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十九至五十二

卷四十五至四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十九至五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五十三至五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13

大清一統志

冀州直隸州在直隸省治南三百三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河間府

 故城縣界四十五里西至趙州寕晉縣界六十五里南至廣平府威縣界七十里北至深州安平縣

 界八十里東南至廣平府清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順德府鉅鹿縣治八十里東北至河間府

  阜城縣治一百八里西北至保定府東鹿縣治七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

  至棗強縣界十五里西至新河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南宫縣界五十里北至衡水縣界二十里東南

  至清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新河縣治六十里東北至衡水縣治四十里西北至束鹿縣治七

  十五里自州治至京師六百三十三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兗二州之域通典郡理東入兗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

  春秋晉東陽地戰國屬趙秦屬鉅鹿郡漢高帝置

  信都國治信都縣景帝二年改為廣川國五年國

  除為信都郡中二年復為廣川國宣帝甘露四年

  復曰信都國屬冀州後漢永平十五年改曰樂成

  國延光元年又改曰安平國三國魏移冀州治此

  按冀州後漢治高邑漢末治鄴元和志云魏黃初中始自鄴移理信都太康五年

  改曰長樂國後魏曰長樂郡仍為冀州治魏書地形志冀

  州晉世邵續治厭次慕容垂治信都皇始二年平信都仍置齊周因之隋開皇

  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州廢仍為信都郡隋書地理志開皇初

  分帶郡信都置長樂縣大業初廢信都入焉寰宇記十二年又改長樂為信都唐武德四

 年復曰冀州六年置總管府是年移州治下博貞

 觀元年復治信都府廢龍朔二年改曰魏州咸亨

  三年復故天寶初復曰信都郡乾元初仍曰冀州

 屬河北道五代因之宋慶厯八年置安武軍節度

 使屬河北東路金因之元亦曰冀州屬真定路明

  洪武六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屬真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爲直隸州領縣五

 南宫縣在州西南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

  界八十里西至趙州寕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廣平府威縣界二十里北至本州界十五里東南至

  廣平府清河縣界八十五里西南至順德府鉅鹿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棗強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

  新河縣界二十五里漢置南宫縣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屬長樂郡北齊廢隋開皇

  六年復置屬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屬宗州九年屬冀州五代因之宋皇祐四年省入新河縣六年復

  置金元明皆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還屬冀州新河縣在州西少南六十里

  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本州界十五里西至趙州寕晉縣界二十里南至順德府鉅

  鹿縣界三十里北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南宫縣界二十里西南至鉅鹿縣治八十里

  東北至衡水縣治一百里西北至正定府晉州治一百二十里漢置堂陽縣屬鉅鹿郡後漢改屬安

  平國晉因之後魏屬長樂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晉改曰蒲澤割

  屬鎮州漢復故名周還屬冀州宋皇祐四年省堂陽升新河鎮為新河縣熙寕六年復省為鎮入南

  宫元太宗四年復置新河縣屬冀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還屬冀州𬃷強

  縣在州東少南二十五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河間府故城縣界三十里西

  至本州界十五里南至南宫縣界六十里北至衡水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界

  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里東北至河間府景州界五十里西北至衡水縣界二十五里漢置棗

  强縣屬清河郡後漢廢晉復置屬長樂國後魏神瑞二年併入廣川太和二十二年復置屬長樂郡

  隋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元年省入信都十年復置金元明俱屬冀州 本朝初屬

  正定府雍正二年還屬冀州武邑縣在州東北九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

  東至河間府景州界二十五里西至衡水縣界二十里南至棗強縣界三十里北至深州武強縣界

  三十里東南至景州治八十里西南至𬃷強縣治七十里東北至河間府阜城縣界三十里西北至

  深州治六十里漢置武邑縣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太康十年置武邑郡後魏皇始三年移郡

  治武強以武邑屬之北齊天保七年縣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宋金因之元

  初屬東武州太宗六年還屬冀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還屬冀州衡水縣

  在州東北四十里東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武邑縣界十八里西至深州界四十里

  南至棗強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深州界二十里東南至棗強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五

  里東北至武邑縣界十八里西北至深州界十八里漢信都國桃縣地隋初為信都下博武邑三縣

  開皇十六年始置衡水縣屬信都郡唐屬冀州宋金因之元改屬深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正定

  雍正二年改屬冀州

 ︹形𫝑︺州據河北之中川原饒衍控帶燕齊稱為都會

  東近瀛海則資儲可充南臨河濟則折衝易達

 ︹風俗︺質厚少文氣勇尚義號為彊忮

 ︹城池︺冀州城舊城周二十四里明宏治元年改建内城方十四里南北西為三大門東面西

  南隅為二水門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十一年四十四年重修南宫縣城

  里門四城外為隍隍外為隄隄外為重隄明成化十四年土築 本朝康熙十一年新河

  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濠外有隄明景泰中建 本朝康熙十四年𬃷強縣城

  周四里門三池繞之有護城隄金天會十年土築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武邑縣城

  周四里門四明正統十四年建城外有濠城南有護城隄衡水縣城周四里有奇高二文

  東北隅少缺象形曰幞頭城門四眀景泰初土築 本朝順治初年修乾隆三十一年甃甎

 ︹學校︺冀州學在州治東明永樂十九年建入學額數二十三名南宫縣學

  治東南明洪武初建入學額數二十三名新河縣學在縣治東元至正中建入學額數十

  棗強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東北明正統中移建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修入學

  額數二十三名武邑縣學在縣治東北元延祐七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衡水縣

  學在縣治東明永樂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信都書院在州治内本朝雍正三

  年建乾隆三年修十六年重修東陽書院在南宫縣東 本朝乾隆十六年建嘉慶二十

  一年嘉㑹書院在棗強縣大金村桃城書院在衡水縣

 ︹户口︺原額人丁三十一萬三千六百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二十八萬九千二百十八名口計

  二十三萬三千七十一户

 ︹田賦︺田地四萬三百六十九頃九十七畝二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十五萬五千九百三十四

  兩五錢六分五釐

 ︹山川︺𬃷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山多𬃷因名又武邑縣西南五十里亦有𬃷山紫微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又南宫縣北五里亦有紫微山滹沱河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

  合漳滏二水又東北逕衡水武邑入武強縣界漢書地理志信都縣故滹沱河在縣北東入海舊志

   本朝順治二年滹沱河入冀州境者二口一由束鹿縣韓村庄至州界趙家莊入漳一由智邱村

  四七營温浪口等村過隄北入漳自合漳後即入衡水及武邑縣北又達河間府境舊道自束鹿縣

  南過安平南深州北復東出饒陽縣北厯河間府獻縣交河而合漳水今自冀州合漳於是深州安

  平饒陽諸境皆無滹沱故迹矣胡盧河滏二水自趙州寕晉縣合流東北逕新河縣北又

  東北至州西北合滹沱河又東北逕衡水武邑二縣北入深州武強縣界即古衡漳及長蘆水故道

  也漢書地理志信都縣故漳河在北東入海水經注衡漳水自鉅鹿縣又北逕南宫縣故城西又北

  洚瀆出焉又北逕堂陽縣西分為二水其一水北出逕縣故城西其右水東北注出石門謂之長蘆

  水東逕堂陽縣故城南應劭曰堂水也又東逕九門坡又東逕扶柳縣故城南又東北屈逕信都縣

  故城西其水側城北注又北逕安陽城東又北逕武陽城東又北為博廣池又北逕下博縣故城東

  北注衡水衡水又東北逕扶柳縣北逕昌成縣故城西又逕西梁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桃縣故城北

  合斯洨故瀆又北為袁譚渡又北逕鄔縣東下博縣西又西逕樂鄉縣列葭水注之又東逕武強縣

  北又東逕武隧縣南白馬河注之又東逕武邑縣故城北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又逕東昌縣故

  城北又東北左會滹沱故瀆謂之合口元和志長蘆水在堂陽南二百步信都縣西北六十二里衡

  水縣南二百步武邑縣北三十二里宋史河渠志漳河由磁州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鎮與胡盧河合

  流其後變徙入於大河熙寕三年詔程昉相視四年開修袤一百六十里金史地理志信都縣有胡

  盧河衡水縣有長蘆河武邑縣有漳河長蘆河舊志漳河一名清水河新河縣界西北二面去河各

  三十里又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衡水縣西一里武邑縣西北二十里通志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

  莊與滹沱合又二十里至冀州隄北又二十里至衡水縣之浪子橋又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橋又四

  十里至武邑之圈頭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趙橋又二十里至武強之小范 按衡漳故道遷流無定

  唐宋以來雖有長蘆胡盧之異名實皆漳水之下流也今漳水上流東徙經魏縣元城抵館陶入衞

  僅分一小支由廣宗至新河與滏滏水會衆流由寕晉泊而岀至州界合滹沱河東注謂之胡盧

  河并不得以漳水目之矣古黃河在州東南及南宫縣東南棗強縣南桑欽水經張甲河左

  瀆又北逕經城東繚城西又逕南宫縣西北注絳瀆右瀆又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界城

  亭北又東北逕𬃷強縣故城東又東北逕廣川縣與洚水故道合又東北逕廣川縣故城西又東逕

  棘津亭南宋史河渠志熙寕元年河決冀州𬃷強埽北注瀛州元豐四年劉定言王莽河一徑水自

  大名界下合大流注冀州又臨清徐曲御河決口恩州趙村壩子決口兩徑水亦注冀州城東元祐

  二年河決南宫下埽三年決上埽四年決宗城中大觀二年冀州河溢壞信都南宫兩縣舊志黃

  路河一名黄瀘河自廣平府清河縣流入逕南宫縣東南八十里又北逕𬃷強縣東三十里又東北

  出至河間府阜城縣合劉麟河今巳堙廢其地斥鹵潦水數集蓋即古之黃河也古清河

  在𬃷強縣南自廣平府清河縣流入又東北入故城縣界水經注清河自東武城又東北逕復陽縣

  故城西又東北流逕棗強縣故城西又北逕廣川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厯縣故城南漳河

  強縣東北漳水自山東邱縣東行之一支也自廣平府清河縣流入與河間府故城縣接界又北逕

  武邑縣南入阜城縣界俗亦謂之老漳河索盧河在𬃷強縣西北十里古衡河分流也自河

  間府故城縣界流逕縣西南折而東北至阜城縣合劉麟河夾河在武邑縣北三十里亦漳

  水分流也自衡水縣界流入又東入滹沱河鹽河在衡水縣西南二里自冀州流入北通漳

  河冬春涸秋夏則溢其地生鹽故名洚水故道自順德府廣宗縣流入逕南宫縣北又東北逕

  州城北又東逕衡水縣南至武邑縣界合於漳水亦名枯洚漢書地理志信都縣禹貢洚水亦入海

  水經注洚瀆東南流逕九門城南又東南逕南宫城北又東南逕繚城縣故城北又左逕安城南又

  東北逕辟陽亭又北逕信都城東散八澤渚西至於信都城東連於廣川縣之張甲故瀆同歸於海

  元和志洚水故瀆在南宫縣東南六里寰宇記洚水枯瀆西南自南宫縣界流經州東南二十里又

  自衡水縣界經武邑縣城西舊志今南宫縣東南有虹江一名牛口峪又有破塘在縣東北二十里

  疑即古洚河所經今皆堙塞 按禹貢之洚水即濁漳信都之洚水乃漳水一時之徙流漢志即謂

  禹貢之洚水誤小河渠在南宫縣東有二處皆濁漳之分流河旁地極膏腴舊時民引渠灌

  通利渠在南宫縣西五十九里唐延載元年開引漳水以溉田堂陽渠

  河縣西南唐書地理志堂陽縣西南三十里有渠自鉅鹿入縣境下入南宫景龍元年羊令

  渠唐書地理志衡水縣南一里有羊今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貫城注隍杜村

  溝在衡水縣西南十里旁有窪池二十餘頃明宏治中開此溝以洩水患尋塞正德間復疏通之

  民獲種植之利又有北沼在縣西南二十里遇漲通於漳水武強湖武邑縣西北水經注

  強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側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焉又東南結而為湖謂之𭅺

  君淵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隄口謂之張刀溝北注衡河謂之張

  平口元和志武強湖在武邑縣北三十二里葛榮陂在州西南二十里唐書地理志信都

  縣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開引趙照渠水注之

 ︹古蹟︺信都故城今州治漢置縣為信都國治後漢更始二年世祖自下博馳赴信都太守

  任光開門岀迎三國魏為冀州治晉太康五年南宫王子玷為長樂王因改為長樂國其後石趙

  慕容燕苻秦皆置冀州於此後魏皇始元年遣王建李栗等攻信都二年平之仍置冀州隋初析置

  長樂縣大業初省信都入長樂仍為信都郡治唐初復曰信都為冀州治天祐二年改為尭都尋復

  故明洪武六年始省入州舊志故城在州治東北辟陽故城在州東南三十里漢高帝

  六年封審食其為侯國後置縣屬信都國後漢省水經注應劭地理志風俗記廣川縣西南六十里

  有辟陽亭故縣也元和志辟陽故城在信都縣東南三十五里縣志謂在州西誤扶柳故

  城在州西南戰國時中山屬邑後屬趙國策趙攻中山取扶柳即此漢置縣屬信都國吕后封吕

  平為侯邑後漢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三年併入堂陽景明元年復置屬長樂郡高齊省

  入信都水經注縣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括地志故城在信都縣西三十里州志在州西南六

  十里俗訛為蒲笠城昌成故城在州西北故趙邑史記趙孝成王十年燕攻昌成拔之即

  此漢神爵三年封廣川繆王子元為侯國屬信都國後漢初昌成人劉植據城以迎光武永平初改

  為阜城縣屬安平國晉省入信都地理風俗記堂陽縣北三十里有昌成故縣也括地志故城在信

  都縣西北五十里桃縣故城在州西北漢高帝十二年劉襄為桃侯初元元年又封

  廣川繆王子良為侯國後為縣屬信都國後漢省寰宇記故桃城在信都縣西北四十五里

  縣故城在南宫縣東南漢置縣屬清河郡後漢省水經注洚水逕繚城縣故城北十三州志

  曰經縣東五十里有繚城故縣也寰宇記在南宫縣東南二十六里故城猶存南宫故城

  在今南宫縣西北漢初置縣吕后元年封張敖子偃為南宫侯後漢更始中光武因王郎起自薊南

  馳至南宫遇大風雨引車入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燃火光武對竈燎衣即此地也齊廢隋復置

