽元和志縣北去州一百五里大足元年再置寰宇記今爲平

   陽縣以邑有平陽嶺故名羅洋舊鎮今泰順縣治本瑞安縣地明景泰中巡撫孫原貞討

   平鄧茂七葉宗留之亂奏割瑞安之義翔鄉十二里平陽之歸仁鄉六里置縣於羅洋鎮以民心向

   化賜名泰順謝公樓在府城拱辰門上謝靈運守郡時恒遊憇於此思逺樓

   城西南宋守劉述建元守阿都赤復建面西山諸峯下瞰會昌湖滄浪閣在府城内宋建

   楊蟠詩水清當自鑑無爲濯纓來鰲山閣在瑞安縣西西峴山上宋建郡守蘇起詩云賴

   有此軒相映帶盡收佳景在人寰西射堂在府城西寰宇記在温州西南二里謝靈運晚

   出西射堂詩云連嶂曡巘崿青翠杳深沈今西山寺是也讀書堂在永嘉縣治後宋謝靈運

   建有詩云虛館絶爭訟空庭來鳥雀又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雲閣戲綵堂在府城東南舊

   郡志宋趙屼倅郡時建其父清獻公抃致仕家居屼迎以就養因取老萊子戲綵之義名堂抃有詩

   云老萊不及吾兒少且著朱衣勝綵衣東山堂在永嘉縣東南積穀山上宋周行已建翁

   卷𭔃題東山堂詩云惟見煙霞起全無市井宣鸛來巢木杪黿出戲蒲根南亭寰宇記去温州

   一里謝靈運遊南亭詩密林含餘清逺峯隱半規又北亭在州東北五里枕永嘉江靈運罷郡與吏

   民别於此白岸亭在永嘉縣寰宇記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為名亦謝靈運

   遊賞處詩云拂衣遵少垣緩步人蓬屋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疎木駐鶴亭在永嘉縣西南

   巽吉山宋白玉蟾嘗居此富覽亭在永嘉縣西北郭公山上宋建登者不越几席而盡山水

   流觴亭在舊郡治明統志宋郡守樓鑰建甃池為曲水繪蘭亭修褉圖於壁絶景

   亭在永嘉縣東南積穀山上宋周行已建有詩云雲横絶塵境峻堞若繩削三高亭

   清縣治西塔山之半俗呼為半山亭以晉王羲之宋謝靈運唐孟浩然三人嘗遊此故名叢桂

   亭在平陽縣治南明統志宋時邑人一年登文武科者十六人縣令俆以道為建此亭上浦

  館在府城東七十里明統志唐孟浩然逢張子容賦詩逆旅相逢處江村日暮時衆山遥對酒孤

  嶼獨題詩陶隱居丹室在瑞安縣西四十里陶山陶宏景煉丹之所衆樂園

  在府城西南隅舊治北縱横一里中有大池亭榭碁布花木彚列宋時毎𡻕二月開園設㑹盡春而

  墨池在永嘉故城晉王羲之為郡守臨池學書處宋米芾書墨池二大字

 ︹關隘︺海關在永嘉縣東門外海口稽察海船出入飛雲關在瑞安縣南七里安陽江

  津濟處也本名飛雲渡波流洶湧關横截南北往來者必出於此明置寨設總哨官帥舟師泊鳳凰

  海洋今有把總防守白沙關在樂清縣東白沙嶺之東陸走台境水通海島為縣境咽喉

  江口關在平陽縣南二十五里下臨横陽江為往來要衝明初設關於此今改汛置兵防禦

  鎮下關在平陽縣東南一百四十里亦曰鎮下門水寨坐臨大海其東有官嶴直衝臺山外

  洋明置關設總哨官帥舟師哨守今亦設兵防禦羅陽第一關在泰順縣四十里當

   洪口東渡之西道出瑞安其地有洪溪匯入龍潭謂之洪口水陸往來多出於此分水關

   在泰順縣東南分水山當浙閩之衝桂峯東南關在泰順縣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嶺又

   有桂峯橋旁立兩關路通閩栝武嶺頭鎮南關在泰順縣東南桂峯之南白沙

   隘在永嘉縣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宋置白沙巡司元因之後廢眉石北隘在瑞安縣

   沙園所東東至大海南㑹陌城寨西至平陽所北會陡門極為衝要又眉石南隘在沙園所東南東

   濱大洋鳯凰山嶴一潮可到東山隘在瑞安縣北亦曰東山寨其東為東山港又有上瑪

   寨東西分峙為犄角之勢坐臨海濱九峯隘在泰順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平泰二邑往來之

   咽喉温州衞在府治東明洪武元年建今存盤石營在樂清縣西南五十里明

   洪武二十年建盤石衞並築城周九里 本朝順治十七年廢衞立營特設遊擊守備駐防雍正中

   改設都司又盤石守禦後千户所明成化五年盤石衛城移置縣東三里築城周二里有奇廢今

   設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増置又永嘉設西溪廵司瑞安設大嶨巡司大荆營

   清縣東北一百里 本朝順治中築城設叅將守備駐防雍正二年改𠫵將爲遊擊移守備於大芙

   蓉汛乾隆中又改逰擊爲都司金鄉營在平陽縣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金鄉衞築城

   周七里有奇 本朝順治中廢衞改營今有都司駐防蒲門所在平陽縣南一百二十里

   洪武二十年建千户所築城周三里有奇 本朝順治中裁又壯士守禦所在縣東北五十里明

   洪武二十年建築城周二里有奇隆慶初并入蒲門所今設蒲門巡司館頭鎮在樂清縣

   西南五十里館頭江口元置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於岐頭嘉靖中復設於此後裁仙口鎮

   在平陽縣南麥城山明洪武元年置巡司本在縣東仙口山二十年徙置今所今廢又有龜峯巡司

   在縣東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廢改置龜峯堡前倉鎮在平陽縣南二十里亦名錢倉

   池村鎮在泰順縣北七十里有巡司明初置屬瑞安縣景泰三年改屬縣境今廢三魁

   鎮在泰順縣南三魁山明洪武初置洋望巡司屬平陽縣二十四年改置三魁巡司又雅陽巡司

   在縣東南雅陽山明宣德八年置屬平陽縣景泰三年俱改屬泰順隆慶中廢安村寨

   嘉縣東五十里盤石營南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守禦千户所築城周三里有奇 本朝順治十八

