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五十至三百五十二

卷三百四十八至三百四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五十至三百五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五十三至三百五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0.djvu/2

宜昌府圖

大清一統志

 宜昌府在湖北省治西一千八十里東西距五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一十里東至荆門州當陽

  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四百五十里南至荆州府宜都縣界六十里北至襄

  陽府南漳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當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南澧州石門縣界三百五十

  里東北至荆門州遠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鄖陽府房縣界五百六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

  五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楚地漢南郡地

  為都尉治建安十三年為臨江郡地蜀漢為宜都

  郡地晉宋齊因之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北周

  改曰硤州隋大業初改曰夷陵郡唐武德二年

  曰硤州天寶初曰夷陵郡屬山南東道乾元初復

  曰硤州五代初屬蜀後屬南平宋曰硤州夷陵郡

  屬荆湖北路元至正十七年升為硤州路屬荆湖

  北路明洪武初改曰硤州府九年降為夷陵州屬

  荆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升為宜昌府屬湖北省領

  州二縣五

  東湖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二十五里東至荆門州當陽縣界九十里

  西至長陽縣界一百五里南至荆州府宜都縣界五十里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二百七十五里東

   南至當陽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長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荆門州遠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歸

   州界二百里漢置夷陵縣屬南郡建安中屬臨江郡蜀漢屬宜都郡呉黃武元年改縣曰西陵晉太

   康元年復曰夷陵宋齊因之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北周改曰硤州隋大業初為夷陵郡治唐宋

   因之元為硤州路治明初為硤州府治洪武九年府降為夷陵州以夷陵縣省入屬荆州府 本朝

   雍正十三年改設東湖縣為宜昌府治歸州在府西北三百五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

   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東湖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巴東縣界六十五里南至長陽縣界一百四十

   里北至興山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東湖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巴東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興

   山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巴東縣界六十五里漢置秭歸縣屬南郡後漢因之建安中孫權分屬固陵

   郡尋廢三國呉永安三年分置建平郡晉平呉屬達平郡宋齊因之周改縣曰長寕兼置秭歸郡隋

   開皇初郡廢縣仍曰秭歸屬信州唐武德二年置歸州天寶初改曰巴東郡屬山南東道乾元初

   復曰歸州五代初屬蜀後屬南平宋亦曰 歸州巴東郡隸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 司十四

   年升為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復降為州屬湖廣行省明洪武元年州廢縣属夷陵州尋復置歸州

   以秭歸縣省入隸荆州府 本朝雍正六年改為直隸州十三年改屬宜昌府長陽縣

   西南七十六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四里東至荆州府宜都縣界二十五里西

   至巴東縣界二百里南至長樂縣界九十四里北至歸州界六十里東南至長樂縣界一百五里西

   南至巴東縣界一百七十五里東北至東湖縣界四十二里西北至歸州界二百里漢置佷山縣屬

   武陵郡後漢改屬南郡三國漢屬宜都郡晉太康元年改口輿山尋復曰佷山仍屬宜都郡宋齊因

   之隋開皇八年改置長楊縣並置睦州十七年州廢屬南郡唐曰長陽縣武德四年復置睦州八年

   州廢縣屬東松州貞觀八年屬硤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硤州路明屬夷陵州隸荆州府 本朝初

   因之雍正六年改屬歸州十三年改屬宜昌府興山縣在府北三百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

  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東湖縣界一百里西至巴東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歸州界四十里北至

  鄖陽府房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東湖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歸州界五十里東北至鄖陽府保康

  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房縣界一百八十五里漢秭歸縣地三國呉置興山縣屬建平郡晉因

  之宋省唐武徳三年復置屬歸州宋熙寕五年省入秭歸元祐初復置元因之明正統七年省入巴

  東縣成化七年復置尋又廢宏治二年復置仍屬歸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屬宜昌府

  巴東縣在府西四百二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九百五十里東至歸州界五

  十五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九十里南至長陽縣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鄖陽府房縣界六百

  里東南至歸州界三十里西南至鶴峯州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歸州界二十里西北至夔州府巫

  山縣界一百六十里漢南郡巫縣地梁置歸鄉縣並置信陵郡後周郡廢改縣曰樂鄉屬信州隋開

  皇末改曰巴東大業中屬巴東郡唐屬歸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後復屬歸州 本

  朝初出心雍正十三年改屬宜昌府長樂縣在府南一百九十一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

  七十二里東至長陽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鶴峯州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湖南澧州石門縣界

  二十里北至長陽縣界五十二里東南至石門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鶴峯州界一百四十里東

  北至長陽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鶴峯州界一百五十里元以前為蠻地明洪武六年置五峯石寶

  長官司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隸容美宣撫司尋廢 本朝雍正十三年改置長樂縣屬宜昌府

  鶴峯州在府南四百七十一里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四十五里東至長樂縣

  界九十里西至施南府宣恩縣界一百五里南至湖南澧州慈利縣界二百里北至巴東縣界一百

  四十五里東南至澧州石門縣界一百六十二里西南至湖南永順府桑植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長

  樂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施南府建始縣界一百四十五里本晉施州建始縣地後為蠻地元

  至正十一年立四川容美峒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四年置宣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隸施州衞

  本朝為容美土司仍隸施州衞雍正六年屬恩施縣十三年改置鶴峯州屬宜昌府

 ︹形勢︺左荆湘右巴蜀面施黔背金房大江逕其前香

  溪繞其後秭歸

 ︹風俗︺山秀水清故出儁異地險流疾故其性亦隘

  少商賈鮮積蓄禮崇儉約俗尚巫鬼歸州

 ︹城池︺宜昌府城周五里高二丈餘東南北三面有濠西面臨江門七明洪武十二年因舊

  址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六年雍正五年重修東湖縣附郭歸州城周六里門四明

  嘉靖四十年遷建 本朝康熙三雍正七年屢修嘉慶九年重修長陽縣城北依山累

  土為城覆以瓦南臨水甃以石東西南城樓三明崇禎十六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嘉慶元年

  興山縣城周二里門三明宏治初築 本朝康熙十年修嘉慶九年改建石城周五

  百二十二丈巴東縣城舊無城南依巴山北背大江自然城塹也長樂縣城

  周三里有竒高丈餘門四 本乾隆二年建四十四年修鶴峯州城周三里有竒高

  丈餘門四 本乾隆二年

 ︹學校︺宜昌府學在府治文昌門内 本朝乾隆年間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東湖縣

  學在府治東北卽夷陵州學明洪武初建明末燬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

  歸州學在州治後舊在州北明萬厯中遷建今所後燬 本朝康熙四年重建入學額

  數十二名長陽縣學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 本朝順治中遷建今所康熙雍正乾隆中

  屢修入學額數八名興山縣學在縣治東舊在東門外明正德年閒遷建今所 本朝康

  熙三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巴東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隆慶閒遷夀安寺萬厯

  中復舊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長樂縣學在縣東門内 本朝乾隆

  三十二年建入學額數七名鶴峯州學在州東門内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入學額

  數八六一書院在東湖縣治東明嘉靖中建祀宋歐陽修因以課士墨池書

  院在府城東門内星街康熙中建乾隆十二年重修清江書院在長陽縣治東

  峯書院在長樂縣城内學署左半里乾隆三十五年建嘉慶十七年

 ︹户口︺原額人丁二千四十九今滋生男婦共七十三萬三千六百二十五名口計一十萬六千四百

  

 ︹田賦︺田地山塘一萬八千八百八十四頃三十三畝五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九千三百八十五

  兩五錢八分七𨤲

 ︹山川︺對馬山在東湖縣東五里虎牙山在東湖縣東南三十里下有虎牙灘宋范

  成大集虎牙灘又名荆門十二碚屬夷陵孤山在東湖縣南五里一名葛道山一名郭道山水

   經注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絶袁山松記云上至其嶺容十許人四望諸山畧盡其

   勢寰宇記陸抗故城之南有孤山輿地紀勝晉郭景純結廬於此方輿勝覽相傳葛稚川修鍊處

   執笏山在東湖縣南二十里高百餘丈旁有小山相連如執笏狀其東曰將軍帽山

   龍山在東湖縣西南十五里大江之西五峯連峙蜿蜒如龍 按寰宇記以五龍山屬遠安縣

   今考遠安在府北境荆州遠安府縣志並不載遠安有此山惟盛宏之荆州記云建平郡南有五龍

   山考三國呉嘗於秭歸置建平郡盛所指即今歸州夷陵州志則云五龍山在大江西滸又歸州舊

   有建平驛亦在江濱按圖考之五龍當在兩州交界之所後人以寰宇記訛冩遂謂山在府北且以

   盛記並載尤誤天臺山在東湖縣西南二十里一名四面山上有天臺觀觀中有鐘聲聞二

   十里昔西山有寇為害土人結砦其上有警鳴鐘州兵輒渡江擊之境内頼以保全高筓山

   在東湖縣西四十里一名高筐山一名雞籠山寰宇記袁山松句將山記云登句將北見高筓山嶷

  然半天荆州圖副云昔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筓也望州山在東湖縣西宋范成大自硤州

  登陸至秭歸有大望州小望州詩大望州詩云望州山頭天四低東瞰夷陵西秭歸斷江山

  在東湖縣西北二十餘里水經注江水厯禹斷江南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閒有水清深潭而不流耆

  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㵼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衝此江遂絶於今謂之斷江

  石鼻山在東湖縣西北三十里一名石簰山又名石簰峽宋史地理志峽州建炎中移

  治石鼻山陸游入蜀記石簰峽石穴中有石宛如老翁持漁竿狀輿地紀勝夷陵志云後周移峽州

  治於石鼻山其山隔大江高五百餘仞廣袤二十里下臨江流中有石横亘六七十丈如簰筏然

  天柱山在東湖縣西北三十五里入蜀記蝦蟇碚稍西有一峯孤起侵雲名天柱峯自此山

  勢稍馬鞍山在東湖縣西北六十里三國呉志陸遜傳黄武元年劉備率大衆來至夷

  陵界遜破其二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黄牛山在東湖縣西北八十里亦稱黄牛峽

  水經注江水又東逕黄牛山下有灘名曰黄牛灘南岸重嶺曡起最外高崖閒有色如人負刀牽牛

  人黒牛黄成就分明旣人迹所絶莫能究焉此巖旣高加江湍迂迴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

  者謠云朝發黄牛暮宿黄牛言水路迂深𮞉望如一矣宋范成大集黄牛峽山自此直至平喜壩千

  峯重曡靡不奇峭方山在東湖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袁崧宜都記其嶺四方素崖如壁山上

  有神祠場特生一竹茂好其標垂場中有塵埃積則風起動此竹拂去如灑埽者破石山

  在歸州東十五里山有大石破為十字登陟者經其閒蒼雲山在歸州東二十九里山色

  蒼翠疑與雲接下有龍湫麝香山在歸州東一百十里多麝朱雀山在歸州南里許

  與州治相對楚臺山在歸州南十五里舊有臺今廢雞籠山在歸州南二十里相

  近有香爐山又十里為福朝山又三十里為龍王山禱雨多應又二十里為兩面山八學士

  山在歸州南山有八曡皆朝州治盧家山在歸州西南四十里龍山在歸州西二里

  有水簾洞其水挂崖而下卧牛山在歸州北二里以形似名五枝山在歸州北一百

  里一名五龍山荆州記建平郡有五龍山山峯嶕嶢凌雲特聳狀若龍形側柏山在歸州境

  又境内有曲尺山屈曲山藏口山紗帽山在長陽縣治東又一里為石橋山又一里為蓮

  子山又六里為挂榜巖石色青白相閒彷彿字畫旁有文筆峯金子山在長陽縣南二里又

  二十八里為香花山相近有雙桂巖又二十里為將軍山上有藺將軍廟又南四十里為挂鐘巖

  風井山在長陽縣西南一名方山一名重山荆州記宜都佷山山上有風穴口大數尺每冬

  夏出入之際吹拂在右常淨暑月經之凜然有衣裘想水經注長楊溪源風井山回曲有異勢穴口

  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靜人有冬過者置笠穴中風吸之經月還步楊溪

  得其笠則知潛通矣桃符山在長陽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長楊溪源出此神魚山

  在長陽縣西南水經注射堂村東谷中有石穴清泉潰流三十許步水中有神魚居民釣魚先陳所

  需拜請得魚過數者波湧風起樹木摧折 按名勝志謂在宜都縣界者誤綺黄山

  陽縣西三十里相傳漢綺里季夏黄公嘗隱此相近有靈巫山寶尖山又十里有石笋山又四十里

  有桑木山資邱山在長陽縣西一百十里春夏於異花狀若金錢香聞數里武落鍾

  離山在長陽縣西北七十八里一名難留城山一名龍角山後漢書南蠻傳巴郡南郡蠻本有

  五姓皆出於武落鍾離山荆州記難留山北有石室名難留城水經注夷水東逕難留城城即山也

  獨立峻絶西面上里餘得石穴東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數百人民入室避賊無可攻理因名難留城

  輿地紀勝龍角山在長陽縣清江北山穴有隂陽石佷山在長陽縣西北八十里雞公

  山在長陽縣北四里又北十餘里為白雲山産幽蘭四時不絶又三十里為黄連山相近有若葉

  山櫻桃山宜陽山在長陽縣北荆州記夷道縣西北有宜陽山 按寰宇記宜陽山有風井

  穴乃沿水經注風井之說而誤入之不知其境有南北之分也青龍山在興山縣東十里

  仙侶山在興山縣東三十里高數十丈層巒曡嶂其頂寛平又十里有天池山四圍壁立頂

  有清池又十里有五指山有峯如指故名又十里有高蘭山又四十里有卦子山爛柴山

  在興山縣西四十里四圍皆崇山峻嶺又十里有高頭山又十里有萬朝山相近有黃龍山

  君山在興山縣西八十里高三千丈周一百里中產赤蛇長五寸羣行如索見人不驚有羚羊

  大千餘斤獨角挂㝛清風山在興山縣西九十里又三十里有靈濟山茅蘆山

  山縣西北七十里巖壁陡峻山勢最險羅鏡山在興山縣治北高二十里周五十里上有

  雙峯直干霄漢又縣北五十里有天柱山又北十里有兩珠山天竹山在興山縣北七十里

  元至正閒民採蕨入山見其中有一大池旁生竹二竿大可數圍因名相近有北城山四通

  山在興山縣境山形陡絶有四徑可上巴山在巴東縣治南一名金字山輿地紀勝縣有巴

  山縣治所依名勝志一峯分三岡形如金字山產茶色微白即所謂巴東真香茗也縣志山麓有白

  鹿羅頭山在巴東縣東七里濱大江環鎖江水囘顧縣治下有羅頭洞牛口山

  在巴東縣東二十里臨大江接歸州界山下即牛口鎮又十五里有隱驢山鐵峯山

  東縣東八十里一名七寶山輿地紀勝縣有鐵峯山舊經云出鐵鑛蓮臺山在巴東縣南四

  十里其山皆怪石林立中有一石最大豐上銳下如蓮花蘂輕撼之則動搖欲倒稍加力則屹然如

  鐵柱下有溪深千尺俯眺不見底投以石不應以聲呼則相響答每歲旱禱之輒應俗訛為梁臺山

  石柱山在巴東縣南二百五十里紅葵山在巴東縣西南三十里山多葵花

  居山在巴東縣西南五十里高千仞四面峭壁其上一峯突出名天寶山雙城山

  東縣西二十里兩峯相對如城相對有野龍山蜀口山在巴東縣西四十九里舊名石門山

  天寶六年改名接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丹山在巴東縣西水經注神孟涂所處山海經

  曰夏后啟之臣孟涂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居山上郭景純云丹山在

   丹陽屬巴丹山西卽巫山也眀月山在巴東縣西北四十里上有竅如明月向王

   山在巴東縣西北五十里輿地紀勝向王山北臨大江旁有鐵槍頭長數丈經數百年不見少損

   目曰向王槍縣志山高大無樹相傳古向王耕此蓋即北周時向寶勝等諸蠻所屯也飛鳳

   山在巴東縣北五里與縣治相對青銅山在巴東縣北二十里產銅鑛明萬厯三十年嘗

   議開採知縣張尚儒勘明無產乃罷又有螺王山螺金山俱在縣北石門山在巴東縣東北

   三十五里水經注石門灘北岸有山上合下開洞達東西縁江步路所由劉備為陸遜所破走經此

   門追者甚急備乃燒鎧斷道龍㑹山在巴東縣東北一百里下有風火水三洞又有桐木

   山覆磬山左顧山雞嶺山雞肋山金葢山傘葢山俱在縣境馬頭山在鶴峯州東南

   雞山在鶴峯州東南黑山在鶴峯州西北巴子山在鶴峯州北五花砦

   山在鶴峯州北又牛山八峯山俱在州北相公嶺在歸州東二里馬鬃嶺

  陽縣南八十里長嶺在巴東縣南三百十里香子嶺在巴東縣西南二百里

  嶺在巴東縣西南畫扇峯在東湖縣東門外寰宇記荆州記云修竹亭西一峯巋然西映

  落月遠而望之全如畫扇東峯在巴東縣南十里火峯在巴東縣西北五十里

  峯在巴東縣北一百里白鹿巖在東湖縣東南水經注江水又東逕白鹿巖沿江有峻壁

  百餘丈猿所不能遊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巖而上故名孝子巖在東湖縣西南十里相傳

  爲姜詩憇息之所又大王巖在州北二十五里隔虎巖在長陽縣西南十里下有深潭虎莫

  能渡又三十里爲果酒巖龍頭巖在長陽縣西十里相對有象鼻巖又西北四十里有咬草

  巖又麂子巖在縣北十里孫家巖在巴東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仙人巖在巴東縣

  北一百四十里插竈崖在歸州東水經注江之左岸絶崖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

  火燼插在崖閒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泊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崖閒至今猶存故

  先後相承謂之插竈眀月峽在東湖縣西二十里一名扇子峽入蜀記扇子峽重山相掩正

  如屏風扇疑以此得名輿地紀勝高七百餘仞倚江面崖石白如月天中記茶生其閒尤為絶品

  松門峽在東湖縣西宋歐陽修有島嶼松門數里長懸崖對處碧峯雙之句西陵峽

  在東湖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夷山漢書地理志夷陵注引應劭曰夷山在西北水經注江水又東

  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黄牛灘東入西陵峽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

