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孔子家語
卷三
作者:孔子 王肅 春秋 
卷四


觀周第十一

编辑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敬叔,孟僖子子也。老聃,老子。博古知今而好道。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

對曰:「謹受命。」

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先臣僖子。云孔子,聖人之後也。聖人殷湯。滅於宋,孔子之先去宋奔魯,故曰滅於宋也。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弗父何,緡公世子、厲公兄也。讓國以受厲公。春秋傳曰:「以有宋而授厲公。」宜始,始也。始有宋也。及正考父佐戴武宣,正考父,何之曾孫也。戴、武、宜,三公也。三命茲益恭。考父,士一命,其大夫再命,卿三命,是也。故其鼎銘曰:『臣有功德,君命銘之於其宗廟之鼎也。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傴恭於僂,俯恭於傴。循墻而走,言恭之甚亦莫余敢侮,余,我也。我考父也。以其恭如此,故人亦莫之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饘,糜也。為糜粥於此鼎,言至儉也。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紇,臧武仲。弗父何,殷湯之後,而不繼世為宋君。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將在孔子。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

公曰:「諾。」

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弘,周大夫。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則,法。察廟朝之度。宗廟、朝廷之法度也。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身,父母有之也。無以惡己為人臣者。」言聽則仕,不用則退。保身全行,臣之節也。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世之博學者寫,謂周公便履天子之位。失之遠矣也。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雖處安樂,必警戒也。無所行悔。言當詳而後行,所悔之事不可復行。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喟不聞,神將伺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綿綿,微細若不絕。則有成羅網者也。毫末不劄,將尋斧柯。如毫之末,言至微也。劄,拔也。尋,用者也。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或之,東西轉移之貌。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水陰長右江海,雖在於其左,而能為百川長,以其能下。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音誌。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恐也。兢兢,戒也。恐墜也。恐陷也。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孔子見老聃而問焉,曰:「甚矣,道之於今難行也。吾比執道,而今委質以求當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難行也。」

老子曰:「夫說者流於辯,流,猶過也,失也。聽者亂於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以忘也。」

弟子行第十二

编辑

衛將軍文子,衛卿,名彌牟也。問於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餘人。其孰為賢?」

子貢對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賢人無妄,舉動不妄。知賢即難。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難於知人。』是以難對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遊焉,是以敢問。」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貳,再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稱言不茍,舉言典法,不茍且也。是顏回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侯慎德。一人,天子也。應,當也。侯,惟也。言顏淵之德之以媚愛天子,當於其心惟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言能長是孝道,足以為法則也。

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禦於天子,則王者之相也。在貧如客,言不以貧累,誌矜莊,如為客也。使其臣如借。言不有其臣,如借使之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稱怒焉。』言有土地之君,有眾足使,有刑足用,然後可以稱怒。冉雍非有土之君,故使其臣如借而不加怒也。孔子告之以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冉雍能終其行。疋夫不怒,唯以亡其身。』因說不怒之義,遂及疋夫,以怒亡身。

不畏強禦,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循其性也,而言不誣其爾。其都以富。仲由長於富貴。材任治戎,戎,軍旅也。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大拱,而為下國駿龐,荷天子之龍。孔子曰:和仲由以文,說之以詩。此其義也。拱,法也。駿,大也。龐,厚也。龍荷之言,受大小法,為下國大厚,乃可任天下道也。不戁不悚,敷奏其勇。戁,恐。悚,懼。敷,陳。奏,薦。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言子路強勇,文不勝其質。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賓旅,謂寄客也。好學博藝,省物而勤也,省錄諸事而能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天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國老,助宣德教。

齊莊而能肅,誌通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禮經三百,可勉學而能知。威儀三千則難也。能躬行三千之威儀,則難可為,而公西赤能躬行之。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言所以為者,當觀容貌而儐相其禮,度其禮而儐相其辭,度事制儀。故難也。眾人聞之,以為成也。孔子語人曰:『當賓客之事,則達矣。」眾人聞公西赤能行三千之威儀,故以為成也。孔子曰:「當賓客之事則達,未盡達於治國之本體也。」謂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其於赤也。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盈而如虛,過而不及,是先王之所難,而會參體其行。

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驕於人也,常以浩浩。浩然,誌大驕太貌也。大人,富貴者也。是以眉壽,不慕富貴,安靜虛無,所以為之富貴。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悌以敬長,是德之次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稱之。』

