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弘道先生遺稿
卷之八
作者:李溆
1754年
卷九

雜著

编辑

動止端肅雍容。無輕躁惰慢之習。言語簡默精約。無客雜支離之習。接物寬仁愼重。無忮苛驕暴之習。處事明敏愼一。無惰慢錯誤之習。事上孝順恭敬。無解怠拂戾之習。祭祀至誠齊肅。無解弛顚倒之習。

○與人言。彼不曉己意。下氣靜言。待其畢言。從容詳質可也。不可強急麄躁。交言而相較。人有不平之言。不可語侵以激怒。恐出己則反己也。

人有侵侮。不可怒。過在彼。何預於己。

○廓然大公。勿有己私。物來順應。毋違於理。

物各付物。毋拂其性。處之裕如。不失其時。

物各有則。因物求則。勿容私智。以鑿于天。

○人之患。在於不自知。不自知故。自用妄作。

氣質強麄昏暗則有此病。

篤學則雖暗必明。雖麄必精。

○志大而明則能好學。

○明斷固守則心不危殆。

○毋忽於幾。

○信而不好學。多妄作。賊義莫大焉。

信有所不守。妄思而不義則不敢守。惡其賊道也。

得已而膠守。恐其害恩與賊理。得已而失約者。賊信也。賊信則害義。人必不用情。未有人不用情。治家國而濟事業者也。

信有所不守。以威強迫。

彼之所施。旣出於無道。賊禮莫大焉。我雖權而口許。心實不服。不服者。約不出於道義故也。故曰要盟神不聽。神何不聽。約出於不義。心不盟也。

是知曹沫,荊卿之妄愚。無益事而徒增彼之侮怒也。此俠流相待則猶可也。豈可施之於君子哉。

夫君子脩身立誠。示信於未約之前。人自敬服。不敢欺詐而樂依歸焉。何用強盟以固哉。

是故不義之盟。君子雖死而不許。或避浪死而權許則有之。然必不肯行不義也。是知要盟於君子則未可也。

盟有所死而不可許者。彼強之以不義。不義而生。苟生也。不審而死。浪死也。

若夫畏死而苟從曰權避浪死。明哲保身。未是也。

死固可惡。苟生尤可惡。故君子不樂於苟生。

得已而詭計者。權數之詐謀也。不得已而防奸者。權宜之正謀也。

○所見未到而徑務周便。蕩譎而無主。徑務明敏。皎皎而多臆。徑務精詳。察察而多疑。徑務要約。踈而多漏。徑務勇斷。執而多窒。

○人於言。或能謙讓。踐言者鮮矣。

○兄長不可以不敬。不敬。於尊本也何有。

○多聞博識。不知根本。則未免記聞。

道理無窮。所知有限。得無妨乎。

聖人博而一貫。應接也不窮。

中人以下。雖博識。未聞一貫。不能處變。

聞一貫根本。若能篤學得要領定。能隨物裁宜。處變裕如。

氣質雖變化。難如聖人之純淸而無滓。知識雖積纍。難如聖人之睿聖而神明。所以變通無如聖人之時中。

雖不能如聖人。亦能知聖人之域。彷彿其萬一。篤志力行。則庶幾乎未達一間。

○古多斷章取義之法。百體皆用之。後世多不用焉。只用之於掇表而已。

若復古而用於行文。詩賦諸文無妨也。

○責人則明。恕己則暗。人之通患。

○非資於人。何以廣我智。故君子謙而虗受。

志滿則人言不能入。志謙然後能入。納約自牖。正謂此也。

人皆有能。不可以無能而忽之。

人言不可以忽易。

不可以輕言人失。恐致不和。

人有欲學。不可拒而不敎。人有可喩。不可曰不足喩。不足喩。

驕則量小。量小則人言不至。人言不至則智日昏而行日放。

外爲謙恭之言。內實不恭。則非寬泰也。

人畏我而遠避。或見我之𧦧𧦧。不敢言。君子自省焉。

○君子示信於未約之前。不疑何盟。盟者疑也。

盟出於正。旣許之矣。食約而不施者。無信也。不義莫大焉。

○權臣畏有德者之正言。欲其附托。若附托則實非有德。必得罪於士論。其言何足以借重。所爲之惡。何足以掩匿。無益於己私而徒害於人也。

若以賢爲名而附托於權勢。是聞也非達也。得於公論。不亦愧乎。

其於有實德之龜鑑何。縱忌彼而害之。欲滅其口。天下豈無他賢。

且人各有一智一能。雖欲盡愚之。得乎。

合衆人之明。便是聖人。聖人其可凌蔑而欺詐乎。聖人其可不畏懼乎。

○不可揚人過。激成其惡。亦不可引成人惡。

○人於工夫時。蔽於私。則工夫雖到。終無所得。須別換所見。

不得於此。又不得於彼。左求右求。終無所得。則智窮而悶欝。智窮者爲私意所蔽。悶欝者乃公心誠實。

私意猶深。故智之本明者見蔽而不見公心生。故智之本明者。欲見未見。

若脫卸私意。無有餘根。坐於空中。不着一隅。周觀上下四方。審察脉絡之來去。則能見全軆之本末。脫然無碍。釋然洞貫。到此方可謂眞得。方可謂大公。此譬如仙家所謂換骨脫胎之類也。

積功之久則自當有脫然處。未通時悶欝何害焉。

○人之所見未到。可矜憐而善喩。不可凌慢而忽待。若不善喩。無以誘掖。抑塞則人不樂學。恐我之𧦧𧦧也。於彼有不敢盡之歎。在我有遏後學之弊。戒之哉。

所見未到而不肯下問與虗受者。非昏塞則必好勝者也。

師言或嚴者。是不屑之敎誨也。於朋類或嚴默者。亦不屑也。

善喩與不屑之敎。各有其時。不可爲氣所使。施失其當。施失其當則怨侮必生。

嚴默時當恭己含默。自註。恭己含默。無害於己。或有益於彼。不可含怒作色。善誘時不可多言。不可不憤而強發。不可不悱而強啓也。

○人之有才。人鮮有悅慕。不伐善不伐能。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

我則求於人。下問而虛受。所以顔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人之不知。易於慍怒。慍怒則易於作聲色。聲色之將發。必幾於心。審察而消化。勿使發作。辭氣自然降平。平則和矣。

才之過我。雖不至於忮猜。鮮有悅慕而樂學。不肯卑辭以質。乃反譏侮。君子知其然也。卷其所知。謙而虗襟。

無慍意。過在於彼。何預於我。但可哀矜而已。

○高明之氣強者。不可以折之。折之則易怒。怒則氣激。氣激則薄而不入。不入則抑塞。無益於彼。有害於我。

若師則或折而抑之。以其心服而不敢怒也。

○孚信及人則不疑。不疑則何分䟽之有。見疑則雖分䟽無益。故自責而不分䟽也。

○至親之過勿言。恐怨害生而親離也。

勿言人失。勿驕於人。

勿有恃勢誇閥之心。

勿出無益之念。恐心之雜亂。

○工夫未到。強欲求通。揠苗之類。

恃其聦明而不着工夫。不務要領而強欲明察者。反鏡索照之類也。

○勿好勝而求助於人。勿以好勝之嫌。不質己之或非。

人有得大綱要於我。我有得小節目於人。彼此相資。均至極處。彼欲歸美。不可爭吝。無得於己而害於德也。

歸美於己則人不服從。無以引進後學。非徒後學不付。朋友亦不付。惡我無讓而德薄也。

聦明不能大過於人。而自恃其大過者不明也。終至於退下。

恭於不及己者而驕於勝己者忮也。非求益者也。

○棄權奸而歸於有德。雲長,益德,子龍,孟起,王平輩之長。

驕於士大夫。雲長之病。驕於士卒。益德之病。皆以此而滅身僨事。可不戒乎。

益德義人也。劉巴以武夫而不待。驕莫甚焉。

雲長好勝而敗事。氣強之病也。

孔明無奈太明耶。何親庶事也。

何使人多畏。多畏故中人以下不付。不能無少人才之歎。

先主太淸白。人或有以此而不歸心者。王業不振。不能無疑於此。

孟德奸䧺也。人皆知惡人。而孟德有此長。故能收拾天下之中人以下。能顚倒人心。終成大計。

先主雖得中人以上之賢才。中人以下之才。多不得焉。當天下多事之際。豈無曠職闕事之歎。此太明太淸之失耶。帝王之度。似當包容。此非聖人寬大之量耶。

先主欠此。孟德借此。以爭天下。孟德之盛。不亦宜乎。

孟德全無齊桓之正大。譎甚於晉文而又奸焉。

孟德。陳恒,陽虎之類歟。

○氣強好勝者。當諷喩也。不可以直斥。恐激而不入。以致疑阻。無以講明。無益於己而有害於彼。非徒無益於己而已。反有害於德也。

○求知與悅諂。常人之病。戒之戒之。

不可有求知之心。亦不可有爾何知之心。爾何知則自愚而棄人。何足以廣智進德。

○人有益於我曰某有益於我。彼雖寡聞之人。勿曰彼寡聞。不足以知此。而於我則少有益。此歸美而忽人之意。驕吝莫甚焉。

我學大綱要於人。彼雖學小節目於我。勿曰相資。而必曰我學於彼。彼爲我師。

○凡氣強。尊稱則氣強。斥言則強狠愎隘。

○不可苟合於人。亦不可必同於己。

不可激怒於人。亦不可爲人激怒。

○不知人之長短而失待與失言。是謂聾𥌒。知人之長短而失待與失言。是謂不智不仁。

○不明者。多言較。

喜事者。必干人事。必干人言。必勦說。

○與人論講。所見不合。彼激於氣。臆勒而抑折。勿對言其失以激之。須降氣和容。恭己而含默。待其降氣而深思。無妨於彼此。有益於德。

彼不悟。無害也。悟則幸也。

氣剛而不學者。雖寡識不肯下人。所以不屈學於人。所以多譏侵慍不平之語。君子戒之。亦善待焉。

○剛果者。志大而明。庸懦者。志小而昏。大而明故易於振作。小而昏故易於汚下。振作故求進。汚下故甘退。求進故可引於聖道。甘退故易流於利欲。

盖剛者。志大而氣明徤故多才智。懦者志劣而氣暗弱故無才智。聖人知然也。故欲得狂狷而敎。狂狷卽剛者也。

剛果之中。又有過不及。狂過於智。狷過於行。

又曰狂者過。狷者不及。大槩如此。若互言則互有過不及。

○常人之情。愛己而自護也。自多其才智與學識。君子戒之。有問學而無較侮也。

○凡人惡人之知過。故於衆中論講之際。有所失言。人或言之。作色強言。分䟽不暇。耳目所在。易於傳播故也。欲掩其過而過愈重。

知惡小過之傳播。而不知重過之傳播也。

君子知其然也。不與之較。謙恭而自責。

瞻視所在。勿言人失。恐因此而生害。且德薄也。

○子不得父母之情。不可有怨懟不恭之心。亦不可有肆泰無悶之心。

○難哉程振。死者人之所惡。當危急之際。猶不推於人而苟免。賢哉程振。

○猗歟盛哉。宋之君子。歷代無及焉。

○冬寒犬雛。夜不耐而哀啼。迫於勢。不能救。憐莫甚焉。

○王道不行。蒼生倒懸於水火之中。德薄而不能救。矜憐莫甚焉。

雖有德。不遇則無以救。所以聖人不忍惻隱之心。

雖有一二敬禮者。不知焉。終不能用。知道之難。不其然乎。

是使君子終不得施所學歟。

○氣須使靜定而不亂。

○人有小慧。不自知其小聦明。自擬以大聦明。不自知故誤思而自信。妄作而不疑。未有如此而不敗者也。

○柳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曰是所謂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之驗歟。是所謂無好人之意歟。無乃欠於恭巽歟。無乃欠於生意歟。無乃過於和泰歟。無乃欠於志大歟。