  不見日月絶壁或千許丈林木高茂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絶所謂三峽此其一也荆州記自

  夷陵泝江二十里入峽口名為西陵峽長二十里寰宇記呉志云陸遜破劉備還屯夷陵守峽口以

  備蜀即此山是也馬肝峽在歸州東三十五里入蜀記馬肝峽口兩山對立修聳摩天有

  石下垂如肝故以名峽其旁有獅子巖巖中有一小石蹲踞張頤翠草被之如青獅子泉泠泠自巖

  中出溪上又有一小峯孤起秀麗白狗峽在歸州東南十五里亦稱狗峽一名雞籠山水

  經注鄉口溪逕狗峽西峽崖龕中石隱起有狗形形狀具足故以狗名峽空舲峽在歸州東

  南四十里亦曰空泠峽水經注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盛宏之謂之空泠峽峽甚高峻卽宜都建平

  二郡界也其閒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峯參差互出上有竒石如二人形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

  爭界於此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如也輿地紀勝絶崖壁立湍水迅急上甚艱難舲中

  所載物必悉下然後得過因名州志峽有大石大石左下三石聯珠峙伏水中土人號曰三珠石舟

  行必由大石左旋捩柁右轉毫𨤲失顧舟糜石上明萬厯十八年知州呉守忠始鑿平之改名通舲

  兵書峽在歸州北二十里名勝志峽為諸葛武侯藏兵書處至今望之常若書卷然又

  名鐵棺峽棺木峽在歸州西北二十里邵伯温聞見後録三峽中石壁千萬仞飛鳥懸崖不

  可及之處有洞穴累棺槨或大或小厯厯可數峽中人謂仙人棺槨云洞穴在絶壁棺槨皆完好不

  知果何物為之異矣破石峽在歸州西北七十里接巴東縣界兩崖削壁如刀破狀

   陽峽在興山縣東南五十里接歸州界建陽河所經龍口峽在興山縣東北二百五十

   里接鄖陽府保康縣界東奔峽在巴東縣東二十里巴峽在巴東縣西二十里世說

   桓公入蜀至巴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縁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船上至船即死破視

   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門扇峽在巴東縣西三十里漩渦極險巫峽

   在巴東縣西接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水經注新崩灘下有大巫山其閒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

   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畧無闕處重巖曡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㵎肅常有高猿長嘯屢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乆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

   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蝦蟇碚在東湖縣西北三十里石鼻山下宋黃庭堅集舟中望之

   頤頷口吻甚𩔖蝦蟇洞中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味亦不極甘但冷熨人齒入蜀記水品所載第四

   泉是木耳荒在歸州南四十里又二十里有麻衣荒又三十里有雨水荒又七十里有

   清凉荒相近有薜蘿荒石坂荒在長陽縣西三百二十里八里荒在興山縣東一

   百里路出鄖陽府保康縣界林木深暗徑路卑濕行者苦之麻線堆在歸州東南宋范成

   大集歸州峽口驛前大山崛起舊路攀援而上縈紆如線浮屠德寶始沿㵎伐木作新路不復登山

   萬户谷在歸州西宋元通鑑嘉熙三年孟珙増兵守歸州隘口萬户谷梅子坡

   東縣西二十五里為楚蜀孔道曲磴盤旋幾十里許坡腰凉風埡口有雲窩為憇息之所簝葉

   塢在興山縣東一百二十里一名箬葉塢長四十里叢林怪石路徑險隘出鄖襄閒閒道也

   坪在歸州南一百二十里又黄臘坪在州南二百里野桑坪在州北三十里有三角砦獅子坪在

   州北四十里永和坪在長陽縣東五里又白石坪在縣東南十五里磨石坪在縣南二十

   五里栗子坪在縣西南十里金坪在縣西十五里東山坪在縣北桑林坪在興山縣東九

   十里明置巡司於此今裁又七里坪在興山縣西五十里又葱坪在興山縣西北地多葱相傳諸葛

  亮曾駐師於此當水埡在長陽縣西二十里又五里有漏峯埡大沱石在巴東縣

  西北大江之濱名勝志大沱石在舊縣下歐陽文忠公硯譜云巴東大沱石頗發墨杜詩所謂奉使

  三峽中長嘯得石硯者赤砂洞在東湖縣東八十里扣石鏗然有聲石門洞

  湖縣南五十里接宜都縣界洞穴幽邃潭深莫測禱雨輒應鍾家洞在東湖縣南五十里

  内平坦可容萬人山背為後龍洞三逰洞在東湖縣西北二十里江北岸唐白居易與弟

  知退及元微之三人遊此各賦詩居易為之序宋歐陽修蘇軾蘇轍俱有三逰洞詩州人以是為後

  三遊入蜀記洞大如三閒屋有一穴通人過然隂黒險峻尤可畏傴僂自巖下至洞前差可行又一

  穴後有壁可居鍾乳歲久垂地若柱正當穴門白起洞在東湖縣北十五里名勝志秦武安

  君伐楚時憩師於此龍王洞在東湖縣北五十里州志洞出絶壁閒離地二丈餘中平敞約

  二畝石室空𨻶可容萬餘人上有石懸出洞外十餘丈老龍洞在東湖縣北二百里為東

  湖遠安南漳興山四縣分界之所中有水流出為栁樹溪之源玉虛洞在歸州東十里寰宇

  記唐天寶五年其洞忽開可容千人入蜀記過白狗峽肩輿遊玉虛洞洞門纔袤尺旣入宏敞壮麗

  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旛葢幢旗鳥獸之屬東石正圓如日西石半規如月其下即香溪州志洞有

  三中曰玉虛旁有二小洞一名青蓮一名水簾蓮花洞在歸州南五十里洞中有石如蓮花

  秦王洞在歸州西南一百里相近有楚王洞又崑崙洞在州西六十里龍門洞

  陽縣南清江南岸洞前兩崖劍立泉瀑飛注歲旱禱雨輒應藏書洞在長陽縣西三十里

  舊志宋冲晦處士郭雍藏書處響水洞在興山縣東五里洞在懸崖下洞口僅容一人内平

  坦如屋冷氣襲人其下波沸如雷屈老洞在興山縣東五十里瀑布懸流夏冷冬燠

  源洞在巴東縣東三里龍昌洞在巴東縣西輿地紀勝縣有三遊洞即龍昌洞至和

  三年蔣槩彭徳純周茂叔三人遊此故名鎖洞在巴東縣西北四十里又下馬洞在巴東縣北

  十里又十里為秋石洞夫子洞在巴東縣界入蜀記巴東山益竒怪有夫子洞者一竇在

  峭壁絶高處人跡不可至然彷彿若有欄楯不知所謂夫子者何也白馬穴在東湖縣北三

  十里水經注夷陵縣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馬穿嘗有白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漢中

  人失馬亦嘗出此穴神穴有二一在長陽縣西水經注佷山縣東十里許平樂村有石穴出清

  泉中有潛龍每大旱左近村居輦草穢著穴中須臾水出蕩其草穢旁側之田皆得澆灌一在長陽

  縣西北水經注佷山縣北十餘里有神穴平居無水渴者誠請輒得水戲者終不出焉大江

  自四川夔州府巫山縣流入巴東縣界又東入歸州界又東入長陽縣界又東入東湖縣界又東入

  荆州府宜都縣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又東逕宜昌縣北又東逕狼尾灘而厯人灘又東逕

  黄牛山又東逕西陵峽出峽東南流逕故城洲又東逕故城北又東逕白鹿巖又東厯荆門虎牙之

  閒經又云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建陽峽水在興山縣東源出縣

  東北西南流㑹南陽河入香溪今名建陽河寰宇記源出安都流逕建陽峽委蛇曲折四十八渡約

  十餘里至建陽村中入於香溪東湖在東湖縣東浣紗河在東湖縣西下流合赤溪

  夏陽河在興山縣東六十里響巖河在興山縣東一百里南陽河在興山縣

  西北發源當陽村東流㑹深渡河繞縣城南流入香溪深渡河在興山縣北西南流入南

  三壩河在巴東縣西六十里源出縣西北之九府坪分流為三一流入鄖陽府房縣界

  一流入四川夔州府大寕縣界一流入西瀼溪山河在鶴峯州境衆山溪水㑹流東入澧州安

  福縣界即漊水之上流車東河在鶴峯州境西南流入施南府宣恩縣界又南流入白水

  香溪在歸州東十里源出興山縣安都南流入江其入江處謂之香溪口一名昭君溪寰

  宇記興山縣有香溪即王昭君所逰處入蜀記香溪源出昭君村水味美甚載在水品色碧如黛令

  人可鄉溪在歸州東南一名鄉口溪水經注鄉口溪源出歸鄉縣東南數百里西北入縣

  逕狗峽西五象溪在歸州南十里一名五相溪傳有屈原碑記明嘉靖閒爲水所衝沒

  鎮溪在歸州西十里溪中有石長十餘丈横截江心明嘉靖閒新灘暴漲一夕忽不見至今稱

  利涉深溪在歸州東北水經注深溪源北發梁州上庸縣界南流逕縣下而注於大江

  副纜溪在長陽縣城内鵝溪在長陽縣東源自鳳凰山來相近有磨石溪株木溪又有

  菖蒲溪中生九節菖蒲其旁有釣魚溪拖溪在長陽縣東南煙市溪在長陽縣南三

  里又南有馬達溪平樂溪蘆溪長楊溪在長陽縣西南水經注長楊溪水西南潛穴在射堂

  村東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潰流三十餘步復入穴即長楊之源也其水重源顯發北流注於夷水

  珍珠溪在長陽縣西下有泉眼沸湧如珠又縣西三百里有津洋溪相近有車溪固昌溪險

  肆響溪在長陽縣西北相近有紙方溪相公溪在巴東縣城内發源夀安寺下

  流入江溪上有相公橋皆以寇準得名東瀼溪在巴東縣西十里源出紫陽山又西瀼溪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孫家巖山俱流入大江入蜀記夔人謂山㵎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

  謂之瀼東瀼西龍泉浦在東湖縣東南二十里郭洲在東湖縣西北三里水經注江

  水出峽東南流逕故城洲附北岸洲曰郭洲長二里廣一里西塞洲在東湖縣西北五里

  赤磯東一名西塞壩青草灘在東湖縣南十五里三流灘在東湖縣西十里一名三

  查波灘在東湖縣西八十里又相近有黄牛灘在黄牛峽下又十里有三硃灘

  頭灘在東湖縣西一百里一名虎頭灘或名狼頭灘有南北二灘水經注江水又東逕流頭灘

  其水峻激奔瀑魚鼈所不能遊行者常苦之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使君灘在東湖縣西一百十里大江中漢劉璋遣法正迎昭烈帝入蜀經此鹿角灘

  在東湖縣西一名支水噴吐如雪灘下亂石如困廩無復寸土狼尾灘在東湖縣西北九十

  餘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厯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

  夏沒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歩中悉作人面形因名曰人灘石碣灘在歸州東十五里伍相廟

  下又馬奔灘在城東楚王城對岸新灘在歸州東南二十五里入蜀記新灘南岸曰官漕北

  曰龍門龍門水湍激多暗石官漕差可行故舟率由南上然石多銳易穿船為峽中最險處州志明

  嘉靖二十一年久雨山穨兩岸壁立大石横填江心天啟五年按察使喬拱璧鑿平之達洞

  灘在歸州東南與空舲峽相近入蜀記達洞灘際多竒石五色燦然可愛或亦有文成物象及符

  叱灘在歸州西二里宋范成大集叱灘卽人鮓甕一名黄魔灘在歸州郭下長石截然據

  江三之二水盛時濆淖極大號峽中最險處輿地紀勝有雷鳴洞在大江之左駭浪激石聲砦雷鳴

  故名亦如噴叱之聲謂之叱灘雷鳴洞之南分為三叱官漕口為上叱雷鳴洞為中叱黄牛口為下

  獨石灘在歸州境州志州境有獨石九窺蓮花滑石東奔南浦鯿魚羊牙龜甲白洞黄

  石青石諸灘肆灘在長陽縣治前飛魚灘在長陽縣西清江中又有龍吟虎嘨灘亦

   在江中兩灘相對波聲澎湃稍下為鼈浪 灘鮎魚灘又下為副金灘西寺灘秋浪灘又有州 涯石羊

   靖安資水大王諸灘俱在縣西横梁漢在巴東縣東二十里有石横亘水中 石 門灘

   在巴東縣東三十五里中有巨漩水經注江水又東逕石門灘清水灘在巴東縣西十里江

   水迅急觸而為漩縣境諸灘此為最險新崩灘在巴東縣西水經注江水厯峽東逕新崩

   灘此山漢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

   圓如簞或方似屋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頽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磬灘在巴東縣境輿地紀勝縣有覆磬拗頭掉尾板橋龍堆虎帕赤石銅錢等灘苟使

   沱在巴東縣東十里又萬户沱在縣西五里又雲沱在縣西十里以上三沱皆有巨漩能覆舟行

   者必珍珠潭在興山縣南一里俗傳昭君滌粧遺珠於此故名龍口潭

   山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周四十里四時澄清其深莫測深渡河之源也又白龍潭在縣東北一百里

  高山上闊數十丈温泉在東湖縣西清泠泉在歸州東五里出東溪石罅水極清

  濯纓泉在歸州東十里寰宇記相傳為屈原濯纓處内有神蛇人穢其水即見

  清泉在歸州境冬夏不竭清潔甘美硯池在東湖縣東一名洗里池鹽井有二一在

  歸州境唐書地理志歸州秭歸有鹽九域志秭歸縣有青林鹽井一在巴東縣北八十里唐書地理

  志歸州巴東有鹽九域志巴東縣有永昌鹽井縣志元時嘗置鹽課司後廢漢流井

  陽縣西

 ︹古蹟︺夷陵故城有四一在東湖縣東晉宋以前故城也史記六國年表楚頃襄王二十一

  年𥘿㧞郢燒夷陵漢書地理志南郡夷陵都尉治宋書州郡志宜都太守領縣夷陵漢舊縣呉改曰

  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水經注陸抗城北對夷陵縣之故城城南臨大江秦今白起伐楚三戰

  而燒夷陵者也一在東湖縣西北下牢戍隋以前故城也唐書地理志峽州本治下牢戍貞觀九年

  徙治步闡壘州志下牢溪上有舊城或曰劉封城即舊州治一在東湖縣西北石鼻山宋史地理志

  硤州建炎中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復舊一在東湖縣東南宋史地理志硤州端平元年徙治於江

  南元史地理志硤州路夷陵宋末随州遷治不常歸附後復歸江北舊治 按今州治即唐州治

  宜昌故城在東湖縣西晉置縣宋齊因之隋屬南郡遷治而此城廢水經注江水又東逕

  宜昌縣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里便

  得宜昌縣宋書州郡志宜都太守領縣宜昌舊志晉武帝立按太康永寕地志並無疑是此後所立

  秭歸故城今歸州治漢置縣後魏改曰長寕隋復故明省入州水經注秭歸縣地理志曰

  歸子國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寛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縣城

  東北依山即坂週迴二里高丈五尺南臨大江古老相傳謂之劉備城葢備征呉所築也隋書地理

  志巴東郡秭歸後魏曰長寕置秭歸郡開皇初郡廢改縣曰秭歸通典歸州呉置建平郡以為重鎮

  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王濬自蜀沿流伐吳呉之守將吾彦表請建平増兵即秭歸縣界元史地理

  志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遷郡治於江南曲沱次新灘又次白沙南浦州志明洪武初治丹陽

  四年徙長寕與千户所同城嘉靖四十年復遷於江北舊治信陵故城在歸州東呉置

  縣南北朝宋省呉志陸抗傳建衡二年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宋書州郡志建

  平永安初郡國有信陵今無水經注信陵縣臨大江東傍深溪歸鄉故城在歸州東晉置

  縣梁後廢宋書州郡志建平太守領縣歸鄉太康地理志云秭歸有歸鄉故夔子國楚滅之水經注

  袁山松曰父老傳言原旣流放忽然暫歸鄉人喜悅因名曰歸鄉縣城南面重嶺北背大江東帶鄉

  口溪 按此非梁陳時歸鄉縣地疑梁以後遷徙也睦州故城在長陽縣東隋書地理志

  南郡長楊注開皇八年立睦州十七年州廢舊唐書地理志硤州長陽武德四年置睦州八年廢寰

  宇記故睦州城在長陽縣東三百步巴山故城在長陽縣西隋置唐省隋書地理志清江

   郡巴山後周置江州大業初廢州舊唐書地理志巴山隋分佷山縣置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巴山鹽

   水二縣四年廢江州以巴山屬睦州八年屬東松貞觀元年屬硤州唐書地理志天寶八載省巴

   山入長陽通典硤州巴山縣北有山曲折如巴字因以為名寰宇記廢巴山縣即古捍關隋開皇五

   年置今廢興山故城在興山縣南呉置縣南北朝宋廢唐復置宋末遷治宋書州郡志永

   安初郡國有興山縣今無疑是呉立舊唐書地理志歸州興山武德三年分秭歸縣置舊治高陽城

   貞觀十七年移治太清鎮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寰宇記呉景帝永安三年分秭歸縣之北界立

   興山縣屬建平郡宋史地理志歸州興山開寶元年移治昭君院端拱二年又徙香溪北縣志宋末

   縣今郭永忠遷今治樂鄉故城在巴東縣東北周置縣隋改曰巴東并遷治隋書地理志

   巴東郡巴東舊曰歸鄉梁置信陵郡後周郡廢縣改曰樂鄉開皇末又改名焉寰宇記巴東縣後周

   天和三年於巴陵故城置樂鄉縣輿此紀勝樂鄉城在縣東一百歩巴東故城在巴東縣

  西北大江北岸通典歸州巴東漢巫縣地縣志舊縣治在江北東瀼迤西其地有舊縣溪宋寇準移

  今治南渡後嘗移江北後復還今治陸抗城在東湖縣東南水經注江水又東逕故城北所

  謂陸抗城也城即山為墉四面天險 按宋時端平初夷陵西治江南蓋移於此安蜀城

  在東湖縣西北周書趙熙傳時於江南岸置安蜀城以禦陳唐書許紹傳江之南有安蜀城地值夷

  陵荆門城峙其東皆峭險處蕭銑以兵戍守寰宇記荆渚記云夷陵郡居大江之上西通全蜀故夷

  陵有安蜀故城焉丹陽城在歸州東亦稱楚王城史記楚世家周成王時封熊繹於楚蠻

  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水經注丹陽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絶㵎

  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元和郡縣志丹陽城在秭歸縣東南七里入蜀記隔江

  有楚王故城在山谷間城中無尺寸土輿地紀勝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夔子城

  在歸州東春秋僖公二十有六年秋楚人㓕夔以夔子歸注今建平秭歸縣水經注江水又東南逕

   夔城南跨據川阜周迴一里百一十八歩西北皆枕深谷東帶鄉口溪南側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

