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祐四明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
延祐四明志 全覽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延祐四明志 地理𩔖三〈都㑹郡縣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延祐四明志二十卷元袁桷撰桷字伯長慶元人宋知樞宻院事韶之曽孫少為麗澤書院山長以薦改翰林國史院檢閲官累遷侍講學士辭歸卒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追封陳留郡公謚文清事蹟具元史本𫝊桷文章博贍為一時臺閣之冠所著清容居士集五十卷尚存已别著録又有易説春秋説諸書見於蘇天爵墓誌銘者則世無𫝊本已乆亡佚此乃所輯明州地志成於延祐七年葢慶元路總管馬澤属桷為之撰次者凡二十卷分為十二考曰沿革曰土風曰職官曰人物曰山川曰城邑曰河渠曰賦役曰學校曰祠祀曰釋道曰集古義例明簡最為有體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學知名稱東南故家遺獻桷没後㑹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國遺文故事惟袁氏所𫝊為多故其於鄉邦舊典尤極貫串志中考核精審叙述清晰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視至元嘉禾至正無錫諸志更為賅洽可稱惟其自第九至第十一已闕三卷所存僅十七卷葢為𫝊冩者所脱佚然元時地志抄怢無多存之亦足以資考究固未可竟以不完廢之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一
元 袁桷 撰
沿革攷
詩書紀明堂社稷田制與周官殊後雖旁曲傅會卒不相似何邪或曰周官太平書也周公嘗行之周祀歴八百是果無更改邪繇秦至宋率數十年輒易矣郡縣城邑廢徙率無常所陵谷變易然也兼之以人事其理若是作沿革攷
句章鄞為越舊名〈國語曰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又曰吾請達王甬句東韋昭曰今句東東浹口外州宋景文公補音州與洲同越語註曰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通典云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輿地廣記定海縣有大浹江〉秦平越始皇二十五年以吳越地為會稽郡治吳漢地志會稽所部郡縣二十六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今屬明者曰句章曰鄞曰鄮則鄮立縣繇秦來久矣〈陸士龍言秦始皇留鄮縣三十餘日〉景帝四年吳王濞反誅復為郡治於吳元鼎五年除東越因以其地為治并屬於此而立東部都尉後徙章安陽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冦害復徙句章後漢晉宋齊梁皆因之隋平陳併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𨽻吳州後改越州仍𨽻焉〈王象之按隋志有餘繼縣而輿地廣記於餘姚縣下註云隋平陳省入句章唐志於餘姚縣下註云析故句章縣置以縣置姚州則隋志之所謂餘繼即餘姚也是隋句章一邑之地既割餘姚𨽻越州又為明州之全境也〉鄞以堇得名加邑為鄞〈羅愿云齧苦堇釋曰可食之菜也郭云今堇葵葉如栁子如米汋食之滑本草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種俗謂之堇菜葉似蕺花紫草色本草云堇汁味甘説者以為堇苦而言甘者古人語甘草謂之大苦也觀綿之詩言沮漆之間土地肥美則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堇荼皆苦莱也地既饒美其所生菜雖有性苦者皆甘如飴則此地皆可居矣是堇得地味亦甘也内則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兔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言養老者懼其腸澁故用此物調和飲食荁亦堇𩔖冬用堇夏用荁廣雅曰夏荁秋堇滑如粉是也士虞禮則曰夏用葵冬用荁鄭注云荁堇𩔖也乾則滑夏秋用生葵冬春用乾荁此蓋隨文解之故不同 嚴氏曰詩註孔氏謂堇即烏頭且引驪姬置堇於肉蓋以堇為爾雅芨堇之堇也如此則與鴆毒同與堇荼可食之物非其𩔖矣按地志有赤堇山乾道舊志在東四十里〉鄮易也亦加邑焉〈輿地志曰邑人以其海中物産於山下鄮易因名鄮縣〉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縣立鄞州八年州廢更置鄮縣𨽻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鄮縣為明州以其境内山四明為名領縣四曰鄮曰奉化慈溪翁山天寶初改為餘姚郡肅宗至德二年復為明州長慶元年刺史韓察欲移州城以白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明州置於鄮縣而以州舊城近南高處置縣從之〈見唐㑹要及移城記〉州初置時領縣四曰鄮曰翁山曰奉化曰慈溪要不出秦三縣之境雖郡號餘姚而餘姚縣仍𨽻越州廣德二年益以象山縣大厯六年省翁山海壖舊置望海鎮元和十四年從薛戎言不𨽻明州〈唐㑹要元和十四年八月浙東觀察使薛戎奏准勅諸道所管支郡别置鎮遏守捉兵馬者宜竝屬刺史其邊徼溪峒接連蠻夷之處特建城鎮者則不在此限今當道望海鎮去明州七十餘里俯臨大海與新羅日本諸蕃接界請據勅文不𨽻明州許之〉錢鏐時以明州為節鎮置望海軍又更望海鎮曰靜海鎮尋置望海縣梁開平三年也未幾改縣為定海鄮縣亦改為鄞漢乾祐二年錢俶命其弟億判明州宋建隆元年陞為奉國軍授億為節度使開寶八年又命俶子惟治領之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王納土改授惟治鎮國軍節度使自是始用文臣為知州熙寧六年析鄞東之海中洲富都等三鄉剏立昌國縣而明之屬縣凡六矣在唐為上郡大觀元年始陞為望高宗駐蹕吳㑹明婺俱為要郡而明州控扼海道紹興三年置沿海制置使以鎮之寧宗在藩邸領明州觀察使即位改元慶元陞州為府因以名之皇元混一改府為路罷制置使立浙東宣慰使司於紹興後徙處復徙婺至元十六年以正使趙孟傳副使劉良分治於慶元尋併於婺大德七年島夷厖雜宜用重臣鎮服海口遂立浙東都元帥府即舊府治為之至元十五年以昌國陞州元貞元年奉化縣以戸口及格陞為下州
辨證〈王應麟〉
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命省分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分為十五道天寶元年以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至德二載復以郡為州太守復為刺史今按開元始置明州則曰明州刺史天寶以州為郡則曰餘姚郡太守志云置州之時名郡曰奉化以備封爵一州豈有兩郡名哉圖經開元謂開元郡名奉化天寶元年改為餘姚郡未詳所據元豐九域志始曰奉化郡未知何時改〈辨州郡〉
唐志明州餘姚郡以境有四明山為名山海經瞿父山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郭璞注山在餘姚南句章北二縣因以名州曰明郡曰餘姚皆本於句餘山虞氏餘姚人九域志晉虞喜陳虞茘墳在慈溪鳴鶴山〈辨餘姚郡〉鄞縣東有鄮郭古鄮縣城也漢地理志㑹稽郡鄮縣姓苑有鄮氏蓋以邑為氏五代改鄮曰鄞圖經云唐有鄞縣非也地理志無鄞陸雲集秦始皇南巡登稽嶽在鄮縣三十餘日圖經云後漢改鄞為鄮山之隂既而復為鄞非也西漢已有鄮〈辨鄮〉
越語勾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昭注今鄞縣是也後漢書注鄞故城在鄮縣東南圖經曰白杜里有鄞城山漢志鄞有鮚埼亭今在奉化有天門山今象山之東門山然則奉化象山二縣漢之鄞也鄞城山其古鄞城歟今鄞縣有鄞塘鄉接奉化蓋鄞之境四皓黄公鄞大里人世説注孫承公性好山水求鄞縣遺心細務縱意游肆名阜勝丘靡不歴覽〈辨鄞〉
句章九域志云因山為名戰國䇿有句章昧蓋以邑為氏漢伐東粤遣横海將軍韓説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史記正義句章故城在鄞鄮縣西一百里此張守節以開元之鄮言之元和郡志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此李吉甫以元和之明州言之後漢注與史記正義同圖經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此今之地里也虞翻傳注句章董黯則慈溪乃漢句章之地晉劉牢之東屯上虞使劉裕戍句章今鄞縣有句章鄉蓋自此鄉及慈溪皆句章境古句章城在小溪鎮〈辨句章〉
左傳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注句章縣東海中洲也吳語云甬句東注今句章東海外洲也越語注云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破上虞通典云越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今按甬東浹口即定海縣之浹港輿地廣記定海有大浹江今以城東為甬東誤矣浹口外洲即翁洲也郡志有甬東為昌國蓋本於元和郡縣志昌國乃唐之翁山縣乃熙寧六年析鄞縣置豈亦句章地歟〈辨甬東〉
本路
東至海岸一百四里自海岸二百五十里方出海洋至石馬山凡兩潮約六百里為本路之界
西至本路界一百二十里以慈溪縣之西金川鄉桐下浦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一百九十五里
南至本路界一百四十六里以奉化南松林鄉柵墟嶺海為界自界首至台州路二百四十里
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海岸至蘇州洋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即無地里相距自界首至平江府一千五百里
東南到海岸一百十二里自海岸汎大海八百三十八里至海中鋸門山為本路之界
西南到本路界一百二十六里以奉化州松林鄉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台州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汛大海一千二十八里為本路之界
西北到本路一百五里以慈溪縣鳴鶴鄉雙河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二百五十五里
鄞縣境土
東距西六十五里
南距北五十七里
東南距西北一百二十五里
西南距東北二百一十五里
東至縣界三十五里以陽堂鄉育王寺山隴東河頭鋪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西至縣界三十里以桃源鄉潘奥嶺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南至縣界五十一里以鄞塘鄉傳霸河為界自界首至奉化州三十五里
北至縣界一十五里以老界鄉陳渡橋鋪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五十里
東南到縣界九十里以豐樂鄉金峨山嶺為界自界首至奉化州六十里
西南到縣界一百七十四里以通逺鄉梅山嶺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餘姚州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縣界四十一里以老界鄉褚浦堰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縣界三十五里以清道鄉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一十五里
奉化州境土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五里
東至鄞縣界七十里以藤嶺并道陳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五十里
西至紹興路𡹴縣界一百里以陸照嶺為界自界首至𡹴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台州寧海縣界六十里以柵墟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六十五里
北至鄞縣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東南到象山縣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為界陸路再折海計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縣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五十里以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鄞縣界六十里以金峨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八十四里
西北到紹興路𡹴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嶺為界自界首至𡹴縣一百三十里
昌國州境土
東西五百里
南北三百里
西南至本路三百五里
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龍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蛟門山與定海縣分界
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路分界
東南三潮至韮山與象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海縣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嘉興路分界
慈溪縣境土
東西一百里
南北九十里
東至定海縣界六十里以梅林涇及雙橋鸕鷀浦為界西至紹興路餘姚州界八十里以桐下湖從浦至大江為界
南至鄞縣界三十里以鍾乳山及潘粤嶺孤兒岡為界北至嘉興路海鹽州界六十里以大海岸中桑嶼并黄牛山為界
東南到鄞縣界一十五里以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本路三十五里
東北到定海縣界六十里以雁門嶺為界
西南到紹興路餘姚州界一百里以楊溪村及高巖并石門山為界
西北到紹興路餘姚州界八十里以上林鄉為界
定海縣境土
東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東至昌國州界以本縣崇丘鄉青山嶼接海面號鮫門山為界縣東至海岸三里自海岸至鮫門山約半潮折三十七里計四十里自界首至昌國州約一潮計二百里
西至鄞縣界五十里以本縣清泉鄉西陳渡橋鋪北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十五里
南至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靈巖鄉河頭鋪育王山壠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北至本縣岸二里即是海面直連至平江路海洋為界但以潮下行舟約一潮折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東南到本縣海晏鄉烏崎山海洋為界計一百一十里本縣至海洋一百五里自海岸至烏﨑山五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西南到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崇丘鄉褚浦堰東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慈溪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本縣靈緒鄉東墟步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東北到本縣岸二里即是大海直接至昌國州界以潮下行舟約半潮至昌國州金塘鄉折一百五十里自金塘鄉至昌國州二百里
象山縣境土
東西二百里
南北二百五里
縣治西北距府城驛三百七十一里
東至鄞縣界八十里以東殊山為界
西至台州寧海縣一百里以磕蒼山脊為界
南至台州寧海縣界一百九十里以秋盧門海港為界北至鄞縣界一十五里以嶼山為界
東南到海六十里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一百十五里以漁溪海港磕蒼山脊為界
東北到鄞縣界四十里以鄞港及中流及翁山為界西北到奉化州界二百四十五里以鄞港中白石山為界
土風攷
漢地理言揚為輕揚㮣言之也吳地繇㑹稽抵臨淮水旱異宜禹貢任土曷嘗以風俗言哉浙東七州習俗各殊陸士龍書王先生七觀盡矣止矣不得踰越也作土風攷
陸士龍答車茂安書
雲白前書未報重得來況知賢甥石季甫當屈鄮令尊堂憂灼賢姊涕泣上下愁勞舉家慘慼何可爾邪輒為足下具説鄮縣土地之快非徒浮言華艶而已皆有實徴也縣去郡治不出三日直東而出水陸竝通西有大湖廣縱千頃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氾船長驅一舉千里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海物惟錯不可稱名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舉鍤成雲下鍤成雨既浸既潤隨時代序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恒實榮辱既明禮節甚備為君甚簡為民亦易季冬之月牧既畢嚴霜隕而蒹葭萎林鳥祭而罻羅設因民所欲順時游獵結置繞岡密罔彌山放鷹走犬弓弩亂發鳥不得飛獸不得逸真光赫之觀盤戲之至樂也若乃斷遏海浦隔截曲隈隨潮進退採蜯捕魚鱣鮪赤尾䱟齒比目不可紀名鱠鰡鰒炙䱥鯸蒸石首臛□𩶯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蜯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𩔖數百難可盡言也昔秦始皇至尊至貴前臨終南退燕阿房離宮别館隨意所居沉綸涇渭飲馬昆明四方奇麗天下珍玩無所不有猶以不如吳㑹也鄉東觀滄海遂御六軍南巡狩登稽嶽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餘日夫以帝王之尊不憚爾行季甫年少受命牧民武城之歌足以興化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經營四方古人所嘆何足憂乎且彼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扑不施聲教風靡漢吳以來臨此縣者無不遷變尊大人賢姊上下當為喜慶歌舞相送勿為慮也足下急啟喻寛慰真説此意吾不虚言也停及不一一陸雲白
車茂安答書
永白即日得報披省未竟懽憙踊躍輒於母前伏讀三周舉家大小豁然忘愁也足下此書足為典誥雖山海經異物志二京三都殆不復過也恐有其言無其事耳雖爾猶足息號泣懽抃笑也府君入後月當西出足下可豫至界上吾欲先一日與卿相見也答不復多車永白
王深寧先生四明七觀
東野先生弢光環堵根極深寧慕白賁以息影玩素履以洗心有南州公子儼然蹐門言曰竊懷太史公之志廣攬四方之恢詭譎怪升高能賦山川能説庶幾一二於君子之九能
詩定之方中傳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説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可以為大夫也能叶奴代切
今至是邦也願啟我以偉觀博我以奇㮣先生曰余卧游詩書之囿眎不踰几席敢誦舊聞吾子自擇焉昔嘗窺宛委之簡見神禹之山經
吳越春秋禹東巡登衡嶽夢見赤綉衣男自稱𤣥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山書者齋於黄帝之嶽禹退齋三日登宛委山發石得金簡玉字言治水之要山海經十二篇相傳為夏禹所記
東有山曰句餘實維四明南餘姚北句章二縣以為名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注今在餘姚南句章北二縣因此為名九域志四明山句餘山為二以地理攷之其實一也
即山氏州俶自開元之盛
叶音成唐地理志江南名山四明其一也明州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以其境有四明山名之
其山㠎嶫巃嵸谽谺嶔崟駿極顥蒼危碧峭青方石四面天劃神剜出入三光窻豁牖谹對脩眉於天姥接五界於金庭
四明山二百八十峯洞周回一百八十里有四門通日月星辰山居賦注天台四明相接連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窻沃州天姥山在剡白樂天記南對天台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皷介焉沃州天姥為眉目孫綽遊天台賦落五界而迅征注五縣之界五縣餘姚鄞句章剡始寧金庭宫在桐栢山㑹稽記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
兹謂赤水之天分瑶扉闢而不扃
福地記三十六洞天九曰四明山名丹山赤水之天上有石窗四穴
松晉羨期之儔來宅來燕彷彿壺瀛駟虯乘鷖娭翔紫清山中人兮冠切雲駒皎皎兮鴻𠖇𠖇或梯空而上或履雪而行
韓文公送惠師詩發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少陵詩履穿四明雪謂鄭䖍
從逸老以逍遥賦二韭與三菁景幽栖之至行道義重而貨輕
四明逸老賀知章見李太白集知章自號四明狂客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栢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注韭以菜為名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仙所居宋書山隂孔祐至行通神隠於四明山嘗見山中有數百斛錢視之瓦石不異
珍木嘉艸薆薱□榮呫甘嚌芳有果青櫺
陸龜䝉集四明山中有果名青櫺極甘九域志山有四面各産異木不雜
茗十二雷采襭區萌
晁以道詩官有白茶十二雷注四明茶名區音勾
川原出焉練澄黛渟雲蒸雨降豐我稻秔
南豐廣德湖記源出四明山
其下桑土蠶緰繭純紅女織棐交梭吳綾
緰七候切唐地理志云明州土貢吳綾交梭綾
躡跂蹻以攀隮徑沓嶂之紆縈〈跂蹻即屐屩字〉傃參同之伯陽佇客星之子陵軼埃𡏖乎區外逴飛遯而離羣安石之東山謝敷之太平
世説謝敷入太平山中十餘年
咫尺可尋也爾乃地載神氣支分聯大隠之峰名士楊適生焉
慶厯五先生大隠楊適其一也
鳴鶴之岫二虞喜茘兆焉
九域志古迹鳴鶴山有虞喜虞茘墳
將與子朋霞侶月釣石耕烟諷逺游於穹谷吟考槃於鳴泉分靈藥之刀圭友造化而飛高圓
九域志夏侯曽先地志云大隠山南入天台北蜂峯四明東足乃謝康樂鍊藥之所
倘有意乎彼謂鰐鮫霧溼之蟠欝
蔡肇明州謝表鰐鮫霧溼之所蟠欝夷𨽻𦨴舶之所往來
未知有建德之國空同之仙公子曰愚行天下睹終南嵩岱之高興公登陸𥚹矣
孫綽字興公遊天台山賦序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先生曰海於天地間最鉅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駕言徂東浩溔滄溟羲和浴於榑桑日杲杲兮金鉦朝潮夕汐與月虧盈有鰌如山從以鯤鯨
風俗記海鰌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潮上出穴則水退
神虬驤首吐雷嘘雲方其駿濤虎浪之興銀峯萬仞雪屋千層簸空扤嶽沃日吞江雷公為之矍踼天杭為之蕩震〈叶平聲〉盧賦竇志未能該也
唐盧肇海潮賦竇叔䝉海濤志
穆之圖論目擊其真
燕肅字穆之知明州著海潮圖論二篇
天門之水瀖泋㴸□浤浤汩汩逺注析木
漢地理志鄞東南有天門水入海有越天門山輿地廣記象山縣東門山即越天門山
三吳轉粟粲粲粒玉饑甿仰哺檣連尾屬夐舶迅舸蠻䌖夷琛東洎青徼南薄朱垠
陸雲答車茂安書鄮縣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氾船長驅一舉千里北接青徐東洞交廣
登山而望渺渺鷗鷺之浮天根候五兩以颿〈讀為帆〉飇爰居戢而澂氛
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静淮南子注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綄音桓國語爰居海鳥
雕題卉服馯〈寒〉貊雞林揚枻東門檥鷁江漘爰有狻猊犀象翠羽火齊薇水龍鱗之馥郁蠙珠木難之瓌麗杜陽所未編辛文不能計
狻猊獅子火齊玫瑰占城薔嶶水得自西域龍鱗香見香譜木難碧珠蘇鶚杜陽編言奇寶辛文計然也
世道窊〈鳥𤓰切〉隆如濤降升蓋獻龜於明者治之兆祥符七年明州獻青毛金文龜
雨毛於鄮者亂之萌
唐五行志神龍二年雨毛於鄮縣占曰邪人進賢人遁
在昔勾踐疆宇至鄞仰瞻沼吳蒲蠃之濱曰甬句東浹口外洲戰爭蟻穴興亡貉丘
越語勾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昭注今鄞縣是也後漢書注鄞故城在鄮縣東今奉化象山漢鄞地左傳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注句章縣海中洲也吳語云甬句東注今句章東海内外洲也越語註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破上虞通典云越徙夫差於甬東韋昭云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輿地廣記定海縣有大浹江九域志羅城或云越王無諸所築吳語越大夫種曰吳薦饑其民必移就蒲蠃於東海之濱蠃即螺
秦政騁欲狼心未滿游鄮踰月從流忘反海水羣飛洪茶於民一瞬為墟鮑車魚罾
陸雲答車茂安書昔秦始皇前臨終南退燕阿房離宮别館隨意所居沈綸涇渭飲馬昆明四方奇麗天下珍玩無所不有猶以為不如吳㑹也東觀滄海遂御六軍南巡狩登稽嶽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餘日
迨漢六葉濯征東粤句章出師命臣韓説
漢武帝伐東粤遣横海將軍韓説出句章浮海自東方而往
典午末造妖冦鴟張裕以豪英往戍句章
晉孫恩之亂劉牢之東屯上虞使劉裕戍句章孫恩冦句章牢之擊走之夏侯曽先地志云劉牢之築城以遏三江口
唐季不綱盜覆此城巨容筒箭獲醜䇿勲
唐王郢陷明州鎮遏使劉巨容以筒箭射郢死拜明州刺史
想霸諸夏吞六王之雄圖螭舟兕楫射蛟之弧殿殿闐闐憺陽侯駴天吳矯矯三將如熊如貙電矛雨矢揃刈攘除威殫勢遷鮒入鯢居昆明幾刼桑田丰蕪吾將訪其遺躅既堙没而無餘矣建炎凱獻於高橋六飛安行於海澨隠士相如抒忠納説何懋賞之漻漻豈亦若新城三老之縹遰
建炎間張俊用隠士劉相如之䇿留明州遂有高橋之捷遰音逝
𤫽千古以永愾澹東波之無窮誦潛聖之緒言謇謇乗槎其焉從壯魯連之高蹈閔精衞之深衷子好游乎公子曰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象聖人〈荀子成相〉不在險也請更端以教先生曰海物惟錯嶲味崪焉任公垂餌便嬛揄竿波臣效異鱗萬介千寸鮚腹蟹亭以埼名漢律獻醬惟逺見珍
漢地理志鄞有鮚埼亭注鮚音結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小蟹在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名説文漢律㑹稽郡獻鮚醬三斗郭璞江賦璅鮚腹蟹南越志璅鮚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
蚶菜疲民君嚴奏免
唐孔戣字君嚴明州嵗貢淡菜蚶蛤之屬戣以為自海抵京師道路役夫凢四十三萬人奏罷之
貢纔鰂骨元豐仁儉
九域志明州土貢烏鰂魚骨五斤
□𩶯蚌蛤䱥鯸鰡鰒石首䱟齒赤尾比目繽品𩔖之數百愉茂安之慘蹙
車永茂安外甥石季甫見使為鄮令舉家慘蹙句章人説此縣有短狐之疾問陸雲以土地之宜雲答書曰鄮縣海物惟錯不可勝名斷遏海浦隔截曲隈隨潮進退采蚌捕魚鱣鮪赤尾䱟齒比目不可紀名鱠鰡鰒炙䱥鯸蒸石首臛□𩶯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𩔖數百難可盡言當為喜慶勿為慮也
亥市攸聚水族有簿兼韓子之南烹藹鱟蠔與章柱雖石華海月之詩綺貝繡螺之賦弗能殫舉東暆之鰅邪頭之鮸潘國之魦且甌之蜃珠蟞紫𧉧〈居怯切〉其來如雨鱴□鰜𧑅數以盆皷於是擊鮮鼎食羞用膳經嘯父蝦鯗宣子魚飡陳登之鱠虞悰之鯖芼以秋菘酟以冬橙掇苔髪以為蔌醉螯杯而未醒若乃潤下作鹹散鹽為貴宿沙肇䰞而海王之筴祈望之守昉於齊而征利説文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魯連子宿沙瞿子善煑鹽管子海王之國謹正鹽筴〈王去聲〉晏子曰海之鹽蜃祈望守之䰞讀為煑字
漢郡設官三十有六㑹稽則海鹽居一此三縣猶未置也考諸唐志鄮始有鹽晏巽管𣙜灋寖以嚴
地理志鄮縣有鹽劉晏李巽
海瀕稚耋弗能〈音耐〉苦淡若作和䰞甘耆鹺鹼〈音減〉酌醴燔枯鱐鮑恣啖繇是亭監棊布牢盆嵗増負塗山積𤎅素雪凝翦竹𥯤以供煬釋耒耨而肆勤一帣三斛川浮陸馳
帣俱便切説文囊也今鹽官三斛為一帣也
行商通其儥〈音鬻〉巡院譏其私〈劉晏置巡院捕私鹽〉蓋日用飲食不可以無朝虀箬裏其功與醯醬俱馬齒水精氷鏤霜明魏太祖賜劉恭馬齒鹽七種 後魏明元賜崔浩水精戎鹽
古云食肴之將詎屑玉而嘰瓊東箭箈茁越竹筍萌楊氏之果染霞垂星鹽〈音艷〉為夏槁屏羶撤腥飫高裴之菜食奚猗氏之足云
後魏高允厨中鹽菜而已裴俠食唯鹽菜栁子晉問猗氏之鹽晉之大寶也
魚鹽之湊民殷財阜不謂之樂郊邪公子曰海加租而魚不出鹽顓利而人窮怨不聞蕭望之朱文李之言歟〈漢食貨志後漢朱暉傳〉吾冬饘夏麮〈丘舉切〉藜羮不糝味無味夫何慊願聞所以利民者先生曰先民有夏盡力溝洫魏之豹起〈西門豹史起〉漢之兒白〈兒寛白公〉疏泉灑流沕潏膏澤維鄮之邑厥壤鹵舄原高隰下易暵以溢相時鍾洩守宰逌職我懷休明循良輩出斡造化機卷舒神術有豐無窶潦霽惟一觀乎句章淢陂之舊内史修復所居民富晉孔愉為會稽内史句章縣有漢時舊陂毁廢數百年愉修復故堰溉田二百餘頃
言觀乎南湖曰小江溉田置堰元緯氏王蘭鞠無絶如古桐鄉
唐地理志鄮縣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頃開元中令王元緯置民立祠宇以祠之九域志它山堰王元緯置後封善政侯
觀乎西南堰曰仲夏頃凡數千雨我多稼築者季友惠以厚下
唐志鄮縣西南四十里有仲夏堰溉田數千頃太和六年刺史于季友築
湖有廣德實在西界刺史曰侗増修勿壞夷庚起隄峋也建埭誰其塡閼〈音淤〉利微害大發議請復志不克遂唐志鄮縣西十二里有廣德湖溉田四百頃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跡増修南豐先生記云湖大五十里漕渠東北入江大厯八年令儲仙舟更今名大中元年刺史李敬方刻石謂湖成三百年矣湖之興其在齊梁之際乎至道元年守丘崇元復之天禧二年李夷庚正湖界起隄十八里限之熙寧元年張峋築隄九千一百三十四丈為埭二十政和中塞為田高廟時李光泰發請復湖不克行
唐有西湖爰在東郊陸令開廣農殖嘉苗
唐志鄮縣東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頃天寶二年令陸南金開廣之
湖姓以錢亦處東鄙受溪七十二環塘八十里四牐七𨻳重治者李
明州東錢湖受七十二溪累石為塘八十里天禧元年李夷庚重修中有四牐十𨻳溉田五十四萬畝𨻳即堰字
滈滈清渠有蒓有苽有蒲菡萏煙海鴈鳧蓋自晉以來遏川水種既浸既潤民食無覂〈方勇切〉
陸雲答車茂安書鄮縣西有大湖廣縱千頃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舉鍤成雲下鍤成雨既浸既潤隨時代序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常實
介甫鳴乃隄乃陂瘠土衍沃遺黎之思
聞見録王荆公知鄞縣起隄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也邑人便之公屬民浚渠川見鄞縣經遊記
吏隨以窳棄稷弗務新溝之歌靡聞均水之約莫舉唐薛大鼎治新溝 漢召信臣作均水約束
甽澮塞而坼龜坊〈音防〉庸圮而涸鮒曩畮一鍾令食二鬴孰能諗夫愛民者塗之人可以禹公子曰佐耕以水展也民利思不出位吾將有俟欲聞閎大傑特之觀無隠乎爾先生曰明多名山竺乾氏居之寶地金繩祖花禪枝南有雪竇東有太白飛瀑淙淙曽巒齾齾大梅之巉崿衣荷飡松之詠澹如也玉几之岝嶺神耀得道之銘炳如也吳市子真松風隠居陳蹟故在是邪非歟大梅禪師詩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東坡先生宸奎閣碑銘神耀得道非有師傳見八師子經大梅山或謂梅子真所隠南史陶𢎞景詣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
文正之詩大年希白之筆釋子之所夸詡存乎否乎范文正公送湛公歸四明講席詩滿面南風指四明山長水曲不勝情自言此去雲林下惟講華嚴報太平鄞有法智師名禮主天台教聚徒四百楊文公大年慕其道三以書留之住世錢希白碑其異於塔
雖然著本論者惡其學幻而言哤意者辟世之士晞髮濯纓岑蔚林密魚潛龜藏思昔山人有徐廣孝經之指唐藝文志徐浩稱四明山人上廣孝經十卷
王蔣顧三隠席珍韞璞不蘄流俗之知己
容齋三筆載李孟𫝊所録三人王茂剛居林村巖壑深處刻意讀書尤䆳於易慈溪蔣季莊當宣和間鄙荆舒之學不事科舉閉門窮經高抑崇率一嵗四五訪其廬顧主簿南渡後寓慈溪亷介安貧踐履雖細事不茍旦起俟賣菜者過門問菜把直幾何隨所言便酬之它布帛皆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之
璜也自謂似龎藴僧騰客之該洽故老稱美
李璜老於韋布有詩曰此身便是龎居士也更無人賣笊籬為文用僧騰客事或問為何事曰侯景臺城事也著白樂天年譜事見攻媿集
今堪嵒之下豈無草耕木茹匪黄匪緇蟬蜕囂滓欲往從之耄且休矣子謂斯何公子曰姑舍是側聞是邦鴻生碩德所治教也南豐曾子江漢星斗之望牧於斯南豐先生曾子固名鞏守明州修州城程工賦裁省費十六
忠肅陳公雪竹霜栢之操貳於斯
陳忠肅公瓘瑩中以越州簽判攝倅明州寓居城之湖西著四明尊堯集
船司空則以道之晁倉庾氏則子約之吕正學參前修姱節映終古
景迂先生晁説之以道以元符上書黨人監明州造船場易𤣥星紀譜作於甬江官舍舊有祠放翁作記大愚先生吕祖儉子約監明州苗米倉去倉中淫祠後為太府丞以直言謫死高安諡曰忠
前代令有琯長史有吉甫未足數也
唐房琯慈溪令李吉甫明州長史
文獻濡染必有聞而知之者敬在下風先生曰明士鄉也有越大夫種之英風其人通達而多能
呂氏春秋高誘注大夫文種字㑹鄞人
有大里黄公之高標其人恬靜而自珍
㑹稽典録虞翻仲翔對王朗景興曰鄞大里黄公潔已暴秦之世高祖即阼不能一致惠帝恭遜出則濟難輿地志云鄞有大里夏里黄公所居
董子以孝行著愛親者式其儀刑
典録虞仲翔曰孝子句章董黯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讎海内聞名昭然光著
任奕以文章進摛藻者襲其芬馨
典録朱育對濮陽興曰文章之士立言粲盛則御史中丞句章任奕文曄若春榮
宏云光脩四士尚義挹其勁操思特立以獨行
典録虞仲翔曰主簿句章梁宏鄭云皆敦始終之義引罪免居鄮主簿任光身當白刃濟君於難揚州從事句章王脩委身受命垂聲來世見吳志虞翻傳注
故虞仲翔以俊異之生為海嶽之精
典録仲翔曰㑹稽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嶽精液善生俊異是以忠臣係踵孝子連閭
陸士龍因吏民之謹知禮教之明
士龍答車茂安書鄮縣榮辱既明禮節甚備為君甚簡為民亦易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扑不施聲教風靡
屯艱否閉堙曖湛𠖇宋以文治賢路恢𢎞丘樊緼褐化為紳纓邑校求師再書延致斯廣川之淵源也
杜醇慶歴鄉先生王荆公宰鄞因孔子廟為學再書請醇為之師慈溪令林肇興學亦起醇為師
順昌嬰孺以俞為字斯新息之慈仁也
俞偉字仲寛宰南劍順昌劍人生子多者皆不舉仲寛作戒殺子文召父老使歸勸鄉人活者以千計生子者多以俞為小字也
孝通神明凱風終養斯朱康叔之純誠也
李宗質字文叔濮人文定公之裔所生母展氏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至江州水南遇展氏於㕓中物色良是別十餘年而奉色養者二十餘年居鄞之石塘攻媿先生銘墓誠齋楊公為傳而贊之曰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毋
引裾强諌辛毗其直
陳文介公禾政和初為正言抗疏言宦官上拂衣起禾褰挽上衣上為少留衣裾脱落上曰碎朕衣矣内侍請易衣上曰留之以旌直節
鉤黨挂名范滂自出
周鍔范忠宣公之甥陳忠肅公同年進士娶其女弟入元祐黨籍
臨難盡節解揚之匹
吳從龍奉化人李全之變提孤軍為前鋒馬中流矢為賊所擒賊使偽稱援絶紿泰州開城門從龍至城下大呼曰馬傷被執非降賊者揚州初不破泰州可死守賊怒刃交下罵賊不絶口以死詔立廟官其後
石交嵗寒之死不渝信義如漢脂習
李猷字嘉仲一字獻夫鄞人建炎初以婦翁没王事自京師詣南都行在所見友人陳東少陽上書死猷為位而哭祭曰吾欲收葬少陽有知其啟我心越一日得尸又二日得首合而斂之㑹其鄉人胡中行欲求䕶喪併以行李付之猷終肇慶府節推高閌抑崇志其墓
卻賈胡之賻持玉雪之亷父子如魏胡質
王正已字正之慶厯鄉先生説之後父勲提舉廣南市舶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為賻正已固卻之曰吾父以亷直聞雖貧孤猶能負喪以歸不媿亷叔度也趙彦逾字德老帥蜀餽遺不入私家將去聚宗室在九縣者分餉之子䈣夫守袁州寶慶中真文忠公入朝上問有何亷吏以䈣夫對詔擢直祕閣與監司亦父子以亷著者
之人也編典録而無媿令譽焯乎日星下逮里巷則有旌閭之楊掌庫之童若置中林之好德
紹興間明州民楊慶以孝旌表門閭江休復雜志王介甫為鄞令訪義夫節婦得三人其一人可采曰童判子為人掌典庫其家養疏屬數口奉寡姊承順不違其甥不事家産屢負人債輒為償之不以告姊
菌蕣一時之榮華荃茅萬世之淑慝彼鍾黄之竊據郡乗幾於曲筆
唐紀中和元年鄮賊鍾季文陷明州景福元年明州刺史鍾季文卒其將黄晟自稱刺史郡志書季文不書其事書晟取其墓銘不書自稱刺史非春秋懲惡之義
先生言未既公子起而稱曰鄭圃澤多賢衞多君子魯東海多卿相汝潁多奇士
見列子左傳漢地理志晉周顗傳
居使然也盍語其詳先生曰世族蟬嫣重圭累組位槐調鼎宅揆惟五袞鉞焜燿乎宗翰衡樞舄奕乎該輔牙纛畫繡差肩踵武〈廢歴中王周始守鄉郡〉紫艾紛綸常伯亞旅庠聲序音洋洋鄒魯習鄉上齒長少有叙流品別渭涇公卿列韋布俎豆秩秩章縫楚楚
汪大猷字仲嘉冬至元日集鄉士行禮大成殿下退序拜明倫堂推長者祭酒自齒韋布之列
凡周之士亦世吾州之俗近古春秋二高之説詩禮曹鄭之詁
高憲敏公閌字抑崇著春秋集傳高元之字端叔著春秋義宗曹粹中著詩解鄭鍔字剛中著周禮解義
殊科首登於蓬萊
紹興初立博學宏辭科王璧炳文首中選入館閣
掄魁三冠於龍虎
淳熙戊戌姚穎嘉泰壬戌傅行簡嘉定甲戌袁正肅甫
名茅膴仕多桂竇桐韓之疊矩又有文章授訣孝弟彚聚
迂齋樓先生昉字暘叔以古文訣授諸生俞觀能象山人著孝弟𩔖鑒
𤄵山清篇武子妙句
朱翌字新仲以詩名為中書舍人有𤄵山集張良臣字武子有雪窻詩
潛虚有辯杜集有注
張漢慈溪人著辯虚見攻媿集卞圜字養直注少陵集
家自以為舒向人自以為揚馬兹可以言文獻乎公子曰媺則媺矣然世祿非不朽科舉外有學願識其大者先生曰故國下車喬木蒼蒼理義雨露名節風霜古之遺直曰豐清敏排姦詆奄讜論廩廩託興荷花聞者斂袵
豐清敏稷字相之為御史中丞入對蔡京於殿陛間揖稷曰今日必有高論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與殿中侍御史陳師錫共言京姦惡宦官寖盛稷懷唐書上殿為上讀仇士良傳方數行上曰已喻稷若不聞者讀畢乃止致身常伯累鎮大藩資産纔七十畝賦荷花詩有人心正畏暑水面獨揺風蔡京見之曰此人豈肯受我籠絡邪
慶厯師儒燕及孫曽曰樓宣獻斯文統盟有德有言既和且清
樓宣獻鑰字大防慶厯鄉先生郁之曽孫為給事中上疏留彭龜年而去性寛厚好賢樂善知貢舉以文獻之傳語真文忠公許以致逺
泗沂絶學闡自關洛朱張吕子緒承先覺臨川二陸自得於心若異而同為已功深淳熙四儒探𧷤性淵竝游三先生之門獨契陸子之心傳
舒文靖璘元質沈端憲煥叔晦楊文元公簡敬仲袁正獻公燮和袁甫廣微朱文公答項平甫書曰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子静所説專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論却是問學上多了所以為彼學者多持守可觀又言陸子静楊敬仲有為已功夫若能窮理當甚有可觀
處則講貫以淑艾仕則善教以昌言長庚曉月惟楊暨袁袁亦有子受業于楊進禮退義家學用光春木芚兮高山仰止人固亡而書存世未逺而道邇顔何人哉希之則是若昔魯廬江贊名德先賢沛三輔序耆舊節士後有作者孰謂知管晏而已
隋經籍志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
公子肅然改容離席而拜曰廣哉觀乎井鼃甕蠛昭然開明乃知西河俗美以子夏北海風移由康成文藝抑末歸根六經滌源雝本敬義明誠鄉黨之化漢學是崇讀書尚友作聖之功闕里近只遵海而東從羣叟兮問涂貫今古兮心同
河東為晉問濟北為錢塘七述余頗識鄉里故事欲擬相如久矣年六十始克為之眎鼂子十六嵗之作汗顔滋甚筆力衰薾見聞單陋效矉不能奇也後十年篋中得舊藁不忍棄録而藏之山川不改風俗非昔祗以増懷古之一慨云浚儀深寧老人王伯厚父述
延祐四明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二
元 袁桷 撰
職官攷
司馬遷作秦楚月表餘事則以年表之深有㫖焉至作三代世表遭秦之火何其能詳若是也漢至宋不及一千五百年天下職方所紀牧守隋以上無稽或曰牧守不賢莫能紀史遷傳循吏五人班固傳六人若是則誠缺然矣嵗月有紀誠不能自著其澌泯何憾焉作職官攷唐
刺史
秦舜昌〈開元置州首為刺史見㑹要〉
吕延之〈自明州遷越州刺史見㑹稽志〉
裴儆〈大厯六年刺史八年罷王密撰紀德碣李陽氷書見集古攷〉
崔殷〈大厯八年刺史記董孝子祠〉
王密〈大厯中刺史有惠政李舟為碑記失其傳公以大厯十四年自湖州刺史授越州刺史遷
浙東節度副使撰裴儆紀德碣云余忝躡高蹤則必承崔殷之後矣〉
趙恒〈缺〉
李長〈兩刺史竝見慈溪香山智度寺貞應大師行狀碑〉
王沐〈綝之曽孫貞元四年刺史立夫子廟見廟碑〉
任侗〈貞元九年刺史增修廣德湖溉田四百頃見地理志〉
韓察〈滉之孫長慶元年刺史易縣治為州治徹舊城築新城功大而民不知役費廣而用不厲
民見韓杼材所撰移城記〉
應彪〈長慶三年刺史建浮橋跨江五十五丈〉
李文孺〈大和三年刺史修浮橋見曽從龍所撰浮橋記〉
于季友〈太和六年刺史築仲夏堰溉田數千頃見地理志〉
張次宗〈㑹昌中刺史見所撰鮑郎廟碑〉
李敬方〈大中初刺史〉
殷僧辯〈建開元寺千佛殿〉
李休古〈大中間刺史記路學見文宣王廟碑側〉
李伉〈咸通六年刺史建五龍堂〉
崔琪〈咸通十五年刺史見所撰心鏡大師塔銘〉
劉文〈中和二年刺史見赤城志〉
羊僎〈黄晟墓碑作羊吳越備史作楊〉
鍾季文〈缺〉
黄晟〈佐理推忠去偽功臣鎮東節度行軍司馬金紫光禄大夫檢校太子太傅持節明州諸軍事守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江夏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創築羅郭重建浮橋傳見人物攷〉
五代
沈承業〈梁貞明二年刺史建城隍廟〉
錢鏵〈吳越王鏐之弟〉
錢元㺷〈鏐之子貞明二年刺史〉
錢□〈鏐之子唐同光二年刺史有惠政卒于官〉
錢元珦〈鏐之子同光四年罷〉
仰詮〈為刺史晉天福四年加平章事〉
闞燔〈開運二年刺史以上六刺史竝見吳越備史〉
錢億〈吳越王俶之弟漢乾祐二年五月判明州諸軍事見碑銘〉
宋
知州
闕名〈建隆元年以節度使持節知明州事浚廣德湖築塘岸周萬餘丈修它山堰乾德五年卒〉錢惟治〈吳越王俶之子開寶八年以節度使持節太平興國三年遷鎮國軍節度使〉王素〈太平興國五年太中大夫行太子中允權知見雪竇山瀑布禪院立事石刻〉徐休復〈太平興國六年見㑹要〉
趙易知〈太子贊善大夫太平興國七年石碑名易之〉
錢象先〈太常博士雍熙年〉
陳矜〈侍御史端拱中〉
孫扶〈吏部郎中端拱年〉
丘崇元〈淳化年復廣德湖〉
陳充〈殿中丞淳化年〉
胡旦〈祕書監淳化年〉
凌景陽〈度支員外郎淳化年〉
鮑當〈職方員外郎至道年〉
徐繼宗〈司封員外郎至道年〉
丁顧年〈庫部員外郎咸平年石碑名顧言〉
王膺〈虞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年〉
蘇耆〈戸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年〉
范諷〈祠部員外郎直史館大中祥符年〉
康孝基〈太常博士大中祥符年〉
劉綽〈太常博士大中祥符年〉
李夷庚〈吏部員外郎直史館天禧年浚東錢湖廣德湖移建州學〉
燕肅〈司封員外郎天聖年〉
曾㑹〈朝奉大夫尚書刑部郎中充集賢殿修撰知軍州兼市舶管内勸農事上護軍賜紫金魚
袋天聖二年到任見葛周所撰慈溪香山寺十一碑前守曰鄭不得其名〉
劉賡〈司封員外郎天聖年〉
張交〈司封員外郎明道年〉
李照〈刑部員外郎明道年〉
林殆庶〈屯田員外郎集賢校理景祐中〉
徐起〈太常少卿景祐年〉
張弇〈司封員外郎景祐年〉
席平〈太常少卿景祐年〉
李制〈侍御史寶元中〉
鮑亞之〈兵部郎中康定年〉
錢延年〈工部郎中祕閣校理慶厯〉
陸軫〈工部郎中直史館慶厯年石碑名軫〉
王周〈司封郎中慶厯年知土人也〉
范思道〈户部郎中直龍圖閣慶厯中〉
沈扶〈祠部員外郎慶厯中〉
孫沔〈皇祐三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見通鑑長編及王岐公所撰墓誌〉
安稹〈度支郎官秘閣校理皇祐中〉
吕昌齡〈金部郎中皇祐中〉
沈同〈工部郎中至和中〉
齊廓〈兵部郎中祕閣校理嘉祐中〉
鮑軻〈工部員外郎嘉祐中〉
錢公輔〈太常博士祕閣校理嘉祐中〉
郎玘〈工部郎中嘉祐中〉
李思道〈兵部郎中治平中〉
俞昌年〈兵部郎中治平中〉
苗振〈光禄卿熙寜初知明州致仕事材為堂舟載歸鄆州事聞被貶事見續通考〉王罕〈衞尉卿熙寧三年〉
趙誠〈太常少卿熙寧五年坐所舉李守以贓敗勒停〉
李綖〈戸部郎中祕閣校理熙寧六年〉
李定〈集賢殿修撰熙寧八年〉
曽鞏〈度支員外郎直龍圖閣元豐元年〉
王誨〈曽任宗正少卿元豐五年〉
馬珫 〈任左司員外元豐七年〉
王汾〈直龍圖閣元祐三年〉
韓宗道〈曽任司農少卿元祐年〉
李萃〈曽任兵部郎中元祐年〉
李閌〈曽任虞部郎中元祐年〉
王子淵〈曽任光禄少卿元祐年〉
張脩〈曽任太府少卿元祐年〉
劉淑〈曽任户部郎中元祐二年〉
吕温卿〈曽任軍器少監元祐年〉
姚勔〈寶文閣待制紹聖年〉
劉珵〈曽任戸部郎中紹聖年〉
王子韶〈集賢殿修撰紹聖年〉
葉濤〈曽任起居舍人紹聖年〉
韋驤〈曽任戸部郎中元符年〉
陸𫝊〈曽任戸部員外郎建中靖國年〉
王資深〈集賢殿修撰崇寧年〉
葉棣〈曽任吏部員外郎崇寧年〉
吕昌齡〈朝奉郎尚書金部員外郎大觀三年在任重刻張次宗所撰鮑君祖廟記〉彭休〈曽任吏部員外郎大觀年〉
白同〈曽任刑部郎中大觀年〉
錢景逢〈曽任本路提刑大觀年〉
宋康年〈曽任户部郎中大觀年〉
陸𫝊〈曽任祠部郎中大觀年〉
檀宗旦〈曽任太僕少卿大觀年〉
蔡肇〈顯謨□待制政和年〉
李圖南〈顯謨閣待制政和年〉
吕宗〈曽任軍器少監政和年〉
周秩〈集英殿修撰政和年〉
周邦彦〈直龍圖閣政和五年〉
毛友〈顯謨閣待制政和六年〉
樓异〈䘗猷閣待制政和七年知任滿命再任〉
李友聞〈直龍圖閣宣和四年〉
蔣彛〈直祕閣宣和四年〉
蔣猷〈徽猷閣直學士宣和四年〉
趙億〈右文殿修撰宣和六年〉
魏憲〈顯謨閣直學士宣和七年〉
李弼孺〈直祕閣宣和八年〉
李友聞〈集英殿修撰宣和八年〉
蘇攜〈直龍圖閣建炎元年〉
金受〈直祕閣建炎二年〉
沈晦〈集英殿修撰建炎三年〉
張汝舟〈直顯謨閣兼管内安撫使建炎四年〉
劉洪道〈建炎四年金人至棄城遁兵退返斸民間窖藏以獻貶秩罷〉
向子忞〈直祕閣兼管内安撫使建炎四年〉
吳懋〈直祕閣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四年八月〉
陳戩〈寶文閣待制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元年十二月〉
陸長民〈直祕閣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二年八月〉
李承造〈直龍圖閣紹興三年三月〉
郭仲荀〈檢校少傅慶逺軍節度使兼沿海制置使紹興三年十月〉
仇悆〈徽猷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紹興五年八月到任兵火之餘首復州學與鄉士大夫行鄉
飲禮〉
周綱〈直龍圖閣兼主管管内安撫司公事紹興八年二月〉
潘良貴〈集英殿修撰兼主管管内安撫司公事紹興九年六月〉
仇悆〈徽猷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紹興十年六月〉
梁汝嘉〈寶文閣學士兼浙東沿海制置使紹興十一年八月〉
莫將〈敷文閣學士左朝請郎紹興十二年十二月〉
秦棣〈敷文閣待制紹興十五年正月〉
徐琛〈右中奉大夫充敷文閣待制紹興十七年四月〉
曹泳〈右朝請大夫直徽猷閣紹興二十年五月〉
韓璡〈右奉直大夫提舉兩浙路市舶兼權知明州紹興二十二年七月〉
李莊〈右中奉大夫直顯謨閣紹興二十三年四月〉
王㑹〈敷文閣直學士右朝請郎紹興二十四年六月〉
李㳘〈右朝請大夫紹興二十五年六月〉
方滋〈右朝請大夫直敷文閣紹興二十五年九月〉
王俁〈右朝議大夫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
姜師仲〈左朝請大夫直祕閣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
趙善繼〈右朝散大夫直祕閣紹興二十八年十月〉
張偁〈右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紹興二十九年七月〉
沈該〈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紹興三十年七月〉
韓仲通〈敷文閣直學士右正議大夫紹興三十三年閏二月〉
趙子潚〈龍圖閣直學士左通議大夫兼沿海制置使隆興元年六月〉
趙伯圭〈敷文閣直學士右奉議郎兼沿海制置使隆興二年十月任乾道二年十二月再任〉張津〈右朝散大夫直祕閣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乾道三年五月〉
趙伯圭〈龍圖閣學士右朝請郎兼沿海制置使乾道五年十月〉
魏王〈永興成德軍節度使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兼沿海制置使淳熙元年十二月到任七年
二月薨于官〉
范成大〈中大夫兼沿海制置使淳熙七年三月〉
趙益〈武德大夫文州刺史浙東提㸃刑獄公事權知淳熙八年閏三月〉
謝師稷〈朝散大夫祕閣修撰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八年四月〉
楊獬〈司農少卿除直顯謨閣淳熙九年十一月〉
趙師䕫〈朝奉郎充敷文閣待制兼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十一年十月〉
耿秉〈朝奉郎祕閣修撰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十三年八月〉
延璽〈武功大夫高州刺史權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權知淳熙十三年十月〉
岳甫〈朝奉郎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十三年十二月〉
林栗〈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兼沿海制置使淳熙十六年三月〉
程大昌〈寶文閣直學士宣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紹熙元年十一月〉
林枅〈朝請大夫直焕章閣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紹熙二年正月〉
虞儔〈朝奉大夫權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權知紹熙二年十二月〉
高䕫〈朝散大夫右文殿修撰紹熙二年十一月〉
朱佺〈中奉大夫直徽猷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紹熙四年二月〉
何澹〈煥章閣學士太中大夫兼沿海制置司公事紹熙四年十二月〉
林大中〈朝散大夫煥章閣待制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慶元元年八月〉
李大性〈朝散大夫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權知慶元二年十一月〉
吳琚〈太尉鎮安軍節度使兼沿海制置使慶元三年二月〉
鄭興裔〈保静軍承宣使兼沿海制置使慶元四年三月〉
俞豐〈朝請大夫直祕閣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權知慶元四年五月〉
陳杞〈太中大夫徽猷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慶元五年八月〉
趙不迹〈朝議大夫華文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元年四月〉
李沐〈徽猷閣學士朝議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元年十月〉
黄由〈寶謨閣學士通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四年閏十二月〉
趙彦逾〈資政殿大學士太中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四年四月〉
李景和〈中大夫充寶謨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開禧元年〉
趙善堅〈通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開禧二年四月〉
傅伯成〈朝議大夫直龍圖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開禧二年十二月〉
俞烈〈中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元年三月〉
魯幵〈朝散大夫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元年十月〉程準〈朝請大夫直祕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二年〉
王介〈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四年十一月〉
程覃〈朝奉大夫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六年二月到任東錢湖它山堰灌溉甚博每患湮圯覃始置田租以所收嵗給浚導者慮畫最逺撥錢及田造器服以勸學蠲海錯果蓏之征以惠民城郭戎器倉場橋道以至公府與鄉飲酒之器具纎悉留意人服其整〉
韓元禮〈承議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嘉定八年六月十月除直秘閣知兼沿
海制置司公事〉
俞建〈朝議大夫直徽猷閣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十三年四月〉
章良朋〈朝奉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嘉定十四年十月〉
趙師嵒〈檢校少傅安德軍節度使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十六年四月〉
齊碩〈奉議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嘉定十七年八月〉
胡榘〈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寶慶二年二月〉
鄭損〈煥章閣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紹定二年十一月〉
牛大年〈直華文閣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兼權端平元年六月〉
游九功〈祕閣修撰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司公事端平元年十月〉
王定〈朝奉大夫直徽猷閣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端平三年三月〉
趙與𥲅〈直煥章閣知慶元軍府兼主管沿海制置使司公事端平二年五月六月又除司農
少卿兼沿海制置副使〉
陳晐〈顯謨閣學士宣奉大夫沿海制置使嘉熙元年十二月〉
趙善湘〈資政殿大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嘉熙二年三月〉
趙以夫〈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嘉熙二年閏二月〉
余天錫〈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嘉熙四年六月〉
陳塏〈中大夫祕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淳祐元年十二月〉
黄壯猷〈淳祐三年正月祕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
趙綸〈右文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淳祐四年八月〉
顔頤仲〈朝請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淳祐五年六月〉
章大醇〈太府卿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淳祐八年十月〉
馬天驥〈權兵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淳祐十一年十一月〉
蔡節〈集英殿修撰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淳祐十一年六月〉
趙與懽〈安德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寶祐元年正月〉
趙汝暨〈直華文閣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使司公事寶祐元年五月〉
厲文翁〈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寶祐二年十月〉
陳昉〈集英殿修撰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寶祐三年四月〉
吳潛〈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寶祐四年四月〉
余晦〈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開慶元年十月復寶章閣待制〉
姚希得〈敷文閣待制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景定元年四月〉
厲文翁〈資政殿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景定二年七月〉
李曽伯〈觀文殿學士光禄大夫〉
葉夢鼎〈資政殿大學士〉
范東叟〈寶章閣直學士〉
謝子强〈缺〉
洪燾〈敷文閣學士通議大夫〉
鮑度〈缺〉
劉黻〈奉議郎集英殿修撰〉
劉良貴〈太中大夫顯文閣待制〉
陳存〈寳謨閣直學士中奉大夫〉
趙孟𫝊〈華文閣直學士中奉大夫〉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七年立詳見沿革考〉
都元帥
呼嚕固〈輔國上將軍〉
阿勒坦〈資徳大夫遥授右丞〉
烏魯斯布哈〈榮祿大夫遥授平章政事〉
阿爾台托音〈榮祿大夫〉
托克特穆爾〈正奉大夫〉
阿爾察球爾〈中奉大夫〉
嘉琿〈資善大夫〉
必巴實〈中奉大夫〉
都元帥〈二㕔〉
諾海〈中奉大夫〉
阿里〈中奉大夫〉
哈達遜〈資徳大夫遥授右丞〉
亷希哲〈中奉大夫〉
瑪哈穆特〈不赴〉
哈斯實克〈資善大夫〉
王天翼〈中奉大夫〉
趙慧〈中奉大夫〉
拜珠〈中奉大夫〉
哈喇多爾濟〈正奉大夫〉
都元帥〈三㕔〉
崔瑄〈中奉大夫〉
李果〈中奉大夫〉
鄭祜〈正奉大夫〉
多爾濟〈中奉大夫〉
王柔〈不赴〉
劉呼圖克特穆爾〈中奉大夫〉
雅克安徳濟〈通奉大夫〉
馬鑄〈中奉大夫〉
李允中〈中奉大夫〉
同知副
伯勒格圖〈中順大夫〉
托歡徹爾〈明威將軍〉
塔爾海〈正議大夫〉
嗎哈穆特〈中奉大夫〉
哈陶布哈〈懐逺大將軍依前沿海上萬户府達嚕噶齊〉
準珠克〈太中大夫〉
徳格〈中議大夫〉
温都爾哈瑪爾〈亞中大夫〉
副使
滿滿〈明威將軍〉
阿琳〈奉議大夫〉
虎臣〈亞中大夫〉
庫特穆爾〈朝請大夫〉
實迪〈中大夫〉
姜元佐〈朝列大夫〉
副使〈二〉
劉良〈朝請大夫〉
袁璧〈中憲大夫〉
馬英〈少中大夫〉
吉天祐〈亞中大夫〉
楊梓〈中大夫〉
趙孟林〈中順大夫〉
崔敬〈中憲大夫〉
博囉〈宣武將軍〉
經歴
李仲美〈承務郎〉
李郁〈承務郎〉
李復〈奉議大夫〉
王從賢〈承直郎〉
宋仲仁〈承德郎〉
董世傑〈承德郎〉
丁從禮〈承務郎〉
白湛〈承直郎〉
都事
楊顒〈徵仕郎〉
董清〈缺〉
田彦□〈承事郎〉
温都爾〈承事郎〉
曹黻〈不赴〉
崔克𢎞〈承務郎〉
曹愚〈承德郎〉
都事〈二〉
侯正〈徴仕郎〉
秦佐〈承事郎〉
綿榮〈承事郎〉
蓋文炳〈承直郎〉
程良佑〈承德郎〉
李德秀〈承直郎〉
照磨
尹文質〈缺〉
程旺〈缺〉
王季明〈缺〉
韓奕〈缺〉
馮國寧〈缺〉
鄭〈缺名〉
令史二十四名〈延祐五年裁減作一十五名〉
奏差十六名〈延祐五年裁減作一十名〉
通事一名
譯史二名
囘回令史一名
知印一名
典吏四名
慶元路總管府
趙孟𫝊〈沿海宣撫使兼知慶元府〉
王世强〈沿海招討使撫治慶元府〉
傅海〈開州知府慶元府彈壓〉
右至元十三年初歸附三人者同署事
達嚕噶齊
囘回〈至元十四年三月之任以河南等路宣慰使兼〉
成聚〈至元十四年十一月之任十七年授宣武將軍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得代〉呼圖克〈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之任〉
秦珪〈至元十五年二月之任〉
哈喇岱〈輔國上將軍至元十五年十一月之任以沿海招討使授左副都元帥兼〉和沁浩爾齊〈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之任〉
阿勒呼木〈懐逺大將軍至元二十四年四月之任〉
中都哈雅〈宣武將軍至元二十七年七月之任〉
瑪蘇呼〈昭勇大將軍至元二十八年十一月之任〉
伊埒〈通議大夫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之任大德元年十二月得代〉
特爾格〈昭武大將軍〉
哈巴爾圖布哈〈缺〉
哈濟〈中順大夫〉
瑪哈穆特〈嘉議大夫〉
托音〈通議大夫〉
實都
實喇布色〈太中大夫〉
阿里〈嘉議大夫〉
薩卜多〈亞中大夫〉
總管
洪模〈驃騎衛上將軍至元十三年八月以廣南宣撫使兼府尹〉
王剛中〈中奉大夫至元十五年八月之任兼府尹〉
游介實〈嘉議大夫至元十五年十月之任兼府尹至元十八年十二月得代〉
毛文豹〈中奉大夫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之任以廣東宣慰使兼府尹〉
管如林〈朝列大夫至元二十一年七月之任〉
韓海山〈昭勇大將軍至元二十四年九月之任〉
李大明〈龍虎衞上將軍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之任卒于官〉
張文虎〈明威將軍兼海道運糧萬戸至元二十八年正月之任〉
范呼圖克特穆爾〈奉直大夫元貞元年十一月之任〉
巴拜章〈中議大夫大德二年十二月之任〉
郭幹〈嘉議大夫大德八年十一月之任卒于官〉
鈕祜祿慶格〈昭勇大將軍〉
完顔鼎爾〈嘉議大夫皇慶二年正月之任〉
石安仁〈嘉議大夫不赴〉
馬澤〈太中大夫〉
蔡衍〈亞中大夫〉
郭郁〈亞中大夫〉
同知
劉修已〈缺〉
倪文珍〈至元十四年五月之任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得代〉
別多喇卜丹〈至元十五年十一月之任至元十八年十二月得代〉
謝巖〈朝列大夫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之任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得代〉
栁澤〈奉政大夫至元二十一年正月之任至元二十二年得除〉
阿里沙〈朝列大夫至元二十二年正月之任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得代〉
卞燾〈朝列大夫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之任〉
阬麟翁〈中順大夫至元二十九年五月之任〉
都濟爾〈中順大夫元貞元年閏四月之任大德二年四月得代〉
管淳祖〈奉直大夫大德二年四月之任〉
圖們〈奉政大夫〉
亷明托爾楚丹〈朝請大夫〉
實都〈朝散大夫〉
雙和爾哈雅〈奉政大夫〉
張伯延〈奉議大夫延祐三年之任〉
華善〈朝列大夫〉
克哷〈亞中大夫〉
和搭拉托音〈朝列大夫〉
治中
劉文〈至元十四年四月之任〉
婁居禮〈至元十五年閏十一月之任〉
孫直淳〈承直郎至元十七年八月之任十八年得代至元十九年再還職二十一年得代〉潘瑞〈朝列大夫至元十八年二月之任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得代〉
白玉〈宣武將軍至元二十三年六月之任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得代〉
瑪蘇繙〈至元二十六年八月之任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得代〉
