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六十四至四百六十六

卷四百六十二至四百六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六十四至四百六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六十七至四百六十九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2-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4.djvu/5

慶遠府表

大清一統志

 慶遠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五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柳州府柳

  城縣界四十里西至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寕下土司界四百三十里南至思恩府上林縣界一百

  二十里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柳州府柳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思恩府安定

  土司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羅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貴州都匀府荔波縣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

  至 京師八千三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裔周百越地秦象郡地漢為

  鬱林郡地明統志以府為漢交阯日南二郡之界按今府南去交阯尚千餘里日南又在

  其南中隔思恩太平南寕三府巳為𣡡林郡地二郡之界何得至此晉後淪於蠻唐

  貞觀四年始開置粤州治龍水縣乾封中改曰宜

   州天寶初曰龍水郡乾元初復曰宜州屬嶺南道

   舊唐志屬安南管新唐志屬邕管五代初屬楚周廣順元年屬南

   漢宋初亦曰宜州龍水郡屬廣南西路宣和元年

   置慶遠軍節度咸淳元年升為慶遠府以度宗潛邸也

   至元十六年置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改置慶

   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屬廣西道明洪武

   三年仍為慶遠府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州二縣三土州二土縣一土

   州同一長官司三

   宜山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柳州府柳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河池

   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永定土司界四十里北至天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柳城縣界七十里西南

   至永定土司界八十里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思恩縣界九十里古百越蠻地唐

   貞觀四年置龍水縣為粤州治乾封後為宜州治五代因之宋宣和初始改曰宜山南宋為慶遠府

   治元為路治明為府治 本朝因之天河縣在府北少東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

   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柳州府羅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思恩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宜山縣界七十里

   北至羅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宜山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宜山縣界五十五里東北至羅城縣界三

   十五里西北至思恩縣界一百二十里古蠻地唐貞觀四年始置天河縣屬粤州後屬宜州五代因

   之宋大觀元年廢入融州靖康元年復置仍屬宜州南宋屬慶遠府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

   池州在府西二百五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宜山縣界五十里西至

   南丹土州界三十五里南至那地土州界一百十里北至思恩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東蘭州界五十

   五里西南至東蘭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思恩縣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南丹土州界六十三里古

   蠻地唐羈縻智州地宋初置河池縣屬羈縻金城州後屬智州治平二年改屬宜州大觀初於縣置

   庭州改縣曰懷德四年州廢仍曰河池縣南宋屬慶遠府元屬慶遠路明宏治十七年升為河池州

   屬慶遠府本朝因之 思 恩縣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

   十里東至天河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河池州界二百里南至宜山縣界三十里北至貴州都匀府

   荔波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宜山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河池州界四十五里東北至都匀府古

   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荔波縣界一百五十里古蠻地唐貞觀十二年開置環州治正平縣兼置

   思恩縣屬之天寳初改正平郡乾元初復曰環州屬嶺南道後省正平移州治思恩縣宋熙寕八年

   州廢以縣屬宜州南宋屬慶遠府元屬慶遠路明宏治十七年改屬河池州 本朝屬慶遠府

   蘭州在府西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二里東至永定土司界

   三十二里西至泗城府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思恩府都陽土司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那地土州界三

   十里東南至忻城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泗城府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河池州界八十里西

   北至那地土州界一百十里古蠻地宋初置羈縻蘭州屬宜州管崇寕五年納上元曰東蘭州明屬

   慶遠府 本朝雍正七年以東院内六哨改流官以東蘭土州同分轄鳳山外六哨那地土

   州在府西南三百四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河池州界六十里西至貴州

   興義府貞豐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東蘭州界三十里北至南丹土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河池州

   界五十里西南至貞豐州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北至河池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南丹土州界三十里

   古蠻地唐為猺蠻溪峒名曰那州宋崇寕五年納土置地那二州元因之明洪武初省那州入地州

   改今名屬慶遠府 本朝因之南丹土州在府西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

   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河池州界八十里西至貴州興義府貞豐州界十里南至那地土州界五十

   里北至貴州都匀府荔波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河池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那地土州界八十里東北

   至思恩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都匀府獨山州豐寕下土司界九十里古蠻地唐為羈縻極邊之地宋

   初置南丹州大觀元年改曰觀州四年復曰南丹州元初置安撫司大徳初併司入慶遠路明洪武

   初仍曰南丹州二十八年州廢改設南丹衞尋復為南丹土州屬慶遠府 本朝因之忻城

   土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思恩府遷江縣界九

   十里西至思恩府上林縣界三十里南至遷江縣界八十里北至永定土司界四十里東南至遷江

   縣界九十里西南至上林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遷江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界八十

   里古蠻地唐初置芝州治忻城縣天寳初曰忻城郡乾元初復曰芝州屬嶺南道宋初為羈縻州屬

   宜州管慶厯三年州廢以縣屬宜州南宋屬慶遠府元屬慶遠路明宏治間降為土縣仍屬慶遠府

    本朝因之永定長官司在府西南六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

   至宜山縣界七十里西至東蘭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一百里北至宜山縣界

   六十里東南至忻城土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定土司界十里東北至宜山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宜

   山縣界七十里古蠻地唐初為羈縻思順州地宋初為思順歸化二州後為宜山縣地明宏治五年

   析置今司屬慶逺府本朝因之長官韋姓 永 順正長官司在府西南三百里東

   西距六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永定土司界五十里西至東蘭州界十八里南至思恩府

   安定土司界一百里北至宜山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猺巢四十里西南至安定土司界五十里東北

   至宜山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宜山河池二州縣交界三十里古蠻地唐為羈縻述昆州地宋為宜山

   縣地明宏治五年析置今司屬慶遠府 本朝因之長官鄧姓永順副長官司

   治東北四十里東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二里東至柳州府栁城縣界十里西至宜山縣界十

  五里南至柳城縣界十二里北至宜山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柳城縣界十五里西南至宜山縣界十

  里東北至宜山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宜山縣界八里古蠻地唐宋後為宜山縣地明宏治五年析置

  今司屬慶遠府 本朝因之長官彭姓

 ︹形勢︺土壤遐僻宋史地理志江山險峻寰宇萬山盤礴一

  水抱流

 ︹風俗︺民性輕悍宋史地理志人風獷戾常持兵甲禮異俗

  殊以巖穴為居止寰宇山高地瘠田寡人稀民多

  貧而重去其鄉SKchar2獞雜居天河思恩又有狑獠

  𤝕狫𤝎𦍕狼狪之屬皆盤瓠遺種

 ︹城池︺慶遠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六北倚江東西南三面浚濠舊土築唐天寳元年甃甎明

  洪武二十九年增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三十年重建 宜山縣附郭天河縣城

  周二里門三土築舊治在高砦明萬厯間遷今所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建乾隆十年

  池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土築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建康熙二十四年雍正四年重修

  思恩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土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建康熙五年二十四年重修

  德勝廳城周二里門四在宜山縣西六十里明永樂二年壘石築城 本朝雍正六年

  同知駐此理苗那地州城南丹州城忻城縣城周三百三

  十步門三舊土築 本康熙二十一年甃石永定土司城石垣周四十步永順

  正土司城

 ︹學校︺慶遠府學在府治東新城内宋淳熙四年建張栻有記明末燬 本朝康熙三年

  雍正八年乾隆十三年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宜山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

   因宋故址建崇禎末燬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重建乾隆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天河縣

   學在縣治北明正統七年遷建 本雍正元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河池州學

   治東明宏治十七年建崇禎末年燬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入學九名舊額十二名乾隆三十

   一年減三名思恩縣學在縣南門外明萬厯間建崇禎末燬 本朝康熙二年重建乾

   隆五年五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六名東蘭州學在州治東舊為土州無學 本朝雍

   正七年改流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四名竹池書院在宜山縣明宏正間建李公

   書院在府治右 本朝康熙五十十八年建中祀知府李世仁慶陽書院在府治學

   使院舊址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五十九年修易名慶江屏峯書院在德勝鎮西

   本朝乾隆十年建十三年修鳳岡書院在天河縣 本朝乾隆四十年建 按舊志載

   龍溪書院在府城西關内龍江書院在府城中香林書院在府城西南關内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七千二百六十四 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四十八萬八百五十六名 口計八萬四千七

   百三十一户

  ︹田賦︺田地三千二百五十八頃二十七畝七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九千八百三十八兩四錢一

