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四 宋史四百八十五
列傳卷第二百四十四 外國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前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事都總裁臣脫脫 等奉敕修
卷四百八十六
夏國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西夏
維基大典 閲文言維基大典文:西夏

昔唐承隋後,隋承周、齊,上遡元魏,故西北之疆有漢、晉正朔所不逮者,然亦不過使介之相通、貢聘之時至而已。唐德既衰,荒服不至,五季迭興,綱紀自紊,遠人慕義,無所適從。宋祖受命,諸國削平,海內清謐。於是東若高麗、渤海,雖阻隔遼壤,而航海遠來,不憚跋涉。西若天竺、于闐、回鶻、大食、高昌、龜茲、拂林等國,雖介遼、夏之間,筐篚亦至,屢勤館人。党項、吐蕃唃廝囉董氈瞎征諸部,夏國兵力之所必爭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間獲其助焉。交阯、占城、真臘、蒲耳、大理濱海諸蕃,自劉鋹、陳洪進來歸,接踵修貢。宋之待遇亦得其道,厚其委積而不計其貢輸,假之榮名而不責以煩縟;來則不拒,去則不追;邊圉相接,時有侵軼,命將致討,服則舍之,不黷以武。先王柔遠之制豈復有加於是哉!南渡以後,朔漠不通,東南之陬以及西鄙,冠蓋猶有至者。交人遠假爵命,訖宋亡而後絕焉。

女直在宋初屢貢名馬,他日彊大,修怨於遼,其索叛臣阿疏,責還所掠宋詔,猶知以通宋為重;及渝海上之盟,尋構大難,宋遂為所絀辱,豈非自取之過乎!前宋舊史有女直傳,今既作金史,義當削之。夏國雖偭鄉不常,而視金有間,故仍舊史所錄存焉。

李彝興,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其後析居夏州者號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討黃巢有功,復賜李姓。思恭卒,弟思諫代為定難軍節度使。思諫卒,思恭孫彝昌嗣。梁開平中,彝昌遇害,將士立其族子蕃部指揮仁福。仁福卒,子彝超嗣。[1]事具五代史。

彝興,彝超之弟也,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諱,改「殷」為「興」。初為行軍司馬,清泰二年,彝超卒,遂加定難軍節度使。晉初,加同平章事,開運初,授契丹西南招討使。[2]漢初,加兼侍中。周初,加中書令,顯德初,封西平王,世宗即位,加太保,恭帝初,加太傅。

宋初,加太尉。北漢劉鈞結代北諸部來寇麟州,彝興遣部將李彝玉會諸鎮兵禦之,鈞眾遂引去。建隆初,獻馬三百匹,太祖大喜,親視攻玉為帶,且召使問曰:「汝帥腹圍幾何?」使言:「彝興腰腹甚大。」太祖曰:「汝帥真福人也。」遂遣使以帶賜之。

乾德五年,卒,太祖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夏王。子克睿立。

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諱改「光」為「克」。彝興之卒,自權知州事,授檢校太保、定難軍節度使。

開寶九年,率兵破北漢吳堡砦,斬首七百級,獲牛羊千計,俘砦主侯遇以獻,累加檢校太尉。

太平興國三年,卒,太宗廢朝二日,贈侍中。子繼筠立。

繼筠,初為衙內都指揮使、檢校工部尚書,克睿卒,自權知州事,授檢校司徒、定難軍節度觀察留後。太宗征北漢,繼筠遣銀州刺史李光遠、綏州刺史李光憲率蕃、漢兵列陣渡河,略太原境以張軍勢。

太平興國五年,卒,弟繼捧立。

繼捧立,以太平興國七年率族人入朝。自上世以來,未嘗親覲者,繼捧至,太宗甚嘉之,賜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祖母獨孤氏亦獻玉盤一、金盤三,皆厚賚之。繼捧陳其諸父、昆弟多相怨,願留京師。乃遣使夏州護緦麻已上親赴闕,授繼捧彰德軍節度使,并官其昆弟夏州蕃落指揮使克信等十二人有差,遂曲赦銀、夏管內。太宗嘗宴群臣苑中,謂繼捧曰:「汝在夏州用何道以制諸部?」對曰:「羌人鷙悍,但羈縻而已,非能制也。」弟權知夏州克文來朝,[3]以唐僖宗所賜其祖思恭鐵券及朱書御札來上,改博州防禦使。初,繼捧之入也,弟繼遷出奔,及是,數來為邊患。有言繼遷悉知朝廷事,蓋繼捧泄之,乃出為崇信軍節度使,克憲為道州防禦使,克文遣歸博州,並選常參官為通判,以專郡政。

