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2

卷三十一 山西通志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十二
  水利四 津梁附
  朔平府
  右玉縣
  右玉沙塉强半諸河雨則瀑漲旱則涸竭難以漑地朔州
  舊志御井州北古城内南井南門内西井西門内東井城東南隅朔州井水胥苦澁獨四井水清味甘居人汲飲
  沙楞河州東南三十里晨夕上潮流經賈家莊居人舊引以漑田
  盧時泰西闗外古城水利碑記小北岔口一帶兩山雄峙水勢乗雨而來若不設隄防則奔潰四出而此山以東朔城以西地皆沙瘠歳苦狂霾惟雨後山水所到膠泥隨湧能使風伯不災播種無患故昔人於各要害處築堤以殺其勢濬渠以導其流歳久圯壞庚午刺史翁君應祥條上水利直指胡公良機大中丞張公宗衡捐公帑遂克鳩工中間為拒水及分水𭐏者以十數若石莊窩四水梁則阻水東北而行若高家莊寺家莊并岔道則分水南北而行若化家莊村東抛荒地則又引水各分地如石夾處古城口俱設有䕶城𭐏又開濬小渠二百餘丈曲折導行歸於溝洫而復䟽其出口俾總滙於城之西濠使禾受灌漑而闗廂無衝嚙
  馬邑縣
  漢志隂館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
  左雲縣
  左雲高山峻嶺沙塉强半雖有數水不能漑田
  新志頭道河發源縣南三里站馬溝明副總兵趙岢濬之邑中畦畆灌漑多資焉
  平魯縣
  平魯縣地處叢山民田惟藉雨露
  新志海子窊北十五里有水磨
  石花井西北三十里迎恩堡二墩村深四丈附近數村胥汲飲焉
  平魯縣東南數小泉雨多始流旱則止西北數泉繇七墩大水口流出邉外至附縣諸水遶澗穿石㑹流成河北經右玉縣界流入兎毛河
  津梁
  右玉縣
  萬泉河橋在殺虎堡西一里兎毛河上東西長五丈中設甕門九窰十八洞橋首尾各建甎樓一座明萬厯間重修後半衝圯
  牛心堡橋在牛心堡西雍正八年
  陡溝橋在牛心堡西康熈元年劉應詔建
  寡婦橋在牛心堡西康熈二十一年寡婦田氏建雍正五年重修
  廣義橋在殺虎堡南門外
  寡婦橋在殺虎堡南六里
  三邊橋在殺虎堡南五里順治間建康熈間重修三道溝橋在北十二里雍正元年
  石橋二一在南門内一在南門外
  朔州
  利渉橋在州南宋朱弁有記後設木橋
  馬邑縣
  洪濟橋在縣正西
  石橋在縣東門外
  桑乾河橋在西門外康熙丁巳年邑人張志詠建恢河橋在東南四十里康熙三十七年建春氷開合最難渡橋成利濟
  左雲縣
  三台橋在高山堡西五里
  石橋在南門外數武
  平魯縣
  普濟橋在井坪城南門外
  太平橋在西門内澗道上明𢎞治間指揮燕瑛建五橋後存一康熙間叅將魯與重修
  寜武府
  寜武縣
  寜武二馬營三馬營田六七十頃藉汾水之潤
  寜武諸屬四靣胥層巒峻嶺田在山坡少渠道
  灰河水東流經城西南舊有䕶城石堤後城西半圯城南盡廢
  漢地理志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過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
  宋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寜化軍汾水漲壞北水門山石摧圯軍士有壓死者
  偏闗縣
  舊志後海子水泉堡城西南入紅門口者取汲焉口外附垣又有南海子官道旁
  大泉溝北七十里中有泉遇大雨合紅水溝折入闗河
  寺兒溝東四十五里接大泉溝盈涸無常
  海子溝東二十里泉湧如海
  馬圏嘴溝南三十里本龍眼泉繇樊家墕溝岔樓連火頭溝水北入闗河
  迤溪溝南三十五里東西長二百里
  弔子溝東一百二十里直接邉外曲通闗河偏闗少水利而諸溝亦行水道也録之
  神池縣
  神池田在山坡
  新志義井河縣西四十里水久涸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聖祖仁皇帝西巡駐蹕於此水陡漲牛馬駱駝胥飲足次日仍竭因名興隆河
  五寨縣
  神武川發源神武鎮口山流經城東水磨園畦於是乎頼繇沙泉漸入河
  五寨田在山坡
  津梁
  寧武縣
  舊石橋在城西闗水口
  偏關縣
  通真橋在縣治東門外明嘉靖十八年總兵祝雄建國朝康熙四年太原糧㕔王維秀重修有碑記
  通濟橋在縣南迤東五里明嘉靖六年守備張縉以僧仁安創建
  廣濟橋在通濟橋東百歩土人又名大橋為府省通衢明嘉靖八年守備薛昻建
  國朝雍正元年被水衝塌十年縣民吕玫石秀捐募重修
  鞏西橋在縣城西一里土人名西溝橋明嘉靖二年守備崔堂建鞏固形勝闗鎻風水上建玲瓏飛樓環眺山河為闗西勝境年久傾圯
  永濟橋在縣城西迤北一里明天啓三年兵備楊若予同㕘將盧晰建年久被水衝塌
  控北橋在永濟橋北半里明萬厯六年盧友竹建寜邉縣在縣屬老營堡西門外徃來通衢雍正六年老營堡人重修
  神池縣
  喬官莊小橋在縣西八十里康熙五十三年鄉民張鉉等募建
  趙官莊小橋在縣西七十五里雍正三年鄉民高溥等募建以上二橋俱係塘驛大路
  五寨縣
  長城梁在縣南五里
  鎮口山大橋在縣東南距城五里
  二道河石橋在縣東距城三里康熙五十二年居民修建
  官莊橋在城東北六十里徃來通衢
  郭家河兒橋在城西北三里徃來通衢
  石橋在縣東闗外康熙五十五年改建縣民募修店坪山橋在城南四十里深溝峭壁賴以渉險
  澤州府
  鳯臺縣
