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6

卷十五 山西通志 卷十六 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六
  關隘
  保徳州
  天橋峽東北三十五里河曲縣界黄河經峽西流上廣十二丈五尺中廣七丈下廣八丈五尺共長九十丈冬月積氷成橋名天橋有渡 倒迴谷在州東北三十五里溝上有橋金貞祐三年僧法利建 天橋在倒迴谷口石峯寛平直抵河心望之若可一躍而過實濶七八丈 舊志河至天橋子南流又曰黄河岸狹可橋蓋河東石岸寛平直出距西岸石山裁七丈有竒納大河於中不見其溢 金正大時元蘇布特入保徳忠孝軍總領完顔禪華善名彛字良佐戰於倒迴谷口大敗之 明𢎞治初總督文貴欲立橋疏上不報正徳十四年都御史張貴奉命營度不可遂止天橋子墩東四十里明萬厯間知州韓朝貢移鐡匠舖於天橋墩前 天橋河東岸石上有漕濶三丈餘深淺不等乃古人疏鑿通漕地也 河西崖壁書皇子安王府掾史布薩翰之與濟賽丹官人和卓同奉上命特遣水運大木前至長安上至積石州東有一地名打羅下徹天橋子訪此二河道水石險惡自古以來未嘗敢行所以部率諸官集拜祭乘駕於此皆賴天神所䕶我國家洪福之所致也故書於此以示後歲在乙亥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八題嘉隆紀聞嘉靖十一年六月御史徐汝珪陳邊務
  言宜漕石州保徳之粟自河而上以達延綏 明崇禎三年七月御史黄道直請發銀易米一由保徳州河道一由洛宜陸道徃陜西賑饑
  國朝康熙三十年冬命郎中囊吉理布泰等督運大同府大有倉米徃賑陜西三十一年三月運米十三萬石有竒舟四十有八繇湖灘河起至潼關止徃返凡五浹月 嘉靖間套冦入邊河曲守備王世臣及千總李虎遇之於氷橋峽戰没
  水寨東北十五里黄河中巋然中流似三門砥柱上有水寨寺有渡 寨在河北石家山南髙二十八丈周二十八丈 元天厯元年詔晉寜冀寜兩路代州之雁門崞縣之陽武保徳州之寨底天橋白羊靈石之隂地關嵐州之大澗皮庫石州之塢堡口皆穿塹壘石為固調丁壯守之寨底即水心寨也 宋時麟府屯重兵皆河東輸餽雖地里甚邇而限河津之阻土人利于河東民罕至則芻粟増價咸平中上嘗訪使邊者言河裁濶數十步乃詔河東轉運使鄭文寳于府州定羌軍經度置浮橋人以為便㑹李繼遷圍麟州令乗傳晨夜赴之圍解
  花園磧對鴉兒灘花園寨在州西御道墕下 州北花園子墩西南二十八里西至韓家川河畔四十里踰河由府谷大堡村至永興堡一百二十里至窟籠墕一百里興縣界
  韓家川磧黄河至天橋峽業有自西而南之勢花圜磧又少屈而北而復南至韓家川則西流全折而南流矣對郝家角黄草灘磧對黄草灘灰弔磧 神山磧對小木山西至馮家川踰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縣一百六十里三石頭浪對馬真村主眉磧近裴家川口
  黄河渡 下園渡州西一里明正徳前設官船四水手五十名後以延綏兵由唐家㑹渡廢之萬厯十四年延綏兵改由此渡復設官船五今渡改東溝 東溝渡州城下 故城渡州西二十里 花園子渡州西二十五里 柴家窊渡州西三十里 柴家窊墩西南三十八里西北至柴家窊河畔三十里踰河由府谷熟芝坪至鎮羌堡八十里 韓家川渡州西五十里 神山渡州西六十里 神山墩西南六十八里馮家川渡州西南九十里 桑園渡州西五十里
  對石支坪 水寨渡州東北十五里又東北至鐡匠舖河畔十五里 天橋子渡州東三十里
  黄河北一里自天橋子入州境西流經城下至韓家川折而南至後㑹村入興縣界共袤一百四十里 踰河府谷六堡孤山 木𤓰園 清水營黄甫川 鎮羌 永興 金志有大堡津汝谷津 明巡撫宋統殷恢復府谷詩序保徳府谷一河相望雖分疆域而安危共之屬以逆氓負固久稽天誅予竣役平汾直抵保徳數月不下之賊八日而復漫書之以記歲月時庚午仲秋二十六日也
  石梯山東北二十里山上墩堡在石梯中有一夫當關千人却走之勢扼而守之騎不得西下石梯灘州東北二十里石梯山下萬厯二十六年水衝成河一名楊家灘石梯子墩西三十里
  黒石崖棧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 山半石徑上聳蒼崖下臨黄河長二十里逶迤屈盤行旅前後不克見明萬厯三十八年知州胡柟設義勇於林遮峪令巡緝焉又與禪師崖棧州西南六十里胥關孔道
  深溝水南三十里流至柴家窊入黄河興縣徃來要道最為﨑嶇保徳稱十里九溝深溝尤險 保徳志唐為岢嵐地乃合河縣合河關北地也
  蒼水山東南一百二十里岢嵐州界東南至科舉村八十里岢嵐州界至蒼水山一百一十里地雜岢嵐州界 明知州胡柟請設義勇官
  後橋川李堂題安西樓詩云俯視禹門深峽水遙看修辨後橋川詩注俗云後河川歐陽文忠集作後橋川
  鹿徑溝施閏章詩赤豹横眠鹿徑溝
  陳家寨東十里 秦峁寨東二十里 花園寨西南二十里 廟溝寨東南五十里 新畦寨東南五十里剷剷崚寨西南五十里 叢林溝寨東六十里
  禪房寨南八十里 王家寨東南六十里
  河曲縣
  河曲縣長城河口舖東北接老牛灣常樂墩河曲界首長城胥沿黄河墩胥列垣内南有五舖又南為虎兒戰墩東直樺林子堡又南為咽喉墩又南為天峯一墩二墩東直樓子營堡又南為蒿堡二墩三墩又南為拒虎墩東直羅圏堡又南為萬斛浴墩黄河勢迤西又南為鎮河一墩二墩四墩五墩又南為靖狐一墩二墩又南為守河一墩東直灰溝營又南為三墩五墩黄河勢復迤東又南為塹河墩西直垣上守河八墩又南為平泉墩西直垣上守河九墩又南為楊家寨墩西直垣上守河十墩東直唐家㑹堡又南為白溝營墩又南為顯寨墩西直垣上横牆墩以長城勢將盡有横牆入黄河漘故名之也又南為却狐墩山西長城界止共為垣二百五十五里黄河又南直五花營堡又南直得馬水堡又南直楊免堡又南直石梯隘口口東枕高岡西臨黄河全晉長城勢葢始于此越河則陜西延綏清水營石梯隘口東南十五里為河曲縣
  樺林堡北一百一十里堡北距關河口明成化間建防守一軍二百𨽻偏關援兵營 嘉靖二十四年總督翁萬達疏自西黄沙樺林子起至唐家㑹止為垣六里有竒塹再倍之増敵臺四舖屋十二品窖六千六百四十九暗門一水口四
  樓子營北九十里明宣徳間建周四百六十步設守備一員軍六百 𢎞治十五年都御史史琳言樓子營去偏頭關七十餘里宜儲餉以備客兵請城之詔可秦邊紀黄甫川一河之隔岢嵐之樓子營也
  羅圏堡北八十里明𢎞治間建 北六十里有楊家寨舊調鎮西衛守禦今革在老牛灣南即常樂墩河口墩也 北八十里又有集義城今廢
  灰溝營西北七十里即河保營明宣徳間建周五百五十步東西二門成化間都御史李侃置恒美倉設守備一軍八百冬月氷合調偏老等軍萬餘謂之禦凍後改叅將統軍三千罷禦凍軍 王越禦冦方畧疏灰溝營與清水營相離四十里偏頭關與延綏止隔一河本關除遊兵之外尚有堪戰軍馬四千於内選出一千聽候河西傳報聲息警急船隻一便一同渡河協助戰守大同遊兵亦選三千在大同左右衛或朔州操守相隔延綏止是四程一聞偏頭關灰溝營傳報挨次而進足可應援事緩即回本處操守用省邊備延綏經久之䇿無出于此