君子脩身行道。將以救人而奉天意也。不可則止。道不行。無苟仕之義。去之他邦。不忍生意。冀其或遇。非有苟仕之志也。

不遇於此。故冀萬一於他。非得已也。

又曰柳下惠和恭有餘。故近於忍辱。似欠於淸白而廉讓。伯夷叔齊淸白廉讓。淡於外物。夫子之右伯夷不亦宜乎。

夷齊太淸白。或過於中。夫子之許仁不與聖。不亦宜乎。

夷齊弊小。柳下惠弊大。所得有優劣歟。

何謂弊小。其弊不過太廉節。或至於小寬。或至於當節浪死。弊猶小也。

何謂弊大。其弊必至於太寬忍而不恭。或至於忍恥無廉。或至於放肆。弊莫大也。

夫子無可無不可。可以行則行。可以止則止。夫子之謂時中。

夫子之謂集大成也。

夫子之轍環。不忍生意也。非苟也。

溫良恭儉讓而接人。事君盡禮。非諂也。

循循然敎人不倦。至誠誘導。冀其感動也。

誠信及君。感悟而信用。則澤及蒼生。幸莫大也。

冀其或遇。爲民而軆天也。非求知也。非求利也。

○言約而氣和者。恐人之厭憚。

自尊則人疑驕。自大則人疑濫。言多而迫切則人必厭。接人而太嚴則人不懷。

不懷則不感動。不感動則約不納。約不納則難於引喩。難於引喩則難於知遇。難於知遇則難於信。難於信則難於任。難於任則難於行道。難於行道則難於救民而奉天意。

夫君子之周流。豈不欲行道。而徒爲是區區哉。

孔顔樂易和平。人易親信。信故服。服故樂學。伯程近之孟子。叔程,朱子。太嚴切歟。

孟子之功。能繼孔子。程朱之功。能繼孟子。

孟子得孔子之要領。但行事則少欠時中。言辭則少欠溫約。待人則少欠樂易。所見不及於孔顔耶。

○聖人磨不磷涅不緇。無處而不可。賢人不能不磷緇。難於處變以明哲。所以不敢輕出。無益於國家。有害於身故也。

○臨事接物。要領不明。則言辭支離。處變失序。終無歸宿。欲事之簡約敏易得乎。

○與人言。須先審主意與脉絡然後答。不可不審脉絡而輕先臆逆也。

臨事時。必盡見傍人之動止。然後採擇而酌宜。則少自私妄率之患。非獨事。言亦然矣。

勿言人失於衆人中。

兩人執事。我勝於彼。勿伐己而歸美也。

○人於先進。無論今古。不可有狎侮輕議之心。

○冬至後日自南而北。夏至後自北而南。始於先天之乹。終於先天之乹。氣之用皆從乹也。自註。陽中陰陽故以乹爲主。

冬至後。地氣自北而南。夏至後。自南而北。始於坤終於坤。自註。陰中陰陽故以坤爲主也。

論老子兼論莊子

编辑

老子之道。奇乎奇。

主意在於周便而儉朴。

立言雖奇。本領似不是。雖欲周便。不明於仁義禮樂之理。周便亦不可得也。

強探力索。故立言奇巧而刻迫。未免有安排之習。

孔子本領。明白周正。

老子本領。似不得周正。

孔子化民於無害之前。使不至害。老子去害於有害之後。所以害終不去。

孔子之道。萬古無弊。老子之道。當代有弊。

孔子敎人之法。明白有條理。體用兼備。

老子有軆而用不周通。軆也不周。故用也不通。豈有用不周而體周者哉。是知老子軆亦不足也。

用意平順則主意豈奇巧。立言豈詭異。下字豈僻幽。

後世異學權數。皆其流也。

其學爲諸家之祖。故所得最精約而明白。莊子氣粗。故雖有所得。未免雜而狂悖。

莊子所見快濶。實無所用。

譎而詭異。放蕩而恣肆。無所忌憚。

莊子後世俳諧雕虫之祖宗歟。

老莊見世俗之病鶻突。莊子尤刻薄。故立言尤迫切。

老莊知末世之病。而不知其學亦有病也。

老子以謙爲言而實不謙。此不過權數家柔弱之意。非禮讓之意也。

康節以老子爲軆。孟子爲用。豈有道不同而相爲體用。此康節亦有所未明處耶。何不知老孟之不同道也。

○康節曰至哉留侯。善藏其用。以留侯爲至。此莫是未明處耶。莫是不知斟酌言語之法耶。看其語意。有酷好底意。無乃留侯之流耶。

以楊䧺之學爲至。此亦是不明處耶。

康節之學多安排。

康節近儒。所見通豁。出諸子之上。

○君子之於人。或有嚴切時。或有拒而不見時。或有不言時。嚴切者欲其直悟。拒而不見與夫不言者。不屑之誨也。欲其直悟者。情義無間。親而盡心也。不見不言者。情義不能無阻。踈而不能盡言也。

於量弘善人。所見誤着而結塞處。於柔善之人。沈溺一偏。不能振拔處。於善人之或未去私。知其不可而強言飾非處。或嚴責而折抑之。或懇喩而切責之。有時乎不言而使自喩之。

於其善人之固執欝結處。拒而變常。使之深思而覺悟。

若夫不善之邪人。雖有外貌之虗禮。不可過信輕言。惹起禍害。

○陽少陰多。心正則志有定而思不亂。心不正則志不一而詐謀多端。

○大風則寒生。吹散蓄陽之溫和也。故人之居。利於依山藏風之處。

不深密則氣不蓄。不平寬則氣不止。

山水不交會而重抱。則所處不深厚。不深厚則氣散。野不平坦則水瀉而不停留。不停留則白脫。

生氣聚則形美而面開。美開故無衝射壓臨㐫強北走傾斜窮僻薄露幽陰孤弱童禿過竄之病。

上內之氣。欲其收斂。故下必求長實而逆抱。前必求切特有情而無去射壓險。欲其明暢故前不求太高逼。

欲其衛氣故四方不喜太低缺。欲其淸奇故要其多峯。欲其䧺徤故要其峯巒之大。欲其平順故要其嬾麗。欲其他氣之多助故要其遠峯之多。自註。通氣故也。欲其止蓄之深厚故要山水暗拱帳衛之多。欲其精故要其足下之至妙至巧。

水不喜去長瀉急。前濶下短則去長。前野傾側則瀉急。

水不喜射壓。不喜越見。不喜破竄。不喜淋漓。不喜亂惡之聲。

寬緩停蓄則聲美氣蓄止也。急險去走則聲惡氣散泄也。

○諸侯世封則有自固之心。故能力守。

或曰封建之法。制中原內諸侯及下民則便矣。制夷狄則大不便。古則宜之。今則不宜。余曰何謂也。或曰上古夷狄如禽獸。無統合。各率部落而爲一種。畧有長卒。無禮義之敎養。嗜利無恥。其入冦也。不過見中原財物之美。欲爲劫掠而去。待其日暮負重。且懼且忙。心氣荒亂不一之時。蹤而擊之則必敗。彼見利小害大而不入。衆弱而無統故也。今也則不然。能效中原統令合一之法。其動作有法。故其兵力甚強利。一面諸侯何以抵敵而制勝。且封建則世守一壃。其君未必代賢。以不賢智之人。當大敵。豈不敗事。一隅毁則事急。救之甚難。故曰不便。

曰天子統二伯。二伯統四伯。四伯各統一面諸侯。大國統中國。中國統小國。

有亂則天子命方伯率諸侯。隨便伐罪。有大亂則命二伯率四伯伐之。或天子率二伯四伯征之。

急則傍國先伐有罪而救危弱。追以上告。諸國救之而力猶不足。則伯率諸侯。先救而後告。

傍國不救則罪在傍國。亂定之後。天子命方伯伐罪。方伯不救則天子命二伯率諸方伯曁諸侯征之。如此則夷狄雖強。豈有不可制之理。

且倣後世之法而處之。亦有術焉。當邊方伯揀所統內諸國卒幾許。堅城干關隘而戍。命智勇之將領各處戍卒而守信地。又命最智者一人監諸戍。自註。戍將卽小諸侯。監卽大國之一。

有亂則監率諸戍將。使之掎角以相救。監不能救。伯告天子。率諸侯以救之。伯不能救。天子命二伯率四方伯四諸侯救之。

急則諸戍將監及方伯傍近諸國。隨其緩急。便宜從事。追後告達。

亂定之後。諸戍將有坐視不救。以致僨事者。命監伐罪。不恭命。伯率諸侯伐之。監不求。天子命伯伐之。伯不救。天子命二伯率三伯伐之。或天子親征討之。如此則制有法度。人不敢不盡。夷狄雖強。何從而冦亂邊方。

或曰監國與戍將世守。則未必代賢。何以禦戎。曰戍將與監。雖在諸侯之列。緩急所繫。不可以他諸侯世封之例處之。只封其一身。有功則加賞爵而奬之。有罪則伐之。何不人人而盡心力。何不人人而智勇。何有夷狄之猖狂乎。

又曰不世封。非徒戍將與監。四伯與二伯亦然。

待夷狄之道如何。仁以來之。義以威之。禮以節之。智以服之。信以孚之。缺一不能也。非徒夷狄。中國諸侯亦然。

又曰夷狄異類。地且左遠。王化不及。制之甚難。非恩信無以率服。非威無以畏之。

又曰非禮義。無以敬服之。

○危而思安。易忽處無忽。

無害處思有害。無事處思有事。

○日。冬至後。自巽辰而北。歷震而止于寅艮。夏至後。自艮寅而南。歷震而止于辰巽。

以卦而言則艮震巽三卦之間。以地支而言則寅卯辰三方之間。三者陽數也。兩三則有六爻之義。

日陽故其南北進退之數。成於三也。

往來於乹坤兩卦之限。乹坤之外。更無去處。日月水火。水火坎离。故用事於乹坤之內也。

天形至圓。日月天之類。亦象天而形圓。天圓故圓行。日月亦麗天而圓行。

日之南北進退之度。乹坤之間。艮巽之間。廣度之數同。東西循環之度。寅戌之間。卯酉之間。辰申之間。長度之數同。想其南北東西之形。直方如坤之形。以此觀之。日圓形圓行而南北東西進退往來之數則方。此亦圓包方方囿圓之理耶。是知河圖以洛書爲用也。是知陽以陰爲用也。

日月止于乹坤艮巽者何也。日月之性情。有所限節而然耶。日月之行。有所防碍而然耶。

○河圖有正而無隅故圓。洛書補隅故方。河圖生洛書成。河圖爲軆洛書爲用。河圖軆圓而用方。洛書體方而用圓。此所謂相爲表裡也。

無河圖。洛書無本。無洛書。河圖不行。

天干河圖數也。故無隅而圓。地支洛書數也。故有隅而方。亦補不足也。

天圓於外而包地。地方於內而依天。

以上之象數。天地日月陰陽自然之象數。此開方數之所由起也。

河圖中有一數。一數之四面各有一數。合而爲五。五之外有兩五爲十數。十數之外有一二三四之數。合而爲十數。一二三四之外有六七八九之數。合而爲三十之數。三其天干十數之數也。此如果實之有白核。白核之外有皮。皮外有堅核。堅核之外有肉。肉之外有皮也。以此觀之。可以果而測河圖之理。亦可以測天地之理也。以此觀之。天地萬物之有內外文理可知也。以是而求之。何往而不通。

