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二十八

卷四百二十六至四百二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二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二十九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6.djvu/5

泉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泉州府在福建省治西南四百一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東至海一百

  三十里西至漳州府長泰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三里北至興化府仙遊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海八十三里西南至漳州府龍溪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仙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永春

  州界一百五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分野︺天文牽牛須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周爲七閩地後屬越秦閩

  中郡地漢爲㑹稽郡冶縣地後漢爲㑹稽南部都

  尉地三國呉分置東安縣晉改曰晉安屬晉安郡

 宋齊因之梁天監中分置南安郡陳因之隋平陳

  廢郡改縣曰南安屬建安郡唐武德五年置豐州

  貞觀元年州廢屬泉州時泉州治閩縣聖厯二年置武榮

  州唐志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治南安三年廢久視元年復置景

  雲二年改曰泉州元和志即今理天寶初改清源郡乾元

  初復曰泉州屬江南東道五代初屬王閩晉開運

  中屬南唐置清源軍節度使宋乾德二年改平海

  軍太平興國三年復爲州屬福建路元至元十五

  年升泉州路總管府是年置行中書省十八年徙福州明洪武初

  改曰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福建省領縣五舊領縣七雍正十二年升永春縣爲永春直隸

   州以德化縣屬之

   晉江縣附郭東西距二十八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東至惠安縣界二十里西至南安縣

   界八里南至海一百三里北至興化府仙遊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海八十三里西南至南安縣

   界三十里東北至仙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南安縣界十里漢冶縣地晉以後為晉安縣地隋為南

   安縣地唐久視元年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泉州開元六年析南安縣置晉江縣為州治五代宋因

   之元為泉州路治明為泉州府治 本朝因之南安縣在府西少北十五里東西距七十五

   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晉江縣界八里西至安溪縣界六十七里南至同安縣界八十里北至

   永春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晉江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同安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興化府仙遊

   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永春州界九十里漢冶縣地三國呉分置東安縣晉太康初改曰晉安屬

   晉安 郡宋齊因之梁為南安郡治隋廢郡改縣曰南安 屬建安郡唐武德五年為豐州治貞觀元年

   州廢聖厯二年為武榮州冶三年州又廢久視元年於縣東北界置武榮州㝷改泉州以南安屬焉

   宋因之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 本朝因之惠安縣在府東北五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

   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海四十五里西至晉江縣界三十里南至海四十五里北至興化府仙遊縣

   界五十里東南至海五十里西南至晉江縣界三十里東北至仙遊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仙遊縣

   界四十五里漢冶縣地晉以後為晉安縣地隋為南安縣地唐為晉江縣地宋太平興國六年析置

   惠安縣屬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 本朝因之同安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東

   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南安縣界四十里西至漳州府龍溪縣界七十五里

   南至海八十里北至安溪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南安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龍溪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南安縣界四十里西北 至漳州府長泰縣界五十里漢冶縣地晉太康三 年析置同安縣屬

   晉安郡尋省入晉安縣隋唐為南安縣地五代後天成四年王閩復置同安縣屬泉州宋因之元

  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 本朝因之安溪縣在府西一百五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八

  十五里東至南安縣界二十五里西至同安縣界六十里南至南安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永春州界

  六十里東南至南安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同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永春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龍巖

  州漳平縣界一百七十里漢冶縣地晉以後為晉安縣地隋唐為南安縣地五代南唐保大中分置

  清溪縣屬泉州宋宣和三年改曰安溪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川逼⿰氵𡨋 -- 溟渤山連蒼梧唐歐陽詹二公亭記閩越奥區地帶

  嶺海宋錢熙記表以紫帽龍首之峯帶以金溪石筍之

  阻宋陳知柔修二門記北枕清源西拱紫帽漲海經其南岱

  嶼襟其會宋淳祐志負洛陽南面晉江倚泉山而城

  三台山八卦水明王世懋閩部疏

 ︹風俗︺民淳訟簡素稱易治宋王十朋止訟文地推多士素習

  詩書宋曹修睦建學表其地少寒故曰温陵煮鹽鬻魚

  為業商賈鱗集俗尚儉樸號曰海濱鄒魯隆慶府志

 ︹城池︺泉州府城周三十里門六水門三唐天祐中建至正十二年拓建明萬厯三十二

  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康熙三年十七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六年嘉慶五年重修 晉江縣

  南安縣城周七百七十四丈門四引萬石陂水環城為濠明嘉靖三十八年建 本

  順治十三年重建康𤋮三年修乾隆十一年重修惠安縣城周九百八十六丈門四濠

  周一千二十丈明嘉靖三十一年建萬厯三十八年重建 本朝順治四年康熙十七年乾隆十

  六年重修同安縣城周八百四十六丈門五各為重門濠周一千九十六丈宋紹興十五

  年建明景泰元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二十四年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溪縣城周六百二十六丈門四水門二明嘉靖四十一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重建雍正

  二年修乾隆五年十六年重修

 ︹學校︺泉州府學在府治南育材坊宋太平興國七年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雍正二年

  乾隆二十六年嘉慶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晉江縣學在縣治東行春門外宋淳

  熙四年建於行春門内明洪武初移建今所 本康熙七年修五十二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學

  額數二十名南安縣學在縣城東二里宋紹興中建本朝順治中修雍正十二年

  隆二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惠安縣學在縣治東元元貞初建 本朝雍正十三

  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同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紹興十年建 本朝康熙元年修五

  十五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年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安溪縣學在縣治東南宋

  紹興十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雍正元年修乾隆二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陵書院在府治東蔡巷明正德十年建 本朝乾隆七年拓建清源書院

  治東南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小山叢竹書院在府治東北城隍廟旁 本朝

  康熙四十年建中有亭宋朱子題額曰小山叢竹因取以名書院梅石書院在府治東

  北舊名一峯書院明嘉靖八年以羅倫謫官講學於此因建 本朝乾隆十五年重建改今名嘉慶

  十三年修石井書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鎮西舊名鼇頭精舍宋紹興初朱松為鎮官講學

  於此嘉定四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建乾隆十四年修増臺門及兩廡豐州書院

  在南安縣治東 本乾隆二十年螺陽書院在惠安縣學宫右舊在縣署右 本

  朝康熙年間建乾隆十四年移建今所雙溪書院在同安縣治東本朝乾隆二年

  十八年拓建文公書院在同安縣大輪山麓初在城隍廟左元至正初賜額大同明成

  化間遷於儒學東嘉靖間改建今所 本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十七年重修玉屏書

    院在同安 縣厦門城内本朝乾 隆十六年建  紫   陽書院在同安縣 厦門朝天宫 後

     本朝雍正二 年建四年拓 建又安 溪縣東南啟聖祠前亦有紫 陽書院朱子 簿同安 時甞按事於

    考亭書院在安 溪縣治城 隍廟東 本 朝康熙五十 二年建乾 隆二十二年 修 按

    舊志載歐陽書院在晉江縣東北清源 山唐歐 陽詹林藴林藻讀書處奉先書院在南安 縣西三 里

    九日山宋 建乾道中改為墨妙堂浯州 書院在 同安縣東南 浯州嶼元建鳳山書院在安 溪縣北 鳯

    山明正德十六年建謹附記

  ︹户口︺原 額人丁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七十 九今滋 生男 婦大小共二百三十八萬一千四 百二十 九

    名口 計四十 五萬三千一百 二十九户又屯 民 男婦共 六萬七 千八十三名口 計三千九百五 十 五

    

  ︹田賦︺田 地一萬三千七百五 十九頃八十 一畝 二分六 釐有奇額徴地丁正 雜銀一十二 萬七 千七

  十九兩六錢二分七釐米五千九百七石三升四合一勺屯田五百七十一頃九十八畝一分六釐

  有奇額徴丁糧銀二千二百四十四兩三錢二分米五千五百一石九升三合

 ︹山川︺清源山在府城北五里郡主山也舊名泉山一名北山又以高頂常雲名齊雲山寰宇

  記山有孔泉故名朱買臣傳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殻下石如砥中坼孔竅

  而泉出焉方輿勝覽山周環四十里有石乳泉下達於江其巔有清源洞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

   郡葢本於此通志在晉江縣東北八里高數千仞上多巖洞其得名者凡三十六閩書三十六巖洞

  純陽洞紫澤宫東巖西巖海潮室南臺巖遵巖半嶺巖棲霞巖大道巖泰嘉巖靈源菴碧霄巖不易

  巖瑞像巖寒山巖日休巖妙覺巖獅巖龜巖虎巖賜恩巖中巖下巖巢雲巖彌陀巖觀音巖梅巖木

  龍巖勢至巖清泰巖羽仙巖片瓦巖泰空室無塵菴楞伽院是也縣志上起三峯中峯有上下二洞

   上洞名純陽下洞名紫澤上下洞之間即清源泉也府志自清源之陰分而東行為萬安山至洛陽

   江南岸而止相近曰梁相山其迤而入郡城者東北曰虎頭山一名松灣折而北曰雲山為宋時州

   治韓琦生時榕樹開花處迤南曰鸚鵡山有巨石車立如鸚鵡故名更折而西南曰昇文山以漢末

   王朗登臨於此 亦名朗山一名龍頭山又西曰 莪山山有莪泉萬 歲山在晉江縣東南十里

   一名法石山下有法石寺宋初陳洪進築壇遥祝以效嵩呼後人名其地曰萬歲坡其左有石頭山

   山有三石傑出又雁塔山亦在縣東南十里平地突起高岡圓秀靈山在晉江縣東南二十

   里下瞰東湖前有盤石可觴坐百人上有懸石撼之輒動揺不止名碧玉毬左為雲谷山明蔡清嘗

   讀書於此上有塔院名雲谷室又十里有桃花山山土紅如桃花相連為赤蝦山(⿰釒义)-- 釵

   在晉江縣東南三十里兩峯延袤數百丈若(⿰釒义)-- 釵然左有石鏡峯右有石獅巖上有六勝塔頗壯麗

   浯嶼水寨移置於此以地名石湖亦曰石湖山寶蓋山在晉江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大孤

   山絶頂有石塔名關鎻塔聳出雲表商舶望此為抵岸之標俗謂之姑嫂塔下有聖泉井隨海潮汐

   為盈縮山半有虎岫巖東南跨海旁有金鞍山俗呼小孤山亦名天馬山中有月菴岱峯山

   在晉江縣東南閩書中有石佛巖相傳宋嘉定中石露夜光三道僧守淨鐫彌陀觀音勢至三尊旁

   刻泉南佛國四大字宋王十朋書字高六尺許獅山在晉江縣南十里昔人嘗置烽火於此一

   名烽山山前有行輦山相傳宋幼主南行至此下輦故名又南二十里有𧰼陷山山勢雄大其東南

   為石龜山羅裳山在晉江縣南三十里為府城案山山東有玉髻峯下有畫馬石又有龍湫

   六井汲一井則五井皆動華表山在晉江縣南四十里頂有巨石聳立形如劍㦸相近有高

   州山尖聳秀淨與府城相對靈源山在晉江縣南四十里其山蜿蜒數十里高出東南諸

   山舊名呉明山以有靈泉大旱不竭改今名上有望江石南瞰大海外如在眉睫絶頂有紫雲峯

   靈秀山在晉江縣南五十里上有小巖潮至則石潤潮退則石燥名海潮巖横山

   江縣南七十里横於郡南長數里許龍蛇二水出焉石塔山在晉江縣西南二里筍江上其

    山從腰 至麓乃一大 磐石長二百餘丈其 穿伏水底尤不 可測號萬家 石宋𥘉有僧建塔於 頂因名

    左為龜山 有石 卓立二丈 許名石筍又 西 南里 許有鼓雷山 有石 如鼓叩之 聲如雷又二 里 有龍 首

    一亦名 龍頭嶺下有妙 峯堂唐歐 陽詹别墅在焉紫  帽山在 晉江 縣西 南與 南安 縣接 界

    方與勝 覽州有紫帽山 為郡之前山嵯峨 摩 天絶頂常有 紫雲故名山椒 有龍池府志在縣 西 南五

    里其 南 即 南安縣 界山脉自南安 烏石 山蜿蜒 而來有 十 二 峯峯之 最高者有二左 峯之 陰有金 粟

    洞右 峯絶 頂有凌霄塔 西有石鼓丹龜試劍 棋局 仙跡仙掌諸 峯北有天湖巖雙   陽山 

    江縣北十 里與南安 縣接 界郡城望 之微 有大 小曰大陽小 陽南望之 則兩 山並峙一 名朋 山舊 志

    朋山 大陽之 巔有泉深不 可測名 為龍潭五  洋山在 晉江縣北五 十 里山 頂有田千畝 宋 時

    有五 姓居此 今訛五為呉有小 髻洞山 麓有清水巖豐  山在晉江縣 北六 十里毎遇水 旱鄉 人

    禱之 常豐故 名山頂有雙丫亦名 雙髻山又 縣 東南三 十里亦 有豐山南安縣南七 十里有大 豐 山

   鳳山在晉江縣東北勢如飛鳳故名一名黄積山又名皇績山明嘉靖三十七年倭賊掠鳳山

   清源山犯南安即此地相連為大旗山下有石鏡亦名鏡山明何喬逺築精舍其下龍山

   安縣東六里形如龍蜿蜒而西偃而復起者九亦曰西山靈秀山在南安縣東南七里山狀

   如屏障山上有巖旱禱輒應相連者曰佛跡山九域志上有足跡相傳以為佛跡舊志相近有翠屏

   山有大小潘山 按此與晉江縣之靈秀山名同地異又惠安縣南亦有靈秀山雄山

   安縣南六十里山勢高大諸峯皆在其下又有半月山以形似名與壺公山相近仙境山

   在南安縣南七十里一名高田山楊樵夫遇仙處下有白家坡通九溪水又雞籠山亦在縣南七十

   覆鼎山在南安縣南八十里有夀溪出此縈行二十里溉田三千頃楊子山

   在南安縣南八十里山多泉源清泚常流巔有清水泉從石罅出禱雨輒應舊志相近有黄漸山與

   同安縣接界山麓多野菊亦名黄菊山圭峯山在南安縣西南三里下有報親寺後為錦

  田鄉明傅夏器居之手植荔支諸珍果自給烏石山在南安縣西南二十五里俗名烏山

  有石光黒如漆因名絶頂有三石列峙號三公石其東為九洲巖又東有龍水巖巖下有小井四時

  鳳棲山在南安縣西南三十里自烏石盤旋連亘而來東南有石柱端方峭拔高五丈

  餘闊一丈四尺天欲雨則柱出泉相傳昔有鳳棲其上舊志相近有松崎山𰚾候常温古名陽調坪

  五峯山在南安縣西南五十里山頂有石方廣十餘丈下覆如屋可容五百餘人其色翯然

  一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西下半里許有白雲巖獅子巖下有靈泉又有覺海巖亦名燕巖上產佳

  茗中有寺柏峯山在南安縣西南六十里山多柏木亦名靈秀山產嘉茗九溪之源出焉

  麗碧山在南安縣西南六十里峯巒秀麗山石娟好潔白可愛故名九日山

  安縣西三里方輿紀勝去城五里俗常以重陽日登高於此故名府志或云有道人言吾自戴雲山

  來此九日乃到因名山故有三十六奇朱子嘗與傅伯成載酒過此後復與陳知柔賦詩懷古上有

   朱子書九日山三字其西有高士峯東為姜相峯金雞山在南安縣西三里寰宇記在縣

   西南六里縣志相傳有金雞止其上故名雙溪之水流經其北謂之金溪宋傅自得與朱子泛舟于

   此朱子詩扁舟轉空濶煙水浩將平月色中流滿秋聲兩岸生大帽山在南安縣西三十里

   與同安縣接界廣袤十餘里頂有巨石九層其形似帽有𧰼潭四時皆盈旱禱輒應同安縣志大帽

   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又有西大帽山在縣西八十里福泉山在南安縣西四十五里山

   勢雄峻中有流泉一名覆般一名𧰼卧皆以形似名有八尺嶺大羅山在南安縣西五十里

   接同安縣界山高而險東田溪水出焉又名靈水山同安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西南巔有螺巖一

