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弘道錄
◀上一卷 卷三十八 智 君臣之智 下一卷▶

  弘道錄卷之三十八

  智

  君臣之智

  《通鑑》: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錄曰:五者果足以定相乎。夫乾稱父,坤稱母,大君者宗子也,大臣者家相也。故天地之廣,兆民之眾,親之為同胞,視之為吾與,皆相之職也。若但居視其所親,所不親者尚多也。富視其所與,所不與者尚多也。以論三晉之相則可,論天下之相則不可。天下之相叉如秦晉,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此方可以保子孫黎民,視彼五有之氣象,萬萬不伴矣。後之欲論相者,盍舉以為法。

  韓昭侯有弊椅,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賜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聞明言,愛一噸一笑。今椅豈詩噸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錄曰:昭侯於是乎,失言矣。夫彤弓、招弓受言藏之,先王所以待有功也。神雖鮮,不以加諸人,況於其弊者哉。若夫一噸一笑,所關至重,怒而故噸,喜而故笑,人主之喜怒,將國關馬,而豈弊誇之比乎。徒知舉措之不費,不察身心之遠圖,偶存愛利之私情,而競左右之臆說,未足以語智也。

  《史記》:沛公入咸陽,諸將皆爭取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得具知天下阪塞,戶口多寡,強弱之處。反漢王入榮陽,命蕭何守關中,計關中戶口,轉漕調兵以給軍,未嘗乏絕。

  錄曰:此蕭何之功所以第一,漢之天下,根抵於是乎定矣。彼責其不收博士掌故之書,無案之詞也。

  初項羽與諸將約曰:先入關中者,王之。至是與范增疑沛公,而業已謠解,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之。然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沛公怒,欲攻羽,蕭何諫曰:詼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錄曰:此蕭何所以鈴用韓信,不在於追亡之日,而在於王漢之始,破秦滅項,立漢定楚,胸中已有成算,何其無忝於相國哉。

  漢王問韓信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辭謝,因曰:今束卿故,天下豈非項羽乎。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1曰:不如也。信曰:項王之為人也,暗啞叱吃,千人自廢,然不能有任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利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放逐義帝,所過無不殘滅。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歸束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斯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三十餘萬,唯蜀那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入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舉而束,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

  錄曰:愚觀韓信之所養,乃知赴赴武夫公侯服心,信不誣也。夫玉汝於成在天,不可得而知也。以信之窮困受辱,體膚之餓,拂亂之為,亦已多矣,焉能不動其心哉。是故惟不甘匹夫之勇,而後知三秦可破;惟不屑婦人之仁,而後知項羽可敵;惟不沒養民致賢之言,而後知丞相可事;惟不棄設壇拜將之禮,而後知漢王可臣。如是而不聽信計,則吾不知也。

  張良為韓報仇,乃祖擊始皇。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十日,不能得。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那。嘗從容步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彊忍,下取之。父又曰:履我。良因長跪,父以足受履,笑曰:孺子可教。與之期,後五日平明會此。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再後五日早平。鸚嗚,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何後也。去。再後五日復早來。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來,喜授以編書,曰:讀此為王者師。後十年見我,濟比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旦日觀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常習讀誦之。

  錄曰:張良之於豫讓其始,豈相遠哉。世珍暴興,畫剽巷奪,專諸曹沬之戈聶政,荊軻之七藉聞於時,以相如之賢,猶欲五步之內,血濺秦王,其風聲氣息,所由來遠矣。天厭人夷,圯上者出,以為漢歐除。然後子房能知沉計忍辱,善藏其用,卒以智稱。是故由前而觀子房,如未緞之鋼,未操之毋,豈能免於徒割;由後而觀子房,如處女之軀,脫免之矩,不可胃於羈勒矣。

  良素多病,相從沛公,入關嘗導引,不食穀。及天下已定,封為留侯,乃辭去漢,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問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錄曰:自聖賢之世遠,而後君子進退出處之問,廢情而任衍也。嗚呼。可以慨諸,可以慨諸。夫伊之訓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周公之爻曰:斗几龍有悔。此聖賢之學也。退而囂囂自得,與赤烏几几,此聖賢之道也。自三顧至於反政,自居攝至於告老,何莫非斯道也。三代往矣,權謀功利之學,所志者何事。往往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故創見子房之事,以為希曠超絕,真若脫履邁世者,而不知其用智任衍,亦已多矣。何者。蓋黃石之說曰:安莫安於忍辱,吉莫吉於知足。嗚呼。斯言也,雖不全合聖人之旨要,亦不可以無道拒之。視彼韓、彭、周勃大有問乎,設使不遇其人,吾見博浪之謀,迂於謝病之策,其去姐臨將不遠矣。

