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三十二

卷三十一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二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三十三

郭鳴遠頭流錄跋

编辑

丁丑仲秋。吾友郭鳴遠。約退而許丈。登頭流山。有紀行二十七篇。時承煕家大人作頭流遊而少殿。訪鳴遠于南泗。泗有都護河公請觀晉人以文。乃以綿蕝行鄕飮禮。講周子太極圖義。人士會者甚盛。分韵述事。鳴遠得古詩一篇。又從大人至大源菴而病。悉賦前日遊頭流者事。爲後記行三十篇合爲一帙。承煕曰頭流天下山也。當得天下士而觀之。而僻寄天荒。不得爲夫子之泰山,晦父之天柱。斯豈非千古之恨耶。士生是邦。不可不一辦枯藜。徜徉靑鶴之背。以慰名山之心。而苟或沁沁而上。泯泯而下而已。則雖日經千萬。實無一於觀也。今據是錄所載。有若一蠧鄭先生之上天王也。得濯纓金公而爲之前。是頭流初一觀也。南冥曺先生之登佛日臺也。高峯先生奇公在日月臺矣。是又一觀也。若夫崔文昌,金佔畢,許眉叟,李密菴諸先生之觀。雖其隻而不偶。無以相發。然亦各一觀也。就而分之則占一山之境界。恣平生之壯觀者。惟南冥先生之觀也。是數觀也。想有在乎流峙融結之外而妙融于心神者。然頭流尙無恙而是數賢者不能以世。無由承聆於風猷之末。是又今日觀者之恨也。余觀泗上一篇介二錄之中。若疣附然。然其管攝之妙。實二錄之磨臍也。觀二錄者。先能熟讀是篇。究得於太極動靜之機。乾坤闔闢之際。則自家胸裡。必有浩浩而無纖翳者。始可語頭流之觀。余故曰太極圖說。亦一頭流行曆也。鳴遠以高峰之妙契四七。謂有得於嶺峰橫直之看。可謂知所觀矣。惜乎不遂踵吾大人。更講五殊二氣一眞之妙於一萬四千丈之頭。編之頭流之史。留作名山之鎭也。退而公附其頭流錄於左方而題之曰余以此詩。附鳴遠詩後者。盖藏之名山之意。承煕亦云。且願承與鳴遠俱各勖勵。無忝厥極。他日上山。又得鳴遠而共之。不負爲頭流觀。

晩歸亭講會錄跋

编辑

亭故我從祖祖父定憲先生講業之所也。鄕道章甫結契其中。寓羹墻之慕。盖歲有會焉。然聲響寢晦。俗習又每下。盃酒之娛日張。而尊衛之實不能副其名。識者患焉。歲己亥暮春。從祖叔父敏窩翁謀鄕友。卽會講諸生經。邀晩求李器汝尸其事。而農山張姬伯又適至。執經而列者百餘人。各以所肄讀四子。間有後進才彥考同訂異。竟日乃止。此其錄也。窃惟念承煕弱歲。陪定憲翁于晴社檜塾之間。于時耉造鼎至。俊彩林森。木鍾迭發。金石相宣。我先君子實修其錄。闡揮精蘊。到今摩挲想仰。邈然若邃古焉。承煕愚不肖無能紹前聞。目見斯道之日淪喪而且白紛如矣。今奉叔父之敎。藉賢德之光。上感興國之事。俯從光霽之食。斯非幸耶。但天下之事。每患名實之相乖。苟以名雖矩步方領。日談天人。亦譌而已。矧卒然一日而談數篇文字者乎。願嗣後諸君子。推實心究實學。論經則必究實理。慕賢則必求實事。講立成規。益恢遠圖。使斯道有賴焉。是亭是會。實與有光焉。謹著其尾。諗諸同志。

勉菴集跋

编辑

勉菴安公詩文幷附錄凡四篇。公不以述作自命。多散藁不收。且經宗嗣寡孤。其拈論名理要語。幾旣於蠧雨。其胤子銓懼其遂湮沒。歲己亥秋。治鉛墨附活字。又遍謁諸君子叙述。復畧備矣。窃惟承煕未及掃公門。今因是役。猥從事于巾衍。獲覩其萬一焉。於其與姜鳳海論四七書。得其見解焉。與許甥佺論讀書應事書。得其節度焉。又讀東都李祭酒先生祭公文。所謂韵如梅瘦。味似桂辣。一竿雲溪。身世兩忘者。有以想仰其風標之異也。盖公承七孝世懿之庥。襲宜菴文雅之緖。器宇峻潔。才華穎秀。其見理之分晳。律己之精密。固已不由師傳。造乎天得。所以培植其志節之淸苦。養成其行義之肫篤。動乎其符采。發之爲篇什者。自不能誣焉。其視世之模擬影響繪畵葫蘆者。果何如哉。承煕竊悲公旣不能於人。又不能於天。使夫風天懿文之實。有未盡衣被于斯世也。然後之讀是集者。尙足以觀乎其世。求諸其人。得其所本之有在者乎。

求我齋李公遺稿跋

编辑

承煕尙及吾族祖求我翁晩歲。從人誦公文章如古文。聞人語公者。必曰古人也。噫今眞古人也。公之孫哲煕持公稿責一言。承煕輒嘆息曰天旣豊公之賦而燦然文之矣。顧乃布褐其躬。藜莧其膓。伶仃窮厄于木石之伍而沒其身。惟有幾篇詩文。尙足以鴻之爪而虎之皮矣。又復威之以五丁之斧而卒煨燼之耶。天固不可詰也。然古人述作。非求多也。姑就其存者觀之。其淳古淡宕之韵。纖濃富麗之辭。亦五采之一羽也。抑亦造物者之所不忍泯者也。承煕於是。別有所起感焉。我叔祖定憲公甞記公之齋。許其知輕重取舍之分而勉之以求仁之事。其沒也。我先君子以詩哭之曰貌如霽月開金鏡。心似淸氷貯玉壺。趨營不肯同流俗。䟽雅何妨做丈夫。八溪鄭厚允狀公之行。拈斯語而斷之曰此寫眞也。夫公之所存乎中者。非今人也。是非其能反求之驗耶。後之求公者。當於是稿之外也。

書李應晦墨梅八帖後

编辑

吾友李應晦骨淸神一。近之若有聞其香者。性癖於詩。又癖於畵。畵則癖於梅。甞手作墨梅八帖。其用力久而用意益妙。始也日臨諸家梅本。刊其葉裒其骨。目而寫之。不得則罄楮而不懈。至神融手會而其眞乃現。又或有一房一鬚之未逼者。削箋粘畫。去死存生。殫竭情態。必使觀者曰眞梅然後已。復詩而文之。其使意就工一如畵之爲者。音韵結搆。酷肖唐宋品梅家色。而文如詩詩如畵畵如梅梅如人。五者始一矣。夫應晦之癖旣一矣。工又一矣。五者之各一其妙而咸妙于一。一之功不亦神乎。使世之名大而實寡。有意於大道而名利以貳之。惰怠以間之。和戰四寸而顢頇無一就者。有感於是。而奮迅一上。直前而不已則應晦之帖。非直爲八本梅矣。使應晦亦能移此之一而用之於學道。則必能篤志力行。人一己百。而道之萬殊而一者。亦一墨梅之一也。應晦其一之。

書淸國鐵城杞憂生易言後

编辑

昔梁君問利於孟子。孟子曰有仁義而已。生孟子之後。讀孟子之書者。誰不歎息痛恨於梁君之爲。而深贊孟子之說之切於救世也。然梁君能禮孟子而致之。奉身承敎。可謂知所本矣。終乃不如近世夫夫之見何也。嗟乎。盖亦時然耳。周火旣微。七雄分爭。承文弊之餘。襲覇功之緖。習以仁義爲假。功利爲眞。孫吳講兵。鞅悝程利。守城有翟。治水有圭。以至音之曠味之牙匠之石冶之歐。其事迫於膚。其效成於筭。奇者出鬼。巧者入化。復有秦儀睢澤之徒。抵掌弩目。談從說橫。可驚可喜。而孟子之說。只是古人成法。無足震耀其耳目。自處又高。動以禮義。見者刺背。聽者逆耳。爲時君者自非知道。豈易幡然易心。毅然從事哉。余見杞憂生所著易言。往往切於利害。辨於事功。抑亦今世所謂奇士。而惜乎不知大道。自負闚觀。其得之先王之德敎者淺且輕。故其見乎戎蠻之功利者深且重。土苴三綱。性命隻利。論和局公法則遂說華夷無別。論商務敎堂則欲使人獸同閑。要之爲邪蘇之前茅而孟子之罪人也。噫今天下大從橫也。彼俄斯之自恃富强。悍然虎視。卽一嬴也。而萬國之公法。卽洹上牲壇之餘瀝耳。其尙功嗜利殺人不厭之心。無彼我之殊。而徒以强弱相埒。試起子順而觀之。將復有天下爲秦之歎矣。惟是今之中國。非衰周之比。則天下事尙可爲矣。爲中國謀者。方且蹈山東已覆之轍。而其功利奇幻之說。眩惑人聽者又倍之。設有孟子者作於今。誰知孟子之爲孟子而一試之哉。但聖人不先時而施巧。以倡天下之機心。亦不後時而廢務。以滯天下之時用。蚩尤肇兵則黃帝因其器而制其亂。劉晏商財則朱子因其術而書其功。孟子論王道而亦欲農工商賈之通利。使其試之今日則其興仁義抑功利。行王黜覇。尊華攘夷之大經大本。固不可頃刻緩也。而如今所謂機器商務。亦或有參擇而取用者。一經罏錘則便化爲行王黜覇尊華攘夷之資矣。杞憂生畧窺其末。遂與利化。大騁黠辯。逐鹿而忘泰山。殊不知今日天下之綱常日墜。道學日跛。冠屨倒置。人神雜處。求末未獲。其本先斲。如元氣積壞。凜凜垂盡。不暇憂皮髮爪牙之不如人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甞不廢書而嘆。余於易言亦云。

