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寶鑑/卷二十

卷十九 國朝寶鑑
卷二十
作者:權擥 申叔舟
卷二十一

中宗朝三

编辑

己卯十四年

编辑

春正月。副提學趙光祖等請罷女樂。上以慈殿內宴時無樂而難之。司諫金絿引列女傳令瞽誦詩之語。請使瞽奏樂。上以爲然。○以尹倬爲同知成均館事。倬始從朱溪君學。燕山甲子編配。上之初年。由直講至大司成。久專作新之任。宋麟壽李滉。皆其所講授。嘗於大學庭中。對植文杏二株。戒學者曰。根深者末必茂。至是擢爲同知館事。○三月。大司憲趙光祖言。今大臣臺臣。各執意見。若非至誠協贊。何以致治乎。世宗朝大臣黃喜詣長生殿。工曹判書金宗瑞爲設饌頗豐。喜怒招問。此物出自何處。宗瑞謝罪於車塵之間。退謂人曰。吾嘗將三軍拓六鎭。未有如此惶懼之時也。可見當時朝廷之體貌。今則凡所施設。未見自大臣出也。上曰。不必以苟同爲和。唯當相與協心也。○信平君康允禧訴于上曰。金友曾見臣言。金淨等欲去靖國功臣。臺諫請治友曾亂言之罪。下獄訊之。安瑭曰。士類欲行三代之事。而以言語刑人。何以服人心也。上命竄友曾於慶興。○上聞趙光祖墜馬。遣醫問疾賜藥餌。○夏四月。設賢良科。擢掌令金湜等二十八人。上御勤政殿。親策薦擧士。及坼號。上喜甚。敎政院曰。古人謂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今予求賢如渴之時。多得美士。布列朝廷。此國家之福也。如金湜正合師儒。而拘於未出身。不得叙之。今居壯元。其下盡一時佳士。予甚喜焉。遂以金湜爲司成。○同知經筵事金安國白上曰。宋史。記太后與神宗論事甚詳。閨門之言。非史官所得記。自古宮中有女史。人君言語擧動。悉書之。故外人知之而書於策。請依古制置女史。上曰。中國則女子亦能文。故女史得其人。而今時恐未易也。○薦擧科後。將行弘文錄。上謂大臣曰。弘文錄。以圈點多少取人。無乃狹窄乎。安瑭曰。臣赴京時。見六部三閣老皆詣闕。問之則曰。通政司堂上缺。故會議可代人。書其名置卓上。各加圓點。以點多者爲最。中朝之制。亦如此矣。○五月。以金湜爲大司成。湜爲司成。學者多聚學舍。及遷直提學。聞而還散。其在家時。學者或有買家就其隣者。○以金安國爲全羅道觀察使。政院以講官請留之。上曰。安國前按嶺南。已有治效。又欲使興化於湖南也。不從。○命中外行鄕約法。時趙光祖金湜等言。化民成俗。莫善於鄕約。呂氏以匹夫不得推行天下。而但施之一鄕。觀周禮立黨正族師。以相勸導者。實鄕約之法也。今宜倣周制。大立䂓模。上從之。他日上以鄕約設施。問于經筵官安處諴。對曰。近聞京城之民。聚而相戒言。不善之事。國有禁憲。不可犯也。上曰。鄕中自相率勵。則刑罰從而省矣。然京城則不可設法行之。尋命京城五部官。分給呂氏鄕約于坊里。○秋七月。設書肆于京城。○上嘉鄭譍奇遵張玉等之才。將欲不次擢用。趙光祖言于上曰。三人者皆明白通敏。他日可大用。然譍年纔三十。遵與玉皆未滿三十。何必不循資格也。古者四十強仕。必待道明德立。然後就仕。大抵老成人居上列。則朝廷尊而萬事和。爲國之道。必重名器。安瑭亦以爲言。上從之。譍天姿超邁。文法西京。遵金鏗玉潤。學慕濂洛。時人目爲雙璧。○命國忌日入侍時。上下服色。一依朱文公家禮。用淺淡服。○上問刑曹判書金淨曰。罪囚多死云。予甚惻然。何故至是也。淨對曰。囹圄偪窄。氣欝不通而然也。或言宜增設而廣之。然臣爲司寇。不能致刑措。乃請增囹圄。何以免四方之譏乎。上命增修之。○以李長坤趙光祖李耔爲元子輔養官。上御思政殿。召見輔養官。元子便服侍坐。拱手對案。嶷然如成人。上命讀小學。元子讀之。聲音淸亮。分析其旨。已通大義。上憑案俯聽。喜形於色。光祖曰。聞元子聲音甚仁厚。誠國家之福也。古之明王。敎太子必以仁厚爲主。今因其天資而敎導。尤易爲力。然不須急迫。要使從容浸漸。成就其德性也。○九月視學。上以大牢祀先聖。時月星明穊。籩豆靜嘉。上陞降拜跪。肅然嚴敬。但聞佩聲鏘鏘而已。祭罷御明倫堂。命同知事尹倬。大司成金湜。司成李得全。吏曹正郞丁玉亨。講易泰卦。儒臣申光漢。舍人閔壽千。掌令朴薰講尙書無逸。大學生李若水李宗慶崔景弘講大學。討論文義。以及治道。環橋門觀者。以千數。○冬十月。上聞左議政申用漑卒。欲擧哀。政府禮官難之。遂止。趙光祖白上曰。昔者許稠之卒。世宗哭之哀。聲徹于外。君相。古人比之元首股肱。可不重歟。上然之。○十一月。命追正靖國功臣冒濫者七十六人。上召見政府六曹判尹三司長官。安瑭等極言冒功之可削。上始難之。及諸臣力請。上乃敎曰。遭時艱虞。宗祊阽危。越予寡德。罔敢自恤。厥惟我二三藎臣。協力奮庸。匡扶我社稷。拯拔我兆庶。弘濟艱難。丕恢先緖。予罔敢鮮厥功勤。命錄勳籍。用垂永久。然事屬倉皇。不克秉用衷斷。用淆我功宗。輿論激起。不糓其敢不曰與有咎焉。嗚呼惟天惟祖宗。付畀我丕基厥艱大。今不大整頓。以樹國脉。以答天命。而曰尙有後日哉。其三等以下七十六人。追正冒濫。塞功利之源。○諸道有日變。上避殿减膳。下敎責躬。○下大司憲趙光祖等于獄。旣而編配。初上倚任光祖。所言必從。光祖亦感激殊遇。知無不言。遍引國中知名士。布列朝端。由是士志雅飭。吏務廉白。百姓男女異路。治化於斯爲盛。然新進之士。自以爲千載一時。唯恐時月之間。不盡復三代制度。論事風發。太無其漸。又嚴於斥小人。南衮少有時望。諸人惡其回邪。每稱南小人。擯不與交。衮積懷憤憾。切齒甘心。顧無隙可乘。會京外地大震。上憂懼不寧。衮欲因此以危言動上潛於禁苑木葉。以甘汁寫走肖爲王四字。使山蟲緣食成文。且以洪景舟因贊成被彈。有怨於光祖等。慫惥景舟女煕嬪。以朝權民心。盡歸光祖等語。日夜流入於上及請削靖國勳之論起。諸勳臣譁然大恐。衮因羣怨。遂與景舟及沈貞等。夜由神武門上變。上召領議政鄭光弼。以告之故。光弼涕泣明其不然。上意稍解。及光祖等下獄。都下約徒爭詣宮門。投䟽乞貸。大學生李若水等三千餘人。號哭闕外。聲徹大內。衮等益以此實其言。遂命光祖及金淨奇遵金湜金絿等並遠竄。其餘李耔安瑭以下諸人。流削有差。尋因衮貞言。光祖淨遵賜死。○十二月。敎觀象監曰。候氣重室。初因金安國建白而設之。欲驗卽已。鄭光弼請常行。故至今因循不廢。然先王亦驗之卽罷。其終不可已乎。觀象監啓言。先王時。只驗冬至黃鍾律。盖黃鍾爲十二律之源也。命只驗黃鍾律。