   名蠔巖又西南有浮潮山相傳潮水至則此山若浮九峯山在南安縣西 北三里山有九 峯

   峯頂有巖曰西華巖五代時譚峭居此石硿山在南安縣西北七里山皆細文白石郡中

   用石皆需此雙溪山在南安縣西北十里永春安溪二水至此會合故名山上有石似印

   亦名印峯山楊梅山在南安縣西北二十里下有虎㕔巖横亘如列屏又十里有齊雲山

   大安山在南安縣西北三十里山陡絶難於登陟頂有真武巖巖中可容百人龍源

   山在南安縣西北三十里其下有泉從石罅出永春水經其下曰洪瀨溪御看山

   安縣西北三十里上有聖泉出石凹中可療眼疾囷山在南安縣西北四十里秀銳峭拔其

   形如囷航海者率以此為標準下有龍窟泉英岌山在南安縣西北五十里亦名英山盤

   踞數十里中峯尖而勢差伏旁二 峯兩翼布張如鷹隼又名鷹山安溪縣治之對山 也產茶甚佳下

   為英洋溪又有九仰山衆峯九面環仰此山故名翔雲山在南安縣西北六十里接同安

   安溪二縣界其形似𧰼又名象運山東有池溪巖英溪之水出焉葵山在南安縣北六里疊

   石如筴號曡經石又如葵花然為縣主山城山在南安縣北三十里樹木周匝如城山前有温

   泉四三熱而一温相近有奇龍山四瑞山盧嶺山在南安縣北四十里下有瀘溪相近有洪

   高蓋山在南安縣北少西五十里山頂方平如蓋以有歐陽詹詩亦名詩山下有村曰

   詩村詩溪水出焉東入永春溪高田山在南安縣北少西六十里山最高峻頂上闢田數十

   畝土人種瑞香花高大異常天柱山在南安縣北少西七十里高可以望郡中四圍八山

   拱向中有田數百畝田中有數小山如棋子俗謂之八仙奕棋云五公山在惠安縣東二

   十七里府志相傳蕭梁時唐公誌公寶公化公朗公共隱此故名峯崎山在惠安縣東二

   十五里為縣水口又北三里有輞川山黄崎山在惠安縣東四十里與圭峯對峙於海門

   土色微黄三面皆海鹵氣吹盪不生草木宋時產鐵嘗置鑪於此又名揚旗山又南十里為香山

   松洋山在惠安縣東南三十里山最高大為一方巨鎮頂有兩石對峙山北有松洋洞洞口

   僅容一人側入其中可容二三百人宋元之末居民避難於此靈瑞山在惠安縣東南三十

   里横列如屏障然上有靈瑞巖東麓有龍泉亦名龍泉山淨山在惠安縣東南海中圓淨尖秀

   下瞰東⿰氵𡨋 -- 溟上多怪石如水囓射狀最高而峭拔者三峯登之可觀日出小岞山在惠安縣

   東南四十五里淨山東十里北對黄崎南控大岞縣境諸山之東趨於海者至此三山而止

   岞山在惠安縣東南小岞南海中山頂有洞由小石門入丈餘折而右轉巨石如屏可蔽内外

   中容百人一人持㦸守門百人攻之不得入明初居民避倭寇於此寇不能攻乃捨去山石有如鐘

   磬者叩之聲聞數里文筆山在惠安縣南二十里舊名香鑪山三石錯峙旁列鼎耳縣治之

   前山也又南五里有九峯山九峯競秀故名錦田山在惠安縣南四十里九域志州有錦

   田山舊志山下有腴田萬頃有溪曰錦溪五代時豪民黄氏居其下亦曰黄田山青山

   安縣南四十餘里山面大海五代時閩將張梱嘗立寨於此以禦海寇盤龍山在惠安縣

   西南數里自雲峯分支西南行復起七峯重曡而來如龍之盤故名又馬山在縣西南三十餘里

   城山在惠安縣西南三十餘里盤龍之南東連大海西接長江延袤如城 按此與南安縣之

  城山名同地異登科山在惠安縣治西舊名登高宋盧瞻讀書其上舉八行科故易今名

  東平山在惠安縣西二十餘里羣山連屬東有平原三四里復起一峯因名又東南數里曰

  卧龍山盤曲囘復中起一峯如龍昂首鶴堂山在惠安縣西二十五里下瞰洛陽江頂有

  巨石高五丈餘泗州山在惠安縣西北山頂有天開巖遥望大海厯厯如掌上雲峯

  山在惠安縣西北泗州山西前有萬歲坡舊志坡上大石高廣四大餘復有一石上廣下削架於

  其上若將墜焉併力推之不動兒童以芥挺之輒動俗呼危石其西曰大中山大帽山

  安縣西北四十里雲峯之北屹立千仞絶頂寛平廣百餘丈有泉一泓其深莫測山產磁石黄精萬

  年松 按此與南安同安之大帽山名同地異三髻山在惠安縣西北四十里高聳千仞頂

  拔三峯形如環髻上有仙人橋横跨兩崖崖甚深杳旁有龍湫其西爲雞籠山沂山在惠安縣

  西北一名芹嶺下有芹溪上有寶蓋巖坐禪臺濟龍潭太白山在惠安縣西北四十里一

  名蓮花峯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襄書太白峯三字於上螺山在惠安縣治舊名羅山以形

  如螺髻更今名又名登龍峯又龍蟠山在縣北門外稍東為觀音山崑崙山在惠安縣東北

  三十里志勝山勢高聳望之如祥雲然上有清泉石室宋蔡襄嘗讀書於此大中祥符間有僧道養

  居山南巖下能伏虎因名伏虎巖胡盧山在同安縣城西北隅平地特起形若葫蘆旁又

  有四小山俗呼五蘆山宋蘇頌居此山下九躍山在同安縣東一里許山形蜿蜒九頓九伏

  至雙溪口一名鳳山三魁山在同安縣東四十里山峯奇秀為邑境諸山之最相近有鴻漸

  山其山高冠羣峯與浯洲嶼隔海相對山後為南安縣界寶蓋山在同安縣南三十里又名

  寶傘一名美人山相連者曰豪山山巔有龍潭天將雨龍則擊水聲如鐘磬山麓有祠禱雨輒應

  按此與晉江縣之寶盖山名同地異金鞍山在同安縣南三十里上有泉自石罅出大旱不

  竭一名天馬山夕陽山在同安縣西南七十里以在西方最高遥接落日故名上有遁跡巖

  真寂寺相傳唐宣宗居邸時遁跡於此文圃山在同安縣西南七十里方輿勝覽在同安

  縣西上有花圃唐文士謝翛及弟修嘗居此舊志南近海濱接海澄縣界層巒曡嶂深洞長谷有龍

  池巖及雲嶽雲峯雲泉雲嶠諸勝其南曰崑山有石如盤上有巨人跡三重山在同安縣

  西六十里與海澄縣接界複嶺重岡高聳千仞下有溪水出焉溪東山在同安縣西北三十

  里山麓有龍潭旁有大盤石高下位置不一石中有眼大小參差大者如井如盤小者如甌如碟中

  俱有水天將雨其聲如雷蓮花山在同安縣西北三十里峯巒秀聳狀若蓮花一名金冠山

  又名夫人山山有太華巖朱子書字又西為苧溪山下有苧溪又西十里為大尖山與安溪縣分界

  三秀山在同安縣北十里三峯秀出一名仙人掌為縣之北鎮大鳳山在同安縣

  北三十里山勢延袤形如鳳翅朱子詩門前寒水青銅闕林外晴峯紫帽孤記得南垞通柳浪依稀

  全是輞川圖大輪山在同安縣東北方輿勝覽去縣一里羣峯環列如異人奇鬼或乘車

  張葢或衣冕峩冠或如帶甲或如躍馬勢若奔輪故名舊志山與應城山相接横亘十餘里西南一

  峯屹然倚空曰羅漢峯下有金光井蒼翠岑金牛石湫流泉達夫巖諸勝而留月巖為最奇山北有

  二松朱子書戰龍松三字同山在同安縣東北一里許一名梅山與大輪山對峙石上鐫同山

  二字朱子筆也北辰山在同安縣東北二十五里王閩時為北鎮上有巖其側有十二龍潭

  崑嶺山在同安縣東北三十里平地突起下有二溪夾流會合入海名曰蓮溪大眉

  山在安溪縣東十里又名眉田山相近有小眉山又東為高田山與南安縣接界北觀山

  在安溪縣東南五里山有石筍高五丈曰牛心石下有溪水囘環縣治名北地灣金龜山

  在安溪縣東南其形如龜當縣水口旗山在安溪縣東南山勢如旗一名馬旗山黄龍

  山在安溪縣南與縣北鳳山相對上有石如帽如牀几狀下有黄龍津一名登高山其東為三公

  山山有三峯中峯稍低旁有兩峯相對峙如公字故名黄蘖山在安溪縣南十五里一名

  南山又名午山為邑中衆山之宗深林邃谷有筍蕨菱稻之饒山腹有五峯巖五峯尖秀亦名頭陀

  產坑山在安溪縣南唐周朴居此上有瀑布泉其前有塘一名周塘山相近有宫山山

  半有盤石可坐數十人其中空虛如宫然閬山在安溪縣西南二十餘里一名浪來山謂山勢

  如浪也山半有閬苑巖巖有巨罅其上平廣可坐數十人下有月潭形似半月潭中蓮花石出水三

  龍塘山在安溪縣西南二十餘里上有龍門嶺兩石夾峙如門懸瀑數十丈舊有龍門

  蓬萊山在安溪縣西十里舊名張巖山上有清水巖巖下出泉四時不竭駟馬

  山在安溪縣西二十里亦名駟嶺俗名赤嶺蘆汀霞坑二水合流於此其左有聖泉巖上產茶極

  佳相近有碧水巖山北有石可容百餘人水出其下曰碧水鶴頂山在安溪縣西北自佛

  耳山蜿蜒數十里頓起高峯崔巍插漢惟秋冬時露山尖陟其頂可望千里為泉漳間巨鎮山下水

  口有石柱亘峙水中高五十餘丈大數十圍名砥流石佛耳山在安溪縣西北八十里一

  名佛天山山絶高大可耕可廬其前曰九峯山亦名九仙詹敦仁搆望雲亭面峯以寓思親之意

  石鼓山在安溪縣西北百里有石如鼓下有穴廣丈餘相連有石梯嶺巨石高峻有五十餘

  朝天山在安溪縣西北一百餘里以勢若插天而名上有天安巖相近有坑源山兩旁

  高聳百餘丈中有坑最深南斗山在安溪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故

  鐵礦山在安溪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以產鐵名鳳山在安溪縣北一峯特立分

  為兩翼若鳳翥然一名鳳髻山為縣治主山 按此與晉江縣之鳳山名同地異翠屏山

  在安溪縣北五十里本名大尖山山有巨峯高出羣山之表其東有小尖山雪山在安溪縣

  北五十里山上有積雪處歲旱禱之若巖溜滴⿰氵厯 -- 𤁋即雨覆鼎山在安溪縣東北八十里接

  永春州界形如覆鼎不生草木明嘉靖二十六年賊陳日輝據覆鼎山為寇出没泉漳汀之交僉事

  余礦討平之 按此與南安縣之覆鼎山名同地異瞻跡嶺在晉江縣東北洛陽江南

  洋嶺在南安縣西北四十里鵬溪水出焉又蓬萊嶺在縣北五十里勢極高峻五通嶺

  在同安縣南七十里舊志相傳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縣越城南下輦過縣東龍窟村登舟經此

  路通新安角嶼路旁有巨石二天祥書龍門二字 按龍窟村在縣西南十五里有三巨石連接水

  中名御踏吟詩嶺在安溪縣西北八十里相近有石人嶺嶺上有巨石如人又大宇嶺

  在縣東南接南安縣界東嶺在縣西南接同安縣界磨鎗嶺在縣西接長泰縣界打鼓嶺吉漈嶺俱

  在縣北接永春州界舟峯在晉江縣東北清源山五台峯東卧石去地千尺懸崖若風帆下有

  無塵菴左有林洞唐林藴林藻讀書處宋劉子翬有謁舟峯詩蓮花峯在南安縣西北二里

  八石嵸開若蓮花然上有蓮花臺宋黄庭堅作蓮花巖銘朱子有詩左為不老亭西行數百步為奇

  石室有石門圭峯在惠安縣東北四十里與黄崎山相對其北有大聖崖巖壑幽絶東臨大

  清水巖在惠安縣西南二十八里山石相撐自然成室頂有泉一泓澄澈不涸

  嶼在晉江縣東二十里四面湖水環繞民居輻輳舊有石頭路潮至則没宋寶祐中始作石橋以

  通往岱嶼在晉江縣東南五十里介於石湖北鎮兩山間其相連為白嶼聳出江中為洛

  陽石湖諸港湍流分匯之處左右多沈沙遷徙不常屢為商船患獺窟嶼在惠安縣南五

  十里海中舊志宋開禧間僧道詢運石成橋七百七十間直渡海門約五里許潮半落則通人行至

  今藉其利亦曰獺窟山又樂嶼在縣東北白嶼在同安縣東南四十五里海中周四里稍西為

  𬇞洲嶼 按此與晉江縣白嶼地異寶珠嶼在同安縣東南四十五里高浦所前狀如寶珠

  大嶝嶼在同安縣東南五十里廣六七里又南有小嶝嶼在縣東南六十里下有品字

  石泉瑩冽甘寒一名仙人井又有夾嶼在大小嶝二嶼間大擔嶼在同安縣東南八十里周

  圍五里相連有小擔嶼在厦門所前周圍四里又有檳榔嶼與小擔相連明嘉靖二十七年賊攻沙

  頭嶼衝大擔外嶼官軍擊郤之烈嶼在同安縣東南八十里金門厦門之中周二十里中有大

  小山數十其高者曰呉山牧山樓山湖山而呉山為最牧山之前舊有牧祠有軍營山後有馬寨有

  草湖唐置牧馬場於此浯洲嶼在同安縣東南海中一名金門去縣陸行九十里水行五

  十里廣袤五十餘里有山數十最高者曰太武狀若兜鍪山有海印上下二巖又有太武巖玉几案

  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鼇石石門石室蠏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等十二奇又南有南太武

  山特立海中高出羣峯其地亦曰五澳𬇞洲嶼在同安縣南四十里周四里東西二溪水

  合流經此入海舊志以在丙方而名嘉禾嶼在同安縣西南六十里海中舊嘗產嘉禾故名

  一名鷺嶼一名厦門廣袤五十餘里五峯並峙而無盡巖居中最高曰洪濟山上有雲頂巖兩旁大

  石為門西北有薛嶺嶺南為唐陳黯居嶺北為薛令之居時號南陳北薛有金榜山堂側有金榜石

  黯讀書處臨海有石名釣魚磯黯垂釣處又有動石在篔簹港口潮至石動又有浮沈石潮漲則浮

  水面潮退則沈海底天將風則石有聲又有虎溪巖一名玉屏山與萬石巖相對又有虎山山麓有

  龍湫亭下有龍洞四時不涸鼓浪嶼在同安縣西南六十里厦門西北多大石相近有雜

  浦嶼在高崎西北鸕鷀礁在晉江縣東南海中上有巨石百餘丈一塔峙其上如簪筆然

  海府境四縣濱海自興化府莆田縣西南接界環經惠安縣東南四十里又西南經晉江縣東南

  百里又西南經南安縣南七十五里又西經同安縣南八十里又西接漳州府海澄縣界元和志泉

  州東至大海南至大海一百里南安縣海在縣東南九十里新唐志泉州自州正東行二日至高華

  嶼又二日至龜鼊嶼又一日至流求國舊志府境之海東接莆田西接海澄延袤三百餘里明時分

  設衞所以防門户佛堂蚶江兩澳爲肘腋要地南安縣東南海口有石井巡司及淗尋運河二澳頭

  爲守禦之處惠安縣東南濱海北自樂嶼南屬岱嶼並海凡百餘里明時築沿江五城以爲屏障同

  安縣三面距海其浯洲與嘉禾俱沿海衝要之地圖說晉江之永安衞同安之金門厦門高浦三所

  爲沿海重鎮晉江在晉江縣南上源即南安縣之雙溪也雙溪一曰桃溪出永春州一曰藍

  溪出安溪縣自南安縣西北十里雙溪口合流東過金雞山曰金溪又東溪流益大繞縣南曰黄龍

  江又東南經晉江縣界石筍山下曰筍江又東至縣南門外曰浯江亦曰蚶江通名曰晉江又東至

  溜石渡曰溜石江環城東南流經法石司南又東達於岱嶼入海元和志晉江縣置在晉江之北因

  名新唐志縣北一里有晉江開元二十九年别駕趙頤貞鑿溝通舟楫至城下寰宇記晉江在州南

  一里自南安縣來流五十里入海方輿勝覽晉南渡後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黄龍江

  在南安縣相傳有黄龍見於溪南而曾楚公為進士第二乾道四年龍復見石起宗亦為第二府志

  晉江縣南有紫帽龍首烏石等山凡十有六水皆達於縣西南二里東山渡入海 按晉江古名南

  安江元和志曰南安縣晉為晉安縣也陳立為南安郡因郡南安江取以為名是也晉江縣自唐開

  元六年初析即在晉江之北而新唐志謂晉江在縣北一里縣北宜作縣南係字畫之誤以元和志

  及寰宇記證之自明洛陽江在晉江縣東北二十里去惠安縣西南三十里為晉惠二邑界

  江晉江東北諸山之溪惠安南紀之水俱匯於此入海九域志泉州有樂洋江方輿勝覽洛陽江在

  泉州東二十里發源惠安自晉江入海廣三百丈舊志江北羣山逶迤數百里至江而盡相傳唐宣

  宗微時嘗遊行至此覽山水勝概有𩔖吾洛陽之語故名甆竈溪在晉江縣南舊志自南安

  縣榮第蠏坑諸山發源又有葛洲溪自南安洪嶺湖洋五峯諸山發源入晉江縣界合靈源山北諸

  澗凡九十九水俱㑹於清洋陂又東北㑹於煙浦埭出溜石六里陂入晉江 按通志於甆竈溪九

  溪二水分晰未明清洋陂㑹九十九溪之水亦呼九溪非由安海港入海之九溪也舊志謂源發榮

  第蠏坑地亦可疑二山在南安縣西北四十里溪流豈能越桃藍雙溪而南存以待考九溪

  在南安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柏峯山逶迤而東分為九派匯為龍潭又東南達於晉江縣西南六

