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雲南縣志
康熙雲南縣志 作者:伍青莲 清 康熙五十五年年間 1716年 |
康熙《云南县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县知事伍青莲主持编修。云南县即今祥云县。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
雲南縣志目
编辑- 郡縣總考
- 品甸始末
- 地理志
- 地圖
- 沿革
- 疆域〈附里至〉
- 山川
- 城池
- 風俗
- 物產
- 溝洫
- 橋粱
- 市肆
- 勝景
- 古蹟
- 建設志
- 治職
- 倉儲
- 獄庫
- 養濟
- 驛傳
- 關巡
- 哨守
- 亭舖
- 賦役志
- 户口
- 税糧
- 均徭
- 里甲
- 課程
- 諸役
- 兵食志
- 兵署
- 兵數
- 兵制
- 兵儲
- 學校志
- 儒學〈附射圃學田書院〉
- 教法
- 甲科
- 鄉舉
- 庠貢
- 封贈
- 坊表
- 辟舉
- 社學
- 官師志
- 名宦
- 守令
- 師儒
- 流寓
- 人物志
- 鄉賢
- 宦業
- 孝子
- 義士
- 節婦
- 隱逸
- 武功
- 朝儀志
- 鹵簿
- 表箋
- 祠祀志
- 祀典
- 郡祀
- 方外志
- 仙釋
- 寺觀
- 祥異
雲南縣志
编辑郡縣總考
编辑雲南縣,統大理,隸趙州。其沿革之迹,宜無不同者,然或插於永昌,或附于雲南,此何以稱焉?馬端臨考曰:《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自漢川以下皆其封域。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剛,其氣強,故曰梁州。《周禮》:合梁於雍。即夏殷之間所謂巴賓彭濮之人也。秦惠王使司馬錯伐蜀有其地。始皇𠔥天下,置郡為漢中。漢武帝置十二郡,此為益州。益州之名,自此始也。王莽末,公孫述據之。蜀漢昭烈復其地,武侯平西南置四郡。晉分益州南境置寧州。南北朝因之。唐分此為山南西道,𠔥分入京畿、隴右道及黔中道。唐末為王建、孟知祥所據。宋祖棄而不郡。端臨此論蓋合蜀與滇言之也,非雲南縣之專考也。又,按郡志,李元陽考曰:周,併梁雍,亦曰雍州。楚,莊蹻王滇,是為滇楚。漢,武封天竺王之裔仁果為白王。土人盛覽從司馬相如授學,始開文教。明帝永平二年,柳貌內附,置永昌郡,分葉榆隸之。章帝元和二年,滇池出神馬四,甘露降,白烏見,乃建學立師。三國,蜀漢建興二年,改益州為建寧。三年,益州渠帥雍闓殺永昌太守附吳。武侯渡瀘,至南中,斬雍闓,服孟獲,四郡皆平,以呂凱為太守。晉,武帝分益州置寧州。太康中又復為益州。晉既東僭,據於李特,經畧於符堅,紛錯于宋、齊、梁、陳之間。迨隋大業中,蒙氏興,分為六詔。唐,高祖命常仁壽將兵循西洱河。貞觀二十二年,遣將軍梁建方諭威信。麟德初,隸姚州。賜皮羅閣為歸義王。號大禮國。貞元九年,冊一牟尋為雲南王。改國號大理。宋,王全斌欲乘伐蜀之威襲大理,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以故三百年遂與中國絕。元,世祖分兵進薄大理,虜段智興,立萬戶府。至元間,改為大理路。明,初,命沐英、傅友德取之,始建府、州、縣,雲南遂平。元陽此論蓋合全郡言之也,亦非雲南縣之專考也。按:雲南縣始於隋大業中,有五色雲見,邑在雲之南,因名雲南。晉常璩《華陽國志》言:建興,縣有神鹿,一身二頭,而角眾列。建興即此地也。劉宋時,屬雲南郡。至陳。雲南州西北十餘里山楚有石如鏡,光可鑒面,故又名鏡州。此唐初置雲南郡。貞觀中改匡州。後張仁果據之,號白子國。蒙氏為雲南州,又改品甸,又名雲南𧸘、品賧𧸘,皆唐時稱也。至元,憲宗時,立品甸千戶所。至元十一年,又改雲南州。至明,改雲南縣,屬大理府趙州,轄雲南一驛,安南坡、你甸、楚場三巡檢司。至永樂年間,始建城池,設洱海衛,立五所,衛縣同城,軍民襟處,編戶一十五里。於天順年撥賓川州三里,僅存十二里。順治十六年大清定鼎,仍明舊制。後洱海衛奉裁,屯糧、人丁附縣徵觧。苟撫字得人,亦萬世之一時也。
品甸始末〈即雲南縣〉
编辑雲南之名何始乎?按元郭松年《大理行記》曰:鎮南面西有雌嶺,出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彛,山勢回合,週二百餘里,爲雲南州。張樂進求時,州北龍興,五色雲起,久而不散。州居雲之南,此其始乎。考其時在隋大業中也。梁睿《疏畧》曰:近代分置興古、雲南、建寧、朱提四郡,雲南縣為寧州。《廣川跋》曰:雲南有神鹿,一身二頭,而角眾列。明帝永平十二年,割益州郡西部六縣爲永昌郡,載《本紀》,雲南第六縣也。建興二年,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又分建寧之地,改置雲南郡〈郡品甸地也〉,以呂凱爲太守,未仕被害,永昌隸之。武帝元封初,益州郡二十四縣,第十六則雲南縣也。雲南縣名自漢來有矣。玄宗天寶九年,雲南太守張虔陀淫虐,南詔閣羅鳳忿怒,取州三十二。《南詔傳》、《本紀》曰雲南蠻陷雲南郡故事,南詔嘗謁都督,過雲南,張虔陀虐之,曰雲南蠻,謂閣羅鳳也;曰過雲南、曰陷雲南郡,則指滇也。按《列傳》,元世祖中統十三年,授信苴日大理等處宣撫使,十八年,以信苴爲宣撫使都元帥,尋拜雲南路行中書省𠫭知政事。《大理行記》曰:雲南州西北十餘里山麓間,有石如鏡,光可鑑面,因名鏡州。西行三十里至品甸。及唐始置坡州,名青子川,甸中有青湖。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以敕勒諸部爲州府,其酋長爲都督、刺史。然則品甸之坡州,其全割青子川而為之耶?〈青子川青湖即青海子也。〉唐懿宗咸通五年,蒙氏遣使至品甸。唐初,南詔以𧸘為州,曰雲南𧸘,曰品澹𧸘〈即品甸也〉。品甸在今縣治東北。唐置勃弄、匡州縣,貞觀改匡州。張仁果㨿之,號曰白子國。蒙氏爲雲南州,又改品甸。明初改爲
雲南縣。此其始末也。
地理志
编辑地圖
编辑蓋自禹鼎沉而圖籍起。《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周知其利害。大司空亦掌之,則信乎圖之不可已也。雲南縣地圖,《郡志》已有之,然㮣而未詳,觀者畧焉。茲特肖像其山川疆域以為圖焉。繪載如左:
疆域
编辑《書》曰:“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夫郊圻封守自若也。申畫之善,慎固之宜。若濶於事情者,然語其効至於康四海,則疆域之不可不明也。審矣。王畿且然,况在綏服之外者乎。其莫能易也。縣當楚姚賓趙之衝,尤不可不計者。
雲南縣〈在郡治東南一百六十里〉,東二百里至〈白鹽井界〉,南九十里至〈普淜界〉,西六十里至〈定西嶺驛界〉,北八十里至〈賓川州界〉。
山川
编辑《周禮》職方氏載九州之治,各表其山川。是時,梁合於雍。其記云:“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薮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東不及岷劔,南不及金碧,西不及蒼洱,蓋舉其大者言之也。縣統于大理,隸于趙州,而暇表其山川哉。然志一縣之事,必表一縣之勝。
- 龍興和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 寶泉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又名九鼎山,九峯相並,望之簇如青蓮,石穴崆峝,盤折而升。上有寺,登玩令人有挾風生翼之想,真奇觀也。〉
- 梁王山〈在縣二十五里,元梁王行宮在焉,今掘地有琉璃瓦。〉
- 南華山〈在縣南四十里,又名天花山,有石洞、古祠址。嘉慶間,里人葺祠,掘得雷斧一,大如扇。〉
