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8

卷六十七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八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七
  保州
  保州治清苑縣本莫州清苑縣地石晉初割屬契丹蕃戎立為秦州出帝開運元年尅復秦州二年以滿城縣當路衝要宜立郡庭用威邊外其秦州宜移治於滿城其舊秦州復為清苑縣滿城所置秦州尋廢皇朝初却于清苑縣置寳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割清苑縣屬焉
  領縣一
  清苑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 東至唐口七十里 西至滿城五十里 南至望都北至静戎軍四十里 東南至博野寧邊軍一百里 西南至望都九十里 東北至静戎軍四十里 東北至威虜軍四十里
  
  舊户在莫州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七十五客一千風俗
  與莫州同
  土産
  與莫州同
  清苑縣舊二十五鄉今十一鄉本樂鄉縣也史記云漢髙祖召問樂毅有後乎對曰有樂叔封於樂鄉即此屬信都國後漢省後魏復置屬髙陽髙齊天寳七年省仍自易滿城界清苑河為名 沈水在縣北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後漢省 樊輿城漢樊輿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為樊輿侯是後漢省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 栢陵城漢為縣前漢帝紀云孝武帝封趙敬肅王子終古為栢陵侯廢城在今縣南 廣望城漢廣望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為廣望侯是後漢省故城在今縣西南五十里 聖女祠輿地志云清苑縣樊城西南隅有聖女祠女姓薛字義姜鉅鹿人嫁為樊輿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漢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淵玉女鉅鹿仙人者是也
  定逺軍
  定逺軍治東光縣本景州漢髙縣屬平郡隋置弓髙縣屬渤海郡唐武徳四年于縣置觀州領髙弓修阜城東光安陵胡蘇觀津七縣六年以胡蘇屬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縣復以胡蘇來屬十七年廢觀州以東光胡蘇屬滄州蓨縣安陵屬徳州阜城屬冀州貞元二年又於弓髙縣置景州又以弓髙東光胡蘇來屬長慶元年廢景州四縣亦還本屬二年復于弓髙置景州太和四年廢縣屬滄州景福元年復於弓髙置景州管東光安陵二縣天祐五年移州治於東光縣周顯徳二年廢景為定逺軍縣屬滄州至六年併弓髙縣入東光縣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東光縣屬軍
  元領縣五  今一
  東光
  三縣割出
  南皮入滄州  臨澤入滄州  景城入滄州一縣廢
  弓髙併入東光
  軍境
  東西八十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一百里 東至臨津縣八十五里 西至阜城六十五里 南至安陵縣四十五里 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 東南至臨津縣四十七里 西南至蓨縣六十五里 東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景城縣九十里
  
  唐開元領縣六户一萬一千三百皇朝管户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風俗
  與滄州同
  土産
  舊貢水忘席 茅簟 海蛤 絹
  東光縣舊十四鄉今四縣本漢舊縣也屬渤海郡故城在今縣東十里東光故城髙齊天寳七年移于今縣東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開皇三年又移於此後魏廢渤海郡郡城即今縣治郡國志胡蘇河在 縣是 永濟渠在縣西二百步 鳴犢河即竇鳴犢所過之處故曰鳴犢河在縣東南 廢弓髙縣在軍東四十里舊二十一鄉漢時屬河間國漢文封魏頺當之邑莽曰樂成接弓髙今屬阜成縣界弓髙故城是也晉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移于今理長慶二年正月勅滄州弓髙縣宜置景州仍屬滄州周朝廢州縣入滄州尋又廢入東光濁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
  國縣道記云漢省唐地理書並失其所在以理推之蓋在今弓髙縣西北三十里房將池測舊此池水再增減疑其與海相通又池側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減不失時候因於池側置縣謂之候井嵗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復有増減之候或云今弓髙縣即漢候井縣莫詳所的西光城隋圖經集記曰後漢孝昌三年葛榮略取其
  地對東光
  乾寧軍
  乾寧軍治馮橋鎮本古盧臺軍地後為馮橋鎮臨御河之岸接滄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據偽命升為寧州周世宗顯徳六年收復闗南却為乾寧軍仍置乾寧縣
  領縣一
  乾寧
  軍境
  東西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至滄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東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南至滄州界九里 西至霸州大城縣界二十里 北至東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 南至滄州界三十四里 西南至霸州大城一十八里 東北至滄州九十三里 西北至霸州大城縣湖溝一百五十里
  
