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12

卷十一 太平寰宇記 卷十二 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十二
  宋州 亳州
  宋州睢陽郡理宋城縣禹貢豫州之域即高莘氏之子閼伯所居商邱今州理是也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㣲子於宋後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為碭郡後改為梁國漢文帝封子武為梁王自漢至晉為梁國屬豫州宋改為梁郡隋于睢陽置宋州大業三年又改為梁郡隋亂陷賊唐武徳四年平王充置宋州領宋城寧陵柘城榖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五年廢東虞州人以虞城來屬貞觀元年廢杞州以襄邑縣來屬仍省柘城縣十七年以廢戴州之單父楚邱來屬永淳元年又置柘城天寶元年改為睢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宋州自禄山亂兩河郡縣多所陷沒惟張巡許遠姚誾三人堅守睢陽賊將尹子竒并力攻圍踰年不下城中孤危糧竭人相食殆盡時賀蘭進明許叔冀屯軍臨淮爭權不協不發援師城竟為賊所陷巡遠等抗詞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賊鋒挫衂不至江淮巡遠之力也開平初升為防禦州三年升為宣武軍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歸徳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 今七
  宋城 楚邱 柘城 榖熟 下邑 虞城 寧陵三縣割出
  襄邑入開封府 碭山入單州 單 入單州
  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三百里有通濟渠水並通 西至西京七百二十里 西至長安一千五百八十里 東至徐州西界二百一十里 南至亳州西界一百三十二里 西至東京襄邑縣九十五里 北至單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亳州譙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陳州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曹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兖州四百一十七里
  
  唐開元户一十萬三千皇朝户主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客二萬四千二百
  風俗
  漢書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太康地記云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氣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今俗多寛慢
  姓氏
  梁國郡出三姓 宋 張 喬
  人物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莊周宋䝉人不以禍福累心為漆園吏楚威王以千金幣迎周不應釣于濮水 原子思宋人蓬户甕牖上漏下濕三日一舉火十年不製衣捉襟肘見納履踵决子貢相衛肥馬輕裘見子思曰先生何病也子思曰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 韓安國梁成安人坐法被獄吏辱之喬元睢陽人 唐有魏元忠宋城人為相
  土産
  漆 枲 綌 紵 綿 絁 縠 絹
