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巍巖遺稿
卷之七
作者:李柬
1760年
卷八

與崔成仲己丑

编辑

書中,道心之中理與否一段。甚錯。且心與氣質之辨。此時自家所見未到。故論心處。語多未瑩。

頃因永叔。得見韓德昭抵老兄別紙。而永友所答。則未及一見。渠却袖去。殊欝。想兄有所答書。切望此便惠示也。因此別紙。得承僉兄緖餘。孤陋之幸。大矣。第以愚管見。則其一酬一酢。似不無互有得失。間亦不無疑晦未曉者。不審近已商量歸一否。僭有所稟。乞賜明敎也。盖聞性一也。而有本然氣質之二名。何。以其單指與兼指之有異也。何謂單指。大本達道。是天命之本然。是所謂本然之性也。無論動靜而專言其理。故曰單指也。何謂兼指。氣有淸濁粹駁。而理有中與不中。是所謂氣質之性也。無論善惡而並論其氣。故曰兼指也。然則所謂未發。正是氣不用事時也。夫所謂淸濁粹駁者。此時無情意無造作。澹然純一。亦善而已矣。此處正好單指其不偏不倚四亭八當底本然之理也。何必兼指其不用事之氣而爲言乎。本然之外。謂有氣質則可。本然之外。謂有氣質之性。則是二性也。其可乎。此則德昭之論。恐未爲得也。然高明果以人心道心。分屬氣質本然。則此正好再思處。道正是本然。而惟心非氣乎。道心之中理者。未嘗爲氣所揜。則謂之本然可也。以其不中理者。並謂之本然。則無乃未安乎。仁義之行。本乘淸氣而發用。於此。無單指兼指四字。則其二者之間。誠無以八字打開矣。此則高明之論。亦未爲無失也。冲漠無眹。可通動靜言者。柬實愚蒙。未之前聞。但朱子果以當然之理。爲沖漠無眹。則是已有定論。何敢復容議爲。未知此言見於何書。若非先生著述文字。則或是記錄之誤耶。歷選前言。此四字。未嘗有言於感通處。且以理求之。不能無商量者。盖理實無形。而但無形之中。其體則至隱至微。而其用則至費至顯。以至隱至微。爲冲漠無眹則可。以至費至顯。爲冲漠無眹。則惡有所謂費顯耶。且此四字。與無形無極。語雖相類。而其旨則恐不無逈然差別也。此愚所以疑晦未曉者也。第三段。德昭所謂四疑。其說甚冗。不能盡辨。請略擧其一端而言之。其言曰。人稟五行之氣。一定而不復消息非如四時之氣云云。一定而不復消息者。其氣乎。喜怒哀樂盈减屈伸。與天地同流。未嘗或息。則安可謂不復消息乎。木不可爲金。金不可爲木。其質則一定矣。紛敷枯落。溫煖凉寒。其氣果一定乎。人無長喜之理。亦無長怒之理。旣喜旣怒。其氣消耶不消耶。若謂還收其旣喜旣怒之氣。而復爲後日之喜怒。則愚誠不識其說矣。噫。一定不變。流行不息。天地人物。同一氣質也。元亨利貞。仁義禮智。天地人物。同一性道也。當仁之發也。義禮智三者。各保其間架。不隨而發。則當春之時。夏秋冬三氣。果亦各保間架於何處云耶。於此說破。則自無閒說話矣。第四段。禽獸云云。盖人物均受五行之氣。而偏全煞有分數。今論其分數多少。分數多少。本朱子語。發用與否發用與否。本程子語。則可。於其五者之中。謂一有而一無則不可。凡一草一木。何莫非二五所造。而况較靈於草木者。寧有不盡稟五者之理哉。右兩說。則德昭之論。恐未爲得也。第五段云云。是康節所謂坤復間。爲無極之意歟。不然而謂子時未生。便只有無極。則德昭之辨得之。豈高明有此失言耶。第七段。虗靈不昧。如鏡之光明云者。誠是矣。但其鏡鐵有精粗。故光明亦有分數。是則氣稟之拘也。其鏡面之塵埃。則物欲之蔽也。如是取譬。方可親切耶。人物之受氣。有萬不齊。虗靈非氣乎。安得無優劣也。淘汰之極。矯變之盡。方可復其性初。而所謂本體之明。至是與聖人無異矣。此段所論。則德昭之言。似甚精到。未知如何如何。末段因其發而遂明之一句。足以破大學無靜之說云云。而其要則德昭又引而不發。高明有先獲之語。則幸可說破也。頃於江上時。見栗谷別集付籤處。德昭以爲浩然之氣。人人有之云。未知此有前言之可據耶。或渠自得之見耶。以愚所聞。則浩然。是誠意工夫得力後氣也。惡可以人人而言乎。大家道體浩渺。條理微密。新學之初。名理未熟。則一言一議之不能無差失。實吾儕之通患。浸灌之久自當會通。亦何害也。但未發時。必別言氣質之性。四性發用時。又必言三者各保間架。而一性獨出。並此人人有浩然之氣。此三說則恐非一言議之失也。柬於德昭。未及相識。而竊聽於士友。盖吾黨中倚仗之人也。尋常傾嚮。有旣見之願矣。今得所論。則其中又不無與管見犂然相契者。殊以爲幸。而但右三說。則終不無語氷之惑。恨不能擢身親扣於大方之家也。幸兄以此轉報。回敎其可否。如何如何。

與崔成仲癸巳

编辑

寒嚴比甚。不審兄侍下調候何似。頃聞君範所傳近又得汝三書。皆言兄之宿患非細云。未知見今症情。比前歲有加否。將攝不應失理。而根柢深固。逐歲如此。則醫治之道。當別用其力。而但兄家儉約。近又特甚。藥石之方。又安能如意。區區仰慮之深。此非小憫也。弟兩日承誨而歸。意思頗有親切處。而厥後大小兒子。俱經重病。大者。尙未出戶。老母宿痾種種。苦歇沈綿者已數朔。加之飢渴侵薄。進步無地。一向汩沒。更無餘力可及書冊。未知似此荏苒。終作何狀人耶。歲色垂盡。甚令人關心。兄輩未發之敎。終是疑晦。歸來有些辨證。要爲求敎之地。而坐於憂患。時未出塲。頃日君範見之。大故領諾。此實意慮之外也。或意老兄亦幸有如此者。玆以半呇。徑爲仰稟。深願熟察而俯敎之也。柬常愛栗翁。世上悠悠之輩。旣不足以語。此吾兩人。相從於寂寞之濱。不可各尊所聞。各行所知。故急欲歸一。不覺傾倒至此之語。不審兄意。亦以然否。柬固非栗谷。德昭亦非牛溪也。而且未嘗以豈可驟掛他眼之語。叮囑於書末。則宜乎外人之以爲謗毁退溪矣。奈何奈何。但德昭責黔友書。終是非忠告善道者氣象。此友問學。何如是少淳厚之味耶。殊可恠咄。前日鄙書。果傳致德昭否。

