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八十一至四百八十四

卷四百七十九至四百八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八十一至四百八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八十五至四百八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1.djvu/9

大清一統志

 澂江府在雲南省治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六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廣西

  州彌勒縣界二百里西至雲南府晉寕州界三十六里南至臨安府寕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雲南

  府呈貢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彌勒縣界二百五十三里西南至臨安府㠄峩縣界二百一十五里

  東北至雲南府宜良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呈貢縣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三百二十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戰國時為滇國地漢置俞

  元縣屬益州郡按明史漢為牂牁郡地隋牂州後漢因之三國漢

  屬建寕郡晉増置新興縣宋因之齊為建平晉寕

   二郡地梁屬南寕州隋屬昆州唐武德元年隸戎

   州都督府七年析南寕州二縣地置西寕州貞觀

   八年更名黎州天寶末入於蠻後南詔取其地置

   河陽郡宋段氏時為羅伽部元志唐天寳末麽些蠻居之號羅伽甸後

   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明統志段氏析麽些蠻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其步雄後

   居羅伽甸號羅伽部又黑爨蠻之裔居路甸號落蒙部元初内附置羅伽萬

   户府至元三年改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澂江路隸

   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澂江府隸雲南布

   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領州二縣二

   河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八十五里東至路南州界九十里西至雲南府晉

   寕州界十里南至臨安府寕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雲南府呈貢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寕州界三

   十三里西南至江川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雲南府宜良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呈貢縣界二十九里

   漢俞元縣地屬益州郡後漌因之晉屬建寕郡隋屬南寕州唐初屬昆州後改屬黎州天寶末入於

   南詔置河陽郡於此宋段氏為强宗部元初立羅伽千户所至元十六年改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

   縣屬澂江路明為澂江府治 本朝因之江川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

   一百里東至臨安府寕州界五十里西至新興州界四十里南至寕州界七十五里北至河陽縣界

   二十五里東南至寕州界二十里西南至臨安府河西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河陽縣界三十五里西

   北至雲南府晉寕州界三十里本漢益州郡地名碌雲異城蠻名易籠唐初置絳縣南詔徙曲旺蠻

   於此以白蠻守治之後麽些蠻裔居此宋段氏時名步雄部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為江川

   州二十年降為縣屬澂江路明屬澂江府 本朝因之新興州在府西一百二十里東西

   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江川縣界二十里西至雲南府昆陽州界五十里南至臨安府㠄峩

   絲界五十里北至昆陽州界五十里東南至臨安府河西縣界四十四里西南至㠄峩縣界四十七

   里東北至雲南府晉寕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昆陽州界四十里漢益州郡地晉置新興縣屬建寕郡

   宋因之齊屬建平郡梁末土酋爨瓚居之分為西爨地唐貞觀中置求州屬戎州都督府蒙氏改為

   温富州宋段氏時麽些蠻據其地號休制部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為新興州隸澂江路明

   屬澂江府本朝因之 路 南州在府東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

   五里東至廣西州彌勒縣界八十里西至雲南府宜良縣界四十里南至臨安府寕州界九十里北

   至宜良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河陽縣界七十八里東北至曲靖

   府陸涼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曲靖府馬龍州界一百八十里漢益州郡地蜀漢為建寕郡地唐屬昆

  州蠻名路甸天寶末為黒爨蠻落蒙所據號落蒙部元初置落蒙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路南州

  屬澂江路明屬澂江府 本朝因之

 ︹形勢︺北倚會城南接臨安襟水負山土田饒沃

  蓮玉筍卓兀東西撫仙星雲瀠𭰁内外挾湖山之

  勝號魚稻之鄉崎嶇崖石地鮮平夷明統

 ︹風俗︺士知尚學民務耕織勤生力本以勁特相慕效

  恥為委蛇其性質野其俗豪强蠶衣耕食不事

  逐未明統

 ︹城池︺澂江府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深五尺引東西泉注之明隆慶五年建 本朝康熙

  五十一年乾隆元年修二十五年人修江川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有池明崇禎七年

  築 本朝康𤋮五十六年乾隆二十五年又修新興州城周三里門四有池明正德

  二年築土城萬厯六年易以磚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又修路南州城

  周二里有奇門四有池明宏治中築隆慶六年以磚 本朝雍正七年十一年修乾隆二十六年

  

 ︹學校︺澂江府學舊在金蓮山麓明隆慶中遷建於舞鳳山萬厯三十一年復遷於金蓮山

   本朝康熙三十年修四十一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河陽縣學在府治西北明天啟

  六年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江川縣學在縣治東舊在城南 本朝康𤋮三十二年改建入

  學額數十二名新興州學在州治東南舊在城東三里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改建入學

  額數二十名路南州學在州治東關外明嘉靖三十五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康熙

  五十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河陽書院在河陽縣西北 本朝康𤋮五十七年知府柳

  正芳修建玉溪書院在新興州治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建敬一書

  院在路南州治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徐瀛翥建舊志河陽縣澄心書院在縣東明隆慶中

  建點蒼書院在縣西明嘉靖中建並久廢

 ︹户口︺原額人丁共八千四百三今滋生男婦大三十萬三千四百四十五名口計四萬四户又

  屯民男婦大小共二十六萬一千九百四名口計三萬三千一百五十一户

 ︹田賦︺田地六千一百二十一頃七十七畝九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一萬三千三百二十七雨四

  錢六分八釐米一萬三千六百九十五石六升八合二勺

 ︹山川︺金蓮山在河陽縣東五里明統志一名龜山高圓平正若蓮花然又有重珠山在縣城

  東五里一名倚鐸山闕摩山在河陽縣東五里巖穴幽勝又縣東五里有暘浦山雲龍

  山在河陽縣東六里相傳諸葛亮盟蠻於此一名訂盟山繡毬山在河陽縣東七里金

   蓮山之南𮞉龍山在河陽縣東南十里明統志一名象鼻嶺上接暘浦下吸撫仙湖山𫝑蜿

   蜒如龍盤通志又有赦文山在撫仙湖口天馬山在河陽縣東南十里兩山夾䕶山形如馬

   陟其巔東見大池江南望撫仙湖西連梁王山北覩湯池有流泉環繞如帶南峯山

   陽縣南十里磅礴高厚中峯秀拔龍爬山在河陽縣西南十五里撫仙湖西相傳龍鬬於

   此如爪爬跡故名玉筍山在河陽縣西南三十里舊名湧拔山兀立撫仙湖上高峯獨秀

   狀如玉筍其旁為誥軸山虎山在河陽縣西七里雄峭如虎踞横亘百里舞鳳山

   陽縣北勢自羅藏山中支逶迤而來左右兩山夾峙如鳳展翼為一郡之鎮山府治建於其麓

   藏山在河陽縣北十里後漢書郡國志俞元裝山出銅明統志漢志云裝山後誤為藏又蠻云

   虎柵為羅藏昔有虎自碧雞渡滇池至此土人造柵取之故名通志山有龍湫時興雲霧元梁王幹

   爾密聞曲靖破走入羅藏山結寨其上亦名梁王山其南有泉流為羅藏溪北有泉流為錦溪西有

  泉流為彌勒石溪 幹雨密舊作瓦爾密今改正玗扎山八河陽縣北二十里一名無詐

  山今名烏劄山其麓有泉流為玗扎溪覺卜山在河陽縣北羅藏山之分支險峻陡絶呈

  貢路經此夾浦山在河陽縣北彌勒石溪及冷塘二水合流其下故名化石祖山

  在河陽縣北仙迹山在河陽縣北山腹有仙人洞碌碕山在河陽縣東北十里

  蒼巒如曡下有莊鏡泉碁枰山在河陽縣東北四十里一名棋和山寶珠山

  陽縣東北四十五里後倚石壁前瞰明湖鍾秀山在河陽縣東北高峻隆厚下有三春池

  海瀛山在江川縣東南一名孤山特起湖中四壁如削通志有東山在縣東三里其巔有古

  蟠坤山在江川縣南十五里東臨撫仙湖西際星雲湖山頂石皆赭無草木有蟠坤洞

  舊為禱雨處覆盆山在江川縣西南三十里其山無石皆螺螄甲形如覆𦈢居民社日祈

  年之龍鳳山在江川縣西三里崇岡曡阜為縣鎮山温泉冷泉皆出其麓西山

   在江川縣西四里峯蠻起伏山麓多泉合流入星雲湖綠籠山在江川縣西北十里林木

   蒼翠下有泉屈顙顛山在江川縣西北十五里一名曡翠山昔有人獵於此終日無𫉬

   土語謂屈為犬顙為惜顛為勞而無𫉬因名山勢如塞其半湧泉三派西入滇池東入撫仙湖南流

   阿仲靈照山在新興州東十里旭日東升光照林麓白塔山在新興州東二

   十里上有塔元時建真武山在新興州南二十里形如龜蛇盤繞上有真武廟鳳凰

   山在新興州西南形如鳳翼故名奇梨山在新興州西十里林木茂蔚下有泉流為奇梨

   大棋山在新興州西北十五里上有石枰傳為仙人奕棋遺跡蒙習山

   興州西北七十里一名適饑山山頂與昆陽州分界羅麽山在新興州東北二十里一名石

   崖山有石洞巉巖奇怪下有白龍泉流為羅麽溪凡九曲入大溪鹿母山在路南州治東

   劄龍山在路南州東八十里峯巒高聳下有小石可煉為銅木龍山在路南州東又

   東北有羊鼻山山頂有泉遮日山在路南州東南十五里山勢峭拔一名些亦山午山

   在路南州東南一名印山紫玉山在路南州南半里色如紫玉竹子山在路南州

   西南五十里山周百餘里高千仞有蠟燭香爐諸峯照鏡山在路南州西北二里山前有池

   休柔山在路南州東北十五里今名九盤山下有流泉名休柔谿龜山仜路南州

   東北八十里山𫝑俯瞰交廣昔土酋秦氏居之劒嶺在河陽縣東羅藏山之右西折而南山脊

   隆直如劒賓陽嶺在河陽縣東由羅藏山分支曡嶂崔嵬日出先照故名關索嶺

   在河陽縣西北十里山阜高數百丈險峻難渡若關隘然牽繩而過陸赫嶺在河陽縣東北

   山脈自羅藏山奔馳延亘至此突起高秀嶻嶪望之赫然宜良路南道經其下貴人峯

   陽縣西南玉筍山後羣峯拱攝儼如巨人金雞巖在河陽縣東華藏寺石壁間相傳聞巖鳴

   則米價騰貴人以為怪擊去其首竹園坡在河陽縣西北長亘十里平衍多竹仙人

   洞在江川縣南五里有巨人跡俗謂之仙人跡有石如牛馬磨臼之形菜花坪在河陽縣

   羅藏山東野菜徧生可為虀相傳元梁王遊宴之所耕者往往得其遺物石林在路南州東北

   舊名李子箐怪石森立嵌結玲瓏下有伏流深遠莫測通志有貼金石在州東三十里俗傳昔廣西

   蠻酋過此石忽有聲後以金箔貼之巴盤江在路南州西自宜良縣流入府境東南流入廣

   西州鐡赤河在河陽縣東二十里一名鐵池河源自雲南府宜良縣流入又東南入路

   南州界漢書地理志俞元縣橋水東至母單入温行千九百里水經注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一名

   河水通志鐡赤河源自曲靖府陸凉州流經宜良縣至鐡赤鋪入山峽數十里會撫仙湖尾閭又東

   入路南州河外竹山數重林木深密隴邱衝河在河陽縣北發源隴邱衝流入明湖

   衝河在河陽縣東北十里羅藏山下匯溪澗諸水為河流入明湖明隆慶中水漲隄決知縣文

   嘉謨濬深之上河在江川縣源出阿化沖分灌前廣二衝田中河在江川縣抵烏鵲村

   下河在江川縣分中河之流灌左衞營田密羅河在新興州西南三十里一名奴喇河

   又名奇梨溪源出奇梨山經密羅村西南流經甸尾入臨安府㠄峩縣界其衝口有壩三座

   木箐河在新興州西北五里府志源自晉寕州流經大堡又西南流入臨安府㠄峩縣界有

   壩三座分溝溉田明統志有羅麽謑源出羅麽山下白龍泉流為九曲入於大溪州志此即晉寕之

   大堡河北流通滇池大溪河在新興州北五里一名玉溪河源出夾雄山自州東北遶州西

   南過羅麽奇梨二溪出臨安府㠄峩縣入曲江即㠄峩縣大河上源也撫仙湖在河陽縣

   南十里漢書地理志注俞元縣池在南橋水所岀明統志一名羅迦湖又名青魚戯月河周三百餘

   里北納諸溪流南受星雲湖中多石玉筍山撫其上宛如仙人故名中産䆲䆡魚可以辟瘴毒尾閭

   從東入鐡赤河南折寕州北繞宜良會盤江達於南海明湖在河陽縣東北一名彞休湖一

   名陽宗湖源出羅藏山下流入盤江周七十里兩岸陡絶水色深黒境内溪河泉澗諸水悉匯於此

  流入雲南府宜良縣界星雲湖在江川縣南周八十里東流五里由海門入撫仙湖兩湖

  相通處中央有石其所産之魚各不相越謂之界魚石東谷溪在河陽縣東六里出東谷

  縈繞城中旁溉畦陌入於明湖七江溪在河陽縣東四十里七江村傍兩山間流入鐡池河

  石澗溪在河陽絲西南出虎山兩峽間灌溉平阜遶北而下入西礐錦溪在河陽縣

  西源出羅藏山北流經舊陽宗縣西龍泉溪在河陽縣西十五里亂石中流入撫仙湖

  藏溪在河陽縣西羅藏山南南流入撫仙湖日角溪在河陽縣北一名芭蕉河明統

  志源出化石祖山東北入明湖府志源出覺卜山下伏流至天生橋復出成溪又東北入於明湖

  彌勒石溪在河陽縣北源出羅藏山西麓合衆澗流為溪出彌勒石口會於錦溪溉田甚

  朽村溪在河陽縣東北七里自本村發源至七里村會於鐡赤河玗扎溪

  陽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玗扎山下南入撫仙湖府志玗扎溪自寶頂山發源流經玗扎山下明隆慶

