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入第一卷经第四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十释文。第一会中。前总四十众。大分为二。初一同生。余是异生。故地论云。解脱月是同生众故。又云。同生众请。则知兼有地前。明知不约地位。余释云云。不符论意。云何名为同异生耶。然有二义。一谓杂类。作诸异生种种形故。菩萨得法性身。同人作一类菩萨形故。二菩萨为同者。通诸位故。神等为异。法界差别德故。

其四十众。文皆有三。一标数辨类。二列名结数。三摄德圆周。今初同生众三。初标数辨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标数也。下辨世界。略有三类。一世界。二种。三海。今云世界。则非种非海。权实共许一三千界一佛化境故。或名佛剎佛土。皆准此也。微尘者。七极微量也。谓抹三千界。并为微尘。一尘为一菩萨。则数已难量矣。况举十数。表无尽耶。

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

辨类也。即拣非余众。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从略耳。然有三释。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名菩萨。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萨。三萨埵此云勇猛。谓於大菩提。勇猛求故。摩诃云大。大有四义。一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后二或唯地上。更有诸大。亦不出此。此等并是舍那佛内眷属。动止常随。故云所共围绕。

△二列名结数者。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虽得名千差。而多依行德。行德皆具。而随宜别标。文二。初列十同名。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先十同名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故。后十异名者。显具法界别相德故。总别相融。同一法界。今初十名之普。是别之总。普下十异。显即普能别。普义方成。此是古今诸佛。同行普贤之行。随於诸位。差别不同。纵成正觉。亦普行摄。故先明之。

言普贤者。体性周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已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摄。所以先列者。为上首故。法门主故。法界体故。一切菩萨无不乘故。无一如来非此成故。令诸闻者见自身中如来藏性。行普行故。上虽多义离释。今从别称合释。无处不贤。名曰普贤。即体普也。此一为总。余九为别。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

二德普。谓称性之德。充於法界。以为最胜。委照无遗。如灯之光。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

三慧普。徧照严剎。决定高出故。

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

四行普。内行圆净。智焰外烛。故称为妙。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

五音普。具一切音。演佛净土深广高出之行故。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

六智普。照佛法界无尽境故。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

七心普。智宝严於心顶。通行等华高出物表故。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

八觉普。徧觉性相。声皆悦机。故无不归者。

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

九福普。障无不净。称真无尽故。

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十相普。无光相之光相。徧益众生故。六相圆融思之。

△二列十异名。

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十德十山皆依大海。十地十度皆依佛智。海中看月。净而且深。依智严剎。深而且净。如海即大。如月即明。故以名也。

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

讲如雷震。故曰云音。辩才泛滟。犹如海光。又海上有光。天涯无际。佛智起用。一念普周。净惑无穷。名无垢藏。

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

修治二严。犹如净宝。秘密高显。故有髻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

法王出现。作用自在。二严圆满。为功德光。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

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珠。

普智云日幢萨摩诃萨。

慈云智日。互相资映。长劫普应。高出如幢。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

坚利智慧。与精进俱。故得称大。智为行本。若脐为寿因。

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

戒等行发。是为香焰。种智高直。故曰光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

智光徧照。是大明德。称真适物。名深美音。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大智发光。徧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以称大。

△二结略显广。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二。初别叹胜德二。

初二句就缘叹。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至)共集善根修菩萨行。

前句往因同行。显主伴有由。毗即徧也。卢遮那光明照义。回就方言。应云光明徧照。然有二义。一身光徧照尽空法界乃至尘道。二智光徧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具德无边。故立斯号。又毗者。种种义。卢遮障义。那者尽义入义。即种种障尽。种种德圆。故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即身亦徧。非唯光徧。又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即德圆义。又云。净波罗蜜灭有相处。即障尽义。又云。乐波罗蜜不得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即证入义。又云。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应即真为本师矣。此经文证本品当辨。

言共集善根。即备道资粮。修菩萨行。即作所应作。云何共集。互为主伴故。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称共集。