   分八 釐遇閏加徴銀五百六十六兩米一萬三十 四百六十二石六斗一升五合四勺

  ︹山川︺九子山在宜山縣東二十里九峯排列鎖龍江水口一名九頭山小曹山

   山縣東三十二里下有潭今築為砦名水寨又有大曹山在縣東四十里即古洛曹山也鶴山

   在宜山縣東南十二里上有石色白如鶴思黎山在宜山縣東南寰宇記在崖山縣東七里

   大號山在宜山縣南二里縣境諸山惟此獨高又南一里曰馬蹄山亦名馬蹄隘南山

   在宜山縣南五里有洞軒敞如屋中有石龍鱗甲宛然因名龍隱洞山左有白雲巖九龍山

   在宜山縣西南六里有洞洞口有潭引流為陂資以灌田月山在宜山縣西二十五里其形肖

   都龍山在宜山縣西寰宇記在東璽縣北三十步文筆山在宜山縣西六十里

   徳勝鎮夫秀挺出又羊角山在縣西七十里屏風山在縣西八十里相近又有香爐山宜山

   在宜山縣北一里羣山多高大此獨卑小下臨龍江宜於登眺故名唐名宜州以此會仙山

   在宜山縣北一里亦名北山盤曲數里中有白龍洞潛通龍隱洞又山旁有青鳥山天門山

   在宜山縣北二里兩峯如筍崒嵂㕘天亦名天門拜相山相近者曰盧山龜山在宜山縣北三

   里以形似名相近又有鐵城山又壽山在縣東北二里朱砂山寰宇記在宜州東北隔龍

   江三日山在宜山縣東北十二里其形特立而圓故名隔江與月山對峙東山

   河縣東一里石壁峭立儼如屏障又有南山在縣南一里與東山對峙翠峯矗立頂上有泉

   場山在天河縣東二里形如幞頭縣治依其麓又東一里曰鳯頭山文峯山在天河縣

   東十五里高出衆山之表北陵山在天河縣東南十五里山麓有泉榜山在天河縣

   西三里形如挂榜又西二里曰穿山以石竇相通而名高寨山在天河縣西四里舊縣治

   在其烏山在天河縣西三十里峯巒高峻其頂有泉居民因險築寨其上又交椅山在縣

   西三十五里龍德山在天河縣西北寰宇記在天河縣西五里石獅山在天河縣

   西北二十里砥柱兩江以形似名獨俊山在天河縣北二里衆山相連此獨孤立而聳秀

   植福山在天河縣東北二十里山𫝑高聳延互數里為縣之鎮山都銘山在河池州

   東二十里舊名都猛隘極高峻鬼巖山在河池州東三十五里以巖穴深杳而名一曰鬼

   太平山在河池州東五十五里下臨金城江羅山在河池州東南二十五里古浪

   溪出智山在河池州南二里與州後北山對峙高聳入雲洪鹿山在河池州南九

   十五里又南五里為振人山洪龍江出此劍甲山在河池州南一百十里相近為天馬山

   北會山在河池州南一百二十里智州山在河池州西南四十里盤紆延亙九百餘

   里以唐建智州而名馬鞍山在河池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那龍可出此鳳儀山

   池州北四里極險峻州城半枕其麓移嶺山在河池州北五里道路縈紆山崖險峻

   風山在河池州東北三里舊州城北嵯峨環繞如屏之峙三峯山在思恩縣東二十里

   三峯並列下有石洞寛五六丈泉自中出引流溉田寒山在思恩縣東南五里為入縣孔道其

   地多風土人謂之寒陂旗山在思恩縣東南十里覆斗山在思恩縣南二里又修崠

   山在縣南十里嘯山在思恩縣西四十里巖竅玲瓏風響谷鳴如長嘯然紺山在思恩縣

   北三十里以山色名一名扞山以其扞蔽縣後也巖嶂層曡日光少見土人又謂之暗山亦曰暗嶺

   三仙山在思恩縣北四十里又四十里為入懷山北荷山在東蘭州東三十里紅水

   河西岸特立巋然稍南曰印山其形方正如印又思榮山在州東三十一里都夷山

   蘭州東三十五里高峯插天最為險隘古都夷縣以此名又有真武山在紅水河東岸遥接都夷

   霸陵山在東蘭州東南一里峯𢌞路轉曲折玲瓏林木薈蔚為一州勝境九曲山

   在東蘭州南八十里巖洞盤旋峯巒曲折又南十里有十八鶴山青雲山在東蘭州西十

   里横亘綿遠相近為雷山上有關隘武篆山在東蘭州西八十里一名五篆山聳秀菁葱上

   多大猿奇鳥幽洞山在東蘭州西北九十里林麓深邃雙鳳山在東蘭州北二

   十五里又五里為福山虎山在那地州南十二里以山形蹲踞而名相近有兜婁山又南三

   里曰紅山感現山在那地州西南五十五里翠靈山在那地州西四十里巴羅

   山在那地州西六十五里即巴羅江水發源處登龍山在那地州東北十里又十里曰

   折登金雞山在南丹州東一里𫎇寨前紅盆江水迤邐繞其東南二面長春山

   在南丹州南三里峯巒曡矗又為青雲峯青雲之水出焉都利山在南丹州南二十里都泥

   江出三寳山在南丹州西二里有辛周坑舊採錫處秀陵山在南丹州西二

   十七里奇峯怪石傑出蠻陬紅盆江出此孟英山在南丹州西北三十五里産銀砂明永樂

   中曽開礦旋罷龍塘山在忻城縣西八里又張帽山在縣西十五里曡石山

   城縣北四十里石如纍砌層次岧嶤頭盔山在永定土司東南七里半山有數石懸巖前形

   如頭石魚山在永定土司西二十里有石如魚形旗挑山在永定土司北十里

   高椅山在永順正土司治前高聳約百餘丈七星山在永順正土司東南三十里

   多靈山在永順正土司東北八十里突起三峯軒聳秀麗遠可眺數百里卧虎山

   在永順副土司北二十里其𫝑猙獰宛如虎卧米嶺在思恩縣東三十里諸峯羅立上有老䑕

   青石嶺在東蘭州西五十里高低蜿蜒為往武緣要道慕曉嶺在那地州西北

   五十六里又西四里曰懷峽嶺望峯在思恩縣東一里脈自寒坡迤邐至此壘土峯

   在思恩縣西北二十五里如片石層累高可千丈一名斧劈峯天門峯在思恩縣東北二十

   里峭立插天山腰一穴如門中有石柱似龍形天欲雨則水如注俗名天門洞清遠峯

   順正土司北十里冷煖巖在宜山縣北一里下有洞達山腹前冷後煖故名龍巖

   在思恩縣南五十里有洞深邃莫測通天洞在天河縣東三里洞門平坦四面皆黒上通一

   穴黄甲洞在縣東三十里又容樂洞在縣東南十里龍門洞在天河縣西五十里翠壁峭立

   洞口軒豁望之如登天門杳不可測其下有水通流又有涵樂洞在縣北一里喇沖洞

   河縣北三里外敞内深中有清泉不竭下為龍潭夜洞在忻城縣東十五里有巖深邃不透

   日光故名莫往洞在永定土司西南八里峯巒險峻清潭洞在永定土司東北二

   十五高峯坑在河池州西三十里舊嘗産錫礦置高峯厰於此洛𫎇江

   山縣南六十里源出忻城縣山中東北流入龍江寰宇記有曡石溪在崖山縣北六里源從蕃州界

   來疑即此流馬江在宜山縣西源出縣西南永泰里山峒東北流入龍江小江

   山縣東北六里源出西北諸蠻峒經天河縣流入龍江寰宇記有宜水在州北隔龍江二里疑即此

   九龍江在天河縣東二十里源出龍泉東小江在天河縣東二十里源出黄甲洞南

   流入羅城縣界流入龍江那龍江在河池州南百餘里源出馬鞍山東流入永順土司界為

   刁江又東南合烏泥江又靈淺江在州東南源出鎮南里洪龍江源出振人山皆東流入永順司界

   入刁龍江自貴州都匀府荔波縣流入經河池州東北又東經府城北入柳州府柳城縣

   界寰宇記龍江在宜州北一百步源從撫水等州合流至城北東流二十三里至柳象潯潭龔梧等

   州歸於南海舊志龍江源出貴州都匀府自獨山州流入經府西北諸蠻峒會荔波思恩諸水東南

   流至宜山縣北折而東入柳城縣界即右江之上源也兩岸石筍峭立湍流迅急在河池州者别名

   金城江以宋置金城州而名環江在思恩縣南六里自荔波縣流入經縣西門外中有沙洲

   唐環州以此名又東南經宜山縣界入龍江烏泥江在那地州南自泗城府流入東南經

  東蘭州東北界又東南經思恩府都陽安定諸土司入忻城縣南又東入遷江縣界一名都泥江又

  名隘洞江今俗名紅水江水𫝑洶涌昬黑直等黄河巴羅江在那地州西南源出巴羅山又

  平細江源出翠靈山俱東南流入烏泥江龍泉江在那地州北源出州北八里龍泉砦東南

  流入烏泥江大江在南丹州南二十里源出都利山亦名都利江東北入河池州界合金城

  紅盆江在南丹州南源出秀陵山下東北流二十里入山而没龍塘江

  城縣西源出永定土司東南流入縣界合烏泥江思吾溪在天河縣南二里源出縣西北

  界東南流入宜山縣界合小江水入龍江古浪溪在河池州東南二十五里一名乾溪源出

  羅山東北流入金城江帶溪在思恩縣北四十里源出貴州古州苗界西南流經八萬猺中

  二百餘里入縣界旋折如圍帶故名又西南暗流山穴下至縣西北界與荔波水合為環江之上源

  青雲溪在南丹州北源出青雲峯繞流州北又東南流入紅盆水三潮水在天河縣

   西十里源出北陵山其水一日三潮潮退則其流一線可以溉田土人謂之聖水秀水

   池州南一里自州西南白崖有泉自半巖掛下形如匹媡東北流經州治南又東流十餘里伏入高

   山下至六甲里復涌出入金城江猫溪水在河池州西南源出高峯坑東流入秀水

   曲水在東蘭州南四十里源出九曲山繞銀海池下合烏泥江小水在永定土司西南源

   出永順正土司界流入司境又東南入忻城界入都泥江又有小水在永順副土司界有二源一自

   羅城縣孟江口流入經司西一自柳城縣流入經司東至司南合流至宜山縣界入龍江飲軍

   池在宜山縣南六里宋景德間曹利用討宜州叛軍陳進嘗飲軍於此因名其上堰水分流東西

   灌溉名官陂銀海池在東蘭州南八十里其水深濶一日三潮龍泉在宜山縣南二

   里泉涌出如勺而灌田甚溥其水重於他水又南一里為龍塘即龍泉所瀦也又百葉泉在縣東南

   三里銅鼓廟泉在縣東南六里黒龍頭泉在縣西六里皆可引以溉田飛洞泉在思恩縣

  西十里自洞中流出又上善泉在縣南十里俱可溉田婆娑泉在思恩縣北四十里暗嶺

  山左水不常出遇行者渴時求飲呼之即出思活源在宜山縣西南源洪深而派延遠浸

  灌民田其利甚溥流入龍江又懷丁水在縣西北河池所西灌田數百頃中洲在思恩縣東北

  一百五十里有水源出古州蠻界南達懷遠鎮合龍江中有大沙洲四面水遶如海島然分上中下

  三里皆SKchar2所居明萬厯間知府岳和聲勒碑定賦以覊縻之過此即古州八萬SKchar2之地

 ︹古蹟︺龍水故城唐置為州治宋改曰宜山縣志舊有土城在今縣北江北岸宜山下

  河故城在今天河縣西南舊唐書地理志粤州天河與州同置寰宇記宜州天河貞觀四年

  置元在州西八十里元和八年移於龍水縣古波里在州北一百七十里九域志縣在州北一百里

  舊志宋縣治在縣北思農鎮江滸嘉熙元年遷於高砦明洪武二年遷於蘭石村正統七年遷於甘

  場村嘉靖十三年又遷福祿鎮萬厯十九年始遷今治河池故城在今河池州治東宋

  初置九域志治平二年以羈縻智州河池縣屬宜州在州西二百十五里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

  宜州河池縣置庭州倚郭縣曰懷徳四年廢庭州又慶遠府南渡後增縣一河池州志明洪武初改

  為亭州在今州東一里許後倚屏風山頽垣具存永樂初改為河池州嘉靖間始遷今治又宋懷徳

  故城在今州治西四圍高岡即其遺址 按寰宇記河池屬金城州與九域志異蓋河池先屬金城

  後屬智州至治平時又改屬宜州也思恩舊城在今思恩縣南寰宇記環州理思恩縣在

  宜州西一百里九域志熙寕九年以環州思恩縣屬宜州徙治帶溪巖元豐六年復還舊治在州西

  一百三十四里舊志元時舊治在環江洲明永樂二十二年遷於縣東都亮鄉之清潭村成化八年

  遷於歐家山西去環江洲舊址二里屢議築城不果 本朝順治九年遷治於縣北潭村十五年復

  還歐家山舊治故南丹州在今南丹土州東北舊志唐為羈縻蠻峒地宋開寳七年土酋

  帥莫洪燕内附置南丹州管轄溪峒以莫氏世其大觀元年廣西經畧使王祖道欲急邊功誣南

   丹酋莫公佞阻大蘭州不令納土發兵取其地殺公佞改南丹為觀州公佞弟公晟密圖報復焚寶

   積監紹興四年廢觀州仍以公晟知丹州其後累世承襲元至正末莫國麟納土升為南丹州溪峒

   安撫司大徳元年議者以南丹安撫司及慶遠路相去為近户口少請併入慶遠改立慶遠南丹溪

   峒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初莫金以地内附授南丹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二十八年州廢

   設南丹衛永樂二年以其地多瘴遷衞於賓州界復置南丹州以金子莫禄為知州撫治之 本朝

   因莫自乾歸附仍與舊職世襲温泉廢州在宜山縣東唐書地理志温泉州領温泉洛富

   二縣隸桂州都督府宋史地理志慶遠府羈縻州有温泉州領縣二寰宇記温泉州理温泉縣在宜

   州東六十里洛富縣在宜州西二十二里縣志有洛富里在永定土司東五十里歸化廢

   州在宜山縣東南唐書地理志歸化州隸安南都䕶府寰宇記歸化州理歸朝縣在宜州東一百

   六十五里領洛迴縣在州南四十步三鄉洛都縣在州東三十里洛巍縣在州西二十五里

   蕃州在宜山縣南唐書地理志蕃 隸桂州都督府寰宇記蕃州理蕃水縣在宜州南四十五

   里領都伊縣在州西五十步思寮縣在州西下里歸恩廢州在忻城土縣東唐置屬桂

   州都督府寰宇記歸恩州理履博縣在宜州南一百三十里領羅遵縣在州西十五里都恩縣在州

   北十五里吉南縣在州西二十里許水縣在州南十五里九域志慶厯三年以羈縻歸恩州地入忻

   城 按新唐志歸恩作歸思所領縣缺而履博等五縣皆屬思順州與寰宇記不同廢芝州

   今忻城土縣治唐置寰宇記芝州領忻城縣在宜州南八十五里領平西縣在州南二十里富錄縣

   在州北三十里思龍縣在州東二十五里多靈縣在州東二十三里九城志慶厯三年以羈縻芝忻

   歸思紆五州地為忻城縣屬宜州在州南一百十五里舊志元置八仙屯千户授土官莫保明洪武

   𥘉罷屯官籍屯田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正統後流官僦居府城宏治中撫臣鄧廷瓚奏革流

   官獨任土官故莫氏世居其職 本朝順治九年莫猛歸命仍予舊職世襲廢紆州

   城土縣東唐置屬桂州都督府寰宇記紆州理東區縣在宜州南一百三十五里領吉陵縣在州東

   一百二十里寶安縣在州東三十里南山縣在州西北十里都邦縣在州南七十里紆質縣在州西

   北十里九域志慶厯三年以羈縻紆州地入忻城金城廢州在河池州東北寰宇記金

   州理金城縣在宜州西一百十里領河池寶安舊志今州東北有金城堡廢智州在河池州

   東 寰宇記智州理英羅縣在宜州西一百三十里領富力縣在州西五十二里智本縣在州東三十里

   蘭江縣在州西三里平林縣在州東南十三里按九域志治平二年省富力縣入河池餘縣蓋先

   廢也今州有英羅智本蘭江平林諸村疃皆以舊縣名廢溪州在思恩縣北宋史地理志

   大觀元年以宜州思恩縣帶溪砦置溪州四年廢通志廢溪州即今大溪里廢兑州

   蘭州東南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置兑州並萬松縣宣和三年廢為靖遠砦廢隆州

   蘭州南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置隆州並興隆縣宣和三年廢為威遠砦廢孚州在那地土

   州東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以地州建隆縣置孚州倚郭縣曰歸仁四年廢州及縣為靖南砦先於

   南丹州中平縣置靖南砦今移置此政和七年置孚州及歸仁縣仍移靖南砦歸舊處宣和三年

   復廢孚州及歸仁縣置靖南砦大觀四年隸觀州紹興四年廢永州在南丹州西北元置

   永州鑾州福州延州四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省四州入南丹州蓋皆宋元時羈縻蠻州

   也舊志永州故址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岊峩哨蠻州故址在州北二十里移州哨福州故址在州

   西南六十里羅富哨思順舊州在宜山縣東南唐書地理志思順州隸桂州都督府寰宇

   記思順州理安寕縣在宜州東一百四十里領欽化縣在州西八里巖溪縣在州西三十五里宋書

   地理志思順歸化二州慶厯四年併入柳州馬平縣述昆舊州在宜山縣西南唐書地理

   志述昆州隸桂州都督府寰宇記述昆州理夷𫎇縣在宜州西八十里領夷水縣在州南四十里古

   桂縣在州西九十里臨山縣在州西二百里都隴縣在州北一百里 按宋史地理志熙寕八年廢

   述昆縣為鎮入龍水蓋熙寕前改州為縣至熙寕時又併縣俱廢也今縣西南有述昆鄉分屬永順

   正長官司舊琳州在宜山縣西唐書地理志隸黔州都督府寰宇記琳州治多梅縣在宜州

   西六十里領古陽縣在州西十五里歌良縣在州北十五里多奉縣在州南二十里宋史地理志慶

   遠府龍水縣熙寕八年廢古陽縣為懷遠砦入焉 按唐志歌良縣為邕州都督府之環州所領而

   琳州不領歌良至宋時乃割入琳州鎮寕舊州在思恩縣西宋置寰宇記鎮寕州在宜州

   西北山路三百里領縣二福零縣在州東六十里禮丹縣在州西三里宋史地理志慶遠府思恩縣

   熙寕八年省鎮寕州及禮丹縣入焉舊志今縣西有鎮寕鄉即舊州 按福零本隸環州宋時割入

   鎮寕州不知何時併廢舊環州在思恩縣西北舊唐書地理貞觀十二年李宏節開拓

   生蠻置環州治正平領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都𫎇八縣與州同置寰宇記環州理環洛峒

   是諸峒要衝故以環名州在遊盧水南整水西舊志環州自徙治思恩領都亮而正平龍源武石饒

  勉四縣皆廢福零縣割入鎮寕州歌良縣割入琳州撫水舊州在思恩縣北唐書地理志

  撫水州隸黔州都督府寰宇記撫水州在宜州西北一百八十里領撫水縣在州南一百二十步古

  勞縣在州東南二十里多蓬縣在州西北三十里京山縣在州西北七里宋史地理志慶遠府有覊

  縻安化州又蠻夷傳撫水州在宜州南其酋皆𫎇姓祥符九年蠻人歸附詔以州為安化軍撫水縣

  曰歸順縣京水縣曰長寕縣舊蘭州在東蘭州東南寰宇記覊縻蘭州在宜州西山路六

  百五十里領縣三都彝縣在州南一百八十步阮平縣在州南六十里如江縣在州東六十里土夷

  考宋時有韋君朝居文蘭峒為土夷長傳子晏閙崇寕五年内附因置蘭州以晏閙知州事俾世其

  官元改為東蘭州明洪武十二年以州隸慶遠府韋氏世襲如故 本朝順治九年韋光祚歸附仍

  與舊職世襲雍正七年以東院内六哨改設流官知州以土酋韋朝輔為州同分轄鳳山外六哨

  舊文州在東蘭州西南寰宇記覊縻文州在宜州西山路七百二十里領縣三思陽縣在州

  南一百二十少芝山縣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都黎縣在州東二里宋史地理志文州崇寕五年納土

  大觀元年置綏南砦紹興四年廢明統志洪武十二年省安習忠文三州入東蘭州舊志交州故址

  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蘭陽哨又有上芝山哨在州西一百四十里下芝山哨在州西一百十里即

  故芝山縣舊地州今那地土州治舊志宋熙寕中土酋羅世念歸附崇寕五年諸蠻納土因

  置地那二州使羅氏世知地州事明洪武元年黄貌歸附省那州入之因改為那地州仍使羅氏

  世襲知州佐以流官吏目 本朝順治九年仍與舊職世襲廢那州在今州南唐置屬黔州都督府

  明省今有那周里洛曹廢縣在宜山縣東元和志柳州洛封縣東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烏蠻所住村名乾封三年招慰蠻户因為縣寰宇記洛曹舊洛封縣元和十三年觀察使奏洛封