庚辰十五年

编辑

夏四月。冊元子爲王世子。上御殿受百官賀。○五月敎曰。武備則備邊司堂上。於經筵略聞予敎矣。成均敎育之方。雖屢下敎。不見成效。其召大司成。勉以予意。○秋九月。上御夕講。特進官金世弼奏曰。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匹夫有過。猶思改之。况人主處億兆之上乎。五六年間。聖上銳意思治。新進喜事之輩。爭進好古之說。變更祖宗舊章。大臣雖見其弊。不敢發言。至於上下乖離。情意不通。朝廷不得已有所處置。然趙光祖輩。夫豈有奸心。但學問未成故。卒至於誤國事爾。殿下始則尊寵無比。一朝斷然賜死。書之史策。萬世之下。將謂何如也。臣恐自此以後。雖有知遇之臣。不能自安矣。左議政南衮等。請正世弼妄言之罪。上曰。豈可以講說而罪人乎。不聽。

辛巳十六年

编辑

春正月。濟州牧使李耘啓請開屯田以備荒政。蠲貢物以寬牧卒。從之。○命直提學徐厚。製克敵弓鞭條箭霹靂砲及一百二十斤弩之制。下軍器寺廣造。以爲武備。

壬午十七年

编辑

夏四月。日本小二殿使送功夫首座。來獻龍鏡石三枚。黃質白文。光彩瑩徹。可數毛髮如錦石。上命却之。○秋七月。副提學徐厚等。因灾異上䟽言。培士氣專學官。嚴軍政愼用人。且請裁减備邊司提調。上曰。軍旅之事。當主於一。備邊司提調雖不可全廢。今提調半於朝廷。其議减之。○冬十月。行王世子冠禮。上御勤政殿。受百官賀。

