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44

卷四十三 太平寰宇記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五
  澤州 遼州
  澤州髙平郡今理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虞舜冀州亦為冀州之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韓後趙屬上黨本韓之别郡逺韓近趙後卒降趙秦使白起破趙于常平即今州北髙平縣北二十一里長平故城是也秦兼天下今州即上黨郡髙都縣之地也二漢至晉因之後魏道武帝置建興郡理髙都城孝莊改為建州北齊亦為建州及置平陽髙都二郡後周并二郡為髙平郡隋初郡廢置澤州葢取濩澤為名濩烏虢反隋為長平郡武徳元年改為葢州領髙平丹川陵川又置葢城四縣又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于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髙平移葢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葢城貞觀元年廢葢州自端氏縣移理澤于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髙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㑹昌四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河陽雖近制置土宇猶偏澤州全有太行之險固實為東路之藩垣將務遠圖所宜從便望以澤州𨽻河陽府詔從之
  元領縣六
  晉城 高平 陽城 端氏 陵川 沁水
  州境
  東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四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西京二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里 東踰山至衞州四百一十里 南至懐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絳州四百五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 東南至懐州武德縣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孟州濟源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晉州四百十六里 東北至相州六百里
  
  唐開元户二萬二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一萬三千一百八客一萬一百三十一
  風俗
  與上黨同
  姓氏
  高平郡六姓 米 范 巴 翟 過 獨孤人物無
  土物
  人參 紫草 白石英貢 石雄 茯苓 蜜 蠟
  晉城縣舊十四鄉今八鄉本漢高都縣屬上黨郡後魏改屬建興𨛦孝莊帝改属高都𨛦周改属高平隋開皇三年改属澤州八年改為丹川縣因縣東丹水為名唐貞觀三年改置晉城以三國分晉地後封晉君于此故曰晉城 太行山縣南三十六里禹貢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五門山在縣西北八里其山五似門 丹山在縣北一十二里司馬山俗傳秦坑趙衆流血丹州故名丹山斯為不經也 司馬山在縣北一十二里昔晉帝巡狩北山因以帝姓為名 石人山在縣東南八十八里有䨇石高標𩔖人形 白水在縣南二里源出河引水穿大行過與丹水合 莞谷水在縣東四十八里地理志云丹水不出莞唯流在張黒水 浹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青蓮寺下有擲筆䑓即遠大師置湼槃經䟽藏之所 天井泉在天井闗之南泉有三所極大至深莫測 天井闗一名太行闗在太行山上漢書成帝陽朔二年秋門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院闗者勿苛留也 午璧亭注經云午璧在晉城縣界
  高平縣北八十里舊十六鄉今八鄉本漢泫氏縣屬上黨郡西北在泫水之側故名之竹書紀年謂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縣即此也漢為縣属上黨郡後魏改泫為立氏属建興郡莊帝永安二年属長平郡高齊天保元年泫氏縣自長平高城移理之仍改高平縣属高都郡周改為高平郡隋開皇三年改𨽻澤州 米山在縣東一十里趙將亷頗積糧此處 髑髅山在縣西五里永嘉中晉道陵遲劉聰舉兵積屍為髑髅山 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海經云神農嘗五榖之所山形象羊頭 金門山在縣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當趙壘門因號金門山 懸瓠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山形似懸瓠焉 泫水一名丹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傘葢山穿太行入河内縣沁源水漢書地理志云泫水出上黨縣唐貞元中有縣令决開丹河通縣城澤人謂泫水泉 絶水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髅山陽谷漢書地理志云陽谷出絶水又俗云秦軍築絶不令趙飲 省寃谷東西南北各十六步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壘西面一百步即括被殺餘衆四十萬降白起之處起懼趙變盡坑之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煞谷唐開元十年正月元宗行幸親祭改名為省寃谷 炎帝廟在縣北三十五里羊頭山 頭顱山一名白起臺在縣西北五里上黨記云秦坑趙衆收頭顱築臺于壘中因山為䑓丹水一名長平水水出長平故也 闗山在縣北三
