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九十八至二百九十九

卷二百九十六至二百九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九十八至二百九十九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至三百一

大清一統志

 台州府二

︹名宦︺︹三國︺︹呉︺范平錢塘人呉時遷臨海太守政有異能︹晉︺王述晉陽人穆帝時

  出補臨海太守蒞政清肅公庭盡日無事郄愔金鄉人由黄門侍郎為臨海太守在郡優游頗

  稱簡黙後以疾去職築宅章安有終焉之志辛景為臨海太守孫恩寇臨海景討破之恩窮

  蹙赴海自沉︹南北朝︺︹宋︺臧熹莒人武帝時為臨海太守郡經兵寇百不存一熹綏

  輯綱紀招聚流散歸之者千餘家阮長之尉氏人元嘉十一年臨海太守蒞官有風績

  為後人所思江秉之考城人元嘉十二年轉臨海太守以簡約見稱得祿悉散之親故妻

  子常饑寒或勸營田者秉之正色答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在郡作書案一枚及去官留以

  ︹齊︺孔琇之山隂人永明中為臨海太守在任清約罷郡還獻乾薑二十觔世祖嫌少

   及知其清乃歎息︹梁︺傅昭靈州人天監中出爲臨海太守郡有蜜巖前後太守皆自封固

   專其利昭以周文之囿與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戒勿封縣令常餉栗置絹於薄下昭笑而還之

   蕭洽南蘭陵人遷臨海太守爲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劉潛彭城人大同十年爲

   臨海太守時政綱疎闕百姓多不遵禁潛下車宣示條制勵精綏撫境内翕然風俗大變︹唐︺啖

   助趙州人天寶末調臨海尉鄭䖍滎陽人天寶末貶台州司户參軍在官貧約甚澹如也

   ︹五代︺︹唐︺陳長官史失其名事呉越王錢鏐爲寕海令鏐欲加賦使按縣長官上書言

   寕海土瘠收薄難以加賦鏐怒繫之死於獄後悟賦得不加民廟祀之︹宋︺畢士安

   人太平興國初呉越錢俶納土選知台州言錢氏上圖籍有司皆侈張賦數今湖海新民始得天子

   命吏宜有安輯願一用舊籍詔從之王子輿莒人雍熙初知臨海縣精於吏事文牒紛委頃

   刻決遣曽無凝滯元絳錢塘人慶厯六年知台州州大水冒城民廬蕩析絳出庫錢即其處

   作室數千區命人自占期三𡻕償費流者復業又甓其城因門為牐以禦湍漲後人守其法

   襄侯官人慶厯中知仙居縣以德化民無事鞭箠然神明内藴案無留牘創開黌宫為勸學文月

   朔命門人管師讀以聳父老聽自是人才輩出孔文仲新喻人台州推官熙寕初范鎮以制

   舉薦對䇿九千餘言力論王安石所建理才訓兵之法為非安石怒罷歸故官錢暄臨安人熙

   寕中知台州台城惡地下秋潦暴集輒圮溺人多即山為居暄増治城堞壘石為臺作大隄捍之

   陳敏無錫人知台州朝命立元祐黨籍碑敏曰誣司馬公為奸人是誣天也其倅卒立之敏碎

   其石掛冠去陳槖餘姚人政和中為台州士曹治獄平允更攝天台臨海黄巖三邑皆以愷

   悌稱紹興中知台州民懷惠愛越境歡迎不數月稱治母喪邦人巷哭相率走行在所者千餘人請

   起槖詔槖清謹不擾治狀著聞敕所在州賜錢三十萬槖力辭上謂近臣曰陳槖有古循吏風

   膺為台州户曹㕘軍宣和中盜吕師囊應方臘來攻城膺率吏士禦以方畧卒磔師囊及去任民

   立祠祀之朱子撰廟記蕭振平陽人紹興中知台州海寇𫝑張振至克之楊煒

   中知黄巖縣開官河立陡門九所民賴其利尤袤無錫人紹興中知台州州五縣有丁無産

   者輸二年丁税凡萬有三千家前守修郡城工纔什三屬袤成之袤按行前築殊鹵莽亟命更築加

   高厚數月而畢明年大水更築長墉正值水衝城賴以不没有毁袤者帝使人密察之民誦其善政

   不絶口乃錄其東湖四詩歸奏帝讀而歎賞除淮東提舉常平曾幾河南府人紹興中知台州

   治尚清淨民安之王淮金華人紹興中為台州臨海尉郡守蕭振一見竒之許以公輔器

   沈作賓歸安人知台州首訪民疾苦弛鹽禁寛租期均徭役更酒政決滯獄五十日間盡除

   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前守嫉其勝己媒蘖罷去民請於朝借留不遂為立留碑李浩

   臨川人孝宗時知台州州有練中禁軍五百人訓練官貪殘失衆心不逞者因謀作亂露刃於庭浩

   推其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無事並海有𪧐寇久不𫉬浩募其徒自縛贖罪即得其魁豪民鄭憲以

  貲結事權貴囊槖為奸事覺械繫之死獄中權貴教其家訟𡨚且誣浩㕘政劉珙白其本末上曰守

  臣不畏强禦豈易得耶浩始安趙汝愚餘干人淳熙初知台州有惠政嘗修郡城吕祖謙為

  之記後孫必愿復知台州一循其政察民疾苦撫摩凋瘵建養濟院陳瓘祠政教並舉彭仲

  剛永嘉人淳熙中知臨海縣有聲郡守尤袤稱其興滯起廢不擾而集朱子亦謂其保伍之役得

  法外㽦分寕人知台州謝良佐子孫居台者既播越流落㽦求之民間收而教之為治

  先勸後禁訟牒銷縮郡稱平治為濟糶倉抵當庫葬民之棲𭔃暴露者置養濟院又創安濟坊以居

  病囚皆自有子本錢使不廢故葉適謂㽦條目建置憂民如家王萬濠州人嘉熙中差知台州

  至郡日惟蔬飯終日坐㕔事事至立斷吏無所售往往改業散去民亦化之不復訟上下肅然郡以

  大治𦆵五月乞祠去許子良東陽人嘉熙中知台州弊蠧相仍逋上供錢三百餘萬子良節

  縮几典例所宜得者亦謝去居半載郡計裕如讞獄得情即決遣僚吏無所容其私趙景緯

   於潛人景定中知台州以化民成俗為先務首取陳述古論俗文書示諸邑且自為之説使民更相

   告諭諷誦服行約束官吏擾民五事取孝經庶人章為四言詠使朝夕歌之舉遺逸車若水林正心

   於朝旌孝行作訓孝文以勵其俗平重刑懲譁訐治豪横建黄巖縣杜倉六十有六浚河道九十里

   築隄路三十里節浮費為下戸代輸秋苗奏蠲五邑坊河渡錢胡居仁永康人淳祐中以進

   士知台州文章政事冠絶一時︹元︺胡長孺婺州永康人至大元年轉寕海縣主簿大德末

   浙東大祲宣慰同知托和齊議行賑荒斂富人錢一百五十萬給之以餘錢二十五萬屬長孺藏乃

   行旁州長孺悉散於民托和齊雖怒不敢問縣有銅巖惡少年狙伺其間恒出鈔道為過客患官不

   能禁長孺偽衣商人服令蒼頭負貨以從隂武騶卒十人躡其後長孺至巖中人突出騶卒俄集皆

   成擒其行事多𩔖此  托和齊舊作脱歡察今改正黄溍義烏人延祐中授寕海縣丞地

   瀕鹽場亭户恃其不統於有司肆毒害民編户𨽾曹司及財賦府者亦謂各有所憑横𭧂尤甚溍皆

   痛繩以法民有後母殺其父反誣民所為獄將成溍變衣冠隂察之卒直其𡨚惡少年名在盜籍者

   謀為刼奪未行邑大姓執之初無𫉬財左驗事久不決溍為之疏剔以其獄上論之如本條免死者

   十餘伊埒布哈𫎇古人元統中授台州路錄事司達嚕噶齊縣未有學乃首建孔子

   廟延儒士為之師以教後進 伊埒布哈舊作月魯不花達嚕噶齊舊作達嚕花赤今俱改正

   景亮南陽人為衢州路總管善政具舉部使者上其事時詔褒美賜以宫錦改授台州路總管

   卒於台哈布哈𫎇古人至正十一年遷台州路達嚕噶齊十二年方國珍復入海以

   叛台哈布哈自分以死報國發兵扼黄巖之澄江國珍以小舸二百突海門犯馬鞍諸山台哈布哈

   率衆搏賊船射死五人賊躍入船復斫死二人賊羣至欲抱持台哈布哈瞋目叱之起奪賊刀又殺

   二人賊攢搠刺之中頸死猶植立不仆投其屍海中僮名抱琴及臨海尉李輔德千戸徹辰義士張

   君璧皆死之後追封台哈布哈魏國公諡忠介立廟台州 台哈布哈達嚕噶齊譯俱見前徹辰舊

   作赤盞今改正趙琬甘陵人台州路總管至正二十七年方國瑛以舟挾琬至黄巖琬潛登白

   龍嶴舍於民家絶粒不食人勸之食輒瞑目却之七日而死︹明︺王士宏潞州人洪武初

   知寕海縣靖海侯呉楨奉命收方國珍故卒無賴子誣引平民台温明三州騷然士宏條上封事辭

   極懇切詔罷之諸境以安芮麟宣城人洪武中知台州府明於政體嘗詿誤被逮父老泣送郊

   外多遺之金却不受王謙南昌人洪武中臨海縣丞勸學課農愛民如子迄去行李蕭然父老

   追贈不受一錢魏澤漂水人建文三年由刑部尚書謫寕海典史永樂初逮捕方孝孺族黨澤

   力保持其遺孤匿之孝孺得有後康彦民泰和人知天台縣著名績永樂初罷歸洪熙元

   年御史巡按至縣民二百餘人言彦民廉公有為乞還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聞宣宗歎曰彦民去

   天台二十餘年民猶思之其善政可知乃用為江寕縣丞阮勤交趾人天順中為台州知府清

   慎有惠政賜誥旌異𡊮道吉水人成化中為太平知縣時以海倉糧腐責償於民道力阻得寢

   有賊殺捕盜官幾激變道亟至詔諭之其豪民武斷者一置之法治汙浦閘以興水利𡻕大欀樂清

   民願屬乃奏請割六都隸焉後以憂去行李蕭然民祠祀之顧璘上元人宏治中知台州府

   爲政持大體雖官冗不廢學盧英重慶人正德初由黄巖調太平知縣居官清約均徭役尤

   慎於治獄催科立程限不假箠楚獨嚴於吏胥及𫝑要之家不少貸一境肅然羅僑吉水人嘉

   靖初知台州府建忠節祠祀方李孺延布衣張尺詢民間疾苦𡻕時巡行阡陌課農桑講明冠婚喪

   祭禮境内大治周志偉江西人嘉靖中知台州府政務德化有大姓爭田搆訟志偉親往按

   視開示大義於是感泣相讓譚綸宜黄人嘉靖中知台州府性沉毅知兵時東南苦倭患綸

   練千人自衡倭犯柵浦將兵擊之三戰三捷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台州不克而去其黨

   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而盡罷客兵倭自象山突台州綸與

   戚繼光連破之武暐嘉靖中知台州府事時倭入黄巖暐挺身率兵至釣魚嶺力戰遇害建愍

  忠祠於巾子山祀之毛衢呉江人嘉靖中知太平縣革市豪包攬徭役弊毁横湖堂滛祠火其

  神民患乃息飭游儌捕盜賊知名者悉瘐死獄中偷黨遂散周思稷麻城人隆慶中知臨

  海縣清田畝正𭛌界刋税籍宿弊盡洗又奉檄履畝仙居汰消耗革詭冒減圖一十有五奸猾束手

  周孔教臨川人萬厯中知臨海縣治先教養事無累民初令所需器具辦自坊長舖户一切

  革去公暇與諸生講學士習丕變李天秩雲南人崇禎中授台州府推官廉積猾巨蠧立

  置之法案牘填委頃刻決裁前後御史上治行第一去之日單騎襆被鬻書史以自供百姓環泣者

  數千

 ︹本朝︺李士宏磁州人順治五年授台州推官性廉介執法不少狥時台初定鎮將縱恣士宏

  一繩以法城鄉之人始𫉬帖席仙居防將趙德捍而𭶑隂令所俘盜牽連平民士宏以巡撫檄蒞仙

  居趙不敢恣民咸相告曰李公生我及去任出郊士民擁還不得行者累月徐化成

  州人順治八年知台州府寛徵省役與民休息鄭之文休寕人任台巡道中軍馬信叛陷城

  之文為所執不屈被害事聞   賜廕一子劉登科奉天人順治十三年知黄巖縣明年

  海寇陷城脅降不從繫入舟終不屈賊縛投三江水中士民哀之閻福玉安邱人任黄巖

  左營遊擊康熙五十一年出防海與賊遇於牛頭門力戰死事聞贈副將廕一子

 ︹人物︺︹三國︺︹呉︺虞翔章安人官鄱陽太守朱育稱其立言燦盛與御史中丞句章任爽各

  馳文檄蔚若春榮︹晉︺任旭字次龍章安人立操清修不染流俗舉孝廉除郎中固辭歸永

  康初惠帝博求清節之士太守仇馥薦旭辭疾不行陳敏作逆江東名豪並見羈縶惟旭與賀循守

  死不囘敏卒不能屈元明二帝屢徵不至︹唐︺項斯字子遷寕海人㑹昌中進士官終丹徒尉

  以詩︹宋︺郭琮黄巖人幼喪父事母極恭順娶妻有子移居母室凡母所欲必親奉之居

  常不過中食絶飲酒茹葷者三十年以祈母夀母年百𡻕至道三年詔旌其門除其徭役杜誼

   字漢臣黄巖人事父母至孝繼喪父母號慟晝夜不絶卜葬徒跣負土為墳遂茇舍墓旁終喪雖虎

   狼交於側誼泰然無所畏明年呉越大水民居廬墓田産漂壞甚衆而獨不及誼邑人狀其事以聞

   詔嘉奬以祖垂象廕官至贊善大夫嘗知永城縣父老稱其政為不可及後通判梓州卒子揆纔十

   六𡻕哭墓旁卒楊蟠字公濟章安人慶厯進士為密和二州推官歐陽修稱其詩蘇軾知杭州

   蟠通判州事與軾倡酬居多平生為詩數千篇後知夀州卒陳貽範字伯模臨海人治平

   進士厯處州通判遊胡瑗之門又師事陳襄與徐中行羅適為台學源流之首徐中行

   臣臨海人至京師范純仁薦於司馬光光謂神清氣和可與進道得胡瑗所授經熟讀精思踰年乃

   歸葺小室竟日危坐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晚年教授學者崇寕中郡守李諤以八行薦時章蔡

