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六十六至六十八

卷六十三至六十五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六十六至六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六十九至七十一

大清一統志

 錦州府

︹名宦︺︹遼︺劉伸宛平人重熙中累遷南京副留守改崇義軍節度使政務𥳑靜民用不擾致烏

  鵲同巢之異優詔襃之韓徳凝王田人開泰中累遷崇義軍節度使移鎮廣徳秩滿部民

  請留從之韓慶民宜州節度使金人克宜州慶民死之︹金︺程寀析津人太祖時授錦

  州安昌令潔己愛民興利除弊其歿也邑人祀之伯特德哩布奚五王族人初授濱

  州刺史廉入優等累遷崇義軍節度使為人孝謹為政𥳑静不積財貨凡調官行李止車一乘臧獲

  數人而已 伯特德哩布舊作伯德特離布今改正高楨遼陽人天㑹六年以尚書左僕射判

  廣寕尹在鎮八年政令肅凊吏畏而人安之李完朔州馬邑人明昌中同知廣宰府長於吏

  治所至姦惡屏迹民皆便之盧孝儉宣徳州人大定中遷同知廣寕尹𡻕大饑民多流亡

  失業乃借僧粟留其一𡻕之用使平其價市與貧民既以救民僧亦獲利持嘉暉萊州人爲

  歸德軍節度使宗州舊無學持嘉暉爲營建學舍勸督生徒肄業者復其身人競趨之 持嘉暉舊

  作赤盞暉今改正伊喇温遼横帳人世宗時厯崇義軍節度使移臨海軍州治近水秋雨

  水潦暴至城下城頗決百姓惶駭不知沂爲温躬督夫役繕完之雖臨不測無所避僚屬或止温温

  曰爲政疵癘水泛溢爲災守臣之罪也當以此身謝百姓雖死不恨尋移鎮武定 伊喇改見前

  馬惠迪漷陰人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廉能稱職大懷貞遼陽人大定中爲興中尹

  錦州富民蕭鶴夀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懷貞以訃取之置於法布薩揆

  人明昌中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有惠政 布薩舊作僕散今改正伊喇富森東北路烏

  爾呼河明安人大安初同知興中府事繕城浚濠賊至卻退改廣寕被牒如鄰郡元兵薄城其子通

  華善率家奴拒戰城賴以完富森還悉放奴爲良終不言子之功識者多之 伊喇富森烏爾呼河

  明安改俱見前通華善舊作銅和尚今改正︹元︺胡秉彝霸州人為錦州知州初州民不

  業耕織秉彞編伊尹武侯耕田遺制及苗司農栽桑圖徧行都部又於城東築濟民園種桑聽民移

  植雖蔬菜果蓏栽植有方小民效法衣食饒足至元中民苦轉輸秉彝令蓄積者聽自輸官民輦運

  赴倉侵漁遂息劉敏中章邱人大德中以宣撫使巡行遼東錦州雨水為災輒發廪賑之

  王居禮河東人知錦州勸學興農一以清心省事為本𡻕凶發倉賑濟全活甚衆有訟田不

  決者以情理開喻之其人相讓而退王伯勝文安人仁宗時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遼陽省

  治懿州州弊陋民不知學伯勝始至增郡學弟子員擇賢師以敎之使客至無所舍皆館於民民苦

  之伯勝乃擇隙地為館廐度閒田百頃募民耕種以廩餼之𡻕大旱伯勝齋戒以禱禱畢即雨人謂

  之平章雨郭嘉濮陽人順帝時厯官廣寕路總管兼諸鄂囉勸農防禦時民苦和糴嘉設法計

  户口第甲乙民甚便之有詔團結義兵嘉集民數千敎以坐作進退號令齊一賞罰明信故東方諸

  郡錢糧之富甲兵之精稱嘉為最後寇陷遼陽孤城無援嘉力戰以死 鄂囉舊作奥魯今改正

  ︹明︺曹鳳臨淮人洪武時為廣寕中屯衞指揮同知築城池創衞治撫恤士卒官至都指揮同

  劉斌崇明人以靖難功授指揮使進都指揮僉事備禦寕遠築城建衞時值𡻕儉外禦邊

  陲内撫軍士政理民安甚有能聲王祥固始人以都指揮僉事任廣寕開府僉書修築寕遠

  蒲河等城掌遼東事恤下興學頗多善政施聚順天通州人寕德中進都指揮使守備義州以

  勇敢文廣江都人止統閒以署都指揮僉事備禦寕遠諾延犯邊廣率兵窮追遇伏中流

  矢死贈鎮國將軍李榮江都人寕遠衞指揮使正統閒守備塔山追敵至利州大戰於長坡

  自午至暮不少挫敵不能支棄所掠而奔趙忠遼陽人廣寕右衞指揮僉事守鎮静堡正統十

  四年敵圍堡甚急忠乘城力戰歸語其妻曰若城破吾不苟活汝母子當自裁敵攻益急訛言城陷

  妻女皆縊死攻圍凡兩晝夜以堡堅解去守臣上忠全城功升指揮同知賜金為妻女營葬表其門

  曰忠李英其先盧龍人遷義州成化閒為廣寕中屯衞指揮厯左軍都督僉事充右參將

  分守錦義二城講武恤士訓練之暇以書史自娯敦尚古禮建祠宇謹祭祀一以朱子為法在任七

  年百度具舉王銘錦州人成化中守備寕遠講武練軍重修二城廟學甲辰有寇警銘率精

  騎捲甲直趨百餘里遏其歸路盡獲所失人畜而還自是數年無犯境者馮時泰山西汾州

  人任廣寕道兵備參議守止不阿築大定老軍臺堡數十處區畫有方及邊隅告警主帥失機時泰

  奉㫖勘實有忤當事遂被逮遼民無不稱冤邦襄陵人天啟元年遼陽破以邦佐為

  布政使參政分守廣寕邦佐知邊事不可為乞歸方報允而王化貞棄城逃衆謂邦佐既請告可入

  邦佐叱之曰吾一日未去則一日封𭛌臣也夜作書訣母策騎趨石屯謁熊廷弼言城中雖亂外

  閒未知亟提兵入城斬一二人人心自定公即不行請授邦佐兵赴難廷弻不聽偕化貞幷走邦

  仰天歎泣曰經略巡撫俱逃事去矣松山吾守地當死此遂西向拜闕復拜母解印綬自經官舍僕

  高永曰主人死安可無從者亦自經於側事聞再贈太僕卿諡忠節同時顧頤以右參政分守遼海

  亦以力屈自經贈太僕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高邦佐顧頤俱諡節愍袁崇

  煥東莞人天啟二年駐守關外以哈刺慎侵關内地始入守關安置遼人時十三山難民十餘萬

  久困不得出崇煥將五千兵駐寕遠以壯聲援别遣驍將救之三年督修寕遠城工成為關外重鎮

  崇煥在職勤慎善撫將士由是流移駢集商旅輻輳遠近望為樂土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

  特㫖錄其裔孫袁炳授縣丞何可剛遼東人天啓中累遷署寕遠副將事崇禎初袁崇煥

  請令可剛專防寕遠且言可剛仁而有勇不破公錢不納私餽敝衣糲食不異士卒事至善謀才可

  大用詔加都督僉事進右都督已而錦州圍急督諸將赴援與祖大夀監築大淩河城工甫竣 大

  兵圍之糧盡援絶大夀及諸將皆欲降以可剛不從掖出城外殺之可剛顔色不變亦不出一言含

  笑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曹 變蛟大同人文詔從子也才勇冠時

  初隸文詔軍中破山西湖廣陜西四川諸流寇大小數十戰斬馘無算積功最多賊咸畏大小曹將

  軍厯官至援遼總兵崇禎十四年從洪承疇以十三萬衆救錦州時錦州圍急變蛟營松山北乳峯

  山列七營於兩山閒環以長壕及戰軍潰還保松山 大兵圍之明年二月副將夏成德為内應松

  山遂破被執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楊倫前屯衞副總兵明季

  陣亡又前屯衞總兵李鳴鳯副總兵羅文耀寕遠總兵王定宸皆同時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楊倫諡烈愍李鳴鳯等俱諡節愍

 ︹本朝︺劉文亮漢軍鑲黄旗人以佐領兼知錦縣招徠民人為之度邑居給牛種課勤惰而勸

  相之又設義學延師以敎文風遂振

 ︹人物︺︹南北朝︺︹魏︺屈遵徒河人博學多才藝為慕容垂博陵令後歸趙太武素聞其名

  任以文誥拜中書令賜爵下蔡子屈恒遵孫太武時以破平涼功賜爵濟北公委以大政車

  駕出征常居中留鎮卒贈征西大將軍諡曰成盧魯元徒河人明元時以忠謹給侍東宫太

  武即位為中書侍郎性多容納累遷中書監領秘書事賜爵襄城公後遷太保錄尚書事卒贈襄城

  王諡曰孝盧醜徒可人魯元之族太武為監國醜以篤學博聞入授太武經後賜爵濟陰公位

  尚書加散騎常侍卒官河内太守︹周︺豆盧永安徒河人驍果善射魏永安中從爾朱

  天光破万俟醜奴賜爵靈夀男周文時來歸從擒竇泰破稽胡與東魏戰於芒山皆有功進范陽郡

  公初永安無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讚親族皆請讚為嗣水安曰兄弟之子猶丁也終不易時以

  此多︹隋︺豆盧勣永安姪初周明帝時嗣永安爵授左武伯中大夫自以經業未通請

  解職遊露門學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學丁父艱哀毁過禮武帝嗣位起復為胃州刺史有惠政隋開

  皇中拜夏州總管以其家世貴盛動效克彰甚重之子毓英果有氣節漢王諒鎮幷州為王府主簿

  諒謀作亂毓與司馬皇甫誕合謀閉城拒諒諒襲擊之毓兵敗遂遇害︹唐︺李楷洛

  人本契丹渠帥中宗時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可源楷洛擊走之師還卒於道諡忠

  李光弻楷洛子襲父封以功進雲麾將軍安祿山反郭子儀薦其能詔加魏郡太守河

  北採訪使光弻以朔方兵五千東救常山降思義又卻賊於饒陽㑹郭子儀守雲中詔悉衆出井陘

  與光弻合擊史思明於九門西大敗之至德二載思明䓁將兵十萬攻光弻於太原時麾下兵不滿

  萬光弻徹屋爲𢹮石車石所擊輒傷賊思明爲飛樓漳以木幔築土山臨城光弻遣人穴地頽之又

  時遣突騎出乘賊俘斬萬計思明乃遁去乾元初九節度師潰於相州光弻整衆還太原未幾爲天

  下兵馬副元帥賊方闚洛光弻悉軍趨河陽擒安太清於懷州廣德元年擒浙東賊袁晁賜鐵劵圖

  形凌雲閣光弻善用人謀定後戰能以少覆衆初與郭子儀齊名而戰功推中興第一卒贈大保諡

  武穆子彚有志操爲宿州刺史治行頗著李惠登柳城人爲平虛軍禆將安祿山亂從董秦

  泛海略定滄棣等州史思明反惠登陷賊中以計得脫依來瑱及李希烈反以兵二千使屯隋州惠

  登挈州歸朝即拜隋州刺史居二十年興利去害田闢户増人歌舞之節度使于頔上其績詔加御

  史大︹遼︺耶律良生於乾州讀書醫巫閭山學既博將入南山肄業友人止之曰爾馳

  驅千里縱聞見過人年亦垂暮今若即仕已有餘地良口窮通命也非爾所知不聴留數年而歸清

  寕中遷知制誥兼知部署司事奏請編御製詩文目曰清寕集上命良詩爲慶㑹集親製其序咸雍

  初同知南院樞密使事出知中京留守事卒追封遼西郡王諡忠成馬人望高祖爲石晉青

  州刺史太祖徙其族於醫巫閭山因家焉人望穎悟幼孤長以才學稱咸雍中第進士累擢南京三

  司度支判官公私兼裕遷警巡使剖決獄訟無一冤者爲保靜軍節度使時諸處饑乏惟人望所治

  粒食不闕遷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視事半𡻕積粟十五萬斛錢二十萬鏹拜南院樞密使人

  不敢干以私所推薦皆爲名臣以守司徒兼侍中致仕卒諡文獻姚景行興中縣人累官

  翰林院學士道宗即位爲北府宰相後告歸道聞重元亂收集行旅三百餘騎勤王比至賊已平道

  宗嘉其忠咸雍元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減徭投疏冤帶廣儲蓄勤校閲郡民宜之卒封柳城郡王

  諡文竇景庸中京人清寕中進士累官武定軍節度使招流亡戢姦滑決冤獄輕重大

  小務愜人心後拜中京留守卒諡肅憲張寶錦州人四世同居道宗嘉之令其子為三班祇

  ︹金︺李三錫錦州安昌人遼季盜攻錦州州人推三錫立兵事設機應變城賴以完後

  歸金厯官河北西路轉運使致仕三錫政事强明所至稱治世宗舊聞其名大定初起為北京路都

  轉運使制下而三錫已卒梁肅奉聖州人幼篤志好學天眷二年擢進士第調平遙主簿遷絳

  縣令以廉入為尚書省令史遷定海軍節度副使營治汴宫肅分護役事攝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内

  盜起百姓陷賊中不能自辨者數千人皆繫大名獄肅至官廉得其情讞出者十八九大定四年

  檢東平大名兩路户籍物力稱其平允他使者所至皆以苛刻增益為功百姓訴苦之朝廷敕諸路

  咸以東平大名通檢為準於是始定七年河決李固詔肅視之遂奏決河水六分舊河水四分今塞

  決河復故道為一再決而南則南京憂再決而北則山東河北皆可憂不若止於李固南築隄使兩

  河分流以殺水勢世宗從之十四年充宋國詳問使稱㫖遷濟南尹召拜參知政事肅知無不言致

  仕卒諡正憲鄧儼懿州宜民人天德三年進士大定中有司奏使宋者世宗命選漢官一人

  梁肅以王翛張大節鄧儼對世宗曰翛大節苦無資厯與左右司官辛苦不同其命儼往累遷吏部

  侍郎明昌初為户部尚書上命尚書集百官議如何使民棄末務本以廣儲蓄儼言今之風俗競為

  侈靡莫若定制度使貴賤上下衣冠車馬室宇器用各有等差裁抑婚姻喪葬過度之禮罷去郷社

  追逐無名之費用度有節則蓄積日廣矣後出知歸德府致仕張九思錦州人以亳州防禦

  使副劉仲延受宋𡻕貢於泗州往𡻕受貢者每以幣物不精責宋使者宋使者私饋銀幣各直數百

  十以為常九思獨不肯受仲延從之私饋遂絶累遷工部尚書張景仁遼西人累官翰林待

  大定二年與宋議和往復凡七書皆景仁為之世宗嘗稱之曰今之文章如張景仁與宋人往復

   書指事達意辨而裁真能文之士也累遷御史大夫平章政事烏庫哩元忠擅決六品官景仁劾之

   朝廷肅然 烏庫哩改見前孫德淵興中人大定十六年進士調淶水丞察廉遷沙河令

   剛正幹能及去官民為刻石祠之貞祐二年拜工部尚書會乏兵食有司請鬻恩例舉人居喪者亦

   許納穀就試徳淵奏此大傷名敎事遂寢及致仕御史許古論德淵忠亮明敏可大用宣宗嘉納未

   及用而卒舒穆嚕元懿州路人七𡻕喪父號泣不食者數日十三居母喪如成人嘗為擊

   鞠戲馬踣歎曰生無兄弟而數乘此險設有不測奈何由是終身不復為之補樞密院尚書省譯史

   遷監察御史同知淄川軍州事厯知濟南府卒生平寡言笑尚節儉居官自守不交權要人以是稱

   之 舒穆嚕改見前耶律履遼東丹王七世孫家廣寕方五𡻕卧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忽

   謂乳母曰此所謂卧看青天行白雲者耶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初舉進士惡搜檢煩𤦹去之廕

   承奉班祗候累官禮部尚書兼翰林院直學士至尚書右丞卒諡文獻履秀峙通悟精厯算書繪事

  初族父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既而生子震德元歿盡推家資與之子辨材善材楚材皆有名

  律辨材履子家義州天姿倜儻軀幹雄偉以志節自負為中京兵馬副都指揮使宣宗問軍

  政利弊辨材言將相多非其材遂忤權貴出為許州兵馬鈐轄李經錦州人作詩極刻苦喜出

  奇語不襲前人李純甫見其詩曰真今世太白也再舉不第拂衣去南渡後其鄉帥有表至朝廷士

  大夫識之曰此經筆也朝議以武功就命倅其州竞去︹元︺耶律楚材履子少孤母楊

  氏敎之學博極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厯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㝛搆者金末為開州

  同知完顔復興留守燕辟左右司員外朗太祖定燕召見處之左右每征伐必命之卜謂太宗曰此

  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

  緣作人言謂侍衞曰汝主宜早還帝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為四方語好生惡殺天降

  符以告陛下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太宗即位楚材奏諸州縣長吏專理民事萬户府專

  總軍政課稅專掌錢榖各不相統攝著爲令權貴不得志遂爲舒穆嚕軒達布等搆陷而太宗獨察

  其誣及軒達布獲罪命楚材鞫治楚材請寛之太宗謂近侍曰不較私讐真長者汝曹宜效之後拜

  中書令事無鉅細悉以委之汴梁將下大將蘇布特言金人抗拒宜屠之楚材馳諫帝從之得避兵

  居汴者百四十七萬人又求得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奏襲封行聖公付以林廟地命收太常禮樂

  生及召名儒梁涉等使進講東宫置鍽修經籍所由是文治興焉定天下賦稅奏用儒臣皆從其計

  陳時務十䇿悉施行之卒贈太師諡文正 蘇布特舊作速不臺今改正石天應興中永德

  人以功遷兵馬都元帥移軍河中金軍潛師由中條來攻天應力戰死耶律鑄子幼

  聰敏善屬文領中書省事採厯代德政合於時宜者以進從憲宗征蜀屢出奇計中統二年拜中書

  左丞相至元初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初清廟雅樂止有登歌詔鑄制宫縣八佾之舞樂成

  賜名大成十年遷平章軍國重事監修國史朝廷有大事必諮訪焉卒贈太師諡文忠李守

   賢義州人金末與兄庭植歸太祖授錦州臨海軍節度觀察使遷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既至人

   皆曰吾等可恃以生矣知平陽府事有惠政時河中未下守賢請自北面鑿城先登城果下明年大

   破趙雄兵於芮城時金兵十餘萬保少室山太平寨守賢以三千兵破之不兩旬諸寨望風俱下守

   賢未嘗妄殺一人攻河南降其渠魁關東洛西遂定子彀從征有功授河東道行軍萬户兼總管摧

   鋒陷陣所至克捷中統三年改河東路總管移京兆路李伯温守賢從兄伯通弟伯通擊

   張致戰歿於錦州城北伯温行平陽元帥府事金兵來攻李成開水門導敵入伯温謂左右曰吾受

   方面之寄今不幸失律當以死報國不可辱汝等宜逃生士卒皆猶豫不忍去伯温即抜劒殺家屬

   投并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見伯温抱柱如生無不嗟歎弟守正守忠守正為平陽守以功授

   河東南路兵馬都元帥輿金人戰殁守忠代守平陽為都元帥嘗攻益都北還軍將彭智據義州叛

   守忠力戰復之後為金人所執大罵不屈而死王珣本姓耶律金末避難遼西更姓王遂為義

  州開義人武力絶人善騎射穆呼哩畧地奚霅珣率衆出迎以珣為元帥兼領義川二州事後平張

  致賜金虎符加金紫先祿大夫充兵馬都元帥鎮遼東便宜行事兼義川等州節度使珣為政簡易

  賞罰明信誅强扶弱毫髪無徇 穆呼哩改見前劉世英其先范陽人後遷遼陽川州初

  穆呼哩經畧遼東世英隸麾下以功充行軍副總管其時平陽諸郡被兵之餘民物空竭世英言於

  穆呼哩曰自古建國以民為本今可東殺掠殆盡異日我師復來孰給轉輸收存恤亡此其時也穆

  呼哩善之奏授絳州節度使卒命弟亨安領其衆賜金虎符行元帥府事攻金伐宋出奇制勝戰功

  居多所𫉬金帛悉與將佐故士卒樂為用焉 穆呼哩改見前王榮祖珣長子性沈厚勇力

  絶人襲崇義軍節度使入朝帝聞其勇選三力士與搏皆應手而倒計金平章政事葛布格所至有

  功授北京等路征行萬户換金虎符伐高麗圍王京高麗奉表入貢擒布希萬努再伐高麗破十餘

  城降天龍諸堡移鎮高麗募民屯戍闢地千里中統元年詣闕授沿邊招討使兼北京等路征行萬

  户還鎮卒 葛布格舊作葛不哥今改正布希萬努改見前耶律希亮鑄子少跋涉西

  土羈旅困苦武宗時官翰林學士承㫖為人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貲散亡僅藏祖考畫像四時致奠

  盡誠盡敬雖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著愫軒集三十卷後追封淶水郡公諡忠嘉

  ︹明︺畢恭前屯衞籍其先山東濟寕人恭有文武才正統間以巡撫王翺薦授百户厯指揮僉

  事圖上方畧開設迤西邊堡墻壕增置烽堠兵威大振進署都指揮僉事守備寕前等衞在任五年

  邊鄙安謐進掌都司撫士卒革姦弊廣屯田興學校政平訟理軍民咸稱之賀欽其先浙江

  定海人以戍邊籍義州少好學讀近思錄有悟成化二年登進士授户科給事中已而師事陳獻章

  既歸肖其像事之宏治改元用閣臣薦起為陜西參議未至而母死乃上疏懇辭且陳四事一資真

  儒以講聖學二薦賢才以輔治道三遵祖制以處内官四興禮樂以化天下疏凡數萬言奏入報聞

  正德四年太監劉瑾括遼東田東人震恐義州守又貪横民變聚衆劫掠相戒曰母驚賀黄門欽聞

  之急諭禍福以身任之亂遂定欽學不務博涉專讀四書六經小學期於反身實踐謂學不必求之

  高遠在主敬以收放心而已隱居醫巫閭山下别號醫閭有集四卷史璠廣寕人性至孝母病

  朝夕侍立病篤益勤苦夜不就枕及母卒居倚廬中門絶酒肉遠惟薄三年不出賀欽為作𠋣廬記

  以表陳夀其先新淦人祖志宏代兄戍遼東遂籍寕遠衞夀少貧甚得遺金坐至夜分還

  其主從鄉人賀欽學登成化八年進士授户科給事中言時政無隱彈劾不避權要宏治十三年以

  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軍聲大振尋遷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劉瑾矯詔逮南京科道戴銑等

