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紺珠 (四庫全書本)/卷01
小學紺珠 卷一 |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一
宋 王應麟 撰
天道類
兩儀
天 地 〈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正義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老子云道生一是也混元旣分即有天地老子云一生二也兩儀謂兩體容儀 周子太極圖云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此以陰陽為兩儀 易本義云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
三才〈又曰三極 三儀〉
天 地 人 〈易繫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繫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注三極三才也王肅云陰陽柔剛仁義為三極三極之道三才極至之理 太〉
〈𤣥經三儀同科三靈天地人之神〉
四大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太易〈未見氣〉 太初〈氣之始〉 太始〈形之始〉 太素〈質之 列始 子〉
三無私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禮記孔子閒居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九天
中央鈞天 東方蒼天〈一說昊〉 東北變天 北方𤣥天西北幽天 西方昊天〈一說成 呂氏春秋顥 漢志注浩〉 西南朱
天 南方炎天〈一說赤〉 東南陽天 〈淮南子天有九野廣雅九天東方皥天南方赤天西方成天餘同 漢書郊祀志注東北旻天 爾雅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離騷經指九天以為正 周禮疏尚書說云天有五號尊而君之則曰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慜下〉
〈則稱旻天自上監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則稱蒼天楚辭天問圜則九重注九陽數之極所謂九天 中天羨天從天更天睟天廓天減天沈天成天太𤣥九天皆𤣥首為天名八十一首周九天〉
五天帝
青帝靈威仰 赤帝赤熛怒 黄帝含樞紐 白帝白招拒 黑帝汁〈音叶〉光紀 〈周禮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注 大宗伯祀昊天上帝注以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寶也六天之說出於緯書 唐顯慶二年黜鄭𤣥說〉
七政〈又曰七曜〉
日 月 五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君之有政事也 後漢厯志日月五緯各有終原而七元生焉 史記厯書云七政〉
天 地 人 四時 〈尚書大傳〉
三光〈又曰三辰〉
日 月 星 〈漢書注 史記天官書三光者陰陽之精 後漢贊曰三精 揚雄校獵賦曰三靈 書益稷注日月星為三辰 周禮掌三辰之法注云日月星辰 左傳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云日月星 國語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注日月星〉
大火 伐 北辰 〈禮記鄉飲酒義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注〉
三辰
日 月 斗 〈漢書三統厯譜三辰之合於三統也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斗合於人統〉
兩曜〈又曰二紀〉
日〈陽離〉 月〈陰 張衡思𤣥賦二紀五緯注二紀日月坎 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月行速一日行天十二度十九分之七計二十九日過半已行天一周 傅長虞詩二離〉
六宗
四時〈祭法㤗昭〉 寒暑〈坎壇〉 日〈王宮 孔叢郊宮〉 月〈夜明〉 星〈幽宗〉水旱〈雩 書舜典禋于六宗孔氏傳孔宗 叢子王肅同蘇氏取其說〉
星 辰 司中 司命 風師 雨師 〈鄭𤣥 後魏說 高閭曰議者不同凡十一家〉
五紀
歲 日 月 星辰 厯數 〈書洪範協用五紀注歲者序四時也月者定晦朔也日者正躔度也星經星緯星也辰日月所會十二次也厯數者步占之法所以紀歲日月星辰也〉
五星〈又曰五緯〉
歲〈東方 木 春仁 貌〉 熒惑〈南方 火 夏禮 視〉 太白〈西方金秋 義 言〉 辰〈北方 水 冬知 聽〉 塡〈中央 土 季 緯夏 信 思 星〉
〈五行之精五星合於五行〉
二十八宿〈史記曰二十八舍〉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七十五度〉東方蒼龍 斗牛 女 虚 危 室 璧〈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北方𤣥武奎 婁 胃 昴 畢 觜 參〈八十度〉西方白虎
井 鬼 柳 星 張 翼 軫〈百十二度〉南方朱雀 〈周禮二十有八星之位 左傳天以七紀注二十八宿面七 經星不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
十二次
析木〈燕 寅幽〉 大火〈宋 卯 正東豫 又曰大辰〉 壽星〈鄭 辰兖〉東方三辰 鶉尾〈楚 已荆〉 鶉火〈周 午 正南 三河〉 鶉首〈秦未雍〉 南方三辰 實沈〈晉 申益〉 大梁〈趙 酉 正西 冀〉降婁〈魯 戌齊〉西方三辰 娵訾〈衞 亥 并又曰豕章〉 元枵〈齊子 正北 青〉 星紀〈吳越 丑 揚〉北方三辰 〈日月一歲十二㑹故有十二次至其初為節至其中為中氣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在天為十二辰十二次在地為十二國十二州 史記曰十二度〉
三垣
上垣太微〈十星〉 中垣紫微〈十五星〉 下垣天市〈二十 三二星 垣四十七星 中一百四十八星 外一百三十三星〉
四宮
東宮蒼龍 南宮朱鳥 西宮白虎 北宮𤣥武 〈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 四宮二百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北斗七星
天樞〈天 日秦〉 璇〈地 月楚〉 璣〈人 火梁〉 權〈時 土呉〉玉衡〈音 水燕〉 開陽〈律 木趙〉 搖光〈星 金 天官書齊 注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其二陰星不見 魁衡杓謂之斗綱如建寅之月昏則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他月倣此〉
