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作者:龔自珍 
本作品收錄於《定庵別集

第一問:三藏十二部,《妙法蓮華經》為經之王,何也?答:隋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日出時,《法華》日中時,《涅槃》日入時。明藕益大師曰:「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與一切經各各自言經中之王不同,欲備知之,則在《天台玄義》矣。

第二問:是經紀事多於記言,何也?答:明幽溪大師曰:「是經說綱不說目,說意不說義,一切經所說,統於是經說。」是經所說,則有三焉。何謂三?一、不說之說,二、正說之說,三、辟喻說之說。放光示瑞,天雨四華,地六種動,此不說之說。方便品說一大事因緣出見於世,說我但一乘,尚無有二,何況有三?此正說之說。以下乃辟喻說:一、《火宅喻》,二、《藥草喻》,三、《化城喻》。且說法,且授記,《法華》第一會畢矣。

第三問:此經應作何科判?答:吾初讀《法華》白文,審是二分;及見智者《文句》,果判二分,大喜曰:凡夫知見,乃與大師暗合。又讀七周,乃言曰:智者《文句》,大綱舉矣,條別未盡也。吾大意符智者,別出科判,自《序品》至《學無學品》訖為一會;以《安樂行品》為流通,自《見寶塔品》以至《妙莊嚴王品》為一會;以《法師功德品》及《囑累品》為流通。

第四問:如子之言,兩部各別行可矣。答:如是。

第五問:問其目。答曰:《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授舍利弗記並說火宅喻品》第三,《須菩提迦葉等說窮子喻品》第四,《藥草喻品》第五,《授迦葉等記品》第六,《說大通智勝如來並說化城喻品》第七,《授五百弟子記弟子說衣珠喻品》第八,《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安樂行品》第十,以上《法華經》第一會竟。見《寶塔品》第一,《授提婆達多記龍女獻珠品》第二,《從地湧出品》第三,《如來壽量品》第四,《常不輕本事品》第五,《藥王本事品》第六,《妙音菩薩來往品》第七,《普門品》第八,《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九,《法師功德品》第十,《囑累品》第十一,以上《法華》又一會竟。

第六問:何以刪《法師品》?答:辨士之虛鋒,墨士之旁沈。第七問:何以刪《持品》?答:無意義,非佛語。 第八問:何以刪《分別功德品》?答:凡校量罪福,最繁重。閑文之諄,三十倍於正文,非佛語也。第九問:何以刪《隨喜功德品》?答:同上。第十問:何以刪《如來神力品》?答:無實義。

第十一問:陀羅尼可刪乎?答:一切經陀羅尼,皆宜別行在密部,於此經發其凡。

第十二問:何以刪《普賢勸法品》?答:偽經之最可笑者。凡恫喝挾製之言,皆西竺蛆蟲師所為也。(詳《正譯第七》。)又此經自有《囑累品》,不容益此品。

第十三問:何以移《安樂行品》於前經之末?答:以文殊始,以文殊終,說《髻珠喻》以申前三喻,經之首尾如是矣。陳南嶽大師以此品別行,有《玄義》一卷。

第十四問:何以移《法師功德品》於後?答:依智者師,此品譚神通名發得通,是說果,非說因也,宜入之流通。問:何以知是後會之流通,不是前會之流通?答:前會不以神通為流通,此多寶佛所被譏耳。

第十五問:何以移《囑累品》於最後?答:晉譯如此,隋譯亦如此,獨秦譯不然。依晉隋兩譯以正秦譯,不亦可乎?此一端可正全經之顛倒竄亂,非阿難原文矣。又此品佛明言多寶佛塔,遷可如故,法會遂散,而下品《藥王品》中多寶佛讚宿王華何哉?《普門品》中觀世音以一分瓔珞供多寶佛塔又何哉?其倒置不屑辯矣。

第十六問:今本大錯亂安在?答:文殊師利在八萬菩薩上首,彌勒問焉,未離佛側。《提婆達多品》佛留智積云:「且待須臾與文殊相見。」文殊乃與無數菩薩自龍宮湧出。不識文殊以何時入海耶?後經更端與前經不相承,別為首尾,不待深明文義者察之矣。

第十七問:願聞第二會何為而作?何人所作?何時所作?十一品之中,大綱細目,脈絡所在,首尾之指,可得而覼陳乎?答:阿難作。其時在授《三根記》訖以後,久遠矣!其文以多寶佛為主,以塔見塔沒為首尾;又以下方海眾為由緒,以如來壽量為正宗,如智者大師說。又十一品中龍女也,藥王也,常不輕也,妙音也,觀世音也,妙莊嚴王也,此六人者,皆證明如來壽量者也。以六重證明之,以六番指點之,以六事敷演之,以前經例之,此皆不說之說。如來壽量,是正說之說。又第十一品亦名《多寶塔滅品》,多寶佛為證明之始,為證明之終。