   中築渠三百七十餘丈始利灌溉阿件溪在江川縣西北源出屈顙顛山之南涌三派西

   入滇池東入撫仙湖南入阿件溪餘波流入星雲湖溉田為利興安溪在路南州東二里繞

   州治西南會於鐡赤河合流㑹於盤江有壩休柔溪在路南州南源出休柔山南流入於

   西林龍潭在河陽縣西十三里西礐泉之左叢木中有龍湫鏡光池

   陽縣東三里注北坡泉水圍築石隄旁多柳樹一碧池在新興州西南又三春池在府城東

   北七里鍾秀山之麓九龍池在新興州西北二十里池聚九泉又州北十里有蓮花池下流

   入於大溪冷然泉在河陽縣東三里通志泉岀華藏山後味甚甘冽又有玉冽泉在縣東三

   里金雞崖下味甘色瑩流灌阜田會於鏡光池北坡泉在河陽縣東出闕摩山麓周築石隄

   閘水以時蓄洩灌田又有容谷泉在縣東北滙而為池春時頗温矣舊泉在河陽縣東南

   十里𮞉龍山後有泉穴三處西礐泉在河陽縣西三十里蟠龍岡石崖下左右潭水合流

  成溪資以灌溉一名西浦泉舊傳水自地中接昆明池雙湧於西山之麓流不百武南入於海隆慶

  二年開河二道導泉入海仍立四壩以時蓄洩漣漪泉在河陽縣東北七里碌碕山峽四時

  清澈流溉阜田上有石壁蒼翠下多蒲葦一名莊鏡泉七古泉在河陽縣東北源出麥田

  流經北斗村入於明湖關嶺泉在關索嶺之麓阿化泉在江川縣北十里源出緑

  雙井温泉在江川縣海西村兩井皆温一流入星雲湖白龍泉在新興州

  北二十里亦名白龍潭有壩四座溉田甚多黑龍泉在路南州東八里滇志在州東十五

  里每嵗正月八月州人祀之有黒龍潭壩

 ︹古蹟︺河陽故城在今河陽縣東明地理考河陽舊治在縣東繡毬山正德中遷於縣東金

  蓮山嘉靖中復遷於繡毬山前隆慶四年遷於舞鳳山為今府治西古故城在河陽縣

  西四里元時築遺址猶存陽宗故城在河陽縣東北四十里明湖之南元史地理志陽宗

   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麽些蠻居之號曰强宗部其酋盧舍内附立本部千户至元十三年改為

   縣眀地理考澂江府陽宗蠻名强宗部訛曰陽宗元立陽宗千户所㝷改為縣治 本朝康熙八年

   併入河陽縣絳縣故城在江川縣唐書地理志自曲江經通海鎮百六十里至絳縣又

   八十里至晉寕驛元史地理志縣在澂江路南星雲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麽些徙

   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後弄景内附即本部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千户為江川州二十年

   降為縣眀統志唐時南詔徙曲旺蠻於此以白蠻守治之縣有石如龍因名其地為碌雲異城即今

   縣治也崇禎七年遷縣治於江川驛始建今城去舊治三里研和故城在新興州南三

   十里元史地理志研和麽些徙蠻步雄居之其孫龍鍾内附六百户至元十三年改為縣隸新興州

   明統志研和城在州南三十里元置縣後省入州又西十里有畔龍城元置縣後省入研和縣

   納故城今新興州治元史地理志昔有强宗部蠻之裔長曰部傍據普具龍城明統志休納

   城昔部傍所築元初置千户尋改縣後省入新興州普舍故城在新興州北二十五里元

   史地理志普舍縣在州西北昔强宗部蠻之裔次曰普舍據普扎龍城後普舍孫苴(⿰歴刂)内附立本部

   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為普舍縣治普扎龍城隸新興州明地理考新興州北有普舍廢縣元置洪

   武中彌沙故城在路南州東北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即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

   二十四年併入邑市邑市故城在路南州東北八十里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即邑市

   彌歪二城立邑市縣二十四年隸路南州明統志成化中省入州俞元廢縣在河陽縣

   華陽國志俞元縣在河中洲上酈道元水經注俞元縣治龍池洲周四十七里明統志漢元封中置

   梁水廢縣在河陽縣境唐書地理志黎州縣二梁水絳本屬南寕州武德七年改屬西寕

   西街城在河陽縣西十里民居稠密明正德六年築周三里門四今廢黒栢城

   在河陽縣東一名輸納龍城蠻所築也部椿城在江川縣北二十里明統志昔蠻酋易昌

   所築元置雙龍縣於此後省入江川今為雙龍鄉其北有古樹春初葉萌土人視其先萌之方以卜

   𡻕北雨南旱西則風雨時禾稼登𡻕稔東則豐歉半四面皆萌旱潦饑饉厯驗不爽 按雙龍縣元

   志不中古城在新興州西二里州志元時梁王築以備兵遺址猶存又有黒村城馬橋

   城畔龍城皆元時所築白城在新興州北元史地理志普具龍普扎龍二城之西有白城漢

   人所築二酋屢爭其地莫能定明統志州西南有祿匡城州南有昌人城舊研和縣有玉乞城相傳

   皆漢時築撒吕城在路南州東北十里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黒爨蠻

   之裔落蒙所築子孫世居之名落蒙部憲宗朝内附即本部立萬户至元七年併落蒙羅迦末迷三

   萬户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為二路改落蒙為路南州隸澂江路盟石在河陽縣路旁通志

   蒙氏細奴邏欲張樂進求讓位乃拔劒祝石曰如屬我劒當入石今石裂三寸許其遺跡也

   王屯在河陽縣舊陽宗縣東南二里棋枰山上有廢垣元梁王屯兵於此又名沙鍋寨

  風亭在府豐樂亭在河陽縣西西礐龍泉閒每𡻕季春郡人修褉之所諸葛

  營在河陽縣東五里諸葛亮曾駐兵於此舊志在城東十里雲龍山下

 ︹關隘︺東關在河陽縣東又城南有中關城西有西關舊皆有兵戍關索嶺關

  川縣北三十里𨵿索嶺上明宣德中設巡檢司土官一流官一今俱省刺桐關在新興州

  北四十二里依山帶河兩崖高聳北扼鐡爐𨵿為全州咽喉鐡爐關在新興州北四十九

  里峻嶺深谷林木幽𮟏號稱險阻嶺為昆陽州境嶺下為新興州地立碑分界明置土官巡司 本

  朝康熙四年省革泥關在路南州東南八十里交彌勒縣界江川驛在江川縣北三

  和摩驛在路南州東六十里舊有驛丞今省

 ︹津梁︺青雲橋在河陽縣東街跨玗扎溪上舊名普濟橋四均橋在河陽縣南廖官營

  泉境内道路至此適均故名太平橋在河陽絲西二里跨羅藏溪上舊名羅藏橋

  門橋在江川縣東南八里為達臨安府要路星雲湖水由此入撫仙湖明天順中建宏濟

  橋在新興州南觀音閣大橋在新興州東北十七里羅木箐河洪濤擊石居民架

  梁以天生橋在路南州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一在州東北十二里皆天生石梁

  紅橋在路南州西北通雲南府大路

 ︹隄堰︺北波沿隄在府城北水出闕摩山之麓明知府張順昌築石隄閘水蓄洩溉田

  濟堰在江川縣明隆慶四年九龍池壩在新興州有壩一十七座魚池壩

  在路南州東八里水發黒龍潭築壩灌田明嘉靖中修築立馬閘在河陽縣西北一里防龍

  箐衝決又太平閘在太平橋下疏梁王衝溪水入新河俱明隆慶間建

 ︹陵墓︺︹漢︺李恢墓在河陽縣西五里︹宋︺丁連然墓在江川縣北三十里上覆

  巨石有耕者坐其上石忽自動起石上勒丁連然君神道宋史太宗時有交王丁連然來朝疑即其

  ︹元︺伊埒墓在河陽縣三里闕摩山 伊埒舊作埜喇今改段文瑞墓

  陽縣舊在囘龍山南後遷重珠山閈里伯墓在路南州紫玉山有廟

 ︹祠廟︺蟠坤神祠在江川縣南蟠坤山石崖中祠久廢一日廢址有馬蹄跡大如碗平之次

  日跡愈多土人復新其廟武侯祠在新興州治南關索廟在府城西二十里關索嶺

  龍驤將軍廟在江川縣北三十里明成化八年有虎患太監錢能禱神𫉬虎因新

  昭忠祠在河陽縣城隍廟内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華藏寺在河陽縣東闕摩山創自齊梁時林𡐍幽秀有翠壁丹崖清泉古樹之勝

  雲寺在河陽縣西十五里虎山之右屹立峯頭常有白雲舒卷其上雲集寺在河陽縣

  西龍鳳山上唐時建文明寺在河陽縣西北五里礐泉圍繞松竹幽深鳳翔寺

  陽縣東北三里眀隆慶間建其地扼鳳山之勝規制宏敞遥望玉筍金蓮迴龍天馬諸峯雲巖

  寺在江川縣西五里舊名湧泉寺明黔國公沐春改今名永豐寺在新興州東白塔山

  祀先農八蜡之神元時建靈照寺在新興州東靈照山元蓮峯禪師結茅於此為諸刹之冠

  廣法寺在新興州治西宋時建鐘鼓寺在新興州西北有石音如鐘鼓故名

  門寺在新興州北三十里獅山寺在路南州西獅子山寺後石壁百仞藤蘚蒼蔚

  和觀在路南州西五里雲隱庵在府城西北山環水繞左有山澗小溪流成潭

  萊庵在府城東北枕山倚石側引溪澗流泉三元宫在江川縣東五里天寶

  塔在江川縣東三里東山之巔唐天寳二年建

 ︹名宦︺︹元︺珪納克蒙古人任澂江路總管首建學宫以教民禮義 珪納克舊作魁納今改

  ︹明︺高恂陜西人洪武中恂父斗南任新興有惠政以老乞歸舉恂自代由給事中為知

  州從征交趾有功王彦安福人正統間知澂江府招流移除奸𡚁創設三門募民守戍至今

   ⿱目兆 -- 晁必登宜賓人宏治間任澂江通判時澂守貪暴必登以廉佐之屬邑民充板橋江州

   驛籍者難以奔應多破産流亡乃建白徵銀解驛迄今賴之攝篆廣西曲靖升武定同知皆有惠政

   厯升本省右叅政童璽連城人正德間任澂江知府遷郡治於暘谷山建仰山書院於舊學

   築隄於柬谷以障溪水政績甚多皮日偉長沙人正德間任江川知縣奏免雜徭民懐其

   文嘉謨茂州人嘉靖中知陽宗縣每單騎遊厯境内凡地脈河道加意修補築沙間之

   堰塘濬大衝之隄壩民有慈父之頌計朝聘成都人嘉靖間任澂江府𡻕荒捐俸賬民寛徭

   省刑開田三千餘畝徐可久馬平人萬厯中知澂江府遷郡治築磗城開河道義學社倉俱

   舉升本省屯田副使郡人鑄像以祀林焜章莆田人萬厯間任澂江知府置義學六所以訓

   生童遇有奸盜化以康恥不事鞭笞凡有勾攝即付告人不遣隸卒張維蒲州人天啟中以推

   官改知河陽縣除火耗絶請託與知府郎文煥廉正相得條議善政一一行之郎文煥

  人天啟間任澂江府河陽有額外夫馬重為民困條議革除勒石永禁顧慶恩呉江人天

  啟四年任澂江府通判才識敏練以興學化民為先務署石屏州事改建甎城人為之立祀

  以衮縉雲人崇禎中為澂江知府修濬城池増置礮樓二十座以資防禦至今賴之周應

  興隆人崇禎間任澂江通判有智畧嘗攝府篆適寕州土酋禄昌文部目李蒿鵲等率衆焚掠至府

  境應命僚屬守城單騎詣賊所諭以大義詞氣嚴正賊衆畏服解去周柔强籍貫未詳崇禎

  末任江川縣流寇蹂躪柔强殉節

 ︹人物︺︹三國︺︹漢︺李恢字德昂俞元人仕先主為别駕從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芳卒恢

