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124

卷一百二十三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
  宋 樂史 撰
  淮南道二
  和州
  和州歴陽郡今理歴陽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楚地左氏傳云吳取楚太子建之母于巢又云楚囊師于棠杜預楚地和州葢分為二邑皆楚境戰國時猶為楚地秦屬九江郡漢為歴陽縣屬郡不改土地十三州志云揚州後徙于隂陵今按濠州定遠縣界隂陵故地是也即知漢末兼為揚州在吳時為重鎮晉為淮南郡東晉改為歴陽郡又按郡國志云歴陽西通胡城即晉王遵築以禦石虎宋因之兼立南豫州齊梁因之不改梁末侯景亂江北之地盡屬髙齊髙齊立為和州改臨江為齊江以和州領歴陽齊江二郡及後又省齊江并烏江并入歴陽為一郡隋開皇十三年罷郡省齊江之譙縣入厯陽縣以為和州煬帝初州廢復立歴陽郡武徳三年杜伏威歸順因改為和州天寶元年改為歴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和州
  元領縣三
  歴陽 烏江 含山
  州境
  東西七十九里 南北一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宣州三百二十六里 南至廬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滁州一百六十二里 東南至横江西岸一
  千五百里大江中心為界與宣州當塗縣相接東北至東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七百四十里 東渡江至宣州二百二十六里 西南至廬州巢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東北至揚州六合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廬州鎮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唐開元户二萬一千皇朝管户主四千七百八十九客四千九百六十一
  風俗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貢紵布 茶 魚 稻
  歴陽縣元十二鄉今八鄉本漢舊縣也南有歴水故曰歴陽九江都尉居之屬九江郡後漢為揚州刺史所理之地 雞籠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時有老母提一雞籠以登此山因化為石今山石狀如雞籠因名之 六合山梁武登此山以望六合故名 梁山在縣南七十里俯臨江水南對江南之博望山宋書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閲水軍于中江是日有白雀二集華葢有司奏請改元為神雀帝不許因立雙闕于梁山又侯景之亂梁將王僧辯軍次蕪湖與景將侯子鑒戰于梁山大破之江東岸有博望山屬姑熟二山隔江相對望之如門南朝謂之天門山兩㟁山頂各有城並將軍王元謨所築自六代為都皆于此屯兵扞禦 横江浦在縣東南二十六里建安初孫䇿自夀春欲經畧江東揚州刺史劉繇遣將樊能于縻屯横江孫䇿破之于此對江南㟁之采石往來濟處隋將韓擒虎平陳自横江濟亦此處也 當利浦在州城東十二里本名揚浦晉龍驤將軍王濬平吳水軍揚㠶順流于此而下王渾以旗招不住濬報云風利不得泊遂先入石頭山後因以當利為名 沸井和州圖云郡有沸井一所在郡西一百步古城内 洞口浦魏將曺休張遼伐吳至此吳軍相望注水經云江水左列洞口 巢湖東石梁禹為理水之門故置之今又俗名項口是也 麻湖亦古歴陽城之城地在縣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歴陽之郡一夕反而為湖晉地理志云漢明帝時歴陽淪為麻亦古歴陽城之城地在縣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歴陽一夕反而為湖在明帝時謬矣麻湖與皇后潭包為一湖分而自殊矣 歴陽湖郡國志云昔有一書生過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語姥曰此縣門前石龜眼赤血出此地當䧟為湖母后數往𠉀之門吏問姥姥具以對吏因以朱㸃龜眼姥見遂走之西山顧城遂陷為湖今湖中有明府魚婢魚奴魚 濡須塢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南臨須水狀如偃月漢建安十七年吳聞曺公將來因築此塢吳録云初欲夾水立塢詣軍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舟何用塢為吕䝉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步騎蹙入不暇及水豈得入船乎權曰善遂築塢曺公不能下而退陸士衡辯論曰濡須之戰臨川擁鋭即此處也 平疴湯在州北四十五里此湯能愈疾故曰平疴有碑存 彭祖宅按列仙傳云歴陽有彭祖宅禱祈風雨應期而至
