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廣西通志 全覽1 全覽2


  恭
  進廣西通志表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金鉷謹
  題為欽奉
  上諭纂修通志成稿恭寫進
  呈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伏以
  陳常㑹極要荒綂事編摩
  敷訓綏猷邊徼弗遺文獻
  彰合軌同風之盛
  宏類族辨物之權載以縑緗掲斗南之日月呈之册府炳嶺右之星雲竊惟列服有常辯職方而垂掌宅中無外圖王㑹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休禹迹用彰虞風斯動原夫西粤宅自南交聨分野於荆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呉西楚郡百蠻以桂象後漢先秦元鼎之意在羈縻綂七郡於交阯東漢則義縁封建屬侯國於零陵自晉而還使節遂開軍府由隋以上都督並治廣南分二管以桂邕爰制領軍之重設西路於静慶用垂節鎮之雄蓋有分土而無分民總出一人之怙冒近治内而逺治外必専列岳之封疆考徳考業考言賢者能識其大有社有官有政前事即可為師然而蒼梧之記載寥然邕宜之傳聞僅矣泝湘灕合脈水經注而未詳記交粤分區銅柱標而非舊狀南方之草木敘遊宦之紀聞桂海虞衡誌土風於瑣細嶺表異録效蠻語於娵媀祇藉叢談未資典要若夫通志彚以成書樹之風聲其義通於政教納諸軌物所關不獨文章乃修輯虚聞卷帙久經散佚或編纂已備搜羅猶渉狥私非邀
  聖鑒之裁成莫備
  熙朝之掌故欽惟
  皇帝陛下
  道光九有
  恩洽羣生
  觀人文以化成極禮導樂和之盛治
  亶聰明而時憲邁文謨武烈之鴻庥
  視萬里如目前物情畢照
  運天下於掌上
  睿慮遐周南車重譯之鄉誦中國有
  聖人咸依朔貢雕題交趾之域近光天於
  帝徳共戴尊親聲教訖於無垠幅員極於至廣乃頒諭㫖於直省各修志記於方輿政俗有常貴條分而縷析事辭相附取理順而文從顯㣲闡幽循名必當覈實知人論世徴信勿以傳疑臣等猥以荒蕪載承纂輯識慚衡鑒學昧典墳辭之修而立誠夙曾有志言之文而行逺竊愧未能肅奉
  絲綸用司鉛槧發凡起例審義類之相從損故益新詳本末之大致或次當釐正先星野而後輿圖或鑒勿虛淆覈鄉賢而澄名宦城邑渠梁之改建事有創而實因賦役營壘之變通制屢定而宜悉綜沿革以紀要述官制以揆宜有以便觀覽而别體裁亦以鑒古今而徴治忽至於别學校於營建道隆師表而禮尚秩宗冠
  詔制於藝文言超典謨而義尊
  昭代整齊教化
  宣諭必闗於揚越而識
  帝治之範圍器數聲容繪圖特顯其修明而見學宫之慎重他若附土司於秩官以後系諸蠻於安南之前大
  朝廷一中外之規控馭倍周於戎索繹春秋先王人之義職貢亦𨽻於版圖雖淺見寡聞未獲殫形容於
  聖治而一知半解亦欲潄芳潤於藝林伏願
  久道和恒
  敷文格被
  兼三才而在宥
  聖聖同符
  周六合而為心人人遵路被徳禮於信從之極寓經綸於文字之中徼外風清計勝無煩於聚米海隅日出太平備見於編書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廣西通志凡例
  一舊志以十大志統諸條目如沿革風俗附地輿學校附營建權輿輕重於義未安今擇其類可相從者然後附見庶於體裁不戾
  一天文繪全圖於首而分野躔次一依西厯查算註明至於氣𠉀禨祥訂訛補缺分地編年兼採雜志附紀以存考信
  一圖經原為舊志所有於各府形勢扼塞指畫頗晰編於星野之前失其次矣今覆加考訂凡有未當略為增刪集成一卷為各府輿圖之冠泗城鎮安二府新奉改流亦仿他府補繕因經按圖以圖證經無煩聚米
  一沿革表皆參據各史輿地志通典通考諸書訂正以求不冗不漏至我
  朝建置因地制宜歴年具有
  題案詳晰紀次用志
  昭代良規而分圻畫界斟酌變通亦於荒徼控馭不無有資
  一粵西山川載不勝載今按各府州縣志及開送冊籍擇其名猶雅馴或地當要險者補所未備
  一凡壇廟神祠通行祀典有司所在修舉必詳著年月並存其姓氏者粵嶺荒逺凛奉
  上諭仰識薦歆孚若之誠協於軌物成民而致力於神
  少示風厲為率作興事者勸
  一金湯設險城池於營建為重而廨署所以出政倉庫所以儲財即依類附載如西隆東蘭南寧百色麥嶺等工凡有建設並皆輯補
  一通省陂塘澮遂率皆水利有資農業創於前而因於後載存舊志若興安陡河舊河淤塞另成新河臨桂鮎魚陡即唐人所鑿相思埭増設橋隄陡座經奉
  特㫖修建事雖因舊而工倍創始聿為黔楚通津利賴
  實溥詳志端末
  聖主嘉惠逺民徳意川流並永矣
  一戸口田賦㩁税鹽法諸務皆通省大政理財聚人之要其開墾陞科各項案查遞年奏銷改定而㩁鹽更置凡舊所未載者並詳查確考増隷各條後因革變通之善有可審焉
  一物産舊秖分類或瑣細備録或誇竒述異而分晰未確今改作各府分紀仍於諸産中略為類次其有物不異常若氣𠉀資用獨少殊者不厭繁摭以誌風土
  一舊志秩官於歴代設官分職大凡未為提綱㑹要今以官制表冠於前凡一官而古今異名一地而繁簡異制因事增設備詳縁起至於秩官姓名蒐討固多舛訛不少今於各史乘就其顯有援據者舉為按正其無憑考覈者仍存以志闕疑
  一南寧太平思恩慶逺鎮安諸土司自宋迄今世守厥土其中雖不無沿革莫非設邊陲籓籬増流官羽翼也忠順者賞以示勸桀驁者革以示懲控馭之道與澄敘官方實相維繫故附土司於秩官後其行誼稍可節録者别為土司人物傳一卷亦善善欲長之意也
  一粵西兵制邊徼馭防較内地為重參稽前史代有損益而見我
  朝之大備雍正三年以後如百色隆林新太賔州鎮安等地各協營汛壘凡有增設改建一一增入詩有采薇治外易曰固於苞桑則寧詳毋略焉
  一舊志名宦頗無選擇其失也濫或全録本傳或節録數行均於粵西了無干涉其失也蕪今嚴於去取辭有簡而事必覈非刻薄先賢正以徴信来哲
  一選舉於舊志既有増補兼有更正舉即隨事案出明非任意㸃竄也雍正三年後鄉㑹試皆按題名録増入
  一粤西人物之通顯者舊志謂之名臣今綂為鄉賢其中冗者刪之濫者去之缺畧者蒐羅載籍以補之至於忠義孝友卓行儒林文苑隠逸悉加訂正務求名實相符
  一是非予奪志例原仿諸正史百世之名不可假也舊志名宦鄉賢中有裁擇未精者摘取編次别為雜傳一卷就文衡事覽者可自曉焉
  一舊志以漢趙佗諸人列作封建附存名宦今為摘出并詳考各史増入數人前為表而後系傳另立一卷以備體例
  一舊志先安南而後諸蠻春秋之義列服不先於王人重内輕外也若以屬國冠諸中土蠻民之上輕重倒置矣今為更正改象胥志曰諸蠻
  一舊志叙諸蠻雖皆援據史乘而不分劃門類且各府雜然錯見殊無眉目今按各府次敘先蠻習次蠻疆分隸次厯代馭蠻而附之以安南庶幾便於省覽
  一藝文編次洪惟
  皇朝詔制冠冕列朝敷言訓行
  列聖謨誥煌煌實天下萬世計矣至各體詩文舊志蒐羅雖廣必有闗於政治風俗山川形勝足以備輶軒採擇者方為存録以慎裁取雜記所以補藝文之闕舊志採摭繁蕪且多迂怪事大類齊諧諾臯今悉刪汰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廣西通志卷首目録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卷一
  星野
  卷二
  氣𠉀
  卷三
  禨祥
  卷四
  圖經
  卷五
  輿圖
  卷六
  沿革
  卷七
  沿革
  卷八
  沿革
  卷九
  沿革
  卷十
  疆域
  卷十一
  疆域
  卷十二
  疆域
  卷十三
  山川
  卷十四
  山川
  卷十五
  山川
  卷十六
  山川
  卷十七
  山川
  卷十八
  闗梁
  卷十九
  闗梁
  卷二十
  驛站
  卷二十一
  溝洫
  卷二十二
  田賦
  卷二十三
  田賦
  卷二十四
  田賦
  卷二十五
  額辦
  卷二十六
  屯田
  卷二十七
  鹽法
  卷二十八
  𣙜稅
  卷二十九
  積貯
  卷三十
  户口
  卷三十一
  物產
  卷三十二
  風俗
  卷三十三
  蠲䘏
  卷三十四
  城池
  卷三十五
  廨署
  卷三十六
  廨署
  卷三十七
  學校
  卷三十八
  學校
  卷三十九
  學校
  卷四十
  學校
  卷四十一
  學校
  卷四十二
  壇廟
  卷四十三
  寺觀
  卷四十四
  古蹟
  卷四十五
  古蹟
  卷四十六
  兵制
  卷四十七
  兵制
  卷四十八
  秩官
  卷四十九
  秩官
  卷五十
  秩官
  卷五十一
  秩官
  卷五十二
  秩官
  卷五十三
  秩官
  卷五十四
  秩官
  卷五十五
  秩官
  卷五十六
  秩官
  巻五十七
  秩官
  卷五十八
  秩官
  卷五十九
  秩官
  卷六十
  秩官
  卷六十一
  秩官土司附
  卷六十二
  封建
  卷六十三
  名宦
  卷六十四
  名宦
  卷六十五
  名宦
  卷六十六
  名宦
  卷六十七
  名宦
  卷六十八
  名宦
  卷六十九
  名宦
  卷七十
  選舉
  卷七十一
  選舉
  卷七十二
  選舉
  卷七十三
  選舉
  卷七十四
  選舉
  卷七十五
  選舉
  卷七十六
  鄉賢
  卷七十七
  鄉賢
  卷七十八
  鄉賢
  卷七十九
  鄉賢
  卷八十
  鄉賢
  卷八十一
  忠義
  卷八十二
  孝友
  卷八十三
  卓行
  卷八十四
  儒林文苑附
  卷八十五
  隱逸
  卷八十六
  遷客流寓附
  卷八十七
  方伎仙釋附
  卷八十八
  列女
  卷八十九
  列女
  卷九十
  雜傳
  卷九十一
  土司人物
  卷九十二
  諸蠻
  卷九十三
  諸蠻
  卷九十四
  諸蠻
  卷九十五
  諸蠻
  卷九十六
  諸蠻安南附
  卷九十七
  藝文
  卷九十八
  藝文
  卷九十九
  藝文
  卷一百
  藝文
  卷一百一
  藝文
  卷一百二
  藝文
  卷一百三
  藝文
  卷一百四
  藝文
  卷一百五
  藝文
  卷一百六
  藝文
  卷一百七
  藝文
  卷一百八
  藝文
  卷一百九
  藝文
  卷一百十
  藝文
  卷一百十一
  藝文
  卷一百十二
  藝文
  卷一百十三
  藝文
  卷一百十四
  藝文
  卷一百十五
  藝文
  卷一百十六
  藝文
  卷一百十七
  藝文
  卷一百十八
  藝文
  卷一百十九
  藝文
  卷一百二十
  藝文
  卷一百二十一
  藝文
  卷一百二十二
  藝文
  卷一百二十三
  藝文
  卷一百二十四
  藝文
  卷一百二十五
  藝文
  卷一百二十六
  藝文
  卷一百二十七
  藝文
  卷一百二十八
  藝文
  等謹案廣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
  國朝巡撫廣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鉷等監修自桂林象郡之名著於史記厥後南荒輿志漸有成編其存於今者如唐莫休符之桂林風土記段公路之北户録宋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明魏濬之嶠南瑣記張鳳鳴之桂故桂勝皆叙述典雅掌故可稽惟其間郡縣沿革前代既損益不一
  本朝版圖式廓建置周詳若泗城鎮安東蘭歸順寧明諸府州皆已改土歸流凡昔所稱羈縻州者無不隸王官而登户籍與前代半隸蠻徼者形勢逈殊未可執舊文而談新制此書成於雍正十一年亦當時奉
  詔所纂集其遺聞故事雖頗以諸家遺籍為憑而於昭代良規分晰具載指掌釐然尤足為稽考之助固不比驂鸞録等僅主模山範水已也乾隆四十六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一
  星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辯九州所封之域其後星經散軼惟漢地理志載分野始詳而鄭康成十二次之分因之歴世屢變言人人殊惟兹百粤或以為星紀牛女或以為鶉尾翼軫至一行以粵西之西北當屬翼軫東南當屬牛女蔡戡主以立論而聚訟始息我
  皇上崇效卑法兩大合撰斯三辰式序粵雖邊徼莫不仰光華而歌糺縵豈猶局星官分野之見乎然氣候參差本於躔次禨祥徴應各殊封域亦敬授人時之不可不講求者志天文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一>
  牛宿考
  牛宿六星内二星一即路二聚火中星主犧牲外三星主南越距外星去極百十度半入牛初凡七度赤道七度二十分黄道七度五十分位丑次於分吳越於野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李世瑞天文考下同
  附牛宿所屬十星
  天田九星在牛宿外距右内星去極百十六度半入斗二十二度
  九坎九星在天田左外距右去極百四十一度半入牛初度
  左右旗各九星右旗在河鼓右距外端去極八十八度入斗十五度左旗在河鼔左距外端去極七十三度入牛初度左旗又曰文旗右旗又曰武旗天桴四星在牛之上東西列距左星去極九十四度入斗二十四度半
  河鼓三星在天桴上兩旗之中南北列距中星外去極八十三度入斗二十二度又曰牽牛星漸臺四星在漢旁值織女右足距左外去極五十八度入斗十度
  輦道五星在織女左足距左去極四十七度半入斗十一度半
  羅堰三星在牛左距右星去極百九度入牛四度織女三星在河上天紀端距大星去極五十二度半入斗五度右足值漸臺左足值輦道








  女宿考
  女宿四星又名須女水星也距右外星去極百四度半入女初下為中道赤道十一度五分黄道十一度十二分凡十一度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而僧一行則曰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然按唐書曰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逺自豫章迄㑹稽南逾嶺徼為越分似斗宿於越無涉也故置而不録
  附女宿所屬諸星
  十二國十六星在女外最右外越一星去極百二十七度入牛四度次内趙二星去極百二十三度入牛四度又外齊一星去極百二十八度入牛六度内周二星去極百二十一度入牛六度秦二星去極百十度入牛七度鄭一星去極百二十六度入女一度楚一星去極百二十三度入女二度燕一星去極百二十七度入女四度魏一星去極百二十一度入女四度代二星去極百十一度入女六度韓一星去極百二十三度入女八度晉一星去極百二十八度入女八度離珠五星在須女北去極九十五度入牛六度半匏𤓰五星在離珠北去極七十九度入女初度敗𤓰五星在匏𤓰下去極八十二度半入牛六度天津九星在女上横河中距右星去極四十七度半入斗二十三度








  翼宿考
  翼宿二十二星為朱雀翼土星也距中右第二星去極百四度入翼初度凡十九度上為中道赤道十九度九十分黄道十九度六十五分位在己次於分為楚於野荆州
  附翼所屬一星
  東甌五星在翼右南距西星去極百二十九度入張七度主東越閩廣越裳








  軫宿考
  軫宿四星名天車距右内星去極百三度半入軫初度凡十七度赤道十九度三分黄道十九度五分起張中翼終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己分野屬荆州
  附軫宿所屬諸星
  長沙一星在軫中去極百五度入軫二度
  軍門二星在軫右前距西星去極百十二度半入翼十三度
  土司空四星在軍門之南距南星去極百二十度入翼十四度
  器府三十二星在土司空之南距右星去極百三十七度半入翼十八度
  右轄一星去極百十度半入翼十六度半
  左轄一星去極百一度半入軫六度
  青丘七星去極百二十三度入軫五度
  翼軫鶉尾之次於辰在巳楚分野屬荆州
  劉歆三統厯起張十三度至軫五度漢書律厯志初張十八度中翼十五度終軫十一度費直説周易初張十三度至軫十七度蔡邕月令章句起張十二度至軫六度陳卓景初厯起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皇甫謐帝王世紀起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一行大衍厯起張十五度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明大統厯起張十五度終軫九度
  斗牽牛須女星紀之次於辰在丑吳越分野屬揚州
  劉歆三統厯起斗五度至女二度漢書律厯志起斗二度終女七度費直説周易起斗五度至女二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女二度陳卓景初厯起斗七度至女四度皇甫謐帝王世紀起斗十一度至女七度一行大衍厯初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明大統厯起斗三度至女二度桂林府軫宿十一度
  平樂府軫宿六度
  梧州府軫宿六度大江以南繡江以東入於女
  潯州府軫宿十一度
  南寧府軫宿十三度
  太平府軫宿十三度思明鄰於女
  鎮安府軫宿
  桞州府軫宿三度
  慶逺府軫宿十一度
  思恩府軫宿
  泗城府軫宿
  鬱林州軫宿十一度南流江東入於女
  右二十八舍廣西分星
  北斗為帝車運乎天中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魁第二星曰璇主楚第四星曰權主吳晉書天文志
  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上台上星主兗豫下星主荆揚宋史天文志
  五車五星在畢宿北五帝座也次東南一星曰司空主填星楚分荆州文獻通考
  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蕃十一星南六曰吳越西蕃十一星南二曰楚宋史天文志
  東甌五星在翼南蠻夷星也
  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號
  十二國十六星在牛女南鄭北一星曰越魏西一星曰楚陶隱居曰越星在婺女南楚一星在魏西南
  右列宿
  史記天官書吳楚之疆𠉀在熒惑占於鳥衡案鳥南方朱鳥七宿也衡太微垣之十一星
  熒惑主楚越丙主楚戍主吳越天文書
  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於衡山熒惑位焉唐書天文志
  熒惑為南方為夏為火主揚荆交州楚吳越以南宋史天文志
  右五緯
  翼軫楚荆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晉書天文志
  牽牛六星次三星主南越隋書天文志
  唐一行兩戒之説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又升陽進踰天闗純乾之位故鶉尾直建巳之月内列太微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又斗杓謂之外廷陽精之所布也斗魁謂之㑹府陽精之所復也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部濱彭蠡之西得長沙武陵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達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自富昭象龔繡容白亷州以西亦鶉尾之墟又曰在吳越東南斗牽牛星紀也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逾南河得漢丹陽㑹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門訖蒼梧南海逾嶺表自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古吳越郡舒廬桐六蓼及東南百越之國
  宋蔡戡曰分野之說肇自黄帝星文之學源於甘石其所從来逺矣遷固范𣋌之説以斗女為吳越分而翼軫為荆楚分凡欲知星文之所係先考郡國之所屬可也方少康庶子之始封而為越國也都於㑹稽其後勾踐又以㑹稽而霸閩王揺趙佗尉之王也一都東甌一都番禺其地皆北接吳之境土故前代多以吳越並稱而史或謂之揚粵以越亦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分也凡遷固以來謂斗牛女為吳越之分野並屬揚州者皆指越之東界以累世立國之地言之至於兩漢地理志遂併以鬱林蒼梧所屬之郡在越之西界者盡為牛女之分野則差之毫釐而謬以千里矣所以杜佑之作通典歐陽文忠公之志唐書東坡先生之圖指掌皆以為前史之誤也且史記趙佗帝制之時東西萬餘里而一行三河兩界圖之説則以為自江源循嶺嶠南東及海皆蠻越之地蓋粵之疆場最廣自古謂之百粤雖東極於㑹稽西則抵西南之界其東北界雖接吳而其西北實抵楚列宿在天所主之分野隨方所向皆當逾海際天而後止周禮東南為揚州正南為荆州其接吳者為揚州則星紀之分並在東南方也固不應罄折而西轉以抵正南之方荆楚之界而并為星紀之分野也且翼軫所向正南之方亦不應至始安而終止而始安以南遽屬斗牛之分也通典之説曰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陽若五嶺之南在九州封域則以鄰接宜屬荆州豈有舍荆而屬揚斯不然矣此則近史之誤也其大槩以為嶺南之地分野所屬其西界當屬荆州翼軫之次耳唐書天文志曰後世之言星分者據漢書地理推之是守甘石之遺術而不知變通之數東坡指掌圖中其天象分野圖亦援唐志之説以為証而唐書地理志則以韶廣康端封梧藤羅雷崖以東為星紀分桂鬱林富昭䝉龔繡容白羅以西為鶉尾分又一行禪師用李淳風之說以分野圖云自韶廣康封梧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其西北屬鶉尾之次以此參訂則越之東界其北接吳者屬星紀實斗牛女之分野而越之西界其北抵楚者屬鶉尾實翼軫之分野前史之差謬至是而後較然明甚雖然静江在唐為桂州屬嶺南道在漢為始安屬零陵郡今支邑之荔浦漢屬蒼梧郡桂林新舊志不盡考諸家之説遂以始安屬荆為翼軫之分荔浦以南屬越遽以為牛女分葢承前史之誤耳按史記勾踐滅吳併有其地與中國㑹盟逮王無疆時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争彊其境土之廣可知矣又按史記楚世家當夷王時楚王熊渠伐庸揚粤至於鄂揚粵即趙佗傳中所謂揚越也西漢亦如史記之通用越粵兩字而互見之也又云封其子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則揚粵之舊疆不復可以西漢郡縣所分為正矣故翰林承㫖宋公白等七人之續通典亦以桂州為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時越地七國時復為楚戰國時為楚國及越之交境此蓋歴考前載而其説進退可據若然則静江府在漢雖屬零陵郡其實古之越地於星文則皆屬鶉尾荆州之分固不當以始安荔浦一時之所屬為别也晉志以零陵為入軫十一度而始安屬零陵郡静江當軫之十一度矣且軫四星之中别有一星名長沙而禮記正義所引緯書考靈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有竒軫星共十七度今長沙去此纔一千餘二十里則静江當軫之十一度斷可識矣且天文二十八宿之外其星有專主下土者不特長沙也
  明劉基星躔分野以翼軫為楚粵全境而平梧當軫之六度
  其域荆其星翼軫其地百粵明一統志
  國朝周天易覽以順治乙未十一月冬至為厯元而軫三度至十七度為廣西分野
  元象易覽以軫三度至十三度二分為廣西布政司所轄分野張莊愚著
  大清時憲厯經緯度云考廣西經度距春分一百零六度五十分汰廣西緯度二十五度緯度即元郭守敬所測北極出地度也湯若望著
  分野總論
  天以九野分地以九州畫粵西或以為荆或以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考之禹貢其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境曰淮海惟揚州是西北接徐豫之境東南則循海而南抵梧藤而止耳不應奄百粵而皆屬於揚也其志荆州則曰荆及衡陽惟荆州粵西之去衡不過千里而湘江與灕江同源異流則其屬荆州也明甚然今之畫疆分隸豈得復泥禹迹之舊哉分野之説言人人殊惟一行宗李淳風之説以越之東界自韶廣康封梧藤羅雷州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其西北屬鶉尾之次則在西北抵楚者當屬鶉尾而為翼軫之分野在東北接吳者當屬星紀而為牛女之分野宋蔡戡亦以為然即按其氣𠉀近西者寒燠平中田禾歲止一收其近東者燠多寒少田禾歲有兩熟氣𠉀既殊則分野亦當各别夫淳風一行皆所謂專門名家者其言疑非臆斷也洎明一統志劉基之星躔分野其說具在而
  本朝之周天易覽元象易覽天星分野諸書皆本之時憲厯其測之最精考之最詳求天文者無以過之矣因備述諸說以備參考














  廣西通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
  氣𠉀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越之地少隂多陽其人疏理其性能暑漢書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陽氣常泄地卑故隂氣常盛陽氣泄故四時常花三冬鮮雪一歲之中暑熱過半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宻蓋陽不反本而然隂氣盛故晨昏多霧春夏雨霪一歲之間蒸濕恒多衣服皆生白醭人多中濕肢體重倦成脚氣等疾蓋隂常盛而然隂陽之氣既偏而搏故一日之内氣𠉀屢變諺曰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成冬歲使然也大抵天地之氣極北寒勝極南熱勝五嶺以南號曰炎方其高岡疊嶂左右環合故鬱而為嵐惟全州地近湖湘窮冬多雪氣𠉀似中州而桂林次之杜子美謂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良不誣也左右兩江以及昭梧諸郡居平曠者猶或差勝若城依巖谷或地近卑濕﨑嶇阨塞有近午方見日者至若蠻溪獠峝草木蔚薈虺蛇出沒江水有毒瘴氣易侵商旅氓隸觸熱征行與夫飲食起居不節者每為所中調攝之功宜加謹焉李西美攝生論
  粵中五榖無味百花不香以其氣泄而鮮專凝也大戴禮隂陽之氣亂則為霧嶺南多霧蓋由隂陽不和蒸於莽箐之區雜以蟲蛇之氣是生瘴癘生長此方者猶可相習而仕宦羇遊凡於暄涼晴雨之交飲食起居之際調攝倍宜周矣陸賈南行記桂林府
  二廣惟桂林無瘴自是而南皆瘴鄉桂海虞衡志桂林一日之間具四時之氣遷謫者惡之號四時節陶穀清異録
  桂林雖無瘴而苦霪雨自春徂冬十僅一霽故地濕而物易腐屋棟皆為蟻蛀夏秋酷暑多蚊蚋尤不可耐甚於閩廣西山多霧初至者每苦腹漲如蠱然嚼檳榔乃漸消百粤風土記
  土疎陽泄久晴易熱雖盛夏隆冬景象輒變桂林府志南州多無霜雪草木皆不改柯易葉獨桂林歲歲得雪或臘中三白然終不及北州之多靈川興安之間兩山蹲踞中容一馬謂之嚴闗朔雪至闗輒止大盛則度送至桂林城下不復南矣按此説今亦不然永福在府治西南百里三冬仍有霰雪并至封條積地者叅舊志
  永福地多濕熱氣𠉀不齊遇晴輙煖一雨輒涼又夜多寒而日常煖故一歲之中臥必擁襆被雖盛夏亦然三冬近亦見雪積地封條主来歲豐稔嵐霧滃蒸俗有青草黄茅之瘴觸之者投以苦辛之劑即愈昔人猶謂為清淑之境云永福縣志
  全州居湖湘南地據高爽沙清水駛節𠉀與江浙類昔人所謂風土和平同中州清淑者也霜雪時降瘴癘不作號樂土云全州志
  灌邑氣𠉀雖近省其寒暑畧有不時者二三月尚有氷霜四月尚涼六月始暑七月極炎冬晴即暖隂雪始寒夏月雨多河溢食之多瀉謂之麥根爛八九月驟熱驟寒多瘧謂之小陽春灌陽舊志
  平樂府
  平樂為楚南境氣𠉀恒燠地介五嶺之間峯巒迴合山林水石之氣時溢為霧四望羃䍥咫尺莫辨深山叠嶂為盛城郭為輕行旅勞役之人尤易侵染平樂府志
  平樂風氣多熱少寒草樹秋杪而不凋花卉冬初而見艷縣志
  四時晴霽便熱或有風雨俄頃便寒調䕶稍失百病易生恭城縣志
  富川氣𠉀近衡湘與諸縣大殊四時多風其聲甚烈隆冬有雪草木盡凋平樂府志
  春三月有青草瘴四五月有黄梅瘴六七月有新禾瘴八九月有黄茅瘴又有桂花瘴菊花瘴之名大抵皆乘虚而入故元氣盛則邪氣不能侵此養生第一義也荔浦縣志
  昭平界梧川之間岏㠝環峙灘水湍流叢薄宻箐嵐煙瘴霧倐雨而寒倐霽而燠一日可更裘葛焉而秋末冬初其氣乾燥瘴癘又甚昭平縣志
  永安四山擁蔽氣不舒暢比於鄰壤瘴霧尤厲永安州志
  梧州府
  梧州氣𠉀與中州異峰巒環峙三江合流融結鬱燠春夏之交霪雨彌旬漲潦時發三伏炎熇特甚隆冬或有微霜大抵炎荒燠多寒少陽氣泄隂氣不收生物早而不力人感之每患瘧疾驟去衣襟輕飲涼水者為所中梧州府志
  三冬晴霽常至揮扇九夏隂雨亦覺㣲寒郡屬大都相類府志
  地多燠少寒三冬不見雪山髙林茂煙鬱嵐蒸故隂晴之分一日數變藤縣志
  南方地暖無氷雪或數十年一見近年梧屬霜雪頗重逾於往時岑溪縣志
  岑地多暖昆蟲少蟄草木不甚零落桃李先梅而綻三夏固暑而經秋更熱謂之蒸秋梧州志
  西粵多山而懐集尤在萬山之中偏方土淺陽燠之氣易升山峻地卑隂濕之凝更重煖生常早寒肅常遲一日之間氣𠉀易變而疾病横生懐集縣志潯州府
  潯州四時常花三冬無雪夏不熱而秋熱冬不寒而春寒三伏或至披裘殘臘間亦揮扇潯州府志草木蓊勃虺蛇出沒日蒸水氣積而為瘴城廂平坦之地則少鄉陬巖谷之處則多甚於春夏而冬則無之舊志
  多暑少寒有霜無雪或數年一見間有𩗗風折木發屋至二三日止臘月多微雨朔風嚴凝久之忽霽名曰廻南連雨之後必有晚照倒射明旦重霧四塞日出反遲貴縣志
  南寧府
  南寧古邕管兩江合流環城暮冬氣𠉀暖若三春樹葉多不落桃李亂開蝮蛇出土不蟄日晴驟熱則温霧如湯濺人衣故號炎鄉南寧舊志
  四山開朗江流遶城嵐氣發洩不為瘴癘新寧州志地劇炎荒山多隂曀物生常早隆安縣志
  太平府
  太平為粵西極邊地愈卑土愈薄濕燠尤甚太平府志地卑土薄春夏霪雨冬無霜雪崇善縣志
  左州氣𠉀乍寒乍熱最難調攝李詮養生篇
  地近交阯山多嵐瘴春夏水漲有蟲蛇草木之毒易於傷人養利州志
  永康為粵西極邊所在深山宻箐氣𠉀多乖四時不和隂陽失正人居其間四肢沉倦百病俱生甚於他處永康州志
  鎮安府
  寒暑無常隂晴不一夏秋之際地生嵐瘴節思恩府志奉議罕見霜雪山深嵐翳草木不枯節府志
  歸順山髙隂重少暑多寒榖實頗遲歸順州志
  都康四時瘴霧不分冬夏遇雨則寒節府志
  栁州府
  桞州地近桂林號無瘴且山水清曠風氣與中州不甚異舊志
  雒容與桂永接壤土疎陽泄故氣𠉀易暖多隂雒容縣志
  懐逺在柳州西北氣𠉀常寒較他縣畧異栁無雪而懷則有雪多崇山峻嶺䆳谷寒生即盛夏亦無溽暑春秋二分居必挾纊故五榖不再熟亦有青草黄茅之瘴毎晨黒霧蔽日清涼逼人急當避忌懐逺縣志
  融在柳州上游氣𠉀與湖湘不殊融縣志
  慶逺府
  慶逺介龍城西四時皆等暮春中夏時亦有寒涼如秋冬者大約隂雨蠻風霾蔽日照之故若其羲馭當空即已令人煩燥晝方裸赤入夜仍須挾纊自朝至暮寒燠數更故諺曰急脫急著勝似服藥云慶逺府志
  宜山附郭天河距郡非遥暖既無殊冷亦不異氣𠉀尚為差勝府志
  河池地居萬山風多暈人天饒雨霧冬無氷雪時常隂晦四季皆瘴舊志
  荔波錯壤黔省雍正十年因改𨽻都勻寒燠非時雨暘無𠉀溪蒸毒熖山吐嵐氛有桃桂枯嶺等瘴舊志
  忻城附郡東南分理者至而輒斃水土尤可詫異永定永順原屬宜山境土大槩不甚相逺慶逺舊志東蘭南丹郡地俱係蠻溪獠峝深箐宻布草木蓊翳巖依穴處類皆鱗蟒蛇蝮雨過萬壑交衝沫淫毒螫再加上霧下潦烈暑燒空商旅氓𨽻若貪涼飲冷即為所中他病半熱半寒率由陽虛隂逼醫必温中固下以定二氣之分誤用祛發百不一生又曰慶逺春三月暖氣薰蒸人多袒裼科跣儼如内地入伏景象夏三月暑熱雖侵反無十分酷烈因春時藴隆已泄故也秋三月肅殺之氣不甚林端無異暮春冬三月煦燠如常罕見霜雪若風雨連朝隂氣廹而成寒轉甚冬時舊志
  思恩府
  恒燠少寒多隂晦無霜雪青草黄茅瘴癘時作府治平衍四山開暢為患猶鮮武縁近屬山水多有清曠處𠉀差無别其餘土俗村墟皆層巒叠嶂晨昏嵐霧日中始辨隂晴寒暑不和四時如一但逢隂雨雖夏亦秋偶值晴暄雖冬猶夏思恩府志
  又舊城古零二土司何旺堡地髙山隂多寒少暑五榖發生最遲田州百色鄰距廣南暑盛秋中嵐氣特厲熱霧昏蒸行旅輒畏之節府志
  賓州無大江以洩水氣民居皆沮洳卑濕層巒蒸霧雨甚即寒入冬猶熱嶺以南常𠉀也舊志㕘方輿勝覽泗城府
  萬山叢箐嵐霧迷漫雖天晴必巳午二時始見日色節府志
  西隆寒暑不時瘴癘獨甚居民多住山頂嵐霧在下隂翳之氣稍可避州志
  直𨽻鬱林州
  平原廣野山清水深春夏多雨冬寒無雪又一歲之間暑熱過半隂氣盛故晨夕嵐霧鬱林州志
  論曰粵西自桂林外昔稱瘴鄉大率土廣民稀故也今則休恬安養生齒蕃盛村落錯居寒暑應𠉀近郡皆同中土惟泗城西隆西林東蘭歸順等地林峝深宻處嵐霧所蒸尚覺稍有瘴氣然讀梅昭州五瘴之説則知身固有瘴而逆氣成疾固非荒逺為害矣何况風動日暄四氣協而隂陽和又駸駸乎有轉移斯闢者歟










  廣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
  禨祥
  
  武帝元鼎中熒惑守南斗越分也其後越相吕嘉殺王及太后漢兵誅之滅其國漢書
  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黒雉二符瑞志
  光武建武十三年九月南越獻白兎符瑞志
  章帝建初四年甘露降零陵洮陽二縣後漢書安帝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南地坼長百八十二里其後三年正月蒼梧鬱林盗賊羣起刦掠吏民後漢書
  桓帝延熹七年八月庚戍熒惑犯輿鬼質星占有誅戮明年零陵桂陽蠻叛交阯刺史葛祗為賊所拘畧桂陽太守任印背敵走皆棄市是其應也後漢書
  三國
  吳孫氏黄武五年蒼梧鳯凰見
  孫休永安四年布山白龍見
  晉
  武帝太康九年九月臨賀地震十二月又震晉書五行志
  成帝咸和四年五月甲子白鹿見零陵洮陽獲以獻宋書符瑞志
  咸康二年三月甘露降鬱林冊府元龜
  
  文帝元嘉元年十二月丙辰白象見零陵洮陽宋書符瑞志
  孝武帝大明七年正月己酉珊瑚連理生鬱林太守劉勔以聞宋書符瑞志
  
  武帝天監四年十一月天清朗西南有電光若雷聲二近鼓妖也是歲交州刺史李凱舉兵宼亂梁書大同五年十月辛丑彗星出南斗長一尺餘東南指漸長一丈餘至十一月沒占曰天下有謀王者七年交阯豪李賁聚衆亂九年賁僭稱帝於交州參隋書天文志
  
  太宗貞觀二年三月宜州言白狼見十七年閏六月栁州言慶雲見二十二年八月慶雲見昭州冊府元龜
  高宗龍朔二年靈川縣大水有龍出時縣西山風雨雷電七晝夜既霽山腹洞貫成巖廣百餘尺巖中石壁皆印龍鱗溪水從巖流出可通舟楫而舊溪為平陸舊志
  𤣥宗開元四年安南都䕶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横出兩岸經日而腐寸寸自斷數日江魚盡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為臭唐書五行志開元中嶺南桂管竹生華結實如麥後竹並枯是嵗饑人採食之舊志訂五行志
  代宗大厯六年十一月湘源縣芝草生同根三莖合成一蓋冊府元龜
  憲宗元和三年廣南山南東西皆旱文獻通考元和十四年八月丁丑歲星太白辰星聚於軫占曰兵䘮在楚分與南方夷貊之國唐書天文志
  敬宗寶厯元年秋七月慶雲見於西方自卯及酉桂管觀察使李渤圖以獻
  文宗太和四年慶雲見於賀縣之丹甑山五彩氤氲旬日不散因更山名曰瑞雲
  武宗㑹昌元年四月桂州有馬生駒三足能隨羣牧唐書五行志㑹昌中有黑螭見邕州鼓江流壞北岸覆舟害人久乃去粵西叢載
  五代
  南漢劉晟二年邕州鳯凰見時王𢎞澤鎮邕州有善政晟怒使人酖之
  
  太祖建隆中有雙鳯巢於永福縣之華蓋山因改山名曰鳯巢永福縣志
  乾徳三年二月全州大雨水宋史五行志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秋九月梧州江漲入城壊倉庫及民舍九年白州𩗗風壞𪠘宇民舍宋史五行志太平興國間象州文廟産芝二莖五色俱備舊志淳化元年冬十月桂州虎傷人詔命捕之二年八月藤州江水漲十餘丈入州城壞官署民田宋史真宗咸平元年夏昭州大霖雨水害民田溺人二年廣南西路旱甘露降潯州五年春二月甘露降桂州宋史五行志
  景徳元年五月白州有三鳯飛集萬夀寺甘露降義寧縣二年春正月甘露降鬱林州四年秋八月横州江漲壞營舍象州民圃芥生蓮花舊志兼訂宋史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桂州甲仗庫災三年甘露降栁州七月昭州嘉禾多穗異畝同穎四年秋八月邕州雲封寺柏樹生芝五本知州劉知誥以獻五年夏五月藤州鐔津縣野蠶成繭州人異之織絲以獻六月潯州六祖院紫芝雙秀知州高志寧以聞六年邕州麥秀兩岐或三穗是冬昭州龍嶽山資壽寺芝草生潯州廨舍生芝一本上分為二其上又生二本凡三重舊志㕘五行志
  天禧元年春正月甘露降貴州天慶觀十二月又降於昭州宋史
  至道二年秋閏七月廣南諸州並大水宋史
  仁宗慶厯四年春正月甘露降貴州宋史五年秋七月戊申昭州地震舊志
  神宗熙寧九年五月全州黑蟲食苗有黄雀來食之盡舊志
  元豐元年秋八月邕州火焚官署民舍千三百四十六區諸軍衣萬餘裝榖帛軍器百五十萬二年十一月全州生芝十二本十二月桂州甘露降四年夏六月邕州𩗗風壞城樓官私廬舍八年濱州領方縣地陷宋史元豐中大理丞横州梁世基家生連理荔枝舊志
  哲宗元祐七年栁州禾合穗宋史
  紹聖間賀縣甑山下産芝舊志
  徽宗政和六年全州木有連理
  高宗紹興五年廣西市馬多疫死宋史五行志七年廣西大饑李實變為桃本紀十六年静江府城北有奔犢以角觸人於墻腸胃出牛狂奔兩日不可執卒以射死十七年十二月辛亥静江火燔民舍甚衆二十二年夏五月容州野蠶成繭五行志
  孝宗淳熙元年廣西饑昭賀尤劇四年秋昭州螟五年昭州洊有螟七年秋潯州旱十一年邕賓象諸州皆旱饑十二年廣東西饑宋史十六年鬱林紫泉出舊志
  寧宗開禧元年二廣諸州旱振之通鑑
  理宗端平三年昭州大水宋史
  寶祐元年昭州旱舊志
  度宗咸淳十年昭州蒼梧雨血著衣皆赤梧州府志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芝生賀州元史五行志
  成宗元貞元年賀州旱二年七月廣西兩江道饑元史
  大徳九年象融栁三州旱十年三月四月栁州民饑給糧元史
  仁宗延祐二年秋七月全州江水溢害稼元史五行志英宗至治元年十月昭州大水舊志十二月慶逺路饑五行志
  泰定帝元年八月全州饑二年四月潯州饑三年六月梧州路屬縣水旱八月廣西兩江饑十一月慶逺安撫司及静江象州諸路饑元史
  致和元年秋七月廣西兩江諸州水元史
  文宗至順三年宜山縣民饑疫死者衆慶逺府志順帝元綂二年二月太白經天未幾猺宼陷賀州粵西叢載
  至元三年夏五月賀州大水害稼元史
  至正三年夏六月梧州青蟲食稼八年五月庚子廣西山崩水湧灕江溢平地水深二丈餘屋宇人畜漂沒九年秋七月靈川縣臨江石崖崩十年六月戊申臨桂縣無雲而雷震死邑民廖廣達秋七月静江荔浦縣大水害稼十一年秋七月静江路大水決南北二陡渠十三年夏五月乙丑潯州𩗗風壞官舍民廬十四年廣西梧州大旱静江等郡大饑人相食十七年冬十月静江路東門地陷城東石山崩十八年廣西四縣賀州皆大水十九年梧州象州皆大旱二十年賓州旱閏五月不雨至八月二十三年春正月甲辰貴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青色長四尺許軍民聚觀而殺之乙卯夜貴州火同知州事韓帖木不花判官高萬章及家人九口俱死焉居民死者三百餘人公署倉庫案牘燒燬殆盡是歲賀州大旱二十七年靈川縣大蔵山石崖崩元史至正間興業縣南十里村民見一馬從石中出食草遂撲殺分食之惟一老婦子婦三人不食是夜雷雨大作電光中人見蒼龍從空下其嫗驚仆覺有人喝曰急出毋顧家母子遂出上小山其村遂為大池人呼曰馬塘蒼梧縣吕仙像指間芝生梧州府志
  
  太祖洪武元年冬十一月己未鬱江之旁有泉出溢流於江其色深紫光潔可染時葉琛敕諭交阯州守鄒天竒為之頌又云水有兩派其出不常出則有異應自縣門流下者必擢賢守令或出英俊縣上流下者應在僚屬其水長而狹色如紫練一綂志二年三月太平府有白䑕渡江自南而北晝夜不絶未幾頒降各衙門印信舊志十七年梧州府大雪梧州府志十八年太平府十萬山象出害稼命南通侯率兵二萬驅捕立馴象衛於郡太平府志
  成祖永樂元年平樂大旱二年夏五月陽朔大水蛇龍競出山谷成淵六年秋七月太平大水渰塌城垣四百三十六丈串樓三百四十六間永樂中宋村嘉禾生賀縣産芝先是洪武末縣産芝至是復生人以為周張發解之兆舊志
  宣宗宣徳九年田州旱夏五月南寧府不雨郡守李晟偕鎮將等䖍禱於天寧寺五日雷電大作雨如注雨霽後殿前甎上有明月識三字非墨非粉傍有巨人足跡微濕人咸異之有碑記舊志
  英宗正綂二年太平府文廟災舊志
  代宗景泰四年冬桞州大雪粵西叢載五年上思州雞鵝生四翼飛空去牛生馬駒六年鬱林州大水人民流散知州余用訥奏准停徴米五千餘石民賴復業舊志
  英宗天順六年太平饑斗米千錢賀縣桂嶺鄉大龍塘水流盡紫光輝照耀上下經旬不變是歲大兵征其鄉俘斬獞冦數千流水盡赤人皆指為泉應孰知是時明孝穆皇太后紀氏方十歲帥臣以幼女津送京師選入大内實誕孝宗始知紫泉之兆故有在云七年秋七月乙未象州地震八年大饑田州旱舊志
  憲宗成化七年冬十二月初五日蒼梧縣天鼓鳴起自東南止於西北梧州府志十一年田州旱自五月不雨至八月明年復旱十三年全州文廟右楹生芝十八年春陽朔大水壞城屋二十一年平樂大水蒼梧城陴幾沒漂流民居萬餘舊志訂粵西叢載孝宗𢎞治二年春三月二十日巳時賓州忽晦㝠風大作尋驟雨迅雷雨雹破屋害稼傷牛馬未時止三年陽朔縣龍潭水潮一日三湧五年太平饑八年春太平府雨雹舊志九年夏四月賓州暴雨水山崩地陷漂沒田禾民舍粤西叢載十年陽朔縣大水十三年秋八月十一夜融縣大星長丈餘自西南隕於西北又䑕殺稼十四年融縣地日炎如暑夜寒如冬疫癘大行秋八月河水陡紅濁如黄河太平大水灌陽縣竹生豆角楓結棃實十五年陽朔縣饑舊志
  武宗正徳五年春太平府地震夏蒼梧縣地震地長白毛三四寸七年夏六月北流縣地震冬十一月灕江冰合八年北流縣蝗大饑秋八月宣化縣田州地震聲隠如雷九年北流縣旱仍饑十年甘露降梧州府學宫秋九月富川縣雷震西山崩七處冬十二月夜蒼梧天鼔鳴十一年蒼梧博白二縣皆大水自夏歴秋霪雨淹人畜公署民居多傾頹二旬乃霽大平府大旱饑越明年仍饑十二年夏四月十二日来賓縣遷江縣晝晦大雨雹破屋折木殺鳥雀冬十二月十五日太平府地震是歲慶逺府虎入城為害十三年武縁縣田州旱饑民食薇蕨死者甚衆十四年桂林栁州大饑融縣尤甚十五年陽朔縣饑富川縣楓結梨實雞生四翼夏六月二十七日夜平樂蒼梧二縣地震十六年夏五月慶逺府西北有星隕長五六丈蜿蜒如龍光如電須㬰滅秋九月太平府四更地震起於東南止於西北有聲次夜又震舊志
  世祖嘉靖元年春三足白鹿見於懐集花石洞里人逐至燕嶺失之夏五月全州萬鄉四都山崩水湧壞田數百頃蒼梧縣漂民廬舍陽朔縣大水五日不退溺死人畜三年田州地震冬十月慶逺府天鼓鳴四年己酉秋太平大水象州大風雨官署城樓民舍多傾壞漂沒行舟冬十二月桂林府都司地陷大門左旗纛廟前皆有聲如雷陷地一穴濶二丈五尺深一丈次日離前穴三丈許復陷一穴闊二丈深二丈有青氣一道上衝良久始散五年春二月容縣大水冬十二月十一十二日慶逺府大霜池水皆冰人以為瑞六年虎入武縁縣城七年宣化縣龍見八年陽朔縣邑山崩白面山崩壓死民人張鳯銀妻女三口屋宇牛羊俱碎九年隕石於上思州之西鄉枯羅村沒入地十年春二月全州雨雹自辰至巳十一年太平旱饑虎入梧州府城伏豫備倉尋捕殺之舊志十四年春三月容縣雨雹粤西叢載夏四月容縣地大震者二蒼梧大水漂廬舍城垣容縣及懷集饑太平府五月五日虎入城民殺之嗣後越十日凡二虎相繼入城民俱殺之十五年秋八月興業縣有虎患民禱於城隍七虎俱斃十六年夏四月全州平樂蒼梧皆大水十七年全州大疫秋武緣縣大水十九年春富川縣雷震學宫門是年毛熙擢魁二十一年夏四月全州𭧂風雨有飛石隕栁山應泉池冬武縁縣雨雪二十三年富川縣竹結實如米民採食之二十四年富川縣䑕食稼二十六年春二月夜雷震全州學宫松傷㦸門梁柱二十七年夏六月全州萬鄉四都山裂水湧三道汎衝民屋土田成河二十九年夏六月富川縣白日忽聞有聲如洪濤移時雨如注後大旱三十年春正月朔夜半雷震太平府署時南寧府同知余光署府事宣化縣飛龍見三十一年懷集縣饑融縣大疫三十三年太平府有聲如巨礟從地中出三十四年春三月初七日太平府地震自晨至夕北流縣石界里春夏民大疫梧州府靈芝産於梧山書院舊志三十五年夏彗星見桂林秋七月十四夕有星隕於太平府西南光燭户庭粤西叢載三十六年春横州大雨雹是日未時州北三十里交椅銀水六村長寨等處忽震雷暴雨雹大者如升小者如雞卵有柄有三角至七八角者傷村民牧䜿十餘人殺牲畜屋瓦飄散竹木枝葉如削野草糜爛室中雹積約二寸許三十七年宣化縣竹生連理四十年冬十月十六日陸川縣火焚公署民居幾盡四十二年夏六月十四夜有流星如雨自桂林東南至西北秋七月熊入太平府郭内居民格殺之冬十月靈川縣日未出地浮白光既出見青輪髙一丈旋復常明舊志四十三年龍隠山崩粤西叢載四十四年夏六月武縁縣大水四十五年春正月荔浦縣野鹿入城秋九月荔浦縣火城内外官署民居悉燬舊志
  穆宗隆慶元年夏四月富川縣大水奉溪山崩七處四年恭城縣城中獲鹿五年夏五月大水太平府城淹頹三百餘丈思明平樂賀縣皆大水六月桂林龍隐山白晝獲虎是歲獨秀山崩石一丈餘布政司地陷梧州饑六年容縣饑夏五月大水堯山崩武縁縣田州地震舊志隆慶間懷集縣有墨文白虎見於天馬巖案召南詩註騶虞白虎墨文仁獸也縣志
  神宗萬厯元年融縣虎為害二年懷逺縣虎為害猺獞村大疫秋七月朔懷集縣地震望日又震三年懷集縣大旱民饑六年春正月臨桂縣東鄉冷水村地震聲如雷陷周廣約十丈深不可測七年荔浦縣牛生二犢夏五月北流縣大水漂沒城垣民舍秋懷集縣禾二穗九年賀縣三乘寺後一柿木大尺餘僧斧之忽兩開中有用力不同四字兩邊俱有字跡衆異之白縣貯之庫十二年正月朔荔浦縣大雷電雨雹舊志梧州府大旱蠲免蒼梧災米蒼梧雜記冬十二月朔武縁縣大雪後連年有秋舊志十四年春三月懷集縣古城大水岳山麓崩秋七月梧州大水廬舍田禾盡淹沒藤縣鬱林博白北流皆水官發榖賑之梧州府志冬十二月十八日平樂府地震平樂志十五年融縣饑十七年桂林地震如雷陽朔邑山崩壓死二人十九年夏五月博白縣登髙嶺左小河流紫水七日二十年冬十月懐逺縣鵲巢文廟殿中大如葢二十二年甲午夏昭平縣蛟起明源江化為龍懷集縣春雹秋旱二十三年二月容縣雨雹如飛石是年秋旱歲饑二十四年八月初九日賀縣闔邑池塘忽湧城中為甚是日知縣翁懋勲遷湧泉庫於縣堂之東人以為應云二十五年丁酉春雷震昭平縣學櫺星門是年廖蕭領鄉薦懷集縣饑二十六年冬十二月二十九日永淳縣地震二十九年夏四月十五日容縣大雨雹舊志三十二年夏五月二十八日夜桂林地震六月初四日又震八月二十六日又震十一月又震粤西叢載三十三年夏五月六月秋八月陸川縣連震梧州志三十九年春三月邕州雹大如斗城中屋瓦皆盡嶠南𤨏記四十一年融縣大疫舊志四十二年春昭平縣雨雹粤西叢載四十三年秋七月恭城縣勢江山崩出蛟平樂縣河水暴漲魚死蔽江水不可飲民掘泉取水四十五年秋八月初四日恭城縣大雨如注山澗水湧連崩一十三嶺樹木㧞折沿江鱗介多死巨木散材河干山積是歲栁州大旱融縣尤甚人民死亡相繼鬻賣男女不下數千人鐵爐廂及上郭拱辰坊北城脚烟火之地盡為坵墟明年未復業知縣應懋璜代輸糧賦四十六年全省大旱民饑南寧尤甚慶逺府多疫癘夏六月恭城縣諸溪不雨而漲山洞間𫝊有龍鬭山水若決土多泥淖濱江多徒手拾魚八月至於十月桂林及梧州毎夜有巨星見東方長丈餘有白氣如矛如匹練自北而南是歲梧州大火燔官民衙舍死者數十人惟府内清軍㕔獨存四十七年容縣虎入城舊志
  光宗泰昌元年秋九月梧州府火燔八百餘家知府陳鑑同知陳熙韶捐俸恤之丙申夜天鼓鳴天裂閃光如晝聲如雷蒼梧雜記
  熹宗天啓元年夏五月平樂梧州大水二年春二月平樂縣雷大震鳯凰山大松偃夏四月大雷雨龍池井龍出四年陽朔縣旱饑民變舊志
  懷宗崇禎元年懷集縣大雨雹旱三年冬慶逺府大雪明年大熟六年秋七月平樂梧州南寧思恩大水宣化縣水灌入城漂流近河民舍八年融縣大水入城五月平樂縣地震河山聲如雷吼十年正月元日平樂聞雷冬懷集縣大霜十一年恭城縣禾二穗十三年恭城縣鄉民獻白兔十六年夏五月賀縣城内陳侯祠前榕樹大十餘圍忽枝上發紅蘭花二朶大如掌是年冬土寇破城奪印後三省兵剿平之十七年興業縣蔡山崩百餘丈慶逺府饑饉相繼民不聊生盜賊蠭起龍州初建土署時採木為梁名橯木運至河忽自竄入水至時木忽浮出及明年土官趙有涇為庶兄有濤襲殺後龍州有亂木即先起舊志
  國朝
  順治二年春三月平樂縣雨雹大如鵝卵小如雞子中六畜皆死人民亦被傷是夕月下見黑氣如鎗自丫髻山乘雲而来衆共駭之平樂志蒼梧縣旱二月不雨至八月歲不收三年復大旱宣化縣地震四年夏五月岑溪縣雨雹大如碗六月梧州平樂大水舊志五年梧州桃李實如𤓰蒼梧縣志夏五月平樂水平樂志冬懷集大雨雪懐集縣志七年大平府有黑斑乳虎白晝噬人尋自斃山中太平府志十年春二月壬戌梧州大雨雹風拔文廟松饑六月大疫思徳安平二鄉尤甚蒼梧縣志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寧府大雪積數寸明年大豐十三年土江州近城有池廣一畝水忽變赤如血未幾忠州思明土官以兵破州殺土官黄廷傑舊志
  康熙二年秋九月初八日灌陽縣山崩水湧衝壞民田經
  題報豁免七年春正月昭平縣城西北隅有白氣一道下垂經月不散夏五月太平府大水自交阯来沿河村落房舍漂流八月崇善縣獄中火燔縣治及參將公署延及民房十年春三月雷震河池州故址地裂出死蚯蚓數石太平府城連内外八日火毎日夜數發前一月郡民葬父於府南岡署崇善縣諳堪輿謂葬動前山火星令别葬火遂息十三年春桂林府龍隠山崩安定門外山亦崩冬十月初九日東南天鼓鳴有聲如雷有火如箒横空而過是時孫延齡作亂十四年慶逺土司有小馬頭生兩肉角刷之遍身炎熖後為提督取去十七年秋八月南寧府城内外火焚二千餘家次日城外復燔數百家十八年夏六月鬱林疫二十年太平府思明府等處旱饑知府詳報運米賑濟施粥於三清觀民賴全活二十一年春三月慶逺田州雨雹秋八月河池州田禾焦燬芋苗葉盡生烟二十二年田州蝗慶逺春夏不雨知府白啓明禱於神清滯獄釋無辜甘澍立沛是歲豐二十七年春正月麗江蚌産明珠自瀨灘以上䭾綿以下夜間珠光映徹水上沿江村民採蚌剖珠小舟絡繹不絶至四月止三月桂林大雨雹大者如碗城西南尤甚二十八年思明府見白氣一道自東南起直衝數丈月餘始息二十九年冬懷集縣大雨雪三十一年田州火有物狀如人見屋上所見之家即災四十一年田州武龍甲山中生芝四十六年秋平樂疫冬十二月十八日荔浦縣署後居民失火北風大作熖及衙舍知縣許之豫祈天反風火熄四十八年春二月己酉懷集縣大雨雹戊午又大雨雹五十年平樂縣除夕大震電驟雨達旦五十二年雷震田州夏五月平樂大水濱江田宅衝壞米價騰貴六十年歲旱無收次年洊饑鬻男女者甚衆廵撫檄各縣平糶倉榖民賴以甦舊志
  雍正元年春三月融縣雨雹是年大有二年秋八月陽朔縣興坪墟火一墟皆燼知縣侯靖捐榖恤之六年冬十二月永福縣雨雪明年大豐七年春正月永福縣雨雪是歲及明年俱大豐八年桂林府各屬嘉禾生永福縣耤田及九里有一莖雙穗至五六穂者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南寧府申言慶雲見祥光五色形如苞鳳篆成山字擁䕶日邊自卯初至辰巳經歴三時十年藩司署自春及夏芝草叢生六月初四日午時臨貴縣等見日麗中天輝如華葢五色環匝光明勝常初十日午刻復見如前為時更久廵撫金鉷繪圖以進十一年鬱林州之富民鄉藤釐坡瑞泉出自平坡天然湧流泉穴圓廣一六尺許一四尺餘味甘色清資利灌溉巡撫金鉷具奏奉
  敕建祀泉源神廟以荅靈貺三月桂林府廨木筆一枝變玉蘭色香俱異夏藩司署芝生九本蟬聨五色備狀十二年夏四月八日鬱林瑞泉祠興工祥雲捧日更歴巳午二時有若鸞鳯花藻狀繽紛圍繞五色光華廵撫金鉷繪圖上之秋七月二十四日慶雲見栁州五色映日自午至未光彩異常提督張應宗巡撫金鉷並以
  






  廣西通志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
  圖經
  山經地志非圖無以辨方位而昭形勝非經則支條綿亘脉絡分合不能劃然於方幅間粤西東錯廣東西際滇黔南界交阯北連永寶幅員之廣輪延袤何止數千里其間萬山㦸立三江帶盤郡邑星羅諸蠻窟宅於中土為屛障於交夷為關鎖所繫不綦重哉我
  國家聲教遐宣仁漸義摩唐宋覊縻諸州久置郡邑泗城鎮安亦改土歸流化椎髻而尚衣冠矣譜其山川而析其形勢猶得目為窮荒邊徼耶固圉諴民安封疆而佐昇平則於官斯土者有厚望焉志輿地
  廣西總圖經
  廣西楚越之交在京師南春秋時越并有吳地北伐齊西伐楚自荆以南皆屬於越周顯王時楚滅越吳起相楚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越諸邊疆皆屬楚其後越人散處江南海上各為君長有甌越駱越之屬甚蕃故曰百粤以揚州南境故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粵王翦定楚南地秦始皇利粤之犀象珠璣欲乘勝進攻粤使尉屠睢綂五軍郡監史禄鑿渠以通糧道殺西甌君譯吁宋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者隂置桀駿以為將夜攻秦人殺睢秦乃大發兵畧取陸梁地為南海桂林象郡以適遣戍粵以東屬南海郡粤以西屬桂林郡而慶逺思恩太平以達交州俱屬象郡焉漢武平南越趙佗孫光降以其地為蒼梧鬱林合浦郡屬交阯部三國吳析合浦以北蒼梧鬱林郡屬廣州晉以始安臨賀屬湘州梁分湘廣之交屬桂州唐以其地隸嶺南道後開拓諸蠻峒落置覊縻州郡數十五代時入南漢宋平南漢以屬廣南西路元改為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明改為廣西布政
  本朝因之東至湖廣道州界西至雲南特磨界南至廣東髙州界北至湖廣武岡界横袤萬餘里山勢迴環衡湘扼其背九疑五嶺介其肘腋水合夜郎牂牁滙邕桞下潯梧合灕水入於海雖石稜竹箐之間田賦若不足而山川險要雄峙西南為中州捍禦焉
  廣西總圖説        楊 芳粵之西三江環抱錯編户於蠻獠不當十四五𤇺警時聞左右二江土蠻最桀黠時治兵相攻窺及内地自韓襄毅翦定藤峽始稍稍面革未幾而遺孽滋蔓嘉靖戊子己亥間凡再尋師焉當府江之道既梗十寨煽虐古田懷逺雒容諸邑沒於夷者數十年今採羣議特設重臣開府於是督撫同心武功丕振遂恢復古田而州之懷逺雒容還其故邑嗣雖間有小醜或厪當事之憂然簡率繕兵受㕓履畝已不遺餘䇿顧法久而蠧人習而玩耰鋤之卒寖亡營壘之防頓弛官目里胥憑其勢稜以朘削恫喝於谿峝兼之墨吏因縁為市極目痛心葢不止府江是已柳屬諸獞多托跡豪右名謂佃主實則逋淵及一旦盜兵尚為左袒此豈可獨咎於狐兎軰哉邕麗改土為流諸斤斤奉法足為交南扞蔽武靖部落既散苖裔亦斬絶歸我版圖正惟其㑹不可不早為計也惟是慶逺諸蠻剥膚為甚忻城已淪異類永順永定侵及近郊而南丹肆行剽掠於往年竟釋不問迨勤封事聽其謾詞謝罪取偽蠻以獻荔波洊遭荼毒其民義不背漢令長歲入其地輙環泣挽留曰獨何以遐棄我則增城置戍實慰引領雲霓乃牽制鄰疆悠悠歲月義膽灰落封豕轉滋彼其不為懷逺為洛容且將為程縣之續矣夫粵西之蠻獠固亦能投戈負耒輸我貢賦土司恃符章為重其尊寵廢辱亦惟我之視是尚可以化誨懷服也結以忠信鎮以威畧使無困於繁網無苦於多求豪猾怵誘之謀不得生窺伺攘竊之奸不得逞是皆可以卵翼字而鞭箠使者昔人謂邊方之官非才不足任事非守不足服人有封疆之責者其尚加之意云
  桂林府圖經
  桂林府為廣西省治東至湖廣永州府道州界六百里西至栁州府雒容縣界二百六十里南至平樂府荔浦縣界二百一十里北至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界三百八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領州二縣七其山桂嶺其水桂江故附郭曰臨桂縣北一百三十里曰興安縣有海陽山其下湘灕之水出焉西北五十二里曰靈川縣南一百四十里曰陽朔縣有興平水南流入灕西南一百里曰永福縣有鳯巢山鳯嘗棲之其上有池西北八十里曰義寧縣有靈鷲山其上有瀑泉義江南流入永福又鑿渠東引入於灕西一百五十里曰永寧州東北二百五十里曰全州有文山洮水出焉三百四十里曰灌陽縣灌水出焉灕水經興安者本秦史禄所鑿號靈渠經臨桂者為桂江東至梧㑹黔鬱合江而入海北流為湘水合洮灌於全州至零陵滙瀟水入洞庭湖世謂桂嶺摩天灕波經地水環湘桂山類蓬瀛其山水誠竒瓌甲天下靈川以北陽朔以南山峝多猺獞永寧尤深阻明殷俞諸公肆力蒐鋤古田克靖民乃獲有寧宇今蠻風丕變弦誦日興而人文盛矣
  桂林府圖説         楊 芳桂林帯江襟山控制蠻荒千里葢西南一都㑹也湘與灕互流横奔逆折勢難飛渡則平樂其門户云陸則陽朔為東南衝而金寶頂之村猺獞最叢永福捍其西南四隘雲聨薄於修荔又一要害也義寧靈川興安全灌為西北屏藩而義寧之六隘靈川之七都灌陽之各源興安全州之澗峝時相侵噬葢彼之勾引為害非一日矣所幸古田蕩平漸歸撫化間或夷性自起讐殺然窺伺之心未萌惟是偷人不無潛發而營衛堡隘之設固不可疎也今計兵之在郡者七千八百有竒在諸屬者六千八百有竒兵衆餉煩典蔵者能無匱乎嘗考舊所編派於民與民之所以自為計者而未始不深為疆圍慮也夫山多則地磽民拙則䇿短偷安而坐食則生不衆而為不疾是以其郡恒貧重以田不自耕而招佃於猺獞是藉寇糧也習則招主為猺獞摹畫轉㗖吾民是資盜謀也又習則彼不以為我主而反乘之視招主若杌上肉是始以為利而終以為禍也郡貧矣而民又自為尾閭以自匱兵食其何以資無論桂林凡粤郡皆然易稱豶豕之牙詩營桑土之户招主罔禁而為豕以礪牙引寇而内之户欲民寧處弗可得已
  平樂府圖經
  平樂府在省治東南東至廣東連州連山縣界五百六十里南至梧州府蒼梧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桂林府陽朔縣界六十里北至桂林府灌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六百四十里領州一縣七附郭曰平樂縣山之竒者有目巖誕江出其東荔水出其西合流入於灕江西北一百里曰恭城縣有雲殿山白雲所興有平川有西水有葛溪分流而合於樂水東北二百六十里曰富川縣有富江東二百八十里曰賀縣嶺曰臨賀水曰臨水曰賀水西一百三十里曰荔浦縣有䝉山䝉水出其下西南一百里曰修仁縣荔水經流入於灕南一百二十里曰昭平縣山則北陀五指水有龍門天池又西南二百里曰永安州激江東流與䝉江合入於海府居梧桂中與清湘九疑鬱相繆焉環以縈宻諸山滙以灕樂二水勝槩天出嶺表要領也自梧而北灕瀧險惡至是始平故曰平樂江水近府始迤演故曰府江宋明時猺獞嘯險為亂去城不二里輒嗃矢鏦矛禦人而魚肉之今沿江置汛哨堡森如即危灘孤嶼昏夜亦可停橈何治亂懸殊若是也臨賀為五嶺之一地近楚大源山實逋逃淵藪今設㕔營並駐麥嶺永安萬山深阻明始設州治荒陋不免然拊循振作何地不可為鄒魯是在長民者之責也夫
  平樂府圖説         楊 芳平樂境内猺獞十居七八自濱江至昭平夾岸置堡數百里聨綴以銷亂人出沒之患北陀故稱夷窟今盡覆其巢業已剏城屯兵而勢江諸源猶然窺竊今於平樂縣地曰田沖者為西岸要害置禆將營劄焉永修荔自殄韋蠻增兵分戍民將帖席然此兵名備三邑實鎮荔浦永安在深谷中猺獞順軌固亦無虞而修之梁羅二族生齒繁夥漢民僅二三户良獞類漢者僅九十户荔鎮既逺尾大能無隠憂頃雖設有堡守而形單力薄未足以濟况南界栁象常苦讎殺勢不得不增兵增兵即益餉而郡實窶人餉將焉出舊取給於梧梧又取給於東粵兹中使𣙜酤梧與東粵恐無望矣以兵之不得不增而苦於餉之無所從益故昭郡今雖堂處而十年之後事未可知曲思逆計誠所蒿目而不能寐者
  梧州府圖經
  梧州府在省治東南東至廣東肇慶府封川縣界四十里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高州府信宜縣界四百二十里北至平樂府賀縣界二百一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八千里原領州一縣九雍正三年改鬱林為直𨽻州析博白北流陸川興業𨽻之今領縣五附郭曰蒼梧縣有繫龍洲屹然中浮三江砥柱也有銅鑊山石壁嶙峋登望大江如帶西六十里曰藤縣有鐔江繡江㑹黔鬱合江入於南海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容縣有大容山有都嶠洞天西南一百八十里曰岑溪縣有皇華江東北三百六十里曰懷集縣有四門巖朝巖燕巖最竒懷溪滙諸水經廣東四㑹縣入於南海史稱梧州地總百粵山連五嶺葢二廣上游八桂門户明成化間於此建節鎮南控容邕西顧桂栁東應廣肇於以坐制陽峝諸蠻而東南無宿憂今聲教誕敷萑苻無警蠻夷風俗日以丕變較諸唐宋元明之世不亦善乎因天然險隘設闗以扼海涯商檣賈艘風指雲集誠炎徼之赤郡云梧州府圖説
  梧踞五嶺之中囊九疑三江之槩為粵東西咽喉西枕藤峽八寨諸蠻出沒無時東南接封川信宜䑕竊狼吞窟穴其間曩屢勤師征旋服旋叛開府總制或以勲臣内臣鎮之迄今百有餘載山防江哨棋布星列總一郡十屬所戍守軍兵凡一萬有餘葢屹然稱重鎮矣苐頃來帑蔵寖耗内地虛曠歲登物産不供或半需於鄰或半需於商小大坐食卒惰而將驕客兵多不用命識者謂此非細故也然則申法令汰老弱来商賈廣樹藝秉亷敦素在吾黨當有以身率之者
  潯州府圖經
  潯州府在省治南東至梧州府藤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南寧府横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直𨽻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栁州府象州界三百三十里至京師八千七百二十五里領縣四附郭曰桂平縣有白石山與勾漏洞通巖巒秀絶仙靈棲焉黔水鬱水合為潯江經藤梧入於南海東一百三十里曰平南縣有鷰石山龔江水東㑹潯江入海西一百四十里曰貴縣南山峭拔秀色千里而浮水沉水合流入於鬱江有紫泉其出不恒北二百四十里曰武宣縣有隂江新江滙洛清紅水諸巨川南注於潯江縣舊𨽻桞改𨽻賓雍正七年始改屬西二十五里曰武靖州今改為鎮大藤之水出焉是為峽江㑹黔水合潯江入於南海夫潯水國也北黔南鬱環以二江大隍瀠廻中開沃野封域廣袤實有古三州之地兹又增之以武宣眡他郡葢不為小雖山水竒秀映帶城郭連數百里勢如游龍然蠻溪獠峝鴆虺易叢撫涖者思昔五山藤峽鋌而走險實盜藪夷錯今皆革心而不復怙亂驅民之善是在威徳並行
  潯州府圖説
  潯襟喉兩江隠然天塹而叢巖複嶺環峙葢西南要區也第地廣山深猺狼錯雜沙田藤峽山心羅運九懷等巢所在難以一二計狼子野心叛服無常雖鎮廵星羅營堡棋置羈縻化誨駸駸漸洗夙習然衣袽之戒固未可以一日忘也
  南寧府圖經
  南寧府在省治西南東至潯州府貴縣界三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羅陽縣界九十里南至廣東廉州府欽州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八千三百十二里領州三縣三土州四寨一峝一附郭曰宣化縣有馬退山馳奔雲矗亘數百里諸山來朝勢若星拱崑崙山因險設闗以扼蠻峝闗前水曰大沖江在府東北邕水在府西北八尺水在府南俱入鬱江東二百八十里曰横州灘曰烏蠻有横槎江有月江州西二百里曰永淳縣東班之水入於鬱江西南二百里曰上思州有十萬山為明江之源經交阯至太南為左江西七十里曰新寧州西北二百四十里曰隆安縣二百六十里曰歸徳州四百二十里曰果化州五百二十里曰下雷州五百五十里曰湖潤寨雍正十年與下雷並改隸鎮安西南一百九十里曰忠州二百四十里曰遷隆峝南寧昔之邕管也與桂林嘗並稱大府水陸交衝原隰平曠控制狼土三十六峝永平横山二寨尤險要南連交阯西接滇黔全粵屏翰至所屬上思横永襟帶欽連籓籬肘腋左江誠重鎮矣
  南寧府圖説
  南寧為粵西壯郡雖叢錯三十六峝顧其地廣幾千里而横山永平尤稱要害昔唐宋咸建牙置帥以與桂州埒葢視諸郡獨遼曠屯可容數萬人云自猺蠻不靖仗力於狼用致諸狼稍驕難盡束以法守邕者在深察夷情之向背而低昻伸縮恩與威兼焉邕庶幾其永奠乎
  太平府圖經
  太平府在省治西南東至南寧府新寧縣界二百里西至交阯髙平府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南寧府忠州界七十里北至鎮安府向武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京師八千七百四十二里領州四縣一土州一十有八縣二司二附郭曰崇善縣東北曰左州曰養利州曰永康州南曰寧明州皆流屬也至於江州思州在其南羅白縣在其東南思陵州憑祥州上石西州下石西州在其西南太平州安平州上下凍州上龍司下龍司恩城州龍英州鎮逺州佶倫州在其西北茗盈州全茗州在其北結安州萬承州都結州羅陽縣在其東北皆土屬也城據麗江西岸江源一自交阯髙平府經上下龍司一自上思州經遷隆峝俱㑹郡西繞城三面而東下後山一線展而為城於東咽處作垣以截之曰壺闗與栁絶相似左右各擅其勝也設治於兹而新改之寧明則以同知兼轄土屬之下龍則以通判駐攝臂指聨屬内以防察土官外以控制交阯誠左江之鎖鑰邊陲之藩屏矣比復欽承
  諭㫖查按通交各徑路添設汛防固圉寧民至意何周暨也疊嶂拱䕶者以青蓮為最麗江至合江鎮滙右江下南潯東入於南海
  太平府圖説
  太平據青蓮山之陽麗水旋折四交若壺因號壺城城後諸山聨絡隠約類蠶叢葢五嶺以西一重嶂也遶郡皆土蠻雖始多逆命倔强然既改土為流虎符朝至而夕即赴焉無敢後先與内郡無以異况無猺獞諸種之雜百姓自耕自守無所謂召募之兵而實亦無所事於兵也庶幾壺城之以太平名其有自耶獨養利孤懸於土蠻中四無唇齒之附時罹侵掠不得不早為之備而上下凍及安平之古鐙等隘則境與交阯鄰即邇来未嘗有虞而防周於意外其可以漫自委耶
  鎮安府圖經         高 輯鎮安府在省治西東至思恩府田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歸順州茶嶺接交阯髙平夷府界三百六十八里南至太平府龍英州界一百五十三里北至田州界九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九千五百九十里故土府改流𨽻思恩通判雍正七年裁通判而設知府以思恩所屬之六土州𨽻之其地包絡雲山為金湯東南曰崇山文筆峰標然樓櫓之外歸順䭾命兩江左右瀠廻黑巖蓮塘幽滕天成而明暗異焉東北一百五十里為奉議州地濱右江改土設流官州判南一百六十里為向武州水有勢溪渰江山有武城北感南一百九十里為都康州廣袤十四五里西南一百四十八里為歸順州方三百里鵝泉流珠水澄流而滃湧又西南一百六十八里為上映州地稍倍於都康西北一百五里為小鎮安地與歸順等皆西連交阯而泥丸封谷安内攘外實西陲藩垣要郡又南一百六十里為下雷州南一百八十五里為湖潤寨舊皆屬南寧雍正十年以地界與府差近改屬焉
  鎮安府圖説
  鎮安北枕牂牁東南襟帶思太西南則雲南交阯壤繡錯焉宋設宣撫司元路明府要皆覊縻之
  本朝因其故絶改流設通判𨽻思恩府四面環蠻官多寄治雍正七年裁通判始設知府以思屬之奉議諸州𨽻之小鎮安居府西北界滇南接交阯保樂州為粵極邊永樂間始置分土府官男治之故别其名曰小非其地小也歸順在府西南雍正九年改設流官知州界連交阯髙平保樂兩州境均稱要區今以遊擊鎮歸順守備防小鎮安千總防府犄角星羅至森宻矣然而漢土殊情親疎異好是在保障者誠求而審察之也
  栁州府圖經
  栁州府在省治西南東至平樂府修仁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至慶逺府宜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潯州府貴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廣靖州綏寧縣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八百三十里原領州二縣十附郭曰馬平縣有駕鶴之山其下栁江繞焉經潯梧入於南海東北六十里曰雒容縣有雒清江入於栁江西北一百九十里曰羅城縣離縣東北二百餘里為通道鎮塘頭峝馬峝冷諸村萬山盤錯土蠻倚為巢窟今設千總扼隘分防北八十里曰栁城縣又北三百一十里曰懷逺縣有水曰融江溯流而上經梅寨以達古州都江為通黔水道近時糧運資之西北二百五十里曰融縣有真仙巖石峝玲瓏流泉觸之清如環珮是為靈壽溪其東北為融水經栁城入於桞江東南一百三十里曰象州西有象山其上多雲南一百里曰来賓縣大江繞城下曰紅泥夏秋常翻濁浪舊領賓州雍正三年改直𨽻州割來賓遷江上林武宣四縣轄焉嗣以武宣改屬潯州雍正十二年改賓州及遷江上林𨽻思恩府而以來賓仍歸屬府昔稱山水清曠石峰多竒秀峭拔仙靈遺蹟往往而在其民亦多聰穎東北連昭桂西南接思邕衆流逶迤與牂牁㑹邊於夜郎為駱越要害提督駐節足以鎮壓諸蠻屹然中堅踞西粵勝勢然在前明皆伏莽區也因時裒益可無審厥控制以専寄重者歟
  栁州府圖說
  栁之屬凡十有二循隙選隘連亘幾二千餘里郭以外繞地率猺獞矣然邇多向化禀約束惟一二三四五都撫獞間作不靖栁城兩江盤廻左右四達灘瀧險惡道路顛危而民多狡諸巢頃雖畧定未可忘虞心融之大難小源諸蠻剽掠時作来賓之北三北五諸獞反側亦靡常遷江民少而獞多與八寨連若負嵎之虎迨天未雨計當何如上林邇於八寨出沒難覊又有猺曰長峝鵝頭既剪之後遺孽猶未熄也象俗差淳而大洞梁羅等猺時聞擄殺狂恣武宣民與獞雜南入桂林又南過大藤馬陋諸猺林立繡錯向背莫料所賴在事者審度地勢慎固封守則十二屬屏翰豫矣
  慶逺府圖經
  慶逺府在省治西東至栁州府栁城縣界四十里西至貴州豐寧下司界四百三十二里北至貴州都勻府荔波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思恩府安定司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八千三十二里領州二縣四土州三土縣一土司三附郭曰宜山縣北有㑹仙之山多靈草嘉禾舊府所轄清潭南鄉功徳窰灰四里乃永定忻城土司地割屬今以宜山縣丞改理苗分駐楞村矣又北九十里曰天河縣龍江之水出焉㑹落䝉小江東流與融水合經潯藤入於南海西一百五十里曰思恩縣西二百十五里曰河池州西南四百二十里曰東蘭州危峰疊嶂列峙如㦸雍正七年改流州治經營百度伊始若廼被荒裔於禮讓亦良牧之責也南一百十里曰忻城縣烏泥之水出焉西三百四十二里曰南丹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曰荔波縣雍正十年改屬黔省西南二百四十里曰那地州永定司永順正副司皆在府西大都土壤遐僻江灘險峻雖有竒境人跡罕至猺獠巢穴較栁為多西北控牂牁昆明十五部地最為嶺南要害南北西三巢曩時猺獞出沒今移同知於徳勝鎮貼近彈壓并添設龍門廵檢而移徳勝之守備於東蘭駐防東院内六哨其他控制聨絡戍守森宻奸宄咸知斂戢夷習日以䆮變自馮當世起於宋文風葢卓然傑出焉
  慶逺府圖説         楊 芳慶逺越在西北極境環繞土夷惟東北與栁城接地遼闊葢右江一藩蔽也石壁巉巖江流迅急兩岸無路中深不可測舟則捫石而上以故商旅罕通郭以外民之家一而猺獞之穴九柄事者未始不以備禦為難今查沿途所設堡舍非不星列哨守之官非不分領要害而兵非漢種將不知兵蓋將舊時剿沒田土即屬伊布種因令隨地戍守雖迹若不費而兵足然非我族類心與面殊一城孤懸四面皆敵不可謂無虞也兵既不足匪但谿峝不逞之徒得以肆其出沒而土蠻亦且妄自恣睢轉萌他志郡蓋難之難矣
  思恩府圖經
  思恩軍民府在省治西南東至栁州府來賓縣界二百八十五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七百一十里南至南寧府宣化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慶逺府永定司界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八千六百六十里明以土州陞府宏治間岑濬作亂誅滅改流置鳯化縣尋廢設九土司割南寧武縁縣𨽻之并轄諸土府州縣地袤延幾二千里泗城鎮安皆府屬割立舊疆之廣殆半省焉舊自武縁外皆土屬雍正十二年增轄賓州及上林遷江二縣賓地層山峻嶺上林東西撫即八寨餘孽故時相仍煽惡延接九土司桀黠捍網者每恃為逋逃藪裒益宜有更置也南五十里曰武縁縣山水清曠而奥折風土與瘴鄉差異東南一百五十里曰賓州有山曰領方昔嘗取以名郡矣崑崙絶險以界賓邕東北一百八十里曰上林縣思鄰大明之山綿接武緑多仙靈蹟二百八十里曰遷江縣武郎之水出焉西南二百九十里曰土上林縣西二百十里曰下旺司四百五十里曰土田州附田州之百色市以同知移駐右江鎮扼制上游為由滇入粵要衝也西北五十里曰那馬司九十里曰定羅司一百五十里曰舊城司二百里曰都陽司東北八十里曰白山司北六十里曰興隆司一百六十里曰安定司東北八十里曰古零司土蠻宿勾連啟釁裁改潯州通判駐劄其地勢與土田州埒府治舊自寨城山徙喬利再徙荒田山勢蜿蜒敷為平原兩水夾繞環抱涵畜合流入武縁江達南寧地闢土腴商通貨集審其形勢而聨絡指臂駸駸乎富庶日増人文蔚起矣
  思恩軍民府圖説
  思恩始定寨城遷喬利又以瘴霧移荒田驛疏兩水繞山以合巨浸居重之勢成矣顧荒鹵厥田為下下百物罕生一日之間寒燠互換迅風疾雷暴雨恒什之九而三面環夷獨東南一面聨武縁南寧蓋職方絶徼也江流淺窄商賈跡希雖八寨柴池蕩平而郡治孤懸左右顧無羽翼所恃城外東西置二哨别募兵控守兵雖少然勤訓練嚴稽覈足以自固况所轄九司皆兵緩急又足藉也惟壤接土州逋逃為藪䑕竊歲無虛日且閭閻積憊風化寢淪撫柔諭教其在良二千石乎
  泗城府圖經
  泗城府在省治西東至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里西至貴州普安州界四百五十里南至思恩府田州界一百五十三里北至貴州永豐州界三百七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九千三百六十里本思恩屬土府因土官不職懼誅繳印改流設知府割直𨽻一州及一縣屬之其地四面懸崖兩闗扃鑰靈洞一水中貫凌江波而建治垣塹實天造焉府西北四百里曰西隆州居萬山中山峻瘴深議移治扁牙距府僅二百里紅水江繞其西北入栁江府西南三百四十里曰西林縣山有木龍獨旺水則䭾悶河源自滇南挾剥䭾西洋諸水入右江而達海府州舊疆遼濶以黔粵争界劃紅水江北地盡𨽻貴州江南提封猶千里焉然而絶巘㟏岈求其衍沃可田者殆鄒滕之不逮也
  泗城府圖説
  泗城居萬山中絶壁參天鮮平壤紅水牂牁南北夾繞廣逺雄視諸郡雖峝起於唐州置於宋而所謂谿峝覊縻史無稱焉殆非唐宋元之所得而羈縻者已明洪武五年周徳興平婪鳯安田諸峝遂克泗城始入版圖永樂間分安隆上林兩峝各置司以泗城岑善忠兩子為長官𨽻思恩雖曰推恩及其子弟意實削弱之迨正綂而程縣利州併於岑豹兩長官司正徳間仍據於岑接明未嘗一問桀驁有自來矣
  本朝縁岑繼禄從征滇黔功升府進𠞰吳逆又身為向導兵力之銳甲兩江然其子孫卒以盜弄罹罪改革豹接之報不亦宜乎康熈五年改安隆長官司為西隆州北接黔上林長官司為西林縣南接滇皆設流官雍正四年以州直𨽻領縣五年劃隆泗紅水江北地七百里隸黔改泗城為流府遂以州縣改屬水土瘴毒民為土官積威所刦咸兢兢奉法邊吏益加之拊循足為西徼重藩矣
  直𨽻鬱林州圖經
  直𨽻鬱林州在省東南東至梧州府容縣界六十里西至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髙州府化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州治至京師八千四百三十里原屬梧州府雍正三年改直𨽻州領縣四川原平逺有南流水過羅望江㑹定川江至廣東髙州入於海州西南七十里曰博白縣有大荒山其上有池雙角山下有江東四十五里曰北流縣有勾漏山鬱紆突起為寶靈之臺石湫玉田風雲生焉其北有緑藍山水繞城下北流入藤㑹鬱江南七十里曰陸川縣有鳴石之山崑崙之水北六十里曰興業縣有鐵圍山羅列障蔽鬱林於古稱郡顧介延嶺海之間宻邇猺蠻往之荷㦸負劍盜弄而竊發者數矣今則安恬豐阜沃野廣衍農田之利為粵徼先凡厥庶民既富方穀亦庶幾登兹治理哉
  直𨽻鬱林州圖説
  鬱林當梧西腋斜接潯黔襟帶廣東之髙廉二郡介嶺負海地廣山叢亦西粵要區矣
  國家設立専營以參將駐轄聨絡汛防姦宄不作百年疆場晏然又改置直𨽻環領四縣誠審乎控馭之宜也北流勾漏擅美地靈而藤釐瑞泉斯啟祐我農田謂非天之協應歟勤撫循而敦化理吏治蒸蒸隆古寧獨使廉石風流臺存景陸已乎





  廣西通志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
  輿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五>















  廣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六
  沿革
  秦定揚越置桂林象郡而後歴代建置各不相襲或地舊而新其名或名仍而増損其地
  皇朝綂一區夏式廓疆土縣分府合如網在綱比者泗城鎮安東蘭歸順寜明諸府州皆改土為流政教之敷施人民之安土於萬斯年慶鞏固矣今為表以次歴代建置之大凡俾覽者有所考鏡至於因革損益随時變易之縁起稽之往牒按之當世據事直書聊備蒐討志沿革
  沿革表
  京師之南七千五百里曰廣西州郡分錯東環郴廣西徼滇黔北倚衡湘南臨交阯五嶺盤亘三江鬱紆南北二千里東西三千里葢揚越極邉中州之重藩也五帝之世逺莫能詳司馬氏紀顓頊曰北至幽陵南至交阯唐虞亦然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南交南方交阯之地也禹奠九土殷周仍之周官職方氏掌辨九州之國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荆州交阯在荆揚徼外禹跡之所不至周成王時交阯南有越裳國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周公以薦宗廟越裳唐驩州也春秋之時越始著司馬遷謂其先禹之苖裔帝少康之庻子封於㑹稽以守禹祀或曰越芈姓與楚同祖故國語曰芈姓䕫越云勾踐既霸滅吳并有其地後七世至王無疆為楚所滅諸族子分散江南海上各稱君長號為百粵秦始皇帝二十五年使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㑹稽郡明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三十三年發逋亡贅壻賈人畧取陸梁地為桂林象南海三郡以適遣戍及治獄吏不直者凡五十萬人築南越地守五嶺别置南海尉以典之當是時秦地東至海西至臨洮羗中北並隂山至於遼東南至北嚮戸北戸嚮日言極南也尉佗者姓趙氏故真定人時為龍川令二世末天下並起畔秦南海尉任囂知佗能病且死召佗攝尉事囂死佗聚兵據有南越擊并桂林象郡自王其地漢初以嶺南三郡及長沙豫章封吳芮為長沙王時佗已據三郡彊盛而髙帝初定天下厭用兵故釋佗弗誅即捐三郡地遣陸賈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俾和輯百越百越有閩越甌越駱越甌駱今思恩武縁地是時佗同姓趙光亦為蒼梧王佗卒後五世至武帝元鼎五年相呂嘉作亂遂大興師誅滅南越置蒼梧鬱林南海交阯九真日南等九郡以交阯刺史領焉置零陵郡屬荆州哀平之季乾綱解紐四裔不賓光武中興海内彫耗邉境蕭條凡併省郡邑四百餘交阯所綂雖置郡縣而習俗殊異語言不通時以錫光為交阯任延守九真教之耕稼禮制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内屬封為歸漢里君十六年麊泠女子徴側徴貳反九真日南合浦諸蠻悉平之凡畧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十八年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討滅之嶺表平章帝元和間日南徼外蠻究不事人獻生犀白象安帝初九真徼外夜郎蠻舉土内屬開境千八百里靈帝建寜三年鬱林太守谷永招降烏滸十餘萬人内屬開置七縣即今潯州地獻帝建安八年刺史張津太守士爕表立交阯為州十五年自廣信徙治番禺先是交阯治羸𨻻元封中移治廣信廣信今蒼梧縣也詔以邉州使持節郡給鼓吹以重城鎮云建安十三年魏武盡有荆州之地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皆屬吳吳與蜀分荆州於是零陵諸郡屬蜀及昭烈沒諸郡悉復屬吳孫權黄武五年分蒼梧立臨賀郡又分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置廣州交阯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㝷復舊孫休永安七年復分三郡置廣州孫皓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郡為始安郡鳯凰三年分鬱林置桂林郡其零陵臨賀始安等十五郡悉綂於荆州晉平吳以始安臨賀屬廣州懐帝永嘉元年又以臨賀始安為湘州元帝分鬱林立晉興郡成帝以始安臨賀還屬荆州穆帝分蒼梧立晉康新寜永平三郡又分零陵立營陽郡又立義陽郡以廣州之臨賀始安屬焉安帝義熙十三年省湘州復置零陵等郡還入荆州晉自太康元年平孫氏天下一綂至永嘉南渡而幅員蹙矣江左荆湘之間倐合倐離惟交廣最大迨至劉宋分荆為司分廣為越名號乍易境土屢更内史侯相參差變易文帝元嘉十三年立綏建太守析四㑹之銀屯鄉立懐集令二十九年改荆州臨賀始安二郡屬廣州三十年復改屬湘州武帝分日南立宋平縣後改為郡明帝更名臨賀曰臨慶始安曰始建泰始中西江督䕶陳伯紹獵合浦北界見二青牛驚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誌其處曰此地當有竒祥泰始七年遂啓立為越州置百梁隴蘓永寜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南齊髙帝改始建内史復為始安郡建元二年於交州置宋壽郡割鬱林之新邑建初二縣置齊寜郡武帝永明六年置北流郡吳春俚郡明帝永泰間置齊隆郡並𨽻越州梁武帝平俚洞破牂牁拓閩越奄有舊吳以州郡遐濶多所析置天監六年分廣州置桂州普通四年分交州置愛州又分廣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大同六年置桂州於湘州始安郡省南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屬桂州陳髙祖發跡嶺南受禪之後享國日淺歐陽頠父子世典廣州光大間華皎歐陽紇之亂至宣帝始定故湘廣郡縣鮮所更易所置者始安之逍遥郡賀川之建陵綏越蒼梧永建諸郡而已隋髙祖初廢諸郡開皇間廓定嶺表以戸口滋多析置州縣改零陵郡為永州蒼梧郡為封州永平郡為藤州鬱林郡為尹州合浦郡為禄州㝷改為合州日南郡為驩州煬帝即位併省諸州大業三年改州為郡又平林邑更置蕩農冲三州㝷改為比景海隂林邑三郡隋唐之際蕭銑竊據江陵嶺南諸州悉歸於銑唐興改郡為州縁邉置總管府以綂軍戎髙祖因隋季羣盗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太宗貞觀元年悉令併省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十曰嶺南道開元中置五府都督經畧使綏静蠻獠而嶺南西道有桂邕容三管經畧使安南都䕶節度使桂管治桂州綂桂昭富梧䝉龔潯鬱林平琴賓澄繡象柳融諸州邕管治邕州綂邕貴黨横田嚴巒羅潘諸州容管治容州綂容辨牢白欽禺瀼巖古等州安南之州則為武峩粵芝愛福禄驩林𡶶籠環於嶺南東道又有賀藤義三州武徳中置永州於零陵屬江南西道他覊縻州不列於是自武徳罷郡貞觀併省至開元以來州縣多有改易訖於乾符之後唐室寖衰分崩離析五季迭興嶺南最後亂於是馬殷據潭州劉隱據南海桂州劉士政容州龎巨昭軰分裂諸管而楚南漢最為雄劉隱卒弟龔立與馬氏争容桂時馬殷虜士政取桂管龑逐巨昭取容管又取邕管殷率兵攻嶺南取昭賀梧䝉龔富等州殷卒其子希範又畧取溪州立銅柱於是南寧酋長莫彦殊率所部十八州來歸其他都雲牂牁諸酋率以地附於希範希範於零陵置全州以灌陽為屬而治清湘漢乾祐間希範卒弟希廣立希蕚攻之國亂龑子晟以兵悉取賀桂等州周廣順初希萼等為南唐遷之金陵而馬氏國絶其後楚故吏劉言王進逵周行逢軰相繼據楚州郡自立惟行逢稍久傳子保權自歸於宋劉晟卒子鋹立後降宋宋太祖建隆四年平湖南得州十五開寳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太宗分天下為十五路仁宗析為十八神宗又析為二十四在楚者曰荆湖南北在越者曰廣南東西徽宗大觀元年割栁融宜平允從庭孚觀九州置黔南路三年并入廣西名曰廣西黔南四年革黔南仍稱廣南西路領州二十五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龔潯柳貴宜賓横化髙雷欽白鬱林亷瓊平觀軍五南寜昌化萬安吉陽朱崖縣六十五邕融宜所領覊縻州縣峝砦堡塲不與焉南渡後桂州以髙宗潛邸升静江府宜州以度宗潛邸升慶逺府其化髙雷欽亷瓊六州暨五軍今屬廣南東路東路之賀州南渡後始屬西路懷集縣時𨽻廣州亦東路全州屬荆湖南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廣南西路諸州皆降全州西溪峝猺蠻二十所悉内附十六年改廣西諸州並為路設中書省於中都外設行中書省十有一以綂諸路路府州縣凡四等嶺表之地悉屬湖廣行中書省嶺南廣西道為府一平樂路十静江南寜梧州潯州柳州思明太平田州來安鎮安州九鬱林容象賓横融藤賀貴安撫司一慶逺南丹溪峝軍民全州路屬嶺北湖南道廣州之懷集縣至元十五年割屬賀州封州𨽻海北廣東道至元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定亂遂改𨽻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後降為散州仍𨽻東道其雷化髙欽亷瓊六州洎南寜吉陽等軍屬海北海南道古州八萬地忠文天三旺等州入於思州軍民安撫司龍州白州淪於畨民總管漢所置交阯九真日南九徳諸郡在隋唐為愛驩演諸州者大半屬安南城邑其仙州即漢龍編也明太祖洪武元年命楊璟廖永忠平定廣西九年改各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府綂州縣以嶺南廣西道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以静江路為桂林府二十八年以湖廣之全州來𨽻割賓象融三州為柳州府仍立慶逺南丹軍民安撫司㝷復為府以南丹州屬焉以賀州及桂林之荔浦修仁屬平樂府又析置永安州改容藤二州為縣及鬱林州并賀州之懷集縣𨽻梧州府以貴横二州及永淳縣屬潯州府後改貴州為貴縣又以横州及永淳縣改屬南寜府太平鎮安來安思明諸路悉改為府又以田州路為府省來安入焉思恩舊𨽻田州正綂間土知州岑瑛有邊功乃升為府以瑛知府事後又改為軍民府𫝊至孫濬𢎞治間構亂再攻破田州總督調三廣兵討之濬誅改流官嘉靖中諸蠻復叛命新建伯王守仁招撫之置白山那馬等九土司以荒田地爽塏徙郡治萬厯間又割南寜之武緣𨽻之由是思恩稱巨鎮降田州府為州𨽻於思恩太平思明為左右二江溪峝元升為路洪武元年征南将軍廖永忠兵下左江太平土官黄英衍賫印詣平章楊璟降太祖復降詔遣官徃諭兩江軍民二年英衍奉表貢馬乃改為太平府命英衍世襲知府職思明南隣交阯常與交阯争銅柱界洪武初土司黄忽都遣使貢馬及土物詔以為知府世襲至正綂後以争襲内亂自相屠者數世萬厯間乃改屬太平以所領忠州割𨽻南寜
  本朝綂一區宇廣西郡邑初皆仍舊順治十五年泗城土官岑繼禄以從征鎮黔功升為軍民府鎮安土官岑姓故絶沈文崇據其地順治十八年討平之康熙二年改置流官通判康熙五年改安隆長官司為西隆州上林長官司為西林縣雍正三年以梧柳二府所轄壤地遼濶改鬱賓二州為直𨽻州以北流博白陸川興業四縣屬鬱林來賓遷江上林武宣四縣歸賓州屬焉改龍州為上下龍二土廵檢司雍正五年泗城府土官以罪㕘革改流官以西隆州為直𨽻州轄西林縣雍正七年改思明州為寜明州歸思明同知管理省鎮安府通判設知府以思恩之奉議州及歸順向武上映都康小鎮安諸土州來屬東蘭土州改流降土官為州同聽知州節制於東院蘭木等六哨設東蘭州治仍屬慶逺府雍正八年以武宣縣屬潯州府以西隆州及西林縣屬泗城軍民府雍正九年改歸順土州設流官理之思明土府改土州以五十村分𨽻寜明實設寜明知州雍正十年以南寜之下雷土州湖潤寨改𨽻鎮安雍正十二年以直𨽻賓州並屬縣之上林遷江改𨽻思恩以來賓歸屬柳兩江諸土司自昔為羈縻州者今皆嚮風慕義知遵守法度其民多編籍輸租變易蠻風熙熙皥皥
  皇輿所綂乃軼顓頊唐虞之舊葢
  聖聖相承盛德洋溢蟠天際地治化之隆古所未有也爰考郡國建置上下數千年間可述而志者作沿革表廣西布政使司領府十一直𨽻州一屬州十七縣四十六司一土州二十七土縣四土司十三寨一峝一
  桂林府
  桂林府為廣西省地當楚粤之交踞衡湘蒼梧之上游桂嶺盤聳灕江駛發建瓴而下扼左右兩江之吭葢西南一大都㑹也唐地理志云江源多桂不生薪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然秦之桂林今平樂暨梧潯南柳數郡皆是今之桂林在禹貢荆州之域秦屬長沙郡地漢為零陵郡東漢為始安侯國三國始𨽻蜀後入吳吳分零陵為始安郡兩晉宋齊因之梁置桂州沿及隋唐五代馬氏據有湖南置全州宋髙宗升桂州為静江府元改為路明更號桂林府
  本朝建置仍明之舊領州二縣七
  臨桂縣 靈川縣 興安縣 陽朔縣 永寜州永福縣 義寜縣 全州 灌陽縣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靈川縣