  十五里秦立闗於此 光狼城史記云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㧞光狼城即此也 長平闗兾州圗云長平闗在縣北五十里 秦趙二壁對距數里趙括白起相攻之所又兾州圖云都向二城在今縣西三十五里秦據西城趙守東城秦坑趙卒在此
  陽城縣西一百二十里舊九鄉今六鄉本漢濩澤縣地屬河東𨛦因濩澤以為名今縣西三十里故城即漢理墨子云濩澤舜漁於此又𨛦國志云今邑西有地云舜田是也後魏興安二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唐武德元年於此置澤州因後周之舊名也八年移澤州於端氏縣仍属不改天寶元年改濩州為陽城縣 析城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禹貢曰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應劭注漢書云析山在陽城西南即此也山領有湯王池俗傳旱祈雨於此今池四岸生龍鬚緑草無林木 王屋在縣南五十里仙經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廣三千步號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廣數百里太行析山為佐命中條古鍾為輔翼三十六洞小有為羣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為衆山之最實不死之靈鄉真人之洞境也嶕嶢山在縣西三十里水經云鹿䑓經嶕嶢山東南即此 百眼泉在縣東二十里其泉鼎沸百流爭騰 沁水在縣東二十三里南入濩州
  端氏縣西北一百四十四里舊八鄉今四鄉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史記趙成侯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肅侯元年復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漢以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即漢理晉属平陽郡後魏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自故城移于今理按𨛦國縣道記云今端氏所理即後魏文帝置安平郡故城之所 傘葢山在縣東北九十里 沁水在縣南一里 石門山在今縣西四十一里安平故城後魏於此立郡廢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 秦河源出縣北西榆村谷南流入縣合水河 紇鬛山在縣西一十里
  陵川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管八鄉今四鄉本漢泫氏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陵川縣唐武德元年属葢州貞觀元年改葢州為澤州仍𨽻焉 析城山兾州圖云析城接陵川縣 九仙䑓縣西六十五里古賢村壁立萬仞三面泉流古老相傳昔九仙曾㑹於此 石勒陵高四十尺在縣西南四十里天河内 太行山在縣西南一百里
  沁水縣西北二百里舊管六鄉今二鄉本漢端氏縣地後魏莊帝於此置泰寧郡及東永安縣高齊省郡而縣在開皇十八年改為沁水縣仍属澤州 黒領山在縣西五十里賛皇公詩烏嶺全坑䟦扈臣是也周宇文諱黒改為烏嶺按春秋後語魯公七年晉侯蒐于黄公杜氏注黒壤晉地也在綘之東 鹿臺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海經云有鹿臺之山者即此也 東輔山在縣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輔山與析山相連有若相輔之勢沁水在縣西東北五十六里其水出沁州綿山縣界
  覆甑嶺經晉州冀氏縣界當州端氏縣 害水在縣南八十里出西輔山水經云害水在縣南八十里出垣曲縣界 馬邑城置在山上縣東二十里史記白起與趙括相戰於長平之時築此城養馬其處峻險南臨小澗北拒大川 王離城在縣東北五十六里史記秦將王離擊趙築此城阻險臨岸四面懸絶
  遼州
  遼州樂平郡今理遼山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韓秦為上黨郡地今州即漢上黨郡之湼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後魏太武時併入武鄉明帝改轑陽為遼陽隋開皇十年置遼山縣屬并州十六年屬遼州即今州理唐武徳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於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郡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来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因遼山縣界箕山為名先天元年以與元宗諱同聲改為儀州因州東夷儀領為名天寳元年改為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儀州梁開平三年以兖州管内有沂州儀州復為遼州
