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30
太平寰宇記 卷三十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六
鳯翔府 司竹監
鳯翔府扶風郡理天興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時為秦都秦徳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至獻公始徙櫟陽始皇併天下屬内史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亦此地漢髙帝更名中地郡復為内史景帝初分屬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所以扶助京師行風化也與京兆尹左馮翊謂之三輔理皆在城中後漢出理槐里即今興平縣東南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但為扶風郡亦是重鎮曹公使張郃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郿皆不克晉大康八年為秦國後魏太武於今州理東五里築雍城鎮文帝改為岐州隋開皇元年於州城内置岐陽宫岐州移於今理大業三年罷州為扶風郡唐武徳元年復為岐州領雍陳倉郿虢岐山鳯泉等六縣又割雍等三縣置圍川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圍川及麟州之麟遊普潤等三縣来屬七年又置岐陽縣八年改圍川為扶風縣省虢天寶元年改為扶風郡至徳二載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鳯翔縣並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鳯翔縣乃改為寳雞縣其年十月復兩京十二月置鳯翔府號為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為五京寳應元年併鳯翔縣入天興縣後罷京名
元領縣九 今十
天興 扶風 郿縣 岐山 寶雞 普潤 虢縣麟遊 盩厔京兆割到 崇信新置
一縣舊廢
岐陽入岐山扶風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五百八十里 東至西京一千一百七十里 東至長安三百一十九里 南取大白山路至興元府六百一十里 西至隴州一百五十三里 北至涇州二百六十二里 東南至京兆府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鳳州二百四十一里 西北至涇州三百二十里 東北至邠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開元户四萬四千五百三十二皇朝管户主二萬六千七百九十客一萬三千三百一十五
風俗
天水隴西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髙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大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才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故曰山西出將秦詩謂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此實遺風又曰在其板屋乃山多林木人獲居之
姓氏
扶風郡六姓 馬 竇 班 輔 魯 恵
人物
白起郿人 春秋時有蹇叔 孟明 公孫枝 子車奄息 漢有班彪子超固 傅毅 馬援 馬融郭伋扶風茂陵人 馬樞扶風郿人梁邵陵王綸引為學士覽二萬書乃嘆曰吾聞貴爵禄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吕為筦庫 王世充天興人本姓支西域人也代居白鹿原其父收㓜卒隨母嫁灞城王燦遂冒姓王氏 唐元載 楊炎 李淳風皆岐州人
土産
龍鬚席貢 蠟燭貢 麻布 棉布 胡桃
天興縣舊十六鄉今十四鄉本秦雍縣秦國都也漢縣屬右扶風四面積髙曰雍又四望不見四方故謂之雍秦囘中宫在縣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宫候騎至雍即此也唐至徳二年分置鳯翔縣永泰元年廢乃改雍縣為天興縣 吳嶽秦都咸陽謂之西嶽三畤原史記封禪書曰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宻畤靈公又作吳陽上畤在此原故號三畤原也亦謂之周原乾歸故城在縣西四十二里十六國春秋曰苻登太初二年乞伏乾歸西據苑川號為西秦因築此城也 五水汧渭岐漆雍已上五水皆厯郡界 雍水在縣北二里源出縣西北平地水經注雍水厯中窂溪俗號中窂水亦曰冰井水 野人塢在縣南一百八十步秦穆公失駿馬野人盜食之處也 漢五帝畤 祈年宫漢書地理志祈年宫秦穆公起又有祈年觀 囘中宫史記秦始皇二十九年巡隴西北地出笄頭山過囘中宫漢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闗殺都尉燒囘中宫候騎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囘中道北出蕭闗又有三良宫相近 故長安城漢恵帝所築今在天興縣城西北苑中也 石鼓文在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葢紀周宣王逰獵之事其文即史籕之迹唐貞觀中吏部侍郎蘇朂紀其事云虞褚歐陽共稱古妙雖嵗久訛缺然遺跡尚有可觀而厯代紀地理志者不存紀録尤可嘆惜