  烏江縣東北四十里舊十五鄉今四鄉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于垓下東走至烏江亭艤船待羽處也魏黄初三年曺仁據烏江以討吳晉太康六年始于東城界至烏江縣隋為烏江郡 四隤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項羽既敗垓下東走至東城所從惟二十八騎漢兵追者數千羽乃引騎回四隤山而為圓陣即此山也項亭漢書云漢軍追羽至東城烏江亭長艤船待之
  即此今有廟在縣南三里史記云身死東城是也 江水經州城北下五里與上元縣分中流為界 烏江浦在縣東四里 安陽渡在縣東北八十一里與上元縣對界 包浦與隂塘水同入皇后湖湖即東連包浦西翼潭湖
  含山縣西南五十五里元十二鄉今四鄉本晉龍元縣也晉太興二年元帝置今縣南有龍元村建元初又立䝉縣周天和元年併入歴陽至唐武徳六年改置含山縣八年廢焉長安四年又置改為武夀縣神龍元年改為含山縣以縣境衆山為名曰含山縣 大峴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按酈道元注水經云滁水東經大峴山西北流大峴亭即此山也齊東昏之末裴叔業據夀春叛附元氏東昏遣蕭慤往大峴拒之是其所也 禱應山本名白石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列仙傳云歴陽有彭祖石室今山下有洞口初俯僂而入約十步乃漸髙廣莫知逺近又有二石龍鱗皆成即彭祖所居之室洞出鍾乳常有石燕飛集唐開元二十年敇禁採樵賜名禱應山大厯中有道士商棲霞歴陽人也居此絶粒三十年餘身輕若飛 新婦港在縣南一百七十里源従東闗來經當塗界二十里入大江昔有人居此江口新婦至孝故以為名 斗米逕水在縣西南八十里按舊經歴陽豪傑李子建當隋末杜伏威之起従伏威守城伏威兵戍柵口欲開路運粮以救軍食時子建請于東闗下開溝通黄港陂入歴湖率都下人各齎米一斗就功米盡徑成饋運無闕故謂之斗米徑廢龍元縣在縣東南四十里輿地志云舊屬譙國周大象元年拓定江淮併入歴陽依舊為龍元縣陳平後以其地還歴陽唐分歴陽為含山縣比屬焉 東闗在縣西九十里按輿地記云南譙郡鄲縣界有巢湖湖東南有石梁鑿開渡水名東闗古老相傳夏禹所鑿髙峻嶮狭實守扼之所吳魏相持于此南岸吳築城北岸魏置柵 魏武帝祠在縣西南九十里按魏志建安十八年曺公侵吳樓船東泛巢湖將逼厯陽至濡須口登東闗以望江山後人因立祠焉 江水在縣南一百七十里
  楚州
  楚州淮隂郡今理山陽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越春秋云吳將伐齊自髙陵掘江通淮即是此處 戰國屬楚史記云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乃東侵廣地至于泗上今泗州是也秦併楚置三十六郡葢屬九江郡即射陽縣之地漢書地理志云射陽屬臨淮郡下邳國自魏至西晉俱為臨淮廣陵二郡地東晉為重鎮元帝以劉隗屯守穆帝時中郎將荀羡北討云舊淮隂鎮帝形都要水陸皆通易以觀釁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無他屯阻乃營立城池焉宋書郡國志并記云安帝義熙元年省射陽縣分廣陵之鹽城地立山陽東城東城在鄉三縣為山陽郡屬南徐州宋因之郡國云此對清泅臨淮守險有平陽石龜田稻豐饒義熙中僑立兖州為重鎮梁初得之尋入後魏又為山陽郡隋初郡廢為楚州煬帝初州廢以地併入江都郡唐武徳四年臧君相歸附平立為東楚州領山陽安置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隂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後唐天成三年升為州化軍莭度州顯徳五年平淮南降為防禦州皇朝為圑練州
  元領縣五
  山陽 淮隂 寶應 鹽城
  一縣割出
  旴𣅿入泗州
  州境
  東西四百七十六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五百三十里東至海二百一十五里 東至
  南至揚州三百里 西至泗州傍淮路二百二十里北至連水運路至海四百一十五里 北至淮七
  十里 東南至泰州界八十里海陵縣是也 西南至招義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六十二里東北至
  東北至淮口入海水路一百八十里
  
  唐開元户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八皇朝户主一萬五百七十八客一萬一千八百三十九