貝降〈奉議大夫至元二十九年三月之任元貞元年七月得代〉
瑪哈穆特〈元貞元年七月之任〉
張伯淳〈奉議大夫至大二年五月之任當年受除〉
張與紹〈承務郎〉
西京薩里〈缺〉
齊吉〈缺〉
吕巴延特穆爾〈奉直大夫〉
張瓊珪〈朝列大夫〉
楊震〈武德將軍〉
畢安仁〈朝列大夫〉
許夀山〈朝列大夫〉
李元忠〈朝議大夫〉
巴延〈承德郎〉
府判
羅璧〈至元十六年八月之任至元十七年八月得代〉
黄載〈承事郎至元十六年八月之任至元二十年十二月得代〉
劉允功〈承事郎至元二十年十二月之任至元二十三年三月得代〉
王浹〈缺〉
帕哈哩鼎〈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之任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得代〉
梁阿里〈奉訓大夫至元二十七年十月之任元貞元年七月得代〉
桑節〈承務郎元貞元年七月之任〉
和濟吉爾〈缺〉
哈濟〈缺〉
薩克達〈承務郎〉
典座
薩題勒密實〈缺〉
博囉齊〈昭信校尉〉
札拉爾岱〈缺〉
葉同縣〈承信校尉〉
王瑞〈承直郎〉
添設府判
翁元臣〈至元二十四年七月之任元貞元年七月改除〉
推官
張賢〈至元十五年六月之任當年十二月例減〉
張榮祖〈至元二十七年正月之任〉
張〈缺名〉
李〈缺名〉
馮元吉〈元貞二年九月之任〉
趙〈缺名〉
布延瑛〈缺〉
王榮〈缺〉
王偁〈缺〉
孔達〈缺〉
賀貞〈缺〉
王裕〈缺〉
李震〈缺〉
程諒〈缺〉
曹璋〈缺〉
何〈缺名〉
張瑞〈缺〉
經歴
朱玉〈至元十四年八月之任十七年五月得代〉
崔〈缺名〉
吕安〈至元十七年五月之任二十一年正月得代〉
王仲璋〈至元二十三年正月之任〉
王〈缺名〉
曹蕭〈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之任〉
孫讓〈至元二十七年二月之任在任病故〉
韓居仁〈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之任元貞元年二月得代在任興修水利起蓋文廟書閣〉楊顒〈元貞元年二月之任大德二年四月得代〉
解顯〈大德二年正月之任〉
焦茂〈缺〉
任揆〈缺〉
紀祥〈缺〉
劉仲達〈缺〉
張思賢〈缺〉
徐鳳〈缺〉
曹時〈缺〉
吳敬〈缺〉
知事
杜天瑞〈至元十四年五月之任〉
程謙〈至元二十缺年三月之任〉
劉淵〈至元二十缺年缺月之任〉
張茂〈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之任〉
李楨〈至元二十九年四月之任元貞元年四月得代〉
李德恭〈元貞元年四月之任大德二年四月得代〉
劉良佐〈缺〉
劉淵〈缺〉
皇甫瓊〈缺〉
宋政〈缺〉
張〈缺名〉
門從善〈缺〉
栁應發〈缺〉
顧巖壽〈缺〉
蓋大亨〈缺〉
丘世良〈缺〉
皇甫儀〈缺〉
提控案牘
趙克忠〈至元十四年九月之任〉
王朝彦〈至元十八年九月之任當年十月例革〉
王浚〈至元二十年四月之任二十二年九月得代〉
王霖〈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之任二十五年二月得代〉
袁惟忠〈缺〉
趙昌言〈缺〉
趙欽時〈缺〉
沈誠〈缺〉
高晉〈缺〉
張維良〈缺〉
學官
教授
潘夢桂〈將仕郎慶元人至元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之任〉
黄裳〈將仕佐郎眉州人至元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之任〉
吳宗彦〈將仕佐郎黄巖人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之任〉
蘇焱〈將任佐郎至元二十八年之任〉
戴友〈缺〉
趙孟節〈缺〉
黄一龍〈缺〉
童應椿〈缺〉
蘇塏〈眉山人至大元年九月二十九日之任〉
卓琰〈三山人至大四年九月初二日之任〉
孔文植〈永嘉人延祐元年十月二十日之任〉
薛基〈河東人延祐三年二月初三日之任〉
吳廷獻〈鄱陽人延祐六年三月十八日之任〉
俞希魯〈鎮江人至治二年三月初七日之任〉
陸晉之〈杭州人泰定二年三月二十日之任〉
花桂發〈無為州人致和元年四月初八日之任〉
相副教授
尹應元〈缺〉
嚴斗輝〈缺〉
馮福京〈缺〉
趙嗣銍〈缺〉
王汝濟〈缺〉
史復伯〈缺〉
學正
王沂孫〈缺〉
時敏〈缺〉
趙同〈缺〉
施塤〈缺〉
趙必昌〈缺〉
盛象翁〈缺〉
李夢登〈缺〉
孔照孫〈缺〉
賈哲甫〈缺〉
徐信卿〈缺〉
杜世學〈缺〉
徐公著〈缺〉
葉曼卿〈缺〉
陳雲宗〈缺〉
劉悌〈缺〉
吳埏〈缺〉
吳景山〈缺〉
郭仁傑〈缺〉
趙文〈缺〉
盧可繼〈缺〉
王萱〈缺〉
李禎〈缺〉
學録
沈岊〈缺〉
徐斗明〈缺〉
陸伯潤〈缺〉
杜世學〈缺〉
劉簡〈缺〉
趙必昌〈缺〉
王惟賢〈缺〉
姜材之〈缺〉
陳自〈缺〉
袁裒〈缺〉
陳榮龍〈缺〉
范庭□〈缺〉
徐忠行〈缺〉
趙懋懷〈缺〉
徐木〈缺〉
史益伯〈缺〉
錄事司
達嚕噶齊〈缺〉
薩木哈〈缺〉
劉𢎞逺〈省差〉
瑪哈穆特〈缺〉
竒爾〈䝉古〉
巴延〈缺〉
伊實特穆爾〈缺〉
嘉琿達〈缺〉
薩里〈缺〉
烏圖們〈缺〉
實都〈缺〉
珠格爾〈缺〉
塔爾楚〈缺〉
托爾楚丹〈缺〉
録事
王政〈缺〉
張讓〈缺〉
姜天祥〈缺〉
鄂囉萬盈〈缺〉
張玉〈缺〉
李仁〈缺〉
卜元吉〈缺〉
李圭〈缺〉
李恭讓〈缺〉
曹天祥〈缺〉
楊天佐〈缺〉
葛演〈缺〉
録判
魯宗勝〈缺〉
楊英〈缺〉
崔舉〈缺〉
王堅〈缺〉
張澤〈缺〉
吳貞〈缺〉
孔彦德〈缺〉
蘇秉鈞〈缺〉
劇良佐〈缺〉
陳□〈缺〉
田審言〈缺〉
龎証〈缺〉
陳巨濟〈缺〉
侯玉〈缺〉
武德〈缺〉
延祐四明志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三
元 袁桷 撰
職官攷〈下〉
鄞縣
達嚕噶齊
烏瑪喇
瑪哈穆特
額森布哈
茂巴爾斯
哈喇哈斯
額森布哈
實都
拉斯瑪特
道拉實
青沙津
伊斯瑪音〈以上俱缺〉
縣尹
李志
王元卿
劉滋
汪褒然
唐〈缺名〉
崔祐
王札呼岱
張孝安
富德庸
李璠
鄔濟民
周汝弼
張繼祖
王思義
梅遇春
許庭芝
郭德誠〈以上俱缺〉
縣丞
崔顯
李在
張〈缺名〉
張顯
史漢臣
張𢎞毅
王閏
周聞禮
潘津
盧廷信
賈思恭
劉綱
鄭璘
龎滋
張士元
周仔肩〈以上俱缺〉
主簿
張濟
謝大桐
孟永貞
任謙
張處謙
楊濟川
程鵬翼
朱申
劉福
范祐
巴延特穆爾
托斯呼布哈〈以上俱缺〉
縣尉
韓世英
劉全
時用
郭世顯
戴俊〈以上俱缺〉
典史二員 司吏一十名
浙東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小溪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大嵩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奉化縣
達嚕噶齊
孫繼宗
布哈綽克
張良弼
張成德
䝉古岱
額布勒津
雅勒呼
别多喇卜丹
竒爾岱䝉古〈以上俱缺〉
縣尹
樓性之
李炎午
陳守義
王宗信
李天益
丁濟
徐文郁
梁觀〈以上俱缺〉
縣丞
鄭賡
陳榮
張良弼
任源
王瑛
姜慶
張悌
高純心
白龍
王澤
許庭芝〈以上俱缺〉
主簿
盧震龍
成全
朱友明
朱士勲
閻微
申天澤
李大用
周信
阮鵬翁〈以上俱缺〉
縣尉
汪斗祥
張良弼
沈濬
陳一悳
章甫
薩里
王貞
祝松
張著
段嗣宗〈以上俱缺〉
奉化州〈元貞二年正月〉
達嚕噶齊
察罕〈忠翊校尉元大德五年〉
克哷〈武畧將軍大德七年〉
額森哈雅〈承徳郎大徳十年〉
布呼丹〈承直郎〉
茂巴爾〈奉議大夫〉
實保齊〈承務郎延祐二年二月到任〉
呼圖克岱爾〈奉訓大夫延祐三年三月到任〉
實巴爾〈武徳將軍延祐六年十月到任〉
知州
李炳〈奉議大夫元貞二年正月初一日到任大德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得代〉
王珪〈奉訓大夫大德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六年三月十二日得代〉
陳忠〈奉訓大夫大德六年二月十三日到任七年十月十五日得代〉
于巴延〈奉直大夫大德七年十二月初七日到任至大二年四月十二日得代〉裴繼炎〈奉訓大夫至大二年四月十二日到任四年離任〉
宋節〈奉議大夫延祐元年十二月到任〉
馬稱德〈奉議大夫延祐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
同知
星粲〈承事郎元貞二年正月初一日到任大德三年二月初二日得代〉
栁惠〈承事郎大德三年二月初二日到任九年三月初二日得代〉
杜益〈承事郎大德九年三月初二日到任至大元年三月初九日得代〉
許庭芝〈承事郎至大元年三月初九日到任皇慶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得代〉
圖嚕默色哈雅〈忠顯校尉皇慶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到任〉
曹敏中〈承事郎延祐三年八月到任〉
殷真〈缺〉
李恭〈缺〉
判官
趙秉〈登仕郎元真二年五月初一日之任大德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得代〉
史䝉古岱〈將仕郎大德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之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得代〉徐温〈登仕郎大德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之任八年十一月初二日得代〉
劉守正〈從仕郎大德八年十一月初二日之任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得代〉
孫德裕〈從仕郎大德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之任二年十一月初二日得代〉
鄭應綸〈從仕郎至大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之任〉
王成〈進義校尉皇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之任〉
許迪吉〈缺〉
判官〈二〉
李居安〈進義校尉元貞二年正月初一日之任大德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得代〉馮彬〈保進校尉大德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之任六年三月十三日得代〉
郄岱〈從仕郎大德六年三月十三日之任九年六月初九日得代〉
吳亮采〈將仕郎大德九年六月初九日之任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得代〉
程時敏〈東平人從仕郎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之任四年六月得代〉
秦榮〈承事郎至大四年五月初八日之任〉
張英〈缺〉
連山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田下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公塘廵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鮚埼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柵墟嶺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東宿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昌國州
達嚕噶齊
阿嚕〈武畧將軍大德元年七月二十日之任〉
達實密〈忠翊校尉大德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之任〉
阿哈穆特〈奉訓大夫大德七年正月初二日之任〉
額琳沁〈武畧將軍大德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之任〉
阿穆爾丹〈奉訓大夫至大元年七月十七日之任〉
索勒敏〈奉議大夫至大四年十月初三日之任〉
知州
趙伯元〈武畧將軍大德元年二月十一日之任〉
李稷〈奉訓大夫大德四年正月十一日之任〉
郝得興〈奉訓大夫大德六年十一月初六日之任〉
張德珪〈奉訓大夫大德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之任〉
陳臯〈奉訓大夫至大二年四月十六日之任〉
萬旺札勒〈奉政大夫〉
同知
張世榮〈敦武校尉〉
烏沙日沁〈忠翊校尉〉
梅遇春〈忠顯校尉〉
管恮祖〈忠翊校尉〉
判官
馮福京〈登仕郎〉
蘇志〈忠翊校尉〉
蕭玉〈從仕郎〉
林韶〈将仕郎〉
劉瑀〈從仕郎〉
劉勝和爾〈承事郎〉
吏目一員 司吏一名
螺頭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岑江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三姑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岱山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北界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慈溪縣
達嚕噶齊
阿多瑪勒〈至元十三年之任〉
台哈布哈〈至元三十年九月之任〉
托爾齊〈元貞二年八月十一日之任〉
伊蘇岱爾〈大徳三年十二月之任〉
嘉琿達〈大徳六年十二月之任〉
黄頭〈大德十一年三月之任〉
哈繖克〈至大三年十二月之任〉
烏瑪喇〈缺〉
縣尹
珠嘉壽德〈至元十三年之任〉
許慶祖〈至元十六年四月之任〉
俞斌〈至元十七年七月之任〉
張顯祖〈至元十八年六月之任〉
馮昱〈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之任〉
富德庸〈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之任〉
宋澤〈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初四日之任〉
劉瑞〈大德元年六月之任〉
吳樟〈大徳四年六月之任〉
史午〈大德八年九月之任〉
楊允〈大德十一年十一月之任〉
方安國〈至大二年三月之任〉
主簿
茒璡〈至元二十一年五月之任〉
張真〈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之任〉
鈕祐祿〈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之任〉
皇涖〈至元三十一年十月之任〉
索多〈大德元年十二月之任〉
方文豹〈大德四年七月之任〉
石礎〈大德七年十二月之任〉
曹傑〈大德十一年十一月之任〉
薩木丹巴勒〈至大三年二月之任〉
孔昭孫〈缺〉
縣尉
楊好信〈至元十四年之任〉
茒璡〈主簿權尉〉
周良〈至元二十五年正月之任〉
楊天輔〈至元二十八年八月之任〉
張興〈元貞元年二月之任〉
茂巴爾斯〈大德二年二月之任〉
穆寧士〈大德五年五月之任〉
張開〈缺〉
馬德固〈至大元年三月之任〉
楊茂〈至大三年四月之任〉
典史二員 司吏一十名
鳴鶴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丈亭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定海縣
達嚕噶齊
張進〈至元十三年五月之任〉
雅勒呼〈至元十七年之任〉
瑪哈錫哩〈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之任〉
僧格哈喇齊〈大德四年六月之任〉
訥古伯〈大德六年二月之任〉
阿勒台默色〈至大元年十二月之任〉
敏珠爾〈皇慶元年正月之任〉
縣尹
楊榮〈至元十四年三月之任〉
高珪〈至元十八年四月之任〉
朱叔麒〈至元二十二年之任〉
李輝〈至元三十一年二月〉
田允〈大德元年二月之任〉
孫拜特穆爾〈大德四年任〉
成德〈大德九年二月之任〉
吳鋭〈至大三年四月之任〉
縣丞
李輔〈至元十四年二月之任奉上司指揮本處〉
主簿
田滋〈至元十四年三月之任〉
張幹〈至元二十二年之任〉
時亨〈至元二十五年二月〉
傅珪〈至元二十九年三月〉
徹爾鼐瑪岱〈元貞元年四月〉
盛德昭〈大德二年四月之任〉
楊泰〈大德五年十二月之任〉
謝大桐〈大德七年九月之任〉
程峴〈大德十一年三月之任〉
楊居義〈至大元年十二月〉
和爾岱布哈〈皇慶元年四月〉
縣尉
阿薩爾丹〈至元十四年之任〉
成奎〈至元二十五年七月〉
劉璟〈至元二十八年七月〉
明安岱爾〈至元三十一年〉
嚴邦直〈元貞二年八月之任〉
郝仲〈大德二年九月之任〉
解時大〈大德五年九月之任〉
嵇晉臣〈大德八年十月之任〉
郭世顯〈至大三年四月之任〉
劉津〈皇慶元年三月之任〉
典史一員 司吏七名
管界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施公山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海内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白峯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象山縣
達嚕噶齊
額森〈缺〉
阿都瑪勒〈至元二十三年八月之任〉
阿里〈至元三十一年二月之任〉
穆爾薩〈元貞三年二月之任〉
達實密〈大徳五年十月之任〉
雅爾噶鼐〈大徳十年二月之任〉
僧格哈喇實〈缺〉
拜特穆爾〈皇慶元年正月之任〉
縣尹
韓秉彛〈至元十五年之任〉
李時義〈缺〉
烏庫哩〈缺〉
高珪〈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之任〉
張貞〈大德三年二月之任〉
李天祐〈大德五年四月之任〉
山斌〈大德八年四月之任〉
程珪〈大德十一年三月之任〉
劉守正〈至大四年十二月之任〉
主簿
馮浩〈至元十七年二月之任〉
楊恕〈至元二十二年五月之任〉
張守忠〈至元二十五年三月之任〉
孟永貞〈至元二十九年十月之任〉
于巴延〈大德四年四月之任〉
揚珠格爾〈大德七年二月之任〉
楊沂〈缺〉
田定〈至大元年八月之任〉
瞿佑〈至大四年八月之任〉
縣尉
范用〈至元二十二年正月之任〉
董實〈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之任〉
趙顯〈至元三十年四月之任〉
薩勒迪默色〈元貞〉
張忱〈大德〉
荆德〈大德〉
蔡翼〈大德〉
鄭復〈至大〉
傅順〈至大〉
典史一員 司吏七名
東門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莆門巡檢司
巡檢一員 司吏一名
䝉古學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醫學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官醫提領所
提領一員
隂陽教授司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雜造局
局使一員 副使一員
織染局
局使一員 副使一員
平準行用庫
提領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在城税務使司
提領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廣盈倉
監支納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永豐庫
監支納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司庫二員
在城站
提領二員
車廏站
提領二員
萬戸府
沿海翼〈大德三年屯駐鎮守皇慶二年那移𭒀處〉
蘄縣翼〈皇慶二年自紹興路那移到路鎮守〉
都鎮撫所
達嚕噶齊一員 鎮撫一員
千戸所〈計一十六翼每翼各設〉
千戸二員 彈壓一員 百戸二員
慶元紹興等處海運千戸所
達嚕噶齊一員 千戸二員 副千戸三員
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慶元路鹽倉〈至元十三年設批驗所大德三年改
為檢校所延祐六年例革當年十二月新剏鹽倉〉
倉使一員 副使一員
慶元市舶提舉司〈至元十五年立提舉慶元市舶使司大德七年例革至大元年再立
慶元市舶提舉司四年例革延祐元年復立七年再例革〉
提舉二員 同提舉一員 副提舉一員
各場鹽司〈每場各設司令一員司丞一員管勾一員〉
清泉場鹽司
長山場鹽司
穿山場鹽司
龍頭場鹽司
玉泉場鹽司
蘆花場鹽司
岱山場鹽司
鳴鶴場鹽司
正監場鹽司
延祐四明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四
元 袁桷 撰
人物攷
詩云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人物之興是假于山靈耶運有通塞磅礴鬱積久而彌章者其理然也聖門設科政事次德行是益於民也後世崇高𤣥皆鄙棄不學國之大弊專對繇周以來用之若是則夫子之訓明矣醇疵之論所從來久去其已甚小者微𤨏曷勝紀載作人物攷
先賢
黄公
黄公鄞人避秦匿山中漢高帝求之不得帝嬖戚夫人欲廢太子立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以死爭不聽太子用張良言以禮迎公公與園公綺里季夏甪里先生偕至帝宴太子侍四人從年皆八十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問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姓名上迺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何自從吾兒遊四人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辱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莫不願為太子死故來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趨出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者為之輔羽翼已成難動矣
桷按㑹稽典録虞翻云鄞大里黄公絜已暴秦之世漢高帝即阼不能一致惠帝恭讓出則濟難晉夏統言㑹稽土地風俗其人循循猶有黄公之高節王黄州元之在汝州有詩未必頸如樗里子也應頭似夏黄公畢文簡譏之以為不當云夏黄公杜子美詩云黄綺終辭漢逸少高尚想黄綺帖陶詩云黄綺之商山南史阮孝緒云漢道方盛黄綺無間山林是黄為姓明矣獨王貢傳序四皓名字當讀為綺里季夏而後人誤讀為夏黄公者亦猶樂正裘牧仲之誤耳顔師古言後代皇甫謐圈稱之徒及諸地理書説競為四人施安姓字自相錯互語又不經班氏不載於書諸家皆臆説今竝棄畧一無取焉是則當以右軍陶杜為證黄長睿言近嵗得圈公神坐綺里季甪里先生神坐謂為漢刻前史所不載獨不言夏黄公則當如師古之言無以議為袁正獻之父作甕牖閒評言黄墓舊傳為秦世黄公又曰黄姑林即黄公林典録之言當取以為證
董黯
董黯字叔達一字孝治㑹稽句章人生後漢時家貧少孤事母盡孝採薪供養甘果美味奔獻於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之伺黯出苦辱其母黯恐貽母憂黙而不言母既葬斬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釋其罪召為郎中不就以壽終句章今之鄞縣也黯母嘗寢疾喜飲大隠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母反葬於鄞虞翻云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讐海内聞名昭然光著〈按宣獻碑脩别有正碑見祠祀考〉
任光
任光字景昇鄮人為縣主簿時海賊作孽令朱嘉將吏人出戰為賊所射傷賊突嘉前光以身障蔽力戰死嘉獲免還邑出俸厚葬之典録云身當白刃濟君於難
鄭雲 梁宏
鄭雲梁宏皆章句人俱為主簿篤終始之義州里稱之一云雲字仲興學韓詩公羊春秋為主簿後以劉雋事獄死郡以狀聞旌表門閭
任奕
任奕句章人為御史中丞朱育稱其為文章之士立言粲盛所持文檄曄若春榮今有任子十卷見意林
王脩
王脩句章人仕順帝時為揚州從事軍變殺歴陽太守伊曜脩誓衆奔入賊營取曜屍葬之人服其義典録云委身受命垂聲來世
張齊芳
張齊芳驃騎將軍意之子隠於慈溪之驃騎山人皆賢之遂以其父之官名其山
闞澤
闞澤字德潤㑹稽山隂人也家世農夫至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冩既畢讀誦亦遍兼通厯數由是顯名察孝亷除錢唐長遷郴令孫權為驃騎將軍辟補西曹掾及稱尊號以澤為尚書嘉禾中為中書令加侍中赤烏五年拜太子太傅領中書如故澤以經傳文多難得盡用乃斟酌諸家刋約禮文及諸註説為制行出入及見賓儀又著乾象厯數注以正時日毎朝廷大議經典所疑輙諮訪之以儒學勤勞封都鄉侯性謙恭篤慎宫府小吏召呼對問皆為抗禮人有非短口未嘗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問少窮權嘗問書傳篇賦何者為美澤欲諷諭以明治亂因對賈誼過秦論最善權覽讀焉初以吕壹姦罪發聞有司窮治奏以大辟或以為宜加焚裂用彰元惡權以訪澤澤曰盛明之世不宜復用此刑權從之又諸官司有所患疾欲増重科防以檢御臣下澤毎曰宜依禮律六年冬卒權痛惜感悼食不進者數日虞翻稱澤曰闞生矯傑蜀之揚雄又曰闞子儒術今之仲舒〈見三國志〉
桷按舊志慈溪普濟寺吳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捨宅為寺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立為德潤院普濟湖房琯開鑿舊謂德潤湖慈溪舊屬餘姚故三國志稱㑹稽餘姚
虞喜
虞喜字仲寧㑹稽餘姚人光祿潭之族也父察吳征虜將軍喜少立操行博學好古元帝初鎮江左諸葛恢薦喜懷帝即位徴拜博士皆不就賀循為司空先達貴顯每詣喜信宿忘歸自云不能測也太寧中與臨海任旭俱以博士徴喜辭疾不赴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闡有自來矣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旁綜廣探博聞强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静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一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疏奏詔以散騎常侍徴之又不起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遷祧室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㑹稽朝廷遣就喜諮訪焉喜専心經傳兼覽䜟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畧註孝經為志林三十篇凡所註述數十萬言行於世年七十六卒無子弟〈右晉書本傳九域志虞喜墓在明州〉
按舊志言喜所居在句章之南山世目其山曰大隠見夏侯曽先地志今屬慈溪諸虞墓亦多在慈溪虞荔
虞荔字山披祖權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檢平北始興王諮議參軍荔幼聰敏有志操年九嵗候太常陸倕倕問五經十事荔對無遺失倕甚異之又嘗詣徴士何𦙍時太守衡陽王亦造之𦙍言於王王欲見荔荔辭曰未有板刺無容拜詣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欽重還郡即辟為主簿荔又辭以年少不就及長美風儀博覽善屬文仕梁為西中郎法曹外兵參軍兼丹陽詔獄正梁武帝於城西置士林館荔乃制碑奏上帝乃命勒之於館仍用荔為士林學士尋為司文郎遷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舍人及侯景之亂荔率親屬入臺臺城陷逃歸鄉里侯景平元帝徴為中書侍郎貞陽侯僣位授揚州别駕竝不就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竝書招之迫切不得已乃應命初荔母隨荔入臺卒於臺内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文帝深器之荔性沈密少言論凡所獻替莫有見其際者弟寄寓於閩中依陳寶應荔毎言之輙流涕文帝哀而謂曰我亦有弟在逺此情甚切他人豈知乃敕寶應求寄寶應終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數往臨視令將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許乃令住蘭臺乘輿再三臨問手敕中使相望於道又以蔬食積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氣力稍減方欲仗委良須克壯今給卿魚肉不得固從所執荔終不從卒贈侍中諡曰德子及喪柩還鄉里上親出臨送當時榮之子世基世南竝少知名弟寄陳書有傳
桷按舊志慈溪縣定水寺虞世南故宅先越公以入政府恩奏為經院今去寺里許有虞侍中大墓亡恙寺舊有世南遺像虞氏子孫多居鳴鶴鳴鶴與餘姚接壤而九域志亦言墓在鳴鶴今鳴鶴去定水止十里則定水山實總連鳴鶴山也世南出為叔陳中書侍郎寄之後陪葬昭陵子孫皆居長安遂以故宅為寺舊志謂世南墓在定海非
虞世南字伯施與兄世基學於顧野王為文章慕僕射徐陵陵亦喜之秦王建府引為參軍後即位拜𢎞文館學士改祕書監封永興縣子世南論議持正太宗器之隴右山崩江淮大水世南諌上願勿恃承平為驕逸則大變可弭高祖崩大營繕山陵世南入疏諌止之少學書越浮屠智永故其體守羲之法太宗病戈法未精手作百字雜世南書以示禇遂良觀之獨以世南所書為合作太宗大服唐人書品世南為第一後陪葬昭陵諡文懿
虞寄
虞寄字次安少聰敏年數嵗客有造其父遇寄於門嘲曰郎子姓虞必當無智寄應聲曰文字不辨豈得非愚客大慙入謂其父曰此子非常人文學之對不是過也及長好學善屬文岳陽王詧為㑹稽太守寄為中記室領郡五官掾在職簡畧煩苛務存大體曹局之内終日寂然侯景之亂寄隨兄荔入臺及城陷遁還鄉里張彪往臨川强寄俱行寄與彪將鄭瑋同舟而載瑋嘗忤彪意乃劫寄奔晉安時陳寶應據有閩中得寄甚喜陳武帝平侯景寄勸自結寶應從之乃遣使歸誠承聖元年除中書侍郎寶應愛其才託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為僚屬委以文翰寄固辭獲免及寶應潜有逆謀寄微知其意每陳逆順之理諷諫寶應輙引他事以拒之又嘗令左右讀漢書卧而聽之至蒯通説韓信曰相君之背貴不可言寶應蹶然起曰可謂智士寄正色曰覆酈驕韓未足稱智豈若班彪之命識所歸乎寄知寶應不可諫慮禍及已常居東山寺偽稱脚疾不復起寶應以為假託遣人燒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動親近將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懸欲安所往縱火者旋自救之後寄致書於寶應覽書大怒或謂寶應曰虞公病篤言多錯謬寶應乃小釋亦以寄人望且容之及寶應敗走夜至蒲田顧謂其子扞秦曰早從虞公計不至今日寶應既擒凡諸賓客微有交涉者皆誅唯寄免禍寄還朝文帝謂曰管寧無恙甚慰勞懷頃之帝謂到仲舉曰衡陽王出閩旦夕游處兼掌書記宜求宿士有行業者仲舉未知所對帝曰吾自得之乃手勑用寄寄入謝帝曰所以暫屈卿游蕃非止以文翰相煩乃令以師表相事也後除東中郎建安王諮議加戎昭將軍寄乃辭以疾與兄荔隔絶因感氣病每得荔書氣輙奔劇前後所居官未嘗至秩滿裁期月便自陳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及謝病私庭毎諸生為州將下車必造門致禮命釋鞭板以几杖侍坐嘗出游近寺閭里𫝊相告語老幼羅列望拜道左或言誓為約者輙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所制文筆遭亂多散〈右見陳書本傳〉
賀知章
賀知章字季真性曠夷善譚説與族姑子陸象先善象先嘗謂人曰一日不見季真則鄙吝生矣唐證聖初擢超拔羣𩔖科累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尋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申王薨詔選挽郎䕃子訴知章取舍不平徙工部肅宗為太子遷賓客授祕書監晩節尤誕放遨遊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每醉輙屬詞筆不停書咸有可觀善草𨽻好事者具筆硯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纔十數字世傳以為寶天寶初夢游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宫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擢其子曾為㑹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幼子亦聽為道士卒年八十六肅宗乾元初以雅舊贈禮部尚書〈右見唐書本傳〉
舊志云今鄞縣句章鄉小溪之馬湖有洗馬池故迹世傳以為賀監舊宅相距三里曰賀家灣其地賀姓甚多而貧掘土得碑石率棄之今其斷石存而可識者曰㑹稽郡賀與府君六字而已耆老謂賀監始居此後乃徙剡川也
孫郃 孫沔
孫郃奉化人博學高才〈見四明才名註云〉唐末為左拾遺朱温簒唐著春秋無賢人論卜世論〈見文粹〉即脱冠裳服布衣以隠著書紀年悉用甲子以示不臣之義詩擬陳子昂有哭方干詩見姚鉉所纂唐文今淨惠院其故宅也孫沔字元規少倜儻不拘喜氣節為監察御史裏行時章獻太后服未除禮官奏以冬至日冊后禮沔奏罷之士人李安世上書指切朝政下吏部沔言諫官孔道輔范仲淹以言事謫去今復罪安世將杜絶言者由是出知潭州衡山縣後遷起居舍人陜西轉運言丞相吕夷簡在中書二十年所用牧守縣令皆罷軟一意承風㫖若王隨陳堯佐張士遜皆庸鄙乏逺識以姑息為安避謗為智久在廊廟是張禹李林甫復見於今世矣書奏上不之罪出知慶渭州以母喪求知明州㑹京東盜起知徐州盜平徙秦州時儂智高反沔入對曰秦州不足為聖慮嶺南實可憂㑹蔣偕死帝加廣南東路安撫使與狄青俱行沔與青夜謀幄中晝則自行趨邕州智高平沔分治其徒多釋之張貴妃薨追冊后禮立小忌沔力諫不可出知杭州遷觀文殿學士徙知拜州諫官言沔在杭多不法亷得其實改寧國軍節度副使尋知濠州致事居于明英宗即位歐陽脩言西倕守邊非沔不能辦起家知河中徙慶州復徙延州卒于道諡威敏杜正獻公衍贈孫沔知明州詩謂郃為沔逺祖王丞相珪誌沔則正言㑹稽人桷按歐公記孫公祖墓實正獻公之父榮公所為且言吾二家皆為當世盛族五代之亂播於吳越而不顯則杜公所言有据又王荆公為鄞令答元規大資書有云比方得邑海上而聞左右之别業實在敝境孫公與蔡忠惠唱酬亦曰新治甬上居閒逸安暮齒當以先賢所考為定大隠楊先生
楊先生適字安道慈溪人隠居大隠山為人醇厚介特議論辯博平正人有善則稱之不善如未之聞為學要行乎已唯恐為人所知毁譽榮辱不以動其心人莫得而親疏蓋自比仲元叔度之流鄉人嚴憚之相語不以名氏而尊之曰大隠先生衣食纔自給非義之餽一介不取躬耕養親族之貧者分賑之隣盜其稼人告之先生愀然曰彼窮厄而求捄其生爾勿治也盜聞之慚悔其後無敢侮者善言治道究歴代治亂之原孫威敏公沔自諫官出按浙東西刑獄欲見先生先生不肯見先生之越時范文正公守越聞之就見焉輿致府中澹焉無求公益賢之先生治經不守章句黜浮屠老子之説歌詩卓越超邁容儀甚偉衣冠儼如始友錢塘林逋後與同郡王致杜醇結交後進莫不師之退處四十年德行益高名聞京師仁宗詔求遺逸太守鮑軻以名聞賜以粟帛太守錢公輔又薦之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州遣從事致詔書袍笏輿從迎之先生辭不受遁去壽七十有六遺令篆石壙前曰宋隠人之墓熙寧二年滎陽張峋為文表之
慈溪杜先生
杜先生醇越之隠君子居慈溪學以為己隠約不求知孝友稱於鄉里耕桑釣牧以養其親經明行脩學者以為模楷慶厯中鄞始建學縣令王文公安石請先生為之師其書曰天之有斯道固將公之我先得之而不推餘於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願先生留聽而賜臨之安石與有聞焉先生引孟子栁宗元之説以辭再書强起之曰孟子謂好為人師者謂無諸中而為有之者豈先生謂哉栁宗元惡知道韓退之毋為師其孰能為師天下士將烏乎師哉先生始就焉慈溪令林肇立學又起先生為師亦固辭王文公作師説以勉之二邑文風之盛自先生始先生談詩書不倦為詩質而清當時謂學行宜為人師者也
鄞江王先生
王先生致鄞人與同郡楊杜二先生為友俱以道義化鄉里諸生子弟師尊之稱三人皆為先生嘗與牧守言政事王文公安石復書曰無事於職而愛民之心乃至於此可以為仁矣年七十樂道安貧妻收遺秉子拾墮樵浩然無悶鄉人莫不高其行
城南樓先生
樓先生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以窮理為先為鄉人所尊處窮約屢空自樂慶厯中詔郡縣立學延致鄉里有文學行義者為之先生掌教縣庠者數年又教授郡學前後三十餘年學行篤美信於士友一時英俊皆在席下門人之知名者清敏豐公稷光祿袁公轂天台羅公適也登進士第調廬江主簿自以祿不及親絶仕進意以大理評事終於家有遺集三十卷贈正議大夫子孫皆踵世科五世孫鑰德行文章為時名臣仕至參知政事
桃源王先生
王先生説字應求鄞人鄞江楊大隠先生之門人也與弟該皆著名教授鄉里餘三十年熙寧中以特恩補州長史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子孫世其學子珩宗正少卿孫勲提舉廣南市舶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為賻子正已却之曰吾父以亷直聞雖貧猶能負喪以歸不愧亷叔度也清白之傳實先生家訓正已終太府卿
廣平舒先生〈自大隠至廣平皆王先生撰〉
舒先生璘字元質奉化人雅有大志恥以一善自名篤實不欺無毫髮矯偽入太學師張宣公栻又從陸文安公九淵與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講磨躬行愈力嘗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刻苦磨厲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云爾第進士教授徽州以身率多士日日詣學寒暑不少懈暮夜亦間往築風雩亭日有講求涵泳之功質或不美未嘗忿疾端吾榘矱需其自新作詩禮講解啓迪諸生徽人追思之曰吾鄉學問之源窒而復通者先生實開之也因祠於學信道甚篤利祿之念不萌宰平陽臨政聽斷人服其平終於宜州通守慈湖先生銘其墓謂孝友忠實道心融明門人國子博士李元白傳其經學淳祐中特諡文靖
定川沈先生
沈先生煥字叔晦自定海徙鄞偉儀觀尊瞻視音吐鴻暢羣居鄉校以嚴見憚入太學行藝優諸生始與臨川陸先生九齡為友一日盡舍所學以師禮事焉書夜鞭䇿求友如不及務本趨實不自矜衒每語人曰當隆師親友循規蹈矩以倡郡國第進士講學不倦自以資稟剛勁非所以歡庭闈大書深愛和氣愉色婉容數語於壁日觀省焉門人弟子決疑請益者自逺而至啟告簡嚴昬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中心悦服師道益尊為太學録修教養法士爭歸之不肯詭隨茍容以取光寵遂補外終於舒州通守先生非聖哲書未嘗誦習與朱文公吕成公問辯凡世變之推移治道之體統明君賢臣之經綸事業孳孳講求日益深廣追贈直華文閣特諡端憲
慈湖楊先生
楊先生簡字敬仲慈溪人清明純一非禮不動燕私儼恪如臨君師學以古聖為的入太學第進士主富陽簿日諷詠魯論孝經堂上不動聲色而民自化陸文安公來富陽長先生二嵗指以心學之要遂北面師事焉調紹興府理掾朱文公持庾節首薦之每稱先生學有為已功夫宰饒之樂平謂教養兹邑欲使邑人皆為君子況學者乎誨之諄諄不倦為講堂訓曰學者孝而已矣時有古今道無古今時有古今性無古今聞者興起以國子博士召講易乾卦發人心固有之妙趙忠定公汝愚免相祭酒李祥抗疏辨之先生上書亦以學黨斥閒居十三年以祕書召遷著作將作少監守温州訪賢者禮致之崇孝養明宗族相䘏之令首行鄉記效周官敬敏任䘏之𩔖書善不書惡除工部郎將作監告老奉祠召不起終於敷文閣直學士以寶謨閣學士致仕壽八十有六諡曰文元有詩易春秋論語古文孝經傳孔子閒居解又著已易輯先聖大訓先生至誠篤敬朞功之戚下洎緦麻服制喪期一以經禮為則而容色稱之平居接物從容和樂未始茍異於人而高逺自不可及北境傳誦其文曰此江南楊夫子也
絜齋袁先生
袁先生燮字和叔鄞人少以名節自期入太學見陸先生九齡德容睟盎親炙之同里沈楊舒三公皆聚於學朝夕以道義切磨第進士為太學正時朱文公諸名儒已去先生知不為時所容尋以學黨去更歴外服入朝至太常丞兼考功郎知江州提舉江西常平以都官郎召遷司封又遷國子司業祭酒延見諸生迪以切已之學常病世學者襲先儒緒言未能自得於心不足以為學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篤實是為道本聞者竦然自得以祕書監兼崇政殿説書遷禮部侍郎侍講猶兼祭酒講詩二南於先王正始之本自身而家自家而天下者深寓規儆之意列國變風有關君德治道者亦託其義以諷立朝守正不阿時好議者指為好名遂奉祠以歸著述弗倦或勸宜少休曰吾以此為笙鏞管磬不知其勞也終於顯謨閣學士贈龍圖閣學士諡曰正獻先生嘗曰此心存則雖賤而可貴不存則雖貴而可賤大哉心乎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毎謂為學當以聖賢自期仕宦當以將相自任其所講明體用兼綜於書禮記論説尤詳成就後學甚衆子甫進士第一為兵部尚書國子祭酒亦稱名儒〈右係王尚書作記見學校考〉
王先生
王先生應麟字伯厚年十九登進士第父撝性嚴急每授題設巍坐命先生與其弟應鳯坐堂下刻燭以俟少緩輙叱怒繇是先生為文稱敏疾調衢州西安簿習博學宏詞初真文忠德秀從𫝊伯壽為詞科後金華王器之與文忠相後先源緒精密先生得其𫝊寶祐四年就試銓選遷太常寺主簿丞相丁大全以㑹計得幸於上擅奏擬臺諫承風㫖大全招先生諭意將拜為御史先生即上疏言邊事方警重斂必失軍民心大全怒臺疏論先生遂得補外通判台州大全敗一時附和者皆禁錮而先生訖召為太常博士湯文清公漢為少卿與先生隣牆居朝夕講道言關洛建上江西之同異永嘉制度沙隨古易蔡氏圖書經緯西蜀史學通貫精微剖析幽眇湯公作而言曰吾閲士良廣惟伯厚甫為真儒使真文忠在願同在弟子列㑹文清耄年力祈去遂薦先生于丞相賈似道理宗崩度宗嗣位先生為禮部郎掌丞相箋表故事聽政御正殿丞相上四表即允一夕百官㑹臨宫中丞相命省吏致命於臨次曰嗣君入纂大統讓禮宜加多願郎中増多三表即臨次具以進丞相護山陵事畢復命作辭表三通吏拱立以請先生復㫖授之丞相大驚始命入翰林復掌外制侍經筵于時丞相專拜平章左右相葉夢鼎江萬里皆畏避去缺相數月侍從在經筵唯唯不敢言事似道且數求去邀上上愞恐不知所以先生言孝宗時亦缺相者逾年上如先生所言慰諭之似道大疑上語安所從得後知從經筵所授深忌之授右史直前奏事相益怒即斥去出知徽州為政仁厚而先生父亦嘗守徽咸曰吾清白太守子也劉克莊湯漢死衆論掌制以先生陳合馮夢得三人為首馮陳適以故去先生守徽方踰年似道始曰非伯厚不可召為祕書監遷吏部侍郎仍兼中書舍人先生以憂去德祐元年似道潰師先生復除舍人兼給事中于時朱禩孫降江陵黄萬石降江西丞相留夢炎猶除拜二帥不止先生疏駁之并言夢炎疏入不報即引歸先生晚嵗自號深寧老人自為誌銘有曰其仕其止如偓如圖年七十四終于家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所著書有詩攷詩地理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就章王㑹篇姓氏急就篇通鑑地理攷地理通釋漢藝文志攷漢制攷蒙訓困學紀聞小學紺珠文集八十卷内外制四十五卷學者尊之曰深寧先生
黄晟
黄晟鄞縣人少伉勇望海鎮募擇軍校晟矮陋不宜應募遂潜歸鄉里集衆據嘉平權知州事羊僎補晟為嘉平鋪將台人劉文冦明州僎擊文走之其黨走據奉化晟以所部兵擊敗遷佽飛都副兵馬使盗攻越州董昌不能禦晟縱兵戮之昌奏晟散騎常侍浙東道東面副指揮使㑹明州刺史鍾季文卒晟據其郡晟雅禮儒士江東文學之士咸往依之别築營以館創築城堞再成浮梁錢鏐攻董昌晟功居多守明州十有八年開平三年卒時郡守多請其子襲嗣晟獨不請府庫封署必曰送使鏐深德之墓在隠學山
沈起
沈起鄞縣人舉進士監真州倉父時家居起聞父得疾即棄官歸里轉運定棄官罪如律入奏仁宗曰父病論罪何以勸人子非厚風教也詔釋之知海州縣海水時至居民不便爭從去起築堤以捍導其水為畎澮以溉田民始復後除開封府判官湖南路轉運副使土貢筋革竹箭率以畝斂民吏大為姦起書所貢示民嵗省什七召為三司鹽鐵副使遷陜西都轉運使慶元軍變起討平之奉使契丹將與西夏使者同列起曰大國之卿不宜與陪臣竝契丹從其言後知桂州交趾嵗數侵擾起治舟師習水戰交趾嵗與内地貿易起悉禁之將絶其利便使畏讋邕州守蘇緘力陳不便起劾緘沮議徙知潭州後交趾大舉兵陷欽亷邕三州起坐首議邊失計謫郢州團練副使㑹赦移温州卒
陳輔
陳輔字安國象山縣人父大雅工為詩趙清獻公抃深愛之嘗舍逆旅遇邸客病將死大雅傾囊中裝給之俟其疾愈始去輔嘉祐二年進士有吏能知安吉縣活流民千餘人㑹攝它縣爭遮道以留使者王介曰安吉不可無陳君邪卒反之朝廷以戸高下分為七十五等輸役錢翰林沈括察訪二浙俾輔掌其事遂以其法行浙東輔少家貧刻意問學夜寘足水中以警寢蚤以文詞擅場屋東明劉温奇之使其子槩師焉後㮣試禮部第一益有名門下侍郎許將薦知邛州丞相吕大防范純仁將用輔輔以疾卒
周師厚
周師厚字敦夫鄞人皇祐五年進士仕至朝散郎荆湖南路轉運判官為轉運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俗不同役有勞逸輕重不宜以一㮣論朝議是之章惇問溪峒廣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師厚持不可曰溪獠静擾無常常平嵗入有程當使邊卒廣屯田為便卒從其議娶范氏文正公女生子曰鍔字亷彦元豐二年進士初仕為桐城尉慨然曰學優則仕吾昔所治科舉耳遂益究治六籍諸子百氏之説悉著論其本㫖當官桐城辭不赴迺游潁昌訪其舅忠宣公純仁過洛見文潞公司馬公咸器重之在京師上書言徐禧永樂之失國子祭酒豐稷給事中范祖禹交薦之後知南雄以言邊事忤時相入黨籍即退休于家作四休堂在西湖十洲之西弟銖崇寧二年進士兄弟皆隠鄉人慕之所為文二十卷承宣集一卷明天集一卷六甲奇書一卷鍔娶胡氏尚書右丞宗愈之女再娶王翰林學士覿之女妹適陳忠肅公瓘蔡京作黨籍碑婦翁舅甥俱入籍後以為盛事焉〈舊志言舅氏范鎮太史非是〉
俞偉
俞偉字仲寛鄞人宰南劍之順昌閩人生子多者皆不舉建劒尤甚仲寛作戒殺子文召父老列坐廡下以俸置醪醴親酌使歸勸鄉人活者以千計生子多以俞為字朝廷為立法行一路仲寛被差它郡還邑有小兒數百迎於郊部使者聞于朝降詔奬諭進秩再任且許出粟以賑其蓐卧而貧者偉從子充字公達以著作郎遷檢正于時丞相王珪獨相日久神宗厭之將罷相㑹江東運判有違法事上以語珪泄其語于充充以語琬琬上章自辨上怒珪益甚珪與充議謂當俱受罪今西夏秉常國内亂上意欲復靈武子能言可伐上必喜吾與子且俱免罪遂除天章閣待制知慶元充至郡即上疏言秉常為母所殺或言見存此正興師問罪之時願復漢唐兩河故地以雪寶元康定之恥環州有田與夏國相連續充檄所部以時耕種敵不敢犯屬羌山夷嘯聚背叛充授第二將張守約以籌筭且招且討有亡入夏國者三百戸充又遣守約耀兵塞上夏人亟歸亡者條上勸賞買馬之法騎馬頓増慶兵素玩恩充繩以法軍始肅然未幾暴卒後高遵裕出師敗衂充實啟之
豐稷
豐稷字相之登進士第為襄州榖城縣令縣號劇邑稷以善政平治曽鞏韓維相繼守襄交薦之葉康直宰光化襄人歌曰葉光化豐榖城清如水直如衡康直後為兵部侍郎元豐三年安惇薦拜監察御史裏行王安禮自潤州召知制誥安禮在潤飲刁約家為姦利事稷力攻之不報復遷翰林學士稷數上疏神宗諭之曰安禮事誠有之朕以其兄安石姑全容之安禮入政府稷出為利州路提㸃刑獄召為工部員外郎以胡宗愈王覿薦復為殿中侍御史上疏曰陛下明足以燭萬事之統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應變曲當而不可用其智順考古道二帝所以聖儀式刑文王之典成王所以賢偏聽生姦獨任成亂此古今之大患帝王之深戒也願陛下以洪範為元龜以祖訓為寶鑑一動於深宫之中思所以為則於四海之内一言於細旃之上思所以為法於千載之下則教化自行習俗自美中國既安邊境誠服矣荆揚二親王有教下成都承受製錦地衣稷劾違制徙國子司業薦陳師道鄒浩晁説之為學官歴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國子祭酒刑部侍郎元祐八年春大雪稷言嘉祥未臻沴氣交作豈應天事畏之道未至袖仇士良傳讀于上前且曰内侍近習政有所干願昭聖德總萬事以答天譴改集賢院學士知潁州江寧府拜吏部侍郎又出知河南章惇欲困以道路連嵗徙六州徽宗即位召為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首疏言司馬光吕公著皆賢直不宜以罪黜貶上曰改先帝法度焉得無罪稷曰法有不便誠當改上目送之遂入疏論章惇誣罔宣仁太后神宗實録悉以王安石日録亂去取蔡京卞兄弟植黨已久若大用必誤國繇是皆生貶㑹曽布入相稷將論之首罷稷工部尚書兼侍讀改禮部尚書蔡京入相追貶司馬光立黨碑稷貶海州團練副使道州别駕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建炎中追復學士諡清敏
陳禾
陳禾字秀實鄞縣人父謐登進士第博學教授鄉里禾兄秉八行舉于鄉禾亦登進士第鄉人稱其善教子初為鄆州司法治獄多平反部使者薦之調濰州教授講釋經學濰諸生始明經再調婺州復以經學教授朝廷聞其名召為學正博士擢監察御史左正言童貫寖用事禾言漢唐之禍首宦者國家安危之幾宜謹於未然奏對反復不已徽宗曰日已昃朕且饑矣禾挽上衣願畢其説上衣裾為之裂上曰正言碎朕衣禾曰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上改容曰卿若是朕無憂矣陳瓘子正彚上疏攻蔡京下獄辭連與禾同議瓘禾俱除名建炎中詔曰蔡京坐貶者皆叙復禾獨不及始禾知和州秦檜以過客干禾禾不禮之故訖紹興時雖子孫訴于朝檜力格不行孝宗朝史浩侍經筵上其所著易春秋語孟解孝宗特官其孫正已嘉定初孫立已請于朝始贈中大夫諡文介髙閌序其春秋且言禾嘗曰吾歴居臺諫未嘗置人於獄發人之私其春秋不以褒貶言深得微㫖子曦紹興八年進士四世孫大方為殿中侍御史論王惟忠置大理獄人寃其死
樓郁
樓郁奉化人慶厯中詔立學舉郁為教授郡人翕然師之後登進士官大理評事樓氏自慶厯先生起家子常光孫异弁五世孫鍔鈜鑰鏞鑛六世孫汶淮浟七世孫來皆取世科壔為揚州安撫置義田以睦族為於潜令為耕織二圖進于朝异孫錫字予善以材敏稱調秀州司户參軍鎮江有軍校告于朝自言久掌軍用軍將貸錢以萬計知已將訴之欲殺以滅口故亟上變廟堂駭其説為置詔獄俾錫治其事錫請械軍校以隨途中與之語遂泄其欵後詰之軍校果誣將也不三日即罷詔獄孝宗嘉歎除監左藏庫都門遷勅令所刪定官改遷大理丞連治數大獄皆平允後知嚴州卒
張宏
張宏字公度鄞人元祐二年舉經明行脩仕至禮部郎中歴守建昌軍泰州澤州嘗築慈溪縣藍溪洪莊保之堰埭民至今賴之宏六世祖次宗唐㑹昌中為明州刺史四世祖仁皓為兵馬鈐轄使於奉化茅山廟曰武惠王〈見舊志〉
陳攄
陳攄字君益鄞人紹聖間宰南劒之將樂敦崇學校奬進士𩔖政尚愷悌先是邑民家舉一子富室不過二子餘悉棄之攄至諭以天性申以令甲犯者窮治自兹民無不舉子矣男陳其名女陳其氏者皆然也後卒於官邑人思慕祠而祀之遇旱禱雨輒應以至隣境淫雨亢陽乞靈祠下咸遂所祈部使者以其有功於民乃請於朝錫旌福廟額〈見舊志〉
李猷
李猷字嘉仲一字獻夫鄞人建炎初以婦翁没王事自京師詣南都行在所見友人陳東少陽從容謂曰東被召未有館舍子為我圖之猷曰太僕陳寺丞正彚嘗相邀猷未敢往試同謁之既見少陽遂館焉少陽再上書不報有榜通衢斥附㑹李綱者猷知為少陽設也録示少陽勉以歸曰東以召來不敢私還太僕丞相子大方倉惶過猷曰少陽已報赴應天府矣猷曰少陽其不免乎及暮乃知少陽已死於市猷哭於館所為位祭且祈曰少陽以忠諌死勁節英氣當不與草木同腐吾欲收少陽歸葬先塋恨無由知之少陽有靈其啟我心越一日得之具棺衾焉又一日得其元面如生合而斂之欲買舟東下㑹其鄉人胡中行從太學來欲求護柩猷服其義併以行李付之猷亦不暇詢婦翁事遂還京師猷之私識云爾猷以婦翁恩補官終肇慶府節推〈王尚書撰〉
李佾
李佾字子列奉化人慷慨好義父珂知其才壯嵗以家事屬之建炎三年金兵至縣有義社號趫勇人士皆逃竄佾獨裹餱糧引趫勇擊之于泉口敵不敢進時北士多南渡見義勇所聚咸依之三槐王從奉其親依義社聆其語北音也將殱焉佾審其士族復館禮焉嘗集客為父壽其壻獨不至佾知有負于官舁錢急償之壻迺得預席孫元白曽孫以稱同登進士以制亦進士第
黄子游
黄子游字叔言其先由浦城徙陳州後徙奉化伯父實與蘇文忠為姻家崇寧星變父宰上封事論丞相蔡京京怒逮赴御史獄長流海島子游號訴于朝願以已官贖罪父得不死建炎初歐陽徹上書論宰相黄潜善坐棄市公脱驂以葬且賙其子以歸張忠獻公曰子游義舉近世無是也忠獻謫永州子游嵗遣人致問禮守池州青陽縣縣以宋齊丘食邑田賦十倍相仍餘二百年莫有言者子游奏蠲其半臨安建行都官府署舍皆子游經畫後皆不能易中嵗不願仕晚食祠祿十五年遂致其仕年八十有八卒葬金峨山孫應春以詩學教授其徒多為顯官仕至宗學博士
趙敦臨
趙敦臨字芘民少入太學與高閌見楊文靖公于京師紹興五年第進士初為蕭山縣主簿校劉道原外紀刻于越郡守使者交薦之為湖州教授魏丞相汪尚書皆其門人語孟書禮春秋皆有解解皆無存深寧王先生嘗輯其遺文其記奉化學曰教學不明禮義消亡讀書為官不為道仕宦為身不為君父兄之詔告師友之話言非富與貴則衆笑之以為不知時務其流禍遂至此極也其諭學者審其是曰孟子學夫子人皆信以為然子雲學孟子人皆不與焉何哉蓋學者信其行不信其言故也其送陳揚廷序曰學詩而不達樂之情不過知詩之言未可與論詩也學樂而不達詩之意不過知樂之聲未可與論樂也其愛日箴曰進德脩業時不可失堯舜湯文學焉汲汲尼父亦云終日不食如何良辰耽寢事佚為之序曰噫斯文也黄收純衣之製太羮𤣥酒之味也昔者子朱子謂前輩為文明白磊落指切事情無睢盱側媚之態愚於芘民之文見之道微俗薄先儒緒論聞者鮮矣康誥曰汝丕逺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逸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是用掇要切之語與學者共講焉
蔣猷
蔣猷字仲逺先丹陽人後避冦徙寓昌國卒葬于蓬萊鄉徽宗朝積遷中書舍人善書命學者宗之擢御史中丞上疏論士風浮薄羣臣無他能善伺候人主承望大臣而已故事内侍省𨽻六察崇寧中宦者竊弄詔㫖奏免所𨽻猷疏駁正亷得内侍省劉友端等違擅事復論楊戩童貫不宜受上賞上力護之猷復言淮南畎滁水以出鼎罪宜坐狂妄趙良嗣降敵後必誤國東南應奉花石今十年皆入權倖願速罷之不報復為吏部尚書以徽猷閣直學士奉祠欽宗即位貶童貫貫時侍上皇總兵柄東巡猷持詔立諭貫解兵改知明州到官數日以不善應奉願丐罷以徽猷閣直學士致仕
陳之翰
陳之翰字憲之鄞縣人殿中丞贈朝散大夫翊之子陳忠肅瓘誌其墓曰之翰少有志操治經求其大㫖為文不蹈襲陳語三上禮部不中第歸求其志事繼母曰孝兄曰悌弟曰友朋友曰信陳氏貲故厚君平於處治不為纎嗇貲日益耗鄉人初貸黄金後攜以償君適在汴舟其人紿曰金誤墜水君不疑也後數年其人自悔疾且死遣其子來謝致所當償君受而不拒徐以所償助其喪葬崇寧二年詔舉遺逸鄞之賢士夫聞而相語曰此可以得憲之矣州及部使者用衆論薦君于朝官之君氣和言温與人交久而益恭口不道人之過平居若無營于世者尚論古人自春秋以來千餘年事是非得失闊畧細故取其大者論之欝而始通方流而遽涸非命也歟卒時年六十葬翔鳯隠學山
姚孶
姚孶字舜徒慈溪人也以字行幼開爽穎悟學如宿植登熙寧九年進士第歴尉掾以考第薦章應格改秩為鼎之桃源宰承虐政後訊民之疾苦茍利于民無不為也郡將武人怙威凌僚吏屬邑苦其擾孶毅然以為病告郡將終不敢以氣燄挫之為之少戢旁郡訴有不得其平者必丐于部使者付孶決之捐金修夫子廟躬率士子勸以學學者翕然歸之鄉有虎孶禱諸社諭以文越三日虎仆于祠旁奏課為天下第一部使者舉孶學行優異才能顯著以應元符之詔賜對稱㫖乃除提舉成都府路常平等事陛辭玉音諭以聞卿前任桃源有愛民之心孶退謁丞相諭蜀道利病乞以義倉之儲置吏立法收養鰥寡老幼死給衣衾官為斂葬嵗薦饑間有遺兒請雇嫗以乳丞相奏行丁家艱服除提舉湖南常平等事上復諭以居養安濟漏澤朕施實德于民卿向有言故復命卿易使浙部過家上冢㑹閭里耆舊握手盡歡未始以持節自榮朝廷遣使三韓渡曹娥江非潮時行舟膠公適董其事禱于神女潮應禱而邁由江東副漕除直龍圖閣知夔州興學校勸農桑有循吏風卒之日夔民罷市聚哭于牙門外訃聞桃源民乃即孶生祠爭出貲命道德士以伸薦導其為民所思如此〈見舊志〉
翁升
翁升字南仲慈溪人力學有志氣少從安定胡先生受易㫖入太學中元豐五年進士第出仕恪守官箴濟以亷謹當路才之元符上書言事切中時病用事者方主黨禁錮賢士大夫籍升于初等自是沈于選調建炎初黨禁解將召用之而山林之志已不可奪矣升自奉簡薄而勇于急人睦親䘏孤平糶賑乏鄉人敬之至今猶諱升斗之升字曰方斗云〈見舊志〉
俞夔
俞夔象山人魁岸修偉晝漁而夜讀登元豐五年進士第舒公亶平辰沅冦奏夔籌畫為幕府第一終建德宰子觀能字大任紹興初應詔詣闕上書特授德安府録參登十二年進士第時二聖尚狩沙漠九重旰食觀能裒古今君臣孝弟數十事曰孝弟𩔖鑒上之有㫖召審察授江隂軍教授改秩而卒子茂系字唐英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臨政以平允稱終和州通判〈見舊志〉
汪思温
汪思温字汝直鄞縣人祖元吉為縣從事為范文正公所知王安石宰鄞以亷平吏薦于轉運使孫沔父洙春秋教授鄉人稱之為汪先生思温以上舍為雄州教授調餘姚令築堤浚湖民信愛之欽宗以諸王就傅擇除贊讀思温與弟思齊竝命除吏部員外郎出守衢州有自稱祁王過郡府史請避郡治以舍思温不許未幾柔福帝姬過縣辱尉將械尉思温執不許而二人後皆犯偽冒諫議大夫徐俯入朝道繇三衢以部使者禮迓不為厨傳禮徐憾之劾以他罪辛炳為中丞疏以為寃後遷司農太府少卿知臨安府浙江以漁舟濟人中流弭檝以邀客酬重鏹風暴至輙沈溺而善汩者利其錢物以登岸思温悉捕繫論殺更為大舟擇不如式者悉去之相秦檜嘗以故人屬薦舉思温思温曰使可薦誠不待相諭不才相言無益也有㫖營政府檜欲以相府儀制稍異執政府益持不可檜怒罷去食祠祿凡十有八年官直顯謨閣以終年八十一子大猷别傳
張邵
張邵字才彦其先和州烏江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建炎初假禮部尚書使金補其弟祁為明州觀察推官奉其母居于鄞卒葬鄞縣之雷峯因家焉而祁子孝祥生于雷峯邵見達蘭於濰州逼邵以臣禮見邵不屈囚于密州祚山寨達蘭過密邵上書偽楚僭立電掃無餘是天未厭宋也今大國復封劉豫豫實宋臣曲有在矣達蘭得書執付豫俾用之邵升階揖豫呼其舊官豫怒繫于獄復囚于燕山益徙北三千餘里紹興十三年金主旻死傳其弟晟晟死孫亶立始厭兵召宋奉使洪皓朱弁及邵使歸江南是時秦檜擅和議皓首斥去邵亦罷免十七年皓貶英州邵懼迺上書曰邵出使時嘗逢檜道中有榮州團練使李子厚嘗言檜代太上皇帝移書尼瑪哈述海上盟約尼瑪哈議和實基于此㑹曹勛進檜所撰書檜大喜遂以邵書付史館實其事因得除敷文閣待制邵奉使還家七年由是得免謫二十五年檜卒邵始知池州邵至郡踰時即乞致仕僚吏諫止之邵曰郡計後前相仍官逋彌多誠不忍任是事孰若致仕為簡易也僚吏復止之迺奉祠以行道繇廣德軍招其弟祁囑以後事趣使歸祁疑之泊于城外邵作書郡守沐浴朝服就寢迺卒邵以六月丁酉生其卒也同是日云弟郯繇邵恩補官後為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始郯為鄂州鄂為都統制𨽻御前宋以轉運總領湖廣二府鎮之專職軍實不得逞輙以乏興論罪提舉軍事張平擅戎事郯結為兄弟會帥入朝奏邊事營卒挾刃貸富民民畏不敢言郯知之馳入平營平趣治酒郯笑曰飲宗弟何辭願得脅貸富民者平大愳立索斬之子孝伯官參知政事有政績韓伌胄立黨論孝伯曲調護之孝伯子即之幼學伯父孝祥書晚益顛狂故其書不復行
蔣季莊 王茂剛 顧主簿
蔣璯字季莊慈溪人也宣和間鄙王氏之學不專科舉閉門窮經不妄與人接髙閌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嵗四五訪其廬季莊聞其至必倒屣迎相對小室極意講論自晝竟夜殆忘寢食告去則送之數里相得驩甚或問抑崇曰蔣君不多與人周旋而獨厚於公公亦惓惓于彼願聞其故抑崇曰閌終嵗讀書凡有疑而未判與所缺而未知者每積至數十輙一扣之無不迎刃而解而蔣之所長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謂知己其是乎王茂剛居明州林村在岩壑深處有弟不甚學問使顓治生以餬口而刻意讀書足迹未嘗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煥通判州事嘗訪之其見趣絶出于傳註之外云氣象嚴重窺其所得蓋進而未已也
顧主簿不知何許人南渡後寓于慈溪亷介有常安于貧賤不祈人之知至于踐履間雖細事不茍也平旦起俟賣菜者過門問菜把直幾何隨所言酬之它飲食布帛亦然久之皆信服不忍欺茍一日之用足則玩心墳典不事交游里中有不安其分武斷彊忮者相與譏之曰汝豈顧主簿耶〈見容齋三筆〉
王庭秀
王庭秀字穎彦入太學與龜山楊先生游復學詩于黄太史登政和上舎後以李光薦為御史臺檢法官遷殿中侍御史論黄潛善為相時賣官售寵潛善責授祕書少監明受之變庭秀與鄭殻力争不宜去帝號事遂止復論吕頤浩奏擬不當出知筠州論事慷慨明白後為左司郎中遷中書省檢正卒與宰相議不合罷有航海記磨衲集子璧七嵗日誦干言朝廷方復博學宏詞科璧首中選待次通判〈闕〉州惜不及祿以卒有集號相山集
林保〈孫祖洽〉
林保字芘民鄞縣人以上舍第出身為廣西經畧司屬蠻境荒逺諸將多掠邊氓希賞格保抑止之後知興國軍有政績改提舉市舶保辭不拜集中興事蹟繇夏少康至唐肅宗為一書號曰龜鑑以進髙宗深納之右司諫陳公輔薦保宜為臺諫官秦檜格不行後遷比部建議正武成殿侑祀殺降叛國者皆斥去又定鄉飲酒禮卒如其議行諸郡兩淮以北使頓供給煩擾不便後有議増兩淮舊税者保言自顯仁太后歸應奉頓次今不減若増税淮民將流亡朝議從之以敷文閣待制奉祠卒孫祖洽字元禮少孤嗜書大父奇之以門功補官或問曰茍仕何以為政曰吏胥奸弊非重法曷以治知鹽官縣滯訟經嵗者皆剖決之光宗以皇太子尹臨安委治疑獄有能名守武岡城堡圮毁召匠計費甚夥乃乘肩輿巡歴命吏執筆以計汰其半守常州兄弟七人訟分財不決久之達省部祖洽召七人立廷下給筆札俾各疏所争疏畢署紙尾決是否示之曰審若是耶咸唯唯罷訟後守饒信吏治益著遷司農少卿户部侍郎嘗曰治財無他能不以羨餘入官希厚賞嵗嵗當治辦水旱損益復以其贏補何憂焉後言者訖以帑藏盈斥不報罷守建寧婺州郡為立祠袁正獻燮曰林祖洽非理財乃養財耳年七十有九卒
朱翌
朱翌字新仲舒州灊山人漢桐鄉嗇夫邑之後以太學生賜第初為建康府溧水縣主簿髙宗南渡為祕書監屬喜其材俾預修徽宗實録方是時范冲領史局翌以文辭進刪潤功居多秦檜相逐趙鼎翌以鼎黨久貶韶州後召還詔領嚴宣徽三郡翌告老不赴朝廷憫其饑寒計貶所十四年衣俸悉與之遂卜居鄞翌敦睦宗族其父司農卿載上貧幾不能葬翌著文以示子孫作信天縁堂記曰朱子北游于瀛莫之境徘徊于塘濼之上覩二禽有感焉一𩔖鵠色正蒼而喙長凝立水際不動魚過其下則取之終日無魚終不易地其名曰信天縁一𩔖鶩奔走水上不問草腐泥砂唼唼然必盡索乃已無一息少休其名漫畫信天縁若無能者乃與漫畫均度一日無饑色視漫畫加壯大後三十餘年屏跡荒縣私自念少之時始官州縣月俸錢萬二千米石五斗麥如米之數十口之家取足已而官朝廷祿十倍之然日食肉猶一臠衣常百結退視其室其空如故南來已老内外食者四十人婚姻賓客伏臘不論論其常一嵗錢千二百緡米百八十斛拱手端坐炊煙屢絶家人告曰室罄矣翁不䘏何也今幸營之尚可支否則俱為餒鬼懼無以應呼使前曰天生匹夫一飯已定于未形吾姑為爾長多圖未必得坐視未必失也世間豈有一門同日困于無飯者天之所賦自應不闕子去轉告而朋姑洗爾釡待之行有餉子者矣有老媪北婦人也在旁大笑曰翁豈信天縁乎曰是遂以名堂書其説于壁死自為誌周丞相必大論其詩似杜牧之而出處亦相𩔖號省事老人文集四十四卷
王次翁
王次翁字慶曽其先大名人曽祖异甲科為嘉岐王府翊善因家于濟南次翁崇寧進士通詩書易春秋齊魯諸生多從之游號兩河先生為辟廱正有以次翁所為文薦于梁師成次翁詭取文以歸師成憾之後知道州徙容州紹興初吕頤浩辟為湖南參謀官作太𤣥九九圖布筭𡨋思潘良貴訪之聞其籌聲視之乃太𤣥數也未老即致仕舊與秦檜善起家驟拜御史中丞參知政事檜倡和議次翁力贊之初韋太后自北歸既次燕山金使憚暑行太后疑有變亟貸北副使金三百星約入境倍以償次翁時為參政與后弟韋淵迓境上北使先欲得金次翁以非檜所擬執不肯授相持界上王㬇時為江東轉運使急裒金以酬后歸與上言上怒將罪之㑹擇報謝使檜薦次翁以行得緩既歸即致事居四明子伯庠登紹興二年進士試教官為第一後擢殿中侍御史出為䕫路安撫伯庠博記敏絶䕫部地曠逺伯庠手圖其險要夷人不能欺巴俗掠子女出境特嚴其禁所為文有歴山集雲安集宏詞集要䕫路圖經伯序亦登進士第官宗正丞
吳秉信
吳秉信字信叟剛簡自信初為國學官張魏公浚以和國公奉母居潭州築第稍廣檜忌浚復出諷中丞万俟卨論浚卜宅僣擬家有五鳯樓命秉信奉使察其事至則以檜意告浚返言浚所居皆人臣制堂曰盡心浚嘗記之樓實無有也檜大怒黜秉信後為吏部侍郎與凌景夏言張偁不宜為兩浙轉運判官偁内侍張去偽所薦也上不悦併景夏出知外郡秉信知常州未幾疾卒秉信知人善薦士王剛中及史浩國子博士〈闕名〉後皆至宰輔家貧聚族以居史浩以太保魏公致仕親祭其墓且官其孫云
曹粹中
曹粹中字純老定海縣人中進士第李莊簡公光壻秦檜在相位光時為參政檜知其名欲識之粹中辭曰吾已有差遣見丞相何為語其妻曰汝父必不能與相久處光後貶海南粹中不復仕自號放齋有詩説行于世後張魏公力薦于朝通判建寧府曽孫孝先李全叛楚州死之子説字習之幼嵗痛其父殁絶葷酒婚宦刺血書華嚴法華以報恩五經有解終嵗寓僧舍後學問難亹亹不倦酬答從故家借書輙先請書目一閲即能言其本末生平無喜愠嘗戒學子絶人我則天理自著無疾以終易解為全書分辭象變占後為一儒生所竊為已作貧不自給復鬻于松江某家學者尊為泰宇居士詩文三十卷精絜可傳後
高閌
高閌字抑崇唐宰相智周後其先繇廣陵徙居于鄞弱冠入太學見楊文靖公時于京師授以伊洛之學宣和間文體習駢偶閌變復之紹興元年賜進士第釋褐後授祕書正字高宗手書中庸儒行以賜進士閌言儒行多漢儒雜記中庸實子思所傳乞罷賜儒行兼禮部郎賜對上殿上曰士論皆言寛徭安民足以致和氣議果若何閌對曰心正則氣正氣正則天地之和應陛下所問為致和一事耳後為國子司業三舍學法皆閌所更定高宗幸太學閌講易泰卦胡宏作書非之然卒以忤丞相秦檜為禮部侍郎尋罷去晚居鄉即致仕絶口不言時事繇是得免檜禍閌作春秋集註推程先生本㫖其言曰春秋非一王之法萬世通行之法也文武之道期于周之後王周公事業期于魯之子孫其㫖謂春秋非褒善貶惡而已又集厚終禮一編行于世朱文公定家禮多用之從子文虎官至翰林學士有天官書集註文善官將作監文虎子似孫為禮部郎守處州有緯畧騷畧等書後家于越文善子衡孫為户部侍郎尹臨安為檢正時史宅之括浙西公田官屬皆増秩二等衡孫知不便獨辭賞以壽終
黄龜年
黄龜年字德紹其先福州人後葬父于鄞因家焉舉進士第為殿中侍御史與諫官劉棐論秦檜其行𩔖莽卓特朝廷未之察檜繇是罷相方是時吕頤浩與檜交惡龜年頤浩引薦人咎其過至檜再相卒如龜年所言龜年寓湖州檜摭其過押使回福州後居昌國之馬秦山多為記文與兄岳年同隠焉山有石面平五丈與僧馬耆處士張光賦詩于碧雲菴檜死龜年復居于鄞
薛朋龜
薛朋龜字彦益登政和八年進士第歴官監登聞檢院兼權工部郎又兼權吏部知興國軍奉祠除知衡州未上而卒子居實字去華守莆陽更新學宫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救荒有績自祠宫召對除倉部員外郎陞郎中歴淮西漕使淮東安撫卒于揚州孫揚祖字元振歴官知漳州召為大理丞遷刑部郎中以疾請外得池州丐祠以卒漳舊有土城高不過五尺揚祖以修築請于朝後乃詔守臣趙汝譡經畫如其言漳人賴之
延祐四明志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五
元 袁桷 撰
人物攷
史浩