扶風縣東百里舊十七鄉今十九鄉本漢美陽縣地今京兆府武功縣北美陽故城是也後周天和元年於此置燕州隋開皇十六年於今岐陽置岐山縣以屬燕州隋末廢州唐武徳三年分岐縣於圍川城置圍川縣四年𨽻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來屬至八年改為扶風縣又按説文云圍川字作湋近代訛舛故為圍 三畤原在縣南二十里 湋水在縣南三十里 白水在縣南二百步 雍水在縣一百里
郿縣東南一百里依舊十鄉本秦縣也漢志郿屬右扶風三輔黄圖云右輔都尉理所秦寧公徙居平陽即此地今縣十五里渭水北故郿城是也後魏廢帝因縣内郿城改為郿城縣至天和三年以郿城縣併入周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岐山郡以周城縣屬岐州十八年改周城縣為渭濵縣大業二年復郿縣唐武徳三年移縣於郇州城即今理也白起此縣人 縣理城亦曰斜城城南當斜谷因為斜口斜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終南山在縣南三十里 郿塢在縣東北十六里董卓封郿侯據此北阜築塢髙七十文號曰萬嵗塢亦曰董卓塢以寫長安城形 太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辛氏三秦記云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三百里不知髙㡬許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山下軍行不得鳴鼓角鳴則疾風暴雨立至周地圖記云太白山上恒積雪無草木半山有横雲如瀑布則澍雨人常以為候騐之如離畢焉故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魏畧曰吉茂蘓則遇亂隠於扶風南太白山中以經籍自娯按唐史𤣥宗天寶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上言有神人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紀聖皇福夀之符命御史中丞王鉷入山求獲上御勤政樓受焉於是大赦天下封大白山神為神應公四時祭祀金星洞改為嘉祥洞 積石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水經注云積水原即此原也魏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與司馬懿拒渭南郭淮算亮必登此原遂先登據之亮至果不得上即此原也 五丈原在縣西南二十三里魏氏春秋諸葛亮據渭南司馬宣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出屯此原與懿相拒 渭城經縣東南 成國渠在縣東北九里至上林入䝉蘢溝洫志云闗中有成國渠如淳注云成國渠在陳倉也 斜谷按唐書永貞元年西川節度使劉闢反先是鳯翔斜谷路館驛停廢今却宜置命高崇文為神䇿行營節度使崇文領兵馬取鳯翔斜谷路李元奕領兵取駱谷路同赴梓州應接當秦恵王時用司馬錯之䇿以伐蜀漢光武使吳漢伐公孫述魏司馬文王使鄧艾伐劉禪晉穆帝使桓温伐李子仁宋武帝使朱齡石伐醮縱梁武帝使鄧元起伐劉季連周大祖使尉遲迥平蕭紀隋文帝使梁霽平王謙居唐憲宗命髙崇文平劉闢自秦至元和九度伐蜀四為水軍泝江而上唯秦與鄧艾尉遲迥梁霽及崇文五在斜谷駱谷出師南討不庭矣 斜水出斜谷厯邑界東入渭 斜城在渭水南一里周武帝天和元年築置雲州於此建徳三年廢唐武徳元年又於此置郇州三年又廢故此城存 武功故城在今縣東四十里即鳯泉故縣北渭水之南水經注云渭水東逕武功故縣北南對大白山北隔渭水與武功故斄城對
岐山縣東五十里舊十鄉今十四鄉周古公徙於岐即此地本漢雍縣之地後周天和四年割涇州鶉觚縣之南界置三龍縣屬岐州隋開皇十六年移三龍縣於岐山南十里改為岐山縣屬州不改因山為名大業九年移於今縣東北八里唐武徳元年移理於今岐陽縣界張堡壘七年移理龍尾城貞觀八年又移理猪驛南縣理是也 岐山在縣東北十里亦名天柱山禹貢曰導汧及岐河圖括地象云岐山在崑崙山東南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山上時人亦謂此山為鳯凰堆酈道元水經注天柱山有鳯凰祠或云其峯髙峻逈異諸山狀如柱因以為名 渭水在縣南三十里經邑界姜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母有喬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即此水也 終南山東連亘入京兆府界 廢岐陽縣在州東一百里亦漢杜陽之地屬右扶風隋開皇十六年移三龍縣於此因改為岐山縣唐貞觀十七年割扶風岐山二縣之土以置此邑葢在岐山之陽因以為名元和三年二月以其地復入岐山扶風二縣此額已廢 五將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十六國春秋曰苻堅為慕容所逼長安謡曰帝出五將久長得先是又謡曰堅入五將山長得堅大信之率數百騎出五將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拔長安堅至五將姚萇遣吳忠圍之堅衆奔散忠執堅以歸新平即此山也 諱谷水源出縣東北六里諱谷也南流入扶風縣界
