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一

 卷十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卷十一 官制二
卷十二 

官制二 编辑

宣撫使 编辑

宣撫使,祖宗時不常置,有軍旅大事,則命執政大臣為之,累朝但除向文簡、范文正、富文忠、文忠烈、韓獻肅五人。仁宗征儂智高,以狄青為宣撫使,武臣為宣撫使自此始。熙寧末,神宗命郭逵討交趾,逵前執政,然但以招討使為名,惜之也。建炎三年,張魏公以知樞密院事為宣撫處置使,其後杜丞相、周仲弼、孟富文、趙元鎮、虞彬甫、王公明、鄭仲一、沈得之輩,皆自二府出為之。虞公始以元樞除資政殿大學士矣,上恐未足為重,後二日乃復帶知樞密院事焉。若前宰相為宣撫者,則自渡江以後,亦止除李伯紀、吕元直、朱藏一三人。紹興元年,劉光世以使相宣撫淮南,武臣非執政而為宣撫使自此始。二年,李泰發以端明殿學士為壽春等州宣撫使,文臣非執政而為宣撫使自此始。然紹興至嘉泰,武臣止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吳璘六人,從官止李泰發、王伯召二人,蓋重之也。紹興末,詔以楊存中為江淮宣撫使,劉恭父不書錄黄,遂寢其命,時又詔虞彬甫以兵部尚書為湖北京西宣撫副使,會存中命格,於是復改川陜宣諭使,而存中措置两淮焉。

宣撫處置使 编辑

宣撫處置使,舊無有。張魏公始為之,其行移於六曹、寺監、帥司皆用劄子,而六曹於宣司用申狀。紹興四年,趙忠簡使川陜,六年,韓忠武使京東淮東,皆帶「處置」字入銜,然忠簡後不行,而韓在山陽,特隆其名而已,非魏公處置之比也。故事:大臣為宣撫使者,於三省、樞密院皆用申狀,若建都督府則止用關而已。隆興初,魏公以少傅為江淮宣撫使,頃之,拜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及符離師潰,内外紛然,公上表待罪,上曰:「罷樞密使。」宰相陳魯公曰:「如此則是罷政。」乃降特進,復為宣撫使,陳正獻公時參賛軍事,言於孝宗曰:「降官示罰,自古所有。今雖張浚自請,然人情觀望,徒使號令不行,請復正其名。」上不從,周元持時為侍御史亦言:「官爵者,人臣一已之私,其人有罪,隨即貶降,可也;若都督之名,則國家用人之權柄,豈得亦行遞減?」上納其言,遂復督府之名矣。凡前两府及從官為宣撫使,於六部用申狀,總領所用公牒,監帥司及所部郡縣用劄子云魏公為江淮宣撫使,申明行移,除三省、樞密院外,並用劄子,蓋以少傅劄六部也

宣撫副使 编辑

宣撫副使,舊時有之。建炎二年,周仲弼宣撫两浙,以郭太尉仲荀副之,武臣為宣副自此始。其後福建韓世忠、川陜吳玠皆有此授。紹興二年,張忠獻既被讒,將召歸,先為置副,命王伯召、盧立之為之,文臣為宣副自此始。其後,邵澤民踵為之,然但帶「權」字。紹興中,胡丞公、鄭亨仲在川陜,岳鵬舉在荆襄,楊存中在淮,此皆不置宣撫使,而數人者第以副使為名,蓋靳之也,久之,鵬舉落「副」字,其餘則否。

宣撫判官 编辑

宣撫判官,昔熙寧初,韓康公使陜,李邦直以知制誥為判官,實上幙也。紹興中,劉彦冲嘗受張魏公便宜之命為宣撫判,其後張宗元、吕祉亦為之。十年,楊和王以太尉為淮北宣撫副使,劉信叔以節度使為判官,二帥禮抗權均,猶轉運副使判官之比,非復熙寧之制矣。

宣撫使官屬 编辑

宣撫使官屬,昔張魏公出使,張通夫深以端明殿學士、程純老庶以寶文閣學士、王子尚庶以龍圖閣待制,並為謀議官,劉彦冲子羽以徽猷閣待制為參賛軍事,趙應祥開以祕閣修撰為隨軍轉運使,傅彦濟雱、馮元通康國以尚書郎幹辦公事,皆非常制也。紹興四年,始着令參謀視提㸃刑獄,參議視轉運判官,機幹在知州通判之上,至今不改。