君範於此說。雖大故領可。而竊觀其凡干所見。盖於性理名義。無端的實。見渠若遭着德昭精篤之辯。則其能免嘿其口而奪之辭乎。鑑空衡平之譬。空平。心也。空平之理。性也。鑑衡則其血肉也。德昭書。以鑑衡精粗論心。其見何如是太觕耶。可謂全不識心矣。兄意未知如何。

與崔成仲

编辑

向來流聞。有所云云。而意不過不知之人。塗聽而塗說矣。比有親友書尺紛然而至以爲江門士友。咸謂此物與老師。較角爲務勝。或謂厲氣快語。自恃加人。只此虗驕。已足以敗之云云。因此方知士友輿議。自有公誦。聞之。毛骨俱竦。置身無所矣。柬愚不省事。追逐師友。謂可以聞道。而受性本觕戇。難疑之際。一向憤悱直前。觸冒之辭。不一而足。此雖自家。亦知所病痛。欲已而未已。欲改而未改。而實亦老兄輩素所習知而矜憫者也。以此聲罪。則此何待辭畢而服乎。不然而必如言者之言勘之。則無乃律令失平。終有所不得其情者耶。好笑好笑。然此固無狀。不善辭令。自速其尤者。雖亟自懺悔。已無所及。而但竊惟念。寂寞之濱。師友講論。此何等平澹歡喜底事。而一理未契。一言失當。便已有無限不好底爻象。世道時勢。果一至此哉。誠恐不可使聞於來世也。如何如何。老兄深於知我。今又有一戱語。請從而正之也。子路迂也之言。於事長之敬。無犯之義。俱失矣。顔,閔,曾,思之徒。以失言妄發。更相責勵則可。若便以誣師侮聖之律驅之。則其智愚賢不肖之間。相去果幾何哉。山川脩阻。無以當言面。因書信筆。漫及至此。覽卽丙之。毋傳入士友之耳。至可至可。

與崔成仲仁仲安厚○乙未

编辑

春夏以來。疾病之暇。溫過大學或問,心經一遍。續看節要。今到一半。而肚裏橫却一箇未發五常說。纔見一言半句論及此說處。則精神分外收聚。眼目分外專精。古人所謂愈看愈分明。愈詳愈有味者。便覺參倚前衡。不知自家主張底病痛。一何至此歟。深恐爲此理所誤。無緣更聞天人性命之實。千秋在前。百世在後。將不免虗生浪死於其間。此生良可欸矣。以老兄至誠惻怛。忍於此坐視其陷溺。不爲之動念乎。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切望老兄。亟投苦口之劑。以卒大惠。如何如何。辭䟽。一依函丈所敎。以前本。今旬前更付縣道。未知到院之日。又喫了幾柄笑罵也。前日留院時。年少禁直之人。日聚喉司。以笑罵嘲謔爲日課。䟽紙幾於穿弊。此非奏御文書乎。未啓之前。不容若是之慢矣。觀此頭顱巖穴之間。深藏不市之士。則姑勿論。雖迫於飢渴。求祿於關門擊柝之間者。似亦一並無投足之地矣。此獨窮士之不幸哉。惟與一二親朋。隨分聚會。隨分講𱐦於未死之前。此自是大小大事功。而各坐疾病事故。只此亦未易辦。此則不能不慨然於中矣。奈何奈何。五常說。就德昭書。略有所辨。而畏於時義。閟不敢就正矣。更思朋友中。愼密無如老兄。何可一向諱也。今卒呈去。望細入商量。得失間回敎。至禱。惟老兄之外。勿掛傍人眼目。至可至可。上函丈書。答子長書及䟽草並呈。䟽草則覽後還付如何。此無副本故耳。

與崔仁仲

编辑

四月間惠書。初平周翰之諭。可見求益之切。未知厥後志念日新。看讀日就頭緖否。問學二字。事體雖大而於日用甚切。求之不切者。恒患不得其門路工程耳。此志苟十分感奮。則無論讀書與不讀書。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間。自不能忽忘。自不忍放下。誠如衆人之於大利欲所在。心心計較。念念切實矣。苟未到此。則不可謂十分感奮矣。不過以一時似感未感無恒之心。了當甚事也。竊觀同人之向學者。例多到此。不免仰視參天關嶺。逡廵前却。卒未有奮然登進者。吾人發願立志之初。可不深省而痛戒之哉。此心旣實。則憂患則素乎憂患。疾病則素乎疾病。况其間又豈無看讀時子也。前言往行。契分漸熟。凡情俗物。意味漸疎。積以歲月。家計漸成。則驗之日用。檢攝勝而玩索深。其間雖有悠泛放過之分。而大抵此爲主而彼爲賓矣。如此然後竭其材力。緊些一着。則方有欲罷不能底消息。此古人所謂門路工程則然矣。而至於自出手眼。的開實着。則都在自家耳。傍人豈容下手也。竊感好問之盛意。不計自家有無。輒誦所聞於師友者。而信筆寫此。自不勝愧怍萬萬。然用者善用。則蒭蕘未必不爲聖人之益矣。如何如何。