庶徵〈五韙〉
雨〈木 肅春〉 暘〈金 乂秋〉 燠〈火 哲夏〉 寒〈水 謀冬〉 風〈土 聖 鄭康成說 書洪範念用庶徵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事修則休徵各以其類應之五事失則咎徵各以其類應之 史記五是來備 荀爽曰五韙咸備是也 吳仁傑曰雨水暘火燠木寒金蘇子由云雨土暘金燠木寒水風火〉
八風
艮為條〈一作融〉風〈立春 匏大呂大簇〉 震為明庶風〈春分 竹圜鍾〉巽為清明風〈立夏 木姑洗中呂〉 離為景風〈夏至 絲㽔賓〉 坤為涼風〈立秋 土函鍾夷則〉 兌為閶闔風〈秋分 金南呂〉 乾為不周風〈立冬 石無射應鍾〉 坎為廣莫風〈冬至 革 樂記八風從黄鍾 律而不姦左傳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服䖍注八卦之風 淮南子注條為笙明庶為管清明為柷景為絃涼為塤閶闔為鐘不周為磬廣莫為鼓 爾雅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東北炎〈艮〉 東滔〈震〉 東南熏〈巽〉 南巨〈離〉 西南淒〈坤〉 西飂〈兌〉 西北厲〈乾〉 北寒〈坎 呂氏春秋〉
十二風
震離坎兌四方 乾坤艮巽四維 四維之風各主兩月 〈周禮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 總義云八風每風行於兩月之間各得四十五日有奇如八卦之分直四時亦然以十二月言之亦曰十有二風王氏曰風之生於十二辰之位者 四維之風兼於其月艮為條風而立春亦曰條風巽為清明而立夏亦曰清明風坤為涼風而立秋亦曰涼風乾為不周風而立冬亦曰不周風故八風變而言之又謂十二風〉
六氣
陰〈金寒〉 陽〈不變燠〉 風〈土〉 雨〈水〉 晦〈木〉 明〈火 左傳暘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注金辛白商木酸青角水鹹黒羽火苦赤徵土甘黄宮 又素問以寒暑燥濕風火為陰陽之六氣〉
平旦為朝霞 日中為正陽 日入為飛泉 夜半為沆瀣 天𤣥 地黄 〈莊子御六氣之辨注 馮衍賦飮六醴之清液注蓋六氣也楚辭遠遊飱六氣而飲沆瀣潄正陽而含朝霞注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氣秋食淪陰日沒以後赤黄氣冬飲沆瀣北方夜半氣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并天地𤣥黄之氣為六氣〉
六物
歲〈歲星〉 時〈四時〉 日〈十日〉 月〈十二月〉 星〈二十八宿〉 辰〈十二辰左傳伯瑕曰六物不同 詩我辰安在箋云辰謂六物之吉㓙〉
十煇
祲〈陰陽氣相侵〉 象〈陰柔附日凝結成象〉 鑴〈日旁氣刺日許規切〉 監〈陰氣抱日如冠珥〉 闇〈陰氣閉日方晝而闇〉 瞢〈陰氣𫎇蔽日光瞢然〉 彌〈氣貫日〉 叙〈陰氣不常以叙而至〉 隮〈虹也〉 想〈雜氣有似 周禮㫝祲掌十煇之法可形想 注煇日之光氣也音運〉
二至二分日景
夏至景尺五寸〈日南陸躔東井景短多暑〉 冬至景丈三尺〈日北陸躔牽牛景長多寒〉 春分秋分景七尺三寸六分〈春分日西陸躔婁景朝多陰秋分日東陸躔角 周禮景夕多風 說〉
五雲
青〈為蟲〉 白〈為喪〉 赤〈為兵荒〉 黑〈為水〉 黄〈為 保章氏五雲豐 之物 左傳黄帝以雲紀雲師雲名應劭曰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黒雲中官為黄雲〉
四方中星
日中星鳥〈春分南方朱鳥七宿之鶉火昏中〉 日永星火〈夏至東方蒼龍七宿之大火昏中〉 宵中星虚〈秋分北方𤣥武七宿之虚星昏中〉 日短星昴〈冬至西方白虎七宿之 堯典 朱文公說 孔氏正義云四方昴宿昏中 中星總謂二十八宿或以象言鳥也或以次言火也或以星言虚昴也〉
九道
黄道一 青道二〈東〉 赤道二〈南〉 白道二〈西〉 黒道二〈北 月令正義鄭康成注考靈耀日有九道 漢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續漢厯志日舒月速當其同謂之合朔近一逺二謂之衡分天中謂之朢光盡體伏謂之晦〉
泰階六符
三台謂之泰階兩兩成體三台故六觀色以知吉凶故曰符〈漢藝文志 東方朔陳泰階六符注六星之符驗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公卿大夫下階為士庶人〉
三正
天地人之正道〈書甘誓怠棄三正注蘇氏謂子丑寅之正〉
九紀〈又曰九星〉
辰以紀日 宿以紀月 日以紀德 月以紀刑 春以紀生 夏以紀長 秋以紀殺 冬以紀藏 歲以紀終 〈周書〉
五位
歲 月 日 星 辰 〈周語五位 武王伐殷歲在鶉火張月在天駟房日在析木之津箕辰在斗柄星在天黿長星元枵〉
三家星
甘氏〈齊甘德〉 石氏〈魏石申夫〉 巫咸〈殷 晉志 二百八十三宫一千四百六十四星〉
九宮 〈九星〉
太一〈星天蓬坎水白〉 攝提〈天内 坤土黒〉 軒轅〈天衝 震木碧〉 招搖〈天輔巽木緑〉 天符〈天禽 坤土黄〉 青龍〈天心 乾金白〉 咸池〈天柱兌金赤〉
太陰〈天任 艮土白〉 天一〈天英 唐會要黄帝九宮經離火紫 星經曰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 素問太始天元冊文九星注天蓬至天英 易乾鑿度鄭𤣥注太一行九宮始於坎坤震巽中央乾兌艮終於離 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 張衡曰聖人明天數審律厯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
十二會
孟春娵訾〈日在營室〉 仲春降婁〈日在奎〉 季春大梁〈日在胃〉孟夏實沈〈日在畢〉 仲夏鶉首〈日在東井〉 季夏鶉火〈日在柳〉孟秋鶉尾〈日在翼〉 仲秋壽星〈日在角〉 季秋大火〈日在房〉孟冬析木〈日在尾〉 仲冬星紀〈日在斗〉 季冬元枵〈日在婺女月令注日月十二會〉
十二月中星
孟春昬參旦尾 仲春昬弧旦建星 季春昬七星旦牽牛 孟夏昬翼旦婺女 仲夏昬亢旦危 季夏昬火旦奎 孟秋昬建星旦畢 仲秋昬牽牛且觜觿季秋昬虚旦柳 孟冬昬危旦七星 仲冬昬東璧旦軫 季冬昬婁旦氐 〈月令 弧近井建近斗 陳用之曰月令舉月本書舉月中朱文公曰堯時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唐一行所謂歲差 方氏曰書言分至之所中月令言昬旦之所中〉
三儀
六合儀 三辰儀 四遊儀 〈唐李淳風為渾天儀表裏三重〉
文昌宮六星
上將 次將 貴相 司命 司中 司祿 〈天官書〉
瑞星六
景星 周伯 含譽 格澤 歸邪 天保 〈乾象新書〉
四渾儀〈宋〉
至道儀〈在刻漏所韓顯符〉 皇祐儀〈在天文院舒易簡〉 熙寧儀〈在太史局沈括〉 元祐儀〈在合臺蘇頌〉
兩戒
北戒 南戒 〈唐天文志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觀兩戒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 北戒北紀以限戎狄南戒南紀以限蠻夷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
四表
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萬五千里是為四遊之極謂之四表〈月令正義〉