招討使 编辑

招討使,古官也。熙寧間,始命郭宣徽一人。建炎四年,李成圍江州,詔以張循王為招討使于江西,位在宣撫使下,制置使之上,著為令。紹興五年,以岳鵬舉為湖北襄陽招討使,鵬舉請州縣官不法害民者,許移罷,從之。十年,兀朮犯三京,以韓、張、岳三帥兼河南河北招討使。三十一年,海陵南牧,以吳璘、劉錡、成閔、吳拱、李顯忠兼陜西、河東、北京東西招討使,蓋遙領其地,非張、岳之比也。隆興元年,以顯忠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副之,未領職即罷。

招撫使招撫處置使 编辑

招撫使,古未有。淳化末,李順據成都,趙景肅昌言以參知政事為川陜招撫使,後不復置。建炎初,李伯紀奏以張龍圖所為河北招撫使。所,益都人,嘗為監察御史,喜言兵,汪廷俊等惡之,未及出師而廢。紹興十年,北兵取河南地,制以劉雍公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錡,會兀朮已敗,乃駐軍太平州,踰年復罷。三十一年,孝宗即位,以成閔、張子蓋、李顯忠三大將,為湖北京西淮東西招撫使,子蓋死,劉寶代之,逮和議成乃罷。

制置大使 编辑

制置大使,古未有。紹興三年,趙忠簡始為江西制置大使,其後席大光帥潭益,李伯紀帥江西,吳元直帥湖南,皆領之。大光在成都得㫖位宣撫副使上,凡監司不法,許舉按。八年,李泰發為江西帥,以前執政,亦帶安撫制置大使,是歲大光以憂去,胡丞公自給事中代之,始去「大」字,至今不改。

制置使 编辑

制置使,自熙豐後,多以武臣為之。建炎元年,郭太尉仲荀制置東南盗賊,請監帥司並聽節制,許之。其後王襄愍淵、劉武僖光世、韓忠武世忠、張忠烈俊、岳武穆飛、吳武安玠、關毅勇師古、劉忠武錡,皆為制置使,掌兵事。建炎末,議者令帥臣悉帶制置使,張達明為江州帥,以便宜竭取屬郡之財,上聞之,詔除用兵聽依便宜,餘悉禁止,其他刑獄財賦事,歸之監司焉三年八月辛亥十一月辛亥詔㫖。四年,遂罷制置使之名,惟統兵官如故。自休兵後,獨成都守臣帶四川安撫制置使,掌節制御前軍馬、官員陞改放散、類省試舉人、銓量郡守、舉辟邊州守貳,其權略視宣撫司,惟財計茶馬不與。又有沿海制置使,以明州守領之,然其職止肅清海道,節制水軍,非四川之比也。

宣諭制置使 编辑

宣諭制置使,舊無有。紹興元年,上以江湖冦盗多,貢賦不繼,乃命孟富文以户部尚書充江東西湖南宣諭制置使,理財治盗,富文未行而秉政,遂以為福建宣撫使焉。

宣諭使 编辑

宣諭使,舊有之,以宣諭德意為職而已,不與軍事。渡江後,所遣尤數,紹興二年冬,分遣御史五人,宣諭東南諸路,觀風問俗,平反獄訟,宣布德意,踰年乃還。六年,又遣范右司真方宣諭川陜。九年,又遣方察院廷實宣諭三京,皆使者職也,時李察院寀被㫖宣諭江西,乃專督捕盗,遂罷為廣西提刑,是年新復陜西,詔仲輝以簽書樞密院事往永興宣諭,鄭亨仲以祕書少監為參謀,予衛卒千人,因制置移屯等事宣諭之,權自此重矣。十一年,鄭亨仲宣諭川陜,始建使名,得與邊事。三十一年,汪中丞澈宣諭京西湖北,撫勞將士,體訪事宜。三十二年,虞雍公宣諭川陜,乃專招軍買馬,其年王瞻叔代之,亦參軍政,蓋自鄭亨仲後,其權任在宣撫之亞焉。