書大山先生讀高峯四七後說總論記疑後

编辑

甞見高峯奇先生四七後說總論之見許於陶山李子。而見疑於大山李先生者。只在於中庸中節之情。高峯以中節之情。直屬之理發。大山則以爲七情之混淪言者而不屬理不屬氣。此其一南一北。不可相入者。竊詳大山之意。意李子亦以是爲混淪。故不疑李子之見而只疑所以許高峯者。然今讀李子心統性情圖說。以中節之情。正屬於四端之理發。而與七情之氣發者相對。是李子固以是爲理發而不謂之混淪矣。夫喜怒哀樂。只是人情之出於性者。混淪言之則通理發氣發而皆在其中。雖混淪言。非謂不分理氣。通理發氣發而兼言。如程子好學論之中動情出是也。主形氣言則專屬氣發。如禮運之飮食男女是也。主道理言則又專屬理發。如中庸之中節達道是也。李子之以七情專屬氣發。對四端言之也。旣分理氣而對說則中節之情。自屬理發。而反與七情之氣發者爲對矣。今徒以喜怒哀樂之爲七情。而不究七情之理發者。卽是四端。則無乃有戾於李子之本旨耶。且以達道之直出大本。而謂混淪不分理氣。則理發一路。在達道之外而道與理二矣。以孟喜舜怒孔之哀樂皆屬氣順理之發。則中節之發皆爲氣發。而達道之爲混淪。亦不可得矣。此高峯所以反覆證辯。必究至當。而李子所以舍己從人。卒底爛漫者也。以大山先生而必無不察於此。而抑此說作於初年。晩暮精義。自有所在歟。承煕生晩。無由更質於高山講席之後。姑記之以俟異日之有進而更觀焉。甲申五月。承煕敬書。後考大山宗宅本草。此編之作。在先生三十九歲時。

承煕旣作此說。更詳考集中答李天牖書曰。如中庸喜怒哀樂之中節。爲天性之發。天下之達道。此時何曾有生於血氣。氣順理而發底意思耶。此正與李子奇公之說相符。與此辨不啻南北。盖定論也。其書似在丙寅。而此辨當作於其前。爲初年說無疑矣。門下諸公略於掃塵。使後人不能無眩於去就可恨。承煕續識。

書立齋集風氣說後

编辑

立齋先生風氣說。以風之以四時而四方之者。爲由於地之四游。據理證形。若指夫掌。承煕竊謂是足以發造化之槖。開天地之鍵。而如西洋積氣補虛之說。可使殘雪於赫晛矣。承煕甞妄測斯理。粗有一部於胸。而苦前車之無指南也。語之人亦無相發者。讀此而後如斷獄者得律例也。但先生以風之不時者。爲由乎地四游之前却則恐有泥於前者。夫地非自游也。天之氣一升一降而東而南而西而北矣。則地以大形處其中。不得不隨之而東南而西北矣。雖欲一息而前却。豈可得乎。盖風之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正也。其反之者變也。如陰陽之此盈彼縮。而盈者噓縮者吸。山川之一高一曠。而高者阻曠者暢。加以人事之緩急。政敎之舒慘。有能感召于其中。而其氣亦從而緩急而舒慘矣。陰陽之者風之勢。山川之者風之土。人事之者風之俗。政敎之者風之化。莫非風也。其風之正而時者。鼓行兩間。觸類而成其變。變則斯不時矣。立翁之說固已及此。而猶以地之却爲證者何也。且風之溫凉寒熱。亦東西南北之正也。而地適當之。風自爾也。今曰近天而溫熱。遠天而凉寒則高山之比平地爲近天。而愈高愈寒者亦何也。承煕讀此說。仙仙若奉化翁而承神誨者。獨於此數者。未能犂然于心。姑記之。俟世之知化者。乙酉八月。承煕敬書。

書凝窩先生文集後

编辑

右我從祖祖父凝窩先生文集。合二十三卷十二册。我先君子之手自校輯纂次。今略加修整。以付剞劂。先生履歷行治。宜有年譜附錄以載。外此詩文雜著可附者多。幷力詘而未遑。不能無望於來許也。先生承我家屢世秉義積德之庥。其天姿固有大過於人者。早歲卽有向上之志。甞謁立齋鄭先生。聞爲學之方。因得上溯退陶以下。至于大山門下旨訣。自夫性命理義之源。以至居家立朝莅民處物之方。皆有所本之而加之工焉。以之足目俱到。理事相涵。惟其所遇而各得其當。抑古人所稱明軆適用之學者非耶。承煕小少趨侍。有以略窺盛德之萬一。今從諸父兄先輩之後。預聞玆役。益知淵藪之爲恢。山嶽之爲高。而尤有所感發於言外者。我先君子主理之旨。盖多有契合於家庭者。今觀集中所載明德達道鬼神鳶魚四七理氣之旨。槪可見也。今山梁並摧。無以見唱喏警咳之旨。而追惟家學之所本。益懼遺緖之易墜。區區一愚。庶幾有藉乎此書者。而惟銀根之是懼。何能有補於毫毛哉。惟世之君子。讀先生之書。無徒以先生之文焉。而有以考先生之學之所本所施焉。則或者有以知先生之道矣。

書張舜華南遊紀行後

编辑

垂雲而翼者。不識楡枋之可穿。冠山而舞者。不見粟粒之可戴。志一於形故也。惟不局於形。乃能語大而不遺小。由近而推諸遠矣。吾友晦堂子常語余以遊。縱談中州之大四極之廣。未始不起立而彷徨。壬辰夏。要余遊萊海。余不能從。旣歸紀其行而投之。凡其間江海山原之天而勝。樓臺舘市之人而奇。以至往哲遺塵。民物謠俗畧備焉。其摸寫論述。又皆曲造其微而折之于至理。夫能不以其形而以理矣。卽萊海一區。足以觀天下。使其時與志會得遂素願。其觀之之法。豈有異耶。抑此其爲之兆矣。余於是別有感焉。今天下舟車相接。在在交臂。如錄中所載中國外洋形色云爲。槩可知已。使復身踐其域而戶覩焉。亦不能大異矣。嗚呼。天下惟利之胥征。不知有斯理。吾何以觀哉。

書朴老圃遺稿後

编辑

嗚呼。此吾外從曾大父老圃翁之遺集也。公曾孫海齡以其先公將作公之命。屬先君子以玄晏之役。先君子畧加刪正。辨其豕亥。第其篇目。旣命承煕曰此汝外氏風範。可一究也。承煕受命未卒業。奄哭天崩。久乃出而讀之。輒嗚咽不能聲。復摩挲不忍釋手也。嗚呼。公生忠正之世。禀圭璋之姿。周旋賢父兄之側。其所養固已正矣。立朝五十餘年。難進易退。直道以行。當黨同伐異之際。能駐足奔中。獨采吾薇蕨。用是自結于天。屢摧旋晉。訟元輔踣碑之冤而憸壬戢。擊俗吏椎髓之虐而貪墨詘。啣命絶塞則關節不到於閻羅。分憂數郡則纖芥不累於氷蘗。其退處江湖。又能放懷融結。寄傲琹書。伯仲征邁。元季操將。淸標遠韵。輝暎一方。公眞無愧爲昭代之名臣。忠賢之聞孫矣。若夫觚墨咳唾之餘。乃糟粕耳。然猶足以彷彿其聲光。亦豈可少乎哉。承煕愚陋不足與聞。直以區區之志。妄竭膚淺之識。略加點正而歸之。噫此先君之命而老圃翁之跡也。

書張舜華所著戴禮管見後

编辑

戴氏所記禮記諸篇。其粹者如大學中庸。已經程朱夫子表章而章句之。以詔萬世學者。其餘珉珷雜彩。傀儡亂眞。莫有得其要領者。承煕甞妄不自量。表出曲禮,內則二篇。依大學,孝經之例。編輯刊別。集諸家說而註之。以俟來哲。又甞奉先君子命。通讀全書。以爲喪大記一篇。經正而條密。與士喪禮,旣夕諸篇相經緯。深衣,投壺等篇。題目雖小。條理井井。亦可以想見三古典型。學記,樂記,禮運,禮器,雜記,表記,小記等篇。雖間有出入。極有格訓。王制,月令,儒行等篇。作者後世也。然亦足以資博雅之采摭。其或誣聖售僞梔辭詭經。亦不能無辨也。俱欲下手而未暇也。日吾友張舜華投示其所著戴禮管見一通。盖總會全書。撮其大義。逐條論辨。闡其微奧。正其謬誤。使駁者不得雜於粹。贋者不得淆其眞。如鑑之于姸媸。衡之于輕重。其有補於學禮者多矣。使承煕賴天之靈。得有少進於炳燭之日。留意其所欲就者。此其爲林邑之南車者矣。且其所論大旨。往往發明吾先君子之意。至其數編精義。又多與覆瓿者合。亦有所恃而無恐。私竊幸焉。旣略標所疑數條。以俟來駁。復謹書其尾而歸之。