  縣元置在洛曹山請改為洛曹縣詔從之宋史地理志慶遠府龍水縣淳化五年以柳州洛曹來隸

  嘉祐七年廢入龍水通志洛曹廢縣址在大曹驛所崖山廢縣在宜山縣東南唐書地理

   志柳州貞觀九年置崖山縣後省寰宇記崖山縣在宜州南二十里唐貞觀四年置宋史地理志景

   祐三年廢崖山縣 按唐志柳州崖山縣貞觀九年置寰宇記作貞觀四年置疑柳州宜州並有崖

   山非以柳州崖山改屬宜州也東璽廢縣在宜山縣西舊唐書地理志粤州東璽與州同

   置寰宇記在宜州西六十里文獻通考宜州五代時為馬氏所據後入南漢省東壐都亮廢

   縣在思恩縣東宋置寰宇記都亮縣在環州東二十里舊志縣東有都亮鄉即故縣或曰即唐之

   都𫎇縣也中平廢縣在南丹土州北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於南丹州中平縣置砦曰靖

   南尋撥隸庭州大觀四年移靖南砦於孚州舊志本州哨有中村即故縣永定土司

   定土司治明置土夷考明正統六年老人黄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通謀議割地附於思恩土人韋

   萬秀以復地為名倡亂成化二十二年南鄉清潭等猺賊復叛願取前地别立長官司宏治五年撫

   臣鄧廷瓚奏割歸善洛三鄉及都博端簡二里二十四村地立永定司以韋槐為正長官韋朝和為

   副長官世襲 本朝順治九年韋盛春來歸世襲如故永順正土司今永順正土司

   治明置土司志明宏治元年全州人鄧文茂以平大峒門猺獞功授懷遠鎮世襲土巡檢二年撫臣

   閔珪委文茂平宜山縣述昆鄉及七十二峒猺苗因奏請分宜山西南境述昆鄉緑河吉利二里二

   十七村及古陽鄉永泰里地立永順司以文茂為長官世襲 本朝順治九年鄧世廣來歸世襲如

   永順副土司今永順副司治明置土司志明宏治初益都人彭訪為慶遠衞指揮

   協𠞰述昆及思農等處猺賊有功撫臣奏請分宜山東北境思農里十六村地立永順副土司以訪

   為土巡檢世襲 本朝順治九年彭熙聖來歸世襲如故慶遠故衞在府治東北明洪武

   二十九年置今廢河池廢所在宜山縣西六十五里東去德勝鎮五里明洪武二十八

   年置千户所以扼七十二峒之衝隸慶遠衞在河池州城内永樂六年徙於此城周四里門四今廢

   富仁監在河池州寰宇記富仁銀監在宜州西二百十里屬文州九域志富仁監宋乾徳二

  年置在宜州西二百九十三里富安監在河池州寰宇記富安砂監在宜州西一百三十里

  九域志富安監淳化二年置在州西南一百五十七里又有寶富一銀場不知何時廢 按寰宇記

  與九域志二書道里遠近不同未詳孰是玉田場在宜山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宋置今廢

  籌邊樓在府治後舊名望仙規模壯麗甲於諸樓南樓在府南城上有黄庭堅所書范

  滂傳刻石其中又慈惠樓在府北城上御書閣明統志在府城西二里宋守張自明建

  慶遠堂在府治正㕔之東又宜山堂在慶遠堂後四賢堂在宜山堂後因馮京黄庭堅趙抃

  吕璹以名瘞鶴堂在府城南龍塘

 ︹關隘︺東關在宜山縣東明成化三年壘石為垣以䕶民居亦曰迎恩關又西南二廂亦各為關

  皆設兵防守其西關曰香山關雷山關在東蘭州東北七十五里與河池州三旺里接界

  石門關在那地土州東十里盤利關在那地州東北一里大山關在南丹土

   州東八十里與河池州接界羅侯關在南丹土州南二十五里與那地州接界下域

   關在南丹土州西南三十五里甲界關在南丹土州西二十五里都感隘

   河縣東南寰宇記有都感場在宜山縣北六十里老鼠隘在思恩縣東四十里米嶺上南

   接宜山縣河池州界高五十丈其路峻狹龍門巡司在宜山縣西南七十里 本朝雍正

   九年白土巡司在宜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居七十二峒之中為西南北三巢之心

   腹綿互四十餘里實巖疆之要區 本朝乾隆六年大曹鎮在宜山縣東四十五里旁

   有大曹渡即龍江渡處也舊設巡司及大曹驛於此今皆裁懷遠鎮在宜山縣西三十五

   里即故懷遠砦也舊有巡司又有土副巡司今裁德勝鎮在宜山縣西六十里舊名徳勝

   寨明萬㦄六年嘗置戎政行館於此 本朝雍正八年移理苗同知駐守兼轄兩巡檢東江

   鎮在宜山縣西一百二十里舊有巡司今裁福禄鎮在天河縣西南四十里又思農鎮在

   縣北古波里在縣北四十里皆古縣治處也思立砦在宜山縣北宋史淳熙十一年安化

   蠻𫎇光漸等犯宜州思立砦廣西將沙西堅討平之九域志縣有懷遠思立二砦德謹砦

   在天河縣西四十里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以天河縣併德謹砦堰江堡隸融州靖康元年復故舊

   志天河多夷種散布四境東為狑獠名曰𤝕狫南則狼種性稍淳樸北則畧與華同呼為百姓

   遠砦在河池州西北四十里今為安遠里宋史地理志大觀二年庭州置安遠砦宣和五年

   砦於平安山普義砦在思恩縣西四十里舊有巡司今裁九域志思恩縣有普義帶溪永

   寕三思忠砦在東蘭州界宋史地理志政和中於隆兌二州置思忠安江鳯麟金斗朝

   天等五砦宣和三年並廢舊志又有綏南砦在州東宋大觀初置紹興四年岊兔砦

   蘭州西一百四十里木門砦在南丹土州東宋史地理志紹興四年廢觀州為高峯砦存留

   木門馬臺平洞黄泥中村等堡砦今皆廢岊峩砦在南丹土州北一百二十里與泗城府接

  界為州要隘金城堡在河池州東北金城江北舊置巡司或曰即故州也州界猺獞十居

   七 八其力作及走墟市皆由 婦人謂之坐男使女冷 水堡在思恩縣東南四十里大路為

  入縣要衝山徑錯雜 本康熙二年撥兵防守𫎇山堡在思恩縣南五十里相近又有

   下利堡係河池宜山二州縣大路為縣南要衝本朝康熙六年撥兵駐守舊志思恩有五十二峒

   及儀鳳茆灘上中下疃等里皆猺獞所居三寨堡在忻城土縣北舊有巡司今裁武律

  堡在永順土司寰宇記琳州南至本州武律鋪界三十里司志武律村在司西吉利里舊嘗置堡

   三旺里在河池州南一百三十里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三旺土州舊志明洪

  武初省三旺州入河池為三旺里萬厯初割東蘭那地二州各三里來屬是為三旺六里 本朝設

  州同駐此楞村在宜山縣北 本朝雍正七年移縣丞駐此

 ︹津梁︺定遠橋在府城西門外洛黄橋在宜山縣東十五里平可方軌延夀橋

   在宜山縣東二十里大通橋在天河縣南半里廣源橋在天河縣北二里

   水橋在河池州東七里都黎橋在思恩縣西北二十里大曹渡在宜山縣

   東四十里又懷遠渡在縣西四十里又龍江渡在縣北下有太平石江口渡在天河縣南二

   十五里通道所經又清潭渡在縣北三十里環江渡在思恩縣西一里羅墨渡

   在忻城土縣南三十里一名羅脈渡與賓州上林縣接界烏泥江渡處也柳州八寨有羅墨渡即此

   金城渡在河池州東五十里

  ︹隄堰︺官陂在宜山縣南六里堰龍泉水分流東西灌溉𣾀於城引入飲軍池又潭臺陂在城東

   八里南陂在城東南二里白牛陂在城東南六里牛軌潭陂在城南六里西窯車江陂在城西南三

   里九龍江陂在城西八里皆利灌溉懷徳陂在河池州西二里水自西來環繞陂下又蔣村

   陂羅家水陂在州東又官村陂在州東北俱可灌田

  ︹陵墓︺︹宋︺馮京祖墓在宜山縣北天門山麓︹明︺高嵩墓在宜山縣北山麓

  ︹祠廟︺三元祠在宜山縣學左祀宋馮京山谷祠在宜山縣西關内西竺寺南祀宋黄

   庭堅 本朝嘉慶六年修以范信中配祀忠孝祠在宜山縣城隍廟西祀明同知葉禎及義

   勇璩禮周昌遺烈祠在宜山縣西關外祀唐刺史蘇仕平及子日朝大順三年嘗討文蘭

   州叛蠻有功其子日朝光化三年復死黒苗之難故祀之龍江廟在天河縣南門外祀江神

  ︹寺觀︺香山寺在府城南關内西竺寺在府城西關内

  ︹名宦︺︹宋︺張從吉臨朐人太宗時知宜州屢破溪蠻轉運使陳堯叟上其狀遷殿内崇班

   馮伸巳河陽人仁宗時知宜州樂善蠻寇武陽伸已遣諭悉還所掠莫世堪負險强𭶑為邊

   患伸巳以計擒之置於法吕璹晉江人景祐初通判宜州會儂智高入寇轉運使檄璹與兵會

   或勸勿行不聽將二千人躡賊後得首虜為多趙抃蘭溪人慶厯中為宜州别駕誠心愛民尤

   加意士𩔖講究身心性命之學士習為之丕變出入琴鶴相隨建放鶴亭於大號山嶺鶴死瘞於龍

   塘之源民思公徳即其地建瘞鶴堂云范祖禹英宗時為龍水令惠愛宏深蘇紳

   晉江人神宗時為宜州推官後宜州蠻叛時紳巳為三司鹽鐵判官上言𠞰蠻事甚悉朝廷施用其

   謝麟甌寕人元祐初以西上閤門副使招捕辰溪猺賊功詔使經制宜州獠降其種落四

   千八百人納思廣峒民千四百室得鎧甲二萬褒賜甚渥俞若著宜州通判崇寕中黄庭堅

   謫居是州時黨論甚嚴士大夫削軌掃迹惟若著為經理館舍敬禮不怠又遣二子執諸生禮人咸

   張自明建昌人嘉定間以宜州敎授攝州事施政循良甚重敎化以州用贏錢二十萬

   建龍溪書院後授知宜州韓璧淳熙間知宜州清儉愷悌修建學宫作興士𩔖先是養士之租

   𡻕入僅五十斛璧増至二百斛且月給公帑錢以助供給︹明︺王仕忠武昌人洪武中知宜

   山縣慈祥愷悌深得民心甫三載升知壽州民不忍其去翟迪淄川人永樂間知慶遠府以寛

   簡得人心在郡九年當報政之京士民詣郡攀留不得相隨入都者數百人伏闕請還報可

   禧雲南太和人正統中知慶遠府亷公仁恕秩滿民乞留進秩視事加至布政使葉禎

   人天順初為慶遠府同知時兩廣猺賊蠭起列郡咸被害禎募健兒日訓練峒酋韋最强數敗官兵

   禎生繫之其黨悉衆攻城旗山守將擁兵不救禎率健兒赴戰賊𨚫去禎子公榮殲焉頃之賊復圍

   鷄刺諸村禎率三百人趨赴戰於人頭山下身被數創手刃賊一人與從子官慶及三百人皆死時

   三年正月晦日也嶺南素無雪是夜大雷電雪深尺許賊驚異釋圍去諸村𫉬全事聞贈右參議守

   臣立廟祀之呉讓南海人天順三年知慶遠府所轄東蘭南丹那地三州土官各餽白金三

   百兩悉𨚫不受南丹知州莫必善倍數力懇讓口占四句遺之曰貪泉爽酌吾何敢暮夜懷金豈不

   知𭔃語南丹賢太守原封回贈莫相疑居一年卒民泣慕之周一清臨海人天順中知慶

   遠府值猺賊為亂乃募壯士籍民兵賊不敢犯後征大藤峽有功姜琯弋陽人成化中知慶

  遠府劇賊韋七旋韋萬妙等乆擁衆為亂督撫不能平琯先後討斬之諸蠻震懼東蘭等州咸歸侵

  王顯高綿州人嘉靖初知慶遠府剛介嚴明盡除積弊凡蠧役害人者悉繩以法南丹

  等州猺蠻桀驁痛懲之而復其侵地尤加意敎化新學宫復書院士習丕變秦檉無錫人嘉

  靖中知慶遠府沉毅有謀時永定土司韋啟邦屢刧官帑有司畏其驍勇不敢發檉誘啟邦至斬之

  苗民懾服戚秉忠萬厯中官指揮署河池哨會横嶺賊藍龍返焚刼秉忠密賂其僕動息皆

  知斬其黨藍金藍本偉等龍返集衆來攻秉忠領兵潛伏洞口伺間直入殺龍返横嶺遂平

 ︹本朝︺白啟明奉天人康熙二十一年知慶遠府時初經兵燹田畝蒿萊啟明竭力撫循勸民

  墾闢境内饒裕復以時修舉廢墜建學宫葺城垣皆捐俸成之不以擾民王焜會稽人康熙間

  知宜山縣會廣藩變殉難   詔贈按察司僉事   賜祭葬䕃一子呉正一

  雍正五年知天河縣戒蠻獠仇殺踰年治稱最蠻莫東旺屢犯法正一親入寨掩捕古州苗亂粤

   西兵進𠞰餉恐不繼正一偵知懷遠有小江道梅寨泝流直達古州正一乘舸犯險曲折向前苗人

   來役者輒勞以煙鹽皆踊躍願為導今古州接濟兵米水道便利乃其剏始功也

  ︹人物︺︹宋︺馮京龍水人慶厯中舉進士自鄉舉禮部至廷試皆第一試知制誥避婦翁富弼當

   國嫌拜龍圖待制知揚州改江寕府召還知開封府出按撫陜西請城古渭以斷夏人右臂除端明

   殿學士知太原府神宗即位改御史中丞王安石為政京論其更張失當進參知政事數與安石論

   辯為吕惠卿所譖罷知亳州徙成都哲宗即位范祖禹薦為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

   何旦宜州人神宗時以邊賞補三班崇職官至武經郎嘗為海南四川都巡檢司蘇軾謫

   海外旦與友善及還家無所有惟多藏蘇軾手書而已何浚宜州人宣和間貢赴辟雍帝幸

   學問春秋疑難對稱㫖賜進士出身唐鳳儀宜州人慶元間以時科文學出身初授賓州司

   理㕘軍後為化州路推官所至以亷能稱︹明︺馮俊宜山人天順進士厯刑部郎中折獄明信

  成化中擢福建臬副厯廣藩不避强禦所至有聲升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奏改馬湖土知府為流俊