與崔仁仲

编辑

柬白。斯文不幸。伯氏老兄。竟棄親戚士友。承訃大哭。夫何言夫何言。西日孤暉。未克終養。幼稚滿前。未見成立。此固死生之際。人理至痛。而至於當此士林極孤弱。人物極衰弊。大義微言。不乖而未絶者。亦幾希矣。綿一脉引千匀之責。非卓然於輩流者。固難望於人人。而伯氏今遽奄忽。天何不仁於吾黨。若是酷哉。運氣已如此。固非人力之所奈何者。而遊從之久。情理之深。自不忍百塲恨噫。痛矣痛矣。奈何奈何。伏惟友愛隆篤。痛割何堪。慰譬高堂。措何辭措何辭。而尊家素貧儉。棺斂諸具。亦何以稱情耶。若而親朋。淪謝殆半。卽今見存中。端序愷悌。彦友固其同道。而灑脫微瑣。無迂滯之味者。誰歟。寬厚淳實。晦友固其同德。而操履篤密。無頹靡之氣者。誰歟。聦明才辯。亦固有先於伯氏者。而識見遠大。無淺俗之病者。誰歟。百歲易邁。仁人絶尠。向善者衆而實志者難値。嗚呼已矣。何處得來。凡此苦心。使逝者有知。惟伯氏盡之。凡今之人。孰知我悲。叔敬,永叔,伯用。皆無似續。而獨伯氏有三子。惟此可以寬譬親堂。少慰後死之心。且其人皆淳明克肖。惟願兄深思門戶之責。朋友之望。亟先節抑。以慰慈念。加護遺孤。以永家聲。

答韓德昭別紙壬辰

编辑

未發有善惡之論。來諭曰。未發之前。語性則無不善。語氣質則不能無惡。單指其性則爲中。而兼指其氣質則非中也。竊觀此單指兼指四字。卽高明獨得之家計也。故方俯笑揚氏以爲渠何曾夢到此地位。而從古論本然氣質者。自程張至栗谷。亦未嘗直勘於大本。則直勘之論。自今日發之。未必非精義無窮。開有先後者。彼朋友之以揚氏持我者。率皆抑勒不情之言。而渠何足以知此者也。雖然。誠如所諭而單指。則陂險反側底可言不偏不倚之中。而窮凶極惡底可言純粹至善之體矣。是將跖蹻之凶。禽獸之頑。而莫不有大本。天下寧有是哉。卽其氣雖惡而理獨善。心雖偏而性獨中者。語固無據。而然其善惡偏中之間。亦只一理一氣而已。則其實猶自簡白矣。來諭曰。未發之前。雖有善惡之偏。未發以下十字。極未瑩。善惡混頭腦在此。若一於靜而不用事。則性於此乎中矣。竊念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彼偏於惡之氣。旣有偏於惡之理。則此分明一副理氣也。彼於此中之性者。又有一於靜之氣。則此又是一副理氣也。方寸之內。二副理氣。齊頭比肩。其脉理情實。十盲可覩。是果一性。而單指兼指者謂耶。柬之日用病痛。全在昏擾。故亦嘗痛自檢省。則其所昏擾者。專出於受氣之駁濁。而於其駁濁之實。又嘗十分勘究。則卽此昏擾之外。更無別㨾駁濁者。自念無此昏擾。則未發之大本。我亦庶聞。而有生以來。長此不已。此所謂氣質之性。一定於有生之初者非歟。然此豈柬未發之本性然哉。使柬賴天之靈。或於一生之內。霎時之頃。方寸湛然。無一分昏擾之氣。則竊意卽此駁濁者澄然。純於本然之氣。而未發之境。始可與聞於此。而聖人之水止鏡明者。亦不過無此昏擾耳。旣無昏擾之後。又有所謂駁濁者。則非鄙見之所及矣。此則柬反驗己心。而於盛諭。未敢遽從者也。前言浩穰。難於殫載。得一言爲據可乎。朱子曰。未發之時。自堯舜至於塗人。一也。栗谷先生曰。衆人幸於一瞬之間有未發之時。則卽此全體湛然。與聖人不異矣。以是二說而求於未發之旨。則無論聖凡。必此心全體。寂然不動。方寸之間。如水之止。如鏡之明。則夫所謂淸濁粹駁之有萬不齊者。至是一齊於純淸至粹此氣之本然也。。而其不偏不倚四亭八當之體。亦於是乎立。則所謂天下之大本也。如使彼不齊者。苟有一分未齊於純淸至粹。則水鏡之體。猝未可語。而氣非本然之氣矣。天下未有氣未純於本然。而理獨純於本然者。則所謂不偏不倚之大本。亦安可驟語於是哉。况一於靜中。偏於惡者。塗人則未知。而堯舜則决無是矣。又湛然之中未湛然者。衆人則未知。而聖人則决無是矣。然則朱子所謂一也。栗谷所謂不異者。於高明所造。則無乃猶隔一重膜子者歟。子思所謂大本者。是指七情未感。中體卓然者而言。則其心也四亭八當。而其性也不偏不倚矣。未至於四亭八當而謂之未發。未可也。旣極於不偏不倚而謂猶有惡。未瑩也。其心雖四亭八當。而其性獨未四亭八當。其理雖不偏不倚。而其氣獨未不偏不倚。則是全不成說話。此則柬參考前言。而於盛諭。不敢苟同者也。高明於此。更賜的確之論。則愚可以聞命矣。來諭曰。中者。直指天命於至靜。其善本善。非有待於氣。此說儘好。凡理義有原本而言者。有卽事而言者。善言理者。則未嘗不卽事而原本。盖原本而不卽事。則其弊也懸空說理。卽事而不原本。則其弊也認器爲道矣。故子思未嘗懸空說中。而曰未發之中。未發事而中其本也。來諭。始則亦不能懸空說。命必於至靜上。指出天命。此則子思之意。而其曰其善本善。非有待於氣者。則恐原本已足而遺事太快。不惟於子思之意反失其一半也。實於自家所言至靜字。全不成照管。故氣雖惡而理獨善。心雖偏而性獨中者。其說入於懸空矣。鄙說之以爲其氣也四亭八當。故其理也不偏不倚者。是不惟對高明救弊之論也。自受命以後。則卽事之論。不得不先於原本矣。盖理雖本善。而氣惡則亦惡。性雖本中。而心偏則亦偏。故意誠而理實。心正而性中者。此不易之理也。樂言乎天命。而不知在至靜。樂言乎大本。而不知在未發。則其謬已甚。而况徒知其本善。而不知其不可不復待於氣。則其流以跖蹻之心。而言堯舜之大本矣。不其殆哉。大抵論性則思,孟明矣。論氣則程,張備矣。至朱子。又以千言萬語。玲瓏穿穴於二者之極致。則彼善惡混之論。不過備天地間一柄冷話。而坡翁初年偶有一時之疑。則栗谷先生。又爲建圖屬書。極言而明辨之。不遺餘力。義理至此。亦可以無憾矣。老兄非靜者乎。何挾一時不思之見。便欲蔑千古掃萬言。再噓揚氏之餘燼歟。來諭本末。固極生疎謬誤。誠好一笑者。而但其境界微奧。言論新奇。驟聞不無感動得人者。故畢竟函丈之地。亦不免爲所動。區區於此。竊深不幸。兄則所造雖已高明。而世視以後生。且自家進德之程。如日方昇。安知今雖偶失而後終於不得也。卽今函丈非義精仁熟道成德尊之日乎。名理一出。四方學者。視爲定論。而偶然被誤於後生不思之論。晩年大本。却從揚氏之說。則其爲吾黨之不幸者。爲如何哉。此區區寤言獨歎。不覺明發而不寐者也。切乞高明善思而更敎之也。