洛書之數。亦畧有河圖之義。以方物尋之則可知之矣。

○天冬至日自南而進北。一陽生。夏至自北而退南。一陰生也。

地冬至一陽生於北。二陽三陽由東而進於南。夏至一陰生於南。二陰三陰由西而退於北。天地之陰陽相反故也。

冬至後天地相交。泰也。夏至後天地不交。否也。

強徤不息者。莫如天與日月。天行至徤。

○凡遭厄窮。常人不知命焉。必有慍怨。子路非常人。何慍見之有。

君子知命。資質未至。工夫未極。故不能泰然自安。或未免有慍意。决於命而慰解然後慍氣散盡而自安。此所謂利而守之也。未能無意也。

聖人資工皆至。樂道安命。元無慍怨之氣。不待决於命而後不慍。

或有言命處。非不忍於生意。言以自慰則必因弟子之慍悶而慰安之也。不然則因弟子之惑而解釋之也。

以此觀之。聖人何慍悶之有。何自慰釋而自慰安之有。

○遭人倫之變。不怨慕難矣。

○明以養身。哲以行事。以盡天年曰考終命。是所謂正命。不能明哲而盡天命曰㐫短折。是所謂非正命。此俗所謂橫命也。

○君子素位而安。

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行身處事。與夫接物。不知本末先後。迷其脉絡要領。泛泛亂處。徒取多言多事。卒難有歸宿。縱有歸宿。終未明快而精約。

○仁爲體公爲用。禮爲體敬爲用。以其綱目而言則仁禮爲公敬之軆。以其用工而言則公敬爲仁禮之本。各有所主也。

公敬其爲德之本歟。

○人明則有條理。有條理則應事物也。

○有利己之心然後有好名之心。有好名之心然後有好勝之心。有好勝之心然後有固執忿𢜀之心。

稍有知識者。皆知其非也。然觀其言行則鮮不如此者何哉。盖藏於心而不知也。何以不知也。不好學故不知也。

人言之則惡之可乎。

○不明於義理則不能去利害之心。不明於天命則不能忘死生之心。無利己之心。絶苟生之志。然後萬事得中。天理常明矣。

○明則能裁斷。不能裁斷。不足以言明。

明則剛剛則無欲。無欲則公。公者仁之主也。

○四端爲道心。七情爲人心。道心爲帥。人心爲卒。道心公也。人心私也。公爲陽私爲陰。陰爲陽制則通明。陽爲陰蔽則昏塞。

凡中正平常之道陽也。頗僻詭邪之道陰也。

仁義禮樂陽也。雜覇權數陰也。是故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顔曾,思孟,周程,張朱之道陽也。老佛,鬼谷,孫吳,管商,申韓,莊列,黃石,馬遷及諸人之學陰也。取人以德陽也。取人以能陰也。

井田封建陽也。後世量田與夫州郡養兵于國中。偏封私親以大國陰也。

經傳之文陽也。文章之文陰也。

周易主義理。陽也。後世卜筮巫幻之屬主利害。陰也。

禮樂射御書數。陽也。百家雜技。陰也。

書古篆陽也。八分隷字陰也。正書陽也。草書陰也。羲之之法陽也。張旭,魯公,金生,懷素,東坡,元章,孟頫,韓護,東海,孤山,聽蟬,眉叟之法陰也。

大凡學爲陽。自暴自棄陰也。嚴肅整齊溫和謙遜陽也。乖戾悖逆邪淫狂醉陰也。

公爲陽私爲陰。明爲陽昏爲陰。誠敬爲陽。怠慢爲陰。

陽盛則陰消。陽衰則陰長。陽勝則治。陰勝則亂。

陽盛則陽人生。陽人生則有陽心。有陽心則能作陽事。陰盛則陰人生。陰人生則有陰心。有陰心則能扇陰事。

此後陰氣愈盛則陰事愈多。將至于剝盡陽而後已。悲夫。孰能抑陰而扶陽。以尊上天之本心哉。

○後世文章家作文搆篇之法。專出於老莊馬及佛經之模範。與聖經賢傳之典刑。大相不同。

入於此則出於彼。入於彼則出於此。

後人不知。反以爲一。是欲以氷炭相合也。其能濟乎。

樂乎老佛則離乎聖經。

樂則陷陷則溺。溺則忘返。忘返則於聖遠。遠之疑之。疑之惡之。惡之非之。非之不讀。

不讀故不知。不知故無味。是以終無所得。

後世習敗。雖以賢人。往往陷於此而不能覺。惜乎。

賢人陷故人皆信之。信之故莫察。莫察故終無以出。是故惡聖經如探湯。此道之所以蔽塞也。

經書與文章家之不同。如儒佛朱陸之不同。人欲牽強而苟合。得乎。

○沈潛純粹。忠厚篤實。

靜默莊恭。淡儼齊一。

精明要約。謙虗容受。

戒愼恐懼。莫顯莫見。

中和。

○黨比。奴隷之道乎。相率符同。欺慢其上。非奴隷之行乎。相率攀據。擅弄威福。非奴隷之態乎。

○言者心之符。文者言之彖。

經傳載道之器。文章家載術之器。

載道則純乎正。載術則兼邪正。

純乎正則尊之而已。兼邪正則擇焉可也。

又曰經傳載道之器。文章家亂道之器。

文章家雖亂道。言有可取。不可全棄。

○甚矣俠之害。引類招朋。結爲黨與。恃威無憚。上慢下暴。其勢必至於爲亂而後已。

任其術詐。以奸爲能。全不顧公。

觀水

编辑

觀水之性。其靜也淵淵。觀水之瀾。洋洋焉洋洋焉。

溫而潤。深而澄。淡而穩。幽而明。隱而顯。柔而剛。順而節。包而密。涵而蓄。

油油然如油。瀅瀅然如鏡。

日夜不息。無間無斷。

無風則靜。靜自有動意。其軆洋洋。洋洋者瀾。瀾乎瀾乎。波之兆乎。

遇風則動。動而波。波乎瀾之發。瀾乎波之軆。

無瀾波何以生。無波瀾何以著。是知波之靜者曰瀾。瀾之動者波。

又曰水靜自瀾。水動波湧。然則靜而有瀾。動之意耶。動而有節。靜之意耶。古人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此之謂耶。

瀾乎波乎。有所主耶。神乎妙乎。不可測也。

○後世文章之習。皆源於老子莊烈馬班李杜諸人及韓柳輩是也。蘓子瞻專用莊周與兵佛。其害尤甚。

莊周作南華。馬遷作貨殖遊俠。罪莫大焉。

莊馬背聖學。故其文亦失經法。不足法也。

非雕虫文章家

编辑

甚矣。文章家之惑世也。甚矣。文章家之害道也。

深於物情。善爲滑稽。用意奇巧。文華淸新。人見則悅。悅則溺溺則化。是故知有文章。而不知有經傳。

不知故不讀。不讀故不究。不究故無得。無得惡之。惡之侮之。侮之斥之。

古人正佛老之非。稍有知識者。已知其亂道也。至於文章。雖大賢亦或有此習。是故人信而不疑。不疑故喜此法而惡聖經也。

此習源於道德經。熾於南華,烈子,司馬遷及諸子。一自佛說入中國。其習尤甚。

○馬遷之學。專用權謀利害。

甚矣。馬遷之雜也。

其文法稍得繫辭。然淫於莊老。

立言無倫。詞華太溢。支離汗漫。甚非經意。後世之人。有自謂學馬遷者。但得其章句與文字而已。未有得其篇法之要領。

李白稍得風軆。陷於莊周。淫於鄭衛。淸虛爲習。放蕩無倫。擇焉可也。

韓退之識見高。然多不明。其文章雖自謂效尙書孟子。失其宗法。有老莊馬之習。

子瞻專淫於老莊馬史及兵佛。不足法也。

宗元專失經意。有莊周之詭。兼兵家之巧。不足論也。

杜子美識見頗正。其文章自謂效尙書與雅法。猶有莊老之習。擇焉可也。

歐陽公雖識高。昧於奧旨。其文法猶有莊馬佛之餘習。擇焉可也。

司馬長卿之詞。專出於老莊。

班固頗有識見。其文法甚失經意。亦老莊馬之餘習也。

○上古尙家宴陽也。後世尙野宴陰也。上古尙晝宴陽也。後世尙夜飮陰也。

上古尙家廟陽也。後世尙墓祭陰道也。

上古尙魂陽也。後世尙魄陰也。

後世尙魄。故尙地術。地術其陰術歟。

上古尙道義。後世尙利害。周易尙道義。卜筮全書及讖緯家太乙觀梅奇門家尙利害。其陰道歟。自註。康節之賢。猶未免此習。惜夫。

上古尙光明陽也。後世尙陰巧陰也。

○高哉。權生員頎。富貴人所欲也。能脫畧。貧賤人所苦也。能甘耐。介潔哉人也。

識見文章高矣。

人不知而忽之。惜哉。

善哉。金承旨海一。能不附有權。不誤身名。

難人哉。姜夏正。難人哉難人哉。

孝哉兪復。有行哉。人也下賤人也。能傑出於類夫。

淸潔哉。鄭昌柱。

孝哉人也。寡欲哉人也。

詳明篤實。切近學矣。

吾弟濬。俊兒也夫。

濬也寡欲淸秀。

金承旨海一之兒子履萬。沉重且敏而多才。

抱川有秀才李殷瑞者。資質美。

淳厚沉重哉。權諏。

惜哉。閔以昇出世云。

良哉。李鵬瑞。人也多才藝。

吾族姪李同休資質良善。多才向學。

善人哉。韓宗彦。

朴必昌妻。卽內從姊李氏。堅固哉。此人一日獨坐。忽大雷雨。震火入房。李姊不迷云。

此妹性柔順端正。朴亦剛直。

孝友哉。鄭泰廷。天資端直。明决好學。識見不凡。可用之人。

孝友哉。李命周。天資從容慈詳。氣象溫雅。多才藝有識見。亦可用也。

純美哉。李內從兄世會。

純美哉。李再從弘性。穹通有才局。可用人也。

原州之人。稱李三登德益善人長者云。

尹天休能事其伯父如父。善哉。

○三代之禮。聖人所作。孔子損益之。如行夏時乘殷輅服周冕等處可見。三代孔子議之。孔子得位。必有損益。唐虞孔子不敢議。盡善盡美而然耶。抑典刑儀章。不可得而見耶。

三代之禮。猶可損益。則程朱晦退之言。或有損益耶。

○克己與制欲。一意也。有輕重深淺之分。克己。理之力勝也。制欲。欲之力勝也。欲之輕者曰己。己之重者曰欲。

存養然後能省察。未存養時。未能省察也。

復禮在克己後。閑邪存誠戒愼恐懼。在復禮後。克己在省察時。

難明者道心。易動者人心。難明故難著。易動故易放。難著故難存。易放故易危。是故君子尊此而制彼。使彼聽命。危者安微者著也。

克己者。拔去消融之謂也。

○志。心之所之也。意亦心之所之也。

志一定。意無常。志本善。意易危。志爲帥。意爲卒。志率意則順。意率志則逆。

○氣之所以然曰理。理之所使然曰氣。

木之理曰仁。火之理曰禮。金之理曰義。水之理曰智。土之理曰信。

仁之氣曰木。禮之氣曰火。義之氣曰金。智之氣曰水。信之氣曰土。

五德在天。曰元亨利貞。賦於心曰仁義禮智。

以其條別處而緫名之曰理。以其在人處而曰性。以其造化流行處而曰道。

以其極至曰太極。以其妙用曰神。

以此言之。神卽道道卽極。極卽性性卽理。合言之則一。別言之則異。

○靑。東方春之色。陽之發也。情。心之發故借靑從心。

四端與七情。俱是情也。四以端名而不曰情何也。

四原於性命。因其所固有者而端緖見也。此譬如物有本則末形見也。故曰端。

四端本源發處。淸氣順隨。七情形氣感處。本源未達。

○五臟之血氣脉絡交通。

其知覺則通於心而不通於他臟。何也。

此精彼粗。此淸彼濁。

○天地之道莫如順。陰順於陽。地順於天。人順於天地。婦順於夫。物順於人。

各順其所當順則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天地萬物。皆吾一軆。吾之在天氣。猶魚之在水中。一髮無間斷。一毫無空隙。

