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學記聞 (四部叢刊本)/卷之十六

卷之十五 困學記聞 卷之十六
宋 王應麟 撰 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
卷之十七

困學紀聞卷之十六

           浚儀 王 應麟伯厚甫

 攷史

  漢河渠攷

羙㢤禹㓛萬世永頼云何漢世河决爲害盖自戰國壅川壑鄰

决通隄防重以𭧂秦水失其行故瀆遂改碣石九河皆淪于海

微禹其魚遺𥠖之思披圗案諜用綴軼遺

孝文十二年河决酸𬃷東潰金隄

陳留郡酸𬃷縣今属開封府秦拔魏置縣地多酸𬃷因以爲名金隄河隄在

東郡白馬界括地志一名千里隄在滑州白馬縣東五里郡

 縣志在酸𬃷縣南二十三里輿地廣記酸𬃷縣有金隄漢文時河决金隄即此王尊

爲東郡太守請以身填金隄程子曰漢火徳多水災唐土徳

 少河患

孝武元光三年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勃海𣸪决濮陽瓠子

注鉅野通淮泗鄃居河北鄃音輸後漢注音俞

東郡頓丘縣今澶州開徳府濮陽清豐兩縣漢勃海郡在勃海之濱今滄棣霸濱諸

 州之水經注禹貢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經碣石之山繩

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河之入海舊在碣石今川流𠩄導非禹

瀆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瀆班固曰商竭周移瓠子今開徳

府濮陽縣西有瓠子口瓠子河名也濟州鉅野縣東北有大

野澤即鉅野也禹貢大野既豬清河郡鄃縣通典鄃故城在

徳州平原縣西南大名府夏津縣本鄃縣程氏曰周時河徙砱䃯至漢又改向頓丘東南流

元封二年自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决河築宣防宫

水經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注縣北十里爲瓠河口亦謂瓠子堰宣房堰

 地志故龍淵宫俗名瓠子宫亦名宣房宫在濮陽縣北十里

 決河在鄄城以南濮陽以北廣百歩深五丈通典秦始皇二十二年攻魏决河灌

 其都決䖏遂大不可復𥙷漢王横云九域志濮州雷澤縣有瓠子河澶州濮陽縣有瓠子口萬里沙在莱州掖縣濟州東

 阿縣有魚山一名吾山瓠子歌曰吾山平鉅野溢東阿今属鄆州

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

 河渠書禹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髙地過降水至于大

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勃海孟康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