  元領縣四
  遼山 榆社 平城 和順
  州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七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八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四十里 東至磁州三百四里 西至并州三百四十五里 南至潞州三百三十一里 北至平定軍樂平縣一百七十里 東至潞州黎城縣一百九十五里 東北至邢州三百四十二里
  
  唐開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一十七客四千七百五十四
  風俗
  蕃漢相雜好武少士
  人物無
  土産
  人參
  遼山縣依舊五鄉河東圖云和順縣晉大夫梁餘子養邑秦伐閼與趙奢救之曰譬如兩䑕闘穴中將勇者勝是此地也在漢湼縣之地後魏於此置陽阿縣俱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後魏太武併入武鄉明帝改轑陽為遼陽隋初改置遼山縣屬并州因縣西北轑山為名 箕山在縣西四十五里上有許由塜按伯夷列傳曰余登箕山上有許由冡後魏風土記云太原郡箕山有許由冡别説又云在今洛州洛陽縣不當在此其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書人莫能識又有鬼谷 屋騋嶝郡國志云髙齊之初鐫山腹冩一切釋經於此也 五指山在縣東五十里李穆叔趙記云遼陽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一手一足之跡其大如箕指數俱全又郡國志云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又十六國春秋云石勒當生時北山上草木皆為鐵騎之形矣 三臺廟後魏書云武鄉有三臺廟 清谷水水經注云清谷口水源出東北長山清谷亦云遼山縣西南黄巖山畛出也 晉大夫先軫祠在縣南二里遼陽山在縣東三里南入潞州黎城縣界 遼陽水
  從平城縣西北八賦嶺下出名八賦水東南流經古遼陽城南過謂之遼陽水又東過合清涪水號漳水 清漳水出太原郡樂平縣界沾嶺下地理志前漢上黨郡有沾縣注水經云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治沾縣 龍泉水在縣東三十里山側有穴闊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水不絶如龍之吐故曰龍泉 遼陽川在遼陽城西東過至山東西二十里中間遼陽通流 千畆源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地方千畝平原膏腴人頼其利 祝融祠在縣北二里
  和順縣北八十五里依舊五鄉本漢沾縣地即春秋閼與邑也一名榆城史記曰秦伐韓閼與趙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大破秦師即此地也後魏孝昌二年於此置樂平郡及樂平縣隋開皇五年復移於今所屬并州十年又移於沾城仍於今所置和順縣因縣界内東北古和順城以為名也 九原山在縣西十一里國語趙孟與叔向遊於九原即此也 梁榆水注水經云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盧諶征難賦云方梁榆之虚郭乃閼與之舊都是也 首陽山在縣東四十里按論語鄭元注首陽山在河中蒲坂城南今陽區山俗號為首陽山南萬水在縣西南十八里出黄嶺下又有南松子水
  北松嶺水 九經川在九京山北東西二十里 故趙奢壘在縣東五十里 清漳水在縣北
  榆社縣西一百一十里依舊管七鄉本漢湼縣地晉於今縣西北三十五里置五鄉屬上黨十六國前趙石勒即此邑人後魏改屬武鄉移於今理南韓州武鄉縣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榆社縣屬韓州今潞州之襄垣縣理是也因今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大業二年義寧元年又置唐武徳三年於縣置榆州縣仍屬焉六年廢榆州以縣屬遼州 武鄉水在縣西一里源從平城縣西南八賦嶺下出西入武鄉縣 石公泉在縣東四十里源發武鄉嶺下是石勒飲馬之泉 漚麻池在縣北三十里即石勒布衣時漚麻於此與李陽所争處今枯涸不知處 古榆社城在縣北三十五里魏地形志云武鄉縣北有榆社縣城 古箕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形志云太原二百一十里有箕城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即此也 縣城即古武鄉也石勒時築前趙録曰石勒上黨武鄉人僭號後還令曰武鄉吾之豐沛其復之三葉
  平城縣西北九十里依舊三鄉本漢湼縣地晉置武鄉縣地屬焉隋開皇十六年於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屬遼州大業二年改屬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屬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屬遼州貞觀八年改屬箕州先天元年改屬儀州 㫁孤山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山南髙於衆山西面孤絶有㫁谷水出焉 北八賦水在縣西北一十四里出北八賦嶺東流遼山縣界 南八賦水在縣西三十里出南八賦嶺東流入榆社縣界 困悶城在縣南一十五里舊圖經云趙簡子至此病篤遂築此城由此為名又有困悶川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