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五十八至三百六十

卷三百五十五至三百五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五十八至三百六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六十一至三百六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3.djvu/7

大清一統志

岳州府在湖南省治東北三百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湖北武昌府通

  城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澧州安鄉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二百九十里北至湖

  北荆州府監利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常徳府龍陽縣界

  三百十五里東北至湖北嘉魚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湖北石首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

  三千二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爲三苗國地通典今長沙衡陽皆古三

  苗國春秋時屬楚亦爲麇羅二國地戰國爲楚秦

  爲長沙郡地漢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三國屬

  吳晉始置巴陵縣屬長沙郡宋元嘉十六年分長

  沙置巴陵郡屬湘州㝷屬郢州齊因之梁兼置巴

  州隋平陳郡廢改巴州曰岳州大業初又改羅州

  㝷曰巴陵郡唐武徳四年復置巴州六年仍曰岳

  州天寶元年改爲巴陵郡乾元元年復曰岳州屬

  江南西道五代屬楚後屬周行逢宋曰岳州巴陵

  郡岳陽軍宋史地理志宣和元年賜軍額屬荆湖北路紹興二十

  五年改曰純州華容軍三十一年復故元至元十

  二年爲岳州路屬湖廣行省明洪武二年改為岳

  州府九年降爲州十四年復為府隸湖廣布政使

  司明統志岳州府領州一縣七巴陵縣臨湘縣華容縣平江縣澧州石門縣慈利縣安鄉縣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南省治雍正七年升澧州

  爲直隸州領縣四

  巴陵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湖北武昌府通城縣界一百四

  十五里西至華容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長沙府湘陰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監利縣

  界三十里東南至平江縣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湘陰縣治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臨湘縣治七十里

  西北至監利縣治一百五十里古麇子國漢長沙郡下雋縣地晉太康元年置巴陵縣仍屬長沙郡

  南北朝宋元嘉十六年爲巴陵郡治齊因之梁爲巴州治隋爲巴陵郡治唐爲岳州治宋因之元爲

  岳州路治明洪武九年省入州十四年復置爲岳州府治 本朝因之臨湘縣在府東北

  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湖北武昌府蒲圻縣界九十里西至湖北

  荆州府監利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巴陵縣界六十五里北至武昌府嘉魚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武昌

  府通城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巴陵縣治七十里東北至嘉魚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監利縣界十

  五里漢下雋縣地晉以後爲巴陵縣地五代唐清泰中馬氏於此置王朝場宋淳化五年升爲王朝

  縣屬岳州至道二年改臨湘縣元屬岳州路明屬岳州府 本朝因之華容縣在府西一

  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巴陵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澧州安鄉縣界六十

  里南至常德府沅江縣界九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石首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已陵縣治一百六十

  里西南至常德府龍陽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荆州府監利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荆州府公

  安縣治一百八十里古雲夢地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三國吳置南安縣屬南平郡南北朝宋曰安

  南齊因之梁置南安湘郡尋廢隋開皇十八年縣曰華容屬巴陵郡大業初屬羅州尋屬巴陵郡

  唐屬岳州垂拱二年更名容城神龍元年復曰華容宋至和元年徙治屬岳州元屬岳州路明屬岳

  州府 本朝因之平江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

  里東至江西南昌府義寕州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長沙府湘陰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長沙府瀏陽

  縣界六十里北至巴陵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江西義寕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一百

  九十里東北至湖北武昌府通城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巴陵縣治二百四十里古羅子國漢長

  沙郡羅縣地後漢末分置漢昌縣三國吳改吳昌縣仍屬長沙郡晉及宋齊因之梁屬岳陽郡隋開

  皇九年省入羅縣唐武德八年又省羅縣入湘隂神龍三年復分湘隂置昌江縣屬岳州五代唐改

  曰平江宋因之屬岳州元元貞初升為平江州屬岳州路明洪武初復為縣屬岳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左洞庭右彭蠡史記吳起傳兼有江湖之勝馬子嚴岳陽志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宋范仲淹岳陽樓記重山複水視他區

  爲勝元張崇德修華容城記

 ︹風俗︺刀耕火種網𦊙爲業郎蔚之圖經人性悍直士習禮

  義俗尚樸不事華麗明統士知義而好文俗信巫

  而尚鬼

 ︹城池︺岳州府城周七里門四三面有濠西濱大湖宋元嘉中因吳舊址築唐天寳中重築

  明洪武中又加拓築 本朝康𤋮五十一年乾隆五年二十九年重修 巴陵縣附郭臨湘

  縣城周五里門四明成化十一年築 本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二年屢修華容縣

  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成化十三年因舊址築二十年覆以甎 本朝康熙初年修乾隆二十五

  年重平江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成化八年築 本朝康熙七年

 ︹學校︺岳州府學在府治東南宋治平中建胡寅為之記 本朝順治中修熊伯龍有記康

  熙乾隆中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巴陵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雍

  正中屢修乾隆十年十八年三十三年重修内有五賢堂宋建祀宋儒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入學

  額數二十名臨湘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𤋮中屢修乾隆三年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華容縣學在縣治北明洪武四年本朝康𤋮雍正中屢修乾隆

  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平江縣學在縣治東百步宋紹興中建 本朝康𤋮雍正

  乾隆中屢修嘉慶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天岳書院在府治東宋建岳陽

  書院在府治東南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湘湄書院在臨湘縣南門外 本朝

  乾隆五年因人文書院舊地建易今名龍峯書院在華容縣東十五里明黎淳劉大夏

  讀書沱江書院在華容縣學北 本乾隆二十五年昌江書院

  江縣城西五龍山舊名天岳書院在小天岳峯康𤋮五十九年建乾隆十一年遷建城東四十年改

  遷城西嘉慶九年遷建今所易今名陽坪書院在平江縣東鳳棲鄉宋邑人吳雄從朱子

    遊建此講學

  ︹戸口︺原 額人 丁九 千六 百九十一 今 滋生男 婦共一百 七十 萬九 千四 百九十七 名 口計二 十九萬

    四千七百 三户岳 州衛屯 戸男 婦共六 萬八千六百六 十二名 口計八 千八 百六十 八户

  ︹田賦︺田 地山塘二萬二 千 三十 七頃 九十 一畝八分七 釐額徵地丁正 雜 銀八 萬三 千八 百六十二

    兩 二錢三 分三釐南糧二萬二 千一 百 三十 九石九 升三合 零漕糧二千八百八 十石 九 斗五 升四

    合又岳州衛屯 田五百一十一 頃一 十八 畝 二分一釐額徵銀三 千二百四十九 兩一 錢九 分 一釐

  ︹山 川︺巴 邱山 在府城内西 南 隅亦 名巴 陵又名天岳書禹貢過九 江 至於 東陵 蔡傳曰東陵

    巴陵也水經 湘水又北至巴 邱 山入於 江注山在湘水右岸元 和志昔羿屠巴 蛇 於洞庭 其骨若陵

    故曰 已陵府志三國吳魯肅以 萬人屯巴邱即此青 岡山在 巴陵縣東四 十五里

    聚山在 巴陵縣 東百 里蟠亘 數十里 衆山 拱聚福   聖山在巴 陵縣東一百十 里一名福

  聖臺松柏暢茂宋元時兵過伐其木斧斤不能入人以爲神異相思山在巴陵縣東一百三

  十里上有仙人搗藥池及四面石相近有風雨山雲起輒有風雨白鶴山在巴陵縣東南

  方輿勝覽巴陵縣白鶴山山南有兩池有吕翁仙跡又有紫荆臺江叟吹鐵苗響震林谷有兩女子

  出授神藥方輿紀要山在城南二里與巴邱相峙舊志山在縣東南三里又二里爲九龜山九山相

  連形如龜濱洞庭以形似名黃茅山在巴陵縣東南三十里盤亘數里壁立干霄

  龍山在已陵縣東南五十里亦名烏石山岳陽風土記云溪下有石如墨可愈喉疾亦可代墨

  作書下有石墨溪南流入游港黄龍山在已陵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接平江縣界上産藥草

  旱可禱雨金鶚山在巴陵縣南二里相傳有異鳥飛集於山其色如金九馬嘴山

  在巴陵縣南四十里有九峯出湖上舟行甚險鹿角山在巳陵縣南五十里洞庭湖濱明成

  化中置哨於此石城山在巴陵縣南六十里亦名石磯山宋楊么嘗結寨其上艑山

  在巴陵縣南水經注洞庭湖中有艑山多箎竹岳陽風土記湘人以吳船為艑山形𩔖之故名上有

  啞女塔舊傳有商女祟病至此忽能言指其山可置塔其家為之置塔因以名焉上有神人跡其下

  有龍窟君山之東艑山之西名黄石灣有石伏江中舟人危之甑篳山在已陵縣西南七里

  濱洞庭以形似名君山在巴陵縣西南洞庭湖中一名湘山亦稱洞庭山方輿紀要山方六

  十里狀如十二螺髻道書君山第十一福地史記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即湘山也山海經洞庭之

  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問湘君何神博士曰聞之堯女舜

  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樹赭其山水經注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漝通呉

  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漢武帝登之射蛟於是山山東

  北對艑山兩山相次去數十里𮞉峙相望孤影若浮元和志君山在巴陵縣西三十里府志君山上

  有酒香山即漢武求仙酒處岳陽風土記庾穆之湘州記云君山上有美酒數斗得飲之即不死爲

   神仙寺僧云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知其處又君山後有響沙躡足聽之有聲樊駝山

   在巴陵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接華容縣界有泉可雩雷轟山在巴陵縣北三里楓橋湖畔相

   傳為吳孫權祖鍾葬處七里山在已陵縣北七里故名宋岳飛討楊么屯兵於此

   峯山在巴陵縣東北一百里東接大雲山𫝑甚高聳有九峯並峙可南望洞庭湖大雲

   山在已陵縣東少北一百五十里高亘數百丈連接七十餘峯上有雞子石高四百丈周圍險峻

   惟一面可登頂上有井明末民多保此其北接臨湘縣界黃皋山在臨湘縣東十五里峯巒

   聳拔林木蔥蒨一名黄岡山又應科山在山東五里黃岡之支屬也金鷄山在臨湘縣東三

   十里其山盤礴峻麗中有洞穴深邃相傳有金鷄出入其中又南有一石狀如鷹俗呼為鷹石

   竹山在臨湘縣東三十里上有小竹枝幹純黃遇冬愈鮮潤色黄𩔖金相傳神人所種

   珠山在臨湘縣東四十里一名石龜山相近有道觀山兩山𫝑甚峻拔草木蓊翳樓閣

  山在臨湘縣東七十里羣峯疊出秀拔如楼閣登眺可盡洞庭諸景上有神祠旱禱多應

  姑山在臨湘縣東九十里最高峻雲幕其巔則雨天井山在臨湘縣東一百二十里

  接巴陵縣界旋風山在臨湘縣東南九十里髙峻多林木風至此則旋轉相近有尖山一

  峯特出上有石洞龍窖山在臨湘縣東南輿地紀勝引岳陽志云其山峻極上有雷洞石

  門洞山猺居之府志在縣東南百里為邑鎮山跨通城崇陽蒲圻三縣界上有龍湫魚梁山

  在臨湘縣南一里山下有湖産魚特美石灰山在臨湘縣南二十里山石黑可以焼灰

  望城山在臨湘縣南四十里登之可望郡城下有泉漑田千頃鳯凰山在臨湘縣

  南六十里高秀盤礴亦名太微宫山寡姑山在臨湘縣南八十里髙峻侵雲響山

  湘縣南九十里四山環聳有響則應又十里有龍潭山崖壁嶄絶有龍潛焉漿山在臨湘縣

  南一百里響山東上有泉旱可漑田俗呼爲漿水下流爲黄荆港萬峯山在臨湘縣南一

  百十里峯巒層曡其最高者俗名雷打尖象骨山在臨湘縣西南三十里岳陽風土記山海

  經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象骨港出其下團山在臨湘縣西南三十五里瀕江山下舊有

  鼉嗚驛今没水中冬春猶彷彿可見天螺山在臨湘縣北二里如山在臨湘縣東北

  八里水經注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卽此元子山在臨湘縣東北十五里楊圻湖之下

  東山在華容縣東十里明統志峯巒秀麗連亘百餘里古松夾道驛路經其中縣志有白

  竹圻在縣東南二十里其北為東山茂林修竹多故家居址舊志有石伏山在縣東七里多巨石一

  名石彿山又龍峯山在縣東十里二峯卓立最秀有竹圻山在縣東二十里有徑通墨山統名曰東

  黃湖山在華容縣東三十里下臨華容河産蕨薇多雉兔其上隆然一峯曰章華臺相

  屬者為小爾山墨山在華容縣東四十五里接巴陵縣界岳陽風土記墨山謂之元石山楚辭

  曰驅予車兮元石步予馬於洞庭桃花山在華容縣東五十里縣志山延袤數十里甚高

  峻有水碓可造紙産蘭茝杜蘅等藥草又五里有石龍山山有獅子崖水簾洞石門山

  容縣東南三十里亦名仙廬山甚幽邃傍有七女峯最高層山在華容縣東南四十里屹峙水

  中非舟莫能至鼓樓山在華容縣東南五十里接巴陵縣界岳陽風土記山上有石室下瞰

  洞庭中容數千人俗名分金洞寄山在華容縣東南七十里湖水周遭浮峙如寄並峙者為團

  山多赭石可研以書字南山在華容縣南三十里臨洞庭湖蒼翠如屏禹山在華容縣

  南三十里輿地紀勝禹濬川時嘗登其巔縣志下有水碓造紙甚佳其南有明山上有洞庭神廟

  方臺山在華容縣南元和志在華容縣南三十二里出雲母石掘時忌有聲響則所得麤惡

  岳陽風土記引荆南志云土人採雲母石先候雲所出處在其下掘之無不大獲有長五尺者可為

  菜花山在華容縣東北六十里蔓生野菜民多採食密巖山在平江縣東二

  十里石壁削立中有岩可藏數百人盧山在平江縣東五十里亦名獨石山上有七仙井盧水

  道巖山在平江縣東九十里一名香爐山岳陽風土記下有老子祠上有仙壇丹竈有

  池𡻕旱祈禱有應有許旌陽試劍石輿地紀勝山在梅仙山之東四十里有兩峯南曰席帽北曰雲

  葢又有巨石中竅而邃東西可輿馬往返客屋百楹上下流泉不竭縣志中有七星石有龍湫龍影

  洞岩之後有艾仙壇三峯山在平江縣東一百里三峯突起石牛山在平江縣東一

  百里輿地紀勝有大砦石小砦石在平江縣石牛山側五里大者可容萬人小者可容千人上有井

  泉明統志山上多岑石其狀𩔖牛昌山在平江縣東南四里輿地紀勝平江縣有魯德山即

  魯肅屯兵之所府志昌山在縣東南四里下臨昌水故名舊志魯肅屯兵於此後人德之改名魯徳

  并立廟祀焉福石山在平江縣東南五十里高數百丈山巔寛敞上有古刹下有小溪旱

  可禱明山在平江縣南五十里亦名奉國山髙七十餘丈周迴三十餘里三面峭絶惟一

  徑可連雲山在平江縣南五十里水經注謂之純山岳陽風土記連雲在幕阜之南峭

  拔萬丈嘗有雲氣覆其上有吳真人煉丹壇下有石壁慶數丈昔有田先生隱焉曰田翁岩舊志連

  雲山有石室中有石硯石檠石竈皆形肖有笋石白雪瑩然簇如蜂房尖𩔖削成有潭在玉清宫前

  深不可測湖源山在平江縣西南九十里高數百丈頗稱幽邃太平山在平江縣

  西二十里四山環合崷崒如削旁有井澗清冽不涸又西十里有將軍山山勢高峻汨水遶其下梅

  水出其右岱華山在平江縣西八十里高數百丈盤據三十餘里多桃花其支爲黄茅諸山

  鵞籠水發其左又西十里有狼㓊山梧桐山在平江縣北十五里舊多梧桐上有龍泉可禱

  雩相接者爲黃蘖山峯巒秀特産黄蘖梅仙山在平江縣北三十里高二百餘丈岳陽風

  土記梅仙山在幕阜山之麓層巒疊嶂望之極葱翠子真舊隱也有井曰子真丹井有水出焉謂之

  梅仙九峯山在平江縣北少西四十里相傳昔人避盜於此有黄沙霧蔽之賊不能攻

  因亦名黄沙尖五角山在平江縣北五十里為天岳之支山上有五峯山頂有趙家砦三面

   險絶惟一路可登籟山在平江縣北九十里石壁峭立四圍懸絶有小徑可通上多竹

   安山在平江縣北九十里輿地紀勝四壁削成倚以雲梯續以飛棧而後可躋其巔沃衍可耕

   土中時得斷戈朽鏃道章山在平江縣東北三十里四峯高聳秀出諸山周圍磊石如城

   龍門山在平江縣東北一百里汨水經其下亦名曰土龍山幕阜山在平江縣東北

   九十里接江西義寕州界九域志平江縣有幕阜山亦曰昌江山岳陽風土記幕阜山洞天天寶中

   改名昌江山山有石壁刻銘上言禹治水登此有巨石名繫舟峯又有列仙寶壇在其側傍有竹兩

   本隨風掃拂其上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山穢草有石如丹硃絶頂有石田數十畝塍渠隱

   然非人力所能為地絶高險莫能上有僧園曰長慶有宫曰玉清左黄龍右鳯凰皆在山麓也輿地

   紀勝幕阜亦謂之天岳州據其陽故曰岳陽有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壇金線洞飛仙石温泉岩山名