  自薦以代遂為庲降都督雍闓叛圍恢於昆明恢乘間出擊大破之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

  亭侯南夷復叛恢身往撲討鉏盡惡𩔖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

  費用不乏李球恢弟之子羽林右都督隨諸葛聸拒鄧艾臨陣死於綿竹︹唐︺興爨歸

   王南寕州西爨白蠻也有才畧貞觀間為南寕州都督忠於唐︹元︺段文瑞河陽人少

   折節讀書奉母盡孝母歿哀毁如禮以手履地行一里外負土營墳百五十日始成事聞旌表曰孝

   義之門授本路學正厯官臨安路總管︹明︺李蕃字庭茂河陽人正統中進士授户部主事

   出視臨清錢榖及九江關楮幣豪吏斂手以親老乞歸為黔國公沐斌所禮重撥在境莊田給之却

   不受澂俗奢靡蕃於婚喪諸禮悉從儉約合郡化之王珪字朝玉新興人事親盡孝父思貞歿

   哀毁廬墓日啜一粥不進鹽菜者三年靈芝産墓上正統中知州郭鎮上其事孫佶河陽人少

   失父事母至孝母疾親除溲溺母思飲甘露佶夜禱天怱甘露降注碗中母飲之病尋愈侯必

   登字頤真江川人嘉靖中進士厯官廣東潮州知府有倭警井里為墟必登請罷一切苛條與民

   休息嘗以事至省經賊巢賊見之羅拜上官有强以事者必登曰我頭可斷事不可從也潮人愛慕

   有不可一日無侯公之謡云陳表號草池新興人嘉靖進士任御史剛介不撓巡撫廬鳳清

  漕運濬河渠致仕歸鑿靈照山麓十餘丈引撒喇溝水溉田千餘畝倡建學宫黄閣河陽人建

  義倉置義塜其餘善事甚多嘉靖間旌以義官劉獻可字廷玉新興學生孝親睦族偷兒入

  室予以錢米戒改行萬厯時舉優行雷躍龍新興人萬厯中進士選庶常魏璫熾盛屏不與

  交崇禎中厯官禮部尚書楊以成字太和路南人萬厯中任貴陽府通判分署畢節陞同知

  天啟末水藺交閧以成潛具蠟書告變滇撫發兵西援至畢節賊兵圍衞城以成督戰却之賊衆大

  集城遂陷以成投繯未絶賊逼擁入營殺其家屬十三人獨其弟以榮不死以成函竹筒以賊情形

  付以榮入滇告變至散納溪為賊所𫉬兄弟皆遇害都御史傅宗龍以事聞贈光禄寺卿廕一子建

  侯宏文字爾士江川人萬厯進士任南陽府推官時流寇四起宏文有智勇以薦授七

  省監軍慷慨討賊賊聞其名多解散卒贈太僕寺卿

 ︹本朝︺趙士麟字麟伯河陽人康𤋮甲辰進士厯官浙江巡撫開淤河清旗債設法便民浙人

   德之旋詞江蘇晉吏兵二部侍郎祀浙江名宦李發甲字瀛仙河陽人康熙中由靈壽知縣

   官御史厯口北道山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河南巡撫皆有名以勞瘁卒楊浩河陽人幼失父

   母事伯父母如所生伯父卒無子伯母張氏疾卧牀六載奉養無怠胡景武江川人家貧充

   里催一日詣縣悉完所催賦縣令怪問曰母病欲旦夕侍湯樂不得離又恐誤公故稱貸以完及母

   卒盛暑血流於地景武號慟吮之而殮令察其異給米祭其母陶正發路南人幼失父家貧

   傭工負米數百里外以供祖侍膳問寢無少怠闔州稱孝郭偉字靖圉新興人父上詒以孝行

   聞親嘗患瘡上詒吮之得愈偉成康𤋮丙戌進士厯吏部稽勲司員外孝如其父丁憂歸廬墓三年

   以哀毁卒王佑命新興人通經史尚氣節有司聞其賢召之不至晚年自號種松老人著有

   菜根齋集年八十餘卒田理新興人自幼能順親凡有所得必歸父母肩負薪未恒以身先

   兄弟里黨稱為小孝乾隆三年 旌蔣昌新興貢生性孝事親能得歡心母老失明經年

  昌以舌䑛之乃復能視家不甚贏常節儉以其餘助親族年八十乾隆四十七年 旌

 ︹流寓︺︹元︺伊埒䝉古人官右丞相遊澂江愛華藏寺山水遂居其地以詩書自娯足不至城市

   伊埒譯見前︹明︺張澥河汾人元末舉進士授廸功郎洪武中因事南遷寓於澂江以文學

  王昭贛縣人洪武中以御史言事謫居河陽教授生徒多所成就

 ︹本朝︺陳文偉江西舉人流寓路南有學識尤精於易學者頗得其傳

 ︹列女︺︹元︺三姑新興人兩嫂一姑姓氏失傳避亂至團山為亂兵所擄懼受汚不肯前皆被殺

  血流處湧出清泉州人甃石為井建廟祀之︹明︺謝君用妻王氏淮陰人洪武中

  從夫戍滇攜其子仁及姪禮義過采石遇盜度不能兩全乃棄其子𢹂二姪來澂君用卒守節四十

  年撫二姪成立當道重其節旌以綺幣李全妻張氏河陽人年二十夫卒遺腹生子

  亦夭氏守節不渝厯五十餘年李君霑妻張氏河陽人未嫁夫卒有復聘之者氏潛

  往夫塜自縊以救免守節終身又同縣李向陽妻施氏江川縣王士奇妻陳氏羅存德妻張氏又夫

  姓氏失傳之陳氏俱未嫁夫亡守節劉開熙妻師氏河陽人年二十四與夫攜幼子

  避難驚散氏為賊執以威脅之氏堅不受辱母子俱被害楊涇妻秦氏河陽人未嫁夫

  亡父亦隨歿女誓死奉母終身不字有求婚者女引繩自縊自是無敢言婚者王守業妻

  袁氏河陽人未嫁守業客死女投河中父母奔救得不死嫂勸令他適遂終身不見其嫂閉門

  紡績節操凛然陳幼學妻業氏江川人嫁甫𡻕餘夫卒撫遺腹子成立其小姑陳氏

  未嫁夫亡泣曰未歸而夫卒命也何忍再適遂獨處終身王良富妻張氏新興人年

  十四𡻕未嫁夫卒父母往弔張遂自縊於家鄉人義之聞於官令合葬墓上産連理枝斫之復長如

  周士彦妻白氏新興人年二十七夫卒家貧無子人曰無子何依白泣曰夫婦

  之義豈以子之有無異哉族人憐之為之立嗣徐石麟妾楊氏路南人年子六歸徐

  夫亡妻嫁楊撫其孤矢節不渝孤人亡復撫其孫成人年八十餘卒李益謙妻洪氏

  路南人年二十三夫死明末寇變追至曡水氏遂跳百丈懸崖而死同州徐一鳴妻魏氏李魁科妻

  朱氏皆以守志旌表

 ︹本朝︺呉士徴妻陳氏河陽人年少夫亡撫孤守節康熙間 旌李居謙妻

  奚氏河陽人夫亡守節雍正間 旌趙元彦妻李氏路南人夫亡守節事姑敎

  子與同州徐禧祺妻趙陳堯妻官氏均雍正間楊紫詔妻李氏河陽人夫

  亡守節乾隆間 旌魏方升妻李氏江川人夫亡守節事親孤與同縣李舒遠妻

  孫氏均乾隆間 旌羅惠武妻雷氏新興人順治五年流寇肆掠氏與夫妹恐見汚

  同投井死乾隆間 旌王國榮妻謝氏新興人傭為乳婦被逼不從自縊乾隆間

  常文樸妻聶氏新興人夫亡自盡以救免與同州毛之瓓妻何氏雷武增妻張

   氏謝天峻妻劉氏莊高取妻郭氏段揚祖妻周氏羅奇翠妻戴氏莫高妻王氏鄭文灼妻段氏李世

   發妻徐氏王楊桂妻郭氏李文甲妻蔣氏媳速氏雷綘曽妻張氏王卜永妻楊氏束忠妻郭氏魏世

   第妻劉氏雷崇烈妻魏氏媳王氏馮文鋐妻鍾氏劉九武妻聶氏張安妻孫氏管丹中妻王氏欲𡽁

   妻王氏攸巘妻魏氏陸兆熊妻王氏劉浩妻郭氏余聨報妻張氏均乾隆間 旌金鑣妻

   張氐路南人夫亡守節與同州李又紳妻趙氏李習傳妻楊氏張宗理妻張氏蘇如檀妻李氏

   均乾隆間 旌張迎祥妻馬氏河陽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李春暉妻朱氏社瀚妻劉

   氏王鳳章妻韓氏均嘉慶間 旌鄭康侯妻常氏江川人夫亡守節嘉慶間 旌

   鄭氏名雙俸新興人守正捐軀嘉慶間 旌速世勲妻陳氏新興人未嫁夫

   卒與同州馮恒煦妻王氏並以守貞於嘉慶間 旌古鑑妻康氏新興人夫亡守節與

   同州王丕顯妻陳氏張愹妻劉氏蔣文潔妻王氏雷毓嵋妻周氏雷丕承妻張氏李萬春妻張氏毛

  之璞妻王氏蔣汝瑛妻盛氏謝文起妻穆氏劉于恒妻王氏魏以避妻李氏張登科妻陳氏周文藻

  妻王氏均嘉慶間 旌李國賓妻李氏路南人夫死氏曰翁異鄉人也無人侍奉

  吾當存以供子職具養母嗣母與翁俱死氏葬畢自縊嘉慶間 旌楊春煦妻路南人失

  其氏春煦殁於外柩歸自縊死沈光宗妻滕氏路南人未嫁夫卒請奔喪父母偕往

  氏見柩大慟以頭觸之血流滿面絶食而死楊發智妻張氏路南人夫亡守節與

  同州趙志美妻楊氏楊綍妻徐氏李居敬妻趙氏李致中妻楊氏李淢妻趙氏均嘉慶間 旌

 ︹仙釋︺︹明︺黙然新興人幼入空門苦心叅悟年八十端坐說偈而化李憙吾新興人遊

  江胡學道七十餘年歸至廣通羅川寺中一日謂人曰吾其逝矣沐浴具衣冠辭衆坐化是日兩迤

  知譏莫不見之蓋尸解也

 ︹本朝︺鐡道人河陽人喜佩鐡行路鏘鏘然醉則枕鐡卧言多奇中後客彌勒蘇氏兄弟所一

   日謂其弟曰汝兄出吾不及别矣瞑目而逝其弟𡘜曰吾兄供師三載竟無一言訣别平有頃復開

   目曰吾待之蘇囘合掌致謝而逝黄天順新興人徉狂行乞市兒捶擊之無怒色能吞銅

   鐡瓦礫或與巴豆服無恙按察使許宏勲贈以金不受拾小塊嚥之後不知所終

  ︹土産︺靛新興州岀鮊鮮魚河陽縣出一名䆲䆡魚雲南諸府取以避毒青魚膽

   出明湖能化痰併治惡瘡仙茅河陽縣出蔓胡桃形如扁螺味似胡桃江川縣出

   魚出江川縣星雲湖似鯉而首巨

大清一統志

 廣南府在雲南省治東南八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廣西思恩

  府土田州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開化府及廣西州界三百里南至交趾界二百九十里北至廣西泗

  城府西林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廣西鎮安府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臨安府河迷州界四百里

  東北至廣西泗城府西隆州界二百十里西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

  五十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牂牁郡地宋時名特磨

  道明統志儂智高之裔居之元至元中立廣南西路宣撫司隸

  雲南行省明洪武中改置廣南府明史洪武十七年歸附革元廣

   南西路宣撫司置廣南府以土官儂郎金為同知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領縣一土州一

   寶寕縣附郭東西距五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富州二百二十里西至開化府

   界三百里南至交趾界二百九十里北至廣西泗城府西林絲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廣西鎮安府

   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四百里東北至廣西泗城府西隆州界二百十里西北至

   廣西州彌勒縣界三百里漢牂牁地元為廣南西路宣撫司明洪武十七年置廣南府 本朝因之

   乾隆元年増置寶寕縣仍為廣南府治土富州在府東二百六十五里東西距二百里南

   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廣西思恩府土田州界一百里西至寶寕縣界一百里南至廣西鎮安府界

   三十里北至廣西泗城府界一百里漢牂牁郡地元至元中置富州隸廣南西路宣撫司明屬廣南

   府 本朝因之土官知州沈氏世襲

 ︹形勢︺山崖高峻道路崎嶇控臨邊陲有金湯之固

  西洋江限其南牌頭山為之鎮崇崖巨壑峻阪

  深林

 ︹風俗︺習尚儉約男女同犂樓居蟲食尊巫信鬼

 ︹城池︺廣南府城周四里九分設西南二門有濠明洪武十九年建木柵 本朝雍正十年

  甃以土富州城周三里四分門二西南以大溪為池 本朝雍正十年

 ︹學校︺廣南府學舊未建學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十一年重修乾隆十二年又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寶寕縣學未建入學額數附府學内富州學蓮峯

  書院在縣治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知府單光國建

 ︹户口︺向因蠻民雜處未經編丁

 ︹田賦︺田地六十一頃四十二畝二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百六十六兩三錢五分六釐米二千

  一百六十九石四斗二升七合

 ︹山川︺牌頭山在縣城西北五里峯巒起伏其右小山連峙如盾土人築砦居之板郎

  山在縣城西北又有速部山木王山三山連峙下各一泉為西洋江源蓮花山在縣城東

  北二十里五峯連聳諸小峯參差旁峙形如蓮花翥鷂山在富州東南九十里怪石槎枒

  上有夷寨夷人訛翥為者袪丕山在富州西形如石獅名獅頭寨花架山在富州西

  北四十里玉泉山在富州西北七十里山頂有泉飛流如練下有石池溢流於西洋江西

  安山在富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下多巖洞為蠻人避兵之地科巖在縣城東北相傳宋

  狄青征儂智高至此馬跡猶存土人謂之科巖馬跡西洋江在縣城南八十里源出板𭅺速

  部木王三山三流相合東流經富州西北又東南流入廣西田州界注於右江盤江在縣城南

  自廣西州彌勒縣流入又東入富州界南木溪在富州東三十里源出花架山其水常温

  南江溪在富州西合南木溪入右江

 ︹古蹟︺安定廢州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明統志元至元間置廣南西路宣撫司領路城等

  五州後來安路奪其路城上林羅佐三州惟領安定及富二州明初以安定省入富州羆佐

  廢州在府境明統志元置屬廣南西路宣撫司後屈來安路明初省法土竜城

  城西十五里通志竜讀隴其城險固後有高山壁立石城險峻憑高臨下城中毎恃為聲後

  南故衞在府治明共武二十八年建永樂元年遷於雲南府治東富州故城

  州境明洪武十七年建崇禎中土目李保叛逐土官土官移居州東南境地名皈朝今仍居之

 ︹關隘︺寶月關在縣東南五十里通志府南連山峭壁惟此鑿石通道儂氏設關其上踰關舊

  有公署今廢剝隘在縣東南三百九十里與廣西田州之喇村及歸順州之送那邨接界

   速為寨在縣西六十里即速為驛府志自廣西州彌勒縣之彌勒灣六十里至者豹又六十

   里至速為褰又四十里至木鐡又四十里至廣南府可王寨在縣境滇志自寶月關南經可

   王寨至西洋江江淺處可涉及富州界渡江有崇坡凡九十里至羅貢寨又四十里至布戛寨又五

   十里至富州納桑寨自富州西三十里至板籥又三十里至納桑寨又南入廣西為滇粤

   箐曲最險處在城驛在縣西門外又廢維摩州有囘部驛阿母驛維摩驛舊皆有丞府志

   明萬厯三十二年普淜驛丞李仲登請開廣西路以便雲南其畧曰雲南富州與廣西賓州接界僅

   一日欲開水路從宜良路南彌勒維摩至水下江泛舟過富州程六日舊有在城驛囘部驛維摩驛

   阿母驛今皆廢欲開陸路從宜良師宗塊卜古彰陽達程八日至泗城州田州二十日中間平川坦

   道接三岔江入京師七十四站水陸較近二十餘站中惟普鮓鵝埂馬蚌古彰夜得板羊阿拜等衬

   設驛四站土壞饒沃道路易通石天井哨在府境又有阿九哨倒馬坎哨松林哨舊皆有

   

 ︹津梁︺西安橋在縣西三里舊為木橋明萬厯間易以石通津橋在縣西五里明萬厯

   

 ︹祠廟︺楊文廣廟在府治西祀宋楊文廣府志文廣為狄青部將追儂智高至此昭忠

  祠在寶寕縣城隍廟左側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祝夀寺在府真武觀在府治西洪武中建觀音閣在縣南門外有

   池方廣數故築臺池中建閣臨於上

 ︹名宦︺︹明︺王俊合肥人洪武間以都指揮同知調廣南衞適儂直佑叛傾其巢築城設衞而還

   任三十年戎事無巨細多所綜理王道廣番禺人隆慶間廣南知府廉靜不擾民蠻相安

 ︹人物︺︹明︺施昱廣南衞人嘉靖進士任刑部郎中以議國戚張延齡獄不稱旨落職起補貴州

  僉事威惠並行士民繪像祝之繼任湖廣僉事一意恤民弗顧忌嫉以擒巨寇李邦珍功賜綺帛晉

  光祿寺少卿昱孝友醇飭所著有禮經疑問

 ︹列女︺︹明︺孫彬妻謝氏江南人永樂初隨彬戍交趾清化衛生子敬彬殁會詔復安南

  歸廣南同戍者强敬遁海歸呉氏不可匿敬神祠中晲同戍者過盡循故道歸守節終身後敬以軍

  功授本衞百户

 ︹本朝︺王佩瑛妻陸氏寳寕人生一女而佩瑛歿於高平柩歸氏慟不已吞金投繯屢

   以救免防稍懈仰藥死黄世麟妻王氏寳寕人字把總黄世麟未婚夫卒氏變服

   設位矢志守貞與同縣方世璧妻朱氏王廷相妻孫氏均乾隆間 旌應奎妻高

  氏三原人乾隆五十九年應奎權廣南府事因勞成疾氏隋任年二十八刲左腕南和藥以進未

  愈而卒氏縞衣密紉自縊并口含金約指蓋慮人見即吞之也陸廷相妻王氏

  人守正捐軀嘉慶間 旌朱安太女名小翦寳寕人守正捐軀與同縣王志妻陸氏萬朝

  輔妻周氏均嘉慶間 旌歐陽興宗妻蔣氏寳寕人年十九字興宗興宗卒欲奔

  喪父不許遂病不能起嫂諷之氏曰我不作二姓人也乘間飲酖死

 ︹土産︺雲竹 千張紙木實也形如稨豆其中片片如蟬翼焚為灰可治心氣痛

  果

順寕府表                 

                     