三五盈闕
月三五而盈〈朔始與日合三日而明生八日而上其光半十五日而朢其光滿〉 三五而闕〈旣朢其漸虧二十二日而下 禮其虧半三十日而晦其光盡 運〉
旁死魄〈月二日〉 哉生明〈月三日〉 旣生魄〈十六 武日 成〉
三大辰
大火〈心〉 伐〈參〉 北辰〈北 公羊傳有星孛于大辰大極 火也何休曰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取以為正故謂之大辰鄉飲酒義注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敎出於大辰〉
三台
上台司命為太尉 中台司中為司徒 下台司祿為司空 〈周禮疏武陵太守星傳 三台與文昌皆有司中司命〉
十二歲
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 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周禮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注云〉 歲星一歲移一辰一百四十四年跳一辰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辰 〈周禮疏太歲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人所見太歲人所不覩〉 歲星自商周迄春秋之季率百二十餘年而超一至漢哀平間更八十四年而超一次〈大衍厯議〉 三統厯法歲星一年行一次一次分為一百四十四分〈春秋分記每歲剰行一分一百四十四年滿大數所以超一次〉 古今厯書推步五星金水日行一度土三百七十七日行十二度火七百八十日行四百十五度〈四者皆不得十二年而一終〉唯木三百九十八日行三十三度十二年而疆一同〈春秋正義〉
太一十神
五福 君棊 大遊 小遊 天一 地一 四神臣棊 民棊 直符 〈宋朝太平興國六年楚芝蘭言按太一式十神皆天之尊神行五宮四十五年一移二百二十五年而一周〉
說天有六
渾天〈張衡所述〉 蓋天〈周髀以為法〉 宣夜〈無師法〉 安天〈虞喜作〉昕天〈姚信作〉 穹天〈虞聳 盧肇海潮賦後序 自蓋天作 以下並好奇徇異之說今取渾天為法 張行成曰堯之厯象蓋天法也舜之璣衡渾天法也〉
九州星土
角亢氐兖州〈鄭〉 房心豫州〈宋〉 尾箕幽州〈燕〉 斗江湖 牽牛婺女揚州〈吳越〉 虚危青州〈齊〉 營室至東璧并州〈衞〉 奎婁胃徐州〈魯〉 昴畢冀州〈趙〉 觜觿參益州〈魏〉 東井輿鬼雍州〈秦〉 柳七星張三河〈周〉 翼軫荆州〈楚 天官 十二次見上 此書 繋之二十八宿〉
歲星主泰山徐青兖州 熒惑主霍山揚荆交州 塡星主嵩山豫州 太白主華陰山涼雍益州 辰星主恒山冀幽并州 〈星經此繋之五星〉
雍主魁 冀主樞 青兖主機 揚徐主權 荆主衡梁主開陽 豫主搖光 〈此繫之北斗 杓自華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魁海岱以東北 保章氏解十二次分十二土合而言則為九州〉
乾坤六子
乾稱父〈純陽〉 坤稱母〈純陰〉 震長男〈陽在初〉 巽長女〈陰在初〉坎中男〈陽在中〉 離中女〈陰在中〉 艮少男〈陽在末〉 兌少
女〈陰在 說卦末〉
渾儀九事
天經雙規 游規 直舉 規管 平準輪 赤道環黄道環 龍柱 水臬 〈至道元年韓顯符渾儀九事〉
九垓
九重之天〈司馬相如傳上暢九垓垓重也 郊祀歌九閡閡亦陔也淮南子九陔之上謂九天之上〉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八十餘里人
之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是故一晝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安定胡先生易說〉
四稽
天 地 人 命 〈鶡冠子〉
三星 三五
三星在天 心星昬始見於東方建辰之月也〈詩集傳〉三五在東 三心五噣〈張救反〉心三星柳五星〈詩注疏〉
七襄
經星一書一夜左旋一周而有餘終日之間自卯至酉當更七次〈詩跂彼織女終日七襄襄駕也〉
分度
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洛書甄曜度 後漢王符傳分度注〉
日一歲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於日而與之會一歲凡十二會方會則月光都盡而為晦己會則月光復蘇而為朔朔後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對則月光正滿而為朢晦朔而日月之合東西同度南北同道則月揜日而日為之食朢而日月之對同度同道則月亢日而月為之食〈詩集傳〉
二極
北極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嵩高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一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三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朱文公書說〉
日食三十六
春秋日食三十六 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 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 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 有甲乙者三十四〈食旣三〉 一行得二十七衞朴得三十五〈莊十八年三月古今算不入蝕法 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頻食二十四年七月八月頻食〉
律厯類
六律〈陽 又曰六始〉
黄鍾〈子十一月冬至〉 大蔟〈寅正月雨水〉 姑洗〈辰三月穀雨〉 㽔賓〈午五月夏至〉 夷則〈申七月處暑〉 無射〈戌九月 周禮大師六霜降 律陽聲大𤣥經六始為律〉
六呂〈陰 又曰六同 六間〉
大呂〈丑十二月大寒〉 夾鍾〈卯二月春分又曰圜鍾〉 中呂〈己四月小滿又曰小呂〉 林鍾〈未六月大暑 又曰函鍾百鍾〉 南呂〈酉八月秋分〉 應鍾〈亥十月 周禮六同陰聲 國語為之六間 太𤣥小雪 經六間為呂總而言之十有二律 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注始於黄鍾管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終於南呂更相為宮凡六寸 樂記注清謂㽔賓至應鍾濁謂黄鍾至中呂 揚子雲曰律生於辰 律管之長以九為本上下相生以二為法 十二管皆徑三分有奇空圍九分而黄鍾之長九寸大呂以下律呂相間以次而短至應鍾而極〉
五聲〈又曰五音〉
宮〈土戊癸為君重濁〉 商〈金秋乙庚為臣敏次濁〉 角〈木春甲巳為民 經清濁
