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寒岡先生文集
卷十
作者:鄭逑
1680年
卷十一

编辑

五先生禮說分類序 编辑

節文乎天理。而儀則乎人事。散之爲三百三千之有秩。統之爲一身一心之所幹。未嘗斯須去乎君子之身。道德仁義以之而成。君臣父子兄弟以之而定。所以古之人。自視聽言動之近。達之家鄕邦國之遠。無所不用其誠敬焉。然而常禮惟一。變禮萬殊。雖在音博識之上。尙未免臨機滋惑。是非相眩。議論多歧。聚訟構嫌。至於擧天下而莫辨。積世代而留疑。其精微之難審。眞是之莫睹。果如是哉。天相斯文。五星重明。有若兩程先生,涑氷先生,橫渠先生與夫晦菴朱先生輩出迭興。大道以闡。宣揭人文。以禮爲本。隨事剖析。如指諸掌。大而宏章巨論。約而片言單辭。無非一循乎天則。曲盡乎人情。精深懇到。明白昭晰。其所以開牖乎後學之耳目者。豈但爲車之指南。燭之炳幽乎。惟是散編於文集語錄等書及諸經傳註。雖有意於尋考。渺然若滄海之求珠。倉卒急遽之際。其何能徧閱而拈出也。一旣放過而差了。則雖或追而有得。亦莫及於己誤矣。況或至於終始罔覺。率意做錯。明白定論。自昭昭於方冊之中。而我乃漠然。與之背馳而不省。豈不爲不幸哉。近世或有採摭成帙者。有曰喪祭禮錄。有曰朱門問禮焉。而皆只取朱子之書。亦不備焉。且門類不分。間見雜出。猶夫舊汗漫也。此余所以輒不敢自揣而。有此類輯之役。庶機或有一分之助。而溫公書儀與本集。旣不得見。又僻處窮山。他書多不能廣考。其所分而門焉者。亦安能秩秩各從其類。得不爲具眼者所誚乎。至於旁採前後諸賢所論。間或附入。且於各門題下。略證古禮。或暫記事審。以便考據。亦未必盡然而有闕之者焉。初不敢爲廣播遠傳計。只爲我老境臨疑考證之便。而精力衰耗。取舍紊舛。則亦其勢之所不免也。書成近十年。置在亂稿中。近有士友輩圖欲淨寫。旣不敢辭。因敍其所爲本末。僭題首簡。若能深體五先生折衷之本意。而取正於朱黃通解之書。有以仰泝周孔之大原。則所以爲義之實。可以自得。所以本於太一者。可以黙會。而三綱五常之大體。其斯立矣。萬曆辛亥夏四月任午。後學西原鄭逑序。

五先生禮說。旣訖類輯。人有見而問之者曰。爲五先生禮說焉。而朱子家禮。尙不在編中。寧有說邪。諸先生之語。率多一時隨事門答。初非爲行禮節次。有爲而施敎。故或重複而繁蔓。或闕漏而疏脫。若使家禮隨門類入。則節目咸備。次第靡闕。亦可以據而行之。豈不爲禮家之完書哉。余謂言固然矣。余亦初有是意。亦嘗試入於冠昏等禮矣。旣又思之。所以爲此書者。實非有求多於古人。只緣諸書散載之言。殊不便於倉卒之考閱。故今故爲抄集便覽地。若家禮之書。夫旣盛行於當世矣。家無不有。人無不講。今復取而編入。則豈不爲重複而煩猥者哉。況家禮旣爲一部成書。此書當不過考證羽翼而已。尤不合破彼而補此。此所以欲入而還之者也。今亦不敢强從人言。復慮他人之見而疑之。有司前詰。故輒錄其語。以見鄙意云。逑謹識。