   城東北角有員土獄西南角有石井口逕五尺熊摯始治巫城後疾移此蓋夔徙也春秋左傳僖公

   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滅夔者也名勝志夔子城地名夔沱宋端平閒曾徙州治於此有楚王臺在

   山上今為長安千户所城内楚王井及德勝門外洗馬池皆古蹟也古直城在長陽縣西北

   一名魚城通典古直城在長陽縣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險絶有林木池水寰宇記魚城在長陽西北

   五十里為守禦要地高陽城在興山縣元和志在興山縣西三里山上楚自以為高陽氏裔

   雙城在巴東縣北六十里周書天和元年向五子王據石黙城令其子寶勝據雙城陸騰

   遣司馬裔屯雙城以圖之縣志有兩城相距十餘里相傳三國時築平城在巴東縣東南二十

   里又有新化城土城皆在縣南羅平州城在縣西北六十里皆北周時諸蠻保聚處太清廢

   鎮在歸州東南通典太清鎮在秭歸縣東南八十五里呉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塞三蠻寇掠之

   道州志唐天寳六載廢廢盤順安撫司在鶴峯州境明成化末置今裁廢椒

   山瑪瑙長官司在鶴峯州境廢五峯石寶長官司今長樂縣

   廢石梁下峒長官司 廢水盡源通塔坪長官

   司俱在鶴峯州境以上四司俱元至正初置明洪武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隸容美宣撫司今

   鉛錫場在東湖縣境宋史地理志硤州夷陵有鉛錫場昭君村在興山縣南有

   昭君院開寶元年移興山治於此又有昭君臺寰宇記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曰昭君之縣村連巫

   峽是此地聞見後録歸州有昭君村村人生女無美惡皆灸其面范成大集昭君臺在興山界中鄉

   人憐昭君築臺望之 按安陸府志昭君村在荆門州引杜甫詩羣山萬壑赴荆門生長明妃尚有

   村為證附記於此鎖水頭在歸州西五里輿地紀勝呉建平太守吾彦為鐵鎖横斷江路

   屈田在歸州東北水經注秭歸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瀰漫猶保屈田之

   篤學坊在東湖縣治西方輿勝覽何參居篤學坊以博學著不求聞逺人稱曰處士

   清風閣在歸州治南晏殊𩔖要在歸州㦸門東南五步爾雅臺在東湖縣南寰宇記

   郭璞注爾雅於此雙鳳臺在歸州南名勝志宋邑宰鄧惟清生二子後俱參知政事因建

   臺美步闡壘即東湖縣治亦稱步闡故城水經注郭洲上有步闡故城方圓稱洲周迴

   畧滿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呉西陵督步騭所築孫鳳凰元年騭息闡復為西陵督據此城降晉唐

   書地理志硤州貞觀元年徙治步闡壘南紀樓在東湖縣治東南名勝志唐楊炯荆門山

   詩絶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盤礴荆之門滔滔南國紀後人因建樓於州治號之曰南紀絳雪

   樓在東湖縣治北一名絳雪堂宋知州朱慶基飲紅梨花下今座客賦詩歐陽修詩云風輕絳雪

   尊前舞日煗繁香露下聞因名其樓曰絳雪楚塞樓在東湖縣治北宋建樓西有鏡池

   望高樓在歸州治南萊柏堂在巴東縣治名勝志巴東縣堂下有古柏相傳萊公

   作令時手植故名連理閣在巴東縣治後明季議遷縣治知縣張尚儒見此樹以為嘉祥

   白巡撫乞仍舊遂得不遷舊志縣齋後即巴山之麓有棗二尺許株各二幹中兩幹曲向而上合生

   為一因建閣於棗之旁以連理名焉來豐亭在東湖縣城内宋朱慶基知硤州多惠政歲屢

   豐民為建亭至喜亭在東湖縣南歐陽修至喜亭記夷陵為州當峽下江出峽始漫為平

   流故舟至此者必⿰氵厯 -- 𤁋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尚書虞部郎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

   志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易以為行人之喜翰林亭在歸州北二 里卧牛山唐翰林 學士

   李矗為州刺史時建獨醒亭在歸州東范成大集早發周平驛還過清烈祠祠下有獨醒亭

   白雲亭在巴東縣治西宋寇準建入蜀記巴東白雲亭天下之幽竒絶境也羣山環擁層出

   曡見古木森然往往為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㵼石㵎中跳珠濺玉冷入肌骨其下為慈溪奔流與

   秋風亭在巴東縣治西亦寇準建陸游集兩過巴東登秋風白雲二亭觀萊公手植檜

  未嘗不悵然流涕恨古人之不可作也仙人室在長陽縣西南水經注夷水又東逕石室

  在層巖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懸崖千仞自水上延望每見陟山巔者扳木側足而行村人駱都

  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凝矚不轉都還招村人重往則不復見鄉人今名為仙人室

  宋玉宅在歸州東二里相公嶺上入蜀記宋玉宅在秭歸縣之東今為酒家壚矣舊有石刻

  宋玉宅三字屈原宅在興山縣北荆州記秭歸縣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方七頃累石為

  屋基其地名樂平元和志在興山縣北三十里囘鶻營在歸州西二里輿地紀勝唐㑹昌三

  年敕以歸降囘鶻五十六人置營於此黄金藏在東湖縣西北蝦蟇碚側昔人於石竇中

  得金簡易傳故名方輿勝覽夷陵縣有寶軸秘函藏巖竇中宋紹興閒陳膺訪故老謂其書皆金版

  書皆古易傳但曰易無周字經與今之卦辭畧同傳與今之彖象絶異

 ︹關隘︺西津關在東湖縣西大江右南津關在東湖縣西北十五里白虎關

  在東湖縣東北六十里漁洋關在長陽縣南一百二十里接豊州石門縣界長毛

  關在長陽縣西南二百二十里接鶴峯州界百年關在長陽縣西南接鶴峯州界

  草關在長陽縣西二百里古扞關在長陽縣西史記楚世家肅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

  楚為扞關以拒之又張儀傳注巴郡魚腹有扞關水經注江水東逕扞關括地志在今硤州巴山縣

  梅子八關俱在長陽縣境四臨江南四臨江北猫兒關在興山縣西北一百里山

  路險峻可達鄖襄連天關在巴東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接鶴峯州界菩提隘

  陽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接鶴峯州界南沱巡司在東湖縣 本朝嘉慶十五年

  山關巡司在巴東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接鶴峯州界地最險要本名石柱關眀洪武初設

  巡司隆慶中改名 本朝因之山羊隘巡司在鶴峯州南一百七十里南邏口

  在歸州東南二十五里明初設南邏關於古丹陽城置巡司後移於此今裁牛口在歸州西

  七十里接巴東縣界舊設巡司於此今裁蹇家園在長陽縣西南二百里舊設巡司於此今

  高雞寨在興山縣東一百里舊設巡司於此今裁漢流砦在東湖縣境宋史地

  理志硤州夷陵有漢流巴山麻溪魚陽長樂梅子六砦和尚砦在歸州南二十里又十五

  里有五峯砦又六十五里有中嶺砦又二十里有蛇倒退又有鬼見愁地皆險僻又大埡砦在州西

  又三角砦在州西北三十里又金雞砦在州北三十里又石柱砦在州北二十里撥禮砦

  在歸州境九城志秭歸縣有撥禮砦石門砦在歸州境輿地紀勝石門砦乃崖險處鄉人作

  木梯經由有緩急刖砍斷之便不通行紅崖砦在長陽縣南八十里又十里有風火砦又

  二十里有小城砦又二十里有山砦珍珠砦在長陽縣南新安砦在長陽縣境宋

  史地理志硤州長陽有新安長楊二砦火峯砦在巴東縣西北火峯明初湯和伐蜀克歸

  州取火峯山砦即此虎翼砦在巴東縣東北乃興山至歸州要路折曡砦在巴東縣

  境九域志巴東縣有折曡砦連大砦在鶴峯州北九域志建始縣有連天砦新志連天關

  在容美土司北二十里招徠舊關堡在長陽縣西北二百里召化堡

  東縣南八十里一名楊柳堡以其地名楊柳荒也深林密箐當施建要路南通石柱連天二關明嘉

  靖二十四年置紅砂堡在巴東縣西南三百里金溪口明嘉靖四十年置 本朝設把總一

  員領兵駐防關口埡在興山縣境今設把總一員領兵駐防金竹坪在東湖縣

  東九十里草店市集在興山縣東關又冷市集在縣西關外

 ︹津梁︺童公橋在東湖縣南五里仙夀橋在東湖縣大江西一里萬夀橋

  在歸州東三里又三峽橋亦在州東高橋在歸州北一百里花橋有三一在長陽縣南

  一在長陽縣西東門橋在興山縣東門外梁村橋在興山縣東七十里 本朝康

  熙二年建深渡橋在興山縣北相近有竹溪橋皆明建惠民橋在巴東縣東一里巴

  東驛又二里有無源洞橋以近無源洞故名夀安橋在巴東縣西一里近夀安寺

  鳳橋在巴東縣北大江北岸臨江渡在東湖縣南三十里浣紗渡在東湖縣

  西白石溪渡在長陽縣東十里一名永和渡路達荆州府宜都縣縣河渡

  陽縣南路達湖南澧州石門縣霧河渡在長陽縣西二里又八里有津洋口渡路達施南府

  恩施牛口渡在巴東縣東二十里又東瀼渡在巴東縣西十里西瀼渡在巴東縣西二

  十里大江渡在巴東縣北

 ︹隄堰︺二公隄在東湖縣東三里明成化二十二年平喜壩在東湖縣西北十五

  里自蜀出峽至此相慶故名

 ︹陵墓︺︹周︺熊繹墓在歸州東丹陽城水經注楚子熊繹始封丹陽先王陵墓在其閒蓋其徵

  矣括地志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五代︺︹南平︺李景威墓在長陽縣西北清江

  北霧洞山

 ︹祠廟︺黄陵廟在東湖縣西黄牛峽一名黄牛廟三國蜀漢建廟有神龜及金蓮花相傳諸萬

  亮有廟碑記入蜀記黄牛廟曰靈感神封嘉應保安侯皆紹興以來制書也歐詩刻石廟中

  瀆廟在歸州東南新灘亦稱雙廟宋建山海經江瀆神生於汶州通典天寶六載封江瀆為廣

  源公入蜀記歸州新灘有江瀆南廟江瀆北廟北廟正臨龍門下水湍急舟不可行舟皆從南岸行

  廟側有温泉出石𨻶常不竭黄魔神廟在歸州境峽中唐建寰宇記紫極宫黄魔神廟

  其記云咸通壬辰歲蘭陵公自右史竄黔南夕泝三峽次秭歸夢神人赤髪碧眸云我黄魔神將佑

  助公出此境自此抵黔又遷於羅每陟險難神恍然如在洎遷於朝神夢告歸因為設廟列塑於宮

  之旁乾符丁酉袁循記蘭陵公即唐蕭遘尋為宰相伍相國廟在歸州東十五里祀伍員

  荆州記秭歸縣有伍胥廟入蜀記楚故城西有一小山蜿蜒𮞉抱山上有伍子胥廟下多巧石如靈

  璧湖石之𩔖三閭大夫祠有三一在歸州東二里相公嶺祀楚屈原以宋玉配一在

  歸州西十里大江濱唐元和閒建號清烈祠一在興山縣北即屈原宅女嬃廟在興山縣

  東北水經注屈原宅東北六十里有女嬃廟擣衣石猶存王昭君祠在興山縣南昭君村

  祀漢王嬙資求廟在長陽縣西北九十里祀蜀漢將軍向寵向王廟在歸州東相傳

  東陽人向輔隋大業初於所生地穿山鑿石顯著靈異後人祠之杜少陵祠在巴東縣

  西二十里西瀼鎮祀杜甫中有少陵畫像相傳為唐㫭舊物寇萊公祠在巴東縣南巴

  山南麓祀宋寇準四賢祠在東湖縣東祀宋歐陽修蘇軾蘇轍黄庭堅舊名四賢堂

 ︹寺觀︺甘泉寺在東湖縣西南十里入蜀記甘泉寺竹橋石磴甚有幽趣有淨練洗心二齋下

  臨江山頗疎豁法堂之右小徑數十步至孝婦泉謂姜詩妻龎氏也泉上有龎氏祠靈泉寺

  在歸州南十里名勝志宋張無盡於靈泉寺中著楞嚴合論因觀西溪燈社作踏歌四首至今人猶

  歌之州志寺前一井深丈餘居山腰其井水消長與江同𠉀人因呼之曰靈泉又銅佛寺在州南四

  十里萬夀寺在州南六十里夀安寺在巴東縣治西唐貞觀閒建宋寇準為令日嘗逰其

  地題詠甚多明隆慶閒改為學萬厯十五年復為寺水月院在興山縣北八十里輿地紀勝

  院有池無隂晴月影常現故名彌羅宫在東湖縣城内元建天慶觀在歸州西二里

  唐貞觀閒建入蜀記出巫峽門過天慶觀少留觀天寶元年碑載明皇夢老子事巴東太守劉瑫

  所立字畫頗清逸碑側題當時郡官吏胥名字亦佳殿前有柏數百年物觀下即叱灘流來

  觀在歸州西十里沙鎮溪口平地突出一小峯觀建其上江水汎溢終不漂沒玉虛觀

  在興山縣東香溪側唐天寶中建有明皇御賜題額又囘龍觀在縣北

 ︹名宦︺︹三國︺︹蜀漢︺向朗宜城人昭烈定江南使朗督夷陵等縣事每樹捍衞之績︹呉︺

  步騭臨淮淮隂人黄武五年都督西陵代陸遜在西陵二十年鄰敵敬其威信陸抗

   吳人遜子永安二年拜鎮軍將軍都督西陵孫皓建衡二年拜都督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西

   陵督步闡叛晉羊祜攻江陵楊肇軍西陵以為聲援抗令公安督孫遵禦祜而身率三軍圍闡擊肇

   大破之祜引軍還抗遂拔西陵城誅闡族及其將吏加拜都䕶武昌左都督鳳凰二年就拜大司馬

   荆州牧及病復言西陵國之西門乞益兵八萬以固守之三年卒官吾彦吳郡呉人為建平太

   守時晉王濬將伐呉造船於蜀彦覺之請増兵為備皓不從彦乃輒為鐵索横斷江路及師臨境縁

   江諸城皆望風降附惟彦堅守吳亡始降︹周︺趙煚天水西人閔帝時硤州刺史破蠻酋向天

   王鄭南鄉等陳將呉眀徹屢為寇患煚前後十六戰每挫其鋒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隋︺趙

   軌雒陽人高祖時硤州刺史甚有恩惠︹唐︺許紹安陸人隋大業末夷陵通守唐授硤州刺

   史封安陸郡公紹境連王世充蕭銑其下為賊剽者皆見殺紹得敵人獨資遣之二邦感義殺掠為

   顔真卿京兆萬年人代宗時忤元載貶硤州司馬薛珏河中寶鼎人硤州刺史建

  中初使者李承狀珏之簡趙贊言其廉盧翰稱其肅書奏拜中散大夫︹宋︺寇準下邽人太

  宗時知歸州巴東縣每期㑹賦役未嘗輒出符移惟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康戩

  高麗人太宗時知硤州詔襃其能李繼昌上黨人至道初為硤路兵馬鈐轄賊為民患以

  金帶遺繼昌繼昌偽納之賊懈不設備因掩殺之朱慶基景祐中守硤州始樹木増城柵

  甓城北之街作市區又教民為瓦屋别竈廩異人畜以變其俗丁寶臣景祐中硤州判官時

  歐陽修貶夷陵與寶臣同年相切劘得政事文章之樂歐陽修廬陵人貽書責司諫高若

  訥貶夷陵令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歎曰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

  姚煥普州人知硤州大江漲溢煥前戒民徙積儲遷高阜及城沒無溺者因相地形築子

  城埽臺為木岸七十丈繚以長隄楗以薪石厥後江漲不為害趙誠皇祐中知歸州先是天聖

  中贊唐山頽石壅江流不通遂成新灘誠積薪石根縱火焚之不半載而石泐江開舟行無滯名曰

  趙江有磨崖碑誌其事王登德安人權知巴東縣獻俘制置使登念奮自書生不拜吏曰不

  拜則不敢上難之竟棄功去淳祐四年進士調興山主簿檄修江陵城條畫有法郭永忠

  福建人知興山縣甫下車覩山川險要及士民疾苦請遷縣治於羅鏡山下立庠序勸農桑厚風俗

  均田賦遂成富庶之邑鄭清之鄞人硤州敎授湖北茶商羣聚暴横清之白總領何炳曰

  此輩精悍宜籍爲兵緩急可用因召募之趨者雲集號曰茶商軍後多賴其用李庭芝

  人開展元年知硤州防蜀江口︹明︺𥘿鳳舒城人洪武中知興山縣奏免秋糧并紅馬船時兵

  强民弱百姓子女有爲夷陵軍掠爲奴婢者鳳皆爲贖取民德之汪善歙縣人洪熙時知夷

  陵州民多虎患善䖍禱峽神旬日中虎自死徐博嘉定人成化中以御史謫知巴東縣剛眀

  廉介尤尚文敎卓有聲譽陳宣平陽人宏治初知夷陵州修學校毁淫祠數年風俗丕變

  果臨安人正德中知巴東縣有惠愛在人葉禎麗水人嘉靖中知巴東縣愛民敎士興利

   除害與盛果齊名許周曲江人嘉靖中知巴東縣時譚賊作亂嚴爲防守設法𠞰捕民賴以

   陳深直隸人隆慶中知歸州増修城郭州治一新鄒光裕鄱陽人隆慶中知巴

   東縣先是新設陸遞賊王忠秦碧作亂二百里内役死無算光裕請於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設巴

   中驛民困乃甦及歿民祀之與前令盛果葉禎同立祠陳洪烈光山人萬厯中知長陽縣

   縣接溪峒蠻獠多梗化洪烈撫循有法威惠兼施終其任無邊患劉定國河南人崇禎中

   知興山縣流賊來攻定國率民兵捍禦力不能支遣吏賫印歸郡守城陷罵賊而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達崇禎中興山縣典史流賊張獻忠寇縣境被執死於難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吕調元歸州千户流賊至獨率步卒格鬬陷重圍中罵