是故君子。視萬物如一軆。

人心愁怨。乖氣損傷和氣。上干於星辰。星辰有變。示警也。

彼之災。非彼病也。此病流於彼。猶人身心病應於外。下病應於上。臟病應於經絡也。

邪之所注。氣必虗。乖氣之干。亦因彼氣之虗也。

○飮酒無節過也。過而不止。至於狂暴。是曰棄人。

○古人爲學。皆以覺悟者爲自得。何謂也。

夫自得者。因古人之文。活思而有得。非依㨾也。亦非自用也。

自用與依㨾相反。今看自用者亦多依㨾。依㨾者亦多自用。二病相因何也。曰皆不知而爲故也。

今看讀論語者多依㨾。非依㨾則自用。或依㨾而因反陷於自用。悲夫。非獨論語然也。他經皆然。故讀經時活看可也。是故君子不以聦明私智。強思而安排也。

○論語有難解處。古今語勢異然耶。古人下字。與今不同耶。抑記聖者。記未盡善美而然耶。自註。記聖言者賢人。賢人下聖。故有此疑也。

○心者。五臟中火臟之名。

火臟有知覺。心者有知覺之名。

心者揔性情血肉之名。

性是理情是氣。又曰火是氣。血是質。肉是形。

又曰情是知覺。知覺者理發氣應而然也。曰氣應時無血之隨乎。曰非也。但誤看則或亂人道心之別也。

性是軆情是用。血肉是血脉𨈬殼。

以此觀之則揔理氣血肉曰心。

情者心之用。古人如何分而爲人心道心也。曰苗脉殊故分之。

非以人意強排也。因其自然也。

○意是情之幾。情是意之發。意是情之樞。情是意之使也。以此觀之。意亦是心也。不曰心而只以人道心爲心者何也。曰別其樞與使之義也。

大學誠意章曰意而不曰心。到正心章然後始曰心何也。曰別其樞與使也。

或人以意不爲心。殊欠也。

心外無意。意豈是心外之物。

○或人以大學八條目分而別之。有若可離者然。殊欠也。

致知與誠意。誠意與正心。容可分也。

格物與致知。不可分也。格物在先。致知在後。非格無以致知也。非致知。所格者終難精深也。

正心與修身。亦不可分也。正心情發而中節。修身身形百軆不走作也。心中節則身必脩。身脩則心必正。

又曰心動則身必動。身動時心必主。

是知格物與致知。正心與修身。親切不可離。故曰致知在格物。修身在正心。

誠意章與致知正心章。非不親切。然亦不如格與致正與修之尤切。故以誠意爲獨章。以格與致爲一章。正與脩爲一章也。

或人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之語。專歸存養。殊欠也。此兼存養省察而言。豈獨言存養而已哉。

大學誠正章。皆言省察。而不言存養。語動用而未及靜軆也。豈有無存養而獨有省察者哉。

或人以誠意爲四七已動之後。殊欠也。意是四七之幾。豈可以幾反歸之於後。

以正心爲靜而存養。殊欠也。正心者省察也。非存養也。自註。朱子註曰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謂非省察則不能又存養也。非以正心爲存養也。

古人曰大學無存養章。正謂此也。若如或人之言。大學亦有存養章也。

或人之言。以心有所忿𢜀等爲誠意。而以旣經忿𢜀之後。靜養者爲正心。此非大學中所論。此人別立此章也。

大學論動時工夫。爲學者設也。

又曰省察時不言存養。而存養在其中。

大學不明言存養。存養之意。未始無也。

○氣靜則理易著。氣動則欲易發。

氣養然後專。專然後一。一然後思慮動作無差。是故君子養志以收氣。

○晝則陽盛。夜則陽微。一夜靜息。氣自蘓復。故淸晝之時。神氣淸明。

○人寤則戒懼以存心。寐則寂無所知。若無所主管。然戒懼之念。未甞忘也。故有卒遽之事。能應之如常。

寐中若無所存主。寤何以能淸明。然則氣之淸明。豈無主而可做。豈猝然而可做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一陰一陽。陰陽不測。非敬孰爲之主哉。

○氣之所虗。邪必注。邪之所趨。氣必病。

邪之所注。藥亦注。故以藥治邪則攻邪而不攻元氣。藥與邪戰。邪散則藥力亦散。何必曰攻元氣。

不量病而過攻則害矣。

邪旣退則補其虗而塡塞之。使得平實。則氣血均矣。不當補而過補則害矣。

旣無病。修養攝生則病安從生。

五臟相通而交易。所以五臟各具五臟之氣。素問曰東方實西方虗。瀉南方補北方。瀉南方者。瀉東方之子也。補北方者。補西方之子也。

實則瀉其子。虗則補其母。權法也。

瀉其當身。瀉其父母。瀉其兄弟。瀉其夫妻。

補其當身。補其父母。補其兄弟。補其夫妻。經也。

藥有各性。各趨其經絡經法也。

或引而歸之。或調和之。或制毒之。或相浸之。或炒或洗或浸或焙或蒸。權也。

○德莫難於不伐善無施勞。

雖有眞見。不可有自賢之心。况未必眞見乎。

莫難於無怠慢。莫難於無率易。

莫難於無驕吝。莫難於虗受。莫難於不恥下問。莫難於犯而不較。

莫難於履其知。莫難於踐其言。莫難於好經史。

學莫難於詳說。

莫難於守約。莫難於沉潛。

莫難於無僥倖。

君子不可有求利之心。

不爲流習所害爲難。故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克愼厥始易。克保厥終難。

人敬於衆中易。敬於獨處難。能敬於獨則敬於衆人。不能敬獨。及於衆有所不敬。則曰我不能。

所見高明爲難。踐履篤實爲尤難。

人於古人書。有能依倣。若以爲粗通則可。以爲眞知則不可也。

不知而以爲眞知。不明也。

人於古人之言。喜凌侮。

才質過高者有此也。

人以知爲不知難。以不知爲知易。

人無誇大之習爲難。

人無刻薄爲難。

○老子有爲也。人以爲無爲也。

○人無仁讓。無以率衆。不能率衆。無以爲事業。威儀不恭。爲人所侮。爲人所侮。無以率下。賞罰不明。無以勸懲。不勸懲。無以皷舞。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民不服。民不服則怨侮起。

○活則不滯。知圓則活也。

活生也。滯死也。

○靜則志慮淸明。所感如神。自註。靜者齊一之謂也。非如佛家之忘也。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生生活動。強徤優裕也。非至誠其能然之乎。

○浩然者陽氣也。以義養之則浩然矣。

偶言

编辑

氣之積也漸。積之之久則旺。旺則著。及其著也。若卒然。故四時節氣。潛蓄不動。一朝卒發。風雨之至亦然。非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故曰履霜堅氷至。

○天之氣曰天神。人死之氣曰人鬼。

氣在賦形之先曰天。氣在形散之後曰魂魄。氣之至曰伸。氣之屈曰鬼。屈伸莫非天氣。

觀物

编辑

木葉之色本綠。而染帛則靑者何也。曰木必待土而生成。木之本色雖靑。得土之黃色故成綠。以水浣濯則黃去而靑獨留。盖靑主而黃客故也。若未能精濯。土色未盡去則微有黃暈。是故欲成綠色者。先染杉木得微赤色。又染黃木灰水得黃色。然後以藍水染之則成草綠色矣。曰草綠者。還得草葉之色。以此推之。可知間色之義。

○新氣生則故氣消。故形化消而氣化生。氣化消而形化生。

○凡古今論理氣者多。有論理者。有論氣者。有兼論理氣者。有論自家者。有論所生者。有兼論自家與所生者。不可泥一也。

論陰陽魂魄

编辑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坎离之象也。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交感而成水火旣濟。

天氣降然後地氣升。故日光射地然後地之雲霧生也。

陽生陰成。形質具而氣藏於形。生陽也成陰也。氣陽也形陰也。

地中亦有陽。陽性常欲升。陰或屯之。不能自升。必待天氣觸動然後起發。以此觀之則天陰亦必待地氣所觸而降也。

天地之氣。或有不待相觸而發。是曰霧霿。

何謂水火旣濟而火水未濟。曰凡物之生。必水先火後而後能濟。未有火先水後而能濟者也。故曰水火旣濟火水未濟也。

䰟天之陽也。魄地之陽也。知覺魂之發也。記憶魄之發也。記憶亦知覺也。

魂觸感然後魄用事。故知覺發然後記憶生。魄感則魂亦用事。故記性發而知覺生。

魂有不待記憶之所感而發者。魄有不待知覺之所觸而發者。

寤則魂旺魄衰。寐則魄旺魂蟄。蟄則不能觸魄。故塊然無記。有時乎觸之則夢也。

又曰人所以生者魂魄也。運動而生者魂在也。塊然而死者魂散也。魂散則魄不能自用。故記憶亡而昧然也。

人死後未散之魂。有時乎來格。來格之時。必有知覺。未泯之魄。有時乎來格。來格則必有記憶。古人之祭祀由於此也。

魂氣之靈。魄血之靈。

氣屬天血屬地。

骨天氣之凝也。肉地氣之凝也。天氣之凝。必因地氣而成。地氣之凝。亦必因天氣而成也。

易曰天氣下降。天之陰也。地氣上升。地之陽也。天陰降者。從類於地陰也。地陽升者。從類於天陽也。

○醫書曰陽虗而不能降。陽中之陰虗也。陰虗而不能升。陰中之陽虗也。以此觀之則陽虗便是陰虗。陰虗便是陽虗也。

陽衰則陰無所附而壞。陰衰則陽無所依而散。故醫者必隨其所虗而補之。以濟陰陽。

人之氣旺實則無病。衰虗則病病。則外邪因而乘也。

非特外氣爲邪而已。內氣亦能爲邪。自註。五臟相賊故也。節其嗜欲。愼其居處。防其六淫。庶可少病。自有禮節。不可作仙家法。

觀理

编辑

陽氣旺盛則物凝聚。陽氣消散則物不凝聚。故陽氣大散之地。人衰物散。

水止內氣。風吹外氣。水性重且密。故能鎭走氣而遏之。風性勁且急。故能驅止氣而散之。

凡言地氣者。乃肢軆皮膚間經絡也。非腹臟之謂也。然則內氣者。皮膚之內也。外氣者。皮膚之外也。

凡地脉貴其擁衛者。取其不受風也。貴其回包者。取其氣不洩也。貴其寬平者。取其儲氣也。貴其起伏者。氣聚則生動。氣散則木強也。貴其美麗者。取其生貌也。貴其秀者。取其淸明也。淸明者陽也。尊陽之義也。

貴其草木茂盛者。取其氣旺也。

地有一定而不變者。有隨時而變者。一定形之謂也。隨時氣之謂也。形爲氣之器。

觀理

编辑

知覺與聲色。游氣之變也。物中虗則氣運於中而能游焉。故知覺聲色發焉。中不虗則雖有氣。不能如中虗者形塞也。

故植物不如動物。沙石不如草木。

風雷

编辑

陽氣疾行爲風。陽氣包陰。爲陰所薄則盪而勢疾。

包陰而不能入。所以其行急其端凉。

陽吹陰盡則陰無所薄。所以風止。

春風低。陽在下也。秋風高。陽在上也。

風雷

编辑

陰包陽而陽薄陰則爲雷。陽包陰而陰薄陽則爲風。

神字有伸字義。

伸爲神。屈爲鬼。動爲神。靜爲鬼。運爲神。止爲鬼。揔而言之。陽爲神。陰爲鬼。

理之妙用處謂之神。

一動一靜之謂神。猶一陰一陽之謂道。

神有兩義。有兼指動靜而論者。有專指動而論者。以陰陽偏勝而論則動是伸。所以指動曰神。以其相推之機而論則靜亦有伸義。所以動靜皆曰神。

自靜而觀乎動則動固是伸。自動而觀乎靜則靜亦有伸義何則。陽變而爲陰也。自有漸漸之機。

陽動陰靜。雖曰靜不是截然無動。靜中有動意。屈中有伸意。靜觀之則可知矣。

○心有管攝爲生。若無管攝死也。

寤而行寐道。生而行死道。動而行靜道。陽而行陰道。是逆常也。所以不願乎枯木死灰。所以不厭乎感應。所以不惡乎人物。所以不願乎佛老也。

心欲要管攝。莫若敬以爲主。所以靜養動察。

論鬼神

编辑

陽之靈曰神。陰之靈曰鬼。伸者陽靈之所爲也。屈者陰靈之所爲。以此觀之。屈伸者乃論其形迹也。非論其靈妙也。知其有功用而不知有妙用。是知有情而不知有性也。

此徒知鬼神之爲鬼神。而不知鬼神之有情性形迹之分也。

先儒曰鬼神造化之迹。二氣之良能。天地之功用。皆論其形迹功能。而非論其主宰也。

各以一時論其一段。非論其全軆也。若以一段爲全軆。昧然不察。則殊欠矣。

此猶知有人之形影。而不知有人之性情也。

鬼神之說多端。有揔指天地萬物而論者。有指天地間往來之氣而論者。不可泥一也。

鬼神造化之迹者何也。論其功用也。非論其妙用也。

神在天曰上帝。在地曰后土。在人與物曰魂魄。在游氣與植物則無別名。

揔而言之則不出乎天。分而言之則有天人游氣植物之分。

分雖殊。理則一也。

理氣人道心

编辑

理無形而氣有象。

道心人心皆氣也。道心曰理之發。人心曰氣之發者何也。曰原於性命。故曰理之發。生於形氣。故曰氣之發。

朞三百

编辑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天行。一日一周。又過一度。

日行。恰周盡。無過不及。

月行。周盡不得。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退二十七日。更於二十八日內。又退得四度。彊與天合。退二十九日。更於三十日內。又退得六度。彊與日合。恰得周天之數。而復在於初離之處。