  皇朝户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風俗
  與寧州同
  土産
  潮水所侵惟生蒲葦
  乾寧縣四鄉舊名永安縣與軍同置在城下太平興國七年六月改為乾寧縣 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兩至其河從滄州南界流入本軍界東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東七十里於濁流口入海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 盧臺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迴二里基址猶存
  破鹵軍
  破鹵軍古淤口闗周顯徳六年收復闗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縣三百一十七户屬焉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 東至狼城口三十里
  南至文安縣五十里 西至霸州五十里 北至幽州二百里 東南至大城縣 西南至平戎軍七十里東北至界河三十步 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皇朝户主三百十客八十二
  永光濟河自霸州永清縣界來經軍界下入淀泊連海水 平曲子去軍西南二十里漢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孫渾邪為曲平侯即此也
  威鹵軍
  威鹵軍本遂城縣皇朝太平興國六年置從縣西南至滿城縣内浮圖𤇺合陵山峯為一路仍領遂城縣是時修營掘得石棺一上有唐貞觀年記棺有五重石鐵銅銀金次第貯之中有琉璃盛舍利本軍以聞
  領縣一
  遂城
  軍境
  東西六十五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雄州一百里 西至易縣七十里 東北至保塞軍四十里 北至平塞軍三十五里 東南至保州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滿城縣四十里 東北至雄州容城縣七里 西北至易縣界二十五里戸
  皇朝户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風俗
  與易州同
  土産
  遂城縣舊二十三鄉今四鄉戰國時武遂縣也史記趙悼襄王一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漢北新城縣漢書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後漢屬中山國土地十三州志云河間有新城故加北字後魏武帝永熙二年於此置南營州改為新昌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為遂城縣今治釜山村 長城秦築長城起首故此邑之界 遂城山舊名龍山在縣西二十五里括地圖云其山往往有仙人遊龍翔集天寳七年勅改為遂城山南易水歴縣界燕時謂之武遂津又東流遇梁門引
  易水為陂塘以溉田
  平塞軍
  平塞軍治平塞縣皇朝太平興國六年二月改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為平塞軍仍割易縣侯臺淩雲兩鄉白澗河已南人户及滿城縣玉山鄉人户以屬焉至七年又於軍城置平塞縣
  領縣一
  平塞
  軍境
  東西三十七里 南北一十里
  四至
  南至東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 東至軍城壕垠屬易縣界 西至易州易縣普通鎮三十七里 南至軍城壕垠屬易縣界 北至軍壕垠外屬易縣至易州三十五里户
  皇朝户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風俗
  與易州同
  土産
  平塞縣三鄉皇朝太平興國七年置以軍額名縣
  静戎軍
  静戎軍本易州宥戎鎮周為梁門口塞在州東南九十里皇朝太平興國六年二月升為静戎軍遂割遂城鄉人户屬焉
  軍境
  東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圖經未有至東西二京里數 東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虜軍三十五里 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北至易縣八十里 東南至莫州一百里 東北至雄州容城縣六十里 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管軍城
  管軍城本定州博野縣皇朝雍熙四年於此建寧邊軍以縣屬焉
  領縣一
  博野
  軍境
  東西八十二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京里數 東至瀛州一百里 西至蒲隂縣四十二里 南至安平縣五十里 北至保塞軍八十里 東南至饒陽縣六十里 西南至蒲陽縣四十二里 東北至高陽縣七十八里 西北至望都縣五十里元無官路
  
  皇朝户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風俗
  與定州同
  土産
  與定州同
  博野縣舊三十鄉今十鄉本漢蠡吾縣屬涿郡後漢分為置博陵郡十三州志云本初元年蠡吾侯志繼孝質是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因以為郡晉於此立博陵國後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徳五年置蠡州領博野八年廢縣還本屬九年復立蠡州復領貞觀元年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屬軍 滹沲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保順軍
  保順軍本滄州無棣縣之保順鎮周顯徳六年建為軍以舊鎮為名
  四至
  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濱州一百里 西南至徳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滄州一百七十里戸
  皇朝户主三百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平戎軍
  平戎軍本莫州新鎮之地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升為平戎軍以扼邊陲之喉
  四至
  東至霸州三十里 西至莫州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幽州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