   之別出凡五曰天岳雷臺雷公天柱幕府方輿勝覽山周亘五百餘里石崖壁立飛鳥莫息壁有篆

  文夏禹治水嘗至此明統志山在縣東北九十里道書以爲第二十五洞天府志山之西有石甃通

  途十五里名山西嶺後一山名後幕阜山之産可入藥者百餘種異草怪木人不盡識火夾

  嶺在巴陵縣東南三十里兩山夾峙故名五斗嶺在臨湘縣東五十里山形如斗高聳

  突出又乘風嶺在縣東五十里佛嶺在臨湘縣東南四十里港頭水所出雁嶺在臨湘縣

  東南九十里相傳雁過時每於此棲遲數日石城嶺在臨湘縣東南一百里孟城

  嶺在臨湘縣東南一百里接巴陵縣界巖嶺在臨湘縣南四十里接巴陵縣界稍下曰小崖

  嶺有數峯連絡怪石壁立纔通一綫為長沙問道虎嘯嶺在平江縣東四十里形勢突起

  雄踞一方九嶺在平江縣東一百里髙數百丈九嶺水出其下浯江嶺在平江縣西六

  十里浯水出其下姜源嶺在平江縣北三十里梅水出其下道出通城縣界長嶺

  在平江縣北六十里相近有新開嶺岡隴相接又縣東北桃花洞上亦有新開嶺北斗嶺

   在平江縣北七十里甚髙峻囘謝嶺在平江縣北七十五里巉巖峻拔路出巴陵行者病

   其險隘明正德問鄉民陳萬松開鑿姑為通道楞伽峯在巴陵縣東南五里唐無姓和尚所

   居柳宗元有碑集雲峯在巴陵縣東南三十里層巒疊嶂為縣之勝仙女巖

   江縣南三十里輿地紀勝平江縣南三十里仙郎洞下有石室曰仙女巖倒馬崖在華容縣

   東北接荆州府石首縣界城陵磯在巴陵縣北十五里水經注江水東逕忌置山南江之右

   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舊志在巴陵縣北蜀江口也岷江西來洞庭南注合流於此為一郡水口半

   隸臨湘界彭城磯在臨湘縣西江中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彭城口水東有彭城磯元和志彭

   城磯在巴陵縣東北九十四里道人磯在臨湘縣西南十五里江濱一名微落山水經注城

   陵山東接微落山亦曰暉落磯輿地紀勝道人磯中有二洲南為黃金瀨北為黃金浦浦中有白石

   高丈餘其光可鑑名曰鏡石府志有石高十餘丈如道人北靣而立故名隱磯在臨湘縣東北

  宋書謝晦傳到彦之退保隱磯水經注如山北對隱磯白馬磯在臨湘縣東北十里水經

  注彭城磯隱磯之間大江之中有獨石孤立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唐李白詩側疊萬古石横為

  白馬磯縣志白馬磯在白馬口旁鴨蘭磯在臨湘縣東北十五里水經注江水右厯鴨蘭

  磯北岳陽風土記鴨蘭磯吳建昌侯孫慮鬬鴨之所與白螺山相望梅坪洞在巴陵縣東一

  百里有坪產梅又柘港洞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有港流出旁産柘溟水洞在巴陵縣東南

  一百里洞門有泉可漑渭洞在巴陵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圍如城廣袤一里許内多古木

  一名渭洞山虎洞在已陵縣西南君山上岳陽風土記君山虎洞石穴夏秋水漲即没春冬

  水落即露朝廷嘗遣使投龍於此𡻕旱邦人往柱祈禱焉龍洞在巴陵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相

  傳許旌陽逐蛟至此衝㫁山岡石龍洞在臨湘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龍窖山下輿地紀勝中

  有石伏如龍吐乳泉注於龍窖溪舊志有頭陀洞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石徑進二三

  里得平原石鼓洞在平江縣西十五里有石如鼔澗中有龍湫龍隱洞在平江縣

  西北岳陽風土記龍隱洞在縣西北有影如繪望之鱗角皆具印石在臨湘縣東一百里石方

  如印下有印石港大江自荆州府石首縣流入經華容縣與監利縣分界又東南流經巳陵

  縣㑹洞庭諸水東經臨湘縣界又東入武昌府嘉魚縣界水經注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

  江水左得飯筐上口秋夏水通下口間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即楊子洲在大江中江之右岸則清

  水口口上即錢官也水自牛皮山東北通江北對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

  江水右㑹飯筐下口江浦所入也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又東逕竹町南江中有觀詳溠溠東有大

  洲洲東分為爵洲洲南對湘江口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湘水從南來注之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溝

  俗謂之西江口又東逕忌置山南山東即隱口浦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南畔名黄金瀨瀨東有黄金

  浦又東逕彭城口水即玉澗水出巴邱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於江江水東逕如山北北對隱磯山

  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右厯鴨蘭磯北東得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左逕上

  烏林南岳陽風土記樂史言大江在已陵縣東北流入洞庭今洞庭水會於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荆

  江出已蜀自高注下濁流洶湧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混濁岳人謂之翻流水南至

  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岳陽井邑舊皆瀕江郡城西數百步屢年湖水潄齧今去城數十步即江岸

  父老相傳今江心舊闤闠也北涬舊去城角數百步今逼近石嘴蓋荆江日潄而南湘江日潄而東

  也華容縣志縣東南有新河諸水北流至縣東入江江中有楊子洲又北二十里有王家白沙水嶼

  等洲今大半沉於江踰江則監利境東境接巴陵北境鄰石首舊志大江在巴陵縣北從荆州府監

  利縣流過城陵磯下合洞庭諸水入臨湘縣界臨湘縣志大江自城陵磯入縣界徑縣北二里東至

  高家墩入嘉魚縣界澧水在華容縣南自澧州安鄉縣流至縣境入洞庭湖楚辭捐余佩兮澧

  浦又沅有芷兮澧有蘭水經注澧水又東逕安南縣南又東與赤沙湖水㑹又東南注於沅水曰澧

  口蓋其支瀆耳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於江澧水流注洞庭湖俗謂之澧江口也岳陽風土

  記據水經注澧水㑹於沅然後入湖今澧水注於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於洞庭謂之鼎口豈𡻕月

  之久遂遷變至此耶 按沅澧不相通為洞庭湖所隔白鉛水在平江縣東九十里源出

  長沙府瀏陽縣大圍山北流合汨水曲溪水在平江縣東一百里發源荷陂洞逕茅灣入汨

  盧水在平江縣東南源出盧山西北入汨水又有清水在縣南二十五里至魯德山入汨

  純水在平江縣東南水經注純水源出吳昌縣東南純山西北流又東逕其縣南又北逕

  其縣故城下人右㑹汨水舊心純水源出連雲山東北流繞福石山東又折而西北至縣東南昌江

  山北入汨水汨水在平江縣南自江西南昌府義寕州流入至縣東合純盧二水經縣西㑹

  昌水又西流至鵞籠江入長沙府湘隂縣界水經注汨水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元和志汨水

  在昌江縣東北四十里府志自寕州桓山流四十里至長夀村與白鉛水合為雙江又經榔木潭義

  口則舟方水合焉至闊田横江入焉至塔水橋純水入焉至潭灣淺灘大坑小坑水入焉至香團石

  潭新江水入焉至白湖口中洞水入焉至江口盧水入焉至撗槎金窩而下暹江秀野小泉坑朱樹

  坑諸水入焉至魯德山清水人焉至縣治右淩源水九曲池水入焉至澄清駟馬橋晉坑水入焉至

  將軍山梅仙水入焉其他如甕冮梓江黄塘江涪水皆自縣治而下合汨水者也又流逕湘隂歸義

  市至磊石山歸洞庭㵋水在平江縣南西流入長沙府湘陰縣界浯溪水在平江縣

  西七十里發源湘陰縣白石山南流入汨水淩源水在平江縣西北流逕忠孝橋合九曲

  池入汨水中洞水在平江縣北九十里源出幕阜山南流入汨水昌水在平江縣北名

  勝志源出幕阜山西南入汨水山澗中有巨石水遶其旁形𩔖昌字故名 按府志有梅仙水在縣

  北八十里源出幕阜山西南入汨水卽此又有石塘水在縣北三十里流合梅仙山水新牆

  河在巴陵縣南六十里源出臨湘縣相思山其上流名乾沙港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縣南

   少束三江嘴㑹游港而西為新牆河又西入洞庭為新牆河口亦名灌口華容河在華容縣

   東大江分流自石首縣調絃口入縣界逕城東而南流合蔣家黄蓬諸湖水東㑹沙港南入洞庭湖

   亦名沱水夏水蓋是河亦自江出冬竭夏流故當時均以沱夏為稱也 按此卽水經注之生江口

   水南通澧浦者也焦圻河在華容縣西接流石首縣焦山河南入洞庭亦名紫港湖岳陽

   風土記紫港湖在縣西今曰私港夏秋水漲與赤沙湖㑹北通於江今曰藕池南通於湖水經謂之

   清水口府志紫港上通青湖下接縣港入於洞庭宋謂之私港其南為御池微湖在巴陵縣

   東南水經湘水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之注湘水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也右屬微水即

   經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於江謂之麋湖口㴩湖在巴陵縣城南一名翁湖其東隅名

   角子湖永經注湘水右㑹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元和志㴩湖在縣南十一里左傳定公四

   年吳人敗楚於雍澨即此唐張說㴩湖詩序已邱南㴩湖者蓋沅湘澧汨之餘波淪匯洞庭溢為此

   湖按爾雅云水返入為㴩斯名之作有由耳岳陽風土記㴩湖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謂之乾湖水

   經謂之翁湖夏秋水漲即渺瀰勝千石舟通閣十鎮又閣子湖本角子湖以其在洞庭之角故名㴩

   湖亦謂之角子湖楊行密以木籠鎻舟之地或謂瀕湖地卑𡻕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謂之閣子

   湖府志角子湖一名鴿子湖楚許德勲潛軍鴿子湖即此古冡湖在巴陵縣南五十里

   庭湖在巴陵縣西南宋儒以為禹貢九江也為湖南衆水之匯巴陵居其東華容及澧州之安

   鄉二縣居其北常德府之龍陽縣居其西南沅江縣居其南長沙府之湘陰縣居其東南每夏秋水

   漲周圍八百餘里其沿邊則有青草湖翁湖赤沙湖黄驛湖安南湖大通湖并名合為洞庭至冬春

   水落衆湖俱涸則退為洲汊溝港尚書禹貢九江孔殷蔡傳九江即今洞庭也水經注言九江在長

   沙下雋西北今岳州巴陵縣即楚之巴陵漢之下雋也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

   水皆合於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

  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注長沙巴陵縣西有洞庭陂潛伏通江水經湘水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

  東來流注之又北至巴邱山入於江注相水左㑹水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逕鹿角山

  東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浦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横房口右屬微水西流注於江謂之麇湖口

  水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㑹大江名之五渚戰國䇿曰秦與荆

  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湖之石岸有山世謂之笛鳥頭石

  石北右㑹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又北對養口水色清異東北

  入於大江有清濁之別謂之江㑹也元和志洞庭湖在巴陵縣西一百五十步北夢𤨏言湘江北流

  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後蜀江漲𫝑高遏住湘江讓而溢為洞庭湖凡數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秋水

  歸壑則此山復居於陸唯一川湘水而巳 按以洞庭為禹貢之九江始於宋渤海胡氏曾氏而折

  衷於朱子近世多主其說但九水中元水之元字乃无字之訛九水在今辰州府下流入洞庭湖

  青草湖在巴陵縣西南湘水所匯為洞庭之南矣接長沙府湘陰縣界亦名巴邱湖荆州記

  巴陵南有青草湖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以為名水經注湘水又北得九口竝湘浦也湘水又東北為

  青草湖口右合苟導涇北口與勞口合又北得固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元和志巴邱湖又名青草

  湖在縣南七十九里周𮞉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即古雲夢澤也岳陽風土記青草湖冬春水洞皆青

  草也與洞庭相通方輿紀要引祝穆曰青草湖北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自昔與洞庭並

  白石湖在巴陵縣北五里又後湖在縣北十里翟家湖在巴陵縣北七里

  魚苗洋湖在巴陵縣北十五里蓴湖在臨湘縣東五里接流白泥湖水東流入連家

  湖岳陽風土記岳陽雖水鄉絶難得蓴菜唯臨湘東蓴湖間有之連家湖在臨湘縣東十

  里接流蓴湖水東入冶湖下通青江口入大江縣志連家湖西南諸湖浩漫畧相連接自連家湖以

  北東流而匯於冶湖楊圻湖在臨湘縣東二十里有南港流入焉冶湖在臨湘縣東三

  十里即水經注之治口流入大江涓田湖在臨湘縣東四十里其西南有小魚湖在縣東

  四十五里陳家湖在縣東五十里合流東北為沅潭㑹楠木港又東北入黃葢湖白泥湖

  在臨湘縣南五里夏秋水泛上接雲溪港下流入蓴湖港頭湖在臨湘縣南十五里源出

  佛嶺西北流入白泥湖松楊湖在臨湘縣南二十五里上通雲溪下連象骨港楓橋

  湖在臨湘縣西南二十里其西為魯家湖亦名蓮湖又雙牛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皆在象骨港

  之東北入江西湖在臨湘縣西北一里黃葢湖在臨湘縣東北九十里分屬武昌府

  嘉魚蒲圻二縣由石頭清江口入江延湖在華容縣東南三十里澌城湖在華容縣

  東南七十里長灎湖在華容縣南二十里禇塘湖在華容縣南二十五里府志湖

  秋冬水落漁舟鱗次所在成市赤沙湖在華容縣南亦謂之赤亭湖水經注澧水東與赤沙

  湖水㑹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謂之沙口元和志赤亭湖在華容縣南八十里岳陽風土記赤沙湘