  楊家寨西北七十里明初調鎮西衛兵守之後裁唐家㑹堡西北六十里明正統間建周一百三十步設操守一軍二百後益七十有四 秦邊紀黄甫川之岢嵐堡東南至灰溝營唐家㑹渡河直達偏頭關𢎞治十四年火篩自七里溝入至唐家㑹
  五花城堡西北五十里土城周五百步 明五花營黄河東岸横橋墩山西鎮界止
  河㑹營北四十三里即潞澤營明設守備一軍五百萬厯間總督蕭大亨議逓年氷合繇潞澤營始調客兵二千駐守十一月集二月罷 萬自約記魏中丞公㑹制臺王公在河曲營城上下荒度得要地為今河㑹堡自河㑹至河曲營城三十里南至石梯隘口三十里河會迤北二里為下營又西北十五里為康家㑹北地平坦無險涉河抵黄甫川僅三十里河開則險在水河凍則鎮守標兵及東西二路偏老馬站諸營士卒共防範焉始事萬厯丙申之三月逾年秋告成城垣周圍二百八十步内建營房六百間
  得馬水堡西北四十里舊設巡檢司後裁土城周一里髙一丈二尺 得馬水縣西北四十里相傳尉遲敬徳得馬於此水西流入黄河 得馬水關巡檢司舊𨽻保徳州省志關在保徳州東北一百里 元太捕寨在得馬水溝三面陡絶東面一徑長二十丈廣裁二尺
  五門樓寨西北三十五里險峻可守
  楊免堡西北十八里今廢 明成化九年火篩至楊免堡十九年春正月又至楊免堡
  石梯隘口西北十五里東枕髙岡西臨黄河南北二門上建樓邊牆蓋始於此東南至縣城路尤險 邊牆自石梯隘起至老營丫角墩長二百四十里惟船灣斬賊溝娘娘廟石城舖天險壁立 秦邊紀延綏東路長邊盡於清水營之紫城寨以及黄河堧踰河則山西
  火山西五里山逼黄河巖石胥赤 宋志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領偏頭雄勇董家横谷桔槹䕶水六砦慶厯初置下鎮砦嘉祐六年廢偏頭砦熙寧元年廢桔槹砦 元豐九域志火山軍領砦一下鎮
  天橋峽 保徳州界詳保徳
  黄河在縣城西五里東北自古東勝州界歴廢武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南流入縣境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復南流至天橋子九十里入保徳州界 金興定四年隩州殘破徙治黄河灘許父寨 河灘 峪灘東北二十五里黄河洲中廣八十九畝 五門灘西北三十里黄河洲中廣二頃三十畝 棘鐡灘西北七十里周九十畝 韮菜灘西北七十里周一頃二十畝 王鐡灘西北八十里周一頃三十畝 榆樹灘北八十里周一頃二十畝 太子灘娘娘灘西北九十里黄河中周五頃 渡口 九梁津北一百里宋慶厯間置𣙜場路通西夏今廢 唐家㑹津西北六十里 隂灣渡西北四十里 楊免渡西北二十里芽子坡渡西五里通陜西清水營黄甫川
  巡檢司村巡檢司東北三十五里
  河曲營明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疏鎮河堡自老營界三百九十餘里鑿塹者十之九為垣者十之一髙濶以一丈二尺塹深濶以二丈為式
  石城舖北九十里 沙泉舖南六十里 雙墩西七十里 魯家口西北七十五里 牛角尖北九十里呉峪口北八十里 辛家坪北八十里 斬賊溝西北五十里
  解州
  横嶺南三十里芮城界分雲嶺中條之脊也兩山夾路直岔嶺少東為荻子谷又東為五龍谷在州南五
  里谷口西上十五里為横嶺即中條山脊其自北而下者為弓長溝又東為堡子谷又東十里為大虎谷谷中有將軍堡堡後有鳯凰觜觜西過連雲棧至横嶺嶺有楊關寨寨有膽礬窟 後秦永和二年二月建威將軍河北太守薛帛據解縣晉建武將軍沈林子自襄邑堡馳襲之帛棄軍奔河東林子收其兵糧
  石門路通陜州大陽津渡 膽礬窟東南為白徑嶺雙石壁立左右叅天路不容軌名石門又東十五里為分雲嶺 秦破晉師於石門 梁朱友珪時河中節度使朱友謙附於晉友珪遣招討使韓勍將康懐英等兵五萬擊之晉王出澤潞救友謙遇懐英於解縣大破之追至白徑嶺夜秉炬擊之懐英又敗梁兵乃解去晉王㑹友謙於猗氏友謙醉寢晉王帳中晉王視之顧左右曰冀王雖甚貴然恨其臂短耳
  膽礬窟楊關寨後膽礬窟在横嶺東北此窟在横嶺東路通河南靈寳浢津渡鹽池巡檢司東南二十里蠶房村東南今移中村長樂巡檢司東北十里鹽池北姚家莊明洪武八年置今移中村
  安邑縣
  虞坂二郎谷東五里南北孔道石崖險峻車不容軌今名青石槽 明御史張士隆修道 後魏薛鳯賢據安邑都督宗正珍孫守虞坂不得進是虞坂崖勢袤曲南北胥可守險故長孫彦楊侃不繇虞坂繇平陸縣東北夏縣東南之石錐壁以懾安邑東諸村乃克平之
  車輞谷分雲嶺東兩山夾路可作虞坂之間道
  鳴條岡北三十里東西勢若游龍 黄河距縣百餘里而近河之裏中條山中條之裏鹽池互為髙低北則姚暹渠洓水環繞於後渠之表為鳴條罔洓之表為峨嵋坡而稷山之稷神山萬泉之介山亦距縣百餘里而近 書序湯伐桀升自陑遂戰於鳴條之野中條山一名陑山
  聖惠鎮巡檢司南五里明洪武四年
  西姚巡檢司南二十里官隸解州
  北相堡 小李村堡 陶村堡 霍趙堡
  夏縣
  温峪堡東一百里温峪里温泉山有礦洞 明嘉靖時一道士寓此識其為銀礦嘗私煉焉後鄰壤羣不逞競取而河南盧氏諸縣礦徒多來劫殺四十一年河東守巡道僉大漢民兵藥箭手以禦之四十四年又移平陽府同知駐夏縣萬厯十四年亡命角腦尚登等糾二千餘人越渡黄河盜砂官兵迎戰賊縛指揮李材傷軍數十餘人後調兵驅之始解散嗣後増設平陽衛軍八百名冬季守黄河諸渡竝礦山歲以為常二十五年太監張忠駐夏縣採礦三十三年砂盡封洞而盜賊時發防兵復擾村堡乃以省祭官統藥箭手代之 温泉山一名牛首山陶宏景古今錄夏孔甲八年九月歲次甲辰采牛首山之鐡以鑄劍
  虞坂山南十五里土人名三橋坂
  將軍嶺一名古石碑東南三十里雲谷山之北一峰也陟嶺見黄河鹽池上有洞泉水瀦而復流 雲谷山東南三十里數峰竦峻盤踞數十里中有大谷
  牛家凹西三十里西張莊安邑舖道地瘠壤曠明萬厯元年知縣陳世寳建堡城廣十丈袤六十丈更名喜安莊
  胡張鎮堡駐防兵弁
  曹張鎮堡金鎮一曹張
  稷王山西七十里接稷山界
  水頭鎮堡 裴介鎮堡 尉郭鎮
  平陸縣
  大陽渡南二里五朝志河北有關官唐志陜州陜縣有大陽故關即茅津一曰陜津貞觀十一年造浮梁春秋僖五年晉獻公假道於虞八月圍下陽即古巖城在大陽渡北岸十二月晉滅虢其渡河蓋繇此漢興平二年獻帝走陜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后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獻帝記初議者欲令帝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𢎞農人從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乗所當從也劉艾曰臣前為陜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况今無師太尉謀是也乃止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帝步行趨河岸岸髙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繫帝腰時中宮僕伏徳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徳絹連續為輦行軍校尉尚宏多力令宏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 