  鳯臺田在萬山間惟恃雨澤卽山水漲發旋起旋落無繇引渠諸屬胥同
  舊志雙泉城東三十里白湍奔流自為潭渚引渠漑田亦成水利
  源漳水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東入丹水可引漑田 宋郭諮知潞州言懷保二郡傍山可以植稲定武唐河直抵瀛莫間可興水田即丹水源漳水之利也丹河明俞森丹河用水議小丹河原分大丹河之支流而小丹河兩旁董下三郭等河亦各分大丹河之餘流其後北河運道資小丹河之水以濟之以小丹河之下流通入衞河也至董下三郭等河其最寛者止五六尺最深者亦不過三尺下流入沁不通衞河至大丹河平時安流山水暴漲則水高丈許從未嘗渴乏使全入小丹河也今各渠盡塞大壩横築以小丹河而受大丹河之全流且斗門折卸維艱而今已盡拆董下三郭二河已盡引入石斗門大丹河將絶流矣宜撤去大壩謹䕶斗門啟各渠口以為灌漑之資且防暴漲之患又或令濟漕四日民間用水一日候漕艘過盡始寛水禁
  高平縣
  舊志長河縣東北南流入丹水河可資灌漑
  唐貞元元年令明濟引丹川入城號甘泉
  唐武少儀移丹河記潞州屯留令平原明濟假領兹邑度高下之勢相引决之冝有丹水者始自縣之西北山源高而𣲖平可議壅以導爰儲薪芻具畚鍤量功命日使里人樂助始瀦流而為潭因䟽渠以達郭築防以補其䧟隟刳木以導其險阻脉分枝散貫邑周閭瀰瀰苔草之間隂隂槐栁之下遂使家開沼沚户植芰荷濫觴可以寄傲垂釣可以烹鮮
  張四維河内縣河渠記沁水自太行南出繇枋口而東㑹堯王泉水又東丹水注之沁水漑田葢久其易枋口以石門則自魏典農中郎將司馬孚始後一見於河陽節度使温造嘗奏開懷州古秦渠枋口堰漑濟源河内温武陟四縣田五千餘頃再見於元懷孟路總管潭澄令民鑿唐溫渠漑田然皆沁水也其鑿丹河以利民不知始於何代考郡志所載沁水凡引為支河者五丹水凡引為支河者十隆慶丁邜懷守文安紀大夫誠開創渠河六在沁水曰通濟河曰廣惠北河南河在丹水曰康濟河曰普濟河又引堯王泉為惠民河此可徵丹沁二河之利
  朱之蕃唐安鎮石堤記高平水源發空倉山者滙為大河經唐安鎮之南夙苦漲溢義民陳騫創石堤患稍紆顧堤僅四十丈歳久齧蝕馮公春卽陳堤擴之長八十餘丈高濶咸倍於昔堅固有加自萬厯庚寅迄今二十年而河水屢發竟不能為患
  郭公堤縣城北元尹郭質築故名明知縣栁豸築栁公堤高平逼西山時有水患明知縣劉大實築堤以禦而水泛土潰萬厯元年知縣李楨鑿濠引水繇南之東抵龍曲村㑹入丹河築浚水橋於南闗外以通徃來
  陽城縣
  舊志蘆河古陽泉水也水口出鹿臺山自沁水縣樓子坡經縣西北芹池劉村蒿谷美泉孔寨入於沁可引漑田
  盤亭河源出析城山麓㑹諸澗水注於西南兩岸石田可資灌漑遶王屋入濟源境則水利興焉
  陵川縣
  舊志平田水縣東南九十里地多松栢居人借之作香磨以利生
  沁水縣
  沁水田胥在坡崗高阜雖有沁河向無渠道陽城同舊志蘆河縣西南十里源出鹿臺山入沁漑田梅溪縣西北三十里
  沁河在懷慶府城北二里枋口泉在濟源縣東北三十里兩山之間沁水經焉舊以枋為門故名晉司馬孚壘石為之又名沁口
  魏司馬孚請治枋口表臣被明詔興河内水利臣旣到檢行沁水源出銅鞮山屈曲周迴水道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霈雨衆谷走水小口漂逆水門朽敗稻田泛濫歳功不成臣輙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方石為門若天亢旱增堰進水若天雨霖陂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特出臣表勅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
  隋開皇時盧賁為懷州刺史決沁水東注名曰利人渠又𣲖入温縣名曰温潤渠以漑舄鹹人賴其利唐河陽節度使溫造奏復懷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漑濟源河内温武陟四縣田五千頃
  明萬厯時河内知縣袁應泰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漑田數萬頃
  津梁
  鳳臺縣
  晉南第一橋在南闗白水河上
  通濟橋在西北大陽鎮
  長橋在縣西周村鎮
  雙李橋在東北巴公原南
  通懷橋在縣南小箕村
  雙橋在北十五里雙溝上
  七嶺鎮橋在東十里溝澗上成化六年知州陳登重建景德橋在西闗溝澗上金大定間知州董仲宣建一名沁陽橋
  景忠橋在東闗溝澗上元至正間建一名永濟橋常澗橋在東三里
  高平縣
  浮雲橋在西北五里丹河上洪武七年知縣姚思恭建後改名迎恩橋在東闗
  通濟橋在南二十里晉豫孔道也明萬厯三十三年民許朝家建歳久頽折
  國朝雍正十年知縣胡正履偕朝家孫貴重修邑人牛道逺記
  老金橋在南十五里喬村驛
  横澗橋在南三里相傳楊道人建邑人龎太樸記許河橋在南二十里水村河
  永濟橋在縣東北換馬鎮明𢎞治四年建
  浚水橋在西闗明知縣李貞建有碑記
  崇正橋在縣唐莊梨園之交明知縣許安遇建知縣洪聲逺任大僚繼修
  陽城縣
  大石橋在東門外明宣德十年知縣劉綱建
  通驛石橋在下孔里村
  小石橋在東二十里
  觀音石橋在栅村東
  吉莊石橋在水磨頭東州人白所蘊建
  潤城津
  沁渡津
  王村津 胥沁河渡也官舟一
  陵川縣
  蒲水橋在北二十里蒲水村河上
  通文橋在城東南隅金時孔廟在焉故名
  永利橋在西十五里魯山村邑人曹延庚延喜建通濟橋在南馬鎮西
  獅顧橋在東三里
  沁水縣