大清一統志

 順寕府在雲南省治西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六百八十里東至𫎇化𠫊

  界二百里西至騰越𠫊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猛緬長官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三

  百六十里東南至景東㕔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耿馬土司界二百五十三里東北至𫎇化𠫊界三

  百四十里西北至永昌府保山縣界二百二十六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益州郡徼外地名慶甸

  蒲蠻居之隋唐以後𫎇氏竊據叛服不常宋棄於

  段氏中國道絶元泰定間始内附天厯元年置順

  寕府及慶甸縣見明統志隸雲南行省後省縣入府明

   洪武十五年仍為順寕土府萬厯二十五年設流

   官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領州一縣一宣撫司一長官司

   一

   順寕縣附府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四十里東至𫎇化㕔界二百里西至永昌府

   灣甸土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雲州界八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南至雲州界

   九十里西南至耿馬土司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𫎇化㕔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永昌府保山縣界

   二百二十六里本古蒲蠻地厯代叛服不常元初内附置慶甸縣屬順寕府復省縣入府明初為順

   寕土府萬厯間改設流官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設順寕縣附順寕府治雲州在府城東

   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景東𠫊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順寕縣界十里

   南至緬寕通判界三百里北至𫎇化㕔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猛麻土司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順

   寕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景東㕔界一百里西北至順寕縣界八十里本古蠻地為白夷所據蠻名孟

   祐地名大侯寨元中統初内附屬麓川路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侯長官司正統三年改大侯土州

   土官李氏世襲萬厯二十六年改為雲州屬順寕府 本朝因之緬寕通判在府城南

   三百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戛里江二百里西至邦忽九十里南至猛準

   一百里北至習項邦伍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耿馬土司及猛麻土司界九十七里東北至雲州界一

   百十八里本蒲蠻地明初置猛緬長官司土官奉姓世守其地直隸雲南布政使司萬厯二十五年

   改隸雲州升宣撫司 本朝因之㝷復為長官司改隸順寕府乾隆十三年以右甸通判移駐猛緬

   攻為緬寕通判又設巡檢一員同城駐劄直隸耿馬宣撫司在府西南二百五十

   三里東至威遠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舊木邦撫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孟連長官司界一百里

  北至鎮康土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司冶東北至省城二十二程古蠻地原係木邦村寨與孟定土府

  隔喳哩江而居孟定居南耿馬居北明置安撫司萬厯十二年升宣撫司隸孟定王府 本朝平滇

  罕悶抾投誠仍授宣撫司承襲歳徵差發銀五十四兩輸金騰道嗣裁道員因輸於司為直隸宣撫

  司仍覊縻於永昌乾隆二十九年改屬順寕府孟連長官司在府東南一千四百二十

  里東至車里宣慰司界西至舊木邦宣慰司界南至孟艮土府界北至威遠州界自司治北至省城

  二十三程本古蠻地名哈瓦明永樂四年設隸雲南都司正統四年其長官降於麓川七年王驥征

  麓川招降孟連長官司亦保等寨嘉靖中孟連與孟養孟密諸部相仇殺者數十年司廢萬厯十三

  年隴川平復設孟連長官司 本朝因之屬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改隸順寕府

 ︹形勢︺衆山環繞於西南兩江襟帶於東北雲州有建

  瓴之勢三甸分犄角之形南鄙藩籬防禦宜密

  二水交纒萬山圍峙神舟渡天塹之雄永鎮關扼

  吭之險雲州

 ︹風俗︺服習惡陋鮮習文字九種雜居相見屈膝為禮

  俗信鬼以雞骨占卜明統士多渾樸人敦古道俗

  尚節儉守分懼法

 ︹城池︺順寕府城周四里有奇門四在鳳山明萬厯中始建甎城 本朝康熈三年修雍正

  二年乾隆二十六年累修雲州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池深一丈舊為土城明萬厯中移建於

  大栗樹鎮緬寕㕔城舊有土城周三里三分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改建甎城嘉慶二十

  四年

 ︹學校︺順寕府學舊在府治西南 本朝康熙八年建枝龍之麓二十二年重修入學額

  數十二名順寕縣學附府學入學額數八名雲州學舊附府學本朝康𤋮中

  遷學於守備舊治其後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鳳山書院在府治南 本雍正十一年

  瞻雲書院在雲州治

 ︹户口︺原額人丁共九千七百九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十一萬四千一百六十五名口計三萬二

  千五百六十三户

 ︹田賦︺田地二千四百六十頃五十四畝六分有奇額征地丁正𮦀銀三千四百五十五兩七錢四分

  三釐米五千七百八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一勺

 ︹山川︺交鳳山有二一在縣東一在縣西如雙鳯之交翔故名中有泉流於城北掏春橋跨其

  上又城西有旗山鼔山皆近郊之勝泮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峻峭極險其下即瀾滄黒惠二

  江合流之處土人名曰泮江把邊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兩山對峙一徑中通阨塞險隘之

   鐸山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勢百盤林谷深奥下臨絶澗渡以藤橋土人呼爲阿鐸互

   山山水迅疾流爲阿鐸河西粤山在縣西南二百里曡壑層峰石壁峭絶與緬寕接界中有

   洞如城闕廣十餘丈石孔下垂宛如華盖内有石鼓鐘磬之屬擊之百聲名曰瓊英洞中阿

   山在縣西十五里奇峯秀嶺林泉環鬰州正德中有人於此山得方石尺許鐫曰𬓛滄江帶錫河

   爲崑崙山冢子厥名曰中阿下十數字剥落樂平山在縣西北十五里明嘉靖時慶雲見

   此山之巔萬厯中再見山下有塘周里許土知府猛寅所鑿以資灌溉九層樓山

   西北八十里重巖紆折盤旋而上山椒有聚落土名䥈顙雞偰山在縣北十五里一名元玉

   山重岡曡巘蒼翠如畫阿魯使泥山在縣北一百八十里兩山道絶中有路可百步

   平直如砥俗呼爲觀音接路又有洞深十餘丈層曡如樓臺常有白氣出入因名白霞洞赤龜

   山在縣北二百三十五里狀如赤龜黒惠江如長蛇盤繞其下山阿有聚落名阿城爲行旅止宿

   蜢䗱者石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嵌空玲瓏山麓有聚落土名蜢璞

   習彌山在雲州東六十里高踰千仭下瞷蒼江一作昔彌山猛卯山在雲州南

   十里形如列㦸蠻彌山在雲州南二百五十里林木陰森石巖壁六山東南麓即瀾滄江

   阿輪山在雲州西南三百里下臨瀾滄江高二千仭連峯險峻山上積雪不消蠻賴

   山在雲州西六十里多竹木天馬山在雲州北四里為州主山兩峯高峙中平凹處如馬

   八刺山在雲州北十里鎮夷山在雲州北天喜山在緬寕東又有接天山高

   矗雲表多積雪邦偏山在緬寕南一作偏邦梳頭山在緬寕西南高六十里又有善

   水山上多古栢三尖山在耿馬司西昔罕䖍之黨罕老聚衆於此官兵平之又司境有養馬

   黑惠江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明楊慎雲南山川志即𣻌備江也亦曰濞溪江自𫎇化㕔

   流入境東百里至泮山下合於瀾滄江二水合流至雲州南又東南入景東㕔替𫎇氏所封四瀆之

   一通志源出洱海由下關天生橋至合江浦爲𣻌備江又南流三百里爲碧溪江入府界爲黒惠江

   至雲州神舟渡會瀾滄江東流入景東界瀾滄江在縣東北七十里自永昌府東南流入境

   與黒惠江合經雲州東北折而南東流入景東㕔西界又南入鎮沅州西北界又西南經猛甸長官

   司東南又東南流入鎮沅州界其在府境者石齒嶙峋波濤洶湧實爲險隘又江中有寶峯山江干

   有三台山尤險峻明洪武二十年詔沐英於瀾滄江津要築壘置戍以備平緬即其地也酈道元水

   經注瀾滄水與禁水合自永昌而北逕其郡西北水旁瘴氣特惡𰚾中有物里如霧光如火聲如折

   木裂石中木則折中人則死或曰瘴母也文選謂之SKchar彈内典謂之禁水順寕河在縣東縣

   之帶水也源出甸頭村山箐内下流經雲州東爲孟祐河會諸水東入瀾滄江 按圖表有右甸河

   源出府城西北右甸城之北東南流經城東又東南經城南又東合南北諸水疑即順寕河上源

   甕磉河在縣南一里源出南山與浴甸臘門諸河俱南流與順寕河會而東注浴甸

  河在縣南三十五里出中阿山下流入順寕河阿鐸河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源出鐸山

  水勢迅疾土人搆籐而渡西添河在府西北五十里源出喻甸都甕村東流入瀾滄江

  門河在縣北七十里南流與順寕河合分以溉田阿鲁使泥河在縣北一百八

  十里源出阿鲁使泥山下流入黒惠江虎墟河在縣北一百九十里阿城舊村與阿魯使

  泥河合流俱入黑惠江其旁有虎穴南看河在雲州東自順寕河分流至州境東入瀾滄江

  大河在緬寕北流入雲州境爲獈賴河上源又猛麻有大河南流入臘遜江猛撒司亦有大可

  北入山穴中出爲猛短河金水河在緬寕北流入猛賴河 按順寕一府之水皆東合於瀾

  滄惟緬寕水獨西流圖表所載司南猛準有二水合而北流經司東又北有嶍堡河自東來注之又

  北有李至河自東來注之又北爲猛緬河又東受分水嶺之水曲而西流又南經猛勇西北虎口河

  自東南來注之又西南爲南丁河有南路河自南來注之又西經孟定土府東北有南底河南滚河

  自南來注之又西有小南朋河大南朋河自北來注之西南流入緬甸界藴古泉在縣西夷

  語謂泉為藴謂湧為古有亭曰福壽亭温泉在府境者有二一在城南阿柱村一在城西西

  洪塘在雲州北鎮夷山下有灌溉之利龍湫在縣南山麓林木蓊鬱傳有龍潛祈

  雨輒觀音井在縣北九十里俗傳一老人以杖觸地泉水湧出又象脚井在府城北一

  百八十里相傳象脚所踐而成

 ︹古蹟︺右甸故城在府城西南二百里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明萬厯中巡撫

  陳用賓築為郡城藩蔽周三里有奇今遺址尚存大侯故城舊雲州治與雲夢接界土

  官奉氏世為知州明萬厯中有奉赦奉學者分兩署自號上下二衙奉赦居上衙為大侯寨學居下

  衙不受制於赦雲𫎇土官猛廷瑞其壻也聲𫝑相倚頻年搆兵萬厯二十五年討平之改雲夢為新

  州而赦守大侯如故子奉光復抗命二十六年再征之改為雲州明史雲州舊治在州南萬厯三十

   年移治明統志自州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舊係土城明萬厯三十一年遷建於大栗樹為今

   州治而故城遂廢木耒廢府在孟連司東南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九年雲南省言新

   附金齒適當𫎇固圖嚕彌什出征軍馬之衝資其芻糧擬立為木来路中書省奏置散府即用其土

   人馬列知府事通志府㝷廢 𫎇固圖嚕彌什舊作忙兀秃兒迷失今改正慶甸廢縣

   在縣南八里本蒲蠻所居元泰定中始内附天厯中始置府及縣明初省明史順寕府郭内有寳通

   廢州及慶甸廢縣俱元置洪武十五年孟𫉬寨在縣南滇記孟𫉬南走慶甸今城南有孟

   𫉬寨遺址亦保寨在孟連司境明正統六年討麓川分軍從東路㑹合木邦諸軍元江府同

   知杜凱率車里大侯諸蠻招降孟連長官司亦保等寨攻破其烏木弄戛邦等寨餘黨詣軍門降附

   眺闕樓在縣東一里許飛甍架空明土知府猛寅顔曰眺闕瞰川樓在縣西南半里

   遠瞰平川聚書樓在府境明土知府猛寅購經史子集建樓貯之又名萬卷樓轡景

  亭在縣西三里陶家園水竹環匝為遊人燕賞所集石柱在右甸達丙里田畦間舊志為

  諸葛亮遺制以懾服羣夷者宗時有夷人掘得此柱撼之則微動欲窮其根竭千人之力卒不可拔

 ︹關隘︺把邊寨關在縣南把邊山上路通𫎇化景東二㕔為順寕咽喉又有温馬罕關等臘

  關望城關皆險阨處永鎮關在雲州南五十里為往來名土司路前有四十八道水深等茂

  林五六十里皆陰翳泥淖明於此設關有堡堞城闉委員戍守為邊隅重地大猛麻司

  在緬寕境明萬厯中有奉恭者隨征有功授猛麻土巡檢俾世襲 本朝因之府志又有猛撤土巡

  檢亦明萬厯中置今乆廢矣渚寨在縣西南明萬厯二十八年矣渚十三寨莽元等叛官軍

  討平之順寕雲州復定猛淋寨在縣西境又有亦壁嶺寨蟒水寨明初皆有兵戍守

  羅箐在雲州北一百里自猛郎永鎮橋至林後哨四十餘里兩山夾流線路泥濘雨霽皆然喬

  木藤蘿迷漫如霧牛街驛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𫎇化㕔有渡深險不測飛

   濤亂石舊刳木如竹半破渡者畏阻近建橋以渡錫鉛驛在縣北八十里有土驛丞今廢

   景線村在孟連司東道通車里出普洱元江可達交岡又有路通老撾可達交趾滇記自景

   線渡江出猛烏又越黒江走沙仁孟乃更渡江便可達交岡入交趾 按交岡在臨安府阿迷州境

   沙仁孟乃近元江州西南

  ︹津梁︺祝嵩橋在縣東五里跨順寕河之中流明土知府猛寅重修為石址以釃水道上有扶

   欄瓦藤橋在縣南阿鐸河河水東注土人搆藤為橋靖邊橋在縣治砰裏村南跨

   順寕河之下流長七丈闊二丈右甸大橋在縣西南明崇禎十五年通判謝天祿建 本

   康熙三十七年知府董永芠重建濟虹橋在縣西三百五十里俗呼枯河大橋明知府李

   忠臣建 本朝康熙四年重修大橋在縣北一百六十里路通𫎇化㕔又名猛家橋明末知府

   曹巽之建來宣橋在縣北一百八十里跨濞溪江上路通蒙化其渡最險 本朝康熙元年

  重建長九丈挽以鐡索上有瓦屋二十一楹康熙二十八年五十四年累修掬春橋

  北水出交鳯山下流為河橋跨其上瓦屋扶欄居然幽勝迎恩橋在縣東北二里明知府王

  政建 本朝雍正三年改木以石為永昌𫎇化必經之道又府東一里有迎春橋瀾滄江

  浮橋在縣東北八十五里編竹十五丈廣五丈石橋在雲州北路通𫎇化𠫊鎮水

  橋在雲州舊城係府境河水下流所經黒惠江渡在縣東北赤龜山下神舟渡

  在雲州境與𫎇化交界處漫乃江渡在雲州阿輪山東五里往景東𠫊之咽喉

 ︹祠廟︺諸葛武侯祠在縣南一里昭忠祠在縣治城隍廟後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萬慶寺在縣東四里有木觀音像漁者於瀾滄江網得之曹溪寺在縣東北