史浩字直翁祖父詔善居閭里民有鬬訟嘗從詔求直不復訟官府以八行科徴于朝不應浩以南省前行當得教官浩願習民事初補餘姚縣尉後沈煥袁燮以舍法辭教官繇浩始為國子博士召對高宗目送之時建普安恩平二王府即除祕書郎兼普安郡王府教授上嘗命普安王書蘭亭叙五百本以進浩曰此趙鞅訓戒之㫖王溢其數以進上復賜宫女十人以侍王浩曰當以庶母禮事之王如其言高宗益賢普安遂為皇子封建王浩之力也完顔亮逼江上將親征建王上奏請將兵為前驅浩時在告力疾詣府啟王曰昔唐肅宗能從明皇幸蜀靈武事安有王大驚亟具奏謝罪遂從高宗視師以歸由是立為太子普安即位是為孝宗浩遷中書舍人十日為翰林學士逾三月參知政事明年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孝宗鋭意恢復張魏公浚屢奏取山東開都督府請上幸建康浩曰太上倦勤禪位陛下若奉以行太上寧能肯與俱往都城一有警動陛下何以處太上孝宗悟其言後竟繇禁中命邵宏淵等出兵公語僕射陳康伯曰吾屬兼樞密兵出不與聞所宜去遂見上丐罷浩歸甫十四日符𩀌師潰凡一十三萬人浚上表自劾復勸上速議和後知紹興府復判福州淳熙五年拜右丞相在相位七月即罷浩再相時朱熹教授生徒于建寧山中浩力挽之繇是出守南康雅度涵蓄凡議毁浩者浩悉奬引之善薦士陸游賜進士出身繇浩力在經筵嘗薦薛叔似陸九淵葉適等十五人又薦金安節汪應辰三十四人後皆顯達兩授節鉞遍歴三公壽八十九以終始諡文惠後更忠定追封越王歴官表奏皆手屬藁耄嵗猶不倦文集五十卷號真隠漫録論語口義二十卷尚書講義二十二卷周官講義十四卷長子彌大終禮部侍郎力學勵行著衍極朴語諡獻文彌正敷文閣待制彌逺别傳彌堅别傳
魏杞
魏杞字南夫繇焦山徙于鄞紹興十二年進士第歴縣有能名後遷宗正少卿丞相湯思退薦于孝宗言可備使聘遂假禮部尚書使金國行次盱眙金人以萬騎脅之杞不為動卒奉禮幣以往于時隆興議和改君臣獻納禮孝宗以書封授杞杞行近北界心動亟回白上曰國書封縢不知為何事彼震怒凌辱將倉猝占對失國體願陛下諭意臣願以死承詔上大悟始盡語書㫖初上不言者愳杞畏恧辤行耳杞至金金主果怒絶飲食困杞杞言宋皇帝意鋭恢復將使兩國之民俱受塗炭羣臣交奏迭諫故更進和議誠與太上皇帝時言和不同也使不允杞死此耳金主悔卒正敵國禮減嵗幣舊數以歸孝宗大喜除起居郎遷給事中乾道二年拜同知樞密參知政事明年拜右僕射時大雷葉衡與杞俱罷為太平興國宫使史浩舊與杞為餘姚尉交代入言于上得視宰相恩數除觀文殿學士後以所薦吏犯贓降端明殿十年復大資政而杞卒諡文節杞能詩居小溪遍游諸名山習方外學絶不言時政文集三十卷號山房集晩著三蘇言行編初杞祖父葬焦山後居明登宰輔移葬于鄞葬師云若果遷將不利相君不從後以雷變罷宰相褫職孝宗朝葉顒魏杞為最重
汪大猷
汪大猷字仲嘉年四嵗對客誦孝經止十七章客問十八章何以不誦以具慶對客大奇之登進士第為婺州金華丞李椿年行經界法量田不實者論徒罪大猷言法峻民未喻蓋有田多而増多者少固受罪多何所從取李然其言減其罪乾道元年擢禮部員外郎積遷吏部侍郎兼權尚書是時法度數變更吏得高下大猷上疏論其事定為勑令格式後率以其凡例増補之七年除敷文閣待制知泉州海中有大洲居民雜植五穀有海蠻乘船掩獲之調兵討之輙入水不可捕春夏遣戍煩擾大猷立屋柵以居蠻乃遁三佛齊欲鑄銅瓦于泉詔許之大猷言銅不宜入海卒不與以敷文直學士改知隆興府荼冦賴文政起湖北轉掠湖南入江西大猷遣將蹙之將輕冦大衂自劾以歸降龍圖閣待制上怒謫官南康二年後始復祠有唁于南康者笑曰大猷今年逾五十使以恩科得官為是尉不賀我乎紹熙二年致仕慶元五年升學士卒時年八十大猷性坦夷敦叙姻黨遇大禮先奏兄弟之子割田二十畝為義莊首倡子立中為郡守始登第為立符桂坊
高元之
高元之字端叔武烈王瓊之七世孫建炎間衣冠南渡父寓籍明州因家焉家貧無書得易編口誦不輟數月忘盥櫛隣士有書深憐之稍借以觀後受易春秋學于沙隨程迥時傅伯成為郡教授少許可折節與之交遊繇是鄉學者數百人師事之元之作變離騷九篇曰愍畸志曰臣薄才曰惜來日曰感回波曰力敶曰危衷曰悲嬋娟曰古誦曰繹思行于世宋諸儒擬騷弗能及也集春秋説三百餘家號義宗悉本經㫖凡百五十卷易詩論語後漢厯志解各一卷詩三千雜著五百號茶甘甲乙藁五上禮部卒不第而門人俱顯仕將死手屬書樓宣獻鑰以陽公〈闕〉南省白欄求誌文貧不能葬門人㑹葬于桃源鄉蔣山買田立祠于寶嚴院嵗時祀之今廢號萬竹先生元之事親孝貧能輕財復喜言兵凡隂陽方技九流之説悉能究其指歸
陳居仁
陳居仁字安行父膏太府少卿壻慶厯汪先生家因占籍焉膏為御史時四明有僧法恩謀不軌事露得其籍從附者餘萬人朝議將屠城膏力爭之止殱其首而在籍者亦俱免居仁登進士第丞相虞允文見而奇之欲俾習兵法居仁謝曰立事功宜先定大計若大言無益也潁州韓元吉見其文言宜為制誥翰林學士洪邁典貢舉居仁時為中書舍人命攝其事孝宗曰今兩制獨居仁奉行信官宜擇人醫王涇誤以藥進德壽宫高宗崩議罪編置居仁率後省官争之卒杖都市配筠州居仁言慶赦之弊僅足惠姦猾而小民不與願放下戸身丁税以寛民力上從之歴知鄂州建寧府鎮江府福州為鎮江時有僧投牒言嘗結廬江滸地與江隂犬牙相接率為邏卒煩擾不便居仁察其姦利命尉掩其室得盗數人卒夷其居後以華文閣直學士終于家諡文懿居仁孝友其在官奉其叔父及甥妺以行斥田二頃為義莊以贍宗婣舅尚書汪公大猷以學士致仕居城中居仁暨樓宣獻鑰皆汪出亦以直學士在家時人榮之
趙彦逾
趙彦逾字德老紹興三十年進士第作邑有吏能孝宗亟用之守蜀多惠政李心傳誌紹興以來蜀帥可稱者數人彦逾與焉其在蜀餽遺不入公府將出蜀以其俸餘聚九縣之宗族分給之為工部尚書孝宗崩光宗以心疾不能成喪禮汝愚時為樞密彦逾勸汝愚立嘉王見殿前都指揮郭杲諭意杲未及對彦逾力責之杲始受命後推定䇿恩汝愚謂彦逾曰吾屬宋臣難議功未幾汝愚為丞相彦逾以端明殿學士出帥蜀始憾汝愚將行盡疏一時名士為汝愚黨慶元黨禁繇是興彦逾後守鄉里以觀文殿學士終于家子䈣夫守袁州寶慶初真文忠公德秀薦為亷吏第一
樓鑰
樓鑰字大防异孫舉進士中教官科為宗正丞時閩蜀士大夫各植黨與入對歴言前代朋黨之弊光宗即位為起居郎兼掌内外制光宗病不能持喪傳位皇太子鑰草詔曰雖喪紀自行于宫中然禮文難示于天下人服其婉遷給事中朱熹為侍講有㫖除職與郡鑰言熹始除宫祠深駭觀聽復除職是聖意不在熹也然熹難進易退孰若授以内祠仍畀修史異日復侍講筵則君臣之道備時韓侂胄用事日貴臺臣希㫖論汝愚言定鼎乘龍之夢語涉不道鑰曰嘗聞汝愚言夢先帝以金湯壺賜之若是則謂之定鼎可乎又嘗夢㑹朝望白龍以升天未幾上衰服嗣位若是則謂之乘龍可乎吏部侍郎彭龜年入内殿力奏知閤韓侂胄擅權漸不可制上大怒黜龜年外除侂胄罷知閤進秩與祠鑰與林大中共疏言黄裳已死黄由守喪沈有開陳傅良相繼罷去凡此五人皆嘉邸舊臣惟龜年猶在今又去之則陛下舊寮無遺矣侂胄憾之不數日改吏部尚書實奪其言事也黨禁興即丐歸未幾遂致仕居家凡十有三年後侂胄嘗曰樓大防善士也何一書不入都城耶且諭意鑰時聚書東踰樓萬卷皆手讐校號善本客有願傳録者輙欣然啟帙以授人有言太師語子弟相顧即索具紙筆鑰從庋中取顔氏家訓言士大夫晚嵗名節事置紙上即入去客疑援某事發書櫝爭視之愧即撤去紙墨須臾就坐客不敢言鑰亦不問即舉酒如平時嘉定元年以翰林學士召拜參知政事自號攻媿文集百二十卷諡宣獻鑰性樂易中原師友淵懿悉窮其淵奥經訓小學精据可傳信嘗定注春秋未脱藁守永嘉見陳傅良書已成即焚已作冠以叙引其伏善𩔖此史彌逺用真德秀掌内制鑰所引薦德秀嘗曰聞公清言竟日或極論達旦退而書紳不為塗人之歸皆公教也子淳終屯田郎中其問學似其父幼子治終權兵部侍郎
楊王休
楊王休字子美象山人初為黄巖尉邑有豪民植姦黨號三神王休捕得之具罪狀于府黥徙他鄉郡縣稱為鐵面少府授南康軍判官朱公熹時為守郡事悉委之蠲經界賦後守洋州金州大興學宫考商於險塞以備邊絶餽遺唯軍用得取于公帑除利路轉運判官金州大灾悉發庫錢賑之兼提㸃刑獄王休治蜀多善政大脩棧閣鑿鬼愁灘堰蟇頤山分西城漢隂平利三邑馬綱以便民築漢嘉西門石梁蜀民德之後為禮部侍郎光宗時名監司凡四人丘崈馬大同辛棄疾王休其一也子𤍞為吏部尚書後以閣學士終于家
趙粹中
趙粹中字叔達其先密州人幼嵗能詞章登進士科孝宗鋭意復北疆虞允文王藺趙雄以言兵驟進粹中進恢復機密十論制敵權鑑四十卷富疆要䇿十卷孝宗極喜之一嵗九遷由祕書郎權起居郎給事中後除吏部侍郎所奏對多言邊防粹中嘗上疏罷王安石父子從祀乞正雪岳飛寃狀又集司馬光范鎮董弅等奏議正宋太祖東嚮之位議不行寧宗即位卒如其議後以待制知池州大閲軍校一日用公帑錢三百萬郡政脩舉民生祠之後以遞卒獄失出罷家居十年迺卒粹中善筆札子竴書似其父竴幼孤終身不肯仕嘗隠茅山欲為道士親黨共止之然竴卒不仕郡守屢薦于朝特許循資竴亦謝不受
張良臣
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家拱州父避冦來明州因占籍焉善為詩清刻髙潔不蹈襲凡近凌厲音節讀者悲壯尤長于唐人絶句語盡而意益逺詩至于盛唐極矣杜牧之李商隠晩出以絶句為專門至宋王安石力倣之病多而不能終似黄庭堅以不使句俗為上律吕乖忤而體益變陳與義借古語為援不為事物牽掣似黄而益奇詩之變無餘藴矣風雅道喪獨良臣穿幽納明復唐格律後宋詩人咸推服之而諸禪僧吟哦諷詠遂悉宗尚而詩稍復其變焉良臣于舉子業非所能隆興元年試南省魏文節公杞時為參詳攜三䇿以見知舉張燾曰此文拙古必故人張武子所作使欲得士願以進燾許之後撤試果良臣也杞晩居小溪山中日從酬唱其作詩或終嵗不出一語官止監左藏庫詩集十卷至咸淳間彌甥徐直諒始裒刻于廣信郡
史彌逺
史彌逺字同叔忠定罷相歸東湖與弟彌堅先後生忠定深器之嘗曰吾以不言兵後必有為宰相者二子優劣吾未能審也一日攜客游湖寺二子從忠定隂戒從者進食踰晡時彌逺獨凝坐絶怒色忠定始異之登進士第折節下士與東萊吕祖謙相游從忠定下世以大理司直遷諸王宫大小學教授出知池州提舉浙東常平入為起居郎兼資善堂直講權禮部侍郎韓侂胄為平章軍國事師敗江淮蜀吳曦反彌逺與皇子榮國公密議入啟皇后召夏震傳詔殛死之初餘杭趙汝譡汝談集歴代皇后事號曰坤鑒進后禁中后頗向之㑹彌逺議誅侂胄后計遂決而汝談兄弟終彌逺世不得入朝嘉定元年知樞密院事後拜右丞相去偽學禁贈朱熹叙復故丞相趙汝愚吕祖泰等官召林大中樓鑰故老十五人入朝十五年皇子榮公薨立濟國公竑為皇子時彌逺相已久皇子在府中與左右隂言丞相輔政有不便語寖聞丞相惡之乃密以越州宗室子與莒為沂王後更名貴誠援高宗立普安恩平二王故事將復立為皇子十七年八月㑹寧宗大漸亟白皇后言貴誠賢德皆先帝猶子遂宣遺詔立為皇太子即帝位是為理宗復為相十年紹定二年薨于賜第贈中書令追封衛王諡忠獻在相位二十六年其行事見宋史及羣賢奏議理宗特御製神道碑額曰公忠翊運定䇿元勲之碑子宅之幼習明國家典制理宗入繼大統宅之甫弱冠預其議後官至同知樞密院事為戸部尚書括浙右田虚籍幾百萬理宗大悦後按其田皆諸道舊𨽻始罷徴而田籍宋社亡猶在至今病之幼子宇之官至觀文殿學士謙儉不自奉冬月居敗屋葛㡡敝衾後疾革問疾者入卧榻皆驚異之
張虙
張虙字子宓唐建中宰相鎰之裔家慈溪清水上莊號清水張氏家訓嚴整子孫多孝謹嵗時田作無大小咸承命有將赴南宫者宗長命曰第幾郎特免摘茶虙習詩易復工詞賦寧宗即位為别院省試第一故事天子諒隂免䇿士潜邸進士當自陳陞名虙不肯調臨江教授樓宣獻見而器之俾闔族子弟師事之暨為翰林學士復舉以自代為浙東安撫司屬官帥檄虙剡縣督舊逋虙謝不能除太學正叙遷愽士時金將亡上疏言昔聞其衰則喜今聞其衰當愳今雖足以偷一時之安閒而所當深防者實在于自治遷祕書丞兼王府教授以疾出守南康郡有朱文公儀禮黄幹所刻而喪祭禮未備虙求善本補之改處州政不病民而除其病于民者性澹泊復奉祠家居端平元年天子遴選經筵官以國子司業兼侍講召虙講月令至孟秋决獄訟必端平反復數百言復成月令解十二卷以進陞國子祭酒工部侍郎厖眉冠帶諸生望之肅如也年八十卒後諡文靖
袁韶
袁韶字彦淳幼從正獻公燮學于城南淳熙癸夘與鄉書明年當赴禮部願卒受業是嵗闔郡上禮部俱不第公獨以舊牒登淳熙丁未第嘉泰中為吳江丞蘇師旦恃韓侂胄威福撓里中役法黄公犖為常平使者檄公覈田以定役蘇密諭意言吳江多姻黨倘相容當薦為京朝官公不聽是嵗更定戸籍承徭賦者皆蘇黨蘇諷言者將論去黄公丞以是事白于朝且薦之未幾蘇敗公得為桐廬宰桐廬多宗室持縣事無有善去者公始至絶謁莫敢撓錢唐岸嵗為潮齧率取石桐廬備禦公言廟子山左右皆石不必旁取鄰郡遂得永免嘉定辛未召為太常寺主簿縣父老旗皷蔽江以餞至于富陽泣謝曰吾曹不復輸石矣後為左司郎中接伴金使者使者索嵗幣語慢甚公曰昔兩國誓約止令輸燕不聞有㫖在汴使者語塞是嵗真文忠公德秀亦言幣當絶公實啟之嘉定庚辰尹臨安自是幾十年理訟精簡道不拾遺里巷爭呼為佛子所治疑獄不可勝紀至今遺老猶能言之杭城多火灾訟公十嵗無是患其後林介繼之法盡弛太室省部皆燼紹定戊子拜同知樞密院事李全反山陽時相欲以静鎮揚州告急飛檄載道杭州爭有逃避者拜浙西制置使仍治臨安以鎮遏公謁相言揚失守則京口不可保淮將如卞整崔福皆可用適崔奉閫命來樞府公夜與同見相故事無暮謁相府公言崔實可用雅量鎮浮恐非今時所當先相疑逼已不悦卒罷政歸里端平奉祠薨時年七十有七贈少傅後以郊恩累贈太師國公
臧格
臧格字正子鄞縣人慶元五年進士第與慈溪張虙為友虙自以為不及也嘗曰正子才爽邁下筆痛快相從四十年與虙守樸學者良異為太常丞定諡三先生周元公曰大哉元乎易為乾元之首春秋為始年之法天下之理盖未嘗無其初也古道修明人心純一聖賢之功固無自而見不幸而涣散殫殘之餘有能復振遺響俾絶者自我而續晦者自我而明是故有元之義焉孟軻氏沒異端滋熾重以專門于漢清談于晉至唐則文藝沈痼以迄五季之陋幾于蠧蝕不存矣宋興鉅公名人舄奕後先其聞道亦不為淺大㮣更相推激不離乎文字論議之末而挈提宗㫖有濓溪先生出焉先生道學淵懿超然自達夐出乎萬物之表而其最深切者太極有圖所以發其理之幽祕易通有書所以闡其圖之精微圖有無窮之義書有不盡之言學者潛玩而服行之探二氣五行之運見中正仁義之本識人物動静之别斷斷乎其有功于斯世也近世朱文公某張宣公某吕成公某尊敬斯學或列之篇詩或記于書後或辯于注釋之詳或嚴于問對之確先生之名益閎大光明于時矣謹按諡法主善行德曰元先生博學力行㑹道有元脈絡貫通上接乎洙泗條緒精密下逮乎河洛以元易名庶㡬百世之下知孟氏之後觀聖道者必自濓溪始謹議明道先生曰濓溪𫝊者有二程先生載惟二先生天分不齊及其體道成德則同歸一致有司舉節惠之典未幾從而區别然二先生所得又豈容以差殊觀哉謹攷伯淳先生窮理盡性開示後學潞國太師叶之公言以表其墓曰明道先生夫道之不明天實憫之今天篤生賢哲資稟特異天意固有所屬矣居洛十年充養備至融㑹貫通内外洞徹人見其氣貌肅然不敢即也而和氣充浹見面盎背遽色厲辭亡有也人見其接物粹然若可易也而望之崇深截截乎規矩準繩不敢慢也局度清越故世若將凂焉而克勤小物雖鄙賤猥𤨏弗之憚也立言灑落近而易知扣之則無窮出之則愈新也竊議先生者所見自不一而不知先生道積于中固純乎弗雜也抑嘗究極先生所以用力之地矣謂心不可以一事留謂學不可以一善止有適有莫戒其非天下之全客氣未消防其為義理之勝以至去新學之支離非釋氏之不相聯屬忌學者之先立標準斥記誦者之玩物喪志盖圭角少露皆先生之所不予若訓息為生則曰中無間斷推明易理即曰敬無間斷純亦不已此天之所以為天也先生妙造精義渾渾無涯其體統盡在是歟異時身居御史不用文字以懲詆訐之失元祐羣賢悉處散地先生獨有憂色使之協濟于朝以施調一之功安有紹聖報復之禍哉按諸諡法中正精粹曰純先生博大閎深與乾同體非中正精粹而何伊川先生狀其行曰純粹如良金吕本中摭諸先賢之論曰温然純粹張宣公嘗為之贊亦曰㑹其純全今諡以純庶足以賓其實當伊川先生曰講道一門天下皆知有河南二程之學明道早世天下學者以其事明道者事伊川焉緬惟伊川先生材資勁正法度森嚴凡其造理淵源發微指極者無非明天地之正理行天下之正道貫通融液有不待閑邪而誠自存者竊窺仞牆方且自敬而又曰入道莫如敬不敬何以致知曰主一之謂敬不一則二三矣至于涵養則是敬急迫則非敬其著察之深似若一毫不敢少肆先生之學專以敬為主充養既至固宜粹然一出于正也由是用其所學上足以正君心下足以正人心先生被命經筵凡所建明殆不一疏宫庭至嚴閎也欲備知皇帝動息以隨事規切六〈闕〉起居有時也欲講官同日晉見從容納誨畨直以冀數召輪侍以希陳説乞坐講以表崇儒之實不避嫌名以抑尊君之道凡所以薫陶人主之德性者固無嫌乎詳也毎念先生一遇進講則宿齋預戒期以感動上心豈是求精于章句之末頰舌之嘵嘵哉當人欲蔽痼之餘必使天下知有大學之書嘗攷易傳等書莫非經世之大法誨人之要説也然精微嚴密之㫖所以扶世立教者惟上足以正君心下足以正人心指歸為最切謹按諡法庶物從之曰正請諡以正孰曰不宜格久在郎署家貧願得補外史丞相靳不與久之微有怨語丞相善鑒人蹙額曰臧君骨清非守土相吾遲遲不外除誠愛臧君今若是以鄉里旁近與之遂守台州迓吏至門果卒
陳卓
陳卓字立道居仁子甫壯嵗登進士第宦意泊如也守江州寧國有清白名其守寧國也以中書舍人補外道繇臨安將之官丞相以故欲見之卓謝不往丞相深器之繇是卒為翰苑官李全反淮安朝廷靳護事益露卒褫全爵卓詔至淮人益自勵太廟灾草罪已詔京師爭感動丞相願貶秩繇是詔端平元年鄭清之為相二年真德秀以翰林學士為參知政事卓為簽書樞密院事二制俱下未幾即丐祠歸里平生不營産業以贊書所酬金築世綸堂人或戲之曰此真金屋也退居十有六年薨年八十有六諡清敏將葬事不能具丞相吳潜聞之為作書閫帥以助孫定孫侍祖父力學孝謹出處進退每怡色以告遂深奇之其諡清敏也一時朝士皆後進定孫力請于朝卒得請其奉諱日哭泣薦祀如平生亦以耆年終
樓昉
樓昉字暘叔與弟昞俱以文名少從吕成公于婺其文汪洋浩愽宜於論議援引叙説小能使之大而統宗據要風止水静泊然不能以窺其涘故其從學者凡數百人最顯者鄭清之應㒡鄭次申趙與懽善章表李璧黄裳為侍從所為文俱出昉手嘗編歴代文章為一編業進士者咸誦之宋世鄞士善論䇿台越進士嵗率數十人來相從繇昉手守興化軍以卒清之既相追贈直龍圖閣率其弟子祭于墓復立甬東書院
袁甫
袁甫字廣微父正獻公教授城南年尚幼諭諸生以立志為先甫首領其㫖後問道于慈湖楊先生先生曰學以自得為貴正獻之言也心明則本立矣繇是慨然以斯道自任舉進士第一為校書郎當遷願侍親東歸通判湖州十有五年為外官守衢州饒州遷江東提㸃刑獄一以𫝊心為本講授學者復取孝經衍其説告于屬邑與象山修白鹿為中庸詳説而講明之朱陸之説分各立黨與遂為之言曰道一而已和而不同乃所以和也道無終窮先賢之切磋有不同者將歸于一則未始不同也江東大饑所存活十餘萬人諸郡咸立祠以奉端平元年始召為祕書少監以論史嵩之和議罷嘉熙元年除中書舍人復以和議論嵩之罷時金將亡事𩔖靖康戰非素技必曰和然正論者所恥後賈似道諱和國以亡而宋三百年卒未見以戰利二者俱難言也後除兵部侍郎兼給事中國子祭酒以權兵部尚書在位卒諡正肅居家嚴正中年絶嗜慾一室湛如子弟終日侍立未嘗有惰容子從守永州善尺牘力倣其儀矩孫裒能詩文諳臺閣故事其亡也鄉里惜之
趙與懽
趙與懽字悦道父希言令仁和有稱築臨平新堤護田四萬頃後為右司佐丞相言楮幣必當便民舊幣諉民民何所用俸稍兩用官吏則猶當受之後奉祠以卒與懽美儀觀音吐如鳴鐘相者言貴在是然貧亦在是後官節度使家資無百金餘希言知沂王嗣觀察使與莒賢以告丞相丞相心善之先屬矣聞其語意益喜隂以托希言希言死寧宗命丞相召觀察入禁遂命與懽同載以入繇是驟陞刑部郎凡所議擬理宗深信之金亡歸明人集兩淮築館致餉不絶河南察罕范用吉求内附力言侯景之害理宗悟不受後尹臨安上隂受輔郡獻納與懽憂之願以酒所羨餘入貢益論理財之害為國危亡本罷諸郡獻納史嵩之起復三學交論上命與懽調護寢其事上言人言可畏非俾致仕不可後卒如其議善薦士馬光祖吳革李伯玉牟子才楊棟陳仲微後皆為大官侍經筵進春秋集解性孝友拜安德軍節度使戸部月以海艘致俸至則分三族合旁近宗黨完聚于家死之日貧不能葬理宗愍之賜田以養其子若干人贈太師諡清敏子孟傳壯嵗守嚴州有亷直名屢守名郡必載弟妹以行車數十兩後為江東坑冶使者丞相賈似道同其至城下論去貧不能載其弟妹歸衆咸憐之尹臨安受丞相陳宜中謀殛殿前帥韓震震黨率所部排禁城門以行晚守鄉郡臨安自紹興皆已納土謝太后詔諭自明繇台孟𫝊奉表如詔㫖復以宣撫使守郡至元十五年世祖皇帝詔入覲拜浙東宣慰使以歸二十一年復召入都除集賢學士卒于都第三子孟何咸淳七年進士第通春秋去褒貶凡例為法度編陵陽牟應龍以同年銘其墓曰吁嗟先生白首窮經無財而富無爵而榮
史彌忠
史彌忠字良叔鄞縣人進士第初為鄂州咸寧尉官滿歸里槖中裝視之官時良多里人羨企之其父慚怒彌忠愳召里人畢集悉發篋以示皆書帙也監文思院門楊文元公署薦剡曰質直而才遜德無競宰廬陵邑有能名後守南安㑹盜甫平為政尚安輯蠲白撰錢以便民守吉州治如南安蠲田租十有八萬閩冦大作提舉福建常平鹽茶事薦陳樞密鞾為招捕事定功賞一不受真文忠公時居建寧遺書美之時從弟彌逺久在相位數勸其歸年未七十首乞致仕後子嵩之為丞相除寶謨閣待制繼除龍圖閣學士凡十一封至金紫光祿大夫夫婦就養相府數告歸遂除資政殿學士賜笏頭毬紋帶終于東湖之里贈少師保寧軍節度使鄭國公諡文靖初為尉咸寧趙方尉蒲圻己酉嵗嵩之生庚戌嵗方亦生子葵兩家交持羊酒相賀日者云二尉子皆極貴後彌忠薦方于朝為太師而嵩之葵范俱立功襄漢二子先後為丞相葵范端平開邊嵩之帥襄力言不可繇是交惡嵩之入相葵在外奉書幣于其父援鄂州事契怨稍解然亦竟不能平也嵩之别有傳
史彌堅
史彌堅字固淑忠定王浩之幼子少警敏端静忠定奇之忠定召赴慶壽班退朝有憂色彌堅時侍側問其故忠定愀然曰李妃悍惡上欲廢之念未有以對即應曰嘉王即位母子位號必改正今所言議者當執咎忠定愕然曰計得矣翌日見上議遂寢上問忠定卿幼子當已擇婚對忠定謝臣子彌堅幼未知學何敢議姻事上曰朕兄女年相若朕定議成之兄女崇憲靖王伯圭女也後以軍器監尹臨安韓侂胄敗兄彌逺入相以嫌出為潭州湖南安撫使平湖冦羅孟傳守建寧行義倉法真文忠公紀其政績守鎮江力薦劉宰于朝以兄久相位數勸歸不聽遂食祠祿于家有十六年判牘神敏舊有書判清明集皆能吏極選彌堅與焉後以資政殿學士光祿大夫卒賜諡忠宣吳泳行詞有云在熙寧則不黨于熙寧如安國之于安石在元祐則不趨于元祐如大臨之于大防
史嵩之
史嵩之字子申曽祖木建炎元年金兵猝至率姑姊母妻五族暨其隣保航海得完者踰二千人木孫五人皆登進士第嵩之少倜儻喜經濟嘗與内弟陳塤講學山寺寺僧厭之嵩之怒夜焚其廬去後登第從父丞相彌逺曰新調官當何之嵩之願官襄漢彌逺在相位最久向仕内郡實不知襄漢表裏心大喜即調為襄陽戸曹襄帥陳□嵗索調用増阸塞丞相不能拒嵩之密疏地里言某地當撤戍某當増防丞相如其言下之帥大驚軍費減十六不十年與□為代端平二年趙范趙葵弟兄用師河南丞相鄭清之主議嵩之奏不可師大衂繇是三姓交惡拜參知政事督視諸道兵拜丞相加都督嘉熙四年入相解光黄圍城渝州皆嵩之善用將士功然不喜儒士迂緩㑹父彌忠卒將起復三學交論之未幾臺諫合疏服闋勒致仕居家十三年以卒嵩之晚嵗願守蜀且圖江上陽羅堡為要塞後卒如其言贈少師安德軍節度使諡莊肅弟岩之更四路安撫資政殿大學士
鄭清之
鄭清之字德源少母胡氏將就蓐三日甑鳴甫生嫡母欲不舉丘嫂邊氏請于舅姑願己乳之既貴奉邊氏如母卒為之服朞以報教授峽州江陵帥趙方善風鑒夜夢有告者曰明日當有貴客至宜敬禮之遲明典客以峽州教授謁入方從㕔屏闚清之狀貌黧瘠且短小殊不稱所告夢賓次坐逾日昃方往來益視清之危坐迄不惰方大器服設高㑹見其二子挾使受拜禮且曰公他日大貴願以累公後為相卒拔其二子曰葵為丞相曰范為襄陽帥後王師入洛皆葵范贊啟之初召為國子録史丞相彌逺密語曰皇子濟國公未正儲號動止躁淺似不宜負荷沂王宫新立嗣子容止端謹煩君為講官善輔導之即除魏惠憲王府教授寧宗崩以沂王所後子即帝位是為理宗寶慶元年除起居郎逾年權給事中進翰林學士未幾拜簽書樞密不十年為丞相遂召真德秀魏了翁崔與之趙汝談徐僑尤焴洪咨䕫王遂李宗勉杜範游似袁甫李韶凡數十人為侍從等官是為端平元年三年行明堂禮九月大雷電罷家居凡十年淳祐五年入朝拜奉國軍節度使兼侍讀七年拜太傅右丞相九年進左丞相凡四登相位耄年章表皆手屬藁愛奬文士應㒡劉克莊嘗力薦之卒致大用端平初相四方稱為小元祐及再相㑹行公田新楮幣上方獨斷郡守大帥時有内署清之力不能止十一年薨贈尚書令魏郡王諡忠定
應㒡
應㒡字之道昌國人以詞賦試南省第一㒡未第時袁越公韶為京尹㒡為之掌牋記留門下一夕坐有美堂欣然若有得同門客吳必大善樂府暮從外歸問曰何欣然也以擬明堂詔書屬對甚善答之吳哂曰一第脱饑寒猶未能明堂詔何施焉㒡後直内制卒用所擬語而吳以樂府游公卿困躓以死教授臨安府鄭丞相清之見其文奇之始叙為同舍生樓昉教授鄉里時㒡最後至清之固不識也清之將拜相俾草相麻後卒用之㒡以著作郎兼學士院權直端平開邊兵敗洛陽㒡預邊議坐斥而清之亦罷相居東湖益與㒡蒐拾文史號建章集皆制誥所需也清之再相㒡復用以侍郎掌内制遂力薦為内相理宗疑焉一夕召㒡入院降詔游似右丞相鄭清之奉國軍節度使兼侍讀趙與懽皇兄安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皇弟貴謙與芮授少保凡五制夜四鼓進入上始信之翌日即除翰林學士後拜參知政事以疾告歸卒
范楷
范楷字子式鄞縣人嘉定元年登進士第調安慶府懷寧尉再授建康府轉般倉秩滿謁吏部時年六十袁越公韶與楷在淳熙間同貢于鄉且同年生嘉定十二年越公已尹臨安一見越公吾老當歸第求一近缺以便養越公笑不答密薦于丞相改臨安府教授遷宗正丞
吳從龍
吳從龍奉化人李全之變提孤軍為前鋒援不至被擒使至泰州城下誘降終不屈死之廟祀泰州維揚賜額褒忠官其弟從虎淳祐間應㒡奏言從龍有晉解漢路中大夫之節請賜諡咸淳中黄裳乞立傳
余天錫
余天錫字純文昌國人祖父滌教授史忠定子孫因居于鄞天錫亦教授其子忠獻家性謹愿絶不與外事忠獻器之是時忠獻在相位久皇子濟公深嫉之念欲有廢置而近屬無有㑹沂王宫無嗣丞相欲借是隂立為後備天錫試于鄉秋告歸丞相曰今沂王無後里中宗子族屬相似賢厚者幸具以來天錫渡江與越僧同舟舟抵西門天大雨僧言門左有全保長家可避雨如其言訪之保長知為丞相館下客具鷄黍甚肅須臾有二子侍立全曰此吾外孫也日者嘗言二雛後極貴問其姓長曰趙與莒次曰與芮天錫憶丞相所屬其號亦良是問其生年月日告于丞相相命二子來保長大喜鬻田治衣冠心以為沂邸後可冀也集姻黨且詫其遇已行天錫見于相府丞相善相人大奇之計事泄不便遽復使歸保長大慙其鄉人亦竊笑之逾年相忽曰越二子可復來乎保長謝不肯相密諭曰二子長最貴宜撫純文家遂載與歸母夫人朱氏為沐浴教字禮度益閑習未幾召入嗣沂邸迄即帝位是為理宗天錫嘉定十七年進士寶慶元年超除起居郎不數年拜參知政事復守鄉郡母夫人封周楚國夫人壽過九十將以壽日拜天錫為相天錫以病卒贈太師諡忠惠弟天任為兵部尚書兄弟友恭方貧時率更衣以出終嵗同衾蓋晚貴盛復約以昭穆同葬子尚賓能守孝謹從子晦尹臨安守蜀復守鄉里在蜀以違言論閬州王惟中死士論少之
王撝
王撝字謙文其先開封人大父繇建炎渡江居于鄞撝博學耿介非其友不與語幼學于里師樓昉為文醇深善議論壯嵗試詞學科不中輙棄去自誓曰它日必令二子業有成後登進士第同年余天錫參知政事屬教其子弟嵗終致束脩以謝堅不肯受拱立言曰二兒習詞學鄉里無完書願從公求尺牘往借周益公𫝊内翰番陽三洪公暨往昔習詞學者凡二十餘家所藏書余欣然許之後二子果俱中科為安吉丞攝令長興捐俸賙水災再攝新城復斥餘財五萬緡代貧民賦遷國子正將作監主簿時丞相史嵩之為相乞補外以避通判婺州御史劉晉之誣衢州掾慮囚受賕刑獄使者不直之命撝審實撝言誠無是事晉之怒而婺之士民咸言撝處置實當晉之不敢犯晉之蓋史相黨人也後攝郡去之日以羨財數十萬留于官改祕書丞後守徽州至郡廩亡三月儲暨解去粟支一年帛萬匹而所宜得錢復助少府用遷吏部郎中兼崇政殿説書疏言羣臣遜志之言多逆耳矯拂實未之見其議剴切深中時病嘗預修四朝史為輿服志六卷後直祕閣知温州長子應麟别傳次子應鳯與兄生同日其學淹愽精切為文詞操筆立就佐淮南牋記填委每入閣口占命吏即上馬去丞相知其能文詞召為太常博士將以内制處之甫入國門即死所為詞科文漢郡縣山川風俗記最詳洽得文體
謝昌元
謝昌元字叔敬西蜀資州人幼嵗見劉文節公光祖于簡州應對敏解為題扇贈之且勉以學見魏文靖公了翁復奇之𩔖試四川第一調紹慶府教授後守施州築城以修禦開慶元年除太學愽士遷太常愽士知封州新學校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奏蠲鹽銀以寛民力疏入不報捐俸卒代償之為沿海參議官因家于鄞德祐元年以著作郎遷祕書少監當開慶初長子大椿挈其家屬來東南舟由鄂渚世祖皇帝時為大王駐兵江滸獲其舟載以歸問大椿知為蜀士子甚愛之俾給事殿中十四年世祖平宋迺命子召昌元入朝上深器之呼為南儒預議中書省事時南士為上所推重者曰青陽夢炎王虎臣暨昌元皆為尚書上既厭代是後南士郎署官亦不復用矣為禮部尚書上疏言増軍餉結民心除舊吏戢新軍上允其議又乞行選舉收遺書擇按察官嚴贓吏法置登聞皷院至元混一之際凡所朝議昌元諸人皆得預聞後以老告歸卒葬于鄞
黄震
黄震字東發慈溪縣人中進士第為尉有能名後為史館檢閲入對言危亡灾異在旦夕而緇黄出入宫禁亡節失朝廷體度宗大怒諭中書削秩罷丞相嘉其直出為通判廣德軍郡守賈蕃世丞相兄子也恃勢以喜怒決郡事震争不屈後相知曲由兄子卒兩易為紹興府通判未幾守撫州兼提舉常平復兼提㸃刑獄時諸郡社倉法大弊震言法出三代猶有損益減息濟民青苗法非不善也弊卒不可救今社倉弊亦在是遂發所儲錢買田以代息撫人德之震為人清介自守臨川陸學𫝊四方震獨崇朱氏學其為文悉本之又尊其門人黄幹書鋟梓于撫善論利害奏疏明暢曲盡人謂其甚似朱氏後為提舉浙東常平陞直寶章閣福王趙與芮判紹興朝命俾為長史以佐震不拜國事日蹙朝廷宰輔争避去震知不可為歸寶幢山中誓不入城府所居日湖圖籍器物争掠取亦不問在史館時以鄉先生楊文元公張文靖公右軍統制吳從龍死事乞入史館每閲經史文集輙疏其精要辨論曰日抄若干卷春秋禮記皆為集傳其死也里人私諡之為文絜先生
陳肖孫
陳肖孫字伯巖中進士第鯁介清苦操筆決詞訟曲當事理賈似道咸淳為相不喜四明士獨黄震陳肖孫為名監司士論莫易也以提㸃刑獄守嘉禾郡帑不妄用絶互送禮繇是蠲逋錢二十萬米四萬子姪合食唯蔬食脱粟人呼為菜湯知府㑹安吉冦作以措置失宜罷澤不及子朝議惜之遂官其子丞相署曰陳肖孫一亷可取當官其子年六十一終
袁洪
袁洪字季源七嵗通詩書春秋受業王先生鑐父嚴州守奇之初父與柄臣賈氏同名遂退屏居里益内治産業父死後兄〈闕〉析貲産父事之盡力無私年十七以大父越公恩補官馬光祖守臨安徴為佐以敏達聞命徴責旁縣不受令禮部尚書李伯玉中書舍人劉震孫以治劇材薦佐兩浙轉運潜説友為轉運使檄督寧國絹十六萬自嘉熙以來名存實亡當取景定至今年逋潜恐數夥命它吏卒如所言胡太初刻削阿僻數謝病不許遷太社令時賈相不樂四明人與同郡士六十餘人坐廢家居講學不及世務其畜德逺權勢如此賈乃悔起奉葉州雲臺觀祠祿調補通判建康慮囚句容縱偽造楮幣連坐者二百餘人時大兵南下帥趙溍出督兵江上城中大駭夜縱火剽掠出郭去密捕首亂者數人斬之乃安諸將益桀驁請較射于是出私帑具賞先發三矢三中衆大驚服溍遁諸將釋兵歸淮西總領費伯恭遁乃微服詣行在所屢遷咸不拜宋亡諸無賴構陷衣冠陳參議允平在陷中帥命招討王世强捕治于是儒服入白人情未安不絶告訐非所以示綏懷也帥悟釋允平由是上變者輙斥去至元十五年入覲世祖皇帝召見授朝列大夫同知邵武路總管府事改温竝以疾辭二十七年侍御史程鉅夫奉㫖求江南賢士徴以應詔辭不起迎師友好賓客喪葬婚嫁不能任者給財無靳疾疚則治藥以拯之人嘗有過者内愧讋伏然必委曲覆護不以罪之其累善積行此其𩔖也大德二年改處州命下卒鄉人莫不垂涕泣隂德尤著云
汪之林
汪之林字德仲尚書大猷之族孫幼嵗見樓宣獻公言行淵懿善尺牘見後進道嘉言善行灑灑不倦舊與賈丞相游賈相少嵗事游狎其母禁止之聞與德仲游不復語晚守汀州歸里自守貧益甚以終
蔣曉
蔣曉字堯臣伯父峴為諫議大夫以京官奏之謝不受後登第作邑有政聲為文勁正閲唐金石刻最多故其文時似之後以將作監主簿終善威儀巍坐終日不倦所言皆唐宋遺事
節婦
冀國夫人葉氏慈溪人歸于史冀公簡冀公年二十五為縣從事尉受賕杖平民冀公獨愍之以杖首雜朱殷以進初舉杖血流于凥尉怒以水抆拭之誠偽尉益怒據桉即以平民所受罪杖之歸數日死時夫人年二十有五有娠冀公死且囑曰若生女當嫁果男也幸謹視之夫人泣受其言後得男曰詔隣保咸曰汝家若是褓中兒寧可恃耶夫人自誓不聽晝夜工紡績俾其子從師于鄉且曰讀書以行已為先操筆為文辭非聖賢本㫖後其子訖為善士鄉黨化慕能使争忿不直者皆自訟不復至縣庭夫人晩嵗理生産益自裕養孤女數人俾有歸年八十六以終凡十八封至冀國夫人詔以八行科舉不就後贈冀國公鄉人稱為八行太師而史氏孫曽貴盛繇夫人始丞相三人浩彌逺嵩之執政二人才宅之視執政三人彌堅守之岩之侍從二人彌大彌忠待制二人彌正寛之卿監四人彌忞望之定之宣之進士二十六人才浩彌大彌逺彌忠彌悆彌遜彌謹彌忞彌應彌鞏岩之嵩之佺之望之及之本之能之胄之俊卿有之常之即之介之䝉卿唐卿
孝行
楊慶鄞人父病貧不能召醫迺剔股肉啖之良已其後輙以為常自紹聖至宣和刲肝割乳饋親者凡五最後母病不能食慶取右乳焚之以灰和藥進焉入口遂差久之乳復生每勝日輙以筍輿載母禱于阿育王山佛祠年六十餘視聽聰明負儋行逺如四十許人宣和三年守樓异以事聞于朝不報名其坊曰崇孝紹興七年守仇悆申前請十二年有㫖旌表門閭蠲免賦税仇公悆曰韓退之作鄠人對以毁傷肢體為害義而匹夫單人身隔草莽軌訓之理未宏汲引之徒多闕而乃行成于内情發自天使稍知詩書禮義之説推其所存出身事主臨難伏節死義豈減介之推安金藏哉
孫之翰字文舉慈溪金川鄉鷄鳴山人少志乎學母疾革刲體取肝為粥以進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厎于寧守趙伯圭將聞于朝文舉曰本心救親他無所覬守不奪其志年六十六卒于嘉泰二年葬五磊山
張超昌國縣狀元橋東人家鬻素食為業超自幼孝年十九父縈患氣疾寖篤醫禱無效超乃炷香刲脇取肝煑粥以進不踰日父病愈乾道二年十二月守趙伯圭舉楊慶例命縣厚加優恤嘉泰四年令葛洪與免徭役仍封植其父母墓禁採樵云
吳璿定海人父璋以邊功補副尉璋妻宋氏病璿刲股療之而愈年九十三迺終璿與妻楊氏更病男安禮安時皆刲股以進安禮療其母且至再焉璿七十九乃終楊氏尚在年八十九矣前守李沐以聞于朝嘉泰三年有㫖長吏常切存䘏府命縣令王百揆建崇孝門以旌之後令商逸卿趙汝□重修
童八娘鄞之通逺建嶴人居小溪朱氏崇孝庵之側一日虎銜其祖母女手曳虎尾祈以身代虎為釋祖母銜女以去時侍郎林栗侍親官于此目擊兹事既而來守以聞于朝未報而奉祠云
逸士
蔣宗霸周顯德初人為人慈善温謹口誦摩訶鄉人稱之曰蔣摩訶時有僧游奉化寓岳林寺攜布囊與六七小兒行歌于道曰顛狂彌勒隨所乞咸受囊中鄉人亦稱之曰布袋和尚摩訶心異之而摩訶布袋名益著與之處逾三年一日同浴長汀摩訶視布袋背有目布袋曰吾為汝所窺當去矣吾以布袋贈汝俾子代代為衣冠家布袋歸岳林坐逝葬封山後越帥遣介過蜀遇布袋道中卒舊游四明識之迺曰為吾謝摩訶相見已近願自愛卒歸至岳林道所以發棺視之唯錫杖浄缻焉卒遇摩訶述其語摩訶曰吾已知之一日造城别親友以逝好事者或曰布袋釋氏所謂彌勒也今岳林遂為布袋道場云
朱棣字彦誠鄞人初本江南士子靖康初挈家逃難伏林莽冒溪谷行抵明越之界萬山嵯峨望一石室壁立千仞規舍其中忽有老父曰此聖公巖也神人居之上每有金鼓聲且毒蛇猛獸守其窟烏可往棣下顧曰吾止平地而遇冦必無幸者匿此中未必犯于是棄擔持糒㳂崖魚貫而進居旬有五日絶無可怖者而岡嶺秀出泉石清泚真仙者所居殆忘其歸望崖竇數有異光心頗疑之因梯竹而上得一黒匣緘鐍甚固一劍横其外啟其中有書與印言役鬼治病之術冦退奉之以去設璮而事之自是役鬼神如反掌最異者能追魂胗脈人有病妻則胗其夫父則胗其子有祟則以法治之無祟吞符亦安合沙鄭瓚嘗伺其作法往觀焉見其據桉而坐運指于袖噀水于口以桃茢麾使而鬼神自至訊鞫論報若官府然問曰此何法也棣曰非法也周天大數也大衍所謂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夫天地日月五星列宿與夫山川草木飛潛動植之屬不越乎是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儒者知成變化之數而行鬼神之數未之知也成變化者數之方也行鬼神之數數之圓也棣妻戴氏姙㓜子神降于奉化張氏家言上帝使續棣法某日則生戴亦夢一道士顙有珠曰上帝使為子代天行法俄入于懷如期不血而生皮髮指甲猶三易其名曰定鄭瓚摭其實記之蓋乾道七年也
延祐四明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六
元 袁桷 撰
人物攷
史忠定十二先生贊
蓬萊黄公先生
商於六里 肥遯四賢 公居其間 美行卓然時乎一出 羽翼翩翩 漢祚四百 由兹卜年
大梅梅公先生
堂堂伊人 漢世之傑 方時昏昏 上書剴切退伏市門 或來明越 我游大梅 尚想忠烈
石臺葛公先生
公游宇内 蹤跡殆徧 一月千江 無處不見大隠石臺 波光如練 山〈闕〉丹林 清可覿面
石窻賀公先生
道既不逢 當去勇決 野服黄冠 孰能羈紲鄞水烟波 鏡湖風月 高標凜凜 濯世執熱
大隠楊公先生
道契皇王 德參天地 俯仰窺察 出處一致三聘及門 疾驅逺避 齊魯大臣 公其無二
慈溪杜公先生
伊歟高尚 抱道弗違 下視流俗 突梯脂韋荆國之清 叩其𤣥微 九原可作 非公誰歸
甬水王公先生
生負大材 棲于甬水 雖有聲名 且無生理陋巷簞瓢 王公知已 百世聞風 莫不興起
西湖樓公先生
翁臨西蜀 一化南閩 公以是教 作成吾鄞逮今士子 傳學彬彬 收功貽厥 世有顯人
桃源王公先生
公脩隠德 約處桃源 文肩李杜 行踵淵騫教育千里 執經滿門 天之報施 煌煌後昆
望春王公先生
使者入境 金橘是求 公責以義 彼實懷羞晩使作邑 投劾歸休 鄧城彭澤 千載同流
湖西周公先生
宦游寡偶 不如投閒 言之孔易 行則惟艱公平勇退 雙鬢未斑 蕖月蘋風 誰復追攀
奉化孫公先生
朱梁僣竊 公懷憤恥 仕還民服 年著甲子寥寥唐末 有兹義士 遺編雖存 惜無信史王尚書八賢贊
童判子〈王介甫為鄞令奉行敕書訪義夫節婦得三人其一人可采曰童判子為人掌典庫其家養疏屬數口奉寡嫂承順不違甥不事家業屢負人債輙為償之而不以告姊江隣幾紀其事于雜志〉
賢哉若人 儒行塵蹟 悌友祥順 展也實德我興視世 口舜心跖 居市不市 前言匪激
蔣璯
學必以已 義榮道腴 博觀約守 胷吞石渠良朋問疑 詡徑未蕪 誰其似之 子雲林閭
王茂剛
夢吞三畫 韞玉山棲 象外繫表 捐筌棄蹄心學自得 羲文與稽 緒言不傳 林深草萋
顧主簿
言行慥慥 白賁素履 忠信篤敬 行乎州里其德如蘭 薫我晉鄙 漢之長者 周云吉士李宗質〈字文叔濮人文定公之裔所生母展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有姊歸司馬文正公之諸孫與俱詣行在所至江州水南治遇展氏於㕓中物色良是姉見之而信抱持相哭人以為孝感别十餘年而奉色養者二十年文叔卜居鄞之名塘攻媿樓公銘其阡誠齋楊公為傳而賛之曰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
烝烝純孝 其感以天 昔朱今李 盛事光前綵衣華髮 介以耆年 孰補南陔 章善旌賢
李猷黄子游
信義之重 死生如一 求諸古人 欒布脂習偉哉二士 卓行特立 砥訓薄俗 百世時式
陳之翰
貴義如璧 賤金如土 不億不信 莫余敢侮誠於為善 君子所予 彼晝攫者 羞愧汗雨衣冠盛事
四世宰執
史才〈樞密〉 姪浩〈丞相越王〉 子彌逺〈丞相衞王〉
從姪嵩之〈丞相永國公〉
父子宰相
史浩 子彌逺
父子御史
王次翁〈御史中丞〉 子伯庠〈侍御史〉
父子侍從
楊王休 子𤍞
袁燮 子甫
魏豹文 子峻
父子西掖
陳居仁 子卓
祖孫侍御史
陳禾 四世孫大方
兄弟博學宏詞
王應麟 弟應鳯
師生祕書監官
袁燮〈祕書監〉 袁韶〈著作郎〉
兄弟辟雍賜第
林保 弟霔
父子殿帥
馮湛 子榯
父子同榜
孫技〈袁甫榜〉 子起予
李元白〈吳潜榜〉 子以稱
祖孫侍從
林保 孫祖洽
祖孫甲科
王异〈吕溱榜第一甲第五人〉 孫伯序〈汪應辰榜第一甲第五人〉兄弟侍從
史彌大 弟彌堅
史宅之 弟宇之
兄弟同榜
王時㑹〈鄭僑榜〉 弟時叙
趙汝述〈衞涇榜〉 弟汝逵
史彌忠〈王容榜〉 弟彌悆
趙師適〈鄒應龍榜〉 弟師侊
史彌應〈袁甫榜〉 弟彌忞
趙汝櫄〈吳潜榜〉 弟汝榟
趙琪夫〈吳潜榜〉 弟璛夫
趙崇侇〈黄朴榜〉 弟崇儕
舅甥三學士
汪大猷 甥陳居仁 樓鑰
典鄉郡
黄晟〈鄞人唐末守郡二十年〉
孫沔〈逺祖郤奉化人皇祐三年守郡〉
王周〈鄞人慶厯中以司封郎中守郡〉
樓异〈其先奉化人政和中守郡五年所居號晝錦坊南門内有錦照橋〉
趙彦逾〈鄞人嘉泰四年四月資政殿大學士太中大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所居號錦里〉趙善湘〈鄞人嘉熙二年二月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名其所居
之坊曰錦勲坊〉
余天錫〈鄞人嘉熙四年六月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名其所居之坊曰錦樂〉建鄉節
鄭清之〈鄞人淳祐五年以少師越國公醴泉觀使兼侍讀領奉國軍節度使〉
省元
陳塤
狀元
姚穎 傅行簡 袁甫
釋褐狀元
宣繒 何大圭
武舉狀元
胡應時〈以絶倫升第一名〉
童子科
桂錫孫 王人英 應翔孫
進士〈舊志以特奏名雜載題名碑亦然今悉按登科記釐正之〉
端拱二年陳堯叟榜〈聖人不尚賢賦五色一何鮮詩禹拜昌言論〉
楊説
淳化三年孫何榜〈巵言日出賦射不主皮詩儒行論〉
李泳
咸平五年王曽榜〈有物混成賦髙明柔克詩君子黄中通理論〉
許
景德二年李迪榜〈天道猶張弓賦德輶如毛詩以八則治都鄙論〉
郎簡 盧慎微 張合
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鑄鼎象物賦天險不可升詩以人占天論〉
王周 葛源
大中祥符八年蔡齊榜〈置天下如置器賦君子以恐懼修省詩順時慎微其用何先論〉
沈偕 許惲〈同三傳出身〉
天聖五年王堯臣榜〈聖有謨訓賦南風之薰詩執政如金石論〉
李奕〈登科記作亦〉 虞恊
天聖八年王拱辰榜〈藏珠於淵賦溥愛無私詩儒者可與守成論〉
朱公綽 施渥
景祐元年張唐卿榜〈旁心為明堂賦和氣致祥詩積善成徳論〉
許敏 沈言
寶元元年吕溱榜〈富民之要在儉節賦鯤化為鵬詩亷吏民之表論〉
王异
慶厯二年楊寘榜〈應天以實不以文賦吹律聽鳴鳯詩順徳者昌論〉
沈起 申屠㑹
慶厯六年賈黯榜〈戎祀國之大事賦形鹽象武詩兩漢循吏孰優論〉
陳詵 馮準 王該
周處厚 李撫辰 俞翺
皇祐元年馮京榜〈蓋軫象天地賦日昃不暇食詩天聽君人之言論〉
杜諮 郭暨
皇祐五年鄭獬榜〈圜丘象天賦律聽軍聲詩樂本人心論〉
盧隠 陳詥〈詵堂弟〉 樓郁〈貫開封〉
陳誴〈説兄貫開封〉 項睎〈貫開封〉 葛良嗣〈貫開封〉
周師厚〈處厚弟〉
嘉祐二年章衡榜〈民監賦鸞刀詩重巽申命論〉
劉仲淵 于鋭〈貫開封〉
嘉祐四年劉煇榜〈堯舜性仁賦求遺書於天下詩簡易得天下之理論〉
俞充 朱長文〈貫開封〉 豐稷
嘉祐六年王俊民榜〈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於道論〉
童于 項瞻〈睎堂弟〉 袁轂
嘉祐八年許將榜〈寅畏以饗福賦樂通神明詩成敗之機在察言論〉
葛藴〈貫開封〉 馮碩〈準姪〉 陳謐
栁韶
治平二年彭汝礪榜〈大舜善與人同賦春和議振貸詩君子以成德為行論〉樓常〈郁子〉 舒亶
熙寧三年葉祖洽榜〈是年始有御試䇿〉
王吉 王夬〈周子貫和州〉 馮景〈貫開封〉
熙寧六年余中榜
俞偉〈充叔〉 韋著〈明經〉
熙寧九年徐鐸榜
陳伯彊〈貫開封〉 姚孶 杜屺〈貫開封〉
樓光〈郁子〉
元豐二年時彦榜
吳矜 周鍔〈師厚子〉
元豐五年黄裳榜
江炳 翁升 俞夔
豐安常〈稷子〉 陳撝〈誴族貫開封〉 王瓘〈該子〉
元豐八年焦蹈榜〈君人者制仁論〉
樓异〈常子〉
元祐三年李常寧榜
吳正平 姚希 陳攄〈撝弟〉
張宏〈舉經明行修〉 王光祖〈异之孫貫齊州〉
元祐六年馬涓榜
童𩏂 袁灼〈轂子貫開封〉 劉渭
元祐九年畢漸榜
俞袤〈偉子〉 胡斡化
紹聖四年何昌言榜
蔣璿 馮涇〈貫開封〉 章韞
茹開〈貫開封〉
元符三年李釡榜
陳禾〈謐子〉 陳抍〈撝弟〉 郭慎實〈暨子〉
馮軫〈景姪孫〉 樓弁 汪洙
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周銖〈師厚子貫湖州〉 王次翁〈异孫貫齊州〉
崇寧五年蔡薿榜
馮滋〈涇弟〉 蔣珫 馮子濟〈涇堂弟〉
夏承 汪思齊〈洙子〉 曹貫
顧父〈上舍魁〉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
王珩〈該姪〉 胡旦 吳升〈矜從弟〉
蔣安義
政和二年莫儔榜
汪思温〈洙子〉 王庭秀〈發子〉 張邦彦〈宏姪〉
林保 林霔〈保堂姪弟〉
政和五年何㮚榜
樓航
政和八年王嘉榜
林孝雍 陳時舉 陳秉〈謐子舉八行〉
姚持〈阜姪貫開封〉 桂舟 陳宗翰〈詵孫〉
吳秉義〈升子〉 汪廷彦 史才
薛朋龜 王勲
宣和元年上舍釋褐
樓瑋〈航子〉
宣和三年何涣榜
王琥 何涇 楊正權
吳秉信〈升子〉
宣和六年沈晦榜
王壁〈庭秀子又於紹興五年魁博學宏詞科〉 曹粹中〈貫姪〉
林孝友〈孝雍弟〉
建炎二年李易榜
張嗣良 子閌
紹興元年上舍釋褐
高閌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王瑋〈琥弟〉 于庭式〈鋭孫〉 王伯庠〈次翁子貫濟南〉薛靖〈朋龜族〉 史純臣〈貫湖州〉 周廣譽
紹興五年汪應辰榜
王伯序〈次翁子貫濟南〉石師能〈貫紹興〉 史師雄〈純臣從叔〉
鄭若谷 趙慎臨 高安世〈閌兄〉
劉濤
紹興八年黄公度榜〈省試 天子以德為車賦談笑却秦軍詩六藝折中夫子論〉吳邦傑〈貫紹興〉 蔣楰〈璿從姪〉 陳曦〈禾子〉
余遇 蔡毅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魏杞〈貫開封〉 豐至〈稷姪孫〉 姚孚〈希從姪〉
俞觀能〈夔子〉 姜濤〈貫開封〉 禇棣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汪大猷〈思温子〉 史浩〈才姪〉 張濟〈嗣良從兄〉
周維 莫冠卿 王瀹〈夬孫貫和州〉
林大節〈孝雍姪〉 高誾〈安世弟〉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沈中立 童大定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方天保 陳居仁〈貫興化〉 裴定
吳化鵬 張遜 任三傑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方南强〈天保弟〉 趙彦弼 趙公遷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樓鍔〈异孫〉 樓鈜〈异孫〉 卞圜〈貫泰州〉
高文虎〈安世姪〉 葉時 王明發
趙彦逾 趙師峴 趙師章〈師峴兄〉
鄭鍔〈貫福州〉 劉俁 沈元憲
莫堂〈冠卿子〉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聖人作而萬物覩賦人鑑詩一正君而國定論〉
李唐卿〈貫紹興府〉 李霖 鄭若容〈若谷弟〉
趙善待 樓鑰〈异孫〉 張良臣〈貫拱州〉
林圭 馮緯文〈涇孫〉 汪大辯〈思温姪〉
林頤 張孝伯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
趙師正〈改名師津〉 施純仁 楊王休
俞茂系〈觀能子〉
乾道五年鄭僑榜
楊簡 王時㑹 沈涣
袁章〈灼孫〉 史彌大〈浩子〉 趙善纁
王時叙〈時㑹兄〉 戴樟
乾道八年黄定榜
范榘 盧子材 王煇
陳紀 韓永德〈貫開封〉 舒璘
趙伯省 舒烈〈亶曽姪孫〉
淳熙二年詹騤榜
趙彦通〈彦逾仲兄〉 趙渭夫 趙師信〈改師潯師正弟〉趙彦逺〈彦逾弟〉
淳熙五年姚穎榜
姚穎〈孚孫〉 黄豹 王鎬〈壁姪〉
蘇養直〈貫泉州〉 鄭瓚〈鍔弟〉
淳熙八年黄由榜
袁燮〈灼曽孫〉 趙汝勝 趙師晨
淳熙十一年衞涇榜
高文善〈安世姪〉 高似孫 趙汝逵〈善待子〉
趙汝述〈善待子〉 趙善讚〈善纁弟〉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
史彌逺〈浩子〉 趙師晃〈師晨弟〉 姚師臯
袁韶 史彌忠〈浩姪〉 羅仲舒
趙希言 趙汝遇 趙師俌〈師晃從弟〉
趙希㻶 李震〈唐卿姪孫〉 吳振
史彌悆〈彌忠弟〉
紹熙元年余復榜
邊恢〈友聞姪〉 葉澄 趙瑺夫
豐有俊〈稷四世孫〉 諸葛安節〈貫紹興〉趙崇復
趙崇衡〈崇復從兄〉 林惟孝 劉致一
陳卓〈居仁子貫興化〉 林圭 周焯〈鍔曽孫〉
紹熙四年陳亮榜
楊琛 樓昉 樓鏞〈弁孫〉
趙師旻 趙崇德 應傃
姜〈濤姪孫貫開封〉 厲思明 陳從〈貫福州〉
姜柄〈濤姪貫開封〉 趙筠夫〈彦逾子改名䈣夫〉
臧植 蔣經〈貫鎮江〉 劉垕
童居善〈大定孫〉 葛容 王洙〈勲孫〉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天子大采朝日賦玊燭陽明詩高祖寛明而仁恕論〉
張虙〈嗣良姪孫〉 史彌遜〈才孫〉 趙汝笈
趙汝适〈善待子〉 趙善湘 姚師虎〈師臯弟〉
張珩 葉子高 趙時穆
樓汶〈异曽孫〉 董仁澤 鄭襃之〈若谷姪〉
章禹圭 孫逢吉 趙師侊〈師俌弟〉
趙師宜〈希吉叔〉 趙汝法 趙師適〈師俌弟〉
趙彦樞 桂萬榮 袁洽〈轂四世孫〉
蔣峴〈珫曽孫〉 馮自强
武舉
鍾元達 潘伯恭 盧元吉
慶元五年曽從龍榜
袁肅〈燮子〉 史彌謹〈浩姪〉 劉叔向
臧格〈植弟〉 皇甫 王暨〈煇姪貫開封〉
汪文中〈大猷姪〉 姜㸂〈光弟貫開封〉 趙善潼〈善湘弟〉
王大醇〈上舍虎姪孫〉趙崇衎 趙汝稠
趙崇佋 王埏〈伯庠孫〉 陳㮣〈禾曽孫〉
嘉泰二年傅行簡榜〈聖人成天下之大順賦春旗簇仗齊詩漢御外理内之術論〉傅行簡 繆師臯〈次年試中教官〉林惟忠〈上舍惟孝兄〉
施琮 楊琮〈琛從兄〉 胡鑑
嘉泰二年武學釋褐
范良輔
嘉泰三年兩優釋褐
宣繒
開禧元年毛自知榜
汪之彊〈大猷姪孫〉 趙彦杉 郭九思
李以制 袁汝寛 徐愿
趙與龍 趙希揚 林宗一〈惟忠子貫湖州〉
嘉定元年鄭自誠榜
王宗道〈時㑹姪〉 郭德暢〈九思從叔〉 王埜〈明發孫〉
趙汝憚 范楷〈榘弟〉 薛師㸃〈朋龜曽孫〉
張起巖 胡剛中 劉厚南〈叔向姪〉
董仁聲〈仁澤從弟〉 陳公益 李詵伯〈以制叔〉
吳晞甫〈化鵬姪〉
武舉
周師鋭榜 童䝉正
林㟽榜 胡
陳良彪榜 胡應時〈光子本第二名以絶倫特與第一名恩例〉
嘉定四年趙建大榜
任龠〈謙子〉 俞疇〈充曽姪孫貫湖州〉趙時慥
趙希舍〈師俌子〉 樓淮 馮宋興〈軫姪孫〉
陳誼 黄定〈上舍〉 趙希𤨕
趙希瑑 程士龍 汪了翁
武舉
王國定 杜霆 林拱
嘉定七年袁甫榜
袁甫〈燮子〉 趙師籛〈伯省姪〉 余元廙
戴杰〈上舍貫福州〉 豐翔〈至曽姪孫〉 史彌應〈彌忠弟〉
史彌忞〈彌忠弟〉 范〈楷子貫太平〉 葉英
趙時恪〈時慥兄〉 趙唯夫〈公遷孫〉 趙渘夫〈渭夫弟〉
趙紋夫 汪立中〈大猷子〉 趙時擇〈渭夫子〉
孫枝 趙時益〈瑋夫姪〉 李森〈上舍〉
葉奭 趙希璬〈希𤨕兄〉 趙與懽〈希言子〉
趙興昭 孫起予〈枝子〉
嘉定十年吳潛榜
方季仁 李元白〈以制父〉 李以稱〈元白子〉
劉著 鄭清之 趙汝捍〈汝柄弟〉
陳塤〈省元〉 高奎 林挺〈拱弟〉
趙汝櫄〈善湘子〉 史彌鞏〈彌忠弟〉 莊鎮
任灼然 樓采〈汶姪〉 鄭次申
趙涖夫 趙師籕 趙璂夫〈公遷孫〉
趙師箎 趙汝柄〈善讃姪〉 趙汝榟〈善湘子〉
趙希畣〈師俌子〉 史岩之〈彌忠子〉 趙希敞〈與昭叔〉
趙璛夫〈公遷孫〉 趙時濚〈瑺夫姪〉 汪之秀〈之疆弟〉
陳伯鼎 翁逢龍 葛逢
武舉朱嗣宗榜
陳寅
嘉定十三年劉渭榜
諸葛十朋〈安節姪〉趙希鎰〈師晨子忠翊節〉趙時墂〈省魁〉
莊同孫 趙侵夫 趙希洽〈希言弟〉
趙與仕〈師峴孫〉 趙希逾 沈中父〈焕姪〉
史嵩之〈彌忠子〉 羅叔韶 蔣興孝
陳自 趙希羊 宋炳
徐敏功 董子焱〈仁聲從弟〉 王之經
嘉定十四年兩優釋褐
何大圭
嘉定十五年國學以慶寶恩上舍釋褐
汪之道〈思温𤣥孫〉
嘉定十六年蔣重珍榜
豐芑〈稷五世孫〉 臧元圭〈植格從姪〉 李誨伯〈元白姪〉
應㒡〈傃姪〉 臧元僧〈植子貝〉 貝自成
袁商〈燮子〉 王撝 余天錫
潘景葉〈伯恭子〉 舒泳之 楊夢龍〈正權姪〉
樓鑛〈郁五世孫〉 史佺之〈彌忠姪〉 趙師簡〈師籛弟〉
趙逢龍 樓昞〈昉従弟〉
武舉杜幼節榜
臧元慶〈植格從姪〉 王甲〈鎬姪〉
嘉定十七年上舍釋褐
邵明仲 莊端孫〈同孫弟〉 任襃然〈灼然弟〉
陳簵〈紀子〉
寶慶二年王㑹龍榜
孫因〈夢觀堂兄〉 孫夢觀〈因從弟〉 趙希洺〈師葑姪〉
趙希㵾 趙師葑 趙汝挂
趙時範 王希聲〈内舍明發之孫埜之兄〉
劉棟〈垕姪〉 趙希逸〈希逾弟〉 鄭士穎〈清之姪〉
趙汝异 趙崇侜 臧元堅〈植從子〉
樓浟〈淮弟〉 舒瀛〈黻之曽孫〉 王文貫
袁衡〈燮孫〉 劉炳〈遵之孫悞之子〉 陳篚〈紀姪〉
趙汝楳〈善湘子汝櫄汝榟弟〉 趙崇佾
趙希埵 趙汝期〈汝笈堂弟〉 趙希綯
趙淢夫〈彦通姪〉 趙希馭 趙希瑟〈希瑈兄〉
趙希伺 趙□夫 趙希瑈〈希璬兄〉
趙希㒟〈希伺兄〉 趙汝㨀 趙退夫
趙與熖〈與龍弟〉 蕭垚 馮基
劉希辰〈著子〉 夏元吉 蔣規〈充曽孫〉
趙若搢 王夢次 黄桂〈豹之子〉
王興叔 沈晟
武舉楊必高榜
何武伯〈冲之姪〉
紹定二年黄朴榜
張霆振 趙希㑹 豐𮎼〈芑之弟元名芸〉
史望之〈彌忞子〉 王龍榮〈時㑹之孫〉 楊埴
林溥〈大節之孫〉 趙汝湒〈上舍〉 姚元哲〈穎之子〉
馮履道〈基之兄〉 趙希鐩〈師晨子希鎰兄〉趙崇儕〈崇侇之弟〉
趙崇㬎〈内舍〉 史及之〈彌林之子〉 臧元士〈植之上舍〉
趙崇侇〈崇佾從弟〉 李詞伯 楊珏
何宗琰 徐灼 周時舉
陳𥲤〈紀之姪篚之兄〉 董亨復 王棠
陳笥〈紀之姪篚之兄〉 董淮 劉圭〈有德之子〉
沈叔簡 王與直〈時叙之孫〉 邊之裕〈友聞孫恢姪〉汪煇〈廷衡之曽孫〉
武舉焦煥炎榜
張時舉〈遜之姪孫〉 何濬〈内舍〉
紹定四年慶壽上舍釋褐
嚴畏〈仲熊之孫〉 葉成子〈澄之子〉 沈煇
紹定五年徐元杰榜
何德新〈冲從姪武伯弟〉陸叡 高指〈開之曽孫〉
曹巽 趙汝搢〈善湘之子汝櫄汝榟汝楳之弟今為善潼之子〉
陳埜〈南之姪孫〉 任嚴 桂去疾
桂錫孫〈必之孫萬榮姪〉王得一 孫願質〈枝之子起予弟〉趙希羔〈希羊從弟〉 趙時悟 邊之基〈灰聞姪孫恢姪〉
董仁森〈子焱從弟〉 吳顒 王似道
宋自强 趙汝巋〈汝憚從弟〉 戴塤〈機之孫〉
陳大方〈䂀曽孫㮣從姪〉汪之埜〈立中姪〉 宋拱之
韓應祥 林一之〈嵩之曽孫〉 張璹〈珩之從弟〉
樓𣘘〈异之𤣥孫〉 宋洎〈炳之弟〉 潘景孟
劉燧〈遵之孫〉 林虙 王與義
葉龍友〈奭之兄〉 馮容〈軫之姪孫〉 樓泋〈□之子〉
徐應和 樓濓〈鑰之從子〉 臧夢祥〈植格從姪元圭之兄〉
樓瀚〈异之曽孫〉 顧銓 黄鍔
樓翬〈□之子〉 邊之問〈友聞姪孫恢子〉薛師𫝊
顧槱
武舉林夢新榜
臧元龜〈植格從姪元慶子〉 魯英
樓㭉〈采之弟〉
端平二年吳叔告榜
汪之林〈之埜之兄上舍〉史越翁〈師雄之從姪孫〉趙崇瞹〈汝柄之姪〉
夏嚞 張自明〈虙從子上舍〉高衡孫〈文善之子〉
周福孫 汪汲〈鎮五世孫煇從姪〉高深〈文舉之孫〉
趙希囿〈希羊弟〉 袁 陳夢舉
樓昭〈昉之弟〉 汪龍友〈了翁之叔〉 樓㴶〈汶之弟〉
余柟 張槃〈虙之從子〉 王奎〈明發從孫〉
王子槐 沈一舉 方肅〈季仲之姪孫〉
陳□〈紀之子〉 劉煇 臧棐〈格之從弟〉
樓棁〈异之元孫〉 吳惟助 鄔文伯
樓橰
武舉朱熠榜
王大用 徐用之 何自明〈濬之弟〉
嘉熙二年周坦榜
戴埴〈上舍〉 章士元〈上舍〉 應文炳
魏峻〈通直郎〉 陳大震〈大方之弟〉 趙崇滁
趙崇儋 黄演〈鏜姪十之之弟〉 史本之
劉炤〈遵之孫〉 林爽邦〈惟孝從弟〉 張玘
汪之卲〈立中姪〉 林宗稱〈嵩曽孫問禮子〉劉埏
劉熺〈遵之孫俁之姪炳之弟〉 林公玉
趙希釡 趙希師〈晨子希鐩希鎰弟〉趙若灊
貝良金 樓條〈异五世孫〉 黄應春
李淦 貝斗南 樓榟〈鑰弟之子〉
陳䇿 黄千之〈鏜之姪演之兄〉陳了翁
陸爚〈佃之𤣥孫游之姪孫〉林震 陸㸃〈佃之𤣥孫〉
陸埏〈之瑞孫〉 陸熊〈佃之𤣥孫〉 陸采〈佃之孫之瑞弟〉
陸哲甫〈佃之𤣥孫堅之從叔〉 樓侃〈异之五世孫〉
樓柎
武舉劉必成榜
蔣崌
淳祐元年徐儼夫榜
王漢英 王應麟〈撝之子〉 陸合〈佃之七世孫〉
潘泉 史能之〈彌鞏之子出繼〉王真錫〈上舍明發從孫〉
蔣興永〈内舍平校綽之子〉 趙汝檀
史胄之〈彌鞏之子〉 方震龍 孫洙
戴進之〈集之子塤填之從叔〉 趙琩夫
王轟〈勲之曽孫〉 王履正〈上舍〉 趙汝□〈汝檀弟〉
趙若璁〈時益姪時融子〉汪元春 蔣覲〈璿之曽孫紳之子〉羅明復 周夢李〈常之曽孫〉 楊宗卿〈琛之姪〉
丘達可〈之才之孫復之弟〉 羅叔晟
方端〈季仁之姪〉 貝斗山〈自成之姪孫良金之姪斗南之弟〉
張自彊〈虙之從子自明之弟〉 張慶祖〈珩之姪〉
何日新〈冲之姪武伯之弟德新之兄〉 任節
張自東〈齊之姪孫〉 劉拭〈濤之姪孫致一之姪〉
淳祐四年留夢炎榜
余東〈元廙姪孫〉 戴鑫 孫夢發〈洙之姪〉
盧垚 黄應春〈戊戌特降甲辰正奏〉
安劉 趙希愃 趙汝□
李以益〈元白之子以稱以制之弟〉 袁燅
陳肖孫 蕭文㑹〈世之弟〉 孫豹
俞舜申 張正國 張欽
淳祐七年張淵微榜
王霆瑞 趙崇𣀘〈原名崇辛〉 王珪
何□〈仲之姪孫日新之姪〉張自期〈虙之姪自明從弟〉
樓冽〈肖五世孫鑛之從子〉趙孟墅〈師峴之曽孫興仕續訓與稀之親姪〉
趙崇驌 袁采 黄知崇〈千之子演之姪〉蔣曉〈珫之𤣥孫峴之猶子〉吳龍朋〈正平之𤣥孫〉樓楳〈异之𤣥孫〉
張槱之〈珩之姪〉 鄭士胄〈勑授將仕郎清之從子〉
朱祐之 鄔秀實〈文伯〉 樓滮〈鑰之從子滓之弟〉蔣覿〈珫之曽孫規之親兄〉貝良臣 周岳
王應龍 應逢子 袁符
樓椲 舒濟世〈琮之孫〉 繆應符
張堂 胡時中 徐日宣
姜煇〈㸂之從弟〉 樓枝 翁歸仁
趙希墫〈希埵之弟〉 吳尚深
武舉章夢飛榜
湯大全 戴元質
淳祐十年方逢辰榜
沈發 史俊卿〈彌髙之孫〉 林潜
周坦〈上舍鍔之四世孫華焯之親姪〉 陳若水〈恊之弟〉
林禹玉〈公玉之兄〉 朱端方〈定國之曽孫〉胡發〈鑑之子〉
趙與臻〈希鎰子〉 趙與□〈希叙子 名與恩省魁〉
楊景山 趙若惠〈渭夫孫時擇子〉髙桂〈指之兄〉
袁垚 虞逢午 戴杰
王耒 林煟〈惟孝親姪宗一之弟〉沈士龍〈鏜之孫中父弟〉
洪翌 洪翬 楊垕〈簡之姪孫〉
蔣夢符 楊興伯 桂本
寶祐元年姚勉榜
陸逵〈佃之五世孫〉 舒夢庚 孫獬孫
胡咸中〈剛中時中弟〉黄翔龍 馬元演
李應龍 史有之〈上舍彌鞏之子〉趙時浝
戴得之〈權之子上舍〉臧元孫 單德旗
賈萬金 孫震孫 錢保
舒渚 王安道〈文貫之弟〉 王自然
林霆 陳翥 林峻
陳諫 王良〈休之子〉 汪奎
汪翔龍 袁士復 蔣峒
施泰孫〈琮之姪〉 舒璋〈琥之孫〉 虞逢酉〈敏求之姪逢午之兄〉林灼
寶祐四年文天祥榜
王應鳯〈撝之子應麟之弟〉 趙若棋
羅雷發 黄震 劉應老
趙崇回 趙必聰 陳著
章霆瑞 卓雲 舒杭
杜夢冠 楊應霆〈琛之姪宗卿之兄〉
夏已震〈嚞之子〉 史即之 李國寶
余梅叟 鄭士洪 張□
應埜 樓世仁 陳鼎〈翥之子了翁之兄〉李以秉 李璛〈己未再對二等〉 林一枝
徐汝周 劉南强 史常之
馮懋 楊坰〈琰之兄簡之姪孫〉
開慶元年周震炎榜
王復〈于槐之子〉 蔣世傑 張興祖
胡從義 張源〈霆振之姪霆龍之子〉孫真孫
趙與㫙 趙必衢〈崇侇之子〉 張龍應
張霆龍〈霆振之弟〉 章介甫 俞道明
蕭楠 盧天祐 史介之
李以興 樓極 胡機
樓森圭 張虡 羅季禹
李以圭 于巽〈閌之曽孫〉 王寶之
蔣縯 王桂發 鄭大津
桂壯孫
景定三年方山京榜
方山京 舒津 王山甫
王一桂 沈溎 劉揚祖
張光 張大圭 孫惠時
張潤孫 沈芑 練晞顔
咸淳元年阮登炳榜
孫治鳯 樓岩 姚夢薦
李檞 林子宣 曹一新
王鑐 楊應翔 胡大浩
韓福孫 黄三接 葉夢牛
史䝉卿 徐斗明 陸覺
史唐卿
三學前廊賜進士釋褐〈咸淳三年登極循資恩〉
沈震孫 蔣元 趙必昌
咸淳四年陳文龍榜
臧璧 趙必祐 樓嵒
咸淳七年張鎮孫榜
王叔龢 戴表元 趙孟何
仲高
咸淳十年王龍澤榜
蕭元澥 陳觀 吳化龍
王午龍
延祐四明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七
元 袁桷 撰
山川攷
隨山濬川禹所陳非𤨏言也治梁及岐後訖不能别何哉明郡以四明山得名其山范不能定或曰在越或曰亡是山唐一行作山河兩戒深有㫖矣四明山由越来至于慈溪東行至于鄞復折入奉化脉隴連屬稽諸田野可攷也江入餘姚上三十里與四明水接更十里潮勢已没古為堰限之吴潜為慶元恨慶元公卿多徙堰于上虞潮至舊堰上不一二尺舟楫蔽沙岸雖驛舟不可發使者數言而上虞謂新堰利益不肯改噫其果有是夫作山川攷
山
鄞縣
四明山繇天台山北面起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峯中有三十六峯周𮞉八百餘里謝靈運山居賦曰天台四明相接孫興公賦曰登陸則有四明天台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䆫其中分通溪曰簟溪西引簟溪東入于海地稱句章又云鄞江山有七峯相去各六十里雲霧相通山東面七十峯狀如驚浪之山境接句章郭璞言後五百年當立郡至開元置明州其言適符合棃洲洞水東出句章是四明東門山西狀如奔牛曰奔牛山連脊起峯因以名之中有三朶峯鐺足以立漢張平子居焉中有石室石西南有五朶峯形如芙蓉峯相望各去六里中峯為四明山心棃洲溪生沙棃孫興公與其子孫成游得棃以食因號棃洲楊修游四明山見一老人其言曰見兩人把火且當獲金刀修解之兩火炎也加刀為剡因號剡溪其説誣恠後漢有劉阮二士怪不復録四明山南聳七十峯狀如驅羊其峯存者曰存羊水源十丈有神蛇居之吐靈氣如樓閣可禱雨山足一澗出南過一百二十里水歸鄞江南源也北南洞一源四明山南門也溪號白溪宋有捕魚者恍不見日光因號為大晦山東復有一峯下有龍窟逸士陶源採望如樓觀號小晦山西南八峯下有囊號八囊山山向北有兩陣山如走蛇舊有人居之山之北門也梅福隠越游焉城西曰四明山四面二百八十峯周𮞉八百餘里東接句章西連舜窟南嗣天台北包翠碣其言不妄山有五朶峯東有一峯髙六里周十里南一巖髙一丈深七丈中有石穴通泉流于棃洲穴生甘草又多古杉栢瑞雲居之西一峯髙四里南有石室下有石碑相𫝊劉阮居之南一峯髙三里有石壁壁出數穴生石乳北一峯髙四里峯頂有天井雲氣吐吞山四面各生一色樹東生樟樹西生松樹南生栢樹北生檉樹及黄楊木其山頂上極平正每有雲葢之晉沙門白道猷從天台入四明將築室不敢居以還木𤣥虚梅福孟亮㳺㝡著其事荒忽不敢紀今因山記采其實而言之劉綱事見太平廣記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栢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山神仙所居宋書孔祐至行通神隠於四明山嘗見山有數百斛錢視之瓦石不異今父老相傳以繇小溪以上為東四明由餘姚而言為西四明繇奉化雪竇以入者則謂之四明山盖山勢蜿蜒連屬與三境相犬牙
金峨山縣南八十里州之桉山也
太白山縣東六十里視諸山為㝡髙其顛有龍池雲氣蓊勃生於水面不絶若麗日晴霄澄徹如鏡或風振林木落葉紛紛過之無墮池中者每風雨時雷電多從山頂生天童山有支徑可登此峯頂邦人旱暵必禱焉每有靈物變見雨隨以至或曰山以太白星得名又曰近有小白嶺故此為大白非太白也〈舒亶題太白峯千峯下視盡兒孫仙事寥寥不可聞長作人間三月雨請看膚寸嶺頭雲題太白庵何年杖錫此徘徊天上真官為我来芝圃鶴歸香火冷石基空鎻舊蒼苔〉
天童山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廬山間有童子来給薪水久乃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言訖不見太白天童之名昉於此山前有玲瓏石巖多嵌虚支徑透其絶頂景象尤勝〈舒亶題天童寺日日青鞋踏白沙未應泛艇即靈槎雨溪清越鳴哀玉風蔓蜿蜒動暗蛇曉潤芝𥰭挑秀茁午香茶竈煮蒼芽玲瓏仙客知何在千古烟霞自一家王安石題天童山溪水清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宻無人處惟有幽花度水香〉
鄮山縣東三十里髙二百八十丈按十道四蕃志云以海人持貨鄮易於此故名縣居鄮山之隂乃加邑為鄮阿育王山在鄮縣之東髙數百仭阿育王見靈建寺其下因以名山〈詳見本寺文〉寺有徑路可上山腰有佛左足跡入石二寸餘有極目亭望海中山如丘垤然
玉几山阿育王山之前自寺視之横陳如几
大梅山縣東南七十里盖梅子真舊隱也〈按福本傳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其後人有見㑹稽漢時鄞屬會稽而子真所隠亦不止此一山〉山中有石洞僊井藥爐丹竈遺跡猶存山頂昔有大梅木在其上則伐為㑹稽禹祠之梁其下則為它山堰之梁禹祠之梁張僧繇圖龍於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鬬後人見梁上水淋漓而萍𦸼滿焉始駭異之迺以鐵索鎻于柱而它山堰之梁長三丈許去岸數丈嵗久不朽大水不漂或有刀墜而誤傷之者血出不已〈餘見它山堰〉
灌頂山縣西七十里〈闕〉 鄉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頂有普凈禪院嵗納租故宋有採鐵於此朝㫖禁之自天禧二年租輸府學養士嵗入錢三百貫延祐七年山民陳永等作一十五定後寺僧分佃一半今復通佃它山即善政侯為堰之地水南沿流皆山至是始有一山在水北因兩山相對堰得以成以其無山相接故謂之它山〈亮闍黎題它山截斷寒流疉石基海潮從此作回期青山自在行人老澗濶水聲無絶時〉天井山在通逺鄉神龍所居有三井焉一巖突然而出者下瞰百仭之淵地僅容側足縁蘿可行如此者數十步至下井井之旁石皆光潔如龍物常行久而熟之之狀又行三里至中井益險又行三里至上井則難矣旱暵祈晴得蜥蜴或蛇蟹之𩔖自山下望之奕奕有光雨輙應每欲雨則雲霧先興於此山山有龍王堂張良臣記
響巖縣東南五十五里句章鄉巖石壁立下浸江水水流作聲則巖中荅之故曰響巖有影如佛像故又名佛影巖天寒有鸕鷀數百為羣集于巖上故又名鸕鷀巖北巖縣南五十里句章鄉巖中可容百人暑月清涼有頻伽鳥巢其中
鳯山縣西南七十里通逺鄉
石臼山縣西南五十里光同鄉山陂有石圎而匾濶可二丈中有穴似臼世𫝊葛仙翁煉丹之所旁有二足跡世謂之仙跡山下溪潭深迥杳不知其底有魚能負舟或見則必作隂雨或見龍首枕於山麓潭上者仙隠山與此山相連魏文節公〈杞〉作碧溪庵於其上
芝山縣南五十里光同鄉
西石山縣南六十五里通逺鄉出石
東石山一名稽山縣東三十里出石
姜山縣南三十里平原中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後巖中可坐數十人洞後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圓如月可仰窺天里人像神祠於巖中後分其祀於山前巖下號前巖廟
茒山縣南五十里與姜山對峙
陽堂山俗曰青山縣東四十九里輿地志云此山四面懸絶下有鮑郎廟即鮑君生所居也
銀山縣西南四十五里地名小溪嘗産銀故名
錫山縣西南五十里嘗産錫故名
大含山縣東南三十里
白鶴山望春山皆在廣徳湖
陶公山在東錢湖山下多朱姓居之世𫝊陶朱公嘗隠于此有釣魚磯在焉宋寳慶三年守胡榘建煙波館天鏡亭于其上〈詳見叙水東錢湖内〉
隠學山在東錢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
二靈山在東錢湖有張王行祠
黎花山月波山百步尖山皆在東錢湖有寺
大慈山在東錢湖下水嶴宋丞相史魯公𦵏母夫人于此以此著名
聖女山管公山皆在縣西
珠山畔跨山〈有瀑布〉佛隴山阮山朱長山皆在縣東東山黄山金文山五峰山皆在縣東南
建嶴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白石山在縣東三十里翔鳯鄉其山青秀與東錢湖相對人多遊覽焉山有白石故名
舊志載亶洲山在縣東四十五里按十道四蕃志云亶洲有虞喜墓縁晉屢召不至死𦵏於此東方朔十洲記云山有不死之草赤莖緑葉人死三日以草覆之即活按吴志黄龍二年春正月魏遣將軍衛温諸葛真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漢武洞穴記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藥止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㑹稽貨布㑹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飄至洲者所在絶逺卒不可得至故衛温等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今謂亶洲山去縣四十五里實無此山世𫝊今日本國即此洲然未知是否也又載雞鳴山云山有石井上有銅瓶著石有大石雞云從浮桑上飛来今猶鳴應扶桑曉太平寰宇記載動石山云有堅石髙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山行者聞隆隆之聲又載靈山云有石鼓臨澗若鳴則野雉翔鳴故曰靈山今境内皆無之
奉化州
四明山連㑹稽接天台跨慈溪鄞及州境詳見前鎮亭山州西南一百里漢地理志註鄞有鎮亭山西界于越跨于天台故其鄉為連山
鮚埼亭山在東南四十里瀕海之地與袁村相屬漢地理志註鄞有鮚埼亭顔師古云鮚音結蚌也其長一寸廣六分有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俗訛為戰埼
鄞城山州東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乾道舊志載赤堇山在鄞東四十里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名而加邑焉
天門山在州南六十里大海海外列嶂排空有兩山對峙髙入蒼莽南亞于海漢地理志顔師古註云鄞縣東南有天門水入于海有越天門山陶𢎞景真誥云天門在鄞縣之南寧海之北半亞于海
雪竇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四明山之南有千丈巖瀑布泉錦鏡池妙髙峯含珠林宋理宗御書云應夢名山丹小山在州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屬剡源鄉之三石村有巨石故名三石山上有二洞洞上有丹霞二字如朱書洞如廣厦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㡬半日聞水聲如雷而返水㳙㳙巖罅間其流迹皆赤色下有龍湫旱暵禱之巖後風從竇出常飇飇有聲夏絶無暑冬則凛凛不可近俗號風洞雲笈七籖所謂丹山赤水是也
徐無巖在州西北七十里巖立數百仭瀑布飛下冬夏不絶下有潭上有鞠猴巖三大字刋于石
大小晦山在州西六十里即四明山南来之兩峰左肩紅嵓山下有覆盆山宋時應則入山初甚秀麗既而㝠晦故曰大小晦四明洞天記云兩峯各有大小晦是也或作悔非
望春山在州西五十里其右文筆峰其左展旗峯寳化山在州南三里有古松如卧龍杜䳌花如翔鳯題詠詩見慈氏教寺
漢城山在州東北二十里〈山有五代漢時城基樓大參攻媿有詩云城復于隍遺舊基山雲漠漠草離離當時雷皷聲沉後留得寒巖伴落暉〉
南山在州東南五里
西山在州西南五里
馬跡山在州南五十五里石上有馬跡故名
三山在州南五十五里屹立大海中如三台然旁有數嶼
金峨山在州東六十里髙出衆山乃郡治桉山也大雷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登其山見海二百里外即唐末謝遺塵隠處