- 水目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有寺,具載《勝跡》內。〉
- 天馬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鎮蝗塔。〉
- 東山〈在縣東十里,中有南詔土神廟,居民祀之。〉
- 青龍海〈在縣東南十里,水涯出入自金龍山。望之頭角〉〈皆具,宛如游龍。〉
- 周官㱔海〈在縣東北十五里,又曰小蒙舍海。〉
- 青華洞天〈在縣治南八里,有洞,濶十丈,深邃莫窮,懸岩滴乳,愈深愈奇,上有石竅,九層漏光,名曰天窗,嵌空支分,人入則糜糠其志以返。有名賢詩文載青華洞景下。〉
- 龍洞〈在縣東五十五里,叠嶂層巒,涵巨浸,匪直灌溉,亦稱奇觀。〉
- 蓮花渠〈在縣治東和甸,廣二十里,中有二島,島上有庵。〉
- 溪溝〈在縣西三里,源出寶泉山下,入定邊縣。夾溪十里,花卉繁茂,又名萬花谿,邑人四時遊焉。〉
- 龍池〈一名青湖,在縣治西南一里,其深不測。永樂七年黃河清,此水亦清,至今不濁。〉
- 石花硐〈在珍珠泉峯頂,傳有人入硐,得仙異奇花,及出成石質,今人不敢入。〉
- 葉鏡湖〈在縣南三十里。〉
- 珍珠泉〈在縣西南十五里,湧泉如噴珠,雖旱不竭。〉
- 溫泉〈有三:一在和甸,一在黃鑛場,一在雲南驛。〉
城池
编辑雲南縣原附治洱海衛,兵憲公署在焉,其城廓大,而濠塹深險固嚴,而容蓄眾,借以域民,亦軍民之𠔥利也。今衛裁屬縣,故畧之。
風俗
编辑雲南縣原隰平衍,土田多荒。縣民與衛軍錯居。舊習尚浮詐喜訟。地在要衝。供億數,至窘匱。近來,駐鎮營兵,廬舍損半,住民鮮少,市井寥落。招徠復業,又在當事。加意焉。
物產
编辑物產皆土之毛也。顧譜牒,鮮實反爲民災。盧橘摘謬於左所,蒟醬染情於漢武,職此之由也。此志悉按地之所有者而綜之,靡一不實,夫載實則不取多於寡,斯民尚有利哉。若夫段成式之廣動植、唐蒙之博物論,乃謂朱提以南無鳩鵲、鶴拓之墟無文竹,則非今日之所知矣。
- 穀類〈紅麻線、大黑嘴、白鼠芽、大香谷、大麥谷、紅白小黍、麥蘆粟、灰條稷、禿麥麥、菉豆、羊眼豆、鴨眼豆、鴨爪桿、茶褐豆、羊角豆。〉
- 菜類〈蓮花菜、甜菜、紫石花菜、虎舌菜、年菜、綠石花菜、陽和菜、苦瓜、鷄㯶、菜瓜、紅芋。〉
- 藥類〈龍膽草、石斛、獨活、骨碎補、白芨、羌活、升麻、五味子、〉〈仙茅、遠志、谷精草、蘆碎補、葫蘆巴、蓬术、常山、青木香、海金沙、龍骨、五加皮、澤蘭、甘草、白芥子、土人參、川芎、連翹、何首烏、薄荷、山茨菰、金銀花、密陀僧。〉
- 食類〈柜蒻、摔粉、麵觔、黃燒餅。〉
- 物類〈毛紅布、鉛粉、紅毡條、黃丹、皂麂皮靴、葫蘆絲。〉
- 果類〈金銀花、栗子、雪梨、米菱、無花果、瓢子、櫻桃。〉
溝洫
编辑《周禮》遂人言溝洫之制詳矣。大率十遂而通一溝,十溝而通一洫,十洫而通一澮,十澮而通大川。凡水溢則可以洩害,旱乾則可以瀦利而已。縣之名川已載於《山川志》,然溝、渠、塘、堰之利,尤民之所最急者,故復表而出之,以俟後之為鄭白者。夫天時之乾溢不常,而地利之瀦瀉有節,農人之所恃以無恐者,其在此歟!鄭白不恒於天下,則溝洫不可不志也。
- 品甸灣陂〈在縣東北十里。舊制引寶泉山水,蓄於周官、品甸二陂,以備農事。歲〉〈久,溝道湮塞。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宋希文開通。後於萬曆年間兵備李公先著設五孔橋以通水道,至今利賴。其所灌溉村屯各有定例,載在石碑。〉
- 周官㱔陂〈在縣北。〉
- 寶泉垻〈在縣北二十里,積水禦旱。景泰間,兵憲周公鑑、𠫭政趙公雍重修。有大學士彭時碑記。後又壅塞。於崇禎年間有兵憲何公閎中修葺,鑿石開攢。至今軍民有賴。〉
- 團山垻〈在縣北。〉
- 青黑底〈在縣東和甸川境內。〉
- 蓮花曲堰塘〈在縣東。〉
- 七百莊垻〈在縣東南。〉
- 小城村垻〈在縣東南。〉
- 黑箐尾垻〈在縣東。〉
- 小波𤱶村垻〈在縣西南。〉
- 青龍垻〈在縣南。〉
- 段家垻〈在白塔村,去縣治二十五里,東接鏡湖,係段思平所築也。〉
- 新興垻〈在南山下,去城七十里,又名南豐垻。壅為平地,今改為田。〉
- 雲南驛前荒田〈在縣東南,平壤千頃而缺水利。〉
橋梁
编辑子產以乘輿濟人於溱洧,夫豈不惠?而孟子譏之,且謂“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由此言之,橋梁故治理之不可無者。今縣之中,溪磵潦溢,不杠不梁,行旅奚賴焉?故作《橋梁》。
- 倚江橋〈在治西十里。〉
- 赤水橋〈在治東南二十五里。〉
- 孔泉橋〈在治東二百里。古義民孔泉建。今改名孔仙橋。〉
- 大板橋〈在治東南。昔為指揮賴鎮所造,年久已傾。今於辛亥年趙爭先、昌先募建,造為石橋。〉
市肆
编辑《易》稱日中為市。《書》載貿遷有無。《禮周》:太宰阜財之時,與農穀並任。司徒通財之事,與稼穡同頒,誠以足食通貨而後教化可成也。本縣山澤之利甚煩,趨市者揮汗可以成雨,寧無出入不物者乎?古者制商以市廛,以稽其不物。此守長之所宜務歟。
- 縣寅市〈在西門外武場。〉
- 申市〈在南門外。〉
- 雲南驛〈亥、未二市在驛,卯市在白馬廟前。〉
- 胭脂垻市〈寅、午、戌日。〉
- 大波那市〈巳、酉、五日。〉
- 棕朋市〈申、子、辰日。〉
- 和甸市〈亥、卯、未日。〉
- 你甸市〈寅、午、戌日。〉
勝蹟
编辑史稱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尚通才也。不有勝景,勝情曷寓焉?志《勝景》。
縣八景
- 青華洞天〈在縣治西南五里。侍卿劉翔詩曰:�竅直窮山腹,一牖徑達天心。奇蹬參差無盡,靈機縹緲難尋。石乳倒懸蒼蘇,谷神迭應空音。對客清談竟日,白雲滿照塵襟。〉
- 九頂雲峯〈在縣治西二十里。升庵有詩曰:寺臨飛鳥外,樓出宛虹端。空翠沈雲暗,流丹染雨寒。因阿鑿環牖,依石構攢桓。雙樹蟬棲隱,一花人折难。陰霞人半沒,晚靄試橫看。攸對登高賦,仙毫點碧瀾。〉
- 萬花溪口〈詩曰:天開圖畫洱西橋,風物豪華不易消。一泒水雲鋪白練,兩岐春樹剪紅綃。直將金谷尋常看,都作瑤池樣子描。最是太平清世界,翠微深處對笙簫。〉
- 智光鐘韻〈詩曰:上方鐘曉動江城,驚破西堂草夢生。貝葉響中翻玉板,曇花獻處落金英。盡門瓊寶三千界,都聽蒲牢百八聲。莫怪豐山鐘絕響,也須霜降應時鳴。〉
- 碧池秋色〈詩曰:大谷西催涼滿陂,寒潭碾碎碧琉璃。懸岩閣雨花含露,明水吞天月落池。霞鶩點成滕王閣,蓴鱸勾動李膺思。獨棲丹鳳梧枝〉〈老,絕勝高崗一段奇。〉
- 青海月痕〈詩曰:萬綠參差拂柳塘,嫦娥靜夜影波光。香浮淺淡蓮花白,露滴淋漓桂子黃。弄罷謫仙歌采石,招來妃子舞霓裳。恍疑龍抱明珠卧,雷雨乘時沛八荒。〉
- 金龍瀉潤〈詩曰:夭嬌盤龍卧碧岑,橫地鱗甲滿坡金。清泉漱玉風生響,紫霧噴香晝結陰。澤物漫誇姑射露,濟時好作傳岩林。山僧祝缽乘風去,雲鎖珠簾片月沈。〉
- 神馬留踪〈詩曰:大宛龍駒奪化胎,行空偶下九天來。馳回南詔紅塵靜,踏過高岡白石開。武帝他年歌渥水,穆王何處晏瑤臺。天留遺跡知神物,定應人間伯樂才。〉
古蹟
编辑昔人志石鼓,作古圖,幽踪秘跡,無微不錄,豈顧為是冥搜哉?誠為後世稽覈計。至深遠也。趙與雲舊為南詔之𧸘川,劉漢之經畧,李唐之戰爭,趙宋之棄置,大明之創造以迄今,茲豈無山靈水異、鬼工人巧之足以發奇潛資多識者哉?後有張茂先,當有以為之先鞭者矣。
- 古鏡州城〈在治西南,唐置夷郎等六縣。〉
- 廢城〈在城東南,唐置勃弄、匡州。今大波那等處是。〉
- 力士營〈在治南九里,武侯駐兵於此。〉
- 地符石〈在縣南十五里,石上有赤篆,人莫能識。〉
- 龍馬蹤〈在治南十五里,近青海之西畔。石上有三踪:人足二、馬蹄二、杖足二。世傳仙人神化之地。〉
- 伏波崖〈縣西二里,有馬伏波故壘。〉
建設志
编辑國家稽古,建官陳殷,置輔無論,九卿為極。於民即一邑之令亦民之極也。是故有治職之掌焉,有倉儲之備焉,有庫獄之守焉,有養濟之恩焉,驛傳以通行旅,關巡以稽不物,哨守以防盜賊,亭舖以宣湮滯。八者缺一不可以為政。嗚呼俗吏,缺而不講。非通幽達權之君子,究心於當世之務者,孰能旁燭而兼舉之歟?
