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134

卷一百三十三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四
  宋 樂史 撰
  山南西道二
  鳳
  鳳州河池郡今理梁泉縣禹貢梁州之域戰國時為秦地秦并天下為隴西郡漢髙帝分隴西郡置廣漢郡武帝分廣漢西部置武都郡領九縣其屬有故道河池二縣今州即二縣之地也三國時屬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沒蜀魏平蜀後為雍州地其地本氐羌所居漢獻帝建安中有楊騰者為部落大師騰子駒勇健多計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楊盛為武都王其子元及弟難當亦相⿰糹⿱𢆶匹 -- 繼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難當傾國南㓂規有蜀土文帝遣裴方明討之難當奔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拓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鎮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延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廢帝三年改南岐州為鳳州因州郡有鸑鷟山為名按成州同谷縣本是鳯州西界縣南有鳯凰山因為州名大業三年改為河池郡武徳元年復為鳯州北接蕃戎東綿秦漢天寶元年改為河池郡乾元元年復為鳯州為蜀升為武興軍節度使後唐三年降為防禦州今為團練州
  元領縣四 今三
  梁全 兩當 河池
  一縣廢
  黃花併入梁泉
  州境
  東西百八里 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一千八百八十里 東北至西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東北至長安六百里 東北至鳯翔府隔牙關三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二百七十里東至興元府三百八里 北至隴州三百七十里東南至洋州三百八十里不通鞍馬 西南至興州長舉縣青泥嶺為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秦州五百三十里 東北至鳯翔府陳倉縣大散關為界一百四十里
  
  唐開元户五千九百一十八
  風俗
  土少桑麻婦人無機杼之勤至于井稅之布帛口食之鹽酪皆資于他郡焉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蠟燭 麝香 石斛 葛根 蓬累子
  梁泉縣舊四鄉今三鄉本漢故道縣地故道今兩當縣是也此元為戍三國時司馬懿禦蜀寇此廢戍改置梁泉縣以界内梁山泉為名屬故道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鳳州 唐倉柵唐立倉廪至今謂之唐倉柵也 長松山三松山在縣南五里周地圖記云山有三峯並有長松因名 紫柏坂龍女山在縣東八十七里周地圖記云其山兩頭髙狀似龍形故以為山名多紫柏故華陽國志云梁泉縣東北八十里有紫柏坂 父子崖神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地圖記云有大小木若相懐抱因名為父子崖其下置神祠嵗終則集境内于此亭祭之水旱亦祈之故道水在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迴車戍在縣南一百六十六里梁太清五年北魏遣雍州刺史達奚武為大都督及行臺楊寛率衆七萬由陳倉路取迴車戍入斜谷闗出白馬道謂此也 廢黄花縣在州北六十里本漢故道縣地今縣即梁泉縣之梁道鄉唐武徳元年分梁泉縣置東有黄花州因名之寶厯元年以其地併入梁泉 黄花州水經云大㪚水流入黄花川燋崖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大散水出縣東界大
  㪚嶺經縣西去城十步
  兩當縣西五十里元三鄉本漢故 縣也屬武都郡漢書曰髙帝引兵従故道出襲雍謂此也永嘉之後地沒氐羌縣名絶矣後魏因于此置故道郡領兩當廣鄉二縣因界内兩當水為名水經注云兩當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河池縣有兩當水西北自成州界入東南流入故道縣取水為名或云縣為界兩山相當為名 鸑鷟山在縣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盤水水多盤石因以為名俗語音訛故為尚婆也川中有鳥羣飛二月従北向南八月従南還北音如簫管俗云伎兒鳥春來則種禾秋去則種麥人常以為農時𠉀
  河池縣西北一百七十里元三鄉本漢舊縣屬武都郡華陽國志云河池一名仇池按郭仲産秦川記仇池山本名仇維山山上有池似覆壺有瀑布望之如舒布前志所云是縣因山為名山在成州界去縣稍逺今縣所處謂之河池水故取為名永嘉之後沒于氐羌縣名絶矣後魏于此置廣化郡廣化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鳳州仁夀元年改為河池縣復舊名故道水經縣城西去城三步 河池戍在縣城中 髑髏堆在縣東北四十三里後魏討仇池于此大破吳軍築為京觀俗號髑髏堆
  開寶監
  開寶監本鳳州兩當縣亂山之中出銀礦之所也皇朝建隆三年置銀冶遂名為開寶監都管鳳州諸縣出銀之務
  文州
  文州陰平郡今曲水縣禹貢梁州之域周為雍州之境戰國時氐羌據焉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凡邑有𦍑戎曰道以統其衆屬廣漢郡其後先主都蜀此地為邉陲要阨至建興七年諸葛亮定之因為全蜀之防要其後鍾㑹伐蜀姜維請備陰平橋後主不従故敗三國志云鄧艾自隂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經江曲出綿竹以滅蜀即此路是也又按華陽國志云晉永嘉之末太守王監以郡降李雄永嘉之後羌戎屬楊茂搜據此郡自后不為正朔所頒南史謂志悉無所録又按國志嚴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南北二隂平郡寓于漢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隂平郡宋及齊梁皆諸羌所㨿後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及盧北郡在今長松縣隋開皇初廢州郡併其地入武都郡之曲水縣義寧二年置隂平郡領曲水長松正西三縣武徳元年改為文州移于隂平白馬水東接金珠山置貞觀元年省正西入曲水天寶元年改為隂平郡乾元元年復改為文州舊屬隴右道𨽻松州都督永徽後制屬劍南道建中三年以其州先退居内地置于隂平下瀕蕃㓂屢入不堪固守遂移就州東麻閔谷口止鄧艾姜維故城置唐末暨五代偽蜀孟氏相繼竊據其地今治曲水縣
  元領縣二 今一
  曲水
  一縣廢
  長松併入曲水
  州境
  東西三百里 南北二百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二百六十里 東北至西京二千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長安一千三百六十里 東至利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龍州四百三十里 西至挾州鎮蕃界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階州二百一十五里 東南至龍州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蕃界八十里以赤磨嶺為界 東北至武州盤鞮縣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蕃界一百三十五里以大㳟嶺為界
  