  曲堤渡在縣東
  鄭莊渡在縣東
  武安渡在縣東南
  蒲州府
  永濟縣
  永濟洓水河繇五姓湖流入境後五姓湖以寛廣漸至乾涸不能下流水不入永濟者已數十年矣至於永濟渠湮塞歳久其中條山諸泉澗上流下接乃自然之利經越村莊民資灌漑胥無阻滯
  永濟民多畛旁䟽井用轆轤轉運循渠灑潤大槪與虞鄉同
  舊志涑水渠東三十里唐貞觀十七年刺史薛萬徹開今涑水自臨晉入姚暹渠同滙於五姓湖至蒲州大澗入河姚暹渠在東三十里臨晉至縣大澗入於河
  永濟渠在州東大通廂内溥惠渠在州北復安里古城下廣一丈西通濠隍胥知州許鵬以州城東原溝阪深浚大雨輙壞田稼兼積水通衢故開二渠後多湮
  青渠在東北四十里南通五姓湖史記戰於青渠之原卽此
  大水澗在南十五里地名大谷北入姚暹渠
  白石澗在南十五里地名韓陽西入於河
  臨泉澗在南五十里地名胡營南入於河
  玉泉澗在南一百二十里地名南張至永樂鎮漑田餘入於河
  寒谷澗在南一百里地名觀後南入於河
  以上諸澗胥源出中條山
  周保定二年正月初於蒲州開渠以廣灌漑
  宋陜西轉運使薛顔卽蒲津開北㟁釃上流為支渠以殺水怒河中浮橋乃不為水所敗因取渠水漑其旁田民頗利之
  宋紹聖中知河中府游師雄自中條山下立渠堰引蒼陵谷水注之城中人賴其利
  古䕶城堰西門外北起古官道灘角南抵河瀆廟西抵河岸袤四百餘歩高一丈濶二丈五尺明萬厯庚辰重修砌石堅緻東䕶州城
  連城堰濶一丈長三十丈
  横渠堰濶一丈長三十丈後湮
  玉龍堰濶一丈長五十丈
  以上三堰胥明知州許鵬築以障永濟普惠等渠水勢後多湮
  史魯石津記蒲城瀕河東東高而西下水滸之堤卽城垣之壖時湍悍衝激則潰齧石菑而垠㟁傾頺路為陿阨甚者浸及垣地矣正徳己夘㕘議王公天瑞得石八千餘片築堰長二千五百尺
  鍾羽正王基行狀庚辰陞㕘政治蒲州州並大河一日河忽南溢且抵城聲如霆震城中皆驚號公於崩處見石堤横亘葢逺古以䕶城者遂建議接而増之自城抵首陽之麓蜿蜒如游龍河自是不為患宋太平興國六年河中府河漲䧟連堤溢入城壞軍營七所民舎百餘區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河決河中府白浮梁村
  明隆慶四年蒲州黄河泛漲自是河徙而西移大慶闗於河東
  東魏屯軍蒲坂造三浮橋以渡西魏大統四年造浮橋唐開元九年新作蒲津橋宋祥符四年改蒲津橋曰大慶卽今朝邑縣闗名元豐六年命河中府修河梁堤㟁
  越城北門外周一百三十歩西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為防按大統三年十月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伐東魏秦州降遂畧定汾絳則四年造橋以通往來九年築城以防越渡故以越為名舊説魏豹築非也
  唐志河西有蒲津闗一名蒲坂開元十二年鑄八牛牛有一人䇿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㟁以維浮梁十五年自朝邑徙河瀆祠於此
  通典河東有蒲津闗後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為防大唐開元十二年河兩㟁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其牛下並鐵柱連腹入地丈餘并前後鐵柱十六通考同
  張説蒲津橋贊河上有三橋蒲津是其一又曰開元十有二載飛亷熾炭祝融理罏結而為連鎖鎔而為伏牛偶立於兩㟁襟束於中潬鎖以持航牛以縶纜亦將厭水物奠浮梁又䟽其舟間畫其鷁首必使奔澌不突積凌不壓閻伯璵河橋賦條山左臨高嶂東連於渤海晉闗右抱浮梁西截於長河
  蒲津歳河水壞梁吏撤笮用舟邀丐行人㑹昌元年節度使李固言至悉除之
  宋時蒲津浮橋壞鐵牛皆没水中陜西都轉運使張燾令列巨木於岸以為衡縋石其杪挽出之橋復其初宋真宗次河中觀鐵牛作詩嘉祐八年秋水漲梁絶四牛沉没正定僧懷炳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木鈎牛徐去土浮牛出止得其三得牛而梁復成詔賜懷炳紫衣
  宋熙寜八年八月知河中府陸經奏管下淤田約二千餘頃下司農覆實
  宋知河中府晁補之修河橋以便民
  呂柟開閘記嘉靖辛丑秋趙君伯一名統守蒲郡定策曰若有不虞閘河引水周流於隍數萬甲兵不足懼也乃計地定功計民定役西北建閘高於河身西南合河隍深且將至泉三月功告成
  臨晉縣
  臨晉縣姚暹渠分入虞鄉涑水河與虞鄉分界瀕河民田雖資灌漑皆獲自然之利未設渠道
  臨晉畦旁開井畧同虞鄉而水性多寒灌漑之利少不逮云
  舊志桑泉東北十五里帯村里北社村是其地也泉久湮康熙十二年知縣潘士瑞掘尋於東北溝得甘泉欲䟽鑿西行資民灌漑尋中止
  魏青龍元年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漑田數千頃國以充實焉
  隋文帝時刺史楊尚希引瀵水立隄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
  虞鄉縣
  舊志姚暹渠南五十里
  王官谷南十里水繇故市鎮西北渠入鴨子池可灌谷口故市等村地
  瀑布泉王官谷内天柱峰傍東西二瀑合流出谷口居民就地逺近引以漑田引水之法以時刻記名一分水宋虞鄉令俞充東渠亭詩註王官谷東西二渠水自司空表聖定法谷中人以時用至今不廢今王官之水以分計者一百一十有九焉