  唐屬冀州元和志縣東北至州六十二里明成化十四年縣城爲漳水所圯十六年遷於舊城東三

  里之飛鳳岡即今縣堂陽故城在新河縣西漢高帝十一年封功臣孫赤爲侯邑後爲縣

  屬鉅鹿郡地理風俗記曰在堂水之陽因名厯代皆爲縣宋皇祐中始省爲鎮 按水經注漳水自

  南宫北流始至堂陽元和志堂陽縣東至冀州六十五里以道里考之疑即今新河縣治舊志作在

  南宫縣西南二十里誤新河故城在今新河縣西二十五里宋初爲新河鎮皇祐四年

  置新河縣於此熙寕六年省元初復置至元二十七年河溢城圯因移今治廣川故城

  在棗強縣東三十里漢置縣屬信都國十三州志曰城中有長河爲流故名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

  子頗爲侯邑後漢初屬清河國永初元年鄧太后分置廣川王國建光元年國除仍屬清河國晉屬

  勃海郡後燕慕容垂嘗於此置廣川郡尋廢後魏改屬長樂郡北齊廢寰宇記𬃷強縣東北十八里

  有廣川故城齊天保七年省因移𬃷強縣理此隋開皇二年棗強移治今理六年復置廣川縣在今

  德州界金志棗強縣有廣川鎮即故縣也舊志故城在今縣東三十里舊縣村西枕大河其南十里

  為董學村董仲舒故里割屬故城其東三里為董家莊東北八里為廣川集割屬景州棗強

  故城在今棗強縣東南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廣川惠王子宴為侯邑後漢省地理風俗記曰東

  武城西北五十里有棗強城元和志縣西北至冀州六十八里本漢舊縣高帝以留肹為棗強侯其

  地棗木強盛故名寰宇記𬃷強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齊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於今縣東北十八

  里廣川城隋開皇二年又移於今理舊志金天㑹四年河溢城圯十年遷於縣西北三十里劉馬村

  即今武邑故城今武邑縣治寰宇記縣在冀州東北九十里本漢舊縣屬信都國後

  漢屬安平國晉太康十年於北置武邑郡後魏皇始三年栘郡治武強高齊天保中省武邑隋開皇

  六年復置觀津故城在武邑縣東南本戰國時趙邑史記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望諸君漢

  置縣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曰灌津屬武邑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

  廢入蓚縣唐武德四年分蓚縣復置貞觀元年括地志觀津故城在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棗強

  縣東北二十五里九域志武邑縣有觀津鎮即故縣也今廢東昌故城在武邑縣東北

  二十八里漢置縣屬信都國本始四年封清河剛王子成為侯國王莽改曰田昌後漢省亦名為昌

  亭水經注衡漳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謂昌亭也俗名曰東相蓋相昌聲韻合故誤西有昌城故目

  是城為東昌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六年分武強置昌亭縣大業初廢入武邑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

  析武邑置昌亭貞觀元年衡水故城在今衡水縣西南舊唐書地理志衡水古無此

  名隋開皇十六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衡水縣特築此城元和志

  縣南至冀州四十里本漢桃縣之地隋置衡水縣縣在長蘆河西長蘆河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名

  縣志明永樂五年漳水溢城壞十三年遷於河東范家疃即今治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又有空城

  在縣西二十里周里餘遺址尚存澤城廢縣在州西隋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置大業

  初廢入信都寰宇記故澤城西晉末築於扶柳澤畔高隄廢縣在棗強縣東漢置縣屬信

  都國後漢省寰宇記棗強縣東北三十六里有高隄故城一曰雍氏城平隄廢城𬃷

  強縣東漢地節二年封河間獻王子招為侯國屬信都國後漢省寰宇記蓋在今縣東北高隄城側

  近以界内多古隄因以為名索盧廢縣在棗強縣東十五里後魏太和中分廣川縣置

  屬長樂郡高齊省入棗強煮棗城在棗強縣西北十五里魏書地形志棗強有煮𬃷城元和

  志故城在信都縣東北五十里漢煮棗侯國六國時於此煮棗油後魏及齊以為故事每煮棗油即

  於此藺相如臺在衡水縣北元和志在州東北十二里麥飯亭在南宫縣

  境漢光武避王𭅺之難馳至南宫入道旁空舍馮異進麥飯後人因築亭姚弋仲故壘

  在𬃷強縣東北晉咸和八年石虎使姚弋仲帥其衆徙居清河之灄頭水經注清河逕廣川縣故城

  南水側有羌壘姚氏之故居也元和志棗強縣外城即姚弋仲故壘孔賢莊在衡水縣西五

   里唐 孔頴達故 居養 正堂在州治内宋元豐初魯有開建黄庭堅為記又避暑堂在州治

   西亦有開建百花樓在州治南宋建今廢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吕毓林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冀州直隸州

︹關隘︺來遠鎮在州境九域志信都有劉固宗齊來遠三鎮金史地理志惟有來遠一鎮後亦

 安化鎮在南宫縣東二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唐陽安化七公元設守禦所今廢有集

 長蘆鎮在南宫縣北九域志南宫有長蘆新河堂陽三鎮田村堡在州南四十里

 明嘉靖間築有集為諸集冠韓村堡在州西南二十里又李家莊堡在州西四十里謝家

 莊堡在州西北二十里董家廟堡在南宫縣東南七十里明置巡司久廢圈子

 堡在棗強縣西南二十五里達南宫縣界又古營堡在縣南四十五里達清河縣界流常堡在縣

  東北二十五里達阜城縣界蕭張堡在縣北二十五里達衡水縣界四堡俱有城劉中堡

  在武邑縣西南二十里有集又孫莊塞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審㜑堡在縣東十五里趙橋堡在縣

 北三十里四堡皆明嘉靖間立留中堡在衡水縣東二十里有集又張六堡在縣西二十里

 周二里明嘉靖中築干馬村在衡水縣西南三里又侯店村在縣西南二十里舊志縣境多

 鹽池明初有海盈鹽場在深州故城東後為河水所衝移於縣之干馬侯店二社洪武九年移鹽山

 縣蘇𣗥場而二社永充竈户西流集在新河縣東南二十里居民數百家縣境諸集以此

 

︹津梁︺石橋在州南四十里田村堡草橋在州城西南魏書永平元年李平破元愉於草

 橋通鑑注橋在洚水上滏陽橋在新河縣北三十里接束鹿縣界郎子橋

 水縣西南四十里安濟橋在衡水縣城西為滹沱漳滏河合流所經自天津至順德廣

 平大名各府米鹽運道悉由此達舊有六孔大橋稱衡水橋嵗久傾圯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總督

 方觀承奏請改建工竣   賜今名

 ︹隄堰︺長隄在州西北抵寕晉新河縣境長百三十里以防滹沱漳河之漲溢明成化間知州李

  德美所築又有埝口大隄在州西五十里與新河縣月隄相接 本朝順治十五年因舊隄修築乾

  隆二十五年重修濁漳隄唐書地理志南宫縣西五十九里有濁漳隄顯慶元年築舊志

  有大隄在舊城南三里即古濁漳隄又有長隄在縣北直抵本州漳水隄在新河縣西唐

  書地理志堂陽縣西十里有漳水隄開元六年舊志縣西北去滏陽河各三十里明嘉靖中水溢

  舊址衝没復為隄防自仙汪莊至侯家口與舊隄相接萬厯中重修長三十餘里衡漳石

  隄唐書地理志武邑縣北三十里有衡漳石隄顯慶元年護城隄環衡水縣城外高五

  丈基廣七丈上有垣又舊城隄環舊城而西南抵冀州綿亙三十餘里沿河隄在衡水縣

  西南明宏治十七年築又有劉公隄在漳河南岸百歩明萬厯中築新隄在衡水縣漳河西岸

  東北抵深武西南抵束冀亙百餘里高三丈廣一丈 本朝康熙𥘉築老龍亭閘

  水縣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疏濬滏陽河建閘

 ︹陵墓︺漢︺張耳墓在州舊城南門外左城下有祠竇父冢在武邑縣東南史記竇皇

  后親蚤卒葬觀津摰虞决錄注竇太后父少遭秦亂隱身漁釣墜淵而死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

  所墜淵起大墳於觀津城南民間號為竇氏青山寰宇記觀津邱在縣東南二十七里舊志冢在觀

  津城東南三里︹南北朝︺周︺德帝墓在州城外帝名肱周武帝祖平齊之後改葬於

  ︹唐︺張昌齡墓在南宫縣西北七里有古碑在石佛寺後蓋文達墓

  水縣東南二十里蓋村︹金︺路鐸墓在州西北十八里︹明︺白圭墓在南宫縣

  東七十里白塔村子龯附葬

 ︹祠廟︺蕭晏二公祠在州西一里高原上祀宋蕭伯軒元晏成子明封蕭英佑侯晏平浪

  成化七年建祠本朝順治年間修 段 公祠在𬃷強縣治内祀明正德間殉難知縣段

  董子祠在棗強縣察院西祀漢董仲舒

 ︹寺觀︺開元寺在州治西北隋名覺觀寺唐易今名泰安寺在州治東北初爲草菴在

  城北宋太祖微時所嘗遊建隆中遷建改今名元大德八年修至正末兵廢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本朝順治年間修清涼寺在州西南韓村明成化間重建洪濟寺在南宫縣西二

  里有皇祐四年石刻千佛𣢾式今廢訓導袁澤碑記尚存普明寺在南宫縣西南三十里金

  大定間賜名石佛寺在南宫縣西北七里有石佛一相傳唐垂拱時舊製普同寺

  在南宫縣舊城漢明帝永平十年建唐貞觀中修大耳禪師建塔高十餘丈又定覺寺亦在舊城唐

  貞元時建紫雲觀在州治東北一名邊仙姑觀唐初建岱嶽觀在州治東北元建

 名宦漢任光南陽宛人更始以光爲信都太守王𭅺兵起郡國皆降光獨不肯與都尉李忠

  令萬修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持王𭅺檄白光光斬之於市以徇百姓發精兵四

  千人城守光武自薊還狼狽不知所向聞信都獨為漢拒邯鄲即馳赴之光開門迎謁拜左大將軍

  使將兵從旬日之間兵衆大盛三國魏司馬朗河内温人為堂陽長治務寛惠不行

  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時民有徙充都内者後縣調當作船徙民恐其不辦乃相率私還助之其見愛

  南北朝魏陸俟代人世祖時為冀州刺史時考州郡惟俟與河内太守邱陳為

  天下第一源賀樂都人高宗時為冀州刺史鞫獄以情徭役減省清約寛𥙿甚得人心時考殿

  最賀政為上賜衣馬器物班宣天下元雲文成皇帝弟延興中為冀州刺史留心政事甚得下

  情於是合州請户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雲恩高祖嘉之李韶狄道人肅宗時為冀州刺史清

  簡愛民政績之美聲冠當時轉定州父老送出西境相聚而泣元孚魏宗室肅宗時為冀州刺

  史勸課農桑境内稱為慈父隣州號曰神君先是州人張孟都等八家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孚至皆

  請入城願致死効力封隆之蓚人孝靜時凡四為冀州刺史毎臨冀部州中舊齒咸曰我封

  公復來其得物情如此︹隋︺和洪汝南人高祖時東夏初平物情尚梗以洪有威名令領冀

  州事甚得人和高構北海人高祖受禪轉冀州司馬甚有能名趙煚天水西人高祖時為

  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嘗有病百姓爭為祈禱冀州俗薄市井多姦詐煚為銅斗鐵尺置之於肆百