   年遷康熙九年改寨復設遊擊守備駐守蒲岐寨在樂清縣東三十里洪武二十年置蒲

   岐所築城周三里東渡江至楚門所二十里 本朝順治十七年廢所置寨設兵戍守白巖

   塘水寨在樂清縣東北蒲岐寨東濱海爲蒲岐之外户水哨北會台州之松門楚門南㑹黄

   華巷又後塘寨亦在蒲𡵨寨東南臨大海形勢險要高嵩寨在樂清縣東四十里高嵩山上

   臨大海近蒲岐寨又有下堡寨在蒲岐寨南五里南臨大海皆蒲岐之鎖鑰也章嶴寨

   清縣西章嶴山旁於此防禦可以東衛塔頭西衞鹽場南衛黄華北衞長林沙角寨

   清縣西二十五里沙角山下濱大海介黄華章嶴間明嘉靖中倭由此登犯防禦爲切黄花

   水寨在樂清縣西南盤石衞東三十里東接大海大小門霓嶴南枕港口乃郡境咽喉又有黄

   花山寨在水寨東二里其地有華山因名有黄華關廹臨海口汛守最切岐頭寨在樂清縣

   西南六十里海舟經此必艤舟而後行謂之轉岐由摺疊嶴東北達驪羊即台州松門寨海安

   寨在瑞安縣東北三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建千户所築城周三里有奇 本朝順治中裁

   頭寨在瑞安縣東五里有海口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今裁又舊有三港税課局在縣西南

   一百十里明初與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屬泰順縣而税課局如故今俱廢焉沙園

   寨在瑞安縣南二十里南去平陽縣三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築城周三里又縣治東舊

   有瑞安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建 本朝順治中俱裁改置寨舥艚寨在平陽縣東南

   八十里東北兩面皆濱海明初置寨兼置巡司今設汛設兵戍守蒲壯寨在平陽縣東南

   九十里東至金鄉南抵福建福寕府 本朝順治中廢蒲門壯士二所改置寨今有守備駐防

  口水寨在平陽縣南金鄉營東南臨大海有巡司明初置於下埠正統五年徙於渡頭今裁

  永昌堡在永嘉縣東五十里明嘉靖三十七年堡周五里有奇并遷中界巡司於此後廢

  縣後堡在樂清縣北明嘉靖中補築縣城於山腰尋徙城於平地而縣後故城改為堡翼其

  兩旁以附於城周不及二里嶺店驛在樂清縣東北一百餘里明置驛丞今裁永嘉

  鹽場在永嘉縣東南五十五里海口明嘉靖三十七年築堡周四里又雙穗場在瑞安縣東長

  林場在樂清縣西四十里白塔山宋政和中置今俱有鹽大使天富場在平陽縣東南三十

  餘里明初置天富南鹽場鹽課司後廢今併於雙穗場

 ︹津梁︺寶慶橋在永嘉縣東門外 本朝康熙十八年總兵陳世凱重建惠民橋

  治西明知府洪垣建雙蓮橋在永嘉縣南門外 本康熙十二年重建永惠橋

  在永嘉縣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知府李琬建綠野橋在永嘉縣西南寶帶

  橋在樂清縣治前惠政橋在樂清縣鼓樓前明洪武中重建萬橋在樂清縣東二

  十五里宋萬規建胡公橋在樂清縣治西南又名文虹橋天啟六年知縣胡良臣建當

  東西兩河合流處高與城齊夾嶼橋在平陽縣南縣南之水一自嶺門一自新羅山洋嶴

  等處出會於橋下分流西達錢倉南達江口仙居橋在泰順縣東十五里水勢湍急為往

  來要道 本朝康熙十二年重建中洲渡在瑞安縣西三里横山明萬厯中知縣劉畿重

  飛雲渡在瑞安縣南門外為浙閩要津明嘉靖中額設官渡十隻後僅存其四 本朝

  康熙中知縣范永盛増廣之檉岡渡在樂清縣東十里舊名金沙渡 本朝乾隆十年

  民呉廷雲重建横春渡在樂清縣西南館頭江上為縣要津平安渡在平陽縣南二

  十五洪口渡在泰順縣東四十里

 ︹隄堰︺海塘在永嘉樂清瑞安平陽四縣海濱樂清縣蒲岐海塘自縣東三十五里十五都凡七

   百八十二丈又有海口塘長一百五丈永嘉縣自城南至沙村寨共二千六百十九丈明嘉靖中築

   瑞安縣自城東至十一都有舊塘五百十三丈又自城東至沙園所土塘八百餘丈皆萬厯中修平

   陽縣海塘距縣治二十里舊爲潮淹萬厯中知縣朱邦喜重築因名朱公塘劉公塘

   清縣西起迎恩門外至館頭五十餘里路通府治宋紹興初修築蒲州埭在永嘉縣東南

   三十里外障江潮内蓄河水長四十一丈永嘉瑞安田二十四萬悉資灌溉明萬厯二年重修後知

   府衛承芳以舊埭稍高乃準水則設水湫九處蓄洩得宜 本朝順治十四年重築法華埭

   在永嘉縣西南三十里甌浦上村又謝婆埭在甌浦下村瀦蓄三溪之水灌溉萬頃石紫河

   埭在瑞安縣西半里長三十八丈爲永嘉瑞安水利扼要處丁灣埭在瑞安縣西十五里

   舊名周田埭其水綿亘三百餘丈東至大海南至平陽縣西抵三港溉田三萬餘畝嶼南大

   埭在樂清縣西十五里長四十丈明隆慶中築以禦縣西三鄉漲水

 ︹陵墓︺︹漢︺東甌王墓在永嘉縣西山甌浦︹宋︺徐震墓在泰順縣北門外一里震

  仕為忠訓郎禦賊戰死山嶺葬於此仰忻墓在永嘉縣南吹臺山下許景衡墓

  在瑞安縣北四十里白門山林石墓在瑞安縣東北帆遊鄉張闡墓在永嘉縣

  瞿溪王十朋墓在樂清縣東北左源山之梅嶴葉適墓在永嘉縣東慈山

  陳傅良墓在瑞安縣東北鳯嶴趙立夫墓在樂清縣西北石塘嶴劉黻

  墓在樂清縣東左嶺︹明︺黃淮墓在永嘉縣東南大羅山下章綸墓在樂清縣

  東北横嶼有祠在縣治東高友璣墓在樂清縣西高嶴

 ︹祠廟︺東甌王廟在永嘉縣華蓋山仁濟廟在府城内明統志神姓周名凱呉晉

  間人時横陽永寕安固三邑地皆斥鹵凱開導三江悉注於海因射箭退潮而殁民為立廟至今有

  司歲郭記室祠在永嘉縣華蓋山下祀晉郭璞璞嘗卜地遷城有功於温郡人祀之

   王謝祠在永嘉縣華葢山下祀晉宋郡守王羲之謝靈運顔魯公祠在府城南

   祀唐顔真卿明統志真卿為唐室死節宋紹興中悉官其後以為天下臣子勸李光像而祀之於此

   以永嘉樂清顔氏皆其後也郭太守祠在瑞安縣西南唐郭公逸其名為閩守避黃巢

   之亂徙居紫華山中立屯堡禦賊及卒民立祠祀之忠烈侯廟在樂清縣館頭江祀田居

   邰唐乾符間死王郢之亂龔將軍廟在永嘉縣集雲嶺唐刺史韋庸浚城南湖神時為部

   將督視遭裘甫之亂力戰死湖中郡人即其地立祠祀之從祀翁蘇二將軍亦同時死事者

   祐廟在永嘉縣上塘祀唐孝女盧氏三先生祠在府學内祀宋周行巳劉安節安上

   皆從學二程之門者忠惠廟在府城南神姓張名理宋宣和中方臘寇郡戰死郡為立廟

   忠訓廟在永嘉縣西三十里宋宣和中郡人徐震率義兵禦寇死於難事聞贈忠訓郎郡人

   為立忠烈廟在府城内祀宋教授劉士英諸生石礪學椽盧璿葉文定祠

  在府治東祀宋葉適陳止齋祠在瑞安縣東北仙巖山祀宋陳傅良王忠文祠

  在樂清縣九牛山下祀宋王十朋文丞相祠在永嘉縣北江心寺祀宋文天祥

  忠廟在樂清縣東瑞應鄉祀宋侯畐陳潛室祠在永嘉縣西北祀宋郡人陳埴兄弟

  二賢祠在平陽縣學内祀宋林景熙元史伯璿卓忠毅祠在永嘉縣北江心寺

  祀明卓敬又瑞安縣新街亦有祠章恭毅祠在樂清縣小東門外祀明章綸崇報

  祠在泰順縣城内祀明孫原貞雙忠祠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建祀温處道