書鄭羽卿家藏文簡公草書二帖後

编辑

右鄭文簡公草書二帖。其一爲愼李二諫官避嫌而論臺軆者。似佐銓時作。其一長諫垣時。爲季氏奉事公絔擬仕跡近于托而自引者。先生胄孫敎官重元甞寓咸昌。遭家不淑。傳世大蹟。多寄藏於仲房玄孫光柱安東之寓。傳子進士璞後。不永其嗣。有婦人流落諸郡。人與物俱泯然矣。歲乙未因星人之貨之而歸于先生九世孫在鎬之爲奉事公後者。承煕甞造在鎬。冠帶而讀之。其字畫遒勁。奇而正肆而嚴。如松柏挺然。無所附麗。其文明朝綱肅官紀。如鳳之羽。如豸之角。足以扶植世敎。其引己之言。又直陳私褻。暴諸天日。尤見其方寸之地。光明磊落。只知事君之無隱。不知私己之可營。盖先生貞忠大節。薄日月柱天地。觸類呈露。無處不然。自其一者而觀之。卽此是乇海之風霜。漢山之血刃。金猿之花葉也。不幸沈淪箱篋。不見收於劂氏。蟲鼠與伍。塵雨與驅。而卒得鬼物呵護。歸之于所歸。盖其不能泯者天也。其顯晦者時也。丙子以還。天下日昏黑。將比萬國而禽獸矣。先生遺孫亦不能稱其蔭意者。天道好還。一氣將舒。鼓之于析木之隅。爲天下發榮。而先生之家亦與天下俱昌歟。然後讀先生之文者盈天下。將日求其遺缺。其有藉於是帖矣。在鎬能褙帖而粧之。壽諸無窮宜哉。崇禎五周丁酉。外後裔新安李承煕拜手謹識。

書李炳甲家藏世系帖後

编辑

友人漆原安致行鍾彰,裵文昶聖和。訪余大溪上。見一人焉曰文昶內舅也。致行之從姑夫。姓李而炳甲其名者。仍出其家牒而按之。乃吾傍先祖郡守諱汝信之後也。自郡守六世而至諱驊。遷于仁同。五世而諱爰相遷晉陽。子諱存直遷于漆。今四世矣。存直以上載吾宗三去丁亥大譜。其下有德和,德常,德俊三子。家牒則存直四子諱廷復,廷藎,廷一,廷弼。考其生甲。廷復壬戌。廷藎乙丑。與譜中德和,德常同。距丁亥廷復爲二十六歲。廷藎爲二十三歲。廷一生庚午爲十八歲。譜無年。廷弼生戊寅十歲。幷與名而闕焉。盖三廷其追改者而譜載其舊焉。丁亥之後。有丙申癸酉二譜。而入漆以後。四世而僅五家者。皆窮貧不事文學。距星且二百里。聲響遂不及。今乃以二友之與余雅。始得詢其實而講其世焉。噫世固有同氣而化路人者。如一區樹析破其根。移植異土。又從異而之異。情變勢絶。安知其爲一區種也。又或有燕越而證兄弟者。如地誌家脊山脉水。雖歷國重譯。節節如貫珠之相繩也。然其分與合皆天也。非人所能。炳甲君縱無文而病。聽其言眡其色。粥粥有實心。有三子長者已上學。或能著其世矣。余語二君子善導之。又輔翊之。俾勿沉泯于漆也。乃書于牒左。俾諗諸後。

恭書正廟答賓客書後

编辑

明德。朱子釋之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孟子盡心章朱子釋心字曰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神明卽虛靈不昧之謂也。以此觀之則明德與心卽一物也。但徒謂之心則心有善惡。善者固是明德而惡者不可謂之明德也。然則斷之以本心者。可謂最分明矣。至於心統性情則集註旣曰具衆理應萬事。具衆理非性而何。應萬事非情而何。旣曰明德則心與性情。無不該矣。以此觀之則又豈有取舍之可言耶。

右正廟答賓客書。論大學明德之旨。其證同別異。拈實辨名。如懸鑑照形。持衡定物。毫髮不爽。錙銖不差。可謂俟聖人而不惑者矣。夫是本心者。卽孟子所謂理也義也。其軆則仁義禮智。性之德也。其用則孝悌忠順。情之德也。這道理得之於天。爲主於身。無形可迹而其妙不測。是所謂虛靈也神也。潔潔凈凈。不容一點之汚。是所謂不昧也明也。朱子所以訓釋名義。章章然矣。後儒不察。以所謂氣者當之曰虛靈氣也。具衆理應萬事氣也。合而最之則心是氣也。其稍疑其偏者。乃曰明德兼理氣。一切和泥帶水。以自方便。經五百年而至于我正廟。始獨得於遺篇之中。發揮精義。如日昭揭。以詔臣鄰。非聖智而能然乎。噫爲臣隣者。不惟不能闡發。又從以亂之。上以疑眩聖聽。下以詿誤英才。使此理無由返其眞本。而明德之化。不能大明於世。可勝嘆哉。庚子七月丙寅。草茅後民星山李承煕敬書。

書靜菴趙先生戒心箴後

编辑

人之於天地。禀剛柔以形。受健順以性。氣則四時。心乃四德也。故氣之大浩然無所不包。心之靈妙然無所不通。况人君一心。軆天地之大。天地之氣萬物之理。皆包在吾心運用之中。一日之候。一物之性。其可不順吾度。使之乖戾邪枉耶。然人心有欲。所謂靈竗者沉焉。梏於情私。不能流通。天理晦冥。氣亦否屯。彜倫斁而萬物不遂。况人君聲色臭味之誘。日湊於前。而勢之高亢。又易驕歟。聖上是念是懼。命臣述戒。嗚乎至哉。臣敢披割丹衷。冀補萬一。

天地絪縕。大化維淳。氣通而形。理乘而眞。斂括方寸。萬象彌綸。渾然昭晣。神用不忒。充微著顯。式揭人極。擴準四海。功躋位育。偉哉靈妙。於穆天通。巍巍堯業。亦此之衷。然軆活虛。物感無從。情熾紛挐。潛移厥志。闖然沈昏。蕩乎奔駛。渺綿晷刻。衆慝恣萃。彜倫旣斁。天壤易位。生意隨遏。群品不遂。自絶速禍。癸辛之喪。君子是懼。動靜有養。敬而內持。義而外防。惺惺介然。視聽有常。祗栗室幽。上帝臨赫。懔然自守。神明肅肅。涵濡勿替。循循允修。涓涓其澄。浩浩其流。發揮萬變。卓然暾日。義形於事。仁溥於物。冲融和粹。盎然兩間。嗚乎操舍。善惡攸關。古聖授受。只傳心法。難明者理。易流者欲。惟精惟一。庶存其德。願上軆躬。戒懼翼翼。克非如敵。發端若茁。察守惟密。中執屬屬。存心太極。永保無斁。

右靜菴趙先生心箴。奉我中廟之命而製進者。其發明心軆則旣以心乃四德四字爲標題。其爲箴也。首以此理之爲人極者。反覆贊歎。結之以存此心極。永保無斁。以上推乎孟子本心之旨。下究乎周邵程朱之心太極心卽性之訓。其剖示心學則直原舜禹精一之傳。貫之以主敬之要。嚴於理欲之界。密於察守之方。辭義淵奧。道術該暢。儼成一部傳心文字。先生眞吾東心學之祖歟。惜乎其書之不盡傳於世也。

書一蠧鄭先生行狀後

编辑

公甞曰學而不知心。何用學爲。寒暄曰心在何處。公曰無乎不在。亦無有處。此兩先生論心學處。但未聞其間許多議論。

承煕謹按二先生論心學已盡。曰無乎不在者。言內而心肝脾腎。外而耳目口鼻。莫非此心之所在。卽程先生所謂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者也。曰亦無有處者。言此心不囿於一形一氣之偏。卽朱先生所謂不是這一塊者也。古人以五臟之心爲心之舍者。以心屬火臟。寔爲神氣之所萃。此心之乘氣發用。摠括於是也。或者泥於是。以爲心方寸也神也氣也。殊不知此心眞體。賦於形而不囿於形。乘乎氣而不雜乎氣。言其主宰之妙則無處不在。尋其見聞之跡則無處可憑。只是渾然一太極而已。嗚乎。此二先生之所心融神會而不待乎申復講明者也。其後靜菴趙先生得是訣於寒暄翁。其爲心箴。深發人極之眞。而以健順四德當之。特揭主理之詮。爲吾東心學之宗源。眞韙矣哉。庚子七月丙寅。後學星山李承煕謹書。

書東萊博議楚武王心蕩後

编辑

氣聽命於心者聖賢也。心聽命於氣者衆人也。凡氣之在人。逸則肆勞則怠樂則驕憂則懾生則盈死則涸。氣變則心爲之變。有不能自覺焉。志者氣之帥也。人心隨氣變。而氣反爲志之帥。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氣之爲聽則心者氣之役也。聖賢君子以心禦氣而不爲氣所禦。以心移氣而不爲氣所移。歷山之耕。南風之琴。勞逸變於前而舜之心未甞變也。羑里之囚虞芮之朝。憂樂變於前而按此言憂樂。抑指氣之慘舒。而非指此心之用歟。文王之心未甞變也。避席之時本註曾子侍坐於孔子。避席請問。此聖賢處生時。易簀之際。生死變於前而曾子之心未甞變也。楚武王憑凌諸夏。臨敵多矣。迨其季年。伐蕞爾之隨而心蕩焉。本註蕩謂心志散亂。彼初未知治心之理。所恃者血氣之剛耳。平時臨敵。非直能不動也。氣方剛也。死期將至。血氣旣蕩。心安能不隨而蕩乎。彼鄧曼者方且歸之天而又歸之鬼神。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抑不知心卽天也。本註心之至公卽天。未甞有心外之天。心卽神也。本註心之妙用卽神。未甞有心外之神。烏可捨此而他求哉。本註捨吾心而求天與神非也。心由氣而蕩。氣由心而出。蟊生於稼而害稼者蟊也。蚋生於醯而敗醯者蚋也。氣生於心而蕩心者氣也。使楚武而悟則賊吾心者。豈他人耶。將不得而遁矣。賊旣不得而遁。盍亦鉏治是氣。絶其本根。以去心之賊乎。吁又非也。浩然之氣。與血氣初無異軆。由養與不養二其名爾。苟失其養則氣爲心之賊。苟得其養則氣爲心之輔。亦何常之有哉。憒亂散越。臨死生而失其正者。是氣也。本註不能養氣故心亦變。泰定精明。臨死生而得其正者。亦是氣也。本註能養氣故心不變。凌烟圖繪之功臣。誰非前日之勍敵耶。