未發詠

编辑

寂然全體湛然明。點累都消水鏡淸。直到此時商未發。奈於中後說偏情。若言大本無干器。儘有元凶僭至誠。千古定論垂亞聖。莫和揚氏誤平生。

五常說。來諭外。須有成仲所與黃子朝書及高明所與成仲書而後。其說相足。愚請合三說而求敎焉。來諭曰。天命者。超形器之稱。五常者。因氣質之名。命則超然專說得理。故無不全。性則隨氣質而不同。故有偏全。此命與性。不容無別也。竊詳來旨。盖言命則是本然之理。言性則是氣質之性。所言雖多。綱領在是矣。愚嘗聞本然者。一原也。氣質者。異體也。今以天命五常。判然區別於一原異體彼此偏全之間者。其得失姑勿論。只中庸首章第一句。朱子以爲仁義禮智而已。而已者。無餘之辭也。然則子思當日極本窮源之論。止於異體。而顧反不及於一原者。果何以哉。一句五字之首。雖有天命二字。而子思語意。則分明在天所命者。卽是此性也。初非外此性而復有天所命者。而此全彼偏。此一原彼異體之說。則反復推究。卒未見其影響。是何然歟。以是爲氣質之性。則氣質非獨有偏全也。其善惡有萬不齊。然則彼舜與跖。均爲率性者歟。中庸首句。止爲異體。是决無之理也。天命五常。判爲二物。是不得於言者。然則理之决無。言之不得處。何可一向窘迫於兄輩乎。愚試嘗反復之。以一原言。則天命五常。俱可超形器。而人與物無偏全之殊。是所謂本然之性也。以異體言。則天命五常。俱可因氣質。而不獨人與物有偏全。聖與凡之間。又是千階萬級。而偏處性命俱偏。全處性命俱全。是所謂氣質之性也。此豈難見之物。可易之理哉。而彼子思所言性者。是卽異體而指其一原。不襍乎異體者而言。故於本然氣質人物率性之道。水臨萬壑。而無如來說之有多少撕捱矣。此於高見。當乎否乎。然來諭强柝性命爲二物。而指說偏全於彼此。故在右所辨。姑論其雖是二物。而當隨處偏全。宜無所異同者也。其初無二物之實。則愚請索言之。大抵性命根窟。微奧精深。而一理一氣。餘外無物。二者指歸參錯紛綸。而一原異體。餘外無地。彼五常者。若是氣而論於異體。則此當無說矣。若是理。則天地萬物。同此一原也。又何別於人物歟。若言同是理。而自與天命太極者。不能無別。則此又未思其說。朱子曰。以命言之。元亨利貞。以性言之。仁義禮智。子思曰。天命之謂性。卽此二說二十有一字者。苟洞關啓鍵。十分勘究。則性命之實。不待餘言。而可觀於掌紋矣。然則性命果二物乎。而性命之外。又有太極乎。不在多辨。只仁義禮智。是本然歟氣質歟。卽此頭腦。當截鐵揷釘而後。方可審其情實。若是本然。則本然之外。又有天命太極歟。而本然而不得爲一原者。又何說歟。若非本然。則仁義禮智之外。所謂本然者。果又何物歟。於此。若承的確之論。則愚可以聞命矣。鄙見則天命五常太極本然。名目雖多。不過此理之隨指異名。而初非有彼此本末偏全大小之異也。夫賦之在天。受之在物。天與物。固二物也。性外無命。命外無性。賦與受。果二物歟。仁之在木。義之在金。名與理。固粲然也。二五實體。一性渾然。仁與義。果二物歟。約以言之。命之與性。均是渾然。詳以目之。四德五常。同一粲然。而語其眞至而謂之太極。明其根柢而謂之本然。非本然太極之外。有五常天命。而性命之間。又有同異也。元在一處。故無彼此本末。元只一物。故無偏全大小也。而亦初非牽聯比屬而謂之一原也。只一物。故謂之一原也。然則章句中庸所謂人物之生。各得其理。爲健順五常之德。或問大學所謂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爲健順仁義禮智之性。是二說者。或者朱子之見本。亦在是一原而言歟。鄙見之得失未知。而本領則在是。所據則在是矣。或者於章句各得字。疑人與物所得之異同。是則偶未識破於一原所在。而卽其文理語勢。俱欠商量矣。况或問則直曰必得。而初無各之一字乎。至於兄輩。則自謂得不離不襍理氣分合之妙。而以天命太極本然爲一原。而其說處。正是沒心情應文。說入依微澹泊。幾於脫空。獨以五常爲異體。而其所極口張皇。各至屢千言者。專在此一路。而畢竟以此爲大分。而反以彼一原爲細分。則其說益紊矣。盖性命。是一實而二名者。而今欲因名而各求二物。此一誤也。在一處而指其異同。則無甚分別。故一指於一原之全。一指於異體之偏。此二誤也。性雖有本然氣質之別。而本然其主也。今一則曰因氣質。二則曰隨氣質不同。斷然不入於超然專說之理。故自子思所言天命之性。盡歸之氣質。此三誤也。知性之具五常。而不知命之具四德。知四德之在天。五常之在人。而不知此四德之外。更無五常。天命之外。更無物性。此四誤也。其頭腦綱領。萃此四誤。而欲說天下之理。其能沛然無阻乎。其種種緦功之不察。誠無足於多辨也。而其中亦有不可不辨者。畢竟五常是理歟非歟。以爲理則說於異體者何歟。是理之粹然者。故人獨有五常。則其必以粹然者。