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八脈

编辑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蹻也,陽蹻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剛維也。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督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沖於上,為諸脈之沖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裏,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陰維脈

编辑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郤,在內踝上五吋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陽維脈

编辑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郤在外踝上七吋,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吋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吋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發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吋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吋半、正營、目窗後一吋、目窗臨泣後一吋、臨泣、在瞳人直上,入發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發際中。凡三十二穴。

二維為病

编辑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誌,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裏。陰維受邪為病在裏,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悵然失誌,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雲: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雲: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仲景又雲: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裏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裏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沖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見前,仆參見陽蹻。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癇屬陰維、陽維。《靈樞經》以癲癇屬陰蹻、陽蹻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於衛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於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股外至脅肋肩髆,行於一身之左右,而終於目內眥。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股內陰氣行於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於目內眥。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內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王啟玄曰:肉裏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啟玄曰: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

《甲乙經》雲: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陰蹻脈

编辑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吋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吋,以交信為郤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雲: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陽蹻脈

编辑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郤在外踝上七吋,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吋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吋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發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吋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吋半、正營、目窗後一吋、目窗臨泣後一吋、臨泣、在瞳人直上,入發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發際中。凡三十二穴。

二蹻為病

编辑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誌,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裏。陰維受邪為病在裏,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悵然失誌,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雲: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雲: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仲景又雲: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裏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裏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沖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見前,仆參見陽蹻。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癇屬陰維、陽維。《靈樞經》以癲癇屬陰蹻、陽蹻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於衛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於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股外至脅肋肩髆,行於一身之左右,而終於目內眥。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股內陰氣行於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於目內眥。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內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王啟玄曰:肉裏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啟玄曰: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

《甲乙經》雲: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沖脈

编辑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吋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吋,以交信為郤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雲: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沖脈為病

编辑

越人《難經》曰:沖脈為病,逆氣而裏急。

《靈樞經》曰:氣逆上刺膺中,陷下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按之立已。

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脈”。其證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脾胃論。夏月有此,乃大熱之證,用黃連、黃蘗、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沖脈之邪也。蓋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

又曰:凡逆氣上沖,或兼裏急,或作躁熱,皆沖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炒連、知母,以泄沖脈。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則宜用酒炒黃蘗、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裏急,宜多用甘草。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裏急,宜用當歸。逆氣裏急隔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陽湯瀉熱湯主之方見《蘭室秘藏》。麻木厥氣上沖,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見《蘭室秘藏》。

孫真人《千金方》雲: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其面翕熱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寸脈沉,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沖,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錢,桂心、甘草一錢,水煎服,胸滿者去桂。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嘔吞酸,臍上一點氣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後申時輒發,醫以為大寒,不效。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厚味過多,子後申時,相火自下騰上,故作痛也。以二陳加芩、連、巵子、蒼術,數飲而愈。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腧。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氣法時月也。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黃蘗、知母,以洩其濕熱。李瀕湖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滲洩之藥,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

《靈樞經》曰: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於臍之左右之動脈;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先按在上久應手乃刺而與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作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

王叔和《脈經》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為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又曰: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葉湯、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燥,鼻幹心悸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或先用防風白術牡蠣湯,次用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裏拘急不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拳。先服甘草幹姜湯,次服小建中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之則氣上沖,正在心端李根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熱汗泄,欲水自灌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目運,惡寒吐谷先服大陳皮湯,次服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堅,甘草瀉心湯。

李瀕湖曰:此乃臍之左右上下有氣。築築然牢而痛,正沖、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註文以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歧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裏。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余,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食。髓海有余,則輕輕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任脈

编辑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上毛際,至中極臍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裏,循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歷石門即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會足少陽、沖脈於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闕臍中央、水分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會足太陰於下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歷建裏臍上三寸,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臍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臍上五寸、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下兩乳中間,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華蓋璇璣下一寸、璇璣天突下一寸,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上舌下中央,上頤,循承槳,與手足陽明、督脈會唇下陷中,環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難經》、《甲乙經》並無循面以下之說。

任沖之別絡,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靈樞經》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其側動脈,人迎,足陽明也。


任脈為病

编辑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又曰:上氣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謂天突穴也,陰維、任脈之會,刺一寸,灸三壯。《脈經》曰:寸口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治之。又曰:橫寸口邊脈丸丸者,任脈也,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俛仰拘急。