治職
编辑- 雲南縣〈建於洪武十七年,舊在城川。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宋希文始建入城內。於〉〈丙戌年傾圮前改舊布政司衙署。於康熙三十二年知縣李維邦詳明兩院,將兵道公署改為縣治。正廳五楹,後廳五楹,左翼房為庫,右翼房為退私堂,後為知縣衙,前設大門三間,正儀門三間,左右廊房十間,設為六房。〉
- 典史廨〈在縣治西。〉
- 僧會司〈在縣治西智光寺。〉
- 道會司〈在治南佑聖宮。〉
- 雲南驛〈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 安南坡巡檢司〈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 你甸巡檢司〈在縣治東六十里。〉
- 楚場巡檢司〈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雲南縣知縣〈一人〉,土縣丞〈一人〉,土主簿〈一人〉,流典史〈一人〉,所屬儒學訓導〈一人〉;雲南驛驛丞〈奉裁〉;安南坡巡檢〈一人〉,你甸巡檢〈一人〉,楚場巡檢〈一人〉;僧、道會司〈各一人〉;本縣六房吏〈十二人〉,儒學吏〈一人〉;雲南縣三巡檢吏〈奉裁〉。
公署
编辑- 察院行臺〈傾圮。〉
- 按察分司〈傾圮。〉
- 金滄道分司〈傾圮。〉
- 洱海道分司〈傾圮。〉
- 布政司〈改為公署。〉
- 兵備道公署〈於康熙三十二年改為縣治,立有碑文。〉
- 洱海衛〈傾圮。〉
倉儲
编辑- 泰安倉〈久廢。〉
- 社倉〈久廢。〉
- 備倉〈久廢。〉
庫獄
编辑- 庫〈在堂左。〉
- 獄〈立於西廊。〉
養濟
编辑- 養濟院〈在縣治西,久傾。提督軍門桑�捐銀修建。平房五間。〉
驛傳
编辑- 雲南驛〈今裁。〉
關巡
编辑- 安南坡巡檢司〈官吏見《治職》,弓兵見《賦役》。〉
- 你甸巡檢司〈同上。〉
- 楚場巡檢司〈同上。〉
哨守
编辑- 溫水塘哨〈在縣治東北九十里。〉
- 雙橋哨〈在縣治東北角一百五十里。〉
- 人投關哨〈在縣治東北二百里。〉
- 外居苴哨〈在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
- 五色土哨〈在縣東南七十里。〉
- 水盆哨〈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 青水溝哨〈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
- 青石灣哨〈在縣東南二十里。〉
- 矣江哨〈在縣治西。〉
- 松子哨〈在縣治西北。〉
- 金雞廟哨〈在縣治東南八十五里。〉
亭舖
编辑- 亭〈無。〉
- 縣前鋪。
- 波畎鋪。
- 青海鋪。
- 沫滂舖。
- 葉鏡舖。
- 水盆舖〈南通姚安界。〉
- 矣江舖〈西通趙州界。〉
- 梁王山舖〈北通賓川州界。〉
賦役志
编辑戶口
编辑- 雲南縣〈戶口:軍,男四百二十六丁,婦三百八十一口;民,男一千八百三十四丁,婦一千二百九口。〉
- 官地民田〈原額五百九十六頃五十四畝四分,今荒熟不一。〉
稅粮
编辑- 雲南縣〈夏稅一千五百五十二石三斗六升三合六勺。〉
- 附征洱海衛〈夏稅三百四十八石七斗二升三合。〉
- 雲南縣〈秋粮一千七百六十六石六斗七升五合三勺一抄。〉
- 附征洱海衛〈秋粮一千六百六十三石七斗九升七合。〉
均徭
编辑- 祭祀銀〈三十六兩。〉
- 花班竹銀〈奉裁。〉
- 柴薪夫馬銀〈柴薪銀奉裁,馬草料銀十二兩。〉
- 本縣並協濟站銀〈奉裁。〉
- 舉貢賓興盤費銀〈奉裁。〉
- 齋膳夫銀〈三十六兩。〉
- 曆日紙劄銀〈奉裁。〉
- 查盤刷卷科場取用紙劄銀〈本縣十二里派出。〉
- 鄉飲鞭春酒席銀〈四兩。〉
- 倉庫斗禁銀〈四十八兩。〉
- 書手陰陽生銀〈奉裁。〉
- 門皂銀〈八十四兩。〉
- 舖兵銀〈三百二十兩四錢。〉
- 醫生銀〈奉裁。〉
- 雲南縣人丁〈二千七十二丁,各編不等,實徵銀四百八十七兩五錢。〉
- 附征洱海衛人丁〈九百一十六丁,各編不等,實徵銀三百五十七兩五錢六分。〉
- 五年一徭銀差〈每年一編,每編一里,二甲輪編,遞年該銀一千三百五十〉〈七兩二錢五分五厘一毫。〉
- 力差〈編如銀差例,實編銀四百五十三兩二錢。〉
- 附征洱海衛〈歸縣。〉
里甲〈應支款目〉
编辑- 歲考生童合用銀〈奉裁。〉
- 舊舉人會試銀〈奉裁。〉
- 新中舉人合用銀〈奉裁。〉
- 上司巡劄及各府官往來應用、門皂、工食、帽帶等項銀〈奉裁。〉
- 院道按臨、廩粮、油燭、中火、考試紙劄、行香、講書、封筒等項銀〈奉裁。〉
- 院道巡曆、傘蓋、什物、油燭、書手、工食等項銀〈奉裁。〉
- 瀾滄兵備並本府、縣正佐新任各用鋪陳、傘蓋、什物、祭門等項銀〈奉裁。〉
- 供應並門子工食等項銀〈奉裁。〉
- 上司並委官按臨、起駐、公差銀〈奉裁。〉
- 習儀、拜牌、行香、祈禱、該縣公座卯簿銀〈奉裁。〉
- 年終香紙桃符銀〈奉裁。〉
- 本府、縣應朝盤費銀〈奉裁。〉
- 預備取用卷箱、白牌、鎖鑰銀〈奉裁。〉
- 本縣造審錄冊及日行紙劄支銷、工食、照堂油燭等項銀〈奉裁。〉
- 本縣附郭無驛應辦鋪陳銀〈奉裁。〉
- 聽差、募夫工食銀〈奉裁。〉
- 備候院道巡曆、下程、廩粮等項銀〈奉裁。〉
- 預備公費銀〈奉裁。〉
- 額編十三里〈在城里、小城里、甸頭里、七百莊里、新生里、和甸里、大波那里、你甸里、站村里、永定里、果城里、魯和里、品甸里〉每里〈十甲,舊役,凡當徭甲者,里長、甲首群聚縣中,不惟妨農業,而費十凖一。知縣朱應旌申明,征銀雇募〉里甲公費銀〈九百九兩一錢九分六厘九毫,內加募夫銀四兩。奉裁。〉
課程
编辑雲南縣舊額商稅銀〈七十七兩一錢〉。遇閏加銀〈六兩四錢二分五厘〉。
諸役
编辑成周設法,大抵皆為民而設。比閭旌黨是鄉之役在民,府吏胥徒是官之役在民,伍而卒旅是兵之役在民,搜苗彌狩是田之役在民。在鄉之役也常,在官之役也久,在田之役也簡,在兵之役也踈。雲洱之間役法踈濶,𨿽與井田異制,而為民之意則同,故並時而征則妨農業,兼事而作則耗民力。為父母者,何以甦之?用其一,緩其二,是在節愛君子。
驛傳
编辑- 雲南縣〈附郭無驛。每年在徭中編馬二十四匹,夫二十四名。〉