中〉 徵〈火夏丙辛為事迭微清〉 羽〈水冬丁壬為物 樂記爾桞清 雅 凡聲濁者尊清者卑 商角羽三聲無變宮徵二聲有變揚子雲曰聲生於日 沈存中曰樂家以濁為宮稍清為商最清為角清濁不常為徵羽 蔡邕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大簇為宮姑洗為商㽔賓為角南呂為徵應鍾為羽大呂為變宮夷則為變徵他月放此〉
八音
金〈鍾兌〉 石〈磬乾〉 絲〈琴瑟離〉 竹〈簫管篪笛 震〉 匏〈笙竽艮〉 土〈塤坤〉革〈鼓坎〉 木〈柷敔 舜典巽 注〉
金 石 土 革 絲 木 匏 竹 〈周禮大師八音〉
琴七絃
宮 商 角 徵 羽 少宮 少商 〈五絃象五行大絃為君小絃為臣文王武王加二以合君臣之恩〉
七音 七律
周武王伐紂自午及子凡七日王因此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故以七同其數以律和其聲謂之七音〈左傳注〉黄鍾為宮 太簇為商 姑洗為角 林鍾為徵 南呂為羽 應鍾為變宮 㽔賓為變徵 〈國語注七律左傳晏子曰七音〉
一宮 二商 三角 四變徵 五徵 六羽 七變宮 〈唐祖孝孫七音〉
七始
黄鍾 林鍾 大簇 〈天地人之始〉 姑洗 㽔賓 南呂應鍾 〈春夏秋 漢律志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冬之始 七始詠以出内五言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樂志安世房中歌曰七始華始肅倡和聲〉
四聲
平〈開宮上平商下平〉 上〈發徵〉 去〈収羽〉 入〈閉 沈約傳四聲譜角 周顒注四聲切韻〉
欲知宮舌居中〈喉音一曰脣音季夏 土宮〉 欲知商開口張〈齒頭正齒 秋 金商〉 欲知角舌縮却〈牙音 春 木角〉 欲知徵舌拄齒〈舌音 夏 火徵〉 欲知羽撮口聚〈喉音脣重脣輕冬 水羽〉以上三十六字母演三百八十四聲〈唐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 沈存中曰又有半徵半商如來日二字是也梵學又有折攝二聲字母有四十二〉
四清聲
黄鍾 大呂 太簇 夾鍾 〈朱文公曰半律通典謂之子聲後人失之唯存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五則
權〈太陰北冬水知〉 衡〈太陽南夏火禮〉 矩〈少陰西秋金義〉 規〈少陽東春
木仁〉 繩〈陰陽之内四方之中 漢厯四季土信 志〉
六度
天為繩 地為凖 春為規 夏為衡 秋為矩 冬為權 〈淮南時則訓陰陽大制有六度〉
二法
度量 權衡 〈唐六典太府以二法平物〉
五度
分 寸 尺 丈 引 〈漢律志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說苑十粟為一分 說文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十髮為程一程為分十分為寸〉
十五等尺
周尺 晉田父玉尺 梁表尺 漢官尺 魏尺 晉後尺 後魏前尺 中尺 後尺 東魏後尺 蔡邕銅籥尺 宋氏尺 隋水尺 雜尺 梁俗間尺 〈隋志陳祥道曰周法十寸八寸皆為尺考工記十寸尺也說文王制八寸尺也〉
五量
龠 合 升 斗 斛 〈漢律志起於黄鍾之𠎤十𠎤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說苑千二百粟為一𠎤〉
權衡 升斛 尺丈 里步 十百 〈家語黄帝設五量〉
四量
豆 區 釜 鍾 〈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注區斗六升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莊子曽子及親仕三釜而心樂〉
五權
銖 兩 斤 鈞 石 〈漢律志起於黄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說苑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 禮記注八兩曰錙說文曰六銖也〉
四時 〈四氣〉
春為青陽〈發生生物〉 夏為朱明〈長嬴長物〉 秋為白藏〈収成収物〉冬為𤣥英〈安寧 爾雅四氣和謂之玉燭 呂氏春秋藏物 春之德風夏之德暑秋之德雨冬之德寒〉
八節〈又曰八正〉
立春 春分〈震〉 立夏 夏至〈離〉 立秋 秋分〈兊〉立冬 冬至〈坎 史記律書八正之氣注云八節 晉志炎帝分八節 左傳少皥名官𤣥鳥氏司分伯趙氏司至青鳥氏司啓立春立夏丹鳥氏司閉立秋立冬〉
二氣
陰 陽 〈易自復至乾為六陽卦自姤至坤為六陰卦〉
十二月
正月〈泰 乾九三 寅溫厚之氣始於此〉 二月〈大壯 乾九四 卯東 春作〉三月〈夬 乾九五 辰〉 四月〈乾 乾上九 已溫厚之氣盛於此〉五月〈姤 坤初六 午 一陰始生 南夏長〉 六月〈遯 坤六二 未〉七月〈否 坤六三 申嚴凝之氣始於此〉 八月〈觀 坤六四 酉西 秋斂〉九月〈剥 坤六五 戌〉 十月〈坤 坤上六 亥〉十一月〈復 乾初九 子 一陽始生 北冬藏〉十二月〈臨 乾九二 丑〉
二十四氣〈史記云二十四節〉
立春 雨水〈中〉 驚蟄 春分〈中〉 清明 穀雨〈中〉立夏 小滿〈中〉 芒種 夏至〈中〉 小暑 大暑〈中〉立秋 處暑〈中〉 白露 秋分〈中〉 寒露 霜降〈中〉立冬 小雪〈中〉 大雪 冬至〈中〉 小寒 大寒〈中春秋禮記正義 漢始以啓蟄正月中雨水二月節漢末三統厯改三統厯穀雨三月節清明節今厯改〉
七十二候
冬至 蚯蚓結麈角解水泉動 小寒 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雊 大寒 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立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時則訓魚上負冰〉 雨水獺祭魚鴻雁來〈呂氏春秋候雁北〉草木萌動 驚蟄 桃始華〈呂氏春秋桃李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 𤣥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清明 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 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立夏 螻蟈鳴
蚯蚓出王𤓰生 小滿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種 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 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 溫風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 大暑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處暑 鷹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白露 鴻雁來𤣥鳥歸羣鳥養羞 秋分 雷乃収聲蟄蟲坏戸水始涸 寒露 鴻雁來賓雀入水為蛤菊有黄華 霜降 豺祭獸草木黄落蟄蟲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水為蜃 小雪 虹藏不見天氣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成冬 大雪 鶡旦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七十二候見於周公時訓後魏始載于厯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取以為月令其上則見于夏小正 素問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三統〈又曰三正 三微〉