  四十里山水清奇稱為勝地廣佛寺在雲州舊城西五里殿宇清幽有松竹之勝

 ︹名宦︺︹明︺董寶大理人南詔清平官董成之後洪武中任順寕府經厯清廉勤慎郡民安之後

  屢有功遷大理土經厯麓川之役多著勞績以死事諭𥙊余懋學貴州人萬厯中任順寕知

  府時郡初設流官凡城池官署學校祠廟糧役皆所經畫陞金騰兵備道李忠臣貴州永寕

  人萬厯末任知府立政寛大與前守余懋學嫓美郡人建余李二太守祠祀之金可教

  興山人天啟中知雲州始教民紡績立學校開水利躬親畎畝增墾田至三千九百餘畝建義倉以

  儲榖荒旱有備州人賴之曹巽之湖廣人明末知雲州後值蔣朝臣叛巽之與吏目曹世昌

  嬰城固守城賴以全

 ︹本朝︺蔣斆直隸保定人康𤋮四十一年任雲州知州剔除積𡚁實心愛民州屬舊有夷俗派為

  里長惟視冊開田糧之多寡輪月應辧公差因而奸滑推缷他人其愿者每以擔石之糧賠累破家

  斆洞察弊端革除殆盡至今稱頌不忘

 ︹人物︺︹明︺尹良輔順寕人萬厯間領兵攻定善寨勇敢當先殁於陣周重謨

  人性至孝童時刲股以愈母病有司旌奬之朱錫命順寕人萬厯中以殺賊陣亡妻羅氏

  年二十八誓死撫孤長登仕籍

 ︹本朝︺黎雍熙雲州人順治五年枯柯土司蔣朝臣叛攻州城雍𤋮固守拒賊出戰殁於陣同

  時黄文達亦戰死楊波目緬寕人因被猓匪裏脅不從同子成元開元登元為元孫小披

  小二俱𬒳嘉慶六年旌入本邑忠義孝弟祠

 ︹流寓︺

 ︹本朝︺楊應奉天人原任貴陽府同知當吴逆弄兵屢檄授官奬誘逼迫堅志不從乃安置

  順寕覊留數年至大兵入滇逆黨郭壯圖恐其内應使偽將致之死應鶚知不免劇談痛飲既而對

  使大罵將自縊有妾佟氏遼陽人每見辭語過剛從容諫之遂失寵至是佟於屏内窺良久厲聲曰

  大丈夫當毅然引决勿戀戀如兒女子轉誤大事妾先行不令公遺憾泉下遂投繯應鶚聞之曰可

  以為吾婦矣亦雉經此康熙十九年事也雍正三年知府范溥訪其宅兆記以穹碑

 ︹列女︺︹明︺猛緤妻易朶猛朋妻易喬二氏俱以相夫成功洪武初沐英上

  其事皆贈恭人奉祿妻猛氏順寕人土司猛雍女⿺辶商大侯土官奉祿雍惑於後妻欲使

  女改嫁土舍奉誥會猛氏歸省誥以木邦兵攻大侯州掠奉祿氏憂憤素服獨居一樓雍諷以服飾

  之陋女曰夫存亡未可知何以改服乎雍因約誥將脅之女佩刀自衛數月餌毒死留緬書一𥿄詞

  意悲憤巡撫王啟命有司致祭且為之贊僰婦夜梅順寕人木邦侵境兵潰男子皆敗北

  婦持長劍敗其黨百十餘騎木邦自是不敢犯境刀派羅妻招囊猛刀派羅為

  孟連長官司舍人死時妻年二十五守節二十八年詔旌其門

 ︹本朝︺黄文達妻周氏雲州人順治間文達擊賊死氏守節撫孤教子成名與同州楊

   濓妻陳氏陳國相妻楊氏蔡瓊華妻吴氏宋科妻楊氏王賜瓚妻李氏王賜齡妻劉氏徐經元妻陶

   氏楊明俊妻李氏陳大勲妻葉氏陳大典妻張氏王伯槐妻楊氏張允誠妻沙氏楊文偉妻段氏羅

   鏡妻王氏均乾隆間 旌李東升妻禹氏順寕人夫亡殉節嘉慶間 旌李文

   興妻施氏順寕人節孝最著與同縣廖正乾妻董氏張守藴繼妻龔氏林之育妻李氏李

   欒妻陽氏王御中妻李氏均乾隆間 旌段恂妻史氏雲州人自㓜許聘未嫁夫卒氏

   聞信自縊袁際清妻楊氏雲州人夫亡守節與同州徐國昇妻黄氏楊芹妻徐氏均

   嘉慶間 旌楊波目妻俸氏緬寕人波目被猓匪脅不從殉節氏同媳普氏孫女

   一均自縊嘉慶間 旌楊珖妻張氏順寕人夫亡守節與同縣董瓊芳妻龔氏張美

   煥妻楊氏張煥妻陳氏陳纘妻楊氏楊汝泰妻陳氏熊珩妻華氏王峻妻梅氏王䕫倫妻蔣氏均嘉

   慶間 旌

  ︹土産︺長鳴雞身小形昻其鳴無時聲異常雞矮犬毛深足短即竹書所謂矮狗

   鳩 脆蛇見人則斷人去復續蛤蚧雲州金剛纂色青狀如刺桐性毒

   濮竹即南中所云節去一丈可受一斛者今産不過二三尺而已垂絲竹枝葉軟弱

   皆下猩猩果色紅味酸子即酸𬃷仁漆 棉花雲州訶子

   後甘秋熟

曲靖府表                

                    

大清一統志

 曲靖府在雲南省治東北三百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貴州普安直隸

  廳界一百七十里西至雲南府嵩明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廣西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貴州大定

  府威寕州界四百五十里東南至普安廳界二百五十八里西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威寕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武定州禄勸縣界四百六十七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為益州牂牁二郡地三

  國漢改置建寕郡東境為興古郡地晉置寕州東境分置平蠻郡東

  北境分置西平郡宋因之齊改建寕郡曰左建平郡梁末

  州郡俱廢為爨氏所據隋置恭州協州唐武德初開置

  南寕州改恭州置曲州析協州置靖州四年置總

  管府八年更名郎州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開南中因故同樂縣置治味五年

  僑治益州八年復治味更名郎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五年

  復故名曰南寕州隸戎州都督府按南蠻傳永徽初始罷郎州都

  督府與志異天寶末没於蒙氏偽置石城郡宋時段氏因之

  後為摩彌部所據元初内附置摩彌部萬户府至

  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

  五年升為宣撫司隸雲南行中書省明洪武中改

  為曲靖軍民府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今領州六縣二

  南寕縣附郭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平𢑱縣界七十五里西至馬龍州

  界二十五里南至陸涼州界一百里北至霑益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羅平州界三十里西南至馬

  龍州界十八里東北至平𢑱縣界二十八里西北至馬龍州界二十五里漢置味縣屬益州郡後漢

  因之三國漢為建寕郡治晉分置同樂絲宋因之齊以同樂縣為郡治味縣屬焉梁末入於蠻唐武

  德初置南寕州復立味縣貞觀八年改南寕為郎州天寶末入於蠻蒙氏改置石城郡宋時段氏據

  之後又為烏蠻摩彌部酋所據元初置千户所隸摩彌部萬户府至元中升為南寕州二十二年改

  為南寕縣明曰南寕縣省越州石堡山之地入之為曲靖府治 本朝因之霑益州

  城北三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平𢑱縣界八十里西至東川府界一

  百八十里南至南寕縣界五里北至宣威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陸涼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馬龍

   州界十五里東北至貴州普安廳界九十里西北至東川府界九十里漢牂牁郡宛温縣地三國漢

   屬興古郡晉為宛䁔縣地宋齊因之唐初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為盤州天寶末入於蠻僰刺二種居

   之後又為摩彌部所據元初隸摩彌萬户府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隸曲靖路

   明永樂初省三縣入州隸曲靖府 本朝因之陸涼州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

   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羅平州界八十里西至馬龍州界五十里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

   七十里北至南寕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廣西州師宗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雲南府宜良縣界九十五

   里東北至南寕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南寕縣界五十里漢平夷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晉置同樂縣

   屬建寕郡唐初置平夷縣後改屬盤州天寶末入於蠻南詔時號落温部元初置落温千户所屬落

   蒙萬户府至元中改置陸涼州領河納芳華二縣隸曲靖路明洪武三十一年増置陸涼衞永樂初

   省二縣入州屬曲靖府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衞入州羅平州在府城東南二百七十里

   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貴州普安廳界九十里西至廣西州師宗縣界五十里南

   至廣南府界一百十里北至南寕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普安廳界一百里西南至師宗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平𢑱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陸涼州界八十里漢牂牁郡漏卧宛温二縣地三國漢為興古

   郡地晉因之唐天寶後入於蠻名塔敝納夷甸㝷為羅雄部元初内附隸普摩千户所至元十三年

   割夜苴部併入改為羅雄州隸曲靖路明萬厯十四年改土設流為羅平州屬曲靖府 本朝因之

   馬龍州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南寕縣界二十五里西

   至㝷甸州界七十里南至陸涼州界六十里北至霑益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陸涼州界六十里西南

   至澂江府路南州界八十里東北至霑益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㝷甸州界五十里漢益州郡律高

   縣地三國漢為興古郢地晉析置西安縣齊為西中縣梁末廢唐為麻州地天寶末没於蠻為撤匡

   部僰刺居之㝷為盤瓠蠻納垢所據元初置納垢千户所至元中改為馬龍州領通泉縣隸曲靖路

   明曰馬龍州永樂初併通泉縣入焉隸曲靖府 本朝因之㝷甸州在府城西一百三十

   里東西距三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馬龍州界七十五里西至武定州禄勸縣界三

   百里南至雲南府嵩眀州界六十里北至東川府界七十里東南至馬龍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嵩明

   州界六十里東北至東川府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東川府界一百八十里漢滇國地後僰刺蠻

   居此號仲扎溢原部晉為烏蠻之裔號新丁部語譌為仁地唐蒙氏時為仁地部烏蠻居此宋時段

   氏因之元初置仁地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為仁德府領為美歸厚二縣明洪武中改㝷甸軍民府

   省二縣入焉成化中改設流官為㝷甸府 本朝康熙八年降為州改隸曲靖府𢑱

   在府城東北九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五里東至貴州普安廳界四十里西至南寕

   縣界四十里南至羅平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霑益州界十五里東南至羅平川界四十里西南至

   南寕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霑益州界六十七里西北至馬龍州界一百七十里漢平夷縣屬牂

  牁郡後漢因之晉改曰平蠻屬平蠻郡宋齊因之梁以後廢唐武德七年復置平夷縣屬盤州天寶

  後入於蠻元為普安路地明洪武十四年設平夷千户所二十三年升為平夷衞屬雲南都司 本

  康熙二十六年省入霑益州三十四年改為平𢑱縣屬曲靖府宣威州在府城東北二

  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貴州普安廳界七十里西至東川府界

  一百里南至霑益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貴州大定府威寕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普安廳界一百

  六十里西南至㝷甸州界九十五里東北至威寕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東川府界一百二十五

  里漢牂牁郡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晉因之唐屬盤州後入於蠻元置霑益州明初設烏撒衞後三所

  後改為霑益州 本朝順治十六年移州治於交雍正五年割霑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頂設宣威

  州屬曲靖府

 ︹形勢︺控制二爨帶水環山平疇廣野為全滇之鎖鑰

  作迤西之門庭城池高深與烏川接壤實西南之

  重鎮視諸郡爲最衝東通兩廣西接四川北連

  貴竹南近滇藩據白石江可當一面之阻

 ︹風俗︺土和平無瘴毒水經勤耕勉織兼事商賈習尚

  簡樸士風漸興椎髻皮服力耕好訟明統

 ︹城池︺曲靖府城周六里門四明洪武二十年建 本雍正四年重修乾隆二年又修

  霑益州城周三里門四舊爲交水縣城後廢明天啟三年改築 本朝順治十六年遷州

  治於此雍正八年重修陸涼州城周六里門四舊爲陸涼衛城明洪武三十一年

  本朝康熙五年裁䘙歸州移州治於雍正七年重修乾隆四年又修羅平州城

  里有奇門四引河水爲濠明萬厯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重修乾隆四年又修馬龍

  州城周二里門四明萬厯四十一年建 本朝雍正五年重修㝷甸州城周三里門

  四東西引澗水為濠明成化十九年創築土城嘉靖十二年甃磚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乾隆

  三年又修𢑱縣城周二里門四舊為平夷衞城明洪武七年築天啟三年修 本朝康

  熈三十五年改設縣治三十八年重修乾隆三年又修宣威州城周三里門四舊為霑

  益州治明洪武十六年築土城永樂元年甃磚本朝順治十六年移霑益治交水雍正五年為宣

  威州治八年重修乾隆元年又修

 ︹學校︺曲靖府學在府城東水閘口明洪武十七年後燬 本朝順治十七年改建雍正

  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南寕縣學附府學入學額數二十名霑益州學

  在州治南舊在今之宣威明天啟七年移建交水 本朝康熙雍正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涼州學在州治西舊在陸涼衞左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本朝康熙八年遷建今所雍正十

   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羅平州學在州治西北舊在城北舊軍營址明萬厯十五

   年建後燬 本朝康熈三十一年遷建城東門乾隆二十年移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

   龍州學在州治南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本朝雍正三年重修乾隆十二年又修入學額數

   十二㝷甸州學在州治西北舊為㝷甸府學明正德九年建嘉靖十一年遷州治南

   隆慶二年復𨗇州治東北 本朝康熙七年改為州學遷建今所雍正四年重修乾隆十二年又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平𢑴縣學在絲治右即舊平夷衞學本朝康熙二十七年裁衛歸