晉懐帝遣平北將軍曹武次大陽討劉元海不克 石勒率輕騎二萬㑹劉粲於大陽大敗晉監軍裴邈於澠池 東晉義熙十三年二月冠軍將軍檀道濟建武將軍沈林子自陜北渡河拔襄邑堡 魏建義二年爾朱榮與元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榮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黄門郎楊侃髙道穆等固執以為不可屬馬渚諸楊云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榮乃令都督爾朱兆等夜濟登岸擊擒顥子領軍將軍冠受延明逃散兆與賀拔勝等自馬渚西夜渡數百騎 魏大統三年七月破陜州髙千走渡河賀拔勝追擒之於是冝陽邵郡皆來歸附 金貞祐二年宣差都提控從坦言絳解二州村落之民皆持鹽布易米今大陽等渡乃不許粟麥過河願罷其禁官税十三則公私皆濟矣從之
  茅津渡東二十里傅巖前明洪武三年設巡檢司先為沙澗渡後更名沙澗茅津渡 春秋文公三年秦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劉昭注左傳曰秦伐晉遂自茅津渡預曰在縣西南有茅亭即茅城水經注陜城北對茅城一名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西魏太師賀拔勝攻𢎞農下河北擒郡守孫晏遂破東魏軍於沙苑茅津堡東二十里茅津鎮西黄河北岸設遊擊署
  駐防
  白浪渡東一百八十里黄河岸北自城東上永泉十八盤椅子石三峯寺交口處皆河厓也明洪武四年設巡檢司
  國朝順治十三年裁 宋建炎初武義大夫翟進守澠池界金人犯白浪隘將渡河進破之 金人長驅渡河澠池人張玘禦之白浪口金人不得渡 茅津白浪舊設官吏弓兵餘僅設水手
  洪陽渡西四十里葛趙村
  黄河南三里自河津龍門至蒲州南至於潼關折而東至芮城逾平陸東至於砥柱又東過垣曲下孟津金貞祐四年十月元攻潼關己巳沿河惟存通報小舟餘皆焚之 興定元年五月丙午立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㑹經總兵者自樞宻院餘驗據聽渡九月癸卯立沿河氷牆鹿角五年八月壬子朔諭樞宻院河北艱食民欲南來者日益多速令渡之十月辛夘詔石壕店沔池永寧縣各屯兵千人
  三門山東五十里黄河中 綱目質實山有三門禹鑿以通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謂之三門集津 金陜州胡城鎮二三門集津 興定元年六月乙丑設潼關副使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金南遷後置提舉三門集津南北岸官 砥柱峯在三門東迤南黄河中高數仞石形如柱禹貢東至於砥柱即此閼流上激六峰下阻十九灘 金貞祐四年元兵
  過陜州自關以西皆列營柵亘數十里尚書左丞胥鼎慮進薄京畿遂以河東南路懐孟諸兵合萬五千由河中入援又遣遙授河中府判官布色薩固珠領軍趨陜西幷力禦之且慮北兵扼河移檄絳縣吉州孟州經畧司相與㑹兵以為夾攻之勢已而北兵果由三門集津北渡還至平陽鼎遣軍拒戰不利乃去
  鹽坂東北七十里中條山今名青石槽 車輞谷東為二郎谷又東為虞坂在安邑東郭村南明御史張士隆修道可通鹽車虞坂東為巫咸頂 崔銑張御史治路記河東鹽行四方公私皆利之運司東南二十里曰青石槽道狹而險如永巷然長七里徒者負者亦艱行自槽之南如陜州中有曰張店曰茅津者凡六十里有土坂髙二十丈溝深則半之兩崖對立而中隘正徳八年秋張御史取河津稷山工百三十人芮城安邑夫六百名鑿石槽深一丈有竒濶倍之石槽平行旅説之已又取平陸夫七百人治張店茅津宏隘刋峻既月張店茅津又平傭者殺其直負者餘其力馬行可馳車可竝兩行旅大説之又曰御史初詢於王運使宣平陸申知縣綸又詢於衆謀協而舉民故安均力明禁毋敢買逸民故偕因勢而治之不與險爭功故速成太史氏曰張御史者安陽張士隆字仲修 喻時詩路從缺嶼連如斷人在迴崖去若來
  顛軨東北七十里虞坂南 通典平陸有顛軨坂 水經注傅巖東北十餘里即顛軨坂也春秋左傳所謂入自顛軨者也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竆深地壑中則築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 今軨橋西南懸絶中央有兩道 王翰詩顛軨一入亡唇齒 張店堡東六十里虞城之外郭也南扼顛軨北控鹽坂有險可恃舊為南北孔道今堞頺民尠堡内道成潦澗 今平垣營駐防
  金雞堡南二里店頭鎮西有古城遺址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積石如丘城在崇岡之上丹壁屹立南臨大河北望中條土人名金雞堡一名十二連城蓋春秋時巖城也 下陽城西南二里中條山麓東面即金雞堡 劉昭注大陽有下陽城虢邑左傳僖公二年虞晉所滅縣東北三十里 竹書紀年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魏 水經注陜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 下陽與上陽相望繇下陽至上陽必繇大陽渡渡河猶襄樊之夾漢江也遺址袤七里勢據崇岡上有關聖思鄉廟 將軍城北三十里西祁村有周倉廟
  洪池鎮西北四十里虞公奔共池即此
  張谷鎮西十五里 常樂鎮西二十里 茅津鎮堡東二十里 葛趙鎮西四十里 張店堡東六十里八政堡東二十里
  芮城縣
  陌底渡土人名王村曲裏渡即古浢津渡也東南四十里王村曲通河南靈寳縣明洪武四年設巡檢司九年徙南七里又置批驗所後裁 宋建都開封中條山北漕刑倉按行驛路繇此故芮城令邵伯温築待濟亭於河干以憩賔旅 浢泉源出東北山麓即儀家溝水土人名連搭溝水經注𢎞農郡城北河水有浢津之名説者咸云漢武微行栢谷遇辱竇門又感其妻深識之饋既返玉階厚賞賚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竇津者是也故潘岳西征賦酬匹婦其已泰何厥夫之謬官袁豹之徒竝以為然按河之南畔夾側水濆有側謂之浢津河北縣有浢水浢津其水南入於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 穆天子傳天子自窴軨乃次於浢水之陽丁亥入干南鄭 五朝志芮城有關官是隋以前嘗置關於浢津也 漢建安中杜畿為河東太守河東人衛固使兵數千人絶陜津畿至不得渡曹公遣夏侯惇討之未至荀彧謂畿曰宜須大兵畿曰吾單車直徃出其不意遂詭道從郖津渡 魏正平二年八月冠軍將軍封禮率騎二千從浢津南渡赴𢎞農