   不絶口死於亂刃之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徐日耀興山都司崇禎

   十四年獻賊自蜀來攻力戰而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龔仲泰

  人歸州知州闖賊來寇土豪内訌執仲泰獻賊囚至襄陽不食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

 ︹本朝︺馬之迅長治人為夷陵鎮中營遊擊呉逆至湖湘土寇竊發總兵徐治都悉精銳南下

  獨畱之迅及老弱數百人城守川寇集城之迅乘城拒守閒出竒兵擊之已復合圍之迅潛師免胄

  奮擊追殺數十里創甚力疾守城卒贈昭勇將軍   賜祭葬高舉大興人宜昌府通判

  嘉慶元年敎匪肆掠委防陜西鎮安縣之黄龍鋪賊刦王家坪大營舉與子高壵率兵勇前往策應

  同時被害 恩予䘏賞 黄 應文天津人以經厯署巴東縣嘉慶元年邪匪聶人傑

  等滋事應文㑹營弁堵𠞰屢有殲檎後進擊林之華黨匪於長陽縣之查角石㑹大雨賊圍甚急應

  文手刃數人以衆寡不敵與其子掞並歿於陣事   聞加等   賜卹同時陣亡者遊擊邱

  作訓𠉀補縣丞林江俱議卹如例

 ︹人物︺︹南北朝︺︹梁︺嚴植之字孝源秭歸人少善莊老能清言精解䘮服孝經論語及

  長徧習鄭氏禮周易毛詩左氏春秋性純孝謹厚不以所長高人少遭父憂因菜食二十三載仕齊

  為廣漢王國右常侍後為康樂令在縣清白人吏稱之梁天監四年以植之兼五經博士館在潮溝

  生徒常數百講說有區段次第析理分明每當登講五館生畢至聽者千餘人遷中撫記室參軍猶

  兼博士牟於館植之性慈仁好行隂德在暗室未嘗怠所撰凶禮儀注四百七十九卷︹五代︺

  ︹南平︺李景威長陽人仕高氏為水手都指揮宋建隆中假道江陵以討張文表景威恐

  宋師襲已欲伏兵攻之判官孫光憲不從景威扼吭而死宋祖命王仁贍厚恤其家︹宋︺常留

  留硤州人周顯德中州人范義超以私怨殺常古真家十二人小子留留脫走開寶中留留擒義

  超訴有司硤州牧奏引赦當原太宗命正其罪何參夷陵人博學好義不求聞達歐陽修守夷

  陵時常與之遊胡勉長陽人建炎初寇鍾相之黨犯長陽勉集豪勇斬二渠魁嘗攝縣事劉超

   將侵建平勉捍防蜀道賊不得進凡破賊所𫉬金帛悉頒其下絲毫無取︹元︺田韋臯

   人仕至金紫光禄大夫累世同居記旌其居曰義門張之才硤州人學宗關洛不屑屑章句

   辨朱陸同異甚悉以明經舉屢典州郡︹明︺劉子春長陽人洪武進士知蕑縣吏畏民懷

   永樂中厯官廣西按察司譚思敬巴東人洪武中兵科給事中言事切直出知嵊縣遷知平

   定州潔巳愛民民思慕之王翥興山人宣徳初任濟南推官時土賊為患翥夙𡢃武畧屢戰克

   捷復所陷三城援絶被執抗節不屈死之向文璽字國信夷陵人宏治進士知廬州府振活

   流移以持法構怨歸事母盡孝鄉人化之劉一儒字孟貞夷陵人嘉靖進士厯官吏部郎中

   初與張居正聯姻張遣女資匳豐厚一儒緘封於别室戒家人不得啟視及居正當國一儒出居於

   南故居正之敗一儒獨不坐累任工部尚書卒諡莊介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人萬厯進士

   授檢討請告歸與公安三袁相友善詩文亦齊名李雲字衡岳夷陵人萬厯舉人厯官知潁

  州有惠政乞休歸晚年書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二語於牖崇禎中流賊陷城執至江陵不屈絶粒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劉采興山人事母孝母病思食山藥采求之巖閒遇

  虎泣拜曰身何足惜恨吾母危疾無救耳虎弭耳去因𫉬奉母疾亦瘥周翼明東湖人天

  啟舉人崇禎末需次京邸闖賊薄都城以大官啖之翼明罵賊不絶口死於難文煥然

  崇禎庚午副榜性純孝母王氏病刲股以療子文綸亦刲股愈母病兩世稱孝郭銓

  崇禎壬午充儀賓獻忠破夷陵執銓欲官之不屈曰世受國恩義不辱赴水死譚正賓

  巴東人崇禎末容美土司寇巴東正賓率鄉勇堵禦奮擊蠻死者千餘人蠻憾甚隂使刺殺之

 ︹本朝︺龔大惠興山人母歿刻木肖像朝夕一豆一羮肅容致敬以蔬食終其身念父獨居事

  之尤曲至毛一驄字夫選東湖人雍正乙卯㧞貢博聞强識總督邁柱以博學宏詞薦中道

  卒所著有晴雪堂詩集張繼辛字椿亭東湖人乾隆庚辰人由知縣累官貴州按察使

  練習時務所至皆有聲王成名字九韶東湖人諸生㓜失怙恃兄嫂遇之薄成名不㝛怨

  事之盡禮撫兄子如已子析財産為三分與之不以自封彭祖賢長陽人為郡貢生事繼母

  以孝聞與兄商賢友愛尤篤商賢邑諸生捐數千金重建學宫季父文錦無子迎養盡禮陳志

  瑀興山人兄早死撫姪如己出一日入山採薪姪猝遇虎志瑀挺身直前曰吾兄止此子可食我

  勿殄兄後虎揺尾去

 ︹流寓︺︹晉︺郭璞河東聞喜人永嘉之亂避地東南今東湖縣城中有爾雅明月二臺東有洗墨

  池相傳璞著書遺蹟︹唐︺田游巖京兆三原人自蜀厯荆楚愛夷陵青溪止廬其側長安李

  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師行及汝辭病歸︹宋︺陳祐仙井人徽宗時右 司諫以論章惇蔡京 等

  編管歸州郭雍洛陽人流寓荆硤世稱長陽先生程子河南人徽宗時徙硤州

 ︹列女︺︹明︺王鈞妻何氏巴東人夫卒子幼家貧守節四十餘年敖融妻馮

  氏興山人年十七夫亡閉門自縊家人救免遺腹生一子茹貧自矢有司旌之𥘿景宣

  妻楊氏夷陵人景宣為諸生死時子甫半歲楊撫之始終無閒宏治中旌劉瑀妻

  陳氏夷陵人年二十五夫亡子甫四歲舅姑相繼卒陳歛葬以禮屢值歲饑以死自守

  之晉妻向氏長陽人之晉邑廩生土司唐鎮邦圍其宅之晉罵不絶口賊割其首向

  抱屍痛哭哀懇續夫首以椶絲聯屬之口吸血痕買棺收歛賊逼向上馬前行至地名一碗水奮身

  投巖下死越數日衆求得其屍容如生胸懷夫巾幘及簿籍遂共歛之與其夫合𦵏葉玉衡

  妻李氏四川人玉衡為户部主事罷官流寓興山避賊於卦子山砦賊帥李來亨破其砦殺

  玉衡欲妻之李紿之曰埋吾夫則從汝俟斂畢卽墜巖死高維遠妻𥳑氏遠安人嫁

  興山高維遠崇禎十二年流賊羅汝才大掠維遠舉家被𫉬簡度不免與女攜手投巖死王運

  達妻姜氏興山人崇禎末被賊掠欲汚之姜不從賊以刃脅之姜曰汝釋吾夫吾從汝賊

  果釋其夫姜度夫去遠遂墜巖死萬全珣妻鄭氏興山人遭賊掠強之行鄭踞地

  大罵賊怒殺之郭天祚妻顔氏興山人因被亂掠强之行不從乘閒㧞刀自刎死

  金震祚妻譚氏興山人賊殺其夫欲辱之譚觸石死

 ︹本朝︺毛秉徳妻周氏東湖人呉逆之亂周抱子隨姑避居巖砦賊突至周以子委姑

  投巖死雍正七年 旌黄道隆妻趙氏東湖人夫亡守節又同縣謝景榮妻余氏

  謝應聯妻余氏謝邦傑妻江氏曹宏鐸妻王氏王克斌妻譚氏趙綸妻王氏曹光霖妻宋氏王發贊

  妻曾氏羅成繡妻某氏羅含妻陳氏羅慶餘妻向氏李宗濬妻朱氏劉之震妻杜氏牟世節妻楊氏

  夏明妻薛氏蔡洪遠妻鄧氏趙南國妻黄氏韓世𤦺妻覃氏向前妻董氏李文林妻鄭氏羅鼇昌妻

  吳氏韓士璣妻王氏徐晏妻何氏朱嵩妻杜氏朱嶽妻毛氏譚之傑妻楊氏朱崑妻羅氏王世哲妻

  文氏王永清妻田氏羅承䕃妻李氏周權世妻楊氏朱世華妻曹氏楊國璽妻覃氏李谷明妻王氏

   王述陵聘妻余氏鄢煒妻楊氏王允鴻妻楊氏范鍾彦妻黄氏劉時淳妻王氏范藻妻王氏陳睿妻

   楊氏張燦妻杜氏羅鴻昌妻張氏程洪遵妻李氏陳運妻朱氏向上明妻郭氏向國楨妻熊氏向元

   恭妻某氏朱永瓊妻李氏賀岐珍妻顧氏盧金魁妻趙氏盧昌潤妻曹氏向之陸妻楊氏向遜妻鄧

   氏向超妻陳氏范如遠妻穆氏饒文炳妻楊氏牟世陞妻何氏王懷舜妻張氏陳恩臣妻蔡氏魯禮

   妻羅氏劉士爵妻郁氏楊國儒妻張氏張倫妻王氏張霖妻馬氏汪士文妻朱氏吳燧妻范氏熊士

   國妻鄒氏田國珩妻王氏羅邦哲妻苗氏媳李氏向之榮妻周氏石應忠妻丁氏蔣遐齡妻張氏雷

   溥妻黄氏楊曰芄妻王氏王應燦妻陳氏黄文運妻雷氏雷宏妻黄氏韓忠妻王氏黄袍妻蔣氏楊

   光瑞妻譚氏陳綱妻劉氏張惟鏞妻王氏李鵬生妻黄氏汪瀧妻方氏胡振全妻陳氏劉子重妻余

   氏謝邦賢妻周氏屈必用妻黄氏謝家鑑妻邢氏李蓁妻楊氏閻宏燦妻程氏閻泮妻向氏朱芾妻

   何氏李必禧妻黄氏杜天宿妻趙氏王世哲妻文氏陳瓚妻譚氏王依妻趙氏徐林妻劉氏徐漢才

   妻余氏楊應昌聘妻望氏羅梁茂妻李氏覃慎妻孟氏王文熾妻覃氏周名世妻凃氏周延緒妻劉

   氏俱乾隆年閒 旌覃永齡妻趙氏陳其章妻張氏牟大文妻覃氏鄧國桓妻李氏俱嘉慶年閒

   向奎妻余氏歸州人夫亡守節又同州龔瑞妻韓氏鄭妻柳氏王佑聖妻韓氏

   張維藩妻王氏張士賢妻周氏王明錫妻宋氏向陽旵妻杜氏王士前妻何氏俱乾隆年閒 旌熊

   應榮妻李氏嘉慶年閒 旌鄢必傑妻劉氏長陽人夫亡守節又同縣艾維郁母

   郁氏王之賓母向氏王三策妻楊氏覃山宗母田氏黄大信妻沈氏覃超元妻李氏方國株妻覃氏

   鄧永瑞妻向氏向聖論妻姜氏向作仁妻熊氏鄭賢公妻林氏李公祥妻楊氏向廷詔妻李氏覃臣

   周妻周氏蹇同升妻蔣氏譚嘉猷妻李氏劉元吉妻胡氏左士鴻妻潘氏金廷芝妻董氏方士鵬妻

   向氏郭明登妻鄒氏朱應奎妻習氏宋迎妻覃氏宋啟楨妻鄭氏楊維廷妻覃氏黄萬臨妻趙氏李

   鴻緒妻田氏李雲妻王氏張材美妻田氏蕭正緒妻呉氏李國相妻王氏曹英妻曾氏李上元妻覃

   氏覃自芳妻裴氏劉恂妻李氏芮元錫妻呉氏李焜妻習氏黄珏妻熊氏俱乾隆年閒 旌李守奎

   妻胡氏胡崑山妻姚氏李忠思妻官氏蔡廷見妻楊氏柳合緒妻胡氏宋某妻向氏楊開信妻周氏

   向宜彬妻覃氏俱嘉慶年間 旌田凱妻黄氏興山人夫亡守節又同縣胡慶亨妻

   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蔣元龍妻陳氏舒釗妻劉氏葉玉衡妻李氏俱嘉慶年間 旌譚克

   睿妻馬氏巴東人夫亡守節又同縣柳燦臣妾馬氏劉氏黄士傑妻孟氏向立妻譚氏張

   文煥繼妻徐氏薛大綱妻廖氏俱乾隆年間 旌陳邦榆妻蔣氏長樂人夫亡守

   節又同縣張某妻覃氏楊世永妻余氏潘廷桂妻鄭氏歐陽維珍妻盧氏許光校妻楊氏靳含英妻

   陳氏侯方倫妻盧氏向懷謙妻顔氏譚某妻李氏俱乾隆年閒 旌金其式妻任氏嘉慶年閒 旌

   譚文用妻傅氏鶴峯人夫亡守節又同州謝國綸妻唐氏鄒隴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郭灝妻張氏嘉慶年閒 旌

  ︹土産︺瑪瑙石州志州境洪溪出寰宇記歸州貢寰宇記歸州貢通志巴東

   錦雞 白鷴通志俱長陽縣出方紋綾九域志硤州貢芒硝

   地理志硤州貢箭竹唐書地理志硤州貢五加皮唐書地理志硤州貢杜若

   地理志硤州貢鬼唐書地理志硤州貢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湯儲璠恭校

大清一統志

 施南府在湖北省治西一千九百八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八里南北距六百十七里東至宜昌

  府鶴峯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四川石砫廳界四百十八里南至四川直隸酉陽州界四百十五里

  北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二百二里東南至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酉陽

  州黔江縣界三百十五里東北至巫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夔州府萬縣界三百八里自府治

  至 京師三千七百八十六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楚地秦南郡地

  漢因之三國吳建平郡地後周置亭州施州及清

  江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廢施州改亭州為庸

  州尋改庸州為清江郡義寕二年復置施州唐因

  之天寶初改曰清化郡乾元初復曰施州屬江南

  黔中道五代時屬蜀宋曰施州清江郡屬夔州路

  元曰施州明洪武十四年兼置施州衞二十三年

  併州入衞改建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屬湖廣都

  指揮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改為恩施縣屬歸州十三年

  升為施南府屬湖北省領縣五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乾隆

  元年以四川夔州府屬之建始縣來隸共領縣六

  恩施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五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九里東至宜昌府鶴峯州界一百七

  十里西至利川縣界八十八里南至宣恩縣界一百里北至建始縣界七十九里東南至宣恩縣界

  九十里西南至利川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建始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夔州府奉節縣界一百

  七十里漢巫縣地屬南郡三國吳分置沙渠縣屬建平郡隋開皇五年改置清江縣大業初屬清江

  郡唐宋屬施州元至元二十二年併入施州明洪武十四年置施州衞 本朝雍正六年改設恩施

  縣屬歸州十三年改屬施南府為府治宣恩縣在府東南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

  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宜昌府鶴峯州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咸豐縣界九十里南至來鳳縣界一百七

  十五里北至恩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咸豐縣界一

  百里東北至恩施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恩施縣界四十里本蠻地元置沿邊溪洞招討司至正二

  年更為施南道宣慰使司十七年為明玉珍所據改為宣撫司明洪武四年復為施南宣慰司永樂

  三年改為施南長官司明年復升宣撫司隸施州衞 本朝初為施南土司仍隸施州衞雍正六年

  屬恩施縣十三年改設宣恩縣屬施南府來鳳縣在府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

  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界三十里西至咸豐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

  直隸酉陽州界一百四十五里北至宣恩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龍山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酉

  陽州界二百里東北至宣恩縣界十五里西北至咸豐縣界五十五里本蠻地五代時爲羈縻感化

  州宋爲羈縻富州地尋爲柔遠州地元初因之尋曰散毛洞至元二十一年升爲散毛府至正六年

  改爲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時更爲散毛沿邊軍民宣慰司永樂九年改長官司十三

  年復升宣撫司隸施州衞 本朝爲散毛土司雍正六年屬恩施縣十三年改設來鳳縣屬施南府

  咸豐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宣恩縣界

  六十五里西至四川酉陽州黔江縣界八十五里南至來鳳縣界四十五里北至利川縣界一百八

  十五里東南至宣恩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黔江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恩施縣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黔

  江縣界一百四十里本蠻地宋為羈縻柔遠州元為散毛岡明洪武二十三年置散毛千户所二十

  四年改曰大田軍民千户所隸施州衞 本朝改設巡司雍正六年屬恩施縣十三年改設咸豐縣

  屬施南府利川縣在府西一百七十八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恩施

  縣界九十里西至四川石砫廳界二百四十里南至咸豐縣界二百十里北至四川夔州府雲陽縣

  界一百里東南至咸豐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四川酉陽州彭水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恩施

  縣界九十五里西北至四川夔州府萬縣界一百三十里本蠻地元明為施南司地名官渡壩屬施

  州衞 本朝雍正十三年改設利川縣屬施南府建始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

  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九里東至宜昌府巴東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恩施縣界四十里南至宜

  昌府鶴峯州界二十九里北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鶴峯州界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恩施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夔州府巫山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夔州府奉節縣界一百二

  十里漢巫縣地晋置建始縣屬建平郡後周置業州隋廢州郡以縣屬清江郡義寕初復置業州唐

  貞觀中廢為縣屬施州宋元復舊明改設施州衞屯兵防範土人以縣屬四川夔州府 本朝初因

  乾隆元年改隸施南府

 ︹形勢︺五峯環其東客星峙其西東連荆楚西抵巴蜀

  地當巴荆之㑹隱然為西南重鎮

 ︹風俗︺山岡砂石不通牛犂惟伐木燒畬以種五穀

  隆冬可單盛夏可裌方輿勝覽

 ︹城池︺施南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有濠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修 恩