  夀抗章論救瑾怒罷其官九年復起巡撫陜西尋拜南京兵部侍朗陜人呼號擁輿移日不得行追

  刑部尚書致仕夀廉厯官四十年無家可歸寓南部所居不蔽風雨其卒也尚書李充嗣府尹寇天

  敘為之殮賀士諮欽子性通敏博極羣書領宏治壬子鄉薦抱道自娛絶意仕進都御史張

  文錦薦其材應詔陳務實學存敬慎謹細微親賢遠邪等十二事不報即辭歸隱居終身傅鑰

  遼東廣寕人正德間進士授給事中嘗論邊事㑹宣大將領失利亡卒甚多廷議遣鑰覆視上曰是

  嘗言邊事者稱是選矣鑰至鎮考治甄别不隨不苛得實以報嘉靖間累升山西按察使用法平怒

  兼得大體富民某殺人當死以貨免鑰收鞫之寘於法知縣某主簿某皆良吏為姦人所搆事下按

  察使或謂鑰曰是當道所欲入也鑰以法如此不可枉徇竟白之終河南巡撫趙國忠

  衞人嗣指揮職嘉靖初舉武㑹試進都指揮僉事擢錦義右參將連破敵進署都督僉事為遼東總

  兵官有功進都督同知已代趙卿鎮宣府命部将逆擊諳達於大滹沱敗之寇盡走及諳達薄京師

  國忠趨入衞移䕶諸陵寇見國忠陣紅門不敢入三十一年再鎮遼東禦却小王子數萬𮪍明年逐

  敵出塞多斬𫉬進秩一等國忠善戰射穿札為將有威嚴厯兩鎮繕亭障練士馬邊防賴之 諳達

  舊作俺答今改正趙傾葵廣寕衞人嘉靖中為蘇鎮參將三十四年寇犯馬蘭峪傾葵往

  禦與指揮禇文明等俱力戰无贈都督同知諡忠壯賈冕廣寕衞人世職指揮尋舉武㑹試進

  署都指揮僉事為中路遊擊將軍嘉靖三十八年寇犯遼陽南扺海州冕督軍往禦死焉贈都督僉

  事諡忠壯黑春其先建川人世職廣寕指揮使以功進署都指揮僉事厯遼陽副總兵嘉靖四

  十一年王果導寇分入春禦之身自搏戰殺數十人敵棄資仗遁詔進三秩頃之寇掠陽坫堡春逆

  擊乘𫝑逐之陷伏中寇知其驍將圍之數重春與把總田耕等力戰二晝夜援師不至死之贈都督

  僉事諡忠壯楊照前屯衞人都督鎮之孫嗣世職為前屯衞指揮使嘉靖中以功累遷遼東

  總兵官屢立戰功嚴嵩怒照不輸賄解職嵩敗朝廷以宿望起之四十二年𫎇古深入全海諸衞總

  兵官吳瑛不能禦詔罷瑛以照代其秋又聚衆廣寕塞外謀大入照率諸將由鎮夷堡分道掩之夜

  失道去塞六十里遂為敵所圍力戰中矢死照忠負氣撫士有恩嘗𣵀盡忠報國四字於背誓以

  死自効起官數月間屢戰皆㨗竟殞於陣贈少保左都督諡忠壯楊維藩照叔父結髪從

  父都督鎮於行間屢効首功積官指揮僉事擢廣寕鎮武營遊擊痛照陣亡誓滅敵雪恥嘉靖四十

  四年𫎇古萬餘𮪍攻鎮武維藩兵不滿千迎之於境内蓮子湖臺與衆誓曰此死地也血戰或生遂

  進戰殺敵幾半手刃數十人力竭死之詔贈都督僉事與線補衮並立祠祭祀子㰍職贈三秩

  補衮世職寕遠衞指揮由廣寕遊擊進寕遠參將嘉婧四十四年敵攻小團山補衮擊卻之追

  至黄土臺敵大至圍之數重補衮與廣寕遊擊楊維藩鏖戰艮久補衮乎殺數人面中二矢鏃出腦

  後突圍還營數日而殞詔贈都督僉事王治道錦州衞人嘉靖間由廕厯薊州參將四

  十五年擢遼東副總兵進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隆慶初以累立戰功進署都督同知時遼土荒殘

  武備積廢治道與廵撫魏學曾修築沿邊墻堡自廣寕迄審陽隆慶四年實該巴雅呼等犯錦州大

  勝堡治道與參將郎得功上馬追逐獨十餘𮪍從時敵㐲兵齊家山治道等誤入其中殊死戰敵稍

  却知無援遂圍之矢且盡盡鋭奪圍出馬忽蹶敵攢射之遂死事聞贈少保左都督諡忠愍立祠賜

  祭 實該巴雅呼舊作辛愛卜言兀今改正郎得功廣寕衞人世職指揮僉事進參將與

  總兵王治道同時戰死贈都督同知得功父傑禦敵花兒營力戰死二弟賓寳諸子得臣得君得恩

  及羣從數人皆戰死其妻並守節不嫁得功復死王事時論多之程錤廣寕衞人太學生母

  病日侍湯藥夜不解衣母轉病痢錤因醫者言嘗糞而甘知不救悲號幾死母卒值鄰家失火風急

  𫝑迫錤撫棺號曰萬一不虞與母俱焚耳忽焉風反火滅人以為孝感所致宫守禮

  衞人為諸生性端謹好古執禮父里問病篤守禮衣不解帶藥必親嘗及卒哀號累日廬墓三年有

  白雀巢於廬上事繼母尢謹朝夕率其妻問安母初有他志感其純孝遂已與郷人飲守禮在座少

  長莫敢諠譁其風動流俗如此嘉靖間守臣奏旌其門楊振義州衞人世職本衞指揮使天

  啟二年河東失守歸路梗其母自縊振偕父及弟書伏夜行渡鴨綠江扺朝鮮入皮島為千總崇禎

  初以功累擢副總兵十二年松山被圍廵撫議救援諸將莫前振獨請往至吕翁山遇㐲全軍盡歿

  振被𮜿令至松山説降未至城里許南向坐於地命從官李祿告城中人曰諸將援軍即至城中人

  聞之益堅守振祿皆被殺楊國柱遼東義州人精騎射以功佩將軍印總宣鎮兵引兵救錦

  州先至松山陷伏中 大兵四面呼降國柱太息語其下曰此吾兄子昔年殉難處也吾獨為降將

  軍乎突圍中矢墮馬死建祠𡻕祀額曰旌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列愍朱文

  德義州衞人後家錦州崇禎時積戰功至松山副將忤監視中官高起潛斥罷十一年起故官及

  城被圍文德率前鋒拒守甚力城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周遇

  吉錦州衞人少有勇力好府生後入行伍戰輒先登積功至前鋒營副將崇禎十年從討賊河南

  戰光山固始皆大捷後復討破胡可受於淅川降其全部出師襄陽守槐樹關張獻忠遂不敢犯與

  諸將大破羅汝才於豐邑坪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代許定國為山西總兵官李自成犯山西平陽

  守將説遇吉降遇吉立斬之憑城固守潛出兵奮擊殺賊無算㑹食盡援絶退保寕武賊踵至遇吉

  四面發大礮殺賊萬人火藥盡外圍轉急於是設伏城内出弱卒誘賊入城亟下閘殺數千人賊用

  礮攻城圮復完者再傷其四驍將自成懼欲退賊將獻計前隊死後復繼官軍力盡城遂陷遇吉巷

  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

  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義咸巷戰死亡畧盡遇吉死京師遂不守賊每語人曰他鎮復有一周總兵

  吾安得至此當遇吉死時其妻劉氏率婦女射賊殺數百人賊縱火焚之闔門皆死於難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武李慶錦州人官百户四世百口同居慶年百餘𡻕咸重其齒徳

  張寶錦州人四世同居

 ︹本朝︺吳景道廣寕人隸正黃旗漢軍天聰時擢吏部啟心郎順治初擢河南巡撫厯平大河

  南北巨寇以功累晉兵部尚書卒 贈太子太保諡懿僖   賜祭葬祀名宦祠李棲鳳

  廣寕人隸鑲紅旗漢軍天聰時授内院副理事官順治初擢安徽巡撫平土寇有功六年調撫粤平

  定南韶雷廉等處並破李定國之衆撫粵八載治蹟懋著以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加太子少保卒祀