  天性剛毅遇事敢為尤砥礪清節高嵩宜山人宏治中舉於郷伴讀興府世宗即位錄功拜

  太僕少卿遣行視京營諸處操騎及順保和三郡馬政會議大禮有上言乞遷顯陵者嵩極言不可

  乃止遷太僕卿上言馬政便宜數事甚著剴切李文鳳宜山人嘉靖進士厯官雲南僉事以

  疾歸性簡亮博識書傳更勤諮詢著有月山叢談陳學䕫宜山人嘉靖進士知江夏縣以

  卓異擢御史甚著風采巡按陜西禦賊有功復按雲南以骨鯁亷直得罪左遷後復擢湖廣常岳兵

  

 ︹本朝︺高熊徴宜山人順治庚子副貢生康熙十三年呉逆搆亂孫延齡叛時岑溪失守偽總

  兵陳士龍據之熊徴與邑紳士募鄉勇斬士龍復岑溪十八年授桂林教諭興學勸士文風丕變後

  升井陘知州廣西巡撫彭鵬亷知其實特疏薦之超擢兩淮鹽運使在官多惠政璩之潤

  宜山人性敏嗜學少從父避兵于中里父被𫉬潤涕泣往救兵憐之釋其父與弟建醉真堂讀書其

  周宗斌宜山人由外委随征安南陣亡又闞如成邵永亮李傑黄飛驪俱同時遇害

 ︹流寓︺︹宋︺黄庭堅分寕人崇寕中趙挺之執政庭堅素與有隙轉運判官陳舉承風㫖上庭

  堅所作荆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除名羈管宜州

 ︹列女︺︹明︺王尚忠妻彭氏宜山人姑耄而瞽彭曲意承順以孝著尚忠為都司差役

  攜彭偕往舟經洛黄灘獞寇遮刼尚忠被害賊逼彭登岸彭乘間投水死彭諫妻劉氏

  宜山人諫遇賊害死劉聞之閉户自縊衆往救氣未絶密䕶視之氏乃不飲食䘮至劉往迎且行且

  哭因齧舌死王凱妻汪氏慶遠人年二十二夫罹罪被箠肉腐氏朝夕侍湯藥不能

  療乃告公姑曰夫死妾不能獨生幼女幸善撫之扼吭而死甘誠妻宋氏南丹衛人

  生子霖甫晬誠卒家貧織絍自給母强之改嫁氏哭曰婦人之義從一而終况吾為世禄之家適他

  姓何以見先人誓死不二撫霖成立任柳慶叅將正徳十三年

 ︹本朝︺陳氏宜山人遇𭧂不從被雍正二年 旌崔峘妻歐氏思恩人年二十

  三夫死舅姑議改適氏潛聞奔哭夫墓飲食不入者三晝夜姑慰解誓不奪志土俗男女生週𡻕皆

  帶銀圏於項名曰命圈解輒有殃姑病氏禱于神解圈為藥餌資或諷止之氏曰姑死我獨生何為

  姑愈氏竟無恙雍正五年 旌同縣曾三省妻韋氏陳雄妻莫氏均雍正年間 旌何依義

  妻莫氏南丹土州人雍正八年土官莫我謙征古州改定旦寨被圍依義入圍救之出苗追

  之依義拒敵死莫氏守節撫孤義夫節婦蠻中所僅見者李良正妻楊氏天河人夫

  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蘇繼洵妻謝氏宜山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

  扶海女獞人有姿色未嫁守正捐軀乾隆九年 旌韋孝女天河人父母與兄食

  菌中毒同日死女㓜許字顧姓願終身奉其家祀顧莫能强撫一子繼韋氏嗣始終如一楊世

  國妻李氏河池人生一子甫週𡻕世國死氏年少家貧嘗撫子德明泣曰吾所以不死者

  以有爾在也後德明從征古州殁於軍氏哭失明終身茶苦乾隆二年 旌同縣劉士元妻王氏莫

  踰綱妻陳氏劉王氏楊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陳國球妻覃氏思恩人夫亡守節嘉

  慶八年 旌

 ︹仙釋︺陸禹臣河東人避亂入南嶽遇道士授以仙術且謂曰汝得志當在山窮水絶處乃跋

  涉隱宜之北山居巖修煉後仙去呉優宜山人為州吏遇異人授一杖欲有所往攜之頃刻

  至家去郡治三十里每日昏暮歸家昧爽在郡人咸異之後卒櫬至桃源山重不可舉俄頃螻蟻啣

  土蓋棺成一巨塜鄉人因立廟祀之羅仙宜山人嘗牧牛於會仙山下一日遇老翁飲以水一

  勺身遂輕舉步如飛後仙去盧德洪宜州人幼棲南山廣化寺一旦失所在郡守張自明

  寓京師一僧來謁曰小僧宜州人住廣化寺姓盧名徳洪聞君任吾州故來謁遂留談出一履為符

  自明至宜遊南山問德洪所在衆僧愕然云本僧别去久矣自明焚香祝曰汝有靈引我以香已而

  香拂山左石室中觀之有竅露光明德洪坐化於内一履在前與昔所遺無二

 ︹土産︺銀宋史地理志宜州貢銀又河池有銀場明統志南丹土州孟英山出河池南丹那地

  三州丹砂唐書地理志宜州有丹砂寰宇記宜山有富安砂監又撫水州有固屑場出硃

  寰宇記宜州土産都洛麻狹幅布府志又有葛布棉花青麻楮皮𥿄府境

  藥府境出荳𦸅草果馬檳榔山羊金志南丹那地土州出常食三七葉取其血佳三七

  金志南丹那地各土司俱出千年健府志各土司出永順頗佳

 ︹苗蠻︺苗在東蘭州習俗頗馴撫水蠻在宜州南有縣四曰撫水京水多逢古勞唐隸黔其

  酋皆𫎇姓同出有上中下三房及北遐一鎮民則有區廖潘吳四姓亦種水田采魚其保聚山險者

  雖有畬田收榖粟甚少但以藥箭射生鳥獸無牛羊桑柘地椎髻跣足走險如履平地言語侏𠌯畏

   鬼神喜淫祀刻木為𢍆安化蠻在宜州西最鷙悍官月給生料鹽以拊之猶日侵省地以

   耕民不與爭官亦不能禁西南蕃在宜州境又有大小張大小王龍石滕謝諸蕃地與牂牁

   接人椎髻跣足或著木履衣青花斑布以射獵仇殺為事其南連邕州南江之外者羅殿自𣏌等以

   國名羅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而峩州以西别有酋長無所統屬者蘇綺羅坐夜面計流求萬

   夀多嶺阿誤等蠻謂之生蠻SKchar2在天河縣阿練里之山峒念峒有頂板赤膊過山諸種男子蓄

   髮挽髻裹以花布婦人以長帶束額耳帶大圈在河池婚姻以牛為禮嫁時不製衣被女過宿即返

   有越數年始囘夫家者在思恩居五十二峒及儀鳳茆灘上中下疃之間男衣短狹青衣婦女小袂

   長裙𡻕首祭先祖擊銅鼓跳躍為樂在東蘭居四埲十三哨言語𨊵轉即獞人亦不能喻在南丹男

   女皆蓄髮挽髻負戴以額不與他𩔖通婚姻在忻城俗貧而陋在宜山縣男薙髮留辮女未嫁

   者披髮已嫁者挽髻在天河有八千一百餘户居西鄉者出入佩環刀持鏢鎗性頑難化近頗畏法

   在河池思恩俗與猺同在東蘭有獞女能作花巾以白布畫花卉人物于上織成極工巧

   江西南一帶甚多有飛頭鑿齒鼻飲白衫花面赤禈之屬言語與漢迥别性鄙吝善耕作尤好種棉

   無年甲姓名一村中推有事力者曰郎火餘但稱火𡻕首以土杯十二貯水隨辰位布列郎火禱焉

   經夕集衆往觀若寅有水而卯涸則知正月雨二月旱自以不差𤝕狫即獠人服色尚青男

   衣短狹老者衣細褐女則短袂長裙宜山天河皆有之在那地土州衣服同漢民耕田而食

   征調則為狼兵明沈希儀用以破賊南丹忻城皆有土狼詳見桂林府宜山思恩亦有之𤝎

   即水苗猺之别種南丹及荔波境上有之男女皆挽髻向前項飾銀圈性㓙暴睚眦之仇必報有事

   不訟在宜山縣龍門與𤝎獞雜居在南丹種甚多服飾畧同獞性特愚為獞欺脅

   先自廣東陽山縣而來語言百世不變性好種畬居無定所土瘠即去每𡻕孟春男女上山斫柴作

   歌為樂宜山永定永順多有之

 大清一 統志

   思恩府在廣西 省治西 南一 千 一 百五 十 里東 西 距九百九 十五里 南北 距 三 百七 十 里東 至 柳

     州 府來 賓縣 界二 百八十 五 里西至 雲 南 廣南 府土 富州 界七 百十 里南至 南 寕府宣 化 縣 界一 百

     三十 里北 至 慶遠 府永 定土 司 界二 百四 十 里 東南至 宣化 縣 界二 百四 十里 西 南至 太平 府 龍 英

     土 州 界六 百二 十 五 里東北 至 慶遠 府宜山 縣 界三 百 六十 里西 北 至 慶遠府 東 蘭州 界二百 四 十

     五里本 府 境東 西距二 百一 十 里 南北 距 三十 五里東至 上 林縣 界九十 里西 至 下 旺土 司 界一 百

     二 十 里南 至武 緣縣 界十 里 北 至 興隆土 司 界二十 五 里東 南至 宣化 縣界 一 百 里 西南至 南 寕府

     歸德土 州 界四 十 里東北 至 白 山土 司界六 十 里西北至 定 羅土 司 界五十 里 自 府治 至 京 師 八

     千六百十里

  ︹分野︺天文軫翼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裔周百越地漢為鬱林郡廣

  鬱領方等縣地按府境在鬰江之北南界南寕太平俱為鬱林故地明統志作文阯

  郡地晉宋以後為晉興郡地唐置羈縻思恩州隸

  邕州都督府宋亦曰思恩州屬邕州右江道見宋史地

  理志寰宇記九域志同而明統志作屬遷隆鎮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

  府永樂三年直隸廣西布政使司正統五年升為

  思恩府尋改為軍民府宏治末改設流官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州一縣三土州一土縣一土

  州判一土司九

  武緣縣在府南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八里東至上林縣界八十

    五里西至南寕府歸徳土州界一百九十二里南至南寕府宣化縣界六十里北至興隆土司界七

    十八里東南至宣化 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南寕府隆安縣界一百二十 里東北至上林縣界一百八

    十里西北至定羅土司界 八十里漢鬱林郡領方縣地隋析領方置屬鬱林 郡尋省入嶺山唐武德

    五年復置屬邕州宋因之元屬南寕路明萬厯七年改屬忍恩府 本朝因之賓州在府東一

    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潯州府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上林縣

    界三十 里南至南寕府宣化縣界九十 里北至𨗇江縣界 三十里東南至宣化縣界一百 里西南至

    武緣縣界四十 里東北至 潯州府武宣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遷江 縣界四十 里漢置領方縣屬鬱林

    郡為都尉治後漢因之三國呉改曰 臨浦縣晉初復故宋齊因之梁兼置領方郡隋平 陳郡廢縣仍

    屬鬰林郡唐初屬南方州貞觀五年始於縣置賓州天寶𥘉曰安城郡至徳二載改領方郡乾元初

    復曰賓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寳五年州廢以縣屬邕州六年復置曰賓州安城郡屬廣南

   西路元曰賓州路至元十六年置下路總管府屬廣西道後降為州明初以州治領方縣省入屬柳

   州府 本朝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領遷江上林來賓武宣四縣十二年改屬思恩府遷江

   縣在府東少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十五里東至柳州府來賓縣界五里

   西至上林縣界六十 里南至賓州界六十里北至柳州府馬平縣界一 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潯州府

   貴縣界六十里西南至上林縣界五十五里東北至來賓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慶遠府忻城土縣界

   九十五里漢領方 縣地唐置羈縻思剛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天禧四 年改置遷江縣屬賓州元明因

   之 本朝初屬柳州府雍正三年分屬賓州十二年改屬思恩府上林縣在府東一百八

   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 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賓州界六十里西至 古零土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賓州界八十里北至慶遠府忻城土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賓州界七十里西南至武緣縣

   界九十里東北至遷江縣界九十里西 北至古零土司界六十里漢領方縣地唐武徳四 年析置上

   林縣又於縣置南方州貞觀八年改曰澄州天寶初改賀水郡乾元初復曰澄州屬嶺南道宋開寶

   五年州廢縣屬邕州端拱三 年改屬賓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柳州府雍正 三年分屬賓州十二

   年改屬思恩府田州土州在府西四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東至

   下旺土司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一百

   六十里北至慶遠府東蘭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上林土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鎮安府奉議

   州界九 里東北至興隆土司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泗城 府界一百十里漢鬰林郡地唐開元中始

   置田州治都救縣天寳初曰横山 郡乾元初復曰田州屬嶺南道邕管貞元二十一 年廢後復置為

   羈縻州宋亦曰田州屬邕州右江道元升為田州路明洪武初曰田州府嘉靖七年降府為州復添

   設田寕府治焉八年府廢復為田州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屬思恩府乾隆九年

   置陽萬土州判上林土縣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三十里東至下

    旺土司界十里西至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二十里南至南寕府果化土州界二十里北至土田州界

    十里東南至白山土司界十五里西南至太平府佶倫土州界三十里東北至土田州界十里西北

    至向武土州界三十里宋置屬横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嘉靖初改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白山

    土司在府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下旺土司界十里西至南寕

    府果化土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武緣縣界四十里北至興隆土司界十五里東南至武緣縣界四

    十里西南至南寕府歸徳土司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安定土司界四十里西北至上林土縣界一

    百八十里古百越蠻地唐宋以後為思恩州地 明嘉靖七年分置白山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 之

    興隆土司在府北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白山土司界三

    十里西至慶遠府東蘭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武緣縣界八十里北至安定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

    白山土司界三十里西南至那馬土司界三十 里東北至安定土司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土田州 界

   二百四十里唐宋後為思恩州地明嘉靖七年分置興隆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定羅

   土司在府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白山土司界十里西至武緣

   縣界三十里南至武緣縣界十五里北至舊城土司界二十里東南五武緣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武

   緣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那馬土司界四十里西北至舊城土司界三十里唐宋後為田州地明嘉靖

   七年分置定羅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舊城土司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

   七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興隆土司界五十里西至都陽土司界二十里南至那馬土司界四十

   里北至慶遠府東蘭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定羅土司界二十五里西南至下旺土司界三十五里東

   北至興隆土司界六十里西北至都陽土司界五十里唐思恩州治宋元因之明正統七年徙廢嘉

   靖七年分置舊城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下旺土司在府西二百十里東西距五十

   五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舊城土司界十五里西至土田州界四十里南至上林土縣界三里北