  宋城縣元七鄉本宋國䝉縣以宋公及諸侯盟于䝉門而為縣名漢為睢陽睢水之陽以為名地屬梁國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宋城縣唐因之 州城古閼伯之墟契孫相土亦都於此春秋為宋國都漢梁孝王廣睢陽城七十里開汴河後汴水經州城内 睢水在縣南五里水經云睢渙二水出浪□渠春秋僖公十九年宋襄公用鄫子于次睢杜預注曰睢水受汴梁東經陳留梁譙沛彭城入泗睢水又東經睢陽故城南積而為蓬洪澤汴河在縣北四十五里自寧陵縣界流入東出虞城
  界 隕石水在縣北一名漆溝左氏謂隕石于宋五古老云此水有時渴涸五石存焉有潭即元墜處 䝉澤在縣北三十五里左氏傳宋萬殺閔公于䝉澤杜預注曰䝉澤宋地䝉縣也 小䝉故城在縣南十五里六國時楚有䝉縣俗為小䝉城即莊周之本邑今復有大䝉城在縣北四十一里後魏地形志北梁郡有此䝉縣三王陵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晉北征記云魏惠王徙都于此號梁王為眉間赤任敬所殺三人同塟故謂三王陵 修竹園在縣東南十里西京記梁孝王好宫室園苑之樂作睢華宫築兎園中有白靈山落猿巖栖龍岫又有鴈池池中有鶴州鳬渚水經云睢水東南過竹圃又鴈鶩池取龍睢溝水 清冷池在縣東北二里梁孝王故宫有釣臺謂之清冷臺今號清冷池 張巡許遠南霽雲等廟在州南七里半唐代宗大厯二年勅曰頃者國歩艱難妖星未落中原板蕩四海横波公等内總羸師外臨勁敵析骸易子曽未病諸兵盡矢窮乃其憂也於戯天未悔禍人何以堪徒甘殺身不附兇黨信光揚于史册可龜鑑于人倫其立廟焉以時祭祀 箕子冢在縣北四十一里二十歩古䝉城内史記箕子紂之諸父晉伏滔北征記云望亳䝉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墓皆為邱墟今䝉與北亳相去三十里 宋㣲子墓在縣西南十二里史記㣲子紂之庻兄周書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崇徳象賢建爾于上公尹兹東夏喬𤣥墓在縣北十里後漢書云喬𤣥宋國睢陽人魏志曹操少不理行季世之人不竒也唯梁國喬𤣥異焉墓前碑云漢故太尉喬公之碑𤣥字公祖皇朝乾徳三年勅改為太尉喬公廟也 盧門春秋傳桓公十四年宋人以諸侯伐鄭報宋之戰以大宫之椽歸為盧門之椽杜預注云盧門宋國城門也
  楚邱縣北七十里舊八鄉今六鄉古之戎州即已氏之邑城也九州記云已氏本戎君之姓葢昆吾之後别居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國故有此已氏之邑焉漢為已氏縣屬梁國魏改已氏縣為譙郡齊郡廢隋復為已氏縣又置戴州縣𨽻焉大業初廢戴州縣屬睢郡唐平竇建徳復置戴州以縣為楚邱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以𨽻宋焉 景山在縣北三十八里高四丈毛詩云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空岡在縣北三十里高一丈葢毛詩云景山與京也 堂水在縣北四十五里從單州成武縣入界南行五里合泡溝毛詩云望楚與堂也 安陽城在縣北三十八里城冢記云漢高祖與項羽相守築此城 古楚邱城在縣北三十里毛詩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左傳隠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邱杜預注云楚邱魏地在濟陰成武縣西南也 伊尹墳在縣西北十四里按書云沃丅既塟伊尹于亳都城記云濟陰界梁國有二亳南亳穀熟城北亳在䝉城西北屬睢陽郡今驗墳西十里有亳城在東京考城縣界晉伏滔北征記云望亳䝉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今為邱墟也
  柘城縣西南八十里舊十鄉今七鄉即古宋襄氏邑春秋陳時之株野之地毛詩陳風云株林刺靈公也史記謂陳渉攻柘譙皆下之即此地也漢為柘縣以邑有柘溝以此名縣獻帝封曹操為武平侯兼食柘陽長夏三縣晉縣廢隋開皇十一年復置加城字唐貞觀元年廢入榖寧陵二縣後以縣人積年陳訢徭輸路遠永淳元年十月又置𨽻宋焉 泓水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人及楚人戰于泓 大棘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左氏傳宣公二年宋華元及鄭公子歸生戰于大棘杜預注云在陳留襄邑縣南也 鄢城在縣北二十九里漢縣名屬陳留王莽曰順通鄭伯克叚之地始基城在縣東南十里譙内記譙西北百餘里有始