  石佛寺谷南三里中條山麓山水北流遶城東惠澤橋下經申劉二營入鴨子池寺西小流卽繇栢梯楊趙二村入鴨子池可灌城東西諸村地
  風伯峪水繇新渠過申劉二營入鴨子池可灌峪下村地二峪口水繇張坊村胥村麻村等橋入鴨子池可灌峪下村地
  張家窰水城西南灌窰左右繇坦趙楊趙二村入鴨子池黄家窰水灌窰左右繇新街村北注五姓湖東西二源頭城東南一里水泉數十流衍二村左右四時不涸餘瀝繇城東橋下入申劉二營
  鴨子池北九里姚暹渠南中條山北水漲鳬雁羣集故名水滿卽繇大小王朔東西平壕孫常等村橋下入五姓湖池為王官諸谷新水河經流所注之處
  隋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濬永豐舊渠兼築隄堰自安邑楊家莊西至臨晉五姓湖以入於河客水有所歸鹽池患息而民田亦紓衝決之虞至今名其渠曰姚暹集
  涑水河故道自坈頭鎮西南合姚暹渠水入五姓湖明𢎞治十六年巡鹽御史曽大有以姚渠首中太狹涑水䦨入為鹽池害䟽請濬河八十里自猗氏崔家灣開引稍西經智光水頭觀底胥村城子埒勃落頭諸村直入五姓湖達孟明橋入黄河
  涑水河繇猗氏邸家營智光達臨晉水頭以及五姓湖四十里而近水所經注皆資灌漑舊繇邸家營南注可灌裴坊南村坈頭以南諸村地繇邸家營西流可灌水頭觀底胥村城子埒勃落頭以南諸村地今題准建閘逺近胥獲水利五姓湖西北二十五里
  為涑水姚暹經流所注之處
  蘆子泉在搶峰西北麓今寺僧居民引以漑田中條山王官峪張家峪石鹿峪黄家峪瀑布泉蘆子泉等澗水引漑山下田獲自然之利不煩䟽濬至姚暹渠南堰鹽池所係未能引漑而北堤設渠口以次滋漫至涑水河南屬虞鄉北屬臨晉近按地勢之高下議定渠口遇水漫田繇上流横築土壩壅水澆漑漫足開壩填渠以次引漑虞鄉額分水葦地不越二十頃而南逼中條北遶涑水皆因地勢以為蓄洩涑水之利不能越姚渠以南渠南㟁全資山泉其達而不能徑達卽皆於畛旁䟽井用轆轤轉運循渠灑潤炎夏雖非旱魃村間汲井晝夜不息至於山泉流灌分刻判畆絲毫無越畔
  唐貞觀十七年蒲州刺史薛萬徹於虞鄉縣北十五里開涑水渠自聞喜引涑水下入臨晉
  宋淳化二年四月河水溢虞鄉等七縣民饑
  虞鄉因河水溢而饑是河水逆行至五姓湖涑水也
  臨晉縣志孟明橋一帶苦為蒲民壅塞種田湖水泛溢東没鴨子池則楊趙申劉諸營遂受其害矣明朱實昌濬姚暹渠記姚暹一渠所以受諸山谷之水繇苦池入五姓湖以達河自唐以來湮没至今予使加濬焉渠中廣三丈兩㟁各高二丈為堤堤之上廣二丈東起安邑苦池西抵蒲之黄河長二萬丈有竒通役夫二萬人人四十日為工八十萬而城堰之功又半之
  呂柟王官谷記至故市西折而南谷水北流入市問即貽溪也沿溪南行五里至谷口
  猗氏縣
  舊志黒龍潭在西南二十里久湮邑人王含光濬之引渠漑田
  南澗距栁堤數武涑河故道也流泉十里荷稻相間後寖廢
  明修涑水河記鹽池勢下諸水易以入𢎞治甲子侍御曾君世亨以涑水河歳為池患請發河南平陽二郡民夫䟽鑿濬導湯君新之來代掣水修堰其功最焉寗君又來代功告厥成先是水繇地穴伏流入池堤堰旣堅穴以堙塞至猗氏西南十里地名崔家灣水奔注硝池入於鹺海不惟池受其患而民廬田畆亦蕩然無餘則河道䟽通其績𢡟矣
  張璞濬築涑水崔家灣記涑水迤邐東來過猗而河身中高漸就平衍夏秋恒雨百里一壑水激湍決㟁沙善崩河堧西南尤窪下衝斥最劇先是水故南去而鹽池在下流之左設泉潦不時則繇小池而入處必趨之勢矣自改濬而西百年利益當日號召分陜左右大河南北合三藩人力始告厥成故有堤以障故道曰崔家灣水至此方直下迅馳而人力且將扼其吭一擲而西浪擲沙飛沮洳齲損故堤時廢時築隆萬間蓋屢築之順治庚寅秋猗令高君累土塞渠挽南倒之波立中流之㟁又創鑿上流别為導引緩其轉曲先水勢而殺其力庶永免齧決矣
  郭為觀涑水故道考按桑欽水經云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又西過周陽邑南又西南過其縣南又西南過安邑縣西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於張陽池酈道元注云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涑川又西逕仲邮𨜩北又西逕桐鄉城北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以上皆今聞喜縣境涑水又西逕王官城北又西南過安邑縣西以上皆今夏縣境葢古安邑即今夏縣禹王城故址漢晉以來無夏縣之名至隋始分置夏縣而移安邑於今治不然則注謂過安邑西者將直入鹽池乎涑水又西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水此則今安邑境而鹽池水卽今北引之姚暹渠水也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又西逕郇城此則今猗氏境葢涑水自安邑北相鎮之西入邑境鳴條岡至此而伏故涑水自李漢郭村之間折而南順治中郭村人嘗掘地見大石橋懼不敢發葢其故道也又折而東南經張河孫塢等村其地今猶謂之張河灘又折而西南歴楚侯王鑑張嵩諸村故迹宛然俗稱菅溝卽注所謂逕猗氏故城北者也又西南經太侯上莊即解之南扶等村境郇伯故城在其北卽注所謂西逕郇城也自此而西南逕臨晉之卿頭等村入五姓湖皆古解縣境卽注所謂西逕解縣故城南又西逕瑕城者也五姓湖卽經所謂張陽池也此涑水故道也厥後司鹽者慮其浸没鹽池引而之北自北相鎮之西北開新道西行經三里高頭里原頭水南香落等村至何家莊南地名崔家灣者折而南經祁村及臨晉之南村卿頭等村合姚暹渠入五姓湖雖世代莫考然故老相傳猶能道其䟽鑿之槪焉此涑水初改之道也至明𢎞治十六年巡鹽曾大有復慮害鹽䟽請西浚新道八十里自崔家灣引而西經祁任智光等村歴臨晉境至蒲州孟明橋入河是為涑水新道云舊縣聞喜西流經猗氏縣南六里迤入臨晉界