癸未十八年

编辑

春二月。親耕耤田。○三月。上酌獻于先聖。試諸生。○秋八月。遣成世昌如京師。獻倭俘。倭奴藤原中林等。寇上國寧波府。殺邊將掠人民。漂到黃海境。守臣捕獲以聞。上遣世昌奏獻俘馘。並還被搶漢人。中朝臣李承勛上䟽曰。昨見朝鮮國王奏稱。倭奴打攬上國。至殺官兵。不伏天誅。偸生弊境。仰仗皇靈。勦殺幾盡。幷將賊首二俘。首級三十三顆及長箭船牎等物。差刑曹參判成世昌齎領。幷將搶回人口王漾等八名。獻之闕下。臣等相顧動色。殊覺懷慙云云。皇帝降勑褒諭。○冬十二月。命平安道節度使李之芳等。驅逐閭延野人。先是野人金阿宋可等。自富寧移居閭延茂昌。墾田設柵。勢漸難制。邊臣請發兵逐之。上命廷臣議。備邊司堂上高荊山等言。宜早圖之。上遣敬差官李芄。往審虜情。芄歸奏如邊臣言。遂下諭于咸鏡道廵邊使曺潤孫。觀察使許硡。南道節度使潘碩枰。平安道觀察使金克成及之芳等曰。主成哈嘗歸順於我。許居茂昌越江之地。爲國藩衛。彼虜不念我恩。誘引他種。沿江列居。部落彌蔓。屢諭斥遠。還肆惡語。失今不圖。後難爲計。苟非然者。豈忍驅我赤子。以就危地哉。卿等與士卒。咸悉予意。仍賜之芳毛衣弓矢櫜鞬。○量田于江原道。

甲申十九年

编辑

春正月。星州牧使李賢輔有善政。下諭嘉奬。特賜表裏。賢輔禮安人也。燕山時爲史官。多直筆。且屢忤旨。方史獄起。燕山忘賢輔名。只稱鐵面而髯者。追係于獄七十餘日。又因燕山之誤點得釋。人以爲有命云。○夏六月。下內藏攻守圖術于政院曰。此書藏于內已久。名物多難曉。其召徐厚問之。問之。厚言。此守城戎器之制也。唐宋以前。無此書。其序有中統年號。必是元世祖時所撰也。因逐條指陳。上善之。○冬十月有雷異。敎曰。朝中粃政。野人幽怨。未有甚於此時。而中外羣僚。山林秀俊。爭尙晦匿。無有進言者。豈予少樂聞之量。而以言爲諱耶。抑以予爲不足與言耶。興念至此。慙痛亘中。玆欲虛懷洗心。冀盖前愆。惟爾衆庶。無諉吾君不能。凡予闕失。極陳無隱。○十一月敎曰。六鎭守令。以有名望文臣交差。則隣官亦必畏憚。及其遷秩還朝。亦可與議邊事也。非特咸鏡道。如平安道邊邑守令。亦令交差。○量田于全羅道。

乙酉二十年

编辑

春正月敎曰。京城門外。曾令有司植桑。其遣史官觀其勤慢。○平安道癘疫大熾。死者七千七百餘人。命下送醫方類聚辟瘟方。遣官行厲祭于棘城。又祭于宗廟社稷。○夏六月。政院啓言。成宗朝。朝士有疾。則隨其症給藥。今大司諫蔡忱。身有瘡疾。非龍腦難治。請令兩醫司量給。許之。○以尹倬復授大司成。倬以疾解官。成均生員鄭世球等上䟽曰。尹倬之爲大司成。于今八年。啓迪成就得其道。誘掖奬勸盡其方。今其去矣。疇不歎憫。昔陽城出刺道州。大學諸生。請留而不聽。至今爲縫掖恨。願殿下急收改職之命。上卽命還授倬大司成。後倬爲開城留守。大提學李荇又請仍任。○下孔聖遺像及歷代君臣遺像于弘文館。命大提學李荇及知製敎。分製其贊。○命置東宮書筵兼官。分上下番。輪次進講。○冬十月。諭兩界兵使曰。驅逐野人之後。防禦甚重。卿等皆盡職。實難其代。今命仍任。特賜貼裏二領。裹肚一領。唐靴氊具。戍邊將士各賜衲衣八十領。魚膠二百斤。箭竹四萬。○司成李純。得革象新書於中國。有觀天之器。名曰目輪。純按書製進。制極精巧。命置觀象監。○命館學儒生。限十朔計圓點滿百後。始許赴試。○十一月。領議政南衮等。以歲歉請减百官祿。上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苟非極凶。不可减也。○大司憲孫仲墩等上䟽曰。近年以來。水旱相仍。殿下軫念民生之艱食。爲設常平倉。德至渥也。然有司奉行。大乖本意。和糶失宜。反無益於百姓。昔成廟因旱災。特减京畿所進魚肉。願殿下取法焉。殿下好賢樂善。出於天性。旁求俊彦。如飢如渴。爲銓曹者。注擬任情。薰蕕相雜。智愚莫辨。昔成廟命衣冠子弟。不學無才列於庶任者。悉令汰去。生員進士通經史識時務者。擧而用之。願殿下取法焉。士習。國家之元氣而爲治之本也。古者蒙養以正。長敎以格致誠正。所以爲他日經濟之本。今儒者不受詩書之敎。先懷媒爵之念。昔成廟召四學生徒謂曰。國家設學。預養人才者。將以治國安民也。汝等不勤於學。幼學壯行之意安在。願殿下取法焉。上嘉納之。○命常參時。弘文館官員全數入參。時李荇言。成宗朝常參時。弘文館官員全數入參。自廢朝時。此法廢弛。反正後因循成例。只上下番入參。宜復祖宗故制也。從之。○十二月。以直提學沈思遜爲滿浦僉使。上曰。滿浦是我國門庭。其任重矣。况本道有日變。宜用文臣之有武才者。沈思遜陞堂上。遣之使諳關防。他日可與議邊事也。○是歲饑。命分賑飢民於弘濟普濟兩院。婦女令五部計口分米。

