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宋朝事實
卷八 玉牒 公主
卷九 

玉牒 编辑

宋有天下百餘年,所與分天工,共民事者,皆取之疎遠側微,不私其親,故宗室之賢,未有以勳名聞者。神宗皇帝實始慨然,欲出其英材,與天下共之,增立教養選舉之法,所以封植琢磨之者甚備。行之二十年,而文武之器,彬彬稍見焉。

上嘗語及宗室多求外居者,宰相韓琦曰:「臣請許親盡無服者外居,然後因之試以外官。」上曰:「宗子素未諳民政,若補外官,但慮易致過失爾。」琦曰:「陛下若命宗室習律令,久之,何患其不能從政也。」參知政事趙槩曰:「人臣子弟,未必皆有過人之才,使之從政,尚能粗了局事,蓋積習使然。宗室固多美才,若擇而任之,庶幾漸知爲政之方也。」上曰:「五、七年漸當以外官試之。」[1]

富弼議裁損宗室授官

英宗問輔臣前代宗室,樞密使富弼對曰:「唐之名臣多出宗室。」樞密副使吳奎曰:「祖宗時,宗室皆近親,然初授止于殿直、侍禁、供奉官,不如今之過也。朝廷必爲無窮計,當有所裁損。」上然之。

徽宗朝增神宗教養選舉法

尚書右僕射蔡京等言:「伏攷宗室在祖宗朝,制祿蓋寡,至仁宗時始除南班官,自率府、副率,凡五、六遷,遂至正任。承平日久,皇支寖繁,神宗皇帝乃下詔書,別其親疎,異其等殺,遂斷自祖宗袒免親,罷補環衞之官,盡除班行名目。袒免以外,更不賜名授官,止許應舉。自熙寧至今,宗室人無官者已一千五百餘人,宗女之未嫁者亦千五百有奇,皆宣祖、太祖之裔,或有貧困失所者。臣等伏攷神宗詔書,蓋爲袒免,既已賜名授官,若願應舉者自當依進士法。其非袒免,既不賜名授官,故止令量試藝業,卽推恩數,非若應進士舉之難也。至于年長累試不中,則又有特與推恩、量材錄用之制,則隨其材器,收錄盡矣。至于世數稍遠及貧無依者,則又賜田存恤有差。逮元祐紛更,廢量試之法,改依進士科舉之制,是以自熙寧至元符初三十餘年,中科舉者才二十餘人。既廢量試之法,亦未嘗有以年長推恩者。賜田之令,徒爲虛文,雖有量給錢米之法,未能周濟其乏,遂致宗室不能自給。臣等謹追攷神宗詔書,推原本旨,稽之往者,增以當今所可行者,謹條具如右:

一、非袒免親,乃祖宗六世孫。伏請將上件服屬宗室二十五以上者,今次許于禮部投狀,試經義或律義一道,以文理稍通者爲合格,分爲兩等,候至來春,附進士榜推恩。內文藝優長者,臨時取旨。其不能試或試不中者,並赴禮部書家狀,讀律,列作一項奏名。今來止爲前此未曾推廣補攷量試推恩之令,致使宗室無官者遂眾,有此陳請,只作一時指揮,不爲永法。今後自依熙寧詔書賜田,並于兩京近輔、沿流州軍,取應未賣官田物業撥充。每州府各置宗室官莊,專差文武官各一員,與逐州通判同行管幹,逐縣兼管。仍置指揮使二員,每歲量入爲出,宗女量給嫁資,仍立定則例,量支嫁娶喪葬之費。其逐州自今後有沒官田產物業,更不出賣,並撥入官莊。仍先于京西北路撥田一萬頃。

一、熙寧詔書,袒免以下,許隨處置產業,其出官,卽置田宅,一如外官之法。蓋以宗支寖廣,其疎屬理當聽其外居,勘會宗室舊來在宮有出入之限,有不許外交之禁,宮門有譏察之令。今疎屬外居,僅遍都下,出入無禁,交遊不節,往往冒犯法禁。伏請非袒免親以下兩世,欲分于西京、南京、近輔或沿流便近居止,各隨州郡大小,創置屋宇,仍先自西京為始。每處置敦宗院,差文臣一員、武臣一員管幹。參酌在京院法禁可施行者頒下。應無父母兄弟,見任將軍、副使以上官者,許令前去。若有父母兄弟而願去,或無而不願者,聽從便,依外官赴任立法,量給舟船接人。