  黄河自蒲州南下至潼關折而東流經縣境七十里入平陸界 陌底渡上六十里至永樂渡下六十里至茅津渡
  横嶺即直岔嶺也縣東北六十里中條山巔路通解州南北孔道而去村聚逺明萬厯四十年建關王廟於嶺上 直岔嶺在甘棗山東自横嶺以南為山之陽跨芮城平陸自横嶺以北為山之隂跨解州安邑夏縣聞喜 邵璿治中條山路記中條直岔嶺四十里為赴郡省道南二十里屬芮北二十里屬解徑皆縁崖臨谿髙深數百丈北尤逼仄石磊砢軋羸馬蹄予命僧宗睿合南北四十里之窄者坍者𧇠者𥒭者悉舉而剗鑿之
  喬頭堡 陌底堡 坑南堡 朱呂堡
  絳州
  柏壁城西南二十里 秦王堡在柏壁 樊村堡西南二十里 元魏置柏壁鎮至太武廢鎮置正平郡兼治東雍州於西南柏壁 北齊斛律光嘗屯兵於此後周明帝改絳州徙聞喜縣龍頭城復徙柏壁建
  徳中徙稷山之玉壁隋開皇初自玉壁始徙今治元陳瓛柏壁記絳附郭邑曰正平地多崇岡峻嶺西南迤邐二十里有巨坂尤髙峻古柏壁關也上有秦王堡深溝巨壑絶崖陡險南北斷壁截然千仞中有舊途相去百步餘下而復上其巔實古關門遺址廣僅一軌歴歲月久逺霖雨所傾頺山水所灌滌望其途如線騎不可竝車不可旋服牛輿馬倘失蹶斃矣州人山北道亷訪使李思敬正平尹閔道經營之旬日險隘為坦途 後周武成中齊將斛律敦侵汾絳鄭國公達奚武以萬騎禦之敦退武築柏壁城留開府權嚴薛羽生守之 唐武徳二年劉武周將宋金剛進逼絳州復陷龍門關中大震髙祖欲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平武周克復汾晉乃引兵自龍門渡河屯柏壁與金剛相持金剛屢敗食盡北走秦王追及大敗之 通典大唐武徳初劉武周據太原使其將宋金剛屯於河東太宗徃征之謂諸將曰金剛懸軍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騎將皆在於此武周自據太原專倚金剛以為捍蔽金剛雖衆内實空虛搶掠為資意在速戰我堅營蓄鋭以挫其鋒分兵汾隰衝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於是遣劉宏基等絶其糧道其衆遂餒金剛乃遁
  武平關西三十里北齊屯兵以防周 周村堡西三十里 周村墩 周村橋 唐志西有武平故關 通典姚襄城洪洞晉州武平關三關竝今絳郡正平縣界
  家雀關通典有髙齊故武平關在今縣西三十里故家雀關在縣南七里竝是鎮處
  泉掌堡西北三十里即古長秋鎮也 北齊圍周宜陽韋孝寛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然兩國爭之勞師數載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地我之疆界必見侵擾今宜於長秋速築城以杜賊志是歲齊人果解宜陽圍
  狄莊墩東十里 楊莊堡東南二十里 曲村堡南二十里 蘭村堡南三十里 樊村堡西南二十里三林墩西十里 古交墩西二十里 平原堡北十里 義泉墩北二十里 蘇村堡北三十里
  聞喜縣
  留莊隘東南七十里中條山南通垣曲縣北接絳縣冷峪口土人名劉莊野東西二山之間溪水北來相傳有漢髙祖祖墳對面斷壁千仞清湍横流 唐以張濬為河東行營兵馬招討制置使京兆尹孫揆為昭義節度使副之韓建為供軍使以朱全忠李匡威赫連鐸竝為招討使樞宻使駱全諲為行營都監以汴甲三千為帳下發五十二軍邠寧鄜夏雜虜合五萬討太原先是汴華邠岐兵絶河㑹平陽汴將朱崇節巳戍潞濬慮汴人遂據有之乃令揆分兵趨潞以中人韓歸範持節䕶送至軍㑹太原將李存孝方攻潞揆至長子為存孝所擒汴人亦棄城去濬次隂地關諸軍壁平陽存孝擊之皆大北委仗械去濬斂衆夜遁比明軍失大半存孝進掠晉絳慈隰其鋒甚盛濬間道出王屋奔河清桴而濟麾下略盡全諲仰藥死建遁去 張濬出王屋道即留莊隘道也
  横嶺東南九十里山脊横亘下有三泉源出白石下土人名曰白石河接垣曲界 聞喜東南横嶺乃小横嶺也 劉莊野舖南接垣曲縣梨樹舖 横嶺皆設巡檢司
  秦澗南五十里澗之上為秦王嶺樵者時得銅箭鏃相傳秦王屯兵於此下有廣澗數派相傳為三跳處劉武周傳尉遲敬徳還澮州秦王邀戰破之於美良川 勝水溝在杜家莊髙三丈水自湯寨山至此瀑流而下入三跳澗今按在柏樊底水出崖間附草而下滴潭如有鈴聲 馬跑泉近秦王澗相傳秦王馬跑地出泉 霍州亦有馬跑泉皆太宗經戰地 張藻梁秉鈞墓碑辛巳入美良境又會天風暴寒氷合黄流而羣師平渡遂得神前口處要地因入陜右
  蘭徳鎮東北五十里路接曲沃隘口舖 蘭徳鎮堡蘭徳舖
  横水嶺東四十五里接絳縣界設左哨
  栗村鎮堡在東北路通稷山
  上東鎮堡 下東鎮堡 宋店鎮堡 小郭店鎮堡裴社鎮堡
  河津縣
  龍門西北二十五里兩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闕東西濶八十步一名禹門西與韓城梁山竝峙 禹門渡在禹門關元魏唐竝置關 禹門渡巡檢司在龍門山下神前村西 太平寰宇記禹治水至龍門巡繞至山龍門山即龍門關極險魏大統七年置戍唐志龍門有龍關關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 元王思誠河津總圖記禹門渡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古龍門關也按辛氏三秦記河津名龍門河出龍門口其廣不及八十步舟楫徃來一移刻而可濟凡河之流無有便於此者 明一統志禹門渡在河津縣西北三十里唐有龍門關置於此正義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禹鑿廣八十步 知縣呉寳林龍門鐡索記購鐡募工續鐶成索癸未索成計長七十餘尋計鐶一千四百三十有竒每鐶重二十兩總計鐡二千二百斤瀕河之東崖鑿石成穴穴樹柏椿凡二十有四以鐡索横絙椿上須臾數十舟手攀鈎挽索蟻附而上魏孝武西遷周太祖令大都督薛崇禮據龍門引㕘軍薛端西行崇禮尋失守遂降東魏東魏遣行臺薛循義都督乙干貴率衆數千西渡據楊氏壁端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在壁中循義乃令其兵逼端等東渡方欲濟河㑹日暮端與宗室及家僮等叛之循義遣騎追端且戰且馳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與并力固守貴等數來慰喻知端無降意遂拔還河東東魏又遣其將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守楊氏壁端率其屬并招喻村民第多設竒兵以臨之懿等疑有大軍便即東遁爭船溺死者數千人端收其器械復還楊氏壁周太祖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徴端赴闕 周太祖狩於龍門帳下楊忠獨當一猛虎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壯之北俗謂猛虎為掩于因以字之 