  曽舜漁洓河橋記涑水自夏之小水鎮而西綿亘二百里始入大河北過鹺城距城僅半舎又西流十里餘為猗之近郭而涑且過之淫雨為潦行役多阻予檄建橋長一十一丈廣容二軌高二尋有竒
  國朝雍正七年侍郎韓光基䟽查涑水一河發源於絳縣歴聞喜夏縣安邑猗氏臨晉由五姓湖而達於黄河自猗及臨沿河居民均資灌漑葢縁涑水渾濁每當凍河開河之際田畆一經灌漑肥饒倍常故愚民混行私決堤堰横築土壩擁水漫田以致餘流南注淹及石橋等窪下村莊且上河村莊築壩截流下河村莊竟不能受涓滴之惠前經奏請建閘築堤以防水勢但查所建四閘猗氏地方有二一在邸家營一在南智光南智光一閘水勢稍緩不致衝決窪下田畝尚可藉以灌漑邸家營一閘河高地低正當急流衝射之處修培不繼以致漫淹斷宜堵塞仍加月堰幇䕶方可無虞其臨晉二閘建於水頭及城東城西村莊地方河低地高旣不能洩水水又不能灌田實為虛設臣等親往查勘訪詢居民併行令河東道悉心酌議擬於邸家營至河西村一帶地方酌量逺近於堤外量開河口河身量築土壩擁水入渠使民挨次灌田灌足之後即開壩下流俾得均沾其惠併將河道淤淺處挑濬遇夏秋瀑漲便可暢流歸湖至應開渠口及築壩之處俱勒石定界責令地方官按時稽查併於村民内設立堰長輪流管約不許私決爭越及壩水專利如違按法責懲臣等復委河東道楊應琚親歴沿河各村咨詢士庶人等俱各踴躍懽忭情願於農隙之時挑濬河道加築堤堰仍各裁樹以固堰堤如此酌定渠壩旣有一定之規百姓永杜私決之弊石橋等村亦得免漫淹之患
  萬泉縣
  萬泉縣東澗西澗胥涓流也難以開渠流數里輙入沙土難以修築居民僅供汲飲灌漑旬日不雨輙欲涸其利葢微
  舊志東澗東門外民咸汲用引渠漑蔬
  西澗西門外灌漑之利不及東澗
  雙泉介山東麓栢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足一在山半歳旱不竭逺近居民利賴之
  漉漉泉東四十里稷王山下近山居民多缺井咸逺汲之穆公井邑以泉名雖繇東谷多泉實志水少也城故無井率積雨雪為蓄水計或以甖瓶盎桷取汲他所往返動數十里擔負之難百倍厥力葢井深百丈淺者亦八九十丈且一井之費不下數十金甚至掘之而無泉故井養之利缺焉嘉靖間三原穆伯寅出按山西行部到縣亷得乏水情狀乃檄稷山令賈憲往董其役掘止三十丈而及泉不踰月工竣且水清冽而甘甲於他井爰名穆公井喬宇記
  榮河縣
  舊志泉四一在南屈村一在北辛莊一在孫石一在王信村皆可漑田頗為民利
  瀵魁泉在南趙村洳澤方丈無所云濆沸湧出水口如車輪者毋亦歳久壅塞䟽鑿有待而西濵黄流彌望斥鹵縱有佳泉無所用之矣
  史記河渠書漢武帝時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歳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漑皮氏汾隂括地志汾隂故城俗名殷湯城在蒲汾隂縣北九里漢汾隂縣下引河漑汾隂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韋昭曰音而縁反謂縁河邊地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漑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榖從渭上與闗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歳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索隠其田旣薄越人徙居者習水利故與之而稍少其稅入之於少府
  隋開皇初蒲州刺史楊尚希引瀵水立隄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
  汾河舊在廟前鎮北汾睢古祠西廟下防守臺入黄河明隆慶中移辛莊防守臺北河津縣胡蘆灘入黄河繇是汾河不入榮河境矣
  津梁
  永濟縣
  蒲津渡在西門外卽古蒲津闗今名大慶闗
  風陵渡在南六十里黄河北㟁
  永樂渡在東南一百二十里黄河北㟁路通河南閿鄉縣
  孟盟橋在東十里秦將孟明伐晉濟河焚舟盟師必克故以名橋
  通濟橋在南十里鐵罏舗前
  廣濟橋在彌勒洞前康熙六年泫照募建石橋三眼平政橋在南五里
  天市橋在迎西門外
  蒲津橋在西門外橋跨黄河即唐明皇所製浮橋也後廢
  臨晉縣
  吳王渡在西三十里黄河東岸洪武四年置廵檢司又南為甲馬營渡
  城子埒橋在西南三十里通運城鹽車官路
  觀底橋在東南二十里奉仙宮東官路通衢
  水諡橋以下三橋胥跨涑水
  城東橋
  城西橋
  虞鄉縣
  勃落頭橋跨涑河
  胥村橋跨涑河
  白坊橋跨涑河
  土橋跨姚暹渠
  杜家營橋跨姚暹渠
  涑水橋在坈頭村
  五里橋
  大小王朔橋
  東西平壕橋
  東西屯橋
  張坊橋
  府村橋
  猗氏縣
  涑河橋在東南十里乃行監道也明巡道詹思虞建國朝康熙四十三年喬士容重修
  廣惠橋在東門外萬厯間知縣黄道見甎修
  永濟橋在西門外
  原頭橋康熙四十一年知縣陶自悦建
  香落橋在西南四十里順治九年陳湛念子適月繼修萬泉縣
  永利橋在西門外唐時建明嘉靖初知縣王大節重建修撰呂涇野副使秦昻記隆慶中李廷陳易以石
  永安橋在西二里元泰定初知縣楊時聰建明嘉靖初水圯知縣王大節重修