横山在州南四十里腰山為路二十五里有石文若篆謂之天篆旁有鯉臺劉閬風有摩崖詩
新嶺在州東四十里東有七十二曲
上下牢巖在州南三十五里上巖壁立下巖回顧謝家石洞在州東三十里洞居山腰深丈許有竅可窺天
桃花坑山在州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雲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仭延袤數百里嵓色紅白相間隠映出没狀如桃花之初發故名四山環繞宛如盤谷中有平田數百畝
鮚埼嶺在州南四十五里
畸山在州西北二十一里
湖山在州西北一十五里
吴郎山在州東南一十里
蓬島山在州西南四十里
小梅山在州南三十里
雷公山在州南三十里
九峯山在州東六十里
筆架峯在州東三十里其峯崪屼如筆架之狀雲興則必雨
天柱峰在州西六十里
丁公山在州西七十里
義峯在州東七十里
九女山在州南二十里
大洞山在州南六十里
東坑山嶺在州西南六十里
燕巖在州北二十里有燕子穴故名
獅子巖在州東五十里狀如獅子
銅山在州西北一十五里〈俗𫝊昔有樵夫入山滿目皆金寳意欲拾取之倐有神人仗劍而出頃之旋顧悉不見矣〉
毛巔嶺在州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﨑嶇澗谷行者艱阻紹興初有毛居士者鑿崖以便民往来遂以名嶺
安巖在州西南三十里来自四明山有寺舊名四明院翠峰在州西南三十里
童公嶺在州西南六十里
柵墟嶺在州南六十里為台明之界
梅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東為登山有僧廬曰禪寂為夀禪師道塲南為鳴雁管管之上巒竒秀鄉之顯仕丘隴多藏焉山之西號丁令威俗傳令威嘗化鶴止此有丹井在其旁一勺之泉常隨海潮上下父老相傳以為海眼攻媿樓公有詩云峯頭丹井隨潮信松下禪牀據祖闗盖紀此也北則環以大溪其山四斷兀立衆山之中或謂漢之梅福嘗遊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遇大雷雨則出小石圓如梅子剖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上有龍湫為鄉邑雩禱所〉
新婦巖在州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類人夏侯曽先地志云西北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花鈿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巖今西北實無溪亦無五色石所謂昭徳夫人者
昌國州
翁山一名翁洲州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朴子論古僊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島嶼若㑹稽之東翁洲之𩔖者次之乾道間耕者於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亦不穿中可容斗餘而底之埃墨猶在遂歸進士陳節謂煉丹之遺器
補陁洛迦山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絶處也一名梅岺山或謂梅福煉丹於此山因以名有善財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来即洞中燔盡十指親覩觀音與説妙法授以七色寳石靈跡始著海舶𠉀風於山下謂之放洋瞻禮唯謹名公亦多遊之紹興初給事中黄龜年為之賛十八年史越王以餘姚尉攝昌國監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汎舟風㠶俄頃而至詰旦詣洞寂無所覩炷香烹茗但椀面浮花而已晡時再往一僧指嵓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縁而上忽見金色身照耀洞府眉目瞭然程所覩亦同唯公更見雙齒如玉雪天將暮有一長僧来訪云將自某官歴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裹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㑹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接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談論鋒起素紙數幅太書云黒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神僧曽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尋覔不獲見淳熙己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云爾洞前嵂崒嵌嶔措足無地僧徳昭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宋寧宗親灑宸翰為扁曰大士橋〈史越王事見補陀寺壁記及㑹稽志〉
東霍山在東北環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碁盤修竹環之竹枝掃拂常無纎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仙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入不可到者妄也
桃花山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馬跡山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
石弄山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
西蘭山 大若山 檉岸山
浡塗山〈舊名浮塗〉 □石山 滕嶴山
窄客山〈以上並在南〉小竿山 大竿山
蘭山 崑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黄公山
馬秦山 黄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以上並在東南〉東勾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以上並在東〉
浪港山 深水山 蒲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朐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閣山〈並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朐山
大洋山 弔嶼山〈以上在北〉 回峯山
西良山 長塗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䇿山 吴農山 如岸山
横子山 𠕋子山 西桑山〈以上並在西北〉
嘉門山 曉峯山〈以上在西〉 小𦭘山
三山 大𦭘山 砂羅山〈以上並在西南〉
外有藿山黄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横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横白踏大桑雲嶼青屯黄屯龜鱉丁興黄隆楊岸晝拷門小磧黄羅門大小扳縁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于此
慈溪縣
太平山〈桷〉按孔臯㑹稽記曰在餘姚縣南百里四明山自越跨縣接鄞奉化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不雜揉三陽之辰華卉代發今舊志云在縣西六十里界餘姚縣孫綽游四明游太平有銘其山與四明犬牙相接又孔稚珪亦有詩〈詳見題詠〉則太平盖四明之支隴也塔山在縣東南三里隂陽家謂之青龍山
大寳山在縣西南二里隂陽家謂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丼名曰大寳泉〉
句餘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餘姚在此山之東西盖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云山出錫〉
戍溪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作亂取道入冦劉牢之禦之屯兵於此故以戍名〉
東澄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横山在縣東南十里
五馬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三女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昔有三女浴於江次忽為雷所擊化為三峯相望因此名〉
大隠山在縣南三十里〈夏侯曽先地志云大隠山口南入天台北峯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此以名之〉
三過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臨江潮水縈𮞉舟人嘗倦於經過一過猶倦况三過乎故名〉
鼈子山在縣南五里山形似鼈
抱子山在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如龍蛇抱子之狀驃騎山在縣東三十里〈㑹稽典録云漢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歴中書郎嘗隠此山〉
闞峯山在縣東北一十里呉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因以名
大蓬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又名達蓬山山上有巖髙四五丈又有石穴深三丈餘巖上有三佛跡上多芳草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莱故號達蓬山下有智度寺范石湖有詩云抖擻軒裳一閧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藍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桑嶴山在縣北六十五里
東向山在縣北六十里
黄牛山在縣北六十里
筭㠗山在縣北六十里
若㠗山在縣北六十里
浪港山在縣北六十里
石塘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向頭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其龍頭以東属定海龍尾以西属餘姚各有海塘每為潮損二山扞潮其中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門柱屹然今為漁鹽之地已成𤱶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衝欲於此屯兵以舟師難於出入遂廢今置鎮守司〉
鳴鶴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昔有鶴棲於此一旦飛鳴冲天而去故名〉漁溪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五磊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峯磊磊相比人謂五磊雲興則雨常以為候〉朱墓山在縣西六十里宋台州刺史朱䕫死於此山埋馬山在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遊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此名〉雨微山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雲氣即雨邑人常以為𠉀或云本是雨徴山避諱改〉
夜飛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耆老𫝊此山自蜀夜飛来蜀客識之因名山〉鳯凰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大亭之上其形如鳯與龍山相對〉
龜子山在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狀〉
城門山在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㑹稽從事陳詠𦵏於此山因以名〉
虎脾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形𮋹踞如虎脾隋大業中嘗鑿山西南斷跡至今猶存〉鳯巖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鳯〉
仙雞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曽先云上有石井石牀又有銅瓶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云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
赭山在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
定海縣
招寳山在縣東北八里一名𠉀濤山為海控扼舊稱山下有蚌生明珠往来波濤之間漁舟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不可行投之乃止大洋隂晦夕或見光彩近則隠藏〈宋梅麓樓公扶登山有詞云沁園春開闢以来便有此山獨當怒濤正秋空萬里寒催雁信塵寰一簇輕弄鴻毛小可詩情尋常酒量到此應須分外豪難為水筭平生未有此畨登髙飄飄身踏金鼇笑終日風波無限勞看𣞸烏縹緲㠶歸逺浦㕓魚雜沓網帶餘潮待約詩人相將月夜取次携盃持蟹螯乗桴意問誰人領解空立亭臯詞鎸崖石今無存〉
巾子山縣東八里與招寳山對峙〈為風濤障蔽秋濤洶漲藉兩山如門遂免水患〉
金雞山居招寳山外屹立海中舊𫝊山有金雞故名鮫門山縣東四十里一名嘉門山勢環鎻海口出鮫門則大洋也
虎蹲山縣東二里屹立海口以形得名〈古稱鮫門虎蹲天設之險〉㳺山縣東二里海中
印山縣東一里
梓䕃山縣東一里〈宋時軍官馮柄夷而築之建屏山堂火燬遺址尚存有碑云定海四明壯邑也為海道衝六龍南飛遂宿兵於此以戒不虞嘉定十一年馮柄環衛来領此戍越明年軍事修明修射亭剙軍器庫規制整齊直南得山曰梓䕃作堂其上命曰屏山祈其乆故夷而不庫取其質故壯而不麗自公之餘領客觴詠其間郡人應煟謂客曰子知侯之所以命斯堂之意乎客曰以予觀屏山之景四山環峙蒼翠可挹風雲月露晦明皆宜南引大江練光澄鮮北望鉅海與天無際睨視兩間披剝萬象無丹青之功有天然之繪命之曰屏宜亦似矣此侯之意歟雖然屏之為物頓乎方丈之室其髙不過尋丈尺間今山之與堂相去或十里或百里而侯取以為屏竒矣不已夸乎余曰不然世有大人先生者扃牖日月庭衢八荒天地則其室廬也然則山川城邑皆吾室中之玩而草木禽獸吾苑囿樊籠之觀而已山雖逺取而屏之不亦宜乎此詎非侯之所以命斯堂之意歟嘉定十三年夏五月丁巳應煟記山下峻石大刻懲忿窒慾四字各大四尺〉行㠗山縣東南一十二里
青㠗山縣東南一十五里
樂家山縣東南二十五里
蘆山縣東南名石湫浦
鬼嶼山縣東南四十五里名石蓮灣好事者易名寳㠗山
小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
啓霞山縣東南七十里有柏香嵓
紫石頭山縣東南八十里以石色名
雲雩山縣東南八十里
瑞巖山縣東南九十里有十二峯〈宋大中祥符年芝生青松峯下守臣聞于朝勅書褒奬云和氣所鍾靈苗載育時惟珍物著厥祥經省覽貢陳良増欣愧其碑石尚存〉
靈巖山縣南四十里〈宋樓宣獻逰山詩云但見雲生谷初無石似岩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境勝環修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趣莫問後三三此詩已見華岩寺下〉
大蓬山縣西北一百里一名達莱謂由此可達蓬莱烏﨑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俗𫝊宋髙宗南渡曽登此山
大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小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盤隩山縣東南七十里〈水繞太白山隂而出九二十六盤宋名儒習菴先生陳塤墓尚存〉
陳山縣南七里
秀峯山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古栢甚巨唐朝舊物飯鍬山縣南三十里
剡㠗山縣南一十五里
長山縣南一十五里
南山縣南十里東西兩山對峙
龍山縣南三十五里
慈㠗山縣西南九十里古𫝊左慈隠此
筭嶼山縣西七十里
新婦山縣西北六十里
回峯山縣北六十里
石壇山縣西北七十里山石如壇
施公山縣西北九十里〈北瞰大洋東距龍頭西接鳴鶴商舟如江浙常往来宋時苦海冦至元十五年縣達嚕噶齊張進以地扼險要剏廵檢司民廼安居大徳十一年巡檢王質始於山前剙建衙宇戎備一新〉
澤山縣西北九十里舊名櫟山〈宋吏部郎官黄公震以不雅改今名黄公徳祐初棄官歸隠就山之南築室以居名湖山行館榜所居室為歸来之廬環植松菊林泉瀟洒為一方勝覽前進士王翔龍逰山詩獨俯空堂夜無人境自寛髙風河影動斜月竹身寒潮海秋聲闊山林客夢安坐来更㡬㸃北斗已闌干又訪黄吏部不值有詩云一鏡湖光半壁山主人何往客来觀閒蝶自専花富貴幽禽如語竹平安煙雲變化草木媚日月往来天地寛何當共整登臨屐更上崔嵬絶頂看〉
洞山縣西北一百里山有豹洞古有豹隠此山有錦鏡池將軍石盤松
福泉山縣西海晏鄉三都名釣巖聖牛遇旱禱之雨澤隨應
伏龍山縣西北九十里山有千丈巖山勢壁立為兩海竒處
靈嵓山縣西四十里
東山縣南十里與南山相對峙
象山縣
玉几山縣南十五里縣治案山
東丹山又名蓬莱山縣西一里衆山隠映圓秀其巔平夷有丹竈及煉丹亭址相傳云陶隠居嘗煉丹於此更上有峯巍然號大煉丹海上望之層巒傑嶂如畫邑人春月登覽號為勝㮣其側有仙掌巖掌跡隱然
鼓吹山縣東八里其峯崪然孤峻天將雨雲霧先起有聲轟轟如鼓吹鳴
僊跡巖縣東十五里地名杉木𣝡嵓洞内有石佛像洞前之石平夷濶三丈許成五彩文有石獅子如羊蹲踞巖上
聖孃山縣南十里世傳昔有一女在山上隠見若神南巖又名千頭巖縣南五十里三巖參天如列筍道士巖縣南五十里疉石髙數十丈冠䫉𩔖道士東門山漢書地理志所謂天門山也髙二百丈周囘二十五里兩峯對峙其狀如門濶一百五十餘步有横石如閫潮退湍瀉惟風平浪息乗舟可渡蕃舶船必經從之潮未平有風浪則蟻聚泊舟山下此海道之衝要也𤭁瓦山狀如𤭁瓦因為名嵓上有仙跡長尺餘
版場坑山巖上有仙跡長尺三寸深半寸
師孃㠗山舊有農人墾地獲一古鐘
三萼山有三峯春時雜花交發綺麗可觀
于綰山古有漁人于綰卒於此
東西濤山四面皆風濤未嘗暫息人跡少到
檐子山狀如曲檐
陽太嶼山
秋盧門山
大門山
石壇山〈以上皆縣南海中〉
□頭巖縣東南二十五里巖髙千餘丈上如□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摇動又謂摇嵓環嵓逺近皆薝蔔花夏月花開彌望如雪香聞十餘里
鋸門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中斷如門
面現山與縣相望無山間隔因以為名
大睦山
秋閈山
韮山
大薤山〈以上皆縣東南海中〉
雞籠山縣東南五里望之如雞籠山下有鶴廟
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白龍潭舊有五僧修道于上明嶼縣西南海中兩山相對一台山一明山此是台明分界之所
馬鞍山兩頭起峯如馬鞍
雙泉山上有二穴出泉味甘可飲過舟常汲之
東殊山〈以上皆縣東海中〉
天印嵓縣西七里大嶼其巖如六花印
化氣嵓縣西三十里又名䝉頂山夏旱少有雲氣出必雨
西殊山縣西海中
金雞嶺縣東北二十五里嶺上大小之石皆有雞距跡珠嵓山縣東北三十里舊傳蕃舶自海中見此有竒恠寳氣因至此尋之不獲而去半嵓有古檜竒恠人莫能取
鄭行山縣西北十里山髙聳上産靈草佳茗舊有鄭行居此隩
昌國州
曉峰 門鹿 螺頭
小□ 中莊 小□河
盤㠗 大茅 小茅
東江 楊㠗 謝浦
翁浦 洞㠗 嚴家㠗
澤浦 鄭㠗 劉嶺東
寺㠗 姚家㠗 祝家㠗
大□㠗 小□㠗 馬㠗
蘆花 苔浦 孟家㠗
沈家門 田公㠗 大剪
下塘頭 丘家□ 王大簄
南㠗 東村 施家㠗
小蘆 釣嶼 沈家㠗
松子 麻嶼 洩㠗
螺門 小枝 郎家㠗
東湖 北墠 虞家㠗
大□河 小沙㠗 蠶娘㠗
小剪東茅洋 大舟 大蘆
干□ 二松江 五百㠗
小舟 中莊 溪口
李家㠗 紙〈闕〉 侯家㠗
東山 浦門 南〈闕〉
溪墠 蘇仲 西山頭
宜坑 小泉 白泉
東湖 西湖 虞家㠗
柯梅 蚶㠗 郎家㠗
大□ 茅嶺 長嶼
軍亭 大青
以上八十三處並属富都鄉
梅岑 外黨 桑木灣
裏黨 長股 短股
木丘 黄砂 大馬秦
沙角 螺㠗 小馬秦
〈闕〉 富溪 冊子
陳家㠗 〈闕〉 枝㠗
南田 呉農 北田
北砂 桃花 登部
千步砂 黄㠗 石浜
崑斗 東弄 嘉芹
下砂 廟㠗 蝦﨑
黄沙 外㠗 大田
杜莊 車敖 郎家㠗
硃㠗 中心 浡塗
厲㠗 東𦭘現 西𦭘現
竹頭 吴家跳
以上四十七處並属安期鄉
五百㠗 鑿〈闕〉 上周
上林 黄將㠗 三家村
裏㠗 大㠗 塔頭
夏家㠗 上干 泗洲㠗
東堠 西堠 小里
蛤蜊㠗 烈港 岑江
宜象㠗 漲史 扶桑
盤㠗 大沙 小沙外㠗
青㠗 長白 馬墓
宜山 孤史 冊子〈岑江背〉
秀山 秀枝 雙雅
章門 石室 厲㠗
長塗 跋□ 深水
灌門 家㠗 稠江
冊子〈海西〉
以上四十三處並属金塘鄉
髙亭 南亭 西㠗
蒲洋 白峯 青横
谷㠗 松嶼頭 鄭家㠗
千步砂 戽斗 秦頭
岱支 裏㠗 砂塘下
東㠗 岳子 □頭
戚家砂 下𦭘 石述
余浦 朐東 地砂
桑子 巖子 楊公衕
後㠗 化坑 楊公額
三姑 〈闕〉 馬跡
黄㠗 䲔門 嘉湖
北沙 〈闕〉 菱門
樵㠗 〈闕〉 大小田㠗
大㠗頭 〈闕 闕〉
苔汫 長表頭 裏行
叫兒 墓㠗 上黄砂
雞鳴 深水 大小馬公
□㠗 福丘 下黄砂
神前 西莊 干斜
㠗吟 大盤 石衕
東枯 洛華 大小壁下
大發 澤下 王家㠗
以上六十九處並属蓬莱鄉
新羅㠗縣北七里舊傳新羅國人嘗泊舟于此
陵墓
鄞縣
管公明先生墓縣西四十里聖女山父老相傳云唐刺史黄晟墓與其母髙陽郡太君齊氏其妻潁川縣君鍾氏墓俱在隠學山〈傳見人物考〉
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後有廟存焉二人少甞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為女也以同學而同塟見十道四蕃志所載舊志曰義婦塚然此事恍忽以舊志有姑存
陳國塜郡國誌鄮山有陳國塜一名鴈栖墓昔國為日南太守死有雙鴈隨柩而歸栖墓上三年然後去〈出太守寰宇記〉
鄞女墓城南崇法院之西北王荆公安石宰鄞時生女周晬而歿𦵏于此將行别有詩云〈見集古考〉
鮑郎墓在縣東南三十里青山下即忠嘉神聖惠濟廣靈王墓也〈詳見祠祀考〉
奉化州
唐銀青光祿大夫王敬玘墓州西六十里地名萬竹嶼有人耕其旁得小方碑載敬玘出自琅琊官于明州天祐二年殁𦵏於此
唐朝散大夫王公潨墓州西北二百步公越州諸暨人官于鄞卒於文徳元年𦵏于此
呉越國奉國軍節度使錢康憲公墓州西北三里公諱億字延世錢公穆王第十子吴越王之大弟漢乾祐元年判西浙鹽鐵明年判四明諸軍事宋乾徳五年薨于奉化州之北山通儒學士朝散大夫崔仁冀奉制銘其墓至今祠於北山廣化院
慈溪縣
晉虞瑶墓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瑶博學强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胃墓在横山東南十里虞氏譜云胃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常居此山死因𦵏焉至今人呼為常侍墓宋朱䕫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朱䕫字秀整吴人也州舉秀才歴中書郎轉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𦵏焉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内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字休寧仕為懐安令遷城門校尉㑹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蹟見郡志〉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髙數仭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遊㑹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羣峰連延東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定海縣
叢塜宋髙宗幸海道侍衛軍赴舟不及多死于此骸骨聚埋巾子山下洗馬池側因名叢塜
通天廟劉伶墓東晉人在靈緒五都東步市祠名通天鄉民禱求甚應然並無碑誌可攷
海
本路
海環府境東北迤于南潮入城東各有𠉀〈燕肅潮論曰觀古今諸家海潮之説多矣或謂天河激湧亦云地機翕張盧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日周天而潮應挺空入漢山湧而濤隨析木大梁日行而水大源殊派别無所適從索隠探㣲宜伸確論宋大中祥符九年冬奉詔按察嶺外嘗經合浦郡沿南溟而東過海康歴陵水陡恩平注南海迨由龍川抵潮陽自出守㑹稽移蒞句章是㠯上諸郡皆沿海濵朝夕觀望潮汐之𠉀者有日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頗有凖的大率元氣嘘吸天隨氣而漲險溟渤往来潮順天而進退者也日者衆陽之母隂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月者大隂之精水者隂𩔖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隂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扵朏魄虧於上下息於朓朒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時潮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離於日夜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對月到之時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過月望復東行潮附日而又西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復㑹於子位於是知潮常附日而右旋以月臨子午潮必平矣月在夘酉汐必盡矣或遲速消息又小異而進退盈虚終不失於時期矣或問曰四海潮平来皆有漸唯浙江濤至則亘如山岳奮如雷電水岸横飛雪崖傍射澎騰奔激吁可畏也其奮怒之理可得聞乎曰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狭勢逼湧而為濤耳若言狭逼則東溟自定海吞餘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甚狭逼潮来不聞濤有聲也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濶二百餘里後海商舶怖於上潭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逹於杭越盖以下有沙潭南北横亘隔礙洪波蹙遏湖勢夫月離震兊他潮已生惟浙江水未泊月經巽乾潮來已半濁浪擁滯後水益来於是溢於沙潭猛怒頓湧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濤耳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初一日十六日子末午末平
初二日十七日丑初未初平
初三日十八日丑正未正平
初四日十九日丑末未末平
初五日二十日寅初申初平
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正申正平
初七日二十二日夘初酉初平
初八日二十三日夘正酉正平
初九日二十四日夘末酉末平
初十日二十五日辰初戌初平
十一日二十六日辰正戌正平
十二日二十七日辰末戌末平
十三日二十八日巳初亥初平
十四日二十九日巳正亥正平
十五日三十日巳末亥末平
象山縣
海環三垂東南皆大洋北則巨港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從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温此大洋也其北港則陳山渡舟之往来東達于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潮可至府城下
江
奉化州
奉化江源于四明之鎮亭山出州之惠政橋下與諸水㑹南来亘府城之東然後與慈溪江㑹而入海隨潮上下
慈溪縣
江源于紹興餘姚之太平山東来至文亭乃分為二大江由鹹池歴西渡經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中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㑹入于海隨潮上下大江乗潮多風險故舟行多由小江
定海縣
大浃江縣東南一里與鄞縣通潮
小浃江縣南一十五里西抵鄞縣五鄉碶
溪
奉化州
州溪在州東二里導自鎮亭逾栢溪至牢巖浮西溪出緑荷灘過惠政橋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
剡溪在州西七十里導自陸照左溪㑹同流于公棠逾泉溪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
雙溪在州南二十五里導自杉木嶺逾排溪出下郝溪别于進林常浦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
慈溪縣
慈溪在縣南三十里與大隠山接本名大隠溪里有後漢董黯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築室溪濵板輿就養厥疾乃痊因名慈溪
文溪在縣東北十五里受衆山之水色清有文故以為名
漁溪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傳有清潭虚澗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潜其形漁者利之故名
藍溪在縣西南六十里自發源流到江際夹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定海縣
楊家溪在縣南三十五里崇丘三都
章家溪在縣南三十里崇丘三都
潭
奉化州
隠潭在州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巖之下兩岩相抗壁立數百仭瀑飛如練人循崖詣潭窺天可數尺宋皇祐中遣中使禱之輒應杜説有記
靈濟潭在州南一里宋元豐七年令向宗諤禱之得九節鰻宣和中令周因植亭祠之立碑記異
白龍潭在州東一十里宋至和元年令郏脩輔有記〈記云潭方濶十餘丈巨樾下一穴相傳有神物宅焉自潭導渠分為數派溉灌民田八千九百二十二畝〉金鐘潭在州東一十里〈旁有一墩或𫝊錢氏載大金鐘過此沈焉漲沙成墩金鐘今在墩之下歴乆不為水所盪〉
幽蘭潭在州南五十里
白魚潭在州西北二十里
雨師龍井在州南四十五里
西洩潭在州西五十里其潭如井
沙潭在州西六十里
靈濟潭在州西三十里〈地名大毛坑〉
阮家山潭在州西南五十里
大洞山潭在州南六十里
馬嶺潭在州東七十里
龍光潭在州東三十里
濁水潭在州西南六十里
泉井在州西二十里
顯濟潭在州西三十里〈地名樓𡒃山遇旱禱雨〉
沈坑潭在州西七十里
金井洞潭在州西七十里即茶坑
石門洞潭在州西南六十里
設僧洞潭在州西北六十里
鱔應潭在州東一十五里
牙梳巖鰕魚潭玉研井烏潭在州南四十里
栢香巖觀音井潭在州東南一十五里
石井潭在州南五十五里
涯濟潭五雲潭梅山潭在州南三十里
大龍潭小龍潭在州東六十里
耀碑潭在州東二里〈故老云官清則潭清〉
昌國州
東龍潭在州東當延福萬夀觀之中有龍祠焉凢禱先此
洩潭在州東北三十六里潭據山腰深淺不可測宋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鼔動風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願繋香車上九霄詩沈而下時人異焉
岑江潭在州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蜥蜴必出
慈溪縣
永昌潭舊名黄茂潭在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宫之上〈唐天寳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宻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觀行雨龍左肋上有朱畫又有大寳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黒漆木板尺餘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遂賜名宫大寳潭名永昌餘見至道宫事内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祈雨必應上有石一所有獅子足跡并仙人藥臼潭下有石臺三層髙數丈鄉名石臺者以此〉
湍水巖潭在石臺鄉溪上近白巖院曩因禱雨隨至其後縣官禱祈多應遂建祠
白龍潭在縣之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岩間又名冷水灣上有龍王祠宋建炎三年正月六日并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據賜廟額寳祐六年正月勅賜順濟廟北雪潭在徳門鄉三十里
烏石潭在縣西嶼鄉去縣一十里
天井潭在縣西北二十里
赭山潭在縣西南一十里
查㠗潭在縣西南六十里
聖女潭
十龜潭
定海縣
新婦潭在縣南三十五里崇丘四都有孃孃祠宇連年風雨損壊無存
匾溪龍潭在縣西北百里靈緒四都黄楊嶺遇旱鄉民祈禱屢應大徳元年潭側建祠以祀
清林龍潭在縣江南七里久已湮塞嘉泰中旱縣令商逸卿訪求故跡禱雨即應自此逢亢旱縣官率士民詣潭請龍祈雨屢有竒驗
釣巖龍潭在海晏三都去縣百里地名福泉山縣境遇旱官吏詣潭祈龍雨澤隨至
象山縣
東攝潭在縣西七十里層峰峭壁捫蘿而登有小瀑布流下于潭遇嵗旱禱得鶴龜則雨隨至鶴龜其甲長尺許觜如鸚鵡尾長八九寸鱗甲炯然
白龍潭在縣南三十里伍師山嶺遇旱禱雨多應清潭在縣西南十里山木隂翳上有石霤注水于潭石壁多菖蒲主簿陳震嘗為旱禱雨甫下山而雨大作湧泉潭在縣西南十五里潭水清淺人謂龍穴亢旱則斬鵝祭之鐃鼔方鳴泉即湧出或有得雲母石於潭側者
金蛤潭在縣東三十五里珠巖之巔其潭晴雨皆涸特沙磧耳上有石壁遇旱禱之則有水如注從石壁中迸出須㬰盈潭逰鱗蜿蜒中有金蛤呼之有聲應則雨巨穴潭又名雙竇在縣東南二十里有二穴深不可測其水隨潮升降下通龍洞
平石潭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白蠏潭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金松潭在縣南二十五里
大門潭在縣南八十里
青峰潭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宋紹興間主簿袁逵禱雨有應
龍洞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鋸門山之趾世傳五龍聚㑹之所洞瞰巨海中如石屋濶數丈每嵗上巳邑人俟潮汛退艤舟入洞觀之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白黑棋子石布于沙磧更入四五丈巖洞深迥洶湧澎湃寒隂凛然不可進矣天將大雨水如雷鳴聲聞十餘里嵗旱投以朱書鐵簡則雨立應
鄞縣
洞井龍潭坐落三十八都
靈頭山龍潭坐落三十八都舊名胡家聖井
錫山寳巖寺後有湫名白龍王顯於亡宋淳祐年間至今雨暘祈求無不感應寺北山上有洞曰龍竅屈曲而下莫窮其底
太白山龍洞縣東六十里旱暵禱之輙應
天井山有三井旱暵祈禱得蜥蜴或鰕蟹之𩔖雨即應延福寺天王像堂之前有靈鰻井遇嵗旱禱雨感應
泉
録事司
梁公泉鄮山堂前方池之外宋紹興十二年守梁汝嘉建亭其上今亭廢井存
昌黎泉公使庫造酒所宋紹興末年守韓仲通建亭其上至大元歸附後庫廢為廣盈倉永湮塞焉
奉化州
茯苓泉在州城令馮多福作記〈即七星井之一〉
透瓶泉在州東三里以甆器貯之水透瓶外
腰帶水在州西五十里〈有張玉田詠云犀遶魚懸事已非水光猶自濕雲衣山中㡬日渾無雨一夜溪痕又减圍〉
清玉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象山縣
瀑布泉在縣西南四十里泉瀉于靈岩之上飛瀑濺沬迨百餘丈有猿藏巖中時出没于瀑布之間鄧仁憲亷布吴説諸公嘗有題詠相傳巖端生竒花枯檜有舟船砢石之跡
玉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廣福亮院前泉深三尺味甘色白烹茶為勝立夏後則泉溢立秋後則泉涸有恠松偃蹇覆于上
浦溆
定海縣
朱家浦在縣東南四十里太丘一都
清水浦在縣南東管二都古傳為湖今湮廢
澥浦在縣西北六十里靈緒二都漁舟聚集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檢司及税務在焉
津渡
奉化州
南渡在州北二十五里〈舊以舟渡後易以橋見橋道門〉
北渡在州北五十里宋慶元年間邑人汪伋造巨舟廪給渡頭二家至元十五年官為造船濟渡軍馬久而敝至元二十七年重造
田下渡在州東一百里
東宿渡在州東八十里
石盆渡在州東七十里
施家渡在州東北
宦江渡在州東北
昌國州
舟山渡去縣五里趨城由此塗出令趙大忠新創隄岸臨江教官應㒡記自縣至府涉海洋有風波盗賊之虞本府元有大渡船二隻委江東寨兵分畨撑駕各支小劵錢米應過渡人每名止收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税務批厯遣放不許過有乞覔亦不許装載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轄往来率不如期每遇觧發官錢専挟私商殊失當年渡濟民旅之意且船乆已敝寳慶三年守胡榘捐楮劵五百緡有竒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三姑寨兵主之人給劵食屬都税院與縣尉㸃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收錢批厯為照有容私者許之海務檢覈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收渡錢過月給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竿纜渡
泗洲塘渡
冊子渡
金塘渡
沈家門渡
鄞縣
東渡即桃花渡羅城東門外往定海昌國路宋寳慶三年守胡榘造昌國渡船二隻〈詳見縣志〉
西渡即西江渡望京門西二十里
北渡甬水門南二十五里往奉化路盖奉化有南渡故以為北也
銅盆浦渡
畨石渡
俞公渡
李家渡
周蘇渡
江東西塘路自城東靈橋門浮梁之外有河塘自甬東至莫支堰係民旅沿塘往来之路外邊河内傍田侵削㡬不盈尺宋淳祐六年守顔頤仲重修
定海縣
大浃渡在縣東南一里
石橋渡在東管二都
施家渡在東管三都
朱家渡在崇丘二都
小浃渡在崇丘二都
東江渡在崇丘三都
蚶㠗渡在崇丘三都
胡家渡在崇丘三都
筭山渡在靈巖二都
蘆浦渡在太丘二都
慈溪縣
黄墓渡在縣西南三十里
李溪渡在縣東南四十里
青林渡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任家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鸛浦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赭山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沈家渡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丈亭渡在縣西南五十里
吴翁渡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蜀山渡在縣西南六十里
城山渡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車廐渡在縣西南四十里
新渡在縣東南三十里
延祐四明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八
元 袁桷 撰
城邑攷〈上〉
河東平陽有堯舜之遺城焉王公設險以守國備豫而然也樓觀門闕觀民之制也各有攸處莫不皆然路室𠉀館使者之禮也嚴其廵徼署舍興焉養其視聽亭宇作焉表識道里門巷之制備矣日中為市都鎮方社野外之制具矣橋梁道里為政之所先存古證今興廢生焉倉廩府庫郡計之本作城邑攷
本路
城周一十八里二千五百二十七丈唐長慶元年刺史韓察移州治於鄮縣治撤舊城而新之〈見唐㑹要及移城志〉唐末黄晟為州刺史增築〈黄晟鄞人也僖昭之間結羣豪保鄉里董昌表為明州刺史築金湯以壯海嶠絶外冦窺覦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至宋元豐元年守南豐曽鞏受詔而完之〈曽鞏判太常改知明州受詔完城工冇費而民不知役數月徙知亳州〉寳慶二年守胡榘因其圯壊而重修之〈除望京靈橋東渡三處外餘皆一一完葺之〉奉化江自南来限其東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若西與南皆它山水環之
辨證舊志云羅城黄晟所築長慶所移子城是也按通鑑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裘甫冦浙東攻陷象山明州城門晝閉懿宗咸通元年甫分兵掠明州州民相與謀曰賊若入城妻子皆為菹醢况貨財乎乃相率出財募壯士治器械為固守之備黄晟沒於梁開平間距唐大中相去五十餘載豈有城未築而先有門之理若指子城而言其周環才四十餘丈豈足以閉門自保於此耶則長慶所移之城即羅城是也
子城舊環州治外為塹南為奉國樓門東為州東門西為州西門上皆為橋以通往来庶府有司倉庫公宇皆在其中今帥府總府之外餘廢為民居
鎮明嶺在府治前一里三十步宋天禧李夷庚為守通地理築土阜為郡治桉對號鎮明旁有觀音堂今仍存迎恩門城西門舊名朝京門慶元中守鄭興裔更名望京久而圯寳慶中守胡榘重建門樓今廢有水門在其側
甬水門城南門有水門在其側〈舊志云水自南門入實流離宫遇涸則火此渠所闗尤重不當俟其涸而後浚〉
靈橋門城東石門寳慶三年胡榘重修扁曰鄞江樓今廢
東渡門城東左門
和義門城東門俗曰鹽倉門
永豐門城北西門舊曰鄭堰門
鄞江門来安門漁浦門達信門今皆廢
奉化州
州城周圍六百四十八丈
城門無名
昌國州
州城周廣五里
東江門
西門
南門
上榮門
舟山門
艮門
慈溪縣
縣城周圍五百六十丈
定海縣
縣城周環四百五十丈
静安門
迎恩門
航濟門
象山縣
縣城周囘一百五步
東門曰登瀛
西門曰登台
公宇
浙東道都元帥府元帥亷希哲因郡治重建教授卓琰為記云浙東為海右巨鎮一道七郡職此其統即古之方伯連率自唐宋以来部使名稱不一唐置觀察使紹興年間立沿海制置司以鎮之所𨽻者温台明越皇元混一㝢内置浙東道宣慰使治于越遷于婺大徳六年十月㫖陞都元帥府凢軍翼戍于東浙者咸𨽻焉樹旄秉龯職髙而權重七年秋移治古明州明三陲際海扶桑在其東甌粤在其南且控扼日本諸蕃厥維喉衿之地聖天子臨軒冊命常選用重臣非御史耳目之官則宰執股肱之寄重其地則重其人也視事之所軍民具瞻率仍總府舊廨歴年多棟橈屋腐將撤其舊而新之屬至大二年正月郡城火延燎更樓由㕔及序俱為瓦礫因陋就簡尚惟草創是循四年十月帝命中奉大夫亷希哲為宣慰使都元帥公家世將相材也至之日旗幟精明官府整肅慨然鋭意有所興作廼率僚佐謂之曰東浙為今北門牙幢茸纛植焉萬馬𧴀貅立焉非莊嚴則無以崇體勢而肅儀刑也僉曰然命吏披繹舊櫝官為給料起盖廼手畫口授盈尺而盡其制徵材鳩工百堵交作十二月正奉大夫宣慰使都元帥鄭公祐中奉大夫同知元帥瑪哈穆特符節相望而至爰始爰謀爰契我龜同寅和叶是謂大同由是梓人僝功巧者展力羣工具舉邦人咸輔其勞而不省其為役可謂使民以時矣計屋凢〈原闕〉 楹崇棟髙閎華榱藻棁翼以廊廡繚以垣墉聽事有㕔扁曰帥正退食有堂扁曰敬簡有幙有館吏事有舍大其門閭巍其墻仭非但朱甍翬飛碧瓦鱗次其宏大靚深氣象雄特可超越疇昔十倍而玉帳森嚴之居於是乎稱焉經始於至大四年三月越明年皇慶改元七月榮祿大夫宣慰使都元帥阿爾圖因来鎮是邦用集厥成是年訖功命鄞郡文學掾卓琰記之愚竊謂公卿大夫出而為天下用宇宙間事即吾身分内事扶顛持危興墮補弊隨其職守皆足以究勲業溯自建大府以來毋慮數十執政坐閲數十稔殆𩔖築室于道視不過郵傳是以不朽之功留以俟今日若有數然乗可為之時持竟成之志一時肇新千古作鎮不其偉歟雖然明公皆社稷臣也今之同心治是室異時同心治天下是或一道也謹書以識皇慶元年月日記前帥府大門次為儀門翼以兩廡東西為長廊皆吏舍也正㕔曰帥正西室曰思無邪東室曰公生明經歴司治焉後堂曰敬簡西北則架閣庫以貯案牘
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司分司舊在録事司西北隅州西門裏即宋通判西㕔至大二年燬今以鄞縣舊治為之在東北隅開明橋之北
萬户府在録事司西北隅永濟坊即宋僉判㕔至大二年燬至大四年重建
總管府舊以宋府治為之大徳七年元帥府遷于慶元廼移治四明驛即宋通判㕔故址也四明驛元有㕔事廊廡後堂有樓外有重門悉皆草創中門燬于至大二年之火延祐五年同知張伯延重建如帥府制
推官㕔在府㕔之西經歴司在府㕔之東
司獄司在元帥府橋之南即宋司理院故址
録事司在西南隅迎鳯坊宋府院故址
鄞縣治在西北隅宋通判西㕔故址舊治改為亷訪司分司皇慶二年重建于此
奉化州治宋為奉化縣歸附後仍為縣元貞元年陞為州即縣治為之皇慶元年本州達嚕噶齊茂巴爾率州人重建
昌國州治宋為昌國縣皇元至元十五年陞為州即縣治為之
慈溪縣治即舊縣治為之
定海縣治即宋舊縣治為之皇朝至元十三年燬于兵至元二十九年達嚕噶齊瑪哈實哩重建未克就緒三十一年縣尹李輝完之
象山縣治即宋舊縣治為之
奉化州捕盗司就㕔署事未建公宇
昌國州捕盗司〈缺〉
鄞縣尉司在縣甬東隅皇朝至元十三年燬于兵迨今未建署事每僦民居
慈溪縣縣尉司〈缺〉
定海縣縣尉司〈缺〉
象山縣縣尉司〈缺〉
鄞縣小溪廵檢司在縣南四十五里句章鄉鎮都大嵩廵檢司在縣東六十里陽堂鄉十一都
奉化州公棠廵檢司在州西四十里剡潦鄉五十二都鮚埼廵檢司在州南六十里松林鄉十七都
連山廵檢司在州西南一十五里連山鄉五都四下廵檢司在州東南百里忠義鄉二十三都墟廵檢司在州南二十五里松林鄉十五都東宿巡檢司在州東七十里忠義鄉二十四都
昌國州螺頭廵檢司在州西七里
岑江廵檢司在州金塘鄉三都
三姑廵檢司在金塘鄉烈港
岱山廵檢司在蓬莱鄉三都
北界廵檢司在蓬莱鄉五都
慈溪縣丈亭廵檢司〈夏侯曽先地志云丈亭是老尉廨宇築方丈室故曰丈亭乃古之軍令尉今館北有老尉浦是其跡矣吴越武肅王改上亭〉
鳴鶴廵檢司
定海縣管界廵檢司在靈緒二都
施公山廵檢司在靈緒四都
海内廵檢司舊於﨑頭置司歸附後移就太丘三都白峯廵檢司舊於海晏三都置司歸附後移海晏一都續遷靈岩一都
象山縣莆門廵檢司
東門廵檢司〈缺〉
慶元路平凖行用交鈔庫在錄事司西北隅純孝坊即宋節推㕔故基皇朝至元十四年剏
市舶庫在錄事司東南隅靈橋門裏宋舊市舶務遇有舶商到港官為抽分其物皆貯于此不常設官
永豐庫在錄事司西北隅奉國樓裏平凖庫之後在城務在錄事司東北隅東渡門裏即宋都税院皇朝至元十三年置都税使司
修建公宇碑記
奉化重修縣治記〈王應麟〉
越之東境為鄞漢屬㑹稽唐合鄞於鄮開元中州以四明山名始建縣曰奉化其地則漢之鄞也古鄞城在焉鄞有大里黄公列于四皓卓乎千載人物之冠冕先賢風流所被其俗純如其士彬如廸簡墨綬長吏保綏受命民非才足以揆煩亷足以砥俗仁足以摩拊疲瘵不輕以百里畀也縣治燬于丙子師旅饑饉相仍遺黎蒿焉困顇令長廹期㑹急繭絲慮弗及逺王尹宗信僅克剏聴事三楹李尹天益纔繕吏舍襄賁丁君濟宰兹邑惟武城之室單父之堂所以䟽視瀹聽清應物之原若昔董安于治晉陽一牆一柱猶不茍匪賁輪奐以為華壯棟宇以自奉也及契我龜經之營之任城王君澤為丞比善協志而新是謀邑士大夫咸勸趨之庶工丕作民不知勞始事辛夘之冬考成壬辰之秋丁君以書来曰一日必葺古有明訓百堵皆興詩人詠焉聴事東西吾名以節愛清安兩廡翼焉吾名以一清四畏堂曰得初以息以燕亭曰清斯有沼有荷挹爽西山扁以髙清殖殖其楹䡾䡾其門胥吏攸處下逮圜扉粲然一新曷敢視官舍如蘧傳而怠厥事願諗後之人俾勿壊余病耄不能文嘗謂君子為政其本自相在爾室始千室之邑易治也一室之自治為難子程子之視民如傷子張子之訓民善俗以一邑為天下之式其本焉在惟暗室之不欺而已巖谷深窈欲其疾痛必聞如接几席胥徒囂悍欲其隠微必察如在户庭堂上之一笑嚬堂下之萬休戚係焉若保赤子心誠求之推是心達於政蒲宻中牟之化可復也詩曰無已太康職思其居然則居此室可不敬歟聞丁君律己首公愛民束吏日涖庠序惠訓不倦多士訢訢誦子産之誨我弟子是能知本矣耆夀俊相與言曰兹不可不書乃不敢固辭書其事詔永久用勉夫字民者至元二十九年八月前進士王應麟記
奉化陞州記〈陳著〉
黄唐彊理天下至周之職方而大備降而秦而郡縣隨時沿革勢也元貞改元朝廷以諸縣地産民稠者升而州中下其等明之奉化為户五萬而贏為下官視州設員七明年月正元日宣授達嚕噶齊察罕公知州事李公炳勅授同知星公燦判官趙公秉李公居安省授吏目臧㳙鄭元均各以其職視事既而以記屬余謂吾夫子之言為政道之以徳齊之以禮有耻且格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聖賢格言如日月如金石斷斷乎其不可易也教化者本獄訟徭賦末也盖教化行習俗美獄訟將自簡而徭賦自易易耳夫然則吾事畢矣况仕也以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皆可行志蕞爾之魯有周禮在雖齊之大莫能抗蜀雖僻逺文翁以經學化之當時至以齊魯比謂地不足囘旋儒術近於迂濶可乎况兹邑之舊諸老先生典刑之遺章甫縫掖甲於一路皆素分而自重農工商賈之家畏法而専業循循然惟長民者所休戚薫之以詩書浹之以禮義教亦政也和平而不流於弱簡易而不失於䟱政亦教也三代而上之化民亦若是而已此謂知本於從政乎何有咸曰善是吾心也其以是刻之石大徳元年六月日前太學博士陳著記
奉化州重建公宇記〈陳觀〉
奉化於明為望山海風物之殊衣冠閥閲之盛自為縣時前人紀述備矣然土瘠而民儉食於耕地阻而四方不甚通於貨治者雖謂其難而亦存乎其人比年民數登進為州官吏品秩以次俱升獨莅事所因循猶舊嵗久漸弗及皇慶壬子達嚕噶齊茂巴爾公之来顧而嘆曰縣之為州雖征賦所不増土地所不闢而今之視昔難以㮣論司存不壯麗難以示觀瞻既而耆年士民不謀同辭乃諗諸同僚上之統府上下胥悦鳩堅蒐良凢木植之可致者必厚直以貿屋廬之願售者必倍價以償工匠之勞夫丁之募皆日有給始於癸丑三月為㕔為軒為佐幕為賓榮畫諾有堂宴息有室不日皆成譙門吏廡犴狴垣墉次第具舉體制宏敞輪奐翬飛儼然千里之郡矣邦人欲頌公之徳紀公之績舍儒者其誰歟余不獲辭竊謂天下事有志者竟成而事有非一朝一夕之可集亦非一手一足之能為其事豈易易惟公於民得之也有素使之也有道平時律己亷持心恕牘不輕署卒不輒發不施鞭而賦自辦不假箠而辭自服兩造在庭事輕者釋之以理使不戾其和氣重者得其情而勿喜凢此皆所以作其遜讓之風道其君子長者之歸故是役也人之趨之如子弟之従其父兄聞者樂於勸役者忘其勞猗歟美哉今之仕也耳目聰明不能周於簿書期㑹何暇他及亦有茍延嵗月視為𫝊舍不能一日葺寧有不愧於公若公之才試於一州者特出其緒餘吾知其去是而黼黻帝室柱石明堂有非此邦之士民所得私者矣同寅協恭實相斯舉敬書於石前進士陳觀記
重修定海縣記
定海為縣日昔號重地鎮遏戍守異於他所南受諸蕃絶域之颿舶東控島夷不庭之邦商賈舟楫噴薄出没據㑹濟勝實天下之竒觀也皇元考圖受貢益倍于異代信使香幣渡海嵗不絶縣令將迎日疲於供事視公宇若𫝊舍嵗益圮剥至治二年實都君始莅事曰吾受天子命長邑於是失撫字則奚以仕嵗適大歉徵租於民將不勝逋負計嵗所入一萬有竒遂覈其實止輸竒於官鹽賦嵗不登民益以困卒請而蠲若干嚴飭官驛置隸人以𠉀過客而復其役乆而曰吾將治所居以聳民視瞻一撤以新為楹五十餘瓴甓木石丹漆箭鐵皆堅緻可永乆教諭蔣君昭先列其行事俾為記余謂治縣莫先於宜民承上意而不鳴其疾苦甚者増羡以求媚善譽乎何有縣當水陸之衝輒黙計嵗月得解職即謝去植仆舉𡚁終其身未能也若是則實都君之行事汲汲慕古将有以大其所為夫豈苟計目前之功效者哉余特記其興造使來者有攷蒋君所述多善政不復著推其所為舉綱以遺目葢可知矣是役也尹曹敏中主簿薛炳悉力賛治故迄用有成泰定二年二月日郡人翰林侍講學士奉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袁桷記
慈溪縣興造記
泰定二年冬十有一月保定孫公楫循行四明至於慈溪覩其縣治壯麗整密咨嗟徘徊詢諸縣人邑長為誰咸曰此昔烏瑪喇忠顯之所成也忠顯為縣首治董孝子祠以化俗次修孔子廟三皇祠曰儒以長民醫以養民又治社壇嚴其齋宿以謹水旱迺曰迎詔禮賓兹不可不䖍𫝊驛休息宜慎其寒燠興繕既畢始曰吾亦得以廣居于是矣語未終孫公曰是誠可紀載於是命進士翁心𫝊為圖俾桷為之記聴事五楹髙其前三楹焉堂曰清清淳化中尹張叔達璽書之所褒因其名而築之者也挾以吏舍厨湢獄室縣門皷樓前後有序縣治之後有小湖湖之中為洲花竹四列風蓮水栁映翳繚繞為亭以休其居有四曰思政佐治以察民隱也曰栁意勝覽以樂其神觀也圖既畢復言忠顯之政墾萊輯亡役不病於民去其姦饕以為政本今其去十有三年思如一日而其繕營足以支永乆於是有驗噫今之為縣嘗患夫土豪之控持也其始也利以誘之終三年更徵需斂散一聴其命户稅更易拱手莫與之抗甚者為之囊槖可哀也已孫公之來兹邑也其亦有所感表去尹之美亦將以警夫來者余昔在太史覩循吏之實書以示後忠顯不求名而名自至孫公之為使者夫豈計目前以為黜陟哉俾凡今之為縣者廣使者之用心以成其政績始忠顯之滌篆也漫不可考謹視之實秭歸縣印言於攸司而更正之其精覈率𩔖是桷雖老尚當記之泰定二年嵗次乙丑冬十有二月甲午郡人袁桷記
慶元轉運鹽使分司記
國朝定煮海之賦倍於前代邦用是資其選官委任為不輕兩浙設總司於杭東西屬郡率置分司以董督四明號為浙東繁夥饑饉薦罹逋負益廣急之則疲勞愁嘆黧色骨立見於耄稚故受其任者為最難桷官翰林時預議中書堂嘗白丞相乞減嵗額丞相頷其議于時大臣咸然其説卒以户部籍不能易是後憂國者迄減其直繼今善謀邦計之士亦將以有待也泰定元年冬分司燬三年張侯伯威莅是邦以官楮若干委於郡郡守郭侯曰兹役不可緩必擇善於營繕者是屬曰阮君申之縣庠之興君能紹之曰尉周君一䕫尉廨乆湮能起之兹其以是屬僉謀曰取於山里胥是刪鬻於市大賈以喜將視其材市於民堅完縝密是則不負於郭侯之教矣六月闡工九月告成聴事崇嚴夾舍拱揖門臺有叙百堵俱列斧斤鼛鼔不撤于垣周君則曰尉雖不才囹圄之設非我職矧轉運府設是則益以病盍去諸復以楮之餘者歸于司官常患不得其人急奉於公怨讟滋興況復因之以竊其利周君則不然人皆曰作之登登周君是承去其榜笞民完以熙若是則任其職者絶叫囂息追逮其賦寧有不登于天府昔之使者遺愛揭于堅珉矣後之來者登斯堂也藹然仁政將屢書不絶桷老矣尚當見之泰定四年二月庚寅袁桷記
堂宇
本路
進思堂在舊府治内紹興四年守郭仲荀建咸淳六年顔頤仲重建
錦堂在舊府治㕔後淳祐元年守余天錫新之今廢鄮山堂在鎮海樓之北宋政和丙申守周邦彦建建炎兵燬巋然獨存
九經堂宋淳化元年詔頒國子監九經二年守陳充作堂以藏乆而堂圯書散元祐五年守李閎别求九經藏之胡公幹化賦云太守李侯以雄才碩量剖符此邦下車之日首布徳化訟簡刑措政風肆行冬十二月逰桃源因故基命工掄才闢九經堂而新之發石刻於黄壁收斷編於秋草士有成徳人知向儒明年春合樂以落成之且命幹化賦之幹化謂兹堂廢㡬百年而再造於一時非特踵前人之餘芳亦所以揚先王之茂烈是宜有鴻儒碩徳發越辭章播金石而被管享鬼神而薦宗廟僣越不知其愚賦二子言以述盛事其詞曰於鑠哉皇帝即位之二年也景星明慶雲祥日月耀虹霓藏風威百蠻鏡照四方乃眷四明位於東南之陽負溟渤控扶桑倚巨鎮吞長江規圓杯浮奠于中央睿澤弗渥淳風未揚命李侯兮守是邦虎符東方赤黻載佩標金軛以為車擁紅旌而為葢介節俊厲英風爽邁悍卒武夫氣奪而魂散老姦宿贓星分而蟻潰布冬日之愛戢秋霜之威畆不輟耒室無停機鳴千室安瀾乎四陲宣化承流若時覆載民無札瘧物無疪癘甘雨飛兮緑野祥雲擁兮紫塞簡書既靜囹圄既空我政既修我民既同乃乗雲車控玉驄擁堅甲攢奇峰金鱗耀而月彩煥兵氛凜而霜雪濛介乎譙門之南入乎桃源之東沖融窈窕兮紛烟雲之横騖突兀朦朧兮森觀閣之相重遏風露以為樓兮來空翠於羣峰呀泉脈以為池兮落天鏡於空中孤亭突波兮浮層嶷之飛鯨横橋挿天兮亘綵錯之鮮虹集余亭兮侯弓侯矢升余堂兮載笙載鏞霧擁雲隨髙車載馳採三老之遺言升九經之故基覽遺跡之長存悼前人之莫追排緑苔於砌石弔遺言於折碑春鳯乍驚兮飄荒烟之緜緜落日夕映兮動芳草之離離鸞鳳矯翅兮紛鬬戰之螻蟻虎豹潜形兮聚羣嘯之狐狸乃證乎卜筮考乎蓍龜測日月之瑞方究星宿之躔維踐層巒以抵髙浮疎川而相卑軋地軸以盤根麾天倪而創䂓均四氣之和卜三農之隙不家至而申令因子來而為役搜抉乎蒼莽之野採窮乎望洋之澤剔土髪以為材琢山骨以為石運斤成風乃紀乃綱累以刻層承以平堂建以雲楣設以虹梁棟上極楹四旁擁雙闥開六窗鏤楶山檠華榱翼張重簷鴻鶱雕桷龍驤〈缺〉 兮飛鸞舞鳳〈缺〉 兮垂纓布璫玉題朝煥兮規日印月皓璧晝鮮兮凝脂截舫古礎平平兮瓊瑤鍾潤碧瓦鱗鱗兮結緑含光近而視之星耀而霞燦逺而遡之烟飛而霧揚大創崇基弗冗弗長宏䂓偉度既麗既莊亘風霆之表兮挿雲霓之旁橫八維之脊兮扼四方之吭辨山川之殊形區遐邇之異𩔖絡阡陌之縦橫分郊原之向背縞練橫分兮長江曉轉菱花斜判兮平湖亂漲凄賦逸響兮日墮瑤海澹露含輝兮月湧烟障暖浮畫棟兮春雲藹藹清泛玉琴兮炎薫盎盎香風滿地兮落金波之桂子素影横空兮涷銀潢之雪浪於是㸃翠幕張紅筵飛錦書聘羣賢收浩景於雲間𮞉天風於日邊烟斜霧横麾節行焉電走雷旋軒車至焉和鸞雍雍衆賓集焉玉佩鏘鏘太守揖焉蘭馨桂烈衆饌陳焉鳳嘯龍驚衆樂作焉於是秦國公子以辯為喜瞪目而視捉襟而起揖晉都先生而語曰昔江南太守興洪都之新府修滕王之故事合樂大饗羣賢畢至使王勃賦之侈廣其意𫝊流潤色承以不墜亦可以賛刺史之遺徳揚當世之盛美者矣今先生電掩長舌星垂方瞳筆動長鯨氣吞秋虹升髙堂集羣公適清宴之未䦨仰流景之方融亦可以踵前世之遺芳揚前人之素風乎先生悠然而笑曰然乎哉昔伏羲之王天下也四方文明鑒乎太清地不愛其寳天不愛其靈使神龜出洛負書而行伏羲得之網羅造化包括堪輿融結山川吞納風霆制為八卦分為四營布六爻之縦横規兩儀之降升文王繇之而其道悉備仲尼翼之而斯文大成葢取乎道之為妙是謂乎易之為經斷三皇始五帝上逮乎夏商之統下及乎秦周之系典謨貢範訓誥命誓陳禪遜之紀綱列君臣之分際軌五行之變化位九州之形勢足以扶天地之運開日月之蔽流睿澤於天下鞏皇圖於千世孔壁藏之而簡編弗墜伏生誦之而典章次第葢取乎事之遺跡是謂乎書之為制耋老黄童小夫賤工或去國之大夫或列位之三公覽時事之興廢觀盛徳之形容情態交乎前美刺興乎中詠山川之髙深記草木之纎濃則方軸以下申擘圓清而上通葢取乎譎諫之義是謂乎古詩之風秉素王之符抗列聖之辯是褒貶之雄柄揭賞刑之大本鬱者必發微者必闡亂者必削惡者必翦紀之以嵗月分之以晦旦文之以禮樂飾之以誅勸扶日月而上出漲江河而東轉葢取乎紀事之實是謂春秋之典下採成周上追陶唐揚列聖之素風擷前人之遺芳其制禮也措三百以提經其辨儀也周三千而布綱其設爵也建六官而等位其列土也面五侯而尊王朝覲宗遇所以交諸侯而揖賓客冠昬祭祀所以㑹男女而寧死喪俎豆籩鼎所以辨彜儀而昭物軌犧牲粢盛所以享上帝而薦先王陶匏笙竽所以洽淳思而導和氣圭裳冕弁所以祀清廟而朝明堂此二禮之垂經所以器範而川防隨流揚波鈎𤣥貫理喉襟大道之要羽翼仲尼之㫖或先經而始事或後經而終義或依經而辨理或析經而合異微而顯兮如長雲翳星炳而不耀志而晦兮如巨浸含山鬱然髙峙婉成章兮如回鱗盤龍彩鳳映流盡不汚兮如廣溪清江觸山蟠地此三𫝊之餘訓所以提領而振紀夫然揭大訓示丕彞包裹太極斡旋二儀秦火熾烈兮斯文不焚梁風浸淫兮斯文不漓嵩嶽可磨兮斯文不磷江河可竭兮斯文不淄夫潜龍雖神無慶雲不能雄升海鵬雖大無扶揺不能髙飛日月雖明無隂陽不能扶其運天地雖大無風霆不能示其威是必表大訓之宏規存素王之遺跡申以齋戒擇以月日篆以丹青鏤以金石發天語飛宸章錫玉札示四方付之有司而實兹堂焉豈無故而然哉宏規下蹯法持載於坤也宏宇上庇均覆燾於乾也大楹居璇柱石堯舜也山楶層巒鞏固羲軒也離離羣桷矩義之方也差差衆椽䂓智之圓也望之崇然形徳之體也即之沉然蓄道之淵也堊以白盛質以示素也飾以丹漆潤以容文也若回若翔樂之和易也如軒如翼禮之周旋也通衢修塗敞孟荀之步也墉垣壯址闢楊墨之路也誅茅伐棘夷老莊之蔓也除貍薫䑕去申韓之蠧也清風掃門洗情思之氛也明月在户開性天之悟也是故由不正者不能得其門行不方者不能窺其牆道不深者不能入其室志不髙者不能升其堂不味於淡不能探書林之實不玩於𤣥不能擷文園之芳秦國公子撫席而起稽首再拜曰不登髙山不知天之為葢不臨深溪不知地之為載不聞先生之言不知九經之大
修九經堂記〈李閱〉
上即位之明年九月閱自虞部郎中乞守兹土乃得亳又明年十月自亳被命來領郡事一日㑹賓客於束園之嘉燕堂視其北有遺址荒焉問諸老吏云九經堂基舊記在焉於是取諸頺垣積壤之間磢滌而觀之乃殿中丞陳侯充之文也陳侯當淳化二年為州於此方太宗皇帝以聖謀神斷承藝祖經綸之業以徳以功克集大統散戎馬於寛閒之野休生民於耕鑿之鄉窮日月之際極舟車所到乾旋坤動霆擊電掃四海之内稽首畢臣乃張治具謂治之本莫先於儒術宜公卿大夫以及守令討論經傳求先王所以化民成俗之意庶㡬太平之盛比隆於三代也由是詔以九經賜荆楚湖湘江呉杭越閩中嶺外諸郡而明獲預焉陳侯戾止見所賜書咨嗟抃蹈載仰天子之休遂飾廣厦以藏之名曰九經堂然明於是時更五代干戈之亂幸錢氏保完而歸聖宋撫育涵養生齒滋夥而學者尚少嵗磨月礪為士者日衆善人以不教子為愧後生以無聞為恥故負笈而従師友執經而游學校者踵相接焉州舉進士技藝决科者又相繼而輩出則賜經示教豈不粲然明驗哉況自浙以東農桑自足而訟少事簡明最為樂土者亦風化薰陶使然爾然察於此竊又有可歎者葢事乆則𡚁且壊者莫不爾自淳化三年迄于今纔百年而九經既散失無有明之衣冠亦不復有知者堂亦廢而草木茂焉可以不修乎哉乃率入官之棄材鳩無用之軍工鑿沼畚土增髙舊址加葺而新之且購九經寘其間使士民復見太宗之遺訓與陳侯經始之迹而時與士大夫游焉若乃四時登覽之勝江山所得與夫晨昬之間晦明之變景物錯出不可得而名狀者則有諸君題詠焉元祐年月十九日記
重建九經堂記
惟我藝祖始受天命紀元建隆呉越錢王俶首奉表修臣職既又以其弟億假守浙東之四明郡積十有二年未有職司于王室遂為之請命于天子有詔飭有司加優禮升其州為節鎮寵以奉國軍號冊命億為節度使以顯異之於是四明始知有天王之命按舊圖牒其地濱海狃于霸政前此聲教未被固非有鄒魯儒風晉鄭人物著見于世逮太宗朝諸所僣偽悉歸輿地車書既同乃改元淳化詔頒國子監九經于新附諸郡而四明人始被天朝之賜時守臣陳公充喜於王化思有以𮋹動斯民爰卜勝地得髙榭於子城東北隅乃錢公億所創以追勝游者俾葺新之鎮以賜書名之曰九經堂以風示千里其稱述帝徳歸美報上有石刻存焉郡人知尊經術談王道實始於兹而為政者又有以鼓舞感發之未幾風移俗易雍雍然詩書禮樂之邦信乎一變至於道自時厥後襲衣裳吟典籍少而習之長而安之自謂性稟固然殆不知帝力之所自也歴年多堂宇且敝嗣而葺之者間亦有人唯元祐五年太守李公閱盡革其故而鼎新之上以彰睿化下以勸學者其規模壮麗多見於辭人之賦閲四十年不幸悉焚于兵火又十有九年更十有四政猶未能復士𩔖毎嘆息於斯豫章徐公輟自禁從始試以此郡既至上體朝廷仁厚寛大之意政務靜重朞年而有成績暇日顧舊址而慨然曰郡有此堂事闗教化久而未復豈以勞民費財耶今國家念貽謀之重務先復古如其賦不及民民不知役此何憚而弗為乃以程畫付屬吏之有幹理者曾不踰時工告訖功落成之日賓僚相與稱美而形于歌詩者又能茂明公意以接邦人於道閱歸休于里獲登新堂媿不能賦日辱公過之屬書其事既固辭不獲命竊惟聖上方以柔道治天下偃干戈而修俎豆興學校而新館閣凡稽古禮文之事率皆以次蒐舉乃者親灑宸翰立石經于太學頒墨本于天下重命有司版鏤九經以增光祖宗右文之化而四明郡庠方建大閣以藏御書則公之此舉意固有在異時此郡賢材繼興發越前輩相與従容思古念舊而推尋本朝涵養所自來然後知是堂之復自宜特書以詔後人紹興十八年八月丙辰朔謹記
春風堂在傳觴亭之西守程覃建
芙蓉堂在春風堂之西守程覃建
清心堂在芙蓉堂之西宋隆興癸未守趙子潚建真瑞堂在熙春之東
衆樂堂在子城西南屹立湖中東南有橋以通來往宋嘉祐間守錢公輔建
隠徳堂在衆樂亭之南紹興十三年守莫將為賀知章立像而祠焉取李太白之句名以逸老乆而圮宋寳慶三年守胡榘更新之明年仍繪夏黄公之像合祠其中莫將為之記曰士有負髙世獨見之明介然自守以表於世者不俟招而來麾而去能此者非學也氣也非氣也識也故識非學之所可致亦非氣之所能使其始稟之於天渟涵靜黙燭萬物之理而不昧平居固已凌厲清浮俯仰宇宙視一世富貴顯榮若將凂我凡隨所遭而暫遇之豈復以絲髪許留方寸哉予嘗論疏廣受皆傅皇太子一日俱上疏乞骸骨揮手樂身於宣帝之時而龔勝薛方乃以哀鳴就死欲全節於新室攝居之世管寧抱道懐寳投迹海表終身不見曹氏父子而張翰顧榮乃以秋風蓴羮酣飲謝事欲求吏於太安四王用事之日其識相去遼邈矣葢自漢晉以來至唐得二人曰賀季真李太白世惟以至博之學邁往之氣知之而不知其識之絶人逺甚太白天寳初召見金鑾殿供奉翰林嘗醉詩賦無留意帝愛其才忤髙力士擿其詩激楊貴妃不得官懇求還山帝賜金許之益放傲江湖間終其身季真開元十三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宰相源乾曜張說夸其兩命之榮明皇自為賛賜之肅宗為太子遷賓客授秘書監天寳初一病遂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剡州以居初二子為帝所知時李林甫為相羅鉗吉網毒滿天下以太白之風標清粹顧不減盧絢季真風流文章豈在李邕裴敦復之下㡬何不遭其誅鋤乎鳯凰翔乎千仞覽徳輝而下之雲鵬已游乎寥廓羅者猶視乎藪澤二子之識所以絶人逺甚者也季真於長安一見太白呼為謫仙人而太白在金陵送權招夷亦曰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受寳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予為謫仙人葢實錄爾則二子之相與當有神交於窈㝠者矣世稱中州清淑之氣所窮則盛而不過必蜿蟺扶輿磅礴積鬱其間當生魁奇才識之民四明按東漢地理志乃越之鄮縣地有句章城及古鄞城皆漢廢城也唐武徳初鄞復為州與𡹴姚嚴婺並總于越八年廢鄞為鄮縣開元二十六年析㑹稽之鄮置明州取四明山為名實並東海真淑氣蜿蟺扶輿磅礴積鬱之地宜有魁奇才識之士必季真乃當之而四明之人初不以季真為鄉人予為明州一年得湖上茀地為堂以太白所稱季真之名榜之曰逸老并繪季真之像於堂上尚友千載鳯藻霞觴而想其遺風焉昔通和先生祖貫子元元和己亥年嘗遇季真授以至訣言季真得攝生之妙近數百嵗不死負笈貨藥如韓康伯近於天台上升徧於人聴則季真果仙去無疑予聞仙人左元放許宣平每往來九仙城陽山中蔡經去亦十二年一至其家得道者或未能忘其鄉里安知季真不時來還此間耶紹興十四年八月日記公生明在正堂之後宋守余天錫建未及名陳□繼其後摹司馬文正公所書公生明三字扁焉
清暑堂在府堂西偏一小里宋淳熙初魏王建中圯于風守余天錫新之扁仍舊
仁齋宋寳慶二年守胡榘建
鄞縣
晝簾堂在㕔事之東面南宋紹興三十一年令宋應建趙省為之記〈記文已見集古考〉
寛賦堂在宅堂之左面東紹興二十六年令周升亨重建
讀書堂宋紹定元年令薛武建
琴堂在寛賦堂之北令王𤍞建