夏正建寅〈大簇為人統 人正 正月 尚黒〉
商正建丑〈林鍾為地統 地正 十二月 尚白〉周正建子〈黄鍾為天統 天正 十一月 尚赤 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臘 周夜半為朔殷雞鳴為朔夏平旦為朔〉
十幹〈又曰十日 十母〉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巳〈土〉 庚辛〈金〉 壬癸〈水 白虎通甲乙者幹也 周禮十日之號 大撓作甲子甲乙謂之幹子丑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 史記律書十母〉
十二支〈又曰十二辰 十二子〉
子丑〈水〉 寅卯辰〈木〉 巳午未〈火〉 申酉戌〈金〉 亥〈水白虎通子丑者枝也 周禮十有二辰之號 淮南子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己未申戌亥為四鈎〉
〈史記律書十二子〉
六甲
甲子甲戌〈丙子〉 甲申〈戊子〉 甲午〈庚子〉 甲辰〈壬子〉 甲寅〈内則九年敎之數日朔朢與六甲也漢志云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六甲之中唯甲寅無子六甲為六旬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畫計之事 顧歡年六七歲知推六甲 李白五歲誦六甲 李諤曰未窺六甲先製五言白虎通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 後漢注六丁六甲中丁神若甲子旬丁卯甲寅旬丁巳之類〉
歲陽
閼逢〈甲史記焉逢〉 旃𫎇〈乙史記端𫎇〉 柔兆〈丙史記游兆〉 彊圉〈丁史記彊梧音語〉 著雍〈戊史記徒維〉 屠維〈己史記祝犁〉 上章〈庚史記商横〉重光〈辛史記昭陽〉 元黓〈壬史記横艾〉 昭陽〈癸史記 爾雅尚章 著〉
〈直魚反黓余職反〉
歲名〈十二歲之號〉
攝提格〈寅〉 單閼〈卯史記注一作亶安又漢碑作蟬焉〉 執徐〈辰淮南子執除〉大荒落〈已荒史作芒落史作駱〉 敦牂〈午〉 協洽〈未協史作叶又作汁〉 涒灘〈申〉 作噩〈酉噩史作鄂漢書作詻〉 閹茂〈戌閹史作淹漢作掩〉 大淵獻〈亥〉 困敦〈子〉 赤奮若〈丑 爾雅 單音丹閼音遏牂子郎反涒湯昆反閹音掩敦音頓 周禮哲蔟氏書十有二歲之號〉
月陽
月在甲畢 乙橘 丙修 丁圉 戊厲 己則 庚窒 辛塞 壬終 癸極 〈爾雅〉
月名〈十二月之號〉
正月為陬 二月為如 三月為寎 四月為余 五月為臯 六月為且 七月為相 八月為壯 九月為𤣥 十月為陽 十一月為辜 十二月為涂 〈爾雅陬側留反寎孚柄反且子余反相息亮反涂音徒正月得甲則曰畢陬二月得乙則曰橘如三月得丙則〉
〈曰修寎四月得丁則曰圉余五月得戊則曰厲臯六月得己則曰則且七月得庚則曰窒相八月得辛則曰塞壯九月得壬則曰終𤣥十月得癸則曰極陽十一月得甲則曰畢辜十二月得乙則曰橘涂周而復始 周禮硩蔟氏書十有二月之號注曰謂從陬至荼〉
十二時
日中〈午王〉 食時〈辰公〉 平旦〈寅卿〉 雞鳴〈丑士〉 夜半〈子皁〉 人定〈亥輿〉 黄昬〈戌隸〉 日入〈酉僚〉 晡時〈申僕〉 日昳〈未臺〉 隅中〈己〉 日入〈卯闕不 左傳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在第 位自王以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又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三時
春 夏 秋 〈左傳三時不害注 穀梁傳罷民三時周語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一時冬也〉
五時 〈四立〉
立春 立夏 大暑 立秋 立冬 〈漢儀讀五時令蔡邕曰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於郊〉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夜有五更 周禮司寤氏掌夜時注夜甲乙至戊 漢西域傳斥候之士五分夜撃刁斗自守注夜有五更分而持之漢舊儀中黄門持五夜司馬法昬鼔四通為大鼜夜半三通為晨戒旦明五通為發昫〉
三餘
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 陰雨者時之餘 〈魏董遇從學者苦無日遇言以三餘〉
三令節
中和節〈二月朔〉 上巳 九日 〈唐書〉
建除十二辰
建 除 滿 平 定 執 破 危 成 収 開閉 〈淮南天文訓云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已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
〈主杓戌為成主少德亥為収主大德子為開主太歲丑為閉主太陰 史記日者傳有建除家以為不吉 漢書王莽傳以戊辰直定注曰以建除之次其日當定又云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注曰其日當建〉
五際
卯 酉 午 戌 亥 〈漢翼奉曰詩有五際注詩内傳曰云云陰陽終始際會之歲 詩緯云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 郎顗傳四始之缺五際之戹〉
百度
百刻也〈樂記百度得歲而有常注 正義晝夜百刻〉 十二時每時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周禮總義〉 孔壺為漏浮箭為刻 四十八箭〈二十四氣各有晝夜〉 古今刻漏之法有二曰浮漏曰稱漏尚書緯謂刻為商〈士昬禮目錄云日入三商為昬〉 難經百刻圖
三朝 〈又曰三始〉
三朝元日也謂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漢書谷永曰三朝之會 班固東都賦春王三朝鮑宣曰三始〉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北史魏収傳董勛問答禮俗云〉八日為穀〈東方朔占書〉
六日七分