丙戌二十一年

编辑

春三月。命至親相訟者。並勿聽理。○夏五月。永興府使徐厚。裒集兵制。名曰軍門要覽。又輯古將帥可法可戒者數十卷。名曰將訓元龜。上䟽投進。○敎八道觀察使曰。承宣之任。敷民彜敦禮俗。使一道皆知孝悌之行。長幼之序。而近來任此責者。類以簿書爲急。不究其本源。敎化陵夷。風俗頹靡。可勝歎哉。鄕飮酒禮。尊高年尙有德。習敬讓之風。絶暴亂之萌。卿其詳考禮文。以時而行。使知尊卑長幼。以化民成俗。○秋九月。命錄淸白吏忠臣之後。○幸西郊觀穫。

丁亥二十二年

编辑

春二月。上釋菜于文廟。御明倫堂。親執爵。賜領中樞左右相及侍講官。仍與討論經旨。儒生之精通文義者賜第。○三月。賜敬嬪朴氏。福城君嵋死。時東宮有灼鼠之變。春坊官上䟽言之。上命鞫宮人。按狀有是命。後辛丑。王世子上䟽曰。天顯之親。一氣而分。喘息呼吸。相爲流通。雖或有非常之變。出於慮外。古之人猶有以恩掩之者。妖孽之作。雖曰朴氏。嵋也焉知。嵋之一女。棄在民間。與庶人無異。孩提之女。亦何罪也。二妹年幼。不預其事明矣。屬籍亦絶。由臣一身。兄弟之變。至於如此。孟軻有言曰。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乎。今臣侍居東宮。恩寵極矣。使二妹一姪。尙班下賤。反躬思之。顔厚忸怩。伏惟垂憐焉。上感其言。命給翁主職牒。復其屬籍。中外讀䟽。往往有泣下者。○冬十二月敎曰。人君深居九重。不知稼穡之艱難。故自祖宗朝。有內農作。皆象豳風七月圖。自甲戌至今廢之。將至十五年。今欲使世子豫知。其令該司。從簡修之。

戊子二十三年

编辑

春二月敎曰。國家如有用兵之事。則牧塲生馬。難以赴陣。預爲點出分養於各邑。使之調習。○夏四月。政院啓言。昌德宮後苑。有淡烟門。不合大內門名。上命改以永肅門。○冬十月。上謁英陵。試儒生於賓仙館。試武士於淸心樓。行養老宴於愛蓮亭。

己丑二十四年

编辑

春二月。上親耕耤田。○王妃率內外命婦。親蠶于昌德宮後苑。先是命定親蠶壇基。禮曹相其古壇。稍移而新築之。○夏五月。上御朝講。領事鄭光弼奏曰。古者不得志退居田野者。率皆以文章爲事。今雖退居田野。不樂爲文章。此專由國家敎養失其道也。上深然之。

庚寅二十五年

编辑

春正月。分遣御史沈彦光于京畿。姜顯于忠淸道。趙仁奎于黃海道。審察賑政措置。○慈順大妃昇遐。○冬十月。葬貞顯王后于宣陵。减畿甸田租。○十一月。上謁宣陵。以黲袍行祭。遂改衰服祭新陵。

辛卯二十六年

编辑

春二月。賜几杖于領議政鄭光弼。光弼時年七十。○夏六月。彗星見。上避殿减膳。下敎求言。○秋八月。上行朔祭于孝敬殿。敎曰。予假寐齋室。夢先后謂予曰。欲嘗蔓菁湯。驚悟問之。蔓菁湯久不用於祭奠云。卽令供進。自今四節供進。以爲常。宮中稱爲誠孝所感。

壬辰二十七年

编辑

春正月。䆠官李承豪有罪下獄。敎曰。內官不過出納命令而已。今以滯訟。將下敎承傳色。李承豪乃敢阻擋。此䆠官與政之漸。其令訊之。明日侍講官宋麟壽言。處分嚴正。中外咸服。昔成宗嘗曰。䆠寺狎之則無禮。若有所犯。不可少貸。今日之擧。深得防微杜漸之道也。○二月敎曰。朝廷用人。當量才授官。能經術者用之於成均。知營繕者用之於將作。知音樂者用之於樂院。知戎政兵械者用之於武庫。知天文地理者用之於雲觀。隨其能而任之。則庶官得職。羣才無不擧。其諭吏兵曹。○夏四月。諭八道觀察使曰。連歲凶荒。百姓阻飢。遇災修省。在我一人。而不違農時。以播百穀。則責在字牧之官。卿其申移郡縣。均給種穀。及時勸督。使守令親行省耕。毋有惰者。以副予憂民之意。