   至舊城土司界三十里東南至白山土司界三十里西南至土田州界三十里東北至舊城土司界

   三十里西北至土田州界十五里唐宋後為田州地明嘉靖七年分置下旺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

   那馬土司在府西北九十五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興隆土司界三

   十五里西至白山土司界十五里南至武緣縣界四十里北至舊城土司界二十里東南至武縁縣

   界五十里西南至武緣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興隆土司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定羅土司界三十五

   里唐宋後為思恩州地明嘉靖七年置那馬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都陽土司

   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七里東至舊城土司界二百里西至土田

   州界三百里南至南寕府歸徳土州界十里北至興隆土司界二百里東南至興隆舊城二土司界

   二百三十里西南至舊城土司界二十里東北至土田州界四百里西北至慶遠府東蘭州界五百

   里唐宋後為田州地明嘉靖七年置都陽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古零土司

   東北八十里東西距一 百八十四里南北距四十四里東至上林縣界四 里西至武緣縣界一百八

   十里南至上林縣界四里北至白山土司界四十里東南至上林縣界八十里西南至上林縣界二

   十五里東北至上林縣界一百里西北至白山下旺二土司界二十里唐宋後為思恩州地明嘉靖

   七年分置古零土 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 之安 定土司在府東北一百六十五里東西

   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慶遠府忻城土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土田州界五十里南

   至興隆土司界三十里北至慶遠府永定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古零土司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

   土田州界六十里東北至慶遠府宜山縣界二百里西北至都陽土司界一百里唐宋後為思恩州

   地明嘉靖七年分置安定土司屬思恩府 本朝因之

  ︹形勢︺居西粤之極西邊徼之末東絡柳桂西跨滇黔

   南接邕州北達慶遠𬓛牂牁而帶紅水幅𢄙數千

  里

 ︹風俗︺猺獞雜處不事詩書自明始建學粗知禮義

  土俗重財輕殺出入以刀自衞居民力田不

  事商賈男裹青幘女戴竹笠婚娶不避同姓市𢋨

  多婦女貿易疾病惟事巫覡

 ︹城池︺思恩府城周一里有奇門三雨河滙於南門北倚山麓舊治在砦城山明正統十年

  遷喬利嘉靖六年遷今所甃甎萬厯十九年修今閉西門城屬九土司承修武緣縣城

  周三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南倚江為濠明初因宋址重建遷江縣城周三里有竒門

  三東北臨江西南開濠濶三丈明初建 本朝康熙中修乾隆九年重修上林縣城

   里有奇門二明成化中改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百色城周三里有竒門三在田州

   西一百里 本朝雍正八年乾隆八年建月城周一里有奇三十年建䕶城三各周六丈

   林土縣城周一里有奇門二 本順治十八年建有濠舊城土司以山為城

   東西徑二里南北徑一里凡四山口皆有石牆明永樂間築仍開四門有濠塹下旺土司

   城周三百步門三明正統間築那馬土司城周一百四十步門二明正統間築

   都陽土司城土牆周一百二十步無濠塹明末燬

  ︹學校︺思恩府學在府治東明萬厯六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雍正元年乾隆六十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武緣縣學在縣城南門外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

   正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舊額十五名乾隆三十年増五名賓州學在州治東 本

   康熙四年重建雍正元年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工十名遷江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 順 治九 年建 雍 正八年修 入 學額 數八 名 上      林縣學在 縣治 北本 朝康 熙四

    十三 年重 建 雍正 元 年修入 學額 數 二十 名賓     陽書院在 賓州 城内本 朝乾 隆四 十

    一年化成書院 在田 州  本朝乾 隆 二十 年即州署東 義 學改建  按 舊志 載陽明

    書 院 在 府治 西修文 書 院在 武 緣 縣敷 文 書 院在 賓州今 並 廢謹 附 記

  ︹户口︺原 額人 丁一 萬四千 五 百八 十 六 今滋生 男 婦大 小共 四十 九萬六 千 九百 二 十 八名口 計 八

    萬四 千 四百四十 一 户

  ︹田賦︺田 地八 千八 百九十 二頃 五 十二 畝七 分有竒額 徴地 丁正 雜銀四 萬二 千 十三 兩六 錢九釐

    遇閏加 徵銀 一 千二 百一 兩三 錢三 分 五釐米三 萬八 千 二百 七十 八石 二斗 六 勺

  ︹山 川︺大名山 在 府東三 十 里一名 大鳴山與 上 林武緣 二縣接 界 高數百 丈延袤三 百 里上

    有風 穴高 秀為府境 諸山 之最 玉   印山 在府東 四十 里 平 地突起石峯森 列其 上 方 平如印

   鷹山在府西北七十五里臨江屹立又西有仙迹山上有池安山在府北十里為

   府治後屏林木深邃土人因訛為暗山仙女山在府北四十里舊府城中前有大潭水光

   三台山在府北四十二里崇武山在府北五十里高峻為一方巨鎮

   鳳山在武緣縣東十里平地突起兩峯軒聳秀麗如雙鳳之騰霄故名思隣山

   緣縣東十五里明統志昔鄉人何隣者有道術年百餘𡻕不知所適人思之因名武臺山

   在武緣縣東二十里形如半月縣境諸山此最秀伊嶺山在武緣縣南三十里上有望仙

   巖極深邃暗山在武緣縣南三十里兩山相夾林木深阻相傳儂智高嘗結壘於此㡌山

   在武緣縣西南十五里山形圓聳都結山在武緣縣西南六十里嶙峋高峻相近又有房

   劍脊山在武緣縣西北六十里狀如劍脊中有隘路往來通行又崢山在縣西北七十

   里上有泉甚清洌南山在武緣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潮水出此黄道山在武緣縣

   北二十里有巖銅泉山在賓州東十七里石壁山在賓州東三十里其並峙者曰

   白羊山旁有廖平巖四圍堅密如城郭清勝奇絶雙山在賓州東三十里以兩山相對而名

   鎮龍山在賓州東南八十里與潯州府貴縣接界亘百餘里馬碑山在賓州南二十

   里上有遺迹又南五里為楊山下有川入臨浦江領方山在賓州南三十五里古郡縣皆

   以此南山在賓州南四十里連峯聳翠為州前案武淥山在賓州南六十里

   仙影山在賓州西南二十里相傳有二仙女遊此因留影巖石間宋陶弼有詩古漏

   山在賓州西南三十里有泉如滴漏四時不竭宋咸平中州守王舉鑿崖燒石開闢關路以通行

   旅往來稱便登臺山在賓州西南八十里極其危聳接南寕永貴武緣上林諸山迤邐二

   百餘里又名天柱山馬鞍山在賓州西二十里又金雞山亦在州西二十里羅鳳山

   在賓州北十五里蜿蜒横亘為州後屏掛榜山在遷江縣東半里隔江延亘十里為邑屏

   障又萊山在縣東五里寳積山在遷江縣東南二里曡石崔嵬不通道路山巔稍平可居

   亦曰堡積山鷓鴣山在遷江縣東南隔清水江十里巖谷險峻亦名白鶴山下有白龍洞

   紗㡌山在遷江縣東南隔清水江八十里以形似名有巖可容百人巖中有水不竭

   髻山在遷江縣南十里兩峯並峙相近曰佛頂山岜梧山在遷江縣西南五十里

   印山在遷江縣西隔紅水江二里中有八仙洞山半有遇仙巖巖内産鴛鴦石亦曰鴛鴦窩

   煙合山在遷江縣西三里層巒曡嶂巖壑深嶎雲常聚其上古黨山在遷江縣西十

   瓦山在遷江縣西三十里有巖上層玲瓏光徹可容數百人下層平坦可居牛畜

   山在遷江縣西四十里武節水出此泊艦山在遷江縣西北五里下有巖容數百人有

   石筍甚奇舟行經此多駐觀故名永昌山在遷江縣北七里又有甲山在縣東北十五里

   馬陂山在上林縣東四里北江經其下名馬陂江又雙山在縣東二十五里磨山在縣東四

   羅密山在上林縣東五十里巖洞幽勝相近又有獅子山對峙者曰螺山皆平地突起

   旁有獅螺江雲陵山在上林縣東南十五里最高秀羅艾山在上林縣東南十八

   里明統志昔有羅艾隱居於此石蓬山在上林縣東南三十里平地突起中有巖洞容數百

   人下有小江穿石縫中水清碧多魚鷄籠山在上林縣東南三十里中有洞宏濶可容百人

   又金鷄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鏌鎁山在上林縣南三十二里方輿勝覽昔有人得古劍於

   此因古淥山在上林縣西南三十五里下有古淥水又高眼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山

   最高林木深鬱羅鈎山在上林縣西六里山勢盤曲如鈎大明山在上林縣西四

   十餘里與思恩府武緣縣接界蜿蜒疊翠中有五峯直插霄漢上有潭深不可測時吐異光遠燭數

   里因名南江出此都茗山在上林縣西北六十里其山産茶又謂之茶山北江出此

   嵐山在上林縣北五里八峯分矗若扶猺霄漢之上一名八角山石光山在上林縣

   北十里山石潔白日照有光岜野山在土田州東三十里鞏山在土田州東一百二

   十里兩峯對峙若門土人呼門為鞏横山在土田州東南十里山𫝑蜿蜒横列唐郡名横山因

   曼洞山在土田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接鎮安富州界峯巒層峙溪壑連絡怕武

   山在土田州西十里雪瓶山在土田州西北八十里接泗城府界其形若瓶岜馬

   山在土田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接東蘭州界八面山在土田州北十五里樹木周圍

   山在土田州北明統志在上隆州南那造山在上林土縣南山𫝑峻削人迹罕至

   架山在白山土司南喬利舊治東南十餘里起伏三峯形如筆架獨秀山在白山土

   司南喬利舊治東十五里平地突起其形如笏亦名印笏山九兒山在白山土司西南二

   百里丹良舊治西山峯有九遠望如嬰兒隱立挂榜山在興隆上司東南二十里平遠蒼翠

   狀如懸挂旗山在興隆土司西南八里高峯突起溪流環繞雞籠山在興隆土司西

   南八十里形極方廣七首山在興隆七司西六十里山有七峯形如人立感土山

   在定羅土司東二十里秀麗清幽中有巖穴三架山在定羅土司南二十里與武緣縣接

   界三峯尖聳形如筆架獨鳳山在定羅土司北三十里形如獨鳳峯巒稍平將軍

   山在定羅土司東北二十里與那馬土司交界峯高出怪石巉巖䭾感山在舊城土司西

   南三里磊石巉巖下有涌泉八峯山在舊城土司北一名元武山八峯高聳四面畧有畬

   田上有泉味極甘又有岜砦巖清幽可愛崠嶁山在舊城土司東北三里層峯磊石下有石

   池水涌不竭壘石山在下旺土司東一里山峯秀聳石壁巉巖蓬山在下旺土司南

   與司城相連峯巒尖聳為司治後屏波岌山在下旺土司西四里亂石巉巖有泉涌出每日

   三潮三汐鬼在下旺土司北六里深林岑鬰其下有泉蘇㙔山在那馬土司西南二

   岜旦山在那馬土司西北十里峭壁插天中有石洞幽絶峩山在那馬土司西

   北十五里強山一名順山在都陽土司南一百二十里峯巒高聳下有石巖岜皁山

   在都陽土司北三里為司治後屏峒層山在都陽土司北十五里山𫝑高大峯巒重疊下

   有巖旦山在都陽土司東北十五里其下有洞虛敞清幽怪石林立狀𩔖人物虎頭

   山在古零土司南三里一峯高聳儼若虎形紗帽山在古零土司北三里獨立無附𫝑干

   雲霄後高前低以形似名龍角雙峯山在古零土司東北二里兩山並峙尖峯突兀以

   形似砦油山在安定土司西北二十五里山勢崔巍四面峭壁屹立旁有石磴嶔崎可

   梯而上其巔有署宇臺榭相傳為昔蠻王屯駐之所紫金嶺在武緣縣南二十里又南五里

   有天井嶺頂有泉故名高峯嶺在武緣縣南五十里嶺南為宣化縣界通南寕要道山峯

   險峻路逕崎嶇青嶺在賓州東南五里圓珠嶺在賓州南門外大江環流如珠圓抱

   銅鼓嶺在賓州南三里人行嶺上逄縫有聲又南三十里為窰嶺爭光嶺在上林縣

   東七里俗稱嶺夜有光與大山相映故名一名章光嶺南北兩江合流其下雷矮嶺

   林縣西南三十里與向武州接界山巒高聳東西穿徑皆黄茅青草行人無所憩息東嶺

   山土司東十五里黄旛嶺在興隆土司東南三十里嶺勢峻絶一望黄色如樹幟然

   標嶺在那馬土司南四十里接武緣縣界𫝑極高峻穠企嶺在那馬土司西十五里

   砦崇嶺在那馬土司北二十里嶺𫝑嵯峩為司後屏靖遠峯在府東北四十里明

   宏治中官軍討岑濬登峯頂以望賊氛事平因名曰靖遠獅子巖在府南十里接武緣縣界

   山勢蹲踞儼如獅子峯巒聳秀東西南三面懸崖絶壁中有巖洞玲瓏深邃白雲巖

   東北五十里林壑甚勝有泉自巖出流成溪澗韋公巖在武緣縣東北一百里又獅子巖在

   縣北四十里甘村巖在賓州西南二十里中極幽深下有潭又白村巖在州西二十里相

   近有葛仙巖黒洞巖在遷江縣西南四十里巖不甚高有路可通往來巖口有石壁障之

   頗幽暗然炬而入内復光明旁多竹樹中有池三道産金魚暖巖在土田州北明統志在思

   城土州南十五里其巖深邃可蔽風雨七星坡在武緣縣西三十里仙女洞

   緣縣西南三十里石巖深廣三面皆石壁亦名朝天巖智誠洞在上林縣東二十里矗立

   千仞明統志唐韋厥隱居處白雲洞在上林縣北二十里常有白雲覆其上羅洪

   洞在上林縣東北五十里明統志宋韋旼隱此石洞在土田州北明統志在上隆州治東

   一名隱仙洞𢑱江峒在安定土司東一百五十里峒勢條直如巷中㵼小水前横大江

   大察峒在安定土司北五十里猺蠻穴聚其中最為險扼府江在府南其源有二一

   曰東溪在府東北一里源出三台山一曰西溪在府西北二里源出筆架山夾城而南至府南合流

   又南入武緣縣界與西江合䭾𫎇江源出那馬土司界標嶺東北流經鷹山下至府北

   四十里一曰清水江又東北入紅水江南流江在武縁縣東南二里源出上林縣大明山

   西南流至縣西南合西江又南至宣化縣界入大江明統志靈犀水在鬰江上流即此那楞

   江在武緣縣南源出葛墟隘北流經紫金嶺右與紫金江合又北流至縣西南十里入南流江

   西江在武緣縣西門外源出上林縣大明山一曰劍江西南流至縣北四十里與府江合又南

   合南流江中有石鼓相傳擊之則致風雨李依江在賓州東三十里源出琅邪鄉北流入思

   覽江又龍巽江在州東六十里源出貴縣界龍潭鷹埠江在州東四十里源出鷹砦泉武陵江在州

   東南三十里源出武淥山皆流合思覽江又寶水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州南上清里北流經州東入

