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造林 大有可为
平原造林 大有可为
——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植树造林的调查 |
|
长治县林移大队处在平原地区,平均每人不到一亩二分地,过去经常遭受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由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全面规划,年年植树,现在全大队已有林木十八万株,平均每人二百七十株,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林木保持水土,抵御了自然灾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成为太行山下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大队。
平原植树 大有可为
编辑开始,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山区栽树,平川种粮”的思想,认为平原地区栽树占土地,不能现得利,划不来。党支部便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教导,用本队一些社员通过种树解决了盖房木料的实例,帮助群众克服“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使大家认清平原植树可以“三年成椽,五年成檩,十年成梁”,只要早动手,早栽树,就能早得利。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全面规划,因地种植,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他们采取集体育苗和社员个人育苗相结合的办法培育苗木,并进行土地整顿,把原来的一百多条草道改为七条大道,把近百条零乱的水渠改为二十一条干渠,把八百多亩土地划为十六个“丰产方”,利用沟旁、渠旁、路旁植树,造成一条条防护林带。结果,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原来扩大了三十多亩。同时,在低湿碱重的地方开渠排碱,营造丰产林;在草多水多的瘦薄地上开沟排水,建立果园和桑园。他们还认真落实党的政策:集体土地和大道两旁的防护林带实行队种队有;社员群众在自己院基地上种树,户种户有。
由于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政策落实,林移大队植树造林成果不断扩大。现在,整个大队有林网卫护,到处绿树成荫,每年收水果六万多斤,栽桑养蚕收茧几百斤,木材自给有余,还支援了兄弟社队。
农林结合 互相促进
编辑随着林业的发展,农林矛盾从各个侧面表现出来。有些社员看到林带旁边庄稼矮一点,认为“树大遮地,影响种粮”;有的干部看着农活忙,还要搞林业,感到“只手难抓两条鱼”。党支部认为这些思想是进一步发展林业的障碍,便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指示,联系本大队林业对农业促进的情况,看农林业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一是这个地区林木普遍增加,调节了气候,延长了无霜期,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林移大队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现在变为一年两作,二年五作。二是大队实现林网化后树多叶多,肥料多、饲料多。农田施肥量成倍增长,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三是树多林密增强了抗灾能力。一九六五年八月刮了一场大西北风,周围一些大队百分之五十的玉米、谷子被刮倒,林移大队因为树大林密,庄稼得到保护。四是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一九六三年,粮食亩产三百六十斤,一九七○年增长到一千零七斤。植树还给社员每年提供烧柴二十几万斤,省下二百亩的秸秆用以沤肥还田。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大家更加认识到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指示无比正确。
“种树遮地”的情况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除了把一些发叶迟、根系深的树种栽到靠地边以外,还采取了开沟、深耕、加水、加肥和按庄稼特性调配种植地点等办法,使树林边上的庄稼也长得很好。
关于农活与林活争工的矛盾,主要是靠挖掘劳动潜力,统筹安排来解决:一是拿出百分之十左右的劳力组成林业专业队,长年坚持林业生产;一是按农活、林活忙闲情况,合理组织劳动力,互相支援。
年年育苗 年年植树
编辑林移大队的林业,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中,逐步巩固发展起来的。
正当林移广大贫下中农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制定植树造林的长远规划时,发生了严重的雹灾和旱灾,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七十二斤。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煽风点火,企图破坏植树造林。广大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揭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在坚持抗灾,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
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旧县委的走资派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借口“林粮矛盾”,强令“砍树种粮”、“刨树卖钱”。林移大队的贫下中农坚决顶住了这股妖风,他们说:“是毛主席号召栽的树,坚决不能砍!”大家怀着对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无比愤恨,又栽起了第二代林木。
植树造林后,出现了“四旁树木难管护”的问题。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讨论解决。在林业队加强管护的同时,组织起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护林委员会,实行分区分路管护树木,并广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抓住具体事例开展表扬批评,从而形成了人人爱树、护树的好风尚。
大搞植树造林,实现四旁绿化以后,县、社多次在林移召开绿化现场会,经常来人参观。有些人因此骄傲起来,觉得“栽树可以歇一歇了”。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破私立公,继续革命。他们坚持年年育苗,年年植树,加强管理,抚育更新,使林业搞得好上加好。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