癸巳二十八年

编辑

春三月。庭試堂下文臣。○夏六月。命武勇可堪將帥者。雖在軍伍中。別爲選用。○秋九月。上將親享太廟。會有雷異。臺諫言。當靜處戒懼。不宜動駕。上曰。古有不謹祭祀而致災者。禮所當爲。務盡其誠。亦戒懼之道也。○冬十一月。上行夜對。檢討官具壽聃奏曰。燕山十餘年間。制度紀綱。蕩然無餘。及聖朝改紀。人心一變。頃因士林不識時宜。自以爲身逢明主。可以展布所蘊。事多過中。至於詭激。是以罪之。然其本心則尙廉恥崇正學。故朝廷無貪汚之習。外方少請托之事。今乃並與其事而廢之。律己者排之。挾書者斥之。士氣頹靡。無復餘地也。上曰。罪其人而革其事。可謂矯枉過直矣。司經李浚慶曰。作成人才。非一朝可致。世宗培養得其道。故人才極盛。成宗朝。文學之士亦輩出。不幸遇廢朝。儒林盡殲。朝廷一空。及聖上撥亂反正。年少有志之輩。遭遇聖明。謂唐虞之世復見於今日。作事無漸。人心不便。故不得已罪之。然自此以後。士氣摧沮。不復振起矣。日者下敎有曰。祖宗朝士大夫罕置重典。聞者莫不感激。近來小學近思錄。爲世大禁。若有讀此書者。則指爲己卯之黨而非笑之。其人雖罪。其書何罪也。上心善之。賜酒三酌。命依成宗朝故事。經筵官與承旨互相問難。趙仁奎問。西漢尙忠厚。東漢尙節義。節義果無弊乎。壽聃曰。西漢忠厚之風。終爲偸靡。故光武矯其弊而崇節義。使嚴光之徒。爲世標準。及至末流遂成黨錮。然其國脉。由是扶持。雖以曹操之奸雄。不敢去臣位。皆崇節義之力也。下逮唐之淸流。宋之濂洛。皆一時名流。而小人指之爲黨。故國隨以敗。人才之關治亂。不亦昭昭乎。浚慶因言安處謙之獄多濫。上卽命政院。取處謙獄案。並䟽釋。○十二月。遼東人董禮等五百餘人。來耕威化島。上命移咨都司禁之。盡撤其家。

甲午二十九年

编辑

秋八月。上謁聖于文廟。仍行大射禮宴。宴畢張侯。上發乘矢三獲。王世子繼射。衆官以次射畢。獲者賜表裏。不獲者立飮觶。明日饋儒生于闕庭。賜酒樂一等。大司成尹安仁。進正心箴。賜表裏一襲。又賜儒生米二百石。○九月。幸七德亭閱武。命侍臣製安不忘危詩。

乙未三十年

编辑

春二月。設加德鎭于熊川。置僉使。上御朝講。特進官曺潤孫奏曰。加德島巖石矗立。不可泊船。若設置鎭堡於此。又置烽燧。則可與多大浦安骨浦。通報邊警。達于京城。且倭船多泊於羊膓串而竊發。若加德有守。則賊何能來犯乎。上命政府兵曹。與知邊事堂上會議施行。○夏五月。上觀稼于西郊。仍駐望遠亭。觀水戰。○秋八月。上將謁齊陵。遣官祭于長湍坡州高陽三邑鄕校。至松都。遣官祭于高麗太祖墓。親行酌獻禮于穆淸殿謁陵。還詣開城府成均館。行酌獻禮。賜儒生米百斛。試文士於明倫堂。試武士於滿月臺。大臣等啓言。拜穆淸殿。則思聖祖創業之艱。見滿月臺。則監前代衰亡之由。凡所歷覽。必按其跡而究其故。豈不益切於披往牒戒靑史乎。古人云殷鑑不遠。在夏后之世。今日所鑑。莫如前朝。上嘉納。回鑾所過邑。饋老人孝子。

丙申三十一年

编辑

夏五月。命設纂集廳。續撰國朝寶鑑。副提學成倫等啓言。今以纂集事。將開春秋館。考見實錄。事體重大。况祖宗可法之事。盡載國朝寶鑑。今雖更撰。亦無可加。至如廢朝可戒之事。瞻聽未久。不須纂集。上曰。自古有大事。考實錄例也。况撰寶鑑。不考實錄可乎。纂集廳已設。不可止也。○冬十一月。上閱武于箭串。