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震離兌坎〉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易緯 後漢郎顗善六日七分〉 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 十二辟卦〈復子臨丑泰寅大壯卯夬辰乾己姤午遯未否申觀酉剥戌坤亥〉 卦氣起中孚〈中孚公復辟屯侯謙大夫睽卿升還從公周而復始〉 京氏以卦爻配朞之日坎離震兌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唐厯志〉
中朔
中數曰歲〈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朔數曰年〈十二月之朔一周三百五 周禮太史正歲十四日 年以序事注〉
至朔同日謂之章 同在日首謂之蔀 蔀終六旬謂之紀 歲朔又復謂之元 〈續漢志〉
六術
黄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車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晉志〉
六厯
黄帝 顓頊 夏 殷 周 魯 〈漢劉向總六厯列是非作五紀論續漢志黄帝造厯元起辛卯顓頊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
言天三家
周髀〈蓋天〉 宣夜〈殷代之制〉 渾天 〈晉志言天者有三家漢蔡邕言宣夜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近得其情 賀道養渾天記曰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軒天起於姚信三曰穹天開於虞昺皆臆斷浮說唯渾天徵驗不疑 月令正義凡有六等一曰蓋天見周髀二曰渾天三曰宣夜四曰昕天昕讀為軒吳姚信說五曰穹天虞氏說六曰安天虞喜論〉
五厯〈漢〉
顓頊厯〈高帝〉 太初〈武帝〉 三統〈劉歆作〉 四分〈章帝〉 乾象〈靈帝〉
八厯〈唐〉
戊寅元〈武德〉 甲子元〈麟德〉 大衍〈開元〉 五紀〈寶應〉 正元〈建中〉觀象〈元和〉 宣明〈長慶〉 崇元〈景福〉
十六厯〈宋〉
應天〈建隆〉 乾元〈太平興國〉 儀天〈咸平〉 崇天〈天聖〉 明天〈治平〉奉元〈熙寧〉 觀天〈元祐〉 占天〈崇寧〉 紀天〈大觀〉 統元〈紹興〉 乾道 淳熈 會元〈紹熙〉 統天〈紹元〉 會天〈寶祐〉 成天〈咸淳〉
五法
備數 和聲 審度 嘉量 權衡 〈漢律志 司馬文正公曰黄鍾所生凡有五法〉
五數
一 十 百 千 萬 〈漢律志 隸首作數 内則六年敎之數謂一十百千萬〉
數十等
億 兆 京 垓 秭 壤 溝 澗 正 載 〈數術記遺黄帝為法數有十等〉
三數
上 中 下 〈夏陽侯算經序黄帝分三數為十等〉
五行〈又曰五材 五辰 五德 五美 五節五氣〉
水〈潤下〉 火〈炎上〉 木〈曲直〉 金〈從革〉 土〈稼 洪範以微著為穡 次 左傳天生五材 臯陶謨撫于五辰注五行之時 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地二生火于南天七成天三生木于東地八成地四生金于西天九成天五生土于中地十成行于四時為五德 漢志騶子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洪範天地生五行之序月令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典引注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以下帝王相代各據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 太𤣥曰鑿井澹水鑽火㸐木流金陶土以和五美注五行之美 左傳序為五節注得五行之節 太極圖曰五氣順布〉
六府
水 火 金 木 土 穀 〈大禹謨 以水克火以火克金以金克木以木克土而生五穀五行相克之序〉
五氣
溫〈木〉 涼〈金〉 寒〈水〉 燥〈火〉 濕〈土〉
火〈陽中之陽〉 水〈陰中之陰〉 木〈陽中之陰〉 金〈陰中之陽〉 土〈居二氣之中子華子〉
五色
青〈東木甲〉 赤〈南火丙〉 白〈西金庚〉 黑〈北水壬〉 黄〈中央土戊文子色有五章〉
綠 碧 紅 紫 駵 〈月令五方之正色也以木克土則青黄合而成綠以金克木則白青合而成碧以火克金則赤白合而成紅以水克火則黑赤合而成紫以土克水則黄黑合而成駵此五方之間色也〉
紺 紅 縹 紫 流黄 〈環齊要略間色有五〉
黄曰金 白曰銀 赤曰銅 青曰鉛 黑曰鐵 〈漢食貨志五色之金注〉
五味
鹹〈水潤下冬黑羽〉 苦〈火炎上夏赤徵〉 酸〈木曲直春青角〉 辛〈金從革秋白商〉 甘〈土稼穡中央黄宮〉
五臭
羶〈木〉 焦〈火〉 香〈土〉 腥〈金〉 朽〈水 月令〉
五運六氣
少陰君火 太陰溼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素問 子華子曰金木水火土五精之總也寒熱風燥溼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溼生土〉
五運 〈五勝〉
太昊〈木〉 炎帝〈火〉 黄帝〈土〉 少昊〈金〉 顓頊〈水〉 帝嚳〈木〉 唐〈火〉 虞〈土〉 夏〈金〉 商〈水〉 周〈木 三統厯以相生為義 郊祀志夏木殷金周火秦水〉
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漢厯志頗推五勝注五行相勝鄒衍以相勝為義 張蒼則以漢水勝周火 賈誼公孫臣則以漢土勝秦水 漢土德色尚黄光武始正火德色尚赤〉
行始於祖行終於臘 水〈子祖辰臘〉 火〈午祖戌臘〉 木〈卯祖丑臘〉金〈酉祖丑臘〉 土〈戌祖辰臘〉
魏〈土〉 晉〈金〉 宋〈水〉 齊〈木〉 梁〈火〉 陳〈土〉 後魏〈水繼西晉〉 後周〈木〉 隋〈火〉 唐〈土〉 後唐〈土〉 晉〈金〉漢〈水〉 周〈木〉 宋〈火〉
五卜
雨〈水〉 霽〈火〉 𫎇〈木〉 驛〈金〉 克〈土〉 卜五〈此卜兆也洪範稽疑 荀子五卜 周禮太卜注 洪範曰雨曰濟曰圛曰蟊曰尅蟊音𫎇〉
貞〈内卦〉 悔〈外卦〉 占用二
三兆
玉〈陽〉 瓦〈陰〉 原〈陰陽 周禮太卜掌三兆之法 杜之半 子春云玉兆顓頊瓦兆堯原兆周 經兆之體百有二十其頌千有二百頌繇也曲禮卜筮不過三儀禮占者三人 卜用三兆筮用三易 金縢卜三龜〉
四兆
方 功 義 弓 〈卜師開龜之四兆占兆之書也方兆占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義兆占行義之事弓兆有射意灼兆其兆有四〉
九簭
巫更 巫咸 巫式 巫目 巫易 巫比 巫祠巫參 巫環 〈簭人 巫讀為簭或曰以其人為書〉
卜筮四法
龜 五兆 易 式 〈唐志太卜〉
八魁
春〈己巳丁丑〉 夏〈甲申壬辰〉 秋〈己亥丁未〉 冬〈甲寅 後漢蘇賁曰壬戌 八魁上帝開塞之將也〉
三式
雷公 太一 六壬 〈其局以楓木為天棗心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神 唐六典太一式凡舉事皆欲發三門順五將〉
納甲
乾納甲壬〈月盈甲望 壬二十九日〉 坤納乙癸〈月滅乙晦癸二日〉 震納庚〈月出生明〉 㢲納辛〈月退生魄〉 坎納戊〈水流月陰中〉 離納己〈火就日陽中〉 艮納丙〈月消下〉 兌納丁〈月見上〉
五音十四聲
一脣聲并餅〈清〉 二舌聲靈歴〈清〉 三齒聲陟珍〈清〉四牙聲迦佉〈濁〉 五喉聲綱各〈濁〉
