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補音 (四庫全書本)
國語補音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五
國語補音 雜史類
提要
〈臣〉等謹按國語補音三卷唐人舊本宋宋庠補葺庠字公序安陸人徙居雍邱天聖二年進士第一厯官檢校太尉平章事樞密使封莒國公以司空致仕諡文憲事迹具宋史本傳自漢以來註國語者凡賈逵王肅虞翻唐固韋昭孔晁六家然皆無音宋時相傳有音一卷不著名氏庠以其中鄯州字推之知出唐人然簡畧殊甚乃採經典釋文及説文集韻等書補成此編觀目録前列二十一篇之名詳註諸本標題之異同後列補音三卷夾註其下曰庠自撰附于末知其初本附韋昭注後後人以昭註世多傳本遂抄出别行明人刋本又散附各句之下間多脫誤盖非其舊此本猶從宋本録出其例存唐人舊音于前舊音所遺及但用直音而闕反切者隨字増入皆以補注二字别之其釋正文者大書其字夾註其音其釋韋時句者亦大書其字而冠以註字為别較陸徳明經典釋文以朱墨分别經註輾轉傳寫遂至混合為一者頗便省覽自記稱舊本參差不一最後得其同年宋緘本大體為詳因取公私書十五六本與參互考証以定是編其辨證最為詳核惜其前二十一卷全佚僅存此音也又庠此音實全收唐人舊本而附益其説故謂之補諸家著録惟署庠名殊為失考今仍標唐人于前以存其實焉乾隆四十四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鍚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國語補音原目
周語上第一
周語中第二
周語下第三
魯語上第四
魯語下第五
齊語第六
晉語第七〈或於國語次行别題晉語一下復曰武公案此卷唯載武公一節其餘盡記獻公驪姬事則後人妄加明矣〉
晉語第八〈此亦於卷外題晉語二下復標曰獻公諸本不一〉
晉語第九〈卷外並題曰晉語三自此以下至第十五皆如此〉
晉語第十
晉語第十一〈此卷題曰襄公〉
晉語第十二〈此卷題曰厲公〉
晉語第十三〈此卷題曰悼公〉
晉語第十四
晉語第十五〈此卷題曰昭公〉
鄭語第十六〈或題曰鄭桓第十六〉
楚語上第十七
楚語下第十八
吴語第十九
越語上第二十
越語下第二十一
補音三卷〈庠自撰附於末〉
案諸本題卷次敘各異或有先題國語卷第幾作一行次又別題曰某語次下又別題曰某公疑皆後人以意妄自標目然不能得其定本未知孰是庠家舊藏此書亦㕘差不一天聖初有宗人同年生緘假庠此書最有條例因取官私所藏凡十五六本校緘之書其間雖或魯魚而緘本大體為詳又題號諸篇較若畫一並不著卷字但曰某語第幾其間唯一國有一篇或二三篇則加上中下以為別然不知此目興自何世及何人論次決非丘明所自造葢厯世儒者各有章句並擅為部第莫可知已唯此本題卷不與諸家類今輒據以為正云
國語補音原序
按班固蓺文志種別六經其春秋家有國語二十一篇注左丘明著至漢司馬子長撰史記遂據國語世本戰國䇿以成其書當漢世左𫝊秘而未行又不立於學官故此書亦弗顯惟上賢達識之士好而尊之俗儒弗識也逮東漢左𫝊漸布名儒始悟向來公穀膚近之說而多歸左氏及杜元凱研精訓詁木鐸天下古今真謬之學一旦氷釋雖國語亦從而大行葢其書竝出丘明自魏晉以後書録所題皆曰春秋外𫝊國語是則左𫝊為内國語為外二書相輔以成大業凡事詳於内者畧於外備於外者簡於内先儒孔晁亦以為然自鄭衆賈逵王肅虞翻唐固章昭之徒竝治其章句申之注釋為六經流亞非復諸子之倫自餘名儒碩士好是學者不可勝紀厯世離亂經籍亡逸今此書惟韋氏所解𫝊於世諸家章句遂無存者然觀韋氏所叙以鄭衆賈逵虞翻唐固為主而增損之故其注備而有體可謂一家之名學惟唐文人柳子厚作非國語二篇攟摭左氏意外微細以為詆訾然未足掩其鴻美左篇今完然與經籍竝行無損也庸何傷於道因略記前世名儒𫝊學姓氏別之
後漢大司農鄭衆字仲師作國語章句亡其篇數漢侍中賈逵字景伯作左氏春秋及國語解詁五十一篇左𫝊三十篇國語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卷唐已亡
魏中領軍王肅字子雍作春秋外𫝊國語章句一卷隋志云梁有二十二卷唐志亦云二十二卷
吳侍御史虞翻字仲翔注春秋外𫝊國語二十一卷吳尚書僕射唐固字子正注春秋外𫝊國語二十一卷吳中書僕射侍中髙陵亭侯韋昭字𢎞嗣注春秋外𫝊國語二十一卷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二十一卷與今見行篇次同
晉五經博士孔晁注春秋外𫝊國語二十卷唐志二十
一卷
右按古今卷第多不同或云二十一篇或二十二或二十卷然據班志最先出賈逵次之皆云二十一篇此實舊書之定數其後或互有損益葢諸儒章句煩簡不同析簡併篇自名其學葢不足疑也要之蓺文志為審矣又按先儒未有為國語音者葢外内𫝊文多相涉字音亦通故也然近世𫝊舊音一篇不著撰人名氏尋其說乃唐人也何以證之據解犬戎樹惇引鄯州羌為說夫改善鄯國為州自唐始耳然其音簡陋不足名書但其間時出異聞義均雞肋庠因暇輒記其所闕不覺盈篇今因舊本而廣之凡成三卷其字音反切除存本說外悉以陸德明經𫝊釋文為主亦將稽舊學除臆說也惟陸音不載者則以說文字書集韻等附益之號曰國語補音其間闕疑請俟鴻博非敢𫝊之達識姑以示兒曹云宋庠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