督脈

编辑

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裏上行,歷腰腧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推下、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靈臺六椎下、沖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項後入發際五分,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在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頂百會後一寸半,上巔,歷百會頂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顖會百會前三寸即顖門、上星顖會前一寸,至神庭顖會前二寸,直鼻上,入發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即人中,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在唇上端。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眥睛明穴見陰蹻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難經》曰:督脈、任脈四尺五寸,合共九尺。《靈樞經》曰: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

王海藏曰:陰蹻、陽蹻,同起跟中,乃氣井而相連。任脈、督脈,同起中極之下,乃水溝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渾倫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瀕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雲,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範《天元入藥鏡》雲:“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雲:“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幹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註《參同契》雲:“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而藥物、火侯,自有別傳。”

王海藏曰:張平叔言,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其蟲為龜,即坎之二陰也,地軸也;一陽為蛇,天根也。陽生於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系,出入於此。其用在臍下,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通厥陰,分三歧,為三車。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鉛。升而接離,補而成乾。陰歸陽化,是以還元。至虛至靜,道法自然,飛升而仙。

督脈為病

编辑

《素問骨空論雲》:督脈生疾,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幹治在骨上謂腰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也。

王啟玄曰:此乃任、沖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李瀕湖曰:督脈難行於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少腹直上貫臍,中貫心,入喉上頤環唇而入於目之內眥,故顯此諸證,啟玄蓋未深考爾。

《素問》曰:督脈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高搖之挾骨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秦越人《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王海藏曰: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藳本、黃連、大黃、附子、烏頭、蒼耳之類。

張仲景《金匱》雲: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瘛瘲。諸藥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

又曰:痓家脈,而弦直上下行。

王叔和《脈經》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俛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又曰: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宜灸頂上三壯。

《素問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王啟玄雲:腦戶乃督脈,足太陽之會,故也。

帶脈

编辑

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在季肋骨端,肘尖盡處是穴,帶脈穴屬足少陽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

帶脈為病

编辑

秦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慢貌。

明堂曰:帶脈二穴,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少腹痛。裏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可針六分,灸七壯。

張潔古曰:帶脈之病,太陰主之,宜灸章門二穴,三壯。

《素問》:曰:邪客於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小腹控眇,不可以養息,眇,謂季肋下之空軟處

張仲景曰: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門穴。

王叔和曰:帶脈為病,左右繞臍腰脊痛,沖陰股也。

王海藏曰:小兒癲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於厥陰之分,而太陰主之。又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益之;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芪、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藥散。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沖,屬於帶脈,絡於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郁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內經》雲: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他甚、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之狀,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也。皆從濕熱治之,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乃邪熱傳於小腸。後世皆以赤為熱,白為寒,流誤千載,是醫誤之矣。又曰:資生經載一婦人,患赤白帶下,有人為灸氣海,未效。次日為灸帶脈穴,有鬼附耳雲:“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著我,今灸著我,我去矣,可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遂愈。予初怪其事,因思晉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虛勞已甚,鬼得乘虛居之。此婦亦或勞心虛損,故鬼居之,灸既著穴,不得不去。自是凡有病此者,每為之按此穴,莫不應手酸痛,令歸灸之,無有不愈。其穴,在兩脅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更灸百會穴,尤佳。《內經》雲: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曰:上者下之,下者上之,是矣。

劉宗厚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沖氣下陷,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蘊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至,亦有濕痰流註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中兼升發,潤中兼溫養。或溫補。或收澀,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巢元方病源》曰:腎著病,腰痛冷如冰,身重腰如帶五千錢。不渴,小便利,因勞汗出,衣裏冷濕而得,久則變為水也。千金用腎著湯,三因用滲濕湯,東垣用獨活湯主之。

氣口九道脈

编辑

手檢圖曰:肺為五臟華蓋,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五味。氣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診之則知病邪所在也。

李瀕湖曰:氣口一脈,分為九道,總統十二經,並奇經八脈,各出診法,乃歧伯秘授黃帝之訣也。扁鵲推之,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蓋氣口為百脈流註朝會之始,故也。三部雖傳,而九道淪隱,故奇經之脈,世無人知,今撰為圖,並附其說於後,以洩千古之秘藏雲。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陽膀胱也。動苦目眩頭項腰背強痛,男子陰下濕癢,女子少腹痛引命門,陰中痛子臟閉,月水不利。浮為風,澀為寒,滑為勞熱,緊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陽明胃也。動苦頭痛面赤。滑,為飲;浮,為大便不利;澀,為嗜臥腸鳴不能食。足脛痹。後部如外者,足少陽膽也。動苦腰背胻股肢節筋痛,浮為氣。澀為風,急為轉筋為勞。