  陳丹赤永嘉知縣馬琾皆死耿精忠之亂者

 ︹寺觀︺江心寺在永嘉縣孤嶼山麓唐咸通時建宋建炎四年高宗駐蹕御書清暉浴光二軒

  刻於白鶴寺在樂清縣治西丹霞山下舊傳晉張文君捨宅為寺時有白鶴飛鳴其上

  因名唐沈佺期有詩能仁寺在樂清縣雁蕩山相傳諾詎那為開山祖宋初僧全了結菴於

   咸平二年建寺又明志雁蕩山有靈巖寺宋太平興國中建寺擅奇絶為雁蕩第一峯

  ︹名宦︺︹晉︺王羲之山陰人守永嘉郡治尚慈愛民安訟息後人立祠祀之︹南北朝︺

   ︹宋︺謝靈運陽夏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遂肆意遊遨徧厯諸縣所至

   輒為詩咏以致其意顔延之臨沂人為永嘉太守裴松之聞喜人元嘉中為永嘉太

   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齊︺范述曾錢塘人明帝初出為永嘉太守為政清平不尚威猛

   所部横陽縣山谷險峻為逋逃所聚述曾下車開示恩信凡諸凶黨襁負而出遍户屬籍者二百餘

   家自是商旅疏通居人安業勵志清白不受餽遺明帝下詔褒美蕭景梁宗室建武中遷永

   寕令政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居郡號稱亷平雅服景為政乃牓郡門曰諸縣有疑滯者可就

   永寕令決頃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詣闕表請景為郡︹陳︺毛喜陽武人至德元

   年授永嘉内史至郡不授奉秩政治清靜人吏安之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郡與豐州接而素

   無備禦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賊平授南安内史︹唐︺李臯宗室襲封曹王上元

   元年以長史攝温州事州大饑便宜發官廩數十萬石賑饑者既貸乃自劾SKchar詔開許就進少府監

   ︹宋︺趙尚寛河南人知平陽縣鄰邑有大囚十數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尚寛趣尉出捕

   曰盜謂我不能來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躡其後悉𫉬之

   焦千之治平三年知樂清縣莅事精明吏不敢犯始建學搆講堂以敦敎化自為文記之

   劉士英宣和間為温州敎授方臘陷處州州人爭具舟欲遁士英奮謂不當避自郡將而下

   皆排沮之士英獨身任其責推郡茂才石礪為謀主治兵峙糧籍保伍分地拒守凡四十餘日官軍

   既至賊潰去盧知原德清人高宗即位知温州時葉濃陷建州楊勍陷處州知原繕甲兵

   増城浚隍聲勢隱然在郡四年民繪像祀之洪擬鎮江丹陽人高宗時知温州宣撫使孟庾

   總師討閩寇過郡擬趣使赴援庾怒命擬犒師擬借封樁錢用之已乃自劾賊平加秩一等

   九成錢塘人紹興中知温州户部遣吏督軍糧民苦之九成移書痛陳其𡚁户部持之九成即

   丐祠趙彦橚悼王廷美七世孫乾道初為樂清尉會大旱令循故事禱雨而責租益急

   彦橚曰捐斂已責所以招和氣何禱為己而果雨樓鑰鄞縣人淳𤋮間知温州屬縣樂清倡

   言方臘之變且復起邑人捕數人歸於郡鑰曰罪之則無可坐縱之則惑民編隸其為首者而驅其

   徒出境民言遂定王信麗水人孝宗時為温州敎授郡饑疫議遣官賑救之父老願得信任

   其事守不欲以煩信請益力信聞之欣然為行徧至病者家全活不可勝記楊簡慈谿人嘉

   定中知温州移文首罷妓籍尊敬賢士在郡廉儉自將奉養菲薄嘗曰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閭

   巷雍睦無忿爭聲民愛之如父母咸畫像事之呉泳潼川人寕宗時差知温州赴官道聞温州

   饑至處州乞蠲租科降救饑者四萬八千有奇放夏稅十二萬有奇秋苗二萬八千有奇病者復與

   之藥事聞賜衣帶鞍馬︹元︺夏若水武陵人至元間授温州路總管初至郡值歳歉廣招

   米艘民賴以濟趙鳳儀汴人延祐四年為温州路總管創廟學延名師以淑後進瑞安飛雲

   渡舟屢為暴風所覆設法豫備立石江滸政治以能名賈達保定人泰定二年知平陽州事

   亷幹精明委讞他邑疑獄悉得其情赴省經金華有萬户伊實默者縱兵暴橫民苦之達造其門責

   以大義伊實默遂拜謝軍兵自是肅然 伊實黙舊作翼石抹今改正尊達實哩

   至正十年温州路總管時方國珍寇城官民逃散獨與千户呉世顯哈迪爾等擊卻之賊退治城

   郭繕甲兵後賊再至不敢近 尊達實哩舊作左答納失里哈迪爾舊作黒的兒今俱改正︹明︺

   王銘和州人洪武初由長淮衞指揮僉事移温州繕城濬濠悉倍於舊又加築外垣起海神山

   屬郭公山首尾二千餘丈宏敞壯麗屹然東浙巨鎮帝甚嘉之嘗請告暫還州之士女遮道送迎長

   吏皆相顧嘆自謂有愧王指揮多焉王全山東人洪武九年為温州同知處州賊葉丁香⿰扌⿳丆⺝⿱冖友-- 擾

   安民多脇從延安侯唐勝宗統兵至府欲縱殺全持不可勝宗怒欲斬全全曰良民不從叛挈妻子

   來此可縱殺乎勝宗意解民得免黃信中餘千人永樂中知樂清縣奸民紿寡婦至京誣

   告鄉人謀叛而已逸去有司擊其婦以聞詔行所司會鞫獄久不決信中亷得其情力抵為誣𫉬全

   者甚衆盜殺一家三人獄久不決信中禱於神得真盜遠近稱之何文淵廣昌人宣德五

   年知温州府居三年政化大行入覲道括蒼嶺永嘉丞遣其子以金贐卻之後人為立卻金館既復

   任益盡心職業暇則與諸生章綸革論經史處州盜起官軍討之不克文淵詗知賊據烏風洞悉捕

   其渠魁時都指揮李貴等執平民使誣服文淵移牒言賊己𫉬於是二百餘人皆得釋民有兄弟爭

   財諭以天倫大義兄弟感悔如初劉謙祥符人宣德中代何文淵知府事數年政舉民安

   王允厯城人景泰中為温州知府以撫艱弱祛蠧敝為首務山賊出没羅洋親入巢穴計擒之

   諸善政為浙稱首文林長洲人成化中授永嘉知縣擊豪右毁滛祠疏通水利丈量漏賦及

   新漲田以足糧額廉聲大著尋遷知府民益安其政范奎湘陰人成化中知温州府得民心被

   論調官州人章綸爲南京禮部侍郎奏言奎解官之日士民三萬人哭泣攀轅留十八日乃得去請

   還之以慰民望章下所司竟報寢劉遜安福人成化十六年任永嘉知縣廉介不阿剖決積

   獄邑無冤民頒白鹿洞規以訓士邑人肖像祀之秦煌蒲岐所百户嘉靖中防海倭寇大至

   以孤舟力戰援絶被執罵賊而死黃釧安溪人厯官温州同知嘉靖三十四年倭入犯釧擊

   走之知倭必復來日夜爲死守計又三年倭果大至釧出城逆擊分軍爲三釧將中軍其二軍帥皆

   䊵袴子約左右相應援及釧與倭遇力戰良久倭方不支二軍帥望敵而潰倭合兵擊釧釧腹背受

   敵爲倭所得脅之降不屈令以金贖釧且笑且罵曰爾不知黄大夫不受錢耶倭怒裸而寸斬之事

   聞贈叅議官一子有司建祠楊岳清江人嘉靖中爲温州通判倭寇猝至薄郡城岳守東門

   擐甲督戰民千百號城下悉縋入給以薪米凡相持七畫夜隨機應變倭始退走何鈁

   人萬厯中知平陽縣以官田均四則增改折以補府庫民便之築鳳浦埭蓄三十六源水灌田四十

   