奉化州
恕堂在㕔事之西令榮彝建
仁乎堂㕔事之東令榮彛建
龍溪道院仁乎堂之南令榮彞建舊曰仁愛堂
昌國州
大生堂宋主簿王子亨建
慈溪縣
明恕堂在縣治東廡之東宋李招文建
龍虎軒見普濟寺下
定海縣
清輝軒海光閣前宋嘉定十三年令趙珌夫建
清風軒事見正覺寺下
亭
本路
衆樂亭在子城西南屹立湖中宋嘉祐間守錢公輔建邵亢為之記曰嘉祐六年七月壬寅詔以四明太守錢君入直左右史之日抵書其友丹陽邵亢曰我雖治明之日淺然於明人為無恨矣嵗和穀穰愁嘆息而驩豫行我樂與衆人之樂而申之為之亭城西南偏之湖中而以衆樂名焉吾友為我記之既辭不獲命矣其詞曰明治故鄮瀕海之都厥初導江源于南山釃為漕河以入于城呉越肇國兹為輔州率常近親以守以謀湖枝于河葢數百畆中為亭觀卉木洲嶼於今百年下下髙髙頹圯壊隳存者一毫維時錢君來守此邦此邦之人曰維政刑毋枉于直曰維教化日遷于良山樵水耘躋之阜安陶然太和嵗以有年邦人怡怡並尋于娯君曰従事與是同好近而勝者莫湖先焉閼者闢之窪者隆之昔吏之租削而捐之周為飛梁於以往來合為大屋鱗舒翼開逺巖近峰烟矗雨青水流庭階激激有聲君曰従事盍往落之荷房芰盤鳬翻鴇飛飄浮滿前凡州之人月惟暮春聨航接艫肴酒管來游其間環隄彷徉風于楊栁夕以忘還明人之憂惟使君是求明人之樂惟使君是度樂乎樂而不與人同樂安在其為樂哉它山之石以鑱以刻以告後人尚識其畧〈有詩見集古考〉友山亭在府舊治紹興壬戌守梁汝嘉建今廢
占春亭在春風之南宋淳祐六年制使顔頤仲建今廢可憩亭在桃源洞西宋淳祐六年制使顔頤仲建今廢射亭九經堂後宋乾道元年守趙伯圭因舊新之今廢更恭亭嘉定十六年章良朋建前有二檜取東坡先生雙童老更恭之義名之今廢
𫝊觴亭在更恭亭北宋嘉定七年攝守程覃建今廢茅亭在甬東書院南今廢
熙春亭茅亭之東宋紹興癸酉守韓璡建今廢
來芳亭在真瑞堂之東守程覃建今廢
及𤓰亭在子城西南百六十步今廢
肅賓亭在望京門裏舊名待賓亭今廢
三江亭鄞江之東舊有亭名三江久廢宋紹興十年守潘良貴創亭于江之西城之上東渡門之北今廢記云四明在浙東最為瀕海宜有瓌竒偉特之觀恢登臨者之心目予到官二百餘日所向局趣狹陋殆未之見一日送客之東門循城而行大江橫其前羣山拱其外島嶼出没雲烟有無浪舶風㠶來自天際又州之井屋左顧右盼盡在目中予欣然曰噫嘻此四明之絶景也於是作亭其上以為郡人遊觀之所夫天下幽巖窮谷高人達士之所廬固不可以一二數若通都大邑顯顯在人耳目者不過有美堂岳陽樓滕王閣是數者而已湖湘樓閣之盛予固未嘗登覽至有美堂則江湖逺竭目力而僅得之非若此亭可以坐觀而俯揖也然予之好惡取舍出於私見顧未必公當俟倦遊之君子徜徉而賦優劣焉江之東舊有亭名三江更兵火壊不復存此亭之成人謂盡得三江之勝因取其名而榜之亦従父老之願也紹興十年正月二十八日謹記〈有詩見集古考〉
鄞縣
魚熙亭在縣治寛賦堂之前
仰高亭宋令王𤍞建今廢
西亭宋王荆公舊讀書處也今名王荆公臺在廉訪分司公宇後圃今廢
會别亭在城西宋王安石有詩〈載集古考〉
昌國州
浮香亭在縣治後
斸雲亭在縣治後
氷壺亭宋乾道六年主簿趙善譽建
廉泉亭在縣治之後
待潮亭在丹山
恩波亭
慈溪縣
環碧亭在縣城之北宋乾道間令陳夀齡建
攬秀亭在縣治之後宋紹定元年令周符建
麗澤亭在縣治之前宋紹興三十一年令鍾確建濯纓亭在縣治東南
迎麾亭在縣治西南二里
承流亭在縣治東南二里監司郡守經歴送迎之所
定海縣
待賢亭縣東門裏
迎麾亭縣西門裏
無量壽亭宋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建
緑野館宋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建
觀瀾亭縣北一里宋治平中令林旦建許將為之詩云危亭高處倚岩隈西望蒲昌海浪迴山戴鼇頭天外出水浮鰌穴地中來千重側崦扶搖沒萬里分流混沌開令尹觀瀾知道大三年窮邑更淹才
應真亭在縣西煉丹山頂宋治平中令林旦建為之詩云我愛井泉清來逢井上銘佳名知故里絶巘為開亭目外仙舟逺雲間拱木青茫然千古意誰與問滄溟
濯纓亭在縣西一百歩宋治平中林旦建詩云早歲逐浮名塵埃已倦行浩然臨絶岸聊此振煩纓世事隨波逺吾心自水清營營朝市路誰識孺歌聲
灌木亭在縣西一百步宋治平中林旦建詩云行行竹間往時此一登臨為有凌霄幹常垂滿座隂海雲生逺日山月照閒心幸免材為累無言棄擲深
升浮亭在仙掌巖之下宋慶元初令趙善與建
照香亭縣治西宋令趙善與建
香風亭〈缺〉
竹間亭縣治之後宋治平中林旦建詩云昔人嘗種竹此意為山林野翠何凌亂羇懐得放吟化龍知有節待鳳豈無心長望山隂宇風愁不可尋
曲水亭縣治西圃令林旦詩云岩溜抱山急傳觴何太頻迴看野客醉還笑濁醪醇漢曲人方逺蘭亭跡易陳勞生無足校疏放即天真
更好亭在縣治西圃
滌塵亭又名東谷泉亭縣東北四里宋嘉定十二年令趙善晉建
方壺亭縣西北一里宋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建圓嶠亭縣東三里嘉定十二年令趙善晉建
樓閣
本路
鎮海樓在府堂之東偏宋寶祐二年守胡榘建
雙瑞樓在春風堂之南守程覃建因田夫以駢幹之粟米獻而名之
明秀樓在清心堂之西守程覃建後圯以風
喜雨樓在及𤓰亭之上
十洲閣王亘詩山川如幻閣長秋一島飛來伴九洲不礙漁樵雙槳過何妨羅綺四時遊雲疑泰華分張去水憶蓬瀛散漫浮禁苑未知湖海樂生綃冩取獻中州
澄輝閣周諤詩雄建俯空濶下瞻霄漢浮眼將雲漠漠心寄水悠悠日暖鳥飛鏡月涼魚弄鈎行期分此景家在甬西頭
紅蓮閣在子城西南八十步大中祥符間建
經綸閣在㕔事之西偏宋元祐中令王安石建建炎四年燬于兵紹興二十五年令王𤍞重建
奉化州
鎮東樓在縣東北四里市之心宋嘉定中令馮多福建
慈溪縣
清清閣在縣㕔後宋淳化中建以縣令張穎清徳得名
定海縣
海光閣舊名多稼亭在縣治西北宋嘉定間令崔端學建
象山縣
望稔樓在縣治西圃宋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臺榭
本路
百花臺太守曹洙建今廢
象山縣
月臺在縣治西圃慶元初令趙善與建
園圃
本路
花嶼〈劉珵〉
淺深艷冶一枝枝帶露臨風不自持水上紅雲真縹渺多才却憶退之詩
芳草洲〈劉珵〉
春水池塘空苒苒長安古道倍依依爭如緑向芳洲遍不怨王孫去未歸
栁汀〈劉珵〉
江渡隋堤千萬縷年年折盡最長條誰知煙雨汀洲晩閒舞東風拂畫橋
竹嶼〈劉珵〉
翠雲搖曳波心起清影扶疎月際來結實終期丹鳳至虚心聊映小桃開
煙嶼〈劉珵〉
閒伴曉雲籠淺瀨半和秋雨羃寒沙溶溶曳曳拖輕素遮盡漁蓑與釣槎
芙蓉洲〈劉珵〉
翠幄臨流結絳囊多情長伴菊花芳誰憐冷落清秋後能把柔姿獨拒霜
菊花洲〈劉珵〉
金蘂寒香冒雨開清無俗格絶塵埃休嗟不及東籬下也有幽人載酒來
月島〈劉珵〉
衆樂亭前 〈月〉滿洲雨餘風靜正中秋桂華冷射千尋碧十頃湖光爛不収
雪汀〈劉珵〉
六出花輕巧剪裁瑤林玉砌映南臺氷澌四面寒光合疑有飛仙月下來
松島〈劉珵〉
恥隨楊柳嬌春色厭近芙蕖逓暗香直幹凌霜終偃蹇願為一柱壯明堂
桃源洞在舊府治之後
附録
馮氏萬金樓〈周鍔〉
㡬年江上夢黄鶴意悠悠百尺獨臨水萬金難買秋杵聲喧藥市欄影枕漁舟應有壺中客分身向此遊
清斯堂〈周鍔〉
萬物本空寂浮生方沼中漚輕時出沒萍散只西東檻外風初息天邊月正融了無塵可濯危坐照衰翁
臨雲閣〈舒亶〉
高僧終日笑憑欄亦似無心懶出山幾渡好風吹雨散坐看綵翠落人間
春樂軒〈舒亶〉
隔水岩花紅淺深花邊相對語幽禽管絃不到山間耳誰㑹憑欄此日心
宿鷺亭〈舒亶〉
雲過千溪月上時雪蘆霜葦冷相依正縁野性如僧癖親為游魚下釣磯
桃源徑〈林旦〉
十畝紅桃徑穿花過水西清泉來不斷行客到應迷露錦披荒䲧晴霞倒碧溪年年春意在常㑹自成蹊
逓鋪
錄事司
在城急逓鋪元係亡宋宣詔亭基坐落西北隅至元十三年歸附後置立
奉化州
大橋鋪元州東五里今遷州治前實延祐七年春也金鐘鋪州東北一十五里奉化鄉一都
南渡鋪州東北二十五里長壽鄉三十六都
陳橋鋪州東北三十五里長夀鄉三十四都
常浦鋪州東北四十五里長壽鄉三十五都
龍潭鋪州東南十里奉化鄉三都
尚田鋪州東南十五里松林鄉十三都
雙溪鋪州南二十五里松林鄉十五都
方門鋪州南三十五里松林鄉十五都
山隍鋪州南四十五里松林鄉十六都
墟鋪州南五十里松林鄉十六都
慈溪縣
西渡鋪
夾田鋪
桐橋鋪
倪橋鋪
夾山鋪
羅家鋪
蔣家鋪
太平鋪
定海縣
凡路府公檄下縣者必入逓鋪本縣惟通衢驛道為無逓鋪歸附後於苗糧祗候并禁子内輪充近帥府令於民間有丁無役戸内差㸃往來走逓承接文檄或外路文檄往來亦於在城府前鋪承受投放於是禁子管囚祗候任承直各盡厥職
鄞縣
夾塘鋪
景安鋪
洞橋鋪
新橋鋪
顔橋鋪
社
錄事司
東南隅
天字社 地字社
𤣥字社 黄字社
宇字社 宙字社
洪字社 荒字社
日字社 月字社
盈字社 昃字社
辰字社 宿字社
列字社 張字社
寒字社 來字社
暑字社 往字社
秋字社 收字社
冬字社 藏字社
閏字社 餘字社
成字社 嵗字社
西南隅
律字社 吕字社
調字社 陽字社
雲字社 騰字社
致字社 雨字社
露字社 結字社
為字社 霜字社
金字社 生字社
麗字社 水字社
玉字社 出字社
崑字社 岡字社
劒字社 號字社
巨字社 闕字社
珠字社 稱字社
夜字社 光字社
果字社 珍字社
李字社 柰字社
菜字社 重字社
芥字社 薑字社
海字社 鹹字社
續字社
東北隅
河字社 淡字社
鱗字社 潜字社
羽字社 翔字社
龍字社 師字社
火字社 帝字社
官字社 人字社
皇字社 始字社
制字社 文字社
字字社 乃字社
服字社 衣字社
裳字社 推字社
位字社 在字社
竹字社 帛字社
西北隅
遜字社 國字社
有字社 虞字社
陶字社 唐字社
弔字社 民字社
伐字社 罪字社
周字社 發字社
商字社 湯字社
坐字社 朝字社
問字社 道字社
垂字社 拱字社
平字社 章字社
愛字社 育字社
黎字社 首字社
臣字社 伏字社
戎字社 羌字社
遐字社 邇字社
壹字社 體字社
率字社 賔字社
歸字社
鄉都
鄞縣〈鄉十一都五十二隅七〉
萬齡老界鄉在縣東五里舊有里一赤城村二盛店尚書今管都四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陽堂鄉在縣東三十里舊有里太白村寶幢東呉今管都七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 十一都
翔鳳鄉在縣東南四十里舊有里一滄門村隱學今管都五
十二都 十三都 十四都 十五都 十六都
萬齡手界鄉在縣東南一十里舊有里一赤城村二張村鄧橋今管都六
十七都 十八都 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豐樂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有里一石柱村二乾坑故于今管都四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
鄞塘鄉在縣南二十五里舊有里一村二姜山銅盆浦今管都六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 二十九都 三十都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句章鄉在縣南五十里舊有里一夕陽村二高橋市中今管都三
鎮都 三十三都 三十四都
通逺鄉在縣西南六十里舊有里一李洪村一環村今管都五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三十七都 三十八都三十九都
光同鄉在縣西南二十里舊有里一青林村二北渡櫟社今管都四
四十都 四十一都 四十二都 四十三都
桃源鄉在縣西三十里舊有里一石馬村二黄姑林林村今管都五
四十四都 四十五都 四十六都 四十七都四十八都
清道鄉在縣西三里舊有里一横山村二高橋沈店今管都五
四十九都 五十都 五十一都 五十二都鎮都
甬東隅在靈橋門外
城西隅在迎恩門外
湖田四十四隅在桃源鄉
湖田四十五隅在桃源鄉
湖田四十七隅在桃源鄉
湖田四十九隅在桃源鄉
湖田五十隅在清道鄉
奉化州
奉化鄉州東北
一都 二都 三都
連山鄉州西南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
松林鄉州東南
十一都 十二都 十三都 十四都 十五都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
忠義鄉州東南
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二十七都
金溪鄉州東北
二十八都 二十九都 三十都 三十一都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
長夀鄉州東北
三十四都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三十七都三十八都
禽孝鄉州西北
三十九都 四十都 四十一都 四十二都四十三都 四十四都 四十五都 四十六都
剡源鄉州西
五十都 五十一都 五十二都
昌國州
富都鄉占東北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安開鄉占東南
一都 二都 三都
金塘鄉占西南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蓬萊鄉占東北總五都今併為三
三都 五都 三四都
慈溪縣
西嶼鄉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 十一都 十二都十三都
徳門鄉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石臺鄉
十四都 十五都 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十九都
金川鄉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鳴鶴鄉
二十六都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 二十九都三十都
定海縣
清泉鄉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靈緒鄉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崇丘鄉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靈巖鄉
一都 二都
太丘鄉
一都 二都
海晏鄉
一都 二都
象山縣
歸仁鄉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政實鄉
十都 十一都 十二都 十三都 十四都十五都 十六都 十七都
遊僊鄉
十八都 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
延祐四明志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九
元 袁桷 撰
〈闕〉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
元 袁桷 撰
〈闕〉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一
元 袁桷 撰
〈闕〉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二
元 袁桷 撰
賦役考
人民之數年嵗不同三年大比稽諸史不誣也貢賦有恒貧富循環而田制莫有改取力於民始蠲其租曰竈户曰水馬户弓手户圭田無征以養官也寺觀免租限以統一世祖皇帝之仁政也因田以為役髙下莫定其可稽者曰弓兵獄卒衙前作賦役考
田土
本路總計二萬一千一百六十九頃三十畝一分八釐六毫係皇慶元年計撥數
官田二千七百頃四畝四分二釐八毫四絲四忽民田一萬八千四百六十九頃二十五畝七分五釐七毫五絲六忽
鄞縣四千三百七十三頃八十一畝一分二釐
官田五百二十六頃六十一畝四釐七毫一絲六微六塵
民田三千八百四十七頃二十畝七釐二毫九絲
奉化州四千九百四十八頃三十一畝八分四釐四毫七絲五忽
官田六百三十頃一十七畝二分一釐四毫
民田四千三百一十八頃一十四畝六分三釐七絲五忽
昌國州一千五百一頃一十九畝一分一釐八毫官田三百一十三頃八畝七分三釐
民田一千一百八十八頃一十畆二分八釐八毫
慈溪縣四千六百一十六頃四十四畆五毫一絲七忽官田一百九十六頃四十四畝五毫一絲七忽民田四千四百一十九頃八十五畝一分二釐二毫九絲四忽
定海縣三千八百三十九頃一畝五分五釐二毫八忽三微四塵
官田四百一十四頃六十二畆一釐一絲
民田三千四百二十四頃三十九畝五分四釐一毫九絲八忽三微四塵
象山縣一千八百九十頃五十二畝五分
官田六百一十八頃九十六畝五分
民田一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畝
竈户田八百三十九頃八十二畝六分四毫四絲九忽官田四十二頃五十畝五分五釐五毫三絲三忽六微六塵
民田七百九十七頃三十二畝四釐九毫一絲五忽三微七塵
僧道田
僧寺田一千三百二十八頃六十一畝九分一釐七毫
道觀田五十八頃九十四畝九分七釐六毫
驛户田
馬驛户民田四百六十一頃九十七畆七分七釐七毫
水驛户民田八十二頃九十二畆三分
職田標撥各官九十九頃三十九畝五分
各處舊有成熟田九十一頃八十六畝三分五釐荒閒田七頃五十三畝一分五釐
兵
本路各州司縣該設六百三十名至元二十二年五月内承奉省劄仰於見納稅三石以下一石以上丁多户内差撥
録事司額設二十五名
鄞縣該設六十五名
尉司二十五名
大嵩巡檢司二十名
小溪巡檢司二十名
奉化州該設一百四十五名
捕盗司二十五名
連山巡檢司二十名
公塘巡檢司二十名
鮚埼 檢司二十名
墟巡檢司二十名
東宿巡檢司二十名
田下巡檢司二十名
昌國州該設一百六十名
捕盗司三十名
岑江巡檢司二十名
岱山巡檢司三十名
螺頭巡檢司三十名
北界巡檢司三十名
三姑巡檢司二十名
慈溪縣該設六十五名
尉司二十五名
鳴鶴巡檢司二十名
丈亭巡檢司二十名
定海縣該設一百五名
尉司二十五名
白峯巡檢司二十名
管界巡檢司二十名
施公山巡檢司二十名
海内巡檢司二十名
象山縣該設六十五名
尉司二十五名
東門巡檢司二十名
□門巡檢司二十名
獄卒
本路各州司縣該設四十三名至元二十二年十月内承奉省劄仰於苗糧一名以下五斗之上户内差撥司獄司該設一十五名
録事司該設三名
鄞縣該設五名
奉化州該設四名
昌國州該設四名
慈溪縣該設四名
定海縣該設四名
象山縣該設四名
本路各州司縣該設一百三十四名至元二十二年十月内奉省劄仰於苗糧一名以下五斗之上户内差撥本路祗候該設四十名
經歴司曳刺一十名
録事司祗候該設一十名
鄞縣祗候該設一十二名
奉化州該設祗候一十二名曳刺四名
昌國州該設祗候一十二名曳刺四名
慈溪縣祗候該設一十名
定海縣祗候該設一十名
象山縣祗候該設一十名
秋糧實徴
總計糧米一十三萬五百五十二石一斗八升四合鈔中統一百三十六錠一十一兩六錢三分七釐
官田糧米四萬八千七十五石六斗五升六合鈔一百三十二錠四十六兩八錢二分七釐
民田糧米八萬二千四百七十三石五斗二升八合元科米六萬八千七百二十七石九斗三升九合五勺添科米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五石五斗八升八合五勺鈔三兩五錢五分房屋租錢中統鈔三錠一十一兩二錢六分官牛糧米三石
奉化州實徴糧米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八石九斗八升五勺鈔五十五錠二十一兩六錢五分五釐
官田糧米一千二百五十五石一斗四升五合五勺鈔五十五錠一十七兩六錢五分五釐
民田糧米一萬二千二百六十石八斗三升五合元科一萬二百一十七石三斗六升二合五勺添科二千四十三石四斗七升二合五勺房屋租錢中統鈔四兩官牛糧米三石
昌國州實徴糧米四千六百七十六石四斗六升六合鈔一十定三十五兩九錢八分
官田糧米一千四百九十二石六斗二升二合鈔一十錠二十一兩五錢八分
民田糧米三千一百八十三石八斗四升四合元科二千六百五十三石二斗三合五勺添科五百三十石六斗四升五勺房屋租錢中統鈔一十四兩四錢
鄞縣實徴糧米六萬五千四百八十五石三斗五升一合五勺鈔二十七錠二十八兩九錢八分五釐
官田糧米三萬五千一百三十九石九斗九升三合鈔二十六錠三十一兩二錢三分五釐
民田糧米三萬三百四十五石三斗五升八合五勺元科二萬五千二百八十七石七斗九升八合五勺添科五千五十七石五斗六升鈔三兩五錠五分房屋租錢中統鈔四十四兩二錢
慈溪縣實徴糧米二萬五千九十一石一斗九升五合五勺鈔中統四錠二十七兩四錢五分
官田糧米七千一十四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鈔四錠二十七兩四錢五分
民田糧米一萬八千七十六石七斗九升九合元科一萬五千六十三石九斗九升九合添科三千一十二石八斗
定海縣實徴糧米一萬七千四百二十六石九斗四升八合五勺鈔一十五錠四十五兩七錢三分七釐官田糧米一千八百八十八石九升六合鈔一十五錠四十五兩七錢三分七釐
民田糧米一萬五千五百三十八石八斗五升二合五勺元科一萬二千九百四十九石四升三合五勺添科二千五百八十九石八斗九合
象山縣實徴糧米四千三百五十三石二斗四升二合鈔一十四錠四十二兩三錢二分
官田糧米一千二百八十五石四斗三合鈔一十四錠四十二兩三錢二分
民田糧米三千六十七石八斗三升九合元科二千五百五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五勺添科五百五十一石三斗六合五勺
録事司實徴鈔七錠九兩五錢一分係官地租錢五錠一十兩八錢五分房屋租錢一錠四十八兩六錢六分夏税依驗糧額科徴每民苗米一石帶科中統鈔三兩總計鈔中統四千二百九十八錠一十九兩五錢九分六釐
奉化州鈔六百四十四錠二十三兩六錢五分四釐昌國州鈔一百五十九錠二十七兩九錢二釐
鄞縣鈔一千六百六錠三十二兩七錢一分五釐慈溪縣鈔九百四十錠一兩三錢九分一釐
定海縣鈔七百九十四錠一十四兩三錢三分三釐象山縣鈔一百五十三錠一十九兩六錢一釐
税課週嵗該辦
總計鈔中統鈔六千二百一錠二十兩九分三釐在城務鈔四千四百三十八錠二十三兩四錢四分七釐
定海縣務鈔七百八十五錠二十六兩二錢五分奉化州務鈔五百四十五錠八兩
慈溪縣務鈔二百一十六錠七錢五分
象山縣務鈔一百一十二錠二十四兩五錢
昌國州務鈔一百三錠三十七兩一錢四分六釐官降契本發下税務銷用每本收中統鈔一兩五錢另項作數解官
酒醋課週嵗該辦
總計鈔中統四千八百五十一錠三十六兩八錢八分八釐
録事司鈔一千五百二十二錠一兩四錢八釐
鄞縣鈔一千四百三十二錠四十六兩九錢六分奉化州鈔七百一錠二十四兩五錢六分
慈溪縣鈔五百三十七錠一十一兩八錢八分
定海縣鈔四百六十錠一兩
昌國州鈔一百一錠四十九兩八錢八分
象山縣鈔九十六錠一兩二錢
茶課嵗週該辦
總計鈔四十錠七兩五錢一分
鄞縣鈔一十一錠二十兩六錢八分
昌國州鈔三錠五兩六錢四分
象山縣鈔三錠五兩六錢四分
慈溪縣鈔一十錠一十八兩八錢八釐
奉化州鈔九錠一兩三分二釐
定海縣鈔三錠五兩七錢一分
鐡冶課
奉化州嵗辦鈔中統二錠
鹽課
本路合屬鹽塲週嵗額煎鹽數總計嵗煎實辦
鄞縣大嵩場元額鹽五千九百八十八引一百七十四斤一兩九錢二分因饑荒見辦二千八百九十五引三百七十八斤一兩五錢一分
昌國州正監場元額鹽六千三百六十一引三百六十九斤除逃亡外實辦六千二百一十六引三十二斤岱山場額辦鹽七千五引一百八斤蘆花場額辦鹽六千八百七十一引
慈溪縣鳴鶴場額辦鹽二萬八千引
定海縣清泉場額辦鹽七千三百三十七引穿山場額辦鹽七千二百九十二引三百四斤龍頭場額辦鹽六千七百三十五引長山場額辦鹽八千四百八十三引象山縣玉泉場額辦鹽九千三百四十三引
本路合屬州司縣週嵗額辦食鹽場
總計嵗辦二萬一千二百六十六引一百六十四斤一十四兩二錢五分
録事司一千五百一十六引一百九十二斤一十一兩四錢八分
奉化州五千二百九十七引一百八十六斤一十二兩五錢五分六釐
鄞縣三千七百六十四引二百四十六斤四兩九錢定海縣二千七百一十三引七斤五兩一錢五分慈溪縣四千四百九十二引二百九十八斤一十五兩一錢
昌國州二千一百一十二引一百三十八斤一十一兩八錢六分四釐
象山縣一千三百六十九引二百九十四斤一兩二錢織染週嵗額辦
總計段疋三千二百九十一段俱係陸托
紵絲一千七百二十六段暗花八百六十二段素八百六十四段枯竹褐四百八十四段捍草褐一百八十九段駞褐二百五十二段藍青一百二十八段棗紅二百二十四段鴉青二百二十四段明緑二百二十五段絲紬一千五百六十五段胷背三百一十三段斜紋一千二百五十二段枯竹褐一百一十七段駞褐一百六十段棗紅六百一十五段鴉青三百九十六段明緑一百一十八段橡子竹褐一百五十九段
雜造軍器週嵗額辦
總計軍器一百七十五副
人甲一百五副紫真皮盔甲袋全黒漆羅圈鐡甲八十八副四巴水牛皮甲一十七副黑漆甲五副朱紅甲四副緑油甲四副雄黄甲四副手刀一百一十五口黒漆木鞘靶全弓袋箭葫蘆雜帶皂真皮弓袋五十五副水牛皮箭葫蘆五十五箇皂真皮雜帶五十五條
皮貨額辦
總計貉皮三千七十六張狸皮二十張
鄞縣貉皮額辦一千五百一十張
奉化州貉皮額辦五百五十九張因饑荒捕户逃亡見辦四百一十張
昌國州狸皮額辦二十張
慈溪縣貉皮額辦一千三張
定海縣貉皮額辦一百二十張因饑荒實辦七十五張象山縣貉皮額辦七十八張
沙魚皮
本路額辦一百六十三張
奉化州額辦二十七張
昌國州額辦九十四張
定海縣額辦四十二張
魚鰾
本路額辦二百斤
奉化州額辦四十斤
昌國州額辦八十斤
定海縣額辦四十斤
象山縣額辦四十斤
延祐四明志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三
元 袁桷 撰
學校考
家塾黨庠廢所來乆矣文翁立博士弟子後世規制深髣之宋用隋唐法取士率出於學校法雖有弊賢徳碩輔皆繇是出世祖皇帝平海㝢首復儒役諄諄然勸勉至矣先帝崇文尚儒慨然復立科舉學者宜益自奮勵郡學教養昔論以四明為先今而日游惰抑盛衰使然歟觀昔時得人之盛見於科目皇朝建䝉古學復立醫學隂陽學凡四學作學校考
本路蒙古學
學在西南隅倉橋側至元二十九年命天下州郡立學大徳十年草創于兹以肄業廬猶未完
贍學田土
學官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奉化州䝉古學
學官
學正一員
本路儒學
開元二十六年四明始治州學寳應廣徳間州燬于袁晁之亂貞元四年王沐始建夫子廟太和七年于季友以開元褒封文宣王册文刻石天禧二年李夷庚移學于城之東建炎兵燬先聖殿獨存郡人林暐首捐金錢數十萬紹興七年仇愈卒成後為明倫堂東齋曰上逹廣譽造道西齋曰登賢成已時升十九年徐琛即明倫堂之後建稽古堂堂之上舊有五經閣閣毁經亡後以蔵宋御書岳甫守郡復置成徳齋後以置養正齋皇朝至元十九年火僅存外門二十九年本道亷訪副使陳祥即閣基立尊經閣有記二十年鄉之儒士裒力新明倫堂至大二年舊殿以民居為之弗稱副使趙宏偉勸士重建有記復新儀門泮水東教授吳宗彦建賔序養䝉堂在廊東史復伯吳宗彦等建
先賢祠堂舊有五先生祠〈楊杜王樓王〉後増陳忠肅公豐清敏髙獻簡林侍郎〈保〉汪尚書〈大猷〉復増郡守六人〈李夷庚仇悆汪伯圭岳甫程覃趙師〉教授一人〈周粹中〉淳祐中顔頥仲復祠張宣公吕成公陸文安舒文靖沈端憲楊文元袁正獻是後立祠冗雜今不復著而九先生祠迄不敢廢王尚書應麟始立傳為記以奉聖㫖崇祀復設二亭在外門東西公厨土祠㕔舍凡學所當備具者畧弗書射圃以宋孝宗頒射義魏王判郡立今為教授㕔
重建州學記〈李璌〉
四明據㑹稽之東抱負滄海枕山臂江重阜崇𡽹連亘數千里其浸不淫於海而瀦以為湖山川之勝雄傑茂異所以人材英抜比他郡為甲至於後進縫掖往往氷玉秀整亷利好學葢自祖宗以來名公碩儒文詞為諸儒倡者縉紳至今誦之郡舊有學制度甚偉建炎之禍鞠為茂草而先聖之殿僅存扶持傾欹不庇風雨荒榛斷址使人愴然懐舊而悲焉今新昌石君延慶光錫學問淵博連中三科四方望風欽矚願執經席下以丐餘論紹興五年實掌是邦之教事居無黌舍食無粱肉水火器皿之用凡百不備學者猶且負笈而來棲於敗屋之下誦之聲不絶葢其風氣好學如此㑹太守仇公以次對出鎮恭致天子崇儒右文之意嵗時嚴奉牲幣盛服搢笏祠於庭下将事既畢延見諸生酌以酒醴每病餼廩不給以為公私之患明年政成迺斥公帑百六十萬又丐於耆舊鄉老得錢八十萬始益賦入助其供給復以估𣙜廢村瓦木竹秆凡十萬九千六百有竒益以調度之餘四百萬錢以為梓匠丹堊之費初立重門兩序敞其後以為講議之堂葢其東以為庖湢之舍閈閎深麗翼飛瓦聳神位像設籩豆俎簋焕爛一新於是頖宫之制具體克備既落成率諸生行舍奠之禮是日鼓舞歌詠莫不稱頌仇公之徳又以石君超詣之材屑於細故針抽縷積以至於斯也竊嘗謂古者有國有鄉必立學校葢非茍然而已以為君子之居而禮義之所從出也為諸侯者於此乎受成遣師以服逺人為大夫者於此乎逰燕休息以議政事執政者又從而究其言善否因以改行下至游士胄子編户庶民莫不雍容進退於斯講求先王之道皆得興於禮義及其秀傑穎脱則又論而升之俾之為天下政事之臣此所以學校官府初無二體而三代之上家塾黨庠遂序國學如是之設也後世先王之道不明武吏以殺伐暴悍為能文吏以簿書期㑹為重其間深文刻害便法自營者則悠悠之談指為亷正怙其鷙忍以投時好如蟲食木中傷敗冲氣卒至穿穴侵漏與本俱傾而莫之知也大扺自漢而下承暴秦之緒維持固結之道一切主於法令刼持天下使不能去無復父子君臣之愛一旦潰敗不可鈐握誠以平昔用法便文之積也今承漢唐之後去古益逺為吏者視斯民如仇讎居官者指公府如傳舍朝夕從事米鹽錐刀之末為治之道追胥箕斂耳非復有文學禮義之說也至尊憂勤於上隆師重傅以明先王之道而六經之㫖不行於士大夫之間處心積慮官遷留滯而止士之游於庠序者截决經史取青嫓白以待有司之問更相告語惟恐趨赴功名之後此道之所以不明而先王之道幾於熄也如是而望風俗之醇厚億兆之孝悌忠信難矣郡之有學始曰禮義而先王遺風餘訓標凖在是為政者尚指以為不急之務亦已甚矣四明環地千里浮屠老子之宫無慮數百區窮極土木以享王侯之奉然以州郡之力學校之事求數十楹以庇其徒而艱難勤勩積嵗十數不克有成良可歎也今仇公適丁搶攘之際撫臨一方未及報政而公私便利風化醇厚無厨傳過客之事而有恭儉率循之益為善者有所恃而不懼姦宄小人知所畏憚而不敢自肆是以風颿海舶夷商越賈利原懋化紛至遝来波濤讋伏山谷休靖盲風怪雨不敢輒作迺能於此之時以其餘力及於學校養育人材用異時興起太平之資其所以忠於國家恵其儔𩔖之意深矣又能斥其帑蔵之積勉勵郡寮上下協同以致登兹其用心可謂知所先後不忘其本者哉雖然善始者未必善終能作者未必能述今公於此可謂勤矣若夫因卑為髙積㣲至著日増月益以至熙盛則又有待於後世君子賡繼存愛之而已此則仇公之意亦郡人所望於来者也故併書之以告紹興七年冬閏十月甲申謹記
重修州學記〈鄭耕老〉
國朝慶厯中詔天下皆立學按唐貞觀詔州縣作孔子廟四明學區暨建炎火于兵僅存先聖祠貌有斷碣三考唐開元封文宣王太和始立石紀所封遺裂廟經冦毁貞元四年刺史瑯琊公重建刋石文有追贊明王者太和四年修廟六年亦誌于石今登科記述天禧中李侯夷庚崇庠序父老傳移學于州治東北即李也邈乎罔究經始之日至改作續修竟與正觀慶厯相先後紹興七年郡将仇公徽學憫建炎之厄乃建門結堂翼以齋館蕩穢披榛未遑宏固更二三紀新故等敝耕老辱典教具聞于府使君趙公閣學力欲興之未及而去越明年直閣張公下車復疏曲折以請公嗜學樂儒隨假之資鳩匠市材惟恐後蠧者撤之橈者易之傾墁罅葢翻欄植有儼其新使人生敬以乾道三年六月辛巳始事閲月既望訖工率諸生釋菜安奉睟容畢禮歴階升堂行揖遜講中庸申以頖水士儒勸喜芹𦸼生春耕老職迺事不敢不謹書以詔将來云謹記
重建大成殿記〈王應麟〉
天子初郊見之嵗法駕視學謁欵先聖隮曽子子思侑饗建首善風四方罔不丕式彜訓越再嵗吏部尚書洪公燾以敷文閣學士来牧四明秋舍奠于學顧瞻禮殿梁棟陊剥喟然曰大哉聖人之道於穆不已恵我無彊矧東漸于海逺遡洙泗簪紱之盛儗鄒魯職在宣化弗惟道原是崇曷克稱明詔若稽郡乗舊夫子廟肇自唐貞元四年至今四百八十餘年矣元氣回復理若有待明年實咸淳紀號之六年迺鳩工飭材而鼎新之穹棟碩楹奐欒嚴敞視昔有加焉某月日虔妥用幣衿佩雲集相與端拜而議曰吾邦自慶厯諸老淑艾後進乾淳大儒闡繹正學孝悌修於家而仁遜興徳齒讓於鄉而風俗厚理義明於心而賢才盛善信充於已而事業顯成我者夫子也聖天子立教于上而夫子之道益尊賢師廸教于下而夫子之道益彰夫道者治之本其功與天地並世之言治者謂古道不可以御今先政刑後教化道寖㣲而俗滋薄尠覿天衷民彜之統紀急衆人之所緩可謂知本歟昔魯僖公能修泮宫威徳所被至于海邦夫子列其詩於頌而先儒傳春秋則曰學校為國之先務雖用民力不可廢也故不與新作南門概書之策今公兹舉合詩春秋之義豐道扶教作新數百年幾墜之緒盛徳至善百世不忘也於是郡博士請書成事于石應麟世家于鄞幸得從先生長者後升堂聞金石之音入宫牆而見宗廟之美惟逰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曷敢贊一辭竊嘗聞之論語始之以君子終之以君子學者所以學為君子也凡我同志服膺聖訓陟降庭止昭假不違上以承天子之休徳下以篤師帥之善教罔俾克廣徳心專美魯之多士尚其懋哉朝奉大夫秘閣修撰新知徽州王應麟記
重建學記〈王應麟〉
四明自唐為州始為夫子廟宋始建學規模豐敞棟宇穹崇庠聲序音冠于左浙英俊之域紱冕所興文獻葢彬彬矣至元十九年春學燬于融風教授潘夢桂黄裳吴宗彦史復伯歴載繕葺經始禮殿門廡齋舍寖以畧具講堂有席養䝉有堂皆草創未就二十八年冬肅政亷訪副使陳公祥下車謂博十諸生曰化民成俗勸學為先嘗聞疇昔輪奐之盛意不止是盍飭工掄材以復舊觀顧儀門庳隘弗稱從祀容服弗嚴越明年夏鼎新髙明賁飾貌像六旬而畢二堂亦告成又惟斯文與天地並立華榱岑樓式毖厥蔵因重建尊經閣五楹里士忻然競助教授蘇君焱撙約學廩續其不給秋九月閣成嶫峨壯偉衿佩聳瞻咸曰六經如日月陟降庭止恵我光明恢人文以迪化原維賢使者之徳請識成事於石維諸侯之學載於禮詳矣在易臨之象曰君子以教思無窮澤上有地猶君子之近民也近民則禮逹而教行建其教立其監有師保之義凡以存天理淑人心而已矧是邦為詩書之鄉逸民之黄純孝之董文士之任自漢以来為美談慶厯諸老模範後進淳熈大儒闡明正學惟聖賢是式惟徳性是尊小而灑掃應對大而格物致知目濡耳染充然有得每嵗孟春衣冠濟濟齒位秩秩司徒之教倫黨正之禮飲流風遺俗猶存未墜南豐曽公忠肅陳公繼為守貮表率薫陶東諸侯莫逮焉春秋大復古學之復道之泰也不農不工何以謂之士非老非釋何以謂之儒行已有恥尚志仁義士之廣也為君子儒夙夜彊學以待問儒之實也游於斯義於斯盍亦踐其實副其名乎郡國有學昉於漢二千石所察惟曰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三代考行之意藹如也因作新之機而日新其徳業孝悌忠信為根本明誠敬義為凖的始于離經辨志成于知𩔖通逹用仰承菁莪樂育之仁不在兹時歟昔魯僖公能修泮宫教澤浹乎海邦其俗秉周禮守經學一變至道聖人稱之誰謂魯逺道無古今師友淵源緒接洙泗頌其詩尚論古之人罔俾克廣徳心專美魯之多士凡我同志懋敬哉歐陽子有言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乆之功禮行俗純然後為學之成迺紀其始成以詔永乆俾無怠
大成殿記〈任仲髙〉
聖天子即位首崇學校務作養人材以備選擢徳至渥也海内士莫不感激思奮期以奉明詔惟四明古名郡夫子廟學甲東浙壬午既燬有損所居堂以為殿見為庳隘復不以時修葺凛乎其若壓至大己酉夏六月亷訪副使趙公宏偉慮囚實来環顧歎息上方嚮用儒術世隆加封之典而廟祀弗稱非使人昭尊事宣教化此固吾職與教授蘇君塏謀督租入撙用費學官輸俸諸生輟供儒人之在籍者助有差龜吉考度鳩匠庀工物直相得而木石川流地效其良勞佚惟均而丁夫雲集人盡其心羣材既豐衆作咸秩初梓人以圗上一如公指授毋襲前陋毋侈後觀崇賢去浮于以示教視前髙一尋前廡之廣半之既禮行而周旋有餘地樂作而縣設有定所匪亟匪徐有嚴有翼閎麗靚深悉遵禮制法宫既正爰及黌宇蔵書有閣肄業有齋講堂數十楹周垣數百尺棟屋之橈壞瓴甓之殘缺丹堊之漫漶或易而新或因而理勿為茍完以植永固萬目聳瞻於前烈有光焉既告成功我公莅止祗謁薦誠用答嘉貺乃揖長老招諸生而進之曰庠序之設古今攸重非直為觀美也盍知所以為學乎學者合内外之道自謂開物成務而無本則非治自謂窮理盡性而無用則非學本諸心體諸身徴諸庶民堯舜行此道千載而上所以為唐虞夫子明此道千載而下可以為堯舜布在方策炳如日星學者所宜用力于此有閣傑然髙明廣大尚友古人毋使簡編之富徒資蠧蝕也有齋廓然蔵修游息相與琢磨毋使羣居之樂適滋玩愒也有堂巍然正席而講環坐而聴毋為口說之勝而耳學之淺也由是得其門而入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源深流長器大用宏窮而其志足以有守逹而其材可以有為忠信之行漸被鄉閭詩書之化陶冶萬物立太平之基垂無窮之聞此夫子之道學者之事實聖朝加恵學校之至意也僉曰謹受教願刻之石以諗来學且識其顛末云公通古今知所先後嘗有徳于湖湘之民退而以道自娱樂者十年上謂是足司吾風憲者問學以明理為宗政事以敦化為要葢有本者如是是役經始至大二年十月庚申越明年三月丁未乃備先年營董之責者非一奉化州判官程時敏實竟其事以材選教授蘇君承積弛之餘以職業受知成此駿舉亦克世其家者皆不可以無紀
九先生祠堂記〈王應麟〉
古之鄉先生祭于社近世祠于學社所以養學所以教而教之功尤大秉彜好學之良心百世猶旦暮况其邇者乎頌其詩讀其書尚友古之人非一鄉之望也天下之望也四明鄉先生有九人焉宋慶厯建學之初楊杜二王樓公以道徳文行師表後進或授業鄉校或講道閭塾衣冠文獻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淳熈之沈楊袁鄭諸公以尊德性求放心為根本闡繹經訓躬行實踐學者知操存持養以入聖賢之域四先生之功也郡泮舊有祠因鬱攸之廢至元甲午季冬朔旦亷訪使者狄公桂屬郡博士戴君友始復毖祀觀者興起元貞丙申月正元日亷訪使者完顔公貞至學宫謂祠宇陿陋未稱相攸尊經閣之右規模一新府牧月列公提其綱帥屬協力庀事以迄有成妥侑如禮多士訢訢周爰咨諏章善扶教以穀我子弟惟二使者之賜亦惟承流宣化之賢立師道以美風俗皆宜書凡我同志盍亦修孝悌忠信尚禮義亷恥學必正大學必篤敬式時前哲訓用對作新之盛徳可不懋歟
重修先聖廟記〈袁桷〉
河南郭侯視郡事之初首定役法郡民日困醝事旬月按覈數常不登郭侯知其奸利迺言曰病在私商濳轉輸其所贏餘卒不入公籍民病不可藥也於是罷賈區分四廂俾總之鱐□豉脯各趨其時視計口之授畧相等復竦然曰吾職司學校兹曷可少緩督大小學謹授業斥其偽冒以其餘粟大修孔子廟於是進郡博士陸晉之學正録胡禾毛明徳而言曰漢文翁立學歴唐宋幾二千年猶完緻君等知其故乎少間曰教在不墜共不廢在繕修迺曰若殿若儀門風雨剥圮在丹艧先聖崇嚴列祀肅雝在作繪定章服在禮象又曰講有書堂有樓吾亦曷敢後姑徐徐為之吾願俾是邦服習仁義秀文林立遣詣王廟將自茲始桷由禁署歸里凡三年愛中和樂職之詩首為詩以詠贊侯名郁字文卿所至官以興學為本詩曰茫茫海甸聿仁義邦圭組績榮失其敦龎歲亦云徂夸侈則降維侯之來靡瘼不知曰維泮宫風化攸基竦其具瞻象神之儀藻井繪櫨絢兮承式降陟有嚴是奉是翼匪土木之工職教攸則瞻彼㦸門有飛戾止斯翬煌煌五采屬纚鏘鍠八音粲目在耳嗟爾後生無媮以誕無逸豫伴奐遵我侯度以靖以獻奉璋有峩伊侯之願
贍學田土
田一萬三千六十六畝三角三十七歩一尺五寸上岸田四千一百二十五畝五十八歩一尺五寸官湖田八千九百四十一畝二角三十九歩地六百一畝三角四十九歩山一萬二千二百畝二角三十二歩河塗六百一十七畝三角三十歩
砂岸
石衕山 宜山 秀山 洋山
蝦𢈠 鱟塗 烏沙 洋務
大嵩 大小塗 淫口 雙嶴
杉木𣝡 新婦嶴 石壇山 穿山團局卓家岸 徐公山 沙角
鄞縣田一萬一千七百三十畝一角五十歩二尺地一百五十九畝二角一十歩山一萬一千四百六十七畝一十七歩三尺
砂岸
奉化州田四百五十四畝一角二十七歩一尺五寸地三百九十畝二十四歩山五百五十一畝三角四十二歩
砂岸
昌國州田三十畝三角一十九歩地八十三畝一角二歩四十五寸山九十七畝三角一十八歩三尺
砂岸
慈溪縣田五百五十三畝二角四十三歩五尺山八十三畝三角一十四歩
定海縣田二百三十三畝二角三十五歩三尺地一十九畝一角二十四歩
砂岸
録事司地五畝三角二十六歩三尺
紹興路蕭山縣田六十三畝二角四十二歩嵗收錢糧鈔中統鈔二百四十八錠二十九兩米二千一十石八斗五合一勺穀一千四百七十石七升八合七勺五抄魚鮝三百斤
鄞縣鈔中統鈔地租鈔中統鈔一錠一十四兩八錢二分山租錢中統鈔河塗錢中統鈔三錠七兩七錢二分砂岸大嵩横山中統鈔一錠四十兩米一千六百九十石六斗二升九合二勺八抄穀六百八十三石九斗二升九合七勺八抄
奉化州鈔中統鈔三錠四十五兩七錢地租錢中統鈔三十五兩九錢山租錢中統鈔一錠二十九兩八錢砂岸錢淫口雙嶴中統鈔一錠三十兩米二石六斗二升三合九勺穀五百六十三石五斗八升二合四勺七抄昌國州鈔中統鈔二百一十八錠二十兩地租錢中統鈔八兩山租錢中統鈔一十二兩砂岸錢中統鈔二百一十六錠二十五兩魚鮝三百斤石衕中統鈔一百四十錠魚鮝三百斤宜山中統鈔五十錠烏沙洋務中統鈔三錠洋山中統鈔二十五錠内教授薛基任内經理到二十錠教授吴廷獻任内増羨到山民陳端等租鈔五錠
慈溪縣鈔山租錢中統鈔一兩米二百一十三石八斗四升六勺五抄榖一十三石二斗七升九合五勺定海縣鈔中統鈔一定四十一兩三錢八分地租錢中統鈔一十一兩三錢八分砂岸大小塗中統鈔一錠三十兩内元租一錠二十兩教授吴廷獻任内増羨一十兩米六十五石六斗五升一合七勺七抄穀一百九十五石五斗八升七合
象山縣鈔中統鈔二錠四十四兩五錢地租錢中統鈔四兩五錢砂岸石壇新婦嶴杉木𣝡中統鈔二錠四十兩内元租二十兩教授吴廷獻任内増羨二錠二十兩録事司地租錢中統鈔二錠一十六兩五錢内元租一錠三十八兩五錢教授吳廷獻任内増羡二十八兩紹興路蕭山縣米二十七石六斗二升
續置贍學田土租糧教授薛基任内買到田上岸田六十一畝二角二十一歩鄞縣田五十五畝二角四歩定海縣田六畝一十七歩租糧米十四石六斗四升榖八十石六斗九升鄞縣米二十四石六斗四升穀六十七石二斗三升定海縣穀一十三石四斗六升
屋宇
大成殿五間至大二年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副使趙公宏偉本路提調官治中吕巴延特穆爾教授蘇塏奉化州判官程時敏董其役乃合士友出金助之起建從祀廊二十二間至大二年教授蘇塏任内重建延祐六年教授吴廷獻重修
明倫堂在大成殿之後至元二十年史復伯以省命相副教授目其庳陋湫隘首捐己資與在學儒人相與助成為屋計三十六楹皇慶二年教授卓琰重修
齋舍景定年間居民不謹火近學宫郡守厲文翁用官軍救䕶僅成徳一齋不免隨即補蓋咸淳七年郡守劉黻復明徳齋為養正齋皇朝至元十九年浙東儒學提舉司田希亮増逹材育英兩齋通為十齋又數年復為八齋扁本道亷訪副使侍其公君佐書東曰造道廣譽上逹成徳西曰時升登賢成已養正列于兩廊延祐七年春教授吳廷獻重修
尊經閣在明倫堂後至元二十九年本道亷訪陳副使祥監治慶元屬教授蘇焱主其役敦勸儒人重建仍舊址也延祐七年教授吳廷獻復行修葺
儀門至元二十九年本道陳副使祥命學録姜材之視工重建
賔序五間在泮水池東至元二十七年教授吳宗彦剏建即舊魁星樓基也皇慶二年秋教授卓琰修葺養䝉堂在東夾廊之東至元二十八年教授吳宗彦奉上司明文設立小學相副教授史復伯率族人以本族五鄉碶序拜亭五間撥入本學建立扁曰養䝉堂亷訪副使髙公伯元書皇慶二年秋教授卓琰重修
先賢祠一所在尊經閣之左以奉鄉里先政逹官有功於學者皇慶二年秋教授卓琰重修
九先生祠一所在尊經閣之右以奉慶厯淳熈鄉逹九先生之祀前進士王應麟為之記
土祠在儀門東街之東大徳七年教授趙孟節建延祐六年教授吳廷獻重行修盖装繪神像
倉厫五間在泮水池之西至元十九年教授潘夢桂建皇慶二年秋教授卓琰重修
泮水池東西街宋咸淳中教授孔景行陳元亮以磚後易廢甃以石
學門三間在泮水池之外宋咸淳四年郡守洪燾重修石牆自櫺星門東西至碑亭後元貞元年教授戴友建櫺星門三座宋淳熈戊戌太守趙善湘教授黄一震建延祐七年教授吳廷獻任内重修聖旨碑亭二所在櫺星門裏之西元貞二年教授戴友建
教授㕔舍三間在櫺星門裏西石牆内即教授西㕔故基至大四年教授卓琰重建延祐十年教授吳廷獻重修
東㕔舍三間在㕔事之東至元十九年教授潘夢桂建至大四年十月教授卓琰重建延祐七年教授吳廷獻學正李□重修
射圃宋淳熈元年宋孝宗頒義于天下魏王判府三年冬度地築圃學宫之前凡六畝四十一歩三分三釐五毫有亭曰觀徳校官虞汝翼記于石嘉定三年亭之南北建屋二十三間收僦居之租寶慶二年校官方萬里恐地乆寖失疆界計其丈尺埋石以蔵之紹興四年教授陳松龍申府復故址建牆宇規模為之一新丞相申國鄭公清之題扁今皆廢其地即今教授㕔也
㕔事一所在櫺星門裏延祐四年教授薛基扁曰明徳今為治事之所延祐七年教授吳廷獻任内重修草庭一所延祐五年教授薛基建
東西牌門各一座
祭器
銅器二十一項
舊有七項
象尊二隻 犧尊三隻
罍洗四隻 龍勺七隻
爵二十四隻 大香爐一隻
小香爐一十箇
新置一十四項
太尊二隻 壺尊六隻
山尊二隻 著尊二隻
象尊四隻 犧尊四隻
豆八十二隻 簠一十五副
簋一十五副 龍勺八隻
中様花瓶一副 大様香爐花瓶一副
坫四十七片 爵一百一十隻
奠盆五箇
鐡器
大香爐一隻
木器
俎一百三十隻 豆一百三十隻
坫三十片
竹器
籩六十二隻教授吴廷獻任内置到 篚箱五隻羃布七片 拜席十三領
樂器
銅編鐘一十六口 石編磬一十六片
瑟二牀 琴一十張
笙二攢 鼓二架
塤六箇 箎二枝
簫二枝 柷一座
敔一座 搏拊二箇
鐘磬架二座 麾竿一條
琴瑟桌一十隻 鐘磬琴瑟匣一十五箇
碑刻一十座
重修學記一座 儒户免役一座
先聖加號一座 重修大成殿記一座學官題名一座 復洋山沙岸據一座
學校一座 先賢祠記一座
勿欺一座 隠徳堂記一座
九經書板一千一百六片〈不全〉
書籍
注疏九經五十七冊
互注九經一十六冊
大字四書一十一冊〈不全〉
四書集成二十九冊〈不全〉
四書纂疏二十一冊
春秋左傳一十六冊
南軒語孟說三冊〈不全〉
東莱尚書解四冊〈不全〉
詩緝一十冊 公羊穀梁傳七冊
論語集註九冊 周易本傳三冊
晦庵語孟八冊 大學纂疏一冊
通鑑綱目二十三冊〈不全〉
通鑑目録一十三冊
通鑑精義二十一冊〈不全〉
九朝通鑑二十五冊
紀事本末四十二冊
編年二十四冊
通鑑一百三十冊 續通鑑五十冊
北齊書一十五冊 南齊書二十冊
南唐書五冊 宋書六十冊
梁書二十冊 陳書一十冊
周書一十五冊 魏書六十冊
唐書六十冊 晉書五十冊
南史四十一冊 北史五十一冊
五代史二十五冊 讀史管見一十冊
張子西銘一冊 老子道徳經二冊
周子通書二冊 莊子南華經五冊
韓文集一十九冊 周子太極圗二冊
元次山集二冊 濓溪大全集五冊
山谷集四十冊 東坡應詔集二冊
二蘇應詔集四冊 王文公集一十三冊栁文集兩部共三十五冊
䝉齋文集九冊〈不全〉
范文正公集六冊〈不全〉
劒南續藁一十九冊
白氏長慶集三十四冊
渭南文集一十一冊
紫陽文集六十冊
東坡大全集二十七冊
杜詩一十二冊
麗澤詩集六冊
山谷詩註五冊
東坡詩註一十二冊
后山詩註三冊
大學衍義六冊 職官分紀一十二冊
論衡七冊 三朝言行録五冊
朱子語畧五冊 四朝言行録四冊
萬花谷二十冊 五朝元行録三冊
續四朝元行録四冊 姓氏辯證一十三冊西山讀書記二部共四十四冊
讀書記一十五冊〈不全〉
經濟奏議三十二冊
藝文𩔖聚二十冊
宋朝文鑑三十七冊
孔白六帖一十七冊
續文章正宗八冊
事𩔖合璧一十冊〈不全〉
髙學士祠堂記一軸
舊四明志書一十二冊
續四明志書六冊
抄籍儒人一千九百二十七戸
設官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鄞縣儒學
鄞縣學始創於唐元和九年其地在縣之東宋崇寧二年移于縣之西南後燬于建炎四年之兵嘉定十三年邑簿吕康年以舊址陿隘有請于丞相史彌逺命郡守俞建相地擇所以寶雲寺西不𨽻將威果指揮廢營更之剏禮殿設跪像然亦未大備寳慶二年尚書胡榘守郡捐緡錢出楮券輟市舶之贏率里士之助經營有成堂曰養正齋四曰習説曰辨志曰觀善曰敬業凡縣之士肄焉至元十九年儒學提舉田希亮按治増置二齋曰育英曰進徳二十六年郡城災惟兹學巋然獨存二十八年浙東道肅政亷訪副使陳公祥分治于明以舊殿將圯徹而新之易跪像而坐焉塗塈丹雘増煥聿新縣丞王公閏董其役至大二年正月復燬于火是冬縣丞賈思恭以亷訪副使趙公宏偉之命一經營之縣尹張繼祖繼之後同知張伯延成之
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王安石〉
人之生乆矣父子夫婦兄弟賔客朋友其倫也孰持其倫禮樂刑政文物數制事為其具也其具孰持之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師則不知為君臣不得師則不知為臣為之師所以共持之也君不知所以為君臣不知所以為人臣之類其不相賊殺以至于盡者非幸歟信乎其為師之重也古之君子尊其身恥在舜下雖然有鄙夫問焉而不敢忽斂然後其身似不及者有歸之以師之重而不辭曰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而我先得之而不推餘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安石得縣于此踰年矣方因孔子廟為學以教養縣子弟願先生留聴而賜臨之以為之師安石與有聞焉伏惟先生不與古之君子者異意也幸甚
再書
恵書何推褒隆而辭讓之過也仁人君子有以教人義不辭讓固己為先生道之今先生過引孟子栁宗元之説以自辭孟子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者謂無諸中而為有之者豈先生謂哉彼宗元惡知道韓退之毋為師其孰能為師天下士將惡乎師哉夫謗與譽非君子所䘏也適於義而已矣不曰適於義而唯謗之䘏是薄世終無君子唯先生圗之示詩質而無邪亦足見仁人之所存甚善甚善
重修學記〈王應麟〉
鄞在漢為鄮屬㑹稽郡唐屬明州建夫子廟于縣東五代改鄮曰郡宋始立學王文公安石宰縣因廟為學教養縣之子弟風以詩書衣冠鼎盛後遷縣西南兵燬乆未復主簿吕康年請於郡相舊址剏禮殿設跪像堂曰養正為齋者四至元十九年増二齋二十六年郡城災兹學巋若魯靈光斯文未墜道其泰乎二十八年濟南陳公祥為肅政亷訪副使分治于明崇庠序之教明年新郡學顧邑校風摧雨圮榱楹將壓殿雖更坐像庳陋未合古制爰命撤舊宇而新是圖夏六月鳩工經始規模崇閎視昔増煥縣尹張君孝安提其綱丞王君閏捐祿米以助主簿任君謙亦贊畫焉多士競勸佐厥費事鉅用不給檄縣以義役租續之掲石為門六扇有伉掄材為殿隆棟翬飛清池泱泱芹𦸼春意自堂及序以次繕修實惟禮樂之使居徳善俗啟迪化原以恢宫牆之壯觀縫掖来逰誦公教澤永無斁始教諭趙必燮庀役未克就嚴得桂繼之出私槖帥先吳應酉聫事協力既成請識石章應麟居是邦不敢以耄疾辭惟古者百里有師教以道藝孝弟仁義斯民也三代所與共學也閭為左右塾黨以正齒位時㑹于州序去民愈近施教愈宻自武城歌弗聞急繭絲而緩教化先政刑而後詩禮若宻令舉善而教新城長延聚生徒何其寂寥哉無以表倡之也我思古人有行部先即學宫見諸生試論有行縣學宫處士執經對講誰其嗣之賢使者新斯學也豈徒媺宫室云爾將新士以新斯民也昔鄞有杜先生醇學行望一鄉縣大夫再書然後起其書謂斯道我先得之必推餘于人願賜臨以為之師其自重難致如此師道立善人多淵源有自為師者盍以為法乎鄮士漢世僅一見虞仲翔之言可考也陸士龍稱鄮之俗禮節恭謹葢素履行願修其天爵是為入徳之基進道之階自學校之建畯彦興起鄉先生前後九人其四出于鄞皆以忠信為本踐履為實仰髙蹈景其人若存為士者不自勉乎師知所以教士知所以學朝而受業晝而講夕而復習思無愧于儒之名前哲有云學所以學為人學為君子學為忠與孝也服膺三言是訓是行化海瀕為洙泗以一邑為天下式将自吾鄞始謹書其事誌夫斆學者式克用勸三十年秋八月壬寅前進士王應麟記
鄞縣重建學記〈袁桷〉
粤昔空虚固陋之學淪于人心言理者人人殊師記問者質而不化辭章篆刻滅裂六藝糜爛而不可救師儒有憂之據道徳性命之要毫分縷析鑿鑿乎其不可相紊也繇是士得以一其視聴皇王之道復興于千數百年之後可謂盛矣世祖皇帝混同區夏崇學校定國子學成憲皆東南儒先而朱文公所説咸取以為經史模楷於是窮徼絶域中州萬里之内外悉家有其書然而急近功者勦取其近似以為口耳之食天人禮樂損益消長切於施為所宜精思而熟考者一以為凡近迂緩而不講至于修身養心或相背戾而不相似則縁飾儼黙遡之莫有窺其涘際夫明絶學以承先聖之統可謂難矣弊生于簡易守其説而湮其本將不勝其𡚁載籍甚博莫嚴於五經教人之法莫詳於三物楊子雲云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惡夫畫也今州郡悉置廟學奠謁講說循襲條制而職教之道似若有未修焉者鄞舊有學王文公安石為宰時延㑹稽杜先生醇教之學者輩出至大二年郡大火學燬之主邑之學曰孔文雋董儒金始建講堂禮殿未完而去皇慶二年三衢姚熈載實来是嵗天子下科舉詔同知郡事吴郡張伯延顧瞻陋蕪首曰其何以稱上意乃率郡官而助之邑令梅君遇春丞簿龎君滋范君祐咸曰吾長于是兹役曷可緩嚴工庀程戒𨽻業者咸輸以佐閱二年夫子像成侑從有序門廡庖庾塗雘繚繞之屬堅宻精粲學宫之制完且具矣姚君乃曰鄞號多士昉杜先生宜作先賢祠以祀鄞士之興其自今始乎嘗謂學校宫室循行風俗之使者未嘗不督厲修繕獨教法未定雖聰明自任獨不敢髙下以議今明詔四出郡侯首創其原姚君又能推本前人尊師之㫖深有所寓桷雖官朝廷因姚君之請知張侯之美遂以學校之𡚁首叙其說庶幾吾里之秀士其强敏自修者詢考耆哲篤行于顯微内外之實文質交資上承詳延將以復乎昔時衣冠之盛則姚君之闡微猶昔賢勸道之意也庸刻于石願有以俟焉延祐元年四月十六日記
又
延祐元年桷記興造矣甫一記職鄞學者括蒼林君傳以事狀来元昔之經度踰於舊址廪入不給故其結構塗塈缺焉未周鄞之尹曰阮君周翰治縣未幾有恪殿謁首以興繕為急割俸以勵儒生於是歩履有甓繚繞垣墉礱以宻石華以堊丹象設有嚴講席齋廬足以稱絃誦而從祀一百有五悉易以塑合儒先之宜祀者為祠以庇少間曰既完矣盍廣教以振士𩔖立小學師二人而増弟子員凡五十人泰定三年二月朔告成復命〈原闕〉
從祀廊屋〈東西各九間〉 趨廊〈東西各二間〉
櫺星門三座 泮池
泮橋 土祠一間
講堂三間〈扁曰養正〉 東西過廊各三間
舫齋三間 習說齋三間
育英齋三間 觀善齋三間
辨志齋三間 敬業齋三間
進德齋三間 養䝉堂三間〈以上皆燬于至大二年〉
田産
元管田七百一十八畝三角三十七歩五尺地二十畝三角四十五歩魚蕩一所
續收田一十畝〈陳學正捨到〉
錢糧
米元收一百五十四石三斗七升一合九勺増收三十二石三斗五升
鈔中統鈔一十九兩
基地一十五畝二角四十五歩
祭器
木爵一十五隻 籩七十八隻
豆三十二隻 坫一十九片
俎二十五 木勺二箇
幣箱五隻 簠一十隻
簋一十隻 篚七隻
抄籍儒人三百三十五户
設官
教諭一員
奉化州儒學
州學州東二百歩宋景祐中邑令于房廣夫子廟以立學宫治平初令裴士堯遷廟學州東乆而圮宣和初令周因重建燬于建炎至紹興九年令宋彜復建乆又圮慶元二年邑士汪伋徹大成殿及門廡一新之鄉之好義者與協力而彜訓堂東西六齋成至元二十年堂以颶仆復建明年新兩廊儀門主維者令李天益也至元二十九年丁縣尹濟剏養正堂教育小學延祐六年知州馬稱徳到任復修建學宇増廣田土計田六百四十三畝二角四十歩地三十二畝二角一十八歩山二千二百六十二畝一角四十四歩
贍學田土
田一千二十三畝一角八歩地一百六十一畝一角五十一歩山四千六百五十六畝三角三十三歩
嵗收錢糧
鈔中統鈔一十九錠四十兩七錢五分絲一百三十五兩九錢重小麥七石二斗八升烏豆五斗米三十四石一斗六升白米一十八石五斗二升紅米一十五石六斗四升穀一千四百三十二石一斗四升八合
屋宇
櫺星門三座 東西門二座
學門一座 儀門三間
大成殿三間 從祀東西廊各六間朱文公祠堂一間 三先生祠堂一間
六齋六間 彜訓堂五間
養正堂五間 覺後堂三間
參前亭一所 土祠一間
倉屋五間 公厨一間
小學果行育徳二齋各三間
堂後軒五間
樂器〈知州馬奉議資遣儒人往蘇杭收置敦請樂師教習〉
編鐘一十六口 編磬一十六片〈備磬四片〉
琴一十張 瑟二牀
笙四攢 鳳簫二架
管箎共四枝 搏拊二箇
柷一座 敔一箇并座
塤二箇〈備塤四箇〉 鐘磬絛三十六條
瑟朱絃五十條 琴絃五十條
搏拊絛二條 流蘇絛四條
流蘇緑油鈸葢二十箇五色線二十兩重
瑟上鴈柱五十箇 琴軫足一十副
鐘磬架二座 龍頭四箇
羽孔鵲一十箇 臝屬羽屬四箇
瑟匣二箇 鐘磬匣八箇
琴瑟卓六張 鐘磬柷槌六件
抄籍儒人六百五十七户
設官
學正一員
昌國州儒學
學舊在州東一百歩宋熙寧八年縣令張懿文建元祐七年簿尉顧復經又徙而東四十歩淳熙十二年令王沆徙于丞㕔之南役未竟去官令錢棣維其事嘉定甲申令趙大忠葺治増益袁正獻公燮記云
闡斯道之奥發是心之良而輔成國家之風教者其惟學乎夫學之于人猶食之有穀粟猶衣之有桑麻也豈可一日闕哉四明之有昌國海中一島也厥地狹矣而士生其間俊敏逸羣修潔自將者時時有之其質美矣加以切磨培植之功孰能而禦之前乎此非無賢令尹也而教養一事多闕而不備豈不知當務之為急哉其興若廢與兵刑財用不同非有朝家之威命大吏之督責姑徐徐焉未見其獲戾故雖有所興為不過一二焉而止此其勢然也若夫發于誠心無所畏慕而自為之其度越他人顧不逺哉今承議郎趙侯清獻公之裔孫也典刑猶在喟然興嘆曰事豈有不可為者哉力或不足痛節冗費可也檢柅吏奸毋俾滲漏可也義所當為勇于必為可也士有餘力資以為助可也如是而後其用足矣左之右之莫不如志而建學之規模在其中矣或因其故而葺治之或創于今而増益之曰殿曰堂屹然中居曰齋曰序翼然旁列門庭由是壮焉像設由是崇焉祭器祭服由是作焉廩廥以儲之垣墉以衛之承學之士皆得優游涵泳其中而又課焉試焉以警勵之鳶飛魚躍咸受其賜無有終極可不謂盡于其職乎且南安一小郡耳而東坡蘇公記學之成稱其甲于江西禮殿講堂視大邦君之居典領得人能使其居官此理固然也今侯之所為其亦若是也夫雖然侯之設心非獨兹事也嚴祈報之典則冢土是崇䘏窮乏之民則委積是豐户籍之要所以窒欺偽也海歩之就與夫嶺路之夷又所以便往来也凡有益于民者是究是圗如恐不及矧為禮義教化之宫其汲汲也宜如之何侯名大忠三衢人擢進士科居官所至可紀無忝厥祖矣余是以深美之
大成殿三間自遷學後殿宇頺圯宋淳祐丁未令沈叡重建記〈王應麟〉
淳祐紀元之六年聖上首善崇化以風四方緑字穂書敷賁雝頖庠聲序音丕冒出日昌國大夫沈叡始至謁校宫時禮殿之建適六十𱵲年矣朽蠧弗葺諸生進而言曰學肇基于縣治之東淳熙間王令沅遷于芙蓉洲西挹秀涵清氣勢閎偉俊人魁士含章挺生道原文脉實繫兹殿盍鼎新之對𫾻雲漢作人之休徳君曰承流宣化職也敢不祗若嗇用鳩工士懽趨之參預應公嘉其意諗帥守顔公佐以郡少府錢經始于明年暮春越季夏殿成般爾獻公枚枚奕奕貌象惟肖如臨沂泗侑坐綴食端章儼赫陟降庭止式禮莫愆冠進衣縫瞻儀興敬觀摩麗習文風藹如明年君入監左帑相與祠于學既十年諸生思之請著石章應麟鄞末學也辭弗獲嘗讀臨之象曰君子以教思無窮夫澤上有地猶君子之近民也近民則教彌數故周官族閭之讀法視州黨尤宻今之學郡修而邑弛為吏者政急而化緩期㑹訟獄日鰓鰓畏百適慮不越几案而夫子宫牆漫不省健者舞知怠者視䕃弁髦武城蒲宻之言而諉曰難治教化不明醇澆朴散治不愈難歟然非獨今日也漢東京儒雅最盛令長垂意學校者惟宋均楊仁者著于傳何其寂寥哉沈君能急所緩喟然興於學可謂知本矣昔孔子慨道不行託興於浮海是邦近天子之光家詩書人孝弟吾道其行矣乎縣大夫雖不得宿其業以𠉀道化之成後之君子勿替引之率時髦士規聖矩賢毋以小成自畫學必正大志必髙明言必仁義行必篤敬進而經綸天下之大經退而居賢徳善俗俾耆老縉紳顧瞻楹桷肅然改容曰此賢令教思之徳也将見立于朝者為臯稷入其里者比鄒魯尚當墨筆以頌化民成俗之功云
講堂宋嘉泰三年令葛洪建扁曰申義參政樓公鑰書申義堂三大字并為之記云
東陽葛容父洪為昌國令葺縣庠之講堂名曰申義求書其扁余喜葛君知政之先務又樂其名之佳既為之大書矣又欲為之記余分教永嘉時作序齒文以示諸生其略曰孔子稱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為相遜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夫洙泗之間行者相遜何以為魯道之衰謹庠序之教何與於道路之負戴者及究其説漢地理志云魯瀕洙泗之水其民渉渡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者相遜也徐廣文曰葢幼者患苦長者長者忿愧自守故齗齗争辭故以為衰也想其盛時老者晏然為父兄之役子弟無復相遜夫子所謂老者安之殆為此也孟子亦謂孝弟既申則頒白負戴少者自當代之噫後世教養士子以科舉得人之多寡為庠序校之盛衰者與古意豈不逺甚昌國甬東也民以漁鹽為業近世儒風日興而猶未盛葛君崇教化以善其俗一聞余言則曰此名堂之本意也始余從弟鏞尉東陽而歸余啟得人之問以容父為稱首兹為鄉邑治聲固已卓然又将興學化民以幾古人之意誠非文法吏所能為者齊變至魯魯變至道顧不在兹乎鑰既為之記而命鏞弟題其上越明年慈湖先生楊簡復記於其後嘉泰四年春昌國葛令君訪簡于慈溪石魚對語從容及邑學忽作而言曰名學之堂以申義願簡申之簡欣然奉命令曰此人心所自有惟申而明之爾簡於是邑喜令言至當厥明叙而書之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心又曰心之精神是謂聖孟子亦每每道性善又曰人人心也大哉斯言葢萬世人心所自有之靈人孰不愛其親有不愛其親者非人也人孰不知徐行後長有不後于長者非人也此人所自有也不學而能也不慮而知也心之精神是謂聖果如吾聖人之言也其有不然者非其心之罪也惟民生厚因物有遷感於物而昏也心之象神無方無體至静至虚明有變化而無營禹曰安汝止明其本静止也舜曰道心明此即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事親事長乃天地之心列聖之道可不自知所敬乎
重修學記
青社韓侯莅是州踰年顧瞻學宫頺圯日至喟然嘆曰化民成俗必自學始爰相厥攸鈎稽逋負治其島租墾其閒田究整是先泰定元年十月甲子役興用工二千有八百計緡錢二千有五百匠石日食之費則諸生欣輸以助於是殿堂門廡齋庖池徑咸得備具謂桷繇翰苑歸俾記其事桷嘗聞之先儒以明理為綱領譏詆漢唐不少假濓洛之説盛行誠敬忠恕毫分縷析一以體用知行㮣而申之繇是髫齔之童悉能誦習高視闊歩轉相傳授禮樂政刑之具獄訟兵甲之實悉有所不講哆口避席謝非所急言詞之不工則曰吾何以華藻為哉考覈之不精則曰吾何以援据為哉吾唯理是先唯一是貫科舉承踵駸駸乎魏晉之清談疆宇之南北不接乎視聴馴致社亡求其授命死事率非昔時言性理之士後之學者寧勿置論而循其故習者哉昌國惟四明海中州士之興起自紹熙始著樓宣獻公袁正獻公楊文元公尚書深寧王公嘗記其建學論堂之本始揚雄有言曰百川學海而至于海盖喻者也首之以訓詁之精次及夫名物度數之宻由小成至于大成非積年不能以至州官三物之教詎止執一而以為傳道之要殆不可也委流安行由蹇而逹訖歸于海學之功也侯名字仲舉既興其學迺復儒學以為大比之勸學之士子寧不自勵敢執筆以俟是役也州之長布延托噶同知黄棟孫判官張信吏目陳益州學正孫恕皆贊叶其事泰定二年二月癸夘具官袁桷記
齋舊有四造道進徳存心成性至元壬午本學申請于提舉司添置兩齋曰明善曰立禮其實析四齋之屋為之
小學學東廡之南舊名親仁齋嵗乆不治元貞乙未州判官馮福京重行修盖扁曰育徳堂專以為訓䝉之所請鄉之耆宿郭薦應季挺任教導焉
臺門舊有五間圯壞乆矣至元甲申重建攝教應季挺實董其事改扁州學二字
櫺星門舊植六柱啟六扉歸附後門遂不存元貞元年州判馮福京重建存禮制也
祭器舊所存者嵗乆刓𡚁簡陋弗完宋進士趙若諘訂禮經參以紫陽朱子釋奠圖更視他學稍整今多損缺未有能新之者
籩六十 豆九十
簠三十三 簋三十二
篚五 爵三十八
尊五 杓七
坫二十六 奠盆十五
罍二 洗二
羃巾七 几十二
黄絹帳 燭臺二
木楪一百二
禮服
禮冠十 禮服十
中箄十 珮十
錢糧田土
舊管水田五百九十三畝四十五歩二分園地山地柴山一千一百三十二畝三角四十七歩砂岸三所屋二座坊基四所
舊收米二百二十一石一斗六升六合穀四石錢九百一十二貫六百八十七文十八界田地園山舊誌無畝歩郎孝祥没官業係續添
見徴米折省斛米一百五十九石七斗六升三合七勺五抄穀二十七石四斗二升二合小麥折省斛三十九石八斗五升八合六勺五抄長短□巖租錢中統鈔一十錠〈上項租鈔舊無之始於元貞二年馮州判經理〉
屋宇
大成殿三間 講堂三間
造道進徳存心成性四齋共八間
儀門三間 從祀廊屋一十間
祠堂一所 公厨一所
抄籍儒人五十户
設官
學正一員
延祐四明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四
元 袁桷 撰
學校考
慈溪縣儒學
學在縣西四十歩慶厯八年令林肇徙於縣治之東南一里鄞宰荆公王安石貽書招杜先生入學為師建炎四年學燬淳祐間節度推官宋强攝治重建八年令唐仲温始落成淳祐二年郡守陳公愷俾令曹邵立鄉先生楊文元公祠于成徳堂之右元貞二年燬主簿皇公重建于今始完
重建學記〈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之政至于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於此天下知仁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學無所不養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於位而去者以為之師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閑習而後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而學之士羣居旅聚為師弟子之為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至其凌夷之乆則四方之學一廢之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斵木摶土為浮屠道士法為王者象州縣吏春秋帥其屬乃釋奠於其堂而學士者或不豫焉葢廟之作出于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頻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是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夫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今劉君在中言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時慶厯〈闕〉年也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雖然吾有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為學舍搆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于學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之所能也林君之為其幾於此矣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産淫貨以来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隠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乆而後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乆也吾雖喜且幸其將善而又憂夫来者之不吾繼於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慈湖先生祠堂記〈鄭霖〉
禮有功有徳則附祭于學所以助教化厚風俗示儀刑也我朝自濓溪周元公以太極圖發先天之妙於是河南之學有所傳授雷動四方上紹孔子千百年不繼之統下破漢人專門角立之陋中興以来推吾道扶植國脈之功與天地並詔加節恵源分派别厥後能以所自得者教于鄉民於時其徒各尊其師力足以請于朝亦該諡典隨所寓肖像以祠斯文可謂盛哉閣學文元楊公家于四明慈水徳潤湖超然口耳之學早從象山文安陸公游以為心之精神是謂聖由覺入道推誠體物研幾察至尤深于易見諸用立朝大節浩乎不可奪分牧于民古良吏不能先天下士宗先生之學不以爵稱而以慈湖没於寶慶二年至今誦其書籍先生之門為重雖闕里宫牆猶舊而相鄉俎豆未設志鬱焉始慈湖後人欲倣四書院以藏家塾所著文學而習之此意美矣相地湖中及龍虎軒既牽於道旁疑阻又病於規模奢廣輾轉四三年無定地制使秘撰可齋陳公塏壬寅春開閫布宣善彰以勸問祠堂中輟之故公諗於士友曰郡邑於學顔孟不過侑祀所以尊吾夫子也尊夫子而侑祀于夫子之側者未嘗不尊然則即學以祠慈湖亦何不可道一而已矣無適非道必指闕里為夫子之道在是是識其小者祠于學祠于書院同一慈湖也九京可作必為余肯於是士友翕然無異詞迺撥緡錢六十萬米二十斛下邑令尹曹君邰蘧逕名家也能成公志上作而下興役興而民不知經始於秋孟癸巳越月庚午告成堂三間前軒後廡稱是士庶子来祭洋洋如在相與頌曰非郡侯之尊所尊非令尹之敏於事此郡闕典誰實顧念又相與勉曰祠既立吾徒居先生之里讀先生之書以心㑹理以身率教毋為先生羞公聞之而喜霖奉祠歸雪巖山中一日謁公于鄮山之堂謂霖曰子為我記之霖再拜辭公曰予昔分教横浦即郡庠祠大中程公珦其事同其意合秉筆敬書先生名簡字敬仲其詳見于家傳為之詩俾邑士祭而歌曰慈水之東注兮泱泱夫子之楹夢兮堂堂其書存兮人未亡跂望不可及兮心皇皇自古有徳兮侑于庠闕里俎豆兮胡為未遑鳳鳥不至孔兮傷蘭佩其髙潔兮遺芳九原不可作兮墜緒茫茫大音之寥寥兮瓦缶宫商尚雲車兮相羊想容止兮洋洋興起人之良善兮是為慈溪之鄉千秋萬嵗兮疇能忘淳祐二年良月望朝奉郎主管建寧府崇禧觀天台鄭霖記慈湖先生姪愉書郡人朝散大夫直寳章閣桂萬榮篆蓋
贍學田土
田四百六畝二十八歩地四十六畝三十歩山五十九畝二角二十歩海塗田地五百九十九畝二角三十五歩魚池一百二十四口
額管錢糧
鈔中統鈔三錠一十七兩七錢穀五十五石一升米二百一十五石五斗三升八合小麥二十二石五升六合八勺
屋宇基地
禮殿講堂齋廡等屋共九十八間牌門一座六扉門三座基地一十畝二分八釐三毫三絲三忽二㣲行路直長四十丈横闊六丈
祭器
爵一十五隻 犧尊二口
象尊二口 罍洗一副
豆一十隻 簠簋共四隻
坫五片 龍勺五柄〈以上銅器〉
豆二十四隻 簠簋共四十八隻
坫五片〈以上木器〉 籩六十二隻
篚五隻〈以上竹器〉 爵一十八隻
香爐花瓶一副 香合一箇〈以上鑞器〉羃布二片
抄籍儒人二百二十二户
設官
教諭一員
定海縣儒學