  施縣附郭宣恩縣城 本朝乾隆年間建來鳳縣城 本朝乾隆年間建嘉慶

  八年咸豐縣城舊為大田所城門四明洪武間築後圮 本朝乾隆間估定城基因

  地險未建利川縣城 本朝乾隆年間建建始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正德

  初建 本朝乾隆年間修

 ︹學校︺施南府學在象耳山下 本朝乾隆年閒嘉慶六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恩施

  縣學在府南門内宋元州學舊址明洪武中遷南門外為衞學景泰中復舊 本朝康熙二十

  四年重建四十五年修雍正六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十二名宣恩縣學在縣西 本朝

  乾隆五年建入學額數三名來鳳縣學在縣東 本朝乾隆五年建入學額數三名

  咸豐縣學 本朝乾隆年閒建入學額數三名利川縣學在縣東本朝乾隆

  五年建入學額數四名建始縣學在縣治西元大德年間建洪武七年重建後燬

  本朝康熙十二年遷於縣治北十三年復建舊址四十六年修乾隆年閒屢修入學額數八名

  山書院在府城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岐陽書院在來鳯縣内 本朝乾隆

  四年五陽書院在建始縣境 本朝乾隆二十年建以縣有建陽朝陽當陽景陽巫

  陽故也 按施南府城舊有崇化書院久廢

 ︹户口︺原額人丁二百三十三今滋生男婦共九十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一名口計一十七萬四千三

  百六十二户

 ︹田賦︺田地山塘四千九百四十四頃六畝八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千六百六十兩九錢六分

  

 ︹山川︺囘龍山在恩施縣治東象耳山在恩施縣治東一名柁樓山舊築半逸亭於上

  又象鼻山在縣治東南連珠山有二一在恩施縣東二里五峯相連如貫珠縣之望山也

  亦名五峯山又有龍首山與此山相接控清江之口一在縣南上有砦倚子山在恩施縣

  東十五里宋開慶初郡守謝昌元移州治此以據險要亦名州基山金瓦山在恩施縣東四

  十里崖石鱗次如屋瓦而色黄又九里為石盤山山頂有大石如盤又七里為天樓山山勢聳拔如

  危樓倚天又四里為畫屏山又二十里為銀山山頂有峯高數十丈猿啼山有二一在恩施

  縣東八十里林木深茂啼猿聲韻比諸山最多一在恩施縣西冬常積雪又名雪嶺巾子山

  在恩施縣東一百六十里峯頂狀如巾楊平山在恩施縣東南又有龍津山黄石山東門

  山東坡山𨚗岔山萬里卧龍山俱在縣境文筆山在恩施縣南二里卓立如筆亦名雙翠山

  又十三里為天成山上有天生橋又十五里為銀鑛山一名箐山相傳舊出銀西有鐵冶羅盞

  山在恩施縣南五十六里崒然數峯如覆杯金雞山在恩施縣南一百四十里中産金雞

  翠濤山在恩施縣西南五里勢如波濤層湧巨石突起數十丈有竅南北通明俗號明

  紅崖山在恩施縣西南七十里東有鼓樓砦又二里有金柱山峯勢峭直其色如金

  客星山在恩施縣西五里複嶺重嶂蜿蜒盤礴南連雪嶺高出雲霄又二十里有藥山山産

   藥物又五十里有洞甕山以形似名賀山在恩施縣西明初討諸蠻自九溪大庸度天火嶺經

   古卑洞大敗蠻兵還次賀山分道𠞰捕散毛諸洞皆大勝之宜山在恩施縣西北里許

   馬山在恩施縣西北一百十二里都亭山在恩施縣西北通典清江縣有都亭山夷

   水所出方輿勝覽後周置亭州取此山為名明統志崇岡深麓映帶左右下多良田廣囿香城

   山在恩施縣北七十四里産麝金樓山在恩施縣北八十里崖石層曡狀如樓臺

   山在恩施縣東北二十里吳蜀分界之地阻深據高便於扞敵故名羊角山在恩施縣

   東北百餘里天馬山在宣恩縣境又有墨把山有七峯聳拔亦曰墨把峯又通積山勞喜

   山水心山俱在縣境墨達山在宣恩縣境土人謂天為墨言山高接天也又明珠山西有三

   十六峯羣山環峙亘繞前後又紗帽山三開山將軍山俱在縣境雙尖山在宣恩縣境又

   奴闌山茅山師壁山俱在縣境吾山在宣恩縣境又蒲載山低罕山前山木册山俱在縣境

  後山在宣恩縣境金龍山在宣恩縣境又來龍山下有醴泉筆架山有五峯高聳馬

  鞍山俱在縣境三尖山在來鳳縣境又有武山懷來山白鳳山俱在縣境佛山

  鳳縣鬼山在來鳳縣境角樓山在咸豐縣城内又有小關山古置關其上又邢

  官保山菊花官山秀屏山朝陽山積翠山石乳山石衙門山俱在縣境積玉山在咸豐縣

  境高峻積雪經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盤山旁有黒洞儼若城門水從中流二里許始出門繞縣

  北為青崖塞谷等溪其上又有一小洞伐木為欄明洪武中征蠻兵嘗經此排樓山

  豐縣境又有對山萬峯山亦曰杉篁洞頂有池流為杉篁杉碧壘子等溪俱在縣境七藥山

  在利川縣西一名七曜山與支羅所相近 按舊志七藥山云在恩施縣西四百餘里據前文恩施

  疆界東西距二百五十八里不應西四百里尚在境内又後文前江注在利川縣境源出七藥山則

  山之屬利川明矣蓋明以前利川隸施州衞而恩施為衛治明統志皆以施州為主名舊志當因此

  沿襲致誤今移改天平砦山在利川縣境又錦屏山上有鳳池石旗山鳳凰山獅子山

  龍岡山金紫山三萬箐山王母城山俱在縣境銀山在建始縣東一里石壁峻峭白色如銀

  禄山在建始縣東二十里方輿勝覽山富有禽獸洞蠻恃為廩禄州基山在建始縣

  東三十五里方輿勝覽相傳為舊業州文山在建始縣南五里巖如筆架中峯孤秀若文字

  㸃明都御史林俊改名連珠山在建始縣西十里五峯相連如貫珠石乳山

  始縣西十五里山石層曡多生石乳舊志縣在萬山中多産麩金而産於石乳山者為最當陽

  山在建始縣北五十里有一崖朝陽初出其光照耀故名瘦驢嶺在恩施縣西宋陸游

  詩所謂瘦驢嶺在施黔閒也大石嶺在恩施縣東北二百里一名仙掌嶺朝霞嶺

  在咸豐縣境又有猴子嶺碧波峯在恩施縣東北曲折逶迤蒼翠層擁望之如波浪

  柱峯在宣恩縣境通天巖在恩施縣東十五里巖上有竅可以窺天下有深潭

  巖在恩施縣南三十里高出羣山上有真武廟俗呼為小武當班鳩崖在恩施縣東一

  百八十里崖長五十里望之如城郭二仙崖在恩施縣西南韓信坡在咸豐縣境舊

  志相傳信嘗經此百節峒在恩施縣南大龍洞在恩施縣東十五里内有澄潭

  旱禱多應影娥洞在恩施縣南十餘里日影水光相映境甚幽勝石通洞在恩施縣

  西前有小㵎雙城洞在恩施縣北四十五里仙人洞在宣恩縣境前江

  在利川縣境源出七藥山西南流會後江又西至馬崖峽入四川重慶府彭水縣界後江

  川縣境發源泉口西流入前江夷水在恩施縣北源出縣西北鑼鍋堰東南流逕縣城東北又

  東流入建始縣界又東流入宜昌府長陽縣界又東流入荆州府宜都縣界今名清江後漢書西南

  夷傳廩君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注今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源出清江縣西都亭山水經夷水

  出巴郡魚復縣江東南過佷山縣南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其登清

  因名清江也水又東逕建平沙渠縣縣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厯縣東出焉夷水自沙渠

  入佷山縣水流淺狹裁得通船東逕難留城南又東逕石室又東與温泉三水合又東逕佷山縣故

  城南南對長楊溪又東逕虎灘朝貢水在恩施縣東源出宣恩縣萬里山北流入清江

  溝水在恩施縣東白水河在恩施縣南源出將軍山流逕宣恩縣界西南流入來鳳

  縣界又南流謂之漫水其上流亦名車溪亦謂之酉溪黑峒河在恩施縣西南有二源一

  出咸豐縣西南流過地壩砦逕普落溪西南流入四川酉陽州黔江縣界亦謂之黔水一亦出咸豐

  縣西南流至廢龍潭土司東繞其南流至廢唐崖土司界與逕普落溪者合流亦稱唐崖河

  渡河在恩施縣西南源出咸豐縣東十五里龍洞口西北河在咸豐縣西二十里有二

  溪合流下入山峒中龍駒河在建始縣南四十里萬頃湖在咸豐縣境接四川酉陽

  州彭水縣界紅楠溪在恩施縣東班鳩崖下北流入清江木里溪在恩施縣東源

  出長望洞曲折數百里沿溪萬山深僻旁有平地可耕靈陽溪在恩施縣東其地與鶴峯

  龍平溪在恩施縣東南合細沙溪黄連溪在恩施縣南三十里巴公溪

  在恩施縣南有二源一出藥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樓山合於翠濤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麟溪在恩施縣南明統志源出衞西境諸山巖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極冷亦名冷水河逕客

  星山下又東北經城南東入清江金印溪在恩施縣南源出銀鑛山東流合覆盆水又東

  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硃砂溪在恩施縣西南二十里合黄連溪逕天成山石橋下

  又東北流入清江菖蒲溪在恩施縣西南一百餘里源出東門山西流逕歌羅砦㑹黄姑

  溪下流合於酉溪旁多菖蒲因名黔黎溪在恩施縣西南源出北荒九龍溪

  施縣西南源出紅崖山下東北流合清江一名甘平溪腰帶溪在恩施縣西五里源出西

  山流逕宜山下南入麒麟溪丹陽溪在恩施縣西源出石乳山東流六十里入清江一名

   龍馬溪在恩施縣北一百里南流逕觀音崖入清江相傳牧馬河濱産龍駒故名一名

   沱水一名帶河九渡溪在恩施縣北源出四川酉陽州彭水縣石砫廳流入縣界至都亭山

   下又東入清江居民多引水溉田通潮溪在恩施縣東北南近連珠山源出大龍洞其水

   日消長如潮盤龍溪在恩施縣東北方輿勝覽在施州驛北馬公泉下俗傳昔有龍盤於

   細沙溪在宣恩縣境源出東門山下流入龍平溪白鳳溪在宣恩縣境源出東

   門山流合酉溪名三江口弄羅溪在宣恩縣境相近有車弄溪白沙溪在宣恩縣

   境又有白石三花等溪下流俱入清江又石壁石板溪其旁有九曲溪合流入清江水溪

   鳳縣境源出後山繞縣西而東南流至虎七溪入白水河又有達車溪芭蕉溪俱在縣境兩會

   溪在咸豐縣境積玉山澗水所匯流也普樂溪在咸豐縣境一名普落溪流入黑峒河

   革井溪在利川縣境相近又有相應溪小溪在建始縣南二十里自縣北當陽坡發源

  繞南轉西流入恩施縣界注於清江亦名龍溪河王存九域志縣有建始溪又有桐木溪皆在縣北

  東流合小溪馬公泉在恩施縣北一里宋嘉祐中運使馬某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鑿

  井乃相視水脈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賴之因立祠其上號馬公泉又城北有宜泉味為縣境諸

  水之瀑布泉在咸豐縣境清水泉在咸豐縣境有二色俱如藍靛嘉蓮

  池在恩施縣治前舊名鼔角池端拱元年生嘉蓮故名蝦蟆池在恩施縣南池多蝦

  蟆方春水生輒跳躑出岸閒前趾變為羽隨衆禽飛去土人常得之雀網龍池在恩施縣

  西北一百六十里相傳有龍潛此

 ︹古蹟︺鹽水故城在恩施縣東四十里隋書地理志清江郡鹽水後周置縣舊唐書地理志

  武德四年廢鹽水縣開夷故城在恩施縣北六十里北周置烏飛縣隋改曰開夷尋省後

  復置唐省隋書地理志清江郡開夷後周置曰烏飛開皇初改焉唐書地理志施州清江義寕元年

   置開夷縣武德元年省入故業州在建始縣東元和志建始縣南至施州一百三十里本漢

   巫縣地後周以前無縣邑建德三年於此置業州並置建始縣貞觀八年州廢縣屬施州九域志建

   始縣在施州東北九十七里方輿勝覽故業州在今縣東州基山下 按宋書州郡志晉初立建始

   縣屬建平郡太康五年省宋永初時亦有建始縣尋廢元和志謂後周以前無縣邑蓋未詳考

   州廢衞今恩施縣治明洪武十四年 本朝雍正六年改為恩施縣廢忠孝安

   撫司在恩施縣西南元置安撫司明因之隸施南宣撫司 本朝雍正十三年廢上

   愛茶峒長官司 廢下愛茶峒長官司俱在宣恩縣境明宣

   德三年置二長官司隸東鄉安撫司今裁廢鎮南長官司在宣恩縣境永樂五年

   置隸施州衞今裁廢揺把峒長官司在宣恩縣境明宣德三年置隸東鄉安撫

   司今廢鎮遠蠻夷長官司 廢隆奉蠻夷長官司

  在宣恩縣境俱明宣德五年置隸東鄉安撫司今裁廢思南長官司在宣恩縣境明

  成化後置隸高羅安撫司今裁廢東鄉土司在宣恩縣境明洪武六年置安撫司隸施

  南宣慰司 本朝為東鄉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高羅土司在宣恩縣境明

  洪武六年置安撫司屬忠建宣撫司 本朝為高羅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忠峒

  土司在宣恩縣境明永樂四年置安撫司隸忠建宣撫司 本朝為忠峒土司隸施州衞雍正

  十三年裁廢忠建土司在宣恩縣境明洪武六年置宣撫司隸施州衞 本朝為忠建

  土司仍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木冊土司在宣恩縣境元置安撫司明玉珍改

  長官司明因之屬高羅安撫司 本朝為木冊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大旺土

  司在來鳳縣境明永樂五年置安撫司隸散毛宣撫司 本朝為大旺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

  廢東流土司在來鳳縣境明宣德三年置長官司隸大旺安撫司 本朝為東流

  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臘壁土司在來鳳縣境明置長官司隸大旺安撫司

   本朝爲臘壁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西萍蠻夷長官司在咸豐縣

  境明宣德三年置隸金洞安撫司 本朝雍正十三年廢龍潭土司在咸豐縣境明

  洪武四年置安撫司屬散毛宣撫司 本朝爲龍潭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廢金峒

  土司在咸豐縣境明永樂五年置安撫司隸施南宣撫司 本朝爲金峒土司隸施州衛雍正

  十三年裁廢唐崖土司在咸豐縣境明洪武六年置長官司隸施州衞 本朝爲唐崖

  土司雍正十三年裁廢劍南長官司在利川縣境明宣德三年置隸忠路安撫司

  本朝雍正十三年裁廢忠路土司在利川縣境明洪武四年置安撫司隸施南宣撫司

   本朝爲忠路土司隸施州衞雍正十三年施王屯在恩施縣南十五里方輿勝覽東晉

  末桓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臨施水號施王城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

  乃施王屯餘址硝場在咸豐縣北一百里明統志懸崖數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勢若城

  門上産硝土月臺在恩施縣北碧波山輿地紀勝施州北門外有月臺高三十丈其頂平方

  父老傳云李白謫夜郎時常玩月於此

 ︹關隘︺五峯關在恩施縣東二里連珠山下東門關在恩施縣東南東門山

  武關在恩施縣北勝水關在宣恩縣境散毛關在來鳳縣境本名師壁峒

  元至元中置師壁峒宣慰司尋改宣撫司領師壁鎮撫所師羅千户所至正中又立長官司四巡檢

  司七明初復廢為師壁峒今改為散毛關深溪關在咸豐縣酉陽路口石乳關

  豐縣石乳山上又建始縣有石乳關在石乳山上石門關在建始縣東一百三十里險峻

  路通巴東建陽關在建始縣東南又野廂關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石城關

  始縣西二十五里老鷹隘在恩施縣西懷來峒隘在宣恩縣境眀初藍玉引

   兵至此受南蠻款附因名崔家壩巡司在恩施縣東一百里接建始縣桃園鋪

   壩巡司在宣恩縣南一百四十里東鄉鎮巡司在宣恩縣南一百四十里

   峝巡司在來鳳縣西一百二十里張家坪巡司在咸豐縣西南六十五里接四

   川黔江縣界建南巡司在利川縣西一百六十里乾隆四十九年復設同知駐此

   坪堡巡司在利川縣北六十里暗利砦在恩施縣南一百里歌羅砦

   施縣西南宋史地理志施州清江有歌羅永安細沙安邊尖木夷平六砦方輿勝覽歌羅砦本夜郎

   縣故地唐置珍州乾德四年蠻酋珍州刺史田景遷内附納土以酉江為界自是酉江以北夜郎縣

   故地盡入施州水心砦在宣恩縣水心山上覃山砦在宣恩縣境七女柵

   在宣恩縣境

  ︹津梁︺天生橋在恩施縣東十五里下有溪通清江又四十五里有凌虛橋便冬橋

  在恩施縣南麒麟溪上木橋七架長十五丈溪水冬落不便於舟橋以此名湧鯨橋

  施縣西腰帶溪上覽勝橋在恩施縣東北通潮溪口盤龍橋在恩施縣東北盤龍

  通濟橋在咸豐縣境指陽橋在建始縣北一里清平渡在恩施縣

  東九十里又十里有東津渡南陵渡石信渡長灘渡在恩施縣北門外又北百里有枝里

  龍溪渡在恩施縣東北百里又二十里有麻姑渡

 ︹陵墓︺古巴蔓子墓在恩施縣西北都亭山明統志周季世巴國亂將軍蔓子請師於楚

  許以三城楚救巴巴國已定楚師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克緩禍難誠許是三城將吾頭往謝城不

  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以上卿禮葬其頭於荆門山之陽巴國葬其身於此巴公

  冢在恩施縣南二里明統志俗傳昔有巴國大柵王世葬於此厯年雖多纍纍可辨蠻王

  墓在恩施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統志在衞城西南又城北都亭鄉有巖高百餘丈巖腹有穴一