  姓便之上聞而嘉焉頒告天下以為常法柳機河東解人高祖時兩為冀州刺史俱稱寛惠

  張煚鄭人高祖時再為冀州刺史吏民悦服稱良二千石︹唐︺劉允之武德中為信都

  令有惠政裴子餘稷山人開元初為冀州刺史為政惠𥙿人稱有恩︹五代︺︹漢︺張

  廷翰冀州信都人漢初拜本州刺史為政寛厚簡易民甚愛之在郡八年遼數擾邊廷翰擊走

  ︹周︺張暉大城人世宗時為冀州刺史㑹詔築李晏口束鹿平安博野百八橋武強等城

  命暉護其役踰月而就︹宋︺蔚昭敏祥符人真宗時為冀州行營都監遼以五千騎𦊅至

  冀州城南昭敏率部兵以戰敗之李端懿上黨人知冀州為政循法度民愛其不擾

  田澶淵人仁宗時通判冀州内侍張宗禮使經郡酣酒自恣守貳無有敢白者田發其事詔配西

  陵洒李維賢上黨人仁宗時知冀州會遷補禁軍自隸籍後犯贓汚者皆絀為下軍維

  賢曰武士何可責以廉節且抵罪在昔今不可以新令繩之帝為更其制劉摰東光人嘉祐中

  授南宫令縣賦甚重民多破產摰援例旁郡條請裁省轉運使怒將劾之摰固請遂告於朝三司使

  包拯奏從其議民懽呼至泣下曰劉長官活我李沖嘉祐中為信都令與南宫令劉摯清河令

  黄莘皆以治行聞人稱為河朔三令魯有開亳州人熙寕中知冀州増隄或謂郡無水患何

  以役為有開曰備豫不虞古之善計也卒成之明年河決水果至不能冒隄而止朝廷遣使河北民

  遮誦有開功狀劉閴北海人為冀州駐泊總管河水漲隄防墊急閴請郡守開青陽道口以殺

  水怒莫敢任其責閴躬往濬決水退冀人賴之李彌遜呉縣人宣和末知冀州金兵侵河朔

  彌遜捐金帛致勇士修城堞決河護塹邀擊其遊騎斬首甚衆烏珠北還戒師無犯其城 烏珠舊

  作兀术今改正李政靖康中授河北將官駐守冀州時知州權邦彥以兵赴元帥府勤王金兵

  屢攻城政皆卻之夜搗其砦所得財物盡散士卒由是人皆用命俄攻城急有登城者政大呼力戰

  遂敗走未幾政死城遂陷權知州事單某不降自經死︹金︺裴莫亨臨潢 泰和五年為

  安武軍節度使嵗大雪民多凍餒莫亨輸已俸為之賙贍及勸率僚屬大姓同出物以濟 裴莫亨

  改見統部名宦︹明︺楊繩洪武初知南宫縣兵燹之餘榛莽彌望繩課民墾治荒地二三年後

  盡為沃壤畝𭣣數鍾時北平守巡官行縣履畝徴税檄守令以田賦之多寡為殿最繩諭民曰墾田

  雖多慎無具報北鄙為朝廷重地奈何盡民之力吾以此得罪無憾也故今南宫之賦視他邑為輕

  陸英利津人宣德中知南宫縣春夏常巡省郊野課農事止大樹下集士女教以孝弟勤儉時

  神武衛二指揮持牒至縣占地為屯英曰惟吾廳事前乃隙地耳此外皆吾民常業不敢聞命兩人

  知其廉介不可奪乃舍之而去段豸澤州人占籍錦衣衞正德中以給事中謫𬃷強知縣流賊

  來攻豸誓衆固守矢石俱發殺賊二百餘人賊攻益急城陷死之贈太僕寺少卿彭士宏

  遼東錦州人崇禎中知南宫縣十七年流寇陷城脅之降不屈賊殺之既死有白氣上升士民塑像

  崔賢代州人崇禎末知新河縣莅事月餘兵逼城賢嬰城固守城破自殺

 ︹本朝︺張恒臨晉人順冶三年知衡水縣兵燹後土寇時發恒一意息民罷革諸弊民建祠祀之

  衷炳修崇安人乾隆進士知南宫縣甫下車以學校為急即察院遺基建東陽書院至今士

  林賴

 ︹人物︺︹漢︺竇嬰孝文皇后從兄子觀津人孝景即位為詹事竇太后愛帝弟梁孝王孝王朝因

  燕上從容曰千秋萬嵗後傳王嬰進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得傳梁王呉楚

  反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進之所賜金令軍士取用無入家者七國

  破封魏其侯武帝初為丞相時太后好黃老而嬰好儒術以是不合遂免去孟但廣川人受

  易東武王同子中元光中為大中大夫秦恭信都人從平陵張山拊受尚書増師法至百萬

  言為城陽内史邳彤信都人光武徇河北以彤為和成太守王𭅺兵起光武自薊還失軍欲至

  信都彤𨕖精騎緣路迎軍㑹於信都時衆議欲西還長安彤諫乃止即日拜為後大將軍使將兵居

  前常從戰攻信都復反為王𭅺捕繫彤父弟及妻子使為子書招彤彤泣報曰事君者不得顧家會

  别將拔信都家屬得免建武元年封靈壽侯永平中圖畫雲臺劉植昌城人王𭅺起植率宗族

  據昌城開門迎世祖以為驍騎將軍又説劉楊降光武因得進兵拔邯鄲從平河北封昌城侯

  國魏牽招觀津人年十餘𡻕詣同縣樂隱受學後隱為車騎將軍河苗長史招隨卒業京

  都亂隱見害招觸蹈鋒刃殯葬其屍送喪歸道遇賊欲砍棺招垂淚請赦賊義之乃釋而去由此顯

  名袁紹辟為督軍從事後歸太祖從討烏桓還鄴睹袁尚首懸馬市悲感設祭頭下太祖義之拜平

  盧校尉文帝踐阼拜使持節護鮮卑校尉屯昌平復為雁門太守明帝賜爵關内侯在郡十二年威

  風逺︹晉︺馮恢長樂人恢父為宏農太守受少子淑欲以爵傳之父终服闋乃還鄉里結

  草為廬陽瘖不能言淑得襲爵始仕為博士祭酒︹隋︺劉焯昌亭人以儒學知名舉秀才射

  䇿甲科與王邵同修國史兼參議律厯仍直門下省以待顧問後與諸儒於秘書省考定羣言與楊

  素牛宏蘇威等共論古今滯義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後免官歸以教授著述為務劉炫名亞於焯故

  時稱二劉論者以為數百年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馮慈明長樂人大業間拜尚書兵

  曹𭅺攝江都郡丞事李密逼東都詔慈明安集𤄊洛為密黨所執潛使人奉表江都及致書東都留

  守論賊形勢密知其狀義而釋之出至營門賊帥翟讓責之慈明勃然曰吾豈從汝求活耶須殺但

  殺何須罵詈讓怒亂刀斬之贈銀青光祿大夫︹唐︺孔穎達衡水人八𡻕就學誦記日千餘

  言及長明服氏春秋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善屬文通歩厯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太宗授文學

  館學士貞觀初轉給事中數以忠言進除國于司業進太子庶子與諸儒議厯及明堂事多從其説

  拜祭酒侍講東宫太子稍不法穎達爭不巳後致仕卒陪葬昭陵諡曰憲初穎達與顏師古等受詔

  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云蓋文達信都人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家刺

  史竇抗集耆儒劉焯劉䡄思孔穎達等講論文達依經辨舉皆諸儒意所未叩一坐嘆服貞觀初擢

  諫議大夫後拜崇賢館學士宗人文懿亦以儒學稱時號二蓋為國子助教既升席公卿更相質問

  文懿譬曉密微遠近宗仰终國子博士蘇定方名烈以字行武邑人驍悍有氣決貞觀初

  從李靖襲𦊅厥頡利於磧口為前鋒馳殺數百人餘黨悉降與程明振討高麗破之從程知節征賀

  魯率精騎搗其營賊衆大潰復為大總管縛賀魯以還由是唐之州縣極西海策功拜左驍衞大將

  軍封邢國公又降思結闕俟斤都曼平百濟凡滅三國皆生執其王累拜凉州安集大使卒贈幽州

  都督諡曰莊張昌齡南宫人與兄昌宗皆以文名貞觀末翠微宫成獻頌闕下召見試息

  兵詔少𨕖成文帝大悦俄為崑山道記室平龜兹露布為世所稱賀蘭敏之奏預北門修撰昌宗官

  至修文館學士撰古文紀年新傳數十篇杜景佺武邑人性嚴正舉明經累遷司刑丞與徐

  有功來俊臣侯思止專治詔獄時稱遇徐杜者生來侯者死延載元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后嘗

  季秋出梨花示宰相以為祥衆賀景佺獨曰陰陽不相奪倫瀆則為災今草木黄落而木復華瀆陰

  陽也臣位宰相助天治物而不和是臣之咎后曰真宰相後出為并州長史蘇安恒

  人明周官春秋左氏學武后末年太子雖還東宫政事一不與大臣畏禍無敢言安恒投匭上書勸

  后傳位后召見厚慰遣之明年復諌曰今太子年德巳盛尚貪有大寶忘母子之恩何顔面見唐家

  宗廟大帝陵寢書聞不報魏元忠為張易之兄弟所搆安恒獨申救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殺之賴

  桓彥範營解乃免神龍初為人所讒死獄中睿宗立贈諫議大夫︹宋︺荆罕儒信都人建

  隆初為晉州兵馬鈐轄與楊鈞戰死罕儒輕財好施在泰州時有供奉官張奉珪自言後唐張承業

  之子罕儒厚加禮待遺錢五十萬米千斛雖不知書好禮接儒士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於敗

  人皆惜之荆嗣罕儒從孫初應募從李繼勲討河東進薄汾河敗賊將楊業太宗時從征太原

  及幽州皆率先陷陣斬獲甚衆累遷都指揮使真宗時為虢州防禦使邠寕環慶副部署卒嗣起行

  間以勞居方面經百五十餘戰耿全斌信都人少豐偉父顥攜謁陳摶摶謂有藩侯相太宗

  在藩邸召試武藝隸帳下稍遷副兵馬使從征太原還遇遼兵於蒲陰追擊敗之屯瀛州與遼戰馬

  中流矢凡三易乘戰不𨚫在軍中有能名真宗召問邊事口陳利害稱㫖厯知邊郡終濮州鈐轄

  李超信都人常從潘美軍中主刑刀美好乘怒殺人超每潛緩之美怒解輒得釋以是全者甚

  衆人謂其有陰德子濬中進士景德初為侍御史從幸澶淵上疏言便宜擢樞密直學士范廷

  召棗強人父鐸為里中惡少年所害廷召年十八手刃父讐雍熙三年北征為幽州道前軍先鋒

  都指揮使克固安新城二縣乘勝下𣵠州復與賊戰中流矢神色自若督戰益急詔襃之至道中討

  李繼遷廷召出延州路獲軍主吃羅等兵器鎧甲數萬咸平二年與遼戰有功加檢校太傅廷召在

  軍四十餘年凡親征未嘗不從王翰南宫人母喪明翰自抉右目睛補之母目明如故淳化中

  詔賜粟帛張存冀州人天禧中詔銓司以身言書判取士才得二人存與其𨕖厯殿中侍御史

  仁宗初親政罷百官轉對存復請之積遷禮部尚書存性孝友收恤宗族嫁聘窮嫠不使一人失所

  家居矜莊子孫非正衣冠不見田况信都人少卓犖有大志舉進士甲科又舉賢良方正趙元

  昊反夏竦經畧陜西辟為判官時竦與韓琦尹洙等畫上攻守二策朝廷將用攻䇿况上疏陳七不

  可於是罷出師議又言治邊十四事遷右正言尋為陜西宣撫使况有文武材言事精暢有奏議二

  ︹金︺路伯達冀州人性沈厚有遠識博學能詩登正隆進士章宗時累遷刑部𭅺中上

  問羣臣何道使民務本業廣儲蓄對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請罷畿内採獵之禁廣農郊以示敦本

  時採捕禁嚴畿外數百里皆厲禁故伯達及之累拜安武軍節度使卒贈大中大夫吕仲孚

  南宫人能詩有清漳集路鐸伯達子性剛正章宗時厯官臺諌有直臣風泰和六年為翰林

  待制累除孟州防禦使貞祐初城陷投沁水死所著詩文號虛舟居士集︹元︺張晉亨

  人從嚴實歸元涉獵書史小心畏懼臨事周密實器之以女妻焉屢從攻戰有功實卒其子忠濟奏

  晉亨權知東平府事厯七年吏畏民安至元初累官淄萊路總管戍鎮江卒於官︹明︺白圭

  南宫人正統進士除御史監朱勇軍討烏梁海有功岀按山西辨疑獄百餘事天順初以副都御史

  與方瑛討平貴州東苗千把豬等湖廣災就命圭巡撫召為兵部侍𭅺巡邊敗波賚於固原州進工

  部尚書成化元年流賊聚嘯荆襄敇朱永往勦以圭督軍務擒賊渠劉通石龍餘宼悉平加太子少

  保改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卒贈少傅諡恭敏圭性簡重公退即閉閣卧請謁皆不得通次子龯

  進士及第授編修累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習典故以詞翰稱卒贈太子太保諡文𥙿 烏梁海舊

  作兀良哈波賚舊作孛來今並改正孔環南宫人正德中以𡻕貢授來安知縣忤劉墐黨左遷

  西華教諭六年盜起霸州奄至西華城陷被執賊持刀脅之降環厲聲罵曰我為國家臣肯從逆賊

  以求活𫆀遂被害詔賜一子冠帶劉濂南宫人正德進士擢御史時郭勛驕恣不法於武舉

  宴上與尚書爭坐濂劾之勛遂奪職嘉靖初罷各省鎮守中官諸近侍欲留承天鎮守濂曰留一人

  是復鎮之根也因發其窩盜事帝大怒覈實逮鎮守中官潘某與甞言不當罷者杖殺之嚴嵩為禮

  部尚書將有入閣之命濓上疏極言嵩貪詐不可用疏入報聞嵩竟相濂遂謝病歸旋卒劉文

  蔚新河人崇禎末由𡻕貢為淮安府通判 大兵攻城文蔚竭力率家衆守禦城破猶巷戰被執

  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趙 懋賢新河人以恩貢授韓城縣丞崇

  禎末分守西門城破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本朝︺崔燦棗強人順治五年知湖廣耒陽縣值土寇亂率僕役出戰被執憤罵不屈遇害

  文運南宫人順治進士知山東滋陽縣值軍務旁午以勤幹稱擢吏部文𨕖主事銓政澄清悉

  協才望累遷順天府尹不數月釐革宿弊殆盡豪猾斂迹進刑部侍𭅺以刑獄至重戒諸司母得瞻

  徇紛更加太子少保卒諡端慤呉仲廣𬃷強人父為族子毆死仲廣與弟仲祥俱幼未能報

  及長乃共持梃擊死殺父者詣縣爭首繫獄時家窶甚二人妻竭織紡以供槖饘五年不懈一門孝

  義遠近稱之鄭端𬃷強人由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户部𭅺中康熙九年除貴州提學

  道旋丁外艱服闋赴陜西軍營效用尋補神木道洊升江蘇巡撫端素履醇謹厯任有聲卒

  賜祭項士鋐南宫人由國學生議敘州同借𥙷廣西奉議州判倡建義學捐俸置田地

  延師訓廸旋升四川成都通判署雅州府篆時西南夷自相搆釁士鋐進安撫之䇿為上憲所嘉納

  故兵不發而卒宴然無事其有功於蜀人大矣李顯祖南宫人以父都統漣勲廕千總洊升

  貴州遊擊乾隆三十一年隨征金川陣亡事   聞議卹加參將銜配享昭忠祠李永慶

  南宫人乾隆三十八年由外委隨征金川擊賊於昔嶺陣亡事   聞議卹廕把總步登

  廷棗強人由光祿寺署正補富新倉監督時有新倉太平之語升大理寺寺丞平反情罪輕重必

  當洊升工部郎中居官三十年自奉儉約賙䘏不吝致仕歸里於大金村建嘉會書院培養後進人

  多稱歩毓巖登廷孫幼失恃孝事繼母乾隆間進士任河南泌陽縣時值兵燹之餘邑

  無鹽商崔元珏等聚黨私販行劫首捕誅之因請立商以便民毎讞獄能以色聽至有越境來訴者

  去任後邑人立碑誌感焉

 ︹列女︺︹金︺路伯達妻傅氏冀州人伯達使宋還獻所得金銀以助邊未及上而卒傅

  氏言之朝章宗以金還之傅泣請弗許傅以伯達嘗修冀州學乃市信都棗強田以贍學有司以聞

  上賢之賜號成德夫人︹元︺曹泰財妻劉氏衡水人通孝經及小學至正間紅巾

  賊奄至見氏露刃逼之氏不從賊強擁上馬投地數四賊怒繫其頸於馬上曳之氏以頭觸石流血

  被面罵不絶口遂被殺︹明︺陳和妻高氏武邑人和為諸生早卒高獨持門户奉翁

  姑甚孝及殁氏以禮殯葬時年五十矣泣謂子剛曰我父洪武間舉家客河南虞城父死旅葬城北

  母以𬃷木小車輞識之比還家母亦死弟懦不能自振吾三十年不敢言者以翁姑在堂當朝夕侍

  養也今大事已畢欲往舁父遺骸歸而合葬剛即隨母往虞城抵葬所冢纍纍不能辨氏以髪繫馬

  鞍逆行自朝及夕至一小冢鞍重不能前即開其冢所識車輞宛然遠近觀者咸驚異贈遺以歸啟

  母穴同葬孟著妻孫氏南宫人著為御史卒氏年二十食貧訓子苦節终身宣德中旌

  蔡甫原妻范氏棗強人年二十四夫死父母欲嫁之氏不從奉姑盡孝教育諸子俱

  成立宣德中旌同縣宋亮妻高氏年二十六亮嬰病氏日夜𥸤天求以身代及亮卒守節五十餘年

  成化中旌張繼祖妻杜氏冀州人繼祖為給事中氏相夫教子皆合禮度正德七年

  盜起杜倉卒隨諸姫匿草澤中賊搜得之迫上馬杜伏地大罵遂遇害同時南宫關景妻陀氏棗強

  張氏和氏二女皆為賊所逼厲罵不從遇害韓天德妻王氏冀州人崇禎辛未城

  破氏年二十一抱幼子避難被執不從母子俱遇害賈還素妻尹氏南宫人年十七

  歸賈戊寅城陷有子尚在襁褓擇老婢付之曰罹此禍亂幸而得生辱吾家門户多矣遂投井死

  劉仁妻傅氏新河人流賊入城被執驅之行不從賊以繩繫氏頸於馬項氏厲聲罵不

  絶口賊怒殺之王祚昌妻陳氏冀州人崇禎末城陷賊執之以行氏拒之脅以刃终

  不可屈遂支解之

 ︹本朝︺張庚次女南宫人幼嫻内則女誡列女傳諸書字楊之玉未嫁夫死女聞訃自經救

  免請奔喪旦夕哀毁及大祥遂不食死邢鑣妻李氏南宫人年十三歸鑣鑣卒氏年

  僅十五一慟而絶救之復甦尋以哀悼卒李有謙妻蘇氏衡水人夫亡自縊以殉

  王信真女五姐南宫人字楊貞先未婚貞先欲犯之女守禮不從遇害康熙年間

  宋進城妻張氏𬃷強人與同縣馮之秋女根姐皆拒暴不辱死均康熙年間

  滕國風女武邑人與同縣王五妻楊氏皆為強暴所逼不從死均康熙年間 旌

  李旺山妻屈氏衡水人守正捐軀康熙年間 旌邢端立妻劉氏

  冀州人遇暴不屈死乾隆年間 旌謝明善妻劉氏冀州人家貧夫故翁老且病氏

  拮据以供藥餌翁殁鬻釵鈿營喪葬苦節六十年同州節婦陳以常妻韓氏曹欽曽妻李氏金宏基

  妻沈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才起妻郝氏南宫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孟五妻劉氏