  夏秋水漲與洞庭湖通又赤亭湖本赤湖梁太清六年湘東王遣胡僧祐陸法和誅侯景將任約於

  此為亭因名焉狼跋湖在華容縣西南六十里流通澧州安鄉縣景港水城西湖

  在華容縣西一里田家湖在華容縣西十里饒菱芡荷魚溉田千頃蔡田湖

  容縣西二十五里又有蘇家湖鄧家湖由長灎至黄洋渡凡六七十里漭蕩無涯民多架木編茅以

  處其御池湖在華容縣西輿地紀勝御池湖在岳州産蚌珠安津湖在華容縣

  西北三十里亦名蹋西湖繞徑五十里南接濤湖菱溪湖下津湖在華容縣北三十里

  荆湖在華容縣東北九十里方輿紀要華容縣境低窪湖澤環繞凡數十處故繞境為隄亦以

  數十中方溪在臨湘縣東南雁嶺下相傳溪中曽産黄金游港在巴陵縣東一

  百四十里自臨湘縣龍害山發源西流入界逕三江嘴㑹沙港新牆河水入洞庭石墨港

  在巴陵縣東南五龍山下岳陽風土記五龍山下有港曰石墨港水中石如墨磨嚥之可愈喉膈壅

  𤍠之疾或云又可代墨用南津港在巴陵縣南五里西通洞庭爲泊舟之所旁有隄又有長

  港在縣西北五里徐師港在巴陵縣西北岳陽風土記徐師港在三江口北三十里

  港在巴陵縣東北十五里又有龍灣港在縣東南五十里涒港在縣東六十里涇港

  湘縣東七里臨湘諸水之口也南港在臨湘縣東四十里源出金竹山流入楊圻湖而注冶湖

  灘頭港在臨湘縣東一百里發源縣東南楊梅山經新店厯馬公溪出黃葢湖入大江

  兒港在臨湘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尖山流經聶家市入楠木港楠木港在臨湘縣東南

  源出萬峯山逕縣東長安橋北流至聶家市㑹黃荆港及爬兒港北入涓田湖雙港在臨湘縣

  東南六十里受中方土城二港水出桃林逾西井過灌子口入洞庭潭灣港在臨湘縣東南

  九十里發源藥姑山流入巴陵縣之新牆河黃荆港在臨湘縣南五十里源出漿山東北

  流至聶家市入楠木港雲溪港在臨湘縣西南四十五里源出岩嶺西北流匯爲松楊湖

  又北流合𧰼骨港入江象骨港源亦出岩嶺西流入江岳陽風土記象骨山旁湖謂之象骨港

  港在華容縣南一名沙港西通焦圻河南通華容河縣志焦圻河之東為拖船埠由拖船埠厯黄

  封堤其下為白泥河東逕潭子灣即水經注之檀浦舊名安南港縣治在焉洲渚平曠利畜牧又厯

  禇塘湖又數里出縣港口入華容河黃洋港在華容縣西南三十五里

  庭湖中向為行旅泊舟之所 本朝雍正九年  特發帑金二十萬兩於洲上建造石臺址廣

  三十丈袤九十六丈髙六丈頂二十丈北如弓背浪至易分南為偃月堤以備行舟遇風棲宿乾隆

  九年督臣履勘石臺不便泊舟奏停每年修築曹公洲在巴陵縣南洞庭湖中元和志洞庭

  湖口有一洲名曹公洲岳陽風土記通典云曹洲即曹公燒船處考之地理與周瑜曹公相遇處絶

  不相干不知何據金沙洲在巴陵縣南一名龍堆杜甫詩龍堆擁白沙釣洲

  陵縣西南洞庭湖中述異記洞庭湖中有釣洲昔范蠡乘扁舟至此遇風止釣於洲上刻石記焉有

  一陂陂中有范蠡魚昔范蠡釣得魚放於陂中陂邊有范蠡石牀石硯鈷䥈范蠡宅在湖中

  生洲在巴陵縣西岳陽風土記丁晉公南遷還岳陽見江西新生洲云此洲生當有真人臨此

  皇祐二年英宗以團練使鎮岳州及登位果符其說縣志江湖之交有新生洲與鼉鶴灘相連洲舊

  有藝植之利忌置洲在巴陵縣北相近有忌置山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忌置山南

  城洲在巴陵縣東北五里宋書謝晦傳晦至江口到彦之已至彭城洲潦滸洲

  湘縣東北三十五里又有荷葉洲江湖夾流二洲中峙可耕植楊子洲在華容縣東北大江

  中水經注赭要下即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患昔荆佽飛濟此遇兩蛟斬之自後罕有

  所患三湘浦在巴陵縣北城陵磯一名侯景浦元和志侯景浦在縣東北十二里本名

  三湘浦景旣克建業自統兵西趨荆峽先遣其將宋子仙任約襲郢州湘東王繹令王僧辨拒之景

  軍大敗燒營退走天監中寶誌道人為苻書云起自汝蔡訖於三湘侯景果起於懸瓠汝水之南而

   敗於巴陵三湘之浦也府志三湘浦在臨湘縣西南四十五里以湘水合瀟水亦曰瀟湘合烝水亦

   曰烝湘合沅水亦曰沅湘故名三湘也青菱套在臨湘縣東北三十五里其西為荷葉套

   水漲則合為一水消則隔為二有魚利産菱荆江口在巴陵縣北洞庭水入江處也亦名

   西江口又名三江口水經注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厯湘浦北屆大江三水所匯亦或謂之三江口

   矣元和志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通鑑注大江自蜀東流入荆州

   界謂之荆江荆江口即洞庭之水與大江之水㑹處宜春口在巴陵縣西北岳陽風土記洞

   庭山之北宜春口出焉韓退之詩朝發宜春口即此地也鼉鶴灘在巴陵縣西北鱘魚洲下

   湖水入江處岳陽風土記岳陽樓舊岸有港名鼉鶴商人泊船於此地勝千石載今已湮没如平陸

   不復通舟尾通君山後湖縣志今其地去岳陽甚遠葢為江水所衝齧也亦名鼉鶴夾與新生洲相

   黃金瀨在巴陵縣東北水經注江之南岸名黃金瀨瀨東有黄金浦鱘魚嘴

   在巴陵縣西岳陽風土記江西沙洲舊長洲今名鱘魚嘴龍窖源在臨湘縣東一百二十里

   石壁潭有二一在巴陵縣東白荆隄下岳陽風土記石壁潭亦謂之釣絲潭其深莫測

   夏秋水漲一日之間或增或減土人謂龍出入此潭其中多蛟蜃為行旅之患滕子京作碑堤上以

   戒往來者使陸行一在平江縣東三里下有龍湫深不可測啞潭在巴陵縣東白荆堤北

   楊林潭在巴陵縣南七十里沅潭在臨湘縣東五十里青山鐵爐聶家市諸水㑹此出

   黄葢鐵船潭在臨湘縣東五十里相傳神人運鐵船於此至今猶在水底其下流為碧

   峯潭中有穴深不可測青絲潭在臨湘縣東九十里又潭西有石山潭距縣治七十里

   壁潭在臨湘縣東南四十五里深黑多魚龍潭在臨湘縣東南一百里其上崖壁嶄絶下

   臨方潭有聲如鈐則𡻕旱土人謂之龍捲水石井泉在臨湘縣南二十里土門山内石泉

   如井方圓一丈四時不竭漑田百頃流入白泥湖斷山泉在臨湘縣西九十里泉灣㫁崖

  間灌田百餘頃雲母泉在華容縣東南墨山下唐李華雲母泉詩序洞庭湖西元石山俗謂

  墨山山南有佛寺寺倚松嶺下有雲母泉泉出石引流分渠周遍庭宇發源如乳湩末派如醇漿烹

  茶浙蒸灌園潄齒皆用之大浸不盈大旱不耗自墨山西北至石門東南至東陵廣輪二十里盡生

  雲母牆堦道路炯炯如列星井泉溪澗色皆純白鄉人多壽考剪刀池在巴陵縣治東北有

  橋曰勿剪岳陽風土記剪刀池在郡城東北隅或云池中有鼎耳髙數尺其中容人往來上有識文

  善泗者常見之白鼍池在巴陵縣北月城内白鶴池在巴陵縣東南三里方輿勝覧

  白鶴山陽有兩池池潛巨蟒吕巖過此招之出化而為劍今白鶴池舊迹是明月池

  陵縣西南輿地紀勝在郡圃東為李羣玉遊息處大城池在巴陵縣北八十里又鰕鬚池

  在縣北二十里蘆陂池在臨湘縣東七十里山巔四時不竭旱可禱雨天池在平江縣

  南屈曲九折亦名九曲池上有古木槎枒偃蹇如虬巴蛇井在巴陵縣南相傳巴蛇出此

   莊山井在巴陵縣南岳陽風土記永慶寺莊山頂有井水泉清澈秦王井在巴陵縣

   南岳陽風土記洞庭湖岸有石井二相去數百步俗號秦王井其泉甚甘美㴩湖井

   陵縣南㴩湖側岳陽風土記㴩湖井唐人嘗稱甘水今荒穢不治汲者亦少當不逮昔也柳井

   在巴陵縣西君山上亦名橘井輿地紀勝柳井在若山寺側俗謂之柳毅井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潘陶際堯恭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岳州府

 ︹古蹟︺巴邱故城即今府治本名巴邱晉置巴陵縣厯代因之三國志吳孫權傳建安十九

  年使魯肅以萬人屯巴邱注巴邱今曰巴陵宋書州郡志巴陵郡領縣巴陵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水

  經注巴邱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邱邸閣城也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元和志有陶侃城在縣東北

  八里城塚記巴陵城吳魯肅所立唐天寶間裴光贊重加板築安南故城在華容縣西本

  漢孱陵縣地晉置南安縣屬南平郡宋書州郡志南平內史領南安令晉武帝分江安立隋書地理

  志巴陵郡華容舊名安南梁置南安湘郡尋廢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唐書地理志華容垂拱一年

  去華字曰容城神龍元年復曰華容岳陽風土記大業十年移縣於今地 按元和志云華容漢

  孱陵縣地吳分置南安縣舊唐書又謂劉表改置皆與宋書異漢昌故城在平江縣東漢

  末置縣屬長沙郡三國吳改曰吳昌宋齊以後俱因之隋省入羅縣唐改置昌江縣五代後唐改曰

  平江三國志吳孫權傳建安十五年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又周瑜傳建安十三年瑜領

  南郡太守以漢昌為奉邑宋書州郡志長沙内史領縣吳昌隋書地理志巴陵郡羅開皇九年廢吳

  昌縣入元和志神龍三年析湘陰於故吳昌城改置昌江縣岳陽風土記唐神龍三年置昌江嘗隸

  潭今隸岳後唐改平江通鑑注五代改曰平江葢後唐既滅梁楚人為之避廟諱昌字也府志舊縣

  址在今縣東故縣郷後遷縣東太平鄉唐元和中遷今治麇城在巴陵縣東南三十里左傳定

  公五年秦師敗吳師吳帥居麇又楚王使王孫由于城麇輿地紀勝䴢有東西二城楚王使王孫由

  于所劉備城在巴陵縣北六十里岳陽風土記劉備既與魯肅畫湘為界遂築城烏沙

  鎭對壘在州北六十里俗謂之金門劉備城君山古城在巴陵縣湘中記君山有地道

  楂渚對岸古城孫權遣程普所築陸城在臨湘縣東南三十里吳陸遜屯兵下雋建昌侯孫

   慮築土城以居之故名今板橋里土城是其遺址赤亭城近赤亭湖故名元和志赤亭故

   城在華容縣西南七十里城據絕原三面臨水極為阻隘梁胡僧祐據此以擒任約蕭城

   容縣南赤沙湖岳陽風土記方臺山在縣南蕭城舊志疑亦蕭梁所築俗稱功畢城意陸法和既擒

   任約城此也岳城在華容縣西北四十里明統志岳城宋岳飛征楊么時所築其城凡三各

   距四十里今人呼為岳城穆城湖城潑張城在華容縣西北安津湖側明統志相傳陳友諒

   參政張雄所築縣志湖有田數千畝民聚而居者數十百家中有潑張城偽漢儲粟地也又縣南有

   三郞城在赤沙湖内相傳宋時所築王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今臨湘縣治岳陽風土記唐清泰年置王朝場

   九域志淳化五年升王朝場為至道二年改王朝縣為臨湘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平江縣境九域志平江

   縣有土竈一金場建昌侯鎭在臨湘縣東北鴨欄磯名勝志吳孫權子慮封建昌侯食

   邑於此今鴨欄司後傅家塘即孫慮作𨷖鴨欄處三孝坊在華容縣東門外為宋林氏楊

  氏周氏三孝女建舊名孝感楚澤門即府城舊南門也今存故址又碧湘門為西門㑹泉

  門為北門今俱不可考岳陽風土記楚澤門碧湘門舊甕城門也楚澤門經大不復完治今但有遺

  址又楚澤門舊南樓也今廢細腰宫在華容縣東述異記楚故宫有宫人草狀如金䔲而

  甚芬氲花色紅翠俗傳楚靈王時宫人多怨曠故後宫地悉生此草陸法和刹在華容縣

  南赤沙湖北史陸法和傳任約逃竄不知所之法和曰吾前於此洲水乾時建一利語檀越等此雖

  為刹實是賊僄今何不向標下求賊也如其言果於水中見約抱刹仰頭裁出鼻遂擒之郊天

  壇在巴陵縣内唐書蕭銑傳銑築壇南城祀上帝自稱梁王有異鳥至建元鳴鳳府志郊天壇即

  今南壇也洞庭南館在巴陵縣南唐張祜詩地盤雲夢角山鎭洞庭心又有古巳陵館古

  岳陽館今俱無考西閣在巴陵縣東岳陽風土記龍興寺舊有西閣為登覽之勝見滕公詩

  咏皮日休陸龜𫎇亦有觀步之什今冶平寺江路兩山間林木邃密故基存焉紫荆臺

  陵縣南㴩湖上一名紫溪臺岳陽風土記紫溪臺亦名紫荆臺在㴩湖上下有石高四尺曰紫溪石

  岳陽紀勝昔有江叟遇撨夫遺以鐵笛吹之無聲一日登白鶴山吹於紫荆臺響振林谷忽有兩女

  子出授神藥曰服此當為水仙女子葢龍女也章華臺在華容縣城内食成臺

  容縣西南四十五里相傳宋岳飛築以望楊么軍者終食而成故名岳陽樓在府城西門上

  范仲奄岳陽樓記慶厯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風土記岳

  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寛闊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除守此州每與才士登樓賦詩自

  爾名著其後太守於樓北百步復創樓名曰燕公樓三才圖㑹岳陽樓其制三層四面突軒狀如十

  字面各二澑水方輿勝覽岳陽樓宋滕宗諒作而新之范希文為之記蘇子美書丹邵竦篆額時稱

  四絕府志岳陽樓自明成化以後屢圯本朝康𤋮二年重建乾隆五年復修始還舊觀按唐張

  説詩止有南樓並無稱岳陽樓者其與趙冬曦登南樓詩有云危樓瀉洞湖積水照城隅是樓在城

  隅而臨湖岸所登即岳陽樓也又唐崔魯詩稱洞庭樓李羣玉又稱洞庭驛樓意其時樓未定名岳

  陽樓於郡署為南而洞庭則以湖稱耶舊志分岳陽與南樓為二非也後樂樓在府治内

  宋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語八仙樓在巴陵縣北七十里岳陽二樓在華容縣

  城樓宋建明萬厯間改為宴會之所八窻玲瓏江山在望亦勝地也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重建

  去思堂在巴陵縣南宋時郡守范宗建省堂在臨湘縣南五里通志元時為行省治所

  東山草堂在華容縣東少渚港北明劉大夏乞休時所居明山草堂在華容縣

  南百里明王儼讀書處讀書堂在華容縣北五里石磯山下明何景明讀書處四望

  亭在巴陵縣城内初名四望觀宋太守滕宗諒創朗吟亭在巴陵縣西南君山因呂巖題

  岳陽樓有朗吟飛過洞庭湖之句故名仙梅亭在巴陵縣西南岳陽樓側明崇禎間岳陽

  樓毁土人於湖濱沙磧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幹别無枝葉共二十四萼皆自成文理不假人為

  因構亭覆之夕波亭在巴陵縣北三江口亦名合江亭宋建取唐白居易詩夕波紅處近

  長安之句魚梁亭在臨湘縣南一里魚梁山下旁多垂柳水盡蒹葭每當新晴山霽時漁歌

  欵乃牧笛村煙亦一邑之勝遊也楚觀亭在華容縣東北宋縣令胡綰建今為後山祠

  翔輝亭在平江縣治西元延祐五年判官常從仕建王公亭在平江縣治西山之

  巔亦名上公亭宋建明統志宋王旦宰是邑既去民思之不忘為建是亭秀野亭在平江縣

  治北晝錦亭橋畔宋羅孝芬致政後所建為奉母之所屈原宅在巴陵城東十三都今為

  太平寺岳陽風土記太平寺舊傳為屈原宅葢屈原被逐寓此裴隱宅在臨湘縣東北白馬

  磯唐裴隱所居李白嘗憩此有詩田遊巖宅在平江縣南連雲山岳陽風土記連雲山

  有石室號田公巖名勝志後唐吳澄婺源人初隱岳州之穆家塘幕田遊巖之為人遂卜宅於其故

  居平江之田巖其地有連雲山川之勝洞庭别業在巴陵縣西南洞庭湖上皮日休詩

  他日(⿱艹石)修耆舊傳為余添取此書堂橘園在巴陵城西南君山寺中相傳即柳毅傳書處山海

  經洞庭之山其木多橘宋陳襄文昌雜録國子朱司業言南方柑橘雖多然亦畏霜每霜時亦不甚

  收唯洞庭霜雖多亦無所損詢彼人云洞庭四面皆水水氣上騰猶能避霜所以洞庭柑橘最佳𡻕

  收不耗正謂此耳太守園在華容縣小北門外有池有臺緑柳夾道故延平守陳能闢之

  建寕守謝上箴增飾以二公咸太守因目焉銅鼓在巴陵縣東永慶寺中岳陽風土記靈妃

  廟有銅鼓元豐中永慶莊耕者得之圓口方耳下有跋皆古篆雲雷文色正青緑形制精巧非近世

  所能為也太守李觀遂移置廟中方移置時護持不謹因誤毁損今已不完初獲鼓時同獲銅鐸一

  枚以其完好輦致禮部今藏祕書省鼓以毁壞遂流永慶寺鐵枷在巴陵縣岳陽門外洞庭

  湖濱岳陽風土記岳陽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千斤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有大