愚按此論。自孟子來。其論心與氣帥役之分。反覆纖悉。昭晣剖破。其曰心卽天者。指至公之理也。曰心卽神者。指妙用之理也。盖從上聖賢尋常論心者如此。至其所謂治心之理者。却似別有理以治其心者。然此理字如云方法也。理之當然者也。心卽此理之爲主宰者也。使吾之所以爲主宰者。一出於當然。卽所謂治心之理也。古人之將心與理對說處。多此類也。今人以心爲氣而以以理言心爲大謬者。盍觀於是。

書朱子太極說後

编辑

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乃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也。皆天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本而行達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

此殆朱子入神造極後定本也。天下之理。其磨勘於此乎。今人有以太極爲有靜無動者矣。有言性理而情氣者矣。有言達道兼氣者矣。有言中節之和。待工夫而有者矣。有言心不可以理言者矣。有言主宰之兼氣者矣。有言主宰非心者矣。有以心與性情之無以分爲憂者矣。何不考此說乎。朱子答張南軒論中和第三書曰比觀舊說。却覺無甚綱領。因復軆察。得見此理須以心爲主而論之則性情之德中和之妙。皆有條而不紊矣。竊謂此說。作於是後矣。

恭書甲辰三月勅語後

编辑

嗚乎。朕惟我祖宗敎化德澤。洽于人心。郅隆之治。至今五百餘年。朕承我祖宗餘烈。與爾臣民。恪守無疆丕基。迓續萬年休命。曷不慶幸。然國是不立。民志日渝。粉餙太平。虛僞益滋。朕夙夜祇懼。如履薄氷。如臨深淵。今命政府增設學校。養成人材。欲挽回衰頹之運。建立中興之業。爾臣民深軆朕此意。無怠無忽。現今宇內各國人民。知識日臻開明。克富克强。獨立雄視。朕在君師之位。未見其敎育成就。所以心兮慼然。中夜彷徨者也。爾臣民等。其自今益加勉勵。使子弟專心學業。去其粉飾虛僞。奮發不已。宣揚國威國光。嗚乎勖哉。

右勑語一紙。乃我后發憤有爲之機也。神龍奮其鬐而雷雨滿天下。后王奮其志而功澤被萬方。此一紙足以基吾東億萬年之休而有辭於天下也。草莾小臣。猶自感憤。思效其一得之愚。况廊廟夙夜之賢乎。夫吾東承列聖右文之化。學者遵繩墨談仁義。塗轍已成。其末之弊。或不能精究實踐。而獐鹿其說。葫蘆其行。以占其方便。甚至鄕里常談。以不辨菽麥爲君子。朝廷仕途。以山林抄選爲尸位。性命道德。開口如流而事至物來。不省頭尾。敬天恤民。謄文作式而官貪吏奸。視作套例。由今之道而不變今之俗則雖堯舜在上而不能爲治。孔孟在下而不能爲用矣。苟欲矯之。固以痛革虛僞。睹眞踏實。使上無虛言。下無僞行然後。始可以言治矣。其所施爲。又以設學校養人材爲先。夫學以養材。如耕而養糓。未有不養而能致用者。世之人憂末而遺本。徒規規於目前事功。而不知敎養之爲何事。學校蓁蕪。化爲酒食之塲者殆三百年。天牖聖衷。旣洞鑒病源。又深探化本。若是其的。是非吾東維新之會乎。最是末段所諭開明富强之敎者。不能無百世之惑。夫自鴻濛始判。皇靈草昧。有羲農黃昊堯舜禹湯文武氏作於中華。風氣日開。敎化日明。民富而國殷。天下之開明富强。孰大於是。在今宇內諸國。惟淸國據從上文明之域而汚穢厥久。重以昏濁。外此而如歐墨列邦風氣旣偏。聖化又遠。其敎則邪蘇希臘。無人鬼幽明之分。其俗則女主民主。無男女上下之別。襲昏以狂。無以自開。惟其一路之通。偏於功利。其器機作用儘多便巧。然是其牛耕馬馳之能。蠶絲蜂蜜之巧。只足以供役使之勞而已。其所謂富而强者。只出於一時之專精牟利。逞伎射人。求其極至。不過如商鞅計然之利。孫臏吳起之兵而已。曷甞如帝王皥煕之域仁義之師哉。今吾東雖虛僞成痼。以致貧弱之甚。而學士大夫尙知堯舜孔孟之爲必可法。譬則五糓之蓁蕪而不實者也。較諸荑稗之有秋。誠有所不及於時用者。然其治之之法。當力去蓁蕪。養其禾菽。自有豐稔之期。何故反切切垂涎於荑稗之田。敎我農以趨之哉。孔子論齊魯之俗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以此論之。今歐墨諸國。不一大變。不能至於齊。而我東卽今之魯也。聞歐墨之士。方貿漢文立學校。是其出谷遷喬之漸。或可爲開明之始。而其在我東。豈可更下十丈之喬而入千尋之谷哉。聖敎若曰承我祖宗餘烈。與爾臣民。恪守無疆丕基。此一段已盡之矣。今必欲爲開明富强之業者。不過修明我先王典憲。講求我堯舜周孔之道。革今日虛僞之習。法天地至誠之化。以致其眞開明大富强。若使事務伎藝之後出而巧。切於時用而無害於德敎者。則只可使人功傳習而修行之而已。此在反覆手之間。嗚乎。世之人其膠固者痼於頑鈍而信虛僞爲眞正。伶俐者淪於功利而誣道德。以虛僞安得明軆達權之材。開導宸心。思所以一變此俗而之于道哉。草莾賤臣李承煕盥手謹識。

書中國魂後

编辑

淸國梁君啓超所著中國魂二册。立名旣奇。刺口說中國弊病亦入骨。其論嬴秦以來君權壓制。政府賊虐。以至仕塗餂人。科臼誤才之類。頓挫捭闔。其英辯雄辭。足以震耀一時。激發人思想矣。余獨恠夫梁君所欲自主以爲獨立之魂者。乃非中國之自有魂也。夫中國天來自主之魂。卽我三綱五常之與生俱生。萬古不易者。此天之經地之義人之極也。中國之所以爲中國。以有此也。夷狄之所以爲夷狄。以不能此也。若夫農兵工商之利。械仗技藝之便。固亦人生之所必須。邦國之所以自强者。然欲以此爲中國之魂則未也。夫人與禽獸之別。義與利之間而已。彼禽獸衣自有之羽毛鱗介。食天生地產不窮之水火木土。其比人之勤勞爲衣食。已十分便利矣。况其爪牙尾角之毒。飛潛走伏之巧。多非人所及。人之爲生。借耕於牛。借馳於馬。聽晨於鷄。聽守於犬。養蚕以絲。養蜂以蜜。以資其業。然人未嘗以此自遜於禽獸。禽獸亦未嘗以是加於人。惟三綱之理。五常之則。則人獨能明之而禽獸則不能推。彼夷狄者雖有萬能千優。三綱不明。五倫不叙則乃人與獸之間而已。今外洋列强之所以爲敎化政令者。乃以三綱爲暴虐而背棄之。五倫爲狹窄而不韙之。是古者夷狄之所不敢也。盖古之夷狄。昏愚而蔽於利。今之外洋。知巧而性於利。惟其性於利而知巧。其背馳綱常尤敢焉。譬諸禽獸。家畜之牛馬鷄犬。弱劣而猶可覊絡。彼水陸之虎獅犀象。雄捍而定難馴。其乘人之憊而誇其瓜牙之威也必矣。中國無主。政敎寢息。民人不能自振。遂爲外洋所蹂躪。論者乃謂中國政敎不如西歐。欲變改其舊章而從之。此何異乎見人之貧弱而敎之拜牛而學耕。迎虎而習噬耶。彼蚩蚩者誠可歎息。以梁君之偉才博識。讀吾聖賢書者。乃復垂涎於功利之末業。直認以爲文明之極致。欲奉而師之。以彼易此。其所以爲中國地者。只欲洗盡神州之膓胃。吸納異洋之精神。如是而可謂中國魂耶。其許多所以打倒中國。張皇西法者。不能枚數。至論愛國之旨則以忠君爲誤義戒。排外之患則以攘夷爲謬習。噫西人所謂愛國者。不過以己國之親於他國也。爲己君者。獨不異於他人之君耶。今也欲自外於忠君之性而獨愛其國。何厚於其國而薄於其君也。無乃以無其國則孤立而無黨。旣有其國則雖無其君而無傷也耶。是只知黨己之私。而不念天顯事君之義。此所以反於忠君之性。而推諸三綱而皆然者也。古聖王之攘夷。非限其內外也。只以此義而彼不義也。今之所謂排外者。以不利於己也。排外者私利也。攘夷者公義也。然今之外洋之知利而不知義。甚於古者之夷狄。則中國之欲排之也。實攘夷之公義也。豈可謂謬習耶。但不能攘之以大義。而未免居下而惡濕。則終不能以一杯之水。而救車薪之火矣。今乃欲舍爾忠君之性。去爾攘夷之義。則所謂中國之魂。誠何物也。且其開端設疑。便謂中國無國名。盖以曰夏曰殷之無定。非如西歐之一名而無易也。然屢改其名。亦只是名。何至無名。况中國二字。已是天演自有之名也耶。竊恐梁君意內不但無中國之魂。亦並啓超氏之魂而無之矣。嗚乎。今之中國。盡失自己魂矣。如欲酹酒而招之。當反求諸堯舜三代之政敎。尊三綱明五倫以導之。尙可以館荊楚之糓而撻强秦之甲矣。至如器械技藝之有取於西法者。則亦當離采而曠律。牛服而馬乘。以補吾筋骸皮毛之肉軆。習蚩尤之戈。陳肅愼之矢。以輿衛我中國魂矣。抑又有一說焉。彼西歐今日震耀之功利。豈眞西歐天生固有之魂耶。只是風土之偏而習尙之痼。迷誤之深。若固有焉。其實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是天之性。而外洋之人之亦不能無者。今其神氣之發揚于大陸者。已暗交明感于中國之魂矣。均是人焉。豈其魂之異哉。吾將爲外洋羣公。招其三千年已放之魂而同我中國之魂之眞矣。