 川也臣瓉曰河入海乃在碣石元光二年更注勃海禹時不注也貝丘貝州清陽縣熈寕四年

 省入清河縣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省入大名府莘縣澶州朝城縣至千乗青州千乗縣

 入海降水故瀆在兾州南宫縣東南六里大事記周威烈王

 十三年晉河岸傾壅龍門至于厎柱春秋後河患見史𫝊始

於此

自塞宣房後河復北决於館陶分爲屯氏河

地理志魏郡館陶縣河水别出爲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

 館陶今属大名府通典魏州貴郷縣有屯氏河大河故瀆俗曰王莽河章武縣滄州魯城縣周省入清池縣九域志大名

 府館陶縣夏津縣有屯氏河南樂縣有大河故瀆

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

清河之靈縣鳴犢河口地理志清河郡靈縣河水别出爲鳴

犢河東北至蓨入屯氏河靈縣隋省入博州博平縣蓨音條縣属徳州後属兾州

成帝建始四年河决東郡金隄河隄成以五年爲河平元年

年河復决平原流入濟南千乗

 平原徳棣州濟南齊淄州千乗故城在淄州髙苑縣北

鴻嘉四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溢李尋䓁言議者常欲求索九

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觀水勢

 信都兾州信都縣禹導河北過降水即此亦曰枯降渠西南自南宫縣界入禹貢九河既道

 爾雅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頬四曰覆鬴五曰胡蘇六

 曰簡絜七曰鉤盤八曰鬲津其一河之經流先儒不知河之經流遂分簡絜

 徒駭寰宇記在滄州清池許商云在成平馬頬郡縣志在徳州安徳寰宇記在棣州滴河北輿地記即篤

 馬河覆鬴通典在徳州安徳胡蘇寰宇記在滄州饒安臨津無棣三縣許商云在東光簡絜輿

 記在臨津鉤盤通典寰宇記在滄州樂陵東南從徳州平昌来輿地記在樂𨹧鬲津寰宇記在樂𨹧東西北流

 入饒安通典在饒安許商云在鬲縣與地記在無棣太史不知𠩄在漢世近古止得其三唐

 人遂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載以舊名或

 一地互爲兩說皆似是而非無𠩄依據鄭氏以爲齊桓塞其

 八流以自廣夫曲防齊之𠩄禁塞河非桓公𠩄爲也程氏以

爲九河之地巳淪扵海謂今滄州之地北與平州接境相去

 五百餘里禹之九河當在其地酈道元亦謂九河碣石苞淪

 於海篤馬河在平原縣今徳州樂史以爲馬頬誤矣

平當使領河隄奏按經義治水有决河深川無隄防壅塞之文

 程子曰河北見鯀隄無禹隄鯀堙洪水故無功禹則導之而

賈譲言禹鑿龍門辟伊𨷂析厎柱破碣石

 水經河水南過河東北屈縣唐慈州吉昌西注吕氏春秋曰龍門未闢吕梁未發河出

 孟門大溢逆流名曰鴻水大禹踈通謂之孟門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河水又南過皮氏縣

 府龍西又南出龍門口注大禹導河積石䟽决梁山即經𠩄謂龍門也崩浪萬 㝷懸流萬丈迄于下

 口慎子曰下龍門非駟馬之迅也潏水李氏曰同州韓城北有安國嶺東臨大河有禹廟在山断河出䖏禹鑿龍門起扵

 唐張仁愿所築東受降城之東自北而南至此山盡兩岸石壁峭立大河盤東於山峡間至此山開岸闊豁然奔放聲如

 通典絳州龍門縣今属河中府有龍門山即大禹𠩄鑿三秦記

 云魚鼈上之即爲龍否則㸃額而還黄河北去縣二十五里

 乃龍門口輿地記同州韓城縣有龍門山顔氏曰龍門山其

 東在今龍門縣北其西在今韓城縣北而河従其中下流水

 經注砥柱山名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

 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三穿既决水流踈分亦謂之三

 門山伊闕碣石見前

淇口以東

 通典淇水出共山東至衛州衛縣界入河謂之淇水口

新莾始建國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

 魏郡相州大名府清河恩州

眀帝永平十三年王景脩汴渠成

 詔曰自汴渠决敗六十餘𡻕平帝今既築隄理渠絶水立門

 河汴分流復其舊迹郡縣志汴渠在河南府河隂縣漢滎陽縣唐属

 南二百五十歩亦名莨蕩渠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漢

 命王景脩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砱礫溪口是也水經注王景即滎水故瀆東注浚儀謂之浚儀渠