  名宦陳錦錦州人隸正藍旗漢軍天聰時授騎都尉順治初任登萊巡撫厯平山東土寇

  尋由操江總督調浙閩屢敗海賊於舟山與鄭成功戰江東橋次同安夜為賊所刺卒 贈兵部尚

  賜祭葬 蔡 士英錦州人隸正白旗漢軍順治元年從入關𠞰撫山東及山西太

  原等處皆有功又從定浙江福建九年巡撫江西討平土賊楊文等疏免逋賦浮糧民甚德之晉漕

  運總督卒諡襄敏   賜祭葬郎廷佐廣寕人隸鑲黄旗漢軍順治二年官 國史院

  侍讀三年從定四川六年從𠞰叛鎮姜瓌尋擢江西巡撫晉兩江總督多惠政十六年破海賊鄭成

  功擒其將甘輝等康熙時從康親王傑書駐浙之金華討逆藩耿精忠卒於軍   賜祭葬祀名

  郎永清廣寕人隸鑲黄旗漢軍順治初由知府累擢至湖南布政使有惠政卒祀名宦

  祠長子廷樞任粤東按察使有清望次子廷極厯任漕運總督卒諡温勤徐廷印廣寕人順

  治初累官神木副使高有才之變死之 贈按察使秦宗堯義州人順治𥘉厯知華州有政

   績擢知寕國府時召天下賢守令十六人各   賜衣一襲宗堯與焉董璘廣寕人知沙縣

   時縣境初闢璘悉心撫字始有更生之樂順治四年土寇攻城糧盡待援不至死之又海城令甘體

   垣不受偽命死光澤令柯永新值變不食死張鳳儀錦州人隸正藍旗漢軍知江西廣信

   府當兵燹之後實心撫循順治初分巡嶺北叛鎮金聲桓圍贛城中糧匱諸將言老弱徒糜軍食不

   若殺之併力固守鳯儀正色曰王者之師攻城且不妄殺况守城而屠我民乎未幾援至一郡獲全

   于時躍廣寕人隸正白旗漢軍順治閒由合肥知縣厯陜西按察使聽斷明允遷山西布政

   使十二年巡撫廣西時桂林初復李定國尚據六郡時躍調兵轉餉甚著勞績擢總督卒   賜

   祭葬祀名宦祠劉浩錦州人隸鑲紅旗漢軍父武元積軍功至一等輕車都尉浩由治中擢知

   潯州康熙十三年孫延齡以桂林叛浩攖城拒賊副將蔣秉鑑内應執浩送賊營父子五人抗節不

   屈闔門百餘人皆𬒳康熙二十二年 贈太僕寺卿雍正三年入祀昭忠祠王應奎

  人隸鑲藍旗漢軍知南豐縣時逆藩耿精忠叛應奎率家衆與鎮兵分守縣城及城陷應奎死之

  王之儀廣寕人隸正藍旗漢軍爲福州知府耿精忠之變罵賊而死郎廷相

  人廷佐弟康熙初累遷四川布政使招撫流移四方至者甚衆擢河南巡撫再遷福建總督時耿精

  忠初平餘黨紀朝佐張八等尚連營抗拒廷相𠞰撫兼施旬月閒次第悉半二十七年卒於閩

 ︹流寓︺︹五代︺馬允卿青州刺史遼兵至堅守不降城破被執太祖義釋之従家於醫巫閭

 ︹列女︺︹遼︺韓慶民妻不知其姓氏慶民爲宜州節度使金人破宜州慶民不屈死以其妻

  配將士其妻誓死不從遵自殺金世宗讀太宗實錄見慶民夫婦事歎曰如此節操可謂難矣︹元︺

  李袁氏瑞州人夫歿氏年十九誓不冉嫁以養舅姑有王成者挾𫝑欲娶之氏曰吾聞烈女

  不更二夫遂往夫墓痛哭縊死樹下︹明︺楊氏妙真浙江鄞縣人父原道戍廣寕妙真年

  十八適廣寕後屯衞總旗賀昇事舅姑以孝聞昇隨征歿於山海關氏往扶柩歸葬子祥甫一𡻕撫

  育成立孀居四十九年成化間旌之劉晏妻朱氏義州衞人早寡宏治間遇寇驅之行

  氏仆地誓死賊怒以刃斷其吭而去侯爵妻汪氏廣寕中屯衞總旗汪勝女年十八歸

  生員侯爵爵死家甚貧鬻匳以嬪殮翁姑繼歿氏經營喪葬盡禮守節終身正德間旌表王清

  妻曹氏廣寕中屯衞人夫歿遺腹六月生男父母欲奪其志氏以死自誓親黨憚之不敢復

  言子成立家業復興熊宗義妻鄔氏宗義為廣寕中屯衞軍嘉靖四年敵侵雙堡

  宗義被殺挾氏上馬自墜於地者再三併殺之朱國楨妻劉氏寕遠人國楨官指揮

  性至孝父歿廬墓哀毁死劉方少撫孤立年逾八十視聽不衰一門節孝並著鄭貞女

  廣寕衞指揮雄女幼敏慧勤女紅年及笄許嫁遼陽孫棣未幾棣殀女誓不更適縞衣杜門舅姑遠

  在數百里時以女紅問安殷勤備至既三年父母以棣未奠雁欲醮之女聞而流涕終日不飲食父

  母乃不復言年未老而容瘁齒落卒之前一夕羣鶴飛翔屋上嘉靖十八年詔旌其門莊大

  全妻白氏義州衞人年十八適大全生子未一𡻕大全死求娶者甚衆氏度不能免遂自

  縊與夫同葬臧鉞妻孫氏廣寕人守節二十五年敎子仲學舉於鄉官表其閭又趙

  忠妻失其姓氏忠任廣寕右衞指揮僉事守鎮靜堡正統間敵圍堡忠乘城拒戰有訛言城陷者忠

  妻與女皆自縊事聞賜金為忠妻女營葬旌其門又耿秩妻張氏秩戰死平頂山張氏年十九痛欲

  自盡姑與母勸之曰汝不貳志節也何忍捨父母與姑乎張氏遵命守節至四十年詔旌之

 ︹本朝︺柴有庫妻吳氏錦縣人夫亡守節同縣仲孝妻傅氏均雍正年間 旌

  登雲妻郭氏錦縣人夫亡守節姑病紡績以備藥資茹苦食貧數十年同縣李増榮妻

  楊氏趙宏仁妻郭氏法懷正妻王氏張文福妻李氏韓世英妻李氏李彬妻谷氏蔣自貴妻邱氏袁

  擢妻姜氏均雍正三年 旌才烈女錦縣武舉才柱才之女年十七父他出豪鄰張某逼

  之不從自縊雍正六年 旌劉毓𤦺妻趙氏錦縣人天早亡家貧事姑甘旨無缺

  課子俱成名守節四十九年雍正七年 旌谷薦馨妻田氏寕遠人夫亡守節同

  州趙世祿妻董氏夫亡家貧奉姑甚孝守節數十年吳來尹妻趙氏夫亡事祖姑及姑以孝著又王

  守良妻李氏温成祥妻王氏王六妻楊氏王進才妻孫氏趙廷弻妻張氏劉成業妻馬氏均雍正年

   劉 鳴鳳妻杜氏廣寕人少寡撫孤守節子殀撫孫成立同縣包學聖妻王

  氏包毓珍妻秦氏趙起雲妻蕭氏包一祿妻趙氏黄廷樑妻姜氏李鳳鳴妻王氏李振英妻李氏李

  天植妻周氏張星曜妻趙氏闞士英妻王氏劉起鳳妻齊氏均雍正年間 旌禪保妻馬

  佳氏錦州鑲黄旗人夫亡守節同旗閒散額楞額妻爪爾佳氏那欽妻𤓰爾佳氏蘇林太妻吳

  氏俊碩妻𤓰爾佳氏兵五格妻舒舒𮗜羅氏庫爾圖妻鄂哩氏正黄旗兵肖格妻覺羅氏努爾穆妻

  謝氏閑散考三妻徐氏菩關保妻韓氏兵珠哩諾妻劉氏朱成保妻伊爾根覺羅氏珠爾杭阿妻𤓰

  爾佳氏正白旗兵春太妻納喇氏正紅旗兵達昂妻北果羅氏陳四妻納喇氏閒散吳賓妻楊氏兵

  七車布妻噶吉勒氏鑲紅旗兵常海妻張氏趙渾岱妻李氏閒散音音妻烏扎拉氏石雅圖妻敖氏

  正藍旗生員阿臨太妻覺羅氏牧丁瑪清阿妻烏扎拉氏閒散德楞妻爪爾佳氏兵富小妻爪爾佳

  氏鑲藍旗兵費揚太妻納喇氏六十三妻托果羅氏小淩河鑲黄旗兵三格要覺羅氏阿瑚拉妻覺

  羅氏高明妻祁氏閒散佟文璽妻周氏寕遠正白旗閒散李榮藩妻王氏兵邁圖妻韓氏正紅旗閒

  散李國保妻于氏王成妻白氏兵應昇妻馬氏鑲紅旗兵劉思明妻黄氏中前所正藍旗閒散賽庫

  妻王佳氏鑲藍旗閒散曾自亮妻王氏中後所鑲曰旗閒散張世功妻郭氏張贊興妻劉氏張臘妻

  王氏鑲紅旗間散李國椿妻曹氏劉朝臣妻韓氏廣寕正黄旗閒散劉佳妻董氏吾巴什妻龎氏正

  白旗佐領敖拜妻劉氏領催和爾侯妻柏氏兵卓和羅妻馬氏岳屯妻柏氏間散馮良起妻金氏七

  雅圖妻白氏鑲藍旗閒散杜六妻趙氏兵馬林太妻竇氏巨流河鑲黄旗閒散劉起才妻謝氏兵高

  從艷妻鄭氏正黄旗兵阿那圖妻諾密勒氏五格妻杜氏萬都勒妻艾氏鑲紅旗閒散黄國彰妻楊

  氏黄國清妻李氏白旗堡正白旗兵于耀臣妻孫氏聞散湯臣妻蘇氏正紅旗閒散劉璽武妻楊氏

  張洪妻宋氏張克用妻李氏兵姚克久妻崔氏小黑山鑲白旗兵布彥達賚妻五格勒錫氏閒散王

  運安妻陳氏侯文定妻高氏閭陽驛正藍旗領催王永聲妻苻氏兵李强妻王氏閒散金用妻劉氏

  田之秀妻朱氏劉成國妻劉氏唐四妻朱氏鑲藍旗閒散莫爾吉妻和氏兵元蛟妻李氏義州鑲黄

  旗領催達爾達哈妻托克洛氏兵徐用芳妻李氏阿德拉瑚妻𤓰爾佳氏伊起克妻𤓰爾佳氏閒散

  顧光玉妻張氏薛良卿妻王氏程起雲妻門氏范彦淩妻孫氏范王妻顧氏兵喀拉妻孔氏顧天雲

  妻王氏閒散三格妻郭氏誠美妻李氏副貢生那郎阿妻高氏兵于紹煥妻徐氏阿音布妻李氏閒

  散袁得利妻王氏正黄旗閒散公額妻葉穆氏貢生富有繼妻謝氏閒散衣勒們繼妻孔氏正白旗

  兵聶國恒妻閻氏西凌阿妻魏氏閒散周永夀妻王氏鑲藍旗牧長齊東阿妻赫葉哷氏閒散得夀

  妻關氏松嶺邊門正紅旗兵察弻妻富察氏新臺邊門鑲紅旗兵張八兒妻金氏閒散尚得妻閻氏

  彰武臺邊門正白旗兵羅世有妻潘氏牛應士妻李氏清河邊門鑲黄旗兵孫邦彥妻池氏烈女義

  州鑲黄旗顧四兒均乾隆年間 旌朱學誠妻王氏錦縣人夫亡守節同縣劉德鳳

  妻周氏田玉妻陸氏田奭妻胡氏李天富妻王氏梁維恭妻安氏田尚信妻杜氏楊爾第妻趙氏傅

  芳明妻趙氏趙三妻劉氏任玉秀妻才氏張大妻劉氏翟廷秀妻劉氏秦宏業妻冷氏才瓚妻李氏

  趙廷珍妻鄧氏孟三强妻谷氏張汝㷆妻張氏閻殿魁妻齊氏高起雲妻安氏趙崇禮妻李氏畢九

  官妻高氏江起雲妻陳氏何保全妻宋氏劉文登妻李氏薛聯臣妻陸氏陳芝荷妻許氏孫文科妻

  李氏史金元妻李氏王文傑妻陳氏王愉妻趙氏趙師德妻劉氏費有明妻白氏魏臺妻史氏陸天

  街妻張氏李有文妻史氏李經妻傅氏金䇿勲妻周氏劉祺昌妻柳氏王璋妻齊氏楊世宏妻王氏

  楊世寵妻李氏郭文達妻趙氏趙國治妻王氏梅鎮妻丁氏李嘉㑹妻劉氏劉義華妻王氏劉漢佩

  妻王氏劉賓妻皮氏王守敬妻楊氏王國棟妻常氏常明聰妻潘氏侯嘉玉妻趙氏申玉明妻紀氏

  蕭大臣妻王氏徐守貴妻王氏賈景贍妻温氏烈婦張科舉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天

  祿妻崔氏寕遠人夫亡守節同州李進孝妻馬氐李義妻李氏杜為禮妻楊氏温自選妻

  王氏梁維屏妻張氏崔崇妻陳氏趙仲金妻張氏辛朝選妻李氏趙連茹妻張氏郭洪基妻王氏李

  進富妻王氏許大成妻曹氏楊守富妻温氏宋九思妻劉氏吕萬魁妻趙氏劉天榮妻張氏許碧妻

  周氏劉登舉妻潘氏常思明妻黄氏石越凡妻楊氏龔俊妻李氏張景龍妻劉氏邱萬倉妻李氏倪

  華北妻姚氏趙大用妻馮氏甯景武妻左氏烈婦劉國清妻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玉科

  妻沈氏廣寕人夫亡守節同縣張玉利妻符氏趙璧妻胡氏周玉規妻問氏趙宏智妻張氏

  王之成妻朱氏劉進朝妻王氏何如琳妻王氏朱顯宗妻崔氏趙顯榮妻張氏符鴻澤妻常氏馬四

  妻高氏劉璇妻沈氏朱永祥妻宋氏烈婦王廷實妻李氏烈女黄煥兒均乾隆年間 旌王玉

  珍妻于氏義州人夫早亡矢志守節孝事其姑同州李得興妻謝氏王得榮妻曹氏杜盡

  良妻何氏董明印妻李氏賈尚節妻李氏李國柱妻耿氏劉起雲妻胡氏劉有德妻白氏李文登妻

  馮氏劉國棟妻王氏朱守榮妻曹氏趙浮妻畢氏烈婦張德明妻梁氏貞女崔氏均乾隆年間 旌

  色哈那妻顧氏錦州鑲黄旗人夫亡守節同旗兵巴明阿妻扎蘇魯氏六十五妻伊

  爾根覺羅氏閑散德林妻李氏漥里及布妻張氏正黄旗兵伯啟布妻敖撮力氏淩保妻吳扎拉氏

  閒散富明妻𤓰爾佳氏兵德住妻庫木圖氏閒散德祿妻李氏兵得俸妻那他氏正白旗閒散千束

  妻圖色里氏兵萬保妻馬氏鑲白旗兵烏爾衮太妻伊爾根覺羅氏兵莫淩額妻張佳氏閒散高廷

  芳妻孫氏高廷雲妻顧氏阿力布妻楊氏五達色妻賀氏淩官保妻周氏兵及拉布妻關氏正紅旗

  閒散鄭廷發妻朱氏鑲紅旗閒散三各妻李氏兵王弻妻劉氏正藍旗兵海清亮妻田氏鑲藍旗閒

  散科興額妻那塔氏五德妻𤓰爾佳氏都令額妻李氏寕遠正紅旗聞散三達子妻張氏兵訥秦妻

  赫舍里氏金澄妻李氏劉宏鴻妻王氏閒散孔祥妻祖氏中後所鑲黄旗領催巴雅拉妻卜氏廣寕

  壯丁何丞祖妻陳氏閒散干昇妻甯氏正黄旗閒散溝布里妻趙氏鑲紅旗兵羅倓妻史氏正藍旗

  兵烏雲保妻郭氏閒散陳自亮妻齊氏黄悅妻路氏領催福良妻趙氏兵倭伸布妻金氏中底妻佟

  氏福隆阿妻王氏閒散那音布妻吳氏巨流河鑲黄旗閒散温國保妻吳氏單令得妻藍氏邢懷信

  妻王氏林王捷妻程氏楊宗江妻胡氏兵巴成亮妻蘇氏閒散馬永妻崔氏邢培妻劉氏兵楊乾妻

  高氏傅奎妻顧氏楊士羽妻范氏正黄旗聞散劉奇高妻王氏白旗堡正白旗閒散崔文美妻唐氏

  路珍妻鄢氏兵查渾妻何氏張太妻賈氏佛保妻陳氏閒散崔文秀妻王氏慶福妻吳氏兵金存太

  妻張氏閒散崔應周妻蘇氏孟科妻卜氏正紅旗聞散四達子妻郭氏趙貴妻李氏兵張懷玉妻吳

  氏小黑山鑲白旗兵福珠祿妻張氏高和妻郭氏閒散李芸妻徐氏鑲紅旗兵蕭廷茂妻張氏閒散

  羅佩基妻李氏兵達藍太妻陳氏蔣義妻鈕氏閒散何生額妻高氏張潤妻李氏馬國照妻陳氏蕭

  清煥妻張氏陶氣妻陳氏義州鑲黄旗閒散常青妻謝氏李應祿妻郭氏閻得安妻常氏李永福妻

  張氏領催色清阿妻高氏兵德音太妻范氏多倫太妻宋氏𢪛丁佛隆額妻李氏閒散高廷太妻岳

  氏李悦妻張氏李德妻李氏趙天經妻李氏張文才妻關氏兵圖明阿妻高氏窩京額妻冷氏閒散

  楊興妻關氏金恒成妻李氏兵德布肯太妻張氏正黄旗閒散夫倫太妻伊爾根覺羅氏兵烏凌阿

  妻李氏領催明阿妻唐氏兵永德妻狄氏閒散石岱妻岳氏馬芝妻紀氏兵夫禪太妻王氏色金保

  妻温氏正白旗閒散占太妻鄭氏領催沙凌阿妻佟氏閒散周國瑞妻薛氏石永現妻張氏李倌妻

  楊氏周祥妻張氏苗貴妻高氏兵木常阿妻于氏牧丁達藍太妻安氏聞散宋成妻李氏烏力各竒

  妻關氏敖布達妻楊氏兵達朗阿妻陳氏正藍旗閒散郭黑達妻江氏生員伯凌阿妻趙氏彰武臺

  邊門正白旗閒散馮虎妻姚氏馮大倫妻羅氏鑲紅旗閒散劉文郁妻沈氏烈婦義州正白旗趙存

  妻吳氏義州旗屬顧勇保妻金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天寶妻于氏錦縣人夫亡守

  節同縣王文德妻楊氏均嘉慶年間 旌王家興妻萬氏寕遠人夫亡守節同州王

  勤妻温氏劉步蟾妻單氏趙應時妻王氏白士聰妻張氏馬甄妻劉氏貞女姚法珠聘妻賈氏均嘉

  慶年閒 旌薛名盛妻李氏廣寕人夫亡守節同縣商廷惠妻張氏貞女王益臨

  聘妻車氏烈女留住兒均嘉慶年間 旌貞女姜氏義川人許字王楨未婚守志同縣節

  婦趙存妻吳氏烈婦顧永保妻金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明︺張三丰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寶三丰其號也以其不飭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

  龜形鶴背耳大目圓鬚髯如㦸寒署唯一衲一笠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月不食讀書經目不忘或處

  窮山或游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諧謔旁若無人明初入武當結草廬居之已而舍去行游四方太

  祖聞其名遣使遍見之不遇成祖時亦遣使遍訪名山終不獲後不知所終

 ︹土產︺鹽濱海通志出錦州蒼术通志出廣寕者佳香梨出醫巫閭山

  桃出廣寕者佳錦荔枝一名癩葡萄深黄色棄皮取瓤可充果與他處異黄羊

    出錦州邊外八稍魚寕遠州出 螆 寕遠州出














                      前纂修官賈 楨恭纂輯

                      總纂官邵 燦恭覆輯

                      校對官沈維鈺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

吉林表                 

                    

大清一統志

 吉林在 盛京東北八百二十餘里東西距三千五百九十餘里南北距一千五百九十餘里東至

  海三千餘里西至威遠堡邊門五百九十五里南至鴨綠江朝鮮界九百九十餘里北至拉哈福阿

  里庫邊界六百餘里東南至海二千三百餘里西南至奉天府開原邊界五百八十餘里東北至海

  三千餘里西北至克爾素邊門四百五十餘里自吉林至 京師二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

︹建置沿革︺古肅愼國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謂之

 勿吉隋曰靺鞨唐先天中封粟末靺鞨大氏為渤

  海郡王後渤海置上京龍泉府其東北為黑水靺

 鞨地遼統和清寕閒置賓州寕江州屬東京道其

 東北為女直部後建國曰金置上京會寕府及肇

  州海蘭率賓呼爾哈等路元為開元路之北境兼

 置海蘭府碩達勒達等路寕古塔境 海蘭率賓呼爾哈碩達勒達改俱

 設軍民萬户府五曰桃屯曰呼爾哈曰鄂托哩

  曰托郭琳曰布固江桃屯舊作桃温鄂托哩舊作幹朵憐托郭琳舊作脱幹憐

  布固舊作孛古今並改正呼爾哈改見前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明初

 設都司領衞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屬

 本朝順治十年於寕古塔設昂邦章京及副都統鎭

 守康熙元年改鎭守寕古塔等處將軍十年副都

 統移往吉林十五年移寕古塔將軍鎭守吉林烏

  拉復移副都統鎭守寕古塔是年吉林添設副都

  統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統駐白都訥雍正三年

  復設吉林副都統五年於吉林置永吉州寕古塔

  置泰寕縣白都訥置長寕縣均屬奉天府七年省

  泰寕縣設三姓副都統乾隆元年省長寕縣九年

  設拉林副都統十二年省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

  同知屬將軍統轄二十一年添設阿勒楚喀副都

  統三十四年裁拉林副都統嘉慶五年設長春廳

  凡寕古塔琿春白都訥打牲烏拉阿勒楚喀三姓

  長春廳皆所轄也

 ︹形勢︺東濱大海西接邊牆南峙白山北踰黑水土地

  曠遠山川環絡

 ︹風俗︺舊風純直其祭天地敬親戚尊耆老接賓客信

  朋友禮意款曲皆出自然俗無市井以射獵為

  業元史地理志精騎射重誠信尚詩書通志 本朝乾隆十九年有

    御製吉林土風詩十二首一威呼二呼蘭三法喇四斐蘭五賽斐六額林七施函八拉哈九霞

  綳十豁山十一羅丹十二周斐

 ︹城池︺吉林城周一千四百五十一文高一丈南臨混同江門五西一門東北各二門 本朝

  康熙十二年乾隆七年修又今城之東南五百八十里勒富善河西岸有鄂多理城周一里一百

  步有奇門三四圍有濠子城周百步有奇南一門 本朝初定三姓之亂 國號滿洲即肇居於此

   實為億萬世   發祥重地乾隆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駐蹕於此有   御製車

   駕至吉林得七言排律十二韻    駐蹕吉林將軍署吉林覽古雜詠詩並    賜天江鎖鑰

   扁額吉林原名船廠 鄂多理改見前

  ︹學校︺吉林學乾隆七年建入學額數四名嘉慶五年吉林增設滿合二號五六人酌進一名

   未經定額又吉林有左右翼官學於康熙三十二年建寕古塔白都訥三姓均有左右翼官學於雍

   正年閒建又𮐃古八旗打牲烏拉鄂摩和索羅琿春阿勒楚喀拉林均有官學

  ︹户口︺原額人丁十三萬一千九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五十六萬六千五百七十四名口計

   十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七户

  ︹田賦︺吉林官莊五十處壯丁三百四十六名原壯丁五百名交糧一萬五干石嘉慶二十一年奏准

   現丁三百四十六名承種地一萬五千二百四十八晌三畝𡻕交糧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七石四斗

  五升寕古塔官莊十三處壯丁一百三十名承種地一千五百六十晌𡻕交糧三千九百石白都訥

  官莊六處壯丁六十名承種地七百二十晌𡻕交糧一千八百石三姓官莊十五處壯丁一百五十

  名承種地一千八百晌𡻕交糧四千五百石阿勒楚喀官莊三處壯丁三十名承種地三百六十晌

  𡻕交糧九百石拉林官莊三處壯丁三十名承種地三百六十晌𡻕交糧九百石民人承種地畝共

  一百四十三萬九千五百五十七畝有奇額徴地米銀共七萬八千九百一十六兩一錢三分零額

  徴丁銀六千六百六十二兩一錢各項雜税徴銀八千四百一十五兩四錢五分八釐

 ︹山川︺長白山在吉林城東稍南六百里即果勒敏珊延阿林橫亙千餘里東自寕古塔西至

  奉天府諸山皆發脈於此山巔有潭為鴨綠混同圖們三江之源古名不咸山亦名太白山亦名白

  山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肅愼氏之國晉書肅愼氏在不咸山北魏書勿吉國有徒太山

  魏言太白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徑山者皆以物盛去金史世紀其在北者有混

  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又禮志大定十二年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

  應王郡其山北地建廟宇有司致祭如岳鎭故事明昌四年復冊為開天宏聖帝葉隆禮遼志長白

  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其内禽獸皆白人不敢入穢其閒以致蛇虺之害明統志在三萬衞東北

  千餘里舊㑹寕府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高二百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淵深莫測南流為鴨綠江北

  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雅噶河今考西南流入海者為鴨綠江東南流入海者為圖們江北流入海

  者為混同江並無阿雅噶河之名古今稱名之異也金時廟毁 本朝考正祀典尊為長白山之神

  在城西南九里温德亨山望祭春秋兩祭吉林將軍副都統主之 盛京禮部遣官隨祭 國家大

  典  遣大臣祭告如嶽鎭儀康熙十七年  㫖遣大臣覺羅武穆納等登山相視見山麓

  一所四周密林叢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許香樹行列黃花紛郁山半雲垂霧羃不可仰睇

  諸大臣跪宣   㫖畢雲霧倐廓山形暸然有徑可登其半有石砌臺坦平宜四望山巔作圜形

   積雪皚然及陟其上五峯環峙如府南一峯稍下如門中潭窈杳距岸五十丈許周四十餘里山之

   四周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發源康熙二十三年復   遣駐防協領勒輒等周圍相山形勢廣

   袤延亙略如明統志所云其巔不生他樹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為雨幹其一西南指者東界

   鴨綠江西界佟家江麓盡處兩江㑹焉其一遶山之西而北亙數百里以其為衆水所分舊志總謂

   之分水嶺今則西至 興京邊茂樹深林幕天翳日者土人呼為納嚕窩集從此西入 興京門遂

   為  啓運山自納嚕窩集而北一岡袤四十餘里者土人呼為果勒敏珠敦復西指入英莪邊門

   遂為  天柱  隆業二山𮞉旋盤曲虎踞龍蟠其閒因地立名為山為嶺者不一要皆此山之

   支裔也山之靈異自昔稱名而   神聖發祥於此為盛萬禩   鴻基與山無極矣長白山

   南有歪頭䃳子山其山之東曰紅石䃳子山 謹考   實錄長白山之東有布庫哩山其下有

   池曰布勒瑚哩相傳有三天女浴於池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尋產

  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吞朱果之故因錫之姓為愛新覺羅名之曰布庫哩雍順與

  小舠乘之母遂淩空去舠順流至河步登岸折柳及蒿為坐具端坐其上其地有三姓爭為雄長日

  搆兵仇殺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歸語人曰汝等勿爭吾取水河步見一男子察其貌非常人也

  天不虛生此人衆往觀皆以為異因詰所由來答曰我天女所生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亂者且告以

  姓名衆曰此天生聖人也不可使之徒行乃交手SKchar迎至家三姓者議推為國主以女妻之奉為

  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山東鄂多理城號曰滿洲是為開基之始越數世遭寇亂宗族多遇害有

  幼子遁於荒野賊追之㑹有神鵲止其首追者遥望鵲棲處疑為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隱其身以

  終焉其後傳至   肇祖原皇帝是此山實為我  皇清億萬年發祥重地康熙二十一年

     御製望祀長白山詩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於温德亨山𡻕時致祀乾隆八年有   御

  製駐蹕吉林境望叩長白山詩十七年有御製長白山瑞樹歌十九年有   御製望祭

  長白山作詩 阿雅噶舊作阿也苦今改正尼什哈山在城東十二里周十里高三百

  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鯽魚池三石砌 本朝乾隆十九年   高宗純

  皇帝東巡有   御製尼什哈山詩注云吉林將軍凡祈雨晴皆於是山伊蘭茂山

  在城東南七里混同江東其上有伊蘭茂城伊努山在城東南一百七十里高五里周三

  額敦山在城東南三百里高六十里周八十里富勒呼河飛虎河俱發源於此

  爾們山在城南四十五里高四里周十里佛斯亨山在城南四百里高十里周

  五十里 佛斯亨舊作佛斯衡今改正費德哩山在城南五百里高二十里周四百餘

  南埓克山在城南六百五十里高五里周十五里望祭山在城西南九里

  即温德亨山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每𡻕春秋於此望祭長白山之神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

  托蘇山在城西南三百餘里山北有小堡科齊克山在城西南四百里通志在

   葉赫城北上有蒐登堡伊蘭穆哈連山在城西南四百里三峯並峙拉新河發源

   夀山在城西南四百二十里即查拉芬阿林本朝康熙二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

   祭告   山陵   大蒐駐蹕於此值 萬夀聖節因   賜名夀山乾隆十九年

     聖駕駐蹕於此亦値   萬夀聖節於幔城行慶賀禮有   御製八月十三日作詩

   白石山在城西南四百三十里即珊延沃赫通志白石山有二一近葉赫城一近邊均在吉

   林西烏魯哩山在城西南四百七十里高三里周三十里烏魯哩河發源於此

   新山在城西南四百九十里周五十里庫斡蘭山在城西南四百餘里通志上有

   石砌小城周五十餘步西一門黑嘴山在城西南四百餘里即薩哈連洪科周百餘里

   截塔山在城西南五百里通志在葉赫城上有半截塔故名達喜穆魯山

   西南五百十里周四十餘里通志山南爲瞻河北爲葉赫古城山在城西南五百十里

   富山在城西南五百四十里周二十里扎𠑽丹山在城西南五百五十四里周十

   德克山在城西南五百餘里山前一泉流入哈達河察庫蘭山在城西南

   五百餘里通志山北有石人一納爾琿山在城西南五百餘里通志有二一近葉赫城一

   近瞻尼瑪瑚山在城西南五百餘里高二百步周三里   太祖高皇帝壬子征

   烏拉築木城於此嘉石山在城西南五百餘里近邊開原縣華家溝河發源於此

   珠山在城西南五百餘里近英莪邊門威遠堡山在城西南五百六十六里

   嚕山在城西南界達揚阿山在城西南界周二十里其山之南即穆赫納音布瞻

   烏拉山在城西南界阿嚕山在城西南界薩穆禪山在城西南界太

   子河發源於此 按明統志太子河一名東梁水源發幹羅山與此不同三股泉山

   西南和倫呼遜山在城西南界 和倫呼遜舊作活洛惶孫今改正費葉

   稜烏山在城西南界 費葉稜烏改見前瑪察山在城西南界俊團山

   在長白山西南近岫巖廳所轄鳳凰城邊外之宣城即和齊寬穆哈連山也安巴和羅

   山在城西南界樓房山在城西南界雅爾呼達山在城西二十里周四

   十餘阿勒坦額默勒山在城西三百四十里通志明統志阿爾千山即此

   阿勒坦額默勒舊作阿爾坦額默爾今改正葉赫山在城西三百九十里克爾素

   山在城西四百里近克爾素河雅克薩山在城西五百四十七里山之西舊有青陽

   鋪城即明時開原舊邊也蒲泊山在城西五百八十里亦名鄂克濟哈鄂摩山下有泊中多

   羅羅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周十五里馬鞍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即

   恩額穆山周四里呼蘭山有二一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周十里一在阿勒楚喀城東南

   八十薩爾都山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周十里額赫烏蘭山在城西北

   一百九十里周三十里博屯山在城西北二百里周三十里山北有小山上有金羅索墓

    羅索改見前拉克山在城西北四百十二里周百餘里布爾德庫蘇巴

   爾罕山在城西北邊界其西北有邊門巴延鄂佛羅山在城北一百八十里

   伊罕山在城東北三十里上有城塞赫哩山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周十里

   林山在城東北二百四十五里周二十里拉林河發源於此摩琳山在城東北二百

   五十里周三十里扎松阿山在城東北三百里高十四里周五十五里穆克阿

   哩哈山在寕古塔城東南五百里又錫木納山在城東南五百四十五里笟籬山在城東南

   五百八十里烏爾琿山在寕古塔城東南六百二十里又喜彰山在城東南六百三十

   里琿綽渾河珠倫河發源於此俱高五里周三十里通肯山在寕古塔東南七百里琿春河

   發源於此錫赫特山在寕古塔城東南一千五百七十里高三十里周一百里烏蘇哩江

   伊津河奇嚕河俱發源於此其南即大海碧奇山在寕古塔城東南界希扎山

   古塔城南四百四十五里鄂摩和昻阿山在寕古塔城西南一百里又西南有布拉

   堪達山在寕古塔城西北三百里小白山在寕古塔城西北四百里高士竒扈

   從錄小白山巖岫嶔巇冰雪夏積呼勒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三百里瑚爾哈河之南高六

   里周圍三十里畢朗吉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九百里混同江南岸高五里周七十里

   爾古呼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里混同江之南高四里周六十里穆哩罕山

   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十六百五十里哈勒琿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八百里鳥槍

   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一百九十里卓哩奇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五百六十八

   哲勒肯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五百八十五里孟額山在寕古塔城東

   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殿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七百二十一里上有二碑庫勒

  克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八百餘里陽山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九百二十二里

  庫勒布山在寕古塔城東北界又揚古岱山九文山楚察馨山瑪呼山鄂錫克塔山寕聶

  哩神山庫穆訥神山廟灣山額爾奇埓山穆丹山白庫山催馬山俱在寕古塔城東北界 寕聶哩

  神舊作尼英尼葉哩神今改正蘭陵山在白都訥城東又康山亦在城東和勒托

  和山在白都訥城東阿勒楚喀城北周三十里哈爾噶山在阿勒楚喀城東一百里

  索克托庫山在阿勒楚喀城南八十三里又城南有索多和山錫勒們山

  在阿勒楚喀城西界 錫勒們舊作西爾們今改正阿勒楚喀山在琿春城東五里又

  喀爾岱山在城東八十餘里團山在打牲烏拉城東二十三里小西浪河之北高五十四丈

  牛山在打牲烏拉城東南高三十丈起脈於佛門峯高一百七十二丈佛赫庫山

  在打牲烏拉城西北高二百三十二丈又薩爾達山亦在城西北巴彥吉魯山

   春廳西三十五里拉發峯在吉林城東一百五十二里高五里周二十里峯前有洞人不

   尼雅勒瑪峯在城東南四百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有餘聖音吉林

   峯在城南三百七十里上有輝發城阿呼峯在城西南十五里額赫峯

   西南三百六十七里吉林峯在城西南四百餘里高一里周二十餘里又名雞冠山上有五

   泉北流分為五道合為依巴丹河匯雅吉善河呼蘭峯在城西南四百餘里通志在葉赫城

   東北周十里伊徹峯在城西南五百里峯西南有哈達新城下有石城昻阿西

   峯在城西南五百里高五里周四十里峯北有烏蘇哩堡安巴和托峯在城西南

   五百里周五十里峯下有小石城四圍密林叢翳峯頂草木不生瞻河富勒哈等河俱發源於此又

   有阿濟格和托峯在城西南五百餘里周四十餘里烏勒閒峯在城西南五百餘里又相

   近有貴勒赫峯烏勒閒改見前 珠 嚕穆克善峯在城西南界長白山南有二峯

   即是長白山南麓及西南指者山名各異而峯巒相續其東為鴨綠江其西即佟家江山盡處兩江

   合流入海珠嚕穆哈連峯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有東西兩峯塞赫勒峯

   在城西北九十里周十里其東南二里許即驢子峯周二十五里發實蘭峯在城西北

   一百十七里周十里奇塔穆河發源於此珊延峯有二一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周二十五里

   一在寕古塔西南一百二十里畢爾騰湖中即白巖也發烏勒呼瑪峯在城東北

   九十五里周十里輝和羅峯在寕古塔城東南一千四百里高五里周十五里

   赫濟峯在寕古塔城東南一千五百里高四里周十里呼克圖峯在寕古塔城西

   南一百六十七里察哈爾峯在寕古塔城北八十里高三里周三十里錦住峯

   在打牲烏拉城東高七十五丈又城東南有發實蘭峯高二百十二丈黑林嶺在吉林城

   南八百七里亦名分水嶺即長白山南麓一幹延互曲折西北指者也嶺有三泉從谷中涌出即為

   佟家江之源黑嶺在城南九百七十里青嶺在城南一千七十里長嶺子

   西南五百里土名果勒敏珠敦南接納嚕窩集北接庫勒訥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繞至此延互