端拱初,改感德軍節度使。屢發兵討繼遷不克,用宰相趙普計,欲委繼捧以邊事,令圖之。因召赴闕,賜姓趙氏,更名保忠,太宗親書五色金花牋以賜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賜金器千兩、銀器萬兩,并賜五州錢帛、芻粟、田園。保忠辭日,宴于長春殿,賜襲衣、玉帶、銀鞍馬、錦綵三千匹、銀器三千兩,又賜錦袍、銀帶五百、副馬百匹。至鎮數月,上言繼遷悔過歸款,乃授繼遷官,然實無降心也。

二年,加保忠特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淳化初,與繼遷戰于安慶澤,繼遷中流矢遁去。保忠乞師禦繼遷,遣商州團練使翟守素率兵援之。賜保忠茶百斤、上醞十石。乃獻白鶻,名海東青,以久罷畋獵,詔慰還之。

五年,繼遷攻靈州,遣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討之。保忠先挈其母與妻子壁野外,乃上言與繼遷解怨,獻馬五十匹,乞罷兵。帝覽奏,立遣中使督繼隆進軍。及兵壓境,保忠反為繼遷所圖,欲併其眾,縛牙校趙光祚,襲其營帳。保忠方寢,聞難作,單騎走還城,為大校趙光嗣閉於別室,旦開門迎繼隆,乃執保忠送闕下,待罪崇政殿庭。帝詰責數四,釋之,賜冠帶、器幣,并賜其母金銀器以撫之。尋責授右千牛衞上將軍,封宥罪侯,賜第京師。保忠狀貌雄毅,居環列,奉朝請,常怏怏不自得。

咸平中,丁內艱,以本官起復,遷右金吾衞上將軍,[4]判岳州,移復州。

景德元年病劇,上言有子永哥不肖,乞配春州。帝以其病語,乃授永州別駕,詔監軍察之。尋卒,贈威塞軍節度使。克文亦死,贈岳州防禦使。

天禧四年,錄其孫從吉為三班奉職。

繼遷,繼捧族弟也。高祖思忠,嘗從兄思恭討黃巢,拒賊於渭橋,表有鐵鶴,射之沒羽,賊駭之,遂先士卒,戰沒,僖宗贈宥州刺史,祠于渭陽。曾祖仁顏,仕唐,銀州防禦使。祖彝景嗣于晉。父光儼嗣于周。

建隆四年,繼遷生于銀州無定河,生而有齒。

開寶七年,授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繼捧之歸宋,時年二十,留居銀州,及使至,召緦麻親赴闕,乃詐言乳母死,出葬于郊,遂與其黨數十人奔入地斤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

太平興國八年,知夏州尹憲與都巡檢曹光實偵知,夜襲破之,斬首五百級,焚四百餘帳。繼遷與其弟遁免,獲其母與妻。

繼遷復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彊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繼遷因語其豪右曰:「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復乎?」眾曰:「諾。」遂與弟繼冲、破丑重遇貴、張浦、李大信等起夏州,乃詐降,誘殺曹光實于葭蘆川,遂襲銀州據之,時雍熙二年二月也。三月,破會州,焚毀城郭而去。

三年,遼以義成公主嫁繼遷,冊為夏國王。

四年,知夏州安守忠[5]以三萬眾戰于王亭鎮,敗績,繼遷追至城門而返。

端拱元年,繼捧之節制夏臺,言能歸款,即授洛苑使、銀州刺史。

淳化初,復與繼捧戰于安慶澤,不利。轉攻夏州,繼捧乞師,及翟守素來,又奉表歸款,授銀州觀察,賜名保吉,子德明管內蕃落使、行軍司馬。

淳化四年,轉運副使鄭文寶議禁鹽池,用困繼遷。數月,邊人四十二族萬餘騎寇環州,屠小康堡,太宗[6]乃遣錢若水弛其禁,因撫慰之。

五年正月,繼遷徙綏州民于平夏,部將高文岯等因眾不樂反,攻敗之。繼遷復圍堡砦,掠居民,焚積聚,遂攻靈州,詔遣李繼隆等進討。繼遷夜襲保忠,走之,獲其輜重以歸。七月,乃獻馬以謝。又遣弟廷信獻馬、橐駝,太宗撫賚甚厚,遣內侍張崇貴詔諭,賜茶藥、器幣、衣物。

至道初,遣左都押衙張浦以橐駝、良馬來獻,太宗令衞士翹關、超乘、引彊、奪槊於後園,俾浦等觀,且令兵士皆拓兩石弓。帝笑問浦曰:「羌人敢敵否?」浦曰:「羌部弓弱矢短,但見此長大人則已遁矣,况敢敵乎!」繼遷乞禁邊盜掠,詔令謹守疆埸,還所盜物。遣閤門副使馮訥、中使賈繼隆持詔拜繼遷鄜州節度使,不受。乃以浦為鄭州團練,留京師。繼遷表鄭文寶誘其部長嵬囉、嵬悉,遂貶文寶藍山令。繼遷以千騎攻清遠軍,守臣張延擊退之。