齊神武入關關右行臺薛循義自龍門濟河招下西魏北華州刺史薛崇禮 周天和五年齊將斛律明月率大衆於汾北築城西至龍門六年齊王憲率衆二萬出自龍門齊將蔡新王王康徳以憲兵至潛軍宵遁憲乃西歸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壁復入於齊齊人謂略不及逺遂弛邊備憲乃渡河攻其伏龍等四城二日盡拔又進攻張壁克之獲其軍實平其城壘明月時在華谷弗能救也 周天和六年齊將斛律明月冦邊於汾北築城自華谷至於龍門 斛律光將兵度玉壁至龍門周有移書别須籌議詔吏部尚書馮子琮乗傳赴軍與周將韋孝寛面相要結龍門等五城因此内附 唐髙祖大業中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尸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尸 隋大業十三年八月癸巳唐髙祖次龍門突厥來助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絶津梁壬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元度皆具舟以來逆九月戊午以少牢祀河乃濟甲子次長春宫
  黄河正義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禹門發源河水小積石山浮河東北下霹靂勝北而南行至於龍門皆雍州域也 黄河渡口縣西一十里為黄河東岸 禹門渡在禹門縣西二十五里 陶家營渡在平陽衛屯陶家營縣西南三十里 雙營渡在平陽衛屯雙營縣西南三十五里 夾甸渡在夾甸營故屯縣西南五十里 新莊渡在曹家莊西縣西南五十里 修福渡南八里 黄村渡東南二十八里以上諸渡即韓信以木罌渡河地也明太祖兵亦嘗由胡盧灘入關中 王思誠總圖黄河渡縣西十里水經注横溪水東南經夏陽縣故城北故少梁也
  其水東南流於河昔韓信之襲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 史記漢二年六月魏王豹絶河津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説豹不下八月以韓信為左丞相撃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瓶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擄豹定魏為河東郡史記正義按韓信詐陳列船艘於臨晉即此從夏陽木押罌瓶渡軍襲安邑臨晉同州東朝邑界夏陽在同州北渭城界安邑故城在絳州夏縣東北十五里 史記索隱劉氏云夏陽舊無船豹不備之而防臨晉耳今安邑被襲故豹遂降也 史記淮隂侯傳從夏陽以木罌瓶渡軍服䖍曰以木押縛罌瓶以渡是也古文簡不言縛耳呉志孫静傳策詐令軍中促具罌瓶數百口分軍夜投查瀆亦此法也其狀圖於喻龍徳兵衡謂之甕筏通典木罌用木縛瓮為筏受二石力勝一人瓮間濶五寸以繩勾聨編槍於其上形長勿方前置拔頭
  後置矟左右置棹後秦皇初三年慕容永為慕容垂所滅其所署河東太守栁恭等各阻兵自守姚興遣晉王緒討之恭等依河拒守緒不得濟鎮東將軍汾隂薛彊先據楊氏壁引緒從龍門濟河遂入蒲坂恭勢屈請降 唐公李淵至龍門汾隂薛大鼎請勿攻河東自龍門直濟河據永豐倉河東縣戸曹任環曰環在馮翊積年請諭之義師自梁山濟河指韓城逼郃陽蕭曹文吏必望塵請服孫華之徒皆當逺迎然後鼓行而進直據永豐關中自定矣淵至汾隂以書招孫華華來見環又説下韓城遂留諸將圖河東自引軍而西朝邑法曹靳孝謨以蒲津中潬二城降華隂令李孝常以永豐倉降 唐武徳二年秦王世民自龍門渡河屯柏壁 唐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隂地趨晉㑹河中三年使弟克修領彀騎五百渡河克用自夏陽濟留薛阿檀扼津口次同州壁乾坑敗賊於梁田坡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繇韓城煤航渡河入
  犯平陽
  胡盧灘西南二十里汾水經此入河 汾河縣南八里東自稷山界西來南流至榮河汾隂祠下入於河明隆慶四年東徙至胡盧灘 逺亭里胡盧灘堡明崇禎三年建 胡盧灘渡浮橋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馬光逺建 今胡盧灘没於河而汾水黄河交㑹自屬關隘要地
  西磑口入鄉寧路在縣北三十五里有鎮磑堡永安堡河南武備寨南十里唐建 張家崖下堡西南二十五里明崇禎五年
  薛戍堡在小亭村東所以控黄河岸也金皇統間築村寺有守禦官題名
  南午芹堡 北午芹堡 通化村堡 衛村堡
  稷山縣
  玉壁關城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西魏王思政築遺趾屹然後為玊壁渡 玉壁渡西南十二里汾水之隂元魏置關後為渡南有荆平渡西南有楊村渡薛村渡東南有苑曲渡費村渡崔村渡 汾河玉壁渡縣西南八里今廢 通典後周勲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即玉壁城為周氏重鎮齊神武再攻圍皆不克通考玉壁乃西魏大統八年王思政所築齊神武攻圍不克至十二年韋孝寛守之齊神武又攻圍六旬不克 魏大統八年十月齊神武侵汾絳圍玉壁周太祖出軍蒲坂將撃之軍至皂莢齊神武退周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王思政鎮𢎞農以玉壁地在險要請築城即自營度移鎮之遷幷州刺史仍鎮玉壁文帝大統八年東魏晝夜來攻守禦有備卒不能克復鎮𢎞農周太祖命舉代已者乃進所部都督韋孝寛時論稱其為能知人 東魏興和三年十月甲寅齊獻武王圍寳炬玉壁十一月壬午班師 