   思覽臨浦江在賓州西二十里源出宣化縣界北流入思覽江又丁橋江在州西二十

   五里古溤水源出古漏山皆流合臨浦江思覽江在賓州東北即古賓水也九域志賓州有

   賓水舊志源出潯州府貴縣西北流近鄒墟下流合清水江水漲可通小舟北三江

   江縣東北五十里有二源合流東南下居人多引以灌田入紅水江南江在上林縣南四里源

   出大明山東至章光嶺與北江合流舊志有澄江在縣南二里源出大明山唐澄州以此名又龍母

   江一名龍馬江在縣南三里源出高眼山化龍江在縣南八里源出淡竹山一名淡竹水一名單竹

   江周利江在縣南十五里源出縣西南界與化龍江合俱入馬陂江皆所謂南江也又樊廟江在縣

   南十五里源出古淥山亦流合南江右江自泗城府西林縣流入土田州南又東南經上林土

   縣東北又東南入南寕府果化土州界寰宇記右水源出土田州西北流入鬱江明統志源出雲南

   土富州厯上林洞經土田州流入南寕府界通志自土富州流入至剝色埠與西林縣水合繞州前

   東南流八十里至上林縣境可通舟楫紅水江自慶遠府東蘭州流入經舊城興隆安定

   諸土司入慶遠府忻城土縣界又經遷江縣北入來賓縣界一名嗚坭江其下流又名都泥江在止

   戈廢縣北一百九十里去嚴州一里舊志水自東蘭州界東南流入興隆土司界經上段九成頭南

   又經舊城土司東北又東流經興隆土司治北入安定土司南又東入忻城土縣界至遷江縣東北

   隅與清水江合流其分界處謂之北府淵夏秋水紅黄而難飲春冬水清淺而難行中有險灘十五

   處皆極高險大小舟無敢進者名曰消魂灘姑娘江在白山土司東十里源出東嶺北流

   入紅水江清水江一名北江源出古零土司界東流入上林縣至章光嶺與南江合經縣北

   又東入遷江縣界為清水江經縣南折北流至縣東北入紅水江舊志有里仁江在上林縣北十里

   周江在縣北二十里源俱出茶山並流數里而合又黄龍江源出羅鈎山亦經縣北流合馬又東逕

   馬陂山隂為馬陂江皆所謂北江也遷江縣界有魚梁灘最險僅容小舟可達上林界鄒墟埠𢑴

   江在安定土司東一百五十里源出東蘭州界東南流入紅水江三潮水在武緣縣西一

   百三十里源出南山其水一日潮汐者三布排水在武緣縣東北十五里源出黄道山南流

   出東門橋合南流江武節水在遷江縣西南八里源出朝山東流入紅水江寰宇記上林縣

   界有武濟水即此賀水在遷江縣西南四十里源出岜梧山其北有武繩水源出黒洞巖一

   名龍降江合流東入清水江大羅溪水在上林土縣南二十五里即向武州枯溶江下

   流入右江大含溪水在上林土縣北即向武泓渰江下流入右江七首水

   隆土司西南源出七首山北流入紅水江雞籠水在興隆土以西源出雞籠山東北流經舊

   司治東北入紅水江又清水江在司東北二十里源出安定土司界亦流入紅水江䭾感水

   在舊城土司西南源出䭾感山石穴南流出都陽土司入歸徳土州界崠嶁水在舊城土

   司北源出崠嶁山石池西南流繞城西至䭾感山穴不知所之相傳濳通䭾感水囂

   在下旺土司東南源出山中北流合波岌水又隴穰水在司北五里源出鬼山東流合波岌水

   岌水在下旺土司西南四里源出波岌山環繞司治東北流入舊城土司蘇㙔水

   馬土司南源出蘇㙔山從坑塹涌出東流合峩山水又東經司城南又東北入興隆土司界入紅水

   峩山水在那馬土司西源出峩山石穴南流入蘇㙔水穠企水在那馬土司西

   北源出穠企嶺由石穴涌出東北流入舊城土司石穴司北田畦多賴灌溉唏岜水

   陽土司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平地有穴濶數丈初觀澄清可鑒移時混濁色赤如血久之復成米

   色每日色凡三變流不數武滙入咘敬潭其濶過於咘岜水其深莫測水從潭底涌出流經順山東

   入武緣縣界河側田疇皆賴灌溉司前水在古零土司東源出上林縣山中迂繞司左由

   紗帽山後達下遠潭入刁律隘山根莫測所之溪澗水盈尺亢旱則涸土民常于司内掘地取水飲

   韋大村水在安定土司北五十里山隙下清泉涌出分為二派一西經大察峒口迂

   迴嶺溪自山縫瀉出南至刁河隘西入地濳入於江一東南流經地六村東又南入小嶺達紅水江

   萬洞溪明統志在土田州西二十里其水深濶居民常漁於此橋榜溪在定羅土

   司東自武緣縣流入北合架溪產溪在定羅土司西源自舊城土司流入經鐵鎻橋折而北合

   架溪在定羅土司北二十里自舊城土司流入折而東北經那馬土司界入紅水江

   鏡湖方輿勝覽在賓州南三十五里濶五頃又有明鏡湖在上林縣西南一里羅坡潭

   在武緣縣東四十里其深不測相傳中有龍窟西合南流江馬潭方輿勝覽在賓州東七里

   通志馬潭塘在州東二十里旱禱於此下遠潭在古零土司治後濶數丈其水澄碧

   珠池在府南二里布雍泉在武緣縣南菖溪北又應衆泉在縣西陸楚橋西

   鶴泉在賓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東通鷹砦泉合李依江潮泉在遷江縣西八十里泉水

   涌出一日三潮流至羅月鎮入紅水江那霸泉在土田州西五十里四時不竭咘蘭

   泉在土田州北上隆故州東二里源出州東北十三里四圍山南入右江黄牛灘

   江縣東七里紅水江中有石突出形如黄牛水𫝑洶激舟觸輒壊其尾曰銅鼓灘尤險白瀑

   灘在遷江縣東北八里有水入紅水江江口瀑高丈許水𫝑下奔形如瀑布涌泉井

   北舊城東北三里其水一日三涌潭布井在武緣縣南四時不涸灌田數頃

 ︹古蹟︺思恩故城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唐書地理志羈縻思恩州隸邕州都督府寰宇記

  景龍二年屬邕州管縣四在州西陸路四百九十里府志思恩舊州城即今舊城土司也明洪武

  初土酋岑永昌歸附授知州世襲正統五年從安遠侯柳溥議升為府尋改為軍民府七年岑瑛以

  府治遐逖遷於喬利在今府北四十里白山土司界宏治末岑濬寇亂改設流官正徳中土酋王受

  與田州土目盧蘇合謀煽亂嘉靖六年督臣王守仁撫平之七年移府治於武緣縣止戈里之荒田

  驛即今府治於故城置舊城土司以黄集讀為巡檢世襲琅邪故城今賓州治元和志賓

  州琅邪縣西北至州二十五里武德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割屬賓州寰宇記宋開

  寳六年省入賓州廢縣在州東二十里輿地紀勝開寶六年移州及領方縣皆治於舊城北二十里

  廢琅邪縣即令治領方故城在賓州西漢置唐於縣置賓州宋移州及領方縣皆治於

  琅邪縣而故縣遂廢安城故城在賓州東元和郡縣志賓州保城縣西至州五十里梁置

   安城郡隋改為縣屬鬱林郡貞觀中割入賓州至徳中改名保城舊志宋開寳六年廢入領方今安

   遷江故城在今遷江縣北九域志縣在賓州東北八十五里通志舊城在今城北岸

   嘉定三年建明洪武二十三年遷於南岸即今城田州故城在今土田州東南唐書地

   理志田州開元中開蠻洞置寰宇記在邕州西北水路五百五十里先屬桂州景雲元年割入邕州

   屬右江道土夷考明洪武元年土官岑伯顔歸附世襲知府嘉靖五年姚鏌討平岑猛之亂改置流

   官七年王守仁以州境九目之亂請仍置岑氏治田州降府為州分設土巡司以殺其𫝑𣸸設田寕

   府統以流官俾總其權明年林富奏罷府治惟分置十八土巡司 本朝順治初岑漢貴歸誠仍于

   舊職通志故州治在州東南三十里今名上下田州甲有舊州墟又有武龍甲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即故武龍縣也上林故城在今上林土縣東土夷考宋皇祐間置屬横山寨明洪武二年

   土官黄嵩内附授世襲知縣 本朝順治初黄國安歸誠仍予舊職通志舊有土城在今縣東十里

   余甲對岸明末廢 本朝順治十八年遷於那料村即今治喬利故城在今白山土司

   西南三卜里四圍皆山明正統七年岑瑛遷思恩府治於此成化初築城嘉靖七年王守仁平思恩

   田州又移府治於荒田驛分府境置九土司以此為白山司常敘列九司之首俗曰頭司以王受為

   巡檢世襲明末移治隴兎村在今司西五十七里 本朝順治初仍予世職康熙十三年又移治博

   結村即今司治廢澄州今上林縣治元和志澄州漢鬱林郡之領方縣也武徳四年置南方

   貞觀八年改為澄州州南至賓州八十八里又上林縣武徳四年分置於上林洞口因以為名文

   獻通考開寶二年廢澄州以止戈無虞賀水三縣併入上林婪鳳廢州在土田州東宋

   史地理志邕州婪鳳州屬右江道州志元廢明置廵司今為婪鳳塘在州東九十里上隆廢

   州在土田州北明統志宋置元屬田州路明𥘉因之土夷考洪武初以上林知縣岑永通管州事

   成化三年移治潯州界武靖州而故州遂廢府志故州在州北八十里恩城廢州

   田州北二百五十里唐置土夷考明初岑氏世襲知州宏治中岑欽與田氏相攻官軍討之欽服罪

   既而思恩岑濬作亂欽孫桂佩黨於濬官兵討濬并誅桂佩州由此遂廢鳳化廢縣

   境明正德七年增置屬思恩府無城郭𪠘宇縣令借居民村遷徙無常嘉靖七年王守仁奏請割賓

   州上林縣無虞鄉三里地屬之移治三里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餘里并割上林縣亦屬思恩為輔明

   年林富議以三里地遷置南丹衛遂并鳳化縣裁之上林亦還舊屬樂昌廢縣在武緣縣

   南晉大與初置晉興縣屬晉興郡元和郡縣志晉興本漢領方縣地晉於此置晉興縣隋開皇十四

   年省武德五年復置南至邕州一百里寰宇記宋開寶五年改為樂昌縣在邕州東北六十里九域

   景祐三年併入武緣通志故縣在今縣南三十里今為樂昌鄉思千廢縣在賓州西

   南唐武德四 年置屬南方州貞觀十二 年省人領方無 虞廢縣在上林縣東元和郡縣志

   澄州無虞縣西南至州三十六里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舊志宋開寶五年肖入上林今有無虞鄉

   止戈廢縣在上林縣西元和志澄州止戈縣東至州八十里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宋史

   地理志開寳五年廢止戈入上林賀水廢縣在上林縣東北元和郡縣志澄州賀水縣

   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武徳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唐書地理志澄州賀水本隸柳州武徳八年

   屬宋史地理志開寶五年廢賀水入上林來安故路在土田州西元史地理志右江來安

   路軍民總管府土夷考宋皇祐間岑翔以平儂智高功駐守來安路自是世為土官明洪武初岑伯

   顔以田州來安二路來降升為府七年來安酋岑即廣叛命討平之尋以來安省入田州興隆

   故司在今興隆土司西五里明嘉靖七年置於喬利以韋貴為巡檢世襲明末移治剝何村西

   去舊司五里 本朝順治十七年仍予世職定羅故司在今定羅土司治東宋為田州

   武禺里明嘉靖七年徐吾隨王守仁征𠞰有功授土巡檢世襲治木頭城南明末移治舊司西側

   本朝仍予世職下旺故司在今下旺土司東北宋為下旺原明嘉靖七年韋良保隨征王

   受有功授土巡檢世襲 本朝順治五年仍子世職遷治那海堡石城東北去舊治二百里

   定故司在今安定土司東南地名舊州明嘉靖七年潘良隨征岑猛有功授土巡檢世襲明

   末移治地六村本朝仍予世職 周 鹿城今那馬土司治舊有石城相傳明正統間土官

   岑瑛嘗圍獵守鹿於此因名守鹿城後訛為周鹿嘉靖七年於此置那馬土司以黄理為巡檢世

   襲 本朝因之羅坡石城在武緣縣東四十里羅坡潭側又東二十里有鏌鎁金城皆明

   正統中土官岑瑛所築岑瑛城在定羅土司東二十里明正統問土官岑瑛壘石所築

   都陽十八砦今都陽土司治明宏治中土 酋岑濬作亂甃都陽司砦石城十八 所嘉靖

   七年置都陽土司於岜皁村以黄留為巡檢世襲司境所轄有上下二段近治曰上段孤立一掌之

   地所領下段皆迢逓在司西南百數十里之外踰越隣境而遥轄之 本朝仍予世職古零

   堡在古零土司治東一里下勞山下明嘉靖七年以覃益隨征有功移置今司授土巡檢世襲

  本朝仍予世職遷江屯田所舊在遷江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五年建隸都司嘉靖七年

  遷置所於縣東南境接潯州府界今廢買馬市紹興三年置買馬市於横山寨或曰即

  今田州東平馬塘之地翠中樓在賓州城北墉又有環山樓舊名凌霄又名觀風

  蓉樓在賓州東城上留哩樓在故上隆州治東明洪武十七年知州岑永通建

  武堂在賓州城中宋陶弼有詩嘉樂亭在府城西二十里明正統十三年知府岑紹建

  為遊觀之所

 ︹關隘︺古漏關在賓州西南四十五里以古漏山名宋置鏌鎁關在上林縣南二十里

  鏌鎁山上宋置匹夫關在安定土司東一百八十里紅水江北峭壁萬仞下臨大江鳥道一

  線而渡極為險峻老村隘在土田州東一百二十里路通鎮安府又狼村隘在州南三十

  里接奉議州那簡隘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路通雲南土富州萬山隘在州西南二百八十里壬村