二年春,命洛苑使白守榮等護送芻粟四十萬于靈州,且令車重先後作三隊,丁夫持弓矢自衞,士卒布方陣以護之,遇敵則戰,可以無失。復令會州觀察使田紹斌率兵應援。而守榮乃併為一運,繼遷邀擊于浦洛河,紹斌不救,眾潰,運餽盡為繼遷所得,太宗聞之怒。四月,[7]復命李繼隆為環、慶等州都部署。會四方館使曹璨自河西至,言繼遷眾萬餘圍靈武,城中上表告急,為繼遷所得,遂頓兵不去。時朝議或云率輕騎三道擣平夏;或云暑涉旱海無水泉,粮運艱辛,不如靜以待之,帝不聽。九月,親部分諸將,繼隆出環州,丁罕出慶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州,五路進討,直抵平夏。繼隆以環州路迂,乃自青岡峽遶靈武徑趨平夏,兵行數日,與丁罕合,又行十餘日無所見,乃引還。張守恩遇之,不戰而遁。王超、范廷召遇之于烏白池,大小數十戰,不利,諸將失期,士卒困乏。繼遷復令軍主史不癿駐屯橐駝口以阻歸宋人,繼隆遣田敏等擊之。

咸平春,[8]繼遷復表歸順,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戶,實封二百戶,益功臣號,乃放張浦還。復遣押衙劉仁謙表讓恩命,詔不允,賜仁謙錦袍、銀帶。尋遣弟繼瑗來謝恩,授繼瑗亳州防禦使,封繼遷母衞慕氏衞國太夫人,子德明為定難軍節度行軍司馬。未幾,復抄邊。

四年,麟府副部署曹璨率熟戶兵邀繼遷輜重于柳撥川,殺獲甚眾。九月,來攻破定州、懷遠縣及堡靜、永州,[9]清遠軍監軍段義叛,城遂陷。

五年三月,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以為西平府。

六年春,遂都于靈州,詔遣張崇貴、王涉議和,割河西銀、夏等五州與之。六月,復以二萬騎圍麟州,詔金明巡檢李繼周擊之。圍未解,麟州部署請濟師,真宗閱地圖曰:「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憂耳。」乃遣兵走援。繼遷果據水砦,薄城已五日,知州衞居寶[10]出奇兵突戰,縋勇士城下,城上鼓噪,矢石如注,殺傷萬餘人,繼遷乃拔去。遂率眾攻西蕃,取西涼府,都首領潘羅支偽降,繼遷受之不疑。羅支遽集六谷蕃部及者龍族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八月,復聚兵浦洛河,聲言攻環州,詔張凝等分兵以待之。

景德元年正月二日卒,年四十二,子德明立。祥符五年,德明追上繼遷尊號曰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元昊追謚曰神武,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德明小字阿移,母曰順成懿孝皇后野利氏,即位于柩前,時年二十三。邊臣以德明初立,乞詔撫之,因賜詔令審圖去就。又詔蕃族萬山、萬遇、龐羅逝安、萬子都虞候、軍主吳守正馬尾等,能率部下歸順者,授團練使,銀萬兩、絹萬匹、錢五萬緡、茶五千斤;其有亡命叛去者,釋罪甄錄。既而康奴𡗀移等率屬來降。德明遣牙將王旻奉表歸順,賜旻錦袍、銀帶,遣侍禁夏居厚持詔答之,因詔河西羌族各守疆埸。德明連歲表歸順。

三年,復遣牙將劉仁勖[11]奉誓表請藏盟府,且言父有遺命。帝嘉之,乃授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充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戶,仍賜推忠保順亮節翊戴功臣。遣內侍左右班都知張崇貴、太常博士趙湘等充旌節官告使,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銀萬兩、絹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給奉如內地。因責子弟入質,德明謂非先世故事,不遣。乃獻御馬二十五匹、散馬七百匹、橐駝三百頭謝恩。

四年,又獻馬五百匹、橐駝三百頭,謝給奉廩,賜襲衣、金帶、器幣。及請使至京市所需物,從之。五月,母罔氏薨,除起復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衞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餘如故。以殿中丞趙稹為弔贈兼起復官告使,德明以樂迎至柩前,明日釋服,涕泣對使者自陳感恩。及葬,請修供五臺山十寺,乃遣閤門祗候袁瑀為致祭使,護送所供物至山。復獻馬五百匹,助修章穆皇后園陵。