書中華大總統聖誕紀念會演說詞後

编辑

今日貴社開紀念會。本大總統特派內史劉春霖代表。到會致詞。畧述區區之意。孔子之道。廣大精微。二千餘年以來。世變萬端而大道日益炳著。良由聖道歸本於實行。不以空言炳世。其庸言庸行。皆匹夫匹婦之所與能。而大義微言。雖老師宿儒。亦有所不能盡。於以窮天地亘萬古而其道愈尊。可斷言也。近世中邦人士。震於列國之富强。慨然棄其所固有。醉心西學。至欲並吾數千年植國根本之孔道。亦决然舍去。以從事於歐美之所謂文明。豈知吾國之貧弱。正以不能力行孔道之過。歐美有道之士。莫不驚歎折服。推爲世界第一偉人。而我乃茫然不知自信。亦可喟已。夫聖道高深。不得其門。不見美富。亦固其所。乃暴亂狂躁之徒。惡禮法之拘束。因倡爲一切邪說。務反孔子之道。以濟其惡。天下囂然。人心滅亡。幾至胥爲禽獸。夫自有孔子以來二千四百年中。人民道德之墮落。未有甚於此時者也。然本大總統以爲孔道大昌之機。卽在今日何也。譬如行遠。歧路百出。衆志紛淆。及誤入迷塗。陷於荊棘。則不得不廢然而返。直趍於光明坦蕩之途。今日情勢。何以異是。近參政院議定祀孔典禮。本大總統於仲秋上丁。親往致祭。盖卽欲乘羣迷思返之時而納之軌物也。今在社諸君。扶世翼敎。風厲天下。暇日講經。闡明聖道。保存國粹。引起士君子好古之心。以感發其愛國優尙之思想。熱心毅力。實所嘉悅。尤願諸君卽孔子之道。躬行實踐。發揮而光大之。以濟政治法律之所不及。使民俗烝爲懿美。羣以忠義公誠相勖。以鞏我民國無疆之基。而成孔子大同之治。本大總統有厚望焉。

有天地來。爲君是堯與舜。爲師是孔子。其道一而已。由孔子以後。外孔子無以君也。嬴秦焚孔子之書。滅絶仁義。中華化爲夷狄。其亡忽焉。漢高祖從戎馬之交。用大牢祀孔子。說者謂四百年基業在一祀。歷二千餘年。民國肇建。首廢孔子之經。飜倒綱常。中華幾於禽獸。喪無日焉。今大總統當內訌外食之衝。躬祀孔子。竊謂此又中華一祀也。至讀其聖誕孔社演辭。尤信焉。嗚乎。孔子之敎。如天地皆可覩。如菽粟布帛。皆可衣食也。只爲世敎衰。行不著習不察。或田食井飮而不識神聖之力。或猴冠鸚舌而不離禽獸之行。直矇然冥然。忽値風潮掀盪。電光閃鑠。雄颺熱走之輩。首先昏狂。望蜃燐之光而詬日月之昏。醉菫鴆之毒而厭梁肉之常。綱常可贅疣而經訓可笆籬。大防一倒。洪河橫奔。苟不躬負宣房之土。無以塞瓠子之决口。今演詞終始以實行實踐。反復丁寧。卒歸結於夫子大同之治。竊惟夫子之道。五常五倫矣。六藝四科矣。無須臚說。卽在擧而措之而已。夫子之聖而不能實行於中華。以無其位也。今大總統可謂有其位矣。又能實踐矣。則中華大區。將眞孔子之域矣。若所謂大同之治者。卽孔子所述堯舜選賢之制。實萬古君臣之公理也。三代以下。世及以天位私一家。卒至釀成專制。而亂日常多。至近世所謂立憲共和。則陪奉跋扈。蹴滅天澤。君綱一倒而父子夫婦。天飜地倒。並無措手之地。噫其危矣。吾夫子旣嚴春秋之義。明君臣之大經。又因門人私問。深發選賢之治。其旨微矣。至孟子始敷說禪受之制。頗章章然矣。其未能直勸時君實行此事者時也。今西潮適至。推倒專制。創設民國。甲乙之駄。宜權輕重。其擧而正之。堯舜之治。抑其機矣。今總統處此潮流。宜不敢自居其位。然苟能實行其政。合天下之議。薦天下之賢。定之以堯舜之位。立萬世之永典。是亦堯舜焉。噫綱常正而後。可以言大同。可以爲中華。可以法孔子。大總統其知斯乎。

書龕四箴

编辑

耻憤箴

编辑

夫子聖人。曰恥曰憤。矧玆下流。萬不盡分。天地賦我。父母生之。五常俱完。四軆靡虧。堯舜聖神。匪加于類。我乃何由。棄我如遺。天下之理。有緖有絲。疇惛我知。曾莫尋思。綱常禮樂。坦若康莊。疇尼我步。曾莫由行。聾瞽耳目。蹩𰸷兩脚。逝水東流。飯尸走肉。中夜無眠。熱汗撥湯。日月臨止。我顔其抗。忽欲奮飛。一翮冲霄。聖何我何。豈其路遙。往哲垂訓。示我轍迹。亦有師友。有提有翼。庶幾夙夜。出獸入聖。我矢厥志。天有明命。

明聰箴

编辑

人有耳目。職思視聽。天錫爾則。曰聦曰明。維氣相萬。或濁或淸。美稱婁曠。廢或聾盲。彼昏不省。一諉其生。希夷聤瞶。失岱遁霆。箆刮箴砭。岐扁迷經。夫子曰思。妙詮通靈。爽惟此心。如星于衡。形來氣感。有理斯迎。君子主一。矢注于正。丹靑宮羽。按本昭呈。其養有方。表端內貞。肅靜凝遠。不淫不傾。有或非禮。亂色姦聲。不屬于竅。不接于睛。惟禮惟義。抖神沈精。毫分節解。無欠無贏。積習之久。馴若性成。离開坎翕。日月其晴。

主一箴

编辑

天地之化。主宰惟一。聖賢則之。立我心法。大舜曰中。守之不離。泗水曰誠。純此不已。至于河南。總之于敬。主一之詮。揭我金鏡。百轍奔電。我有我所。萬用棼絲。我有我緖。跬步有差。地軸劈裂。頃刻有間。天命中絶。戰戰兢兢。罔敢或失。洞洞屬屬。罔敢或忽。不東不西。不彼不此。惟中惟內。當位而止。不兩而倂。不參而錯。無容他適。當事而作。天君儼臨。四官肅整。志帥奮勇。氣卒奉令。千邪退伏。萬正咸定。爲聖爲賢。不由二逕。

行恕箴

编辑

天地生物。氣局理通。形有萬殊。此心則同。大而性命。仁義禮智。孝忠敬順。綱常之寄。小而肢軆。耳目口腹。死生勞佚。爲禍爲福。愛惡懼哀。所意所欲。萬印一板。隨境而篤。衆人滯形。以我忘物。各我其我。咫尺燕越。上聖永觀。卽萬貫一。如心爲恕。推之可悉。己惡勿人。己欲人亦。老老幼幼。衣衣食食。妙在一矩。絜之爲平。求子事父。求弟事兄。上下前後。我則中處。以之天下。亦何所與。一言終身。聖師有訓。眇然七尺。大化同運。

知定室箴

编辑

靈川金振玉名其讀書之室曰知定。友人新安李承煕謹箴。

物於兩間。惟定乃安。岱嶽不動。有奠其磐。人有是心。瞬息天淵。不有定之。翻車以癲。定之維何。止于止處。魚泳于潭。獸伏于地。生民有道。維善之至。子孝父慈。臣忠君義。大學始敎。南車是指。致知有方。先厥所止。如射有的。如室有址。靡先靡後。適此焉已。玆庸有定。確乎在裡。造次顚沛。惟一於是。澹然止水。雲影天光。萬象呈形。微波不揚。是安是靜。是慮是得。曾見其處。今造其域。不離方寸。廓焉四極。知止有定。昭我明德。

讀書室銘

编辑

靈川裵炳翰讀書于鶴山之陽。新安李承煕爲銘其室。

上宰無言。顯道以示。聖神繼之。爰立文字。奇耦健順。典謨欽明。經曲質文。風雅性情。仁義鄒魯。誠敬濂洛。亦粤百氏。經諱錯落。我有彜常。明焉在玆。我有肢軆。作以行之。嗚乎我書。天地父母。曷不齊肅。精白承受。孝悌躬餘。耕樵力後。白窓晝靜。靑燈夜久。端形澄慮。硏精義理。將身實軆。與心俱至。留神緩聲。字字句句。意隨音轉。趣與響注。如膏斯潤。忽若寤寐。堯都舜兪。孔朱朝暮。視履坦坦。檀車熟路。沛然不禦。足目俱步。爲聖爲賢。不負斯名。我帝臨汝。昭薦厥銘。