  十二皆藏柩之所相傳爲蠻王墓

 ︹祠廟︺竹王祠在恩施縣東南東門山下祀夜郎侯磨嵯神廟在恩施縣南里許方

  輿勝覽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爲巢穴頗爲邊患蜀王擊之屢𫉬神助故所在祀之

  山廟在建始縣北門外

 ︹名宦︺︹唐︺南承嗣魏州頓邱人霽雲子厯施州刺史柳宗元稱其服忠思孝無忝負︹宋︺

  寇瑊臨汝人施州蠻叛轉運使移瑊權領施州先是戌兵仰他州餽糧瑊至請募人入米償以

  鹽軍食遂足而民力紓復招諭高州刺史田彦伊子承寶入朝得給印𥿄爲高州官族未幾溪南蠻

  復内寇瑊率衆擒其酋領戮之以白艻子弟數百人築柵守其險要李周馮翊人通判施州州

  介羣獠不習服牛之利爲辟田數千畝選謫戌知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任伯雨

  人調清江主簿郡守檄使涖公庫笑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此職何爲至我哉拒不受龎公

  孫武功人以䕃補施州通判崇寕中部蠻向文疆叛詔轉運使王蘧領州事致討公孫說降文疆

  而斬之蘧上功進三秩知涪州程公許宣化人李𡌴為制置使辟公許通判施州行户房公

  事節浮費疏利源民不增賦而用自足時諸將乘亂抄刼事定自危以重賂結幕府大將和彦威懷

  金寶以獻公許以色卻之彦威慚而退李庭芝應山人理宗時知建始縣訓農治兵選壯

  士雜官軍敎之期年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夔率下其法於所部

  ︹明︺譚朗然字子明茶陵人嘉靖初任建始縣悉心愛民勸農桑時稱循吏

 ︹本朝︺左其選夷陵州人康熙三年知建始縣值城郭荒蕪其選攜一僕至縣偕典史親刈荆

  棘結茅以居綏輯流民數百人給牛種俾盡力𤱶畝民賴以𫎇業張沖太康人雍正癸丑進

  士知來鳳縣秉性醇厚多行惠政附郭西南多膏田沖導濬水源設甬道滋灌溉嘗課農桑至鄉每

  敎以尊君親上之義民咸欣樂不忍去莊紉蘭惠安舉人知來鳳縣嘉慶元年敎匪滋擾

  縣舊無城郭倉猝來犯遂被害典史山隂張安亦受傷投河死均   恩予優卹浦寶光

  無錫人嘉慶元年署來鳳典史堵𠞰賊匪於宣恩之魚泉陣亡   恩予加等議卹蘇于

  洛河南進士知宣恩縣嘉慶元年敎匪陷來鳳邑境賊黨響應于洛誘擒其魁餘俱就撫以功晉

  同知嗣隨營辦理糧臺卒於恩施之了木峪

 ︹人物︺︹元︺向廷芳施州人同從兄景仁征襄陽有功廷芳授夔路總管出征戰死景仁領其

  衆防守鐵築城城陷死之︹明︺陳鑛施州衞人父隆楽善好施將死取人負券盡焚於庭鑛性

  純孝母疾慮不起陳刀凡上旦夕拜禱刀忽躍起乃自割左脅取肝方寸和粥進母紉其創母病遂

  愈及母殁哀毁骨立踰年亦卒童天申字禄所施州衞人由鄉貢授蘄水訓導張獻忠陷城

  以身殉難贈國子監助敎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張森恩施人性至孝

  生而母目已昏及森長常以舌䑛之二十餘年母目復明

 ︹本朝︺陳世凱恩施人在雲南軍營不著兜鍪攻城身被數創不退卒拔其城軍中號曰陳鐵

  頭官至浙江提督黄萬全恩施諸生嘉慶二年敎匪滋擾萬全與同邑黄振萬罵賊死

    予祀忠義祠

 ︹列女︺︹明︺譚氏恩施人明末土蠻肆掠譚被執行至竹王沱投水死鄧宗欲妻唐

  氏恩施人賊至賦詩别夫自縊於忠建村

 ︹本朝︺李世傑妻崔氏恩施人夫亡守節又同縣張益富妻陳氏何芳玉妻李氏杜菁

  年妻陳氏鄧熙皥妻黄氏劉靖邦妻陳氏熊珍妻李氏陳昌夏妻王氏張氏李孝女俱乾隆年閒

  向先妻譚氏宣恩人青年守志又同縣覃紹妻趙氏宋啟湛妻李氏田榜妻屈氏

  覃致遠祖母田氏田某妻趙氏陳維國妻劉氏宋夀山妻吕氏俱乾隆年閒 旌唐廷逢妻楊氏嘉

  慶年閒 旌王秀林妻袁氏來鳳人守正捐軀又同縣節婦覃璋妻吳氏龍名貴

  妻趙氏俱乾隆年閒 旌田振德妻向氏何顯模妻吳氏嘉慶年閒 旌譚永韜妻覃

  氏咸豐人夫亡殉節又同縣節婦蔣進明妻覃氏廖鋂相妻田氏楊廷佐妻甘氏劉益姪女劉氏

  貞烈劉三姑俱乾隆年閒 旌蔣繼孟妻周氏田景華妻蕭氏俱嘉慶年閒 旌黄舉妻

  牟氏利川人夫亡守志又同縣譚永彝妻年氏牟元弼妻譚氏陳思任妻牟氏牟承睿妻向氏

  俱乾隆年閒 旌蕭善德妻朱氏牟登岸妻譚氏郭漋光妻朱氏貞女李霜梅吳宗碧妻向氏嘉慶

  年閒 旌姚耀廷妻張氏建始人夫亡守節有强暴欲娶之自縊死又同縣龍鱗金

  妻譚氏于天晟妻黄氏黄大勝妻向氏何𠃔俊妻李氏冉爾俸妻孫氏向友乾妻陳氏楊加秀妻于

  氏黄加隆妻向氏王端周妻楊氏孔文妻黄氏何其全妻向氏黄興福妻孫氏喻國仕妻高氏向登

  義妻黄氏吳洪泰妻湯氏楊君誠妻吳氏龍鱗九妻向氏李永校妻劉氏黄天桂妻宋氏唐達先妻

  吳氏劉曰楨妻于氏劉瓊妻冉氏鄭文會妻張氏張天福妻蔣氏黄崙妻孫氏龍相妻董氏車瑞妻

  蕭氏向大琮妻于氏向乾妻鄧氏俱乾隆年閒旌張光宗妻李氏江業妻龍氏冉大潮妻黄氏李

  潤妻夏氏陳嘉品妻鄢氏黄文相妻申氏劉世選妻汪氏龍澤芝妻向氏于廷駒妻向氏尚學登妻

  李氏張傳智妻劉氏張傳柱妻盧氏嘉慶年閒 旌

 ︹土産︺金明統志建始縣出鐵 漆 桐油 蜜蠟 葛布

  府志俱建始出茶 椒施州衞志俱衞境出黄連明統志建始出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葉志詵恭校

大清一統志

 荆門直隸州在湖北省治西北六百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安陸

  府鍾祥縣界八十里西至宜昌府東湖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荆州府江陵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

  襄陽府宜城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安陸府潛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宜都縣界一

  百五十里東北至安陸府鍾祥縣治九十里西北至襄陽府南漳縣治三百里自州治至 京帥三

  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漢置編縣屬南郡後漢因

  之晉安帝分置長寕縣并置長寕郡宋明帝改郡

  曰永寕屬荆州齊置北新陽郡以長寕縣屬焉後

   周二郡俱廢隋開皇十八年改長寕曰長林屬南

   郡唐武德四年置基州七年州廢屬荆州貞元二

   十一年分置荆門縣亦屬荆州五代梁時高氏建

   荆門軍宋開寶五年移長林縣於郭下熙寕六年

   軍廢以長林縣屬江陵府元祐三年復置荆門軍

   端平三年移軍治當陽以長林爲屬縣元至元十

   四年升爲府十五年移治古荆門城降爲州屬荆

   湖北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長林縣省入屬荆州府

  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國朝初屬安陸府乾隆五十六年升直隸州領縣二

   當陽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本州界七十

   里西至宜昌府東湖縣界七十里南至荆州府枝江縣界六十里北至遠安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荆

   州府江陵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宜都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本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

   遠安縣治七十里漢置屬南郡後漢晉宋齊皆因之北周置平州析當陽置漳川縣隋開皇七年

   平州為玉州尋廢州及漳川縣仍屬南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平州六年改曰玉州八年州廢縣屬荆

   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改屬荆門州熙寕六年復屬江陵府紹興十四年省縣入長林十六年復

   端平三年為荆門軍治元至元十四年為荆門府治十五年府移至長林降為州縣仍屬州明洪

   武初屬荆州府後改屬荆門州十三年復置嘉靖十年隨荆門州屬承天府 本朝初屬安陸府乾

   隆五十六年屬荆門直隸州遠安縣在州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

   百一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七十里西至宜昌府東湖縣界五十里南至當陽縣界十五里北至襄陽

  府南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當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東湖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南漳縣治一百八

  十里西北至南漳縣界八十里漢臨沮縣地屬南郡晉屬襄陽郡南北朝宋仍屬南郡文帝時析置

  高安縣屬汶陽郡齊因之後移汶陽郡來治北周改縣曰遠安隋開皇七年郡廢縣屬夷陵郡唐屬

  峽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峽州路明屬夷陵州隸荆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屬荆州府乾

  隆五十六年屬荆門直隸州

 ︹形勢︺環列重山帶繞大澤介荆襄兩大閒距江陵以

  抵漢水連鄢郢而控巴蜀張帥中鼓樓記東連鄢郢為之

  襟帶西控巴峽扼其咽喉荆門軍記南捍江陵北援襄

  鄧東據隨郢之脅西當光化夷陵誠四集之地

  倚雲夢連巫峽據襄陽之阻通沮漳之利

 ︹風俗︺民愿士淳易於開導陸象山集荆門俗尚緇黃自陸

  九淵知軍後風俗丕變頗知禮義

 ︹城池︺荆門州城周四里有奇門五宋嘉熙中陸九淵築明初改建石城 本朝順治五年

  康熙五年二年屢修當陽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水門五明成化中築正徳初甃石

  萬厯初修復於城外浚濠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雍正五年嘉慶元年重修遠安縣城

  周四里有奇門四有濠明成化中建本朝順治十一年乾隆三十四年重修

 ︹學校︺荆門州學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年因宋元舊址建 本朝乾隆十四年修入學額數

  十七當陽縣學在縣治西元建在玉陽山明嘉靖二十五年遷九子山萬厯八年又

  遷西門外三十五年始遷今所 本朝乾隆十四年嘉慶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遠安

  縣學在縣治北舊在亭子山下 本朝康熙五年遷建今址四十年修入學額數八名𧰼

   山書院在荆門州西𫎇泉南明建後燬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建𮞉峯書院

   陽縣 本朝康熙十七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六今滋生男婦共八十萬八千二百八名口計一十七萬六百

   三十九户

  ︹田賦︺田地山塘一萬六千二百四頃一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九千六百八十三兩五錢一

   分六釐南糧七千一百四十九石三斗六升三合二勺漕糧七百七十九石九斗有奇

  ︹山川︺東山在荆門州東一里一名東堡山又名文峯明統志上有楚望亭亭側有塔多題咏

   伯夷山在荆門州東二十里又東二十里有百頃山輿地紀勝上有三峯有温泉冷泉

   女山在荆門州東二十里明統志相傳昔有七仙女於此圍碁其跡尚存綠麻山

   門州東南一百三十里俗呼為桃李山前有綠麻寺舊址子推山在荆門州南輿地紀勝在

   長林縣南三十里上有子推廟荆門山在荆門州南三十里上合下開其狀如門龜山

   在荆門州南三十里虎牙山在荆門州西南三里名勝志荆門山在城南虎牙山在城西各

   去五里其山亂石巉巖上合下開有如虎牙重門之狀舊設虎牙關州志孟子港水出焉𫎇山

   在荆門州西一里一名象山一名硤石山又名泉子山明統志上有澄源閣信美浴沂浮香潛玉潄

   玉五亭皆游憇之所州志山半有陸九淵講經臺西山在荆門州西三里一名西堡山明統

   志上有仙人洞杏子山在荆門州西十里輿地紀勝其頂舊有杏樹千株屏風山

   在荆門州西北四里絶頂平衍中有二泉宋開禧閒郡守李直炳徙居於此武陵山

   門州西北四十里隋書地理志樂郷有武陵山輿地紀勝在利陽縣西三十里今曰武陵大谷通志

   又有金薄山在武陵山西五里有石層曡如雲母仙居山在荆門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輿

   地紀勝五代屬樂鄉今在長林縣北一百二十里其峯横跨石壁閒流泉出其下(⿱艹石)神仙所造故名

   石人山在荆門州西北一百三十里中城山在荆門州西北一名都亭山寰宇記

   樂鄉縣有都亭山上有城壘極峻拔輿地紀勝在長林縣北一百二十七里磨林溪之東磨劍

   山在荆門州西北九十里輿地紀勝有秦王磨劍石白崖山在荆門州北三十五里一

   名白峯山輿地紀勝即靈鷲山之首南麓有泉曰南泉溉田千畝相近有馬仰山其麓有洞曰黒龍

   雞頭山在荆門州北六十里一名偏角山相近有大名山𧰼河山在荆門州

   北七十里下有泉是為象河之源㫰臺山在荆門州北一百里官堰河源於此又北二十

   里有火燒山靈鷲山在荆門州東北三十里接鍾祥縣界下有龍潭流長五里逕利河口

   入漢輿地紀勝靈鷲山在長林縣北有穴名龍洞深五里有石臺甚高春月有聲如鐘鼓管籥明統

   志宋熙寕中山泉溢有髹器紡車流出誌字曰嘉州蓋泉與蜀通也其上有洗心堂郡守陳垓所作

   許由山在當陽縣東十里沮水與玉泉山水㑹於其前廣福山在當陽縣東四十五

   里淯溪源出於此三星山在當陽縣東六十里下有三星寺寺前有三井相傳唐僧一行

   居此鑿以禯三星此井其遺蹟也圓臺山在當陽縣東六十里一名靈臺山朝陽

   山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麥城沮漳夾流人煙繡錯又鎭頭山在縣東南合溶渡口上有池四時

   紫雲山在當陽縣東南百餘里縣志元無聞和尚誦金剛經有紫雲現故名秣馬

   山在當陽縣東南一百二里舊名馬山相傳關忠義督荆州時秣馬於此紫蓋山

   陽縣南五十里荆州記紫蓋山有名金每雲晦日輒見金牛出食光照一山即金之精耳唐書地理

   志當陽有南紫蓋山北紫蓋山寰宇記南北紫蓋山在縣南八十里南者與覆船山相接二山頂上

   方而四垂若繖蓋狀林石皆紺色上有丹井綵水出山下甘碧異於常派柴紫山在當陽縣

   南五十里輿地紀勝與紫蓋山相連鳳凰山在當陽縣西四里名勝志其下為丹溪水所逕

   因名丹鳯溪王泉山在當陽縣西三十里本名覆舟山亦名堆藍山唐李白集荆州玉泉

   寺近清溪諸山山洞有乳窟玉泉交流其中水邊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名勝志玉泉山初名覆船

   山自智顗居之始易為玉泉縣志山下有玉泉寺寺東有顯烈山又里許有智者洞洞左有寒亭舊

   址亦名翠寒山山中有獸狀如鹿上下陵谷如飛每鳴於㵎谷則雨鳴於岡阜則高軒過驗之不爽

   玉陽山在當陽縣西北一名仲宣臺縣之主山也其麓有真武洞青溪山在當陽縣

   西北三十里跨遠安縣及襄陽府南漳縣界有鬼谷洞相傳為鬼谷子隱處水經注盛宏之云稠木

   旁生淩空交合危樓傾崖恒有落勢將軍山在當陽縣西北七十里接遠安縣界鐵山

   在當陽縣西北輿地紀勝接遠安縣界舊産鐵九子山在當陽縣北十里上有九峯其麓有

   仙姑龍泉山在當陽縣北十五里山後有遠公洞相近有山曰九女廂土人鑿石為數

   十穴以避兵綠林山在當陽縣東北後漢書劉聖公傳新市人王匡王鳳衆數百人藏於

   綠林中注綠林山今在荆州當陽縣東北方山在當陽縣東北四十里漳承上俗名豐山上有

   宋唐介讀書臺泥水溪山在遠安縣東三十里又東五里有茅坪山雲夢山

   安縣南六十里崔嵬高拔上有演武峽召將臺百井山在遠安縣西南寰字記山高三千五

   百丈有清泉數十汲之可飲因名 按縣志百井山一名太平山在縣西北一百里極高廣多井泉

   與寰宇記方位不同蓋别一山也鳴鳳山在遠安縣西北五里峯巒聳秀爲縣之鎮上有

   泉甚清洌山半有石如龜蛇狀相傳宋寶祐間有鳳鳴鼎新之䜟因名鹿溪山在遠安縣

   西北十五里一名雲門山中有招仙巖輿地紀勝在縣西六里鹿苑寺側山皆鹿疃梁居士陸法和

   棲隱焉石龕猶存 按北史陸法和傳法和入荆州汶陽郡高安縣之紫石山疑即鹿溪山也

   通河山在遠安縣西北七十里湖水山在遠安縣西北八十里亭子山

   在遠安縣北十五里上有舊城址土人稱爲舊縣市神馬山在遠安縣北三十里山有白石

   如馬唐書地理志夷陵郡遠安有神馬山本白馬山天寶元年更名已公嶺在當陽縣西二

   十里五代僧齊已結廬其下楞伽峯在當陽縣西南玉泉山東七里夾道植松因名七里

   太子岡在荆門州東五里明統志元文宗自潛邸歸即位嘗駐此岡後人因名

   竹岡在荆門州北五十里輿地紀勝在故樂鄉縣之北佛耳巖在當陽縣西北二十

   里俯臨沮水兩壁石狀多𩔖耳形又西十里爲七孔巖相近又有一音寺巖爲玉泉中路鐵人

   谷在當陽縣北七十里輿地紀勝在沮水北山谷閒有四石色如鐵狀如人羅漢谷

   安縣西北五十里有石如羅漢内有水源土人引以灌田傍有洞多芝蘭名芝蘭洞洞西瀑布高百

   丈有泉曰魚泉白龍洞在荆門州北五十里洞門高丈餘旱禱多應當陽縣北六十里亦有

   白龍洞峭壁臨溪中洞作三窟高曠十餘丈清泉下注爲白龍溪之源土人構閣其中潭清

   洞在荆門州北一百二十里有泉溉田甚溥百家洞在當陽縣西北二十里洞懸沮水之

   滸怪石臨溪遊者攀蘿而上下有深潭潭旁𨺗逼無徑由山嶺委折而入最幽𥴦高家洞

   在當陽縣北五十里手板巖巖左有南臺北臺二洞相近有臥龍洞山頂有穴高廣十餘丈中有清

   老龍洞在遠安縣東十五里仙居洞在遠安縣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即鬼谷子

   隱處相近有金龍洞即投金龍之所鍾乳洞出鍾乳觀音洞在遠安縣西十五里石壁聳峙

   頗稱竒勝又西五里有甘霖洞石洋河源於此通天樓洞在遠安縣西三十里高圓如鏡

   有潭旱禱多應紅巖洞在遠安縣北五十里中有泉溉田千餘頃呼兒洞在遠安縣

   東北三十里高峻深䆳明季土人執火深入見石壁上有井記掘之水即湧出可飲百餘人

   水自安陸府鍾祥縣界南流入荆門州界安陸府志漢水過安陸府城又南流六十里至石牌鎮

   入荆門州境至沙陽渡口東流一百里入京山縣境州志漢水在州東九十里自州之馬良山至沙

   洋新城蕭家口濱漢為塘權水源出荆門州西東流逕州南又東流至安陸府鍾祥縣界安陸

   府志源出荆門州西𫎇山逕太子岡為曹將軍港逕内方山流逕古權城又東入漢建水

   門州東南今名建陽河一名大漕河源出龜山南流入荆州府江陵縣長湖寰宇記建水在南郡北

   角田村去城一百里洈水在當陽縣東水經注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經曰洈水出東北宜

   諸山南流注於漳水 按水經注所言洈水以其地考之河溶東南洋子港流花壋界溪港諸水當

   玉泉水在當陽縣西南俗名金龍池在玉泉寺階東其東翠寒山下珠泉出焉每鼓掌

   泉如串珠而上西流與玉泉合折而東逕已公嶺又東逕縣城合沮水沮水在當陽縣北自

   遠安縣東南流逕縣北又東南流逕縣東合漳水入荆州府江陵縣界水經注沮水東南逕汶陽郡

   北南逕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又屈逕其縣南又東南逕當陽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驢城西磨城東

