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上海商业职工学习星火日夜商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事迹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1972年2月1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在伟大七十年代的第一年,上海商业战线出现了一面鲜艳的红旗——星火日夜商店。这个单位的职工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市商业单位树立了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星火”的先进事迹正在上海商业战线广泛传颂,“星火”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正在商业战线发扬光大。许多商店合理安排人力,主动延长服务时间,扩大经营项目,增加花色品种,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整个商业战线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

更多的“星火”在出现 编辑

一九七○年八月,星火日夜商店的先进事迹在报上刊登以后,上海商业战线迅速掀起了学“星火”的热潮。一年多来,通过学“星火”,许多商店出现了革命性的喜人的变化:人的思想在变,经营作风在变,店的面貌在变。象“星火”商店那样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单位越来越多。上海沪江饭店就是在学“星火”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

黄浦江十六铺码头附近的沪江饭店,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工农兵群众从店门口经过。过去,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这家饭店一度只经营所谓有“特色”的高级饭菜,把广大工农兵拒之门外。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通过开展学“星火”的活动,这家饭店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以“星火”为榜样,把工农兵当作亲人,处处热情照顾,千方百计让工农兵顾客在这里吃饱、吃好。有些顾客吃的菜凉了,他们主动拿去回锅再烧;对患有残疾、行动不便的顾客,服务工作更加周到。人们来到这个饭店,就象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广大工农兵群众热烈赞扬这家饭店为“工农兵的贴心饭店”。

红霞棉布店认真学“星火”的事例也在上海商业战线传开了。他们打破行业界限,在卖布的同时,开展了套裁衣片的业务,为国家、为人民节约了大量棉布。为了搞好这项工作,这个棉布店的职工们走出店堂,到附近里弄和服装工场征求意见。现在,他们供应的衣片已增加到二十三个品种,一百三十五个规格。同时,这家商店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工农兵顾客传授裁剪知识。一年多来,他们供应了六万多件省料套裁衣片,由于合理裁剪,为国家节约了一万二千多米棉布。

前锋皮鞋店是学“星火”的又一先进典型。他们放下“名店”架子,从方便工农兵出发,在做好柜台服务工作的同时,增设了修鞋的服务项目。有人认为名店搞修补,不象样子。职工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勤俭节约的教导,狠批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他们说:“我们做的只要是工农兵需要的,就象样子。”近一年来,这家商店已修补了二万多双皮鞋。

如今,在上海商业战线上,这种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得到广泛发扬。以卖带修、整旧翻新一类的服务项目,各行各业都开展起来。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这样的大店,到只有三、四个职工的小店,都积极开展修补业务。全市有一千五百多个修配服务网点和一支拥有二万八千五百多人的修配服务队伍,成为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是一场思想革命 编辑

上海商业战线广大革命职工从实践中认识到,学习星火日夜商店,最重要的是要以“星火”为榜样,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狠抓“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自觉地改造世界观,把立足点坚定地移到工农兵方面来。

上海胜利日夜商店和“星火”是同类型的商店,“胜利”学“星火”也比较早。这个商店第一次派人到“星火”去参观学习时,依样画葫芦地只学到一些表面的东西。看到星火商店装了一只公用电话机,他们回店后也装一只公用电话机;看到星火商店备有打气筒,他们也搞一只打气筒。但顾客反映,他们还缺乏“星火”日夜商店职工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年年初,商店领导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再次到“星火”去取经,着重学习了“星火”日夜商店职工努力改造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回店以后,深入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抓世界观的改造。他们围绕着“为什么人”的问题,开展查方向、查态度、查感情的“三查”活动,逐步提高了服务质量。职工的思想变化了,商店的服务方向也就明确了。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实行了通宵服务,并且根据工农兵的需要,增加了服务项目和品种;许多商品还降低了零售起点,半两饼干或糕点,半钱茶叶,商店都可以供应。工农兵群众在深夜遇到困难,需要商店帮助解决,他们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胜利”日夜商店跨入了先进行列。

一年多来,上海实行日夜服务或早晚服务的商店星罗棋布。象“胜利”这样实行通宵服务的商店,现在全市有二百多家,其中有食品店、饮食店、菜场等;增设早晚服务柜的粮油店、南货店、水果店、百货店和增加早晚服务时间的浴室、理发店等已有一千三百多家。