韋孝寛大統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刼盜孝寛示以威信州境肅然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衆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先命攻之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乃於城南起土山欲乗之以入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髙樓孝寛更縛木接之令極髙峻多積戰具以禦之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寛復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飭戰士屯塹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鞴吹之吹氣一衝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毁雖有排楯莫能抗孝寛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之布既懸於空中其車竟不能壊城外又縛松於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并欲焚樓孝寛復作長鈎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外又於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於其中各施梁柱以油灌柱放火柱折城并壊孝寛又隨壊處竪木栅以扞之城外盡其攻撃之術咸拒破之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其夜遁去廢帝二年孝寛移雍州刺史恭帝二年周文帝北巡命還鎮玉壁周明帝保定初以孝寛立勲玉壁遂於玉壁置勲州仍授勲州刺史齊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許之武帝建徳五年東伐齊過幸玉壁觀禦敵之所深歎羨之移時乃去孝寛請為前驅帝以玉壁要衝非孝寛無以鎮之不許孝寛鎮玉壁前十二年後十八年 玉壁城中無水汲於汾齊神武移汾一夕而畢無水而城仍不下是水道尚存也 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甚衆神武恚憤疾發周文下令曰髙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凶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衆悉引諸貴子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 武定四年八月齊獻武王自鄴帥衆西伐文襄王㑹於晉州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十一月班師文襄王如晉陽 西魏廢帝元年以大將軍達奚武出鎮玉壁武乃量地形勝立樂昌胡營新城三防齊將髙茍子以千騎攻新城武邀撃之悉虜其衆 西魏大都督楊忠與怡峰解玉壁圍 隋為髙梁縣後徙汾北故城址尚存 唐武徳二年裴寂與劉武周戰度索原寂敗略陽郡公道宗年十七從秦王討賊王登玉壁城以望謂道宗曰賊怙衆欲戰爾計謂何對曰武周席勝鋒未可當正宜以計摧之且烏合之衆憚持久若堅壁以頓其鋭須食盡氣老可不戰擒也王曰而意與我合既而賊糧匱夜引去追戰滅之
  華峪城西北二十里北齊右丞相斛律光築今為華峪鎮 斛律光寨在縣西北二十里峪口村屯 黄華峪在紫金山仙掌峰間 北齊武平元年冬右丞相幷州刺史斛律光率步騎五萬於玉壁築華谷龍門二城與周宇文憲拓跋顯敬相持憲等不敢動光乃進圍定陽仍築南汾城置州以逼之萬餘戸竝來降附 周天和五年冬齊將斛律明月冦邊於汾北築城自華谷至於龍門六年正月詔柱國齊公憲率師禦之三月己酉憲自龍門渡河斛律明月退保華谷憲攻拔其新築五城出周建徳五年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犄角敕韋孝寛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
  平隴城西五里斛律光築今為平隴鎮 武平二年斛律光率衆築平隴衛壁統戎等鎮戍十有三所周柱國普屯威韋孝寛等步騎萬餘來逼平隴與光戰於汾水之北光大破之俘斬千計 齊武平二年左丞相段韶出晉州道到定隴築威敵平冦二城而還髙歡城在縣西五里齊神武攻玉壁時所築即平隴鎮也 韋孝寛守汾南玉壁斛律光守汾北平隴可稱強對
  呉城堡西十里 下廸堡西二十里胥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于藁設髙厚完固可以備盜
  管村堡東十里 大杜堡東北二十里 小河鎮南十五里 華峪鎮西北二十里 翟店鎮南三十里絳縣
  横嶺關南五十里中條山東南通垣曲縣設巡檢司漢永初五年羌入冦河東至河内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使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堠六百一十六所志於要道以概其餘元初元年春遣兵屯河内通谷衝要三十三所皆作塢壁設鳴鼓 魏肅宗時南絳賊陳雙熾等聚衆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詔裴良為解汾州慰勞使 元至正十八年曹濮賊分道踰太行焚上黨掠晉冀陷雲中雁門代郡烽火數千里復大掠南且還察罕特穆爾先遣兵伏南山阻隘而自勒重兵屯聞喜絳陽賊果走南山縱伏兵横撃之賊皆棄輜重走山谷其得南還者無幾乃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屯上黨塞吾兒谷屯幷州塞井陘口以杜太行諸道賊屢至撃却之河東悉定詔便宜行閫外事 横嶺關巡檢𨽻垣曲 冷口峪南十五里峪中四時常寒路通聞喜留莊隘 沙峪口東三十里壁峰峭絶 陳村峪東南十五里峪在太行中條兩山間路通垣曲縣界帶溪水發源於此 李罕之夜襲潞州入之自稱留後攻沁州執刺史守將送欵於汴朱全忠命丁㑹援之與李嗣昭戰含口不利 葛從周取澤州嗣昭與㑹戰含山執其將一人斬首三千級遂取澤州 唐大順元年潼關防禦使韓建以兵屬張濬伐晉濬敗建自含山遁歸 朱全忠兵欲西以河中節度使王珂晉之壻也恐為患乃顧張存敬侯言以大繩與之曰為我持此縳珂來存敬等兵出含山破晉絳二州遣何絪以兵守之絶晉援存敬圍河中珂告急於晉晉以絪故不得前珂卒降全忠 龎籍司馬池碑先是運兩池鹽率繇蒲坂亂竇津截大陽經砥柱之險路迂且惡至道中有建白開含山道自聞喜抵垣曲比前運減費什六七陜人無賢愚皆推服其功府君未冠獨曰鹽利通流諸夏前之議運者未知此道之便而利人與有而不知知而不為謂前無仁智者乎殆有巨害於其間耳衆皆少之而不然其説其夏山水潰出運車暨人牛漂流者不可勝計道遂廢衆始服焉
  河王峪東三十里 續魯峪東五十里路通沁水縣界兩崖陡峻素稱險隘
  大交鎮東四十里 横水鎮西二十里 鄭柴 南栁吉峪胥去縣二十里 范村寨東十五里築堡
  南樊寨東三十里周二十餘畝 郇王寨東二十五里郇王村東
  垣曲縣
  横嶺關西八十里 縣東南界中條山之要隘也 横山絳縣南四十里東南跨垣曲縣界名大横嶺山亳清河源此