  帝置酒洛陽南宮,謂草臣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拓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喔之中,庾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餽,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錄曰: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然則非無心也,以一人之心為千萬人之心,何人不可有哉。亦非無情也,以一人之情為千萬人之情。何物不可用哉。漢高雖不幾於聖人,而一時之功用,天為之以清,地為之以寧,苟非豁達大度,從善如流,肋合於廓然太公,物來順應,安能事事而周之,人人而察之乎。若乃自賊以為智而不合眾心,自用以為善而不通眾志,此乃天之所棄,非但人之所禽也。

  高后崩,呂祿、呂產欲為亂,而憚絳侯、朱虛等,猶豫未庾。絳侯使酈寄給說呂祿,以兵屬太尉。太尉入軍門令曰:為呂氏右祖,為劉氏左祖。軍中皆左袒。太尉遂將北軍,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錄曰:人皆謂太尉之問非是,或為之危,或為之幸。但據紙上之陳言,□□□□□□尉必先為之所,而後問也。□□□□□□曰:以酈寄之給說,即此而知其然也。夫陳涉一匹夫耳,其將起也,猶預使人叢祠中呼曰:陳涉王,然後人皆從之。蚓平勃之智也,所恃者六軍而已。況又未敢訟言誅之,則人安知順逆之所向哉。一左祖之問,而逆順判然,其可見矣。然後人皆知呂氏之當誅,劉氏之當正,前後左右紛紛乎其解體矣,豈非交罐相結之深計歟。

  文帝即位,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又問: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上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上曰:君所王者何事也。平謝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帝稱善。於是絳侯自知其智能不如平,乃謝病請歸相印,上許之,平專為丞相。

  錄曰:平之言,真宰相職也。帝已知之矣,獨不能責其實乎;責其實,獨不思得其人乎。惜乎帝之明智,無以及此也。嘗求其故矣。高宗恭默思道,所務者,學也。學故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謂求有益於得也。文帝玄默化民,所慕者,老也。老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謂求無益於得也。是故武夫捍將、村官蹶張之徒,而臨以質美之主,其施為氣象反拜下風而仰餘光,何以責其坐而論道乎。然則咸有一德,與夫思兼三王,非故為是,表異也。不如是,不足以佐天子正中國而撫四夷也。

  陳平嘗從征伐,凡六出奇計:請捐金行反問,一也;以惡章具進楚使,二也;夜出女子二千人解眾陽圍,三也;攝足請封齊王信,四也;請偽遊雲夢縛信,五也;解白登之圍,六也。

  錄曰:臨危制勝,料敵設奇者,一時之事也。所謂一將之智,則有餘也。代天弘仁,燮理陰陽者,不世之事也。所謂萬乘之才,則不足也。此帝之論相,徒有其名而無實者也。

  上輦過郎署,問馮唐曰:父家安在。對曰:臣大父趙人。上曰:昔有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今吾每飾意,未嘗不在鉅鹿也。唐曰:尚不知廉頗李牧之為將也。上批髒曰:嗟夫,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將,吾豈憂匈奴哉。唐曰:陛下雖得頗牧,弗能用也。上怒讓唐,唐曰: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闡以內寡人制之,,闡以外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牧。故能逐北單于,破束胡,減儋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今魏尚為雲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匈奴遠避,不敢近塞。虜曾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上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史以法繩之。陛下賞太輕,罰太重,尚坐首虜差六級,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雖得頗牧弗能用也。上說,令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

  錄曰:帝之思頗牧而以為將也,獨不思周召而以為相乎。頗牧之為將,逐單于,破束胡,滅憎林,匈奴不敢近塞而已。周召之為相也,越裳氏重譯而獻曰:天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已三年矣。意者中國有聖人乎,盍往朝之。然則將相之功,果孰愈乎。夫股肱惟臣,良臣惟聖,三代之所以賓服四夷,用此道也。文帝不思聿求元聖,與之戮力,顧區區於趙代之所聞,雖日扮脾,果何益哉。此所以雖聞陳平之言,無異馮唐之論,未足為大智也。

  武帝時,汲黯多病,莊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瑜人。至其輔少主,守成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不能奪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錄曰:此武帝異日托孤,所以獨得其人也。夫知之真,而後任之篤,宵愈之愚。王陵之緣,苟非真知,孰能有濟乎。不愚不緣,見害則避,見利則趨,而又何待於招之使來,麾之使去耶。唐太宗惟不知蕭瑪李勣之真,故寄命之際,取其才智,而略其節行。然則弘式倪寬之流,莊助已易而畜之矣。其於社稷乎何有。

  鉤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數歲,形體壯大,多智。上奇愛之,察群臣惟奉車都尉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乃使黃門盡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以賜光。及上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盡意耶。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乙丑詔立弗陵為皇太子,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光出入禁闡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為人沉靜詳審,每出入下殿門,進止有當,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

  錄曰:帝之任光,蓋得於助之論黯,可以見知人之明矣。夫托六尺之孤者,光之忠厚小心,刀能辨之矣。苟無廢昌之變,立宣之權,光不為全人乎。設使汲黯而當其時,遭其事,吾知尚不能客人之過,其能容己之過乎。錯與禪之事,其所優為之者矣。蚓於淮南復謀,而妻子獨不能窒其慾耶。帝有以知光,而光不能副帝,此又黯之罪人也。

