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 (四庫全書本)/卷03

卷二 大戴禮記 卷三 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大戴禮記卷三
  漢 戴德 撰
  保𫝊第四十八
  保傅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
  凡三十一世
  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
  凡三十七世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非甚相遠也
  孔子曰性相近
  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
  暴卒疾也
  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迺生因舉以禮案各本作太子及生固舉之禮漢書賈誼傳作太子迺生顔師古注迺始也魏書李彪傳所引作因舉以禮與新書合今參據改正古即殷周時也
  使士負之
  卜其吉也
  有司齊肅端冕案齊肅各本訛作參夙興今據李彪傳所引改正見之南郊見於天也
  齊肅案各本訛作參職今訂正謂三月朝也端正也冕服之正
  過闕則下
  敬君典法之處
  過廟則趨
  逕闕故下案逕各本訛作遥今據儀禮經傳通解改正望廟則趨
  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時教固巳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武王崩成王十有三也而云在襁褓之中言其小
  保保其身體
  保謂安守之
  傅傅其德義
  傅猶敷也
  師導之教訓
  師傅之教大同也師主于訓導傅則受而述之書序曰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成王為左右也
  此三公之職也
  今尚書説三公司馬司徒司空也古尚書及周禮説義與此同故先儒論者多依此為説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卿也謂之孤也
  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記者因成王幼稚周公居攝又以王少漸聖賢之訓長終封禪之美故據其成事同于太子而始末序之取明殷周之隆師友為先也
  故孩提
  三少又親近故孩提而教之
  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于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日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毋正也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不能毋不正也猶生長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恐其懈惰故以所嗜好而誘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案他本脱去天字今從劉本習貫之為常言人性本雖無善少教成之若天性自然也周書曰習之為常自氣血始
  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其太子幼擇師友亦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學學者所學之官也案各本作則入于小學小者所學之官也今據賈誼新書及漢書訂正
  古者太子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太學也
  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匱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踰矣
  成王年十五亦入諸學觀禮布政故引天子之禮以言之四學者東序瞽宗虞庠及四郊之學也春氣温養故上親夏物咸小大殊故上齒秋物成實故貴德冬時物藏于地惟象于天半見也故上爵也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此五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案輯下舊注輯一作緝乃校書者所加非盧氏注文學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成王學竝正于三公也獨云太傅舉中言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案有下各本衍徹字今從方本
  太子齒于學有榎楚之威成王雖幼固與成人等且王既冠
  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過書而宰徹去膳案此下各本衍夫膳二字今從方本及太平御覽所引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于是有進善之旍
  堯置之令進善者立于旍下也
  有誹謗之木
  堯置之使書政之𠎝失也
  有敢諫之鼓
  舜置之使諫者擊之以自聞也
  鼓夜誦詩
  賈誼云瞽史誦詩然瞽與鼓聲誤也夜史為字誤
  工誦正諫大夫進謀
  工樂人也瞽官長誦謂隨其過誦詩以諷大夫諫之以義後于瞽史
  士傳民語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攘
  量知授業故雖勞能受也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觀心施化故變善如性也
  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
  祭日東壇祭月西坎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所以明有别也
  教天下之别也案别各本訛作臣今從永樂大典本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
  仲春舎菜合儛仲秋班學合聲天子視學而遂養老
  所以明有孝也
  教天下之孝也
  行中鸞和步中采茨案此下舊注一作薺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趨中肆夏車亦應樂節步又中佩聲互言之也爾雅曰堂上謂之行門外謂之趨周禮及玉繅曰行以肆夏趨以采茨此云步中采茨趨中肆夏又云行以采茨趨以肆夏則于大寢之内奏采茨朝廷之中奏肆夏與周禮
  文誤也
  所以明有度也
  教天下之儀也案各本脱之字今從永樂大典本
  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
  玉繅曰凡血氣之類弗身踐
  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皆先正于已
  食以禮
  謂爼豆傳列及食之等
  徹以樂
  于飲食之問又不忘禮樂
  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為非也
  失孝敬禮樂之度也
  明堂之位曰案位當作禮與上所引學禮皆古禮逸篇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
  言能忠誠有立而果于斷割