寶雞縣西南九十里舊四鄉今十鄉漢書地理志陳倉縣屬右扶風三國志云在魏為重鎮太和二年蜀將諸葛亮攻圍郝昭守之不拔即此城也又周地圖記云陳倉縣晉末廢秦將姚時於縣界置宛川縣後魏大統十六年移宛川縣入漢陳倉故城復為陳倉縣即今縣東二十里古城是也屬武都郡後周天和三年又於此置顯州建徳三年又廢顯州及陳倉隋開皇十八年又置陳倉縣屬岐州大業十年移縣理於渭水北留谷城今縣是也唐至徳二年改為寶雞縣以秦文公獲石雞於此徴以為名今猶有寶雞祠存焉咸通三年於縣東南開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船筏至京故城即長安城也漢恵帝所築在今理天興縣之西北苑中也 陳倉山在縣南十里辛氏三秦記云大白山南有陳倉山山上有石雞與山雞不别趙髙燒山山雞飛去而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録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㫁有一人夜往山中聞有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髪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憂否樹神不語明日人語文公如其言伐樹樹㫁其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復出使騎擊之不勝騎墮地復上髪解牛畏之不出故置髦頭因此也 渭水 汧水皆厯縣界 箕谷水源出縣東南箕谷 陳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築魏畧云大和中魏遣將軍郝昭築城陳倉城適訖㑹諸葛亮来攻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亮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詳少與昭相親厚後為蜀所得及亮圍陳倉詳為亮監軍使於城外呼昭諭之昭於樓上應詳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曩時髙剛守祁山坐不専意雖終得全於今誚議不止我必死矣卿還謝諸葛亮便可攻也詳以告亮亮進兵雲梯衝車晝夜攻距二十餘日亮無利㑹費曜等救至亮乃引去按本城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築下城是郝昭築 三友故城在縣西四十六里耆舊傳司馬宣王與諸葛亮相拒於此因築此城十六國苻健於此置武都郡 大散闗在縣西南五十二里老子著書處或云在函谷按郡國志云岐陽大山〈一本大作太無山字〉嶺通褒谷大路 寳雞祠漢書郊祀志曰秦文公獲石雞於陳倉北坂今有神祠是也 玉女祠秦穆公女弄玉鳯臺之地也又秦穆公陵在此
麟遊縣東北一百一十里舊十一鄉今四鄉本漢杜楊之地隋義寧元年唐髙祖輔政於仁夀宫置鳯栖郡及麟遊縣二年改鳯栖為雲臺縣屬麟遊郡為麟州領縣不改貞觀元年廢麟州以所管普潤麟遊二縣屬岐州六年以縣自宫城移於今所 雀模嶺在縣東北五十里 大横水在縣東南流入 九成宫在縣西一里本隋仁夀宫隋文帝置按隋書開皇十三年楊素於岐山北建仁夀宫夷山堙谷館宇相屬督意嚴急作者多死髙祖不悦及幸新宫遊觀乃喜後帝嵗暮日晚登仁夀殿周望原隰見宫外烽火瀰漫又聞哭聲令左右觀之報曰鬼哭上曰此即役死之魂嵗暮思歸耳取酒奠之乃止義寧元年廢宫置立郡縣貞觀五年復舊宫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宫 永安宫在縣西三十里唐貞觀八年置
普潤縣北七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本漢安定鶉觚二縣之地在漢又為漆縣并有鐵官今城西有漆水復有小城葢置鐵官之處也隋大業元年於細川置普潤縣以屬岐州葢以杜漆岐三水溉灌田疇民獲利濟以為縣名十三年移於今理貞元十一年改屬隴右經畧使今屬鳯翔 細川谷水在縣南北流入涇州界 杜水源出縣東南溪澗間 漆水源出縣東南漆溪按許慎説文曰漆水出右扶風杜陽岐山東入渭也 岐水即大欒水也源出縣東南流入漆水即古岐水是也 漢杜陽縣城郡國縣道記云杜陽晉省在今鳯翔府北九十里普潤縣界東南已失其所在 文王故城按郡國縣道記云隴州吳山縣東西四十里即岐山縣之西南界有一故城彼人謂之文王城按周文王都酆不合於此更有城其城恐是漢杜陽縣又岐山縣東十九里有杜陽谷内亦有一杜陽故城二縣俱在扶風郡界若據十三州志云郡道里數即隴州杜陽故城近之據漢志注云漢水南入渭即普潤縣界文王城近之