大中祥符元年,以天書降,加賜守正功臣,益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俄境內旱,詔榷場勿禁西人市粮,以振其乏。東封,又遣使來獻,禮成,加兼中書令,益食邑千戶,實封四百戶。時遼亦遣使冊德明為大夏國王。

明年,出侵回鶻,恆星晝見,德明懼而還。

三年,境內饑,上表求粟百萬,朝議不知所出。時王旦為相,請敕有司具粟百萬于京師,詔其來取。德明既得詔,曰:「朝廷有人。」遂止。大起宮室于𨫼子山。會旱,西攻河州、甘州宗哥族及秦州緣邊熟戶。遂出大里河,築柵蒼耳平。

四年,祀汾陰,進中書令。

五年,聖祖降,加守太保。

七年二月,謁太清宮,遣使來獻方物,加宣德功臣。

八年,築堡于石州濁輪谷,將建榷場,詔緣邊安撫司止之。

九年,因表邊臣違約招納逃亡,云:「自景德中進誓表,朝廷亦降詔書,應兩地逃民,緣邊雜戶不令停舍,皆俾交還。自茲謹守翰垣,頗有倫理。自向敏中歸闕,張崇貴云亡,後來邊臣,罕守舊制,各務邀功,不虞生事,遂致綏、延等界,涇、原以來,擅舉兵甲,入臣境土;其有叛亡部族,劫掠主財,去者百無十回。臣之邊吏,亦務蔽藏,俱失奏論,漸乖盟約。」詔答已令鄜延、涇原、環慶、麟府等路約束邊部,毋相攻劫,其有隱蔽逃亡,畫時勘送。本國亦宜戒部下,毋有藏匿,各遵紀律,以守封疆。

五年,[12]德明追尊繼遷為太祖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七年,甘露降國中。

天禧元年正月,加守太傅,食邑千戶,實封四百戶。三年春,德明丁繼立母憂,除起復如前制,以屯田員外郎上官佖為弔贈兼起復官告使,閤門祗候常希古為致祭使。冬,郊祀,又加崇仁功臣。

四年,遼主親將兵五十萬,以狩為言,來攻涼甸,德明帥眾逆拒,敗之。

五年,遼復遣金吾衞上將軍蕭孝誠賫玉冊金印,冊為尚書令、大夏國王。

乾興元年,加純誠功臣。德明自歸順以來,每歲旦、聖節、冬至皆遣牙校來獻不絕,而每加恩賜官告,則又以襲衣五,金荔支帶、金花銀匣副之,銀沙鑼、盆、合千兩,錦綵千匹,金塗銀鞍勒馬一匹,副以纓、複,遣內臣就賜之。又遣閤門祗候賜冬服及頒儀天具注曆。

明年,攻慶州柔遠砦,[13]巡檢楊承吉與戰不利,命曹瑋為環、慶、秦州緣邊巡檢安撫使禦備之。德明城懷遠鎮為興州以居。

仁宗即位,加尚書令。德明娶三姓,衞慕氏生元昊,咩迷氏生成遇,訛藏屈懷氏生成嵬。

天聖六年,德明遣子元昊攻甘州,拔之。

八年,瓜州王以千騎降于夏。火星入南斗。

九年十月,[14]德明卒,時年五十一,追謚曰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宋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以尚書度支員外郎朱昌符為祭奠使,六宅副使、內侍省內侍押班馮仁俊副之,賻絹七百匹、布三百匹,副以上醞、羊、米、麪。將葬,賜物稱是,皇太后所賜亦如之。帝與皇太后成服于苑中。子曩霄立。

曩霄本名元昊,小字嵬理,國語謂惜為「嵬」,富貴為「理」。母曰惠慈敦愛皇后衞慕氏。性雄毅,多大略,善繪畫,能創製物始。圓面高準,身長五尺餘。少時好衣長袖緋衣,冠黑冠,佩弓矢,從衞步卒張青蓋。出乘馬,以二旗引,百餘騎自從。曉浮圖學,通蕃漢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攜野戰歌、太乙金鑑訣。弱冠,獨引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王,奪甘州,遂立為皇太子。數諫其父毋臣宋,父輒戒之曰:「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德明卒,即授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西平王,以工部郎中楊告[15]為旌節官告使,禮賓副使朱允中副之。

既襲封,明號令,以兵法勒諸部。始衣白窄衫,氈冠紅裏,冠頂後垂紅結綬,自號嵬名吾祖。凡六日、九日則見官屬。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翊衞司,曰官計司,曰受納司,曰農田司,曰群牧司,曰飛龍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學,曰漢學。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文資則幞頭、鞾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鏤冠、銀帖間金鏤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塗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韣,馬乘鯢皮鞍,垂紅纓,打跨鈸拂。便服則紫皁地繡盤毬子花旋襴,束帶。民庶青綠,以別貴賤。每舉兵,必率部長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初,宋改元明道,元昊避父諱,稱顯道於國中。