學在縣東二十步雍熈二年主簿李齊建崇寧中廣之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縣東北半里嘉定十二年令趙珌夫撥官産以贍舊田湮沒者復之
重修學記〈胡剛中〉
四明人物之淵自公卿至大夫日益盛則業於士者宜尤盛士所以為公卿大夫之階也而士必階於學學必有主之者焉定海地稍偏而不當以偏故廢學不講記童時從師于學冠則與友遂課試于學學之政粗舉而其宮則甚隘余心憫焉去之遊上庠叨末第旋馳官轍蹟於學頓少而心於學則未忘也三十餘年間如韓令永徳創殿商令逸鄉崇堂崔令端學闢廡與門俱各奐傑乆則圮蠧繼之矣今令陳君纘以其字民餘力留情造士迺大修學凡梁楹之欹損者咸櫛治之甍簷之闕漏者咸鱗比之自塗墁至丹雘咸次第光明之舊觀既新而績且多於舊學前並民屋局於地則買地使局者舒後依山斷於河則塞河使斷者續四齋之外更立武齋齋之外為射圃圃之旁則為餼廪而門之外復為臺門叢是十數條皆敞晃出意表士既駭所未有物亦效異池有雙蓮植焉君所以主學之驗章章矣余濫紆朝紱鄉之士至誦言及此余聞甚聳嘆洎謁告暫歸里所見副所聞朋儕謂予舊逰請述其事嗟夫以余業於學之早去於學之乆而又忽見其學之成且備也能無述乎夫士固所以為公卿大夫之階也而學固所以為士之階也故為公卿大夫者必以學為公卿大夫之後者必習於學君慶元名輔之孫習於學者也邑之士能知學則其階於公卿大夫也孰禦特所以為學之階者又當熟講耳他日余再歸里不惟見學之成且備又士之成材亦備則公卿大夫之盛繼自今當益彬彬焉君質勉且和為政不擾以治其本末邑人能盡言之而余不能盡書也紹定四年二月望日朝請大夫秘書省著作郎兼尚左郎官鄞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胡剛中記
瑞蓮圗碑
紹定元年夏泮池蓮出雙萼咸以為瑞縣令陳纘篤意修學内外鼎新宫牆壯觀士氣翕然實成佳兆其碑圖形尚在
贍學田土
田二十一頃四十五畝三分六釐地一頃六十八畝六分山五頃七十一畝二分七釐
額管錢糧
米七百一十八石二斗六升八合地租中統鈔三十六兩七錢三分九釐山租中統鈔三十九兩八錢七釐屋宇
禮殿三間 櫺星門三間
臺門三間 内儀門五間
東西廊一十八間 土祠一間
講堂五間 先賢祠一間
西挾屋一間 倉屋三間
祭器
犧尊二隻 象尊一隻
罍二隻 洗二隻
籩四十六隻 豆五十八隻
簠二十隻 簋二十隻
篚五隻 俎二十八隻
爵三十隻 坫一十五隻
勺二柄 羃布三條
鐡香爐一十五隻 石香爐一十一箇
講鼓一面 燭臺一十六條
抄籍儒人八十户
設官
教諭一員
象山縣儒學
學在縣東南一百歩唐㑹昌六年建宋嘉祐中令顧方修治建炎兵燬隆興元年令胡錡重建嘉定十一年令趙善㬜作大成殿
贍學田土
田六百三畝一角五十五步一尺地一百一十七畝二角二十八歩二尺八寸山三百六十九畝三十七歩額管錢糧
穀五百三十二石九升八合鈔中統鈔三十二兩四錢二分小麥一十八石一斗五升烏豆五石二斗一升屋宇
大成殿并軒三間 儀門七間
櫺星門三座 東西廊廡一十二間東西齋序六間〈登雋 尊道 明徳興賢 養正 明善〉
明倫堂正軒三間 堂五間
祭器房一間 先賢堂一間
倉屋一間 厨屋二間
湢屋一間 挾屋五間
殿東西趨廊二間
祭器
犧尊二口 象尊四口
籩三十二隻 豆三十二隻
簠一十六隻 簋一十六隻
坫九片 羃布一條
罍洗一隻 爵九隻
勺二柄 奠盆一面
俎二十隻 篚五隻
抄籍儒人六十六户
設官
教諭一員
本路醫學
中統三年奉詔立學建三皇殿嵗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祭享配以勾芒祝融風后力牧至元十八年創建于東北隅貫橋之南延祐二年二月重徙于東北隅魏家巷建官掌之
建醫學記〈王應麟〉
醫之興也其於上古乎巫彭初作醫曷為本於三皇古三墳書以後無聞易以筮傳本草内經以醫傳天之牖民至矣本草内經醫之原也易何與於醫坎離隂陽參同納甲發其緼養生者宗焉是以言醫必曰羲農黄帝云成周醫有師江左元嘉昉建學唐州郡有學助教掌之宋崇觀間置學京師在外附職侯頖自古昔方技為王官之一今朝廷崇奬蠲復悉與儒等諸路設校立師教育之將躋斯民夀域徳至渥也惟四明學猶闕至元二十八年冬肅政亷訪副使陳公祥攬轡来臨察民嚬呻尤以醫為重顧講習無所喟然思作新興起之相攸胥宇鳩工經始毖祀三皇禮儀肅肅堂宇門廡規橅奐奕學成屬余以記余聞之前醫修之為道推本五行六氣寒暑日星考驗風土山川其於人也骨節經絡揲荒腧穴内則藏府焦鬲井谷精㣲奥眇雖國公髙手弗能究豈庸夫俗子可與知世不輕試而茍得者鮮矣此學醫者久廢可不謹乎是故醫不可無學歧伯之師曰僦貸季秦越人之師曰長桑君太倉公之師曰公孫光陽慶葢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誦言未明于心讀古人之糟粕斵輪猶議之矧夀夭生死所繫乎然則學孰為要一言蔽之曰仁程子謂醫書以痿痺為不仁最善名狀仁者又云切脈可觀仁仁人心也天地生生之心人得之以為心心仁則疾痛切身若保赤子萬物一體也不仁則善不勝利理汩於欲肝膽楚越也陟降庭止前聖臨之在上以仁存心以心合天如涪翁之不求報宋清之不為市龎安常之好施許叔微之隂功精義入神將得不傳之妙於筌蹄之表惟貫道器徳藝於一致者可以語此其或專已臆决乃曰醫者意也是猶廢學古人入官之訓而曰何必讀書其害不止誤注本草而已殆非斆學師古之意雖然余年耄矣儻以為然願以為學者之箴石是嵗九月旦日記
重建醫學記〈袁桷〉
醫之書作於上古乎後人猶疑焉隂陽氣運之説與易書禮相脗合魚蟲草木之精詳於詩尤近之然其辭義奥古卒莫能曉非專治者不能也聖人知之始為之師以教之後復立學以長之生人之本繇是備矣至元壬辰濟南陳公祥為肅政亷訪副使来四明遵詔㫖立醫學學成甫十有八年燬焉其地近市狹紊咸病展事鄞縣西有故主簿㕔事基及傍近地蕪礫不治於是教授徐君源道等請于郡遷以廣之迺斥于舊地得財若干以治土木郡侯完顔鼎爾首為之勸推官賀君貞贊輔其役𨽻于醫籍者胥率錢以補之逾年而學完殿廡翼成軒闥深静㑹余自京師還里屬記其事余幼嘗聞長老言鄉里多名醫皆修謹退讓呐呐然若不勝衣察脈視色必原于井谷經絡之微眇調製湯液必通乎風土之宜甘辛燥濕内外相為表裏者悉參取于經傳故其術百不失一懷疑審問求正于勝已無忌悻之謬道同而氣和相遜以禮相處以義而昔時公卿家激厲奨與之道又能使盡其術而無愧噫亦盛矣今皇宇恢廓五方士民參雜于州里拘而不達将不勝其弊率然以僥倖懼其深有所失也徐君世儒醫教授是邦今二十餘年重静而不撓昔之所聞徐君深知之廣天子好生之徳諄諄然語之使後之學者誦其書毋執一以自滿虚心遜志復昔時之長厚不幸罹于疾病將得盡其順受無夭閼之害則徐君之教不亦闡乎余歸田里尚幸而有見也延祐三年三月翰林待制文林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袁桷記
田土
基地一片係録事司撥到舊郡縣主簿衙基地内一段横闊九丈七尺直深七丈二尺䝉亷訪分司令居民唐棣華等四户租賃年納鈔四十兩中統一段横闊一十三丈直深三十一丈五尺於上葢學
屋宇
大殿三間 講堂三間
土祠一間 外門樓三間
門房一間 臺門一十二間
西廊一十二間 斜廊二間
講堂挾屋二間
祭器
尊三 爵二十一
籩二十五 篚三
豆二十五 俎二十五
坫二十八 簠七
簋七 罍二
洗二 羃布五
香爐六
書籍
聖濟總録一部 八十一難經一卷脈經全帙
設官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奉化州醫學
古者有醫師掌醫之政令凡民之疾病者使分而治之今州縣各有學得非此意歟延祐元年達嚕噶齊茂巴爾奉議就易洞真觀廢殿修葺一新設三皇像奉祠延祐六年春達嚕噶齊呼圖克岱爾奉訓遷于岳林寺東館驛故址未完而代者至是冬知州馬奉議到任相視殿宇基址湫溢卑陋自惟聖朝春秋致祭安可設于猥僻之所於是首捐已俸及勸率近土醫户出資助遷就州之東一百歩趙氏故址築砌牆圍剏立櫺星門起葢大殿講堂廊廡等屋咸一新之規模宏麗不負尊崇屋宇
櫺星門三座 門樓九間
大殿三間〈扁曰開天之門知州馬奉議立男馬克敬十二嵗書〉
講堂五間〈扁曰明理堂〉 東西兩廊共三十間三皇殿記〈袁桷〉
馬侯為州急先崇儒建尊經閣成作而曰學無田曷足養士表圭田租勵之於是鄉之儒合言兹實吾黨恥鄉校日毁青衿賦焉館粲有加士子知教盍助田以成侯志侯復曰先賢遺則惠養存没規曷敢湮廢正藉端本恥格貪戢於是始言曰噫世祖皇帝行仁肇邦萬世永憲今獲守兹土疾沴不治黎民何辜迺建三皇殿初殿在廢觀址後徙寺旁庳隘弗稱詢圖考初厥地爽亢遂廣土而興之百柱翼成萬瓦鱗比厚者效泉力者輸役官不出賦而巋然光尊耆老贊企願紀其建立以彰侯績桷嘗聞庖犧闡極人居其中靈根湛純萬化是生坎離致用窮隂陽之機夀夭不齊彼實戕竊維大聖憂之樹藝五穀輔之以醫藥剛柔燥濕各施諸用神農之功也因其厚生迄於傷生以憫以原為之經問教之以知懼使各盡性命之道則夫黄帝之功詎小矣哉三聖炳著尊祀肇唐皇甫謐之論合於醫説道不虚矣為作樂章俾歌以祀表侯於無窮侯名稱徳字致逺官奉議大夫明爽軒飭吏民畏而愛然是役也州之官咸佐之鄉老皇甫簡董役訖成門九楹廊廡齋序二十八楹講堂五楹禮器備充圍繚丹堊咸曰美哉歌曰
判鴻濛精一中八方圓握以通稽聖作逆不逢神之游雲霓從磋彭殤曷恣縱簡差差指厥蹤𤣥籥啟人喬松煌煌大聖萬世功
天昭昭日月星變化周純粹精木石土金盪至靈飛走食物各受令一日屢蘇民乃修齡覽九州雲泠泠是州秀淑守著能牲具肥酒齊馨
日出作晦晏息守厥故常民用不極何顛憤自傷縱恣作慝帝有憂筆載籍目視毫釐尺寸脈智者驚保厥徳雲龍之髯杳無迹祀靡斁千萬億
設官
學正一員
昌國州醫學
學在州前真武宮之南至元二十九年醫提領許若璧陳錫受李繼之買民屋以建前以祀三皇聖像後以為醫生講肄之所至元甲午胡逢辰以儒者流精於倉扁之術来為學正醫生賴其啟迪
重建醫學記〈袁桷〉
醫之道即夫人身以備三才其説與易箕疇詩禮相表裏亦大矣哉蓋昔之君師聰明神聖因夫五行以寓於五常之形氣致坎離之用以合其隂陽推其運行以齊夫寒暑考九州風土之宜别溫涼燥濕之髙下蟲魚草木纎悉備具非博習廣聞者不能也至于七情既發之偏必求其中以返于正皆吾儒傳心之極論有察于聲氣臭味于杪忽考之于遺書受之于家庭積嵗年不能以竟而掌政令者從是稽其醫事以制廩祿是則寧有夭閼疵癘之憾也哉南北地氣有大不同而為之醫者各執己論近者急于好尚而恣縱不能商度十失五六誠可罪也秦漢之主率望海求不死藥藥詎能令不死盖其空巖絶島磅礴于巨浸之際絶囂塵接雲霧靈根異草得地氣之正方外隠士時採其竒絶精良以療治輒竒中而功倍今所謂海上方皆其苗裔而昔之集方論者屢蒐類于蛟龍之窟穴海於天地間號最鉅焉得以有遺也昌國為州四履皆海至元二十九年始立三皇祠綿蕝不稱韓侯治儒學既竟復莅醫學兹曷以奉䖍乃廣其故址而二倍之泰定元年十月正殿成復立講堂翼以東西前為儀門外為神門廊廡有序祠象儼赫首以圭租勸民胥成不三月咸樂以助復遵詔㫖為恵民藥局工既畢書来俾書其事于石桷嘗謂疾痛疴癢切于吾身者猶民之身也民困魚鹽侯能紓之儒病徴科侯能復之既憂其生又懼其罹於疾病使夫習為醫者講肄以精其術故余歴叙醫家者流其學實難三聖之書昭然具存反覆紬繹皆得以完其生是侯仁政之本愈逺而愈不可忘也
設官
學正一員
慈溪縣醫學
學在坊隅至元二十五年醫學教諭桂起予買一士髙新班屋以建大徳五年仆于颶風延祐元年桂一枝等復盖以祠三皇聖像
抄籍儒人四十一户
設官
教諭一員
隂陽教授司
隂陽教授司公宇未建至大元年命天下郡邑設隂陽教授司立教授學正學録以主之凡隂陽厯數巫術銅壺之事咸肄焉
設官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鄮山書院
鄮山書院在城西五里大徳二年趙夀建以奉朱文公以其大父嘗從文公逰也别業一區為祠割田一頃以贍上于省府建山長以主之趙夀其始也
鄮山書院記〈袁桷〉
粤若古儒先各以方國所尊祭于學社自宋而降定孔子祀餘悉撤廢近百年来始有事于先師凡居邑講習治官游衍之地崇闡相望或者病焉夫氣者周流六虛神而存之聚者易推散者難窮聲音笑貌之盛若將企焉如弗及理有在也合屬閩越之地咸尊以師惟朱文公世祖皇帝一海宇立胄子求取文公訓著為學制郡縣益遵守而祀于江南者復得推衍大徳二年四明趙夀家儒科慨然請于朝曰伊吾祖岳州善待從文公游今天子興是學願割田别居以祀而名曰鄮山事甫下趙氏已即世未幾成規廢弛大徳七年三山林徳載奉命祗事屋毁弗稱旋辟田没不可問覈故整圯實完實成奠祀齋明陟降儼肅賔老佐祭侯伯合餕又三年俾繋其事于石袁桷曰維四明縉紳先生辯釋著微實相表裏源同流分塗殊轍一合私而惡異者標榜之𡚁也炳然彜訓理何外焉夫學以植身徳以敦本斯道立矣飾空説以為證𡚁不勝舉惟性與道匪言是夸桷懼滋乆願相與勉焉林君精敏慎修宜展于世文公之學不墜審由是也大徳十一年中春朔日記應奉翰林文字將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袁桷撰奉政大夫前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副使臧夢解書
田土
水田一百畝二角九步錢糧每嵗該收早黄穀二百六十七石一斗五升輸納税糧該米五石七斗七升准穀一十九石一斗
儒人
儒學提舉司行下本路儒學及鄞縣學分撥到生徒二十一名逓年身故見存儒人七名在院陪拜肄業屋宇
燕居堂三間 講堂三間
門屋三間 廊二間
倉屋三間 厨屋二間
朱文公祠堂一間〈大徳十一年山長林徳載建穿堂一間至大三年山長杜世學改為祠堂〉
祭器
尊二 爵五
罍一 洗一
簠二 簋二
龍勺二 籩十二
篚一 豆十二
俎四 坫五
設官
山長一員
翁洲書院
翁洲書院昌國州治北宋理宗出扁以賜參知政事應㒡皇朝以其孫翔為山長元貞乙未嗣孫創田以贍其禮殿儀門齋廡延祐庚申同知于文傳敦勸訓導張元冲直學丘海捐貲協力起蓋
設官
山長一員
岱山書院
岱山書院在昌國州岱山宋咸淳癸酉魏榘請廢酒坊基以建至元三十一年鹽塲徐應舉致民居以遷于市設官
山長一員
岱山書院記〈趙與𣲲〉
岱山居昌國縣蓬萊鄉之四斷海中環以鯨波浩𣺌無際書堂之建自咸淳辛未春邑人魏方直等聮詞請于縣縣為轉聞于府制使䝉翁劉先生如所請給舊酒坊基且撥僦直償寨助以緡錢于縣亦有所捐以相之邑寓王一桂趙若諘請許君定職教職導癸酉冬閣學尚書本翁陳先生開閫之初落成焉二先生朝家之柱石吾道之津梁正學之標準宜是役之克始克究許君遣二子請記嵗月與𣲲以謏聞辭不獲書院有記固嘗聞之矣朱文公于石鼓則曰養其全于未發之前察其機于將發之際善則廣而充之惡則克而去之吕成公于白鹿洞則曰挹儒先淳固懿實之餘風服大學離經辨志之始教張宣公於嶽麓則曰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萬物者也嘗試察乎事親從兄應物處事是端也茍能充而達之則仁之大體豈不可得乎及其至也與天地合徳與鬼神同用至于武夷精舍出于韓無咎之筆亦曰元晦儒者也方以學行其鄉其徒非若畸人隠士遁藏山谷服氣茹芝以慕夫道家之流也是數者天下之名書院也記之者皆天下之名君子也今岱山有書院不範諸此將奚範想夫潛心游志於此則尊吾徳行裕吾詩書茂吾藝文岱華其髙山岳其神功崇惟志知崇效天崇髙節而抗浮雲斯無愧於斯矧斯地也昔有名卿徐大農恭先有舉首朱進士介有布衣許止齋孚以文行孝義為鄉閭倡有開斯學許君請曰茲卜築已定輪奐方新士友相聚言曰熈寧立邑以来吾地特海嶼耳淳熈間宸寵以鎮名山川改觀諸鄉老負笈於慈湖絜齋二老之門師友漸摩儒風日以盛今又祠先聖以儀後進居於徳以善俗是有功于名教也請以岱山名書院不亦有光於斯有迪於後人乎愚載思之士有志於詩書道義映雪囊螢冬不爐夏不扇雖甕牖繩樞環堵蕭然一性之充裕如也矧髙堂大宇明𥦗净几良朋益友切偲麗澤云乎道遵而人知敬徳盛不侮狎吾徳行海岱也師友淵源汪洋大肆吾學問海岱也事業日以彰聲名日以起吾聲譽海岱也有舍生而取義雖頺嵩岱不吾壓吾節海岱也若希孔孟之徒茍能效石鼓白鹿嶽麓武夷之成規縱未能孔孟伊周寧不朱張吕韓乎縱未能朱張吕韓寧不徐魏朱許乎善則善矣猶自恕之論也若夫充石鼓廣充之善固白鹿淳固懿實之風率嶽麓天地合徳之神𢎞武夷學行其鄉善其徒之學則充其徐魏朱許者可以朱張吕韓矣充其朱張吕韓者可以孔孟伊周矣有志竟成斯不負䝉翁本翁之所以教庶幾乎淳祐之中人以上者此今日祠先聖建書院之意也咸淳癸酉良月通直郎知慶元府昌國縣事主管勸農事兼岱山昌國鹽塲弓手寨兵軍正賜緋天台趙與𣲲記
岱山書院記〈黄震〉
四明枕大海為郡居天下極東又其東而中於海為昌國縣又其東而中於海為岱山岱山尤逺在鯨波浩𣺌間去三韓幾一㠶近士而生其間往往多秀拔冠鄉書登上庠擢髙科而躋膴仕者踵相接非山海碩大之氣之所鍾而能爾耶余固聞風而為之興起乆矣一日士有家於岱者忽航海過余而言曰朱文公嘗嘆佛老之區徧天下至于學校乃一郡一邑而僅一置葢為講學之地不可以不廣也况岱山阻大海士雖欲擔簦負笈一至郡邑學不可得士果何以為麗澤之地古者五百家為黨黨有庠今岱山可三千家而反古者一黨之不若咸淳七年魏君榘等因請於郡太守劉公黻得酒坊廢基創岱山書院以祠先聖而講其説劉公既捐公帑以為助又嵗减酒息錢乃得請鄉先生定正席臯比與鄉之人士日藏修游息於其間距於五年而書院大㮣成矣願為記之以發其意余聞之益敬而嘆曰岱山多士地之偏而學之正耶我宋二百年崇尚正學所以涵養成就配天其澤者於是不可尚已請因以學之正者而言之夫所謂學之正者何也理有自然而然立萬世而不可變者正也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莫不具此自然之理人生其間秀於萬物莫不明此自然之理大之為三綱五常細之為起居服食莫非自然非然有不容於不然者堯舜禹湯文武以是而見之行事吾先聖孔子以是而見之垂訓皆未嘗加毫末於是是所謂正而已風氣日開世變日下楊子為我墨子兼愛非正也孟子闢之而復於正老子清浄佛氏寂滅非正也韓子闢之而復於正談空者過髙功利者過卑非正也濓溪周子河南程子又闢之而復於正每一異説興必得一正論以救其後天右斯文若是信乎此理之正出於自然者終不可得而磨矣世乃又有借周程之説售佛老之私者謂愛非仁直欲掃除乍見孺子入井之心謂心即道而直改用大舜人心道心對立之説以為證謂六經為注脚謂孝弟為支離謂講學為邪説幾於前聖所未有之論時則有若文公先生出乎其間又辭而闢之天地為之重開日月為之重明有人心者宜知所嚮方矣奈何好髙之士習慣其說猶或卑正學為不足道而必求其説之勝不知此非文公之言也吾先聖孔子以来相傳之言也非吾孔子自為之言也天地間自然而然自堯舜禹湯文武以来斷斷不可易之正理也夫豈加毫末於其間而必欲外立一説以求勝耶岱山之講文公之學正矣然世之攻文公之學者尚多也其幸精思而實得篤信而力行使正論日興異説日消海隅蒼生日出之地聖朝崇正之化洋洋流動端於岱山書院占之矣敢敬書以勉徳祐元年八月望日朝散郎新除浙東提舉黄震謹記
設官
山長一員
慈湖書院
慈湖書院在縣東一里宋寳慶間建於慈湖之濵以祀鄉先生楊文元公嘉熈間制置使趙與𥲅遷於湖中之沚咸淳辛未郡守劉黻於普濟寺東易地重建咸淳壬申撥餘姚定海没入官田以為奠饗之需至元乙酉普濟僧恃楊總統權勢侵奪其地毁祠像諸生訴於官至元丁亥按察副使侍其君佐巡按至縣乃占先生舊宅遺址復建禮殿祠宇越五年壬辰甫落成
慈湖書院記〈文及翁〉
慈湖楊文元公之學心學也學孰為大心為大心之精神是謂聖不至於聖曲學也不大於心淺學也一心虚靈其大無對六合之外思之即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後乎千百世之未來管攝於心若不識心何以為學自有天地以後未有經籍以前闡道之秘惟圖與書河圖中虛洛書五位心之本體也太極此心也皇極此心也堯兢兢此心也舜業業此心也禹孳孳此心也湯慄慄此心也文王翼翼此心也武王無貳此心也周公無逸此心也孔子孟子操則存此心也曽子子思謹其獨此心也易説心書傳心禮制心樂治心詩聲心春秋誅心故其帝所以為帝王所以為王聖賢所以為聖賢焉有心外之學乎慈湖先生昔在太學肄業循理齋足不踰閾者累年一日冠帶揖謝同舍郎曰某悟道晏坐反觀忽然見天地萬物萬事萬理澄然一片向者所見萬象森羅謂是一理貫通疑象與理未融一澄然一片更無象與理之分不必言象不必言理一亦不必言萬亦不必言自是一片此先生知至至之始事也及觀象山陸文安公發本心之問舉扇訟是非以對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守永嘉日謁先聖又謂自幼而學長而始覺覺此心澄然虚明無體廣大無際日用云為無非變化此先生知終終之終事也先生忠信篤敬言必由忠信而有證其註孝經述已易解春秋纂先聖大訓條治務最急者五次急者八遺文訓語皆先生精神流動常肅觀先生手筆齋莊中正本古篆籕心字必象心學者敬字皆從 〈闕〉又心畫之發揮先生家于四明之慈湖詠春諸詩有浴沂詠歸洒然出塵意花香竹影山色水光鶯吟鶴舞皆道妙之形著今玉牒侍讀文昌劉公嘗執筆于太史氏為先生作傳及開閫府于四明奏請于朝乞為先生賞延于世即先生舊宅創書院于慈湖之濵規模軒豁衿佩鏘鳴其景行前修風厲後學懇懇切切之心即先生昭昭靈靈之心也相其事者縣宰王君愉提管陳君允平秉彜好徳誰無此心開創於前正望増益於其後劉公為永嘉知名士又嘗為太學循理齋長習聞先生前言往行為詳而及翁平生讀書以本心名齋於先生片言隻字收拾殆盡知之好之樂之又若心交而神遇者噫俗流失世敗壞學士大夫童習白安漫不知心為何物驅血氣而角功名决性命而饕富貴喪精神以失虚靈者總總也藏山之卷九千揷架之軸三萬手不停披口不絶吟以是為學亦祗以釣聲譽梯利祿膏唇吻飾竿牘而已矣出入口耳之學各是其是反以心學為非至有疵先生之學為禪學者何異衆人皆醉執獨醒者以為狂此先生所以太息復太息也書院有規廩稍有籍春秋之法常事不書敢書其大者以諗同志咸淳九年良月吉日朝奉大夫權尚書户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侍講文及翁記端明殿學士朝請郎同簽書樞宻院事兼同提舉編修經武畧瑞安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户實封一百户陳宜中書寶謨閣直學士朝請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管内勸農使沿海制置使龍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陳存題蓋
重建慈湖書院記〈王應麟〉
古者鄉有庠黨有序閭有塾里居又有父師少師之教是以道徳一而理義明書院之設意猶近古睢陽白鹿為稱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獻尤盛天典民彜之統紀恃以不墜東海之濵有大儒曰慈湖先生文元楊公立身以誠明篤敬為主立言以孝弟忠信為本躬行實踐仁熟道凝盛徳清風聞者興起可謂百世之師矣古涪文公及翁紀其事不幸厄於浮屠氏鞠如荒榛天不喪於文繡衣使者侍其公行部喟然太息選一鄉宿望曹君漢炎為山長而堂録桂君應魁鋭以為己任善士相與合志協力舍舊而新是謀相攸先生舊宅熈光遺址爰契我龜鳩工飭材經之營之禮殿崇崇祠宇奕奕敷經之席肄業之舍規模視昔不愆于素冠進衣縫游於斯習於斯如詠舞雩之風如升闕里之堂聞金石絲竹之音莫不油然而樂躍如而悟咸曰自堂徂基輪奐新矣陟降庭止恵我光明盍亦勉新徳而進新之乎於是屬應麟著石章以永教思于無窮應麟耄未知學辭弗獲敢誦所聞切磋究之嘗謂儒以道得民師以賢得民師言賢不言道身即道也萬古一道萬化一心仁人心也人者天地之心也天有四時風雨霜露地載神氣風霆流形無一物而非仁仁則純一静虚與天地同流在易為不逺復在書為精一在詩為無貳在大學為毋自欺在中庸為至誠篤恭惟先生無意而自得之齋莊儼恪非禮不動言性必曰堯舜論治必曰三代道學之將廢則正色讜言不回於羣邪道學之復行則見幾卷懷不汩於勢榮髦期稱道若武公之作懿戒名滿天下若君實之在西洛本心明而外物輕行藏語默參諸百聖無不合於已易見先生潔静精微焉於廣居賦見先生廣大髙明焉於過庭訓之言學者見先生自强不息焉於講堂之訓言孝見先生一貫之道焉先生之文章皆性與天道之昭著俯川流仰髙山心之精神江漢秋陽皜皜也居先生之居學先生之學則何以哉由事親從兄而盡性至命由洒掃應對而精義入神由内省不疚而極無聲無臭之妙下學上達不求人知而求天知庶幾識其大者夫一言一行之有愧可以欺其鄉不可以欺其家可以欺其家不可以欺其心無體之禮此心之敬無聲之樂此心之和訓詁章句云乎哉先生之學文安先生之學也文安講論語於白鹿先辨其志聴者竦然動心收其放心而存其良者在此朱文公亦云陸子所言專於尊徳性學者多持守可觀又謂先生之學有為已之功合而觀之知入徳之門矣學有先後覺無古今有能得之以省察克治深之以薰陶涵濡問津以辨志尋源於尊徳性以達聖人之閫奥海涵春融氷釋黙契道體去先生之世若此其未逺也得心學之傳必將有人焉濟濟多士克廣徳心凡我同志懋敬哉復建於至元丁亥春越五年十二月成嵗在壬辰三月浚儀王應麟記
重修慈湖書院本末記〈黄翔龍〉
宋乾淳間鴻儒輩出以理學相為倡和慈邑則有慈湖先生邑故有湖先生居焉因以自號故邑之名昉于漢而湖之名昉于先生先生得象山陸文安之學千里心契文安没學者尊而祠之有象山書院至今重之先生没邑大夫始祠于湖之濵而未有講習之地先生之道雖尊而未明嘉熈間制閫節齋趙公與𥲅改祠於中沚地隘不可乆既又祠於邑以不專奉廟貌為歉咸淳辛未永嘉䝉川劉公黻来帥明捐郡帑得民地於僧寺之右負山面湖創精舍肖象而祠之於是以濟民莊米為奠饗廩士之資書院之名得與上蔡稽山齒然禮殿猶闕也陵谷變遷浮屠氏壞之至元丁亥繡衣使者真定侍其君佐行部至邑問故愀然曰是不足與較也先生舊宅遺址故在盍即而圖諸卜曰吉於是命前貢士曹君漢炎為之長而堂録桂君應魁主其役始崇禮殿中嚴祠庭後闢講堂外植門壝旁翼兩廡因其舊為齋四曰忠信篤敬明通公溥先聖先師咸有像設長有署正録有序后土有祠司閽庖湢皆有舍嵗壬辰八月落成又度地講堂後為横經庋書之所來學于是者六十有一人俱得占名數復其身先是劉公䝉川之剏始前資政殿大學士本心先生文公為之記今也重建又得前尚書厚齋先生王公特大書以紀其成凡文元公心學之要躬踐之實亦既發其精蘊足以昭往而淑來矣鄉人懼後來者于廢興本末之莫詳復命翔龍記其粗竊惟前代儒先出處過化之地必建書院使學者尊慕而學其學率繇臺閫若郡邑長吏請于朝緡錢粒粟皆出縣官下無科率旁無沮撓故力省而成易今興廢植壞遭時方艱成道未亢外侮者桀中畔者疑觝攘謀度堂録桂君實身任之郡廩既不復繼資用無所出自基而構迤於塈塗丹雘一是諸生之力故金穀不可以緡石計葢其力倍勞天幸斯文上恩寛大臺省交勸督士知名義之實始定弗摇是役也前令尹濮水馮君顯實謀其始而歴山富君徳庸成其終二令尹通敏亷正規隨一心功賴以竟士之捐貲多而趨事勇者堂賔沈君瀅其最是皆不可無紀昔吾聖人於道之行廢必歸之天夫天將興之必有慈恵之師明智之長主張綱維其上亦惟我同志之士相與緝熈廣於無窮文元公之道庶其益昌乎
贍學田土
田一百一十二畝一角五十三步渡六處
額管錢糧
鈔中統鈔一兩田租穀一百四十九石二斗三升二合渡租榖一十五石三斗五升七合
屋宇共七十二間
祭器
蠟爵一十三隻 羃布四片
抄籍儒人六十一户
設官
山長一員
甬東書院
甬東書院鄭忠定釋奠其師迂齋先生樓昉且行鄉飲酒禮宋理宗書其扁舊在僧寺之側至元二十八年僧撤去教授吳宗彦復立張贇橋側設主奉二員以掌之田一十七畝二角四十一步穀四十五石五斗地四畝一角四十步
屋宇三間
鄉飲酒禮
嵗旦至日郡守率鄉士大夫奠于先聖始序拜於堂上少長就序皆記禮之舊紹興七年郡守仇愈復舉故事置田百有六畝以益之後郡人林保登朝取式以奏遂行他郡故事糾儀二人鄉監郡守為之士族不齒於鄉者不預入門則糾儀舉笏以却由是人各自勵鄉飲酒禮不可廢若是
鄉飲酒記〈王伯庠〉
乾道五年春王正月己未太守張公率鄉大夫士釋菜序拜于郡庠禮也明之為州士風純古凡嵗之元日冬至必相與謁先聖先師而後以序拜於堂上行之乆矣建炎末學火于兵自是禮廢不講紹興戊午郡將徽猷閣待制仇公一新之學成復舉故事益以酒三行之禮二年仇公被命復来乃以田百有六畝支其費伯庠是時備員學官蓋嘗紀其事矣三年朝廷頒鄉飲酒義於天下行之數年雖百格不行州縣猶聴其便以故明年序拜如初而仇公所撥之田移以養士酒禮遂輟乾道三年秘閣張公来守是邦政成多暇問知其所以越明年以鄞及昌國兩縣沒官之田二百六十畝山地二百四十九畝盡歸之學以復拜序飲酒之禮受藏受用一切趣辦而有司不預焉是日也教授率三先生侑坐獻酬於守倅禮成拜既風動千里莫不砥礪澡濯期毋負賢太守敦教化厚風俗之美意嗚呼盛矣天下之事固有若緩而急者或謂州縣之責簿書期㑹之為急而禮非所先葢亦未之思也人皆有欲欲斯有争視聴言動之間以禮自防而不流不逸則乖争陵犯非僻之心無自而入公今禮成於一日而長幼尊卑之分昭然可見皆率服之故能不令而行政平訟理其視刼刼於米鹽細故而日不暇給者固有間矣其可不書以告來者因以田之畝步四至刻之碑隂
奉化鄉飲酒禮
鄉飲酒古禮也近世曠而不行至大四年正月初五日判官程時敏依奉肅政亷訪司分司趙副使省㑹事理於儒學講行斯禮禮畢各為歌詩以記之
義學
杜洲鄉學在慈溪縣西北三十里至大二年童金創建田四百畝一角二十七歩
山三百二畝一角
地八畝
房舍五十五間
基地八畝
租穀九百五十九石一斗二升〈減免分數髙下收租〉
蠟香爐花瓶四副
銅罍洗尊爵勺共一十隻
木俎豆共一十一隻
竹籩一十隻
本路鄉曲義田莊
太師史忠定王鎮㑹稽日捐公帑之金市田數百畝名曰義田凡仕族有親喪之不能舉與孤女之不能嫁者以其租入差給之既閒居里閈端憲沈公煥請曰吾鄉義風素著相賙相䘏不待甚富者能之而求者日衆授難繼也舉㑹稽近比行於此其可乎王韙其言乃與沈及少師汪公暨其子尚書大猷合辭以倡好義者於是捐地産或輸財以廣費積田漸多郡太守相繼輟在官之田若錢今丞相史魯公又捐楮券附益之嵗得穀斛六百米半之買地作屋十五楹于郡之望京門裏扁曰義田莊擇鄉之賢有力者掌焉仕族親喪之不能舉者給十三緡孤女之不能嫁者給五十緡其親屬若鄉里以聞于郡郡覈實俾主者行之非二者勿與先後緩急間從權宜而郡守與主者不得私焉〈提刑程覃攝郡日許人徑投状于主者〉始自紹熈初元于今四十載義田之増置未已也忠定王之言曰是田之設非止濟人之急抑以崇亷恥之風將使從官者清白自持為士者專意學業人人知身修有所恃不汩喪素節斯其恵大矣參政樓公鑰記之鄉人且繪王及少師汪公端憲沈公之像于莊所祠焉太師史公浩序云義田之設專以勸亷恥葢賢大夫從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閒之日多清節自持不肯效貪汚以取富沽敗以自卑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衆專意學業不善營生介潔自持不肯為屠沽之計干攫之態者使各知有義莊在身後不至晩年憂家計之蕭條男女之失所遂至折節汩喪修潔故以此為勸使其終為賢者凡為士大夫當知立義田之本意
義莊記〈樓鑰〉
自阡陌既開兼并成俗千百餘年非復先王之舊然而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良心美意則至今不冺顧貧富不齊求者衆而應者寡志雖廣而力不贍學士大夫每歎息於斯近時所在有為義田以給無告規畫有不同皆彷彿古意四明鄉誼最重薦紳韋布序必以齒嵗時往来少長有倫無洙泗間齗齗之嘆承平時大門齊國公以列卿領畫繡義襟素髙䘏孤濟急不遺餘力鄉人猶能道之厥後外祖少師汪公太師史文恵王舅氏尚書暨鄉之先達與吾家諸父相繼主盟此風不墜淳熈中故龍舒别乗沈叔誨煥請于文恵王曰隨時拯䘏其惠有限吾鄉以清白相勵其能稱物平施者盖可數矣盍用㑹稽近比為義田之舉乎王韙其言與吾舅謀以倡率諸好事者於是或捐巳産或輸財以買各書於籍又得撥助之田合為五頃有竒嵗得穀近六百斛米三之二而附益未已也買地作屋十五楹于郡城西望京門内扁曰義田荘經畫纎息皆出吾舅推爵齒之髙而有才力者提其綱又擇仕而家食者一人司其出納及莊之事凡仕族有親之喪不能舉孤女之不能嫁者投牒于郡參稽得實以次而授始於淳熈之改元且將二紀雖未能一一充其欲所濟亦廣矣舅氏既薨諸侯以鑰閒居猥以見命逮起於掛冠而後他屬令郡武使君髙裕而文善樂平丞袁木叔實任其事信義素著木叔尤能周知州里詳悉檢柅滲漏明辨真實不私市恩於是所入加多而被惠者衆先是以田數序引登諸石猶慮無以傳逺以鑰嘗預於斯也俾記之鑰念昔先人太師岐公嘗命鑰書范氏義田記于座右欲増益揚州伯父義荘以及宗族清貧終身志卒不酬今鄉之此舉無間親䟱可謂尤美矣文恵有言曰是田之設非止濟人之急而以崇亷恥之風將使從官者清白自持為士者專意學業人知其所濟恃不汩喪素節以為子孫計庶其為賢者之歸也敢誦舊聞以詔方来繼自今富者樂施貧者安分與者不以為恩受者不以為幸有餘則加益焉不得已而後求焉共守規約以無負先正諸公之意而後可以乆矣凡我里士尚勉之哉嘉定五年中秋節記
義田莊先賢祠記〈王應麟〉
古者祠先賢于學明之三賢何以祠于義田莊田以義名三賢為鄉里立也三賢者誰忠定史越王莊靖汪公端憲沈公也始忠定里居篤于義仕者勉以勵亷隅學者勸以修文行迺為義田以濟婚葬而汪沈二公比善協心聞者樂施其規約宻其給授公立義以為的一鄉莫不知義自紹熈庚戌迨今百有四年而三賢有祠亦七十有七年矣成畫猶存初意寖失濟南陳公祥擥轡咨諏惟儒雅風教是崇是迪嘉前修之尚義慨實惠之未徧謂職掌之冗員子孫之繼廩二弊不可不革維之以鄉校必守舊規董之以鄉人必選宿望砥節首公永保勿墜傳之百世可也於是屬郡博士蘇焱前軍器監丞陳定孫總其綱學録姜材之前夀春推官史徽孫主出納凡故家之裔名儒之後暨學校職生有喪貧不能舉孤女不能嫁者采諸旦評參諸輿論覈實而助之因時度宜視昔為寛所與寡而所及者衆諸老之美意幾廢而復續先是祠堂陋更為三楹助田於斯者列侑于旁春秋祀焉嵗中稔頗有餘粟因繕葺門軒及亭築垣浚池粲然一新應麟聞而嘆曰義者天理之公人心之正大學以是平天下然而行之一鄉愈近而愈不可欺我思古人禮俗相交患難相䘏藍田吕氏之為鄉約也貧窮相救婚喪相助古靈陳公之教其民也良心之存善端之充義不可勝用比閭族黨保愛賙救之法千載百世是邦如昔義里前獻表率後進忠厚亷恥之俗成憫顛連無告若已恫瘝用敷遺無窮之澤藍田之為約蓋不專美矣剏者本于義既乆而義之實不明亷車之来振飭扶植居賢徳善風俗於古靈有光焉咸願識其事詒永乆惟建莊始末宣獻樓公紀載已備而祠未之述義理在人萬古無𡚁秉彜好徳誰無義心是心可冺則是義可廢續古之人勿替引之與者不為私恩得者不以他費相勸以義無愧於心斯無愧於先賢敢著之石章以諗來者
重建義田莊記〈薛基〉
鄞風俗素厚方淳熈盛時史忠定汪莊靖沈端憲諸公投紱里居實始鳩田儲粟以待仕族之有喪不能舉孤女不能嫁者規式備詳掌者交自重士非甚不得已亦以干請為恥常斥其餘積市田附之乆而益廣莊始於紹熈改元宣獻樓公所記猶存暨基至此循近比得與聞其事則𡚁弛非昔屋亦如之雖有粟且無所容同知府事吳郡張公伯延清明豈弟子視困窮每相與悼焉一日公悟曰是當自擇人始又曰托任貴專毋分立長貳則革故刋冗咨諏老儒咸曰吳濠孫其可固辭公固命之不得已乃莅事悉更前所為收斂必公賑遺必實僉既悦服相舊倉衡立三厫與不欺亭相接偪仄幽翳壤復卑濕不足修治其後距城猶有廢地乃拓而更新之増培燥剛流潦屏避雨楹之間虚以為治所疎櫺洞寛爽氣遥集祈左右為四厫引其前榮如舫以通不欺亭亭亦易礎石加崇焉又飾土地祠美其象設改築而北墉達於城門先賢祠後為室用備憩休措置堅宻不為目前計噫是役也自前任其職者有不暇及而君被選纔數月談笑成之不遺急難不告匱縮則世果無不可為之事也世常病儒者寡於實用今國家設科取士將責治道焉茍充是以往其弗有濟乎雖然微張公戢止偽冒戒佐史章周介嚴督租入吳君雖欲為顧安得致此惟公嘉恵是邦勤勞庶政俾死有藏生有歸沛然其贏作是輪奐後之出牧者如公之心遵公之法聞風興起一日必葺何患乎莫之繼也時掌計盧全祖實相其事邦人謂基在文學史宜紀成績用鑱諸石以示不忘延祐四年八月望日記
田土
元有田一千五十二畝二十八步半山地二十四畝二角二十四步二尺租糧每年照鄉例體减收租送納苗糧元該米四百二十七石一斗九升五合穀一千五百五十八石八升續置田土租糧係提管吳濠孫界内買到田九十一畝一十五步穀一百五十三石七斗八升屋宇
元有門樓屋一間祠堂三間厫屋三間重行起葢荘屋大小一十間係提管吴濠孫界内
莊職
提管一員 掌計一員
奉化義莊廩
義莊自宋嘉定年間縣令馮多福以學廩不足出家貲為倡集八鄉父兄出田或貲或買田共七百石有竒别為廩以貯嘉定七年縣丞周勉為之記
舊貢院
貢院舊在學西宣和復科舉額解十名紹興末以西北流寓者衆増解十四名今為織染局
昌國州貢士莊
舊於往宋咸淳年間令姚濓任内以邑民張氏爭訴交嗣縣以其家産業五分之一申于府于臺于部照應𨽻學置莊專為貢選士人計偕之費歸附後至元十七年升州存縣以本莊田糧歸學後縣革而學亦廢有司收係入官
延祐四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五
元 袁桷 撰
祠祀攷
祭法立五祀謂法施於民死勤事勞定國禦大菑捍大患則祀之繇是祠祀日繁自無而有神之情也故神無形而有用事神之説盡是矣吳越俗尚禨鬼援是五者争趨奉之烏得而廢諸作祠祀攷
社稷壇〈風雨雷師壇附〉
社壇舊在子城西南一里所謂社壇橋是也宋亡社廢皇元改建今在鄞縣城西隅大鄉橋風雨雷師壇今在鄞縣甬東隅
鄞縣
社壇風雨雷師壇以附郭未建
奉化州
社壇在州之西南二百步
雷雨師壇置於社稷壇内
風師壇在州東北五里
昌國州
社壇在州西門外去州一百步
風雨雷師壇未建
定海縣
社壇在縣西南郊
風雨雷師壇宋附東海王廟
慈溪縣
社壇在縣西南郊
風雨雷師壇未建
象山縣
社壇在縣西二百步
風雨雷師壇未建
本路城隍
廟在于城西南五十步梁貞明二年刺史沈承業建宋嘉定九年攝守程覃奏賜額曰靈佑〈舊志云漢紀信漫不可考〉
奉化州
廟在州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建
昌國州
廟在州南城内宋建炎四年賜額曰恵應〈舊志曰鄉人茹侯〉
鄞縣
廟以附郭不建
慈溪縣
廟在縣西四十步
定海縣
廟在縣東七十步梁貞明二年建
象山縣
廟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唐神龍二年建
在城神廟
純徳徵君廟西北距舊子城五十五步唐刺史崔殷作碣銘徐浩書大厯十二年立
後漢至行董君諱黯字叔逹句章人也依乎中庸率性純白少孤獨立事親不匱歠菽以盡其懽柔色以温其省髙堂登壽慈顔裒如和以肥家安不擇地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執喪也林集祥鳥明誠必感厥徳惟懋施及千載横於四海其大孝也歟夫大道未隠不獨親親逮徳下衰乃有慈孝行以名蕩情以禮飾季武矯而服縗子春強而過禮此離道以善非天性之孝也子云無違參則直養素冠有諷和琴不成此禮經之孝也文舉棄子士游出妻動非先意何以觀適雖曰可紀或近沽名此非教之孝也夫子一與之質道與之和生於東溟介居夷島俗逺詩禮性復著存無貽一日之憂終報共天之怨負土成壟枕干不言卒斬東鄰祭於中野所謂生知而上成心以隨欲盖而彰強名曰孝加於古之君子數等矣和帝聞其異行特捨専殺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壽終夫受命於時惟松柏也冬夏青青稟靈於天唯夫子也能全正性六代祖仲舒漢太中大夫嗣孫宇春領廬江太守世為郡中名族故以董孝名鄉慈溪署縣鄮江之俗薰然遺風皇唐大厯八載余分竹兹郡訊古欽賢環堵已蕪遺記將落徘徊故邑尚想餘範則夫子之行可以徳𩔖於人葺宇崇祠昭銘垂代豈不務矣銘曰
白刃可蹈仁鮮能存黄金可鑠徳無間言道喪於季賢生復古知禮近義變風於魯豈曰無衣寒燠以寧豈曰無魚泉流在庭黄鳥哀音下感棘心哭無常聲灑血盈襟江水湯湯東注窮越夫子徳音與之不絶
靈應廟北距子城二里半今在西南隅晝錦橋東額曰永泰王廟宋以来累封為忠嘉神聖恵濟廣靈王邑人樓扶為之記曰
我國家肇造區夏仁覆羣生懷柔百神咸秩無文非有徳於民者不祀道浙而東四明為樂國繇晉以来靈應為著祠緜歴千載民依怙若慈父以其司一城之命故皆以府主稱闡靈播徽家繪人祝而未嘗驚動以禍福譬諸祥風甘雨其入人也深其潤物也博人陶粹和物用阜蕃優優大哉豈惟捍災禦患水旱疾疫必禱焉而姦芽亂萌消弭於㝠黙之中者未易以形迹數簮纓蟬聫日盛以滋四民熈熈懷土安業窅爾神化曰用不知嵗少不登藉海鬻以活連檣白粲間擬他往必儒衣示蠁以徕之訓以卑佑至巨室厚藏吝糶者亦然賈帆天際命寄鯨波乗危一呼恃以無恐島夷貢琛既岸匍匐肅謁所謂未施敬而敬者廟食隆盛昭於一方與海邦相為無窮祉哉聖朝褒表功徳綸命赫奕貴極王封崇列八宇而麗牲有碑豐績未紀庸非斯文之闕乎爰摭譜牒暨封爵嵗月顯掲之以詔来者王姓鮑諱盖其先東海鄮邑人春秋鮑叔顯於齊西漢有宣與兩龔同傳至永昱事光武世為司隷王其苖裔也初二親籲天祈嗣母晝寢夢吞日有娠在胎三載晉泰始三年九月望日而王始生祥光燭室與前夢協命童名曰圓照既冠美鬚眉容貌秀偉平生賦性沖粹器度宏逺語言慷慨敬老慈幼恤貧軫孤好游侠任氣節以擊鮮弋禽為樂見山中石以為鹿而射之既中視之石因名之為鹿山東海魚龍相角海濱民甚患苦之一日有客艤舟岸旁而王舟至客問適從何来王謂客曰海口一大魚與衆小魚競小者將其羣鬬甚鋭大者力苦不敵遂奮檝擊小魚中之雄者因射之退餘亦俯首奔潰霧斂風息大魚皷鬛掉尾似有喜色客甫歎息一老叟霜髯鱗裘至王前鞠躬謝且曰吾職東海有年而九江小龍逞驕結儔暴吾廬適㑹戰勢孤幸子助我而今而後海淵安静如初皆子之賜子異時必廟食願遣息女為嬖妾王謙謝毋戲言叟擲水翻浪㣲露鱗角而去王屬客勿復言請别遺一小楫後人因號其所在曰小楫客盛傳其事疑信者半之然自是波濤息驚其説益騐王娶湖上方氏明淑能守節生一子絶肖迺翁篤好詩書王既薨建興四年𦵏鹿山即射石之所後三十年夢告其子我當再生可啓我冢墓次夜妻夢復然謀於親黨皆曰此非常事當如夢及發棺尸儼然如生但無出入息耳衣服潔潤若朝夕所服用冢四角燈𤍞然州人聚觀加敬迺乗雲而昇練真養神蟬蛻塵表道家謂尸解者豈其是乎冢間得一爐非金非石籕文曰東海之寳永和初穆帝聞其異詔取爐禇太后曰神物也緘香遣還許丘祠王又夢呼其妻若子曰東海龍遣女在兹汝當㑹既而相繼以終因並祠鹿山墓旁梁大通末越有奴抄冦三千並海郡邑積嵗罹其禍王因巫者語刺史定襄侯蕭祗曰爾揚我武我濟爾功君第行必以八月十三日破賊至期冦至餘姚失潮舟膠衆惘然若昏醉官軍悉縛之武帝詔崇其祠唐神功元年八月八曰王降於縣東門托鄉童終日而歌曰吾姓鮑氏廟食於此自昔及今四十餘紀馬行水林縣必遷徙家在鹿山不堪居止鄞水西流北接甬水給事祖室實吾之廬汝為我請早為改圖待兔化龍遇齊得王移汝来封日月交光萬載無窮我歌章章父老同守人等告於令栁思古乞更置尉宗魯賢謂甬水有楊給事宅其子承奉郎𢎞道遂乞捨故父給事郎公遺宅為廟他無覬特乞子孫嗣掌祠事其世世無易鸞臺侍郎攝春官尚書狄公仁傑繳奏故至今祝史皆楊氏吳越有國規度而崇奉之舊相傳稱永泰王莫詳所始崇寧二年三月浙東鈐轄尚書豐公稷奏犯名改威烈六年三月路侍郎允廸守直龍圖閣樓公异以雨暘應祈乞封王爵封恵濟王宣和三年六月太守李公友聞奏睦冦竊發及剡魔巢洞距州近藉神休不能侵詔加賜額靈應政和八年九月路侍郎允廸使髙麗奏加忠嘉建炎四年二月髙皇帝南巡䕶風濤若平陸詔加廣靈嘉定四年九月故侯樓公之聞孫鑰參知政事告諸朝曰時和嵗豐神有大賜於民願顯揚其先以及後昆詔封王父協應侯王母協恵夫人元妃靖順夫人次室昭順夫人王子順助侯紹定間王示夢於史衛王彌逺作新廟端平三年今太傅丞相鄭越公清之奏易威烈為神聖有取大而化之聖而不可知之義復以尚書袁公甫之請詔加王父協應同慶侯王母協恵順慶夫人嘉熈元年正月同日告頒吁王之福吾邦也至矣而邦人欲報之徳與天地並聲音笑貌云乎哉信乎其為祥風甘雨也扶家世晝錦密邇祠下目覿心祗思答神貺秉筆無一溢語里之人因語曰春而祈秋而謝牲肥酒香簫鼓喧遝無虚日至誕日逺近輻輳可思歸美侑祀之詩以聲之其詞曰
帝閽開兮遥昇載雲旗兮從霓旌睨舊鄉兮揚靈心獨直兮為民正奠朱宫兮欽止被潤澤兮大豐美鄮之山兮鄞之水草木葱葱兮黍稷薿薿望飛帆兮天一涯假祥飇兮安歸指商檣兮東之既飲食兮人莫知令海若兮無波魚鱗鱗兮盛多王之顔兮益康以和舞蹲蹲兮鼓坎坎進桂酒兮聲斯感福吾民兮樂只嵗其有兮自今以始民之報兮何千萬祀
佽飛廟子城一里二百步鹽倉之西昔有碑今亡故神之姓氏邑里無傳攷之淮南子云荆有佽非得寳劔於干遂還渡江中流暴風揚波兩蛟夾繞其舟佽非瞋目攘臂拔劒赴江刺蛟舟人盡濟按宋建隆中鄞令金翊纂異記謂唐武徳時以此郡為鄞州至開元中改鄞為明郡名奉化城號甬東地名句章軍號佽飛攷此則佽飛廟者盖出於當時之軍號而軍必有將之者往往有功之人故人為之祠云大觀初本州所編九域志乃引淮南子所謂荆有佽非不知淮南子之非實非是之非非飛走之飛今廟榜稱荆佽飛侯豈非好事者附㑹其説而増以荆字歟
舊志所辨次非之説如此今存之然軍號佽飛未必不取義於荆佽非之勇古字轉用甚多何必於非飛二字疑之或云旁有蛟池蛟自江来窟於此人患之故鎮以廟池今為居民所侵堙塞無幾或云唐末刺史黄晟初以佽飛都副兵馬使防遏冦盜保䕶鄉井没而人祠之不曰刺史而曰佽飛盖自領兵時人倚為重故習稱舊號云
大人堂舊志云在子城北射圃中今在總管府之東北地黄叔雅云大人堂髙閌撰記謂錢億祠土人不敢稱其名尊曰大人新志疑之按億俶弟乾祐二年判明乾徳五年終於任首尾二十三年開寳八年姪惟治為節度創祠以奉盖子弟尊諸父之通號家語曽子曰參得罪大人漢書髙帝曰大人常以臣亡賴矧億浚湖築塘修它山堰等有功於民建奉國節自億始惟治在鎮又五六年繼此遂列祠於五廟若闞燔吳越家臣無顯功無緣錢氏子弟肯祠今所謂闞相公者以燔錢氏臣曽守此土從祀其旁後遂知有闞不知有億或訛而為吳太傅闞澤澤慈水人不曽守此土郡未移治不應先有此祠
奉國軍樓祠在郡之鼓角樓神號旗纛將軍有禱輒應舊志書不載按運判戴公埴䑕墣載云唐百官志節度使陛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立六纛既入境乃築節樓迎以鼓角宋有六纛門旗二受朝廷之賜藏之公宇在私室則謂之節堂朔望次日祭之曰衙日盖有旌節則有神祀因號旗纛將軍凡節鎮所在皆重此祠宋明州係奉國軍節度使祠之本始其亦取此
東嶽行宫在報恩光孝觀東宋紹興十年郡守仇悆所建知觀袁志賢募縁而成有聖母池人或竊物相與詣聖母前啓白投楮鏹於池其浮者為曲人以此畏之五龍堂唐刺史李伉以天壽院天井嵗旱禱雨輒應欲邦人便於奉祠於開元宫建五龍堂且為記以著靈異其畧曰
在天莫如龍龍之徳佐天地養萬物百穀賴以生四海所共尊者也社祭土稷祈穀國之重典也既立壇以享其神矣則龍之靈翔風灑雨澤枯槁滋稼穡可不嚴尊酬之所哉余受命牧明人四月戾止六月大旱俾吏具香酒敬祈於五龍之神有蜥蜴狀者躍入杯中飲酒復出緣器上顧吏久之跳躑而去吏未返雨已大注由是生植茂遂闔邑豐衍思所以崇祀事答神休者迺建宇爽塏依方塑像以時薦饗時咸通六年季秋之末也宋乾道四年郡守張津以舊宇庳隘移創於報恩光孝觀之申地觀即開元宫也今存
東嶽奉聖行宫在東南隅獅子橋東唐朝建立宋建炎兵火巋然獨存至元二十六年燬大徳間主奉陸貴和募緣重建世奉祠云
張帝廟舊附靈濟院佛殿之右宋淳祐六年制帥顔頥仲剏於院之南火後僧復建鄉人趙隆孫為之記白龍王廟在延慶寺東宋嘉定十五年見像重建五顯靈順廟在城西南隅宋開禧年間鄉人徐侍郎守徽州神嘗效靈迎香火建廟於此
皮塲廟在月湖聖功寺内宋累封為明靈昭恵顯應王元在汴顯仁坊皮角塲故名
蕭王廟在貫橋側此處舊有佛閣乃行刑之地因立鄼侯廟云
鄞江廟在東南隅獅子橋東舊有鄞江門故建
海神廟在東渡門裏
茶場廟在東北隅拱星坊北
東殿廟在東北隅
達信廟在東北隅
東嶽行宫縣東三十二里近阿育山
廣靈王行廟在城外甬東隅
顯跡廟乃鮑王舊塜尸解之地在縣東南三十里青山鬼谷先生祠在縣東六十里太白山南滄㠗水簾洞幽深閴寂人跡罕到夏侯曽先地志云鬼谷子廟三面連山前有清溪之水泉源不竭山崖重疊雲霧蔽虧郭璞曽到有遊仙詩曰
清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雲生梁棟間風吹牕牖裏借問此阿誰云是鬼谷子〈按鬼谷子祠在處有之不知孰是〉又有一祠在縣東三十里
淵靈廟在阿育王山廣利寺環廟有聖井七自東晉時已著靈異中井有二鰻其一金線自腦達於尾其一每觀光耀折芥引之則雙紅蠏或二鰕前導而後出焉錢武肅王以嵗旱命九華長老十善大徳興國中所謂五叔太尉者同迎置錢唐之南塔寺山間鑿石為井立亭其上以傚聖井而鄮山井山二鰻游泳自若錢唐憲公為旱用紫羅帕布井中蟹先入靈鰻後隨以銀缸貯沙泉養之置道塲有天花散漫之瑞僧統賛寧嘗著䕶塔靈鰻菩薩傳邦人禱雨必即之宋元祐元年賜額乾道二年守趙伯圭禱有應知鄞縣事李柄記於石或云又有二井在山絶頂險峻不可至
靈波廟在縣西廣徳湖唐賜額靈龍特封廣徳宣聖王宋熈寧七年改賜今額鄞宰張珣輿陳光祿忠恕奉勅建
白龍王廟在縣西二十里靈波之别廟也
石㠗廟在縣西四十里㠗有靈鰻能興雲雨
力施廟在縣西南四十里
秋浦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殷浦廟在縣南一十里
遺徳廟在縣西南四十里它山堰旁唐太和中鄮令王元暐築堰扞水入小江湖灌溉甚博〈詳見河渠考〉民徳而祠之封善政侯宋咸平四年廟重修蘇為記之乾道四年七月八日賜額縣宰楊布書守張津所立重修善政祠記〈載集古考〉
嘉澤廟在東錢湖青山下唐天寳中令陸南金宋天禧中守李夷庚皆濬湖興利民徳之故合祠焉水澇旱蝗有禱必應嘉定二年賜今額李侯又有祠堂在天童山景徳禪寺千佛閣之東
豐恵廟在廣徳湖望春山宋政和七年樓异守鄉郡廢湖為田人為立祠嘉定二年賜今額
濟顯廟在縣西南六十里即四明山之天井其井凡三有金線蜥蜴能顯靈興雲雨郡旱禱之必應宋嘉定九年賜今額〈詳見天壽寺〉
吳刺史廟在城西門外九里堰唐大厯年間刺史吳謙字徳裕有善政郡民㰱血而祠之宋王荆公宰鄞詣祠奉祀詩云山色湖光一様清桑麻穀粟荷君情至今民祀年年在莫負當年㰱血盟前朝請大夫王應麟譔記云
明自唐開元為州城西門之外有祠耆耋云大厯中州刺史吳侯廟也侯諱謙字徳裕官水部員外郎史䇿軼其傳郡乘闕其蹟遺愛在民㰱血奉嘗春秋蘭菊悠久弗懈余艤舟扶藜過廟下式瞻貌像問其故則曰侯守是邦開西郊之湖膏澤滲漉甫田登成其地為九里堰因以名廟歴載緜邈民猶曰吾使君也召棠勿翦韋碑未刻王文公宰鄞為詩以識山色湖光之句遺黎誦之余肅然欽歎斯所謂盛徳至善民不能忘者乎語鄉父老曰古者建祀以為民也民功曰庸自稷以来是尊是奉以水佐耕豐稼於野芍陂七門之祀芬至今未泯惟明瀕海厥土舄鹵歴選良守溉田興利孔内史之於句章𨻳任刺史之於廣徳湖皆載在簡牘今唯鄮令之王列在祀典他無所紀侯之牧我民也不求焯焯之譽而實徳著於人心不為皦皦之政而流澤被於後世若昔河南守吳公治行為天下第一而史無可書之事言漢循吏為稱首侯豈其苖裔歟河南治聲止一時侯自大厯迄今五百有餘載民思無斁於前修有光焉咸以無心為感兊以無言為説此秉彞好徳之良心也越俗禨鬼史巫紛若邪怵妖誘匪經禮攸廸無知氓不蠲烝亦罔能穀於赫仁賢食報兹土正大昭明允合光聖王之祭灋粢醴馨潔永永毖享豐年叶氣恵我無疆其孰曰不宜父老曰諶哉盍鑱諸麗牲之石時萬時億承神嘉祉余既書其事又作迎送神詩俾歌以侑其辭曰坎擊鼓兮鄞水滸思仁侯兮昔召父𨻳九里兮釃流為雨水泱泱兮芃芃麥黍鴻隙陻兮謡荳芋侯嘉跡兮依其在渚神之来兮飇輪下蘭觴勺兮薦椒醑民不忘侯兮歌且舞侯不忘民兮俾寧宇神之歸兮娭瑶圃格顥穹兮降多祐屢豐穰兮除疾苦年千世百兮保艾吾土事侯如存兮侯其福女敬共承祀兮無怠終古又詩云城西有祠臨水涘翠松列植路如砥問之耆老此為誰唐大厯中吾刺史刺史為民開陂湖故蹟猶傳堰九里年年簫鼓報豐穰決渠為雨潤澤美遺愛有橋名懷恩姓名不載太史氏昔漢吳公治第一列傳寂寂名無紀刺史豈其苖裔歟明州政亦河南比堂上大書荆公詩蘭菊春秋百世祀地志秪稱王長官有功於民盖一揆吾聞是邦多賢守裴王碑字顔與李懽侯盛徳著人心彼石可焚祠弗圯廣徳湖為鴻隙陂召棠欒社誰敢毁秔稌充羨侯之賜廟食長存如此水
猛將廟縣東二里神姓李名顯忠髙宗避難神扈駕防送御舟出海祥飇送颿賜爵猛將重節武功大夫水旱疫癘蕃舶海船有禱輒應撥官地一片興建祠宇靈顯廟縣南四里世傳鄭世忠建炎年間隨駕至鄭死於王事邑人義而葬之於金谷里陳㠗後隆之原屢顯靈異有功於民開慶元年賜今額
天妃廟在縣甬東隅皇慶二年重建延祐元年十月内欽奉制書愛人利物仁克著於重溟崇徳報功禮宜増於異政肆頒綸命用舉彞儀䕶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林氏聖性明通道心善利當宏往納来之際有轉禍為福之方祥飇送颿曽聞瞬息危檣出火屢闡神光有感必通無逺弗屆顧東南之漕引實左右其憑依不有褒恩曷彰靈跡於戲爵以馭貴惟新懿號之加海不揚波尚兾太平之助可加封䕶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主者施行
慈溪縣
靈應廟在縣東一里即廣靈王行祠也
純徳徵君廟在縣東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於城隍宋建炎間縣令林叔豹於靈應廟西建祠堂遷像而祀之紹興三十二年郡户曹董鄰攝邑於普濟寺之西建廟久而圯慶元二年縣令朱堂増修行禮部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孝子諱無擇唐永隆初中明經科仕至中散大夫和州刺史墓在虎胛名山去縣西三十里無擇仕於朝則忠居於家則孝李孝逸將兵討亂公賛謀有功父袁州司馬卒公丁憂於神龍元年奉棺歸葬此山負土結廬三年不櫛七日絶漿感芝草湧泉之瑞鄉人虞彦之百餘人詣州舉之都督竇懷正按驗得實以聞孝行著聞今古稱歎服既禫辭祿廬墓二十年以終身從葬司馬墓博士賀知章誌於墓宋嘉定十四年邑士孛夢林請於縣立祠與純徳董孝子春秋並祀著作郎張虙記墓久屬他人侵佔宋徳祐元年有孫張景雲善繼先志慨捐已資竭力囬復太學博士陳大震記皇朝凡舉行大禮累命有司躬詣墓下致祭
靈感廟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宋建炎四年封靈應侯
五聖廟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
東嶽行宫祠在清道觀之西去縣治一里
驃騎將軍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㑹稽典錄云漢世祖張意為驃騎將軍後隠於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殿宇宋寳慶二年縣令周符尉莊鎬募衆廣其殿宇水旱疾疫人必禱焉
定海縣
東海助順孚聖廣徳威濟王廟在縣東北五里宋元豐元年安燾陳睦奉使髙麗還上言請建東海神廟於明州定海縣詔元封淵聖廣徳王崇寧賜額崇聖宫大觀加封助順宣和加封顯靈仍封附祀風神曰寧順侯雨神曰寧濟侯建炎加封祐聖淳化二年秘書李至言東海廣徳王廟在莱州南渡道絶詔加東海正祀典也初度道士以奉祀紹興間請額焉為淵徳觀因遷神像於廊東紹定年間立殿以奉之
東嶽行宫縣東北五里招寳山下宋紹興八年建助海顯靈侯廟在縣西五里侯姓孔象山翁浦人行第七性剛烈鄉人憚之死於海有劉賛者夢侯曰上帝錄吾善命為境神已籍水府吾屍泛於沙浦君能收𦵏創數楹俾有棲托必為民利賛訪問果如夢即所居𦵏而祠之錢氏有吳越静海鎮將以排筏航海驚濤危甚夢侯許以冥助即順風而濟乃立廟於鎮兵部侍郎皮光業為之記宋髙宗幸海道賜額顯靈
洋山廟在縣東北五里即昌國州煬帝廟之行祠也廣靈王廟在縣西北三百步宋宣和五年方臘亂邑人賴神隂佑故立廟於此
昭利廟在縣東北五里宋宣和五年侍郎路允廸給事中傅時卿出使髙麗涉海有禱由是建廟
覺海威顯侯廟在縣南一十里舊號山仙廟宋建炎髙宗幸海道賜今額開禧二年令商逸卿修建新閣且記之
陳山忠應侯廟在縣南一十里舊號陳相公廟宋建炎髙宗幸海道賜今封
雲雩三公廟在縣東南八十里與鄞境接廟不知所自始其神冕而九旒垂黈纊被山龍黼黻為旱禱輒應主簿永嘉戴相記之謂穀梁氏所謂應乎上公而通乎隂陽者也
樞密承㫖卞公祠堂在縣東北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子朝列大夫卞燾同知府事痛父死王事乃於山下為立祠作記
象山縣
東嶽行宫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棲霞觀之側宋大觀中建
昭應廟在縣西北一百四十步舊名圓峰祠唐㑹昌中王關撰文宣王廟記有云自圓峰祠歴城隍廟則此祠其来尚矣或以為縣主山形圓因名之一日午自其舊祠飛片瓦止於今廟之基邑人姜臯因遷焉境内嘗嵗饑瀕海窘糴忽有米舟抵岸謂邑人曰昨有扁舟招吾来者自云居縣西山下既而詣之乃廟也觀神像驚愕且拜即平價盡糶衆賴以濟宋建炎四年海冦猖獗將抵邑境隂霧陡變舟檝旗幟甲兵衝突風雹大作賊舟沈溺乃遁去使臣冉進欲為亂劉帥見一急足告變乃斬冉等於廟側是嵗賜今額凡水旱疾疫禱之必應累封靈澤孚佑昭貺顯濟侯咸淳四年封英恵濟烈公沖應真人祠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透瓶泉之北與棲霞觀同建真人姓陶諱𢎞景舊封貞白王欽若靈驗記云梁朝真人修藥於蓬莱觀自寫真於東壁有居觀側者晨起必望觀瞻禮常販於天台一旦隨舟渡海將及縣颶風大作舟欲傾没同舟七十人見一道士乗雲隠約黄色光芒中以羽扇約風曰陶真人相救毋怖畏言訖風息既濟其人引同黨至觀見真人像如舟中所覩遂相率修飾觀宇以答焉宋祥符元年營昭應宫自永嘉掄巨材浮海至邑南風濤幾溺舟人於空中見道士謂曰吾象山蓬莱觀陶真人也且救汝須臾安濟慶厯中道士鄭日徽更造殿宇而壁間所寫真遂泯其徒嘗以縑素摹留副本有誠禱者則幅巾黄服隠然現壁間淳熈末令王椿為旱禱像現而雨上其事錫封沖應真人
普濟廟縣東南三十五里舊曰鋸門廟
祚聖廟本東門廟在縣南一百里世稱其神曰天門都督按天門山在南海中而接寧海之東境故號東門下有石閫最為湍險舟舶往来必致禱焉唐貞觀間有㑹稽販客曰金林祭畢誤持胙肉去行十餘里忽逆風復漂廟下乃悟所誤亟加祈謝即反風安濟永徽間又有工人曰蔡藏自泉州造佛像回獲緍錢數百祀禱少懈舟發數里而覆宋建炎四年賜今額
白鶴廟在縣城内神姓趙名炳字公阿東陽人能方術事見東漢書徐登傳台州人祠之甚謹象山舊為台屬邑故亦祠焉宋嘉祐六年令陳玠銘於石
顧長官祠在縣城内長官名方字正夫丹陽人宋皇祐末登進士第調象山令日召邑人父老詢民利害勸善懲惡建學舍教子弟頻為講解誘進於善逾年民大化後方疾篤邑人為之致禱者近千人竟卒於五百里之内號泣慕戀相與立祠丹陽錢君倚毗陵胡完夫上饒州何籕記其事於石
昌國州
黄公祠在東海晉天福三年建按舊志云賈充問於㑹稽夏統統曰黄公之髙節而㑹稽典錄亦稱人材則有黄公潔已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或引張平子西京賦東海黄公赤刀奥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之語今兩存之
岱山廟在北海中世傳隋末陳稷没後顯靈於此烈港廟在金塘之烈港乃廣徳軍張王之行祠也宋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仝建
徐偃王廟在州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記載偃王之敗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則之越城之隅棄玉几研於㑹稽之水則四蕃志或可信矣洋山廟在東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黄洽記云海賈有見羽衛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遊此山俾立祠宇宋建炎四年髙宗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恵妃順妃夫人為明徳夫人勅藏於廟并刻於石
奉化州
東嶽行宫在州東北四里虚白觀後
城隍廟在州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縣令李宗申建燬於兵火至元二十六年尹李天益重建延祐七年知州馬稱徳重修
誠恵廟在州東三百步州有山曰日嶺嶺有恠石髙七八丈逺望屹如婦人十道四蕃志所謂奉化新婦嶺者是也唐立廟曰貞固夫人之廟宋景祐年間縣令子房廢以増學不久復宣和四年賜額紹興三十一年賜號昭徳夫人其詞云朕閲輿圖之籍知日嶺之山有石肖人而能錫人之福水旱盜賊之禱應如響答心甚異焉豈烈婦正女一念堅固先天地而常存形寓於石使人觀感而化者可百世祀乎維神聞於有唐廟號於宋朕今明煥恩寵以徽稱從民欲也其侈神休答斯民所以告朕之意嘉定甲申加封順應咸淳乙丑加封福祐云
顯佑廟在州南鮚埼鎮神姓仇廟創于唐禱之輒應宋嘉定三年賜今額參政樓公□記其事十七年封靈惠侯
佽飛廟州北門一里即府治佽飛之别廟也
延祐四明志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六
元 袁桷 撰
釋道攷
天台之學獨盛於四明其教以體用為宗吾儒言理深有取焉或曰易師常言之矣孰先後焉禪學繇雪竇顯而言辭振宏智覺以妙密㣲旨窮極踐理為洞下傳學者難繼之老氏别傳為役鬼神禳水旱王侯多而祠醮益侈作釋道攷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者唐末有僧形裁腲脮蹙額皤腹杖荷布囊隨處偃卧時號長汀子雪中體不濡示人禍福輒應將雨則著草屨亢陽則曵木履梁貞明二年於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葬寺西南二里曰彌勒庵宋元符元年賜號定應大師三年祥光現於𦵏所得錫杖浄瓶邑人建閣藏之崇寧三年賜閣名崇寜舊志云
僧知禮
知禮字約言金氏子居城之白㙮巷巷以禮得名十五祝髮為僧從寳雲義通傳天台學僧曰法界有次第汝當奉持禮曰何謂法界僧曰大總法相圓通無礙是名法界禮曰既曰無礙次第安有居三年輒莅講席咸平三年郡大旱與僧遵式燃指祈觀音負薪曰果不雨當焚身三日雨大至式後居天竺號式懴主俱以道行名者也撰不二門指要鈔有僧難之復有慶昭智圓詰難書具在曰山外禮所言今皆宗之毫析縷計白首莫能盡也而立懴自誓舉世莫敢廢天禧間修法華懴顯四浄土之道將自焚翰林學士楊億駙馬都尉李遵朂勸止之不聴郡守李夷庚復以理勉迺止真宗聞其名賜號法智大師遣内侍至寺俯修其所懴法華儀三日後有其徒仁岳求觀心觀佛之㫖密註書斥禮禮知之為作十三科大抵其書以開權顯實為宗而約以體用雙峰饒氏北山陳氏言性理皆宗其凡例所註書見釋氏書目趙清獻為碑陳忠肅晁詹事皆尊事其説天台智者之學禮為中興焉
僧本如
本如句章人初學於法智問經五義法智云如能為吾掌事三年當語焉事畢有請法智偈之曰本如如遂有悟為頌曰處處逢路頭頭頭是故鄉本来成現事何必更思量法智肯之講説教論泛者如歸慶厯二年駙馬都尉李道朂請於朝賜號神照嘗居白蓮寺有虎睡西南隅以杖擊之曰非汝所居虎俛首而去殁之夕所居梁棟折有聲著仁王懴儀趙清獻作行業碑
僧介然
介然鄞人從明智中立師居南湖通觀音燃指建十六觀與其徒相誓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金人犯明州士庶奔散然守觀不去酋騎掠至叱曰汝不畏死耶然曰願力在觀室誠不忍去酋曰我北歸亦欲效此制作遂強挾以歸後人追思遂以其去日為忌尊為定慧尊者塑像於觀側
僧智連
智連字文秀鄞人學於圓照梵光嘗與宏智登千佛閣智曰聞四明講教言空中有相光曰誠然智以手指太虚曰本無一物其相安在連指山川樓閣此諸物象復是何物智服其言後居南湖史太師與師㳺問曰師於禪律能貫通邪連曰氷泮雪消固一水耳又問華嚴般若何支離連曰支離所以為簡易號覺靈師隆興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逝明年正月太師生子彌逺將就蓐見連入室因名之曰覺老樓鑰評之曰心大而行宻體卑而道尊恭而不勞博而不雜寂用之涯不可測
僧普交
普交鄞縣萬齡鄉人幼學天台教修懴儀人有問之曰懴罪在己巳罪何来若懴他罪汝焉能懴交不能對遂造泐潭入門即訶擬問即杖交不知所以一日潭呼曰交来吾與汝共議古今公案交擬進復喝之由是有省機辯敏發後居天童修持清苦其逝也獲五色舍利陳肅公嘗賛之
僧正覺
正覺隰州人年十四受戒具學於丹霞淳向子諲漕淮南器重之主泗州普照建炎間主天童金人犯明諸寺俱燬獨覺危坐不去掠騎至㙮嶺乃還寺僧舊不滿二百人覺納衆千二百人主事者憂之覺笑曰非汝所憂翌日嘉禾錢氏致粟千斛嵗大饑為食食貧民鑿萬工池一夕有蜀僧叩覺門密謂曰師集工繁廣弟子有乾汞術願以進遂以建器實水銀和少藥覆之貯湯缶上須臾有聲出果銀也覺曰吾亦能之遂以汞納口端坐逾時出之亦銀也僧愧謝去洞下宗㫖以縝密納息絶聴視守心如嬰兒學者難之至覺為再興臨濟之學語言為機用其徒實繁盖其道未易學也其時宗杲主育王覺語杲曰明年當逝去杲以辯説自髙數侮覺至期覺屏絶人事者三月杲忽曰吾當過天童送覺禪師西歸覺將治沐浴杲念以為未可信肩輿以歸急使邀杲回至則已端逝矣杲泣下為之削髮舎利凝刃不再舉迺展拜曰平時自號善説法今不如師矣詔諡宏智禪師所為語錄行於世其文麗則如洞下宗㫖云葬天童山袁桷曰慶元多名山皆有道徳者居之然非里人今獨傳宏智何耶謂其終始此山洞山之道世不得聞繇宏智始興興即㣲豈是道果不可易學邪後之禪人覽是宜有感焉
僧妙堪智愚妙源
象山慈溪多僧得三人曰妙堪堪持律善規矩僧不如式者即撻之主育王嵗有善士禮釋迦求現塔僧有随觀者堪逐去之惡僧為㙮宫悉撤去將死治銀合十餘以貯舎利預示寂期戒其徒至期火𦵏煙所出俱舎利頂骨舌俱不壞
智愚少游方後得法於運庵為偈頌善出新意辯説鋒凑叢林推之主育王吳丞相潛判慶元極尊敬問曰師語錄願序引以傳不朽愚謝之歸語人吳潛晩嵗如病風人禍將至吾豈願其文邪語聞於吳吳大怒械於獄以他罪杖之未幾吳敗貶死愚時年八十詔主徑山妙源字晉之清苦峭厲貌寢薄嘗衣蘆花衣服鐵裓口誦佛號不輟每跣足乞僧食於道得法於智愚愚晩嵗在徑山源為演法代其酬答從者如林其言曰佛去世久其言在後皆蹈襲之戒律隳壞將日甚吾能嵗化一人知因果誠不負佛付囑也善代答其入室機峰電疾卒不可縛風止水靜意泊如也主定水問學滿户外後示寂願以身飼烏鳶善為唐詩𩔖張武于雪竇妙髙亭詩人傳誦之
僧善月
善月字光逺定海人母夢月入於懷後出家遂名善月盖古佛名也居南湖問如来不㫁性惡之論有省史太師以月波處之學者雲集太師曰廩食不足吾為師辦郡守何澹㠯師居南湖凡十三年後居上竺嵗旱詔迎大士於明慶車駕親幸月以禱雨應補左街僧錄史忠獻問月曰慾何能㫁答曰日逺月忘或問以安心曰心本不動又問法華經藏曰當處全彰晚嵗著論不輟有楞嚴𤣥覽金剛㑹解圓覺畧説楞伽通義等書嘉定至淳祐天台之學月為冠壽九十三
僧傳古
傳古四明人工畫龍建隆初名振京師嘗於明州國寧寺畫龍於壁觀者奇之徽宗作畫譜定畫龍髙下㠯傳古為第一宣和所藏有三十曰衮霧戲波龍二穿石戲浪龍二吟霧戲水龍二踴霧出波龍一吟霧踴波龍一爬山踴霧龍二踴霧戲水龍一穿石出波龍二穿山弄水龍二出水戲珠龍一戲雲雙龍一戲水龍圖四出洞龍圖一翫水龍圖二出水龍圖一祥龍圖一吟龍圖一戲龍一戲水龍一坐龍一
僧奉真
奉真鄞人善醫熈寧中名聞東都天章閣待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奉課於京師時欲入對而其子疾亟而不食惙惙欲逾宿矣使奉真視之曰脾已絶不可治死在明日元曰觀其疾勢固知不可救今方有事須陛對能延數日之期否奉真曰如此似可諸臟皆已衰唯肝臟獨過脾為肝所勝其氣先絶一臟絶則死若急㵼肝氣令肝氣衰則脾少緩可延三日過此無術也乃投之藥至晚遂能張目稍稍復啜粥明日漸蘇而能食元極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氣暫舒耳無能為也越三日果卒奉真之為醫也其胗視之妙不差銖分奉真號善濟其法傳之元覺元覺傳之法琮及了初無能續其焰馳聲一時相傳盖三世活人無慮千百數〈見沈存中筆談〉
昌國州
寳陀寺在州之東海梅岑山佛書所謂東大洋海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唐大中間有西域僧来燔盡十指頂禮洞前親感菩薩現大人相為説妙法授以七色寳石神通變化遂顯於此後日本國僧慧諤自五臺山得瑞相欲返故國舟抵新螺礁諤禱之曰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行竟泊於潮音洞下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亟舎所居雙峯山卓庵奉之俗呼為不肯去觀音院郡聞遣幙客迎其像置城中為民求大吉祥已而有僧即大衆中求嘉木刻像扃户彌月工竟而僧不見今之儼然趺坐於紺殿者是也宋元豐三年内殿王舜封使三韓至是有大龜負舟不得去望山作禮忽龜没而舟行洎還以其事上之錫今額紹興元年易律為禪辛亥真歇了禪師解㑹長蘆南遊浮海於此結庵榜曰海岸孤絶處由是飛錫此山者皆具曹溪正法眼藏疇非禪林之秀嘉定七年賜圓通寳殿四字大士橋三字載新梵宇八年徳韶以佛照禪師法嗣来主叢林值中殿賜金錢喧動都城緇白從化韶乃裒所施剏龍章閣唯大士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現八萬四千手臂目接引羣生與五臺之文殊峨眉之普賢為天下三大道塲歸附後至元十年住持僧如智捐衣鉢之餘建接待寺於沈家門之側以便往来者大徳三年欽奉詔㫖撥賜鄞縣湖田二十頃翰林直學士朝列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劉𢋫撰碑銘云國家自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奄有四海凡名山大川仙釋所托以神其教者仆植新弊畢乘興運今上皇帝龍飛以来鉅刹殊庭天降地湧盖于以揚前人之休光衍萬世之慶澤淛水東慶元昌國有山名補怛洛迦者奇巒複嶂幽洞靈巖錯立層出於奔波駭浪之中潮汐吐吞烟靄變幻螭虬黿龜蜿蜒呵衛華巖經所謂善財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説法此其地也寺曰寳陁創始汴宋元豐初爾時靈跡率隨緣影示現香花與五臺巖道實𩔖而旱澇風濤之禱響答尤捷其在東南故是佛法一大海㑹無論遐邇卑尊靡不皈依瞻仰今上皇后福徳日盛一念中間毋慮皆佛事迺大徳二年春特命中御府臣李英驛降御所祝香使還載命修繕其像設之宇明年春宿衛臣博囉等實行載馳祝香内出中金百兩飭江浙行中書省遣僚吏同涖其役又明年春宿衛臣魏額森岱酬三馳祝香銜命飯僧問閱貝典竣事寺之長僧如智偕其徒言孜奉玉琢菩薩瑞相表上内庭以便瞻禮且歸美報今年春仍命岱酬偕李特穆爾布哈魏額森持五綵旛旌侑祝香以往莊嚴其法筵又内出寳幣二千緡即其寺治演法之堂暨廬舎之圮腐陊剥者又飭行中書捐土田之在官者二十頃畀之益其徒食俾嵗以建寅午戌月諷誦祈禬又下璽書復其凡隷寳陁者非寳陁者禁其毋得怙以匿冒如智亦因被賜袈裟内帛傳瑞流恩曽無虚嵗至是命中政院臣傳命翰林臣俾用文字而刋貞石以貽永久臣既據實銓次如右竊謂象教之来中土雖顯晦靡常其所䕶念亦不専係夫崇奉敬怠陛下以寛簡而治民殿下以慈祥而佐理與往聖覺皇同符共貫是宜圓精薦釐方祇效祉至若金湯迦維亦曰我國家之常事其所以迓續延洪之道自有大本大原在也臣因明其所在而繫之以詩皇元混一其仁如天好生惡殺慈視竺乾帝繩祖武仁守大寳曰臨曰御盡循堯道后嗣徽音所寳惟慈力行萬善念兹在兹繄我彼補怛法真際白衣如来東漸西被如来大智無古無今慧日滿月無不照臨天開崇因祠香嵗致應復為感匪徐匪亟布金檀幣即而招提舊仍新就離立翬飛僧智表陳如来昭晰玉琢妙嚴象其光潔補怛非遥浙水之東法身圓對奚必梵宫教㫖崇之勝幡是錫申畫沃腴益其香積俾勤梵唄為國禱祈斂時五福敷錫靡私誕降璽書以鎮以䕶山河大地等為樂土恩徳所覃震耀無前帝仁后慈億萬斯年惟觀自在非聞非見圓融理性神光畢現優曇鉢華瑞應孔彰皇圖釋綱相為無疆詞臣承命作頌其職揆厥本原懋昭大徳
潮音洞〈東洋大海西面大洋海南有洞在焉嵌巖下瞰迴顧羣峯去寺三里由寺至洞下地皆黄砂佛書所謂金砂鋪地者是也向有大士橋亘乎洞前為潮所齧〉
善財洞〈潮音洞右亦神通顯見之地巖有罅峭峻而蹙狹其中窈不可測外有石壁立泉溜為滴珠久
而不竭人謂之菩薩泉〉