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侮佚,貪功慕勢之貌。不傲無告,鰥、寡、孤、獨,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子張之行不傲此四者。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則仁也。不弊愚百姓,即所謂不傲之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樂。悌,易也。樂,以強教之。易,以說安之。民皆有是父之尊、母之親也。夫子以其仁為大學之深。學而能入其深義也。

送迎必敬,送迎賓客,常能敬也。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式夷式已,無小人殆。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則已也。殆,危也。無以小人至於危也。若商也,其可謂不險矣。』險,危也。言子夏常厲以斷之。近小人斷不危。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於民矣,廉於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言所以事上,乃欲佑助其下也。是淡臺滅明之行也。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助之,夫也中之矣。』夫,謂滅明。中,猶當也。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善其事,當詳慎也。欲給則豫。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於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於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玷,缺也。詩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一日三覆之,慎之至也。是宮絳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殊異之士也。大戴引之曰:「以為異姓婚姻也。」以兄之女妻之者也。

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言其往來常跡,故跡不履影也。啟蟄不殺,春分當發,蟄蟲啟戶,咸出於此時,不殺生也。方長不折。春夏生長養時,草木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於親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隮。』隮,升也。成湯行恭而能恕。出見博鳥焉,四面絕網,乃去其三面。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隮。」言湯疾行下人之道,其聖敬之德日升聞也。

凡此諸子,賜之所親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訊賜,訊,問。賜也固不足以知賢。」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中庸之人,為時用也。乃百姓歸之。若吾子之論,既富茂矣。壹諸侯之相也,壹,皆。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

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賜,汝次焉人矣。」言為知人之次

子貢對曰:「賜也,何敢知人?此以賜之所睹也。」

孔子然:「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者。豈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

子貢曰:「賜願得聞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舊怨。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於父母,恭於兄弟。從善而不教,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則進而用之,陳,謂陳列於君。為君之使用也。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為人之淵源也,多聞而難誕,誕,嘆。內植足以沒其世。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無道,其默足以生。蓋銅鍉伯華之行也。

外寬而內正,自極於隱括之中。隱括,所以自極。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義圖。允,信也。圖,謀也。約貨去怨,夫利,怨之所聚。故約省其貨,以遠去其怨。輕財不匱。蓋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雖不量於其身,謂不量度其臣之德器也。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君有道,則順從其命。無道衡命,衡,橫也。謂不受其命之隱居者也。蓋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尤,過。國無道,處賤不悶,悶,憂。貧而能樂。蓋老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易,。治居下不援其上。雖在下位,不攀援其上以求進。其親觀於四方也,不忘其親,不盡其樂。雖有觀四方之樂,常念其親,不盡其歸之。以不能則學,不為己終身之憂。凡憂,憂所知不能則學,何憂之有?蓋介子山之行也。」

子貢曰:「敢問夫子之所知者,蓋盡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謂其然?亦略舉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大夫,晉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吾聞子少長乎其所,於其所長。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對曰:『其少也恭而順,心有恥而不使其過宿;心常有所恥惡,及其有過,不令更宿輒改。其為大夫,悉善而謙其端。盡善道而謙讓,是其正也。其為輿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言其功直。至於其為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時出,以其出之誨未及之,是其志也。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貢跪曰:「請退而記之。」

賢君第十三

编辑

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

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

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而子次之賢。何也?」

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

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對曰:「靈公之弟曰,靈公弟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遊放之士,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者,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言其所以退者,欲以容賢於朝。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鱷,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鱷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


子貢問於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

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

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

子貢曰:「進賢賢哉。」

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

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昔者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於淫樂,耽湎於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折口,杜口。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


顏淵將西遊於宋,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

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特,但。故夫不比於數,而比於踈,不亦遠乎?不比親。數,近。疏,遠也。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


孔子讀《詩》於《正月》六章,惕焉如懼。曰:「彼不達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身危。時不興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即妄也。故賢也既不遇天,恐不終其命焉。桀殺龍逢,紂殺比干,皆類是也。《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正月》六章之辭也。局,曲也。言天至高,己不敢不曲。身危行,恐上干忌諱也。蹐,累足也。言地至厚,己不敢不累足。恐陷累在位之羅網。此言上下畏罪,無所自容也。」