  風山西六十里為横嶺關入口地山多風上建玉皇關帝二廟 轉山西七十里遙連横嶺山勢曲折迴轉水經注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嶺世亦謂清營山其
  水東南流出峽峽左有城蓋古關防也清水歴其南魏肅宗時平絳蜀反丹谷清廉二路險澀不通以
  河内太守源子恭為當郡别將俄而建興蜀復反相與連勢進子恭為持節散騎常侍假平北將軍征建興都督仍兼尚書行臺與正平都督長孫稚合勢進討大破之正平賊帥范明逺與賊帥劉牙奴竝面縛請降 元致和元年九月以汴梁行知樞密院事伊蘇岱爾將兵行視太行諸關西撃河中潼關軍以摺疊弩分給守關軍士 明崇禎七年八月北山賊伏轉山要口劫銀鞘蒲州營都司薛敏忠𠞰之斬三十七級西路始通唐李建中開垣曲山路成詩鑿開青石壁填貯白雲坑
  行臺關金志闗一行臺
  瞽塚山北五十里一名鳴條山相傳瞽瞍葬此墓址尚存諸馮山北五十里相傳舜生此 歴山在諸馮山後巔平廣土人名舜王坪相傳舜耕此上有石碌𥑤數百下有舜井 瞽塚山翼城沁水陽城垣曲四縣交界地也 明崇禎五年十二月流賊紫金梁老𤞑𤞑蝎子塊數十萬衆自陽城來掠瞽塚劉村墱坂陳王二十餘村堡省祭周得英守北山隘口為賊所執不屈死 六年四月賊數萬屯一塚村守東道葉廷桂𠞰之斬四十級賊驚走 八年三月賊千餘自絳縣破馬村堡平陽㕘將虎大威急追至瞽塚村斬一百七十級賊二郎神混天猴二百餘潛伏山谷請降大威行至翼城設計盡斬之 九年十月賊五百人盤踞瞽塚山陽城石鳯臺撫之 十三年饑民數千自陽城聚瞽塚山蒲州營游撃栁如金驅之
  國朝順治十年土賊千餘屯瞽塚山平陽協鎮平之十一年三月陜西許二王世魁據瞽塚山為巢梅大人駐兵瞽塚鎮搜山斬百餘級餘賊皆降 瞽塚渠北四十里
  黄河濟民渡縣南觀下窩以防河禁渡 南三十里黄河北南對澠池
  馬蹄窩明崇禎六年十一月流賊數十萬自濟源至垣曲倐馬蹄窩黄河氷合成橋遂捨垣曲南渡月餘始畢
  五虎澗西南五十里明嘉靖時置千總一員以防礦徒崇禎八年十二月河南流賊聞五虎澗黄河氷合
  成橋大隊自河南府趨北知縣段自宏偕潞澤營防河㕘將和應詔駐河干督兵嚴守積薪焚橋晝夜不少懈賊知有備西走
  上敵原東北三十里宋紹興十年秋七月岳飛使梁興渡河會太行忠義兩河豪傑大敗金人于垣曲即此
  軹關在濟源縣西兩山相夾勢頗險阻戰國時置狐嶺關 邵原闗胥在濟源縣西
  峪村堡 瞽塚村上下二堡在北 東灘村堡 臯落鎮堡 上澗堡 崖底村堡 河西堡 王茅鎮堡在西 青廉村堡 嶺後堡 白馬神頭堡 迎駕寨在縣西迎駕山 六郎寨在縣西南近黄河吉州
  烏仁關西六十里下臨黄河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明一統志闗在州西七十里
  平渡關西北一百二十里下臨黄河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
  壺口西七十里詳大寧顔師古註壺口山在河東 黄光煒壺口賦上寛中狹自髙而下峻如建瓶駛如奔馬洪波急濺驚濤怒瀉聽之若雷霆之鳴望之若虹霓之射兩岸環山河底維石氣常隂沍寒早燠遲每至仲冬之交河氷先結既堅且厚人畜重任徃來無阻孟門山在黄河中流峰壁峭絶
  姚襄城西五十二里 通典故姚襄城在縣西即姚襄所築西臨黄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争之處齊武平二年斛律光築平隴諸戍還復令率步騎
  五萬出平陽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獲其城主儀同大都督等九人捕虜數千人二年二月周遣將攻邊右丞相斛律光先率軍禦之左丞相段韶亦請行五月到復秦城周人於姚襄城南更起城鎮東接定陽又作深塹斷絶行道韶密抽壯士從北襲之又使人潛渡河告姚襄城中令内外相應度者千有餘人周人始覺於是合戰大破之獲其儀同若干顯寳等諸將咸欲攻其新城韶曰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險不可攻就令得之一城地耳不如更作一城塞其要道破服秦幷力以圖定陽計之長者將士咸以為然六月徙圍定陽其城主開府儀同楊範固守不下韶登山望城勢乃縱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時韶病在軍中以子城未克謂蘭陵王長恭曰此城三面重澗險阻竝無走路唯慮東南一處耳賊若突圍必從此出但簡精兵專守自是成擒長恭乃令壯士千餘人設伏於東南澗其夜果如所策賊遂出城伏兵撃之大潰範等面縳盡獲其衆 周天和五年齊人於姚襄築伏龍等五城以處戍卒驃騎大將軍劉雄從齊公憲攻之五城皆拔憲復遣雄與柱國宇文盛於齊長城以西連營防禦齊將段孝先等率衆圍盛營外先有長塹大將軍韓歡與孝先交戰不利雄身負排率所部二十餘人據塹力戰孝先乃止 天和五年齊王憲北攻姚襄城陷之時汾州又見圍日久糧援路絶憲遣柱國宇文盛運粟以饋之憲自入兩乳谷襲克齊柏社城進軍姚襄齊人嬰城固守憲使柱國譚公會築石殿城以為汾州之援齊平原王段孝先蘭陵王髙長恭引兵大至憲命將士陣而待之大將軍韓歡為齊人所乗遂以奔退憲身自督戰齊衆稍却㑹日暮乃各收軍 天和六年齊將段孝先攻汾州刺史楊敷突圍出為孝先所擒 冢宰宇文䕶令中外府水曹叅軍郭榮於汾州觀形勢時汾州與姚襄鎮相去懸逺榮以為二城孤迫勢不相救請於州鎮之間更築一城以相控攝䕶從之俄而齊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惟榮所立者獨能自守
  石梯城州西南百里龍門上口壘石為之東北髙據峻嶺西南俯臨黄河懸崖絶壁百丈有餘非梯莫上一名倚梯城
  牛心寨西六十里臨黄河 金楊貞築橋治吉州址微存
  雲臺郊東五十里 魏五城山胡馮宜都等聚衆於此即雲臺山也 百里候魏都督髙防敗於此 魏肅宗時汾州吐京羣胡薛羽等作逆以中散大夫裴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臺值别將李徳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隂王景和及徳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併力攻逼詔遣行臺裴延儁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悦回成等以妖妄惑衆假稱尊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衆於雲臺郊抗拒王師融等與戰敗績賊乗勢圍城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賊令斬送宜都首又山胡劉蠡升自云聖術人惑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徳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徳龍等乃止景和卒以良為輔國將軍汾州刺史行臺如故都督髙防來援復敗於百里候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聚仍值冦亂城民大饑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饑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正光末汾州吐京羣胡薛悉公馬牒騰竝自立為王聚黨作逆衆至數萬詔聞喜裴慶孫為募人别將招率鄉豪得戰士數千人以討之胡屢來逆戰慶孫身先士卒每摧其鋒遂深入至雲臺郊諸賊更相連結大戰郊西自旦至夕慶孫身自突陣賊王闕郭康兒衆大潰明署州事知鄉寧縣李節亨以西城外地勢最髙防禦為難於西城建敵樓五座明季吉城失守敵樓半傾