景祐元年,遂攻環慶路,殺掠居人,下詔約束之。是歲,改元開運,踰月,或告以石晉敗亡年號也,乃改廣運。[16]元年,母衞慕氏死,遣使來告哀,起復鎮軍大將軍、左金吾衞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以內殿崇班、閤門祗候王中庸為致祭使,起居舍人郭勸為弔贈兼起復官告使。慶州柔遠砦蕃部巡檢嵬通[17]攻破後橋諸堡,於是元昊稱兵報仇,緣邊都巡檢楊遵、柔遠砦監押盧訓以兵七百與戰于龍馬嶺,敗績。環慶路都監齊宗矩、走馬承受趙德宣、寧州都監王文援之,次節義峯,伏兵發,執宗矩,久之始放歸。

二年,加兼中書令。遣其令公蘇奴兒將兵二萬五千攻唃廝囉,敗死略盡,蘇奴兒被執。元昊自率眾攻貓牛城,一月不下。既而詐約和,城開,乃大縱殺戮。又攻青唐、安二、宗哥、帶星嶺諸城,唃廝囉部將安子羅以兵絕歸路,元昊晝夜角戰二百餘日,子羅敗,遂取瓜、沙、肅三州。元昊既還,欲南侵,恐唃廝囉制其後,復舉兵攻蘭州諸羌,侵至馬銜山,築城凡川。

元昊既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始大建官,以嵬名守全、張陟、張絳、楊廓、徐敏宗、張文顯輩主謀議,以鍾鼎臣典文書,以成逋、克成賞、都臥、𡗀如定、多多馬、竇惟吉主兵馬,野利仁榮主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委豪右分統其眾。自河北至午臘蒻山七萬人,以備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落、天都、惟精山等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紇;賀蘭駐兵五萬、靈州五萬人、興州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五十餘萬。而苦戰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平夏兵不及也。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六班直,月給米二石。鐵騎三千,分十部。發兵以銀牌召部長面受約束。設十六司于興州,以總庶務。元昊自製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複。教國人紀事用蕃書,而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復改元大慶。

宋寶元元年,表遣使詣五臺山供佛寶,欲窺河東道路。與諸豪歃血約先攻鄜延,欲自德靖、[18]塞門砦、赤城路三道並入,遂築壇受冊,即皇帝位,時年三十。遣潘七布、昌里馬乞點兵集蓬子山,自詣西涼府祠神。

明年,遣使上表曰:

臣祖宗本出帝冑,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臨河五郡,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真王之號,夙感于頒宣;尺土之封,顯蒙於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伏。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于時再讓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顯而行之。[19]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年號天授禮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地久天長,永鎮邊方之患。至誠瀝懇,仰俟帝俞。謹遣弩涉俄疾、你斯悶、臥普令濟、嵬崖妳奉表以聞。

詔削奪官爵、互市,揭榜于邊,募人能擒元昊若斬首獻者,即為定難軍節度使。又遣賀永年齎嫚書,納旌節及所授敕告置神明匣,留歸孃族而去。

康定元年,環慶路鈐轄高繼隆、知慶州張崇俊攻後橋,而柔遠砦主武英入自北門,拔之。未幾,夏人攻金明砦,執都監李士彬父子。破安遠、塞門、永平諸砦,圍延州,設伏三川口,執劉平、石元孫、傅偃、劉發、石遜等。又攻鎮戎軍,敗劉繼宗、李緯兵五千。環慶部署任福入白豹城,焚其積聚,破四十一族。