   不絕為衆水分流之地東北流為雅吉善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莪瞻河哈達葉赫克爾

   素等河八邊香嶺在城西南五百餘里呼嚕河瞻河發源於此又相近有鈕赫嶺達揚

   阿嶺在城西南五百餘里長嶺子北呼倫嶺在城西北界 興京門東其東又有康薩

   喀巴嶺在城西南界長白山西南通志呼倫嶺康薩嶺喀巴嶺俱長白山南分水嶺之

   支嶺屯齊嶺在城西二十里烏珠嶺在城西二百六十七里噶哈嶺

   在城西四百三十餘里其下即英莪布瞻 太祖高皇帝甲申年征渾河部鑿道於此 勒

   富善岡在吉林城東南六百里阿布達哩岡在城西南界天命四年

   太祖高皇帝殲明兵於此蘇斡延岡在城西一百六十九里周百餘里珠嚕喀

   勒畢庫岡有二一在城西三百四十三里一在城西三百四十六里瀕伊屯河東西岸高

   三十餘里固拉庫崖在吉林城西南界   太祖高皇帝己未年攻降朝鮮兵於此

   紅字崖在舊㑹寕城西八百里崖高數千丈其上赤紋如朱書古篆𫎇古峪

   林城西南五百里葉赫城西南四十里納穆窩集在吉林城東八十里高三里餘城東

   南諸河多發源於此凡山多林木者曰窩集 謹考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云窩集東至海

   邊接連烏喇黑龍江一帶西至俄羅斯或寬或窄叢林密樹鱗次櫛比陽景罕曜如松柏及各種大

   樹皆以類相從不雜他木林中落葉常積數尺許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盡爲泥滓人行甚難有

   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資松子橡實以爲食又產人葠及各種藥料人多不能辨識者謂

   興南方湖廣四川相𩔖康熙三十七年御製閲窩集詩并序又   御製詩序云烏喇

   山㠗間古木灌莽澤潦徧野即黃龍府之地也今人未暇詳考賦詩二首乾隆十九年有   御

   製窩集行塞齊窩集在城東二百十二里高五里周十里城東諸河及寕古塔諸河多發

   源於納秦窩集在城南七百三十里長白山之北崇岡㬪嶂茂樹深林百餘里城南

   諸河多發源於此庫勒訥窩集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其南即長嶺子城西諸河多

   發源於此 本朝乾隆十九年  御製駐蹕庫勒訥窩集口詩 納 嚕窩集

   西南五百四十九里長嶺子之南即分水嶺林木叢密處周圍數十里城西南及 興京界内諸河

   多發源於此錫蘭窩集在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又和倫窩集在城東北二百五十三

   珊延畢爾罕窩集在寕古塔城東五十里又花蘭窩集在城東五十五里

   珊延畢爾罕舊作善延畢爾罕今改正阿庫密窩集在寕古塔城東一千四百二十

   里又尼滿窩集在城東一千六百里畢歆窩集在城東北一千七百里僧庫勒窩集在城東二千一

   百十四里畢楞窩集在城東二千二百十六里克埓穆窩集在城東二千三百三里畢埓根窩集在

   城東二千六百五十九里塔克通阿窩集在寕古塔城東南五十八里又呼錫哈哩

   窩集在城東南七十里尼葉赫窩集在城東南九十里特林窩集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穆稜窩集

   在城東南二百里歡托和窩集在城東南五百十里呼蘭窩集在城東南六百里佛楞窩

   集在寕古塔城南八十七里又索爾和綽窩集在城南一百里瑪爾呼哩窩集在城南一百五十

   瑪展窩集在寕古塔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通志有二一在城東南六百六十里

   蘭窩集在寕古塔城西北二百里西接畢爾罕窩集東接瑪展窩集綿亙數百里畢爾

   罕窩集在寕古塔城西北二百二十里西接塞齊和倫等窩集扎穆圖窩集

   在寕古塔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又舍赫窩集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瑪展窩集之東富達密

   窩集在寕古塔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扎穆圖窩集之東又薩爾布窩集在城東北一百六十里

   舒蘭窩集在城東北二百九十里阿穆蘭窩集在城東北三百二十里安巴畢喇窩集在城東北三

   百八十里諾羅窩集在城東北四百里阿斯罕畢喇窩集在城東北四百二十里阿勒哈

   窩集在寕古塔城東北六百三十里巴蘭窩集在寕古塔城東北六百五十里混同

   江之北又屯窩集在城東北八百里温登窩集在城東北一千一百里俱在混同江北喀穆

   尼窩集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四百五十里黑龍江東又和羅窩集在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庫嚕窩集在城東北一千八百里明噶哩窩集在城東北一千八百五十七里莊藹窩集在城東北

   二千二百五十九里庫勒克窩集在城東北二千六百六十四里舒圖島在寕古塔城東

   南五百九十三里又勒富島在城東南八百八十四里德林石在寕古塔城西九十里通

   志自鄂摩和湖東遶沙蘭站之南抵瑚爾哈河有大石廣二十餘里袤百餘里孔洞大小不可數計

   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大許或數尺中有泉澄然凝碧或

   潛鱗游泳或中生樺榆等木夏無蚊蟲麋鹿羣聚於中名曰德林石其名義不可解 按金史烏春

   傳世祖擒拉必獻於遼主并言烏春助兵之狀遼主使人問狀烏春曰未嘗與拉必爲助也德林石

   之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此所謂德林石即此 拉必舊作臘醅今改正石頭甸子

   在寕古塔城西一百二十里闊數里長不可極下有水其深不可測石縫中魚常躍出人馬行其上

   如聞空洞之聲吉林城東南至錫赫特山南海岸約二千三百餘里城東北至赫哲費雅喀濱

   海處約三千餘里混同江在吉林城東今名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北流㑹嫩江黑龍江等

   江入海即古粟末水也魏書勿吉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速末水唐書粟末靺鞨依粟末水以居水

   源於太白山至北注沱漏河遼史聖宗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金史太祖收國元年親征

   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上使一人導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水及馬腹後

   使舟人測其渡處不得其底大定二十五年封江神爲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儀地理志上京

   路有混同江宋瓦江鴨子河通志混同江即松阿哩江也一名鴨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江一

    名松花江明統志云混同江在開原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長白山舊名粟末江俗呼宋瓦江北流

    經金舊㑹寕府下達五國頭城東入於海又曰松花江在開原東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北流經金

    故東京城合輝發江混同江東流入海云是以松花混同為二江也今按長白山為諸水發源之地

    小者為河大者為江江有三西南流為鴨綠東南流為圖們山之北百泉奔湊自吉林東南北流出

    邊受嫩江折而東北受黑龍江南受烏蘇哩江遂東注入海者混同江也遼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

    為混同江混同之名始見於此而土人呼為松阿哩江金志有宋瓦江則松阿哩音之譌也明統志

    松花江即宋瓦字之變也金史帝紀有云混同江一名黑龍江蓋指其下流兩江交㑹之處言之而

    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薩哈連烏拉為混同誤也按金世宗冊封江神文曰江源出於長白則此江

    稱混同無疑宋瓦松花皆隨音取字不可為準按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長白山巓之潭激湍奔

    注瀑布千尋俗名圖拉庫二派分流東曰安巴圖拉庫河西曰阿濟格圖拉庫河行數十里㑹流其

   東又有尼雅穆尼雅庫河赫通額河皆自山東發源北流入焉西源亦有二脈東曰額赫額音河西

   曰三音額音河皆自長白山西發源北流與東派諸泉㑹為一又北流匯諸河遶城之東南北流出

   邊折而西北遶白都訥城西又北流㑹嫩江之水復轉東北遶阿勒楚喀城三姓城北㑹南來之瑚

   爾哈河又東北六百餘里黑龍江自西北來㑹又二百餘里㑹南來之烏蘇哩江又稍折北流遶奇

   勒爾赫哲費雅喀諸部地入東海自發源至入海處凡三千五百餘里自遼金以來名號不一記載

   多舛如松漠記聞契丹國志大金國志則云黑水其水掬之微黑契丹自為混同江又云長白山黑

   水發源於此舊名粟末江契丹改為混同江是誤以混同江為黑龍江也明統志既載松花江矣復

   云混同江在開原城北一千五百里經金舊㑹寕府下達五國頭城是誤以吉林城東之瑚爾哈河

   為混同江也遼史太平四年改鴨子河曰混同江金史世紀云混同江一名黑龍江是合鴨子混同

   黑龍為一江矣而地理志肇州始興縣有鴨子河黑龍江上京路有混同江鴨子河宋瓦江則又分

   混同鴨子黑龍為三并析宋瓦而為四前後互異如此至如金史混同一名黑龍之說此猶其顯然

   難信者舊志曲為之解曰指雨江下流交㑹處言之不知史所指者在金上京之地近長白山皆今

   松花江上流非兩江交㑹處也遼太平四年改名混同江後或稱混同江或復稱鴨子河錯見帝紀

   如天祚帝天慶二年正月書如鴨子河二月書幸混同江地理志賓州在鴨子混同二水之閒又金

   史上京路總記有混同江鴨子河分記㑹寕縣有混同江宜春縣有鴨子河則又截然分屬兩處遼

   史營衞志云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州東北三十五里蓋其先大小皆名鴨子

   河及改為混同江之後其小水自仍舊名惟匯流處稱混同耳舊志於此水頗加考正猶有未盡今

   為   發祥重地山川鍾靈混同為大故詳辨之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製松花江

   放船歌江中雨望詩三十七年有   御製松花江網魚泛松花江詩乾隆十九年有   御

   製松花江放船恭依   皇祖詩韻詩松花江詩松花江捕魚詩乾隆四十三年奉   㫖於

   江邊擇地建立江神廟𡻕時致祭佟家江在城南八百二里亦名通吉雅江南流㑹鴨綠

   江即古鹽難水也漢書地理志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唐書高麗傳鴨綠水西與鹽難水合通志佟

   家江源出長白山南分水嶺有三泉自谷中出㑹為一西南流受哈勒們等諸河鴨綠江自東來㑹

   南入於海明統志有大蟲江在都司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鳳山南流入鴨綠江今鳳凰城界内不

   聞有大蟲江疑即佟家江也鴨綠江在城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長白山西南流與朝鮮

   分界至鳳凰城東南入海即古馬訾水也漢書地理志元菟郡西蓋馬縣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

   南至西安平入海過郡二行千一百里通典馬訾水一名鴨綠江源出靺鞨白山水色似鴨頭故名

   去遼東五百里經國内城南又西與一水合即鹽難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海高麗之中

   此水最大波瀾清澈所經津濟皆貯大船其國恃此以為天塹水闊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

   里遼水東南四百八十里明統志鴨綠江在都司城東五百六十里全遼志在遼陽城東五百三十

   里源出長白山由夾州城西南流與屯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於海通志一名益州江

   或呼靉江長白山南諸泉南注匯為大江西南流與佟家江㑹行五百里繞鳯凰城之東南入於海

   江之東南為朝鮮界嫩江在城西北源出北興安嶺伊拉古爾山由黑龍江界流入松花江通

   志在法特哈邊門之北明統志腦温江即此烏蘇哩江在寕古塔城東一千餘里源出

   錫赫特山北流㑹諸河為一又北受興凱湖流出之松阿察河流經千餘里㑹混同江東北流入海

   即古呼爾哈江也元史地理志呼爾哈萬户府有呼爾哈江流并混同江明統志呼爾哈江源出建

   州東南山下東北匯為鏡泊又北入混同江初金置萬户府於此後改府為路 按金史呼爾哈路

   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今考其地正與烏蘇哩江相近是此江即呼爾哈金元二志顯有可證舊本

   通志仍據明志以今瑚爾哈河為呼爾哈江而烏蘇哩江全無所考不知明志所云鏡泊即今興凱

   湖也當時未知此江之別有上源故以鏡泊當之其所指之水猶未誤也今之瑚爾哈可乃明志之

   呼爾海河土名猶在特當時不能確指其即唐之呼爾罕金之愛新耳通志漫以畢爾騰湖為鏡泊

   遂以瑚爾哈為呼爾哈而烏蘇哩江之巨川幾為從古無名之小水誤矣 呼爾海舊作怱兒海呼

   爾罕舊作忽汗愛新舊作按出虎今並改正呼爾哈改見前圖們江在寕古塔城南六百

   餘里源岀長白山東北流繞朝鮮北界又東南折㑹諸水入於海通志云明統志有阿雅噶河源出

   長白山東流入海今長白山之水東流者有圖們江典阿雅噶河名 按金史埓克𫝊埓克統門琿

   春水合流之地烏庫哩部入今琿春河南流與圖們江合統門即圖們音之轉也又明志有徒門河

   流經建州衛東南一千里入於海此即徒門河也與阿雅噶河當是一水耳 埓克舊作留可今改

   正阿雅噶烏庫哩改見前黑龍江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二百里自黑龍江將軍界流入至

   此與混同江㑹流入海詳見黑龍江拉發河在吉林城東南九十六里源出納穆窩集西南

   流合額伊呼噶嚕等河入混同江又額伊呼河在城東一百四十里源出納穆窩集南流入拉發河

   噶嚕河在城東一百七十二里相近又有依什伯長二河源俱出塞齊窩集西南流合為一入拉發

   色勒河在城東南四百十六里又薩穆什河在城東南四百四十里穆陳河在城東南

   三百十里農額勒海蘭河在城東南五百八十七里庚吉音河在城東南八百二十七里源皆出塞

   齊窩集又飛虎河在城東南二百四十四里源出額敦山額赫茂河在城東南六十里佛多和河在

   城東南一百十里雅們河在城東南九十八里源出納穆窩集俱西流入混同江勒富善

   河在城東南五百八十里源出勒富善岡東北流逕寕古塔境入畢爾騰湖又堪濟哈河在城東

   南四百三十里珠嚕多觀河在城東二百九十里山壁河在城東三百七里汗察罕河在城東南四

   百三十里源俱出塞齊窩集南流合為安達爾琦河又南入勒富善河皆瑚爾哈河之上源也

   珠倫河在城東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又哈瞻河在城東南九百

   六十七里永安錫庫河在城東南九百三十七里達呼河在城東南六百七十里吉朗吉海蘭河在

   城東南六百三十一里五里河在城東南七百七十里俱發源納秦窩集北注混同江赫通

   額河在城東南一千四十五里源出勒富善岡西北流㑹富勒呼河入混同江又富勒呼河在

   城東南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源出額敦山南流入赫通額河瑪延河在城南一百七十里

   又佛爾們河在城南四十三里海蘭河在城南七十里源俱出庫勒訥窩集東流入混同江

   發河在城南三百二十里源出納嚕窩集曰雅吉善河東北流㑹圖們三屯諸水為輝發河入

   混同江明統志有輝發江源出瀋陽衛廢貴德州東北山中東北流入松花江西去開原城三百五

   十里即此奇爾薩河在城南四百二十五里又得佛河在城南七十五里坦頻河在城南

   四百七十里源俱出庫勒訥窩集東南流入輝發河布爾堪河在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

   庫勒訥窩集東南流有坦頻河南流入焉又東南入輝發河圖們河在城南五百里又三

   屯河在城南四百八十里源俱出納嚕窩集東北流㑹雅吉善河為輝發河又托湋河在城南四百

   八十五里其東又有覺哈河索勒和河俱發源佛斯亨山北流入輝發河 佛斯亨改見前

   穆呼河在城南五百三十七里又發河在城南六百六十四里源俱出納秦窩集北流㑹三

   音額音額赫額音河入混同江納爾琿河在城南五百六十二里源出佛斯亨山東南流

   會三音額赫二額音河入混同江 佛斯亨改見前扎倫果河在城南六百七里又奇雅

   庫河在城南六百五十四里理河在城南六百七十里扎哈河在城南七百十五里舍哩河在城南

   七百四十里俱東流匯三音額赫二額音河入混同江摩克托舍哩河在城南八

   百二十里又尼堪河在城南八百七十二里源出納秦窩集西流入額赫額音河石河

   南九百里源出黑嶺南流入鴨綠江又和倫呼遜河在城西南源出和倫呼遜山又破城子河白馬

   朗河亦在城西南界俱南流入鴨綠江 和倫呼遜改見前温德亨河在城西南五里

   齊努琿河在城西南五十里東入温德亨河俱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北流入混同江雅吉善

   河在城西南五百三十里源出納嚕窩集合圖們三屯即爲輝發河呼嚕河在城西南

   五百六十里源出香嶺又有一在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又有尼什哈河源出塞赫哩山庫斡蘭

   河源出安巴雅哈東山俱在城西南五百里科多河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阿濟格雅哈東山

   下流俱入克爾素河瞻河在城西南五百七十餘里源有二一出香嶺一出安巴和托峯北流

   合爲一河西南流入威遠堡邊門爲扣河入清河蘇克素護河在城西南五百七十

   五里源出邊外納嚕窩集西南流入邊門距奉天府一百七十里入渾河哈達河在城西南

   界源出達揚阿嶺西流入英莪邊門北入開原縣界爲清河又十八里河阿嚕河在城西南五百餘

   里源出安巴和托峯西南流入哈達河又呼濟河覺羅河亦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穆哈連布瞻

   南流入哈達河噶桑阿河在城西南界又納嚕河亦在城西南界俱源出納嚕窩集入英

   莪邊門㑹爲渾河珠敦河在城西南界源出長嶺子東北流入雅吉善河又巴延河安巴

   美赫河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俱出達揚阿嶺富爾哈河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安巴和托峯俱

   東流入雅吉善河嘉琿河在城西南界源出薩穆當阿山南流有薩穆當阿河發源納嚕

   山西南流注之又東南入佟家江又呼勒河伊木遜河俱出康薩嶺西南流㑹薩穆當阿河旺城河

   源出納嚕山東南流入嘉琿河 嘉琿舊作吉雅渾今改正哈勒們河在城西南界源

   出分水嶺西南流入佟家江又額勒敏河亦在城西南界源出喀巴嶺南流入哈勒們河又有嘉勒

   圖河亦在城西南界源出分水嶺南流入佟家江葦苫河在城西南界源出瑪察山相近

   有烏勒閒河流合焉又有瑪察河亦出瑪察山俱北流入佟家江 烏勒閒改見前章京河

   在城西南界相近有尼瑪蘭河瑪嘉河哈當阿河俱發源納嚕窩集西流入 興京界㑹為蘇子河

   又城西南界有通錫庫河源出納嚕窩集金木新河源出王鑾子嶺拉嘉河源出盤嶺嘉哈河源出

   偏嶺俱流注於蘇子河阿什罕河在城西南界源出背磴山東南流入佟家江

   爾喀什河在城西南界源出托和羅山東南流入佟家江又理雅達河亦在城西南界源

   出理雅達山東北流入瓦爾喀什河安巴雅勒呼河在城西南界源出薩穆禪山東

   流其北有棟鄂河源出鈕勒們山東南流入焉又東入佟家江又相近有阿濟格雅勒呼河源亦出

   薩穆禪山東入佟家江大鼓河在城西南界源出白䃳子山東南入佟家江其北又有小

   鼓河源出半䃳嶺東南流入大鼓河温水河在城西南界通志即哈勒琿穆克河相近又有

   錫勒們河哲松額河源俱出納嚕窩集東流入三音額音河 錫勒們改見前和齊寬穆

   哈連河在城西南界源出哈克薩嶺東南流入鴨綠江又南有安巴如羅河源出樓房山東

   南流入海二河皆近鳳凰城邊界綏哈河在城西四十里又蒐登河在城西八十三里伊

   拉齊河在城西九十里俱發源庫勒訥窩集北流㑹為鄂河又北注混同江伊勒們河

   在城西一百四十五里源出庫勒訥窩集其東有薩喇河西北流注之西有勒富都岱二河俱北流

   注之北流出邊㑹伊敦河入混同江金史温屯噶布拉思居長白山阿卜薩河徙隆州額勒敏河額

   勒敏即伊勒們音之轉也又明統志有伊密河在開原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合伊圖河

   入松花江即此 伊敦舊作一秃阿卜薩舊作阿不辛溫屯噶布拉思舊作温敦姑蒲刺史額勒敏

   舊作移里閔伊密舊作一迷今並改正伊敦河在城西二百九十二里源出額赫峯北流

   出邊東北折㑹伊勒們河又東北入混同江伊屯門在河之西明統志伊敦河北流入松花江即此

   又蘇斡延河在城西二百四十里源出珠嚕穆哈連峯西北流㑹休巴丹河依巴丹河在城西二百

   六十七里源出吉林峯五泉涌出合為一北流入伊敦河 伊敦改見前安巴雅哈河

   在城西三百四十二里又阿濟格雅哈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餘里源俱出庫勒訥窩集合流而西北

   入克爾素河克爾素河在城西四百餘里源出庫勒訥窩集北流入邊即遼河上流也

    本朝乾隆八年有   御製至克爾素河奉天官兵來接詩葉赫河在城西四百八

   十餘里源出噶哈嶺入曕河察興阿河在城北八十里源出塞赫勒峯又奇塔穆河在

   城北一百里源出發實蘭峯東流入混同江伊罕河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納穆窩集

   西流入混同江錫蘭河在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錫蘭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又扎爾固齊

   河在城東北七十五里源出塞赫哩山西北流入錫蘭河拉林河在城東北二百二十五里

   源出拉林山西北流㑹和倫摩琳喀薩哩三水經阿勒楚喀城西一百二十里至城西北二百五十

   里入混同江又和倫河在城東北二百三十里源出和倫窩集摩琳河在城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