撫諭使 编辑

撫諭使,建炎元年以路公弼、耿伯順為京城撫諭副使,始建使名。四年,以中書舍人李正民為江浙湖南撫諭使,且令按察官吏能否,伸理民間屈抑。紹興元年,以吏部侍郎傅崧卿為淮東撫諭使,採訪民間利病及措置營田等事,後不復置。建炎初,又命御史馬伸等八人撫諭東南、两河、川陜。三年,命吏部郎中方聞撫諭淮東。紹興二年,命吏部郎中周隨亨、駕部員外郎李愿二人撫諭川陜,皆不帶「使」字。其餘如建炎末,周文若太傅使勞李成,賜以器幣。紹興初,胡丞公察院督捕閩盗,亦皆以撫諭使為名云。

鎮撫使 编辑

鎮撫使,舊無有。建炎四年,上自海道還會稽,時江、湖、荆、浙皆為金人所蹂,而群盗連衡以據,州郡大者至十餘萬,朝廷不能制,范覺民為參知政事,謂此皆烏合之衆,急之則併死以拒官軍,莫若析地以處之,盗有所歸,則可以漸制,乃言於上,請稍復藩鎮之制,少與之地,而專付以權,擇人久任以屏王室,羣臣多以為不可,覺民曰:「今諸郡為盗據者已十數,曷若朝廷為之使,㤙有所歸。」上亦决意行之,其五月,覺民為僕射,是月甲子,覺民請以淮南、京東西、湖南北諸路並分為鎮,除茶鹽之利仍歸朝廷,置官提舉外,他監司並罷,上供財賦權免三年,餘聽帥臣移用,更不從朝廷應付,遇軍興,聽從便宜,仍許世襲,上曰:「便令世襲,恐太重,當俟其别立大功,然後許之。」時劇盜李成在舒蘄,桑仲在襄鄧,郭仲威在維揚,薛慶在高郵,皆即以為鎮撫使,其後,河南翟興、山陽趙立、歷陽劉莅、東海李彦先與薛慶皆戰死,而淮寧馮長寧以地降劉豫。紹興初,諸鎮或亡或死,遂不復除,久之,但餘荆南解潜而已。五年趙元鎮相,召潜主管馬軍,遂罷鎮撫使之有聲者,文臣惟陳規,武臣惟岳飛,王彦、解潜、李横耳。

發運使 编辑

發運使,祖宗盛時有之,置司真州,歲漕江湖粟六百萬斛以贍中都。渡江後,江湖冦盗多,發運使第職糴買而已。紹興二年正月,遂罷發運司,以其錢帛赴行在。八年,起居舍人勾龍如淵建言,户部非生財之地,請置諸路水陸度支轉運等使,置司蘓杭,户部侍郎李彌遜因請復置發運司,别給糴本錢數百萬緡,廣行儲積,分毫不得取供近用,以待恢復之需,徽猷閣待制程邁為江淮京浙閩廣經制發運使,專掌糴事,邁入辭,上疏言:「唐劉晏為九使,財賦悉歸於一,國朝始分為二,而三司使居中,發運使居外,相為表裏。今租庸分於轉運司,常平分於提舉司,鹽鐵分於茶鹽司,以至鼓鑄則有坑冶司,平凖則有市易司,總之以户部,而發運使徒有其名。」因辤不行,上不許,已而右諫議大夫李誼請令檢察營田市易等事,俾總六路而制其盈虛,亦不行,第令和糴而已,其冬,李泰發秉政,以為虛靡廩祿,請罷發運而復常平。九年正月,遂廢發運使,以户部侍郎梁汝嘉為經制使。乾道六年,虞丞相當國,三月奏復發運司,以户部侍郎史正志為淮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大發運使,朝論不以為宜,汪聖錫、黄通老二尚書言之尤力,執政皆不之聽,然正志寔無能為,但峻督諸司州郡,多取美財而已,其年十二月,正志以奏課誕謾貶,乃復廢發運使焉。

經制使 编辑

經制使者,宣和間陳亨伯資政,始以大漕兼之,亨伯創比較酒務,及以公家出納錢糧,取其贏以佐用度,其後翁端朝中丞為之。紹興初,與發運俱罷。九年正月,復置,以户部侍郎梁汝嘉為使,司農少卿霍蠡為判官,以檢察内外失陷錢糧、舉催未到綱運、措置糴買、總領常平為職,未㡬,曾諫議統言其無益而多費,遂省之。十三年八月,上諭大臣曰:「今漕司各掌一路有無,不能相通,可倣發運置都轉運使一員,通掌諸路糶糴,選從官中曉財榖者為之。」上雖有是言,然亦不克久也。紹興中,又有總制司以執政官領其事,先是經制司既廢,諸路貢賦或不時至,五年閏二月,孟富文以參知政事提領措置財用,富文請以總制司為名,許之,其職畧視經制司,七月,富文罷,詔沈忠敏與求權領。六年三月,忠敏罷政,詔總制司候除執政日取㫖,既而不除,後二年乃復置經制發運使,凡二司錢榖本末語,在〈財賦〉事。建炎初,又以馬忠為河北經制使,王𤫉、傅亮為河東經制副使,名雖同,然實掌兵事云。