   竊國柄竄逐善𩔖且盡中行去之黄巖陳瓘謫台州聞名納交謂與山陽徐積齊名呼為八行先生

   子三庭槐庭蘭庭筠皆有父風羅適字正之寕海人治平進士厯知五縣官至京西北路提㸃

   刑獄慷慨建白務恤民隱嘗與蘇軾論水利凡興復者五十有五秩滿去民為置祠徐庭筠

   字季節中行季子童丱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喪毁甚既免喪猶不忍娶者十餘年其學以誠

   敬為主居無惰容喜無戲言不事緣飾不苟臧否聞人片善記其姓名遇飢凍者推食解衣不靳一

   日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五鄉人以其父子俱隱遁稱之曰二徐先生江仲明台州人宣

   和寇亂載老母逃山澗中猝過寇於東城之岡逼使就降仲明義不辱奮起罵賊卒死之丞相吕頤

   浩誄以文蔣煜仙居人有文學寇欲妻以女煜絶之脅以拜亦不從寇曰吾戮汝矣煜伸頸就

   刄詈聲不絶而死陳公輔字國佐臨海人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調平江府教授累遷祕書

   郎擢右司諫論蔡京父子懷奸誤國又奏朱勔罪惡時有指為李綱黨者因辭位復陳三事觸時宰

   遂斥監全州税紹興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疏言今日公卿大夫無氣節忠義皆由王安石學術壞

   之復授左司諫言中興之治在以孝感天以誠得民帝嘉其深得諫臣體令尚書省寫圖進覽公輔

   益罄忠鯁乞増輪對官有詔將駐蹕建康上書陳攻守之策以徽猷閣待制卒贈大中大夫公輔論

   事剴切疾惡如仇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二卷呉芾字明可仙居人舉進士第遷祕書正字與

   秦檜舊故及檜專政芾退然如未嘗識檜風言者論罷後以何溥薦除監察御史勸高宗痛自悔咎

   延羣臣陳闕失上韙其言兩淮戰不利廷臣爭陳退避計芾言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因勸親征上至

   建康芾請遂跓蹕以繫中原之望上終不能用孝宗即位累遷禮部侍郎以剛直見忌出外前後守

   六郡各因其俗為寛猛吏莫容奸人懷惠利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芾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文集

   數十卷諡康肅陳良翰邦彦臨海人為文恢博有氣舉紹興五年進士遷監察御史孝宗

   初金主求和良翰應詔言議和納降俱非是必定計自治而和不和聽之又論時議捨淮防江之謬

   金移書求故疆湯思退主遣盧仲賢良翰爭之不聽仲賢至汴果許金疆土𡻕幣良翰言秦檜復見

   今日因極論思退姦邪悞國宜罷黜上曰朕愛思退警敏卿其置之良翰對警敏二字𢙢非卜相之

   法遂罷言職會金敗盟思退罷召爲兵部侍郎除方誎議大夫陳蜀漢荆襄進取大計除敷文閣直

   學士卒諡獻肅陳騤字叔進臨海人紹興二十四年試春官第一累官太子諭德時命太子尹

   臨安騤諫止之光宗受禪召試吏部侍郎紹熙二年詔陳時政得失騤疏三十條皆切時病遷㕘知

   政事光宗以疾不朝重華宫騤三入奏上感悟寕宗即位知樞密院事慶元二年知婺州告老授觀

   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宫卒贈少傅謚文簡謝深甫字子肅臨海人乾道進士調嵊縣尉以薦

   爲浙漕考官一時士望皆與選中江東大旱擢提舉常平講行救荒條目所全活一百六十餘萬人

   紹熙改元遷起居郎兼權給事中遷黜多所諫止每禁庭燕私左右有希恩澤者上必曰恐謝給事

   有不可耳寕宗即位累遷知樞密院事拜右丞相封魯國公深甫爲相守法度惜名器能扶持朱子

   蔡元定正學拜少傅致仕卒諡惠正趙師淵字幾道宋宗室黄巖人乾道進士從朱子遊厯

   寕海軍推官趙汝愚薦授職事官汝愚去國遂東歸益究所學官至太常丞弟師夏師雍皆朱門高

   商飛卿字翬仲臨海人淳熙進士累官工部郎官時韓𠈁胄柄國飛卿未嘗一造請踰

   月即丐去後擢監察御史以言事忤𠈁胄罷為奉常改司農卿總領江淮軍馬錢糧飛卿以身率儉

   節縮浮苛糧餉稍裕開熹中擢户部侍郎王居安字資道黄巖人淳熙進士遷著作郎兼權

   考功郎官誅韓𠈁胄居安實贊其決翼日擢右司諫首論𠈁胄姦逆顯著當肆諸市朝以謝天下陳

   自强奸險附麗罪同𠈁胄又劾郭倪郭僎竄嶺表天下快之遷起居郎兼崇政殿説書以忤權要去

   厯知隆興府討平羣盜復召為工部侍郎理宗即位以龍圖閣直學士知福州卒贈少保居安宅心

   公明待物不貳有方岩集行世杜範字成之黄巖人嘉定初進士拜監察御史奏權臣所用臺

   諫必其私人是以紀綱蕩然風俗大敗因率台臺論鄭清之詐謀罔上凡侍從近臣之不合時望監

   司郡守之貪暴者皆以次論斥清之愈忌改太常少卿累拜殿中侍御史極言臺諫失職之弊時襄

   蜀俱壊江陵孤危兩浙震恐復言清之横起邊釁并李鳴復等以賄交結帝未即行遂渡江歸淳祐

   二年擢同簽書樞密院事拜右丞相上五事繼上十二事盡革舊弊卒贈少傅諡清獻賈涉

   字濟川台州人父偉嘗守開江極論武興守呉挺之横陛對又乞裁抑郭棣郭杲兵權孝宗嘉納涉

   幼好讀古書慷慨有大志以父任高郵尉厯准東㸃刑獄兼楚州節制本路京東忠義人兵分遣

   陳孝忠等屢破金人又遣李全取海州復取密濰收登萊兼畧濟沂餘州相繼請降擢制置副使兼

   京東河北節制金人來犯屢擊敗之卒贈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陳耆卿字夀老臨海人

   嘉定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葉適嘗稱其文著赤城志同郡林表民博物洽聞同修赤城志又自為

   續志三卷葉夢鼎字鎮之寕海人以上舍試入優等釋褐授信州推官淳祐中厯知𡊮吉贑

   三州隆興建寕府皆有善政累遷吏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咸寕三年拜特進右丞相兼樞密使與

   賈似道不合引疾辭歸舒岳祥字舜侯寕海人寶祐進士以文學著名戴表元從而受業

   表无為東南文章大家其學得於岳祥為多胡三省字身之寕海人寶祐進士終朝奉郎

   刋正資治通鑑為廣注九十七卷著論十篇釋文辨誤十二卷行世王珏字叔寶臨海人又曰

   仙居人咸淳進士累官太學博士權知本州事元脅太后詔台州降珏與兵部侍郎仙居陳仁玉本

   州教授臨海邵囦集民増陴浚隍堅壁以守城陷赴泮水死陳天瑞字德修臨海人公輔

   之後咸淳進士師事金華王柏明性理之學志潔行廉為金華令有能名宋末隱居詩文極高古效

   淵明書甲子有文集五十卷車若水字清臣黄巖人與同郡周敬孫楊珏陳天瑞等師事

   金華王柏講明性理若水博學工古文自號玉峯山民著宇宙畧記玉峯冗藁杜滸字貴卿範

   從子少負氣俠德祐元年有詔勤王滸糾集民兵得四千人文天祥開閫平江往附焉及天祥北行

   客無敢從者滸慨然請行至京口以計得脱天祥偕走淮旬由海道達永嘉益王即位授司農卿空

   坑兵敗又與天祥跋涉患難以出天祥移屯潮州滸趨厓山兵潰𬒳執憂憤卒牟大昌

   時黄巖人性忠義驍勇絶倫景炎中應文天祥義檄與姪天與聚兵勤王浙東提刑杜淵聞其賢辟

   為都將天與副之未幾台州陷率衆禦之遇敵於黄土嶺力戰而死元兵屠其家宗族男女死者不

   可勝徐副尉失其名天台人率衆拒元兵於關嶺宋主得浮海去元兵抵台闔門皆遇

   害獨乳媪哺其所乳兒𭔃居王氏家得存三傳生善述人謂忠節之報黄超然字立道黄

   巖州人從王柏遊得性理之傳尤深於易著周易通義及或問發例釋𫎇等書凡三十三卷兩與鄉

   貢及元代宋遂絶意進取︹元︺陳孚字剛中臨海人幼讀書過目不忘至元中署上蔡書院山

   長調國史院編修官攝禮部郎中副梁曽使安南至則詰世子日燇不庭之罪且責其當出郊迎詔

   講新朝尚右之禮往復三書宣布天子威徳辭直氣壯其所贈悉却之使還除翰林待制帝方欲置

   之要地廷臣忌之厯台州路總管府治中大德七年州旱民飢道殣相望托歡徹爾怙勢立威不恤

   民隱孚詣宣撫使愬其不法蠧民事一十九條按實坐罪命有司亟發倉賑飢民賴以全活孚亦以

   此致疾卒於家 托歡徹爾舊作脱歡察兒今改正周仁榮字本心臨海人父敬孫宋太學

   生初金華王柏以朱子之學主台之上蔡書院敬孫與同郡楊珏陳天瑞車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

   松年師事之受性理之㫖敬孫嘗著易象占尚書𥙷遺春秋𩔖例仁榮承其家學又師珏天瑞治易

   禮春秋而工為文章用薦署美化書院山長泰定初召拜國子博士厯集賢待制弟仔肩字本道延

   祐進士終奉議大夫惠州路總管府判官與其兄俱以文學名孟夢恂字長文黄巖人與周

   仁榮同師事楊珏陳天瑞夢恂講解經㫖體認精切務見行事四方從遊者皆服焉以薦署本郡學

   至正十三年以設策禦寇救鄉郡有功授常州路宜興州判官未受命卒賜諡曰康靖先生所著

   有性理本㫖四書辨疑漢唐㑹要七政疑解及筆海雜錄五十卷張惟賢字允德仙居人

   猿臂善射能挽十石弓至正中薦授南漳監鎮累勲擢武德將軍進侯爵與明兵戰蘭溪被𫉬將就

   刑劉基𭄿勿殺義士因戍武林不食七日而死柯九思字敬仲仙居人工詩善繪仕至奎章

   閣學︹明︺陶凱字中立臨海人博學善屬文尤工詩領至正鄉薦除永豐教諭不就洪武

   初徵收元史授翰林應奉擢禮部尚書與崔亮等酌定諸禮儀時初舉制科令定科舉式頒於天下

   明年為㑹試主考得人之盛自此始凡詔今封冊歌頌碑碣多命凱屬草復請紀載時政從之出為

   湖廣參政以晉王府右相致仕後以事被殺葉兑字良仲寕海人以經濟自負尤精天文地

   理卜筮之學元末知天運有歸以布衣獻書太祖列一綱三目言天下大計時太祖已定寕越規取

   張士誠方國珍而李察罕兵𫝑甚盛發使至金陵招太祖故兑書於三者籌之特詳太祖奇其言欲

   留用之力辭賜銀幣襲衣以歸後數𡻕削平天下規模次第畧如兑言方克勤字去矜寕

   海人洪武四年擢濟寕知府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視事三年户口増數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

   年不易士大夫被逮過郡者輒賙恤之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績賜宴遣還尋為屬吏所誣謫江浦復

   以空印事逮死子孝聞十三喪母蔬食終制陶宗儀字九成黄巖人少試有司一不中即

   棄去務古學無所不窺工詩文尤刻志字學習舅氏趙雍篆法甚精家貧教授自給洪武初累徵不

   就常客松江躬親稼穡暇則休於樹隂有所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十年積盎以十數一日發而錄

   之得三十卷名輟耕錄又葺説郛書史㑹要四書備遺傳於世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文

   洪武二年詔纂修禮書一夔與焉明年書成將續修元史王禕為總裁官以一䕫薦一夔遺書論史

   宜置日厯甚詳核以疾辭不至未幾用薦教授杭州召修大明日厯書成將授翰林院官又以足疾

   辭賜文綺遣還朱右字伯賢臨海人元末屢舉不就洪武初宋濂薦修元史史成辭歸以徵修

   日厯寶訓授翰林編修遷晉府右長史卒於官陳圭黄巖人洪武時父叔宏為仇所訐當死圭

   詣闕上章曰臣為子不能諫父致陷不義罪當死乞原父使自新帝大喜曰不謂今日有此孝子宜

   救其父以風勵天下刑部尚書開濟奏不宜屈法乃聽圭代而戍其父雲南葉伯臣

   升寕海人以國子生授平遥訓導洪武九年因災異上書凡數千言曰分封太侈曰用刑太繁曰求

   治太速帝覽書大怒命繫刑部瘐死獄中福王時追贈御史諡忠愍郭濬字士淵寕海人伉爽

   不羣師事宋濂與方孝孺為友洪武九年以諸生貢太學應詔上書論當時急務甚切召對忤㫖令

   學於太學同學嫉之與學官語不合誣奏抵罪以死鄭士利字好義寕海人兄士元剛直有

   才學由進士授懷慶府同知擢湖廣按察司僉事屢觸權貴怒洪武九年考校錢穀冊書空印事覺

   凡主印者論死佐貳以下搒一百戍逺方臺吏因陷士元遂繫獄帝方盛怒莫敢諫㑹星變求言士

   利方欲上書既而讀詔有假公言私者罪恐禍及兄待士元免死出乃為書數千言言數事而於空

   印事最詳且言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壞足用之材帝覽書大怒下丞相御史雜問士利辭不

   屈與士元皆輸作江浦而竟殺空印者朱煦仙居人善事父母父季用為福州知府洪武十

   八年詔盡逮天下積𡻕官吏為民害者赴京師築城季用居官僅五月亦被逮病不能堪時訴枉令

   嚴至有抵極刑者煦奮曰訴不訴等死耳萬一父緣訴𫉬免即戮死無恨即具狀叩閽太祖悲其意

   立赦季用復其官同時以例復官者十四人同時危貞昉字孟陽臨海諸生父孝先洪武中進士官

   陵川丞坐法輸作江浦貞昉詣闕上疏言父筋力向衰而大母年踰九十願代父俾父𫉬歸養太祖

   惻然從之貞昉即解儒服雜衆傭力作體弱不勝勞閲七月病卒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

   古克勤子幼警敏讀書日盈寸師事宋濂濂及門知名士盡出其下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

   武二十五年以薦召見上顧皇孫曰此端士當老其才以輔汝除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

   名其廬曰正學建文即位召入為翰林文學博士侍經筵一時詔命皆出其手燕王入召使草詔孝

   孺衰絰至號哭徹殿陛燕王降榻勞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非先生草不可孝孺大書數字擲筆於

   地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遂磔於市弟孝友同就戮妻鄭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

   死福王時贈太師諡文正妻諡貞愍孝友贈翰林待詔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孝孺諡曰

   忠文所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學者稱正學先生盧原質字希魯寕海人方孝孺姑子也

   洪武中廷對第二授編修厯官太常少卿建文持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被殺弟原朴等皆死福王

   時贈原質禮部尚書諡節愍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王叔英字原采黄

   巖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並徵至叔英固辭還鄉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遷漢

   陽知縣多惠政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帝嘉納之燕兵至淮奉詔募兵廣德已知事不

   可為沐浴具衣冠書絶命詞自經成祖既登極陳瑛簿錄其家妻金氏巳自經二女下錦衣獄赴井

   死嘉靖中建忠節祠并祀其妻及二女福王時贈禮部侍郎諡文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愍林右字公輔臨海人洪武中為中書舍人與方孝孺友善嘗奉璽書行邊有功進春