- 雲南驛〈舘夫二名。照舊,着役馬頭二十四戶,站戶一百七十二名。其二千一百八丁,除馬頭并站丁外,實認站錢二千二十五丁,該繩一十四萬二千三百四十索,拆銀一千六百九十四兩五錢;並雲南縣編舘夫、茶果,銀三十兩;每年編庫子一名,銀四兩。俱在本縣收支。〉
關巡
编辑- 你甸巡檢司〈弓兵三十二名,永充。〉
- 楚場巡檢司〈弓兵九名,永充。〉
- 安南坡巡檢司〈弓兵三十五名,永充。〉
哨守
编辑
- 溫水塘哨〈無粮,附近八名。〉
- 雙橋哨〈無粮,三十名。〉
- 人投關哨〈食粮,三十名。〉
- 外居苴哨〈食粮,二十名。〉
- 五色土哨〈食粮,七名。〉
- 水盆舖哨〈食粮,三十六名。〉
- 金鷄廟哨〈無粮,七名。〉
- 青水溝哨〈無粮,十六名。〉
- 青石灣哨〈無粮,十六名。〉
- 矣江舖哨〈無粮,十五名。〉
- 松子哨〈無粮,十五名。〉
亭鋪
编辑- 縣前舖〈司兵,十一名。〉
- 波畎舖〈司兵,二十名。〉
- 月鏡舖〈司兵,十二名。〉
- 矣江舖〈司兵,十二名。〉
- 梁王山舖〈司兵,徭編本縣八名,賓川州四名。〉
- 沫滂舖〈司兵,十二名。〉
- 水盆舖〈司兵,十二名。〉
兵食志
编辑兵制
编辑有兵而無制是無兵也,兵制其可緩乎?故因衙兵之制,節其制,布其陣,較其藝,程其力,而為之賞罰。匪惟使之有勇,且可通之知方。
- 雲南縣兵制〈屬衛。〉
- 雲南縣兵數〈屬衛。〉
- 雲南縣演武場〈衛之場也,縣練兵亦藉之。〉
- 雲南縣兵儲〈坐洱海衛屯倉。〉
- 雲南縣川屯倉米。
- 近城倉米。
- 近城倉麥〈以上三倉稅粮俱貯洱海衛大倉內。〉
學校志
编辑成周選舉必出於學校,蓋以學校為造士根本。師道立而後善人多也。以崇之以四術,立之以四教,淑之於平時,興之於異日,考之於每歲,比之於三年。由是而歌,鹿鳴於鄉,由是而聽,天子之臚,以成其德業。孰非自學校中造就之哉!大清學校選舉,凖法于周,大抵相為損益。自縣言之,漢章帝獲神鹿、彩雲之瑞,而學校始建。由歷代以來,禮陶樂淑,浸漬汪濊,而人材始茂。明之科甲,自楊翊、周臣而開,以壬午科李文治止。大清科甲,相繼相仍,又寧有艾歟!
儒學
编辑洪武十七年,〈建在南郭。〉成化己丑年,御史郭瑞修〈畧曰〉。
- 雲南縣儒學〈肇置於洪武乙丑,垂百年於茲,歲久且敝。成化已丑,巡按雲南之監察御史文江郭公瑞、雲南按察司僉事華陽曹公景,鳩工掄材,命指揮吳鑑專董其役,衛邑各以夫役相之,經始於是年之秋九,建明倫堂三間,兩廡一十四間,戟門五區,文昌祠一區,廨宇十區,逾年落成。學之校諭,吉郡王建,因以請予,承乏提學,義不可辭。為記其歲月云。〉啟聖祠〈三間〉。至聖殿〈三間〉。兩廡〈十四間〉。戟門〈五間〉。左名宦祠〈三間〉。右鄉賢祠〈三間,廢〉。寢室〈二間,廢〉。省牲所〈三間,廢〉。射圃〈廢〉。天衢雲路〈兩坊,廢〉。洪治壬子年,僉事周鳴岐遷于洱海衛左。明倫堂〈三楹,在文廟後,久傾,今建〉。左博文齋〈五間,全荒〉。右博文齋〈五間,全荒〉。聚魁閣〈三間,全廢〉。尊經閣〈三間,全廢〉。閣左右翼室〈二間,久廢〉。間門〈二間,全廢〉。號舍〈十六間,廢〉。堂前二門〈三間,廢〉。大門〈三間,廢〉。左右興賢育才坊〈久廢〉。文明坊〈將傾,已修葺〉。文廟石坊〈將傾,已修葺〉。朱夫子閣〈傾,廢〉。文昌閣〈傾,廢〉。魁星閣〈重建〉。啟聖祠、至聖殿、兩廡、明倫堂、文明坊〈逐一於康熙四十年知縣王書捐資重修。撫院石、學院王撰有碑文立石。〉
- 學田〈副使任堂置喬甸川學田,告歸賓川州,並學租銀二十一兩亦歸賓川州納觧。副使湯沛於萬曆四年捐銀七十五兩,置田四十五畝,計租三十五石,除完粮外,止剩租四石。兵道馬鳴鑾置田二十五畝,納租銀四兩八錢,田坐落棕朋,其銀歸縣收存,給科舉生員盤費。原任知縣常道立置朱家營學田一分,年納租米七石五斗。前項學田共納雲南縣稅粮三石三斗,係學內收租納粮。〉
- 九峰書院〈在縣二里許,今廢,荒坵。〉
- 文峰〈在縣南山巔,邑人常復亨有記在焉。〉
教法
编辑兵憲馬公教約〈每朔望會課、講學、衍禮。〉
甲科
编辑
- 正德丁丑科
- 周臣〈庚午鄉試,丁丑會試,登舒芬榜。曆官知縣、國子監學錄。〉
- 萬曆庚辰科
- 史旌賢〈丙子鄉試,庚辰會試,登張懋修榜。曆官𠫭政。〉
- 蒙鑑〈景泰年間敕封進士。〉
- 康熙庚戌科
- 楊燝〈癸卯鄉試,庚戌會試,登宮夢仁榜。曆官知縣。〉
鄉科
编辑- 永樂辛卯科
- 楊翊
- 甲午科
- 楊敏
- 庚子科
- 楊賢
- 宣德己酉科
- 完玉
- 景泰庚午科
- 黃逸〈知縣〉
- 癸酉科
- 樂清〈訓導〉
- 丙子科
- 夏聰〈翰林院檢討〉
- 天順己卯科
- 蒙鑑〈景泰癸未科敕封賜進士〉
- 成化甲午科
- 羅文
- 丁酉科
- 孫綸〈知縣〉
- 雷中
- 癸卯科
- 林高
- 弘治壬子科
- 王鼎〈訓導〉
- 乙卯科
- 黃紳〈知縣,逸子〉
- 李素〈禦史、僉事〉
- 辛酉科
- 李希顏〈教諭〉
- 甲子科
- 趙卿〈知縣〉
- 正德庚午科
- 周臣〈見《甲科志》〉
- 嘉靖壬午科
- 趙儒〈知縣〉
- 楊洲鶴〈武舉,中丙戌會魁,曆官永騰𠫭將〉
- 戊子科
- 陳世麒
- 劉承穆〈武舉〉
- 辛卯科
- 陳宗儒〈知縣〉
- 甲午科
- 李登
- 常憲〈知縣〉
- 丁酉科
- 党宗正〈經魁〉
- 耿介
- 癸卯科
- 熊元吉〈甲辰乙榜,潾水縣教〉
- 己酉科
- 張伯和〈榮昌縣令〉
- 程介
- 乙卯科
- 朱芾
- 辛酉科
- 李天箕
- 甲子科
- 常乾亨〈知縣〉
- 段文魁〈推官〉
- 萬曆丙子科
- 史旌賢〈見《甲科志》〉
- 戊子科
- 朱啟賢
- 辛卯科
- 呂克升
- 姬文葉〈知州〉
- 甲午科
- 李友梅〈亞元,曆官運使〉
- 周懋桂
- 湯立仁
- 丁酉科
- 張文煥
- 己酉科
- 湯得師〈知縣〉
- 壬子科
- 雷征一〈知州〉
- 王揚〈武舉,官贊畫〉
- 乙卯科
- 晉御黼〈知州〉
- 王弘緒〈武舉,中三科,襲指揮祖職〉
- 戊午科
- 孔學書〈知縣〉
- 錢充國〈武舉〉
- 天啟辛酉科
- 熊潤〈知縣,元吉侄孫〉
- 殷序〈知州〉
- 丁卯科
- 王文林〈府同〉
- 崇禎庚午科
- 孫啟祚〈知縣〉
- 丙子科
- 孔彰〈知縣〉
- 己卯科
- 劉愈雋〈知縣〉
- 壬午科
- 李文治
- 薛芳美
- 丁酉科
- 李秉俊
- 康熙癸卯科
- 楊燝〈見《甲科志》〉
- 壬子科
- 王心和〈武舉〉
- 甲子科
- 歐陽方曜
- 癸酉科
- 楊愷
- 雷偉
- 壬午科
- 呂振雅
- 雷僖
- 乙酉科
- 張以仁
- 雷升
- 癸巳科