   摩琳山喀薩哩河在城北二百十五里源出錫蘭窩集俱西北流入拉林河阿勒楚喀

   河在城東北九百里源出扎松阿山西北流經阿勒楚喀城東二里至城西北七十里入混同江

   又有海勾河岳喜河源俱出扎松阿山西北流入阿勒楚喀河珊延河在寕古塔城東四里

   源出珊延畢爾罕窩集又花蘭河在城東五里源出花蘭窩集俱西北流入瑚爾哈河 珊延畢爾

   罕改見前穆稜河在寕古塔城東四百里源出穆稜窩集東北流㑹數水凡五百餘里入烏

   蘇哩江金史拉必據慕稜水保固險阻即此 拉必改見前諾壘河在寕古塔城東五百

   里源出城東四百里無名山東南㑹數水入烏蘇哩江阿庫密河在寕古塔城東一千

   三百八十里源出阿庫密窩集又北曰尼滿河在城東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尼滿窩集又北曰畢

   歆河在城東一千五百餘里源出畢歆窩集又北曰和羅河在城東一千五百餘里源出和羅窩集

   俱西北流入烏蘇哩江岳塞河在寕古塔城東二千五百里源出阿爾哈峯又鄂倫河在

   城東二千五十八里源出薩哈連窩集俱東流入海僧庫勒河在寕古塔城東二千一百

   十四里源出僧庫勒窩集東流入海畢楞河在寕古塔城東二千三百六十里源出畢楞窩

   集又克埓穆河在城東二千三百六十九里源出克埓穆窩集俱東流入海托穆津河

   在寕古塔城東二千八百五十九里源出畢哷根窩集東南流入海瑚爾哈河在寕古塔

   城東南上流自勒富善河北流折東㑹諸水為一又折東北㑹畢爾騰湖又自湖之發庫東流經舊

   㑹寕城北又九十餘里繞寕古塔城南復折而北流七百餘里入混同江唐時謂之呼爾罕河渤海

   大氏置呼爾罕州以此水為名新唐書渤海王城臨呼爾罕海是也金時又名金水俗謂金為愛新

   以水源於此謂之金源因建國號曰金明時又謂之呼爾海河明統志呼爾海河在開原城東北一

   千里源出潭州城東諸山北流入松花江即此按舊本通志以此河為呼爾哈江今考金史上京

   在愛新水之旁今此河近繞古㑹寕城亭榭遺址猶在水側唐時渤海上京在呼爾罕河東以道里

   計之亦在今寕古塔且呼爾罕與瑚爾哈音相近此河即唐時呼爾罕河金時愛新水無疑其呼爾

   哈江乃今之烏蘇哩江非此水也明統志於呼爾海河外又載呼爾罕河與金水河亦誤方輿紀要

   又謂金水河西北流與來流水合來流水源出三衞馬盂山東流至黃龍府東又東南流入女直

   㑹金水河東北入混同江今考馬盂山在大寕衞去寕古塔甚逺其水何緣合流蓋以遼金二志皆

  有來流河為此無稽之說不足辨也呼爾海呼爾罕呼爾哈愛新改俱見前塔克通阿

  河在寕古塔城東南四里源出塔克通阿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綏芬河在寕古塔城東

  南四百四十里源出穆稜窩集東南流㑹十餘水入海又鄂勒歡綏芬河在城東南三百六十里源

  出城東五百里小山東南流入綏芬河又舒藩河在城東南五百餘里源出東南荒山東南流入綏

  芬河富爾丹河在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源出荒山西南流入綏芬河 綏芬舊作遂分鄂勒歡舊作

  額爾古温今並改正琿春河在寕古塔城東南六百里源出通肯山㑹諸水西南流入圖們

  江金史世紀有琿春水與統門水合流即此又勒塔河在城東南四百十三里源出笊籬山諳達河

  在城東南六百二十里源出烏爾琿山俱西流㑹琿春河又英愛河在城東南六百里琿春河東源

  出笊籬山又馬瞻河在城東南四百五十里源出城南無名山俱南流入圖們江琿綽渾

  河在寕古塔城東南六百六十里源出嘉彰山又延楚河在城東南四百六十三里濟秦河在城

   東南四百七十三里源俱出歡托和窩集哈濟密河在城東南五百三十里伊濟密河在城東南五

   百二十里源俱出錫伯窩集𫎇古河在城東南五百七十一里源出阿藩山珠倫河在城東南六百

   四十里源出嘉彰山以上諸河皆在綏芬河西南流入海 綏芬改見前勒富河在寕古塔

   城東南七百九十里源出扎哈哩岡西北流折東北入興凱湖其西曰們河在城東南五百五里又

   西曰蘇扎哈河在城東南五百十五里源俱出蘇扎哈窩集南流入興凱湖又勒富河之東曰都特

   赫河又東北曰塞勒默河俱西北流入興凱湖松阿察河在寕古塔城東南九百里即興

   凱湖東北流出之水也又東北匯於烏蘇哩江伊津河在寕古塔城東南一千五百里源出

   錫赫特山之北東北流入烏蘇哩江又額圖密河額伊呼河俱在城東南一千四百里源出東南無

   名窩集西北流入烏蘇哩江法勒圖河在城東南一千三百里源出無名山東北流入烏蘇哩江福

   齊河亦在城東南一千三百里西北流入烏蘇哩江瑚葉河在城東九百十里源出城東南一千里

   無名山東北流入烏蘇哩江諸水皆在烏蘇哩江之上源 額伊呼舊作愛呼法勒圖舊作藩圖瑚

   葉舊作呼雅今並改正奇嚕河在寕古塔城東南界源出錫特赫山南南流入海

   哈哩河在寕古塔城南一百五十里源有二一出瑪爾呼哩窩集一出尼葉赫窩集南流㑹

   布爾哈圖河入圖們江又呼濟河在城南三百里其北又有愛密達河俱出城南無名山東流入噶

   哈哩河又噶順哈河俱出城東南無名山西流入噶哈哩河布爾哈圖河在寕古塔

   城南四百里源出城東南無名山東流合英莪河赫圖河圖們河㑹海蘭河入噶哈哩河海蘭

   河有二一在寕古塔城南四百十里源有三俱出西南五百餘里無名山東流入布爾哈圖河元

   史地理志呼爾哈有海蘭河流入於海即此一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海蘭窩集東流入瑚爾哈河

   又城北有扎穆圖河源出扎穆圖窩集舍赫河源出舍赫窩集鄂克托河源出城北無名山俱南流

   㑹海蘭河 呼爾哈改見前阿布河在寕古塔城西南六十五里又瑪爾呼哩河在城西

  南五十里源俱出瑪爾呼哩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松吉河在寕古塔城西南一百里源出

  瑪爾呼哩窩集北流入畢爾騰湖富爾吉哈河在寕古塔城西南三百里源出城西

  南無名山西北流㑹勒富善河沙蘭河在寕古塔城西八十里發源城西北一百里無名小

  山東南流入瑚爾哈河畢爾罕河在寕古塔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東南

  流㑹愛哷河入畢爾騰湖珠克騰河在寕古塔城西一百六十里又西十里有阿拉河又

  十里有搭拉河俱發源畢爾罕窩集南流㑹為一入畢爾騰湖佛多和河在寕古塔城西

  二百三十里源出塞齊窩集南流其東有都林谷河流㑹馬又南㑹勒富善河入畢爾騰湖

  達密河在寕古塔城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富達密窩集又薩爾布河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源

  出薩爾布窩集舒蘭河在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舒蘭窩集阿穆蘭河在城北三百里源出阿穆蘭

  窩集安巴河在城北三百五十里源出安巴畢喇窩集阿斯罕河在城北四百里源出阿斯罕畢喇

   窩集俱東流入瑚爾哈河呼錫哈哩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五十五里源出呼錫哈哩窩

   集又尼葉赫河在城東北六十里源出尼葉赫窩集又特林河在城東北七十里源出特林窩集齊

   克騰河在城東北九十里穆哈連河在城東北一百十里武斯琿河在城東北四百八十里俱出城

   東北無名山俱西北流入瑚爾哈河翁錦河在寕古塔城東北六百餘里源出阿勒哈窩集

   西北流入混同江巴蘭河在寕古塔城東北六百餘里源出巴蘭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屯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七百里源出屯窩集東南流㑹十餘水入混同江又温登河在城東北

   九百餘里源出温登窩集都爾河在城東北一千一百餘里源出都爾窩集俱南流入混同江

   瞻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源出穆哩罕山西南流入黑龍江庫嚕河

   在寕古塔城東北一千五百餘里源出庫嚕窩集東南流入混同江敦敦河在寕古塔城東

   北一千九百五十七里源出明噶哩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扎克蒐爾河在寕古塔

   城東北二千五十八里源出莊藹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格楞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一

   百二十九里源出哲勒肯山東流㑹數水匯為克音湖入混同江又托索密河在城東北二千四百

   九十八里源出卓哩奇山東南流入格楞河畢勒哩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三百十

   二里源出莊藹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畢津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六百七里源出揚

   古岱山東南流入混同江喜雅哩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源出孟額山

   西北流入混同江興衮河在寕古塔城東北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源出卓哩奇山東南流

   會諸小水入混同江當混同江入海之處此水亦甚大又達拉哈河在城東北二千七百八十里源

   出庫勒布山薩穆尼河在城東北三千餘里源出九大山俱南流入興衮河又伊穆河在城東北三

   千餘里源出揚古岱山東北流入興衮河魯庫河在城東北三千餘里源出楚察馨山南流入興衮

   額密勒河在寕古塔城東北界源出寕聶哩神山東南流入興衮河又噶勒畢河在

  城東北界源出鄂錫克塔山東北流入額密勒河阿穆爾河在城東北界源出瑪呼山西流入額密

  勒河 寕聶哩神改見前圖呼勒河在寕古塔城東北界混同江口之北源出東北無名

  山東南流㑹鈕斡哩阿爾薩尼等河折東北入於海鈕斡哩河在寕古塔城東北界源出

  庫穆訥神山東流入圖呼勒河又塔林河在城東北界源出廟灣山又穆尼克河密密勒河源俱出

  穆丹山額赫勒肯河源出催馬山俱東流入圖呼勒河費克圖河在阿勒楚喀城東界

  源出扎松阿山西北流至城東北八十里入混同江扎巴蘭河在阿勒楚喀城東界源出

  扎松阿山北流入混同江瑪延河在阿勒楚喀城東北二百里源出瑪展窩集北流入混同

  覺爾和河在琿春城北界北流入混同江木石河在長春廳東一百九十里

  源出吉林霧海河在長春廳北九十里源出吉林頭道溝在吉林城南九百里源出

  黑嶺東南流入鴨綠江其南有二道三道二溝俱源出黑嶺又南有四道五道至十二道共八溝俱

   源出青嶺皆入鴨綠江茘子溝在城南九百七十二里源出帽兒山西南流入鴨綠江

   興凱湖在寕古塔城東南七百里周圍數百里湖之南諸山中流出之們河蘇扎哈河勒富

   河都特赫等河俱㑹於此湖又自湖東北流出為松阿察河東北流注於烏蘇哩江湖之西岸一山

   臨水名穆克阿哩哈山 按此湖即明統志之鏡泊也但明統志謂即呼爾哈江之上源今烏蘇哩

   江源出錫赫特山㑹諸水北流此湖流出之松阿察河自西㑹之其水始大耳 呼爾哈改見前

   達巴庫湖在寕古塔城東南七百里興凱湖之北周圉三十里畢爾騰湖

   古塔城西南一百里即瑚爾哈河之上流也城西南諸水俱匯於此廣五六里袤七十里許土人名

   曰畢爾騰中有三山名鄂摩和昻阿山阿克善山牛彔山阿克善牛彔兩山之閒有巖曰白巖湖之

   西南瑚爾哈河自湖東流之處有一崖曰呼克圖崖湖水東注飛瀑跳空奔浪雷吼聲聞數十里土

   人名曰發庫自此東流繞舊㑹寕城厯九十餘里經境南而東北流為瑚爾哈河 按新唐志渤海

   王城臨呼爾罕海即此舊通志以此為即明志之鏡泊非是 呼爾罕改見前鄂摩和湖

   在寕古塔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流入畢爾騰湖克音湖在寕古塔城東

   北二千四百二十八里周圍一百五十三里即格楞河之所匯也海眼在寕古塔城西石頭

   甸子西十餘里萬山中有池周八十餘里每日三潮與海水相應仲夏日初出時恒有巨魚涌出高

   三丈許長十餘里飛鳥不敢過其上至巳午時始沒其出時衆魚隨之皆浮水面漁者因其出而網

   焉必大獲之温泉有二一在吉林城東南一千九百八十里長白山東𤍠如沸湯暖氣上蒸

   如霧西北流入安巴圖拉庫河一在城南八百十七里訥音河岸費雅達池在寕古塔

   城東南六百四十里周圍二里南流入海蓮花池在寕古塔城西南八十里通志在金上京

   西二十里相傳為金時塞外之曲江達都洲在寕古塔城東南五百八里又塔陽古洲在城

   東南五百八十里媽媽洲在城東南六百十八里大洲在寕古塔城東北三千餘里混同江

  口之東大海中南北二千餘里東西數百里距西岸近處僅百里許有山曰圖克蘇護其長竟洲林

  木深翳有小水數十東西分流入海

  繙譯語解

  呼爾哈𫎇古語願也碩達勒達國語碩直勒達遮蔽也國語水中島也

  鄂托哩國語圍兩頭也托郭琳𫎇古語周圍也布固𫎇古語鹿也尼什

  哈國語小魚也雅爾呼達國語導引也阿勒坦額默勒𫎇古語阿

  勒坦金也額默勒鞍也克爾素國語海邊鹽池所生草也雅克薩國語刷坍河灣

  鄂克濟哈國語菖蒲也鄂摩國語池也佛斯亨國語甑于也

  克國語磨刀石也巴延鄂佛囉國語巴延富也鄂佛囉鼻也伊蘭茂

  伊蘭三數也茂樹也伊努國語甚是也額敦國語風也温德亨國語板也

  齊克國語鴿子也穆哈連國語彈丸也查拉芬國語夀也烏嚕哩

  國語羊𬃷也愛新國語金也庫斡蘭國語營盤也薩哈連洪科

  薩哈連黑也洪科碓嘴也達喜穆魯國語達喜重曡也穆魯房脊也勒富國語熊也

  扎克丹國語松也德克國語高射也察庫蘭國語檀木也納爾琿

  國語細也烏珠國語頭也達揚阿國語歸附也烏拉國語江也阿嚕𫎇

  語山陽也和倫呼遜國語和倫威也呼遜力也費葉稜烏國語樹鷄也

  察國語野菜也和濟寛國語美好也安巴和羅國語安巴大也和羅谷也

  伊罕國語牛也塞赫哩國語山高大貌也拉林國語人爽快也摩琳

  羅羅國語豬背骨也呼蘭國語烟筒也額赫烏蘭國語額赫不善也烏

  蘭溝蘇巴爾罕國語塔也希扎國語罏也穆克阿哩哈國語穆克

  水也阿哩哈承當之謂錫木納國語考試也烏爾琿國語一指也又半寸也

  通肯國語鼓也錫赫特國語牲畜短少之謂也昻阿國語口也額爾古

  呼國語遞也穆哩罕國語轉灣處也哈勒琿國語温煖也卓哩奇

  贖取哲勒肯國語香鼠也孟額國語煮物發柴也庫勒布國語偏頭

  瑪呼國語鬼臉也寕聶哩國語春也額爾奇埓國語令用强也

  丹國語聲音也堪達國語牛項下皮也和勒托和國語誑言也哈爾

  噶國語鞾幫也錫勒們國語鷂也索克扎庫國語酒徒也珠嚕

  聖音國語山崖也珊延國語白色也尼雅勒瑪國語人也阿呼

  𫎇古語有也伊巴丹國語樞棃木也額赫國語不善也和托國語頭童也

  阿濟格國語小也烏勒閒國語豬也貴勒赫國語杏也穆克善

  發烏勒呼瑪國語發窗也烏勒呼瑪雉雞也塞赫勒國語巍峯之謂也

  發實蘭國語旁岔也呼圖克國語厚棉袍也屯齊𫎇古語存水之謂

  珠國語槽也噶哈國語烏雅也果勒敏珠敦國語果勒敏長也珠敦山梁也

  鈕赫國語狼也呼倫𫎇古語葫蘆也康薩國語刮去皮上毛也喀巴國語雙生

  蘇斡延國語黃色也喀勒畢庫國語快箭也納穆國語生菜也

  塞齊國語劃破之謂納秦國語海青也庫勒訥國語艾虎也錫蘭

  相連畢爾罕國語小河也花蘭國語鐵銼也阿庫密國語魚皮衣也

  尼滿𫎇古語山羊也僧庫勒國語韭菜也畢楞國語母虎也克勒穆

  國語城垛也畢埓根國語柳條邊也尼葉赫國語鴨也歡托和國語半也

  穆稜𫎇古語江也烏爾欽國語聲勢也富達密國語嘔吐也扎穆

   圖𫎇古語有路也阿穆蘭國語嗜好也畢喇國語河也阿斯罕國語旁也

   阿勒哈國語花斑也巴蘭國語形勢也温登國語女鼓手也喀穆尼

   國語隘也庫嚕國語奶餅也瑪展國語大披箭也海蘭國語榆樹也圖門

   國語萬數也伊拉齊國語第三也綏哈國語艾也伊敦國語粗澀也

   哈國語火也瑪延國語肘也奇爾薩國語沙狐狸也得佛國語緞幅也

   頻國語瓶也托津國語孔雀也覺哈國語乞化也索爾和國語即朝鮮也

   奇雅庫國語魚名扎哈𫎇古語疆界也摩克托舍哩國語摩克托形秃之

   謂舍哩泉也尼堪國語漢人也察興阿國語庾也噶魯國語天鵞也

   什國語羅漢松也伯辰國語爭鬬之謂塞勒國語鐵也薩穆什國語散也

   陳國語釡也農額埓國語椴木也庚吉音國語明也佛多和國語柳樹

  堪濟哈國語紅嘴白頭雁也又眼下純白牛也多觀國語渡口也漢察

  罕𫎇古語漢君長也察罕白色也塞珠倫國語滑葉菜也哈瞻國語木柵欄也

  安錫庫國語永安砂也錫庫撒袋内襯格也達呼國語端𦋐也吉朗吉

  富勒呼國語口袋也齊努琿國語銀硃也呼嚕國語平背也又龜殻

  科多國語花肚也國語哨箭也蘇克素護國語魚鷹也哈達

  國語山峯也噶桑阿國語哀怨也富勒哈國語楊樹也嘉琿國語鷹也

  呼勒國語斛也哈勒們國語車頭也額勒敏國語未備鞍馬駒也嘉勒

  圖國語白帶魚也章京國語司員也哈當阿國語山峯也嘉哈國語削之

  阿什罕國語年輕也瑪奇國語纛纓也尼瑪蘭國語桑也雅勒

  呼國語槽盆也扎爾固齊𫎇古語理事官也岳喜國語全部之部也

  歆國語鞍轡飾件也岳塞國語鎖也珠克騰國語祭祀也阿拉國語平岡

  塔拉國語野外也噶哈哩國語衫也呼濟國語趕虎起之謂也噶順

  𫎇古語苦也布爾哈圖𫎇古語有柳樹之謂英莪國語母駝也赫圖

  鄂勒歡國語乾也舒藩國語縐文也富爾丹國語關也珠倫

  鼠穴𫎇古語是也都特赫國語窗楞也伊津國語經緯之經也

  圖密國語穿戴也阿布國語適𦆵之意也富爾吉哈國語壅沙地也

  克騰國語斡也翁錦國語凡物安柄之孔也敦敦國語小蝶也畢勒哩

  國語籥也格楞國語衆也托索密國語預備也達拉哈國語領頭也

  庫國語林茂草密也額密勒國語雌也噶勒畢國語耳聰也阿穆爾

  𫎇古語平安也圖呼勒𫎇古語牛犢也鈕斡哩國語綠色也額勒赫肯

  國語緩也鄂克托國語藥也費克圖國語間隙也畢爾騰國語水淀也

  達都國語熟瘤也綏芬國語錐子也伊濟密國語梳頭也又紡織也

  嚕國語小旗也安巴善赫國語安巴大也善赫蛇也山壁國語涼水投物也









                          前纂修官賈楨恭纂輯

                          總纂官邱建猷恭 覆輯

                          前校對官王式和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吉林

︹古蹟︺顯德故城在吉林城東南唐書渤海傳上京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

  六州地理志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

  百里至九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王所都

   按顯州即顯德府唐先天二年賜名呼爾罕州是也遼史謂即平壤城又以遼置東京之顯州為

  本顯德府地皆誤 呼爾罕舊作忽汗今改正渤海上京城在寕古塔城西南唐書渤

  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萬𡻕通天中契丹盡忠反有舍利

  齊齊克仲象者度遼水保大白山之東北阻鄂掄河自固武后封為鎮國公其子祚榮建國自號震

  國王地方五千里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先天中拜為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呼爾罕州

   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 海子武義直大圖宇私改年號天寶末徙上京直 舊國三百里呼爾罕海

   之束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此爲肅愼故城曰上京龍泉府賈耽曰自安東都護府東北經故蓋

   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呼爾罕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愼城其北

   經德里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又曰自神州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王城

    按通志謂渤海上京在烏拉境内今以唐書考之當在寕古塔西南境與金上京相近明統志云

   金滅遼設都於渤海上京是也 齊齊克仲象原作乞乞仲象鄂掄原作輿婁武義直大圖宇原作

   武藝斥大土宇今並改正肇州故城在白都訥城南舊名珠赫店宋政和四年直取寕

   江 州遼人使其將蕭嗣先等發兵屯珠赫店金太祖 禦之至混同江遼兵方懷陵道太祖擊走之遂

   率衆進登岸大破遼兵於此天㑹八年以太祖肇基王迹於此置肇州治始興縣承安八年又置武

   興軍金末廢 按元時亦有肇州元志附於廣寕府路下注云按哈喇巴圖魯傳至元三十年世祖

   謂哈喇巴魯圖曰諾延故地曰阿巴拉呼者產魚吾今立城而以烏蘇哈喇哈納斯奇爾濟蘇三部

   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魚九尾皆千斤來獻又成宗紀元貞

   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户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額森領其事焉而元統志與經世大典皆不載此州不

   知其所屬所領之詳今以廣寕為諾延分地故附注於廣寕之下元之肇州明初已不知所在今考

   博多歡傳太祖分封東諸侯以二十為率諾延得其九五則其地自大不但廣寕而已又伊實特穆

   爾傳云諾延之遺孼哈丹托壘復叛伊實特穆爾過黑龍江搗其巢穴可知黑龍江左右亦諾延故

   地疑元之肇州即仍金舊且近混同黑龍二江故產大魚耳今白都訥城東南阿勒楚喀河西岸有

   古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南距吉林城三百四十里東去舊㑹寕城六百里與金史道里相合疑即