慶曆元年二月,攻渭州,逼懷遠城。韓琦徼巡邊至高平,盡發鎮戎兵及募勇士得萬人,命行營總管任福等併擊之,都監桑懌為前鋒,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繼之。福申令持重,其夕宿三川,夏人已過懷遠東南。翌日,諸軍躡其後。西路巡檢常鼎、劉肅與夏人對壘于張家堡,懌以騎兵趣之。福分兵,夕與懌為一軍,屯好水川,川與能家川隔在隴山外,觀、英為一軍,屯籠洛川,相離五里。期以明日會兵,不使夏人一騎遁,然已陷其伏中矣。元昊自將精兵十萬,營于川口,候者言夏人有砦,數不多,兵益進。詰旦,福與懌循好水川西去,未至羊牧隆城五里,與夏軍遇。懌為先鋒,見道傍置數銀泥合,封襲謹密,中有動躍聲,疑莫敢發,福至發之,乃懸哨家鴿百餘,自合中起,盤飛軍上。於是夏兵四合,懌先犯,中軍繼之,自辰至午酣戰。陣中忽樹鮑老旗,長二丈餘,懌等莫測。既而鮑老揮右則右伏出,揮左則左伏出,翼而襲之,宋師大敗。懌、劉肅及福子懷亮皆戰沒。小校劉進勸福自拔,福不聽,力戰死。初,渭州都監趙津將瓦亭塞騎兵三千餘為諸將後繼。[20]是日,朱觀、武英兵會能家川與夏人遇,陣合,王珪自羊牧隆城以屯兵四千五百人助觀略陣,陣堅不可動,英重傷,不能出軍戰,自午至申,夏軍益至,東陣步兵大潰,眾遂奔。珪、英、津及參軍耿傅、隊將李簡、都監李禹享、劉均[21]皆死於陣。觀以千餘人保民垣,發矢四射,會暮,夏軍引去。將校士卒死者萬三百人,關右震動,軍須日廣,三司告不足,仁宗為之旰食,宋庠請修潼關以備衝突。秋,夏人轉攻河東,及麟、府,不能下,乃引兵攻豐州,城孤無援,遂據之;又破寧遠砦,屯要害,絕麟、府餉道。楊偕始請棄河外,保合河津,帝不許。會張亢管勾麟府軍馬事,破之于柏子,又破之于兔毛川,亢築十餘柵,河外始固。元昊雖數勝,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元昊乃歸塞門砦主高延德,因乞和,知延州范仲淹為書陳禍福以喻之。元昊使其親信野利旺榮復書,語猶嫚。知延州龐籍言,夏境鼠食稼,且旱,元昊思納款,遂令知保安軍劉拯諭旺榮言:「公方持靈、夏兵,倘內附,當以西平茅土分冊之。」知青澗城种世衡又遣王嵩以棗及畫龜為書置蠟丸中遺旺榮,諭以早歸之意,欲元昊得之,疑旺榮。旺榮得之笑曰:「种使君亦長矣,何為此兒戲耶!」囚嵩窖中歲餘。知渭州王沿、總管葛懷敏使僧法淳持書往,而旺榮乃出嵩與教練使李文貴至青澗城,自言用兵以來,資用困乏,人情便於和。籍疑其款吾軍,留之數月。

二年,復大入,戰于定川,[22]宋師大敗,葛懷敏死之,直抵渭州,[23]大焚掠而去。詔籍召納,籍遣文貴還。月餘,元昊使文貴與王嵩以其臣旺榮、[24]其弟旺令、嵬名瓌、臥譽諍三人書議和,然屈彊不肯削僭號,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安可逆天東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請,而詔籍復書許之。

明年,遣六宅使伊州刺史賀從勖與文貴俱來,猶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稱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號。議者以為改吾祖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許。詔遣邵良佐、張士元、張子奭、王正倫更往議,且許封冊為夏國主,而元昊亦遣如定、聿捨、張延壽、楊守素繼來。

四年,始上誓表言:「兩失和好,遂歷七年,立誓自今,願藏盟府。其前日所掠將校民戶,各不復還。自此有邊人逃亡,亦毋得襲逐。臣近以本國城砦進納朝廷,其栲栳、鎌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為界,於內聽築城堡。凡歲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臣不復以他相干。乞頒誓詔,蓋欲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倘君親之義不存,或臣子之心渝變,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詔答曰:「朕臨制四海,廓地萬里,西夏之土,世以為胙。今乃納忠悔咎,表於信誓,質之日月,要之鬼神,及諸子孫,無有渝變。申復懇至,朕甚嘉之。俯閱來誓,一皆如約。」十二月,遣尚書祠部員外郎張子奭充冊禮使,東頭供奉官、閤門祗候張士元副之。仍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冊以漆書竹簡,籍以天下樂錦。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錦綬,塗金銀牌。緣冊法物,皆銀裝金塗,覆以紫繡。約稱臣,奉正朔,改所賜敕書為詔而不名,許自置官屬。使至京,就驛貿賣,宴坐朵殿。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砦,第不通青鹽。然宋每遣使往,館于宥州,終不復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

是歲,遼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歸元昊,興宗責還,元昊不遣。遂親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弟天齊王馬步軍大元帥將騎七千出南路,韓國王將兵六萬出北路,三路濟河長驅。興宗入夏境四百里,不見敵,據得勝寺南壁以待。八月五日,韓國王自賀蘭北與元昊接戰,數勝之,遼兵至者日益,夏乃請和,退十里,韓國王不從。如是退者三,凡百餘里矣,每退必赭其地,遼馬無所食,因許和。夏乃遷延,以老其師,而遼之馬益病,因急攻之,遂敗,復攻南壁,興宗大敗。入南樞王蕭孝友砦,擒其鶻突姑駙馬,[25]興宗從數騎走,元昊縱其去。