一、乞依神宗詔書,不拘世數,應宗子宗女尤貧失所者,伏請委所在州郡報明,量加存恤訖奏。

一、乞于兩京置外宗正司官,掌業所在宗室。擇宗室之賢者管勾外宗正事,仍自朝廷于本州通判職官內,選差二人兼領丞簿,以主其事。

一、乞隨所在諸宮置學,添教授,立法教養,量試宗室,依熙寧文武官試出官法,策試經義。中選者,許令出官,若再試不中者,止許在宮院,使食其祿。

一、神考釐正宗室袒免、非袒免,各立奏補子孫之法,獨緦麻親,舊用國蔭,自來未有蔭孫以下明文。伏請依外官例,得補蔭孫一。舊制:宗室袒免親參選,常許不拘名次,陳乞指名差遣;非袒免親初選,依條添差外,更不拘名次,陳乞指名差遣一次,以後每到部,與陞一年名次陳乞。今後宗室非袒免以下親,量試出官者,並各于員闕外添差,每大郡通屬縣不得過十人,中郡不得過七人,小郡不得過四人。候到任,不簽書本職公事,如有本轄長貳或監司二人保奏堪任釐務,方得供職。未釐務者,添支驛券、供給、人從。」從之。

宗室賜名授官

孝字親王之子,授武衞將軍,其餘宗室不用此例。

祖宗緦麻親賜名:承字男,賜名克字;宗字男,賜名仲字;從字男,賜名世字,授官太子右內率府副率。

祖宗袒免親賜名:克字男,賜名叔字;仲字男,賜名士字;世字男,賜名令字,授官右班殿直。

祖宗非袒免親不賜。【原註】熙寧二年以前,叔字男,賜名之字;士字男,賜名不字;令字男,賜名子字

奏薦【原註】熙寧二年以前,授太子右內率府副率 以上,承字、宗字,磨勘至使相止;從字、仲字、世字,至觀察使止;叔字、士字、令字,授副率者,至遙郡防禦使止;之字、不字、子字,賜名授官者,至遙郡刺史止。

襲封【原註】國朝舊制,諸王之後,用本宮最長一人封公繼襲,熙寧二年十一月敕:祖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爲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衞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2]

祖宗之子並傳嫡襲封【原註】熙寧二年閏十一月五日,聖旨:祖宗之子,並令傳嫡襲封[3]。濮安懿王諸子[4]

宗室轉官資級圖【原註】幷料錢

節度使兼侍中[5]、使相、左衞上將軍、右衞上將軍、節度使,三級【原註】四百貫。節度觀察留後[6],二級【原註】三百貫。觀察使、防禦使,一級【原註】二百貫。團練使、遙郡防禦使,一級【原註】一百五十貫。刺史、遙郡團練使,一級【原註】一百貫。遙郡刺史[7],一級。左右衞大將軍、左右金吾衞大將軍、左右龍武軍大將軍、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左右神武軍大將軍、左右驍衞大將軍、左右武衞大將軍、左右屯田衞大將軍、左右領軍衞大將軍、左右監門衞大將軍、左右千牛衞大將軍,一級;左右衞將軍、左右金吾衞將軍、左右龍武衞將軍、左右羽林軍將軍、左右神武軍將軍、左右驍衞將軍、左右監門衞將軍、左右千牛衞將軍、左右領軍衞將軍,一級;太子左右衞率府率、太子左右司禦率府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副率、太子左右內率府副率,一級【原註】十五貫

宗室換官[8]

諸衞將軍【原註】就文官者,換太常丞;就武官者,換率府率、率府率【原註】就文官者,換太子中允;就武官者,換內殿祟班、率府副率【原註】就文官者,換大理評事;就武官者,換西頭供奉官、左右班殿直【原註】換試銜知縣、三班奉職供職【原註】無專條,以上須袒免親將軍以下,方許換出外官。其大將軍以上願換外官者,並臨時取旨。

宗室轉官資級

太子右內率府副率【原註】轉太子右監門率府率。太子右監門率府率【原註】轉右千牛衞將軍。右千牛衞將軍【原註】轉右監門衞大將軍[9]。右監門衞大將軍【原註】轉遙郡刺史。遙郡刺史【原註】轉遙郡團練使。繼諸王後見封國公,特旨卽轉正刺史。遙郡團練使【原註】轉遙郡防禦使[10]。繼諸王後見封國公及特旨,卽轉團練使。刺史【原註】轉團練使。團練使【原註】轉防禦使[11]。防禦使【原註】轉觀察使。觀察使【原註】轉節度觀察留後。節度觀察留後【原註】轉節度使。特旨轉左衛上將軍。左右衛上將軍、節度使【原註】轉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註】轉節度使兼侍中