  十里之安海鎮出安平橋南入海桃溪即永春溪自永春州東南流入經南安縣西北至雙

  溪口南與安溪水合為晉江寰宇記桃林溪在南安縣西二十里自龍溪縣界來與錦田溪合入晉

   江縣界府志上流有二派一接永春東關之水曰水江村右有四水來㑹一接小姑山之水曰塔口

   村左有八水來會二派至便口而合流達於洪瀨渡諸溪水來㑹者共四十四溪又與晉江凌斜溪

   之出澗埕渡者同達於雙溪口英溪在南安縣西亦曰英洋溪源出翔雲山流經英山入安溪

   曰翁溪口瀘溪在南安縣北源出盧嶺山小澗流入洪瀨溪 按輿圖南安縣西北有羅溪西

   流經小羅村南又西注桃溪當即是瀘溪羅與瀘音相近而訛也宣妙溪在惠安縣南源

   發縣西南三十里城山東流至前澳溪㑹金山溪水金山溪源發九峯山下循文筆東麓又東至前

   澳溪與宣妙溪合又東至東井埭入前林港由大岞小岞二山間入海舊志前林港在縣東南四十

   里上源即宣妙溪曾溪在惠安縣西南舊志有二源一出上曾溪一出上苑溪會於充口亦

   曰下曾溪入於馬山埭入海又有黄坑溪發源鸛嶺坑亦入馬山埭龍津溪源發惠安縣西

   二十餘里東平山東流繞縣治前達下謝溪至王孫走馬埭入峯崎港注海又南坑溪出縣西馬壠

  洋坑溪出縣東南松洋山流至下林溪而合北至走馬埭入峯崎港又菱溪出縣北觀音山東南流

  驛坂溪出縣西北大帽山東流至縣東北埔頭溪而合南入峯崎港又茭布溪出雲峯山又一溪出

  五峯巖流至前灣而合入峯崎港舊志峯崎港在縣東五十里縣境中紀之水匯於此沙溪

  在惠安縣西舊志有三源一出三髻山曰白巖溪一出湖坑山曰前郭溪一出晉江縣柯山嶺曰澳

  溪匯流經谷口橋入洛陽江證果東溪源出惠安縣北之涂嶺山東南流至下盧溪㑹

  真如溪水真如溪出横溪嶺東南流與證果東溪合又東南入添崎港注於海舊志添崎港在縣東

  北縣境北紀之水匯於此西充溪在惠安縣東北源出小鼓溪及小溪合流而東至傅埭入

  東溪在同安縣東門外發源東北大羅山南流三十里合曾溪水逶迤曲折為第一溪第

  二溪第三溪至太師橋曰東溪繞經縣南至銅魚橋與西溪㑹又東南流至白嶼入於海蓮溪

  在同安縣東四十里源出縣東北鴻漸山又一溪源出東大帽山流至蔡塘而合經通濟橋東入於

  西溪在同安縣西門外源出安溪縣西南山中流入縣西北界匯諸溪水南抵西安橋為

  西溪又繞縣南至銅魚橋與東溪會東南流入海苧溪在同安縣西三十里源出蓮花峯東

  南流合小同溪入海小同溪源出安溪縣烏石山沙溪在同安縣西五十餘里自長泰縣流

  入合三重山水至林埭村入海藍溪即安溪自安溪縣西北南流經縣城西折而東繞城南又

  東流至南安縣西北之雙溪口北與桃溪水㑹為晉江明統志源出萬山中環繞一邑水深而碧故

  名縣志有二源一出縣北覆鼎諸山南流與龍潭溪合至縣西北五里為呉埔渡一出縣西北吟詩

  諸山合縣西諸水至澳下渡始通小舟至呉埔渡而二水㑹合總名曰安溪亦曰藍溪又繞縣南又

  東出羅渡入南安縣界舊志自羅渡而下至雙溪口諸水來會者共二十有七 按安溪北源即湖

  頭溪也西北源輿圖作碧溪二流至縣西北魁斗村東南而合南流經縣城西南有歸溪水自縣西

  南來北注之歸溪舊志及通志俱未載下湖溪在安溪縣西北源出銅鈸山合龍潭溪入

  東湖在晉江縣東一里一名萬婆湖縣境諸湖此為最大唐時周圍四十頃後漸壅塞宋

  慶元六年郡守劉頴濬之積土湖中為四山置斗門四於西南隅引為放生池歲又寖廢淳祐三年

  郡守顏頤仲復濬又積土湖中為三山統名曰七星墩郡人名其湖曰七星湖明初分為上下二塘

  中有岸為界天啟五年濬唐歐陽詹有東湖宴序龍湖在晉江縣南七十里横山南周二千

  餘丈積水三丈寰宇記在晉江縣南一百里有廟八閩通志旁有龍湖亭元至順二年建縣志周可

  二十里諸溪澗水匯流於此閩書龍湖與虺湖相去僅咫龍湖大而水綠虺湖小而水赤二湖若雌

  雄然龍湖舊傳與海通湧沙界其中或見龍出没焉又相近有方湖深四丈廣二百八十丈

  坑湖在同安縣東南浯洲嶼為金門下流瀦水不竭赤泉龍潭在南安縣西南六十

  五里山邊赤石間縣境龍潭有五北其一也一在縣東北十二里平洋中其水深黒一在縣西烏石

  山一在縣西南六十里留斾山一在縣西北石硿山下弓潭在南安縣北四十里有上中下

  三涵如竇三泓如甕涵水各入泓中其聲如鐘相傳有龍潛焉一名溪潭呉潭在南安縣北六

  十里兩山夾峙流注石壁間泉色深黒人目為海眼廣濟巖龍潭在同安縣東北旱禱

  多現靈物若蜥蜴狀則雨有瀑布飛落可三十丈又侯山龍潭在縣東南百丈漈龍潭

  在安溪縣西懸崖飛瀑陰晴萬狀下有潭潭口巨石山立八卦溝在府城内支分條貫外通

  潮汐明宏治中御史張敏開城中溝掘得大瓶鑄有巽字因名歳久淤塞 本朝康熙年間嘉慶八

  年俱重濬夫子泉在府學洙泗橋之北閩書隆興初清泉見於禮殿之庭甘香特異敎授黄

  啓宗視役夫薙蕪得之廼率諸生拜祝環甃其旁名夫子泉傅自得為記王十朋有詩藜杖

  泉在晉江縣東北清源山閩書界上下洞間左有泉曰藜杖泉在道旁若坎井然相傳蔡如金握

  藜杖戳之而泉出故名又左峯梅巖有雲根潄玉泉石峯彌陀巖有飛瀑泉瑞泉在晉江縣

  東北清源山閩書妙覺巖有泉出石屏之底曰瑞泉宋志云瑞香泉在興福院香積𢊍傍味極甘芳

  又同安縣東南六十里海崖中有石如臼甘泉湧出可愈久疾亦名瑞泉洪前鹽泉

  安縣東東山浮洋海中海潮所不到處天氣晴明輒有小泉自沙土中流出鄉人取而淋之遂煎成

  小崎温泉在同安縣東南三十五里有二泉俱自石孔中出石池天成不假修砌又

  董塘温泉在縣東湯岸温泉在縣西西源温泉在縣北石井在南安縣西南七十五里有二

  石並峙海沙上下有盤石泉出小竇下流如盂挹盡輒盈潮來則没潮去則流

 ︹古蹟︺晉江故城今府治本南安縣地唐析置縣為泉州治元和志久視元年縣人孫師業

  訴稱赴州遥逺遂於南安縣東北界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為泉州開元六年刺史馮仁緣州郭無

  縣請析南安縣東置在晉江之北因名方與勝覽州城留從效重加版築旁植刺桐環繞名曰桐城

  如先葉後花其年五穀豐登否則反是故謂之瑞桐舊志五代時名葫蘆城以城不方正也改築後

  又名鯉魚城 按王審知於唐天祐中築子城周三里後留從效又於子城内築衙城於子城外築

  羅城周圍二十里門七東北阻山麓宋太平興國初三城俱隳今城乃元至正十二年監郡奇哩所

  拓基址也 奇哩舊作偰玉立今改正南安故城今南安縣治本漢冶縣地沈約宋志

  呉立曰東安晉武帝改名晉安隋志建安郡領南安縣舊曰晉安元和志南安縣東北至州十八里

  九域志縣在州西十三里府志宋大中祥符間始建治在蓮花峯南元至大三年遷郡城西至治二

  年仍復舊所惠安故城在今惠安縣東北寰宇記去泉州四十五里本晉江縣北鄉宋

  太平興國六年析置通志舊縣治在縣東北六都龍窟嶺下故址尚存後徙於螺山之陽即今治

  同安故城今同安縣治本南安縣地五代王閩置縣寰宇記縣在泉州西南一百六十二

  里唐貞元十九年析南安縣四鄉置大同場福州偽命己亥歲升為同安縣九域志在州西南一百

  二十五里舊城東西廣而南北隘如銀錠然亦曰銀城又城南溪有二石狀如魚色若銅亦名銅魚

  安溪故城今安溪縣治本南安縣地五代王閩置縣宋改今名寰宇記縣在泉州西

  一百五十七里唐咸通五年析南安縣西界兩鄉置小溪場江南偽命乙卯歲升為清溪縣舊志宋

  宣和三年睦州清溪洞盜起時惡其名相同故曰安溪泉州故衞在晉江縣治西明洪

  武初建 本朝康熙五年永安故衞在晉江縣東南六十里舊永安里地宋乾道八

  年置水澳寨明洪武二十年改置永安衞二十七年築城周八百七十五丈門五為海濱重鎮嘉靖

  三十七年倭寇至不得入四十一年為賊所䧟 本朝康熙五年福全廢所在晉江縣

  東南八十里大溜村東北距故衞城二十里明洪武初置千戸所二十年築城周六百五十丈門四

   本朝順治十四年裁崇武廢所在惠安縣東南四十里為海道入州界首宋置小兜

  巡司寨明洪武二十年移巡司於小岞山改置千戸所於此築城周七百三十七丈門四 本朝順

  治十四年裁高浦廢所在同安縣西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徙右安衞中右千戸

  所於此築城周四百五十丈門四轄高浦大員馬鑾三寨 本朝順治十四年青陽鐵

  場在安溪縣西北九域志清溪縣有青陽鐵場舊志在龍興里俗訛為清陽宋開今閉又潘田鐵

  場在縣西北鐵礦山又龍池銀場在縣西崇信里宋熙寕三年開元豐元年潯美鹽場

  在晉江縣九域志晉江縣有鹽亭一百六十一舊志場在縣東南七十里元至无十六年置管勾司

  至大二年改司令局明洪武初改為潯美場二十五年改鹽課司轄倉埕二十所又𬇞洲場在縣東

  南七十里亦元置明初改惠安鹽場在惠安縣九域志惠安縣有鹽亭一百二十九舊志

  場在縣東南三十八里五埕元至元十六年設管勾司尋改司令局明洪武十五年改轉運分司二

  十五年又改鹽運分司轄廣運等倉埕凡八所北樓在晉江縣北舊州治後輿地紀勝城樓也

  唐守席相建歐陽詹為記宋王十朋重修明逺樓在南安縣治左輿地紀勝宋鄭丙有新建

  門樓經史閣在同安縣學後宋紹興中朱子建以蓄古今書籍姜相臺

  安縣西九日山姜相峯下唐姜公輔謫泉州嘗登此真濟亭在晉江縣舊志在府治西南宋

  守真德秀自書扁小山叢竹亭在晉江縣治東北朱子嘗講學於此親書小山叢竹

  四字留之元至正中僧智潤建亭取以為名東湖亭在晉江縣東一里輿地紀勝唐守席

  相宴赴舉秀才於此歐陽詹為序又有二公亭刺史席相别駕姜公輔遊憩於此郡人因搆此亭亦

  詹為秦君亭在南安縣西九日山高士峯下唐秦系隱此元張翥詩石守唐日硯樹有

  晉朝廓然亭在南安縣西九日山宋元豐中建朱子詩遲留訪隐古祠旁眼底樛松老

  更蒼山得吾儕應改觀坐無惡客自生涼歐陽亭在南安縣北二里歐陽詹嘗遊憩於此因

  忠獻堂在舊州治閩書以韓琦生此得名後易以清暑王十朋仍舊名十朋詩仁風未

  慰黎民意何忍堂中暑獨清中和堂在舊州治府志初名愛松宋時建蔡襄詩偏愛東堂

  砌下松三年瀟灑伴衰翁寒聲動盪潮初上疎影孤圓月正中王十朋詩堂前老木幾經春閲遍泉

  南舊守臣盡向中和堂上坐中和為治有何人安靜堂在舊州治閩書蔡襄所作襄嘗於此

  書荔支譜土十朋詩前賢治迹尚堪尋留得堂名直至今若要斯民盡安靜要須安靜自家心

  蓮堂在府學講堂右府志紹興二十九年秋堂下池產雙蓮是年克家領鄉解首明年廷試第

  乾道七年敎授林岊建堂額曰瑞蓮輿地紀勝邦俊記云紹興已卯雙蓮生於梁文靖讀書堂

  次年梁克家廷對魁天下士乾道戊子生於貢院石起宗復以亞魁顯慶元戊午雙蓮復生於州學

  之槐亭曾從龍作第一人因改槐亭為魁瑞亭思古堂在南安縣西九日山宋朱子建書扁

  曰仰高取景行姜秦之意鳴臯堂在惠安縣治輿地紀勝龍溪李侯宰惠安惟一鶴隨行李

  蒞止斯堂與士友商較古今鶴侍其旁時或一鳴聲徹雲霄因名高士軒在同安縣治右

  主簿廳西北隅朱子為簿時建自為記有詩畏壘菴在同安縣西北宋邑人陳良傑所居

  朱子嘗假館焉人謂庶乎庚桑子之居畏壘因以名之朱子為記梁克家宅在晉江縣

  曾公亮宅在晉江縣治舊南城下狀元坊左留正宅在晉江縣治西甲第

  蔡清宅在晉江縣治西曾井舖今為祠又有𫎇引樓在清平舖清著書處傅察

  宅在晉江縣治舊通津門宅前有忠肅坊至今尚存歐陽詹宅在晉江縣西南二里

  潘湖舊志今為浮屠宅李廷機宅在晉江縣臨漳門外筍江上石塔山側蘇頌

  宅在同安縣治葫蘆山下林棐宅在同安縣治前街邱葵宅在同安縣東南

  小嶝淳化閣帖石刻在府學宫相傳宋季南狩遺於泉州石刻久湮池中時出

  光怪⿰木厯 -- 櫪馬驚怖發之得是帖故名其帖為馬蹄真蹟梵天寺石刻在同安縣大輪山之

  頂有朱子所書極目二字又有瞻亭二字倒挂於石萬安橋碑在晉江縣東北洛陽橋上

  宋守蔡襄建橋並手書刻碑以紀其事書法精絶今二石立橋畔祠中

 ︹關隘︺鎮南關在同安縣南舊為鴻店亭後置關為海濱要地金門在同安縣東南五十

  里海中浯洲嶼有城周六百三十丈門四明洪武二十年築置千户所於此轄縣東劉五店澳頭牛

  嶺穢林踏石等五寨縣西洪山西山天寶等三寨 本朝順治十四年所裁有總兵官鎮守

  門在同安縣西南五十里海中嘉禾嶼有城周四百二十五丈門四明洪武二十七年剙築徙永

  寕衞中左千户所於此轄東澳五通二寨 本朝順治十四年所裁有水師提督分巡興泉永道及

  府同知駐其地乾隆五十三年平定臺灣逆匪  欽頒御製紀事文三篇并   御製碑文

  勒碑於此垂示久遠鷓鴣巡司在晉江縣東南十里移祥芝司駐此舊志祥芝司在縣東

  南五十五里舊在縣南石湖鎮復移於此有城周一百五十丈南北門二洛陽巡司

  江縣東北二十里與惠安縣接界移深滬司駐此舊志深滬司在縣南八十里元置於縣南五十五

  里二十都港邊明洪武二十年移此有城周一百五十丈門二康店巡司在南安縣西南

  六十里北去府城晉安驛六十里舊為大盈驛宋嘉定中改名康店驛去海三十里有土堡 本朝

  康熙元年雍正十二年改康店驛丞為巡司兼理驛事相近十里為大盈鎮有土堡良興

  巡司在惠安縣前途鄉 本乾隆二十五年石潯巡司在同安縣東南十里

  石潯港口移烈嶼司駐此舊志烈嶼司在縣東南八十里有城周一百八十丈門一今移於石潯又

  縣南六十里舊有塔頭巡司有城縣西四十里有苧溪巡司明正統初置今皆廢劉五店

  巡司在同安縣南七十里與厦門之五通渡對峙直達外洋乾隆五十四年改莆田大洋巡司

  灌口巡司在同安縣西五十里灌口寨舊移高浦司駐此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四十四年復置舊志高浦司在縣西南六十里舊在縣西積倉坂尾後移於此有城周一百四十丈

  門二明萬厯九年移於白礁後又移於灌口寨浦邊鎮在晉江縣南龜湖浦邊舊移烏潯司

  駐此今裁舊志烏潯巡司在縣東南八十里本置於安溪縣大西坑移於此有城周一百五十丈南

  北二門今廢圍頭鎮在晉江縣南一百里宋置寶蓋寨舊志宋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

  十里置寶林寨城東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衝突圍頭守臣真德秀移寶林兵戌圍

  頭立寨曰寶蓋即此明置巡司今省又石湖鎮在縣東南五十二里亦海濱要地宋熙寕初置砦戍

  守後廢明萬厯中築石城菴上鎮在晉江縣東北洋埭菴上舊移圍頭司駐此今裁舊志明

  永樂中移永春縣陳巖巡司於圍頭有城周一百六十丈門二今廢石井鎮在南安縣南七

  十五里濱海宋紹興十四年置巡司在下坊村去石井十五里元移於晉江安海市明正統後又自

  澳頭移巡司於此 本朝順治十八年裁又連河巡司在縣西南九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後廢

  澳頭鎮在南安縣西南七十里有澳頭渡明正統中置巡司後併入石井輞川鎮

  在惠安縣東五公山南阻山負海民居繁密有城周四里明嘉靖三十七年峯尾鎮

  安縣東北四十里有城明洪武二十年移沙格巡司於此又小岞在縣東南三十里黄崎在縣東四

  十里獺窟在縣南四十五里俱有城明洪武二十年各置巡司今俱省又塗嶺在縣東北四十里元

  元統二年置巡司明洪武中省踏石鎮在同安縣東南二十五里踏石寨舊志官澳司在浯

  洲嶼本置於德化縣東西團明洪武二十年移此有城周一百六十丈門二後移於踏石寨今省又

  浯洲嶼舊有田浦巡司陳坑巡司峯上巡司俱有城明洪武二十年移安溪縣之源口渡南安縣之

  石井鎮及連河三巡司置此今並裁源口鎮在安溪縣西北五十里源口渡舊有巡司明洪

  武二十年徙同安縣浯洲嶼為田浦巡司正統五年知縣邵鴻奏復嘉靖三十五年移白葉堡後復

  舊治萬厯三十三年省都巡寨在南安縣東五里潘山市元至順間徙縣北瀘溪橋為瀘

  溪巡司明洪武中又徙惠安之獺窟嶼酒庫山寨在南安縣西南七十里去海五十里

  有土堡 本朝康熙九年設又青石宫寨在縣西南八十里有土堡康熙元年設攀龍寨在縣西南


  六十里有土堡康熙八年浯嶼寨在同安縣東南浯洲嶼中大武山下明洪武初置與

  福州烽火興化南日為三寨景泰間增漳州銅山福州小埕共為五寨浯嶼外扼大擔小擔二嶼之

  險内絶海門月港為泉郡咽喉成化中或言孤無緣遷入厦門内港仍曰浯洲寨今移於晉江縣

  金釵古田寨在安溪縣東十里里人築以禦寇明嘉靖辛丑歲寇圍之四十日不能下

  白葉坂寨在安溪縣西北八十里崇山密嶺間嵐氣最甚明嘉靖二十六年僉事余爌既

  平陳日輝請建石城於此發泉州衞千戸一員戍守今廢安海城在晉江縣西南六十里古

  名灣海宋初改名安海市東曰舊市西曰新市海舶至州遣吏𣙜稅於此曰石井津建炎四年置石

  井鎮紹興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鎮官自鎮西偏循東北築土城壘石為門備之後圯元置石井鎮巡

  司明洪武二十年徙司於同安之陳坑鎮仍為商民輳集處嘉靖三十七年倭亂甃石拓城周一千

  二十七丈門四水關大小八設官軍戌守亦曰安平鎮三十八年四十三年倭寇屢來攻皆不能陷

  萬厯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駐此後復舊 本朝雍正七年以地為濱海扼要仍移府通判駐焉今改

  縣丞駐此塘市在晉江縣南二十里元置晉江稅務司於此明洪武六年徙於縣南三里車橋

  村改曰稅課局正統初省十二年復置嘉靖十六年省又有河泊所在縣東南三里法石寺明洪武

  十四年建嘉靖間移於縣之蕚輝舖又南安縣東鵬溪有稅務宋初置宣和初始置監官元移於金

  雞山明廢洪瀨市在南安縣西北二十五里當永春孔道民居輳集繁盛倍於縣治

  安驛在晉江縣西肅清門元置清源店明洪武九年改為驛錦田驛在惠安縣西南

  一里宋曰皇華元曰龍山明洪武八年改今名大輪驛在同安縣治西宋曰大同元曰同安

  明洪武九年改今名深青驛在同安縣西南六十里宋置魚浮驛元改今名

 ︹津梁︺梅溪橋在晉江縣東十里府志長五十餘丈宋紹興十六年建南北二溪流自南安縣

  彌陀梅花二嶺合於此橋蘇埭橋在晉江縣東南十里宋紹興二十四年建凡大橋四計二

  十三間小橋一百四十間共長二千四百餘丈九十九溪之水分支灌蘇埭者經流於此陳坑

  橋在晉江縣東南七十里宋淳熙初建釃水為一百四十道并甃石路八千餘丈順濟橋

  在晉江縣南德濟門外跨浯江上俗呼新橋宋嘉定四年建長一百五十餘丈 本朝雍正八年

  乾隆十六年十二年重修海岸長橋在晉江縣南一里許宋建架石七百七十餘間

  中有亭有庵以為憩息祈賽之所吟嘯橋在晉江縣南十五里宋咸平間建九十九溪之

  水由清洋陂厯大橋及沿江斗門經此以歐陽詹嘗嘯詠於此故名普利大通橋

  江縣南四十里宋紹興中建長三百丈凡一百二十間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重建蚶江橋

  在晉江縣南四十里濱海宋元符中甃石為路二十里許中為大橋三曰前埭曰林灣曰高港悉覆

  石筍橋在晉江縣西南臨漳門外跨筍江上一名通濟橋宋皇祐初剙浮橋名履坦紹

  興間始作石橋長八十餘丈慶元中又造三小石橋相續以達臨漳門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修雍