  ︹本朝︺熊應鳳酆都人順治三年任温州守備平陽縣初入版圖山寇乘盧襲城據守應鳳自

   郡馳破之移汛盤石十五年海寇人犯城陷不屈死闔門死者三十二人事聞贈副將   賜祭

   張聯標直隸玉田人知泰順縣順治四年流寇陷城被執脅降不從死之劉偉

   德化人順治十六年以通判攝樂清縣事時縣被寇燬城邑為墟徵餉甚急偉嘆曰民顛連若此重

   以徵求是驅之死也我官可罷餉決不可徴力為申請得免王世顯漢陽人康熙三年知

   永嘉縣吏事精敏時嚴海禁鹽場俱置界外民苦淡食世顯申請於内地煎燒鹽商百計撓之不為

   馬琾陜西人康熙十一年知永嘉縣明決有才十三年閩變守將内叛脅之不屈遂遇害

   事聞贈按察使司僉事廕一子楊春芳四川萬縣人任温州城守副將康熙十二年耿逆寇

   浙春芳率兵力戰多所斬𫉬瑞安陷被執大罵賊怒磔殺之贈太子少保左都督魏萬侯

  奉天人任温鎮左營逰擊甲寅閩變寇圍瑞安縣萬侯率師赴援至北湖嶺斬馘甚衆以後軍不至

  偕子棟力戰死於慈湖贈副將時百總崔堯龍亦戰死北湖嶺下蘇穆岱滿洲正藍旗人

  任樂清副將耿逆陷温人無固志穆岱堅意拒守為其下所害 穆岱舊作木代今改正徐天

  平厯城人任温鎮左營千總康熙十五年與賊戰於大西山被創死事聞   賜𥙊一壇廕

  

 ︹人物︺︹南北朝︺︹宋︺張進之永嘉安固人少有志行厯五官主簿永寕安固二縣領校

  尉家世富足荒年散財救贍鄉里全濟者甚多太守王味之有罪當見收逃避進之家供奉經時盡

  其誠力味之嘗避地墮水沈没進之投水拯救相與沈淪久而得免時劫掠充下至進之門輒相約

  勒不得侵犯其信義所感如此元嘉初詔蠲其徭役俞僉永嘉人孫恩之亂永嘉太守司馬逸

  之被害妻子並死兵寇之際莫敢收藏僉為郡吏以家財冒難棺斂逸之等六喪送至都葬畢乃歸

   ︹宋︺陳侃温州人五世同居太宗時詔旌其門許景衡字少伊瑞安人元祐進士

   宣和六年召為御史朝廷用童貫為河東北宣撫使將北伐景衡論其貪謬不可用者數十事不報

   以忤王黼為所逐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黄潛善欲逐東京留守宗澤景衡力爭之帝悟澤乃安除

   尚書右丞黄潛善等素惡其異己譖罷之行至京口卒諡忠簡景衡得程頤之學志慮忠純議論不

   與時俯仰既没高宗思之詔賜其家温州官舍一區劉安節字元承永嘉人與從弟安上師

   事程頤登元符進士除御史決大獄多所平反後謫知饒州徙宣州值水疫安節設法拯救全活甚

   多安上字元禮紹興進士厯官給事中學者稱為二劉林石字介夫瑞安人父喪廬墓三年

   母年一百十九歲石年九十餘白首執喪不踰禮節時新學盛行石獨以春秋敎授鄉里學者稱塘

   嶴先薛良顯字貴勤瑞安人崇寕進士累官大宗正丞出為江東轉運使江寕軍校周

   德作亂良顯聞變率衆與戰斬十餘級力不勝死之事聞贈卹良渥黄友字龍友平陽人崇寕

   進士調永嘉瑞安二縣主簿攝華陰令有政聲方臘竊發友同諸將收復所至披靡通判澶州會郭

   藥師以常勝軍叛燕士嚮應友獨領數千人與戰躬冒矢石破裂唇齒欽宗召對進直徽猷䦚制置

   司叅謀官同种師中解太原圍友遣兵三千奪榆次得糧萬餘斛明日大軍進十里而止友亟白師

   中地非利不聽迨曉兵果四合衆潰敵執友欲降之厲聲曰男兒死耳遂遇害帝書忠節傳家旌其

   閭官其後八人仰忻字天貺永嘉人力學以篤行稱年五十餘執母喪盡孝禮躬自負土廬於

   墓側有慈烏白竹之瑞紹聖中郡守楊蟠表其里孝廉坊大觀二年以行取士郡以忻應詔未幾卒

   特贈將仕郎呉表臣字正仲永嘉人大觀進士累官遷右正言高宗詔臺諫條陳大利害

   表臣之䇿多見用累遷吏部尚書翰林學士秦檜欲使使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曰歸來可坐此表臣

   不答又以議大禮忤意罷去起知婺州進敷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宫晚號湛然居士自奉無

   異布衣時鄉論推其清約薛弼字直老永嘉人政和進士靖康中為湖南運判贊岳飛討平楊

   么除户部郎官再知荆南桃源巨盜任俊既招安復謀叛不能制乃以委弼弼許俊以靖州俊至則

   斬以徇福州盗作詔弼至郡四年盡平之累擢敷文閣待制卒諡忠簡婁寅亮字陟明永

   嘉人政和進士為上虞丞建炎四年高宗至越寅亮上疏乞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俾牧

   九州以待皇嗣之生庶幾上慰在天之靈下係人心之望帝讀之感悟擢監察御史秦檜惡之諷言

   者論罷職陳桷字季壬平陽人政和二年廷對第三紹興初為金部郎中時言事者率毛舉細

   務桷抗言今當專講治道之丰修政事以攘敵國又言刺史縣令不能得人乞選監司重其權久其

   任厯太常少卿除𫞐禮部侍郎普安郡王出閣桷以國本未立宜厚其禮以繫天下望乃以皇子出

   閣禮上之忤秦檜遂罷後知襄陽府改知廣州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未至卒桷寛洪醖藉以誠

   接物而恬於榮利不附秦檜自號無相居士有文集十六卷蕭振字德起平陽人政和進士

   調信州儀曹婺州兵曹俱有異績任滿歸以執政薦召封敷奏數事皆中時病拜監察御史累官敷

   文閣學士知成都府兼安撫制置使振好奬善𩔖在蜀威行惠孚卒之日民老稚相與聚𡘜於道家

   居頻江見渡者多溺死振造大舟傭工以濟人感其德相與名其江為蕭家渡云丁仲修

   字敏之温州人方臘黨俞道安陷樂清將渡江仲修帥鄉兵禦諸樂灣鄉兵失據而散仲修以餘兵

   與賊戰力屈死之張闡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學博涉經史善屬文宣和進士厯鄂台二州敎

   授紹興中累遷秘書郎秦檜每薦臺諫必先諭以己意嘗謂闡曰秘書久次欲以臺中相處何如闡

   謝曰得老死秘書幸矣檜默然竟罷主管台州崇道觀厯泉衢二州通判孝宗在王邸妙選宫僚謂

   莊重老誠無踰闡者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贊讀孝宗即位權工部侍郎應詔條時務惟闡與王十朋