   肇州遺址也 哈喇巴圖魯原作哈喇八都魯諾延原作乃顔阿巴拉呼原作阿八喇忽烏蘇哈喇

   哈納斯奇爾濟蘇原作兀速憨哈納思乞里吉思額森原作阿山博多歡原作博都歡伊實特穆爾

    原作玉昔帖木兒哈丹托壘原作哈丹秃魯干今並改正寕江州舊城在吉林城北境

    混同江 東岸遼清寕中置亦曰混同軍領混同縣金廢  按遼金二史金太祖起兵先攻寕江州遼

    守將耶律烏納戰敗棄城渡混同江而西是州在江以東矣高士奇扈從錄云大烏拉去船廠八十

    餘里即遼之 寕江州也又金太祖攻寕江州師次寥晦 城又得勝陀金太祖誓師處㑹 寕舊

    城在寕古塔城 西南金史地理志上京路即海古勒之地金之 舊土也國初稱為内地天眷元年

    號上京海陵貞元二年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㑹寕府大定十三年復為上京㑹寕府初為㑹

    寕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治會寕縣東至呼爾哈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扶餘路

    七百里東南至率賓路一千六百里至海蘭路一千八百里高士奇扈從錄沙林東南十五里曰火

    茸城金之上京㑹寕府 也廣四十餘里中閒禁城可里餘三殿基址皆在 碎碧瓦碁布其上禁城外

    有大石佛高可三大 許蓮花承之前有石塔向東小欹出大城而西則 芰荷彌渚逶迤茫渺莫窮其

   際渚閒有亭榭遺迹自沙林而東八十里爲寕古塔通志寕古塔西南六十里瑚爾哈河之南有古

   大城周三十里四面七門内城周五里東西南各一門内有宫殿舊基即㑹寕府之遺址也

   仁廢縣舊志在開原縣東北吉林界遼史地理志通州安遠軍本扶餘國王城渤海號扶餘

   太祖改龍州聖宗更今名統通遠安遠歸仁漁谷四縣金州廢以三縣併入歸仁屬咸平府元初廢

   全遼志開原北陸路第三站曰歸仁站即故縣也又玉山廢縣亦在縣東吉林烏拉界金承安三年

   以穆蘇珠巴郭勒河之閒相去六百里之地置縣屬咸平府貞祐二年升爲州後廢 穆蘇珠巴郭

   勒原作瑪速集平郭林今改正曲江廢縣在舊㑹寕城東北金大定七年置鎮東縣屬㑹

   寕府十三年改曰曲江又有宜春縣亦大定七年置屬㑹寕府元初與府俱廢 按曲江初名鎮東

   以在㑹寕之東也以其當水曲之地故改名曲江今寕古塔城正當瑚爾哈河灣曲處疑即曲江縣

   廢賓州在阿勒楚喀境本渤海城遼統和十七年置州於鴨子混同二水之閒尋曰懷

    化 軍金 初敗遼 軍於 沃稜濼 東 取賓祥 威三 州 進薄 益州 是也後 廢又 廢祥州 在 賓州西 南遼 置 祥

    州瑞聖 軍統懷 德縣 屬黃龍府又 廢 威州在 賓州南遼置 亦曰武 寕軍 屬黃龍府金 俱 廢 沃 稜原

    作斡 鄰今改 正那 丹佛哷城在吉林城 南二百六十里 周三里三百 步有奇門四外 有

    重濠内 有 小城周二里 餘 門二 輝   發城有三一 在吉 林城南 三百七十里 吉林 峯上一 在輝

    發 峯西 北 周四 里二 門一在 輝發河 邊岡上 謹按      實錄 輝發 之先本 姓伊克 得哩黑龍江

    岸尼瑪 察 部人 有星古 禮者自 黑 龍江遷於 扎魯居焉因 呼 倫國 之噶揚 阿圖謨 圖 二人居於 璋地

    姓 納 喇欲 附 其姓 殺七 牛祭天改姓 納喇是為輝發 始 祖生 子 備臣 備臣 生納靈阿納 靈阿生拉哈

    都 督拉 哈 都督生 噶哈 禪 都督 噶哈 禪都 督生 齊訥 根達 爾 漢齊訥 根達 爾 漢生 旺吉 努招 服附 近

    諸 部築城於輝發河 邊呼爾奇山號 輝發國時 𫎇古 察哈爾國扎薩克 圖圖們汗自將 圍其城不 克

    而 還旺 吉 努卒孫 拜音 達哩自為貝勒癸巳年 拜音 達哩 為 葉赫貝 勒布 齋等所誘四國合兵劫 我

   瑚布察寨尋又九國合兵來侵   太祖擊敗之古哷山拜音達哩見布齋為我兵所殺驚懼逃

   歸乙未年   太祖率兵敗其多璧城斬城守克充額蘇𫎇額二人而還丁酉年遣使來乞盟既

   而拜音達哩族衆叛歸葉赫其部下又欲叛拜音達哩聞之以其臣七人之子來質乞援兵

   太祖發兵千人助之葉赫貝勒納林布祿搆拜音達哩曰爾若索還爾質子吾即反爾叛族拜音達

   哩信之乃曰吾其中立於滿洲葉赫二國之閒乎遂取回七臣之子以己子與納林布祿為質而納

   林布祿竟不歸其叛族拜音達哩遣其臣來告曰吾前者誤為納林布祿所誑今欲乞   恩賜

   我婚   太祖允之後拜音達哩背約不娶  太祖遣使謂曰汝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宥