盤陀石〈平廣可生百餘人下瞰大海正扶桑出日之地燭龍將駕天光煥發五色爛然頃焉一輪從海
底湧出其大有不得而名者〉
三摩地〈寺之西偏登山者由此有亭極清浄嘉木森秀清泉紺冽亂石錯出詭形怪狀不可模寫焉〉真歇庵〈寺之深處舊了禪師修道於此〉
無畏石〈真歇庵之前突然一石其形方而廣峻不可陟〉
獅子巖〈無畏石之側〉
正趣峯
靈鷲峰
觀音峰
前越王史公官西監因浮海詣潮音洞下焚香作禮大士具正法眼顯見竒特聲聞空中有結果冦莱之語越王嘗記所見於寺壁今模而刋諸石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掛席俄頃至此翼蚤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烹茶但椀面浮花而已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晡時至洞再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亂石纍纍興盡欲返有比丘指曰嚴頂有竇可以下瞰攀緣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如玉於是咸懷慶快作禮而退既而治舟還甬東懼此話無傳用書於壁庶幾来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在城禪院五
天寜寺在西北隅恵政橋唐為國寧寺大中五年置宋崇寧四年改崇寧萬壽政和元年改天寧萬壽紹興七年改報恩光孝建隆間康憲錢公億建鐵塔徙奉化岳林寺深沙神於西廊乃工人王百藝極雕刻之巧而為之嘗現光明䑕雀不敢近建炎間寺燬而其室巋然獨存皇朝至元十九年寺復燬僧可舉重建為祝聖都道塲至大二年正月火於倭人
萬壽寺在東北隅大梁街唐咸通十三年史君周景遇捨廨宇以建仍捨田以贍賜額慧燈宋開寳間重建大平興國七年改崇壽政和八年改廣慧建炎四年燬重建嘉定十三年燬即復或謂慧字從心從彗於星皆火䜟也改萬壽是日東北隅火環寺而寺獨存人咸異之皇朝至元十九年火至大二年又火
吉祥寺在東南隅新排橋東晉天福五年建六年以釋天院為名宋太平興國八年賜今額嘉定間火復建皇朝至元十九年二十六年至大二年三經火
能仁觀音寺在西南隅舊號報慈瀕月湖西宋建隆間節度使錢公億捨宅為之成於太平興國間記云面枕平湖門横綠野為四明望藍也觀音像以諸香衆寳莊嚴其像初賜承天宣和改能仁建炎兵火之變大士夢於人亟移郊外浄嚴院於是獲存復迎以歸懇求無不應嘉定中以其地賜丞相史魯公移其額於大慈山景定年史氏歸地復寺門有十洲舊址之一在湖之濱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僧判蘇昌普建一室以奉大士善財保聖寺〈缺〉
教化十方七
延慶寺在東南隅倉東周廣順三年建曰報恩院宋至道中僧知禮講天台教行學聞於朝真宗遣使加禮異之是為法智大師大中祥符三年改延慶元豐年法智曽孫介然建十六室為禪觀紹興十四年賜教額寺之大悲閣有辟支佛舌舎利并普賢像嘉定十三年僧以像小欲廣之剖其臟得書云動此者水火為災未幾寺燬像滅丞相史魯公重建扁曰南湖福地至皇朝至元二十六年火僧善良重建
天竺慈雲式懴主悼四明尊者詩二首
法智大師行業碑趙抃作
浄土院記陳瓘作
寳雲寺在西南隅行春坊東宋開寳元年僧義通字惟逺本髙麗人自三韓来譽振中國知禮尊式子衿是其門人之上足漕使顧承徽捨宅為義通傳道處實名傳教僧逾二紀而逝既茶毗弟子收骨𦵏於育王山之陽累石為㙮有記侍御王伯庠書刻於石大平興國七年賜額寳雲昭其祥也建炎嘉定燬於火皇朝至元二十六年至大二年又火
白衣廣仁寺在西北隅廣仁坊唐長興元年建號浄居報仁院俗呼白衣觀音院清泰二年為浄居續因祈禱靈應加報仁宋治平元年賜今額初節度使錢公億廨宇之梁見白光綬紋脉有觀音相乃易其木刻觀音像寘於寺郡守周邦彦捐金建青蓮閣建炎四年火至皇朝至元十九年復火僧道全重建朱翌登白衣寺鐘樓詩云憑高直欲馭西風百里纎毫盡發䝉樓觀相望秋色裏江山爭麗海光中雲容入座如相識足力縁梯尚不窮肯使詩成誇得意撞鐘驚起坐禪翁
興聖寺在西北隅西牆下唐咸通十年建舊號牆西院宋大中祥符八年賜額本尼院也建炎兵火後改為男僧寺
太平興國寺在西南隅木蘭橋西唐開元二十八年建號太平興慶宋太平興國八年改今額本寺舊有子院三曰浴院曰經藏院曰教院寺有泗洲像長尺餘先是於福明橋水中時見光景入水得之因加嚴飾崇奉于寺嘉定十三年火後教院重建為十方皇朝至大二年火
乾符承天寺舊志作能仁羅漢殿在西北隅富榮坊北唐為乾符寺尋廢咸通八年復建名藥師院後又為承天宋政和七年賜額寺有子院二曰法華教院曰羅漢律院後能仁法華廢惟羅漢院在皇朝至元二十一年有司例復舊基僧道全重建先是法智尊者修教觀於此
天壽白雲寺在西北隅皇朝至元二十一年僧建無二庵扁曰白雲精舎大徳二年官司改今名為天台教寺
律十方院七
五臺開元寺在東南隅唐開元二十八年建以紀年名㑹昌五年毁佛祠寺亦廢大中初刺史李敬方請於朝詔復開元寺乃即國寧寺舊址建焉寺西南髙原有棠隂亭郡守殷僧辨廢亭以其材増建於佛殿寺之三門亮闍黎建亮號月山能文善談論道行髙潔邦人敬之日閱藏經積施利為之殿有維摩問疾相東廡有梵王帝釋四天門王行道變相天神天男天女歌樂形相皆協律以盡極其藝之精妙吳越畫中寳也其樂盖霓裳羽衣曲調云嘗有廣利大師𧦬光者住此寺善草書工畫辭辯過人昭宗聞其名召至闕講寺有二碑其一李蘋文其一陶祥校書文韓擇木書又有不肯去觀音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國僧恵諤詣五臺山敬禮至中臺精舎覩觀音貌像端雅乃就懇求迎歸其國衆從之諤即肩舁至於此將登舟像重不可舉率偕行賈客竭力舁之乃克勝及過昌國梅岑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諤夜夢一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諤泣告衆以夢咸驚異乃誅茅結廬置其像而還因呼為不肯去觀音其後開元寺僧道載夢觀音欲歸此寺乃創建殿宇迎奉之邦人祈求輒應亦號瑞應觀音唐長史韋絢嘗紀其事宋太平興國中重飾舊殿曰五臺觀音院以来自五臺山故也駱登吳矜皆有記㠯叙之寺有子院六曰經院曰白蓮院曰法華院曰戒壇院曰三學院曰摩訶庵唯開元為甲乙住持為十方也嘉定十三年火惟五臺戒壇重建為十方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復火今起盖漸完
湖心廣福寺在西南隅西湖之心舊號水陸㝠道院俗謂湖心寺宋治平中建熈寧元年改壽聖院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係十方傳律講去處為放生池道場乾道初太中趙伯圭建廣生堂有記朱翌譔〈記今入集古攷〉
經藏寺在東南隅舊係太平興國寺子院本甲乙今為十方嘉定十三年火徙建於舊寺之東皇朝至元十九年至大二年連燬
羅漢應真院在西北隅即能仁羅漢院唐為乾符寺咸通八年復建名藥師院又為承天政和七年賜額寺有子院二曰法華教院曰羅漢律院後能仁法華廢惟羅漢院存徙東南隅壽昌廢基上皇朝至元十九年火二十一年有司復其地
景福寺在東南隅舊號水陸蓮花院宋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皇朝至元十九年火
東壽昌院在東南隅唐清泰二年僧子麟禪師往髙麗日本并百濟諸國傳持天台教法髙麗國王遣使李仁旭輩送還明州錢氏因贖徐藴卿園地建院以安其衆晉天福七年吳越王命以為保安院宋治平元年為永安大觀二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紹定元年兩經火景徳寺在東南隅唐清泰元年建號鄞江院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寺有教院在西偏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皇朝元貞元年有司移文例復僧判吕輦真重建
甲乙徒弟教院八
境清興法寺在東南隅唐咸通二年建始僧鴻紹因南門外水陸院基為栁亭院復號境清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延燬遂復其舊今徙於兹以南門外舊基建化壇屬本寺
保安寺在西北隅宋紹興間有僧師韻卓庵修道或訐其私置庵毁地奪於有力者淳熈中史忠定王請東湖上水廢寺額畀韻弟姪師璨清俊重建皇朝至元十四年復廢至元二十一年有司例復重建
西壽昌寺在東南隅東壽昌之下院也宋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皇朝至元二十五年有司例復舊重建大徳元年展拓聿新
天封院在西南隅唐通天登封年間建僧伽塔髙十有八丈以鎮郡城漢乾祐五年建天封塔院宋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建炎間燬紹興十四年郡守莫將重建嘉定十一年火廢為民居皇朝至元二十三年有司例復建猶未完
大中祥符寺在東南隅天封塔北周廣順元年號崇福寺宋端拱中僧從信以精琴既至京師召見賜食齎金帛錫號三恵大師大中祥符元年賜額嘉定三年火廢為民居皇朝至元二十四年有司復舊重建二十六年復燬
崇教寺在西南隅衮繡坊唐乾符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建炎燬於兵皇朝至元二十五年至大二年復燬
廣福院在西南隅木蘭橋西漢乾祐二年建號羅漢院宋太平興國九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皇朝至大二年火
聖功寺在西南隅本崇教院也周顯徳元年建宋真宗詔内侍裴愈訪名山勝跡奏改今額皇朝至元二十六年火重建
尼寺
戒香十方寺在西南隅唐大中元年建舊號白檀寺宋祥符元年賜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皇朝至元二十六年至大二年兩經燬未復舊規
普照寺在西南隅唐咸通三年建號福明院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復火重建
興教寺在東南隅丘家橋南梁貞明二年建號新居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重建皇朝至元二十六年火
奉聖寺在西北隅衍慶坊唐天祐二年建號浄居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端平間請今額皇朝至元十九年火重建
普寧寺在西北隅舊為庵舎嘉定十三年賜額即燬皇朝至元十九年復火
庵舎
鎮明嶺觀音庵在西南隅府治前一里三十步本一丘阜天禧中守李夷庚以土増之為佛亭嘉定十三年火次年市民重建觀音殿紹定元年守胡榘書圓通道塲以表顔頥仲因感大士夢撥田拓舊皇朝至元一十六年至大二年火今已復
普門經堂在西北隅虹橋巷皇朝至元二十六年係没官房屋建
竹林精舎在西北隅朝士坊皇朝至大二年土民胡源建
延祐四明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七
元 袁桷 撰
釋道攷
禪院
阿育王山廣利寺縣東三十里晉義熈元年建梁武帝賜阿育王額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廣利大覺禪師懷璉居之名振天下皇祐二年懷璉居東京浄因院仁宗召對賜食御製釋典頌并提綱語句授之治平三年英宗詔歸山熈寧三年建宸奎閣寺有釋迦如来真身舎利塔内有一角金鐘舎利在焉髙宗賜號曰佛頂光明之塔嘗取至禁庭寺東北山上有所謂迦葉佛左足跡上有東塔院傳者謂劉薩阿所禮舍利塔湧出之處西塔院去寺五十步塔乃唐明皇時建也寺東二里有無相庵大慧禪師作
道宣感通傳
晉大康二年并州離石人劉薩阿生業弋獵因病死而復蘇云在𡨋中見一梵僧語之曰汝罪深重應墮惡道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懴當免斯苦薩阿更生乃祝髮為僧更名恵達東詣鄒縣入烏石嶴結茅㠯寓徧訪海涘名山忽一夜聞土下鐘聲即標識其處越三日見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湧為方壇狀神光照映因劚土求之得一石函中有舍利寳塔六僧騰空而去一僧化為烏石因以名嶴焉
會稽記
晉相王導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凡自言来從海上告導曰昔與阿育王同遊鄮縣安真身舍利塔阿育王與真人捧塔飛行虚空入海諸弟子攀引不及一時俱墮化為烏石如人形名僧傳云昔時神人捧塔飛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墮地化為烏石猶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嶼嶴名烏石今烏石在寺前數里屬鄞縣塔嶼村相去又十五里屬定海謂東塔院為舍利湧出之處
天童山景徳寺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誅茅結屋山間有一童子日給薪水後既有衆遂辭去曰吾太白也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既不見故曰太白禪師寺經兵火唐開元二十年僧法璿復故迹建精舎於山麓之東正字萬齊融造多寳塔於西南隅後徙寺於太白峯下乾元初相國第五琦奏請天童玲瓏巖為寺名後僧清閒建食堂咸通十年為天壽宋景徳四年賜今額紹興初宏智禪師撤而新之淳熈十六年僧懷敞建千佛閣日本僧榮西從敞遊歸其國致百圍之木以來寺側有虎跑泉石松夾道二十里梵宇甲東南
虎跑泉玲瓏巖等詩並見集古攷
大慈寺縣東六十里宋嘉定十三年史丞相彌逺創立為功德寺
大梅山䕶聖院縣東南七十里唐貞元中法常禪師始誅茅結奄開成元年建寺曰上禪定會昌廢大中復建名觀音禪院柳公權書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其山盖漢梅子舊隠也法常禪師偈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一池荷葉衣無盡幾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更移茅舎入深居
大梅山保福縣南東七十里唐正元十二年建號北蘭院大中元年改報國仙居宋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與䕶聖同一山汪大猷有記
仗錫山延勝院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龍紀元年天童山紀禪師飛錫至此建宋寳元二年賜今額寺前有石巖髙丈餘上刻四明山心四字乃漢隷也
金峨山真相寺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羅漢院唐大厯元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金文山恵照寺縣東南七十里舊號金文懴院唐乾寧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五峯山崇福寺縣東五十里舊五峯院晉天福六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
東山慧福寺縣東南四十里舊號福昌院宋淳祐七年鄭丞相請於朝増田重建為功徳寺改賜今額
跘跨山崇果寺縣東五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普浄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頂峯庵宋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四明寺縣南二十里舊號鄞水院唐天福二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白雲延祥寺縣東南八十里宋乾徳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額
法忍寺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定光院唐咸通元年建宋治平二年賜額
西延壽寺縣南四十里舊號永福院唐中和六年建翠嵓山移忠資福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翠巖境明院唐乾寧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寳積禪院嘉泰四年前張參政請院為功徳寺賜今額
報忠福善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峒山院唐光啟二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彰聖本甲乙徒弟院乾道四年改充十方禪院嘉定二年加賜前額踞□山東南支衆峯環合狀若芙蓉是年樓參政鑰請為功徳院賜今額
佛隴山積慶顯親寺縣東六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宋治平元年賜名保安慶元六年充恭淑皇后宅齊王府功徳院
教忠報國寺大慈山丞相史彌逺功徳寺
妙智寺大慈山丞相史彌逺功徳院
霞嶼寺在縣東南六十里東錢湖之心小嶼兀然於其中大資史巖之鑿山為觀音洞髣寳陀之山因建以奉且割田以贍
教院
資教寺縣西四十里舊號廣徳院周顯徳元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悟真寺縣東南五十里漢乾祐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今額
栖真寺縣南六十里隠學山唐建中二年建號隠學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恵光寺縣西南四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名小江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院嘗有妖僧塑神像納老烏於其腹以術呪之使為禍福於人而邀利民之有災患者不禱其神則不寧乾道中守張津知之追妖僧至庭下具得奸狀遣吏剖其像果有死烏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
治平寺縣南三十里後唐清泰二年建名保豐宋治平元年賜額
廣壽寺縣東五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崇慶院宋慶厯七年賜額
廣嚴寺在縣東四里舊號華嚴院晉開運元年建宋治平二年賜額
布金寺縣西南三十里宋寳元二年建治平二年賜額海惠寺縣南三十里舊號廣利以院之祖師廣利大師得名治平二年賜額
興教寺縣南五十里舊號小溪興福院唐咸通八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普和寺縣西南五十五里漢乾祐二年建名靈影宋慶厯七年賜額
圓通寺縣南三十五里唐天祐十年建名東林宋治平二年賜今額
鄧橋廣福寺縣東南二十里宋天聖四年賜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額
普安寺縣南五十里梁乾化二年建名茆山宋治平元年賜額
明心寺縣南三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名厲山院宋治平二年改賜額
惠燈寺縣東南二十五里舊號朱村院宋建隆二年建治平二年賜今額
福聖寺縣東南四十里舊號東山塔院宋乾德四年建治平元年賜額
清修寺縣西南八十里舊號清涼院宋乾德二年建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普照寺縣南七里舊號明福院宋乾徳二年建治平二年賜今額
辨利寺宋端拱中建舊為史丞相彌逺功徳寺
慈悲普濟寺東湖月波山下宋淳熙五年建
普光寺〈缺〉
教忠報國寺宋紹興二十年建淳熙六年賜額
寳華寺大慈山前史丞相彌逺功德寺
普恩寺在縣東五十里皇慶二年儒人陳泳施財剏建復割田以贍其子廷藻於延祐元年申告有司達於帥府請今額
律院
寳巖寺縣西南五十里舊號孝義院唐元和十二年建宋大中祥符六年賜額王荆公有詩
廣修寺縣東六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普提廣福寺縣東南八十五里唐乾符六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
禪巖寺縣西南八十里唐貞元元年建寺東有巖穴可坐百餘人舊有僧言法師修道之處因巖名寺曰禪巖今為律院
慈雲寺縣南三十里漢乾祐二年建名李浦宋治平二年賜額
法雲寺縣東七里宋乾徳六年建號甬東浴院治平二年賜額
多福寺縣東五里宋乾徳三年建治平元年賜額悟空寺縣東南六十里大慈山前史丞相彌逺功徳寺
甲乙院
栖心崇壽寺縣東五里舊號東津禪院唐大中十二年分寧令任景求捨宅建請心鏡大師居之僧姓朱既居於此會剡冦裘甫轉掠四明有衆數萬縱兵入寺師燕坐禪定神色不動賊衆愕然悔過作禮倒戈而退咸通二年冦平郡奏其事請以栖心名寺旌師之徳宰相裴休為之書扁七年師化謂其弟子曰後三年當焚我窆於天童山忽一日有異香發聞弟子相謂曰師有遺言今三載矣異香其啓我乎乃發龕茶毗之儼然如生獲舍利數千顆丹翠交輝敕諡心鏡塔名壽相天童亦有舍利塔焉刺史崔琪狀其行於碑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政和八年四月七日御筆以有常住莊産寺院改建神霄玉清萬壽宫州以寺充焉久之復舊
唐心鏡大師碑〈崔琪〉
釋氏之宗也得了悟真機則曠刼不礙自釋迦去世至曹溪以降指心傳心祖系綿續下分萬𣲖不墜本枝故得之者則迥超覺路坐越三界大師之道契萬𣲖之一流也大師諱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誕常聞異香則知兠率降祥来從百億刼幼懷貞慤長契𤣥奥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越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為兒時常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嵗出家師事道曠禪師弱冠詣中嶽受具戒母念其逺思之輒泣因一目不視及歸省母即日而明母喪哀毁廬墓徵瑞備顯由是名聲翕然歸敬者衆因欲絶茅誅木與禦燥濕遽感財施充積堂廡乃崇院側有湖湖有妖神漁人禱之必豐其獲罾罿交翳腥羶四起大師詣其祠而戒之鱗介遂絶後挈瓶屨以歴湖山靈境異迹遊覽將畢復詣五洩山遇虚黙大師一言辯析百契符會噫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照也聖教其能脱諸故會昌大中衰而復盛唯大師居之瑩不能惑所謂焚之不熱溺之不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敕度大師居焉時内典焚毁梵筴煨燼手緝散落實為大藏故南海節度楊公典姑蘇日請大師歸於故林以建精舎大中十二年分寧宰任景求舍宅為禪院迎大師居之剡冦裘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大師㝠心晏坐神色無撓盜衆皆悸懼叩禮逡巡而退冦平郡中奏請改禪院為栖心寺㠯旌大師之徳凡一動止禪者畢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大師學識泉湧指鑒岐分詰難排疑之衆攻堅索隠之士皆立搴苦霧坐泮堅氷一言入神永破沈惑㠯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臈五十七先是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滅門人童弟號躃泣血乃窆於天童巖弟子培墳藝樹三載不間忽一日異香凝空逺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奉大師遺囑令三載之後當焚我身今三載矣異香其啓我心乎乃定厥議掲龕發塔再睹靈相儼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禮法茶毗於天童巖下祥風瑞雲竟日隠現獲舎利數千顆紅翠交輝白光上貫十三年弟子戒休齎舎利述行狀詣闕請諡奉勅褒誄諡曰心鏡塔曰壽相嗚呼菩薩之變通也出顯入幽示現無極其可究乎大師自童孺距耆耋陳言措行皆貽感應復以證前生行業知示滅之日時茍非位躋十地根超上品孰能造於是乎在長壽寺時謂衆僧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逺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景求將迓大師也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之比大師至止二十一年矣初大師將離姑蘇為徒衆留擁乃以㯶拂與之曰吾弗在此矣爾何疑焉及大師潛行衆方諭其深意又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衆曰力何可及大師曰不然作一墩種柏五株即五百墩也凡㣲言奥㫖皆此𩔖也至若闢𤣥關諭生死𢎞敷至𧷤不備論咸通十五年琪祗命四明郡戒休㠯其跡徵余之文遂直書其事以旌厥徳銘曰空王設喻煩惱無涯唯大師心照盡塵沙大師降靈吳之華亭方娠載誕厥聞惟馨童䝉墮井神扶㠯寧母思𦕈目歸省而明漁人禱神其獲豐盈一戒祠宇施罛莫嬰像教中虧貝葉斯隳手集三乘遺文可披識羊祜環知仲尼命正色兵威寄詞譚柄我来作牧空企音塵琢兹貞石庶乎不冺
景徳寺縣西三十里宋寳祐元年間建
延福寺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十三年建名天王宋治平元年賜前額院有天王像
資聖寺縣東北一里半舊號漁浦門外院宋太平興國二年建天禧四年賜額
寳林寺縣南三十五里舊號報國西林院晉開運三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延壽廣福寺甲乙教院縣東南六十里舊號延壽王院晉天福二年建宋熈寧元年増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額
禪寂寺縣東南三十五里宋雍熈二年建治平元年賜額
尊教寺縣東南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恵日宋治平元年賜額
能仁寺縣西南十里宋乾徳中建號東安宋咸平六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五月改前額俗呼南承天
聖壽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宋太平興國三年賜額
法慈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鳯山院唐咸通七年建宋治平三年賜額
崇法寺縣南五里舊號焚化院宋乾徳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額有鄞女墓
大悲寺縣東十五里舊為金蓮庵上橋林氏所建宋紹興年間改庵為大悲寺
天壽寺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天井院宋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改賜額按周銖天壽院記云四明山西南諸峯惟灌頂定光為最髙旁有瀑布㵼於兩山萬疊之間其下有三井然澄深清徹見底是為天井嵗旱禱於井隨求而應有金線蜥蜴之狀出而赴感興雲雷沛甘澤為一方千里之恵而年穀用登初僧有道凝者来自福堂建室百楹於井上鄉人遂以天壽名之丐於朝而得賜額焉
青山恵安寺縣東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天祐元年中元日有十六僧現於山頂逡巡而滅又名其寺曰羅漢院
普寧寺縣西南五十里舊號天王院唐咸通十三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
空相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四明保安院晉開運二年建宋治平二年賜額
方廣寺縣西南五十里舊號泗洲院唐咸通十一年建宋治平二年賜額
國寧寺縣西十五里宋大觀二年建賜額
妙智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觀音庵漢乾祐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慈福寺縣東三十里舊號盛店保安院周顯徳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院舊有禅師者年六十餘日誦妙法蓮華經三十餘年如一日以部計之萬五千矣世目之為全法華浄照禪師臻老既詩之士大夫從而和之甚衆最後黄山谷一詩云攝意持經盡刼灰人間處處妙蓮開他時誦滿三萬部却覔曹溪一句来
慈恩寺縣西南九十里舊號小溪松巖院晉天福九年建宋治平二年額賜
明覺寺縣東六十里舊號明堂院唐寳厯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寺有在在堂前直龍圖閣舒亶記併有詩十二絶
不管霜毛不貸人一年舊了一年新山𥦗未曉聞山樂可是梅花漏泄春
風吹雨脚細於絲冷暖渾如寒食時不待千山消盡雪小紅已到杏花枝
沙溪過雨半清渾徑石髙低帶雪痕又見山農話春事腰鎌兩兩喚兒孫
㫁橋髙下路横斜隔水人烟四五家雨後一枝紅帶雪風流不道有巖花
一溪髙自樸巖来寺在巖腰水抱回林下老僧相顧笑柴門今始為君開
髙低深淺逐隂晴一簇林巒畫不成誰道青山怕雲㸃白雲㸃處轉分明
四山面面玉成圍只許閒雲去又歸更有小軒人不到落花狼籍㸃苔衣
只見青山無水聲到頭耳目未全清年来賞遍江東寺纔入今宵睡未成
六國干戈擅霸圖先生談笑有工夫不知當日縱横夢曽識水聲山色無
榛棘叢中舊草堂千年誰復辨興亡纍纍付與張儀印珍重空中一炷香
枉將風月惱肝脾懶復雕鐫出小詩盡日焚香面山坐捲時與夜僧棋
小白山前大白山兩山強坐屬僧閒何時卜築三椽地黄帽青鞋日往還
普光寺縣東四十五里舊號光化院晉開運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
浄衆寺縣東二十里舊號齋堂院宋開寳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賜額
珠山浄土寺縣東六十里晉天福元年建號珠山院宋治平元年賜額
阮山廣福寺縣東九十里漢乾祐二年建號阮庵宋熈寧二年賜壽聖院額紹興三十二年改前額
多寳寺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管江院宋開寳元年建治平二年改賜額僧則為慈溪方氏子也始生遇相者曰此兒出家則成道長入多寳院師若旻大智照公照公講於錢塘祥符東院師與其徒六人服勤左右學益通號六羅漢凡有資承大智可之遂傳其要歸住多寳訓講如大智告學者戒以不犯為本律以持守為功念念常存浄度立至忠肅陳公瓘與相好超然心契晩辟穀不食趺坐而逝天大暑數日不掩龕色不變也建塔院之西山前敷文閣待制龍舒朱翌為銘
法度寺縣東南八十里舊號寳慶院唐乾寧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雲龍寺縣東南二十五里
資福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光啓二年僧志回建光化四年賜名廣學同光四年改名隠學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資壽咸平三年賜額為前宣參政繒功徳寺〈記攻媿作〉保安寺〈缺〉
雷峯傳善寺宋參政宣繒功徳寺
勝像寺宋史越王功徳寺
大中祥符寺縣東五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西溪宋治平三年賜名法寳嘉定中尚書史彌堅請為功徳寺十七年改額
天福寺縣西南八十里宋治平中建
寳壽寺縣南五十五里初為華藥嵓龍湫庵宋淳熈間僧明哲所剏景定三年移請杭州長生橋東廢寺寳壽院額歸寺
廣恩崇福寺袁越公韶為其父衛公建王尚書有記淛河以東山水名天下四明為最出四明西門至林村行六七里曰桃源循源而入虬騰駟奔氣勢奇峭紫巖為最溪清谷窈楸檟鬱茂是為太師袁衛公之阡公篤厚好善用昌大厥家嗣子尹神京貳樞庭相攸紫巖之陽俶建梵宇遹承先志奉大士像而法華手澤藏焉請於朝賜名廣恩崇福秀㮣瓌觀甲於諸方奥殿穹堂儼然寳地林霏巒翠獻狀几席松風澗泉與鐘魚相答剏基鳩役匠成於心則住持僧可仁也輪奐之媺田疇之闢仁皆躬服其勞雅人勝士来遊而嘉嘆之惟古者體貌大臣推本徳善之積廟祀其祖禰施於烝彞鼎近世又即緇廬寓蓼莪寒泉之思於是錫命以寵靈之盖君子謹終追逺無不用其極而遇大臣之禮亦至矣哉夫秉彞好徳人之良心釋氏以空寂為教若外乎倫紀然其書有大報恩篇言孝與儒合是故致嚴致慤而宫室之以薦苾芬於九原禮可以義起也觀於斯者愛敬之心油然生矣余謂善必有慶如殖斯穫非以徼福也教子以食其報可謂使為善者勸一宜書仰飛雲而俯拱木著存不忘於以詔萬子孫勿替引之二宜書披壞壤經營用力勤刻意專南豐所為稱學佛者將以勉吾儒也三宜書寺經始於紹定庚寅之孟秋越淳祐乙巳季夏攷成是嵗之秋可仁請識嵗月詔永久遂書其事於石郡人王應麟記
崇報寺縣東五十里宋提刑史彌正建
城東化城院縣東十五里宋時有吳僧徳安擕道錫自固二道侣禮阿育王塔至此地訝其孤迥遂剏數椽為緇徒憩止之處寳祐元年圯於風過者嗟嘆時安與錫皆亡矣惟自固存焉固欲復舊圖而未遂郡人㠯為道墐相望義聚遺骼從浮屠法作佛事而悼之固尸厥事事已有餘貲衆為固鬻牒了身事固乃以所得牒集衆財悉以興土木緝成舊緒築海塗為良田名曰化城院後衆為固祝髮白郡就正主席
天壽保國接待院在縣東二十里皇朝至元二十三年僧大逵建元貞二年總統所立前額
慈濟寺縣東三里皇朝大徳八年楊秀建至大二年頒降聖㫖䕶持賜額
二靈寺縣東六十里宣和間陳正言捨山以建號曰金欄
福林寺縣東南六十里至元三十年僧圓珏建聞於有司議額
壽國寧親寺〈缺〉
靈濟寺在縣東二里嘉定十二年史衛王建俗呼靈濟庵至元十六年火重建
翠嵓山寳積寺縣西南七十里宋乾道三年賜額天壽重興寺縣西南五十里至元二十一年僧永明與徒弟恵涓一靖買厲民庵改建
海會庵在縣西二里許首僧妙壽俗姓楊鄞中儒流也延祐甲寅與其徒募緣得地十餘畝築屋二十餘楹乞食自活以接四方因名海會禪庵
尼寺
廣智院縣東五里大徳十年建
雲居寺縣西二里至元十七年浄心建徒弟起宗自安等甲乙住持
奉化州
雪竇山資聖禪寺州西北五十里舊名瀑布寺唐光啓中置咸通八年重建改名瀑布觀音禪院宋咸平三年請今額至元戊子燬住持僧善来重建初宋仁宗夢二龍争珠遍下名山圖寫山形進奏寺前兩澗合流中有木林䕶珠遂號應夢道塲南有隠潭東有石蒼潭前有含珠林千丈巖瀑布有亭三曰飛雪曰妙峯曰潄玉吕夏卿資聖寺明覺大師碑云夫真空不空是有無證寂滅不滅是往來相佛以權實之法開頓漸之徑使隨器而趨之有不離道塲得大智慧有難行苦行為人天業日月為明矣而盲者不見𥈤毛舟枻可濟矣而溺者淪於波浪人之未有惡萌而忘濟者其心一也其塗異矣昆蚑之性羣行食啄倦則息觸則避求所以安樂不待教而能也人之於貴賤貧富壽夭得喪不知自然之分愛惡悲欣亷貪静躁糾纒桎梏無所解脱晝勞形骸夜勤夢寐至於老死且不知息彼昆蚑知所以安樂人顧不能也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際以極天地之外乃至觀身如掌中物傳付法寳不寓文字是謂禪那山岳之大有時而泐金石之剛有時而刓形器之用也我則異於是無去無住無聚無離不見於内不見於外不見中間自利義也利他仁也是為涅槃妙心諸佛法印無上㣲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佛以授摩訶迦葉傳僧伽棃衣㠯待補處出世為成道之符自是衣法相傳二十有七世香至王子初入中國諡曰圓覺圓覺傳大祖大祖傳鑑智鑑智傳大醫大醫傳大滿大滿傳大鑒大鑒藏衣傳法而已大慧繼之大寂承之其後皆以所居稱若天皇龍潭徳山雪峯雲門香林智門此其世次也禪師諱重顯字隠之大寂九世之孫智門之法嗣也俗姓李氏母文氏㠯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師於遂州始生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葷血不習戲弄七嵗有僧過其門挽持袈裟喜不自勝聞梵唄之聲輒泣下父母問其故懇請出家父母執不可師不食者累日咸平中終父母喪詣益州普安院仁銑師落髮為弟子大慈寺僧元瑩講定慧圓覺疏師執卷質問大義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請益往復數四瑩不能屈乃拱手稱謝曰子非滯教者吾聞南方有得諸佛清浄法眼者子其從之待子之来也久矣師於是東出襄陽至石門聰禪師之席居三嵗機緣不諧聰諭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隨州智門祚禪師子之師也師乃徒錫而詣之一夕問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過祚招師前席師攝衣趨進祚以拂子擊之師未曉其㫖祚曰解麽師擬答次祚又擊之師繇是頓悟尋往廬山承天林禪師道塲問之曰法爾不爾云何指南林曰只為法爾不爾師遂拂衣而退衆皆股慄有毁於林者林諭衆曰此如来廣大三昧也非汝等輩以取舍心可了别也師辭往池州景徳寺為首座為衆解肇法師般若論知州曽公至以果子抵於地曰古人云不離當處常湛然即今在何許師指景徳長老曰凡此長老亦不知落處曽公云上座知也不得無過師曰明眼人難瞞師南遊杭州住持蘇州洞庭翠峯嗣智門也未幾曽公出守明州手疏請師住持雪竇資聖蘇人固留不可師曰出家人止如孤鶴翹松去若片雲過頂何彼此之有雪竇本智覺禪師之道場智覺亦雪峯五世孫備傳琛琛傳益益傳韶而壽維之智覺其號也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師之至猶家焉決潢洿變清泚掖躄偃争迅馳州邦逺近輻凑下坐駙馬都尉和文李公表錫紫方袍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住持三十一載度僧七十八人先是門弟子建壽塔於寺之西南五百餘步一日命侍者洒掃塔陳亭行至山椒歴覽久之曰自今過此何日復至左右皆大驚衆迎師還師亟詣塔所衆皆號泣隨至塔前或曰師獨無頌辭世邪師曰吾平生患語之多矣翌日出杖屨衣盂散遺其徒有問疾者留食殷勤與之約曰七月七日復来相見是夜盥浴整衣側卧而滅時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壽七十三僧臘五十夏以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師之約嗚呼師得妙用善機不取諸法故能知去来達性命故方是時升堂皇游牆藩者悟性相體空頓息萬縁為大乘法器曰義懷在和凡百五十人傳其法於天下彼遮䕶意根網絆初心背覺合塵逐念流徙得少為多妄立知見雖三詣投子尤陟洞山師亦援手濡足而無以救之是猶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城括非其師之過也自師出世門人惟盖文軫圓應文政逺塵允誠子環相與裒記提唱語句詩頌為洞庭語錄雪竇開堂錄瀑泉集子英集頌古集拈古集雪竇後錄凡七集師患語之多而其徒悵然猶以為編攟有遺盖利他之謂也予得其書而讀之二十餘年矣雖瞻仰髙山而祿利所縻無由親近使得稽前首避席霑被法雨覺寤塵勞庶幾可教者今蔑如之何師辭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餘杭僧恵思撰行業錄與其徒元圭覺濟大師悟明繼踵過門裒文請銘以予跂慕之心重之以門人之請之勤抑有待耶愚公叩壤以移山雖不量力其誠則至矣謹焚香再拜繫之銘曰噫憃愚皆本源一念異生二根勝與劣駟馬奔嗜所得自詐諼失大道南北轅艾至老踰朝昏正遍覺天人尊迷者挽溺者掀朝暾出彗霾雲渇得漿寒得薪悟報化知非真趣安穏擺客塵王叔生廣佛事破六宗應彈指法来東非會際信衣傳隻履逝頂五山真法器立積雪殊其臂忍非忍得法髓債必償有裔嗣皖公潛佛日翳翩南游立如椔乞解脫彊哉慧攘蜂蠆神兵衛破頭峯衆雲從横六氣釃二宗教任意付懶融黄梅兒陌上童關七相了諸空聖服勞杵臼傭和心偈掊争鋒夜南鶩懷是逢帝稽首睎下風舟復新葉歸叢有道得無心通世有承四衆依燈相續壎應箎師異稟自孩提升腴雋蹈聖梯慈固拒不得施起恭孝終苴縗銑落髮瑩質疑漢之東得我師扶盲瞶柞荒菑昔無有今委蛇遇霑洽發萌荑淫竈鳴鐘未簴魚目藏明珠吐巋二山下儋負来萬里足繭踽訇春雷披蟄户辨縛解決去住沃醍醐㪺甘露百五十胄蕃舞窮車轍誦句語瞻骨目軸繪素逺胡越近杖屨捐麄相悉開悟山茀鬱泉咿幽虎跡交鼪猱啾塔門閟柏松樛天南垂海彪彪囊破褐笈單裯来環繞五體投名韁身祿飽喉狃怨憎甘鮑鱐睨真乘等贅疣慶我生辨薰蕕蘄誘掖邈無由琢堅石攄我憂方干題云登寺尋盤道人烟逺更㣲石窓秋見海山霧暮侵衣衆木隨僧老髙泉盡日飛誰能厭軒冕来此便忘機曽少卿題飛雪亭云玉虬垂處雪花翻四序雷聲六月寒憑檻未窮千丈勢請君巖下舉頭看樓攻媿和云驚見銀河空外翻湍飛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祗向銀河頂上看又髙元之題云危亭上拂烟霧光蒼崖深到蛟螭穴天河飛来破山翠寒入疎林風自發翻珠錯玉無時歇巖前散作千秋雪寒聲蕭蕭凛毛髮白雲朶朶翔空滅飛流濺沬入毫端天與一詩為題絶樓攻媿題錦鏡橋亭云兩溪赴壑若奔虬此地端能截衆流三板放開千丈雪一奩照破四山秋幾年空自存公案今日重新指路頭珍重老師成勝事清名當與此山留又題妙髙峯云一峯髙出白雲端俯瞰天涯千萬山試向岡頭轉圜石不知何日到人間四明僧希顔題云鴛鷺池塘芳草雨綺羅簾幙杏花風何如月在䦨干夜長嘯一聲千嶂中又鄭丞相清之題云陸地芳洲擁翠翹巨靈穿石衮雲濤摶空蒼鳳欲飛舞奔海玉龍争怒號萬象横陳坤軸富一亭平挹月輪髙獨醒未覺孤清景笑酌寒泉讀楚騷攻媿題千丈巖云圜嶠移来東海東梵王宫在最髙峯試將法雨周沙界千丈巖頭掛玉龍又淮甸僧元肇題云上盡崎嶇脚力㣲毳袍零碎染烟霏妙髙峯頂見日出千丈巖頭看雪飛寒木著霜山衣錦清泉得月鏡交輝翩然又作東南去肯落台温第二機
岳林禪寺州東北五里舊名崇福初梁大同間聰禪師建小庵曰長汀後有童氏捨基建寺唐開元中賜額曰岳林宋大中祥符間重賜曰大中崇福乃彌勒示現之處哲宗追諡定應大師彌勒有頌云即箇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横妙用可憐生一切不知心真實萬法何殊物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絶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寛著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寃家也用和若能知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虚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又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舒亶詩云休話人間我獨尊何妨㕓肆且隨羣乞錢往往多空手問路時時向白雲壁上形容圖尚在囊中氣味許誰分分明提起無人問欲會應須眼裏聞寺有古瓷浄瓶六環錫杖在焉世傳彌勒遺物云〈詳見髙僧傳〉鄞城山廣福教院州東五十里唐景福初亮法師建吳越錢氏給額曰鄞城宋治平初改壽聖紹興間改今額東山瑞相教院州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年間置舊名雲峯宋治平初賜今額
南山瑞峯律院州東南一十里唐咸通中置名吳峰宋治平初賜今額寺有廣莫軒攻媿題詩云廣莫乗風隘九州亂山無數㸃平疇一千里外在吾目三十年來無此㳺地下天高俱歴歴鳶飛魚躍兩悠悠昌黎費盡南山句曠望還能似此不
西山資國禪寺州西南五里舊名䕶國唐元和間創宋治平初賜今額唐左拾遺𢎞文館學士虞世美為記有洗鉢池羅漢跡駐錫峯應供泉乃天台第四尊者成道之地上有樂亭至和中縣令郟修輔為記攻媿題詩云野溪清淺度危橋徑䇿枯笻上紫霄曉霧暗蒸山寺雨松風深隠海門潮浮杯水漲人何在洗鉢池清意已消又上樂亭臺上看雲山萬疊更逍遥
北山廣化律院州西北三里唐大中初置名正化宋治平初賜今額
告成教院州東半里後周開寳中置舊名光教即樓評事宅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至元間燬重建未完演教教院州西一十里後唐清泰初祖師藴思大師建舊名鹿苑宋治平初改今額
浄慧院州東北四里周顯徳中祖師璡建宋天聖中賜今額即孫拾遺邵之故基宋江夏郡王趙仲爰撰藴緘大師塔銘襄陽米芾書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慈氏教院州南三里唐文徳初朱會等建名清化天祐初改名寳化宋治平初改今額寺有杜鵑花蟠屈如凰主簿樊圃詠云山僧取巧蟠珍叢九苞占盡千葩紅倚䦨精彩欲飛動百鳥不敢啼春風又有古松如卧龍然
明化教院州東一十里舊名建城唐寳厯初創光化中改名建寧梁開成中改名善因宋祥符初改今額普慧教寺州東北舊為尼院名永平唐咸通十年建十三年改今額
浄名院州東北一十里梁乾化初璉法師建舊名安寧宋治平初改今額
浄慈禪院州西五十五里唐乾符中創舊名仁王宋治平初改今額沈端憲公煥有記
法海教院州東南十里晉天福初創名龍潭宋治平初改今額院下有潭廣數畝父老相傳有白龍宅其中禱雨輒應
興聖教寺州東南五十里唐咸通十年建宋治平初賜額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安巖法華禪寺州南五十里舊名四明院漢乾祐中置宋天聖中居照禪師遷入山數里慶厯中改今額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清涼禪寺州東九十里朱梁龍平初茅將軍捨宅為之吳越王錢氏給額曰歸順宋治平初改今額
靈隠禪寺州西南七十里舊名國寧唐天祐初置後梁乾化初刺史黄顥重建改静泰宋治平初改今額解空律院州東八十里唐長興初置名泰靖總持院宋治平初改今額寳祐初改名演忠賜福
䕶國禪院州西南一十五里唐中和間建舊名天王宋治平初改今額宣徳郎大理評事關杞有記
西峰圓覺禪院州西南七十里舊名西峯唐咸通間置宋嘉祐間真禪師重建治平初改今額宏智正覺禪師題詩云水流百折山蒼蒼古寺形容横野航明月初濡寒露白籬花似趁重陽黄道人心已老松石學子瞻須磨雪霜黙黙澄源坐兀兀游魚沙鳥静相忘
九峯靈鷲禪院州東六十里宋開寳中置舊名明霸治平初改今額
棲真禪寺州東七十里晉天福中置又名棲鳯
興化禪院州東七十里唐長興初置名墅市宋治平初賜今額
清福禪寺州東七十里晉天福中置名太清宋治平初改今額
離相禪院州東九十里唐乾符初置名福慶宋治平初又改今額
資福教院州西三十里舊名法唐咸通八年建宋大中祥符八年改今額
上雪竇山奉慈禪院州西六十里唐咸通間僧明簡等建名奉國宋治平初改今額舒中丞亶詩云白雲堆裏笑呵呵上接天衢不較多翠鎮亭臺山月冷香風吹裓盡莎蘿陳推官舜俞詩云一宿禪關萬里空明朝更上十餘峯山應碧落不多逺人在白雲無數重木末疎鐘驚虎兕門前流水穴蛟龍勞生正負林泉約猶喜官閒此處逢張漢卿題云超超嶺外雪雲明曾憶塵中見偉人沙上豈無新到雁附來莫厭尺書頻又郟知縣修輔題隱潭詩云在昔知何人鑿破青山骨飛泉直下來千尺㵼倐忽兩壁蒼翠間一陣風雷突旁無塵埃蹤中有蛟龍窟寒氣不可向猛勢豈能屈安得當旱年為霖濟羣物
安隱禪院州西一百里舊名聖壽唐咸通中置宋治平中改今額
證道禪院州西七十里舊名靈橋唐光啟初置宋治平初改今額西登山半里有龍湫南百歩有深穴曰風谷谷下有泉曰氷鑑路轉縈紆有地方丈可憩息曰振衣巖有數歩列嶂如屏曰宜晩漸入平曠有堂曰藴秀端憲沈公煥為摭少陵剡溪藴秀異之句名之又築清心亭于氷鑑之左臨淵疊磯垂釣牓曰桐廬古意渭水遺風云
法喜禪院州西四十五里舊名永泰唐咸通年間建宋治平初改今額
無為禪院州東一百里唐開元初建名松㠗宋治平初改今額
顯親崇福禪院州西三十里舊名上山唐光啟初置宋治平初改為常樂乾道初魏丞相請為香火院改今額舒中丞題二絶云一峯旁倚兩山朝雲裏龍孫響珮瑶長與幽人發高興不辭雨雪過溪橋龕燈隱隱夜初分落果猿啼枕上聞客夢欲成成不得一窗殘月半牀雲
移孝報忠禪院州西北二十里宋紹興十年建係王參政功德院紹興間賜今額
禪恱教院州〈缺〉二十里宋開寳中置名保安治平間改今額至元間重建
寳林教院州北三十里舊名棲林唐乾寜初建宋治平初改今額至元間燬後重建
永固教院州西五十里舊名三石唐光啓初王仁紹建靈石山庵宋咸平賜今額
金地教院州西南三十里舊名福慶唐大中初置宋治平初改今額
福聖教院州東三十里舊名龍光唐咸通間建宋治平初賜今額
清蓮教院州西南五十里舊名靈峯唐清泰初置宋治平初改額
登岱教院州西三十里唐咸通中𤣥隠法師建宋治平初改今額
普明教院州南一十五里舊名觀音唐大中初置宋治平初賜今額
福海教院州東五十里唐咸通中置舊名興福宋治平初改今額
上乗教院州西五十里唐咸通中置舊名乾符宋治平年間改今額
法昌教院州北二十五里舊名石芝宋開寳初置治平初改今額
宣密教院州東九十里晉開運初置舊名桐照宋治平初改今額
慧日教院州西二十里舊名慈林晉天福中希育主山建草庵後廣為寺宋治平初賜今額理宗御書慈林山三字
常浦教院州北四十里宋紹興間置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安住教院州南四十里後唐清泰間置宋治平初改今額
勝國院州西一十五里宋寳祐間侍郎趙汝楳建大博陳著題詩云轉路便幽深曽來不用尋寺依山石脚僧識老巖心是處鬼無墓此山松自林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蟬吟
藥師崇福廣恩寺州西二十里宋嘉定間執政趙觀文善湘因在城藥師廢寺額創建
浄明教院州北二十里唐龍紀初置舊名唐灣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大雲律寺州東三十里唐咸通初置舊名石佛宋治平初改今額
垂鴻律院州北二十里梁大同初置名晏坐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仁濟律院州南一十五里舊名寳國院宋開寳三年建淳熈間參政樓公請今額
廣福教院州南五十里晉開運初置名雲盖宋熈寧中賜額壽聖紹興間改今額
大同山報慈光巖禪院州西北二十里唐文徳初置舊名大同山龍池宋治平初改今額嘉熈二年宋理宗書大同山以賜參政余天錫遂重建而廣之
崇勝院州南五十里舊名固海唐天成中置宋治平初賜今額
悟空院州南六十里唐大中七年置名安海宋治平初改今額
禪寂院州南四十里舊名登山周廣順初置宋治平初改今額
廣法院州西七十里宋開寳中主僧洪固剏太平興國中以西南有巨石穹背引首因命額曰靈龜治平初改今額曰寧海湖南雷處士題云古寺在溪邊到今三百年斷崖寒雨雪怪木老風烟龜化灘頭石龍分洞尾泉重㳺到山外平楚更蒼然任先生題石龜鑑池誰將大鑪鞴鑄出古青銅金鵲窺寒泚文鸞下碧空永垂千古照不受一塵䝉人自分妍醜花無兩様紅
大智院州西七十里唐咸通中建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定明院州西南六十里唐大中二年置舊名鎮國宋治平初改今額
龍華院州西八十里唐咸通中置舊名凝光宋治平初改今額
慈覺院州北二十里晉天福中僧紹囬剏舊名興福宋治平初改今額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浄業寺州東北一十五里梁貞明中祖師𤣥綽建塔嵓院宋治平初改今額至元間燬後重建
䕶教禪院州西北二十里唐乾道中置舊名湖山宋治平初改今額進士周山有記
恵照教院州西北二十里唐咸通中建舊名銅山宋治平初改今額
尊勝院州南六十里唐光啟初置名延恩宋治平初改今額閬風劉倓題詠云海角尋春雪未消馬蹄無處避瓊瑶已公屋下論文酒爐火篝燈伴寂寥
廣教教院州東二十里唐咸通中置舊名靈蹟宋治平初改今額
廣濟院州北二十五里宋建隆初置大中祥符初改今額至元間燬重建未完
報國律院州南二十里晉天福初置宋治平初賜額法華接待寺州西一十五里宋淳祐間森冏二講師始建接待庵大徳八年改今額剡源戴表元為之記又題朝暉軒云金雞警神關燭龍轉崖車隂濛欲銷散巖谷開嘘呀忽然蒼蘿巔湧出紅蓮花天暉所照鑠六合無藏遮而我靈臺中善苗如萌芽珍重慎消息外物如塵沙
天壽報本禪寺州西五十里大德年間僧正思創
延祐四明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八
元 袁桷 撰
釋道攷
定海縣
總持律寺縣東北一里唐咸通初慧鑑大師剏乾寧中賜額曰䕶境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建炎燬後重建觀音教寺縣東北一里宋皇祐初僧戒修剏紹興中賜額妙音教寺縣西二里宋元豐中僧普照置建炎初賜額能仁教寺縣西北四里宋紹興間僧中卞建名利濟政和中賜今額
慈化院在縣西北二里宋淳熈中僧圓證置
顯孝接待院縣西五里宋元豐中僧一静置名崇先淳熈間請今額
瑞巖禪寺縣東南九十里唐會昌中郡守黄公晟為普化禪師剏立精舎景福初改為寺宋治平初賜額名開善祥符中因産靈芝名瑞巖山有十二峯峯下有閣知郡李公撫辰題云高閣玲瓏倚半空秋來靜掃白雲蹤無人冩此天然景十二䦨干十二峯龍圖舒公亶來剏草堂為遊息之地詩云十二峯頭月未央天風吹下紫芝香我來分得僧清致布衲蒲團一草堂鄞江先生周公諤詩云紫芝巖下斵懸崖簾捲西風一梵齋流水聲中鳴好鳥寒松影裏踏青鞋裴公綠野雲連墅白傅香山月滿懐珍重社蓮風味在短藜長許野人偕
華巖禪寺縣南四十里唐廣明中知禪師置名雲巖宋大中祥符初賜額名旌教景定初改今額攻媿題云但見雲生谷初無石似巖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境勝環修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處莫問後三三佛巖禪寺縣南七十里唐天復初明禪師置宋寳元初請額名崇梵後改今額
明慧禪寺縣東南七十里唐乾寧初置名保安宋治平初改今額
恵寂律寺縣東南七十里晉開運中置名蘆浦宋治平初改今額
慈濟寺縣東一百三十里宋治平初置
資聖禪寺縣東南六十里唐天順初置名資福宋治平初改今額
本覺禪寺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顯徳間居民宋可規耕地得片石上鑴七佛因建彌勒庵宋治平初改立為寺
宣化律寺縣南九十里宋嘉定中里人柯仲諭始建庵端平初改立寺請因武康縣廢寺舊額名宣化
寂照寺縣東南九十里梁貞明中置名保安宋治平初改今額
興善寺縣南五十里唐天順初置名保安宋治平初改今額
延恩院縣南三十里宋端平中僧文最置名普濟庵端平中改今額
顯教律院縣南五十里宋開禧中伍氏建庵治平中改今額
靈峯禪寺縣南四十里周廣順初全禪師置名保安宋治平初改今額
浄居禪寺縣南二十里唐乾寧初置名龍明宋治平初改今額舒亶題詩云老厭冠盖場萬事不掛耳時與林間人靜話無生理却聞錢長官只飲淨居水使我夜不眠燈花亦懽喜
浄巖院縣南三十里漢乾祐初置名練盆宋治平初改今額
泗州律寺縣南三十里唐清泰中有石佛因水自山流下僧清立因剏精舎後改今額
回向崇法寺縣西一十五里宋建隆初僧義朋紹宗置名回向治平初改崇法
永寧教寺縣西四十里晉天福中僧鑑瑩置名明波宋治平初改今額
妙勝禪寺縣西三十里唐清泰中置名永安宋治平初改今額鄭佃為之記曰法常弊於有而法非有則不立是故道之應世也以有為法而以無為用猶云一身也四體具則為成人而所以為人者非四體之任也夫聲縁於耳聞者非耳也色縁於目而見者非目也茍廢耳目而求聲色之辨則何所從而受之哉故以道觀法則内之耳目異處也以道觀用則外之聲色同我也内外有辨故事之所以顯有無相生故理之所以㣲此道之所以先天地而不生後萬物而不滅也故為之宫室以致其恭為之像塑以申其信而又為之言説章句以道其所歸此法之所以自立而衆之所可知也至於有相而不可以形求有言而不可以情解超然自得而天地萬物莫之能偶此則智之所不及而用之所自成也明州定海縣有禪院名妙勝距州城三十里瀕海之上環水之中居處庳陋而有風濤漂注之患五代清泰中居人姚綰始以其地易而新之遂能避其患而衆安以處也其徒以籍相傳房居而族食凡百有四十餘年而院之存者無幾矣熈寧五年其徒以力不能勝而爭訟以起於是衆列狀以告於州願以為十方住持州下其狀於僧司使集衆以舉所知而衆皆以淡交者應州凡兩上其狀而始獲請淡交居之數年而四方之人始知有妙勝矣信慕祈嚮持金帛而至者盖迹相接於路而以後為愧於是為之復新昔之故陋今焕乎其有文矣昔之庳隘今廓乎其有容矣又因其院之隙以建轉輪寳藏其費累數百萬皆不煩於求而自應用工始畢而其徒有訟於州願復得故處州以訊於縣縣力争之而後已今既安且久矣交公於是日與其衆談無上之法轉無礙之輪以䝉利於衆生此衆之所願記而余之所以告於人者也若夫究竟寂滅而不住於法萬法現前而當體為用説無所説行無所行而有無内外不可以係而處之此則智之所不及而亦非余之所能言也元豐三年三月望日記羅適重修記曰元祐七年冬予受命提㸃二浙刑獄事明年夏出按明州之定海因之澥浦經度創鎮舟過清泉有梵刹焉枕河臨道竹深而林䕃氣象灑然清與神會就之以避炎熇時長老智榮師喜我之来芬我以香息我以牀睡足環視物幽景涼觀其院之掲名曰妙勝智榮師言五代時姚綰捨地建之初號永安大宋英宗皇帝登極以治平改元乃新今額熈寧五年主僧元旦聞於州願作十方州致廣恵首座淡交開堂始昌禪席淡交住廣恵以智榮師繼之予過時智榮師造釋迦殿新堂厨廊廡其功將成予已深嘉師能以禪人興教事起人之信也明年師又使檀越嚴恕持書乞記且云以元祐八年冬經始之至紹聖二年秋工告畢凡為屋一百五十楹佛像七身粉繪莊嚴華而不侈嗚呼天下為僧者多勞人以逸己蠱我正法智榮師能了自性不為己勞人惟張大佛事使四方衲衣緇侣得以安處乎般若之塲晨兮升堂夜兮入室破迷袪惑掃空了知如来正法眼藏與虚空等又能使一方白衣俗士信佛有大法門可以出生死滅罪業各植大善根入我佛境師之所存不其偉哉予嘗怪世之學禪者自藥山不許人看經之後妄生疑情不知藥山為人破執欲人言下一決而悟由不二法門直入無等等正覺反㠯口耳所聞縱横辨捷自謂見性棄經破律蕩無所守譬如操舟之人不信柂楫流浪江海安能到彼岸耶又聞之藥山嘗自看經或有問者藥山云遮眼此善忘其指者也如来云以筏喻者法尚應捨而況非法吾知藥山真看經者也師為我謝學者藥山古佛豈欺後世哉勉之紹聖三年四月八日記
息雲律寺縣西北六十里宋治平間僧法志置崇寧初改今額
正覺教寺縣西北六十四里周廣順初僧清肅置名回峯宋治平中改額寺有清風軒邑尉蔡覿詩云海風拍枕燈初暗山雨打牕人正寒料得此軒秋更好怒濤推月上闌干文康公王曙咸平中以著作佐郎宰邑詩云山勢欲壓海禪扃向此開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樹色䆋擎出鐘聲浪答回何期隨吏役蹔得拂塵埃
伏龍廣福律寺縣西八十里唐咸通初鑒諸禪師置刺史栁公武請今額山有海眼泉冬夏常温宋邑宰朱景獻遊山題詩云凌雲峻嶺隔凡塵嶺外湖天别是春一千丈巖人已往五百年事跡徒陳自傳道貌今無垢不脱禪衣句尚新信是飛仙游戲處何須雲外望三神德祐初黄公震詩云壯哉天造伏龍山獨壓溟波浩蕩間百怪鯨鯢俱帖息半天風雨共高閒盈眸縹緲三神境跬歩巉巖九豹關只恐此龍難久伏雲雷天色正班班
永福院縣西三十里僧清友置宋嘉定中請杭州仁和縣廢院額名永福
覺海教寺縣南一十三里唐會昌初置名清海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洞山教寺縣西北八十里唐開平初置宋祥符請額曰幽棲洞山乃將軍山洞也
覺度寺縣西六十里宋寳祐初置松林庵至元十五年改今額
慈溪縣
普濟教寺縣東北一里吳赤烏二年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後捨為寺唐大中初縣令李楚臣因闞澤字徳潤故以名寺乾符中勅賜應天徳潤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寺之東岡有松如龍有石如虎元豐中縣令盛次仲題詩云一松偃蹇蒼龍蟠一石巉巖怒虎踞我來題作龍虎軒祗恐風雲捲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朱翌詠古松詩云三國名臣宅千楹釋子宫但求除橘籍不見老松公懷抱凌雲上規模偃盖同須防雷雨際恐見化為龍
補陀教寺縣東一十里唐大中間建舊名大中觀音院治平初改額
精進院在縣南三十里唐廣明初賜額保國宋治平初改今額
白龍慈化院在縣東五里乾祐間僧師𧦬築庵修道誦經有白龍矯首以聴里人唐居恵捨基建寺故號白龍治平間賜今額
永樂寺在縣西六十里宋景定初置
白巖教寺縣西南三十里宋乾徳中建天聖中賜額隂興寺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雲舎庵係在城袁通判建僧大倫改今額仍奉袁氏祠堂
禪餘吉祥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中置以禪餘山為名宋治平初改今額
赭山清果教寺縣南一十里周顯徳間建宋治平初賜今額
寳慶教寺縣東三十里宋端拱初僧宗定建名西資庵開禧間僧廣清請今額
善慶教寺縣東南一十五里宋淳祐中僧時習建名崇孝開慶初張司法請今額
妙應教寺縣東四十里宋治平間僧悟諲建紹興中請今額
雲溪廣福教寺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初郡守黄公晟建聖壽院宋紹興中改今額
定林教寺縣東一十五里晉天福初僧全奉建扁曰峯山天聖中改今額
覺林教寺縣西四十里唐景福初僧𢎞之建宋治平初賜額
雲湖慶安教寺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徳中建宋治平初賜額
甘露教寺縣西六十里唐開元中湯禪師建名上龍福山宋治平初改今額
金仙教寺縣西北六十里唐乾符初僧〈闕〉習建舊名福林宋治平初改今額
蓮華教寺縣東北十里唐寳厯初僧圓逺等建治平初賜額
資西接待教院縣北二十里宋寳祐中建
寳嚴教院縣西二里宋景祐間建始號永明嘉定中請杭州錢塘寳巖廢寺額中丞舒亶詩云四山烟雨收雙沼漾晴碧白鳥忽飛來㸃破簷前色
妙峯教寺縣西南六十里宋紹興間僧可宗建
五峰廣福教寺縣西北三十里唐元和中僧志堅建宋祥符初請額
天台東教寺縣東北一里宋嘉祐初創始名普濟淳熈初賜今額
永明寺縣西南隅唐儀鳯初邑大夫吕珂捨宅為寺元號禪林院宋髙宗賜名大寳大中祥符初賜今額定香教寺縣西六十里唐天復初僧道恩建賜額太平院宋治平初改今額
定慧教院縣西南五十里石晉開運初建賜額支山宋治平間改今額
金繩教寺縣西北三十里唐清泰間僧法通禪師因華嚴寺廢基建祥符中賜額
吉祥教寺縣東北一十里宋治平中建
華嚴律院縣東北一里宋端拱初建紹興中賜今額知餘姚縣陳時舉記曰學佛之徒以戒為本戒行微細易學難持要先當明律律嚴而宻防微杜漸無所不至僧不明律動輒得咎何暇講他學是故如來將入湼槃最取教化尤深激切吿諸比丘曰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蜜多若佛弟子克遵佛訓不犯律儀堅持禁戒禪定智慧自然發生則與如來住世無異也受人天供養作濟世津梁夫復何嫌宗暐律師久從靈芝游傳南山教戒行髙潔道業純備真佛弟子為此方所欽敬久矣明州慈溪縣有東西二巨刹東曰普濟寺寺之西南隅即華嚴院也院自更十方以来屢經住持皆不克振基址湫隘室屋卑冗僅容百指嵗久不葺頹毁殆盡偷安茍且之人不復能主於是邑父老士庶咸以律師之善狀告於有司俾其尸之師不獲辭既至朝夕重習寒暑不懈慨然念敝陋之甚不足以嚴奉香火安處徒衆始鋭意更張作是願已衆信鄉合欣然效力乃闢土宏基剗除舊迹鼎新大厦設殿於中以尊大士像建堂於前後演毗尼法僧房廊廡次第成就種種莊嚴之具無不辦集四方從學之徒幾百人往来雲水至者如歸師與徒弟甘苦一體諷懴呪無頃刻怠惰邑人愈加歸向凡有疾病困苦無逺近貴賤皆投依焉而師誠意専致以故而祈禱無不獲此佛法久住之像而是院之興固未易量噫今之髙堂邃宇貌像嚴飾為邑人祈福之地者向朽敝之餘也今之芳池綠水花木映照為衲子游息之所者向糞牆之基也茍非其人道不虚行雖物之廢興固自有時然實本於人事耳儻非暐師戒律精誠有以動人其能建立如是耶師以宣和庚子住持即其年具造經營積累建炎庚戌始得周備求文章於予以紀嵗月子與師為里社之舊熟知其人因書所見之實以勒諸石本院素無莊土邦人大檀越林暐迪功施田五十畝以為倡師言自是常住必續有喜捨者當别具記云紹興壬子十月二十日記
佛跡律寺縣東三十里唐天寳中僧惟實建
凰巖律寺縣西二十五里宋紹興間僧宗曉建
三峯資壽律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間虞世南建名聖壽宋景定初改今額
福源律寺縣西三十五里至元燬中丞舒亶題云寺占靈龜背山横小㠗頭一橋雲借路雙沼月分秋竹影摇虚室松烟著曉樓殘鐘誰共聴寒籟更颼颼證心律寺縣西四十里唐天福中僧道珍建請今額蘆山普光律寺縣西南二十五里唐清泰間建治平初賜額
香山智度禪寺縣東三十里唐天寳中僧惟實結庵廣徳初建寺大厯中請額
東臯福昌禪寺縣東南二里宋淳祐中僧智恭建咸淳中賜額
五磊普濟禪寺縣西北四十里唐文德中僧令頵禪師建舊名靈山大中祥符改今額中丞舒亶詩云五磊峯高筆揷天長松合抱幾千年塵氛洒落非人世風露清明近月邊枕上數聲敲夜磬山前百畝起春田我来欲卧蒼苔色不著藍輿兩兩肩
定水教忠報徳禪寺縣西北三十里唐乾元間僧一華建名清泉宋嘉熈初袁樞密増田建寺請於朝改賜今額
石門饒益禪院縣西南五十里唐景福初進禪師建扁曰石門宋治平初賜今額
西峰度門禪院縣西北六十里唐元和間常禪師建名曰西峯後改廣明宋治平初改今額
永壽尼寺縣西北一十餘里宋紹興中僧恵真無念建咸淳中燬後重建
湖田經堂縣東二十里宋開慶初余徳齋置
寳蓮經堂縣西五十里至元中王恩恭置
正念庵縣西一十五里宋淳祐中僧法印建
溪隠庵縣東二十里至元中僧如良建
福源精舎縣東五里淳祐十年朝奉郎知溧水縣李以申妻朱氏所建婦茹氏増創之尚書可齋袁商為記孫印傳妻胡氏復置田二頃四十畝命僧有心主領翰林侍講學士袁桷為記
象山縣
等慈禪寺縣西北一里舊名鳳躍宋元嘉初置治平初改今額吳郡方預釋迦殿記曰三代而下自天子逹於庻人為之宫室莫不有制卑踰尊賤敵貴則其制亂是故聖人作為法度雖毫毛纖悉之餘未嘗不叮嚀規戒盡君臣上下之分使尊而貴者不過其侈卑且賤者亦不甚陋為萬世之定法也自爾剏營百出事非經見窮巧極智矧生於後人則學者未聞固不敢輕議余以此事牽出鄞江因次象山縣有浮屠氏慶恩者忽見余而言曰負縣之北隅有我佛所居曰等慈慶恩實僧院也且院之名今天子詔以賜之舊亦以鳯躍為額甲乙繼守四百有餘嵗咨嗟前人蔽於自奉以法堂方丈香積僧室逸居飽食為事獨大殿歴年踰久棟楹梁桷橈折朽腐飄風暴雨無以處我佛某方逺慕覺道繼唱真乘不忍坐見隳敝發無量大慈悲心一日率住持人友宗訪縣人林奉元實此民巨富之又豪者同力勸緣廣募檀信迺得錢百萬涓日命工雨鍤霜斤鼎新革故飛甍畫棟蟬聨綺錯仰望俯視丹雘浮動乃以釋迦佛坐之於中文殊普賢迦葉阿難四菩薩侍焉護法二神立於其外復以十八大羅漢環拱旁列就其佛之尊者名之曰釋迦殿逺近嚮慕源源如歸嗚呼非我佛法廣大妙道通達則何能集是壯觀哉以元嘉八年十月始作治平二年十一月休工某能力為如是願丐之以書本末將激其不能為者余應之曰師之言詳矣使余雖信後之營向之巧而復為之説亦無以過之也况余所不敢輕議者耶治平二年嵗次乙巳十二月己丑朔二十五日庚戌記
智門禪寺縣西二十五里舊名保安周顯徳中置宋治平初改今額崇寧二十年八月七日象山縣令金陵徐敏求為之記曰西方仙聖立開導引掖之方俾有生就善避惡與吾聖人之道初無以異若其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夫本覺妙明者雖百姓日用而不知至於一切不得已而寓之於迹俾常情卓見聞之亦足以革非心而弭貪欲故以清淨恬虚為禪定以謙退柔遜為忍辱則知心爭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儉為修行以窮逹壽夭為因果則賤陋或可得而安也以隨所作業回復償報為地獄之説則為不善於幽隱之中而幸免名刑者或知畏憚也於善俗之政教實亦有助聖人因俗之善而導之有所不禁焉及其弊滋甚則繒臺幔闕銀池玉樹以為莊嚴當然考鼓鳴螺晝夜梵唄㫁指灼體膚以為依歸當然禱福祈年忘本附末紛紛愚衆波蕩以從是學佛蔽䝉之徒以迷識佐其髙妄相夸脅而倡其風之過也韓退之于唐喟然引聖力争四海之域撥衰反正不使汩為怪焉者以為己則學佛之徒不可不慎茍非其人必肆為慢靡嵬瑣之行以害聖治為疑政亂政之罪人縣之西有佛院曰智門距縣三十里最為佳處先是院僧相繼主之姑以前後為序不復簡汰殿宇蕪穢弗除弗治其依倚禍福而恣欺惑者盖不可道也崇寧元年六月衆請於有司願更為十方禪居太守兵部陸公傳命廣恵首座僧曇恵住持慧公操孤髙能其事曽不閱月倐然革圮陋為梵釋龍天之宫方袍至者修潔盡敬人游其地善心以生學佛之徒如此盖亦無負土木華構不為虚設矣院建於周之顯徳治平中賜名為智門迨今始輪奐完備禪刹因知地廢與顯固自有時也其形勢雄快足以登臨耳目所寓無非至教海雲合散空色兩無潮浪去来愛緣欲浄泉聲漱玉與地籟倡和若出廣長舌相宣㣲妙言則意此地又必有神物䕶持須其人而後興焉余宿官於此方推行朝廷善令仁政使海濱之人漸上道化而慧公頗能知佛之本心與衆為善蠲治塔廟恥此為流輩之欺惑良異夫迷不自識者亦可嘉矣懇余施一言以為記故樂為之書