   指陳時事斥權倖無所囘隱除工部尚書兼侍讀引疾乞骸骨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宫

   卒朱子嘗言秦檜力主和議士大夫始終言金人不可和者惟胡銓張闡耳徐震瑞安人宣

   和間睦寇至吹臺嶺震率義兵捍禦力戰死之氏為立祠薛徽言字德老温州人登進士第

   紹興二年以權監察御史宣諭湖南時郴道桂陽旱饑徽言請於朝不待報即諭漕臣發衡永米以

   賑而以經制銀市米償之使還以呂頤浩言出知興國軍入為郎遷起居舍人秦檜與金人議和徽

   言與晏敦復等七人疏爭之一日檜於上前論和徽言直前引義固爭反覆數刻後中寒疾卒

   十朋宇龜齡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及長有文行秦檜死高宗親䇿士擢十朋第一學者

   誦其䇿以擬古晁董除秘書郎秦檜久塞言路至是十朋與馮方李浩相繼論事上多嘉納孝宗受

   禪累遷侍御史每見必陳恢復之計因論史浩八罪上為出浩又論史正志林安宅奸皆罷去之張

   浚失律自劾十朋疏乞用浚以堅恢復之志改除吏部侍郎刀辭出知饒州移知䕫州湖州泉州凡

   厯四郡布上恩恤民隱所至人繪而祀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忠文子聞詩聞禮皆篤學自立

   聞詩知光州提㸃江東刑獄聞禮知常州江東轉運判官為治能守家法鄭伯熊字景望永

   嘉人紹興進士厯官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建寕府卒伯熊與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於古

   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薛季宣字士龍徽言子年十七從荆南帥辟書寫機宜文字𫉬事

   袁溉漑嘗從程頤學盡以其學授之於古封建井田鄉遂司馬法之制靡不研究講畫皆可行於時

   樞密使王炎薦於朝召為大理寺主簿時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實

   邊季宣為表廢田相原隰户授屋丁授田凡為户六百八十有五分處肥黄州間並遣歸正者振業

   之及還屢進讜言帝輒稱善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知常州未上卒季宣於詩書春秋中庸大學論

   語皆有訓義藏於家徐誼字子宜温州人乾道進士累官太常丞孝宗臨御久事皆上決執政

   惟奉㫖而行羣下多恐懼顧望誼諌曰若是則人主日聖人臣日愚陛下誰與共功名乎及論樂制

   誼對以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壊上改容曰卿可謂不以官自隳矣孝宗崩光宗疾誼與

   趙汝愚決䇿請太皇太后立寕宗進權工部侍郎知韓伲胄必為國患告汝愚宜飽其欲而遠之不

   聽後責南安軍安置久之復官厯知建康隆興二府卒諡忠文王自中字道甫平陽人少負

   奇氣自立崖岸由是忤世乾道四年議遣歸正人自中伏麗正門爭論坐斥徽州放還淳熙中登進

   士第爲分水令樞宻使王藺薦召對帝壯其言將改秩爲籍田令以諫疏罷後厯知信州卒

   適字正則永嘉人爲文藻思英發登淳熙進士召爲太學正遷博士嘗薦陳傳良等三十四人於

   丞相後皆召用時稱得人㑹朱子爲林栗所劾適上疏爭之出知蘄州入爲尚書左選郎官孝宗崩

   光宗不能執喪適贊趙汝愚内禪計遂定寕宗即位遷國子司業爲御史胡紘劾罷起知泉州厯權

   工部侍郎改吏部知建康府累進寶文閣學士卒諡忠定學者稱水心先生戴溪字肖望永

   嘉人淳熙五年爲别頭省試第一厯官太子詹事兼秘書監景獻太子命𩔖易詩春秋論語孟子資

   治通鑑各爲說以進權工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端所著有通鑑筆議將鑑論㫁諸書

   族子栩亦有學行著東都事略林逢龍字慶雲平陽人弟廷龍字雷發俱太學生咸淳中兄

   弟同叩閽言事忤賈似道歸田里後逢龍又上封事乞正似道誤國罪急調兵解襄樊圍似道怒削

   其籍押還本貫屏迹居山元兵至温素聞逄龍名索得之逢龍攘臂怒罵以腹觸刃而死廷龍亦被

   執不屈同日遇害陳傅良字君舉瑞安人師事鄭伯熊薛季宣入太學與張栻呂祖謙友

   善登進士甲科敎授泰州改太學錄出通判福州光宗時累遷起居舍人帝不朝重華宫傅良切諫

   至趨上引帝裾不聽傅良哭於庭下殿徑行寕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會詔朱熹

   與在外宫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内批之下皋朝驚愕臣不敢書行熹於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嘉

   泰二年知泉州進寶謨閣待制終於家諡文節學者稱止齊先生所著有詩解詁周禮説春秋後傳

   左氏章指行於世曹叔逺字器逺瑞安人少學於陳傅良登紹興進士為國子學錄忤韓

   侂胄罷後累官權禮部侍郎遇事獻替多所禆益終徽猷閣待制諡文肅嘗編永嘉譜識者謂其有

   林略字孔英永嘉人慶元進士累遷左右司諌兼侍讀告帝曰虚心以為從諫之本從諫

   以為求治之本升侍御史試右諌議大夫嘉熙三年同僉書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豳字西士叔遠族子嘉泰進士調重慶府司法叅軍郡守度正欲薦之辭曰章司錄母老請先乏

   正敬嘆厯浙西提舉常斗面陳和糴折納之𡚁移折東提點刑獄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

   叟俱員直聲號嘉熙四諫進禮部侍郎不拜疏七上進古詩以寓規正知福州再以侍郎召為臺臣

   所沮遂守寶章閭侍制致仕卒諡文恭薛叔似字象先永嘉人遊太學解褐國子錄初登

   對論祖宗立國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輕自熙寕以來賦日増而民困兹甚孝宗嘉納除樞密院編

   修時倣唐制置補闕拾遺上自除叔似左補闕遂劾首相王淮去位光宗受禪厯權户部侍郎韓伲

   胄開邊除兵部尚書宣撫使伲胄誅謫福州卒諡恭翼叔似雅慕朱子窮道德性命之㫖談天文地

   理鐘律象數之學有藁二十卷蔡幼學字行之瑞安人年十八試禮部第一從陳傅良遊文

   輒出傅良右孝宗聞之因䇿士將置首列時外成張説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陰附之幼學對

   䇿切直帝不懌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敎授廣德軍光宗立擢校書郎寕宗即位幼學應詔陳言帝

   稱善將進用之時韓侂胄方用事指正人爲偽學幼學遂力求外補除提舉福建常平後遷國子司

   業兼權中書舍人侂胄旣誅餘黨尚塞正路幼學次第彈劾竄黜尤衆號稱職厯權兵部尚書兼太

   子詹事卒幼學器質凝重語不妄發中年述作益窮根本嘗績司馬光公卿百官表年厯大事記備

   志辨疑編年政要列傳舉要凡百餘篇傳於世葉味道初名賀孫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學師事朱子試禮部第一登嘉定進士第調鄂州敎授理宗時授太學博士兼崇政殿

   說書故事說書之職止於通鑑而不及經味道請先說論語詔從之所奏陳無一言不切於君身推

   致於治道遷秘書著作佐郎卒所著有四書說大學議義及經筵口奏等書陳埴字器之永

   嘉人少穎悟從朱子遊所見超卓登嘉定進士以通直郎致仕四方從學數百人稱爲潛室先生所

   著禹貢辨木鐘集等書行世劉黻字聲伯樂清人淳祐十年入太學時丁大全逐丞相董

   槐將奪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闕上書言朝廷進退大臣當以禮時執政送南安軍安置至南安盡取