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后句从德海生。明长为辅翼。谓佛德无边。积集妙宝。智定盈洽。故称为海。从生有四。一从自佛善根海生。谓已圆十身故。二从本师海生。佛为胜缘。曾已摄受授法。令行得成满故。三与遮那同。於余佛海生。以上云共集故。四从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诸佛。共同平等一味。但称性修。即是从生。不拣自他。故梵本云。与佛同一善根海生。

△第二就行德以叹。夫大士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崇德故进齐佛果。广业故行弥法界。虚心故智周万法。而不为外身。故功流来际。而非已故德难名矣。略分为三。初自分因行德三。

初自利行圆。

诸波罗蜜悉已圆满。

诸度行满。谓六度十度八万四千多劫积集。究尽事理。故云圆满。

慧眼明彻等观三世。

十眼明彻。分别名慧。照瞩称眼。障翳斯尽。智无不瞩。故云明彻。五眼之中。慧眼观理。理无异味。故云等观。十眼之中。慧眼观事。事无不见。故名等观是则委见其事为明。深达其性为彻。欲以一眼合诸具通事理。但举其慧。

於诸三昧具足清净。

深定已满。三昧者此云等持。远离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诸者。其余诸缘亦一境故。真如三昧为其定体。随境入别。尘数多端。故云诸也。横则无定不穷。竖则深入无际。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云清净。

△二利他行满有三句。即三轮化益。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语含四辩。即正教轮。辩谓巧显深理。才谓巧应机宜。万法咸演。则广大无涯。千难殊对。则无竭尽。故如海也。又海遇风缘。则洪浪云涌。智逢机请。则口辩波腾。请者既许无边辩。亦广大无尽。

具佛功德尊严可敬。

身业神通轮。谓三业无失。智深叵挠。为具佛功德。故得外仪俨若肃然可敬。

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意业记心轮。根义总明。文含性欲。言如应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时。器有大小。授法无谬。化谓教化。即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伏谓调伏。即应折伏者。而折伏之。由此具行。入正法故。

△三证理位极亦三句。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

证理法也。谓以大智证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性论说有五藏。一如来藏。谓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谓在缠不染。三法身藏。谓果位为功德所依。四出世间上上藏。谓出缠超过二乘菩萨。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复名藏。此义宽通。故今证入。言智无差别者。所证之藏。平等要无分别。方契此则智自无差。即由上义。能所不殊。又此能证智。与所证藏。冥合一味。无有境智之异。故云无差。此复有二。一同无相。故下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二同法界故。则能所各互摄尽故。下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摄如尽故。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如全摄故。若皆一味。岂令智同於境。而无智耶。古德释云。智相尽。故不有。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尔。岂令诸相皆尽。而智独存。是故於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於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即境智非一。境则不碍俗而恒真。智则不废照而恒寂。即境智非异。境则空。有无二智则寂照双融。故云无差别也。上来所释。约真理寂寥与止寂相顺。俗谛流动与观照相顺。起信等中。且为此释。未尽其源。以令照真。不得名照。照俗之时。不即寂故。今正释者。谓言用则同而异。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则异而同。境智无异味故。同故无心。於彼此忘心契合故。异故不失於照功。智异木石故。故真智照理。境则唯寂。智则寂而常照。若约照俗。则以后得智。照差别之境。若约融真俗者。境则真俗不二。智则权实双行。亦为一味。而不失止。以虽双行。而即寂故。若约三观及融境智。至下常辨。

证佛解脱甚深广大。

证果法解脱者。谓作用自在。如不思议法品说。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总有十种。广如彼说。即用而真故甚深。用无涯畔故广大。上穷彼际。故云证也。

能随方便入於一地(至)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得位极。谓普贤身徧於六位。随在一位。以愿海力。持於一切。故旧经云。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今此文顺西国。若顺此方。应云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以愿海力。摄持一切地也。然有引梵本广明此中句数开合不同。不必应尔。何者夫译梵为唐。诚乃不易。苟文小左右。贵於旨不乖。中若理不可通。则正之以梵本。译人意近。则会之以旧经。言异意同。何必广引。言恒与智俱者。明智穷来际。文含二义。一望前。谓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不离一地。如一地。余地亦尔。是故因门尽於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二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虽有二义。顺前义胜。