丁酉三十二年

编辑

春正月。命禮曹考正上下衣服之制。初我國衣服。好爲濶袖長裾。幾至曳地。每爲華人所笑。至是天使來言其不合華制。於是上命禮官。考據大明會典。參以國初古制。定爲常式。頒示中外。命自閏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後。法司禁其不如式者。○夏五月亢旱。上親祈雨於太廟。又詣風雲雷雨壇行祀。乘輿去盖曰。此宋帝却盖不御之意也。是夕大雨。○秋八月。上釋菜于文廟。御明倫堂試士。大司成李希輔獻太平箴。○冬十月。金安老及其黨許沆許洽蔡無擇等有罪賜死。告廟陳賀。釋鄭光弼等竄。復李荇官爵。初安老以吏曹判書爲南衮所斥竄。在謫聲言。己卯士類可收用。聞者頗嚮之。又使其子延城尉禧。愬其寃事。下三公議。得釋還朝。假托公論。圖濟己私。廣樹黨與。翕張威福。搆竄領議政鄭光弼。左議政李荇於極邊。而代爲左議政。又以私憾。竄曺繼商金克成。會尹元老私語安老事於尹任。安老聞之。巧設機關。爲蜚語欺臺諫。以爲元老將謀害士林。臺諫啓竄元老。亡何。大司憲梁淵等。覺其見欺於安老。遂論啓安老。上歎曰。危而不扶。將焉用彼相哉。遂引見領議政尹殷輔及諸臺諫問曰。權奸竊弄大柄。而趍附者衆。國其殆哉。今欲大定是非。卿等其各無隱。於是諸臣悉陳安老罪惡。又論沆洽無擇三凶。推安老爲領袖。聲勢相倚之罪。並命遠竄。尋賜死。釋光弼繼商克成元老等。荇在謫已沒。命復其官。○敎曰。予承艱大之業。于今三十餘載。未見治效。而朝廷之上。奸臣作黨。專擅威福。一入一逐。虧國體甚矣。書諸史策。豈不愧乎。惟爾士大夫。各修其職。勿以私嫌相害。勿以朋黨相傾。俾朝野共和。○護軍崔世珍。集字類作韻會玉篇。又類抄小學內篇。名曰小學便蒙。以進。上嘉奬之。命授僉知。

戊戌三十三年

编辑

春二月。上御朝講。侍講官李彦迪奏曰。國家大事。大臣揔領之。朝廷得失。臺諫糾察之。至於帷幄侍從之臣。則輔養君德。是其職也。顧今朝局。反覆無常。元氣委薾。風俗頹敗。其源盖由於殿下知人不明。執德不固也。伏願剛以執德。終始如一。明以察物。分辨邪正。大抵攀緣宮禁。以希進用者。非正人也。特立朝端。不尙詭隨者。乃君子也。上欣然嘉納曰。君人之道。安有大於知人乎。予卽位以來。朝廷屢變。實由不知人也。當加警省焉。○選淸白吏。觀察使宋欽。左通禮尹翼。郡守鄭淵。檢詳李彦迪。主簿鄭梅臣。命加一資。○三月。上率王世子幸成均館。酌獻先聖。退御明倫堂試士。○冬十月。命招大臣六卿敎曰。予年已五十一。精神志慮。大不如年少之時。我朝太祖恭靖太宗魯山相繼傳位。世祖未豫時。亦有此事。今世子賢而長。予欲退享餘年。領中樞鄭光弼。領議政尹殷輔等。率百官力請收還。世子涕泣固辭。上乃止。