說於異體。而又必以昏濁者。說於一原者。何說歟。然則五常貴而天命賤歟。五常善而天命惡歟。五常全而天命偏歟。五常餘而天命欠歟。五常之外。又有五性。是果不易之論歟。而從古聖賢之論。有片言半辭可證者歟。前人而有此言。則其不得爲聖賢也决矣。道是理則未嘗說於一原。道是氣則未嘗自謂氣質。未知一理一氣之間。又有非理非氣之物。而一原異體之外。亦有非彼非此之地歟。可謂終日思之。而不得其說話。經年閱之。而不省其條理。愚於此。誠亦惘然矣。然愚昧之論。亦何嘗不及於異體也。以本然言之。性命固無人物之殊。而以氣質言之。則得氣之正且通者爲人。而偏且塞者爲物。而正通之中。又有淸濁粹駁之分焉。偏塞之中。又有或通全塞之別焉。則是人物異體之有萬不齊者然矣。是故。論其氣質。則非惟犬之性。非牛之性也。跖之性。非舜之性矣。語其本然。則不惟跖之性。卽舜之性也。物之性。卽人之性矣。然則栗谷所謂理通。朱子所謂理同者。非卽此氣質。單指本然而言歟。栗谷所謂氣局。朱子所謂性不同者。又非卽此本然。兼擧氣質而言歟。兄輩之以仁義禮智爲氣局。而以天命太極爲理通者。不惟於性命之實。判之已甚。實於理通氣局之言。俱不無未勘者矣。不惟於栗谷之意。有所緯繣。實於朱子子思之旨。誠不無逕庭者矣。來諭以爲人異於物者。非以其形。乃在於性也。高明方主張異體。而乃反不察於氣者。何歟。彼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者。固自絶異於物。而至其方寸之地。則虗明洞澈。靈於萬物者。專在是矣。然則人與物所爭者。理乎氣乎。是於一原未瑩。故於異體亦未瑩。而又與自家所謂得秀氣。然後方謂五常者。自相矛盾矣。成仲於一原異體之說。類抄詳博。而其同一太極。各一其性下。捴辭不過曰所同者理。不同者氣。則八字足了其說。而今其同者止不同爾。數行許多言句。七暗八襍。令人迷憫。而方自贊歎於丁寧深切之旨。抑何滋味歟。自上智大賢以下。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故五常之在人者。全者少而偏者多。彼偏一失全如夷,惠淸和之類。者。雖謂之只有其德。可也。而至於一生不仁義者。如跖,桀之類。雖謂之無仁義無人性。非可乎。然見其偏一而遂謂無全體。見其不仁而遂謂無人性。則是何足與議於性命之實哉。高明所謂有性而不能發用。則天下有無情之性者。是亦未瑩中支辭也。彼四獸之或通者。不過就至塞中。亦可見此理之一端者而言也。擬議於人。已自霄壤矣。况其草木之全塞者乎。盖其運動知覺榮悴開落之間。亦莫不有自然之情理意思。而其分則益微矣。宜乎兄輩之依暗於此矣。然見其或通與全塞。而遂謂無至通至不塞者。則亦何可與議於一原之體哉。然則得五行之氣。故得五常之德者。何病於子朝諸賢之言乎。偏塞之分。懸隔於正通。而五行之理。無闕於彼此。則分數之說。何黜於汝五歟。以一原言。則人物之性。無不粹然。而以異體言。則聖凡之間。已有不齊。則人得其粹然。物得其未粹然者。子朝諸賢之見。又何必深斥歟。性理之辨。兄輩之所主張也。柬則以爲理在氣中而後謂之性。故汎言性。則其本然氣質。姑未分而帶兩般意。若單言理。則卽本然而已矣。而本然氣質之間。性只是此理也。是故。言性處。所審在帶氣與否。而言理處則無復致審者矣。如是論之。果爲其辨歟。若以仁義禮智爲氣質之性。而別指本然之理於天命太極而曰。言性處。不可以理易之。言理處。不可以性釋之。則非鄙見之所及矣。瑞膺以性理實難混作韻語。而其解以繼善爲理而付之天道。成性爲性而說在人物。其說生踈。正好一笑。而但比之兄輩。以五常之性。天命之理。齊頭並說於人心者。則誠不啻簡易䟽通矣。未知盛意以爲如何。姑就來說。正合有商量者。高明其虗心焉。愚意欲於高明所謂因氣質者。以不襍二字。略更開眼。卽此非超形器乎。只此一句。說盡天命五常。下句。不過反復言之也。又於所謂超形器者。以不離二字。略更開眼。卽此非因氣質乎。十分天理圈子。以超形器三字。却占不襍邊。五分留守於一原。以因氣質三字。却占不離邊。五分遷就於異體者。此高見也。愚意欲以異體中不離者。合置不襍者於一原之中。則不離不襍。還他十分。而天命五常。元只一圈天理。未知高見當乎否乎。凡所譬喩。且當善觀其指。方無所差。此若以半邊天命。半邊五常。齊頭並看。則其與來說。相去又幾何哉。大抵兄輩。俱爲不離不襍理氣分合等語所誤。輾轉失眞。高明所謂一錯路頭。千里殊歸者。理勢然矣。但成仲則見處雖欠透。而說處猶安詳。其所憫歎處。語意亦常忠厚。此爲可敬也。高明則見處捷倐。而說處叢襍。所謂前中後三說者。勞攘甚而卒無明凈的確之見。且其意氣輕揚。至禽獸少康之治而極矣。何其然也。此以不逮之見。妄相忖度而然。則自反之餘。明以敎之也。

