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山亭記
作者:歐陽修 北宋
1070年
本作品收錄於《古文評註》和《廬陵文鈔/20

  峴山上,望之隱然,[1]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於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2]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於此,遂以平而成業;其功烈已蓋於當時矣,[3]至於流風餘韻,藹然被於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於思叔子也尤深。[4]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皆足以垂于不朽。[5]余頗疑其反自汲汲於後世之名者何哉?[6]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以湮滅於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於二石,[7]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山故有亭,[8]世傳以為叔子之所遊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後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年,余邑人中煇,以光祿卿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迴廊之壯,又大其後軒,使與亭相稱。[9]君知名當時,所至有聲,人安其政而樂從其遊。[10]因以君之官,名其後軒為光祿堂,又欲記事於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並傳于久遠,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11]余謂君知叔子之風,[12]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於者又可知矣。此人之所欲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雲煙之杳靄,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寓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者自得之。[13]至於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14]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註釋

编辑
  1. 《古文評註》:先點峴山峴音顯
  2. 《古文評註》:隨點出其人二人一輕一重
  3. 《古文評註》:頓挫
  4. 《古文評註》:使用側筆側重叔子
  5. 《古文評註》:文氣一頓
  6. 《古文評註》:提起下文
  7. 《古文評註》:謂以平吳之功刻之於石
  8. 《古文評註》:此點出亭
  9. 《古文評註》:稱去聲
  10. 《古文評註》:三樂音不樂
  11. 《古文評註》:次點作記
  12. 《古文評註》:單對叔子說應前側重意
  13. 《古文評註》:補寫山中景色
  14. 《古文評註》:補寫亭之廢興

《古文評註》:【評】過高候曰:以其人之足思,則山之名亦特著,文情起伏,頓挫無陂限,情態俱從一思字取意也。

  ↑返回頂部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