  趙大妻張氏譚宗孟妻郭氏任小二妻宋氏邱大妻張氏烈女孔歡姐節婦安錫妻周氏杜潤妻孫

  氏齊維新妻路氏李振宗妻房氏宋宏緒妻魏氏喬爾信妻謝氏尚皆吉妻鮑氏馬大成妻李氏李

  法妻孔氏馬洵妻李氏馬廷祥妻畢氏范通妻宋氏范宗聖妻安氏鮑橘妻曲氏尚恒吉妻高氏李

  洛妻王氏陳子錂妻孟氏王祥昇妻張氏李訥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程夢熊妻趙

  氏新河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鍾義妻梁氏均乾隆斗間 旌李色明妾霍氏

  𬃷強人早寡撫遺腹子莪成立娶江氏未週而江氏又寡兩世清操人稱雙節同縣烈婦馬興妻王

  氏劉希聖妻武氏李盛隆妻袁氏節婦趙士端妻錢氏鄭元昇妻王氏錢晟妻王氏曹應麟妻顧氏

  李仙源妻丁氏步丹桂妻渠氏歩成光妻張氏王菁妻高氏龍起淵妻呉氏左士修妻商氏賈士桂

  妻劉氏郭文明妻賀氏王正志妻李氏李仙鍾妻王氏朱洪恩妻石氏鄭振孫妻陳氏辛調品妻劉

  氏均乾隆年間 旌袁銓妾劉氏武邑人銓夫婦相繼殁遺孤甫離襁褓氏撫育成立

  守節四十餘年同縣節婦李踪妻翟氏徐瑞妻劉氏翟兆鳳妻李氏吕倫妻李氏李采芹妻滕氏姚

  永才妻喬氏趙秉方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汝書妻耿氏衡水人汝書殁耿絶

  粒而死汝書之弟汝詩妻杜氏夫殁葬畢亦不食死人稱一門雙烈同縣節婦張景星妻劉氏劉仁

  妻王氏王秉衡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蘇韓氏冀州人遇暴不污捐軀明志同州烈婦魏

  良善妻張氏時智與妻張氏王文羣妻張氏成賈氏均嘉慶年間 旌范丑妻張氏

  南宫人因伊姑范胡氏逼勒賣姦不從致𬒳敺傷身死同縣烈婦張孫氏陳趙氏節婦李訥妻王氏

  陳仁龍妻王氏周廙妻梁氏孔繼澧妻李氏白正學妻王氏齊廷耀妻曹氏薛元龍妻任氏范溶妻

  李氏李際清妻陳氏程玊露妻孔氏宋永清妻張氏烈女張仲升女均嘉慶年間 旌王璸

  繼妻彭氏棗強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王璐妻焦氏劉存良妻王氏李成德妻殷氏烈女

  李大女馮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馬天才妻楊氏武邑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解

  張氏趙重畛妻蘇氏史徳敬妻楊氏節婦陳儒妻周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氏女二榮

  姐衡水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杜黒妻王氏李篤奇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邊洞元棗強人自幼居紫雲觀後得道白日上昇唐元宗御製文襃之碑刻尚存

  

 ︹土產︺絹綿唐書地理志冀州貢草履子寰宇記冀州土産木棉州志近有紫花

   按舊志載唐六典冀州貢鹿角膠久罷又州志舊有火鹽今無謹附記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吕毓林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69

大清一統志

 趙州直隸州在直隸省治西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二里東至冀州

  新河縣界八十里西至正定府元氏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順德府唐山縣界八十二里北至正定府

  欒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順德府鉅鹿縣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順德府内邱縣治一百七十五

  里東北至正定府藁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元氏縣界二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

  五十五里東至寕晉縣界十五里西至元氏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柏鄉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欒城縣

  界二十里東南至寕晉縣界二十里西南至高邑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藁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北

  至元氏縣界二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師七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時晉地戰國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

  爲常山及鉅鹿郡垉平𣗥封斯二縣屬常山郡宋子敬武二縣屬鉅鹿郡

  漢爲常山國地封斯宋子敬武三縣皆省晉爲趙國地後魏始

  於平棘縣置趙郡屬殷州時州治廣阿北齊改趙州在今隆平隋開

  皇初郡廢十六年改置欒州大業初復爲趙郡唐

  武德初改曰趙州唐書地理志趙州武德初治柏鄉四年徙治平𣗥五年

  改曰欒州時以大鹿縣之欒州省入因改名焉貞觀初復曰趙州天

  寶初又曰趙郡乾元初復曰趙州屬河北道五代

  因之宋崇寕四年號慶源軍節度宣和元年升慶

  源府屬河北西路金復曰趙州天德三年改曰沃

  州亦曰趙郡軍元復曰趙州屬真定路明洪武初

  以州治平𣗥縣省入屬真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爲直隸州領縣五

  柏鄉縣在州南六十里東西距二十八里南北距五十二里東至隆平縣界十五里西至高

  邑縣界十三里南至順徳府唐山縣界二十二里北至本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隆平縣治三十五里

  西南至臨城縣界十六里東北至寕晉縣治五十里西北至高邑縣治二十五里本春秋晉鄗邑地

  漢置鄗縣屬常山郡又分置柏鄉侯國屬鉅鹿郡後漢建武初改鄗曰高邑省柏鄉侯入之屬常山

  國爲冀州刺史治晉初改屬趙國後魏屬趙郡北齊徙治房子縣界隋開皇十六年復於故高邑界

  置柏郷縣屬欒州大業初屬趙郡唐屬趙州宋熙寧五年省爲鎮入高邑元祜初復置屬慶源府金

  屬沃州兀明俱屬趙州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趙州隆平縣在州南九十里

  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順德府鉅鹿縣界三十里西至柏鄉縣界二十里南至順德

  府任縣治十五里北至寕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鉅鹿縣治六十里西南至順德府唐山縣治二十

  里東北至冀州新河縣治九十里西北至柏鄉縣治三十五里春秋隸晉韓魏趙三分晉地入於趙

  秦列郡縣地隸鉅鹿郡漢置廣阿縣屬鉅鹿郡後漢省後魏太和中復置廣阿縣於縣置南鉅鹿郡

  後改為南趙郡孝昌二年又置殷州齊天保二年避諱改為趙州七年州廢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

  於縣置欒州仁壽元年改縣曰象城大業𥘉州廢又改縣曰大陸屬趙郡唐武德四年復曰象城天

  寶元年又改曰昭慶屬趙州五代因之宋開寳二年又改曰隆平熙寕六年省為鎮入臨城元祐元

  年復置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仍屬趙州明洪武初省入柏鄉十三年復置仍屬趙州 本朝初屬

  土定府雍正二年改屬趙州高邑縣在州西南五十里東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三十里

  東至柏郷縣界十二里西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二十里南至臨城縣界十五里北至正定府元氏縣

  界十五里東南至順徳府唐山縣治六十里西南至臨城縣治五十里東北至本州治五十里西北

  至元氏縣治三十五里本戰國趙房子邑漢置房子縣屬常山郡後漢因之晉於縣置趙國兼爲冀

  州刺史治後魏屬趙郡北齊天保七年廢房子改置高邑縣仍屬趙郡隋初屬欒州大業初屬趙郡

  唐屬趙州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趙州

  城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隆平縣界二十里西至山西

  平定州界九十里南至順德府内邱縣界十五里北至高邑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順徳府唐山縣界

  十五里西南至順德府邢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柏鄉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正定府贊皇縣治四

  十五里本春秋晉臨邑漢爲房子縣地北齊省房子隋開皇六年復置房子縣於此屬趙郡唐屬趙

  州天寶九年改曰臨城天祐二年復曰房子五代後唐初復曰臨城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

  屬趙州 本朝初屬正定雍正二年改屬趙州寕晉縣在州東南四十里東西距六十

  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冀州新河縣界四十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隆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

  本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新河隆平二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柏郷縣界三十里東北至保定府束

  鹿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里春秋晉楊氏邑戰國趙地秦爲邯鄲鉅鹿二郡地漢置楊氏

  廮陶二縣屬鉅鹿郡後漢移郡治廮陶以楊氏屬焉晉省楊氏入廮陶仍爲鉅鹿國治後魏永安二

  年分廮南置廮遥縣爲鉅鹿郡治北齊廢郡又省廮陶入廮遥縣隋初屬欒州開皇六年又改廮遥

  曰廮陶大業初屬趙郡唐仍屬趙州天寶元年曰寕晉屬趙州五代因之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

  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屬趙州

 ︹形勢︺九省往來股肱上郡中原鎖鑰也舊州大陸縈

  𮞉於左鐵山聳峙於右平棘洨水列其前欒臺宋

  城屏於後

 ︹風俗︺好儒雅勤耕稼

 ︹城池︺趙州城周十三里門四濠廣十丈明宏治七年因舊址修築 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

  十九年重修柏鄉縣城周六里門四濠廣三丈隋時舊址明嘉靖隆慶閒土築 本朝

  乾隆三十年甃甎隆平縣城周六里有竒門四濠廣三丈有䕶城隄明洪武初建 本

  康熙七年修乾隆二十四年重修高邑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濠廣三丈明洪武初因

  舊址修築臨城縣城周二里有竒門三眀正統中土築 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四十二

  年重寕晉縣城周六里東南北三門濠廣二丈明成化九年嘉靖三年增築三子

  城以衞三門二十六年復於東門外增築月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

 ︹學校︺趙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十三年因舊址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閒屢修入學額

  數二十名柏鄉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中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

  隆平縣學在縣治東南舊在縣治東明洪武十四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八名

  邑縣學在縣治西南宋慶厯中建 本朝康𤋮二十一年修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

  十五臨城縣學在縣治南明正統九年因舊址重築 本朝順治康熙年閒屢修入

  學額數八名寕晉縣學在縣治南宋崇寕中建 本朝順治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

  慶陽書院在州城南 本朝乾隆二十年槐川書院在柏鄉縣東北隅

  槐陽書院在柏鄉縣 本朝乾隆三十年千秋書院在高邑縣治西南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樂天書院在臨城縣正學書院在寕晉縣學西又洨濱書

  院䝉泉書院皆在縣治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五萬二千三百四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七十六萬六千九百九十九名口

  計一十六萬八千九百五十四户

 ︹田賦︺田地二萬七千八百十七頃七十八畝三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十一萬四百六十兩八

  錢九分八釐

 ︹山川︺平棘山有二在州北者曰大平𣗥在州南者曰小平𣗥皆去城百步許山頂平而多棘

  故名漢又以山名縣龍平山在州北三十里故宋子城之西畿輔舊志相傳山本高聳一日

  風雨驟至龍過而平其半故名又名龍光山又鞍子山在州北十五里鉤盤山在臨城縣

  南五敦輿山在臨城縣西南元和志在臨城縣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舊志一名幽淮

  山南接太行北連常山州境之大山彭山在臨城縣西四里金史地理志臨城有彭山

  山在臨城縣西九十里石色如鐡天臺山在臨城縣西北三十里名勝志以其高聳而上

  平也又西四十里曰杏山山多杏又西二十里即太行矣堯山在臨城縣東二里近唐山堯都

  三臺岡在州南二十里三岡拌列如臺鳳皇岡在柏郷縣東名勝志相傳有鳳

  皇棲集其上故名長岡在高邑縣西二十五里岡巒聳秀環抱村疃閒周十餘里中有兔

   坡甚寬廣 按寰宇記高邑縣房子城出白土細滑膏潤可以塗飾用之濯錦可致鮮潔一名赤石

   岡疑即此董岡在臨城縣北四里東接堯峯西臨泜水聖井岡在臨城縣東北三十

   里岡上有井冬夏不竭故名龍尾岡在臨城縣西北唐大順二年李克用攻鎮州大破王

   鎔於龍尾岡即此牛口峪在臨城縣西二十里聖母洞在臨城縣西北三十里洞

   口有聖母祠每禱輒應洨河在州南自正定府欒城縣流入又東逕寕晉縣南合胡盧河漢

   書地理志石邑縣洨水東南至廮陶入泜唐書地理志寕晉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黙

   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十餘里地用豐潤民食乃甘宋史河渠志咸平五年河北轉運使耿望開鎮

   州常山鎮南河水入洨河至趙州有詔襃之舊志州南五里有安濟橋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

   漫經橋下東流始成渠東流逕寕晉縣城南入滏河近河田畝咸資灌溉清水河在州西一

   里上流即元氏縣北沙河自元氏逕欒城流入州境至州東南五里與洨河合槐河自元氏縣

  東流逕高邑縣北又東逕州西南柏郷縣北又東逕隆平縣北寕晉縣南合胡盧河元和志槐水一

  名白溝河南去平棘縣二十五里舊志槐河俗訛為淮河亦名黒水自元氏縣流逕高邑縣北十里

  又東入柏郷縣界亦曰野河又東合沙河逕隆平北界亦曰槐午河又東入寕晉縣界舊在縣南二

  十五里南入七里河以歸滏陽後七里河口於塞改逕縣南十里泲河一名沙河自贊皇縣

  流逕高邑縣南二里又東逕柏鄉縣北合槐河漢志房子縣有石濟水東至廮陶入汦即此

  溝河在柏鄉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南昔時槐河諸水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貞閒柏鄉尹