- 朱奎郎
- 楊知默
- 李紹白
- 甲午科
- 李澄
- 戎大靖
- 楊寶〈副榜〉
庠貢〈前誌失考〉
编辑〈自〉洪武〈至〉永樂〈三十八人止〉:張海、徐杲〈通判,鄉賢〉、陳佑〈經歷〉、魏傑〈教授〉、劉慶〈主簿〉、羅義〈縣丞〉、段文〈縣丞〉、王昱〈主簿〉、金鑑〈教授〉、許昱〈州判〉、周拯、陳謨〈縣丞〉、邵璽、張明、李節〈訓導〉、史達、喬木〈訓導〉、朱璽〈訓導〉、寧容、範實〈訓導〉、王廉、江漠、石盤、張洪、王道、王俊、喬嶽、駱顒、許經、曹緯、徐昱〈訓導〉、張昂、張瑞、楊希、湯霖、黨恂〈訓導〉、羅緯〈訓導〉、許仁〈訓導〉、趙成良〈訓導〉、黃廷儀、馬紳、李亮、喬宗仁、傅訓、傅導、陳情表、湯憲、陳寶〈訓導〉、党宗正〈戊子經元〉、李發〈選貢〉、田世祿、陳賢。
嘉靖:張恕、謝表、寧賢、黃甲、劉鵉、王宗文、史大經〈學政,鄉賢〉、錢高、孫天爵、雷九川、田徹、夏臣〈教授〉、程九霄、楊介、趙邦憲、趙應期、楊廷玉、鐘祥〈教諭〉。
隆慶:傅質、黃沛、張正蒙、楊朝棟、雷鼓元〈訓導〉。
萬曆:常履亨〈恩選〉、張廷勑、薛大業、俞昌言〈教授〉、許應魁〈訓導〉、常複亨〈知縣〉、張晫、黃聞禮〈訓導〉、夏邦、趙鳳〈教諭〉、熊俊臣〈教諭,鄉賢〉、鄒師孔〈本庠,訓導〉、周嗣登、王文蔚、楊瓊、張思達〈知縣〉、熊經〈府同〉、楊昇、孫寰〈教授〉、劉靖坤〈貢元〉、劉鵉、耿悅、丁晟〈學〉、張巽〈教授〉、單緝熙、李春秀、孔文正。
泰昌:史讚〈恩選〉。
天啟:張授孔〈恩選〉、史講、楊漳〈訓導〉、楊恪〈教授〉、張乹銘。
崇禎:楊昆〈恩巽,縣丞,鄉賢〉、徐華〈學正〉、楊維坦、張宗孔、楊涇、張正陽〈拔貢〉、張信、張佖、楊獻賦、段彩、王穆、史舜庸〈恩選,知縣〉、羅英〈副拔,知縣〉、蔡應科、楊春芳、張暄〈副拔〉、鄭重〈副拔〉、陳繹。
康熙:李蘊玉、匡允中、俞賡明、王夢弼、楊銘𢑴、李應泰、熊一程、歐陽琮、楊穀雲、張炅楚、張以忠、羅凱、張能恭、張襄、錢萬璋、雷四知、張即鵬、汪涵、熊文岸、張養浩、王綏來。
- 敕贈御史李素〈父并母暨妻在正德年。〉
- 誥贈學正史大經〈并妻何氏以子參政史旌賢參政贈在萬曆年。〉
- 誥贈參政史旌賢〈并妻張氏在萬曆年。〉
- 誥贈文林郎熊彥臣〈并妻孫氏以子經靈川贈在天啟年。〉
- 誥贈文林郎熊涇〈并妻雷氏以知靈川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奉政大夫李希〈彥妻王氏以子李友梅知太平府同知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奉政大夫李友梅〈并妻張氏以任太平府同知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奉直大夫雷仁〈并妻許氏以子雷征一知鎮寧州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奉直大夫雷徵一〈并妻鐘氏以知鎮寧州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文林郎姬仁〈并妻王氏以子姬文業知應山縣恩贈在天啟年。〉
- 誥贈文林郎姬文葉〈并妻楊氏以子知睢州恩贈在天啟年。〉
坊表
编辑- 觧慍阜財坊。
- 鎮海坊〈將圮。〉
- 阜安坊〈將圮。〉
- 中外風紀坊〈為參政史旌賢造。〉
- 西台丰采坊〈為御史史旌賢建,已傾。〉
- 鵬翮高騫坊〈為知州姬文業建。〉
- 榮褒金節坊〈為都轉運李友梅立。〉
- 東壁人文坊〈為知州殷序立。〉
社學
编辑社學〈有七,俱廢。〉
義學
编辑義學〈在原任兵道何閎中衙舍,於康熙二十二年署縣王建極設立,捐資延師,訓迪民間子弟,後為營官借住。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劉國璽到任,通詳撫院司道批府斷,還,立學。又,將何兵道原置南豐垻田一段,原粮一石三斗,後增五石,共粮六石三斗,年租八十石,捐為義田,以贍師生,有紳士鄉耆公議,〉〈將租八十石內止捐五十石入義學,其三十石存縣完粮,以免後累。有劉知縣全租送入學內,粮係代完。二十八年,本府同知姚亦代完粮。勒石,永為定例。康熙二十七年,延師訓迪,授徒甚眾。〉
醫學〈見存。今有醫官一員。秦襄周。存心利濟。片劑回春。〉
官師志
编辑天生民而作之,君使師牧之,而君又以其事寄之守令。師儒則官師者,蓋代天子以師牧天民者也,豈徒使之飫濃鮮、華軒繡以肆然於民上哉!養道何如而遂?教道何如而興?是不可以不盡心焉。不如是,曠瘝之刺可立而叢矣。用是記名宦、表守令、譜師儒,附以流寓,作《官師志》,為後昭鑒戒,紀遺忘云。
名宦
编辑何武所居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君子曰“可以觀惠矣”。仁人長者之政,其紀綱節目與俗吏奚異,然而有文有情。文者飾以耳目,故民胥悅之,而久之疑;情者出於愷悌,故民胥忘之,而久之思。思與疑,其相去遠矣。《詩》云:“有斐君子,民之不可諼兮。”吁!豈易言哉。
- 知縣
- 宋簡〈洪武年間任,以廉能稱,改建儒學,於正統年間入祀名宦。〉
- 陳輔〈弘治年間任,有惠政,於嘉靖年間入祀名宦,亦增修學宮入祀名宦。〉
- 劉延齡〈萬曆年間任,以清廉稱,於崇禎年間二子官至保傅入祀名宦。〉
- 兵備道
- 朱奎〈弘治年間任,萬曆年間人祀名宦。〉
- 李先著〈萬曆初年任,修學建垻,大有功績,萬曆末年入祀名宦。〉
- 姜龍〈嘉靖年間任,萬曆年間入祀名宦。〉
- 馬鳴鑾〈萬曆中年任,建書院,置學田,著有功績,於崇禎年間入祀名宦。〉
- 何閎中〈崇禎年間任,因流寓洱海城,禦災捍患,大有功績,咸崇祀之。〉
守令表
编辑今之縣令,古子男爵也。夫以一命之士,領諸侯之秩,子天王之民,非廉其曷以哉!《周禮·小宰》以六計弊群吏之治,一則曰廉,二則曰廉。六計者,吏治之所從出也,而皆以廉為本。蓋廉者,有天理而無人欲也。六者,非廉不能。漢人取士曰興廉,察官曰廉察,良有此意。雲之令自建設以來,其臨蒞者何限,廼其巍然為人所仰羨者幾何人哉?大抵其裒然而可述者,足於廉者也,其泯然而無稱者,不足於廉者也。廉之足不足而勸戒昭焉。故表之以示將來,使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廉,某也否,某人為勸,某也為戒。嗚呼!可懼也夫!