天行。一日過日一度。則是天行一日之數一度也。一度分作九百四十分。則是天行一日之數九百四十分也。

月行。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則是月行一日之數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也。一度得十九分則合十二度而得二百二十八分。共餘分之七則通得二百三十五分。是月行一日之數。得二百三十五分也。

十九分度之七者。一度分作十九分而七分也。

天與日月之行。論過不及則日爲中。天爲過。月爲不及。故以日爲準而論進退。以月論盈虗則一月三十日爲中。氣盈爲過。朔虗爲不及。故以三十爲準而論盈虗。

天行九百四十者。卽於二百三十五分。四倍之數也。月行二百三十五者。卽於九百四十分。得四分一之數也。

二百三十五分。四倍而九百四十分。則度度皆得四倍之數也。四倍云者一度十九分。四倍而得七十六分。

以此觀之則九百四十者。二百三十五而四也。

二百三十五者。九百四十而一也。

朞三百註曰月行與日會於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上。以一度十九分之法。計月行之會於天與日之間數。則過四百九十九之數。是不合此說也。

所謂四百九十九者。月行一月之內。退得二十九日。更於三十日內。退得六度六分。合二十九日之全數而姑足於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尙未足四分一之數。置一度十九分四倍之得七十六分。又四分之得十九分。以十九分合于六度六分。四倍之數。爲四百九十九矣。

六度六分。以十九分之法計之。則六度一百十四分。合餘分之六而爲一百二十分。四其一百二十則爲四百八十。合十九分。爲四百九十九。

盖以四倍之法求數。不害於作度作日閏月之法而自有妙理。

以四百九十九之例。推之於月與天合之數。

月退得二十七日。又於二十八日內退得四度一分。姑足於三百六十五度之數。而尙未足四分度之一。更以一度七十六分。四分而得十九分。是四分度之一數。更以本數四度一分。四倍而得三百八分。合之爲三百二十七分。則當曰月與天會於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二十七分上。

太古公精思多年。得其要領。著爲說以明之。詳前人之所未詳。余究之多日。似有默會於心。甚仰之。著爲說以發明餘意。仍記太古本說于末。以俟後人。

其說槩曰月行。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旣曰十九分度云爾則度度皆當以十九之也。度度皆十九之。則十二度爲二百二十八。而合餘分之七則爲二百三十五也。十二度七分。今爲二百三十五。二百三十五。於九百四十。爲四分之一。則數數亦皆當以四之也。月退行二十九日。爲三百五十八度十三分。則於三百六十五度之全數。未滿六度六分也。六度六分。爲一百二十分。以四之之法。四其一百二十則爲四百八十也。姑足於三百六十五度之全數。而猶未盡四分度之一之餘分也。又用十九之法。十九其一度。則一度固當爲十九。次用四之之法。四其十九則爲七十六。然則一度爲七十六也。乃於七十六。用四分度之一之法。則還爲十九也。以十九加於四百八十。是爲四百九十九也。四百九十九之數。於是乎辨矣。設爲一法。不曰十九分度之七。而作爲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以之而求數則殊易明而不差也。

十九分。分作四分。則一分得四分七釐五毫。自註。四分七釐五毫四倍之。則還爲十九分也。

又朞三百大旨

编辑

天行一日過一度。一度九百四十分。

日行一日周三百六十五度。恰盡無餘。

月行一日退十二度七分一度十九分。

四百九十九者。月退二十九日。得三百五十八度十三分。更於三十日內得六度六分。又四分七釐五毫。以四分七釐五毫。合於六度六分。而爲六度十分七釐五毫。合而計之。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以此四倍之則爲四百九十九矣。自註。此所謂三十日內所得之數。本註所謂半日強者也。

以月行中一度。分配於天行一度何也。曰一度長短相似。故疑其可配。而曲折不同。不可強配也。

又曰四百九十九者。半日強數也。盖二十九日數。易於計量。不必筭。故除而不筭。

三十日內六度六分。又四分七釐五毫。而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者。卽上所謂半日強也。不別筭。易於紊亂。故別筭也。

以四倍之法。四其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則爲四百九十九矣。

日行不及天一日之數九百四十分。月行不及日一日之數二百三十五。而凡計一日數。不曰二百三十五。而必曰九百四十分者。陰從陽也。

古人以日行一日之數九百四十分。欲分作十九。配於月行度之分。毫分縷析。終無盡處。所以搭上而彌縫。吾恐布數分合之法。不如是也。

日行一度長短。雖與月行一度長短同。分數多寡不同何也。日行一度。乃日一日數九百四十分。卽月行一日數四倍者也。盖月行全數四倍而爲日行數。日行數四分而爲月行全數。則不可以月行一度之分數。強配於日行之全數也。

古人論四時中星。有曰數百年差一度。有曰百年六十年三十年三四年差一度。若如此說。則一元十二會之間。四時中星變易者數矣。自開闢以來。已過一元之半數。而未聞春入於夏。夏入於秋。秋入於冬。春夏中星。轉爲秋冬中星。秋冬中星。轉爲春夏中星。此無乃迷於置閏耶。

古人曰堯時中星差幾度。周時中星差幾度。漢時中星差幾度。其年數踈密甚不同。何其不齊之甚也。

古人有言曰十九年爲一章者。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九年閏三月。十一年閏十一月。十四年閏八月。十七年閏四月。十九年閏十二月。周盡於歲終之日。更無去處。古人又曰十九年爲一章。其餘數更爲他章之首。

此與氣朔分齊之說相乖。余甚疑之。聞吾弟之言曰十九年氣朔積數。得全日二百六日。而不盡六百七十三分。如一月合朔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而一。得七朔。恰好無餘分。似合於氣朔分齊之義。

置閏之法。中氣在望前。節氣在望後。則置閏以齊不平也。

潛室陳氏曰閏前之月。中氣在晦。閏後之月。中氣在朔。無中氣謂之閏月。

無中氣云者。前月中氣。爲我節氣。後月節氣。爲我中氣。中節倒置。不當其位。此所謂無中氣也。

大小月。前月大則後月初二日生明。前月小則後月初三日生明。

生明速則减一日。未滿三十日爲小月。生明遅則滿三十日爲大月。

一日之數九百四十分。四百七十分爲其半也。月與日會之數四百九十九。則得九百四十之半四百七十。而多二十九矣。

以二十九之數。合十二月而計之。爲三百四十八分。

氣盈之數。過三百六十之中數者五日。而又有餘分二百三十五。二百三十五者。乃四分日之一也。

朔虗之數。不及三百六十之中數者五日。而又有餘分五百九十二。

或曰中星差者何也。曰數差而閏差。閏差而中星差。然則非中星差也。置閏差也。

又曰一日退十二度。又十九分而七分。

二十九日數。全度三百四十八度。積分數二百三分。二百三分。以十九之法約之。爲十度。餘十三分。

全數分數。合之爲三百五十八度十三分。未滿周天數者六度六分。又四分七釐五毫。是三十日內半日強數。半日強者。六度六分。又四分七釐五毫。六度添於三百五十八度之內則爲三百六十四度。猶未滿五度。以六分添於十三分則滿十九分而成一度。添此於三百六十四度之內。爲三百六十五度。猶未得四分之一。別於下半日五度一分內取一度。分作十九分。四分之則四四十六。是一爲四分也。餘三分分作三十釐。又四分之則四七二十八。是一爲七釐也。又餘二釐作二十毫。四分之則四五二十。是一爲五毫也。卽滿四分七釐五毫。是四分度之一也。以此添於六度六分之內。則爲六度十分七釐五毫。四倍則爲四百九十九。

一朞之內。三百五十五日五百二十七分。卽月與天十三會之數也。自註。不及朞九日六百四十八分。

又朞三百大旨

编辑

周天度之餘分。何以必四分之也。不四分。無以恰合於實數也。

月行度之餘分。何以必十九分之也。不十九分之。亦無以恰合於實數也。

二分法不相合者何也。度之長短雖同。所區處而取用之義異。不可以強同也。

半日強者。半日四百七十分。二十九分。卽強數也。

自責

编辑

掩己過而喜揚人過。是害人也。非君子矣。

不學而妄是非。愚矣。不察而妄是非。愚矣。

辨理氣四七說

编辑

理動而氣動。氣動而理在其中。言理動則氣之動可知矣。氣動則理在其中可知矣。

朱子曰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退溪足之曰四端理發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言理發則氣之隨可知矣。言氣發則理之乘可知矣。非謂理發用時。無氣之隨。氣發用時。無理之乘。此不過因其苗脉之異。明其各有所主也。

舜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不過因其原生而各立其名。以著四七頭面之殊。運用之異。

非朱子之言。無以明四七原生之故。不知原生。無以明危微之故。非退溪之言。無以發明朱子之餘意。此諺所謂錦上生花也。

栗谷亦有理氣之說。能知此味乎否。何相反之甚也。

論文軆

编辑

古者無文之時。雖有志意之所主。禮樂射禦書數之典刑。言行政事之得失。無所記標。徒以結繩。以表大綱而已。

聖人知其然也。作文字。悶其無傳也。

字形方法。洛書九疇之形。象坤道也。行法方。亦象坤道也。雖有文字。無結搆段落之法。無以盡造化無方之妙。故象陰陽而立格調。是曰文軆。

文軆如何。因所遇結搆文字。成其形軆。謂之曰文軆。後人不知。着於一法。不能運用。若此則無以盡通變。

若有人。或因其所遇。作一軆格。亦無妨也。

凡作文之軆。非聖人適中之意。雖有周公之才之美。兼以子貢之言語。子夏之文章。不能無過不及之差。

故不自量而妄作爲。謂之自用。

子曰述而不作。好古敏而求之者也。所以戒夫不學而侮聖賢者也。

自用固不可。依㨾亦不可。不知聖賢之本意。只依文字而效嚬。則不爲東隣之醜女者鮮矣。

設令此篇用此文字。他篇又用之。只知用此而已。則所遇不同。遣辭有異。將何以因其立言之勢。盡其斟酌之妙乎。此之謂拘泥。不幾於子莫之執中乎。

人之言曰余雖樂乎法古。亦不樂乎依㨾。惡其執一也。

人之言曰則聖賢之法。軆聖賢之意。無作用無依㨾。此之謂得中。

文軆如何。有行文軆。有句文軆。

行文軆如何。有明理軆。有記言軆。有作傳軆。有記禮軆。有記物軆。有史軆。有䟽章軆。有贊軆。有策軆。有論軆。有義軆。有記軆序軆跋軆。軆格大略有此。其餘小小軆格。不可盡記。自註。明理易之類。記言論孟之類。作傳書之類。記禮儀禮之類。記物爾雅之類。

