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草/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目錄 寓意草
◀上一卷 辨痢疾種種受證不同隨證治驗 下一卷▶

胡太夫人。偶然肚腹不寧。瀉下數行。醫以痢疾藥治之。其利轉多。更引通因通用之法。用九蒸大黃丸三錢下之。遂擾動胃氣脹痛。全不思食。有似噤口痢狀。余診之。見六脈皆沉而伏。應指模糊。亟曰。此非痢疾之證。乃誤治之證也。今但安其胃。不必治痢。而痢自止。不必治脹痛。而脹痛自止。於是以四君子湯為主治。少加姜蔻暖胃之藥。用之二劑。痢果不作。但苦胃中脹痛不安。必欲加入行氣之藥。以冀脹消痛止。而速得進食。余固爭曰。寧可緩於食。不可急於藥。蓋以前因誤治。引動胃氣作楚。如治亂民。惟有安之之法。若再加行氣。則脹痛必無紀極。堅持前說。即用橘皮和中。亦須炒而又炒。絕不惹動其氣。凡五日未得大便。亦不惹動其便。聽其緩緩痛止脹消。食進便利。共七日全安。渾不見藥之功。其實為無功之功也。噫。今之隨主見而圖可喜之功者。即生出事端。亦謂病之所有。非醫之所造。誰懸明鑒。而令絲毫莫遁耶。此所以成時醫之世界也。

張仲儀初得痢疾三五行。即請往診。行動如常。然得內傷之脈。而夾少陰之邪。余診畢。即議雲。此證仍宜一表一里。但表藥中多用人蔘。裡藥中多用附子。方可無患。若用痢疾門諸藥。必危之道也。仲儀以平日深信。徑取前藥不疑。然疾勢尚未著也。及日西。忽發大熱。身重如巨石。頭在枕上。兩人始能扶動。人事沉困。舉家惶亂。忙忙服完表裡二劑。次早診時。即能起身出房。再與參附藥二劑全安。若不辨證用藥。痢疾門中幾曾有此等治法乎。況於疾未著而早見乎。

周信川年七十三歲。平素體堅。不覺其老。秋月病痢。久而不愈。至冬月成休息痢。一晝夜十餘行。面自浮腫。肌膚晦黑。求治於余。診其脈沉數有力。謂曰。此陽邪陷入於陰之證也。吾當以法治之。尚可痊愈。明日吾自袖藥來面治。於是以人蔘敗毒散本方煎好。用濃被圍椅上坐定。置火其下。更以布條卷成鵝蛋狀。置椅褥上。墊定肛門。使內氣不得下走。然後以前藥滾熱與服。良久又進前藥。遂覺皮間有津津微潤。再溉以滾湯。教令努力忍便。不得移身。如此約二時之久。皮間津潤總未乾。病者心躁畏熱。忍不可忍。始令連被臥於床上。是晚止下痢二次。以後改用補中益氣湯。一晝夜止下三次。不旬日而全愈。蓋內陷之邪。欲提之轉從表出。不以急流輓舟之法施之。其趨下之勢。何所底哉。聞王星宰世兄。患久痢。諸藥不效。蘇郡老醫。進以人蔘敗毒散。其勢瘥減。大有生機。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竟無成功。故凡遇陽邪陷入陰分。如久瘧久痢久熱等證。當識此意。使其緩緩久久。透出表外。方為合法。若急而速。則恐才出又入。徒傷其正耳。