  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絜亷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文强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後是史佚也
  接給謂應所問而給也史佚周太史尹佚也立道于前承于後置充于左列諫于右順名義也道者有疑則問故或謂之疑充者輔善故或謂之輔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所以長乆者案所各本訛作前今從方本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得也
  賈誼云所上者告訐也然得字之誤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髙傅胡亥
  趙髙宦者秦中車府令胡亥始皇少子二世也
  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昔伊尹諫夏桀桀笑曰子為訞言矣莊辛諫襄王襄王曰先生為楚國訞與是也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鄙語曰不習為吏而視巳事案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
  觀前成事也古諺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鄙猶今言俗語然也
  又曰前車覆後車誡夫殷周所以長乆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案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是不法聖知也秦世所以亟絶者其轍迹可見也然而不辭者是前車覆而後車必覆也夫存亡之變案各本訛作敗今従方本及漢書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縣于天子天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心未疑而先教諭則化易成也
  心未疑謂未有所知時也
  夫開于道術知義理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夫服習積貫則左右已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絫數譯而不能通案絫各本訛作參能下各本有相字今從方本劉本行雖有死不能相為者教習然也
  生而同聲及其長也重譯而曉之不能使言語相通嗜慾不異至于成俗其所行雖有死之可畏猶不相放為者皆教習使之然也
  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則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
  孟子曰君正莫不正也君正而國定也
  書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此時務也
  時猶是也
  天子不諭先聖王之德案諭各本訛作論今從方本及漢書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理不博古之典傳不閑于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恩于父母不惠于庻民無禮于大臣不中于刑獄案刑各本訛作制今據儀禮經傳通解訂正此下舊注無一作輕乃校書者所加非盧氏注文無經于百官不哀于喪不敬于祭不信于諸侯不誡于戎事不誠于賞罰不厚于德不强于行賜與侈于近臣遴愛于疏遠卑賤案遴吝古字通用各本訛作鄰今從方本不能懲忿窒慾
  言不勝其情易曰君子以懲忿窒慾
  不從太師之言凡是其屬案其各本訛作之今從方本太傅之任也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序聲音不中律聲有準乃中律
  進退節度無禮
  節度或為即席
  升降揖讓無容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妄顧咳唾案妄各本訛作安今從方本趨行不得
  趨或為走
  色不比順隠琴瑟
  隱據也言按禮樂之器
  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天子宴瞻其學
  少師與天子宴者也
  左右之習反其師
  左右所習不順于師也
  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應羣臣左右不知已諾之正簡聞小誦不傳不習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冠帶衣服不以制御器在側不以度案此下各本衍縱字今從方本上下雜采不以章
  惑于朱紫不以典章
  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集讓案集通解云當作譙不以節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天子宴私安而易案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
  自放縱也
  樂而湛
  湛以樂也案儀禮經傳通解作過于樂也
  飲酒而醉食肉而餕
  過其性也
  飽而强
  强勉强也
  饑而惏
  惏貪殘也
  暑而暍
  暍傷暑也
  寒而𠻳寢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天子自為開門户取玩好自執器皿亟顧環面
  環旋也
  御器之不舉不藏凡此其屬少保之任也號呼歌謡聲音不中律宴樂雅誦案誦頌古通用迭樂序案迭各本訛作送今從方本輕用雅誦也凡禮不同樂各有秩苟從所好亂其次聲樂之失任在太史者樂應天也國語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也
  不知日月之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大國之忌
  周禮小史職曰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也
  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據易説言也
  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昏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終云爾
  元者氣之始也夫婦化之始也冠昏人之始也乾巛物之始也獲麟春秋終也頌者詩之終也吉禮禮之終也未濟易之終也此其重始令終之義也以言人道當謹始而貴終也
  素成案下云故曰素成則此二字目下之辭各本作素誠繁成因訛致衍今訂正謹為子孫娶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案行下他本衍仁字今從劉本如是則其子孫慈孝案他本脱去其字今從劉本不敢婬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故曰鳯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謂古有斯言
  故曰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斯王業隆替之所由也當重而祕之故置于宗廟藏以金匱也