  興安縣















  陽朔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六>
  永寜州















  永福縣















  義寜縣















  全州















  灌陽縣















  平樂府
  省東南百八十里曰平樂府東北壤接於楚為五嶺之一山川鬱紆東南入梧州林樾溪峝綿亘峭崿桂梧之間一雄郡也禹貢為荆州南境秦為桂林漢屬蒼梧三國吳置平樂等縣屬始安郡晉宋齊梁陳之世為始安臨賀地隋屬桂州唐置樂州旋改為昭州又為桂賀富䝉諸州地五代仍之宋為昭州賀州元始以昭州為平樂府盖自桂林而下灕水至是始平與樂水合故曰平樂灕樂二水滙而為潭曰昭潭故又曰昭州自州改為府遂名其江曰府江云明改賀州為縣并富川來屬又置永安州以永安及桂之荔浦修仁來屬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平樂縣 恭城縣 富川縣 賀縣 荔浦縣修仁縣 昭平縣 永安州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恭城縣















  富川縣















  賀縣















  荔浦縣















  修仁縣















  昭平縣















  永安州














  廣西通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七
  沿革
  梧州府
  省東南五百四十里為梧州府北接灕江西承黔鬱綰三江之流而東注於海於粤西為門户於粤東為咽喉嶺海之間地莫重焉秦屬桂林漢武平南粤郡縣其地是為蒼梧廣信屬交阯刺史三國吳改屬廣州晉以後仍之隋初為封州至唐始有梧州之名其間分置州郡名號不一宋元為梧藤容賀鬱林五州地明合併為梧州府
  國朝因之領州一縣九雍正三年分鬱林為直𨽻州割博白北流陸川興業四縣𨽻焉今領縣五蒼梧縣 藤縣 容縣 岑溪縣 懷集縣


  梧州府















  蒼梧縣















  藤縣















  容縣















  岑溪縣















  懷集縣















  潯州府
  省南一千一百里為潯州府黔江鬱江如𬓛帶焉合流而東藤峽紫荆之險據其西北連數百里實兩江扼要之巖郡也秦為桂林漢以來為鬱林蒼梧地貴即烏滸古西甌駱越所居漢太守谷永開置者所謂七縣今不可考矣唐太宗分鷰州地立潯州又並置龔州貴州宋廢龔州以平南來屬元為潯貴二州路明初以貴州及横州永淳縣來屬後割横州永淳屬南寧而貴州改為縣又置武靖州㝷改為鎮屬本府通判
  本朝因之領縣三雍正八年以賔州之武宣縣來屬今領四縣
  桂平縣 平南縣 貴縣 武宣縣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平南縣















  貴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七>
  武宣縣















  南寧府
  省西南八百五十里為南寧府古邕管也十萬山之險峙其南崑崙之塞踞其北地本左江而江流一出廣源一出莪利又自有左右兩江之號兩江之所包絡地方數千里蠻峝三十六而總其樞於南寧是以内制諸蠻外控交阯於斯為重地云秦為桂林兩漢為鬱林合浦至晉分置寧浦晉興二郡南朝因之隋改尹州自唐及宋為邕州列於五管建牙置帥與桂州等元為南寧路明改為府以横州及永淳屬焉又置新寧州隆安縣益以土司峝寨
  國朝因之雍正十年以下雷土州湖潤寨距鎮安府近改屬焉領州三縣三土州三峝一
  宣化縣 横州 上思州 新寧州 隆安縣永淳縣 果化土州 歸德土州 忠州土州遷隆峝
  南寜府















  宣化縣附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七>
  横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七>
  上思州















  新寧州















  隆安縣















  永淳縣















  果化土州















  歸徳土州















  忠州土州















  遷隆峝






























  廣西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八
  沿革
  太平府
  省西南千三百里為太平府外與交阯壤錯内則土司鱗比是天南之鎖鑰粤右之屛蔽也古為駱越地漢屬交阯晉以來蠻獠居之唐為羈縻州宋於左右二江置五寨一曰太平元廢寨置太平路於麗江明改路為府初治䭾盧未幾復還麗江
  國朝以直𨽻土府州縣并屬焉康熈二十八年陀陵縣土官黄姓故絶省入永康州五十八年思明州土官黄而芸以貪殘㕘革雍正三年龍州土官趙殿灴以貪婪㕘革分龍州為上下龍司設土巡檢二五年以通判移駐經理鎮南闗水陸隘口七年下龍巡檢趙墉復以貪劣㕘審即委通判兼攝改思明州為寧明州十年請改思明土府為土州以安馬等五十村寨𨽻寧明添設流官知州凡領州四縣一司一土州十七土縣二土司一
  崇善縣 左州 養利州 永康州 寧明州思州土州 太平土州 安平土州 恩城土州萬承土州 茗盈土州 全茗土州 龍英土
  州 佶倫土州 結安土州 鎮逺土州 都結土州 思陵土州 江州土州 憑祥土州 上下石西土州 上下凍土州 羅白土縣 羅陽土縣 下龍司 上龍土司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左州















  養利州















  永康州















  寧明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八>
  思州土州雍正十年思明土府改















  太平土州















  安平土州















  恩城土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八>
  萬承土州















  茗盈土州















  全茗土州















  龍英土州















  佶倫土州















  結安土州















  鎮逺土州















  都結土州















  思陵土州















  江州土州















  憑祥土州















  上下石西土州















  上下凍土州















  羅白土縣















  羅陽土縣















  下龍司上龍土司建置同















  鎮安府
  省西二千一百三十里為鎮安府西接交阯北抵牂牁山有感䭾盤石是為鎮安水有枯榕泓渰㑹於右江盖職方之絕徼西南之屏蔽也漢屬交阯宋於鎮安峝建右江鎮安軍民宣撫司元為鎮安路明初改為府
  本朝因之康熈二年以土官岑姓故絶改設流官通判𨽻思恩府雍正七年設知府以奉議都康向武歸順上映小鎮安來屬九年歸順土知州岑佐祚驕縱不職題叅改流官治焉十年以南寧之下雷土州湖潤寨改𨽻鎮安府領州二土州四附土州一寨一
  歸順州 奉議州 都康土州 向武土州 上映土州 附小鎮安 下雷土州 湖潤寨


  鎮安府















  歸順州雍正九年改流















  奉議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八>
  都康土州















  向武土州















  上映土州















  小鎮安















  下雷土州















  湖潤寨






























  廣西通志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九
  沿革
  柳州府
  省西南三百七十里為柳州府東北連昭桂西北介楚黔西南接宜邕山川扼塞綿亘千里足以控制諸蠻是駱越之要地也秦為桂林漢改鬱林三國吳復為桂林郡梁置龍州隋置象州唐為南昆州太宗貞觀八年改為栁州謂地當栁星云宋仍為州元改路至明并融象賓三州俱屬之為柳州府
  國朝因之領州二縣十雍正三年分賓州為直𨽻州以來賓武宣遷江上林四縣改屬十二年改賓州上林遷江二縣分屬思恩府來賓縣仍歸𨽻焉今領州一縣七
  馬平縣 雒容縣 羅城縣 栁城縣 融縣懐逺縣 象州 來賓縣















  栁州府















  馬平縣附郭















  雒容縣















  羅城縣















  柳城縣















  融縣















  懐逺縣















  象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九>
  來賓縣















  慶逺府
  省西五百七十里為慶逺府居粤之西陲漢土雜居江山險峻東南接栁西北介黔猺獞土苗時相攘敓申畫慎固斯有寧宇秦漢以來沒於蠻荒唐初置粤州髙宗改為宜州又置環芝二州五代時為楚馬氏所有後入南漢宋仁宗慶厯三年廢芝州以忻城來屬八年廢環州以思恩來屬至度宗以潛邸升宜州為慶逺府元改為路明復為府
  國朝仍之雍正七年東蘭州東院蘭木等六哨民與土官韋朝輔不協從韋朝輔請以東院蘭木等六哨另置東蘭州銓流官改土知州為土州同轄於州十年以荔波縣改𨽻貴州都匀府今慶逺府領州二縣三土州三土縣一土司三
  宜山縣 河池州 天河縣 思恩縣 東蘭州荔波縣 那地土州 南丹土州 東蘭土
  州 忻城土縣 永定正土司 永順正土司永順副土司















  慶逺府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九>
  宜山縣附郭















  河池州















  天河縣















  思恩縣















  東蘭州雍正七年改銓流官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那地土州















  南丹土州















  忻城土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九>
  永定永順三土司















  思恩軍民府
  省西一千一百五十里為思恩府北接宜栁東南界於賓邕蠻峝環列故為荒域唐始置州覊縻之至元屬田州路明永樂初改𨽻布政司正統間土官岑瑛以功升為府尋為軍民府𢎞治中土官岑濬搆亂伏誅改銓流官嘉靖間設九巡檢司分領諸蠻屬於府徙府治荒田萬厯七年割南寜府之武縁縣𨽻之思恩於是為巨鎮矣
  本朝以鎮安泗城二土府洎諸土州縣並𨽻焉雍正五年改泗城府銓流官以西隆州為直𨽻州轄西林縣七年設鎮安知府以奉議歸順向武上映都康小鎮安屬鎮安府八年以西隆州並西林縣俱屬泗城府十二年以直𨽻賓州并所領之遷江上林二縣改屬今思恩府領州一縣三土州一土縣一土司九
  武縁縣 賓州 遷江縣 上林縣 田州土州上林土縣 白山土司 興隆土司 那馬土
  司 定羅土司 舊城土司 下旺土司 安定土司 都陽土司 古零土司













  思恩府















  武縁縣















  賓州















  遷江縣















  上林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九>
  田州土州















  上林土縣















  九巡檢土司















  泗城軍民府
  省西一千九百里為泗城府西南接滇西北介黔萬山叠峙四面皆蠻牂牁夜郎之間稱巖郡焉古為荆蠻荒服秦為百粤漢屬交阯唐為古磡峝宋始置泗城州元因之明分置安隆上林二長官司𨽻於思恩
  本朝順治十五年以土官岑繼禄從征滇黔功升為軍民府康熈五年改安隆長官司為西隆州上林長官司為西林縣雍正五年泗城府土官岑映宸以罪㕘革改銓流官八年以西隆州及西林縣來屬泗城府領州一縣一
  西隆州 西林縣




  泗城府順治十五年改為軍















  西隆州康熈五年安隆長官















  西林縣康熈五年上林長官司改















  直𨽻鬱林州
  省西南千四百一十里為鬱林州北界梧潯東南接髙亷西連横貴大容之山綿亘數百里屹峙其後南流定川之水發源容山繞州而南奔注於海是交廣之襟喉也秦屬桂林郡漢以後屬合浦鬱林郡地唐置鬱州又置銅白牢三州尋廢銅州為容州改鬱州為鬱林州宋廢牢州移鬱林州於今治又廢白州以博白來屬明廢容州以北流陸川來屬鬱林州領四縣𨽻梧州府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改為直𨽻州仍領縣四
  博白縣 北流縣 陸川縣 興業縣





  直𨽻鬱林州















  博白縣















  北流縣















  陸川縣















  興業縣






























  廣西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
  疆域
  自秦漢郡縣百粤地歴唐宋元明建置各異其名而畫疆分𨽻互有沿革粤西提封雖在邊徼繡壤交錯實以湖南廣東及滇黔為四境其外届安南者則一隅為屏翰焉我
  朝土宇日擴布置咸宜圖經已詳載之矣夫正經界而畫郊圻審道里以辨逺邇井疆封壤有犂然可攷者也志疆域
  廣西布政使司所治在省境東北隅至 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距二千九百六十五里東至梧州府懐集縣鳳岡堡接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界一千二百六十里西至鎮安府小鎮安馬公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千五百五十里南至南寧府永淳縣那扶村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二千零四十五里北至桞州府懐逺縣梅寨接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九百二十里東南至直隸鬱林州博白縣三江堡接廣東髙州府石城縣界一千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全州上厰接湖廣永州府東安縣界三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太平府憑祥土州鎮南闗接安南國界二千三百一十里西北至慶逺府那地土州加頼村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一千零三十六里領府十一直𨽻州一屬州十七縣四十五司一土州二十八土縣四土司十三土寨一土峝一
  桂林府首郡自 京師至府治臨桂縣七千四百六十里府境東西距五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灌陽縣凉傘嶺接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界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永寧州古坡村接桞州府融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陽朔縣界牌堡接平樂府茘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義寧縣横水隘接湖廣寳慶府城歩縣界三百二十里東南至灌陽縣三峯嶺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全州登雲菴接湖廣寳慶府新寧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永福縣獨厄塘接桞州府雒容縣界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永寧州黄源山接桞州府懐逺縣界二百一十里領州二縣七
  臨桂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九十二里東至白馬源接平樂府恭城縣界九十里西至都狼嶺接永寧州界八十里南至羊角堡接陽朔縣界八十里北至烏金舗接靈川縣界一十二里東南至栗墓嶺接陽朔恭城二縣界七十二里東北至海陽坪接靈川恭城二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堋山峽接永福縣界八十二里西北至鵞橋堡接義寧縣界六十三里編戸七十五里
  靈川縣至府城五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接龍橋接興安縣界五十里西至毛陂嶺接義寧縣界七十里南至烏金舗接臨桂縣界四十里北至小融江接興安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潘家村接臨桂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鐡坑村接興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甌嶺村接義寧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赤株嶺接興安縣界八十里編戸四十八里
  興安縣至府城一百三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二里東至九牛田接灌陽縣界九十里西至羊角嶺接靈川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廟脚村接靈川縣界八十里北至光華舗接全州界三十二里東南至天門岌石接灌陽縣界九十五里東北至白面山接全州界七十里西南至長江嶺接靈川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車田接湖廣寳慶府城步縣界二百三十里編戸二十四里
  陽朔縣至府城一百五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三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青鳥山接平樂府平樂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龍口隘接永福縣界六十八里南至界牌堡接平樂府茘浦縣界三十里北至棠郡村接臨桂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留公塘接平樂府平樂縣界二十里東北至折山接平樂府恭城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古墩隘接平樂府茘浦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官莊村接臨桂縣界八十五里編戸一十三里
  永寧州至府城一百四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亮平村接永福縣界八十里西至古坡村接桞州府融縣界七十里南至界牌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香山隘接義寜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常安鎮接桞州府雒容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都狼嶺接臨桂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安良汛接桞州府融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棉竹隘接義寜縣界一百里編戸一十里
  永福縣至府城一百里縣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東至星江村接臨桂縣界五十里西至岑口村接永寜州界一十五里南至安順堡接平樂府茘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髙坪村接臨桂縣界一十五里東南至四頂村接平樂府茘浦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堋山峡接臨桂縣界一十八里西南至獨厄塘接桞州府雒容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大田村接永寧州界六十里編戸一十里
  義寜縣至府城八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二里東至拽峝隘接靈川縣界二十里西至石門隘接桞州府懐逺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鵞橋堡接臨桂縣界一十二里北至横水隘接湖廣寳慶府城步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石門限接臨桂縣界八里東北至牛脛隘接興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棉竹隘接永寧州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界牌隘接湖廣直𨽻靖州綏寧縣界二百六十里編戸一十三里
  全州至府城二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棗木堡接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界七十里西至石梓舗接興安縣界八十里南至鍾田接灌陽縣界五十里北至登雲菴接湖廣寳慶府新寧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大田村接灌陽縣界五十五里東北至上厰接湖廣永州府東安縣界九十五里西南至葢頂村接興安縣界一百零八里西北至楊梅界接湖廣寳慶府新寧縣界一百一十里編戸八十四里
  灌陽縣至府城三百二十里縣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凉傘嶺接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鹽田源接興安縣界六十里南至三峯嶺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五十里北至隔壁山接全州界五十里東南至陡水源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陣白村接湖廣永州府道州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崇順司接平樂府恭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沙羅源接興安縣界三十里編戸八里
  平樂府至省城一百八十里府境東西距九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賀縣大峯凹接廣東直𨽻連州連山縣界五百六十里西至永安州六樟堡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三百八十里南至昭平縣接梧州府蒼梧縣命村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平樂縣季魚堡接桂林府陽朔縣界一十里東南至賀縣南水寨接梧州府懐集縣界二百里東北至恭城縣龍虎闗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永安州接梧州府藤縣五屯界四百七十里西北至平樂縣接桂林府陽朔縣蔴猺嶺界六十里領州一縣七
  平樂縣附郭縣境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昭平縣沙江舗界七十里西至季魚堡接桂林府陽朔縣界一十里南至黄牛塘接昭平縣界七十里北至桂林府陽朔縣白面村界三十里東南至昭平縣龍門峡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恭城縣西水村界六十五里西南至茘浦縣龍窩塘界五里西北至桂林府陽朔縣蔴猺嶺界六十里編戸二廂四里
  恭城縣至府城六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伸家猺接富川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蓮花石接桂林府陽朔縣界五十里南至鳳凰巖接平樂縣界一十五里北至平源猺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南山橋接平樂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龍虎闗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冬熱嶺接平樂縣界五里西北至四村猺接桂林府臨桂縣界一百四十里編戸三里
  富川縣至府城二百六十里縣境東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長廣村接湖廣永州府江華縣界六十二里西至西屏山接恭城縣界一里南至謝嶺接賀縣界九十里北至漕確村接恭城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横山寨接湖廣永州府江華縣界五十里東北至丫山村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界牌村接昭平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小水峡接湖廣永州府永明縣界七十里編戸六里
  賀縣至府城三百七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九十九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大峯凹接廣東直𨽻連州連山縣界一百九十九里西至田寮江接昭平縣界一百里南至南水寨接梧州府懐集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謝嶺塘接富川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田心村接廣東肇慶府開建縣界一百八十八里東北至上莫寨接湖廣永州府江華縣界二百零四里西南至白牛寨接梧州府蒼梧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銅鐘嶺接昭平縣界七十里編戸二十一里
  茘浦縣至府城七十五里縣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六十一里東至狗臟村接平樂縣界六十五里西至三窖村接修仁縣界二十五里南至盤龍村接永安州界一十五里北至横木村接桂林府陽朔縣界四十六里東南至大猺堡接平樂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湖塘村接平樂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大行山村接永安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黄猺堡接桂林府永福縣界九十里編戸五里修仁縣至府城一百二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十五里東至以㺯村接茘浦縣界一十里西至龍屯塘接桞州府雒容縣界一百一十五里南至黄峝村接六定六噶猺界二十里北至三窖村接茘浦縣界五里東南至永安州滴水猺界七十五里東北至五里牌接茘浦縣界五里西南至桐木墟接桞州府象州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歐陽堡接桂林府永福縣界一百一十里編戸二里
  昭平縣至府城一百二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東至董村接賀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石屯猺接永安州界三十里南至黎尾村接梧州府蒼梧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馬閏諾村接平樂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山早村接賀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木苞村接富川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范田村接梧州府藤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西岸村接永安州界九十里編戸一十里
  永安州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八里東至古蘇堡接昭平縣界三十里西至花成猺接修仁縣界九十里南至陳村接梧州府藤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橋頭村接茘浦縣界七十八里東南至古蔞村接昭平縣界三十里東北至六射猺接昭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六樟堡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二百里西北至三王站村接茘浦縣界四十里編戸五里梧州府至省城六百里府境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五里東至蒼梧縣思蒲村接廣東肇慶府封川縣界四十里西至藤縣律塘村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岑溪縣藤田村接廣東高州府信宜縣界四百二十里北至蒼梧縣石川閘接平樂府賀縣界二百一十五里東南至岑溪縣接廣東直𨽻羅定州西寧縣大河村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懐集縣接廣東直𨽻連州陽山縣竹山尾村界四百八十里西南至容縣大雲閘接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界三百九十八里西北至蒼梧縣接平樂府昭平縣竹脚村界一百五十里領縣五
  蒼梧縣附郭縣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一十里東至思蒲村接廣東肇慶府封川縣界四十里西至古銑村接藤縣界二十五里南至腰鵝嶺接岑溪縣界九十五里北至石川閘接平樂府賀縣界二百一十五里東南至大燕汛接廣東直𨽻羅定州西寧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木崙接廣東肇慶府開建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南至大寒汛接藤縣界五十四里西北至命村接平樂府昭平縣界一百八十里編戸二十五里
  藤縣至府城六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四十里東至古銑村接蒼梧縣界三十五里西至律塘村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岡峝舗接容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六忝村接平樂府昭平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孔夾村接岑溪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狀元埇接蒼梧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西龍村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五屯所接平樂府永安州界一百四十里編戸三十六里
  容縣至府城三百二十里縣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岡峝舗接藤縣界六十里西至西山嶺接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界三十里南至平地閘接廣東高州府信宜縣界一百里北至陳沖堡接潯州府桂平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里李村接岑溪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古柴村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雲閘接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界七十八里西北至水源里接潯州府桂平縣界七十里編戸一十一里
  岑溪縣至府城一百八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黄陵山接廣東直𨽻羅定州西寧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曇賡村接容縣界六十里南至藤田村接廣東髙州府信宜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烏峡村接藤縣界一十五里東南至北科孔村接廣東直𨽻羅定州西寧縣界八十里東北至腰鵝嶺接蒼梧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封村接容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石人嶺接藤縣界二十五里編戸三里
  懐集縣至府城三百六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鳳岡堡接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界一百里西至西廟汛接廣東肇慶府開建縣界七十里南至詩峝堡接廣東肇慶府徳慶州界七十里北至水下汛接廣東直𨽻連州連山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渡頭堡接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羅岡堡接廣東直𨽻連州陽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早逕汛接廣東肇慶府封川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藍鍾堡接平樂府賀縣界九十里編戸五里
  潯州府至省城一千零八十五里府境東西距四百一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平南縣接梧州府藤縣律塘村界一百九十里西至貴縣雲表石接南寧府横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桂平縣大容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武宣縣牛欄塘接桞州府象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平南縣接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六雷村界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平南縣接平樂府永安州龍山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貴縣接直𨽻鬱林州興業縣橋墟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宣縣接桞州府来賓縣界塘村界二百八十里領縣四
  桂平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紫荆營接平南縣界七十里西至平竭墟接貴縣界八十里南至大容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花雷村接武宣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大容山接梧州府容縣界一百八十八里東北至甘村接平南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齋嶺村接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石龍墟接貴縣界八十里編戸二十四里
  平南縣至府城一百三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梧州府藤縣律塘村界六十里西至甘嶺村接桂平縣界六十里南至六雷村接梧州府容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龍山脚接平樂府永安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路村接梧州府容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架驢村接梧州府藤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思凌村接桂平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大仁村接桞州府象州界一百三十里編戸二十四里
  貴縣至府城一百四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平竭墟接桂平縣界六十里西至雲表石接南寧府横州界八十里南至石橋墟接直隸鬱林州興業縣界八十里北至界塘村接桞州府来賓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鍾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八十里東北至新定村接桂平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天王山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梁村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編戸三十六里
  武宣縣至府城二百四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古狗山接桂平縣界九十里西至河耀塘接桞州府來賓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分嶺墟接貴縣界九十里北至牛欄塘接桞州府象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洪石塘接桂平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北鄉里接平樂府荔浦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武賴里接貴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古毫里接桞州府來賓縣界四十里編戸六里

  廣西通志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一
  疆域
  南寧府至省城一千七百六十里府境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五里東至横州接潯州府貴縣雲表石界三百四十里西至新寧州接太平府羅陽土縣𪤠諳石界九十里南至上思州王光山接廣東亷州府欽州界二百七十里北至宣化縣髙峯舗接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宣化縣那連墟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宣化縣崑崙闗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遷隆峝板䝉淰梯二隘接安南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歸徳土州䭾仲村接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三百一十里領州三縣三土州三峝一
  宣化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劉村塘接永淳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潭落塘接隆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墰王村接忠州土州界一百里北至髙峯舗接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那連墟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崑崙闗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那馬塘接新寧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那合村接思恩府武縁縣界一百里編戸五十二里
  横州至府城二百八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潯州府貴縣雲表石界六十里西至長江塘接永淳縣界五十里南至獨陣嶺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四十里北至古蓬村接永淳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六答村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山口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九十里西南至西寧墟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一百里西北至湴寨村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編戸一十四里
  上思州至府城二百里州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甘泉峝接永淳縣界五十里西至甘村接遷隆峝界五十里南至王光山接廣東亷州府欽州界七十里北至界牌嶺接宣化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廣東亷州府欽州那美村界七十里東北至枯桃塘接宣化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十萬山接安南界八十里西北至佛村接忠州土州界三十里編户四里
  新寧州至府城七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獨山塘接宣化縣界六十里西至瀨瀘村接太平府崇善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金印峝接忠州土州界四十里北至𪤠諳石接太平府羅陽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蘓村接宣化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逍村接太平府羅陽土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岜河村接太平府崇善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新安村接太平府崇善縣界二十里編戸一十里
  隆安縣至府城二百四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鎮南塘接宣化縣界一百里西至含笑村接果化土州界六十里南至登山村接太平府永康州界七十五里北至兑堵村接思恩府武縁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坡支村接太平府萬承土州界一百一十四里東北至羅墰村接思恩府武縁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隴光村接太平府都結土州界八十里西北至投玉河接歸徳土州界六十里編戸一十里
  永淳縣至府城二百里縣境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二里東至横州梁造村界二十里西至宣化縣劉村塘界七十五里南至長江塘接横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古辣墟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零七里東南至横州大蟲村界五十里東北至甘村接思恩府賓州界一百零七里西南至那扶村接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八十五里西北至宣化縣烏鿾村界五十里編戸七里
  果化土州至府城四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一里東至界牌接隆安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思恩府上林土縣下黎村界三十里南至𫵼盆隘接太平府佶倫土州界五十里北至大河接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一里東南至龍樸村接太平府都結土州界四十里東北至旺墟村接隆安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七盎接太平府佶倫土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隴骨村接思恩府上林土縣界三十里
  歸徳土州至府城二百六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零二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髙嶺接思恩府武縁縣界一十五里西至平牛村接思恩府上林土縣界八十七里南至䭾灣村接隆安縣界三十里北至思恩府都陽土司石村界三十里東南至那喧村接思恩府武緣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咘覺村接思恩府都陽土司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馬頭村接隆安縣界三里西北至䭾仲村接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五十里
  忠州土州至府城一百九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墰王村接宣化縣界五十里西至那蔞村接太平府思州土州界六十里南至佛村接上思州界二十里北至檂羅村接新寧州界二十里東南至渠邏村接上思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岜白村接新寧州界二十里西南至那加村接遷隆峝界二十里西北至那僚村接太平府江州土州界三十里
  遷隆峝至府城二百四十里峝境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那渠村接上思州界三十里西至叫榜嶺接忠州土州界二十里南至板䝉淰梯二隘接安南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把迍嶺接忠州土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大河接上思州界三十里東北至采民村接上思州界三十里西南至蕾心嶺接太平府思州土州界一十五里西北至匠紙嶺接忠州土州界二十里
  太平府至省城二千零五十里府境東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南寧府宣化縣雷井界二百三十里西至上下凍土州咘局村接安南界二百五十里南至羅白土縣桐追村接南寧府忠州土州界七十里北至佶倫土州多扒隘接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二百一十五里東南至思州土州華陽村接南寧府遷隆峝界二百里東北至永康州羅圍村接南寧府隆安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思陵土州隘店村接安南界二百七十五里西北至龍英土州力𡩋村接鎮安府都康土州界二百二十五里領州四縣一司一土州十八土縣二土司一
  崇善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一百零五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至沖口塘接左州界四十五里西至䭾皮村接上龍土司界六十里南至佛子舖接江州土州界八里北至渠望村接太平土州界七十里東南至銀團山接江州土州界五里東北至筒好村接左州界五十里西南至盤馬村接上龍土司界五十里西北至那立村接太平土州界七十里編戸三里
  左州至府城一百里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九里東至儂里村接永康州陀陵界四十里西至立村隘接太平土州界三十五里南至琴𭫤村接崇善縣界四十四里北至龍村接永康州陀陵界一十五里東南至崇善縣峝好村界五十里東北至模村接永康州陀陵界五十里西南至太平土州堂村界四十里西北至太平土州晏村界二十里編戸四里
  養利州至府城一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一十七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硯村接萬承土州界一十五里西至好村接龍英土州界二里南至咘村接太平土州界三十里北至那村接茗盈土州界一十五里東南至下元村接永康州陀陵界六十里東北至凍村接茗盈土州界一十里西南至恧村接恩城土州界二十里西北至邕村接龍英土州界五里編戸二十里
  永康州至府城一百八十五里州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䕶龍塘接羅陽土縣界五里西至巖牌山接萬承土州界六十里南至渠邏村接崇善縣界八十里北至上豐村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一十五里東南至和尚山接羅陽土縣界八里東北至白面山接羅陽土縣界一十里西南至新縣村接崇善縣界八十里西北至羅圍村接南寧府隆安縣界八十里編戸三里
  寧明州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五里東至枯梯村接思州土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叫碑村接下石西土州界四十五里南至板立隘接安南髙樓夷峝界七十里北至隴佞村接上龍土司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峙何村接思州土州隴歪村界二十五里東南至祥村接思州土州叫隘界二十五里西北至𤓰村接下龍司鄧桐村界五十里西南至板漂隘接安南文淵夷州界一百五里
  太平土州至府城一百一十里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堂村接左州界四十里西至上貴村接安平土州界三十里南至隴時村接崇善縣界二十里北至悋村接養利州界四十里東南至下山村接崇善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晏村接左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渠坤村接上龍土司界三十里西北至傍備村接恩城土州界一十五里安平土州至府城一百三十七里州境東西距六十一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棬勉村接恩城土州界一里西至㕘村隘接安南界六十里南至都隘村接上龍土司界二十五里北至古州基接鎮安府下雷土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石牆接太平土州界七里東北至甘嶺接恩城土州界五里西南至埠雹墟接上龍土司界三十里西北至咘村接鎮安府下雷土州界六十里
  恩城土州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叫唵村接養利州界二十里西至江邊村接安平土州界一十里南至佛寺山接太平土州界二十里北至潭髙山接龍英土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陸村接養利州界五里東北至叫里村接養利州界二十里西南至排村接太平土州界二十里西北至隴育村接安平土州界五十里
  萬承土州至府城一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巖牌山接永康州界二十里西至凍村接養利州界二十里南至侣村接永康州陀陵界四十里北至榜村接全茗土州界一十五里東南至上下網村接永康州界八十里東北至𠺣咘村接都結土州界八十里西南至禮村接養利州界一十五里西北至咘黎村接茗盈土州界四十里
  茗盈土州至府城一百七十里州境東西距一十六里南北距一十二里東至岜奇接萬承土州界一十五里西至孟村接全茗土州界一里南至下流橋接養利州界七里北至全茗土州檂界五里東南至上叫村接養利州界一十五里東北至冷村接全茗土州界一十一里西南至舊州接全茗土州界一里西北至全茗土州叫滿界五里全茗土州至府城一百六十里州境東西距二十一里南北距二十三里東至獅子山接茗盈土州界一里西至斗村接龍英土州界二十里南至望村接茗盈土州界三里北至忙村接龍英土州界二十里東南至檂接茗盈土州界三里東北至叫滿接茗盈土州界一十五里西南至茗盈土州孟村界一十八里西北至龍英土州降村界一十六里
  龍英土州至府城二百里州境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徠村接養利州界七十里西至鄙口接鎮安府上映土州界一十五里南至隴爽村接恩城土州界四十里北至營懐峝接結安土州界五十里東南至迷村接養利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降村接全茗土州界三十里西南至皆亮村接鎮安府下雷土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力𡩋村接鎮安府都康土州界二十五里
  結安土州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十里東至咟乞小河接佶倫土州界五里西至峝祖接龍英土州界三十里南至勾湯嶺接都結土州界五里北至鎮逺土州隴育界一十五里東南至堠嶺接佶倫土州界五里東北至𫵼湯接鎮逺土州界一十五里西南至吞盤接龍英土州界四十里西北至三州隴接鎮逺土州界四十里
  佶倫土州至府城二百三十里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二十五里東至隴給村接南寧府果化土州界六十里西至鎮逺土州那豐村界一十五里南至局繁村接都結土州界五里北至多扒隘接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南寧府果化土州𫵼盆隘界四十里東北至南寧府果化土州七盎界五十里西南至堠村接結安土州界一十五里西北至思恩府上林土縣咘叭村界一十四里
  鎮逺土州至府城三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十三里東至那豐村接佶倫土州界一十里西至武林村接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二十五里南至仰村接結安土州界一十五里北至江口村接思恩府上林土縣界八里東南至結安土州三州隴界一十五里東北至陽山脚接佶倫土州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鎮安府向武土州隴店村界二十里西北至天馬山接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一十里
  都結土州至府城三百八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廂村接南寧府隆安縣界四十里西至舊州村接佶倫土州界一百里南至枯桐村接萬承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吞瀨村接南寧府果化土州界八十里東南至禮村接南寧府隆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岜哨村接南寧府隆安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鳩村接結安土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那派村接佶倫土州界五十里
  思陵土州至府城二百四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四里東至淰涒村接思州土州界八十里西至那支村接安南界四十里南至那何村接安南界三十里北至板欽村接思州土州界四十四里東南至恭敬村接安南界五十里東北至那芮村接思州土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隘店村接安南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那容村接思州土州界三十里
  江州土州至府城二十五里州境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窖瓦村接南寧府忠州土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叫茂村接下龍司界九十里南至隴歪村接思州土州界一百里北至佛子舗接崇善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淥隨村接思州土州界四十里東北至咘村接南寧府新寧州界六十里西南至宋敏村接下龍司界九十里西北至䭾浪村接崇善縣界三十里
  思州土州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華陽村接南寧府遷隆峝界八十里西至板棍哨接寧明州界三十里南至淋貼哨接思陵土州界五十里北至淥域村接江州土州界四十里東南至䭾膺隘接安南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那峒哨接南寧府忠州土州界四十里西南至權相隘接安南高樓夷峝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院子村接上龍土司界一百里上石西土州至府城一百七十里州境東西距三十三里南北距二十五里東至下石西土州汪山界三里西至安南文淵夷州界三十里南至中桞村接憑祥土州界五里北至下龍司咘隴村界二十里東南至憑祥土州那堪村界四里東北至宋峝接下石西土州界三里西南至憑祥土州界牌嶺界一十二里西北至安南文淵夷州界二十五里
  下石西土州至府城一百六十里州境東西距一十里南北距一十三里東至咘巖界碑接寧明州界五里西至宋峝接上石西土州界五里南至獨村接上石西土州界七里北至豐村接下龍司界六里東南至那敏村接寧明州界六里東北至化山接寧明州界七里西南至汪山接上石西土州界五里西北至屬村接下龍司界八里
  上下凍土州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一十九里東至𫵼祥山接上龍土司界八里西至那花村接安南界二十二里南至湖山接下龍司界五里北至岜崆山接上龍土司界一十四里東南至澮蛥橋接下龍司界六里東北至巧村接上龍土司界一十七里西南至那遶村接下龍司界二十里西北至咘局村接安南界三十里
  憑祥土州至府城二百三十里州境東西距二十七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界牌嶺接上石西土州界七里西至絹村隘接安南界二十里南至鎮南闗接安南界三十里北至中桞村接上石西土州界三里東南至安南文淵夷州界一十二里東北至那堪村接上石西土州界一十里西南至岜口村接安南界八里西北至那溪村接安南界一十五里
  羅白土縣至府城五十里縣境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定畢村接南寧府新寧州界三十里西至上桐骨村接江州土州界一十五里南至咘弄村接南寧府忠州土州界二十里北至匠𫐰村接江州土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桐追村接南寧府忠州土州界二十里東北至錦姜村接南寧府新寧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淥隨村接思州土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派𡩋村接江州土州界一十五里
  羅陽土縣至府城二百里縣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𪤠井嶺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三十里西至六合村接永康州陀陵界三十五里南至白沙村接南寧府新寧州界二十五里北至岜耶村接永康州界一十里東南至隴藏村接南寜府新寜州界三十里東北至犂頭嶺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隴鄧村接崇善縣界三十二里西北至落黎山接永康州界三十里下龍司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司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弄竜村接上龍土司界二十里西至敢門隘接安南界八十里南至奇村接下石西土州界七十里北至汪村接上龍土司界一十里東南至𣚭𫵼山接寧明州界七十里東北至隴利村接上龍土司界三十里西南至咘隴山接上石西土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水口闗接安南界一百里
  上龍土司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司境東西距二百零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渇稍村接崇善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苛村隘接安南界七十五里南至康弄村接下龍司界一十里北至石牆接安平土州界八十里東南至上乞村接思州土州界八十里東北至客村隘接太平土州界八十里西南至隴漢村接上下凍土州界五十里西北至供村接安南界六十里
  鎮安府至省城一千三百五十五里府境東西距三百四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奉議州河邊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五十一里西至小鎮安馬公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都康土州𫵼旺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馮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奉議州州垢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奉議州社稷壇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九十里西南至歸順州四邦村接安南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小鎮安末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二百里領州二土州四寨一鎮安本府所治東西距二百零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奉議州雷枕嶺界一百零五里西至歸順州個離塘界一百里南至向武土州那様村界八十里北至馮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奉議州綠畧嶺界九十里東北至思恩府田州土州右江渡界一百里西南至歸順州偶氐咘村界九十里西北至岜筆隘接小鎮安界五十三里
  歸順州至府城七十三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個離塘接鎮安府界四十四里西至照陽闗接小鎮安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屯隘接安南界六十五里北至雷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峩漕隘接湖潤寨界八十五里東北至偶氐咘村接鎮安府界四十五里西南至四邦村接安南界八十五里西北至魁村接小鎮安界一百五十里
  奉議州至府城二百里州境東西距一百零六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河邊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里西至雷枕嶺接鎮安府界一百零五里南至咘沙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四十五里北至那蓬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州垢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社稷壇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里西南至綠畧嶺接向武土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運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一十里
  都康土州至府城一百九十里州境東西距一十五里南北距一十三里東至宏納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六里西至岜營村接向武土州界九里南至𫵼旺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七里北至多佑村接向武土州界六里東南至遵孟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五里東北至廟葛村接向武土州界五里西南至仙橋村接上映土州界七里西北至岜咁村接向武土州界五里
  向武土州至府城一百六十里州境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隴店村接太平府鎮逺土州界一十五里西至那様村接鎮安府界八十里南至岜𮮙村接都康土州界二十里北至窘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安保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二十里東北至例村接思恩府上林土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咘透村接上映土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岜梅村接奉議州界四十里上映土州至府城一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普化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桑村接向武土州界一十五里南至圗蕩村接下雷土州界二十五里北至叫安馬接都康土州界八里東南至隴段村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一十八里東北至懇村接都康土州界六里西南至幹村接下雷土州界二十里西北至俸信村接向武土州界一十四里
  小鎮安至府城一百零五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咘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七十里西至馬公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九十里南至剝淰村接歸順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末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四十里東南至那齊村接歸順州界五十里東北至魁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八十里西南至淰惠村接歸順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那桑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四十里
  下雷土州至府城一百六十里州境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吉接太平府龍英土州界四十里西至隴芘隘接安南界四十里南至底𱗰村接太平府安平土州界五十里北至潭漏村接向武土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淰浦村接太平府安平土州界四十里東北至下甲接上映土州界四十里西南至獨村接安南界四十里西北至割村接湖潤寨界二十里
  湖潤寨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寨境東西距四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葛村接下雷土州界二里西至峩漕隘接歸順州界二里南至𫵼平隘接安南界二十五里北至鎮安府傍峝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東村接下雷土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太村接下雷土州界一十八里西南至歸順州咘透村界三十五里西北至𫵼村接向武土州界二十二里
  廣西通志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二
  疆域
  栁州府至省城三百七十里府境東西距四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八百三十里東至象州纔村接平樂府修仁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至栁城縣接慶逺府宜山縣大槽村界一百六十里南至來賔縣界塘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懐逺縣大營峝接湖廣直𨽻靖州綏寧縣界五百六十里東南至象州牛欄村接潯州府武宣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雒容縣界牌堡接桂林府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馬平縣牛黎村接思恩府遷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懐逺縣接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五百六十里領州一縣七
  馬平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獨静塘接雒容縣界一十五里西至凌江村接慶逺府忻城土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烏石堡接來賔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沙木堡接栁城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二陂塘接象州界八十里東北至利雍塘接雒容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百子隘接思恩府遷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古零村接栁城縣界四十里編戸七里
  雒容縣至府城六十里縣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花山橋接桂林府永福縣界三十里西至三門渡接馬平縣界三十五里南至運江村接象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界牌堡接桂林府永寧州界七十里東南至丙和嶺接平樂府修仁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舊縣接桂林府永寧州界九十里西南至紅花村接馬平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路沖村接栁城縣界六十里編户二十里羅城縣至府城一百九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木山堡接融縣界七十里西至猫兒堡接慶逺府天河縣界三十里南至馬腸塘接慶逺府宜山縣界四十里北至寨橫村接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栁城縣牛皮村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融縣下六村界一百里西南至橫沖村接慶逺府永順副土司界九十里西北至上平西界接慶逺府天河縣界一百里編户一十一里
  栁城縣至府城八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零八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南村接馬平縣界一十八里西至慶逺府宜山縣大槽村界九十里南至長塘接馬平縣界五十里北至馬頭村接融縣界二百里東南至古零村接馬平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路沖村接雒容縣界六十里西南至下團村接慶逺府宜山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牛皮村接羅城縣界八十五里編戸二十里
  融縣至府城二百五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四十八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那樟村接桂林府永寧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下六村接羅城縣界五十八里南至涼傘塘接栁城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大漢村接懐逺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古龍村接雒容縣界一百二十六里東北至大坡村接桂林府永寧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峝䝉塘接羅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林峝村接懐逺縣界一百八十里編戸七十里
  懐逺縣至府城三百一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二里東至洛袍村接融縣界五里西至梅寨接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融縣河纔村界二里北至大營峝接湖廣直隸靖州綏寧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融縣林峝村界一十里東北至沙泥村接桂林府義寧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融縣大田村界一百里西北至石碑村接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二百五十里編戸一十五里
  象州至府城一百三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纔村接平樂府修仁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囬龍村接馬平縣界五十里南至牛欄塘接潯州府武宣縣界五十里北至波羅村接雒容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大櫈猺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迷塘村接平樂府修仁縣界九十里西南至三角村接來賔縣界五十里西北至牙村接雒容縣界五十里編户一十一里
  來賔縣至府城一百八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髙嶺村接潯州府武宣縣界七十里西至横山村接思恩府遷江縣界八十里南至界塘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七十里北至徳化村接馬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巴櫃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塘步村接象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平安村接思恩府遷江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杏村接馬平縣界七十里編戸九里慶逺府至省城五百七十二里府境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宜山縣大槽村接栁州府栁城縣界四十里西至南丹土州蠻同村接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寧下土司界四百三十里南至忻城土縣羅墨渡接思恩府上林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天河縣板良村接桞州府羅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宜山縣下團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宜山縣天橋堡接桞州府羅城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永定土司𣸤頭接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思恩縣何頓村接貴州都匀府茘波縣界三百二十里領州二縣三土州三土縣一土司三
  宜山縣附郭縣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大槽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四十里西至金城江接河池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石鱉堡接永定土司界四十里北至長沙堡接天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下團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天橋堡接桞州府羅城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灣路村接永定土司界八十里西北至冷水堡接思恩縣界九十里編戸三十七里
  河池州至府城二百一十五里州境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金城江接宜山縣界五十里西至大山塘接南丹土州界三十五里南至坡丫村接那地土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寨喇村接思恩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馬黄村接東蘭州界五十五里東北至墓律村接思恩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喇赤塘接東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喇住村接南丹土州界六十三里編戸一十八里
  天河縣至府城一百一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便村接桞州府羅城縣界四十里西至魚良村接思恩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東田村接宜山縣界七十里北至板良村接桞州府羅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藍靛村接宜山縣界四十里東北至上都滿村接桞州府羅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喇小村接宜山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三峝堡接思恩縣界一百二十里編戸一十八里
  思恩縣至府城一百五十里縣境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一十里東至喇門接天河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茅灘甲接河池州界二百里南至思立峝接宜山縣界三十里北至馴駐里接貴州都匀府茘波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古跡堡接宜山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上里九攸村接貴州都匀府古州八萬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䝉山堡接河池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何頓村接貴州都匀府茘波縣界一百五十里編戸二十二里東蘭州至府城四百二十五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都夷哨交達村接河池州三旺界八十里西至蘭木哨板婆村接土州長里哨拉淋村界六十里南至武篆哨卜岳村接土州𨓦𫥑哨上葢村界六十里北至長江哨板慕村接那地土州羅洪界六十里東南至都夷哨巴定村接思恩府興隆土司猺峝界九十里東北至隘峝哨平勞村接那地土州那定村界七十五里西南至蘭木哨板坡村接土州板近村界五十里西北至長江哨那拂村接土州長里哨囬籌村界七十里
  茘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縣境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巴容村接貴州都匀府古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羊奉里接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寧下土司界六十里南至董界里接南丹土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羊安里接貴州都匀府爛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洞馬村接思恩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沖罵村接貴州都匀府古州平宇苖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沖芒接南丹土州界一百里西北至猺能村接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寧上土司界四十里編戸一十六里
  那地土州至府城三百零四里州境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坡谷村接河池州界六十里西至加賴村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儼村接東蘭州界三十里北至𡃤汰村接南丹土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籠閙村接河池州界五十里東北至下香村接河池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劍邊村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望我村接南丹土州界三十里
  南丹土州至府城三百四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分水嶺接河池州界八十里西至猺酬十二村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九十里南至羅猴山田接那地土州界五十里北至者檠界碑村接貴州都匀府茘波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魚龍五村接河池州界六十里東北至𡃤漢村接思恩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岜隆村接那地土州界八十里西北至蠻同村接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寧下土司界九十里
  忻城土縣至府城九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古平堡接思恩府遷江縣界九十里西至羅墨渡接思恩府上林縣界三十里南至丹零村接思恩府遷江縣界八十里北至頭盔堡接永定土司界四十里東南至弄紅猺峝接思恩府遷江縣界九十里東北至石牛堡接思恩府遷江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弄歪峝接思恩府上林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古棉峝接思恩府安定土司界八十里
  東蘭土州外六哨至府城五百二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坡黄村接本州東院哨界一百二十里西至荼縻隘接泗城府平樂村界二十五里南至思恩府田州土州巴馬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州籠含村界一百里東南至思恩府都陽土司林村界二百里東北至本州長江哨砦祥村界一百里西南至思恩府田州土州巖宥村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泗城府安亭界一百四十五里
  永順正土司至府城二百里司境東西距六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永定土司猺窠界五十里西至東蘭州隘峝界一十八里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𣸤頭界一百里北至宜山縣永泰里界五十里
  永順副土司至府城四十里司境東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二里東至口灘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一十里西至中村接宜山縣界一十五里南至都拱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一十二里北至宜山縣羅村界二十里東南至囬龍村接桞州府桞城縣界一十五里東北至龍骨接宜山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兆村接宜山縣界一十里西北至勞村接宜山縣界八里
  永定土司至府城六十里司境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宜山縣石鱉堡界七十里西至隘峝接東蘭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𣸤頭接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一百里北至十五村接宜山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黄扼接忻城土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宜山縣喇稿村界五十里西南至喇橋山接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一十里西北至永泰里接宜山縣界七十里
  思恩府至省城一千一百五十里府境東西距九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遷江縣榜山村接桞州府來賔縣界二百八十五里西至田州土州邏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七百一十里南至武緣縣下暗橋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安定土司茍頓村接慶逺府永定土司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賔州桞峝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安定土司孤干村接慶逺府宜山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太平府龍英土州伏引村界六百二十五里西北至舊城土司接慶逺府東蘭州作也村界二百四十五里領州一縣三土州一土縣一土司九
  思恩本府所治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羅村接上林縣界九十里西至下旺土司涿家村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武緣縣黄嶺圪界一十里北至興隆土司曾家隘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南寧府宣化縣那令村界一百里東北至白山土司髙坑里界六十里西南至南寧府歸徳土司丹良堡界四十里西北至定羅土司闗峝界五十里
  武緣縣至府城七十里縣境東西距二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八里東至那䝉村接上林縣界八十五里西至沙村接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一百九十二里南至下暗橋接南寧府宣化縣界六十里北至崬馬村接興隆土司界七十八里東南至林墟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對石村接上林縣界一百一十八里西南至羅墟接南寧府隆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蘇㙔村接定羅土司界八十里編戸一十七里
  賓州至府城一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梁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上思攬村接上林縣界三十里南至崑崙闗接南寧府宣化縣界九十里北至下思攬村接遷江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南寧府宣化縣横山界一百里東北至西水村接潯州府武宣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淥良塘接武緣縣界四十四里西北至遷江縣古黨山界四十里編戸一十八里
  遷江縣至府城二百八十里縣境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一十五里東至榜山村接桞州府來賔縣界五里西至周泊隘接上林縣界六十里南至大羅村接賔州安城司界六十里北至牛黎村接桞州府馬平縣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陶鄧村接潯州府貴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茍芭村接桞州府來賔縣界四十里西南至三薦塘接上林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大潘村接慶逺府忻城土縣界九十五里編戸二里
  上林縣至府城一百八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獅螺塘接賔州界六十里西至伝零村接古零土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思龍驛接賔州界八十里北至思吉鎮接慶逺府忻城土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界牌接賔州界七十里東北至老虎塘接遷江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思恩府羅村界一百里西北至三畔鎮接古零土司界六十里編戸八里
  田州土州至府城六百五十里州境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東至隴堯村接下旺土司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邏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岜性村接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一百六十里北至猺村接慶逺府東蘭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良瀨村接上林土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豆村接興隆土司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右江渡接鎮安府奉議州界九里西北至楞村接泗城府界一百一十里
  上林土縣至府城二百七十里縣境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三十里東至痕那村接下旺土司界一十里西至目村接鎭安府向武土州界二十里南至坡興村接南寧府果化土州界二十里北至那嫩村接田州土州界一十里東南至琴地山接白山土司界一十五里東北至表割嶺接田州土州界一十里西南至咘叭村接太平府佶倫土州界三十里西北至定隴村接鎭安府向武土州界三十里
  白山土司至府城八十里司境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古村接下旺土司界一十里西至丹良接南寧府果化土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上旺接武緣縣界四十里北至䇿村接興隆土司界一十五里東南至隴突村接武緣縣界四十里東北至下逺隘接安定土司界四十里西南至上案城頭接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曜四城頭接上林土縣界一百八十里興隆土司至府城七十里司境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岜慈村接白山土司界三十里西至百䭾村接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那化村接武緣縣界八十里北至清水蘇村接安定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黄全村接白山土司界三十里東北至感秧村接安定土司界三十五里西南至隴空村接那馬土司界三十五里西北至伏甘村接田州土州界二百四十里那馬土司至府城九十五里司境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伏帽村接興隆土司界三十五里西至百難村接白山土司界一十五里南至博學村接武縁縣界四十里北至龍沓村接舊城土司界二十里東南至撢格村接武緣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淥吞村接興隆土司界三十五里西南至邦村接武緣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隴禮村接定羅土司界三十五里
  定羅土司至府城一百四十里司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更吞村接白山土司界一十里西至淥菜村接武緣縣界三十里南至淥蒼村接武緣縣界一十五里北至隴巷村接舊城土司界二十里東南至淥攻村接武緣縣界三十里東北至勉村接那馬土司界四十里西南至潭遶村接武緣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凌村接舊城土司界三十里
  舊城土司至府城一百五十里司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隴村接興隆土司界五十里西至歲榖村接都陽土司界二十里南至那馬土司龍沓村界四十里北至慶逺府東蘭州作也村界二十里東南至定羅土司凌村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清水墟接興隆土司界六十里西南至下旺土司剝合村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都陽土司岜煉村界五十里
  下旺土司至府城二百一十里司境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剝合村接舊城土司界一十五里西至田州土州隴堯村界四十里南至白鴿村接上林土縣界三里北至志村接舊城土司界三十里東南至欄村接白山土司界三十里東北至剝村接舊城土司界三十里西南至救村接田州土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怕方村接田州土州界一十五里
  安定土司至府城一百六十五里司境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夷江峝接慶逺府忻城土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三隴村接田州土州界五十里南至六地村接興隆土司界三十里北至茍頓村接慶逺府永定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板塘村接古零土司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孤干村接慶逺府宜山縣界二百里西南至三隴猺村接田州土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弄立猺村接都陽土司界一百里
  都陽土司至府城六百里司境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歲榖村接舊城土司界二百里西至倫返村接田州土州界三百里南至排門三村接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一十里北至層村接興隆土司界二百里東南至岜煉村接興隆舊城二土司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豆也村接田州土州界四百里西南至見村接舊城土司界二十里西北至砦岜村接慶逺府東蘭州界五百里古零土司至府城八十里司境東西距一百八十四里南北距四十四里東至得明村接上林縣界四里西至十八畸𪽏橋村接武緣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橋損村接上林縣界四里北至六隴村接白山土司界四十里東南至那學村接上林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思悲村接上林縣界一百里西南至盧村接上林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都剝村接白山下旺二土司界二十里
  泗城府至省城二千零四十里府境東西距六百五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平樂村接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里西至西隆州紅水江接貴州南籠府普安州界四百五十里南至打魚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安寧甲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龍川甲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天峩甲接慶逺府東蘭州界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西林縣接雲南廣南府里鞏寨界七百五十里西北至長隘寨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四百里領州一縣一
  泗城本府所治東西距五百一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平樂村接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里西至西隆州板勺寨界三百一十里南至打魚村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安寧甲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龍川甲接思恩府田州土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天峩甲接慶逺府東蘭州界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西林縣者桑寨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長隘寨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四百里
  西隆州至府城四百三十里州境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板勺寨接泗城府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隴墟寨接雲南廣南府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岜芒寨接西林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巴結巖卡寨接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馬羅塘接西林縣界八十里東北至紅水江接貴州南籠府普安州界二十里西南至松勒寨接雲南廣南府界四百七十里西北至紅水江接雲南廣南府羅平州界四百九十里編戸十甲
  西林縣至府城五百七十里縣境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一十里東至岩弄寨接泗城府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八陽寨接雲南廣南府界一百里南至那臘村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二百里北至安馬寨接西隆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周馬寨接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路程者桑寨接泗城府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曬利皿鐡寨接雲南廣南府里鞏寨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那陽寨接西隆州界一百三十里編戸六里一甲
  直𨽻鬱林州至省城九百七十里州境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北流縣峯子嶺接梧州府容縣界六十里西至博白縣太平墟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陸川縣清河墟接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盧塘堡接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北流縣卞二里接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北流縣都隴里接潯州府平南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博白縣大旗堡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興業縣黄桑峡接潯州府貴縣界九十五里領縣四編戸四十里鬱林本州所治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天門山接北流縣界三十里西至陳村接興業縣界四十里南至燕表村接陸川縣界二十里北至大容村接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陸川縣六鞏山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北流縣馬寨界七十里西南至平山墟接興業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潯州府貴縣鍾村界五十里博白縣至州城九十里縣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三墐逕接陸川縣界七十里西至太平墟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里南至金坑村接廣東高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馬禄塘接直𨽻鬱林州界二十里東南至三江堡接廣東高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磨刀水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三十里西南至大旗堡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興業縣古坡堡界七十里編戸三十三里北流縣至州城四十里縣境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峯子嶺接梧州府容縣界二十里西至桂門塘接直𨽻鬱林州界一十里南至温湯墟接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貴嶺山接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北容墟接梧州府容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大里村接梧州府容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温湯閘接廣東高州府茂名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馬寨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四十里編戸一十六里
  陸川縣至州城七十里縣境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榕江堡接北流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沙湖堡接博白縣界五十里南至清河墟接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里北至燕表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五十里東南至低陽甲接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棑村接北流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烏坭堡接廣東高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蔣村接博白縣界五十五里編戸一十五里
  興業縣至州城七十五里縣境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平山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二十里西至陳屋村接潯州府貴縣界六十里南至古坡堡接博白縣界三十里北至栁山村接潯州府貴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直𨽻鬱林州平山墟界二十里東北至大朗村接直𨽻鬱林州界五十里西南至樟木堡接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黄桑峡接潯州府貴縣界二十五里編戸八里
  廣西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三
  山川闗梁附
  百粤阻五嶺而粤西擅五之三曰騎田曰萌渚曰越城山皆拔地而起峭崿玲瓏奇詭萬狀寜獨勾漏都嶠標名神宅耶川之大者厥惟三江縈紆漩洑擊雪奔雷顧擬諸灧澦瞿唐則夷險殊焉夫扶輿磅礴之氣必鍾魁岸奇偉之人樹鴻業而贊
  皇猷丹砂金錫楩楠孔翠之屬謂足以揚其光氣乎乃若山之扼塞為闗闗以詰奸水之平津有梁梁以利濟亦為政者所不可忽也志山川附闗梁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獨秀山在城東北峭立五十餘丈端嚴秀整側視如卓筆較諸峰為特秀宋太守顔延之讀書巖下有詩云未若獨秀者峩峩郛邑間唐大厯中李昌巙建學於山之麓後為報恩寺又名鐵牛寺宋元祐間郡守孫覽鐫曰顔公讀書巖刻五君詠於石構堂曰五詠元順帝以太子謫静江居寺中明洪武二年卜其陽為靖江藩邸
  國朝即其址建貢院
  桂山在城内東北隅三峰連屬前拔起次宛轉後巃嵸相傳山多桂樹故名舊號越王山有石壇五代時馬殷所築有馬王臺三字遺蹟宋張栻於山北置堯山灕水二壇嵗時致祭今遺址尚存七星山在城東三里七峰駢列狀如北斗旁有小峰若輔星然山半曰七星巖緣磴而上逺近在目洞寛平可宴數十人頂有鶴形如畫忽隐忽現洞中有石柱石檻石櫺石榻其他或蹲或踞肖物象者未能指數巖壁鐫刻甚盛行可數十步為棲霞洞唐時土人祀老子於此宋經畧李彌大更名仙李洞有二路一從西行兩壁石液凝沍玊雪晶瑩頂髙數丈濶一二丈秉炬而入如履通衢頓足曵杖鏗然有聲云洞之下又有洞焉一從北行蜿蜒曲折結構天成世傳洞中有穴通九疑山昔有人裹糧而入還計其所歴已及東河河上彷彿聞掉檝激湍之聲唐鄭冠卿遇日華月華君於此宋范成大紀其事於石遶徑二里許即曽公巖舊名冷水巖也山根石門澗水流於下宋元豐中曽布帥桂跨澗為石橋其左則元風洞石穴低下颼颼襲人盛夏凛冽宋栁開有銘刻石張孝祥有應憐桂海長炎熱乞與清凉萬竅風之句更有碧虛飛仙彈子省春留春諸巖朝雲等洞詳於棲霞寺志兹不具述自唐迄明官斯土者多構亭閣為覽勝之具今所存者惟棲霞寺云
  四望山在疊綵巖之右石上刻四望山三篆字其下亂石縱橫排突山腹皆逕梁危磴由西而北有石門約三十步唐元晦曽建銷憂亭今廢
  于越山一作於越在疊綵巖左石上橫列于越山三大字自左而右山下有棲真閣及洞元晦記呉遣步隲征南克有于越山名以此
  華景山在府城西北一名寳華其山中㫁續以雉堞下有重門為西清寳積自南来交扼其口山勢下廣上鋭直矗雲漢宋李師中有詩
  寳積山與華景對峙上有武侯祠號卧龍山世傳馬賨曽建亭於山之東南舊有老榕樹生半崖間虬枝密葉如垂翠幄石壇鐫榕臺二字宋嘉定癸酉陳膚仲書小坡鐫桂嶺二字宋經畧吕源書下有唐都督王晙祠廢
  彈丸山在城東二里山下有巖出乳石圓如彈丸宋人名曰彈子後曰省春淳熙間劉焞帥桂繕亭造梁遊宴其側提刑梁安世為之記
  堯山在城東北十五里隔江與舜祠相望髙廣磅礴延袤竟百里環桂山皆石此獨積土天将雨則雲霧四起農民占之上有碧桃仙館館前平田曰天子因堯以名後訛曰天賜中有石穴泉湧曰玉泉池其最髙處為白鹿禪師故棲地山下有堯廟四時奠饗不絶唐軒轅彌明宋張栻俱有謁廟詞刻於石元吕思誠有詩明靖江諸王墓在其下伏坡山在城東北突起千尺西跨城中東枕灕水上有䝉亭遺址亭詩與記并鐫山壁又有癸水光月兩亭今俱廢惟漢伏波将軍馬援祠及羽人所棲觀宇在焉
  虞山在城北一里又名舜山灕水漾其左黃潭縈其後下有韶音洞南薫亭宋淳熙初張栻所闢洞南有舜祠黃潭一名皇澤灣即宋王祖道穿為長池引潭灌注作癸水以達隱山之湖者
  隠山在城西三里本名盤龍岡中有六洞洞皆有水唐李渤出鎮来遊乃搜剔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窮極因名隠山六洞各鐫篆書曰朝陽夕陽南華北牖白雀嘉蓮又引溪為湖環浸山下亭榭湖山之勝具呉武陵韋宗卿記中
  南溪山在城南七里白龍洞下俯瞰南溪故名聳拔千尺諸峰廻合烟翠着衣如染
  雉山在城南三里一名灕山又名沈水髙五百餘尺周迴二里有洞深百餘步内多蝙蝠宋僧棲顒居此有雉来集因以名山江畔舊有青羅亭張南軒重建禊亭久廢
  西山在隠山西三峰連屬曰石魚曰觀音曰西峰舊有西慶林寺後名延齡寺今廢内有古像舊云盧舍那佛緣磴而上絶頂羣山如瑶簮玉筍森然在目唐人登髙於此
  穿山在城東五里下枕流水即彈丸溪来合灕水處山勢昂聳若與西岸鬭雞山相持状山巔有穴通透望之如輪月掛空或題曰空明宋胡槻號曰月巖
  辰山在城北東渡三里俗名虎山有三巖下巖石室幽曠中巖多怪石上巖有小亭髙插雲表遊者謂桂林諸山之冠宋嘉泰初士人劉升之家其下經略李大異謂久晦弗彰疑為神物所居名曰蟄龍巖
  中隠山在城西五里一作鍾隠俗名佛子巖廣平髙敞宋紹興間吕愿中来遊題曰吕公巖後張維與張孝祥構亭於前又題曰張公洞
  普安山在城南三十里山勢蜿蜒迴繞有泉湧於山頂寺名龍泉張孝祥請封每嵗春秋祀之清秀山在城西北三里唐曰清巖一名新巖岡連隴凑盤紆岪鬱長可里許下瞰塘水清彩映發巖有兩門東西對闢迴朗爽豁宋呂愿中建樓閣今廢乾道間邑士朱元順隠此桂帥張孝祥勒石象鼻山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濱形類象故名下有洞上有小石塔唐元晦改曰宜山宋方信孺建雲崖軒明邑令邵以仁重建因祀方公及范公成大於中今俱廢
  鬭雞山在雉山之東兩山在左右岸騰昂如欲鬭狀
  净瓶山在城南十餘里山如頽雲西面襟江波淪迴旋中有小洲浮起如印又如鏡因名鏡子洲山北有真妃廟有亭曰梳粧亭廟後有洞石如華葢垂垂下覆色紺碧似秋池蓮葉故名蓮葉洞從下再穿一洞坦平爽塏又一洞曰仙蔗頂垂石筍可三丈餘離地僅尺許
  駮鹿山在城東五十里舊名陽龍山髙六十丈廣四十里山腰有小寺寺後奇石環列絶頂有峰危立俯視羣山合沓蒼翠襲人二池水色紺碧有蓮開五色謂之飛来蓮舊圖經唐𤣥宗以異國所貢白鹿賜僧元康騎歸此山故又名白鹿後漢地理志始安郡東有駮樂山後人以樂為鹿故亦名駮鹿
  侯山在城西十里髙聳如公侯端冕状絶頂有金鉤巖攀援曲折而上俯視諸峰如培塿然
  光明山在城西十里山勢峭拔有一穴通明下有水可灌田
  琴潭山在城西六里山下空洞淵然成潭水流琮琤如琴聲因名其水溉田數千畝前有小巖中有石榻石琴旁有茘枝巖石門不甚髙中則曠然深百餘尺多滴乳垂綴如茘枝
  巾子山在城西十里有巨石峙其巔如巾冠状駟馬山在巾子山前四山攢立如馬驤首俗呼大馬山
  七寳山在城南十餘里又名七寳巖下有塘水大塘山在城南十里形如覆釡山有滑石江遶其前
  寳髻山在城西山巔有石如髻舊志易名獅子山天柱山在小東江中突起髙峰八九丈其形如柱半際鐫云大宋崇寜五年丙戌嵗六月二十九日大水泛至此二十字云
  蘆田山在城東六十里衆山聫絡産鐵礦
  大江源山在城東一百三十里接恭城縣界山出鉛礦
  小江源山在城東一百二十八里接恭城界出産鉛礦
  卧石山在城南六十里山下有隙通水即南渠源頭分派處
  望夫山在城北五里
  伏牛山在城西二里
  鐵山在城東二十里
  鎮南峰在城北朝京門外旁有石崖唐大厯中刻平蠻頌宋狄青平儂智髙勒碑巖左
  烏嶺在城東二十里按舊圖志隋有僧攜經舎止羣烏隨飛因名後僧道銓開鑿砌石磴千餘級疏山泉注於路隅以便渴者嶺巔有小寺
  五嶺在七星山後五嶺分峙李白詩云桂水之五嶺衡山朝九疑此葢不同秦之所謂五嶺者盤古嶺在城東六十里綿接靈川縣界
  始安嶺在城西一里圖冊云秦時開五嶺此其一也
  望城嶺在城東五里往来可望城郭因名
  游江嶺在城東二十里舊名牛岡邑人張騰霄有詩
  銅岡嶺在城東四十里髙數百丈長可數十里百丈嶺在城東五十里髙險難登又名雲伏嶺半雲嶺在城西半塘村西北十五里
  驛嶺在城東五十里路通陽朔平樂
  憶嶺接連百丈嶺
  土城岡在城東一百四十里界連恭城縣産鉛礦劉仙巖在南溪山之南邑人劉仲逺居此羽化故名下則穿雲巖由穿雲東北行曰仙跡巖相傳仲逺禮斗處今石上足跡尚存山麓建亭閣道觀巖門刻升真古洞四大字
  龍隠巖在城東二里小東江遶其下洞門踞江水中遊者鼓棹而入仰視洞頂龍跡夭矯長可數丈由洞門登岸緣麓十數武有大巖或題曰龍騰有滴玉泉泉從巖頂滴墜石穴琤然作清響舊有釋迦寺環翠閣宋范成大建驂鸞亭後改怡雲今皆廢元祐黨籍碑及崇寜奨諭敕書尚存遊客鐫題最多壁無完石他巖未之有
  月牙巖在龍隠巖北石巔一峰端直峭拔若劍状目為劍山半山之間石室寛平形如初月故名有佛刹題詠亦盛
  疊綵巖在桂山之東唐元晦記云圖經謂石文層疊如錯彩故名枕壓灕水巖扉南向好事者就基搆樓由石磴而上凭欄周覽萬象歴歴可數中有寺寺後有穴直透山北故名北牖洞石壁皆鐫佛像故又名福真洞旁有仙鶴巖下有混沌巖又有棲真洞諸巖互經皆其輔也巖後有越亭及拱辰望江二亭元晦於此多建臺榭最稱勝境今俱廢㑹仙巖在城東五里屹立平坡洞門北向寛平爽塏可容數十人前有小塘冬夏不涸世傳昔人曽遇吕仙於此故名舊有亭榭今廢
  屏風巖在城東五里深八十餘丈地漸髙起上有石如鐘覆地兩壁瑩潔如玉屏由石磴而上有穴通明透漏山川城郭恍在玉壺宋范成大題曰空明建壺天觀鐫銘與序於石明𢎞治間建壺天寺今廢石壁左有李彦弼為程鄰作建築兌州記故一名程公巖
  靈秀巖在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虚明穿透左右兩旁可通皆頫臨曠野
  玉乳巖在城北五里山坡崎峻極深䆳石乳瑩如氷玉郡人戴秀隠於此亦名戴秀巖
  明月巖在城北五里一山角立空明瑩潔又名明月洞中有僧舍
  四字巖在城西清塘後
  聖水巖在城東三十里俗名潮水巖夜半潮上日中潮下略不愆期水經注所謂朝夕塘也
  湘水巖在城東南鬭雞山下
  雪洞在獨秀山西石壁垂乳潔白如雪旁有雙鳯石唐人有詩刻今漫滅惟存雪洞二字
  南潛洞在西湖中羅家山上中空乳穗纍然地有跡如龍爪所劃俗名龍田
  北潛洞在隠山之北有石室石臺又有石果如荔桃棗栗状宋范成大有石刻
  水月洞在灕山之北洞門踞江透徹山背髙數十丈圓如滿月江流貫其中汎舟而入如行大橋下一統志濱江三洞惟水月最佳宋張孝祥改曰朝陽巖構亭曰朝陽亭乾道間范成大復名曰水月有銘并序勒於石
  虛秀洞去城差逺石室而平野左右皆徑隧數十百步穿透兩旁
  白龍洞在南溪山下五代末南漢謀并静江地湖南遣兵屯龍洞以拒之即此石室深廣可數楹洞前溪水澄碧中有泉曰新泉西北曰元巖唐李渤命為䕃巖後避宋太祖諱易今名渤多所建築今惟詩銘序文石刻存焉
  還珠洞在伏波山下俯瞰灕水中可容二十榻有懸石如柱去地一線不合俗云馬伏波試劍石上有巨人跡紋理如刻復有紫白二蛟形長數丈蜿蜒相向有圓暈值其首如珠状舊名玩珠相傳漁父得珠故名宋張維易曰還珠張孝祥大書於石華景洞在寳積山之北華景山下巖扉東向空明軒豁有穴直通山後由石逕循雉堞南行竟達武侯祠洞内多前人遺刻有石棋局爛柯石前有塘深廣唐元晦建亭於此名曰巖光今廢
  迴龍洞在府城西山頂有龍跡蜿蜒而上
  壽佛洞在棲霞寺後洞有古壽佛石像
  木龍洞在城東北郭下瞰灕水明天啓間督學曹學佺為木龍二懸於洞頂今廢
  朝陽洞在地西即隠山六洞之一其他五洞皆蒼秀可觀
  韶音洞在虞山後石竇初入甚窄有眠石似人状一徑虚明達於皇澤灣水石相激有聲
  乳洞在龍隠巖後
  烟竹岐在城東一百里産銅礦
  灕江源出興安縣海陽山至渼潭與衆流滙乃分湘灕二流南流為灕水由靈渠經靈川縣㑹衆水以至桂林繞城之東北南流至廣信入鬱江行九百八十里又名桂江漢書所謂戈船将軍出零陵下灕水是也按水經云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註云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陵山漢書於零陵縣載陽朔山湘水出今考桂林所屬陽朔縣有陽朔山並無湘灕水源之説且相去甚逺何也按呉孫皓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立始安郡陽朔山在始安縣北唐髙祖時分始安縣地置臨源縣代宗改為全義宋太宗又改全義為興安縣是今之興安即呉之始安呉之始安即漢之零陵也應劭云湘出零陵山者出零陵郡之山即陽朔山也陽朔興安二縣皆零陵地古之山川郡邑名少而所該之地廣後世増置既多而古名或偏存一處至滋疑義如秦之桂林該今數郡地而後世獨以名始安皆此類也陽朔轉為陽海今又倒為海陽矣歴世久而異辭多稽古之所以難也
  彈丸江在府北十里源出堯山西南流經彈丸山下合靈建江遶七星巖㑹小東江經月牙龍隠至穿山入灕江水經注云彈丸山有湧泉奔流衝激注於灕江即此
  小東江即灕水支流也自木龍洞東南流至穿山復注於灕江
  相思江源出卧石山下濶十丈唐地理志臨桂縣有相思埭長壽元年築以分水名曰南渠今為分水塘一東流注灕江一西流灣折引入鰱魚陡下大灣經蘓橋㑹白石水入永福
  陽江源出靈川縣之維羅嶺經分界山出馬公嶺環繞五十餘里沿府城之西南復東流至雉山合灕江
  靈建江自堯山發源經彈子巖與小東江合入灕江
  遶江在城西古安里發源至安田西入銅鼓墟與永福江合
  浪石江在城南七十里歴涼風合南渠水入相思江至灕江
  癸水即灕水以從北方来故名古䜟云癸水遶東城永不見刀兵宋德祐二年水忽轉城南未㡬果受兵
  白石水在城西六十里發源於義寜丁嶺下㑹衆水南流至永福東流合灕江
  丁秉水在城東三十里南流合灕江
  驛水在城西二十里東南流入灕江
  黃源水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永寜州湧石山下經臨桂界合白石水而東
  南溪在白龍洞前源出琴潭山下東流入灕江又名曰金蓮港夏秋間其花盛發揺漾水面金色粲然
  䝉溪在隠山下李渤闢隠山名其水曰䝉泉疏泉出山名曰䝉溪引溪為湖成巨浸名曰西湖環滙隱山六洞濶七百餘畝後廢宋乾道間張維築斗門復舊觀淳熙間張栻用為放生池元季改為田今僅餘綫水出注陽江
  馬溪在城東四十里東流合灕江
  臨溪在城東南五十里南流合灕江
  金龜潭在城西隠山下
  龍潭在灕山下之水月洞西相傳龍朔中天使投金龍於此今嵗旱請雨多應
  貴楓潭在城南一里灕水之最深者
  曲斗潭在白龍洞西迴旋數曲東合南溪因名雉山潭在雉山下
  訾家洲在城東南先是訾氏所居因以名之水大不能浸古以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軒其上栁宗元為之記
  北亭洲在城北舊有遊江廟
  春濤池在宣成書院
  寳賢池在桂林書院
  聖母池在城西明孝穆后入京曽盥此後封因名月明池在府城北
  洗馬池在府城北隅水車巷
  流盃池在府東北疊綵山前有泉出其麓唐元晦於此建流盃亭因以為名
  龍池在府東北嵗旱禱雨屢應宋張維重浚甃以石
  科甲泉舊在府學西隅膳堂前有兩井東西相望明永樂時西井堙塞科第久乏成化元年布政胡拱辰疏之明年劉策兄弟同登進士
  國朝巡撫馬雄鎮建學開泮池掘得科甲泉舊石碑因甃於泮池中
  獨秀泉在獨秀山下明靖江王因其泉為月牙池冷水泉在府城東
  龍泉在府城西
  揭帝塘在府城北伏波巖獨秀峰對峙其傍宋時有八桂堂泛綠閣熙春臺今廢李彦弼有八桂堂記
  陽橋塘在郡廨前東西薄城中帶麗譙有紆餘婉委之態夏月荷花甚盛香風滿城
  西湖塘在郡廨西與隠山湖同名
  朝宗渠在安定門外宋王祖道於城北當道穿渠為長池引潭灌注東接灕江西入西湖達於陽江大觀二年桂士得舉者衆范成大又復修之方信孺更加繕築閘二石堰一今堙塞殆盡半為廛廬囘濤堤在府城東南桂江西岸唐貞元中刺史王拱築堤長五百五十四步以捍水勢
  黃泥井在府治北
  義井一在壩頭巷下一在軍需庫前水皆甘冽靈川縣
  雙葢山縣西北十里兩峰圓峙如張葢然俗名涼傘山山下有巖内供雷神遇又旱鄉人竊以禱屢應
  掛榜山縣西北十里髙聳與西峰相埒列雙葢山前如張榜状
  東屏山縣東五里與西峰山對峙
  西峰山在縣西三里髙數百丈四面峭拔中坦夷有威靈顯震廟石龍長數十丈從山腰盤旋直至廟後傍有龍泉方廣二尺許深不滿丈每日三漲三落亦名潮泉
  吕仙山縣西四里世傳吕仙曽遊於此故名舜山縣西南六里山多峰岫如冠如笏儼若朝拜象南與堯山相望故名舜山下有池曰舜池金瓶山縣西十五里状類金瓶傍有小巒形類覆杯故名
  馬鞍山縣東三十五里與香爐山並矗
  香爐山縣東北四十里髙千仞旁分一小山状類香爐故名産銀又名銀礦山
  鳯凰山縣北五十里唐初有鳯来巢
  北障山又名百丈山在縣北十五里縣倚此山為屏障故名北障山山極髙與堯山相望而峙嚴冬盛寒時山峰先雪土人以此預卜豐年水泉四出皆資溉田畝昔人鑿石得泉以龍首注之山之西麓五里許即如佛嶺僧全用誠受仙術結菴於此化去
  文筆山縣東北十里髙數百丈兀峙銀江之上其氣清淑如秋故又名千秋峽
  龍巖山一作靈巖縣西三十里髙數十丈突起平地唐龍朔二年山忽晦冥者六七日大雷雨龍昇而晴山腹遂空髙離水二丈許寛倍之深不可測遥望山根橫光一線迫之乃知巖在山底舟入仰視正中平如華葢聲發山水皆應東西流風三江合從此出
  月華山縣西十五里山素無知名因明進士全賜未第時搬土為基置小軒讀書其中交遊往来山遂名焉有巖如月窟潔白如玊中有石柱長丈許石蟾伏其下每月出則虛受其光瑩故名月華堯山縣東南三十五里與臨桂接界詳前
  髙鎮山在縣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峰一名大藏宋寳祐間胡頴更名髙鎮元至正間大藏山崩復名其崖為赤壁巖下有潭横浸山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山巔有諸葛祠水濱有周瑜廟今俱廢
  獅子山縣東南四里昂立如獅古志云黄岡獅拱即此
  千佛樓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内有菴菴内有樓樓上下有大小佛像㡬四百餘尊故名千佛樓金山縣西三十五里上有無量夀佛道場四山環抱竹木參天每年二月初八日土人朝參者不下萬人絶頂有泉僧人通竹引水以飲
  筆架山縣東南四十里山峰平聳中峰獨髙状如筆架秀拔可愛
  石磯山在城東十五里
  五圈山在縣西南五十里
  盤古嶺縣西三十里嶺巔有盤古祠如遇災祲逺近之人咸接其神以禳之
  仙隠巖縣西五里西峰山後洞門髙廣内通明垂石乳纍纍旁有石堰滴以垂乳俗名仙人堰堰下田數畝俗名仙人田田有石米形體百状遊人取之不竭俗名仙人米過數十步燭火方可入有深潭投之石聲若鳴鐘俗傳神仙棲隠之所故名龍田巖縣西南三里巖内深曲白晝如暝燒炬乃可入中有石田
  真仙巖縣西南四里路徑﨑嶇婉轉而上内有石樓文采可玩登樓逺矚無際
  棲鳯巖縣東一百里峻拔可愛水泉環繞唐初傳鳯棲於此宋建炎間秦氏昆仲以進士次第舉者秦方秦言秦時立輩皆讀書巖中
  飛水巖縣東四十里巖有小菴巖頂田數畝可供僧耕泉水下葢洞口如晶簾長垂四時不涸旁有石竇菴僧由此出入
  布巖縣西三十里巖内有菴士人喜其幽僻嘗讀書於中
  龍泉巖在城東一里
  甘棠江在縣南十里與小融江同源分流為東帶融西帶融厯龍巖又東南經甘棠墟出白石湫合灕江
  海陽江在縣東四十里水源發於興安海陽山出田心寺下流至白龍橋出分水塘即湘灕之源也銀江在縣東北千秋峰側有峽通灕水
  靈江在縣東北二十里發源興安之海陽入三里陡下靈渠折旋而流至靈江口與黃柏六峝川江合是為大融江復有小融江與靈江左右相望合流故曰灕江
  大融江在縣東北即古溈水水經注溈水自越城又東南注灕水
  小融江在縣北二十里源出興靈界之陽髙山東過焦林塘由小黃田白茅至山口㑹灕水於大埠頭歴窑門小心二灘再過千秋峽至邑之東北㑹路江
  路江在縣西十里發源陽髙山之南出密嶺遶蘓村西下流之南堰至邑東北㑹灕江為東帶融下皇亭門灘遶赤壁㑹淦江
  淦江在縣東五里源發於縣香爐山之麓由莫家庄下流至曲潭㑹灕江厯脚盆鰱子二灘至老墟村合湴湴水
  神江在縣東南二十里源發縣一都之林江出董家村下流至秦田㑹靈巖水
  流風江在縣西南六十里水源發於縣龍潭山出流風洞由黃田村下流至清水潭㑹東西二江東江在縣東南四十里水源發於柘寨之梅田由汀江下流至梭子田合西江
  西江在縣西南五十里水源發於縣甕江由壘底下流至梭子田㑹東江出唐田尾與流風江合流由前宅至陶家村㑹灕江是為西帶融
  社江在縣西三十里水源發密嶺出龍潛潭由田尾洲下流至粟家村㑹龍巖水
  五圈橋江在縣南五十里水源發於縣悋峝堡出巖山由板屋經青眉山下流至五圈橋逹㑹城合南門水
  秋陂江在縣東五十里發源縣之大界嶺出沙田至丑陂經臨桂大墟㑹灕江
  秋田江在縣東四十里水源發於縣螳螂山出路底至秋田過列村背合秋陂江水
  道堰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水源發於縣香爐山之西出為陽堰為道堰至大埠頭㑹灕江而下湴湴水在縣東南十五里水源發於縣東嶺之南出矮嶺至老墟村㑹灕水下楊洲灘至鸕鷀洲合三百源
  白石湫在縣南三十五里又名白石潭
  龍隠泉在縣北十五里上有巖斵為龍首引注其水舊名滑石泉
  三百源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水源發於縣堯山之北由崔家墟至鸕鷀洲㑹灕江出甘尾洲合甘棠江
  興安縣
  全義山在縣東三里秦史祿通渠開此嶺
  黃華山在縣東五里中有泉
  龍山在縣東四十里唐質肅公先墳在焉
  九星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羣峰聳秀連綴如珠宋侍郎唐則家於其旁鄉人以則父子相繼登科因名狀元峰
  龍蟠山在縣東十五里有洞門數重中潭産魶魚四足有角今無
  海陽山在縣南九十里漢志零陵縣有陽海山即此岡巒連亘東北接灌陽西南界靈川湘灕二水所自出也下有巖幽深行數百丈至水泉處濶不盈尺其深叵測
  點燈山在縣西三里有巖昔傳陶處士讀書於此夜有燈光因名
  鳯鳴山在縣西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間邑人蒋来叟登甲科縣令羅震以蒋所居近此山故名馬鞍山在縣西二十里
  黃柏山在縣西六十里
  六峝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始安嶺在縣治前百餘步民多居其上
  東嶺在縣東二十里地名錦水嶺有二峰如卓筆越城嶺在縣北三里水經注云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路史謂即桂陽嶺
  龍鳯巖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乳石凝結如龍鳯状有泉出巖中即龍鳯水
  吕巖在縣東二十五里石成吕字故名
  石門巖在縣西北二十里有石如幕扣之有聲鹽砂巖在縣南六里有砂與鹽相似入湯復化鬻鹽者或取以襍之
  草聖巖在縣西十五里月山之西前有寺唐僧雲嶠習草書有雲嶠書堂並滌硯池
  寳峰巖在縣西北二十里與石門巖接
  白石洞在縣東南五十里石色朗耀如玊
  乳洞在縣西南十里上中下三洞宋李邦彦名其洞下曰噴雷中曰駐雲上曰飛霞下洞有泉流石壁間田壟溝塍如鑿中洞有三石柱及石室石床左盤至上洞行八十步得平地有五色石橫亘其上乾道間張孝祥書曰上清山洞范成大有詩刻洞前有明真寺藏塔院李邦彦書玉溪橋三字鳴玊洞在縣西南十里距岸不逺内有石牀石筍石盤諸状泉聲清潺舊名梵因縣令羅震易今名金雞洞在縣西南四里週圍有山延袤前江中江湘灕二水之中即海陽之舊江鏵觜雖分其派餘波流而成江至學前北折合於湘水
  黃柏江在縣西北源出西延眠羊寨山由彭家寨茶園約七十里至六峝巡司與川江合
  六峝江在縣西北源出城步白洞界經三地三殿三江龍灣約百餘里至六峝與川江黃柏合川江源出鳯凰山經七十餘里至六峝三江總㑹舟楫不通
  融江源出黃龍山義寜界經帶雲山中峝堰田鳯源水在縣南半里合於南渠為灕江
  零水在縣西南五十里源出鬱金山下南流合灕水
  餌潭又名餌江在縣東十五里石壁上下有犀牛蹟又有二石穴遇旱鄉民具舟作樂驅水牛百數下潭攪之投虎頭骨及朱書雨澤立應
  渼潭在鏵觜之上葢海陽與衆流滙而為潭湘灕之分始此
  桃花源亦名溈源在縣南六十里水並出南鄉合海陽江
  靈渠在縣西十里秦将戍五嶺命史祿鑿之漢馬援討徴側復治以通餉唐寳厯初觀察使李渤浚斗門十八咸通九年刺史魚孟威以石為鏵隄亘四十里宋初漕臣邊珝嘉祐憲臣李師中乾道帥臣李浩相繼修浚紹熙甲寅帥朱晞顔等重修紹興二十九年臣僚言廣西靈渠接全州大江其渠僅百餘里詔漕臣修復以通漕運
  雙女井在縣南七里其源不竭流出南渠合灕江廖家井在縣南門外百餘步其水清濁中分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數百口飲之多壽至百嵗者
  陽朔縣
  龍頭山在縣治東北有石似龍頭故名唐曹祠部鄴讀書於此山下有巖名讀書巖碑碣尚存都利山在縣治西北隅與天鵝山脈絡相連三峰排闥為縣諸山之總
  陽朔山在縣北門外隋時以此名縣俗呼解元峰西郎山在縣西半里許有石似人形西向拱立唐曹鄴有詩
  白鶴山在縣南三里江濱如鳥舒翼相傳有白鶴翔集因名舊有白鶴觀
  東郎山在縣東南十里有石似人東向拱立山下平廣可容數百家舊有東人村宋時進士莫知微等寓此
  天馬山在縣西十五里山形如馬前有二小山狀如執御者下有甘将軍祠今廢
  威南山在縣西十五里以下有呉威南将軍薛翊墓故名
  金泉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腹有泉秋冬不涸中有壽聖祠今廢
  古羅山在縣南三十里又名都樂山髙數百丈山頂有池十八
  石銀山在縣北四十里左右層巒疊巘峭拔不可名状獨此山居中光榮如銀故名
  寳山在縣北四十里有飛泉瀑布下注桂江畫山在縣北五十里桂江之濱九峰屹立千仭丹崖翠壁望之如畫
  寳峰山在縣東北七十里聨接湖廣道州界興平零陵二水出焉即水經注所謂龍山也
  白面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有明府江道僉事茅坤石刻
  明月山在縣南二十里其形崆峒宛如蛾眉月折山在縣東接恭城界巖岫崚嶒綿亘數百里猺人多聚居山中山腰直裂似折故名其髙崖隂風襲面盛暑必挾纊振衣而上衡岳湘江可俯視焉塘山在縣西十六里
  浮㘬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尤為髙絶
  雲源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靈源山一名源頭山廣數百里縣境羣山發派處
  壽陽山在縣正南嵯峨拔起東瞰大江舊名鑑山有觀音閣八景鑑寺僧鐘即此布政洪公書碧蓮峰三字於石壁崇禎間兵備陳起龍篆江山鎖鑰今更名壽陽山
  鹿山在縣治正北與龍頭山聫絡山畔有北宸觀為儒學主山
  都峨山在縣治北比諸峰獨聳林木潤秀為縣主山一名天鵝山
  獨秀山在縣西門外平地突兀獨立故名其形似笏又呼為頓笏山
  屏風山在縣西門外西北聫西郎獨秀諸峰西南聨膏澤馬山諸峰形如屏風色如碧玊日暮樵牧由此而歸八景西山晚照即此
  筆架山在縣東八里三峰卓立中峰獨髙
  展誥山在縣東南十里伏荔市前又名香爐山龍母山在縣西十六里山半有龍母祠下有湧泉山巔之氣與威南相接則雨
  東華山在東嶺後一峰傑峙灕江環流為邑鉅觀書童山在縣南三里田家渡對面兩水㑹處孤峰壁立秀色可觀
  玊欄山在縣東北三里兩山連絡状如欄干故名掛榜山在縣治東四里廣化村
  九龍山在仁興里山勢最髙上有泉水傾注冬夏不涸
  麒麟山在九龍山旁形似麟下立村寨
  甑山在思明仁興界上有龍巖鄉人遇旱禱雨輙應
  丫髻山在鉛寳塘前形如髻故名
  一字山去縣五十里大冲村後山勢最髙而巔平面濶土人名為一字文星云
  金寳山在縣治西六十里徑路深險林木蓊蔚獞人恃為巢穴古稱要害
  雲翁峰在縣南峰巒秀聳群峰環繞若子孫列侍然
  卓筆峰在縣東三里一峰秀聳如卓筆又名文筆峰
  膏澤峰在縣西南隅天将雨則雲
  碧蓮峰在縣西十五里山峰叢立如蓮舊縣治在其下雲收雨霽望之一碧又名連碧峰唐沈彬有詩
  秀峰在縣治南群峰羅立此峰翠聳故名
  芙蓉峰在縣治萬山環列奇崛蒼鬱宛如朶朶芙蓉
  東嶺在縣東對江其嶺迢邐數里至白沙灣一帶皆魚船所泊水色山光一日數變故八景曰東嶺朝霞白沙漁火
  神龕嶺在縣北五十里萬岫駢羅一峰聳峙巉巖刺天超出物表
  棋盤巖即棋子巖舊名豹隠洞世傳為夏相公宅基竅開三洞捫蘿而上洞有石似棋盤下洞平坦列坐可二十餘人有小竅通于後洞光朗别是一境明進士胡鳯有詩
  東明巖在縣東十五里桂江旁舊有棧道通平樂獨秀巖在縣南十里南北二巖南巖屈曲轉折北巖面江流水昔傳云内有魑魅狄宣撫駐師山下因驅逐之
  廣福巖在縣南二十里一名羅漢洞石門天成其中虚朗可容百餘人巖中創觀音閣兩旁石壁層龕列五百羅漢閣前巖澑滴成石乳其形如獅象如鸚鵡天然竒特為八桂巖洞之偉觀宋邑令周志行重修唐曹鄴有詩
  翠屏巖在縣西北四十里後立翠屏堡石門三五俯若圖畫
  冠巖在縣北七十里灕江之濵形如戴冠故名又名甘巖石穴泉甘流溢不竭可掉小艇明提學僉事王宗沐有詩
  騰蛟巖在縣北興平墟下近水舊名螺螄巖邑令童大成所開改今名
  龍隠巖在縣西四十里旁有三石盤其水泓然粉巖在縣西北六十里深十餘丈乳石如粉龍巖在縣西闗外里許巖内有石龍鱗甲水流不竭嵗旱禱此祈雨汲泉而去輙應故八景曰龍洞仙泉
  龍躍巖在龍巖左邑人莫之先有詩
  穿山巖在縣西南十五里山腰有洞屈曲透出山背望之嵌空玲瓏葢異境也
  来鶴洞縣令王之臣有詩
  十六洞南北縱廣三十里
  龍鱗洞在縣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石如龍鱗又曰白龍洞又曰金雞洞
  小有洞在韓山渡南里許嵌空玲瓏四面望之隙光穿透
  乳洞在縣西十五里巖穴滲滴結為乳石大者髙丈許空靈可玩
  鑼鼓石在思明里古羅山下有石鼓山髙數百丈中少紆又有石鑼山壁立雲中每隂雨則聞山中有鑼鼓聲云
  桂江源出興安自桂林而下由南亭驛經縣城至平樂入蒼梧為兩粤左右江水路通衢山海經云靈渠以南繚繞於桂名灕江又名桂江
  西湖在縣西闗内四山之水滙而為湖引入城濠因名西湖
  興平水在縣北三十里源出寳峰南流者與灕江合北流者為零陵水出道州
  歸義水在縣西二里發源古歸義縣由田家渡合桂水東注
  東暉水在縣西北五里發源東暉村逹於桂江安樂水在縣西南二里
  雙月溪在縣南三十步中建長橋縣民居集貿易立橋視之左右皆月也八景市橋雙月即此西溪在縣西一里源出雲源山曲折流逹珠明洞前唐曹鄴有詩
  觀源溪在縣西十五里出乳洞下
  龍潭在縣治東南五十步雙月橋旁濶四十餘丈深泓莫測内出金魚或云有竅通海時或潮溢朱鸞有詩
  碧峰潭在縣東南碧蓮峰下幽深可愛秋月光耀澄清萬頃
  犀潭在縣南三十里龍躋松江二水合處有石穴父老傳云有犀藏焉岸旁細草茸碧俗呼為犀草五龍潭在縣北十里悠長而深昔傳有五龍居之故名
  龜潭在縣西北五十里有龜群出則其年大稔東洲在縣城對江平廣百餘丈江水分流
  芙蓉池在縣西雙柏書院後約數十丈周圍皆芙蓉邑令沈文旻有詩
  龍母池在縣南
  清泉在縣治西南二十步湧出石渠之崖冬溫夏涼通邑皆汲以煎茶
  金泉在縣西二十里
  飛泉在縣西五十里泉湧出山腰百級飛注而下如㵼銀河
  趙源泉在縣北二十里昔傳鄉民夜見金雞燈於林莽間禱以禳之復有幢幡出厓患水逺再禱忽一夕飛泉湧出至今名焉
  蜻蚨泉在北極宫旁明萬厯間蜻蚨湧出流于溪石之上父老以卜豐登其後果應
  聖水泉在縣北十五里楊梅庄金龍山古廟前泉從石眼浸溢秋冬則涸民或祀廟無泉禱之輙湧出盈坎而止祀事畢仍涸人呼為聖水
  異魚塘在縣西十五里内産五色雜鱗魚投以餌則出然不可食禁民勿網
  清白塘在縣西四十里翠屛山之西麓兩湫相去尺許清濁自分遇春漲流溢亦分二色故云石渠在縣城外髙數仞下有洞泉深百尺
  東石渠在縣獅子山下有兩石甕注水泓深珠明井在縣治西百餘步道旁其源清潔自然而溢不由濬鑿行人多飲之
  報恩井在縣治北報恩寺前泉源清潔從石竅而出
  六井在縣西十五里有石數級下有六竅溢水四時不竭
  翠屏石井在崇教寺後傳聞井中或有巨響如鼓鄉民遇旱汲水祈禱即雨
  犀牛井在縣西十里犀牛嵅山下有巖古傳内有犀牛天将雨巖内水湧出其聲如雷
  潮水井在屈家村其水日輙三潮或云有竅通海永寜州
  禾倉山在州西一里山頂有雲生雨即隨至可兆豐稔又云舊人民築倉其上故名
  銀瓶山在州東北三里髙聳秀峻江流經其下㑹仙山在州西北三里昔有仙㑹於此
  覆釡山在州南門外象形而名又曰矮山旁有小洞可入今人家環住其下
  偃月山在州南半里新墟對面形斜倚如半月馬鞍山在州桐木鎮東南隔五里兩頭隆起中低下村落人民聚居
  鳯凰山在州南五十里﨑嶇險隘昔巨冦韋銀豹據為巢
  穿巖山在城南俗傳楊文廣妹征栁救兄所開有碑記
  黃源山在城北五十里亦名黃源嶺黃源水出焉天馬山在州堂左側形如天馬囘頭
  潮水山去城一百里髙百餘丈明時獞賊據為險要
  翠眉峰在州北三里
  文筆峰在州東一里髙聳挿天有石屹然在峰絶頂尖聳秀穎望如筆端羣山環拱或名觀音山天柱峰在州西南八里
  都狼嶺在城東北五十里險峻陡絶舊稱天險巡道郭宗磐稍鑿平之上有小菴距菴數步清泉出焉
  三隘嶺城北二十里崎嶇阻險踰嶺脊凡三故曰三厄副總兵馬俊被襲於此又曰落馬嶺一線孔道左壁髙崗右臨深澗見者色變郭宗磐鑿平之雞冠嶺在新興里古滿村
  火嶺在新興里底塘村峰如火熖
  總甫嶺在新興里永福交界
  大晏嶺在州北三里有水入大江
  龍坑嶺在新安里
  古望嶺在新安里
  大博嶺在新安里
  百壽巖在州東百步許舊名夫子巖宋紹定己丑知縣史渭刻百壽於後壁今尚存俗呼壽字巖将軍巖在州西五里入洞若将軍踞坐秉炬行可半里許上下如砥洞口懸溜若金芝掛網天成景象
  金釵巖在州西三里其形似釵中可坐數十人俯瞷州城瞭然在目
  道姑巖地名古滿舊有寺基尚存
  銅掌巖在州南六十里寛敞可容數百人居民多於此禱雨
  石盆巖在州南七十里中多石如盆状
  虎踞巖在州東
  金竹巖去州六里許深邃寛敞有水一泓凝碧其上滴乳成物象環竒列怪兩洞口相通
  獅子巖去州半里東南隅石乳溜結竒怪萬状非多炬不可入舊名老虎巖
  鷓鴣巖在州南四十里
  雙瑞巖在州南八十里形如伏獅而巖在其口乃六祖修煉之所環山拱伏巖内直入深數十丈有石佛像為石乳凝結在宋為永福縣所轄至明隆慶六年改縣陞州因割𨽻永寜
  鐘鼓巖在金竹巖對面内有石龜石瓶石獅又有石鐘石鼓叩之則響中空洞可容數百人通後山約數百步
  東江在州城東源出大晏嶺合上流四源之水而滙為大江渟泓于此
  大巖江鳯凰山更進十餘里曰大巖其下有穴出泉經行數十里至舊縣而㑹於大江
  迴龍江在新興里舊縣村㑹三江之流直至州東城下
  白馬江在州西一里白馬村旁山下有一潭轉東流㑹於江
  大長江源出州北都狼嶺下約三里㑹大江循北而東流入永福名曰太和江而總灕江以逹於海黃源江在州西二十里發源於黃源嶺下
  洞源江在州南二十里從洞源山中流出漸於江與黃源江合
  茫洞江在州北自茫洞村出東流㑹于大江小江在州東北一里從文筆山隘下流出經九頂村逹大江
  西江在州北源出沙牛隘流徑安息營前入大江施龍江在州北三隘營之前兩峰巉削巖中水湧橫出衝入大江深不可測
  里旺江在州東北牛河營之五里里旺村流出入大江
  富河江源在桐木鎮西一二里外流為大江經鎮前行十里入地伏流又十里至融縣界始出山旱潭在州南二里山旱村前其水深碧中有大魚罟網不能得
  水頭泉在州西三十里水頭村從山下石穴流出口大於甕聲嚮若雷奔流迅疾可溉田數百畝府前井在叅府照壁前甘冽可食
  永福縣
  鳯巢山在縣城後即邑之主山亭亭如華葢舊名華葢山崛起獨秀上圓下廣而縣治建其下隋大業間雙鳯来巢百鳥環集宋建隆間復来巢於其巔因改名鳯巢山事聞於朝遣使鑿石得玊窟巨成池池水四季不涸澄清如鑑名曰玊液池上有湧珠祠祀宋忠州防禦使邑人李珙祠左有澄心寺僧人居之以奉李公香火
  永福山在縣南五里又名福子山隋大業間建縣永福之名因此
  靈壽山在縣東三十里昔有靈壽寺在其麓神山即羅秀山縣東北三十五里有池不竭山髙數百仞挺出衆山之表又名獨秀山
  登雲山在縣西十五里重岡疊巘雲霧常興於上冬月天寒雨雪衆山未雪而此山先白可兆年豐俗傳昔有明覺祖師結菴焚修遺址尚存土人就菴奉香火號青苖和尚水旱禱之則應山最髙盡日力始登其巔風氣嚴冽雖暑亦寒
  太和山在縣南六十里廢理定城後崖谷盤紆有水自古田出流經山麓
  金山在縣西南七里髙百餘丈上鋭下廣状如金字故名滙三江六源水滀為重淵與馬芒山夾大江對峙驛路盤山脚而行山半有金山祠土人祀此山之神
  螺山在金山之西離縣十八里峩然右顧縈紆盤折逈若螺狀懸崖絶壁上有地步武建有飛来祠土人祀所為廣福神者凡有旱癘禱之屢多靈騐蘭麻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峭絶險隘舊有蘭麻驛明一綂志即名蘭蠻山宋陶弼有詩
  茅彚山在縣北十五里茅彚村後
  獨秀山在縣東三十里髙百餘丈因名
  馬芒山在螺山之南羣峰列如屏障當大江有堵截勢山麓昔有秧清書舍遺址尚存
  七星界山在縣西十二里車元村後
  天馬山離縣十里状若天馬形故名
  席㡌山在縣南與天馬山不逺状若席㡌
  瑶山在縣西南十二里與金山隔江對峙山足臨水有文明塔以鎮去流
  雲頭山在縣東十三里形如雲頭上有一石上青下赤逺望絶似人形衣裙飄展倚石而立傍有石盆貯水若盥沐状俗名紅裙女石
  蓮花峰在縣東南俗呼為榮山界峰巒攅集形似芙渠傍有一峰挿天學宫逺對此峰據形家以為文筆之象
  東嶺在縣東郊外二里山有甘泉每春漲水惡即汲飲此泉
  獅子嶺在縣東十里俯臨大江石形如獅
  靈巖在山尾村後俗謂秀才巖巖内有三秀才像不知何代人亦不知其姓氏石壁有朱書吾本象州人五字土人禱雨甚騐巖口有靈泉流出可溉田數十畝
  月山巖在錦橋里羅錦墟離縣東南四十里空洞明敞如月之明土人塑佛像於内祀之
  太平巖在星岡村後幽深廣豁邑人多遊焉有題咏刻于石
  河陂巖在板塘里河陂村洞内深邃相傳有六十餘岔
  龍巖在理定里南鄉龍巖村後離縣百餘里岡陵獨秀突出一峰廣敞如樓臺上可容百餘人蛟龍巖在縣東六七里巖近大江石窟滀有深潭相傳有蛟龍騰伏于内烟霧常興
  西江發源永寜州石山下西南流至縣西北㑹銀峝江水合流經鳯巢山後至縣城西合大江水西南下雒容
  木皮江源出永寜州古底東流遶蘭麻入大江丹竹江源出下邊山
  大江乃湘灕分流至臨桂蘇橋與義寜珠江合流經縣城南又與西江水㑹西南下雒容
  毛江發源毛峝里黃源中下六阧西出至縣治東滙大江水經縣治右㑹西江水合流下雒容石流江在縣南鄉源出荔浦縣由瓦窑大湖葛塘入大江
  䕶火水在縣西北十里自豸嶺東流合白石水逹栁江
  銀峝水在縣西北自登雲山發源石壁崆峒水自洞中流出飛揚澎湃其色如銀奔流而下溉民田無算㑹䕶火水直抵縣西江每春波江漲此水㑹流清而不濁
  白石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經縣東又西南入理定
  常寜水在縣東三十里西流合白石水
  大榮水在縣西北合白石水
  金山水縣西十里合白石水
  桐古水一出源頭一出亮底至松明塘合流北至桐古鵝江入大江
  太和水在縣南六十里出太和山流逹理定入大江
  張峡水在縣東源出含丹嶺下西流至張峡村入大江
  都濟江水在縣西一名亭子門水一出大蛤一出車元一出大茅至大叚平嶺合流入大江
  馬芒水源自白崖古栗北流入大江
  下陋水源自蘭麻入大江
  舟渡水由䥥刀灘入大江
  古桑水在縣南鄉源自官江遶沙灘古羅入大江洛容水出古田上宋遶江口入大江
  龍溪在縣西南十里源自小江頭陂来渟滀十餘里螺峰環於右金山列於左溪上村烟稠密夕陽西下江水娟媚魚舟出没於蘆荻烟水間為永一景
  天井潭在縣東十里潘村門口深數十餘丈網魚者每得大魚
  白鶴池又名鶴沼縣城西郊外相傳當年池中忽産並蒂金色蓮數本時有雙鶴集於池上建有仙鶴坊今址尚存
  鳯凰池在鳯巢山西北山腰有池二四季澄泓一名鳯池一名凰池山僧汲飲於此並以灌山田雖大旱亦不竭
  甘泉在縣之東嶺
  玊泉在鳯巢山頂即玊液池
  義寜縣
  靈鷲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峭㧞髙聳上有瀑泉如練山半有白馬寺
  登髙山在縣東南里許山勢平曠登之可以望逺智惠山在縣西北十五里萬山中特出蜿蜒秀麗下有廣福王祠嵗旱禱雨逺近皆應
  歐山在縣西五里
  九十九厄山在縣北六十里髙大深䆳樹木叢密不通大道
  靈秀山在縣東五里山勢髙峻雲起即雨嵗旱禱之輙應
  鷄籠山在縣東北七十里與靈川縣接界㴩江發源於此
  華巖山在縣西南二十里下有華巖菴泉遶洞前世傳有桃花片從洞中流出石壁有吕純陽詩二絶字跡剝落不可盡識
  青梅山在城東五里
  牛路山在縣西五十二里近開鉛礦
  大玉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亦有礦可開未見成效
  桑山在縣南五里
  鳯凰山即在對嶺前隔嶺望之如鳯凰飛舞觀風嶺在縣東北二里髙聳獨立為縣主山丁嶺在縣北七十里峻峭秀拔諸山莫及義江水源出其下
  對嶺在縣西北十五里自西山下田十里突起秀峰蹲峙於田中上有盤古廟
  古東巖在縣西十五里民間採石燒灰壅田農民賴之
  義江在縣西門外寛處十餘丈發源縣北丁嶺下南流曲折至臨桂蘓橋分為二一入永福江一東流合相思水入灕江漲涸不常難通舟楫
  石濠江在縣東南三里寛三四丈源出毛皮界流合義江不通舟楫
  智惠江在縣西北二十里發源牛路山流經智惠山下合義江
  桑江在縣北七十里發源丁嶺山下西流合石門江逹懷逺縣不通舟揖
  山末江在縣西南流逹蘓橋㑹永福而合大江㴩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發源雞籠山下流合義江
  石門江在縣西北二百一十里發源貝子嶺滙桑江諸水合流直達懷逺縣不通舟楫
  義江洲一名浮洲洲上有塔寺唐郡倅為盧道者建
  全州
  湘山在城西二里有飛来石東鎮泉又東為玊虹泉下為無量壽佛光孝寺其巔有甲亭眺覽如在圖畫宋林岊詩江入甲亭幽是也
  三華山在州治南山峰形如華葢
  栁山在城北二里宋刺史栁開築室讀書又名書堂山山半有泉穴地而出味甚甘冽名曰達泉一曰應泉林岊建清湘書院
  覆釡山在城西八十里七十二峰森挿霄漢絶頂石如覆釡有巖名聖水水出巖下有石盤承之完山在州治合江門外舊名鉢盂山明州守顧璘状山形完整易今名
  隆城山在城東一里
  黄華山在城東六十里橫亘道左晚霞嵐氣流映若翠屏按郡國志州有黃山即此迤西一嶺亦曰黃華相傳昔有仙人騎鹿至焉
  倚石山在城南六十里
  石人山在城東南五十里一
  羅氏山在城西一百里有泉
  湧泉山在城西南八十里巖泉湧地而出
  鍾石山在城西一百里鍾樂之水出焉
  文山在城北三十里昔有文家村故名山穴出泉注為洮水
  筆山在州北五十里一峰峭削卓立江潯宋陶學士有詩
  五山在州西六十里五峰髙低環峙相聫如五指故名
  六山在州之東七十里山列六峰吞吐烟雲變態時異
  飛山在城北七十五里俗傳西域飛来
  禮山在城西七十里髙聳數千仞橫亘數十里羅列如屏障於大江以南
  盤石山在城西三里兩峡壁立千尋下臨寒潭澄澈無底壁上有泉數道一曰盤石一曰玊𤅵跳玊濺珠飛流注江
  聖禪山在湘山對岸中有石像跏趺儼然如生靈家山在覆釡東上髙四十里重岡疊嶂遊者下輿馬緩步以入仰視七十二峰如在天半
  八十里山在城西北八十里
  九十里山在州北九十里新寜界
  船山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状如樓船故名
  将軍山在州北五十里形如大将冠帶巍峩倚劍天外
  玊屏山在州西十五里發脈八十里山盤礴蜿蜒綿亘而下橫出一枝蒼碧繡錯環列如屏
  仙奕山在玊屏之後平衍曼延突起一岡袤廣尋丈中橫方石旁簇八小峰四面拱峙如對奕因名鳯凰山由栁山蝘蜒而南起伏竒秀形如鳯飛山陽今為學宫
  五台山大輿之北五里五峰秀峙參差如蓮瓣然蜿蜒十餘里有五台菴湘山佛嘗飛錫其頂旁聳一峰髙挿天表其下有巖日照之紅黃燦然曰朝陽洞
  仙馬山即三舉案山也石壁峭拔橫亘當道相傳有許羅鄧三仙常䇿陟其嶺至今磴道蹄跡猶存旗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勢髙峻四面壁立萬仞不可攀緣其東則微低望之如展旗然
  鼓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形甚圓髙數百丈上廣下小懸梯以登扳藤盤旋而上昔有隠於此者題首陽二字詩於壁今詩字滅没其題宛然在焉馬鞍山形似馬鞍下有一巖外敞内狹流泉環繞常有雲氣往来為雷神出没之所因祀雷帝謝花峰層巒竒矗髙出衆山登絶頂則祝融九疑覆釡諸峰隐然在目嵗旱禱雨以此峰為騐諺云謝花頂上雲隂隂旱風作怪農人嗔謝花頂上明淨淨三日即雨農人慶
  馬家嶺在城南五里鑿山為徑下逼深溪宋人蒋用卿兄弟始開之
  金峰嶺在州北五十里即西黃華山峰頂三小峰鼎峙直矗雲端父老相傳此山常有金光燭天或數十年一見因名
  牛壓嶺在州西北十五里有泉下湧以資灌溉西嶺去治三十里形勢清竒與黃華相對
  石壁嶺在州西北五十里有泉自虎巖流出可灌溉
  屋柱嶺在州西五十里由覆釡山迢遞北来逈出天表
  雞子嶺在州西五十里有泉溉田五十畝南流與江合
  白水嶺在州南五十里泉流出白鶴菴山田多頼之
  紫草嶺在州西五十里有泉北流與江合
  潮水嶺在州四都下有寒泉四時不涸時漲時消如潮信然
  丫頭嶺在州西七十里山形峻險不可攀陟望之如螺髻
  雙亞嶺去州治八十里源泉北流二十里溉田百餘畝復流一里許至蘭村廟與聖水巖江相合大茅嶺去州九十里下有江流四合資溉甚多阿白嶺在州四都通萬鄉嶺三里許有阿白菴佛步嶺在州一都俗傳無量壽佛回衡陽雁峰五百年一度徒步過此留遺跡焉
  石燕岡玊屏之左腋也産石燕遇雨則飛
  龍隐巖在城西十五里接石燕岡髙敞空濶石筍下垂状如瓔絡石牀迴環宛印鱗甲
  神仙巖在城北六十里崖有古刻幽徑二字相傳神仙嘗奏樂於此
  波斯巖在城南四十里前後有龍潭二
  龍潛巖在城西南六十里左右有石龍頭角宛然讀書巖在城南四十里羅隠士讀書處有大清小清二水
  青田巖在城南三十五里深數十丈
  獅子巖在城西四里巖内石田數疊如階磴然觀音巖在獅子巖西大石巉巖形如屋覆
  望母巖在城東南為孝子唐儼名也
  迴龍巖在城北二十里
  龍雲巖在城西隔岸傳有漁人入見一人兀坐鬚鬢皤然再入化為骨持出視之乃龍骨也故名礲巖在州北十五里泉從中来廣如大厦深數百丈内有石田石米石乳石果蓮花臺旁有小洞秉燭可入宋州守黃伸改名潄日林岊有詩
  聖水巖在覆釡峰頂水出巖穴下有石為盤以瀦之州守章復鐫聖水字於石
  聖柴巖在城西四十里石山大寨之西中有崕壑竒勝
  虎嶺巖在城西七十里中有清泉流石盤上淙淙如潄玉聲
  泰山巖在城西南七十里氣象巖巖如泰山然故名
  浮山巖在州治三都下有水北出㑹舜河可以溉田
  大巖在州二都洞臺髙廣深䆳莫測
  傅巖在州治四都竒葩茂樹翠錯巖前舊亦名虎巖
  梅子巖在州西南九十里有石臺石仙石果遊者秉炬乃入
  丰玊巖在州西南九十里禮山之右有石臺奇跡苦竹巖在州北五十里馬鞍山下洞門深小曲折以入江流清淺秋冬不涸
  虎潛巖在玊屏山之北三里許石壁蹲踞如虎洞門在半山之上瀑水奔注有水簾洞天四大篆字石版撃之作磬聲其内曲折幽䆳伏流為潭者三相距各半里潭皆湛湛如墨深不可測每旱禱取水出雷雨隨至
  虎巖在州北五十里大路巖前髙敞入内數十步則寛平如數間屋石田石牀宛然布列
  龍巖與虎巖相近外險中空可容數千人下有深潭凉風颼颼自水面撲人里人曽避兵其中名小桃源
  元通洞在露勝亭西洞口虚明内深舊名隠巖州守顧璘易今名
  合江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羅水至此滙流入楚故名合江
  湘水源出興安縣海陽山羅灌二江經州境達荆州
  洮水在城北五十里源出文山南流入湘北曰洮陽舊嘗置縣以洮陽名
  灌水源出灌陽縣北流抵城東㑹入湘江
  羅水出羅氏山經飛鸞橋東流入湘江
  鍾樂水在城西一百里源出鍾石山東流入湘水建安水發源城西南九十里倚石山西北流入湘江
  宜湘水源出州北九十里山東流三十里入湘江方輿記云湘源湘鄉湘潭謂之三湘
  凍清水出州西南八十里清泉山西北流二十里入湘江
  東溪出莱子嶺西溪出灣山嶺又竹溪出湘山源鈷鉧潭在州西七里唐栁宗元有記
  雷潭在湘山之濱深不可測潭心月印皎若氷壺相傳雷隠翁得道飛昇後乘槎遊此故名
  捲烟閣泉在州西三里興善寺
  義泉在善果寺泉甘冽四時不竭
  應泉在栁山之半峰穴地而出味甚甘冽舊名逹泉州守顧璘興復書院以泉久涸即日浚得之故名曰應泉
  東鎮泉在飛来巖下有石如盤瀦水冬夏不竭法華泉在寺西平地淫雨不盈天旱不涸
  玊虹泉在湘山之東巖泉出巖穴昔人因石鑿渠道流入寺厨舊名湧泉州守顧璘易今名
  盤泉在盤石山之下巖泉寒冽不涸因石鑿盤以瀦之又名玊髓
  卓錫泉在仙奕之前玊屏之後相傳湘山佛卓錫於此趺坐遺跡猶存泉眼之小者一石如蠏大者一石如馬鞍
  湋井去州六十里井有石臺中起泉竇波泛為巖下龍潭不竭不溢有禱輙應
  灌陽縣
  麒麟山縣東離城一里
  馬鞍山縣北三里
  峡山縣北峡口去城十里兩峰夾峙一水貫注其中
  連珠山縣北二十里赤板堡峰巒聫綴故名抱子山在縣北五十里峰勢重疊如褓抱然石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查塘髙出衆山
  臺山縣西北一里有真武龜蛇跡
  海山在縣西復順里一峰直立四圍涵水故名華山在縣西南七里縣志入景華山雪霽峰巒秀逈下臨灌水明顧璘有詩
  獅子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俊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峰從平田突起如筆干霄舊名櫓山
  梔子山峭拔秀麗去縣東南二十五里
  王樓山在縣西三里有望風巖下為王樓渡有小磐石棧道
  三峰山在縣南二十里秀削芙蓉最宜煙雨為八景之一
  風吹羅帶山在縣西一百里一復順里
  牙笏山在縣南二十五里縣雖與湖廣永明接界南去皆青山絶險無路可通
  文峰山在縣西二十里舊學址前
  白面山縣北離城三里
  牛山在縣北十二里峡内
  帽兒山在縣北五十里望月嶺有巖曰白竹巖縣志巖内溫煖時有巨人跡
  印山縣北塘文堡離城六十里
  七星山在縣北相接抱子山上有犁陂洞
  掛榜山縣北官庄離城五十里
  大人山縣北望月嶺離城六十里
  馬頭山在縣北七十里交全州界
  火星山縣東仁壽里離城三十里
  薊魚山縣北七里
  判官山縣西南二十五里
  爬子山縣城西八十里
  馬山一在縣西南二十里状如二馬驤首並馳一在縣北五十里五家灣
  凉傘山縣西猺山離城三十里飛空儼如鶴葢獅山即獅山寨離城四十五里
  五馬山縣西猺山離城五十里
  觀音山縣北三十里沙羅源
  髙椅山縣西三里羅家坪
  迥頭山縣西八十里鹽塘
  寳頂山縣西猺山北江離城八十里
  香爐山縣南五十五里老史巢
  平頂山在縣西十五里
  葛背嶺縣北七十里㑹湘橋側
  雷嶺縣北四十五里下坪田
  虎尾嶺縣北五家灣離城五十里
  龍岡縣西十里
  通真巖縣西二里巖洞深敞上有通真巖三篆字又名靈巖涵貯秋月景色最佳
  九龍巖縣西十五里中有沙河水通别澗石圻九條盤屈如龍状
  師姑巖在縣北十五里蒋家村
  玉珠巖在縣北二十里中有泉穴噴白如珠花石巖在縣北六十里昭義闗有仙跡栁子厚曽遊此有詩
  桂巖在縣北五十五里即巨巖一水穿巖石而出有石龍洞甚深䆳可容數百人
  波斯巖縣南五十里
  賚予巖縣西大茶源離城五十里興安縣交界巖特壯聳俗呼為賚子巖
  飛鼠巖縣西三里
  蓮花巖縣西二十里
  栁子巖縣北十里仙源洞中有蒋道人故棲石雞公巖縣西半里
  寜江巖一作寜家縣西十五里
  仙人巖在縣北二十里
  赤巖縣北五十五里
  小水巖即秀江巖離城五十八里
  蓮花石在縣北六十里
  印石縣西八十里
  潢潭磐石在縣北五十五里石卓立潭左深處體方頂平望若印浮水面有級可登
  馬渡江縣北自大源猺山興安界發源由赤巖流入灌江
  澥江一名頭道水源出縣西南判官山遶經三峰流入灌江
  東江縣西八十里自興安界流入灌江
  灌水縣南源自興安界流經全州入湘水
  呉川水縣南自水明界流入灌江
  鹽川水縣西自興安界出泉接連鹽田源流入灌江
  安樂源水縣南自永明界流入灌江
  大溪水縣西南六十里永明界發源接溪流入灌江
  龍川水縣北沙羅源猺山自興安界發源由三里橋流入灌江
  峽水縣東自道州界流入灌江
  鍾家水縣東南自道州界流入灌江
  飛江水縣東南自永明界發源由秀江堡入灌江巖浄水縣西雞公巖流入灌江
  文峰水自縣北出寜江橋流入灌江
  石塘水自縣西丁塘流入灌江
  烈溪水縣西自興安界發源通鄧家橋流入灌江牛江水縣西自恭城界古子嶺出源流入灌江清溪水縣南自大荆源流入灌江
  泡江水縣東自猺山小水流入灌江
  朋江水縣東其水自道州界發源由大營開徳嶺出水車流入灌江
  賓家水縣東水流秀水巖出賓家橋通五家灣流入灌江
  三企牛巖水縣北自小河通五家灣馬山流入灌江
  龜溪水縣東自桂巖出源由龜溪橋流入灌江唐安水自縣東水催村巖内出水由唐安橋流入灌江
  小富水自縣北立安發源由響水巖至登瀛橋流入灌江
  㑹湘水縣北七十里自全州猺山通流入灌江而㑹於湘故名
  市溪縣南自永明界經獅子寨入灌江
  瑞溪縣南自永明界發源入灌江
  九龍泉在縣西十五里旁有九龍聖水廟有禱即應
  黒石源縣南自永明界發源接連灌江
  沙羅源縣北自興安界發源接連龍川水入灌江馬山源縣南自永明界流入灌江