  竅徑尺許或云以此厭勝辟蛟龍之患或以為植木其内編以為栅以禦風濤皆不可知

 ︹關隘︺巴陵關在巴陵縣北荆江口岳陽風土記巴陵縣對長洲夾洲立關謂之巴陵關

  州衞在巴陵縣東明洪武初建 本朝因之設守備駐此長安巡司在臨湘縣東南

  五十里舊為驛有丞乾隆二十七年裁移城陵巡司駐此桃林巡司在臨湘縣南一百里

  嘉靖十九年置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一年移駐縣南四十里雲溪驛黃家穴巡司

  在華容縣東北九十里明初置 本朝因之舊有驛今廢長夀巡司在平江縣東九十里

  明置 本朝因之鹿角鎭在巴陵縣東南五十里㓊庭湖濱明置巡司 本朝因之乾隆

  四十七年改為主簿仍駐鹿角舊有驛今裁唐韓愈集避風太湖七日鹿角注鹿角洞庭湖中地名

  通鑑後梁開平元年淮南將李業進屯郎口楚將許德勲追至鹿角鎭白田鎭在巴陵縣

  北九域志巴陵郡有白田鎭方輿紀要五代梁開平四年高季昌敗馬殷兵逐至白田即此

  陵磯鎭在臨湘縣西南六十里接巴陵縣界明置巡司今移駐長安鴨欄磯鎭

  在臨湘縣東北十五里舊置巡司今裁鼓樓鎭在華容縣南六十里明山一名鼓樓砦九

  域志縣有鼓樓砦縣志在洞庭湖濱明置巡司及哨又有水驛今俱裁金浦戌在巴陵縣

  東水經注微水又北過金浦戌北帶金浦水謹亭戌在巴陵縣南水經注湘水右逕謹亭

  西萬石戍在巴陵縣南水經注側湘浦北有萬石戍大屯戍在巴陵縣北岳陽風

  土記巴陵縣吳初置大屯戍使魯肅守之楊么砦在巴陵縣南五十里石城山石牛

  砦在平江縣東一百里石牛山楓橋堡在巴陵縣東北三里洞庭水卡

  湘縣乾隆四十九年督臣舒常奏稱湖南巴陵縣當長江洞庭湖交㑹之衝所管湖面向有塘汛保

  甲稽查所管江岸西至荆河腦東至城陵磯下至荷葉洲九十里西隸湖北監利縣東隸湖南臨湘

  縣水而則均隸巴陵所有觀音洲白螺磯𧰼骨港道人磯等處商船停泊匪徒搶竊巡緝難周請將

  該處水面於江心分界西歸監利東歸臨湘各設卡派兵巡查從之青岡驛在巴陵縣南六

  十里 本朝順治十六年置此舊有驛丞乾隆二十六年裁歸縣管轄楊林街在巴陵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 本朝乾隆十八年移駐縣丞於此廟前市在巴陵縣東三十里又梅

  子市在縣東南四十里潼溪市在縣東南七十里白楊市在縣東南八十里新牆市在縣南六十里

  城陵磯市在縣北十五里接臨湘縣界聶家市在臨湘縣東南四十五里有上下二市又

  沅潭市在縣東五十里灘頭市在縣東九十里新店市在縣東北九十里接湖北武昌府蒲圻縣界

  臣山市在縣南十五里松楊市在縣南二十五里戚家灣市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皇觀市

  在華容縣東十里石嘴鋪前又中港市禇塘市皆在縣南二十五里萬庾市五田市在縣北十五里

  塔子市在縣東北九十里接荆州府石首縣界囘田市在平江縣東太平鄉相近又有横槎

  市又九州市在縣東故縣鄉獻鐘帀義口市皆在縣東永安鄉長夀市大橋市皆在縣東棲鳳鄉

 ︹津梁︺落馬橋在巴陵縣東門内楓橋在巴陵縣東五里通武昌大路岳陽橋

  在巴陵縣東十里萬年橋在巴陵縣東南十五里宋建名通和橋一名隄頭渡橋明泰昌

  元年改名萬古橋 本順治十一年改今名鎭湖橋在巴陵縣南門外廣通橋

  在巴陵縣北七里山下南通白石湖又永濟橋在縣北城陵磯通翟家湖一名李公橋以上二橋俱

  跨永濟隄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鏡建迎恩橋在臨湘縣東一里一名封公橋乾隆五十

  七年重修改名義興橋長安橋在臨湘縣東五十里永興橋在臨湘縣南二里舊

  名教廣橋明嘉靖中重建更名太平橋在臨湘縣西南四十里陳石橋在華容縣

  東三里舊名永昌磨鏡橋在華容縣東四里相傳有神女磨鏡於此青紫橋

  容縣東五里德政橋在華容縣治北初名惠政橋宋縣令趙希哲重修易名龍津旁建亭

  元改名通津明初改今名華容雜志宋趙希哲重修龍津橋掘地獲軒轅祠斷碑云漢太保胡公重

  忠孝橋在平江縣治西宋淳祐間縣令楊英建晝錦橋在平江縣治北宋羅

  孝芬鹿鳴橋在平江縣東舊名緑波橋每賓興餞士於此君港渡在巴陵縣

  南五十里通鹿角鎭新牆渡在巴陵縣南六十里路出長沙大江渡在巴陵縣西北

  路出華容上游渡在巴陵縣南五十里路出臨湘長安渡在臨湘縣東五十里

  平渡在臨湘縣西南四十五里通巴陵路沙窩渡在臨湘縣西二里通監利路

  河渡在華容縣東南一里狼跋渡在華容縣西南三十里黃洋渡在華容縣

  西三十里北河渡在華容縣東北一里浮橋渡在平江縣東通長沙路澄清

  渡在平江縣西十里通岳州官路長樂渡在平江縣西十里通岳州官路

 ︹隄堰︺白荆隄在巴陵縣東十五里一名紫荆隄宋築岳陽風土記閣子鎭有白荆隄石壁潭

  在其南津隄在巴陵縣南洞庭湖濱明宏治中知府張金築偃虹隄在巴陵縣

  西洞庭湖側宋慶厯間知軍州滕宗諒築此隄捍之歐陽修有記江村隄在巴陵縣西北

   二十里接荆州府監利縣界明築止二百五十丈 本朝順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有奇康熙

   五十五 年發帑修竹莊河何家壋瓦子灣魯家埠四處共 一千十二丈六尺雍正六年復發帑修高

   厚倍永濟隄在巴陵縣北十五里城陵磯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鏡築李東陽有記隄

   長四千丈廣二丈旁夾樹柳二萬以固積壤為橋二梵石為閘於二橋之北高丈二尺長丈五尺廣

   五 尺架木梁以通車馬 本朝順治十 年康熙十年五十三年相繼築修趙 公隄在臨湘縣

   東南五里元泰定間知縣趙憲築朱家垸隄在華容縣東三里又縣東十五里有兔

   垸隄又東南十里有祭田隄縣南三里有黃篷垸隄張家垸隄縣西有蔡家垸隄官垸隄縣西北四

   十里有楊李垸隄南北垸隄縣北二十五 里有安息垸隄縣北三十五里有劉陳垸隄縣北 三十七

   里有吳小垸隄胡家小路隄林家垸隄縣北六十里有合工垸隄周小垸隄縣北六十五里有乙酉

   垸隄蔡劉垸隄縣東北十五里有濤湖垸隄縣東北十七里有凌溪垸隄縣東北十九里有張家垸

  隄縣東北二十五里有伍家垸隄縣東北三十二里有余家垸隄縣東北三十三里有黃家垸隄江

  黃垸隄縣東北三十四里有馬家垸隄縣東北三十五里有東皮垸隄線家垸隄桃樹垸隄縣東北

  三十七里有永固垸隄縣東北三十八里有嚴蕭垸隄縣東北四十五里百黄湖垸隄共三十二處

   本朝康熈五十三年發帑修築雍正五年重修乾隆七年復修黃封隄在華容縣東華

  容河側宋知縣黄照築安津隄在華容縣西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安津隄内有十臺九堰

  皆利灌溉

 ︹陵墓︺︹周︺楚靈王墓在華容縣東陳石橋北五十餘步陶朱公墓在華容縣

  西屈原墓在華容縣北元和志屈原冢在湘陰縣北七十一里︹三國︺︹漢︺劉巴

  墓在巴陵縣西北︹唐︺秦公墓在巴陵縣東北三里楓橋堡岳陽風土記楓橋堡有古塚

  𡻕久傾圮耕者得磚上有文曰大唐秦公之墓堂皇局固不可發縣令秦光亨為封完之徐安

  貞墓在平江縣三都石陂洞岳陽風土記平江有徐安貞墓在下臺︹宋︺石光墓

  湘縣南大雲山︹明︺鄧廷瓚墓在臨湘縣南大雲山劉大夏墓在華容縣東二

  王儼墓在華容縣北石磯山下

 ︹祠廟︺五賢祠在巴陵北門月城内祀三國吳周瑜魯肅唐張說宋滕宗諒明陶宗孔

  先生祠在巴陵縣西南君山上祀湯隂岳少保其用武地也容城劉時雍山隂張陽和公安

  袁中郎南城羅近谿襄陽嚴橘園武彝李磊英皆其登臨處也岳武穆祠在巴陵縣城北

  七里山下明成化中建賈烈婦祠在已陵縣城北七里祀宋賈瓊妻韓氏石公

  祠在臨湘縣東南大雲山祀宋岳州判官石光胡處士祠在華容縣儒學内祀漢胡

  馬伏波祠在華容縣南門外岳陽風土記馬援征諸溪蠻病死壺頭山民思之所到

  處祠廟俱存王文正公祠在平江縣祀宋王旦葉適記祠故在長慶寺去縣八十里

  嘉定六年永嘉陳君觀令平江遷建學前岳陽風土記王文正公嘗宰平江治有異政邑人爲立生

  祠至今尚存九君子祠在平江縣界東儒學左亦稱九君子堂元至正中建祀宋李儒

  用吳雄毛友城方暹許炳魯仕能萬鎭方輗鄒輗三賢祠在平江縣界西明建祀楚屈原

  宋王旦唐介老子祠在平江縣東道巖山宋公祠在平江縣東南祀明死節知縣

  宋鑑以典史張澄配吳王廟有二一在府治東一在華容縣倒馬崖下俱祀三國吳主孫權

  洞庭廟在巴陵縣南金沙洲上 本朝康𤋮十八年大兵駐此波濤不驚舟師克濟捷奏

    御製祭文遣官致祭著爲典虞喜志林洞庭湖神過客祈禱必驗分風送船湘水元夷鹿角西

  岸有沙聚起十餘丈名曰龍堆即洞庭廟也孝感廟在巴陵縣南南津港北岳陽風土記

  孝烈靈妃孝感侯廟秦武陵令羅君用因督鐵運溺水死其女挈弟尋父屍不獲亦赴水死邦人哀

  而祀之謂之羅娘廟靈響浸著凡有舟楫往還析之利涉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湖南馬殷水制

  列姊在左弟在右几豐中始賜今封岳人禱祠無虛日舊在烏龜渡南祀者以為不便託言神意遂

  移今康大尉廟在巴陵縣南三十里茅栗坪祀宋康保裔保裔三世俱死王事

  閭廟有二一在巴陵縣南六十里新牆市一在平江縣南明正德間建祀楚屈原雷將

  軍廟在巴陵縣南七十里東陵祀唐雷萬春明總督鄧廷瓚征蠻夢萬春助戰疏請崇祀

  忠廟在巴陵縣南宋淳祐間孟珙建以祀荆襄死事之臣湖山廟在巴陵縣西南君山

  祀君山之神岳陽風土記洞庭上有洞庭眞君廟堂湘妃廟在巴陵縣西南君山祀堯二女

  楚辭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王逸注言堯二女娥皇女英隨帝不返墮於湘水之渚因為湘夫人後

  漢書郡國志羅縣有黄陵亭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劉表為之立碑唐韓愈黃陵廟碑堯之長女娥

  皇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為夫人也故九歌辭謂娥皇為君謂女英帝子各以其盛

  者推言之也縣志宋元豐五年知岳州鄭民以祈禱有應請諸朝封湘君為淵德侯嘉定五年重建

  湘君祠於君山以湘夫人配之 按湘君湘夫人韓愈說最當宋封淵德侯及以湘妃配似以湘君

  為男子皆不學者之所為也今釐正仍稱湘妃廟魯將軍廟有二一在巴陵縣北岳陽

  風土記魯將軍廟在會泉門外乃魯肅廟也孫權使肅守巴邱後人祀之一在平江縣東申公

  廟在華容縣東陳石橋祀楚申亥洪山廟在華容縣南門外祀唐張巡大禹廟

  在華容縣南禹山上岳陽風土記禹山上有禹廟漢昭烈帝廟在華容縣東北十五

  里鼎山明初建荆佽飛廟在華容縣東北楊子洲石瀨廟在平江縣東岳陽風

  土記石瀨廟乃關公廟湘州記云石子山溪西溪水映澈關公南征嘗憩此因名關瀨今廟亦以此

  名之隨軍土地三軍廟取順廟圖經皆以為關公并吕𫎇行軍所置

 ︹寺觀︺圓通寺在巴陵縣東晉建明楚昭王重建寺内有羅漢井荆州記圓通寺僧房牀下忽

  生一木旬日勢凌軒棟僧移房避之木長便遲但極秀有外國沙門見之謂曰此娑羅樹也僧所憩

  之䕃長著花細如白雲元嘉十二年忽生花狀如芙蓉白鶴寺在巴陵縣東南二里白鶴

  山上唐建岳陽風土記白鶴僧園有茶十餘本頗𩔖北苑所出茶一𡻕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

  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可比聖安寺在巴陵縣東南五里楞伽北峯唐無姓和尚所居楊

  憑建寺唐柳宗元岳州聖安寺無姓和尚碑師始居房州龍興寺中後徙居是州作道場於楞伽北

  乾明寺在巴陵縣南五代時建一名乾元寺岳陽風土記乾明寺舊永慶寺也内有古

  柏相傳是大禹手植名勝志永慶寺在東山頂井泉清冽又宋太平興國五年改賜寺額名乾元寺

  又謂之新開寺岳陽古蹟志乾元寺基晉參軍蔡勲捨園宅為之後唐灝鑑道人為道場是山及宋

  太平興國間賜藏經及旃檀像一軀今唯藏經存焉内有灝鑑道人塔銘慈氏寺在巴陵縣

  西南内有塔晉創岳陽風土記慈氏塔日出之初影射重湖以鎭洞庭水孽云君山寺

  陵縣西南君山上據湖山之勝晉建即崇勝寺也舊名楚興寺廣教寺在巴陵縣西南君山

  上岳陽風土記廣教寺後唐永安寺舊爲聖善寺故基昔呂雲卿遇江叟於聖善寺吹笛召洞庭諸

  龍即其地也慈音寺在華容縣東北輿地紀勝華容縣大荆湖尾有慈音寺俗傳是劉備

  中軍天慶觀在巴陵縣東一百里亦名龍興觀又名新興觀岳陽風土記龍興觀故基

  在太平寺東天禧中賜名天慶大皇觀在華容縣治東北岳陽風土記華容令宅東北有老

  子祠曰大皇觀寶慈觀在華容縣東南三十里石門山觀中有煉丹池飛𢌿臺凌空亭衣冠

  塚仙人洞倒插柏諸勝蹟玉清宫在平江縣東南張君房雲笈七籤環幕阜有道宮曰松林

  曰紫青曰崇虎曰王清玉清視餘山水爲勝

 ︹名宦︺︹晉︺潘京武陵漢夀人弱冠爲郡主簿太守趙廞甚器之厯巴邱令京明於政術路不拾

  ︹陳︺雷道勤巴陵内史周兵大出道勤拒戰死之︹唐︺張說洛陽人由宰相再徙

  岳州刺史說爲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世所不逮既謫岳州而詩盆悽惋人謂得江山助云︹五