子路問於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

孔子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曰:「由聞晉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矣,其亡何也?」

孔子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賤而讎之。怨讎並存於國,鄰敵構兵於郊。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乎?」


孔子閑處,喟然而嘆曰:「向使銅鞮伯華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

子路曰:「由願聞其人也。」

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子路曰:「幼而好學,壯而有勇,則可也。若夫有道下人,又誰下哉?」

子曰:「由不知。吾聞以眾攻寡,無不克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猶下白屋之士。草屋也。日見百七十人,斯豈以無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惡有道而無下天下君子哉?」


齊景公來適魯,舍於公館。使晏嬰迎孔子,孔子至。景公問政焉。

孔子答曰:「政在節財。」

公悅,又問曰:「秦穆公國小處僻而霸,何也?」

孔子曰:「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政其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愉,宜為偷。愉,茍且也。首拔五羖,爵之大夫,首,宜為身。五羖大夫,百里奚也。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景公曰:「善哉。」


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

公曰:「為之奈何?」

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

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


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有國家者,計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

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


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國之列都,皆得其道。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

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聖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

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

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云耳。」

辯政第十四

编辑

子貢問於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於夫子,夫子曰:『政在節財。』魯君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諭臣。』葉公問政於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遠來。』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乎臺榭,淫於苑囿;五官伎樂,不解於時。一旦而賜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財』。魯君有臣三人。孟孫、叔孫、季孫三也。內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諭臣』。夫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詩云:『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蔑,無也。資,財也。師,眾也。夫為亡亂之政,重賦、厚斂。民無資財。曾莫肯愛我眾。此傷奢侈不節,以為亂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止,止息也。邛,病也。讒人不共所止息,故惟王之病。此傷奸臣蔽主,以為亂也。又曰:『亂離瘼矣,奚其適歸?』離,憂也。瘼,病也。言離散以成憂,憶禍亂於斯,歸於禍亂者也。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正其事,以譎諫其君。二曰戇諫,戇諫,無文飾也。三曰降諫,卑降其體,所以諫也。四曰直諫,五曰風諫。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乎?」風諫,依違遠罪避害者也。


子曰:「夫道不可不貴也。中行文子倍道失義,以亡其國;而能禮賢,以活其身。此說倍道失義,不宜說得道之意而云禮賢,不與上相次配。又文子無禮賢之事。中行文子得罪於晉,出亡至邊。從者曰:謂此嗇夫者君子也。故休馬待駿者。文子曰:吾好音,以子遺吾琴。好佩,子遺吾玉。是以不振吾過,自容於我者也。吾怨其以我求容也。遂不入車。人問文子之所右執而不殺之。孔子聞之,曰:文子倍道失義以亡其國,然得之由活其身而能禮賢以為宜,以然後得也。聖人轉禍為福,此謂是與?」若入將死,不入得活。故曰:「轉禍為福。」


楚王將遊荊臺,司馬子祺諫,王怒之。令尹子西賀於殿下,諫曰:「今荊臺之觀,不可失也。」

王喜拊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

子西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願言有道,王肯聽之乎?」

王曰:「子其言之。」

子西曰:「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諛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諛臣也。願王賞忠而誅諛焉。」

王曰:「我今聽司馬之諫,是獨能禁我耳。若後世遊之,何也?」

子西曰:「禁後世易耳。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於荊臺之上。則子孫必不忍遊於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

王曰:「善。」乃還。

孔子聞之曰:「至哉,子西之諫也。入之於千里之上,抑之於百世之後者也。」


子貢聞於孔子曰:「夫子之於子產、晏子,可為至矣。敢問二大夫之所為,目夫子之所以與之者。」

孔子曰:「夫子產於民為惠主,於學為博物。晏子於君為忠臣,而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宮朝,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水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征矣。」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眾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所以為之者。」

對曰:「不齊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

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中節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

曰:「此地民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焉,皆教不齊之道。」

孔子嘆曰:「其大者,乃於此乎?有矣。昔堯、舜聽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


子貢為信陽宰,將行,辭於孔子。

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

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

孔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謂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

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

至其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乎?」

孔子曰:「吾見其政矣。入其境,田疇盡易,草萊甚辟,溝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墻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寬,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閑,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斷,故其政不擾也。以此觀之,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