  廣西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四
  山川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昭山在城西灕樂二水合流之處有山石突起中流名曰昭山唐州之名昭以此方正如印又名印山上有點翠亭今更為印山亭
  縈山在城東南七里髙二百餘丈縈迴曲折上有九峰曰髙崖曰羊欄曰月巖曰兠鍪曰馬鞍曰跨鐙曰石旗曰石劍曰丫髻爭妍競秀寰宇記山中多木客行坐衣服不異於人時出市貿易今居民耕植其中不異四鄉
  鳯凰山在城東北隅鼓翼引吭勢如飛鳯邑人袁啓翼云三亭疊構四繞髙松千株干霄拂雲明副使張祐所植
  疊秀山在城東東鄉里筆頭堡南三里髙數丈八峰挺秀舊名八公山宋周渭有詩更今名
  魯溪山在疊秀山東南五里環跨平恭富賀永五州縣山上有塘方廣數畝俗呼分水塘塘水出平樂東鄉曰魯溪江出龍平巡司曰澇源出恭城曰上平江出富川曰白稿江
  烈陽山在城北二十里
  密山在城北十里數峰迴環合擁縣治
  黒山在城東南五里矗立霄漢一徑中通連峰若黛土人以石黒多隂因名黒山脚今易名曰岝㟧山
  東山在城東二里舊有鎮粤臺久廢今壽佛菴建於其上
  西山在城西岸一里舊有天繪亭久廢宋鄒浩有詩
  南山在城南四里昭潭南㟁雙峰挺出峰下有巖舊有資聖寺俗呼屏風山
  北山在城北六里舊有白衣寺今廢
  誕山一名聖山在城東南八十里樂山里巍峩挿天五代譚氏二女尸解於上有二仙女祠下有泉禱雨輒應因目仙巖靈雨為一景
  睂山在東南九里聳秀如黛
  穿山在城東七十里樂山里三峰並立半壁一大竅圓廣數十丈可通行邑人袁啓翼卜居其下更名步月巖
  團山在城東十五里有堡今廢
  雲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四垂如雲
  掛榜山在昭潭南岸䜟云榜山有崩兄弟同登笏山在城西三十里左江道宋翔書萬笏朝天四字於上
  五馬山在府江南㟁突起五峰中一峰髙聳端圓與郡城相對因名
  獨秀山在南山前髙數十丈峻峭特起
  越王山在城外見宋鄒忠公清華閣記越山拂於龍嶽
  華葢山在城西南十里接荔浦江㟁峰巒閃爍俗呼火熖山山無樹木芳草䝉叢四時蒼翠秀色飛空逺映城市碧雲恒覆山頂或橫山如帶朝暮卷舒變化萬狀山濛則雨山開則霽占驗如操左劵展誥山在華葢山之西
  旗山在城東四十里
  青獅山在城北教場右感應泉在其下舊有直節清踪亭今廢俗呼為戲毬堆
  琉璃山在東鄉里色如琉璃
  甑山在東鄉里其形如甑平原十里突出一峰頂平如掌路似羊腸鳥道僅容一人側行登眺則萬山環翠行人歴歴可數
  負氊山在城東五十里形如負氊俗呼押春羅樵採者每當吻渴於無意中嘗遇石泉澄流曲沼綠荇浮波幽蘭佳卉香氣襲人不減晉時武陵溪云藤帽山在城東五十里髙數千仞雲氣常封其巔山肩有平石如掌寛畝許石牀石竈石盆石鑪儼然天設里人禱雨輒應
  鼔山在城西
  仙宮山在城北一里髙百尺許宋鄒浩安置昭州嘗居此
  䝉山在城南十里
  石棋山在城東三十里
  石面山在城東七十里樂山里
  洛山在城東北五里
  崑崙山在城東南九里
  馬鞍山有二一在城東三十里東鄉里一在樂山里
  桃竹山在東鄉里
  龍嶽峰在城東五里邑治之祖山
  金字嶺在城西四望皆如金字
  天門嶺與賀縣界上有石門
  牛嶺在東鄉里筆頭堡西北其形如犀
  吹火嶺在城東平嶺盤旋起伏層次夏日風吹草氣灼人
  獅子嶺在城西北通恭城縣逕極峻險
  雞冠嶺在鳯凰山旁
  昭潭岡在城東灕樂二水滙處又有昭潭洞舊志在昭潭之北今未詳所在
  黃牛岡在城西五里金字嶺後有大石状如牛滴珠巖舊名滴水巖在東山麓髙不過丈餘石黒如鐵𤫩瓏秀麗滴溜丁丁有古榕盤結於頂上珠巖在城北十五里洞内玲瓏有一石圓如珠知府羅黃裳更名迎仙洞相傳有異人棲於此今丹竈尚存
  白雲巖在城東七八里洞門古藤盤繞石有類蓮花者又有類犀角類鐘磬者兩㟁陡隔人跡罕至明唐世堯因石成梁名步玊橋刻白玉洞天字龜巖在城北十里
  目巖在津平里頂左右有兩小巖宛如人目風土記謂其黒白分明
  瑞山巖在東鄉里大寨村有四巖曰髙巖下巖癸水巖大口巖昔村民嘗避亂於此
  羅山巖在樂山里布井村水深濶乘筏渡之月巖在石面半山中一巖虛圓如新月
  粉巖在城東南十五里皆鍾乳結成竒巧處疑出鬼
  出米巖在樂山里相傳石窩曽出米供僧故名巖形如半月磴路盤旋僧舎依崕就石展側搆造望之如蜂房
  仙㜑巖在負氊山相傳有一婦徉狂結宇於此後莫知所終或疑為冲舉云
  陶李洞在城東南九十里唐太尉陶英與李太尉卜居昭州後子孫遂世居於此明太守羅黃裳構亭洞口今廢
  鼓鑼峡在龍頭磯下二里石如鼓鑼
  龍門峡在城東南百餘里府江中
  金峡一在城東南鷺鷀磯上一在水滻營
  磨刀石在城北二里北澗中孟粤北征記曰臨賀有石方二丈上有磨刀斧跡即此
  息石在旱冲突起髙數仞其上古藤糾紛垂條著地其下空坦可坐數十人行者常憇於此因名蝦蟇石在城東四十五里雷公山下形類蝦蟇水從口出餘小石數百形皆肖
  府江在城南即灕水以其近府故名自海陽山東南流經靈川臨桂陽朔迤演五百餘里兩㟁皆懸崖峭壁為灘三百六十合邑境諸水暨荔水洛江水歸化水思懃水思庇水馬江諸水下蒼梧至廣州入海
  誕山江在樂山里源出誕山流至陶村合下龍蒸水流至榕津與沙江水合流入樂水同注於灕湖塘江在城西七里荔江口合修荔諸水入於灕沙江在東鄉里源出四十里山西流入魯溪至榕津與誕山江合下津平里入樂川
  荔水源出修仁過荔浦至郡合湖塘江水入灕考槃澗水在城東一里源出龍嶽峰澗口下曲折盤旋入於灕
  洛川水源出恭城南平江至矮山過鳯凰巖經蛇灘合樂水流入於灕
  北澗水在城西北水中有石名磨刀水從石上流髙於道者尺許澗旁石壁多杜鵑花春時大放如錦屏
  樂川源出富川上鄉合桃川水經恭城入邑境合誕山江沙江洛川諸水至城下入於灕
  大浪溪自南山中出曲折而注於灕涉處頗廣雨餘暴漲波濤洶湧故名
  平溪在城南三里流經昭潭合灕水東流入昭平界
  昭潭在縣東一里又作昭岡潭灕樂二水滙處蓄而為潭其深莫測下為十六灘最險峻昭潭驛沿其名
  迴龍潭在城東考槃澗下一名迴龍津明萬厯中副使翁萬達於東崕山勒云細魚乃民食所闗不能斷絶迴龍潭改名放生潭
  ⿰氵⿱口肎石灘在城北十里灕江下界陽朔
  鱖魚灘在城西北滑石灘下
  更鼔灘在城西五里荔浦江口以上三灘原有哨堡守焉
  韮菜灘在城東五里昭潭之下
  三門灘在韮菜灘下有二石對峙水中流為三門中多暗石頗礙行舟
  石母灘在石鼓洲灘下有石龍埧水勢湍激長灘在城東南二十里浪灘下舟行取道中流灣淺長隘西㟁沙洲多浮石約三丈餘
  嚮水灘上為鷺鷀磯灘有沙嘴江中有石洲水大則衝為旋渦舟行殊險
  橫灘在永灘下右有石磯左係淺水沙洲水勢瀠洄奔湍
  大結灘上有大結塘有巨石二當江路中多暗石水勢湍激東㟁為和尚磯舟行頗險
  薩喇灘在淅瀝灘東㟁山下有石橫江濵
  小龍灘在大結灘下五里東㟁有山嘴西㟁多浮石舟行避之
  大貝灘在廣運塘下二里江中多石而岸旁之石益險其下為小貝湍激直下中有欄干石
  金雞灘在巴江塘之上白蓼灘之下有小石踞江中
  大黃牛灘在黃牛塘下二里東㟁有花水浮石舟過必避
  龍門磯在城東南三十里有大石塊橫截江中而障以沙洲其深水多暗石盤互
  楓木磯在城東南龍頭磯下山嘴與碎石挿入江中水勢至此一曲江流暴漲衝成旋渦
  金沙池在府治東南隅即金沙井下塘背菴前池清香池即慶林塘在縣治北
  龍池在舊府學西相傳有龍蟄其中上有仙妃廟又名養化池
  涵清池在儒林橋西四時不竭
  感應泉在城北宋鄒浩謫居昭州仙宫嶺下有泉湧出及将北歸一日泉忽涸旋有人至門厲聲呼曰侍郎歸矣求之不可見翌日果拜命楊時挽詩泉甘不出戸客至豈無神指二事也今嘉應廟側有侍郎井即此
  玉山泉在龍山峡石上刻有治平三年沈紳書金沙泉在府治東半山中有泉清冽能蘇瘴癘唐李義山詩繩爛金沙井是也
  溫湯泉在馬江里從山下出四時常溫
  馬踶泉在城東南
  木良塘在城北嘉應廟前仙宫嶺下
  龍溪塘在樂山里有洞壑泉從石洞中湧出敬公井在龍興觀唐刺史敬超先治昭多善政井葢其所鑿者因名
  梅公井宋知軍事梅摯浚在縣署或謂即東山麓之馬王井
  魯班井在大通橋側明解縉有詩勒石於井旁仙井在樂山里譚氏二仙飛矛於誕山麓忽泉湧出清芳襲人能愈中暍者
  翔龍井在桃竹山下泉自石溝流注於池凡㡬折溝旁一巨石上濶下小合之成橋疑出天造相傳異人所創名曰凌虚橋度橋至巖髙數十丈怪石成列旁有小巖聞水撃石聲景最幽絶
  恭城縣
  五馬山在縣南一里五峰亭立如馬奔躍来朝邑堂
  鳯凰山在縣東二里兩巒開豁中峰昂聳如鳯舊縣址在其下
  三台山在縣南三十里儒學賓山三峰聳翠形如筆架傍有馬鞍山
  曬袍山在縣西南三里春夏草碧為綠袍秋冬野燒後為青袍天久不雨觀山頂有雲霧雨即至若雨久而四野開霽其山雲氣不散雨即不晴謡有出門莫問天但看曬袍山殊驗每遇旱祈雨無不竒應
  印山在縣西二里形如印廣約里許
  雙童山在縣西五里鄉舉多聫發或云此山之秀獅子山在縣西
  五老山在縣北
  銀殿山一名兼山在縣東三十里常有白雲繚繞山頂逺視如宫殿其下有鐘乳穴二十昔傳一異人號兼山先生深明性學隠於此有詩
  鵞山在縣南八里
  金龍山在縣西二十里日落時有龍影繞山筆山在縣南二十里對峙學前
  天馬山在城南八里與學宫對峙
  馬鞍山在城東十五里約三十餘丈形如馬鞍故名
  龍巖山在縣東五里形如卧牛一巖中水深莫測遇旱禱雨多應或云有龍在焉因名龍巖
  石佛山在縣東十里半山有巖石乳結成如人形前兩石柱一似燭一似鑪俗呼觀音坐殿有塘深不可測以石投之如雷吼旱時祭以犬大雨立至石盆山在縣西二十里石骨崚峭約二三里左有巖如盆水色澄碧夏秋不雨或漲中産遊風魚味甘滑率以榖雨前後出巖口嵗不愆期
  髙峰山在縣南十里一峰亭立挿入天表髙莫可量
  仙姑山在縣北八十里三峰並出石壁陡絶處有手扳及足跡旁一小巖清泉不乾俗謂周何二仙女洗頭盆水旱禱輙應里人徳之立廟以祀冬熱嶺在縣西五里髙峻行者寒天汗浹相近有東華嶺
  甑頭巖在縣北八十里宋咸淳十年進士周元噩刋有文記髙險難登好事者間一攀躡見壁間詩文為巖溜蝕盡僅存石瘦梅枯花數點月明風静鶴雙棲之句
  魚田巖在縣西三十里八角巖村泛舟從巖口入凡數折鳥語花香沙平水曲樹㫁雲連遊者㤀歸竟不知身在巖内
  穿巖在縣西十五里山石峻聳中空玲瓏洞口髙濶約二丈餘水自島坪源来山石橫跨水口如象鼻如伏犀漁舟出入棹聲人語响嗒如雷潭水澄碧深莫可測旁有石柱髙與巖齊數尺若珊瑚樹撃之鏜然如鼓聲
  石角巖在城東三里
  燕子巖在城南隔溪髙十餘丈燕子春来秋去巖下水不可測
  福田巖在城北二十五里中建有寺
  佛巖在縣北六十里宋進士田開讀書處相近有峻巖宋進士周述讀書處又北十里有鳯巖明解元周嘉賓讀書處
  金芝巖在縣東五十里髙二丈餘上有石乳垂結如芝
  蓮花石在縣西十里群峰羅列髙聳入雲有一坪上立數石状類蓮花故名
  風石在縣北七十五里擊之生風上有靈跡鯉魚石在縣東橫亘江中形似魚
  黃牛石在縣南髙丈餘其色赤遇盛雪石上獨無蟠駝石在城東四里橫濶可二丈宋御史周渭幼常牧牛於此後人刻御史臺三字以紀之
  裂石在遼川村平地一石中開有水淺處四五尺深則無底魚蝦出没有大至一二十觔者居人以計取之卒不能得
  西水江在縣西從島坪出流㑹大江
  平川江一名上平江源出縣北九十里灌陽界平川南流過常家渡歴縣北六十里入樂川
  南平江在城南二十里源從勝峝出㑹大江東江大河源發湖廣永明縣至龍虎闗入恭城界南流六十里經縣城環繞如帶澄潔可愛逾縣又西流入平樂滙灕江
  西江小河源發桂林府臨桂縣東鄉東流至縣屬雙溪寨四十里直至縣前五里滙東江大河葛家溪在縣東西流合樂川水
  北洞源在城東十五里水出銀殿山流經葛家溪西入樂川
  島平源在城西三十五里
  勢江源在城東四十里源從伸家猺峝中流出渡雷㑹大江
  蘓陂源在縣西四十里源出車峝流㑹大江下山源在縣東十五里流入大江
  富川縣
  馬鞍山在縣治東一里上有文昌閣
  鳯凰山在縣南下有雲梯嶺稍西曰朝冠山又東十里為穿山上有巖曰仙巖
  虎山在縣東二里許有巖曰龍水
  石門山在縣東三十里門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
  屏山在縣西三里形如列屏邑之鎮山
  靄石山在縣北一里
  龍頭山在縣西五里碧溪之水出焉
  馬頭山在縣東十里形如馬首故名
  白馬山在縣南二十里相傳曽見白馬懸韁於此文筆山在白馬山南五里兩峰尖聳如雙筆然穿光山在縣東四十里中有巖爽朗道人莫公居此
  豹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其隂有洞農人望雲占晴雨嘗騐
  隱山在縣東四十里潛德巖在焉宋林通歸隠讀書巖中有林公石牀四大字
  通山在縣東五十里有洞曰祥雲
  郎山在縣東北五十里中有穿石巖傍有石竈煉丹所又有石棋局石上書請尋樂處四字宋鬱棠添林御史隠此
  龍溪山在縣北八十里龍溪之水出焉
  白雲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側有丹竈山相傳漢張道陵煉丹所石臼尚存
  寳劍山在縣西南八十里一石如劍故名
  鐘山在鎮城之中山上有石扣之如鐘
  東山俗名姑㜑山絶壁參天界連三廣凡剽掠餘黨多匿於此
  花山在縣西九十里堆藍罨翠勁栢蒼松交枝衒綠密萼争妍為一邑之名勝
  歌山在縣東廣輿記昔馮乘有老人自少不娶善謳聞者酸鼻及病将死隣人送至此山老人歌以别之餘聲數月不絶
  秀峰在縣西北七十里平地突起數十仞宋毛衷刺賀州過而異之遂家焉
  長標嶺在縣東北九十里唐李靖平蕭銑駐師於此土人立廟祀之
  獨秀巖在縣西三里内有石窗石磴昔人曽讀書於此
  挑母巖在縣西四十里又作桃母巖溪水漫流巖下旁多桃樹相傳有老嫗種此嵗凶採其實以充饑樹特繁盛
  碧雲巖在碧雲山上其中寛敞深䆳竒異萬状髙處有廣陽島三大字逺望分明近視如擘絮状又有古石刻
  仙巖在鳯凰山之東洞門有五色石形如蓮花垂下蒼藤數莖穿巖撑拄下有深潭環以石梁周篤棐修之今益増勝
  川巖在縣西六十里傳説孫權時一夜雷震開有七孔
  興雲巖即興雲山在縣北三里巖前有龍湫山頂有一石盤寛三尺許深尺許中有一石恍如鶴天将作雨石盤呈霧巖内出雲龍湫閃電
  丹霞洞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六洞在縣西九十里别有洞天居然紫府嶺巖陡壑流淙滴乳
  響石在縣東離城一里髙數尺大數圍叩之有聲如鐘
  富江發源於靈亭鄉南合神源之水經縣治東南流入於賀
  橋頭江在縣南三里盧溪之水出焉東流注於富江
  白水一水出縣西岸山約髙千仞潺潺而下一水出縣東叄輦源由沙母流出茶源滙焉春夏大雨傾盆水氣相㑹空中響應如雷其年縣即大登秀溪在縣南七十里發源於石姑合永之沐水昭之灕水下蒼梧入海
  碧溪在縣南五里源出沙平西流合灕江
  洋溪在縣北十里許山巔有龍湫天旱祈雨輙應竈溪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丹竈山下昔傳張道陵煉丹取水於此宋陶弼有詩
  萬源在縣北二十里由塘背而北流合九疑下大江
  龍泉井在縣西南
  𪦈水井在縣北五十里下有靈泉離㟁仞許長夏居民往来口渇撃壤而呼其水自上飲後復下名曰犀牛𪦈又名犀泉
  賀縣
  瑞雲山即甑山在城西十里髙千餘丈舊名幽山唐李邰出刺是州山有彩烟覆其上旬日不散遂易名瑞雲
  玊印山在城東南十里兀然江中雖洪濤泛漲而此山挺出俗呼為浮山障一邑水口樹木蓊翳上有陳侯祠迎碧亭
  海螺山在縣南十五里山中石子如螺故名嶺有泉清澈四時常滴下江滴水巖是也
  橘山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七十二峰攢竒競秀中多橘故名又常産銀宋置銀場於此
  蕉木山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斜接廣東開建連山西界賀境舊為礦徒出没地
  五指石山在縣南八十里信都谷中五峰並列如掌有石佛像
  郎江山在縣東十里
  稿山在縣北二十五里
  幞頭山在縣南六十里
  聶峰山在縣南七十里
  尖峰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峻峭孤髙挺出群峰之上亦名文峰山
  玉泉山在縣西北十里有泉皎潔與仙池之水俱流入橘江
  祿山在縣東十里
  紫石山在縣南七十五里
  硯山在縣東五里
  三盆山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與廣東連山縣接芙蓉尖山在縣東北二百三十里東接廣東連山北連湖廣江華
  開山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接江華縣
  雞罩山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水東接連山余髙西界縣中樓
  鳯凰山在縣西北八十里
  馬蹄山在縣南五十里昔鄉主神至此山分界馬蹄二跡印石路上至今現存
  靈臺山在縣南一百里半山有寺名雲臺菴雙瓦山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與開建連接茶峝山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接開建縣
  臨賀嶺在縣北七十里與富川縣接今謝嶺是也按張耳傳秦南有五嶺之戍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掲陽是為五嶺又桂嶺一統志即古臨賀嶺舊志在縣境即桂山五嶺之一
  冬𤓰嶺在縣西八十里
  闗門嶺在縣東南二百里水東界連山上台西接桂嶺汛
  四松嶺在縣南二百里與蒼梧縣接界
  大桂嶺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與蒼梧接界
  觀音巖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山聳翠乳竇天成知縣何天衢就巖前搆屋可供遊息
  瀑布巖在縣西五里
  梅花洞在縣西南
  界牌㘭在縣南二百二十五里東接連山西連賀之龍水初峝
  大峰坳在縣東一百五十里與連山接
  白土坡其土白膩可傅面嶺南婦女率皆用之又名鉛粉山
  寡母坡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與江華縣接界馬鞍石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與懷集開建兩縣接界
  賀江由富川靈亭鄉發源南流二百五十里經縣治繞東門過浮山㑹桂嶺小河水口合流至廣東封川入於南海
  橘江在縣東五里源出橘山南流入賀江
  温水凡二處一在南鄉洞一在里松鄉其泉有二一稍熱可浴一極熱可燖雞豚
  臨水在縣東南源出桂嶺南流至縣東與賀川合流而下
  錫溪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其水清冷寰宇記久飲則損人腰脚
  龍門灘在縣東南寰宇記云水深百尋大魚自躍登此門化為龍不過者曝腮點額故又名龍溪沸水泉在縣西泉湧如沸昔有沸水寺基今建瑞雲寺
  玉泉在縣西北清澈如鏡四時不竭合仙池水達大江
  蓮花井在縣桂花坊水煑白米為淡紅色如蓮花様
  龍井在縣東十里嵗旱禱雨輙應
  荔浦縣
  䝉山縣南二里䝉水出其下
  獅子山縣南二里山前古榕一株蒼翠盤鬱如葢覆䕃官道道傍有橋稱仙人橋橋中空石板二取象鎖形鎮壓獅子康熙二十八年平協鎮文養謐添造旁有古石碑其文為苔蘚䝉蝕不知造自何時
  古架山縣南二里山後洞極寛廣山半有泉清朗常盈可供百家飲汲山嵐青翠日照烟凝名曰古架浮晴
  紗帽山古架之西形如紗㡌故名上有洞
  笏山縣東南五里壁立如笏俗名飯匙頂寛百餘丈相傳昔有蠻賊據為巢穴兵圍之有怪藤引水而上賊無饑渇後官兵偵知㫁其藤而水絶賊遂就擒
  銀瓶山縣東十里其山若瓶故名
  對雞山縣東十里兩山相對宛如雞勢土人有雌雄之别
  八仙山丹竹江口其山八座列官道傍羅隠云八仙鎖水口即此
  相思山縣北二十里舊記每嵗元宵獞女唱歌於此貿易勝如墟日今數年来無復此風矣
  青山縣南二十里林木葱翠隆冬不凋故名下有洞洞中有橋止尺許水深無底秉火以過居民數百家襍處荔江繞其後可通商賈舟楫
  大杭山城西南二十五里兩山夾峙中居數百家有二泉不竭可供汲飲下洞即永安州界
  南村山鏌鎁山後兩山相合中有坪兩傍皆属居民
  北寨山鏌鎁之後山下有洞可入
  小青山穹窿百丈土民環繞而居山有五巖最髙者曰髙巖次連兩巖曰雙巖近地二巖曰牛巖髙巖有順應王神像祀者必須緣梯以登一山皆孔竅玲瓏可觀
  桂山縣東三十里有洞曰天豪峭壁中腰雲梯三架方可上洞内異石筍蓮塔馬鞍或鐘鼓諸般形肖進數層方至天門再進有石橋二座上有真武殿兩傍石柱宛如龍盤殿外一石人若俯伏状前有筆架一座遊者竟日乃盡
  妙畫山縣北三十里壁立如畫
  延賓山縣東二十里下有土司城
  三竒山在延賓城後二里許山明水秀茂林修竹有三天門上至頂數井極清冽每日三潮中有坪可容萬人
  火焰山縣東四十五里一名華葢山髙數仞周二十里峰巒疊出亦名銅鼔嶺山頂有塘寛數畝深丈許内有魚蚌塘畔有石棋枰時作鼓樂聲附近居民間有聞者
  龍窩山相傳昔年有龍修煉於此後飛騰而去今其窩在焉
  賓山縣南三里又名獨山縣治之向山也
  文筆山縣南三里
  境山縣東八里
  都鳯山上蘓之上髙萬丈昔年有賊為巢其上鏌鎁山在縣北三十五里險峻如刃昔人置闗其上土人謂之界牌山
  北山綠水村後鏌鎁闗西髙千尋大不可度曲折而上及頂有坪濶數百丈有二泉一名濟危冬夏不竭其味寒冽一名滌穢其性澄濁土人遇亂避兵於此一以資炊爨一以供澣濯故名
  天馬峰在小青山傍一石如馬傍立一執轡者逺望尤肖
  長生嶺縣東一里
  望髙嶺縣西一里縣治從此来脈
  北闗嶺縣北一里
  馬鬃嶺在縣東四十五里與火焰山隔江相對長可十里許如馬頸有石類雞冠又名雞冠嶺猫兒嶺縣東北一里荔水由下經過
  鵝翎巖縣南三里巖有二層髙百丈第一層有石状若鵝孔中滴水如乳每遇亢旱禱雨輒應獨秀巖古架山之西大不過數十丈髙止百尺巖空有水傍有石夏日樵夫恒納涼焉
  大蟲巖縣南文峰山之左其形如虎相傳有三五夜行一息雷雨大作飛一石壓虎口厥後虎患遂息
  古沉巖縣東五里幽奇莫可名状石柱森森滿洞皆然一淨瓶髙丈許石神石案石荔枝俱稱竒絶開口巖離縣五里今名佛口巖後洞有石鐘石鼔石涼傘石田畝坵界𪤏劃然
  白山巖縣東十里上蘓坪之前旋折而上髙百仞巖下有洞遊必燃火
  大紗帽巖在上蘓坪有洞可入昔傳樵人於内攜雙虎子而歸
  牛巖在上蘓坪左髙亮寛敞滴乳天花葢頂有石獅守洞又名獅子巖傍有小巖更佳
  天門巖縣東十里上洞舊名黃姜巖連接藍村巖巖右傍一小洞如太極圖名曰太極巖初入巖有一石團結獨垂右左環拱而向名曰拱辰巖稍入一洞廣濶平夷㡬二百步石筍或上或下有大石十餘倒地如睡僧然宛若廣寒名曰廣寒巖又有石筍儼若神像面前一石如香案名曰真武登殿又一長路㡬十丈僅容一人側身而入名曰長門有一洞四圍空平獨一門可入幽深沉寂一石状如老人四圍石皆類網形髙懸曰漁翁撒網其洞口深䆳雲霧隠伏尚不知㡬洞天遊者必須秉燭麒麟巖縣東丹竹塘二里許兩山相峙状若麒山下一巖深䆳莫可窮究巖口清潭漾綠色猶螺黛有巨鯉唇翅若珠每出則鯉之從者千許居民常見弗敢取潭水由丹竹江出荔江
  象巖青山之後莫王廟之傍
  穿巖一在青山後山頂寛廣可居一在縣北三十里内小河連貫三山最泓深傍有大石夏可避暑冬可㤀寒
  金雞巖城西南二十里雙平墟之北山半腰極寛敞傍一小洞須把火而入
  朝天巖在綠水木潭灞之上山頂見天故名内有瓔珞寳葢石鐘石鼔排列把火儘可深入
  向陽巖南村山之右宏敞如屋
  目巖一山壁立翠映官道
  谷巖天馬峰之後巖口皆水土人乘筏秉炬而入有大坪可容百餘人春暮常發洪水多鯉魚大至數十觔土人皆捕之
  川流巖俗呼石牛洞極深䆳其水冬夏常流遊者從水中行把火探源難窮其境
  尖山巖在龍窩之南筆立田間形如石塔巖有二層上層寛亮四面置窗可讀書避暑
  松栢巖尖山之南巖數層樓閣相似窗明石奥一曲一折極盡工巧第一層險阻難上須髙梯可行巖底有洞深䆳把火深入難窮其止
  避秦巖在松柏巖傍有數洞極髙前後皆通土人避亂居之
  社巖在小崙村南怪異玲瓏不可名状
  火炙巖兵燹時土人避亂居内火失被燒因名火炙内多奇境路險難行
  龍巖在龍窩之南洞如龍去殻存頭角鱗印如刻下蘇巖巖多洞七通八竅極盡人工之巧但惜其底暗耳
  利市巖水流不息灌至通津里有水源太子神田者多奉祀焉
  蜈蚣峡在青山昔楊文廣征蠻立營於此内外各五營規模森列猶存
  秦家峡縣北三十五里峭壁崚峻居民盤遶其下荔浦峡有上下二峡髙山相峙湍激不減三峡山重水複乃一縣下水之闗鍵
  六䦨冲乃荔浦永安接壤之所其山開一孔即聚水一窩傳昔曽棲遲百數人家不勞逺汲
  龍頭石縣北三里土嶺半腰突出一石状如龍頭受日月精華嵗久遂能變化啖食牛畜人或遇其害明嘉靖間愈甚後為雷撃去其唇患乃息至今猶似伸首嶺際
  蟇拐石粤俗呼田雞曰蟇拐在莫王廟前江中其洞幽潛羣魚類聚冬煖時漁人裸體而入水色渟泓儼然别一洞天
  雙魚石土嶺有二石如魚故名
  榕樹阨在緑水之上
  鳯凰坪在螺螄寨之前一石卧地其形如鳯荔江在縣西南水色如荔故名荔浦水自修仁猺界發源分二支一自踏石村出青山一自合江㑹荔江出青山經縣前順流而東滙於灕入於昭潭為府江
  丹竹江在縣東南源出峰門砦北流過獨秀山入荔水
  延賓江在縣東三十五里源出上洞流合荔水灕江在縣東合恭城水滙昭潭發源詳臨桂山月江一名沙月江在縣北二十里鍾山下源出雞籠猺南源東南流經月山嶺㑹荔水
  濡水在縣東南注瀬溪又注於灕水見水經注東水出自永安州龍囘里羣峰巢合荔入灕綠水在縣西北兩岸林木隂森四時清碧因名曰綠水發源永福理定界一支入大小江由南源大界厯普陀江過鏌鎁闗沙月江出思貢之下與荔水合流入府江
  湖塘江口縣東六十里即平樂分界處荔水過此不二里許即灕江昭潭
  古井在縣南門外城脚下冬夏不竭
  北門井在縣北門外壽山觀前今廢
  鴛鴦井在縣東南二里内多小石拾二石磨之入醋則兩石合為一處故名
  涼水井在凹峰外炎暑時行人多藉此水以解渇修仁縣
  文筆山在縣南竒峰揷天中列三台為學宫對山觀音大座山在縣治三里髙數百丈即蘓山来脈蘓山在縣西北隅髙約千丈橫亘十餘里宋皇祐間知縣狄遵誨討冦立寨山後夜夣蘓武因禱焉師㨗請於朝即建廟祀武因名廟傍一石壁水自上滴下源源不竭每遇旱禱雨輒有靈驗
  黃峝山在縣南二十里又南十里為龍岡山松明山在縣北一里山多松人探之以代炬因名榕山在縣南十里相近者為潭川山
  崇仁山在縣南五里髙數百丈每有雲霧覆頂則風雨即至
  羅仁山在縣東三里又名獨山髙數百丈四圍皆懸崖峭壁惟南一穴可通山頂山有桃樹向有獼猴穴其中近日人烟稍聚則無也
  大猺山在縣正南十餘里黃峝山後叢山疊箐寛袤六七十里險峻難行修水自此發源内有六噶六定三片六叚等猺皆自耕自食不輕出猺界種香草植松杉以為業
  象鼻巖在縣東南半里修水經其下瀠滙為潭又名象鼻潭其上即迴龍寺
  官巖在縣東以弄村巖在半山巖口髙濶一石似人形水從石罅滴石人頂上又一小石生巖後擊之聲如鐘内有石田界限劃然
  天井巖在縣南十五里為縣發源之所上有壑寛丈許深數丈相傳唐五代時羅隠至此
  太平巖在縣東五里有石洞深䆳而險可以避兵由此得名
  修江自大猺六定六噶發源由黃峝村出又自永安州之滴水等猺發源由古城長灘出馬蹄村與黃峝水㑹歴古峝經縣東南出青山合荔水入府江向因沙石壅塞春夏水發每多衝決兩岸田畝雍正五年冬署縣事黃錦璋詳請疏通稍免水患橫牆江在縣西南十里自崇仁山脚出繞沉沙口過舊縣經接龍橋順流與合江源水滙於荔江崇仁水在縣北源出謝山東流合白石水
  昭平縣
  五峰山亦名五指山在縣北五里為縣主山昔有太尉陳滿得道於此今為境内土神山頂有池塘臺榭花果每無意登臨見之若有意探求即不可得
  碁盤山在縣南三里相傳有仙人奕碁石上遺跡有石碁子三
  紗帽山 縣南一里有一巖石似古彌勒佛状獅子戲毬山在縣東五里上永村内
  仙㑹山在縣東八十里昭平里山頂有平石似棋枰時或雲烟擁罩風雨㝠䝉若有仙人坐奕故俗呼羣仙聚㑹山
  玊坡山在昭平里玊坡村形如頓笏髙數十丈左右山峰環矗上巖内有石類壽星石乳下垂撞其聲如鼔如磬下有坡石如白玊因名
  雷公山在昭平里上有池水
  鯉魚上水山在昭平里江口
  黃京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髙聳數十丈俗呼大塔山登其上山川盡入目中
  葫蘆山在縣東二五都潘家寨南上有飛来銅佛六尊都人嵗祭之遇旱可祈雨
  北辰二星山在北陀峡口石壁嶙峋髙三百餘丈羅令山在馬江里山上有寺
  五将山在縣南六十里
  古袍山在縣南一百里
  蓮花山在二五都形如蓮瓣環麓有水俗呼出水蓮花
  天門山在馬江里通古連地
  状元山在招賢里昔有状元隠於此故名
  五指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寜化里樊家上屯衆山中五峰特出巖内空廣可容萬人有江水穿流巖口僅一道以為出入四壁陡絶明萬厯初山賊黎福荘等據險為巢久始克平於巖前建設堡戍
  雙鳯凰嶺在昭平里仙㑹巖一如雌一如雄上有青松奇木
  接米嶺在縣治百餘里髙峰巉巖鳥道如綫其尤險者曰馬頸曰石𡻯陡峭壁立徑路㡬絶獞猺憑為淵藪嶺後文化寜化招賢諸里赴縣輸租水陸紆塗迴逺數倍雍正三年縣令錢兆灃請捐俸開鑿跨嶺除道濶五六尺上下僅四十里化險為夷往来便之邑人黎中和有記勒石
  佛子巖在昭平里巖口髙濶中起一石尊嚴如佛像前有香爐石奇奪神工傍穿一穴積乳下垂巧逾雕畫相近者為仙巖僂身而入中有深潭沙洲羊角巖在二五都雙峰挿漢山半一巖巖口石乳宛如蓮朶倒垂
  獨山巖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周圍皆峭壁不可躋攀其南一穴深三十步廣二十六步髙千尋緣梯而上可通山巔
  車記巖在昭賢里巖内有石橋石鐘
  飛龍巖在二五都潘家寨之後
  犀牛巖在寜化里傳有犀牛出食禾一婦汲水偶見以竿逐之得其毛歸游水不溺一日至龍巖探珠龍化一人逐之入其家陷為湖今號為龍潭米斗石在縣東思懃江水中湧出巨石髙丈餘石頂有一窩形如斗每遇水漲窩内有沙則是年必豐
  禾倉石在縣東思懃江走馬堡湧出水中四圍如倉每遇石上生有草花亦主豐稔兆
  仙人石在縣北昔有仙人在此石上昇仙足跡尚存
  明源江在縣西出金田至練灘入灕江
  思懃江在縣東源出富川丹霞洞流經白橐江至思懃廢縣與常峝濁水江合入府江
  歸化江在縣北迴入灕江
  濁水江源自賀縣碁盤石分水界東流為沙田江西流為濁水江由龍巖而合大小磢入思懃江一百二十里扺縣
  富郡江在縣東南源出賀縣流經馬江廢縣又西流入府江
  大磢小磢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磢俱山石橫生欄河濁水白橐流至此入招賢河通馬江
  鯉魚潭在寜化里遇旱禱雨立應
  龍門灘水深萬丈大魚登此則化龍見乾坤萬國全圖
  天池在北陀城後又名峡口塘石山對峙潭水清澈水源湧出不涸
  映龍泉在昭平里泉從石中湧出
  溫泉在馬江里四時温熱
  鮎魚井在濁水江邊湧泉長流
  永安州
  三昧山在州東五十里
  鳯山在州西十里望如錦屏
  䝉山即古䝉州地在治西南五里壕址尚存三石山在州西北十五里相傳有人突見羣羊橫過舉箭射之一發三羓没羽繼視之皆石也迄今箭痕尚在
  石印山在州南二十里鎮睂水中央宛然如印石鼔山在州東北十二里遇變警則鳴聲聞數十里
  壬山在州北二十里壬方故名壬山俗訛為銀山天堂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上有煉丹仙蹟百里始至絶頂有桃數株實大而甘食之如蜜若懐之下山即迷歸路至今傳之
  摩天嶺在州東十里許朝暮雲氣矗合若可摩天七星嶺在治西南二里小峰聨絡成七故名雙髻嶺在治北十二里兩峰如髻夾聳道傍馬鬃嶺在治西北四十里界接修荔萑苻之藪設兵防禦
  老虎巖州北六十里在龍回里平塘寨巖内有石身卧首昂宛似虎形
  干城巖在州西北六十里杜莫寨傍萬竅玲瓏洞天特闢若堂奥然
  官巖洞在杜莫寨山中約髙丈許有石室極光明風雨不能侵官長往往宿此
  仙女洞距杜莫寨三里景致可人雲氣常覆水峽在州西北山崖峻險古皂嶺祖並馬鬃各水經流其傍人過之無不戰栗
  嶺祖冲在天堂山側登山徧見一州髙出羣山故稱嶺祖
  不呌口在州東南半里有嶺似鰲魚状昔人在腰背作窑其嶺如人呌數日因作文奎樓鎮之其聲遂息故名
  眉江在州南二十里彎曲宛若娥眉下五屯出藤縣大江
  古皂河在州西北三十里㑹嶺祖江於水峽由石牛潭西流與洞口二水合經州城而南下
  峝口河在治東北五里源出三昧東流經州城達激江
  濁水川在州西北二十里其源自馬鬃嶺出三王站流至沙篢村入石穴潛流半里從小以喇村出自春至冬其水皆濁名曰小黃河旁出白泥鄉人磨為水粉繪畫時用之
  龍潭在州西北十里水遶叢嶺瀑布數十丈注入潭内傳有潛龍暮春時羣魚擁朝至今猶然石牛潭在州北七里潭廣十餘畝其深莫測昔有神牛潛於潭旁石下時湧波瀾人不敢渡嵗久不復然
  䝉江口在州南二百五十里水出䝉山至江口與潯南水合流上經五屯下達蒼藤
  古碧泉在州南二十里
  甘露泉在州北七十里大路旁炎暑掬飲味甘冽兼可驅疫
  神泉在城隍廟前其形似井汲飲可消瘴癘清風溝在州北三十里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三台山在城北六十里舊有廣鎮亭
  澤山在城北四十里
  通星山在城北六十里南漢太守劉曜常登此觀天文
  大雲山在城東三里發自桂林為府治主山茶山半在城内半在城外
  雲葢山城東二里即大雲山分支其麓為光孝寺阜民山在城東門外下有嘉魚池
  冲霄山即火山在城南隔江梧郡之案山也每三五夜有火光一見若野燒状俗傳南越王佗藏寳劍於此或言水中有珠故光燭於上又産靈麖三足郡有災祥則先鳴寰宇記云山下有丙穴嘉魚生焉明總督張瀚因郡多火災更今名原有祥光亭萬厯末知府陳鑑改建真武廟以鎮火災今不復見有火光矣
  文殊山在城西北五十里林木蓊鬱前枕桂江俗傳文殊大士説法於此
  蘇山在城南八里前臨大江蘇軾曽停舟於此因名
  金石山在城東二里圖經呉時有道士牽牛渡江語舟人曰舟内牛溲聊以為酧舟人視之皆金也道士與牛並隠石下因名
  立山在城西十里路通藤縣下為三公坡明都御史韓雍講武於此今建先農壇於山下
  印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其形如印
  石英山在城西二里舊有石英宋時充貢明正徳間立闗於上名石背以軍戍之
  銅鑊山在城南一百里石壁嶙峋林樹參天登之望大江如帶封川各處瞭然在目山上有池巨鱗潛伏隆冬有雪霽後恍如銀砌案梧州氣候常煖無雪銅鑊極髙冬則霜結成氷山樹一片凝白似雪耳山頂平曠池水春冬不竭亦不溢清潔可烹飪四面陡絶路通一線與廣東西寜縣接壤稍有警息匪類即倚之而負嵎蒼梧藤岑皆患之大逕山在城北六十里
  金盤山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𠤎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古㰖山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鳯凰山在城東一里
  掛榜山在城西北石壁平曠儼如掛榜刻虎榜石三字
  壽星山在城南十里山峰圓整
  芋莢山在城東北一百六十五里與封川開建交界山産金砂然嵐氣特厲
  文筆山在城南十五里峰如卓筆
  茶亭嶺在城東北八十里
  腰鵝嶺在城南九十五里
  仙人嶺在縣北四十里尋陽鄉髙百餘丈昔山崩成溝土人偶淘石罅得金思賢江流山下志云江産金或謂是歟
  胡臺岡在城西北六里南宋時郡守築臺山下每朔望率僚屬望闕而拜今為社稷壇
  鶴飛岡在城西二里石英山左南漢太守劉曜鑿㫁其脊有雙鶴飛去
  伏虎巖在城東北五十里搜神記扶南王范尋養虎於此投以罪人不噬乃赦之虎亦不妄噬又曰昔李上座修行之所道成馴伏猛獸故名
  錦雞巖在城東五里懸崖峭立洞宇宏敞中有石窟俗傳舜陵在焉
  石鼓洞在城北二里右為慶林寺洞左臨桂江為髙明亭程文徳有記今廢
  桂江即府江在城西北合大江流三十里往廣東封川縣一名始安江又名金沙江楊昇菴丹鉛錄云古有金沙浮轉多桂浦忌經過之謡言灘大水急上下舟皆難行也
  大江在城西南經城東三十里入封川岑溪髙輯三江源流考灕江源出興安縣海陽山九十里下靈渠一百二十里至靈川縣又六十里至臨桂合相思江下陽朔西合荔浦東合樂川並滙於平樂合思懃江下昭平合馬江經三郡行九百八十里至梧州入於左右合江在梧州西南溯流三百三十里至潯州而江分城東為左江一交阯江源出安南夷界十萬山經上思州遷隆峝下寜明合龍州江下太平合通利江下新寜合䭾排水至合江鎮與牂牁江合此左中之左也一牂牁江源出雲南由富州入田州境合泗城江下田州奉議州上林土縣思恩府歸徳州果化州合南江下隆安縣合淥甕江至合江鎮與交阯江合此左中之右也合流而趨南寜府合八尺江下永淳縣合陳埠江下橫州合思武江下貴縣合橫眉江至潯州府東㑹右江潯州城西為右江一融江源出清水江經貴州黎平府與古州江合下懷逺合浪溪江下融縣合帶江至栁城合龍江此右中之右也一龍江源出貴州都勻府合環水至慶逺合小江下栁城縣合融江此右中之左也合流而趨栁州府環城三面合洛清江桂林東北諸水㑹焉下象州合紅水江泗慶西北諸水又㑹焉下武宣縣合㫁藤水至潯州西㑹左江兩江合一浩瀚東傾合大隍江下平南縣合白沙江䝉江下藤縣合繡江下梧州合灕江三江既滙盡注於繋龍洲出廣西界下封川至肇慶分流入江海
  思良江在城北二十里即下秤源出東安鄉大逕山遶城東北合流大江舊傳産金又云有鱷魚亦名多賢水
  安平江城西七十里源出鎮山遶城西南合流大江上接藤縣大任徐化諸鄉之水又名白石江下榕樹潭入大江
  東安江城東北四十里源出上水猺遶城東北經封川入大江
  龍江城西北五十里源出五堡遶城北合流桂江須羅江城西南六十里源出鶴村遶城東流合大江
  長行江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岑溪縣山東流經戎墟入大江
  觀音溪在城北一百里源出大岸山至觀音埇汛下入灕江溪不通舟驛路設有渡船
  繋龍洲在城東大江上江漲時洲獨不没又名浮洲矻然中峙葢三江砥柱也舊建有亭林木森秀可供遊覽明知府陳鑑復建閣以祀文昌歴久圯
  國朝左江道王毓賢知府陳天植重修
  長洲城西十里在大江中縱三十里橫三里居民頗繁自此而上有思恩洲思化洲托洲禤洲思禮洲黃陀洲皆在江中居民差少有桑寄生産長洲者為佳自兵燹後廬舍悉毁桑樹砍伐殆盡今少栽植
  嘉魚池在城東上為嘉魚池下為放生埇即學塘二口舊名鱷魚池搜神記扶南王范尋常養鱷魚十頭犯罪者投之池中鱷不食乃赦明總督韓雍改名嘉魚𢎞治間疏池益深廣以其息助士子膏火知府陳鑑築長堤以障水逆流而西繞城如帶名迴瀾堤
  氷井城東對火山味甘潔唐大厯中經畧使元結銘曰火山無火氷井無氷宋宣和間郡守蕭磐訪得之有井名未磨滅自我發沉晦之句明總督韓雍建亭於上覆之
  三公井在東南山下明總督姚鏌總鎮鄭潤總戎朱麒所鑿士庶感恩懷德故名尚書呉廷舉贊云蒼梧㑹府雄峙南邊東山之麓下有源泉
  藤縣
  東山在縣東一里蜿蜒秀麗拱於縣左上有唐李衞公祠
  南山在城南二里頂平如砥諸峰聫絡橫列學前舊有杏壇松崖竹塢芹澗雷廟今俱廢
  石壁山在縣南二里南山之傍髙十餘丈石色皆赤亦名赤壁下臨繡江樹皆倒懸巖石如削石人山在縣南三里峭絶臨淵下為龍窟水旱祈禱輒應山半巨石峙立望之如人
  鎡鑪山在縣西一里有鎡鑪佛舍
  谷山在縣西北五里又名西山隔岸臨江其形若谷髙冠諸峰竒挺秀拔
  大燕山在城西三十里雄偉秀麗俯瞰大江龍驤山城南六里數峰聳立下撫清流晉龍驤将軍陳隠曽駐軍於此
  六爻山城西八十里峭絶臨江山形六層列如卦爻山足有十二磯絡繹相屬與白馬堡對峙為峽冦出没處
  白藤山城南一百里峭拔﨑嶇昔云常産白藤今無
  勾刀山城北一百里竇家寨後髙峻絶險明萬厯初剗石為梯磴南通容縣
  靈山城東一百里有池塘巨鱗其下即十六洞登嶼山在縣西十五里二峰對峙崔嵬蒼翠形如螺髻
  天馬山城北一百里去五屯東三里
  百鼓山城北一百里
  雞頭山城北一百里
  仙果山城北一百里
  繩武嶺城西縣學之右峰頂圓秀如覆葢状龍頸嶺在縣西北蜿蜒起伏如龍為縣治學宫來脉其前為州學今廢
  葛坡嶺在城南横如一字縣學之案一統志又名學嶺
  羅幔嶺城西南三十餘里嶺髙五里廣圍十里為潘洞都榜諸水發源
  天塘嶺縣東南百餘里髙數百丈上有大池巨鱗雙魚嶺城西一百里
  古甑嶺城西一百里
  水月巖南山之麓旁臨曲澗水光月白時最為清絶
  李白巖城東四十里赤水峽之右山巖崚増百餘尺其巖穴深廣二丈有竅上通後人闢為山寺舊傳李白謫夜郎時憇此讀書今寺右石窟深廣不滿三尺不可坐立
  赤水峽縣東六十里兩岸壁立水由中注林木蔚茂
  龍巷石縣東南繡江中壘壁嶙増中低若巷其平如砥長數十丈濶丈餘冬月水涸可以遊觀魚影石在赤水峽中潭底有石其影如魚春水盛時江鱗羣聚
  藤江一名鬱江㑹潯水繞城東與繡江合流經府治合桂江而東唐有安撫使汎舟所佩劍躍入水又名劍江
  繡江在縣東南源出髙州雙威寨北流經容縣至藤與鬱江合流
  䝉江水源一出平南大同里一出永安古䝉州地二水合注五屯江至大良村入藤江合流
  皇華江源出廣東信宜縣至恩澤村入繡江合流纂寮江源出羅幔嶺東北流入藤江
  都榜江源出羅幔嶺西北流至黃丹驛南岸㑹藤江
  四培江源出蒼梧思排腦至禤洲尾入藤江合流潘洞江由皇華江溯流三十餘里源出都歐羅幔至嶺頭村入繡江
  思羅江源出容縣大容山經竇家寨入繡江義昌江源出岑溪東鄉至三十五都入繡江合流牛皮江源出蒼梧縣安平鄉經隨化里瀧底至思緣村入䝉江合流
  黃埇江源出濛古村至瓦窰流入藤江
  下栩江在城東十二里源出四安山流至禤洲尾入藤江
  白石江在縣東十七里源出靈山流經江口下入藤江
  龍潭縣北二十五里潭深無際冬時水落石出人踐之足音下應時或水湧波濤數丈移時始平舊傳其下有卧龍
  将軍灘通津門外
  鴨兒灘在将軍灘南五里春漲瀰漫波瀾瀠秀中窖灘去鴨兒灘四十里石嶼屹立中流水分兩𣲖經數里復合俗名穿窖
  禤洲在縣東十五里大江中昔時居民甚繁托洲在禤洲東三十里赤水上游居民繁盛明萬厯間水溢徙者三之二
  登洲在縣西二十里中流孤峰蒼翠
  思禮洲縣西四十里昔時居民樹畜繁殖
  玉井泉在縣西南隅宋秦少游有涵雲注玊之句指此
  桂山井在富壽坊自石竇中流出色白味甘釀酒異於他水
  石壘井在縣西興賢坊甘美清涼
  南泉井在迎恩門外地甚下而味不變今名硃砂井
  容縣
  北靈山縣北二里其形如龜山色青黃望之逼真又名真武嶺
  誥軸山縣東十里與掛榜山相連鎻繡江下口大容山縣西北二十五里為縣治來脉髙五百餘丈周圍千餘里盛夏有霜分九十九澗其山面面相似人入或迷出路北流興業髙潯諸州縣分據其麓
  凌雲山縣東北十五里與金牛嶺相連舊産斑竹都嶠山縣南二十里髙三百餘丈山有八峰曰馬鞍香爐仙人丹竈八疊兠子雲葢中峰南北兩洞中峰有巖曰中宫名為寳𤣥之天㫁崖絶澗下臨百仞沿磴捫蘿而上橫眺白雲俱在足下昔葛洪煉丹勾漏常往棲息道書為第二十洞天宋隆興中有梁賢者與友人遊此見有閣宇三間旁多梅林取一顆啖之遂絶粒又蘓軾有送道士還山詩天塘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二百餘里南通信宜有竅出泉流下為池分九支滙於渭龍江石梯山縣南一百五十里路通髙州磴道險狹如梯上下
  朝山城北十五里思登河源出其下
  陸便山城西南四十里又南十里為雞籠山金牛嶺縣北二十里峰巒聳翠為邑後鎮
  魁星嶺縣南五十里嶙峋挺拔為學宫正案登髙嶺縣西一里又西南二里為濯纓石
  桃核巖在寳元寺右
  讀書石臺昔漁人繋舟其下聞有讀書聲
  容江在縣南一名繡江源出髙涼峩石山經北流縣環縣南而東出藤梧入海漢馬援云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即此
  渭龍江縣西南七里源出天塘山分為九支一向羅龍一向古鄧一向度垌一向都伐一向僥儀一向六霍皆容地自東而西溯流分滙是為渭龍入於容江又從西下兩水瀠洄而來内外朝宗其三支别出
  絲羅江在縣北四十里源出水源里東北流入藤縣又波羅江在縣東南經波羅里西北流入容江思登江在縣北五里源出大容山東南流入容江烏石潭石上産艾採之可禦毒
  龍潭縣北十里舊傳唐時風雨之夜有寺鐘飛來與潭龍戰
  溫泉縣南五十里馮村泉有二竅東竅可浴西竅如沸湯
  沙澗泉城外西南隅泉甚清淺四時如注
  楊妃井在新墟里羊皮村世傳唐太真故里妃生有異質長史楊元琰購之攜至京師後遂入宫岑溪縣
  大甕山在縣南十里林木森秀雲迷必雨
  石人山城北二十二里山頂一巨石傴僂如人立西下即藤縣界一名髙城山有廢營
  小龍山城西七里巖石峭壁聳秀十餘里下臨瀧河波濤澎湃不通舟楫鎖岑溪水口
  丁郎山縣東二十里一名蝴蝶山中有屋基相傳漢孝子丁密舊居山麓有丁蘭村建有孝感祠面臨大溪
  馬嶺山縣南二十里層巒疊嶂一名都盤石山下一峽路入連城
  鄧公山城西南十里山麓有鄧公祠又西為雲松山上有逍遙亭今廢
  烏峽山城西北十里壁立萬仞為岑之門戸白石山城北十里係縣治祖龍山多白石東連烏峽西接石人
  腰鵝山一作要峨城東北一百里崢嶸秀麗又名秀峰繡江源出焉
  将軍山城南六十里有營壁舊址
  天堂山城南四十里上有廢營
  鳯凰山城南一百三十里形勢髙絶
  雞頸山城西十五里
  土柱山縣南八十里卓立雲霄尖秀如筆
  根子山城東十里世傳黃巢駐兵處有廢營棑𠉀山城西十三里隘口路險昔多行刦者大暈山城東二十里有獨山廢營
  周公山城東北七十里猺住其下極險峻昔為摽掠之巢
  周婆山城東北五十里髙百餘丈尖斜如曲筍在黎峒猺地與周公山對峙
  雙貴山在城東三十里義正村俗名雙髻山青墨山城西四十里乃陳選舊巢與容縣交界冷水山縣西二十五里夾路深林半行水中舊多盜賊
  禾倉山城北二十里秋風村有石室在山巔馬鞍山在城北十里羅許村
  黃陵山城東一百里東方隘口路入西寜
  廷薄山城西四十里
  能習山城東八十里
  六葵山城南六十里
  交倚山城南七十里
  望髙嶺城北一里可資登眺
  通天嶺城東南四十里蜿蜒髙峻路通西寜縣界葛仙巖城東六里有瀑布清溪如練上有棋盤石云葛洪常遊奕於此
  白象巖縣東二十里石穴巉巖叩之有聲
  朋塘峽城東三十里在永業鄉
  木嶺峽在鳯凰山之南一百四十里與廣東信宜縣交界下臨溪水
  潘洞江在城西二十里圖志源出鳯凰巢經故南儀州通舟楫西流入藤縣合繡江
  皇華江在縣南一出連城鄉一出中西鄉合流皇華山下遶城西入繡江
  瀧底江源出縣東南一百餘里鳯凰山黃陵山及西寜縣排埠流遶城南西下十里至西瀧山水行石罅中舟不能下陸行里許復可行舟故曰瀧底流至舊藤縣對岸義昌汛下入繡江
  龍潭在縣東歸義鄉古松怪石潭深無底禱雨輙應
  韓泉在大洞取水煮茗以祀昌黎邑人髙熊徵有記
  丁郎井即孝子養母汲水處
  葛井縣東山半出泉噴水如珠流不逺仍入石竅中在葛仙巖又云在葛井村水清冽村人飲之多壽
  探花井在城西有泉湧出
  懷集縣
  梅子山縣東一百里壁立如削中多梅樹掩映成林與廣東廣寜縣分界
  戴帽山縣東與梅子山相近烟嵐日覆其頂如戴冠然
  忠讜山縣西六十里以其靈秀所鍾人多忠讜故名
  齊嶽山縣北一百一十里髙類衡嶽有水出峻壁冬夏不竭山腰有銅鐘一鐵鐘一劉宋所鑄年號尚存相傳銅鐘自鳴風雨輙應禱雨者常詣焉温泉出其麓寒日可浴
  天馬山縣南五里山間有水明萬厯間梁元祖鑿石開圳運水灌田
  筆架山在縣西南三峰並峙學宫面之
  登仙山縣南一百三十里相傳有道人修煉於此後不知所終
  雲頭山城南一百三十里兩山相並常有雲氣出没其間
  哆囉山城西六十里與忠讜山相連哆囉水出其下
  清水山縣西六十里泉水清澈流出花石灌田數十頃
  寜峝山縣西七十里羣峰疊出竹木叢生
  白鶴山縣西南五十里常有白鶴棲止
  金鵝山縣西七十里山下有水昔傳見數鵝羣游挖砂淘之有金故名
  松栢山縣西北八十五里上多松栢舊有營壘駐兵防守
  白崖山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險峻盤曲山多白石又名蓬崖山
  蘭峝山縣西北八十里山多蘭撫猺所居路通下帥
  牛攔山縣西北九十里山頂有路通賀縣
  黃姜山縣北七十里通大歇嶺明崇禎間設營山口防守
  滿洞山城北一百三十里髙亘平延為将軍㑹龍諸山之祖上有天池
  将軍山縣北一百二十里二峰峭拔
  㑹龍山縣北八十五里
  亞帥山縣北九十里桃花白沙二水發源
  蓮花嶺縣北二里為縣治主山舊有蓮花寺今廢懷髙嶺縣西半里縣得名本此
  天勝嶺縣東半里下有古塔山寺上有池四時不涸
  燕嶺縣西六十里其髙半於忠讜大燕小燕雙峰逺連
  獨秀嶺縣西六十里一名佛嶺自忠讜山綿亘逶迤㫁而復續突立其中四望曠逺故名獨秀上有盤古廟禱雨輙應
  登雲嶺縣北有登雲觀秀拔髙入雲霄當學宫後為邑中科第之應
  黃茅嶺城北一百里黃甲水出其下
  四門巖在縣西五十里突起平地髙數百丈狀如覆鐘下有石室外闢四門中平敞可容數百人巖中石乳下垂為石柱石蓮花因名花石洞明天順間居民避亂於此又名花石寨中有石牛洞旁有望仙臺釣魚磯
  冲天巖在四門巖東邑人梁允璋鑿石磴緣崖以登鐫雲鳥穿飛四大字巖中有石蹲伏如虎望嶽巖在冲天巖東一名白鳩巖正對齊嶽兩峰邑人梁允玳開鑿髙廣十餘丈題曰白雲荘中有素書臺前有生明池白鶴多聚焉
  蓮花巖在四門巖北石巔挿漢宛若擎蓮又名觀音巖上有飛來觀音像
  道士巖在蓮花巖北宏敞玲瓏又名六龍洞中有石如藥竈丹爐几榻鐘鼔等状旁一洞曰迷仙秉炬可遊相傳有道士修煉於此又云葛稚川采丹砂金鵝蕊處巖東有雲門石
  雲女巖在道士巖西石峰聳削巖北有石小而長名曰石女䜟曰雲淹石女水流樁杵
  天馬巖在冲天巖北山巔有石如馬石下有四巖北巖緣崖而登石牀天成南巖外明内晦名潜龍洞洞下有穴深黒不可測俗傳亢暘久旱時内有白馬出嘶風雨立至
  三潮巖縣西六十里忠讜山麓土山石洞秉燭深入曲折無窮自東逹西三度水而後出巖外中多石乳類人物劉仙女漿紗石尤為竒絶下有石竇三四尺許泉水流注毎至潮信竇内颯然有聲須臾湧沸舊傳潮日三至今惟春夏有泉微㵼雙石巖縣西六十里巖極廣濶持火入甚深窈有永寜寺春月遊者頗衆
  燕巖在三潮巖西南三里峻峭多燕巢故名洞内石平如砥石乳懸結若墜復倚橫支一木如屋梁有石垂地如拱立状俗呼石僧有石棋局旁二石似對奕者又有石如坐几盤鞋之状世傳劉三妹坐化於此巖旁有劉三妹祠邑人莫瑚題石僧詩云禪居已覔巖為室幻化還求石作身悟得西來祖師意千秋一片洞前雲有水自潮巖來穿洞中北出小艇可渡明知縣李盤搆亭洞口
  坑尾巖縣北八十里平地突起石紋如笏入巖深丈餘即渡水懸炬而進
  六祖巖縣西北六十里上愛嶺有佛座相傳六祖駐錫處旱禱輙應
  遊仙巖在道士巖東二里有石蜿蜒如龍從内而出又有石若人状峙立巖左
  雙髻巖縣北六十五里山巖有九子母像求嗣有應
  禾倉石在釣魚臺右橫亘若虬龍明知縣林春茂建達觀樓今廢
  白鶴石在白鶴山上有二石如鶴手微撼之即動鄉人禱雨於上輙應
  三藏石在縣西南六十里白黎村登之可望百里望夫石縣東北三十里石在山巔形如婦人仰望故名下有大池名媳婦塘
  釣魚臺在懷溪南㟁磐石如砥廣三丈許下有深潭多白魚遊泳
  懷溪水縣西南一名南溪源發銅鐘伏地中行數百步復出東流水經沙田㑹宿泊諸水遶城南而東與桃花水合下永固經蘭峝馬寜合斥水經四㑹縣入海
  斥水源發清水山至西廟下合開建莫羅村小水入大溪舊志作西廟水
  下𣹜水縣西南源發登仙山
  宿泊水縣西南源出白鶴山經馬田圳合忠讜山水入大溪
  哆囉水縣西源出忠讜山雞頭嶺自哆囉山出有深潭為鄉民禱雨處經燕巖合開建金荘水入海佛燈水縣北源發登雲嶺
  甘峝水縣南源出登仙山
  桃花水縣東源出戴帽山至象角入大溪舊於象角設厰𣙜税因名象角水
  黃甲水城北發源黃茅嶺至欄馬渡大溪又名冷坑水
  永固水城南發源白崖山出南鄉口入大溪白沙水源出連山縣之小白山至本邑下帥合三江水流至将軍鳯凰灘合三圳水南流至三江口入大溪
  石龍水在城西源出金鵞山
  温泉有二一在齊嶽山下土人謂之湯水一在溪村路旁其温可浴
  石井懷溪之南四時寒泉不竭