  正四年重修下輦橋在晉江縣西南二里元至元中建長百餘丈相近有東山橋舊為東

  山渡 本朝康熙年間建長五里餘玉瀾橋在晉江縣西南十里宋紹興中建跨海港長千

  安平橋在晉江縣西南方輿勝覽泉州有安平橋在石井鎮紹興中趙令衿建長八百

  餘丈舊志跨安海港釃水為三百六十二道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一年雍正四年重修

  洋橋在晉江縣西南五十里亦跨安海港紹興中建長四百餘丈釃水二百四十二道趙令衿

  萬安橋在晉江縣東北二十里接惠安縣界為往來通道方輿勝覽一名洛陽橋宋嘉

  祐中太守蔡襄累址於淵立石為梁釃水為四十七道長三百六十丈廣一丈五尺名勝志舊為萬

  安渡宋慶厯初郡人李寵始甃石作浮橋皇祐五年蔡襄建石橋左右翼以扶欄為南北中三亭橋

  下種蠣以固其基閩書相傳橋未興時忠惠為檄使隸投之海若而告之隸醉卧小艇上起視則檄

  巳換第書一醋字忠惠曰神示我矣當廿一日酉時潮退可址也或云明宣德間蔡錫以給事中知

  泉州橋圯壞石有刻文云石摧頽蔡再來錫捐俸修之海深不可址檄文海神遣卒投之卒醉卧海

  上寤視檄面題一醋字錫曰酉月廿一日也至期潮果不至橋成民祠於蔡忠惠祠畔 本朝康熙

  二十年修雍正八年乾隆二十六年六十年重修北平橋在南安縣西南十五里宋紹興

  中建長百餘丈名太平橋淳祐間重建改名上陂橋在南安縣西南十五里長枝洋陂有

  兩港潮汐通焉橋跨其上長一百三十餘丈俗呼蜈蚣橋鎮安橋在南安縣西南六十五里

  長三百餘丈宋淳熙九年建又縣南亦有鎮安橋明洪武十七年金雞橋在南安縣西三

  里金雞山下宋宣和間始建浮橋嘉定間剙石墩十有七架木爲梁覆以亭長一百餘丈今圯有渡

  從龍橋在南安縣西一名卧龍橋宋治平初架木爲梁元祐中易以石瓊田延夀

  橋在惠安縣東五里宋建長二里餘爲梁百二十九間爲縣南諸溪匯流處元至正間重建

  川橋在惠安縣東三十里輞川上村長五十餘丈明成化二十一年躍津橋

  安縣北驛坂溪上宋崇寕中建 本朝康熙六十年太師橋在同安縣東門外一名東

  橋方輿勝覽在同安縣東宋建隆初留從效架石陳洪進嗣成之舊志跨東溪長五十二步通水入

  通濟橋在同安縣東南五十里大擔大嶼之間潮没汐現宋建隆初始甃石爲路通港

  爲橋共長一千三百丈銅魚橋在同安縣南門外東西兩溪合流處有銅魚金車二石爲

  水口雄鎮故城與橋名銅魚館名金車石上有朱子題字曰中流砥柱西安橋在同安縣

  西門外二百步跨西溪宋元祐中建長一百丈石梁十九條通水十八門 本朝雍正二年重建易

  木以湯溪橋在同安縣西明天啟間建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重建釃水爲五道長一

  十有二又龍津橋在安溪縣南黄龍山下宋紹興八年始作浮橋慶元五年易以石址木梁

  嘉泰二年始易以石長六十八丈上覆以屋四十三間明天順間重修今圯又惠安縣南三十餘步

  亦有龍津橋一名南嶺橋宋建本朝康熙年間修長六十八丈 鳳 池橋在安溪縣西接

  鳳山宋開禧中建嘉定中甃石成梁 本朝康熙十二年復建浮梁又號爲上椽橋龍津曰下椽橋

  永安橋在安溪縣永安里乾隆十七年建又永安里有大嶺橋乾隆二十年修塔口橋乾隆

  二十一年建東石渡在晉江縣南六十里又縣南有溜石渡西南二里有東山渡西南安

  平鎮西有石井義渡珠淵渡在南安縣西北五十里舊名烏淹渡黄岊渡在同安縣

  東南十里又縣東有五通渡呉埔渡在安溪縣西北五里

 ︹隄堰︺天水淮在晉江縣東南新唐志尚書塘西南一里有天水淮灌田百八十頃太和三年

  刺史趙棨開通志在通淮門外其地曰南洋唐守趙棨鑿渠環之疏三十六涵旁導江流入渠淮之

  為言圍也俗以淮名水後人思趙之德故以其望為名陳洪進重興之改曰節度淮宋景祐四年

  曹修睦再濬又以三十六涵細碎無法盡撤之别營三涵視潮來去以為啟閉為大渠者一長二千

  九百丈為小渠者八積長二千五十八丈尚書塘在晉江縣東新唐志縣東一里有尚書塘

  溉田三百餘頃貞元五年刺史趙昌開名常稔塘後昌為尚書民思之因更名盈塘在晉江縣

  南二十五里羅裳諸溪澗水俱瀦於此與大沙塘相通下流經煙浦埭六斗門出海長一千三百餘

  丈廣三百五十丈又縣南有大沙塘周一千八百餘丈龜湖塘長一千八百丈洋塘長八十三丈廣

  二十丈深二丈洑田塘在晉江縣南三十里周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靈源東洋諸山之流

  俱入於此㑹流最廣宋時濬明天啟五年加築 本朝雍正八年僕射塘在晉江縣東北

  八里唐元和二年刺史馬總開灌田數百頃總後贈僕射故名俗號白土塘今廢煙浦埭

  在晉江縣東南二十里舊志堰水曰埭縣境之埭九十有四煙浦最大廣袤六十里襟帶三十六埭

  水源凡九十九所計縣田三分之一仰溉於此陳埭在晉江縣南二十五里本陳洪進所築其

  埭最大受西北吟嘯浦及羅裳山諸澗西南出分為衆港從二斗門入海南洋田多仰溉焉

  衣埭在晉江縣西南三里元時改名七娘浦上通清源山水下通浯溪長八里餘東禪

  埭在晉江縣東北二十五里相近有華慶埭洋埭嵩浦埭莊埭梅林新舊埭馬山埭

  安縣西南馬山下人傅埭在縣東北四十里六里陂在晉江縣南關外府志自永靖和風

  永福永祿沙塘聚仁六里内積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納清㵼滷以資灌溉凡水旱蓄洩設有掌

  陂之役必擇才且勤者掌之明李叔元為記清洋陂在晉江縣南二十里舊志自煙浦而

  西水之小者為溪大者為浦溪浦分流之際築土為陂以溉溪旁之田縣境陂共八十有二清洋最

  大亦曰陂洋陂凡九十九溪之水皆㑹於此溉田一千八百頃宋淳熙七年始累石捍之長一百八

  十丈廣二丈餘修小陂於支流者五為斗門於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築長垾各三倍其長之數明

  嘉靖十年重修今長三千六百八十丈廣六百十丈又縣西南三里有斗門陂十五里有黄陂縣北

  五十里有留公陂即豐谷陂宋留元剛所築俗呼陳三壩又縣北九十里有伏烏陂萬石陂

  在南安縣西三里源出葵山流繞九日山環帶縣城東經呉亭山前匯鵬溪陡門水繞黄龍江溉田

  萬餘永利圳在南安縣西北二十里自董湖蘆口達鄭山又達琉塘長萬餘丈溉田千

  

 ︹陵墓︺︹唐︺姜公輔墓在南安縣西九日山麓韓偓墓在南安縣北葵山麓

  潮墓在惠安縣西南盤龍山下︹五代︺王延彬墓在南安縣西雲臺山左︹宋︺

  傅察墓在晉江縣西南十五里太平嶺留從效墓在晉江縣東北二十里青陽山

  梁克家墓在晉江縣東北二十里梁相山留正墓在南安縣西南十五里楓林山

  諸葛廷瑞墓在南安縣西北楊梅山蘇緘墓在南安縣北葵山麓李邴

  墓在南安縣石鼔山吕夏卿墓在惠安縣西北白巖山林棐墓在同安縣

  孤山下許升墓在同安縣西西安橋之南︹元︺盧琦墓在惠安縣東南四十

  ︹明︺蔡清墓在晉江縣東南二十里大桃花山顧珀墓在晉江縣東南萬歲

  俞大猷墓在晉江縣城北陳琛墓在晉江縣秀林山周天佐墓

  在晉江縣後市里寶盖山麓蔡道憲墓在晉江縣五都麒麟山府志長沙既平越年其

  從兄道宜往挈骸歸其在長沙者衣冠塜也王慎中墓在南安縣竹洋張岳墓

  在惠安縣東三十里林希元墓在同安縣南豪山坑

 ︹本朝︺李光地墓在安溪縣興二里百葉林康熙五十九年   賜葬李長庚

  墓在同安縣馬家巷坪邊嘉慶十三年   賜葬

 ︹祠廟︺五賢祠在府治左祀宋郡守韓國華子魏國公琦僕射王易子沂國公曾先賢朱子旁

  有亭朱子講學之所即小山叢竹亭也韓忠獻公祠在府學旁祀宋魏國公韓琦舊

  在府治内琦父國華守郡時琦生於此後郡守王十朋即其地建祠明洪武初圯萬厯中遷建

  文莊公祠在府學右祀明儒蔡清隆慶四年陳紫峯祠在府學東祀明提學

  僉事陳琛萬厯五年建周忠愍公祠在府學東祀明户部主事周天佐蔡忠

  烈公祠在府學東祀明長沙推官蔡道憲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歐陽四門

  祠在晉江縣治北祀唐四門助敎歐陽詹明成化十八年忠孝祠在晉江縣治東祀唐

  林攢宋蘇緘宋郡守真德秀建王忠文公祠在晉江縣治東祀宋郡守王十朋乾道中

  蔡忠惠公祠在晉江縣治東北崇福寺内祀宋郡守蔡襄宣和中建又萬安橋旁

  亦有何忠壯公祠在晉江縣治蔡巷祀明亳州知州何燮 本朝乾隆十五年

  羅一峯祠在晉江縣治東北梅石書院祀明羅倫姜秦祠在南安縣西九日山

  南延福寺内祀唐姜公輔秦系宋郡守趙令衿建又姜公祠在縣西林公祠在惠安縣東祀

  明知縣林咸蘇魏公祠在同安縣學西祀宋贈司空蘇頌朱子為簿時建趙忠

  簡公祠在同安縣學祀宋丞相趙鼎朱子為簿時建朱文公祠在同安縣學宋

  葉適有記又晉江縣蔡巷安溪縣北鳳山俱有祠李忠毅公祠在同安縣西門内福

  星樓大街祀 本朝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嘉慶十七年奉   㫖建忠勇祠在安溪縣

  西祀宋鄭振榕村祠在安溪縣北閬山之麓祀 本朝大學士李光地忠義廟

  在晉江縣鳳山之麓祀漢漢夀亭侯及唐東平忠靖王張巡都督許遠宋紹興中宗室趙汝錫建後

  增祀宋司空蘇緘忠武王岳飛待制趙卯發信國公文天祥左丞相陸秀夫少傅張世傑風神

  廟在同安縣厦門 本朝乾隆元年奉   㫖建天 后宫一在府治南門内宋慶元

  間建一在晉江縣十五都圍頭一在同安縣厦門海口 本朝乾隆五十二年奉   㫖重修

    御書扁額曰恬瀾貽貺

 ︹寺觀︺開元寺在晉江縣治西一名紫雲寺唐嗣聖三年邑長者黄守恭捨宅為寺賜額蓮花

  寺開元中改今名有東西二石塔東曰鎮國塔唐僧文偁以木為之宋易以石高十九丈有奇西塔

  閩王審知建亦以木為之號無量夀塔宋政和中改號仁夀寶慶中始為石塔高十七丈有奇

  天寺在晉江縣治東南一名月臺寺本五代時留從效南園故址南唐建為寺號南禪宋景德

  中賜今名寺有七佛石塔有十奇 本朝康熙三十年重修崇福寺在晉江縣治東北隅

  名勝志宋初陳洪進以松灣地建寺名千佛菴元祐中改今名通志地有晉松四株 本朝順治年

  間重建康熙年間屢嘉慶十三年重修水陸寺在晉江縣治西南唐天寶六年置放生池

  因建水陸堂宋嘉祐中蔡裏更為禪院明洪武中改今名邑人蔡清講學於此今廢延福寺

  在南安縣西九日山下唐大厯三年建有翠光亭聚秀閣墨妙堂諸勝 按墨妙堂有蔡襄諸賢題

  詠墨蹟陳知柔為記宣妙寺在惠安縣南唐天寶中建名法華宋治平中改今名梵天

  寺在同安縣東北大輪山隋唐間建有菴七十二所舊名興敎宋熙寕中改今名呉山寺

  在安溪縣西北感德里宋時建舊名化龍寺明正德七年重建寺有萬葉菴半月池諸勝 本朝康

  熙年間重修妙峯寺在安溪縣北翠屏山麓明里人李先春建 本朝大學士李光地讀

  書於元妙觀在晉江縣治南晉太康中為白雲廟唐神龍初建觀名中興貞元間改今

  名其右為紫極宫天寶二年賜名有古檜一株旁有石刻晉朝檜三字普照院在同安縣

  厦門海島五峯山中五代時建初名泗洲宋治平中改今名 本朝康熙年間重建改名南普陀

  東嶽行宫在晉江縣東門外鳳山之陽宋紹興二十二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又

  惠安縣南萬歲山同安縣東三里安溪縣北鳳山俱有東嶽行宫

 ︹名宦︺︹唐︺薛昱天寶中爲清源太守郡人歌云郡號清源官有清德蘇妙南海人大厯中

  刺泉州有白鵲來巢行春門樓時稱其惠政焉姜公輔日南人建中間宰相論唐安公主造

  塔貶泉州别駕卒於郡順宗時贈禮部尚書趙昌天水人貞元中泉州刺史鑿常稔塘溉田

  三百餘頃後爲尚書民思之因更名尚書塘馬總扶風人貞元中謫泉州别駕元和初爲泉

  州刺史鑿北山下塘以灌民田民德之趙棨長興人太和中泉州刺史瀦洩江水溉南洋田

  民食其利廖彥若祥符人光啟二年爲泉州刺史王潮陷泉州彥若死之︹五代︺︹南

  唐︺詹敦仁固始人周顯德初隱於仙遊植德山下南唐節度使留從效辟監小溪場請置

  縣即以爲令政尚德惠後舉賢自代愛佛耳山清峭卜居其上所著有清隱集︹宋︺王文寶

  陽武人太平興國初陳洪進獻漳泉地以文寶監泉州兵羣盜大起文寶與轉運使楊克讓等討平

  何承矩河南人太平興國初監泉州兵㑹仙遊莆田百丈寇賊嘯聚承矩討平之疏爲

  政之害民者數十事上之喬維岳南頓人太平興國三年通判泉州會盜起仙遊衆十餘萬

  攻城城中兵裁三千勢甚危急監軍等欲屠其民燔府庫而遁維岳抗議以爲朝廷寄以綏遠今惠

  澤未布盜賊連結反欲屠城豈詔意哉因復監守既而轉運使楊克讓率兵破賊圍遂解詔襃之

  王繼升阜城人太平興國中爲泉州兵馬都監會游洋洞民叛繼升潛率精騎夜擊破之擒

  其魁械送闕下餘黨悉平孫逢吉婺源人太平興國七年知泉州以靖忠厚德見稱真德秀

  守泉時舉與程大昌顔師魯林枅韓國華陳偁趙鼎並祀韓國華安陽人景德中以太常少

  卿知泉州生子琦於官舍後人名府治之堂曰忠獻陳靖莆田人大中祥符天禧間兩知泉州

  重農愛民郡人德之方慎言莆田人天聖初知泉州會歲饑大發官廪賑貸人奏免丁税父

  老感泣生子多以方名時弟慎從亦守漳州旌麾相望二州榮之蔡襄莆田人嘉祐中知泉

  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絶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長三百六十丈種蠣於礎以為固書碑

  紀事至今賴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立祠祀焉杜純甄城人元祐中為泉州司法參

  軍泉有番舶之饒雜貨山積時官於州者私與為市價十不償一惟知州關詠與純無私買人亦莫

  知後事敗獄治多相牽繫獨兩人無與詠猶以不察免且檄參對純憤懣陳書使者為訟冤詠得不

  鄭俠福清人元豐間監安上門上流民圖忤王安石吕惠卿編管英州元祐初蘇軾孫覺

  薦之起為泉州敎授後罷歸篋惟一拂世稱為一拂先生朱松婺源人紹興初監泉州石井鎮

  負經濟恥於自售後胡世將撫諭東南見松奇之以聞於朝召試館職趙士珸宋宗室紹

  興五年泉州觀察使時泉邸新建向學者少士珸奏宗子善軫文藝卓絶衆所推譽乞免文解由是

  人知激勸劉子羽崇安人紹興六年知泉州在郡二年惠澤及民民愛之如父母陳俊

  卿莆田人紹興中授泉州觀察推官服勤職業同僚宴集恒謝不往掾屬以失火後至被詰俊卿

  忍自解亦引謝守汪藻知其實歎服以爲不可及隆興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泉州龔茂良

  莆田人紹興中爲南安簿調泉州觀察推官以亷勤稱趙鼎聞喜人紹興中有㫖召鼎鼎至

  越丏祠秦檜惡其逼巳徙知泉州安撫泉民民甚德之陳康伯弋陽人紹興中知泉州海

  盜間作朝廷遣劉寶成閔逐捕康伯以上意招懷盜多出降籍爲兵久之不逞者陰倡亂康伯訊得

  實論殺之州以無事朱熹婺源人紹興中主同安簿選邑秀民充弟子員日與講說聖賢修巳

  治人之道禁女婦之爲僧道者蒞官以敎養爲先務興利除𡚁士思其敎民懷其惠趙令衿

  宋宗室紹興中知泉州留心敎養泉屬邑有隱士秦系故廬唐相姜公輔葬邑旁令衿建堂合祀之

  郡人感其化范如圭建安人紹興中知泉州内外宗正官寄治郡中挾勢爲暴占役禁兵

  以百數如圭以法義正之宗官大沮恨密爲浸潤以去辛次膺萊州人紹興中知泉州爲

  政清靜務先德化趙子潚宋宗室乾道初知泉州吏有掠民女爲妾者妻妒悍殺之女父

  詣獄訴官不能決子潚亷知其事按法治之胡銓廬陵人乾道中以集英殿修撰知泉州公

  平仁恕輕徭省費民咸愛戴王十朋樂清人乾道中知泉州十朋前在湖割俸錢剙貢闈

  又爲泉建之尤宏壯布上恩恤民隱泉人建梅溪祠以祀汪大猷鄞縣人乾道中知泉州時

  毗舍邪嘗掠海濱居民大猷作屋二百區遣將留屯寇不復犯久之戍兵以真臘大賈誣爲毗舍邪

  犯境大猷爲辨白遣之三佛齊國請鑄銅瓦三萬詔廣泉二州守臣督造付之大猷奏銅不下海中

  國方禁銷銅奈何爲其所役卒不與顏師魯龍溪人乾道中知泉州閲三年專以恤民寬屬

  邑爲政始至即蠲舶貨諸商賈胡咸服其清趙必愿宋宗室居餘干淳熙中知泉州罷白

  土課及免差吏𣙜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講行荒政乞撥永儲廣儲二倉米賑救游酢

  人慶元中僉書泉州判官以公勤治民以道學訓士政不繁而事集倪思歸安人嘉泰中知泉

  州浚河渠造橋梁葺侯館立養濟院百廢俱興游九功建陽人嘉定中知泉州以清嚴稱留

  心敎化撥五廢寺田於石井書院為學徒廪餼李韶連江人嘉定中通判泉州郡守游九功政

  尚清嚴惟韶佐治相得忠厚慈愛純實便民州人戴之李方子光澤人嘉定中調泉州觀

  察推官適真德秀來為守以師友禮之郡事大小咸資焉真德秀浦城人嘉定中知泉州番

  舶畏苛征至者歲不三四德秀首寬之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輸租令民自槩聽訟惟揭示姓名人

