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孝通駮曆法議

對王孝通駮曆法議
作者:傅仁均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133

宋代祖衝之,久立差術,至於隋代張胄元等,因而修之,雖差度不同,各明其意。今孝通不達宿度之差移,未曉黃道之遷改,乃執南斗為冬至之恒星,東井為夏至之常宿,率意生難,豈為通理?夫太陽行於宿度,如郵傳之過逆旅,宿度每歲既差,黃道隨而變易,豈得以膠柱之說,而為斡運之難乎?又案《易》云:「治曆明時。」《禮》云:「天子元端,聽朔於南門之外。」《尚書》云:「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孔氏云:「上日,朔日也。」又云:「季秋月朔,辰不集於房。」孔氏云:「集合也,不合則日蝕,隨可知矣。」又云:「先時不及時,皆殺無赦。」先時為朔日不及時也,若有先後之差,是不知定朔之道矣。《詩》云: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又春秋日蝕三十有五,左邱明云:「不書朔,官失之也。」明聖人之教,不論於晦,唯取朔耳。自春秋以後,去聖久遠,曆術差違,莫能詳正。故秦漢以來,多非朔蝕,而宋代御史中丞何承天,微欲見意,不能詳究,乃為太史令錢樂之、散騎侍郎皮延宗抑止。孝通今語,乃是延宗舊辭。承天既非甄明,故有當時之屈。今略陳梗概,申以明之。夫理曆之本,必推上元之歲,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自此以後,既行度不同,七曜分散,不知何年更得餘分普盡還復總會之時也?唯日分氣分,得有可盡之理。因其得盡,即有三端之元。故造經立法者,小餘盡即為元首。此乃紀其日數之元,不關合璧之事矣。時人相傳,皆云大小餘俱盡,即定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者,此不達其意故也。何者?冬至自有常數,朔名由於月起,既月行遲疾無常,三端豈得即合,故必須日月相合?與冬至同日者,始可得名為合朔冬至耳。故前代諸曆,不明其意,乃於大餘正盡之年,而立其元。法將以為常,而不知七曜散行,氣朔不合。今法唯取上元連珠合璧,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合朔之始,以定一九,相因行至於今日,常取定朔之宜,不論三端之事。皮延宗本來不知,何承天亦自未悟,何得引而相難耶?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