   坊大學士命輔導皇太孫以事謫中都教授棄官歸聞孝孺死為位𡘜於家成祖召之不至械至京

   猶欲官之不屈成祖怒劓之死福王時贈禮部尚書謚貞穆鄭華字思孝臨海人洪武進士

   授行人奉使有聲坐詿誤貶東平州吏目燕兵至州長貳盡棄城走華謂妻蕭曰吾義必死蕭泣曰

   君不負國妾敢負君華曰足矣率吏民憑城固守力疾戰城破不食五日死福王時贈太僕少卿諡

   貞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盧 迴字士恭仙居人洪武中以貢入太學累官

   户部侍郎燕兵起與郎任主抗禦策京師陷抗節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鄭恕字本忠仙居人好古博雅洪武中由昌國縣訓導知蕭縣甚得民心建文四年燕將王聰

   破蕭不屈死二女亦死之子濂湜謫北平福王時諡惠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林嘉猷初名昇以字行寕海人與鄭公智師方孝孺孝孺喜曰匡我者二子也洪武中以儒

   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陜西僉事燕王稱帝坐方黨被逮死福王時贈太僕卿諡

   穆愍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鄭 公智字叔貞寕海人為方孝孺所知薦於

   蜀三王甚禮之建文時以賢良舉為御史持法不阿後坐方黨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節葉惠仲臨海人與兄夷仲並有文名建文初以知縣充史館官修太祖實錄遷南

   昌知府永樂元年坐書靖難事事多指斥論死籍其家福王時贈太僕少卿徐宗實

   以字行黄巖人少頴悟力學洪武中薦授銅陵簿請告迎養忤帝意謫戍淮隂驛帝遷駙馬都尉東

   川侯胡海子觀在選中擇師難其人以命宗實中使置駙馬位南向而布衣席東向宗實手引駙馬

   位使下然後為講説左右大驚帝聞而嘉之洪武末通判蘇州有忠政建文二年超擢兵部右侍郎

   奉使兩淮燕事急使兩浙招義勇成祖立乞骸骨歸踰二年坐事逮至京卒於道東湖樵

   夫不知其姓名樵臨海之東湖日負薪入市口不二價靖難之變閔記書至慟哭投湖水死又天

   台東鄉野老無姓氏不知其從來永樂改元詔至亟走山中倚樹哭踰晝夜不食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賜入祀忠義祠石允常字恒德寕海人洪武進士陞河南僉事有清操永樂

   初謫戍歸過金陵舊宫慟哭不食而卒顧碩字景蕃仙居人洪武中以通經儒士累官吏部

   主事成祖立召之不赴為富家牧牛嘗作牧牛行四顧無人輒慷慨悲歌人不知其為碩也後過赦

   徐善述字好古天台人洪武中貢入太學授桂陽州學正永樂初簡宫僚為春坊司直

   郎見重皇太子每作詩輒令指摘數遏乃定時賜書翰遷左贊善太子每稱爲先生坐累死仁宗即

   位贈太子少保諡文肅命立祠墓側春秋祀之陳璲字廷嘉臨海人永樂中鄉會試皆第一殿

   試問禮樂刑政璲爲推原其本且極言靖難師起骨月之間不無慚德誅戮黄子澄方孝孺等其如

   禮樂刑政何帝不之罪授庶吉士預修五經大全諸書乞休薦起督學江西致仕魯穆

   文天台人永樂進士有清採除御史仁宗監國屢上封事漢王宫奄將校不法莫敢言穆上章劾之

   不報然直聲振朝廷遷福建僉事理𡨚獄摧豪强民間呼魯鐵面正統初擢右僉都御史奉命捕蝗

   還以疾卒尚書呉中爲治棺衾乃克殯子崇志登進士授給事中厯應天府尹廉直有父風

   樸字原質寕海人與弟宗簡字原佳俱登永樂中進士改庶吉士後以收藏方孝孺文集爲楊善

   所搆被逮宗簡願以身代並逮之樸言孝孺効忠𫎇戮其文章明先王之道不宜深罪帝益怒駢戮

   於市樸妻金氏不踰月以哀傷卒陳員韜字從周臨海人宣德進士擢御史出按四川黜

   貪奬廉雪死囚四十餘人正統末大軍征鄧茂七往撫其民釋被誣為賊者千餘家都指揮蔣貴要

   所部賄都督范雄病不能治軍皆劾罷之擢廣東右㕘政遷福建右布政使閩越當寇亂後皆撫循

   備至得士民心員韜持操甚潔而量能容物人謂員韜德性四時皆備云范理字道濟天台人

   宣德進士知江陵縣以卓異聞楊溥薦知德安府又以最遷福建布政使栘貴州左布政擢南京工

   部侍郎請鬻蘆場新葦及内庫舊貯布帛葺造郊廟宫殿内外諸署城樓街表并戰船食器皆以次

   成而民不知又奏省饋糧米𡻕萬石備賑貸從之轉南吏部侍郎以疾卒子絪由進士知濱州王恕

   奏治行第一齊汪字源澄天台人正統進士累官車駕郎中土木之變汪扈駕不去遂死之

   林鶚字一鶚太平人景泰中進士授御史英宗復辟出知鎮江革弊舉廢治甚有聲居五年以

   才任治劇調蘇州成化初超遷江西按察使厯左右布政使𡻕飢奏減民柤十五萬石擢刑部右侍

   郎執法不撓十二年疾卒鶚交遊不苟對妻子無惰容公餘輒危坐讀書事生母孝謹母稍不怡必

   跪請得其歡乃巳殁不能具棺斂友人為經紀其喪嘉靖中贈尚書諡恭肅夏壎字宗成天

   台人景泰進士授御史天順初清軍江西發鎮守中官葉達恣横狀達為斂威以薦超擢廣東按察

   使成化初奏猺獞弗靖用兵無功由有司撫字乖方請慎選監司守令撫綏遺民帝深納其言厯遷

   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壎剛介善聽斷所至民無𡨚在蜀三年民夷畏服年未五十即求退既歸杜

   門養親不接賓客黄孔昭初名曜後以字行改字世顯太平人天順進士授屯田主事成

   化九年為文選郎中故事選郎率閉門謝客孔昭曰苟以深居絶客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公退遇

   客輒延見訪以人才書之於冊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簡由是銓序平允其以私干者悉拒之累

   遷南京工部右侍郎奉詔薦舉方面以知府樊瑩僉事章懋應後皆為名臣孔昭嗜學敦行為士𩔖

   所宗嘉靖中贈禮部尚書諡文毅孫琯字宗賢以議大禮官至禮部尚書謝鐸字鳴治太平人

   天順末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性介特力學慕古講求經世務成化九年同校勘通鑑綱目上書言

   時政帝不能從復條上備邊事宜與邊將之弊語皆切至進侍講直經筵遭兩喪服除以親不逮養

   遂不起宏治中起為南京國子祭酒尋謝病去再擢禮部右侍郎管祭酒事嚴課程杜請謁增號舍

   置公𪠘三十餘居其屬諸生貧者賙恤之死者請官為之殮居五年引疾歸鐸經術湛深為文章有

   體要性好賙恤族黨自奉則布衣蔬食卒贈禮部尚書諡文肅陳選字士賢臨海人員韜子自

   幼端慤寡言笑以聖賢自期天順四年會試第一授御史巡按江西盡黜貪殘吏廣寇流入贑州奏

   聞不待報遣兵平之憲宗初疏劾馬昻救羅倫一時憚其風采督學南畿頒禮儀於學宫令肄業作

   小學集註以教諸生改督河南學政汪直被命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謁選獨長揖久之進按察使

   多所平反囹圄為空厯廣東左右布政使嚴條約革和買減泛役屢觸市舶中官韋眷怒誣以罪被

   徵至南昌病卒選務克己因自號克庵正德中追贈光祿卿諡恭愍龎泮字元化天台人成化

   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宏治初御史暢亨劾中官張慶反為誣訐泮疏直之遷刑科都給事中副使楊

   茂元𬒳逮泮率同列疏救茂元得薄譴武罔知州劉遜以事忤岷王王劾之命錦衣逮泮率同列爭

   之忤㫖下詔獄尋釋停俸威寕伯王越謀起用中官蔣琮李廣有罪外戚周彧張鶴齡縱家奴殺人

   泮皆極論直聲甚著擢福建右㕘政厯廣西左布政使致仕 本朝嘉慶十二年   賜祀鄉賢

   王純字宏文仙居人成化中進士為工部主事會詔罷南京兵部尚書王恕官純抗章言

   不宜罷杖之闕下貶思南推官宏治中累遷湖廣提學命事夏鍭字德樹壎之子成化進士

   宏治四年謁選入都上章請復主事李文祥庶吉士鄒智御史湯鼐等官罷輔臣劉吉位忤㫖下詔

   獄既釋歸久之始赴選除南京大理評事疏論賦斂徭役馬政鹽課及宗藩戚里侵漁之狀帝不省

   鍭素無宦情服官僅𡻕餘念母老乞歸侍養家居三十餘年竜不復起王爌字存納黄巖人

   宏治進士正德時屢遷刑科都給事中武定侯郭勛鎮兩廣行事乖謬奉詔自陳多強辨爌等駮之

   都察院彭澤復奏不錄爌言爌并劾澤御史林有年直言下獄浙江僉事韓邦奇忤中官被逮爌皆

   論救車駕幸大同久不返爌力請囘鑾俄以論救彭澤忤王瓊調惠州推官嘉靖中累擢南京右都

   御史以忤夏言謝病歸爌嘗與御史潘壯不相能壯坐大獄詔爌提問爌力白壯罪至忤㫖人以此

   稱爌長者卒贈工部尚書戴德孺字子良臨海人宏治末進士厯工部員外郎監蕪湖税有

   清名再遷臨江知府宸濠反遣使收府印德孺斬之誓死守旋與王守仁共滅宸濠以憂去世宗以

   德孺馭軍最整獨増三秩為雲南右布政使舟次徐州覆水死後贈光祿寺卿予一子官余寛

   字仲栗臨海人正德進士厯文選司郎中世宗時爭興獻大禮下詔獄戍海南隆慶初贈大理寺卿

   應良字原忠仙居人父昌字克盛少孤事母極孝仕分宜尉良正德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王守仁在吏部良學焉親老歸養講學山中者將十年世宗朝以薦起伏闕爭大禮忤㫖廷杖張𤧚

   黜之為山西副使謝病歸卒王宗沭字新甫臨海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厯江西提學

   副使修白鹿洞書院引諸生講習其中隆慶中擢拜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極陳運軍

   之苦請㫖優䘏又以河決無常運道終梗欲復海運因條上便宜七事徐邳俗悍多奸鹽徒出没六

   安霍山礦賊竊發宗沭奏設守將又召豪俠巨室充義勇責令捕盜後多有功進刑部左侍郎罷歸

   卒贈尚書天啟初追諡襄裕子士崧士琦士昌皆進士士琦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士昌官至

   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並有名於時曾銑字子重本江都人世居黄巖嘉靖中舉進士授御史

   巡撫遼東值兵變銑擒斬首惡事遂定厯右金都御史巡撫山東再撫山西二十五年以兵部侍郎

   總督陜西三邊軍務銑有膽畧長於用兵又感帝知遇圖報稱念寇居河套久為中國患遂上疏請

   搗其巢條八議以進已又獻營陣八圖並優㫖下廷議嚴嵩言銑開邊釁遂逮銑嵩又使仇鸞訐銑

   斬於市妻子流二千里銑廉既没家無餘貲天下𡨚之隆慶初贈兵部尚書諡襄敏呉時來

   字惟修仙居人嘉靖進士授松江推官攝府事以禦倭功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嚴嵩私人兵部尚書

   許論宣大總督楊順巡按御史路楷嵩疾之甚出使琉球將行復劾嵩父子招權不法嵩怒密奏陷

   之下詔獄遣戍横州隆慶初召為工科條上治河事宜又薦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宜用之薊鎮皆從