  自詣州泉多大家為閭里患痛絶之海賊作亂將逼城德秀親授方畧擒之徧行海濱審視形勢增

  屯要害處以備不虞紹定五年再知泉州迎者塞路深村百歲老人亦扶杖而出歡聲動地入境首

  禁豫借決訟自卯至申未已嘗謂瘠郡無力惠民僅有政平訟理事當勉所著有心政經咸傳誦焉

  徐鹿卿豐城人真德秀守泉辟宰南安既至首罷科斂之無名者明版籍革豫借決壅滯達

  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尋帥閩疏其政以勸列邑歲饑處之有法富者樂分民無死徙朱在

  人朱子第三子以廕補官嘉定中通判泉州為政一以朱子為法入對以進學問振紀綱求放心為

  言厯官工部侍郎煥章閣侍制陳宓莆田人嘉定中知安溪縣有經總制錢為民病府判監簿

  欲解補登足宓免之︹元︺雷機建安人至元中知惠安縣抑豪强均賦役剙建社學延師以敎

  邑弟鼐瑪台𫎇古人至正末監南安縣時當寇亂調度轉輸以給軍餉勞徠綏輯以復

  流亡時稱良吏 鼐瑪台舊作廼穆泰今改正︹明︺胡器新喻人洪武間知泉州府革蠧𡚁課

  農桑修橋渡興學校時令父老各誨其子弟毎判死刑恒鬱鬱不樂曰吾不能化民故致此倉庫火

  風猛莫遏器向風稽首火遂滅顏賢高安人洪武間泉州府司獄不虐罪囚毎重囚引決必詣

  賢謝而後去陳永年新淦人洪武間知惠安縣以亷謹稱有蝗傷稼永年仰天嘆曰政失

  致災令罪也民則何辜俄有羣鳥啄蝗歲乃大稔余慶新會人永樂中知南安縣革姦𡚁興

  學校奏免海蕩浮糧一千二百餘石流亡悉復蔡錫鄞縣人宣德間知泉州府奏除洛陽東山

  大橋三鎮戍兵公私便之洛陽橋圯錫捐俸修之民立祠蔡襄祠旁閔楨横州人宣德間惠安

  主簿有善政秩滿以邑民留擢知本縣情偽利𡚁纖悉周知不事鞭朴而令自行正統中沙寇掠郡

  大兵南討措辦糧餉設畫備禦邑賴以安尹宏厯城人正統中知泉州府亷公愛民卒於官民

  留其衣冠葬城東熊尚初南昌人正統末知泉州府明正亷勤時羣盜起上官檄尚初監

  軍不旬日降賊數百已而賊擁衆至尚初提民兵數百與晉江主簿史孟常陰陽訓術正楊仕洪拒

  賊於古陵坡兵敗尚初被執不屈與孟常仕洪皆遇害羅倫永豐人成化初以疏諫李賢奪

  情忤㫖謫提舉泉州市舶司至泉州有司率諸生從之講學時於南安片瓦巖徘徊吟詠人傳誦焉

  張遜無錫人成化間知同安縣潔已愛民刑清政舉擢知福寕州父老齎金為贐峻却之邑人

  為立却金亭陳用之成化中永安衞知事衞濱海絃聲稀用之訪諸貴胄及戍籍子弟

  之秀者勸使就學延興化耆宿陳愈為之師既三年得可造者三十人附充泉州府學由是文風日

  黄濟臨川人宏治中知南安縣公正亷平治獄多所平反邑濱海四十一都自宣德後苦

  苛派復并於豪强逋亡過半田地日荒濟多方招徠民復故業後以賢能召為太僕丞張津

  博羅人正德中知泉州府時劉瑾私人絡繹郡邑津以嚴重鎮之輒屏息去政平而信吏民畏服

  李緝餘干人正德中為泉州府同知疑獄及積案不可究詰者緝訊之無不立剖嘗歎戎伍勾

  補之𡚁行法獨恕獨子畸户多𫎇矜恤民賴以保全者甚衆洗文淵順德人正德中知南

  安縣性方介不苟撫愛真誠劉瑾之使旁午文淵獨不以累民民德之熊汝達進賢人嘉

  靖間知泉州府時倭寇逼郡城汝達多方禦却城中有謀為賊内應者以計擒除之郡人頌其政尚

  清嚴功多捍禦云盧仲佃襄陽人嘉靖間知晉江縣築安平城繕完二巡司城時倭寇猖

  獗軍興乏餉上司議弓兵加征洛陽橋置官𣙜稅仲佃申請除豁民甚德之夏汝礪

  人嘉靖間知南安縣興築邑城工完而土寇禇鐸至堅不能攻邑賴以全林咸番禺人嘉靖間

  知惠安縣倭寇來犯力戰死贈泉州府同知朱炳如衡陽人隆慶間知泉州府先敎化而

  後刑罰擇諸生才俊者談道論文士皆自奮葉春及歸善人隆慶間知惠安縣單騎入境

  采風謡詢民疾苦凡邑重役悉為申改官榷徴納規則纖悉曲盡八郡傳以為式毁淫祠立社學舉

  射飲禮高年隱士康朔孝子王定民皆躬至其廬禮焉竇子偁合肥人萬厯間知泉州府

  性高潔敏毅凝重竿牘苞苴不至其門蔡善繼烏程人萬厯間知泉州府有異政負人倫

  顧大章常熟人萬厯間為泉州府推官温厚明恕好善如不及性尤剛介不撓以異績

  擢臺彭國光德化人萬厯間知晉江縣清修敏練事無巨細剖決如流鍾化民

  仁和人萬厯間知惠安縣居官政簡刑清士民愛敬夏建寅秀水人萬厯間知安溪縣亷明

  果斷不發私函嘗以公事行村落自攜乾糗不擾民間

 ︹本朝︺徐騰鯨奉天人順治三年署安溪縣時土寇林艮等聚衆劫殺騰鯨練鄉勇設奇計屢

  戰斬獲甚衆四境悉安韓曉長安人順治十二年知安溪縣時海氛未熄人民凋瘵城郭傾

  壞曉多方安輯修築城垣邑人鐫聯於城樓以紀其功呉英莆田人康熙十八年任同安總

  兵率舟師復平金厦歲饑馳請總督姚啟聖許沿海百姓出界採捕全活百萬劉國興

  人提標右營遊擊康熙十七年海寇圍泉國興身先士卒竭力捍禦城賴以全黄允芳

  康熙十七年任同安學敎諭時海氛未靖以學宫屯駐兵馬允芳以已計偕資斧葢造營房申請

  楊芳聲萬全左衞人康熙二十二年知同安縣時徭役繁興芳聲措置有方民無派累

  歲旱跣足禱雨甘霖立應常光裕奉天人康熙三十四年知泉州府為政安靜聽斷詳慎摘

  姦發伏有神明之稱朱奇珍長沙人康熙五十一年知同安縣革𡚁除姦催科不擾繕囹圄

  男女異所宿繫申豁一空胡格江夏人雍正十一年知同安縣有能聲十三年調知晉江縣催

  科不擾治事維勤毎聽訟霽顏温詞俾得從容達情然後徐理其曲直片言而決民稱不冤邑有豪

  猾柯疇格偵知其匿處密擒之數十年大憝獲除民頌其德乾隆六年再任賢聲益著王裕

  璸山陰人先知惠安南安縣有惠政乾隆十三年調晉江縣剛正精明人莫敢干以私嚴禁吏役

  需索案牘無所假手每讞獄曲直立判後保舉知府未入覲卒於官民追思之海祿𫎇古正藍

  旗人以征金川功列入 紫光閣功臣畫像乾隆五十四年由廣西提督調福建陸路提督居官清

  正威重勤於訓練嚴於巡緝時同城晉江知縣史必大亦亷潔勤敏故城廂内外軍民安堵夜户不

  閉五十六年卒於官   賜祭葬徐觀孫天津人乾隆年間署惠安縣事居心正直操守

  清亷士民安之嘉慶二十一年祀名宦祠

 ︹人物︺︹唐︺歐陽詹字行周晉江人貞元八年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羣王涯馮宿庾承宣聯登

  第時稱龍虎榜為國子四門助敎率其徒伏闕下舉愈為博士詹事父母孝與朋友信義其文章切

  深往覆明辨既卒愈為作哀辭從子秬字降之開成進士亦工為文呉人陸洿以拾遺棄官歸後召

  司勲郎中無所建明秬遺書責之人擬之諍臣論許稷字君苗晉江人祖輔乾為泉州守父

  楙文家於莆稷始居泉州入山力學三年出就府薦成進士官終衡州刺史工詩歌與歐陽詹林藻

  友善嘗為江南春詞甚綺麗人傳誦之楊廷式晉江人唐末明經登第除太子舍人黄巢

  之亂避歸黄浦村中以清苦名節自立王審知屢辟不至人皆稱之︹宋︺劉昌言字禹謨南

  安人少篤學文詞靡麗陳洪進辟功曹叅軍掌牋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第二淳化初趙普留守

  西京表為通判委以府政普病屬昌言後事普卒昌言感普知已經理其家事太宗以為忠咸平中

  拜工部侍郎卒錢熙字大雅南安人幼穎悟及長博貫羣籍陳洪進以弟之子妻之辟為巡官

  宰相李昉深加賞重雍熙初登進士寇準掌吏部選薦試中書累遷右司諫嘗擬古樂府著雜言十

  數篇及措刑論為識者所許曾㑹字宗元晉江人端拱二年士第二授光祿寺丞直史館

  祥符末出為兩浙轉運使丁謂建錢塘捍江之役發卒萬餘斬木伐石傾蕩山鋊中外無敢言者㑹

  奏列其狀有㫖中罷凡出入四十餘年厯典七郡後贈楚國公陳從易字簡夫晉江人端拱

  進士為嵐州團練推官再調彭州軍事推官王均盜據成都彭人謀殺兵馬都監應之時從易攝州

  事斬其首謀率厲將士修嚴守械賊聞有備不敢入境累遷侍御史直史館景德後文士以雕靡相

  尚從易與楊大雅相厚皆好古篤行朝廷進二人以風天下後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卒神宗時

  有清節過馬援之襃所著有泉山集中書制藁西清奏議蘇紳字儀父同安人天禧進士厯官

  祠部員外郎通判洪州徙揚州歸上十議進直史館召求直言疏論時事又陳便宜八事擢知制誥

  為翰林學士尋知河陽徙河中未行卒李沂字從聖南安人以六經太元講授問里著帝王

  通錄蘇紳稱其得前史廣記法詔官繕寫上進官國子監丞致仕遷大理寺丞曾公亮

  仲會次子天聖進士知㑹稽縣厯翰林學士叅知政事嘉祐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練文法

  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韓琦每諮訪焉熙寕中封魯國公以太保致仕卒諡宣靖配享英宗廟庭子孝