謙銘

编辑

俛宇公有從子曰奫。戒之曰謙。奫請一語于承煕。作謙銘。

莫高非山。乃在地中。君子象德。用卑厥躬。彼昏籧篨。憑虛以騰。上人無極。其隕如崩。罔曰吾知。至妙難窮。罔曰吾能。一簣虧功。水鍾于淵。木升于谷。曰謙又謙。勖爾自牧。

以晦亭銘

编辑

弘窩李大衡卜居靈川之乃谷山中。作亭其傍。以藏修焉。郭徵君鳴遠名之曰以晦。承煕從而銘之。

雷藏澤中。萬蠢歸寂。𦒠𦒠飛鳥。尙夕于杙。永言先哲。海釣巖築。大哉隨乎。君子宴息。莫曰暇豫。維時惕若。精義妙道。安身崇德。神潛魄定。齊手斂足。養以夜氣。鄒師示的。太一之湛。露彼山木。豈直冥沈。坤馴則復。用晦以明。視我朝旭。

書案銘

编辑

承煕寓加祚。校先君子集。借書案於李友景文甫。旣畢景文請所以銘之者。

直以立躬。平以承物。古訓是閣。正士攸拂。

柔銘

编辑

俛宇公惠我剛齋之銘。自署以柔友。實古人弦韋之義也。敢獻柔銘。以謝至意。兼自托於暬御之箴云。

坤軆柔而用剛。仁軆剛而用柔。柔所以濟其剛。勿嶤嶤而高。勿昭昭而察。溫溫君子。闇然而章。彼莠而紫。專氣致柔。以私其藏。達也不變。死也不變。雖柔亦强。

吾齋銘

编辑

三嘉文士憲讀書之齋。俛宇翁名之曰吾齋而記之。承煕爲之銘。

推吾之心。同諸天地。萬物之中。而更無吾。守吾之志。立諸天地。萬物之中。而只有吾。惟其無吾。是能有吾。

靈壽杖銘

编辑

承煕六十一歲之二月十九日初度。越六日。訪俛宇翁于居昌之茶田。叙數日。翁手奉是杖。笑而作曰頃海上人贈我二杖。今奉其一。願先生壽。承煕不敢易君子之賜。歸而錞其末。刻以銘。

俛宇壽之。大溪于鄕。直而不枉。輔我以行。歷險如坦。履道無疆。

燈籠銘

编辑

撥昏黑發光明。燭羣微紹日星。君子以毋自瞑。日日新顯天靈。

金都事興林杖釰銘

编辑

杖以直。直能扶義。釰以斷。斷能定事。惟直惟斷。用警吾志。

以二杖銘答郭鳴遠戊申

编辑

郭俛宇徵君有靈壽杖二枝。以其一寄承煕。銘以勉之。復銘其一以自警。承煕亦爲二銘而復之。

貞乃靈之幹。直是壽之德。寧孑而立。不枝而貳。似爾主理之貞。寧腫而散。不枉而循。似爾秉義之直。時止而止。卓之深室而非無用。時行而行。仗之四海而豈有極。右呈俛宇

節且腫。老于窮谷之中。何靈之有。直而伐。伐且弊于行。胡然而壽。嗟哉卓汝何地。君子之賜。幸輔我而左右。東之海西之山。庶幾無相負。右自呈

日則銘己酉冬至作

编辑

余自省事。粗知天職之當修。留意日用節度。槩以夙興盥櫛。定省菽水。課農程讀。敏作時息。內定日則。猶未有畫一之常規。永感以後。職事多省。而衰病轉發。仍念父母所遺身髮尙存。不敢自忽。思盡全歸之道。間閱醫家修導之方。取近理而略有經驗者。取次試手。參諸平昔修業進道之功。漸成一副完則。遭世不靖。漂流異域。造次顚沛。易致踈闕。畧掇大意。著爲此銘。爲自則嚴遵之資云爾。己酉冬至。書于淸之蜜山府城湖旅舍。

明明上帝。其命無息。動靜維時。則我攸職。此理一動一靜。陽闢陰翕。人之寤寐作息。皆循之以爲常職。此日則之大原。宰翁寅顯。宰翁指此心也。人生於寅。氣至理顯。九鑰啓匙。人有九竅。睡寤竅啓如啓鑰。靈根不撓。四萌抽始。靈根指本性。四萌指仁義禮智之端。神氣未蕩。天理呈發。幾分善利。孟子曰鷄鳴而起。孶孶爲善。舜之徒。孶孶爲利。跖之徒。此言情幾之異。蘖隨潤牧。孟子曰牛山之木。甞美矣。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者。牛羊又從而牧之。此言夜氣所養之異。幾斡于微。怵然興惕。推擴天理。導養元氣。皆自始發。不可不愼。裹肌去寢衣。穿臂衣裹首巾。穿胶衣交于腹腰。着襪以次。○凡襯衣貴鮮潔。冬柔溫夏生凊。整軆。叉手擡頭。實腹竪脊平膝。翕闢魂精。閉口叩齒十二次。取涎呑下。如是三度。仍注氣臍下。內吸鼻息極靜。乃噓噓極。復吸十二次。或三十六次。○叩齒調息二節。非惟此時爲然。或因肚軆不調。神息未澄。時時試用爲妙。徐運旋植。徐起植脚穿大衫。周旋行七步。撤衾整席更整坐。抖英選情。提升神氣。起發正情。天地正德。父母大恩。曷順以循。曷報以全。吾生有職。癏曠懲墨。民物胞與。族類來億。道同事異。一致百慮。墨墨刑也。伊訓曰臣下不匡。其刑墨。胞胚也。與幷也。西銘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一致百慮。出繫辭。此言天地之性。父母之恩。吾生之職。斯民之極。萬世之範。五者皆當思量其理也。旣整坐。作聲誦爲天地立心。爲父母立身。爲吾生立道。爲吾民立極。爲萬世立範五句。仍嘿誦其細目。句句實究。必思平日用力。無背此理。從今如何做措。可無負此理。履作有緖。從頭秩處。事有緩急。有躬者有命者。須定算而先後之。乃櫛乃盥。裝盛自呈。開櫛具梳髮。限四五十度。髻訖進盥。脫上衣。用帨擁咽。先洗手。用無名指點靑鹽。摩齒取涎漱口。叩齒十二次。承掌洗兩眼。留餘呑下。洗頭面。○古人多盥而後櫛。我俗多櫛而後盥。大抵從宜爲好。○是時有柔滑飮食。少進爲妙。拜誓神祇。謁告龕庭。藏寶曰龕。庭祠庭也。進祠堂拜謁。拱立少許。齊心寧神。有願則鞠躬口告。迎暾吸升。出立庭東。向日三吸升氣。祛塵受濛。濛指空濛之氣。入室開戶。掃去舊塵。受納新氣。服位卽業。主一程功。凡事各有其服。各有其位。必要其當。又各有所主。各有其程。必要專一句當。酌物必恕。接人必誠。五發審中。無欠無贏。應物必稱量輕重以就平。接人則一於誠實。不用虛詐。喜懼惡哀欲五者。人情之大目。皆有自然之中。當審察其發。使無一毫過與不及。讀書究旨。虛胸遜理。有創有閼。類記以識。無事必讀書。整容對案。無主朗讀。要字字句句歷歷落落。勿遽入己見。將身置其地而軆察之。其忽有新得者。或反覆未達者。皆分類精記。以待後考。○以上屬火候。辰食警躬。振脾盡席。食必以時。朝宜晩午中夕早。食旣具。又不可稽停妨業。食至盡席末。植腰盤坐。細嚼緩嚥。惟節惟適。凡食運匕箸。必閑靜。小取細嚼。徐呑。又須先滑軟。先葅次羹飯蔬肉醢。勿偏所嗜。勿强不適。勿食不正不時者。量下肚稍平卽止。進濫茶嗽口徹卓。卽起徐行十餘步。復坐披肚衣。用兩手用力按脇而下。捧肚而上十次。伸腰危坐。息慮少間。○凡食有酒。可先少甞通胃。切不可過量。食亦不可飽。夕則尤戒滿肚。夜到胃閉可絶進也。○以上屬土候。畫刻嚴工。止敏惟時。趨事固當敏。其止亦當以時。不可踰越漫漶。暇以游泳。張弛惟儀。暇休必優游閑舒。亦不可怠放昏睡到。困倦時又須整頓神氣。收斂容儀以自厲。或叩齒調息。以運神氣。詩琴書畵。艸花風雪。洋洋如如。樂而無泆。惟貴適情養性。不可玩物稽時。以害正業。夜至繼昳。庸究厥竟。日業有程。夜必終之。燕幽若臨。儼然思省。退處寢室。猶當嚴立心法。常若神明在上。此時正好思量道理。如舊日思量道理有未炯然者。靜中重繹。往往自見。且將日中所事。細記而覆省之。有未當者。宜銘心不復錯誤。又詳思明日所事。一一了判而預定。三更凈衽。却慮寢言。三更氣閑。宜順時就睡。臥席貴靜潔。將睡必除其思慮。斷其酬酢。以安神氣。惟靖毋肆。定魄涵元。斂手側臥。開面擁咽。惟取安躬。勿肆放四軆。使魄定而精蘊。自然涵養元生之氣。○以上屬水候。

此文多入修養之方。似與吾聖賢修道安命之意有異。然天付人以此形氣。不養以全之。亦非道理。且人軆氣不調則亦有妨於學道。調軆養氣。亦爲學之一法。可以幷行而不悖也。但此是閑中節度。當少壯事父母勤職事。或事君師急職事。不暇拘此。且人養生。莫要於勤業。盖其運用肢軆。升提神氣。自然有修養之妙。深察之。可自知。

日誦五綱

编辑

爲天地立心。爲父母立身。爲吾生立道。爲斯民立極。爲萬世立範。

五綱十目

编辑

元而仁。亨而禮。利而義。貞而智。中而信。元生也。不得不仁。亨長也。不得不禮。利順也。不得不義。貞別也。不得不知。中實也。不得不信。木以生。火以長。金以成。水以藏。土以實。以木也自然生之。以火也自然長之。以金也自然成之。以水也自然藏之。以土也自然實之。天地之心也。而以二字是心。天地元以此心付我。我不得不爲天地立此心。如天地所付。