  青史氏之記曰案此下舊注一曰青史子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宴室郟室次于寢也亦曰側室自王后以下有子月辰女史皆以金環止御王后比七月就宴室夫人婦嬪則以三月就其側室皆閉房而處也王后以七月為節者君聽天下之内政自諸侯以下妻同之也
  太師持銅而御户左案師各本訛作史今據通解訂正太宰持升而御户右
  太師瞽者宗伯之屬下大夫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屬上士二人言太宰因諸侯之稱也樂為陽故在左飲食為隂故在右升所以斟
  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緼瑟而稱不習
  謂逆序若淫聲
  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升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謂非秩若不時緼瑟倚升示不用
  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
  貴中月管
  太宰曰滋味上某
  上某時味
  然后卜名上無取于天
  謂昊旻之事
  下無取于墬
  謂神州及社稷
  中無取于名山通谷無拂于鄉俗
  言不苟易于鄉俗也
  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
  謂避後之諱
  古者年八嵗而出就外舎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而就太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外舎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案各本脱外舎二字今從永樂大典本補虎闈各本作庠門又于師字下保字上雜入庠門一作虎闈六字今訂刪大學王宫之東者束髪謂成童白虎通曰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教子于家也
  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聲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珮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
  衡平也半璧曰璜
  衝牙
  衝在中牙在旁
  玭珠以納其間
  納于衡璜衝牙之間玭亦作蠙
  琚瑀以雜之
  總曰玭珠而赤者曰琚白者曰瑀或曰瑀美玉琚石次玉
  行以采茨趨以肆夏步環中規折環中矩進則揖之案此下舊注揖一作厭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
  橑蓋弓也
  軫方以象地三十幅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鸞和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
  謂視輪也車為月
  此巾車教之道也
  巾車宗伯之屬下大夫二人自青史氏以下太子之事也
  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案此下舊注跂一作跛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太任孕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起惡言故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也古者婦人孕子之禮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孕子之時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也
  成王生仁者養之
  謂乳母也
  孝者緥之
  謂保母也
  四賢傍之
  謂慈母及子師
  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此前有與計謂諸公也
  而後有與慮案此下各本衍也字今從劉本方本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朝諸侯而一天下由此觀之王左右不可不練也白虎通曰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報告之義天以髙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髙以報天附梁
  甫之厚以報地明以成功事就有益于天地若髙者加髙而厚者增厚矣尚書中候曰昔者聖王功成道洽符出乃封泰山禮緯曰刑法格藏世作頌聲封于泰山考績柴燎禪于梁甫刻石紀號英炳巍巍功平世教白虎通又曰王始起日月尚促德化未宣獄訟未息近不治遠不安故太平巡狩也按古受命之君太平然後行巡狩封禪之事者諒有義也故管夷吾記凡封禪之君七十二家至于三代惟夏禹殷湯周成王而已其封山之禮要于岱禪地之禮别以云繹其故何也以岱宗東方之岳非所易者其于衆山可因義取尚故白虎通以繹繹者為無窮之意亭亭者為德法審著凡封禪之禮周于恒霍及繼體之君獨言泰山及受命者舉其始也封謂負土石于泰山之隂為壇而祭天也禪謂除地于梁甫之隂為墠以祭地也變墠為禪者神之也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闔廬以吳戰勝無敵夫差以見禽于越
  夫差内不納子胥之忠諫外結怨于諸侯無德罷百姓故終縊于句踐也
  文公以晉國霸而厲公以見殺于匠黎之宫
  厲公有鄢陵之勝而驕暴無道及遊于匠黎氏之家為欒書中行偃刦而幽之諸侯百姓不哀救三月而死也
  威王以齊强于天下而簡公以弑于檀案此下舊注一有槀字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槀即臺字之誤各本正文復衍臺字今據注刪
  檀臺名也簡公悼公之子齊侯壬也威王陳敬仲之後田常之六世孫田和之孫也田常弑簡公至和為齊侯其孫號稱王大强于天下
  穆公以秦顯名尊號案各本脱秦字今從方本二世以刺于望夷之宫
  穆公秦伯任好也德公之少子宣公之季弟其孫孝公曰昔我穆公自岐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地廣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顯名尊號謂此也望夷宫在長陵西北長平觀東臨涇水作之以望北夷二世嘗夢白虎齧其左驂殺之心不樂乃問占夢者卜言涇水為祟二世就望夷之宫而祠焉趙髙為丞相二世以天下兵冦之事而責之髙懼誅遂使其壻閻樂將士卒殺之望夷宫之内
  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異也
  君謂齊晉王謂夏殷
  故成王處緥抱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武靈王五十而弑沙丘任李兌也
  武靈王肅侯之子趙武王也舎其太子章而立王子何自號為主父後有太子難李兌圍之于沙丘終餓于沙宫也沙丘今在趙郡鍾臺之南
  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
  國語曰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
  一匡天下
  匡正也謂陽穀之會施四教于諸侯
  再為義王
  陽穀與召陵也
  失管仲任豎刁狄牙身死不葬而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