  寬從子孝廣孝藴俱有聲孝序以忠義著蘇緘字宣甫紳從弟實元進士熙寕初爲廣東鈐轄

  知邕州交趾入寇緘遣子子元拏舟逆戰斬蠻酋賊爲雲梯又爲攻濠洞𫎇以革布緘悉焚之蠻計

  已窮將引去知外援不至囊土登城絾縱火自焚神宗嗟悼贈奉國軍節度使諡忠勇以其子子元

  爲閤門祗候次子子明子正孫廣淵直温與緘同死皆襃贈焉吕夏卿字縉叔晉江人慶厯

  進士同知禮院陳時務五事後出知潁州卒夏卿長於史貫穿唐事創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

  曾誕字孚文公亮從孫孟后之廢誕三與鄒浩書勸力請復后浩不答及浩論立劉氏南遷誕

  著玉山主人對客問人以比韓愈諍臣論蘇頌字子容紳之子慶厯進皇祐五年詔試館閣

  校勘同知太常禮院議立郭皇后神御殿曾公亮深歎服之富弼嘗稱頌爲古君子與韓琦同表其

  亷退以知潁州後擢知制誥李定除御史頌與宋敏求李大臨封還詞頭時有三舍人之稱尋出知

  婺州方泝桐廬江水𭧂迅母在舟幾溺頌哀號赴水救之舟忽自正人以為純孝所感元祐初遷吏

  部尚書兼侍讀每進讀至弭兵息民必援引古今以動人主之意尋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其

  為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杜僥倖之原戒疆埸之臣邀功生事論議有未安者毅然力爭

  之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卒贈司空諡正簡劉逵字公逹同安人元豐進士調越

  州觀察推官崇寕中同知樞密院事中書侍郎勸徽宗碎元祐黨碑寬上書邪籍之禁後加資政殿

  學士以醴泉觀使召及都而卒温革字叔皮惠安人政和進士官秘書郎紹興初被命使河南

  修陵寢歸奏憤激上為泣下忤秦檜出守延平漳州終福建轉運使林頤夀晉江人祖母楊

  苦背瘍潰爛徑寸頤夀俟其寐䑛之傅藥而愈後廬父墓芝草生焉廬繼母墓白鵲來巢楊世

  永晉江人紹興五年以特奏召為端溪尉寇犯界世永佩刀跨馬獨出遇賊戰死贈承務郎官一

  梁克家字叔子晉江人幼聰敏過目成誦紹興三十年進士第一遷著作佐郎詔求言

  克家條六事乾道中為右丞相近戚權倖不少假借而外濟以和保護善𩔖甚多累封鄭國公卒贈

  少師諡文靖諸葛廷瑞字麟之南安人紹興進士調龍溪尉改知崇安縣以政績聞厯

  進起居郎所上章奏詞意鯁切皆見嘉納李訦字誠之晉江人厯知袁州蓄米二萬石以備凶

  儉遷大理卿修斷獄例著為令除集英殿修撰改知建寕以禮敎化民旋奉祠卒張巽

  文惠安人父寓嘗與張栻其學遣巽從之時朱子之學盛行於泉如楊至楊履正陳易輩稱清源别

  派惠安劉鏡者稱為高弟巽從之遊然疑晦菴之敎不止是乃走武夷謁朱子以所與栻講論中和

  之㫖告之曰此某與南軒晚年畫一功夫也臨别敎之曰南軒記嶽麓某記石鼓合而觀之知所用

  力矣既歸日從事於涵養體察久益明淨築草堂於錦溪之上學者稱錦溪先生許升

  之同安人朱子簿同安升年十三從朱子遊語錄中多載其問答之語同邑王力行亦遊朱子之門

  著有朱氏傳授支派圖傅伯成字景初晉江人父自得以父察死事補承務郎厯官有聲

  伯成少從朱子學與兄伯夀登隆興進士累進太府寺丞言吕祖儉不當以上書貶朱某大儒不可

  以偽學目之又言朋黨之𡚁起於人主好惡之偏出知漳州律已愛民推朱子遺意而遵行之遷工

  部侍郎相府災陳失民心隳軍政啟邊釁三事言甚痛切後除寶文閣學士以老病辭伯成純實無

  妄表裏洞達常慕尸諫疏草畢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諡忠簡石起宗字似之同安人乾道

  五年進士第二除秘書正字再擢權倉部郎官上言君子小人之情狀與天下治亂安危之機一時

  稱之又奏乞取仁宗洪範政鑒與敬天圖列置左右帝嘉嘆久之楊炳字若晦世永孫淳熙

  進士累官左司諫論治贓吏當自大吏始遷權吏部尚書時邊釁寖開與鄧友龍異議遂乞外因疏

  論用兵之害開禧中除寶謨閣直學士奉祠卒曾從龍字君錫公亮四世從孫初名一龍慶

  元五年進士第一累官禮部侍郎權刑部尚書嘉定間上言修德政蓄人材飭邊備帝善其言進簽

  書樞密院叅知政事疏論胡榘憸壬為榘嗾言者劾罷起湖南安撫使撫安峒獠威惠並行時有二

  京之役極論南兵輕進易退未幾言驗進知樞密院事卒贈少師陳霖字傅叟惠安人嘉定

  進士為瑞金尉紹定中盜發江閩延及東粤霖出迎敵被執不屈死洪天錫字君疇晉江人

  寶慶進士理宗擢拜監察御史劾董宋臣等䟽上至六七閹人為之氣沮度宗即位疏病民五事尋

  進華文閣直學士致仕疾革猶手草遺表以進卒諡文毅王大夀同安人紹定中為左翼隊

  將海寇犯圍頭大夀領百人防遏猝與賊遇奮前弦斃賊十餘後無援者遂没事聞贈官恤其家

  謝應瑞泉州民歲饑自出私鈔四十餘萬糶米以賑鄉井理宗詔𥙷進義校尉吕中

  字時可晉江人淳祐進士官敎授除國史實錄院檢閱上疏言當去小人之根革贓吏之𡚁遷國子

  監丞兼崇政殿説書丁大全忌之出知汀州卒所著有演易十圖皇朝大事記治迹要畧等書

  大圭字圭叔南安人淳祐進士學於陳淳門人王昭復專務致知力行知興化軍轉知漳州時

  蒲夀庚降元脅大圭署降表不從見殺著有論孟集解易經集解學易管見春秋或問行世

  巖孫字景傳惠安人寶祐進士咸淳間令尤溪興學校通水利建橋梁疏朱子所解太極通書

  西銘申以已意名曰輯解刋於書院邱葵字吉甫同安人少慕程朱之學親炙吕大圭最久宋

  末杜門厲學不求人知著有易解疑書口義詩直講禮記解春秋通義周禮補亡諸書︹元︺柯

  公煥字德章晉江人元貞間為古田尉鄰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公煥曰寇至則去國誰與守

  遂率其民敵之力不支而死其家殲焉顏應祐字孝先同安人母許以兵難遷徙失所在

  應祐遍行訪求二十六年有告曰汝母在雲南即往求之至蜻蛉嶺得焉迎以歸士人歌詩嘉其孝

  有閩泉南詔各一隅道塗相去萬里餘之句黄道賢晉江人嫡母唐無子道賢在襁褓而

  生母蘇以疾去既長屢請於父得召歸道賢孝養二母得其歡心父卒廬墓終制盧琦

  韓惠安人至正進士少受學於余子賢子賢語其友陳忠曰希韓經學該貫為人簡重無惰容吾畏

  友也授永春尹調寕德擢興泉鹽課司提舉賑饑均賦減鹽引破土寇所至有聲著有圭峯集︹明︺

  趙士亨字應嘉晉江人元李隱九峯山居父母喪廬墓終制洪武初以人材薦授河舶官㝷

  引疾黄存中惠安人以人材授中書舍人建文中仕至禮部尚書靖難兵起死之

  鑑字用明晉江人永樂中舉鄉試授蒲圻敎諭後擢御史巡按湖廣諭降梅花峒賊正統間巡撫

  山西外飭戎備内撫災民勞瘁備至前後章疏十餘上皆邊防大計致仕歸卒葉秉乾

  人正統中沙尤寇發秉乾率民兵討之戰不利被擒不屈死成化初旌其門曰忠義崔惠

  吉晉江人正統末敎諭石城叛賊陳椿陷城執惠逼降惠罵不絶口會賊焚草營遂自投火死

  森安溪人慷慨好施天順中歲儉出粟賑濟全活無數授漳州巡檢呉文度字憲之晉

  江人成化進士厯南京御史偕同官論妖僧繼曉被杖尋遷汀州知府正德初厯雲南巡撫南京右

  都御史劉瑾屢責賄不應令以南京户部尚書致仕文度恬淡守素達官貴人造之恒避匿不見

  史惠晉江人親喪廬墓三年有白烏宿其樹成化中𬒳蔡清字介夫晉江人成化進士

  宏治初選禮部主客主事調吏部稽勲主事時王恕為尚書訪以時事清薦名士劉大夏等三十餘

  人恕皆納用累官南京吏部文選郎中正德初除江西提學副使與宸濠忤力辭去尋起南京國子

  祭酒命甫下卒清之學初主於靜後主於虛故以虛名齋所著有易經四書𫎇引萬厯中追諡文莊

  贈禮部右侍郎同邑門人王宣易時中林同並有名顧珀字載祥晉江人宏治進士知虹縣及

  旌德擢知和州皆有惠政入為兵部武庫司秉正執法宿蠧一清累遷南京戸部右侍郎上便宜十

  二事致仕卒黄瑗字純玉晉江人宏治進士知長山縣時山東旱蝗瑗多方賑濟青齊有疑

  獄藩臬多檄瑗鞫之擢守肇慶以平賊功進三品秩留志淑字克全晉江人宏治進士厯知

  杭州鎮守太監畢真宸濠黨也濠反謀應之一夕搆市人火其居延燒千餘家志淑令民熄火所在

  堅閉母動真不得逞謀益急志淑縱兵捕之遂伏辜武宗征濠志淑移知徽州遷湖廣叅政屬邑有

  腴田數百頃洪水決為陂塘設法疏導築隄植柳以固之民呼曰留公隄累遷浙江布政使未任卒

  李源字士達晉江人宏治進士除户部主事監臨清倉疏中官與諸吏朋姦乾没狀劉瑾竊政

  以終養乞歸源至孝晚歲文名益著郭楠字世重晉江人正德進士厯官御史嘉靖初請召還

  直臣王思等會諸臣爭大禮得罪楠方巡按雲南馳疏乞賜優容帝怒逮赴京廷杖削籍歸

  琛字思獻晉江人蔡清得其文異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琛遂禀學于清舉正德進士厯官吏部

  考功主事乞終養歸嘉靖中起貴州提學僉事俄改江西皆辭不赴著有四書淺説周易通典學者

  稱紫峯先生史于光字中裕晉江人事親孝家貧勵志讀書正德丁丑成進士官吏科給

  事議大禮疏不報以疾歸著有易經正𫎇張岳字維喬惠安人正德進士授行人與同官諫南

  巡杖闕下謫官嘉靖初厯主客郎議禘禮岳議不如為皇初祖位毋實以人後如岳言遷亷州知府

  時征安南岳力主撫卒降之累撫鄖陽江西總督兩廣著威名復以右都御史總督湖廣貴州四川

  軍務破平諸苗岳自幼好學以大儒自期博覽工文章經術湛深學以程朱為宗前後累奏奇功為

  嚴嵩父子所撓卒官贈太子少保諡襄惠林希元字茂貞同安人正德進士授大理評事嘉

  靖初上新政八要言君道在勤正學親正人而息中官機務罷中官鎮守上嘉納會以議獄事被論

  棄官歸大臣交薦之起為寺正遼東兵變希元極言姑息之𡚁謫知欽州時安南不貢廷議征討擢

  希元兵備海道希元主必征之䇿與督臣異議罷歸著易經四書存疑學者稱次崖先生蕭景

  腆晉江人以掾補長洲尉時知縣郭波執法為織造太監張志聰所撓執而倒曳之車後景腆領

  所部追奪之市民羣助景腆梯屋飛瓦羣擲志聰志聰還訴於朝械下詔獄廷臣會疏救之仍調尉

  上官為立仗義英風之碑王慎中字道思晉江人嘉靖進士授户部主事時詔簡部郎為翰

  林衆首擬慎中張孚敬欲一見辭不赴累遷河南叅政歲饑賑濟有方旋罷歸益肆力古文演迤詳

  瞻卓然成家與唐順之齊名天下稱曰王唐順之稱其文二百年來當為中興後有起者莫能及有

  遵巖集行於世莊用賓字君采晉江人嘉靖進士厯官浙江按察僉事直指行部事不合必

   與抗論上虞丞倚鹺使私人貪恣不法𭧂其狀黜之罷歸值倭寇逼郡父塜為寇所發偕弟用晦率

   鄉勇直搗寇巢負父骸以歸用晦奮身擊賊力不支而斃事聞贈太僕寺少卿予世襲一子百户

   陳一道邦緒晉江人嘉靖中以掾吏為蕪湖丞倭自浙流劫至南陵一道赴援麾衆獨進

   為賊所殺其從弟子義横身捍刃亦死之事聞贈應天府通判子義府經厯蔡元偉

   瞻晉江人嘉靖舉人授羅田敎諭厯撫州同知署樂安崇仁並著勞績學宗程朱勇於自治作考德

   錄日識所行事所著有四書折衷易經聚正周天佐字宇弼晉江人嘉靖進士任户部主

   事九廟災御史楊爵應詔陳時政闕失繫詔獄天佐疏救之詔廷杖繫獄死隆慶初贈光祿寺少卿

   天啟中諡忠愍許宗鎰字應衡晉江人嘉靖進士由浦江令厯户部郎中出知夔州以凊亷

   為二千石冠賜宴襃嘉擢廣東按察副使大小羅山峒寇出没為害宗鎰増屯戌謹關隘而通鹽米

   以撫結之大廟山寇黄顯祖據山為巢出剽江艇請閩贛二省兵㑹勦廣撫檄移其兵宗鎰以功垂

  成不遣坐為所論謫貴州叅議尋遷雲南按察副使獛刺牳雞諸蠻剽掠為俗舊制有十哨兵屯種

  守禦歲久皆廢宗鎰盡復之鑿元湖達瀘江修嶍峨河灌田防水敎民種蕎菽諸榖民有所仰食擢

  浙江叅政罷歸趙恒字志貞晉江人嘉靖進士敎授袁州累擢姚安知府郡故雜苗俗恒為定

  婚娶之禮所著有春秋錄史朝賓字應之晉江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楊繼盛論嚴嵩罪

  下獄朝賓比奏事不實律署末云楊繼盛語雖詿誤心實無他惟憫其狂愚謫發遠戍庶以全好生

  之德奏入楊竟坐大辟朝賓亦謫判泰州嵩敗擢鴻臚寺卿卒俞大猷字志輔晉江人世泉

  州衞百户舉嘉靖武進士除千户尚書毛伯温奇其才擢廣東都司平交黎有功進叅將移浙東屢

  以舟師破倭寇遷總兵總督胡宗憲誘誅汪直倭復鬨宗憲委罪大猷以白衣赴大同立功擢廣東

  總兵平惠潮羣盜經畧廣西隆慶中征古田叛猺夷其峒建縣治改福建總兵尋免萬厯初南書譚

  綸薦起後府僉書乞歸大猷在軍中五十年長於料敵未嘗挫衂忠誠許國老而彌篤著有正氣堂

  集劍經行世伍民憲晉江人嘉靖中倭寇殺其父民憲往與賊鬬賊斷其手卧草中猶呼

  其父三日而絶李愷字克諧惠安人嘉靖進士授番禺令亷幹有材遷湖廣按察僉事擒斬苗

  寇降其餘黨倭寇犯惠安愷督視築城力戰拒守邑賴以全著有介山集康朗字用晦惠安人

  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閲武定侯郭勛獄以疆直著聲遷山西叅議備兵曹濮劇寇傅伯王劉千斤

  流剽三省朗冒矢石與將吏死戰斬獲無遺捷聞晉僉都御史開府鄖陽適漢中降囘激變朗持檄

  諭之囘遂解散轉副都御史致仕歸朱一龍字于田惠安人嘉靖進士厯官廣東左𠫵議時

  柘林叛兵突薄㑹城藩臬官分門守禦不納避者一龍曰賊近而啟扄以待示吾疆也民急而開門

  以納示吾仁也傳令大開門日入男婦以萬計遷廣西右江時寇猖獗條上督撫請便宜從事從之

  乃密召將領分兵四出斬獲八百有奇諸蠻震慴復遵約束遷江西叅政罷歸陳道基

  中同安人嘉靖進士厯官應天巡撫檄下所司諸告密株連者勿問謬持人短長快睚眦者必罪自

  是告訐之風頓息以忤張居正被劾歸後起官南京刑部尚書乞歸卒洪朝選字汝尹同

  安人嘉靖進士厯官刑部侍郎遼藩獄起張居正以私憾欲有所旁及屬朝選往勘朝選論庶人如

  法他無株連居正銜之罷歸九江勞堪任巡撫希居正意摭其無實事以聞命未下捕置之獄絶食

  死居正卒朝選妻及子競訟冤闕下詔復其官張宏綱同安人倭寇邑其父與弟皆被掠索

  金贖宏綱家貧無所得金乃入賊巢泣曰某幼無可假貸不如歸父則金可得賊信之刻期而歸其

  父及期父不至賊令縛其兄弟斬之復紿賊曰父歸必有金可遣吾弟速之賊又如言而遣其弟弟

  既脱宏綱乃告賊曰家貧金實不可得吾以全吾父與弟耳賊怒為所賣懸而殺之詹仰庇

  字汝欽安溪人嘉靖進士由南海知縣徴授御史隆慶中疏言陳皇后遷居别宫上為心動㑹奉命

  巡視十庫疏言内官動以供御為名肆行侵冒乞命查覈疏入忤㫖杖至百黜為民仰庇官臺中八

  閲月疏四上多指斥中官萬厯初起官刑部侍郎乞歸卒黄鳳翔字鳴周晉江隆慶戊辰

  進士第二授編修厯官禮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請屏遊宴親政事以實圖安攘因進用人理財

  之説既以請建儲未得命請告去後擢禮部尚書天啟初諡文簡王用汲字明受晉江人

  為諸生時郡遭倭横會御史至用汲言之知府以為非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為秀才時以天下為

  已任矧郷井之禍不關諸生耶知府有慚色舉隆慶進士為員外郎張居正奪情歸葬楚督撫以下

  畢會按臣趙應元獨不往被劾除名用汲憤甚抗論坐削籍居正殁復官厯南京刑部尚書用汲剛

  正遇事敢任以疆直故累遷皆在南卒贈太子太保諡恭質王定民惠安人家貧鬻楮為

  業能以養志為孝父病足出入恒負之邑令葉春及詣其廬禮焉郭惟賢字哲卿晉江人

  萬厯進士官南京御史張居正既死諸忤居正得罪者猶未召錄惟賢請復諸臣故秩時馮保猶用

  事謫江山丞保敗復官遂劾左都御史陳炌薦在籍諸臣王錫爵等皆從之尋以救諫内操被謫主

  事董基忤㫖調南京大理評事累遷户部左侍郎卒贈右都御史諡恭定蘇濬字君禹晉江人

  萬厯進士厯官浙江提學僉事遷廣西叅政興文化俗治尚簡易岑溪峒猺反討平之擢貴州按察

  使不赴歸家講明心性之學著四書易經説與𫎇引淺説並傳學者稱紫溪先生李廷機

  字爾張晉江人隆慶庚午郷試萬厯癸未㑹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厯祭酒立敎以嚴為主遷

  南京吏部侍郎典京察無偏私署户二二部事綜理精密奏行軫恤行户四事商因大蘇廷機遇事

  有執尤勵亷潔累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致仕卒贈少保諡文節楊道賓字維彥晉

  江人萬厯丙戌進士第二厯官禮部侍郎習練朝典嘗因星變請𥼶逮繫言官南京水災請御殿決

  政章疏母留中及内降東宫輟講疏引唐宦官仇士良語為戒深中時忌卒贈尚書諡文恪

  喬遠字穉孝晉江人萬厯進士官禮部儀曹郎力爭三王並封事得寢坐累謫廣西經厯歸里

  二十餘年中外交薦不起光宗即位起光祿卿進通政魏忠賢毁首善書院逐鄒元標等喬遠抗疏

  不報遂乞歸崇禎𥘉起南京工部侍郎尋致仕卒贈尚書所著有名山藏及閩書百五十卷

   汝良字明起晉江人萬厯進士厯南北司業有監生挾巨璫書至汝良曰國學四方觀型司成

   無與中涓通書例按治之擢東宫日講官每敷引古今隨事披陳東宫喜動顔色天啟中掌詹事疏

   言楊左諸臣宜加贈卹要典宜毁晉禮部尚書陳時務八要又力言犴狴填滿干天和遂致仕歸所

   著有河干集冰署筆談野紀矇搜樂律志諸書史繼偕字世程晉江人萬厯壬辰進士第二

   授編修疏言冊立東宫開閣講學不報厯南少宰兼戸禮工三篆力清盤庫盜帑之姦改詹事乞歸

   尋起佐銓部入閣辦事偕廷臣疏請神宗視朝并力陳備兵措餉諸事不報致政歸天啟初復召入

   閣加少保引疾歸卒崇禎初贈少師諡文簡林學曾字志唯晉江人萬厯進士授南康推

   官以清慎著稱時有前林後李清和無比之謡天啓中累官户部尚書致仕年踰八十猶朝夕講誦

   不輟厚德雅量學者宗之撫 特䟽於朝奉㫖存問從孫孕昌字爲磐萬厯進士授南京戸部主事

   厯吏部文選郎中以忤楊嗣昌削職歸講學于晉江學左之旦氣堂後即其地祀焉著有經史耨義

  周易口占易史象解旦𰚾語錄内外篇諸書莊欽鄰字寅卿晉江人萬厯進士授饒州推

  官厯吏部郎中以忤魏璫削職崇禎𥘉引用直臣累遷戸部侍郎黄道周劾楊嗣昌奪情忤㫖下獄

  欽鄰與范景文合疏論救後為史部尚書以母老乞歸卒林欲楫字仕濟晉江人萬厯進士

  授編修天啟中火災陳修省數事觸璫忌累遷禮部尚書掌詹事府武陵楊嗣昌議增兵餉抗言不

  宜以窮民養驕兵尋其民窮兵譁疏力指時𡚁不報乞休卒何燮字中理晉江人萬厯舉人

  知靈川桂東二縣事卓有政績崇禎十五年知毫州州自八年後寇賊交横益以饑饉民死徙過半

  燮盡心撫循營戰守具甚備甫及三月齊豫土寇迭至力戰擒其渠撫降數千人未幾闖賊至燮堅

  孤城晝夜擐甲城陷被執抗罵不屈賊斷其足罵益疾復割其胸旋割旋罵賊磔殺之懸其首於

  市三日耳鼻猶動贈太僕寺少卿諡忠壯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蘇茂杓

  字宏濟晉江人萬厯舉人知封邱縣屬旱蝗為災捐槖設粥賑之存活無算進開封府同知署府篆

  闖賊大舉圍汴汴水决賊乘筏蟻進茂杓度不免赴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兄茂相字宏家萬厯進士厯官中外有政聲崇禎初仕至刑部尚書加太傅乞歸卒莊際昌