心經發揮序 编辑

人惟一心之微。而爲堯爲舜者在是。爲桀爲跖者在是。上焉而參天地贊化育者在是。下焉而同草木歸禽獸者亦在是。吁其可警也。夫要其幾。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自堯舜精一之訓。而所以精之一之者。非敬矣乎。肅然如上帝之臨。惕然若君子之友。邪思閉而誠思存。忿思懲而慾思窒。善必遷而過必改。改又必於不遠。孰非以敬爲主乎。故聖人胷襟曠然若無物。而答爲仁之問則因材之篤。亦不出於克復敬恕。至於子思子之戒懼。子曾子之誠正。蓋無非敬焉。而求之禮樂之本。則亦敬也。鄒孟之所以寡慾存心。擴四端而充惡欲者。皆非敬而能焉乎。然而先古聖賢。實未有名言敬之一字提掇而表章之。推之爲聖學之綱領者。爰自伊洛萬古道統之要。昭乎其有的矣。西山先生又歷選前後經傳之訓。編爲此書。以立心學之大本。於是敬之爲公於此心。益明且顯。使學者而無意於此心則已。如其有意。寧可一日一時之捨此書而他求乎。自堯舜以至於程朱。所以由此心而入聖域而參贊焉者。一開卷而秩然可見。稟乎若先聖先師之指示此心。吁其可敬矣。夫皇朝程篁墩爲之附註。而吾退溪李先生最愛此書。之於係後論於篁墩之書。而引魯齋神明父母之喩。西山之後。唯先生爲深知此書之味。而自西山而言之。亦未爲不遇後世之子雲矣。求之愚陋。自少受讀。亦嘗親質於先生矣。唯其魯莽作輟。今且老而無得。誠此書之羞。而亦非書之過也。惟幸天誘其衷。酷嗜一念。尙不能自已於摧頹之餘。耿耿常思所以不終負此書者。隱微幽獨之中。蓋有欲已而不能者矣。常怪程氏之註其所取舍。或多未瑩。至於程朱發明開示之大訓。頗多未入編中。不能不爲此書之遺憾。於是拈取表出。分門緝錄。其於敬之一字。則略倣西山之例。特加條詳。欲使人知程朱諸先生之反覆丁寧於此一字。其功如是。則當竦然思所以加勵。宜無所不用其力。不敢他求。皆所以爲羽翼此書之地也。諸先生之言而有註解之說。合當分脚細書。而緣不便老人之目。只空一字。以標其爲註而聯書其下。且附錄周子太極圖說程子定性書伊川好學論橫渠西銘朱子仁誠等說與夫程朱行狀略。遂目之曰心經發揮。豈敢爲播示外人計哉。只爲便此殘年檢閱翫讀之資耳。因念昔者請問於李先生。至朱子血氣已衰。心志亦不復强之云。先生嘅然以爲朱夫子尙爾有此嘆。如我當如何。當時雖竊奉承。而猶不能深知先生心事。今而眞知之矣。先生且云爾。則況我今日復如何哉。每到此段。未嘗不三復感歎。掩卷而忘言也云爾。萬曆癸卯秋八月壬辰。西原鄭逑序。

治亂提要小敍 编辑

一治一亂。在於君子小人進退之間。觀一代相臣之邪正。而可以卜世道之隆汚矣。只錄其姓名除拜。他不暇詳焉。而某也忠。某也佞。當世擧措之得失。皆不能遁焉。爲人國者。可不深鑑于玆。而愼其所取舍哉。且夫人臣去就。大義亦有寓焉。所以提其要也。萬曆丙午孟秋旬三日鄭逑識。