  廣西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五
  山川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思陵山在城西五里一作思靈一名西山上有三清巖三寶觀觀下左側有清泉名曰乳泉相傳唐時李御史明逺公登巖觀景遂隠形為神潯人祈求甚驗宋時奏聞朝廷勅封西山郡主傍有一洞曰吏隠洞即明遠公所憇處也又因宋姚坦遊於斯續呼為姚翁巖
  白石山在城南七十里自大容山發脈頓起雙峯髙聳百餘丈又一小山名曰鵞頸峯道書白石山作二十一洞天半山中有石巖一穴名曰㑹仙巖昔勾漏令葛洪在此煉丹有丹竈煉丹泉潄玉泉初流㣲細擊動鐘鼓則泉湧而出遊者攀藤躡磴而上約一里許至巖前多竒花瑞草左有元珠池其水自山巔而出四時不絶聲如環珮右有石巖曰三清巖内有一洞曰勾漏洞潛通鬱林
  閬石山在城北一百一十里矗立巉巖峰巒競秀如列旌旗五代時狀元梁嵩讀書巖中
  寶子山在城南三十里即寶嶺山水磊落如聚寶玉
  鳳巢山在城西南五十里下有龍潭祈雨多應羅叢山即羅叢巖在城西南六十里平地突起大巖上下四圍石壁羅列神像東有碧虛洞南有靈源洞最深者曰水月洞内有石獅石鐘石磬又有鯉魚巖通大江中多鱗集禱雨以鵝撲水其水即長每歲九日邑人登髙於此有二程讀書舊址存焉
  大容山在城南一百九十里詳見梧州容縣羅影山在城西北七十里
  石鹿山在城北五十里
  紫荆山在城北七十里
  石梯山在城西八十里峭直如梯路通容縣碁石山在城西北七十五里
  屋厦山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
  南山在城南八十里又南十里為横嶺
  竹踏山在城東北八十里
  水表山在城東五十里
  雞棲山在城北八十里又十里為吉盤山
  賓山在城東五里
  羅渌山在城北一百八十里即羅渌洞
  獨秀峰在城南七十里白石山側孤翠插天雲合嶺在城南八十里髙聳而秀雲合則雨金珠嶺在城東五十五里
  山鼎嶺在城東六十五里又城東北三十里有三鼎嶺
  稜層嶺在城西南七十五里路極險峻又名崚嶒嶺
  南頓嶺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
  獅子岡在城西五十里又西十里有石羊山崑崙岡即崑山在城西北七十里
  大藤峽在城北隅三十里宏石磯之下弩灘之上北通羅渌三洞紫荆羅運等三十六巢中有七層樓下有三妹洞武宣象州平南藤縣永安之山環繞其外峽岸有藤大十餘圍横生過江日沉水底夜浮水面渡賊而南以通龍山八寨成化間韓襄毅公雍統兵勦之砍其藤夜復生用穢物制之方斷遂服其黨易為斷藤峽立武靖州弩碧二堡以鎮之後又不靖都御史陳金以魚鹽㗖之稍稍受約束乃改為永通峽至嘉靖間諸猺又據險為亂王文成公守仁合師征之賴以安戢
  潯江在府東黔水自城北鬱水自城南合流而東下蒼梧入於南海
  繡江在城西南五十里因繡州為名即羅越水一名靈溪水湛碧如繡流入鬱江
  蓬浪江在城西南三十里源出石梯羅叢二山相思江在城東六十五里居桂平平南之界大黄江在城東北五十里經栁州武宣弩灘而東流合潯江又與都耶思陵二水合亦名大隍水南湖在城南長三里俗名結塘湖上有洲洲上舊有平波亭臨岸又有南浦亭郡人時乘綵舟遊賞其間
  羅葉水在城南十里源出南頓嶺流入潯江㳮水在城東南十五里天然怪石甃其旁有巨魚生焉
  横眉水在城西南七十里源出鬱林州北底界流入鬱江與貴縣分界
  木瀬水在城西北九十里源出貴縣界流入鬱江綠水在城南十五里流入鬱江
  銅鼓灘在城東一里黔鬱二水合流處水如鼓聲或轟轟如雷游魚皆驚懼
  弩灘在縣西北當大藤峽口水湧而迅勢如發弩因名
  碧灘在縣西北勒馬之下明成化初平藤峽於此置武靖州舊志府境有思傍砍石并弩灘銅鼓為五灘水石險隘行者戒心
  白沙灣相對塔脚三合嘴鬱水黔水至此合流乳泉在城西門外思靈山三清巖下泉出石穴寛可三四尺深二尺許一泓澄清不溢不竭味淡而甘又名劉公泉
  康濟泉在城西門外思靈山洗石菴有銘云泠泠聖泉渟滀迤瀰温潔如玉芳甘如醴鮒涸可蘇疾病可洗
  平南縣
  思巖山在縣南九十里峯巒峻拔樹木蔚森連亘數十里山巔有石室及石臺棋局故老相傳常見異人遊憇鄉人禱雨輙應
  燕石山在縣東南十二里山有石燕懸崖而立唐置鷰州以此
  閬石山在縣北七十里近鵬化里接桂平縣界平疇突起石峯如筍卓屏立浮丹耀碧噏霧呼雲週圍峭壁惟脚下一道可達山巔巔上另闢天地四顧蒼然呼吸可通
  大峽山在縣東北十五里
  鳳凰山在縣東四十里岡巒挺秀頭翅崢嶸儼然飛鳳左右兩腋有古井名龍隠廣七尺深無底四時澄湛泉甘而冽
  摩雲山在縣南一百里山頂常有雲霧
  暢巖山在縣西路三里離城二十里中有石門姚郡守遊此名曰姚公巖後二程先生同遊復舊名有二程讀書處
  羅運山在縣北七十餘里舊時猺巢
  麒麟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岡逼肖麟形
  天井山即馬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井有雙魚幞頭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甕山在城西六十里
  大水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與藤縣平羅村交界其山綿亘百餘里接連三縣宻林深箐重巖䆳谷為邑要害
  古崘山在縣北四十里近接天井山
  邦相山在縣南勞四里離城一百二十里
  伏虎山在縣南九十里又南為五馬山
  蛇黄嶺在縣北二里嶺勢盤紆舊出蛇黄每歲九月邑人掘深七八尺始得之大者如雞子小者類彈丸其色紫以清水磨之可消腫毒今莫覯撫羊嶺在縣東三十里
  髙妙嶺在縣西北八十里
  天堂嶺在縣東北二里
  飛鳳崖在縣東二十五里又東為狀元山
  髙陽巖在縣南三十里髙爽明豁前瞰平野與思鵝巖對峙其陰又有胡叟巖
  思鵝巖舊經謂之思鵝石或謂之鵝山狀若八角樓明天啟末賊胡抉紀據此官軍討平之
  仙臺峒在縣北一百餘里相近有花相白竹古陶羅鳳等峒迴環相屬皆故明斷藤峽賊連結煽亂處
  烏江即縣西半里驛側小江用小舟溯流可三四十里至古城土人以車載貨交易於此船不能進其源直透至烏路里八峒猺山地面
  白馬江在縣東六十里其源出狀元等山散流雞頭全村等峒遇旱築塞灌溉田畝不則放下滙龔江順流入梧江
  相思江在縣西四十里江有小洲即名相思洲源出麒麟山自官塘堡分港而入直通朋化内猺春夏水漲小船可到冲塘等村
  龔江在縣南門前有洲在江中曰遊魚洲上接桂平貴縣之上流邕宜二江下經藤梧㑹灕江入東粤唐龔州以之名
  白沙江在縣治東南大烏里離城四十里由武林江口小港溯流而入小船直通烏飯墟六陳墟接容縣界冬月水乾不能行
  大同江在縣東北八十里江源發自内猺灘髙水湧石齒崚嶒深處有潭萬丈淺者濡足可涉舟楫所不能施土人每以木為舟或編竹筏網魚順流出至藤縣濛江口滙合潯梧大江
  武林江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大烏里滙合潯梧秦川河在縣東三十五里源出大桂山自川一等里流入川四里歸龔江
  淥水潭在城東南三十里源出龍潭方圓十餘丈其底全石北流入江遇旱禱雨輙應
  鷓鴣灘在縣西二十一里
  古雍灘在縣西十五里
  乾洲在縣西十里
  龍隠井在縣東四十里鳳凰山麓遇旱不涸居民往汲以資日用
  貴縣
  東山在縣東十五里峯巒秀峙唐時何履何光隠此山頂有石狀如二人並立傳為何氏兄弟仙化其西北一峯望之如婦人俗呼為新婦巖左酒瓶右鳳凰
  南山在縣南十里錯綜二十四峯間蒼翠鬱映上有巖洞三門仰視垂乳萬象奇瑰旁多石竇洞中有石佛石獅石象石鯉丹竈出米洞飛來鐘諸勝由東門宛轉捫蘿上絶頂有石室方丈即宜仙洞傳為葛洪煉丹處洞後又有白雲居振衣巖指顧四際青山綠水碁布雙舄之下
  西山在縣西二十里峯巒奇特石筍插天上有七星巖仙女寨產方竹多躑躅花旁兩石巖如人相對而坐值風月夜每聞答歌聲後土人琢石去嘴遂息
  北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名宜貴山又名北覽山瀑布千仞上盤武宣下連潯郡延袤數百里又呼龍山有茶樹土人賴之地道記曰龍山合水所出即此馮三界嘗往此山採香遇仙成道其絶頂名平天中有巨潭昔一老採香山中偶於潭所見石壁峭立花果新鮮須㬰一白龍戲水蟠繞古樹波浪騰沸遂囘復尋莫得
  文筆山在縣南與南山並峙
  龍巖山一名龍安巖在縣東五十里上有巨洞東西二門虛明爽塏竒花怪狀不可勝記唐宋俱有石刻字久難辨明縣尹林朝鑰刻古怪第一山於石門又邑人曾光國題東方巨觀於石
  上龍巖山在縣北八十里洞口開敞中多竒石亦南山之亞
  銀山在縣東北二里有石函望之如銀俗呼為仙人函
  龍影山在縣南石壁五色如龍影
  鍾馗山在縣西五十里有洞石門清流環繞其下雞笑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東接石梯西接北覽一作鴉笑山
  石貴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馬嶺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龍馬山又名馬度山唐以前有馬嶺縣
  厚禄山在縣東北九十里
  銅鼓嶺縣南五十里平地突兀上有層岡人依避冦
  仙女嶺在縣北七十里旁有石崖曰登仙
  顯廟岡在縣北二十里吳陸績為守時嘗登此岡制渾天圖
  金雞峽在縣西六十里相連石山直至賓州相近有獅子峽
  懸象峽在縣西一百四十里
  鬱江在縣南城下亦曰南江上有牛皮下有白鶴又名紫泉如遇人才出縣尹賢則中有紫水兩派溢流映耀如金縣人嘗候以為祥云
  寶江在縣西一里一名浮江自來賓入於鬱汎江在縣南三里又名道冲江近州城舊址下流入鬱江
  沙江在縣東七里源出龍山謝井流入於鬱武思江在縣西六十里自合浦來流入於鬱思徼江在縣南三十里源出興業縣即西江下流北入鬱江
  横眉江在縣東六十里自鬱林大容山來與桂平分界入鬱江
  東津江在縣東三十里即沙江分流南入鬱江乾河在縣北四十里源出北山夏月則大水汎濫秋冬即涸
  鷓鴣溪在潯江中
  將軍灘在潯江中漢馬援帥兵渡此因名
  銅鼓灘在潯江中昔人於此得銅鼓因以名灘謝公池在縣北城下唐守謝雕所鑿今名井塘上有嵯石横嶠旁有山洲石坦如龜形
  潮水泉在縣西六十里或日三四潮盈涸不時唐潮水縣以此名南漢封其神為澄瀾公
  藤梨塘在縣東山後廣數里水極深往來船渡中有小山突兀可居
  廖家井在縣城北一里池中有石洲平坦其上有紫江亭今墟
  谷公井在縣治東北漢刺史谷永所鑿
  陸公井在縣南三里近古鬱林城怪石清流吳郡守陸績所鑿南漢乾和中劉傳古種橘井旁因名橘井明正德間提學劉節建亭其上
  瑞松井在縣東一里宋孝子梁詔居其旁廬父母墓側樹之以松時有甘露降瑞草生故名後建甘露亭
  連理石井在縣南一里兩穴相連不竭不溢嘉魚井在縣西門外泉通江出嘉魚因名今塞司命井在縣西北半甘半淡潛通大江四時不竭合境汲飲人多耆年若竭則旱
  南澗井在縣西門外東有一卷石蘇東坡大書南澗二字刻石又陶商翁詩云伏泉地脈能通海叠玉山峯喜近城產魚最甘美
  東井在縣東一里怪石湧出水流石底井口刻東坡書東潮二字
  龍腹井又名龍床井在縣北數里井旁有石洲狀如龍如床夏月邑人常於此避暑水可深數尺歲旱禱雨輙應南漢封其神為清源公
  武宣縣
  髙立山又名獨秀山在縣北郊平阡一峯獨秀為縣治主山上有土主廟
  三台山在縣南隔河尖峯連屬叠翠凌空聳若三台為學宫前案
  魁山在儒學前隔河與三台並峙
  石羊山在西鄉簀村上大河邊西岸壁上有草字六行並有石影似羊形故名
  僊巖山在武賴上里巖内生有石僊人八景中所名僊巖留跡即此
  雙髻山在東鄉上里金龍山左山下有巖巖内有二謝石書案常有雲霧遶其巔二謝乃宋謝洪謝澤詳鄉賢
  金龍山與雙髻山並列上有飛來古廟蒼松蓊鬱下有石峝常有霧遮其巔
  文筆山在縣南峯銳上聳秀於諸山
  仙人山在縣西十里唐賈山人居此上有石形如仙人
  挂榜山在縣西隔河
  璞玉山在縣東
  恩照山在縣南舊名相思山明萬厯中知縣衷時敕改名
  馬鞍山在縣東一里一名雙獅山兩山相連如獅故名有巖深無底人不敢下巖門一石鐘懸壁即名鐘巖
  斷藤峽在勒馬宏石磯下詳見前桂平縣
  潭江在縣西一名潯江一名栁江自象州流入東南下桂平水經注潭水自潭中東南與剛水合又東南經中留縣東阿林縣西入鬱水
  都泥江在縣西北五十里即古剛水亦名大江自來賓縣流入合潭江
  新江在縣東源出北鄉小村南流八十里出口入潭江又東為陰江口源出東鄉大流村南流百餘里又東為東鄉江口源出東鄉里猺地西南流經一百二十里並入潭江
  古豪江在縣西南源出縣西二十里古豪里東南流入潭江又有武賴水水狹而黄源出縣西南六十里武賴里東流合焉
  靈湖在左廂縣東靈河村由大河伏流民間採魚不禁
  桂村水在縣北二里源出縣東北桂村入潭江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崑崙山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孤撑巉峻設關以扼蠻峝關上有臺宋皇祐間為儂智髙所據安撫使狄青破其壘大敗之
  武號山在城南十里山勢雄峻拱向城郭為邕江之砥障今名五象嶺
  羅山在城北二十里髙擁南城低瞰北湖上有龍潭遇旱祈禱輙應飛瀑從山嶺來寺之前有澗石畔有泉亭有飛來鐘石上有羅大仙足跡旭日朝霞閃灼於蒼松古樹相傳晉羅秀修道於此宋陶弼有詩
  青秀山一名泰青峯在城東二十里嵯峨秀拔障邕之水口拱揖望仙白塔古有三寺頂曰白雲石佛石爐猶存上有仙人插劍石山腹曰萬夀臨江曰獨孤旁有擷青巖鐫陽明先生過化之地馬退山在城北十五里勢如馬退故名舊有結茅亭立其上唐栁宗元有碑記今圯廢
  横山在城東八十里其山髙險横截江河宋置横山寨市馬久廢陶弼詩句云恩浹黄農族師還左右溪
  石燕山在城東九十里傳上有石燕天將雨則飛石魚山在城西南六十里瀕左江灘下有石壁儼如魚形
  聖嶺山在城西五十里峯巒秀拔雲生則雨居人每以為驗
  道人山在城東北十里形似道冠昔有人修煉於此故名
  苦竹山在城北三十里山多產苦竹
  都茗山在城東六十里產茶因名又有都石山亦在城東六十里滿山皆石下產竹木
  鐃鈸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山下有龍潭流出大江時有烈風大雨俗傳龍歸祖
  都龍山在城西北六十里蜿蜒起伏若龍狀諸山連帶隨之
  公母山在城東永平寨寨今廢
  思玉山在城東北六十里跨栁賓來賓界險峻難越寰宇記其山有石似玉因名思乃似之訛五花嶺自望仙坡分支突起五堆昻伏城内外脈絡融結有如五花故名
  髙峯嶺在城北三十里髙二百餘丈遠一十五里北界武緣縣
  回龍巖在城西一百里下有龍潭巖中水甚清冽歲旱取水祈雨輙應
  望仙坡在城東北一里與青羅二山相對宋狄青孫沔余靖征儂賊駐師於此陶弼建三公亭後人又益以馬援譚必為五公祠後因懷忠祠圯將蘇緘并附焉崇禎初年同知劉光宇於祠後建玉皇閣文昌魁星樓髙聳甲於諸山
  豹子石在城南十里形似豹
  大江在城西南左右兩江合流左江出廣源州右江出莪利州至合江鎮合為一江過邕流入横州號為鬱江順流歴蒼梧至五羊城入於海
  八尺江在城東南六十里源出交趾歴欽州界北流合於鬱江
  邕江在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如禾山北流入大江又名如禾水
  星盈江在城西北十里
  可攄江在城西九十里源自大明山流歴武緣至隆安曲流村合大江
  太冲江在城東六十里流入大江寶蓋諸山村水多出於此
  北湖在城北十里從銅鼔陂滙而為湖宋安撫使顏敏德於湖作亭曰綉衣㕔曰機宜今廢惟湖存靈犀水在鬱江上流名曰靈灣傳有犀牛出其中鬱水一名駱越水在城西八十里合八尺邕水流入鬱江是為夜郎豚水與温水合流入江
  伶俐水在城東八十里源自崑崙山流入大江經永淳横州與鬱江合金城諸山竹木皆自此出邕溪在城北十里源出四方嶺馬退山夾古邕州前流入大江
  龍溪源出銅鼓陂滙北湖諸水夾府治上游流入大江
  五花洲在城北湖内水中宋聶安撫築亭於上扁曰南州壯觀又有繁陰亭梅亭愛蓮亭熙春臺諸勝
  馬跑泉在城東十里相傳宋狄青駐師以征儂智髙馬渇跑地泉湧故名
  栁塘在城北八里内有龍窟
  白龍塘城北一里在望仙坡下狄青駐師坡上見白羊如龍在塘故名
  五花井在府治五花舘下
  雙井在南寧衛内
  甘泉井在府治北水味甘有寺宋陶商翁立亭於其側扁曰思泉
  沙井在朝京門左水味甘凉清湛邕泉之最上者右亦有泉稍不及此
  髙井在城東北三十里由石巖出清冽不竭横州
  鳳凰山即鳳凰巖在州東北四十里石壁臨江洞門瞰水入必以舟巖半有翠房前有臺中有柱如鰲足陳大綸書曰迎仙洞
  古鉢山在城北七里山頂突而圓其形如鉢盂上有慈感廟腰有半山亭宋守徐安國有詩
  六麽山在城北四十二里有山鳳具五彩飛則衆鳥隨之
  九鳳山在城北五里古鉢山右九峯飛翥如鳳因名
  天臺山在城北八十里石頂方平羅列如臺長寨山在城東二十里形如頓笏一名將軍山空籠山在城東十里山半有竅東西通明昔人獲異禽欲獻之郡至此山禽脫籠飛去故名
  天窟山在城東三十里一名月林山山有二巖多怪石鍾乳有窟通日光洞口有潭冬月出嘉魚青旗山在城東五十里樹色蒼茂形如植旗與烏蠻山隔江相對
  龍牙山在城南五十里山有石如龍牙狀
  寶華山在城南二十里時有寶氣現山巔因名泉自山頂石槽中直下名瀑布泉山上有朝烟閣山半有應天禪寺昔建文帝雲遊寓此山中數十年人不識題寺門匾額曰萬山第一
  鳴石山在城西五里山海經云長石之山洪水出焉山多鳴石即以為名
  飛龍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昔有白龍自山飛去因名下有飛龍水
  九珠山在城西五里古鉢山左九峯聯絡如珠故名
  綠礬山在城西六十里江北多產綠石下有綠礬泉
  羅蠶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平地突起如蠶形震龍山在城東北一百里崷崪入雲為横淳賓貴諸山之望頂有潭山水湧出相傳蛟龍所居東山在城東南八十里障州下流綿亘百里多樟木武流水出此
  秀林山在城西南十里以林木鬱秀而名一名盛山並峙者曰筆架山
  大路山在城西二十里盤鬱萬丈多竹木路通永淳
  聖山在城西北四十里大路山北一名大瓠山其旁為仙女山盤鬱數百丈
  米岵山在城北四十里俗名尖谷稍北為六麽山魚梁山在城東二十里
  母珠山在城東四十里有十二靈泉
  長旗山在城東二十里
  定祥山在城東五十里石峯森列又東為暗羅山又東為雲表山又南五里為大嵐山重巒磅礴三十餘里至古江口
  那陽山在城東十里
  烏蠻山在城東北六十里下為烏蠻灘其麓有伏波廟
  逗口山在城西南一百里與靈山接界兩崖逗合中通一路僅容一人經行以山產荳⿱艹冦 -- 蔻又名荳⿱艹冦 -- 蔻山其相連者曰茶山皆林木稠宻
  北山在城北負郭如扆舊有報恩寺
  天馬山在城南二十里與寶華並峙
  獨石山在城西四十里四山皆土此山獨石大屏山在城北八十里髙聳插漢形若屏風天堂山在城西南一百里又名大王山與靈山相峙舊有石橋可通為雷震折
  登髙嶺在州治西北隅州城跨其上有亭曰仙槎州人九日登髙處今於嶺上建魁星樓
  漁翁嶺在城東三里
  雷公嶺在城南五里
  分界嶺在城西南一百十里接廣東靈山縣界其麓有大墟為横靈民貿易處
  烏石嶺距城東北一里石色純黑故名
  白象嶺在城南五里
  駱駝嶺在城西六里
  馬嶺在城北三十里其右曰濆塘有汎泉焉其左曰羊嶺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蔴沙嶺在城東南三十里
  金龜嶺在城東北二十里形如伏龜
  獨鎮嶺在城南二十里靈山大路跨其上左水出平南江右水出鹿江
  洪崖嶺在城南五十里一統志云漢谷永招烏蠻七十萬即此地山麓有伏波祠其下為烏蠻灘崆峒巖在州東三十里石室玲瓏層層有洞知州曹儲名為五星巖吳悟齋董㓜海遊此更今名牛皮石在州西七里形如牛皮上刻有横州二字米貴則見相傳仙人所書
  鬱江即左江在城南州學前源出廣源山形環如月又名月江上通永淳下達貴縣
  方水江在城北二十里源出六麽山有石魚古諺石魚生羽翼為州出才傑之驗
  古江在城東五十里源出震龍山九十里至烏蠻驛流入鬱江
  鰐江即鹿江在城東五里源出靈山入州界四十里入鬱江郡志云有鰐魚穴
  武流江在城南二十里源出靈山縣界北流經州入鬱江
  清江在城東十里源出米岵山七十里入鬱江横槎江在城西源出山谷入鬱江晉董京泛江見一枯槎枝幹扶疎堅如鐵石其色類漆横於灘上又名槎浦
  陳埠江在州西南六十里源出廣東欽州界經靈山入州境
  平塘江在城西南五十里源出欽州經靈山入州界五十里入鬱江
  紫水在學西北六里源出駱駝嶺一里入香稻溪大比年以水流長短占中式數屢驗
  西竺水在城西南十里源出寶華山十里入鬱江冷水在城西南二十里源出大麓山五里入鬱江苦竹水在城東南二十五里源出博合墟洞三十里入鬱江
  香稻溪在城西五里源出古鉢山旁產香稻有西來海棠二橋水流入鬱江
  震龍潭在震龍山頂山水湧出分為九溪明時傳有客龍來鬬崩石倒樹云
  鯉魚潭在城西北六十里源出陂壠村流出米埠烏蠻灘在州東六十里極險上有伏波祠因改為起敬灘水道又有龍門
  冶春灣即飛龍水在城西八十里源出靈山經州界八十里入鬱江
  月林洲在城東三十里俗傳水底有鐵船大風輒浮水面係馬援征交阯用鐵船開道遺於此龍池在城水門外開於唐貞觀時宋徐安國有詩瀑布泉在州南三十里寶華山背雷公嶺泉自頂直下形如掛練寒凓徹骨
  石泉在城東五十里源出天窟山南巖洞口從石罅而出瀺灂清泠注於鬱江多嘉魚九十月有穴可捕一統志一名天窟潭又謂之神江
  廕龍泉在古鉢山頂四時不竭歲旱禱雨輙應古辣泉桂海虞衡志云古辣乃賓横間墟名以墟中泉釀酒既熟不煮但埋之土中日足取出色淺紅味甘而致遠行暴日中不亟壤南州珍之六嘉井在博合墟泉水噴出沙泥中色味清冽環村數百家取汲隨足用以釀酒尤佳土人呼為酒泉
  井頭井在那陽村後填塞泉水仍自噴出取飲色味亦佳
  上思州
  十萬山環州東南西三面離城八十里峯嶂嶙峋聯絡延袤直至安南國禄州地方皆曰十萬山為交夷界限沿山有八隘附列
  棟銅山在州東二十里其山北拱列翠巒晴雨可玩
  大吉山在州東八十里其勢巍峩巒頭圓淨視羣山尤特出焉
  朝拜山在州南十里其形俯前如拜狀
  獨秀山在州東南二十里山尖如卓筆與諸山異明時遷學宫向之以為文峯云
  鳳凰山在州西四十里其形迴展有若鳳翔王侯山在鳳凰山之北
  栁槐山在王侯山東一里許昔多栁槐故名三台山一名文嶺在州北離城二里三峯聯絡排列形如覆釜
  思山在州北二里州以之名山首東側蹲踞如獅形又名獅山
  東香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山勢髙險下有弄懷巖怪石層叠深莫可測遊人執火而入湍流清泉芳蘭異卉四時有焉
  北梯山在州北三十里山背石叠成級若梯東曉山在州東三十里其峯聳特較勝曉日初出羣山映麗
  蕾西山在州東二十里土人呼山曰蕾呼螺曰西其山形勢尖圓若螺故名
  幞帳山在州東七十八里山勢髙聳與大吉相表裏巒頭則上圓下方故名
  達追山在州東三十里山下有溪環抱成潭有石穴土民立壇於上祈雨
  架梁山在州東四十里山脊勢矗如架梁
  望州山在城北十五里山形聳拔俯瞰州治弄樸山在州西六十五里
  蕾林山在州西六十里明嘉靖初官兵討黄鏐屯營於上
  淥王山在州北一十八里下有淥王村故名獨秀峯在州東南五里羣山糾紛左右相峙排陽嶺在州東三十里山多峭壁
  迴車嶺在州東十二里與恃武嶺對峙
  四方嶺在州西六十里嶺勢嵬拔四面方正其巔有潭名天池
  恃武嶺在州前左髙百丈上有土城世傳漢馬援征交阯所築
  美麗巖在州西二十里巖口向東中有石如蓮座明時知州周璞刻美麗巖三字於巔
  甘燕巖在州南一十里恃武嶺下
  東麗峽在州西二十五里兩山相峙江水中流東山林木茂麗峽鎖明江水口故名
  明江在州南半里江水環抱州治發源自十萬山至那板溪合淥浪等溪隨山勢瀠迴曲折二百餘里達州由州西流至遷隆水口滙合下達思明太平為左江東入於海
  上思江在州西南八十五里源自十萬山合小江水北流入明江
  冲榜溪在州南八十里源自十萬山北流注於明江
  淰圭溪在州西二十五里源自鳳凰山北流下明江
  波急溪在州西南九十五里源自十萬山西流合於明江水口因山勢陡狹水流湍激下注故名䭾龍溪在州北十五里源自北梯嶺南注獅山下合淥盎溪南流入於明江
  淰弄溪在州西與淰圭溪皆自鳳凰山發源北流注明江
  淥鬱溪在州南八十里源自十萬山北流注於明江
  䭾桃溪在州南十五里源自蕾門北流入明江土人呼河曰䭾傍有桃樹故名
  剝鄧溪在州西六十里自弄樸山南流注那渠寨下合明江溪邊有剝鄧村故名
  那卯溪在州西六十里源自十萬山西流合䭾樸溪滙於明江水口溪邊有那卯村故名
  阮郎溪在州西南九十五里源自十萬山西流合䭾樸溪滙明江水口溪邊有阮山故名
  金印潭在州南十里即明江水明成化間土裔爭襲棄印於潭因名
  獅子潭在州南三十里即明江來水潭中一石昻首如獅子
  葫蘆潭在州西六十里明江去水形如葫蘆世傳江側有村陷成潭
  汪盟潭在州南六十里舊志謂潭畔之山有宋時黄平章墓時有變則如鼓樂聲鳴於潭之石崖汪水潭在州南四十里一名龍潭去獅子潭一里祈雨輙應
  龍跳灘在州西六十里灘石陡㵼丈許上平下銳巖谷數口春水汎漾魚集穴内土民以卜豐歉天池在州西六十里四方嶺巔
  蓮陂池在郭東城隍廟前夏月種荷芬芳可挹東陂池在城東門外上下二池相連可畜魚水則灌田
  透温泉在州北三台山之陰五里其水冬温夏涼剝甘泉在剝山石内湧出
  福泉井在州城外西北坎下澄湧官民汲之沾溉田疇故名福泉
  新寧州
  青雲山城西北三里隔江周四十餘里壁立巍峩為州巨鎮峯巒巖壑互呈奇峭其最勝者筆架諸峯
  獬廌山卓㦸山右峯首仰天類廌傍一峯稍欹而大又曰獨角麒麟
  鬬雞山在城東五里一峙江右一峙江左二山臨水如鬬雞其左一名飛鳳山中有小峯平列為印山
  錦屏山城北端峙為學宫後屏
  岜旺山在城東十里峙竦蹲踞絶頂平坦有泉不乾不溢禱雨最應名曰普望聖泉
  聚霞山在城西七里山周廣十餘里髙與青雲山齊日夕有霞氣聚於其上
  玉屏山在城東二十里端立如屏
  大王山在獨秀山左方正秀媚山有一孔與六合山大江相通
  六合山在城東三十里山有巖巖壁有形家言畫山在城東三十里靈異變現有仙人形
  搢笏山在城西五十里清秀儼如笏山右有狀元峯
  芭蕉山在州西四十五里頻江絶頂嵯峨可望而不可登
  金印山在州南沙村後五里土名隴髻秀麗髙廣山頂凸一方石似印故名
  聚樂山在州南五十里容村後土名岜容山中一巖光明平正可列廣筵故名
  蓮花山在州西南六十里一巖寛大中則陰凉可憇
  廣寨山在永興村邊四山秀麗山内出泉
  烏風山在州西南離永福村十里巖内髙大可藏千人
  判筆山在城西五里尖銳如筆
  獨秀山在玉屏山左
  屏峯山在城南十五里
  圍屏山在那何村圍遶村邊
  羅圍山在渠隆村
  清竒山在城南五十里
  天螺山在城南十五里渠茤村似田螺樣
  清屏山在城南二十里
  四柱山在城南七十里定村前山下一峒社神所棲村民祈福著靈
  印山在夀村古有一陵官田獵經過落印在於小溪潭内今山上顯神有石絶峭如印遂名為印山月山在李村似月形
  筆架峯青雲山中面水特秀頂峙三尖儼然筆架神童峯在左丹誥峯在右望斗峯在後
  三寶嶺四圖祿富村去城南二十里三峯秀拔頴異
  三台嶺在馬鞍山左
  金雞巖在筆架峯腰昔傳有金雞出入其間古陽巖在青雲山内寛可五里
  獅子巖在城北三里巖開洞門一石蹲踞如獅稍入空隙透天光下有釣魚臺注水一泓其深莫測州守鄧石陽題曰元天洞馬鞍與卓㦸二山連峙其右
  甲午巖在州西渠蒔村半里巖内七竅通頂有仙人二掌遺跡
  姑妹巖在州西隴紐村峒門髙廣巖内又生一巖共作兩層玲瓏特異
  鄧近巖在州西岜桑村後山形如屛巖方圓一丈中一大石平可布席有泉水不竭通出大江渠巖在渠盧村中週圍四山如城前後山門出入巖中寛朗巖下一大塘四季不竭
  鴛鴦巖在州南六十里人跡罕到巖上石筍竒峭逈異又有二石絶似鴛鴦故名又名天仙勝巖犀牛洞在城西三十里諸峯環立中一石似牛形聳立髙一丈稍入深䆳有石池似蓮花瓣常注水於池中
  仙降洞在鄧村岜巖山中有一巖内玲瓏七竅石筍倒垂
  慈烏石城東一里州龍過脈黑石星布於野如烏聚止
  迴瀾石城西江畔石形類獅横漲江流漁父晒網時憇其上
  太平石在隴寨山脚下石如天篷樣一巖甚髙大石筍倒垂於巖門左右
  聚樂石在新村隴巖山脚下髙四丈可遠觀故名定祿江在城西發源自交南經思明龍州二江合麗江西下環抱州城
  文字水在定禄江埠頭波流瀠遶如文字與筆架峯相映帶故曰筆山文字水
  那模水在州東三十里
  響水在州西南百里江涯有石嵯岈水由石罅出其響如雷
  淥瀇水在州南十里
  魚影灘在石人堡江畔石出肖魚影故名
  龍頭灣在新庄下江流九曲若龍蜿蜒故名石龍洲在筆架山下江中横露石脊出水不盈尺長數十丈似龍
  長沙洲在州北獅子巖下横欄江中
  渠樂洲在州東鬬雞山下江中突出
  龍灣洲在龍頭灣下水
  金竹洲在大江中龍頭灣下
  金帶沙在新江村日映沙光其色如金
  玉帶沙在城西環抱江滸明媚可人
  隆安縣
  三台山縣東岸二里其來脈自歸德三峯秀異聯屬如筆架學宫向之
  金榜山在縣東十里傍有尖峯層級而上豁開一洞洞中有一泉清雅竒觀别開境界
  逍遙山在縣東六十里上有靈池不溢不涸常結雲霧過者或聞其中有鼓樂聲則年豐土人以此卜歲
  蓋橋山在縣南三十里巖有古木横架俗傳自神農時至今不朽
  石人山在縣東二十里突起一石坐山巔絶似人形隔江有一石似馬仰首向人
  獨秀山在縣東五里獨立平地翠聳如削亦名東獨秀山又有西獨秀山在縣六里
  火燄山一名夜光嶺在縣東北三十里山麓出泉極清毎至黄昏常有火光騰耀
  白馬山在縣西南十里山峯秀麗中有神廟二古傳其神自青州白馬驛因軍功至此没而為神居民因奉祀靈應如響
  岜猫山在縣東十二里其狀似猫故名
  猪槽山在縣西三十五里上有槽旁數石似猪岜幞山在縣南四十里上有一石突出狀似幞頭故名
  隴雅山在縣東六十里有石巖髙廣十餘丈巖内生石塔二座八仙形像
  龍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峯嶂盤曲如龍下通一孔春流不竭
  朝霞山在縣東七十里思龍馬村前其山蟠亘數里髙欲參天多產野䔩以資饑饉左為九波右名八仙中一溪天將雨則落霞氤氲屈曲如龍灌溉田疇思龍一五兩圖均資其利
  將軍山在縣西二十里石山聳秀甲於羣峯巔有石窩蓄水常潛菩薩魚一雙下又有深潭為鱗潛之藪人有臨涯羨賞則羣魚逐隊鼔浪而出那岑山在縣西南二十里石上鐫隆安界三字岜桑山在縣東三十里山腰通一穴深不可測多柄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古鐫字於石記隆安萬承界又名鑿字山
  影容山在縣南三十里山上石壁有影宛肖人形並立竒巧異常俗因名之
  龍囊山在縣南三十五里
  梅龜嶺在縣東南五十里聳秀居九曲上流為縣關鎻前設堡於此
  馬晚嶺在縣南二十里叠嶂盤旋為縣下關那龍嶺在縣南半里千嶂如驂下有泉甘冽遇旱登此祈雨
  雲樓嶺在縣西北二十里三台聳秀雄冠一方枕近十餘村祈雨輒應時有雲霧生其巔即為雨兆清珠崖在縣西南二十里明嘉靖戊午冬晉江姚南涯鐫清珠崖三字於石
  感陽巖土名更盤在縣東六十里内有靈神鄉民以春秋祈榖
  龍翔巖在縣東二十五里濱江直對淥水江口巖内有石如床石壁上有痕如龍下有潭產藍魚三清巖在縣西南十里山腰有巖平正光明竅通山背下有澗水瀠繞宋元祐間一夕烈風大雨香爐忽自移巖内因塑像奉祀
  感昭巖在縣西三十里巖一石居中形如獮猴上下洞徹今又名仙巖
  白鶴巖在縣西二里巖中有石宛肖鶴形引石擊之戞然有聲俗號為鶴鳴九臯
  青燈巖在縣南三十五里巖中坦平前人常講學於此下有一橋石鐫蓮花一朶名曰浪花橋陽明洞在縣西北明王守仁征撫思田舟次於此刻曰陽明洞天
  釣魚石在縣東七十里江畔一石狀如老翁垂釣水中一石宛如魚欲餌因義取之
  鏡面石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其石圓平如鏡𥪡起倚斜如開鏡狀傍列二小坡如兩梳然
  息耕石在縣西南五十里耕者困憊常憇息於此明嘉靖間縣令姚居易刻息耕二字於此
  何瀘江在縣東六十里曲水村發源自武緣南入江可通舟楫
  大江水發源自雲南歴泗城田州從縣後紆迴而去遶下十五里灣成九曲合武緣縣江一折流而南下與太平麗水㑹合東往邕郡朝宗於海九曲水在縣東五十里灣環九折為一邑關鎖䭾良溪在縣西十里發源自萬承州流於大江清水潭在縣東十五里寛十餘丈碧波潺泓為魚之藪
  龍床潭在縣東南水清冽多產藍魚祈雨亦應那龍泉在縣南半里泉出嶺下清潔異他水觀井在縣南門四時不竭
  永淳縣
  掛榜山在縣西北城環其上石壁臨江形如掛榜亦名屏風山
  鳳凰山在縣南十里近三州村
  司中山在縣北五十里舊時多產鐵力樟楠諸木陸離山在縣北八十里山畔有飛來寺
  魚流山在縣西六十里中有溪潦漲灘急魚自順流而下
  龍章山即震龍山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有龍出入文彩炳然
  丫髻山在縣北四十里
  高尖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北墨山在縣北六十里
  登高嶺在縣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嶺放風箏為樂昔有亭今廢
  雷峯嶺在縣北岸二里頂周圍蹊徑圓繞舊傳雷震而成因立雷廟
  林公嶺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有林姓𨼆此
  大人嶺在縣北六十里峯高聳上有古寨鄉人避冦處
  黄殻嶺在縣北五十里
  白象嶺在縣西南八里
  大鹿嶺東門對河一里
  獅子嶺西門外二里
  香爐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聚仙巖舊名衆妙巖又名龍𨼆去縣二十里滕村洞門巨敞旁通一徑始入殊隘行數步漸寛秉炬以遊有天門三中間瓊臺玉龕寶鏡龍床儼入蓬萊方丈泉流分濺夾道泠然水乳皆滴成鐘鼔狀明御史董傳䇿大學士蕭雲舉有記
  雷破巖在城東三十里石崖如壁下有劉大王廟遊魚石在掛榜山下江水涸則見形若遊魚又有石圓而浮名曰珠巖相傳有紫水出焉有詩勒壁頭巾石在雷破巖對岸形如儒巾故名
  大江在縣城外環繞東南北三方即鬱江經横州為槎江經潯州與黔水合經梧州㑹灕水入於海永東江一左源出梁雞逕滑石一右源出石灰浪二水㑹於青灘合入縣鬱江東岸
  東班江在縣西北五里自震龍山經急水露墟甘塘石嶺入於大江
  秋風江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靈山縣界
  靈犀水即珠巖前之水舊傳水底石窟有犀牛潛焉
  龍潭在縣南六十里潭深無底下有伏龍值天旱官往祭禱土人備樂草置潭中龍急忿起遂興雲雨民多賴之更有巨魚無數隨之而起争以為利俗因號打龍潭云
  野鶴灘在高村下縣西五里有亂石水漲難行下一石洞其深無底號曰龍門
  流魚灘在縣西四十里澇漲灘急魚順而下不能復上
  火烟灘在縣西五十里横石大江中如雞頭舟行險阻
  梁傘灘在火烟灘上亂石夾路横踞似屋梁傘蓋凡十二處為往來舟楫所苦
  牛練灘即三洲灘在縣南二十里險急有石形如牛
  燕子灘在縣西八里
  石洲灘在縣西二十里
  泊灘在縣西二十五里
  淥境漩在縣西十里澇漲湍急其聲如雷
  雷破磯在城東三十里水險急
  古辣泉在古辣墟旁舊傳泉水釀酒色美詳横州牛澗泉在縣南五里相傳以水煮飯飯上寸許如桃花色
  龍泉在縣西十五里有石洞洞有石竇通大江果化土州
  青秀山在州南三里
  獨秀山在州西八里
  龍床山在州西
  大江在州北自思恩府上林流入又東南入隆安界
  歸德土州
  九兒山在州西十五里高於諸山
  歸峯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峯巒秀起石壁陡峻無林木
  大河在州西三十里馬頭村
  忠州土州
  岜仙巖在州北三里巖深䆳濶約十丈餘登眺則遠峯如帶天氣晴和彷彿聞琴棋絲竹聲相傳仙人曾奕於此
  水源一從淥削諸嶺下流出至新寧州一從那如峻嶺流出至江州一從通貞高嶺流出至明江入大河
  遷隆峒
  那馬嶺在東南三十里
  上碎嶺在東北三十里
  峙内嶺在西十里
  把迍嶺在北三十里
  小河在城南源自上思州十萬山横遶峒城下流思州土州不通舟楫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白雲山在城東北四里下有澗水形如玉屏壁立峯頭常有白雲繚繞故名麓有七洞怪石嶙峋洞前懸石擊之有聲如磬世傳晉葛洪之勾漏息此煉丹今竈跡尚存夜静猶或有光自巖中出文奎山在城東二里麗水遶其下山勢聳立學宫向之舊名將軍山魯鐸使安南易今名
  幞頭山在城南一里形如幞頭一名紗帽山金櫃山在城東一里石壁百尋麗水經其下山腰有小徑濶三尺許可以横渡明都御史毛伯温討安南還勒元老壯猷平交偉績八字於其上今字猶存中一巖亦曰金櫃
  筆架山在城西二里三峯聳秀形如筆架
  青連山在城北十里太平之鎮山也青壁相連故名其山發源將軍嶺溯麗江而上至崇善江口綿亘三百里分擘數千峯中多曲洞靈泉奇材碩果珍禽異獸絶壁之上每有仙跡
  鰲頭山在城東北四里矻立江心明隆慶辛未水泛山巔推出方石長八尺四圍花闌中有錦紋花樹後太守李友梅建塔三層於上
  國朝康熈三十七年太守徐越續建四層至今崔巍改觀
  蛾眉山在城北離壺關十里烟雨晴霽逺望如蛾眉
  燈架山在城北二里高聳尖秀望之巍然
  僧燈山在縣治三里世傳有一仙造寺於此至今巖内猶有横樑木一株夜静佛燈常現
  盤馬山在盤溪上離縣治四十里四面平坡惟此山形如天馬盤旋故名
  鳳凰山古名鷓鴣山在城北五里山巔竒石卓立如鳳展翅狀
  大𫵼山在城北十五里土官趙暹甃石成堦為通諸土司孔道山之開鑿自暹始去山半里有狐掘泉
  連元山在文廟對江即學宫前案高壓羣峰巔有三層如磨盤皆巉石環繞上鑿連元二字
  淨瓶山在城西北二里形如瓶
  銀山在城對岸有洞深黑昔有人秉炬方入未數步氣悶極遂返
  崇官山在舊縣北二里其山空洞如室
  䭾夾山在崇官山北土官趙暹曾結菴於此玲山在城北十里山峯峻峭石壑玲瓏故名與螺山相去三里
  環山在城東十里許與龍井相去三里石徑盤旋璧山在城東五里山下有池其後一小溪春雨水漲瀠迴如璧色故名
  五廩山在城東四里山多羊桃俗呼為五廩子故名
  龜公山在城北五里山有巖二層如樓閣然石筍參差列於巖壁
  隴口嶺在城北六里與關城為唇齒
  佛子嶺在府城南門對河十里與江州分界處盤環嶺在城北五十里其嶺純土可耕大路經其嶺即見太平安平二土州又名望州嶺一統志作環嶺
  感谷巖在城西北一里上有進寶石下瞰江流形如石闕石壁鐫感谷二大字上下有洞呼聲相應故名
  鄧巖在城東北郡人鄧祥龍讀書於此刻鄧巖二字記之
  回陽洞在城南五里舊名和尚巖昔有老僧神定洞中久之趺坐而化知府江一桂同周璞遊此至夕見燭照洞中因改今名
  鐘鳴洞去城六里俯瞰麗江可容數十人有懸石擊之鳴如鐘磬明總督張岳書鐘鳴洞三大字於石壁
  碧雲洞在城北十里峭壁插天一洞深䆳旁有石門遶山麓而行雲烟繚繞洞門一石臺可以觀眺前人遊覽有詩
  盟猿洞在城北三十里洞有二層迂迴曲折幽深不可測洞口古木參天猿鶴常居其中
  麗江在城南發源於廣源分流於憑祥歴龍州明江經府治遶城西南東三面合邕江下潯梧東入於南海
  龍門江在城西十里江心怪石嶙峋奔濤擊石錚錚如琴筑每歲春雨南風起鯿魚數萬溯流聚此墨水江一名崇善江去城六十里發源交阯歴下雷合安平恩城太平果化諸水通於麗江相傳江心有香水潭出香魚味甚美他江不及
  龍馬泉在城南岸近江三穴相通有古榕十數根覆其上天將雨樹蔭下每見鰍魚數萬遊躍世傳有龍化馬於此因名
  白雲泉在白雲洞上下有孔通天下一穴世傳有龍潛伏歲旱祈雨輒應
  廣濟泉在城北二十里青連山陰
  龍井泉在城東北十里深二百尺其泉通於麗江明太守徐師臯甃石建亭作記
  顯靈泉在城東五里歲旱祈雨於此
  狐掘泉在大𫵼山旁狐掘乃名樹盤蔭泉上螺泉在螺山下泉外池池上列植修竹蒼翠掩映環山泉源出環山清潔甘美上多林木夏日晴明猿聲烏語自覺可人
  玲山泉源出玲山石洞中春夏雨霽泉聲歴歴靜聽如笙琴聲
  馨泉在馨山盟猿洞下春夏水發聲如琴瑟太守高不矜名曰馨泉
  玉井在下郭玉皇閣前明萬厯初年開鑿
  龍竅井在府後千户所公廨
  左州
  金山在州治北一里上有寺聯絡三十六峯旁有一壁峭立上鐫龍光在望山勢空靈洞闢軒敞外有孤峯獨峙倒插如雲
  麒麟山在城西二十五里挺特蒼秀為州龍之脈天登山在城東南八里兩山峙立其高插天因名博感山在城東南八里一水中流奇峯對列旁通幽巖秉炬而入洞中形狀詭怪天然入妙不可方物
  九峯山在城南四十里山峯聨屬不斷故名銀甕山在新村其山臨江起伏如甕晴霞映之色如銀
  芙蓉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初日照之鮮妍可玩獅子山在城東南五里
  龍泉山在城東三里
  獨山在城西南八里
  華父山在城西南十五里有瀦澤四面環繞石牙盤錯竅通穹嶐
  跨龍山在城西二十里
  崑山在城西二十里
  馬鞍山在城西五里又五里為天髙山
  雷嶺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角勢嶺在州城西門外
  感國嶺在城北五里
  紅泥嶺在城西南三十里
  雲巖在城西南二十里一峯擁峙有巖二層逺眺叠翠如雲
  伏龍巖在城東八里
  淋巖在模村入巖二十步幽窈深黑古傳有野龍潛伏
  墨山巖舊圖志即栢嶺在州南三里其中虛敞曲折盤旋可容百人
  鶴洞在城西南十五里山巖聳峭傍有陂塘春夏雨水漲溢多生魚菰野鶴常聚於此一統志謂之通明巖今又作呌鶴巖
  潭洞在城南五十里
  橋江在城東門外發源自陀陵三清山合諸流而入於州界
  淥江在城東五十里
  龍潭在城南一石若虬龍狀石下泉湧冬夏不涸味洞泉在城西南四十里
  龍泉在城東三里湧出不竭滙而為池北流合橋江
  養利州
  古嵩山在州南四里形如屏風
  勝竒山在七村離城南三十里州之門户
  金馬山在州西
  帽山在州北一里形如幞頭州之後屏
  小印山在州西一里平地突起狀如印有巖空洞玲瓏穿透
  武陽山在州東南四里孤峯危峙四面水遶下有雷壇遇旱祈即應有武安洞洞中水滴成溪隴幔山在州北十五里萬山環列僅通一路中有水穴竒勝一起一伏莫測其源
  養山在州西北三十里蒼翠蓊鬱綿亘甚逺州蓋以此山及利水為名
  雞公嶺在城東六十里嶺甚高峻登望萬山如壁立與故陀陵縣接界
  散花嶺在城西三十里昔傳土官追吕仙至此見白馬騰空天花落墜因名
  觀音巖在城東四十里其巖離平地十餘丈平廣可坐百人石壁有菩提大士像巖下有弄月鏡臺二石
  榜冕峒在城東二十里各村環繞樹木蔚茂舊設有峒官今廢
  武能洞在州東三十里二山夾水極為扼塞通利江發源筆架山經龍英至州界入左江州前江發源自萬承西流經那岜那造等村至州前合通利江
  潤江在州西北自龍英經叩村出合恩城江石巖泉在城内深徹無底泉出石罅與城外潭水相通
  武陽溪亦曰洞溪源出武安洞西南流至州南入通利江
  呼水泉在城西三里石巖中舊傳童牧過此呼之即湧出尺餘飲訖如故
  靈陂自茗盈經隴幔至州治北水出石中與城内泉通
  永康州
  淨瓶山在州東南三里平地突起一峯如瓶白面山在州東北十里舊圖志作白虎山
  天馬山在州南五里峯巒層峭勢如天馬行空文筆山在城西三十里
  展誥山在州西與文筆山相連尖峯秀麗為州學向山
  横榜山州治南三里横峙數十丈其形如榜舊圖經作横石山
  岜兜山州治南六里兩山互向其形如門俗號為兜
  明山在州南故思同州東巖穴相通
  淥空山在故陀陵縣南十五里綠甕江水出其下駱駝山在陀陵北二十里古縣名駱陀以此蛇嶺在陀陵東三十里路通羅陽
  將軍嶺在陀陵西三十里
  岜横巖在州北七里上下有巖巖中有水俗號為田塘内有一石特立每年三月修禊士民以兆豐年
  巄崆峒州治西三十里四圍髙山中有一峒蜿蜒窈窕通人來往
  綠甕江水自淥空山發源東北流遶州南合思同州水又東入羅陽界入大江淺窄不通舟楫水味清甘無毒飲濯皆資之
  淥零水在州南故思同州西南入大江
  寧明州
  逐象山在州治北三十里
  猪峽山在州北近江因形而名為關鎖州治鎮山回圑嶺在明江城西南十二里自十萬山來脈層巒疉嶂清翠可愛狀若盤龍回顧故又名龍蟠蕾蘭嶺在明江城東南二十四里嶺高而大有兩石相對中通岐陽號曰石門傍有土檀香可採蕾畧嶺在州東四十五里
  風門嶺在明江城北二十五里乃南太孔道仙奕嶺在明江城南十里菁葱秀麗頂上有泉一大石寛平方正傳昔有樵者上山遇數老奕棋歸已數月
  象伏嶺在明江城西南十里石下有象跡傍有泉白馬峒在州治西三十里山石突起中穿一峒峒有水從中出約深十餘丈即六月寒氣逼人石壁雲花燦爛彷彿如白馬狀
  交椅石在明江城東十二里石形如椅故名明江源出自十萬山由遷隆峒西流經思州土州至城東南曰明江又北流至州治一百八十里合龍州龍江
  交阯河即小溪在明江城西南十里出交阯髙樓夷州經六圑四寨而下合州界
  東湖係大池在街旁横亘數十畝中有土堆上建西竺菴
  汪龍潭在明江城東十二里深約六七丈捕魚其中輒興風浪
  巡檢泉在明江城南門外泉有三五孔汲之不竭咘䝉泉在明江城南六里咘埋泉在明江城北十四里舊傳二泉相通嘗騰沸土人驚畏將牛羊鐵器穢物窒之乃不為害
  咘吳峒泉在吳峒石崖間中產魚蝦多則年必豐夏流如江冬即涸其山有神峒人歲一祭之咘饒泉在水口峒
  馬跑清泉即太子井在明江城西北二里元鎮南王托歡及右丞索多太子討占城士卒飲明江水而病禱於神馬跑地忽湧泉故名水清美汲貯罌中旬日而味不改能消瘴毒
  咘王井在明江城東五十餘步夏極凉而味畧酸太平土州
  龍蟠山在州西二里以山勢盤繞而名
  九峯山在州東五里
  板棧山在州南二里
  𫵼潤山連峯峭壁一水中流頗足怡目
  普媚山在州西北二十里
  澗水一自恩城安平一自養利萬承流經州地曰邏水又東南經崇善出大河
  安平土州
  秀貌山在州北一里
  仰山在州西一里
  通山在州東一里
  㑹仙巖在州西一洞天然石門開敞
  小澗水一源西北自交阯髙平流入一自下雷土州二水合流繞州前曰隴水又東南入太平土州界
  恩城土州
  龍級山在州東二里盤旋髙峻層級而上
  隴馬山在州南五里
  呌唵山在州東二十里與養利州接界近有呌唵村
  隴育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隴育村與安平土州接界
  教水源出養利州西流入境繞州南分二水又西南入安平州界合隴水
  憑祥土州
  白馬山相傳班氏夫人歿厝於此忽夜沉柩山於䭾盧峭壁山上遂化為白馬形故名
  翠屛山在州後峯巒插立樾蔭層層為州治鎮山蓬島巖山形峭壁巖在半山昔有羣仙臨此遊人多賦詩於上
  小水在州北三十里與上石西州接界詳後龍井在州前其水春冬則温秋夏則凉
  萬承土州
  香夀山在州東北半里有峯十餘皆高峻秀出為州之後屏山半有靈泉上有飛來寺香爐
  金童山在州東北半里相連一山曰玉女
  天馬山在金童山之左形狀如馬為州治出脈之山
  麒麟山在州西南二里似麒麟回首
  三台山在州東南二里三峯秀列雲霧常集蓮花山在州西北形如新荷欲放舊名連山翠壁山在州東北蒼翠異於諸山下有潮泉雲門紫洞在州西南外勢嶙峋内寛敞北廣南狹為往來孔道
  文秀水在州北一里
  玉帶水在州東古名淥洚水源出玉屏山下環繞州前與文秀連珠二水合流出雲門紫洞
  連珠水在州北一里古名咘黎水源自州西北來歴星潭穿山而出與玉帶水合
  𠺣咘水在州北三十里皆小澗注泉不通舟楫茗盈土州
  獅山在州南五里
  㡌山在州北一里
  觀音巖在州東十里
  咘顯水在州西自全茗流入又南入養利州界小澗水源出觀音巖穿洞而出直抵州南
  全茗土州
  端坐山在州南二里
  印山在州前
  獅子山在州東一里
  財江在州西流出龍英州界
  利江在州南與咘顯水合流茗盈州界
  咘顯水環繞州治與咘壤水㑹於泓鱷橋東南流出茗盈界
  龍英土州
  八仙山在州治南為州之後屏
  牛角山在州東峯頭尖銳如牛角
  筆架山在州北三峯並列
  咘瑞山在州西叠峯萬仞峭壁千層養利全茗恩城連界
  通利江自上映州流入州境屈曲經州前東下養利州
  巖亮潭在州治東八里潭水清凉夏月人多垂釣避暑其間
  佶倫土州
  竒主山在州南山勢連亘為州後山
  高峙山在州東峯巒直聳
  兜鰲山在州西北
  下權嶺在州西接鎮遠州界
  咘吝水出澗中流遶州前下穿山洞入上林土縣春夏長流秋冬淺涸
  結安土州
  峒段山在州東北四里
  多趕山在州東
  城門山在州北壁立如城
  石人山在州北十里
  咘水二小澗一流鎮遠州一流都結州
  鎮遠土州
  筆架山在州南六里
  楊山在州北十里
  隴角山在州南
  天馬山在州西五里
  巖磨水在州南水泉清冽州人皆取汲焉
  都結土州
  坤山在州南
  印山在州治前為州之向山
  青雲山在州北高聳入雲故名
  咘水自山澗湧出北流隆安縣界
  小河水出黎念山咘村下流隆安河入右江江州土州
  弄俸山四圍峭絶一逕入山内皆平地中有村名弄俸即分界處
  掛榜山在州治右
  鷓鴣山在州治後
  雞籠山與鷓鴣山相連
  子母山接雞籠山
  波漢山在州後山勢起伏狀如波濤萬頃故名獨山在州治十里一峯獨立如筆
  咘巖山去州半里泉自巖中流出巖前盡栽青松丹荔傍有長塘旋繞夏日荷花盛開香聞數里淥㣲水在州治南流入左江
  歸安水來自上思州流經本州注於左江
  北門泉在門橋下泉自江心湧出冬夏不竭世傳此泉水清濁可卜世盛衰
  上石西土州
  古望山在州南五里髙百餘丈山巔平廣四旁泉遶相傳漢征交阯屯兵於上山之西五里有通天檜亦征安南駐營地
  石乳山在州東二十里其中巖峒瑩靜深廣石乳凝結秀異天然案一統志即白石山
  咘隴巖在州北二十里深數十丈村民貯粟於中以備不虞
  透天巖在州東
  小水源出交阯文淵州界與憑祥水㑹於州南又東入下石西界流經思州入明江皆石磧小溪不通舟楫
  下石西土州
  弄花山在州東與寜明州界
  馬鞍山在州東
  白樂山在州治北峯巒聳秀林木蒼翠
  汪山在州南
  獨山在州西南與上石西州界
  小水在州南詳上石西州
  上下凍土州
  青連山在州北一里自交阯廣源州發脈東達府境綿延峻聳為州後嶂
  八峯山在州西八峯相連
  白馬山在州西二里
  拱天嶺在州南十里山峻而長綿亘百餘里東南接交阯界其峯皆拱北因名
  新橋川在州南一里
  䭾孟川一名倫村川出拱天嶺下數里達州前小河
  大源發自交夷廣源州由龍州水口關下入境遶州前順流至龍州滙合下流入左江
  思陵土州
  公母山北接交南山勢髙峻廣濶宻箐叢林秀色可觀
  連珠山南接交阯祿州山勢雄偉
  寶蓋山在州之東
  東陵山在州之北
  天馬山在舊治之西山不甚髙中有石徑古道小澗旋流
  紀牟山在州治東十里
  角硬山在州南二十里
  風門嶺在州之北
  淰削水在州治前流入思州界
  角硬水源出角硬山北流三十里與淰削水合白玉泉在州治東泉水潺湲聲聞逺近
  思州土州
  公母山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山勢嶐嵸盤雲霧則晴逗清光則雨
  藏旦山在州東髙五十餘丈相傳昔有勇士被追逐策馬造巔而死至今土民祈禱頗有驗
  掛榜山即摩天山在州西南八十里層巒叠翠環接明江
  花山在州西一百里怪石嵯峨狀若人形馬象執戈矛旗鼓之類過者驚畏
  曹爛山在州西六十里四面髙山中有平峝田可耕泉可飲人可容百餘
  飯包嶺在州西南九十里與明江接界舊傳越裳來侵中土至此嶺飯包化石懼而還
  飛仙巖在州西六十里山高林茂昔有飛仙居此軍人坐化巖在州西南二百里相傳元時萬户府軍人拾草巖内坐化後土人因而祠焉
  三清峒舊名百最洞在州西二百里元時鎮南王托歡征交阯還遊峒中愛其清雅命工塑三清像因名今其像猶存
  龜石在州西三十五里江中有石形若羣龜泛水因名
  明江在州東北詳見寧明州
  淰漢水在州西水流五里許入寧明州界
  汪婁潭在州西五十五里深約十丈常有風波盪擊
  蕾黎泉在州東味甘而夏極凉人多飲之
  洞蓬泉在州西泉有三五孔穴自岸頭流出味清甘冬温夏凉土官黄道環以竹木為遊觀所羅陽土縣
  巖全山在縣東北
  仙人山在縣南
  白鶴山在縣西
  權州山在縣西北
  岜提巖在縣東南
  䭾排水自永康州來經那黄村出新寧合大河羅白土縣
  羅髙山在縣南為諸山之冠
  那儉山在縣西南
  小溪自山中出流過縣南至江州清水河㑹瀨湍響水入大河
  隴東泉流入左江
  下龍司
  馬傾山在司治西
  呌抱山在司治南
  獨山在司治東五里獨峙平原形如卓筆
  獅子山在司治南九里山勢起伏如獅舞狀壯山在司治西四里
  秀嶺在司治南九十里近交阯高平府七源州界仙巖在東門外里許石山突起巖窟清幽
  紫霞洞在司南三十里大江水經其下
  龍江在司南十里源出交阯經上下凍州流入繞州前而出江口合明江入崇善界
  龍泉發源上龍之古甑流入司北水清多魚一灌入仙巖東流出青龍橋合龍江
  上龍土司
  花山在司治南
  武德山在司治北
  觀音巖在司治東
  龍泉在司治西
  鎮安府
  文筆山在府城東學宫前秀聳如筆
  東山在府東四十里奇峯絶壁髙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狀
  扶蘇山在府治東二十五里其巔可望見日出處崇山在府東四十里層巒叠翠髙出雲表一郡竒景山設有隘名隴桑接連奉議州界
  西山在府西二十三里山峯若屏夕陽返照觀之爛然奪目
  鑒山在府西七十八里峯巒秀麗林木幽深石洞流泉不竭羣資灌溉原設鑒隘接連歸順州界馬鞍山在府西三里山有神異土俗遇水旱祈禱輒靈
  倫山在府南八十里山巒叠障衆山之宗樹木深宻人跡罕行舊設有隘連接向武州界
  馬凉山在府北九十五里山設有隘兩山相對接連土田州界
  雲山在府城内衙署東峯巒秀拔層叠如雲梅山在府西三十五里山有水源春盈冬涸得䭾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山形若駝背有鞍如負重舊設有隘接連歸順州界
  天保山在府北三十里山有泉穴春夏淙淙秋冬絶流
  雷高嶺在府南八十里峯巒高聳跨連上映儼如界限
  感䭾巖在城西四百五十里周迴二十餘丈内有石柱大如盤故又名盤石巖其側有鎮安洞黑巖在府南一里石室幽深暗如長夜
  䭾命江在府城南東流徑奉議州界入右江歸順江在城西歸順洞側
  黑洞水在城南三百餘步洞中水長流
  咘桑泉在城西一百八十里
  蓮花塘在城南澄波渟泓四時不涸
  那盎陂在城東三里
  歸順州
  照陽山在州西北羣峯聯絡惟此山高聳無路可通中開石穴虚敞清幽可坐百人外一小徑直達小鎮安界名照陽關
  嶺衛山在州西高聳綿亘攔隔交阯為一州之衛獅子山在州南二里横卧江心二水分流其旁形如獅子鎖一州水勢
  騰烟山在州西十里山勢突兀峭壁環三面舊志下有瀦水深數十丈流分三𣲖各長一二里藏伏蛟龍水發則流沙漂石居民必沉銅鐵屑以鎮之排磨山在州南三十里
  魁嵩山在州北層巒聳拔
  巖巖山在州東北嶺下有巖與府界
  鵝泉水在州西南十五里相傳有異鵝攪溝水為潭深十數丈清流環碧中多遊魚舉網不常得流珠水在州東南下峒路旁水循山崖漰湃而下望若白練垂空即視則水沫流濺如珠因名龍潭水在城東北一里水自山下石穴湧出遶城而南霪雨亢暘不甚盈涸
  奉議州
  高更山在州西四面山巒聯接東西穿徑
  老坡山在州西與府連界
  怕律山在州北與田州分界
  蓮花山在州北形如蓮花南北路通
  更梯山在州西石徑峭壁登者必架梯棧以行破山在州南上有一徑中分山脊接土田州界三齊山在州南接田州界
  連珠嶺在州治後迤𨓦四十餘里
  綠畧嶺在州西南與府界
  右江經城北流至南寧合江鎮與左江合
  都康土州
  隆滿山在州後蒼翠如屏樹木陰翳
  岜望山在城東石峯嵯峨人跡罕至
  妙訣山在州北聳插霄漢髙出羣山下有觀音閣鼎獨山在州治西北一山獨立
  鞏佛山在州治西山脚即聯仙橋
  鵶咋山在州西北
  懷恩山在州治東
  仙橋水在州西界連上映橋右有田涔水涓涓流出過仙橋下曲遶州前旁滙咘灘伏店二泉注全茗土州
  伏店水出自山穴過恒建橋共注仙橋溪
  咘灘水山下有潭碧澄莫測相傳有蛟龍游泳其間逶迤經里許合仙橋溪水
  鵶咋泉出鵶咋山下石穴亦名龍潭漰湃之聲不可諦聽土民不敢汲飲鳥跡亦不至
  多恐泉在城南六里相傳昔有犀牛遊此居民殺之忽雷雨交作遂陷為池中多鯉魚人不敢捕劄空陂在城西自爐泉水湧流築為陂與黎塘俱有灌田之利
  向武土州
  獨嶐山在州治前有三巖層次懸梯而上各塑神像於内名萬福寺
  馬鞍山在州東形如馬鞍
  武城山在州治東尖峯峭石下有小巖
  塘濱山在故富勞縣西五里山勢縈紆聳秀遇朔望山峒常聞鼓吹聲下有泉流入上林土縣水中魚不可食
  坡州山在故富勞縣北三里山形如虎又名虎山蒼盂嶺在城東四時烟霞不散
  枯榕江在城南源出鎮安流經故上林縣入右江大旱溪在上旱村山脚流入鎮安東峒經奉議吉權城頭入右江
  上映土州
  上莊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南嶽山在州西南三十里昔有南嶽祠每禱必應今圯
  <span id="哮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哮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哮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
  軒山在州南四十五里
  岜風山在州東城内
  咘底山在州西城内
  个能嶺在州東二十五里高峻矗天冠冕一州登之蒼翠滿目空濶無碍
  岜風泉在城東岜風山下泉自穴出涓涓㣲湧不絶
  秀泉在州西咘底山下水色澄清與岜風合流而南州中灌溉賴之
  印塘在州衙前其塘四方如印中有一埧如印之有紐
  下雷土州
  筆架山在城東一里
  地軸山在城東南一里
  崇夀山在城西一里石峯特起為州之主山天關山在城北一里
  小河一在城西北發源湖潤寨流至州前一在城西出上下珢夷州與湖潤水合流下安平州小鎮安
  大魁山在西北五十里崔嵬高聳衆山以此為魁故名
  末山在西三十里山勢綿亘山外即雲南界故以末名
  勞山在東北一百里
  吉烈氷在北四十里從山穴湧出流經數里合大魁水穿山而出與諸水同下
  大魁水亦從山穴湧出
  勞山水由山底而出與末山水對流
  末山水由山根石穴湧出曲滙古雞隘出髙平一分流出雲南富州界
  湖潤寨
  岜露山在寨東北十五里
  寺曉山在寨南三里少西有弄仰山
  弄增山在寨西北十里
  扣滿山在寨北十里
  小河在寨西詳下雷土州






  廣西通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六
  山川
  栁州府
  馬平縣附郭
  仙奕山在城西南其石黑肌而赤脈如棋盤可奕旁有巨人跡
  駕鶴山城東南聳立如孤鶴臨大江舊有駕鶴書院今燬
  鵝山在城西二里隔江十里水自半嶺噴出流小河入大江遠望如雙鵝飛舞又名深峩山唐栁宗元有詩
  天馬山在城南近大江高數百丈羣山中獨出峻拔山有楊文廣洞俗名馬鞍山
  甑山在水南山形獨立廣百尋髙五丈
  天山在水南村後石壁上有天山萬里四字石魚山在城南二里玲瓏深秀内多名人題咏下有龍潭
  屏山在城南開展如屏故名宋陶弼有詩
  奕貴雙山在城北二十里東山曰桃竹西山曰雀兒
  鳳凰山在江南去城四五里
  文筆山在城西二十里山勢卓立直上如筆龍壁山城北三十里油榨村對岸石壁似龍形下臨灘瀨宋陶弼有詩
  雷山在城南夾道
  鵲山在城北隅
  四姥山在城西五里四面對峙
  東臺山在城東下臨大江
  背石山在城北
  相臺嶺在城東北十里又十里曰將臺嶺
  走馬嶺在城西綿亘二十餘里又一峯特起曰金山
  立魚巖在江之南與仙奕山對峙深邃奇怪内有三洞相通多名人題咏山腰有魚峯寺
  鷓鴣堆在縣學前諺云鷓鴣堆起狀元歸
  栁江一來自古坭一來自慶遠經栁城縣合流至郡又東南入象州界
  鵞江即峩水在文筆山下㑹大江
  黄陂水城西三十里源出黄吉山合鵞水入栁江飛瀑水即鵞山所出者噴薄迴漩又名長塘大龍潭在立魚巖之南雷水出焉旱則祈雨於此有張忠簡公釣魚臺羅象三龍𨼆洞
  小龍潭城南二里立魚巖下陸鴻漸茶經名為圓泉
  羅池城東有栁侯祠韓昌黎碑文
  白蓮池在北關外池有九竅泉出其中
  放生池在江之南有石壁懸出江面鐫放生祝聖之池
  靈泉城西七十里不涸不流
  甘井在仙奕山下隨江消長雖旱不涸
  城北井有栁侯銘
  雒容縣
  思㣲山在洛清鄉去舊縣里許有甘泉四時不竭屏石山在洛清鄉舊縣西北十里峯巒髙聳下有石巖出泉
  龍屯山在縣西二十里蜿蜒盤曲如龍故名主山在北門外縣治倚之故名
  雙童山在主山左
  聚講山在主山右
  雷村山舊名雷峒在縣北七十里
  如來山在縣北七十里昔傳有神女出現頗稱勝地
  平頭山在托定鄉内峝縣北八十里
  大定山在洛斗鄉縣北七十里
  横賴山亦在洛斗鄉
  雞站山在縣西北去平頭山十里
  西眉山在洛清鄉縣東北八十五里
  鷹山在舊縣城内
  羅子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六寨山在豐軌鄉縣南三十里六峯聳峙山下有二泉湧出民田賴以灌溉
  謝八山在托定鄉外峝縣北七十里
  馬踶嶺在縣南四十里
  高嶺在上羅鄉縣西二十五里
  大墮嶺上羅鄉縣西四十里
  六百嶺在豐軌鄉縣南五十里其西十里有大河嶺又十里為大窟嶺
  丙和嶺在縣東南六十里與平樂之修仁接界白龍巖在舊縣東
  白象巖在上羅鄉縣西七里有上中下三巖上巖相傳宋狀元王世則讀書處中巖有石刻白象巖三字又有二字如篆文磨滅不可識下洞有石刻天然大厦四字内大士座前有藤二本約高十餘丈上出石罅挺直如柱石壁刻有王相公詩會仙巖在縣南五里蒼秀玲瓏下有碧潭
  内外峝在托定鄉
  洛清江在縣南自永福流入西南經江口鎮亦名運江又南經馬平三江口合栁江下象州
  三門江在縣西自栁州來至江口合洛清江下象州達潯江
  龍鼻江在縣西北源出栁城縣深山由洛斗鄉入縣境繞城入洛清江
  山道江在縣東自永福來㑹洛清江流至三江口入栁江
  羅城縣
  鳳凰山在縣城北石壁峭立如屏山半有巖石古稱為丹鳳銜書
  直滿山縣東北二里許高峯矗立聳出羣山之上山半有洞名黄坭巖洞内塑佛像石乳倒垂凉氣逼人夏可避暑值雨瀑布如珠縣治來龍發源於此
  馬山在縣南十里平地聳立羣山環繞其形如馬為學宫向山遠望烟雲變幻
  硯山在縣西里許卓立端正方平如硯從旁小山如水注後山環列如筆架
  覆鐘山在縣北十里形如鐘覆
  氷玉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色瑩如氷玉
  葵山在城西
  青陵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山勢綿亘通楚黔兩省相傳中多仙跡昔有人入山採笋遇一老人坐桃樹下摘實啖之歸已旬餘再往不識所在
  中寨巖在縣西南山極玲瓏巖深不可測高難登躋土人修石橋蜿蜒而上舊有雌雄二鐘其聲相和歲旱禱雨輒應巖中產鴛鴦石
  迴龍巖在縣東南巖徑幽邃昔土人避兵内有蛇盤踞如蟒衆傷之後修溝洫不成衆始悔悟前蛇或龍也塑佛巖中洫乃成因名迴龍圳土人利之西江在縣西門外發源銀村資灌溉經西九里潛地而行至慶遠農里復出合慶遠江霪雨泛漲水壅難消冬涸橋北露方石如倉上鐫太平石三字武陽江縣北六十里發源四堡經平西髙懸二里引下流至沙拱入融江傍峝河經布政里至寨登村與江水合
  聖水在縣西九十里出石硯山下
  龍潭在縣東門外上有雷王廟歲旱禱雨響應龍泉潭在縣西六十里新圍村潭深不測廣二畝許灌田十有餘頃
  栁城縣
  青鳳山高百餘丈直入雲霄為縣案山
  烏鸞山在縣南二里如鸞展翅江流遶其下有潭澄湛徹底其石多黑
  伏虎山在縣北四里山形似虎
  西山在縣西
  筆架山在縣東十里羣峯參差狀形而名
  勒馬山在縣北對江舊縣治在其麓山形曲轉如勒馬狀
  雲蓋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高大峻聳雲起横覆如蓋
  穿山在縣西高百餘丈上有一竅明朗外徹轎頂山在城北二十里山頂如轎蓋
  文筆山在縣北五里尖銳而秀有如卓筆
  銅磬山在縣西北十里一作磬山又名覆釜山頂平圓倒垂故名
  馬鞍山在縣西北
  造化巖在縣東與筆架山並峙巖狀秀削巧若天工
  龍江相傳梁時龍見於江中
  馬跑水在縣西七十里又名湧珠泉舊志謂諸葛亮南征過此馬跑出泉
  鸞洲在縣西北漁舟皆泊於此
  融縣
  雲際山在縣北十里出雲必雨有翠玉寒碧二泉鐵船山在縣西三十里遙望彷彿一船尾插絶頂寶積山在縣東五十里產盧甘石及鐵
  文筆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南離並峙即古都峯石梯山在縣東十里髙數百丈勢極峻險
  獨秀山在城西上有祖師臺
  樂聖山在縣東六十里高於通邑諸山登之可望栁州上有石池藏怪物
  大旗山縣南二里梁吳二侯廟在其麓
  石門山在縣西北十里兩峯夾峙江岸崖石峻削如門
  聖山在縣北四十里有舜廟山高數百丈
  銅鼓山舊傳諸葛武侯嘗埋銅鼓於此
  九頭山在城西九峯相連
  仙屏山中空洞有仙人石形如拱立
  夀山在縣東五里有吳寶盧仙跡硃書夀山二字至今不磨
  羊角山在城南中有石室敞濶可容百人
  攬口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連延數十峯高千丈深林宻箐間出不逞為邑要區
  天堂嶺在縣東北六十里有泉不涸
  秦嶺在攬口山西高與之齊
  老人巖在縣西南三里傳有老人拄杖於此登者俯視萬象如在雲際其下一巖尤竒怪蓄水澄泓淵深莫測每風雨見有蛟龍出入云
  韶潭巖在縣西北二里極宏敞夏凉冬温可坐千人避冦者呼為小桃源
  靈巖舊名老君洞上有白石巍然如列仙靈夀溪貫入巖下清響作環珮聲宋太宗頒御書百二十軸藏於洞改名真仙巖張孝祥磨崖大書天下第一真仙之巖
  玉華巖在城西北四里下一石如虎上一石如龍俗謂之龍吟虎嘯稍近有洞亦曰玉華光怪陸離翠碧繡錯其右即鯉魚巖邃壑幽秀碧泉寒冽為帶江之源
  德巖即彈子巖產石甚圓形如彈子有石刻三字劉公巖在城南四里舊名西峯宋紹定間郡守劉繼祖命寺僧智性闢之因名
  背江洞在縣西北二十里萬山包絡曲澗縈迴中有江為邑要害
  採藍洞在縣東北四山環列洞中平地如砥石上有硃書採藍洞三字
  融江即懷逺容江一作潭江南流逕縣城東入栁城縣界㑹龍江至府城為栁江
  浪溪江在縣東北一發源永寧州髙望山一發源義寧縣大羅山西流至縣之撫羅二水㑹合又西至長安石旗口入於融江
  李獲江在縣東北一名南江西北流至主簿入浪溪江春夏水盛可通舟楫
  寶江在縣東北源出懷逺縣南流入縣界折而西流入融江江深廣抵浪溪江之半
  武陽江在縣南由羅城縣東流入縣界至新圍入融江
  清流江在縣南西北流入於融江
  高橋江在縣南四十里發源鵞頸鎮深山東流入於融江
  帶江發源於鯉魚巖清溪溶演經城北環西繞南東入融江為縣城天然濠塹
  背江在縣西北其源有三右為思杲江左為通道江中為都狼江㑹於大約鎮南流至攬口折而東蜿蜒數十里峭壁深箐兩岸偪仄東入於融江距縣城一十五里以江在縣城後故曰背小舟至思杲江之門田都狼江之扶問淺不可進經背江峝狑獞所居險惡殊甚
  回回江在長安鎮西北二十里源出大田銅鑼山東入融江
  蔡邕江在縣南一里源出西峝都溝山滙於老人巖下東流入融江
  靈夀溪在真仙巖内其水穿巖而流相傳老子經此以丹投水中飲者多夀
  古鼎潭在城西南居半山中常聞潭内有鐘笛聲歲旱求雨輙應
  安靈潭在真仙洞後古安民居白日雷震陷成潭有靈物栖止歲旱禱焉
  落杯洲在小東門外世傳有異人落杯於此遂成洲
  丹洲為縣南水口
  三星洲在縣南三里有三小渚如三星布列藍洲在縣南水漲不沒昔有藍姓民居其上都博塘在縣西南十五里寛百畝
  長塘在上團秋冬不竭
  懷遠縣
  武牢山在桐木村後離縣九十里其峯尖秀如削高出羣山上遠近皆見為一邑之望俗傳上有仙亭仙桃等物人著意尋之弗見又呼為珍珠山天馬山在縣治東雙峯平列前後兩駕縹緲相逐如天馬然
  鳳凰山在縣東南兩山對峙如鳳
  珠玉山在縣南為邑案山
  掛榜山在縣治西如平頭一字又曰一字文星蒼㡌山在縣北二里
  大耀山在縣北十餘里
  大貴山在縣西北猺人槃瓠種所居
  羣凳山在大容江勇尾地
  猫兒山在縣東曲逕迤𨓦林木陰翳西邊水出板江東邊水出桐木合流
  九曲山在下石門西山離城十餘里相傳有仙人對奕石上有詩髙萬仞怪石巉巖中流一泓碧練千尺
  龍頂山在獨峝至貴州黎平府五十里屬洪州平價村交界
  大傘山自林溪過稿舖長三十餘里山頂分界東北水出湖廣綏寧西南水出縣界
  石門山兩山峭壁對峙如門凡四一在塘窟之上一在四江牙一在大容江一在沙坭
  平山在縣北五里宋建平州即此地
  唐朝山近接笏山在縣東北一百七十五里與湖廣通道縣分界
  獅子山在軍聽潭西其山形似獅子項下繋五銅鈴昔傳有獅子現形於此
  古坭山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峯巒環抱嵐氣凝聚舊志潯江源出焉
  扶勞山在縣治北
  楓木嶺在下猺龍
  古平嶺由桐木過白杲延袤二十餘里中有十二盤其髙萬仞
  大重嶺在塘窟之北與老堡交界
  天鵞嶺在河裡銅鑼交界
  牛郎嶺在江邊大里交界
  太白巖在下石門右相傳太白謫夜郎時登眺放咏築室於上
  香爐巖在石門頂上相傳有仙人修煉於此遺跡尚存
  琴瑟界離縣治四十餘里在武洛八薑進至獨峝青嶺界在永吉上峝沙坭村對河至綏寧縣三十里與西龍交界前明於此立堡
  通天寨在大營峝黄土塘北接湖廣綏寧東接桂林義寧西南屬縣界綿亘數十里其髙萬仞俗呼為都天嶺
  虎石在石門上東邊一石似虎形
  出米石在軍聽潭西相傳昔有道士居此石孔中自出米可食三五人
  容江廣輿記作融江考貴州黎平府永從縣載有容江水出曹滴司合清水江舊志載容江出清水江由古州而達於老堡則實係容江無疑
  斗江一自義寧縣灘頭過龍勝村流入一自湖廣城步縣下都乃村合沙泥水流入由古坭陳村以達潯江左右二水相鬬故又名鬬江
  西波江在縣北四十餘里自白雉山㑹合大江板江在縣北源出扶勞山入大江
  古州江出黎平西苗地經石門山而南繞縣西又南入容江
  田寨江在縣北三十五里由田寨丹竹諸村入大江
  蕉花江在縣北出蕉花村自江口東入大江軍聽潭在縣北三里深十數丈一碧萬頃四時澄澈
  石門潭石壁對峙如門
  古坭潭在潯江中有二聖廟
  老堡灘即舊縣下自老堡右為潯江左為容江馬鬛灘在潯江中最險上下用纜方可行舟諸葛營灘在容江中直至古州接清水江
  蠻石灘古為萬石鎮今廢
  大容江口在老堡對面兩山對峙有三王廟神最靈
  象州
  鳳凰山在州東北北下里離州二十里山勢凌空如鳳飛狀
  白面山在州南十里横截大江中多白石俗稱掛榜山
  象臺山在州西山下有石刻象真巖三字深處有白石如象
  石鹿山在州正東昌化里離州八十里上有鹿池雷隠山在州東六十里下有仙女池風土記云天欲雨則此山先有雲霧
  卧龍山在州東南六十里東鄉里猺山
  天柱山在州東北七十里安山里猺山
  聖塘山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安中里猺山熱水出其下相傳昔有猺人攀藤而上見一池清冷可愛内有魚鼈桃李環繞且多猿猴
  五馬山在州西二里奔騰跳擲如駿馬脫韁筆架山在城南二十里又南五里為道士峯石牛山城東四十里常有雲霧天晴遙見如牛形文筆山在城西南二十里尖峯拔出如筆
  石門嶺在州東十里
  鷺鶿巖在州南十里有石如鼓吕景䝉名曰石樂巖
  三仙巖在州北十五里
  金雞巖在州治南西鄉里離城二十里内有民居象江即栁江流經城西溯流而上至江口分流右至雒容運江界六十里左下永福江達蘇橋熱水江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黄田猺流入象江
  熱水江在州東北一百餘里出聖塘山下
  凌田江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濮泉流入象江牛角江城東北十五里源出天蓋山流入象江龍角池在北門内州署後舊立苑置亭稱名勝今燬
  仙女池在州城外天蓋山
  濮泉在城東四十里松檜森羅水石交映
  來賓縣
  龍鎮山在縣治北一里高扶雲際為一邑之鎮俗名三台山
  金峯山在縣南四十里上有瓦寺為唐時遺跡釋氏所稱第一代祖宋紹興八年畱偈此山碑尚存字跡糢糊難識
  石牙山在縣南四十里平地有石峻峭如牙接貴縣龍山
  居松山在縣南三十五里秀出羣山號曰文筆山頂有石盆仙鯉之勝
  雙髻山在城東四十里山形相對如髻晚霞朝靄掩映更佳
  神山在縣城西三十里僧武志修煉於此每出即駕青布為橋去地六七尺市人見而異之宋元祐初飛昇而去載一統志
  龍峝山在縣西十里雨餘星曉亂雲圍抱景最深遠
  思玉山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有人得玉於此後再求之不獲因名
  雷山在城北三十里
  八雲山在城西十里
  賈利山在城東三十里
  雙泉巖縣西北一百里有泉冬温夏凉相傳昔人肄業其中常患無水忽一日雙泉湧出故名石佛巖城西十里餘龍峝側石佛髙丈許不假人工
  白雲峝在縣北三十里山水清佳為邑人遊宴之地
  白牛峝在縣西南六十里中有白石狀如牛大江源出滇南自遷江流經縣城西七十里至都泥江口合栁江歴武宣内有蓬萊黄牛古塔諸潭最稱險惡舟子動色相戒猶往往覆溺水入夏即紅頃刻漲數丈巨木枯枝與流俱下至秋深水乃定名紅坭江
  定清江源出清水堡流經縣北合紅水江
  雷江源出新慶村流入大江昔有毛雷捕魚於此因名
  牂牁水流經縣西合紅水江
  白馬溪源出白牛峝流經縣南入大江
  蓬萊島在縣治下水十里古州治所在山光水色映碧浮青頗具勝槩
  慶遠府
  宜山縣附郭
  宜山在府城北龍江上唐名宜州以此山舊有飛來廟
  北山在城北一里唐陸仙翁修煉於此常有紫雲𤣥鶴乘空而下如神仙之㑹故又名㑹仙中有白龍峝潛通南山龍隠又有崔莫二仙姑煉丹所旁翼青鳥硃砂兩山巖前石若觀音其上石井曾出並蒂蓮花即稱為玉井云
  盧山在城北二里對府治後
  天門山在城北一里二峯如笋崒嵂參天亦名天門拜相山上有馮京祖塋又呼狀元山
  龜山在城北三里其形似龜故名
  九龍山在城西南六里山多峝竅内有石田峝口一潭深不可測因禱雨響應立廟祀之又有丹霞巖宋刺史張自明卒棺舁於此石開自合上有丹題仙跡
  南山在城南五里其巖軒敞如屋後洞曰龍隠有石龍鱗甲宛然前建廣化寺左為白雲巖係盧僧德洪脫化處又有宋真宗御書閣旁建三賢祠祀黄太史庭堅余襄公靖馮三元京東畔石鐫余襄公畱題真跡
  日山在城東北二十里隔江與月山對峙以其特立而圓故名
  月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其形肖月風土記云東有日山西有月年年征戰無休歇幸得西水向東流世代永無憂
  鶴山在城東南二十里上有石色白如鶴
  鰲山在城東南二里
  大號山在城南二里髙可遠眺上有宋趙清獻公放鶴亭故址
  文筆山在城西德勝鎮挺秀如筆突聳雲端屏風山在城西八十里巖貫胸腹上有道觀梓潼閣懸梯方達
  香爐山在德勝鎮西鼎足屏風文筆二山
  羊角山在河池所西五里其麓有宋楊文廣故壘大曹山在城東四十里
  小曹山在城東二十里
  九子山在城東二十里九峯排矗鎖龍江水口一名九頭山
  青鳥山城北一里㑹仙山東相傳古有青鳥飛至產異草
  朱砂山在城北一里北山之側
  桃源山在城南三十里係吳仙葬處
  鐵城山在城北二里
  馬蹄山在城南三里形若馬蹄
  夀山在河池所治東北有三寶寺朱僧脫化處韋家山在城西四十五里
  獨存山在城西七十里
  謝表嶺在城西五十里傳楊文廣得勝回朝於此拜表故名
  棋盤嶺在城西八十里
  冷煖巖在城北一里洞達山腹前冷後煖
  青靈峝在城東二十里
  古城峝在城北青鳥山後一名紫霞峝峝七曲有文昌像
  觀峝在城西二十里其峝靈異有西原太子祠龍江石筍嶙峋灘門險激發源貴州都勻府自獨山州流入經府西北諸蠻峝㑹思荔諸水東南流至縣北折而東入栁城江滙融象下潯梧水勢宛轉如龍故名
  小江在城東北六里源出天河合龍江下流洛䝉小江在城南六十里流入龍江
  流馬江出永泰里山洞東北流合龍江
  默流江源出龍門水由地行至雒目里黄猺里主寨黑洞四分獨山中通馬泗東流彭嶺灌養三處之田
  飲軍池在城西宋軍校陳進叛圍城久涸一旦復湧居民賴之曹利用飲軍於此
  放生池在舊城東門外即古樓塘宋時凡遇聖節買生物放之以祝無疆故名
  龍泉在城南二里其水重於他水黄山谷稱之果然故又名重泉
  蓮花塘在府學前
  龍塘在府城南二里旁有龍母廟
  宜江井在城内城隍廟西與龍江水相為消長河池州
  智山在州城南四里髙聳入雲西連吳山筆架三峯並峙唐時建智州於此
  火燄山在州城南五里其上一石宛如紗帽又名紗帽山
  鳳儀山在城北四里勢極險峻州治半枕山麓屏風山在舊州城北嵳峩環繞如屏之峙上建觀音閣山半有泉盛夏溢流今泉仍而閣廢
  四一山在州北五里近州舊治倚屏風山
  馬鞍山一在州城西北三里一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那龍河出焉
  東山在州東四里挺然獨立又名樂教山
  智州山在城西四十里盤紆綿亘唐建智州因以名山
  太平山在城東五十五里金城江邊石上鐫有天下太平四大字
  鬼人山在州東三十里内有深巖嘗吹響器路旁有石棋盤仙人脚跡相傳曾有仙人於此奕棋楊村山在州東南十里有巖曰龍巖洞口甚小止堪一人出入内寛濶深逺可容萬人有石成龍形鱗甲光亮如金色又旁有石佛名曰佛巖
  吳山在州西離城六里
  移嶺山在州北七里崖岫最為峭拔
  劍甲山在州城南一百十里下岳村小路西通鴨峝
  洪鹿山在州城南九十五里
  岜帶山在州城東九十五里古雲里東通安定司振人山在鎮南里洪鹿山之南洪龍江出其下定南山在板村去城南百二十餘里相近為乾山都銘山在州城東二十里舊名都猛隘
  雷山在弄郎村與岜上山相近接東蘭界上有關堡
  魚躍山舊州城東北一里稍南有新月山祥雲山三山並列蒼翠鬱然
  北㑹山在州城南一百二十二里
  白馬山在州東二十里
  岜上山在州城南一百二十五里九門村北天馬山在城南近接劍甲山
  鼓兒巖在州城東五里巖甚深邃内嘗聞鼔聲金城江在州城東五十五里自荔波縣流入宋置金城州即此江南岸石名喇街東里許有石如盤南來溪流其上日夜鳴嘯
  靈淺江在州東南源出鎮南里合洪龍江
  洪龍江發源振人山東流入永順合刁江
  那龍河在州南百餘里源出馬鞍山流入永順司合刁江
  喇索河在岜學平村西通大郭村
  秀水在州治前東流繞十餘里伏高山下至六甲里復湧出合金城江
  猫溪水在州西南源出髙峯坑東流合秀水古浪溪在州城東南二十五里一名乾溪渡折西即三旺大路
  白崖飛泉自州西南四面入山又西三折而至白崖北面髙可二十丈泉自崖半掛下如疋練北流過州而東即秀水
  天河縣
  甘塲山在城東二里形如幞頭縣治依其麓鳳凰山即鳳頭山在縣東三里其形似鳳昻首東山在縣城東一里石壁峭立儼如屛障縣之龍脉發源於此
  榜山在縣西三里形如掛榜
  南山在縣南二里與東山對峙翠矗危峯髙出羣表其上有泉甘冷
  穿山在縣城西五里石竇中空故名
  獨俊山在城北二里山峯秀靄挺然獨立不與衆山連故名
  交椅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其狀似椅
  文峯山在城東十五里髙聳接天啟通邑人文之秀
  髙寨山在縣城西四十里峭壁危峯洞門軒豁石獅山在縣北二十里砥柱兩江形如獅子北陵山在城西十五里山麓有水泉澄澈昔吳生師事陸仙翁修煉於此
  烏山在縣城西峯巒高峻頂有泉居民曾因險築寨於上相近者曰聖水山
  植福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勢高聳綿亘數里縣之鎮山
  聖水山在城西三十里
  涵樂洞在城北一里深邃可避炎暑有石如鐘鼓扣之則鳴
  龍門洞在歸仁里水通下流望之如天門洞深奥杳不可測
  喇冲洞在縣城北三里外敞内深中有清泉四時不竭其下有龍潭禱雨立應
  通天洞在城北三里四面昏黑翠壁蒼然惟中一穴通天故名
  容樂洞在城西十里景竒而秀路險而安遊人樂之
  三峝在城東三十里稍南有黄甲峝
  九龍江在縣城東二十里源出龍泉勢如九曲聯珠歲旱禱雨立應
  東北小江在城北二十里一自三峝一自黄甲峝發源合流入小幕寨麓注為縣北江水
  三潮水在縣城西十里水從巖際湧出一日三潮來則漲滿退則其流一線可以灌田民受其利因名聖水立祠以祀之
  思吾溪在縣東南二里流入宜山縣合小江水入龍江水聲晝夜不絶春漲尤甚
  思恩縣
  旗山在縣城東南十里
  紺山在縣城北三十里以其山色名一名扞山謂可扞蔽縣後土人以山嶂重叠日光罕見故又名曰暗山
  龍門山在縣南五里峯巒聳秀雲霧朝興靈雨時應祈禱歸焉
  嘯山在縣西四十里巖竅玲瓏風響谷鳴如長嘯然
  修煉山在縣南十里相傳唐時陸仙翁修煉於此三峯山在縣東二十里三峯並列下有石巖洞寛五六丈泉自中出引流溉田
  覆斗山在縣城南二里
  三僊山在縣城北四十里
  入懷山在縣城北八十里
  望峯在縣城東一里枕脈寒坡嶺迤𨓦而下高登遠眺帶水千峯歴歴在目舊有文漪亭
  天門峯在縣東北二十里萬峯襟帶惟此最為峭拔山腰一穴如門横深三十丈有石柱如龍形天欲雨則水如注俗云天門洞道通一線攀緣而上内可容二千人猺民恃險常避亂居之
  疊石峯一名斧劈峯在城北二十五里如片石層纍髙可千丈
  米嶺在縣城東三十里為入縣門户諸峯羅列如聚米狀上有老鼠隘髙五十丈險窄莫比
  寒坡嶺在縣城東五里入縣孔道高可二百丈舊志名寒山土人云寒坡以高峻多風炎方行人宜之
  回頭嶺在縣南三里其勢北旋如顧縣治
  覃嶺在城西五十里
  龍巖在縣城南五十里有洞深邃
  環江在縣南六里流經縣西又東南入宜山界即龍江上源唐環州舊治在焉
  帶溪在縣北四十里源出荔波其水旋繞如帶南流入龍江中有砥柱石
  中洲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平衍一大沙洲如海島
  㜑㜑泉在縣西五十里水不常出行者遇渇求飲佇立呼之乃出
  東蘭州
  思榮山在州東三十里
  真武山在州東三十餘里紅水河東岸
  都夷山在州東三十五里高峯插天最為險隘古稱都夷縣以此
  青雲山在州西四十里
  雙鳳山在州北二十五里
  福山在州北三十里
  印山在州東三十里
  隘洞水在州東北即紅水河又名烏泥江自那地州流入又東南經思恩之都陽安定諸司入忻城界水勢洶湧昏黑直等黄河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方林山在縣城北三十里山峯層累
  永長山縣城東北六十里山勢綿亘
  水巖山在縣西五十里下有水從巖中出四時不竭
  白崖山在縣東南舊縣城東
  分水嶺在縣北與貴州獨山州分界
  勞村江一源出古州苗地流入縣之鵞甫由周覃水春舊縣巴灰董界滙歸勞村歴一百四十里一源出黔省爛土司流入羊安由方村新縣冲芒滙歸勞村約二百里並皆峭石險灘不通舟楫由勞村合流暗入山巖抵思恩縣界徑達金城下龍江那地土州
  虎山在州南十二里體勢蹲踞如虎相近有兠婁山又南三里曰紅山
  翠靈山在州西四十里
  翠屛山在州北七里危巖峭壁高入青空
  巴羅山在州西六十五里有水出其下曰巴羅江掛榜山在州東六里形若張榜
  馬山在州治西
  屛風山在州東南八里
  感見山在州西南五十五里
  唐帽山在州東二十里
  感安山在州東十三里
  折登山在州東北二十里
  登龍山在州東北十里又二里曰巴陵山
  屏山在州西十一里
  暮曉嶺在州西五十六里左襟巴羅右帶紅水懷峽嶺在州西六十里
  磨石嶺在州北二十五里
  黄花嶺在州北一里
  方環嶺在州東北二十里
  疊方嶺在州東北十五里
  龍泉寨在州西八里有龍泉入烏泥江
  思廉寨在州西四十五里烏泥江右畔
  丹州寨在州東北六十里
  烏泥江源出泗城流經州境一百六十里入東蘭界
  平細江源出翠靈山合烏泥江
  巴羅江源出巴羅山巖合烏泥江
  南丹土州
  金雞山在州東二里䝉寨南紅盆之水三面經流迤𨓦過北
  長春山在州南三里層巒連矗又為青雲峯青雲之水出焉
  三寶山在州西三里
  秀靈山在州西二十七里竒峯怪石傑出蠻陬孟英山在州西三十里產銀砂明時曾開礦旋罷役
  都利山在州南二十五里山泉飛注為大江源蓮花寨在州西南九十里
  岜峩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山峯危峭斜接泗城思恩邊境要害
  紅盆水源出秀靈山下過金雞山至沙界坑二十里入山而没
  大江水在州南二十里發源都利山流下大山入河池州界
  青雲溪在青雲峯下過大橋與紅盆水合東流入山
  忻城土縣
  龍塘山在縣西八里山有塘龍常潛此
  疊石山在縣北四十里層次岧嶤石如纍砌馬鞍山在縣北三里形似馬鞍
  張㡌山在縣西十五里
  夜峝在縣東十五里有巖深邃不透日光故名黄泥峝在縣北十里
  烏泥江在縣西六里自東蘭經安定夷江流入縣境下遷江
  東蘭土州
  十八鶴山在州東三十里
  九曲山在州東三十五里
  九曲水在州東北源出九曲山繞銀海池下合紅水河
  銀海池在州北八十里
  永定土司
  頭盔山在司東南七里半山有數白石懸巖前形如頭盔
  石魚山在司西二十里有石如魚形
  旗桃山在司北十里
  莫往峝在司西南八里峯巒險峻
  清潭峝在司東北二十五里
  小水源出永順土司流經司境入忻城界
  永順正土司
  高椅山在司治前高聳約百餘丈
  多靈山在司東北八十里突然三峯有飛泉石印仙人足跡大如箕遠可眺數百里有羅漢巖四時花果異桃一樹人可食不得懷歸有泉隨飲者之數不盈不涸尤為奇異
  七星山在司東南三十里
  清遠峯在司北十里景物怡人翛然塵表
  刁江源出河池州三旺流經司境㑹合烏泥江永順副土司
  卧虎山在司北十里其勢蹲然宛如虎卧
  天馬山在司南一里其狀如馬
  回龍山在司南一里其形如龍故名
  小水一自羅城縣孟江口一自栁城縣西山一自思營里流入至司南合流又南經宜山縣界入龍江