  基城晉豫州刺史祖逖督䕶衛䇿所築始基于此因為名焉 仇留城在縣北五十里按譙内記陳川自始基城敗後遣將仇留伐焉以逼豫州祖逖遣衛策進戍谷水北面高邱以禦仇留故號仇留城 夏姬墓在縣東北二百歩
  榖熟縣東南四十里依舊六鄉古榖地也殷謂之南亳亦甞都之即春秋之榖邱漢于此置簿縣𨽻山陽郡又改為榖陽縣以榖邱之南有榖水也後漢廢熟城合為榖熟縣屬梁國魏文帝廢後魏置榖陽郡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榖熟縣𨽻宋州唐武徳二年置南榖州四年廢榖州以榖熟縣還宋州 榖邱在縣南二百歩春秋桓公十二年公㑹宋公燕人盟于榖邱杜預注云宋地也榖水在縣西南二百歩源從榖邱下南入浪□渠
  烏城在縣西南二十里大康地理志梁國有烏縣 亳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春秋莊公十二年宋御説奔亳孟子云湯居亳與葛伯為隣今寧陵縣界有葛城相去八十里 龍元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春秋隠公二年莒人入向註云譙國龍元縣東南有向城也 故高莘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地里志云梁國榖熟縣西南有高辛城帝系譜帝嚳年十五佐顓頊有功封為諸侯邑于高辛即此城也
  下邑縣東一百二十里舊九鄉今八鄉戰國時下邑地或以為陳之株林詩株林刺靈公駕我乗馬説于株野史記陳渉初狥蘄以東攻銍鄼若譙柘皆下之即此也秦漢為下邑縣王莽改為下洽其後因之至唐後為下邑今碭山縣即古下邑城也後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碭郡於下邑城移下邑縣于此即古之城界也 南蓼堤路在縣南五里從榖熟界入八十里東入永城界耆老傳曰梁孝王以大梁卑濕徙都睢陽故築此蓼堤舊圖經云西自汴州杞縣入至宋州城東分為三道中蓼堤北蓼堤是也 牛戊驛在縣西北五十里隋煬帝大業元年廢本梁孝王牧牛處也 故譙城在縣城北三十一里昔祖逖屯淮陽進據太邱城遂克譙城而居之謂此也
  虞城縣東北五十里舊八鄉今七鄉古虞國也舜禪禹封長子商均于有虞左氏傳謂少康奔虞後即為少康之邑焉漢為虞縣莽改為陳定亭後漢獻帝於此置蕭縣𨽻沛國晉復為虞城縣北齊廢隋又置唐武徳四年以隋末賊亂建為虞州五年州廢依舊為縣還宋景福二年以碭山縣為輝州虞城𨽻焉輝州廢今𨽻宋 故綸城在縣西三十五里左氏謂少康逃于有虞虞君妻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是也 黎邱在縣北二十里高二丈梁地黎邱有竒鬼善斆人黎邱之叟市醉夜歸鬼乃肖其子而扶之因苦之醒後謂其子對曰非也明日復飲于市醉而將歸其子復恐為所苦乃親迎之叟誤殺之 熟城在縣西四十里闞駰十三州志云熟城漢之縣名 平臺在縣西南五十里春秋襄公十七年宋皇國父為宋公所築平臺妨于農功子罕諫請俟農隙公不許史記云梁孝王大治宫室築東苑方三百餘里為複道自宫連屬于平臺 靈臺在縣西南四十里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衛侯輙奔宋為靈臺與大夫飲酒焉 崆峒亭在縣南五里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遊于空澤卒于連中杜預云梁國虞縣東南有地名崆峒 孟渚臺在縣西北十里爾雅云宋有孟渚郭璞曰藪澤名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夢河神曰𢌿余賜汝孟渚之麋杜預云水草之交曰麋也今俗呼為湄臺葢陂中有臺也寧陵縣西五十五里舊八鄉今五鄉本𡩋城古葛伯國于此帝王紀曰湯居亳葛伯為鄰也六國時屬魏安釐王封其弟無忌為信陵君而邑於𡩋魏咎甞封為𡩋陵君亦此邑之地高帝改𡩋陵為寧陵封吕臣和帝以寧陵屬梁今縣北十五里有葛城乃古葛伯所都城也晉𨽻譙又𨽻陳留北齊以還宋 