咸州志序 编辑

抱病支離。旣不克社宦京師。辜負聖恩。杜門惕息。天度包荒。除旨屢下。繼有咸州之命。則扶趨伸謝。有不敢自已。而事有不便。再辭不獲。此余所以初赴咸也。德不合長民。才不克制煩。辛勤半歲。非不勞苦。而澤不下究。過惟日滋。俯仰上下。悔吝山積。重以宿痾沈劇。不可以自力。此又余所以將去咸也。咸之爲郡。地廣而物不能阜。民質而俗不能淳。求之於古。非無搢紳之輩出。而質之於今。尙無文獻之可徵。胡爲其然哉。豈非咸之可羞乎。余之不敏。旣叨於玆。使後於今者。復有問焉。則余亦將何以爲辭哉。余於郡。求單父之所友。得武城之直徑。李汝宣稱寬厚長者。朴仲思齊仁隱德有操。李汝涵瀞才行俱高。皆余所畏。而每見而每喜者也。吳太源澐。亦以邑中先進。方提督郡學。公私相聚。屢與之從容。相與見余所集山川民物之錄。以爲盍撰而成爲郡志乎。則余志也。意見旣符。緝錄斯共。濡翰旬日。功乃告訖。非諸君之誠而勤敏而謹。何其事之速成。而其緖之有條乎。先國都之程途。次封域之遠近。藩臣捧日。當爲開卷第一義。而疆界之正。亦在所當先也。沿革邑號。不可不知。而形勝風俗所必先問。則可以爲亞。而各里風土田結戶口與夫民之所以爲天者。亦豈在所當後者乎。山川有險易。土産有貴賤。館宇之所以安。城郭之所以固。壇廟之事神。學校之敎士。旣各相爲之序。而貧旅不可忘。寇盜不可玩。農桑當勸。果木當植。亭榭之盪胷。橋梁之利涉。亦皆可以爲次矣。佛宇之盛衰。古蹟之興廢。皆足以使人興感。而旣列前任姓名。繼之以表章名宦。此固爲吏者最所省發處。而姓氏焉。人物焉。寓民也。流配也。旣往之善。見今之行。莫不詳具而謹書之。邑人於此。其又何如哉。閱歲九十。於百爲近。而於世爲大老。於法爲可書。而唯今日見存是書。蓋志修於今日也。文武司馬。隨耳目之所及而並書之。豈不以亦明時之不可已也。塚墓而使有考其所藏。旌標而使備究其實迹。冊板赤衛道之一資。而題詠亦可以觀所懷之得失。占世運之升降。至於郡中前後有事可錄。有迹可徵。雖不必爲可傳。而亦不可以不傳。俚諺俗談。尙可爲世敎所關。則不敢遂爲之泯沒也。裒錄叢話。以足其後。於是凡郡之可考可述可鑑可戒者。無復有餘蘊。而諸君之所以爲志者。其斯畢矣。然余猶不能無感者焉。郡之可書者雖已書。而安知復有不可書者。有不能盡書乎。民貧雖由於地瘠天災。而賦役之煩。刑政之苛。呌囂墮突之不暇。則雖使沃土之民處焉。其有能自保者乎。俗漓雖由於風土之舊。而敎化無本。禮讓不興。惟法令繩律之是嚴。則雖使淳質之士當之。其有能自淑者乎。况文移日委。邊警日劇。徵毒是煩。訶責是峻。爲守令者方且困於期會簿書之間。而不閱是憂。曷遑有留意於生民之要。迪士之方者乎。至於貪邪殘暴之吏。巧飾干譽之士。誠非吾之所欲聞。而亦豈保必無於其間哉。然非今日之所宜道也。唯今日之所望。則爲長民於玆焉者。有以深警夫前之所言者。而審其幾之所在。益可勉乎其本。而毋忽於安民善俗之要。則其效之所及。殊非余之所敢言。而亦有非余之所敢量者。余雖欲不言。而又安得不言哉。至於爲編戶於玆焉者。亦退而思所以自安夫其分也。力穡懋學。俛焉日惟孜孜。上旣謹乎公家之賦。而下不失指身居家之方。親鄰相睦。少長順序。磨礲講究。深造自得。俾一郡之習俗。共相躋於仁義道德之場。而無愧於當宁文明之化。則斯今日所拳拳者。而余之所以發嘆之深意。實在於玆云。萬曆丁亥秋八月壬申。郡守西原鄭逑序。

此序。作於丁亥之秋。其時余歸計已決。辭官當在朝夕。旣又有不能遽去者。遲回黽俛。更留一年。而後始歸。蓋於其間。過益積。病益深。憂惱益甚。而費盡多少辛苦者矣。志中如厲祭壇之重修淸直秱之新建。皆後日事而追入者也。獨城隍之壇。舊在郡北。中遷於南。阨陋褊迫。不容不還於其舊。而偶與方伯之見不同。往復數三。而竟以辭牒已申而不果改。此事固爲追恨。然能致誠於奉神之所。而有以盡其美。豈無後來之賢。然所貴以此心而能精思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其遷與不遷。亦不足道也。余歸適在戊子中元之日。泛舟東洛。泝流而來。天高水淸。楓菊滿岸。素月揚輝。思致渺然。不許郡人之相送。而平日相從士友。猶多來別於江上。把酒賦詩。或詠歌以道其懷。又値李季郁,朴德凝頭流之行。尋山問路。行色自異。而其忘形寓懷。樂其所以爲樂。則不可謂不同也。盡日同舟。共與追想乎李郭之遺風。此事他時亦未必不爲咸州志之故事矣。閉關山中。偶閱是編。不能無感慨於余衷者。遂援筆而書之。以備叢談之一款云。己丑上元前一日。檜淵野人書。

沙村洞契序 编辑

寓形宇字內。獲同一世。固非偶然。而又同一國。又同一道。同一鄕而同一洞。則其不爲偶然者。又復何如哉。然而苟無禮義以將焉。則背公逐利。各私其身。其不爲偶然者。反成楚越之不若。寧不爲同洞之深羞乎。此吾洞契之所以作也。列書同員。下及賤隷。禮俗之交。吉凶之問。旣略倣古儀。而相勸相規。亦不敢忽焉。且不敢曰都約正副約正。而名之以有司。尤謹於患難之救。此吾契之所以。酌古參今。而爲不負同洞之義也。凡我契員。深察此理。庶幾相與勉焉。而終始無懈。則眞不爲偶然者。其不在玆矣乎。萬曆己未夏六月乙卯。西原鄭逑書。