洪武年間始設縣治,知縣宋簡〈至崇禎癸未年〉唐登第〈合計知縣七十三員〉至大清定鼎。
知縣:
- 韓灝〈四川人,由選貢順治十七年任。〉
- 何良佐〈廣東人,由監生康熙元年署。〉
- 秦龍起〈江西人,由監生康熙三年任。〉
- 王請度〈山東人,由監生康熙五年任。〉
- 涂芳昇〈江西人,由進士康熙八年任。〉
- 刁應聘〈奉天府人,由監生康熙二十年任。〉
- 王建極〈奉天府人,由監生康熙二十一年署。〉
- 佟鸚彩〈奉天府人,由本府同知康熙二十二年署。〉
- 黎日昇〈廣東人,由進士康熙二十三年任。〉
- 顏紹徽〈山東人,由趙州州同康熙二十五年署。〉
- 劉國璽〈遼東人,由監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 姚際離〈南直人,由本府同知康熙二十八年署。〉
- 李維邦〈霸州人,由拔貢康熙二十八年任。〉
- 金應璧〈遼東人,由鶴府通判康熙三十三年任。〉
- 王書〈鑲黃旗人,由監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一任。〉
- 鮑綋〈雲南府同知,於康熙四十三年署。〉
- 于之輻〈四川人,由庚辰進士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任。〉
- 朱榮祖〈福建人,由永昌府通判於康熙四十五年署。〉
- 潘晉齡〈福建人,由舉人於康熙四十六年任。〉
- 金世道〈北直人,正黃旗,由監生於康熙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任。〉
- 張倫至〈福建人,由歲貢任安南州於康熙五十二年署。〉
- 郭兆坦〈山東人,由進士於康熙五十三年任。〉
- 靳治邠〈鎮黃旗人,由大理府通判於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一日署。〉
- 伍青蓮〈廣東惠州府興寧縣人,由己卯科舉人揀選知縣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任。〉
師儒表
编辑古今以經術教于郡國者多矣,獨胡安定著名於湖蘇,教何容易哉!是淑人者之偉。表也。嘗稽師儒舊表,自洪武迄今,班班可考,其馨俎豆,垂竹帛者,不為無人也。儻所謂安定之流亞非耶?後來繼今者尤以安定望之也。噫!師者,士之表也,表之不端,影何由直?擬諸效,始所謂擔竿而定其末者歟!訓導,〈明宣德時始建〉,趙印〈至崇禎癸未年〉張所知〈合計訓導六十四員〉至大清定鼎。
訓導:
- 董大成〈嶍峨縣人,由歲貢順治十七年任。〉
- 劉國禎〈奉天府人,由歲貢康熙五年任。〉
- 王談際〈安寧州人,由歲貢康熙九年任。〉
- 何呈瑞〈曲靖府人,由生員康熙二十一年任。〉
- 李昂〈武定府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
- 全五倫〈廣西府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七年任。〉
- 彭覲祖〈澄江府人,由歲貢康熙三十二年任。〉
- 李光賁〈呈貢縣人,由副榜康熙四十二年任。〉
- 楊邦藝〈雲南府昆明縣人,由歲貢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任。〉
- 簡重〈雲南府人,由舉人奉部文就教,康熙五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任。〉
考職吏員:
- 陳鼎〈候選經歷。〉
- 錢明〈候選經歷。〉
- 錢席珍〈候選巡檢。〉
- 王楫〈候選典史。〉
- 陳友諒〈候選巡檢。〉
- 龐之俊〈候選巡檢。〉
流寓
编辑豪傑之士不幸而蕩寄於異域,乃其所寄之山川因之而增勝。夫羈鳥舊林,池魚故淵,彼獨無鄉土之思哉?勢不得而遂也。仲宣登樓之賦,子荊零雨之悲,其此類夫!
- 謝廷蒞〈四川富順人,嘉靖間以吏科給事中言事謫縣尉,以風節稱。〉
- 王勝〈江西吉水縣人,天順間任大理府同知。廉介無橐,不能旋歸。入縣籍。〉
- 常道立〈貴州普安人,由舉人于天啟辛酉年任雲南縣,甲子年升大理府同知。流,卒於縣內。〉
- 何閎中〈湖廣黃州人,由壬戌進士仕瀾滄兵備道,禦災旱患,大有功德。因庚辰以後中原多事,遂寓縣。後卒。邑人佩德,公舉入祠祀之。於康熙二年,鄉人楊兆傑任本府刑廳,扶柩以歸。〉
人物志
编辑天精地彩,毓降於人,攄粹發奇,藻斧宇域,故傳說感列星之華,宣父應尼山之禱。此理之常,不可誣也。雲邑山水清奇,曾有雄渾雅麗之姿,慷慨特達之器,是以彈冠而出仕,則翊贊勳華;掛冠而里居,則振勵風節。昔人謂地靈人傑,今則曰人傑而益以地靈也。志《人物》。
鄉賢
编辑《記》稱,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謂其不愧於所生之地也。夫士以偉然七尺軀,生於鄉,齒於鄉,譽於鄉,舉於鄉,而不能樹勳庸,礪名節,以為鄉里,豈不貽羞於先廬哉!祀死者於前,所以風生者於後也。鳴呼!輿論之不諧,推擬之不公,依阿比周,以臨俎豆,先進有靈,亦將吐黍稷于廟廉之側矣。
- 徐杲〈由歲貢任四川重慶府通判。革年例,勤催科,考功列名第二。後任荊州府督運。致仕歸家,安貧守靜。已入祀。〉
- 周臣〈由進士任公安知縣,寬政不擾,直道難容,奏改常德府教,尋調國子學錄。致仕居家,著《春秋取義》及《易聖傳》等書。已入祀。〉
- 李素〈由舉人任射洪縣令,擢湖廣巡按,累官江西僉憲。有《南崖奏議》《春秋心訣》行於世。萬曆年間入祀。〉
- 常憲〈由舉人任浙江清豐教諭,辟陞壁山知縣。丁繼母憂,遂不起復。所著有《禮記合觧》,《古今事畧》彙稿、續稿。卒於萬曆初年。已入祀。〉
- 史大經〈由歲貢任四川邛州學政。嘉惠後學,善為引導。於萬曆十二年入祀。〉
- 史旌賢〈由進士初任內江知縣,有能聲,擢陞貴州道監察御史侍侍經筵,曆七省中憲以參政政事。著有《維風編》《寧澹軒草》《里居摘範》《西台奏議》等書行於世。已入祀。〉
- 熊俊臣〈由歲貢任江西瑞州府訓導,陞羅次縣教諭。生平正直,立教有方,科甲多出其徒。前祀瑞州名宦,今於崇禎庚辰年入祀。〉
- 楊如檟〈由土官知縣。博洽能文,治績累著,建學維風,庠俗公舉,於萬曆癸丑年入祀。〉
- 姬文業〈由舉人初任湖廣應山令,陞河南睢州知州。少以孝行聞,官以賢能著。歸里二十八年,耿介不阿。於崇禎己卯年入祀。〉
- 楊昆〈由選貢任福建龍溪縣縣丞,陞鎮東衛經歷。生平孝友,教化鄉俗,周貧焚券(主詳《書院》《社會》),居官廉明,化巨盜,嚴海艘、貢餉、機防。連年公堂、齋署三產紫芝,有建言回籍,相公王志道製文仝官紳士民繡帳紀績三。致政竟〉〈歸,會社教子,捐資養濟,通濟橋梁。有孫燝殿試,康熙庚戌進士。於康熙十四年公詳,昆入祀。〉
宦業