  葬之為言藏也管仲死桓公任豎刁狄牙使專國政桓公卒二子各欲立其所傅之公子而諸子竝爭國亂無主桓公屍在牀積六十七日十二月乙亥其子無詭立乃棺赴焉七日辛巳夜殯至九月而後𦵏矣
  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復得
  公子無忌信陵君也時魏地多為秦所幷削安釐王二十六年秦昭王卒三十年信陵君率五國之兵攻秦而敗之復得其地
  趙得藺相如而秦不敢出
  藺相如趙惠文王之相也嘗以和氏之璧使于秦完璧而歸及澠池之會又偪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以秦人憚焉故曰趙有藺相如强秦不敢闚兵井陘
  安陵任周瞻而國人獨立
  諸記多為唐雎又賈子胎教與此同安或為𨻳或云秦破韓滅魏而鄢陵君獨以五十里國存者周瞻唐雎之力也
  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復
  昭王為闔盧敗于柏莒而越在草莾包胥裹糧跣走請救于秦遂得甲車千乘步卒十萬敗吳師于濁上王反而國存
  齊有田單襄王得其國
  襄王閔王之子法章也初齊之敗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閔王淖齒遂殺閔王其子法章變易姓名為莒太史家庸齒去莒莒中齊亡臣相聚求閔王之子欲立之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為襄王也以保莒城而布告齊國曰王既立在于莒也襄王五年而田單卒以即墨之師攻破燕迎襄王于莒入臨淄齊故地盡復屬齊封田單為安平君
  由是觀之無賢佐俊士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絶者未之有也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臣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
  昔紂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諸侯有叛之者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文王出牖里求以洛西之田請除炮烙之刑紂乃許之
  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二垂至
  湯嘗出田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上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噫盡之矣乃去其三面而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乃及禽獸于是朝商者三十國二垂謂天地之際言感通之遠淮南子曰文王砥德修政二垂至
  越王不頽舊冢而吳人服
  蓋句踐也
  以其所為順于人也
  皆得民心也
  故同聲則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
  從其類也故詩有伐木之歌易有㧞茅之喻也
  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讐也
  乾時之役管仲射桓公中其鉤
  鮑叔以為賢於已而進之桓公七十言説乃聽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
  垂拱言無所指麾者也
  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于鮑也齊在魯北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彌當聲誤為迷也因言賢者殁猶得士也
  史鰌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
  言死于今一曰即就
  治喪于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屍于北堂
  而猶汝也
  于我足矣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造然失容
  造然驚慘之貌
  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
  進之為卿
  召迷子瑕而退之案各本脱之字今從方本徙喪于堂成禮而後去衛國以治史鰌之力也
  成禮復正室
  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屍諫可謂忠不衰矣
  故論語曰直哉史魚
  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髮陽狂
  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其身以彰君之惡名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解衣被髪為狂而去之
  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
  凡諸侯之卿大夫有功德者則命之立族使其子嗣之以守宗廟鄧元知陳之必亡故以族去昔宫之竒諫虞不從亦族行之
  自是之後殷幷于周陳亡于楚以其殺比干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
  紂以文王十二年殺比干十三年為武王滅陳靈公魯宣九年殺泄冶十一年而楚子縣焉
  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自齊魏至案各本自訛作以脱魏字今從方本及賈誼新書
  昭王易王之子燕王平也能師事郭隗而為之立宫室于是修先君之怨于齊以求士也韓詩外傳云以魏齊至之
  于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于莒
  閔王威王之孫宣王之子齊王地也閔王三十年昭王與晉楚合謀而伐齊齊師大敗樂毅為上將遂入臨淄閔王出奔於衛衛不安去之鄒魯又不納焉遂去于莒也
  燕度地計衆案度各本訛作支今從方本不與齊均也然而所以能申意至于此者案而各本作知今從方本由得士也
  度猶計也昭王曰孤極知燕小力不足以報之然得賢士與之共國以雪先恥孤之願也
  故無常安之國無恒治之民案恒各本訛作宜今從方本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故韓詩外傳曰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其國未嘗不安也
  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今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迹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郤走而求及于前人也太公知之故興微子之後而封比干之墓夫聖人之于當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案此條有脱文賈誼新書云夫聖人之于聖者之死尚如比其厚也況當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興微子之後封比干之墓見于本紀樂記云太公者公襄之也



  大戴禮記卷三
<經部,禮類,禮記之屬,大戴禮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