廣嗣續集序 编辑

余嘗念自人道之繼天地而始開於寅。世世相續。以至於今。而或不幸見絕於一人之身。生爲獨夫。死為窮鬼。豈不誠惻然可悲哉。如有可救之道。仁人之所當盡心處也。此所以古今方書皆立子嗣之門。而俞子木之爲編全書。名之以廣嗣者也。余晚始得見而甚喜之。仍思其間良方至論。猶多見漏。旣曰要語。則固不得不然。而於求嗣愽採之道。不免爲病。故更取家藏醫書。取其類而增續之。亦未必不爲人物䌓殖之一助云。萬曆甲寅季夏。上浣寒岡書。

西原鄭氏族會圖序 编辑

吾鄭氏。自分派於雪軒,雪谷兩先生之後。散居京鄕。會合渺然。或至通一生而有不得相接者。其寧有往來湛洽之望哉。視古人韋家花樹之會。何如也。余之此來。病敗百出。失計之悔。固不足言。而猶與吾諸鄭。時與之晤語。有若平生之歡。亦足幸矣。頃約相會。少長咸集。而疾病人事之不齊。預者小而不預者多。然而以世列坐。一杯相酬。共講其初分自一人之身。宛然兄弟叔姪之親。顧不樂歟。許令諸壻羣甥。幷來同參。以爲我姊妹女子子聞之。其必有相望感歎之懐也。噫。觀吾圖者。油然而生孝悌之心。古人之言。寧誣我哉。圖上諸君。服盡而親竭。信乎所謂喜不慶憂不弔者。而自清河府君視之。則鳲鳩至仁。奚有間於彼此哉。推所愛亦愛之義。則吾先祖之所愛而不愛之乎。此余所以眷眷不能已於吾弟吾姪也。噫。觀吾圖而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今人何獨不然也。上將軍府君。著忠西京。筆光史冊。章敬淸河風節德業。歷世不磨。豈非吾後孫所共仰。至於軒谷兩祖友愛之盛。則誦詠遺稿。情溢詞外。吾諸姪諸孫。其不體奉而服膺也哉。不敢以一毫利害之心。有以亂其秉彝天倫之至情。則其庶幾矣乎。余所懇懇之望。實在於此。惟我諸公。尙念之哉。余旣圖成一軸。仍誦所感以書焉。萬曆丁未初吉。安東大都護府使鄭逑述。

成川守臣題名案序 编辑

丁酉夏。余到成。問前此守臣題名錄。吏以一破册進之曰。昔吾鄭大夫搜訪裒集而成書。失於壬辰之變。只有此草本矣。壬辰之賊。未曽入境。而此册尚不能保乎。卽令備紙繕寫。而適値多事。吏亦不謹。奉令今始訖了。余又有感焉。巻中諸賢。行已有邪正。爲政有淑慝。不能避人之指點。或肅然而生敬。或蹙爾而唾鄙。是孰使之然哉。後人視今。其不猶今之視前也邪。吁其可畏也夫。萬曆己亥閠四月旣望。西原鄭逑識。

忠原志序 编辑

去年仲春。余赴忠原與崔提督鎭邦,金處士培。共議撰志。未幾將。承召而還。深恨其未及成焉。則崔金两君。許以共圖必就。且請柳正郞德種,安鄕老聦,李秀才德載。各分面以編。余旣示舊所爲咸州志。復留西都志。令觀其規樣。勝覧本州之錄。則所以資其參攷矣。然今旣久。而余不能望其果見矣。昨者。崔君忽以小册三箇見寄。雖所記詳略各懸。掛漏萬計。又安李之錄不來。不足以爲成書。不足以爲忠之所徴。然能不負所諾。而至於專人以來。則其志厚矣。或繼此而裒粹詳悉。以成完書。則非所蘄矣。萬曆癸卯初秋下浣。寒岡書。