   之累擢南京右僉都御史遷廣東巡撫旋罷歸萬厯十二年始起湖廣副使終左都御史王士

   性字恒叔宗沭從子萬厯進士由確山知縣徵授禮科給事中首陳天下大計言朝廷要務二官

   司要務三兵戎要務四疏凡數千言深切時弊多議行劾揚巍阿輔臣申時行時行納巍邪媚皆失

   大臣誼又請召還沈思孝呉中行等十六人忤㫖不報遷吏科出為四川㕘議厯鴻臚寺卿卒

   明諏字君教黄巖人萬厯進士授太常博士釐正郊廟大祀典章擢給事中倭警上六事時内

   侍頓隆犯罪尋見原雲南𡻕進礦金初議量減尋復故明諏并疏㕘駮忤中官又疏請召還直臣張

   棟等又請起用閣臣王家屏尚書沈鯉員外郎鄒元標時家屏方建言忤㫖㑹枚卜吏部首列家屏

   名顧憲成坐謫明諏復疏救之帝怒削籍歸呉執御字朗公黄巖人天啟初進士除濟南

   推官德州建魏忠賢祠獨不赴崇禎三年徵授刑科給事中言理財先保民請蠲畿輔加沠及捐助

  搜括宜速罷帝切責之已劾吏部尚書王永光專務比匪亦不納俄因風霾陳謹邊防擇守令二事

  報聞後劾首輔周延儒攬𣙜為奸利忤㫖執政復從中搆之下詔獄釋歸其學以立誠為本立朝更

  著風節卒於家應昌士字君安仙居人崇禎中特賜進士授安定如縣流賊破潼關城陷被

  執不屈賊先殺具妻女以脅之終不屈偽帥釋其縛盛具延上座從容勸降昌士舉杯擊偽帥首遂

  𬒳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陳 函輝原名煒字本叔臨海人崇禎進士授

  靖江知縣罷官歸聞李自成陷京師慟𡘜刑牲誓衆倡義師㑹福王不許草澤勤王乃已尋起職方

  主事江北事敗擁戴魯王為禮部侍郎王自台航海函輝從之已而相失哭入雲峯山作絶命詞投

  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

 ︹本朝︺許鴻儒字象垣太平人順治初以貢選知羅城縣縣為土司叛據鴻儒隨征數年始得

  至俄桂林失守孤立無援城陷被執不屈死子弟死者五人贈廣西按察司僉事   賜祭葬廕

   一子入監余煜臨海人有膽氣康熙甲寅耿精忠遣曽養性犯台時寕海將軍募敢言之士往

   撫煜毅然請往縋城說賊責以大義賊怒脅之降不屈死洪若臯字叔敘臨海順治乙未

   進士授户部主事厯福寕道僉事丁艱後遂杜門不出性嗜學林居三十年手不停披所著有南沙

   文集臨海志樂府源流等書婁汝初黄巖人任寕波城守千總康熙三十六年捕賊於慈

   谿之陽覺殿力戰死事聞廕一子同縣羅洪燦乾隆間以把總隨𠞰林奭文殁於陣羅江太官定海

   鎮總兵嘉慶十年追𠞰蔡牽至盡山洋遭風漂殁均議䘏如例齊召南字次風天台人幼有

   異秉詩文援筆立就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嘗與修經史考證通鑑綱目三編續文獻通

   考 大清一統志諸書厯官禮部侍郎以疾乞歸掌教敷文書院十餘年人文蔚起著有水道提網

   後漢公卿表寶綸堂詩集李彬黄巖人乾隆五十七年 旌表孝子同縣孝子李恂又天台縣

   孝子齊式唐李元魁並於嘉慶年間 旌

  ︹流寓︺︹晉︺江𨔁陳留圉人避蘇峻亂屏居臨海翦茅結宇耽玩載籍有終焉之志辟從事除佐

   著作郎並不就︹南北朝︺︹齊︺顧歡鹽官人隱於剡天台山開館受業者至百人

   伯玉錢塘人隱居剡瀑布山三十餘年宋孝建時樂詢表薦不就高宗即位手詔以禮迎遣又

   辭敕於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梁︺庾肩吾新野人信父隱居天台故信作哀江南賦

   云少徵真人天台逸民︹唐︺司馬承禎字子微洛州温人廬天台山不出則天睿宗明

   皇朝累召見問尋還山善草𨽻明皇嘗命以三體寫老子刋正文句卒年八十九諡貞一先生︹宋︺

   陳瓘沙縣人徵宗時上疏辨宣仁后誣謗及著尊堯集坐徙台州宰相且命凶人石悈知州事

   窘辱百端終不能害在台五年乃得自便豐稷鄞人為御史中丞以論蔡京安置台州

   公弼新昌人以劾蔡京誤國謫居台州從弟公孺亦相随居台︹元︺台哈布哈

   白野山父塔布台厯任台州錄事判官遂居於台 台哈布哈譯見前塔布台舊作塔

 ︹列女︺︹隋︺杜氏二女臨海仙居人家鬻湯餅大業末女甫筓喪父母庖人挑之二女憤激

  殺庖人去之孟溪溪溢俱死︹宋︺夏孝女名阿九黄巖人嘉定中隨父樵於山父遇虎女

  號呌直前執薪鞭虎曰可食我母食我父且鞭且泣踰數十步虎棄父而啖女朱伯履妻

  陳氏臨海人年少夫亡有欲奪其志者痛哭引刀將自剄姑亟持之乃免事舅姑至孝淳熙中

  詔特封安人旌其門名所居曰節孝巷王貞婦臨海人德祐二年兵入境舅姑與大皆

  遇害主將見婦美欲内之挈至嵊縣青楓嶺婦伺守者梢懈嚙指出血書字山石南望痛哭投崖下

  死其血漬入石間天隂雨即墳起如始書時元至治中旌曰貞婦立石祠於嶺上易其名曰清風嶺

  ︹元︺陶宗媛臨海人儒士杜思絅妻歸杜四載而夫亡矢志守節台州被兵宗媛方居姑喪

  忍死䕶柩為遊軍所執迫脅之不從遂遇害其妹宗婉弟妻王淑皆赴水死任文仲妻

  林氏寕海人家甚貧年二十八而寡姑患風疾林旦暮扶持維謹撫育三子皆有成年一百三

  𡻕而狄恒妻徐氏天台人恒早殁徐堅志守節至正二十年鄉民為亂被賊所迫

  紿以渴甚欲自汲飲即投井死時年十八郭氏天台人夫為戌卒千夫長李某見其色美百計

  調之郭毅然莫犯夫歸具以告夫怒欲殺李李訴於縣論死獄卒葉姓者逼之有恩卒度必死乃囑

  妻嫁之郭曰君以我死我安能二適以求生乎歸鬻子女得錢三十緡攜之獄請夫以酬獄卒走至

  仙人渡水中端坐而死水極險惡其尸不衝仆事聞具棺葬之表其墓曰貞烈︹明︺符松妾

  真奴黄巖人松既死其妻歸母家有他志真奴泣諫妻怒捶之逼以去真奴潛歸痛哭自縊於

  松柩程有德妻陳氏名貞黄巖人洪武間有德以軍士給事羽林左衛鎮撫陸

  林見陳美百計調脅不從遂被亂毆而死其夫訴於朝林抵罪嚴氏太平人年十六許字鄭某

  未嫁而夫亡鄭欲以次子接婚父母利其貲許之氏自縊死又朱四妻呉氏少寡父母欲奪其志赴

  朱渙妻楊氏臨海人夫卒其兄諷之他適不從乃潛許鄉之富人楊知事迫自縊

   死又金氏名顯既許配而夫病瘋母欲改字女泣曰再聘非女道吾惟有死而已乘間自縊死

   氏臨海人名光奴嘉靖中為倭所掠女奮拳擊倭罵不絶口遂被殺葉台妻張氏

   太平人年四𡻕時父涵垂死囑其母他日以嫁時奩田與之後歸葉其兄張突利其田詐稱妹曽受

   其妻黨陳閑聘而葉奪之守令皆受囑斷令離婚氏從容拜舅姑抱夫痛哭以刀自斷其喉懷五月

   娠而項巽妻徐氏黄巖人倭寇至被執紿以攜資從行入室赴井死同縣陳克諧

   妻解氏寕海張佐妻周氏俱以不從寇死顧氏仙居人名惜寶與父妾阿香俱為倭所掠至湖

   口層崖百丈下瞷深淵女與香共投崖而死谷氏天台人矢志守節有謀娶之者詐為母家

   召及途氏覺號𡘜自輿投汚泥中舁者强致之乃紿以沐浴入室遂閉户自經死陳音妻

   曹氏天台人倭寇入境隨姑出避與夫訣曰脱有不虞有死而已既而遇賊投水死又龎氏二

   女同祖姊妹也賊逐之急俱投水死孫季益妻應氏黄巖人季益死季益凡利其産

  强應他適應分所有以安之意猶未愜强之不已應不從自經死又陳初妻林氏夫入城林獨居惡

  少徐十九欲强之堅拒不從為十九所殺石氏女寕海人随父節任邳州遇盜江口欲殺節

  女悉脱𬖂珥與之父𫉬免盜欲犯之大罵投水死張元向妻王氏仙居人被流寇

  掠至河埠溪聞夫見殺嚙指血題詩衣間投河水死

 ︹本朝︺鄧士鉉妻詹氏臨海人順治十三年鎭江馬信叛入海大掠城中氏聞變即投

  水死明年海艘入犯黄巖黄巖楊耀然妻張鄭文妻丁何汝韜妻趙趙日高妻周俱赴水死葉嘉賓

  妻鄔為賊所執脅汚不從死陳貞女黄巖人許字胡敏敏卒敏兄世彦欲恃强聘女女著

  衰服服滷死官表其閭蔡德塘妻陳氏黄巖人康熙十一年海寇至殺德塘氏年

  二十餘赴水死氏女姪嫁德塘從子亦赴水時稱蔡氏二烈陳君翰妻邱氏

  人海邱入犯氏隨諸女伴入山中賊搜得逼汚不從露刄脅之氏即奪其刄自刎死猶僵立不仆

  馮孟浣妻陳氏臨海人海寇逼驅下船氏抱屋柱不去賊牽之急氏大罵咬賊手出

  血賊怒連刄之横山烈女天台人失其姓名年十七為海冦所掠逼之不從死横山嶺上

  同縣陳余氏王湯氏並守志不渝於康熙雍正年間 旌表呉金妻顧氏仙居人康

  熙甲寅閩寇犯台氏避賊於湖頭被𫉬以計紿之乘間赴水死時年十六同縣葉茂林妻余及余氏

  女俱誓不汚賊以死王興路妻鮑氏黄巖人為賊所執大罵賊驅至城北浮橋氏投

  澄江死其屍逆流三十餘里同縣陳朝常妻車氏黄嘉文妻蔡氏俱抗賊死禇烈女

  人年十六與其兄俱為海賊所掠賊艷其色逼汚之女紿曰釋兄我從汝賊縱其兄登岸女厲聲曰

  吾不即死為吾兄耳豈從汝耶遂躍入海越三日屍直浮於門前港面色如生鄉人以為神

  氏天台人美姿容其夫王某農家子也貧甚婚未期傭於象山以疫卒氏聞訃自經鄰嫗解之旋

  服滷死又仙居呉廷蘭妻張氏廷蘭卒氏俟殮畢自經於棺側陳士相妻江氏

   人亡相弟有罪逃匿縣豪吏戴德捕至其家瞰氏美遂脅士相自捕其弟而拘氏舟中為質挑之氏

   急躍入江水舟人救挽䕶之歸是夜德復潛叩其室氏持翦刀刺喉死姚淑姑臨海處女

   也年十九不汚强暴以死事聞得 旌邑人祠之湯貞女天台人許字王夢雲夢雲卒女

   奔喪矢志不嫁撫姪為嗣雍正二年 旌表又太平林貞女許字邱茂匡茂匡卒女遂守志終身臨

   海徐喜姐許字何珧聞珧訃不食死亦雍正二年 旌董應鯤妻陳氏寕海人夫

   亡遺腹生子氷蘖自持雍正五年 旌同縣錢應昶妻項氏俞應宰妻楊氏呉啟取妻葉氏田汝熙

   妻王氏戴象彪妻胡氏陳一元妻儲氏鄔翼翀妻楊氏錢福臣妻應氏陳苑妻李氏應昌洽妻章氏

   並於雍正年間 旌表朱經濟妻王氏臨海人夫亡守節又同縣洪熙祚妻陳氏

   方培妻余氏綦叔知妻虞氏張若綱妻彭氏陳嘉譔妻奚氏蔣時蓁妻尹氏陳斌夫妻洪氏莊宏儒

   妻張氏林裕臣妻洪氏何煦章妻陳氏陳德載妻龔氏江若霞妻金氏張允臻妻王氏陳文若妻蔣

   氏張景周妻王氏鄭緯甫妻馬氏李居方妻秦氏蔣時魁妻馮氏許文選妻李氏陳崇舜妻李氏王

   季商妻郭氏潘岵瞻妻周氏妾周氏洪承濂妻鄭氏姚聖端妻沈氏王之垣妻陳氏潘景照妻胡氏

   朱振揚妻金氏傅天章妻葉氏李趙璧繼妻周氏馮莪修妻許氏李模妻虞氏金文捷妻鄭氏朱繼

   昌妻金氏余伯畧妻蔡氏洪以占妻陶氏又烈女周妹姑鄭楊氏未婚夫亡殉節烈婦蘇陳氏以拒

   强被殺王李氏范陳氏均夫亡殉節貞女蘇兆渠未婚妻張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李繼妥妻項氏

   黄裳妻胡氏陳禮繼妻呉氏王麟振妻葉氏楊廷照繼妻王氏柯幹妻盧氏王宗裔妻余氏王如星

   妻余氏生員謝履東妻陳氏監生許増慈妻金氏劉士攀妻章氏鄭師傑妻周氏生員鄭志周妻彭

   氏監生劉佩上妻盧氏又妾穆氏丁際謙妻邱氏謝崇台妻洪氏李公轅妻嚴氏李安妥妻王氏生

   員張藹妻黄氏又烈婦陳黄氏烈女盧二妹貞女陳磬未婚妻張氏邵舜明未婚妻柯氏夫亡殉節

   貞女徐氏唐氏陳氏孝女陳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阮朝拱妻陳氏黄巖人夫亡守

   節又同縣牟顯然妻楊氏牟守聖妻樓氏牟叔冕妻呉氏管時佩妻李氏牟守規妻張氏盧運衡妻

   陳氏盧元肇妻王氏金永興妻朱氏黄元吉妻潘氏何應魁妻呉氏林元見妻楊氏余甲愷妻郭氏

   應學徹妻周氏潘楚炎妻張氏吕廷元妻陳氏焦汝文妻陳氏程公玉妻於氏潘利器妻阮氏黄顯

   周妻方氏生員李倉妾葛氏繆百謨妻張氏池崇春妻羅氏池保甦妻張氏胡元廣妻張氏又烈婦

   阮廷錦妻王氏貞女符氏徐氏俱於乾隆年間旌符卜厚妻王氏也雲申妻趙氏花閌妻李氏周

   朝佐妻林氏周朝顯妻管氏黄令球妻李氏應步蟾妻池氏汪鴻妻許氏張我思繼妻王氏張昌錫

   妻施氏陳元璋妻呉氏俞邦靜妻施氏陳簠盛妻朱氏陳茂芝妻張氏潘忠魁妻郭氏潘齊南妻陳

   氏呉守宣妻應氏外委夏攀蟾妻周氏汪憲宗妻陳氏周應猷妻陳氏周盛昌妻牟氏王近連妻胡

   氏監生徐屏藩妻王氏生員牟潤妻符氏生員阮兆津妻張氏周用貴妻費氏張廷達妻金氏汪起

   亭妻趙氏汪起芳妻劉氏陳慶澤妻徐氏又烈婦陳程氏貞女張氏解氏於氏潘氏俱於嘉慶年間

   潘英妻施氏天台人夫亡守節又同縣陳九臯妻𡊮氏陳濟之妻楊氏胡紹頴妻

   陳氏葉大觀妻姜氏謝必功妻陳氏范家泰妻陳氏夏紹璧妻許氏余世榮妻徐氏陳源妻許氏王

   萬植妻陸氏胡紹銓妻葉氏𡊮淑雍妻余氏朱福生妻陸氏陳升佩妻齊氏陳其讜妻胡氏又妾侯

   氏陳錫潞妻張氏裘茂長妻楊氏張崧妻潘氏徐天德妻陳氏龎行之妻𡊮氏朱楷妻葉氏葉友旃

   妻龎氏盧兆鎮妻陳氏桂惟錦妻金氏陳景菜妻施氏裘廷珍妻余氏朱中極妻齊氏周德耀妻徐

   氏范景稷妻葉氏陳公定妻徐氏楊基妻陳氏梅維相妻葉氏陳兆智妻張氏龎登瀛妻徐氏又妾

   蘇氏戴椿宇妻許氏張元心妻楊氏張韓妻施氏楊夀名妻徐氏張瞻翰妻楊氏施泮妻孫氏梅元

   球妻胡氏夏鳴臯妻施氏陳葉氏陳許氏葉三雍妻𡊮氏余萬筠妻洪氏潘貞廣妻龎氏龎昌嗣妻

   余氏葉精一妻陳氏又烈婦王胡美妻陳氏以拒強被殺貞女楊氏阮氏龎氏孝婦許氏俱於乾隆

   年間 旌奚大倫妻姚氏孫幹妻奚氏凌永華妻陸氏陳亦昌妻許氏陳治邦妻徐氏丁華選妻陳

   氏呉景軒妻徐氏陳廷顯妻許氏葉元介妻龎氏葉其遜妻姚氏朱振衢妻施氏金朝立妻楊氏生

   員王殿邦妻許氏監生陳夢朋妻王氏生員陳璵璠妻潘氏金善士妻王氏邢義福妻王氏邢玉書

   妻張氏從九品張蘭臯妻龎氏潘貞健妻朱氏生員汪逢清妻許氏監生朱霞階妻陳氏又烈婦生

   員葉瀾妻陳氏夫亡殉節貞女呉氏張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徐進侯妻方氏

   人夫亡守節又同縣張家渠妻李氏張其兼妻應氏王夢賢妻蔣氏張日和妻金氏陳炳榮妻張氏

   張家來妻徐氏潘承植妻彭氏朱永韶妻潘氏應爾勤妻盧氏朱植𣏌妻應氏朱夢尚妻應氏應友

   畧妻張氏楊文秀妻陳氏楊仲珍妻徐氏趙桂川妻張氏趙拜獻妻張氏應文起妻高氏陳興朝妻

   王氏又烈婦汪從進妻周氏以拒强捐軀烈女劉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應錫元妻王氏陳宗全妻