沙隋城在縣西北七里左氏傳成公十六年公㑹晉齊衛宋邾人于沙隋杜預注云宋地梁國寧陵縣北有沙隋亭 汋陵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左氏成公十六年鄭子罕伐宋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退合于夫渠不儆鄭人覆之敗諸汋陵杜預注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 已吾城在縣西南三十里陳留風俗傳漢和帝永元一年分已氏縣之種於鄉置已吾縣屬陳留郡魏書曹公初起兵於已吾後魏地形志云已吾縣屬馬頭 東期城在縣南三十里 西期城在縣北二十五里賈子曰梁楚邊亭皆種𤓰梁數灌而美楚稀灌而惡楚乃夜滅梁𤓰梁邊令乃竊灌楚𤓰𤓰亦美楚人恠而問之及見自謝以重幣而交于梁國故曰期城今俗猶呼為𤓰城也 甘露嶺在縣北五里隋開皇十三年駕幸于岱至此甘露降因以名焉故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以不祀為湯所滅大棘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左氏宋華元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又七國反先擊梁棘壁即此城也 故柘城在縣南鄭伯克段 -- 𠭊 or 叚 ?于此也 始基故城在縣南九十里晉豫州刺史祖逖督䕶衛策所築初乞活魁遣陳川據陳留浚儀川遣將魏石于谷水南營逖遣䇿等追戰大破之因即立城留守策曰吾從祖公北伐數年功始基于此因以為名 仇留城在縣南六十五里初陳川自始基敗遣後將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䇿進戍谷北高邱以禦仇留故呼為仇留城
  亳州譙郡今理譙縣禹貢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時為東國之焦邑六國時屬楚在秦為碭郡地漢為譙縣屬沛郡初後漢熹平五年黄龍見譙太史令單颺以為其國當有王者興不及十五年亦當復見後如其言及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舊都又立為譙國與長安許昌鄴洛陽號為五都後魏置兖州周武帝改為亳州隋亂陷賊唐武徳四年平王充復為亳州領譙城父谷陽鹿邑酇五縣五年置總管府管譙亳宋北荆頴沈六州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亳州不改天寶元年改為譙郡乾元元年復為亳州開平二年昇為防禦州後唐為團練州晉復為防禦州
  元領縣八 今七
  譙縣 城父 䝉城 酇縣 鹿邑 宋城 真元一縣割出
  臨渙入宿州
  州境
  東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二百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四百八十六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四里 西至長安一千七百四十五里 東至徐州五百里 西南㣲東至潁州逕路二百六十里 西至陳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陳州二百九十二里西北至泗州三百四十五里 東北至徐州三百四十二里
  
  唐開元户七萬七百三十二皇朝户主三萬八百一十三客二萬六千二百九十七
  風俗
  與宋州同
  人物
  老子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許褚譙人長八尺餘腰大十圍一手逆曵牛尾太祖封萬嵗亭侯 曹羲沛國譙人爽弟兄貴盛而獨謙撝書三篇以諷爽 嵇康譙國人 夏侯湛譙國人少與潘岳齊名 桓溫譙國人 戴逵譙國人總角時以雞卵溲白屑作鄭元碑武陵王晞聞其能琴使人召之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能為王門伶人 唐朱敬則亳州永域人相則天家代以孝義聞門標六閥 奚陟亳州人不肯受翰林院學士