醫眼集方序 编辑

余素無眼疾。用眼力倍於他人。耽文藝之奇奧。窮山水之勝賞。不計寒暑。不問晨夜。田獵風霜。雖無所犯。而勞役冷熱。豈能守禁。年未五十。而已茫茫覺其不如前日也。常以早暗爲恨。而猶不爲劇痛遽盲。乃有今日也。去年夏在成。右目忽赤痛數日。人有敎以湯泡㪚薫洗者。未幾獲効。冬間仍患偏頭。連眉骨眼眶。如破如墜。有不可忍。遂矇然而不能視物。皆右目也。左亦如戛沙石。晝歇夜劇。鍼藥竝試。亦未収功。屢月而猶然。少犯風冷。痛輙爲苦。以此旣解成紱。未獲謝命。投臥峽中。掩目度日。間或少閱醫方。毒必聚目。年老之人。雖極意鑽研。猶有日暮程遙之歎。況兀然終日。古人書籍。全不敢近。静坐涵養之功。雖不敢廢。而讀書進學之方則。蓋無所盡其力矣。不幸孰甚焉。或不能以時洽之。則其不得全而歸之。將何如哉。良由平日不克自愼而致然。此余所深憂且懼。而思博考諸方。庶幾復覩日月之眀。余其可以已乎哉。良方㪚在諸書。閉目之人。難於逐一看檢。令抄寫摠爲一册。幷及本草單方鍼灸諸經。名曰醫眼集方。山中無書册。所集不廣。亦不得精採而類聚。然而一寓目而前後名醫之所見瞭然具萃。豈不爲病視者之便哉。然余之所以爲調護之大法。則絶念調息。屛外觀專內視。神氣相聚。水火相交。自然本源清明。昏翳盡袪。豈非回光復照之至要。而爲主静凝道之一助哉。聊用書于卷首。以爲內省自勖之助云。萬曆庚子中春念後二日。鄭道可在陽巖之龍淵村舎書。

编辑

咸安社稷壇記丁亥 编辑

萬曆丙戌冬。西原鄭逑受本郡之命于朝。以十月癸未。到任所。其明日。齋戒沐浴。越三日乙酉。祗謁于社稷之神。禮訖。謹按省封壝。不覺喟然而歎。懍然而懼。不唯制度舛錯。迫陋有不如式焉。而壇傾砌倒。門垣廢破。齋廬廚舍。竝無其所。苟且草率。不成摸樣。藩守之臣所以欽崇命祀者。豈合如是哉。水旱札瘥之災。人心風俗之壞。蓋亦無怪乎莫之救也。誠愚不敏。旣此叨冒。遂不敢容已。輒謀所以修正者。詢之父老。得李喜成,吳溍。俾屬其役事焉。李精敏,吳謹確。皆曾業儒而諳事。相與恊心而効力。蓋有我指畵之或不及。而營度料理。無不詳備。仍舊址而開新規。恢其中而坧四隅。內壇而外壝。崇以砌而繚以垣。砌三尺而爲壇。垣倍砌而擁壝。壇經二十五尺。壝方七十五尺。壇之西南。土室一間。以安神版。壝之四方。各立兩柱以門之。而蔽以朱槅焉。垣外西北隅。立齋舎神廚各三間。復周以小墻。舎具堂室。廚有監視之所。北門之内。有幣祝之坎。西門之外。有麗牲之栍。壇之四面。各塗方色之土。上具布幕莞席而皆新之。又限四方各三十步。以爲樵牧之禁。以丁亥仲春。因上戊而告事。事不敢必速。民不敢奪力。惟隙是窺是覘。以漸而就。以秋七月戊申。修祝號而告訖。於是。扃鐍嚴固。庭廡凈潔。直守不敢離。喧囂不敢近。於所以妥五土之神。奉原隰之祗。其庶幾矣乎。又將備祭器而藏之。書祀儀而習焉。使士之從事於登陟進退者。有所稽考而不敢迷。又竊懼後來繼今與爲一鄉之士民者。或不能深究今日拳拳之意。其於饋奠之禮。修葺之時。或有所未遑焉。且李,吳之勤。不可以不識。兹謹具顚末而竝書云。丁亥七月日記。

咸州任官題名記 编辑

逑之不敏。獲接諸賢之後。是萬曆丙戍之陽月也。問君子之曾至於斯焉。則往迹茫然。遺風莫㝷。無徵聖歎。尚不免於二代之後。況偏邦一邑之足云哉。題名一帖。僅得於蟲鼠損汚之餘。乃康侯之倩筆仲氏。而又自手序者也。侯諱伯珍。字子鞰。仲氏諱仲珍。字子韜。兩賢遺迹。實出好事。而今至如是。修飭裝繕。謹護而敬藏之。亦在所不已也。旣又不能無感於余之心者。卷中諸賢。居官有久近。爲政有巧拙。民孰樂於當時而不能忘於愈久邪。孰公孰廉而孰眞出於無所爲邪。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卷中諸君。誰非可師者。康侯之爲此。未必無意。而吾與後來之君子。庶幾當爲思齊之師。母爲內省之師云。西原鄭逑識。