服务性行业的许多饮食店、理发店、浴室、旅馆学习“星火”以后,批判了把服务工作看成是“侍候人”的错误思想,广大职工坚持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上海红哨旅社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张床位的小型旅馆,他们除了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外,主动接待一些病人,帮助一家医院解决病床不足的困难。这样做虽然给服务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端茶送饭、送医、送药、洗衣擦身、洗脚、洗澡,全心全意为病残旅客服务。病残旅客亲热地称呼红哨旅社是工农兵的“病员之家”。上海广中理发店认真学习“星火”的先进经验,在实践中摸索服务工作规律,定期上门为老弱病残的工农群众理发。他们还根据工农群众的需要,恢复和发展了治疗落枕、脱臼等服务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赞扬。

上海商业战线上涌现出的学“星火”的先进单位,有一年突变的典型,也有发扬继续革命精神,先进更先进的单位。上海静安区第六粮油商店是一九五八年的全国先进单位,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为军烈属送粮,服务质量一向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象这样的先进单位,要不要学“星火”?开始时,有些同志认为“第六粮店名气响,学不学‘星火’一个样”。针对这种骄傲自满情绪,商店领导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观点,严肃批判了那种夜郎自大的思想,几次到“星火”取经,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做得好上加好。他们合理安排人力,主动延长营业时间,实行通宵值班服务,工农兵顾客随时都能在这个店里买到粮油。他们看到顾客的米袋漏了,就为工农兵顾客准备了缝补米袋的针线包,有时还主动热情地帮助工农兵顾客缝米袋。他们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掌握服务规律。如早晨顾客赶上班的多,要求急,他们就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加快工作速度。这个商店的职工还克服了单纯商业观点,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推动居民节约粮食。商店的领导深有体会地说:只有斗倒骄傲自满思想,才能学好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思想革命化 编辑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开展学“星火”的活动中,许多商店的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狠抓自身思想革命化,带头实践,同群众一道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

上海静安区长寿支路菜场在开展学“星火”的活动中,有人提出要把菜场的半夜市改为通宵服务。革委会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领导成员不同意这个意见,认为:“菜场潜力不多了,通宵服务难办。”菜场革委会主任曾维甫没有马上表示意见。他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导,到菜场职工中听取意见,许多职工说:“我们半夜市收摊的时候,许多中班下班的工人还没买到小菜。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个问题应当解决。”老曾听了广大职工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学“星火”,群众有高涨的革命热情,关键在于领导思想革命化。

在第二次革委会会议上讨论提高服务质量问题时,老曾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教导,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使大家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在这个基础上,领导成员统一了认识,积极带领群众,实行菜场日夜服务。革委会主任和其他领导成员深入到第一线跟班参加劳动,虚心听取工农兵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了使夜市顾客买到鲜嫩的蔬菜,这个菜场的职工主动争取公社、生产队的支持,在每天下午把蔬菜直接送到菜场;水产组的职工充分发挥革命积极性,到鱼市场提前运鱼,使夜市顾客能买到鲜活水产。他们还根据夜市顾客急于赶车回家休息的特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把一些蔬菜按照不同的规格,称好、装好,使工农兵顾客减少等候时间,携带又方便。

上海民康中药店党支部书记许开林也是一个在服务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带头人。有一次,有个顾客到“民康”去买一种“白塔松”草药,营业员告诉他商店里没有经营过这个品种,这位顾客也就失望地离开了这个药店。不久,这个顾客又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写了一封信给“民康”,询问他所需要的草药商店来货没有。许开林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商店革委会的一次碰头会上提出,要设法替顾客采购到这种草药。这时有的同志说:“这种草药见也没有见过。”许开林看出这个同志的畏难情绪,就同大家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给大家添增了力量。一位革委会成员积极和有关单位联系,终于在一个草药店里找到了这种草药,并及时给那位顾客送上门去。由于领导的带头,“民康”中药店学“星火”的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上海市商业战线学习星火日夜商店的活动还在继续深入开展。广大干部和职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决心戒骄戒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更好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商业战线的大好形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