  土産
  絲 綿 綾 絹貢
  譙縣舊二十二鄉今十鄉漢縣屬沛郡莽曰廷城亭後魏無譙縣有小黄縣隋開皇十年廢郡莽縣屬亳大業二年改小黄為譙縣 渦水在縣西三十八里從貢源縣東來魏文帝集建安十九年上至譙予兄弟從上遊觀經東園遵渦水相佯高樹之下乃駐馬書鞭為臨渦城 譙郡城古之譙國城也後改為譙魏武帝之鄉里魏志漢熹平五年黄龍見譙太史令單颺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當復見内黄門殷登黙記之至延康元年三月黄龍見譙登聞之曰單颺之言其兹驗乎魏書文帝生于譙上有青雲如車葢終日 魏文帝祠在縣東里初魏太祖以議即告疾歸鄉里築室于此讀書秋冬弋獵以自娯文帝以漢中平四年生於此宅故梅城在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也 麥邱城桓潭
  新論齊桓公行見麥邱人問其年幾何答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夀祝寡人乎答曰使主君甚夀金玉是賤以人為寶即此邑人也 大清宫元元舊宅今有檜樹鹿跡存焉 夏侯湛墓在縣東北四里晉為散騎常侍獨母冢在縣西三里古老傳云有惸獨之母薛氏無子生自為墳卒安塟焉昔楚平王築譙城而母賑其夫役各益土而大其墳 大饗碑在魏文帝廟前昔文帝延康元年幸譙父老立碑于故宅題云大饗之碑鍾繇篆額曹子建文梁鵠書時人稱為三絶 岳牧上考詞石表唐開元二十六年趙冬曦所建其嵗降十道採訪使精擇天下岳牧政之尤者二十二人客有京來者持聖扎凡一十九字詞曰文學資身溫良植操勤于政理恩被黎元考中上葢錫冬曦詞也乃勒之表端昭示來葉同勅三十一人皆鐫其次
  城父縣東西九十九里八鄉春秋時陳國之夷邑亦曰城父左傳楚伐陳取焦夷陳邑也昭公九年左傳楚公子弃疾歸許于夷實城父也杜注此時改城父為夷漢為縣屬沛郡隋末𨽻亳唐末避梁王諱改為焦夷後唐同光元年復舊名 肥水在縣西水經注肥水源出桑山縣西北澤藪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葢涓脈所注耳有鮑溪亦此水 乾溪水在縣南五里新序云楚王起章華之臺為乾溪之役又左氏謂楚靈王臺敗于乾谿即此地名 扶陽故城在縣東北三十六里漢為縣屬沛郡宣帝封韋賢于此謚曰節侯恩澤侯表在蕭案邑名扶陽地理志云扶陽縣屬沛郡 父水在縣東西四里受漳水南流經縣入䝉按水經云沙水支分東注 藥城在縣南七十二里梁陳之際以為縣唐高祖武徳三年藥城縣𨽻文州四年廢為文城縣屬亳州 伍奢冢在縣西南一里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平王處太子建于城父伍奢傅之後無罪而死招魂以塟今有廟存 高陂在縣南五十六里周迴四十三里多魚蚌菱芰之利
  䝉城縣東南一百四十里舊六鄉本漢山桑縣也屬沛郡漢改屬汝南郡魏屬譙郡後魏孝文帝于此置渦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于梁梁于此置徐州後復入魏改為譙州改譙縣為渦陽縣隋初改渦陽為淝水縣唐武徳四年重立山桑縣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廢譙州割屬亳州天寶元年改為䝉城縣城北臨渦水後魏渦州城也 垂惠聚漢為聚邑廢城在今縣西北二十八里南北狼山狼山南狼山北二山相對故曰南北 山桑縣北城在縣北三十七里輿地志云桑縣漢舊縣屬沛光武封王常為山桑侯今城内有亭基陵阜高峻十三州記曰山生於邑其亭有桑因為縣名宋將檀道濟為征西將軍居此因號曰檀公城 南䝉北䝉城並在縣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歩皆自後魏孝文太和七年築之至東魏武定六年置郡齊天保七年廢郡為䝉城唐武徳五年又置為郡開元中廢