句文軆如何。有詩軆。有賦軆。有表軆。有詞軆。有歌軆。

詩有六義。自註。風雅頌賦比興。

有長短歌。有小詩。有四韻。有律詩。

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過乎此者或有之。

賦軆與詩軆。大同小異。

表有請謝賀詔引進諸軆。而有長句短句。

句文軆。大畧有此。自餘不可盡記。

法陰陽如何。曰合行文句文而揔主曰太極。分之曰陰陽。陰陽各有陰陽。所以行文有似句文軆。句文軆有似行文軆。雙擧者。行文中句文軆也。長歌者。句文中行文軆也。

行文一氣循環之象也。句文兩氣待對之象也。自註。循環有相生之妙。待對有相成之妙。

行文中文字法多端。有順語法。有倒語法。有上下有長短。進退盈縮詳畧輕重之法。陰陽之象也。

句文有小詩法。小詩四句。二句爲一偶。四句爲二偶。二偶中分則有兩儀之象。中分之中又中分則有四象之象。

有四韻倍小詩。兩四象而有八卦之象。

三言象三才。四言象四時。五言象五行。六言象六律。七言象七聲。八言象八音。過乎此者亦有之。必有所取象也。

其中三言協三音。自註。三音初中終。四言協四聲。自註。平上去入。五言協五聲。自註。宮商角徵羽。七言協七聲。自註。本聲有宮商角徵羽五聲。變聲亦有宮徵。合爲七聲。

歌協音詩爲歌。作歌之法。合於音律。似爲得中。故曰三四五七。爲歌軆之中。

盖行文者。記言而已。記煩則反支離而不達。約而盡。爲得中也。

詩發性情之正。貴乎餘意露於言意之表。

淸徤而雍容。縝密而平鋪。爲得中也。

作文之際。必先定其主意。審文勢權文字。斟酌而下語。

勿拘順倒長短多寡。宜之與比。

又曰勿煩雜錯亂。勿險恠僻𤁧。

或曰用文字。有雙擧者有單擧者何也。曰單擧者。一氣未分之象。雙擧者。兩氣對待之象也。

論正律變律

编辑

氣生旺衰散而已。及其散也。若存若無。必復興起然後散盡。當其興起之時。外雖近旺。內實虗微。此病加小愈之驗也。

十二律之數。起於黃鐘。窮於仲呂。通變之得變六律。更推不去。

五聲起於宮聲。窮於羽聲。變通之得變宮變徵。更推不去。此將盡復起之理也。

此天地陰陽始終之數也。

又曰將盡之氣。必復起而盡。猶將旺之氣。必復微而旺也。此陰陽交互首尾之意。國之治亂。物之死生。皆然。

論月中黑色

编辑

吾觀日月旣成圓形。豈無質乎。朱子曰天亦有軀殼。日月亦天中之一物也。天成形則日月獨無形乎。

或曰月中黑暈。乃地影。曰月受日光而明。如鏡之得日光而明生也。望則日在地下。月在天上。地隔兩間。此言猶可也。若朔弦則日月俱在空中。安有地隔兩間。旣無地隔兩間則安有影乎。

又曰月旣有質而受日光。有質則有淸濁可知。質之淸濁。受光有深淺。譬如一鏡全軆雖淸。中差含濁。受日光生。則淸處快明。差濁處未快明也。

又曰月雖黑質。黑質亦有深淺。所以受日光有深淺也。未受日光之前。其質難着。受日光而明生然後其質乃著。人得而見之。

論陰陽有限

编辑

水陸之物。不能相通。限陰陽也。陸物入水。不能久生。水克火也。水物出陸則能久生。火不能克火也。

然久出則死。火多則反克也。

又曰水族能出陸。與陸族風。陸族不能入水。與水族風。陽求於陰。而陰不能求於陽也。

克之者爲夫。受克者爲妻。男子以腎爲主。女子以血爲主。腎爲水。血爲火也。

論天人一氣

编辑

人與天地一氣。故誠則相感。

氣必從類。故心正則祥瑞至焉。

論男子主腎。女子主血。

编辑

陽數奇陰數偶。陰包陽爲男。陽包陰爲女。故男子主坎而居北一之地。女子主離而居南二之地。

故男子主腎。女子主血。

論禀氣

编辑

聖人禀氣純淸。中人以下。禀氣駁雜。

氣可使消散。可使長養。故醫書有補虗瀉實推陳生新之道。人之呼吸。有吐故納新之理。

濁氣消則淸氣長。淸氣長則濁氣漸消。濁氣盡消則淸氣充滿。

陽淸陰濁。陽順陰逆。順則通逆則塞。

通則理著。塞則理昏。

氣有淸濁。情有善惡。

心之初動幾。消長之機在於幾。忽於幾則善反消而惡反長。故君子愼於幾。

戒愼恐懼。涵養之事。莫見莫顯。省察之事。涵養在於幾以前。幾以前。卽中庸所謂未發也。省察在於幾以後。幾以後。卽中庸所謂已發也。

水不可以化爲火。金不可以化爲木。木不可以化爲土。陽不可以化爲陰。陰不可以化爲陽。

氣雖相錯。亦不相亂。所以各有界限。用事不同。故四序晝夜寤寐。不同也。

或者疑濁氣可化爲淸氣。淸氣可化爲濁氣。殊欠也。

彼見濁氣渾於淸氣。難以分別。一朝濁氣消而淸氣長。泛看則恰似化故疑之也。此不知其潛中有消長之機也。

吾觀種草。雜草茂盛則良草衰滅。雜草盡祛則良草茂盛。純然一色。泛觀之則恰如雜草化爲良草。

又觀鍊金。粗者祛則純然爲精。泛看則恰如粗者化爲精。此其驗也。

論動靜

编辑

寐爲靜寤爲動。生爲動死爲靜。

古人有論寤時動靜。此就其動分而又分動靜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靜。謂之中。已發謂之動。謂之和。未發雖曰靜。非全然無動也。

若曰全然無動則是全無管攝。無管攝是死道也。

非獨寤分然也。寐分亦然。故夢感交集。若全然靜塊則非活物也。

大抵氣有顯微與施藏。微藏比之顯施則爲靜。寐比之寤則爲靜。

死靜而已。謂靜而無動可也。若以動中之靜。爲截然無動則欠也。

論軆用

编辑

靜可言軆而不可言用也。動可言用而不可言軆。

理有動靜。氣亦有動靜。理有軆用。氣亦有軆用。

理爲軆而氣爲用。猶理爲軆幹而氣爲用使也。

論日月蝕

编辑

火性炎上。日火精也。故其性亦炎上。

火性炎上。故其端直上而漸尖。尖極生黑。日光亦然。此亢極生陰。

物當黑尖則昏暗。此月蝕之理。

陽盛則陰不敢抗而當其鋒。所以不蝕。

陽衰則陰敢抗而當其鋒故蝕。

火衰則明衰而尖黑尤長。以此推之則日衰則明衰而暗虗尤盛也。

水內暗而外明。月亦內暗而外明。水澹黑月亦澹黑。同類故也。

水得火光則明。月亦得日光則明。

水與月。內實藏明。自外觀內則暗。故曰暗。

論人物通塞

编辑

陽通陰塞。故陸族智於水族。人智於禽獸。聖人智於凡人。

或曰龍陰物而反智於虎。鳥陽物而反愚於獸何也。曰龍雖陰物。陰中之陽。虎雖陽物。陽中之陰。故然也。

凡物之所以智者心。陽在內則心明。故陽內之物多智。然則龍雖外陰而內實陽。故智於虎也。

以此推之則鳥雖外陽而內實陰。宜其愚於獸也。

或曰人與禽獸。旣分陰陽。則禽獸又何以分陰陽。曰聖人與凡人。陽中之陰陽也。禽與獸。陰中之陰陽。此四象也。自註。陸物陽四象。水物陰四象。此所論爲陸物則陽四象可知。

論雷凮

编辑

陽包陰而爲陰所扇爲凮。故水上與陰處多風。

風得陰而生故凉。

凮陽在陰之外。雷陽在陰之內。凮陽在陰之上。雷陽在陰之下。在內故一。在外故散。

一故其象明。其聲實。散故其象虗。其聲浮。一故聲不過百里。散故吹撼六合。然大雷不止百里。小風或止一方。

雷實故有所止碍。風虗故無所止碍。

論渾淪分析

编辑

渾淪而不得其說。謂之太含糊。分析而不得其說。謂之太分析。非謂渾淪而得當。亦謂之太含糊。分析而得當。亦謂之太分析也。

○思要則言約。審幾則思安。

○謗言之來。虗心自省。毋忿𢜀其聲色。有強較之心。毋分䟽自明有求知之心。克謙克恭克愼。是謂自脩。

人問曰能無好名。曰非敢曰無。願欲爲己。又曰能無矜。曰非敢曰能無也。願欲自謙自責。又曰人言之來。能無慍悶。曰非敢曰無也。願欲安命而無慍無悶。或又曰若徒爲此言。強爲開誠自謙之態。籠絡世人。以爲粧拙之計。是自陷於自欺。其違鄕愿不遠矣。是可畏也。曰願欲退而力學。篤於實地。免於自欺。

○兄弟之間。不可數諫而責善。爭辨得失。恐傷恩。故古人處之以誾誾如也。此似爲踈待。而不得不以也。若夫知心求益之。兄弟不在此例。

凡交不可以數責。恐多較以致爭競。盖人素多好名自私之心故也。

○忠信而徙義。愼行愼言難也。

○交淺言深失言。必見疑侮。愼之愼之。

○賢哉李甲俊。友恭哉。委家財於無依之寡姊。任其所欲。使妻終身不能干。難哉。

論古人詩格

编辑

李杜唐詩。皆得詩傳之一法。可謂美矣。各有病痛。後人不察。不可不論。

李白之病。在於虗踈放蕩。下字多過激無倫。

杜甫之病。在於隱𤁧野俗。下字之際。侮文自用。多苦心之態。

唐諸人之病。在於庸俗巧佞。

盖李杜及唐人。雖巧於辭華。皆未免鄭衛。所以淫亂媚悅放蕩麄俗。然李出於唐諸人之外。杜比李尤近正。

李長於篇法。且長於作句下字之法。杜長於懇切。不務豪蕩。然篇法句法下字法。少下於李。

李白虗故詩多風。杜甫實故詩多變。雅意之所在異故也。

唐諸人篇句法。皆不及李杜。而時有過處。

爲詩者知此。集長去短。自成一家。雅爲正雅。風爲正風。必無諸病而聖於詩矣。

陶靖節。比李杜尤正。然志意過中。或近於節俠。下語或有質野。欠於彬彬。其中閒情賦。似非此人所作。若是此人所作。必非末年。

離騷九歌九辨。意雖懇惻從容。然志氣狹隘。近於節俠。下語多不經。流蕩虗誕。近於鄭衛。是可欠也。學之者不可不察。

千古諸賢之詩。或中或不中。而未必盡出於正。盡脫於俗。善觀者不可不察。今人惑則不能察。非善觀也。

今人不知而輕詆。妄也。

心虗

编辑

心虗故開通。開通故有游氣。

開通故能虗靈而感應。感應故有運動變化之妙。

虗有兩義。虗慾之虗。虗明之虗。所主差別。

心軆本虗之虗。虗明上較勝。靜虗之虗。虗慾上較勝。

植物中不虗通。故活氣不遊。所以無虛靈感應之妙。

心有三毛。身有三焦。象三才與三光。心有七孔。面有七竅。象七曜與七星。自註。七曜七星。天之用。七孔七情七竅。人之用。

○觀奴婢之所好。可知其主之所好。故善觀者。觀其奴知其主。

○勿以恩怨而廢公義。

○勿以假托而欺人。如見其肺肝。人可欺也。鬼神天地在上下。其能欺乎。

○與人言。不可退有所譏議。我德薄而彼必怨怒。在他人猶不可。况至親乎。

中間言不可傳。令人生嫌疑。且我爲幻虛之人。

若欲責人則以吾意可也。何必借重於人。

亦有不可不傳者。量宜而處之可也。

人或令我致傳。無害於彼而有益於此。傳之可也。

人或令傳言。量之有生不好境界者不傳。若無害於我而彼至親至交之益極大。有不可避也。

○至親不可待之以虗詐。至親之事。不可謀避。誠而已。

又曰事親必盡心。不可怠惰。

與人必以誠。不可欺詐。臨事不可謀避。

○恥其言。言易過故恥之。過其行。行易不足故欲過之。

或曰恥其言之過於其行。猶言之不出。恥躬之不替。意亦通。未知孰是。

○尹來之仁厚慈良明敏篤實。有用之器。未試而夭。可歎可惜。

○從諫如流。非至明。不能卽悟。非大德量。不能容受而卽從。

諫言之來。中人以下。明不足而量又小。所以不能卽悟。雖悟不能卽改。所以聲色不和。

○人於小節易明。明於大節者鮮。所以一鄕之善士。臨一國之大政。一國之善士。臨天下之大政。能不誤事者鮮矣。

人之患。每在於以一國與天下之善士自處。是之謂欠於公明與禮讓。其領量之小且淺可知也。是所以驕矜自足。不知處事之甚難。踐言之不易。所以僨事。追悔何及。故君子必謹愼也。