   府後為書院三十四年設平𢑱縣改為絲學乾隆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宣威州學

   在州城南舊為霑益州學 本朝雍正八年重建乾隆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八名興古書

   院在南寕縣東東山寺右明天啟間建崇禎間修南城書院在南寕縣南正法寺内

   本朝康熙三年知縣程封建曲陽書院在南寕縣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知府暴煜建

  西平書院在霑益州南門外 本朝康熙四年知縣王作楫建今改為龍華書院

  峯書院在羅平州 本朝嘉慶四年知府張應垣等建萃華書院在㝷甸州東五

  鳳梧書院在㝷甸州平成書院在平𢑱縣 本朝嘉慶四年知縣王子音

  榕城書院在宣威州

 ︹户口︺原額人丁共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二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四十四萬八千五百五十三名口計

  八萬九千四百二十七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一十三萬三千六百四十五名口計二萬五千四百

  二十九户

 ︹田賦︺田地八千六百一十六頃八畝八分有奇新墾地六十七畝夷田一十四畝共額徵地丁正雜

  銀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二兩四錢米一萬八千六百一十一石四斗一升五合二勺

 ︹山川︺青龍山在南寕縣東二十里二名朗目山山色蒼翠遠望如畫俗謂之黄榜山

   池山在南寕縣東南明洪武十五年南征越州未下沐英駐師於此諭降其衆紫溪山

   在南寕縣東南府志明洪武二十六年越州蠻阿資叛據龍窩沐春討之至紫溪敗其黨直抵龍窩

   蓮花山在南寕縣東南三十里府志與府之西南真峯山對峙分秦山

   寕縣南二十里通志即石堡山四望平原孤峯獨立藤蘿掛壁鳥道縈紆相傳諸葛武侯南征與諸

   蠻會盟於此負金山在南寕縣西南十五里明統志山石多青黑又有石穴狀如馬蹄水

   深尺餘童子初學書汲水注硏云可善書俗因號為羲之硯池其東北有峯高百餘仞上有望夫石

   真峯山在南寕縣西南二十里林巒秀麗花木繁瑰亦奥區也山半有彌陀崖後有普賢洞

   勝峯山在南寕縣西里許山脈自金馬山來為羣山長舊名妙高山明洪武中潁川侯傅友

   徳西平侯沐英與元平章達爾瑪戰勝之因名 達爾瑪舊作達里麻今改正翠峯山

   寕縣西北二十里通志層巒疊嶂屏障府城龍華山在南寕縣北二十里阿幢河源出此

   楊梅山在南寕縣廢越州䘙東十五里山産楊梅又衞南二十里有瀟湘山東山

   益州東二十里明統志謂之曲靖東山伯蒙山在霑益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諸山之上

   推湧山在霑益州東南延亘二百餘里峯蠻突兀如湧故名羅山在霑益州東北力十

   邱雄山在陸涼州東七里通志上有方池水無盈縮下有十八泉其一曰黒龍泉旱禱

   石門山在陸涼州西州志州西平壤之上有石門山石笋森密叅差不齊周匝十餘里

   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門又東出數百歩有離石狀𩔖西岳三峯宛然如畫部封山在陸涼州

   西四十里高聳多林木木容山在陸涼州舊州西北二十五里滿戌山在陸涼州

   北二十里高出羣峯林木鬰茂瑞霞山在羅平州東五十里山後有泉噴薄林麓映日如霞

   淑龍山在羅平州東七十里四面險峻為土酋負固處羅莊山在羅平州東南六十

   里山多林木五臺山在羅平州南五里鍾山在羅平州南二十里羣峯羅列如屏

   樓閣山在羅平州南二十里屏幛學宫白蠟山在羅平州西南十三里為一州之望

   蒙氏封為安邊景帝之神至今祀之八部山在羅平州西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其麓百餘

   里岡巒八面聳立故名禄布山在羅平州北八十里與八部相近峭石巉巖盤亘百里

   矣層山在羅平州東北有清泉蠻語水曰矣因名龍鼎山在馬龍州東十里山形如

   連雲山在馬龍州東南十五里一名松子山木容箐山在馬龍州東南六十

   里下有木容箐溪流注府南即瀟湘江之源也伯刻山在馬龍州南六十里中和山

   在馬龍州西南四十五里通志山自宜良縣蜿蜒起伏至此結為兩岸左右環列各十二有旗鼓二

   十四峯之號後枕㝷甸羣山曲水𮞉繞於前又有仙人洞五龍潭上下屯田千頃雲南前衞屯兵數

   百家居此多羅山在馬龍州西南六十里峯蠻峻峭為州之望山羅仵侯山

   龍州西唐書南蠻傳永徽初大勃弄冦麻州高宗以趙孝祖為總管與懷玉至羅仵侯山敗之

  盤山在馬龍州西北眀天啟五年烏撒土酋安效良犯馬龍官兵追敗之於磨盤山賊自㝷甸

  哇山在㝷甸州東十里廢歸厚縣治秀削如劒上有土寨險不可攻名安樂城龍頭

  山在尋甸州東四十餘里地名乞曲里下有三溝水合為河流入東川府界筆架山

  甸州東南舊木密所之南巖蜂山在㝷甸州東南地名可𭅺馬為通滇中徑路山多蜂房土

  人割其蜜曰巖蜜其味特異洗納山在㝷甸州南可郎馬之地有墊水塘兩塘相對中有

  古樹亭亭如葢落耳山在㝷甸州南可郎馬之界有洞泉四時不絶蜂岡山

  甸州南可郎馬之界上有龜塘産龜其水四時澄碧五華山在㝷甸州南地名欵莊馬有石

  洞出梁王山在㝷甸州南七十里其地名普按馬接嵩明州界相近又有海岳山接洗

  龍吸山在㝷甸州癈歸厚縣東一百里下有泉曰龍吸泉隱毒山在㝷甸州

  西八里地多嵐瘴惟此山開朗土人夏月避居其上下有隱毒泉勇克山在㝷甸州西八

   里夏有積雪又呼爲雪山下有泉流為儻俸溪果馬山在㝷甸州西六十里下有泉流為果

   馬溪其派别入昆明縣注滇池一名龍巨江三稜山在㝷甸州西六十里地名亦𭅺里上

   有九十九泉俱入昆明縣為盤龍江上源相近又有鳯凰麒麟二山皆以形似而名米花洗

   馬山在㝷甸州西亦郎里相傳土人據是山漢兵攻之謂其無水土人以米花洗馬攻者疑不

   玉屏山在尋甸州西北五里為州主山珀璫山在㝷甸州北十里下有泉水穿

   山流入府河金鞍山在㝷甸州北怒𭅺村相近有獅子山月狐山在㝷甸州東北

   八里延亘五十餘里山頂有雲氣則雨舊志一名鳳梧山明天啟四年安效良敗於唐盤山賊間道

   走㝷甸官兵追及戰於鳳梧山下賊從山頂分兩路遁去巒岡山在平𢑱縣東八里山𫝑高

   聳雄視諸山旱感山在平𢑱縣東十五里禱雨輒應定南山在平𢑱西十里明

   沐英駐兵於此營址猶存蒙洞山在平𢑴縣西北五里下有從源洞石龍山

  威州東七里黔蜀之交險阻四塞其西麓南石如龍明萬厯末土官安邊與烏撒搆兵據險設營於

  炎方山在宣威州南七十里呉山在宣威州東北五十里地名平川一峯突兀怪

  石崢嶸可以避兵其上有城遺址小關索嶺在㝷甸州易龍驛東五里上有關旁立一

  石標漢諸葛亮南征時駐此滇志自馬龍西南行八十里上小𨵿索嶺嶺路盤曲人行其上如之字

  揚威嶺在平𢑴縣西七里多毒蛇怒勒峯在㝷甸州東乞曲里州志中有海饒漁利

  界連霑益州乾夷居之有六寨曰沙必郎曰折璫曰則千曰按羊曰怒勒曰納龜額吾峯

  在尋甸州北乞曲里州志上有清水塘下有温泉乾夷往來雨峯之間以爲窟宅通志其地有寨五

  曰額吾曰竹圭曰東那曰沙黒曰額峯亦乾夷所居也那多峯在尋甸州東北有大石寨

  接東川府界下有龍泉觀音洞在南寕縣南二十五里寛平可容數百人花山洞

  在霑益州北一百里爲交河之源排額洞在㝷甸州東三十里近三岔河專里許深廣各

   二丈許多石笋及鳥獸形仙人洞在尋甸州西南四里有碓磑石床石柱洞深二十里其下

   又有水洞龍洞在尋甸州北五里洞口有雀木葉落水中雀輒街去俗呼為龍雀洞泉溉田甚

   多注為螳螂河仙臺洞在平𢑴縣西樵者時間奕碁聲清溪洞在平𢑱西北三里

   下有鯉魚潭洞在蒙洞定南兩山間高十餘丈濶如之中為平臺石級右垂石至洞口昂起丈許成

   獅象形又有石柱下垂當洞門中如笋森立不可名狀遠通山後石徑非一明楊慎滇行紀清溪洞

   口廣延數丈上有臺石乳下滴成柱燃炬入則石牀石几備焉再入里許旁有石縫容一人盤曲而

   升有堂奥門户土入言十餘里通紫泉洞旁又有一洞上有石鐘鼔形紫泉洞在平𢑱

   西北清溪上洞後寛敞有臺數座泉水曲折環繞桂花洞在平𢑴縣北十里巖穴幽深有

   老桂高百尺根盤洞底枝横洞外花時香徹他山龍馬石跡在尋甸州西南五里石上

   有龍馬遺跡烏龍箐在馬龍州西南三十里亦謂之箐口哨相近有黄土坡青石坡

   湘江在南寕縣南源岀馬龍州木容箐溪繞勝峯山下流入縣境至陸涼州過石門山會廣西

   州師宗縣水達南海通志夏秋水泛有洞庭瀟湘之𫝑故名 按交河八達河瀟湘江南盤江實一

   水也在霑益發源之處曰交河㑹臘溪諸水注府城東北曰瀟湘江至陸涼州曰八達河經羅平州

   西北曰南盤江蓋隨地而異名也通志又有北盤江在宣威州北一百二十里自貴州威寕州東南

   流入州界又東合於南盤江白石江在南寕縣東北八里源自馬龍州界經此東南合瀟

   湘江滇考明初傅友德沐英等征雲南擒元平章達爾瑪於此有白石江橋跨其上矣則江

   在羅平州東北六十里與塊澤河合流入南盤江安革江在㝷甸州南款庄馬西流入雲

   南府昆明縣界勺諾江在宣威州東三十里東南流入北盤江車翁江在宣威州

   西一百六十里一名車洪江上流為牛欄江自雲南府嵩明州流入北流入東川府境八達

   河源出霑益州花山洞南流經南寕縣東北為瀟湘江又南至陸涼州滙為中埏澤折而西為大

  赤江入雲南府宜良縣界通志有南河在南寕縣東二十里衆水所滙下達陸涼 按八達河上承

  霑益交河之水下達陸涼旋繞府城會瀟湘龍潭諸水實一府巨浸通志以為在羅平州東南九十

  里查羅平州東南係貴州普安廳界不興霑益陸涼諸州接壤八逹河應在羅平州西即所謂南盤

  江也不應在東南境而通志所載南河源流與八達河頗相合疑南河即八達河之誤阿幢

  河在南寕縣北二十五里一名臘溪水源出龍華山與交河滙流雙河在南寕縣北三十里

  源發巖口流入阿幢河交河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自花山洞發源經州東北會臘溪之

  水注瀟湘江塊澤河在羅平州東六十里自舊亦佐縣流入會矣則江大渡河諸水入八

  大渡河在羅平州西南二里馮甦滇考宋王全斌平蜀以滇圖進太祖鑑唐之禍起於

  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雲南不通中國東河在馬龍州南又有西河在

  州西一名九曲河東流合東河入㝷甸州界螳螂河在㝷甸州北五里源出白龍洞磨浪

  水流合焉亦名龍洞渠俗語兔兒河可渡河在宣威州北一百二十里自貴州威寕州西流

  入又東南流入雲南府界為滇黔交界川陜入滇要路木冬河在宣威州東北一百五十

  里即拖長江與可渡河交㑹入盤江東海子在南寕縣東五里輪廣五十餘里夏秋霖雨浩

  淼無多羅海子在平𢑱縣西十三里廣六七里清溪水在平𢑴縣南二里少

  西有十里河合青溪水入羅平州界雅扒箐水在宣威州西南州城倚以為塹北流入車

  太液湖在羅平州北一里車湖在㝷甸州西三十里一名清水海四面皆山其

  水澄碧中產嘉魚黒龍潭在南寕縣東二十一里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巖林木茂宻潭

  水浤深資以灌溉中埏澤在陸涼州東南邱雄山下瀟湘江諸水至是滙而為澤州境十

  八泉與南澗諸水皆注之儻俸溪在南寕縣西其源出湧克山流經此有九灣繞城而流

  喜舊溪在羅平州東南源出州西南龍甸村環流州境下流入盤江南澗在陸涼州

  西北東南注於中埏澤龍泉在南寕縣南十里泉分兩派灌溉之利甚多温泉

  寕縣南分秦山下闊二大許沸如湯珍珠泉在南寕縣北門外水色澄澈有泡如珠纍纍浮

  靈泉在馬龍州西南三里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冷水塘在㝷甸州東五里俗名矣

  部烏泉發源七里橋分二派入車翁江雙井在南寕縣北一井兩竅相傳諸葛亮所築

  龍井在馬龍州東三里又大龍井在州南三里涼水井在馬龍州南五里

 ︹古蹟︺越州故城在南寕縣東南十五里元史地里志越州在曲靖之南其川名魯望普麽

  部蠻世居之憲宗四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隸末迷萬户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通志明洪武

  二十一年越州酋長龍阿資叛傅友德擊敗之洪武末廢州改置越州衞城 本朝康熙六年裁今

  號其地為南城村南寕故城在南寕縣西十五里平川中舊名共範川兩漢志益州郡

  皆有味縣三國蜀志建興三年改益州郡為建寕郡治味縣宋志寕州刺史晉武帝泰始七年分益

   州南中之建寕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惠帝太安二年復立建寕郡治味

   又領同樂縣晉武帝立齊志寕州道遠土瘠蠻夷衆多諸爨氏强族恃遠擅命故數有土反之虞州

   鎮左建平郡治同樂水經注味縣故滇國都也隋書梁睿傳睿上疏曰梁南寕州刺史徐文盛𬒳

   東徵赴荆州土民㸑瓚遂竊據一方國家遥授刺史唐志南寕州武德元年開南中置北接曲州治

   味隋廢同樂縣武德初復置改名味南蠻傅兩爨蠻自曲州靖州西南昆川曲軛晉寕喻獻安寕距

   龍和城通謂之西㸑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歩頭通謂之東爨烏蠻高祖即位益州刺史段綸

   遣俞大施至南寕治共範川誘諸部皆納欵永徽初趙孝祖定西南夷罷𭅺州都督開元中南寕州

   都督爨歸王襲殺東爨首領葢聘自石城徙共範川爨崇道殺歸王詔以其子守隅為南寕州都督

   南詔閤羅鳳立以兵脅西爨徙户二千餘萬於永昌城東後烏蠻種復振徙居西爨故地寰宇記南

   寕州在戎州西南二千六百五十三里舊志南寕故城在府西十五里舊名共範川通志今其地名

   三岔故城遺址尚存 按梁本紀大寶元年湘東王繹遣前寕州刺史徐文盛率兵拒任約是時無

   南寕州之文隋梁睿以𨵿中有寕州故加南字以别之耳石城故城在南寕縣北二十里

   唐書南蠻傅爨歸王爲南寕州都督居石城五代天福二年南詔爲楊于貞所篡其故臣段思平

   借兵東方諸爨起兵石城元志蒙氏廢南寕州改石城郡至段氏時爲烏蠻莫瀰部所據元憲宗三

   年内附立千户於此明統志石城有一碑乃段氏與三十七部立盟之所通志石城碑在今城北二

   霑益故城在南寕縣東北二百十三里元史地理志霑益州在曲靖路之東北據南

   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没於蠻爲僰刺二種所居後唐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歴刂)