   代︺︹梁︺許德勲馬殷時為岳州刺史吳將冷業屯平江德勲將兵拒業至朗口使善遊者

   五千人以木葉覆首持長刀浮江而下夜犯其營業軍驚擾大破之擒業︹宋︺王旦大名華人

   太平興國初知平江縣其𪠘舊傳有物怪憑之居多不安旦將至前夕守吏聞羣鬼嘯呼曰相君至

   矣當避去自是遂絕就改將作監丞趙昌言為轉運使屬吏屏畏入旦境稱其善政以女妻之

   介江陵人調平江令縣民龍氏以分田 訟𡨚死介為雪之而均其田民李氏富而吝吏 有求不厭

   誣為殺人祭鬼岳守捕其家無少長楚掠不肯承更屬介訊之無他驗守怒白於朝遣御史方偕徙

   獄別鞫之究與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賞介未嘗自言衞塾以祕書丞知臨湘縣多善政邑

   故多盜塾曰 吾不能使民不為盜又不知禁其已然尚曰為政 耶乃籍八十人作閲武亭以時視其

   㙯使之捕盜一 境肅然劉摯為之 記楊 畋太原人慶厯三年知岳 州湖南SKchar2人唐和等刼掠 州

   縣以殿中丞提點本路刑獄專治盜賊乃募材勇深入洞討擊兵潰畋踣巖下藉淺草得不死卒厲

   衆平六洞以功遷太常博士未幾降知太平州𡻕餘盜益肆帝遣御史按視還言殄賊非畋不可乃

   授荆湖南路兵馬鈐轄賊聞畋至皆恐畏踰嶺南遁明年賊復出畋即領衆出嶺外涉夏秋凡十五

   戰蠻滕宗諒河南人仁宗時知岳州軍建學育才百廢俱舉作偃虹隄於城西又重修

   岳陽樓文章政事岳人誦之范仲淹為記朱夀昌天長人仁宗時權知岳州州濱湖多盜壽

   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發驗船所向竆討之盜為少弭旁郡取以為法後以

   韓琦富弼薦使湖南恤民奏罷邵州金冶從之石光徂徠人介子通判岳州有惠政民為立祠

   後居州之大雲山子孫遂家焉范致明建安人徽宗時監岳州酒稅竆博經史以直道不容

   於時覽山川攷古今人物風俗撰岳陽風土記汪愷婺源人岳州録事參軍平江民以競渡𨷖

   死獄上於州守惡令欲深探其獄株連數百人時大暑牢戸皆滿愷止繫其當罪者數人餘悉平反

   出之守大怒引法力爭不能屈張汝明眞州人徽宗時知岳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汝明

   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倖賞乎卒於官方擴莆田人知岳州時兵

   興學散士多流徙擴為之增復舊額條陳沿江利害十三事以内治為急次及攻守之計趙善

   待濮王後知岳州剖煩決滯𡨚獄多平反仁聲四達春秋都試義勇藝精者厚賞卒徒爭奮

   轍浮梁人知巴陵縣俗父子多異居轍躳示孝弟以化之俗遂變程絢餘姚人調巴陵尉攝

   縣事能理𡨚獄胡綰乾道間為平江令政尚廉平李燔建昌人紹熙中授岳州教授教

   士以古文六㙯不因時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則文武兼焉即武學諸生文振而識高者拔之闢

   射圃令其習射廩老將之長於藝者以率偷惰︹元︺歐陽原功瀏陽人延祐中授岳州路

   平江同知處己儉約為政廉平汪澤民婺源人延祐中同知平江州事時州民李氏以貲雄

   其弟死婦不肯他適凡利其財嗾族人誣婦以姦獄成而澤民至察其枉直︹明︺馬傑

   中知臨湘縣奏除荒田絕糧之累民者共二萬二千有奇民德之王士華鄞人正統中知

  華容縣築圩四十餘隄百五十墾田數萬頃九載績成水患乃息楊燧昆明人正統問知華

  容縣奏築四十八垸水患悉除陳介銅梁人正統中知臨湘縣興學勸農政績茂著在官六年

  𡻕歉上疏乞寛租章數上詔蠲之縣有舟丁六百戍江淮役重率多逃亡介又乞免百人政績稱最

  李鏡弋陽人成化中知岳州府築湖隄通城陵磯墾隰為田引水灌漑利民甚溥洞庭君山為

  水寇淵藪鏡擒其渠帥餘黨解散卜馬祥永清人成化中任岳州衞指揮同知胡賊陷同

  庭奮身督戰死之宋鑑許州人成化中知平工縣流賊逼境率典史張登縣吏王和等禦冦

  援兵不至力盡死之韓士英南充人知岳州府政尚明恕重創郡堂修葺諸廢民不知勞

  張舉欒城人宏治中知岳州府毁諸淫祠為書院便民倉作諭屬法一冊皆便民發姦摘伏人

  稱神明太守焉張金廣德人宏治中知岳州築南津港隄禦水尤勤荒政陸垹嘉善人嘉

  靖中知岳州府寛逋賦省訟獄巡行屬縣𡻕必再周田疇盡闢値𡻕旱諸路遏糴垹罄府屬倉儲復

  借之藩庫設法賑濟先發後聞全活數十萬事聞超擢太僕少卿劉凱臨桂人嘉靖中知臨

  湘縣清介自守周恤民隱時有劉少川不要錢百姓有飯官無鹽之謠王夔龍雲南人萬

  厯初知巴陵縣外明內寛濟敏以勤先是賦役項款紛多吏縁爲姦䕫龍力行一條鞭法聽民自輸

  未嘗以符伇勾攝民皆爭先輸納尋擢御史民立祠祀之李紹箕雲南人萬厯中知平江縣

  愛民如子三年獄無繫囚張明儒冮陰人萬厯中知臨湘縣建義倉廣社學蠲除逋賦後令

  眉州張大齡亦務德化遇旱禱雨立至人稱爲前張後張云孫春芳揭陽人萬厯間知華

  容縣値𡻕歉春芳請罷征斂復請移旁郡粟親厯窮鄉散之旋調去百姓惜焉蔣元敬

  人萬厯中爲平江令作敬事堂以聽政教民表徳定賦圴徭息訟獄捐義冢比代士民歌思之

  雲階閩人萬厯中知華容縣大修隄防宏奬士𩔖購書儲之學宮𡻕饑賑活無算陶宗

  孔全州人崇禎中任岳州府推官九年狷介廉正始終如一日郡人祀之四賢祠稱五賢

  不息莆田人崇禎末知臨湘縣張獻忠陷城𬒳執索印不肯與遂遇害楊如雲

  人崇禎間平江主薄張獻忠陷城欲授以偽職如雲不從罵不絕口賊怒投之石壁潭

 ︹本朝︺王國英奉天人康熙中知巴陵縣瀕湖多水災國英以時賑濟清理墾荒豁無著田千

  七百餘頃𡻕減糧萬三千石伍士琪阿迷州人知平江縣縣多逋賦士琪寛與之期使民

  感愧自輸平訟牒必俟兩造意解乃止甚得民心建倉汨水之涯人民成聚曰伍公市以趙申喬薦

  擢知桂陽州平江民祠祀之王國祐奉天人康熙中知華容縣縣利病以時條陳上官諸

  垸潰請修復日履工所教役者歌以忘勞犒之餅餌隄成士民爲建碑蘭第錫吉州人乾

  隆中知岳州府屏供帳罷燕會躳行節儉苞苴不敢至其門宗霈㑹稽人嘉慶中知華容縣

  禁械鬬斥淫祠設五田渡船築萬庾諸垸以便民力行保甲大吏檄他邑以爲法捐置沱江書院膏

  火田士皆感勵

 ︹人物︺︹唐︺裴隱臨湘人居白馬磯與李白相友善官侍御掛冠歸與岫道人鼔琴自娛李白亦

  嘗至其處相與倡和宴遊︹宋︺黃誥平江人神宗初進士授長沙簿章惇開梅山請增畝稅誥

  力請罷之後知益陽縣中使採木至益陽遣二卒勾典押而無引牒誥杖而遣之丁父憂廬墓三年

  芝生墓前凡六十餘本哲宗時賜帛五十匹官至太府卿李黻臨湘人博學通經性至孝葺養

  浩園隱居不仕自號默堂居士授徒數百人晚年尤精内典著詩文五千篇名兌齋編李璠

  平江人朱子帥長沙璠往受業李祀平江人從朱子游輯池州語錄李儒用平江人長

  於春秋朱子帥長沙時與邑人吳雄同受業於門往復辨難今語𩔖中多其問荅學者稱練谿先生

  吳雄平江人居臨安師朱子深明性命之學歸建陽坪書院日講學於其中平江之知學者皆

  雄教之學者稱陽坪先生毛友誠平江人聞康叔臨得伊洛之傳避地岳陽因徙家巴陵往

  從之時李璠分教岳陽極為敬禮學者稱竹𥳑先生方暹平江人李璠弟子與饒伯輿張元蕑

  同門相善元簡極重暹嘗遺書曰伯輿明理而達於事明甫見事而中於理吾以斯道望伯輿以斯

  世望明甫學者稱連雲先生許炳平江人嘉定進士通春秋好學不倦篤志力行及卒無以

  魯仕能平江人淳祐進士厯官監利令從饒魯學終身不見喜愠之色歸講道寶潭時

  稱寶潭先生萬鎭平江人學於方暹饒魯與魯仕能齊名饒魯謂仕能曰天下讀書者伯易

  第一子靜次之子靜鎭之字伯易鄱陽人亦魯弟子也鄒輗平江人朱子帥長沙道出平江

  以書謁者甚衆輗獨見禮甘貧悅道力學不事生產其卒也方輗爲之棺殮方輗平江人受

  業李璠與饒伯輿友善安貧樂道前後徴聘皆不赴魏了翁題其所居曰學齋方興臨湘人宋

  亡與張世傑文天祥共圖恢復以功加招討使死崖山之難徐偉臨湘人宋末舉孝廉事母

  至孝有司累辟不赴去之野潭山中隱居教授依以居者三百餘家𡻕荒貧不舉子者悉資給之人

  感其惠子多以徐爲名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號徐氏八龍嚴珽華容人累官劒南節度使

  僚宷服其能兵民懷其惠文章政事咸著於時︹元︺張琦臨湘人生二𡻕母劉遭亂陷於兵父

  必達不復娶琦稍長思其母輒歔欷泣下及冠請於父往求其母徧厯湖南北淮東西後求得之貴

  池迎歸奉養其後十餘年父母相繼歿終喪猶蔬食事聞旌其門曰孝義胡天游平江人博

  學高志元季隱居不仕養晦巖谷著有傲軒吟稿︹明︺蕭授華容人以千户從成祖起兵積

  功至都督僉事永樂中充總兵官鎭守湖廣貴州在鎭二十餘年討平苗蠻數十部威信大行進左

  都督卒贈臨武伯諡靖襄方廷玉巴陵人父必夀洪武進士厯官按察使以政績著廷玉永

  樂進士改庶吉士遷工部郎中時燕京創造上莭儉休養二疏擢浙江右布政使致仕楊溥稱其質

  實而文和易有守魏文昌華容人事親至孝洪武時父獲罪繫武昌獄文昌詣闕上䟽願

  以身代報可臨刑謂其弟曰謹事二親如吾生存時也遂伏法時年十有八劉仁宅

  人永樂舉人知瑞昌縣蠲赤湖課二萬緡免沿江之逋米十餘萬減民稅之耗於巨室者數千石晉

   廣西按察副使景泰中思明都指揮黃𤣾殺其兄珊仁宅廉得狀𤣾懼使人奉十金為夀且擁兵數

   萬相挾制仁宅至南寕𤣾子來謁伏甲縛之論𤣾死𤣾陰遣人京師營幹得釋罪旣益横乃捃摭他

   事中仁宅仁宅委政去歸裝惟七金楊榮過其家見牀上只蒲蓆布被喜曰所操(⿱艹石)是可稱真御史

   矣以子大夏貴贈兵部尚書李嶲華容人宣德中由鄉貢厯官彰德知府趙王每出郭禱祀

   遊獵數百里嶲上䟽言之上遣内使逮治并賜敕襃奬解綬歸卜居黄湖山足跡不入城中

   廷瓚巴陵人景泰進士知淳安縣有惠政遷太僕丞擢知貴州程番府政令平和民苗感悅宏

   冶初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有平苗功進右都御史掌南院尋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亦有聲

   績復召掌南院廷瓚有雅量世稱長者其所設施動中機宜屢督軍務出必成功卒贈太子少保諡

   董廷珪華容人景泰進士拜監察御史守白羊口劾守帥橫暴者清軍河南檢出逋伍

   五萬人又䟽陳弭災十事升山東副使清理滯獄廉正持躬家無長物黎淳華容人天順初

  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為人捐介寡合鮮所依附敦倫紀崇節儉其所樹立即幽隱無愧有

  門生知華亭遺以紅雲布淳郤之題其緘曰古之為令植桑拔麻今之為令織布添花人服其操卒

  諡文劉大夏仁宅子天順進士累轉兵部職方司郞中時汪直開邊欲乘間取安南憲

  宗命索永樂討安南故牘大夏亟匿之事得寢宏治初為兵部尚書孝宗方鋭意太平屢被宣召大

  夏忠誠懇篤忘身徇國所陳時政立兄施行羣小深嫉之武宗立數上章不用遂乞歸劉瑾用事逮

  下詔獄戊肅州瑾誅復官大夏常曰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朝鮮安南使至輒問

  劉尚書安否其為外邦重如此卒贈太保諡忠宣楊一清本雲南安寕人父景從家巴陵

  成化進士厯山西提學副使轉督陜學凡八年宏治中擢左副都御史督山西馬政十七年河套告

  急尚書劉大夏薦一清撫陜經畧防禦劍紅古等城以捍之一清有謀善斷所居之處時演習營陣

  安化王寘鐇反拜陜西總制與太監張永共出師寘鐇就擒與永計誅劉瑾入内閣加少傅尋致仕

   遂依婦家居鎭江久之世宗嗣位詔以故相行邊後復入閣上方勵精圖治中外事一咨委焉八年

   請老賜金帛明年削籍卒諡文襄贈太保王儼華容人成化進士授工部主事統理呂梁洪鑿

   石開渠便舟楫徙居民瀕河者數百家升四川成都知府治行為天下第一厯官陜西右布政寇逼

   西固城儼督餉區𦘕旬日得芻粟九十餘萬擢戸部右侍郎攝太倉事革中官常例錢崇王訟民田

   又請黃河退灘及凝陵免稅地上命儼往覈田當為民者咸歸之復疏河灘實民產免稅非祖訓不

   可許皆如其議轉左侍郞覈外戚侵民官地數萬畝奏戍其監奴於邊武宗即位儼上疏乞致仕得

   歸居無何劉瑾亂政捕繫詔獄鍛鍊無所得矯詔謫遼東戍瑾誅赦還嚴永濬華容人成

   化進士授户部主事督餉宣大陜西大饑奏蠲稅四十萬接濟邊儲全活數萬人擢郞中出守西安

   府以禮化導俗漸循謹文案立剖庭無宿牃先是西安𡻕織絨服進用中官橫取百姓苦之永濬疏

   論其害不報擢浙江參政卒胥文相巴陵人宏治進士知漳浦縣蝗螟為災禱之越境去

  𡻕更稔又疏罷銀坑之稅累遷南戸部郎中厯汀州柳州知府多政續子焯官鄱陽知縣有惠政工

  黃昭道平江人宏治進士知長山縣𡻕蝗禱於神雨雹立作蝗盡死遷南京御史正德

  中論劉瑾廷杖除名瑾誅擢江西僉事宸濠招亡命刦彭蠡諸處昭道捕獲數百人訊治如法旋遷

  雲南參政諭曉緬甸諸蠻咸懼修貢分守普安討賊有功遷布政使顏頤夀巴陵人宏治進

  士授寶蚳令改淇縣拜監察御史宸濠謀不軌副使胡永清發其姦上命崔元偕頣夀往勘㑹師事

  平遷刑部侍郎進禮部尚書改户部尋遷左都御史掌刑部隆慶初加太子太保白起旦

  華容人由貢生知雞澤縣有廉幹名興起文學濬開井渠民賴焉比入覲坐卧一牛車不宿旅舍夜

  大雪盈車中晨起敝簏短衾皆沾溼起旦無忤色孫繼芳華容人正德進士授刑部主事

  東廠獲數人誣為盜下刑部論法⿰糹⿱𢆶匹 -- 繼芳白其𡨚改兵部員外武宗將南巡繼芳偕武選郎黃鞏率諸

  部寺屬百餘人諫止捕繫廷杖武庫郞陸震笞死繼芳裏瘡力治震喪官終雲南提學副使子宜為

   文千言立就舉於鄉以父喪𡘜泣損目遂不復㑹試自號洞庭漁人構亭著書興至把筆書所為詩

   奇逸飛動所著詩三四百卷宜子斯億七𡻕能賦詩年十四為諸生事祖母及母以孝聞以著述自

   任隱元石山中誅茅蔬食充然自得學使董其昌稱之曰德𫈣如太邱豪俠如朱游云蕭一

   中華容人正德進士知新城縣擢監察御史疏援馬録逮繫詔獄謫廣西按察使照磨遷分宜知

   縣忤大學士嚴嵩幾罹禍遷東昌同知厯南刑部郎中復以在新城時劾夏良勝火禮疏草再貶饒

   州府通判後厯官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周廷用華容人正德進士知宜黃縣拜監察御史

   倜儻豪岸言事多觸時忌未一載備兵四川進江西按察使請囑不行入覲汪鋐摘黜之著有八厓

   傅尚文華容人正德進士任大理評事武宗南巡與同舍郞上疏諫浦繫錦衣獄跪午

   門廷杖左遷户部照磨嘉靖初還舊職累遷江西副使方鈍巴陵人正德進士由華亭令累

   官户部尚書時邊費浩繁苦心節濟在部六年題疏數十萬言嚴嵩中之詔改南乞歸卒贈太子少

  保諡簡肅姜廷頣巴陵人嘉靖進士知餘干縣擢御史按通州京師告警與都御史王杼乘

  城三日疏七上遷淮揚兵備副使是時江北取民無制廷頤行一條鞭法遂為善政累官兵部侍郞

  謝登之巴陵人嘉靖進士累官工部尚書立朝清介自持同列咸憚之艾穆平江人嘉

  靖舉人累遷刑部主事録囚陜西時政尚嚴苛詔決不如額者罪穆據爰書情確者決二人張居正

  奪情穆與主事沈思孝抗疏極論忤㫖廷杖遣戍久之起員外郎累進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有平寇