章帝建初三年罷虖沱石臼河

 虖沱出代州繁畤縣東南流經五臺山北東南流過定州入

 海鄧訓治虖沱石𦥑河從都慮至羊膓倉石𦥑河在定州唐

 昌縣東北本漢苦陉縣今省入安喜縣通典嵐州宜芳縣即漢汾陽縣積

 粟所在謂之羊膓倉石磴縈委若羊腸焉經注按郡國常山南行唐縣有

 石𦥑

張騫傳天子案古圗書名河𠩄出山曰崐崘

漢武帝以于闐山出玉因名河𠩄出曰崐崘愽雅曰崐崘虚

 赤水出其東南陬河水出其東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

 出其西南陬河水入東海三水入南海後漢書注云崐崘山

在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崐崘之體故名之朱文公曰二書之語似得其實

 水經言崐崘去嵩髙五萬里恐不能若是之逺通典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

東北流見與積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渉歴無不言之吐蕃自

 云崐崘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𠩄出也尚書云織皮崐崘析

 支渠搜西戎即叙後漢書云西𦍑在漢金城郡之西南濱于

 賜支續漢書河𨵿縣属金城郡今積石軍西可千餘里有羌謂之賜支

盖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石之西是河之上流眀矣崐崘在

吐蕃中當亦非謬椘辭注爾雅河出崐崘虚色白𠩄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

 直離騷邅吾道夫崐崘九歌登崐崘号四望

靈帝光和六年金城河溢

 金城郡今蘭㑹西寕湟州積石軍

 〇歴代田制攷

秦廢井田開阡陌周顯王十九年

 通典曰按周制歩百爲畒畒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

 餘地利不盡於是改制二百四十歩爲畒百畒給一夫又以

 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狭而人稠誘三晉人發秦地利優其田

 宅復及子孫而使秦人應敵於外大率百人則五十人爲農

 五十人習戰兵強國冨職此之由朱文公開阡陌辯曰說

 之意皆以開爲開置之開言秦廢井田而始置阡陌也按阡

 陌者舊說以爲田間之道盖因田之疆畔制其廣狭辨其横

 從以通人物之徃来即周禮𠩄謂遂上之徑溝上之畛洫上

 之涂澮上之道也然風俗通云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又云河

 南以東西爲阡南北爲陌二說不同今以遂人田畒夫家之

 數考之當以後說爲正盖陌之爲言百也遂洫從而徑涂亦

 從則遂間百畒洫間百夫而徑涂爲陌矣阡之爲言千也溝

 澮横而畛道亦横則溝間千畒澮間千夫而畛道爲阡矣阡

 陌之名由此而得至於萬夫有川而川上之路周於其外與

 夫匠人井田之制遂溝洫澮亦皆四周則阡陌之名疑亦因

 横從而命之也然遂廣二尺溝四尺洫八尺澮二尋則丈有

 六尺矣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乗車一𮜿道二𮜿路三𮜿

 則幾二丈矣此其水陸占地不得爲田者頗多𠩄以正經界

 止侵爭時畜洩𬾨水旱爲永乆之計商君以急刻之心行苟

 且之政但見田爲阡陌𠩄束而耕者限於百畒則病其人力

 之不盡但見阡陌之占地太廣而不得爲田者多則病其地

 利之有遺又當世衰法壊之時歸授之際必有煩擾欺𨼆之

 姦而阡陌之地切近民田又必有隂據自私而稅不入於公

 上者是以盡開阡陌悉除禁限而聽民兼并買賣以盡人力

 墾闢棄地悉爲田疇不使有尺寸之遺以盡地利使民有田

 即爲永業而不復歸授以絶煩擾欺𨼆之姦使地皆爲田田

 皆出稅以覈隂據自私之幸此其爲計正猶楊炎疾浮户之

 弊破租庸以爲兩稅盖一時之害雖除而千古聖賢傳授精

 微之意於此盡矣故秦紀鞅傳皆云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

 稅平蔡澤亦曰決裂阡陌以静生民之業而一其俗𠩄謂開

 者乃破壊剗削之意而非創置建立之名𠩄謂阡陌乃三代

 井田之舊而非秦之𠩄置矣𠩄謂賦税平者以無欺𨼆𥨸據