△二胜进果行德二。初得果法。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

入佛密境。此有二意。一佛即密境。以三业业具非余测故。谓非色现色。摩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现量。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而徧。一多不足异其体。全为法身。一毛不可穷其际。此身秘密也。佛言声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无际。身子对而不闻。非自非他。若天鼓之无从。犹谷响而缘发。无边法海。卷之在一言。无内圆音。展之该万类。是谓佛口密也。意则无私。成事等觉。尚不能知。密之至也。皆广大无涯。超绝奇特。故云希有。

二佛之密境。谓即一乘如来知见禅定解脱深入无际帝网之境。时乃说之。故云希有。久默斯要。甚为秘密。又权实隐显。唯佛方知。故云秘密。今洞见其源。故云了达。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

入佛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等。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故。智慧平等。德无增减故。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二佛所证法平等。即第一义。此二无二。称此而了。故名善知。

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明得佛位。谓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一甚深难知广明地。乃至第十名毗卢遮那藏海智地。此十同是佛地。约德用成别。今普光明当其第一。普即广义光明。即明甚深难知。此文虽略。义在普中。举初摄后。理实皆践。又普光明亦十地之总。总不出於普法智光故。

入於无量三昧海门。

证佛三昧。谓海印等定。皆深广如海。并通一实。故得称门。

△二起果用文有三业。

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

一现佛身业。徧世同事。

总持广大集众法海。

二同佛意业。总持大法。

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三得佛语业。能转法轮。不退有四。一称理不退。无改说故。二应机不退。无虚发故。三利益不退。闻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动故。复有四种不退。谓信位证念。今当第四念不退也。

△三二行无碍德。谓引摄佛德。不碍修因故。文有五句。

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

一引摄佛德。然有二义。一则行成摄果。二则诸佛同加。

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

二随佛徧生不拣净秽也。

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

三供佛集福。十方无边。三世无际。此一切佛皆供养故。欢庆有遇。不住福相故。长时无厌。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

四长为辅翼。义通真应。

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五悲愿调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体普愿摄物。令证菩提。方显智体圆足。

△二总结多门。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无得而称也。菩萨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类取。故云如是无量。

△第二异生众中。总三十九众。相从为三。第一杂类。诸神众。第二八部四王众。第三欲色诸天众。今初有十九众。通名神者。灵祇不测故。文皆三假。初金刚神众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

标数。

执金刚神。

辨类也。以执持此杵守护佛故。然一一类皆通有所表。如地表心地。海表德海等。观其叹德。则知通意。今此表般若坚利。导於众行。到彼岸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

然诸众立名。皆随所得法门。为物立称。那罗延者。此云坚固。由见佛妙色皆不可坏。故受此名。

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

见佛身毛。犹如日轮现种种光。速摧障恼故。名曰幢。

须弥华光执金刚神。

见佛身光映蔽一切。犹如须弥显于大海。神通等法。如华开敷故。

清净云音执金刚神。

圆音随类。如雷震故。

诸根美妙执金刚神。

现为世主。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

智光演法。令爱乐故。

大树雷音执金刚神。

宝饰妙相。如华严树。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

福深相妙。炳着光明。如师子王处众无畏。

密焰胜目执金刚神。

慈眼视物。为吉祥目。神通之焰。密现物前。

莲华光摩尼髻执金刚神。

雨此严具及光明故。下诸众。皆类此。知至得法处。名当自显。恐厌繁文。下略不释。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十句分二。初二句总彰愿行。