   應氏應繩祖妻林氏錢韶妻呉氏潘炳璋妻呉氏朱學珍妻應氏生員朱玉妻張氏朱耀斗妻呉氏

   監生朱鯨路妻張氏監生呉一匡妻張氏呉玉題妻郭氏生員呉沛然妻趙氏馬德温妻王氏生員

   朱克用妻翁氏生員王廷選妻張氏張秀亭妻俞氏張禮妻王氏顧由才妻馮氏又烈婦應旦華妻

   朱氏夫亡殉節俱於嘉慶年間 旌應尚琦妻羅氏寕海人夫亡守節又同縣董佐

   堯妻徐氏王虞臣妻趙氏華中寶妻金氏潘志賢妻華氏王學古妻范氏王賢妻葛氏謝紹宗妻金

   氏葛正儒妻王氏童義寵妻胡氏童文煒妻王氏童捷妻葛氏鄔敬修妻葉氏王聖從妻趙氏童之

   麟妻王氏章子林妻金氏王國才妻葛氏王孝如妻范氏趙如瑾妻項氏潘宗妻呉氏王觀光妻𡊮

   氏邵治浮妻郭氏童金西妻禇氏童治貞妻王氏魏士卜妻鄔氏童維龍妻葉氏黄其塤妻楊氏趙

   宏範妻董氏程瑞玉妻胡氏鄔安世妻陳氏陳明學妻章氏陳錫齡妻應氏鮑昌儀妻張氏陳加榮

   妻錢氏王瀚妻董氏趙嘉謨妻王氏范人恭妻葛氏又烈婦胡宗元妻陳氏馮忠蘭妻王氏烈女張

   昌銘未婚妻王氏潘學泰未婚妻蔣氏均夫亡殉節貞女陳氏徐之煌未婚妻王氏章宏祖未婚妻

   陳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趙若五妻葛氏嚴廷芬妻俞氏胡正文妻金氏陳其路妻胡氏洪光智妻

  鄔氏嚴煓妻范氏葉可燦妻陳氏葛保夏妻沈氏陳清順妻應氏陳清揚妻賴氏劉立銘妻方氏劉

  武元妻章氏金辰璧妻楊氏王開埜妻林氏又烈婦陳志辰妻尤氏葉枝治妻徐氏張昌河妻王氏

  魏學義妻鄔氏烈女蔣應芬未婚妻尤氏均夫亡殉節貞女胡氏顧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

  世芳妻何氏太平人夫亡守節又同縣鄭茂先妻周氏洪以政妻葛氏趙百明妻葉氏

  趙煥然妻蔡氏曹紹鳳妻繆氏又貞女陳沛然未婚妻阮氏陳崇濬未婚妻沈氏陳郁未婚妻林氏

  俱於乾隆年間 旌趙金山妻江氏趙紹憲妻李氏曹紹剛妻陳氏陳學蘭妻張氏監生蔣文學繼

  妻張氏程世芳妻林氏監生鄭煥章妻張氏葉繼炳妻鍾氏生員趙煦妻石氏柯維林繼妻蔡氏生

  員趙飛五妻潘氏武生柯應陶妾陳氏葉元泰妻陳氏又烈女陳奴以被穢詈捐軀陳孟棟未婚妻

  趙氏烈婦鄭繩貴妻王氏夫亡殉節貞女未氏陳氏莫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

 ︹仙釋︺︹晉︺竺曇猷燉煌人遊江左居始興赤城山石室山麓有岩方廣下為深淵嘗有人自

  投於淵猷飛錫救之水立涸己而誦經猛獸巨蟒交見猷不為動俄有神詣猷遜謝願他徙於是鼓

  角陵虚而去︹隋︺徐則東海郯人入天台山絶穀養性所資松术而己徐陵為刋山立頌

  王遠知台州人善易知人生死禍福作易總十五卷後仙去智顗姓陳氏華容人居天

  台之佛隴山賜號智者大師著止觀十卷︹唐︺寒山居天台寒巖往還國清寺樺皮為冠布裘

  敝履村野嘯歌人莫識之太守閭邱到官三日親詣禮拜乃入穴而去其穴嘗自合云 本朝雍正

  十一年   勅封妙覺普度和聖大士拾得不知其姓豐干禪師步城道上見十𡻕子引至

  國清寺中寒山來負之而去後寺僧於南峯採薪一僧巖間挑鎖子骨云取拾得舍利知在此巖寂

  滅焉 本朝雍正十一年 勅封妙覺慈度合聖大士︹宋︺張用誠本名伯端字平

  叔號紫陽台州人嘗入成都遇劉海蟾得金丹術著祕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授扶風馬黙年九十

  九 本朝雍正十一年勅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明︺宗泐臨海人姓周氏從全

  悟學佛經書過目成誦工詞章尤精篆隸所著全室集行世

 ︹士産︺絹黄巖仙居出陸羽茶經生赤城者與歙同又莊茹芝續譜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

  為上魏嶺次之小溪又次之而黄巖紫高山寕海茶山昔以為産茶在日鑄之上寰宇通志

  有場在臨海曰杜瀆在寕海曰長亭在黄巖曰黄巖金漆宋土貢三十斤白者葉大有毛

  甘而少膏赤者反是出天台乾薑陶宏景云乾薑惟臨海章安二三村善為之齊孔琇之嘗

  獻二十斤唐宋為土貢出仙居稠臯者勝又天台萬年山出土人暴以致逺金松

  德裕金松賦序枝似檉松葉如瞿麥其名曰金松得於台嶺又天台有怪松大數園高不四五尺與

  貢松出黄方竹出天台玉霄峯可作杖飛生鳥唐書地理志台州土

  火魚形赤𩔖火章巨八足首圓南海異名記正名曰蜛蝫郭璞江賦蜛蝫生而垂翅

  是也海濱人訛曰章魚一種足似之而小曰望潮魁首駢足目在腰股其足長三五尺者曰石蚷

   甲香元和志台州貢甲香三十斤鮫魚皮元和志台州貢鮫魚皮一百張貉皮

   元土花乳石仙居縣出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黄爵滋恭覆輯

                        前校對官林𣏌材恭校

大清一統志

 金華府在浙江省治西南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八里南北距二百四十四里東至台州

  府天台縣界二百九十八里西至衢州府龍游縣界一百里南至處州府縉雲縣界一百五十四里

  北至嚴州府建德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龍游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紹興府諸曁縣界二百十五里西北至建德縣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七百四十

  

︹分野︺天文婺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越地秦屬會

  稽郡漢為會稽郡烏傷縣後漢為㑹稽西部都尉

  治後分置長山縣三國呉寶鼎元年於長山縣置

   東陽郡晉及宋齊因之梁末置縉州陳改置金華

   郡按陳書留異傳梁紹泰二年除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永定二年世祖即位改授都督縉州諸

   軍事縉州刺史仍領東陽太守本紀云天嘉三年東陽郡平盖是後始改為金華通典梁陳置金華

   郡寰宇記梁武帝置金華郡恐誤隋平陳郡廢改置婺州通典以當天文

   婺女之分為名大業初仍為東陽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婺

   州天寶初復曰東陽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初復曰

   婺州屬浙江東道五代時屬呉越晉天福四年

   為武勝軍節度見寰宇記九城志作武陽宋亦曰婺州東陽郡

   淳化元年改曰保寕軍節度屬兩浙路元至元十

   三年改為婺州路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八年

   太祖改寕越府後又改曰金華府屬浙江布政使

   司

  本朝因之隸浙江省領縣八

  金華縣附郭東西距九十三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義烏縣界六十八里西至蘭溪縣界

   二十五里南至武義縣界四十里北至蘭溪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武義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湯

   溪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浦江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蘭溪縣界二十五里漢㑹稽郡烏傷縣地後

   初平三年分置長山縣三國呉爲東陽郡治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改曰呉寕開皇十二年

   改曰東陽十八年始改曰金華仍爲東陽郡治唐爲婺州治垂拱四年改曰金山神龍元年復曰金

   華五代及宋因之元爲婺州路治明爲金華府治 本朝因之蘭谿縣在府西北五十里東

   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金華縣界三十里西至嚴州府壽昌縣界四十五里南至湯溪

   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嚴州府建德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金華縣界二十里西南至衢州府龍遊縣

   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浦江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壽昌縣界七十里漢烏傷縣地漢末為長山縣地

   隋為金華縣地唐咸淳五年始分置蘭谿縣屬婺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蘭谿州明初復

   為縣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東陽縣在府東少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二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七里東至台州府天台縣界一百四十二里西至義烏縣界二十里南至永康縣界

   六十七里北至紹興府諸曁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天台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義烏縣界五十里

   東北至紹興府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義烏縣界十五里漢烏傷諸曁二縣地後漢興平二年分置

   呉寕縣屬會稽郡三國呉分屬東陽郡晉及宋齊因之後省唐初為義烏縣地垂拱二年始析置東

   陽縣屬婺州五代梁改曰東塲宋咸平二年仍復曰東陽元屬婺州路明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

   義烏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東陽縣界二十里西

   至金華縣界四十里南至永康縣界九十里北至浦江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東陽縣界五十里西南

   至金華縣界五十里東北至紹興府諸曁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浦江縣界三十里漢置烏傷縣屬㑹

   稽郡後漢因之三國呉分屬東陽郡晉及宋齊至隋因之唐武德四年於縣置綢州分置烏孝華川

   二縣七年州廢併為縣改名曰義烏仍屬婺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婺州路明屬金華府 本朝因

   永康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台州府仙居縣

   界二百四十里西至武義縣界三十里南至處州府縉雲縣界四十五里北至義烏縣界五十五里

   東南至縉雲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武義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東陽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武義縣界三

   十里漢烏傷縣地三國呉赤烏八年分置永康縣屬㑹稽郡寶鼎初分屬東陽郡晉及宋齊至隋因

   之後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曰縉雲兼置麗州八年州廢復曰永康縣還屬婺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

   婺州路明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武義縣在府南少東七十五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

   六十里東至永康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金華縣界三十五里南至處州府縉雲縣界三十里北至金

   華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永康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處州府宣平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金華縣界三十

   五里西北至金華縣界三十里漢烏傷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永康縣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武義縣屬

   婺州尋更名武成天祐中復名武義五代及宋因之元屬婺州路明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

   江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紹興府諸暨縣界五十

   里西至嚴州府建德縣界四十里南至金華縣界五十五里北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九十里東南至

   義烏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蘭谿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諸暨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建德縣界四十里漢

   烏傷諸曁二縣地後漢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曁立豐安縣三國呉分屬東陽郡晉及宋齊以後因之

   隋平陳廢入金華縣唐初為義烏縣地天寶十三載始分義烏及蘭溪富陽三縣地置浦陽縣屬婺

   州五代梁開平四年錢氏改名曰浦江宋因之元屬婺州路明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湯溪

  縣在府西南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三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金華縣界二十五里西至衢州府龍

  游縣界十八里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七十里北至蘭谿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武義縣界二十里西

  南至龍游縣界二十里東北至蘭谿縣界三十里西北至蘭谿縣界二十二里漢烏傷太末二縣之

  界後漢末為長山縣地隋唐以後為金華縣地明成化六年始分金華蘭谿及衢州府之龍游處州

  府之遂昌縣地置縣曰湯溪屬金華府 本朝因之

 ︹形勢︺山水佳地唐權德輿送僧道依歸婺州序三洞雙溪之勝鄭緝之東

  婺為節藩地廣力完宋李惇𥙿州學記山水清遠土田

  沃衍宋唐仲友金華縣治記

 ︹風俗︺俗勤耕織宋中興以後名卿踵接風聲氣習一

  變醇厚宋洪遵東陽志士敦實行民勤稼穡明李珉宣化堂記

  獻淵藪名賢輩出

 ︹城池︺金華府城周九里一百步門七南臨大溪三面環濠宋時故址元至正十二年重築

   本朝雍正七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蘭谿縣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門四明正德

  八年因舊址築東陽縣城周一千三百三十五文水陸門各四明嘉靖三十七年築 本

  朝順治康熙中屢修義烏縣城舊周三里有奇明嘉靖中築石門四後増爲七門

  康縣城無城明末建東西二門曡石爲樓北倚山南阻水爲固武義縣城

  里八步門五又小門四明崇禎十三年築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浦江縣城

  里一百二十步門四又偏門五明嘉靖三十六年築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湯溪縣

  城周三里門三明嘉靖中築本朝乾隆三十五平重修

 ︹學校︺金華府學在府治西宋大觀二年建 本朝順治五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五名

  金華縣學在縣治東南一里明萬厯中建入學額數二十五名蘭谿縣學

  治東宋崇寕中建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東陽縣學在縣治東南宋慶厯中建入學額數

  二十義烏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正德中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永康縣學

  在縣治西 本朝康熙十一年因宋址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武義縣學在縣治南宋紹

  興十四年建明萬厯中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浦江縣學在縣洽東南明正德七年

  本朝順治四年重建入學額數十六名湯溪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成化八年建入學額

  數十六名麗正書院在府治西北雲山書院在蘭谿縣治西呉寕書

  院在東陽縣治南繡湖書院在義烏縣從公書院在永康縣東門外

  城書院在武義縣治西月泉書院在浦江縣西北郊外浦陽書院

  九峯書院在湯溪縣治南 又麗澤書院在府治仁山書院在蘭谿縣西天福山重

  樂書院在蘭谿縣西十里瀫車書院在蘭谿縣南鸕鷁塢齊芳書院在蘭谿縣柱竿山之陽南園書

  院在東陽縣東四十五里石洞書院在東陽縣南六十里崇正書院在東陽縣北三里復初書院在

  東陽縣南城八華書院在東陽縣西三十五里五雲書院在義烏縣五雲山綠野書院在永康縣東

  門外五峯書院在永康縣東五十里又永康縣有龍川書院浦江縣有東明書院今皆圮

 ︹戸口︺原額人丁二十三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二百五十四萬九千四百四十六名

  口計五十六萬七千五百八十七戸又屯運男婦大小三百七十名口計七十戸

 ︹田賦︺田地共六萬八千二百八十八頃十五畝九分零額征地丁銀三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一兩