   爾罪復許爾婚今背約不娶何也拜音達哩紿曰俟吾葉赫質子歸乃娶耳旋築城三層以自固後

      太祖復遣使謂曰爾質子既歸今將何如拜音達哩以堅城足恃遂負約丁未年秋九月

     太祖率兵圍其城𠑽之誅拜音達哩及其子招降其衆乃班師康熙三十七年有   御製

   行圍所經輝發葉赫哈達諸地皆我   祖宗之所開并遺迹存焉賦詩二首乾隆十九年

     御製輝發古城懷古及登輝發城再賦詩葉赫城在吉林城西四百九十五里周四里

   東西二門又有葉赫山城在葉赫城西北三里周四里門二内有子城周二里明時於其地置鎮北

   關為互市亦曰北關又有葉赫珊延府城距葉赫城里許相傳皆葉赫築 謹按   實錄葉赫

   之先𫎇古國人姓土默特㓕呼倫國所居璋地之納喇部遂據其地因姓納喇後遷於葉赫河岸號

   葉赫國其始祖星根達爾罕生錫爾克明安圖錫爾克明安圖生齊爾噶尼齊爾噶尼生楚孔額楚

   孔額生台楚台楚生二子長清嘉努次揚吉努兄弟各居一城綏服附近諸部哈達國人多歸之遂

   皆稱貝勒   太祖初如葉赫其貝勒揚吉努識為非常人曰我有幼女俟其長當奉侍

   太祖因以禮聘焉甲申年明寕遠伯李成梁聽哈達國䜛搆誘清嘉努揚吉努兩貝勒至開原并從

   兵三百皆殺之清嘉努子布齋揚吉努子納林布祿各繼其父為貝勒李成梁率兵圍攻納林布祿

   所居東城不克而歸乃與和好焉戊子年納林布祿送妹來歸是為   孝慈皇后辛卯年納林

   布祿遣使伊勒當阿拜斯翰來告曰爾國人衆我國人寡可將額勒敏扎庫穆二地以一與我

    太祖諭曰我為滿洲爾乃呼倫爾國雖大我豈肯取我國既廣爾豈得分且土地非牛馬比豈可

   割裂分給與爾爾等皆執政之臣不能各諫爾主奈何靦顔來告耶既而葉赫哈達輝發三國貝勒

   復各遣使來   太祖宴之葉赫使者圖爾德起請曰我主有言欲相告恐觸怒見責奈何

    太祖曰爾不過述爾主之言耳所言善吾聽之出惡言吾亦遣人以惡言報之吾豈爾責乎圖爾

   德曰我主云欲分爾地爾不與欲令爾歸附又不從儻兩國興兵我能入爾境爾安能蹈我地耶

     太祖聞言大怒引佩刀斷案   諭曰爾葉赫諸舅何嘗親臨陣前馬首相交破胄裂甲經

   一大戰耶昔哈達國𫎇格布祿與其兄之子岱善自相擾亂故爾等得以掩襲之何視我若彼之易

   也況爾地豈盡設關隘吾視蹈爾地如入無人之境畫即未至夜亦可來爾其奈何昔吾以

     先人 之 故 問 罪於 明 明 歸我 喪 𡻕 輸 金 幣汝 父見殺於 明 曾 未 得收 其 骸 骨徒 肆 大 言 於 我何 為也

     遂作 書      命巴 克什 阿林 察 持往 布 齋使 人迎見 阿 林 察出 書誦 之布 齋曰 吾 既見 書 不必 㑹

     吾 弟也 阿 林察曰 我      主 有 命此 書不 令 俱見 勿歸 布 齋曰吾 弟 言 辭 不遜 汝 主怒 之良 是 但

     吾 弟見 書又 恐 有 傷 於 汝 耳阿 林 察乃 還未 幾 長白 山珠 舍哩 部 長 裕 楞 額 訥殷 部 長蒐 恩色 克 什

     同引葉赫 兵劫 我 東界洞 寨羣臣 入 告     太祖曰任彼 劫之 可 也此不 過我同 國 之 人 遠附葉

     赫劫掠我 寨耳 水 豈能 越 山而 流 火 豈 能 踰 河 而然乎蓋水 必下 流 火必 上 然珠 舍 哩 訥 殷 二 路 終

     當為我 有 也癸 巳 年 夏六 月 布 齋納林 布祿 與 哈達烏拉 輝 發合 兵 劫 我瑚 布 察 寨    太 祖 率

     兵擊之 而 遁秋 九 月 布 齋納 林 布 祿復 糾 哈 達 烏拉輝發 科 爾沁 錫 伯 卦 勒察 珠 舍 哩訥 殷 諸 部 兵

     分三 路 來 侵     太 祖 命烏 哩堪由 東 路 往 偵烏哩 堪 行 百里 許度 嶺 羣 鴉競 噪若阻 其 行 者 欲

     還 鴉 乃 散 再 行鴉 復噪飛 鳴 撲 面 幾不 能 前 烏哩堪 異 之 馳 歸 以告     太 祖 命 由扎 喀 路 向渾

   河部偵之烏哩堪復馳往見敵兵營渾河北岸方夜爨火密如星欲俟飯畢乘夜度沙濟嶺而來烏

   哩堪偵實奔告時夜已過半   太祖曰日者聞葉赫兵來今果然我軍昏夜出恐驚國人傳語

   諸將期旦日啓行遂就寢甚酣妃富察氏呼 上覺謂曰九國兵來攻何反酣寢耶豈方寸亂

   耶抑懼之甚耶   太祖曰人有所懼雖寢不成寐吾果懼安能酣寢前聞葉赫引兵三路來侵

   因無期時以為念既至吾心定矣吾若有負於葉赫   天必厭之安得不懼今我順   天

   命守疆土彼不我悅糾九國之兵以戕害無咎之人知   天必不佑也安寢如故及旦

   太祖率諸貝勒大臣詣   堂子再拜祝曰  皇天后土上下神祇某與葉赫本無釁端守

   境安居彼來搆怨糾合兵衆侵陵無辜   天其鑒之又拜祝曰願敵人垂首我軍奮揚人不遺

   鞭馬無顛躓惟祈   黙佑助我戎行遂引兵至托克索渡口   誡軍士曰解爾蔽手去爾

   護項或項臂傷亦惟   天命不然身先拘縶難以奮擊我兵輕便破敵必矣衆皆如   上

      命 行 至 扎 喀 之 野 扎 喀 城 城 守 鼐 護 繖 坦 二 人 來告 曰 敵 兵 辰 時 已 至 攻 城 不 克 退 攻 赫 濟 格 城 敵

      兵 甚衆 奈 何 衆 聞 之 色 變 有 朗 塔 哩 者 後 至 呼 曰     上 安 在 我 兵 幾 何 言 訖 遂 登 山 望 之 還 告

      曰 若 以 敵 兵 爲 多我 兵 亦 豈 少 耶 我 國 之 人 驍 勇敢 戰 必 破 敵 兵 如不 勝 我 甘 軍 法 衆 心 乃 定

        太 祖 使 人 往 偵       諭 曰 敵 若 還 軍 乘 夜 擊之 否 則 旦 日 接 戰 時 敵 兵 運 糧 芻 立 營 壘 偵 者 以

      告     太 祖 遂 駐 軍 是 夕 葉 赫 營 有一 人 來 降者 言葉赫 兵 萬 人 哈 達 烏 拉 兵 萬 人 𫎇古 科 爾 沁

      及 錫 伯 卦 勒 察 兵 萬 人 我 兵 聞 之 復變 色太 祖 曰 爾 等 無 憂 吾 必 不 疲 爾 力 俾爾 苦 戰 惟壁

      於 險 隘 誘 之 使 來 若 來 我 兵 迎 擊之 否 則 四 面 列陣 以 步 軍 徐 進 彼 部 長 甚 多 兵 皆烏 合 勢 將 觀 望

      不 前 其 爭 先 督 戰 者 必 其 貝 勒 我 以逸 待 勞 傷 其貝 勒 一 二 人 彼 衆 自 潰 我 兵 雖 少 奮力 一 戰 固 可

      必 勝 耳遂於 旦 日 進 兵 初 葉 赫 兵 攻 赫 濟格城不克 及 是復攻       太 祖 至 古 哷 山 對 赫濟格城

      據 險 結 陣      命 大 臣 額 亦 都 率 兵 百人 挑 戰葉 赫 兵 見 之 罷攻 城 引 兵 來 戰 我 兵 迎 擊敗 之 斬

   九人敵稍卻葉赫貝勒布齋錦台什及科爾沁貝勒翁阿岱莽古斯明安復并力合戰布齋先衆突

   前所乘馬觸木而踣我兵名烏坦者趨前踞其身刺殺之敵兵遂亂哈達貝勒𫎇古布祿輝發貝勒

   拜音達哩等皆膽落潰奔科爾沁貝勒明安馬被陷遂棄鞍裸身騎驏馬走   大祖緃兵掩擊

   積尸滿溝壑追奔至哈達國柴河寨之南時已暮結繩截路邀殺敗兵甚衆是役也斬級四千獲馬

   三千匹鎧胄千副以整以暇而破九部三萬之衆軍威大震遠邇懾服冬十月   太祖遣兵征

   珠舍哩部獲其部長裕楞額閏十一月   命大臣額亦都安費揚古噶蓋率兵千人征訥殷部

   攻克佛多和山寨斬其部長蒐恩色克什明年科爾沁貝勒明安遣使通好自是𫎇古諸部長通使

   不絕丁酉年納林布祿錦台什及布齋之子布揚古遣使來告曰吾等兵敗名辱自今以後願復締

   前好重以婚媾布揚古請納妹以和錦台什復請以女歸貝勒代善   太祖許焉遂請盟

    太祖諭曰爾等踐盟則已有渝盟者待三年不悛吾乃征之未幾納林布祿背盟有穆哈連者引

   陣獲𫎇古馬四十匹來歸我國納林布祿奪其馬執送穆哈連於𫎇古又以錦台什所許我國貝勒

   代善之女適𫎇古喀爾喀部貝勒齋賽癸卯年秋九月   孝慈皇后疾篤思見母   大祖

   遣使至葉赫迎之納林布祿不許止令僕人南泰來視   太祖曰汝葉赫諸舅無故掠我瑚布

   察寨又率九國之兵侵我自悔起兵開釁之罪刑馬歃血祭   天盟誓願聯姻通好旋即背盟

   以既許歸我之女改適𫎇古今我國妃病篤欲與母訣又不許是終絕我好也既如此兩國當復相

   讎我將問罪汝邦築城汝地矣甲辰年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葉赫攻克璋城及阿齊蘭城取

   其七寨俘二千餘人而還癸丑年春正月太祖滅烏拉國布占奉逃奔葉赫時納林布祿已

   卒   太祖遣使諭錦台什布揚古曰昔我陣擒布占泰赦其死罪而贍養之又妻以三女輒敢

   以恩為讎是以問罪往征削平其國今投汝汝其執之以獻使者凡三往錦台什布揚古不從秋九

   月   太祖率兵四萬征之有逃卒至葉赫洩軍期葉赫遂盡收散處居民其烏蘇城以痘疫末

   收我兵圍之   太祖諭城中人曰降則贍養之不降則進攻城中人曰大國兵衆豈我等所能

   禦苟撫我我曷爲不降其城長瑚什穆繖坦遂開門降   太祖酌金巵飲之各   賜冠服

   葉赫所屬璋城吉當阿城雅哈城克爾素城和敦城喀布齊賚城鄂吉岱城及屯寨凡十九處盡焚

   之收烏蘇城降衆三百户而還錦台什布揚古使人愬於明曰哈達輝發烏拉三國滿洲已盡取之

   今復侵我葉赫其意欲削平諸國即取遼東以建國都將使開原鐵嶺爲牧馬之場矣明人乃遣遊

   擊馬時楠周大岐率練習火器者千人守衞葉赫東西二城   太祖聞之欲致書於明遂

    躬詣撫順所城遊擊李永芳出城三里外迎 太祖以禮接之永芳迎入敎場   太祖

   以書與永芳曰昔葉赫哈達烏拉輝發𫎇古錫伯卦勒察珠舍哩訥殷九國於癸巳𡻕合兵侵我我

   是以興師禦之   天厭其辜我師大捷斬葉赫貝勒布齋生擒烏拉貝勒布占泰以歸逮丁酉

   𡻕刑馬歃血以盟通婚媾無忘舊好詎意葉赫渝棄前盟將已字之女悔而不與至布占泰我所恩

    養者也反以德為讎故伐之而殲其兵取其國布占泰孑然一身奔於葉赫我索取之又不我與此

    我所以征討葉赫也我與汝國何嫌何怨欲相侵耶   太祖既與書永芳遂還乙卯年貝勒大

    臣等聞葉赫欲以布揚古所許我國之妹適喀爾喀部貝勒巴哈達爾罕之子莽果勒岱皆憤怒請

    曰葉赫女既為   上所聘又將以適𫎇古無禮莫甚焉宜乘其許而未行急發兵攻其城而取

    之   太祖諭曰征討國之大事若 以負婚之故怒而興師則未為可也蓋此女之生 釁所由起

    實非偶然哈達輝發烏拉三國皆因此女興兵搆怨相繼滅亡是此女之召釁亡國已有明驗今明

    又助葉赫   天殆欲亡葉赫以激怒我而啓大釁也若奮力征之縱得其女徒至不祥即歸他

    人亦不永年吾知此女流禍已盡死期將至矣諸貝勒大臣仍欲興師堅請   太祖曰使吾因

    此發怒興師征討汝等猶當諫止吾早已洞徹事機釋然於中置諸度外汝等何反堅請不巳耶吾

    無憾汝等何憾焉吾斷不以汝等言勞師動衆也尋葉赫以此女嫁𫎇古未一年果亡諸貝勒大臣

    請興師征明曰此女年已三十有三受我國之聘垂二十年因明國興兵衞助葉赫錦台什布揚古

    恃其勢遂與𫎇古今征明宜也   太祖曰明恃勢橫行抗違   天意使我今日仗義伐明

       天必佑之   天佑我可以克敵但我國儲積未充縱得其人民其何以養之恐我國人

    民反致損耗惟及是時撫輯我國固疆圉修邊備重農積榖爲先務耳天命四年春正月   太

    祖命大貝勒代善率大臣十六人兵五千往守扎喀關以防明兵   親統軍征葉赫深入其界

    自克伊特城尼雅罕寨距葉赫城東十里克大小屯寨二十餘其逃入城者盡追擒之又取葉赫所

    屬𫎇古遊牧畜產整兵而還離葉赫城六十里駐營翼日班師先是錦台什布揚古聞我兵往征遣

    使向明開原總兵馬林告急馬林率兵出葉赫城四十里見我國兵勢强盛不敢戰而退三月明兵

    四路來侵錦台什布揚古欲助明引兵至開原中固城聞明兵大敗乃還秋八月   太祖統軍

    征之時   太祖已取明開原鐵嶺葉赫貝勒錦台什居東城布揚古居西城我軍先馳向西城

    布揚古偕其弟布爾杭古率兵出城西門陟岡鳴角鼓噪望見我軍旌旗劒㦸如林隊伍整肅前後

    絡繹自度弗能禦倉皇入城諸貝勒遂督兵圍之   太祖統軍圍東城先破其郭軍士薄城布

    列梯楯呼錦台什出降錦台什不從答曰我非明兵比等丈夫也肯束手歸乎與其降汝寕戰而死

    耳   太祖遂督兵攻城兩軍拒戰矢如雨雹城上發火器擲巨石滚木我軍冒矢石穴其城城

    墮遂入城敵衆皆敗 潰    太祖遣人執幟約禁軍士毋得妄殺又 使人持    上黃蓋傳

      諭城中降者免死於是城中兵民俱降錦台什攜妻及幼子登高臺我兵圍之呼曰汝降速下

    否則進攻錦台什曰吾戰不能勝城破困於家縱再戰豈能勝乎汝   皇子四貝勒吾妹所生

    也得相見聞其盟言吾乃下時    四貝勒攻西城   太祖召之至    命曰爾舅有言

    待汝至乃下汝往彼下則已不下以兵毀其臺  四貝勒既至錦台什曰吾與甥未識面真偽

    烏能辨我國大臣費英東額駙達爾漢曰汝視常人中有如我   四貝勒魁梧奇偉者乎汝國

   使者必嘗語汝何難識别耶若仍不信曩者我國議和之時曾以媪往媪乳汝子德勒格爾今尚在

   盍令視之錦台什曰何用媪為也觀此子辭色似未承   父命善遇我也特誘我下臺而見殺

   耳吾石城鐵門既失困守此臺縱戰不能勝但我祖父世居斯土我生於斯長於斯則死於斯而已

      四貝勒曰汝疲勞百姓至於數年所築重城今皆摧破獨據此臺何為也汝欲誘人至此與

   汝并命孰肯如汝之意耶汝如何曰得我活汝盟言汝方下也豈戰不能擒汝而與汝盟歟吾已在

   此汝下引汝往見   父皇生殺惟   父皇命且汝當日之意將欲翦滅親戚我屢欲和好

   遣二三十人至汝國汝輕視我國謂懼而求和殺我使臣或羈留焉致有今日傾覆之禍若

   父皇念汝惡則戮汝儻不念汝惡以吾之故貸汝汝生矣凡勸諭者再三錦台什仍執前言不下

     四貝勒曰舅言吾來即下吾乃來若下速下引見   父皇否則吾往矣錦台什曰姑勿往

   吾先令親臣阿爾塔什往見   上察言觀色而回吾乃下遂令阿爾塔什來見   太祖諭

    責之 曰離閒諸 舅與我 為難致明人舉兵四十萬來非 汝耶念此 宜誅汝 事既往不汝咎耳汝還語

    貝勒與偕 來阿 爾塔什 還勸錦台什不從曰聞吾子德勒格 爾被 創在家 召之來吾與相見乃下

      四 貝 勒召德勒格爾至與之見德 勒格爾謂其父曰 我 等戰既不勝城又破今居此 臺欲何為

    盍下 臺生死聽之勸諫再四錦台 什終不 從 四 貝勒欲縛德勒格爾德勒格 爾曰吾 年三十

    六乃 於今 日 死耶殺之 可也 何縳焉   四 貝勒以 其言 奏    太 祖曰 子勸父降而不從 父

    之罪也 父 當誅匆 殺其子引德勒格 爾見太祖以 所 食賜    四貝勒與同 食     諭

    曰此爾之 兄也善遇之 錦台什 妻因其夫不下 攜幼子趨下 錦台什引弓 從者復 擐甲以待我兵 持

    斧毀 其 臺錦台什縱 火焚屋宇盡燬我諸將謂錦台什 已 死令毀臺之 兵退還火燎中錦台什身自

    下為我兵所執縊死之 時諸貝勒圍西城招 降不從㑹東城已破布揚古 布爾杭古大懼使人 來告

    願 降以 懷疑不敢出 大貝勒曰 始令汝 降汝不 從大 兵至 此豈舍汝去 乎吾以汝 為外兄 弟愛而 欲

   生之故令汝降若戰則汝等盡死於我之小卒手降則生矣果願降恐兄弟偕來或被殺盍令汝母

   先來汝母吾外姑也豈執婦人而殺之乎布揚古布爾杭古復使人約盟且欲仍居此城大貝勒怒

   曰何復爲此言也既破東城豈力不能拔西城聽汝等居此而去乎速降則已否則   父皇至

   必攻克爾城克城之後汝等駢首戮矣布揚古布爾杭古乃令其母來大貝勒以禮接見其母曰汝

   無盟言故吾二子懷疑而懼耳大貝勒乃以刀劃酒誓曰若汝等降而我殺之殃及我若既誓而汝

   仍不降殃及汝等汝等不降破汝城必殺無赦乃執酒飲其半分其半送布揚古布爾杭古飲之遂

   開門降大貝勒引布揚古見   上布揚古復勒焉立大貝勒挽其轡曰爾殆非丈夫耶言既定

   又立此躊躇何爲也乃來見布揚古跪不恭僅屈一膝不拜而起   太祖親以金巵賜之酒不

   恭如初屈一膝偏向酒不竟飲沾脣而已又不拜而起   太祖諭大貝勒曰引而婦兄去回彼

   西城是日   太祖深念久之謂吾既不念舊惡欲留而豢養之貸其死予以生全未見有喜色

   仍讎怨且拜跪亦不少屈此人可豢養耶是夜  命縊死之其弟布爾杭古以大貝勒故宥其

   死助葉赫防守之明遊擊馬時楠及兵一千盡殺之葉赫所屬各城俱降康熙二十一年

   御製經葉赫廢城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望葉赫舊墟詩棟鄂城在城西南五百二十

   里周九里門四通志舊爲棟鄂部長魯克索所居 謹按   實錄初我國六祖寶實次子阿哈

   納往聘薩克達路長巴斯翰之妹爲妻巴斯翰謂阿哈納家貧不許旋以妻棟鄂部長克徹巴顏之

   子額勒吉後額勒吉往巴斯翰所還至阿布達哩岡爲額圖阿嚕部下九賊所殺克徹巴顏曰往者

   寕古塔阿哈納欲聘之女吾子娶之故𬒳殺也時哈達萬汗遣人告克徹巴顏曰爾子乃額圖阿嚕

   部下九賊殺之我擒以與爾復爾讎爾歸附我克徹巴顔曰吾子被殺奈何又欲降我此必寕古塔

   人以額圖阿嚕地遠故爲飾詞以委謝耳吾等乃比鄰兄弟若直在寕古塔人可令饋哈達金帛執

   九賊與我面質九賊詞服果非寕古塔人所殺則所饋哈達金帛吾倍償之三祖索長阿聞其語潛

   遣人紿之曰爾子乃我部下人所殺爾以金帛與我我當為爾殺此讎人克徹巴顔曰哈達萬汗言

   額圖阿嚕部下九賊殺吾子今云爾部下人殺吾子皆爾寕古塔人誑我也遂成讎怨引兵侵掠寕

   古塔東南二路諸貝勒幾不能支與   景祖議曰我等同   祖所生分居十二處勢渙散

   當聚族而居共相保守既定議三祖索長阿次子烏泰不從曰一處何可居也將不為孳息畜產計

   乎今不必聚居借兵於哈達萬汗便哈達萬汗烏泰婦翁也於是借兵攻棟鄂部者再獲其數寨初

   寕古塔諸貝勒與哈達萬汗互為婚媾聲勢相埓自借兵後乃示弱焉及我   太祖討尼堪外

   蘭既攻克圖倫城長祖德世庫二祖留闡三祖索長阿六祖寶實之子孫忌   太祖英武同謀

   加害弗遂六祖寶實長子康嘉借兵哈達萬汗以渾河部兆嘉城長理岱為嚮導劫我瑚濟寨而去

   分所獲於中途   太祖部將安費揚古率十二人追及之奮勇突衝入敗哈達兵斬四十餘人

   盡獲所掠而還甲申年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兆嘉城途遇大雪至噶哈嶺路險峻難登諸叔

   暨諸兄弟勸勿進兵   太祖曰理岱我同姓兄弟乃自相戕害反為哈達嚮導豈可恕耶遂鑿

   山為磴軍士鱗次立以繩東馬曳之踰嶺至兆嘉城下三祖索長阿第四子龍敦豫使人潛告理岱

   理岱鳴角集兵登城以待衆復請曰彼有備未易攻姑旋師   太祖曰吾固知其有備而來何

   遽還耶遂督衆圍城攻克之擒理岱宥其死而贍養之先是棟鄂部諸貝勒聞我國擊敗哈達兵因

   集議曰昔寕古塔貝勒借哈達兵攻我取我數寨今彼與哈達國相讎吾等宜乘機攻之用蟒毒淬

   箭為攻具適其部内亂   太祖聞之與衆計曰棟鄂部内亂宜往攻衆諫曰兵未可輕入其境

   幸而勝誠善倘有失奈何   太祖曰我不乘機先發儻彼復和好必加兵我矣衆皆曰善秋九

   月   太祖率兵五百征之其貝勒阿海巴顔聚兵四百於所居齊吉達城閉城以守我兵至圍

   攻其城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城垂陷㑹大雪罷攻   太祖命衆先還留十二人以從伏濃

   煙中城内人謂兵已退引衆出   太祖邀擊之斬四人獲甲二副㑹完顏部之遜扎沁廣衮來

   請曰翁鄂洛吾讎也曾為所縛乞以一旅助我破之   太祖念既興兵至此宜乘此勘定一方

   遂率兵夜馳赴之遜扎沁廣衮有兄子岱度墨爾根密使人通於翁鄂洛城故豫知我軍至收其兵

   衆入城我軍亦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太祖乘屋顛射城中城中鄂爾果尼潛射

   太祖傷首貫胄   太祖拔箭見敵趨過即以所拔之箭從煙突隙處迎射之貫其股應弦而踣

      太祖被創流血至足猶鏖戰不已敵復有羅科者乘煙熖中潛逼突發一矢中   太祖

   項砉然有聲穿鎖子甲護項鏇捲如鈎拔之血肉並落衆競趨而前欲登屋扶掖   諭止之曰

   爾勿來恐為敵窺吾當徐下時項下血涌如注以一手捫創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諸

   臣皆大驚相怨咎少甦裹創迷而復甦者數四甦輒飲水凡一晝夜血猶不止裹創厚寸餘至次日

   未時血始止於是棄垂下之城而還   太祖創愈復率兵攻克翁鄂洛城獲鄂爾果尼及羅科

   諸臣請誅之   太祖曰兩敵交鋒志在取勝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將為我射敵耶

   如此勇敢之人若臨陣死於鋒鏑猶將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殺之乎遂授鄂爾果尼羅科官各轄

   三百人諸臣皆頌   上大度云戊子年夏四月棟鄂部長克撤巴顏之孫何和里率本部軍民

   來歸   太祖以長女妻之授爲一等大臣哈達城在城西南五百三十里伊徹峯上相

   近又有哈達石城初哈達貝勒自舊城遷居於此稱新城其舊城在開原縣東六十五里明置廣順

   關於此爲市易處亦曰南關 謹按   實錄哈達之先本呼倫國姓納喇其始祖名納齊布祿

   生尚延多爾和齊尚延多爾和齊生嘉瑪喀碩珠古嘉瑪喀碩珠古生綏屯綏屯生都勒喜都勒喜

   生克什訥都督克什訥都督生子二長徹徹穆次旺濟外蘭克什訥都督爲族人巴岱達爾罕所害

   徹徹穆之子萬奔錫伯部相近之綏哈城旺濟外蘭奔哈達主其部後被害其子博勒寬沙津殺父

   仇至綏哈城迎兄萬至哈達爲部主萬攻取附近諸部遠者又招徠之其勢乃盛葉赫烏拉輝發及

   渾河部俱屬之遂稱爲汗既而黷貨無厭民不堪命多叛投葉赫先附諸部亦皆攜貳萬汗卒子瑚

   爾罕繼之甫八月卒弟康古嚕繼之尋亦卒弟𫎇格布祿繼之癸巳年夏六月𫎇格布祿為葉赫貝

   勒布齋等所誘合兵劫我瑚布察寨   太祖率兵追之設伏於途少引兵亦略哈達國富勒嘉

   齊寨其兵來戰   太祖欲引敵至伏兵處令我兵前行獨殿後誘之俄而敵兵三人聯騎揮刀

   追逼又一人揮刀迎擊於前   太祖念兵刃自後至猶可避自前至恐傷面目及手遂引弓射

   前至者其人在右發矢未便因回身從馬項上射之中馬腹遂逸去其三人乘發矢時掩至

   太祖乘馬驚躍幾墜賴右足據鞍得復乘遂射𫎇格布祿馬仆地其從者易馬以乘之遁歸

   太祖率騎兵三人步卒二十人追擊斬十二人獲甲六副馬十八匹乃還秋九月𫎇格布祿復為布

   齋等所誘九國合兵來侵   太祖擊敗之古哷山𫎇格布祿見布齋為我兵所殺驚懼逃歸丁

   酉年遣使來乞盟願復修前好戊戌年哈達城北溪中流血己亥年𫎇格布祿與葉赫搆兵力不能

   敵以三子來質乞援   太祖命大臣費英東噶蓋率兵二千助哈達駐防其地葉赫貝勒納林

   布祿聞之搆明開原通事代為齎書誘𫎇格布祿曰爾若執滿洲來援二將索還所質三子盡殺其

   兵二千我妻汝以所求之女修前好焉𫎇格布祿惑其言約於開原城定議   太祖聞之遂率

   兵征哈達貝勒舒爾哈齊請為先鋒自試太祖命統兵一千為前隊既至敵兵出拒舒爾哈

   齊按兵不動告曰彼兵出矣   太祖曰豈謂此城無兵而來耶遂督兵進擊時舒爾哈齊兵填

   擁於前   太祖麾之使開路塞不能入乃沿城而行城上矢石雨下軍士多𬒳傷者   太

   祖督兵攻克其城大將揚古利生擒貝勒𫎇格布祿馳告   太祖命勿殺   賜以所御貂

   帽及豹裘贍養之盡招服哈達屬城器械財物無所取室家子女完聚如故悉編入户籍遷之以歸

   辛丑年春正月   太祖以女妻𫎇格布祿之子烏爾古岱明國遣使來言曰爾何故伐哈達而

   取其國耶其復烏爾古岱國   太祖從其言   命烏爾古岱同公主率所部人民以歸後

   葉赫貝勒納林布祿糾𫎇古兵數侵掠哈達 太祖遣使告於明曰吾令烏爾古岱還國今葉

   赫屢侵之奈何以吾所得之國為葉赫所據耶明人置弗答時哈達饑國人乏食至明開原城乞糧

   不與各鬻妻子奴僕牛馬易粟食之   太祖惻然曰此吾所撫之赤子也何忍聽彼流離遂仍

   收哈達國人贍養之分隸八旗圖倫城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其門濠莫考 謹按

   實錄初圖倫城有尼堪外蘭者陰搆明寕逺伯李成梁引兵攻古哷城主阿泰及沙濟城主阿亥成

   梁授尼堪外蘭兵符率遼陽廣寕兵二路進成梁與遼陽副將分攻兩城尋克沙濟城殺阿亥復合

   兵攻古哷城阿泰之妻乃   景祖長子禮敦之女   景祖聞古哷城兵警恐女孫被陷偕

      顯祖往救既至見成梁兵方接戰令顯祖俟於城外獨入城欲攜女孫歸阿泰不從

      顯祖俟良久亦入城探之古哷城守禦甚堅成梁攻之不能克因責尼堪外蘭起釁敗軍之

   罪尼堪外蘭懼至城下大呼紿城中士卒殺阿泰以降成梁盡誘城中人出而屠之尼堪外蘭復搆

   明兵害   景祖   顯祖我   太祖聞之大慟旋勃然震怒   諭明邊吏曰我

     祖父何故𬒳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讎也明遣使謝曰非有意也誤耳乃歸   二祖喪

      太祖謂使臣曰害我   祖父者尼堪外蘭所搆也必執以與我乃已明使不從尼堪外

   蘭旋又迫   太祖往附   太祖曰爾吾   父部下人也搆明兵害吾   祖父恨

   不能手刃汝豈反從汝偷生自是恨益深適蘇克素護河部薩爾滸城主諾密納之兄卦喇為尼堪

   外蘭所譖明撫順所守吏責治之諾密納與同部嘉穆瑚寨主噶哈善哈斯瑚沾河寨主常舒及弟

   揚舒俱忿恚相議曰與其𠋣賴此等人何如投附   聰睿貝勒也議定遂來通款   太祖

   椎牛祭   天與之盟遣還   太祖日夜思復讎以   顯祖遺甲十三副謀伐尼堪外

   蘭𡻕癸未明神宗十一年也   太祖年二十五夏五月起兵攻尼堪外蘭於圖倫城尼堪外蘭

   豫知之攜妻子遁   太祖攻克其城而還丙戌年秋七月   太祖知尼堪外蘭居鄂勒歡

   城復率兵往征時城外有四十餘人欲避兵挾弓矢走前行一人戴氊笠被青棉甲   太祖望

   見疑即尼堪外蘭奮身往追為四十人所環逼衆矢交發   太祖身中三十餘創貫𮌎及肩猶

   鏖戰不退射殪八人斬一人餘皆竄遁攻克鄂勒歡城索尼堪外蘭弗獲斬城内漢人十九人又執

   中矢者六人深入其矢使傳   諭明之邊吏執送尼堪外蘭否即興兵征明明邊吏遣人復曰

   尼堪外蘭既歸我未便執送自來殺之可也 太祖命齋薩率四十人往尼堪外蘭聞我兵至

   欲登臺避匿明人不容登臺去其梯齋薩遂斬尼堪外蘭取其首來獻佛勒和城

   北三十三里周三里東一門舊佛索諾貝勒所居古城有三一在城北八十四里周一里門

   一一在城西南五十里周三百六十步門四一在城西南五百餘里周八十步門一俗皆稱為古城

   建自何代俱無考又寕古塔有二古城一在城東南五百八十五里周五里門十一内有子城周一

   里門五一在城東北六百里周三里門二又白都訥城東南有古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周四里又

   西古城在寕古塔西二十五里周一里門二五國頭城在寕古塔城東北契丹國志女

   直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接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遼人酷愛𡻕嵗求之女直

   至五國戰鬬而後得不勝其擾大金國志天㑹八年宋二帝自韓州如五國城城在金國所都之東

   北千里明統志自此而東分為五國故名舊傳宋徽宗葬於此高士奇扈從錄自寕古塔東行六百

   里曰章圖哩噶善松花黒龍二江合流於此有大土城或云五國城 章圖哩噶善原作羌突里噶

   尚今改正蘇克素護河諸部俱在吉林城西南五百里外 謹按   實錄乙

   酉年秋九月   太祖率兵攻蘇克素護河部之安圖瓜爾佳城斬其城王諾謨歡丙戌年夏五

   月攻克渾河部之貝琿寨秋七月攻哲陳部之托摩和城遇雷雨旋師越數日   太祖往招撫

   之其衆俱降丁亥年夏六月攻克哲陳部山寨擒寨主阿爾泰斬之秋八月   太祖遣巴圖魯

   額亦都率兵征巴勒達城既至渾河水漲不能涉令以繩聯軍士魚貫而渡先率精鋭數人乘夜攻

   巴勒達城樹梯而上城中人迎拒額亦都跨城堞而戰身中五十創猶死戰不退城中人皆潰遂克

   其城   太祖復自率兵攻洞城克之降其城主扎海以還戊子年秋九月   太祖率兵夜

   過東星阿地天隕一星大如斗有光士馬皆驚  太祖知為克敵之象遂進攻完顔城克之斬

   其城主岱圖墨爾根己丑年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兆嘉城伏兵城下城主凝固沁遣兵百人

   出戰我伏兵不即擊引弓射之敵兵衝突上前四面環繞   太祖獨立百人中手刃九

   人擊敗其衆悉潰走圍城四日將破之我兵遂弛備分取所俘獲聚而譁   太祖解甲授侍臣

   鼐護被之   諭曰我兵諠譁恐致爭奪爾往禁止鼐護既往諠益甚   太祖又以棉甲授

   侍臣巴爾泰被之   諭曰敵將遁速取吾甲巴爾泰往因諠譁未息不即來忽敵兵十人出遁

      太祖族弟旺善為敵兵撲仆地踞其身欲刺   太祖未及甲奮身直前發天中敵兵額

   弦而踣援旺善起衆兵乃至攻克其城斬城主凝固沁而還東海窩集部在琿春城

   東南凡沿海林木叢茂處皆曰窩集 謹按 實錄丁未年夏五月   太祖命貝勒巴雅

   喇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侍衞扈爾漢率兵千人往征東海窩集部取赫濟赫鄂摩和索囉佛訥赫三

   路屯寨俘二千人而還己酉年冬十二月命扈爾漢率兵千人征窩集部之瑚葉路取之收

   二千户而還   賜扈爾漢甲胄馬匹號為達爾漢嗣有歸附我國之窩集部綏芬路長圖楞為

   窩集部之雅蘭路人所掠庚戌年冬十一月 命額亦都率兵千人征雅蘭路額亦都先往窩

   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寕古塔尼瑪察四路招其路長康果禮喀克都哩昻古明安圖烏嚕喀僧額

   尼喀哩瑭松阿葉克舒等今其攜家口前行族師至雅蘭路遂擊取之俘萬餘人而還辛亥年秋七

   月   命台吉阿巴泰大臣費英東安費揚古率兵千人征窩集部之烏勒固宸穆稜二路取之

   尋有窩集部之扎庫塔人來附   太祖賜甲三十副遣之還其人以甲送黑龍江濱窩集部人

   被於樹以試射又貪烏拉國布匹受貝勒布占泰招撫冬十二月   命額駙何和里同額亦都

   扈爾漢率兵二千往征扎庫塔城圍三日招之不下遂攻克其城斬首千餘俘二千餘人並招降環

   近各路收五百户令圖勒伸額勒伸二人衞之來歸甲寅年冬十一月   太祖遣兵五百征窩

   集部之雅蘭西林二路收降民二百户俘千人而還乙卯年冬十一月   太祖遣兵二千征窩

   集部東額赫庫楞先是額赫庫楞人寄語我國曰人謂爾國驍勇可來與我等决一戰至是八旗兵

   分兩路進招之不服遂布陣鳴螺越濠三層毀其柵攻克其城陣斬八百人俘獲萬人收撫其居民

   編户口五百乃班師廢海蘭路在吉林城東南金置金史地理志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

   里東南至高麗界五百里廢率賓路在城東南金史地理志率賓路遼時爲率賓府本率

   賓故地天會二年以扎蘭路都貝勒所居地瘠遂遷於此海陵置節度使大定十一年以扎蘭率賓

   相去千里既居率賓不可忘本遂命名親管明安曰扎蘭明安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

   至乎爾哈一千一百里西南至海蘭路一千二百里比至邊界斡罕阿林千户二千里元廢 率賓

   原作恤品又作速頻海蘭原作哈懶扎蘭原作耶懶明安原作猛安貝勒原作孛堇斡罕阿林原作

   斡可阿隣今並改正廢呼爾哈路在寕古塔城東金史地理志呼爾哈路初置萬户海

   陵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哈唎巴圖千户一千五百

   里元置呼爾哈軍民萬户府元志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又有屯路距上都四千里

    哈喇已圖千户原作合里賓忒千户今改正乾元殿在舊㑹寕府城内金天㑹三年建通

   志金於海古勒地置㑹寕府號為上京因建此殿又建東華殿西清殿龍夀殿奎文殿薫風殿又有

   慶元宫五雲樓皇武殿在舊㑹寕府城内金世宗打毬校射之所大定閒世宗謂羣臣曰上

   京風物朕自樂之祖宗舊邦不忍舍去後數日宴宗室於皇武殿曰朕尋常不飲酒今日甚欲沈醉

   此樂亦不易得也宗室故老以次起舞進酒金主曰吾來數月未有一人歌本曲者吾為汝等歌之

   命宗室弟子皆坐殿上聽朕自歌其辭羣臣宗戚皆稱萬𡻕雲錦亭在舊㑹寕府城内又

   有臨漪亭並金世宗建為籠鷹之所金史地理志在愛新水側正隆時海陵平其址大定時世宗修

   歐孝子里在寕古塔城東通志明監生歐某家有妖狐為患有善治者燻死數狐老

   狐益引黨𩔖作祟已魅殺臧獲十餘人復聲言將殺歐某之母屢至危殆歐某割股以進俄聞狐語

   曰此人割股孝親天已增其母夀十年矣遂去不復為患後十年母以夀終嘉蔭侯廟

   金大定中冊上京諸林為嘉蔭侯立廟後廢今其地大木欉然皆數百年物也

  ︹城堡︺寕古塔城在吉林城東南五百四十餘里瑚爾哈河北岸植木為牆高二丈餘周二

   里半東西南三門外城周十里門四西南濱瑚爾哈河 本朝康熙五年自舊城遷建於此其舊城

   在今城西北五十里海蘭河南石城周一里餘外城周五里餘 國初建東至東海三千餘里西至

   吉林二百五十里南至圖們江朝鮮界六百里北至混同江黒龍江將軍所轄界六百里東南至海

   一千五百七十里西南至勒富善河五百里東北至海三千餘里西北至阿爾楚喀城七百餘里順

   治十年設昻邦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康熙元平改鎮守寕古塔等處將軍十年穆副都統於吉林十