编辑河嶽雖靈而不能澤四方,限於其域也。故必鐘靈於人以宣猷布惠於宇內,而後河嶽之靈徧天下及後世矣。此宦業之所以有光於山川也。甞考雲邑之宦而有聲者得若而人。
- 孫綸〈由舉人任四川簡縣令。平易近民,作成士類,以所得俸資拯濟貧民,行李惟一琴一价,卒於官。蜀民入祠祀之。〉
- 夏聰〈由舉人詔入秘書院修史,遷翰林檢討。〉
- 常復亨〈由歲貢任陝西甘泉縣令。為人正直不阿,神欽民服,已入甘泉縣呂官。〉
- 李友梅〈由甲午經元、庚戌乙榜授學錄,任分寧,歷官長蘆都轉運。居官有丰采,歸里清風高節,人欽仰焉。〉
- 熊涇〈由歲貢初授雲南府訓,擢陞廣西灌陽縣,調靈川縣,陞泰州,又陞荊州府同知署府篆,大有功績。自幼以孝聞,官以清廉著。歲序百餘人,惟公稱最。〉
孝子
编辑孝之名不易稱也。假令虞舜在,今人有稱之曰爾孝之,舜將欣然受之乎?將必有懷汗而却走者。由此言之,孝子可當乎哉?顧真風告逝,悖德肆興,匹夫匹婦苟有一念之真切,皆足以動天地,感鬼神。故雖割股廬墓,諸不合於中者,君子亦節取焉。非以為此足以盡孝,蓋以仁人望人而激其不能者也。及偽者為之無懼焉,又當律以春秋之法矣。
- 黃聚〈洱海衛人。事父母至孝,親喪,廬墓三年。事申各憲臺,給銀米布帛獎之。〉
- 幼女常畜亨〈七歲,母病篤,女潛入室中,割股以啖,母竟得活。兵憲朱公賢之,匾其廬焉。〉
- 鄭獻欽〈本縣庠生。自幼純孝。母病,割股救之,病痊。學憲優行嘉獎匾純孝。〉
- 李燦〈本縣庠生。幼以儒孝事親,誠篤。遇母疾危,割股救之即愈。事聞,學憲、道府優行旌表。〉
- 楊立鑄〈縣民。順治十六年內,母病將危,割股救之,病即愈。隣里公舉,奉學憲、道府加以冠帶、匾額。〉
- 余懷德〈衛人。年未兩歲,父母雙亡,祖余國英撫之。于康熙元年正月內病危,德泣告天,割股二次救之,祖病即愈。事申各憲,獎勵匾額“稚孝可尚”。〉
- 王業〈衛人。於康熙元年父王希孟病重,業割股救之,病即愈。事申各憲,旌獎匾額“永錫爾類”。〉
- 張萬翮〈縣民。自幼失父,其母霜居。康熙二年內,母病將危,翮割股泣救,遂愈。事申道府,獎揚“純孝可風”。〉
- 任及第〈衛人。於順治十八年內母封氏病危,割股救愈。又,於康熙四年內母復病危,第又割股,救之即愈。事申各憲,旌獎匾額“純孝可嘉”。〉
- 吳鐘〈縣民。父吳從詩於康熙十二年病篤,鐘緣血侄,從詩立嫡養成,病重,鐘割股救之。事聞,學憲匾額“童年知孝”。〉
- 朱佐〈縣民。康熙七年內,母陳氏病篤,佐割股救之,病癒,享年七十有九。事申道府,獎揚匾額“純孝性成”。〉
- 李偉〈縣民。年方半歲失母,八歲失父,賴繼母楊氏,堅守苦節,撫偉成人。稍長躬耕,母子相倚為命。迄今五十二年,朝夕敬承,定省之儀不衰,菽水之供無缺。避兵入山,躬自背負,未甞刻離。楊氏多疾,屢屢多醫。侍藥憂勤,出於天性。實蹟昭然,歷經李偉。五十七歲,始終如一。宗族鄉里,俱無間言。通學公〉〈舉,申詳各憲,於康熙二十五年六月初八日奉旨給銀三十兩,起建牌坊。〉
節婦
编辑士君子甞學問,知禮義,宜有以自守者,及其臨事變,遇利害,不為三品之石,即為五秩之松,恬而不知恥也。婦人女子生於荒𧸘之中,乃敢峻其坊墉,或死而不悔,不其偉歟!以碌碌丈夫視之,亦可少愧矣。雖然,吾又惡夫穢行而竊名者也。
- 舒氏〈百戶馬名妻,年十九喪夫,誓死守節。奉養舅姑,撫子馬紳襲職,紳故,撫孫龍承繼,歷八十年,毫無可議。儒學具申,撫按旌異。〉
- 鄭氏〈幼孀,家且貧,守節。教子鐘詳讀書,卒成名國子生。年八十。事聞,按院行獎。〉
- 劉氏〈縣廩生張課妻。罵賊。自刎。公舉,奉文立祠旌表。〉
- 李氏〈衛弁姚時熙妻,年二十,於丙戌年沙賊入城,罵賊,墜井而死。先憲何公旌表。〉
- 楊氏〈縣民李應和繼妻。應和前妻張氏生子李偉,張氏身故,應和以幼子無撫,娶楊氏,彼時年方十四,李偉尚在繈褓,楊氏憂勤愛育,甫及孩提。應和物故,楊氏以二十歲之孀婦堅守苦節,撫育八歲之前孤。迄今楊氏享年七〉〈十一歲,夫故守孀五十一年。有通學公舉,申詳各憲,於康熙二十五年六月初八日奉旨給銀三十兩,起建牌坊。〉
武功
编辑甞稽文武並用,久安長治之術。武固為國之不可缺者。《書》稱:揆文奮武,有以也。郡以人物,名賢為最,節孝次之,然其間,折衝禦武之才,足為國家靖邊陲,息叛亂,功垂竹帛,郡邑若增而重也。虎豹在山,藜藿不採,士民方且賴焉。故武功繼人物而志,亦陰陽之大義也。
- 土官知縣
- 楊奴〈雲南縣在城里焚人氏。其先始祖楊候,世守鏡州,至八世孫楊貞,任劍川節度使,復守鏡州,生子楊奴,先為元縣尹,洪武十六年,歸附本朝,署土官縣丞,後以接濟軍功實授迪功郎。〉
- 楊宗〈奴之孫也。正統三年,隨征麓川,功陞趙州州判,至正統七年,陞授本縣知縣,後因孫楊訓被奏,降改縣丞。〉
- 楊如檟〈訓弟論之子。承襲縣丞。萬曆十一年,調征岳賊,以功復本縣知縣。於萬曆〉〈年間崇祀鄉賢。〉
- 楊淇〈如檟子。至靖難省城,入子生員玉蘊承襲節。奉按院考察優償五次。歷代傳至楊肇基,忠勤守土。〉
- 土官主簿
- 張樂進求〈係九隆之後,即蒙氏裔也,土居品甸,世為諸部落首長。自漢兵征進雲南,樂進求同弟明鏡月率兵引導,克服迤西一帶地方,武侯功論嘉獎,賜姓為張,始稱張樂進求,授以品甸守禦土官千戶所之職,世轄倮民,歷唐、宋,至元朝,仍襲前職,數十傳至〉
- 張興〈洪武十年,大兵克復大理,首先歸州,率眾倡義爭先,仍授前職。因平石頭硬寨軍功,授本縣土官主簿。〉
- 張觀〈興之子。永樂元年,因剿賊造冊靖獻功績欽賜敕命官誥,實受將仕郎,世襲土官主簿,至張大經,征進貴州普安苗蛮,奮身報國,陣亡,紀功忠勇,欽頒葬祭。歷大論,至〉
- 張太源〈觀之五世孫。襲土官主簿。〉
- 張立〈源之子。廕襲土舍。以征沅江功績,給後冠帶,管本縣東南二界巡捕事,俱代有勇功。曆十一代,至〉
- 張忠效〈因剿武定叛賊,破賊巢,殺獲賊首,兩院紀功題敘,欽賜匾額,獎甚忠義。歷代傳至張祖蔭,恪守家法,世篤忠貞,歷有賢聲。今傳至張祚弘,忠貞守土。〉
- 土官巡檢
- 李希舉〈始祖李約麟,由洪武十五年克復大理功授安南坡巡檢。舉係六世孫。〉
- 楊天衢〈始祖楊波日,由洪武二十六年克復雲南內陞楚場巡檢。衢係五世孫。〉
- 李高〈始祖李義,由洪武十六年功授你甸巡檢。高係八世孫,未襲。〉
- 袁登〈始祖袁奴,由洪武十五年克復雲南功授雲南驛驛丞。登係七世孫,未襲。〉
- 洱海衛軍職
- 賴鎮〈洪武十八年從征雲南,陞大理衛指揮同知,二十年調洱海衛,凡衛所城郭橋棵皆其創置。其守備之能、訓練之方與袁義齊名,上下同稱之。〉
- 曹政〈直隸全淑人。洪武十八年調征雲南,陞指揮僉事,歷陞都指揮使,誥封驃騎將軍。〉
- 張斌〈合肥縣人。有志畧,喜文藝,額屯田,興水利。正統八年,由指揮同知陞都指揮僉事。〉
- 張盤〈斌之子也。有文風,征麓川有功,陞都指揮僉事。〉
- 孫仲〈南城人。有武畧,喜文事,不矜己,不棄人,兼古人之能。奉詔慰緬甸,斬思仁〉〈發於絕域。由所鎮撫遷指揮事。〉
- 周興〈江西廬陵人。由指揮陞都指揮僉事。〉