  二錢九分零米一萬四千七十三石六斗五升零

 ︹山川︺上山在金華縣西北隅大守蘇遲謝政居此今為縣治所倚龍鱗山在金華縣

  東八里一名興敎山山石錯落如龍鱗靈嶽山在金華縣東四十五里東山

   華縣東五十里高千餘丈東接東陽縣之大盆山南爲武義之八素山其高巘曰齊雲岡霞母

   山在金華縣東五十五里霞湧即雨爲太湖坂水口至道山在金華縣東南三十五里

   一名覆釡山亦名積道山連峯擁翠石登縈紆山頂平曠可列屯營銅山在金華縣南三十里

   寰宇記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曰銅泉舊志下臨南溪舊產銅南山在金華縣南三十五里高

   數千仞周四百餘里衇自括蒼山來深𮟏幽遠千峯層矗高入雲表陰崖積雪經春不消其最高之

   巘曰箬陽去縣百里上有龍湫名三斷水三斷之水有大溪小溪東流爲上干下干合於梅溪其西

   曰輔蒼入湯溪縣界又南曰烏雲曰青草皆深僻與武義宣平交界去縣八九十里又有馬秦山桃

   花峯周寮岡俱在縣南界人跡罕至白原山在金華縣南四十五里高千餘仞其巘曰猻樓

   曰金山曰屏山曰五球曰衷山曰城山曰潛山深入有石岩曰皇公榻即黄初平坐修處三斷龍潭

   及大溪小溪經流於此  按黄初平一作皇石門山在金華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石對峙

   如門水乘高而下者三級俗謂之龍門玉笥山在金華縣西南二十五里山有石人峯高

   三百餘丈相近有沐塵山一名候塵山高七百餘丈東西各有石人峯與玉笥石人並稱三峯

   罳山在金華縣西南二十五里形如罘罳王柏講學其中望山在金華縣西南二十五里

   宋樞密倪普退隱於此每登之以望臨安故名金華山在金華縣北一名長山亦作常山越

   絶書烏傷縣常山古人所採藥也高且神隋書地理志金華縣有常山元和郡縣志長山一名金華

   山在縣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處寰宇記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鬚輿地志

   云山連亘三百餘里舊志山自天台赤城發衇至東陽之大盆山迤邐至此横亘金華蘭谿義烏浦

   江之境高千餘丈周三百六十里山巔雙巒曰玉壺曰金盆玉壺之頂有徐公湖水分兩衇一瀉於

   山陽一注於山陰而爲溪泉金盆亦有飛瀑下垂爲赤松澗兩崖對峙高數百仞溪流折旋爲瀑爲

   湍有石横跨其上曰山橋去縣三十里芙蓉山在金華縣北十五里高千餘丈孤峯獨起

   秀若芙蓉一名尖峯山赤松山在金華縣北十五里有赤松宫祠黄初平明太祖初下婺

   城駐蹕於此其東又有卧羊山即初平叱石成羊處其北又有煉丹山鹿田山在金華縣

   北二十五里峯巒聳拔上有沃野可耕多產奇石天福山在蘭谿縣治右城址環其麓

   銅山在蘭谿縣東十里接金華山西麓舊產銅故名洞巖山在蘭谿縣東二十里一名

   靈洞洞凡六著名者三曰白雲曰紫霞曰湧雪東麓有白坑西有紅坑長皆五六里其東北一峯恠

   石屹立名小飛來峯下有天池泉流為洞溪山口又有天井岩高百餘丈紫巖山在蘭谿縣

   東二十五里山上有巖色紫形如覆釡穹窿深廣可容百人旁有玲瓏巖其下為鷂窠巖深廣皆數

   丈容二三百人八石溪出焉高眉山在蘭谿縣東少北二十五里一峯高聳羣峯環拱石

   磴凌空松陰盖地其東北曰十二曲山以山腰路曲而名飛瀑如練大雲山在蘭谿縣城東

   南俗名大寺山延袤六七里其西南曰蒼嶺下臨大溪東南曰芝巖山南住山在蘭谿縣

   南十五里方輿勝覽其山自閩中迤邐而來至此截然而住因名古城山在蘭谿縣南二

   十里高阜中峙兩山環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三里缺處如門九峯山在蘭谿縣南六十里

   下有唐中書侍郎徐安正讀書巖塔山在蘭谿縣西南十三里西麓有隱仙洞高廣如屋

   蘭陰山寰宇記在蘭谿縣西五里一名横山臨截二江舊志在縣西南六里周十二里横截

   大溪下有龍潭即蘭谿水所滙也其西有洞與北山小三洞相連元季土人多避兵其中今塞

   竿山在蘭谿縣西二十五里平地突拔若柱山多紫石如珠可磨以作字龍門山

   谿縣西三十里狀若游龍上有蒼松六七里夾道如門白石山在蘭谿縣西四十餘里其

   石如玉又名玉華峯山腰有石洞險不可登其左四五里有大石高數百丈飛泉直下溜石成溝大

   旱不竭又四五里有石柱高百丈道峯山在蘭谿縣西四十里玉華之前相對曰仁山山

   之左又有巨石飛泉諸勝硯山在蘭谿縣西四十里接龍游壽昌二縣界高數百丈盤亘二十

   餘里山頂平正有池如硯其西為陳嶺石路岧堯千有餘丈白露山在蘭谿縣西北三十

   里山半有白石巖如帶又名玉帶山又十里曰三峯山俗傳為葛洪修煉處丹井尚存下有巖廣三

   丈許其深莫測黄大山在蘭谿縣北七里突然高聳雄據縣後水山在蘭谿縣北十

   五里山多流泉有三源曰鮑源盛源繆源各深十餘丈盤亘二十餘里石蓮山在蘭谿縣

   北二十五里舊名獅山峯巒秀簇有洞可容千人又香山在縣北三十里山產玉蘭水經其下名香

   溪有香溪潭解石山在蘭谿縣北五十里名小桃源有青霞館丹井丹竈諸勝又十里有

   玉壺山洪武中長史滕浩歸隱是山號玉壺山人青臺山在東陽縣東二十里突立如臺

   山頂有單令岩下有龍潭嵬山在東陽縣東五十里山凡六面上舊有井三十六所今僅存其

   一多產梨榴棗栗惟西一面無果木豹山在東陽縣東五十四里遠望如豹玉山

   陽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名封山接天台縣界夏山在東陽縣東南四十五里側有禹廟故名

   又名禹山高七百丈周二十里四面峭絶山頂有池曰上湖山之西有西岩嶺去縣三十里東有垂

   瀑懸崖而下二十丈下有泉不竭歌山在東陽縣東南隋書地理志烏傷縣有歌山新唐志

   在東陽縣舊志在縣東南六十五里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山下舊有水通臨海今湮大盆山

   在東陽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形如覆盆故名高五百丈周一百三十里接天台縣界其南為畫溪水

   所出其北則東陽江源也旁有小盆山東陽江别源出此三邱山在東陽縣南八里高三百

   二十丈周二十里晉義熙間殷仲文守東陽嘗登此山後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峴山有東西兩峴峯