父子親。兄弟序。君臣義。夫婦別。師友信。此五者。皆父母生下此身之時。元有此道理帶來。爰自父精母胎。父子是一軆。如何不親。纔受生氣。兄者是兄。弟者是弟。如何不序。纔有此身。便作吾君之臣。此天生底義也。男者男女者女。夫婦已別矣。偕生此世。有此心。便有同此心者。卽師友之信也。頭上正。脚下平。臂前直。背後方。腹中圓。此一身五行之部位也。生下來如此。父母之身也。父母生此身。元自如此。我不得不爲吾父母立此身。如父母所生。

仁以愛。禮以敬。義以忠。智以恕。信以誠。仁也自然愛。以之事親則孝。禮也自然敬。以之事長則悌。義也自然忠。以之事君則盡其義。智也自然恕。以之處夫婦則自然平。信也自然誠。以之事師友則盡其信。此五性之德也。動必直。視必明。聽必聰。言必平。行必中。吾生之道也。以與必是心也。仁義禮智信是性。愛敬忠恕誠是道。動視聽言行是身。直明聦平中是道。吾心與身。元具此道理。不得不立此道。如吾生心與身。

愛以樂。敬以禮。忠以法。恕以政。誠以敎。農廛徹。工廠秩。兵方律。商廛平。士學貢。樂禮法政敎五者。上之所以道也。有是理則不能無是道。農工兵商士民之所以業也。有是人則不能無是業。斯道也所以盡斯理也。斯業也所以成斯身也。皆有自然之則。不可易也。斯民之極也。上之所以施吾民。民之所以自成。元自如此。不得不爲吾民立此極。以共守之。

樂同生。禮同長。法同成。政同平。敎同中。農通力。工通度。兵通械。商通幣。士通文。同得此天地之理。同生於天地之間。此心同此身同。不得不同其所同也。萬世之範也。天地之理元如此。不得不爲萬方爲萬世。立此範如此理。

影像自贊

编辑

爾生而豊晩何癯。爾志于道行何庸。天錫爾以此理。欲窮之而未能達。天命爾以此職。欲修之而不可終。今置爾無地。且付諸宇宙之中。

張舜華畵像贊

编辑

碩兮儀兮。端爾冕高爾轂。時乎長跪之蠧魚之屋。天付爾雙眸子。經三百儀三千。背上百十斤主理擔子。千古以周旋。

李文治畵像贊

编辑

雲南李南彬文治五十九歲眞。友人韓溪李承煕啓道六十九歲贊。

休然如有容。儼乎若有思。紋爾額孰知憂世之一念。冠爾首我愛尊華之大義。

告由文

编辑

宅神常享文

编辑

奠玆宅居。神庥是將。百嘉新登。報賽有常。

先考文集始印。告家廟文。

编辑

伏以先考下世。已十年于玆。小子頑然視息。所以自力於述事者。萬不能一。惟庶幾掇緝遺文。公諸天下後世。以卒遺惠。而用志未篤。爲力未張。迄于今日。小子又藐然流寓。大懼此事未遂。重爲千古之恨。幸賴數三子尙克以先考之心爲心。相與讐正訛誤。次第編袠。將以今日丁卯。付諸活印。其能卒底于成者天。小子亦有不敢知者。在小子所自力者。亦不敢不自盡。事大誠微。秪增惕慄。卽事之始。敢告厥由。伏惟降鑒。有以默佑。

原泉寓舍。祭告土地文。

编辑

有淑玆邱。允毓元精。聿來胥宇。尙藉光靈。百嘉旣登。歲功是阜。敬蠲吉辰。庶答神休。

李守拙堂影堂常享文

编辑

大祖家學。烈士城盟。遺愛傳像。助我思成。重陽揭瞻。敬薦明誠。

原泉撤還時。告家廟文。丁酉

编辑

伏以小孫。流寓玆土。今旣四載。近幸域內無見警。謹奉廟主。陪還故里。後固靡度。今庶允合。伏惟列位尊靈。勿震勿驚。依返于舊堂。永垂陰佑。

家廟移建奉安告文

编辑

祠宇傾圮。先考是懼。風樹何酷。荐經流寓。丁夏還捿。掃夾妥室。敢遑厥寧。是斲是堵。稍陞舊址。增拓數楹。匪革匪侈。遺意是成。惟是昭穆。古聖有制。輯禮匀宜。從周義揭。小子罔知。不敢不恪。同堂分位。情文允愜。爰簡吉辰。載擧新儀。尙冀尊靈。永綏攸居。庇我來蒙。用光前休。敬將淸酤。敢告厥由。

理學綜要刊畢。告家廟文。己亥

编辑

一部綜要。千聖傳訣。修改未住。慟哭樑折。不肖何識。攀澤泣啜。惟二三子。畢精提挈。振綱整目。刊複補缺。十霜治鉛。三易始綴。匪望闡述。庶就簡潔。爽惟隲牖。免致漂裂。爰沐梓梨。輔仁之哲。四載告功。卄編有列。噫嘻世學。主理爲衊。氣機橫流。孰東其決。上帝有心。聖賢有烈。敬俟來百。大道有徹。

先考墓所立石牀石柱告文

编辑

營兆之初。儀設未具。今纔伐石。略衛墓道。謹蠲吉辰。兼修封塋。伏惟尊靈。勿震勿驚。右始事告

石儀略具。墓道有衛。顯刻幽誌。尙待嗣後。不肖衰劣。其能堪事。嗚乎永世。庶安斯厝。右事畢奠告

遯齋府君致侑時告由文庚子

编辑

國家以上歲己亥七月。追崇故莊獻世子爲莊宗皇帝。十月祔于太廟。今五月十七日。以府君壬午抗義事。恭承當變竭忠。允合褒揚。其祠版遣禮官致侑。祀孫錄用之命。伏念府君德禀純剛。節秉孤忠。徽寧當日。一死儲宮。百身靡贖。慟哭南還。北扉晝掩。主簿何官。大義䵝晦。百四十霜。正考茹痛。袞褒垂光。天意好還。寶册登崇。大霈洪霑。奬義樹風。府君毅烈。輿議所存。載蒙恩侑。錄及祀孫。幽明共榮。感淚交流。伻觴有待。先告厥由。

始祖星山伯遺墟。立碑設壇祭告文。

编辑

維歲次壬寅二月二十八日癸未。幾代孫某。敢昭告于顯始祖考高麗三重大匡司空判密直司事壁上佐命功臣星山縣伯府君。顯始祖妣高麗凈順大長翁主星山縣護國介景夫人開城王氏。伏以麗朝統三。元功裂土。睠玆星山。大啓其宇。一區玉環。滿貯朝陽。有車肅雝。鳴鳳將將。根深澤遠。鍾鼎繩繩。聖朝龍興。我家靡恒。郡治南徙。載倉載墟。古井不改。小閣巋如。春風葵麥。伊昔門堂。孱孫興愴。乃謀壇塲。伐石銘詩。用表遺址。爽惟英靈。千歲在是。一熂傳薪。有感必至。爰簡吉辰。精白蠲饎。其右享之。陰隲無疆。視我岡陵。紹我飶香。

任章陵參奉後。告家廟文。

编辑

承煕以癸卯十月初四日。蒙恩授圜邱壇祠祭署參奉。叙判任官八等。以其月二十九日。遷授章陵參奉。叙判任官八等。竊惟愚魯多殃。荒墜先訓。叨藉餘慶。獲霑一命。揣分兢惕。未卽赴仕。任牒尙滯。奠告此遲。奄及歲時。感慕冞切。玆因朔奠。用伸虔告。

甲日告家廟文

编辑

伏以小孫。蒲柳脆質。厚蒙先庥。滾到周甲。念惟平生。無一事仰報劬勞之恩。孤露疾厄。只抱終天之痛。奄當此辰。痛慕自倍。尙冀先靈隲佑。殘景可力。庶幾無負我天地常經。聖賢心法。宗社大義。以奉承靈廕。內有錫類之慶。外無橫禍之至。以不辱我祖先懿德。敢陳小饌。用伸虔告。

四禮輯要刊畢。告家廟文。

编辑

四禮一書。久在衍巾。外不能公。內莫克遵。賴二三子。衛道之勤。十磨丹鉛。冀掃微塵。睠玆書室。同硏有資。雲陶未齋。撫扁增悲。丙狴兒還。僉謀繡棗。不肖何敏。三歲始造。恭惟是編。斟情酌儀。意原姬作。時沿朱宜。百家會精。十有六編。門分目綴。如鏡是懸。責成始倫。保魂萃神。大義數十。光前啓昆。念昔家常。或襲于俗。惟汰是懼。未遑頓革。庶幾嗣玆。有典可則。慄慄依循。尙無有忒。

倻溪先生宋忠肅公㫌閣重修告由文

编辑

先生于世。一部綱常。豈直天賦。聞道有方。就傅鄒篇。義仁睹當。吟酬紫玉。約共淸凉。昭代蜚英。直聲孔彰。苞萑息警。商圄戢强。康陵儀鸞。柄壬讐良。先王三相。莫須以戕。公誓碎骨。片言淸霜。光準舌呿。元衡膽惶。三啓益烈。大義攸章。靑蛇七諫。竹汗焜煌。噫彼壁書。謂天可誑。炎荒五載。良玉彌光。列聖曰嘉。節次楡揚。儼儼天官。壹惠斯皇。其源有發。維孝之行。婁甘甞糞。連善居喪。有赫丹閭。有倬帽岡。載勒貞珉。歷世流芳。星霜屢嬗。風上雨傍。爵謚靡著。亦云未遑。遂新厥桷。改鐫就詳。川嶽動色。草木增香。永樹厥聲。千億無疆。曷不敬事。陟降在堂。襟紳濟濟。肅穆以將。