  秦王嶺關 馬頭闗元致和元年九月秦王嶺馬頭二關穿塹壘石
  南山溝寨北六十里四面胥石崖壘級以登一人扼吭萬夫莫上刀箭砲石胥不能壞
  竭石崖寨 曹花平寨 樓兒山寨險同南山溝寨趙家堡 白楊堡 榻村堡胥土山削築成堡 桃源鎮 大度鎮 三垢鎮
  鄉寧縣
  龍尾磧西一百里黄河中冬結氷橋路通陜西韓城縣明洪武四年置巡檢司後廢
  香爐崖西一百里
  黄河隘口 香爐崖南至師家灘二十里 師家灘南至石鼻崖五里 石鼻崖南至李家集二十里 李家集南至船窩鎮三里 船窩鎮南至髙石崖五里髙石崖南至橋子溝二里 橋子溝南至乾柴坡
  二里 乾柴坡南至河津界禹門三十里
  禹門西一百里
  萬歲堡西南八十里東北據髙嶺西南瞰黄河絶壁百餘丈舊建堡今剝落
  雙柏樸峪在縣西南有滴水崖文中子洞通稷山縣界齊天保十年二月晉州刺史斛律光率騎一萬討
  周開府曹迴公斬之柏谷城主儀同薛禹生棄城奔遁遂取文侯鎮立戍置栅而還 齊武平二年二月周師來冦遣左丞相段韶右丞相斛律光太尉蘭陵王長恭徃三月暮行達西境有柏谷城者敵之絶險石城千仞諸將莫敢攻圍韶曰汾北河東勢為國家之有若不去柏谷事同痼疾計彼援兵會在南道今斷其要道救不能來且城勢雖髙其中甚狹火弩射之一旦可盡諸將稱善遂鳴鼓而攻之城潰獲儀同薛敬禮大斬首虜仍城華谷置戍而還
  官水峪東一百三十五里
  三官峪東四十五里
  馬壁峪在東南
  上馬臺西南八十里河津縣界
  金剛嶺東北臨汾吉州界近秦王山
  營裏鎮東十里 官水鎮東九十里 西坡鎮西南七十里 船窩鎮黄河岸西一百里
  隰州
  石口則州北七十里繇東北行六十里為横水橋萬山之水胥滙於此又行水石間至石口則關東北道石峽達大麥郊以達靈石東道石峽達康城以達汾西石口一名烏門關元致和元年九月烏門關穿塹
  壘石 趙成侯時秦攻魏趙救之石阿正義蓋在石隰等州界也 康城鎮州北一百一十里 大麥郊鎮州北一百八十里 回龍鎮 西曲鎮胥州北二百里 温泉故縣州北二百里唐置元廢東南十五里為唐廢縣髙唐山以南南温泉也𨽻隰州髙唐山以北北温泉也隸孝義 唐武徳三年劉宏基由隰州趨靈石會秦王師 王崇古嚴防山西内郡疏萬一突入太原則徐溝以南即可直上太行侵擾冀南靈石以西即可南越霍山或繇興嵐寧鄉直入石隰亦可徑出汾西
  仵城鎮州南六十里西北東川河西南隰州河東北蒲縣河東南大寧河西滙於鎮東橋下 仵城堡 後魏仵城郡址 金為仵城鎮興定五年升縣 故仵城蒲縣西北六十三里吉州北六十里後魏置仵城郡及縣
  紫金寨東七十里紫金山上
  義泉鎮南四十里 均莊北四十里 石口子北七十里 張家川堡東九十里 蒿城鎮北七十里 水頭鎮堡北九十里 羅真鎮堡西五十里 辛莊鎮東北一百里 紫荆寨東七十里紫荆山幷有石窰 南孤山堡在州東但頭里 諳真堡在州東
  蒲縣
  黑龍關東南六十里南北依山中通線徑為平陽府要路舊建土城闢東西二門設巡檢司明崇禎時設防禦把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
  國朝順治初裁巡檢西二十里為化樂鎮東十里為張村岔東南二十里為臨汾縣分水舖
  惡野嶺東八十里
  分水嶺東北八十里
  義社東南九十里
  喬家灣東北叢山中
  化樂鎮東四十里 張村鎮東六十里 喬家灣鎮東七十里通臨襄洪趙 薛關鎮西二十里 古驛鎮西三十五里通隰永大 白家莊在南 𡵴峪鎮北七十里通隰州汾西
  大寧縣
  馬鬬關西七十五里臨黄河對宜川境唐置關明洪武二年設舟渡通榆林延綏諸路後舟渡廢舊設巡檢司今裁 昕河西北流至馬鬭關南入於河 鎮關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憑臨馬鬬關 唐志西有馬鬬關渡
  壺口在馬鬭關南二十五里孟門之上禹貢既載壺口即此 龍門飛橋在壺口石峽上元末於石岸鑿孔樹樁繋鐡絙布木板為橋以渡兵今廢
  浮圖結在縣城後北寨之巔北齊河清四年築據險以守隋開皇六年移縣治於此大業中廢元右丞時權築北寨院使李子厚又北倚寨之兩腋南臨昕水接築邑城彎環合抱其形𩔗一人在坐兩袖拱揖故大寧邑治獨異它邑 南寨縣南一里時權據守
  阜城寨西十里 安阜鎮西石城村東 道教寨西二十里 罩籬寨西五十里 仞梯寨西五十里 小馮寨東五里 南堡寨南三十里 東堡寨南三十里 鳯落寨南四十里 髙山寨在孔山巔
  永和縣
  永和關西七十里黄河界渡河即延安府延川縣延綏一作水關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萬厯時水賊竊發設永和關營兵崇禎時西賊賀金龍翻山洞據延綏關隔河近對永和闗復益兵 永和關鎮 五朝志永和有關官 唐志西北有永和關 金關一永和明志石樓縣西北九十里 宋韓絳安撫秦晉將取囉兀城令河東發兵二萬趨神堂新路知太原府吕公弼曰冦必設伏以待我永和關雖回逺可安行無患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伏詔褒之 永和關渡船一號
  興徳關西六十里臨黄河有渡路通延安府
  鐡羅關西南七十里有渡路通延安府宜川縣 鐡羅關渡船一號
  永寧關西北一十五里黄河岸路通陜西綏徳州明一統志永寧關在石樓縣志亦不載 宋志元祐七年以慈州之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此明一統志所本也
  老牛灘黄河中近興徳關
  雙山東南二十五里髙九十四丈逓髙七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盤踞七里經過一十五里兩峰對峙上有神廟路最險隘 雙山寨東二十里天生雙壁如城中通一道峰巔石罅玲瓏自陜西至平陽由此
  樓山寨南六十里有石城明季築
  大寨嶺西三十里西至永和關西北至下呉底村捕狐嶺東南七十里分隸永和大寧有捕狐寨
  桑壁鎮東五十里 岔口鎮北四十里 劉臺鎮北四十里 烏門里北二十里 南樓里南七十里 前乙度西七十里 後乙度北七十里










  山西通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