   甑山在東陽縣西南舊名崑山寰宇記崑山上孤石高三十丈其形𩔖甑謂之石甑舊

   志甑山在縣西南十里周二十里上有鮑今岩下有白雲洞有水曰下崑溪八華山

   陽縣西南四十里許謙講學於此赤石山在東陽縣東北十里一孤絶山上有赤崖不

   產凡鶴巖山在東陽縣東北二十七里岩有三石如鶴竦立故名上有風穴東白

   山在東陽縣東北八十里高七百三十丈周五十里亦名太白山峯巒層曡與會稽天台連屬中

   有水源流入東陽溪其西為西白山雞鳴山在義烏縣東五里昔有金雞鳴其上羣雞皆應

   故名前瞰縣郭傍臨大溪上有登高臺石門山在義烏縣東九里連山中斷兩石對峙如

   南山在義烏縣東十五里蟠折縈紆廣袤數里上有平土可耕人多居之鮎溪水出焉西

   流至縣東南二里入大溪石樓山在義烏縣東二十八里一名白巖山四面孤絶東西兩岩

   對峙遠望若浮屠層級高下類重樓複閣羣巒環之若屏幄然武巖山在義烏縣東三十五

   里周十餘里其東有滴水岩四時流注不絶鐵巖山在義烏縣東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

   極峻峭山半有水簾下垂數十丈其頂有曠土數百畝又有三塢一潭龍門山在義烏縣

   東南二十五里自南山口循澗水行至一岩曰樓梯有平岡横亘其上是為龍門旁皆平壤民多耕

   桑其間絶頂有兩峯對峙曰雙玉峯南下繭嶺俯瞰深谷是為平山有澗水經其中西流入畫溪相

   近有畫摀山畫溪水經焉其上中流為斗潭其下對岸為石壁青巖山在義烏縣南十里其

   中高者為齊山山下有雙澗南曰前溪北曰梅溪俱西流入大溪雲黄山在義烏縣南二

   十五里水經注定陽溪東逕烏傷縣之雲黄山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一百許丈舊志一名

   雲横山亦名松山周三十里多元熊赤豹有峭壁高百丈下臨晝溪其上有七佛峯穿身巖餧虎巖

   旋獅蜀山在義烏縣南四十里山多靈草上有仙壇其陽有陽春澗下臨蜀墅塘

   仙山在義烏縣南五十里有煉丹岩相傳葛洪嘗煉丹於比其嶺為雪峯嶺高八百丈又南五

   里為挂𥿄嶺高九百五十丈大寒山在義烏縣南六十里山頂有池四時不竭春夏溢出

   為瀑來山在義烏縣南七十里羣山自遠來至此而止故名山側有羊印石金山

   在義烏縣西南四十五里屹立雙流中香山在義烏縣西二十里其地多楓香木因名上有

   香爐峯前有龍井五雲山在義烏縣西四十里山極高廣上有智忍岩五雲溪出焉

   山在義烏縣西北二十五里峯巒稠曡故名唐書地理志綢州以綢岩為名即此稍南曰東山崇

   岩峭壁竹木深蔚上有危石屹立澗中俗呼為師姑坪絶頂曰德勝岩是為上岩其陽又有下岩

   黄山在義烏縣西北四十五里甚高廣下有斷坑深數十丈岩石如劈相傳邑人拒黄巢於此

   宋元豐中改曰黄山洞黄蘖山在義烏縣北二十里一名黄蘆尖唐初置綢州於此山之

   雞棲山在義烏縣北四十五里一名金峯山上有石屋廣十餘步龍祈山

   烏縣北四十八里山西有水曰深溪北流入浦江縣界旱時居民多祈禱於此箭山在義烏縣

   東北四十里上多竹箭清潭山在義烏縣東北四十五里下有清潭其最高處曰春岡雪

   頂旁有戰岩舊傳方臘亂時土人避兵於此石翁山在永康縣東四十里五峯相連中有

   二峯壁立遠望如人俗呼公婆岩由石翁而西為虎跳闕為大小鷹嘴岩為老鼠梯峭立如壁僅通

   樵徑其頂寛平可容數千人明正統中處州寇警邑人多依以立砦方巖山在永康縣東四

   十五里平地抜起四面如削惟南通一道架石梯飛橋而登絶頂二岩對峙曰透𨵿俗呼為峯門入

   關地皆平衍約數百畝中有池池側有井岩石泉洞爭奇競勝宋侍郎胡則讀書於此又東五里有

   龍窟山山下有小空同洞宋陳亮讀書處夀山在永康縣東四十八里方岩山北山有五峯曰

   固厚瀑布桃花覆釡雞鳴皆陡壁平地拔起周如城郭固厚峯下有大石洞髙敞軒谿可容千人瀑

   布峯上有龍湫直下數十丈如練及霽久水弱飄風颺之濺灑四出若霧雨然橙尖山

   康縣東五十里方岩東五里高峯圓聳山東為獨松坑少北有桃岩山山石赤白相間狀𩔖桃花下

   有洞可容千人又北即華釡山也銅山在永康縣東五十五里宋元祐中嘗置塲採銅宣和

   後廢紹興中復置尋廢石室山在永康縣東南三十里石壁聳越東溪環流其下緣崖而

   上有石洞南北相通可容數百人絶塵山在永康縣東南三十五里俗名東溪山四面皆

   峭壁拔地而起一徑縈紆斜穿岩石間以達其巔有兩石對峙如門入其中周圍如城郭有田數十

   畝又有大井不竭昔人多避兵於此靈巖山在永康縣東南四十里峭壁拔起舉絶塵相似

   架石梁曲折而上至里許有洞南北相通軒敞勝於石室上下及左右壁皆砥平無纎毫窳突

   潭山在永康縣東南五十里上有三石潭皆天成不假掘鑿又名三石山方山在永康縣

   東南六十里高千餘丈登其巔縉雲武義東陽義烏諸縣山川一目可盡金勝山在永康縣

   南五里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名俗訛為金豚山產天門冬寰宇記山在縣東五十里石城

   山在永康縣南十四里寰宇記上有小石城相傳黄帝曾遊此山即三天子都也舊志山際四圍

   㟏呀如雉堞然俗謂之天馬山其東傅南溪為水淨岩白雲山在永康縣南十五里危峯

   百丈縣之望山也厯山在永康縣南三十五里周四十里圓峯屹立狀如覆釡亦名釡厯山

   其巔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因山名與冀州厯山同故也霞裏山在永康縣西三里皆

   積石所成亦名西石山一名龍虎山盤旋環顧南傅於溪為縣治水口之鎮石牛山

   康縣北二十里山巔有石如牛又北五里爲石佛山山腰有石高二十丈聳立如佛又北爲白窖嶺

   八府之徑道三峯山在永康縣北四十五里三峯鼎峙峭絶爲縣北之望山其西爲挂紙

   嶺接義烏縣界其東爲香嶺一名豐嶺鬭牛山在永康縣東北四十里山背有兩石相觸

   狀如牛鬬又其勢上闔下開如橋俗呼爲仙人橋其南五里有石倉巖石室玲瓏今爲佛刹

   洩山在永康縣東北四十五里龍穴山之北自麓至巔有潭凡九相傳皆龍所密浦山

   在永康縣東北五十里華溪發源於此上有仙人壇相近爲華釡山其上平曠中窪旁高狀如仰釡

   左爲畫眉岩右爲棲霞洞當華釡棲霞兩山夾處曰金城坑有澗水出焉白陽山在武義縣

   東七里亦名白洋山上有異石隨年色變黄則嵗豐里則歉邑人以爲占候竹巖山

   義縣東十四里高千餘丈縣之鎮山也講堂山在武義縣東二十五里相傳梁劉孝標讀

   明招山在武義縣東十五里宋吕祖謙講學於此金柱山在武義縣南二十里

  上有懸瀑百仞投空而下菊妃山在武義縣南三十里多生蘭菊旁有溪號曰妃水

  華山在武義縣南四十里曲折險峻泉石頗勝壺山在武義縣西二里亦名湖山以有潭

  水故書臺山在武義縣西三里相傳唐舒元輿讀書於此大家山在武義縣

  西二十里其南對峙者為新婦山銅釡山在武義縣西三十里巔有石穴空洞如屋可居

  有寨八素山在武義縣東北四十里周二十里有八素潭渡潭迤邐而上又有九井每

  山一曲則有一井相去各里許山谷深杳人跡罕到龍峯山在浦江縣東一里三峯相屬環

  顧縣左縣治之輔山也其巔有浮圖七層湖山在浦江縣東十里兩山峙立浦陽江出其中亦

  曰湖山峽香巖山在浦江縣東二十五里一名金芙蓉山白麟溪水出此又東一里為元麓

  山下有飛泉東明山在浦江縣東三十里突起大澤中元時青田討鄭德璋建立精舍於

  此敎其族人旁有水曰靈淵淵東百步有泉曰梅花泉相近為青蘿山元末宋濂築青蘿山房自金

   華徙家於此雞冠山在浦江縣東三十里至高峻可俯瞰二百里外其東有三十六岡重

   巒複嶂前後相屬人行其上如登雲漢球山在浦江縣東四十里聳峙水口亦名球山峽隔

   江為楊家塢康侯山在浦江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官岩周十五里拔起羣峯間山半有

   穴若屋可容十餘人絶頂有池不涸白石山在浦江縣南十五里山腰有龍潭烏蜀

   山在浦江縣南三十里突然中起衆峯羅列亦曰烏燒嶺壺盤山在浦江縣西南五十

   五里金華北山之北接蘭谿縣界高出衆山有龍門之勝四全山在浦江縣西十五里形𩔖

   金木火土四星故名深裊山在浦江縣西五十里重巒複嶺峭拔千仭其下滙為溪流清徹

   無泥滓即浦陽江之源也巖坑山在浦江縣西北五十里上有水分為二派東曰岩坑北曰

   仙華山在浦江縣北八里一名仙始山又名少女峯五峯插天岩岫層曡綺繡妍麗為

   縣主寶掌山在浦江縣北八里雙峯列峙沿澗奇石若虎豹狻猊鐘鼎刀㦸上下錯列

  有懸岩湧出𩔖翩躚飛舞之狀茅廬山在浦江縣北十五里亘八九里上有峭壁疊嶂層岩

  説者謂縣之名山前數仙華後數茅廬孤在浦江縣北三十里巉岩險峻人不能升

  又大孤山在縣北四十里峭削壁立映帶清溪稱為獨勝響巖山在浦江縣北五十里有大

  洑檀溪二水流其下盤折萬山間入富陽江九靈山在浦江縣北九十里山有九峯元末

  戴良居此洞山在湯溪縣東二十五里白龍溪木旋繞其下為酤坊水口福民山

  溪縣東南四十里高數百丈峯巒秀拔林木蓊鬱上有層樓遠見數百里香爐山在湯溪縣

  東南五十里衆峯環列卓然特起為縣望山輔倉山在湯溪縣東南六十里接遂昌縣界

  相傳漢時盧文臺嘗耕於此亦名盧坂白沙溪水出此九峯山在湯溪縣南十里太平寰

  宇記在蘭谿縣南六十里下有唐中書侍郎徐安貞讀書岩明統志在湯溪縣南十里高數百丈峯

  巒秀拔岩洞玲瓏昔龍邱萇仙人酆去奢皆居其下縣志一名風子山土人以為即龍邱山也

  峯山在湯溪縣南十里迤東為白石岩周五十餘里高五百餘丈每天陰則穴中霧氣騰出人

  不能仙舟山在湯溪縣南三十里其山四面如一湯塘山在湯溪縣西北附城

  黄姑嶺在金華縣東北五十里家宣和中方臘寇婺邀敗官軍於此太陽嶺

  華縣東北五十五里高千餘丈長十里踰嶺即浦江縣界去縣五十里白峯嶺在東陽縣

  東北七十里高三百丈石棧縈紆東通嵊縣明嘉靖間曽立砦八嶺在義烏縣南十三里亦曰

  八風嶺高七十丈東南入東陽縣界峴峯嶺在永康縣東四十里在翁山西其陽有將軍岩

  兩岩夾道巨石若人捍門為台州扼險之要八盤嶺在永康縣東八十五里石道高險通

  天台縣又有馬鬃嶺在縣極東踰嶺即仙居縣舊有砦牛筋嶺在永康縣東南十五里西

  臨南溪溪西即水淨岩岩嶺之間兩崖犬牙相錯中開一罅僅通溪流龍門嶺在武義縣

  西南四十里上有關又稽較嶺亦名稽句嶺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南去處州府九十里嶺路崎嶇為

  往來逕道紡車嶺在武義縣北七里行人如織故名舊險窄難行明萬厯間里人砌石為路

  行者便之大洪嶺在浦江縣西南大梅溪出此金坑嶺在浦江縣北十里有内外

  龍門内龍門兩山石壁凑合高十數仞下有龍窟紺泉外龍門屈曲重關有石峯插天亦曰小仙姑

  白巖嶺在浦江縣北三十五里左溪源出此市聚嶺在湯溪縣東南七十里路

  接遂昌山溪深險商旅經此必羣聚而行故名銀嶺在湯溪縣南六十里與遂昌縣接界舊有

  銀嶺嚴高峯在蘭谿縣北五十里高五百餘丈旁有勝觀石高四十餘丈雙峯

  在義烏縣南四十里高拔天表下有梅溪澗紫微巖在金華縣西北三十里金華山西一

  名講堂洞有石室深廣十丈梁劉孝標棄官舍其下撰𩔖苑人呼為書堂巖清泉巖

  陽縣東五十里下有洞廣七八尺洞口有水簾四時不竭烏舞巖在東陽縣東南七十里一

  名青岩高五百丈止有絶磴二道可上上寛平可容千人舊傳唐末馬將軍置砦禦黄巢處

  釡巖在義烏縣西北六十里形如覆釡四隅孤石芒峭發行者鑿穴躡步扳緣而上上有平

  壤三十餘畝土美可耕竹栢幽茂新巖在武義縣西南三十五里石竅嵌空儼若天造

  泉巖在武義縣西二十里上有池水味甘美大旱不竭劉巖在武義縣西三十五里一

  名金石岩亦名玲瓏岩上有峻石側立百丈轉左曰平水洞高倚斷崖下瞰天井前一山陡削(⿱艹石)

  幄然曰招聖峯後一山曰仙都壇崖石巉削高百餘丈鑿石梯而上絶頂少平明正統十四年鄉人

  避寇於此者以萬計皆得免其南有大門岩高廣迥邃亦可避兵雙巖在武義縣西四十里

  亦名雙玉岩上有二石室密溪巖在浦江縣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塏寛平若堂宇可容三百

  人岩上有泉四時常如簷滴九龍洞在金華縣西北紫微岩東有石奔湧如龍潛溪出焉

  金華洞在金華縣北三十里金華山下道書以為第三十六洞名金華洞元之天洞有三曰

  朝真居山巔曰冰壺居中曰雙龍最下相傳與四明天台諸山相通新洞在金華縣東北三十

   五里宋紹興間一石摧下旁露大竅風自中出振動山谷洞皆石乳登之若身在瓊樓銀闕中今塞

   白雲洞在東陽縣西六里中有玉女盆瀑布珠壁石乳諸勝慕塢源在蘭谿縣西純

   孝鄉有上下二源各深五六里其山有蟠尖邵家失皆高二百丈相近又有垷垣源深十餘里有田

   三千餘畝其山有萬羅尖高百餘丈塔彈源在蘭谿縣西北四十五里深二十五里其中寛

   平有田四千餘畝有餘梁白岩龍門等山各高數百餘丈桐漆材木諸物產焉又有三峯源左右夾

   西溪一名小溪一名芝溪各深四五十里其中平廣有田萬餘畝所產尤多又萬松源去縣四十里

   山繞谷深源口盤固木沉源在蘭谿縣北武昌鄉左右皆大山有長山間於其中人呼為東

   西源廣幾半里深各三十餘里茶笋之利出焉其西為湛衷源亦有東西兩源深三十里有茶笋楊

   梅石灰之利又西為魯源東陽江在府城南一名婺港自東陽縣北西流經義烏縣南又西

   經府城南與永康溪合為雙溪即古呉寕水也水經注呉寕溪水出呉寕縣下逕烏傷縣入瀫謂之

   烏傷溪水元和郡縣志金華縣東陽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縣界流入一東自義烏縣界流入至金

   華縣南合為一謂之東陽江舊志東陽江亦名北溪源出東陽縣大小盆山屈曲行二百里徑縣北

   五里俗謂之河埠又西四十里入義烏縣界名義烏溪亦名大溪至縣東二十里廿三里溪水流入

   焉又西至縣東三里有東江之名又西合繡湖水又西徑金山之麓又西南與畫溪合入金華縣界

   乃名東溪航慈梅溪諸水皆滙入焉又西南至城南與南港會為雙港統名婺港又西徑蘭谿縣南

   至縣西南合於衢港衢江亦名衢港自衢州府龍游縣流入經湯溪縣西北二十里又北入蘭

   谿縣界徑縣西南十五里為金臺灘又至蘭陰山下與婺港合統名曰蘭谿亦曰大溪又名瀫水以

   水紋𩔖羅縠岸多蘭茞故名徑縣西南二里又北流四十餘里至望雲灘入嚴州府建德縣界舊志

   謂入東陽江當是指婺港也浦陽江在浦江縣南一里韋昭以浦陽與錢塘江松江為禹

   貢三江水經注浦陽江導源烏傷縣又東逕諸曁縣元和志在浦江縣西北四十里源出雙溪山嶺

   東入諸曁舊志源出縣西深裊山東流三十餘里經縣郭南又東北逶迤百餘里入諸曁縣界始通

   舟楫亦名豐江浣江通元溪在金華縣東源出王壺山東南南流環城入東港為縣左峽水

   又𮞉溪在縣西四里與通元溪同源分流經縣北關又西北入雙溪為縣右峽水松溪

   華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武義縣北八素潭名八素溪流入金華縣界為松溪一名柰溪亦名崇溪

   北流入南港又梅溪源出武義縣西北大家山北流入金華縣界至縣南入南港白沙溪

   在金華縣西南源出湯溪縣東南輔倉山北流逕縣東一名白龍溪又北入金華縣界至縣西南二

   十里臨江入婺港黄湮溪在金華縣西源出北山徐公湖徑雙龍洞至仙溪亦曰盤溪合

   九龍洞水又西南注此入婺港赤松溪在金華縣東北隋書地理志金華縣有赤松澗寰宇

   記澗水出金華山縣志赤松溪源出盤泉山頂東王壺南流至臥羊山有赤松澗流合焉又東十餘

   里入東港雙溪在蘭谿縣東一出鷂窠岩曰八石溪一出玲瓏岩二水合流西入婺港又有石

   匣溪亦名東溪上承雙溪水自縣東二十五里郭塘分流至風秋潭入婺港又洞溪源出靈洞山由

   洞橋而出西入婺港乾溪在蘭谿縣西北三十里有二源一出嚴州府西南馬目山曰芝溪一

   出縣西塔彈源曰社溪分流數十里會於白露山下又十餘里至湖埠入蘭谿大梅溪

   谿縣北一名龍門水源出浦江縣之大洪嶺至縣北三十里入蘭谿又有小梅溪源出浦江縣之烏

   燒嶺流徑崧山下入大梅溪横溪在東陽縣南四十二里源出大盆山西流入畫溪又荆浦

   溪在縣南四十五里亦出大盆山西流入横溪畫溪在東陽縣西南三十五里亦名南溪源出

   大小盆山以羣山縈連草木如畫故名畫溪西北流徑清潭又西合荆浦溪横溪又西入義烏縣界

   徑畫塢山下又西徑縣南為洋灘江又西入東陽溪梅溪在義烏縣南十里源出青岩山中有

   巨石舊名石溪西流四里滙於大陂曰新塘又西至合港入東陽溪呉溪在義烏縣南三十里

   源出杳嶺北流徑楓坑口又西北與丹溪合名小雙溪又西北為呉溪又與峴溪合至縣西南二十

  里入東陽溪其丹溪在縣南四十里舊名赤岸溪源出楓坑峴溪在縣南三十里源出雲黄山俱流

  入呉熟溪在義烏縣南一里源出處州府遂昌縣東北流入縣界又東北入永康溪溪水

  溉田嵗常倍熟因名航慈溪在義烏縣西南四十里與金華縣接界有二源一曰雙溪出黄

  山一曰根溪出覆釡岩合流曰航慈溪又西流至金華縣界合於東港又有潛溪源出金華山東流

  五十餘里入航慈溪五雲溪在義烏縣西北二十里源出五雲山流徑梅塢口曰梅溪又至

  縣西二十里入東陽溪廿三里溪在義烏縣北源出蝦陂西流至縣東北二十里入東

  陽溪其西至縣郭南至畫溪北至酥溪皆二十三里故名華溪在永康縣東源出密浦山西南

  流合烏江溪又西合酥溪又西至縣城東北合北溪又西滙為桃花洞兩岸飛甍鱗次故名華溪又

  南與永康溪合其烏江溪源出縣東五十里銅坑酥溪源出縣東北五十里峽源坑北溪在縣東亦

  名桃溪源出石佛山俱流合華溪李溪在永康縣東南源出縣東四十四都峽上西南流合

   下東溪又折西北至水淨岩入永康溪永康溪在永康縣南亦名南溪源出處州府縉雲

   縣土母山上接麗水縣蜂窠嶺水東北流入縣界至水淨岩合李溪屈曲自岩石間逆而西流至金

   勝山麓滙為石鱉潭又西北與華溪㑹始勝舟楫又西合西門溪入武義縣界至縣東南合熟溪又

   西北入金華縣界謂之南港梅溪諸水滙流入焉又經屏山西北至城下與東港合西門溪

   在永康縣西源出縣北石和尚頭下盧柴坑南流過縣西門外入永康溪銅溪在永康縣西北

   十七里有小銅川合大銅川入義烏縣界合柔康溪南溪在武義縣西南三十里源出處州府

   界大梨樊嶺俞源劉岩劉休五溪水滙流於此入永康溪深溪在浦江縣東二十里源出義烏

   縣龍祈山西北流徑縣界入浦陽江左溪在浦江縣東二十五里源出白岩嶺與太陽嶺水合

   流亦名雙溪南流入浦陽江又白麟溪源出金芙蓉山東流入江西溪在浦江縣西一里源

   出縣西北岩坑山南流入浦陽江又東溪在縣東一里源出仙華山東南流逶迤繞龍峯山入江

  湖溪在浦江縣北二十里源出岩坑山北流徑富陽縣界入大江劍溪在浦江縣北九

  十里會合衆山泉水西流三十里入湖溪蘭源水在蘭谿縣南寰宇記龍邱山下有蘭溪府

  志在湯溪縣西南十里其地出王蘭色如翠玉無葉而香故名北流入瀫靈湖在蘭谿縣東十

  九里長二里廣五十丈中有泉穴三十六又有泉湖在縣西北二十里廣百餘畝中有泉穴十又有

  長湖在縣北長十餘里皆瀦水灌田處繡川湖在義烏縣西一百五十步即華川也周九

  里有奇南入東陽溪溉民田百餘頃羣峯環列粲如組繡故名自宋至今築堤修閘為游覽之勝

  東湖在浦江縣西南三十五里又西湖在縣西南四十里迤東曰椒湖宋天聖初邑人錢侃築

  塘瀦水以溉田大觀間其孫遹重修之並稱為三湖凡溉田十五里八詠灘在金華縣南雙

  溪匯流𬓛帶郡治五百灘在金華縣西五里雙溪中盤亘甚大舟行牽挽須五百人然後

  可渡故名唐李白詩間説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即此椒石潭在蘭谿縣西北二十五里椒石

  山下溪流至此瀦畜為潭其山下有岩洞與潭水平水從外入不見其溢莫知所從洩九里

  潭在義烏縣東南九里每風雨晦㝠輒有鐘聲隱隱出潭中嘗有漁者捫得鐘窺其旁有屋𩔖廟

  日月潭在永康縣東一百二十里石霞嶺上其上石壁赤白相間圓各二三尺許如日

  月狀故名石鼈潭在永康縣南五里昔有人入山經此遇一大龜束之歸龜便能言曰游不

  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恠之載上呉王王命煑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諸葛恪命燃老桑煑之立爛見