降仙樓記 编辑

成州。乃松壤故國東明聖王之所都也。多古事異迹又土壤肥美山河險固前史所傳國人所知宜爲關西之第一焉。而不可得者。直緣降仙有樓。而他不預言者。何哉。樓在東明館之西沸流江之陽。直屹骨城之東南。不知剏於何年。建於何人。亦何所取義而名焉。其以峯峙十二。而用楚王神女之古說云。則蓋荒矣。余觀夫斯樓也。前山相遠。不滿百步。而奇巖怪壑。峭蒨膴媚。水汪洋乎其間。而澄淸渺瀰。縈紆回繞。以出乎山之後。或滲透汨㶁。聲嗚若沸。於是焉而翬飛乎其上。顯敞瑰瑋。若與山而爭高。與水而爭麗咫尺之間。神目莫定。四時之交。變態萬狀。飄飄乎不覺馭冷然而度閬風。超汗漫而映雲天。世外奇賞。吾不得以議焉。評人間勝槩。而求瀟灑靚粧之觀其復有右焉者乎。如是焉而壓倒一境之形勝者。實未爲過焉矣。神仙有無。眇茫而不可信。然古人多言之。吾又安知其必無也。岳陽之三入。華表之一遊。如不以誣焉。玆樓也而又不爲之一降乎哉。黃鶴留名。赤松有亭。則侈一樓之表德。期羽蓋之翩翩者。信有徵而非誇矣。况體勢之高明。結構之精緻。尤足以稱樓居之好焉者邪。夫旣降而好之。則其必有留焉者矣。亦必有伴焉者矣。學焉者矣。心通焉者矣。所以樓之東。諸觀閣之競秀而爭雄者。名各有其意。而蓬萊者。非仙之所廬。玄虛玲瓏者。非仙之所適者邪。余又名樓之內楹曰集仙。德不孤。必有鄰。易稱盍簪。詩詠伐木。朋來之樂。何至獨不然其于以留焉。則不于以集焉者乎。余安得親逢諸仙子之降且集而留焉。與之講參同,黃庭之微旨。且爲之學焉而伴焉邪。吾有俟而將佇見焉。然此間豈有仙者。如有之。吾遊於斯三年矣。尙未之一見乎。有焉而不吾見。吾又不信其爲仙也。仙豈有異形而別種。心淸道通。胷次瑩淨。無物欲之累。則吾斯仙矣。捨吾之方寸。而別求所謂仙者。則吾不見其爲眞仙焉。吾於是而登臨乎玆焉。徙倚乎玆焉。其不爲之降仙樓乎。後之登此樓者。其不以仙之仙而求焉。而求諸吾本心之仙。則其庶幾乎。萬曆紀元之二十七年歲在己亥臘月中旬後二日。淸州養眞道人書。

六一軒記 编辑

六一翁。旣以六一名其軒。而居而樂之者且十年矣。一日求余記。余以爲翁之六一。取古之六一也。所以爲六一。則又自不同。異乎翁之爲六一也。何不以古之六一爲六一。而自以其六一乎哉。豈有慕於屈子之夕餐。靖節之盤桓。子猷之看。和靖之詠。與夫周夫子之獨愛者。而參之以居士之一翁乎。然則所取者雖不同。而所以得意於五物。而自以樂且適焉。則蓋未始不同其所同矣。噫。翁之託爲幽貞之契。而資以待老焉者。誠非偶然。而軒裳珪組之勞。又不于翁之形。其爲趣味之深。又孰與古之六一哉。想翁之處斯軒也。翛然獨坐。寓意黃卷。其必有得味於人所不味之樂。不待外物之相助。而時又獨酌。時又獨步。悠然同我襟期者。唯有東籬粲然。冬嶺偃蹇。疏影橫斜。淸陰婆娑。而復有出乎淤泥。而淸香遠播。各一其性。自全其天。而相與環繞乎一軒。俯仰目擊。實有沕然而相値。茫然而不違者。一原無間之理。此亦足徵。而樂而玩之。足以終吾身而不厭。外此而其復有慕焉者乎。古之所欲。而恨不得極焉者。翁則初無所願慕。而享之有餘。不待與容問答。亦不煩握手之笑矣。是知名不嫌於古今之同義。自殊於所性之適。而唯閑者而後眞能樂此。則翁之不遇。豈不爲五者之所遇乎。夫如是焉。而謂之人不相及者。吾不信也。此翁之所自以爲六一者。而不可爲不知者道也。余嘗入翁之軒。觀夫所謂六一者。以謂某與某也。歲寒而不變。某與某也。有霜下雪中之操。某也。淸水以濯之。可敬而不可褻也。某也。矜式乎五者。而日勉焉其進而不已者也。夫然則六一者。其亦以爲知己之遇乎哉。余亦有園矣。月下黃昏。暗香動百。園上三逕。得以時理。而又將開塘。移玉井之舊植。喜翁之所樂與之相合也。樂爲翁道焉。翁方欲自晦。故不露其姓字。亦不斥五者之名。亦不標月日焉。所以助翁之隱德也。凄風帶霜。黃芬滿階。淵上芧茨。獨掃枯葉。煎茶而自酌者。是余爲記之時也。余之爲某。亦不必自著云。