   又南逕麥城西又南逕楚昭王墓又南與漳水合又東南逕長城東寰宇記沮水逕當陽縣北十餘

   里東南流一百里入沱江安陸府志沮與漳合俗名河溶有金沙灘流沙燦然如金漳水

   陽縣東北自襄陽府南漳縣南流逕縣東又南合於沮水水經注漳水西南逕編縣南又南厯臨沮

   縣之章鄉南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於當陽縣之東南百餘里而右㑹沮水縣志漳水出沙

   倒灣入沮水下流分為二支一支南逕枝江縣界與沱水合入江一支逕萬城由江陵縣入江

   水在遠安縣北八十里源出雞頭山石穴中土人以竹木為梘引水灌田故名直江

   門州東南一百六十里明統志南流入潛江界平塘湖達三湖以合沔水名勝志直江有渠溉田百

   頃長而且直又名直渠古綠麻縣及新城俱設於此沱江在當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荆州

   府枝江縣界大江分流東與沮漳合竹陂河在荆門州東東流入漢滕河在荆門州

   東南一百里一名藤湖𧰼河在荆門州北七十里源出象河山東流入漢官堰河

   在荆門州北一百里源出㫰臺山東流入漢通天樓河在遠安縣西二十里源出通天

   樓洞東流入沮水又四十里有香橋河源出百井山又石洋河在縣北源出縣西二十里之甘霖洞

   環城西北二里許東入沮水喬母湖在荆門州東南七十里又東南十里為小江湖

   糧湖在荆門州東南一百六十里周廣二十里中有九十九汊汊在荆門州東南

   二百里青塜村長湖在荆門州東南二百里東寨村藻湖在荆門州南一百三十里有後

   港合諸陂澤水東流入焉天津湖在當陽縣東南沮漳合流匯而爲湖又東南有滋泥湖菜

   淯溪在當陽縣東南流入漳水白龍溪在遠安縣東十五里源出老龍洞流逕舊

   城東南入沮水又東十五里有泥水溪亦出山穴西入沮水青溪在遠安縣西南鬼谷洞東

   一作清溪水經注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

   青溪爲名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又東流入於沮水寰宇記清溪在縣南六十五里鬼谷先生傳云

   楚有清溪下深千仭其水靈異靈水溪在遠安縣西北十五里源出山洞有深潭以石投之

   作金鼓聲東至談家渡北合沮水又縣東北四十里有福河溪源出福河山西流入沮水鷄鳴

   㵎在荆門州北一百二十里接襄陽府宜城縣界孟子港在荆門州西南明統志唐孟浩

   然嘗往來於此府志源出虎牙關流逕建陽驛入三湖子胥港在當陽縣東南麥城磨城

   之閒一名晉寓港昭溪港在當陽縣北縣志相傳楚昭王返國與宮女濟此潤鄉

   洲在荆門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接荆州府江陵縣界鳳凰洲在遠安縣北鳯凰山下舊

   志云以唐韋臯作令時鳯集故名 按唐書臯未嘗令遠安唯韋丹曾選峽州遠安令以讓其庶兄

   亦不知庶兄為誰也白龍潭在荆門州西𫎇山北一里潭有白龍見則雨嵗必豐金龍

   潭在當陽縣北二十五里明統志宋徽宗時建明堂來取此水投金龍鎮其中故名胡安國故居

   在其上縣志旁有别流名紅泉龍潭在遠安縣西南十餘里𫎇泉在荆門州西𫎇山下

   輿地紀勝在軍城西硤石山之麓南曰𫎇泉西北曰惠泉每晝夜兩潮水溢數寸明統志𫎇泉水嘗

   寒惠泉水嘗温宋知州彭乘為三沼延其流至竹陂河入漢江南泉在荆門州北二十里源出

   靈鷲山灌田千頃珍珠泉在荆門州東北三十里濫泉在遠安縣西青山水經注

  臨沮縣青山東有濫泉口徑數丈其深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隂雨無時以穢物㧞之輒

  能暴熨斗陂在當陽縣東南縣志源出綠林山流逕圓臺山南滙為熨斗陂宋紹熙中

  郡守吳獵嘗過走馬湖熨斗陂之水於縣西北以限戎馬往來今麥城東南十餘里有走馬隄高數

  仭即走馬湖之隄也天井池在荆門州𫎇山西距䝉泉十五里水行地中與白龍潭相通

  淬劔池在當陽縣北四十里地近昭溪港村落皆以錬鐵為業古墩尚存仰天池

  在遠安縣西北一百三十五里義井有二一在荆門州北三里元至順閒州守田温鑿一在遠

  安縣北舊治前響井在荆門州北街旁有石巖汲井響如鼓

 ︹古蹟︺綠麻故城在荆門州東南一百四十里西魏置隋改名章山唐初省隋書地理志竟

  陵郡章山西魏置曰綠麻及立上黃郡開皇七年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輿地紀勝圖經云西魏平

  漢東立基州及章山郡在漢水之東隋廢更以綠麻為章山在漢水之西州志廢綠麻縣今為沙洋

   鎮相近有綠麻山麻城鋪皆襲綠麻舊名編縣故城在荆門州西漢置縣晉隆安中移冶

   而此城廢寰宇記晉隆安五年立武寕郡於故編縣城 按水經注縣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自西

   南高陽城移治許茂故城高陽城在荆門州界許茂城在襄陽府南漳縣界長寕故城

   在荆門州西北宋書州郡志永寕太守晉安帝僑立為長寕郡宋明帝以名與文帝陵同改為永寕

   領縣長寕隋書地理志南郡長林舊曰長寕縣開皇十一年省長林縣入十八年改曰長林舊唐書

   地理志長林武德四年屬甚州七年還屬荆州寰宇記長林開寶五年改屬荆門軍移縣治之故縣

   長林故城在荆門州北晉置屬武寕郡隋省入武寕舊唐書地理志長林縣晉分編

   縣置以其有櫟林長坂也寰宇記晉隆安五年史桓元立武寕郡於編縣故城其屬有長林縣與

   郡俱立昔時武寕至樂鄉數十里中拱木修竹隱天蔽日長林蓋取此名樂鄉故城

   門州北九十里晉置縣屬武寕郡宋因之後魏置鄀州隋屬竟陵郡唐屬襄州五代周併入宜城宋

   書州郡志武寕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元以沮漳降蠻立領縣樂鄉隋書地理志竟陵郡樂鄉舊

   置武寧郡西魏置郡州開皇七年郡廢大業初州廢舊唐書地理志晉於合城郡置樂鄉縣武德四

   年置鄀州貞觀八年廢鄀州以樂鄉屬襄州寰宇記樂鄉縣周顯德二年併入宜城開寶五年割屬

   荆門當陽故城在今當陽縣東漢書地理志南郡當陽水經注當陽縣城因岡為阻

   北枕沮川其故城在東百四十里謂之東城在綠林長坂南縣志漢當陽初治東城後移治玉陽山

   南半里明初移治方城洪武十三年以水患復還舊治臨沮故城在當陽縣西北漢置

   縣屬南郡後漢因之晉屬襄陽郡宋齊仍屬南郡隋省唐復置尋省屬當陽水經注沮水南逕臨沮

   縣西又屈逕其縣南晉咸和中為沮陽郡治舊唐書地理志當陽武徳四年置平州領臨沮縣六年

   省入當陽通典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當陽縣北遠安故城在今遠安縣北宋置高安

   縣并置汶陽郡北周遷治改名遠安而此城廢南齊書州郡志桓温平蜀以臨沮西界水陸紆險行

   逕𦆵通南通巴巫東南出州治道帶蠻蜑田土肥美立為汶陽郡以處流民水經注沮水又東南逕

   汶陽郡北即高陽縣界郡治錫城縣居郡下故新城之下邑義熙𥘉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隋書

   地理志夷陵郡遠安舊曰高安置汶陽郡周改縣曰遠安開皇七年郡廢縣志後周遷治於亭子山

   下在縣北十五里元末兵燬明天順七年重修成化二年劉千斤石和尚作亂城燬四年討平之遷

   治東莊坪在縣東十里崇禎七年復燬於寇十三年始移今治安居廢縣在當陽縣東六

   十里隋書地理志南郡當陽梁置安居縣開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大業初改曰荆臺尋廢入縣志今

   謂之安居鄉古宛城在荆門州南六十里舊志魏立荆州理宛城即此也驢城

   陽縣東南四十餘里相近有磨城水經注沮水東南逕驢城西磨城東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

   麥邑寰宇記荆州記云麥城東有驢城沮水之西有磨城皆子胥所築以攻麥城諺云東驢西磨麥

   城自麥城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水經注沮水南逕麥城西元和志麥城在當陽縣東五

   十里寰宇記相傳楚昭王所築司馬光通鑑建安二十四年關某聞南郡破西保麥城糜城

   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輿地紀勝地名八渠城壁巍然方城在當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相

   傳唐郭子儀築旁有秣馬山明初嘗移縣治此南襄城在遠安縣北九十里古南襄郡在今

   南漳縣界此城相近取以為名明時為豫備倉今廢藍口聚在荆門州北後漢書郡國志南

   郡編有藍口聚又王常傳常與成丹張卬别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長坂在當陽縣東北蜀志

   張飛傳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拒水斷橋

   瞋目橫矛敵無敢近者輿地紀勝長坂在當陽東北二十里章鄉在當陽縣東北三國吳志

   吕𫎇傳關某走麥城西至章鄉水經漳水東過章鄉南五鳳堆在當陽縣南任昉述異記

   當陽縣南有龍川鳯引漢武時八龍五鳳常遊於此亦呼為五鳳堆雲夢宫在荆門州西漢

   書地理志南郡編有雲夢宫仲宣樓在當陽縣東南荆州記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

  作賦水經注漳水南逕麥城東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 按仲宣樓荆州記以為當陽

  城樓水經注以為在麥城唐劉良文選註以為在江陵明王世貞以為在襄陽諸説不同荆州記撰

  自盛宏之去漢較近必於所據讀書堂在荆門州東南東山下名勝志宋孫何與弟僅讀書

  於此相繼擢大魁政和間朱震與弟巽讀書於此亦俱成名洗心堂在荆門州西𫎇泉北

  即舊皇華館宋紹興中㕘政王嗣建噴玉亭在荆門州西一里𫎇泉上宋紹興中觀察張垓

  増葺環以巧石徙巨石中流助泉激射宛如噴玉故名白社在荆門州南一百二十里名勝

  志古隱士之居以白茅為屋因名唐都官鄭谷常居於此春申君故宅在荆門州東南

  二百里元時立站於此

 ︹關隘︺虎牙關在荆門州西三里勢極險峻樂鄉關在荆門州北八十里建陽

  鎮巡司在荆門州南九十里兼管驛丞事石橋鎮巡司在荆門州北六十里

  兼管石橋驛河溶鎮巡司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合溶市沮漳二水至此合流

  新城鎮在荆門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宋末吕文煥築新城即此舊設巡司今裁

  洋鎮在荆門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漢水上舊設水利同知乾隆五十六年以州同改駐

  居口鎮在荆門州西一百二十里仙居山口為往來要道舊設巡司今裁樂鄉鎮

  在荆門州北九十里即樂鄉故城王存九域志長林縣有樂郷鎮荆門所在荆門州南九

  十里今裁宜門所在荆門州北一百三十里今裁百寶砦在當陽縣北五十里

  金砦在遠安縣境有把總駐防漳河口在當陽縣北一百里舊設巡司今裁大漢

  口在遠安縣北三十五里相近有小漢口皆高巖絶壁下有小徑通荆門州相傳皆關忠義屯兵

  南襄堡在遠安縣北九十里安洋坪在遠安縣北五里

 ︹津梁︺平政橋在荆門州西南𫎇惠橋在荆門州西惠政橋在荆門州北

  朝天橋在當陽縣東十里普通橋在當陽縣東六十里玉陽橋在當陽縣

  西二里元至大中建太平橋在當陽縣西六十里倒流橋在當陽縣東北六十里輿

  地紀勝即張飛據水斷橋之所濟民橋在遠安縣東迎恩橋在遠安縣南又南有

  青溪橋北有延夀橋建陽渡在荆門州南九十里樂鄉渡在荆門州北九十里

  家渡在遠安縣南譚家渡在遠安縣北

 ︹隄堰︺王家隄在荆門州東沙洋隄在荆門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漢水上亦名綠麻

  隄與潛江縣高氏隄相接朱家灣隄在荆門州境又灘江隄鄭灣潭隄俱 本朝雍正六

  年發帑修劉馬渡月隄在荆門州境 本朝乾隆四十六年鯉魚潭隄

  在荆門州小江湖内 本朝嘉慶元年仙人古月隄在荆門州境接安陸府潛江縣

   本朝嘉慶二年修楊家腦月隄在荆門州境 本嘉慶四年胥寓港

  隄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曹家口隄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滋泥湖隄

  在當陽縣東南六十里方城隄在當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長隄在當陽縣境自

  西北至東南明嘉靖十一年於城東北隅築石隄以捍沮水不數年圯隆慶四年於沮水北二里許

  開河故道徑達合溶市因築長隄於南岸更築新隄於城西北長一百五十里古堰在當陽縣

  東北縣境以堰稱者凡九十有二土人藉以瀦水溉田甚廣舊為官堰明天啟閒變價充餉遂為民

  東莊坪堰在遠安縣北縣境有二十五堰安洋坪等十一塘皆荒圮今修復

 ︹陵墓︺︹周︺左伯桃墓在荆門州西南九十里明統志昔羊角哀與伯桃為友聞楚平王賢

  而歸之道遇雪度不能俱生乃并衣與角哀伯桃入樹死角哀至楚為上大夫王以伯桃賢備禮葬

  之角哀不忍已榮自盡因附葬焉楚昭王墓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水經注沮水南逕

  楚昭王墓東對麥城王仲宣登樓賦云西接昭邱是也文選李善注荆州圖記曰當陽東南七十里

  有楚昭王墓所謂昭邱︹漢︺婁扈墓在荆門州東三里州志婁扈漢將軍也墓在州東南

  耕者於墓旁𫉬金銀器︹三國︺︹漢︺關忠義墓在當陽縣西十五里︹宋︺胡淵

  墓在當陽縣北漳濱鄉文定公安國之父︹元︺聶炳墓在當陽縣西十五里

 ︹祠廟︺龍女廟有二一在當陽縣西北青溪山宋朱震崇封龍女記政和四年荆門夏旱禱昭

  靈龍女祠下雨隨至屬縣霑足詔易廟號曰靈貺封通惠順濟夫人一在遠安縣南雲夢山金龍洞

  相傳宋景德五年京師旱遣使致祭投金龍乃雨羊角哀祠在荆門州西南九十里今

  名羊角寺關帝廟在當陽西十五里有司春秋致祭張桓侯廟在當陽縣東北

  六十里倒流橋又縣東北五里官橋有張趙祠祀漢張桓侯飛趙順平侯雲云威顯廟

  門州平安市祀張桓侯子紹孫遵蜀志張飛傳飛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

  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戰死韋公祠在遠安縣北祀唐韋皋岳忠武王祠

  在荆門州南七十里新店鎮陸文安公祠在荆門州西門外明建祀宋儒陸九淵

  胡文定公祠有二一在荆門州南一在當陽縣北十五里祀宋儒胡安國三賢

  祠在荆門州城南祀陸九淵胡安國朱震昭忠祠在荆門州城内嘉慶八年奉

  敕建祀軍營陣亡兵勇

 ︹寺觀︺唐安寺在荆門州西一里象山麓唐建明末燬 本朝順治中重建上泉寺

  在荆門州北三十里一名靈鷲寺又名廣濟菴晉建偏角寺在荆門州北七十里唐靈濟禪

  師至此卓錫湧泉後建寺今泉尚存慈化寺在當陽縣東南三十里唐黄龍禪師建

  泉寺在當陽縣西三十里玉泉山隋開皇中建有碑方輿勝覽陳光大中浮屠智顗自天台飛

  錫來居此山殿前有金龜池大通寺在當陽縣西三十里玉泉山晉建龍泉寺

  在當陽縣北十五里晉惠遠法師所建淯溪寺在當陽縣東北四十里晉惠遠法師建後

   燬明永樂十三年重建青溪寺在遠安縣西南六十里雲夢山唐建寶華寺

   安縣西三十里甘霖洞旁宋隆興閒建有八景夀隆寺在遠安縣東北三十里元大徳閒建

   寺後有洞深里許歲旱禱雨有驗永興觀在當陽縣東門外唐元和中建於縣治東宋廢

   明天順初重建於此粲霞觀在當陽縣東唐睿宗女玉真公主建名勝志粲霞觀碑陳宗遜

   撰庾遠書元妙觀在荆門州東明初建

  ︹名宦︺︹漢︺馮野王上黨潞人宣帝時當陽長以治行聞︹梁︺臧嚴東莞莒人厯武寕郡

   守郡界蠻左前郡守嘗選武人以兵鎮之嚴獨以數門人單車入境羣蠻悦服︹隋︺元夀

   洛陽人開皇中基州刺史有公廉之稱房彥謙清河東武城人仁夀中鄀州司馬州久無

   刺史州務皆歸彥謙有異政︹宋︺李參須城人仁宗時知荆門軍荆門歲以夏伐竹并税簿

   輸荆南造舟積日久多蠧惡不可用牙校破產不償責參請冬伐竹度其費以給餘募商人與為市

   遂除其害洪适鄱陽人高宗時知荆門軍應詔上寬恤四事輕茶額錢他州代貢禮物闢試闈

   以復舊額蠲官田令不種者輸租吳昉高宗時知荆門軍盜起鼎州攻荆門防禦兵敗昉死

   之詔諡英愍立廟以祀陸九淵金谿人光宗時知荆門軍民有訴者即為酌酒決之而多

   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毁其狀以厚俗惟不可訓者始寘之法申嚴保伍之法羣盜屏息荆門

   為次邊而無城請於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税商賈畢集税入日増舊用

   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今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耶盡蠲之逾年政行