己亥三十四年

编辑

夏四月。僉知崔世珍進儒賢奏議皇極經世書說。特命加階。○秋八月。上率王世子幸大學。與儒生講論。○奉恭靖大王定安王后影幀于璿源殿。以影幀至自外方也。○命刊頒棠陰比事。折獄體要於中外。大司憲尙震。以刑獄多濫而請之也。○全州府尹李彦迪上䟽曰。爲治之要。其綱有一。其目有十。何謂一綱。理亂休戚之幾。未有不本於人主之一心。而正心之要。必由學而得矣。殿下始初勵精。勤御經筵。頃年以來。浸不如初。講官展讀數章。無䂓諷道義之益。宰相陳啓細務。無陳善納誨之實。經筵進講。每取編帙浩繁之書。徒費歲月。有志勤道遠之歎。願殿下舍末流專本源。日接儒紳。講論精微。則全體立而大用行矣。何謂十目。一曰嚴家政。殿下家法之正。固無可議。但前有掖庭怙寵之變。後有陰邪亂政之禍。除拜判斷。或不盡出於至公。願殿下惕然警省。柔媚不干于聦明。愛幸盡决于道義。嚴宮禁杜邪徑焉。二曰養國本。春宮一德無瑕。三善俱隆。第進講之書。多用史記。非所以明理造道也。選名德備勸講。以明性治心爲本。間以古今治亂。則本末兼盡。聖工全矣。三曰正朝廷。朝廷者四方之本源。必有紀綱風節。然後可以張理上下。不至於委靡。頃者奸兇竊位。與奪决於恩讎。威福生於呼吸。無一人忘身徇國直斥其奸。國家不至於淪喪。僅一髮耳。願殿下懲前慮後。明示好惡。勵風節振綱維焉。四曰愼用舍。殿下聞人之賢。雖踈遠揀拔無遺。知人之邪。雖貴寵誅竄不貸。非至虛至公。何以如此。第數十年來。進退誅擢。不合於公論者多矣。願殿下用捨之際。如大明之無私照。則陰邪之窺伺。無隙可投矣。五曰順天道。天心好生而無私。聖人亦好生而無私。殿下惻怛寬大之旨屢下。而吏惰奉行。民不受惠。割剝無改於前日。窮蹙有甚於曩時。至於刑罰。人命所關。而頃者權奸擅政。專務深刻。屢起大獄。仁愛之心。豈不惻然追悔乎。願殿下仁民恤刑。以順天道。庶可弭災變而來福祥矣。六曰正人心。人心者安危之本也。殿下撥亂反正。士習一新。而不幸正氣消於上。陰邪長於下。奸臣專擅。擧朝風靡。若復遲之數年。其不至於上書頌德乎。今朝廷更化。宜思立敎化振綱維。以明民彜之重。則人心正而風俗變矣。七曰廣言路。頃者之弊。同己爲正。異己爲邪。士林多唯諾之態。朝著無謇諤之風。奸兇資之。罔上行私。今朝政更張。宜革曩時之習。以新淸明之治。願殿下建中和之極。聽言惟其是非。則壅塞之患。無自生矣。八曰戒侈欲。恭儉者壽福之源。侈欲者危亡之本。殿下享國旣久。侈意漸啓。宮庭器玩。頗尙侈靡。王子第宅。務極宏麗。財匱民窮。實由於此。周書曰。文王以庶邦惟正之供。厥享國五十年。盖人主約己澤物。則身安體舒。人悅天佑。斯有永年之休。願殿下法天地之節。固邦本享天心焉。九曰修軍政。治兵之務。在於選將帥訓士卒。廣儲畜利甲兵修城堡。而其本則和與信也。古之爲將者。有投醪之惠。有吮疽之恩。故可與俱死。今則主將視士卒如草芥。士卒視主將如仇讎。人心不和。衆志不信。此土崩之勢也。至於西北二界。備禦尤重。而撫綏之策。莫急於蠲稅貢减逋負。以蘇疲氓。選將帥擇守令。以施惠政。而朝廷又嚴黜陟勸懲。以激勵將士。則庶幾人心和而衆情信矣。十曰審幾微。易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國家理亂興衰之端。皆自毫釐。至於不可禦。自頃以來。朝廷不和。邪正雜糅。數十年間。民愁於下。天怒於上。聖心未一。讒邪乘隙。則反泰爲否。直在呼吸間矣。願殿下炳吉凶之幾。審否泰之理。不見預圖。則庶幾消患於未萌。不蹈往轍之覆矣。上曰。李彦迪忠君愛國之誠。何異眞西山哉。一綱十目。皆是格言。燕閒披覽。所益必大。世子觀之。亦必有補。其楷寫二冊以進。彦迪特加一資。輔導之責。當付此等人。魚得江亦宜加資。使兼左右副賓客。尋召彦迪爲兵曹參判。○遣奏請使權橃等如京師辨誣。時聞皇朝重纂會典。遣橃等申請。帝降勑曰。爾國宗系事。我成祖及武宗朝。具有明旨。朕亦具悉。但我高皇帝祖訓。萬世不刊。至如會典所載。則他日續纂。宜詳錄爾詞。朕方嘉爾忠孝。可無遺慮也。

庚子三十五年

编辑

秋七月。命文武二品以上。擧遺逸之士。左議政洪彦弼薦權習。左贊成蘇世讓薦崔繼成。判尹金安國薦徐敬德。刑曹判書柳仁淑薦成守琛趙晟。刑曹參判金正國薦禹成勳。兵曹判書柳灌薦辛百齡。大司成李彦迪薦金就成曺植。知中樞權橃薦琴軸。大司憲南孝義薦鄭弘翼。戶曹參判張籍薦金大有。皆極一時之選。其餘數十人。亦知名士也。上命銓曹。量才授官。

辛丑三十六年

编辑

春三月。右參贊宋欽以年老乞骸歸鄕。上召見賜酒。欽時年八十三。全羅監司宋麟壽。爲搆耆英亭於其鄕。以榮之。○夏四月。副提學李彦迪。直提學李浚慶。應敎柳辰仝。校理權轍李滉等。上一綱九目䟽。上嘉納。○生員李世銘上䟽言。戊午以來。賢士屢敗。至于聖朝。士氣稍蘇。而黨禍又起。小人勃橫。一時名士。盡誣爲奸黨。竄斥殆盡。人心沮喪。今若釋用廢臣。洞開言路。則可以扶士氣復善治也。上命謄書還入。○五月。命釜山僉使以武臣擇差。先是釜山有接待倭人。檢察京商之事。故僉使擇送文臣之有武才者。至是金安國等言。釜山與薺浦近。脫有不虞。其所以禦之者。莫如武士之勇健也。命如其言。○以周世鵬爲豐基郡守。豐基卽高麗大儒安裕之鄕也。世鵬就其舊居。建白雲洞書院以祀裕。左右有序。爲儒生棲息之所。始開基掘地。得銅器三百餘斤。貿書而藏之。勸課不怠。士多興起。東方書院。始起於此。○秋七月。遣進慰使李霖如京師。慰皇朝太廟災也。○九月。擢李彦迪爲右參贊。先是。彦迪請歸養其親。上曰。以侍從兼輔養。亦有違於一子歸養之法。往來省覲可也。俄而吏曹首擬彦迪於金海府使。上曰。此人宜在朝廷。何爲擬外任也。至是超拜右參贊。○冬十月。上幸文廟。謁先聖試士。○大司憲宋麟壽等上箚曰。親賢疇咨。君道之要。陳善納誨。臣職之當。故四門之闢。帝舜所以廣聦明也。十日之寒。亞聖所以警君心也。古之欲正君心者。必以廣延賢士大夫爲急。使非僻潛消於啓沃。豈區區細務所可同日語哉。國家於朝講。旣有臺諫入閤故事。猶以爲未也。又引特進官。輪侍講論。其意甚美。而近者大臣言。特進侍講爲無益而欲廢之。上詢親賢之道。下進踈賢之策。引君當道。固如是乎。上嘉納。