  姜性廷頤子萬厯進士厯刑科給事中居諫垣兩𡻕前後疏凡百八上皆切中時弊又請

  於清泥灣水次置倉廒免湖南𡻕兌武昌蘄州漕費鄉里稱便唐世柱巴陵人少孤事母至

  孝萬厯舉人知濟寕州𡻕旱步禱雨立降增先賢仲氏祭田振興名教官終戸部負外郎蕭露

  豐臨湘人張獻忠陷城與妻沈氏奉父母走避其父為賊所執露豐挺身救父賊釋其父而執之

  沈氏聞夫𬒳執亦奔救俱為賊所害劉希文華容人天啓中以貢生授興文教諭流賊陷城

  縣令張振德被害希文暫署縣事賊復至誓死不去與其妻白氏同殉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李興瑋巴陵人崇禎時拔貢獻賊破岳州同父詣所在請兵其母泣止之不

  顧後一家俱遇害興瑋隨巡撫章曠圖恢復死難於衡陽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

  

 ︹本朝︺黎大觀華容人康𤋮舉人知宜黃縣築永豐陂建通津橋葺學宫置學田盡罷諸陋規

  擢刑部主事單國成平江人事繼母孝嘗寇至負母遠奔趾皆裂其妻亦勤於奉養為姑

  所愛妻喪以母故終身不再娶雍正十一年 旌孫祐岐華容人康𤋮鄉舉知厯城縣併

  糧倉以省催科浚縣東小清河以備旱潦卒祀名宦張召華華容人康𤋮進士厯知晉江金

  雞二縣多善政以忤上官罷歸華容瀕湖土卑賦重明季百姓多流亡 國初定賦凖原額每十畝

  損為六畝餘其後稍稍增墾而清大令下有司指為欺隱將以原額上召華曰我無中人之產顧里

   人不勝病因詣縣官白其事謂此皆湖岸𮎰餘十常八九浸於水宜凖湖湘下地倒畝糧一升縣官

   知召華素長者以其言申報華容人至今𫎇其利許伯泰巴陵諸生康熙中父聖行客長

   沙病疫伯泰奔侍湯藥嘗糞以驗瘥劇父少愈母復病疫於家伯泰兼程馳歸値水漲溺死是夜其

   母猶夢伯泰以藥飲乾隆四年 旌何一獻臨湘人乾隆中由貢生知黔江縣時土寇

   初平戸口流散一獻招徠撫綏民德之祀名宦方顯巴陵人由貢生任湘鄉教諭擢㳟城知縣

   雍正初舉賢員超授鎭遠知府値郡饑捐俸煑糜活民數萬總督鄂爾泰奇其才檄理九股各苗顯

   詣峝曉譬投誠者十餘萬户授貴東道總理苗務尋升貴州按察使九股台拱為諸苗出入要地奉

      命與總兵營新城而墨引羊翁等苗不利之結衆攻擾圍六十九日糧盡宰馬以食衆請潰

   圍出顯曰台拱失守則古州清江諸寨皆煽動矣况苟免失臣節脫不濟有死已耳於是人人感奮

   己而援兵至圍解後官至廣西巡撫以病乞歸卒於家許伯政巴陵人乾隆進士知彭縣

  有惠政擢部曹厯山東道御史致仕伯政經術湛深著有易深詩深春秋深全史日至源流等書

  王大順巴陵人官長沙協把總嘉慶三年川匪竄入楚境大順迎擊於石牌力戰陣亡事

    聞議卹廕雲騎尉侯三錫華容𡻕貢生一門孝友自處以厚對人未嘗有忤色卒祀

  余昌祖臨湘人乾隆鄉舉權判𣵠州委辦河工克著勞績後知樂亭縣調福清屢決疑

  獄在任數年囹圄幾空嘉慶十七年卒入祀鄉賢祠

 ︹流寓︺︹唐︺韓注貞元閒諫議大夫以言事貶岳州杜甫寄韓諫議詩有濯足洞庭望八荒之句

  ︹宋︺蘇轍眉山人徽宗時岳州安置劉寶東平人以都統制從岳飛破楊么飛遇害遂家

  華容隱東山大夏其十世孫也

 ︹列女︺︹宋︺賈瓊妻韓氏名希孟巴陵人琦五世孫少明慧知讀書年十八適瓊開慶已

  未元兵破岳州為卒所掠將挾以獻其主將氏誓不辱書五言古三十九韻於衣帛赴水死

  君寶妻某氏巴陵人同韓氏𬒳執至杭州自岳至杭數千里主者數欲犯之終以計脫

  一日主者怒甚將强焉氏度不得免因南向再拜泣下題詞一闋於壁上投大池中死李孝

  女平江人年十四侍母遭火變家人遠避女獨守火舍不去火止闔宅皆焚惟二舍巋然後適吳

  明方可連妻沈氏巴陵人少寡一子尚㓜舅姑欲奪其志沈刺面守節教子

  成立有司請於朝旌焉姜振德妻劉氏巴陵人崇禎中闖賊陷城夫與姑俱被害

  氏自縊死許某妻康氏巴陵人事姑孝夫婦俱爲賊所執恐夫不免乃紿賊曰釋吾夫

  則當從汝賊釋其夫遽躍水死有司旌其門曰義烈無雙張氏女臨湘人許嫁諸生何惟寅

  後惟寅得癎疾父欲令改適以死誓有司𡻕給粟帛奬之楊寶朝妻丁氏臨湘人崇

  禎末流寇張獻忠渡江避亂山中嘗語夫曰若遇賊至誓不受辱後果爲所執不屈死余所

  蘊妻湯氏臨湘人崇禎中流賊張獻忠寇掠湯避白泥湖被執將加刃其子禾兒甫八𡻕

  跪挽賊刃求免其母賊不應遂相抱赴水死甘氏女名元秀華容人許嫁里人魏文昌文

  昌以父獲罪詣闕請代死報可遂繫獄女父欲改嫁之輒赴井求死以救免文昌伏法女沐浴具衣

  服自縊以殉鄧于旬妻李氏華容人年二十于旬死觸槐以殉嚴循閑

  妻羅氏華容人年十八歸循閑貌寢為夫所棄不入其室者十餘年夫病侍湯藥誓以自殉

  比夫死縊於棺側

 ︹本朝︺李宜禄妻陳氏平江人夫亡守節康熙三十六年 旌陳之遇妻

  劉氏臨湘人夫亡守節康熙四十八年 旌嚴衆妻張氏華容人夫亡守節康

  熙五十五年 旌趙萬卷妻唐氏巴陵人夫亡守節康熙六十一年 旌

  士炳妻丁氏臨湘人夫亡守節同縣貞女張大傑聘妻聶氏均雍正年間 旌

  正愷妻蔡氏華容人夫亡守莭同縣節婦閔士元妻白氏均雍正年間 旌魯文

  江妻潘氏平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凌之鶚妻李氏妾鍾氏張禮行妻彭氏均雍正年

   許 伯泰妻傅氏巴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尹隆彩妻張氏陳如文妻熊

  氏李廷誨妻熊氏李泰然妻彭氏丁德𥙿妻馮氏袁天秩妻許氏張定邦妻龍氏龍用周妻汪氏陳

  商書妻沈氏張演渭妻晏氏貞女熊宗輔聘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柳洪根妻謝

  氏臨湘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沈士瓊妻吳氏彭熙為妻沈氏李堅妻方氏周之衡妻沈氏謝名

  標妻沈氏張能建妻余氏華獻魁妻李氏朱淑旗妻元氏瞿宗文妻林氏張士榮妻鄭氏方梅妻沈

  氏余昌絅妻沈氏烈婦李四娃妻吳氏貞女范振聘妻鄭氏姚琢章聘妻沈氏均乾隆年間 旌

  王師文妻嚴氏華容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程自洞妻董氏劉士賢妻伍氏李以符

  妻何氏李永襄妻傅氏涂子超妻叚氏張召修妻敖氏潘士棟妻魏氏侯三宅妻蔡氏程文英妻張

  氏陳半壁妻花氏涂雲安妻雷氏涂恪誠妻施氏魏璧萬妻黃氏鄧宏禄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何乾服妻陳氏平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喻汲妻袁氏彭昌華妻王氏張禮成繼

  妻李氏李承筠妻唐氏陳女弼妻何氏余名士妻李氏唐成綱妻湯氏魯行道妻童氏鍾聖逢妻張

  氏王大純妻童氏李保四妻吳氏江慶璜妻黃氏單光遠妻童氏烈婦周義文妻郭氏圴乾隆年間

  趙啓汴妻費氏巴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永泳妻方氏周嗣錦妻許氏謝

  晉颺妻杜氏李應貢妻鄒氏李銓妻程氏許忠大妻方氏李大榮妻方氏張啓延妻費氏張啓第妻

  潘氏方功鏞妻熊氏均嘉慶年間 旌方敦大妻李氏臨湘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蔣求俸妻趙氏劉志煥妻費氏陳震道妻沈氏陳維宜妻某氏沈榮清妻范氏彭德瑞妻方氏沈

  榮冕妻楊氏貞女劉善問聘妻丁氏方大桂聘妻沈氏均嘉慶年間 旌田光玉妻曾

  氏華容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吳開溥妻張氏孟文祚妻涂氏歐陽啓增妻徐氏徐東曙妻黎氏

  烈婦季志成妻張氏均嘉慶年閒 旌朱正妻李氏平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何

  彰謨妻李氏余光廷妻姜氏周與珩妾劉氏吳義協妻童氏余德垕妻陳氏趙之珂妻李氏烈婦何

  錫佑妻吳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杜蘭香岳州有漁父於洞庭湖聞兒啼聲四顧無人惟三𡻕女子在岸漁父憐而

  舉之十餘𡻕天姿奇麗忽有青童自空而下集其家欈女去臨㫒謂其父曰我仙女杜蘭香也有過

  謫於人間㑹期有限今去矣其後降於包山張碩家授以舉形飛仙之術碩仙去漁父亦學道不食

  後不知所之無姓和尚居巴陵縣東南楞伽北峯足不出閫者五十年柳宗元為之記

  湘中老人唐呂雲卿嘗夜泊君山側命酒吹笛數曲忽見一老人棹舟來於懷袖中出笛

  三其一大如合拱其次如常人所蓄其一絕小如細筆管雲卿請吹之老人曰大者諸天之樂不可

  發其次對洞庭諸仙合樂而吹小者乃老身與朋儕可樂者試為子吹之於是抽笛三弄湖上風動

  波濤滉瀁魚龍跳噴至五六聲君山上鳥獸呼噪月色昏晦舟人大恐遂止王廓咸通中廓

  自荆渚將過洞庭泊舟君山下登山而行見石窪中有酒掬而飲之陶然以醉自此無疾漸厭五榖

  後看仙經云君山有仙酒飮之㫒仙廓所遇者此酒也︹五代︺︹周︺灝鑑雲門法嗣住巴

  陵新開院一日作三轉語呈雲門故寺中至今有三語軒又有鑑㫖亦乾明寺僧一日上堂說偈有

  橫塘柳影魚吞樹覆徑槐陰馬踏枝之句又陸道人機道人皆乾明寺僧之有聲者︹明︺無相

  名普實年十一𡻕出家參東林幽谷二老洪武初南遊荆湘居圓通寺升座演法天花飛墮仙鶴翔

  空長沙旱迎祈雨四百里程半日即至三日果大雨一日示其徒曰某日吾當歸矣及期沐浴說偈

  

 ︹土產︺蓴菜出臨湘縣蓴湖府志葉如萵苣面紫背青莖黃花白秋間開浮水上橙橘

  菱茨華容諸縣出諸縣俱出君山為上臨湘為多岳陽風土記㴩湖諸山產茶李

  肇所謂岳州㴩湖之含膏也斑竹博物志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今下雋

   有斑方竹巴陵縣君山出巴陵平江出為多諸縣皆出平江縣出

   魚臨湘縣沅潭出一名春魚府志細如針長一二分惟立夏小滿間有之鰉魚大江出岳

   陽風土記岳州人極重鰉魚子每得之瀹以皂莢水少許鹽漬之即味甘芙鼈甲唐書地理

   志岳州土貢 又舊志載巴陵縣出鐵查四邑並無鐵礦府志載巴平二邑徵有金砂明史成化中

   開湖廣金場得金僅五十三兩於是復閉則亦無禆開採附識於此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余廷珪㳟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寶慶府在湖南省治西南五百里東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衡州府衡陽縣

  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靖州綏寕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辰州府

  漵浦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永州府治三百里西南至廣西桂林府全州治四百二十里東北至

  長沙府治四百五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治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屬楚秦為長沙

  郡地漢屬長沙國及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

  二郡地三國呉分置昭陵郡晉太康中改為邵陵

  郡屬荆州永嘉初改屬湘州咸和三年仍屬荆州

  南北朝宋屬湘州齊因之隋平陳郡廢屬潭州大

  業三年屬長沙郡開皇十年置建州唐武德四年

  置南梁州貞觀十年改曰邵州開元二十一年

  江南西道天寶初曰邵陽郡乾元初復曰邵州五

  代時屬楚晉天福中馬氏改曰敏州漢復故宋仍

  曰邵州邵陽郡屬荆湖南路寶慶元年升爲寶慶

  府宋史地理志寶慶元年以理宗潛藩升府淳祐六年井寶慶軍節度元至元十三

  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屬湖廣行

  省明洪武初復曰寶慶府屬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南省治乾隆三年以城步

  縣隸靖州七年復隸府領州一縣四

  邵陽縣附郭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長沙府湘鄉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武岡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九十里北至新化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衡州府

  衡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東安縣界一百里東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一百里西北至辰州府

  漵浦縣界二百里漢置昭陵縣屬長沙國後漢屬長沙郡又分置昭陽侯國屬零陵郡三國呉置昭

  陵郡治分置昭陽縣晉改縣曰邵陵為邵陵郡治更昭陽縣為邵陽縣屬郡治宋齊因之隋平陳郡

  廢改縣曰邵陽屬潭州大業三年屬長沙郡唐為邵州治五代晉天福中楚馬希範改曰敏政為敏

  州治漢時楚馬希廣仍曰邵陽為邵州治宋寶慶初為寶慶府治元為路治明仍為府治 本朝因

  新化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長沙府湘鄉縣

  界一百里西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一百里南至邵陽縣界一百里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九十里東

  南至邵陽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武岡州界二百里東北至安化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漵浦縣界