五常詠

编辑

一元家計統尊天。性底方看命者然。直勘氣中單有理。不應常外更求玄。犬牛異處人宜貴。舜跖同時物亦全。思聖首言無二實。願從章句復精硏。

無眹說。高明當初以理無形三字。解無眹。故愚竊非之。今從函丈說則好矣。

知覺說。來諭。雖極要妙。而鄙見未到。當竢究竟後。仰報耳。

孟子犬牛人性。頃日高明以爲本然之性。余試檢本註。至性者。人所得於天之理。生者。人所得於天之氣。輒疑彼告子者方以生者爲性。故孟子乃以理者爲言。無乃如是看之。乃與性善之旨相準乎。遂於兄言。汎然印可。其後不復致思矣。日者巖村之會。成仲所言。正符高見。而彦明,晦甫。力詆其非。柬則遂以印可於高明者右成仲。而歸而思之。始知其謬已甚。不覺爽然自失也。彼告子者。徒見於知覺運動者。人與物無異。而實未識其所得之理。隨物不同。而至於人則又不啻霄壤者矣。故孟子以是折之。而集註。又推明之。此卽朱子所謂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者也。又何疑乎。竊嘗思之。告子當初第一話頭。在通人物爲一性。故便指生者爲言。盖於人物。等視其生。而實不識人物之所稟有異。是所以以玉雪。等視其白。而實不識玉雪之質有異也。孟子於此。若又引玉雪之類。則無以諭其在質之理相懸。故直據人物。以明其知覺運動固有相近者。而其所得之理。則自相懸隔矣。盖彼之言。方主所同。故此之辨。必在所異。語勢然也。於此。若又以人物之所同然者爲答。則無論義理。便不成說話矣。朱子曰。孟子雖不言氣質之性。然於告子生之謂性辨。亦旣微發其端矣。但告子辭窮。無復問辨。故亦不得以盡其辭。盖告子雖以生言性。而其見亦甚觕。在徒見其知覺運動之氣而初不識有氣質者在。亦不識氣質之又有通塞。告子於此。若又問人與物。其生同而其性異者。何則。孟子所答。必在究竟之論。不但發其端而止耳。惜乎。告子不足以及此也。饒氏曰。人說孟子論性不論氣。若以此章觀之。未嘗不論氣。然則朱子之外。諸儒亦已言此矣。深愧平日講學無素。致有此遷就謬誤。不獨於前聖經訓。矇然不識其大意。亦於先覺畏友。悍然自直其謬見。思之至此。不覺背汗。而因竊恠以吾兄與成仲之高明。偶然被誤於不離不襍之說。乃有此輾轉失錯也。始知雖賢者一有之而不能察。則畢竟妨於正心之地。而爲多少知見之累矣。可不懼哉。切乞兄與成仲。更攷章旨而敎之也。

與韓德昭癸巳

编辑

秋初惠書。兼蒙別紙一冊子。經年阻拜之餘。披濯可涯。第承色憂長時。奉慮無間在已。卽日秋深。謹問。侍奉凡百何如。傳聞東入之計已决云。去就的在何間。而其地燕耶鎭耶。年事大殺。溝壑迫頭。同病之憐。想無彼此也。奈何奈何。種種責誨。忠愛懇激。眞令人感怍而深省。惟此一義。已卜老兄之所造也。念罪訟過之餘。不覺服義而仰仁。深祝終始無替。以畢不倦之盛義也。此不於賢者冀幸。而將誰望乎。理義同異。各坐實見。歸一之前。有此緯繣。勢也。第因此問難。致令賢者。分䟽太密。辭說太費。抖擻性氣。精義幾於入神。數年精力。垂盡於此紙。此則愚者觕厲噴薄。有以激觸而感傷也。直於縷縷見敎之外。又得此念訟罪過之一端。尤爲感悚感悚。黔友書。不知有甚妄發。而兄責之是也。但君於此。未免失言。亟改之一句足矣。而渠若有失。則亦不待多誥而引服矣。聞兄用屢紙。頗費聲氣云。何爲其然耶。於人一言之失。輒盛氣張皇。已非古人薄責之義。而設眞有全局之錯者。誤朋友不足而拖帶師門。又不足而驅率聖賢。則不知賢者。又於何覔得許多聲氣。討箇許多牋牘。以數其輕脫妄作之失乎。愚意此關於德性。望賢者稍自加省也。所諭諸條。說話猶舊。而文字加密。到頭馴入於纖細穿鑿。輾轉恠異。而又其氣象規模之所在。大家欠沈遠平實之味。此則實鄙慮之所不虞者。晦翁嘗謂讀書寬平正大者。或失之踈。精密詳審者。又有姦巧局促之病。然則今賢者所坐。無乃不在寬平而病於精密歟。觀高明前後自處之言。則未嘗不以知道自與繼開自任。而今愚之所奉疑者。又如此懸甚。其僭固自分。而其妄也亦决矣。然此在賢者。豈盡實情。而在不佞則實見也。實見所在。何可强以爲辭。區區姑欲溫理來言。積以歲月浸涵反復之久。忽然悟其穿鑿者精當。恠異者平正。而又其躁撓巂側底。脫然改其舊觀。則此敢不自首從前僭妄之罪。而一聽於下風哉。柬受性木强。不能善於辭令。今此所獻。又不免一向過於直截。而惟其不敢輕於苟同之意。則賢者必善恕矣。愚於此。又竊妄有隱之於心者。賢者商之。望道未見。是文王到老事。夫所謂道者。豈後生涉學未久。閱理未深。而專靠三五分慧悟才性。所可驟聞於一朝者也。今此未發與五常之說。是固義理大原。兄意於此。若端的說出。則便可以爲見道知道。而又以此聞於未聞之人。則又便以爲傳道耶。愚意於此。雖說得無差。不過辨於大原名目。而又能於承用之外。自見其名目情理。則要已非人人可辦也。設親見其情理。亦不過於衆理中。見此一頭緖而已。其以是便疑於豁然貫通。則其見無乃爲少踈乎。况於所謂名目者。已不免於指天爲方。畫地爲圓。如來諭所憂歎。而居然以知道自任。則不論義理。其氣象見識。果何如哉。張子曰。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以未知爲已知。未學爲已學。旨哉言乎。區區實欲早自灑濯於實事。而本原粗淺。口耳生踈。入頭無門。轉脚無路。其於愚下罪過。雖自亟訟何補。惟賢者深矜不能。喫緊提喩。且以不自滿暇之意。時亦存省於是。則在區區。未必眞有受用之實。而卽賢者成己成物之學。則當自不容於己矣。顧今儕友中。惟兄可以聞此義。而惟愚者。亦可以是進之。不審盛意。終以爲如何如何。柬老幼疾憂。讀書無日。而流年怳惚。眞不相待。前人所歎憂懼之言。日覺分外親切於心目。奈何奈何。書何能盡。惟祝崇深自愛。