   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霑益州明地理考霑益州舊治府南石堡

   山西元置洪武二十七年改置於此府志州城周三里有奇與松林炎方三城犄角爲曲靖捍蔽明

   天啟二年陷於賊四年收復重葺之 按松林城在霑益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明天啟五年築周三

   百大炎方城即在炎方山下今宣威州所轄交水故城即今霑益州治在舊州南二百

   里元史地理志交水治易陬籠城其先為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後大理國高䕶軍逐其子孫為私邑

   憲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明統志交水廢縣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交水村舊志天啟

   二年霑益土婦設科叛目李賢陷州城并據炎方松林交水諸城分兵四掠官軍討之自交水進為

   賊所敗三年巡撫閔洪學築交水城移平夷右所官軍戍守通志 本朝順治十六年遷州治於此

    按學校志天啟七年遷廟學於交水未有州治未遷而先遷廟學者葢明末篤撤之亂於天啟三

   年叅將尹啟已遷州治於交水 本朝順治十六年始定滇遂因其舊通志不詳其先耳羅山

   故城在霑益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平𢑱縣元史地里志羅山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明地

   理考霑益州東南有羅山廢縣元置永樂初廢子章黔記石梁羅山二縣俱在普安州西一百里

   香爐石梁故城在霑益州東北五十里石梁山元史地理志石梁係磨彌部又名五

   勒部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立為縣明地理考霑益州東北有石梁廢縣元置永樂

   陸涼故城在今陸涼州東北二十五里舊志陸涼州城萬厯二十八年始建土城周

   二里有奇州志舊州城在今州北 本朝康𤋮初年州城廢而衛城堅完如故後裁衞歸州移州治

   於衞城内今舊州城故址尚存羅雄故城即今羅平州治元志州與溪洞蠻獠接壤厯代

   未嘗置郡俗傅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邱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元憲

   宗四年内附七年隸普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州舊志萬厯十二年羅雄酋者繼榮作亂

   討平之改土設流賜州名羅平亦佐故城在羅平州本漢牂牁郡之宛温縣地唐為盤州

   地後没於蠻號夜苴部後譌曰亦佐元至元間併入羅雄州尋復置縣永樂初改屬曲靖府 本朝

   康熙八年省入羅平州城址尚存通泉故城在馬龍州西南四十里元史地理志通泉

   與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盤⿰夸𤓰 -- 瓠後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户隸馬龍千户至元十三

   年改名通泉縣隸馬龍州明統志在州西南四十里通泉鄉永樂初省入州㝷甸故城

   在今㝷甸州城東五里元仁徳府遺址也舊志尋甸府在今州城北一里明成化十五年建土城甚

   隘後徙魯兀山下嘉靖六年為安銓所破十二年徙今治張志淳築城記元仁德遺址在今城永五

   里其遷於舊治莫考厥時今城在舊城之右渝一澗歸厚故城在㝷甸州西一百三十里

   元置縣元史地理志歸厚縣治在仁德府西地名易浪南籠舊隸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儻俸

   縣二十五年改儻俸曰歸厚明統志洪武中廢州志今州境有九層城即歸厚縣故址也為美

   故城在尋甸州北三里元置縣元史地理志為美縣治在仁德府北池名溢浦適侣賧甸即仁

   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縣屬仁德府明統志洪武中廢平夷癈縣在南寕縣境漢書地

   理志牂牁郡有平夷三國蜀志李恢傅章武元年以李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

   縣裴松之曰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里時未有寕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宋書州郡志晉懷

   永嘉五年寕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寕立平夷郡河納廢縣在陸涼州南八十里

   元史地理志在州南朐蔡村明統志𫎇氏時嘗置陸郎縣後併於落温部元初置百户至元中改為

   縣明永樂初省入州芳華廢縣在陸涼州西四十里本落温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

   元初置千户所改為縣明永樂初省入州魯婆伽嶺城在馬龍州南二十里明洪武十

   八年建舊有巡司戍守今廢尚灒城在馬龍州東南又有耶城皆土蠻所築馬龍

   所城在馬龍州北明永樂二年設千户所建城 本朝康𤋮二十六年廢鳳梧所城

   在㝷甸州左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五年木密所城在㝷甸州東南七十里明

   洪武二十三年建 本康熙二十六年曲靖廢衞在南寕縣西明洪武二十年

    本朝康熙六年裁今為南寕縣署平夷故衞在今平𢑱縣巒岡山明統志地名厄勒鋪

   一名早上村明洪武十四年討越州叛酋經此以山勢峭險設千户所於此後升為衛宏治七年改

  遷今定雄廢所在羅平州南眀萬厯十五年平者繼榮餘黨移調曲靖中左所駐防

  於此賜名定雄 本康熙五年省入州武侯閣南寕縣北迎恩門外四面荷池中間為

  八塔在南寕縣東府志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脉方圓塔在羅平州西南羅甸

  村一方一圓俱元梁王建義𧰼塜在馬龍州北州志明天啟四年安效良叛至馬龍景東土

  兵統象馬逆戰大破之一象𡚒勇衝𬒳流矢死建坊表曰忠勇義象

 ︹𨵿隘︺三岔關在南寕縣西十五里今名三岔堡又分水𨵿在縣東北驛道所經亦謂之分水

  白水關在南寕縣東北八十里舊有土官巡司流官驛丞後裁巡司設白水關驛以驛

  丞兼巡司事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裁汰移白崖巡檢駐此兼管驛務滇程記自烏撒達霑益而南