一開口聲〈阿哥河等〉 二合口聲〈菴甘諶諳等〉 三蹴口聲〈憂邱鳩休等重〉 四撮脣聲〈烏姑乎枯 重〉 五開脣聲〈波坡摩婆 輕〉 六隨鼻聲〈灼高考姑等 重〉 七舌根聲〈奚雞溪等 重〉 八蹴舌下卷聲〈伊酌等重〉 九垂舌聲〈遮車奢者 輕〉 十齒聲〈止其始等 輕〉 十一牙聲〈迦佉俄等 輕〉 十二齶聲〈鴞等輕〉 十三喉聲〈鴉加瘕等 輕〉 十四牙齒齊呼開口送聲〈叱沙挐 廣韻 沈存中筆談茶 輕 切韻之法先類其字各歸其母脣音齒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舌音十半齒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于是矣每聲復有四等謂清次清濁平也 孫炎始作字音 觀物外篇先閉後開春也統開夏也先開後閉秋也冬則閉而無聲 通志聲為經音為緯平上去入四聲也宮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也〉
八十四調 〈十二均〉
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均有七調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後周王朴云 今見存者九曲 唐祖孝孫以十二月旋相為六十聲八十四調〉
三調
清 平 側 〈文選注三調〉 清 平 瑟 〈隋何妥傳三調〉
五調
平 清 瑟 楚 側 〈宋書五調〉
九弄
蔡邕五弄 楚調四弄 〈唐樂志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云云謂之九弄〉
三器
度 量 衡 〈程逈述三器圖義〉
四通
𤣥英 青陽 朱明 白藏 〈梁武帝作鍾律緯制為四器名為通又制十二笛以寫通聲 又引古五正二變之音旋相為宮得八十四調 改九夏為十二雅以協律陰呂陽十二管旋相之義〉
三均
黄鍾 姑洗 無射 〈唐楊収言琴通三均側出諸調馬少良琴譜三均以姑洗為中呂〉
四刻漏
浮箭 秤 沈箭 不息 〈元祐初蘇頌製 史記注馬融王肅謂日長晝漏六十刻日短晝漏四十刻鄭𤣥曰日長五十五刻日短四十五刻〉
厯五十變
黄帝至秦厯凡七變 漢四百年厯凡四變 魏晉迄隋十六變而後魏後周六厯不預焉 唐三百年厯凡九變 五代調元次及欽天而厯法始弊 自建隆迄紹熈三百五十年厯十四變上距黄帝之厯凡五十變〈李心傳朝野雜記〉
後魏三厯
鄧平〈太初〉 劉洪〈乾象〉 楊偉〈景 宋書志三人漢初 魏之善厯者〉
九天九地
九天之上六甲子 九地之下六癸酉 〈後漢書注𤣥女三宮戰法〉
地中
周在洛邑 漢在潁川陽城 唐在浚儀 〈司馬文正公日景圖日行黄道每歲有差地中當隨而轉移〉
大衍數五十
河圖中宮天五乗地十而得之〈朱子本義〉 數始於一備於五小行之而成十大衍之而為五十五十數之成成則不動故損一以為用〈程子易說〉 生數自一二三四而極於五成數自七八九六而極於十故大衍之數五十取天地之極數以立本也布算者生數至四而止遇五則變而為一成數至九而止遇十則變而為一故其用四十有九取天地之變數以起用也〈易玩辭項氏〉 參天兩地而為五故十者兩其五也五十者十其五也〈呂氏〉 一者體太極不動之數四十九者用兩儀四象分太極之數〈朱子發〉
參伍以變
凡占之法有變有數每爻三揲為三變每揲有象兩象三象時象閏象再閏為五小變此參伍以變也三揲之奇分而計之則得三少三多一少兩多一多兩少之數去三揲之奇以左右手之正策合而計之則得四九四六四七四八之數此錯綜其數也 通六爻之變得十有八遂成初二三四五上以為剛柔相雜之文極六爻之數得七八九六遂定重單交拆以為内外兩卦之象〈易玩辭〉
七日來復
姤陽之始消也七變而成復〈程子易傳〉 自五月姤而一陰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復來〈易本義〉 姤〈午一陰坤初六〉遯〈未〉否〈申〉觀〈酉〉剝〈戌〉坤〈亥〉 復〈子一陽乾初九〉復七日來復〈陽言日〉臨至于八月有凶〈陰言月〉
甲庚三日
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㢲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易本義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
〈而不使至于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然便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寧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 易玩辭甲者日之首事之始也庚更也續也甲庚者十日十二辰之綱也戊己分王四時自甲歴乙丙丁三日而至庚自庚歴辛壬癸三日而至甲故取以為三日之象甲庚之先後皆稱三日先後者上下卦也三日者三爻也〉
一之日 二之日
一之日周正月也〈建子〉二之日殷正月也〈建丑〉三之日夏正月也〈建寅〉四之日周四月也〈夏之二月建卯 毛詩傳〉 七月九月陰生矣則言月一之日二之日陽生矣則言日與易臨至于八月有凶七日來復同意四月正陽言月陰生也陰始于四月生于五月〈王氏詩義〉 孟春之月以元日祈穀又擇元辰躬耕帝籍盧植云郊天陽也故以日籍田陰也故以辰〈日甲至癸也辰子至亥也亥者辰之末故記稱元辰法曰吉亥〉蔡邕月令章句云日幹也辰支也有事於天用日有事於地用辰〈元善也南齊禮志〉
三代尺
夏十寸為尺 殷九寸為尺 周八寸為尺 〈蔡邕獨斷〉禹十寸為尺 湯十二寸為尺 武王八寸為尺 〈通鑑外紀〉
古法七品
一姑洗玉律 二小呂玉律 三西京銅望臬 四金錯望臬 五銅斛 六古錢 七建武銅尺 〈晉律志泰始十年考古器校今尺所校古法有七品〉
兩尺
漢章帝時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謂之漢官尺晉始平得古銅尺 〈晉律志兩尺長短度同 大戴禮記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尋 公羊傳注側手為膚按指為寸 投壺注鋪四指曰扶一指按寸 國語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七閏一章
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為氣盈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而閏生焉十有九歲七閏氣朔分齊是為一章〈朱文公書說〉 十九年七閏天之償也〈太𤣥〉
易四變
單 拆 交 重 〈唐六典易之策四十有九其變有四 十八變而成卦内卦為貞朝占用之外卦為悔暮占用之〉
三少為重〈九〉 三多為交〈六〉 兩多一少為單〈七〉 兩少一多為拆〈八 儀禮疏 古用木畫地今用錢〉
八會
堪輿大會有八小會亦有八〈周禮占夢注今八會其儀象也疏云云〉
四占
星 時 數 辭 〈太𤣥占有四 旦則用經一五七夕則用緯三四八〉
亥有二首六身
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絳縣老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夏正月〉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三分六甲之一得甲子甲戌至癸未二十日〉師曠曰魯叔仲惠伯㑹郤成子于承匡之嵗也〈文公十一年〉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亥字二畫在上三人在下以二為首以六為身上二畫豎置身旁始身當為㤥字〉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左傳〉 説文