  曹貞自高邑縣北榆柳村開此溝逕柏鄉以洩水新灃河在隆平縣東自順德府任縣之

  大陸澤流入縣境北流至張家口入寕晉泊至東汪村為新挑河人東流至侯臯村合於滏陽河唐

  書地理志昭慶縣城下有灃水渠儀鳳三年縣令李元開以溉田通漕按灃河自任縣以上其與百

  樂河沙河彼此互名之故己詳見順德府志至大陸澤以下至寕晉泊四十里許俗謂之北灃河本

  在隆平縣東十里唐儀鳳所開明嘉靖閒以故流壅塞别疏一道在縣東二十里謂之新灃河 本

  雍正四年重加濬冶至今猶仍其名舊志於隆平縣不載灃河而於滏陽河下引唐書之灃河以

  實滏陽並謂在隆平東者皆滏陽之流不得以灃水名之於今昔形勢皆未合也㵚陽河

  在隆平縣東自順德府鉅鹿縣之張家莊流入縣境北流至棗陀村入寕晉縣境又北至侯臯村與

  北泊下流之新挑河會又東北流至營上村與新徙之滹沱河會又東入冀州境 按磁州志謂滏

  陽入寕晉與漳水合今漳不入滏詳見順德府志鹻河在寕晉縣東十里即寢水也金史地

  理志寕晉有寢水舊志寢水自藁城迤南欒城趙州迤東由寕晉入㵚陽河是河恒被滹沱水淤今

  下流壅塞上流亦涸僅有渠形胡盧河在寕晉縣東南名寕晉泊亦曰北泊周百餘里漳滏

  諸流皆㑹於此人東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寕八年發夫增治胡盧河舊志在縣東南二十里

  東西徑二十里其上流即漳水與㵚水合流會大小羣川注此而趙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諸水亦

  悉東南流至縣境而匯為大澤土人稱為寕晉泊通志寕晉泊即北泊也洨沙槐泲七里滏陽諸水

  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賈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餘里水無所洩遂衝決洨口營上等村而

  東注水口亦多淺隘 本朝雍正三年滹沱東徙不復入泊四年   命怡賢親王興修水利於

  洨口營上等村疏濬水口寛深復築隄以障水之外入設斗門以節水之内出積潦始消汙萊皆為

  沃壤 按漢志洨水石泲水俱至廮陶入汦水經注汦洨泲三水俱缺惟有百尺溝南入汦湖注衡

  水參考道里葢寕晉泊即古汦湖也七里河在寕晉縣南二十五里槐午諸水自柏鄉縣東

  流注此東入滏陽河滹沱河在寕晉縣東北明成化八年晉州紫城口南入寕晉泊正德

  中改由束鹿遂不入縣境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河復南徙自晉州魯家莊流入縣屬之浩固村折

  入束鹿之趙馬村復入縣境東南流至朱家村分而為二正流由營上村東入滏陽河支流合鹻河

  南入㵚陽河 按舊志載滹沱河故道今河徙入縣界復為經流因加增改汦河自臨城縣

   西南發源東南逕順德府内邱唐山二縣界又東南逕隆平縣南至任縣入滏陽河元和志汦水在

   臨城縣南二里岀白土細滑如膏以之濯綿色若霜雪舊志汦源有二此為南汦在臨城縣西南二

   十五里流逕柏暢亭至縣西五里許斷伏不流下二百餘步復岀東逕鉤盤山下合沙河又東南逕

   内邱唐山隆平抵任縣入大陸澤俗名三斷綠楊河沙河在臨城縣西南十五里源出縣西崇

   禮村流逕城南合汦水非贊皇之沙河也泥河源出臨城縣泥河村北岡東流逕縣北五里入

   柏鄉縣界為午河又東逕縣南至縣東關入泲河古斯洨水在州北自正定府欒城縣

   流入又東入晉州界即白渠水也水經注白渠水逕耿鄉南又東逕宋子縣故城北謂之宋子河又

   東逕敬武縣故城北又東謂之斯洨水元和志斯洨水在平棘縣北三十五里唐書地理志平棘東

   二里有廣潤陂引太白渠水注之東南二十里有泓永徽五年令弓志元所開以蓄洩水利

   百尺溝在寕晉縣東北水經注斯洨水枝津右出東南流謂之百尺溝又東南逕和城北又

  東南逕貫城西又東南散流逕厯郷東而南入汦湖東注衡水舊志縣東北六十里有百尺口村蓋

  其故瀆也廣阿澤在隆平縣東北魏書韓均傳廣阿澤在定冀相三州界土廣民稀乃置鎮

  以靜之除均為廣阿鎭大將元和志廣阿澤在昭慶縣東二十五里爾雅曰晉有大陸廣阿即大陸

  别名淮南子曰鉅鹿大陸廣阿咸一澤也舊志廣阿澤即大陸澤在隆平縣東北三十里上承漳滏

  汦灃諸水與鉅鹿任兩縣接界又北入寕晉縣界為胡盧河水閘渠在州西南二里舊引

  清水河入城濠壅而無洩為東南田疇患明天順閒鑿此渠西南岀㑹於洨河千金渠

  鄉縣西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旁有萬金堰亦佐築○今廢俗呼李家溝野姑泉在臨城縣

  南葢山下一名舒姑泉又狗跑泉在縣北

 ︹古蹟︺𣗥蒲故城今州治春秋時晉地左傳哀公元年師及齊師衞孔圉鮮虞人伐晉取棘

  蒲史記趙敬侯六年伐衞取棘蒲漢書功臣表棘蒲侯陳武高帝六年封又文帝紀三年齊化王興

   居反以𣗥蒲侯柴武爲大將軍擊之又地理志平棘縣註應劭曰伐晉取棘蒲也顔師古曰功臣表

   𣗥蒲侯陳武平𣗥侯林摯是則平𣗥𣗥蒲非一地也十三州志乎𣗥本晉之𣗥蒲戰國時改爲平𣗥

   舊志或謂平𣗥在𣗥蒲之南後移治於𣗥蒲故以故平棘爲南平棘也平棘故城

   南三里漢高帝七年封功臣林摯爲侯邑後爲縣屬常山郡後漢時亦謂之南平𣗥後漢書建武元

   年光武從薊至中山行到南平𣗥諸將固請正號位即此晉亦曰平棘屬趙國後移今治魏書地形

   志平棘縣有平𣗥城章懷太子曰平𣗥故城在今平𣗥縣南宋子故城在州北二十五

   里本戰國時趙邑史記燕王喜四年栗腹伐趙王自將偏軍隨軍至宋子又秦滅燕高漸離匿作於

   宋子皆即此漢高祖八年封功臣許瘛爲侯邑後爲縣屬鉅鹿郡後漢省後魏永安二年復置仍屬

   鉅鹿郡高齊廢隋初復置屬欒州大業初省入平𣗥史記正義宋子故城在州北三十里敬武

   故城在州東北水經注鉅鹿之屬縣也漢元帝封敬武公主爲湯沐邑十三州志曰楊氏縣北

  四十里有武亭故縣也今其城實中小邑耳故俗名曰敬武壘柏鄉故城在今柏鄉縣西

  南漢置縣元帝竟寕元年封趙哀王子買為侯邑後漢縣廢而城存晉太元九年趙郡人趙栗起兵

  柏鄉以應符丕將邰興即故縣也隋復置元和志縣北至趙州六十一里隋於漢鄗城南十八里改

  置遥取古柏郷為名舊唐書地理志漢柏鄉城在今縣四南十七里後廢隋於今治彭水之陽復置

  鄗縣故城在柏鄉縣北春秋時晉邑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鄗史記趙武靈王三

  年城鄗漢書王子侯表鄗侯丹武帝時封後漢書建武元年光武從薊還至鄗設壇場於鄗南千秋

  亭五城陌即帝位改鄗為高邑元和志北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於漢房子縣東北界今高邑縣是

  也高邑故城在柏鄉縣北二十一里新志俗名王莽城今有故城市廣阿故城在隆平縣

  東漢高祖嘗封功臣任敖為侯邑後漢更始二年光武拔廣阿舍城樓與鄧禹披閲天下輿圖即此

  縣尋廢晉太元九年慕容垂以陳留王紹行冀州刺史屯廣阿後魏太常三年詔叔孫建鎮廣阿尋

  復置縣隋改象城又改大陸唐改昭慶宋又改隆平元和志昭慶縣東北至趙州九十里本漢廣阿

  縣也宋史河渠志大觀二年以隆平下濕遷於高地縣志故城在今縣東十二里俗呼舊城村

  子故城在高邑縣西南戰國時趙邑史記趙世家敬侯十年與中山戰於房子又武靈王十

  九年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惠文王二十四年亷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後漢書光武紀

  更始二年光武擊正定元氏防子皆下之注防與房同古字通用元和志高邑縣東北至州五十里

  北齊天寶七年移高邑縣於房子縣城東北十五里即今縣也縣志俗呼其地曰倉房村臨城

  故城在今臨城縣西南春秋晉臨邑左傳哀公四年趙稷奔臨即此漢為房子縣地隋開皇六

  年移置房子縣於此唐改名臨城元和志縣東北至州一百里以縣西南十里有故臨城因名

  氏故城今寕晉縣治漢置縣晉省後燕錄慕容寶永康元年趙王麟攻楊城後魏紀皇始二

  年詔元儀徙屯鉅鹿積租楊城永安二年改置廮陶縣及鉅鹿郡於此地形志鉅鹿郡及廮遥縣俱

  治舊楊城是也隋改廮陶唐又改寕晉元和志縣西北至趙州四十三里本漢楊氏邑也厯鄉

  故城在寕晉縣東二十五里漢置縣屬鉅鹿郡後漢省魏書地形志廮遥縣有厯城明統志厯

  城乃小堡城下藪澤周迴百餘里中有魚藕菱芡之利每歲饑土人頼以全活者甚衆金末王義率

  衆保廮陶故城在寕晉縣西南漢置縣屬鉅鹿郡後魏為郡治延熹八年除勃海王

  悝為廮陶王晉鉅鹿國亦治此後魏屬鉅鹿郡高齊省寰宇記在寕晉縣南二十九里封斯

  廢縣在州界漢元朔二年封趙敬肅王子胡傷為侯國屬常山郡後漢省元和志平棘縣有封

  斯村舊志有何屯營城在州西北二十里疑是象氏廢縣在隆平縣東北二十五里漢元

  朔三年封趙敬肅王子賀為侯國屬鉅鹿郡後漢省寰宇記古象城在昭慶縣西北三十里隋因以

  名縣明統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趙記舜弟象嘗居此大陸故縣在寕晉縣東南十里

  開皇十六年析廣阿置大陸縣屬趙州大業初改象城縣為大陸而以故大陸廢入焉今名魚臺

  故欒城在州西北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欒元和志故欒城在平𣗥縣西北十

  六里春秋時晉邑 按元和志與後漢書不同别見欒城縣和城在寕晉縣東北水經注百

  尺溝東南逕和城北世謂之初邱城非也漢高帝十一年封公孫耳為侯國 按漢書表作禾城

  十里壘在州南元和志在平𣗥縣南一里後漢永初元年羌侵河内趙魏閒百姓相驚詔魏

  郡趙國常山等繕作塢壘六百一十處此即其一也望臺在州治東南一名望漢臺高七尋延

  袤二百八十尺相傳後漢初耿純所築以望光武臺西有古井即築臺時所鑿其東南一里 本朝

  建有 行宫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河南經臨   駐蹕千  秋臺

  邑縣南二里稍西北有觀星臺東南有將臺三臺岡阜相連李氏舊宅元和志在州西

  南二十里亦謂之三巷李家亦曰三祖宅巷思賢堂在隆平縣治西唐昭慶令王璠慕宓

  子賤魯恭卓茂等治績建祠祀之名三賢𥘉璠去邑人思之並祀於中更名思賢堂千秋亭

  在柏鄉縣北十四里後漢書郡國志高邑縣有千秋亭五城陌光武即位於此去舊鄗縣七里

  禾亭在臨城縣治後名勝志元時嘉木出連穎因建此亭柏暢亭在臨城縣西十五里

  元朔五年封趙敬肅王子终古為柏暢侯寰宇記注水經云汦水東逕柏暢亭在臨城縣西俗訛

  為柏楊亭爽亭在臨城縣中北名勝志在縣東北普利寺宋徽宗下晉陽時駐蹕於此命蔡京

  書爽亭二字立有石碣薄洛亭在寕晉縣東南後漢書郡國志廮陶縣有薄洛亭蓋以漳

  水一名薄洛河而名

 ︹關隘︺騾駒嶺口在臨城縣西九十里賈家口在寕晉縣東二十五里百尺

  口在寕晉縣東北六十里百尺溝口舊有巡司 本朝乾隆十年奉城鎮金史地理

  志寕晉縣有奉城鎮天臺寨在臨城縣西北天臺山北接正定府贊皇縣界其西又有青龍

  寨又乞了寨在縣西南乞了山鐵山寨在縣西鐵山東驛頭堡在高邑縣東南十里又武

  城堡在縣西十里韓家莊堡在縣北十里今皆廢鄗城驛在州治西明置槐水驛

  在柏鄉縣西北明置大陸村在寕晉縣東北又東陳村在縣南三十五里皆有集

 ︹津梁︺安濟橋在川南五里洨河上俗名大石橋隋建廣四十步長五十餘步唐張嘉貞李翺

  皆有永通橋在州西門外清水河上俗名小石橋槐水橋在柏郷縣北二里

  濟涉橋在柏郷縣南關外今名恒南第一橋通濟橋在隆平縣北五里安定

  橋在高邑縣邱村西南丁石橋在寕晉縣南里許洨河上舊名丁橋餔頭村橋

  在寕晉縣東三十里滏陽河上又東五里為白木村橋亦跨滏陽河正定府諸縣之鹽俱於此起載

 ︹隄堰︺洨河隄在州南洨河四源濬發合流至城南渠流始壯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建長隄