  謂之西路自普安逹平驛而西謂之東路合於白水關謂之十字路又白水驛達南寕驛南寕驛逹

  馬龍州號三亭實八里交水川平可走輪蹄守以盧荒夷 按盧荒夷即玀玀之傳訛也松韶

  關在霑益州南一百里舊有土巡檢司李姓今裁改置關阿幢橋關在霑益州南一

  百八十里有阿幢橋跨臘溪水上舊置阿幢橋巡檢司在州南一百九十里旅途志自南寕驛達白

  水驛經阿幢橋有大道走曲靖府號三岔路有鐵溝哨通志今為阿幢橋關在今州南三十里巡檢

  大生關在陸涼州南八十里木容關在陸涼州西五十里石嘴頭關

  在陸涼州北三十里又州北有僧伽坡關皆自昔設險處三乂口關在馬龍州東三十五

  分水嶺關在馬龍州西南二十里有哨兵豫順關在平𢑴縣北二里

  威關在宣威州西設有哨兵滇南勝境哨在平𢑱縣東十五里接貴州普安州

  界有坊題曰滇南勝境為滇黔分界處設有哨兵自黔至此山始平坦安越堡在南寕縣

  南通志明洪武二十四年越州酋長阿資再叛何福討平之扼其險要置安越堡於此今廢

  南堡在南寕縣東北八十里霑益站堡在霑益州城外儻塘站堡

  益州儻塘驛西易龍堡在馬龍州西南九十里明地理志易龍堡一名木宻關在州西南又

  州北有馬龍堡即舊守禦所古城堡在尋甸州木宻所北三十里之下板橋驛道

  渡堡在宣威州北可渡橋今設巡司於此有關南寕驛在南寕縣西北十五里舊在府

  治 本朝順治十七年改設霑益州交水城内今屬南寕松林驛在霑益州西南松林城内

  舊名普魯吉堡明置松林驛與交水炎方犄角為曲靖捍蔽今仍設驛後改隸炎松巡司儻塘

  驛在霑益州北八十里有丞今裁歸可渡巡司管貴州威寕要道通志眀天啟二年霑益土婦設

  科等焚劫霑益儻塘炎方松林交水及曲靖白水驛六站官軍討之明年收諸站蜀道通霑益

  驛在霑益州北有站普陀驛在陸涼州南三十里通志明洪武十七年置驛丞萬厯四

  十三年裁易龍驛在馬龍州西南九十里易龍堡滇城記南寕驛四十里達馬龍驛自驛達

  易龍堡經魯婆伽嶺巡司及下板橋古城堡小關索嶺凡七十里又七十里達雲南府之楊林驛與

  尋甸州接界今設易古巡司兼管易龍古城二驛馬龍驛在馬龍州北一里多羅

  驛在平𢑱縣城内炎方驛在宣威州南八十里炎方城内舊名太忽都堡明置炎方驛今

  設炎松巡司兼管二驛蕎甸在陸涼州西南與澂江雲南二府接山道𮞉曲奸宄竄聚通志

  眀萬厯三年撫臣鄒應龍征蕎甸等蠻平之立營戍守尋復叛四十一年宜良官兵拒𨚫之四十八

  年又四出剽掠撫臣沈儆玠招降之設法古甸籠峒等營戍守又奏設蕎甸守備治之天啟二年

  設遊擊葢防禦要地也

 ︹津梁︺箐口橋在南寕縣東八十里一名魏家墩橋澄清橋有三一在南寕縣東南七

  里為中橋一在南寕縣西九里為上橋一在南寕縣西三岔關為下橋俱明宏治中建 本朝康熙

  九年重建下橋又名濟衆橋石堡山橋在南寕縣南二十里跨河瀟湘江橋

  在南寕縣南跨瀟湘江明景泰中建中政石橋在南寕縣西南二十里水通瀟湘江源

  本朝康熙六年建白石江橋在南寕縣北八里跨白石江上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

  十一年重修新橋在南寕縣北二十里驛道所經砥道連虹橋在南寕縣北八

  十里地名小路口夏秋水漲沙岸衝決明萬厯中經厯李廷倡衆築隄四百大石橋三門洩水行者

  便迎恩橋在南寕縣北雙沼之間有閘明洪武初建又有迎恩橋在㝷甸州城南舊爲木

  橋明成化二十三年易以石柳家壩橋在南寕縣東北五里石龍橋在霑益州

  東半山塘橋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自塘溪山水經其下阿幢橋在霑益州

  南一百九十里太平橋去阿幢橋三十里長八十尺闊二十尺交河水經其下衍嗣

  橋在霑益州南明御史繆文龍以石易木水西橋在霑益州北三十里儻塘橋

  在霑益州北八十里架木爲之魯沂河橋在羅平州西二里明萬厯七年建塊澤

  橋在羅平州東北塊澤江上兩山壁立江上又有天生橋永平橋關東橋在馬龍州南二

  十五里建於魯婆伽嶺巡司東因名關西橋在馬龍州西南二十五里通靖橋

  甸州東二十里長三丈闊五尺跨阿交合溪七星橋在㝷甸州東二十里長十丈濶三尺

  南安橋在尋甸州東南木密所之東二十里俗呼青石橋又所東十五里有代磚橋

  泉橋在㝷甸州南三十里長十五丈闊八尺跨温泉下流明嘉靖初建引鳳橋

  甸州南三十五里跨河水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靖邊遠橋在㝷甸州北三里

  崖璋河橋在平𢑱縣東三里明萬厯間建界牌鋪橋在平𢑱縣北十五里又界

  牌橋在縣西北八里俱明萬厯年間建可渡橋在宣威州可渡河甚險 本朝康熙二十

  八年建乾隆五十五年修嘉慶七年又修

 ︹隄堰︺歸龍隄在㝷甸州南二里明萬厯間知府李遇春築石隄三十餘大民德之名李公隄

  梅家壩在南寕縣府志水瀉夜作笑聲不絶次日即有淹溺之患天生壩有二一在

  南寕縣南瀟湘江上一在縣北四十里灌溉甚溥西湖壩在南寕縣東北十里明洪武間

  鑿有閘積水灌田大壩在霑益州東南明洪武初築溉三鄉四堡田又有小壩在州西五里

  福村壩在陸涼州東三里楊柳壩在馬龍州東七里石橋壩在馬龍州

  東十五里龍潭閘在尋甸州北四里引水資灌田畝

 ︹陵墓︺︹明︺胡潔墓在南寕縣東唐時英墓在南寕縣北五里白石江上

  家民墓在南寕縣西十五里王家屯貞烈任氏墓在南寕縣境嘉靖中督學

  趙維垣為置墓地與其夫陳蕃合葬旌其門曰貞烈乃建祠於墓

 ︹祠廟︺五雷廟在南寕縣西勝峯山明永樂初建𡻕於驚蟄日祭白蜡山神祠

  在羅平州治後有龍潭𡻕三月上辰日祭李元禮祠在南寕縣南三里城南一里有古碑

  上刻篆書有漢光和五年閏四月十五日漢李膺等字餘不可辨相傳黨錮之楇流李膺妻子門人

  於此𡻕於二月戊日致祭馬忠廟在南寕縣武侯祠在两寕縣北又尋甸州西北一

  里亦有祠英烈侯廟在尋甸州東六十里滇南記遊木密關有小關索嶺上有武侯及關

  索祠祠前銅馬一乃唐時物也古栢大数圍有碑云武侯平蠻會盟於此史稱亮盟南人於木密即

  此 按蜀志關忠義傳惟次子興隨丞相亮征南中有功所謂關索者即其人也苗民稱父曰索故

  有關索之稱去思祠在尋甸州治東祀明知府戴鰲林斌烈婦祠在南寕縣西祀

  明曲靖衛卒陳著妻任氏昭忠祠在南寕縣 本嘉慶八年

 ︹寺觀︺正法寺在南寕縣南十五里唐貞觀中建玉泉寺在南寕縣西南龍頂寺旁

  有温泉如玉故名元至正間重修東山寺在霑益州南東山龍鳳寺一名正覺

  寺在陸涼州東邱雄山元至正七年覺照寺在馬龍州西六十里地多奇勝歸龍

  寺在尋甸州南四里明成化間建又有報恩寺在州北元至正間建石龍古寺

  𢑱縣北十五里左右有兩坊一曰滇南勝境一曰彩徹雲衢三清觀在霑益州治北

  清觀在馬龍州西四十里中和山明嘉靖間建玉貞觀在平𢑱縣東五里明建 本朝

  康𤋮八年修玉龍菴在南寕縣西三岔關上

 ︹名宦︺︹三國︺︹漢︺李恢俞元人為别駕從事章武元年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

  者對曰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𥨸不自揆惟陸下察之遂以恢為庲降都督駐平夷縣南

  土平定恢功居多馬忠巴西閬中人庲降都督常駐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處民夷之間

  忠寛濟有度量處事能㫁威恩並立蠻夷畏愛之及卒莫不流涕為立廟祀之︹晉︺霍弋

  人領建寕太守統南郡事邊境綏静自蜀漢厯魏晉稱南中保障爨琛興古郡人永嘉中與

  姚岳仝破李雄兵仕為本郡太守謝恕毋歛人咸和中寕州為李雄弟李夀所破雄盡有南

  中地惟恕不從獨保郡城以事晋授寕州刺史︹明︺王政洪武間授曲靖知府剏制立法民夷

   至今守之方用全椒人洪武間由總旗累官至指揮使隨西平侯沭英入滇開設陸涼衞即掌

   衛印修城池建公署興屯田安民御冦著有嘉績陳敬増城人洪武十四年舉賢良官禮部

   郎中左遷雲南曲靖府經厯署劒川州事鄰冦來攻力戰死王正江西人永樂中授曲靖知

   府有惠愛得民心郡六學校自正始徐麒桂林中衞指揮使宣德初與南寕千户蔡容守邱温

   時賊勢熾將吏多遁麒等帥戍卒固守城䧟皆死無一降者焦韶灌縣人宏治間授曲靖知

   府興學平賦弭盗招亡郡産嘉禾民歌之曰一本兩穗嘉禾滿田太守焦公其德格天羅環

   吉水人宏治間授馬龍知州時始改流官環勤其職蠻風丕變戴鰲鄞縣人正徳間授尋甸知

   府立法變蠻俗拓土城建學校龎松南海人嘉靖中由曲靖府治中遷知府政先敎化立各鄉

   社學訓蠻中子弟有不率者以誠感之李珊臨川人嘉靖間授馬龍知州爲政寛静不奇安

   銓之變挺身抗敵城賴以全張秉正滑縣人嘉靖間任羅雄州州同剛正自持嘗請設流

  官卒如其議王尚用安福人嘉靖間授尋甸知府剏書院新學宫平賦養孤能以德化與

  通判蕭時中清丈四畝除浮荒請改折至今便之胡光徽州人隆慶中授曲靖府同知剖決

  如流興癈舉墜城池堤堰多所修治諸藩𥙿尋甸所守禦指揮大理堡作亂冦尋甸藩𥙿與

  千户戚貴卿陳萬國土舍資有能同死於難李仲武鳳梧所軍萬厯間征東川巳擒土酋

  賊刼營仲武遂力戰死有司勒碑表之李遇春閩縣人萬厯中授尋甸知府濬渠道築河

  隄置義田寢征調嚴禁納石岡等礦場分屬四十二寨土人德之郭俊儀山西人天啟初

  授陸涼知州時酋婦設科擁兵入境焚劫俊儀率郷勇家丁躬摶戰以禦之衆寡不敵遇害

  嘉映雲南中衞人天啟初署霑平守備安詔慶死霑益内亂諸蠻謀不測時發兵援蜀嘉映密

  書告變謂藺州之亂遠在千里霑益之憂近在目前宜為之備語泄諸蠻銜恨後從叅將尹啟易出

  陣馬躓為賊所害函其首以去時平夷衛指揮李加培同死於陣曹三㨗平夷衞指揮天

  啟二年李天常兵敗於白水時酋婦設科首目李賢等叛衛城䧟力戰死鄧繼遠廣西人天

  啟間守陸涼政務不擾往還州衞惟一騎清潔自矢焦潤生上元人修撰竑子明末以户部

  郎中出為曲靖知府流冦䧟城同御史羅國瓛𬒳執不屈死朱壽兗州人失其官孫可

  望至曲靖𬒳執不屈强以官復大罵題詩於壁與三僕皆遇害

 ︹人物︺︹三國︺︹漢︺尹珍字道直牂牁郡母歛人始受許靖應奉之學以敎南中︹南北

  朝︺︹宋︺爨龍顔同樂人仕宋累官龍驤將軍鎮蠻校尉寕州刺史封邛都縣侯︹魏︺爨

  雲郡人仕魏累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寕州刺史封同樂郡侯︹唐︺閉珊居

  集盤州烏蠻精卜筮其法用細竹四十九枚占輒應蠻中以為筮師阿畸納垢夷之後隠

  巖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韙書爨人至今習之以為書法︹明︺徐

  可繼南寕人性孝友父病目以舌舐愈母尋病目又䑛之復明父母卒廬墓三年同縣張浩親

   卒鬻子治棺每言及父母輒泣下終其身如一日張化尋甸人居家孝友為里閈所重初尋

   甸無學化與弟文忠呈請建學不報遂鬻産赴京叩閽得俞㫖而歸胡潔字汝靖曲靖衞人正

   德進士授黄岡知縣興賢剔蠧皆有成績後遷御史巡按直隸浙江所至軫民瘼懲貪墨以母喪歸

   不復張璁字廷璧平夷衛人成化進士厯官刑曹以明允稱知重慶府事郡大治宏治中

   南贛閩廣蠻冦為亂陞璁兵備副使建七縣城堡民便之與當事不合去盜復起特詔留之建學校

   築南康城盗聞風解散尋以疾告歸槖無遺貲張濓平夷衛人成化進士知泉州府有風裁改

   辰州郡多虎患濓焚香祝天引咎自責虎即遠遁陳漢字天章馬龍州人正德舉人厯黔江

   知縣廣安知府養士牧民所至有循聲歸田杜門不入城市唐時英字子才南寕人嘉靖

   進士知平陽縣以賦役不均鋭意履田凡六閲月而得其平又濬坡塘興水利明年大旱民得以濟

   入為户部郎中出知真定府有水鏡之頌累官陜西巡撫邊境晏然趙愷尋甸人性行誠樸為

   鄰里所重嘉靖六年安銓叛攻城愷率鄉民拒賊為賊所執刃脅之愷紿之曰待率家口相從愷至

   家集衆泣曰吾死汝等舉火焚屋毋致吾屍暴露也遂自縊闔門自焚應尋甸諸生

   安銓叛地方官皆得罪應科以守者素賢乃赴闕𥸤請願以身代守罪從輕典人皆義之馮世

   傑尋甸人始為諸生有氣節安銓反世傑偕母李氏及弟妹匿迎恩橋下為賊所𫉬母同其妹投

   水死世傑兄弟亦皆投水死趙俸馬龍所千户安銓之難力戰死於陣中必沙

   怒𭅺村火頭有勇力知文史安銍叛同𩔖皆附從獨沙抗言拒賊賊素知其勇不敢加兵沙訪府民

   之忠義者段愷杜文美等二十餘家饋而送之䕶出境臨别對衆泣曰我不殺逆賊非丈夫也銓聞

   飲以毒酒而死朱家民字同人南寕人萬厯舉人厯任貴陽知府著能聲擢貴州監軍道𠞰

   安賊之亂建城十七座更建盤江鐵鎖橋以𠞰賊功特晉一品服誥封三代蔭一子世襲指揮使歸

   里後置田郡中為士子科舉之費又置萬卷樓使合郡士誦習其中高其勲字懋功初襲馬

  龍所千户後舉武鄉試洊擢叅將守武定沙定洲來攻固守月餘城䧟服毒死邵元齡

  人世襲指揮沙定洲餘黨趙應元攻陸涼城䧟罵賊死尹大任陸涼人定番學正孫可望

  入滇大任語人曰明倫堂我之西山也冠𢃄拜𨶕自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義祠錢士

  用南寕人任千户流冦入滇罵賊𬒳皇甫信羅平人知銅梁縣流冦陷城與子皆殉難

 ︹本朝︺李瀚南寕人康熈中㠄峩教諭猓賊犯境瀚理諭之賊遂退知南昌縣有黒魚為崇焚檄

  驅之患遂息繆以正南寕人康熙丙午舉人不受呉逆偽職後知南和縣丁運亨

  南寕人康熙巳酉舉人事親孝呉逆强官之不就後任景東教授查奉璋馬龍人康熙巳

  𫑗與人以孝聞工書善詩任路南學正父䘮廬墓不復岀督學蔣炯旌其廬鄒旦宣威人孝

  事繼母待後母弟極友愛王國卿尋甸人魯甸把總雍正八年隨征烏𫎇力戰不支投崖死

  奏入   賜祭䘏䕃二子朱服逺南寕人積書萬卷日以考定為事著有聖門言行錄

  余聨甲霑益諸生事見雲南府嵩明州陳清注李敬躋馬龍人乾隆間進士父戍

  卜魅距滇萬四千里凡三省視父令歸養祖母及歸而祖母亡計就官納贖父殁遂致心疾未幾死

  人稱為李孝子竇晟羅平人由拔貢舉乾隆戊子鄉試第一性孝友理學尤精親書孝弟傳引

  誘後進人多感𡚒兩任教職倡修文廟書院士林樂從知洪洞縣專務徳化至今民猶感戴焉

 ︹流寓︺︹明︺彭綱宏治間以翰林謫戍曲靖有才名郡中學者師事之多所成就諸葛元

  聲不知何許人萬厯間至郡賣筆一日見諸生課藝投筆改正數處羣相嘆服因請入書院教授

  生徒所著有咏水集五經闡藴詩雅詞林等書後與弟元敬歸故鄉

 ︹列女︺︹明︺王子臣妻趙氏南寕人年少夫亡甘貧守節正統間旌同縣楊威妻王氏

  曹撑妻陳氏俱夫亡苦節詔旌其門張神武妻吕氏南寕人奢酋水蘭叛夫陣亡氏

  年二十二聞訃哀毁死而復甦苦節自勵監軍巡按交奏夫忠婦節詔旌其門李元靜妻

  楊氏南寕人年少夫亡苦節自矢同縣林宜春妻伯氏夫亡子㓜苦節五十餘年段尚

  雲妻周氏南寕人流冦之亂為賊所執欲汚之𡚒身投井賊提其髪氏以𤓰傷賊手賊怒

  以石擊之乃死同縣王民瞻妻朱氏曽刲股救父母疾賊至與父母弟妹共死燕山壁下李士升妻

  周氏夫隨父任卒氏聞哀毁而死錢士用妻莊氏南寕人夫任千户流冦入滇夫

  語之曰吾分當守城汝可遠避氏曰願在城同死耳及城䧟攜㓜女投井死夫亦罵賊被殺

  蕃妻任氏曲靖衞人夫客死他郡氏年甚少生女甫一𡻕翁姑迫令改適氏紿之曰媳既

  失所天但得失葬不敢以子女重累翁姑也數日夫柩歸葬遂負女投瀟湘江王家冠妻

  潘氏霑益人流冦䧟城氏年二十七𬒳擄至海家閘𡚒身投水死俞嘉言妻王

  氏陸涼衛人夫任本衞指揮使流冦入滇奉調赴越州防禦氏聞賊至州境恐𬒳辱率妾方氏及

  㓜女投并死皇甫信妻魏氏羅平人夫任銅梁知縣流冦䧟城夫及子被害氏聞

  之泣曰父死忠子死孝吾死節可也遂投井死阮元聲妻杜氏馬龍人夫以稽勛郎

  典陜西試氏隨翁居曲靖流冦䧟城氏罵賊而死李萬年妻李氏鳯梧所人夫亡

  苦節安賊臨城恐身𬒳玷自縊死同所袁謙妻蘇氏夫亡守志為安賊所逼以刀引決賊感而釋之

  王愛妻徐氏木密所人夫及姪王立與安銓戰死氏欲以身殉姑泣止之忍死事姑夀

  八十九臺使旌其門李文妻戴氏平夷衞人年十九夫亡遺一女尚㓜姑欲遣嫁之自

  縊死同衞繆昌運妻譚氏夫亡守志流冦之亂子以貞𬒳擄氏冒死尋之遇賊㫁其右手死而復甦

  母子𫉬聚苦節終身董祖舒妻李氏平夷人土酋叛城䧟祖舒在省考選氏與長㓜

  七人闔門自焚死

 ︹本朝︺浦聫泗妻劉氏霑益人年少夫亡孝慈兼至雍正間 旌董履義妻

  李氏南寕人年二十五夫亡守志與同縣龍文妻王氏張理妻尹氏均乾隆間 旌方之

  益妻李氏陸涼人年少夫亡苦節終身與同州蕭會之妻邵氏陳玿妻黄氏李松妻張氏

  均乾隆間 旌亞受羅平夷婦守正被𢦤乾隆間 旌楊均妻張氏尋甸人夫

  亡守節事親撫孤與同州潘志廣妻趙氏黄位中妻張氏均乾隆間 旌杜雙得妻普

  氏尋甸人守正𬒳𢦤乾隆間 旌朱級妻范氏宣威人夫亡守節與同州包文用妻

  王氏均乾隆間 旌呉仲傑妻芮氏南寕人夫亡守節與同縣鄧聨洲妻趙氏均嘉

  慶間 旌駱伏氏霑益人夫失名𬒳翁誘嫁自縊嘉慶十九年 旌李根深妻

  耿氏羆平人夫亡守節事親撫孤嘉慶間 旌吕開元女尋自人遇暴自盡與同州

  楊德華妻尹氏均嘉慶間 旌呉傑妻吕氏平𢑱人夫死於廣南氏遠渉扶櫬歸事姑

  教子苦節終身與同縣賀朝宣妻郭氏龍在乾妻沙氏均嘉慶間 旌

 ︹仙釋︺︹唐︺阿闍黎南寕人段姓人呼段長老驅龍不事符牒凡有禱輒應人自遠方來迎者

  第令先往其人抵家則巳先至矣︹明︺鏡中長老南寕人正統間住真峯寺苦行四十

  餘年夜常以念珠撒地一一探之仍搯貫成串竟夜不寢侍者問何苦如是曰不苦不真吾以伏魔

  耳一夜有盗入室勒取衣鉢與飲食遣之比曉尚旋繞廊廡下相率膜拜還其物後建寺卜地得一

  龍潭祝曰爾龍借我地汝亦有功次日泉果遷於山巔今泉溜樹極繞寺廊焉所庵名真澄曲

  靖人年十五慕玉龍發光和尚思見之適園中柿熟欲取作供甫登樹輒墮地昏昏如夢中赴光座

  下光日汝事辧否曰辧及甦仍仆墮處遂悟生死不在色身裏乃禮光受五戒年十八謁古梅於曲

  江為薙髪且令遍叅天下真澄至北都厯叅諸宿久之至千佛寺依循融多所發明遂嗣融後常住

  五臺復遷雞足大千大同人七歲出家來滇居曲靖玉龍庵年五十夜誦經虎常守户後百嵗

  無疾而逝

 ︹土産︺鐡陸涼霑益二州出石綠土名銅綠出羅平霑益二州棉花出羅平州

  燕出陸涼州𩔖燕有文雄大雌小遇風雨則飛能療目疾









                            總纂官顧 蒓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師長治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