○思不出其位。主一無適也。

欲寡其過而未能。志篤而謙也。

恥其言。恥其言之過於中也。過其行。恐其行之不及于中也。

○善人哉岳丈。自註。岳丈鄭錀字克恬。性無邪曲。表裡如一。友睦愛人。患亂相救。昏喪相周。

岳丈不吝惜。好施與人。平生不出害人之言。雖不能脫然於富貴。亦不至於無廉。好人哉。

○知與仁有大小。自誠明之知。自明誠之知不同。自誠明之知。大舜之大知也。自明誠之知。學者之小知也。

若夫錯私智之知。非所可論。

生生博施。四時渾然者。堯舜之仁也。三月不違。顔子之仁也。日月至焉。諸子之仁也。

若夫區區婦人之仁。不當之仁。非所可論。

若論仁智者之深淺。則知然後仁。仁則知在其中。未必知則仁在其中。以此觀之。仁者之深於知者可知也。

夫子如之何以顔子爲仁。以大舜反爲智乎。曰大舜之智。自誠明之智。則自至仁中流出之智。非若自明誠之知也。

顔子之仁。三月不違。不能四時不違也。

以此觀之。夫子之以仁稱顔。以智歸舜。有由然也。

勇者強進於爲也。聖人之勇強進也。匹夫之勇強進也。

強進則一也。但有明暗公私誠怠之不同也。

自戒

编辑

學者雖有才德。不可求知。雖有謗毁。不可自明。

人有隱慝。雖知若不知。人有犯我。和氣而不較。自責愈恭。恩小不可忘。私怨不必記。奴婢之過。不可數言。亦不可揚於人。使婢不可言親之過。

諫言之來。不可作辭氣而自明。兩剛相薄。未必虗襟而精察。我見未必是。我氣未必和。

無益之辨。不急之察。不爲可也。

與人言。彼不思吾意。好辨而強較。卽止不較。若較而至於聲色之不齊靜。是謂好勝而好辨。戒之哉戒之哉。

無稽之言不聽。恐讒作也。不詢之言勿用。恐泥私智而誤事也。

言不可多。氣不可強。志不可驕。行不可卑。

志不可小。學不可倦。

懲忿窒慾。戒色戒財戒酒戒戱謔。戒衣服宮室鷹馬。戒田獵戒翫好戒浪遊。

夙興夜寐。又曰克己復禮。力學不怠。勿用虗僞。

聊書數語。以備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傳不習乎。

氣不可躁。言不可雜。動止不可怠。

泰而不驕。恭而安。寬而栗。直而溫。

簡而不傲。剛而不虐。仁而不愚。明而不苛。威而不猛。潔而不隘。密而不巧。斷而不悖。嚴而不離。和而不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言不可不謹。言發之時。思其不急者而禁之。毋勦說。毋閒雜說話。言必簡靜而時中。

敎人人尊我識也。我愈恭也。勿有自矜之色。

與人坐。長者問。勿先對。顧左右人無言。然後方可對。

言毋過於人。毋爭說。

有知識。勿有見能之意。

言行之際。必先察幾微。忽於幾微。至於危殆則難制。

凡慾宦慾最。宦慾之次色慾最。財次之。酒次之。

又曰慾莫大於功名。

七情怒最難制。怒時以理遣之。聲色和處事宜刑罰中。

○人未甞有窮思之工。聞我語。卒然起思。不曉我意而強億逆。不尋我辭而強辯拆。不可較也。較則徒取紛亂而無益。人亦謂我曰好勝強辨。

○人有怨於我。我曲則自責謝罪。我直則以直報之。然小怨不必記。

私怨不可憑公而苟報。此謂搆陷。君子不爲。

君父枉死。有不共戴天之讐。無所不至。然必合義而後行。不可以曲逕苟報也。此懼禍之人也。非知報讐者也。夫報讐不可以顧死生。不可以暗邪而犯大逆也。

君父之怨。有可報有不可報。君父寃死則報之。不寃死則不報也。

父與敵國戰死。亦有當報與不當報。以彼此曲直决之。

彼此皆無罪。報之可也。彼於陣上害父。彼此皆不曲也。

若彼歸於本國。量宜而處之。不必盡報。然不可交好與婚娶也。

○與人言。有所不合。彼欲必勝。盛色辨爭。我不答。彼挑之曰爾驕故不肯與人言。爾無求益意故慢而不講。彼欲激怒我。欲我之強言。不可動也。彼益強之。和氣而謙曰我見適昧。退而思有得則當吐盡。今姑謝。又強之。敬默而已。

或因此上言而不答於可答之人。是失人也。

釋四勿

编辑

禮以視之。禮以聽之。禮以言之。禮而動之。勿非禮而視之。勿非禮而聽之。勿非禮而言之。勿非禮而動之。

禮以視聽言動。主天理也。非禮而視聽人動。循人欲也。故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主天理。存心也。循人欲。放心也。

主天理則中有主。循人欲則中無主。中有主則其氣內斂。中無主則其氣外放。自註。主卽敬也。

內斂則視瞻澄澈而有精神。自註。含蓄有力也。身軆手足管攝。血氣滋潤。呼吸安徐。動止端雍。自註。恭而和也。言語文章適中。處事得時之宜。外放則反於是也。

經綸

编辑

君子之道。在立志在循序。

在知在行在誠與敬。

右一章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如何。在立志。在博學。在審問。在愼思。在明辨。在涵養。在省察。

新民如何。在養在風在敎在化在刑政。

右二章

食以養之。風以動之。自註。動感也。敎以明之。化以成之。刑政以一之。

右三章

仁以覆之。公以莅之。誠以孚之。禮以立之。樂以化之。

優遊涵養以薰陶也。皷舞振作以盡神也。

右四章

關雎之化。風之始也。學校之設。敎之始也。

風敎之本。在脩身。脩身之本。在尊賢。尊賢之本。在去讒遠色。

尊賢則道立。道立則政無不擧。

右五章

禮樂。出治之本。刑政。佐治之具。政無禮樂。本不立。禮無刑政。治不齊。

右六章

君不律身。無以齊家。妣不貞順。無以配合。

君不仁。無以率天下之夫。妣不賢。無以率天下之婦也。

君聖妣順。風敎立矣。風敎立則禮俗成。禮俗成則人和至。人和至而氣和應矣。

右七章

君子脩身以濟物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故君子有忠恕之道也。

忠則盡己。恕則及物。及之溥遍。謂之博施。博施之謂博愛。惟君子爲能博愛。博愛之本。在親親。

親親而親仁。親仁而仁民。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親親也。去讒遠色。賤貨貴德。官盛任使。忠信重祿。軆而不疑。任之不貳。親仁也。推己之心。與之同樂。至誠撫恤。若保赤子。仁民也。

仁民之本。在親親。親親之本。在親仁。

右八章

任賢使能。百職擧矣。刑政得宜。百事治矣。

五畒之宅。樹之以桑。百畒之田。不奪其時。鷄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斧斤以時入山林。澤梁苑囿無禁。謹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

右九章

使之以時。斂之以義。勸勞以勤。補助以誠。

矜恤㷀獨。使自安保。歲有㐫荒。發倉以賑。民有遊者。勸以歸農。除夫里之布。罷閒丁之賦天下之民。皆悅而願耕於野矣。

日省月試。餼廩稱事。天下之工。皆悅而願居於肆矣。

市廛而不稅。法而不廛。天下之賈。皆悅而願藏於市矣。

關譏而不征。天下之商旅。皆悅而願出於路矣。

禮賢下士。用之稱德。忠信重祿。任之不貳。天下之賢能。皆悅而願立於朝矣。

右十章

辟雍養賢。講明道德。所以明天下之敎也。

勤貢士開觀光。所以皷天下之風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天下之遠人也。

右十一章

大封建。置方伯。廵狩以時。接之以禮。審其治亂。黜陟勸徵。所以大一統也。

繼絶世。興滅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恩以信之。威以鎭之。所以服蠻夷也。

右十二章

欽奉昊天上帝。敬祀社稷。虔誠宗廟。敬祭山川。

曆象日月星辰。定四中正四時。敬授人時。

右十三章

公用舍。愼刑賞。信命令。

除科擧法。

除不急官。

戒殺伐。戒玩好。戒土木。戒宴樂。戒逸遊。戒耀武。戒田獵。

均賦稅。自註。井田之類。節財用。謹權量。審法度。罷私帑。罷折受田。罷軍賦。自註。軍布及白骨徵布。罷軍屯。罷養兵。自註。兵藏於農。謹邊防。和隣國。

右十四章

主禮樂。崇聖經。尊先聖。闢異端。黜兵詐。抑文華。禁俚諺。放妖術。正夷俗。

樂則先王之樂。放淫樂。遠妖色。去讒言。

右十五章

○怠於天理而循於形氣。謂之爲我。

循故拘。拘故戀。戀故滋味生。滋味生。而嗜欲熾。欲熾而情勝。情勝故循物而不知返。

不知返則過。過甚則惡。惡極則㐫。

情勝則危。危則不安。故君子克己而復禮。

忘其形氣而誠於天理。心靜身安。是故君子閒邪而存誠。

○或曰我周徧無所信。無所信則非周徧也。乃心無主也。

如不善也。不信可也。如其善也。如之何其不信。

如欲不信。莫如擇不善而不信也。

若夫無論善不善。盡疑而不信。則是心無主人也。

心無主則自以爲無所信。而實無不信也。

無所惑可。無所信則不可。

無所信則人無所附。人不附則怨而不忠。若然則善何從而得聞。事何從而得理。

釋中庸首章

编辑

天命之謂性者。謂天所賦爲命也。人所受爲性也。

命之者天也。所受者人也。

率性之謂道者。循其自然之則之謂道也。循者非道也。所循者道也。

修道之謂敎者。禮樂刑政以道人也。

不可須臾離者。不可須臾之不敬也。亦不可須臾之不持敬也。

莫見莫顯者。察心之幾兆也。隱莫此見也。微莫此顯也。

莫見云者。慮其欺也。莫顯云者。慮其忽也。愼獨云者。察其幾而審之也。

戒愼恐懼者。存養未發之謂。防於未然也。莫見莫顯者。纔發省察之謂。謹於已發也。

戒懼云者。原頭所係。天下之理皆由此出。不可以不預養也。此易所謂閑邪而存誠也。隱微云者。存養之所驗。安危之所關。尤不可以不謹也。此先儒所謂省察而克治也。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者。本源未發。中而不偏倚也。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軆旣感矣。神發用矣。道心爲主而人心聽命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云者。萬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云者。大本之散殊而天下之所共由也。