與韓德昭蔡君範之洪○辛丑

编辑

柬稽顙再拜言。斯文不幸。老先生奄棄後學。山頹之慟。去而益深。奈何奈何。伏惟僉兄半生熏沐。恩與義俱隆。崩隕之情。何間於劬勞之地也。孤哀貧與病謀。不獨禍釁之洊。仍行宮拜違之後。更不得一日侍敎。而人事至此。抱痛窮廬。此懷誰告。遠日在卽。而無路攀訣。十數年收遇敎育之餘。分義都喪矣。只東望長號。五情如沸而已。日者奔哭。適與兄輩燕鴻。不成相握叙悲。此心尤苦。若而同門。零星散處。各汩私計。聚會無期。斯世出塲。元只如是而已乎。竊祝兄輩各加感勵。以綿一脉。積累充闡之餘。時惠德音。以庇孤陋。實區區之幸也。

答韓季明啓震○辛丑

编辑

所諭義理。此見得未到。說得未透。從前面講書傳。殆淹十數年餘。例未蒙俯領矣。今雖有說。不過磨驢之踏舊跡。終亦何益於事哉。不如姑且置之一頭。俟兄難進易退之暇。或成林泉數月之會。則庶可彼此傾倒。爛熳有歸一之望耶。惟此一念。只耿耿於心頭矣。如何如何。且念吾輩講論。只靠口耳。全無捨命沉潛。埋頭專確。尋箇古人以多問寡。以能問不能。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諸人爲善底門戶。故所說類不免承虗接渺。說皮說膜。全不撞着實事。又其氣象。則都犯着晦翁所謂一味氣盈色滿。抽露精神。胡撞亂撞之戒矣。只這氣色索性。打得一轉。無幾微存者。然後無論所講之契不契。方可尋覔講學門路。隨分隨寸。爲自家實物事矣。此近日反本自思。念罪訟過之一大端也。未知兄意以爲如何如何。切乞以先獲之語見敎之。至幸。

答玄彦明尙璧○癸巳

编辑

樑文叙事。爲申哀不欲正言。此深仰老兄忠愛之至意也。然不佞於此。亦嘗費心締思。誠不忍容易於措辭矣。人心不似我心。此本用朱子傷歎之語。初未害於直截。而但痛字。詞氣深切。故今承來敎。改之以噫。實理之易昧。則此比前語。稍爲宛曲耶。此若據事一句。是十分隱忍中。十分不得已之公案也。不作則已。似此等語。一倂刪改。則直是沒實。何以成其說話乎。况下句抱憫後死云云。正是深自引咎傷慟之言也。爲先賢不能據義正事。此一憫也。而於公義。未盡焉。爲故友不能開諭其弟。此又一憫也。而於私事。亦未盡焉。此引咎傷慟之實。而忠厚惻怛之意。何嘗不存於其中也。理義情志等語。來敎以爲繁冗。此誠然矣。但鄙見則元來今此移建一着。專出於爲故友不忍撕捱。而苟且遷就。私意循矣。公理蔑矣。多士之理義若行而不爲通諭。則多士之道。誠爲未盡矣。舊識之情志可通而不爲開諭。則舊識之道。亦爲未盡矣。多士舊識。容有致力之道。未及爲之。而執事有此移建。則是執事於先賢。無嚴畏之分。於朋友。有欺譎之權矣。其於忠愛惻怛。無乃遠甚乎。斯誠有末乃爲六字。正是十分實錄理義情志之句。若刊削。則不惟語意文勢之欠闕。其不忍與苟且之實。何以見之乎。蒿里空山。是執事輩循私蔑公。不能正事之罪過也。誦庭絃廡。卽執事輩死中求生。容有可贖之功能也。先擧其過。後見其功。記實之語。不得不然。此於申哀何哉。鄙見執滯。難於一一承命。無已則切乞更求他手。俾免多少謗議。鄙稿亦因便投還。如何如何。前人手蹟。非惟不忍斲去。似本不當斲去。以存故實可矣。抗樑之時。揭而讀之或說。恐無妨耶。金台所書。揭之神門。鄙意甚好。叔敬文字。使人謄出。要爲後日之見。如何。

與玄彦明甲午

编辑

歲行更始。伏惟兄侍采履端萬福。新年祝賀。固人恒言。而奉老之人。情理自然切至。想老兄亦同此心也。弟老母一月二十日常病。其間又有幼少疾痛相乘。又飢渴之窘人。去而益甚。如是荏苒。歲忽改矣。目下一書未了。一理未踐。而點檢齒髮。行將四十回。顧去日已不可追。心緖茫然。逢新秪益無嫪耳。獨亭交道。頃年一書後。傾倒欵篤。盖不如始。而厥後別無轉輾失歡矣。愼言之戒。敢不銘刻循省。但冬初一會偶然。未嘗有論事論人論義理。所酬酢。只是閒話。厥後渠連有書信。非止一再。而初無息交底幾微意思。未知此甚踈漏。全不省覺而然耶。此友責備。則端的非其所長。而自是好人物。若果外爲羈縻。內實疑貳。則除非齷齪可笑底人。方爲此態。此豈所可指擬於濟博者哉。人之所傳。殊涉可疑。率性之性。則本然也。頭腦也。着一率字。則當然之道也。分派條理也。偏全有萬不齊。此愚所謂人物之性也。就此專指本體。則本然之性也。兼指其氣。則氣質之性也。子思之旨。專指則在上句天命。兼指則在下句修道。此則於中間偏指當然。故不曰性而曰道。所謂道者。可以偏全言。而不可以善惡論也。本然與當然。理雖一體。而源流體用。界分自在。則此不可以本然目之。偏全雖有不齊。而所指在性道而未嘗及氣。則亦不可以氣質目之。故愚意於此句。本當以道言之。不當以性言之。必要着性字以目之。則須有以人物之性言之。方爲精審。鄙見本自如此而已。彼梅友則所見本領旣異。無恠其聽瑩於鄙說矣。但老兄見處。亦不免有異同於是歟。言或未當。乞賜反復也。理到之言。安敢不從焉。未發說。此有些辨證。自謂殫竭底蘊。而草本之外。未及別書。玆未仰質。可恨。