畫硯記 编辑

余平生不知畵而猶愛之。其爲無味之味。而且付之不癖之癖矣。嘗得一畫硯。亦愛而藏之。然其畫法筆意。則亦不曉也。余又自哂其愛之者何心。而時一摩挲而奇賞之。自然不可捨也。近李秀才宜潤來。相從問學之暇。又出而觀之。李能一一指點。其鬱乎偃蹇者曰松也。森乎其竦瘦者曰竹也。片片孤飛者曰雲也。而月則團團乎其間。波浪粼粼而成文者曰水也。而鑿鑿乎其上者則石也。又有數莖山葡萄。蔓延於一遇。而交絡蒼髥古根。就其下。有獨從巖隙。緣崖而上者。有相對而立。仰而攀鉤其實者。皆楚山狂道士之未化者也。有跳騰於葉間者。草蟲之類。而名各不同。挺身半蹲。睨而有所視者。兩部之小種以靑衣者也。置小卓於巖上。開一樽而擧杯問月者。未知其眞謫仙與否。而長鬚古貌。獨坐山中。飄然有出世之意。踞水邊之危磯。而竹竿籊籊。無心得魚。物外雍容。余亦猶覺其依俙有渭上風度也。吾硯長不滿尺。廣僅其半。而人物略備。幽閑瀟洒。環一團墨場。成一別區。不知桃源之外。果有此一面世界。而武陵漁父之足迹。亦不能到得否。昔不知而猶愛之。况今旣聞而一一辨認。更與幽情相契哉。且想其秉刀運思。而神與趣會。手與心應。兀然窮日。而不自以爲勞。信乎養叔之射。庖丁之牛。豈外慕之可徙哉。然後能精且熱如是。而有人不與知之妙。其獨苦胷襟。則余又不能無感焉。噫。不如是。不足以成此硯矣。雲山水石之間。得見古之人。亦人情之所欲而不得者。余於此宜不敢忽焉。釣罷前溪。松月婆娑。獨酌無與。蟲鳴唧唧。開硯相對。其必有泯然而雨忘者矣。吾所以爲文房之友者。夫豈獨爾硯之爲用哉。李生更會得此意思否。生。晦齋先生之嗣孫也。勉矣哉。專心刻苦。其不負家學云。己丑季夏日。淵上翁書。