皆於往昔无量劫中恒发大愿愿常亲近供养诸佛。

由昔愿力。得预法会。常为亲侍。

随愿所行已得圆满到於彼岸。

由今行满故能徧侍。

△二八句别显满相。

积集无边清净福业。

福积净业。

於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达。

智达定境。事定之境。随事百千。理定之境。即真如实相。不思议定。则以无碍而为其境。今皆智照。故云明达。

获神通力随如来住。

通随佛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入用难思。

处於众会威光特达。

处众超绝。

随诸众生所应现身而示调伏。

应物调生。

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

随佛化形。

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守护。

护佛住处。

△二身众神三。初标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

有二义。一身。谓神之自身。众即同生同名。及所随者。凡有其一。必更有二。共有其三。三故名众。能所合目。名身众神。二约所主。谓此类神。专以变化多身为佛事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光(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於往昔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

△三足行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足行神。

亦有二义。一谓依止足行众生。及守护故。如下善见比丘。足行之神。持华承足。故下德中。恋仰如来。二足所行处。即道路神通。表修行履佛所行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印手足行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於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

△四道场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

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於中护故。下德中。愿供养佛。表护万行道场。及修行者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於过去值无量佛成就愿力广兴供养。

△五主城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城神。

表行德防御法城心城故。如摩耶处说。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峰光耀主城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於无量不思议劫严净如来所居宫殿。

以己德行。严佛宫殿者。一佛殿为所守之最。莹饰为尊佛故。二主伴善根。互融摄故。三莹饰自心佛安处故。

△六主地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地神。

表深重愿荷负行德故。亦表心地为依持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德净华主地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於往昔发深重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七主山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山神。

通表万德高胜。性皆闲寂。别表智德最高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峰开华主山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於诸法得清净眼。

云清净眼者。名中多有光称。

△八主林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主林神。

表以无漏智。导於众行。森耸建立故。德中云。皆有可爱光明。

△二列名结数。

所谓布华如云主林神(至)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皆有无量可爱光明。

△九主药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药神。

表行德伏惑。资益法身。若约利他。则三业不空。如药树王故。下德中。性皆离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佑物。即进善补益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吉祥主药神(至)益气明目主药神。

总名主药。药既不同。神神各别。吉祥者。主香茅之类也。清净光明。谓乳石之流。名称普闻。如药树王雪山忍草等。明见十方。谓眼药等。约法准之。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十主稼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稼神。

稼者。树五谷也。表万行法味。资益自他。他益称心故。德中大喜成就。

△二列名结数。

所谓柔软胜味主稼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十一主河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河神。

即河伯之流也。表法河流注。润益群品。又於生死瀑流。拯彼漂溺。江河淮济。清浊俱河故。生死法流。此皆神主。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发迅流主河神(至)而为上首有无量数。

△三结德圆满。

皆勤作意利益众生。

勤益生者。谓遇沿流。则平波息浪。逢泝泳则微动轻风。水性之属。深止而住居。陆行之流。富生而应采。导百川而去害。灌万顷而开利。为勤作意利益众生。约所表法。随意消息。

△十二主海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数海神。

即海若之辈。表具含万德。一一皆深广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至)海潮雷音主海神。

三名远尘离垢者。瑜伽八十六云。现断烦恼。离故远尘。彼随眠。离系故离垢。今约近事。尘谓尘境。垢即烦恼。六根对境。了彼性空。故曰远尘。众惑不行。诚为离垢。心境相藉离垢。由於远尘。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悉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十三主水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水神。

通上河海等水。及雨露霜雪等也。表法水含润等多义理故。

△二列结数。

所谓普兴云幢主水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常勤救护一切众生而为利益。

拯溺为救。济危为护。谓已溺邪见贪爱水者。救之。将沈者护之。而为利益。即云雨等润。发生万物也。法合可知。

△十四主火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数主火神。

即宋无忌之流也。以显知慧火。烧烦恼薪。成熟善品。破无明暗耳。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光焰藏主火神(至)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结德圆满。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夫火有二能。一能为益。二能为损。今用益止损。表法亦尔。示慧光以去暗。用益也。除惑苦之热恼。止损也。

△十五主风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风神。

通表方便无住。无所不摧。别表如下。

△三列名结数。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十六主空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空神。