   隘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接東蘭州那林隘在州北二百里路通泗城府皆屬險要設兵防守

   堯隘在土田州東明嘉靖初官兵討岑猛猛以勁兵屯工堯隘新志鞏山口在州東一百二十

   里為州險隘有兵防汛即此曼峒隘在土田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明末置下遠隘

   在白山土司北四十里接安定土司彝江猺界岜關隘在興隆土司西八十里與田州接界

   猺隴隘在都陽土司東北十五里山勢嵯峨茂林幽澗多藏奸宄清水隘在古零土

   司東南三十里路通上林土縣羅降隘在古零土司南三十里接武緣縣界有兵防守

   律隘在古零土司西北三十里兩峯夾道斜徑崎嶇接下旺土司界彝江隘在安定土

   司東一百八十里江北彝江峒東兩山夾水山左有徑達慶遠府界劒隘在安定土司東南三

   十里江北兩山峙立成一夾道行人過比每為股慄刁房隘在安定土司北五十里接慶遠

   府永順司界曡嶂密林崎徑邃壑旁即大察峒高井寨巡司在武緣縣境原駐土上林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駐羅墟安城巡司在賓州東六十里即故安城縣平陽巡

    司在遷江縣東四十里 本朝乾隆八年置由陽朔縣伏荔市移駐周安巡司

    林縣北 一百七十里本舊周安 堡即明遷安八寨之一八 寨者思吉周安古卯古 蓬古鉢都者羅墨

    剝丁後又 益龍哈布哈為十寨其地 東達柳州三都皁嶺北 四諸峒西連東蘭等州及 彝江諸峒南

    連思恩及 賓州上林 銅盤淥毛諸峒北連慶遠忻城東歐八 仙諸峒周 環五百里猺獠占據明嘉靖

    初王守仁濳師破八 寨議移南丹衞於周安堡撫臣林富又議移于三 里皆不果萬厯七年督臣劉

    堯誨請分設三 鎮以周安古 卯為一鎮思吉古鉢羅墨為一鎮古 蓬都者剝丁 為一鎮各置土巡司

    戍守以思恩府叅將轄之隸於賓州建叅將署於三里龍哈布哈各築左右堡募兵置戍遷南丹衞

    八所與叅將同城而居自是八砦 帖服 本朝乾隆四十六年置巡司由思吉鎮移 駐舊志周安鎮

    在縣北八十 里思吉鎮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古 蓬鎮在縣東北一百里思 隴巡司

   林縣南境一百二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置由甘蔗園移駐百色巡司在土田州

   百色鎮 本朝乾隆四年置屬百色同知都稜鎮在武緣縣西水路一百里清水鎮

   在遷江縣東南六十里元置巡司又舊有羅目李廣二鎮巡司久裁羅白鎮在遷江縣西九

   域志遷江縣有羅白一鎮舊志縣西有羅月鎮即羅白之誤也三畔鎮在上林縣西三十里

   元置巡司又舊有琴水橋巡司在縣東北久裁岜馬鎮在土田州北岜馬山下明嘉靖七年

   王守仁撫定田州土目盧蘇等因分州地置十八巡司以盧蘇為岜馬甲司餘曰凌時曰大田子甲

   曰萬岡甲曰陽院曰思郎曰累彩曰怕河曰武隆曰拱甲曰狀甲曰婪鳳曰下隆曰砦桑曰思㓜曰

   侯周曰縣甲曰篆甲俱以土酋世襲今皆廢三里營在上林縣東北六十里謂巡業撫安

   古城等里也自砦猺占據改為隴哈布哈二寨明萬厯三年撫臣郭應聘改設思恩叅將駐守於此

   因築三里城又築龍哈布哈二堡八年督臣劉堯誨移賓州之南丹衞於三里與思恩叅將同城駐

   守 本朝改為三里營設守備防守舊分駐州同乾隆三年改設縣丞博澁寨在武緣縣

   東六十里明正統中置巡司後裁横山寨在武緣縣南四十里明正統中置巡司後裁

   西舍寨在武緣縣西北一百里元置巡司後裁何旺堡在府東四十里大名山下

   明萬厯七年知府侯國治平山賊置有土兵防守丹良堡在白山土司西南二百二十里

   相傳宋皇祐中有王清者隨平儂智高授丹良堡土舍明嘉靖中其裔孫王受以功授白山土司巡

   檢仍以堡地屬之司志司境分為二段附司治為下段領六城頭丹良為上段領十城頭在今司西

   南下旺司南境中隔興隆那馬定羅三司去今司治逺者至二百三四十里順山堡

   陽土司南一百二十里明末因歸徳隆安土猺為亂設堡以同知駐此今廢梁村墟

   州東一百二十里與潯州府貴縣接界舊置巡司後移於安城鄒墟在上林縣東北七十里與

   賓州及遷江縣接界岜等墟在舊城土司東北五十里紅水江南與興隆土司接界

  色市在土田州西一百里右江所經有剝色渡水陸交㑹為滇黔來往之衝府屬襟喉之地

 ︹津梁︺南關橋在府南 本朝康熙五年建○永濟橋在府南明萬厯間建隆興

  橋在府北四十里東門橋在武緣縣東門外鄧橋在武緣縣西南十里平武

  橋在賓州東南五里太平橋在賓州南門外附近有迎春橋五星橋在遷江縣

  東南十里龍降橋在遷江縣西南二十里淡竹橋在上林縣東八里相近有周利

  鎮武橋在上林縣北七十里廣濟橋在土田州東十里武陽橋

  田州北明統志在故上隆州北五十里喬利橋在白山土司西南三十里保合橋

  在興隆土司南三十里喬陽橋在興隆土司南三十里鐵鎻橋在定羅土司西

  古麗橋在下旺土司東門外周鹿橋在那馬土司東南數步明正統間建闊五

  丈長四倍之為四境通衢那陽橋在都陽土司東南一百五十里盤詰渡在遷江縣

  東門外清水河又都厯渡在縣西洪水河清水渡在安定土司西南四十里紅水江渡處其

  水上下皆赤至此忽透出清流四時不混

 ︹隄堰︺梁鴉塘在賓州東四十里州境陂塘得名凡十餘處俱有灌溉之利

 ︹祠廟︺報功祠在賓州南二里祀宋狄青余靖孫沔崔清獻廟在賓州學左祀宋崔

  梁太尉廟在賓州南門内祀宋梁仲保博帶廟在賓州南二十里漢馬援

  禆將戴仁南征時卒此故祀之韋侯廟在賓州西門外祀唐韋厥厥上林人誅蠻有功宋封

  侯𡻕時祀之黄暘廟在那馬土司西北岜旦山祀明土司黄暘岑公廟在都陽土

  司治前祀明思恩土知府岑瑛

 ︹寺觀︺壽安寺在賓州東宋建明初改名報恩勝業寺在上林縣西南一里中祀唐韋

  

  ︹名宦︺︹宋︺𫎇延永長沙人五代末知賓州宋初以捍賊死節楊居政開寶中知賓州

   始創州治建城衞民王舉咸平中知賓州開古漏關鑿崖燒石舊時人迹不到至是可通車馬

   崔與之廣州人寕宗時擢發遣賓州軍事郡政清簡︹明︺蔡運南康人建文時知賓

   州有惠政永樂初以勤王論死吳孟球定安人成化中知賓州八寨蠻屢為寇亂孟球單𮪍

   入寨撫諭皆羅拜受約束後以憂去八寨峒夷及南丹賓州二衞所旗軍相率乞留孝宗許之

   友璣樂清人正徳初田州土知府岑猛以罪廢改置流官命友璣以右叅政知田州事至則開

   示順逆待以至誠為設科條建學校平猺賊四境静謐會朝議復猛官召遝張鳳宜春人正

   徳初以左叅政署思恩府事時兵變後土目縱横鳳撫輯流亡修舉廢墜在任六年威惠翔洽

   祐廣州人嘉靖時王守仁平田州寇命祐部分其衆即請以副總兵鎮之屢破劇賊桂鏊

   貴池人嘉靖間知思恩府有文武才王守仁奏遷府治於荒田驛經營開創半賴於鏊在任數載四

   境静侯國治南海人萬厯𥘉知思恩府先是學宫在郭外草創簡陋每河漲諸生病涉

   國治為遷於府治東李應祥九谿衞人以武生從軍積功至思恩叅將萬厯七年巡撫張任

   大征十寨應祥與有功即其地設三鎮築城列戍應祥方職營建會擢松潘副總兵當事者奏留之

   以新秩涖舊任時馬平賊韋王明寇亂力戰破之四境安輯朱國𣏌嚴州人崇禎末知思

   恩府值隆安縣土賊馬日仙挾妖術倡亂犯思恩國𣏌遣官兵一戰擒之餘寇悉平

  ︹本朝︺劉日襄武昌人順治初知賓州土寇反城陷不屈死事   聞贈廣西叅議

   振徽福清人康熙三年知武緣縣民多以刦掠為事告寃者月以百數振徽莅任數月親擒渠

   魁十九人斃於杖下邑境以安武緣無斥鹵人多淡食乃招商運鹽於廣東張綏遠

   人 康熙中知思恩府有惠政郡治半屬土 司廣建義學由是猺俗漸知禮義

  ︹人物︺︹唐︺韋厥上林人武 徳間持節壓服生蠻開拓化 外詔領澄州刺史︹ 宋︺梁仲保

   賓州人勇鷙出衆以三班奉職充本州團練寶元中知州吳元球以仲保豫平安化蠻之勞親增給

   奬之儂智高引衆向賓仲保迎戰勢不敵死之韋旼上林人元祐間應舉不第遂隱於羅洪洞

   據山林泉石之勝聚書樓中閉門誦讀學問淹通︹明︺楊宗盛賓州人洪武中以舉人讀

   書成均學士宋訥試其文稱善授編修岑暎思恩人為本地土知州謀畧過人正統中嘗奉

   征調屢著功勲遂晉州為府秩加都指揮使宋迪賓州人性至孝親有不悦肅衣冠待罪必

   俟釋乃退天順時舉於鄉授廣南府通判盡心民事改補順寕府判稱㢘吏李璧武緣人宏

   治中舉於鄉任蘭溪教諭從章懋講學蒐輯三禮經傳考訂鐘律及鄉射冠婚儀節累官户部員外

   郎所著有名儒錄明樂譜諸書黄暘那馬土司目嘉靖三十五年以從征南贛功升都司僉書

   加同知俸致仕民被其澤立像祠之甘用世賓州人家貧力學事母孝嘉靖中舉於鄉知龍

   游縣甚得民心以乞養歸親殁哀毀嘔血卒𫎇詢賓州人嘉靖舉人任湖廣承天府推官遷

  知歸州申減茶税楚人思之立祠以祀宋琉賓州人嘉靖舉人知銅梁縣專尚德化釋李芳

  等九人之冤酉陽永順十四司搆怨往招撫之衆皆輯化遷儋州知州鋤豪强寛徭役弭昌江水患

  復榕莊公田化生黎為編氏奏立順𥠖附黎二圖鄉人安業卒於官後祀東坡祠潘仁晃

  武緣人任蘄州州判天啟初以不立魏忠賢生祠忤上官去職子玉達以破土賊功授世襲副巡檢

  蘇良楨武緣人以明經任山東濱州州判遷衞經厯後家居崇禎十七年羣盜入城同弟良

  輔良臣率鄉勇拒戰被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俱祀忠義祠駱士昇武緣人崇禎末賊入

  城𫉬士昇誘以利不從罵賊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祀忠義祠李弟上林人年十四盜殺

  其父弟奮身拔刀連殺三賊抱父屍竟為賊害詔旌其門

 ︹本朝︺黄埏武緣人𡻕貢生康熙二十二年由訓導調河池州學正州故多虎患埏為文告神患

  遂息邑民集千人以私讐相尋殺埏單騎往諭皆帖服散去上官知其賢交薦之遷廣東長樂知縣

   汰公費銀二千餘兩𡻕饑疫設法賑之製藥給之民用以甦王萬化白山土司巡檢事母

   至孝修行恂謹後以病乞休子如綸襲職潘如祿安定土司巡檢吳三貴叛如祿忠節自矢

   康熙十五年將軍傅宏烈兵出廣肇如祿率師先出迎給總兵銜激勵各土屬合兵破賊乘勝規取

   岑宜棟田州土知州奉職以龍敏稱乾隆三十八年以軍功   賜四品頂帶五十

   三年征安南宜棟率土兵與 大兵合屢戰輒勝踰年正月於黎城擊賊陣亡事   聞賜祭葬

   廕雲騎尉弟宜檉陽萬土州判岑潔子直隸試用布經厯以病歸至是亦率兵與棟同殁於陣

   雲超賓州人由行伍洊升守備嘉慶二年隨𠞰逆苗以功   賞戴藍翎七年調征湖北邪

   匪奮勇擊賊墜崖死之又千總譚會龍把總蕭玉亮隨征黔楚逆苗陣亡事   聞均廕雲騎尉

  ︹流寓︺︹宋︺王鞏莘縣人從蘇軾游紹聖間軾得罪鞏亦竄賓州數載始還

  ︹列女︺︹明︺虞汴妻李氏武緣人少孀守節家貧事姑以孝聞王旒妻豐氏

  武緣人年二十二夫死守節養姑有謀婚者豐正色拒之梁容女武縁人年十七八寨賊流

  劫犯其家擄之行至村前樹下抱木號呼賊曰爾不畏死乎梁曰人誰無死縱畏之不能免也賊知

  不可奪遂殺之舒錦妻陳氏賓州人夫亡子幼孀居二十餘年鄰人不識其面子泰力

  學以貢生任長樂訓導迎養萬厯元年旌

 ︹本朝︺韋俊廉妻陸氏武緣人夫亡姑年七十氏紡績以養俊廉之從嫂蘇民亦嫠居

  貧不能自存氏常周之以堅其志苦節六十五年雍正六年 旌陳所約妻呉氏

  賓州人夫亡守節雍正十年 旌黄璽妻莫氏武緣人夫歿守節乾隆四年 旌同

  縣蒙父離妻韋氏阮生寶妻周氏韋特奢妻韋氏豐恒妻吳氏均乾隆年間 旌呉川妻

  黄氏賓州人夫亡守節乾隆四十一年 旌李進國妻翁氏遷江人捐軀明

  志與同縣蕭廷敬妻黄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思誠妻韋氏上林人夫殁守節撫

  孤成立乾隆十二年 旌同縣李奇生妻謝氏譚東妻張氏周棫材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仙釋︺︹明︺姚清溪賓州人洪武十三年學道于龍虎山常騎虎遇旱禱雨如注南寕孽龍為

  𥚢清溪斬之有蛇食人又殺之後白日飛昇何璘賓州人恬澹輕名利採藥品芝至天順中

  年百三十餘飄然不知所適人咸稱為羽化盧六上林人性不食肉一日往樵大㝠山見二

  童子衣白衣異之童子謂曰更十日可來授汝道如期而往端坐石上而化人以為尸解去又有莫

  四者亦生化於大㝠山洞

 ︹土產︺金宋史地理志賓州遷江上林貢銀上林縣出綿 布 麻 靛

   草紙舊城土司出藤器唐書地理志賓州武仙貢篾簟九土司俱出

  蛇一名地鱔出賓州本草綱日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體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名銀蛇