编辑

武夷志跋 编辑

武夷爲山。奇秀淸麗。固已甲於天下矣。而又得託爲吾未夫子道學藏修之所。使萬代之下。仰之若洙泗泰山然。誠爲宇宙間不可更有之地也。吾生偏晩。旣不得摳衣函丈之下。亦無由濯纓九曲之下流。豈不甚不幸哉。舊有武夷圖。嘗竊摩挲。以寓其瞻想之懷。近又得所謂武夷志六卷者。披閱吟誦。不覺此身周旋於隱屛鐵笛之間。仰襲道德之餘芬。亦不可謂全不幸也。卽謀謄寫。留置山中。以爲牀榻展玩之資。第所得者。亦寫本也。頗有誤字處。編首十一圖子。亦皆闕焉。圖則將欲求畫史。據舊本而模入。雖不如面對落筆之逼眞。而開卷寓目。不猶愈於全缺而無所覩乎。見編中朱子武夷諸作。多不見在。山川所識。亦與一統志。互有詳略。旣曰武夷志。則豈合如是。彼兩楊。不知爲何如人。朱夫子之詩文。而敢有所取捨於玆山之志哉。况於他人之可取者。與夫山川之不可捨者又安保其不遺乎。如仰高堂,趨眞亭及梅村,月山之詩。亦加驗矣。烏得爲無憾也。余於傳寫時。就大全詩集。全取其及於此山者。以爲之主。仍幷採一統志。山川之見漏者。逐篇追入。又以附錄簡霄胡璉等詩。收入於各類。又所編詩文條界不明。則稍變舊例。列行分書。九曲諸詩。亦皆湊聚於逐曲之下。又以吾東方退陶李先生詩跋。繫于其丁。誠知僭率。人或疑訝。而神山好事之書。唯在詳備明白。初寧有一定難動之嫌哉。爲此志而顧不遍於朱夫子者哉。其名勝處已爲著聞者。而尙亦不錄哉。此余所以不能已焉者也。且地未有遠近。道未有內外。退陶先生一生潛心我朱夫子。則其所慕望吟詠之篇。尙不得見班於元明諸子哉。寫訖。輒書其由。以爲人之見而疑之者。其果不至於甚不韙否乎。萬曆甲辰陽月戊申。後學西原鄭逑。謹跋。

宣城九老會帖跋 编辑

人之處於世而享期髦之壽者。蓋亦不易事也。在上古天地氣全之時。固不敢尙已。降及叔季。漸不多得。香山七人。只五百八十有四歲。洛陽十有一人。僅餘八百。以中國之盛。當四方之中。而其難尙如是哉。猶且以爲非常之奇會。而圖繪之。詩詠之。至今以爲人間之盛談。我東國之人。自麗朝爲倣古尙齒之會者。亦非一二。亦有詩有序。多載名家集中。皆可考而知也。然孰如宣城李氏一家傳三四世而不匱。聯翩作會。數必盈九。抑或過之。皆不出於一縣數十里之境者哉。余少時聞有諸賢之作。積成卷秩。而不得以見焉。旣又燬於壬辰兵火。則深惜其曠世之異事。不得爲傳久之寶賞也。間者。余臥病隴菴。南生孝懿來訪。與之言及。歎尙不已。則卽送寄以六會一帖者。而求余跋語。蓋收拾尹上舍而直氏口誦之餘。上舍亦曾預於斯會。今迫九袠。聰明不減。雖所傳未盈十分之一。而猶有賴而有徵。寧不爲不幸之幸也。噫。天上南極。著象唯一。人間得壽。古來稀有。文王善養。僅得二老。商山羣皓。數纔至四。玆其會之數而數之夥如是矣乎。通三代以下。旣不能多有。有亦不能再世。至如至道之老。有意而莫遂。今乃連世屢會而不輟。一境之老亦多。世集爲常。且香山無九十之老。洛陽無八十之年。玆會則尙多近百之壽。尤可貴也。然余有感焉。人之有壽。固不易。而壽而爲人所愛慕而稱道者。爲尤難。向使香山非有樂天之高逸。睢陽非有杜老之重望。洛社無文富諸賢。而又無司馬端明爲之賁一會之盛焉。則其所以感發後人之心性者。能如彼乎哉。聾巖相公。位躋崇品。脫屣世榮。風流雅量。庶幾無愧古人。其爲高年之會。亦初爲榮養其親焉。則蓋又老萊之所未遑者。其爲人景慕而傳誦者。不亦宜乎。况又有退陶李先生參集乎其間。自謂不敢擬眞率之涑水。只以子弟陪仲氏。至誠謙遜。不敢追援古人。而道德之懿。輝映一會。累世之不。想望歆艶。逾久而不歇。此豈爲宣城一邦之好事。抑當爲東方遠近之所共稱美。而羣老世出。繼繼爲會。至於六七。而猶未艾。則求之古而未有聞。雖謂之字宙間。不多有之盛事。亦未爲過言矣。又聞見今稀壽之人。殆過十有五六。若復爲會而數限以九。則楚正叔王不疑之齡。皆不得與焉。何壽星之集獨。偏於宜城歟。李先生之生。人謂之德星所鍾。然則玆一縣而兩星備焉矣乎。山川孕毓。人物挺生。安知後死者之不如今邪。在天者誠不敢預卜。而在我者吾謂不可以不勉而竢之也。余固不敢輒綴名於斯帖之末。而吾老先生實在會中。心竊感慕。遂不揆而敬書焉。萬曆紀元之三十有八年龍集上章閹茂春正月下澣。西原鄭逑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