八能
調黄鐘 調六律 調五音 調五聲 調五行 調律厯 調陰陽 調正德所行 〈月令正義易通卦驗云夏至冬至人主從八能之士 續漢禮儀志冬至夏至八能之士八人〉
四象〈唐〉
陽七之靜始於坎 陽九之動始於震 陰八之靜始於離 陰六之動始於兌
〈唐大衍厯卦議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
厯議十篇
厯本議 中氣議 合朔議 卦候議 卦議 日度議 九道議 日蝕議 五星議 〈唐一行大衍厯議十篇志載其九〉
厯術七篇
步中朔 發斂 步日躔 步月離 步軌漏 步交會 步五星 〈大衍厯術七篇〉
厯聖人之德六
以本氣者尚其體 以綜數者尚其文 以考類者尚其象 以作事者尚其時 以占往者尚其源 以知來者尚其流 〈續漢厯志〉
六十律
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而六十律畢矣〈續漢志漢京房受學焦延壽云云 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三百六十律
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當歲之日〈淮南子〉
宋錢樂之因京房南事之餘引而伸之更為三百律終於安運合舊為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隋志〉
十二笛
晉荀勗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十二笛黄鍾之笛正聲應黄鍾下徵應林鍾以姑洗為清角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徵應夷則以外諸均例皆如是
三宮
天宮夾鍾〈圜鍾圜邱〉 地宮林鍾〈函鍾方邱〉 人宮黄鍾〈宗 周廟 禮大司樂注〉
正聲 下徵 清角 〈晉律志笛三宮二十一變 宮有七聲錯綜用之 伏孔四曰正角倍角變宮變徵〉
二十八調
正 高 中呂 道調 南呂 仙呂 黄鍾 〈為七宮〉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鍾 〈為七商〉 大食 高大食 雙 小食 歇指林鍾 越 〈為七角〉 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
呂調 黄鍾 般涉調 高般涉 〈為 唐樂志俗樂七羽 二十有八調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徐景安樂書俗樂調有宮商角羽而無徵調〉
龜八命
征 象 與 謀 果 至 雨 瘳 〈周禮太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占人以八簭占八頌以八卦占簭之八故征行役征討象天象變動與共事謀圖事果有為至有行雨卜時之雨瘳卜疾之瘳筮有八故龜有八命〉
三代卜筮
塗山之兆從而夏啓世 飛燕之卜順故殷興 百穀之筮吉故周王 〈史記龜策傳〉
五德
潤 暵 生 成 動 〈周世宗觀泗州大水記以問竇儼儼以為天地有五德〉
四和
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周髀注〉
崐崘四方其氣和暖〈三禮義宗〉
三伏
伏者金氣伏藏之日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庚日必伏〈後漢志注 秦德公始為伏祠〉 反支日戌亥朔一日申酉朔二日午未朔三日辰巳朔四日寅卯朔五日子丑朔六日〈後漢王符潛夫論明帝時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陰陽書反支日用月朔為正〉
七宗
黄鍾為宮〈為土〉 大簇為商〈為金〉 姑洗為角〈為木〉 林鍾為徵〈為火〉 南呂為羽〈為水〉 應鍾為變宮〈為月〉 㽔賓為變徵〈為 五代會要王仁裕曰三正合天地日 之美天地人七宗固陰陽之序〉
五繇
卜征五年歲習其祥〈班固典引五繇之碩慮注云〉
四始
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木始也 嘉魚在已火始也 鴻雁在申金始也 〈詩正義詩緯汎歴樞云〉
二至
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夏至〉 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慾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冬 月令至〉
四序
孟序 仲序 叔序 季序 〈北史黄帝四序經文〉
歲差二術
宋祖冲之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冬至漸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却差一度梁虞𠠎厯法嫌冲之所差太多因以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移一度隋張胄𤣥以此二術年限懸隔追檢古注所失極多遂折中兩家以為度法冬至所宿歲别漸移八十三年却行一度上合堯時日永星火次符漢厯宿起牛初〈隋書〉
古厯日有常度天周為歲終故係星度于節氣其說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覺之使天為天歲為歲乃立差以追其變使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反不及皇極取二家中數為七十五年蓋近之矣〈唐大衍厯議〉
五曹算經
田曹 兵曹 集曹 倉曹 金曹
二始 二終 二中
天數始於一地數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餘天數中於五地數中六合二中以通律厯〈唐大衍厯議〉
立端於始〈立首氣於初節之日〉表正於中〈示斗建於月半之辰〉推餘於終〈退餘閏於朔 素問望之後〉
六日
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則夏至之日也歲遷六日終而復始〈淮南子高誘曰遷六日今年以子冬至後年以午冬至 文選陸倕刻漏銘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注云云〉
晷漏四法
銅壺 香篆 圭表 輥彈 〈薛季宣云今之為晷漏者其法有四〉
十二聲
高 正 下 陂 險 達 微 囘 侈 弇 薄厚 〈周禮典同以十有二聲謂之齊量〉
五兆
直上向背為木兆 直下向足為水兆 邪向背為火兆 邪向下為金兆 横為土兆 〈周禮占人疏灼龜五兆〉
小學紺珠卷一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