  永濟橋在皇甫村西
  榮河縣
  新口渡在北十里廟前鎮西
  白馬渡在南十里元尚書范國英設
  汾隂渡在北九里后土廟前金南陽郡王代祀汾隂所設以通秦雍路
  惠民橋在縣南百峪口明正徳十一年知縣馬安建通濟橋在南十里番底村亦馬安建後胥廢
  遼州直𨽻
  遼州漳岸兩岸胥亂石無可開濬民田皆在萬山中舊志漳河起自州西一百里入賦嶺經州城南千畆泉一名千畆原州東南三十里
  漳河漂城漂地卒無寜歳深為州害
  和順縣
  水井溝在東北三里即古玉津泉也源雖涓細亦資灌漑
  舊志竒泉在合山懿濟聖母顯澤侯坊石橋下泉流湧出足供十餘村汲飲歳四月四日四方雲集泉涸不流衆呼佛拜禱山中聲如大風泉復湧出縣志和順地寒土薄襍以磽礫水注其中旋為泥淖且堅實矣故雖兩漳環抱無所用之其他山溪野泉所在多有但遇暴雨霪霖峻山陡澗湍激奔流禾苖且被衝沒矣何利之足云
  榆社縣
  儀川河二源一出縣東武鄉嶺下一出縣東北狼兒嶺下胥經王景村合流入漳河兩岸胥石澗無可開濬榆社田胥在疊崗間
  舊志東滙泉在東五里水甚盛舊有大谷民佃種治為稻田後廢
  藍玉泉在東四十里藍玉寺下形頗高可以漑田漳河每遇霪雨洪濤怒浪漂塌民田地址盡為河伯鄉
  儀川河氾濫為災任性漂塌
  津梁
  遼州
  翻轅嶺橋在翻轅嶺
  黄漳橋在黄漳村
  突堤橋在北五十里
  東五指橋在東八十里
  羊角橋在東九十里
  粟城橋在東四十里粟城村
  通濟橋在陽和門外一名陽和縣
  永濟橋在南火神廟嶺
  通晉橋在西門外
  七里橋在七里店
  梁峪橋在州南
  小石橋在西四里
  和順縣
  東河橋在邢村
  南河橋在㸑村
  通濟橋在北二里漳河清淺可揭無容以石砌橋三橋胥架木也
  榆社縣
  雲簇橋在西三十里
  峽口橋在西八里
  北馬澮橋西南二十里西南二十里有南馬澮橋南村橋在西南三十里
  桃陽橋在西二十五里
  韓村橋在南三十里
  東周村橋在北十里
  沁州直𨽻
  沁州民田多在山坡舊無渠道
  舊志甲水在山水里居民引以漑田
  東泉在州東南八里味甚甘民利之
  湛泉在州西半里旁多園林周圍數泉環繞圃人利之
  崔銑沁州水田記歳丙申御史趙子下知州王良輔襄事導漳泉自柯山南至於張仙祠溝斷之横木乗溝空其中引水又南至於交口灌田四千畆導甲水自溪亭東南至石陀遂鑿石渠至甲里灌田三千六百畆道清源自亦山灌田三千畆葢達於官郵圍水環流往沁止播菽穀新田皆種秔畆收二鍾有竒劉光蔚石堤記城西北隅沁水南來日夜嚙其下舊有石堤捍蔽歳久衝激程侯築石堤長六十二丈髙一丈二尺
  沁源縣
  沁河渠發源河底村距縣一百二十里諸村設渠水散渠中順水流上下引漑
  龍頭村渠漑地四十五畆
  閆寨村渠漑地三十七畆
  王勇村渠漑地四十二畆
  小章村渠漑地二十五畆
  羅家莊渠漑地四十七畆
  河西村渠漑地七十五畆
  石𥕥村渠漑地七十五畆
  安樂舗渠漑地三十畆
  紅林村渠漑地五十畆
  下栁村渠漑地六十三畆
  長樂村渠漑地五十畆
  李家莊渠漑地四十一畆
  有義村渠漑地三十九畆
  麻卷村渠漑地七十二畆
  賈家莊渠漑地八十三畆
  琴峪村渠漑地三十二畆
  侯璧村渠漑地二十四畆
  官軍鎮渠漑地五十七畆
  張璧村渠漑地三十畆
  白狐窰渠漑地四十畆
  化峪村渠漑地四十五畆
  交口村渠漑地九十一畆
  作平村渠漑地二十畆
  秦家莊渠漑地四十畆
  陽城村渠漑地三十七畆
  石臺村渠漑地四十七畆
  琴泉村渠漑地三十三畆
  小里底渠漑地三十二畆
  姚璧村渠漑地二十四畆
  東村渠漑地七十畆
  大道村渠漑地五十畆
  行村渠漑地二十三畆
  李元村渠漑地三十一畆
  下莊村渠漑地一十七畆
  李成村渠漑地三十七畆
  中峪村渠漑地四十畆
  南石村渠漑地三十五畆
  北石村渠漑地一十九畆
  霍登村渠漑地一十七畆
  馮村渠漑地四十六畆
  江莊村渠漑地三十畆
  董家村渠漑地三十一畆
  柏子村渠漑地三十三畆
  以上共渠四十三道漑地一十八頃
  舊志沁河史稱隋大業四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入御河漑田二千餘頃乃沁源當隂澇山水泛漲衝没民田沿川一望沙石遍野非水之利於河南而不利於沁也良由勢險難隄耳
  漢志注穀逺縣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懷州武陟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里
  武鄉縣
  武鄉民田多在山坡舊無渠道
  舊志長樂里在東二十里内監張村有石牛泓深不可測其水可漑田
  河西村桑麻鬰茂
  漚麻溝卽古漚麻池石勒所爭地
  漳川鄉在縣西内西溝曲逕迴溪有蓮池魚沼武鄉廣袤且三百里山什之七水什之三山則陊陷靡常水則遷徙靡定當暴雨驟發平陸胥為巨浸而常時又不可灌溉
  趙天麒築城堤碑南城一面漳水經流其下而西南隅首當其衝明萬厯間邑侯南皮劉公聯芳築堤百餘丈以䕶之歳久傾圯過半州守程公憲攝事曰河水瀑漲載胥及溺城垣何以自立乃命修堤并禁糞厠䟽水道無使蟻穴不塞浸成滔天焉
  津梁
  沁州
  環翠橋在北郭外元丁巳宣撫楊惟忠建明正徳十一年知州馬圖修萬厯七年知州劉沐千户楊令名同修
  南門吊橋明正徳九年知州張應魁建
  紅渠橋在西南十里
  黄沙橋在南十五里
  永濟橋在州南二十里
  小溝橋在州南二十五里