  廣西通志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七
  山川
  思恩府
  蜿蜒山在府治北山勢起伏環抱府治四時蒼翠如畫屏中有仙巖又名筆架山
  獨秀山在舊城東一峯特立不與羣山相連大明山在府東高峻綿廣界抵上林武緣
  崇武山在舊府西北高峻為一方巨鎮
  將軍山在舊府西遠望如武士特立兩峯峙其左右
  獅子山在舊城後形似伏獅前有圓阜如毬仙女山在舊府城中前有池其水光如鏡俗云仙女照鏡
  蓬山在南海里下有碧泉
  安山在城北十里郡治屏障土人云暗山
  仙跡山在南莊上有池水
  人影山在紅水江之右半山石壁上若有人影定武山在府東南與教塲相對
  三寶山在舊城西
  三台山在舊郡學宫後
  鷹山在舊城西北臨江屹立
  玉印山在府城東四十里石山森列攢聚中有方平如印者上附一小石龜如紐然壁間有古刻砥柱二大字又玉印二字乃知府吳鼎鉉所題土人因以名山達泉出其下
  靖遠峯在府東北八仙堡明𢎞治中官軍討岑濬登峯頂以望賊氛事平因名
  天鳳嶺在府東門外勢起如鳳
  黄嶺在府東四十里為武緣縣發龍之祖
  琥珀嶺在府東四十里山頂雲覆三朝即雨璞嶺在府東四十里形如覆鐘
  滴玉巖在舊城西
  通天巖在舊城西
  栖霞巖在舊城西門内巖中虛敞烟霞隠映白雲巖在舊城東北十餘里有泉自巖出流成溪澗
  獅子巖去城十里山勢蹲踞如獅子巖洞玲瓏石乳凝結物象不可名狀東南絶壁有烟霞深處四大字筆力遒甚不知時代南面有清虚洞三字西南有别一洞天四字稍内有陽明先生過化之地八大字皆蒼老為明人書又洞側有小石巖刻藏真石室四字乃蓮花峯山人筆題咏頗富皆在懸崖莫能探記
  牂牁江一名右江發源雲南由剥隘流入土田州經奉議上林下達南寧府與左江合下廣東入於海
  紅水江一名紅江河發源雲南由西隆州入界經泗城東蘭等境自羅墨渡出流慶遠府與栁江合下潯州與左右兩江㑹流
  府江自府東西二溪發源流白范村下與武緣縣西江合流
  䭾䝉江源出那馬司界𨷏標嶺東經鷹山下至府北四十里亦曰清水江又東北入紅水江
  東溪發源自府東北流繞城東與西溪合流西溪發源府西北至城南與東溪合流入府江下武緣
  通津水出城中合喬利達清水江
  達泉在府東四十里玉印山石澗直達大鳴山崖故名達泉
  湧泉井在城東北三里水出小阜一日三湧味甘可汲名曰惠泉
  武緣縣
  大明山新建伯王疏草作大鳴山又名鏌鎁山一統志云延袤三百餘里武緣諸山最高峻者此為首上有風穴下有廟甚靈
  伊嶺山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有村墟上巖洞極深邃宋嘉定間周師慶結菴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贊後人題曰望仙巖
  起鳳山在縣東南十五里突起兩峯軒舉如雙鳳上有飛來寺古刻石上蓮花字跡尚存
  暗山在縣南三十里兩山相夾林木深阻昔儂智高嘗結壘於此
  思鄰山在縣東十五里昔有何鄰得道百餘歲隠此山後不知所適人思之故名
  黄道山在縣北二十里有巖黄道人修煉於此鄉人立觀祀之今圯
  㡌山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形如帽
  郎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狀如人立
  都決山在縣西六十里嶙峋高峻登之可遠望又有房山耳山俱在其下
  崢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有泉甚清冽
  榜山在縣南二十里形如掛榜
  武臺山在縣東四十里形如半月為諸山之秀茅山在縣西三十里
  潘山在縣西六十里山頂突出二石狀如人立中有泉不涸
  華蓋山俗名岜偘山縣西七十里有巖曰感仙巖中甚幽敞
  劍脊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狀如劍脊中有隘路南山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三潮水出此
  獨秀峯又名印笏山在縣南五十里突起一峯如筆高數十丈
  高峯嶺在縣南五十里嶺南為宣化縣界通南寧要道高二百餘丈周一十五里山峯險峻路徑﨑嶇
  國朝康熈年間思南協副將王三華捐俸修平行旅稱便
  天井嶺在縣南二十五里山頂有井相傳儂智髙戰敗崑崙西奔人馬俱渇跑石窩拔劍穿之水出劍痕馬跡尚存泉名天井泉
  紫金嶺在縣南二十里有儂智高營壘遺跡嶺傍掘井得古藏紫金故名
  長嶺在縣西十里路平如砥
  韋公巖縣東一百里相傳韋將軍征蠻有功終於此鄉人立廟祀之
  仙女洞在縣西南五十里樂昌四圖石巖深敞三面皆石壁上有古題朝天巖仙女洞六字墨跡猶存
  七星坡在縣南三十里形像七星
  南流江源出大明山之淥黎由歐村韋村合下沙博澁二水經緑布江口下黄下洞㑹西江出宣化入大江
  西江源出大明山之劍江流五百餘里至縣西門通舟楫㑹南流江至隆安縣杜柴村分界至江口合大江
  那楞江在葛墟北紫金嶺右流出鄧橋㑹南流江靈水在縣南二里江底平石源泉湧沸夏月江漲潦濁獨此水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瑩上有元帝廟祈禱輙應一統志云昔有靈犀出岸頂有光彩故以靈名水口出南流江
  三潮泉水縣西一百三十里源出南山前有廟相傳當年水一日潮汐者三
  咘排水在縣東北十五里由黄道山流出東橋㑹南流江
  龍窟在縣東四十里深不可測土官岑瑛砌石城立廟其上一名羅坡潭
  潘山泉在縣西潘山下泉流滑滑四時不涸應衆泉在六楚橋西通縣之永寧路
  楞色泉在永寧境四時流注清澈不竭
  楞環泉在永寧七圖中多魚
  布雍泉在葛墟北水色清綠如錦相傳宋治平中下有伏龍一日雷震石裂龍忽飛去
  水提井在近蘇村水出石竅中澄泓如鑑
  賓州
  南山在州城南四十里為州治案山
  馬碑山在州城南二十里上有鍾馗遺像
  金雞山在州城西二十里相傳昔有金雞棲此石壁山在州東三十里
  白羊山在州東與石壁山相對
  仰婆山在州城東北約三十里
  領方山在城東領方古郡縣名因以名山
  仙影山在州北傳有二仙女遊此
  武淥山在州南
  雙山在州東兩山相對
  古漏山在州西四十里有泉如滴漏四時不竭鎮龍山在州東南八十里高出羣山綿亘百里登臺山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聳為諸山之望又名天柱山
  銅泉山在州東十七里下有神祠
  羅鳳山離城十里形勢如長蛇即州之後屛山社留山在城南七十里
  淥里山在城南六十里
  馬鞍山在城西五十里形勢如馬鞍
  圓珠嶺州南門外大江環流其下
  勒馬嶺在城北三里又北二里為斷嶺
  銅鼓嶺在城東南三里
  青嶺在城東南四里
  相思嶺在城西北三里
  南蛇嶺在城東北十里
  廖平巖在石壁山旁清勝奇絶昔傳釋氏六祖常憇巖中
  甘村巖在州西南二十里中極幽深下有潭水葛公巖與白村巖近石壑深邃晉葛洪曾遊避暑白村巖在州西南舊傳巖中有道潛通武緣今塞李依江在州城東三十里源出瑯琊鄉
  武陵江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武淥山
  臨浦江在州西二十里北流入思覽
  丁橋江水一自州南淥塘山一自西南上林界山穴俱係細流下至丁橋塘滙為一江流出簡村思覽江一名四覽江賓水即此在州西源出大明山細流過邦光隘近鄒墟小舟可入
  東恢江水自州南馬頭寨小流出武陵三團下注入江
  官橋江在州東細流下出陀山村合膺埠江膺埠江源出州東南鎮龍山細流經雙山下至龍龔團曰龍龔江再下至膺埠團即曰膺埠江東出合鄒墟大河
  古漏水在州西源出古漏山下流合賓水李依江入都泥江合大江
  寶水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上清里北流經州東入思覽江即賓水支流
  馬潭塘在州東二十里遇旱禱雨於此
  白鶴泉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
  <span id="寨泉四時常温">[[#寨泉四時常温|寨泉四時常温]]
  遷江縣
  掛榜山在縣東半里過江東岸形如掛榜綿亘十里為一邑屏障
  淡竹山在縣南八里
  印山在縣西過紅水江三里形如金印特峙為邑後峯
  鷓鴣山在縣東南過清水江十里山形如鷓鴣巖谷險峻樹木叢雜亦名白鶴山下有洞曰白龍洞相近曰佛頂山
  紗帽山在縣東南過清水江六十里與貴縣交界内有巖可容百人舊為大林諸賊伏匿之藪古黨山在縣西五十里唐書有黨州即此
  萊山在縣東南五里
  雙髻山在縣南十里兩峯並合
  泊艦山縣西北三十里石筍竒特行舟可以駐觀鐘山在縣北一里下有巖
  岜梧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永昌山在縣東北四十里
  烟合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時有烟雲變幻
  虎山在縣東北二里
  寶積山在縣東叠石崔巍不通道路山頂稍平鄉人常依以避冦
  甲山在縣東北五十里
  朝山在縣西四十里武節水出此
  石牛崖在印山側相傳有牛盜食横州永淳田稻夜盡百畝土人跟隨至此牛遂隠入石壁乃募匠煮油且淋且鑿石裂牛現碎之今牛跡油痕尚存遇仙巖在印山半腰巖口僅方丈光明再入則幽暗傳有樵者避雨見三仙相奕遂構亭名曰望仙土人或有災祲禱之輙應今廢
  瓦山巖在縣西十里即龍江縣舊址上玲瓏光徹可容百人下勢平坦堪居牛畜民環住山下凡有警即入巖避之
  黑峝巖在縣西南四十里不甚高有路可通石筍林立傍一石盤玲瓏竒巧池一時有金色魚土人欲鑿其盤忽見巨蛇蟠蜛人莫敢近又一石磬扣之清響可愛凡遇蚺蛇出曝年必旱每以此驗豐歉
  鴛鴦窩在遇仙巖内幽處產石有雌雄不可以火取伏行暗捉或一二對回磨如錢厚見黑點即止將碗貯醋雌雄各一方徐徐近合因名相傳婦女佩之不孕
  清水江源出上林至城東北合紅水江流下來賓達潯梧東粤由江口轉江通桂林栁慶其魚梁灘最險大船難進小舟僅可達上林鄒墟
  紅水江亦曰都泥江源出貴州穿山㵼至城東北㑹清水江合流而下秋夏水紅黄難飲春冬水清上有灘十五處高險無比
  北三江在城東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土縣板黄村一源出北三牛蠟村至那寺村合流直下其北三各村環兩岸居民多引以灌田入紅水江下來賓
  龍降江在縣南二十里一源出自上里石叠村一源出自中流村至清水江合流而下相傳白龍下飲因名
  賀水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岜梧山又武繩水在其北源出黑洞巖皆東入清水江
  武節水在縣西南八里源出朝山東流入都泥江黄牛灘去文輝塔下水七里紅水江中突出一石如黄牛沸浪潑天舟行稍不慎輒壞
  日瀑灘去文輝塔二里源出北四感舊村至剝峽山㑹紅水江合流江口灘高丈許水勢飛奔驚濤虐浪形如瀑布
  銅鼓灘即黄牛灘尾也水甚險右岸一石水涸撃之如銅鼓聲
  北府淵附城東北隅即清紅水分界之處上有灘頗險下即深淵灘上每年水漲堆沙成坡如傍城岸則來歲主豐或傍榜山岸則來歲主旱土人常以此占驗
  上林縣
  鏌鎁山在縣西南傳云昔有樵者入山得古劍因名
  羅艾山在縣南二十五里突兀巉巖昔傳羅艾入山採茶遇仙於此遂移妻子家焉
  八角山在縣北五里一名扶嵐八山分矗
  雲陵山在縣東唐邑人盧六修道處
  羅勾山在縣西六里山勢盤曲如勾
  思鄰山在縣西十二里道者何鄰嘗隠此詳前武緣
  雙山在縣東二十五里
  獅山在縣東與螺山隔水並峙
  螺山在縣東五十里平地特起旁有獅螺江古淥山一名古麓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石壇號仙殿宋雍熈中有盧氏登山採藥遇仙於此下有古淥水
  磨山在城東四十里
  石光山在縣北十里日照山石有光
  茶山在上林鄉產茶味佳寰宇記謂之都茗山馬陂山在縣東四里北江徑其下
  金雞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羅宻山在城東四十里
  文梁山在城東四十里
  旗山在八寨
  雞籠山在城東南
  止輦山在縣東平地突起圓阜形如輦
  高眼山在城東南其山最高林木深鬱
  大明山舊志作天明山在縣治之西延接武緣層巒插霄青翠奪目飛瀑懸崖人跡罕到為邑之靈境盧莫二仙化身其上
  石篷山在城東南中有巖洞容數百人小江穿石罅水清碧多魚
  魚峯嶺在縣東
  爭光嶺在縣東一名章光嶺俗稱嶺夜有光與大明山相映故名南北二江合流其下
  莫山巖去縣四十里内有潭
  羅洪峝在縣治東北為前賢羅洪隠居修煉地峝内石臺石床古蹟猶存距城八十餘里接遷江之毛峝
  智城峝在縣東二十里唐韋厥隠居處
  白雲峝在縣北三十里宋白雲先生韋旻居此巷賢峝城南四十里
  南江自大明山發源而來至章光嶺與北江合流東注於澄江
  北江距城四里自古零土司發源歴十五里與南江合而東注其水瀠洄曲折由鄒墟達遷江里仁江在縣北十五里周江之水下流與合入馬陂
  周江在縣北二十里源出茶山
  黄龍江在縣北源出羅勾山
  馬陂江黄龍江水下流經馬坡山陰曰馬陂江案舊圖志皆北江
  澄江在縣南二里源出大明山入馬陂唐澄州以此名
  樊廟江源出淥七隘東北流至縣東三十里滙流入大江
  龍母江亦名龍馬江在縣南三里源出高眼山化龍江在縣南八里源出淡竹山亦曰淡竹水亦曰單竹江㑹流馬陂
  周利江在縣南十五里源出縣西南界與化龍江合流入馬陂案舊圖志皆南江
  明鏡湖在縣南其水清澈亦入馬陂江
  田州土州
  雲瓶山在州西北其形若瓶
  八面山在州西周圍多樹木
  萬山在州西峯巒層峙溪壑連綿數百里
  屛風山在州西峯巒排列若屛
  鞏山在州東北羣山對峙若門俗稱門為鞏故名鞏山
  隆山在州治東北百里田之髙山惟此為最岜馬山在州北峭壁上一㣲徑有石穴十二清泉湧出
  横山在州東南十里山勢蜿蜒横亘故名
  烏龍山在州治東北二百五十里
  岜野山一名岜社在州西北曼衍而東連亘百餘里
  飄嵐山在州北九十里其上有泉
  縣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里定之水穿其中以出剝㳍山在州東南四十里剝㳍之水出焉
  那兔山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那兔水出其下卜峝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卜水出焉合篆溪而注入紅水河
  扶頭峝在州治西南二百里其中有泉
  罕𣆟坡在城西二十里明岑紹建嘉樂亭於其巔今廢
  巖長坡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上有泉
  右江由雲南富州東流入州境至百色市合泗城水又東合砦歐溪又東經州治西繞南又東合練溪又東入上林界
  紅水河源自滇中由泗城那地東蘭繞州東北界萬洞溪在城西二十里其水深濶居民常漁於此若溪一名䭾命水源出鎮安府由奉議州流入州東南界注於右江
  砦歐溪源出萬山西南流注於右江都陽安定諸土司下遷江又泗城水源自泗城府流入州界至百色注右江
  那兔溪源出那兔山西流注於右江
  剝㳍溪源出剝㳍山北流注右江
  練溪源出武龍山繞州治西北注於右江
  冷水溪源出隆里山西流百餘里轉南合練水注於右江
  隆溪源出隆里山東流注於紅水河
  里定溪源出里定山東流合隆溪注紅水河篆溪源出東蘭州由篆里東流注紅水
  那霸泉在州西五十里四時不竭
  㳍瀾泉一名皮瀾泉在州東一百里其味甘冽囂坡泉一名大篤泉在州治東八十里
  罕𣆟泉在州治西二十里
  那氷泉在州西北十里
  上林土縣
  那造山在縣南山勢層層茂林叢棘鳥獸所居人跡罕至
  筆架山正東離縣署二里
  局豐山在縣東七里
  隴坡山在縣東十里
  岜暗山在縣東十里
  琴地山在縣東南十五里
  感錢山在縣南二十里接果化州界
  枯陋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小池水清如鏡四時不竭與佶倫土州接界
  蓮花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巉巖峭壁遠望如蓮花雷矮嶺在城西山巒高聳東西穿徑皆黄茅青草行人無所安憇與向武分界
  質利嶺在縣西南山中無樹木
  懷喜嶺在縣東南無樹木
  平葛嶺在城西北又表割嶺在東北與土田州分界
  右江自百色田州流下經縣前歴果化隆安至南寧是為左江右派故曰右江
  大含溪在縣北源自向武州流入境東注於右江大羅溪在縣南源自向武州流入境注右江白山土司
  九兒山在司治西遠望如嬰兒排列
  獨秀山在舊司治之東接武緣界詳前
  筆架山亦在舊司治東起伏三峯如筆架形九娘江在司東南相傳昔有九女渡江驟水衝去因名
  小溪在司治東源自下旺地方流至秋冬淺涸春夏泛漲
  興隆土司
  掛榜山在司治北二十里平遠蒼翠狀如懸榜旗山在司東三十五里石壁上傳有羅隠題刻旗山帶水四字
  暗山在司南六十里林木深鬱舊傳雖晝行必以炬炬滅則暗如黑室
  雞籠山在司治西南三十里昔人見有雞棲嶺上天將曉輒鳴
  七首山在司西二十里高嶺峭壁起伏七峯似七人首相傳古姊妹七人學仙於此冲舉而去鳳凰山在司西五十里山勢翩翩宛如鳳翥黄旛山在司西二十五里一望黄色如樹幟然清水江在司治東北自安定刁河隘流下合紅水江一線澄清水色不雜
  七首水在司西南從七首山下流入紅水江雞籠水在司治南水自雞籠山下流入府城河那馬土司
  岜旦山在司西北十里峭壁插天中有石洞幽逈俗祀真武於内
  文胡山在司南五里尖峯突兀連接武緣岜頓村峩山在司西北十五里
  蘇㙔山在司西南五十里
  𨷏標嶺在司南四十里與武緣之永寧地接嶺勢高峻
  六部嶺在司南十五里接白山思黎城山勢高大超出羣峯
  砦崇嶺在司北一里山勢嵳峩如屛障
  穠企嶺在西城十五里
  穠企水自石穴湧出由上下馬安城頭流入舊城岜橙村春夏汎濫田畦多資灌溉
  峩山水發源石穴逶迤而下至淥都城頭與蘇㙔水合流
  蘇㙔水水從坑塹仰出流至淥都城頭與峩山水合遶周鹿城頭東出興隆界入紅水江四時不涸田無旱虞
  定羅土司
  感土山在司東北五十里秀麗清幽中有巖穴若有風雨其頂先出雲氣遇旱歲人皆仰占
  獨鳳山在司治北三十里形如孤
  將軍山在司北三十里一峯高出怪石巉巖與那馬交界
  三架山在司南三峯尖聳形如筆架故名
  大成山峯巒秀拔峭立雲表樹木蓊鬱司治建其下
  羅漢山在司治北屹然聳峙石壁間刻有羅漢山三字内有羅漢洞及大士巖詩刻甚多
  玉屏山在司北二十五里四面削立高可百仞中天嶺在司西南二十五里高約百仞頂上有泉橋傍水源出中天嶺北經損城頭東出鞏橋又經傲城頭之東與架溪合
  架溪在司北三十里自舊城司流入經架城頭南又東經傲城頭北折繞出那馬司界入紅水江產溪自舊城司流入經鐵鎖橋折而北經凌城頭又西至傲城頭與架溪合
  舊城土司
  八峯山又名元武山在司城内
  朱雀山在司治前尖峯獨聳明岑瑛書悅服二字刻石
  崠嶁山在司東北層𡶶磊石下有泉源
  䭾感山在司西南石巉巖有湧泉
  崠藏山在司西
  崠嶁水源自崠嶁山下一石池仰穿而出秋冬稍淺春夏漲溢漫流入䭾感山
  䭾感水源從䭾感山下石穴湧㵼四時不竭流出都陽土司界
  下旺土司
  蓬山在司後與城相連屏翰司治崖半有觀音閣大王山在司治左層峯插霄
  波岌山在司西南有泉湧出日每三潮三汐壘石山在司治左石壁巉巖
  鬼山在司北深林岑鬱有泉湧出於下
  崇峻嶺在司治前山勢高拔
  穠穰嶺在司治北出磨刀石
  淥勞水在舊司治源出淥多山
  波岌水源出司西南波岌山下流入舊城土司穠穰水在司北源出鬼山經司治左與波岌水合流
  安定土司
  砦油山在司治西北二十五里山勢崔嵬干霄傍有石磴嶔﨑可梯而上好事者登其巔往往見署宇臺榭城門啟閉在依稀間内金銀器具輝煌心目稍萌覬覦之念則陰霾四起雷雨交作凛然不敢仰視匍匐而下天氣清爽如初歴傳此山為昔蠻王岑順屯駐之地歿而為神故有此異
  隴茶山在夷江洞内
  夷江洞在司東一百五十里由匹夫關險仄盤旋始達其地洞形條直如巷中㵼小水前横大江夷江水自東蘭發源入司境由山根湧出流入大河
  紅水江距西四十里横於司治之南冬涸濶僅十數丈霔雨則汎濫汪洋不可度擬通河皆赤上下俱名紅水江惟司之刁河隘地透出一線清流不混為清水渡一河兩名亦可異也江水來自田州多從山竅潛透難通舟楫其源有云自黔南鐵鎖橋來者去則由慶遠之羅墨渡經忻城遷江來賓而歸右江
  韋太村水在司北五十里一水泓然仰出莫測其源
  都陽土司
  峝層山在司治北十五里山勢髙大起伏如虎下有峝巖逺望重巒層叠因名
  旦山在司西北十五里山下有洞虚敞清幽怪石林立有石筍石座等異相傳昔有樵者遇綠衣神人於此端拱對語須㬰不見至今遺跡尚在遠望婷婷獨立如人
  强山在司南一百二十里峯巒髙聳下有石巖相傳羅隠曾居此題刻順山隠巖四字故又名順山岜造山在司治後山勢如屏
  六婁山在司南一百二十里一峯矗起
  紅水江在司治南二十里水急山狹土民常用獨木小舟架渡極險
  咘岜水在司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平地有穴濶數丈水由地出初視極澄清可鑒眉髮移時混濁如血久之漸變如米色一日色凡三變流數武滙入咘敬潭
  咘敬潭在司西南一百二十里潭濶過於咘岜淵深莫測水從潭底仰出清澈多魚觀者必誠心默祝一時浮躍水面如梭歴歴可數水由順山東注武緣縣河潭側田疇賴其灌溉
  古零土司
  龍角雙峯山在司治東北二里兩山峙立尖峯突兀狀如龍角山下有古零堡土官岑瑛壘石為垣基址存焉
  虎頭山在司南三里山高聳起伏蹲踞儼若虎形山頂有寨名曰金剛亦岑瑛建
  紗㡌山在司北三里獨立無附勢干雲霄後髙前低有類紗㡌故名
  下勞山在司治左
  敦旺巖在司治後偏西四里
  荔水巖在司治左偏北二里
  司前水自上林界山下湧出迂繞司左由紗㡌山後下注入下遠潭溪澗盈尺亢旱則涸土民常於溪内掘地聚水汲之
  下遠潭在司治後潭濶數丈其水碧澄清澈合司前之水穿入刁律隘山根
  泗城府
  凌雲山在府治北極高峻
  迎暉山在府西北山勢朝陽故名
  餞暘山在府西山形端雅如餞納日
  蓮花峯在府北羣峯團簇登高逺望諸山皆培塿靈洞在府北崖谷深廣溪出洞中夏可避暑紅水江自西隆流入府界又東北經那地東蘭二州入都陽安定司界
  澄碧水在府西繞南流注於汾州橋
  龍淵水在府北舊圖志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有神物踞之
  西隆州
  三台山州署倚之三峯蟬聯聳峙因名
  大雅山文廟倚之
  砦雄山守備署倚之
  埧達山在州治西二百五十里渾河繞其下埧樓山在本州甲西南高聳矗天上下三十餘里風箱嶺在古障甲距州三百五十里嶺上一石形似風箱故名
  渾水河即紅水源自雲南陸凉州來西南入州境逶迤而東北經巴結甲南繞那貢寨北至埧達山下板埧塘入剥弼甲流出府界百樂寨
  清水河源自雲南維摩州至本州埧達山之北灌入渾水河
  同舍河源自雲南廣南馬别山流出至本州土黄甲同舍寨之東南流入西林縣界即䭾娘江上流隴高水源自革長甲内山中流出遶扁牙寨東北合渾水河
  西林縣
  交椅山在縣治後三里
  獨旺山在縣南四十里中峯尖聳石壁峭絶木龍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廣南交界
  界亭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西隆州分界大山在縣東北二百三十里與府分界
  晩架山在縣南二十里
  潺岜山在縣東南二百里羣峯叠聳茂林幽蔚石巖有泉
  累峯山在縣東二百里平布二十餘里
  樣山在縣東二百四十里與府界
  夾山在縣東南二百四十里與田州及廣南府連界
  端峯山在縣治前五里秀峯端拱邑之麗山𣆟猫嶺縣西北八十里巉巖峭壁行半日始抵其巔俯覽羣峯皆如小阜煙霧常蔽片雲即雨高處一石穴流泉有聲曲折㵼落居民耕食咸賴之蒼嶺在縣東二百里舊日土官曾築土寨今遺址猶存
  黄坭坡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少木石土色皆黄府及西隆俱分界
  䭾娘江在縣西北發源西隆流入境内與淥䭾河合流而東至瓦村隘轉南直至田州百色兩岸俱懸崖峭壁中流二大石屹然相峙名曰鉗牙石縫僅二三尺獨木小舟從中穿過水勢絶險陰雨江漲即不可渡
  䭾悶江源自廣南與淥䭾河合流
  淥䭾河源自廣南出繞縣側至𣆟角墟與䭾娘江合
  直𨽻鬱林州
  寒山在城西北三十里九域志云越王佗夏月遣人入山採橘十日方回問之曰山中大寒不得歸因名山頂建廟有飛來石上書感應龍王四字神姓張能興雲雨旱禱輒應歴代皆賜封號
  大容山在城東北五十里峯巒層叠高聳接天界容潯諸境州治發龍於此
  榜山在城東北三十里
  信石山在城南二里一名牢石坡上有夾石形如側鐘每歲候此石若雲氣覆之歲豐稔
  綠鴨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厥土青黄冶者取以煉鐵
  西山在城西四十里其形如樓臺鼓角壤接博白及廣東之廉州
  羅㜑山在城西三十里石上有巨人跡
  銅鼓山在城西六十里近南流江有銅鼔聲聞於下
  天門山在城東三十里即天門關
  荔枝山在城東南二十里為州治屏障
  鳳凰山在城東十里
  登高山在城北五十里
  青南山在城西北五十里
  凌烟峯在城東二十里獨聳諸峯兩巖中通一望寥廓
  豸堂嶺在城北一里其形如豸上建真武廟伏牛嶺在城西五十里狀如牛
  獅子嶺在城東十五里又東北十五里有龜嶺推來嶺在城西二十里
  五岡嶺在城西三十五里五峯並峙為文筆兩道嶺在州南十里其峯峭削路分博陸
  流山嶺在州北五十里為一州險要
  東門嶺在城東一里嶺旁建東嶽廟
  水月巖州東南三十里虚明爽豁如琅玕倒垂澗水出巖中漰湃有聲循澗入洞遊必列炬跨木渡水石勢益竒聯絡二十八洞最為佳勝
  張道巖在城西北三十里又西南為隠仙巖白石洞在城東三十里周圍七十里道書二十一洞天
  天馬洞在州南二十里兩首昻然對峙石多馬蹄跡深入二三寸許
  鈞天洞與天馬相連分上下二界上界軒豁可布十筵下界臨潭水有石垂垂扣之鏗然清越鐘磬龍頭石在州前宣化坊内
  南流江在州左源出大容山㑹綠鴨水西南流十餘里經羅望入定川歴博白合馬頭江至廉州入海
  羅望江又作西望江在州右源出大容山遶州北西流十餘里㑹南流入海
  鴨橋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綠鴨山入南流江定川江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興業葵山入南流江
  橋麗江源出陸川馬坡入南流江
  沙田江州南四十里源出博白綠澄峝入南流江五龍潭在州南三里水深如靛石壁鐫有佛龍神三字
  遊魚洲在南流江中近紫泉俗䜟曰遊魚到瑞泉鬱林出狀元
  西甌池在州治西晨曉多烟氣上升相傳舊有蛟出池中
  紫泉在州南南流之濱舊名濯纓有巨石伏羣石間水從石竅湧出四時不竭宋嘉定間忽湧紫水因改紫泉又名瑞泉明洪武永樂間紫水再出賓興歲以水出紅泉之數為驗合若符契
  七星井形如北斗
  博白縣
  凝霧山在城東二十五里山勢屹立晨夕雲霧興頂
  宴石山在城西南六十里山背盤石峭立下臨大江中有流泉相傳南越王宴游處
  八將山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八峯攢立有颯爽之狀
  鳳飛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與八將山隔江而峙形如飛鳳
  衛公山在城東十里崔嵬聳立為一邑鎮舊有靈應侯壇歲旱祈禱地今惟址存焉
  鳳凰山在縣北九十里舊志傳宋時有鳳見此飛雲山在縣西六十里山峯峻聳時見雲彩流結有扶禄王壇
  伏割山在縣城西四十里舊嘗產鸚鵡孔雀近山有伏割村因名
  萬禄山在城西二十里有顯應侯壇
  蟠龍山在縣南八十里山峯綿亘層次蟠矯如龍乳石山在縣城南三十里巖中石乳垂如華蓋下有流泉
  九岐山在縣南七十里迴巒叠嶂分為九峯綠羅山在城西二十里下有綠珠井并祠相傳即梁氏故宅
  雙角山縣西十五里二峯角立高峻秀麗上有富林侯壇下有金谷園相傳晉石崇曾經其地一水流合容江人呼為綠珠江
  射寮山在縣南二十五里高出雲表有應天侯壇旱禱輙應
  洞房山在縣東十五里下有石洞玲瓏深邃如室宋劉子羽寓此
  天馬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邑南鎮山
  大荒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周圍四十五里上有池相傳有魚曰婢妾如人形生兩翼臍下垂練帶長三四尺揺動有光
  木樸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險峻
  凌青山在縣城東南五十里
  射丰山在城南五里又八十里為射孚山皆高峻雲流山在城東三十里有泉穴為小白江源金魚山在縣城南四十里
  陵山在縣南三十里下有井水常温
  登高嶺在城東二里九日士民登高之地下有井泉春時官長常於此勸農故又名勸農嶺
  將軍嶺在城西北二里宋狄青討儂智高曾駐軍嶺畔故名
  綠秀嶺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高廣下有龍潭舊建龍母廟旱禱輙應
  紫陽巖在縣南六十里巖洞清虛上連碧落下瞰清泉南漢劉崇遠所鑄鐵佛像銅鐘古碑存焉石鐘巖在縣東二十五里巖如室上圓下方懸乳若鐘狀扣之有聲
  將軍峝在縣南三十里石門三重入峝數武有石室石田一石如伏龍狀二泉温凉分兩𣲖石壁刻南州太守領將軍龎孝泰十字
  綠澄峝在縣城北四十里
  獅子石在縣南六十里平地拔起如獅子
  雞距石在縣城東南三十里山皆石板上有跡如雞距
  馬踏石在縣西七十里石上多馬蹄跡
  南流江在縣城西二里詳前鬱林州
  南立江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綠澄峝流經縣北四十里至南流江合流
  綠淇江在城東十里源出洞房山入南流江綠珠江在城西北七里源出綠羅山歸南流江合流
  鴉山江在城南十五里源出凌青山水歸南流江合流
  小白江在城東十里源出雲流山與南流江合浪馬江在縣城西二十里源出木樸山流合頓榖江
  飲馬江在城南一里源出登高嶺流經縣治西南畧塘江五里入南流江漢馬援南征於此飲馬故名
  環玉江在縣南一里西流入南流江
  浪醴江在縣西六十里源出尚流鄉滙諸水洗馬江在城東一里源出白鴿埇西流入南流江頓榖江在縣城西三十里源出飛雲山水歸南流江合流
  銅鼓潭在縣北二十里深十餘丈西岸石壁峭立舊志漢時銅鼓浮水面響聲遠聞鄉人來觀久之復沈明𢎞治乙未邑人獲其一解送制府正德乙亥又得其一送縣今俱失
  龍潭在綠秀嶺下有石穴
  北戍灘在縣西南一百里馬門灘下唐咸通二年安南都䕶高駢平南詔師旋經此舟不可行命海門防遏使疏浚至今賴之
  馬門灘南流江中勢如奔馬二石峙立有漢伏波廟
  温井即湯井在城南三十里陵山下
  文石井在縣治前相傳昔年邑市火井泉湧沸髙數尺邑人藉以滅火官司以聞封曰文石泉大王綠珠井在縣西十五里綠羅村舊志飲此水產女多麗色里人以美色無益遂以巨石填之鄒文仲有詩
  北流縣
  大容山在縣城北二十里詳前容縣
  筆架山在東南二廂離城十里三峯聳峙狀如筆架因名
  綠藍山在西北吉京里離城三十里乃大容山之東一支山也
  雙威山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思賀江源出其下銅石山在縣東十五里層巒秀麗上有靈池中有石如鯉泉從魚口流出冬夏不竭舊產水銀硃砂金龜山在南二廂離城一里許高數仞山豐隆如龜形因名
  花石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其嶺有石散布如花印巖山在縣東去城一里許四畔皆平中突一埠有紋如印
  勾漏山縣東北十五里石峯千百皆矗立特起其巖穴勾曲穿漏故以名山又嘗以名縣道書為二十二洞天葛洪求為勾漏令修煉於此
  㑹靈臺山在縣東二十五里臺高百餘丈嵳峩峻險由絶壁攀援而上元至元四年縣尹陳楠建亭於山巔有飛泉貫崖而下東有龍井遇旱祈雨多應
  望夫山在東坡地離城十里
  天門山在西二廂離城十里
  白雲巖在縣東北十五里巖中有佛像題咏普照巖在勾漏山如覆釜登巖却顧黄坡翠巘與石峯相間燦若幡幢交錯翻翻欲動
  獨秀巖在普照巖西洞宏邃石室廣高六丈乳石掛壁有彌陀大士像
  通津巖在縣南埧鄉有清溪自南而入從北流出石山對峙如門故曰通津
  㑹僊巖在東小二里離城二十里
  勾漏洞勾漏山洞有十所曰靈寶曰寶圭曰白沙曰玉虛曰韜真曰普照曰獨秀曰玉田曰金龜或斷或連皆幽竒怪異逈出人寰洞前有小亭俯瞰横塘倚欄四顧列峯迴環秉燭而入有丹竈床几盤甕碾臼皆石乳天然凝結塘前水草間產葛仙米夏月可採而食
  白沙洞勾漏山秉燭從竇入凡經六七竇行里餘乃至勾漏竒甲天下此為第一
  玉虛洞在勾漏山洞中物象皆瑩潔如玉每雲從洞出則雨風從洞入則霽舊名念經窟觀衝洞吳元美改今名
  玉田洞在韜真觀西洞闢三門中門明廣可入其中田數畝有石花如玉色田後二石池中有小嶼水潛通江
  景星石在寶圭洞山巔孔穿望之如星
  雙女石在縣東二十里銅石山旁舊志宋初有縣民生二女性孝謹春月養蠶嘗以一女奴相隨採桑里有來議親者則愠怒既而父母以其年長宻以許聘里人二女知之詰朝沐浴更衣托採桑為名登山立化為二石人其母往觀之女奴猶立二石傍云
  穿鏡石在縣西十里空圓如鏡故名
  鵝公石又名峩石山在縣南八十里近水北一山對峙為鵝母石形皆類鵝因名
  綠藍江在縣城東源出綠藍山分二𣲖西𣲖至冲龍里由平安江達廉州入海東南𣲖經落桑橋入繡江
  思賀江發源雙威山下流合香墟經縣西南入繡江
  圭江源出大雲嶺經羅皂出大坐坪至定良村㑹思賀水合香墟水香墟有三源一自石鼓嶺經安樂垌出雞兒坡一自那樓山出南綠一自天塘山出充隆三水合流至縣城西南是為圭江之水又登龍橋水在黄嶺山發源順至城西遶城北經通仙橋出廣濟橋合圭江水又落桑橋水由烏巢山發源乃大容山之東流經冲龍里中村至大里村合都隴里水俱出落桑江㑹圭江由容藤而至大江又有平安橋水去縣西北三十里乃大容山之西流入平安江經茂林橋合鬱林博白諸水達合浦縣入大海
  葛洪井在勾漏山相傳葛洪於此洗藥久湮惟石盤石
  聖水井在靈寶觀内其水甘冽一名文石井陸川縣
  鳴石山在縣西十里一名石鼓山一名天馬山山形聳峻如馬半山一石擊之其聲清越寰宇記載董奉仙後有人見於陸川鳴石山中即此
  白羊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四面孤懸上有飛泉下產勾芒木土人取木皮績為布
  大這山在城東南三十里高峻通化州
  石湖山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石袍山髙數十丈巉巖峭壁上有一池澄清而深雨後山色晶瑩望似積雪
  文龍山在城東十里下有小溪水流遶城市石羊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小石碁布伏如羣羊荔枝山城北四里有荔枝林芳翠襲人夏月可避暑
  三台山在縣南一里峯列如三台向學宫
  金坑山在縣東南十里下有溪流不絶沙黄如金山頂建金華寺
  文黎山在縣南五十里
  後陽山在城北一里綿亘起伏為一邑之勝山下有報恩寺元妙觀今廢
  分水山在縣北五里山下有二水一順流十里至縣城東一返流十里合米塲河流入鬱林州界鳳凰山在城西十里似鳳凰翔舞故名山頂有石盤泉出其中
  謝仙山在縣東三十里分列八峯山頂一潭鯉魚盈尺山中多產四時果實世傳謝仙得道於此雙流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六穿山在城北十里一石壁立如碑上穿六孔故名
  黄箭山在縣城東北六十里
  東山在城東三里喬木蓊鬱邑人龎頴曾搆亭其上
  大水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山勢延袤直接平南藤縣界
  伏波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馬旭山在縣城東南三十五里
  鶴垌山在縣城南三十里
  石山在縣城北四十里
  簫韶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路峝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大挾山在縣西南七十里
  繁龍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雙角峯在縣南三十里又名雙峯山
  奎嶺在 龎姓建書樓於半山號聚奎齋因以名嶺
  黄嶺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登高嶺在縣東北四十里有泉出其下合迴龍黄箭諸水
  甶子嶺在縣北五十三里
  妙洞巖城東八里一名東山巖又名瀑布山高三十丈中有一線南流合妙洞水
  水車江在縣南二十里源出金坑山合縣前河入海
  迴龍江在城北十五里合黄箭登高二水流經米塲出馬坡入鬱林下廉州入海
  下浪江在縣西四十里源出甶子嶺流入博白縣界
  龍化江在縣南五十里合平南水通伏波灘下石城縣入海
  妙洞江在縣南一里源出妙洞巖
  路峝江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出鬱林州
  崑崙水在縣城東三十里源出謝仙山合六潭水入北流江水中有石似崑崙故名之
  六潭水在城東二十五里源出謝仙山合崑崙水入北流江
  平南水在縣南三十五里
  黄箭水在縣北二十里源出黄箭山流合迴龍登高二水入鬱林州
  分水出分水山仙靈宅窟也
  伏波灘在縣城南四十里岸左有伏波廟即烏江下流
  靈泉在城西南五十里石竇午時出泉時過即止温泉井在妙洞水旁泉自石竅中出四時温熱冬亦可浴舊搆有亭為邑士夫遊觀之所今廢興業縣
  葵山在縣北十里峯巒秀拔山半有巖雜樹交翳煙雲恒集其上有龍井世傳邑人蕭某者於此修煉得道後為洞庭湖主云
  三台山在縣西五里三峯聯屬秀拔莫倫
  北斗山在縣北十里七峯綴峙形似北斗故名東斗山在縣東十里與北斗山相對
  鐵城山在縣南十里其色如鐵中平衍外石壁險固如城上多石竇泉流不涸三面無路惟東有路可通人行門前石上有二牛跡宛然南有基約四丈名敵樓傳古避兵處
  綠陰山又名甑山在縣南二十里喬木凌空下遶清泉
  文筆山在縣西南二里山勢挺出如卓筆狀萬石山在城西南峯巒錯落如累石然
  茍蓊山在縣東二十里樹木叢䝉
  翻車嶺在縣北二十五里羊腸徑折險峻難行白馬嶺在城北一里
  黄嶺在城東南十里高數萬丈
  白馬巖在縣西二十里常有白雲覆頂遠望若馬形内深廣有小洞隙光透天如窓牖下有泉出太上巖在縣南十里層崖邃穴有水可汲内供老君像有石筍若人形一石臼無鑿痕巖上多古木參差類屏障青翠不彫
  古州巖在縣南二十里巖半有潭四時不竭東折一洞有石懸下如鐘扣之鏗然
  石掩巖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巖石狀若浮屠前有石掩之若扉闔不可入世傳藏仙丹圖籙之所人欲啟之石動欲墮遂止
  吐華巖在縣西南三十里内外二洞相通深潭清澈魚遊如織洞有石鼓擊之響應
  牛嚨巖在縣南十里中可容百牛居民冬時常驅牛入巖以避寒氣
  黄桑峽在縣西三十里嶺嶂遼遠界廣東靈山縣龍穿江在縣西十里源出葵山東南流二十里由山下石穴中過傳有龍穿其山水因通焉流經縣東入鬱林定川江
  上鳴水江在縣北十里横石灘源出葵山合流龍母江共二十里
  下鳴水江在縣東二十里縣境諸水滙流巨石突起横距西岸灘瀨飛激聲若雷世傳科試之年中有沙嶼浮起即有中式者
  龍母江自上鳴水漸折而西繞縣北翻車嶺下兩崖森翳一水流旋西北經九十里入貴縣將軍江通津江在南門外即新江明知縣吳日乙開通濟江在東門外源出葵山合流於鳴水江馬山江在縣南八里自龍穿江分流而來與下鳴水合
  慕思江在縣東北五里南流入通濟江
  岑江亦作清江發源葵山東流經縣東曰通濟江滙慕思江水繞縣東南分二流一經城南西入龍穿江曰通津江一西南流經縣南八里曰岑江亦流截龍穿江西南入廣東廉州府界
  古州潭在縣南八里石巖下澄澈可鑒
  蛟龍潭在縣西三十里相傳石巖中有蛟龍盤蟄四時陰靄
  博泉在縣南二十里南漢封其神曰龍母夫人宋熙寧中封濟惠夫人有廟
  龍灣在縣東十里深澄不測滙下鳴水
  石井在城西井泉清甘石澗屈曲中可流觴玉井縣北十里塘山村前水清冽昔傳晉葛洪為勾漏令望井中紫氣知有丹砂採之而去







  廣西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八
  闗梁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東闗在花橋離城二里
  南闗在城南馬神廟前
  西闗在武勝門外離城三里
  北闗在城北三里拱極樓前
  上東税闗在永濟橋北二里
  下東税闗在河泊所對江去東江門四里
  陽橋在譙樓前宋建名青帶又名通濟宣和間知桂州吕源重建元己夘燬於火重修㢘訪副使别多喇卜丹有記明洪武間知府焦仲才乃甃以石改今名迤西曰西水闗南曰南水闗東曰小橋皆相通
  天柱橋在府城東舊名花橋又名嘉熙橋東崖有小山平坡突起髙約五六丈大可五十圍形如礎柱故名天柱明景泰間太守何永全建嘉靖十八年傾圯靖江安肅王妃重建
  國朝康熙二十年大水西半復圯巡撫郝浴倡修五十二年總督趙宏燦廵撫陳元龍布政黄國材各捐貲重修有記
  接龍橋在城東北虞山後皇澤灣
  永濟橋在東江門外明正德四年都御史陳金造舟五十兩岸植鐡柱四中貫以䌫二各長百餘丈郡人包裕作記明末廢毁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府楊榮䕃重建雍正六年驛鹽道張體義復捐修
  永寧橋在城南寧逺門外明洪武十九年造正統甲子知府吳惠重修
  富義橋在寧逺門外南街明萬厯元年重修定西橋在城西麗澤門外明正德十五年水溢崩塌廵按御史謝天錫重修
  飛龍橋在城西北十里向係石橋宋紹定間建後圯
  國朝雍正六年邑人于必炫蕭正煃等捐貲修造乃易以板
  將軍橋在城南六里白龍洞前
  甘棠橋在城西南二里定西門外宋韓璜有銘文昌橋在城東南文昌門外明洪武九年建萬厯二十三年洪水衝壞知府洪澄源重修
  虎望橋在城東七里通大墟陸路
  清風橋在城北二里梁公祠左
  葛老橋在城東二里靈建江棲霞寺右
  太平橋在文昌門外二里康熙十六年重修今名新橋
  西新橋在武勝門外明洪武九年
  横橋在南門外蕭公廟東昔名虹橋音訛為横舊建以扼全城水勢使之環繞灕山以成襟帶歳久傾圮明萬厯間都御史楊芳重修天啟間復圮西水東流一徃無涵蓄意靈氣大為損洩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廵撫施天裔修建二十五年廵撫范承勲又繼修之
  成順橋在城東南五里跨彈丸溪為臨桂陽朔灌陽諸邑徑道明正德間靖江王重建周進隆有銘序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廵撫陳元龍重修
  通濟橋在城東二十里熊家灣康熙九年建月桂橋在城東四十里臘林村宋紹定間建馬溪橋在城東三十里尚橋村
  黄沙橋在蘆田市北二里
  梁西橋在城西四十里被水衝圯雍正三年移建梁西村前
  凉風橋 廟門橋 雅雀橋 冠堂橋 陡門橋獅子橋 木洞橋 牛橋 廖家橋 矮子橋沙秋橋 上髙橋俱在城南四十里由相思江
  經鰱魚陡直抵蘇橋雍正九年修南陡并因舊啟新修建完固
  白鏡橋在城西三十九里
  老姑橋去白鏡橋十二里又三里有新塘橋歩塘橋在城西五十八里又三里為新橋
  周陂橋去新橋一里石架橋去周陂橋三里俱雍正十一年修建并増益舊址改砌石圈
  東津在東江門外又西津烏龍津
  宜山渡在河泊所前舊設渡夫二名
  木龍渡在東鎮門外
  東江渡 湘山渡 魏家渡 募化渡 竹峯渡額設渡夫二名
  柘木渡 龍隠渡 兩江渡額設渡夫一名伏波山渡在癸水門外
  石家渡在城東二十里
  靈川縣
  大橋堡在城西南七十五里與義寧交界倚山傍林夙稱要隘明萬厯三十二年建造營房撥兵防守
  藍田堡在城西北八十里興安義寧二縣交界亦係要隘原設兵丁防守
  攀桂橋在南市
  太平橋在東市
  富義橋在東門内明宣德三年
  銀江橋在東郊
  路江橋在北郊外元至正間建
  安行橋在縣北七里元至正間建
  長夀橋在縣西十里康熙三十年
  吉利橋在縣南十七里明景泰間建
  潯田橋在縣南二十里元至正間建
  普濟橋楊梅橋在縣南三十里俱元至正間建通濟橋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建
  官橋在縣西三十里康熙二十七年
  東臯橋在縣西三十五里康熙二十八年建定江橋在縣南四十里
  五圈橋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甘棠渡橋在縣南二十里原係石橋康熙七年廵撫金光祖同藩臬守令捐建㝷為大水衝塌五十一年巡撫陳元龍捐俸檄桂林同知黄之孝建造舟三十駕為浮梁并設橋夫十五名看護
  北門渡在北門外
  富邱渡在縣南十里又三合渡在縣南二十里津頭渡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金龜渡在縣東南三十里
  連棹渡在縣東南十七里
  白石渡在縣南三十五里
  蔡家渡在縣南四十里
  興安縣
  下營闗在縣西五里
  嚴闗在縣西十七里夹兩山間通衢要隘設兵防守
  三里橋在縣西明成化二十三年因修靈渠建造萬里橋在縣東北一里詣省水道明洪武八年知縣曽孔傳建成化癸巳重修建亭於上
  馬石橋在縣東一里南渠粟家橋在南渠之上蕭家橋在縣西北二里明萬厯間里民蕭學易學儀建造
  攀桂橋在縣北闗外自雙女井流至灕江東畔築堰導水横過北街故立此橋
  白雲橋在縣城東驛側明景泰五年建𢎞治五年章達重修圈以石
  黄溪橋在縣東南十里
  白龍橋在縣南鄉六十里
  乳溪橋在縣西南十里即富溪有大峒水流巖下深不可渉宋慶元間建
  獨峯橋在城西南二十餘里年久坍頺
  國朝雍正十一年廵撫金公因里人捐貲不敷修建給銀竣工里民立石以記
  下營橋在縣西下營陡詣省通道
  娘娘橋在縣北一里康熙戊申縣監生石琴國建上復搆亭
  菩薩橋在縣東二里
  侍郎橋在縣西十里至省陸行要道康熙三十六年僧彌恨募修
  杜山橋在縣東鄉十七里
  大融江渡在縣西五十里
  小融江渡在縣西五十五里
  陽朔縣
  山南闗在縣治南明崇禎十五年兵廵道陳起龍題曰江山鎻鑰
  榕樹闗在縣西門外
  東桃闗即北闗在縣城北
  石櫃闗即老西闗在縣西一里明崇禎十二年知縣朱奉鑲於屏風山龍躍巖重建名曰新城中造鼔樓駐兵防守
  金竹隘在縣西北天鵝都利二山間明嘉靖初兵備楊必進建闗門一座
  長滿隘在縣西南永寧里金寳頂近沙塘廖村又有古墩隘在縣西廣和里明嘉隆間為府江蠻賊出没之所分置堡戍
  雙月橋即太平橋在縣治前宋紹興間縣令趙渡建明正綂間知縣萬霽萬厯間知縣蔡貴俱重修浴沂橋在縣東南明正綂二年萬霽創建
  龍母橋在浴沂橋左舊有龍母宫
  歩月橋在縣西橋下有石似兕牛
  登雲橋又名大溪橋在縣治西
  永夀橋在縣治西橋上有亭
  渡龍橋在北門石龍江五里
  羅漢橋在縣南二十里宋慶元二年鄉人文進建廻龍橋在縣西二十里明永樂十年陳必正建福興橋在縣東二十五里明永樂十六年舉人徐禮建
  遇龍橋在縣西二十里遇龍堡相傳古魯班所造缺一角至今屢修不全
  赤板橋在縣西三十里元至正十六年龍徳海建攀龍橋在縣東北四十里宋淳祐九年鄉人屈汝魥等建
  廣興橋在縣東北五十里明永樂八年鄉人吕名法等建又名吕家橋崇禎間復建
  廣豐橋在縣東北一百里宋嘉熙時邑人毛士修士傑建
  山南渡在縣鑑山寺下
  韓江渡即田家渡在縣南五里
  中渡即冰山渡在縣南七里
  廣化渡即管家渡在縣東九里廣化村
  伏荔渡在縣東十里伏荔司前
  白面渡在縣東南十五里白面村
  黄藏渡即古作渡在縣東北十里
  畱公渡在縣東南二十里
  雙灘渡在縣東北五里
  興平渡在縣北四十里
  十二渡在縣東四里
  永寧州
  古底隘在州東南安和永安二里界通馬浪潮水諸窠舊為險要猺獞巢踞之地
  安息隘在州北長安里近思鵝雙塘諸窠
  桐木隘在州南五十里桐木鎮山道險隘達栁州山僻處明時有狼兵把守今廢
  都狼隘在州東北六十五里
  鳯凰堡在州東南三十里四面皆山極險明𢎞治後韋賊每竄伏為巢窟
  國朝仍有汛兵防守
  蓮塘堡在州西三十里通懷逺險要舊設耕兵久汰今止汛兵分守
  太平橋在州北郭外明萬厯十七年叅將劉綎建崇禎十四年叅將蔡宏毅知州馬光修
  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崔傑重修
  里旺橋在里旺村
  富河橋在州南五十里明萬厯間知州汪必暉重建
  普濟橋在州東北七里
  響水橋在州北十五里
  東溪渡在州東門外
  牛河渡在州東北二十里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髙鎮捐造渡船募夫看守
  永福縣
  華葢橋在縣東舊名獅子橋宋淳熙四年建元至正間邑人張文祥重建
  都濟橋在縣西元至元二年邑人秦富勝建善濟橋在縣西元至元間建
  接新橋在東郊外明正德間建
  金山橋在縣西南十里明永樂元年邑人明善滿建
  東門橋在東門外明成化十八年邑人張惠年建興賢橋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側有迎恩橋
  梅子橋在縣西七十里
  龍手橋在縣西南五里明洪武十年
  鳯陽橋在縣南江邉明成化六年邑人張敏興建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邑人章彬等重修
  狀元橋在縣東三十五里元至正六年邑人徐才名建
  古風橋在南宅里
  迎龍橋在理定里明成化十八年
  石田橋在縣東潘村
  簡橋在錦橋里
  的橋在錦橋里的橋村
  五里橋在縣東五里
  甘泉橋在縣東闗外先農祠側
  山背橋在鳯巢山背上臺大路
  佛子山橋在江畔明嘉靖二年
  車頭橋在縣西北西来菴右
  西江渡在縣西門外
  張峡渡在縣東七里
  下窰小江渡在馬尾塘
  窰茶江渡在縣西
  欄馬小江渡在縣西欄馬塘
  小河口渡在縣西深定塘
  旱河口渡在縣西
  下西遊渡即大烏沙嶺沖在縣西
  舊街塘渡在縣西舊街塘口
  章角小江渡在縣西即秀才巖
  洋灘河渡與栁州雒容交界
  黄后卞渡即三角塘近雒容界自下窰以下十渡並雍正九年添設每渡各設渡夫一名
  義寧縣
  楊梅闗俗名楊梅山在城東十五里接臨桂界深溝絶峡地勢﨑險為義邑門户明正德間知縣梁順甫治險建亭令獞人輪守行旅賴之
  黄峯隘在縣東三里明時靈川七都賊嘗於隘口禦人刦奪崇禎元年知縣李士震招兵防守拽勞隘在縣東北二十里界連靈川大橋堡焦嶺隘在縣東北五十里界連靈川藍田堡又閃嶺隘在縣北四十里地皆雜處猺獞今並設塘兵汛守
  貝子堡在桑江内城北二百三十里東屬靈川西屬縣并路通興安及湖廣城歩綏寧地方廣逺猺苖狑獞雜居二十餘村康熙五十六年有靈川獞賊廖三竄據為害廵撫陳元龍發兵討平之設立堡目并設堡卒分守桑江皮水石門諸要隘近獲寧戢
  石門堡在縣東八里兩石對峙如門限故名路通臨桂舊時蠻猺輙㓂患嘉靖十九年知縣蔡邦玘申請立堡募兵守禦今廢
  塘頭堡在縣西北二十里明知縣倪剛設狼兵防守
  透江堡在縣西南十五里明嘉靖十六年𠞰定首賊黄明相乃立堡召狼兵守望
  鵞橋堡在縣南十二里明知縣鄭宗元設狼兵防守今設有汛兵二名
  惠政橋在南門外明時建
  朝真橋在北門外聖德觀前
  延祐橋在南門外
  通桂橋在城東三里明天啟間邑人唐嘉言建風泉橋在平安鄉又有通惠橋
  里雞橋在城南十五里
  羅固橋在城南十里
  和豐橋在城南三里與羅固橋俱在歸政鄉普濟橋在縣南十二里明吳赴題普濟橋有路遶平田水遶堤之句相近又有大艷橋
  平浪橋在城西十里
  靈惠橋在城西十五里智惠江惠寧廟前
  義江渡在縣西水門外
  泗江渡在縣西北三里
  白洑渡在縣西南十里
  全州
  黄沙闗在州東北七十五里道出湖廣永州相近有黄沙渡明嘉靖六年移山角驛置此今改廵司砦墟闗在州西北三十里山川源口道出湖廣寳慶闗下有砦墟渡舊設兵戍守
  弔橋在州城西門外舊以木元大德間甃石建亭今亭廢
  登瀛橋在登道門外宋郡守梁均重建
  飛鸞橋在城西五里跨洪巖渡宋建元至元時重建明知州汪鏞沈尚經俱重修後圯
  國朝康熙十九年左路總兵蔡元倡建未竟二十年巡撫郝浴繼成之有記
  永新橋在西路明成化十四年知州汪鏞建又有板皮橋石梓橋羅江橋
  螺橋在厚德門外宋守梁均建
  行春橋在城西二里
  雙橋元大德間建又有七里橋曲瀨橋深溪橋俱在北路
  宅西橋在城北二十三里萬鄉宅西村
  羅漢橋在城北五十二里萬鄉
  官溪橋在城東北三十里又有石月橋
  南橋在八都去城四十里
  文家橋在二都城東北八十里明嘉靖元年知州章諍諭民修建縱二十餘丈横丈有五尺覆瓦凡十有一間兩埠皆搆以亭市賈日集亭下
  登雲橋在十七都
  龍江橋又白竹橋安道橋俱在七都城東北五十里
  壽榮橋又通湘橋俱在六都城東北六十里石溪橋在四都城東北七十里又有回龍橋皆石墩木梁有亭
  石椅江橋去城四十里
  花橋在二十一都城東南三十里又一在建鄉城西南五十里
  左龍橋在二十二都
  夏涼橋在二十七都城西南六十里
  㑹龍橋去城四十五里石塘墟
  大橋在三十一都城西南六十里又一在恩鄉城東南十五里一在三都一在五都
  金鸞橋 石梘橋俱在建鄉
  大銘橋在萬鄉
  唐村橋在四十八都城北二十一里
  廣濟橋在宜鄉城西北五十里舊名白沙明嘉靖三年副使楊必進重建少傅蔣冕記
  國朝雍正七年署州事劉廷錫重修
  建寜橋在三十都城西南七十里
  咸水橋在城西六十里久圯雍正六年老農蔣方俊募貲重建
  禮山橋在三十一都
  烈水橋在城西八十里石梓舖雍正七年署州事劉廷錫重修
  龍引橋在長鄉城北四十五里
  達道橋在竹梅村去城四十二里
  接龍橋在五十都城北三十五里
  大善橋在四十九都城北二十一里又有雙車橋盈科橋在五十二都
  石板橋在新塘去城七十里
  登科橋在五十三都
  金市橋在五十四都城北六十七里又有火燒橋利渉橋在城西五十里雍正七年重建
  水南渡在南門外通灌陽
  丙首渡在大江城北五里
  黄沙渡在昇鄉
  宜湘渡在宜湘市城東北六十里
  降原渡在城東門外
  茒埠渡在城南七十里大江
  平山渡在城南二十里
  大灣渡在昇鄉十都城東北二十五里
  羅口渡在宜鄉城西北五十里
  砦墟渡在長鄉城西北三十里
  野竈渡在城南二十五里
  建安墟渡在建鄉
  流藍渡在萬鄉
  粟家渡在東門外通灌陽縣并湖廣道州
  歌陂渡在歌陂村城東六十五里南通湖廣永州北通湖廣寳慶
  三漠渡在萬鄉城北三十五里今建橋
  灌陽縣
  昭義闗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置驛宋朱子恭有詩永安闗在縣東六十五里路通湖廣道州商民来往設立巨巖塘兵丁防守
  定岡隘在縣西九十里路通恭城設塘兵防守長寧橋在縣治東明天順六年千戸陳銘建教諭黄紳有記
  龍川橋在縣北三里明洪武初全州知府章復修建宣德五年重修
  國朝康熙癸巳年洪水沖頺上架以木下仍石墩又名三里橋
  寧江橋在縣西舊文廟傍離城一里
  朝陽橋在縣城西八里荒田村
  丁塘橋在縣西十里
  德興橋一名馬渡在縣北十里明洪武初邑人蔣登甫建名曰登雲後圯景泰五年知縣潘文浩重建上覆瓦亭規模雄壯易名德興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知縣佟世芳重建四十五年水衝復圯知縣單此藩倡衆興修更名通濟嗣又圯雍正十年知縣陸煒倡修
  周家橋在縣西十二里
  大陂橋在縣北四十里康熙十二年建有碑山尾橋在縣北四十里雍正四年重建
  賔家橋在縣北五十里
  登瀛橋在縣北五十里大坊村明永樂十七年邑人蔣謙登進士故名𢎞治六年謙孫存量復甃以石雷震有記
  唐安橋在縣北六十里明洪武初處士唐以廉與僧異泉創修成化十五年鄉人唐錦春重修砌石作三圈以泄湍急邑人鄧綸有記
  㑹湘橋在縣北七十里宋淳熙五年邑人范達等建明天順初知縣龔侃重修拱石為三門覆以瓦亭十二張紱有記
  三鞏橋在縣西十五里
  芹菜橋在縣西虎山離城十里
  江口橋在縣西二十里
  鄧家橋在縣城西二十六里長塘
  廻龍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復興橋在縣西南十里明正德二年知縣陳昌期驛丞萬信等修
  馬騎橋在縣西二十里
  遊魚橋在縣西五十里
  瑞溪橋在縣西六十里又名税溪
  蓮花橋在縣西五十里
  鹽田橋在縣西北五十里邑人李用蕃建子髙記禾倉橋在縣西六十里
  劉家渡在縣南半里今名南津
  王樓山渡在縣西三里
  昌江渡在縣西十五里今名寧江
  時官渡在縣西三十里
  昌家渡即達塘渡在縣北三十里
  結頭渡在縣北四十里
  沙坪渡在縣北四十五里
  唐村渡在縣北五十里
  文村渡在縣北五十五里
  館驛渡在縣北六十里
  江西渡在縣北七十里
  昭義官渡在縣北六十里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南闗在城外東南昭潭岡下
  北闗在府城北鎮夷門外
  上闗在府城西門外
  下闗在府城南門外滙塘灣東山寺前
  龍頭磯闗在府東三十里龍頭磯
  馬騮隘一名馬鹿巷在城東南五里往粤東陸路要扼明時有猺獞抄掠患戒飭嚴守
  浮橋在滙塘灣康熙五十六年知府慕國琠查勘兩岸舊基捐造船五十隻貫以大鍊并設橋夫二十名看䕶雍正十年知府陳希芳重修
  東安橋在城南闗内俗呼通濟橋
  西安橋在城南門之西俗呼獅子橋
  百足橋在城東
  芹香橋在縣學泮池上康熙五十年知縣黄大成建
  通津橋在西城外傍有鐡爐俗呼鐡爐橋
  大通橋在魯班井左又名攬勝橋跨考槃澗口有碑記
  儒林橋在府學西通龍池水明宣德五年甃石建亭傍鑿池以瀦水號曰涵清池
  靈濟橋在五將廟前
  環秀橋在橋頭村前
  桂嶺橋在城東滴水巖左
  泌水橋在桃竹山村前
  望仙橋在仙宫嶺右明萬厯間邑人陶明禮重建石龍橋在北闗外二里
  延壽橋在城東七里
  魯溪橋在筆頭堡東
  駱家橋在天妃宫左
  長塘橋在東鄉里
  蓮花汀橋在蓮花汀
  丫髻橋在丫髻山下
  大龍橋在廣運塘上
  弔橋在北門外下通城壕塘
  白雲橋在白雲巖下
  走馬橋在大教塲下七里
  貞濟橋在樂山里舊名寡婦橋久圯康熙四年邑人徐如蛟石有成勸募重建袁啟翼記之更今名凌虛橋在桃竹山中
  團山橋在團山堡東
  石面橋在石面山前
  沙江橋在沙江堡東
  長壽橋在樂山里馬鞍山後
  太平橋在河西十五里係雙橋
  廣善橋在樂山里俗名盤沖邑人袁景星記接龍橋在北澗之北髙可數丈濶亦如之中止一拱俗傳魯班所造康熙五十二年知縣黄大成倡修
  五里橋在城北五里
  馬山橋在馬嶺麓
  盤龍橋在樂山里沙亭右
  鄧家橋在津平里鄧家巖
  髙橋在城東三十七里往富賀大路
  分界橋在黄牛塘下
  驛前渡一名令公渡又名西山渡在昭潭驛前後因驛廢移於闗門外
  下闗渡一名南門渡在東山寺前
  季魚舖渡在季魚塘通桂林大路
  滿家渡在亭子脚
  鸕鷀渡在城北三十五里
  宻山渡在城北十里
  邉山渡在津平里俗呼半邉渡
  龍頭磯渡在府東三十里
  榕津渡在榕津埠廵司前
  坪山渡在東鄉里
  恭城縣
  虎口闗在縣西十里接平樂縣界
  栗木闗在縣北一百里楚粤往来間道
  鎮峡闗俗稱龍虎闗在縣東北七十里闗南屬恭城闗北屬湖廣永明地勢險阻明季曹志建等屯兵竊據為武岡衡永左右路即此
  髙橋在縣西二十里西鄉
  巖山橋在縣東四十里
  清水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栁枝橋在縣北
  官橋在縣治西
  上答橋在西鄉又有下答橋
  大市橋在縣北
  興福橋在縣西
  大石橋在城西六十五里
  竹搭橋在縣北二十五里
  九板橋在縣北四十五里
  塘口橋在西鄉
  偷馬橋在城西二十里
  田家橋在西鄉
  官潭渡在縣東
  常家渡在縣北五十里
  横浦渡在縣北
  西水江渡在縣西
  燕子巖渡在縣南
  穿巖渡在西鄉
  洋塘渡在縣北三十五里
  江西渡在縣北四十里
  樟木渡在縣北五十里
  丁灘渡在縣北十五里
  盧家渡 石螺渡俱在縣北七十里
  富川縣
  梅子闗在一六新都交界地
  三輦隘在七都猺地
  牛巖隘民猺雜居與湖廣江華縣山界相連雍正八年於麥嶺添設専營分兵汛防並小水各隘小水峡隘接湖廣永明縣桃川界
  東江橋在縣東跨富江
  廻龍橋在縣城南
  將軍水橋在縣城東南
  迎鳯橋在縣城南
  接龍橋在縣城北
  通濟橋在縣南二里
  通仙橋在縣南八十里
  洞口橋在縣城東
  南門橋在迎恩門外
  大源橋在大源村
  登瀛橋在縣西北秀峯明萬厯二十一年建邑人毛彦登有記
  永濟橋 長地沖橋 長溪江橋 下流橋在縣南七都下流村
  水沖橋 中屯橋 白霞橋在縣西南白霞寨與永濟各橋俱明萬厯間知縣張文耀建
  富川津在南門外觀音閣前
  鍾山渡在縣西南鎮城外
  白霞渡在白霞廵司前設渡夫一名
  蓼田渡在羊頭村
  賀縣
  大橋闗在東門外縣𣙜税處即溪橋明嘉靖二十六年署縣布政司經歴朱鯨造船二十四隻以鐡索聨繫隆慶五年大水船盡流失知縣陳試修年久朽爛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何標雍正三年知縣黄為漢俱重修并設橋夫四名
  焦木隘即焦木山東接廣東開建連山西屬縣界龍泉橋在信都鄉
  花橋在進賢坊
  石馬橋在鎮濂門外
  髙明橋在下營坊
  郎江橋在縣東江東里
  迎恩橋在城北明嘉靖間邑人毛鵷修
  東江橋在鎮濂門外
  尚義橋在城北上闗外邑人金勝修
  五里橋在城北五里邑生車萬爵修
  照壁橋在南門外邑人袁寧修張淮記
  䭾橋在信都鄉
  登仙橋在縣西北沸水寺明萬厯間鍾珍等重修獅子橋在姜成鄉
  野鴨渡在城西二里今名大江坪渡歳編渡夫一名
  五合渡在信都鄉蜀口村
  龍廻渡在城西十里
  林峒渡 芳林渡俱歳編渡夫一名
  東江渡即浮橋處水漲撒橋乃以艇渡
  荔浦縣
  鏌鎁闗在縣北三十五里兩山夹道如鏌鎁因以名闗今江口塘汛是其故址
  得勝橋明隆慶間草㓂跳梁為害闗帝顯應官兵於此討破羣醜故橋以是名
  黄寨橋在縣北十里
  頂門橋在縣南七里
  龍鬬橋在縣西五里相近又有菩薩橋
  太和橋在縣東五里相傳魯班造
  力 橋在縣北五里
  仙人橋在縣南二里
  寡婦橋在縣南八里
  官潭渡在縣東闗外
  文昌渡在縣東南半里
  丹竹渡在縣東十里
  延賔渡在縣東二十五里今改造石壩
  馬江渡在縣北鏌鎁闗前舊有驛曰沙月今廢渡亦改設案當即沙江渡
  修仁縣
  南隘闗在縣西南四十里亦曰南隘口即古南隘鎮内分十排東界石墻堡西南北界雒容象州永福皆獞蠻所居
  石墻堡在縣西三十里其西又有莫廖桐木諸小堡明萬厯間蠻獞叛刼不常因立石墻營於隘口為提調司
  國朝仍有兵汛守
  接龍橋在縣西二里明崇禎間建
  馬浪橋在縣西五里
  蓮花橋在縣西四里
  老縣橋在縣西三里
  吕村橋在縣東一里明成化間建
  昭平縣
  北陀營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北陀山前明萬厯間總督戴燿築城南北凡三門設撫夷同知於此
  國朝仍設兵防守
  九衝營在縣東倚山為險猺獞嘗屯聚於此明萬厯中設兵戍守
  攀桂橋在城西
  錦龍橋在縣東昭平里
  貞風橋在縣東三烈祠右
  萬通橋在縣東二五都明正德間建
  羊橋在二五都明成化間建
  通濟橋在昭平里
  三連橋在昭平里相近又有龍灣橋拱北橋利濟橋
  茶溪橋在二五都明𢎞治間逸民鍾天紳建新塘橋在二五都土族潘積譲建
  龍脊橋在縣東南寧化里宋樊相閣造
  登瀛橋在昭平里
  歩雲橋在縣東
  凌江渡在縣西
  馬頭渡在縣西
  峡口渡在縣北
  里埠渡 異路渡俱在思懃江
  富玉渡在縣南
  上仰渡 下仰渡俱在縣南八十五里
  明源渡 馬江口渡俱在縣西
  永安州
  馬鬃嶺隘在州北接荔浦界
  平坦堡隘在州西北與修仁平南大山連界古蘇堡隘在州東南接昭平山界以上三隘康熙六十年知州劉國棟詳請設兵防守
  興隆橋在州西城外
  攀龍橋在州北二十里峡口
  杜莫橋在杜莫寨
  金帶橋在州治前水由東闗達西闗為舊立山縣通衢宋淳熙八年
  接龍橋在州北一里康熙十年知州鄧林尹重建東闗橋在州城河東
  石牛渡在州北十里設渡夫一名
  甘潭渡在州城北
  排河渡在州城西舊係鎮龍橋康熙十二年知州何呈秀因橋圯改設渡船今仍建木橋
  攀龍渡在峡口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大雲闗在府城東二里
  鎮南闗在城南火山
  掃雲闗在城西二里
  下岸闗在城西二十里
  揚威闗在下岸闗北十里
  耀武闗在城西南三十里明成化六年總督韓雍平江伯陳鋭太監陳瑄平蠻後創設諸闗以扼要衝
  水闗在縣南大江中明成化六年總督韓雍請立闗𣙜鹽木諸貨以充軍實舊在驛館前後移扼大江之要連舟為房隨江消長盤詰往来
  國朝另設盤鹽厰闗在税闗左
  通泰橋在城西北舊名力木橋放生池及濠水俱從此入桂江明𢎞治間耆民郭本創建
  雲山橋在城西北明正統間知縣黄誠建
  昇騰橋在儒學前
  平定橋在城東南宣德坊明成化初總督韓雍建舊名鎻龍橋
  政平橋在城南
  思禄橋在城西四十里
  思回橋在城西一百里須羅鄉
  太平橋在朗吟亭前跨東城濠通嘉魚池舊名飛仙又名遇仙相傳韓襄毅曽遇吕仙於此明嘉靖間重修覆亭於上更今名
  浮橋一在城東七里繫龍洲上跨大江一在城西南跨桂江俱明成化八年總督韓雍聨舟為橋兩岸樹鐡柱繫以巨絙萬厯中潦水衝廢今惟鐡柱現存
  沖霄渡即今牛渡在城西四十里税課司前武竈渡在逓運所前桂江上
  潘田渡在城南五里大江上
  五兩渡在城南二十里
  平浪渡在城西北二十里
  下郢渡在城西北十五里
  戎墟渡在城南二十里大江上對長洲
  龍江渡在城西北六十里
  古欖渡在城西北八十里
  觀音渡在城西北一百里
  大籬渡在城西北十里
  長洲渡在城西二十里
  思化洲渡在城西二十五里
  藤縣
  馬鞍闗在縣城南二里一名軍閘接平南岑溪容縣舟道所經之處山最險要明正統初設門栅嘉靖末圯
  永安橋在永安門外舊名西橋明洪武間耆民黎達可建成化間典史劉昱率民重修
  登俊橋在城南藤江驛右唐時建以李堯臣登進士故名明𢎞治天啟間俱重修
  山雲橋在城南水月巖前明洪武六年同知金文仲建𢎞治三年耆民李尚實等重修甃以石南門橋在縣南半里明𢎞治間甃以石又名新橋流盃橋在城東繡江世傳唐武德間有宣撫使入慈壽寺以金杯挹池水隨手而失明日遊乾亨寺杯自澗流出因名又傳蘇子瞻子由遊燕於此元余觀有曲水分山隂輿梁勝溱洧一脈見髙風駟馬安足取之句明成化六年邑人傅惟宗重建嶽歩橋在縣東五里跨黄埇江明洪武間知縣馮志善建
  一水橋在城東十五里明成化間建
  太和橋在城西三十里明同知金文仲建
  攀桂橋在縣東赤水鎮廵司前離城五十里明正統間砌以石以觧元蘇昌得名
  通濟橋在縣東六十里明正統間建
  黄鑿橋在縣南二十里
  黄沙橋在黄鑿橋南三十里當容縣孔道
  雙橋在縣西二十里通平南縣
  浮金渡在通津門外繡江上又名繡江渡
  白沙渡在拱宸門外鬱江上
  三門渡一名公渡去浮金十里
  潘洞渡在縣南八十里
  思羅江渡去潘洞南二十里二渡俱通容縣容縣
  洞口六湖隘在縣南一百里羅面里山僻小路界連岑溪及廣東信宜西寧額撥弁兵防守
  永豐隘即牛加隘在羅面里山徑亦險僻與信宜之南屯桐油寨交界有練勇把守
  松嶺隘在羅面里與信宜之朋山交界督練勇防查三隘俱係順治二年建設又於雍正五年詳明立石分界
  駱駝橋在縣南繡江上當學宫之右亦名龍驤唐刺史韋丹築久廢
  西橋在寧逺門外
  新橋在城西三里明永樂間知縣黄昇建
  五里橋在城西南五里明縣丞鄧志建
  七里橋在五里橋南縣西孔道
  景陽橋在縣東門内城中溝渠合流於此穿城南入江
  楊灣橋在城東北
  思登橋在城北五里
  黎獨橋在城東八里康熙四十八年里民重修大板橋在城南二里康熙五十七年里民重修南江渡在繡江上
  岑溪縣
  黄陵隘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永業鄉路通廣東西寧縣小垌村
  風雷隘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路通蒼梧大營村腰鵝隘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鐡根隘在城東一百一十五里
  藤田隘在縣南一百一十里連城鄉路通西寧白石村
  竹蘭隘在縣南一百有五里路通西寧石根堡六隘俱撥防岑汛兵協附近隘口鄉勇防守
  東門橋在城東一里
  楊栁橋在縣北六里雍正六年知縣劉信嘉重修烏峡橋在縣東七里烏峡水
  通濟橋在城東一里山澇沖圯雍正三年知縣劉信嘉重修
  板橋在城西二里甘村
  瀧頭橋在城北八里古眉村
  羅沙橋在縣東十里
  河斷橋在縣東三十里
  皇華橋在城西門外明嘉靖間知縣趙鑰建萬厯間知縣黄應龍曽莘相繼率紳士廖世隆等重建跨河為亭雄壯可觀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倪𢡟禧率紳士重修今圯改設船渡
  荔黄渡在縣西五十里
  崩塘渡在永業鄉
  謝村渡在歸義鄉
  南渡在縣南河口
  平河渡在連城鄉
  懷集縣
  南溪闗在縣南門外河下
  象角闗在城東六十里水寨側
  務本闗在城西潑水村去城八十里
  白崖隘在縣南一百四十里接廣東封川德慶廣寧界
  旱逕隘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又鹹水埇隘大埇口隘俱在縣西六十里
  湖𣼽隘在縣北八十里接賀縣龍水
  西廟隘在縣西北八十里雍正十二年以原設西廟汛兵移駐縣東洽水移新院兵改設
  龍逕隘在縣東聨接籬筻石基黄石諸汛雍正十二年藍峒改立
  釘鼔隘在縣東北界蓮花茶巖之中雍正十二年増設
  下帥隘又下水隘俱在縣北一百里
  大浪隘在縣東八十里接界廣寧雍正五年勘設汛兵哨守
  登雲橋在城西里許明𢎞治九年署縣事本府檢校劉德輝建
  乗雲橋在城西南十里
  南舎橋在城西十五里
  登瀛橋在城東二里
  南巴橋在城東五里邑民陳延壽建
  土坡橋在城東六里明泰昌元年重建
  佛燈橋在城北七里
  横峒橋在縣南南溪明萬厯十二年邑人梁元祖建
  清平橋在南溪南二里舊名鄧老橋
  斥水橋在西水里邑人梁允璋等倡建
  甘寺橋在城西南十里又名嶽橋明景泰間建西廟太平橋在西水里明萬厯九年知縣林春茂建崇禎十三年邑人梁方圖等倡修十五年知縣李盤繼成之
  下埠橋在城西五十里獨週里寧峒明萬厯間知縣謝君惠崇禎間知縣李盤俱重修
  泰来橋在南溪明崇禎五年知縣蕭聞宇捐造連繫二十五船為浮橋并處置田租設橋夫看䕶十四年知縣李盤重修後廢
  廣仁橋在坊郭里蓆草𱧧明崇禎十五年知縣李盤同舉人張應璧敬天顔建
  羅榕橋在坊郭里徐公路傍明崇禎十五年守道徐大儀廵隘過登雲嶺鳩工砌平﨑路知縣李盤率衆建置石橋
  黄歩橋在白沙河
  梁相橋在西水里邑人梁鯤建
  窩龍橋邑人梁尊䕫建
  六龍橋明崇禎間邑人梁摺建梁普照修
  永安橋在東門濠上
  臨江橋在西門濠上
  保集橋在北門濠上三橋俱明成化間建今圯南溪渡在城南門壕埠
  三江渡在城西一里
  下𣼽渡在城西二十里
  㣲田渡在城西十四里
  欄馬渡在城西三十里
  斥水渡在城西四十里
  楊村渡在城北十五里
  鳯凰渡在城北三十五里
  桃花水渡在坊郭里明崇禎十四年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東樂闗在府城東羅秀里茶嶺隘口
  西靖闗在城西武平里石梯山隘口
  南濟闗在城南甫里佛子隘口
  北定闗在城北大宣里紫荆山
  伏化橋在城東三十五里
  興隆橋在南門外猺墟街
  接龍橋又名迎恩橋在南門外康熙三十四年趙士靖重修有記
  清平橋在城南三里明成化十四年重修
  駟馬橋在城南七里明正統間建
  緑塘橋在城南十五里明成化間建
  官橋在城西二里
  長庚橋在城西三里
  蓬𣼽橋在城西二十七里
  獨樓橋在城西六十里獨樓營舊址前
  碧灘橋在城北三十里
  上渡 下渡俱在南江
  北江渡 白馬渡 歐村渡 大灣渡在江南岸七十里
  䝉墟渡在江南岸二十里
  平南縣
  東闗在城東二里寳積寺下
  西闗在城西一里永康社
  北闗在城北一里石頭塘
  太和闗在城西二里鸕鷀石上
  永寧闗在城西北二里烏江村
  拱北橋在縣北門外
  羅沖橋在縣東二里雍正四年知縣劉永濬率紳士袁國俊等重修
  小橋在縣東一里
  官沖橋在縣東七里
  石橋在縣東二十里
  緑水橋在縣東南三十里
  通濟橋在縣南門外
  新光橋在縣南三十五里
  太平橋在縣西南三十里
  七里橋在縣西七里
  大將軍橋在縣西北十里康熙五十九年知縣劉夣正率紳士韋榮等重修
  鎮安橋在縣南二十里
  馬騮橋在縣西北十五里雍正八年士民袁國俊等重修砌以石
  上渡在城西半里
  下渡在城東一里
  烏江渡在城西半里
  黄村渡在城東二十五里
  白馬渡在城東六十里
  貴縣
  東寧闗在縣東
  常平闗在縣西一里
  北靖闗在縣北三十一里
  東站闗舊志作東北西站三闗府志縣舊設四闗今惟東寧尚存設有墟塲通貿易
  五山鎮即謝村鎮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界接武宣遷江来賔背倚龍山明代所稱藤峡右臂後築土城設守備防守前哨北覇後哨馬鞍左哨大器右哨大村與七里桐嶺黄梁窿笠各堡皆有隊兵防汛
  三江鎮在縣西五十里江邉上流諸水所滙明萬厯中置鎮築磚城
  國朝有百總分汛防守
  登龍橋在縣東學宫後碑記有水從白玉環中過人在青龍背上行之句
  西門橋在縣西門外
  沙江橋在縣東七里
  新安橋在縣東三十里
  踏青橋在縣東三十里
  道統橋在縣南三里
  七里橋在縣北七里橋岸有巨石方平丈餘厚二尺許昔傳仙人擡至造橋因雞鳴而止此
  撇竹橋在縣東三十里
  渡沖橋在縣西五里
  板沖橋在縣西十里
  牛鼻橋在縣西十里
  永濟橋在縣北十里
  綿村橋在縣北十里
  石銀橋在縣南三十里
  三歩橋在縣東三十五里
  京竹橋在縣西北二十六里
  縣門渡即大義江渡在縣南大江邉貢生曽光國倡設
  小江渡即浮江渡在縣西一里
  陸村渡在縣西七里大江邉
  瓦塘渡在縣西五十里
  香江渡在縣西六十里
  思灣渡在縣東十里大江邉古傳神仙夜渡處今石影猶存
  東山渡在縣東二十里
   渡在縣東六十里大江邉
  三江渡在水北郭西界
  武宣縣
  䕶民堡在縣城南二里
  勒馬堡在城南四十里
  東鄉堡在城東八十里
  官橋堡在城北四十五里
  龍華堡在城西四十里
  相思堡在城南五里各堡原設堡目一名土兵三十名防守今裁
  通濟橋在縣東
  新路橋在縣東五里
  楓林橋在縣南二十里
  馬歩橋在縣西五里
  髙陽橋在縣北二十里
  三江橋在縣北二十里
  臨岐橋在縣北三十里
  龍山橋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崑崙闗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扼賔邕兩界勢不甚峭而險仄難行旁多岐嶺與諸夷通為府境衝要左江鎮標前營撥兵防守
  三官堡在城南一百八十里通廣東欽州要道設有廵司查轄
  東平橋在城東五里舊名通濟明天啟七年郡人朱希程改造石橋
  西平橋舊名龍溪橋在城西一里
  南平橋在城南十里舊名扈水橋明宣德間建北平橋在城西北一里明天啟五年改造石橋更名鎮北
  瓦子橋在城西北一里康熙五年重建
  茒橋在城西南
  咘塘橋在城北十里
  石鞏橋在城北五里改名金牛
  低井橋在城北一十五里
  歸仁橋在城北三十里
  何丹橋在城北三十五里
  朝天橋在城北四十里
  西雲橋在施湴驛前
  永豐橋在城西七十里元至正辛酉年建
  涯水橋在城東伶俐水
  雲峰橋在城西
  中梁橋在城東大沖江
  府門渡 舊縣門渡 驛門渡 龍溪渡 羅莫渡 馬津渡 托州渡 橋板渡 大灘渡 屯埠渡 老𬮾渡 儒禮渡 那南渡 楊美渡新庄渡 那龍上下渡各渡俱在上江
  平南渡 上下二津渡 八尺渡各渡俱在下江凌鐡渡又名亭子渡在下江
  漁埠津渡即思江渡在下江
  横州
  太平闗在州江南二里
  義勇闗在州東一里舊名狼家營今遷於城東南隅
  雞利隘在城東南三十五里與廣東㢘州之靈山縣接壤
  馬騮隘在城東南五十里與㢘州接壤二隘每年十月各撥狼兵一十七名把守隘口至次年二月撤回令附近練勇廵查
  海棠橋在州西一里宋時建亭五曰海棠懷古醉鄉春色登臨明嘉靖十五年重修
  衣錦橋在州南一里
  壽春橋在涵春門外
  翔雲橋又名通濟在州北五里明永樂間建華水橋在州南二十里
  硃砂橋在州東四十里
  民村橋在州北二十里
  魚水橋在州東五十里
  長寨橋在州東北十五里明𢎞治十五年建西来橋在州西二里舊名香稻明𢎞治十二年少叅任榖重修
  西竺橋在州西南五里明崇禎元年庠生䝉元選建
  石蓬橋在州東二十里一名横跨竅穴𤫩瓏新興橋在州北四十五里
  雙橋在州北十五里
  青雲橋在州南半里明嘉靖間建崇禎間重修武留大埠橋在州東四十五里
  紗帽橋在州西北五十里
  大通橋在州北五十里
  州門渡在州前
  莫渡在州東二里
  清江渡在州東十里
  南鄉渡在州西五十里
  米埠渡在州西五十里
  西津渡在州西十五里
  平塘渡在州西一百里
  飛龍渡在州西一百三十里
  尖角渡在州西一百四十里雍正元年知州劉斌設
  上思州
  呌懷隘在十萬山東南離城八十五里
  珂𤥟隘在十萬山南隅離城七十里
  枯登隘舊名呌喃壤接遷隆板䝉在十萬山南離城七十里雍正十年増兵五名廵查
  呌夏隘在十萬山南離城七十五里
  剝機隘在十萬山南離城九十里
  妹姆隘舊名汪滿在十萬山西南離城九十里吞細隘舊名匡品在十萬山西南離城九十五里平寨隘在十萬山西南離城一百里各隘明嘉靖四十年交夷窺伺内地舉兵入㓂知州陳謨申查出没情形行令設防備警
  那勒寨 那往寨俱在東鄉
  板强寨 貪靈寨 平岩寨俱在西鄉
  惠民橋在州西門外城濠上
  平田橋在州北門外
  龍江橋在州東北八里有亭明嘉靖十五年知州陳世瞻建三十六年知州李時芳重修
  大栢橋在州北七十里那替村
  大桃橋即寧濟橋在州北七十里東南村
  洞坑橋係田邉小坑在州東北二十里板回村龍洲渡在州南一里明嘉靖十五年知州陳世瞻設
  新寧州
  蘭村隘接羅白土縣界
  佛子堡在州西南二十里
  石人堡在州東四十里接宣化縣界
  歸仁橋在城中南通東西二塘
  永濟橋在城南一里明萬厯二十三年建
  通濟橋在城南三里明萬厯間知州張思中建永義橋在城南四里
  永福橋在城南七里
  龍鬚橋在城東北五里
  滑埇橋在城東北
  長塘橋在城東北十四里
  義濟橋在城南二里
  永寧橋在城南十里大塘墟
  燕河橋在城東十五里龍頭墟
  普濟橋在城西十五里一都咘堯村
  浮橋在城西南九十里六都岜河村
  長沙渡在州治西一都長沙村
  新庄渡在州東北隆化一圖新庄村
  舊庄渡在州東北舊庄村
  下灣渡在隆化一圖下灣村
  那𡑲渡在州東北那𡑲村
  充禾渡在州西充禾村
  那勒渡在州西那勒村
  䭾丁咘堯渡在咘堯村
  武黎渡在州西四都武黎村
  隆安縣
  咘燕隘在縣西南二十里接太平府萬承土州界𫵼達隘在縣西南界連太平府都結土州
  樓墟隘在縣西南接果化土州界
  霸眉隘在縣西北界連歸德土州
  鎮南隘在縣南路通太平府羅陽土縣
  呌立隘在縣東北通思恩府武縁縣界
  梅龜隘在縣東南接宣化縣界
  淥牛隘在縣北路通武緣
  呌浪隘在縣西路通果化土州九隘各設哨官一員隊兵數十名防守
  第一橋在縣東南一里年久傾圯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常宏祉重建
  第二橋在縣東南二里明萬歴初知縣何一麒建馬晚橋在縣東南二里邑人馬滔建明天啟六年知縣余興賢重修
  鸕鷀九門橋在縣東南二十里羅興江九門如虹明知縣余興賢建後圯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盛國俊重修建亭其側今名牡丹橋
  馱良橋在城西十五里明萬厯中知縣黄家謀建大峻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鎮村橋在縣東六十里
  慕烏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王橋在縣南四里明洪武初建
  䭾遷橋在縣西六里
  三門橋在縣南八里宋時建
  磨阿橋在城東五十里
  馬頭渡在縣北河下
  鸕鷀渡 灣空渡俱在縣東一里
  龍牀渡在縣東二十里
  那縁渡在縣東四十里
  黄疆渡在縣東十五里
  鄧炎渡在縣東三十里
  橋建渡在縣東二十五里
  那桐渡在縣東五十里
  䭾演渡在縣東北三十里
  那重渡在縣東三十里
  可盧江渡在縣東南七里
  曲流渡去城七十里
  永淳縣
  鴉嶺堡在城東南接横州界
  黄殻堡在城東北接思恩府賔州界
  興賢橋在縣西五里明𢎞治元年建
  昌嗣橋在縣西十里明正德十六年
  通利橋在縣西十五里
  富都橋在縣北八十里
  石鎮橋在縣北四十里
  花橋 蓼江橋俱在縣東六十里
  水惠橋在縣東八十里
  滑石橋在縣東南八里明正統七年
  迎恩橋在縣南岸三里明正德間建
  南門渡在縣南門外
  朝陽渡在縣東門外
  北門渡在縣北門外
  白沙渡在縣驛前
  果化土州
  𫵼盆隘在州南二十里路通太平府都結土州𫵼乞隘在州東三十里路通隆安縣
  峒何隘在州西十里路通思恩府上林縣
  石鞏橋在州東三十里
  歸德土州
  多扒隘在州南十四里
  順山堡在州東十里
  淥下橋在州前
  布益橋在州南五里
  陸塘橋在州西南十五里大小三座
  坡峒橋共三座離州二十五里
  馬頭橋在州西南三十里
  三索橋在州西北二十里
  忠州土州
  利濟橋在州東六十里山墟溪康熙五十六年建遷隆峒
  板䝉隘在城東南雍正十年添土兵十名廵查淰涕隘在城南一百二十里雍正十年添土兵十名廵查
  剝馬隘又栢心隘雍正十二年查勘遷隆與安南萬寧州以十萬山脚小河南北分界將渠那隘仍歸萬寧管轄其十年查添兵汛改設剝馬栢心二村
  横塘橋在城内
  水溝橋在城西門外一里