  五十餘里以防泛溢灃河隄在隆平縣東長六里 本乾隆二十五年增築新挑

  河隄在寕晉縣東北河為胡盧河通㵚陽河之引河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先後築

  隄以防泛溢

 ︹陵墓︺︹唐︺祖陵在隆平縣南元和志宣皇帝建初陵光皇帝建運陵二陵共塋在昭慶縣西南

  二十里舊志在今縣南五尹村︹戰國︺廉頗墓在州東二十里︹漢︺李左車墓

  元和志在平棘縣西南七里又曰李氏舊塋多在封斯村州志今墓在州西八里耿純墓

  在州東二十五里前有祠任敖墓元和志二名七里邱在昭慶縣西四里舊志在隆平縣東

  邱底村西南馮唐墓元和志在高邑縣東北二十八里舊志在州南二十里︹晉︺楊

  䮚墓寰宇記在寕晉縣北十里高一丈︹金︺焦旭墓在柏鄉縣南二十里南魯村

  ︹元︺陳祐墓在寕晉縣西南二十里弟天祥同葬此︹明︺曹鼐墓在寕晉縣東四

  里前有祠

 ︹祠廟︺昭忠祠在州城内 本嘉慶八年二君祠在高邑縣治西中祀平原君信

  陵君明萬厯閒建 本乾隆三十二年龍井廟在州北門外里許金大定閒建禱雨

  光武廟有二一在州境北轅錄趙川南光武廟二石人尚横於路一在柏鄉縣元和志

  漢世祖廟一名壇亭在柏鄉縣北十四里即世祖即位處之千秋亭章帝元和二年詔高邑令祀光

  武於即位壇是也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清蹕所經   御製有詩漢高

  祖廟在臨城縣西北二十里劉猛將軍廟在高邑縣八腊廟西 本朝乾隆六

  十年

 ︹寺觀︺柏林寺在州治東南唐時名觀音院為從諗禪師道場金大定中改名柏林寺 本朝

  雍正十一年奉   勅修   賜今額寺有石甚古刻虞世南攀龍鱗附鳳翼六字殿壁有吳

  道子畫文武水各一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聖駕經臨有   御製趙州柏林寺小憩

  詩及再題吳道子文武水詩並與扈從諸臣聯句開元寺在州治西南宋景祐閒於寺中

  建石玊臺寺在柏鄉縣東相傳隋時建所存石障甚古萬善寺在隆平縣舎客

  口村東魏武定閒建明院寺在隆平縣東任村開皇四年光業寺在隆平縣

  南趙孟村唐開元中建有象城尉揚晉碑記乾明寺在高邑縣冶西南唐時建寺右有乾

  草堂寺在臨城縣西五十里石壁有字永平二年重修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趙州直隸州

︹名宦︺︹漢︺謝夷吾山陰人章帝時遷鉅鹿太守愛育人物有善績第五倫作司徒令班固為

  文薦夷吾有政合時雍之譽魏霸濟陰句陽人和帝時為鉅鹿太守以簡朴寛恕為政掾吏

  有過先誨其失不改者乃罷之吏或相毁訴霸輒稱他吏之長終不及人短言者懷慚譖訟遂息

  樊準湖陽人永初中拜鉅鹿太守時饑荒之餘人庶流逬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畧期年間豐賤

  數十倍趙魏之郊數為羌所鈔暴準外禦羌寇内撫百姓郡境以安︹南北朝︺︹魏︺吕顯

  壽張人皇始初拜鉅鹿太守清身奉公務存贍恤妻子不免饑寒民頌之曰時維吕君克己清明緝

  我荒土民胥樂生願夀無疆以享長齡李曾趙郡平棘人道武時為本郡太守令行禁止并

  州丁零數為山東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憚不入境賊於常山界得一死鹿賊長謂趙郡地也責之

  還令送鹿故處郡謡曰詐作趙郡鹿猶勝常山粟其見憚如此裴佗聞喜人世宗時為趙郡太

  守為政有方威惠甚著狡吏姦民莫不改肅所得俸祿分恤貧窮崔楷安平人孝昌初置殷

  州以楷為刺史葛榮來攻楷率力拒抗初遣幼子弱女夜出既而追還衆皆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

  等何愛一身力竭城陷執節不屈賊遂害之兄弟父子並死王事朝野傷嘆焉崔孝偉

  人趙郡太守郡經葛榮離亂後人皆賣鬻兒女夏椹大熟孝偉勸户人多收之郡内乃安敎其人種

  植招撫遺散先恩後威一周之後流戸大至興立學校親加勸勵百姓賴之︹齊︺崔伯謙

  安平人除南鉅鹿太守下車導以禮讓豪族皆改心整肅事無鉅細必自親覽民有貧弱未理者皆

  曰我自告白鬚公不慮不決在郡七年獄無停因每大使巡察怛處上第︹隋︺楊達高祖族子

  為趙州刺史有能名平陳之後差品天下牧宰達為第一︹唐︺弓志元永徽中為平棘令開

  廣潤陂以蓄洩水利楊元炎闅鄉人高宗時為平棘令課第一御史府表其政璽書襃厲

  程處黙上元中為寕晉令時地旱鹵西南有新渠處黙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十餘里地用

  豐潤民食乃甘李元儀鳳三年為昭慶令開灃水渠以溉田通漕高叡萬年人為趙州

  刺史聖厯初突厥黙啜入寇叡嬰城拒虜攻益急或勸且下之叡曰吾為刺史不戰而降罪莫大焉

  及州陷叡自經不得死為所執使諭降諸縣不肯應見殺王佐開元中為柏鄉令時縣有積潦

  佐浚千金渠築萬金堰以疏之康日知靈州人為趙州刺史日知少事李惟岳惟岳叛日知

  以州自歸惟岳遣王武俊攻之日知使客説武俊中丞奈何從小兒跳梁武俊還斬惟岳德宗擢日

  知為深趙觀察使後武俊復遣將攻趙州日知破之獻俘京師︹五代︺︹唐︺符令謙

  人為趙州刺史有善政卒於州州人號泣送葬者數千人︹周︺楊澈北海人世宗時年十六昭

  慶令缺使府命澈假其任時河決鄰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數千經大澤中多蘆葦令采刈為筏順

  流而下既至執事者訝以後期俄葦筏繼至駭而問之澈以狀對乃更嗟賞︹宋︺康德輿

  洛陽人仁宗時知趙州有告雲冀卒謀以上元夜劫庫兵為亂德輿㑹賓屬燕飲自若陰遣人捕其

  首謀誅之侯𫎇高密人徽宗時知柏鄉縣民訟皆決於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黄湜聞其名將

  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𫎇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縣閲理文書欲致其罪無一疵可指始以賓

  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率諸使者合薦之︹金︺呉微平郭人承安二年寕晉縣莅政明果有

  以牛訟者訊得其情牛亦伏膝由是百姓敬若神明元圖郎哈雅威烏氏世祖時為隆

  平縣達魯噶齊均賦興學勸農平訟橋梁水防備荒之政無一不舉及滿去民勒石紀其政 圖郎

  哈雅改見統部名宦威烏改見順天府名宦達魯噶齊改見保定府名宦布爾罕瑚喇

  威烏氏至元末任寕晉縣達魯噶齊旱蝗躬親祈捕歲不為災經過軍旅恣為不道執之繩以國法

  士民感戴 布爾罕瑚喇舊作孛而罕忽里今改正宋明善内邱人至止初知高邑縣遠則

  乘馬近則策杖徧厯耕桑之地勸課不懈聽訟公慎嘗曰吾既不能使民無訟忍枉其是非耶囹圄

  屢空門無干謁尤為邑人所稱︹明︺何濬靈寳人天順間知趙州值歲饑賑濟有法民無流移

  多鑿井泉以資灌溉後歸老於家州人歲遣子弟問慰不絶及卒聞之皆巷哭家立木主祀之

  忱會稽人成化中知臨城縣城北有泥河忱築隄引水灌田又敎民為桔橰以溉高阜鄉鄙舊無

  醫藥忱檢方書使習其業歲春令民及時婚娶而節其費陸愉嘉定人成化中知寕晉縣巡行

  田野課農桑招流移疏瀹河流以資灌溉民甚德之鄒珩餘姚人嘉靖中知高邑縣重濬新溝

  以除水患民得耕種王端冕江陵人崇禎中知趙州以亷惠得民 大兵至被執不屈死

  陳廣心元城人崇禎時為趙州敎諭 大兵攻城諸生請避去廣心厲聲曰吾生平所學何

  事豈為兒女戀戀耶遂死之張純儒新安人為臨城訓導崇禎十一年 大兵至率諸生

  共守城破與二子同坐明倫堂曰此我盡節處也遂死之

 ︹本朝︺陶鼎鉉奉天人順治九年知趙州亷潔自持明於聽斷治聲甚著牟廷選

  人知柏鄉縣地當孔道雜派紛繁廷選至爲悉除其累簿書錢穀皆不假手幕胥而綜理裕如民立

  祠祀之勒石以紀其政宋廣業長洲人知臨城縣俗健訟有大猾捕置之法民得以安值

  歲旱捐資設粥以活饑民又設義學育人才文風日起薛所本孟縣人康熙十三年知高

  邑縣清丈地畝振興文敎士民樂業邵嗣堯猗氏人康熙十九年柏鄉縣興水利減火耗

  禁差擾民甚安之時有言開淦陽河通舟者巡撫于成龍使之相度嗣尭力持不可具言㵚陽河旱

  潦不常未可以通舟楫即通而舟楫之利歸商賈挑濬之害歸窮民事得寢

 ︹人物︺︹漢︺耿純宋子人更始時爲騎都尉王郎反純率宗族賓客迎世祖於育拜前將軍從平

  邯鄲又破銅馬時赤眉十餘萬衆在射犬世祖引兵將擊之純軍在前賊忽夜攻雨射營中純堅守

  不動選敢死士繞出賊後强弩並發賊衆驚潰追擊破之世祖即位封高陽候純以天下畧定願試

  治一郡盡力自効帝𥬇日卿既治武復欲修文耶乃拜東郡太守視事數月盜賊斂迹居四歲坐事

  免定封東光侯後復為東郡太守吏民悦服卒諡曰成孟敏楊氏人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

  顧而去郭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因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徵辟並不

  ︹南北朝︺︹魏︺眭夸一名旭高邑人少耽書傳浩然物表年三十遭父喪鬚髪致白

  高尚不仕少與崔浩為莫逆交浩為司徒奏徴為中郎辭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師與浩相

  見延留數日惟談敘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論屈之竟不能發言其見敬憚如此李靈

  人神䴥中太武徴天下才儁靈至拜中書傅士再遷淮揚太守以學優選授文成皇帝經加中散内

  博士賜爵高邑子文成踐祚卒於洛州刺史諡曰簡子恢進爵為候東平王道符反遇害恢子悦祖

  悦祖子瑾淳謹好學老而不倦終大司農卿李順靈從父弟博涉經史有計䇿神瑞中拜中

  書侍郎從征蠕蠕以籌畧賜爵平𣗥子世祖討赫連昌至統萬大破昌軍順謀居多及克統萬帝賜

  諸將珍寶雜物順惟取書數千卷又從擊赫連定於平涼三秦平進爵為侯遷四部尚書沮渠𫎇遜

  内附順使涼州凡十二囘世祖稱其能李孝伯順從父弟父曾少以鄭氏禮左氏春秋敎

  授為業郡三辟功曹並不就州辟主簿到官月餘遂還家太武時為趙郡太守孝伯少傳父業博綜

  羣言動有法度從兄順言之太武徵為中散累遷光祿大夫賜爵南昌子太平真君末車駕南伐至

  彭城遣孝伯宣詔勞問與宋張暢往復辨論應答如流進爵宣城公為秦州刺史卒諡文昭孝伯性

  方慎忠厚每朝廷事有所不足必手自書表切言陳諫或不從者至於再三削滅藁草家人不見公

  庭議論常引綱紀或有言事者恣其所陳假有是非終不抑折及見帝言其所長初不隱人姓名以

  為已善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誅後軍國謀謨咸出孝伯美名聞於遐邇兄祥學傳家業鄉

  黨宗之厯淮陽河間二郡太守有治聲終中書侍郎李安世祥子幼聰悟天安初拜中散累

  遷主客給事中時人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安世乃上疏陳均量之制孝文深納之後均田之制起

  於此出為相州刺史假節趙郡敦農桑㫁淫祀表薦善士討斬李波州内肅然卒於家李瑒

  安世子涉獵史傳有文才氣尚豪爽高陽王雍表薦瑒為友轉尚書郎隨蕭寶夤西征以瑒為統軍

  瑒德洽鄉閭招募雄勇其樂從者數百騎傾家賑恤率之西討故其下每有戰功軍中號曰李公騎

  還朝除岐州刺史坐辭不赴任免官場與弟謐特相友善謐在鄉物故瑒不食數日期年形骸毁瘠

  人俱哀歎之李謐瑒弟少好學周覽百氏初師事博士孔璠數年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

  為之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徵拜著作佐郎以授弟郁州再舉秀才公府二辟並不就

  惟以琴書為業卒年三十二遐邇悼惜之博士孔璠等上書言謐學行詔謚貞靜處士并表其門曰

  文德里曰孝義弟郁好學沈靜通經史官至散騎常侍嘗於顯陽殿講禮記解説不窮孝武及預聽

  者莫不嗟善李公緒平𣗥人性聰敏博通經傳魏末為冀州司馬屬疾去官齊天保初以

  侍御史徵不就沈冥學道誓心不仕尤明天文善圖緯之學雅好著書所撰有典言禮質儀喪服章

  句古今畧記元子趙記趙語等書︹北齊︺李密平棘人少有節操母患積年明醫療之不

  愈乃精習經方洞嫻針藥母病得除由是以醫知名屬𠇍朱兆弑逆與勃海高昂爲報復計後從神

  武封容城縣侯位襄州刺史李幼亷高邑人少寡欲爲兒童時人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

  以其䝉幼而亷故以名焉仕齊厯瀛州并州長史累遷太僕大司農二卿趙州大中正大理卿所在

  稱職後主時和士開權重百僚盡傾幼亷高揖而己出爲南青州刺史卒贈吏部尚書︹隋︺李

  士謙謐子少孤事母以孝聞年十二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後脱身詣學研精不倦遂博

  覽羣籍兼善天文術數齊世辟召皆不就及隋有天下畢志不仕家富於財躬處節儉每以賑施爲

  務有兄弟分財不均致相鬬訟士謙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埒兄弟更相推讓卒爲善士嘗出粟

  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穀不登悉召債家對之燔契歲大饑罄家資爲之糜粥全活萬計收埋骸骨

  所見無遺趙郡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李參軍遺惠也及卒會葬者萬餘人相與樹碑於墓

  諤趙郡人性公万明達世務高祖受禪厯遷治書侍御史見禮敎凋敝文體輕薄當官者好自矜

  伐俱上書論之上以前後所奏頒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風諤在職數年務存大體不尚嚴猛以年老