萬事之本云者。明天下之所共本也。天下之所共田云者。明道不遠人而不可離也。

致中和者。致此中和之道也。

天地位萬物育者。氣化自然之感應也。萬物自然之化成也。

致中和。位育之本。位育。致中和之効也。

間斷辨

编辑

斷。道心斷也。間。人欲間之也。自註。間之。卽乘之也。

忘敬則斷也。失義則間也。

間則斷。斷則間。

斷亦間。間亦斷。

誠敬則無間斷。學者能不間斷。斯無間斷。

無斷。不息也。無間。不雜也。

敬主誠。誠篤敬。敬而無誠則無實。誠而無敬則無主。

一者誠也。主一者敬也。主一則無適。

一有兩義。有無間之義。有無斷之義。無斷者如一也。無間者純一也。

誠。無間無斷也。敬。能無間無斷也。

五德辨

编辑

仁禮類也。仁軆禮用。智義類也。智軆義用。

仁包禮。智包義。

禮無仁。無所品節。仁非禮。何所著顯。義無智。無所裁制。智非義。何所著明。

又曰仁禮序順。義智序逆。陰陽順逆之義耶。

禮立則仁著。義立則智達。智別禮。義裁禮。信篤智義。

智分別仁。禮品節智。義裁行禮。信充實義。

義裁仁。禮履義。智別禮。信實智。

義度仁。智別義。禮履智。信篤禮。

五德相爲先後。幷行不悖。

○涵養然後省察。非涵養。無所省察。

志篤然後意誠。非篤志。無所誠意。

論動靜工夫

编辑

周子曰主靜。存養之謂也。

靜能有主則天理昭明而人欲靜息也。

靜能存養。動能省察。未有不存養而能省察者也。

○古人以夢驗寤時之所爲。盖晝之所爲。易感於夢故也。

古人曰養以夜氣。可見其寐亦有養也。若寐時任血氣之自行。而無持守收斂之意。則是放也。非養也。

故寤則思慮易奔馳也。

又曰養以夜氣。卽貞也。

又曰主貞能有元。未有不主貞而能元者也。

又曰格致而後可以養察。未有不格致而能養察者也。

若不格致而先養者。老與佛也。

不格致不誠正。用私智而借儒術者覇也。

其專用私智而不屑借者。兵家也。

胡敬齋曰格致則才進。誠正則德進。可謂善言大學矣。自註。敬齋。名居仁字敬心。

○人合天地之氣而生。故心中之氣血。自有君火相火。君火淸明。相火粗濁。淸明者天爲主而陽也。粗濁者地爲主而陰也。

有氣則必有主宰。是理也性也。是無極而太極也。

木之主宰其德仁。金之主宰其德義。火之主宰其德禮。水之主宰其德智。土之主宰其德信。

或曰敢問四端只理而已。七情只氣而已乎。曰非獨四端有理而已。七情有氣而已。四端亦有氣。七情亦有理。但四端理爲主。七情氣反爲主。故四端曰原於性命。七情曰生於血氣。

或曰敢問四端七情。皆有氣。其氣也同乎異乎。曰異。四端天爲主。七情地爲主。

曰四端七情皆情也一乎。曰原生不同。面目自別。不可渾而爲一。

曰旣曰不同。可以離之乎。曰四端七情皆發於心。不可離貳而別處也。

故曰一之。不可也。離貳。不可也。

或曰敢問四端所屬五行。曰惻隱仁之發也。羞惡義之發也。辭讓恭敬禮之發也。是非智之發也。是知惻隱木也。羞惡金也。辭讓恭敬火也。是非水也。

曰敢問五性中信獨無端何也。曰信貫四德而成始成終。故不別爲一端也。

敢問七情所屬五行。曰愛怒木也。喜樂火也。思欲土也。哀惡憂金也。恐水也。

曰驚與恐異乎。曰異也。驚散而恐斂。

曰敢問驚之所屬。曰亦木也。

曰醫書以欲屬腎。腎水也。今曰土何也。曰欲。相火也。相火。醫書所謂元氣也。生於胃而藏於右腎。故食欲最大。色欲次之。汝獨不知乎。凡欲之發。色欲必隨而感。相火藏之故也。故醫書屬之水也。原其根本。屬之土不亦宜乎。

或曰敢問五臟所屬五行。曰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曰敢問醫書曰怒肝之心。喜心之心。思脾之心。憂肺之心。恐腎之心。然則五臟皆有知覺乎。曰五臟雖皆有知覺之理。其通塞則有之。得陰多則塞。得陽多則通。心。陽多故通而有知覺也。四臟則未也。

曰四臟之無知覺則旣得聞命矣。敢問醫書何以曰五臟之心乎。曰五行各具五行之氣。故五臟亦各具五行。曰其體則旣得聞命矣。敢問其用。曰五臟自相交通而不息。曰敢問其詳。曰四臟之氣。在本臟則雖不能知覺。入於心則知覺開而七情形。然則七情雖開於心。實有籍於四臟。然則謂之五臟之心。不亦可乎。

曰四臟無知覺。而亦謂之心。不亦未妥乎。曰何傷也。彼醫明其資彼氣而已。君子不以辭害意。

曰敢問虗靈知覺。曰虗是心之本軆也。靈是未感自然之靈。明神之妙也。是知覺之軆也。此古人所謂靜中含動者也。曰敢問何謂也。曰靈發而爲知覺。原於性命則曰道心。生於形氣則曰人心。

敢問知覺之別。曰知是知也。覺是覺也。靈之發也。

或曰敢問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曰本然之性。專指理上說也。氣質之性。主氣血而兼本然說也。

人心道心辨

编辑

曰四端陽也。七情陰也。四端主也。七情卒也。

四端道心也。七情人心也。道心原於性命公也。人心生於形氣私也。自註。此私字非私欲之私。乃私親之私也。

道心。理爲之主。人心。形爲之主。道心爲主而人心聽命則人心便是道心。人心反爲主而道心反聽命則道心便是人心。

是故君子存養道心。無滅息不當之患。省察人心。無昏蔽流放之患。

由是微者著危者安。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非義無以進敬。非敬無以持義。

人心道心辨

编辑

道心理爲主而氣順之。

人心氣爲主而理乘之而已。

道心氣順理而奉承。人心理運而氣不順承。

○聖人之文。乃代天之言。是亦天。正言也。後世之文。乃悖天之言。是亂天雜言也。妄言也。

○曰惟聖人能權。賢人以下。雖用權或不能時。

○經中有權。權中有經。經亦權權亦經。

○大學易之綱。不明於大學。不明於易矣。

○志能持氣。氣乃順理。

五德用弊辨

编辑

仁之用公爲貴。義之用中爲貴。禮之用和爲貴。智之用正爲貴。信之用實爲貴。

仁之弊葸。不以公私。義之弊較。不以中激。禮之弊察。不以和離。智之弊鑿。不以正繳。信之弊必。不以實妄。

○智者所以別仁也。義者所以裁智也。禮者所以履義也。

誠敬辨

编辑

一者存心之要乎。一有三義。專一無他也。如一無怠也。純一無間也。

專一謂專於此而不之於彼也。如一謂篤於始終而不斷也。純一謂內外眞實而無雜也。

一者誠也。主一者敬也。

恒敬者誠也。

非敬無以存誠。非義無以閑邪。

慮懼者畏也。防制者義也。

非敬無以守義。非義無以提敬。

非誠無以實仁與義。非敬無以主誠。

非誠無以恒敬。非義無以振誠。

敬主一也。義裁斷也。

敬主此而防彼也。義却彼而進此也。自註。此理也。彼邪也。

主此防彼。戒愼之謂也。却彼進此。克制振拔之謂也。

畏能閑邪。義能却邪。自註。畏恐懼之謂也。

畏然後能却之。

敬能存誠。畏能閑邪。惟畏近敬。

戒有慮防之義。愼有持守之義。恐懼有慮閑之義。懼甚於恐。默軆而驗之可乎。

克己復禮。克己義也。復禮敬也。敬卽禮也。敬則節文在其中矣。

節文品節之謂也。品節則條目在其中矣。

誠能復禮。誠無義則無以復。義能克己。義非誠則無由克。

○上智陽勝陰。陽坎也。坎者眞火也。眞火有餘。故道心勝。下愚陰勝陽。陰离也。离者相火也。相火有餘。故人心勝。

觀其神氣精魄骨肉皮脉形貌言動則可驗矣。

晨朝陽盛之時。默會則可知之矣。

人能學養則氣質可變化也。

理氣四七辨

编辑

理發而氣隨之。氣發而理乘之。

理動氣動。氣動理亦動。

有渾淪而言之者。有分別而言之者。渾淪而言之則有不可分者存焉。分別而言之則有不可不分者存焉。

有主理而言者。有主氣而言者。主理而不言氣。不可也。主氣而不言理。亦不可也。二者缺一不備。

言理則氣在其中矣。言氣則理在其中矣。

又曰合而無分則渾也。分而無合則離也。渾之不可也。離之亦不可也。

又曰言理而不言氣。是有帥而無卒也。言氣而不言理。是有卒而無帥也。合理氣而爲一。是渾帥卒而爲一也。分理氣而離之。是分帥卒而離之也。有帥而無卒不可也。有卒而無帥亦不可也。分帥卒而離之。不可也。渾帥卒而一之。亦不可也。

四端原於性命。道心也。不可謂人心也。七情生於形氣。人心也。不可謂道心也。七情旣曰人心則率性而中節然後善。豈可以爲本自善者也。又曰四七。兩也非一也。豈可以四端爲七情之善一邊也。是欲合人心道心而渾之也。如之何其可也。彼見七情之中節者。疑其不待率性也而本自善。是豈然也。是豈然也。盖可制節者。莫過於七情。若有本自善之七情。聖賢安用制節哉。若不制節而任他之徇放之。其不爲妄行而陷於惡者鮮矣。

又曰彼以爲四端與七情。俱是動則俱是情也。皆發於心則皆是心之發也。然則一也非兩也。是豈然也。原生不同。頭目豈相同也。

又曰四端道心也。七情人心也。

四端主也。七情卒也。主卒同處。互相照應。雖不可言別處。亦不可言一物也。

盖一之者渾主卒也。別之者離主卒也。離主卒固不可也。渾主卒亦不可也。

退翁有帥而有卒。有合而有分。石潭知有卒而沒其帥。知有合而無分。退翁以四七分道心人心而辨其原生苗脉之不同。又分定其主與卒。石潭以四七合一而渾淪不辨苗脉之不同。又不分定其主與卒。雖欲不以七情爲四端得乎。此所謂認賊爲子。指鉄爲金者也。以此觀之則退翁周而石潭偏。退翁明而石潭暗。退翁得而石潭失歟。

日課

编辑

平明而起讀所學。食後習五十字後連讀。夕食後投壺五次。違者下罰。晝寢者中罰。

講法

编辑

十日一講。抽栍三章。章大一章可也。初十日。二十日。三十日。

十日一製。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

凡學道。有課程則能立。勤則能成。無課程則不立。怠則不成。故今立八條課程。有犯者學正記之。講日罰。

上罰下庭自責。

中罰離次受面責。

下罰糾正。

無故闕讀。笞罰三臨食不讓。聲色忿爭。居處自便。起身戱謔。少凌長弟凌兄。右二條笞罰三

右上罰

口出鄙悖俚俗之言。崇尙雜藝及好貨財色之言。怠傲失禮。

右中罰

講讀差錯。欽羡不當之食。詼諧太過。

右下罰

凡受罰後頑然無恥。不肯改者三。黜三日。黜者勿與言。與言者中罰。

學戒

编辑

好闘喜言人過者。傷仁也。戱謔驕傲。無謙讓。不虗受者。傷禮也。頑不知羞恥者。傷義也。不講不問者。傷智也。怠惰不篤實者。傷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