表法性空。别即离染。周徧等亦各如名辨。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净光普照主空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若情尘乱起。翳本性空。智日高升。则情云自卷。空有日。而廓尔无际。智合理。而杳然无涯。故云尔耳。

△十七主方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方神。

即东方青帝等类也。表显邪正方隅。使行无迷倒。

△二列名结数。

所谓徧住一切主方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身智教光。无不引摄。名普放也。无时不放。所以称恒。如日周天。故云相续不绝。

△十八主夜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夜神。

表於无明黑暗。生死长夜。导以慧明。令知正路。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以法为乐。

夜分亡寝。是曰勤修。翻彼长迷故。以法为乐。

△十九主昼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昼神。

於昼摄化。显行德常明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示现宫殿主昼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於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

先修正解。后勤正行。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信因解净解籍信深。昼之义也。上来多主器界故。但名神。准梵本。除金刚神。余皆女神。表慈育故。菩萨同於彼类。以摄众生。自下摄领有情。皆受王称。并是丈夫。

△第二八部四王众。文有八段。前四杂类。后四能统是天王。所统是八部。初阿修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阿修罗王。

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译。为非天佛。地论云。天趣所摄。以多行谄媚。无天实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昙。亦鬼趣摄。谄曲覆故。正法念经。鬼畜二摄。以罗睺阿修罗。是狮子子故。伽陀经。天鬼畜摄。具上说故。由此或开六趣。或合为五。多好斗诤。怀胜负故。或居众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说然有大力者。广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怀胜负谄媚心者。多生其中。

△二列名结数。

所谓罗睺阿修罗王(至)妙好音声阿修罗王。

罗睺。此云摄恼。以能将手隐摄日月。令天恼故。二毗摩。此云丝也。质多罗。种种也。谓此王。能以一丝。幻作种种事故。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诸烦恼。

实者。因果俱慢故。权应偏摧。非不断余。故云及也。

△二迦楼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迦楼罗王。

昔云金翅。正云妙翅。以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此就状翻。若敌对翻。此云大嗉项。以常着龙於嗉中故。此鸟能食鱼龙七宝。然鸟及龙。各具四生。谓卵胎湿化。后后胜前前。劣不能食胜。谓卵生鸟。不能食胎等。胜能啖劣。化食四生。如增一辨。以化食化。暂得充虚。亦表菩萨摄生。故离世间品云。菩萨迦楼罗如意为坚足。乃至搏撮人天龙。安置涅盘岸。

△二列名结数。

所谓大速疾力迦楼罗王(至)普音广目迦楼罗王。

大速疾力者。增一中说。此鸟食龙。从金刚山顶铁杈树下。入海取龙。水未合间。还至本树。是为速疾。大海处摄持力者。即是摄彼命将尽者食之。而龙受三归。及袈裟一缕在身。则不可取。菩萨亦尔。如前引离世间品说。又出现云。摄取善根熟众生。置佛法中。此为命尽。若心有邪归。断见所覆则不可取。普观海者。即周四天下。求命尽龙。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摄一切众生。

大方便力。即虽了众生空。而能入有。是十力止观也。普能救摄。即鼓生死大爱海水。取善根熟者。如出现品说。

△三紧那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紧那罗王。

紧那罗者。此云疑神。谓顶有一角。形乃似人。面极端正。见者生疑。为是人耶。为非人耶。因此立称。依杂心论。畜生道摄。亦云歌神。以能歌咏。是天帝执法乐神。即四王眷属。表菩萨示众生形。而非众生。常以法乐。娱众生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精进观一切法心恒快乐自在游戏。

要勤观察。则得法乐怡神。自他兼乐。为自在游戏。

△四摩睺罗伽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摩睺罗迦王。

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表菩萨。偏行一切。而无行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慧摩睺罗伽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广大方便令诸众生永割痴网。

此类聋呆故。令方便舍痴。

△五夜叉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夜叉王。

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门是也。若从能领。是天众摄。今从所领为名。然四王各领二部。从一立称。夜叉。此云轻捷。飞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领一部。名罗剎。此云可畏。