   濂洛諸子之書輯成十卷名曰濓洛論語及大全貶還太學侍御史陳垓誣程公許右正言蔡榮誣

   王之純黻又率諸生上書極論咸淳中拜監察御史厯刑部侍郎試吏部尚書江上潰師陳宜中謀

   擁二王入海以兵逆黻及羅浮以疾卒侯畐字道子樂清人三貢於郷兩試轉單司皆第一

   以武舉授合浦尉寶祐五年通判海州兼河南府計議官李松壽據山東突出漣泗畐鏖戰城下死

   之闔室遇害諡節毅仍立廟其鄉畐所著有霜厓集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人入太學有文譽

   寶祐中與黃鏞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攻丁大全大全怒削宜中籍拘管他州號為六君

   景定三年廷試第二德祐元年以知樞密院事拜右丞相益王立復以為左丞相井澳之敗欲奉

   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遂不反後元兵伐占城宜中走暹弟自中字與可登咸淳第宋末同秀王至

   闕遇元兵力戰死陳虞之字雲翁永嘉人登咸淳第遷秘書省兼國史院元兵至温虞之

   率子姓鄉人登芙蓉巖死守越一歲為所敗遂自剄從者八百餘人皆死之潘方平陽人寶

   祐進士調慶元府市舶提舉慶元降附方不屈赴水死徐臻温州人父官河徳祐元年

   往省以道阻會文天祥勤王臻往依之以筆札典樞密小心精練天祥被執臻脱難復來願從天祥

   北行扶持患難備殫忠款至隆興病死林景熙字德陽平陽人上舍釋褐厯泉州敎授禮

   部架閣宋亡不仕嘉木揚喇勒智發宋諸陵棄其遺骨景熙與同里鄭朴翁等數人相率為採藥者

   以草囊拾之又聞理宗顱骨為北兵投湖中復以錢購漁者網而𫉬乃盛二函葬之越山植冬青樹

   為識賦冬青行所著詩六卷曰白石樵唱朴翁字宗仁歸隱薌山瀑下景𤋮銘其墓有精衞填海馮

   霄銜土之句聞者悲之嘉木揚喇勒智譯見前︹元︺李孝光字季和樂清人少博學篤志復

   古隱居雁蕩山五峯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聞台哈布哈以師事之至正七年以秘書監著

   作郎召見帝於宣文閣進孝經圖説帝大悦賜上尊升秘書監丞卒於官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其

   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以措辭有文集二十卷 台合布哈譯見前

   伯璿字文璣平陽人少嗜學博通經史深得朱子宗㫖著四書管窺以發明之又著管窺外編

   辨論諸經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終身隱居不仕張庸字存中温州人精太乙數以䇿

   于經略使李國鳳承制授福建行省員外郎治兵杉關頃之計事赴京師因進太乙數圖順帝喜之

   擢秘書少監命庸團結房山除刑部尚書仍領團結會諸寨既降庸守駱駝谷請援於庫庫特穆爾

   不報獨堅守拒戰衆將潰庸無去志已而寨民執庸出降庸不屈被殺 庫庫特穆爾舊作擴廓帖

   木兒今改正彭廷堅字允誠瑞安人至正進士厯同知建寕路總管府事定建陽浦城邵

   武諸賊升同知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帥鎮邵武時鎮撫萬户岳煥素悍縱卒爲暴廷堅欲繩以

   法煥懼使部卒詐爲賊兵突入衆潰廷堅獨留不去遂遇害民哀泣如喪父母立祠像歲時𥙊禱贈

   中憲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封忠愍侯周樂瑞安人父日成通經能文海賊竊據温州

   拘日成置海舟上樂隨往事其父甚謹一日賊酋遣人沈日成於水樂泣請曰我有祖母幸留父侍

   養以巳代父死不聽樂抱父不忍捨遂同死焉桂完澤永嘉人爲平江路管軍鎮撫爲仇家

   所訴免官會賊攻昱嶺關行省假前官令從征完澤勇於討賊再戰關下皆勝尋又與賊闗爲所執

   其妻弟金德亦被擒脅之降德意未決完澤呼曰金舅男兒即死不可聽賊德曰此言最是因大罵

   賊怒剖二人之腹高明字則誠平陽人至正進士授處州錄事辟行省掾方國珍欲留置幕

   下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櫟社明太祖聞其名召之以老疾辭還卒於家所著有柔克齋集趙汸稱其

   學博而深才高而贍云︹明︺孔克表平陽人至聖五十五代孫博學篤行尤精史學洪武

   中薦爲翰林修撰承詔注釋羣經賜名羣經𩔖要卓敬字惟恭瑞安人性至孝讀書十行俱

   下舉洪武進士除户科給事中鯁直無所避乘間言諸王服飾與太子埒尊卑無序帝器用之厯户

   部侍郎建文初密疏言燕王雄才大略酷𩔖高帝北平形勢之地士馬精強今宜徙封南昌羽翼既

   翦變無從生帝不能用燕王即位被執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

   怒猶憐其才命擊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終不屈乃斬之誅其三族敬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談

   論凡天官輿地律厯兵刑諸家無不博究成祖嘗嘆曰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萬厯初詔建

   祠表墓福王時贈太子太保户部尚書諡忠貞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毅樂清

   樵夫不知姓名適負薪至港橋聞市人語云天子自焚死燕王即位假方博士卓侍郎等長吁

   失聲曰國既就篡我不願為其氓遂投橋下水中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鄭士

   達字達世瑞安人洪武中以貢任肥鄉訓導燕兵南下徇廣平有議迎附者士達毅然曰我儒官

   也若效順如綱常何激守臣相與堅壁以守不克棄官歸永樂三年坐戍右屯衞慷慨而行竟死戍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召對稱㫖命入翰林直文淵閣進

   侍讀議立太子淮請立嫡以長太子立遷左春坊大學士帝再北巡淮並居守遷翰林學士以漢王

   譖下詔獄十年仁宗即位釋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少保户部尚書及宣宗即位親征漢庶

   人淮留守如故既而乞歸卒諡文簡黄養正名蒙以字行瑞安人父潮光從卓敬學以貢任

   國子學正養正隨父至京永樂中以善書授中書舍人官至太常少卿正統中從駕北征死於土木

   之變景泰初贈太常卿鮑輝字叔大平陽人宣德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改刑科數有建白英

   宗北征扈駕至土木死之景泰初贈官廕其子章綸字大經樂清人正統進士景泰初召為儀

   制郎中慷慨論事上太平十六䇿五年因災異復陳修德弭災十四事其大者謂内官不可干政佞

   臣不可假事權後宫不可盛聲色宜時朝謁兩宫皇太后於上皇展友于之情更請復汪后以正母

   儀還沂王儲位定天下之大本疏入帝大怒立下詔獄搒掠逼引交通南内瀕死無一語杖死復甦

   英宗復位擢禮部右侍郎綸既以大節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諧俗石亨楊善共短之調南京屢

   有直言當事多不喜為侍郎二十年請老去卒贈南京禮部尚書諡恭毅子元應字順德成化進士

   為南京給事中偕同官極論陳鉞罪忤㫖停俸孝宗嗣位上治本五事官終廣東布政使陳璋

   字宗獻樂清人宏治進士厯刑部郎中疏諫武宗南巡廷杖嘉靖初擢大理卿後起刑部侍郎言官

   馮恩下狹刀救得不死謝病歸項喬字遷之永嘉人嘉靖進士仕至廣東叅政張孚敬當國以

   喬同里嘗欲引致華要謝却之仕宦二十餘年所至以善政聞平居未嘗一日廢書研窮理奥多獨

   得輒劄記以自鏡為文不事險𣗥靡豔所著有甌東文集王德字汝修永嘉人嘉靖進士授户

   科給事中定國公徐延德丐無極諸縣閒田為業德抗疏劾之李默長吏部怒德倨出為嶺南兵備

   僉事與撫按爭事落職閒住鄉居憤倭亂傾貲募健兒為保障計倭自梅頭至大掠德偕族父沛督

   義兵擊之至龍灣軍敗手射殺數人罵賊死倭自是不敢越德鄉事聞贈太僕少卿立祠曰愍忠沛

   贈太僕丞立祠予廕侯一元字舜舉樂清人僉事廷訓子嘉靖𥘉廷訓上書言不當考本生

   及私藩邸舊人逮繫獄一元年十三伏闕上書得謫判泗州既而希㫖者以他事再下獄乃再上陳

   冤狀都御史唐龍奇之出其父舉嘉靖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遷江西右布政使所至有惠政著