   令修民俗為變周必大稱荆門之政以為躬行之効謝徽明弋陽人枋得伯父以特奏恩為

   當陽尉攝縣事時天基節上夀元兵掩至徽明戰死二子趨進抱父尸亦死楊大異

   人為遠安尉邑有峒冦擾民積年弗獲檄大異往治大異以一僕負告身自隨肩輿入賊峒傳呼尉

   至賦露刅成列以待徐諭以禍福皆伏地叩頭願自新乃留告身為質偕其巨魁數輩出降︹元︺

   張彦文保定人至正中當陽尹縣治初創彦文安輯人民户口繁息孜孜以興學敎士為務

   聶炳江夏人至正中知荆門軍淮漢賊起荆門不守炳募土兵七萬復荆門又與四川行省平

   章政事耀珠復江陵其功居多既而蘄黄安陸之賊合兵來攻荆門炳率孤軍晝夜血戰援絶城陷

   為賊所𮜿極口罵不絶賊支解之 耀珠舊作咬住今改正畢遜知遠安縣清廉愛民後人

   建祠祀之︹明︺應伯和洪武中知荆門州廉介仁惠人懷其德陳厚乾州人景泰中

   知荆門州嘗夜微行察民隱有老嫗呼女取濁酒女誤發他甕𥬇曰此酒甚清如陳州守何謂濁耶

   厚過適聞之明日召嫗曰爾女之言殆妄矣嫗曰非獨幼女言之行道皆知之也姜英

   人成化中知當陽縣蒞事公勤臨民平易惠政甚多趙麟貴池人宏治七年知遠安縣嘗令民

   以輸粟贖刑比九年積粟九萬石後歳歉賴存活者甚衆蘇大成寕都人萬厯初知遠安縣

   置義倉以備饑饉諸不便民者輒與蠲罷斷獄無𡨚孫自强高淳人萬厯間知遠安縣有大

  盜結連川湖互為窟穴自强以計擒獲民患始息石琢玉范縣人崇禎中知荆門州時城

  甚卑狹寇氛猖熾琢玉悉力守禦流賊屢攻不能下寇退修城雉堞屹然區懷瑞廣東人崇

  禎中知當陽縣流賊大隊攻城民皆懼懷瑞從容應敵賊遁去盧學古夏縣人承天府同知

  署荆門州事崇禎十五年闖賊寇荆門堅守三晝夜城陷罵賊剖腹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學古守城時有學正黄州張效芳訓導黄岡程之竒亦盟諸生於明倫堂佐之遂同遇

  沈方桐鄉人荆門州同知崇禎十五年闖賊至城陷不屈遇害一門十八人皆死之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孫茂槐萊陽人順治初知當陽縣單𮪍赴任身衣皁綈多補綴甫下車瘞遺骼招撫流

  亡時縣少牛人負耒耜茂槐見輒下馬流涕諸生不能自存者給之食且助喪具蠧民者立斃杖下

  流寇餘黨周國西等盤踞縣西北茂槐𠞰平之以病卒官周㑹隆濮州人順治間知遠安縣

   周酉兒倡亂邑故無城㑹隆請貲修築團練郷勇與官兵討平之為政尚寬仁撫字凋殘民賴以甦

   黄仁四川大竹人乾隆舉人知當陽縣嘉慶元年緝捕本境敎匪窮究黨羽賊糾衆來刼城陷

   被𢦤事   聞照知州例   賜卹同時典史馬棟及妻胡氏投繯死訓導蕭文燦墜樓死後

   官兵攻復當陽千總王福力戰中槍死卹廕各有差金廷勲大興人建陽驛巡檢嘉慶三年

   敎匪至境廷勲率鄉勇𠞰捕力竭被𢦤事   聞加等   賜䘏夏永謙丹徒人河

   溶巡檢嘉慶三年敎匪入境永謙偕次子存寬率鄉勇𠞰捕陷陣死妻周氏長媳陸氏次媳程氏二

   孫及婢媪共十人皆死之事   聞加等   賜䘏

  ︹人物︺︹梁︺鄧元起字仲居當陽人少有膽幹仕齊為武寕太守梁武起兵蕭頴胄與書招之

   即日率衆與武帝㑹於夏口天監初封當陽縣侯遷益州刺史元起以鄉人庾黔婁為錄事㕘軍厚

   待之任以州事黔婁甚清潔勸為善政元起在州二年以母老乞歸供養詔西昌侯蕭藻代之藻至

   殺之誣以罪故吏廣漢羅研詣闕訟之贈征西將軍︹宋︺朱震字子發荆門軍人政和進士仕

   州縣以廉稱胡安國薦爲司勲員外郎稱疾不至㑹趙鼎入爲㕘知政事上諮以當世人才鼎曰臣

   所知朱震學術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爲講讀必有益上乃召之問以易春秋之㫖震具以所

   學對擢祠部員外郎建國公出就傅以震爲贊讀累官翰林學士時徽宗未祔廟太常奏行明堂之

   祭震言其非卒大饗明堂震謝病丐祠卒震經學深醇著漢上易解吳源荆門人咸淳七年官

   統制援襄陽圍五戰皆捷元兵夾擊之力戰死︹元︺張灝當陽人至正中以才德舉任江西道

   廉訪使振揚風化有名於時︹明︺張武遠安人洪武舉人授鳳陽府同知有冰蘖操卒官貧

   不能歸詔道路奠送還里李讓當陽人永樂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厯廣東㕘議居官清節終始

   歐陽琦字獻珍當陽人宏治中應歲薦或諷以仕琦曰吾有老母以祿養不如色養也

   與弟珜朝夕膝下尤耽嗜五經李㮣字斗池遠安人博學善屬文隆慶閒貢入成均爲高拱所

   器重知四川開縣善決滯獄致政歸不置田宅周之翰字景玉荆門人萬厯進士任户部郎

   中監税通州因礦稅使四出之翰抗疏極諫忤㫖罷歸仇黨中途截其行裝檢視惟圖書數卷而已

   張斗樞字天都遠安人少有雋才萬厯進士厯知魯山永城二縣居官清介考續最擢南京

   吏部李友蘭字石帆遠安人萬厯舉人厯官南京户部主事𣙜北新關以憂歸不復出

   捐貲建書院為邑中士子課藝地闖賊破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大受遠安人廉吏武之後少穎敏萬厯舉人補新安敎諭新安人祀之學宫遷蓬萊知縣以疾

   告歸崇禎癸未遇賊不屈死胡永仁字清泉荆門人孝友純篤繼母喪廬墓三年弱冠為

   諸生每朔望必衣冠詣先師廟黙誦半月言行拜而出萬厯中以歲貢補江西湖口訓導所著有匡

   山讀書錄易經井觀黃兑金荆門諸生賊陷州城命妻女投井中與二子挺身殺賊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子祀忠義祠 胡 宗珂荆門人流冦攻城以死守殺賊無算城陷

  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子祀忠義祠金 大赤字大純當陽人素以孝著年七

  十以華容敎職致仕母周氏年九十三崇禎中城陷賊刄其母大赤詈賊遂與母同死熊穎

  捷字非熊當陽人崇禎舉人署江陵敎諭闖逆屯襄入遠安鳴鳯山與都司方應新據險協守賊

  環攻之砦將潰遺書與兄曰朝廷不忍負祖宗何可辱投崖死

 ︹本朝︺楊佐國字荆湖荆門人順治進士累官知商州吳逆賊黨圍城佐國竭力拒守賊退猶

  出沒無常佐國巡厯山谷多方擒捕境以安擢刑部員外郎有貴家殺人同官多瞻徇佐國獨持正

  尚書魏象樞亟稱之卒從其議出為南韶道副使招撫花山賊置花縣再署按察使屢辯𡨚獄遷太

  僕少卿卒官胡作梅字修予荆門人康熙壬戌進士授檢討累官禮部侍郎五十五年以

  澤旺蠢動奉   命督糧餉時已病痺衆勸之辭作梅曰王事也死而後已至軍前禁剋滅懲侵

  蝕軍士感動踰年卒卒前一日猶力疾視米數周厯營伍事   聞   賜祭葬入祀昭忠祠

   胡克寬字東易作梅子以舉人知松江府明決有才勤於治訟上海有張姓者仇家誣爲通

   洋巨盜克寬廉其枉請予開釋   命尚書張鵬翮訊之竟從克寛讞松江歲修海塘舊多糜費

   克寬實心綜覈節省數千金通詳貯庫其廉慎多𩔖此江鼎金字紫九荆門康熙乙丑

   進士授高苑知縣調署博興兩邑素苦丁役不實鼎金詳稽户冊孤寡逃絶必開除之民有我公減

   丁願公添丁之謡行取刑部主事晉郎中尋授直隸口北道多惠政民利賴之金秉祚

   齋當陽人雍正己酉拔貢知興化縣淮揚大饑東祚籍極貧户八萬餘口請賑上官難之秉祚力爭

   得賑如數民無流亡調山陽令罷告訐嚴印記定里居叙次第經緯詳具以治行洊升徐州知府郡

   累歲災潦秉祚浚蕭縣廟橋朔里等河開碭山義興永定諸渠通銅山塞河一百二十里濬范家窪

   蔡家莊引河八道百姓稱便廖士宏遠安諸生父卒哀毁廬墓蔬食三年染疾不能廖以

   未終母喪悲痛卒雍正九年 旌方雍璧遠安人父疾有藥草産深山山多虎雍璧採藥

  遇之泣告以父疾待藥虎竟去後父卒廬於墓側三年乃歸乾隆五十年 旌王士達

  州武生嘉慶三年敎匪入州境被執不屈死又監生王士道鄭德芳鄭德蕙鄭應坦鄭應坤鄭應堦

  俱同時拒賊死  予祀忠義祠張大勲荆門州武生捐職千總嘉慶三年三月募鄉勇

  堵禦敎匪力竭捐軀同時謝抒等九人皆死之

 ︹流寓︺︹梁︺沈約字休文吳興人為東陽太守遷侍中建昌侯卒於荆門今城西有沈約墓銘曰

  時日不利不能歸塋咸陽︹唐︺孟浩然襄陽人好節義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京師被放還

  山常往來荆門沮漳閒陪張曲江遊玉泉有詩今州南有孟子港︹宋︺孫何蔡州人以父鏞

  知荆門軍遂居焉幼嗜學為文必本於經淳化三年舉進士省闈及殿試俱第一官至知制誥有集

  四十卷弟僅咸平初及第端恪無競篤于儒學官至給事中侯仲良河東人寓當陽顔其

  居曰時習仲良二程之甥師事程明道朱子稱其學清白勁直胡安國崇安人父淵寓跡荆

   湘閒安國為蔡京所扼退居當陽之漳濱著有經筵正論春秋傳武夷集資治通鑑舉要補遺彊學

   力行志於康濟何參夷陵人博學孝義不求聞達隱居當陽︹明︺簡而可字敬所興

   山人萬厯舉人厯姚安知府居遠安崇禎七年陷城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列女︺︹南北朝︺︹梁︺鄧元起母當陽人元起初為益州刺史過江陵迎其母母不肯

   出曰貧賤家兒忽得富貴詎可久保我即死不能與汝共入禍敗元起入蜀竟為蕭藻所害︹宋︺

   吳源妻盧氏荆門人源死節盧聞訃處置家事焚香泣拜曰夫為忠死妾為節死遂自

   縊鄉人為立雙節祠︹明︺楊堪妻胡氏荆門人年二十夫亡甘貧撫孤守節七十年又

   同州周之楨妻黄氏賀學詩妻劉氏俱年少撫孤守節終身夏某聘妻趙氏

   人趙申陽女年十五許聘未行聞夏氏子病𥸤天請代訃至閉户自縊死龔兆奎妻楊

   氏荆門人夫卒無子事舅姑盡孝舅姑歿以毁卒汪文鋭妻王氏當陽人年二十

   七夫亡家貧無子勵志苦守又同縣盧友傑妻曹氏亦早寡守節蕭宗禹妻龔氏

   當陽人夫死絶粒七日卒劉拱辰妻王氏當陽人年二十二夫死守節事繼姑孝謹

   萬厯中旌王瑞妻羅氏荆門人夫卒自縊死彭九成妻白氏遠安人夫

   卒白年二十餘二孤數歲孀居四十餘年陳瑞妻盧氏遠安人瑞卒盧年二十六

   忍死養姑姑卒兄憐其貧而無嗣勸之嫁遂閉門自縊董麟妻梁氏遠安人年二十

   餘撫二孤甘貧守節姑令改嫁梁指石誓至死不變子良相成立以孝聞旌其門曰節孝孫銓

   妻談氏遠安人銓死年十八守節六十六年教子尚信尚智俱明經九十四歲終建坊曰貞

   鄒承先妻陳氏遠安人夫卒陳年二十有五守柩三年豫營後事畢閉户七日

   自盡遂與承先合葬萬厯中邑令立碑於孫公橋識之姚某妻劉氏荆門人劉澤甫

   女幼許聘姚氏子將笄姚死屢自經得救甦因曰吾無兄弟父母何依乃日侍父母父死族有利其

   家貲欲他字之者劉誓不他適萬厯中旌簡詢妻張氏遠安人張斗樞女讀書通詩文

   夫婦相敬如賓夫卒守節二十餘年邦孚妻李氏遠安人崇禎七年流寇犯遠安

   李被掠大罵不屈爲賊所磔蘇氏荆門人諸生蘇文亮女事姑盡孝崇禎十五年流寇陷城

   夫被執蘇赴水死李嵓妻任氏荆門人流寇至完節遇害栗芳春妻劉

   氏當陽人夫卒守節三十年流賊至遇害李如𤦺妻周氏遠安人夫卒守節三

   十餘年崇禎末流賊破砦周墜崖而死張鴻業妻李氏達安人崇禎末賊破砦觸

   

  ︹本朝︺楊𤦺妻李氏荆門人夫卒紡績所餘即以給族黨歲饑施粥糜飯餓者守節四十

   一年又同邑姚某妻雷氏守節四十三年俱雍正年閒 旌陳瑾妻望氏遠安人瑾

   殁時氏年十九守志堅貞事舅姑極䖍子明旦邑諸生中年病殁媳張氏亦青年守節雍正九年

    陳光寵妻江氏荆門人夫亡守節又同州監生單叔元妻姚氏承兆璽妻

   趙氏黄明鋐妻陳氏廖鎧妻蔡氏王大俸妻汪氏吳象峯妻楊氏周和錫妻藍氏李士崑妻傅氏吳

   祖泰妻王氏金大常妻古氏金文妻蕭氏車邦妻唐氏陳永輝妻李氏萬必遇妻楊氏周家尚妻

   阮氏監生李士崇妻譚氏朱毓文未婚妻劉氏朱玉梅妻唐氏朱大紹妻王氏劉延祥妻陳氏蔣璵

   妻田氏蔣時宜妻梁氏柳際濂妻鄭氏李若紳妻羅氏劉涵妻解氏生員趙公廉妻李氏趙三著妻

   江氏李振世妻鄧氏蔡承暉妻周氏俱乾隆年閒 旌蔡廷楷妻曹氏蔡廷棟妻艾氏蔡廷松妻劉

   氏楊仁妻牛氏史世箴妻李氏李大鰲妻王氏蘇化龍妻曹氏趙晟妻陳氏楊匡衡妻萬氏楊廷柱

   妻范氏陳宗盛妻張氏嘉慶年閒 旌又同邑鄭洪祥妻王氏偕媳祝氏李氏姪媳張氏孫女大姑

   二姑三姑四姑俱於嘉慶元年匪入境守正被戕嘉慶四年 旌生員梁暹妻陳

   氏當陽人夫死守節又同縣鍾汝清妻朱氏王杰妻莊氏王之培妻莊氏熊韜章妻杜氏賀君榖

   妻劉氏賀永奏妻郭氏章景斗妻熊氏張定國妻楊氏伍應連妻萬氏陳建平妻果氏王明遠妻馬

   氏趙士彦妻王氏席久祚妻田氏陳先應妻汪氏李本培妻吳氏李本垿妻季氏李本均妻孔氏楊

   瓊林妻葉氏楊亦愈妻林氏楊昌慶聘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萬國安妻楊氏盧故梧妻牟氏皮

   朝柱妻盧氏烈婦席位寛妻張氏童虞珍妻姜氏傅啟立聘妻汪氏嘉慶年間 旌姜應望

   妻張氏遠安人夫亡守節年八十餘卒又同縣楊廷鳳妻傅氏李清妻王氏朱孔陽妻劉氏

   傅君璋妻李氏游君瑞妻張氏湯大年妻陳氏蕭文恭妻王氏蕭天永妻萬氏廖宗文妻汪氏萬世

   傳妻徐氏貞女楊寅姑楊文芳妻郝氏曾元瑞妻望氏向安遠妻盛氏周士嶸妻何氏俱乾隆年閒

    旌張某妻高氏嘉慶年閒 旌

  ︹仙釋︺︹漢︺葛洪字稚川嘗於當陽紫蓋山穿井煉丹年八十一尸解去︹五代︺知節

   晉開運中結廬荆門西山南平高氏出師告以成敗悉驗嘗驅猛虎並遊結廬潭上蛇龍避焉︹明︺

   碧天自蜀入荆門四十餘年一日謂其徒曰吾當西歸合掌跏趺火自内焚及胸尚誦佛號不

   

  ︹土産︺石綠明統志荆門州出萆薢 黄精通志俱荆門州出SKchar

   通草 茜草 紅花 秦椒 仙茅 大黄

   安縣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梁慎猷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