  字景説晉江人萬厯巳未會試廷試第一以修撰充經筵展書直起居注時魏璫煽虐授事未數日

  即乞差歸丙寅秋當復命會修三朝要典蹙然曰是固欲以國史為刑書乎無何為魏璫所禠奪璫

  誅即家起右諭德進左庶子卒贈詹事潘寬晉江人兄為諸生得危疾寬刲股療之肉未進

  有鬼物告其兄曰君有賢弟我不敢侮食之果瘥韋起宗晉江人母蔡氏守節比長遇士

  大夫輒拜跪求文表揚請於朝幾得之為忌者所沮目為之盲久之獲朝命目復明母殁廬墓三年

  又追為父服亦廬墓三年萬厯中旌其里為節孝王熺晉江人幼孤母李氏誓死撫育熺長

  盡孝後為瀧水訓導子文昇孝如其父萬厯中皆被旌洪有復字懋純南安人萬厯進士

  知武陵縣以抗直得聲遷湖廣左布政適税璫肆焰同官馮應京被逮有復悉力調護為民請命湘

  澤𫉬洪啟睿字爾介南安人萬厯進士授禮部主事首發沈惟敬之姦疏兵部尚書石

  星誤國復請冊立東宫累官浙江布政使浙東饑浙西澇請蠲請折請賑咸報可乞休歸陳玉

  輝字達卿惠安人萬厯進士授吉水令厯御史轄屯田馬政釐剔姦𡚁豪右歛手以艱歸復起御

  史掌大計風裁嚴峻書牘不入視事五月卒李獻可字堯俞同安人萬厯進士厯官禮科

  都給事中甫三日疏請皇太子出閣講學削籍歸天啟初錄言事諸臣贈光祿寺卿蔡復一

  字敬夫同安人萬厯進士厯湖廣叅政時方有事貴州黔撫議勦復一獨言撫不聽坐免尋起鎮易

  州及安邦彥亂擢兵部侍郎賜尚方劍節制五省入黔未幾上首功八十餘級賊畏不敢渡河復坐

  搗巢之役免移境上候代卒於軍贈尚書諡清憲許獬字子遜同安人萬厯辛丑會試第一

  授編修性不諧俗喜讀書矢口縱筆皆有精意蔡獻臣字體國同安人萬厯進士授刑部主

  事時神宗久不視朝獻臣疏請早定國儲遷禮部郎疏請福藩之國鄭貴妃夜發内使執之獻臣不

  爲屈旦入對據舊典力爭神宗嘉其直天啟時擢南太常爲璫所誣削籍李懋檜字克倉安

  溪人萬厯進士除六安知州愷悌得民厯刑部員外郎因旱上言皇貴妃及恭妃冊封事又言保聖

  躬節内供御近習等七事寢不行尋以給事中邵庶論刺建言諸臣懋檜疏爭言陛下欲重百官越

  戰之禁不若嚴言官失職之罰帝責其沽名貶官天啟初終太僕寺少卿蔣德璟字中葆晉

  江人天啟進士官翰林陳練兵練將之法上救荒事宜性鯁直不設門户崇禎時累遷禮部尚書東

  閣大學士進御覽備邊冊諸邊撫賞冊又力言召買之苦練餉之害乞歸卒黄景昉

  穉晉江人天啟進士充日講官㑹召對言考選未公推官成勇朱天麟亷能素著不獲與清華選尚

  書鄭三俊四朝老臣一生清德以詿誤繫獄乞從寛宥尋擢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乞假歸

  元有晉江人天啟舉人授黄陂令邑屢被寇災至則招集流亡置倉賑卹崇禎十六年張獻忠

  遣哨至城下索印死守不與力盡援絶被執羈之𡵨亭㗖以高官曰吾世受國恩肯作賊官耶已復

  罵賊支解以死陂人拾殘骸葬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蘇夢儀

  若晉江人天啟武進士崇禎十六年以都督同知提督安慶水陸營衞叛帥左良玉舳艫東下郡縣

  望風披靡夢儀曰吾世受國恩脱力不支抱忠入地耳無何廢將杜宏域等開城内應夢儀巷戰被

  執百計㗖誘終不屈遂遇害於南鍾嶺闔家俱死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大都督諡武愍范方

  字介卿同安人博學善屬文舉天啟辛酉鄉試第一授助敎遷户部主事闖賊陷京師執方索倉鑰

  方曰頭可斷鑰匙不可得也鋒刃交下噴血怒罵而死長子諸生登楓號痛絶吭死同時死者同邑

  平涼同知郭寅日及其二子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賜諡節愍莊鼇獻字叔瞻晉

  江人崇禎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上太平十二策極論東厰之害忤㫖貶江西布政司照磨

  福王時復官陳洪謐字龍甫晉江人崇禎進士授户部主事厯遷蘇州知府時方急催科

  洪謐以撫循為事蠲一切煩苛呉民戴之時稱循吏擢太僕寺少卿曾異撰字弗人晉江人

  家侯官父為諸生早卒母張氏以遺腹生家窶甚紡績給晨夕異撰事母至孝為詩古文有奇氣娶

  妻不能具牀恒宿於外歲凶則採薯葉雜糠籺食之然性介甚長吏知其賢欲為之地不屑也崇禎

  中舉於鄉有紡授堂集行世呉韓起字宣伯晉江人崇禎進士知當塗縣有惠政擢禮部

  主事為文古雅清勁海内傳誦著有四書易經説青嶽文稿蔡道憲字元白晉江人少聰

  敏博雅崇禎丁丑進士為長沙推官緝盜鋤强姦人斂跡十六年張獻忠逼長沙巡撫王聚奎遁道

  憲攝太守事為死守計賊遶城呼曰軍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母自苦道憲命守卒射之斃越三日

  總兵尹先民戰敗降賊道憲急出百姓十餘萬户孤城自誓城陷被執百計誘以官嚼齒大罵釋

  其縛延之上坐罵如故賊曰汝不降將盡殺百姓道憲大哭曰願速殺我毋害我民賊擲刃揕其胸

  血濺賊面賊為昏仆遂斷其足截其手鉤舌毁齒抉眼割鼻寸磔以死時年二十九贈太僕寺少卿

  諡忠烈有從役凌國俊李師孔陳賢等九人者隨不去賊先殺五人以懼道憲不動及以次斬及國

  俊國俊請葬主而後就戮賊許之國俊解衣裹肉骨葬之城南醴陵陂還詣賊自刎死蔡肱

  明字子起晉江人崇禎進士以召對稱㫖擢職方郎中出為四川威茂道副總兵朱化龍為變脅

  肱明從之肱明厲聲曰反賊我死則死耳安能從爾反乎與其兄啓明俱遇害父國烒妻莊氏及一

  家三十二人同日俱死諡忠愍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郭符甲字輔伯晉

  江人崇禎進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乞假歸明末舉兵山中戰敗死屍七日不腐鄉人義而葬之同邑

  御史郭承汾亦抗節死於酉陽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賜諡節愍洪淯鼇

  生晉江人崇禎拔貢永明王時總督兩粤滇黔等處軍務拒守荆湘戰敗死於巫山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忠節葉翼雲字敬甫同安人崇禎進士知呉江縣有惠政遷刑部主事

  乞歸唐王入閩擢稽勲員外郎兵敗抗節死闔門俱殉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林維造字用章晉江人順治四年以廕補鞏昌知府有惠政擢西寕副使李自成餘黨

  潛蹤山谷維造勦除之五年逆囘煽叅將蔣國泰為亂佯言兵變擁維造至北關搤殺之康熙元年

  贈光祿寺卿  賜祭葬 李 先春字克建安溪人年十二父以非辜淹囹圄詣郡哀訴

  郡守奇之為出其父稍長慷慨重然諾歲大饑設立賑法賊帥張六角圍寨先春借庫中錢立賞格

  率鄉勇擊敗之秋成賊糾夥盜割先春選壯士撼其營賊遁去鄉人德之王命岳字伯咨晉

  江人順治乙未進士選庶吉士厯兵户二科所條上吏治樞政漕𡚁興屯救荒及密陳靖海疏皆軍

  國大計遷刑科都給事中後卒於家富鴻基字磐伯晉江人順治戊戌進士授編修厯内閣

  學士耿逆之變李光地遣人馳蠟書至京時論以人自賊中來慮有他變弗敢以聞鴻基毅然曰孤

  臣效忠為 國家東南半壁計吾遑恤身家哉即詣闕代奏得   㫖施行擢禮部右侍郎已未

  壬戌兩知貢舉積𡚁為之一清鴻基持身嚴重潔謹自守至盈庭聚議則讜正不隨以病乞假歸卒

  賜祭葬李日字省甫先春子康熙中賊帥劉國軒圍泉日請於將軍拉哈達自

  為鄉導出安溪進攻賊遁去隨陳平海五䇿悉見嘉納授邵武協副將調臺灣陳辛倡亂日率五

  百人收捕海外帖然擢永州總兵乞歸輯性理諸書以進   御書方重淳深四字襃之 拉哈

  達舊作喇哈達今改正李光地字晉卿先春孫康熙庚戌士授編修以親老假歸耿逆

  變作沿海巨寇竊發光地密疏言逆必敗狀 上覽疏嘉歎擢侍讀學士白頭賊蔡寅聚衆圍

  安溪光地方居父喪募鄉勇絶賊糧道賊潰去臺灣逋寇鄭克塽復圍泉州巡撫呉興祚提兵南下

  將軍拉哈達自漳平進光地率鄉里夾繫賊退郡邑以安時臺灣尚為寇據光地舉内大臣伯施琅

  有智畧遂平海外擢兵部侍郎巡撫直隸築子牙隄開柳坌以業窮甿民受其利晉吏部尚書尋拜

  文淵閣大學士   欽定朱子全書周易折中及性理精義等書皆承   㫖纂修卒諡文貞

  祀賢良祠子鍾倫康熙癸酉舉人著周禮訓纂二十一卷未仕而卒孫清植曾孫宗文俱官禮部侍

  李光坡字耜卿光地弟少為諸生受學家庭宗尚宋儒壯歲專意三禮積四十年成述

   註六十九卷以鄭康成爲主疏解簡明自成一家言旋入都與光地講貫著性理三篇辨論理𰚾先

   後動靜以訂近儒之差光地嘗論東呉顧炎武與光坡皆數十年用心經學可以自通於後者

    上詢學古通經之士   御書道通月窟天根裏人在清泉白石間對關以賜雍正元年舉孝

   亷未赴卒丁煒字澹汝晉江人康熙中以人才舉授漳平敎諭改魯山丞升獻縣令以最擢户

   部主事厯官贛南道郡以產榖名藩檄行郡徴米艘税協餉定南煒摘其十弊請於總督于成龍革

   除之升湖廣按察使省冤獄二十餘人煒工詩濟南王士正 稱之著有涉江問山詩文集

   正色字惟高晉江人康熙十二年呉三桂反正色以遊擊從軍討逆累立戰功擢岳州總兵前

   後十七戰兵無頓刃長沙常德諸郡以次削平海寇陸梁加太子少保提督福建水師恢復海澄金

   門厦門招撫降附四民安堵施琅字尊侯晉江人累功官福建水師提督進爵内大臣伯海

   寇鄭成功世據臺灣授琅靖海將軍率舟師征之火矢交攻賊艘覆溺無算乞降琅議設郡縣防守

  海外悉平封靖海侯世襲卒贈太子少傅諡襄壯祀賢良祠子世驃以水師守備隨父戰澎湖臺灣

  有功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六十年臺灣逆匪朱一貴陷郡城世驃督兵勦平之以疾卒於軍

  贈太子少保諡勇果施世綸字文賢琅仲子以廕知泰州遷知揚州府嚴禁蕩遊俗尚一變

  累遷順天府尹副都御史令行禁止畿輔肅然擢戸部侍郎總督漕運通阻礙懲懲遛漕政次第畢

  舉以治河勞瘁卒於官   賜祭葬世綸性警敏聽斷如神自司牧厯大吏清白自持始終如一

  許謙吉字二言晉江人康熙已酉舉人任將樂敎諭整飭學校訓士有方擢知湖廣江華縣

  事邑有槖胥擾害閭閻積數十年官莫能治謙吉甫莅任亷其狀置之死士民大悦尋以病歸

  遷鶴字聲士晉江人康熙乙丑進士授編修厯官左庶子立品端粹博通經學李光地見其所

  為太極太虛論曰經生中有是人耶晚年家居綜述尤富著有易説尚書私記毛詩國風繹春秋紀

  疑春樹堂上峯堂文集諸書嘉慶二十二年祀鄉賢祠子萬䇿康熙戊戌進士由編修厯官詹事有

  文名著近道齋詩文集陳大玠字元臣晉江人祖曙以孝旌大玠登雍正甲辰進士授

  臨漳令邑苦河患濬百陽萬公普濟福惠四渠俾積水入河課農桑興學校以臨漳漕米甲豫省而

  離水次遠輸運維艱請豁減四千三百五十五石永為例邑人德之入為中書科中書升禮部主事

  擢浙江道御史遷吏科給事中建言皆關政體厯官太常寺少卿著有筍湄内篇經史講義文集詩

  集諸李雲永字世瞻晉江人母傅氏病晝夜不離母殁結廬墓側夙夜哀號惠安張元

  嘉事嗣母得歡心俱雍正年間 旌李清芳安溪人乾隆丙辰進士授編修改御史奏言御

  史之設所以防壅蔽必取其特立孤行無所依傍者然後不負厥職今廼令各衙門保舉恐夤緣之

  𡚁由此而生   上韙其言又奏請寛奉天海禁及陳福建湖廣捐監之𡚁皆   從之以給

  事中巡視淮南漕務疏濬鎮江坍山京口運河得   㫖嘉奬厯官兵部右侍郎囘籍侍養卒於

  官獻瑶字瑜卿安溪人乾隆元年用楊名時薦為國子監助敎甫入學上事宜六條於

  其長巳未成進士授編修主浙江鄉試督學廣西陜甘居官亷慎導士以誠擢洗馬乞養母歸獻瑶

  經學淹貫尤𮟏於禮所著有周官偶記儀禮讀喪服私鈔雜記諸書嘉慶十四年祀鄉賢祠

  桂洲字文馥南安人乾隆壬戌進士授檢討厯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順天府府丞督學廣西廣

  東持躬端謹試士公明嘉慶二十一年祀鄉賢祠李清時安溪人乾隆壬戌進士授編修

  出知嘉興府厯升河東河道總督以運河水小恐微山湖宣洩過多請於滚壩磯心増設石槽閘板

  及應行疏濬堵閉各事宜俱稱   㫖官終山東巡撫莊紉蘭惠安人乾隆乙酉舉人由

  敎職遷湖北來鳳縣知縣嘉慶元年敎匪滋事倉猝來犯紉蘭禦之遇害   恩予卹典

  振聲同安人提督胡貴之子嘉慶五年授温州鎮總兵偕提督李長庚會勦洋匪攻擊水溪鳳

  尾兩幫盜船斬獲無算又擒蔡牽黨陳贊等百四十名九年六月以兵船二十六隻會捕蔡牽駛至

  浮鷹洋面奮勇追擊因坐船逼近山麓爲賊擲火焚燒被害事   聞   賜祭葬諡武壯

  李長庚字超人同安人乾隆辛卯武進士由藍翎侍衞任浙江衢州都司嘉慶三年累遷定

  海鎮總兵勦捕洋匪所向有功六年擢浙江提督調福建水師提督又調浙江   特命總統閩

  浙水師前後率舟師往來閩粤浙洋面擊逆匪蔡牽身先士卒斬獲無算賊勢日蹙十二年十二月

  追賊於黑水外洋賊僅存三舟長庚發礟擊蔡逆船幾覆賊倉皇落水者不可勝數乃别用火攻乘

  風絓其後艄火礮交下長庚忽為流礮所中卒事   聞追封三等壯烈伯世襲   賜祭葬

  諡忠毅祀昭忠祠並詔立專祠於同安春秋致祭梁廷珪字伯寅南安人少為諸生

  力學敦行言動一秉於禮居母喪哀毁備至事祖母盡誠敬著有自儆日新錄嘉慶二十一年以孝

  邱良功同安人嘉慶十年署臺灣副將隨李長庚勦捕蔡牽復攻擊朱濆幫船屢立戰

  功十三年遷定海鎮總兵十四年擢浙江提督會勦蔡牽追至魚山外洋擊覆其船蔡牽及其黨殲

  焉封三等男二十二年入   覲囘任卒於途   賜祭葬諡剛勇

 ︹流寓︺︹唐︺秦系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南安結廬九日山上穴石為研註老子彌年不出刺史薛

  播數往見之歲時致羊酒而系未嘗至城門美公輔謫泉訪系與語輒窮日不能去乃築室依焉公

  輔卒妻子在遠系為葬山下系與劉長卿倡和權德輿口長卿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南安人為