   詩 文二十 卷呉 寶秀字汝珍平陽人萬厯進士授大理評事厯寺正出為南康知府湖口

   税監李道横甚 寶秀不與通會漕舟南 還乘北風揚帆直入湖口 道欲榷其貨遣爪牙吏 持牒捕漕

   卒寶秀拒不發道大怒飛章劾寶秀阻撓税稽詔遠寶秀下詔獄大學士及南北諸臣論救者疏十

    餘上釋為民歸家逾年 卒天啟中贈太僕少卿賜𥙊錄 其一子王 瑞柟字廷馝永嘉人天啟

   進士授蘇州推官有聲厯職方員外郎擢湖廣兵備僉事崇禎十一年張獻忠據榖城乞撫總理熊

    文燦許 之瑞柟言賊以計愚我誠合兵擊之何患不捷文 燦怒不從乃列上從征歸農解散三䇿又

    不用明年獻忠叛瑞柟先巳丁内艱歸獻忠留書於壁言己之叛總理使然且曰不納我金者惟王

   兵備一人耳由是瑞名大著服闋未及 用而都 城陷作絶命詩自縊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賜諡忠莭

  ︹本朝︺曾三鳳泰順人順治丙戌山寇焚劫鄉聚三鳯為練長率鄉兵禦守寇張甚三鳳奮身

   殺賊死之弟三重三益皆死之一門忠義鄉人立祠祀焉侯贈祖樂清人康熙十五年閩寇

   謀襲寕波贈祖偵知之以告知縣盛應宗令密報寕郡為賊所𫉬罵賊死同縣王福嘉慶十二年

   温州營把總追𠞰洋匪至廣東外洋漂殁魏際隆永嘉人官黄巖鎮千乾隆五十二年

   𠞰林奭文殁於陣同縣陳世棟陳彪俱以把總同時戰殁又把總周耀光馮光陞徐大鏞外委黄金

   標張大魁俱於嘉慶年間追擊洋匪陣殁均議卹如例趙龍茂瑞安人乾隆九年 旌表

   