  解中金毒藥

 ︹苗蠻︺苗在興隆土司者與猺雜居風俗習尚亦畧同在古零上司者性悍喜鬬出入佩刀

  在武緣縣居大鳴黄道二山下男子辮髪作髻服青短衫胸繫花布婦人加摺裙織花為飾婚姻不

  避同姓在賓州好殺喜鬬春秋二社男女以扇帕相博為戯謂之博扇在遷江種畚為業服青布食

  野菜屬下里者地平性淳屬山里者地險性悍在上林東北鄉順業里習俗畧以賓州在田州居恩

  城深山中男皆蓬首女垂髻至額席地飲食以薯蕷為糧出以鎗弩自隨在興隆鋤畬種粟每𡻕正

  月男女聚墟市聯歌歡洽各以梹榔致贈在定羅與蠻雜處上元節以杵舂槽成聲為樂在那馬婚

  娶最早有子甫離襁褓即為畢姻視他猺租知禮法賓州以南多有之風俗似猺而性特獷悍

  在上林男衣長女短衣長裙戴竹笠衣綴鵝毛為飾著織花抹胸彼此相呼曰呢哦在賓州者

  習俗與猺相似在土林者憑依山險昔常跳梁今皆向化在遷江者與猺獞雜居風俗亦畧相

  似在上林者居秀馬清水刁博猪婆各隘崇岡曡嶂昔憑險滋亂今皆畏法𤝎在賓州喜鬬習

  俗婚嫁與獠猺同在賓州俗與獠猺相似不及武宣之馴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纂臣蔣立鏞恭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陶惟煇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泗城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二千四十里東西距六百五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慶遠府東

   蘭州界二百里西至貴州興義府普安州界四百五十里南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

   興義府貞豐州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土田州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雲南廣南府界七百五十里

   東北至東蘭州界四百七十里西北至貴州貞豐州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古百越蠻地宋皇祐中置泗城州屬邕州

   横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升為泗城府尋改為泗城軍民府

   隸思恩府雍正四年改設流官屬廣西省領州一

     縣二

     淩雲縣附郭東西距六百十里 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慶遠府東蘭州 界三百里西至西

     隆州界三百十里南至土田州 界一百五十里北至貴州興義府貞豐州界三百 七十里東南至土

     田州界一 百四十里西南至西林縣界二 百四 十里東北至 東蘭州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 貴州 貞

     豐州界四百里古 百越蠻地宋元明俱泗城州地 本朝順治十五 年升泗城為軍民府設理苗同

     知分駐乾 隆三年裁同知置淩雲縣 為泗城府治 西  隆州在府西北四 百三十里東西 距

     六 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淩雲縣 界一 百二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界五百五十里 南

     至西林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貴州興 義府貞 豐州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西林縣界八 十里西 南

     至廣南府界四 百七十里東北至貴州興義府普安州界四百七 十里西北至廣南府羅平州界四

     百九十里古百越蠻地元置安隆 砦屬泗城州 明永樂元年置安隆長官司屬廣西 布政使司  本

   康熙五年改置西隆州屬思恩府雍 正十二年升為直隸州乾隆七年改屬泗城 府西 林

   縣在府西五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至淩雲縣界二百四十里西

   至雲南廣南府界一百里南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二百里北至西隆州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土

   富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廣南府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淩雲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西隆州

   界一百三十里古百越蠻地宋元曰上林 洞屬泗城州明永樂七年置上林長官司屬廣西 布政使

   司萬厯中併入泗城州 本朝康熙五年始置西林縣屬思城府雍正十二年改屬西隆州乾隆七

   年改屬泗城府

  ︹形勢︺山明水秀地僻林深西南接雲南北抵貴州當

   粤滇黔三省之總會

  ︹風俗︺地生烟瘴亦有霜雪民居架木為巢或結茨

  山頂依傍巖穴地鮮平疇土人皆鑿山以耕導

  泉引澗功勞而收薄

 ︹城池︺泗城府城舊無城郭築石牆周二里門三無濠四面皆山 本朝雍正五年改流南

  北設上下兩關嘉慶二年改建城門二建營防守 淩雲縣附郭西隆州城周一里有

  奇門二 本朝雍正九年建乾隆四年西林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 本朝康熙六年

  八達城舊係土城門四 本朝嘉慶三年建甃甎西隆州同隆林遊擊駐此

 ︹學校︺泗城府學在府城隔江西岸 本朝康熙二十年建雍正元年乾隆五年重修入學

  額數十名舊額十二名乾隆五十七年減二名淩雲縣學額在内西隆州學在州治東

  關外舊在扁牙山麓 本朝康熙十五年建乾隆二年遷建嘉慶四年修入學額數四名舊額六名

  乾隆五十七年減二名嘉慶三年増設苗民學額二名西林縣學在縣城本朝雍正

   二年建入 學額數四名雲 峯書院在淩 雲縣治 南 本朝乾 隆十七 年建 安   隆

   書院在西隆州治西毓秀書院在西 林縣治西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建  按舊志

   載三台書 院在西隆州今廢 謹附記

  ︹户口︺額編人丁無今 滋生男婦 大小共三十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名口計六 萬五千一百七十四

   

  ︹田賦︺田地 二百九十二頃三十八畝八分有奇又首報田 二十二伯額徴地丁正雜銀七千五兩七

    錢七 分二釐遇閏加徵銀二百八十九 兩三餞三分七 釐米一千六百二十七石九斗八 升六合三

   

  ︹山 川︺淩霄山在淩雲縣東半里府治以此為障 迎 暉山在淩雲縣東一里山勢朝

    陽故巴牙山在淩雲縣西南 廢利州西 二里又有白麗山 在廢利州 北餞  陽山

   在淩雲縣西一百二十里山林端雅如餞納日凌雲山在淩雲縣北半里極高峻囘顧

   山在淩雲縣東北廢程縣東五十里砦𠒋山在西隆州南綿亘十餘里壩樓山

   在西隆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高聳矗天上下三十餘里壩達山在西隆州西二百五十里

   渾河繞其下樣山在西林縣東二百四十里與淩雲縣接界深林箐嶂谷無居人累峯

   山在西林縣東南二百里峯巒層曡迤邐平布二十餘里潺岜山在西林縣東南二百

   里巖穴出泉林麓葱蔚夾山在西林縣東南二百四十里與土田州及雲南廣德府接界

   晚架山在西林縣南二十里獨旺山在西林縣南四十里中峯尖聳石壁峭立

   龍山在西林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與廣南府接界界亭山在西林縣西北一百二十

   里與西隆州接界大山在西林縣東北二百三十里與淩雲縣接界峯巒綿亘蓮花

   峯在淩雲縣北五里下有泉蒼嶺在西林縣東二百里一名蒼冒嶺數峯並峙後一峯有土

   寨遺𣆟苗嶺在西林縣西北八十里層巒峭壁行半日始抵其巔高處一石穴出泉居

   民賴以汲飲靈洞在淩雲縣北半里巖穴深廣石皆異形有泉出洞中紅水江

   雲縣北一百五十里一名渾水河源出雲南陸涼州由州西南壩達山入境流經西隆州北逶迤經

   淩雲界而東又東流經東蘭州界巨石横流怒濤奔激泥沙泛濫濁如黄河盤江在淩雲縣

   東北一百四十里自貴州永寕州流入合紅水江馱娘江在西林縣東二十里其上流為

   同舍河源出雲南廣南府馬别山東流經西隆州西南又東入縣界繞縣東南與淥馱河合流而東

   至瓦村隘入土田州界水色甚清即右江之上源也清水河在西隆州西源出雲南維摩州

   界東流入州界經壩達山北入渾水河淥馱河在西林縣西南自雲南廣南府流入與馱

   悶河合繞縣治南又東合馱娘江馱悶河在縣西亦自廣南府流入隴高水在西隆州西源

   出州西南一百里北流入渾水河阪作水在淩雲縣西南明統志在廢利州南八十里南

  流又有濛泓水在廢利州東一百三十里東流阪麗水在廢利州北二里三水皆小溪亂石嵯岈不

  通舟澄碧水在淩雲縣東北三里源出靈洞南流繞府城西又東南合龍淵水汪分水

  洲橋入都陽土司界龍淵水在淩雲縣南三里布柳水在淩雲縣東北舊志在廢程縣西流

  入那地土州界合都泥江

 ︹古蹟︺泗城故城在府西南宋皇祐間置明洪武初移治古磡洞即今府治土夷考宋皇祐

  間餘姚人岑仲淑從狄青平儂智高青還留仲淑鎮邕州都督三江諸州子自亭襲為沿邊安撫使

  來安路都總管遂世守邊土明洪武初岑善忠歸附六年改古磡洞為泗城土州授土知州世襲

  本朝順治十五年岑繼祿以從征滇黔功升泗城軍民府授為知府雍正五年泗城府土官以罪叅

  革改唐興廢州元置屬來安路明初廢府志有唐興甲在府南一百里廢利

  州在府西南六十里明統志利州古百越地號阪麗莊宋置屬邕州横山寨土夷考洪武初土官

  岑氏附授知州世襲正統中岑顔為岑豹所殺乃以流官州判管州事嘉靖初以其地併入泗城

  廢程縣在府東北三百二十里舊名程丑莊明洪武二十一年置縣屬泗城州正統間為岑

  豹竊據後廢安隆長官司今西隆州治明永樂初以泗城土官岑善忠次子子徳平

  普安土酋功置安隆司以子德為長官世襲 本康熙五年改設流官明年知州石篤生建州治

  於扁牙寨之壩樓山尋遷砦𠒋山西去舊治一百二十里上林長官司在西林縣東南

  一百九十里明永樂中以岑善忠第三子子成世襲長官嘉靖初子成裔絶因以流官吏目管司事

   本朝康熙五年置西林縣移治𣆟角村而以故司為上林塘仍撥百總駐防

 ︹關隘︺羅博關明統志泗城州境有博羅關置巡檢今廢迎暉關在淩雲縣北三里明

  天啟間置北接貴州貞豐州界東北接慶遠府東蘭州界有兵防汛朝陽關去淩雲縣五里

  接西隆州西林縣界有兵防汛相葛隘在淩雲縣東二百八十里骨邅隘在淩雲縣

   東北三百里麥林隘在西隆州西南四百八十里接雲南師宗州界又小古障寨在州西

   二百五十里接貴州鮓界八卧寨在州北二百里接貴州興義府界皆有兵防汛上林隘

   在西林縣東一百九十里瓦村隘在西林縣東南一百九十里江道所經近接夾山猺人出

   那比隘在西林縣南一百六十里又那腊隘在縣南一百七十里兩山夾徑必由谷口

   出入俱有兵防汛𣆟厚隘在西林縣南一百九十里那佐隘在西林縣西南二百

   二十里接富州界萬峯夾峙中有小徑設百總駐防皿鐵隘在西林縣西一百里路最險要

   外通雲南廣南府普馱隘在西林縣西北一百十里 本康熙六年建路達西隆州山

   徑盤曲最為險要有兵防汛平樂巡司在淩雲縣東二百里本朝雍正十一年置分

   駐平樂一甲乾隆五年歸淩雲縣管轄潞城巡司在西林縣二百里 本朝乾隆三十

   二年置分駐潞城亭隆林營在西隆州西南二百十里八達城設遊擊駐此上林營

  在西林縣城西設都司駐此皈樂墟在淩雲縣南一百四十里 本朝雍正五年設右江

  鎮駐此七年改駐百色有左營守備防汛八渡墟在西林縣舊有主簿 本朝嘉慶二年

  天峩甲在淩雲縣境山高林密蠻獞錯居 本朝乾隆四年設縣丞駐此八達西

  隆州西南土黄甲逼近滇黔苗寨最為扼要之地 本朝雍正七年設州同駐此

 ︹津梁︺鎮龍橋在淩雲縣南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建舊名鎖龍橋接龍橋在淩雲縣

  北半里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瓦村橋在淩雲縣北三里本朝順治十三年

  洲橋在西隆州南三十里八渡在西隆州北二十里又坂壩渡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渡在西林縣南一百里

 ︹隄堰︺太平溝在淩雲縣南源出淩雲山田畝資以灌溉站墟溝在淩雲縣西南源出

  唐興站墟皈樂等處灌田百餘頃淪伍溝在淩雲縣西源出布鱷泉田畝資以灌溉

  川溝在淩雲縣北源出平志山下可灌龍川甲一帶田畝

 ︹祠廟︺三界廟在淩雲縣南

 ︹寺觀︺大佛寺在淩雲縣隔江對岸明萬厯間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萬夀寺

  在淩雲縣南屏藩山頂三清觀在淩雲縣南明崇禎間建

 ︹名宦︺

 ︹本朝︺劉德健錦州人雍正五年知西隆州苗獞狡悍稱難治德健毎折獄必示以曲直不少

  貸民漸受約束請兵𠞰㺜顔光色等從督审務以積勞卒於官得   㫖賞歸櫬銀五百兩

 ︹列女︺︹明︺岑瑄妻盧氏瑄為泗城土知州無嗣土民推盧氏權攝州印天順六年以征

  貴州苗功封貞夀夫人又沙定盧氏女慮故衆推沙定管理州事天順八年亦征貴州苗功封鎮國

  

  ︹本朝︺陳士奇妻張氏淩雲人年二十一夫亡養舅姑孤子越五十餘年乾隆年間

   李文秀妻胡氏西隆人守節養姑教子成立與同州王抱浩妻韋氏均乾隆年

     盧  卜意妻羅氏西林人遇暴捐軀乾隆年間 旌區殿選聘

   妻岑氏淩雲人未婚守志嘉慶二十四年 旌

  ︹土産︺蠟  降香  雄黄 縮砂 草果 烏藥 麖

   明統志俱泗城州出

  ︹苗蠻︺苗西隆州接雲貴界多有之  本嘉慶三年設苗學額二 名猺 在泗城府居深谷耕

   山獵食有酋長每𡻕首以篠荷麋鹿獐狐雉兔𩔖率所部百數人投獻官府曰拜年見郡守俯伏

   不敢仰視其拜袖長委地拱而左再拜拱而右如是拱伏八拜乃已犒以肴酒及餅跪飲盡酣袖

   所餘餅餌而去在西休散處林谷所種山稻野芋終年一收捕禽獸為食男女衣褌色青領袖

   皆錦男結髪揺扇女裹花帕露胸䟽足習於背負在西隆州男衣帶皆黑婦女衣不掩膝長

   裙細摺呼父曰博母曰迷在泗城府與猺錯居耕山獵獸性頑悍今則奉法惟謹西

   隆州好居山巔名曰寨男女冬夏皆尺帛裹頭狹衣短裙暑則婦女亦裸體跣足宴會必歌唱聲音

   紇那不可曉好疑尚鬼在西隆州男蓄髪以青布包首頸插烟袋出常攜鋤能作獞語婦人

   衣藍領袖裙脚則以紅黒各色縁之風俗與獞相𩔖西隆州有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