第十八問:何以言《藥王品》有蔓益?答:較量罪福入此品,不倫最甚也。

第十九問:仁言有非阿難原文者何也?答:某品某品名目,阿難所定。凡阿難記事之言,不得僭稱佛言。如云:佛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阿難原文當作是妙音菩薩來往時;佛說是《普門品》時,阿難原文當雲是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時;持地白佛言有人聞是《普門品》者,原文當作有人聞佛說觀世音功德者;以此例推,可一一臆改也。

第二十問:後經前經,意指分別。答:前經說跡,跡中有本;後經說本,本中有跡;無以易天台矣!跡猶他也,本猶自也。

第二十一問:使與前經銜尾相承,由跡生本可乎?答:不可。各自為經,多寶佛為證明壽量,出見於世可矣;如其銜尾,則是前說已說,後說未說,多寶隻證明前說,不證明後說,一不安也。則是下方海眾,隻擁護前說,不擁護後說,不安二。則是三周說法、三根授記,但為《如來壽量品》之序分,如此科判,不安三。設非因前言生後言,因前事生後事,則如來壽量,其終悶而不宣乎?正宗分是佛大事,不得因前事始生後事,不得因前言始生後言,如此科判,不安四。一經之中,乃各自為序、正、流通,斷無此例,不安五。不但文殊入海,脫文窒礙而已。

第二十二問:天台判本門跡門,截然兩大支,兀然相對峙,吾子之先聲也,以《下方湧出品》,為如來壽量之由序,以《見寶塔品》、《龍女獻珠品》還於前半,目為前半之流通,何害於義而不可哉?子殆欲與天台立異?答:《多寶佛品》是更端之相,非流通之相,不可還前半。何也?多寶佛是十一品主,是十一品脈,是十一品線,是十一品筋,是十一品眼,是十一品鑰匙,是十一品歸墟,我故與天台小異,《龍女品》文殊出海與前不屬,我故與天台小異。

第二十三問:後十一品之名《妙法蓮華經》,多寶佛所名,不可易矣。許有異名乎?答:亦得名為《平等大慧經》,亦得名為《釋迦壽量經》,亦得名為《多寶佛出見經》,亦得名為《多寶佛證明釋迦壽量經》。

第二十四問:佛於授舍利弗記之時,金口親宣,自名所說為妙法蓮華法,何也?答:妙法蓮華法,三世佛所說,曠劫預定,故釋迦三周說法之中,一字一句,皆自名為妙法蓮華法,此無可疑者。

第二十五問:十方三世所說《妙法蓮華經》可知者凡幾?答:見於《妙法蓮華經》稱引者凡五,與今經而七:一、日月燈明佛說,一、日月淨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一、提婆達多夙世所說,一、大通智勝如來說,一、威音王說,是為五,與今經而七也。

第二十六問:文殊入海所以教龍女者,當是何等《妙法蓮華經》?答: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說,即此前十品三周說法、三根授記、以《四安樂行》為流通者也。何用知之?曰:釋迦見主,文殊見輔。

第二十七問:如仁所說,震旦通行之經,訛闕、顛倒、蔓衍、複重如亂絲,已舉數事。更有明徵乎?答:《天台玄義》有之曰:他經皆說經題,此獨不說,非不說,其文未度也。(此一徵也。又此經為北朝宮女所亂,後來南嶽大師複理之,見《文句》此又一徵也。)

第二十八問:更有否?答:《普門品》偈:「偈答無盡意」五字,應入阿難語;應是爾時佛以偈答:「無盡意曰……」十字,不應誤入祗夜。譯者憒憒,一至於此,餘可例矣。

第二十九問:前經別行不連後,幹震旦有徵乎?答:有之。六祖大鑒大師《壇經》第七則曰:有人谘問《法華經》大義,祖命誦其文,誦至《化城喻品》,祖遽曰:止,即口授大義雲雲。六祖所言與天台智者大師之言,無二無別,謂之六祖所撰《法華玄義》可矣,謂之六祖所授《摩訶止觀》、六祖《法華三昧》無不可矣。夫六祖者,文殊化身也。

第三十問:以何因緣,二經俱至震旦?答:眾生因緣、根性、福力,各各不同,合而讀之,用證三昧,分而讀之,用證三昧,無不可者。他方世界種種國土所感,種種言詞,種種音聲,種種文字,或一句、或半偈,乃至一會,乃至如此間聞二會,乃至聞恒河沙數會,種種別異,必可知矣。