  立亭曰秦君亭號其峯為高士峯陳黯潁川人避黄巢亂隱於同安之嘉禾嶼讀書終身所

  著有禆正書朱子得於其家因為之序羅隱餘杭人工詩自號江東生咸通中累舉不第嘗

  遊晉江羅裳山五髻石壁及惠安螺山所至多靈異韓偓京兆人官兵部侍郎昭宗反正勵精

  政事偓處分機密欲以為相朱全忠忌貶之昭宗握手流涕後挈家族來依王審知僑居南安卒

  周朴呉興人避亂寓安溪南山下所居有塘因名周塘山又隱惠安產坑山與李穎方干友善

  後隱於福州烏石山黄巢陷閩求得之朴曰我向不臣天子肯從賊乎巢怒敎之︹宋︺劉子

  羽崇安人為言者所論責授單州團練副使泉州安置李邴鉅野人厯官叅知政事寓泉州

  幾二十年好遊山水以詩自娛著有草堂前後集一百卷稱雲龕先生

 ︹列女︺︹宋︺吕仲洙女名良子晉江人父疾篤女焚香祝天願以身代女弟細娘亦相從拜

  禱良子郤之細娘曰豈姊能之兒不能耶時夜中羣鴉繞屋飛噪仰視空中大星如月者三翌日父

  瘳太守真德秀嘉之表其居曰懿孝徐伯嵩妻傅氏南安人朝散郎烈女兄伯嵩登

  進士為縣令卒親老子幼氏力貧以奉舅姑喪葬中禮擇師敎子皆底於成楊安國女

  同安人父患血疾逾年不愈女取肝為粥以進父隨瘳︹元︺王氏女名珠娘晉江人甫及

  笄盜掠其鄉被虜恐為所汚乃紿賊曰我家有金寶盍同取之盜以為然至大溪深處投水死

  媽助妻林氏晉江人夫殁矢志撫孤成立為諸生至今子孫蕃衍人謂貞節之貽︹明︺

  李某妻莊氏名盡娘晉江人洪武元年夫以事詣京偕行至崑山夫卒氏寓書歸遺其

  親自溺死翁慶女晉江人永樂中慶為御史坐累下獄無子女詣闕上書請代仁孝皇后召

  入宫留之三月為宫中師人以比緹縈陳登選聘妻沈氏名孫娘晉江人許字

  末嫁夫殁氏佩聘(⿰釒义)-- 釵起居不離年四十終同邑莊允祥妻曾氏名選玉夫早亡氏盡出奩資勤勞營

  葬孝養舅姑撫子女成立卒年八十有三尤惠妻李氏名妙嚴繼姑虐甚李曲盡孝養姑亦潛為轉

  移夫早殁子女皆㓜氏撫育經營諸孤成立有司奏請旌表卒年九十有八梁黼妻莊氏年二十五

  而寡撫孤懷仁掇科第為時所推氏年八十餘卒王國助妻陳氏名媚姜晉江人

  年十七夫死一日從母往外祖家囘舟江中猝遇賊氏度不免赴水死越四日屍浮面色如生

  義姑晉江人父早喪奉母佘氏撫其弟華娶王氏生子旵華復夭族右謀奪其產侵凌之女矢

  死不嫁偕王氏事母鞠孤力持門户家稱義姑年七十餘卒林泗妻李氏名純香晉

  江人年十九泗贅其家甫五旬泗卒氏水漿不納者七日卒哭縊死嘉靖中旌同邑南澳總兵歐陽

  寨妻鄭氏安海無名女氏俱遇倭寇罵賊死呉天錦妻李氏陳宗球妻史氏黄熙耀妻李氏王爵妻

  陳氏徐詧妻黄氏林有栻妻許氏蔡國襄妻吕氏江甲耀妻黄氏方其娠妻陳氏謝應祚妻陳氏蔡

  之升妻劉氏呉鳳來妻蔡氏陳殷道妻郭氏黄興妻莊氏徐渡妻張氏俱夫亡殉節黄祥獬

  聘妻藍氏名明娘晉江人許字未婚而夫卒明娘聞訃自經死其家在南門橋因名為藍

  橋同邑余汝麗聘妻林氏蔡遵課聘妻陳氏姚楷聘妻陳氏黄崇橚聘妻陳氏李某聘妻林氏何公

  保聘妻趙氏吕仲熙聘妻陳氏陳廷策聘妻林氏許世鐘聘妻王氏王酉忠聘妻許氏呉維裾聘妻

  楊氏曾某聘妻郭氏傅帛聘妻許氏陳五美聘妻謝氏俱未婚殉節李義姑南安人父陷事

  死母兄先殁二弟一姪皆幼姑撫育之既成立遂不復嫁年八十卒海上稱為貞孝義姑同邑洪有

  臨妻史氏夫亡年二十五歲遺子啟聰鞠育敎誨後啟聰成進士為郎詔書旌表黄逸妻蔡氏字端

  謹晉江蔡清之妹逸赴京殁於途氏年二十五一子存實方在抱獨處一室三十餘年接見兄弟不

  踰閾晝夜績紝撫遺孤而敎之傅廷雅妻葉氏歸二年夫故舅姑先亡遺夫弟妹四人皆幼氏守志

  撫育族人服其苦節詔旌其門蘇希益妻陳氏南安人嘉靖中為倭寇所掠義不受

  辱乘間投水賊以矛剸之罵不絶口與幼男俱被害何伯瑾妻林氏惠安人年二十

  四而寡撫子公陽成立辛勤備至年七十四卒詔旌其門同邑王維信妻何氏年二十三夫殁鞠子

  良輔成立長為娶婦康氏事姑尤孝姑病刲股以進病立痊康母亦節婦抱病復刲股以愈母有司

  旌其門曰内行雙奇宋某妻許氏名梅同安人適宋隱山之子夫得痼疾梅奉之恬然

  夫死不二父母憐其少使再適遂投海死同邑洪伯大妻陳氏王湍妻林氏李一陽妻莊氏吕潤妻

  陳氏張鳳岐妻陳氏許志超妻葉氏呉泰妻康氏黄應考妻盧氏黄舍人妻祖氏傅禧光妻蘇氏王

  𢑱妻陳氏葉啟翼妻蔡氏張廷諧妻許氏黄思詔妾陳氏呉從憲妾沈氏陳殷莊妻張氏張綬妻

  周氏張一睦妻葉氏楊廷樹妻范氏許元妻洪氏陳肇崗妻劉氏黄鼎在妻許氏李躍龍妻郭氏劉

  仲芝聘妻呉氏葉秀春聘妻康氏俱夫亡殉節蔡士訓妻洪氏同安人嘉靖間避倭

  大嶝寨中爲所虜驅之不行頓坐於地以瓦石擊賊厲聲哭罵賊殺一婢以恐之不爲動又殺其女

  及二稚子哭罵愈甚賊刺其胸而死時同邑諸生王式妻呉氏亦避倭大嶝寨中被執罵不絶口見

  道旁有泉遂投而死後人名其泉曰義泉又陳汝光妻許氏周仕昻妻陳氏鷺門王義娘俱遇寇不

  張英時妻劉氏同安人夫殁子思睿方週貞守十九年而思睿又亡取夫兄子

  思頊爲嗣思頊壯年客死於外妻陳氏敎育五子成立人稱姑婦雙節同邑黄釗妻梁氏年二十餘

  夫往安溪爲人所害氏奔䘮殯殮時值饑饉勤女工養二子成立卒年八十有二許從鋭妻盧氏年

  十九夫殁無子以夫姪爲嗣撫之成立卒年八十有四許元夫妻蔡氏歸五年舅姑殁夫蕩產棄家

  氏就食母家遇年節及舅姑忌辰必歸祭盡誠夫客死氏以許姓血食無依遂躬績二十餘年贖夫

  所典田宅以供祀事議立繼嗣卒時囑祔葬舅姑墓側林超南妻黄氏安溪人年

  二十三夫亡時值倭警氏對柩泣曰寇來吾死柩前矣及卒哭遂自經楊魁𤇍妻詹

  氏安溪人夫溺水死氏年二十三歲哭三日得屍歸葬如禮孀居五十載卒同邑舉人林應漢妻

  王氏應漢卒遺孤橚等尚㓜氏鞠育成人自二十八歲至八十歲勞瘁如一日橚後以孝稱鄭耀寰

  妻呉氏年二十二而寡矢志撫孤時堂前五燕化烏為白遭寇舅被掠索賂氏脱簪珥贖舅歸朝夕

  孝養有司旌其門李鏜妻林氏安溪人山寇掠其鄉遇追度不免紿曰吾藏金某處

  同往發之行至黄石潭躍水死三日屍出倚石而立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   御書女宗挺節

  四字旌之

 ︹本朝︺林某聘妻歐氏晉江人許字林氏子未歸而殞父母旋殁一弟十歲氏摩其頂

  哭曰吾死於林義也顧父母死爾何依自是躬紡績而課讀不輟順治丁亥遭寇自毁其面弟被執

  氏哀號抱持瀕死不去主兵者憐而釋之弟成立氏一慟而絶歐陽八哥妻林氏

  晉江人夫以醫遊四方林紡紝自給順治丁亥賊至林恐為所汚偕女子二人投於池時林之母

  家嫂妹三人一經於卧内二赴水死蓋同日有六烈云歐廷炎妻林氏晉江人順

  治丁亥土賊據衞城率二女赴水死里中女從死者十餘人數日屍浮皆相抱持不可解王定

  安妻陳氏惠安人順治間寇亂子被殺媳游氏投井死氏曰婦能殉夫余忍獨存亦繼之

  二烈婦同安人失其姓順治戊子寇亂嫂與小姑避賊石馬寇至挾小姑不從以刃揕其𮌎

  旋挾嫂嫂又不從賊亂斮之二屍顏色如生同邑紀四妻蔡五娘亦遇寇不辱死鄧某妾

  扈氏北平人年十七歸晉江鄧某為妾嫡妒閉氏幽室鄧殁嫡乃出之氏哭奠柩前自經死衣

  帶中遺詩二絶有願從野蝶依青草携手雙雙到鬼門之句林忍娘同安人夫從軍死於

  海澄林請於主將願從夫於地下求合葬許之遂自縊楊六妻王氏同安人夫亡氏

  年十七撤帷之日投繯而逝同邑劉修妻鄭氏陳某妻林城娘俱夫亡殉節陳京妻許

  氏名初娘同安人為豪家所逼義不受辱被擊死謝昂聘妻林氏名雅娘同安人

  許字未婚昂病劇昂母彷彿見女子在榻前昂死雅娘自縊昂母往視其殮驚曰曩日侍𫤘病者乃

  吾婦也耶吾習其容久矣兩家異之同邑蘇獻臣聘妻鄭氏陳陣舍聘妻紀氏蔡德聘妻劉氏李燕

  聘妻林氏鄭毓濬聘妻洪氏陳郊聘妻張氏王鳳聘妻黄氏林萬燧聘妻陳氏林烇聘妻呉氏林原

  聘妻石氏俱夫亡殉節高洛聘妻詹氏名京娘安溪人父母早亡依叔洛外出不

  還舅姑許改適京娘守義不移待字二十載聞洛卒投溪死郭彥郁妻李氏

  人夫殁家貧寄居母家勤女工課子必緒成名年九十一卒雍正三年 旌同邑鄭承棟妻陳氏陳

  兆麟妻王氏生員林登驪妻黄氏蘇夔妻孫氏黄時可妻傅氏楊銘鼐妻王氏黄頤騧妻陳氏楊朝

  勲妻姚氏車乘鳳妻劉氏周泰可妻陶氏俱雍正年間 旌陳貞姑晉江人父年老喪媪

  貞姑未字治女紅以奉甘脆自誓不嫁父年九十五卒貞姑哀痛繼殞里人比之北宫嬰皃云

  氏晉江人遇𭧂不辱自縊同邑陳士蘅聘妻黄氏黄汝觀聘妻徐氏夫亡殉節俱雍正年間 旌

  黄異望妻李氏南安人夫為諸生殁時氏年二十四撫遺腹子讀書成立家極貧苦

  日織布三丈積之為兒娶婦卒年八十六雍正三年 旌王中靜妻洪氏南安人年

  十九而寡勤女紅以事舅姑立夫姪為嗣孀守三十三載雍正四年 旌同邑傅思樂聘妻呉氏未

  婚而夫亡殉節張煃妻黄氏惠安人年二十一寡居遭寇亂挈老姑避山中孝養不離

  晨夕敎諸子讀書成立年八十一卒雍正三年 旌孫洪籌妻鄭氏惠安人夫亡殉

  節同邑烈女呉藥娘遇𭧂不辱自縊雍正五年 旌王天祐妻何氏同安人年二十

  夫故辛勤紡紝仰事七旬舅姑鞠育週歲弱嗣及舅姑殁拮据殯殮如禮卒年八十有九雍正六年

   旌同邑張應斗妻李氏黄忠妻蔡氏俱雍正年間 旌謝復淑妻劉氏安溪人年

  二十九歲孀守茹苦課子讀書成立氏夀踰百齡雍正十一年 旌鄭可階妻黄氏

  晉江人夫亡守節同邑敎諭陳燻繼妻謝氏施世騮妻黄氏莊延祝繼妻張氏蘇褒紹妻陳氏莊頤

  妻蕭氏林偉烈妻施氏王元侯妻黄氏黄球圖妻鄭氏池繼澤妻王氏蘇得鱗繼妻張氏何希哲妻

  萬氏鄭廷璧妻柯氏黄璿妻李氏蔡翼升妻林氏何宗文妻蔡氏王鳳翼妻林氏楊興業妻黄氏林

  祥鎮妻鍾氏張文秩妻呉氏許臣驥妻鄭氏柯懿肯妻呉氏蔡正春妻林氏江子趾妻曽氏鄭汝瑶

  妻許氏柯士鼇妻洪氏蔡奕樞妻林氏陳向榮妻黄氏張鴻模妻林氏陳兆菁妻温氏蔡士震妻賴

  氏伍維騏妻蘇氏曽承烈妻黄氏陳維推妻呉氏蘇琛妻李氏陳士秀妻紀氏紀天純妻黄氏唐士

  芳妻杜氏高謀中妻萬氏朱尚卿繼妻張氏呉士箴妻李氏蔣階奮妻黄氏王奕運妻洪氏浙江觀

  風整俗使蔡仕𡵕妾陶氏李學桂妻楊氏王志贈妻余氏王榮昇妻陳氏薛文燦妻杜氏王興祖妻

  汪氏張文煌妻莊氏曽濟烈妻張氏蔡立泉妻林氏陳斌聯妻許氏陶經麟妻林氏楊承珍妻薛氏

  李維羆妻張氏趙與理妻鄭氏李克忠妻王氏呉世美妻王氏邵士戬妻高氏黄清編妻商氏黄世

  達妻歐陽氏朱正𧰟妻賴氏朱萬庚妻陳氏呉奕忠妻高氏王濬改妻薛氏粘紹熙妻黄氏楊曽澤

  妻蔡氏黄時敏妻鄭氏曾道美妻王氏黄奕祿妻賴氏曾望遠妻陳氏林重龍妻何氏林道珩妻呉

  氏烈婦陳用妻林氏烈女鍾片娘翁成娘楊慈娘梁玉女梁氏俱乾隆年間 旌許才高

  妻秦氏晉江人夫為諸生赴省鄉試病殁喪歸氏慟哭幾絶家貧女紅自給事舅姑盡孝課

  子繼元成名守志三十一年年六十卒胞姪賜元娶曾氏年二十八而寡撫孤甫婚而殁復嗣幼孫

  艱阻備厯人服其苦節李尚德妻楊氏南安人夫亡守節同邑洪奕曠妻黄氏洪

  奕涊妻朱氏蔡雄達妻陸氏黄洽命妻呉氏黄洽泰妻伍氏黄洽遴妻呉氏洪士綱妻葉氏陳文龍

  妻蔡氏潘鼎發妻謝氏洪鳴珂妻郭氏傅幾德妻柯氏黄胎玉妻陳氏戴隆齡妻鄭氏蘇振璽妻黄

  氏傅儲瑾妻陳氏黄世芳妻張氏張士煒妻尤氏貢生楊從謙妻施氏黄綜伍妻楊氏王朝璋妻趙

  氏王世喜妻卓氏鄭德禮妻洪氏鄭哲輝妻林氏黄元賓妻曾氏黄元畏妻陳氏呉恂樸妻蔡氏傅

  懷正妻李氏傅登雲妻陳氏何成章妻傅氏余啟思妻陳氏黄廷賡妻侯氏陳祖恭妻蘇氏呉肇紀

  妻張氏王隱竹妻黄氏蘇敦實妻何氏王宗導妻林氏葉紹參妻洪氏黄天秩妻蘇氏黄楨亭妻戴

  氏俱乾隆年間 旌朱中晳妻陳氏惠安人夫亡守節同邑舉人張焻妻駱氏駱道

  宏妻洪氏駱紹高妻劉氏張龍起妻余氏張偉如妻蘇氏駱其驊妻張氏曾飛龍妻王氏陳良燦妻

  周氏仇毓正妻黄氏魏德峻妻王氏黄文科妻陳氏陳雅詩妻王氏陳景從妻呉氏陳基妻駱氏葉

  啟興妻陳氏陳聞遠妻李氏邱繼緒妻莊氏詹方星妻劉氏莊維祿妻黄氏王某妻陳氏陳樸直妻

  駱氏陳甫觀妻曾氏陳如山妻李氏詹聯芳妻英氏黄鍾瑞妻傅氏張元超妻黄氏郭祿觀妻駱氏

  王鳳翔妻黄氏劉洙漢妻黄氏劉懋然妻陳氏莊紹祖妻陳氏饒益德妻林氏烈婦柯答妻王氏林

  彥妻陳氏甘五妻陳氏貞女陳玉瑛聘妻邱氏俱乾隆年間 旌黄日旭妻王氏

  同安人夫亡守節同邑池源珍妻楊氏李其文妻黄氏劉世輔妻顔氏陳元漋妻劉氏李彥登妻葉

  氏陳霜妻朱氏黄佐賢妻柯氏王登泰妻張氏李產登妻葉氏莊允升妻張氏馬簡授妻蔡氏林贊

  育妻杜氏余修健妻王氏周嚴永妻陳氏汪德行妻葉氏許助觀妻吕氏蘇大連妻杜氏陳奇芳妻

  鄭氏鄭文貞妻楊氏蔡建妻柯氏陳世芳妻顏氏烈婦陳表妻楊氏洪塵妻陳珠娘粟洋妻葉訪娘

  貞女蔡建聘妻康氏烈女楊憐聘妻郭氏俱乾隆年間 旌李慎卿妻傅氏

  人夫亡守節同邑李際炅妻林氏劉元桂妻王氏潘元俊妻林氏李文脱妻葉氏唐邦拱妻黄氏李

  培岳妻陳氏葉琦齡妻王氏貢生陳士宜妻王氏劉元鈴妻楊氏謝天籟妻郭氏李衍基妻趙氏陳

  殿捷妻洪氏李樹松妻鄧氏王士符妻林氏夔州府知府李復發繼妻沈氏烈婦陳左之妻呉氏陳

  州妻白氏烈女林天郎女酉娘俱乾隆年間 旌劉重煥妻林氏晉江人夫亡守

  節同邑紀創業妻蔡氏顏淳海妻方氏楊茂秀妻黄氏生員陳國器妻蔡氏涂成業妻蔣氏洪攀妻

  林氏李繼才妻王氏陳夢龍妻王氏生員朱拱峯妻林氏周尚田妻唐氏生員陳夢魁妻施氏薛維

  孝妻周氏洪有容妻高氏張方大妾施氏莊澤涵妻陳氏何文培妻胡氏黄嘉言妻周氏龔更人妻

  黄氏林寶祖妻王氏陳士求妻王氏謝思順妻陳氏謝思和妻涂氏楊懿亭妻宋氏王鳴鸞妾伍氏

  陳謙敬妻龔氏呉瑞階妻張氏蔡思權妻傅氏粘瑞雲妻賴氏邢正恩妻陳氏粘飄芳妻黄氏陳南

  飛妻葉氏曾洵妻陳氏丁經士妻林氏蔡宏鋭妻吕氏黄元兩妻王氏曾毓均妻王氏烈婦陳天定

  妻吕氏蔡振文妻蕭氏貞女郭世澤聘妻魏氏俱嘉慶年間 旌蘇光聲妻黄氏

  南安人夫亡守節同邑傅爾詹妻周氏傅觀我妻黄氏潘文竚妻黄氏葉文哲妻陳氏陳肇龍妻黄

  氏葉繼忠妻林氏陳向鼇妻黄氏呉樹第妻王氏生員陳儀之妻王氏蘇直毅妻黄氏貞女洪德家

  聘妻許氏俱嘉慶年間 旌曾培立妻何氏惠安人夫亡守節同邑林永祚妻黄

  氏陳錫虞妻潘氏生員莊步漕妻林氏陳光瑞妻王氏孝女張愛娘俱嘉慶年間 旌許玉

  田妻陳氏同安人夫亡守節同邑李卜豐妻曹氏童本仁妻葉氏李祥卿妻陳氏曾懷妾

  阮氏邱至仁妻許氏葉玉雲妻陳氏許志正妻莊氏王純開妻陳氏王乘妻石氏葉維忠妻林氏黄

  青培妻呉氏林升中妻陳氏黄明觀妻葉氏林祖訓妻蘇氏陳君熾妻洪氏洪密觀妻蔣氏方宗漢

  妻涂氏陳秉忠妻葉氏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蔡如金南安人天寶間爲太原守棄官居清源紫澤洞宋封沖應真人鄭文

  叔有道術號元德真人隐於晉江紫帽山有羽士寄以書文叔握粟犒使歸視精金也因名其洞

  爲金粟洞︹五代︺譚紫霄名峭晉江人博學能文嗜黄老閩王昶封爲正一先生後寓廬

  山棲隱洞南唐主召至建康賜之道號階以金紫皆不受歸隐於紫澤洞嘗作化書授宋齊邱後尸

  ︹宋︺定光姓鄭名自嚴同安人年十一出家十七遊豫章除蛟患乾德二年住汀州武平

  南巖蟒虎蟠伏屢顯奇蹟城南有龍潭爲民害光投以偈沙湧成洲郡守趙良以聞賜南安均慶院

  額真宗朝因御齋赴謁上問何來答曰今早自汀州來問守是誰曰屯田胡咸秩上故令持食賜至

  郡食尚温咸秩驚表謝淳化八年坐化紹定庚寅磜寇圍州城咸覩光像賊衆奔潰列狀奏請賜額

  曰定光院呉本同安人生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不受室業醫濟人雖奇疾沈疴立愈景祐中

  卒屬䖍賊猖獗居民𥸤禱獲安創祠祀之賜額慈濟後累封普祐真君明永樂中封保生大帝

  道人不知何許人語音似江東紹興中來泉頭戴通草花行歌於市曰好酒喫三杯好花插一

  枝思量今古事安樂是便宜後數載坐化於清源洞石嵌中郡人泥軀祀之號為蜕巖︹明︺董

  伯華晉江人性至孝得道術成化中畫雷兒童掌中伸之有聲市中兒悉出錢與買伯華得錢

  鬻食自飽散其餘以給市人後尸解紫澤洞即其身塑像祀焉祈雨輒應

 ︹土產︺土絹 布棉布晉江南安同安出苧布諸縣皆出惠安北鎮者極佳蕉布葛布南安

  同安安溪皆出同安安溪出出晉江惠安同安有場諸縣皆有晉江清源洞南

  安一片瓦產者尤佳荔支 龍眼 柑 橄欖 楊梅府志紫白

  二種紫者長蒂最佳白者出南安府志菅蔗舊志所謂获蔗諸縣沙園植之磨以煮糖甘蔗

   不中煮糖但充果食而巳海苔俗呼滸苔府志生海中狀如綠髪以同安鼔浪嶼所出為最

   蠣房府志俗名曰蠔生晉江安海東石者最佳明統志晉江洛陽江出江珧柱

   惠安縣出







                   協修官邦光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  泰  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