壬寅三十七年

编辑

春三月。遣御史任說于全羅道。李滉于忠淸道。金䃴于慶尙道。閔筌于京畿。察賑政。○秋八月。上御朝講。參贊官李浚慶奏曰。祖宗朝。視事則不開經筵。經筵則不爲視事。近來合爲一事。故講學之功未精也。上是其言。○敎曰。宋太宗詔求遺書募中外。有以書上者。視卷帙多寡酬賞。其不願送官者。借寫而還其本。由是四方之書爭出矣。我國雖小。官藏書籍外。募納優賞。如宋時。則致書可多。其諭禮曹。○九月。淸州民於田中得銀樽四。觀察使上進。上命造銀盃。分賜政院春坊藝文館讀書堂。

癸卯三十八年

编辑

春正月。上聞前大提學金安國病。亟遣承旨。賫藥問疾。及卒。悼惜之。賜賻祭加等。○夏五月。副提學柳辰仝等上䟽曰。己卯之士。以迂遠狂狷之質。有好古尙志之心。又信殿下好善之誠。謂三代至治。可以指日。倡小學之敎。不能無紛擾促迫之弊。萋斐一織。打盡士林。並與其書而詆毁之。如宋朝僞學之禁。將雖覆軍。其可疑兵書之難行。醫雖殺人。其可謂古方之難用乎。上曰。小學敎人之本。豈可以己卯人而廢小學乎。近來人心士習。大不如前。上下莫不憂歎。此䟽之言。大關治體也。○冬十一月。命政院書入欹器銘。政院言。欽敬閣中。四節雜象及稼穡艱難。備在其中。請以孔子欹器銘。並令書入。以備觀戒。從之。

甲辰三十九年

编辑

春三月。上御朝講。參贊官宋世珩言。己卯人過激誤事。非其本心。趙光祖亦憂時輩過激。類多裁抑。而反爲其所短。以此觀之。光祖最賢也。其臨死詩云。愛君如愛父。憂國如憂家。白日臨下土。昭昭照丹衷。平生所守。可徵於此。而他人幾皆復官。獨光祖尙未復。士林爲之痛惜。今若明示好惡。則士習不期美而自美矣。上首肯良久。○夏五月。以徐敬德爲厚陵參奉。敬德松都人。結廬花潭之上。聚徒講學。其學硏窮自得。類橫渠。襟懷冲曠。類康節。留守宋㻩。欲以其孝行啓聞旌褒。敬德詣府庭懇辭得止。至是以薦授職。亦不就。○戶曹參議李名珪奉使如京。歸獻豳風七月圖。卽元學士趙孟頫所畫。大明學士宋濂所序者也。特賜法醞奬之。○倭奴侵境。朝議請拒絶之。尙震曰。倭本化外之類。不可以治民之法治之。前朝倭入江華雲峯。其阿只拔都者。驍勇無敵。賴我太祖神武。李豆蘭佐之故。終能摧敗。不然殆矣。聞馬島土地磽薄。加土石上。耕麥而食。若不通我國。則無所資生。必爲窮寇。不可輕易拒絶也。從其言。○秋九月。奪尹任告身。罷尹元衡職。上召左議政洪彦弼等謂曰。兩尹自相朋黨。一爲世子。一爲大君。甚不可也。自古人主於外戚。厚以待之。威以服之。此保全之道也。遂並罪之。○冬十月。賜書筵官宴于明政殿庭。時世子已讀畢綱目。上敎曰。世子學問高明。通鑑綱目一百五十餘卷。今已畢讀。是予十年所講者也。儲副賢良。朝廷共知。予欲傳位。退閒養病。若使世子。早習國事。則豈不美哉。仍賜書筵官宴于明政殿庭。珍膳交錯。歌皷喧轟。三殿御後苑臨觀。時人稱爲太平盛事。○十一月。上不豫。左議政洪彦弼等請進見。上戴翼善冠。加朝服擁衾而坐。世子伏於側。上命引燭。把筆臨小紙。欲書不能成。仍屢屢言及禪位世子之意。左右莫不掩泣。明日昇遐于歡慶殿小寢。王世子卽位。羣臣議上德行功業。上謚曰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廟號曰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