宣祖五子 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邕王光濟、秦王廷美【原註】本名光美、夔王光贊[12]

太祖四子 楚王德秀、燕王德昭、舒王德林、秦王德芳。【原註】太宗嘗謂宰相曰:「德昭、德芳,先帝之子,朕篤愛之猶子也,不欲異其稱呼,當令有司,與昭慶公主而下,依舊稱皇子。」[13]

太宗九子 楚王元佐、眞宗皇帝[14]、昭成太子元僖、陳王元份、安王元傑、密王元偓、曹王元偁、涇王元儼、代國公元億。[15]

仁宗四子 襃王昉、豫王昕、鄂王曦、英宗皇帝。[16]

公主 编辑

秦國長公主嘗爲子莊宅使世隆求正刺史[17],眞宗曰:「正刺史係朝廷公議,不可。」

魯國長公主[18]爲翰林醫官使趙自化求尚食使兼醫官院事,上謂王繼英曰:「雍王元份亦為自化求遙郡,朕以遙郡非醫官所領,此固不可也。」

駙馬都尉石保吉自求見上,言僕夫盜財,乞特加重罪。上曰:「有司自有常法,豈肯以卿故,亂天下法也。」又請于私第決罰,亦不許。[19]

胡宿上仁宗《論兗國公主議行冊禮劄子》

「今月二十一日,草福康公主特進兗國公主制,竊聞議行冊禮,然于事體,頗有未便。祖宗以來,公主、長公主未有行此禮者。昔漢明帝封皇子,悉半諸國,明德馬皇后曰:「諸子食數縣,不已儉乎?」帝曰:「我子豈敢與先帝子等也。」唐貞觀中,太宗長樂公主將出降,帝令有司資送,倍于永樂公主。魏徴曰:「不可。」引漢明帝之言爲對,且曰:「天子姊妹稱長公主,加長字,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踰越。」太宗然其言,入告長孫皇后,后遣使賜徴金帛。陛下卽位以來,累曾進封楚國、魏國二大長公主,亦不曾行冊禮,今施于兗國公主,是與大長公主相踰越。兼以貴主之故,賢妃亦蒙殊典,有旨令進諭告,不行冊禮,是母子之間,一行一不行,禮意尤不相稱,書于史冊,後世將有譏議,必謂陛下偏于近情,虧聖德之美。臣願陛下采漢明之言,開文皇之聽,遵祖宗舊典。如國朝公主曾行此禮,行之,粗且無嫌;如其不曾,則宜且罷。臣以陛下好忠諫,納至言,臣職在論思,不敢不言。」

《除皇女福康公主進封兗國公主制》[20]

「門下:天道之美,濟下而光明;王化之行,由中而洽被。唐堯有釐降之典,召南載肅雍之詩,範俗崇風,于是乎在。國家慶靈憑厚,德教深長。迪厥眞源,育茲懿主。儀我皇室,繄于舅門,待年及于有行,涓日申于誕告。皇女福康公主,閑和居德,秀映棲神。聰悟之姿,非由于外獎;徽柔之性,乃蹈于自然。朕懷先后之慈,篤外家之愛,將敦美化,是選密親。教著沁園,導人倫之婦順;恩加渭水,廣天下之孝思。是用詳按舊章,稽合嘉禮,爰築其館,載肅之車。卜以仲秋,祉茲元吉。向班初冊,嘗擇美名,未拓膏腴,尚缺湯沐,進開曲阜之國,衍食龜陰之田,儀服有光,號名增重。於戲!貴宜思降,富勿期驕,尚懷國史之言,緬念衿縭之戒。往服休寵,永綏壽昌。」