朱孔陽年二十五歲。形體清瘦。素享安佚。夏月因訟。奔走日中。暑濕合內郁之火。而成痢疾。晝夜一二百次.不能起床。以粗紙鋪於褥上。頻頻易置。但飲水而不進食。其痛甚厲。肛門如火烙。揚手踢足。躁擾無奈。余診其脈。弦緊勁急。不為指撓。謂曰。此證一團毒火。蘊結在腸胃之內。其勢如焚。救焚須在頃刻。若二三日外。腸胃朽腐矣。於是以大黃四兩。黃連甘草各二兩。入大砂鍋內煎。隨滾隨服。服下人事稍寧片刻。少頃仍前躁擾。一晝夜服至二十餘碗。大黃俱已煎化。黃連甘草。俱煎至無汁。次日病者再求前藥。余診畢。見脈勢稍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藥。遂改用生地麥門冬各四兩。另研生汁。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甘草各一兩。煎成和汁大碗咽之。以其來勢暴烈。一身津液。從之奔竭。待下痢止。然後生津養血。則枯槁一時難回。今脈勢既減。則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豈可泥潤滯之藥。而不急用乎。服此藥。果然下痢盡止。但遺些少氣沫耳。第三日。思食豆腐漿。第四日。略進陳倉米清汁。緩緩調至旬余。方能消谷。亦見胃氣之存留一線者。不可少此焦頭爛額之客耳。

陳汝明病痢。發熱如蒸。昏沉不食。重不可言。至第三日。危急將絕。方請余診。其脈數大空虛。尺脈倍加洪盛。謂曰。此兩病而湊於一時之證也。內有濕熱。與時令外熱相合。欲成痢證。尚不自覺。又犯房勞。而為驟寒所乘。以故發熱身重。不食昏沉。皆屬少陰腎經外感。少陰受邪。原要下痢清白。此因腸中濕熱。已蒸成豬肝魚腦敗濁之形。故色雖變而下痢則同也。再用痢疾門藥一劑。即刻不救矣。遂忙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與之表散外邪。得汗後熱即微減。再以附子理中湯。連進二劑。熱退身輕能食。改用黃連理中湯丸。服至旬日全安。

葉茂卿幼男病痢。噤口發熱十餘日。嘔噦連聲不斷。診其關脈。上涌而無根。再診其足脈。亦上涌而無根。謂其父曰。此非噤口痢之證。乃胃氣將絕之證也。噤口痢者。虛熱在胃。壅遏不宣。故覺其飽而不思食。治宜補虛清熱兩法。此因苦寒之藥所傷。不能容食。治惟有顓顓溫補一法而已。於是以理中湯連投二劑。不一時痢下十餘行。遍地俱污。茂卿恐藥不對證。求更方。余曰。吾意在先救胃氣之絕。原不治痢。即治痢。人之大小腸。盤疊腹中甚遠。雖神丹不能遽變其糞。今藉藥力催之速下。正為美事。焉可疑之。遂與前藥連服三日。人事大轉。思食不噦。痢勢亦減。四日後止便糟粕。以補中益氣湯調理旬日全安。此可見小兒之痢。縱啖傷胃者多。內有積熱者少。尤不宜輕用痢疾門中通套治法也。

浦君藝病痢疾。初起有表邪未散。而誤用參術固表。使邪氣深入。又誤服黃連涼解。大黃推蕩。治經月余。胃氣不運。下痢一晝夜百餘行。一夕嘔出從前黃連藥汁三五碗。嘔至二三次後。胃與腸遂打為一家。內中幽門闌門。洞開無阻。不但粥飲直出。即人蔘濃膏。才吞入喉。已 從腸奔下。危急之中。諸崑玉及內戚俱探余曰。此證可無恐乎。余曰。在此用藥。便有可恃。吾豈不知病勢之危。但無別人可任。姑以靜鎮之。而殫力以報知己耳。於是以大劑四君子湯。煎調赤石脂禹餘糧二味。連連與服。服後其下奔之勢少衰。但腹中痛不可忍。君藝曰。前此下痢雖多。然尚不痛。服此藥而痛增。未可再服矣。余曰。此正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說也。不痛則危。痛則安。何樂而不痛耶。仍以前藥再進。俟勢已大減。才用四君子倍茯苓。十餘劑全安。

胡卣臣先生曰。閉門造車。出而合轍。使郡邑醫學中。仿此議病。先衡量所造高下。然後用之則可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