  二百六十里漢長沙國益陽縣地三國呉分置高平縣屬昭陵郡晉太康元年改曰南高平後復故

  屬邵陵郡宋齊因之梁以後省隋唐為蠻地宋熙寕五年收復置新化縣屬邵州寶慶初屬寶慶府

  元屬寶慶路明屬寶慶府 本朝因之城步縣在府西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

  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新寕縣界五十里西至靖州綏寕縣界六十里南至廣西桂林府義寕縣

  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義寕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綏寕縣界

  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武岡州治一百十里西北至綏寕縣治一百二十里漢都梁縣地晉以後為武

  岡縣地宋為武岡及綏寕縣地熙寕八年置城步寨屬武岡縣明洪武初置城步巡司宏治十七年

  析武岡州及綏寕縣置城步縣屬寶慶府 本朝因之武岡州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東

  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邵陽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靖州綏寕縣界三十里南

   至廣西桂林府全州界一百六十里北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新寕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城步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邵陽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沅州府黔陽縣治四百七十里漢

   置都梁侯國屬零陵郡後漢為都梁縣仍屬零陵郡呉屬昭陵郡晉武帝分置武岡縣與都梁俱屬

   邵陵郡宋齊因之梁改武岡為武強隋二縣俱省武德四年復置武岡縣屬邵州宋崇寕五年升

   為武岡軍治武岡縣屬荆湖南路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武岡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

   曰武岡府九年降為州以州治武岡縣省入改屬寶慶府 本朝因之新寕縣在府西南

   三百十里東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至

   武岡州界七十里南至廣西桂林府全州界八十里北至武岡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東安縣界九

   十里西南至全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邵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武岡州治九十里漢置扶彝侯國屬

   零陵郡後漢因之呉置夫彝縣晉改屬邵陵郡東晉改曰扶縣宋齊因之梁改為扶陽後仍曰扶彝

  縣隋省入邵陽唐爲武岡縣地宋紹興二十五年復分置新寕縣屬武岡軍元屬武岡路明屬武岡

  州 本朝屬寶慶府

 ︹形勢︺接九疑之形勢據三湘之上游土穰地靈實南

  楚之望地宋僧希白開元寺塔記東距洞庭西連五嶺介長

  沙零陵之閒有唇齒輔車之勢方輿勝覽自納梅山通

  道置驛爲湖嶺衝要宋侯延慶修門記

 ︹風俗︺尚氣而貴信喜直而惡欺節儉而不奢樸厚而

  不恌宋郡志序其水宜稻其陸饒黍稷麻麥宋吕稽中豐年堂記

  地接溪峒好勇尚儉

 ︹城池︺寶慶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東北以資江爲塹西南有濠明洪武六年因舊址修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葺乾隆十二年十七年重修 邵陽縣附郭新化縣城周四里有

  奇門四明洪武初築正德十四年甃石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十二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

  城步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宏治中築嘉靖中重修萬厯中拓南城臨江增東西各二

  十四丈 本朝乾隆十三年修二十五年復修武岡州城周七里有奇門六有濠明洪武

  初因舊址築初僅有門五正德十三年闢新南門嘉靖二十九年添東北土城一座設東南北三門

  吕調陽為之記隆慶二年復增建外城設門五崇禎十二年再展北城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修嘉

  慶二年二十二年重修新寕縣城周二里門四明景泰二年成化六年甃石 本朝

  順治五年修乾隆二十六年復修

 ︹學校︺寶慶府學在府治西舊在府治東宋治平四年建紹興中徙入城乾道初復故嘉定

  中始遷今所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元年二十三年增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邵陽縣學在縣邵水東明洪武中因元故址建薛瑄有記 本朝順治康熙中重修乾隆

   十二年遷府治右二十二年復遷今所入學額數二十名新童一名新化縣學在縣治東

   舊在縣西南明成化中遷建今所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中屢修乾隆十五年二十四年增修入學

   額數二十名城步縣學在縣北門外舊在縣治東明正德中建萬厯中遷城西南隅

   本朝康熙八年遷建縣東五十八年復遷今所入學額數八名新童三名武岡州學

   内城外鼇山之左舊在譙門西明洪武初因宋元故址建萬厯中遷建今所 本朝順治中葺雍正

   十三年遷建岷藩故址乾隆二十六年遷復今所入學額數二十名新童三名新寕縣學

   在縣東門内舊在東門外宋紹興初建明正德中遷建縣東嘉靖中遷縣治西萬厯中遷金城村又

   遷南關外天啟中仍遷縣東 本朝順治康𤋮乾隆中屢葺嘉慶十六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

   名新童三名愛蓮書院在邵陽縣城内濂溪書院在邵陽縣東東山方輿勝

   覽周敦頣於治平五年以永倅來攝郡事遷學郡東郡學有祠朱元晦為記縣志紹興中建明嘉靖

   中改名濂溪書院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建康𤋮乾隆中屢修梅溪書院在新化縣城内

   乾隆五年建正誼書院在新化縣城内乾隆四十二年建白雲書院

   步縣東乾隆七年建諫議書院在武岡州東紫陽山宋諫議周儀讀書處明成化中重建

   儒林書院在武岡州西元建鼇山書院在武岡州城内舊在鼇山左明嘉靖

   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遷建今所嘉慶二年蓮潭書院在新寕縣東關外乾隆二

   十二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五萬四千一百三十八今滋生男婦共一百六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五名口計二

   十九萬九千八百六十四户

  ︹田賦︺田地塘二萬七千六百八十六頃一畝六分五釐額徴地丁正雜銀八萬四千九十二兩三錢

  九分本色米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七石九斗七勺

 ︹山川︺東山在邵陽縣東半里坌起城左形如覆孟洛陽山在邵陽縣東二里資邵二

  水㑹流其下有石室小佘湖山在邵陽縣東三里高峙峻拔唐時祀申泰芝於佘湖山以

  去縣遠改祠於此因名其前為馬鞍山高崧山在邵陽縣東三十里孤山在邵陽縣

  東四十里平壤突起下有石洞殊宏敞天堂山在邵陽縣東五十里石室宏敞可客數十

  祥雲山在邵陽縣東五十里一名望嶽山月湖山在邵陽縣東七十里怪石

  磷𥒘嵌空峭異上有雲巖龍山在邵陽縣東八十里接長沙府湘鄉縣界明統志山頂有龍池

  泉如湧潮分為二派一入湘鄉為漣水一入邵陽為邵水金仙山在邵陽縣東一百十里有

  泉水卽桐江之源桃林大山在邵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深林叢薄明設分水堡於此

  文竹山在邵陽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扶陽山湘中記邵陵高平縣有文竹山上有石牀四面

   緑竹扶疎常隨風委拂此牀佘湖山在邵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山勢飛舞其形若鳳頂

   有雷祖巖履之空洞有聲上乂有一臺臺側有石如懸几禱雨視石上滴水以為雨候邪薑

   山在邵陽縣東南一百三十里跨衡州府衡陽永州府祁陽二縣界一名大雲山又名七星山又

   名白雲峯為南嶽七十二峯之一有石巖可坐數十人瀑泉從巖隙㵼下不絶金華山

   陽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高百仞巉峻嵌空林木蓊鬱六亭山在邵陽縣治南名勝志前人以

   城中有六山各豎亭以眺遠因目為六亭山縣志城中六山曰天池上有也山腹有泉曰鐵局日望

   仙曰六一曰八角曰棲真下有飲鶴池希夷山在邵陽縣南三十五里山下出泉分流一

   入邵水一人資水小眉山在邵陽縣南九十里聳拔如筍高近十里高霞山

   陽縣南一百里接永州府東安祁陽二縣界四望山在邵陽縣南一百二十里接永州府

   東安祁陽二縣界金紫山在邵陽縣西南五里西遊山在邵陽縣西南一百里山

   林叢雜明隆慶中設永靖等堡於此西山在邵陽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高廣而衍奥民多火耕

   有腴望雲山在邵陽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接新化縣界府志横亘數十里高二十里頂

   有天池流衍百派其大者曰金灘曰銀坑會於寨上西南流百里入資水山多產蕨山後爲高平舊

   縣今屬新化縣元溪山在邵陽縣西北一百九十里接新化縣及辰州府漵浦縣界上有紙

   頓家山在邵陽縣西北二百里接辰州府漵浦縣界極峻峭卽古鄜梁山麻塘

   山在邵陽縣西北二百里接漵浦縣界石門山在邵陽縣北四十里兩山相夾如門資水

   白雲山在邵陽縣北五十里上有白雲巖七里花山在邵陽縣北五十里

   上多古木異卉耑山在邵陽縣東北一里前匯資邵二水後繞獅潭其左爲砥柱磯八字

   山在邵陽縣東北二十里魚溪朗槪山在邵陽縣東北七十里峻不可陟石級僅容一

   趾攀引而上其頂甚闊漣河山在邵陽縣東北八十里兩山如帶夾漣水尖山

   陽縣東北一百里接長沙府湘鄉安化二縣界高三十里頂多民居桑麻田園無異平土崇陽

   山在新化縣東一里下臨資水青雲山在新化縣東二十里巉巖屹立石徑盤旋

   景山在新化縣南四里梅山在新化縣南五里一名上梅山五代及宋初為洞蠻蘇氏

   巢穴𤋮寕五年湖南北察訪章惇遣使招降之遂為内地維山在新化縣南三十里珂溪出此

   火旗山在新化縣南四十里一名火溪山峭拔擁峙狀若綴旗黎山在新化縣南四

   十里山麓有崖清泉湧出每日三潮高數丈時刻不爽石槽山在新化縣南六十里半山

   有飛牛山在新化縣南一百里接邵陽縣界一名長龍山又名牛欄山九域志新化縣有

   長龍文仙山在新化縣南一百里一名文斤山唐書地理志邵陽有文斤山方輿勝覽

   上有三峯石壁峭絶半山之間有石室傍有龍池名勝志石室拔地五丈天生石梁可陟而登旁有

   石竈又有石牀高一丈四尺茂林修竹蔽蔭左右乃晉高平令文斤修煉之所仙姑山

   化縣西南五里牛頭山在新化縣西南八十里舊置寨於其上羅洪山在新化縣

   西南八十里洋溪所出金鳳山在新化縣西南一百里清口山在新化縣西南

   一百花山在新化縣西五里立石崚嶒宛如花萼又西二十五里有南山黄楊山

   在新化縣西四十里府志峭壁高聳上有九井十三峯峯似蓮花其巔平廣元末置寨其上

   源山在新化縣西八十里上有白旗峯壺瓶山在新化縣西北五十里三峯並峙左

   一峯有石人右一峯有石旗石鼓清虛山在新化縣西北七十里亦名西山諸山蜿蜒一

   峯突出四面𨺗絶山巔平衍熊膽山在新化縣東北一百里一名熊山方輿勝覽昔黄帝

   登熊山意卽此明統志多出異獸其山邐迤延袤西接巴黔飛山在城步縣東半里其右有

   小石泉相近有筆架山羅漢山在城步縣東十里有十八峯相連故名黔峯山

   在城步縣東二十里自麓上五里左有龍鬚巖二峯相對四望寥遠中有雷神石潭禱雨輙應

   雲山有二一在城步縣東二十里亦名雲霧嶺高三里上有紫霄宫紫雲菴潛龍書舍一在武

   岡州東一百二十里接新寕縣及永州府東安縣界山產紫芝頂有映天湖泉湧如潮流出老雪巖

   外漑民田巫山在城步縣東四十里上有峯十二巫水出此花溪山在城步縣東五

   十里接新寕縣界獠SKchar2諸峒環居其下盆溪界其地兩岸春花簇錦一溪𮞉繞因名大獅山

   在城步縣東南半里一名寺巖山倚城臨水下有龍潭梅花山在城步縣東南五里

   秀山在城步縣南一里格木山在城步縣西南十里猺苗分界處隘頭山

   在城步縣西一里上有石壁石泉下有巖洞春水漲出可以漑田相近有囘龍山舊宅界

   溪山在城步縣西又斜頭山亦在縣西皆通大水峒苗路有兵戍守覺古山在城步縣

   西北十五里蓮荷山在城步縣西北四十里四面峻闊中多茂林深樹險阻幽深通靖州

   綏寕縣界團倉山在城步縣北九里形如囷倉高峻而險相近有崆峒山白竹山

  在城步縣北二十五里有白竹隘龜山在城步縣北七十里楠木山在城步縣東北

  十里多產楠木其下為温塘村居民數百家又東北三十里有雷尖山布榖山在城步縣

  東北六十里山有亂石丈餘石中有泉如米汁味甘美太古山在城步縣東北九十里茂

  林深箐極幽而阻青角山在城步縣東北一百里上有三十六峯最高險此山出雲則雨

  里人每以為占鼇山在武岡州城内俯瞰渠水下有龍湫誥軸山在武岡州東八里

  按誥軸山有二一在西北二十里紫陽山在武岡州東一百五十里方輿勝覽紫陽山有

  千尋石室宋諫議周儀讀書處陳𥳑齋謂雷霆鬼神之所為非人力之所能就者是也寶方

  山在武岡州東南五里一名寶勝山亦名資勝山又名法相巖明統志寶方山有巗洞八所日棲

  真上屏太保朝陽迎陽芙蓉隱仙花乳其中龍甲神像皆滴乳所成南山在武岡州東南十里

  山腰有泉漑田千頃禮仙山在武岡州南五里下有洞古山在武岡州南五里上有瀑

   布下有深潭相傳龍潛其中連山在武岡州南十二里石壁𨺗險其頂寛平雲山

   岡州南十五里方輿勝覽山為一郡勝處有月華峯杏花塢投龍洞猿藤水道者巖侯公洞州志自

   麓至頂十餘里有峯七十一唯紫霄日華月華芙蓉香爐最著道書第六十九福地雷霆山

   在武岡州南二十里明統志上有石壇水旱民禱於此唐紏山在武岡州西南一百里接

   靖州綏寕縣界一名路山後漢書郡國志都梁有路山水經注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蓋

   路山之别名也九域志武岡縣有唐紏山竹坪山在武岡州西南一百八十里明統志山勢

   高峻為一州偉觀黄茅山在武岡州西二十五里大原山在武岡州西四十里

   一名太原山名勝志岡原平衍泉流不絶美沃之地楓門山在武岡州西六十里一名風門

   山又名風門嶺又名風陽山接城步縣及靖州綏寕縣界黔楚通衢也天尊山在武岡州

   西二十里中有石室山下出泉流為渠水武岡山在武岡州北五里唐柳公綽平蠻於此山

   柳宗元有銘水經注武岡縣左右二岡對峙聞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一云東

   漢伐五溪蠻與民同保此山故又名同保廣福山在武岡州北三十里中有石洞曰雲霽洞

   深邃莫測白馬山在武岡州北一百三十里望鄉山在武岡州北一百四十里

   尖山在武岡州北一百四十里明統志有大角尖小角尖其狀如角周圍森聳路通辰沅

   梁山在武岡州東北水經注都梁縣西有小山上有渟水旣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緑葉紫莖

   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馬元和志在武岡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峯山在新寕縣東五里名勝志山有芙蓉嶺嶺側有飛瀑泉四旁𨺗險絶頂正平可容數百人