   五年移將軍於吉林城移副都統鎮守於此雍正五年增置泰寕縣屬奉天府七年罷 謹按寕古

   塔境内舊城甚多其中塞址猶存者如城東三里瑚爾哈河之北有覺羅城周五十八步門一城西

   二十五里有西古城周一里東西門各一城西三十里有穆當阿城周一里餘南北門各一城南邊

   牆内有舊覺羅城周一百步城南二十里有噶斯哈城周一里餘門一城北四十五里海蘭河南岸

   有薩勒瑚城周一百步門一城東南五百八十里有英愛城周一里東南門各一城東南五百八十

   里有費雅城周三里門五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有富爾丹二城一周三里門四一周二里餘門三城

   東南六百七十里有富勒堅城周七十步門一城東北五十餘里有克音城周三里門一城東北三

   百五十里有安巴畢喇城亦名大河城周六里門四城東北九百里混同江之南有斡里城周三里

   門二城西北五十里海蘭河南岸有布爾哈圖城周二里門二城西北五十二里有布爾哈圖西古

   城周一里門二又吉林城東十二里有尼什哈城在尼什哈山上周二里門三其城之西有一井木

   生其中旁有鯽魚池三石砌城北七十里有薩爾巴禪城周一里門一城北八十七里有錫蘭城周

   二里門一城北一百十里有蘇斡延城周二里門一城北一百十一里混同江中有島名蘇斡延島

   上有城周一里門一城東南七里伊蘭茂山上有伊蘭茂城周一里餘門二其外有郭周二里門一

   城西南五百二十五里有呼嚕城周二百四十步門二城西南五百餘里有錫伯城周一百二十步

   門二又城西南五百四十里有富勒哈城周八十步門一城西南五百五十里有邦塞城周八十步

   門一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有呼濟城周一百步門一又城西南伊徹峯之西有石城一周二百四十

   步門一又城西南五百二十里安巴和托峯下有小石城周八十步門一又城東北三十里伊罕山

   上有伊罕山城周一里門一城東北三十二里有鄂謨城周二里門一城西北五百五十餘里有善

   延府城周一百六十步門一城西北五百五十五里有索勒和城周八十步門一又城東北混同江

   中有哈勒費延島島上有城土人即謂之哈勒費延城周二里門一以上諸城俱無創建年月亦未

   詳建自何人何代附識於此以備參考 薩勒瑚舊作賽爾瑚英愛舊作英靉富勒堅舊作富爾嘉

   克音舊作刻印斡里舊作瓦利蘇斡延舊作蘇瓦延富勒哈舊作富爾哈伊徹舊作依車索勒和舊

   作索爾和哈勒費延舊作哈爾費延今並改正打牲烏拉城在吉林城北七十里混同

   江東東至團山子二十三里西至思沛口二十四里南至三家村四十里北至康家屯六十八里遼

   時寕江州故址其先烏拉布占泰貝勒居此城周十五里門四内有小城周二里東西二門有土臺

   高八尺周一百步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因舊城有水患於哈思呼貝勒城東移建新城周八里門

   四設協領等官駐防有居民九百餘户 謹按  實錄烏拉之先以呼倫為國號姓納喇其始

   祖名納齊布祿四傳至都勒喜生子二長克什訥都督次古對珠顏古對珠顔生泰蘭泰蘭生布延

   布延收服附近諸部築城於烏拉河岸洪尼地國號烏拉衆稱為貝勒生子二長布罕次博克多布

   延卒子布罕繼之布罕卒子滿泰繼之癸巳年夏六月滿泰為葉赫貝勒等所誘合兵劫我瑚布察

   寨   太祖率兵擊之遂遁去秋九月滿泰之弟布占泰隨葉赫哈達貝勒等九國合兵來侵

     太祖擊之於古哷山下九國兵皆敗遁葉赫貝勒布齋為我兵所殺明日有卒擒一人至告曰

   吾獲一人將殺之彼大呼勿殺願自贖因縛之來見   太祖問曰爾何人也對曰烏拉貝勒滿

   泰之弟布占泰也恐見殺未敢明言生死惟 命耳遂叩首   太祖曰女等九部㑹兵侵

   害無辜   天厭汝等昨已擒斬布齋彼時獲爾亦必殺矣今既見汝何忍段語曰生人之名勝

   於殺人與人之名勝於取人遂解其縛   賜捨猁猻裘贍養之丙申年秋七月   太祖遣

   大臣圖勒坤黄占博勒寛斐揚占送之歸時烏拉貝勒滿泰與其子往所屬蘇斡延錫蘭地並以淫

   部民妻被殺及布占泰至滿泰之叔興兄雅欲殺之因我國衞送二大臣嚴為防護不能害興尼雅

   奔葉赫圖勒坤黃占等立布占泰為烏拉國主乃還布占泰遣使乞盟感我   太祖再生恩事

   如父未幾布占泰背盟以我國所屬瓦爾喀部之安楚拉庫訥河二路衆所推服之三人送葉赫貝

    勒納林布祿并引其使招誘安楚拉庫訥河二路戊戌年春正月   太祖命貝勒褚英巴雅喇

    大臣 費英東噶蓋率兵一千征安楚拉 庫路取屯寨二 十餘盡招徠其人民而還    太祖乃

      賜褚英號洪巴圖魯巴雅喇號卓哩克圖丁未年春正月瓦爾喀部斐SKchar城長䇿穆特赫來朝

    告曰吾等因地方遙阻遂附烏拉不得已也今烏拉貝勒布占泰遇吾等虐甚乞移家來附

    太 祖命貝勒舒爾哈齊褚英代善大臣費英東侍衞 扈爾漢率兵三千至斐優城徙之時夜陰晦軍

    中大纛之上有光衆以為異捫視無有復樹之光如初舒爾哈齊曰吾自幼從   上征討所厯

    之地多矣未見此異其非吉兆耶欲還兵褚英代善曰或吉或凶兆已先定吾等何所見而遽還將

    何以還報   上命耶遂決意前進至斐優城盡收環城屯寨凡五百户令扈爾漢率兵三百護

    之先行布占泰發兵萬人邀諸路扈爾漢見之令五百户結寨山巔以兵百人衞之使人馳告後隊

    諸貝勒是夕烏拉兵萬人而我國扈爾漢兵僅二百人各據山一面結營相持翼日烏拉以萬人攻

    我二百兵我國大將揚古利馳至先衆奮擊斬烏拉兵七人我兵止傷一人烏拉兵退渡河登山畏

    懼不敢前兩軍相向駐營日過午我國後隊諸貝勒兵悉至見烏拉兵衆褚英代善策馬而前諭衆

    曰   皇父每有征伐無不摧堅陷敵今日雖未親履行閒而我等奉   上命來此爾衆何

    憂昔布占泰來侵我國我國擒而縛之   皇父宥其死復豢養之歸主其國為時未久人猶是

    人曾從吾手而釋非有天幸得脱也今豈不能再縛之耶彼兵雖多我國荷   天眷仗

    天威   皇父威名夙著破敵兵必也衆軍士皆曰願效力遂渡河禇英代善各率兵五百分二

    路緣山奮擊烏拉兵大敗代善追及烏拉統兵貝勒博克多從馬上左手攫其胄而斬之時天氣晴

    明忽隂晦大雪寒冽被傷敵兵棄甲逃者僵仆甚衆是役也陣斬博克多及其子生擒貝勒常住與

    貝勒瑚哩布斬三千級獲馬五千匹甲三千副師還   太祖賜舒爾哈齊號達爾漢巴圖魯以

    褚英遇大敵率先敗其衆   特賜號阿爾哈圖圖們以代善陣斬博克多又與兄並進克敵

     特賜號古英巴圖魯戊申年春三月太祖命貝勒禇英阿敏率兵五千征烏拉國圍其

   伊罕山城克之斬千人獲甲三百俘其衆以歸時烏拉貝勒布占泰與科爾沁貝勒翁阿岱合兵出

   烏拉城二十里遙望我軍知不可敵遂相約而還布占泰因失伊罕山城大懼始遣使修好乞盟執

   葉赫貝勒納林布祿屬下五十人送我使臣殺之尋又背盟侵我國所屬窩集部之瑚爾哈路者再

   壬子年秋九月癸丑   太祖率兵征之庚申師至烏拉   太祖張黃蓋鳴鉦鼓沿烏拉河

   而行布占泰率兵迎戰至河濱見我兵甲胄鮮明士馬精强軍勢甚盛烏拉兵人人惴恐無鬬志

     太祖遂沿河岸而下克其臨河五城又取金州城駐師焉其城在布占泰所居大城河岸之西

   距城西門二里許冬十月辛酉朔   太祖以太牢告   天祭纛駐兵三日布占泰晝則率

   兵出城相持河岸夜則入城休息諸貝勒請渡河擊之   太祖曰毋作此浮面取水議也當爲

   探原之論耳譬伐大木豈能遽摧必以斧斤斲而小之然後可折今以勢均力敵之大國欲一舉而

   取之能盡如吾願乎我且削其所屬外城獨留所居大城外城盡下則無僕何以為主無民何以為

   君乎遂率師毀其六城焚其廬舍糗糧移駐於富勒哈河渡口布占泰使人來告曰   上乘怒

   興兵至此今   上怒已息乞留一言而歸又親率其臣六人乘舟至河中跽而乞曰烏拉國即

      上之國也幸勿盡焚糗糧叩首哀籲不巳太祖擐甲乘馬率貝勒大臣出衆軍前立

   馬河中水及馬腹乃   諭責布占泰曰我昔擒汝於陣貸汝死贍養汝俾主烏拉國以三女妻

   汝許汝盟誓者七汝藐怱   天地屢背誓言再侵吾所屬瑚爾哈路欲奪吾所聘葉赫女又以

   鳴鏑射吾女吾以女歸汝異國義當尊為國妃何得陵暴至此我愛新覺羅氏由   上天降生

   事事順   天命循天理數世以來遠近欽服從不被辱於人汝即不知百世以前事豈十世以

   來之事亦不知耶若我女有過汝宜告我無故𬒳辱他國且不受況我國乎古人云寕損其骨無損

   其名我非樂有此舉乃汝負恩悖亂是以聲罪致討耳布占泰對曰此必有人離閒吾與   上

   恩同父子今之不睦其語皆為傳布者誤也布占泰之臣拉布泰從旁率爾進言曰   上既因

   此而怒何不遣使來問   太祖責拉布泰曰我部下豈少汝輩人耶尚謂辱吾女為誣奪吾所

   聘女為妄言乎凡事未實則須問既實矣又何問焉此河無不冰之日吾兵無不再乘之理汝口雖

   利龍齒吾刃乎布占泰大懼止拉布泰勿言布占泰弟貝勒喀爾喀瑪請曰乞   上寬宥賜一

   言而行   太祖曰汝果無此事以汝子及大臣子為質始鑒汝誠不然吾不信也遂回營駐烏

   拉國五日還兵至烏拉河邊伊瑪呼山岡以木為城留兵千人守之癸丑年春正月   太祖聞

   布占泰以其子綽啓鼐及十七臣之子送葉赫為質知其終不知悛改   太祖乃親率大兵往

   征之時布占泰期於正月丙子送其子質葉赫而我兵先一日至攻取烏拉之遜扎塔克城督兵進

   克郭多鄂謨二城時布占泰率兵三萬越富勒哈城列營我統兵貝勒大臣皆欲戰   太祖止

   之曰征伐大國豈能使之遽無孑遺乎仍以前言   敕諭諸貝勒大臣時貝勒代善阿敏大臣

   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揚古利何和里侍衞扈爾漢及諸將皆奮然曰我士飽馬騰利在速戰所

   慮者布占泰不出耳今彼兵既出平原曠野可一鼓擒也   太祖曰我仰荷   天眷自用

   兵以來雖遇勁敵無不單騎突陣斬將搴旗今日之役何難率爾等身先搏戰但恐貝勒諸大臣或

   有一二被傷實深惜之故欲計出萬全非有所懼而緩之也爾衆志既孚即可決戰因   命取

   鎧胄被之貝勒大臣及諸將聞   太祖言皆踴躍傳令軍士盡甲   太祖遂定䇿

   諭軍士曰儻𫎇   天春佑破敵衆即乘勢奪門克其城毋使復入於是我軍前進布占泰率兵

   三萬由富勒哈城而來令軍士步行列陣以待兩軍距百歩許我兵亦下馬步戰矢交發如雨呼聲

   動天   太祖奮然挺身而入諸貝勒大臣率軍士鼓勇縱擊大敗烏拉兵十損其六七餘皆棄

   甲逃竄遂乘勢奪其門   太祖登城西門樓坐城上悉樹我軍旗幟布占泰率敗兵不滿百人

   急還城下見我軍旗幟大驚而奔復遇貝勒代善率精兵邀擊之布占泰勢不能敵遂遁又損兵過

   半餘皆潰走布占泰僅以身免投葉赫國而去我軍獲馬匹甲胄器械無算盡收撫其所屬城邑駐

   軍十日大賚有功將士烏拉敗兵來歸者遂還其妻子僕從編户萬家其餘俘獲分給衆軍乃班師

   布延之族裔及滿泰布占泰之子孫授官職者甚衆後   太祖遣使往葉赫令獻布占泰葉赫

   錦台什等不與   太祖乃興師滅之詳見葉赫城注康熙三十七年有   御製入烏拉境

   阿勒楚喀城在吉林城東北四百五十里舊城周二里南北二門為寕古塔邊界

   雍正三年設協領佐領防禦官兵駐此七年改建新城周三里乾隆二十一年增設副都統鎮守東

   至三姓界二百九十餘里西至白都訥界一百餘里南至吉林界六百七十里北至松花江北岸𫎇

   古郭爾羅斯界一百餘里又城之南四里有古城城内有小城尚餘宫殿舊址不知建自何代

   都訥城在吉林城西北五百二十五里舊名納爾渾又曰新城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建高

   一丈二尺周七里門四東至阿勒楚喀界一百五十餘里西至松花江𫎇古郭爾羅斯界二里南至

   吉林界三百餘里北至松花江𫎇古郭爾羅斯界七十里康熙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統駐此鎮守

   雍正五年設長寕縣屬奉天府乾隆二年改設州同十二年裁嘉慶十五年設同知巡檢等官

   春城在吉林城東南一千一百里琿春河東岸南與朝鮮接界皆庫雅拉等所居城周一里門

   康熙五十三年修設協領等官駐防東至海二百八十里西至圖們江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十里

   北至佛斯亨山一百二十里三姓城在吉林城東北九百三十六里東西數百里皆滿洲

   所居康熙五十三年編置佐領五十四年築城周五里濠深七尺設協領防禦管轄雍正七年增設

   副都統鎮守東至東海四千餘里西至阿勒楚喀界三百餘里南至吉林界三百里北至黑龍江界

   一百餘里又城西一百五十里瑚爾哈河西岸有西古城城南六十里瑚爾哈河東岸有東古城城

   北二里有北古城其基址半存皆莫詳創建何代長春廳原係𫎇古郭爾羅斯扎薩克公

   地方嘉慶五年添設通判巡檢管理東至木石河一百九十里與松花江接界西至巴彥吉魯克山

  四十里與喀爾沁達爾罕王接界南至伊屯邊門八里與吉林接界北至紀家窩鋪一百七十二里

  與郭爾羅斯扎薩克公接界廳治無城又寛城子在廳北五十里設廢年無考海蘭河屯

  在寕古塔西北六十里海蘭河北岸有城周三里門四乾隆十九年有   御製海蘭河屯詩

  博爾濟堡在吉林城北八十里周一百步門一二十家堡在吉林城北一百十

  里通志城周一里南門一雙城堡在阿勒楚喀境内嘉慶十九年設委協領等官駐防

 ︹關郵︺法特哈邊門在吉林城北一百七十里一名巴延鄂佛羅由吉林至白都訥黑龍

  江之道也東北以額塞哩河爲界自此設邊而西邊外皆𫎇古所居伊屯邊門在吉林城

  西北二百八十里東距法特哈邊門一百七十七里舊設有官兵駐防雍正六年復增設佐領乾隆

  十九年有   御製入伊屯邊門詩克爾素邊門在吉林城西北四百里東距伊

  屯邊門一百八十四里布爾德庫蘇巴爾罕邊門在吉林城西北五百

   里東距克爾素邊門一百五十里西至開原縣威遠堡邊界一百七十八里以上四邊門皆統於吉

   林將軍所轄東起吉林烏拉北西抵開原縣威遠堡邊門外遮羅奉天北境即所謂新邊也每門設

   防禦筆帖式各一員兵二十名額赫茂站在吉林城東南九十里又東南八十里至拉發

   站即額昔楚站又東南六十五里至圖依屯站即安巴多觀站過此八十里有伊克蘇小站又東南

   四十里至鄂摩和索羅站過此八十里有搭拉小站又東南六十里至畢爾罕畢喇站又東南六十

   里至沙蘭站又東南八十里至寕古塔以上七站自吉林東南至寕古塔站道尼什哈站

   即烏拉站在吉林城西南十里又西南七十里至蒐登站又西南七十里至伊勒們站又西南五十

   五里至蘇斡延站即雙楊站又西南六十里至伊巴丹站即驛馬站又西南六十里至阿勒坦額墨

   勒站即大孤山站又西南六十里至克爾素站又西南八十里至葉赫站又西南五十五里至𫎇古

   和羅站即棉花街站又 西南五十五里至開原威遠堡以上九站自吉 林西南至奉天站道

     州鄂佛羅站亦 名 哲 松 站 在 吉 林 城西北五十里又 西 北 六 十 里 至 舒 蘭河站又西北

     五十 里 至法 特哈 站 又 西 北 五 十 里 至騰額爾哲庫站 又 西北 五十 里 至 𫎇 古 站 又 西 北五十里至

     圖賴昭站 又 西北 五 十 里 至 遜扎 布站 即五 家子站又西北 三 十五 里 至 蒿 子 站又 西北 六十 里至

     舍哩 站又西北 八十 里 至 白 都 訥 站以上十 站自吉林 西北 至 白 都 訥 站 道𫎇        古喀倫

     站在 吉林 城東北 自 騰 額 爾 哲 庫站 分道東北三十 里又 東北七 十 里 至 拉 林 多觀 站又東北七

     十 里至 薩 庫哩 站又 東 北 六 十 五 里至 費克圖站又 東北 八 十二 里至 塞 勒 佛 特 庫 站又 東北六十

     一 里至 佛斯亨 站又 東 北 七十 三 里至 富 爾 琿 站又 東北 七十里 至崇 古 爾 庫站 又 東北 七 十 二 里

     至 鄂爾多穆 遜站 又 東北 六 十 八里 至廟屯站 又東 北五里至 三姓 城 以上 十 站 自𠮷 林東北至 三

     姓站 道 按 吉林 三 十六 站統 於 吉林將軍所轄有六 品官二 員管 理 驛站 事務 每 站設筆帖式一

     

 ︹津梁︺遵法橋在吉林城内將軍署之南又板橋在城小東門外珠嚕多觀河

  橋在吉林城東二百九十里現今坍廢石甸子橋在寕古塔城西一百餘里黑石甸子

  石空松花江渡在吉林城東南康熙三十三年設烏拉渡在吉林城西康

  熙十一年設嫩江渡在吉林城西北康熙三十三年設阿勒楚喀渡

  勒楚喀城東北雍正二年自松花江移設以上諸渡俱額設水手船隻皆水師營管轄又西南至開

  原交界處有葉河渡隸開原驛丞管轄又佛斯亨妙嘎善渡口二處乾隆二十五年

 ︹陵墓︺︹金︺輝陵 永陵 定陵 喬陵通志皆金先世尊為陵者在寕

  古塔完顏希尹墓通志金章宗時以其始造國書立廟上京𡻕祀之墓在寕古塔

  羅索墓在吉林城西二百里博屯山有金源郡王廟殘碑彷佛可辨 羅索舊作婁室

  海古勒城古冢通志在寕古塔境内本金上京地 國初其冢忽陷地宫中多

  殉葬之物考金史金太祖初葬於海古勒城西其後王公貴人多葬其地惜銘志無可辨耳

  賢者墓在三姓地碑鐫古賢者墓未詳何人

 ︹祠廟︺望祭殿在温德亨山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望祭長白山神吉林都城隍

  廟在城内將軍署之雍正六年文廟在城内東南隅乾隆七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

  八蜡廟在城内東南隅崇禮龍王廟在小東門外江北乾隆二十五年

  松花江神廟在城小東門外江北岸乾隆四十五年   敕建火神廟

  在城西門外雍正十年靈佑廟在城西三百里小孤上俗稱為九天元女廟關帝

  廟在城北門外北山上建置年月未詳乾隆十九年   御書額曰靈著豳岐馬神廟

  在寕古塔城東門外康熙四年建又白都訥城内亦有馬神廟土人每以正月卜年𡻕豐稔於此俱

  有靈昭忠祠在吉林城内城隍廟西嘉慶八年建其在寕古塔阿勒楚喀白都訥三

  姓城者均嘉慶九年添建

 ︹寺觀︺觀音寺在吉林城東門外十二里尼什哈山上乾隆十九年   御書額曰福佑大

  地藏寺在吉林城東門外乾隆五十二年石佛寺在寕古塔城西南六十五

  里舊城内相傳金時慈聖太后建石佛高二丈餘後石首墜地有石工人欲鑿為碾甫舉錘頭涔涔

  病遂置之是夕土人同感異夢於是舉石首湊法像冶鐵固之即故址建寺古佛寺

  古塔城西門外乾隆三年










                      前纂修官賈楨恭纂輯

                      總纂官邱建猷恭覆輯

                      校對官鄭訓方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