 之姦也𠩄謂静生民之業者以無歸授取予之煩也大事記

 觧題曰決裂云者唐虞三代井田之制分畫堅眀封表深固

非大用力以決裂之不能遽掃滅其迹也秦始皇三十一年

使黔首自實田使井田不廢何患田之不實乎

漢董仲舒請限民名田

 名田占田也各爲立限不使冨者過制貧弱之家可足也

 時賈人有市籍及家属皆無得名田胡氏曰限田終不能行者以人主自爲兼

 并無以使民興於㢘也

趙過教民爲代田

 代易也周官大司徒不易一易再易之地有三䓁公羊傳注司空謹别

 田之髙下善惡分爲三品上田一𡻕一墾中田二𡻕一墾下田三嵗一墾左傳晉作爰田晉語云

 作轅田轅易也漢地理志秦商君制轅田轅與爰同易也食貨志𡻕

 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𡻕者爲一易中田休二𡻕者爲再

 易下田三𡻕更耕之自爰其䖏鹽鐡論御史曰古者制田百

 歩爲畒民井田而耕什而藉一先帝哀憐百姓之愁苦衣食

 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歩而一畒率三十而稅一

師丹建言限名田

 王嘉奏曰詔書罷苑而以賜董賢二千餘頃均田之制從此

 墮壊

新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買賣

建武十五年詔州郡檢覈墾田戸口

 通典曰自秦孝公𮥠經界立阡陌雖𫉬一時之利而兼并踰

 僣興矣阡陌既弊又爲𨼆覈𨼆覈之法慿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

 衆功藉衆功則政由群吏政由群吏則人無𠩄信矣

後魏孝文太和九年詔均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畒婦

人二十畒 劉氏曰後魏均田制度似今世佃官田及絶户田

 出租稅非如三代井田也魏齊周隋兵革不息農民少而曠

 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乆丁口滋衆官無閑田不

復給授故田制爲空文唐志云口分世業之田壊而爲兼并

 似⿰扌𭥍 -- 指以爲井田之比失之逺矣

北齊河清三年令民一夫受露田八十畒婦人四十畒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京輔三河地少人衆發使四出均天下之

田其狭郷每丁𦆵至二十畒

武徳七年初定均田丁中之民給田一頃篤疾减十之六寡

妻妾減七皆以什之二爲世業八爲口分

 范氏曰唐初定均田有給田之制盖由有在官之田也其後

 給田之制不復見盖官田益少矣林氏曰周制歩百爲畒

 百畒僅得唐之四十餘畒唐之口分人八十畒幾倍扵古盖

 正觀之盛户不及三百萬永徽唯增十五萬若周則王畿千

 里已有三百萬家之田列國不與焉是以唐制受田倍扵周

 而地亦足以容之狭郷雖裁其半猶可以當成周之制然按

 一時户口而不爲異日計則後守法難矣既無振貧之術乃許之賣田後魏以

 来弊法也是以啓兼并之漸永徽中洛多豪右占田踰制賈敦頥舉沒三

 千餘頃賦貧民

開元九年宇文融爲勸農使括逃户及籍外田

陸贄論兼并之家私斂重扵公税請爲占田條限

後周世宗以元稹均田圗賜諸道詔艾頴䓁分行諸州均定田

 租㑹要云見元稹在同州時𠩄上均田表因製素爲圗

 今按元稹同州奏均田曰因農務稍暇令百姓自通手實狀

 又令里正書手䓁傍爲穩審並不遣官吏擅到村郷略無欺

 𨼆除去逃荒其餘頃畒取兩税元額通計七縣沃瘠一例作

 分抽稅蘇氏曰三代之君開井田畫溝洫謹歩畒嚴版圗因

 口之衆寡以授田因田之厚薄以制賦經界既定仁政自成

 下及隋唐風流已逺然其授民田有口分世業皆取之扵官

 其斂民財有租庸調皆計之扵口其後變爲兩稅户無主客

 以見居爲簿人無丁中以貧冨爲差貧者急於售田則田多

 而稅少冨者利於避𭛠則田少而稅多僥倖一興稅𭛠皆弊

嘉祐中薛向孫琳始議方田量歩畮審肥瘠以定賦税之入

熈寕中吕恵卿𣸪建手實抉私𨼆崇告訐以實貧冨之䓁元

豐中李琮追究逃絶均虗數虐編户以𥙷失䧟之稅此三者

皆爲國歛怨𠩄得不𥙷𠩄失昔宇文融括諸道客戸州縣觀

望虗張其數以實戸爲客雖得户八十餘萬𡻕得錢數百萬

 而百姓困弊實召天寳之亂均稅之害何以異此張子曰治

 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南唐烈祖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稅