韋驤《代陳少卿賀福康公主進封兗國表》

「中宸有命,美化務先于族親;貴主進封,優恩不奪于典禮。風聲遐被,中外交忻。臣誠歡誠喜,頓首頓首。恭惟尊號皇帝陛下,配天地之德,紹祖宗之基。守無逸于持盈,槩至公于立極。御遠以近,齊邦以家。治宮等《周官》之規,訓女偕堯舜之法。罔愧前躅,克成令猷。公主分《乾》之英,體《巽》之順,雖曰愛之欲其富,不以生而榮[21]。豈湯沐不可一而充,印綬不可一而足。蓋誨育之存節,故寵私之有階。龍光一宣,慈孝兩得。教其有素,下嫁豈忘其矩度;澤非不隆,四方孰謂之偏黨。朝野歡浹,人神氣和。邁治古之休光,增太平之盛事。臣限以官守,不獲奔走闕庭稱慶,無任瞻天踴躍之至!」

德寧公主將出降,上謂輔臣曰:「公主第及房從之物,比福康公主皆減三之一。」又對羣臣數稱唐公主多適名人,而近世士人乃畏尚主,命擇士人。得尚書職方員外郎王克臣之子孝莊者,故駙馬都尉承衍曾孫,而父子皆業進士。令至宰相第,試以詩而并其所業一編以進。上召見清居殿,拜左衞將軍、駙馬都尉,賜名師約。又命以毋廢學,後又出經籍及紙、筆、墨賜之。[22]

宣祖女 陳國長公主[23]

太祖女 秦國大長公主、晉國大長公主、許國大長公主

太宗女 燕國長公主、曹國長公主、晉國大長公主、鄭國長公主、申國大長公主[24]