△二别名结数。

所谓毗沙门夜叉王(至)力坏高山夜叉王。

毗沙门者。此云多闻。以福德之名。闻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余九是夜叉。夜叉即王。虽一是天。又从所领。况九皆夜叉。故非天众。下三例然。如龙中娑竭罗王。岂是天耶。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守护一切众生。

此类飞空啖人故。菩萨示为其王。翻加守护。亦令爱见罗剎。不害法身慧命。

△六龙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诸大龙王。

亦初一是天。即西方天王。此王主二部。谓龙。及富单那。当单那者。此云热病鬼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毗楼博叉龙王(至)无热恼龙王。

毗楼博叉唐三藏译云丑目。毗楼丑也。博叉目也。日照三藏译云。毗。徧也。多也。楼者。具云噜波。此云色也。博吃叉。此云诸根也。谓眼等诸根。有种种色故。以为名。此不必丑。娑竭罗。此云海也。於大海中。此最尊故。独得其名。德又迦。旧云多舌。以嗜语故。正云能害。害於所害。德叉者。能害也。迦者。所害也。谓若瞋嘘视。人畜皆死也。无热恼者。即阿耨达池之龙也。诸龙有四热恼。今皆离故。四热。至下当释。智度论云。此龙。是七地菩萨。须弥藏经云。是马形龙主。又一切龙。总有五种形类。一象形。善住龙王为主。二蛇形。难陀龙王为主。三马形。阿那婆达多龙王为主。四鱼形。婆楼那龙王为主。五虾蟇形。摩那斯龙王为主。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外则云行雨施。散去炎毒。内则慈云广被。法雨普沾。散业惑之热恼。

△七鸠般茶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鸠盘茶王。

初一是南方天王。即毗楼勒叉。此云增长主。谓能令自他。善根增长故。此王更领一部。谓薜荔多。薜荔多者。此云厌魅鬼。余如音义。

△二列名结数。

所谓增长鸠盘茶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学无碍法门放大光明。

此类。障碍深重故。偏明无碍。自学权实无碍。法界智光。以利众生。

△八乾闼婆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乾闼婆王。

乾闼婆。此云寻香。谓诸乐儿不事生业。但寻诸家饮食香气即往。设乐求食自活。因此世人。号诸乐人。为乾闼婆。彼能执乐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宝山间。食诸香粖。即帝释执乐神也。帝释须乐。此王身有相现。提头赖咤。即东方天王。此云持国。谓护持国王。安众生故。此从所领为名。更领一部。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谓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持国乾闼婆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

大法。即大缘起法也。信解故欢喜。深心故爱重。既欢既重。故不替修行。

△第三欲色诸天众。天者。自在义。光明义。清净义。智论云。天有三种。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等。三净天。谓佛菩萨第一义天。今通后二。然诸天寿之长短。身之大小。衣服轻重。宫殿胜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论。起世等经。皆广辨之。恐繁不叙。文中先有七段。明欲界天。后有五段。明色界天。前中即分为七。初月天子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月天子。

月者。缺也。有亏缺故。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冷能照。表菩萨得清凉慈。照生死夜。如云菩萨清凉月等。

△二列名结数。

所谓月天子(至)大威德光明天子。

初一是总。虽标总称。即受别名。下皆准此。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显发众生心宝。

水珠见月。则流润发光。净心遇缘。则慈流智发。生了既发正因显然。生由性成。则了非外入。生与不生无二。发乃发其本心故。显发双辨。

△二日天子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日天子。

日者实也。常充实故。下面亦颇胝迦宝火精所成。能热能照。表菩萨智照故。又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一能破暗。表根本破惑。一能清凉。表后得益物。又依宝性论。法日有四。一破暗如慧。二照现如智。三轮净如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日天子(至)普光明天子。

可畏敬幢者。为恶者畏其照明。为善者敬其辨业。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居者辨业。成就本行等利益也。生长谷稼。开敷觉华等。为增长善根。如出现品。