前部如內者,足厥陰肝也。動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莖中痛,小便難,疝氣,兩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陰中寒,子戶閉,少腹急。

中部如內者,足太陰脾也。動苦腹滿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狀如居水中。沉澀,為身重足脛寒痛,煩滿不能臥,時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後部如內者,足少陰腎也。動苦少腹痛,與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來上搶心胸,脅滿,股裏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也。動苦心下堅痛,腹脅急。實急者為感忤,虛者為下利腸鳴。女子陰中癢痛,滑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陰心主也。動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傷恍惚,澀為心下寒,沉為恐怖,如人將捕之狀,時寒熱,有血氣。

後部中央直者,手太陽肺、手陽明大腸也。動苦咳逆,氣不得息。浮為風,沉為熱,緊為胸中積熱,澀為時咳血。

前部橫於寸口丸丸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痛,逆氣搶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脈經》雲:寸口脈緊細實長下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動苦腰背強痛,不得俛仰,大人癲,小兒癇。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沖脈也。苦,胸中有寒疝。《脈經》曰: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遺溺,女子絕孕。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背痛,癲癇僵仆羊鳴,偏枯痹身體強。

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事不來,絕繼復下,令人無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強痹,少腹痛裏急,腰胯相連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從少陰斜至太陽者,陽維也。動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癢。

從少陽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失音,肌肉痹癢,汗出惡風。

釋音

编辑

蹻,腳卻喬蹺四音,舉足高也,又蹻捷也。

跗,音膚,足背也。

跟,音根,足踵也。

踝,花上聲,足螺螄骨也。

嗌,音益,喉也。

噤,音禁,口閉也。

齦,音銀,齒根肉也。

臑,濡嫩二音,軟肉也,

眇,音抄,季肋下也,

腨,音喘,腳肚也。

腘,音國,屈膝腕中也。

膻,音亶,胸中也。

腧,音戍,五臟腧也。

脘,音管,胃脘也。

胛,音甲,背兩旁骨也。

膂,音旅,夾脊肉也。

臀,髀股也。

瞤,音犉,目動也。

眥,音劑,目角際也。

昧,音妹,目不明也。

瞋,音嗔,怒目張也。

瞑,音眠,寐也。

瞼,音檢,眼弦也。

髆,音博,肩胛骨也。

髖,音寬,髀上也,

,音行,臁骨也。

髃,虞偶二音,肩前也。

骭,音幹,脛骨也。

骶,音氏,尾脊骨也。

髎,音寥,骨空處也。

窌,與髎同。說文音皰,窖也。

癲,音顛,仆病也。

癇,音閑,驚病也。

痙,音頸,風強病也。

痓,癡去聲,乍前乍後病也。

,音頑,痹也。

痿,音委,肢軟也。

瘕,音賈,積病也。

疝,山訕二音,寒痛病也。

癃,音隆,小便淋也。

,音頹,陰腫也。

瘂,與啞同。

痠,與酸同。

痏,音有,針瘡也。

瘥,楚懈切,楚嫁切,病除也。

輳,音湊,輻輳也。

俠,古文,俠挾通用。

俛,音免,俯也。

仆,音赴,顛倒也。

溉,音概,灌也。

泌,音筆,別水也。

溺,音尿,小便也。

溲,音搜,小便也,

澀,音澀,不滑也。

怫,音佛,怫郁也。

悍,音汗,猛也。

慓,音漂,疾也。

悗,音悶,同義。又音瞞,惑。

惕,音狄,心動也,

頏,音杭,頸也,

頄,音求,面顴也

顙,桑上聲,額也。

郤,與隙同,孔郤也。

罅,呼訝切,孔罅也。

擴,音郭,引長之意。

隧,音遂,小路也。

篁,初患切,陰下縫間也。

募,與膜同。

毖,音琵。

椎,音縋,脊之骨節也。

髀厭,音箄掩,股後骨。即環跳也。

瘈瘲,瘛瘲,並音洽從,手足舒縮也。

膏肓,音高荒,心上鬲下也。

惵卑,音蝶怯,弱也。

漯漯,音踏,汗應時出之貌。

,音荒,目不明也。

築築,氣痛如築也。

丸丸,脈如珠丸也,

洗洗,音璽,皮毛淒滄惡寒之貌。

灑灑,音洗,同義。

奇經八脈考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