  酇縣東北七十里舊十六鄉今七鄉漢縣屬沛郡古今地名即酇亭是輿地志魏以酇縣屬譙郡漢封蕭何為酇侯茂陵書何封國在南陽姚察云雲縣同作酇字南陽酇音贊此沛酇有差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第一受封于酇以韻而言則非南陽酇也唐開元二年六月移于大梁南陽驛以置之 譙東魏畧云大祖于譙東十五里澤中築起精舍讀書射獵閉絶賓客即謂之譙東 建平故城漢為廢縣在今縣西北俗名馬頭城是也 太邱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地理志云敬邱後漢明帝更名太邱陳實為長是此城也 龍亢城在縣西南十五里春秋杜預注譙國有龍亢縣此城是也 棘城在縣東北十八里春秋昭公四年冬呉伐楚入棘櫟麻杜預注云譙國酇縣東北有棘亭即此亭是也
  鹿邑縣西一百一十七里舊二十二鄉今七鄉漢鄲縣之地屬沛郡後漢于今縣東北一十五里置武平縣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亳州十八年改為鹿邑縣取故鹿城地為城在縣西十三里春秋時鳴鹿地也 瀖水一名曲水源從陳州宛邱縣東北涸河出至縣界入真源縣按溝洫志漢武帝元年五河泛上使汲黯疏決數十瀆號瀖水即陳郡内舊引水瀆也 鳴鹿臺在縣城内春秋成公十六年晉知武子佐下軍以諸侯之師侵陳至于鳴鹿即此臺也 武平故城在縣東十八里建安元年漢獻帝以曹公為大將軍封武侯以此城為封邑永城縣東北一百四十一里十一鄉春秋芒縣之地後漢臨睢縣之境晉為鄲縣之地隋大業六年于馬甫城東北三里置永城縣屬譙郡唐武徳五年移縣于馬甫城貞觀十七年罷譙州以縣𨽻亳州 碭山在縣北五十里北去碭山八里地理志碭山出文石漢高祖隠芒碭山澤間應劭云芒碭今在臨睢即永城縣是也碭屬梁國今碭山縣是二縣之界有山澤之固可以隠也芒魏武帝祖也 梁孝王墓在縣南五十里高四丈周迴一里碭山南嶺山按郭縁生述經記云梁孝王塟于碭山鑿山作島穿石為藏行一里到藏内曹操别傳云引兵入碭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萬斤
  真源縣西南九十五里舊十八鄉今八鄉即楚之苦縣地史記謂老子苦縣人也漢為縣屬淮陽國晉咸康三年更名谷陽葢谷水之陽因以為名隋初改為仙源以老子所生之地為名唐麟徳三年高宗幸瀨鄉改谷源為真源縣以𨽻亳焉 老子祠崔元山瀨鄉記老子祠平生時教化學堂故基也漢桓帝命邊韶為文云老子伏羲時為鬱華子祝融時為廣成子黄帝時為大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録回子堯時為務成子皆有像 李母祠瀨鄉記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門内右有聖母碑東院内有九井述征記廟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動輿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老子者道君也三皇之始乗白鹿下託于李母練體易形復命胞中七十二年生于楚國李母星名也在斗魁中老子星精也為人黄色美目面有夀徵黄額廣耳大目疎齒方口厚唇額有𦭏子達理日角月角鼻有雙柱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十二聖師各有三法凡三十六法唐乾封元年册李母為先天太后因改祠為洞霄宫 大清宫元元舊宅今有檜樹跡存焉宫前有闕各高一丈七尺魏黄初三年文帝所立其闕有銘是鍾繇書皆破缺惟四字存焉 李母墳在縣東十三里注水經云老子宫前有李母墳東有碑漢桓帝永興元年譙縣令長沙王阜所建 枯松桓裴之述征記云老子宫前有雙松左階之松久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忽從根上一枝聳幹一丈三尺枝葉青翠唐武帝二年更生一叢直上五尺横枝兩層枝葉相覆異于常樹 瀨水在縣東南十二里于苦縣界相縣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靈溪池東入渦水相縣在瀨水東是也 靈溪池在𤣥元宫北 寧平城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按漢書地理志寧陵縣屬淮陽晉東海王越自陽城率甲士四萬東屯于項永嘉五年薨秘不發䘮石勒進兵追之及寧平城楚越屍于此數萬衆斂手受害尸積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