  三斷龍潭在武義縣西七十里有上中下三潭皆為龍所宅螺井泉

  烏縣西三十五里黄山之左其泉一年出黄山一年出五雲山輪流不變居民多利以溉田

  泉在武義縣東北二十里可溉田萬畝孝感泉在浦以縣東三十里白麟溪側明統志宋

  鄭綺母張性嗜溪水時旱鑿溪數仞而不得泉綺慟𡘜水為湧出故名明月泉在浦江縣

  西北二里源出仙華山下其泉視月盈虧為消長故名宋政和間知縣事孫潮疏為曲池築亭以備

  四井在義烏縣明統志舊傳郭璞所鑿一曰富井在縣繡川門外二日貴井在縣東陽門

  外三曰貧井在縣學西四曰賤井在縣治前四井之稱以泉之多少清濁為别泉多為富少為貧清

  為貴濁為賤惟富貴二井最甘美

 ︹古蹟︺婺州故城今府治後漢分烏傷縣南鄉置長山縣以長山為名三國呉置東陽郡治

  此隋平陳置婺州縣志舊有子城在金華縣大司前周四里宋廢又有長山故城在縣東四十里唐

  武德四年析金葉復置長山縣八年仍省入金華即此蘭谿故城今蘭谿縣治寰宇記

  縣在州西北五十五里唐分金華西界置因蘭溪為名舊志有古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古城山脊或

  謂即古州城也呉寕舊城在東陽縣東後漢分諸暨縣置舊志漢時析諸曁之水門村置

  漢寕縣孫氏始改為呉寕舊城在今縣東二十七里周一里土人猶呼其地曰城裏水門村去舊城

  二百步臨溪有石岸烏傷故城今義烏縣治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烏銜鼓集顏

  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爲顔烏至孝故致慈烏銜鼓欲令孝聲遠聞即於鼓處置縣而名爲

  烏傷一說烏父亡負土成冡羣烏銜土助之烏吻皆傷因以名縣元和郡縣志義烏縣西南至州一

  百五十一里本漢烏傷縣也唐武德四年於縣置綢州改烏傷爲義烏縣志廢綢州在縣北一百八

  十步今爲滿心寺華川故城在義烏縣西南唐武德中分烏傷縣置華川縣屬綢州尋

  與州俱廢晏殊類要云縣西南有繡川城即華川也舊志在今縣西南三十里麗州故城

  在永康縣北三國呉分烏傷上浦置永康縣至隋因之唐書地理志永康縣本縉雲武德四年置麗

  州八年州廢更名蓋隋末廢唐初復置也舊志時徙縣治於城北州廢復還故治武義故

  城今武義縣治元和郡縣志縣北至婺州九十里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置寰宇記引輿地志云

  赤烏八年分烏傷永康縣置隋廢唐復置 按晉宋齊隋諸志並無武義縣寰宇記所引輿地志

  不知何據浦陽故城今浦江縣治元和志縣西南至婺州一百二十里唐天寶十三載

  義烏縣北界置寰宇記縣取浦陽江為名尋又析蘭谿界二鄉杭州富陽縣二里屬焉縣志五代梁

  時錢鏐與楊行密相讐惡聞其姓故改浦陽為浦江豐安廢縣在浦江縣西南後漢末孫

  氏分諸暨縣置隋平陳廢古城在湯谿縣西五里湯塘山上或以為婺州舊治舊志又有太末

  舊址在縣南九峯山湯塘今湯谿縣治本金華縣地在金華之西衢州之東處州之北明成化

  中知府李嗣以其地阻山帶水獷戾難治因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之地置縣治湯塘因以為

  八詠樓在府學西舊名元暢樓齊隆昌初太守沈約建有八詠詩宋至道間郡守馮伉

  更今明月樓在府治東取嚴維詩明月雙溪水之句為名馮家樓在東陽縣

  東二十里唐時馮宿所居面香閣在東陽縣西北隅宋紹興中縣今留觀德建以閣前多植

  岩桂故名與春堂在府治東舊名魚水堂堂下有池池中有臺跨梁其上宋紹興間知州周

  綱重建榜今名見山堂在蘭谿縣治東偏登堂屬目盡見一邑山水之勝極目亭

  在府子城上宋政和中知州黄特建雙溪樓後廢紹興中即其故址改建為亭陸游有詩最高

  亭在府治北宋葉衡建陸游有記東峯亭在蘭谿縣東唐貞元中縣令洪少卿建東陽馮

  宿記云崇山濬谷佳境勝概綿亘伏匿一朝發明寒碧亭在東陽縣南五里唐寶厯中縣

  令于興宗建下穿方池引水為流觴之所劉禹錫詩東陽本是佳山水何况曽經沈隱侯化得邦

  解吟咏如今縣今亦風流興宗亦自賦詩云高低竹雜松積翠復留風路劇陰溪襄寒生暑氣中

  水樂亭在東陽縣西南八里兩山對峙有飛泉數丈界山而落泠然有聲宋縣今王概作亭

  澗上蘇軾兄弟有詩𡲆在武義縣東明招山前相傳晉阮孚隱此其右又有金貂亭亦

  以孚得名劉峻宅在金華縣北二十五里靈岩寺喬行簡宅在東陽縣東南有孔

  山堂雙峴樓釣游亭皆理宗御書額羅隱宅在東陽縣南五里宋元祐間改建僧菴曰棲賢

  徐伯珍宅在湯溪縣西五里徐安貞宅在湯溪縣北十里洪塘東岩

  書舍在義烏縣東三十五里滴水岩宋虞復建遺址尚存華川書舍在義烏縣西繡

  湖之隂明王禕故居也陳氏義荘在東陽縣東南四十里宋開禧間邑人陳德高建又

  胡氏義莊在縣南六十里威淳間邑人胡祐之建銀銅場宋元祐中置先寶寺場採銅在

  東陽縣北四十五里政和中廢崇寕三年又置金井場採銀在縣西南十五里以費多利少罷

 ︹關隘︺龍門關在武義縣南四十里龍門嶺東出永康東南出縉雲之要道四路口

  隘在永康縣東北六十里與東陽縣接界孝順鎮九域志金華縣有孝順鎮舊志在縣

  東五十五里元置孝順驛為東出義烏之道今廢平渡鎮在蘭谿縣西北十五里溪水北

  岸即女埠下為女兒渡舊有巡司今裁又香溪縝在縣北三十里元置靈皋鄉巡司又龍岩鄉巡司

  在雙牌皆久廢永昌鎮在蘭谿縣西北四十三里與建德縣接界即古三河戍也有三河渡

  為金衢徽嚴四郡要地明嘉靖開礦盗竊發設兵駐防於此永安鎮在東陽縣東五十里

  茶場市宋置永安巡司本在縣東北百里近白峯紹興十年徙置於此又宋有瑞山玉山巡司在

  縣東南地多横岩元増設興賢仁夀巡司在縣南地名葛府皆久廢龍祈鎮在義烏縣北三

  十里宋置巡司又有智者同義鄉巡司在縣西三十五里雙林明義鄉巡司在縣南四十里皆元置

  夾溪寨在東陽縣東一百里嘉靖三十四年孝義寨在永康縣東九十里

  靈山下道出仙居縣元置孝義巡司明洪武七年改置百戸鎮守嘉靖八年廢又李溪寨在縣東南

  十八里宋置温處四州都巡檢司後改置合德鄉巡司又有義豐鄉巡司在縣南十里地名麻車頭

  皆久山口寨在湯溪縣南十里又大嚴寨在縣南十五里蘇村寨在縣東南五十里並

  正統十三年副使陶成築以禦處寇雙溪驛在金華縣西南明置雙溪馬驛在城西南

  通遠門外又置雙圓水驛於此 本朝併爲雙溪水馬驛雍正二年裁歸府經厯兼攝瀔水

  驛在蘭谿縣南門外明洪武初置蘭谿驛十四年改今名 本朝康熙十二年華溪驛

  在永康縣治西明初建 本朝康熙元年清潭埠在東陽縣東南五十五里畫溪所經

  為往來要道楊家埠在浦江縣東四十里路通諸暨縣洪武六年置巡司萬厯中裁

  白溪口市在武義縣東北五里永康縣東岸南行者由此捨舟登陸北行者由此捨陸下

  茭道市在武義縣東北三十里北去府城五十里舊置道山驛於此明洪武十四年

  曰茭道驛隆慶初改為茭道公館駢塘稅務場在湯溪縣東北十五里今廢

 ︹津梁︺通濟橋在金華縣西南一里長七十餘丈跨雙溪水元元統二年甃甓為梁後屢修屢

  圮復就圯壞乃比舟貫綯以渡行者與問津橋相望曰上下浮橋宏濟橋在金華縣東南

  三里長三十餘丈維舟為之亦名上浮橋即古問津橋也山橋在蘭谿縣北三十里兩崖對峙

  溪流亂石間橋跨其上為一邑奇勝處今名登龍橋悦濟浮橋在蘭谿縣西門外一跨婺

  港一跨衢港兩江相合有州渚横亘如月牙樹石其端繫鐵絙以維舟兩橋相距百餘步為水陸津

  普濟橋在蘭谿縣西北十五里女兒渡宋紹興中維百艘以梁溪上名普濟橋後更名

  望雲今橋廢仍以舟濟叱馭橋在東陽縣東迎陽門外夾溪橋在東陽縣東一

  百里明嘉靖中建長三十丈羣山中斷兩岸壁立其水懸流而下匯為十八渦橋亘其間如綴絶綆

  興濟橋在義烏縣東三里跨東江宋慶元三年令薛揚祖建名薛公橋淳祐中重建易今

  名長四十二丈仁政橋在永康縣東南三十步舊名大花橋元至元中改建南橋

  江縣南一里跨浦陽江宋元符中錢遹建亘三十大下釃水為九道元至正中重修又築堤三百餘

  丈以障水人行橋上儼然圖畫

 ︹隄堰︺蜀墅塘在義烏縣南蜀山下周十里溉田千餘畝鶴塘在浦江縣東十五里廣袤

  數里灌田二千餘畝富民堰在東陽縣東堰上言溪水長七里分溉田數十萬畝社陂

  堰在東陽縣東南乘驄鄉又名都督堰長七百餘丈灌田百餘頃長安堰在武義縣西二

  里湖山潭上其下分為三曰上堰中堰曹堰唐光化初邑人任留築溉田萬餘畝白砂堰

  在湯溪縣東三十里相傳漢盧文臺所開首銜輔倉尾跨古城共三十六堰灌田千萬畝其第十九

  堰闊一百餘丈水分六帶灌田尤多因名曰第一堰

 ︹陵墓︺︹秦︺顏烏墓在義烏縣東北四里︹漢︺盧文臺墓在湯溪縣南四十里白沙

  ︹三國︺︹呉︺斯敦墓在東陽縣東二十五里後吕村︹晉︺許孜墓在東陽縣

  北七十里藍硎保阮孚墓在武義縣東十五里明招山惠安寺東︹南北朝︺︹宋︺

  蔡興宗墓在金華縣南二十五里述村︹唐︺駱賓王墓在義烏縣東二十里

  上楓舒元輿墓在蘭谿縣西十三都惠安寺側陳太竭墓在浦江縣南二

  十三里松柏橋︹宋︺胡則墓在永康縣東履泰鄉又有祠在夀山錢遹墓在浦江縣

  南五十里鳳凰原梅執禮墓在浦江縣南二十里吕好問墓在武義縣東明

  招山又孫祖謙祖儉墓皆在其側潘良貴墓在金華縣北二十里趙柏墓

  華縣北 案柏沼陽人紹興間帥盧州死于酈瓊之難殯婺州郡守孟猷為葬兹土范浚墓

  在蘭谿縣北十都寶惠寺側蘇衡墓在金華縣東南十里林大中墓在永康縣

  西火爐山南鄭綺墓在浦江縣東二十五里懸柏原應孟明墓在永康縣東三

  十五陳亮墓在永康縣東五十里龍窟山之原徐僑墓在義烏縣西五雲山

  喬行簡墓在東陽縣東二十五里章如愚墓在蘭谿縣八石溪應純

  之墓在永康縣南官山李誠之墓在東陽縣東七星墩王埜墓在金華縣

  東南十里馬光祖墓在武義縣南十五里何基墓在金華縣西南三十里

  柏墓在金華縣西北八里金村之原章堉章塈墓在永康縣南官山楊與

  立墓在湯溪縣東北十五里石坑︹元︺金履祥墓在蘭谿縣西北仁山後

  謙墓在金華縣北十里許官山黄溍墓在義烏縣東北三里東埜山之原有祠在縣治

  西栁貫墓在浦江縣南三十里荆山呉萊墓在浦江縣西十里呉師道

  墓在蘭谿縣銅山鄉︹明︺王禕墓在義烏縣南十里青岩象鼻岡禕死節其家招魂以

  胡翰墓在金華縣西北十五里智者橋東章懋墓在蘭谿縣西純孝鄉竹塘

  陸震墓在蘭谿縣西瑞山鄉程文德墓在永康縣南四十里張國維墓

  在東陽縣禹山之東杜學伸墓在東陽縣都盛山下杜莊龔泰墓在義烏縣置馬

  王肇坤墓在蘭谿縣雙牌徐學顏墓在永康縣都倉凸山洪希懋

  墓在湯溪縣王家坂包姜姑墓在蘭谿縣純孝鄉鴨塘

 ︹本朝︺朱之錫墓在金華縣孝順街金漢蕙在義烏縣孝子門右

 ︹祠廟︺永慕廟在義烏縣東四里祀秦孝子顔烏白沙廟在湯溪縣東三十里祀漢

  盧文六孝祠在東陽縣南一里祀孝子斯敦許孜許生馮子華應先唐君祐宋端平二

  二賢祠在浦江縣宋紹定中建祀梅執禮吕祖謙忠賢祠在義烏縣治後明嘉

  靖中建祀宋宗澤徐僑元黄溍明王禕萬厯中増祀龔泰吕成公祠在金華縣治北隅又

  有祠在武義縣嶽廟西祀宋吕祖謙正節侯祠在東陽縣西一里祀宋李誠之越國

  公祠在府城内明初建祀胡大海宋濂撰碑記宋學士祠在浦江縣儒學南祀明宋

  陶公祠在湯溪縣南十里山口祀明副使陶成章文懿祠在蘭溪縣城東

  祠明章懋襃忠祠在蘭溪縣瀫水驛西祀明陸震朱大典祠在金華縣東下溪灘

  張國維祠在東陽縣西嶺下盧懋鼎祠在東陽縣忠直名臣坊左

  學伸祠在東陽縣西龔泰祠在義烏縣城南河濱金漢蕙在義烏縣

  

 ︹寺觀︺密印寺在府治西北有塔唐時建 本朝康熙十五年重建智者寺在金華縣

  西北十五里梁僧智者道場景物絶勝為金華第一刹西巖寺在金華縣東北四十里舊

  名赤松巖寺梁大同間建寺有鐵羅漢五百十八尊法隆寺在金華縣通濟橋旁有經幢高

  五丈刻云唐大中十一年立寶林寺在義鳥縣南雲黄山下梁大通間為傅大士建

  德寺在浦江縣南龍峯山下宋寕宗御書額寶婺觀在府治西五十步唐建在城西

  北隅呉越時遷今所赤松觀在金華縣東北二十里一名寶積觀即黄初平叱石成羊處

  延真觀在永康縣東南隅舊名寶林元黄溍有記觀前舊有松化石為唐道士馬自然遺跡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黄爵滋恭覆輯

                          前校對官劉 咸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