  廣西通志卷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十九
  闗梁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壺闗在府城北三里城三面臨江惟北通陸江流屈曲形如壺口明正德三年知府胡世寧置闗於此用石甃築東西跨河一百九十餘丈為城北之保障萬厯乙亥知府蔡迎恩重修
  國朝設新太營撥兵防守
  保障闗在府城東北四十里舊志入左州案一統志輿圖志改正
  威震闗即伏波闗在城東衣甲山下
  臺門在鎮安門外明嘉靖丙寅知府徐師臯建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修
  迎暉橋在府東五里
  永濟橋即廣興橋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冲登村舊名安宅為左州永康南寧大路水泛橋圯明萬厯間舉人蘇則悦崇禎間舉人馮則元左州牧李之清俱重修後復圯
  國朝康熙五十年舉人歐振綱蘇眉貢生張炳等重建更今名
  南津渡在府城南門外即南津晚渡為郡城十景之一舊有渡夫二名歳支工食陸兩後裁
  國朝康熙五年知府髙不矜捐造大船二隻分為東南二渡歳久船壞三十一年通判俞品復造每年補修往来稱便
  馱盧渡在府城東北
  中渡在府東又名東門
  上郭渡即上渡在府城西
  下郭渡即歸龍渡在城東南
  左州
  咘䝉隘在州城南三十五里
  立村隘在州城西十五里通太平土州大路淰扁隘在州城東三十里通羅陽土縣地方那板木橋在州城東南
  東征石橋在州城東南二十里通府城大路咘䝉橋在州城南
  養利州
  𫵼告隘在州城南十里舊設有望樓今廢
  凍村隘在州東北十里桑村隘州東北二十里俱接萬承土州界
  七村隘在州南三十里又三角隘岜舎隘俱在州東三十里接太平土州界
  邕村隘在州西三十里白石隘州西三十里俱接龍英土州界
  隴懷隘在州西四十里通恩城土州界
  永濟橋在州西一里明𢎞治十八年知州羅爵建隴歴橋在州西七里
  囋逺橋在州北接茗盈土州界
  四達橋在州東十里
  同仁橋在州南十里
  迎恩橋在州治南宻江橋州南十七里俱明知州羅爵建
  那岜橋在州東一十五里康熙三十三年知州汪溶日修
  永康州
  縁𫵼在州城南三十里兩畔髙山中開一徑頗險峻至府要路
  東陵隘在城南五十里嶒峻迂廻最為險要赴府通道
  巖棑在城西五十里山頂一徑層累而上亦為險要通萬承土州
  南橋在州城南一里跨緑甕江清流為八景之一康熙五十三年知州張琦建
  永通橋在州東北郭明州防汛把總陸慶昌倡建豐溪橋在城北十里
  馱洒橋在城西一百里
  琴吞橋在州城西南陀陵境
  那錦橋在舊思同州
  䭾穏橋在舊思同州北四里
  寧明州
  那肖隘在州南六十里
  板立隘在州南七十里接安南髙樓峒界
  東門隘 扣山隘俱在州西南八十里
  羅隘在州西南七十里雍正十年添設官兵一名隊目一名又添板宙板蘭板得三汛
  板却隘 板曽隘俱在州西南九十里
  板龍隘在州西南一百里
  板漂隘在州西南一百五里接安南文淵夷州界安馬寨在明江城西南十里
  𣲖蓮寨 雷蓬寨 鄧横寨今為順寧村 那煉寨俱在明江西南
  府門橋在明江舊土府儀門外明正統七年土知府黄𤦇建
  東門橋在明江東門外明成化十一年土知府黄道建黄澤重建改名太平橋
  國朝康熙九年土官黄戴乾重修
  南門橋在明江南門外明成化二十年照磨莫遜建
  模綿橋在明江城南百歩明正統九年土知府黄𤦇建
  廣明橋在明江城西三里土知府黄忽都建廣德橋在明江城西三十里元至正元年總管黄武宗建
  永昌橋在明江城西五十里明土知府黄廣平建永濟橋在明江城北十里土目鄭䖍建
  廣濟橋在明江城東十一里土目陸栁建
  祥村小渡在州東南二十五里
  䭾州小渡在城南二里
  况村渡在明江城西十里
  安馬渡在明江西南
  太平土州
  立村隘在州東四十里接左州界
  萡隘在城東南三十里接崇善縣界
  呌快隘在州東北四十里接養利州界
  角隘 毬隘 穆隘 容隘 吞果隘 沙隘俱在州西南三十里上龍司交界
  大興橋在州治前
  太平橋在州前一里康熙六十一年州民黄生寳建
  花橋在城北五里明天啟五年州民袁恒建重修橋在城北五里康熙四十九年州民黄生寳建
  喜平橋在城東十里明崇禎元年農民應忠建領表橋在城東十二里明天啟四年農民壽長建鎮北橋在州東十三里明天啟三年土知州李恩祖建
  永荷橋在城西十五里明崇禎七年農民弗信建修橋在城西二十里康熙十年州民周之發建来龍橋在城東北十里雍正三年州民閉相鼎建庚夷橋在州西南二十里明崇禎八年州民梁之鶚建
  舊州渡以木為筏在舊州前
  安平土州
  多烈隘在州西北四十三里底耽隘州西北五十里耍村隘州西北六十里
  下淡隘在州西南三十里探考隘州西南三十二里乙村隘州西南三十四里上淡隘州西南三十五里痛村隘州西南四十里三村隘州西四十里各隘俱外接安南下琅夷州界設土兵防守迎恩石橋在州城内明嘉靖元年土知州李貞建造萬厯三十一年土知州李天爌重修旁有華光廟
  㑹仙橋在州城内
  永陂橋在州城内旁有水陂
  州後渡在州治北
  恩城土州
  賀邏橋在城北三里明正統十年土知州趙福惠建
  溟北橋在城北二里康熙六十一年監生趙泰垣建造
  布德橋在城西五里明正統十年土知州趙福惠建
  扎志橋在城西四里順治二年里民募造
  扎馬橋在城西北三里雍正元年土官趙康祚建新州渡在州城前以筏為渡
  舊州渡路通安平
  萬承土州
  郡村隘在州東八十里
  武安峒橋在州西
  玉帶橋在州西半里
  䭾崑橋在州西南三里長慶橋州西南四里興良橋州西南五里
  䭾合橋在州西南三十八里久圯舊碑尚存咘龍橋在州北半里通津橋州北一里
  仙慶橋在州東五里古嶺橋州東九里
  石㾗橋在州東六十里
  茗盈土州
  索冷橋在州南一里康熙五十二年
  伏州橋在州西一里雍正二年
  下流橋在州南七里雍正三年
  伯敖橋在州西二里康熙五十二年
  全茗土州
  峺猛隘在州西五里接龍英土州唏土村
  五鳯隘在州東十五里
  蓋隘在州東北二十里
  喬奥橋在州北一里
  天鵝橋 泓鱷橋俱在州南半里
  龍英土州
  咟𣲖隘在州治西北十里山勢險惡茂林深翳中有夹道﨑嶇陡峻係宵小出没之所離隘五里許外有鄙口與上映土州交界
  咟呌隘在州西十里兩峯壁立不可攀越
  古對隘在州西五十里接下雷土州界
  吞白隘在州東南四十里接養利州界
  隴扎隘在州南四十里近恩城土州界
  𫵼蜈口在州東北五十里接下雷結安二土州界呌顯口在州西北三十里接都康向武二土州界大橋在州東里許周淋橋州東二里大石橋州東三里
  温橋在州東十里康熙四十五年民人郭鳯鳴建扎皮橋在州東北二十里
  通利橋在通利江左右谿水遶流架二木橋以濟之
  瑞橋在州東南十七里
  泓門橋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呌敏橋在州東南二里雍正四年土人馮文著建癸龍木橋在州前半里
  佶倫土州
  多扒隘在州北三十里
  伏院橋在州城北二里雍正六年土官馮朝憲修建
  思陵土州
  那河隘在城南三十里接安南界
  辨强隘在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峝夏村隘在城西北二十里新太營向撥兵丁防守康熙五十七年撤回雍正六年復撥兵丁防守十年於呌慌等村各設土兵十名内選什長一名分别把守
  永平橋在州西門外半里康熙六十年土官韋世華捐建
  江州土州
  䭾馬石橋在州東門外明萬厯二十五年土知州黄河漢建
  渠站石橋在州城西門外明崇禎七年土知州黄廷傑建
  北門橋在城北門外土知州黄廷傑建
  通濟石橋在城北門外一里明天順七年土知州黄能廣建有碑記
  那圯石橋在州城北七里康熙十三年土官黄緒藩建五十九年土官黄錫璋重修
  脈水橋在州城北十里春夏水漲勢甚急土官黄裔芳重修二次時修時圮其水灌漑田疇闗係命脈故名舊志作墨水
  水口橋在城西北三十里
  大橋在城西四十里
  河𬍄橋在城西十三里舊志作河馬
  䭾簥橋在城東二十里
  橋機橋在城東十里康熙五十五年土官黄裔芳建有碑記
  𣲖𬍄橋在城東南三十里
  剝呌石橋在城南四十里
  綠水橋在城西南五十里
  巴河渡在城東北六十里界新寧州
  思州土州
  淰梯隘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接遷隆界廣東廉州府合浦縣欽州兼通安南界
  峝夏隘在州東南二百里雍正十年増官兵一名土兵五名廵查
  淋貼隘在州南五十里
  那桃隘在州南八十里
  角懷隘在州南五十里
  䭾膺隘在州東南一百八十里
  那曽隘在州西南一百里
  權相隘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雍正十年各増官兵二名土兵五名又添汪巷岜浪上店馗爐四汛把守
  剝江渡在州南
  都院渡在州東北五十里
  上石西土州
  由村隘在州西三十里土名竻竹根接安南文淵夷州界雍正十年添設官兵一名隊目一名并設馗門汛防守
  閘門隘在州南四十二里
  舊村隘在州西南四十五里
  那校隘在州西南五十五里
  䝉村隘在州東南二十里
  下石西土州
  羅岳隘在州西北三十里
  上下凍土州
  咘局隘在州西北三十里
  𫵼花隘在州西二十二里二隘接安南七源石林二夷州界明洪武二年設土目及兵防守
  國朝於咘局三里添設汛兵防守雍正十年再設隴委汛
  䭾孟橋在州西南三里康熙四十八年土官趙秉桓建造水衝圮雍正四年土官趙東相重修鞏固更名平橋
  澮蛥橋在州東六里康熙五十一年土官趙秉桓捐建
  哥村橋距州十里
  旦村橋距州五里
  孔竒渡在州前
  憑祥土州
  鎮南闗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左右石山髙挿雲表中設闗闗上一樓計三楹闗内舊有昭德臺
  國朝改建堂三間闗外三十里即坡壘驛於安南入貢期道府臨闗啟鑰委員赴驛點勘行人貢物廼許入闗雍正三年太平知府甘汝来捐資修葺兩旁城堞一百一十九丈廵撫李紱有記
  南闗隘在州南三十五里
  岜口隘在州城西南八里
  平公隘在州城北二十五里
  絹村隘在州城西二十里各闗隘俱緊接安南原撥龍憑營官兵協同土兵防守雍正十年鎮南闗南闗二隘増土兵四名岜口等三隘各増官兵三名又増設坤隆㜑隆元音三汛
  羅白土縣
  石竺橋離縣一里
  南津橋在縣南
  羅陽土縣
  藍冲木橋在白沙村
  下龍司
  水口闗在司治西北九十五里與安南䭾龍村交界
  平而闗在司治西南九十里與安南平瑞村交界雍正十年兩闗各増官兵五名土兵十名
  合石闗在司治西北一百里與安南澮交村交界那懷隘在司西南六十五里
  閉村隘在司西南六十里
  那曳隘在司治西八十五里
  敢門隘在司治西八十五里
  𫵼宜隘在司西八十五里
  俸村隘在司北九十五里
  斗奥隘在司北九十五里
  淹咘隘在司治北一百一十里各隘皆逼近安南僻路可越原設有龍憑營官兵及土兵協同防守雍正十年各増官兵三名土兵五名
  把因隘 隴那隘 沿海隘 斗村隘 約村隘敢村隘以上六隘係司治近地無官兵把守
  枕流橋在司治東
  青龍橋在司治東
  䭾懷渡一名䭾河在司治東四十里即龍江津濟處
  上龍土司
  武德隘在司西北六十里
  苛村隘在司西北六十五里
  隴久隘在司西北七十里
  供村隘在司北六十五里
  那苖隘在司北六十里
  把乜隘在司北七十里
  暖賽隘在司北八十里各隘並與安南接界額撥龍憑營官兵協同土兵防查雍正十年増官兵三名土兵三名
  達零隘在司北六十五里
  盎村隘在司北七十里
  鵠村隘在司北六十里
  給村隘在司西六十里
  𫵼角隘在司東北八十里
  五鞏橋在司東北
  鄧勒渡在司東七十里
  勤村渡在司東六十里
  鎮安府
  隴桑隘在府城東四十里接奉議州界
  倫隘在府城南八十里接向武隘
  鍳隘在府城西七十八里
  得䭾隘在府城西北八十里俱接歸順州界馬凉隘在府城北九十五里接田州土州界各隘僻地扼要並附近土民自為防衛
  九橋 淰色橋 硯橋俱在府城東
  積福橋在府城北
  歸順州
  照陽闗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小鎮安涐漕隘在州東南八十五里接湖潤寨外通安南僻路雍正十年新設官土兵廵查又添設打凌𫵼懐琴乃三隘每隘官兵五名土兵十名
  頻峒隘在州東南六十里接安南髙平夷府㵙泡界
  屯隘在州南六十五里上勾隘州西南八十五里四邦隘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俱接髙平夷府茶嶺界
  榮勞隘在州西八十五里接髙平夷府洪潢界各隘皆有兵防守舊州志州境與髙平阡陌相連原恃茶嶺𫵼駢為扼塞明萬厯間地入交夷内設四隘以為防禦
  涐門橋在州前一里
  奉議州
  蓮花闗在州北蓮花山與田州土州接界南北穿徑舊以山為扼塞
  通濟橋在州東二里
  滿也江渡在州南三十里
  吉權谿渡在州西南
  都康土州
  呌空隘在州東北六里與向武土州接界
  刋賴村隘在州西南五里接上映土州界山凹窄狭依險壘石為防
  左横橋 右横橋俱在州城外
  劄孔橋在州西門外
  永氣橋在州東南
  五星橋在州城東五里
  恒建橋在州城東三里
  仙橋在州城西六里兩山對峙中貫溪流上有石板平連天然一橋俗傳昔有仙遊此因名
  向武土州
  那耨隘在州東五里
  供隘在州西十里舊州志州境無險可憑明萬歴間田州侵掠始於東西衝路横築石墻十餘丈中開門徑以為堵禦
  札魚橋在州北五里乃甲
  舊州橋在州東五十里州甲
  上映土州
  陽士隘在州東二里與龍英土州交界
  咘隘在州南七里與下雷土州界
  乃隘在州西五里與向武土州界
  撻隘在州東北六里與都康土州界
  街橋在州治前
  伏鐡橋在州西北
  伏濟橋在州東北
  那良橋在州東
  龍母橋在州西
  小鎮安
  平孟隘 剝淰隘俱在城西南
  剝勘隘在城西以上三隘俱外連交阯而剝淰剝勘更礦徒往来徑路舊設官土兵廵哨雍正十年各添設目兵一名督率
  下雷土州
  停嵩隘舊名穿巖在州西三十里路通交阯上浪夷州
  隴芘隘舊名呌獻在州南三十里路通交阯下浪夷州二隘俱撥土兵防守
  下骨隘離州四十里
  更隘離州二十里
  連隘離州二十五里
  東門橋一道在州城邉
  北門橋二道在城北三里
  湖潤寨
  𫵼平隘在城南二十五里
  峩漕隘在城西二里二隘俱撥土兵防守
  寨前橋即在街坊
  峝把橋在城西十二里羅村
  䭾馬橋在城西半里
  桞州府
  馬平縣附郭
  振栁營在栁江北岸
  穿山堡在府南四十里
  太平橋在府城東半里
  東溪橋在府城東
  接龍橋在縣學前岸
  王家橋在府城東一里
  五鞏橋在城西門外
  栁橋在府城西
  安定橋在府城西二里明永樂十一年知府馬應坤建
  大橋在府城西二十里
  喇堡橋在栁江南
  五里橋在栁江南左江孔道
  三江橋在江南十五里
  軍歩橋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滹羅橋在一都
  穿山橋在府城南
  東門渡在府城南
  南門渡在南城外
  雒容縣
  都勒隘在縣北九十里又橋屯隘平經隘舊志明萬厯二年官軍既平洛斗諸巢乃於三隘設兵分屯阨塞
  髙天堡在縣東南六十里東去平樂府修仁縣一百二十里舊為盗賊出没處
  牛皮橋在縣東二里
  乾橋在縣東四里
  接龍橋在縣西門外
  髙車橋在縣治一里明洪武間建
  三板橋在縣北七十里
  喇噉橋在縣北八十里
  東江橋在洛清鄉舊縣東
  西江橋在洛清鄉舊縣西
  三門江渡在縣西三十五里額設渡夫二名其工食與馬平縣共給船亦兩縣捐修
  山道江渡在縣東三十里額設渡夫一名
  羅城縣
  翁峝隘通天河縣
  中峝隘在縣西南桞城宜山要路環圍皆山舊時萑苻之藪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于成龍置立有防守碑記中軍隘 石狗隘 羊角隘 丹竹隘俱通栁城石梯隘 門竇隘 穿山隘 新城隘 香爐隘分水隘 鵞頸隘 北髙隘 冷水隘 新路
  隘 冲安隘俱壤接桞融雍正十年於縣東之岐山新城牛鼻香爐縣南之大壩四八六墟堡増設防汛
  通道鎮在縣東北二百里延接貴州西山土司界重山隔越去縣最逺瘴癘倍甚㓂掠時出雍正八年分置隘汛添設千總駐防
  西江橋在縣西門外
  大橋在縣東九里
  樂登橋在縣西南八里橋石上有仙人足迹樂登仙迹為四景之一
  永安橋在縣西門外
  大英橋在縣西十二里明洪武十八年
  上邉橋在縣西五十里元至正二年
  小溪橋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
  遶江橋在縣東四十里跨東黄山水宋寳祐二年建
  良村橋在縣西九里明永樂九年
  石門橋在縣北七里明洪武二十九年
  浮橋在黄金墟康熙四十年庠生李鳯来等倡建栁城縣
  金雞隘在縣西八十里
  磨鎗隘在縣南四十里相傳宋楊文廣征儂智髙磨鎗處
  硃砂隘在縣東八十里舊出硃砂因名
  大巖隘在縣北九十里界羅城縣
  石林隘又名香爐隘在縣北七十里
  古木隘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府治大路
  六江隘在縣東八十里界融縣
  馬練隘在縣南二十里界馬平縣
  北東隘在縣西八十里界宜山縣
  富龍橋在城北七十里宋淳祐間覃文察建和尚橋在城西一里
  永定橋在縣東北十里跨楊村江西北通融縣羅城南達府治
  應積橋在城西十里
  龍華橋在縣西六十五里
  髙贊橋在城北七十五里
  張公橋在城東六十里
  沙子橋在城南二里
  寡婦橋在城西三十里相傳有寡婦濟渡水瀑漲不能渉悲啼甚楚水為之消後建此橋因名古木橋在城南三十里
  龍頭橋在城北八十里
  融縣
  沙子堡在縣東南一百里
  永安堡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二堡皆係要隘提標前營撥兵防守
  石門橋在城北十五里元至正四年
  永福橋在城北四十里宋淳祐六年
  于黎橋在城南三十里宋皇祐初建
  洞門橋在老君洞前
  裕後橋在城西一里舊係木橋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紳士王卿等砌以石改名金家橋
  接龍橋在城北五里
  棠隂橋在城南二里舊係木橋康熙五十年紳士王倬等改造石橋
  裕民橋在城西南一里舊係木橋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張乃藴生員陽春華等改造石橋
  惠民橋 通濟橋 壽溪橋俱在城南五里宋紹定間建
  潯陽渡在縣東南十五里今改設博塘
  髙街渡在縣東南五十里
  和睦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浮石渡在縣北三十里
  長安渡在縣北七十里
  懷逺縣
  老堡在縣北八十里
  懷安橋在縣東南二里
  茶澪橋在縣南二里
  珠玉渡在縣南五里
  東江渡在潯江北
  北江渡在縣北三十里田寨江
  四圍江渡在縣西北
  象州
  狼村隘在州城西四十里狼村塘前兩傍石山中穿一徑為西鄉要隘
  横頭橋在州城東三里宋咸淳十年
  廣化橋在州城東六十里元泰定四年
  通濟橋在州城東北三十里
  東安橋在州城東六十里
  十里橋在州城東十里明洪武二年
  楊栁橋在州城東六十里
  雲錦橋在州城中元時建明洪武間重修
  土橋在城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年
  鳯凰橋在城北六里
  落才橋在州城東四十里
  中平橋在城東六十里雍正二年里民何世長等倡建
  大樂橋在城東北一百里雍正七年里民譚元耀等建造
  沙江橋在州城西四里雍正十年重建
  来賔縣
  廣濟橋在縣東門外明嘉靖間建
  石塘橋在縣東三十里康熙十六年貢生劉定邦募建
  馬村橋在縣東十五里康熙三十八年里民方維憲等募建
  老里橋在縣南三里
  韋里橋在縣西二十里喬桂橋縣西二十五里陳村橋縣西三十五里三印橋縣西五十五里
  國朝康熙年間生員朱子元里民權傅通等並募建三里橋在縣北康熙五十三年里民歐君贊等修五里橋 七里橋康熙四十九年里民戴國鑑等募修俱在縣北
  應嗣橋在縣北二十里清水橋縣北三十里迎恩橋縣北六十里龍降橋縣北六十五里
  國朝康熙年間里民戴國鑑等並募修
  老將橋在縣北三十五里雍正二年里民韋光輝重修
  大橋在縣南三十里
  上渡在縣西門外
  下渡在縣城南五里
  鎮江渡在縣北二十里
  白沙渡在縣東三十里
  慶逺府
  宜山縣附郭
  雲臺闗在府城南三里
  香山闗在府城南闗外一里
  古蹟隘闗在城西九十里接思恩縣界
  冷水隘 盧峝隘 黄泥隘俱在城西八十里係西北巢貴巢都亮麻村要路
  白馬隘 建極隘俱在城西八十五里
  金雞隘在城西南四十里
  德勝鎮在城西六十里附近南北西三巢及龍門苖獞雜處恃險作奸往時數出為㓂掠雍正八年移慶逺同知分駐兼轄兩廵司并撥南丹那地東蘭三州土兵各一百名分年輪守
  平政橋在譙樓西
  柔逺橋在府城東
  延夀橋在府城東二十里
  安逺橋即安定橋在府城東南七里
  周公橋在府城東教塲東
  龍濟橋在城南一里
  定逺橋在城西門外
  獅子橋在城南香山闗前
  昇髙橋在府城東五里
  洛黄橋在府城東十五里明萬歴五年建
  原豐橋即迎恩橋在城東門外
  雙橋在府城東五里
  㑹通橋在城南南臺墟
  洗馬橋在新城東門外
  興賢橋 勒竹橋 新橋俱在府城東
  銅鼓橋在城東南六里銅鼓泉上
  古誓橋在城西十里
  武定橋在城南門外
  洛壽橋在府城西
  澄綠橋在府城南二里
  立峡橋 通濟橋 官坡橋俱在府城南
  五拱橋在府城南八里康熙二十五年里民募修龍橋在府城南二十八里
  綠坡橋在城南一里
  三里橋在城東三里
  古石橋在城西十里
  ⿰氵⿱口肎石橋在城西北二里
  龍江上渡在舊城北門太平石下設渡夫一名龍江中渡即⿰氵⿱口肎石渡在舊城西北二里設渡夫三名
  龍江下渡即彭埠渡在新城小西門外設渡夫二名
  大曹渡在城東四十里設渡夫二名
  懷逺渡在城西四十里設渡夫二名
  東江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設渡夫二名
  河池州
  大山闗舊曰大山堡在州西二十五里界連南丹土州
  雷山闗舊為雷山堡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界連東蘭州
  都銘隘因山而名在州東二十五里
  劍甲隘即劍甲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
  三旺里在州南一百三十里明萬厯初割東蘭那地二土州各三里来屬是為三旺六里舊曽設大挿古郎雷山九門等堡
  國朝仍撥兵分駐汛防
  東橋 吳義橋俱在城東三里
  龍溪橋 乾谿橋俱在城東五里
  古郎橋在城東六里
  冷水橋在城東七里元至元間達魯花赤建紅沙橋在紅沙嶺西去州城二十里
  金城渡在城東五十里
  天河縣
  鯉魚隘 梅水隘俱在縣東南二十里
  東田隘在縣城南三十里
  黄泥隘 得能隘 上下郭利隘俱在城東二十五里
  馬皮隘在縣西歸仁里又馬蹄隘在縣城西四十里舊圖志逼近思恩中洲苖蠻出没縣界諸堡此為最要
  大通橋在城南半里
  廣源橋在城北三里
  南村橋在城北十七里
  思吾橋在城南十里思吾溪
  願豐橋在城北一里
  永鎮橋在縣東禪鎮
  東江橋在縣城西門外半里
  上梘渡在城南七十里設渡夫一名
  清潭渡在城北三十里
  江口渡在城南二十五里
  西門渡在城西門外
  邱度渡在城北三里
  思恩縣
  老鼠隘在縣東四十里界接宜山縣河池所路狹峻險言䑕不能過也
  湘峒堡在縣東五里四通山鄉為水東要衝冷水堡在縣東南四十里大路即古積古邁舊堡山徑錯雜為入縣要衝康熙三年撥兵防守䝉山堡在縣南五十里又下利堡皆坐落温平里山外係宜山河池二州縣大路為縣南要隘康熙六年撥兵専防宜山南巢猺賊
  盧隘堡在縣西七十里盧隘村逼近永安五十二峒與貴州荔波縣六種苖蠻接壤
  諸葛堡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中洲相近又有伏波堡皆鎮壓上中下三里猺人為縣要害
  丹竹橋在城西五里
  都黎橋在城西北二十里
  官橋在城南三十里諸峯四立清溪中流
  帶江橋在縣城北四十里
  環江渡在城西一里
  饒溪渡在城北四十里
  東蘭州
  覇陵橋在州東南一里
  紅泥渡即隘峒江在州東三十里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地鵞橋在岜乃埲去縣城三十里
  茅灘橋 水慶橋城東南七十五里俱在獟埲水龍橋在城東六十里邱賤埲
  水圍橋在城東北四十五里韋農里
  縣前渡在舊縣南闗外一里山溪險惡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捐造渡船二隻
  上䝉石渡去城五里
  下䝉石渡去城十里
  甲站渡在城東二十里
  巴灰渡在城南一百一十里
  那地土州
  盤利闗在州東北一里
  石門闗在州東十里
  劍隘在州南十里
  更舉渡在州西六十里
  南丹土州
  甲界闗在州西二十五里
  下域闗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羅侯闗在州南二十五里
  壘石隘在州南十里
  蓮花寨在州西南九十里
  金雞寨在州西三十里
  䝉寨在州東北二十里
  岜峩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與泗城接界為州要隘
  大橋在州東南五十里
  羅侯橋在州南二十五里
  忻城土縣
  羅墨渡在縣南三十里
  東蘭土州
  龍王闗在州南九十里接田州土州界
  鳯凰隘在州東南二百三十里
  荼縻隘在州西二十五里
  廣濟橋在州西北一里鳯山哨
  思恩府
  陸通橋在府城東七里
  東橋在府城東一里
  永濟橋在府城南明萬厯間知府尹仲亮建有記公仲橋在府城東二十里
  清湘橋在府城東四十里
  黄嶺橋在府城東四十里覃李村
  南闗橋在府城南康熙五年知府崔雲翀建有記清水橋在府城南四里
  正平橋在府城東康熙十一年同知馬有用建有記
  獅子橋在府城南十里獅子巖前
  隆興橋在府北四十里
  普濟橋在府城北
  清水渡去城一百里
  白范渡在府城南二十里
  紅水渡去城一百二十里
  峓江渡在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
  右和渡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
  武緣縣
  東門橋在縣東門外
  龍凭橋在縣東二十里
  觀音橋在縣東二十五里
  黄峝橋在縣東六十里
  䭾轉橋在縣東南十里靖安坊
  羅波橋在縣東三十里陸村
  曾甘橋 覃福橋俱在縣東三十里
  䭾章橋在縣東五十五里
  羅庇橋在縣南二里
  魯班橋 駟馬橋俱在縣南十里
  大石橋在縣南一里
  蘇豐橋 平農橋 平穏橋 平豐橋俱在縣南十五里
  平安橋 平洋橋 平洪橋 楊橋 雙橋 平民橋俱在縣南二十里
  銀橋在縣南二十五里羅諳村
  第八橋在縣南三十里
  暗橋在縣南五十里宣化縣交界
  南濟橋在縣南二里舊名渡頭橋明正德初建嘉靖十八年耆民龔瑛重修
  同安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鄧橋在縣西南十里
  陸楚橋在縣西三里俗呼六祖橋
  金雞橋在縣西四十里
  柴橋在縣西五十里永寧七圖
  三門橋 林橋俱在縣西北五十里
  桑橋在縣西四十里
  亨橋在縣西六十里永寧七圖
  惠懷橋在縣北七十里
  火燒橋在縣北四十里梁村
  北門橋在縣北門外
  福善橋在縣北六十里
  陸楚渡在縣西二里
  南濟渡在縣南二里
  硃砂渡在縣北三十五里
  大纜渡在縣北四十里
  賔州
  古漏闗在州城南四十五里以古漏山名一統志舊時人跡不到宋咸平中知州事王舉開置鑿石燒崖可通車馬
  惠政橋在州城東門
  豐慶橋在州東二里大惠橋州南二里
  勒馬橋在州城東北二里勒馬江上
  太平橋在州南門外明洪武六年知州周樂建崇禎間知州錢積中重修
  行春橋在州城南門外
  平政橋在州城西南舊架木明正德二年知州羅瑋始甃以石
  百秀橋在州城西十五里
  六馬橋在州城北二里屯橋州城北五里
  李依橋在州城東二十里
  閉村橋在州城南一里
  三里橋在州城西又七里橋在州城西北
  頂橋在州城南二十里
  四欖橋在州城北三十里
  李依渡在州城南三十里
  遷江縣
  鳯凰堡闗在縣城西四十五里
  五星橋在縣東南四十里元至正七年
  龍降橋在縣西南二十里又名龍見明萬厯十二年建
  嘉縣橋在縣東五里
  劉坡橋在縣西南三十里
  軸水橋在縣西北二十里
  陳道橋 清水橋俱在縣南五十里
  黄薑橋在縣西三十里
  合水橋在縣東北三里
  陳来渡在縣南四十里
  埠灶渡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索良渡在縣南三里
  都歴渡在縣西紅水河
  盤詰渡在縣東門清水河額設渡夫二名
  上林縣
  三里營在縣東北南連八寨西達思恩
  國朝設守備防守環有獨山白崖馬鞍剝袍宗馬淥潘銅鏡三朝等八堡
  鏌鎁闗在縣南九里鏌鎁山
  丹竹橋 化龍橋 周利橋俱在縣南五里康熙四十三年重建
  清鏡橋 東海橋 萬年橋俱在縣城東門外清趣橋在縣城南門外
  鎮武橋在縣北明知縣林接雲修
  萬松橋在縣城南半里
  石蓮橋在古淥里
  琴水橋 桂樹橋俱在縣東北上無虞鄉
  田州土州
  根村隘在州南三十里路界奉議州
  老村隘在州東一百四十里界通鎮安府
  𣆟律隘在州西八十二里界鎮安府西林縣萬山隘在州西南二百八十里界小鎮安
  那簡隘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界通雲南土富州那淋隘在州北二百里界通泗城府
  鞏山隘在州東北三百二十里界通舊城土司或曰工堯即此一統志明嘉靖初官兵討岑猛猛以勁兵屯工堯别將沈希儀擊之夜分兵繞出工堯山背是也
  壬村隘在州北一百八十里界東蘭州以上各隘邉方要道俱設土兵防守
  艮瀨橋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
  峝忙橋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哩陋橋在州東九十五里
  哩風橋在州東九十里
  那泊橋在州東二十四里
  𣆟馬橋在州西五十里
  䭾落橋在州東五十五里
  哩賴橋在州東三十七里
  䭾馬橋在州西一里
  那彪橋在州西三十里
  哩埋橋在州西六十六里
  哩羊橋在州西八十里
  剝倫橋在州西一百里
  剝艮橋在州西一百里
  那進橋在州西一百四十二里
  楊村橋在州西一百六十里
  哩竹橋在州西一百九十二里
  劍俸橋在州西二百里以上十八橋雍正七年土知州岑應祺建
  南門渡在州治前
  剝色渡在陽萬甲
  舊州渡在上下田州甲去州三十里
  萬渡在萬陽甲去州一百六十四里
  上林土縣
  淥酌橋去縣五里
  淥下橋去縣六里二橋雍正七年
  白山土司
  下逺隘在司北四十里係山口要路
  新結橋在司署前康熙三十一年土廵檢王一璋建
  蓮湖橋在司署南半里雍正四年土廵檢王維翰建
  喬利橋在舊司治東
  喬穏橋在司西二十四里康熙四十二年土廵檢王維翰建
  興隆土司
  岜闗隘在司西八十里接田州土州
  喬鞏橋在司東三十里
  喬楊橋在司東五十里
  喬接橋在司東四十里
  喬珍橋在司西三十五里
  那馬土司
  周鹿橋在司東一里明正統間建濶五丈長四倍之為司境通衢
  小石橋在司東岜砦村
  定羅土司
  鎻龍橋在司北三十里明天順三年農喜穏倡建鐡鎻橋在司西一里
  募橋在司西二十里明𢎞治庚戌年韋貴青等建鎮定橋在司治前康熙五十年土官徐士賢捐造篤慶橋在司東二里雍正元年徐國丞捐造舊城土司
  司前橋在司治東南半里
  下旺土司
  馬門橋在司治北
  伏認橋在司西二里俱明正統間土官岑瑛建古麗橋在司治東
  椒墟橋在舊司治北一里
  安定土司
  匹夫闗在司東南一百里鳥道一線下臨大江極為險峻路通慶逺府忻城土縣及上林縣
  劍隘在司東南三十里兩山峙立萬峯夹道夷江隘在司東一百八十里兩山夹水山左一徑通慶逺馬沙洞舊稱險塞
  刁房隘在司北五十里接慶逺永順界叠嶂﨑徑旁即大察峒猺蠻聚居為司境第一險阨
  五里山橋在司南五里南至府界北至慶逺府宜山縣界
  紅水渡在司東南
  清水渡在司西南四十里
  都陽土司
  順山橋在司南三百里
  剝浪橋在司南三百一十里康熙四十八年土官黄玉璠建
  那陽橋在司南三百二十里
  古零土司
  刁律隘在司西三十里兩峯夹道斜徑﨑嶇近接下旺土司界
  清水隘在司東南三十里路通上林土縣
  羅降隘在司南三十里路通武緣縣撥兵防守木橋去司城一百二十里
  石橋一在司治東南半里一在司西七里一在司西一百二十里俱係黔粤通衢
  泗城府
  迎暉闗在府治北三里明天啟間設北達貴州永豐州界東北達慶逺府東蘭州現撥官兵防守朝陽闗去府治五里路通西隆西林及田州土州官兵防守
  相葛隘在府東二百八十里
  骨邅隘在府東北三百里
  皈樂墟在府南一百四十里雍正五年設右江鎮駐之七年改駐百色有左營守備汛防
  瓦村橋在府治北三里順治十二年土目王忠建官橋在府治前康熙二十一年土官岑繼禄建接龍橋在府治北半里康熙二十二年
  鎮龍橋即鎻龍橋在府治南康熙二十五年土官岑繼祿建五十八年土官岑齊岱重修
  汾洲橋在府治南三十里
  西隆州
  麥林隘在州西南四百八十里
  小古障隘在州治西二百五十里
  板埧渡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
  八渡在州治北二十里俱設獨木小船
  西林縣
  普䭾隘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康熙六年建路達西隆廣南山徑盤廻頗稱險僻汛兵防守
  上林隘在縣東一百九十里
  那腊隘在縣南一百七十里兩山夹徑出入必由谷口亦為扼要撥兵汛守
  瓦村隘在縣南一百九十里江道所經近接夹山猺人出没
  那比隘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汛兵防守
  㫮厚隘在縣南一百九十里
  那佐隘在縣西南二百二十里渡淥䭾出木龍山萬峯交峙中有小徑設把總一員汛兵四十名防守
  皿鐡隘在縣西一百里路最險要外通廣南城南橋在縣城南一里
  縣前渡在南門外
  北渡在縣南一百里
  直𨽻鬱林州
  西闗在州城西一里
  瑞龍橋在州城南半里舊名安逺橋元延祐間建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州陳銘重建萬厯五年知州陳良珍重修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復圮五十三年州人陳聖煜重修
  大江橋在州城北五里豸堂嶺下
  西望橋在州城西五里壯垌口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修
  尋春橋在州治西北
  鵶橋在州城西二十里
  通濟橋舊名茂林在州城東二十里茂林里元至正間建明𢎞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都御史鄧廷瓚改名太平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陳聖煜重修
  三山橋在州城西三十里都監塘州人陶魯建環土橋在州城西三十里明博白知縣林瑄建武安橋在州城南濠
  迎春橋在州城東濠
  西鎮橋在州城西濠
  永寧橋在州城北濠
  大興橋在州城西十里明𢎞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砌石為基架板為梁上覆以亭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重建雍正五年州人陳朝坦蘇為正唐璉文重修
  五里橋在州城東五里雍正三年知州張永熊重修
  龍泉橋在州城西北十里又名白鳩橋康熙五十六年陳聖煜重修
  利渉橋 綂濟橋俱在州城北闗外三里
  伏龍橋在州城東三十里三橋康熙四十九年州人蘇仲槐俱重修
  定川上渡在州城北二十里
  定川下渡在州城西南二十里
  博白縣
  文星橋在縣城東門外明永樂四年邑人秦希顔建宣德二年包思恭募修萬厯三十五年知縣譚岳重修
  通津橋在縣北闗外明正統三年知縣李銘建嘉靖二十三年知縣繆宗道重修
  太平橋在縣東儒學前後改為化縣橋
  平政橋在縣城東濠上明成化七年
  飲馬橋在縣東南一里明永樂九年重修
  天塘橋在縣城南二里
  白馬橋 周羅橋俱在縣城南七十里
  九岐橋在縣城東南五十里
  清湖橋在縣城南三十里
  東丹橋 南汀橋俱在縣城西四十里
  隂橋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潭蓬橋 下髙橋俱在東廂雍正二年監生李廷芬建
  七里橋在大玉里
  水榕橋在水鳴堡雍正二年貢生秦育桂生員賔汝謙募修
  率旦橋在柯木堡雍正二年監生李廷芬募建春臺渡在城北七里
  南流渡在城南二里
  綠珠渡在城西七里
  陀角渡在城南五十里
  蒼石渡在城南八十里
  北富渡在城東一百里
  北流縣
  天門闗在縣西十里髙崖䆳谷路經其中舊名鬼門闗地輿記勝云本桂門闗訛稱為鬼元㢘訪使永隆改名魁星闗明洪武間改桂門闗宣德中改今名唐沈佺期諸名人俱有詩
  白梅隘 新墟隘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界廣東化州
  黄爐隘在縣南一百六十里界直𨽻鬱林州并陸川縣
  陸靖汛在縣南一百六十里防守縣屬卞一卞三地方
  善逕汛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為廣東信宜縣一路要隘
  登龍橋在縣東初名化龍宋時學前橋也舊有䜟云金在後水在前學橋連出狀元古以竹木為梁宋開慶元年縣令徐傳始甃以石搆亭明知縣陳宗文蕭遴王廷學劉修己邑人御史李宏俱重修通仙橋在縣東北上有亭二座
  廣濟橋在縣東康熙三十年邑人楊用棟建西門橋在縣西小河上康熙三十八年邑人曹振宸建
  五桂橋 七賢橋俱在縣南門外
  火燒橋在縣西二里廂民馮澄建
  落桑橋在縣東二十里綠藍水上
  平安橋在縣西二十里明萬厯間邑人覃子相建
  國朝康熙五十年大水衝圯邑人梁奠周修復新河橋在縣西十五里
  永豐橋 永安橋俱在縣東二十五里
  太平橋在縣東二十里四橋俱康熙四十九年邑人曹振宸建
  白洲江橋在縣西四十里雍正二年邑人羅思綵建
  通濟橋在縣西南百里康熙五十四年邑人顔思端建
  中和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邑人曹大典建灣肚渡在南門外
  東墟渡在沙街口
  新村渡在縣南五里
  石皮渡在縣北二十五里
  銀塘坡渡在縣東三里
  秤錘灣渡在縣西十里
  隆盛墟渡在縣南八十里
  陸川縣
  進賢橋在縣南門儒學西明永樂間知縣吳景建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蘇萬邦捐造木橋
  梓童橋在縣東
  卧龍橋在縣西
  来青橋在縣北明知縣郭珍建舉人龎驤修南橋在縣城南半里明永樂間主簿吳克林建羅槽橋在縣城北一里洞尾橋縣城北三里興隆橋在縣城南五里馬岡橋縣城南十里米塲橋在縣城北二十里良洞橋縣城北三十里康熙四年知縣方鼎俱重修
  木蔃橋在縣城東北五里
  三練橋在縣城南二十里
  廻龍橋 路察橋俱在縣城北五十里
  黄欖橋在縣城北七十里
  榕木橋在縣城北十八里向係木橋康熙四十八年里民嚴濟興募修砌以石
  白馬橋在縣城東二十里
  通津橋在縣城北二十里俱監生邱蒿建
  新濟橋在縣城北二十五里利渉橋縣城北三十里康熙二十七年舉人龎頴建
  六平橋在縣北四十里向係木橋雍正八年知縣謝錫侯貢生龎駿捐砌石橋
  六貢橋在縣北七十五里貢生李昌祚倡建馬坡橋在縣北四十五里雍正八年里民黄永耀等募建
  西布橋在縣城北六十里公賀橋縣城北七十里俱舉人龎驤修
  糧米橋在縣城北七十里貢生曽振玢捐建烏江渡在縣南三十里
  北當渡在縣南九十里
  興業縣
  登雲橋舊名街心橋在縣南門外宋建炎間建造木橋歳久傾圯復甃以石
  迎恩橋在縣東門外
  龍津橋又名新江橋在縣南門外通津江上明天順間知縣向珍建
  富陽橋在縣東北一里元至正間建明天順五年重修
  鏁水橋在縣城東南十里明太僕卿何以尚倡建後圯貢生譚樾何㓜蘇重修
  藤㪚橋在縣城南二十里明宣德五年
  西水橋在縣城北五里明成化間建
  東馬橋在縣北二十里
  龍母橋在縣城北三十五里
  馬山橋 岑江橋俱在縣城南八里
  髙橋在縣城北二十五里
  雙橋在縣城北十二里
  香山橋在縣城南四里明萬厯五年建
  雙鞏橋在縣城西南六里
  龍穿橋在縣城西南十里
  文頭橋在縣城西南二里雍正三年
  五里橋在縣城北五里
  明鏡橋在縣城西北十里雍正七年

  廣西通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
  驛站
  周禮遺人之掌歴代軺傳之制所以逹上下之文而通往來之介政之修舉於斯重矣粤西驛站四接自梧而逹肇慶自栁而逹黔中自西隆百色而逹滇南自興全以北而逹京畿章奏之入計程而赴文移逓送繹至而刻不踰夫徳之流行速於傳命今四海敉寧昔之邉陬罙阻皆康莊矣然則山馳水杭有日載
  聖天子之徳意以行而不知者同軌之迹紀極盛焉若夫體下以情俯征塗而思况瘁亦猶善御者之弗盡其力則固有司牧事之所存也志驛站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東江驛北至靈川縣大龍驛五十里西南至永福縣三里驛一百里南至陽朔縣古祚驛一百二十里額設站夫九十名嵗需工食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雍正七年増設省城蘇橋二站共馬八匹夫四名馳逓滇粤𦂳要公文嵗需工食草料銀一百七十餘兩雍正十年裁減站夫六十名留三十名并裁去驛丞以驛務歸縣兼理
  東去小路由省城九十里至古子嶺白馬源與平樂府恭城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省城七十八里至都狼嶺與永寧交界又五十七里至永寧州城南去大路由省城十里至赤土舗十五里至茶店舗十五里至白竹舗十五里至陡門舗十五里至豐林舗十里至羊角堡與陽朔交界又六十里至陽朔縣城北去大路由省城十里至烏金舗與靈川交界又四十里至靈川縣城西南大路由省城十里至平安舗十里至沙缸舗十里至山棗舗十里至大灣舗十里至烏石舗十里至㑹昌舗十里至風竹舗十里至新安堡朋山峽與永福交界又二十里至永福縣城西北小路由省城七十里至石門堡與義寧交界又十二里至義寧縣城
  東南水路由南闗七十里至南亭驛與陽朔交界又五十里至陽朔縣城東北水路由北闗二十里至白石潭與靈川交界又四十里至靈川縣城靈川縣
  大龍驛南至臨桂縣東江驛五十里東北至興安縣白雲驛八十里向有驛丞一員於順治十六年奉文裁汰額設站夫九十名嵗需工食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雍正十年裁減七十名留二十名南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善政舗十里至甘棠舗十里至禾稿舗十里至烏金舗與臨桂縣交界又十里至省城東北大路由縣城十里至甘奢舗五里至鰱魚卡腰塘十里至小融江塘與興安交界又五十五里至興安縣城
  南去水路由縣城十里至富坵塘十里至雙潭塘十里至白石潭塘十里至臨桂縣交界北去水路由縣城五里至千秋峽腰塘五里至峽背塘十里至大埠塘與興安交界又七十里至興安縣城興安縣
  白雲驛西至靈川縣大龍驛八十里東至全州城南驛一百二十八里額設站夫九十名嵗需工食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雍正十年裁減七十名留二十名
  西去大路由縣城十八里至嚴闗舗十里至塘堡營舗十里至白竹舗十五里至大融江舗七里至小融江塘與靈川交界又二十五里至靈川縣城北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簕竹舗一百零五里至湖廣城步縣界東北大路由縣城十四里至唐家司舗十里至光華舗七里至石梓舗與全州交界又九十里至全州城
  東去水路由分水塘十五里至賀家塘十五里至東橋舗十里與全州交界西南水路由縣城七十里至大融江又由大融江三十里至靈川縣城陽朔縣
  古祚驛北至臨桂縣東江驛一百二十里東至平樂府平樂縣昭潭驛一百里額設站船一十一隻水手二十二名雍正二年裁驛丞歸縣兼理東去大路由縣城七里至髙車塘八里至巖寺塘七里至公館塘八里至季魚塘與平樂府平樂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七里至髙車塘八里至燕村塘十里至龍城塘十里至界牌塘與平樂府荔浦縣交界北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都歴塘十里至赤板塘十里至永安塘十里至塘郡塘十里至羊角堡與臨桂縣交界又八十里至省城東北小路由縣城二十五里至廣順塘五里至黄鱔塘與平樂府恭城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公館塘十里至季魚塘與平樂府平樂縣交界北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鉛寳塘十里至興平塘十里至大桑塘十里至羊蹄塘十里至臨桂縣交界
  永寧州
  西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清水塘四十里與栁州府融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安息堡十里至牛河十里至小蕩十里至興隆堡十里至大長江七里至都狼嶺與臨桂縣交界又七十八里至省城東北小路由州城六十五里至都狼堡又五十五里至永福縣城西南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穿巖三十里至桐木鎮二十里至富禄鎮又三十里至常安鎮
  永福縣
  三里驛東至臨桂縣東江驛一百里西至栁州府雒容縣一百八十里額設站夫三十名雍正七年増設站船三隻水手六名雍正九年裁去站船另設縣城理定二站馬八匹夫四名馳送滇粤𦂳要公文雍正十年裁減站夫十二名留十八名西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魚樑塘十里至海灣塘十里至大石塘十里至攔馬塘十五里至深定塘十五里至理定塘十里至草鞋塘十里至西遊塘十五里至烏沙塘十里至樟木塘十里至舊街塘十里至三角塘十里至獨厄塘與栁州府雒容縣交界又三十里至雒容縣城東北大路由縣城底塘十里至潘村塘十里至新安舗朋山峽與臨桂縣交界又八十里至省城
  西去水路由縣城十五里至魚樑塘十里至海灣塘二十里至攔馬塘二十里至理定塘二十里至西遊塘三十里至古羅塘二十里至新村塘十里至牛擺塘與栁州府雒容縣交界
  義寧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拽勞隘與靈川交界又六十里至靈川縣城西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桑江口又一百八十里至石門隘與栁州府懐逺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十二里至鵝橋堡與臨桂縣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進桑江口二百三十里至横水隘與湖廣城步縣交界東南小路由縣城十二里至石門堡與臨桂縣交界又七十里至省城西北小路由縣城進桑江口二百五十里至界牌隘與湖廣綏寧縣交界
  全州
  城南驛西至興安縣白雲驛一百二十八里東至湖廣零陵縣一百四十里額設站夫九十名雍正十年裁去六十名留三十名舊設山角山棗二驛驛丞今改山角山棗司巡檢二員
  東去大路由州城十里至太平舗十五里至冷水舗又三十里至湖廣零陵縣界西去大路由州城十里至花紅舗十里至硃塘舗十里至脚山舗十里至赤蘭舗十里至白沙舗十五里至咸水舗十里至板山舗十里至烈水舗五里至石梓舗與興安交界又三十一里至興安縣城南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徳橋舗十里至閻家舗又三十里至灌陽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州城十五里至細瓦塘十五里至陶家塘三十里至廟頭塘二十里至湖廣東安縣界西去水路由州城十里至茅埠頭十里至平山塘四十里至炭蓬塘二十里與興安縣交界
  灌陽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闗上橋塘十里至板橋舗十里至栗木堡與湖廣道州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三鞏橋十里至栗樹林十里至黄牛寨二十里至鹽田源十里至九牛田與興安交界又八十里至興安縣城南去小路由縣城四十里至白竹舗四十里至苔塘與平樂府恭城縣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闗上塘十里至板橋舗二十里至鍾家舗與全州交界又五十里至全州城
  西去水路由縣城四十里至黄牛寨四十里至崇順司與平樂府恭城縣交界一路澗水細流僅通小舟北去水路由縣城四十里至文市八十里至全州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昭潭驛西北至桂林府陽朔縣古祚驛一百里東南至昭平縣龍門驛二百里額設站船八隻水手一十六名
  西去大路由府城底塘十五里至季魚塘與桂林府陽朔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底塘十七里至饅頭塘二十里至沙子埠塘十五里至校椅塘十四里至大灣塘與恭城縣交界東南大路由底塘十里至圑山塘十里至興隆塘十里至榕津塘十里至滑山塘十里至沙江塘與昭平縣交界
  西去水路由底塘五里至劉公塘十里至季魚塘與桂林府陽朔縣交界東南水路由底塘十里至長灘塘十里至龍頭磯塘十里至大灣塘十里至大結塘十里至廣運塘十里至巴崗塘十里至黄牛塘與昭平縣交界
  恭城縣
  西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桂林府陽朔縣黄鱔塘南去小路由縣城三十五里至西水村十四里至大灣塘與平樂縣交界又六十六里至府城北去小路由縣城七十里至桂林府灌陽縣苔塘東北小路由縣城七十里至湖廣永明縣桃川闗西北小路由縣城一百二十五里至桂林府臨桂縣古子嶺白馬源
  西南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東葉嶺三十里至平樂縣沙子舗
  富川縣
  西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石壩塘二十五里至長溪江塘十五里至拐子塘四十五里至土巷塘二十里至白霞司塘與平樂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五十里至拐子塘三十里至羊頭塘十里至西灣塘與賀縣交界西南大路由縣城九十五里至土巷塘二十里至白霞司塘四十五里至燕塘與昭平縣交界
  賀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九十里至大寧舗六十里至廣東連山縣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十五里至石牌塘八十五里至昭平縣二五都田寮洞南去小路由縣城五十五里至山心塘又二十五里與梧州府懐集縣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十五里至石牌塘二十里至獅子塘二十里至芳林塘十里至西灣塘與富川交界又九十里至富川縣城東南小路由縣城五十五里至山心塘九十五里至廣東開建縣界東北小路由縣城五十里至大寧舗一百一十里至湖廣江華縣界西南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水竹塘十五里至梅花塘十五里至清草塘十里至山心塘二十五里至樂善塘二十五里至黄公塘二十里至雙橋塘十五里至簕竹塘與梧州府蒼梧縣交界
  北去水路由縣城八十里至芳林塘與富川縣交界東南水路由縣城一百二十五里至洞口塘十五里至廣東開建縣界
  荔浦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十二里至丹竹塘十三里至延賔塘十二里至雞冠塘十三里至龍窩塘與平樂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獨山舗十里至青山舗上三窖村與修仁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新安舗五里至盤龍村與永安州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四十里至板石村與桂林府永福縣交界東北小路由縣城十里至橋富塘十里至江口塘五里至界牌塘與桂林府陽朔縣交界修仁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上三窖村與荔浦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十八里至石墻塘十五里至九排塘十五里至七排塘十五里至八排塘十五里至六排塘七里至纔村塘與栁州府象州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八里至八里塘十里至石墻塘七里至丙和嶺與栁州府雒容縣交界
  昭平縣
  龍門驛北至平樂縣昭潭驛二百里東南至梧州府蒼梧縣府門驛二百里額設站船八隻水手一十六名
  東去小路由縣城五十里至西坪塘四十里至田寮洞與賀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六十里至仙迴洞與永安州交界東北大路由縣城三十里至龍灣塘三十里至七分塘四十里至燕塘與富川交界又一百六十里至富川縣城西北大路由縣城七十里至沙江塘與平樂縣交界又五十里至府城
  北去水路由縣城十五里至蛟龍塘十五里至大洞峽十五里至威鎮塘十五里至歸化塘十五里至蓬冲塘十五里至黄牛塘與平樂縣交界東南水路由縣城八里至塘調塘五里至上福塘五里至下福塘十里至深涌塘十里至五將塘十里至古店塘十里至凉風塘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檢窖塘十里至龍門塘五里至馬江塘十里至沙冲塘十里至攬水塘七里至簕竹塘與梧州府蒼梧縣交界
  永安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五十里至仙迴洞與昭平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二百里至龍脚與潯州府平南縣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三百五十里至五屯所與梧州府藤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古排塘十五里至峽口塘十五里至猫兒塘三十里至盤龍村與荔浦縣交界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舊設府門驛龍江驛二驛丞乆經裁汰府門驛東至廣東封川縣界四十五里西至藤縣藤江驛一百六十里北至平樂府賀縣界一百七十里額設站船一十一隻水手二十二名
  東去大路由府門總舗十里至石嘴塘十里至扶典塘十里至分界塘十五里至思蒲塘至廣東封川縣界北去小路由府門總舗十五里至大篱舗十里至旺甫舗十里至青桐舗十五里至龍峝舗十里至老二舗十里至山心舗十里至茶亭舗十里至金斧舗十里至八寨舗十里至竒車舖十里至石橋舗十里至鵝脛舗十里至廟嶺舗十里至秧塘舖二十里至雙橋舗與平樂府賀縣交界又自金斧舗分路二十里至現田舗十五里至𡌶段 -- 𠭊 or 叚 ?舗通芋莢山金厰今封西南大路由府門總舗十五里至新興塘十五里至黄塘二十里至司禄塘十里至富雷塘十里至大寒塘十里至古眉塘二十里至䝉鿾塘與藤縣交界又自大寒塘分路三十里至新鄧舗十五里至羅粒舗十五里至赤珠舗二十里至烏院舗與岑溪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府城十里至繫龍洲塘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廣東封川縣界北去水路由府城十里至大篱塘十里至甘村塘十里至思樑塘十里至錫波塘十里至古卞塘十里至倒水寺塘十里至龍江塘十里至黄牛灘塘十里至烏龍塘十里至觀音埇塘十里至古欖塘十里至簕竹塘與平樂府昭平縣交界
  藤縣
  舊設藤江驛黄丹驛金雞驛雙競驛驛丞俱乆經裁汰藤江驛東至蒼梧縣府門驛陸路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里西至潯州府平南縣一百里額設站船八隻水手一十六名
  東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古粒舗十里至富埜舗十里至長洞舗十里至古村舗十里至平江舗十里至䝉鿾塘與蒼梧縣交界西去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鹿窩舗十里至潭水舗十里至蓮塘舗十里至驛面舗十里至峽時舗十里至羅平舗五里至羅宻舗五里至黄塘舗與潯州府平南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五里舗十里至三合舗十里至黄鑿舗十里至豐門舖十里至下浦舗十里至水西舗五里至潘洞舗五里至平田舗十里至大埇舗十里至古雲舗與岑溪縣交界再由古雲舗十里至茶山舗十里至思仲舗十里至白藤舗十里至思羅舗十里至界排舗與容縣交界西去水路由縣城十六里至下嶺塘十五里至登洲塘十里至思禮洲塘十里至思洲塘十里至草洲塘二十里至火燒基塘十里至黄婆洲塘十里至十二基塘十里至白馬塘與潯州府平南縣交界南去水路由縣城六十里至穿較塘七十里至龍灘塘五十里至竇家汛與容縣交界
  容縣
  舊設繡江驛白良驛俱乆經裁汰
  東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山口舗十里至東泉舗十里至官塘舗十里至逍遥舗十里至界排舗與藤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長安舗十里至西山舗與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三十五里至𡌶埇塘二十里至柯木塘十里至簕竹塘十里至大灣塘十里至三洲塘十里至大里塘十里至石峝塘十五里至竇家汛與藤縣交界西去水路由縣城三十里至㑹龍塘十里至直𨽻鬱林州北流縣交界
  岑溪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荔枝舗七十里至大𡌶舗五十里至廣東西寧縣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十五里至烏峽塘十五里至六雲塘古雲舗與藤縣交界再十五里至曇爐塘十五里至烏院塘十五里至四村塘與蒼梧縣交界再十五里至寨溺塘十五里至澹淪塘十五里至大寒塘十里至雙橋塘十五里至司禄塘十五里至戎墟塘由戎墟水路二十里至府城
  懐集縣
  西南小路由縣前總舗二十里至羅實舗三十里至南徑舗三十里至下埠舗三十里至旱逕舗三十里至聶村舗三十里至蓮花舗四十里至牛岡舗四十里至豐沙舗十里至江口塘與廣東封川縣界本縣往來公文在此接逓又自江口水塘十里至思蒲塘與蒼梧縣交界由縣至府水陸塘舗共一十五處計程共三百一十里西北小路由縣城八十里至牛欄山二十五里至山心塘與平樂府賀縣交界縣之東北盡屬崇山峻嶺並未設有塘舗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府門驛在府城南門外順治十六年裁汰
  東去大路由府城十里至黎埇塘十里至石嘴塘十五里至大嶺塘十五里至大黄江塘十里與平南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府城八十里至平竭墟與貴縣交界南去小路由府城八十里至横眉江塘七十里至北底與直𨽻鬱林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府城一百八十里至花雷村與武宣縣交界東去水路由府城一百里至相思塘與平南縣交界西去水路由府城八里至全材塘十里至福山塘八里至官江塘八里至雞公塘八里至繡江塘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石門塘十里至大灣塘二十里至横眉塘與貴縣交界北去水路由府城八里至駱根塘八里至弩灘塘八里至沙灣塘十里至鏨字塘八里至碧灘塘十里至白石涯塘八里至平埇塘十里與武宣縣交界
  平南縣
  烏江驛在縣西烏江口順治十六年裁汰
  東去水路由縣城五里至燕子塘五里至石灰塘五里至丹竹塘五里至岐嶺塘五里至武林塘五里至白馬塘與梧州府藤縣交界西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古雍塘十里至相思塘與桂平縣交界
  貴縣
  懐澤驛在縣南門内順治十六年裁汰東津驛在縣東四十里順治十四年裁汰香江驛在縣西六十里明季裁
  東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蘇灣塘二十里至東壆塘十里至岑里塘二十里至平竭墟與桂平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八十里至雲表石與南寧府横州交界南去大路由縣城八十里至橋墟閆村舗與直𨽻鬱林州興業縣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一百五十里至大樟村與武宣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六十里至横眉塘與桂平縣交界西去水路由縣城十里至陸村塘十里至宋村塘十里至大埇塘十里至瓦塘十里至坭灣塘二十里至大嶺塘十里至南寧府横州交界
  武宣縣
  仙山驛在縣西門外明萬厯間裁
  北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平畚塘十五里至大橋塘十五里至巖峝塘十五里至官橋塘十五里至花山塘十五里至牛欄塘與栁州府象州交界南去水路由縣城六十里至滑石塘三十里至勒馬塘三十里至横木塘三十里至浪灘塘三十里與桂平縣交界北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平畚塘二十五里至黄花塘二十五里至排樓塘二十五里至良村塘三十里至金雞塘與栁州府象州交界
  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舊設建武驛施湴驛大灘驛長山驛凌山驛那龍驛黄范驛俱乆經裁汰
  東去大路由府城三十里至新村塘二十里至那連塘二十里至思維塘二十里至那柞塘二十里至劉村塘二十里至那旺村與永淳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府城十五里楊村塘二十五里至渌盧塘二十里至那馬塘十五里至獨山塘與新寧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府城三十里至羅村塘三十里至那審塘二十五里至蘇墟塘二十里至那香塘二十五里至界牌嶺與上思州交界北去大路由府城二十五里至佛子塘二十里至三橋塘雍正五年署縣事徐徳秩詳添十五里至渌口塘髙峰舗與思恩府武縁縣交界東北大路由府城十五里至髙井塘十里至馬茶塘十五里至朝天塘十五里至蘇平塘十里至林村塘十里至馬嶺塘十里至長山塘三十五里至崑崙闗塘與思恩府賔州交界西南小路由府城八十五里至蘇墟塘十五里至覃王村與忠州土州交界西北小路由府城三十里至石埠塘二十五里至三江口塘二十五里至大灘塘三十里至墰落塘三十里至鎮南塘與隆安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府城三里至豹子塘十里至思沿塘十里至瓦窰塘十里至冷水塘十里至剪刀灣塘十里至湴灘塘十里至簔衣塘十里至釣魚公塘十里至留人峝塘十里至大埇塘十里至東𤓰塘十里至長塘十里至髙唐塘十里至門頭塘十里至伶俐塘與永淳縣交界西去水路由府城五里至窰頭塘十里至西鄉塘十里至石埠塘十里至托洲塘十里至柴子塘十里至老口塘五里至儒禮塘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黄江塘二十里至楊美塘五里至下楞塘十里至魚映塘五里至逍村塘與新寧州交界北去水路由府城二百一十里至鎮南塘八十五里至渌口塘與思恩府武緣縣交界西北水路由府城九十五里至大灘塘十五里至菉溪塘十五里至雞公塘十五里至山林塘十五里至那龍塘十五里至小石塘十五里至三崩塘十五里至分界塘十里至鎮南塘與隆安縣交界
  横州
  東去大路由州城十里至清江塘十里至急水塘十里至汶井塘十里至木魚塘十五里至長嶺塘十里至雲表石與潯州府貴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城五里至宋村塘十里至楓木塘十里至蓮塘十里至龍泉塘十里至䝉里塘五里至長江塘與永淳縣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簕竹塘十里至洪崖嶺與廣東靈山縣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五里至校椅塘四十五里至古辣墟與思恩府賔州交界
  東去水路由州城十里至曹村塘十里至黎村塘十里至茶亭塘十里至周地塘十里至苦竹塘十里至沙鼎塘十里至灘頭塘十五里至甜菜塘十里至横石磯塘十里至潯州府貴縣交界西去水路由州城五里至海棠塘十里至西津塘十里至二州塘十里至米埠塘十里至南鄉塘十五里至尅扣塘十里至陳埠塘十五里至丁村塘十五里至飛龍塘十里至尖角塘十里至動㺯塘與永淳縣交界西南水路由州城七十里至陳埠塘五里至青草塘三十五里至廣東靈山縣界
  上思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四十五里至那襟塘二十五里至甘泉峝與永淳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五十里至甘村三十里至遷隆峝南去小路由州城七十里至王光山與廣東欽州交界東北大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板迴塘二十五里至那襟塘三十五里至枯桃塘十五里至界牌嶺與宣化縣交界新寧州
  東去大路由州城十五里至那咘塘四十五里至獨山塘與宣化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城三十里至汪莊塘四十五里至岜桑塘四十五里至瀨濾村與太平府崇善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州城十里至新灣塘十里至那寛塘十五里至龍頭塘十五里至雞佛塘十里至美祥塘二十里至逍村塘與宣化縣交界西去水路由州城十五里至隴通塘十里至那勒塘十里至岜桑塘十里至隴谷塘十里至安定塘十里至灣望塘十里至逐淥塘十里至䭾目塘十里至䭾牙塘十里至渠舊塘十五里至太平府崇善縣交界隆安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四十里至馬鞍塘三十里至弓兵塘三十里至鎮南塘與宣化縣交界西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長江塘四十里至含笑村與果化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七十里至弓兵塘七十五里至登髙村與太平府永康州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龍牀塘五十里至思恩府武縁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五里至大宋塘十里至挂榜塘十里至黄姜塘六里至龍牀塘五里至小林塘七里至鄧炎塘七里至下黄塘十里至那重塘八里至那桐塘五里至塞海塘六里至梅龜塘五里至曲閘塘六里至鎮南塘與宣化縣交界西去水路由縣城十七里至那河塘十里至那棍塘十里至下顔塘十三里至果化土州交界
  永淳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五里至南岸塘三十里至東陶塘二十五里至黄馬塘二十里至長江塘與横州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留竒塘三十里至甘泉峝與上思州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十五里至老廟塘六十里至林臺村與廣東靈山縣界西北大路由縣城十里至老廟塘二十里至留竒塘二十里至小黎塘二十里至那旺村與宣化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十里至髙村塘十五里至江口塘十里至馳香塘十里至火烟塘十里至動㺯塘與横州交界西北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白沙塘十里至鹿頸塘十里至石洲塘十里至道莊塘十里至伶俐塘與宣化縣交界
  歸徳土州
  州向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設六塘站馬四匹夫二名專逓滇粤𦂳急公文由六塘西至白山土司丹良七塘五十里由六塘北至都陽土司順山五塘四十里
  果化土州忠州土州遷隆峝以上各土屬邉方僻路公文來往並秖沿村逓送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東去大路由府城五十里至崩坎塘五十里至瀨濾村與南寧府新寧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府城五里至佛子舗與江州土州交界
  東去水路由府城二百四十里至䭾盧塘三十里至花梨塘五十里至䭾丁塘二十里至南寧府新寧州交界
  左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儂里村與永康州陀陵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一十五里至立村隘與太平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四里至琹勒村與崇善縣交界
  養利州
  東去小路由州治十八里至凍村與萬承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治三十五里至排村與龍英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治三十里至檀村與太平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治十里至淰村與茗盈土州交界
  永康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五十五里至登髙村與南寧府隆安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巖碑坑與萬承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獅巖洞與南寧府新寧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楞佛村與南寧府果化土州交界
  寧明州
  雍正十年添設板宙板蘭板得三汛各撥官兵六名
  東去小路由州城三里至過河界四十二里至枯梯村與思州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小溪二十里至呌碑村與下石西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八里至四寨六十二里至板立隘與安南髙樓夷峝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五里至隴佞村與上龍土司交界
  太平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立村與左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上貴村與安平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慶村與崇善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檀村與養利州交界
  安平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一里至古村與恩城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六十里至儂村與安南髙平夷府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都隘村與下龍司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古州基與鎮安府下雷土州交界
  恩城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排村與養利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古村與安平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䭾望村與太平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郭村與龍英土州交界
  萬承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八十里至東灣村與南寧府隆安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武安𣸤哨塘與茗盈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十八里至江門村與羅陽土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偶村與全茗土州交界
  茗盈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逹村與萬承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半里至孟村與全茗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淰村與養利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甘峝村與都結土州交界
  全茗土州
  東南二路俱與茗盈土州交界西北二路俱與龍英土州交界
  龍英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七十里至通村與養利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伏引村與上映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郭村與恩城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五十里至莄答村與結安土州交界
  結安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二里至堠村與佶倫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莄答村與龍英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五里至邱湯峝與都結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寧峝與鎮安府向武土州交界
  佶倫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勾繫嶺與都結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那豐村與鎮逺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八里至猴閃山與結安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多扒隘與鎮安府向武土州思恩府上林土縣交界鎮逺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八里至那豐村與佶倫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武林村與鎮安府向武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仰村與結安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江口村與思恩府上林土縣交界
  都結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南寧府隆安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六十里至邱湯峝與結安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十五里至甘峝村與茗盈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六里至勾繫嶺與佶倫土州交界
  思陵土州
  雍正十年呌慌叅敬板逹板邦板痕板瀾亭寨那何那儻那篷那窩隘店那支十三村各設土兵十名就十名内各選什長一名分别地界把守防禦東去小路由州城六十里至武徳峝二十里至淰涒村與思州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那支村與安南髙樓夷峝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那何村與安南黎碌夷州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辨强峝與思州土州交界江州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十里至武黎峝與羅白土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九十里至渠蓬村與上龍土司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一百里至隴歪村與思州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佛子舗與崇善縣交界
  思州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八十里至華陽村與遷隆峝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板棍哨與寧明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五十里至林貼哨與思陵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渌域村與江州土州交界
  上石西土州
  雍正十年設馗門汛抽撥馗纛營官兵六名防守東去小路由州城三里至宋峝與下石西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馗門汛與安南文淵夷州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五里至中栁村與憑祥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咘隴村與下龍司交界
  下石西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五里至咘巖界碑與寧明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五里與上石西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七里至獨村與上石西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八里至舊州峝與下龍司交界上下凍土州
  雍正十年奉文増設隴委汛於龍委村土兵十名防守
  東南北三路俱與下龍司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咘局山與安南夷界
  憑祥土州
  雍正十年奉文増設坤隆汛婆隆汛元英汛東去小路由州城七里至安南㭍源夷州界西去小路由州城五里至安南琴灣夷州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安南文淵夷州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三里至中栁村與上石西土州交界
  羅白土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佛子堡與南寧府新寧州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武黎峝與江州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咘㺯村與南寧府遷隆峝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十五里至沿井墟與崇善縣交界
  羅陽土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雷井與南寧府宣化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三十五里至六合村與永康州陀陵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石團與南寧府新寧州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八里至汪宻村與永康州交界
  下龍司
  雍正十年奉文添設呌𫵼隴相那河隴茗四汛東去小路由司治九十里至思州土州西去小路由司治九十里至安南髙平夷府界南去小路由司治十四里至下石西土州北去小路由司治四十里至上龍土司
  上龍土司
  東去小路由司一百三十里至䭾皮村與崇善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司一百二十里至安南髙平夷府界南去小路由司四十里至下龍司交界北去小路由司一百二十里至安平土州交界
  鎮安府
  府城五十里至甘沙塘五十里至波洪塘奉議州界南去八十里向武土州界西去一百里至個離塘歸順州界
  歸順州
  雍正十年奉文添設打凌汛𫵼懐汛琴乃汛東南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逐㺯塘二十五里至個讓塘八十五里至鵝槽村與湖潤寨交界東北小路由州城八里至凌基塘十五里至涼水井塘二十七里至個離塘二十里至鑒村與本府交界西北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潭烏塘二十里至榮勞塘七十里至安徳塘二十里至榮村與小鎮安交界
  奉議州
  雍正四年設山口塘汛波洪塘汛個漏塘汛䭾亮水塘一汛
  西去小路由州治三十里至山口塘歴蓮花𫵼又八十里與府交界北去小路由州治四十里至渌檂塘思恩府田州土州界又四十里至田州向武土州
  州治小路六十五里至石鞏橋自石鞏分路四十五里至楊栁站五十八里至索灰站二里至果化土州河邉六十里至定隆村五十三里至上林土縣河邉
  下雷土州
  東去小路由州四十里至隴村又二十里與龍英土州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四十里至呌獻隘與安南界南去小路由州四十里至穿巖與安南界東南小路由州二十里至古州基又四十里與安平土州交界
  湖潤寨小鎮安並未設有驛站雍正十年於湖潤寨之南多也村新設一汛汛兵巡防於小鎮安設峝隆上汛下葢村汛怕懐坡汛
  栁州府
  馬平縣附郭
  府舊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添設府城竹山二站逓送滇粤𦂳急公文每站馬四匹夫二名
  東去大路由府城東門外窰埠塘十五里至獨靜塘十五里至三門江塘與雒容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府城四十八里至古零塘二十里至牛皮塘九十里至大槽村汛與慶逺府宜山縣交界南去大路由大南門對河鎮栁塘十五里至三江塘十里至白面塘十里至官道堡十里至四方塘十五里至馬鹿堡十里至竹山塘十五里至穿山塘十五里至官舗塘五里至烏石堡與來賔縣交界東南小路由府城七十里至竹山塘十里至三陂村與象州交界西南小路由府城四十里至隘口塘六十里至牛黎村與思恩府遷江縣交界
  北去水路由府城七十里至冷飯塘五十里至古零塘與栁城縣交界東南水路由府城十五里至油𣹧塘三十里至三門塘十里至巖口塘十里至黎冲塘十五里至里雍塘十里至江口塘與象州交界
  雒容縣
  縣舊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設城外底塘一站馬四匹夫二名船三隻水手六名雍正九年裁去站船存留站馬四匹夫二名
  東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大汾塘十里至桐木塘十里至獨厄塘與桂林府永福縣交界西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新舗塘十里至髙嶺塘十里至三門江塘與馬平縣交界
  東去水路由縣城十里至大汾塘十里至崖頭塘十里至牛擺塘與桂林府永福縣交界
  羅城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一百里至木山堡與融縣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二十五里至猫兒堡與慶逺府天河縣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五十里至羊角山與栁城縣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一百五十里至通道鎮與貴州西山司界西南大路由縣城三十里至馬腸塘六十里至横冲村與永順副土司交界
  栁城縣
  西去大路由縣城四十五里至觀音塘十里至髙寨塘十五里至榕村塘二十里至羊角山與羅城縣交界南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穿花塘二十五里至古木塘十里至長塘墟與馬平縣交界北去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頭塘二十里至黄牛塘三十五里至石柄塘三十七里至長嶺塘二十八里至沙鞏村與融縣交界東北小路由縣城六十里至路冲村與雒容縣交界西南大路由縣城十里至頭塘十里至巖口塘十里至中伙塘十里至姚橋塘五里至永寧塘五里至馬跑塘十里至鐵嶺塘十里至永順副土司交界
  西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江口塘二十里至孟田塘二十里至田村塘十里至黄泥塘十里與慶逺府宜山縣交界南去水路由縣城十五里至盤龍塘十五里至柴山塘十里至土州塘二十里至
  古零塘與馬平縣交界北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江口塘四十里至落崖塘三十五里至陽城塘四十五里與融縣交界
  融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一百零五里至長刀塘五十里至撫螺塘三十五里至那樟村與桂林府永寧州交界西去大路由縣城三十里至東陽塘二十里至峝䝉塘三十里至木山堡與羅城縣交界南去大路由縣城三十里至牛嶺塘四十里至潭頭塘四十里至涼拿塘四十里至沙鞏村與栁城縣交界
  南去水路由縣城二十里至𫝊塘二十里至古頂塘十五里至石浪塘二十里至和睦塘二十五里與栁城縣交界北去水路由縣城三十里至鐵坑塘三十里至長安塘三十六里至珠玉塘二十九里與懐逺縣交界
  懐逺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八十里至洛袍村與桂林府永寧州交界西去小路由縣城二百五十里至古州八萬與貴州西山司界南去小路由縣城二里至河潺村與融縣交界又一百二十里至融縣城北去小路一百二十里至干灰塘二十里至城陽塘二十五里至林溪塘二十五里至稿舗塘三十里至横嶺塘三十里至黄土塘五十里至桑江村與湖廣綏寧縣界
  象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青山塘二十五里至寺村塘三十里至督金塘二十五里至大樂塘三十里至纔村塘與平樂府修仁縣交界西去小路由州城十二里至都落塘二十里至狼村塘十八里至二陂塘與馬平縣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三十里至牛欄塘與潯州府武宣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五十里至長塘村與雒容縣交界南去水路由州城十里至南沙灣塘二十里至金雞塘與潯州府武宣縣交界西北水路由州城十里至野鬼塘十里至巖村塘十里至麻子塘十五里至運江十五里與馬平雒容兩縣交界
  來賔縣
  在城驛舊有驛丞一員順治十六年裁汰雍正七年五月奉文復設底塘迎恩二站共馬八匹夫四名
  南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蘇㨗塘十里至莫江塘十五里至瀑水塘十五里至界塘二十里與潯州府貴縣交界東南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河敏塘三十里至河驢塘十里與潯州府武宣縣交界東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横路塘十里至清水塘十里至馬峽塘十里至老鄧塘十里至迎恩塘十五里至徳化塘五里至烏石堡與馬平縣交界西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韋里塘二十里至鴉羅塘十五里至三印塘十里至横山塘十里至思恩府遷江縣交界
  慶逺府
  宜山縣附郭
  東去大路由府城十里至油盧塘十里至小曹塘十里至大曹塘一百五十里至栁州府馬平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府城十里至古石塘十里至獨山塘十里至大峝塘十里至懐逺塘十里至十里塘十里至太平塘十里至徳勝塘十里至羊角塘十里至都街塘十里至落索塘十里至東江塘十里至大灣塘與河池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府城十里至思欖塘十里至三寨塘十里至土橋塘與永定土司交界北去小路由府城十里至上梘塘三十里至歸順里十里至長沙塘與天河縣交界河池州
  東去大路由州城二十里至紅沙塘十里至蘆塘十里至鬼巖塘十里至金城塘五里至大灣塘與宜山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大山塘與南丹土州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二十里至廖村塘十五里至洪龍塘十五里至古浪塘十五里至板馬塘十五里至九墟塘十里至羅山塘十里至龍池塘二十五里至喇赤塘與東蘭州交界天河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白馬塘八里至四把塘十里至猫兒堡與栁州府羅城縣交界南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東興塘十里至古隆塘七里至公茅塘七里至三隘塘七里至東田塘十里至長沙塘與宜山縣交界
  思恩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紅泥塘十里至中伙塘十五里至米嶺塘十五里至中州與天河縣交界西去大路由縣城十里至古積塘十里至冷水塘三十里至塞喇村與河池州交界
  東蘭州
  東北小路由州城二十五里至紅水塘二十五里至富寧塘三十里至隨裹塘三十里至冊山塘與河池州交界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南丹土州
  東去大路由州城二十里至𡛕昔塘十里至灰羅舗十里至喇車塘十里至大橋店十里至八舗塘十五里至羅墓堡五里至河池州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城三十里至移周塘十里至忙塲塘十里至岜坪塘二十里至六寨塘二十里至鐵坑與貴州豐寧下土司界北去大路由州城二十里至堂前塘二十五里至芝麻塘二十里至打抝塘三十五里至董界與貴州荔波縣交界
  忻城土縣
  西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髙陽站二十里至風火塘十里至黄扼與永定土司交界
  永定土司
  東南大路由司治五十里至黄扼與忻城土縣交界
  思恩府
  府舊設有荒田驛乆廢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府城底塘一站馬三匹夫二名韋朗六塘一站馬四匹夫二名府城底塘東北至韋朗六塘九十里北至興隆土司李墟頭塘二十五里韋朗六塘東北至上林縣思隴驛七十里西南至府城底塘九十里
  西去大路由府城二十五里至興隆土司李墟塘六十里至那馬土司那馬塘三十五里至武縁縣蘇韋塘三十里至武縁縣舊墟塘三十五里至都陽土司順山塘東北大路由府城底塘十五里至渌通塘十五里至大纜塘十五里至公仲塘十五里至覃李塘十五里至陸幹塘十五里至韋朗六塘二十里至黄墟塘二十里至淥良塘三十里至思隴驛與上林縣交界
  武緣縣
  縣舊設有黄桐驛硃砂驛白石驛乆經裁汰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蘇韋三塘站馬三匹夫二名舊墟四塘站馬三匹夫二名蘇韋三塘北至那馬土司那馬二塘三十五里西至舊墟四塘三十里舊墟四塘東至蘇韋三塘三十里南至都陽土司順山五塘三十五里
  東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赤山塘十五里至張嶺塘十五里至渌浪塘與賔州交界南去小路由縣城十里至髙嶺塘十五里至平洪塘二十里至洛水塘二十里至渌口塘與南寧府宣化縣交界北去大路由縣城十五里至清水塘十五里至駱連塘十五里至馬鞍塘十五里至獅子塘十五里至府城底塘
  賔州
  舊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於底塘設馬四匹夫二名
  東去大路由州城白沙底塘三十里至張莫塘二十里至王靈塘三十里至安城司三十里至梁村墟與潯州府貴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城十里至三塘十五里至螄螺塘與上林縣交界南去大路由州城二十里至丁橋塘十五里至太守塘十里至渌道塘十里至上林縣思隴塘又二十里至馬嶺塘二十里至崑崙闗塘與南寧府宣化縣交界北去大路由州城十里至烟墩塘十里至長車塘十五里至鄒墟子塘十五里至老虎塘與上林縣交界
  遷江縣
  縣舊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増設底塘三薦二站共馬八匹夫四名
  東北大路由縣城五里至界牌與栁州府來賔縣交界又七十五里至來賔縣城西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龍降塘二十里至石靈塘十里至三薦塘五里與上林縣交界又西去七十里至上林縣城南去六十五里至賔州城
  上林縣
  舊未設有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設思龍驛一站馬四匹夫二名
  東去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青泰塘二十里至白墟塘三十里與賔州交界北去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青泰塘十里至洋渡塘五十里至公塘二十里至張村塘十里至藍監塘十里至三浪塘二十里與慶逺府忻城土縣交界東北大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青泰塘二十里至老虎塘二十五里與遷江縣交界
  田州土州
  原設雷公平馬榕樹竹州四站雍正七年五月奉文増設平村渌冲二站六站共馬二十四匹夫一十二名併將雷公站移至那彪平馬站移至渌檂榕樹站移至婪鳯分匀里數
  東南大路由婪鳯站三十里與上林土縣交界又二十里至八塘西北大路由婪鳯站六十五里至淥檂站六十里至那彪站六十里至竹州站五十五里至平村站六十里至渌冲站又三十里至雲南土富州剥隘
  上林土縣
  本縣八塘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站馬三匹夫二名東至白山土司丹良十塘六十里西北至田州土州婪鳯站五十里
  東去大路由縣城二里至八塘五里至白山土司交界又五十五里至丹良七塘西北大路由八塘二十里至田州土州交界又三十里至婪鳯站白山土司
  舊設慕化站乆裁立月良塘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丹良七塘站馬三匹夫二名係白山下旺二土司協辦東至南寧府歸徳土州六塘五十里西至上林土縣八塘六十里
  南去小路由丹良七塘一里至大河干與果化土州交界北去小路由丹良七塘十五里與下旺土司交界
  興隆土司
  李墟頭塘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於頭塘設驛馬三匹夫二名南至府城底塘二十五里西至那馬土司二塘六十里
  那馬土司
  那馬二塘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驛馬三匹夫二名東至興隆土司頭塘六十里南至武縁縣蘇韋三塘三十里
  都陽土司
  順山五塘雍正七年五月奉文新設站馬三匹夫二名南至南寧府歸徳土州六塘四十里北至武緣縣舊墟四塘四十里
  南去小路由司城三百里至順山五塘由順山五塘五里與武縁縣交界
  定羅舊城下旺安定古零各土司係山陬僻路並未設有驛站
  泗城府
  府舊設隣站皈樂站唐興站往甸站百細站今改設有七塘每塘撥夫十名逓送來往公文
  南去小路由府城底塘七十里至隣塘七十里至皈樂塘三十里至田州土州百色汛西南小路由府城底塘一百四十里至皈樂塘一百里至唐興塘一百里至往甸塘一百里至百細塘四十里與西林縣交界
  西隆州
  東去小路由州城八十里至路程塘九十里至邏𨓦塘八十里至壩逹村與本府交界南去小路由州城八十里至路程塘九十里至那陽寨與西林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城四十里至八渡塘四十里至板崩塘三十里至板切塘二十里至板壩塘七十里至貴州安南衛界
  西林縣
  東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𣆟邦塘六十里至渌丹塘七十里至那界塘四十里至上林塘四十里至供村塘三十里與本府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六十里至𣆟苗塘四十里至安馬塘二十里至頂寨與西隆州交界東北小路由縣城一百六十里至路程塘又北去三十里至西隆州央牙塘東去四十里至本府分水卡
  直𨽻鬱林州
  舊設西甌驛乆經裁汰
  東去大路由州前舗二十里至茂林舗十里至壽昌舗與北流縣交界西去大路由州前舗十里至對門舗十五里至三山舗十五里至鴉橋舗與興業縣交界北去小路由州前舗五十里至楓木塘七十里至北底與潯州府桂平縣交界西南小路由州前舗四十里至白石舗二十里至沙田塘與博白縣交界
  西南水路由州城三十里至五岡塘五十里與博白縣交界
  博白縣
  東北大路由縣城十里至馬禄塘二十里至沙田塘與直𨽻鬱林州交界
  北流縣
  寳圭驛乆經裁汰
  東去大路由縣前塘十里至三槎塘十五里至龍頭塘十里至西山舗與梧州府容縣交界西去大路由縣城塘十里至桂門塘十五里至壽昌舗與直𨽻鬱林州交界
  東去水路自縣治五里至勾漏塘五里至興塘十里與梧州府容縣交界
  陸川縣
  永寧驛乆經裁汰
  南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馬江舗六十里至花丫塘二十里與廣東化州界北去小路由縣城三十里至蓮塘二十里與直𨽻鬱林州交界
  興業縣
  東去大路由縣城底舗十三里至南鎮舗十里至鳴水舗十里至鴉橋舗與直𨽻鬱林州交界北去小路由縣城二十里至响水舗二十里至山心舗十里至石噠舗十里至閆村舗與潯州府貴縣交界西南兩路並無塘舗