虢縣南四十里舊四鄉今六鄉古虢國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按禮記注謂虢或謂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云虢漢併於雍今虢縣後魏立為武都郡大統十三年遷同州洛邑縣於武都城西置洛邑縣還取舊名後周天和中又於洛邑置朔州尋廢州移州原郡理之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岐州大業三年改洛邑為虢縣唐貞觀七年廢至天授二年復置 桃虢二城史記云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今虢西有二城相去十里今纔分餘趾城之所居俗謂之桃虢川有路通漢中漢志注云虢宫秦宣太后起其二城一為虢國一為虢宫 磻溪神祠酈道元水經注磻溪中泉也即太公釣所石壁深髙幽隍邃宻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石室葢太公所居水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也 周原史記封襌書云秦文公作鄜畤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宣公作宻下畤是三畤焉畤止也神靈所止處 廢清水縣漢縣本屬秦州按唐書州郡志録鳯翔府元無此邑即知是秦州之屬邑獨㑹要云天寶末陷於蕃中至大中三年鳯翔節度李玭奏七月二十五日收復至秦州東北一百二十五里即與隴城接界故屬鳯翔府尋廢
盩厔縣東南二百里依舊十七鄉本漢舊縣也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以名之後漢晉武復立魏因之後周天和二年乃移於今鄠縣西北三十五里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恒州領周南郡建徳三年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唐武徳二年廢恒州天寶中改名宜夀後又為盩厔後唐同光元年割屬鳯翔 湋水在今縣北五里 隋宜夀宫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漢長楊宫在縣東南三十二里中有射熊觀漢武帝好自撃熊羆司馬相如從上林上疏諫揚雄作長楊賦 秦五柞宫在縣東南三十八里漢武後元二年幸盩厔五柞宫帝崩於五柞宫張晏注以宫有五柞樹因以名西京雜記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覆䕃數里水經注長楊五柞二宫相去八里 青梧觀在五柞中西京雜記觀前有龍尾堆雍州記云望仙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有雲氣如鐘鳴 讀書臺在縣東北三十七里後漢馬融讀書之所 姜維嶺本名沈嶺在縣南五十里蜀後主延熈二十年大將軍姜維率衆出駱谷經沈嶺即此 司竹園在今縣東一十二里穆天子西征至元地乃植之竹是此故史記曰渭川千畝竹漢謂鄠杜竹林故有司竹都尉其園周廻百里以供國用義寧元年義兵起髙祖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駱谷闗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徳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闗北九里貞觀四年移於今所 駱谷道漢魏舊道南通蜀漢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餘里不得前牛馬驢驘以轉運死畧盡少帝甘露二年蜀將姜維出駱谷軍於長城即此谷道也按此道近代廢塞唐武徳七年復開東北自鄠縣界西南經縣又西南入駱谷出駱谷入洋州興勢縣界 樓觀在縣東三十二里晉恵帝時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唐武徳初改名宗聖觀 老子廟華陽子籙記秦始皇好神仙於尹先生樓南立老子廟即此也晉恵帝元康五年重更修葺蒔木萬株南北連亘七里給户三百供洒掃隋文帝開皇元年復修建堂宇 老子陵酈道元水經注就水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昔李耳為周柱下史以時衰適西戎於此有冢事非經證然莊子著書云老子死秦人三號是非不死有冢可徴也 終南故城郡國記云唐武徳二年於漢盩厔故城置終南縣八年縣廢因名終南城
崇信縣西北二百二十五里依舊五鄉本唐神䇿軍之地後改為崇信軍皇朝建隆四年以崇信暨赤城東西兩鎮及永信鎮等四處於此合為崇信縣
司竹監按唐六典掌植養園竹之事其管内及百司所須籠筐篚之屬擇其材幹以供之其笋以時供上食嵗終以竹功之多少為考課又按漢官有司竹長丞魏晉河内園竹各置司守之官江左省後魏有司竹都尉北齊後周俱闕隋有司竹監及丞唐因之在京兆鄠盩厔懷州河内今皇朝惟有鄠盩厔一監屬鳯翔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