   石屋石牖若天生成紗帽山在新寕縣東十里一名小金峯扶陽山在新寕縣東十

   五里扶陽縣以此得名紫螺山在新寕縣東九十里其狀如螺林木蓊翳前有獅象山又

   有天馬山高挂山在新寕縣東南九十里高三十里筆架山在新寕縣南二里三

  峯並峙下有巖洞髩子山在新寕縣南十里青碧如髪金城山在新寕縣南十

  五里道書第六十八福地府志由縣渡江鳥道縈𮞉度三天門直至其巔可二十里巖洞高敞石巷

  幽敻有泉二鍊丹池一上有七星橋又有一石横亘絶頂有石碁盤平如砥石碁子八石凳二旁有

  古樹屈曲上如偃葢有一石竇名曰鈴子洞舊構乾坤一覽亭於其上芙蓉山在新寕縣

  南二十里一峯尖秀有石室可容百人大雲山在新寕縣南三十里白水所出玉屏

  山在新寕縣南三十里中有一石如魚躍狀俗名鯉魚石八十里山在新寕縣南四

  十里接廣西桂林府全州界名勝志山之南抵全州北抵本縣各四十里連亘八十里峙嶇𩔖於蜀

  樟木山在新寕縣西南四十里滑溪盆溪之閒其下猺民雜處明時建堡山南以鎮之

  㟍笏山在新寕縣西十五里一石突起峭削如笏矗立千尋頂廣數尺四面諸山獨此最高

  峎山在新寕縣西二十里名勝志頂有三石如巨人狀三欄山在新寕縣西二十里

  三峯拱翼若欄楯然桃源山在新寕縣北三十里山勢磊落溪流瀠𮞉棋盤嶺

  陽縣東五里有石盤廣六尺黑白子痕宛然漢諸葛亮嘗犒師於此又名祭旗坡錫茅嶺

  在邵陽縣東八十里一名錫山高挺獨秀水泉清冽下流入桐水九龍嶺在邵陽縣東南

  六十里槎水出此王𤓰嶺在邵陽縣南四十里延互五十里高數百仞山頂平衍負山而

  居者數百家地宜菽麥插花嶺在邵陽縣北五十里黄茅嶺在邵陽縣東北六十

  里墨溪出此大坡嶺在邵陽縣東北一百里朱梅嶺在邵陽縣東北一百二十

  里接長沙府湘鄉縣界插旗嶺有二一在城步縣東三十里相傳馬援征蠻經此一在新

  寕縣東二十里有舊營壘址赤木嶺在城步縣東五十里多楓經霜如繪矮嶺

  步縣南三十里SKchar2蠻於此立界鴉飛嶺在城步縣西北八里其峯甚秀常有疾風甚雨

  窩嶺在城步縣西北十里接靖州綏寕縣界金紫嶺在新寕縣東南五里上產雲母

   石日暮望之如氷鏡懸空照耀人目雷劈嶺在新寕縣東南五十里接永州府東安縣界府

   志奇峯峍屼阻絶行人明時忽雷劈成衢可通商賈石壁有庚申二字筆晝遒勁不知何人所書

   河北嶺在新寕縣東南九十里五峯連峙高插雲霄其下卽龍宫崖獨石嶺

   寕縣西南二十里一名魚峯扇坡嶺在新寕縣西南三十里盆溪南有口廣數百畝形斜

   墮如扇多生芝草細樹摩訶嶺在新寕縣北半里登其巔可覽一縣之勝古城峯

   在邵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衡州府衡陽縣界為南嶽七十二峯之一滿鐘峯

   化縣東二十里縣志平原一望為四十有八諸峯若擁若侍中一峯亭亭靜峙形如覆鐘

   凌峯在新化縣南四十里西溪一名西溪峯府志高十餘里上有瀑布奇石茂林相閒絶巘一

   池廣數畝泉流澄碧經夏愈溢三尖峯在新化縣南四十里三峯相接峭聳十餘里

   山巖在邵陽縣東三十里一名石鼓書洞洞口宏敞其中寛平有石書石鼔石牀石几旁有圓

   孔傴僂而入復有一洞幽異莫測鹿角巖在邵陽縣東南巖水成溪下入烝水吐秀

   巖在邵陽縣北五里巖石𨺗峻俯瞰洞穴深窈不可測昔人鑿石爲棧道題吐秀巖三字其下有

   石如鹿形月照巖𡉄新化縣東五里石壁臨江形如初月下爲月塘漑田甚溥青峯

   巖在新化縣東南十里石壁峻絶臨資水有一孔寛明平淨深九丈闊二丈許馬蹄巖

   在新化縣南十五里峭壁臨江一石如馬蹄鴻雲巖在新化縣南四十里高百丈有二洞

   上洞懸絶鳥道盤旋高敞可容千人下洞深邃八字巖在新化縣西五里巖石峭聳壁立如

   八字溪流其下樹林幽邃笋巖在新化縣北一百二十里山嶺小石形如笋故名石燕

   巖在城步縣東七里漁江渡口產石燕伏燕巖在城步縣南十五里每冬燕伏其中

   橋巖在城步縣西五十里兩崖如石磴石幕巖有二一在城步縣西北五里上有仙

   人掌跡一在新寕縣東七里巨石覆空如幕綿亘里許夫彝水經其下麟趾巖在武岡州

   南四里三洞相連中區敞闢有梅花凝雲二洞銅鼓巖在武岡州北三十里深廣可容千人

   雙壁巖在武岡州北九十里州志澗水出洞口兩山峭削為小橋以通行人中開石洞無徑

   可躋從洞後石竇而入構龍王閣於中下為深潭舟過其處望之如島鬼子巖在新寕縣

   東二十里壁立千尋半天巖在新寕縣東二十五里中有洞可容數百人潮水巖

   在新寕縣東九十里巖内廣闊千尺每晨夕水湧如潮漑田數百畝石腳巖在新寕縣東九

   十里靖位鎮北磴道屈曲由小竇入數武出石坡寛二丈餘居民構樓其中穿巖在新寕縣

   東一百里兩巖相對東曰天巖外築石城由小竇登巖上一洞如樓窗然西曰地巖深入土窟石波

   廣數十丈相隔二里中通一溪深不可涉嘯巖在新寕縣東一百里接永州府東安縣界洞門

   高敞中有泉水宋末粤㓂犯縣居民壘石為城横截洞口㓂攻之經旬料其乏水内以生魚投之㓂

   滴水巖在新寕縣南三里中一洞四時泉滴如雨燕子巖在新寕縣南十五里

   氽水巖在新寕縣西二十里洞扉低窄水從石壁湧出成溪土人乘竹筏入内廣濶深𮟏必

   秉炬方能進禱雨輙應目為神巖桃仙巖在新寕縣化二十里一名下棋巖羅洪

   巖在新寕縣北三十里洞門高迥水從巖底流出中一小竇拳曲可入内如樓閣三層皆可容數

   十人其源幽邃莫能窮也紅石巖在新寕縣東北五十里接武岡州界龍宫崖

   寕縣東九十里府志由江口溯流而登達象王峯石磴嶔𡼭約三十里許得騎虎石上有層樓曡閣

   一泉從空中瀑下如簾三雲島在新化縣東七十里過花橋北去地名崖口異石參差三

   島並峙大可數十畝中曰屯雲北曰起雲南曰迴雲統名三雲島云砥柱磯在邵陽縣東北

   三里資邵二水夾城而來直磯下明顧璘題砥柱磯三字雲根石在府城南七里名勝

   志雲根石在桃花洞後巍然一石中題古雲根三大字縣志旁構賓峯亭牌樓石在新寕縣

   東十五里大白村江滸石壁高數丈五色相兼如牌樓然中有門廣數丈將軍石在新寕縣

   東九十里腹有孔可容數百人下一石盆深不可測籟枝石在新寕縣西三十里桃花

   洞在邵陽縣南七里官道左洞扉高丈餘石室宏敞頂有一竇通明中有石牀石竈右有石磴盤

   旋可出峯頂洞前多桃樹花落水中從山後小溪中流出白水洞在邵陽縣北四十里兩山

   對峙如門旁有二小洞望之幽𮟏近復開爽有溪從山峽出泝流而人半里許大山環列如壁有居

   民數家泉流㵼繞洞下爲唐溪人於茱萸灘覓水洞在邵陽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洞口水

   流成河旁有數巖可以棲止干雞洞在邵陽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隆回鄉石立如雞形

   福夀洞在新化縣南三十里坷溪門僅容人中則高廣有小溪自内流出潮源洞

   在新化縣南八十里石巖峭立旁通一竅寛平可入中有石乳生氣洞在城步縣東一里夏

   涼冬白雲洞在城步縣東三里中有清泉曲潭幽深莫測内有石牛石月諸像

   門洞在城步縣西二十里兩崖壁立如門溫泉洞在城步縣東北二十五里清溪側中

   有池夏涼冬暖清風洞在城步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生風洞㓊口時有風生石徑九曲水從

   圓通洞在武岡州東三十里明統志其巖甚勝垂乳交結如寶葢接仙洞

   寕縣東五里其中寛廣一竅貫頂旁有泉四時温暖上構蹲獅庵石門洞在新寕縣東三

   十里兩崖對峙如門鳥道中通旁有小溪内卽麻林等猺洞風洞在新寕縣東八十里深數

   里四時風從洞出資水今名資江源出武岡州西南唐糾山東北流入邵陽縣界又北流入

   新化縣界又北流入長沙府安化縣界水經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東北過夫彝縣又東北過邵

   陵縣之北又東北過益陽縣北注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謂之大溪水東北逕邵陵郡武

   岡縣南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縣南邵陵縣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東得高平水口又東

   㑹雲泉水東北出益陽縣其閒逕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府志資江發源武岡州西南

   一百里西流逕黄茅山西北又東北過青坡司南又東過花園嶺南又東過蓼溪司南又東南逕銅

   鼓巖東北又東南逕高沙市東又南濟水從西來注之又東洞口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至紫陽

   山南名紫陽河入邵陽縣界東流四十里至邵陵浦口覓水自北來注之夫彝水自南來注之又東

   流逕響鼔嶺南又東逕梅子嶺南又東逕府城北又逕城東北邵水自東南來注之又北流石馬江

   水自西來注之又北流逕石門山東又東北流入新化縣界求溪水自西來注之又西北珂溪水自

   西來注之又北逕月照巖東又北逕崇陽山東又繞縣城北又西北三江水合流入資水又東北流

   横溪自東來注之又東北流入長沙府安化縣界邵水在邵陽縣東發源龍山西流㑹桐江

   檀江至縣東入資水方輿勝覽邵水去郡一里明統志源出龍山經馬鞍山諸葛孔明廟下號相公

   潭深不可測流至此合資水烝水在邵陽縣東南東流入衡州府衝陽縣界烝古作承水經

   注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府志烝水有二源一出中鄉大雲山

   一出梅塘鄉鹿角巖合流至長山江口出佘田至石灣入衡陽縣界佘水在邵陽縣東南荆州

   記昭陽縣東有佘水桐江水在邵陽縣東南源出金仙山北流至董家灣合槎水又西北入

   槎水在邵陽縣東南源出九龍嶺厯仙槎橋𮞉龍橋下流入桐江雲泉水

   陽縣南今名檀江源出高霞山北流入邵水經注雲泉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陽縣

   南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府志檀江有二源一出永州府東安羅漢雲霞諸山一出邵陽縣

   上賢鄉小眉諸山至花橋合流厯榖洲至白馬口合邵夫彝水在邵陽縣西南一名夫水

   自廣西桂林府全州流入新寕縣界又東北流入邵陽縣界入資水經注夫水出夫彝縣西南零陵

   縣界少延山東北流逕扶陽縣南又東注邵陵水謂之邵陵浦水口府志源出全州寶鼎山北流百

   里至新寕縣東為大羅江與武岡渠濟二水合流入資可通舟楫高平水在邵陽縣西北

   水經注高平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逕高平縣南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於邵陵水

   水在邵陽縣西北源出覓水洞東南入資囘隆鄉水在邵陽縣西北源出元溪山北

   流入新化縣洋溪石馬江水在邵陽縣西北源出望雲山穿大華山厯三渡水至厯山

   牛了潭入資漣水在邵陽縣東北流入長沙府湘鄉縣界一名漣河亦名湘鄉河水經漣水

   出連道縣西注資水之别水出邵陵縣界逕連道縣控引衆流合成一谿東入衡陽湘鄉縣府志漣

   水源出龍山老龍潭東北流六十里入湘鄉縣界真良水在城步縣東三十里下流入巫

   石井水在城步縣東五十里石嶺中引流漑田下流入巫巫水在城步縣南今名巫

   山江府志源出城步縣巫山分東西二派東流者至縣東北八十里為威溪又北至武岡州界入資

   西流者逕縣東南五里冷水坪為一渡江又逕縣城南為南江又西合背界扶城二水又西北逕縣

   西三十里為烏龍江又西北逕昌塘入靖州綏寕縣界至㑹同縣入洪江三渡江水

   步縣北三十里西流入巫濟水在武岡州西南源出城步縣角山東流合威溪渠水

   岡州西一名都梁水方輿勝覽都梁水出都梁縣西南百里州志都梁水源出天尊山東南流至城

  西入城從東門出為渠江入資洞口水在武岡州北一百六十里發源SKchar2峒諸小溪至州境

  成河東南入資三渡水在新寕縣東南源出高挂山北流入夫彝白水在新寕縣東南

  源出大雲山東北流入夫彝新寨水在新寕縣西源出花溪山東流入長湖水長湖

  水在新寕縣西源出縣北羅洪巖西南流合新寨水入夫彝水便河在城步縣内明萬厯

  二十六年於城東南引巫水入城四十二年知縣汪察因開便河引水東入西洩後淤 本朝康熙

  二十六年重濬爽溪在邵陽縣東源出三溪鄉爽溪洞下入漣水禹溪在邵陽縣南十

  五里下流入檀江楓江溪在邵陽縣北三里下流入資漁溪在邵陽縣東北二十

  里源出西平鄉蔡家洞盧峯凹諸山合於杉木橋厯長定水流為漁溪西入資水墨溪

  陽縣東北源出黄茅嶺流逕藍田入長沙府湘鄉縣界化溪在新化縣東二十五里西流入

  青峯溪在新化縣東南十里西流入資蓮溪在新化縣東南三十里西流入資

   麻溪在新化縣東南六十里西流入資珂溪在新化縣南三十里源出維山東流入資

   求溪在新化縣南六十里潮源洞東北流逕石槽山入資龍溪在新化縣南九十里東流

   鼎溪在新化縣西南十五里東北入資女溪在新化縣西南十五里水自茶盤垜

   逕桃林入三江口金家溪在新化縣西二里東北入資洋溪在新化縣西三十里

   源出羅洪山逕三江口東北入資思澧溪在新化縣西三十里源出壺瓶山南流入資

   輦溪在新化縣西北三十里東流入資油溪在新化縣北三十里源出維山西流入資

   白溪在新化縣北八十里西流入資澧溪在新化縣北一百里西流入資横溪

   化縣北一百一十里西流入資清溪在城步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插旗嶺至縣北入巫

   溪在城步縣北五十里源出太古山至縣北合清溪入巫滑溪在新寕縣西南盆溪

   在新寕縣西南地近猺苗朱公港在武岡州西府志資水支流自渡頭橋分派於縣西慶城

   門外轉北數十丈鑿竇穿城至武陵橋始合渠水明萬厯初知州朱諭改從慶城門外開港數百丈

   直北達清渠門左入渠水因名狀元洲在府城西二里資水中廣二十五畝上有清輝亭明

   統志相傳水沒其洲必出狀元止水洲在武岡州西南一里資水中平衍二十餘畝水分兩

   界周圍皆修篁叢竹邵陵浦口在邵陽縣西九十里夫彝水所經孔雀灘

   治西四十里資水中白羊灘在邵陽縣西資水中茱萸灘在邵陽縣北四十里資水

   中兩山夾峙資江北流而下亂石横阻激出⿰氵匃 -- 洶昔人鑄銅柱於岸側以固牽挽一名銅柱灘郡稱

   五十三灘此其首也清溪灘在邵陽縣北四十五里資水中峭石密布水流甚險自此而下

   在縣境者二十一灘皆稱險阻蘆埠灘在新化縣東資水中資江流徑萬山中有蘆埠柳葉

   叵耐浪系孃意黄㑹三洲中渡大洋長石赤石新黄白沙扞篙烟田崇勝等灘卽古所云三百里灘

   也石屹中流波濤⿰氵匃 -- 洶急上水以繩牽挽下水以招竿撥之旋轉石閒其險過於吕梁牛角灘

  在新寕縣東二十五里夫彝水中又東五里為石羊灘又東四十里為亂石灘又東五里為上樓灘

  又東三里為下樓灘又東二里為楊梅灘又東五里為雙灘酒濾灘在新寕縣東南夫彝

  蔣家灘在新寕縣西南十五里夫彝水中又西南十五里為高灘雙清潭

  陽縣東北三里資邵二水匯其下清澈無底上卽砥住磯獅子潭在邵陽縣東北十里深不

  龍潭在武岡州東北一百二十里有石洞軒敞如屋内有潭相傳有龍藏其下洞外建閣

  為往來驛道乃夫彝水入資水處蓮潭在新寕縣北石崖下深千尺宋周惇頤鐫萬古隄防

  四字於崖上濂泉在邵陽縣治南一名沃泉水出六亭山石罅方輿勝覽濂水在通道坊以

  周茂叔得名巖泉在城步縣東半里水從石洞出復從石洞入前後居民相資汲引

  泉在新寕縣西南新寨村從石中湧出流成小溪漑田數千畝彩塘在邵陽縣東南三十

  里富陽鄉漑田三千餘畝沒底井在邵陽縣南三十里官道旁方廣一畝澄澈深碧

   井有二一在城步縣東二里白雲洞後一在武岡州南五里相傳源通廣西旁有一竇衍流漑田

   千餘武陵井在武岡州治前百步前臨渠水明統志舊傳與武陵溪源相通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廷珠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