△三三十三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三十三天王。

佛地论等皆言。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也。下释天名。皆依佛地。

△二列名结数。

所谓释迦因陀罗天王(至)自在光明能觉悟天王。

释迦。能也。因陀罗。主也。具足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主故。更有异释。如音义说。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

发起广大业者。令修普贤行故。以此天居地天之顶。总御四洲。虽胜事颇多。犹惧修罗之敌。若修善者众。则天侣增威。苟为恶者多。则诸天减少。故多好劝发。况受佛付属。大权应为。至如坚常啼之心。施雪山之偈。成尸毗大行。破卢志巨悭。谈般若於善法堂中。扬大教於如来会下等。皆是发起广大业也。

△四须夜摩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

须者。善也妙也夜摩时也。具云善时分天。论云。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又大集经。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分也。随此时别。受乐亦殊故。论云随时受乐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时分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广大善根心恒喜足。

喜足在於第四。今慕上而修。

△五兜率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

兜率陀。此云喜足。论云后身菩萨。於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余为足。

△二列名结数。

所谓知足天王(至)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

彼天。是诸佛上生之处故。令修念佛三昧也。召体曰名。响颁人天为号。通号别号。皆悉念也。不计一方。故云一切。以诸如来同一法界。体德均故。念即明记而慧逾增。持而不忘故无间断。以佛为境。何五尘之能惑哉。

△六化乐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化乐天王。

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又但受自所化乐。不犯他故。名为善化也。变谓转变。转粗为妙。化谓化现。无而忽有。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变化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调伏一切众生令得解脱。

以出世化。故得解脱。

△七他化自在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

论云。令他化作乐具。以自娱乐。显己自在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得自在天王(至)因陀罗力妙庄严光明天王。

寂静境门者。境为入理之处。即是门也。根无躁动故称寂静。根即门也。根无取着。方见境空。合为门也。故鸯掘经云。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物我自在。即广大法门。

△第二色界诸天。众有五众。以第四禅有二众故。然四静虑。摄天多少。下经频列。至十藏品。当会释之。多依十八。初二三禅。各摄三天。皆举最上。以胜摄劣故。但列一下文说颂。徧观诸天。第四静虑。自摄九天。上五小乘圣居。非此正被异生位中。广果至极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别列。初大梵天王众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

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故名清洁。得根本定。名为寂静。

△二列名结数。

所谓尸弃天王(至)悦意海音天王。

尸弃。此云持髻。谓此梵王。项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金色衣。禅悦为食。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具大慈怜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其快乐。

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续。还慜众生。好请转法故。智光照物。不为污行故。身光发挥。若有遇之。身心悦乐。

△二光音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光音天王。

二禅第三天也。智论亦云。第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故。有云。彼无寻伺。言语亦无。用光当语。故名光音。瑜伽。名极光净。谓净光徧照自他处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可爱乐光明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住广大寂静喜乐无碍法门。

定生喜乐。离寻伺故。得寂静名。然凡得之。舍动求静故。非广大味定之喜。非无碍法。今菩萨。即动而静。不散不味。是为广大无碍法门也。

△三徧净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徧净天王。

此天。离喜身心徧净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清净名称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悉已安住广大法门於诸世间勤作利益。

身心徧净。未为广大。物我无二。普益世间。方为广大也四广果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广果天王。

即第四禅。第三天於异生善果此最广故。所有功德。胜下三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爱乐法光明幢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皆以寂静之法而为宫殿安住其中。

此天。离八灾患。世中最寂。今以实智。住本寂之宫。

△五大自在天三。初标数辨类。

无有无数大自在天王。

梵云摩酰首罗。是也。於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论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雨滴。下经同此。智论第一。过五净居。有十住菩萨住所。亦詺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但是第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王耳。

△二列名结数。

所谓妙焰海天王(至)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

三千界顶。非无相不超。非离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释名叹德。多从义便。以顺类殊。若约实德。无不互有。皆可虚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