  歴代漕運攷

   漢

渭渠

 渭水出熈州狄道縣東北至華州華隂入何劉仲馮曰今渭

 汭至長安僅三百里固無九百餘里而云穿渠起長安旁南

 山至河中間隔灞滻數大川無縁山成渠之理此說可疑今

 亦無其迹西都賦通溝大漕潰渭洞河

襃斜道故道

 襃水通沔在興元府襃城縣出衙領山至南鄭入沔斜水通渭在京兆

 府武㓛縣出衙領山北流至郿入渭故道今鳯州梁泉縣

河内

懐衛二州之地

東冶零𨹧桂陽嶠道

東冶福州閩縣零𨹧郡南臨源嶺桂陽郡臘嶺

沮下辨

 沮縣漢屬武都隋爲興州順政沔水發源扵此一名沮水今沔下辨縣漢

 下辨道屬武都西魏改同谷唐爲成州同谷續志下辨東三十餘里有狭中

 當水泉生大石障塞流水至春夏輙溢虞詡使人燒石以水溉之石皆裂因鐫去石遂無汜溺之患

斜谷

 郡國志右扶風武㓛縣有斜谷注襃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

 襃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武功今鳯翔府郿縣

   魏

陳項夀春

 通典潁州魏汝隂郡鄧艾屯田扵此陳項陳州宛丘項城縣

 夀春見前晉志脩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

 陳州宛丘縣有百尺堰隋志潁川郡北舞縣有百尺溝郡縣志百尺堰在潁州汝隂縣西北一百里

  晉

滍淯水楊口

漢地理志滍水出魯陽縣魯山東北至定𨹧入汝魯陽汝州魯山縣定

 𨹧故城在蔡州郾城縣西北育水出酈縣西北南入漢酈故城在鄧州臨湍縣通典

復州沔陽縣漢雲杜縣杜預爲荆州刺史開楊口逹巴陵徑

 千餘里内避長江之險通零桂之漕即此也零陵桂陽

石門

水經注滎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爲滎口石門

千金堨

永嘉元年脩千金堨扵許昌以通運水經注河南縣城東十

 五里有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榖水魏時更修積石

 爲堨開溝渠五𠩄謂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是都水使者陳恊造水歴

 堨東注謂之千金渠許昌許州今潁昌府許田鎮劉曜攻石生于金墉決千金堨以灌之

   隋

蒲陕衛汴𥠖陽汾晉渭水廣通渠大興城潼𨵿

蒲州河中汴州開封𥠖陽今濬汾州唐爲慈州晉州京兆府萬

 年縣隋改爲大興縣廣通渠在華州置廣通倉隋紀幸霸水觀漕渠

 𨵿在華州華隂縣渭水在萬年縣北五十里東流二百四十

 里至華隂縣東北流三十五里自永豐倉入河謂之渭口

山陽瀆

楚州山陽縣今淮安州

砥柱

陕州硖石縣今省入陕縣有厎柱山俗名三門山在縣東北五十

里河水分流包山山見水中若柱然又以禹治洪水山𨹧當

水者破之三穿既決河出其間有似扵門故亦謂三門唐太

宗勒銘

通濟渠榖洛水板渚䢴溝

 通典汴渠在河南府河隂縣南二百五十歩今名通濟渠隋

煬帝開導西通河洛南逹江淮河隂後属孟州汴州有通濟渠隋煬

帝開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浪與莨蕩同渠也

 隋志在浚儀縣九域志汴水古通濟渠也在開封縣周語榖洛闘注

 云洛在王城之南榖在王城之北東入于𤄊至靈王時榖水

盛出於王城之西而南流合扵洛水山海經澗水西北流注于榖水通典榖水本澗

 水經苑中入于洛板渚水經河水又東合汜水又東逕板城北注云

 有津謂之板城渚口在孟州汜水左𫝊吴城䢴溝通江淮注云扵

 䢴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

 今廣𨹧韓江是隋開䢴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渠廣四十歩自楚州寳應縣北流入淮

永濟渠

 國史志大名府永濟縣有永濟渠今省爲鎮入臨清縣

東莱海口

東莱郡莱州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東南至海二

 百五十里

   唐

三門河隂柏崖集津倉含嘉倉太原倉

裴耀卿扵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里爲陸運以避其險卒