  上官桀之子安之女,即霍光外孫。安因光欲內為后,光以其幼不聽。安遂因帝姊蓋長公主,內入宮,立為皇后,年甫六歲。於是桀、安深怨光,知燕王旦以帝兄不得立怨望,乃令人詐為王上書,欲共執退光。書奏,光聞之不入。上問大將軍安在。桀對以王告其罪,不敢入。有詔召大將軍,光入,免冠頓首。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調校尉,未十日,王何以知之。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後桀黨與有潛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有毀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言。

  錄曰:人皆謂慧者不壽,豈壽者不慧乎。其所得於天,有厚而清者,有清而薄者。自明誠,謂之‘性;自誠明,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此得其厚而清者,故悠久無疆也。琉璃之為寶,非不瑩然白也;冰玉之為器,非不皎然明也。然得其清而薄者,故觸之即碎也。是其明雖同,而誠則異,此漢昭之所以止於是乎。

  自武帝置左馮栩、右扶風京兆尹以來,吏民獨推趙廣漢,天性聰明,精於吏職,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2,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盜賊問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鐵兩之姦,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二人驚愕。又嘗召湖都亭長,西至界上,界上亭長戲曰: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亭長既至,廣漢與語,問事畢,謂曰: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亭長叩頭服實有之,廣漢因曰:還為吾謝界上亭長,勉思職事,有以自效,京兆不忘卿厚恩。其發奸值伏如神,皆此類也。

  錄曰:愚聞諸先正,仁可過,智不可過。告訐之俗,鈞距之情,智之過也。智之過,不得謂之好問用中,隱惡而揚善矣。況加以專厲彊壯,蠢氣見事風生乎。此正自取殺身之道,非其智如神之謂也。

  《東漢書》:竇融聞光武威德,心欲束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院囂使辯士張玄說融曰:更始事已成,尋復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當各據土宇,與隴蜀合縱,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融召豪傑議,其中識者皆曰:今皇帝名姓見於圖書,漢有再受命之符。融遂決策束向,而遣長史劉絢奉書詣錐陽。帝賜融書曰: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院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必有任囂教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因授融為凍州牧。璽晝至河西,河西皆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錄曰:融之歸向,去幽就明也。帝之明見,料事多中也。有融之明,而後有帝之見。《屯》之初九曰:盤桓,利居貞。竇融以之。象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光武以之。此所以終漢之世,令名無窮。彼魄囂者,所謂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不旋踵而亡滅也。然則不但帝之明見萬里,而聖人已明告萬世矣。

  光武以天下墾田多不實自占,又戶口年紀互有增臧,乃詔下州郡檢竅。於是刺史、太守多為語巧,苟以度田為名,聚民田中,並度廬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優饒豪右,侵刻贏弱。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臏上有書,視之,云:穎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詁,吏由不肯服,抵言於長壽街上得之。帝怒。時皇子束海公陽,年十二,在喔後言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瑜制,不可為準。帝令虎賁將詁問吏,吏乃首服,如束海公對,上由是益奇愛

  陽。

  錄曰:明非,人主聖德耶。然有斤斤之明,有察察之明。斤斤者,明之盛也。是故大明當空,萬方普照,而隙光之小,覆盆之末,曾未嘗屑屑也。察察者,明之苛也,是故燃犀照渚,情狀叉露,而淵魚之細,潛伏之微,或不能舍之也。雖然犀有物也,明無物也,以照渚則或明,以映日則無光矣。此漢明之所以辨於吏臏之情,而昧於楚獄之濫也夫。

  初光武在薊,屬王郎起,移檄搆之,乃令王霸募人於市,將以擊郎,遂趣駕出。時天寒冽,南馳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恐。及至濾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漸,無船不可濟。官屬大懼。光武使霸往視,霸恐驚眾,欲且前阻水,還即跪曰:冰堅可渡。官屬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語也。遂前,北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護度。未畢數騎,而冰解,因謂曰:安吾眾得濟者,卿之力也。霸謝曰:此明公至德,神靈之祐。雖武王白魚之應,無以加此。後謂官屬曰:霸權以濟變,殆天瑞也。

  錄曰:此當與白蛇同應,不當以白魚為比,則神靈之祐庶幾稱矣。又曰:所謂權以濟變者,非詭道也。事已屆於危迫,其幾間不容髮,正豪傑用智之時。設使踵候史之言,將不前阻水乎。前乎李陵虜不敢逼,後乎趙雲一身俱膽,皆以此也。若謂預知冰合,以央天瑞,則霸非所及也。

  弘道錄卷之三十八竟

  #1『王』原作『三』,今據上下文改。

  #2『牛』下原有『一』字,疑衍。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