第三十一問:《見寶塔品》以爾時二字發端耶?答:必有如是我聞,必有序法會雲雲,必有當說《妙法蓮華經》雲雲,譯主欲衍尾,因刪之矣。餘可例知。

第三十二問:後經有多寶佛,猶前經之有文殊耶?答:如是。

第三十三問:文句間尚有纖疑存者乎?答:《提婆達多品》,前半記授記事,後半記龍女事,不相屬,疑二品誤合也,姑仍厥舊。

第三十四問:前三周簡矣,何以言初善、中善、後善?答:就三周而論,為上根說法,授上根記,初善也。為中根說法,授中根記,中善也。為下根說法,授下根記,後善也。就每周之中而論,初中後具在經文;就全經而論,《方便品》說一大事因緣,初善也。三周辟喻,中善也。文殊問四《安樂行》,說《髻珠喻》以終之,後善也。

第三十五問:流通屬累繁何傷乎?答:向不雲乎?有不說之說,有說之說,佛之本懷,視說之說不如不說之說之妙,說已贅矣,而說此至無意味之說豈妙耶?天台九旬譚妙,亦曾譚囑累妙、流通妙、自讚妙、校量罪福妙耶?

第三十六問:全經顛倒、重複、蔓衍之故。答:易知也!西土有諸講師,家置一編,戶抱一偈,名聞利養之故。造作文字,有經之臣仆,有經之輿佁,輿佁又有輿佁焉。假如西土人來譚《春秋》、《論語》,我土儒者,取《春秋》、《論語》付之,又誤取二書之注疏付之,又誤取二書之近世製舉文付之,又誤取製舉文之坊刻評論付之,西土人不別也,盡譯之以歸。《法華》二十八品之東,亦若是乎。

第三十七問:阿難記事倍於記言。佛言本簡,今又頗乙去佛讚,此經之文,佛言益簡。答:榛楛翦而栴檀出矣,礫石去而甄叔迦見矣。前經三周說法,後經說壽量,一切經所說統於是說,而重之以說妙音菩薩事,說常不輕事,說藥王事,說觀世音事,說妙莊嚴王事,以證明之。上根之者,但聞一事,疾得三昧,何苦簡乎?

第三十八問:嚐讀吾子《正譯》七篇矣,抑十不二門,大開圓解心,具三世法,固無所謂先後、延促、始終、來去者也。五十小劫禮佛,佛神力故,才如半日。據此,則凡形跡之不符,文氣之不承,教相之不同世相,文法之不同世傳記,願皆勿疑。答:凡此圓解,我皆具知,有理有事。稱理而論,無延促、先後、去來、終始,就事而論,則不然,佛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種種示見,《如來壽量品》後半既自明之矣;當其示見佛,亦人也,亦一立言之大師也。阿難一載筆之史也,一代時教無此立言之相矣。釋迦諡為文,無此文章之體裁矣。非立言之相,非文章之體裁,非示見矣。

第三十九問:何以須論文義?答:報文佛恩故。

第四十問:日月燈明佛之經,提婆夙世說之經,藥王夙世聞之經,大通智勝如來之經,威音王之經,與今之二經,七者同乎不乎?答:非同非不同,亦同亦不同。劫不同,世界不同,佛身大小不同,佛壽延促不同;眾生有福無福根利鈍不同,經之字句多寡不同,說之之延促不同,此吾跡門也。心具十方、三世,法無多寡、延促,同且為贅詞,何況不同!以要言之,十方三世,我不見有一色一香非是《法華經》者,此吾本門也。今方與汝重定《法華》文句,科判其品,考核其文,甄中西之末流,補古師之千慮,就示見相而論其示見之始終本末,我寧論跡,我不暇與汝論本也。

第四十一問:願聞《法華玄義》。答:義學之淵海,三藏之總龜,法王之首輔,大士之化身,願盡劫皈依,為不侵不叛之臣。

第四十二問:子重定《法華》之文,悍如此,不問罪福乎?答:凡我所說,不合佛心,凡我所判,不合阿難原文,我為無知,我為妄作,違心所安,誑彼來學,我判此竟,七日命終,墜無間獄,我不悔也。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阿難原文,佛加被我,智者大師加被我,我疾得《法華》三昧,亦得普見一切色身三昧,見生蒙佛夢中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道光丁酉春正月,實《法華經》入震旦之一千四百四十四年。計定庵所刪七品,定為兩部,存者二十一品,又刪《藥王》半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