 泝河而入渭三門山見前砥柱地理志河南府河隂縣開元二十二

年置領河隂倉㑹昌三年属孟州河清縣咸亨四年置柏崖縣㝷省

有柏崖倉陜州平陸縣三門西有䀋倉東有集津倉陜縣有

太原倉六典東都曰含嘉倉自含嘉倉轉運以實亰之太倉

 自洛至陜運於陸自陜至亰運扵水楊愼名爲含嘉倉出納使劉晏移書

 曰陜郊見三門集津遺迹曽子固曰宋興承周制置集津之運轉関中之粟以給大梁

泌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車道以避厎柱之險九域志陜州平陸縣三門

集津

滻水望春樓廣運潭

 地理志亰兆府萬年縣有南望春宫臨滻水西岸有北望春

 宫宫東有廣運潭華州華隂縣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石

 渠㑹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天寳三載韋堅開㑹要自華隂永豐倉

 以通河渭望春樓在禁𫟍東南髙原之上姚南仲曰王者必據髙

 眀燭幽𨼆𠩄以因龍首而建望春

上津扶風洋川

商州上津縣漢長利縣扶風郡鳯翔府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徳宗治上津道置館

川郡洋州泝江漢而上至洋川陸運至扶風汴水堙廢漕運自江漢抵梁洋

 梁州興元府

汴水梁公堰

劉晏䟽浚汴水見宇文愷梁公堰通典汴口堰在河隂縣西

 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開皇七年使梁睿増築漢古堰遏河

 入汴㑹要開元二年李傑奏汴州東有梁公堰堰破漕梗發汴鄭丁夫浚之省㓛速就刻石水濵紀其績

甬橋渦口蔡水

甬橋在𪧐州符離縣渦口在濠州鍾離縣九十里杜佑以漢

運路出浚儀十里入琵琶溝絶蔡河至陳州而合李勉治蔡渠引東南

通典汴州浚儀縣有蔡水九域志祥符縣有蔡河■建隆元年浚蔡河

設斗門二年導閔水自新鄭與蔡水合貫亰師南㦄陳潁逹

夀春以通淮右之漕以西南爲閔河東南爲蔡河開寳六年

 改閔河爲恵民河與蔡河一水李泌曰江淮漕運自淮入汴以甬

橋爲咽喉

金商運路

 通典金州去西亰九百九十一里商州去西亰三百里

渭橋東渭橋

 渭橋三輔故事秦昭王作長三百八十歩郡縣志中渭橋在

咸陽縣東南二十二里渭水南去縣三里東渭橋在萬年縣

東後漢注渭橋本名横橋在咸陽縣東南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院淮隂項城潁溵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縣今属真州廣眀元年髙駢奏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院爲發運使淮

 隂縣楚州項城縣陳州潁水出陽城縣陽乾山東至下蔡入

 淮溵水唐志陳州溵水縣今改商水縣水出潁川陽城少室山東

 入潁

   後周

汴水埇橋泗上

漢志有兩泗水其一自乗氏至睢𨹧入淮又一水卞縣至方

 與入沛泗上今招信軍相對泗口也

五丈河

 五丈河開寳六年改爲廣濟河自都城北歴曹濟及鄆其廣

 五丈以通東方之漕建隆二年浚五丈河命陳承昭扵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

門自滎陽鑿渠百餘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門架流于汴東匯于五丈河以便東北漕運以亰索河爲

 源禹貢之荷澤九域志在祥符縣東眀縣

蔡水見前

蔡河貫京師兼閔水洧水潩水以通陳潁之漕盖古琵琶溝

元祐四年知陳州胡宗愈議古八丈溝可開浚分蔡河之

 水自爲一支由潁夀入淮楊侃皇畿賦天設二渠曰蔡曰汴

 通江㑹海縈畿帶甸千倉是興萬𢈔是建

原武

 原武縣屬鄭州

  兩漢崇儒攷

漢髙祖十二年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史記世家孔子𦵏魯城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徃從冢而家者

