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孔叢子
◀上一卷 論書第二 下一卷▶

子張問曰:「聖人受命必受諸天,而《書》云:『受終於文祖。』何也?」孔子曰:「受命於天者,湯、武是也;受命於人者,舜、禹是也。夫不讀《詩》、《書》、《易》、《春秋》,則不知聖人之心,又無以別堯、舜之禪,湯、武之伐也。」

子張問曰:「禮,丈夫三十而室。昔者舜三十徵庸。而《書》云:『有鰥在下曰虞舜。』何謂也?曩師聞諸夫子曰:『聖人在上,君子在位,則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堯為天子,而有鰥在下,何也?」孔子曰:夫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後娶,古今通義也。舜父頑母嚚,莫克圖室家之端焉,故逮三十而謂之鰥也。《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父母在,則宜圖婚。若已歿,則己之。娶必告其廟。會舜之鰥,乃父母之頑嚚也。雖堯為天子,其如舜何?」

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於《大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勳焉;於《洛誥》見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其亡者,則書之大義舉矣。

孔子曰:「《書》之於事也,遠而不闊,近而不迫,志盡而不怨,辭順而不諂。吾於《高宗肜日》,見德有報之疾也。苟由其道致其仁,則遠方歸志而致其敬焉。吾於《洪範》,見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惡,而質人之美也。發乎中而見乎外以成文者,其唯《洪範》乎。」

子張問曰:「堯、舜之世,一人不刑而天下治,何則?以教誠而愛深也。龍子以為一夫而被以五刑。敢問何謂?」子曰:「不然。五刑所以佐教也。龍子未可謂能為書也。」

子夏讀《書》既畢,而見於夫子。夫子謂曰:「子何為於《書》?」子夏對曰:《書》之論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離離然若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凡商之所受書於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雖退而窮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作壤室,編蓬戶,常於此彈琴以歌先王之道,則可以發憤慷喟忘巳貧賤。故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見堯、舜之德,下見三王之義,忽不知憂患與死也。夫子愀然變容,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安其亦表之而已,未睹其裡也。夫闚其門而不入其室,惡睹其宗廟之奧,百官之美乎?」

宰我問:「《書》云:『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何謂也?孔子曰:「此言人事之應乎天也。堯既得舜,曆試諸難,已而納之於尊顯之宮,使大錄萬機之政。是故陰陽清和,五星不悖,烈風雨各以其應,不有迷錯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

宰我曰:「敢問『禋于六宗』何謂也?」孔子曰:「所宗者六,皆潔祀之也。埋少牢於九昭,所以祭時也;祖迎於坎壇,所以祭寒暑也;主於郊宮,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滎,所以祭星也;雩滎,所以祭水旱也。禋於六宗,此之謂也。」

《書》曰:「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季桓子問曰:「此何謂也?」孔子曰:「古之王者,臣有大功,死則必祀之於廟,所以殊有績勸忠勤也。盤庚舉其事以厲其世臣,故稱焉。」桓子曰:「天子之臣有大功者,則既然矣。諸侯之臣有大功者,可以如之乎?」子曰:「勞能定國,功加於民,大臣死難,雖食之公廟可也。桓子曰:「其位次如何?」孔子曰:「天子諸侯之臣,生則有列於朝,死則有位於廟其序一也。」

《書》曰:「維高宗報上甲微。」定公問曰:「此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謂親盡廟毀,有功而不及祖,有德而不及宗。故於每歲之大嘗而報祭焉,所以昭其功德也。公曰:「先君僖公功德前行,或作前列可以與於報乎?」孔子曰:「丘聞昔虞、夏、商、周,以帝王行此禮者則有矣,自此以下未之知也。」

定公問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威威顯民』何謂也?」孔子對曰:「不失其道,明之於民之謂也。大能用可用,則正治矣;敬可敬,則尚賢矣;畏可畏,則服刑恤矣。君審此三者以示民,而國不興,未之有也。」

子張問:「《書》云『奠高山』,何謂也?」孔子曰:「高山五嶽,定其差秩,祀所視焉。」子張曰:「其禮如何?」孔子曰:「牲幣之物,五嶽視三公,小名山視子男。」子張曰:「仁者何樂於山?」孔子曰:「夫山者,巋然高。」子張曰:「高則何樂爾?」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無私,興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乎山也。」

孟懿子問:「《書》曰:「『欽四鄰』,何謂也?」孔子曰:「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言前後左右近臣當畏敬之,不可以非其人也。周文王胥附奔輳,先後禦侮謂之四鄰,以免乎羑裡之害。」懿子曰:「夫子亦有四鄰乎?」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乎。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是非先後乎。自吾得仲由也,惡言不至於門,是非禦侮乎。」

孔子見齊景公,梁丘據自外而至。公曰:「何遲?」對曰「陳氏戮其小臣,臣有辭焉,是故遲。」公笑而目孔子曰:「《周書》所謂『明德慎罰』,陳子,明德也。罰人而有辭,非不慎矣。」孔子答曰:「昔康叔封衛,統三監之地,命為孟侯。周公以成王之命作《康誥》焉,稱述文王之德,以成敕誡之文。其《書》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克明德者,能顯用有德舉而任之也;慎罰者,並心而慮之,眾平然後行之,致刑錯也。此言其所任不失德,所罰不失罪,不謂巳德之明也。」公曰:「寡人不有過言,則安得聞吾子之教也。」

《書》曰:「其在祖甲,不義惟王。」公西赤曰:「聞諸晏子,湯及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大君。夫太甲為王,居喪行不義,同稱大君,何也?」孔子曰:「君子之於人,計功而除過。太甲即位,不明居喪之禮,而於塚宰之政。伊尹放之於桐,憂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復位,謂之明王。以此觀之,雖四於三王,不亦可乎?」

魯哀公問:「《書》稱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言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其樂和,樂和則天地猶且應之,況百獸乎?夔為帝舜樂正,實能以樂盡治理之情。」公曰:「然則,政之大本莫尚夔乎?」孔子曰:「夫樂所以歌其成功,非政之本也。眾官之長,既咸熙熙,然後樂乃和焉。」公曰:「吾聞夔一足,有異於人,信乎?」孔子曰:「昔重黎舉夔而進,又欲求人而佐焉。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唯聖人為能和六律,均五音,知樂之本,以通八風。夔能若此,一而足矣。』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公曰:「善。」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