  北門吊橋明正徳十一年王崇慶建
  沁源縣
  仙橋在靈空山有木橋三間
  巒橋在靈空山跨澗而過與仙橋連
  武鄉縣
  漳河橋在縣南
  永利橋在東二十五里長樂村
  南闗橋在西南一百一十里
  通濟橋在西北一百二十里
  平定州直𨽻
  平定州山多田寡其斷澗深溝雨則水漲雨止則涸無長流渠道可以䟽引
  舊志綿水出綿山東麓平地湧出頗可灌漑
  郝天成濟川橋記平定上下兩城一建於西南隅卽韓信故寨一綴於東北原下卽宋太祖所築新城去城不半舎有嘉山山麓有嘉水自西而東經上城之趾注下城之腹有石橋曰濟川久廢𢎞治甲寅春儀封吳侯堯佐復之
  唐李諲妬女祠銘并陘西南太原東北妬神之泉澹為黛色跳波噴浪如有可則古往今來源流不忒興雲致雨侔造化力今承天山下多水田不減晉溪云雍正二年知州李濓濬導娘子闗水逢壑駕木遇垤通渠漑田四頃有竒
  夀陽縣
  夀陽民田多山坡旱地不能設渠
  舊志夀水在縣南二里許盛夏山水暴漲河流上下皆赤惟夀水獨清開渠漑田可為民利
  盂縣
  盂縣民田多山坡旱地不能設渠
  舊志温泉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盤石中冬熱如沸浴之可以已疾
  海眼泉盂縣山多川少暴雨則水湧成河流入滹沱雨止卽涸卽志内諸川亦不能常渟泓也唯縣北四十里興道村小嵓凸坡根有泉曰海眼三穴湧出奔流迤北至中社入龍花再北至會立入滹沱
  龍花牧馬二水見於舊通志而無灌漑之益
  城西河堤
  待賢村南當河衝舊有石堤
  樂平縣
  樂平民田胥山坡旱地不能設渠
  舊志石甕潭在縣東七十里山峽有龍潭若甕其深不測禱雨輙應
  漢地理志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
  津梁
  平定州
  大石橋州城東西門外各一金崇慶元年僧圓正建濟川橋在州下城十字街南嘉水上明𢎞治間知州吳賢甃石梁至今便之
  利渉橋在州下城街南北有石獅四座明耆民葛廷臻嘗通衢便民焉
  仙境橋在州西十里嘉山河水上
  栢井橋三一在州栢井鎮一在州八疊板一在州石泉會
  長樂橋在州顯應王廟西
  小橋舖石橋三在州東三十里一金正隆四年僧智海建二胥明建
  夀陽縣
  太安橋在東三十里東寜都張淨鎮跨西澗水
  迎仙橋在童子河嘉靖年間重修後為河水所壞張淨橋在張淨鎮
  安定橋在太安鎮
  盂縣
  兩嶺橋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相傳公輸子建
  天靈橋在河村西三里
  利渉縣在榆棗口五臺孔道也知縣蔡璜建
  樂平縣
  馬嶺橋在城内明天順間邑人喬宗修
  丁峪口橋明隆慶中修
  五家莊橋宋詔修
  司家溝橋
  七節村橋
  板橋在縣東南二十里
  土巷溝橋在縣北路﨑嶇難行邑義士改建石橋於北山下民便之明萬厯間修又有石橋二
  忻州直𨽻
  牧馬河渠牧馬河發源州西南白馬山至牛尾莊合諸水出州境東南流入定襄縣境紫巖渠 蕭村渠 鴉樹渠 王名渠 石莊渠 看鶴渠 南渠 東渠 西渠 小西渠 楊莊渠 義井渠 莊兒渠 長畦渠 東渠 小西渠 樓村渠西渠 南渠 小西渠 東渠 王府渠 西渠
  中渠 太延渠 南闗渠 上渠 中渠 下渠 曲莊渠 白石渠 野塲渠 郝村渠 南渠 段莊渠魏家渠
  以上共渠三十六道
  牧馬河水繇白石村折東經紫巖村南蕭村東樓村石家莊南湖村令歸村楊家莊南義井北胡村傅家莊西樓村故郡村安邑村曹村段家莊魏家莊太延村至南闗廂外七里又經王家莊曲家莊樊家野塲十里堠村郝村共二十三村漑地四百四十三頃有竒
  雲中河渠雲中河源出州西北岱嶽殿山底近河村莊胥引之
  索家前渠 索家後渠 野塲渠 解原渠 小河渠沙窊渠 棗澗渠 西渠 官渠 河管渠 部落
  渠 北趙渠 泡池渠
  以上共渠十三道胥繇雲中河引水
  雲中河水經小智村六石村盧家野塲解原村石家莊沙窊村棗澗村頓村河管村部落村北趙村泡池村尹村共十四村漑地六十頃有竒
  滹沱河渠滹沱河發源繁峙縣泰戲山經崞縣至忻口東折入定襄縣境
  王府渠 新渠 金山渠
  以上共渠三道胥繇滹沱河引水
  滹沱河水經白村高村金山舖共三村漑地二十七頃有竒忻州共渠五十二道漑地之法有接鍬使水者有分工使水者渠長司之以次輪溉無得争越
  舊志滹沱水在平刑闗山經東崞之東南流合沙河入郡境資灌其利溥
  沙河源出崞經忻口東入滹沱河
  鵠索河在合索村南二里漑地六頃
  海滿泉源出嘉禾漑稻田十餘頃南入雲中河前山泉在南營屯漑稻田十頃有竒
  渾水泉昔資灌漑後涸
  三十五渠 南闗渠 王家莊渠 曲家莊二渠楊泗渠 樊家野塲渠 故郡二渠 石家莊二渠楊家莊渠 習村二渠 義井二渠 南蕭村渠北蕭村渠 東樓村二渠 西樓村二渠 真檀
  渠 令歸二渠 北湖四渠 南湖二渠 郝村渠安義渠 韓嚴渠 紫巖渠 雙堡渠胥在州東
  南引牧馬河水
  三十二渠 二十里舗二渠 郭村渠 泡池渠大儀渠 河管渠 頓村二渠 西播明渠 吕令渠 曹張渠 解原渠 竒村渠 北太平渠 白村渠 部落二渠 楊村渠 大郡渠 高池渠北新莊渠 吳家莊渠 淤泥渠 平張渠 治村渠 解村渠 尹村渠 六石渠 盧家野塲渠逯莊渠 北趙渠 檀村渠胥在州西北引雲中滹沱河水
  東十里堠渠牧馬雲中水胥可引
  明知州楊維嶽開水渠三十五道
  定襄縣
  滹沱河渠滹沱河經忻口東折入縣境
  通利渠 北受羅渠 馬房營渠 南受羅渠 北莊渠 南莊渠 黄嘴村渠 林水村渠 丘村渠 藍臺村渠 南闗渠 西闗渠 北闗南渠 北闗北渠神山村渠 王進村渠 崔家莊渠 趙家營渠