  廣西通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一
  溝洫
  尚書稱禹濬畎澮距川孔子贊禹盡力溝洫水之為利大矣順其利而利之聖人輔相天地之宜焉
  皇上徳協神禹數年來畿輔營田江南新渠堰洞庭巨浸且為堤以艤舟所發帑金不可數計何在非軫切民依者歟粤西天末逺厪
  宸衷湘之北灕之南注靈澤於海陽又導南渠之舊逹永福而為通津萬世因以利頼矣石堤既堅流泉斯暢官夫粤者闢荒土而康農功以為旱乾水溢之備可無接跡前賢仰副
  朝廷徳意耶志溝洫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琴潭水在城西南十里羣山中有一小山巨石林立其下空洞成潭四時不涸水聲如琴灌田千畆光明山水在城西十里山勢峭立有穴通明世𫝊馬賨出獵一犬逐兎入穴尾其後見有水可䟽遂決之為于家莊
  西湖在城西三里闊七百餘畆元至元間已淤塞成田僅餘一線水出注陽江
  白竹湖在城西南三十里冬夏不涸灌田百餘畆靈陂在城東北二十里唐中宗時桂州都督王晙開屯田堰水舊基乆廢宋乾道間經畧李浩即其地開營田再築此陂隨又廢壊淳熈中經畧詹儀之重修教授陳邕有記
  潤塘 耿塘在城東十五里俱利灌溉
  龍塘在縣東十五里舊志作西近通湖塘
  湖塘在城東與龍塘近上下塘相通冬夏不涸灌溉甚廣
  沙塘在西鄉古丹里去城十五里可溉田畆石家塘在縣南鄉灌田數百畆
  陡河自縣屬辨塘山流出獅子巖滙分水塘一東流曲折十五里至太平脚陡經蔣家壩至相思江口入灕江一西流灣折十五里至鰱魚陡下大灣逹蘇橋合永福江以至栁州舊時所建止鰱魚一陡奔流激湍壘石多已頹圯雍正七年疊䝉
  皇仁軫念西南水利發帑興修與興安靈渠工役並舉於是建閘水之陡二十座鑿去礙船之石三百八十六處開濬河流如石槽形水得容蓄長流不竭又泝流而上經懐逺逹古州且為黔粤通津農田商楫萬世攸頼
  青巖嵅上下有塘頗深秋冬不涸名為青潭流出白藤嵅轉至爛橋堡漫散秦村白竹堡老虎冲等處連絡灌田千餘頃其水歸於相思江
  灌塘在城南四十里灌田數百畆
  黄察塘在城南四十里灌田數百畆
  大浪塘在城南五十里四季不涸灌田數百畆甕水洞塘在城南六十里四時不涸灌田千餘畆洛塘在城南八十里四時不涸灌田千餘畆羅漢塘在城南六十里四時不涸灌田千餘畆廣穴口塘在城南六十五里四時不涸灌田千餘畆
  鵝頸盛水塘在城南五十五里又名散肚谷四時不涸灌田數百畆
  金龜塘在城南十五里塘中有一小山山頭似金龜其水秋冬不涸
  隴塘在城西六十五里秋冬不涸灌田五百餘畆賀塘在城西六十五里灌田三百餘畆
  四陂塘在城西六十五里塞水灌田六百餘畆横山口蘇橋河發源一自信江離城四十里一自⿰土⿱罒𦈢 -- 堽背離城三十里二水至横山口蘇橋合流經塘村石墨新宅共六里至白鏡橋直通六圈橋大灣與鰱魚陡水合入大河
  新宅陡在城西三十六里
  上耳陡去新宅十六里
  遶江廟門陡去上耳三里相近有黄嶺背陡周陂頭陡去廟門六里
  石架橋陡去周陂三里
  六圈橋上陡去石架二里自横山口蘇橋河至六圈各陡俱在西鄉雍正十一年採紳民公議於水陡水淺處酌量建陡遇旱得資灌溉并將一路白鏡步塘周陂等低橋架髙以通行舟
  靈川縣
  灕江水一來自東北至興安縣分水塘分流而南一來自西北由湖廣城步縣經縣治貝子嶺六都一圖地方至甘棠渡白石潭歸入灕江隨處築堰立車灌溉田畆
  官陂 東家陂 黄騎陂俱在縣西
  神陂 曹陂 吕陂 大陂俱在縣南
  烏陂 白陂 新陂 桂陂 金陂俱在縣東南中陂 栢陂 陡陂 黄陂 道陂俱在縣北布陂 南陂 黄南陂 髙陂俱在縣西南龍泉在縣西三里
  鳯狀泉出巖中
  淦江在縣東十五里出興安界
  帶融南北二堰在城西北知縣黄士垐重修興安縣
  陡河自縣屬海陽山發源流至縣城北三里秦史禄始築石為堤以堵禦湍流一注於北曰湘江一注於南曰灕江俗以其有七十二灣三十六陡因名陡河漢馬援唐李渤及宋元明諸名臣相繼修築我
  朝康熈五十二三四年間巡撫陳元龍捐通省俸工二萬四千兩有竒委員修葺迄今十有餘年陡座石埂傾圯將半加以水勢冲決不由故道另成新河以致舊河淤塞水無涓滴數千百畆糧田之資灌溉者每虞枯槁雍正八年總督鄂爾泰巡撫金鉷恭奉
  宸命履地相度具興修事宜委本縣知縣王勍董之鳩工庀材堵截新河之流疏濬舊河之淤各處堰壩悉皆完固蓄㵼水源事雖因功實倍剏始焉十函在縣東靈渠内慮水潦齧隄為患開置十函以分水勢灌田始便
  八字陂在縣舊學宫東半里許源出雙女井至寳塔寺前分流形如八字
  龍鳯水在縣東形如龍鳯泉出巖中
  趙家陂在縣西七里源出牛婆嶺
  辛家堰在縣南一里源出雙女井四季不涸斜陂在縣北四里源分靈渠之一函
  觀陂在縣西五十里源出陸川江黄栢江二水合流由陸峝至楊家庄築堰名觀陂
  清水河在縣南源出牛頭嶺
  五百堰在縣東十五里源出乳峝巖
  原家堰在縣東十里源出仙人橋
  西江堰在縣西十二里
  上桂堰在縣南七十五里源出磨嶺
  洲坡堰在縣南六十五里源出豆腐巖
  黄獺堰在縣西八十里源出土江
  滑石堰在縣西六十五里源出漕溪
  平龍堰在縣西五十里源出土江溪
  周堰在縣西五十里源出月江
  千工堰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源出富江板背山杉木堰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西延眠羊寨三坡堰在縣北二十里源出灌陽界之燕嶺山湖坡堰在縣北二十里源出東鄉莫川
  八母堰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東鄉九龍峰龍塘堰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東五都燕嶺山昌坡在縣東三十里坡上嶺形如昌字即靈渠上流各堰陂灌溉通縣田畆
  陽朔縣
  桂水在縣治前自臨桂流入故名濵河灌溉頗廣靈陂在縣西因龍成渠民築為陂以灌田
  神陂在縣西北七十里
  清緑陂在縣西五十里
  官塘 瑞蓮塘 濁水塘 清白塘俱在縣西永寧州
  山旱堰 大宅堰 瓦窰堰 田心堰 雙牌堰江西堰 大門堰 石頭堰 牛河陂 塘渡
  陂 八寨陂 西寨陂 富河陂 大巖陂 木車陂 乍頭陂 南樓陂 古車陂 紫竹陂江口陂 底塘 甕窰塘 大河塘
  水頭泉在州西三十里從石穴中流出可資灌溉永福縣
  銀峝水在縣西北二十里銀峝一帶臨水田畆悉資灌溉
  下窰小洫在縣西二里自山澗流出灌銀峝田數百畆流合大江
  白鶴池在縣西
  大陂在毛峝里謝家村
  寺門陂在銀峝里
  豸嶺陂在豸嶺村
  大塘在縣南村
  古栗陂在邉山里
  源頭陂在黄嶺
  羅陂在南宅里
  大放陂在羅錦墟
  大河陂在金勝村
  金田大陂在龍溪里
  河宻陂在彭庄里
  刺陂在植索
  大泉陂 張家陂俱在的橋村
  簡陂在曾村
  羊陂在松明塘
  桐古陂在桐古里
  車陂在塘外洲
  馬家陂在十里舗
  小段陂在小段村
  大江灘陂在下宅
  石虎頭陂在靈山
  官陂在佛塘
  大塘陂在白竹堡
  和陂在道公灣
  河陂在板塘里河陂村
  郊草塘在余村以上各陂塘通邑田畆悉資灌溉義寧縣
  秋陂在縣西北三里由大穴陂南流至泗江有雨不須築天旱至秋方築故名秋陂
  智惠陂在縣西北十六里智惠江
  對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源發牛路山由智惠陂流至對嶺前
  古邦陂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大穴陂在縣北二十里源發丁嶺合雞籠二山由甕潭流下至一大穴
  甕潭陂在縣北四十里
  石濠陂在縣南二里石濠江
  古育塘在縣西五里
  衡塘在縣西北十里
  曵江陂 河陂 志陂 雪陂 社門陂 七帳陂 二塻坡 三塻陂 古樂陂 王陂 鵝浪陂 河伯陂 林潭陂 塘頭陂 蓴陂 壺塘以上陂塘坐落各里悉資灌溉
  全州
  大源頭 正江源 歌渡源三源相並在州正東萬鄉去城七十里水出峽口逹昇鄉歌陂逆流㑹大河築堰灌田
  大清潭 小清潭在州正南恩鄉去城四十五里經石塘墟花橋蔣家坡等處築堰灌田
  焦江源在州西南建鄉去城一百二十里溝水通礙江陂麻子渡等處築堰灌田
  經家塘 野馬塘在州西南建鄉山冲水通麻子渡河順流灌田
  界首洛口在州正西源出興安縣海陽山通蔣家陂三江口築堰架車灌田
  三千界 黄栢岡二源在州西北宜鄉去城一百三十里溝水出羅江至焦川咸水等處築小陂灌田
  大神殿 獨石嶺 粟家源三源俱在州正北萬鄉去州七十里溝水順流經車底龍水占陂橋渡等處築堰灌田
  山川河在州北長鄉去城五十里源出覆釡山溝水順流出大陂經橋渡逹飛鸞橋築堰架車灌田玉陛源在州東北昇鄉去城一百一十里溝水順流經上下堰陂出硃塘界横陂黄上陂上陂堰金山堰石馬堰文橋等處架車灌田
  大井頭 袁家塘俱在昇鄉二水並入歌陂李家塘 廟頭上山塘 下山塘俱在昇鄉由宜湘至沙平築堰架車灌田
  犀牛潭在萬鄉潭水澄泓深不見底每逢天旱忽層波疊浪翻湧如潮一時江水大漲田野皆蘇丁源江在萬鄉其水下灌全家田峯嶺社山鄧家等處
  粒塘 竹塘 腰股塘 蓮花塘 上肥塘俱在昇鄉水出山冲蓄以灌田
  長春塘 新塘在建鄉蓄山水以溉田畆
  灌陽縣
  縣之大江為灌水自興安界流入經全州合湘水其縣屬諸小溪分流入灌江者黑石呉川安樂市溪瑞溪在縣南大溪在縣西南並自湖廣永明界流出縣北之沙羅龍川縣西之鹽川烈溪東江並自興安界流出又牛江水亦在縣西自恭城古子嶺流出縣東之朋江水自湖廣道州流出龜溪自桂巖流出唐安水自木催村山巖流出唐安橋諸水各鄉田畆所資灌溉頗廣
  同車壩 先公壩 馬口石塘俱在縣東
  龍家壩 龍門壩 上壩俱在縣南
  大陂塘 烏龜塘 老婢塘 倒風塘 石井塘古城塘 青塘 蔣家壩 冷水壩 婆娘壩
  俱在縣西
  李家大塘 龍河壩 仁陂俱在縣北
  九龍井在縣西十五里源深莫測
  人字陂 楓木陂 車頭陂 唐村陂 大車陂官莊陂 江東陂 古跡塘 秦家塘 犀牛
  塘俱在縣北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思懃江在昭平二里源出富川縣丹霞洞
  洛江 歸化江 大小桐江 思庇江 馬江上廂水自焦洞山冲流出下廂水自大浪溪山冲流出東鄉里水自沙江駱家二處流出樂山里水自大冲窰水滻二處流出安樂里水自昭平秧家流出津平里水自恭城河流出諸水各就地築壩灌溉田畆
  周塘堰在縣東鄉里四時不涸
  隴陂 壕陂 水梁塘在城北嘉應廟前
  龍頭磯堤在城北明𢎞治正徳間恭城江水屢漲前街衝為巨浸學宫漂沒民舍蕩析城闉僅存後街一綫至萬厯三十年知府張一棟詳允三院建立石堤引水西流自亭子脚迄上冲口計長八十五丈濶六丈髙二丈五尺水患始息又為乆逺計將絶户莫加試田招佃承墾每嵗收租除納正供外餘為修築石堤之費
  國朝康熈二年里書誤將此租造入奏銷内自此修築不時即亷幹有司捐俸補苴而資費易竭難計乆逺
  恭城縣
  河頭堰在縣東北隅發源永明縣出洞口成大澗居民隨處築堤蓄水至常家村西江口與大河合千家堰在龍虎闗下五里發源永明縣至縣約百里堰長五十餘丈寛丈餘灌溉田畆甚廣相𫝊前明築堰時工大難成有李秀才偕巡檢張國安親董其事堰成皆卒因𦵏堰傍後修堰者祝祭於墓則堰固
  石溪小澗出縣北圎光巖下附近田畆多資灌溉東溪在縣北仙姑廟前泉水長流里民引以灌田富川縣
  東鄉上九都水自龍富源井流出下九都水自湖廣江華縣上五堡流出西鄉水自槽碓沙溪大小浪流出南鄉水自昭平賀縣暨神源大源流出北鄉水自湖廣永明縣及本縣木櫳福溪等處流出諸水各鄉皆隨地築堵灌溉田畆
  天生泉水在縣東南六十里麥嶺㕔治北深約三尺許味甚甘冽與塘水異
  白霞陂在縣西
  洲陂在靈亭鄉
  西溝水發源於西屛山
  龍壕陂 大陂 靄石陂 冷水陂 周家陂古岷陂 東車坡 江洲陂 䝉家陂 古城陂白家陂 龍井陂 女灘陂 鍾子陂 黄家
  陂 羊頭陂 水口陂 石角陂 下洞陂 虞家陂 穴田陂 駱家陂 盧徑陂 鯉魚陂深陂 沙魚塘 蝦子塘 董官塘 長沙塘蓮花塘 大蓮塘 沙溪塘 三張塘 長慶塘木園塘 龍窝塘 螺螄塘 嶺北塘 鷓鴣
  塘 清塘 石園塘 石牛塘 馬晶塘 朱家塘 金鸞壩
  賀縣
  上六里水為賀江自富川長流而下沿河之田架車灌溉水田居半中六里水為臨江源自桂嶺流入居民塞壩灌田一邑禾榖多半産此下六里水源出深冲南木等處與東粤相連田多兩熟玉山泉在縣西北
  沸水泉在縣西二十里
  白玉陂在縣境
  仇大陂在文林鄉
  頭陂在信都鄉
  深冲水 敷綱水俱在信都鄉下五里
  荔浦縣
  浪陂 陽陂 大陂俱在坊郭里蓄水灌田掛灘 沙地 五龍 沙洞 上車 黄灘 下車黄朗諸水皆濵江築壩架車灌田
  馬頭 石鑑 甘棠 陂頭諸壩俱在緑水河里民堰水灌田
  大耑 富里 下龍 崩江口隨處支流架車引水灌田
  荔江 古錢灘二堰俱在永蘇里
  已承潭 廟塘潭俱係支流築堰架車引以灌田義雷潭在縣三里土嶺濵江旁一洞水深不可測内一鱖魚長丈餘相𫝊為神物遇大旱祈雨不應以閙藥投潭中或用巫術往擊即時雷雨大作又云此舉定斃一二人固未可輕犯也
  利市巖在通津里水流不息灌溉田禾里民奉水源太子以祀之
  犀牛井在縣北十里寨脚村山下相𫝊曽見犀牛蹄跡尚存其水清潔冬温夏涼源流不竭近井之田賴以灌潤
  枯梅井在咸亨里之西道村向𫝊淵泉數丈青山五寨左近糧田實資灌溉今塞里民每欲尋故址開鑿不可得
  修仁縣
  象鼻潭 大山潭 腰潭 塔底潭 盤古潭龜潭 瀨潭 長潭 龍公潭 龍母潭俱在修江内江水湍激處並堪灌田
  大壩在城南十里周川里田畆資以灌溉
  馬蹄江堰水縣西南一帶田畆資以灌溉
  榕樹壩在縣南八里源出頂元山下經東嶺大陂頭縣南大洞田畆資以灌溉
  東坡壩在縣東五里由修江抵瀨江隨處築堰灌田
  昭平縣
  大神 旱冲 羊母 蓮塘 赤馬 里埠 秧家塘 吊陂俱在昭平里隨處架車引流灌田井口舌窟 羊橋峝 背峝 新塘 莧菜塘石圍塘 龍巖 黄土 石角 潘虞大壩俱在二五都
  山脚桃陂 大壬冲車陂招賢鄉田畆俱資灌溉狗牙陂 白沙陂 古袍陂 白石陂 春冲甽馬江里田畆資以灌溉
  馬灘坪 黄姚陂俱在寧化里資以灌田
  山兒脚 下灘 古峝 中峝俱在文化里灌溉田畆
  羅旺 石脚 黄婆 茶冲 鴨橋 石仁 土城 九冲各溝水俱在恩來里灌溉田畆
  永安州
  城内一渠自東至西各設鐵柵水由渠而入經州署出金帶橋城南田數十頃並資灌溉
  石牛潭在城北七里廣十餘畆其源莫測
  清風溝在城北三十里
  東鄉水源自髙天古帶喇崖等處流出西鄉水源自平坦伏峝花洲等處流出南鄉水源出各山溪滙流於眉江北鄉水源自金四江流出㑹古皂河諸水四鄉田畆各築堰壩養蓄以資灌溉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思良江在城北二十里流合桂江築陂架車灌田八十餘頃
  東安江在城東北四十里流歸大江築陂架車灌田三十餘頃
  龍江在城西北五十里流與桂江合築陂灌田四十餘頃
  須羅江在城西南六十里流歸大江築陂灌田九十餘畆
  長行江在城西南三十里流滙大江築陂灌田九十頃
  安平江在城西七十里流滙大江築陂灌田七十餘頃
  沙村陂 石塔陂俱在東安鄉
  漏塘陂在長行鄉
  林灘陂在吉陽鄉
  大陂在多賢鄉
  思葢陂在吉陽鄉古鳯村
  提舗陂在平樂鄉提舗村
  張峝陂在長行鄉曇金村
  和逹陂在長行鄉和村
  大地陂在長行鄉上垣村以上各陂本鄉田畆共資灌溉
  藤縣
  濛埇在城東二里一都大屋洞田畆悉資灌溉孔肚在城東四十里八都古祀屋底下宥古載等處田畆並資灌溉
  牛嶺洞在城南八十里十八都潭村烏院田畆並資灌溉
  聖塘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其水經義昌河入繡江二十一都地雞峝心古龍等處田畆並資灌溉曇亭在城東南八十里二十五都上陶下陶黄山大倉等處田畆並資灌溉
  秧洞在城西五十里三十都山塘埤峝歐村白竹木雞山口等處田畆並資灌溉
  大陂在城北七里四十一都底峝上峝平厲登競等處田畆並資灌溉
  蓮洞在城西六十里四十三都上岸下岸田畆並資灌溉
  雙洞在城西八十里四十六都平峝新村姚村馬塘栗塘等處田畆並資灌溉
  古斗在城北四百里其水經榕樹河滙濛江大黎里長灘古榜柯木白合花洲等處田畆並資灌溉蓮塘陂在縣西四十里
  大埇陂在縣南三十里
  合水陂在縣北四十里
  法埇陂在義昌鄉
  黄鑿洞在縣南二十里
  富埜洞在縣東十里
  羅龍洞在縣西百里以上陂洞各里田畆共資灌溉
  容縣
  思登陂在城西五里自城東北二里陽灣江流下架車灌田數百頃
  李家陂在城西北五里水由城西七里河流下架車灌田百餘頃
  水源陂在招賢里自城東北四十里思羅江流下灌田百餘頃
  石村陂在羅面里水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渭龍江流下灌田百餘頃
  蓮塘陂在城南二里灌田三十頃
  岑溪縣
  瀧底江上流小水有七竹子河流經永業鄉北科大峝水經連城鄉白鳩河龍潭水俱經歸義鄉龍船赤水二河烏峽小水俱流出上化鄉並架車灌田
  皇華江上流小水有三白蝶水南鄉水羅末水俱發源山澗流遶連城南鄉下化各鄉田畆並資灌溉
  大車陂在城南
  淞塘在城東有泉出
  井汶在城西北有泉出
  仲塘陂 大塘陂 赤水陂 小溪澗 水化陂俱在歸義鄉
  斷河陂在城東二十里
  秋風陂在羅沙三村
  曇畧陂源出龍潭以上陂塘各里田畆共資灌溉懐集縣
  官陂在縣西六十里灌田數十頃
  大逕陂在縣西三十里
  藜懸陂在縣西西水里
  斥水陂在縣西四十里灌田數十頃
  金鵝陂在縣西五十里灌田十餘頃
  甘寺陂 上益陂 下益陂 橋寧陂 大利陂俱在大溪北
  平林陂在縣西北四十里灌田數十頃
  甘洞陂原名新陂在縣南十里陳孔二姓築獞家陂在懐溪南明嘉靖間知縣翁堯英倡築萬厯末水决知縣謝君惠重築灌田百餘頃
  林古陂 勤坑陂 新陂 滑林陂 南巴陂俱在縣東十里灌田數十頃
  勤坑陂在縣西北
  石貢陂在髙村堡
  山口大陂在石貢陂右
  居𣼽陂在縣西南獨週里
  甘巖水母池在西水里
  三丫陂在三丫堡
  白佳陂在寨林堡
  三塘在村廂堡
  赤岡塘 百了塘俱在紗㡌岡
  譚華塘在畆田堡
  栁菜泉在梁村堡以上陂塘各里田畆共資灌溉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横眉水在城西南七十里經上都里灌溉田畆繡江在城南經上中都秀里灌溉田畆
  官江汛口在城南六十里源出白石山經下中都上中秀永和等里灌溉田畆
  蓬浪江在城西三十里經厚禄趙甫武平永和等里灌溉田畆
  大冲口在城西一里源出西山下經永和里七里洞緑塘橋等處灌溉田畆
  官冲口在城西一里經永和里官橋蕉木等村灌溉田畆
  弩灘口離城七十里源出羅禄洞經崇姜大宣等里灌溉田畆
  石徑冲口在城東三十里經吉大軍陵等里灌溉田畆
  平安冲口在城東四十里經吉大二里灌溉田畆都耶江在城北四十里經大宣崇姜里灌溉田畆大黄江在城北五十里經大宣一二里灌溉田畆平南縣
  烏江即驛側小江烏路里田畆資以灌溉
  白馬江在縣東六十里全村雞頭等峝田畆資以灌溉
  秦川河在城東三十五里川一川三川四等里田畆資以灌溉
  相思江在城西四十里水自官塘分流歸政朋化二里田畆資以灌溉
  白沙江在城東南四十里大烏里田畆資以灌溉大同江在城東北八十里大同里田畆資以灌溉武林江在城東四十里
  龔江在縣南門外二江共六小河分流四境引以灌田
  貴縣
  横眉江在縣東六十里郭南四圖七圖田畆並資灌溉
  汛江在縣南三里源出郭南一圖其二圖三圖田畆並資灌溉
  寳江在縣西一里山西山南郭西水北水南各里田畆並資灌溉
  沙江在縣東七里北山郭北各里田畆並資灌溉思繳江在縣南三十里郭南懐北各里田畆並資灌溉
  武思江在縣西六十里懐南懐西各里田畆並資灌溉
  東津江在縣東四十里郭南四五六里田畆並資灌溉
  乾河在縣北四十里秋冬常涸夏月水漲沿河各里田畆資以灌溉
  武宣縣
  靈湖在縣東二十里泉出地中四時不竭左廂里田畆資以灌溉
  庾村潭 大定塘俱在縣北四十里泉流不涸西鄉里田畆資以灌溉
  東鄉山泉在縣東八十里東鄉里田畆資以灌溉董村龍塘壩在縣西三十里古毫里田畆資以灌溉
  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長山水溝在上東四圗離城二百五十里築壩灌田三千餘畆
  凌暮村水溝源出山澗離城一百二十里築堰架車灌田四千餘畆
  那連水溝在上南八圖離城五十里架車灌田甚廣
  下雷水溝在西鄉三圖離城三十里築堰灌田五百餘畆
  那埠水溝在太平五圖離城七十里築堰灌田甚廣
  銅鼓陂在城北二十五里明永樂二年築後崩潰成化中知府劉淵復築又潰嘉靖十五年知府郭楠砌築取水至北湖蘇盧二村賴以灌田
  羅賴陂在城北三十里水由龍門小溪出陂灌溉田畆
  龍門陂在太平鄉明知府郭楠以舊址低下移上丈餘通上下圳以息爭端
  大安陂在城東七十里
  吞雹陂在城北十五里
  白龍塘在城北五公祠旁
  那堪陂 大鬱陂俱在上東鄉
  川山陂 古浪陂 渌王水陂俱在上南鄉羕水陂 淮滕陂 淮南陂 那馬陂 上流陂淮寧陂 淮贈陂 淮賢陂 淮彔陂 羅稔
  陂 石翁陂 甘燕陂 黄陂 龍陂 陳陂俱在下東鄉
  張村陂在西鄉
  横州
  鳯凰村水溝在州南鄉離城八十里春夏築堰灌田
  簕竹村山澗在州南鄉源出靈山春夏築堰灌田蓮塘白沙村小澗在州北鄉離城五十里源出陶墟春夏築堰灌田
  交椅八屯村小陂在州從化鄉離城四十里源出震龍山春夏引水灌田
  長塘村小澗在從化鄉春夏築堰灌田
  石罅村小澗在州髙登里離城八十五里春夏築堰灌田
  長寨村山澗亦在髙登里石靈塘楊塘黄天塘灌溉頗廣
  武流江在州樂山鄉六答村離城五十里源出廣東合浦縣界灌溉頗廣
  蘇雲陂在博合張村峝源出貴縣石狗山春夏引水灌田
  歌蠻陂在州北三十里張村
  從化陂在州北二十五里
  石井陂在州北二十里
  宋村陂在州北五里
  快龍陂在州西北六十里
  馬畔陂在州西北七十里
  陂角陂在州北四十五里
  思緑陂在州北五十里香江村
  茶村陂 中黄陂俱在州東北五十里
  六藍陂在州北六十里
  洛塘陂在州東北六十里六旺村
  鴉陂在州東北六十五里
  陂頭陂在州東北九十五里
  甘樂陂在州西五十里
  龍潭陂在州東南五十里
  上思州
  明江在城南半里源出十萬山流至那板渌浪等處合衆溪灌溉田畆
  䭾造溪在城東二十里源出東曉山土人引水灌田
  䭾白溪在城北七十五里田溝滙而成溪蓄水灌田
  東陂池在城東門外二池相連蓄水灌田
  渠渴陂在城西一里
  蓮陂池在東郭
  𣲖闕陂在獅山後
  新寧州
  汪庄河在州屬三都源出忠州流至隴廪岜特等村架車灌田
  岜河在州屬六都源出江州流至蘭村架車灌田那宻溝在州南五里其水長流不竭定安村民築堰灌田
  趙公堰在州南三里明萬厯六年知州趙宗鳯所築四十二年知州劉銓復築
  陳公堰在趙公堰旁明萬厯十年知州陳躍潛所築其餘各村泉水多從山下流出引以灌田不立名號
  隆安縣
  羅其江在縣東十里
  渌水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二江發源萬承州流至縣屬沿江一帶田畆並資灌溉
  冲栁溪 䭾良溪 投玉溪俱在縣西
  萬家源 橋王溪 䭾賴溪 䭾渌溪 䭾興溪梅龜溪俱在縣南
  墓烏溪 橋峻溪俱在縣東南
  剥落溪在城外近溪田畆各資灌溉
  永淳縣
  紅花江在縣東十五里源出山穴流至滕山村灌溉田畆甚廣
  秋風江在縣西三十里沿江田畆資以灌溉震龍潭在縣東北一百里由震龍流至富都橋灌溉田畆
  磨練陂 露墟陂 公陵陂 甘棠陂 急水陂龍歌陂 均墟陂俱在縣北修徳鄉
  鶴嶺陂 古寧陂 三乂陂 六臺陂 鄧村陂何村陂俱在縣北靈竹鄉以上各陂治水灌田
  頗廣
  果化土州
  布亮村水溝一道源出大覽流歸古旺州屬田畆髙低隨流灌溉其餘並無溝洫
  歸徳土州
  州前陂濶二丈長十有五丈
  國朝土知州黄彪鑿
  渌下橋濫泥溝一道
  布益橋水溝一道
  陸塘橋水溝三道
  坡峝橋水溝三道
  馬頭村水溝二道各源皆出州屬北山窟過峽穿巖或𨼆或見隨處灌田
  忠州土州
  𠺣咘水在州南十餘里從南方嶺畔山麓流出渌燕郝章郝佐等處田畆資以灌溉
  遷隆峝
  城南小河横遶峝城流出思州土州沿河田畆資以灌溉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大陂在科𣲖村側疏為二溝左逹周那右逹澤岸縣之賦税多賴此陂
  水陂在縣求村上流明宣徳年間土官趙暹開鑿未就嘉靖四十年知府章藹復加疏濬尋去知縣呉輔國繼之終以財力不足中止
  左州
  橋龍江自舊陀陵縣三清山合諸水流經州境諸村糧田皆資灌溉
  龍泉在州東吉村土人呼為咘隴石下湧出滙為一池以灌田
  養利州
  靈陂在州治北水出石中引以灌田知州王淧所開
  瀑布泉出觀音巖在州南五里深丈許引流灌田永康州
  造陂在城南二里源從萬承流下
  陽陂在城西三里源從大山出灌州前田畆舊縣溪壩在城西五里西山下引水灌溉舊縣一帶及城南近郭糧田
  緑甕江壩在城西南十里各處山谷及思同舊州各村州治前南岸一帶糧田皆疏深溝引水灌溉布練溪壩在城西南三十里自布練村隴呈那攬谷藏隴怌等村民田皆築壩引水灌溉
  豐溪壩在城北十里豐村坡窟那樓等村民田皆引水灌溉
  羅圍溪壩在城北八十里源發羅圍村山渌弼那籌等村民田皆資灌溉
  天巡溪壩在城北六十里渌飲天巡等村民田皆資灌溉
  新縣江壩在州西南八十里四圖五圖各村民田皆資灌溉
  光村壩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近水各村皆資灌溉布泡泉 布馬泉 布泊泉三泉皆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六十八十里不等
  寧明州
  明江在城東南二里祥村婆元村農驢村各田資以灌溉
  小水溪在城東北順流而下那𭸘婆𤓰琴力捧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等村咸資灌溉
  太平土州
  泗汶壩在州西北一自安平州一自恩城州合流經州前入崇善縣慶村土民築壩分潤州前沿江各處田禾
  𣲖教壩在州東北由恩城州排村流出州治旁備等村居民築壩灌潤田畆
  雙路村水溝流自恩城歴雙路諸村以灌田安平土州
  小溪二條在州西北一出下雷土州一出上典村流經七十里滙合州前出太平土州俱築壩架車引水灌溉各村田畆
  恩城土州
  茫浪水溝在城東六里豐村田畆戽水以資灌溉𣲖板壩在城西一里滙合安平州之水引流灌溉田畆
  排村水溝在城南五里滙歸太平土州引流灌溉田畆
  王村水溝在城北二十里近村田畆以資灌溉那敏村泉在城東五里
  菊𫵼留泉在城西一里
  萬承土州
  靈泉在香夀山離城半里其泉寛三尺深二尺水味甘美多汲不竭不汲不溢故名
  玉帶泉在州東半里玉屛山流出繞過州前四里又文秀泉連珠泉俱在州北滙流出山洞資灌田思崖泉有二源在州西五里流溉田畆甚廣舊志即玉帶諸泉水又䭾崑泉䭾合泉興良泉𠺣咘泉石痕泉皆隨地異名山窟細流
  茗盈土州
  觀音巖水在州東二里灌田三十畆
  板顯咘水即咘顯水在州北半里灌田十頃八畆𣸤哨水在州南十八里灌田六十畆
  咘壤水 𣸤落水俱在州西半里灌田十畆全茗土州
  布壤泉源出州北流過州前又西入大利水可以灌田
  咘顯泉源出州北合咘壤之水共出茗盈土州引流灌田兩州數爭其利明萬厯二年立石分界乃息
  大利泉在州南十里源出龍英土州亦滙流茗盈土州
  𣸤囂泉源出州西北二十五里流出四里至龍英土州
  龍英土州
  西溪離城十五里源發上映土州
  北溪離城三十里源發向武都康二土州
  西南溪離城五十里源自下雷土州
  南溪離城四十里源自恩城下雷二土州四溪土民皆築壩架車取水澆灌田畆
  結安土州
  州西北十五里布卑村水從村旁垂釣山洞穴湧出順流東下約十里許兩岸田畆均資灌溉春夏長流秋冬漸涸
  結倫土州
  布吝泉離州三里即在布吝山發源直遶州前築壩蓄水灌溉田地
  思陵土州
  白玉泉在城東一里灌溉城外咘橋田五百餘畆昆仆塘在城東五里每年蓄水防旱灌田
  江州土州
  壩黄土語謂壩為𣲖在州治南二里發源渌湄灌溉馬平那蕩田
  坡荳壩在州東半里灌溉那印田
  坡忙在州治北半里灌溉渠泡田
  窰瓦壩在州治北一里灌溉那墳田
  雷劈壩在州西二十里發源波巴渌灌溉呌及田新安壩在州西十里灌溉板榖田
  壩普在州治西三里灌溉那召田
  壩卑在州治西一里灌溉剥巖田
  壩吞在州治西半里灌溉巴漢田
  錢壩在州西門外灌溉那錢田
  䭾河壩在州西北二里灌溉䭾河田
  壩黄榖在州治北三里灌溉那暮田
  那暮壩在州北七里灌溉枯淡田
  枯淡壩在州北十里灌溉獨山田
  脉那壩在州西北二十里灌溉湯穠田流注大河上石西土州
  州南小水自憑祥州流入又東經下石西州多石磧細流潺潺近水之田稍資灌溉
  下石西土州
  㺯花山泉州東北三里石穴湧出近水之民築堰灌田
  白樂山泉州西北半里石穴湧水成澗築堰灌田石泉州西南一里俗名咘字泉築堰灌田
  上下凍土州
  介僯澗在州西北二十七里
  那花澗在州西二十二里
  倫村澗在州西南七里皆蓄水灌溉田畆
  憑祥土州
  州城外小溪夏漲冬消一出那堪村咘浦巖洞一出温村咘板巖穴二水交流遶過城西北二十五里出州治平公隘合安南國七源州小河順流至下龍司州治地方山多田少並無平原大峝可以開溝作洫納水消流土性又極乾燥田多在山嶺脚下雨多則衝壊禾苖稍旱即乾涸
  思州土州
  北溪源發那桐村東至𫕠入江
  東溪源發那桃隘至海淵哨入江
  西溪源發八哨山至板棍入江
  南溪源發安南入䭾膺隘繞内外三峝入江羅白土縣
  布滿泉在縣東北由石竅湧出
  羅陽土縣
  縣西南三里小川自永康州發源流入縣出新寧州下灣村滙歸大河嵗中築壩架車澆灌田禾百畆其川水春夏漲滿秋冬乾涸
  下龍司
  遵峝上甲溝一條自山脚流出降村新村亞村至上育村縁上育四面皆髙山水無消處旱則賴之灌溉乆雨有水澇之憂
  遵峝中甲溝一條自菊更山脚流出角村那印村三屯村田之低窪者必先渰澇旱年則收有十分武盈峝有泉流出布泊村至䭾門村入大河二村之田均賴灌溉
  上龍土司
  古甑泉離城三十里四時長流不竭中江各村之田賴之
  布沙泉離城東北六十里自暖村山脚流灌各村民田
  壩母泉離城東北四十里發源壩母山脚灌潤各村之田
  鎮安府
  天保泉在城北三十里水自穴中流出春夏淙淙資以養田
  石洞水源出城西鑒山四時不竭咸資灌溉蓮花塘在城南澄波渟泓可溉田數頃
  那盎陂在府東三里瀦水溉田
  歸順州
  龍潭在州治東北三里水出山澗由晚巷那都等村滙歸化甲頻峝灌田三百餘畆
  鵝泉在州西十里泉出田邉由淰岸村歸古㺯村灌田五十餘畆
  奉議州
  播龍溝在州東北
  里賴溝在州東南沿溝田畆並資灌溉與田州土州合界
  都康土州
  黎塘在州南二里
  劄空陂在州西泉水湧流壘築為陂與黎塘俱有灌溉之利
  塘濵山泉在州東北湧流不絶入山林土縣之㑹田又上旱山村泉自州北北流經鎮安東峝村及奉議之去 界可資舊田
  上映土州
  州之東為岜風泉水州之西為咘底泉水皆自山穴晝夜湧出夾州治而北至州前合源入龍英州界州中田疇賴其灌溉
  向武土州
  乃塘在州治前大乃溪水經此東南經舊州入上林土縣界
  下雷土州
  州南小河一道遶過州前流經苑甲地方築壩架車引水灌田
  州東北小溪一道源出上映州流至州屬中甲地方開溝分水灌田
  州西南小河一道源出交阯下琅州流至州屬更甲地方築壩架車引水灌田
  湖潤寨
  䭾馬溪在城西半里
  䭾來溪在城西一里源出歸順州流合䭾馬溪䭾洸溪在城西南十里由歸順州流至寨之團村築堰開渠引水灌田
  栁州府
  馬平縣附郭
  三江河在府城南一自三都流至二都其周村江灣潭村等處田畆資以灌溉又自潭村入地至杜村流出經樟木梘度上梧下梧新陂等處築堰灌田一自蜈蚣村流至樟木壩其石羣竹脚魯陂等村田畆資以灌溉一由四都那魚山脚流至一都其樟卯五九深定都落等村田畆資以灌溉黄陂在府城西
  白蓮池在府城西北闗外有九竅出泉
  長塘在駕鶴山下
  雒容縣
  三乂河源出永寧州三黄江頭村流遶舊縣合三小溪一在洛斗鄉來自永寧州由板龍村直抵黄村一在豐軌鄉由了蘭村抵南鄉清潭石朋等村沼溪數十餘處田畆並資灌溉
  六寨山下有二泉湧出民田賴以灌溉
  板與永福大河合流洛清江灌溉田畆
  羅城縣
  縣屬川源出慶逺府天河縣山澗流經龍梁山分為二一入黄金河一由銀村自縣西遶城而南流灌西山南郊一帶田畆又泉在東門外學宫左資溉東山一帶田畆
  犀牛潭在城東十里山脚菖蒲堡田資以灌溉黄金河在城北五十里自通道山流出四堡灌溉田畆
  武陽壩在縣北六十里發源於四堡流至寨登村灌溉田畆
  龍泉潭在縣西新圍村流灌田畆十有餘頃栁城縣
  古清溪 沙埠溪 龍潭俱在東鄉
  洛焰溪 黄花溪 龍活溪俱在南鄉
  葛蔴溪 廖村潭 横冲溪俱在西鄉
  古站溪 梁八泉 牛皮陂 東海塘 石林池俱在北鄉
  融縣
  寳江 浪溪江俱在縣東北源自義寧永寧羅城通道江折流入縣合融江二江居民各就瀕水處設木障石為陂春夏秋資溉田畆冬則截流取魚中開濠口丈許以通舟楫陂隨沙勢修築無定所清潭在縣東南七里流入靈壽溪
  安靈潭在縣西南十里相近有古鼎潭
  都博塘 長塘俱在縣西南二十里秋冬不涸沙灣陂在縣北鐵坑
  大陂 下陂俱在縣西二十六里
  龍陂 瀾石陂 新田陂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清流鎮
  相思陂 楊栁陂 大梘陂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西楊陂 大巖陂 上陂俱在縣西六十里鵝頸鎮
  龍頭陂在縣西北三里源自鯉魚巖來
  南岸陂在靈巖之後
  魯班陂在靈巖之前
  樂一陂在縣西南四十里
  黎陂在樂一陂之南
  雙梁陂在黎陂之東南
  宏巖陂在縣東五十里
  龍巖陂距大陂五里
  盧畧陂在龍巖陂之北
  髙階陂距龍巖陂十里
  黎羅陂距髙階陂五里
  低汶陂在髙階陂之北
  石巖陂 堡門陂 樟木陂在灣峝村
  大灣陂 太平陂 響水陂 三汊陂 潮水陂銀潭陂 跳石陂 魚梁陂 溜陂 木瓊陂銅鼓陂 式木陂 長逕陂以上溪流堰壩灌
  溉田畆
  懐逺縣
  北路小溪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上甕山流至板江㑹潯溶大河沿溪原有板壁壩楊家壩又新築牛頭壩水坪壩隨處架車灌田
  雷峝小溪在縣東十里源出雷峝山脚流至板江歸潯溶大河沿溪有雷峝壩堰水架車灌田象州
  果漏山有泉出焉在城東五十里流經㺯荒等村北下里田畆資以灌溉
  果朴山出有水源在城南四十里流經古星等村南鄉里田畆資以灌溉
  那移山出有水源在城東南五十里從武宣縣而來流經羅秀金雞等村南鄉下半里田畆資以灌溉
  黄桑猺山出有水源在城東八十里流經東安堡等村東鄉里田畆資以灌溉
  東温猺山出有水源在城東一百八十里流經落田等村安上里田畆資以灌溉
  聖塘山出有水源在城東八十里流經江頭等村安中里田畆資以灌溉
  羅脉山出有水源在城北一百里流經平石等村北上里田畆資以灌溉
  長洞猺山出有水源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流經古譚等村昌化里田畆並資灌溉
  西鄉里尚茂村出有泉水在城西四十五里由尚茂香爐等村滙歸大河該里隨處架車灌田大蓮塘在城東
  三里塘在城南三里
  温泉源出熱水村
  一澗 二澗 三澗 四澗俱在城北
  慈悲壩在南鄉
  東泉源在城北
  古鳯壩在北下里明知州李維岳捐築
  來賔縣
  凌口村在城西六十里泉出山脚流經凌陶寺村石門等處灌溉田畆
  白馬潭在城西三十里泉出山脚深潭流經茍懐村灌溉田畆
  落沙村在城北三十里泉出地中流經清水橋馬丈村灌溉田畆
  水口村在城北八十五里泉出山脚深潭經藤村馬寨下馬等村又穿過巖洞山底流至法通歪潭古排黄欖并北漢等村一帶田畆並資灌溉蓮花村在城南九十里泉出地中自石牙村流入五里塘經甘鸞盤梭古潭波直抵陸村何藏水汲塘西一帶田畆並資灌溉
  慶逺府
  宜山縣附郭
  黙流江源出龍門經雒目黄猺至主寨黒洞西流獨山東流彭嶺中通馬泗灌三處田畆
  流馬江在永泰里滙合龍江灌常道一帶田畆謝莫江在順安里
  小濛江北流以西灌白馬等處田畆
  九龍江自陂以上民資水利灌溉田畆
  橋養江從山谿北流灌橋頭田畆
  龍泉在城南二里灌田甚⿰氵専 -- 溥泉上有歐公橋宋黄山谷改名龍濟
  百葉泉在城東三里澄緑橋左
  銅鼓泉在城南六里
  宥勞泉從中里南出北流
  㜑寨泉東流而南灌本寨田畆
  覃塘泉西流
  大暑源在廣旛地
  思活源在上里源深而𣲖逺流合龍江灌溉甚廣放生池在城東南門外即古樓塘
  黄麻逹塘灌潭藏中圎等處田畆
  苧流塘水出地穴灌舊軍城田畆
  龍塘在城南三里其水下流灌溉甚廣
  潭臺陂在城東八里
  官陂在城南六里堰水分流東西灌溉
  洛夀陂 小曹陂 西窰車江陂 卓江陂牛軛潭陂在府城南六里
  新南闗陂在新城外
  白牛陂 王陂二壩在蘇村
  官峝水源出官峝山
  江陂水東流灌郭夏田畆
  全水 龍瀨水 𣸤滑水
  懐丁水在河池所可灌田數百頃
  河池州
  懐徳陂在州西二里舊懐徳縣境水自西來灌楊村田二百餘畆
  羅家水陂在都銘里灌下蕩鹽田等處田畆官村陂在惟建里上疃灌田千餘頃
  那壇江在江邉里那壇村
  蔣村陂在英羅里上疃灌田千餘頃
  畾石堰灌田數百畆
  天河縣
  䝉隘水灌古黎思農二里田畆
  三潮水在城西十里一日三潮因名聖水引流溉田民立祠祀之
  芭芒寨泉灌思合里兩岸田畆
  東川巖 西川巖 灌水陂
  魚梁水附近田畆並資灌溉
  藍潭四水合流歸仁里田畆資以灌溉
  陵峝水福禄里田畆資以灌溉
  東小江水東流入羅城縣界又東北流合龍江環江田畆資以灌溉
  思恩縣
  石巖峝在縣東二十里三峰下巖穴寛五六丈有泉湧出灌田三百餘畆
  挨村堰 愛陂在安黎里源出翁江休巖下灌田五百餘畆
  上善泉在石狗里上善村灌田四百餘畆
  飛峝泉在城北十里北羅村灌田五百餘畆思恩府
  硃砂江 粟谷江俱灌田
  惠泉源出田間小阜長流不竭由通津闗出繞墟市又有水源由大明山繞過府城逹南寧大江居民築壩截其下流架車灌田
  武縁縣
  那楞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三等山流至渡頭江築堰架車灌田七十餘頃
  䭾作水在縣東一百里源由恩隴驛流經梁䦒村遶至渡頭江築堰架車灌田一百餘頃
  䭾内水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大明山由韋朗㭍䦒村至渡頭江築壩架車灌田二百餘頃
  東烟水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烟山由駟馬橋鄧橋㑹西江下流築壩架車灌田一百餘頃
  頂峰水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髙峰流至八橋鄧橋㑹西江下流築壩架車灌田八十餘頃
  泊水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白山流至八橋鄧橋㑹西江下流架車灌田七十餘頃
  响水在縣西五十里源出鄭山流至西江架車灌田一百五十餘頃
  西江在縣西門外源出大明山遶過府城經止戈永寧地方直抵西江歸南寧大江隨處築堰架車灌田一百四十餘頃
  賔州
  渌道塘渌塘山澗水二道來自南方至丁橋合流春夏水漲灌溉州屬田畆
  新官陂在城西一里
  舊官陂在城西二里
  唐陂 托陂俱在上郎青鄉
  州學陂在城東一里
  寳江陂在城東
  上郎青鄉陂十三處
  下郎青鄉陂十處
  上賔化鄉陂七處
  下賔化鄉陂十二處
  安城鄉陂十一處
  瑯琊鄉陂十二處
  䧟塘 龍塘 明鏡塘 沙陵塘俱蓄水灌田馬潭塘遇旱祀之即雨
  遷江縣
  北三江在城東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板黄村一源出牛蠟村合流以灌田此外雖有城東清水河西北紅水河二道苐兩岸髙陡築堰架車溝洫之利鮮焉
  上林縣
  感化鄉一圖陂五座
  感化鄉二圖陂十座
  上林鄉一圖陂九座
  下無虞鄉一圖陂三座又名李見陂
  下無虞鄉三圖陂三座
  田州土州
  𣆟歐溝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萬山𣆟歐村田畆資以灌溉
  剥布溝在州東南八十里源出剥布山洞剥布𣆟郎等村田畆並資灌溉
  那兎溝在州西三百二十里源出山穴那兎村田畆資以灌溉
  練溝在州北三百七十里源出武龍山東威渌律怕包等村田畆資以灌溉
  冷水溝在州北七十里源出隆里山𣆟造剥董忻峝浪等村田畆資以灌溉
  隆溝即播龍溝在州北二百四十里源出隆里山零板班賴琴練等村田畆資以灌溉
  里定溝即里賴溝在州西北三百二十里源出山穴里定村田畆資以灌溉
  篆溝在州北二百四十里源出東蘭州平寒界三坡羅等村田畆並資灌溉
  上林土縣
  布八山泉自縣前滙合大河民間築堰引水灌田含甲索村小水綿延二十里築堤灌田
  白山土司
  九娘江源出興隆地方經那馬城頭流入清水江沿江田畆資以灌溉
  蘆江自丹良地方流入南寧之歸徳土州沿江田畆資以灌溉
  小溪流經司前近溪田畆資以灌溉
  興隆土司
  渌波溝流至楊塘溝紆迴八里
  隊楊溝流至感谷溝綿延十里
  岜楊溝流至齊隴溝止五里
  塘逹溝流至古零橋縈迴九里
  東坎溝流至留波溝止六里沿溝田畆並資灌溉那馬土司
  穠企水在城西一十三里灌上下馬安地方田畆蘇㙔水流注紅水江灌周鹿城頭等處田畆定羅土司
  鎖龍橋溝水由舊城土司地方流至司屬灌木凌傲揮城頭等處田畆
  舊城土司
  紅水江由都陽土司流至司治東北沿江田畆資以灌溉
  崠嶁水在司西北三里近水田畆資以灌溉䭾感水在司治東南流經羊志城頭灌溉田畆下旺土司
  穠溪溝在司治西南三十五里水出山澗滙歸上林土縣大河
  石溪溝在司西北六里水出山澗滙歸剥合村與穠溪溝水合流出上林土縣大河
  道溪溝在司治北十里水出山澗滙歸砦伏村與波岌水合流出舊城土司河各溝水附近田畆並資灌溉
  安定土司
  韋太村山水去司治七十里源出洞穴灌上段接學中段各城頭田畆其餘陂塘堰壩俱無定名各隨土俗村名呼之春夏蓄水秋冬多涸
  都陽土司
  上段二城頭澗水源出興隆地方滙歸司屬灌田一十餘頃
  布岜溝 布敬潭俱在司治西南合流下段三城頭地方灌田一十一頃
  排門三村塘水在下段下布城頭灌溉田畆古零土司
  司前溝水流繞司治東南二十五里附近田畆並資灌溉
  半城頭溝水自古王村山脚流經古統桐棋伏板等村沿溝田畆並資灌溉
  通感那學溝水在司治東南源出清水隘流灌通感那學等處田畆
  下畔城頭溝水由上林中畔流灌司屬下畔城頭田畆
  十八畸𪽏溝水源出那馬地方流灌司屬黎村大豐布梅等處田畆
  泗城府
  淪伍溝源出布鱷泉府治西岸田畆資以灌溉太平溝源出凌雲山下府治南岸田畆資以灌溉站墟溝源出唐興站墟皈樂等處田畆資以灌溉龍川溝源出平寺山下龍川甲一帶田畆資以灌溉
  直𨽻鬱林州
  南流江在城東五十里合羅望江架車灌六廂東寧鄉一帶田畆
  羅望江在城北五十里灌六廂東寧貴平二鄉田畆
  鴨橋江在城西北三十五里灌貴平鄉一帶田畆定川江在城西北八十里灌貴平富民二鄉田畆橋麗江在城西南六十里灌東寧富民二鄉田畆沙田江在城西五十里灌富民鄉一帶田畆瑞泉在富民鄉藤釐坡泉水穴地出長流不竭約灌田三千餘畆詳見禨祥
  官陂在城北五里
  緑袁陂 錦陂俱在城北二十里
  銀水陂在城東北十里
  河埠陂在城北五十里
  林陂在城東三十里
  鵶橋陂在城南三十里
  三山陂在城西二十里
  都豪陂在城西三十里
  赤墈陂在城西四十里以上各陂四鄉田畆並資灌溉
  博白縣
  龍母陂在城東十里灌田三十餘頃
  官塘陂 天塘陂俱在城南一里
  江口陂在城南一百里可利鄉江村灌田二十餘頃
  雙魚陂在城南一百三十里中致鄉呉村灌田五十餘頃
  梁橋陂在城西四里官田垌灌田十餘頃
  陳宥陂 王家陂 六灌陂
  縣屬多崇山峻嶺田畆盡在山澗之旁澗流附近乃資灌溉堰壩頗少
  北流縣
  一廂在城北十里開渠蓄水灌田千餘畆
  二廂在城西十五里其水發源黄嶺山由城西火燒橋遶流城北經通仙登龍等橋流合圭江架車灌田一千一百餘畆
  冲龍里在城北二十里其水發源大容山由中村經落桑江合圭江架車灌田一千三百餘畆都隴里在城東北三十里其水發源平河經牛埇堰流至冲龍㑹落桑江架車灌田一千六百餘畆吉京里在城西北四十里其水發源桃冲河經龍狗陂㑹蓼藍河合黄冲河又自村前小河落桑江架車灌田一千五百餘畆
  平凌里在城西五十里其水發源清灣嶺經東門陂羅軍陂灌田一千五百餘畆
  石二里在城西北四十里其水發源榕山雙金嶺由清灣流至茂林橋架車灌田一千一百九十餘畆
  小一里在城東五十里其水發源大竹箬葉山經擡盆嶺合清水口出大河架車灌田一千四百餘畆
  波一里在城南七十里其水發源三𡍫河經中和水石脚河㑹王坡水出圭江架車灌田二千五百餘畆
  波二里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其水發源謝仙河由南清定良河㑹㡌山河至獨猪河入圭江架車灌田三千二百餘畆
  卞一里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其水發源癩屎河由跟斗河㑹圭江架車灌田二千三百餘畆
  卞二里在城南一百六十里其水發源由子河由白米河至温湯流歸廣東化州架車灌田二千七百餘畆
  卞三里在城南一百六十里其水發源麒麟嶺經聞龍河㑹化州白梅水架車灌田二千畆
  扶來里在城正南一百八十里其水發源花根山自龍鬱逕屋底陂經老鴉山直抵大王灣架車灌田三千四百餘畆
  大塘陂在縣西二廂
  坑塘陂 大坡陂俱在城東小勞一里
  都莫陂在西鄉都隴里
  横岡陂在扶來里
  大斗陂在冲龍里
  東門陂 黄江陂 龍陂俱在吉京里以上各陂溉田甚廣
  陸川縣
  官陂在城北三里
  石子陂在城東北二里
  老鴉陂在城西北五里
  暗螺陂在城南三十里
  沙料陂在城東北二十餘里
  掃歴陂在城南一里
  山碓陂在城北六十里
  黄欖陂在城北七十里
  鵝公陂在城南九十里
  温泉在城南一里
  地辣泉在城北七十里以上陂泉通邑田畆並資灌溉
  興業縣
  通濟江在城南門外源出葵山流歸鳴水江在城里一帶田畆共資灌溉
  通津江在城南門外流經通濟鳴水諸江在城里田畆共資灌溉
  湛江在城北五十里來自鬱林州青南山流至貴縣軍渡江平三里一帶田畆共資灌溉
  岑江在城南十里興二里一帶田畆共資灌溉西水江在城東北四十里源出鬱林州界通貴縣江平二里一帶田畆共資灌溉
  龍母江在城北三十里平一里田畆共資灌溉大碑江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六峰流抵樟木江興二里興良里灌田並由兹水
  龍穿江在城西北十里源出葵山流抵岑江興三里灌田共由兹水
  黄桑峽水在城西北四十里流滙岑江興良里灌田由此水
  馬山江在城南八里源出龍穿流滙岑江興一里溉田由此水
  南山陂在城北二里
  石羊陂 大林陂俱在城東北二里
  竹山陂在城東南五里
  都陵陂 龍江陂俱在興徳鄉
  木林陂在城東五里
  東馬陂在城西北十里以上各陂里民並資灌溉




  廣西通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二
  田賦
  則壤成賦肇於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粤西其衡之陽邪顧田則下中而賦直下下度支嵗額代有盈絀然去沱潛雲夢猶終逺甚刀耕火種之區豈尚有遺地力而不治也歟
  國家大沛綸音粤民咸欣欣慕義報墾復則而他省之氓並許占籍認墾化荒塍為膏壤輸太倉而封比屋盈寧之象月異而嵗有加矣重以
  聖朝不寶珍異物土宜而貢亦得與菁茅箘簵同稱也屯政之闕兵民異制顧權餉於賦則理財之重兼焉斯又無庸别志耳志田賦附額辦屯田
  廣西通省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九萬三千三百零六頃六十二畝七分零内除荒一萬二千六百一十一頃一十八畝七分四釐零實徵七萬八千三百七十三頃六十八畝八分一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陞科及里民首報并墾田捐納共二千三百七十八頃八十三畝七分六釐零又康熙十九年雍正三年開墾及七八九三年首報捐納報餉歸公額外田地共一千零四十一頃二十一畝四分八釐零又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田及額外共一千一百四十頃零一十一畝二分六釐零内除荒四十二頃二十二畝一分九釐零實徵一千零七十四頃七十二畝四分一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二十三頃一十七畝六分五釐零又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墾熟未入全書額外老荒民猺餘田共二十九頃三十四畝一分七釐零實熟田地共八萬二千八百三十六頃九十八畝零八釐零又泗城府屬新定分界江南田共二千三百二十九白半零二十五又鎮安府康熙二十七年清出原土遺田并開墾及雍正七八兩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雍正七八九三年首報共田㙔一千七百九十四㙔一百零五釐各徵不等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秋糧米三十六萬六千九百四十一石三斗二升零九勺零除栁州府屬來賓縣撥給白牛峝免差米一十一石一斗九升八合零實徵三十六萬六千九百三十石零一斗二升二合九勺零内折色米二十三萬六千七百三十五石三斗七升零本色米一十三萬零一百九十四石七斗四升五合九勺零内除賓州永折米五千五百零五石一斗三升二合零實共本色米一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九石六斗一升三合九勺零
  桂平二府屬本色米七萬八千零二十八石二斗七升五合零半徵折色該銀三萬一千二百一十一兩三錢零半徵本色米三萬九千零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一合
  平樂府屬平樂恭城昭平起運本府慶豐倉共米二千七百七十二石七斗二升三合内半徵折色該銀一千一百零九兩零八分八釐零半徵本色該米一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六升一合零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并洲園草塲都司草塲山地仙鶴穀田及三鎮兵田官田社學禾價魚課城頭陋規等項共銀三十一萬七千八百四十六兩一錢五分零
  太平府憑祥土州附徵田土銀一十一兩二錢應徵額熟及新墾首報捐納審增人丁銀四萬四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零一釐零
  思恩府賔州額徵永折米折銀四千四百零四兩一錢零五釐零
  以上共銀三十六萬七千一百五十六兩零六分四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八萬四千八百六十七兩四錢八分四釐零起運銀二十八萬二千二百八十八兩五錢八分零遇閏加徵銀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兩六錢三分二釐零
  梧州府徵收蛋户魚課歸入起運銀二十八兩七錢八分五釐零
  三年朝
  覲除鎮安府并慶逺府屬東蘭土州額解貢馬共五匹半毎匹折銀一十二兩共銀六十六兩外水脚銀一兩九錢八分又鎮安府額解貢器銀香爐葢碟一副花瓶一副燭臺一副三項共重五十七兩外水脚銀一兩七錢一分額解本色黄蠟三十八觔額解本色降香二十五觔查額解前項貢馬貢器降香黄蠟等項先經咨部請照泗城府以土改流之例豁免徵解於雍正八年八月初七日奉准部覆東蘭土知州已降州同及屬流官管事鎮安府亦改土歸流所有貢馬等項應准免貢照例徵輸錢糧如有借土貢名色重累小民該撫即行指參遵照在案太平府屬上石西土州寧明州陀陵土縣各額解貢馬一匹於請停藩臬朝
  覲等事題明照泗城東蘭鎮安等府州之例一體豁免實南太慶思鎮五府屬土司額解貢馬六十七匹毎匹折銀一十二兩共銀八百四十兩外水脚銀二十四兩一錢二分
  太平府屬土司大朝貼黄文冊銀一十九兩内除寧明陀陵二州縣貼黄銀二兩照例豁免實應解貼黄文冊銀一十七兩
  思恩府屬田州土州額解貢器銀香爐花瓶燭臺一副共折銀一百二十兩外水脚銀三兩六錢桂林府屬臨桂靈川興安陽朔永寧永福義寧全州灌陽二州七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二萬三千五百零七頃八十二畝四分零内除荒五千七百零一頃四十六畝二分四釐零實徵一萬七千六百零七頃六十二畝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及官員墾田捐納墾熟共一百九十八頃七十四畝一分一釐零又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熟田一百九十一頃六十七畝九分六釐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出額外墾熟山地并雍正九年分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五十七頃八十八畝七分一釐零四項田共一萬八千零五十五頃九十二畝七分八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米除永福縣減三米外共九萬零五百六十一石九斗零六合零内折色米二萬二千八百九十七石三斗一升七合零本色米六萬七千六百六十四石五斗八升九合零半徵折色該銀二萬七千零六十五兩八錢三分二釐零半徵本色該米三萬三千八百三十二石二斗八升八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并洲園草塲都司草塲山地仙鶴穀田糧銀及三鎮兵田官田社學禾價銀共五萬八千零一十一兩一錢二分三釐零
  應徵舊熟新墾并審増人丁銀七千七百六十九兩五錢七分八釐零
  以上二項銀共六萬五千七百八十兩零七錢零一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五兩二錢三分一釐零起運銀四萬八千零四十五兩四錢七分零遇閏加徵銀二千五百二十六兩零五分五釐零
  臨桂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五千八百零六頃六十七畝一分六釐零内除荒六百五十九頃三十七畝四分一釐零實徵五千一百三十六頃四十九畝二分一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及官員墾田捐納墾熟共一十頃零八十畝零五分三釐零又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熟田八頃六十一畝七分八釐零外雍正九年分官員墾田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二十八頃五十畝四項共田五千一百八十四頃四十一畝五分二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熟米共二萬七千八百九十四石五斗四升一合零内折色米一千八百四十三石八斗四升一合零本色米二萬六千零五十石零七斗零半徵折色銀一萬零四百二十兩零二錢八分零半徵本色米一萬三千零二十五石三斗五升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并洲園草塲折糧都司草塲折銀共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二兩三錢三分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八百七十六兩六錢五分
  以上銀共一萬六千七百三十八兩九錢八分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四千九百八十九兩二錢零六釐零起運銀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七錢七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七百五十二兩一錢九分六釐零
  靈川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三千三百四十頃零二畝零二釐零内除荒五百八十四頃八十五畝六分七釐零實徴二千七百五十三頃六十一畝五分七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首報田一頃五十四畝七分八釐零又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熟田一頃九十二畝五分三項共田二千七百五十七頃零八畝八分五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附徵熟米共一萬六千五百九十六石六斗零五合零内折色米一千六百五十五石三斗零八合零本色米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一石二斗九升七合零半徵折色銀五千九百七十六兩五錢一分八釐四毫零半徵本色米七千四百七十石零六斗四升八合零
  應徵及編徵附徵地丁銀八千六百七十六兩五錢零三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二千三百八十二兩二錢八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一千零五十八兩七錢八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二千八百零七兩零九分七釐零起運銀八千二百五十一兩六錢八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四百五十八兩三錢零
  興安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二千零三十七頃九十六畝一分六釐零内除荒九百四十一頃六十畝零七釐零實徵一千零六十八頃三十畝零五分四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及生俊捐納墾熟共二十八頃零五畝五分五釐零又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田并扣兑熟田共六十頃零七十二畝九分四釐零雍正九年分生俊墾田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二十三頃九十七畝四項共田一千一百八十一頃零六畝零三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米共六千二百七十四石八斗零内折色米三千四百五十八石零六升二合零本色米二千八百一十六石七斗三升八合零半徵折色銀一千一百二十六兩六錢九分五釐零半徵本色米一千四百零八石三斗六升九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并仙鶴田地糧銀共四千五百二十七兩五錢二分五釐零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九百六十六兩五錢八分七釐零
  以上銀共五千四百九十四兩一錢一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八百零一兩七錢零起運銀三千六百九十二兩四錢一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七十九兩零一分九釐零
  陽朔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一千二百八十九頃零七畝二分二釐零内除荒二百六十八頃三十七畝九分一釐零實徵九百五十一頃四十五畝九分五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里民首報及生俊墾田捐納墾熟共六十九頃二十三畝三分六釐零又附徵歸民熟田一十四頃一十六畝一分七釐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出墾熟不入全書山地并雍正九年分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三頃六十一畝七分一釐零四項共田一千零三十八頃四十七畝一分九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米共五千五百六十八石六斗二升零内折色米五千零一十三石四斗二升二合零本色米五百五十五石一斗九升八合零半徵折色銀二百二十二兩零七分九釐零半徵本色米二百七十七石五斗九升九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銀共五千零五十二兩七錢一分五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六百零五兩八錢五分以上銀共五千六百五十八兩五錢六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六百五十八兩九錢六分九釐零起運銀三千九百九十九兩五錢九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兩零一錢五分九釐零永寧州原額官民鎮堡兵田共一千零七十八頃七十五畝三分九釐零内除荒二百八十頃零三十二畝三分二釐實徵七百八十三頃七十畝零五分七釐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一十四頃七十二畝五分又附徵墾熟山地二頃六十一畝三項共八百零一頃零四畝零七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熟米共二千六百一十八石七斗零三合零内折色米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升九合零本色米二千四百零三石五斗二升四合零半徵折色銀九百六十一兩四錢零九釐零半徵本色米一千二百零一石七斗六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并山地糧銀共一千一百四十三兩六錢一分七釐零
  應徵三鎮兵田及官田社學禾價熟銀共五百零三兩七錢一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六百四十七兩三錢二分八釐零内存留銀五百一十八兩三錢七分八釐零起運銀一千一百二十八兩九錢五分零遇閏加徵銀一百零九兩六錢五分三釐零
  永福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八百五十九頃三十七畝五分六釐零内除荒五百二十五頃八十二畝零五釐零實徵三百一十九頃四十一畝二分一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首報共一十四頃一十四畝三分又附徵清出熟田二十六頃二十八畝七分三釐零雍正九年分墾田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一頃八十畝四項共田三百六十一頃六十四畝二分四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秋糧熟米除減三米外共三千四百五十五石七斗四升零内折色米二千一百九十九石八斗三升五合零本色米一千二百五十五石九斗零五合零半徵折色銀五百零二兩三錢六分一釐零半徵本色米六百二十七石九斗五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一千六百零一兩八錢六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百四十二兩八錢九分九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七百四十四兩七錢六分八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九百五十六兩二錢八分七釐零起運銀七百八十八兩四錢八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十八兩五錢一分四釐零
  義寧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一千一百二十八頃九十二畝二分一釐零内除荒五十九頃三十六畝零五釐零實徵一千零六十八頃七十畝零八分六釐零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八十五畝三分又附徵奉文歸民田二頃四十七畝七分三釐零三項共田一千零七十二頃零三畝八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熟米共五千九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零内折色米一千五百三十石零五斗一升零本色米四千四百六十六石六斗四升零半徵折色銀一千七百八十六兩六錢五分六釐零半徵本色米二千二百三十三石三斗二升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三千一百一十八兩二錢六分八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四百零一兩三錢四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三千五百一十九兩六錢一分四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零六十四兩零三分五釐零起運銀二千四百五十五兩五錢七分九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六十四兩二錢二分五釐零全州原額官民猺田地塘共六千三百一十二頃零九畝八分三釐零内除荒税二千一百一十八頃六十一畝四分六釐零實徵四千一百三十四頃八十一畝六分三釐零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五十八頃六十六畝七分四釐零又附徴奉文歸民熟田七十四頃八十七畝一分一釐零三項共田四千二百六十八頃三十五畝四分八釐零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熟米共一萬七千零四十石零七斗五升零内折色米五千五百三十八石零六升零本色米一萬一千五百零二石六斗九升零半徵折色銀四千六百零一兩零七分六釐零半徵本色米五千七百五十一石三斗四升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一萬四千六百九十八兩四錢九分五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一百零九兩零四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五千八百零七兩五錢三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三千零五十八兩二錢一分七釐零起運銀一萬二千七百四十九兩三錢二分零遇閏加徵銀四百六十四兩零二分四釐零灌陽縣原額官民猺田地塘共一千六百五十四頃九十四畝八分二釐零内除荒二百六十三頃一十三畝三分零實徵一千三百九十一頃一十畝零四分六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共七十一畝零五釐零二項共田一千三百九十一頃八十一畝五分一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秋糧熟米共五千一百一十四石九斗九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一千四百四十三石一斗零本色米三千六百七十一石八斗九升七合零半徴折色銀一千四百六十八兩七錢五分八釐零半徵本色米一千八百三十五石九斗四升八合零
  應徴實徵及編徵地糧銀共三千八百二十六兩零九分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二百八十四兩九錢二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四千一百一十一兩零一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八百八十一兩三錢四分二釐零起運銀三千二百二十九兩六錢七分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六分五釐零
  平樂府屬平樂富川恭城賀縣茘浦修仁昭平永安一州七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六千九百五十九頃一十畝零内除荒三十五頃七十一畝四分四釐零實徵六千九百一十二頃九十畝零六分一釐零雍正四年編徵及雍正七八九三年里民首報一十頃零四十七畝九分一釐零永安州里民首出未入全書及恭城縣生俊墾田捐納墾熟税一十頃零八十二畝零七釐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田四十頃零五十五畝五分零四項共田六千九百七十四頃七十六畝零九釐零編徵不等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熟米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二石二斗六升零内折色米二萬一千五百二十八石五斗七升本色米一萬零三百六十三石六斗八升六合半徵折色銀四千一百四十五兩四錢六分八釐零半徵本色米五千一百八十一石八斗四升三合零
  平樂恭城昭平起運本府慶豐倉共米二千七百七十二石七斗二升三合内半徵折色銀一千一百零九兩零八分八釐零半徵本色米一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六升一合零
  應徴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三萬一千三百五十九兩六錢三分七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三千七百九十五兩五錢六分零
  以上銀共三萬五千一百五十五兩二錢九分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萬零四百七十兩零二分八釐零起運銀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兩二錢七分零遇閏加徵銀一千六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零平樂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九百七十四頃五十九畝一分五釐零内除荒三頃八十三畝四分五釐零實徵九百六十一頃零四畝八分一釐零雍正八年首報九頃七十畝零八分八釐零附徵奉文歸民廢藩田二十六頃八十四畝一分六釐零三項共田九百九十七頃五十九畝八分五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秋糧熟米四千七百一十八石一斗零七合零内折色米二千四百三十五石零八升六合零本色米二千二百八十三石零二升零
  實徵米九十二石零一升三合零半徵折色銀三十六兩八錢零五釐零半徵本色米四十六石零六合零起運本府慶豐倉米二千一百九十一石零七合零半徵折色銀八百七十六兩四錢零二釐零半徵本色米一千零九十五石五斗零三合零
  應徵實徵并首報附徵折糧鋪墊水脚及膳租等銀共三千九百八十六兩一錢七分一釐零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五百三十一兩零七分二釐
  以上銀共四千五百一十七兩二錢四分三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二千一百五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零起運銀二千三百五十七兩七錢七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一十五兩七錢八分八釐零
  富川縣原額官民田地塘餘田并清出兵田共一千零八十一頃一十六畝六分零内除荒五頃五十二畝七分三釐零實徵一千零七十五頃三十三畝四分八釐零雍正八年首報三十畝零三分七釐零二項共一千零七十五頃六十三畝八分六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徴及首報秋糧熟米四千六百一十三石零六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二千三百五十四石四斗四升二合零本色米二千二百五十八石六斗二升五合零半徵折色銀九百零三兩四錢五分零半徵本色米一千一百二十九石三斗一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共四千九百六十四兩零八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五百七十八兩零四分七釐零
  以上銀共五千五百四十二兩一錢三分六釐零内存留銀一千三百八十二兩三錢七分五釐零起運銀四千一百五十九兩七錢六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七十五兩八錢四分二釐零恭城縣原額官民猺獞田地塘共三百四十六頃五十畝零九分五釐零全熟又雍正九年生俊墾田捐納墾税一十頃零六十五畝又附徵歸民田四頃五十二畝四分九釐零三項共田三百六十一頃六十八畝四分四釐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捐納并附徵秋糧米一千九百四十石零四斗一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九百七十五石五斗二升九合本色米九百六十四石八斗八升八合零實徴米五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升八合零半徴折色銀二百二十一兩五錢五分零半徵本色米二百七十六石九斗四升四合零起運本府慶豐倉米四百一十一石内半徵折色銀一百六十四兩四錢半徵本色米二百零五石五斗應徵實徵及捐納附徵地糧銀共二千零一兩二錢五分三釐零
  應徴原額并審増人丁銀一百八十三兩二錢八分九釐
  以上共銀二千一百八十四兩六錢五分二釐零内存留銀六百三十五兩一錢七分四釐零起運銀一千五百四十九兩四錢七分八釐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十四兩九錢五分三釐零
  賀縣原額官民獞學餘夏田地山塘共二千一百九十二頃一十七畝零五釐零内除荒一十二頃六十七畝五分二釐零實徴二千一百七十九頃四十九畝五分二釐零附徴歸民廢藩田三頃二十畝二項共田二千一百八十二頃六十九畝五分二釐零編徵不等
  額編實徵及附徵秋糧熟折色米一萬零三百二十五石四斗七升零
  應徵實徵及附徵地糧銀共一萬零六百五十八兩四錢八分二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一百二十四兩九錢五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三兩四錢三分四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八百六十九兩七錢九分一釐零起運銀九千九百一十三兩六錢四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四百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八釐零
  茘浦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四百六十六頃三十七畝四分六釐零内除荒一十三頃六十七畝七分四釐零實徵四百五十二頃二十三畝零六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墾熟共田四十六畝六分六釐零二項共田四百五十二頃六十九畝七分二釐零編徵不等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秋糧熟米二千一百零七石七斗四升二合零内折色米五百零三石七斗二升八合零本色米一千六百零四石零一升四合零半徵折色銀六百四十一兩六錢零五釐零半徵本色米八百零二石零七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共一千二百七十五兩一錢一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二百五十一兩零一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五百二十六兩一錢二分零内存留銀四百八十七兩六錢二分二釐零起運銀一千零三十八兩四錢九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十九兩三錢八分八釐零
  修仁縣原額官民兵田地塘共一百六十七頃五十五畝四分八釐零全熟附徵歸民廢藩田五頃九十八畝八分三釐零二項共田一百七十三頃五十四畝三分一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附徵秋糧熟米九百三十四石五斗四升七合零内折色米三十六石三斗五升四合零本色米八百九十八石一斗九升三合零半徵折色銀三百五十九兩二錢七分六釐零半徴本色米四百四十九石零九升六合零
  應徵實徵及附徵地糧銀共六百一十一兩六錢九分四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二百一十七兩三錢三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八百二十九兩零三分零内存留銀二百兩零九錢九分起運銀六百二十八兩零四分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一十一兩四錢八分七釐零昭平縣原額官民兵獞田地塘共一千四百六十二頃零九畝八分三釐零全熟編徵不等
  應徵秋糧米五千六百一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内折色米四千一百六十三石九斗八升四合零本色米一千四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升七合零實徵米一千二百八十一石八斗三升零半徵折色銀五百一十二兩七錢三分二釐零半徵本色米六百四十石零九斗一升五合零起運本府慶豐倉米一百七十石零七斗一升六合零半徵折色銀六十八兩二錢八分六釐零半徵本色米八十五石三斗五升八合零
  應徵地糧銀六千九百八十七兩八錢三分二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五百五十五兩七錢二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七千五百四十三兩五錢五分四釐零内存留銀三千二百二十六兩三錢八分三釐零起運銀四千三百一十七兩一錢七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三百三十九兩五錢零
  永安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并清出榕峝等堡田共二百六十八頃六十三畝四分八釐零全熟里民首出一十七畝零七釐二項共田二百六十八頃八十畝零五分五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出秋糧米共一千六百三十六石三斗八升三合零内折色米七百三十三石九斗七升七合零本色米九百零二石四斗零五合零内半徴折色銀三百六十兩零九錢六分二釐零半徵本色米四百五十一石二斗零二合零應徵實徵及首出地糧銀共八百七十四兩九錢九分七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三百五十四兩一錢三分二釐
  以上銀共一千二百二十九兩一錢二分九釐零内存留銀五百零八兩二錢二分五釐零起運銀七百二十兩零九錢零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十三兩一錢九分七釐零
  梧州府屬蒼梧藤縣容縣岑溪懐集五縣原額官學僧猺獞田地塘共一萬零九百七十八頃五十九畝六分零内除荒八十七頃三十八畝零實徵九千八百二十頃零一十一畝二分三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捐納墾熟共一千零七十一頃一十畝零三分七釐零又康熙十九年雍正七八九三年里民首報及生俊捐納墾熟未入全書老荒官民獞田塘共二十八頃一十二畝九分四釐零三項共田一萬零九百一十九頃三十四畝五分四釐零蒼梧藤容懐集四縣附徴原額民猺佃獞餘田共三百二十一頃二十二畝三分七釐零内除荒四十二頃二十二畝一分九釐零實徵二百五十五頃八十二畝五分二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二十三頃一十七畝六分五釐零又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墾熟未入全書老荒民猺餘田共二十九頃三十四畝一分七釐零三項共田三百零八頃三十四畝三分四釐零以上實熟田共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七頃六十八畝八分八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墾熟秋糧折色米共五萬零二百六十八石四斗四升零内本色米一千六百五十四石五斗七升四合零折色米四萬八千六百一十三石八斗六升六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新墾首報捐納附徵地糧折糧魚課共銀四萬五千零五十二兩九錢八分五釐零
  應徵舊熟編徵新墾首報及審増人丁銀共五千八百七十九兩三錢零五釐零
  以上銀共五萬零九百三十二兩二錢九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萬零二百七十兩零五分二釐零起運銀四萬零六百六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千四百一十六兩八錢四分九釐
  本府徵收蛋户魚課歸入起運銀二十八兩七錢八分五釐
  蒼梧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千五百七十八頃六十一畝五分七釐零全熟又附徵餘田一百三十二頃三十一畝六分三釐零全熟雍正七年分里民首報墾熟未入全書民田一十畝零一分九釐零又首出附徵餘田三頃五十二畝一分六釐零四項共田三千七百一十四頃五十五畝五分五釐零
  應徵額編及首報秋糧折色米共一萬七千一百六十九石二斗二升四合零
  應徵額編及首報地糧銀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兩零二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一百七十五兩七錢九分三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五兩八錢二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三千六百八十兩零六錢二分零起運銀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五兩二錢零遇閏加徵銀五百一十四兩三錢七分零
  藤縣原額官民學僧猺田地塘共三千六百五十四頃二十四畝四分五釐零内除荒七十四頃三十二畝二分二釐零實徵三千一百頃零六十七畝五分三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及捐納墾熟共四百七十九頃二十四畝七分零雍正九年分生俊墾田捐納不入全書老荒民塘共四頃八十畝三項共田三千五百八十四頃七十二畝二分三釐零又附徵五屯五里丈出溢税四十一頃零七畝六分一釐五毫全荒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熟秋糧折色米一萬四千二百一十九石六斗九升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地糧銀共一萬二千四百四十六兩五錢八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五百六十四兩七錢一分七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四千零一十一兩三錢零六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九百零八兩三錢二分二釐零起運銀一萬二千一百零二兩九錢八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三百一十八兩九錢三分九釐零
  容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千六百三十五頃二十三畝三分八釐零内除荒一十三頃零五畝七分八釐零實徵熟一千零三十頃零三十一畝九分三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五百九十一頃八十五畝六分七釐零又雍正八年分里民首報墾熟未入全書老荒民田共八頃八十一畝六分五釐零三項共田一千六百三十頃零九十九畝二分五釐零附徵原額猺佃田共一百一十一頃九十五畝一分三釐零内除荒一頃一十四畝五分八釐零實徵熟八十七頃六十二畝九分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二十三頃一十七畝六分五釐零又雍正八年里民首報未入全書額外老荒民猺佃田共二十五頃八十二畝零一釐零三項共田一百三十六頃六十二畝五分六釐零以上實熟田共一千七百六十七頃六十一畝八分一釐零編徵不等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熟秋糧折色米共八千三百七十四石四斗六升五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新墾首報附徵地糧折糧銀共六千六百三十三兩八錢二分八釐零
  應徵舊熟并編徵新墾首報及審増人丁銀共一千零二十八兩七錢六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七千六百六十二兩五錢九分三釐零内存留驛站共銀一千五百四十一兩九錢九分零起運銀六千一百二十兩零六錢零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零四兩六錢二分零
  岑溪縣原額官學民獞田地塘共七百六十二頃二十畝零九分零全熟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并雍正七年首報未入全書官民獞田共一十二頃九十四畝六分八釐零二項共田七百七十五頃一十五畝五分八釐零
  應徵額編并首報秋糧共米三千一百一十九石零九升八合零全熟内本色米一百二十九石八斗一升五合零折色米二千九百八十九石二斗八升三合零
  應徵額編及首報地糧折糧銀共三千二百六十兩零四錢八分一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六百六十四兩六錢三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三千九百二十五兩一錢一分三釐零内存留驛站共銀一千一百四十三兩二錢六分零起運銀二千七百八十一兩八錢五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七兩二錢三分二釐懐集縣原額官民田地山塘共一千三百四十八頃二十九畝三分零全熟雍正七八兩年分里民首報墾熟未入全書共税一頃四十六畝四分二釐又附徵撫民耕種猺田三十五頃八十七畝九分九釐零三項共田一千三百八十五頃六十三畝七分一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額徵及首報秋糧米七千三百八十五石九斗六升三合零内本色米一千五百二十四石七斗五升九合零折色米五千八百六十一石二斗零四合零
  應徵額徵及首報地糧并餘米折糧地租銀共六千三百零三兩二錢七分三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一千四百四十五兩四錢零
  以上銀共七千七百四十八兩六錢七分三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九百九十五兩八錢六分零起運銀五千七百五十二兩八錢一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一兩六錢八分八釐













  廣西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三
  田賦
  潯州府屬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萬零五百四十一頃二十七畝九分六釐零内除荒二千八百一十七頃三十七畝一分一釐零實徵七千三百七十五頃四十七畝四分九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丈出共三百四十八頃四十三畝三分六釐零二項共田七千七百二十三頃九十畝零八分五釐零又額外墾田捐納不入全書老荒三頃各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秋糧米三萬三千二百一十五石八斗四升一合九勺零内本色米一萬五千四百七十一石三斗三升四合九勺零折色米一萬七千七百四十四石五斗零七合零應徵實徴并編徵首報捐納地糧銀二萬一千四百七十六兩七錢零七釐零
  應徵額熟并新墾首報及審増人丁銀五千四百二十一兩一錢五分零
  以上銀共二萬六千八百九十七兩八錢五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五千一百五十三兩二錢二分零起運銀二萬一千七百四十四兩六錢三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八百三十四兩六錢九分三釐零
  桂平縣原額狼軍花利田地并黄公俸户共二千八百五十六頃五十七畝四分六釐零内除荒五百三十六頃五十二畝三分零實徵二千三百一十五頃六十九畝二分二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共四頃三十五畝九分四釐零二項共田二千三百二十頃零五畝一分六釐零又額外墾田捐納不入全書老荒一頃六十畝各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秋糧米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一石零七升四合零内本色米六千二百九十五石九斗七升五合零折色米五千二百一十五石零九升九合零
  應徵實徵并編徵首報捐納地糧銀共六千三百五十六兩五錢七分九釐零
  應徵額熟并新墾首報及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四錢五分三釐零
  以上銀共八千零八十五兩零三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二千零二十四兩一錢四分六釐零起運銀六千零六十兩零八錢八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三十六兩二錢三分四釐零
  平南縣原額官職學夏民猺狼田地塘共二千三百三十二頃四十八畝一分五釐零内除荒一千零九十八頃零七畝五分零實徵一千一百四十頃零四十九畝六分零雍正七年雍正九年里民首報九十三頃九十一畝零五釐零二項共田一千二百三十四頃四十畝零六分五釐零又額外墾田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一頃四十畝各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捐納秋糧米共五千二百九十石零六斗六升四合零内本色米二千三百九十五石二斗三升二合零折色米二千八百九十五石四斗三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首報捐納地糧銀共三千五百八十一兩七錢六分四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八百三十六兩零四分九釐零
  以上銀共四千四百一十七兩八錢一分三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九百三十一兩五錢一分八釐零起運銀三千四百八十六兩二錢九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三兩六錢八分一釐零貴縣原額官民猺狼餘丈田地塘共四千九百四十三頃三十七畝三分二釐零内除荒一千一百四十九頃二十五畝六分二釐零實徵三千五百七十一頃八十八畝四分九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里民首報丈出共二百二十二頃二十三畝二分一釐零二項共田三千七百九十四頃一十一畝七分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秋糧米一萬四千八百零五石二斗一升三合零内本色米五千一百七十一石二斗三升七合零折色米九千六百三十三石九斗七升六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共一萬零二百五十二兩一錢五分六釐零
  應徵舊熟并審増及雍正七年首報墾熟人丁銀共二千三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四兩四錢一分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八百八十八兩九錢四分九釐零起運銀一萬零六百八十五兩四錢六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三百二十三兩三錢七分六釐零
  武宣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四百零八頃八十五畝零三釐内除荒三十三頃五十一畝六分九釐零實徵三百四十七頃四十畝零一分八釐零雍正四年雍正八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共二十七頃九十三畝一分六釐二項共田三百七十五頃三十三畝三分四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秋糧本色米一千六百零八石八斗九升零九勺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一千二百八十六兩二錢零八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共五百三十四兩三錢九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八百二十兩零六錢零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三百零八兩六錢零七釐零起運銀一千五百一十一兩九錢九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四十一兩四錢零二釐零
  南寧府屬宣化横州上思新寧隆安永淳六州縣并忠州等土州峝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萬零八百四十九頃七十二畝九分八釐零内除荒三百三十一頃八十五畝五分一釐零實徵一萬零四百六十二頃八十五畝九分九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共五十五頃零一畝四分六釐零二項共一萬零五百一十七頃八十七畝四分五釐零又雍正七八九各年分額外首報一十二頃零一畝六分六釐零編徵不等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秋糧米三萬九千三百八十二石九斗九升九合零内本色米七千四百五十七石五斗八升九合零折色米三萬一千九百二十五石四斗一升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四萬五千零六十兩零七錢二分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五千零六十三兩三錢五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五萬零一百二十四兩零七分一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一萬一千二百六十八兩七錢九分九釐零起運銀三萬八千八百五十五兩二錢七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千三百七十七兩三錢五分六釐零
  宣化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四千一百九十三頃二十二畝九分八釐零内除荒二百九十四頃八十六畝七分三釐零實徵三千八百五十二頃一十五畝三分四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共四十六頃二十畝零九分零二項共三千八百九十八頃三十六畝二分四釐零應徵實徵及編徵新墾首報秋糧米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一石五斗八升八合零内本色米四千九百七十一石二斗六升一合零折色米一萬二千五百石零三斗二升七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一萬八千六百六十兩零六錢九分六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二千零一十六兩七錢六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二萬零六百七十七兩四錢六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四千五百二十六兩一錢一分四釐零起運銀一萬六千一百五十一兩三錢四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五百六十兩零四錢八分九釐零
  横州原額官民屯餘田地塘共二千三百九十九頃七十畝零四分六釐全熟編徵不等
  應徵額編秋糧米一萬零一百四十五石一斗三升七合零内本色米二千零一石三斗五升六合零折色米八千一百四十三石七斗八升一合零應徵地糧銀九千四百五十九兩二錢七分三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七百八十五兩零一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零二百四十四兩二錢七分四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二千一百四十一兩五錢九分八釐零起運銀八千一百零二兩六錢七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八兩五錢七分七釐零
  上思州原土改流田無頃畝
  應徵額編秋糧折色米六十八石四斗五升二合零編徵不等
  應徵地糧銀一千七百三十兩零二分八釐零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五十四兩二錢九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七百八十四兩三錢二分三釐零内存留銀四百五十一兩一錢二分六釐起運銀一千三百三十三兩一錢九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三兩四錢零四釐零
  新寧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千七百二十九頃三十一畝四分二釐零全熟編徵不等
  應徵額編秋糧折色米一千一百二十一石三斗八升九合零
  應徵地糧銀三千三百四十四兩三錢九分六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一千零六兩一錢二分二釐
  以上銀共四千三百五十兩零五錢一分八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一百三十兩零二錢七分四釐零起運銀三千二百二十兩零二錢四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三兩六錢三分六釐零
  隆安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千五百八十八頃六十四畝四分七釐零内除荒三十六頃九十八畝七分八釐零實徵一千五百四十二頃八十五畝一分二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八頃八十畝零五分六釐零又雍正七年額外首報一頃四十六畝三分四釐又雍正九年分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一頃四十畝四項共田一千五百五十四頃五十二畝零二釐零編徵不等應徵實徵秋糧米折色米五千八百八十一石三斗三升六合零
  應徵實徵地糧共銀六千三百一十六兩八錢五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五百四十一兩一錢八分三釐零
  以上銀共六千八百五十八兩零四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一千二百九十兩零七錢四分六釐零起運銀五千五百六十七兩二錢九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八十八兩零二分九釐永淳縣原額官軍狼屯民夏桑田地塘共九百三十八頃八十三畝六分五釐零全熟又雍正七年八年額外首報九頃一十五畝三分二釐零二項共田九百四十七頃九十八畝九分七釐零全熟編徴不等
  應徵額編及首報秋糧米三千九百零七石七斗三升一合零内本色米四百八十四石九斗七升二合零折色米三千四百二十二石七斗五升九合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四千九百九十八兩三錢一分二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六百五十九兩九錢八分四釐
  以上銀共五千六百五十八兩二錢九分六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四百一十一兩八錢八分一釐零起運銀四千二百四十六兩四錢一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零一兩零九分五釐零果化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百四十石應徵折糧銀九十八兩内存留銀六十七兩五錢二分起運銀三十兩零四錢八分遇閏加徵銀五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歸徳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四百四十八石九斗六升應徵折糧銀三百一十四兩二錢七分二釐内存留銀一百四十四兩五錢四分起運銀一百六十九兩七錢三分二釐遇閏無加
  忠州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百五十石應徵折糧銀一百零五兩儘數存留遇閏加徵銀九兩五錢
  遷隆峝土司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三十五石五斗五升應徵折糧銀二十四兩八錢八分五釐儘數起運遇閏無加剝甘上中下勾等二十一村原額田無頃畝額編秋糧折色米一十二石八斗五升六合零應徵折糧銀八兩九錢九分九釐零儘數起運遇閏無加
  太平府屬崇善左州養利永康寧明及萬承等土州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六百三十頃零一十二畝二分四釐零又附徵舊陀陵土縣官民田地塘共三十三頃六十三畝五分雍正三年開墾水田地塘共三十五畝九分雍正七年首報及勘丈出共三十頃零七十畝零四分雍正八年首報未入全書一十頃零八十一畝四分八釐零五項共税七百零五頃六十三畝五分二釐
  應徴秋糧并耗米共四千六百零一石三斗八升零内本色并耗米三百八十四石六斗一升六合折色并耗米四千二百一十六石七斗六升四合零
  應徵額編附徵及首報陞科地糧銀共六千六百零一兩七錢六分三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八百五十五兩一錢八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七千四百五十六兩九錢四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協濟共銀三千五百一十三兩五錢四分九釐零起運并協濟共銀三千九百四十三兩三錢九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四百五十八兩一錢七分九釐零
  崇善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四十四頃二十畝零五分三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本色米二百二十一石零二升六合零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二百一十五兩六錢七分五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五百四十七兩六錢二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七百六十三兩二錢九分九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二百零五兩九錢三分三釐零起運銀五百五十七兩三錢六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十四兩一錢二分六釐零
  左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四十九頃零五畝九分四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九升七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四錢六分五釐零
  應徵原額及審増人丁銀三百零七兩五錢六分零
  以上銀共一千四百七十一兩零二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五百九十二兩五錢零一釐零起運銀八百七十八兩五錢二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九十五兩七錢六分四釐零
  養利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十頃零七十畝零四分七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五十三石五斗二升三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千一百二十三兩七錢三分八釐零内存留銀三百七十二兩一錢八分六釐起運銀七百五十一兩五錢五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五十五兩二錢三分六釐零
  永康州原額及思同歸併官民田地塘共二十六頃六十一畝六分又附徵舊陀陵土縣官民田塘地共三十三頃六十三畝五分雍正三年開墾熟未入全書水田地塘共三十五畝九分雍正七年首報未入全書田地塘共一頃六十六畝四分四項共税六十二頃二十七畝四分全熟
  應徵額編并歸併首報陞科秋糧折色并耗米共三百一十四石七斗二升八合零
  應徵額編并歸併及首報起科地糧銀共一千零三十八兩六錢八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五百二十九兩五錢八分一釐零起運銀五百零九兩一錢零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十七兩三錢三分九釐零
  寧明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十二頃二十畝又雍正七年勘丈出馬户田二十九頃零四畝二項共四十一頃二十四畝全熟
  應徵秋糧米二百零六石二斗
  應徵地糧銀二百二十七兩零一分五釐零内存留銀四十九兩四錢六分起運銀一百七十七兩五錢五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三兩五錢九分一釐零
  太平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四十七頃八十畝又雍正八年首報未入全書一十頃零八十一畝四分八釐零二項共五十八頃六十一畝四分八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共二百九十三石零七升四合零
  應徵地糧及首報共銀二百八十七兩七錢七分七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一百六十六兩一錢零起運并協濟及首報共銀一百二十一兩六錢七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一兩九錢七分五釐零
  安平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十八頃零一十四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并耗共米一百九十二石七斗零九合
  應徵地糧銀一百九十七兩零三分四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七十四兩一錢二分一釐零起運并協濟共銀一百二十二兩九錢一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五兩一錢四分一釐零
  恩城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十七頃零三十八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并耗共米一百九十六石二斗四升五合
  應徵地糧銀一百五十五兩三錢一分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三十六兩三錢七分四釐零起運并協濟共銀一百一十八兩九錢三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二兩四錢五分八釐零
  萬承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百頃零四十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并耗米共五百零八石二斗五升零
  應徵地糧銀三百九十六兩零八分四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一百五十五兩三錢六分八釐起運并協濟共銀二百四十兩零七錢一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二十一兩七錢七分五釐
  茗盈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十頃零六十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零三石
  應徵地糧銀九十七兩零一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七十七兩三錢起運銀一十九兩七錢一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兩七錢七分五釐
  全茗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十四頃零八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二十石零四斗
  應徵地糧銀一百零九兩四錢八分五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五十九兩二錢三分三釐零起運并協濟共銀五十兩零二錢五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三兩八錢五分
  龍英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七十五頃零十五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共三百七十五石七斗五升應徵地糧銀三百二十九兩四錢八分零内存留銀二百四十一兩九錢起運銀八十七兩五錢八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二十五兩零七分五釐結安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十五頃零六十九畝二分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七十八石四斗六升
  應徵地糧銀八十九兩一錢二分八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六十六兩七錢八分六釐零起運并協濟共銀二十二兩三錢四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四錢四分二釐零
  佶倫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十四頃零三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二十石零一斗五升應徵地糧銀一百一十五兩三錢七分三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九十兩零四錢起運并協濟共銀二十四兩九錢七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九錢七分五釐
  鎮逺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十九頃零八十四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九十九石二斗
  應徵地糧銀一百一十一兩四錢九分二釐零内存留銀六十八兩三錢五分三釐零起運銀四十三兩一錢三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兩九錢八分四釐零
  都結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十九頃零六十五畝五分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九十八石二斗七升五合應徵地糧銀一百零二兩八錢二分九釐零内存留銀七十三兩一錢三分三釐零起運銀二十九兩六錢九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兩五錢六分六釐零
  上下凍土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十頃零五十七畝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零二石八斗五升
  應徵地糧銀九十八兩三錢六分五釐零内存留并協濟共銀八十兩零九錢八分七釐起運并協濟共銀一十七兩三錢七分八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兩九錢零一釐零
  羅陽土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十四頃全熟應徵本色并耗共米一百六十三石五斗九升應徵地糧銀二十六兩五錢五分六釐零内存留銀七兩七錢七分三釐起運銀一十八兩七錢八分三釐遇閏加徵銀一兩六錢四分三釐零思州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七十五石五斗
  應徵折糧銀五十二兩八錢五分内起運銀三十六兩八錢五分雍正十年以思明等九土屬額徵地糧改歸太平經收其流官各俸食亦即就近支領改作存留遇閏加徵銀四十八兩零五分九釐零
  上石西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三十一石零三合
  應徵折糧銀二十一兩七錢零二釐内起運銀三兩七錢零二釐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無加下石西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二十五石
  應徵折糧銀一十七兩五錢零儘數存留遇閏加徵銀五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思陵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三十石
  應徵折糧銀二十一兩内起運銀三兩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無加
  下龍司原額田無頃畝
  額徵秋糧折色米共二百二十二石九斗二升七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百五十六兩零四分九釐内起運銀一十八兩零四分九釐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加徵銀三兩
  上龍土司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共二百三十九石二斗二升三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百六十七兩四錢五分六釐零内起運銀五十五兩六錢一分四釐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加徵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憑祥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百六十五石
  應徵折糧銀一百一十五兩五錢
  應徵田土銀一十一兩二錢
  以上二項銀一百二十六兩七錢内起運銀一十九兩五錢零二釐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加徵銀五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江州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二百零五石
  應徵折糧銀一百四十三兩五錢内起運銀一十四兩四錢八分雍正十年改作存留遇閏加徵銀五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羅白土縣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十五石
  應徵折糧銀一十兩零五錢儘數存留遇閏年無加
  鎮安府本府并所屬向武等土州全書田無頃畝額徵秋糧折色米二千三百七十石零四斗二升每石折徵銀七錢共徵折糧銀一千六百五十九兩二錢九分四釐康熙二年清出本府原土官本色祿米三十三石一斗七升六合零又二年至七年清出原土官遺田并開墾及雍正七八九各年編徵新墾起科并首報共田㙔一千七百九十四㙔一伯零五釐每㙔徵銀不等共銀二百零五兩二錢七分
  歸順州報餉公田三百二十六頃一十六畝零七釐零
  應徵苗價銀六千五百二十三兩二錢一分四釐零
  以上米共二千四百零三石五斗九升六合零内本色米三十三石一斗七升六合零折色米二千三百七十石零四斗二升
  以上銀共八千三百八十七兩七錢七分八釐零内存留銀二千三百五十六兩一錢九分四釐起運銀六千零三十一兩五錢八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十四兩二錢六分七釐零
  鎮安府額編秋糧折色米六百七十八石毎石折銀七錢共徵折糧銀四百七十四兩六錢内本府折糧銀二百四十六兩四錢小鎮安折糧銀一百八十二兩上映土州折糧銀四十六兩二錢康熙二年清出本府原土官祿米三十三石一斗七升六合零徵收本色二年七年清出原土官遺田并開墾及雍正七八兩年編徵新墾起科八九兩年首報共田一千二百九十㙔一伯二分五釐毎㙔徵銀一錢二分共銀一百五十四兩八錢九分
  應徵折糧銀六百二十九兩四錢九分内存留銀三百一十五兩一錢一分四釐起運銀三百一十四兩三錢七分六釐遇閏加徵銀三十五兩九錢五分九釐零
  歸順州原額田無頃畝秪有報餉公田三百二十六頃一十六畝零七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五十石
  應徵地糧銀一百零五兩
  應徵公田苗價銀共六千五百二十三兩二錢一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六千六百二十八兩二錢一分四釐零存留銀一千七百三十九兩五錢二分起運銀四千八百八十八兩六錢九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六兩八錢二分六釐零
  奉議州原額田無頃畝雍正七年分首報田㙔五百零三㙔八分毎㙔徵銀一錢共銀五十兩零三錢八分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八十六石
  應徵地糧并首報銀共二百五十兩零五錢八分内存留銀九十九兩起運銀一百五十一兩五錢八分遇閏加徵銀一十二兩二錢零四釐零向武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應徵秋糧折色米八百六十八石九斗二升應徵地糧銀六百零八兩二錢四分四釐内存留銀六十七兩五錢二分零起運銀五百四十兩零七錢二分四釐遇閏加徵銀六兩八錢二分六釐零
  都康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四十石零五斗
  應徵地糧銀一百六十八兩三錢五分内存留銀六十七兩五錢二分起運銀一百兩零八錢三分遇閏加徵銀六兩八錢二分六釐零
  下雷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百石
  應徵折糧銀七十兩内存留銀六十七兩五錢二分起運銀二兩四錢八分遇閏加徵銀五兩六錢二分六釐
  湖潤寨土司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四十七石
  應徵折糧銀三十二兩九錢内存留銀無起運銀三十二兩九錢遇閏無加
  栁州府屬馬平雒容羅城栁城融縣懐逺象州及新歸𨽻之來賔一州七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七千一百九十七頃九十五畝四分七釐零内除荒一千九百九十一頃四十六畝一分零實徵四千五百四十一頃八十一畝零九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捐納墾熟共六百六十四頃八十二畝七分零又雍正六七八九四年清查丈出里民首報捐納并撫化猺獞及詳准歸回未入全書老荒田二百四十八頃六十二畝三分零來賔縣附徵軍餘田并丈出熟田六十四頃八十三畝四分四釐零四項共五千五百一十九頃九十五畝一分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并附徵秋糧米共二萬一千二百零七石二斗五升零除來賔縣撥給白牛峝免差米一十一石一斗九升八合零實徵二萬一千一百九十六石零五升二合零内本色米一萬零五百八十三石二斗三升七合零折色米一萬零六百一十二石八斗一升四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丈出首報捐納并附徵地糧共銀一萬五千七百零四兩一錢九分五釐零應徵原額并審増首報捐納人丁銀共二千七百六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一兩三錢六分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五千九百二十三兩二錢零七釐零起運銀一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兩一錢五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千零四十五兩六錢九分零
  馬平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夏餘共五百二十三頃二十九畝二分六釐零内除荒一百一十五頃八十七畝二分七釐零實徵四百零五頃六十八畝七分七釐零自雍正七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捐納墾熟共田一頃七十三畝二分二釐零又附徵詳准歸回原撥給遷江千户所領種贍兵熟田共二百零一頃六十六畝一分一釐零雍正九年分俊秀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餘田一頃六十畝四項共田六百一十頃零六十八畝一分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并附徵秋糧米共二千九百二十八石三斗五升八合零内本色米一千五百三十一石七斗七升八合零折色米一千三百九十六石五斗八升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并附徵地糧銀共一千八百二十八兩八錢五分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二百六十六兩一錢九分九釐零
  以上銀共二千零九十五兩零四分九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二百一十五兩五錢五分九釐零起運銀八百七十九兩四錢九分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二兩五錢零
  雒容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五百一十頃零九十二畝七分八釐零内除荒四十七頃八十六畝一分九釐零實徵三百四十一頃八十五畝九分六釐零雍正七八兩年編徵里民首報共一百二十一頃二十畝零六分三釐零二項共四百六十三頃零六畝五分九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折色米一千七百三十四石一斗八升一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共二千三百零五兩二錢六分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一百七十八兩零五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二千四百八十三兩三錢一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零一十九兩四錢一分零起運銀一千四百六十三兩九錢零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八兩零四分二釐零
  羅城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九百二十八頃二十六畝五分二釐零内除荒一百二十七頃九十九畝三分四釐零實徵七百二十八頃七十八畝九分一釐零自雍正七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墾熟共田七十一頃四十八畝二分六釐又雍正八年首報原額無徵撫化猺獞田共二十四頃九十二畝二分二釐三項共八百二十五頃一十九畝三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秋糧米二千六百五十四石五斗六升九合零内本色米一千四百四十一石九斗一升三合零折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二石六斗五升六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共二千五百四十八兩六錢二分四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二百二十二兩四錢八分二釐
  以上銀共二千七百七十一兩一錢零六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七百二十二兩六錢四分六釐零起運銀二千零四十八兩四錢六分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五十四兩二錢五分二釐零
  栁城縣原額官民兵學田地塘共一千六百三十二頃七十九畝八分七釐零内除荒八百一十六頃六十五畝一分八釐零實徵七百四十九頃七十六畝三分七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里民首報墾田捐納墾熟共六十六頃三十八畝三分二釐零雍正九年分里民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三頃四十一畝九分一釐零三項共田八百一十九頃五十六畝五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秋糧米共三千零六十九石二斗七升三合零内本色米一千三百二十石零六升九合零折色米一千七百四十九石二斗零四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地糧銀共二千零二兩二錢四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四百二十三兩四錢八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二千四百二十五兩七錢三分三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七百六十一兩五錢五分一釐零起運銀一千六百六十四兩一錢八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九十七兩六錢三分七釐零融縣原額官民獞屯田地塘共二千一百一十五頃零二畝八分七釐零内除荒七百七十八頃零七畝六分四釐零實徵一千二百七十九頃零七畝五分三釐零雍正七八兩年編徵里民首報共五十七頃八十七畝七分零外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不入全書獞屯地九十四畝四分一釐三項共田一千三百三十七頃八十九畝六分四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秋糧米四千三百零一石七斗六升三合零内本色米二千零四十石零五升二合零折色米二千二百六十一石七斗一升一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二千七百六十八兩八錢九分五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六百二十四兩六錢五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三千三百九十三兩五錢五分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八百六十六兩六錢五分三釐零起運銀二千五百二十六兩八錢九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一十七兩六錢四分九釐零懐逺縣原額官民田地一百三十七頃九十七畝一分六釐零全熟雍正六年清查丈出二頃五十九畝三分二項共田一百四十頃零五十六畝四分六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丈出秋糧折色米五百五十石零五斗四升九合零
  應徵實徵及丈出地糧銀三百九十六兩七錢八分九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百七十九兩一錢四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五百七十五兩九錢三分一釐零内存留銀一百四十九兩一錢六分四釐零起運銀四百二十六兩七錢六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十兩零七錢八分一釐零
  象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一千零三頃三十一畝六分零内除荒六十八頃五十一畝一分五釐零實徵六百四十五頃三十二畝六分九釐零自雍正七年雍正九年編徵里民首報及生俊墾田捐納墾熟共二百八十九頃四十七畝七分六釐零外雍正九年分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一十三頃四十八畝三分五釐三項共田九百四十八頃二十八畝八分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米共四千一百七十七石八斗四升零内本色米三千一百一十五石一斗三升一合零折色米一千零六十二石七斗零八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銀二千三百七十四兩三錢五分七釐零
  應徵原額首報捐納陞科及審増人丁銀六百零三兩一錢八分九釐零
  以上銀共二千九百七十七兩五錢四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六百五十八兩六錢七分七釐零起運銀共二千三百一十八兩八錢七分遇閏加徵銀一百六十兩零九錢二分四釐
  來賔縣原額官民并清出亡户田地塘共三百四十六頃三十五畝四分一釐零内除荒三十六頃四十九畝三分三釐零實徵二百五十三頃三十三畝七分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里民首報墾熟共五十六頃五十二畝三分八釐零又附徵軍餘田并丈出熟田六十四頃八十三畝四分四釐零三項共田三百七十四頃六十九畝五分二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附徵首報秋糧米共一千七百九十石零七斗一升七合零内除撥給白牛峝免差米一十一石一斗九升八合零實徵米一千七百七十九石五斗一升九合零内本色米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九升四合零折色米六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升五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一千四百七十九兩一錢七分一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二百六十九兩九錢六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三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五百二十九兩五錢四分七釐零起運銀一千二百一十九兩五錢八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十三兩九錢零五釐零