告孔子墓文

编辑

嗚呼。天之降我夫子。旣命之以健順中正之德。剛柔中和之氣。上承羲黃堯舜禹湯文武仁義綱常之傳。盖將爲天地立心。爲人物立極。爲萬世立範。旣有以盡天地萬物之性。貫天下萬務之用矣。何乃環轍路窮。桴海起歎。素王無土。戰塗流血。惟是刪詩述書。正禮正樂。筆削春秋。翼贊易象。以待萬世者。可以建天地質鬼神而無疑焉。又何墨楊老莊管商申韓蝕于內。仙佛耶回攻于外。乃至今日。廢其經收其祀田易其敎。爲人子不父其父。爲人臣不君其君。爲人婦不夫其夫。奄奄夷狄而且禽獸也。抑天地之心。或有時而息耶。嗚乎。泰山頹矣。昌平封焉。夫子之形閟矣。惟夫子之心。未甞不在焉。及顔曾思孟氏沒。而此心之全軆大用。斲然棼棼泯泯數千餘年。有宋周程張朱子作。講明性理之源。兩蔡黃眞氏紹而述焉。此心之本源。庶復見焉。旋復歧分幅裂。眞形日翳。至皇明薛氏之沒而槩未聞焉。抑夫子之心。或有時而晦耶。嗚乎。小子之邦。僻焉一韓也。尙能讀夫子之書。自王麗之末。逮及李韓。作者盖多。乃有退溪李子。輯心統性情十圖。道閩洛以溯洙泗。其傳甚廣。就或派分流別。實惟萬折而同海。是乃夫子天覆之心。非可域地而間焉者。嗚乎。小子未敢知。此道者卽此理之自然也。天地以自然而主宰之。生萬物焉。聖人以自然而主宰之。成萬用焉。是卽其心也。此非夫子所謂一以貫之者耶。惟此理無形。其形焉者氣也。是天地焉萬物焉。此非夫子所謂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者耶。理無形故無處不自然。氣有形故局而不能通。往往橫决而障塞焉。聖人之學。主理以正其氣而已。夫人滯於形而終於無形。或循氣而顚其理。從古自異於吾夫子之敎者。皆其主乎氣者也。我先君子晩生李子之邦。講服吾夫子之道。深有契於羣聖賢主理之訣。憂世學之或主氣。作理學綜要。發明宗旨。憂氣數之變而華夷之無辨也。作春秋集傳。爲其非禮無以復立也。作四禮輯要。小子奉之。思有以公于天下。以成先人之心。忽然國破人散而無所歸。思得從夫子之邦。共講夫子之敎。顧今諸公或汲汲於贊頌道德。褒崇儀典。又或傅會外敎。以幸吾存。竊恐非夫子之心也。猥作一文。論五德五倫六藝四科之敎。付諸敎誌。庶明夫子之心于一世也。旣又奉先君子三著。奉獻于夫子之遺宮。以俟百世。此小子今日之心也。螢爝之明。固無輔於太陽。而或者岱海有心。庶垂憐於涓埃之忠耶。嗚乎。尼山蒼蒼。泗水湯湯。萬古何日。復此胚胎。大陸茫茫。羣生職職。萬古何世。復此大道。惟天地之心不息。夫子之心亦不息。夫子之形雖閟於斯。而夫子之靈閱萬劫而莫之閟矣。惟靈惟心。庶默感天地之心。斡旋其氣機之變。使天下萬世。同生於大敎之中耶。心香一瓣。天地萬古敢告。

告周公廟文

编辑

嗚乎。天生斯民。職有常道。有或不中。不敎則獸。生斯有形。各有其欲。以與道敵。不治斯亂。惟君作師。治與敎一。粤自庖羲。君國始制。夫婦之敎而父子定。歷羲軒至堯舜。五敎完敷。百職允釐。極萬古君臣之正。致二百載大同之治。降而天下爲家。治由此立。夏忠殷敬。相沿爲制。文武作興。公相其嗣。聖聖承承。極萬古父子之盛。而制作遂大定。井于田無徂飢之農。塾于家無不敎之蒙。乘其賦爲仁義之師。禮其鄕爲敬讓之俗。廠肆區而工無僞惡之器。廛法立而商無滯棄之貨。山林川澤迾而時焉。生足養死足需。三公論於內。九室議於外而上無私專。老有養窮有歸癈有資而下無失所。道路以讓。有遺不拾。乃至四十年刑措之化。嗚乎。前乎公而天下莫公之盛。後乎公而萬古無公比。小子之生。距公三千年矣。尙幸讀公之書。讀內則歌二南而見公之家。讀儀禮歌雅頌而見公之世。周禮周書而見公之于國。易象而見公之于天地萬物。是以敎爲治者也。自公之沒。君人者以政爲治。師之敎遂分。以孔子之聖敎而不能治。天下遂大亂。宜其夢必我公也。今天下偏尙法治。以爲敎與治不相涉。文明之域。子棄父臣無君婦去夫。富强之國。僵莩塡溝。墨絏橫街。日淬刀摩鎗。謀滅人之國。乃以我公之國。不問公何人。迎彼而師。率其婦子。婢焉奴焉。嗚乎。公之靈尙炳然千古矣。寧不噫噓於冥冥耶。小子一生寤寐于公。如有興者。必擧而措。于嗟乎世。今安歸哉。敬拜遺廟。有淚漣洏。爽惟明靈。顧我生民。默誘其衷。脫如寐寤。執柯伐柯。不遠以邇。以生其死。以明其惛。中華萬年。爰曁同陸。永受公恩敢告。

告子思子墓文

编辑

肇自羲驪現畫。虞丌閣典。六經百家。載道貯器。歲增日積。殆非擢髮可數。求其啓鍵曆程。探源詣極。貫聖學之始終。立羣笈之綱紀。惟大學中庸二書也。夫子以一手發之。原夫聖賢敷敎。首開天經。湯亳微宋。一氣傳薪。大聖是誕。立萬世之道家。天之降夫子於是家。盖將人道而南車。天理而洪河。爲萬世前導也。豈其偶然哉。抑有不敢知者。由前而百聖共此理焉。何遲之必于夫子而發之。旣發之。又得孟氏而傳之。如重關初開。衆輪齊趨。積石始滌。百川共湊。何復寥寥數千餘年。莫有窺其牖溯其流者也。至宋程朱氏始表章之。如探赤日出中淵。加之以章分句訓。庶來者之方軌而張帆也。仍何篇簡異序。仁智殊觀。裂幅而聚訟者。六百年也。嗚乎。吾道之難明。果如是哉。小子生九歲受二書。迄六十年于今矣。盖食與啖寐與夢。未甞一日去于懷。跡其所略得於天理人事之必然而不可易者。粗能自立於平生。以之瞬息言爲者。皆夫子之賜也。至於諸家同異之辨。亦或畧有成見以自信者。然聖人不復起。窮命無所告。獨抱耿耿。千古悠悠。忽復大潮翻天。常綱墮地。更不知何事爲學。何道爲中。白日雖明。向陰則昏。景行雖坦。不行則蕪。夫子將於是何哉。敬拜遺阡。雲風漠漠。伏惟明靈。默誘愚衷。潛導迷程。庶畢力殘光。徼惠後人。以弘我夫子之心。千歲萬方。共此大中敢告。

告顔子廟文

编辑

嗚乎。有天地。宜有我孔夫子。有孔夫子。宜有我夫子。夫天地無言。人無以知其心。又無以人而可天地也。斯有孔子焉。知天地之心元如是。仁人亦可以天地也。孔子旣天地也。人無以盡發其心。又無以學而至也。斯有夫子焉。如何復而仁。如何違而非仁。四大損益之達權。春秋褒誅之微辭發焉。縱不可學而至孔子。苟至則可夫子也。夫子之不日化則孔子也。於是乎人可天也。凡可孔也。奈何二千五百年而更無吾孔子。不復吾夫子也。嗚乎。小子生晩僻陬。尙知學夫子之爲學孔子也。珷質莫玉。川流難海。知愈鑽而愈難精。行愈力而愈難前。吝成頻復。悔積屢過。每念四非之勿。不遠之復。汗漬寒慄。無以措躬。忽復無國無家。寄命道路。血氣已洫。欲惡都喪。己無所著。克不費力。理無可障。稍反其眞。若庶幾免乎大違矣。然靜而內省。大畧潦盡潭淸。霧捲山蒼時境致。然非能萬一於紅爐消雪。重淵發雷之眞界也。道之云遠。餘景晻晻。其能有至耶。嗚乎。孔林森森。顔巷依依。山河無改。人神無異。不違之愚。想如平生。小子餘生且無幾矣。形蛻神超。靈歸于一。願托文林。共侍仞墻。襲以春生。沐我泰和。天覆地容。同歸于仁。

祖考成均進士府君竪碣告文

编辑

嗚乎皇祖。赤性惻怛。惟孝惟友。因心是發。愛物忘躬。矜鮮若疾。冬禪衣客。險徒騎或。春風融凍。澤藪藏濁。至辨紫朱。氷炭蘭蠍。經笥貯腹。倚馬連牘。玄黃黼黻。淡若布綌。泥擲關節。超然場屋。璧沼晩蓮。親笑爲足。七剡若凂。腐鼠名祿。弟綰腴府。遊槖氷滌。惟有雪爪。雲溟嵐嶽。機息天流。原泉動脈。主理一緖。雷開陰陸。癡同入抱。節乳咡辟。十禩鷄伏。述蛾觕糓。于嗟馘黃。何修無辱。鰈海桑碧。梗苴殊域。伯喈有銘。先子泣篋。寧齾不溢。應軆素挹。遙伻迷息。鐫衛竁額。而莫蝦蟆。維玆永式。天有黃坐。人不黔戚。木假連峰。神與家學。萬里東拜。有淚沾臆。斯世斯道。伏冀冥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