- 周佐〈興之子。征麓川有功,陞都指揮僉事,掌都司印二十四年,頗有仁政。〉
- 張述〈江夏人。驍勇,善騎射,屢立戰功,由副千戶陞指揮使。〉
- 范宗〈直隸全淑人,左軍都督范鎮曾子。歷征貴州有功,由指揮同知陞都指揮僉事。〉
朝儀志
编辑楓宸萬里外而志朝儀者何?曰盡臣禮也。人臣事君以忠,奚其儀曰,天顏不違咫尺。苟一物不省,非所以昭敬也。朝儀隨在皆有之,而獨志於雲,何也?曰:制物弊矣,人工濫矣,新之自今始也。革其弊者,換其濫矣,亦有司之常,胡為乎志之?曰:物備則易湮,守易則事玩。誠懼其湮且玩,則不容於不識也。撰《朝儀》。
鹵簿
编辑亭蓋、儀從規制悉如州。
習儀所〈在智光寺。〉
祠祀志
编辑先王之制,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然幽有缺於神,則其明之所成也可得而知矣。是故惟無愧於神明者,為能恤民。矧報本反始,為禮之善經乎?撰《祠祀》。
祀典
编辑- 先師廟〈在明倫堂前,弘治五年,知縣陳輔遷建,見儒學志碑〉為廟兩楹,為露臺,左東廡〈七間〉,右西廡〈七間〉,前為戟門〈五間〉,欞星門〈石坊三洞〉,又前為泮池,池中駕石橋〈一洞〉,池前文明坊〈一座〉。祭器〈悉如州制〉,樂章〈如州制〉,祭需。
- 啟聖公祠〈在先師廟左,嘉靖十年建。〉
- 社稷壇〈在縣治西南三里。〉
-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西北。〉
- 城隍廟〈在縣治北,嘉靖二十年,知縣宋希文遷建。〉
- 邑厲壇〈在縣治西北,嘉靖十八年,署縣事嵩明州知州萬溥遷建。〉
- 旗纛壇〈在演武場後。〉
- 馬王廟〈在縣治北,縣衛鼎建。〉
群祀
编辑- 文昌宮。
- 武安王廟。
- 溫公祠。
- 土主廟。
- 東嶽廟。
- 忠公祠。
- 東山土主廟。
- 蕭晏二宮祠。
方外志
编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然曇聃當道與尼父爭途,諸不在六經之科。士人之林者多宗之,不歸老則歸釋。品教雖殊,其發蒙㭕惑之功則同。彼蓋游於方之外者與?吾徒亦務修其正而已。作《方外志》。
仙釋
编辑- 楊向春〈由增廣生員,能通先天易理。著有《皇極經世心易發微》《格物篇》諸書,行於世。後更名為孔道人。遨遊武當,不知所終。〉
- 楊洲鶴〈由武進士官致永騰參將,於萬曆年間尸觧而去。〉
- 水目五高僧〈縣西南初建水目寺,有僧阿漂為工匠都養,甞挈筐入市貨,乳〉〈酩蔬菜之屬,雖二百里外產者,一日致之。人因其出,窺其室中,祇見漂閉戶默坐,置筐坐前,有頃,其筐自盈。見者諠於外眾,漂遂立化。漂之先有普濟、妙達、皎圓,後有無住,開水目戒堂,建寶華禪林,於康熙四年入寂。是為水目五老僧。〉
寺觀
编辑- 智光寺〈在縣治城西,於嘉靖二十一年兵備胡仲謨重修,習儀即焉。萬曆六年,縣義民楊宗堯複修。〉
- 九鼎寺〈在縣西北二十里許。寶泉山周圍,九峯相聚,若拱若揖,中一峯尤峻,唐時建寺山巔,故名。有石洞高廣三十丈。嘉靖十七年,僧明寂乃建岑樓五、飛閣二。萬曆七年,兵備馬顧澤建春望亭一座。萬曆十五年,兵備馬鳴鑾捐銀,命縣開拓台基,構九峯書院一座,詩匾全備。〉
- 寶華寺〈一名金龍寺,在縣治西北,段氏時建。中有龍潭,泉流甘冽,可以已疾。〉
- 般若寺〈在治北五里,段氏時建。有寶燈飛入雙塔中,夏夜常有光明。〉
- 水目寺〈一名善集寺,段時,氏楊普濟經始,弘治二十七年,僧明寂、智圓成之。舊有白虎窩、黃龍、木犬之異,至今遺有古跡尚存,傳有貴客至則木犬預吠。〉
- 五佛寺〈在治東十里許。〉
- 龍泉寺〈在治東五十里龍洞山。〉
- 虎歸寺〈在治北九里許。〉
- 文筆塔〈在學之靣山,見記《學校志》。〉
- 上帝觀〈一名佑聖宮,在縣南,御史紫陽申維岳書匾。〉
- 玉皇閣〈在縣北二里,隆慶五年兵備朱奎創造。〉
- 文昌宮〈在南城下。〉
- 報恩寺〈在城東南角,先任何學院捐資鼎建。〉
- 大乘寺〈在城西北,於萬曆年義民楊舟鼎建。〉
- 萬佛寺〈在城南五里,行僧廣佑勤心募化修建。〉
- 地藏寺〈古刹。〉
- 華嚴寺〈古刹。〉
- 寶珠寺〈在縣西北,行僧傳現於萬曆十二年鼎建,後僧燈朗重修。〉
- 大寺閣〈一名鎖水閣,離城里許,於庚申年兵道熊鳴岐鼎建。〉
- 白雲寺〈原白馬廟,僧本湛募眾鼎建。〉
- 剩寶寺〈古刹。〉
- 萬壽寺〈古刹。〉
- 金燈寺〈新建。〉
祥異
编辑和致祥,乖致異,雖氣化攸關,實人事之致也。箕子衍疇,五事敬,休徵應;五事失,則咎徵應。其斯之謂歟?然修人事,則乖可致祥。故志《祥異》。
- 漢武帝元狩年間〈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乃置雲南縣,亦名彩雲州。〉
- 東漢章帝初年間〈雲南縣有神鹿,兩頭。〉
- 明萬曆元年〈二月十四日,縣西北之隅有彩雲如綺,竟日而散。〉
- 弘治十二年〈縣地震。〉
- 弘治〈十七年,縣嚴霜成凍。〉
- 嘉靖〈十年內,地震。〉
- 嘉靖〈三十八年,大旱。減其稅租。〉
- 隆慶〈六年,縣霖遼小崩。〉
-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內,彩雲見於西南,自辰至午不散,立覩昇平。二十九年七月初六日,復見城西,從未至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後來方便今人閲讀,而加入標點符號的版權狀況可能是:
- 若由維基文庫用戶自己的方式加入標點符號,依據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及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的条款释出。
- 1999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古籍标点等著作权问题的答复《权司1999第45号》,认为仅加标点不足以有创作性,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取代其地位)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至少应当支付相应的对价。此处民法通则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著作权是分别的话题。
- 中華民國94年(2005年)4月15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存档)也認爲僅對古文加標點不足以取得新著作權。
另請參見:章忠信《著作權筆記·句讀的著作權保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