  出拜通州刺史卒於官李雄高邑人少慷慨有大志家世並以學業自通雄獨習騎射周太

  祖時從達奚武平漢中定興州又從韋孝寛畧定淮南説下十餘城高祖受禪拜鴻臚卿晉王廣出

  鎮并州以雄為河北行臺謂雄曰卿兼文武才今推誠相諉吾無北顧之憂矣雄當官正直侃然有

  不可犯之色王甚敬憚吏民稱之李德饒平𣗥人少聰敏好學弱冠為校書郎轉監察御

  史糾正不避權貴遷司隸從事每巡四方理雪𡨚枉襃顯孝悌性至孝父母寢疾輙終日不食十旬

  不解衣丁憂哀慟嘔血及葬單縗徒跣行積雪中四十餘里後甘露降庭樹鳩巢其廬納言楊達巡

  省河北詣其廬弔慰之因改所居村為孝敬里為和順弟德佋性重然諾大業末為離石郡司法書

  佐太守楊子崇特禮之唐兵起子崇遇害德佋赴哭盡哀收瘞之︹唐︺李素立高邑人武

  德初擢監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殺之素立諫曰三尺法天下所共一動揺則人無所措手

  足帝嘉納以親喪解官起授七品清要有司擬雍州司户參軍帝曰要而不清擬秘書郎帝曰清而

  不要乃授侍御史貞觀中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大都督府司馬初𦊅厥鐵勒部内附即其地為瀚海都護府詔素

  立領之乃開屯田立署次邊民畏威厯太僕鴻臚卿累封高邑縣侯卒諡曰平李守素

  人秦王署為天䇿府曹參軍通姓氏學世號肉譜虞世南與論人物始言江右山東尚相酬對至北

  地則笑而不答曰内譜定可畏李乂房子人工屬文第進士茂才異等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

  累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改黃門侍郎制敕不便輒駁

  正貴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過耳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絶除

  刑部尚書卒諡曰貞乂沈正方雅識治體時稱有宰相器乂事兄尚一尚正孝謹甚又俱以文章自

  名弟兄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李至遠素立孫治尚書左氏春秋撰周書起后稷至報

  王為傳紀令狐德棻許為良史高宗時厯天官侍郎知選事疾吏受賄多所絀易吏肅然斂手弟從

  遠清密有學神龍初厯中書令太府卿兄弟德望相埒至遠子畬事母謹累世同居長幼有禮官至

  國子司業啖助趙州人淹該經術天寶末調臨海尉丹陽主簿秩滿屏居甘嗜疏糗善為春秋

  考三家短長縫綻補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李承高邑人擢明經為河南採訪使判官尹子

  奇陷汴州拘承送洛陽覘得賊謀皆密啟諸朝賊平累遷淮南西道黜陟使奏置常豐堰於楚州以

  溉屯田李希烈請討梁崇義德宗數稱其忠承言希烈恐不可制帝初謂不然及希烈叛始思其言

  累擢改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希烈猶據襄州承以單騎入希烈舍承外館迫脅萬端承晏然誓以死

  守希烈不能屈遂大掠去襄漢蕩然承輯綏撫安之居一年闔境完復尋檢校工部尚書湖南觀察

  使卒贈吏部尚書李芃趙州人解褐上邽主簿補長安尉李勉觀察江西表署判官永泰初

  宣饒賊為亂芃請以秋浦置州扼襟要使不得合從勉是其計奏置池州即詔芃行州事德宗立授

  河陽三城鎮遏使糧資善者必先給士士悦之達練事宜嚴備常若有敵未幾拜節度使與馬燧等

  破田悦洹水上興元初以疾請老卒贈太子太保李藩趙州人少沈靜敏於學家本饒財居

  父喪姻屬來弔有持去者未嘗問益務施與杜亞居守東都表致府中徐州張建封辟節度使建封

  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驅至陰有覬望藩謂宜速還否則以法劾君兼因誣奏藩有非望徳宗怒密詔

  杜佑殺之佑以闔門保藩釋之拜秘書郎累遷給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卻之裴垍白憲宗謂藩

  有宰相器因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藩忠謹好醜必言帝間神仙事知帝有所惑極陳其

  妄誕不可信河東節度使王諤賂權近求兼宰相密詔中書門下曰諤可兼宰相藩遽取筆署其左

  曰不可既而事得寢卒諡貞簡李遜趙州人始署山南東道掌書記厯衢州刺史以課最擢浙

  東觀察使入為給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聽政對羣臣遜奏陛下求治而下有所陳當不時上豈宜

  限以日憲宗悦從之厯山南東道及忠武軍節度使遜為政抑强植弱貧富均一所至有績可紀卒

  官刑部尚書諡曰貞李建遜弟與兄俱容荆州鄉人爭鬬不詣府而詣建平決無頗母憐其孝

   每字之曰㹻子勸吾食吾輒飽進藥吾意其瘳貞元中補校書郎徳宗思得文學者或以建聞擢左

   拾遺翰林學士順宗立與王叔文不合左遷後召拜刑部侍郎初建為學時家苦貧後雖通顯未置

   垣屋以清儉稱李虞仲趙州人父端能詩為大厯十才子之一虞仲厯官吏部侍郎簡儉寡

   欲時望歸重李翺趙州人元和初為國子博士條上興復太平大畧累遷禮部郎中翺性峭

   直論議無所屈見宰相李逢吉面斥其過失逢吉詭不校更表為廬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知制誥

   後厯山南東道節度使卒翶始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故有司亦諡曰文李珏

   趙州人事母以孝聞舉進士高第擢右拾遺穆宗即位期於九月九日大宴羣臣珏言陵土未乾不

   可為天下法不聽以數直諫出為下邽令累遷翰林學士文宗以鄭注問珏珏曰奸囘人也注由是

   怨珏開成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宗新聽政珏數稱道無逸篇以勸以嘗議立陳王貶外宣宗立

   厯檢校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卒諡貞穆︹五代︺︹唐︺符習昭慶人少事趙王鎔鎔遣

  習將兵從晉及鎔爲張文禮所害文禮上書於莊宗求習歸莊宗遣之習號泣曰臣世受趙恩欲破

  賊報主莊宗壯之遣他將助習破文禮乃以相衞二州爲義武軍以習爲節度使習辭曰魏博六州

  霜王之府也不宜分割示弱願授臣河南一鎮得自攻取之遂拜習天平節度使後爲安重誨所搆

  致仕明宗以其子令謙爲趙州刺史︹宋︺曹遵趙州人六世同居真宗時旌表張旦

  人勇敢善射以經學中第淳化中知陵州李順黨數萬攻州州兵不滿三百旦驅市人進戰大敗之

  由是知名後知德清軍景徳中遼兵入寇旦與其子利涉率衆奮擊並戰殁帝聞之驚悼特贈左衞

  大將軍深州團練使利涉崇儀副使宋綬平棘人幼聰警年十五召試中書真宗愛其文後復

  試學士院爲集賢校理厯判三司憑由司建言蠲負數百萬累遷工部侍郎時太后猶垂(⿱𥫗亷)-- 簾決事

  綬奏宜約先天制度令羣臣對前殿忤太后㫖出外久之拜參知政事請仁宗飭厲羣司不以承平

  自怠卒贈司徒兼侍中諡宣獻綬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家藏書萬餘卷親自校讐博通經史其筆

  札尤精妙朝廷大議論多綬所裁定孫冲平棘人真宗時以侍御史為西京轉運塞滑州決河

  後知河中府徙潞州所至以强幹稱王德用趙州人父超累官崇信軍節度使為將善部分

  御下有恩至道中擊李繼遷德用年十七為先鋒將萬人戰鐵門闗俘掠以數萬計累遷福州觀察

  使章獻太后臨朝有求内降補軍吏者德用曰補吏軍政也卒不奉詔乃止後仁宗閲太后閣中得

  德用前奏奇之拜簽書樞密院事徙定州路都總皇祐三年致仕德用善撫士屢臨邊境名聞四

  夷狀貌雄毅面黒頸以下白晳閭閻婦女小兒皆呼曰黒王相公至和初復為樞密使時富弼為相

  遼使至謂德用曰天子以公典樞密用富公為相將相皆得其人矣卒贈太尉中書令諡武恭

  利用寕晉人慷慨有志操真宗幸澶州遼遣使議和帝使利用詣遼軍和議遂定累拜樞密使

  同平章事加左僕射兼侍中初章獻后臨朝中人與貴戚軒輊為禍福利用以勳舊自居凡内降恩

  力持不與左右多怨為内侍所搆貶房州安置投繯死利月忠藎有守死非其罪天下𡨚之明道二

  年贈太傅諡襄悼王鬷臨城人性至孝狀貌奇偉舉進士為侍御史知雜事上言方塞決河

  近郡灾歉民力凋敝請罷土木之不急者累官三司鹽鐵副使馬季良方用事請置務收市茶鹽衆

  莫敢忤鬷獨不可曰與民競利豈國體耶岀知益州為政有大體不尚苛察蜀人愛之景祐五年

  知政事後出知河南府卒諡忠穆郭諮平棘人聰敏過人舉進士由通利軍司理參軍厯殿

  中丞知館陶縣康定西征諮上戰畧獻拒馬搶陳法擢通判鎮戎軍厯知路州三司議均田租召還

  諮陳均括之法四十條復上平燕議帝壯其言又請自鞏西山七里孤柏嶺下鑿七十里導洛入汴

  可以四時行運詔往計度未及論功而卒李京趙州人以王拱辰薦為監察御史時太史言日

  當食不食羣臣皆賀京獨疏宜飭邊臣慎出命割帷薄之愛重名器之分仁宗嘉納授右正言數上

  書論事宰相賈昌朝不悦謫監鄂州税宋敏求綬子賜進士及第為館閣校勘王堯臣修

  唐書以敏求習唐事奏為編修官治平中知制誥神宗時吕公著為王安石所誣出知潁州敏求當

  草制安石諭㫖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安石怒命陳升之改其語敏求請解職未聽會李

  定除御史敏求封還詞頭遂以右諫議大夫奉朝請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畧誦習熟於朝廷典故

  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所著書甚多族弟昌言擢都水監丞熙寕初河決棗强而北昌言建議以除

  水患詔司馬光往視如昌言䇿不兩月決口塞官至少府監︹金︺賈益謙㓇州人大定進

  士厯任州郡以能稱明昌五年爲右諫議大夫章宗將幸景明宫清暑益謙連上疏極諫鎬王以疑

  忌下獄上怒甚無敢言者益謙論其不可累官尚書右丞致仕居鄭州纂集衞王事迹時多以衞王

  天命所絶史官就鄭訪之益謙曰衞王行事中才不及者多矣設欲飾吾言以實其罪吾亦何惜餘

  生朝議偉之焦旭柏鄉人世宗時宫良鄉令平章石琚薦旭幹能可甄用召爲右警巡使擢

  監察御史章宗初即位太傅克寕等請上出獵旭奏劾其非上慰諭之爲罷獵明昌中遷都水監以

  治河防勞授西京路轉運使旭性警敏練達時政與王翛劉仲洙輩世稱能吏云︹元︺王義

  寕晉人有膽智沈黙寡言讀書知大義穆瑚黎兵至義率衆來歸入覲太祖授寕晉令兼趙州以南

  招撫使時兵亂廢耕所在人相食寕晉東有藪澤周百餘里中有小堡曰⿰氵厯 -- 𤁋城義曰⿰氵厯 -- 𤁋城雖小而完

  且有魚藕菱芡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將守寕晉身率衆保⿰氵厯 -- 𤁋城由是全活者衆累擢深冀趙三州招

  撫使擊敗金將武仙拔冀州平邢州盜趙大王乃布教令招集流亡勸率種藝深冀之間遂為樂土

   穆瑚黎改見順天府人物王玉寕晉人長身駢脅多力穆瑚黎引兵南下玉率衆來附從

  攻拔邢洺磁澤潞諸州攻平陽下太原汾代師還署元帥府監軍後從史天澤攻敗武仙仙遣人齎

  誥命誘玉妻妻拒曰妾豈可使夫懷二心於國家仙殺其子玉聞領數騎哭其圍斬數百人而還仙

  遣人追之不敢進皆曰王將軍驍勇我輩非敵也正定平加慶源軍節度副使子忱幼讀書明敏有

  才識厯官雲南行省參知政事陳祐寕晉人祖忠博究經史鄉黨尊師之既殁門人諡曰茂行

  先生祐少好學家貧母張氏嘗翦髪易書使讀之世祖時厯河南衞輝總管累遷浙東道宣慰使所

  至有惠政遇盜死追封河南郡公諡忠定嘗上書世祖言太平之本有三一太子國本建立宜早二

  中書政本責成宜專三人才治本選舉宜審事雖未能盡行時論稱之陳天祥祐弟少善

  騎射中統三年李壇叛河南宣慰司以天祥為千户防遏宋兵事平罷歸居偃師南山躬耕讀書從

  遊甚衆至元中從軍渡江連平興國壽昌之亂二十一年拜監察御史右丞盧世榮以掊克聚斂驟

  升執政權傾一時無敢言者天祥上疏極言其奸惡世榮遂伏誅大德中為河南行臺御史中丞上

  章論征西南夷事累數千言不報遂謝病去後拜中書右丞議樞密院事辭不起卒追封趙國公諡

  陳思謙祐孫警敏好學至順初拜西行臺監察御史建明八事曰正君道結人心崇禮

  讓正綱紀審銓衡勵孝行紓民力修軍政後拜監察御史首陳四事皆可其奏詔建報嚴寺思謙謂

  當罷土木以紓民力乃止出為淮西亷訪使累官御史中丞卒諡通敏劉安世柏鄉人父

  才有篤疾百藥不效安世中夜潛卧墅南石橋氷上氷融三寸許即以瓶取水飲才才曰此水與井

  水殊不同味頗與藥𩔗數日病痊遂近嘆異以為誠孝所感︹明︺曹鼐寕晉人少伉爽有大

  志事繼母以孝聞宣德初由鄉舉授代州訓導乞劇職自效改泰和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師疏乞

  入試復中順天鄉試明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正統五年以侍讀入直文淵閣參豫機務鼐内

  剛外和通達政體大學士楊士奇常病不視事閣務多決於鼐累遷翰林學士吏部侍郎額森入寇

  扈從至土木及於難景帝立贈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額

  森改見順天府人物王詔趙州人天順末進士擢工科給事中成化中隆善寺成命授工匠三

  十人為文思院副使詔切諫已與同官奏請起致仕尚書王竑李秉而斥都御史王越并及宫闈事

  帝大怒召至面詰杖之宏治初以副都御史巡撫雲南諸夷歸命邊徼安戢召拜南京兵部侍郎未

  王誥臨城人嘉靖進士厯官户部郎中大同兵變擢誥為知府比至擒首惡數十人悉抵

  之法餘無所問重鎮以安厯遷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防禦經畫悉中機宜進都御史總督漕運時倭

  人猖獗直犯淮泗誥督率將士分兵夾撃大破之即休容兵寛租税停買馬威惠並著趙南

  星高邑人萬厯進士由汝寕推官厯文選員外郎方嚴嫉惡上疏陳四大害觸時忌乞歸再起考

  功郎中主京察要路私人貶斥殆盡被嚴㫖落職名益高與鄒元標顧憲成海内擬之三君光宗立

  累拜都御史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主大計一如考功時彈劾無所避人多震慄進吏部尚書鋭意