  ︹列女︺︹三國︺︹吳︺瞿素永嘉人雖遭寇劫死不虧行為朱育所稱︹晉︺浣紗女

   人居蜃川莫知姓名家貧踰笄不嫁事母孝常紡績為養夜浣紗而旦成布及母卒抱石自沈里人

   為之立祠仍建浣紗坊表之︹唐︺盧氏女永嘉人居盧嶴一日與母同行遇虎將噬其母

   盧以身代後有人見其跨虎而行里為建祠上塘宋理宗朝封曰孝祐︹宋︺孫氏永嘉人許

   配馬氏子未婚元兵入城被執欲犯之不屈而死鮑氏二女名嫆娘婉娘樂清人元兵

   至走匿山中爲將所得欲汚之不從俱投高崖而死︹元︺黃福妻蕭氏永嘉人年十九

   夫亡無子其舅姑以衰暮無依欲納義子以蕭配之蕭力爭不能止乃佯許因請葬其夫畢扃户自

   劉公寛妻侯氏永嘉人時方明善據郡公寛保守南溪爲其下金興所害侯氏

   收歛夫屍號泣曰寇至必辱我不如先死遂自縊趙氏女平陽人年二十未嫁爲賊所執

   紿賊取藏金自投於厠而死孫信妻黄氏平陽人至正十四年爲賊所掠并之行時

   賊燒民居火正烈黄躍投火死周誠德妻陳氏平陽人方明善攻平陽誠德戰敗攜

   陳避至徑口陳度不免先自縊死誠德殯之而去尋亦被殺︹明︺俞氏女名姻奴永嘉人

   父殁家貧母再適郡人劉斌姻奴無歸隨母入斌家母亡斌前妻子欲犯之百計諷誘不從一日持

   刃迫脅終不屈遂被殺陳氏女名盼瑞安人陳德升女幼許配鄰家子既而鄰子有盜行

   女不肯嫁父母欲改適復不從及鄰子死家人委曲勸諭終不聽獨居一室室後一井朝夕自汲不

   飲他水誓志以終林儉妻黄氏永嘉人夫早卒兄弟議奪之再適黄聞欲泣飾笄服

   赴河程子文妻楊氏永嘉人年十八歸程不逾年夫溺死誓不再醮越五稔舅

   姑憐之曰吾家貧汝又無子能孀守乎族人又苦勸之楊截髮割耳抱石自沈詰旦得屍江渚面色

   胡廷相妻陳氏瑞安人嘉靖中海寇犯境廷相方卧病鄰婦呼陳俱去陳曰夫

   病何之已而閭巷悉奔竄陳乃扶夫出門至滴水巖遇賊驅之去賊強負陳於背陳大號嚙賊耳賊

   怒以刀刺其腹而死錢氏女樂清人嘉靖中寇劫白石女年十八與諸婦匿米篩岡洞中己

   而寇至女知事急遂躍千仞崖死錢氏女樂清人倭寇至父泳與妻女俱被執至龍泉潭

   女紿賊曰妾願隨行盍釋我父母乎賊喜乃麾其父母亟去而身隨賊行至合胡橋度父母巳逺乃

   躍投於水賊怒以戈搠死王氏樂清人嫁徐某嘉靖中倭至王夜紉其附身衣襦為必死計及

  寇至遽以兒并首飾授其婢曰必活吾兒遂自溺死王崇端妻管氏樂清人夫亡子

  僅兩月守節凡十三載倭寇至匿鹽窖中賊搜得驅之去不從賊怒磔殺之李萬妻潘

  氏平陽人萬故無子潘依於母家其父欲令改適既納幣及期潛自縊死李宗來妾

  馬氏樂清人宗來娶趙氏生子守繼甫期而宗來卒外家奪趙志并欲攜氏往氏誓死不從撫

  守繼補諸生以終其節呉寶秀妻陳氏平陽人寶秀守南康為湖口税監李道所

  誣被逮陳慟𡘜請偕行寶秀不可乃括餘貲及簪珥付其妾曰夫子行以為路費夜自經死南康士

  民建祠祀之方日升妻林氏永嘉人夫亡族有逼之嫁者林覺號泣赴水以救止

  林請夫木主拜泣抱主觸胸而死朱國祚妻許氏平陽人明末值亂軍至許堆草

  端坐其上舉火自焚死

 ︹本朝︺李應官妻呉氏樂清人徙居平陽順治五年寇作亂氏被掠即擲釵飾餌賊

   賊爭取之遂乘間投江死屍逆流四十里面色如生同縣呉德擊妻汪氏被海寇逼脅不從受刃而

   死趙應彩妻戴氏海寇陷城被𫉬至水邊躍入死趙存洵妻馬氏夫亡絶粒而死又永嘉施曉宇妻

   楊氏避亂山中兵逼汚不從被殺張聨標妾傅氏泰順人聯標爲羅陽知縣氏從

   行值山寇陷邑執氏拘於偽營賊渠百計誘不從令衆賊環刃脅之終不屈遂殺之林元標

   妻馮氏永嘉人順治甲午海艘掠郡氏與元標同被執賊首欲妻之氏投海死又同縣蔣世

   鵬妻林氏順治丁酉不汚賊死黃阿繼妻柳氏永嘉人順治戊戌海寇入犯氏遇賊

   度不能免抱子投河死賊義之取富室棺爲殮曰此烈婦也林占春妻童氏

   人耿精忠之變避入陳雅山寇至掠羣婦閉一室氏取竹簪自釘耳中不死乃抽賊刃㫁其喉寇嗟

   嘆而鄭應瓚妻戴氏永嘉人土寇嘯聚氏恐見汚乘夜投溪死王靜媛

   永嘉人幼許呉氏爲室未婚夫死女往哭奠遂立志不嫁富室欲委禽焉女斷髪自誓終莫能奪

   王兆炎妻陳氏瑞安人康熙己未海寇登岸氏為所掠大罵不肯行賊曵至五六里

   氏髮盡落罵益厲賊怒刃之又平陽楊希華妻陳氏被掠賊以刃加氏頸逼汚之大罵不從遂遇害

   東湖烈婦樂清人失其姓康熙十四年閩寇亂婦被掠投望萊橋下死同縣趙君楊妻張

   氏隨夫避難遭掠至湖邊投水死又永嘉黄厥昌妻董氏避山中被脅投峭壁下死又鄭國幹妻徐

   氏楊敬與妻陳氏俱投溪死又節婦趙君質妻李氏趙手人妻谷氏黄琦妻李氏谷世昌妻黄氏朱

   廷棟妻錢氏朱尹邦妻金氏朱梓材妻侯氏俱於康熙雍正年間 旌表李國禎妻蔡

   氏平陽人年二十二夫亡姑欲嫁之自經死同縣陳鯤妻黄氏陳博妻鮑氏曹調元妻杜氏王仁

   妻程氏陳郁妻呉氏施鐘篆妻白氏王朝泰妻金氏張球妾金氏余上棟妻陳氏張一純妻應氏夏

   咸泰妻王氏伊師益妻杜氏呉元鼎妻林氏陳其文妻戴氏伍可珍妻鄭氏並夫亡守節康熙雍正

   旌表潘世志妻夏氏泰順人世志死於賊氏將以身殉家人救甦事舅撫孤

   志弗渝順治年間 旌又胡大詩妻林氏夏茂梓妻張氏王煒妻梅氏高聯霞妻夏氏梅元隸妻林

   氏王立經妻周氏胡大傅妻葉氏饒宗烈妻呉氏包茂正妻何氏潘仲視妻夏氏王念臣妻葉氏胡

   大展妻林氏並康熙雍正年間 旌表王兆祥妻白氏永嘉人夫亡守節同縣陳

   應芳妻蔣氏葉德亮妻徐氏繆元濬妻江氏葉文驤妻張氏金之賢妻何氏劉子斌妻魏氏夏曰瑚

   妻施氏徐仲雲妻陳氏徐洪法妻董氏陳良拱妻林氏謝希瑞妻戴氏呉仁友妻黄氏朱幼哲妻董

   氏張維孝妻林氏金文綸妻董氏呉東美妻張氏陳良輔妻謝氏李偉翰妻徐氏陳國修妻蔡氏朱

   以陞妻張氏張振節妻屠氏邵鰲妻葉氏邵文顯妻賈氏杜廷揚妻朱氏張允發妻詹氏周天奇妻

   葉氏李國臣妻張氏王竹林妻陳氏王鵬化妻鄭氏翁子咸妻杜氏葉應芳妻張氏徐憲公妻董氏

   劉圖忠妻鄭氏周奇功妻伍氏王成均妻林氏葉幼足妻夏氏張廷三妻朱氏曾毅妻劉氏又貞女

   戴氏方紹正未婚妻張氏曾錫泮未婚妻焦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金學海妻胡氏沈瑞佑妻黄氏

   呉泰妻項氏劉起元妻趙氏陳亦介妻諸氏金世輝妻謝氏王天煒妻葉氏李世卓妻金氏管光鳳

   妻方氏諸朝瑞妻蘇氏徐祥烈妻葉氏生員黄祚妻王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阮王錫妻

   余氏瑞安人夫亡守節同縣姜勳妻呉氏張鼎新妻王氏趙宗綉妻陳氏胡時露妻林氏何燧

   妻虞氏周邦耀繼妻陳氏陳于鰲妻葉氏方尚恭妻胡氏劉灝妻石氏繆維寶妻林氏項昌䕃妻胡

   氏蔣國琦妻張氏杜璟妻顔氏繆允珠妻林氏胡式逑妻蔡氏陳子盛妻顔氏池秉仁妻李氏高王

   謨妻周氏章丹桂妻宋氏又烈婦陳士林妻呉氏以拒强被毆死貞女鮑鴻哲未婚妻鍾氏鍾岳未

   婚妻胡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黄聖茂妻薛氏池秉㳟妻蔡氏柯夢其妻林氏王定山妻戴氏王朝

   棟妻周氏鄭芳蘭妻章氏唐元錫妻胡氏貢生項翊妻王氏貢生蔣鐸繼妻趙氏謝正禮妻陳氏蔣

   應摽妻呉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高爾鏡妻諸葛氏樂清人夫亡守節同縣鄭

   應澐妻陳氏俞朝玉妻何氏王國節妻鄭氏陳錫如妻林氏徐元慶妻王氏周希玉妻蔣氏周光鍵

   妻謝氏楊國聖妻黄氏徐賡臣妻倪氏朱熙伯妻王氏鄭瑞華妻虞氏陳敬和妻王氏連君彩妻朱

   氏史文標妻顧氏周謹妾唐氏高宏文妻盧氏妾楊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徐公勉妻鄭氏周時銈

   妻趙氏唐益凱妻林氏朱廷奎妻呉氏倪世鵬妻管氏趙汝遐妻林氏朱伯煦妻李氏葉秉坊妻朱

   氏趙翼珍妻鄭氏趙翼灝妻林氏林希燾妻朱氏又烈婦陳葉氏以拒姦被殺俱於嘉慶年間 旌

   林允祥妻陳氏平陽人夫亡守節同縣陳元範妻繆氏王德傑妻黃氏陳繼涵妻牛

   氏陳効清妻呉氏金夢雷妻周氏應重連妻余氏周天伋妻全氏陳家格妻張氏陳文傑妻呉氏陳

   聖誥妻劉氏章仲全妻陳氏汪基繼妻游氏林繼貞妻陳氏方應魁妻張氏朱式金妻史氏趙宗聖

   妻王氏陳鳳姚妻張氏顧德馨妾厲氏孫國謨妻王氏鍾靈妻謝氏陳應虎妻黃氏顧徳薦妻林氏

   馮敬宗妻黄氏陳際會妻呉氏陳光燕妻黃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黄炳然妻項氏黄維有妻林氏

   夏維川妻王氏陳成誥妻斿氏梁用妻金氏陳夏煊妻趙氏應欽士妻楊氏項沛浩妻蕭氏徐有寛

   妻蘇氏監生鄭明誠妻黃氏又貞女王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潘秉天妻夏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林茂麟妻董氏包惟儼妻張氏陶九瑩妻夏氏董士推妻梅氏徐士炎妻夏氏陳

   魁春妻王氏卓文統妻王氏饒世佐妻夏氏呉正城妻羅氏薛開春妻林氏林茂季妻薛氏呉鼎魁

   妻陶氏呉士瑛妻周氏王盛銘妻胡氏胡承詔妻董氏王立行妻夏氏呉維康妻周氏包惟雷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