與玄彦明丙申

编辑

栗谷先生所謂發道心者。氣也。此氣字。信如來諭作形氣看。則先生所謂居仁由義。忠信孝敬之心干形氣。何事歟。朱子所謂形氣。則不過以耳目口鼻四肢而言之。然則夫仁義忠孝。是口鼻之所發耶。抑四肢之所發耶。使來諭無誤。則人心道心。俱是形氣之所發。而從上所言危微之旨。混亂而無別矣。其可乎。先生圖說。文字血脉。極有條理。夫曰天理之賦於人者性。合性與氣而爲主宰者心。此卽心性上理氣二字。其綱領也。夫曰理氣渾融。元不相離。又曰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非氣則不能發。非理則無所發。又曰。道心雖不離乎氣。人心雖亦本乎理。又曰。發道心者。氣也。原人心者。理也。凡此五箇理五箇氣字。皆承上面一初理氣字一串穿來。其眼皎如貫珠矣。未知高見則將此首尾六箇氣字。一並作形氣看歟。元來所謂性命。所謂道義。則是貼一道字。所謂形氣。所謂口體。則是貼一人字。而心只是此心也。此心妙性命而宰形氣。其妙而宰者。氣也。在妙宰者。理也。而其發或爲道義。或爲形氣。於此。當看兩爲字。辨別其人道界分。而所謂發之一字。則只管屬之此心。然後義理事實。方無差謬矣。今以道心爲形氣之所發。則將以人心爲何物之所發歟。盖先生本意。道心之發。氣也而非性命。則道心不生。人心之原。理也而非形氣。則人心不生云爾。而其立文下字。偶然有下上。至於後人之誤看。乃謂仁義忠孝。的是口體之所發云爾。則其以辭害義。不亦甚乎。而此豈先生之所逆料也。來諭以爲此句氣字。卽下句形氣。下句理字。卽此句性命而互有照應云。此又有不然者。盖無本末者。理也。有本末者。氣也。無本末。故理卽性命。而有本末。故心非口體矣。然而食色。不過性命之一端。而非仁義之全體也。天君。實是形氣之主宰。而非口體之偏屬也。於其無本末處。當識其條貫。而有本末處。又認其大小。則原說字句。着落照應。亦甚精密矣。不審高明亦嘗如是細玩否。答牛溪書中感動者形氣。此一句。又合有大故商量者。盖其上面曰。稟天地之帥以爲性。分天地之塞以爲形。而其下卽承以故吾心之用。吾心之發。感於物而動。三五語句。而因曰感動者形氣云云。然則這形字。是乃分天地之塞以爲形之形。卽所謂形而下之形也。而氣是心氣也。其所名言。偶然與朱子所謂形氣字。直是無別。而其指則在心而不在他矣。不然而眞以道心。爲口體之所發。則何必先生也。粗辨名目者。决不作此不成底說話矣。然區區竊聞尤庵先生之言。則以爲栗翁文字。都無可疑。而只一兩處。不能無疑云。區區盖嘗三復而致思矣。先生理氣說話。眞是都無可疑。而惟其以揜於形氣者作人心。及人道相爲始終。與此感動者形氣凡三言。眞不能無疑耳。食色。天性也。循理而發者。是人心之善者。而此易揜於形氣。故謂之危也。若已直揜於形氣。則全是人欲也。先生於此。無所辨別。而一切以揜於形氣者爲人心。此一疑也。人道相爲始終。此本朱子初年未定之論。而先生又不免承用。此二疑也。形氣二字。朱子之說。已有定本。則决不可混稱於心體。而先生又有此云云。此三疑也。雖然。先生之製進圖說。是晩年定論也。其言至精至粹。凡此三疑。無一毫幾微於詞句之間。後人之服膺而持循者。其不在是歟。鄙見如是。敢此奉質。切乞賢者。極意消詳。明以敎之也。動靜之義。舊見未濯。容俟熟玩而仰報非晩耶。所示語類。謹悉。血氣作心體云者。范雎所謂秦獨有太后穰侯之意耳。凡觀言語。善看其主意。則餘可推見未妨耶。

與玄彦明乙巳

编辑

手書專惠。聯而別幅者凡數紙。詞旨詳懇。誨諭諄複。接席承晤。何以加之。得於阻闊戀仰之餘。尤令人披豁。矧審綅玄之間。素履安重者乎。弟痼疾當節增劇。幾乎委頓軍民塗炭。窮族蝟集。公私酬應。惱撓日甚。勢也奈何。數十卷書冊。隨身而來在。一不得開面。內舅好吟哦。日課而程督。無一韻所和。目前汩沒。據此可料。些少精力大耗小損之際。荏苒者光陰。獨不肯留待。此爲大頭段憂患矣。府庫使令之諭。讀之未了。令人失笑。兄於天下事物之情。類爲此懸料。則半生窮格。無乃都是坐談也耶。身親經歷之言。决不似此易易耳。奉呵奉呵。瑞友喎斜之候。承已向差。稍慰。向來憂念之心。而獨其所帶去就。果何如耶。晦友邊所答兄言。眞是的喩。但恐弟意則其大者亦未易爲言。如何如何。申妙之夭。慘矣慘矣。此以舊友。無路致力於其存亡。尤可悲噎耳。江行。若果由此中。則此亦欲隨塵。望更無改其中道。至幸。室行。專賴朋友之力。已還本棲。至心相告之言。感拜僕僕不以禮待云云。自省不覺其有是矣。設朝爲韋布。夕爲卿相。持循應接。寧有所變動也哉。挾令長而驕於人。所諭切至。當佩服之不暇。而但兄知我之分。則無乃太淺乎。好笑好笑。一面任差定之際。一馬匹相爭之地。所謂士友者便以書干囑。此則平日所憎惡者無甚於此。故凡攀緣書囑者數人。一並痛打。所謂云云。其出於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