  澄清起用廢錮君子滿朝中外方忻忻望治而小人側目魏忠賢矯㫖削籍戌代州卒崇禎初贈太

  子太保諡忠毅李標高邑人萬厯進士厯官禮部侍郎標師同邑趙南星魏忠賢黨因列之東

  林同志錄中標懼禍引病去崇禎初即家拜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標持大體中立無黨時方綜

  核名實過於嚴急標毎劑以和平後復五疏乞休得請家居卒諡文節喬若雯臨城人萬

  厯進士官禮部主事崇禎九年劾魏廣微陳九疇等有直聲厯吏部考功員外郎岀為兖州知府聽

  㫁明決豪猾斂迹久之以疾歸士民遮道泣送十一年臨城失守若雯端坐按劒以待兵入遂遇害

  贈太常少卿李讓趙州人崇禎舉人流賊掠西山鄉民欲逃讓以忠義勸衆聚保賊至與從

  兄武舉調悉力拒守手刄數賊中流矢死調亦被殺事聞詔贈讓宛平知縣調都司同知建坊旌表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   子入忠義祠郝奇遇柏郷人生有至性崇禎末間都城陷

  語其妻曰我欲死難汝能之乎妻曰能遂先死奇遇瘞畢飲藥死

 ︹本朝︺孫昌齡寕晉人順治初授吏部考功郎中條議時事累千百言累遷副都御史奏免正

  定屬邑荒地逋賦卒 詔贈右都御史諡恭憲魏裔介柏鄉人順治進士選庶吉士授

  給事中上疏言六事曰糾邪黨去冗員舉經筵防叢脞杜侵欺開言路請恤明季殉節諸臣范景文

  等三十人又因星變上十餘疏皆切時政十一年畿内大水民多流亡疏請救賑時黔省未靖海寇

  ⿰扌⿳丆⺝⿱冖友-- 擾内地裔介密陳用兵機宜多見採納累遷左都御史條陳時事疏無虛日康熙初加太子太保

  進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以病歸卒於家雍正十一年入祀賢良祠乾隆二年追諡文毅裔介博

  綜經史著述甚多嘗輯諸史中事論㫁之曰經世編又有聖賢學知統錄等書弟裔慤官平涼知府

  有孝行著書亦多魏櫆祥柏鄉人由拔貢生授廣西通判累遷潮州知府康熙十三年

  兵劉某與續順公沈志祥有𨻶乘機激變以刄脅櫆祥從逆櫆祥曰仕爾所為我惟一死耳遂幽之

  一室櫆祥每日拍案大罵十指盡血出不食而死張大高臨城人有至性年十五隨父入

  山父為豹搏大高奮救得免事繼母以孝聞乾隆八年 旌

 ︹流寓︺︹宋︺魏廷式宗城人常客遊趙州舎於監軍魏咸美之𪠘𪠘西素凶咸美知廷式有膽

  力命居之卒無恙

 ︹列女︺︹南北朝︺︹魏︺任城王太妃孟氏鉅鹿人尚書令任城王澄之母澄為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時率兵出討賊帥張慶真陰結逆黨襲陷羅城長史韋纉倉卒無計孟乃勒兵登陴激勵文武

  諭之逆順于是咸有奮志親自巡守不避矢石賊不能克卒以全城事聞勃有司樹碑旌表︹北

  齊︺李搔妹法行趙郡人幼好道截指自誓不嫁遂爲尼所居去鄴二百里往來恒歩

  在路或不得食飲水而已雉兔馴狎入其山居房室齊亡後遭時大儉施糜粥於路異母弟宗偘與

  族人孝衡爭地相毁法行曰我有地二家欲得者任取之何爲輕致忿訟宗偘等慙遂讓爲閒田

  ︹隋︺李士謙姊平棘人適宋氏母亡哀毁而死盧氏李士謙妻士謙終開府參軍有

  所贈賻氏一無所受謂州之父老曰參軍生平好施今雖殁安可違其志哉於是散粟五日以賑窮

  乏世多賢之孝女王舜趙郡王子春之女子春爲從兄長忻謀殺舜時年七歲妹粲五

  歲璠二歲並𭔃食親戚舜陰有復仇之心及長親戚欲嫁之輒拒不從謂二妹曰父仇不復吾輩雖

  女子何用生爲二妹垂泣惟命各持刀踰牆而入手殺長忻夫妻以告父墓因詣縣請罪姊妹爭爲

  謀首高祖聞而嘉之特原其罪︹宋︺宋綬母楊氏綬幼爲外祖楊徽之所器重徽之無

  子家藏書萬卷悉與綬綬母亦知書躬自敎訓以故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爲一時所尚及綬官參知

  政事母尚在︹明︺杜氏女趙州人年及笄值寇掠大石橋突入逼之詈罵不從賊怒刳其

  腹而白璋妻楊氏柏鄉人璋病亡氏撫尸慟哭即自縊白勤妻李氏

  柏鄉人年十六邑胥趙權謀欲汚之伺勤遠行遂入卧内李疾呼詈罵權逸去勤歸訟於官邑令庇

  胥而笞勤李懣恚自縊死蔣氏名安閒臨城訓導蔣龯女夫殁守節隨父之任正德六年流賊

  陷臨城入學舍捽龯及妻李欲殺之女伏暗室聞之遽出泣言願代親死賊釋龯及李欲犯之堅拒

  不從賊怒殺之趙學書妻劉氏臨城人嘉靖癸丑流寇至執其姑氏往救紿賊舍其

  姑即赴火死孫昌穀妻張氏寕晉人昌穀卒張舍殮如禮幾死者數矣親戚屢勸

  慰之終不可奪距户自縊李氏女隆平人年及笄未嫁崇禎戊寅為兵所執女堅拒不從兵

  脅以刄女即以刄自毁其面遂被殺楊晉妻曹氏隆平人崇禎戊寅兵圍城急衆議逃

  避曹𥬇曰避將安之庭前井足完吾事矣城陷遂攜二女入井死同時張爾翮妻馮氏亦偕其女及

  婦王氏冋赴井死馮青選妻曹氏寕晉人青選殁一子方二歳號泣欲死姒王氏

  勸止之乃强食飲以撫其子崇禎甲申流賊至縣境曹語其姒曰我少婦不宜于亂世幸姒可托得

  撫育吾子足矣吾將從夫於地下遂自縊死

 ︹本朝︺李淮妻傅氏高邑人姑病疽醫藥不治氏吮其毒復𥸤天祈以身代姑竟愈後淮

  官翰林卒於京邸聞訃即哀毁泣血投繯死王澐女新城人字隆平張肯構未嫁夫殁女

  聞即閉門自縊家人奔救得不死送歸夫家守節舅姑為立嗣女奉養尊嫜訓誨嗣子孝慈兼著雍

  正年間 旌王公弼妻宋氏隆平人為强暴所逼不從被殺同縣王孝兒妻王氏

  胡六兒妻張氏皆以拒强不辱死孟晰妻周氏趙州人夫殁家貧姑老且病氏事奉

  惟謹同州節婦劉成章妻孫氏周欲可妻孫氏曹成性妻侯氏劉長久妻王氏孫文玉妻王氏霍夢

  麟妻張氏候綸妻賈氏李守讓妻季氏賈多福妻宋氏屈恭妻張氏王九信妻趙氏宋桂蘭妻張氏

  張維濬妻宋氏孫振宗妻王氏郭勤學妻尹氏王鈍德妻李氏李自聞妻陳氏馬照妻李氏白儀恭

  妻石氏馬智妻李氏劉玉先妻姚氏孫亷儒妻田氏張大振妻白氏劉廷舉妻王氏屈存平妻宋氏

  均乾隆年間 旌魏裔訥妾李氏柏鄉人裔訥官桃源令暑夜火有嫡孫方卧乳

  媪因火驚走氏入火中抱之出及裔訥殁時命衆妾改適氏獨涕泣不忍去守志以終同縣節婦魏

  鼐妻邢氏楊道楫妻劉氏白琛妻吕氏劉二京妻吕氏魏裔京妻王氏魏世恒妻趙氏魏㔤妻趙氏

  馬騰妻韓氏張志仁妻趙氏張文燦妻吕氏白勴妻賈氏郭進寛妻魏氏魏泰妻王氏王澤永妻趙

  氏趙奎璧妻康氏江鳳時妻張氏江天爭妻李氏魏之彬妻李氏魏文魁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楊溥印妻郭氏隆平人夫殁姑老氏黽勉以奉甘㫖姑病親侍湯藥衣不解帶者數

  月撫孤成立守節終身同縣節婦武子俊妻李氏武安邦妻王氏張世修妻司氏張拱妻李氏劉文

  耀妻楊氏劉惠妻趙氏馬徳宏妻張氏蕭致祥妻蘇氏楊錞妻董氏鞏金礪妻王氏趙配命妻李氏

  朱霞妻楊氏曹東銅妻王氏武振妻魏氏趙錦祚妻張氏趙昇妻蕭氏董宗著妻楊氏董鄴妻喬氏

  李茂林妻史氏李念祖妻張氏張如祥妻趙氏趙淑曾妻馬氏李好仁妻戎氏楊勝任妻張氏楊俊

  妻賈氏楊偉妻王氏楊威妻王氏武自修妻張氏楊清妻許氏趙文憲妻徐氏楊貴臣妻岳氏戎西

  山妻王氏喬文星妻張氏宋振妻李氏宋吉妻籍氏董雍樂妻岳氏岳家旺妻董氏高秉元妻劉氏

  趙巖妻董氏成華國妻曹氏王化妻王氏趙李氏董莘樂妻王氏張翔妻尹氏張元生妻王氏

  張浤妻馬氏汪炳妻王氏劉世傑妻謝氏張升鰲妻檀氏成允執妻郭氏趙謙妻國氏李璠妻趙氏

  國祺妻祝氏楊協遠妻張氏謝剛妻趙氏高進美妻馬氏薛成名妻張氏武名捷妻張氏劉獻珍妻

  馬氏趙晉蘭妻程氏張錫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來喜妻牛氏高邑人拒强不

  辱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天賜妻董氏節婦趙成龍妻董氏胡熙祚妻吕氏梁文振妻張氏王見禮

  妻申氏牛如奎妻張氏馬祥妻郭氏馮天明妻趙氏劉之德妻程氏席北院妻王氏平撰妻牛氏張

  宏温妻李氏郭天長妻張氏劉之微妻褚氏李性善妻焦氏李思方妻魏氏王階雲妻吕氏李際泰

  妻崔氏孫文妻王氏李湛妾宫氏李讓妻李氏平如均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曹時忠

  妻劉氏臨城人夫殁姑病以乳哺姑有諷以他適者因斷髪自矢值歲饑自食糠而舅姑甘

  㫖不缺同縣節婦李之碩妻王氏和聚業妻楊氏李之奇妻張氏趙芙妻潘氏郝自得妻陳氏李從

  孝妻王氏烈女劉行科女東姐烈婦楊曰旦妻李氏米可達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孫壆

  妻劉氏寕晉人夫殁絶食三日親族以姑老且病勸之因奉姑守志姑殁既葬氏仰天嘆曰

  可以行吾志矣縊而救甦者數次乃以齒斷舌明必死家人將進藥餌氏乘間取刀剖腹死同縣節

  婦孟潤妻李氏媳王氏李貴中妻趙氏王明嗣妻張氏趙國相妻李氏李佩妻李氏李嘉珍妻趙氏

  李之密妻孫氏趙元福妻孟氏張希賢妻趙氏羅可才妻高氏趙瑄妻陳氏趙紹元妻田氏張英妻

  孟氏閻廣嗣妻賈氏馮泌妻高氏鄭天祥妻梁氏張裕如妻王氏張覲光妻高氏閻如瑚妻睦氏妾

  王氏孫樛妻李氏張七治妻章氏趙三聘妻李氏張經妻劉氏王推晉妻孫氏王三極妻張氏宋文

  學妻耿氏王燨妻李氏孫喜妻李氏王宸妻鄭氏胡珍妻薛氏段智妻董氏張之彦妻劉氏李鐸妻

  劉氏宋琢妻姚氏馮如璣妻張氏馮道中妻劉氏劉進仁妻魯氏曹維屏妻李氏韓肅妻常氏鄭祚

  昌妻王氏柳盛鋕妻陳氏張振祖妻畢氏賈如顔妻孫氏韓鏞妻屈氏趙天祥妻武氏趙學曾妻杜

  氏趙天瑞妻耿氏張振妻郝氏馮任妻劉氏賈文瑞妻張氏袁知璧妻武氏張宗舜妻曹氏王允塤

  妻孫氏孫峝妻樊氏王宥妻閻氏楊于朝妻趙氏陳榮妻徐氏施玉妻馮氏孫炌妻岳氏白楷妻張

  氏張斌照妻喬氏張騰龍妻韓氏孫核妻劉氏耿蘭妻曹氏王國卿妻杜氏馮慶餘妻周氏馮如愚

  妻劉氏孫塽妻劉氏朱九成妻王氏柳伸妻李氏高暽妻薛氏蔡良選妻魏氏蔡良忠妻周氏蔡良

  敬妻梁氏鄭祚曾妻董氏鄭國輝妻李氏李光服妻王氏董建庸妻曹氏羅宗奇妻鄭氏曹爾奇妻

  王氏靳祿妻趙氏李宏章妻鄭氏李兆鳳妻李氏范達妻楊氏張銘妻章氏張覲陞妻陸氏孫維翰

  妻張氏孟啟祥妻王氏王令名妻耿氏張鳳鳴妻劉氏董起鳳妻樊氏馮霈妻梁氏樊鑑遠妻劉氏

  陳楷妻江氏高自估妻郝氏曹德華妻尚氏展大奎妻杜氏王鳳淳妻師氏張鳳翼妻王氏張元勲

  妻姜氏王心泰妻張氏雷天縱妻張氏江可法妻屈氏史浩妻高氏耿照妻潘氏烈婦史盈倉妻李

  氏均乾隆年間 旌顔名魯妻王氏寕晉人年十九適顔事舅姑以孝聞至一百八

  歲而終孫曾五世相聚乾隆年間 旌高知近聘妻閻氏趙州人未婚而知近

  殁氏矢志守貞同州節婦高煥然妻閻氏賈常治妻劉氏王人龍妻蘇氏睦法孟妻李氏王瑶芳妻

  宋氏均嘉慶年間 旌魏翕妻王氏柏鄉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趙文

  畫妻檀氏隆平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李高氏均嘉慶年間 旌孫光輝妻

  彭氏寕晉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駱妻賈氏趙蘭妻李氏節婦王志義妻畢氏均嘉慶年間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6.djvu/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