 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𫝊以𡻕時奉祠孔子冢

諸儒亦講禮郷飲大射扵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𠩄居堂

弟子内後世因廟蔵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扵漢二百餘年不

絶髙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皇覧曰孔子冢去城一里冢塋百畒冢南北廣十歩東西十

三歩髙一丈二尺冢前以瓴甓爲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

祠堂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民

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来種之水經注云從征

記曰洙泗二水交扵魯城東北十七里𨷂里背洙泗牆南北

 一百二十歩東西六十歩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水百餘

歩孔藂曰夫子墓塋方一里魯人蔵孔子𠩄乗車扵廟中是

顔路𠩄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儒林傳髙帝誅項籍舉

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

之道化好禮樂之國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元𦍤五年爲博士置弟子

 晉灼曰西亰無太學公孫弘曰請因舊官而興焉其肄習之

 地則太常也傳授之師則五經博士也三輔黄圗漢太學在

 長安西北七里𨵿中記在安門之東杜門之西何武歌太學

 下王咸舉幡太學下則有太學矣或曰晉灼以漢初言黄圗

 記武帝時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同異扵石渠閣

 三輔故事石渠閣在未央宮殿北蔵祕書之府黄圗云蕭何

造其下礲石爲渠以導水𠩄蔵入𨵿𠩄得秦之圗籍

成帝綏和元年封孔吉爲殷紹嘉侯匡衡梅福以爲宜封孔子丗爲湯後劉向說

上宜興辟廱設庠序未作而罷

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均爲襃成侯

 漢表殷紹嘉侯在沛郡襃成侯在瑕丘今兖州瑕丘縣後漢孔僖傳

 平帝時封孔均追謚孔子爲襃成宣尼公建武十三年復封

均子志爲褒成矦子損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

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學帝還視之十九年又𦍒太學中元元

年起辟廱

眀帝永平二年臨辟雍行大射飬老禮十五年至魯詣孔子宅

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㑹白虎觀議五經同異元和二年至魯

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扵𨷂里作六代之樂大㑹孔氏男子六

十二人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及七十二子於𨷂里還幸太學

 洛陽記太學在洛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宫八里講堂長十丈

 廣三丈述征記在國子學東二百歩漢官儀辟雍去眀堂三

 百歩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扵中行大射禮永平四年

 八年和帝永元十四年順帝陽嘉元年二年靈帝熹平六年並臨辟雍孔子宅在兖州曲阜縣

 故魯城中歸徳門内𨷂里之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東北也

 梅福曰今仲尼之廟不出𨷂里永平二年郡縣學校行郷飲

 祀孔子猶未立廟也梁天監四年初立孔子廟唐武徳二年

 始詔國子學立廟正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北宫白

 虎門扵門立觀

順帝永建六年脩繕太學凡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水經注漢置太學扵國子堂東石經東有一碑陽嘉八年立

 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壊永建六年九月詔修

太學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作畢碑南面刻頌

 靈帝初平四年太學行禮𦍒永福城門臨𮗚其儀光和五年幸太學

靈帝熹平四年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太學門外

 水經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扵太學講堂前東側

蔡邕自書丹扵碑洛陽記髙一丈許廣四尺

魏文帝黄初二年封孔羡爲宗聖侯

晉封二十三世孫震爲奉聖亭侯後魏延興三年封二十七

世孫乗爲崇聖大夫太和十九年孝文幸魯親祠孔子廟改

封二十八世孫珍爲崇聖侯北齊封三十一世孫爲恭聖侯

周武帝改封鄒國公隋文帝仍舊封煬帝改封紹聖侯唐正

觀十一年封裔孫徳倫爲褒聖侯開元二十七年以孔子後

爲文宣公宋太平興國二年孔宜𥫄封文宣公至和二年

 無擇言不可以祖謚加後嗣詔封宗愿爲衍聖公今世𥫄

 魏太和十六年謚孔子曰文聖尼父唐正觀二年升孔子爲

先聖十一年尊爲宣父武后封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謚爲

文宣王宋祥符元年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謚玄聖文宣王五

 年改謚至聖





困學紀聞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