  風俗
  漢書地理志楚俗同揚州
  姓氏
  

  人物
  韓信淮隂人
  土産
  絲 絹 貲布 淮白魚
  山陽縣元九鄉今四鄉本漢射陽縣地在射水之陽故曰射陽漢髙祖封劉纒為射陽侯晉熙元年省射陽縣置山陽郡屬滁州又立陽縣以𨽻焉以境内有地名山陽因名郡戴延之西征記云山陽津名 山陽漢吳王濞反于廣陵山陽王率衆于此拒之因名山陽以旌忠也石龜山郡國志云山有石龜游因名之今山下有鄧
  艾築城存 茶陂按淮隂圖經云縣南二十里有茶陂淮水酈元注水經云淮水之㑹即城角也左右兩川
  翼夾之二水入之即謂泗口也 䢴溝水南自安宜縣界流入吳越春秋云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掘江通淮運粮之水路也 南昌亭在縣西三十里史記云韓信布衣時従南昌亭長寄食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餐時不為具食信竟絶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亭長賜錢百萬曰公小人也為徳不卒 都梁宫煬(「旦」改為「𠀇」)帝置以避暑 公路浦淮口是也昔𡊮術向九江將奔𡊮譚路出斯浦因名之 淮陽城故城注水經云淮水又東經淮隂縣故城北臨淮水漢書髙帝六年封韓信為淮隂侯者韓信去下邳而釣于此處今城東二塜西塚漂母墓也昔漂母食于淮隂信為楚王于下坯立塜増墳以報母也東塜郡信母墓巴漢髙祖廟在縣西四十五里惠帝元年令郡諸侯正立髙祖廟至今尤存射陽湖在縣東南八十里漢書廣陵王胥有罪其相勝之奏奪王射陂即此也今謂之射陽湖與鹽城寶應三縣分湖為界大厯三年與洪澤並置官屯自後所収嵗減今並亭廢 故倉城東南接州城隋文帝初將伐陳因舊城新築儲葢軍糧有逾百萬迄于大業末年恒有積榖隋亂荒廢
  淮隂縣西五十里舊七鄉今四鄉本漢舊縣屬臨淮郡宋于此置北兗州後廢隋開皇三年又置淮隂縣 濁水今謂之山陽濁東南州郭西北流經縣地流入淮即古之䢴溝昔吳王夫差將伐吳北霸中國自廣陵掘江連淮以通糧運舊水道屈曲多諸梁埭隋文帝重加修掘通利焉 韓信城信本此縣人其家宅處所並存後受為侯因築此城 淮水在縣西二百歩 枚乗宅墓在縣南二百歩趙嘏詩云家在枚𦤎舊宅邊即此也 白塘水在縣南九十五里故老云鄧文平吳時修此塘置屯四十九所灌田以充軍儲 淮陽娑羅樹碑在縣南二百歩海州刺史李邕文并書 鹽瀆漢書淮隂鹽瀆屬臨淮郡
  寶應縣南九十里舊十四鄉今六鄉本安宜縣梁氏志云本漢安平縣屬陵郡唐武徳四年于此立倉州領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𨽻楚州肅宗末以獲天寶因改為寶應縣 宜溪在縣界古安宜邑因此溪為名 白水陂在縣西八十五里鄧艾所立與旴眙縣破釡塘相連開八水門立屯溉田一萬二千頃大業末破釡塘壊水北入淮白水塘因亦竭涸今時雨調通尤得灌田 射陽湖在縣界六十里中流與鹽城分界 箕山在縣東六十里 得寶記按楚州刺史鄭輅撰記云開元中有李氏女子嫁賀若氏既寡為尼名真如家于鞏縣天寶元年七月七日有五色雲自東方而來雲中有人引手援以一囊令寶之及天寶末真如流寓安宣縣肅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忽見皁衣二人引去東南淹至一城樓觀嚴飾見天帝謂曰下界喪亂殺氣腥穢逹于諸天莫若以神寶壓之乃授以第二寶復謂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寶五段 -- 𠭊 or 叚 ?人臣可得見之今者八寶惟王者所宜見真如具以聞官建己月上達肅宗方疾視寶促召代宗謂曰汝自楚王為太子今上天寶賜于楚天祚汝已自改號寶應元年升楚州為上州縣為望縣改安宜縣為寶應真如所居之地得寶河壖髙厰境物潤茂為六合縣尉崔珵所居兩堂之間西域湖人過嘗望而瞻禮也八寶一曰如意寶珠二曰紅靺鞨三曰琅玕珠四曰玉印五曰皇后採桑鈎二枚六曰雷公石二枚其五曰寶一曰元黄天符二曰玉雞三曰榖璧四曰王母玉環二枚
  鹽城縣東南二百里元四鄉本漢鹽瀆縣屬臨淮郡晉安帝更名鹽城縣偽唐割屬泰州皇朝太平興國三年却割還楚州海水阮昇之南兖州記云上有南兖州鹽亭一百二十三所縣人以魚鹽為業畧不耕種擅利巨海用致饒沃公私商運充實四逺舳艫往來恒以千許此吳王所以富國强兵而抗漢室也 射陽湖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濶三十丈通海三百里預五湖之數也
  鹽城監
  鹽城監古之鹽亭也歴代海岸煎鹽之所元𬋩九場偽唐以為鹽城周顯徳三年平江淮之後因之不改焉鹽場九所在縣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俱臨海岸
  五祐 紫莊 南八遊 北八遊 丁溪
  竹子 新興 七惠 四海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