元昊五月五日生,國人以其日相慶賀,又以四孟朔為節。凡五娶,一曰大遼興平公主,二曰宣穆惠文皇后沒藏氏,生諒祚,三曰憲成皇后野力氏,四曰妃沒𠼪氏,五曰索氏。元昊以慶曆八年正月殂,年四十六。在位十七年,改元開運一年,廣運二年,大慶二年,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謚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宋遣開封府判官、尚書祠部員外郎曹穎叔為祭奠使,六宅使、達州刺史鄧保信為弔慰使,賜絹一千匹、布五百端、羊百口、麪米各百石、酒百瓶。及葬,仍賜絹一千五百匹,餘如初賻。子諒祚立。

諒祚,景宗長子也,小字寧令哥,國語謂「歡嘉」為「寧令」。兩岔,河名也,母曰宣穆惠文皇后沒藏氏,從元昊出獵,至此而生諒祚,遂名焉。以慶曆七年丁亥二月六日生,八年戊子正月,方期歲即位。四月,遣尚書刑部員外郎任顓充冊禮使,供備庫副使宋守約充副使,冊諒祚為夏國主。

嘉祐元年,母沒藏氏薨,遣祖儒嵬多、聿則慶唐及徐舜卿來告哀,詔以集賢校理馮浩假尚書刑部郎中、直史館為弔慰使,文思副使張惟清假文思使副之,乃獻遺留馬駝以謝。

諒祚幼養于母族訛龐,訛龐因專國政。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紅樓,下瞰屈野河,其外距夏境尚七十里,而田腴利厚,多入訛龐,歲東侵不已。至耕穫時,輒屯兵河西,經略使龐籍每戒邊將使毋得過屈野河,然所距屈野河猶二十里。管勾軍馬司賈逵徼循,見所侵田,稍過督邊吏,麟州守王亮懼,始以事聞。詔以殿直張安世、賈恩為同巡檢經制之。訛龐晏然弗革,迫之則格鬬,緩之則歸耕,經略司遣使還所侵田,訛龐專為讕言,無歸意。

嘉祐二年,遂團兵宿境上,逮三月,增至數萬人,守將斂兵弗與戰。知麟州武戡築堡于河西,以為保障。役既興,戡率將吏往按視,遇夏人于沙鼠浪,戡與管勾郭恩等欲止,而走馬承受黃道元以言脅之,遂夜進至臥牛峯,見烽舉,且鼓聲,道元猶不信,比明,至忽里堆,與夏人相去纔數十步,遂合戰,自旦至食時,夏人四面合擊,眾大潰,戡走,恩與道元及兵馬監押劉慶等被執。安撫司遣李思道、孫兆往議疆事,而訛龐驁不聽。久之,太原府、代州兵馬鈐轄蘇安靜得夏國呂寧、拽浪撩黎來合議,乃築堠九,更新邊禁,要以違約則罷和市,自此始定。諒祚忌訛龐專,或告訛龐將叛,諒祚討殺之,夷其族。已而請去蕃禮,從漢儀。

嘉祐六年,上書自言慕中國衣冠,明年當以此迎使者。詔許之。

明年,又改西壽監軍司為保泰軍,石州監軍司為靜塞軍,韋州監軍司為祥祐軍,左廂監軍司為神勇軍。遣人獻方物,稱宣徽南院使,詔諭非陪臣所宜稱,戒其僭擬,使遵誓詔。表求太宗御製詩章[26]隸書石本,且進馬五十匹,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及宋正至朝賀儀,詔賜九經,還所獻馬。

治平初,求復榷場,不許。既而遣吳宗等來賀英宗即位,詔令門見,使者不從,至順天門,且欲佩魚及儀物自從,引伴高宜禁之,不可,留止廄置一夕,絕其供饋。宗語不遜,宜折之,使如故事,良久,乃聽入。及賜食殿門,又訴於押伴張覲,詔命還赴延州與宜辨。宗度理屈,不復置對。遂詔諒祚懲約之。秋,夏人出兵秦鳳、涇原,抄熟戶,擾邊塞弓箭手,殺掠人畜以萬計。程戡、王素、孫長卿諭安諸族首領,防誘脅散叛。遣文思副使王無忌齎詔問之,諒祚遷延弗受,已而因賀正使荔茂先獻表,歸罪宋邊吏。