都轉運使 编辑

都轉運使,渡江後惟四川有之。明受元年三月,始以黄右司槩有四川水陸制置發運使,置司遂寧府,未行而反正,遂除兵部侍郎,明年,張魏公出使川陜,遂以趙應祥為隨軍轉運使,專一總領財賦,應祥言:「總領財賦,於四路漕計或不相關,當正其名使知有所統屬。」張公是之。紹興六年冬,遂除應祥都轉運使,後又置副使或判官。十五年,省都轉運使,以其事歸宣撫司,用鄭亨仲請也,其年十月,汪侍御渤[1]言制軍給食,通而為一,雖密院户部不得而專,於是復置總領矣紹興二年十月,嘗置江湖等九路都轉運使,置司湖州,未幾即廢之

總領諸路財賦 编辑

總領財賦,古無其官,靖康末,高宗以大元帥駐軍濟州,命隨軍轉運使梁楊祖總領措置財用,然未以名官也。建炎末,張魏公用趙應祥總領四川財賦,始置所繋銜,總領之官,自此始。其後,大軍在江上,間遣版曹或太府、司農少卿調其錢糧,皆暫以總領為名,而四川改置都轉運司,故總領又廢。紹興十一年,諸將既罷兵,乃置三總領,以朝臣為之,皆帶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蓋又使之與聞軍政,不獨饋餉而已。凡鎮江諸軍錢糧,隸淮東總領,治鎮江;建康池州諸軍錢糧,隸淮西總領,治建康;鄂州荆南江州諸軍錢糧,隸湖廣總領,治鄂州。其序位在轉運副使之上。十五年,復置四川總領,治利州,天下凡四總領矣。乾道七年,併淮東總領所入淮西,以有發運使之故也,未㡬,復舊,然東南三總領,皆仰朝廷科撥,獨四川總領,專管利源,即有軍興,朝廷亦不問,故趙應祥𣙜鹽酒,而王瞻叔括田契以佐軍需云。

館職為總領 编辑

諸路總領,故事皆帶在内金榖官,若太府、司農卿、少、丞、户部列曹郎中、員外郎之類。淳熙中,趙温叔用宇文郎中子震為淮東總領,時宇文尚為館職,以未歴郡,不可除郎,乃命著作郎兼權金部郎官為之,以館職領錢糧,非舊典也,當時皆以為是。

提㸃鑄錢 编辑

提㸃阬冶鑄錢公事,自咸平初有之。渡江後,屢罷屢復,語在〈財賦〉事中。乾道六年,併其事於發運司,發運司罷,遂復之。淳熙五年,又加「都大」二字,於提㸃之上,以倣川秦之茶馬,又置提㸃江淮鐵冶鑄錢公事,以淮西漕臣為之。

武臣提刑 编辑

武臣提刑,祖宗以來有之,後罷去。建炎元年,以盗賊未衰,復之,然但管促殺而已。四年,又罷之。乾道六年五月,復置諸路各一員,皆選公㢘曉習法令民事之人,如無聽闕,大臣乞依故事,加「同」字,不從,於是武憲横於四方,至有六曹尚書典藩而被按者。淳熙末,上知其不便,遂不復除,今止除朝臣一人而已。

提舉常平茶鹽 编辑

提舉常平官,自熙寧初置,元祐、紹聖間,罷復不常。建炎元年五月,復罷。二年八月,復諸道常平官,還其糴本,自青苗錢不取外,常平免役之政,皆掌之。九年,置經制司,改常平官為經制某路幹辦常平等公事,未㡬,經制司罷,復為常平官。久之,復置提舉東南以茶鹽司兼領四川以提刑司兼領仍别置官吏及歲舉陞改員,然常平錢皆取以贍軍,今特掌義倉及水利役法、振濟諸項役使等事而已,自此無復平糴之政矣。