  1. 案此條但稱上語宰相云云,不指爲何代,攷《宋史》韓琦于仁宗嘉祐三年六月拜同平章事,趙槩于嘉祐七年三月除參知政事,是時琦與槩並爲宰執,此當爲仁宗嘉祐七年以後事也
  2. 案《宋史·秦王廷美傳》熙寧二年詔宣祖、太祖、太宗之後,擇一人封公,世襲,無補環衞官之句,而《神宗本紀》是年十一月甲戌,詔祖宗之後,世襲補外官,與此環衞之官亦異,存此備攷
  3. 案《宋史·秦王廷美傳》熙寧三年,太常禮院言令祖宗之子傳嫡襲封,《神宗本紀》亦作三年七月詳定宗室襲封制度,此書作二年,與《宋史》互異
  4. 案熙寧十年十月詔,濮王子以次襲封奉祀。此條「濮安懿王諸子」句下有闕文,並脫去小註
  5. 案《宋史》宗室敘遷之制,由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節度使兼侍中,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卽使相也。原本「使」字上脫「節度」二字,「侍中」字上脫「兼」字,今從《宋史》補正
  6. 案宋制,節度觀察留後,月俸三百貫;觀察使、防禦使,並二百貫。此書誤以觀察留後爲留後觀察,而于防禦使之上,脫觀察使三字,將觀察留後及觀察使二職混爲一,今從《宋史》改正
  7. 案自此遙郡刺史以下至衞將軍,月俸若干貫,各有不同,攷《宋史·職官志》皇親任諸衞大將軍領刺史,八十千;將軍領刺史,六十千;將軍,三十千;率府率,二十千;副率,十五千。蓋宗室俸祿之制,與敘遷之制不同,故諸衞大將軍本六十千,兼領刺史,則增爲八十千;將軍本三十千,兼領刺史,則增爲六十千矣,此書俱闕註,附識備攷
  8. 案宋制,有文臣換右職,有武臣換文資,俱見《宋史·職官志》,至宗室換官之制,則略而不書,此足補其闕
  9. 案《宋史·職官志》千牛衞將軍當轉右監門衞大將軍,右監門衞大將軍轉遙郡刺史。原本「右千牛衞將軍」下,脫小註「轉右監門衞大將軍」并大字「右監門衞大將軍」十五字,今從《宋史》增入
  10. 案「轉遙郡防禦使」原本誤作「團練使」,今從《宋史·職官志》改正
  11. 案宋制,宗室敘遷之制,團練使轉防禦使。原本「團練使」下,多「遙郡防禦使」五字,今從《宋史》刪去
  12. 案光濟早亡,宋初追封邕王,徽宗時,改封曹王。廷美,太宗初封齊王,進封秦王,太平興國七年,降涪縣公,九年,追封涪王,眞宗復秦王,徽宗改封魏王。光贊幼亡,宋初追封夔王,徽宗改封岐王。攷《東都事略》及《宋史》,皆書其最後徽宗時封國,故光濟稱曹王,廷美稱魏王,光贊稱岐王,而此書則書太祖時封國爲號,體例與各書不同
  13. 案《東都事略》德秀早亡,徽宗追賜名,封滕王。德昭初封武功郡王,太平興國四年,追封魏王,英宗改封越王,徽宗改封吳王。德芳,太宗追封岐王、楚王,徽宗改封秦王。《宋史》並同。攷德秀未嘗封楚王,德昭未嘗封燕王,于德芳則又書其最後封國爲號,與本書體例復不合,疑有訛誤
  14. 案《東都事略》及《宋史》,太宗九子,長漢王,次昭成太子,次眞宗,今此書列眞宗于昭成太子之前,與各書互異
  15. 案《宋史》,元佐原名德崇,初封衞王,進封楚王,改今名,雍熙二年,廢爲庶人,眞宗卽位,復楚王,追封齊王、潞王,英宗封魏王,徽宗改封漢王。昭成太子初名德明,封廣平郡王,進封陳王,改名元佑,後改今名,進許王,追贈太子,謚恭孝,改謚昭成。元份初名德嚴,改名元俊,封冀王,又改今名,封越王,眞宗改雍王,追封陳王、潤王,英宗改魯王,徽宗改封商王。元傑初名德保,後改今名,封益王,眞宗封兗王,追封安王、郉王,英宗改封陳王,徽宗封越王。元偓初封徐國公,眞宗封彭城郡王,進寧王、徐王,追封鄧王、密王,英宗封韓王,徽宗封鎭王。元偁初封安定郡王,進舒王,追封曹王、華王,英宗封蔡王,徽宗封楚王。元儼初封曹國公,眞宗封廣陵郡王,進封榮王,尋降端王,改彭王、通王、涇王,仁宗封定王、荊王,追封燕王,英宗封吳王,徽宗改封周王。元億早亡,追賜名,封代國公,英宗封安定郡王,徽宗改封崇王。此書于太宗諸子皆書其始沒時追贈封國爲號,而于元偓不書鄧王而書密王,于元儼不書燕王而書涇王,則又自亂其例矣
  16. 案太宗諸子以後,應繼以眞宗諸子,《永樂大典》原本附玉牒于〈祖宗世次〉之後,自眞宗及英宗以下世次既闕,而諸子玉牒亦復不詳
  17. 案《宋史》秦國長公主,卽太祖女昭慶公主,太宗改封秦國,眞宗時,進長公主。嫁王承衍。子世隆爲如京副使,歷洛苑、六宅二使,不言其爲莊宅使,此足補《宋史》之闕
  18. >案《宋史》魯國長公主,卽太祖女延慶公主,至元符初,追封魯國
  19. 案此條見江少虞《事實類苑》,今採錄補入
  20. 案《宋史》福康公主,仁宗長女,嘉祐二年,進封兗國
  21. 案「愛之欲其富」以下,疑有脫誤,無別本可校,姑仍其舊
  22. 案德寧公主,英宗長女,進封徐國。《宋史》載師約,字君授,英宗命宰相諭旨,令師約持所爲文至第,明日獻賦一篇,卽坐中賦《大人繼明》詩,遂賜對,選尚公主,面賜玉帶及九經、筆硯,勉之進學。與此書所載,詳略不同,《史》亦不載其本名孝莊,賜名師約,據此可補《宋史》之闕
  23. 案《宋史》太祖有姊一人,未笄而夭。建隆三年,追封陳國長公主。又案太祖同母妹,初適米福德,建隆三年,封燕國長公主,再適髙懷德,元符三年,改封秦國,《宋史》但爲秦國立傳,而傅陳國于傳末,以其早夭,未及下降也。《涑水紀聞》太祖將北征,京師喧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爲天子,太祖懼,密以告家人,太祖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麪杖逐太祖,撃之曰:「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胷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爲耶?」太祖黙然而出,或云卽魏國長公主。攷魏國長公主,太祖女,卽昭慶公主,非太祖姊也,據史云太祖姊早夭,則引麪杖逐太祖者,當爲太祖妹秦國長公主可知,《涑水紀聞》屬傳聞之誤,而此書于宣祖女止載陳國長公主,不載秦國長公主,意陳國必秦國之誤,蓋此書于公主早亡及未下嫁者,俱削而不書,如太祖六女,申國、成國、永國三公主早亡,不載,止載秦國、晉國、許國三公主;太宗七女,滕國早亡,邠國爲尼,沒後始有封號,故不載,其體例與《宋史》互異
  24. 太宗女以下,應繼以眞宗以下公主,《永樂大典》原本俱失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