  唐開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皇朝户主五千三百五十七客一千九十四部落户五百二十三
  風俗
  土風習俗半雜氐羌婚娶頗參中土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羚羊角 麝香 紅花 白蜜 柑子 雄黃布 狨 香 獐子
  曲水縣元六鄉本漢陰平道也屬廣漢郡晉為陰平縣屬陰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縣遂廢後魏平蜀置曲水縣在南北二江之曲因為名蜀陰平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文州 太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峻嘗多霜雪綿亘峯嶺春夏不消俗因名太白高二千三百一十四丈七尺 東維水今名卭維水出縣東北卭維谷水經注云出西北維谷東南入白水在州城東至五十步源従故松州赤磨嶺流下挾州故萬泉縣東至縣界水經云白水又東南入隂平也 白馬水出縣西南曽敬山下水經注云白馬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溪東北經長松縣西東北注白水 鄧艾故城在縣東七里魏景元四年鄧艾伐蜀上言今賊既摧折宜遂乗之後隂平由斜徑漢徳陽亭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竒兵衝其腹心破之必矣艾遂自隂平道伐蜀此時所築城 姜維故城在縣東七十里至今猶存姜維先此築城與鄧艾相守 廢長松縣在西一百里後魏之建昌縣也屬盧北郡城内即後周武成二年與同和郡同徙于此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長松縣屬文州以地多喬松為名唐寶應元年以縣接隴石頻遭羌侵擾百姓流亡空存縣額真元六年九月廢入曲水縣 武州水在縣東八十里従隴右政疊州常芳縣下流入故長松縣東過入白水江次八利州昭化縣境合嘉陵江 金珠水在縣西五里經松州黨藂山東流入當縣合火同水口絶其水因金珠村為名 龍頭山在縣西七里従故松州黨藂山來至當州石馬水口絶其山如虎頭石馬泉源従故松州黨藂山來至當州合白水水中有石如馬 天魏山在縣地三十一里 蘆北故城在縣東五十二里因葭蘆鎮為名 廢扶州本同鬯郡禹貢梁州之域實西戎之地周省梁入雍又為州域自秦漢迄于魏晉地屬蕃夷無所建置後魏廢帝前元西逐吐谷渾討定隂平于此置鄧州及鄧寧郡取前鄧羌部落所居為州郡之名時又置帖夷縣以𨽻帖夷郡開皇初以夷人寧帖為義也其後改鄧州為寧州取安寧為稱至開皇七年廢郡改寧為扶義取扶持以立州名煬(「旦」改為「𠀇」)帝初又廢州為同鬯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扶州舊屬隴右道𨽻松州都督永徽後改為劍南道大厯五年以吐蕃叛擾移入山險以理之尋陷入蕃至大中二年八月收復今廢為扶州鎮以文州元領縣四今廢 廢同鬯縣四鄉本後魏之舊縣也廢帝前元置屬封統郡隋開皇初改屬鄧州後屬扶州 鄧至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鄧至故城在縣南三里 廢帖夷縣在東一百里四鄉周地圖云後魏廢帝元年置屬帖夷郡開皇三年屬鄧州七年改屬扶州 安昌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二里後魏廢帝遣儀同宇文昶平殄隂平鄧至二蕃立寧州修築故城 廢鉗州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四鄉後魏廢帝二年置因山為名屬尚安郡隋開皇三年屬鄧州七年改為扶州 羅夷山在縣東南五十八里 白水經縣南去二十八里 鉗州神在縣西北十里水旱人請焉 聖鹿城在縣西昔羌人見羣鹿于此欲捕之入穴不知所去遂指以名之 廢尚安縣西一百一十里二鄉周地圖記云後魏恭帝後二年置武進郡于此地隋初郡廢而縣𨽻扶州 素嶺山與芳州常芬界其山髙聳冬夏積雪因名素嶺山 黒水水經注云黒水出于羌中西南經黒水域西又西南入白水即此也 丈扶二州按真元十道圖云此二州自貞觀中𨽻隴右道開元後並屬劍南道古二州並置在南白江下流至方維與北江合據山川勢合屬山南道以前七州合于武州置一連帥以總捍禦西戎于邊事甚便頃開元天寶中西戎陸梁數乗又劍南出師援取罕聞有功地當兩師強弩之末故使彼得寛縱于彌水之間水如武州置兵與劍南隴右為犄角之勢自然破膽邊境無事誠所賴焉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