安撫使 编辑

安撫使,舊號帥臣,祖宗時,惟陜西、河東北三路及益、廣、桂有之。建炎初,李伯紀建言諸道皆帶安撫使,而廣東西仍舊制,加經畧二字,其制今存。然兵事皆屬都統,民政皆屬諸司,安撫特虛名而已。又有管内安撫者,自軍興以來有之,蓋諸將在邊,假使名以為重,事定以廢,今金、均、黎、楚等數州,以極邊得存,又有廣西安撫都監,邕州守臣兼帶,瓊管安撫都監,瓊州守臣兼帶,外此則俱不帶云。

馬步軍都總管 编辑

馬步軍都總管,祖宗大帥職也,舊名都部署,避英宗諱改之。三路帥臣得兼,事權甚重,以武臣為之副,今江浙淮廣京湖利路帥臣皆帶都總管,但存虛名,而其副特以處貴游外戚及其離軍之人,無可釐之務,蓋以厚祿優之,非復祖宗之制矣。

兵馬都鈐轄 编辑

兵馬都鈐轄,祖宗時不常置。成都,大府也,帥臣第帶兵馬鈐轄,而两武臣之為鈐轄者,與鈞禮。熙寧茂夷之變,蔡仲遠自渭入蜀,始以都鈐轄為名。蔡下令两鈐轄循階,神宗不樂,遂罷歸。於是,馮當世以前執政來為安撫使,而都鈐轄之名不帶矣。建炎末,宣撫司始命盧立之,復帶「都」字。後益、瀘、夔、廣、桂五州牧皆以都鈐轄為稱。而江西贛州以多盗,其守臣亦帶「江西兵馬鈐轄」。至於武臣為路鈐者,亦無尺籍伍符,然每歲猶往諸州按閲,特存故事而已。間有得㫖葺治軍器、或訓練禁軍者,則仍帶入銜云。

諸軍都統制 编辑

諸軍都統制,古無其官。宣和間,西南用兵,大將或三四人,不相統一,故即其中拔一人為都統制,以總之,兵罷則如故。建炎元年五月,既置御營司,遂擢王襄愍淵為都統制,都統制名官自此始。其後神武五軍及川陜宣撫司、都督府、樞密院皆有之。紹興初,諸大將官既尊,悉號宣撫使,其將佐則謂之統制官,去「都」字。十一年,三大將兵罷,乃擢其偏裨為御前諸軍都統制,自太尉至諸司使副皆得為之,惟官至師相,則帶領都統制職事。十八年,川陜三大將亦如之,今興元、江陵、建康、鎮江府與金、鄂、江、池州及平江許浦水軍,皆除都統制,㤙數畧視三衙,權任在帥臣之右焉官卑者亦止稱副都統制

副都統制 编辑

副都統制,紹興七年始置,後省。乾道三年五月,荆南都統制王宣久病,上恐其不起,且方邊報不一,乃除員琦為副使同管軍,欲俟宣疾愈改授,已而諭輔臣曰:「朕欲今後江上諸軍,各置副都統一員,令兼領軍,儲他日統帥,亦使主將有顧忌,不敢專擅妄作。」大臣皆曰善,上因欲令軍中自推遷,葉子昂丞相言不可,上悟曰:「極善。當自朝廷除人,不然,即似唐籓鎮。」大臣又言都副統制禮數宜有隆殺,且為條約,將上,上曰:「如此,庶㡬他日不致爭權越禮,誤國家事。」遂行之。然興州自吳挺亡後,久未嘗除人,蓋重之也。其他軍數少者,副都統帥亦不並除云。

統制統領官 编辑

統制統領官,三衙及御前軍將佐也。祖宗時,禁兵但以路分州都監等領之,神宗用兵,始置百三十將,是在鈐轄路分之外矣。渡江後,大將軍又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統領、同統領、副統領等,其外又有正將、副將、凖備將之名,皆偏裨也。舊制,凖備將而上,自主帥陞差,仍先申樞密院審察。乾道七年,建康都統制王宏罷,乃陞差將佐數百人代者,王友直言於朝,二月庚申,有詔訓練官部隊將而下,軍中一面升差,仍申朝廷照會。紹熙四年正月乙酉,詔江上諸將陞差統制至凖備將者,令主帥解發三人赴總領所,選擇一名,事既行,諸將皆不以為便。慶元三年二月戊午,詔令陞差並委主帥選擇,令總領或屯軍處守臣審覈保明,申密院,紹熙㫖揮勿行,自是主帥之權復重矣。

  1. 疑是汪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