  廣西通志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四
  田賦
  慶逺府屬宜山河池天河思恩東蘭二州三縣并理苗縣丞那地南丹東蘭州土州同忻城永定永順長官永順副七土州州同縣司共三千四百九十一頃九十六畝八分九釐零内除荒四百一十一頃六十八畝五分零實徵三千零四十九頃六十四畝四分四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共三頃七十二畝七分二釐二項共三千零五十三頃三十六畝九分一釐又雍正七八兩年首報未入額二十九頃八十一畝九分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秋糧米共一萬二千三百零五石零九升零内本色米八千三百一十八石七斗四升二合零折色米三千九百八十六石三斗四升八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共七千八百七十三兩二錢九分五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四百零六兩五錢二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九千二百七十九兩八錢一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二千二百一十五兩一錢七分一釐零起運銀七千零六十四兩六錢四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五百四十一兩四錢五分二釐零
  宜山縣原額官民田地塘一千一百八十八頃三十五畝一分一釐零内除荒三百一十八頃九十七畝三分一釐零實徵八百六十九頃三十七畝八分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報二頃九十畝零五分二項共田八百七十二頃二十八畝三分零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本色米三千七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升四合零
  應徵地糧銀三千零八十一兩九錢八分一釐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并補徵胖䐿水脚銀共六百八十八兩五錢六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三千七百七十兩零五錢四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八百五十七兩七錢四分二釐零起運銀二千九百一十二兩八錢零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零九兩二錢九分二釐零
  理苗縣丞原額奉文改流民田一百四十三頃三十七畝七分五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五百八十四石五斗七升八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百七十五兩三錢七分三釐零内存留銀七十兩零四錢一分零起運銀一百零四兩九錢六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三兩五錢八分一釐零
  河池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百七十一頃八十畝零五分一釐零内除荒一十三頃零五畝二分二釐零實徵三百五十八頃七十五畝二分八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米一千五百三十八石八斗二升二合零本色米一千三百二十石零八斗九升二合零折色米二百一十七石九斗二升九合零
  應徵地糧及加増翎毛水脚鋪墊等項共銀八百三十兩零四錢零三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并加増胖䐿水脚共銀三百五十二兩一錢零四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一百八十二兩五錢零七釐零内存留銀三百三十七兩二錢五分四釐零起運銀八百四十五兩二錢五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十五兩七錢八分零
  天河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三百二十四頃二十九畝一分五釐零内除荒二十一頃五十二畝七分零實徵二百九十九頃三十七畝九分一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三頃三十八畝四分五釐零二項共田三百零二頃七十六畝三分六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秋糧本色米共一千二百九十八石六斗四升七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共八百零四兩三錢零四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一百一十三兩八錢零五釐又補徵胖䐿翎毛共銀三十二兩八錢五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九百五十兩零九錢六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一百七十九兩四錢四分八釐零起運銀七百七十一兩五錢一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五十八兩五錢八分六釐零
  思恩縣原額官民田地塘五百四十六頃六十五畝二分内除荒五十八頃一十三畝二分零實徵四百六十一頃二十六畝二分七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二十七頃二十五畝六分六釐零二項共田四百八十八頃五十一畝九分三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秋糧米并加派米共二千一百六十六石零八合零内本色米一千九百六十六石零八合零折色米二百石
  應徵實徵及首報地糧銀共一千二百二十四兩八錢五分二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二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四百四十四兩零四分三釐零内存留銀一百八十七兩零一釐零起運銀一千二百五十七兩零四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五十三兩七錢四分三釐零
  東蘭州原額奉文改流民田一百六十七頃一十四畝七分八釐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八百三十六石四斗三升六合零
  應徵地糧銀五百八十五兩五錢零内存留銀一百三十七兩五錢二分起運銀四百四十七兩九錢八分零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歸黔省徵收不入府總原額民田八十四頃零二分五釐全熟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二十六頃九十一畝四分八釐零二項共田一百一十頃零九十一畝七分三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共五百三十七石三斗六升八合零該折糧銀二百六十八兩六錢八分四釐零應徵地畝折布水脚鋪墊等項共銀七百四十二兩零九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零一十兩零七錢七分九釐零内存留銀三百七十五兩一錢一分二釐零起運銀六百三十五兩六錢六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十四兩八錢六分二釐零
  那地土州原額官民田地二百八十八頃八十五畝九分三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四百一十石零
  應徵地糧銀二百八十七兩零内存留銀一百六十二兩八錢零四釐零起運銀一百二十四兩一錢九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二十五兩四錢南丹土州原額民田二百二十七頃一十八畝九分九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七百二十九石二斗七升九合零
  應徵地糧銀五百一十兩零四錢九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一百一十九兩七錢五分一釐零起運銀三百九十兩零七錢四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三十一兩五錢五分
  東蘭州土州同原額民田地二百零六頃零七畝零一釐零除改土歸流外實在三十八頃九十二畝二分三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七十七石三斗五升三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百二十四兩一錢五分二釐零内存留銀二兩一錢零起運銀一百二十二兩零五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兩零三錢六分八釐零
  忻城土縣原額民田七十五頃零六畝八分零除改土歸流外實在六十六頃九十六畝零四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八十六石一斗零四合應徵地糧銀八十五兩八錢三分一釐零内存留銀八十五兩五錢八分九釐零起運銀二錢四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兩一錢三分六釐零永定土司原額民田一百八十頃零八十二畝零除改土歸流外實在四十五頃五十五畝四分七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八十五石一斗八升一合零
  應徴地糧銀五十五兩五錢五分四釐零内存留銀二十四兩起運銀三十一兩五錢五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兩二錢八分三釐零
  永順正土司原額民田六十三頃九十三畝一分六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七十八石四斗八升四合零
  應徵地糧銀八十三兩五錢四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五十一兩五錢四分五釐零起運銀三十二兩零遇閏加徵銀六兩
  永順副土司原額民田一十八頃九十二畝五分二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徵秋糧折色米八十石零九斗九升九合零應徵地糧銀二十四兩三錢儘數起運遇閏加徵銀一兩二錢
  思恩軍民府屬武縁縣白山等九土司田州土州上林土縣又賓州及遷江上林二縣雍正十二年改𨽻原額官民田地塘共八千四百三十八頃四十六畝三分零内除荒一千零九十四頃一十五畝六分六釐零實徵七千三百二十九頃二十畝零七分八釐零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里民首報捐納墾熟共一十五頃零九畝八分二釐零二項共田七千三百四十四頃三十畝零六分零又土田州雍正七年里民首報未入額二百四十五頃四十一畝二分五釐零外賓州及上林縣雍正九年生俊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八頃三十七畝三分遷江縣附徵来賓遷江撥各所田除荒實熟四百七十四頃四十四畝四分二釐零上林縣旱地稅九頃六十畝陞科不等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秋糧折色米三萬四千零五十一石六斗一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二萬七千二百零七石二斗零一合零賓州本色永折米五千五百零五石一斗三升二合零賓州實徵本色米一千三百三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附徵地糧并歸編魚課折簟官田城頭社學田租永折等銀共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兩五錢二分六釐零
  應徵舊熟新墾及首報捐納并審増人丁銀共五千零二十六兩九錢九分一釐零
  以上銀共三萬八千五百八十六兩五錢一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七千九百零六兩九錢一分一釐零起運銀三萬零六百七十九兩六錢零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千一百一十八兩二錢三分六釐零
  武緣縣原額官民田地塘一千八百一十五頃八十三畝八分三釐零内除荒三百二十二頃二十八畝五分九釐零實徵一千四百九十頃零九十一畝三分四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及里民首報捐納共二頃六十三畝八分九釐零二項共田一千四百九十三頃五十五畝二分三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秋糧折色米六千八百五十九石三斗四升七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捐納地糧并附徵歸編魚課折簟銀共七千零五兩九錢九分九釐零應徵舊熟新墾及首報捐納并審増人丁銀二千四百三十八兩四錢九分三釐零
  以上銀共九千四百四十四兩四錢九分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七百六十一兩三錢零八釐起運銀七千六百八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二兩六錢一分七釐零賓州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千一百四十六頃四十畝零四分三釐零内除荒二百零四頃五十二畝六分九釐零實徵熟一千九百四十一頃八十七畝七分三釐零外雍正九年分生員墾田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一頃九十七畝三分二項共田一千九百四十三頃八十五畝零三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捐納秋糧米一萬零六百四十六石一斗二升六合零内折色米三千八百零一石七斗零九合零本色米六千八百四十四石四斗一升五合零内永折米五千五百零五石一斗三升二合零實徵本色米一千三百三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捐納地糧銀八千九百七十七兩四錢三分六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五百五十兩零八錢六分一釐零
  額徵永折米折銀四千四百零四兩一錢零五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二兩四錢零二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二千四百八十一兩二錢九分一釐零起運銀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一兩一錢一分二釐零遇閏加徵銀四百七十二兩五錢八分九釐零
  遷江縣原額官民驛田地塘共一百九十頃零六十七畝七分四釐零内除荒五十四頃七十七畝四分八釐零實徵一百三十三頃三十六畝八分一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二頃五十三畝四分五釐零又附徵来賓遷江撥各所田除荒實熟四百七十四頃四十四畝四分二釐零三項共六百一十頃零三十四畝六分八釐零陞科不等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折色米三千零九十三石九斗六升二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一千八百七十兩零七錢四分一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三百四十一兩七錢八分四釐零
  以上銀共二千二百一十二兩五錢二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五百六十六兩七錢七分九釐零起運銀一千六百四十五兩七錢四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零一兩八錢八分六釐零上林縣原額官民田地塘共二千八百頃零三畝零六釐零内除荒五百一十二頃二十二畝四分五釐零實徵二千二百七十七頃八十八畝一分三釐零自雍正五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生俊捐納墾熟共九頃九十二畝四分八釐零外雍正九年分俊秀捐納墾熟不入全書老荒民田共六頃四十畝三項共田二千二百九十四頃二十畝零六分一釐零又旱地稅九頃六十畝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編徵捐納秋糧折色米共五千一百零二石零二升一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捐納地糧銀共六千六百四十六兩九錢八分三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六百九十五兩八錢五分二釐零
  以上銀共七千三百四十二兩八錢三分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二千三百零二兩一錢六分零起運銀五千零四十兩零六錢七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九十五兩六錢零六釐零
  田州土州原額全書六甲官表祀站兵猺六項共田九千九百四十九㙔每㙔二畝五分共田二百四十八頃七十二畝五分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二百四十五頃四十一畝二分五釐零二項共四百九十四頃一十三畝七分五釐
  應徵秋糧折色米共二千四百七十石零六斗八升七合零
  應徵地糧并馬料表箋工價共銀一千七百七十八兩八錢一分四釐零内存留銀八十兩零八錢五分三釐起運銀一千六百九十七兩九錢六分一釐遇閏加徵銀一十三兩五錢六分二釐零上林土縣原額田無頃畝
  應徵秋糧折色米二百一十五石零六升四合應徵折糧銀一百五十兩零五錢四分四釐零内存留銀無起運銀一百五十兩零五錢四分四釐零遇閏無加
  白山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一百九十三頃七十三畝二分三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八百八十七石八斗一升九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共銀四百二十一兩九錢三分七釐零内存留銀二百零七兩八錢二分起運銀二百一十四兩一錢一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五兩一錢七分六釐零
  興隆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一百五十七頃三十五畝六分五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七百二十一石一斗一升九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共三百五十八兩一錢二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一百三十二兩七錢起運銀二百二十五兩四錢二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二兩
  那馬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二百六十四頃二十七畝八分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一石一斗一升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五百五十七兩三錢零三釐零内存留銀一十四兩起運銀五百四十三兩三錢零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二十二兩八錢定羅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二百二十八頃八十四畝七分五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千零四十八石七斗四升三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共銀四百八十九兩七錢一分六釐零内存留銀一百零四兩起運銀三百八十五兩七錢一分六釐零遇閏加徵銀一十七兩四錢
  舊城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一百零五頃九十九畝二分九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四百八十五石七斗三升五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共銀二百四十兩零九錢八分五釐零内存留銀九十六兩起運銀一百四十四兩九錢八分五釐零遇閏加徵銀九兩六錢零
  下旺土司原額田地塘共八十三頃九十一畝一分九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三百八十四石五斗四升四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一百九十六兩九錢六分四釐零内存留銀八十二兩起運銀一百一十四兩九錢六分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七兩二錢安定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七十五頃零一畝七分六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三百四十三石七斗八升四合零
  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一百五十六兩七錢九分七釐零内存留銀三十六兩起運銀一百二十兩零七錢九分七釐零遇閏加徵銀三兩六錢何旺堡原額田地共一十一頃三十二畝八分八釐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四十八石四斗九升
  應徵額編并學租共銀六十兩零九錢五分六釐零内存留銀無起運銀六十兩零九錢五分六釐零遇閏無加
  都陽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三十七頃一十畝零四分九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百七十石零四升一合零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八十三兩六錢一分九釐零内存留銀無起運銀八十三兩六錢一分九釐零遇閏無加
  古零土司原額田地塘共七十九頃二十一畝七分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三百六十三石零二升八合零應徵額編并附徵地糧銀一百五十八兩五錢零二釐零内存留銀四十二兩起運銀一百一十六兩五錢零二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兩二錢
  泗城府原土改流田無頃畝府屬西隆西林一州一縣并本府新定分存江南官莊官族田及各目役各夫役工食田共二千三百二十九白半零二十五
  又府屬西隆西林官民田地塘并路程共二百零七頃七十二畝二分二釐零又西林縣雍正八年里民首報未入全書田一十九頃四十九畝五分應徵實徵秋糧共米一千五百一十八石七斗八升七合零内本色米一千四百一十八石七斗八升七合零折色米一百石
  應徵實徵地糧及首報并陋規酌歸正供銀六千五百四十兩零一錢零九釐零内存留銀一千九百八十二兩九錢六分零起運銀四千五百五十七兩一錢四分九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三十二兩六錢九分一釐零
  泗城府原土改流田無頃畝新定分存江南官族田及各目役各夫役工食田共二千三百二十九白半零二十五
  應徵秋糧本色米六百五十三石五斗七升應徵地糧銀五千零五兩二錢三分一釐内存留銀一千八百零一兩五錢三分起運銀三千二百零三兩七錢零一釐遇閏加徵銀一百四十九兩九錢七分零
  西隆州原額官民田地塘一百八十六頃九十七畝九分五釐内除江北八十五頃七十五畝八分九釐改屬黔省外新定分存江南田一百零一頃二十二畝零六釐零全熟陞科不等
  應徴秋糧本色米三百二十四石九斗一升八合零
  又官倉陋規酌歸正供本色米三十五石八斗五升二項共三百六十石七斗六升八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百四十九兩五錢八分三釐零應徵陋規酌歸正供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零九分八釐零
  以上銀共一千二百七十八兩六錢八分一釐零内存留銀一百二十一兩四錢起運銀一千一百五十七兩二錢八分一釐零遇閏加徵銀四十三兩四錢九分三釐零
  西林縣按全書勘定下則民田一百零六頃五十畝零一分六釐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報未入全書下則民田一十九頃四十九畝五分二項共田一百二十五頃九十九畝六分六釐零全熟
  應徵本色并首報共米四百零四石四斗四升九合零
  應徵地糧并首報共銀一百八十六兩一錢九分七釐零内存留銀六十兩零三分起運銀一百二十六兩一錢六分七釐遇閏加徵銀三十九兩二錢二分八釐零
  利州土州原額田無頃畝
  額編秋糧折色米一百石
  應徵折糧銀七十兩内存留銀無起運銀七十兩遇閏無加
  直𨽻鬱林州原額并所屬博白北流陸川興業四縣職官學民狼田地塘共一萬零四百七十頃零二十三畝一分四釐零内除荒一百四十頃零一十畝零一分八釐零實徵一萬零三百一十八頃五十七畝二分二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一十一頃五十五畝七分四釐零二項共田一萬零三百三十頃零一十二畝九分六釐零又興業縣附徵稅四十七頃三十八畝五分七釐零
  以上實熟田共一萬零三百七十七頃五十一畝五分三釐零陞科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秋糧熟折色米四萬五千五百三十二石一斗五升三合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附徵地糧銀四萬二千六百三十三兩六錢二分六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六千九百零九兩六錢九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四萬九千五百四十三兩三錢二分二釐零内存留驛站銀六千零七十二兩一錢六分二釐零起運銀四萬三千四百七十一兩一錢五分九釐零遇閏加徵銀九百零八兩零一分六釐零
  鬱林州原額正没官學民田地塘三千零四十頃零三十四畝三分七釐零内除荒四十八頃六十畝零五分五釐零實徵二千九百八十二頃三十畝零八分三釐零自雍正四年雍正九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墾熟共九頃四十二畝九分九釐零二項田共二千九百九十一頃七十三畝八分二釐零編徴不等
  應徴實徴及編徴首報秋糧折色米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三石五斗七升五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地糧銀一萬零七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一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二千零六十三兩八錢四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兩九錢七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共一千三百七十一兩零七分三釐零起運銀一萬一千四百八十五兩九錢零四釐零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六兩零四分三釐零
  博白縣原額官學民田地塘共二千四百五十七頃三十畝零八分一釐零内除荒八十七頃三十六畝二分二釐零實徵二千三百六十九頃三十六畝九分二釐零雍正九年編徵新墾民田共五十七畝六分七釐零二項共田二千三百六十九頃九十四畝五分九釐零
  應徵舊熟及編徵新墾秋糧折色米共九千三百四十二石三斗九升九合零
  應徵舊熟及編徵新墾地糧折糧銀共九千零八十四兩三錢三分九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五百四十兩零五錢七分五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四兩九錢一分四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八錢六分五釐零起運銀九千四百六十二兩零四分九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五十九兩零八分九釐零
  北流縣原額官職學夏民狼田地塘共二千二百九十六頃六十三畝六分六釐零全熟
  應徵秋糧折色米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石四斗一升五合零
  應徵地糧銀一萬零七十一兩九錢九分三釐零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二百六十五兩五錢七分六釐零
  以上銀共一萬一千三百三十七兩五錢六分九釐零内存留并驛站銀一千二百四十一兩九錢七分六釐起運銀一萬零九十五兩五錢九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九十三兩八錢三分三釐零
  陸川縣原額職官學民狼田地塘共一千五百四十九頃六十七畝七分七釐零内除荒八畝五分七釐零實徵熟一千五百四十九頃三十九畝零七釐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報墾熟二十畝零一分三釐零二項共田一千五百四十九頃五十九畝二分零
  應徵舊熟并首報秋糧折色米共七千一百四十二石五斗四升五合零
  應徵舊熟并首報地糧折糧銀共七千五百四十三兩六錢八分八釐零
  應徵額熟并審増人丁銀共一千一百六十九兩八錢六分九釐零
  以上銀共八千七百一十三兩五錢五分七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二百零二兩五錢四分三釐零起運銀七千五百一十一兩零一分三釐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七十一兩二錢零四釐零興業縣原額官民狼田地塘共一千一百二十六頃二十六畝五分三釐零内除荒四頃零四畝八分四釐零實徵一千一百二十頃零八十六畝七分四釐零雍正八年里民首報墾熟稅一頃三十四畝九分五釐又附徵稅四十七頃三十八畝五分七釐零三項共田一千一百六十九頃六十畝零二分六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秋糧折色米共五千五百九十六石二斗一升九合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附徵地糧銀共五千一百四十兩零四錢七分五釐零
  應徵原額并審増人丁銀共八百六十九兩八錢三分零
  以上銀共六千零一十兩零三錢零五釐零内存留并驛站共銀一千零九十三兩七錢零五釐零起運銀四千九百一十六兩六錢零遇閏加徵銀一百三十七兩八錢四分七釐零













  廣西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五
  額辦
  禮部項下陵苓香四百三十二觔一十四兩四錢每觔價銀四分該銀一十七兩三錢一分六釐蓬木五十觔每觔價銀三分五釐該銀一兩七錢五分草果一百觔每觔價銀六分該銀六兩以上共銀二十五兩零六分六釐水脚銀七錢五分二釐康熈七年奉文全折
  又砂仁五百觔每觔價銀九分六釐該銀四十八兩滑石四百一十觔每觔價銀三分零三毫該銀一十二兩四錢二分三釐官桂一百六十六觔十兩六錢六分零每觔價銀七分五釐該銀一十二兩四錢九分九釐五毫五絲九忽八微零姜黄一十六觔十兩六錢六分零每觔價銀一錢該銀二兩二錢六分五釐五毫二絲五忽雄黄一百二十八觔一十五兩三錢每觔價銀一兩六錢該銀二百零四兩九錢八分山豆根一十六觔十兩六錢六分零每觔價銀五分該銀八錢三分三釐一毫二絲五忽丁香一十六觔十兩六錢六分零每觔價銀六兩該銀九十九兩九錢七分七釐二毫五絲乳香一十六觔十兩六錢六分零每觔價銀八錢該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沉香三十觔每觔價銀九兩該銀二百七十兩没藥三十觔每觔價銀三兩該銀九十兩犀角三十觔每觔價銀五兩該銀一百五十兩片腦二十五觔每觔價銀一十六兩該銀四百兩以上共銀一千三百零一兩三錢一分一釐六毫五絲九忽零該水脚鋪墊銀三十九兩零三分九釐三毫四絲九忽零於康熈十年奉文全折
  工部項下胖䐿并皮張一千六百六十八副七分一釐每副價銀二兩七錢共價銀四千五百一十兩零七錢七分八釐該水脚銀一百三十五兩三錢二分三釐三毫零於順治十六年奉文折解魚線膠一千零一十六觔五兩每觔價銀六錢該銀六百零九兩七錢八分七釐五毫零該水脚銀一十八兩二錢九分三釐六毫二絲五忽零於康熈三十二年奉文既已停解價值銀兩歸入起運項下造報奏銷生銅二百八十四觔零三錢每觔價銀一錢二分該銀三十四兩零八分二釐二毫五絲該鋪墊銀一兩零二分二釐四毫六絲零康熈四十年奉文停解將原定銅價鋪墊照數解部光禄寺活鹿三隻每隻價銀五兩五錢該價銀一十六兩五錢該水脚銀四錢九分五釐
  御用監翠毛九百三十個每個價銀四錢二分九釐零六絲該銀三百九十九兩零二分五釐八毫該水脚銀一十一兩九錢七分零七毫七絲四忽於順治十八年奉文折解
  丁字庫翎毛一十八萬五千一百九十五根每百根價銀四分六釐五毫九絲二忽零該銀八十六兩二錢八分六釐七毫九絲四忽零該水脚銀二兩五錢八分八釐六毫零三忽零黄麻一千五百一十六觔四兩四錢每觔價銀一分八釐九毫七絲九忽零該銀二十八兩七錢三分零四毫五絲二忽零該水脚銀八錢六分一釐九毫一絲三忽零熟鐡一萬零二百三十四觔四兩每觔價銀二分零八毫五絲零該折銀二百一十三兩三錢八分六釐零該水脚銀六兩四錢零一釐六毫零俱於康熈元年奉文折解
  案以上物料康熈三十二年奉文姜黄魚線膠等既已停解價值銀兩歸入起運項下造報奏銷其本色生銅及折色翠毛翎毛黄麻仍照舊解部又於康熈四十年奉文粤西非產銅產鐡之地其添解併原徵生銅俱停解送將原定銅價水脚鋪墊等項銀兩照數解部藥材胖䐿魚膠活鹿熟鐡諸項價銀俱已歸入起運無庸細列其折色生銅翠毛翎毛黄麻四項共銀四百七十三兩九錢七分七釐二毫二絲一忽零鋪墊水脚共銀一十四兩二錢一分九釐三毫一絲六忽零俱逐年列批解部所有桂林平樂梧州潯州南寜桞州慶逺思恩八府及鬱林一州各屬應解折色銀數開列於後生銅
  桂林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兩零一分三釐九毫四絲二忽零鋪墊銀共三分零四毫一絲七忽零靈川縣額解折色銀二錢七分三釐六毫二絲零鋪墊銀八釐二毫零八忽零
  興安縣額解折色銀一錢三分六釐三毫零七忽零鋪墊銀四釐零八絲九忽零
  全州額解折色銀三錢八分七釐零一絲二忽零鋪墊銀一分一釐六毫一絲零
  灌陽縣額解折色銀二錢一分七釐零三忽零鋪墊銀六釐五毫一絲零
  平樂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兩三錢六分五釐零八絲零鋪墊銀四分零九毫五絲一忽零
  恭城縣額解折色銀七錢一分零八毫九絲六忽零鋪墊銀二分一釐三毫二絲六忽零
  昭平縣額解折色銀六錢五分四釐一毫八絲四忽零鋪墊銀一分九釐六毫二絲五忽零
  梧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兩四錢九分七釐零二絲五忽零鋪墊銀七分四釐九毫一絲零蒼梧縣額解折色銀一錢二分四釐八毫四絲零鋪墊銀三釐七毫四絲五忽零
  藤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一錢二分一釐七毫四絲八忽零鋪墊銀三分三釐六毫五絲二忽零懐集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二錢五分零四毫三絲七忽零鋪墊銀三分七釐五毫一絲三忽零潯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兩五錢二分六釐六毫零一忽零鋪墊銀共七分五釐七毫九絲六忽零
  桂平縣額解折色銀七錢三分九釐一毫三絲三忽零鋪墊銀二分二釐一毫七絲三忽零
  平南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七錢八分七釐四毫六絲八忽零鋪墊銀五分三釐六毫二絲四忽零南寜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三兩四錢二分二釐零九絲四忽零鋪墊銀共一錢零二釐六毫六絲二忽零
  宣化縣額解折色銀一兩零八分七釐九毫四絲五忽零鋪墊銀三分二釐六毫三絲八忽零横州額解折色銀一兩二錢五分零四毫三絲七忽零鋪墊銀三分七釐五毫一絲三忽零
  永淳縣額解折色銀一兩零八分三釐七毫一絲二忽零鋪墊銀三分二釐五毫一絲一忽零柳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七錢七分一釐二毫二絲零鋪墊銀共二分三釐一毫三絲七忽零雒容縣額解折色銀六錢六分二釐二毫一絲零鋪墊銀一分九釐八毫六絲五忽零
  柳城縣額解折色銀一錢零九釐一毫鋪墊銀三釐二毫七絲二忽
  慶逺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兩三錢七分零六毫六絲五忽零鋪墊銀共四分一釐一毫一絲九忽宜山縣額解折色銀六錢六分二釐七毫五絲六忽零鋪墊銀一分九釐八毫八絲二忽零
  思恩縣額解折色銀七錢零七釐九毫零九忽零鋪墊銀二分一釐二毫三絲七忽零
  思恩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兩二錢零四釐二毫五絲九忽零鋪墊銀共六分六釐一毫二絲五忽零
  賓州額解折色銀一兩九錢七分五釐六毫九絲七忽零鋪墊銀五分九釐二毫七絲零
  遷江縣額解折色銀一分七釐二毫零四忽鋪墊銀五毫一絲五忽
  上林縣額解折色銀二錢一分一釐三毫五絲八忽零鋪墊銀六釐三毫四絲零
  翠毛
  桂林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十七兩三錢八分八釐七毫一絲四忽零水脚銀共八錢二分一釐六毫五絲六忽零
  臨桂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五錢九分七釐一毫七絲零水脚銀七分七釐九毫一絲五忽零
  靈川縣額解折色銀二兩零六分九釐八毫四絲四忽零水脚銀六分二釐零三絲五忽零
  興安縣額解折色銀七兩六錢七分九釐六毫零九忽零水脚銀二錢三分零三毫八絲八忽零永福縣額解折色銀一兩四錢八分零七毫一絲七忽零水脚銀四分四釐四毫二絲一忽零義寜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七錢四分三釐六毫三絲三忽零水脚銀八分二釐三毫零八忽零全州額解折色銀七兩一錢五分一釐九毫六絲三忽零水脚銀二錢一分四釐五毫五絲八忽零灌陽縣額解折色銀三兩六錢六分七釐七毫七絲八忽零水脚銀一錢一分零三絲三忽零平樂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三十五兩七錢二分八釐七毫三絲八忽零水脚銀共一兩零七分一釐八毫六絲零
  平樂縣額解折色銀六兩四錢九分九釐五毫五絲八忽零水脚銀一錢九分四釐九毫八絲六忽零
  恭城縣額解折色銀二兩六錢四分水脚銀七分九釐二毫
  富川縣額解折色銀七兩六錢九分八釐一毫四絲四忽零水脚銀二錢三分零九毫四絲四忽零賀縣額解折色銀一十四兩零四分八釐四毫九絲七忽零水脚銀四錢二分一釐四毫五絲四忽零
  修仁縣額解折色銀八錢六分一釐八毫三絲九忽零水脚銀二分五釐八毫五絲五忽
  荔浦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九錢八分零七毫零水脚銀一錢一分九釐四毫二絲一忽零
  梧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六十三兩零八分五釐四毫五絲五忽零水脚銀共一兩八錢九分二釐五毫六絲二忽零
  蒼梧縣額解折色銀三兩四錢水脚銀一錢零二釐零
  藤縣額解折色銀五十一兩四錢一分二釐三毫一絲二忽零水脚銀一兩五錢四分二釐三毫六絲八忽零
  容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五錢一分三釐一毫四絲三忽零水脚銀一錢零五釐三毫九絲四忽零岑溪縣額解折色銀二兩零四分水脚銀六分一釐二毫
  懐集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七錢二分水脚銀八分一釐六毫
  潯州府屬額解折色銀二十七兩零八分五釐六毫一絲六忽零水脚銀八錢一分二釐五毫六絲六忽零
  桂平縣額解折色銀六兩二錢九分六釐八毫六絲六忽零水脚銀一錢八分八釐九毫零五忽零平南縣額解折色銀五兩五錢零三釐九毫四絲八忽零水脚銀一錢六分五釐一毫一絲八忽零貴縣額解折色銀一十一兩三錢六分六釐七毫二絲零水脚銀三錢四分一釐零一忽
  武宣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九錢一分八釐零七絲九忽零水脚銀一錢一分七釐五毫四絲二忽零南寜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三十八兩五錢零六釐六毫九絲八忽零水脚銀共一兩一錢五分二釐二毫
  宣化縣額解折色銀一十六兩四錢零六釐六毫九絲八忽零水脚銀四錢九分二釐二毫零横州額解折色銀一十三兩二錢水脚銀三錢九分六釐
  永淳縣額解折色銀八兩八錢水脚銀二錢六分四釐
  桞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十一兩二錢二分五釐七毫七絲四忽零水脚銀共五錢六分六釐七毫六絲八忽零
  馬平縣額解折色銀三兩零三分九釐五毫零四忽零水脚銀九分一釐一毫八絲五忽零
  羅城縣額解折色銀四兩七錢四分九釐零六絲四忽零水脚銀一錢四分二釐四毫七絲一忽桞城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五錢九分五釐四毫七絲零水脚銀七分七釐八毫六絲三忽
  融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一錢四分五釐七毫七絲一忽零水脚銀九分四釐三毫七絲二忽零象州額解折色銀四兩四錢三分六釐六毫七絲一忽零水脚銀一錢六分三釐零九絲九忽零来賓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二錢五分九釐二毫九絲四忽零水脚銀九分七釐七毫七絲八忽零慶逺府屬額解折色銀三十一兩四錢一分三釐五毫五絲七忽零水脚銀九錢四分二釐四毫零六忽零
  宜山縣額解折色銀一十兩零四錢水脚銀三錢一分二釐
  天河縣額解折色銀一十兩零四錢水脚銀三錢一分二釐
  河池州額解折色銀二兩八錢五分八釐三毫三絲三忽零水脚銀八分五釐七毫五絲零
  思恩縣額解折色銀七兩七錢五分五釐二毫二絲四忽零水脚銀二錢三分二釐六毫五絲六忽零
  思恩府屬額解折色銀一十七兩四錢八分一釐三毫二絲八忽零水脚銀共五錢二分四釐四毫三絲八忽零
  武緣縣額解折色銀一十兩零四錢二分四釐六毫四絲七忽零水脚銀三錢一分二釐七毫三絲九忽零
  賓州額解折色銀六兩二錢三分三釐七毫三絲三忽水脚銀一錢八分七釐零一絲一忽零上林縣額解折色銀八錢二分二釐九毫四絲八忽零水脚銀二分四釐六毫八絲八忽零
  直𨽻鬱林州屬額解折色銀共八十七兩九錢七分九釐九毫六絲八忽零水脚銀共二兩六錢三分九釐三毫九絲九忽零
  鬱林州額解折色銀五十五兩九錢四分九釐九毫八絲九忽零水脚銀一兩六錢七分八釐四毫九絲九忽零
  博白縣額解折色銀二十二兩八錢六分四釐二毫六絲六忽零水脚銀六錢八分五釐九毫二絲七忽零
  北流縣額解折色銀三兩零六分水脚銀九分一釐八毫
  陸川縣額解折色銀三兩零五分五釐九毫五絲一忽零水脚銀九分一釐六毫七絲八忽零興業縣額解折色銀三兩零四分九釐七毫六絲一忽零水脚銀九分一釐四毫九絲二忽零翎毛
  桂林府屬額解折色銀共八兩四錢四分四釐五毫九絲八忽零水脚銀共二錢五分三釐三毫三絲六忽零
  靈川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二錢三分七釐四毫六絲七忽零水脚銀六分七釐一毫二絲四忽零興安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五錢零五釐四毫二絲七忽零水脚銀四分五釐一毫六絲二忽零全州額解折色銀二兩六錢八分九釐五毫八絲六忽水脚銀八分零六毫八絲七忽零
  灌陽縣額解折色銀二兩零一分二釐一毫一絲八忽零水脚銀六分零三毫六絲三忽零
  平樂府屬額解折色銀七兩四錢八分五釐四毫零三忽零水脚銀二錢二分四釐五毫六絲一忽零
  恭城縣額解折色銀三兩八錢九分六釐五毫七絲八忽零水脚銀一錢一分六釐八毫九絲七忽零
  昭平縣額解折色銀三兩五錢八分八釐八毫二絲五忽零水脚銀一錢零七釐六毫六絲四忽零梧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十六兩五錢四分七釐零六絲零水脚銀共四錢九分六釐四毫一絲零
  蒼梧縣額解折色銀八錢一分六釐一毫一絲一忽零水脚銀二分四釐四毫八絲三忽
  藤縣額解折色銀七兩五錢八分八釐五毫一絲八忽零水脚銀二錢二分七釐六毫五絲五忽零懐集縣額解折色銀八兩一錢四分二釐四毫三絲一忽零水脚銀二錢四分四釐二毫七絲二忽零
  潯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九兩三錢一分六釐一毫三絲六忽零水脚銀共二錢七分九釐四毫八絲三忽零
  桂平縣額解折色銀四錢九分四釐八毫三絲七忽零水脚銀一分四釐八毫四絲五忽
  平南縣額解折色銀三兩四錢零三釐一毫四絲三忽零水脚銀一錢零二釐零九絲四忽零貴縣額解折色銀五兩五錢一分八釐一毫五絲六忽零水脚銀一錢六分二釐五毫四絲四忽南寜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十八兩四錢一分九釐零七絲水脚銀共五錢五分二釐五毫七絲一忽
  宣化縣額解折色銀六兩一錢零九釐九毫七絲八忽零水脚銀一錢八分三釐二毫九絲九忽零横州額解折色銀六兩四錢五分六釐七毫零六忽零水脚銀一錢九分三釐七毫零一忽零永淳縣額解折色銀五兩八錢五分二釐三毫八絲七忽零水脚銀一錢七分五釐五毫七絲一忽零
  桞州府屬止有桞城額辦無庸列總
  桞城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二錢四分一釐七毫九絲八忽零水脚銀三分七釐二毫五絲零
  慶逺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十二兩一錢四分一釐零九絲六忽水脚銀共三錢六分一釐二毫三絲一忽零
  宜山縣額解折色銀七錢八分零一絲五忽零水脚銀二分三釐四毫零
  天河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三錢零二釐一毫八絲一忽零水脚銀六分九釐零六絲五忽零
  河池州額解折色銀六兩七錢七分零五毫二絲八忽零水脚銀二錢零三釐一毫一絲五忽零思恩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一錢八分八釐三毫七絲二忽零水脚銀六分五釐六毫五絲一忽零思恩府屬止有賓州額辦無庸列總
  賓州額解折色銀五兩零八分六釐一毫零五忽零水脚銀一錢五分二釐五毫八絲三忽零黄麻
  桂林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一兩五錢二分一釐三毫三絲五忽零水脚銀共四分五釐六毫三絲八忽零
  靈川縣額解折色銀四錢零一毫七絲八忽零水脚銀一分二釐零五忽零
  興安縣額解折色銀二錢七分九釐六毫九絲四忽零水脚銀八釐三毫九絲零
  全州額解折色銀四錢四分六釐二毫二絲八忽零水脚銀一分三釐三毫八絲六忽零
  灌陽縣額解折色銀三錢九分五釐二毫三絲五忽零水脚銀一分一釐八毫五絲七忽零
  平樂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二兩一錢七分七釐六毫零四忽零水脚錢共六分五釐三毫二絲七忽零
  恭城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一錢一分八釐七毫七絲八忽零水脚銀三分三釐五毫六絲三忽零昭平縣額解折色銀一兩零五分八釐八毫二絲六忽零水脚銀三分一釐七毫六絲四忽零梧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四兩九錢九分七釐一毫四絲二忽零水脚銀共一錢四分九釐九毫一絲二忽
  蒼梧縣額解折色銀二錢四分七釐三毫八絲七忽零水脚銀七釐四毫二絲一忽零
  藤縣額解折色銀二兩三錢零六毫二絲五忽零水脚銀六分九釐零一絲八忽零
  懐集縣額解折色銀二兩四錢四分九釐一毫三絲零水脚銀七分三釐四毫七絲三忽零
  潯州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三兩九錢二分零八毫七絲七忽零水脚銀共一錢一分七釐六毫二絲四忽零
  桂平縣額解折色銀一兩四錢一分四釐四毫五絲四忽零水脚銀四分二釐四毫三絲三忽零平南縣額解折色銀九錢六分六釐三毫五絲六忽零水脚銀二分八釐九毫九絲零
  貴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五錢四分零六絲七忽零水脚銀四分六釐二毫零一忽零
  南寜府屬額解折色銀共五兩六錢零四釐九毫二絲水脚銀共一錢六分八釐一毫四絲六忽宣化縣額解折色銀一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八絲零水脚銀五分七釐九毫三絲八忽零
  横州額解折色銀二兩零四分零九毫一絲五忽零水脚銀六分一釐二毫二絲七忽零
  永淳縣額解折色銀一兩六錢三分二釐七毫二絲八忽零水脚銀四分八釐九毫八絲一忽零桞州府屬止桞城一縣額辦無庸列總
  桞城縣額解折色銀四兩零一分九釐六毫四絲九忽零水脚銀一錢二分零五毫八絲九忽零慶逺府屬額解折色銀一兩一錢三分零六毫二絲三忽零水脚銀三分三釐九毫一絲七忽宜山縣額解折色銀六錢零二釐四毫三絲一忽水脚銀一分八釐零七絲二忽零
  思恩縣額解折色銀五錢二分八釐一毫九絲二忽零水脚銀一分五釐八毫四絲五忽零
  思恩府屬額解折色銀一兩一錢零四釐一毫八絲四忽零水脚銀三分三釐一毫二絲五忽零賓州額解折色銀九錢一分零六毫零三忽零水脚銀二分七釐三毫一絲八忽零
  上林縣額解折色銀一錢一分三釐五毫八絲一忽零水脚銀五釐八毫零七忽



  廣西通志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六
  屯田
  唐中宗景隆末王晙為桂州都督州兵舊仰食衡永晙始築羅郛罷戍卒埭江開屯田數千頃以息轉運
  元和初韋丹為容州刺史敎民耕織止惰游築州城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敎種牟麥仁化大行宋理宗景定三年都省言廣西諸郡措置屯田已有小效若邕欽宜融桞潯諸州能一體講行可省糴運詔守臣任責措置經畧安撫提領課以殿最仍條具来上
  元至元二十九年秋七月併左右兩道歸廣西宣慰司置元帥府烏克遜澤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邕管徼外蠻峝澤循行竝得其阨塞處布畫逺邇募民伉健者四千六百餘户置雷留那扶十屯列營堡守之陂水墾田築八堨以節瀦洩得稻田若干畝嵗收穀若干石為軍儲三十年平章劉國傑將兵征交阯湖廣行省平章哈喇哈遜戒飭將吏無擾民軍中肅然俄有㫖發湖湘富民萬家屯田廣西以圖交阯哈喇哈遜宻遣使奏曰往年逺征瘡痍未復今又徙民瘴鄉必將怨叛吏莫知其奏抱卷請署弗答吏再請則曰姑緩之未幾使還報罷民皆感悅廣西元帥府請募南丹五千户屯田事上行省哈喇哈遜曰此土著之民誠為便之内足以實空地外足以制交阯之㓂可不煩士卒而饋餉有餘即命度地立為五屯統以屯長給牛種農具與之
  成宗大徳六年黄勝許叛逃之交阯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七畝部民有吕英者言募牧蘭等處及融慶谿峝猺獞民丁於上浪忠州諸處同屯種十年平大任峝賊黄徳寜等以其所遺田續置藤州屯田
  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户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户那扶屯一千零九户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户水口田屯一千五百九十九户續増藤州屯二百零八頃一十九畝
  明洪武間以糧餉匱乏命諸將分屯龍江等處復設各衛所創制屯田以都司統攝毎軍種田五十畝為一分或百畝或七十畝或三十畝二十畝不等大率衛所軍士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又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例皆隨地而異廣西都司竝所屬衛所屯田共五百一十三頃四十畝
  永樂五年増置廣西按察司僉事盤量屯田正統八年廣西桂林等衛所屯田每軍加給一十畝如有餘剰田地即令軍舍及勾補軍旗如數撥給照例納糧
  天順八年蒼梧縣民梁思齊等請調獞兵耕守馬江牙梳等巢乃調五屯獞韋公莊等凡七十八人墾蒼梧平政鄉田撥糧復其雜役
  成化初總督韓雍奏原上隆知州岑鐸遷治碧灘立城堡仍將附近藤峽賊人占種并絶户田土撥與所管内土兵耕種後左江㓂定復徙歸徳思恩等處狼甲於潯䕶守復業農土即以故絶遺田與之耕食有糧無差
  嘉靖中都御史王守仁平八寨乃議築城於周安堡遷南丹衛官軍及其家衆以居充守禦清理其地屯田并各賊占據田土分撥耕種使得為業又遷江八所皆土官舊有狼兵數千因緣賊勢今願得立功自贖應許率兵入屯與南丹衛軍共力築城城完之日於城外别築營堡與衛軍犄角而守亦各分撥所遺賊田使之屯種以資衣糧
  隆慶六年巡撫郭應聘擊破府江諸賊巢乃以三峝東西岸仙迴髙天各田分給土目領之畫界堡戍
  萬厯八年築大峝城招獞民屯種北科先征羅旁六十三山諸猺願受約束師還復負固乃議築城於大峝移參將鎮之分列左右營舍以田招獞民百餘人耕守
  本朝定鼎各衛所俱經裁汰所屬屯田悉載全書歸併各府州縣管徵桂林等九府原額及附徵屯田共一千九百一十八頃三十八畝一分四釐零内除荒一百八十頃零一畝五分九釐零實徵一千七百三十八頃三十六畝五分零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二百一十五頃三十八畝七分二釐零内除荒四十四頃六十九畝五分四釐實徵一百七十頃零六十九畝一分七釐零雍正四五各年編徵新墾陞科并七八九年里民首報共三十三頃四十八畝四分三釐零又雍正七八九年首報并編徵新墾未入全書共一十五頃五十七畝二分零共田一千九百五十八頃二十四畝六分零應徵實徵及附徵首出編徵首報本折米共二萬零三百一十八石四斗七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一萬九千三百四十一石一斗九升五合本色米九百七十七石二斗八升三合零内半徵折色該銀三百九十兩零九錢二分零半徵本色該米四百八十八石六斗四升一合零
  應徵熟折糧銀并仙迴峝獞租銀共八千三百六十八兩九錢二分七釐零
  應徵馬平賓州屯丁一百二十八丁康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審増二十二丁該丁銀五十一兩零三釐
  免徵永寜州撥給狼兵贍田三千七百畝雍正十年巡撫金鉷㑹題永寜州之桐木富禄常安三鎮舊有兵田贍田每狼兵一名給田一圍頭目一名給田二圍官屬及管事等一名給田一圍每圍計田二十畝桐木狼兵乆經裁汰田歸民户輸納富禄鎮兵田一千三百八十畝該鎮贍田三百二十畝常安鎮兵田一千六百八十畝該鎮贍田三百二十畝原在額荒數内永寜界連桞郡猺獞雜處先經添設巡檢駐轄二鎮適中地每月仍應添撥狼兵巡防堡隘即將前項田畝循例分給耕種免其陞科以資養贍并將頭目管事人等革去餘剰田圍添設狼兵九名奉准在案
  桂林府屬臨桂靈川興安陽朔義寜全州六州縣原額屯田共二百四十頃零三分二釐零内除荒三十五頃七十三畝一分八釐零實徵二百零四頃二十七畝一分四釐零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一百一十五頃八十七畝八分五釐零内除荒四十四頃六十九畝五分四釐實徵七十一頃一十八畝三分一釐零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并各年陞科共七十四畝零二釐共田二百七十六頃三十四畝四分七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出首報本折色米共三千三百一十八石六斗六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三千零九十三石八斗一升一合本色米二百二十四石八斗五升七合零内半徵折色該銀八十九兩九錢四分二釐零半徵本色該米一百一十二石四斗二升八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千四百二十六兩零三分零臨桂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田一十頃零九十二畝五分七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本色米一百零九石二斗五升七合零内半徵折色該銀四十三兩七錢零二釐零半徵本色該米五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零
  靈川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田一十三頃八十四畝内除荒三頃五十一畝六分七釐實徵一十頃零三十二畝三分三釐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一頃四十四畝一分内除荒二十畝零四分三釐實徵一頃二十三畝六分七釐零共田一十一頃五十六畝
  應徵實徵及首出本色米共一百一十五石六斗内半徵折色該銀四十六兩二錢四分半徵本色該米五十七石八斗
  興安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田二十六頃七十八畝五分全熟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四十二頃八十九畝七分九釐内除荒一十七頃六十三畝一分三釐實徵二十五頃二十六畝六分六釐零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并各年陞科共三十九畝零二釐零共田五十二頃四十四畝一分八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出折色米共五百二十四石四斗一升八合零
  應徵折糧銀三百一十四兩六錢五分一釐零陽朔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田二十四頃一十七畝九分内除荒一頃八十一畝三分實徵二十二頃三十六畝六分
  應徵額編折色米二百二十三石六斗六升應徵折糧銀一百七十八兩九錢二分八釐永福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二屯一十五頃零二畝内除荒三頃六十二畝實徵一十一頃四十畝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一十四頃七十九畝二分内除荒一十二頃五十七畝四分實徵二頃二十一畝八分雍正八年陞科一十五畝共田一十三頃七十六畝八分
  應徵實徵及首出折色米共一百三十七石六斗八升
  應徵折糧銀共八十二兩六錢零八釐
  義寜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田三十一頃四十一畝五分二釐零内除荒一頃七十三畝一分二釐零實徵二十九頃六十八畝三分九釐零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三十畝零七分七釐零内除荒二十畝零五分一釐零實徵一十畝零二分五釐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三十五畝共田三十頃零一十三畝六分五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出折色米共三百零一石六斗三升五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百八十兩零九錢八分一釐零全州原額守禦千户所屯田六十頃零七十九畝六分三釐内除荒二十一頃二十畝零八分六釐實徵三十九頃五十八畝七分六釐零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五十六頃三十三畝九分九釐零内除荒一十四頃零八畝零六釐實徵四十二頃二十五畝九分二釐零共田八十一頃八十四畝六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出折色米共八百四十石零四斗二升二合
  應徵折糧銀二百九十四兩一錢四分七釐零灌陽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及輕資守禦所屯田五十七頃零四畝二分内除荒三頃八十四畝二分二釐實徵五十三頃一十九畝九分八釐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輕資屯田一十畝共田五十三頃二十九畝九分八釐
  應徵實徵及首出折色米共一千零六十五石九斗九升六合
  應徵折糧銀三百七十四兩七錢一分五釐零平樂府屬平樂恭城富川賀縣修仁荔浦六縣原額屯田共二百六十五頃九十七畝九分九釐零内除荒六十畝實徵二百六十五頃三十七畝九分九釐零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中右二衛屯田九十九頃五十畝零八分六釐共田三百六十四頃八十八畝八分五釐零編徵不等
  應徵實徵及首報本折米共三千五百四十六石七斗七升九合零内折色米三千二百零五石三斗零一合零本色米三百四十一石四斗七升八合零内半徵折色該銀一百三十六兩五錢九分一釐零半徵本色該米一百七十石零七斗三升九合零
  應徵折糧銀併富川折租銀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兩三錢九分五釐零
  應徵本府徑自徵收仙迴峝獞屯租一十五兩全熟
  平樂縣原額平樂所及桂林右衛屯餘田五十四頃三十畝零二分一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六百二十石零九斗七升七合零
  應徵折糧銀三百兩零一錢一分三釐零
  恭城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餘田一百零六頃六十畝零八釐全熟康熈十九年里民首出中右二衛屯田九十九頃五十畝零八分六釐二項共二百零六頃一十畝零九分四釐零
  應徵額編及首出折色米共一千九百六十石零五斗三升一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千二百一十九兩二錢九分八釐零
  富川縣原額守禦所屯田一十五頃九十畝内除荒六十畝實徵一十五頃三十畝
  應徵實徵折色米三百零六石
  應徵折糧銀一百二十三兩七錢二分八釐零又徵折租銀七十六兩五錢
  賀縣原額守禦所屯田二十三頃八十五畝三分二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二百八十七石八斗七升二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百兩零七錢五分五釐零
  荔浦縣原額桂林中右二衛屯并西喃屯共田五十三頃三十三畝四分九釐全熟
  應徵額編本折米三百零七石二斗五升八合零内折色米二十九石九斗二升本色米二百七十七石三斗三升内半徵折色該銀一百一十兩零九錢三分二釐半徵本色該米一百三十八石六斗六升五合
  應徵折糧銀六十二兩
  修仁縣原額桂林右衛屯田一十一頃九十八畝八分八釐全熟
  應徵額編本色米六十四石一斗四升零内半徵折色該銀二十五兩六錢五分六釐半徵本色該米三十二石零七升
  梧州府屬蒼梧容縣懐集三縣原額屯餘丈復併附徵田共四百四十頃零六十六畝四分四釐零内除荒二十六頃二十二畝八分四釐零實徵四百一十四頃四十三畝六分雍正七八兩年里民首報并各年編徵新墾二十五頃八十四畝九分九釐零共田四百四十頃零二十八畝五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新墾折色米共四千二百八十九石五斗五升六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千七百一十九兩二錢零六釐零蒼梧縣原額梧州守禦千户所屯田丈復新増共四十四頃二十七畝九分七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五百三十一石三斗七升三合零
  應徵折糧銀二百一十二兩五錢四分九釐零容縣原額守禦千户所屯餘舍户田一百一十七頃五十六畝二分七釐零内除荒二十六頃二十二畝八分四釐零實徵九十一頃三十三畝四分二釐零雍正六七八各年編徵新墾并里民首報二十五頃八十四畝九分九釐零共田一百一十七頃一十八畝四分一釐零
  應徵實徵及新墾首報折色米共八百六十石零一斗三升一合零
  應徵折糧銀共三百零一兩零四分六釐零懐集縣原額守禦千户所屯田二十六頃八十畝又附徵餘田二百五十二頃零二畝二分共田二百七十八頃八十二畝二分全熟
  應徵額編及附徵併丈復折色米共二千八百九十八石零五升二合
  應徵折糧銀及馬丁銀共一千二百零五兩六錢一分一釐
  潯州府屬桂平貴縣二縣屯田共三十八頃二十七畝三分二釐零又撥𨽻武宣縣屯田四十七頃九十九畝零六釐共八十六頃二十六畝三分八釐零内除荒二十五頃九十四畝四分五釐零實徵六十頃零三十一畝九分三釐零雍正七年編徵新墾一十畝里民首報一頃一十五畝三分六釐共田六十一頃五十七畝二分九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本折米共一千一百四十五石七斗二升二合零内本色米二百零八石二斗二升四合折色米九百三十七石四斗九升八合零應徵折糧銀四百一十四兩九錢九分二釐零桂平縣原額潯州衛屯田一十五頃六十畝内除荒五頃二十八畝八分七釐零實徵一十頃零三十一畝一分二釐零雍正七年編徵新墾一十畝共田一十頃零四十一畝一分二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本色米二百零八石二斗二升四合零
  應徵馬丁銀三十九兩九錢九分四釐零
  貴縣原額奉議衛向貴二所屯田共二十二頃六十七畝三分二釐零内除荒二頃三十六畝一分三釐零實徵二十頃零三十一畝一分八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一頃一十五畝三分六釐共田二十一頃四十六畝五分五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折色米共八百一十石零三斗九升九合零
  應徵折糧銀三百二十四兩一錢五分九釐零武宣縣原額桞州衛千户所屯田四十七頃九十九畝零六釐零内除荒一十八頃二十九畝四分四釐零實徵二十九頃六十九畝六分二釐零應徵實徵折色米一百二十七石零九升九合零應徵折糧五十兩零八錢三分九釐零
  南寜府屬宣化横州原額屯田共三百九十頃零一十七畝九分五釐零内除荒四十二頃七十四畝八分二釐零實徵三百四十七頃四十三畝一分二釐零雍正九年附生遵例新墾二十一畝又雍正八九兩年首報未入全書一十三頃六十畝零五分八釐零共田三百六十一頃二十四畝七分零
  應徵實徵折色米三千七百二十六石五斗九升二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千三百三十八兩八錢一分七釐零
  宣化縣原額南寜衛屯餘田三百一十六頃一十三畝二分九釐零内除荒四十二頃七十四畝八分二釐零實徵二百七十三頃三十八畝四分六釐零雍正九年附生遵例墾捐二十一畝又雍正八九兩年首報未入全書一十三頃六十畝零五分八釐零共田八十七頃二十畝零四分零應徵實徵折色米二千三百八十一石四斗六升七合零
  應徵折糧銀九百零五兩六錢八分七釐零横州原額馴象衛屯田七十四頃零四畝六分五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一千三百四十五石一斗二升五合零
  應徵折糧銀四百三十三兩一錢三分零
  太平府屬止崇善一縣有屯田不列府總
  崇善縣原額屯田地塘共一十頃零六畝四分七釐零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五百零三石二斗三升五合零應徵折糧銀二百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七釐零桞州府屬馬平象州来賓原額屯田一百八十五頃二十三畝九分七釐零内除荒一十四頃七十四畝四分六釐零實徵一百七十頃零四十九畝五分一釐零雍正七九兩年里民首報墾熟共五頃七十四畝五分五釐零共田一百七十六頃二十四畝零七釐零
  應徵實徵及首報折色米共七百三十六石四斗八升四合零
  應徵折糧銀併附徵熟餉銀共一百五十七兩八錢八分七釐零
  應徵馬平縣屯餘丁三十二丁該丁銀一十六兩馬平縣原額桞州衛屯田一百七十八頃零三畝九分七釐零内除荒一十一頃九十四畝二分一釐零實徵一百六十六頃零九畝七分六釐零雍正七九兩年里民首報共五頃四十三畝九分零共田一百七十一頃五十三畝六分七釐零應徵實徵及首報折色米共六百四十二石四斗零四合零
  應徵折糧銀一百一十二兩四錢二分零
  應徵屯餘丁三十二丁該丁銀一十六兩
  象州原額守禦所屯田四頃二十畝内除荒二頃六十一畝七分五釐實徵一頃五十八畝二分五釐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一十二畝一分五釐共田一頃七十畝零四分
  應徵額編併首報共折色米三十四石零八升應徵折糧銀七兩八錢三分八釐零
  来賓縣原額来賓千户所屯田三頃内除荒一十八畝五分實徵二頃八十一畝五分雍正九年里民首報墾熟一十八畝五分
  應徵實徵折色米六十石
  應徵折糧銀一十八兩
  應徵附徵熟餉銀一十九兩六錢二分九釐慶逺府屬宜山思恩二縣原額屯田三十五頃五十四畝六分内除荒三頃零八分五釐實徵三十二頃五十三畝七分五釐
  應徵實徵折色米五百一十二石四斗九升五合零
  應徵折糧銀二百三十一兩四錢九分七釐零宜山縣原額慶逺衛屯田九頃六十畝零一分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五十三石七斗六升五合零應徵折糧銀四十八兩零五釐
  思恩縣原額屯田二十五頃九十四畝五分内除荒三頃零八分五釐實徵二十二頃九十三畝六分五釐
  應徵額編折色米四百五十八石七斗三升應徵折糧銀一百八十三兩四錢九分二釐思恩府屬武縁及賓州遷江上林原額屯田一百八十七頃九十七畝零七釐零内除荒二十七頃五十三畝五分九釐零實徵一百六十頃零四十三畝四分八釐零雍正五年編徵新墾九十一畝七分八釐零共田一百六十一頃三十五畝二分六釐零
  應徵額編及實徵本色折色米共一千五百五十六石五斗四升六合零内折色米一千三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二合零賓州本色米二百零二石七斗二升四合零
  應徵折糧銀七百一十七兩四錢八分八釐零應徵賓州屯丁及審増共一百一十八丁零一釐該丁銀三十五兩四錢零三釐
  武縁縣原額守禦千户所屯田四頃零八畝全熟應徵額編折色米二百零四石
  應徵折糧銀一百一十四兩五錢七分九釐零賓州原額屯田二十四頃三十一畝八分三釐内除荒三頃九十三畝三分五釐零實徵二十頃零三十八畝四分七釐零
  應徵實徵本色米二百零二石七斗二升四合零應徵屯丁九十六丁零一釐康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審増二十二丁共一百一十八丁零一釐該徵丁銀三十五兩四錢零三釐
  遷江縣原額南丹衛屯田一百一十五頃三十一畝五分五釐内除荒一十四頃三十畝零二分實徵一百零一頃零一畝三分五釐零
  應徵額編折色米四百三十二石三斗三升四合零
  應徵折糧銀二百零三兩一錢九分七釐零上林縣原額南丹衛屯田四十四頃二十五畝七分零内除荒九頃三十畝零四釐零實熟三十四頃九十五畝六分六釐零雍正五年編徵新墾陞科九十一畝七分八釐零共田三十五頃八十七畝四分四釐零
  應徵實徵折色米七百一十七石四斗八升八合零
  應徵折糧銀二百一十五兩二錢四分六釐零直𨽻鬱林州本州及附徵陸川縣四寨餘田并北流縣屯餘丈復共七十六頃四十六畝九分一釐内除荒三頃四十七畝零四釐零實徵七十二頃九十九畝八分六釐零雍正四年編徵新墾一十七畝六分三釐零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五十三畝六分三釐零共田七十三頃七十一畝一分三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折色米共九百八十二石四斗零一合零
  應徵折糧銀三百九十八兩四錢六分四釐零鬱林州原額守禦千户所屯餘丈復田共四十三頃五十六畝一分九釐零内除荒三頃四十七畝零四釐實熟四十頃零九畝一分四釐零附徵陸川縣四寨餘田九頃一十五畝三分三釐共實徵田四十九頃二十四畝四分八釐零雍正四年編徵新墾一十七畝六分三釐雍正七年里民首報五十三畝六分三釐零共田四十九頃九十五畝七分五釐零
  應徵實徵及編徵首報折色米共六百七十五石八斗一升一合零
  應徵折糧銀二百四十五兩一錢六分九釐零北流縣原額鬱林所屯田二十三頃七十五畝三分八釐全熟
  應徵額編折色米三百零六石五斗九升零應徵折糧銀一百五十三兩二錢九分五釐零








  廣西通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七
  鹽法關税附
  鹽鐵始於齊征𣙜昉於漢彼夫天地山海之藏商市貨物之聚公家量取以供經費而少寛田賦崇本抑未之微意經國所必籌也粤西食鹽仰給粤東往昔官般商配法久而弊偽潛生我
  皇上愛養元元事事為謀樂利西鹽改銷變通盡善復軫念竈丁艱苦飭議收私杜私各條引不滯而課易完民皆無憂淡食矣至如地不愛寶坑冶之役令行而姦自息非夫普美利於不言者歟若乃闗司橋市節制以宜而行旅益願出於其塗仁固有先於𣙜且算者易曰有孚惠心惟勤哉志鹽法附闗税
  漢元封初鹽官二十八郡嶺粤之區有南海蒼梧東漢郡有鹽官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主鹽税唐乾元元年籍游民業鹽者為亭户免雜徭盜鬻者論以法後自淮北置巡院十三嶺南其一捕私鹽者姦盜為之衰息
  乾符中中書鄭畋請以嶺南鹽鐵委廣州節度使韋荷歳煮海取鹽直四十萬緡市米以贍安南軍食
  宋廣州東莞静安等十三場歳鬻鹽二萬四千餘石以給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軍㢘州白石石康二場嵗鬻鹽三萬石以給本州及容白欽化䝉龔藤象宜栁邕潯貴賔梧横南儀鬱林州又髙竇春雷融瓊諸州各鬻以給本州無定額初鹽每一百一十觔為石後以亷州鹽田月出不充差減其半
  天聖後東西海場十三皆領於廣州嵗鬻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六石以給東西二路
  南渡二廣之鹽皆屬於漕司量諸州嵗用而給之鹽然廣東俗富猶可通商廣西地廣漠而彫瘁食鹽有限商賈難行自東廣而出乘大水無灘磧其勢甚易自西廣而出水小多灘磧其勢甚難建炎末鬻鈔未幾復止然官般客鈔亦屢有更革東西兩漕屢有分合
  紹興元年十二月復置廣西茶鹽司八年詔廣西鹽嵗以十分為率二分令欽廉雷化髙五州官賣餘八分行鈔法又詔廣東鹽九分行鈔法一分産鹽州縣出賣廣南土曠民貧賦入不給故漕司鬻鹽以其息什四為州用可以粗給而民無加賦昭州嵗收買鹽錢三萬六千緡以七千緡代潯貴州上供赴經畧司買馬餘為州用及罷官賣遂科七千緡於民户謂之縻費錢焉
  乾道四年罷鹽鈔令廣西漕司自認鈔錢二十萬其後再行鈔法而州縣間率以鈔抑售於民其害甚於官般九年詔廣西復行官般官賣法
  淳熈三年以廣西轉運司嵗收官鹽息錢三分撥諸州七分充漕計從經畧使張栻請也栻去而漕臣趙公澣増鹽直觔百錢為百六十欽州嵗賣鹽千斛而五増之六年侍御史江溥以為言上黜公澣詔閩廣賣鹽自有舊額定直自今毋得擅増臣寮上言竊見廣西州郡恃鹽以為食而制其輕重之權者轉運使也然一路地理之逺近舟車之便否户口之多寡商賈之去來郡異而縣不同如邕宜融等州民户稀少不通行旅所賣之鹽不過本處而常患數多昭賀與梧賓柳等州當東西水陸要衝食鹽既多益而發泄而常患數少欲望我聖慈下臣此章於運司使之度一路利便之要别行裁定於公家無所虧於民間無所害實為一方久逺之利七年減廣西諸州嵗貢鹽數九年以胡廷直提廣東同措置廣西鹽事十五年詔曰廣南在數千里外疾痛難於上聞朕憫之尤切葢鹽者民資以食向也官利其贏轉而自鬻久為民疾朕為之更令俾通販而杜官鬻民同以為利矣然利於民者官不便焉必胥動以浮言且朕知恤民而已浮言奚恤矧置監司守令以為民朕有美意弗廣其推顧撓而壞之可乎自今如或有此必寘之法於是命詹儀之知静江府併廣東西鹽事為一司其兩路賣鹽嵗以十六萬五千籮為額儀之等言兩路鹽且以十萬籮為額俟三數年視其増虧乃増其額所有客鈔東西路通貨錢與免以便商販十六年經畧應孟明言廣中自行鈔法五六年間州縣率以鈔抑售於民其害有甚於官般詔孟明朱晞顔與提舉廣西鹽事王光祖從長措置經久利便毋致再有科抑之弊
  紹熈元年冬十月減廣西五縣鹽直五年八月詔嵗減廣西鹽額十萬緡
  元至元十三年初立廣海鹽課提舉司辦鹽二萬四千引三十年又立廣西石康鹽課提舉司三十一年廣西鹽先給引於民而徵其直私鹽日横及官自鬻鹽民復不售詔先以鹽與民而後徵之成宗元貞二年増鹽價鈔一引為六十五貫鹽户造鹽為十貫獨廣西如故
  大德十年増一萬一千引
  至大元年又増餘鹽一萬五千引二年十二月尚書省臣言鹽價每引宜増為至大銀鈔四兩廣西者如故其煮鹽工本請増為至大銀鈔四錢制可延祐二年正餘鹽通為五萬一百六十五引明初湖廣全省俱行淮鹽後因兩廣用兵廣西設厰於梧州并許行湖廣衡永二府每鹽一引納米二斗成化間巡撫韓雍以收積米多改官鹽一引許帶餘鹽四引官鹽一引納銀五分餘鹽每引納銀一錢後都御史秦紘又請官鹽每引増帶餘鹽二引仍前例抽收此外又多餘鹽觔准令自首毎引抽銀二錢
  正徳六年御史解冕條議官鹽一引止許帶餘鹽三引仍量其地方鹽價貴賤抽收廣西餘鹽一引納銀五分有引官鹽並免納銀但有多餘鹽觔盡罰入官不准自首
  嘉靖初督臣議請餘鹽仍例許帶六引正鹽免其納銀餘鹽毎引納銀一錢五分其夾帶多鹽仍許自首每引納銀二錢五分此外仍有隱匿不盡者各盤鹽委官盤出入官治罪
  隆慶五年巡撫殷正茂以古田之役出官帑萬金市蒼梧商鹽上桂林鬻其息資戍兵餉
  萬厯二年題請遣官買運廣鹽置鹽運司副提舉二員於梧州使相灌輸謂之官運八年題定嵗運鹽五萬四千四百五十四包每包工價銀一分九釐顧運官往往圖賤售或又欲取盈故議有成色三等鹽有消滷鹽有洗砂鹽十三年屯鹽僉事陳性學條行六事自是市鹽皆酌時價其消滷洗砂三等鹽皆罷
  百粤風土記粤西食鹽非地所産皆取給於粤東粤東饒而粤西瘠商不樂至不得已官自為市葢自唐劉晏行常平鹽嵗取贏錢百餘萬以給軍餉官禄行之至今國朝以楚之長寶衡永四郡郴道二州皆附於桂林行鹽每嵗於粤東買七千五百引引十四包包百二十五觔官造船給直及往返工費一嵗二運遣官統之而商分任焉又許私帶十之一謂之商鹽與官鹽搭配出售取其餘息以餉營兵嵗可得二萬緡但鹽出於東東人往往齮齕西商商益重困而奸偽百出雖欲禁之不可得已
  國朝原定額大引一萬八千道康熈四年巡撫金光祖
  題減九千道又湖廣衡州寳慶改食淮鹽割去四千五百零九道實存銷大引四千四百九十一道又富川縣額銷東省大引八百道賀縣額銷東省大引六百七十道通共行銷大引五千九百六十一道
  康熈二十一年將富川賀縣二縣大引五百八十八道匀撥南太柳思四府屬代銷宣化縣九十八道横州九十八道養利州四十九道永康州四十九道馬平縣一百九十六道武縁縣九十八道富川縣尚存銷四百八十道賀縣尚存銷四百零二道
  康熈三十二年毎大引一道改為小引十道計改小引五萬九千六百一十道
  康熈四十八年將靈川陽朔義寧三縣小引三千四百三十五道改撥興安全州灌陽三州縣匀銷靈川縣撥全州二千一百零九道陽朔縣撥灌陽縣七百道義寧縣撥興安縣二百六十九道灌陽縣三百五十七道
  又富賀二縣小引四千六百二十道匀撥平樂永安修仁荔浦恭城昭平六州縣代銷富川縣撥平樂縣七百五十八道永安州六百七十道修仁縣二百一十六道荔浦縣四百二十道昭平縣一百一十五道賀縣撥恭城縣一千八百七十八道昭平縣五百六十八道
  又宣化横州武縁三縣代富川賀縣行銷東省小引各九百八十道共二千九百四十道改撥百色埠專銷
  懷集縣行東省大引六百道其税解西省其餉徑解東省
  一鹽觔每一大引行鹽二千一百觔康熈二十年每引加鹽二百六十二觔半三十二年改為小引每引行鹽二百三十六觔四兩雍正二年改照淮鹽例每引配鹽二百三十五觔通計行鹽一千四百萬零八千三百五十觔懐集行銷鹽不在内
  一行銷鹽觔原係商販水客康熈二十一年因商客無現銀查僉殷實各商認領分運二十二年將南太思三府改食㢘州鹽鬱林等七州縣改食髙州鹽三十二年革去水客總歸埠商辦運四十六年將總商禁革令各州縣自募土著殷商承充雍正二年將西省引鹽改歸官運官銷懐集商銷額鹽十二年奉准並歸官運官銷十年准將秤頭餘鹽價銀於額鹽外另買備鹽二萬四千包盤運梧倉存貯凡遇引鹽遲缺撥銷仍即抵還永為預備之用黔省古州新闢苖疆是年奏准廣西酌撥善後鹽五百包差平其直以資鹽用設埠試銷嗣後隨將餘鹽撥引運梧令柳州府代運貯倉以備埠員接運售銷黎平一府酌議通銷廣鹽十二年將各場嵗收餘鹽酌撥西省運銷自十一年引鹽為始桂林平樂潯州柳州慶逺五府屬賔州一州遷江上林二縣及梧州之蒼梧藤縣太平之永康養利二州配運惠州白沙𡑒下二場生鹽每額鹽十包加銷餘鹽二包共應銷餘鹽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包南寧太平思恩三府配運㢘場熟鹽每額鹽十包加銷餘鹽一包共加銷餘鹽六千三百五十一包内除三府加銷一千九百零五包外其餘分撥南寧太平思恩等府各土屬及新改之寧明領銷南寧之土忠州其原銷新寧州引鹽改歸百色埠代銷鎮安府之歸順州及向武都康等土州向食交鹽今亦應酌撥領銷其奉議一州仍歸百色埠銷引鬱林等五州縣及梧州府之岑溪容縣配運髙場熟鹽每額鹽十包加銷餘鹽一包除七州縣加銷一千二百四十七包容縣原代銷陸川引鹽三百九十一包仍令代銷及帶銷加一餘鹽外容縣岑溪北流三縣再令銷餘鹽二千九百一十二包共銷餘鹽四千一百五十九包
  一商引西税及富川賀縣懐集西税共銀三萬二千一百七十四兩七錢九分四釐零康熈二十年每引加鹽二百六十二觔八兩計加税銀一萬二千九百九十一兩零二十一年將水客私加食費銀二千三百四十七兩一錢四分三釐零歸入西税項下徵收二十二年奉行豁免閏月引課三十二年廣西鹽課奉免加増通共税銀四萬七千五百一十四兩六錢三分八釐零外船頭銀一百零四兩
  一原額東餉銀一萬一千五百四十六兩零懐集縣徑解餉費在内康熈二十年加餉銀六千二百兩零二十五年奉行每引停徵銀五分計減銀三百二十八兩零三十一年加餉銀二百八十二兩三十二年革去水客將水客軍餉餘鹽倉膳銀八千八百四十三兩零商人引餉餘鹽銀二千三百九十一兩零及額外時值銀五百九十九兩零共一萬一千八百三十五兩零歸入額内名曰綑徵總令埠商彚輸四十六年將餘費歸入正項共銀三萬六千七百三十二兩通共餉銀六萬六千二百六十八兩二錢六分五釐零外黄江厰包税銀三百七十五兩零
  桂林府屬臨桂靈川興安陽朔永福義寧全州灌陽八州縣原額大引共一千四百八十八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每一大引改為十小引計改小引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一萬一千七百零二兩零二分二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三兩六錢零八釐零
  臨桂縣原額大引六百零八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六千零八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四千七百八十三兩五錢三分二釐零
  額徵餉費銀七千六百九十五兩三錢三分七釐零
  靈川縣原額大引四百一十道零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千一百零九道四十八年將小引二千一百零九道改撥全州匀銷實存銷小引二千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五百七十一兩九錢七分九釐零
  額徵餉費銀二千五百二十八兩八錢六分五釐零
  興安縣原額大引七十三道一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七百三十一道四十八年將義寧縣小引二百六十九道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一千道額徵西税銀七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九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二百六十四兩四錢三分二釐零
  陽朔縣原額大引一百一十四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一百四十五道四十八年將小引七百道改撥灌陽縣匀銷實存銷小引四百四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四十九兩七錢六分五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六十二兩六錢七分二釐零永福縣原額大引三十二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二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五十五兩四錢四分六釐零額徵餉費銀四百一十兩零九錢四分零
  義寧縣原額大引一百零二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零二十六道四十八年將小引三百五十七道改撥灌陽縣又將二百六十九道撥興安縣匀銷實存銷小引四百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一十四兩三錢九分五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零五兩七錢七分三釐零全州原額大引八十八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八百八十八道四十八年將靈川縣小引二千一百零九道歸入本州共行銷二千九百九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二千三百五十五兩六錢一分零額徵餉費銀三千七百八十九兩五錢零五釐零灌陽縣原額大引五十七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五百七十七道四十八年將陽朔縣小引七百道義寧縣小引三百五十七道匀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一千六百三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兩三錢零六釐零額徵餉費銀二千零六十六兩零八分三釐零平樂府屬平樂恭城富川賀縣荔浦修仁昭平永安八州縣原額大引共一千六百三十六道四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川賀縣大引五百八十八道匀撥於南太柳思四府代銷實存銷大引一千零四十八道四分三十二年毎一大引改為十小引計改小引一萬零四百八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八千二百四十兩零三錢一分一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一兩五錢零六釐零
  平樂縣原額大引三十九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九十七道四十八年將富川縣引七百五十八道匀撥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一千一百五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九百零七兩八錢一分七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五百兩零五錢八分八釐零恭城縣原額大引二十一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百一十八道四十八年將賀縣小引一千八百七十九道匀撥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二千零九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六百四十八兩二錢二分零額徵餉費銀二千七百五十兩零五錢一分九釐零
  富川縣原額大引八百道康熈二十一年將大引三百二十道撥於南太柳思四府屬代銷外實存銷大引四百八十道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千八百道四十八年將小引二千一百七十九道匀撥平樂永安修仁荔蒲昭平各州縣外實存銷小引二千六百二十一道
  額徵西税銀二千零六十兩零七分八釐零額徵餉費銀三千四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一釐零
  賀縣原額大引六百七十道康熈二十一年將大引二百六十八道撥於南太柳思四府屬代銷外實存銷大引四百零二道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千零二十道四十八年將小引一千八百七十九道匀撥恭城縣又將五百六十八道匀撥昭平縣實存銷小引一千五百七十三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二百三十六兩三錢六分一釐零
  額徵餉費銀二千零七十一兩六錢九分七釐零荔蒲縣原額大引二十二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百二十道四十八年將富川縣小引四百二十道匀撥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六百四十道額徵西税銀五百零三兩零三分三釐零
  額徵餉費銀八百三十一兩四錢九分三釐零修仁縣原額大引一十一道三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一十三道四十八年將富川縣小引二百一十六道匀撥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三百二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五十八兩五錢九分零
  額徵餉費銀四百二十七兩四錢四分四釐零昭平縣原額大引三十六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六十五道四十八年將富川縣小引一百一十五道賀縣小引五百六十八道匀撥歸入本縣共行銷小引一千零四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八百二十三兩七錢一分七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三百六十一兩三錢二分四釐零
  永安州原額大引三十五道一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五十一道四十八年將富川縣小引六百七十道匀撥歸入本州共行銷小引一千零二十一道
  額徵西税銀八百零二兩四錢九分五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三百二十六兩四錢九分零梧州府屬蒼梧藤縣容縣岑溪四縣懷集係領東省之引其餉費徑解東省其税解西省彚解原額大引共九百三十三道康熈三十二年每一大引改為十小引計改小引九千三百三十道
  額徵西税銀三千二百七十九兩一錢四分三釐零
  額徵餉費銀三千五百六十三兩七錢二分九釐零
  蒼梧縣原額大引一百七十道零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七百零六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三百四十兩零八錢九分八釐零額徵餉費銀二千一百五十八兩三錢九分二釐零
  藤縣原額大引六十三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六百三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五百兩零六錢七分五釐零
  額徵餉費銀八百零五兩九錢一分七釐零容縣原額大引五十八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五百八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四百五十九兩八錢零三釐零額徵餉費銀三百五十五兩一錢八分一釐零岑溪縣原額大引四十道零二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零二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一十五兩九錢六分七釐零額徵餉費銀二百四十四兩二錢三分九釐零懐集縣原額銷東省大引六百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六千道
  額徵西税銀六百六十一兩八錢
  額徵餉費銀三千九百八十三兩六錢五分三釐零此項餉銀係該縣徑解東省
  潯州府屬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原額大引共三百三十八道四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千三百八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二千六百五十九兩七錢八分七釐零
  額徵餉費銀四千二百八十一兩三錢四分一釐零
  桂平縣原額大引一百三十九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三百九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零九十八兩八錢一分三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七百六十八兩六錢九分八釐零
  平南縣原額大引四十三道四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三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四十一兩一錢一分九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四十九兩零八分七釐零貴縣原額大引一百三十道零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三百零八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零二十八兩零七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六百五十四兩八錢五分三釐零
  武宣縣原額大引二十四道四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百四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一百九十一兩七錢八分一釐零額徵餉費銀三百零八兩七錢零三釐零
  南寧府屬宣化横州上思新寧隆安永淳六州縣原額大引共六百三十七道九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二縣大引一百九十六道匀撥府屬代銷共大引八百三十三道九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八千三百三十九道四十八年將代銷小引一千九百六十道改撥武縁縣百色埠行銷實銷小引六千三百七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五千零一十三兩八錢二分五釐零額徵餉費銀三千八百七十八兩零一分零宣化縣原額大引二百三十四道三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二縣大引九十八道匀撥本縣代銷共大引三百三十二道三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千三百二十三道四十八年將代銷小引九百八十道改撥武縁縣百色埠行銷實銷小引二千三百四十三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八百四十一兩五錢七分三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千四百二十四兩六錢七分五釐零
  横州原額大引八十五道七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二縣大引九十八道匀撥本州代銷共大引一百八十三道七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八百三十七道四十八年將代銷小引九百八十道改撥武縁縣百色埠行銷實銷小引八百五十七道額徵西税銀六百七十三兩五錢九分三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二十兩零三錢二分六釐零上思州原額大引一十七道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七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一百四十兩零六錢九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一百零八兩八錢四分二釐零新寧州原額大引一百四十八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四百八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一百六十八兩七錢六分六釐零
  額徵餉費銀九百零四兩一錢七分九釐零隆安縣原額大引四十一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一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一釐零額徵餉費銀二百五十二兩九錢五分一釐零永淳縣原額大引一百零九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零九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八百六十二兩二錢三分零
  額徵餉費銀六百六十七兩零三分七釐零太平府屬崇善左州養利永康四州縣原額崇善左州額銷大引一百二十八道七分養利永康代銷富賀二縣共九十八道通共行銷大引二百二十六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千二百六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七百八十一兩八錢三分六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千四百二十七兩二錢二分三釐零
  崇善縣原額大引三十五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五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八十一兩三錢八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二百一十七兩三錢五分八釐零左州原額大引九十二道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九百二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七百三十兩一錢八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六十四兩零三分九釐零養利州原代銷富賀二縣大引四十九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九十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八十五兩一錢三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三百二十二兩九錢一分三釐零永康州原代銷富賀二縣大引四十九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九十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八十五兩一錢三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三百二十二兩九錢一分三釐零柳州府屬馬平雒容羅城栁城融縣懐逺象州及來賔八州縣原額大引二百四十道七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二縣大引一百九十六道匀撥府屬代銷共大引四百三十六道七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千三百六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三千四百三十二兩四錢一分三釐零
  額徵餉費銀五千六百二十六兩六錢七分四釐零
  馬平縣原額大引一十三道四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大引一百九十六道匀撥本縣代銷共大引二百零九道四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千零九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六百四十五兩八錢六分二釐零
  額徵餉費銀二千七百五十兩零九錢二分六釐零
  雒容縣原額大引五道三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五十三道
  額徵西税銀四十一兩六錢五分七釐零
  額徵餉費銀六十七兩零五分四釐零
  羅城縣原額大引一十三道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三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一百零九兩二錢五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一百七十五兩八錢五分九釐零柳城縣原額大引一十六道三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六十三道
  額徵西税銀一百二十八兩一錢一分六釐零額徵餉費銀二百零六兩二錢二分三釐零融縣原額大引三十三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三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六十五兩六錢六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四百二十七兩六錢三分零
  懷逺縣原額大引三十五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五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七十九兩八錢一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四百五十兩零四錢零三釐零象州原額大引一百零九道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零九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八百六十三兩八錢零二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三百九十兩零四錢三分零來賔縣原額大引一十二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二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九十八兩二錢四分八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百五十八兩一錢四分七釐零慶逺府屬宜山河池天河思恩一州三縣原額大引一百四十四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四百四十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一百三十一兩八錢二分四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千八百二十一兩八錢五分四釐零
  宜山縣原額大引五十四道一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五百四十一道
  額徵西税銀四百二十五兩二錢二分零
  額徵餉費銀六百八十四兩四錢六分一釐零河池州原額大引三十五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三百五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二百七十九兩八錢一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四百五十兩零四錢零三釐零天河縣原額大引八道二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八十二道
  額徵西税銀六十四兩四錢五分一釐零
  額徵餉費銀一百零三兩七錢四分四釐零思恩縣原額大引四十六道一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百六十一道
  額徵西税銀三百六十二兩三錢四分一釐零額徵餉費銀五百八十三兩二錢四分六釐零思恩府屬武縁縣及百色埠又新𨽻賔州遷江上林一州二縣原額大引三百一十五道四分康熈二十一年匀撥武縁代銷富川賀縣大引九十八道共大引四百一十三道四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四千一百三十四道四十八年將武縁代銷富賀小引改撥百色埠九百八十道又宣化横州代銷富賀小引改撥百色埠行銷一千九百六十道共銷小引六千零九十四道
  額徵西税銀四千七百八十九兩八錢零八釐零額徵餉費銀四千九百零三兩九錢五分零武縁縣原額大引一百五十五道六分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大引九十八道匀撥本縣代銷共大引二百五十三道六分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千五百三十六道四十八年將代銷小引九百八十道改撥百色埠行銷實行銷小引一千五百五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二百二十二兩九錢八分九釐零
  額徵餉費銀九百四十四兩七錢二分零
  百色埠康熈二十一年將富賀二縣大引匀撥宣化縣代銷九十八道横州代銷九十八道武縁代銷九十八道共大引二百九十四道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千九百四十道四十八年改撥百色埠代銷
  額徵西税銀二千三百一十兩零八錢零九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九百三十七兩四錢七分八釐零
  賔州原額大引八十七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八百七十道
  額徵西税銀六百八十三兩八錢一分零
  額徵餉費銀一千一百兩零七錢零三釐零遷江縣原額大引一十五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百五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一百二十四兩一錢八分六釐零額徵餉費銀一百九十九兩八錢九分八釐零上林縣原額大引五十七道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五百七十道
  額徵西税銀四百四十八兩零一分四釐零額徵餉費銀七百二十一兩一錢五分一釐零直𨽻鬱林州屬本州及博白北流陸川興業一州四縣原額大引共六百九十七道八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六千九百七十八道
  額徵西税銀五千四百八十四兩六錢三分四釐零
  額徵餉費銀四千二百三十六兩六錢七分二釐零
  鬱林州原額大引二百一十二道六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二千一百二十六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六百七十一兩零一分三釐零額徵餉費銀一千二百九十兩零七錢九分三釐零
  博白縣原額大引七十四道五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七百四十五道
  額徵西税銀五百八十五兩五錢六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四百五十二兩三錢二分四釐零北流縣原額大引一百三十三道七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三百三十七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零五十兩零八錢六分八釐零額徵餉費銀八百一十一兩七錢五分七釐零陸川縣原額大引一百四十二道九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四百二十九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一百二十三兩一錢七分九釐零
  額徵餉費銀八百六十七兩六錢一分三釐零興業縣原額大引一百三十四道一分康熈三十二年改為小引一千三百四十一道
  額徵西税銀一千零五十四兩零一分二釐零額徵餉費銀八百一十四兩一錢八分五釐零















  廣西通志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八
  𣙜税
  晉武帝泰始末交州牧陶璜上言以合浦郡土地磽确無有田農百姓唯以採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而呉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放好珠禁絶去來人以饑困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麤者蠲除自十月訖二月非採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詔並從之
  唐大厯十四年詔邕州所奏金坑誠為潤國但語人以利非朕素懐豈尚兹難得之物生其可欲之心其坑任人開採官不得禁
  元和四年勅五嶺以北所有銀坑依前任百姓開採禁現錢出嶺
  太和七年御史臺奏嶺南道擅置竹綀場税法至重宜準三年赦文各道除兩税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權率一切停止九年鹽鐵轉運使奏變江淮嶺南茶法并請加税以贍邦計
  宋開寶四年禁嶺南商税鹽麴如荆湖法五月罷賀州銀場五年五月詔罷嶺南道媚川都採珠先是劉鋹於海門鎮募兵能採珠者二千人號媚川都凡採珠者必以索繫石被於體而没焉深者至五百尺溺死者甚衆及平嶺南廢之仍禁民採取未幾復官取容州海渚亦産珠官置吏掌之六年詔嶺南商賈齎生藥者勿算
  淳化二年詔曰闗市之租其來舊矣用度所出未遑削除正算之條當從寛簡宜令諸路轉運使以部内州軍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又詔除商旅貨幣外凡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天聖中有請算錢以助給費者仁宗曰貨泉之利欲流天下而通有無何可算也不許
  天聖至治平間每下詔書委所在視冶之不發者或廢冶或蠲主者所負嵗課率以為常而有司有請亦輙從之無所吝故冶之興廢不常而嵗課増損係焉
  熈寧元年詔天下寶貨坑冶不發而負嵗課者蠲之七年廣西經畧司言邕州填乃峝產金請置金場後五年凡得金為錢二十五萬緡
  元豐四年以邕州所產金薄罷貢
  靖康元年諸路坑冶苗礦或舊有今無悉令蠲損凡民承買金場並罷
  建炎三年詔福建廣南自崇寧以來嵗買上供銀數浩大民力不堪嵗減三分之一四年罷宜州嵗市硃砂二萬兩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勅訪聞場務利於所入以至士夫舉子道路之費摉篋倒囊一切欄税可令禁之
  乾道四年詔諸州縣不得私制税場邀阻客旅嘉定四年二月罷廣西諸州牛税五年四月臣僚言廣中無名場税在在有之乞並令輸免
  宋時諸州置商税務廣南東西路桂州務十四容州務五象州務七昭州務十二賀州務二十一貴州務十柳州務九宜州務五賓州務四潯横二州務各二邕融梧藤龔白等州務各一熈寧間額率五千貫以下
  廣西有銀坑令供銀置場發賣又有銅坑鐵坑鉛坑錫坑鬱林輸鐵二萬七千五百觔潯州輸鉛二萬二千二百觔賔州輸鉛五千一百觔邕州輸鉛五千觔昭州輸鉛六千觔賀州出錫尤盛輸錫一萬二千六百觔柳州輸錫二千四百觔
  宜山縣有寶積監在城西二百五十里乃河池州西境設監官一員管坑户穴地深五七丈或至十餘丈取礦砂入爐煉一晝夜始成鉛汁又入小爐再煉之始成銀以充貢時己未嵗其坑崩䧟坑丁皆壓死遂罷不敢採監廢今地皆屬土官又有玉田場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為河池州東北境設官管坑丁採礦以貢皆如寶積監旋亦廢又有富安監在城南一百六十五里設監官管坑户採砂以貢其砂脈延綿白石中坑户以火燬石鑿而取之得砂凡四等大則顆塊次則箭頭又次則顆粒餘皆末砂價以是為等差自後猺賊叛亂坑丁逃散砂脈亦盡監遂罷不採又有樂耕場在府西北二百三十里去普義寨五里設坑丁開鉛坑以應經畧司取需後以猺獞叛亂坑户逃竄遂罷不採而場亦廢
  明永樂十五年有言廣西南丹州礦發者命内臣開採嵗餘得金九十六兩旋變為錫乃止
  宣徳二年初𣙜魚商民攤等課商課魚課納銀者自宣德七年為始每銀一兩納鈔一百貫
  正德十六年初置盤鹽厰於梧州
  萬厯十一年罷新倉埠魚鹽税十六年革鬱林州牛税從知州江龍請也二十七年以御馬監沈永壽𣙜礦税坐梧州梧民不知商商皆客民監至知府凌嗣音與蒼梧知縣劉珍申明舊額親詣盤抽民始不擾
  國朝桂林平樂梧州潯州南寧慶逺六州及富川賀縣懐逺三縣各闗厰橋雜税并臨桂靈川永寧義寧全州平樂永安恭城富川賀縣修仁荔浦昭平梧州府蒼梧懷集博白北流陸川懷逺來賔思恩府田州等府州縣小税當税共二十三處
  原額共徵税銀二萬五千四百六十七兩八錢三分四釐零
  遇閏年加税銀一千五百七十四兩五錢六分案梧潯二府厰税向係知府徵收起解雍正四年改委官監收其梧州府應徵魚苗地租灰餉渡餉等銀原屬小税不在雜税之内仍係梧州知府照舊徵解再柳州府向有牛税銀四十一兩二錢雍正七年知府錢元昌詳稱奉文禁革牛綱既無牛綱販買牛隻經過亦無抽收分毫税課應請
  題明豁免奉准在案所有各府州縣額税開列於後
  桂林府
  桂林府東門橋舊額税銀六百三十二兩六錢九分四釐零
  額解春季分銀一百四十六兩零三分六釐零夏季分銀一百四十六兩一錢六分六釐零秋季分銀一百四十六兩四錢九分六釐零冬季分銀一百九十三兩九錢九分六釐零
  蛋户首出魚課銀九兩四錢六分二釐零
  實共税銀六百四十二兩一錢五分六釐零臨桂縣水槽野鷄銀礦厰又鉛礦厰義寧縣牛路山銀礦厰又臨桂等縣澇江等各銅礦厰礦砂衰旺不常難以預定課額視所採數隨徵隨解平樂府
  平樂府橋舊額雜税銀一千一百八十九兩八錢一分四釐零
  額解春季分銀二百兩夏季分銀二百兩秋季分銀三百八十九兩四錢八分五釐零冬季分銀四百兩零三錢二分八釐零遇閏年加銀六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
  商人首出糖榨税銀一百四十兩油榨税銀三十一兩五錢
  蛋户首出魚苖税銀三十兩魚潭税銀一十八兩鸕鷀税銀六兩三錢
  實共税銀一千四百一十五兩六錢一分四釐零富川縣厰舊額税銀五百一十五兩三錢
  額解每季分銀一百二十八兩八錢二分五釐遇閏年加銀四十七兩一錢零八釐零
  認増油榨税銀五十兩
  實共税銀五百六十五兩三錢
  賀縣厰舊額雜税銀二千五百零九兩五錢四分零
  額解春季分銀四百三十四兩九錢二分三釐夏季分銀三百九十八兩六錢八分八釐秋季分銀五百七十三兩八錢九分冬季分銀一千一百零二兩零三分九釐遇閏年加錢一百四十六兩三錢五分七釐
  蛋戸魚油魚課銀一十九兩零八釐零
  實共税銀二千五百二十八兩五錢四分八釐零蕉木山銀礦厰尖山銀礦厰又竹籠湖水口溝等處錫礦厰荔浦縣茶谿山銀礦厰礦砂衰旺不常惟視所採數隨徵隨解課額無定
  梧州府
  梧州府厰舊額抽收雜税并更名税共銀一萬零九百七十六兩八錢一分四釐
  額解春季分銀二千一百八十兩零一錢零夏季分銀二千一百一十七兩零八分秋季分銀三千一百八十五兩二錢九分零冬季分銀二千九百九十四兩三錢二分又更名税銀每季分一百二十五兩遇閏年加銀七百四十七兩三錢六分二釐零
  雍正八年新定酌加額税并舊額共銀四萬六千八百二十八兩零二分
  蒼梧縣芋莢山金厰雍正九年因出砂微薄不敷工本停採
  懐集縣厰舊額雜税銀二千三百一十六兩零四分
  額解每季分銀五百七十九兩零一分遇閏年加銀一百九十三兩二錢三分
  上富山銀礦厰又將軍山銀礦厰鐵屎坪鉛礦厰礦之衰旺不常視所採數隨徵隨解難以預定課額
  潯州府
  潯州府厰舊額抽收雜税銀四千三百四十六兩六錢二分二釐零
  額解春季分銀一千零四十三兩六錢四分零夏季分銀九百六十六兩二錢三分秋季分銀一千二百八十一兩八錢六分冬季分銀一千零五十四兩八錢八分遇閏年加銀三百二十二兩零七分七釐零
  雍正八年新定酌加額税并舊額共銀三萬四千一百三十一兩三錢六分零
  南寧府
  南寧府河下㯽榔税舊額税銀五百一十六兩額解每季分銀一百二十九兩遇閏年加銀四十三兩
  果化土州定西山雄黄礦厰其礦衰旺不常課額難以預定惟視所採數隨徵隨解
  太平府
  太平府屬恩城土州硃砂厰礦之衰旺不常視所採數隨徵隨解課額無定
  慶逺府
  慶逺府厰舊額雜税銀一百四十六兩九錢二分六釐
  額解春季分銀三十六兩七錢三分夏季分銀三十六兩七錢五分秋季分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六釐冬季分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
  河池州蔡村銀礦厰又南丹銀礦厰掛紅山銀礦厰南丹錫礦厰四厰礦砂衰旺不常每視所採數徵解課額無定
  各府州縣小稅
  桂林府臨桂縣額徵墟場小税銀一百零一兩八錢七分内除荒三十兩零二錢七分實徵銀七十一兩六錢
  商民首錫箔税銀一兩九錢二分
  典當二鋪徵税銀一十兩
  實共徵税銀八十三兩五錢二分
  靈川縣額徵墟場小税銀二十一兩二錢
  永寧州額徵墟場小税銀三十兩
  義寧縣額徵墟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小税銀二十六兩四錢
  全州原報典當一舖徵税銀五兩
  平樂府平樂縣原額花麻地小税并修堤銀共三百零九兩三錢内除荒一百六十四兩九錢五分實徵銀一百四十四兩三錢五分
  花麻地税銀一百二十六兩三錢五分
  修堤銀一十八兩
  恭城縣原額花麻地税及鹽木商税共八十三兩六錢五分内除荒二十七兩九錢七分實徵銀五十五兩六錢八分
  花麻地税銀一十一兩六錢八分
  伸家猺大小澇山税銀一十五兩
  豬税銀四兩
  鹽木小税銀二十五兩
  富川縣額徵豬税抵充牛判銀五十七兩三錢三分
  賀縣額徵花麻地小税鋤頭地租認増雜税城濠租共銀一百一十六兩四錢九分三釐零
  花麻地租銀四十三兩九錢九分三釐零
  鋤頭地租銀一十九兩五錢
  認増雜税銀五十兩
  城濠租銀三兩
  荔浦縣原額花麻地小税銀九十一兩二錢九分内除荒四十九兩二錢九分實徵銀四十二兩修仁縣原額花麻地小税銀七兩六錢一分一釐内除荒四兩八錢一分一釐實徵銀二兩八錢昭平縣額徵花麻鹽木認増雜項小税銀共一百六十兩零七錢零
  鹽木税銀八十四兩五錢
  認増雜税銀五十兩
  花麻地税銀二十六兩二錢零
  永安州原額花麻地小税及鹽木商税共銀九十八兩三錢二分二釐内除荒五十五兩三錢八分一釐實徵銀四十二兩九錢四分一釐零
  花麻地税銀六兩二錢五分六釐
  鹽木小税銀三十六兩六錢八分五釐零
  梧州府額徵魚苖地租灰餉渡餉小税共銀一百二十五兩
  魚苖銀八十五兩
  地租銀一十五兩
  渡餉銀一十三兩
  灰餉銀一十二兩
  蒼梧縣原額典當一舖徵税銀五兩
  懐集縣額徵墟場小税銀五十兩遇閏年加銀八兩七錢六分
  柳州府懐逺縣額徵小税銀一百三十兩
  來賔縣額徵墟場小税銀四十九兩四錢
  思恩府額徵陸幹等墟小税銀六十六兩遇閏年加銀五兩五錢
  田州額徵河税銀二百兩
  直𨽻鬱林州博白縣額徵小税銀一百二十兩北流縣額徵小税銀四百兩
  陸川縣額徵米場墟小税銀八十兩



  廣西通志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二十九
  積貯
  周禮自邦以逮縣都之委積遺人掌之九穀之數廩人掌之後世常平社倉義倉或掌於官或聽於民大要増價利農減價利民所以為民生計則一也
  聖朝重農敦本勸諭風行以故迎和召稔粤雖僻逺比者儲峙之豐埒於江楚古州新闢苖疆兵糧接濟亦嵗資運穀數千夫通三十年以制用而旱澇不能為災謂非良法之在人者歟謹葢藏時出納是固司民社者之所莫敢後也夫志積貯
  廣西全省
  常平倉應貯穀三十八萬三千六百九十三石九斗六升三合存倉官莊禾穀改貯米一千三百零七石一斗四升
  官員生俊捐納穀六十九萬五千五百二十三石六斗零
  社倉穀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石七斗三升零撥剩兵糧等米存倉改穀二十七萬零一百七十一石八斗八升零
  桂林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七萬六千石
  府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共一十八萬四千四百九十三石六斗内府倉六萬三千八百四十五石
  社倉所屬州縣共穀二千零一十四石一斗三升廣儲倉並屬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共一十萬四千五百二十九石六斗三升零内廣儲倉二萬一千四百二十五石零
  臨桂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石七斗一升零
  社倉穀一百四十一石四斗五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萬八千六百三十七石八斗六升零
  靈川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二千零四十二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九千九百九十五石一斗一升零
  興安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五千石
  社倉穀五十二石三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千八百一十九石六斗四升零
  陽朔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三百三十石零二斗九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百六十三石八斗四升零永寧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一百四十二石八斗四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千四百五十六石九斗五升零
  永福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四百零二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九百六十一石七斗三升零義寧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七百四十六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九千五百五十三石八斗六升零
  全州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三萬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二石三斗五升零
  灌陽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萬二千三百一十一石六斗二升零
  社倉穀一百九十九石二斗五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七千三百七十三石二斗零平樂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六萬三千石
  府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五萬六千石内府倉二萬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四千六百五十一石八斗四升零
  慶豐倉並屬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八千四百八十石零九斗五升零内慶豐倉四千四百六十五石五斗七升零
  平樂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榖八千石
  社倉穀一千零二十八石四斗一升二合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十二石五斗五升零
  恭城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三千石
  社倉穀九百一十七石五斗五升
  富川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五百四十九石五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千二百七十石零
  賀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一百八十五石零六升零
  荔浦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二百四十五石四斗
  修仁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二百四十九石六斗五升
  撥剩存倉米改榖一十七石六斗一升
  昭平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八百四十四石二斗七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千六百八十五石八斗二升零
  永安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三千石
  社倉穀六百三十二石
  梧州府
  常平倉所屬各縣應貯穀四萬四千石
  府倉並屬縣分貯捐納穀共一十萬零八千七百二十石内府倉四萬一千七百四十石
  社倉穀所屬各縣共三千零三十九石一斗零各縣撥剩存倉米改穀三千七百三十七石三斗六升
  蒼梧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五千石
  社倉穀五百六十三石七斗一升零
  藤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二萬石
  社倉穀八百三十四石七斗四升
  容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三千石
  社倉穀四百八十一石七斗五升
  岑溪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二千九百八十石
  社倉穀三百五十三石零四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百四十一石二斗三升零懐集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榖八百零五石八斗五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三千四百九十六石一斗二升零
  潯州府
  常平倉所屬各縣應貯穀三萬六千石
  府倉並屬縣分貯捐納穀六萬九千一百五十石内府倉四萬四千石
  社倉所屬各縣共二千三百六十九石二斗三升零
  各縣撥剩存倉米改穀五萬七千八百一十七石七斗零
  桂平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五千石
  社倉穀五百一十八石六斗七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萬五千零九十石零六斗六升零
  平南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三千一百五十石
  社倉穀九百一十七石六斗二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九千五百五十石四斗五升零貴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七千石
  社倉穀九百三十二石九斗三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萬九千七百零七石一斗五升零
  武宣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三千四百五十四石四斗三升零
  南寧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四萬四千石
  府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一十四萬五千六百六十石内府倉六萬六千六百六十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三千七百六十八石二斗二升零
  各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七石二斗六升
  宣化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二萬石
  社倉穀六百六十九石一斗四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萬零八百二十四石零横州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二萬石
  社倉榖一千一百四十二石一斗一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六千七百九十一石一斗七升零
  上思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七百六十三石二斗二升零
  新寧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社倉穀二百四十五石八斗五升
  隆安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八百一十八石八斗三升零
  永淳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五千石
  社倉穀一百二十九石零六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千三百二十二石零八升零太平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二萬四千石
  府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一萬七千五百石内府倉穀一萬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二千三百八十八石六斗八升零
  府貯撥剩存倉米改穀六百七十五石六斗三升零
  崇善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五百七十石零二斗九升零
  左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七百三十二石一斗四升零
  養利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千五百石
  社倉穀四百三十一石六斗四升
  永康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六百五十四石六斗零
  鎮安府
  存倉官租禾觔歸入常平應貯穀三千一百九十三石九斗六升三合
  柳州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四萬六千五百石府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一十二萬五千石内府倉穀五萬五千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一千五百三十四石六斗二升零
  大軍倉並屬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一石四斗一升零内糧㕔五千六百六十四石
  馬平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二千石
  社倉穀四十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五千六百零四石八斗五升零雒容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五千石
  社倉穀二百八十石零九斗四升零
  羅城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一百四十三石八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五百七十九石二斗七升零柳城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社倉穀二百五十四石一斗二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五千六百八十七石五斗六升零
  融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社倉穀三百二十一石七斗六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千八百九十二石一斗一升零
  懐逺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三百二十五石六斗一升零
  象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社倉穀一百二十四石零三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千八百五十石零二斗五升零
  來賔縣
  存倉應貯穀五百石
  分貯捐納穀七千石
  社倉穀四十四石三斗五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千四百六十二石九斗七升零
  慶逺府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三萬二千石
  府廣盈倉並屬州縣分貯捐納穀共二萬二千五百石内府倉穀一萬二千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六百一十石零二斗九升零各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三萬三千九百零七石二斗四升零
  宜山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三千石
  撥剩存倉米改穀一萬六千一百四十二石九斗六升零
  河池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一百五十石零三斗四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穀二千五百一十三石六斗九升零
  天河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一千五百石
  社倉穀一百九十四石一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六千八百六十一石三斗七升零
  思恩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三十一石三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八千二百八十五石八斗七升零
  茘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二百三十四石五斗五升
  思恩府
  常平倉應貯匀貯穀府倉並屬縣倉共二萬石内府倉穀四千石又賔州遷江上林一州二縣應貯穀共二萬四千石分貯穀共二萬三千石
  社倉屬縣穀一十二石七斗又賔州遷江上林社倉穀共五百二十石零六斗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千二百三十九石九斗零武縁縣
  存倉應貯匀貯共穀一萬六千石
  社倉穀一十二石七斗
  賔州
  常平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榖一萬石
  社倉榖一百四十五石二斗五升
  撥剩存倉米改穀四千二百三十九石九斗零遷江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五千石
  社倉穀一百八十八石九斗
  上林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一百八十六石四斗五升
  泗城府
  府倉官莊禾穀改貯米一千三百零七石一斗四升
  常平倉所屬州縣應貯穀一萬二千石
  所屬州縣分貯捐納穀五千石
  社倉穀所屬州縣共一千零一十六石五斗四升零
  各州縣撥剩存倉米改穀共一百二十七石九斗五升零
  西隆州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三千石
  社倉穀六百零八石七斗
  撥剩存倉米改榖一百一十九石七斗七升零西林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二千石
  社倉穀四百零七石八斗四升零
  撥剩存倉米改榖八石一斗八升零
  直𨽻鬱林州
  存倉本州並屬縣應貯榖共四萬四千石内州倉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州倉並屬縣共六萬四千石内州倉二萬石
  社倉穀本州並屬縣共三千五百七十石零六斗九升零内本州八百五十一石四斗七升
  博白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一萬石
  社倉穀一千三百九十八石六斗八升零
  北流縣
  存倉應貯穀一萬石
  分貯捐納穀二萬石
  社倉穀九百五十三石七斗九升零
  陸川縣
  存倉應貯穀八千石
  分貯捐納穀八千石
  社倉穀一百二十六石七斗五升
  興業縣
  存倉應貯穀六千石
  分貯捐納穀六千石
  社倉穀二百四十石















  廣西通志卷二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