三年,遂大舉攻大順城,分兵圍柔遠砦,燒屈乞村,柵段木嶺,州兵、熟戶、蕃官趙明合擊退之。遣西京左藏庫副使何次公詰之。三月,乃獻方物謝罪,賜絹五百匹、銀五百兩。

神宗即位,乃遣內殿崇班魏璪賜以治平三年冬服、銀絹。供備庫副使高遵裕告哀,并以英宗遺留物賜之。秋,夏國遣使奉慰及進助山陵。冬,种諤取綏州,因發兵夜掩嵬名山帳,脅降之。諒祚乃詐為會議,誘知保安軍楊定、都巡檢侍其臻等殺之,邊吏以聞,命韓琦知永興軍,經略西方。諒祚錮送殺定者六宅使李崇貴、右侍禁韓道善[27]及虜去定子仲通。

十二月,諒祚殂,年二十一。在位二十年,改元延嗣寧國一年,天祐垂聖三年,福聖承道四年,奲都六年,拱化五年。謚曰昭英皇帝,廟號毅宗,墓號安陵。子秉常立。

校勘記

编辑
  1. 彝超 原作「彝興」,據舊五代史卷一三二、新五代史卷四0李仁福傳改。
  2. 授契丹西南招討使 「授」字原在「契丹」下,據舊五代史卷八二晉書少帝紀、卷一三二本傳都作「以彝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討使」,則「授」字應在「契丹」上,據改。
  3. 弟權知夏州克文來朝 按長編卷二三、隆平集卷二0夏國傳都說李克文是繼捧的從父,這裏以克文為繼捧之弟,疑誤。
  4. 右金吾衞上將軍 「右」字原脫,據長編卷五六補。
  5. 安守忠 原作「安守中」,據本書卷二七五、隆平集卷一八本傳改。
  6. 太宗 原作「太祖」,按此為淳化四年事,應作「太宗」,今改。
  7. 四月 原作「三年」,據本書卷五太宗紀、太宗實錄卷七七、宋會要兵八之一九改。
  8. 咸平春 按繼遷歸宋授官,在至道三年十二月,見本書卷六真宗紀、長編卷四二,作「咸平春」誤。
  9. 定州懷遠縣及堡靜永州 據本卷下文及武經總要前集卷一八下,「懷遠縣」當作「懷遠鎮」;「堡靜」,武經總要前集卷一八下作「保靜」。
  10. 衞居寶 按長編卷五二、太平治蹟統類卷五都作「衞居實」。
  11. 劉仁勖 「劉」字原脫,據長編卷六四補。
  12. 五年 按本年所記的事,即上文祥符五年德明追尊繼遷事,此處上文已出祥符九年,下文為天禧元年,不當夾敘五年事,疑有舛誤;下文所敘甘露降之「七年」也疑舛出。
  13. 明年攻慶州柔遠砦 按長編卷九三、本書卷二五八曹瑋傳此事都繫於天禧三年,此處作「明年」,即天聖元年,疑誤。「慶州」原作「麟州」,據長編卷九三、本書卷八七地理志、武經總要卷一八上改。
  14. 九年十月 按長編卷一一一明道元年十月壬辰「延州告趙德明卒」,上文說德明於景德元年即位,時年二十三,此處說卒時年五十一,疑以作明道元年十月為是。
  15. 楊告 原作「楊吉」,據本書卷三0四本傳、長編卷一一一改。
  16. 廣運 原作「廣民」,據下文及長編卷一一五、東都事略卷一二七改。
  17. 嵬通 按長編卷一一五作「威布」,太平治蹟統類卷七康定元昊擾邊條作「嵬逋」,「布」、「逋」音近,「逋」、「通」形近,疑「通」為「逋」之訛。本傳下卷夏國下,「嵬通」,長編卷二三四亦作「威布」,不再出校。
  18. 德靖 二字原倒,據本書卷八七地理志、長編卷一二二乙正。
  19. 群集又迫事不得已顯而行之 按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九,「集」作「情」,「顯」作「順」。
  20. 渭州都監趙津將瓦亭塞騎兵三千餘為諸將後繼 「渭州」原作「渭川」,據長編卷一三一、涑水紀聞卷一二改。「趙津」,同上二書同卷及河南先生文集卷三憫忠篇作「趙律」。又本書卷八七地理志渭州平涼縣有瓦亭砦疑即此瓦亭塞。
  21. 李禹享劉均 本書卷三二五任福傳、長編卷一三一作「李禹亨劉鈞」。
  22. 定川 原作「定州」,據本書卷一一仁宗紀、長編卷一三七改。
  23. 渭州 原作「渭川」,據同上書同卷改。
  24. 旺榮 原作「榮旺」,據上文及東都事略卷一二七改。
  25. 駙馬 原作「附馬」,據長編卷一五二改。
  26. 詩章 原作「草詩」,據長編卷一九六改。
  27. 韓道善 按東都事略卷一二八、太平治蹟統類卷一五神宗經制西夏條作「韓道喜」。
◀上一卷 下一卷▶
宋史

 

本元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