  衞村南渠 許村渠 南作村渠
  以上二十一渠胥引滹沱河水
  牧馬河渠牧馬河繇忻州東南流入縣境
  智村南渠 智村西渠 智村新渠 西邢村渠 張村渠
  以上五渠胥引牧馬河水
  定襄縣渠二十有六道牧馬滹沱二河水源開廣上流不能阻截瀕河民田胥設渠長立埂堰繇上及下公分使水而田偕列一區者又以探𨷺定時刻焉無容爭越舊志滹水渠起湯頭村東遶横山村經建安合河元好問有記久廢康熙二十一年知縣趙繼普復開起忻口蝦蟆石經灰嶺四家莊白村十五里入縣境漑上下湯頭等八村田有碑記
  通利渠繇縣北過砂村至芳蘭村深濶各一丈初開於宋久湮元至正五年復濬張惟善記後廢
  北受羅渠起忻州白村經上下湯頭北受羅于家莊至迴鳯西沙坡
  馬房營渠起下湯頭八馬房營
  南受羅渠起下湯頭入南受羅村
  北莊渠起馬房營北經南受羅入北莊
  南莊渠起馬房營南經南受羅北莊南莊諸村至西東作二村
  黄嘴村渠起代郡經南莊黄嘴至高村
  林木村渠起高村西南經莊頭至林木村合泉水漑稻田丘村渠起高村西南經莊頭校尉營入丘村灣藍臺村渠起代郡經西營村入藍臺西營村舊在藍臺北因河决五遷今在南藍臺東
  南闗渠起代郡北經西營西河頭諸村入南闗西闗渠起代郡南經羊房村入西闗
  北闗南渠起羊房村西經古城右入北闗
  北闗北渠與南渠並列傍大河東行至石牌灣神山村渠起莊頭村經北闗王進村師家灣入神山即通利渠之故源也
  王進村渠繇縣北至師家灣明晉府屯地也曩直抵師家灣今裁漑村中而止
  崔家莊渠起莊頭經北闗入崔家莊後淤萬厯四十一年知縣王立愛復開濬有碑記
  趙家營渠起崔莊入村
  衞村南渠起崔家莊經鎮安村南神山村北至南作村合牧馬河
  衞村北渠與南渠並行繇鎮安村歴衞村至管家營草册不載北渠葢衞村南北二渠併為一渠也
  許村渠起鎮安村經嘴子馬成諸村至劉念村南作村渠起衞村西北經管家營入南作村萬厯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開
  以上引滹沱河水
  牧水渠元至元八年開繇智村南引水入古城繇西酈村合牧馬河明洪武二十七年忠義坊副使高茂率族再濬後廢
  智村南渠起忻州北霍村南入智村西
  智村西渠起智村西南入村東
  智村新渠起智村西南入西北萬厯四十一年知縣王立愛開
  西邢村渠起智村東經西邢入張趙村
  張村渠起西邢村西經張村至董村
  待陽村渠明天啓四年開起張村西北經董村漑待陽村至南西酈村有碑記册不載
  以上引牧馬河水
  鐔村渠起吕布池合流北至李家莊分四小渠南邢村渠起小霍池經南王南邢待陽諸村至趙村合牧馬河有碑記
  中霍渠起三㑹水引漑中霍村
  小霍渠起吕布池引入小霍村
  官莊渠起吕布池定五分水則例漑官莊村有碑記以上引泉水泉水五渠册俱不載以其㣲也
  金元好問滹水渠堰記州倅定襄李侯于成曰宋爾朱氏欲從忻口分支流為渠自沮而罷大定戊子信武喬公號稱十萬復以渠為事開及向陽里農民以盗水致訟役夫散歸至以水田為諱僕經始於壬寅之八月起湯頭嶺西之白村上下逾六十里經建安口乃合流又明年之三月張樂以落之又曰出東門一舍少折而南繇三霍而東儘南邢之西其間無井邑無聚落無丘壠特沮洳之濼而已若能引牧馬之水以合三㑹於䝉山之麓平湖𣺌然多倍晉溪之十惜無大農尺一之版使扁舟落吾手中耳
  元張惟善修通利渠記河東冀寜之九原古襄五仙之砂里爰自宋金里西舊有通利渠既湮沒矣中統至元初里人州將樊侯率本里同利之人選才者甲之尋故迹自縣城北決引滹水注東北經神山東南起土築堰横截牧馬河流灌漑本里及鄰境農田是後洪水侵噬渠道阻隔土益淤水益縮至正壬午申侯愿惻然選砂里幹人前務副武從隆為之長復通故迹相舊堰東將里西地形高阜跨石崗創開巨渠一節深以丈底廣如之面廣如底廣之倍上䟽其源下濬其流並如深廣之度接連村落首尾五十餘里支渠小堰經緯分明漑民田無慮若千萬畆
  知縣吳㑹暲官莊渠碑吕布池在小霍村中官莊離渠七里二村各用五分築垜為界各由渠路使水無得中途決口截流如馬跑栁鉢東凹諸泉亦隨池界為界
  神山渠碑通利古渠自滹沱河取水而師家灣小王村地畆胥藉灌漑春秋挑濬設立渠長
  滹沱牧馬二河雨漲多衝決即春時氷泮木橋亦多漂流
  静樂縣
  靜樂縣雖為汾河發源地而水流山隘不能開渠引溉古無渠道
  舊志汾河所經多開渠漑田獨静樂水勢急疾多衝决之患無水利
  東城外碾河堤明初知縣楊大徳因金元舊址起塹袤百丈有竒捍水不侵民廬民徳之後河漲堤圯正徳初知縣朱麟増築又建碾河橋於其尾十二年河漲決堤梁暨南郭外水磨後知縣王鏕修復嘉靖三十二年河大漲衝南郭民廬三百所古堤踪跡至是蕩盡矣隆慶萬厯間屢修屢決萬厯二十六年知縣楊登科用石甃砌於舊址東北抵石山麓起堤下西南袤九十七丈有竒高六尺底廣一丈有五尺頂廣一丈三尺入地下石條凡三層層厚一尺博一尺五七寸有差乃逼水東南下離城可二射許而郭門外又築小堤二十丈有竒以防不虞壬子河大漲衝石塹二十丈知縣程希堯補之
  國朝康熈十五年典史辛曰杰修舊堤堤畔裁栁成材三十二年三十九年碾水再衝堤胥緣舊塹修築焉津梁
  沂州
  巨濟橋在東門外
  西張橋在南門外
  定襄縣
  襄濟橋在蔣村
  牧馬河橋在張村鐔村待碭村西酈村各架木橋冬架春撤滹沱河橋在高村結搆木橋
  静樂縣
  東濟橋在西七十里
  普濟橋在縣西汾河上
  通濟橋在婁煩河上後圯
  普恵橋在西闗河上明萬厯間僧隆賢建寺前有橋











  山西通志卷三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