寳梵教寺縣東北一百三十步舊名東禪宋建隆初置治平初改今額苾芻法明為之記曰大夏距天竺國不知其幾千萬里有能仁民之教盖出於淨飯之後當周昭王二年四歲而生焉大聖將利王於天下忽地動泉溢虹光上貫紫微王命史占之剖石南郊用紀其事生十九年父王以嗣翌之儲鍾愛甚篤禁何負出之座志堅不可奪遂踰成雪山修道徳著行滿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三轉法輪度人無數機薪既盡將入涅槃顧謂其徒曰吾滅後一千年聲教當畱於四方於是阿難多聞第一與諸弟子懼㣲言將絶於畢鉢羅窟中結集法藏凡住世四十有九年所説之法若水傳器將大小諸部不可備舉盛行其土至感明帝夜夢金像飛行殿廷因遣使往西域求之月氏遇摩騰竺法蘭二大士以白氊繪其像貝多葉繕其書至止洛京首命翻譯印四十二章經為釋教来東之始也乃度僧剏白馬寺以奉之原其教大率以因果為宗近則使人遷善逺罪終則使之革凡成聖大有益於教化故世為儒道釋若鼎之足焉歴魏晉隋唐又遷千有餘載中間或隆或替皆係於時君世主其道未嘗為之増損巨唐髙僧𤣥奘義盛者嘗親往天竺備歴寒暑得經律論合前後所譯約五千餘卷梁朝傅大士乃補處慈氏方以其書覆以寳殿架以車軸使人推之此亦流通法寳無窮之意自爾檀信有所祈禱至於事廹懇投如谷答響或者竊疑之曰吾觀琅函玉軸而赤者是紙黑者是墨分别者是業識與夫施財推利之人而手未嘗捧其卷目未嘗關其書又不知其中所説何法祗一舉心祈嚮便能感格神物易危為安此係何道而致之然殊不知如来為一切衆生故於娑婆世界無一芥子許不是舎身命處且以丈尺之地鋪以芥子縱功力筭計尚莫能知况娑婆如是之廣其積功累徳宜乎不待發一言而千里應之此且以一代施之為言若其以法界身隨機逗教則塵塵刹刹殿推是藏聞所出音聲與親聞如来所説一大藏教無以異也而况手持目關游心其間者哉荆溪且一句築神咸資彼岸思惟修習永證菩提則前所謂遷善逺罪革凡成聖豈虚言邪寳梵院者在縣之東北隅去城市一牛吼地治平中始易今額業以十方講觀住持政和間猊座久虚衆舉真懿大師徳臻胡氏子世為邑之大族妙齡披緇度世延慶三十年稟法智大師天台教觀象欽仰既来適丁百廢莫能支梧一日其父允和語之曰邑中未有輪藏為道俗洗心殖福之地汝能經畫吾當助之於是樂從其説袖疏出謁豪右後七年而藏成寳殿一新華龕八面䕶法神龍從地捧之而出菩提天仙光明輝映若帝網珠互相涉入其徒了宗如雅可立同往烏墩鎮募緣得經五百函以實之興作於建炎丁未落成於紹興甲寅總費錢萬有餘貫既成臻公遂告老西堂未二十年而主人幾易第恐日遷月化後之人不知剏始之本末乃過謂僕曰此藏未有記公能以文字治増上勝緣乎僕曰昔韓梓材唐之名儒也嘗為清泉寺作輪藏記其間所載太和中率天下佛祠逾三萬其能置大藏者不過十百然以唐較宋朝其増置佛祠不啻數倍而能置大藏者又何止於十百而已哉顧當時建立之人求其記者皆一時鉅公碩儒托以文章翰墨照耀後人欲其取重於天下矣而公獨以一林下無聞之人求為之記得非以僕蕪而為誚焉〈缺〉
延壽寺縣北七里舊名龍壽漢乾祐初置治平初改今額
常樂禪寺縣東北三十里唐乾寧中刺史黄晟建宋乾徳初改寳慶額治平初改今額盧江縣主簿樓郁記曰嘉祐七年寳祐縣之主僧死邑令陳居玠易為十方之院命金峩首座僧道相居之院在邑之東北一舍之地即明州刺史黄君之所建也寳慶之號肇於乾徳之初至治平改元之明年乃賜常樂之額黄君諱晟仕吳越國王自君之殁百有餘年其徒相傳不為少矣知一身之利而忘其所以利於衆人相師之到而頽垣㫁棟負土而立者相忘矣相師曰吾志在乎山水之間得此固足樂矣乃與同參文應及弟子則之相與經營破私為公撤舊増新又天童僧冲太者植松杉二萬餘本不踰年遂為勝絶之地邑之人知相師不私於其身而有利於衆人咸信而歸之故黄宗浦孫常憫吳允熈陳允恭等為之檀施宗浦乃刺史之裔孫常憫先跡之墜遺有意而興起之既得相師修學去来見在一切佛回向在它化自在天殿曰摩尼寳時金剛藏説過去未来見在諸佛智地今此寳殿妙好嚴特名字何等當説何法願為敷演居士告言佛子智身寥廓徧周十方法界圓融終始無際是以如来正覺初成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故不離果徳大澤普應十方而為一時一會本無去来心汝今者自心之力念念之中信之此身與十方諸佛齊成正覺轉正法輪則普光即殿殿即普光既信此心住於佛住法界虚空廣大無二則妙勝即殿殿即妙勝學三世佛常行萬行利益衆生不可思議則寳莊嚴即殿殿即寳莊嚴發廣大願充滿法界救䕶衆生慧智自在則妙寳即殿殿即妙寳住菩薩住入佛智地究竟修行成最上道則摩尼寳即殿殿即摩尼寳如是言之則帝綱重重鑑象相入不動智佛常坐道塲諸大菩薩遊戯三昧則此殿者當何名為汝其諦觀作正思惟普光法堂正在此處時諸大衆聞居士言得未曽有咸作是言善哉居士快説法要我等今者信解受持願書并之作將来眼居士曰不亦善乎宣和六年十一月望日
玉泉教院縣東北三十里宋乾徳初置熈寧初加賜壽聖紹興間改今額
普明律寺縣西南一十五里梁天監初置名湧泉宋治平初改今額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方丈記曰普明距縣西南一十五里而近其地得於兩山之間背岡面阜東西纔踰里許而林巒相屬山光競翠幽泉逓響含溪空谷岫幌雲關一别區也院興於梁天監中號湧泉至治平初篆賜額普明歴嵗滋久四合之宇僅備甲乙繼居因陋就寡寖以隳蔽夫以釋子之宫絶在塵外而境不時興良有待也僧道澄行業精潔睿解過人其住持之明年慨然嘆曰昔人之創室展脉虬角之居現相賀跋之舎神闢林麓而運楩楠天除沙礫而備安居道之所繫誠之所至雖天地鬼神猶不違時刻之相况吾徒久有此居衲子曰視山所容猶有餘地闕者而興之當有樂成吾事者多矣於是有僧道殊法定率衆先中欽承師古乃鑿山而建方丈之室施者四集鳩工於春迄冬而成巍特亢爽屹出衆甍之上異時榛莽薈翳嵓壁峭巉若非人力所易平斸而迺今修梁峻廡翠牖碧堦虚坦明豁出人意外是可為普明松桂榮而雲壑賀也一日集其徒於上告之曰裏區勝境千佛之居五臺北峙廬阜南矗穹窿峻極穹居疊嶂懷靈抱異仙聖所宅金碧交照梵唄相聞而吾之文殊以光相現於二山金橋亘空聖燈耀夜祥雲綿延圓輝閃爍真異境也汝今諦觀佛身廣大充滿法界於衆生前無所不現則文殊遊於无量千萬億阿僧祗國所有光相在在處處可得而覩惟此丈室非大非小不侈不陋有若毗耶離城摩詰所居汝等當正思惟安住身心文殊大士將以獅子髙廣之座来至此處現大神通以不可思議㣲妙法門開示於汝足雖不登五臺不履廬阜而文殊光相於汝等前无時不現則吾此室所作佛事與彼諸方等无有異豈不快哉豈不幸哉他日妙髙居士道過之證前因曰兹山寂寥久矣近剏此室雖曰幽隘而嘗妄語其徒者如是矣願識之以示後来可乎余聞其言而善之因命筆而與之記建炎改元六月十六日朝散郎御史臺檢法官賜緋魚袋王庭秀譔
蓬莱山廣福寺縣西南三十里舊名蓬莱院漢乾祐初置熈寧初改壽聖紹興間改今額權婺州永康縣事劉渭記曰四明東海之上有象山象山境之西南有佛刹焉五代之梁創之以蓬萊之額是為龍德二年我朝之宋錫之以圖書之文是為太平興國四年准勅聽以甲乙住持者天聖三年也䝉恩易以壽聖之名者熙寜二年也是院隠然介衆山之中也雖無崇巖巨壑盤亘千里髙揷雲天雄壓地軸而佳巇蒼岫周遭映帶卑相附逺相揖亭然起崪然止而朝陽暮靄露花霜竹出没於空曠有無之間怳然若圖畫中見也太僕卿直秘閣林公旦昔宰是邑尤意愛之且嘆基址頹圯榛棘出人庳堂隘宇上破而旁穿殆不足以擅斯景而奄有也因命釋永浄主院事焉盖永浄者余聞之操行謹潔智敏捷而謀多又卒之以不私於是登髙而望黙畫於方寸輦糞壤焚椔翳却立而視為之𤓰分棋布地形之崇卑櫩宇之閎狹瞭然在目中矣迺始即其舊而新之規其小而廣之三門峙列兩廡翼張閱經有堂獻供有厨澡身有室休賓有館輪焉奐焉一切鼎新有若鬼神隂来相之獨所謂佛殿闕焉居者無以寓歸依之誠来者無以聳瞻仰之禮適得邑之信向者相與出力而巍巍之殿屹立矣復建寳藏以居殿之中金函玉軸層見疊出所謂妙典秘偈悉募僧行筆之盖其徒寳山倡其初義肱賡其終積之數年而五千四十八卷之文燦然完成矣既又闢田三百畝以贍二時之供羞植松十萬本以助衆山之森立亦其徒慧初義琛與夫郡豪吳君驥有力焉竊嘗謂事以速而不達以久而有成天下之理也是院由五代以迄於今日寥寥二百餘年乃始修壊而成補罅而完易隘而曠潰質而文工告畢事告成豈一朝一夕為哉又况永浄與其徒數人協心聫力卒之以不私如是宜其有成也若夫昇猊座而獅子哮吼震雷鼓而法雨沾濡聞之者聲上上之真機飲之者味如如之妙㫖此又有待於来者焉崇寧元年三月一日記
䕶境寺縣東北二十里建隆初置熈寧初加壽聖紹興間改今額
保寧寺縣西南二十里舊名保安周顯徳中置宋熈寧初加壽聖紹興中改今額
瑞龍寺縣東南十五里宋乾徳中置
新安寺縣西南五十里周廣順中置
任師寺縣西南五十里周廣順中置
陳可復
陳可復定海人其師與真幼嵗居杭入禁中精齋醮儀可復幼疎爽越有林生善役雷恣酒自許有問其法輒叱去可復晝夜承事伺林嗜酒每鬻衣以奉繇是卒得其術至元九年鄉大旱禱禬莫應有戲之曰陳道士能召雷命至官人將候其不騐以侮辱可復徐行精思集雲雲果合須臾雷電大作雨甚遂召為承應法師見於世祖皇帝偉其貌命治足疾可復曰疾深不可除臣有禁架術願試之試良愈復命治風風返却祈雪雪立至從上巡幸幾十年卒京師追封為誠明翊教太極真人
在城道觀
𤣥妙觀在東北隅唐天寳二年詔天下皆置紫極宫以祠老子梁開平二年易為真聖觀宋祥符二年改天慶紹定元年太守胡榘重建皇朝至元十九年燬至元廿九年改今額至大二年復火
報恩光孝觀在西北隅唐開元二十六年所置開元宫也改為崇壽宫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元年改天寧萬壽紹興十三年改今額皇朝至元十九年火重建至大二年火及山門兩廡而止其殿巋然獨存靈順宫在西南隅宋開禧中徐侍郎自徽州奉五顯靈觀以歸捨地建置田以充大徳十年大風震屋重建
報徳觀在西北隅宋淳祐七年趙郡王與懽建佽飛廟在焉皇朝至元十九年火重建
福順觀在西北隅宋寳祐間郡王趙與懽建以奉𤣥帝祠皇朝至元二十九年宣尉趙孟傳請今額
文昌宫在西北隅宋咸淳七年道士范介然建崇奉梓潼真君皇朝至元十八年申請教所以武徳文昌為西雲大寳宫在西北隅宋淳祐八年道士董真懶建大寳宫在西門後燬皇朝至元十四年王鍴以西雲道院捨於宫遂合為一
回真道院在西北隅皇朝至元二十三年王惟明捨地以建
明霞觀在西北隅皇朝至元二十八年道士鄒晉華建扁曰明霞真館大徳六年請今額至大二年燬
紫霞仙觀在西北隅皇朝元貞元年軍千户張重翔捨地以建
𤣥真道院在西南隅皇朝大徳十年道士蕭真素建今扁曰月湖福地
沖和道院在西北隅皇朝至大二年道士蕭真素置蕭氏屋改為道院
𤣥𤣥道庵在西南隅皇朝至大二年𤣥真道院建至大四年道士張存真建鉢堂以来方外之士
蓬萊觀在縣西廣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龍祠之側有道堂郡守樓公异生祠紹興三年請象山廢觀為額攻媿樓公作記云老與佛之學行於世尚矣未知孰為輕重然以吾鄉一境計之僧籍至八千人而道流不能以百其居財十數而佛廬至不可數何耶盖嘗聞之歐陽公矣大畧以為佛能箝人情而鼓以禍福人之趨者衆而熾老氏獨好言清淨靈仙之術其事㝠深不可質究故凡佛氏之動摇興作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能獨興且曰其間能自力而不廢者豈不賢於其徒者哉明之四山去郡皆三十餘里西有湖千頃一山穹然秀出此為最近者名曰望春舊有靈波廟以祠白龍政宣間有陳孜者始崇以殿辟道院於東俾道士馮立權奉香火祖父少師典鄉邦因湖之淤請於朝而田之嵗得穀亡慮四十萬斛父老以為徳生立祠於其中又得道士何思逺居之於是觀宇益興廊廡畧備思逺澄心錬氣得黄老之真風驅役鬼物靈迹有不可掩者嘗之京師有運船數百千艘欲絶淮為潮不登為作法於其堧未幾潮溢歡聲如雷悉賴以濟發運使以聞勅差明州管内副道正盜發清豁旁郡山谷間多響應者祖父大飭守備郡以無恐思逺亦有隂助石記存焉紹興癸夘太守莫公將命拜章禱雨而驗奏移象山蓬莱觀廢額手書扁榜以寵異之其後主者竭力以増益前功今知觀吳若納繼胡志清之後里之巨室厲氏兄弟相與出力興造又得昝氏創岱嶽行祠於山麓遂為一方勝處由歐陽公之言觀之諸君可謂能自力而賢於其徒者矣某自念生晩不逮事祖父嘗拜祠下冠佩儼然幼年及識何君猶記其道貌能歴歴道祖父時事使人起敬吳嗣法於何為孫行謹行乃祖之法以大其居是為能負荷者故與之遊一日来請曰觀之興才六十餘年懼無以傳逺久願記之應曰傳之久不久正不在記而况此骫骳之文乎世之棟宇有傾民力為之欲為無窮之計而驟起亟廢幾不能以一瞬山顛水涯結茅累甓或遂化為殊庭自前古以至今日者非一也子以為今之琳宫蘂館據名山洞府之勝霞冠星䙱摇曳其間者皆固然耶其創始之初亦若是而已又未必能如子之居之壯其寖致雄盛者雖曰有數亦存乎人爾揆之世法又何止棟宇也哉今蓬莱之興或作於前或繼於後以躋登兹歸語子之徒儻能念其囏勤而増葺之則真可以无窮矣吳曰正欲記此以示来者遂為之書
壽聖觀阿育王山前宋大觀中道士梁守清始建東嶽行宫嘉泰元年道士胡抱一請紹興府餘姚縣廣福廢觀改今額
雲它觀濤山堰旁嘉定十二年賜額遺徳廟屬焉顯忠旌徳觀清修悟真觀太清悟空成道宫並在大慈山宋丞相史公母齊越國夫人𦵏於山中建為功徳所紫清觀在縣西三里豐清敏故園也皇朝至元二十一年道士范希和建
玉皇觀縣東十里皇朝元貞二年道士胡道甫建甬東助順宫縣東二里皇朝至元十九年道士吳葆儔建
紫虚觀縣東五里皇朝至元十九年道士樓坦建至徳觀縣東二十五里皇朝至元十八年道士程徳盖建
昌國州
道隆觀在州之南本東嶽祠宣和二年守臣樓异請今額建炎間金人入境以斧斫殿楹為流血金人乃去境賴以安殿曰金闕寥陽門曰蓬莱福地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其徒争主道士陳可與祝髮為 遂改為寺至大四年道士蔣明善求直於有司延祐二年復越王題臨江仙詞云試凭闌干春欲暮桃花㸃㸃胭脂故山凝望水雲迷數堆蒼玉髻千頃碧琉璃我本清都閒散客蓬萊未是幽竒明朝歸去鶴齊飛三山乗縹緲海運到天池
道隆觀記〈貫雲石作〉
聖朝元仁大徳撫四方興三教各有恒致以不失所為上至元間河西祝髮氏楊永福總攝江南僧政而其玩服子女飲食起居悉蠶諸僧僧罄而越取凡唐宋所額宫觀稍似豐厚者以己力經為佛寺梵其士金其像火其額不下千百所嘗又羅煆入罪僇道士凡三四人由是此流背𤣥門趨金教者甚衆永福坐法後前所額宫觀歸其教者纔一二耳余嘗觀所在諸既歸而復争者盖不得其官既安而不葺者盖不得其人所不葺者乃人鄙所復争者乃官貪之故也延祐第四禩春三月余游海上艤舟昌國之頃搜竒訪古惟以進士倅是郡干文傳偕余游此環觀所謂聖母池者再復登後之翁山周而視之雲水互碧明晦交錯唯意在而身亡也壯哉觀余又不舎而勤顧似非老氏室亦非浮屠嘗試問之有道士蔣君明善起而應曰始自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祠東嶽聖帝後以道院奉朝昏徽宗宣和初是邦守樓异請額於朝賜道隆觀皇朝至元二十又六年道士陳可尚附楊炎㫁髮緇衣亦歸佛氏遂以觀為寺至大四年春明善愬之有司天道好還復仍其舊扶顛補弊規制粗立今先生之来可謂大遭也願為文記之余求郡誌按之然就官僚詢之然即耆宿審之然嗚呼變其人而道存取其物而理在昔也彼以人勝吾以物奪非奪吾之吾也今也吾以人還彼以物棄亦非棄彼之彼也老子貴無為尚清浄吾與彼其有辨邪其無辨邪且吾聞是州浮屠之居溢三十老氏僅一區使胥而為浮屠則老氏之教不幾息明善清修強敏能事其事其不葺固非吾憂後之官守能不貪則能使無煩其不争審矣自今焚修不懈祝聖壽之無疆明善勉之哉文昌宫在州東學之側宋咸淳間州人創建以祠梓潼君皇朝至元二十六年因道隆廢為寺遂以三清像寓焉
真武宫在州治之南
岱山東嶽行宫宋宣和間道者徐浄超募緣以建田數畝而已
祠山行宫附祖印寺之右
蓬莱集仙道院在蓬莱鄉之朐山皇朝至元十八年鄉人李心道創立以為祈祝之地
奉化州
虚白觀州東北四里唐昭宗時賜額觀有三清像制度精巧老君像袖中有一蛇長數尺潔白如雪隠現不常洞真觀州東北四里皇朝至元二十四年前漕貢士盧震龍棄儒學道創立請額於教所而震龍為開山其宗盧道欽等甲乙住持其後道欽鬻田質業圯壞棟宇皇慶二年本州議欲興復而天師以盧乃虚白觀王師回弟子以其田入虚白合而為一焉
開元宫州南五十里宋開慶元年郡守丞相吳公潛請今額
元真觀州西北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觀文趙公因建墳創立初營殿址之日有紫芝四本生於墓山因名紫芝山
玉清葆僊道院州東南五十里宋徳祐元年戴行恕建梓潼文昌宫州東北四里宋景定二年故漕貢士盧震龍捐資買田築宫以奉梓潼帝君之像
慕真觀州東三十里皇朝大徳六年七年請額於教所
慈溪縣
清道觀縣東南三里唐天寳八年建後廢宋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虚重建又於其右建東嶽祠尚書樓鑰扁其關曰列仙游館皇朝至元十七年火重建
崇壽宫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定海縣東海王廟道士嘗請崇壽為其觀額此宫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壽觀後東海王廟改為淵徳觀紹興元年復其舊額大隠山至道宫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潭唐天寳二年遣使投金龍禱雨泛出黒漆木板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雨隨應乃賜潭名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寳地卑濕宋祥符間一夕疾風大雨拔木發屋觀宇忽運於溪南髙爽之地人號神運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傳葛仙翁謝康樂修煉之所宫側有藥臼石臺存焉寳慶元年道士董成真聞於朝聿新之
定海縣
淵徳觀縣東北五里元豐元年建淵聖廣徳王廟命道士主之崇寧三年建詔天下建天寧萬壽觀以本州崇壽宫改置四年請其額寘本廟宣和五年改今額建炎四年火紹興二年重建寳慶二年徙於兹
旌信朝元宫縣東北五里即招寳山下東嶽行宫宋紹興八年道士李知孟建皇朝大徳六年教所請今額陳山行宫縣南五里宋道士髙囦明所建奉東嶽香火東嶽行宫縣南七十五里海晏之穿山皇朝至大三年道士劉尚賢建
澥浦行宫縣西北六十里宋乾道六年道士錢時晦建祠東嶽
蓬山道院縣西北七十五里據山瞰海地處大蓬山之麓皇朝至元二十一年淵徳觀道士裘應聲創建
象山縣
棲霞觀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舊名蓬莱觀秦徐福梁陶𢎞景皆隠迹於此隋大業元年廢唐天寳十三年台州刺史袁仲宣復置大中元年令楊𢎞正告於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淳熈末遷於山之西嘉定十三年道士張大原於舊址重建
大瀛海道院記
外際乎天内包乎地三旁無垠而下無底者大瀛海也非神融混㝠智周寥廓能納六合於方寸未易與語此而有客授予大瀛海之圖為之瞿然以驚謂客曰此惡可圖也而孰為為之哉展而視之則荒厓斥澤之間浮沙淺土之上一勺之沮洳一撮之埆瘠夫豈沖和清淑眀秀靈異之所鍾乃或堂而構焉以為栖霞餐露之館而冒之以是名也又為之喟然以吁授圖者曰達人奚索之之深耶鄞之東南百里達於海舟行八十里曰象山有縣縣之東二十里曰爵溪潮汐齧衝賈舶絡繹東望日本南走天台世傳神仙安期生之屬所来往也故其民至於今好仙道而其鄉曰遊仙至元癸未鄉之人王翁棄妻子改名一真結屋其隈延接方外之友前代善書之人嘗有大瀛海三字購而得之因以為扁大徳丁未天台崇道觀道士吕虚夷為縣令禱雨有應王翁一見而莫逆也遂與共處王逝而吕嗣主教者命之世守方將資衆力大其居又欲資一言久其名也為是手圖以来蟻之於垤也蝸之於殻也涔蹄之於廣宫大囿也亦各適其適也而達人何索之之深耶予於是進道士與語曰予生長海濱請為子竟瀛海之説禹貢叙事至訖於四海而止訖者地之盡處也海之環於東西南北相通也而西海北海人所不見何也西北地髙或踞髙窺下則見極深之壑如井沈沈然者盖海去東南地卑海水旁溢不啻萬有餘里中國之地廣輪方三千里耳而東連海岸以勾股稽之水之所浸倍於中國之地者二十而羨其間洲島國土不可勝窮若三神山者盖不知其幾也奚獨蓬莱方丈瀛洲也哉載籍之所不記人迹之所不及而惟長年度世之流形質銷鑠神氣澂凝逍遥飛步乎太空之中者得而至焉之人也雖非彛教庸行而胚間氣秉絶識超越凡庶萬萬也企而慕之者人人而然能幾其彷彿者誰歟名不混世實不離世稯稯營營卒與□耎肖翹之類俱為塵泥其亦可哀也夫今子出乎四民之外不與遊方之内者為徒詎可但以大其居久其名之為務哉必有事可也他日朝燕暮越瞬息入極冷然御風過三神山之頂臨睨舊鄉而一笑下戲人間自稱回道人非子也耶道士改容曰敬聞命敬聞命於是乎書以遺之日餘十有二杓貞於天田延祐第六春也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呉澂記
延祐四明志卷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延祐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九
元 袁桷 撰
集古攷
郡以山川傳傳莫詳於前賢廣其傳則凡四方之公卿與夫騷人禪子之所紀刻益尊以傳焉裴公紀徳碣屢燬益彰牧守宜視諸荒園故宅申之以感慨豐碑磨泐日尋於榛棘聞見益逺桑海之喻詎不信諸作集古攷
文
明州刺史河東裴公紀徳碣銘〈并序〉
皇唐御神器一百四十二載天下大康而海隅小冦敢肆蠆毒結亂于甌越而句章控吳越之口戰卒數萬皆由此之故是郡罹灾逾苦井邑焚𬋖遺骸積而不掩生民僅有存者教養未完其危猶未安天子哀之詔擇可以子物拯艱者以鎮䘏之乃命長安令河東裴儆殿於兹邦詔書既下而罷民歡煦若幼子之望慈父焉彤襜甫來則改令創痍之境熈熈如衣之食之一年而驚逋復田疇闢茨壟興然後以禮義利物之教教之人之啙窳者教之以温恭惇質人之卉服祝髮者教以儀飾之度人之匱財乏食者教以耕耨之事羣吏懐其仁而畏其嚴罔敢射其利焉故為政三年其賞人也不用財其勵人也不以罰於戯長人之體不一若乃華夏之人習性素純其理之也可期月而致若海裔之人土風俗素暴殘嗜殺寛之則法令非行威之則圜視而兇心勃生其欲馴之也難矣哉及公之化風俗為鄒魯使父子長幼各得其宜則知中庸清靜之徳感人深矣夫理一邑而能人和物阜者則可以移於一郡而能導之以徳教者則可以施於天下公之所理之行豈止郡邑而已實宜佐彼大化輔皇王以昌經邦國以康調元氣於隂陽者也公尋而進秩州民共思願紀詞于碑予忝躡髙蹤竊跡前事敢不頌厥美貽諸億祀銘曰美裴公兮肅肅清風純和積中令徳顯融爰踐華省爰宰赤城克成厥功帝曰咨爾休懿可建𣄣于東美裴公兮于郡斯牧是祗是肅化流比屋變此土風迄成魯俗人之父母匪公而誰慰我𢝼獨羡裴公兮胡棄我而適他邦惟我下民思心徘徊殷焉不忘願頌休績播億萬載刋于圭璋國子監丞充集賢院學士李陽氷書檢校左散騎常侍兼越州刺史賜紫金魚袋江東西節度副使王宻撰
慈溪縣清清堂記〈徐璋〉
余一日過是邑聞邑大夫黄公嚴明通漫刺謁之公倒屣迎門倍越平生好頃之延余一堂榜曰清清憑髙原面廣野基宇聳壮丹青煥飾周旋熟視見平蕪散緑脩竹環翠孤村落照而飛烟有無逺水斷霞而白鳥上下余謂掲堂之名殆以目之所寓者歟公笑復之曰非也將水禽嘲哳松籟悠颺艇棹絶湖而漁唱數聲牛羊下坡而牧笛孤響殆以耳之所聆者歟曰亦非也抑訟息庭虚退而孤坐琴横浄几香裊蠻爐一慮不生萬縁俱滌終日寓之而忘身之在仕堂之為公舍豈以意之所適者歟曰皆非也蓋淳化中有賢令張公叔逹綽著彊明茂昭清徳政施百里而聲逹九重時太宗璽書敦奬先詔尚存後人惜其清名慮乆湮沒無以勸後廼建堂揭榜目曰清清俾游息是堂者睎仰前軌脱不能與其抗衡並馳抑終不失為自好者矣予自領邑見其柱礎傾欹棟梁蠧腐稍不葺完必将頽廢因念召伯之棠尚戒翦拜况棟宇乎遂鳩工掄材増卑廣狹整欹易蠧為一新之不唯不堕前人之志抑将永君子之傳予聞其言戄然自愧逆料鄙淺因嗟先王道徳之澤熄入而從仕者多失已於物以自投于茍賤不亷之地間能潔亷〈缺〉
晝簾堂記〈趙省〉
右朝奉郎宋侯子剛治鄞之三年政成民和上下安習凡所施設不待教令而民聽已孚訟稀事簡公庭肅然日以優暇乃即㕔治之東為堂三楹以視事以延客以休其餘日鳩工命材棟宇輪奐官不知費民不告勞經始於辛巳仲秋竣事於是年季冬落成之日因取顧愷之宰山隂之政榜曰晝簾噫侯之為是舉也非夸大以掠美誠得所謂名者實之賓歟夫民不難親也惟平易能近之民不難化也惟寛厚能服之平易貴清淨而不擾寛厚貴豈弟而不暴以是施於有政使之無訟也又何難哉今晏眠而擁黄紬卜晝而酣醇酎文書堆桉漫不省顧以是為平易謂之食焉而怠事可也經費常賦慢令失期獄訟簿書一視成檢以是為寛厚謂之縱吏以虐民可也茍如是則寄百里之任者心逸而體胖齒負版之列者悼屈而無告引利償害其自為謀則善矣獨不念學道愛人之語乎惟宋侯之理鄞則不然旦起據案訟牒山委勤勤致詰曲盡其情催科調斂示以期會下皆奔走而樂輸曽無追逮之煩宜其政平訟理庭無留滯方愷之之治如天冠地屨豈但彷彿其流風善政而已蓋山隂在當時户不過三萬其縣用無事晝日垂簾特折枝之易耳鄞自西漢距今號劇邑民夥訟繁十倍山隂宋侯方且慕仰之若是可謂亷於取名者矣于時國家有邊事州縣簡料兵壯備預儲峙以應上之求常苦不暇給而侯能多多益辦如王夷甫在元城時終日清談而縣務自理其材力過人逺甚若乃吏退身閒賓僚畢集彈緑綺以舒懐對紋楸而坐隱壺觴相命歗歌嬉娛此在它人常刼刼而侯之樂獨有餘亦足以見游刄之所及矣異時第最天朝登名史氏號居循吏之目當以鄞治為先宋侯名應子剛其字也視大丞相莒公為三世祖精於吏道飾以儒雅不圮先世之餘烈云紹興壬午閏二月既望
重建經綸閣記〈徐度〉
或謂君子之仕為郡邑既去而能使人思之不忘在古或有後世則難而邑其无也何哉古之為邑位均子男南面聽事生殺予奪悉繇以出而無有齟齬於其間故得以行其志後世為邑品秩卑而法令繁品秩卑則選任輕法令繁則牽制衆以秩卑之吏而迫於繁令之拘其治效之難成固宜是或一理也而未之思夫君子惟無仕則己仕則未嘗擇官焉居是官也則必事其事就其力之所可為而為之上可以禆於公下可以及於民安有難易之時云乎惟怠者将以遂其媮則常以不得為自解誕者将以肆其夸則常有所不屑也胡不以聖人之事觀之乎昔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强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孔子固覆生人之器也顧屈為一邑而諄諄於教化如此惟其無有不屑之心故歟且迹夫聖人之所為其稽之當今之法令皆明示勸奬而誘使為之者也故相國荆文王公慶厯中嘗以廷尉評事來為鄞令于時年甚小氣甚鋭而學甚富其志意之所存逺矣蕞爾一邑固區區者宜若無足以為而公初無不屑之心日夜惟以為民興利除害為事距今蓋一百九年矣而其所興造之蹟尚班班可攷遺民子孫常相與傳誦其事指其蹟而懐思之是非真知學夫聖人之為安能及此宜邑人思之愈乆而愈不忘也初公既没當元祐中為令者嘗因一人之思即治所公昔燕休之地作為重屋肖公之象而祠之名曰經綸閣中遭兵火乆廢弗復紹興二十有四年公之弟校理府君諱安國之曽孫右通直郎𤍞來莅兹邑自以獲踵其先世故治為榮規規焉推前人之心以施於治不敢少自怠弛居無幾何邑人安焉相與言曰文公之徳邑人所不敢忘也而公之諸孫復來治我就使無意於民猶當謹以事之况其賢稱其家哉惟是經綸之閣乆廢未復其何以示吾子孫而慰吾賢大夫之思矧朝廷清明郡政安靜治新斯閣今也其時乃鳩工聚材而請于太守貮卿王公公方以儒術為治亦樂夫有助於教化也而許焉閱七十日而告訖功凡材甓甎坯葦竹之費土木工人之直一出於民之願輸而官無所預焉既而𤍞以書來告度曰閣之復也非我實使之民惟吾家相國之不忘是不可以不有紀述也子於我有連其為我書其事度辭謝不敢當書再三返而請益勤曰吾石具已乆待子之文以刻乃為叙邑人所以不忘者且誌嵗月焉𤍞字子華謹飭好學能守其家法者也紹興二十五年二月旦日
東嶽行宫記〈蔣安義〉
四明屬邑六獨昌國居重海大洲中視他邑最為僻逺部使者按視罕及其境傳檄徃來趣期會簿書而已初邑之未建𨽻籍于鄞度越既險民之利病休戚有不得告者焉熈寧間荆國王文公始請建邑逮今四十載矣更令佐以十數然流風善政不可悉舉頃則有延平陳公戩建安章公邦獻今大梁趙公君竑受命為宰而南康李公恕實為之佐下車以來諏詢民瘼弊者革之蠧者鋤之政適其平人用不爭年榖告豐邑遂大治邑之老聚族而謀曰我曹生長太平不見兵革幸值明天子惠我以賢令佐矜老而恤孤養病而𦵏死雖父母之恩不厚於此我聞東嶽之神實祐我宋隂福吾人盍相與尸而祝之以祈吾令佐富夀康寧乎於是翕就應者如響父老占之少壯營之運土于原度材于山深殿覃覃脩廊隂隂其直如繩其平如砥其髙如軒其張如翼堊以白盛飾以丹雘春秋嵗時以祀以享若有神物來游其間宫始造於元符三年四月落成於大觀元年五月郡人蔣安義為之文曰瀕海之東龍濤匝空杯浮土封為明附庸兩山中分屹立嘉門雷吼電奔控潮于鄞壤絶勢孤摧舟畏塗束手庭趨聽于大夫二公之來天鍚雄材却除氛埃霧闢雲開政道其平安瀾不驚和氣充盈庶績以成斯民無憂聚族而謀以祈以求報之公休稽首嶽神體聖蹈仁手斡洪鈞下臨斯人廼咨羣工作為行宫父子祈公夀考來同席捲榛荆巖巖百楹塗以渥青周以層城春秋嵗時祭祀禱祠旨酒純犧饋饑有儀匪豆匪觴明徳之将神之來翔降福穰穰蒼山之巔石完而堅勒此文焉垂千萬年
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記〈蘇軾〉
皇祐中有詔廬山僧懐璉住京師十方淨因禪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㫖賜號大覺禪師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逸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説璉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游遇休沐日璉未盥潄而户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答問親書頌詩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乞歸老山中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治平中再乞堅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賜詔許自便璉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歸老于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頌詩榜之曰宸奎時京師始建寳文閣詔取其副本藏焉且命嵗度僧一人璉歸山二十有三年年八十有三臣出守杭州其徒使來告曰宸奎閣未有記君逮事昭陵而與吾師㳺最舊其可以辭臣謹按古之人君號知佛者必曰漢明梁武其徒蓋常以藉口而繪其像于壁者漢明以察為明而梁武以弱為仁皆縁名失實去佛甚逺恭惟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未嘗廣度僧尼崇侈寺廟干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璉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上嘗賜以龍腦鉢盂璉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壊色衣以瓦鐵食此鉢非法使者歸奏上嘉歎乆之銘曰
巍巍仁皇體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師傳維道人璉逍遥自在禪律並行不相留礙於穆頌詩我既其文惟佛與佛廼識其真咨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謹其藏
鄞縣經游記〈王安石〉
慶厯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縣出属民使浚渠至萬靈鄉之老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雞山觀碶工鑿石遂入育王山宿廣利寺雨不克東辛巳下靈巖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謀作斗門于海濱宿靈巖之旌教院癸未至蘆江臨决渠之口轉以入于瑞巖之開善院遂宿甲申遊天童山宿景徳寺質明與其長老瑞新上石望玲瓏巖須猿吟者乆之而還食寺之西堂遂行至東吳具舟以西質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荘過五峯行十里許復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質明觀新渠及洪水灣還食普寧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資夀院質明戒桃源清道二鄉之民以其事凡東西十有四鄉鄉之民畢己受事余遂歸去
新刻漏銘〈王安石〉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謂屬人嗟汝予銘自古在昔挈壺有職匪器則弊人亡政息其政謂何弗棘弗遲君子小人興息維時東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寧不勤得罪于時厥荒懈廢乃政之疵嗚呼有州謹哉維兹兹惟其中俾我後思
基法師真贊〈楊億〉
巍巍哲士出生象季演教台巖領徒鄞水安養靜因假中了義花雨談空薪灰滅智雷潮聞寂丹采章施卓爾其相儼然正思牛檀匪歇犀柄如揮師承有衆瞻諦焉依
奉國軍節度使彭城錢公碑銘〈崔仁冀〉
嗚呼魯誄宣尼謂旻天不弔齊銘文獻謂半嶽摧峯彼惟歎哲此乃傷宗終始禮全儻有貴乎啓足短脩分定亦奚甚乎戚容我國家系自仙靈基於神武岐周孫子𤓰瓞綿綿而逾長魯衞兄弟棣華韡韡以方盛其分宗之大創業之髙班布前書煥列今史可得而畧焉公即武肅王之孫文穆王之第十子今大元帥吳越國王之大弟也諱億字延世錢塘人也天垂象而列為公輔嶽炳靈而誕作英髦神清而水鑑旁輝表異而山庭上聳未當就傅之嵗已有能文之性採蠟珠而為鳳智與識偕溲雞白以成碑辭兼理勝生七嵗而後異志千里以自然驪珠擅愛於掌中鳳綍推恩於膝下未出閤嵗制授尚書禮部郎中尋改直中都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開國伯食邑七百户罷南宮之錦帳講上將之玉鈐鴻羽漸昇犀渠是肅辛丑嵗文穆王升遐八極中獻王纉服二邦繼體守文乍洽輿人之望自家刑國先推睦族之恩天福八年六月授公起復雲麾将軍檢校太子太保尋歴太傅太尉尚書右僕射開國侯加食邑至一千五百户端右纔儀於庭鷺具瞻旋逼於臺鸞俄自五宗言同三品丁未嵗我上應楚庭之當拜副代邸之奉迎乾坤定位於太初雷雨覃恩於洪覆指棲雞之□将正階司顧審像之求不遐天序堯俞所属康誥屢行公於是大空土之資真濟川之秩監董狐之史筆總天祿之殿書宗相燮和而惟允霸君垂拱以仰成未幾上以鎔山煑海之權富國強兵之本式資心計以贍軍須乾祐元年四月委公判兩浙監鐵仍封新定郡公加食邑五百户夜思經濟豈惟師孔僅前脩嵗入羡盈不假辟李華旁賛四明提封千里雲屋萬家貢分於齒革羽毛俗殷於魚鹽蜃蛤南琛交貿有蠻舶以時來東道送迎有皇華而嵗至慎選兹任非親勿君明年五月授公判四明諸軍事易利建侯詩優布政攬轡有蘇舒之志下車多恵愛之方南畆嗇夫荷决渠降雨之利東野編户安熬波出素之業郡歌來暮朝議陟明属我上守位以仁因心則友念犬牙之相制式賴親親當龍首之髙居常逥睠睠𫯠綸言而奨授擇寳器以頒宣駱驛道途蟬聮嵗序其間擁旄入覲執玉在庭每将梁孝同居親為東平行邸恩光不二禮分特高故得大國進封遥裂翦鶉之壤羣官處長兼同浴鳳之儀顯徳初丁周國明懿善慶太夫人憂尋從泣血之中仰奉奪情之典洎大宋皇帝起陸龕難應天革命以我上秉三世之大節北面尊周率萬國之諸侯同心戴舜霸業騰髙於踐土寵章廕及於在原建隆元年敕命公為奉國軍節度使自膺帝命彌勵政經内和民人外固封守福星坐照周旋六考之間甘雨行随康濟一方之内必謂受禄未艾介福猶登無何方寸之間忽遘在肓之疾台星中折晉司空早自知亡䘮氣東行荆太守俄鍾此釁以乾徳五年春二月丁卯薨于府城之正寢享夀凡二百二十六甲子哀聞逹聽痛軫上心七日罷朝百官奉慰博議易名之典廣求監護之才制贈官諡曰康憲以其年四月庚申葬于本軍奉化縣禽孝鄉白石里之原禮也守龜吉日踣馬開塋哀引長驅指蒿埏而去去風悲四起咽笳吹以凄凄北邙永閟於幽扃南氏空書於遺績公星潢演𣲖虹玉滋苖出藩入輔之才諒由天賦緯武經文之業且見日新其政理也簡靜爲先緩猛相濟愛如冬日穆若清風班鉄尺於旗亭市無二價設缿筩於閭里路不拾遺其課績也輿賦均登逋民繈負疏鵠陂而資溉注創鼇榭以勝追遊設險守邦大峻金墉之制樹碑紀績親刋黄絹之辭其文學也洞究百家𠖇搜萬象蝌蚪書出于魯壁芙蓉詩生在謝塘玉如意之揮時紛紛兼講銅鉢聲之敲處續續成章其伎藝也授劔術於猿公𫝊弓聲於鴈将章呈擅敏草聖推工顧誤曲於坐隅五音潜别覆殘碁於碑背一路無遺其風度也玉海千尋黄陂萬頃折旋中矩終讌不疲菊映漉巾陶亮乃羲皇上客雪沾鶴氅王恭真神仙中人其理性也得古佛之指歸經祖師之印可鍊寳結生天之果布金追陟屺之恩啟廸言筌豈止作山隂都講發揮心要固将同方丈上人總是全才誕為英器而乃際吾主隆平之運極周親友愛之恩入専和嶠之車出仗辛毗之節况復有厚於國有慶於家康樂鳳毛悉聮榮於仕路太冲紈素俱結偶於相門委大化以如歸考終命而不亂斯盡善矣復何歉哉紀是殊政宜乎大手仁冀綵筆慙名銀臺辱召奉綸言而比事抽軋思以僅成刻在琅玕逺愧乎披文相質寘諸㝠寞聊防乎深谷為陵謹為銘曰
東南福地表裏仙岡牒稱著姓䜟述興王極天基大積石流長秦中鹿走浙右龍驤武祖勃興文考光啟國霸魯史家肥戴禮乃子乃孫宜兄宜弟磐石分封平臺立邸國之貴介才自天生蟾供硯滴霞翦詩情爰居西邸是則東平為霖入用同氣分榮地曰句章州名海岱乃輟牢盆言驅大斾六考之間百城之内民詠安堵史書課最覆君敦愛裂地酬勲天王覃寵奉國名軍圭桐舊翦符玉新分如榰天柱如捧日雲誓著山河任兼将相水薤政聲金縢德望適賴永藩忽悲中䘮星澹三階位虚五帳鄮山之下鄞水之濱今兹蓍兆擇得蒿隣風旌飄瞥露挽酸辛為陵有日大夜無晨生理四明民享餘利殁窆四明神資吉地有邵棠兮興歌有羊碑兮堕淚公之徳兮公之功百世可知於錫諡
戊辰遊山題壁記〈舒亶〉
元祐戊辰閏十一月己巳自西湖懶堂率臨海趙逢當時出江東宿延福庚午過東山永安己巳嵗癸酉入大梅護聖觀常師舎利錫杖鉄鞭象齒丙子上保福己卯抵金峨真相謁中禪師辛巳鄞江張宏公度吳升潜道至自郡留一夕徃象山壬午遊金文還宿西堂甲申同中師離瑞相令偕師下東山迤𨓦以歸蓋在山間十有五日得僧院者六獨辛巳晴和登山為鬬草之劇餘輒雨雪所謂梅子真鍊丹井法華泉石柱山雲外庵皆欲徃不果而公度約余道奉川境上遊安嵓雪竇諸山且復不至亦遺恨也
四明陳及之日誦金剛經於如如堂多年矣忽於誦經之所有芝草之祥作伽陁以賛之〈陳瓘〉
念念然燈佛發此無根草堂上默觀之髮白何曽老
多福院記〈𡊮轂〉
予自昭武歸故鄉視其閭巷非故也昔之榛棘者皆連甍而駢棟矣昔之雕峻者皆蕭然而不屋矣見其父老非故也昔之孩提者皆頎然而長矣昔之少壮者皆皤然而老矣且死者十有八九矣訪其居民非故也昔之農者今轉而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為𨽻貧者富而賤者貴皆交相為盛衰矣嗚呼世態之變如此所不變者巍然而髙者吾知其為刹矣儼然而尊者吾知其為佛矣鐘于朝鼓于暮環然而食者吾知其為僧矣嵗雖水旱天不能以饑宅雖不毛地不能以寒勢雖王公人不能以賤求之於迹盛多而衰少推之於心背寡而向衆信乎非有常者孰能如此甬東有多福院者乾德三年州民趙軒舎園作室主者徳全以施無礙之浴開寳七年州刺史錢億易號興福治平元年始錫今號焉熈寧元年有圓瑩者興其所廢而人樂輸其財新其所故而工樂竭其力未信者信人樂從其化未悟者悟衆樂入其室元豐七年春二月燕然坐終繼者清雅亦其人也夫萬事之理勤於未就而怠於己成佚於有餘而勞於不足師能勤其所怠而勞其所佚則繼師者雖百世吾知其如今日矣元祐二年二月望記
奉化縣忠節四公祠堂記〈家翁〉
國於天地必有與立其惟忠義不二心之臣乎劉淵窺晉人知王道之反正不知開於戰死之路述祿山沸唐人知子儀之撥亂不知基於仗節之杲卿伐我亡也鄙我亦亡也不能使無伐而能使無鄙國其庶幾不能使無伐又不能使無鄙猶謂國有人乎肆惟寧皇之末年李全歸自山東而舉措非循服者越厥我理宗在御連率一旦束溼之全異心滋不可遏時則有若曹公孝先糾郡山陽建明屯田欲挈之以東征俾無居城中其慮深矣未報㑹全無厭之求弗慊偽如海州之命劉慶福脅犯閫帥曹公聞變亟自僉舎趨庭撫諭謂之曰有情欲陳當入文状制置朝廷之制置犯制置是犯朝廷汝不欲使李氏保其富貴哉其首命部曲弗敢言許制使國得泛舟于楚臺以避旣而讙動射公中咽公㧞箭叱曰誤李全斬東市非汝而誰曹孝先决不求生許制使决不可殺鋩鏃交集血流被體猶登子城求許公謀焉血盡氣微許公枕公以磚而絶手蔽吭而不可拆目怒瞠然許公回舟中慷慨曰國無以事朝廷報曹君矣亦死之公既不得斂亂軍取葦燎於城曲全歸自海反哭而弔且斬麾下謝公事定家人求骸弗可識漫號死灰覩縷烟冉冉繞諸孤發之褐衲方尺儼不燬蓋公内手成者遂得裹馳事聞朝廷醻公甚厚當是時全特未反越明年冬全叛去保楚城於兩期生楚人於再嵗非公其為誰全既猖獗嘯游淮濆揚州之戰丁勝遣統制吳公從龍先鋒而不出師是置之死地也豈其挺身赴賊馬仆被執夷猶泰之道從容甲乙之辰易旗幟改號令陽許諾為開關洎駕海陵城下則呼曰我右軍統制吳從龍馬中矢執至于此揚州亡恙泰城堅冝死守賊無能為也全寸臠之而吳公詈不絶口嗚呼烈哉其功豈直蔽遮一城而已曽不兩月全首獻闕下初賊得吳喜甚謂泰在目中一死盡折其銳魄褫氣奪不敗何待朝廷知公賜廟于揚于泰由今觀之曹公死於前全兩年而不反吳公死於後全五旬而遂亡謂非忠義之功可乎中間楚陷二三逹官職曹府史多不免監州郭公徳暢一家殱焉逆李為妖泰有三仁可不大書特書也哉異時汪冦煽衢又得一人曰西安尉舒公瀛目厭横道唱義鼔行竟與江山開化同寅捐驅緑林功雖未昌亦萬人吾徃者朝廷既各旌之祠以對敭明詔長吏之責固爾未容以為多也余老矣岸幘山中聞邊遽輒思死士忽鄞友曹夢合走一介書以制使文昌本齋陳公從攝令常朝宗之請建祠學官求余記余持憲節浙東時嘗聞其語未暇求其人也朝宗吾甥也忠毅之孫頗有志攝事幾何時不避貪天誚當因公之教邦人之意如此邑有忠信尚告于未知者咸淳十年十一月朝奉大夫直寳謨閣家鉉翁記通奉大夫寳謨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奉化郡食邑〈缺〉 户高衡孫書寳謨直學士中奉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管内勸農使沿海制置使龍泉縣開國男食邑〈缺〉 户陳存篆蓋
昌國縣大夫劉君生祠記〈王應鳳〉
上臨御之三十三載妙簡銅墨以字民訓風示㝢縣劉君謙孫繇元祐故家宰明之昌國於是適再期矣亷平簡靖民便安之越明年政成邑士纍君之化相與言曰令君幸惠吾邑勤亦至矣今将造朝微以寓攀截借留之意維昔庚桑治畏壘社而祝之厥有舊比廼肖像于學而祠焉踵余門請識其事余謝之曰劉君余伯氏之同寮也子諒肫實裏襮一如溫乎柔木之絲澹乎衣錦之絅豈與世健令求赫赫名者班乎而奚以象為且邑有生祠非古也昉於漢之于公厥後韋廣都義杜池陽軫陸浚儀雲史不絶書然繩之以召棠勿翦之義猶曰變之正者夫令去民最近是邑雖海陬去天為尤近近天則聲聞易徹近民則恩信難孚毋怪乎推謝摩肩而誦僑絶響也劉君何以得此於邑人哉問之庠塾之士則曰言政不及化吏皆然令為甚君甫下車垂意誨育縮費廪士以嵗之正飲酒于序燕毛以齒禮遜興焉學宫水環如帶鄉老以為文字之祥廼疏廼滌玦縈鏡澄而又捐奉入以養之涖校比以勸之是嵗賓興有鴈行聮璧而監學亦多中鵠擢第者有人興廢葺圮去之日如始至復築室以奉先聖舊像扁以燕居膏火之中教雨浹焉弓張之急歌奏焉斯乃蒲宻之所以垂芳也子以為何如余曰一鄉善士令君教養之所及也必如子羽之未嘗至偃室然後其言情而信姑徐之為我問政於𨻳溆荒寂之濱既閱月有聽輿誦而復於余者曰維兹鶩行舊多叨懫自君之來民不識吏庭少諍辭維兹萌黎近監之貧訖君之去海無怪風人厭魚蟹余聞之舎然曰士之言華民之言質是足以爼豆前脩矣于韋杜陸不專美於漢晉矣維先忠肅公以冀之南宫縣譜推而為滑臺郡譜又推而為元祐相譜文獻所漸裳華是似清惠維祖朔齊維兄其政不棘於期㑹而以善俗為先厥有本哉君家自朔而蜀又自蜀而吴余常稱其為宰蓋所謂安靜吏悃愊無華者故不敢相䝉而溢美云寳祐五禩龍集丁巳閏四月既望儀真郡文學掾王應鳳記并書
延祐四明志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延祐四明志卷二十
元 袁桷 撰
集古攷
詩
歸四明詩〈胡幽貞〉
海色連四明扁舟去容易天籍豈輙問不是卑朝士
憶四明山泉〈施肩吾〉
愛彼山中石泉水幽聲夜落虚窓裏至今憶得卧雲時猶自涓涓在人耳
寄四明山子
髙棲只在千峯裏塵世望君那得知長憶去年風雨夜向君窓下聽猿時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宿四明山
梨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髙頂浮雲平下視不知幾千仭欲曉不曉天雞聲
游太平山〈孔稚珪〉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隂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
戯贈育王虚白老〈王安石〉
白雲山頂病禪師昔日公卿各贈詩行盡四方年八十却歸荒寺有誰知
觀明州圖
明州城郭畫中傳尚記西亭一艤船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
游天童溪上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人處惟有幽花度水香
鄞縣西亭
收功無路去無田竊食窮城度兩年更作世間兒女態亂栽花竹養風烟
寄育王大覺禪師
山木悲鳴水怒流百蟲專夜思髙秋道人方丈應無夢想復長吟擬慧休
别鄞女
年登三十已衰翁滿眼離傷秪自攻今夜扁舟來訣汝死生從此各西東
題寳岩寺寒碧亭
兩岸青山刻峭成一溪回曲篆紋平緑隂隱隱無重數欲去黄鸝又一聲
又
風吹洞口雲水動山頭月野老時問人前村多少雪
送竇公持鄞江尉〈范仲淹〉
片帆飛去若輕鴻一霎春潮過浙東王謝江山乆蕭索子真今為起清風
送丁司理赴明州
仙家枝葉令威孫南去司刑庇越民金闕道書微㫖在獄多隂徳是真人〈道書謂升真者皆須曽為獄官〉
送湛公歸四明講席
滿面南風指四明山長水曲不勝情自言此去雲林下惟講華嚴報太平
遊翠巖山〈舒亶〉
桃源深處一招提門對寒雲路遶溪長使千峯光景動未應洞裏老金雞
遊大梅護聖
萬壑聲中栢子烟髙僧日日看雲眠當年象虎今何在千古寒堂一鐵鞭
仙去人間地轉靈蛟龍合處谷風生誰知雲霧千峯頂長作青天霹聲
流水山間無盡時登臨到處與心期世人只愛桃源好梅熟山間怎得知
雞犬同時亦上昇赤霄今日幾人行我來正唱昇平曲不用山間變姓名
游灌頂三首
十里曽聞一嘯聲當年猿鶴想猶驚白雲不礙青天路贏得重來擺手行
萬松偃蹇挿雲根四靣諸峯盡子孫日日飛煙雲霧斂不妨掌上㸔乾坤
雪頂神僧眼覷天只應風月是生縁那知坐作人間雨千丈巖頭一道泉
歸郡書金峨二首
叱咤滄溟雪浪空鯨鯢騎去杳無蹤錬丹井畔春蕭索知在蓬萊第幾重
又入西湖醉過春嶺頭猿鶴幾時聞無端雨意催人去直恐衣巾盡是雲
含珠林
萬箇松杉一顆珠老僧心手㝡工夫冷光長在千峯頂誰道人間夜月孤
題天王院内鑑堂
等是人間出世人數他珍寳信非真茫茫白日誰回首此處元無一㸃塵
福勝院
蒼巖赤壁聳﨑𡼲長者何年為布金却憶樵風生乳竇萬松回合兩龍吟
湖心寺偶書
吹落清香縹緲風樓臺髣髴水邊紅人間誰是丹青手畫取春湖細雨中
題竇林院瓊闍黎房
山農未用踏溝車一穴靈泉䕃萬家香積從今飽檀施㑹看講夜落天花
題法喜院是院一瓦一木皆自能師手而師丈室唯布衾木枕無復長物即之坐龎眉皓頂泊然似不能言者無乃真有道者耶
抱山重屋兩迴廊杉檜如雲百尺長香火他年誰第一老師辛苦頂如霜
了無情解作攀縁一鉢三衣只兀然坐對青山不知老學人休問祖師禪
太白峯
千峯下視盡兒孫仙事寥寥不可聞長作人間三月雨請看膚寸嶺頭雲
太白庵
何年杖錫此徘徊天上真官為我來芝圃鶴歸香火冷石臺空鎖舊莓苔
玲瓏岩
詭形迥與萬山殊空洞由來一物無直恐虚心自天意人間穿鑿枉工夫
響石
淵明休弄没絃琴混沌中含太古音聞説幾回風雨夜四山彈作老龍吟
龍池
虚蹤聊寄數峯雲雨意含雲白晝昬不用髙僧時呪鉢一長貯萬家村
虎跑泉
一嘯風從空谷生直教平地作滄溟靈山不與江心比誰㑹茶仙補水經
佛迹
蒼崖絶壁印苔㾗陳跡千年尚似新杖屨紛紛走南北幾人不是刻舟人
臨雲閣
髙僧終日笑憑欄亦似無心懶出山幾度海風吹雨散坐看綵翠落人間
春樂軒
隔水岩花紅淺深花邊相對語幽禽管絃不到山間耳誰㑹憑欄此日心
題宿鷺亭
雲過千溪月上時雪蘆霜葦冷相依正縁野性如僧癖肯為游魚下釣磯
次韻昌國文饒〈陳瓘〉
百川衮衮到來休此是人間第一流鯨鬛為君駭翻浪蘭苕空自滿汀洲
海邦𣺌渺知何在風入髙帆頃刻過何似一尊湖上酒月明安穩照寒波
文饒自京師還欲徃昌國而風作不可渡絶句戯之
欲衝髙浪却沉吟酒近瀛洲懶得斟莫道顛風無好意為君吹過逺歸心
對酒憶賀監〈并序 李白〉
太子賔客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殁後對酒悵然有懐而作是詩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魚換酒處却憶涙沾巾狂客歸四明山隂道士迎勅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衆樂亭〈王安石〉
使君幕府開東部名髙海曲人知慕艤船談笑政績成洗滌山川作佳趣平泉浩浩銀河注想見明星弄機杼載沙築成天上路投虹為橋取孤嶼掃除荆棘水中央碧瓦朱甍隨指顧春風滿城金板舫來看置酒新亭上百女吹笙綵鳳悲一夫伐鼔靈鼉壯安期羡門相與遊方丈蓬萊不更求酒酣忽跨鯨魚去陳迹空令此地留
悼四明杜醇
杜生四五十孝友稱鄉里隱約不外求耕桑有妻子藜杖牧雞豚筠筒釣魴鯉嵗時沽酒歸亦不乏甘㫖天涯一杯飯夙昔相逢喜談辭足詩書篇詠又清泚都城問越客安否常在耳日月未渠央如何棄予死古風乆凋零好學少為已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
憶鄞縣東吳太白山水
孤城回首距幾何憶得好處長經過最思東山春樹靄更憶東湖秋水波三年飄忽如夢寐萬事感激徒悲歌應須飲酒不復道今夜江頭明月多
書㑹别亭
西城路居人送客西歸處年年借問去何時今日扁舟從此去春風吹花落髙枝飛來飛去不自知路上行人亦如此應有重來此處時
寄育王山長老常坦
道人少賈海上游海舶破散身波浮抱金滿箧人所寄吹簸偶得還中州羸身歸來不受報秪取斗酒相獻酬歡娛慈母終一世脫棄妻子藏嵓幽蒼烟寥寥池水漫白玉菡萏吹髙秋夜燃栢子煑山藥憶此東望無時休塞垣春枯積雪留沙礫感怒黄雲愁五更疋馬隨鴈起想見郊郭花木稠百年誇奪終一丘世間滿眼真悠悠寄聲萬里心綢繆莫道異趣無相求
送豐稷〈曽子固〉
桃花染破南山青漢江此時春水生客舟相語人夜起勁㯭亂江羣鴈聲知君飄泊動歸思告我舉装千里行閎材壯思風雨發緑鬢少年氷雪清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精微自得有天質操行秀出存鄉評嗟徒薄祿困流滯能誘鄙俗銷紛爭歌躬勸士強學田里堵安人力耕嗟予據桉但畫諾遇事縮手方蒙成雖知璞玉難強獻欲挂塵榻空含情嵗寒不變廼知確物理先否終當亨維舟且盡今日語明日帆隨白鳥輕
和馬粹老脩廣徳湖〈舒亶〉
古作重慮始功利故能永末俗分錐刀徃徃附光影此幾百嵗餘興廢屢動靜七鄉十萬家利害寄俄頃譸張好惡曹聒亂劇池黽使君武陵孫明潔水中荇坐嘯黄堂春獨得意外景登臨莽蕪没歎息民不幸一日山水光蕩漾出荒梗黍禾雜菰魚狼籍被他境人指白鶴祠慇懃竊有請衣冠儼郡公一一畫真鯁斯人豈可作庶用薦遺秉公乎且勿去何以慰鄉井願屬丹青手千載共觀省
題它山善政侯兼簡鄞令
嗚呼王封君心事鬼出沒驅山截長江化作雲水窟旱火六月天萬棟掛龍骨蕭條一祠宇像設何髣髴破屋夜見星漏雨濕衫笏杯酒謝車篝兹事恐亦忽我聞古先王報施必稱物矧今崇佛宮民力殆欲屈豈無制作手一為起荒茀李侯仁賢資撫字良矻矻可但清似氷方看健如鶻沉跡千載後行且見披拂隂功世易忘逺慮俗多咈勉哉君毋遲斯民乆已欝
題放生池
南州幾萬家舟楫江湖上𦌘羅竭魚鼈旁饜口腹養可憐長者子於此事脫放藻荇被清流春風不驚浪直鈎亦何心明珠豈所望落日倚朱欄無言獨惆悵
題水月橋
長空瑩如磨平湖淨無滓萬里夜寥寥清光墮寒水松風吹更圓沙鳥睡不起徒勞野猿捕漫作𤣥珠比相對倚朱欄時有逍遥子
遊翠岩六首
繆悠此投閒邂逅如得請終日對林僧是樂非世境千秋紙上塵萬事空中影既徃悔可追無能味何永仍幸甘露音時時灌吾頂
翠岩老禪和欲退未容請聊許隱堂人先占廣軒境髙松有寒青孤雲無定影草煖幽澗香鳥啼清晝永一笑碧雲旁未羡匡廬頂
聊謝都城遊來赴道人請𠖇懐麋鹿羣回首冠蓋境潨瀉泉石聲蕭森松檜影風帽何妨頽藜徑敢辤永還聞鐘磬音為我下雲頂
先生盍言歸小子願有請由來陶淵明結廬在人境閒抱無絃琴靜弄南窓影勝事幾人知髙風千載永何當理籃輿歩月下孤頂
願聞海潮音幾煩檀越請有物還有機無心即無境何當雪衲身重現水月影髙卧與世疎孤坐共夜永時時挂西牕溪光照霜頂
欣聞厭𠖇煩頗亦謝造請孤鶱出塵埃勝踐得真境萬籟發靜音千巖度空影無味道終憐有役慮真永㑹當立茆茨望子蒼岑頂
再遊天童山回吳與權諸友夜集
太白嶄岩幾百尺仙人一去無消息臨雲時復倚欄干獨看千峯萬峯碧昨夜長鬚城裏回報道湖上秋風來醉園雨過月臺冷籬根白菊看看開却杖青藜趂流水目送征鴻下山觜蓬船荅浪遶叢蘆咫尺烟汀幾萬里忽見江頭江月白紛紛笑語城東陌一尊此酒一枰碁未到懶堂猶是客
遊承天望廣徳湖
桃源二月春風起是處穠華有桃李調笑聞聲不見人遊人只在華山裏華山逋客來何遲隱隱茶林隔煙水滿眼相思寄碧雲獨立城南望山觜
送韋太守
四明山水東南表海鼇背上三仙島麗譙髙逼斗牛寒一曲梅花萬家曉太守文章建安骨爽氣冷侵寒月窟黄堂水洗火符空明光却擁荷囊笏有客醉園雙鬢老宦情文思如秋草紫雲夢斷玉龍飛年年送客西城道曽是野亭同問柳綺裘紗帽金船酒長安宫闕九天邊肯為江蘺回首否
粹老使君前被召約徃它山謁善政侯祠既不果以書見抵謂可歎惜并示廣徳湖新記因成長句奉寄
長江衮衮西南流秋水時至狂不收大浪似屋山欲浮王侯神智禹所啾萬鬼琢玉它山幽梅梁贔屭卧龍虯咄嗟湍駭就斂揫巨靈縮手愚公羞障成十里沙中洲支分股引聽所求赤旱稽浸民不憂那得蟲蝗隨督郵汙邪甌窶滿車篝斯民飽煖何以醻廟貌突兀寒溪頭嵗嵗雞黍祠春秋老農擊鼓稚子謳當時人物紛鴈鷗豈無鼎食腰金儔朽骨徃徃空蒿丘姓名幾復人間留唯侯施惠膏如油江聲浩浩風飂飂千古不見使人愁拔俗萬丈山標崷使君不減裴商州下車百蠧隨鋤耰一笑四境無瘡疣天閑老歩須驊騮已聞歸作金華遊欽賢訪古意未休畫船載酒岸鳴騶約我與徃置脯饈冠盖紛紛暇莫偷搔首悵望情綢繆我問使君亦何尤西湖萬頃蛟龍湫幾年荒茀今則脩鼛鼔弗勝財不掊長堤岌嶫髙岑樓寫有澮兮蕩有溝餘波北注引漕舟桑麻被野禾連疇鶴鶴白鳥雜游鯈菰蒲菱芡厭採搜柳楊成幄䕃道周耕漁呼歌羸病瘳使君之賜侯可侔天邊旌斾看悠悠父老雪涕爭攀輈地僻借恂恨無由髙文摛秀春華抽豐碑崒嵂鑱銀鈎千年空此留海陬君知此日思君不還如今日人思侯
登育王明月堂
引月貯虚堂堂髙附南極我當盛暑來萬象生秋色堂豈朝朝新月亦有時食一寸坐禪心萬古磨不得同舎弟泛舟西湖登晝錦堂歩至紫翠亭望懶堂景物懐故龍圖舒先生〈王庭秀〉
城中十頃湖雲水相演漾春風破氷谷拍岸新流漲平鋪鴨頭緑澹沲蒲萄釀朱甍媚孤嶼梵宇麗相向萬瓦生清暉千花聮錦帳晨曦照炯炯芳氣浮泱泱日暮姿態妍煙霞𣺌空曠誰将水仙境聊借詩人仗卧護五年城追懐老詩將微吟示清野鏖戰得閒放變化無端倪虚無落名状坐令湖上景勝絶神宇王當時經行地藻麗隨屨杖斯人今則亡物色亦摧喪他年牛馬走曽拜丈人行塵埃乆飄泊嵗月成漫浪問訊懶堂君松竹忻無恙尚意壁間聲時賡朱絲唱撫事重興嗟陳迹徒悵望哦公十洲詩風月為悽愴
遊香山佛跡〈周鍔〉
靈山名逹蓬香水靄薝蔔龍祇乆覆護雲物翳深谷拂衣何刼中神斧斷蒼玉至哉天人尊靈跡印金粟頗聞開士䜟飛錫隱巖麓坐令湖海間香供走川陸巍巍處報地色相儼金屋緬想舊巾瓶猶能慰心目籃輿訪蓮社一笑欣白足撫事動幽尋疇能念榮辱松爐裊知見餘力付碁局更覺夢中身翛然百無欲
書隱潭〈郟脩輔〉
在昔知何人鑿破青山骨飛泉直下來千尺㵼倐忽兩壁蒼翠開一陣風雷突旁無塵埃蹤中有蛟龍窟寒氣不可嚮猛勢豈能屈安得當旱年為霖濟羣物
題東寺松石小軒呈同遊關彦長明府〈盛次仲〉
一松偃蹇蒼龍盤一石嶄巖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便恐風雲卷將去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李白〉
乆辤榮祿遂初衣曽向長生説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寜阻洞庭歸瑶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却向帝城飛
衆樂亭〈并序 錢公輔〉
衆樂亭居南湖之中南湖又居城之中望之真方丈瀛洲焉以其近而易至四時勝賞得以與民共之民之游者環觀無窮而終日不厭孟子曰獨樂與衆樂孰樂不若與衆衆樂之名於是乎書既又為詩以記真景之萬一云
誰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廣城中葺成世界三千景占得鵬天九萬風宴豆四時諠畫鼔游人兩岸跨長虹他年若數東南勝須作蓬丘第一宮
勢壓平湖四面佳好風明月是生涯鯨鯢背上浮三島菡萏香中放兩衙屏列已疑雲母凈簾垂不待水精奢此心㑹笑元丞相終日樓臺為一家
同前〈司馬光〉
横橋通廢島華宇出荒榛風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使君如獨樂衆庶必深嚬何以知家給笙歌滿水濱
同前〈邵必〉
梅邊民物鮮歡娛太守經營與衆俱園圃新隂多杞柳池塘生意足魚蒲長空不礙髙飛鵠淺水兼容短脛鳬此樂有誰知我趣歸來紅斾日西晡
城外千帆海舶風城中居市苦憧憧幾生佳景為民老一日賢侯與我同道上槐隂連帟翠水邊人面照花紅寄言樂有時還盡徒見甘棠憶召公
同前〈吳中復〉
賢侯新葺水雲鄉虚閣崢嶸緑𣺌茫波面長橋歩明月人家疎影帶殘陽風中白鳥侵烟去雨後紅蕖擁袖香從此郡圖添故事嵗時遺愛似甘棠
烟波空闊岸低回草緑花紅處處堆一片湖光分島溆四邊山色入樓臺從來未有吾民樂此地欣逢刺史來目斷鄞江何日到京師只得畫圖開
同前〈陳汝義〉
聞説湖亭又一新不徒行樂樂斯民水光剩占鷗鷴地人意常同桃李春試展畫圖清俗眼况專閒席傲天真使君已陟螭頭貴應為烟雲入夢頻
遥思湖上自由春醉踏吟看屬使君水底天光開靜鑑岸頭花氣遞紅雲島浮虚檻橋橋接風翼時鐘寺寺聞漬墨新名人㑹否不將民樂廢民勤
同前〈張伯玉〉
句章太守錢君倚湖上新為衆樂亭花木豈徒游子愛笙歌長與郡人聽坐來髙韻天風起飲罷餘香夕雨零安得凭欄縱吟筆玉觴遥對數峯青
同前〈陳舜俞〉
湖光野色著人衣衆樂開亭此處宜擊櫂浩歌山自響踏青紅影岸相隨消除矰𥐊容鷗鳥改換風煙入柳絲荇菜藕花應見憶短蓬孤榜獨來時
同前〈章望之〉
是水為佳境中城浸碧湖樓臺萬室近物象幾州無太守恩千里新亭望一都地勞吾卜築景與衆游娛宇色欄外波光上屋隅鴛鴦宜綉幙翡翠失深蘆九夏荷開簟三秋芰洗盂山林何處異江海此情孤夜氣寒蟾媚晴暉落日殊畫橋斜映柳細草亂縈蒲漁棹開浮藻風簾散戱鳬野僧留曠蕩行子過踟蹰逸興攀銀漢明眸湛玉壺圖經終煥越歌詠己流吳壯觀嘉時叙招來好酒徒樂僮優好伎唱女桀名姝閉户誰能事宜人正丈夫樂邦方美俗鼓舞荷唐虞
同前〈胡宗愈〉
平湖拍岸海潮通亭在平湖杳靄中花艶含春雲島晚波光照夜玉壺空動摇人影兩橋月洗滌塵襟四面風野老半酣亭下笑漁樵今日與人同
平蕪十頃緑含烟勝事興衰已百年島榭漫隨民意樂溪山應喜主人賢㸃粧野趣灘邊鷺髣髴妖容水上蓮日日流風轉謡俗棹歌長在釣魚船
三江亭〈潘良貴〉
假守衰頽病日侵湖山雖好倦追尋登城忽覩三江水快我平生萬里心聊築小亭怡父老敢承佳句粲珠金春濤正待諸君賞更拂詩碑看醉吟
和〈蔣璿〉
安仁不放二毛侵爽氣凌虚玉萬尋談笑薄施三昩手登臨誰㑹五湖心倦遊方戢冲天翼髙賦難賡擲地金怪得朝雲飛畫棟夜來曽聽老龍吟
和〈顧文〉
詞源倒峽勢奔侵綆短那容汲萬尋望属滄浪驚鶴唳志存流水識琴心揮毫句句囊盛錦拜賜人人袖有金不日都俞在廊廟更聽虎嘯應龍吟
和〈王珩〉
潘郎未覺鬢霜侵佳致乗閒得得尋古岸𣺌茫分逺渡飛甍虚敞快人心融樽想見頻頽玉季諾由來雅勝金野老固慙東閤客何妨同作醉翁吟
和〈汪思溫〉
危亭聳觀與雲侵勝㮣何勞杖屨尋回合江山真有意去來鷗鷺本無心歡聲洋溢均千里好句清新抵萬金四海倚需經濟手豈容長對白頭吟
和〈薛朋龜〉
爽氣寒光四壁侵青山千仭水千尋逺觀吾里瀛洲路悵望誰人魏闕心春到已多鳴珮玉酒酣應有解貂金紫微太守經營巧消得時賢次第吟
和〈王伯庠〉
使君不受二毛侵杖屨逍遥得勝尋撥遣簿書聊永日登臨山水一何心殘梅墜雪垂垂白弱柳摇風淡淡金倚矚大江供一笑幾多襦袴在謳吟
和〈鄭若谷〉
望逺登髙萬象侵元戎端不為花尋未誇駕鶴蓬山路應壯斬鯨遼海心小艇鱸肥盤繪玉危欄客醉椀揮金中流擊楫雄圖逺回笑三閭澤畔吟
和〈陳晉錫〉
神襟百慮不容侵勝㮣乘閒偶訪尋趺坐豈無觀水術臨流應有濟川心斂將蓬島溶溶氣散作陽春字字金郢曲調髙人寡和微生何敢綴雄吟
和〈陳栖筠〉
紅塵一㸃不相侵下瞰澄江幾萬尋地接海潮分鼎足簷飛鳳翼峙天心三山有路雲收幕午夜無風月湧金欲識龔黄報新政滿城爭唱使君吟
次韻明州户部游蔣園〈王亘〉
採蓮橋下路皂蓋拂雲來塵壓隨軒雨風生避暑臺酒縁佳客盡花為使君開憂患西溪舊〈滑州西溪常陪樽爼〉相忘此日杯
又次韻登靈橋門晚望
恩波和氣兩溶溶萬户樓臺紫翠中渡水虹霓輕縹緲隔河牛女淡朦朧真仙路指三山近粒食人歌四鬴豐旌斾欲歸歸未得滿船風月載漁翁
謝太守劉吏部示西湖圖用豐侍郎韻
四明太守愛西湖想像桃源舊日圖不放塵埃生水面為傳風月到皇都花開别嶼千機錦稻熟隣田萬斛珠聞説兒童騎竹馬至今昂首望通衢
和郡守彭吏部按視湖亭凡二首〈周鍔〉
使君風味壓荆州每為吾民樂更憂錦里篇章推唱首浣溪光景促遨頭行春預約花欹帽把酒方欣雪㸃裘嶽史年來慙吏隱板輿時得從公遊
又
雙虹倒影上簷楹碧水澄空一鏡明野草閒花無限趣短藜幽榜不勝情已知風月隨人意聊為湖山載酒行却許錦囊賡夢草坐令詩興繞寰瀛
西湖三首〈周鍔〉
曉鏡初開淑景明使君風味一般清舟從菡萏林中過人在鯨鯢背上行妙舞屢翻紅藥燕清詞時囀紫薇鶯賡歌乆矣虚前席肯向罇前戀麴生
又
使君脩禊與民遊千里笙歌水面浮動地雄風雲外起截天雌霓雨中收登臺已有難并樂擊壤寜無寡和憂却憶内家新賜火海棠無數出墻頭
又
牛鞭初動囀新鸎夢覺池塘選勝行水鏡光中千騎合山屏影裏萬艘横雲從布榖原頭過雨向催詩筆下生藻繪昇平知有待閤梅先已賦調羮
西谷〈由桃源徑以西至應 林旦真絶頂共為西谷〉
平昔山林性今來水石鄉栽花尋秀壠泛酒掬滄浪地暖春長早雲隂夏自凉嵗成還北去魂夢此難忘
蓬萊泉〈即煉丹山透瓶泉〉
採藥瀛州去扁舟竟不還黄金成海外故井獨人間乳滴岩花潤苔封石字斑空令千載後猶復望三山
觀瀾亭
萬古淵源㑹憑欄試一觀雲濤誰可際勺水自為難日月閒中永乾坤物外寛幽人休悵望平地亦波瀾
射圃
百歩開新圃彎弧注采正樽壘供樂事金鼓疊懽聲敏手徒為妙中心自要平何人能舉觶觀堵定縱横
送明州王大卿〈王安石〉
大厯才臣有此州鵾雲今駕鹿轓游從來所至邦人喜真復能分聖主憂千里封疆何足治一時名跡故應留屬城舊吏雖疲懶尚可揮毫敵李舟
寄育王大覺禪師
單已安那示入禪草堂難望故依然山今嵗暮終岑寂人更天寒最靜便隱蹟亦知甘自足憑心豈吝慰相憐所聞不到荆門耳人老禾新又一年
弔王致先生
處士生涯水一瓢行年七十尚蕭條老妻稻下收遺秉稚子松間拾墮樵雖有聲名髙後世且無饘粥永今朝窮魂散漫知何處甬水東西不可招
和馬粹老四明雜詩聊紀里俗耳十首〈舒亶〉
百粤喧譁外三江指顧中耕桑遺俗在草木故城空〈即鄮郭也〉近澤知田美〈俗重近澤田〉多魚驗海豐由來形勢地越絶控遼東
澄水鋪千練平山伏萬犀月橋蓮棹小春圃酒旗低蓬島雲長在〈邑有蓬萊鄉古史云金銀為宫闕望之如雲〉桃源客不迷風流未寂寞遊屐半香泥
御史平囚日〈二囚詩在郡樓下〉郎中渡母年〈今謂渡母橋〉豐碑推筆妙〈二碑皆名書〉孤冢枕城偏〈汝南孝子墓在焉〉白鶴空寥泬黄蒿尚蔓延九原如可作執馭故忻然
箔蠶迎豆熟〈俗有蠶豆〉江雪伴梅消抵虎螯經夏〈里語八月蝤蛑可抵虎〉跳沙蛤趂潮〈里語有跳沙蛤〉酒甖雙印貴〈俗重雙魚酒〉藥肆萬金饒〈謂馮樓也〉未覺西風逺三溪好採樵〈慈溪小溪籃溪也〉
巷陌隨橋曲閭閻占水窮郡樓孤嶺對〈古謂鎮明嶺〉市港兩潮通〈閘在城東隅〉春暖雞鳴㠗〈在慈溪〉秋寒鴨信風〈江湖所呼〉家家人富足擊壤與吾同
嵗熟禾論□〈俗以二束為一□〉人歸夜擊鐘金澄沙底水龍卧井邊峯〈金沙龍井皆在育王山〉香火常存社〈俗結金光明金剛社〉漁鹽每奪農年来縑帛賤砧杵萬家舂
稻飯雪飜白魚羮金鬬黄鮚埼千蚌熟〈在奉化〉花嶼一村香〈在慈溪〉海近春蒸濕湖靈夜放光〈廣徳湖每現光采〉北窓休寄傲大隱即吾鄉〈大隱山乃楊適先生所居〉
禽孝傳居俗〈禽孝鄉在奉化〉風癡動浹旬靈鰻旱天雨〈即龍井也〉聖米歉年蓴〈凶年蓴根為聖米〉江漲長如海冬温恰似春雞豚追伏臘行路亦情親
佛磬雲中寺樵歌郭裏湖城居䕃楊柳野冦息萑蒲巫語傳盃珓漁蓑入畫圖幽香滿花谷不趂雪霜枯蓮閣紅堪掣蘭池靜不流〈池在府前〉梯航紛絶徼冠蓋錯中州〈髙麗比貢入多使者〉草市朝朝合〈四郭皆有市〉沙城嵗嵗脩〈邦人為郡城雜以沙故易頽〉兩前茶更好半属賈船收
題福源院
地占靈龜背山横小㠗頭一橋雲借路雙沼月分秋竹影摇虚室松烟著曉樓殘鐘誰共聽空籟更颼颼
題尊教院
竹砌縁寒渚松蹊藉緑苔樓臺隔林見花木帶雲開溪旱常流水峯青自隱雷月華㡬萬頃誰掉酒船來
香山野歩二首
龍護空堂鉢雲籠古殿燈經窓僧待月茶井客敲氷驚鴈回峯影疎星亞塔層心清更無睡未羡杜郎能〈老杜宿贊公房有燈影照無睡之句〉
空澗寒探月髙齋客聚星霜分破窓白山獻隔簾青窺水知僧定占雲識地靈時時驚鶴夢木葉下危亭
和遊棲真寺見寄
曽是談經一草堂千年金碧欲飛颺頂峯有路青天近絶壑無塵赤日涼月底露驚猿鶴夢雲中風動薜蘿香芝𥰭茶竈平生念遥謝仙人白羽觴
和西湖即席二首
金碧樓臺閣暮烟彩虹雙影卧漪漣雲鋪物外無塵地月滿人間不夜天細柳千門維畫舸華燈兩岸度鳴清狂亦有黄冠客不負仙人載酒船
十洲風籟韻笙簫疑有仙人燕碧桃影逼銀河星半墮氣吞月窟兎爭豪九秋波浪沙鷗狎萬古聲名釣艇髙却恨何須明似鏡空令志士泣霜毛
雨中遊仗錫
何人仗錫過千峯雨裏風烟轉不窮暗壑水聲清決決深巖花氣濕濛濛遥知雪嶺開亭近舊説雲鄉有路通自恨青鞋踏城郭仙遊長在夢魂中
遊雲湖過香山偶成二首
去路鶱騰逼紫霄何年鳬舄墮王喬暗峯藏雨皆龍窟靈草含霜半藥苗已覺山衣雲撲撲還疑風鬢雪瀟瀟捫蘿更上岧嶤頂下視滄溟百水潮
塵境回頭隔聖凡參差疊嶂巧如鑱歸雲墮碧粘僧屐落葉飄紅上客衫果熟遥看猿渡澗風號定想虎離岩長天自有無窮景未信西岡日半銜
和劉誼翁留題惠安二首
塢雲過雨翠成堆天淡平湖一鑑開萬木號風韻絲竹千峯帶月上池臺靜無俗駕金鋪地閒有高人玉滿盃聞道碧桃看欲發劉郎何事不歸來
十里松行翠挿天暗溪嫩草尚芊綿笙歌自滿蕭郎宅琴鶴空隨賀老船未分舊遊雲寂寞遥知歸夢蝶聮翩故山幸好宜回首還見人間換一年
和新開西湖十洲之什
洗出烟華紫翠匀再将絶景付重闉千山有影螺垂地一水無塵鏡照人香濺釣筒萍雨夜緑摇花塢柳風春杖藜盡日滄浪興時有幽人岸白綸
秋燕十洲閣
緑玉手持尋五嶽正應未識海邊洲倚欄花木參差見對岸笙歌次第遊烟霽多疑九峯曉波平全勝六鼇浮仙風坐隔紅塵路消得丹青詫此州
和樓試可遊育王
參天松栢緑隂隂古佛巖前一路深猿鳥不驚如有舊雲山相對自無心數寒水雲藏雨十里輕沙地布金杖屨更知非世境上方日日海潮音
題鄞江
地吞越絶海分深𣺌𣺌平流萬馬駸早晚渡江潮有信徃來鷗鳥客無心寒空倒影千山動暖日澄波萬籟沉安用魚龍閒養鬛平時春雨自成霖
題西山雙乳泉
石眼雙開白欲漫潺湲更傍碧琅玕地饒爽氣全無滓天借靈源兩不乾曉月自分雲外潤午茶誰鬬雪中寒孝先多睡相如渇始把清甘乞取看
題靈鰻廟三首
繞塔想曽隨白馬〈老父云此龍為䕶塔神〉蟠泥故復傍金沙旱天霹靂長平地樂嵗汚邪每滿車受賜由來千里境論封消得萬人家朱門便是金塗榜未負風雲在一涯絶境朱丹新棟宇深山靈響雜蚖蛇黄金地底應千嵗〈古記云金千嵗有龍〉甘雨人間幾萬家西域不勞方士呪〈西域方士能呪者臨川禹歩吹氣龍即浮出見抱朴子〉南州重識使君車〈後漢百里嵩為隨州刺史行部雨輙随車〉老農争賽豐年社古木蕭蕭自曉鴉
亘古人間䝉潤澤數雲底貯清泠功将名並山無泐道與人尊地轉靈曉殿千家供香火旱天萬里入風霆誰知别有醍醐味行路憧憧半未醒
題香山湯禪師
千古神僧舊石扃清風如在地還靈溪形偃月無窮碧山氣當雲不改青葉熟猿猱時嘯聚錫飛岩穴尚芳馨西來祖意誰人問老栢森森翠滿庭
題䝉堂
由來去住不相關贏得隨縁到處閒笑出海雲飛一錫行分江月過千山微言定許誰人叩勝事偏於俗士慳咫尺䝉堂隔霄壤城東搔首只空還
題翠巖丈室
别移寳所出埃塵無限金光欲照人斤斧不驚龍象伏棟梁特地水雲新千峯坐斷人間路一榻分來月裏身更看須彌師子座未饒摩詰妙通神
題明月堂
郢匠猶來巧運斤清光那復隔纎塵九秋萬里雲頭路半夜千峯頂上人坐見乾坤入肝膽陡驚草木亦精神應憐赤水尋珠客白日茫茫尚問津
題五峯兼簡英禪師
何人縮地海東偏靈嶽分來不計年幾見彩雲争照日真疑仙掌欲擎天依稀故國松千尺迤邐前山石一拳四面開軒看不足老僧時立碧溪前
題天童
日日青鞋踏白沙未應泛艇即靈槎雨溪清越鳴哀玉風蔓蜿蜒動暗蛇曉潤芝𥰭挑秀茁午香茶竈煑蒼芽玲瓏仙客知何在千古烟霞自一家
題布袋和尚
休話人間我獨尊何妨㕓肆且隨羣乞錢徃徃多空手問路時時向白雲壁上形容圖尚在囊中氣味許誰分分明提起無人問欲㑹應須眼裏聞
題靈橋門
危樓清迥立江風紫邏紅旗落日中暑雨澗溪來浩蕩暮烟洲渚隔朦朧歡聲不厭重城近霽色遥知秀野豐滄海一時傳麗句天才真是杜陵翁
蘇文饒徃昌國意頗憚之送以詩因勉之〈陳瓘〉
己聞舟楫具那得苦留君雨過霜風急帆飛雪浪分長途方策足暇日正論文功業他年事風波豈足云
送周初年
虀鹽雖不飽心與古人期口體非吾養紛華任爾為經明逢地芥頴脫看囊錐兩驥皆宛種天衢好並馳
次韻袁朝請陪太守遊湖心寺
塵鏡紛紛俗累増故尋幽境訪南能湖波浩𣺌無窮渌寺屋髙低不計層詩老新吟工惱客使君餘暇得陪僧棋中得失何時了一局輸贏未可憑
予同彥老自四明之永嘉中道留宿嶽林㑹法照海印二禪伯夜話投曉登車乃行留題于寺〈盧天驥〉
病骨倦鞍馬禪居欣少留暮雲山盡路孤磬月明樓林靜鉤輈曉風香罷亞秋重來坐磐石相對話歸休歎息老禪伯蕭閒心自如買松栽别塢引水過新渠草色經行外禽聲晏坐餘自慚雙客鬢垂老尚征車報國竟無補敢辭山路遥晚寒生竹徑新漲斷溪橋奔走真逋客安閒媿老樵令人欲心折風雨夜瀟瀟
途中書懐寄奉化知縣
自帶淵明漉酒巾食鮭甘作庾郎貧雖無殘菊簮華髮賴有青山似故人幾處鴉鳴牛背肉經年衣犯馬蹄塵待携神武朝衫去還我烟溪潄石身
犇馳漸覺嵗崢嶸負郭蕪田未退耕正恐山溪吹岸去任從烟草喚愁生别來竹院門長掩好去魚舟手自撑漸晚歸心在何許夕陽低處伴雲横
延祐四明志卷二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